南臺科技大學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指標揭露與公司 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advertisement
南臺科技大學
會計資訊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指標揭露與公司
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上市上
櫃電子公司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CSR Report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aiwan’s Electronics Listed Firms
陳俞涵
指導教授:林憶樺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摘要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之揭露可以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讓利害關係人了解企
業在社會、經濟、環境的作為。隨著國際對環保的重視,編制企業社會責任(CSR)
報告中依循的全球永續報告綱領(GRI)中環境面的指標佔有相當的比重,近幾年來,
企業社會責任(CSR)績效一直受到實務界和學術界重視,然而研究結果並未獲得定
論,甚至有些研究指出 CSR 和財務績效間沒有顯著關係。本研究認為此一現象是
因為沒有考慮到企業所屬生命週期階段所造成。因此,本研究計畫主要在探討企業
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其 CSR 中環境揭露是否會有所差異,以及企業處在不同
生命週期階段,環境揭露對於企業績效之影響是否也會有所不同。
本研究主要探索企業環境資訊揭露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係。本研究主要以分
析 CSR 報告中的環境指標衡量環境揭露程度,以資產報酬率、純益率為經營績效
的衡量指標。研究對象以我國上市電子公司為主,研究期間為 2003 年到 2012 年,
並從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取得經營績效等相關資料。以銷貨成長率、研究發展費用
率、資本支出率、公司成立年數以及綜合指標作為區分企業所處生命週期階段之判
斷因子。本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公司的「CSR 環境揭露程度」與公司經營績效
呈現顯著正相關。企業處於成長階段時,環境揭露與公司經營績效之正相關性顯著
高於其他生命週期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永續報告綱領、環境績效、經營績效
IV
Abstract
Th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reports can raise the transpar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let stakeholders know what corporations do for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is standard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GRI includes several environmental indexes. In recent
decades, studi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SR have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CSR does not improve significantly the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is project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CSR report and the 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 by introducing the business life cycle concept.
The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In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while ratio of return on asset
and return on
sales
are measuring index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Sample
consist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listed firms from 2003to 2012. Relative data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etc. are obtained from Taiwan Economic Journal Database. We use the sales
growth rate (SG), the capital expenditures rate (CEV), the R&D expenses (RDV) and the
establishment years (AGE) to determinate the life cycle stage in business. The results how
that overal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growth stage is higher than in other stage.
Key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perating Performance
V
目次
摘要..............................................................................................................................IV
Abstract ......................................................................................................................... V
誌謝..............................................................................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架構及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企業社會責任之相關文獻.............................................................................. 8
2.2 企業社會責任揭露與報告編寫.................................................................... 12
2.2.1 強制性揭露......................................................................................... 13
2.2.2 自願性揭露......................................................................................... 13
2.2.3 永續報告綱領(GRI) ........................................................................... 14
2.3 環境管理發展................................................................................................ 17
2.3.1 環境管理系統 ISO14001 驗證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3.1 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文獻與假說建立................................... 21
3.1.1 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 21
3.1.2 企業成長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 24
3.2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3.3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 25
VI
3.4 資料分析方法............................................................................................... 26
3.4.1 實證模式............................................................................................ 26
3.5 變數定義....................................................................................................... 27
3.5.1 應變數................................................................................................ 27
3.5.2 自變數................................................................................................ 29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33
4.1 敘述性統計分析........................................................................................... 33
4.2 相關係數分析............................................................................................... 35
4.3 迴歸分析....................................................................................................... 38
4.3.1 環境資訊揭露與環境績效之影響.................................................... 38
4.3.2 環境資訊揭露與生命週期之影響.................................................... 39
4.3.3 生命週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 40
第五章 結論.............................................................................................................. 45
5.1 結論............................................................................................................... 45
VII
表目錄
表 2.1 全國八大 CSR 綱領 ....................................................................................... 12
表 2.2 各國 CSR 相關規定 ....................................................................................... 13
表 2.3 GRI 3.1 的環境面指標 .................................................................................... 16
表 3.1 EN30 項指標衡量類型 ................................................................................... 27
表 3.2 生命週期評分標準......................................................................................... 31
表 4.1 相關變數敘述性統計量................................................................................. 33
表 4.2 各變數之 Pearson 相關係數分析 .................................................................. 36
表 4.3 環境資訊揭露與環境績效迴歸分析結果..................................................... 38
表 4.4 環境資訊揭露與生命週期迴歸分析結果..................................................... 39
表 4.5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1
表 4.6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1
表 4.7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2
表 4.8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2
表 4.9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3
表 4.10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3
表 4.11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4
表 4.12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 44
VI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Carroll ’s (1991) 企業社會的金字塔模型 ..................................................... 10
圖 2.2 研企業社會責任的三面向模型......................................................................... 11
圖 2.3 ISO14001 P-D-C-A 管理模式圖 ................................................................... 19
IX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環保意識及綠色消費觀念興起,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議題已日益受到國內外各界的關注,根
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對企業社會責任所下的定義:「企業在致力於經濟發展的貢獻的同時,
亦須承諾兼顧改善工作環境以及員工家庭和當地社區及社會的生活品質。」企業
為了因應利害關係人、顧客、社會和政府等的期許,藉由發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書,揭露企業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方面之推行成果,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
編制可作為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重要工具。企業已不能只專注於財務利益的獲得,
在公司治理、環境績效、員工關懷和社會公益等議題亦須投入更多的心力和成本,
Mohr, Webb and Harris (2001)研究,也顯示現代企業在獲得利潤與社會責任之間
面臨了龐大的壓力,使企業必須重視其所應負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發展將不再只
以經濟獲利為目的,還必須兼顧到環境保育及社會公益等相關問題。甚至一些國
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已是強制性揭露的資訊,而我國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及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為了協助上市上櫃公司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及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生態的平衡和永續發展,也在2010年訂定「上市上櫃公
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內容重點須包括社會責任報告書制定之目的、適用
之對象、實踐之原則、落實推動公司治理、發展永續環境、維護社會公益、加強
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揭露以及檢討改進公司所建置之企業社會責任制度。
以往企業在整體營運發展上著重財務績效,企業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是和
其經營績效有息息相關。不過隨著國際上社會責任及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
1
也陸續訂定日趨嚴苛的環保法規,加重企業的社會責任,使得企業面對愈來愈
多的綠色競爭。隨著永續發展的議題持續發燒蔓延,促使全球科技大廠因應環
保規範,致力發展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以因應國際環保指令之規定,
才能持續接到國際的訂單。此外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重大天災不斷發生的21
世紀,如2011年發生的日本311地震,大海嘯襲擊沿海地帶重創福島核電廠,引
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性命之嚴重損失,重新喚醒全球對
於環境問題的省思,以及再次重視環境永續發展問題之重要性。2011年底的泰
國水災也造成重大損失,皆顯示大自然反撲力量不可忽視,很多企業因為天災
而產生的損失是很大的,這也提醒大家對環保議題和緩和氣候變遷之重視。因
此,企業除了自己本身節約能源的需求外,也受到供應商和顧客的要求揭露更
詳細的環境資訊,目前許多企業所展現的經營績效及成果已不再只是侷限於經
營面,更懂得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承諾永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展現了經
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方面的成果,編制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中依循的全球永
續性報告指引(GRI)中環境面的指標佔有相當的比重。因此本研究即是針對CSR
報告中環境面的揭露做探討。
2
1.2研究動機
企業環境政策下所衍生的環保活動的資訊衡量與揭露,除了貨幣資訊外也涵
蓋了實體資訊(溫室氣體排放量、廢棄物產量、能源節省量等),這些資訊目前已
擴充至資源投入及數量,也是管理者進行企業資源、預算規劃時所需考量的。然
而傳統會計制度下,不論在財務會計或管理會計與資本預算上,都沒有提供「永
續發展」與「環境議題」的觀念。導致企業在整體營運投資決策及成本效益分析,
無法做最佳化之選擇,環境成本也無從做歸因識別,因此在目前國際環保趨勢下,
透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揭露環境相關訊息,可以更精確對環境問題做分析,去瞭
解企業環境問題的現況。過去的研究多數探討企業環境資訊揭露與環境績效、市
場價值之關聯性,或者探討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的關係,較少研究探討企業環境
揭露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的影響。面對愈來愈嚴格的環保法令與環評,企業
要有更加積極的環境保護政策,然而企業的環境保護政策是否能真實反應在企業
的經營績效上,將是企業、投資人與債權人所關心的焦點,因此,企業CSR報告
中所揭露環保項目的多寡是否對於經營績效有實質上的影響,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引發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環境資訊揭露顯示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對環境的影響,讓利害關係人
對公司執行環境政策與努力有所了解,企業人員對環境政策管理也能夠很清楚得
知環境支出費用該如何取捨及修正,這些環境資訊擁有其重要價值,能讓企業外
部人去掌握企業的環境訊息。本研究分析電子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環境指標
揭露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目的有二,一了解我國電子業CSR報告環境指標
揭露的情形,二為透過環境指標的揭露的差異,探討其與企業經營績效之相關性,
透過GRI公佈的編輯規定(2006),檢視電子公司環境指標的揭露情形,而使用GRI
的原因主要為其為最完整的綱領但(Hussey et al ., 2001 ; Lozano, 2006 ; Morhardt
et al., 2002) ,以及適合各類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參與(GRI 2006)。隨著社會環境的
3
變遷,環保議題的不斷提出,促使各國制定環保法規,新式環保法規與國際環保
公約的規範,於加重企業負擔的同時,卻也為產業創造了藍海,近期的文獻指出,
許多美國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給無害環境的產品(Cairncross, 1992),且自願的環
保支出項目可能導致創新汙染控制的設計和減少廢棄物的技術 (Khanna and
Damon, 1999)。
本研究認為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與國際環保公約,將對產業的環保作為產生
影響,而產業的環保作為已經不僅僅只是增加產業的營運成本,更與產業全球化
的銷售與經營績效息息相關。因此,瞭解我國上市櫃電子公司的環保資訊揭露將
有助於瞭解我國上市公司的環保作為,以探討在各國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限制下,
是否對我國上市公司之經營績效構成影響。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時,可以藉由改
善企業與利害關係人的關係,進而提高公司財務績效,Cornell and Shapiro (1987)
認為一家企業若能做出符合社會各階層及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將會對公司的財務
績效有正向的關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時,也可能因此產生更多的成本,使公司
的財務績效下降,無法達到股東利益最大化,Bragdon and Marlin (1972) 提出企
業承擔社會責任時,企業將導致產生高成本、產品發展受限及降低競爭力等問題。
Cochran 和 Wood(1984) 利用迴歸分析並控制資產使用年限及週轉率,結果發現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程度與財務績效成正相關。這些早期過去的研究雖然顯示企業
社會責任對公司的績效可能有正向或負向的影響,但沒有考慮到企業所屬生命週
期階段所造成。
Wernerfelt (1985) 認為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中,企業所面臨的生存問題和
目標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當企業處於創立與成長階段時,企業的目標在致力於
生產產能之極大化,期能阻止潛在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在創立與成長階段時,未
來營運有較高的變異性,管理者可運用其本身的決策彈性調整經營型態,達到提
升企業獲利之目的;另一方面因外來資金較缺乏,故必須特別注意其資源之有效
4
配置。因此,企業所處生命週期不同,或許是另一項影響因素。過去有關文獻主
要探討與企業績效或價值之關聯性,甚少從企業生命週期考量兩者之關聯性,但
公司績效與企業生命週期有極大關聯,此外,在企業產品生命週期日趨縮短的時
代,考量不同生命週期下之環境資訊揭露與公司績效之關聯性,對學術與實務界
更顯重要。林憶樺、蕭豪中(2012)發現成長期的公司,CSR揭露與經營績效之正
向關聯性較大。本文參照Anthony and Ramesh(1992)的方法,選取營業收入成長
率 (SG)、研究發展費用率 (RDV)、資本支出率 (CEV)、與公司年齡 (AGE)等四
項綜合指標作為判定各樣本應歸屬於哪一個企業生命週期階段的標準,因此,本
文以企業生命週期框架為出發點,來探索企業環境資訊揭露與企業績效的關係。
針對我國電子業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項,敘述如下:
1.企業的環境資訊揭露對於當年度和次年度經營績效的影響。
2.針對企業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間揭露環境指標的程度。
3.探討上市電子公司在不同生命週期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揭露與財務績效
之關聯性。
1.3 研究架構及流程
本研究依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的編輯綱領,
評估上市櫃公司環境指標揭露的績效,並且利用四種衡量尺度(Stenves1946)檢視
指標的規定,得知環境指標的質化與量化成效,以檢視各揭露程度的指標。
本研究流程圖1.1所示,首要先確立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了解關於我國企業
CSR報告環境資訊揭露之規定,回顧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及永續指導綱領(GRI)
的相關文獻,並且進一步分析與經營績效的相關性,作為本研究實究之參考依據。
然而依據過去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理論之基礎,探討本研究之假說、實證
模型、變數定義、資料來源和樣本之篩選。
5
進而分析企業社會責任(CSR)指標之揭露。而後檢視上市櫃公司企業社會責
任(CSR)揭露之環境指標是否與規定符合,以判定揭露率。以及進行數據資料進
行蒐集、整理與分析,之後再蒐集我國企業的CSR報告的環境資訊與經營績效各
方面所獲得的實證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之後針對樣本資料進行實證分析,並對實
證結果加以分析說明。最後說明本研究的結果、研究限制、結論與研究建議。
第一章 緒論
本文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期間及研究架構與流
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介紹過去國內外相關文獻並彙總整理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實究之參考依據。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此章節為說明本文之研究假設、實證模型、變數定義、資料來源及樣本選取
標準和研究範圍。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分析實證結果並對照假說已予驗證,並衡量樣本數據。
第五章 結論
根據實證結果對本文作綜合敘述之結論。
6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與方法
實證結果與分析
結論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企業社會責任之相關文獻
目前CSR 最廣泛被採用的定義為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提出(WBCSD, 1999 ) :「企業承諾持續遵
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
會的生活品質」。此外,歐盟( U C2001)亦對CSR 賦予定義,內容為「企業對其
利害關係人造成影響時所應當負起責任的觀念,乃是持續承諾以公平及負責的行
為使他的員工、家庭、社區或地方社會達到經濟發展、生活素質、社會凝聚、維
護環境品質方面的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 Oliver Sheldon
(1924) 提出,企業不能將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自身唯一生存之目的,還
必須不斷擴張股東之外所有其他利益關係人的福利,最近全球企業重視永續發展
及社會責任已成為一門顯學,企業必須揭露非財務績效資訊於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書中,以展現企業對於社會責任承諾之決心。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會因不同因素
而有所不同,其中因素包含產業別、組織架構、企業所在地和企業相關重要性。
所有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當中的兩項共同要素:1.為了達成或超越法律精神、
道德精神、商業精神以及其他企業主要求的信心。2.企業之營運、產品以及服務
對於人類,社區和環境影響之決心。
依據 Carroll (1999) 的社會責任概念分類和參考馮燕 (2004) 的時期的劃分,
並搜尋相關文獻,將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之發展主要分為五個時期,茲說明如下。
1、1950 年代-社會責任原始初創期
企業社會責任一切的開端就從1950 年代,但當時所倡導企業主的責任是被
8
稱之為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 SR ) ,Bowen (1953)將CSR定義為商人在
執行決策、管理組織及進行經營目標之企業活動的同時,有義務做出以社會為目
的之活動,此為社會大眾所期許的行為原則。從此刻開始CSR也逐漸受到關注,
也造就更多學者更能廣泛研究CSR,Bowen也因此有「社會責任之父」一稱。
2、1960 年代-社會責任文獻發展期
1960 年代許多學者受到Bowen之影響,學者紛紛找出能更清楚定義社會責
任,其中Davis (1960)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家在決策及行動過程中至少應達到不
與企業經濟利益有直接關係的最低標準,並提出『 The Iron Low of Business (社
會責任鐵律) 』的概念,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與該企業的社會權力相稱,若社
會責任與權力達到相當平等一致,則可避免社會責任導致逐漸侵蝕企業部分的社
會權力。Frederick (1960) 認為企業主應該監視管理整體企業運作,企業在生產過
程及營運過程中都應以社會謀福利為重點。另外Walton (1967) 提出企業主應瞭
解企業與社會彼此密合的關係,並清楚知道利害關係人的所追求的目標。
3、1970 年代-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激增與衡量基礎建立期
在70年代之前大部分的學者認為企業主在執行決策、管理組織及達成企業之
目標都應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然而Friedman (1970) 提出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
是為股東獲得利潤極大,若利用企業的資源去從事非創造利潤的行為是不合法的,
意思是管理者應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追求股東利益極大化。Arrow (1973) 提到
企業除了追求利潤極大之外,應對其他的社會成員有社會責任,因為企業的經濟
活動,與整個社會的其他成員息息相關。Sethi (1975) 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成三個
階段,第一階段:社會義務,企業之決策主要是回應法律及市場規則;第二階段:
社會責任,企業的行為規範是以企業所處社會的道德、價值及期望為主要依據;
第三階段:社會回應,企業應以在社會的長遠角色做決策及行為,包括企業的未
來性規劃及各種預防性規範。Carroll (1979)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經濟責任、法
9
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等四類責任組合而成。
4、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企業社會責任模型探究與整合期
Wartick and Cochran’s (1985) 試圖去建構一個一般化的社會績效模型。他們
所定義是企業在社會責任原則、社會回應的過程及社會議題的政策發展之中從事
交換,此模型亦將經濟責任、公共責任及社會回應等不同的觀點具體合併在此架
構中。Carroll (1991)將企業責任的四部分組合起來,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
塔」,包括慈善、道德、法律、經濟,最上層為慈善行為,是最有價值的層次,
而最底層的經濟責任價值性相對較低。
慈善
道德
法律
經濟
圖2.1 Carroll ’s (1991) 企業社會的金字塔模型
5、21世紀-社會責任運用與落實期
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 發展一個三個面向(Three-Domain Model) (道德、
經濟、法律)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型,為了改善Carroll (1991) 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
金字塔模型的限制。將原始的慈善公益並列到道德或是經濟領域下,模型使用三
個圓形的交集表示三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都是同等的重要。
10
道德
經濟
法律
圖2.2 Schwartz and Carroll (2003) 企業社會責任的三面向模型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對利害關係人提供有可信度的社會責任執行績效,可以
朝下列三種方向出發
包容性:企業應該找出並充分理解哪些是利害關係人,並全面且平衡的理解
他們的需求、關注重點及具體的參與方式,並明定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流程,必須
承諾負責任的對待那些受組織影響或影響組織的個人或團體,俾使他們共同參與
鑑別議題和尋求解決方案。
重大性:企業應充分瞭解與自身相關的永續性之背景與其重大性議題,針對
非重大性的問題也應作出回應,並且平衡與健全地理解這些內容對誰及為何是重
大的。而為決定何謂重大的議題須建立一項重大性決定流程。
回應性,企業為對影響其永續性績效的利害關係人議題作出回應,並了解可
透過決策、行動及績效及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等方式實施。企業應以滿足其利害關
係人的訴求和期望的態度來溝通回應,使利害關係人能作成資訊充足的決策。
11
2.2 企業社會責任揭露與報告編寫
在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當作企業對社會負責的一種
表徵及努力的目標,除了誘因激勵其自願發布CSR報告書,甚至有些國家已將編
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從自發性的規範,演變成強制性的要求,根據KPMG於
2008年針對世界前250大企業調查推行企業社會責任之平均普及率為79%,較
2005年52%上升27%。以下針對強制性揭露及自願性揭露的相關規範說明。目前
全球共有400多個與CSR相關的規範與倡議,在國際上獲得許多人認同的規範主
要有八項,其演進都是由政府、企業、勞工團體及非政府組織等不同團體,共同
參與以及推動而成,以下表2.1所示:
表 2.1 全國八大 CSR 綱領
1. OECD 跨國企業指導綱領
The 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2. 聯合國全球聯盟
The UN Global Compact
3. 全球蘇利文原則
The Global Sulivan Principles
4. 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剛領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5. 國際勞工組織公約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6. 社會擔當 SA8000 系列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7. 社會責任會計指標 AA1000
AccountAbility 1000
8. ISO 14000 環境系列
(資料來源: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網站)
12
2.2.1 強制性揭露
全球政府在1990 年代起逐漸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相關法規中,此趨勢由歐
洲國家開始拓展至全世界,如表2.2所示,歐盟對其會員國規定其企業必須註冊排
放物資訊、並將此資料提呈給歐盟會議,加拿大亦要求上市上櫃企業,每年必須
填寫AIF ( Annual Information Form)表格,報告公司目前及未來在環保上的做法。
表 1.2 各國 CSR 相關規定
國家
歐盟
1996 年實施「整合性汙染預防與控制指令」,規定歐盟成員國
的企業必須註冊排放物資訊、並將此資料提呈給歐盟會議。
比利時
1995 年實施「廢棄物減量法」,規定從事第一種及第二種類有
害物質活動的企業,必須每年發行第一本環境報告。
荷蘭
1997 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規定公司出版環境報告書。
挪威
1999 年實施「會計法」,規定每年出版的執行長報告內,必須
揭露詳細的環境資訊。
丹麥
2001 年實施「年度帳務法」,規定公司報告內必須涵蓋智慧財
產資源及環境面資訊,以說明公司財務狀況的正確及公平性。
澳洲
1999 年實施「公司法」,規定企業必須提報詳細的環境績效
美國
證卷交易所規定,所有上次公司都必須填寫關於環境資訊的
Form K-10。
加拿大
證期會規定上市上櫃企業,每年必須填寫 AIF 表格,報告公司
目前及未來在環保上的作法
資料來源:(「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高希均、林宜諄,2008)
2.2.2 自願性揭露
國內企業實施CSR 的腳步較晚,目前並無政府強制性的相關規定,但透過
民間團體的監督,國內企業逐漸對CSR 的內容更為熟悉,如遠見雜誌自2005 年
起每年固定舉辨「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透過鼓勵表現良好的企業,喚起國內
企業對CSR 的重視,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檯買賣中心於2010年發布「上市上櫃
13
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鼓勵上市櫃公司的董事會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公
司營運活動與發展方向,並鼓勵上市櫃公司編製社會責任報告書,加強社會責任
的資訊揭露。以訂定公司本身之企業社會責任守則,以管理其環境社會風險與影
響。雖然目前實務守則適用的對象僅包括上市、上櫃公司而不及於一般企業,然
而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消費者捍衛自身權益的意識逐漸抬頭,民眾對於企業社
會責任議題關注的程度將會持續升高,未來有可能更進一步擴及一般企業。其主
要4項重點列於如下:
(1)規範企業落實推動公司治理
(2)規範企業發展永續環境
(3)規範企業維護社會公益
(4)規範企業加強企業社會責任資訊揭露。
2.2.3 永續報告綱領(GRI)
近年來由世界銀行、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倡議協會)
、金融業等營利組織與
非營利組織透過各界利害關係人參與流程,以永續性關懷為基礎來界定多種國際
「企業責任」規範,其中 GRI G3 已成為一套全球普遍接受的責任報告綱領,許
多國際大型企業多依據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所制定之 GRI 最新版報告綱領(GRI Guidelines G3),由經濟、社會、環境三個層
面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做為與利害關係人之溝通工具。在 2011 年 3 月,
GRI 綱領更新至 3.1 版,擴大對於人權,當地社區的影響和性別有關的指標內容。
GRI大致上屬於全球性、多邊會談形式的組織,藉由廣面的利害關係者參與
及承諾,商討各種量測環境與社會績效的標準,並幫助投資者、政府、企業、民
眾等,清楚理解要如何的達到企業永續發展。GRI所提供的永續性報告架構,目
14
前被公認為一種能協助組織改進分析及決策的有利工具,截至2010年5月,全球
已有超過77個國家,1200個企業和組織採用GRI的綱領來製作永續發展報告書
(Global reporting網站)。
在報告的原則方面,則有10項:完整性(Completeness)
、包容性(Inclusivity)
、
一致性(Consistency)
、正確性(Accuracy)
、清晰性(Clarity)
、中立性(Neutrality)
、
時效性(Timeliness)
、可稽核性(Auditability)
、透明性(Transparency)
、永續性
(Sustainability Context)。在GRI永續性報告的內容上,共分成5個主要的部分,
亦即願景與策略、概況、治理結構與管理系統、績效指標,以及GRI的內容指示。
GRI的永續性績效報告,涵蓋不同層面的經濟衝擊(顧客、供應商、員工、資金贊
助者、大眾行業),環境衝擊(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樣化、空、水、廢物的排
放、供應商、產品與服務、運輸、其他),以及社會衝擊(勞工實務-雇用與正當
工作、產業關係、健康與安全、訓練與教育、多樣與機會;人權-策略與管理、
不歧視、結盟與集體協商的自由、童工、強迫與強制的勞務、紀律懲戒實務、安
全實務、固有的權利、一般;社會-顧客健康與安全、產品與服務宣告、廣告、
尊重隱私、顧客滿意度、賄賂與貪污、政治現金、公共政策、競爭與價格制定、
企業公民、社區)。
在GRI指標中,環境面的指標佔有相當的比重,其環境層面包括環境的整體
政策、組織對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自然系統(包括生態系統、土地、空氣、水)的
影響。環境指標所顯示的組織績效,與各種投入物(如物料、能源、水)及產出
物(如廢氣、污水、廢棄物)有關,此外,也和生物多樣性、遵守環境法規及其
他相關資訊(如環保開支、產品及服務的影響)有關。表2.3 列出了GRI 3.1的環
境面指標。
GRI(2006)說明 CSR報告應該揭露三種資訊:(1)公司策略與簡介(1.1~4.17)(2)
管理方針,以及(3)經濟、環境、社會面相關績效指標。其中環境面涵蓋九個領域
15
30項指標:材料(EN1~2)、能源(EN3~7)、水 (EN8~10)、生物多樣性 (EN11~15)、
氣體排放量、汙水排放量與廢棄物(EN16~25)、 產品與服務(EN26~27)、法令
(EN28)、交通運輸 (EN29)、整理(EN30)等。
表 2.3 GRI 3.1 的環境面指標
編號 分類
GRI指標
EN1 核心指標 使用的原料之重量或體積
EN2 核心指標 使用再生原料作為生產原料之比例
EN3 核心指標 由主要能源劃分之直接能源消費量
EN4 核心指標 由主要來源劃分之間接能源消費量
EN5 附加指標 由環境保護及效率的改善所節省的能源
EN6 附加指標 企業的自主行動,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運用再生能源製
作的產品及服務以及由於這些行動降低的能源耗用
EN7 附加指標 為達成間接能源消耗的減量和達成減量成果的自主行動
EN8 核心指標 各來源別的總出水量
EN9 附加指標 因取水而有重大影響之水源
EN10 附加指標 水回收及再利用的總量及百分比
EN11 核心指標 在非保護區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棲息地和保護區、或在其鄰近
地區,所擁有、租賃或管理的土地面積和地理位置
EN12 核心指標 描述活動、產品及服務對保護區多樣性生物和保護區外高度生
物多樣性的影響與衝擊
EN13 附加指標 保護與恢復的棲息地
EN14 附加指標 訂定策略、目前的行動與未來的計畫以管理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EN15 附加指標 企業營運的活動區域影響棲息地中有IUCN 紅色名單種類與國
家保育類生物清單中依絕種風險程度別列出數量
EN16 核心指標 直接及間接排放之溫室氣體總量
EN17 核心指標 其他相關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
EN18 附加指標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與其成效
EN19 核心指標 造成破壞臭氧層之物質排放量
、硫化物(SOx)、及其它重要
EN20 核心指標 按種類和重量計算氮氧化物(NOx)
氣體排放
EN21 核心指標 污水排放的污染程度及流向終點
EN22 核心指標 廢棄物的總量,按種類及處理方式描述
EN23 核心指標 重大洩漏的次數與數量
EN24 附加指標 視為具危險性的運輸、運入、輸出或處理的廢棄物總重量,根
據巴賽爾協定附錄之一、二、三與八則條文,以及運輸至國外
的廢棄物百分比
16
EN25 附加指標 企業排放的廢水及廢棄物對生物多樣性的明顯影響,包括種類、
保育狀況、保育價值等
EN26 核心指標 企業從事降低其產品及服務對環境的衝擊之行動及擴大降低衝
擊
EN27 核心指標 售出的產品及包裝材被要求回收的比例
EN28 核心指標 重大違反環境法條規定的事件及所處罰款總金額,或非金錢方
法的處罰
EN29 附加指標 商品、原料或人員的輸送所造成的重大環境衝擊
EN30 附加指標 按種類揭露環境保護的總費用與投資
2.3 環境管理發展
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各種產業技術進步神速,而衍生出來的環境問題也日
益嚴重,隨著全球環保意識高漲,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公司組織需要負擔的環境
成本增加,若不能掌握環境成本及環境效益,就無法作出適當的管理。環境管理
發展每一階段,皆會有不同的驅動力,每階段衍生的國際環保公約及協議,也越
來越複雜,起初在 1970~1980 年代為「順應民意」,接著 1980~1990 年代以「降
低污染」,再來1990~2000 年代以「污染防治」,而從兩千年至今則以「環境策
略」為推動目標。因此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zation,
ISO) ,為預防污染環境活動,逐漸發展出環境管理系列程序,具體掌握現今環
境污染問題。
1995 年環境管理系統發展初期尚未標準化,而後演變為ISO14001,發展至
今時,已與環境管理一詞劃上等號,在發展過程當中,也衍生出不同類型的環境
管理工具,以因應時代變化。在眾多的環境管理工具當中,ISO14001 發展最早,
各項不同的環境管理工具,也隨著世界環保潮流及企業環保責任加重,發展程度
及速度也有所差異,以期望達到不同的管理目標。
17
2.3.1 環境管理系統 ISO14001 驗證
環 境 管 理 系 統 自 1996 年 由 國 際 標 準 組 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zation,ISO) 將其標準化,公佈ISO14001之後,已經在台灣發展超過10
年,全球已有223,149 家企業通過驗證,顯示國際環保趨勢已形成一股力量,台
灣經濟發展同時,也必須考量環境永續發展,經濟部產業永續發展整合網顯示,
台灣截至2009年9月底,通過ISO14001之廠商家數,共有1,658 家廠商通過。然
而,當初的時空環境背景與現在的產業狀況已有所不同,企業在驗證時的成功因
素及模式是否有所改變,而企業驗證的成功因素,對於科學工業園區污水廠是否
也有相同成功因素,並且若能進一步評估園區污水廠環境管理未來的發展及趨勢,
將使園區污水廠達到「污染預防」及「持續改善」的基本精神,朝向永續發展的
目標前進。環境管理最重要的效益有三項,一、提升企業競爭力。二、實踐社會
責任與提升企業形象。三、降低營運成本及增進經營效率。有此可知,台灣企業
不僅已體認到自身社會責任及形象維護,也開始瞭解環境管理就如品質管理,如
果能以一套整體性、全面性的管理系統來做,不但不會提高生產成本,反而能因
環境管理工作得持續改善,使浪費降到最低,經營將更有效率,競爭力會因而提
升。
環境管理系統包含ISO14001 與ISO14004。ISO 14001 為建立環境管理系統
主要雛型的標準規範,具有「可驗證性」,是ISO14000 中,唯一用以對組織制
定的環境管理政策進行審核,以作ISO 驗證的規範,其他規範則是指導或說明為
原則的文件。圖2.3,可知ISO14001 特點為具有一般性、可驗證、遵循PDCA之
管理模式,且通過驗證之後,有驗證單位定期稽核,以維持管理系統有效性。
18
圖2.3 ISO14001 P-D-C-A 管理模式圖
ISO14001 所提供的寬鬆運作標準,適用於任何行業,以系統化管理模式處
理組織內環境問題,並強調「說、寫、做」三者一致,遵循PDCA,確實「持續
改善」的觀念。ISO14001 也允許組織透過內部稽查來達到持續改善的目的。但
如果組織希望其環境管理系統通過驗證,獲得ISO14001 證書,證明其有效性,
則須透過第三方之驗證機構,經過上述各工作事項,審查通過之後,頒發證書以
供證明。
ISO14001 主要中心思想為「持續改善」,如圖2.3為依循載明著PDCA 管理
循環:規劃(Plan)、執行(Do)、矯正(Check)、改善(Action)所構成的邏輯,並符合
組織理想及特質的環境政策為中心,根據政策之規劃出目標與標的,接著在日常
操作中,執行環境管理方案,以達成所訂之標的與目標,並配合適當的監測及稽
核程序,取得、追溯、比較、分析相關執行的成效與結果,再對不符合規定事項,
進行矯正預防措施,最後以管理審查方是,將系統不停運作,進而使整體環境績
19
效持續改善。
企業推動ISO14001 最主要動機為減少廢棄物減少資源耗損、減少污染排放
量達到法規標準、提升企業形象、提高員工與大眾之環保觀念、降低生產與操作
成本,但企業推動ISO14001 的主要動機仍是以降低成本為優先考量。企業通過
ISO14001 驗證後所帶來的效益,可分為:強化員工的環境自覺與技能、資源的
節約與再生、生產與行政效率提升、產品及作業風險降低、改善與利害相關者間
的關係。外部顧客對於服務單位推行ISO14001 認證後,效益評估準則可歸納為
組織學習成長、內部作業流程、環境管理效率、顧客滿意度等四大層面。企業驗
證ISO14001 的出發點,主要為幫助創造更好的環境、提昇公司形象、跟隨世界
環保潮流等三點。
由此可知,ISO14001 適用於各行業,藉由其廣泛的適用性及通用性,驗證
ISO14001 對於企業來說,目標應設定在提升效率,尤其藉由ISO14001,找尋主
要市場,以便可以在企業內部更快速反應。以上研究,可知節能減碳已是我國近
年來的重要環保政策,除了總統宣示國內節能減碳的決心,政府機關亦須配合政
策以身作則,以達到減碳目的,且溫室氣體管理屬於環境管理一部分,若能與
ISO14001 整合,將有事半功倍之效。
若未來有機會針對溫室氣體進行減量及管理措施之選項中,以企業體融
ISO14001 體系之PDCA 管理機制最受企業體之重視。有鑑於ISO14001 已漸成
國際貿易之必備要件,未來隨著企業ISO14001 驗證、及通過驗證後進行環境績
效持續改善知相關工作,對於環境成本的整體評估與內部環境決策間互動關係將
更為密切。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相關文獻與假說建立
3.1.1 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
資訊揭露可區分為財務資訊與非財務資訊兩方面,在企業、分析師及投資人
眼中認為非財務資訊揭露的重要性大於財務資訊(陳依蘋,2000),其中環境資訊
的揭露即屬於非財務資訊的一部分。為使企業的資訊更能反映真實財務狀況,對
於企業經營有重要影響的環境汙染影響程度、相關污染賠償成本以及永續經營政
策等資 訊應揭 露於 財 務報表 中 (Ferguson, Lam, and Lee, 2002 ; Al-Tuwaijri,
Christensen, and Hughes, 2004)。雖然過去有研究指出管理者在某些情況下傾向隱
蔽對其不利的消息,如Dye (1985)指出管理者可能不願揭露對公司不利的訊息,
導致利害關係人對其產生不確定性。但Fombrun and Shanley( 1990)、Verschoor
(2005)、Linthicum et al. (2010)等研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當作建立或維護聲譽
的一種形式。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提供積極的訊號關於公司的聲譽(e.g., Fombrun
and Shanley 1990; Grow et al. 2005)。Elijidoten(2004)的研究中指出選擇通過
ISO14000 認證的企業,並不是為因應政府的法規規定,而是通過 ISO14000 認
證可以有效彰顯企業的環境政策與宣示企業永續經營的決心,且在實施
ISO14000 後,有助於增進員工對於公司的體認,對於企業管理意識的重視,且
對於經營的效率及有效性能有所提升(Rondinelli and Vastag, 2000)。 Mothardi et
al . ( 2002 )指出企業願意揭露CSR 報告書的原因有四點,分別為(l)遵守法規
要求,( 2)降低營運成本,( 3)促進利益相關者的關係,( 4 )產生競爭優勢。陳冠
志(2010)亦提出四點揭露的原因,如(l)各國紛紛將企業社會責任列入評鑑指
標之一(2)符合社會期許,( 3 )未善盡社會責任可能使企業承受損失風險,( 4)
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可改變企業形象並增進長期利益。
Gray et al.(1995)發現當企業擁有最佳的環境績效,且其目的在於宣告企業環
21
境管理面的合法性時,將會揭露更多正面的環境活動資訊。而當媒體對於企業環
境績效給予越多的關注與報導時,將對環境資訊的揭露程度有正面的影響(Brown
and Deegan, 1998)。Ingram and Frazier(1980)研究1970 至 1974 年間 40 家企業
的年報有關環境揭露的資訊,研究發現環境揭露和環境績效間並無顯著的相關。
其後的研究者也都支持兩者間無顯著相關的論點(Wiseman, 1982;Freedman and
Wiseley, 1990)。Fekrat et al.(1996)研究發現環境績效越好的企業,反而越不願揭
露環境資訊,存有微弱的負向關係。Al-Tuwaijri et al.(2004)主張整體的管理策
略對於企業的環保績效、經濟績效以及環保揭露三者間,具有整合性的影響,其
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環保績效愈佳,則經濟績效亦隨之提昇,且環保揭露的內
容也更加豐富。
過去探討環境績效的研究,經常是透過各企業所揭露的環境資訊,然而環境
績效愈好的公司是否其環境資訊揭露就愈豐富愈多,尤其有些環境資訊揭露是因
應環保的法規或是國外顧客訂單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第一個假說就是要檢測我國
上市電子公司是否環境績效愈好的公司,愈會揭露較多的環境資訊揭露。
H1:環境績效愈好的電子上市公司其環境資訊揭露愈多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聲浪下,社會大眾將更關切公司影響環境的種種活動,使
得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會將公司是否造成環境污染納入考量(Spicerm, 1978)
。
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上,有支持環境績效對經濟績效有正向影響
(Morris,1997; Al-Tuwaijri,2004)。另一方面,卻也有研究發現環境績效與企業的
財務指標並無關聯(Rockness et al.,1986),甚至有認為企業為了遵循日趨嚴格的環
保法規與面對環保意識高漲的壓力,增加企業的環保支出,因而排擠有利增進企
業經營績效的投資,造成其經營績效的衰退(Walley and Whitehead, 1994;Porter
and Van der Linde, 1995)。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環保議題的不斷提出,促
使各國制定環保法規,新式環保法規與國際環保公約的規範,於加重企業負擔的
同時,卻也為產業創造了藍海,近期的文獻指出,許多美國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
給無害環境的產品(Cairncross, 1992),且自願的環保支出項目可能導致創新汙染
控制的設計和減少廢棄物的技術(Khanna and Damon, 1999)。Cornell and Shapiro
22
(1987) 認為一家企業若能做出符合社會各階層及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將會對公
司的財務績效有正向的關係。Bragdon and Marlin(1972)以紙漿與造紙廠商為樣
本,發現污染控制紀錄較佳的公司,相較於污染控制紀錄較差者而言,前者的獲
利性較高且價格盈餘比亦較高,亦即顯示企業的環保績效將有效改善其獲利能力。
而Porter and van der Linde(1995)針對29家已進行節約資源的綠化工廠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適當的環境管制標準可誘發廠商進行創新,並藉著創新的技術或製程來
提高資源生產力(resource productivity),導致成本抵銷(cost offsets)。他們認
為企業經理人對於順應環保法規而推動環境管理的相關支出,雖然會造成短期的
營運成本增加與競爭力下降,但這些都只是過渡現象。長期而言對廠商來說,不
僅可以藉由創新能力改善公司的環保績效,也可以將所生產的綠色商品提高售價,
開闢新的市場商機,進而提升公司競爭力。
企業資訊揭露可區分為財務資訊與非財務資訊,其中企業、分析師及投資人
認為所需揭露的重要資訊中,非財務資訊的比例大於財務資訊(陳依蘋,2000),
環境資訊即屬非財務資訊的一部分。管理者相信揭露與企業價值呈正相關
(Frankel, McNichols, and Wilson, 1995),可見資訊揭露有其正面且重要的意義,對
於企業經營有重要影響的環境汙染影響程度、相關汙染賠償成本以及永續經營政
策 等 資 訊 應 揭 露 於 財 務 報 表 中 (Ferguson, Lam, and Lee, 2002 ; Al-Tuwaijri,
Christensen, and Hughes, 2004),而財務資訊對於企業價值已無法有一個全面的解
釋(Brown, Lo and Lys, 1999),因此,非財務資訊成為解釋企業價值的重要因素之
一。尤其面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各國環保法規日趨嚴格的今日,非財務資訊中
的環境資訊亦愈顯重要,研究發現,過去環境資訊揭露較充分的公司,其股價下
跌的幅度較小(Freedman and Stagliano, 1991;Blacconiere and Patten, 1994;Patten
and Nance, 1998),且投資人會給予公司較好的評價(Glen et al., 2000;黃姵蓉, 2000;
張伊易, 2001;蔡柳卿及楊朝旭, 2004)。蕭又豪(2010)研究顯示揭露較多環境資訊
的企業較之揭露較少環境資訊的企業,投入的環保措施較多,故短期內會增加企
業的經營成本,減少獲利,然而環境保護已成世界潮流,企業勢必面對愈來愈嚴
格的公眾政策壓力,隨著環保法令的修訂,環保意識的高漲,企業的環保措施勢
必能為企業創造藍海,長期而言,應能增加企業的經營績效。因此,建立假說二
如下:
23
H2:電子上市公司的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有正相關性。
3.1.2 企業成長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
由過去文獻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績效的關係並無明確的定論,因為可能
樣本不同、定義企業社會責任變數也不同、對於績效的衡量也不一樣,然而似乎
忽略與績效息息相關的企業生命週期,Selling 與Stickney(1989)發現企業在成
熟期時有較高的資產報酬率(ROA),而在衰退期有較低的ROA,顯示生命週期會
影響到公司的績效。成長期會著重經濟績效的追求,而忽略環境保護等CSR層面
的投入,不過若成長期還努力經營CSR,則更能提升其公司形象增加競爭力進而
提高績效,而到成熟期已穩定成長便開始回饋社會,更加重視環境面與社會面,
至於衰退期,其績效雖然下降,但公司將透過環境管理策略繼續吸引大眾投資意
願,如此便會使得不同生命週期下,環境揭露程度與經營績效的正相關程度將有
所差異,因此本研究建立假說三如下:
H3:上市電子公司其環境資訊揭露程度與經營績效之正相關程度會因不同生命
週期而有不同
3.2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首先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瞭解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法規
之相關法規與沿革,由於本研究主要係探討我國企業 CSR 報告環境資訊揭露與
經營績效的相關性。因此將針對 CSR 和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等相關主題,
進行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回顧並建立假說,進而提出本研究完整之實證設計及模式
來驗證假說,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從各電子業上市公司網站和台灣經濟新報資
料庫蒐集有關 CSR 報告和財務報表變數的資料,先進行敘述性統計,了解近年
來的改變,再進一步進行本研究的實證分析。
24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
3.3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揭露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連性,並
進一步結合企業生命週期之概念,以了解環境揭露是否會因為企業的每個生命週
期階段而對公司績效造成影響,而基於 Griffin and Mahon(1997)認為探討多項產
業會模糊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財務績效兩者之間的關係。故本文採用同一產業來
進行分析,由於目前台灣以電子產業為主要經濟發展的產業,其產值、規模龐大,
所影響利害關係人層面較為廣泛,故採取台灣上市上櫃的電子產業作為本研究之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TEJ),先取得台灣地區 2003 年至 2012
年之間上市上櫃電子公司的基本資料名單,來進行企業財務績效指標資料的收集,
接著瀏覽企業網站以獲取公司有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資料,調查期間自
2003 年至 2012 年止,共計十年。為避免研究產生偏誤,樣本公司選取的標準如
下:
1、研究樣本為台灣證券交易所民國 2003 年至 2012 年上市上櫃公司,若在研
究期間因故被證交所列為全額交割股或停止交易的公司皆刪除之。
2、本研究採取同一產業作為研究對象,選取電子產業。
3、樣本公司均採曆年制。
25
3.4 資料分析方法
3.4.1 實證模式
為了驗證研究假說,設計實證模式加以檢驗。本研究運用多元迴歸分析,估
計迴歸係數並檢定其顯著性來驗證研究假說,模式一主要檢測上市電子公司的環
保績效是否會對環境揭露造成影響,故此模型環境揭露為因變數,環保績效、生
命週期為主要解釋變數,黃劭彥等人(2009)採用複迴歸分析探討電子業企業網站
環保資訊揭露程度。研究結果發現國際化與外資持股比率與機會性揭露性質呈顯
著正相關,因此本研究在模式一加入國際化、外資持股、公司規模等其他控制變
數,以測試控其他影響揭露因素之後,是不是仍然支持環保績效愈好愈會揭露較
多的環境資訊。模型二和三的因變數為經營績效,包括資產報酬率和營業毛利率,
主要解釋自變數為環境資訊揭露,並加入公司規模、負債比率、銷貨成長等其他
控制變數。模式二與模式三為了檢測假說二,除了全部樣本外,還會依照不同生
命週期區分樣本,分析探討生命週期處於成長期對環境資訊揭露和經營績效相關
性之影響。
ENt = α0 + β1 ISO + β2 LIFE + β3 INT + β4 OUT + β5 SIZE + ε ⋯ ⋯ (1)
ROAt = α0 + β1 EN + β2 SIZE + β3 LEV + β4 SG + ε ⋯ ⋯ (2)
PROFITt = α0 + β1 EN + β2 SIZE + β3 LEV + β4 SG + ε ⋯ ⋯ (3)
ROAt = α0 + β1 EN + β2 EN ∗ CYCLE + β3 SIZE + β4 LEV + β5 SG + ε ⋯ ⋯ (4)
PROFITt = α0 + β1 EN + β2 EN ∗ CYCLE + β3 SIZE + β4 LEV + β5 SG + ε ⋯ ⋯ (5)
26
其中 EN 代表環境資訊揭露程度、ISO 代表環境績效、LIFE 代表生命週期之虛
擬變數。INT 為國際化程度、OUT 為外資持股比率、SIZE 為公司規模、ROA
為資產報酬率、PROFIT 為營業毛利率、LEV 為負債比率、SG 為銷貨成長率,
實證模式的因變數與自變數相關變數衡量詳細敘述如下節
3.5 變數定義
3.5.1 應變數
一、環境資訊揭露程度(EN):首先以用 GRI 所編製的 CSR 報告中,環境面
30 項環境指標中,共揭露幾項指標,計算其揭露率(EN),其次也會將指標參考陳
立凡(2012)將環境指標區分為名目、順序、等距、比率等尺度,計算質化指標揭
露率(EN1)、量化指標揭露率(EN2)、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
表 3.1 EN30 項指標衡量類型(需不需要放)
編號 分類
質化 量化
GRI指標
EN1 核心指標 使用的原料之重量或體積
EN2 核心指標 使用再生原料作為生產原料之比例




EN3 核心指標 由主要能源劃分之直接能源消費量
EN4 核心指標 由主要來源劃分之間接能源消費量

EN5 附加指標 由環境保護及效率的改善所節省的能源


EN6 附加指標 企業的自主行動,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運用
再生能源製作的產品及服務以及由於這些行動降
低的能源耗用


EN7 附加指標 為達成間接能源消耗的減量和達成減量成果的自
主行動


EN8 核心指標 各來源別的總出水量
EN9 附加指標 因取水而有重大影響之水源
EN10 附加指標 水回收及再利用的總量及百分比
27




EN11 核心指標 在非保護區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棲息地和保護
區、或在其鄰近地區,所擁有、租賃或管理的土地
面積和地理位置


EN12 核心指標 描述活動、產品及服務對保護區多樣性生物和保
護區外高度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衝擊


EN13 附加指標 保護與恢復的棲息地
EN14 附加指標 訂定策略、目前的行動與未來的計畫以管理生物
多樣性的衝擊


EN15 附加指標 企業營運的活動區域影響棲息地中有IUCN 紅色
名單種類與國家保育類生物清單中依絕種風險程
度別列出數量


EN16 核心指標 直接及間接排放之溫室氣體總量
EN17 核心指標 其他相關間接之溫室氣體排放量




EN18 附加指標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與其成效


EN19 核心指標 造成破壞臭氧層之物質排放量
、硫化物(SOx)、 
EN20 核心指標 按種類和重量計算氮氧化物(NOx)
及其它重要氣體排放

EN21 核心指標 污水排放的污染程度及流向終點
EN22 核心指標 廢棄物的總量,按種類及處理方式描述




EN23 核心指標 重大洩漏的次數與數量
EN24 附加指標 視為具危險性的運輸、運入、輸出或處理的廢棄物
總重量,根據巴賽爾協定附錄之一、二、三與八則
條文,以及運輸至國外的廢棄物百分比




EN25 附加指標 企業排放的廢水及廢棄物對生物多樣性的明顯影
響,包括種類、保育狀況、保育價值等


EN26 核心指標 企業從事降低其產品及服務對環境的衝擊之行動
及擴大降低衝擊


EN27 核心指標 售出的產品及包裝材被要求回收的比例
EN28 核心指標 重大違反環境法條規定的事件及所處罰款總金
額,或非金錢方法的處罰




EN29 附加指標 商品、原料或人員的輸送所造成的重大環境衝擊
EN30 附加指標 按種類揭露環境保護的總費用與投資





二、公司經營績效
過去的研究認為企業為了增進污染防治的技術,必須引入新技術或添購新的
機器設備,因此為了瞭解環保相關資本支出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多採用資產報酬
28
率、營業毛利率作為經營績效的變數(Russo and Fouts, 1997;Morris,1997)。因此,
本研究以資產報酬率(ROA)與營業毛利率(PROFIT) 作為經營績效的變數。
資產報酬率 (ROA):[ 稅後淨利+利息費用×(1-稅率) ] / 總資產
營業毛利率(PROFIT)=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100%
3.5.2 自變數
一、環境績效(ISO):過去 Russo and Fouts(1997)、Hughes et al.(2000)、及
Hughes et al.(2001)之研究,以獨立機構之環保績效評鑑結果作為公司環保績效
之衡量。本研究以是否通過 ISO 14001 認證,作為替代變數,係源自於經濟部標
準檢驗局網站公告之 ISO 14001 認可登錄廠商名錄及輔導 ISO 認證之民間顧問
公 司 輔 導 企 業 名 錄 。 1 代 表 該 公 司 實 施 ISO14001 , 0 代 表 公 司 尚 未 實 施
ISO14001。
二、企業生命週期的劃分
CYCLE 為企業生命週期別虛擬變數,若企業處於成長期,則 CYCLE1= 1 ,
否則 CYCLE1 = 0。生命週期階段分類方法,本文引用金成隆等人(2004)及楊朝
旭與黃潔(2004)的分法,選取營業收入成長率(SG)、研究發展費用率(RDV)、資
本支出率(CEV)、與公司年齡(AGE)等四項指標作為判定各樣本應歸屬於哪一個
企業生命週期階段的標準,每項比率及成立年數各以三分法分為三階段列於表
3.2 中,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的評分分數分別為,0 分、1 分及 2 分。並將每
一個樣本的四個指標值加總,以得到一個綜合指標(CYCLE)。經此程序所得到的
綜合指標分數,介於 0~3 分之間時,歸類為成長期,介於 4~5 分時,歸類為成
熟期,介於 6~8 時,歸類為衰退期。
29
(1)銷售成長率(SG)
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營業銷售額的成長係由高而低逐漸遞減,最終將大幅
衰退,而企業生命週期與營業銷售成長有密切關係。Barton and Gordon
(1988)以銷貨收入衡量企業之成長,故將銷售成長率做為劃分生命週期的變
數之ㄧ。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成長率 = (當年銷貨收入-上年度銷貨收入)/上年度銷貨收入×100%
(2)研發費用率(RDV)
企業處於成長初期時急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成本發展公司的產品,導致於研
發費用支出在生命週期中前後期上極可能呈現不同的水準,研發費用比率可視為
劃分生命週期的變數之ㄧ。計算公式如下:
研發費用率 = 公司研發支出/總銷售金額×100%
(3)資本支出率(CEV)
企業會隨著成長而不斷擴大資本投資以賺取更高利潤,Anthony and
Ramesh(1992)以此變數作為企業生命週期劃分因子,本研究之資本支出係以
第 t 年度扣除資產重估價後之固定資產淨額減第
t-1 年度扣除資產重估價後之
固定資產淨額衡量。計算公式如下:
資本支出率
=資本支出/總銷售金額×100%
(4)公司成立年數(AGE)
企業成立年數亦代表企業生命週期最顯而易見之劃分標準,Peterson(1983)
30
以企業設立年數作為劃分企業生命週期的變數。上述三項作為生命週期劃分因子
的財務變數與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是直接相關的,若依此對公司加以分類,公司間
之特定績效指標將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故本文納入公司成立年數控制因風險差異
以導致生命週期階段劃分錯誤的可能性。
成立年數(YEAR):以當年度 (2012 年) 扣除公司成立年度
表 3.2 生命週期評分標準
週期階段
成長期(G)
成熟期(M)
SG
高 (0 分)
中 (1 分)
RDV
高 (0 分)
中 (1 分)
CEV
高 (0 分)
中 (1 分)
YEAR
Young (0 分)
Adult (1 分)
衰退期(S)
低 (2 分)
低 (2 分)
低 (2 分)
Old (2 分)
三、國際化程度(INT)
本研究以黃紹彥等人(2009)指出因外銷比率較高的公司,通常具有較佳的國
際競爭力(Liu and Chen 2005),且公司的外銷比率較重者,表示海外市場對公
司愈重要,若公司在海外知名度愈高,除幫助公司的整體銷售情況外,公司傾向
海外發行存託憑證的機率亦愈大(朱炫璉 1993),因此採取外銷收入比率做為
國際化程度的代理變數,並以虛擬變數衡量之,外銷收入比率係以外銷收入總額
佔公司總銷貨收入總額的百分比予以計算,且因公司本身的外銷收入比率大於
50%時,表示公司在本業上的銷售仰賴於國外市場的買賣交易,因此,其國際化
的程度較高,故在衡量國際化程度方面,當外銷收入比率大於 50%,國際化程度
此變數設為 1,反之設為 0。
四、外資持股比率(OUT)
31
Cormier and Magnan(2004)在探討公司環境資訊的揭露行為中使用外資比
率做為資訊成本的代理變數,其結果指出,外資比率在紙本的環境資訊揭露上,
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但在網站方面,則是未達顯著水準的正相關,黃紹彥等人
(2009)研究發現 ,外資持股比率與網站環境資訊揭露程度呈顯著正相關,由此可
知,外資比率在環境資訊的揭露上確有其影響之處。故本研究將外資持股比率列
為控制變數之ㄧ。
五、公司規模(SIZE)
由過去的文獻可知,規模大之與規模小企業兩者相較下,規模大的企業除了
資金較雄厚外,也較受社會大眾關注,所以規模較大之企業應會較重視社會責任
的履行。故本研究之檢測模型將公司規模納入考慮,為了減少企業間之差異,其
以樣本公司將當年度期末總資產的帳面價值取自然對數衡量之。為以公司總資
產帳面價值取自然對數。
六、銷貨成長率(SG)
由於公司的績效主要受到其獲利性的影響,本研究以銷貨收入成長率來衡
量公司產品的獲利能力,將之納入模式中作為控制變數。
營業成長率( SG ):(當年營業收入-上年度營業收入)/上年度營業收入
×100%
七、負債比率(LEV):Molloy, Erekson and Goman(2002)提出負債比率較高的
公司,較無其他能力去施行社會責任。故本研究將公司負債比率納入檢測模型,
控制負債比率對假說驗證的影響,故本文將負債比率比納入模型。
負債比率(LEV)=期末總負債
/ 期末總資產
32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章係將樣本公司之資料,依第三章之研究設計進行相關實證分析,以檢測
研究假說是否成立。本章分為為二節,第一節說明各變數敍述統計量及變數間的
Pearson 及相關係數分析;第二節則依前章所設立之研究假說,分別建置之迴歸
分析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與討論。
4.1 敘述性統計分析
表 4.1 為本研究之應變數及自變數之敘述性統計量表,資料期間為 2003 年
至 2012 年樣本數共 302 個。從表中可知環境績效 (ISO) 與企業生命週期
(CYCLE) 及國際化程度 (INT) 之中位數皆為 0 與 1,原因是這些變數本身為虛
擬變數;資產報酬率 (ROA) 平均數為 5.51 %,中位數為 5.83 %,營業毛利率
(PROFIT) 平均數則為 15.13 %,中位數為 12.79 %,此表示有一半以上的公司有
較良好的獲利率;公司規模 (SIZE) 平均數為 17.73,中位數為 17.90;外資持股
比率 (OUT) 平均數 23.80%,中位數為 17.45%,此表示公司以國外市場為主要
客戶之外銷企業較為少數;營業收入成長率 (SG) 平均數 0.18%,中位數為 0.03%,
此表示有較多數的公司營業收入有較大幅度的成長;負債比率 (LEV) 平均數為
47.82%,中位數為 48.88%。
33
表 4.1 相關變數敘述性統計量
變數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數
EN
0.40
0.43
0
1
0.035
EN1
0.28
0.45
0
1
0
EN2
0.40
0.44
0
1
0
EN3
0.40
0.43
0
1
0.03
ROA
5.51
9.28
-32.34
37.93
5.83
PROFIT
15.13
16.52
-65.80
58.71
12.79
ISO
0.75
0.43
0
1
1
CYCLE
0.36
0.48
0
1
0
INT
0.79
0.41
0
1
1
OUT
23.80
20.55
0
86.71
17.45
SIZE
17.73
1.41
13.83
21.00
17.90
LEV
47.82
17.18
6.66
97.71
48.885
SG
0.18
1.33
-0.95
17.67
0.03
變數定義:
1. EN =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EN30項環境面指標之揭露率
2. EN1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 EN30個指標有1個質化指標之揭露率
3. EN2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 EN30個指標有7個量化指標之揭露率
4. EN3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 EN30個指標有22個量化指標之揭露率
5. ROA資產報酬率 =稅後淨利+利息費用×(1-稅率) / 總資產。(資料來源:TEJ)
6. PROFIT營業毛利率 = (營業毛利/營業收入)×100%
7. ISO環境績效=企業通過ISO14001認證,則ISO=1;反之設為0
8. CYCLE =企業生命週期處於成長期,則CYCLE=1;反之設為0
9. INT國際化程度 =銷貨收入大於50%,則INT=1;反之設為0
10. OUT 外資持股比率。(資料來源:TEJ)
11. SIZE公司規模 = ln ( 第四季季底市場價值)。(資料來源:TEJ)
12. LEV:負債比率 =期末總負債 / 期末總資產。(資料來源:TEJ)
13. SG :營收成長率 = (當年銷貨收入-上年度銷貨收入)/上年度銷貨收入×100%。(資料來源:
TEJ)
34
4.2 相關係數分析
表 4.2 列示各變數之 Pearson 相關係數矩陣,藉由相關係數可瞭解個別變數
之間的相關程度及方向,同時也可檢視變數間是否有高度相關的問題。結果顯示,
環境績效(ISO)與各項環境指標揭露率(EN~EN3)的相關係數為 0.48600、0.32282、
0.49290、0.48602,皆達 1%顯著水準(p 值皆為 0.000)
。此表示企業通過 ISO14001
認證與環境指標揭露率間具有某種程度上之影響。表 2 亦顯示,資產報酬率(ROA)
與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及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 的相關係數為
0.04825、0.0431,皆具有顯著且正向關聯。營業毛利率(PROFIT)與各項環境指標
揭露率,僅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的相關係數為 0.11333 呈現顯著且正相關,
其他揭露指標皆不顯著但正相關,該初步檢定與 H2 部分不符,後續本研究再以
複迴歸檢定進行分析。企業處於成長期(CYCLE)與資產報酬率(ROA)的相關係
數為 0.22617;企業處於成長期(CYCLE)與營業毛利率(PROFIT) 的相關係數為
0.22095,呈現顯著且正相關,此顯示變數與成長期企業彼此間存在高度相關性。
而公司規模(SIZE)與各變數大多為顯著,此顯示各變數與公司規模彼此間存在低
度相關性。例如公司規模與各項環境指標揭露率(EN~EN3)呈現正相關且顯著,
表示企業規模越大,越會揭露環境指標。以及公司規模與環境績效(ISO) 呈現正
相關且顯著,表示通常企業通過 ISO14001 認證,其企業規模越大。整體而言,
變數間之共線性問題並不嚴重。
一般而言,若兩變數間之相關係數大於 0.7,代表兩變數間存有共線性的問
題,應避免此問題產生而導致迴歸結果出現偏誤,表 2 顯示,環境資訊揭露率
(EN)與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的相關係數
為 0.97、0.99,此相關係數大於 0.7,由於上述變數間之關係互為應變數,並不會
於同一迴歸方程式中同時出現,因此並無共線性之問題。
35
表 4.1 各變數之 Pearson 相關係數分析
EN
EN1
EN2
EN3
ROA
PROFIT
ISO
CYCLE
INT
OUT
SIZE
LEV
SG
1.00000
EN
ROA
0.78342
(0.000)
***
0.97847
(0.000)
***
0.99701
(0.000)
***
0.03674
(0.5247)
PROFIT
0.09009
(0.1182)
EN1
EN2
EN3
ISO
CYCLE
INT
OUT
SIZE
1.00000
0.70299
(0.000)
***
0.78781
(0.000)
***
0.04825
(0.4035)
1.00000
0.96838
(0.000)
***
0.02902
(0.6154)
1.00000
0.04312
(0.4553)
1.00000
0.49290
(0.000)
***
0.06207
(0.2823)
0.09219
(0.1099)
*
0.48602
(0.000)
***
0.05422
(0.3477)
0.77465
(0.000)
***
0.04344
(0.4520)
***
0.22617
(0.000)
***
-0.18429
(0.0013)
***
0.32452
(0.000)
***
-0.01875
(0.7456)
0.07837
(0.1744)
0.15285
(0.0078)
***
0.25803
(0.000)
***
0.32439
(0.000)
***
0.11333
(0.0491)
**
0.32282
(0.000)
***
0.10432
(0.0702)
*
0.12388
(0.0314)
**
0.23122
(0.000)
***
0.22343
(0.000)
***
0.13770
(0.0166)
***
0.24392
(0.000)
***
0.33589
(0.000)
***
0.15934
(0.0055)
***
0.26280
(0.000)
***
0.31922
(0.000)
***
-0.10758
(0.0619)
-0.15053
(0.0088)
-0.09070
(0.1157)
-0.10613
(0.0655)
-0.39433
(0.000)
*
0.08391
(0.1457)
***
0.11609
(0.0438)
0.08383
(0.1462)
*
0.08458
(0.1426)
***
0.08147
(0.1578)
0.48600
(0.000)
***
0.05815
(0.3139)
1.00000
0.04713
(0.4145)
***
0.22095
(0.0001)
***
17795
(0.0019)
***
0.15369
(0.0075)
***
-0.18042
(0.0016)
***
1.00000
0.04253
(0.4615)
1.00000
0.23472
(0.000)
***
0.14533
(0.0115)
***
0.21841
(0.0001)
***
-0.02218
(0.7011)
1.00000
0.21938
(0.0001)
***
0.00170
(0.9766)
0.10523
(0.0678)
*
0.06194
(0.2832)
1.00000
0.59812
(0.000)
***
1.00000
-0.66945
(0.000)
0.04936
(0.3927)
-0.14077
(0.0143)
0.10335
(0.0729)
-0.02404
(0.6774)
0.26976
(0.000)
***
0.03209
(0.5786)
0.05055
(0.3814)
***
0.1751
(0.0023)
*
0.0164
(0.7765)
0.02754
(0.6336)
***
0.03413
(0.5546)
1.00000
LEV
SG
36
0.04736
(0.4121)
1.00000
**
***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
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率(PROFIT)
、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外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
(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37
4.3 迴歸分析
本文之迴歸模式分為兩大部分,首先,第一部份為環境資訊揭露與公司經營
績效之影響,此迴歸模型係檢測環境資訊揭露率高是否公司經營績效會較好。第
二部份為生命週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目的在於檢測加入生命週
期對經營績效是否會有影響。
4.3.1 環境資訊揭露與環境績效之影響
表 4.3 列示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 EN、EN1、EN2、EN3 )對環
境績效( ISO )迴歸結果。由表中資料顯示,環境績效( ISO )對環境資訊揭露率( EN )
為 = 0.423,環境績效( ISO )對對環境質化資訊揭露率( EN1 )為 = 0.284,環境績
效( ISO )對環境量化資訊揭露率( EN2 )為 = 0.445,環境績效( ISO )對環境質量
化資訊揭露率( EN3 )為 = 0.420,各指標皆呈現正相關,這顯示通過 ISO14001 認
證的企業,在環境資訊各項揭露也較健全豐富。這表示,建立企業環境管理系統
方針及企業體系也較為健全,降低汙染對環境影響,提高商譽和運作效率。因此,
假說一「環境績效愈好的電子上市上櫃公司其環境資訊揭露愈多」獲得支持。
表 4.3 環境資訊揭露與環境績效迴歸分析結果
EN
EN1
38
EN2
EN3
變數
截距項
ISO
INT
OUT
SIZE
R2
Adj R2
F值
樣本觀察值
估計係數
-0.948
(0.003)***
0.423
(0.000)***
0.034
(0.519)
0.001
(0.158)
0.054
(0.004)***
0.2924
估計係數
-0.472
(0.192)
0.284
(0.000)***
0.042
(0.477)
0.003
(0.036)**
0.024
(0.264)
0.1438
估計係數
-1.120
(0.000)***
0.445
(0.000)***
0.018
(0.737)
0.001
(0.364)
0.065
(0.000)***
0.3000
估計係數
-0.889
(0.005)***
0.420
(0.000)***
0.040
(0.443)
0.002
(0.110)*
0.050
(0.008)***
0.2920
0.2828
0.1323
0.2906
0.2824
30.68***
12.47***
31.82***
30.62***
302
302
302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4.3.2 環境資訊揭露與生命週期之影響
表 4.4 列示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 EN、EN1、EN2、EN3 )對企
業生命為成長期階段( CYCLE )迴歸結果。由表中資料顯示,企業處於成長期對
環境資訊揭露率( EN )為 = 0.040,企業處於成長期對環境質化資訊揭露率( EN1 )
為 = 0.075,企業處於成長期對環境量化資訊揭露率( EN2 )為 = 0.051,企業處於
成長期對環境質量化資訊揭露率( EN3 )為 = 0.033,各指標皆呈現正相關,這顯
示企業生命週期不管處於哪個階段,公開發行上市上櫃公司皆很重視企業社會責
任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不過並未達統計顯著性。
由表 4.4 可知企業規模( SIZE )與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均呈現顯著且正相關,
此表示當企業規模越大,企業越願意揭露環境資訊各項指標,規模大的企業除了
資金較雄厚外,也較受社會大眾關注,所以規模較大之企業應會較重視社會責任
的履行。而國際化程度( INT )與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均呈現顯著且正相關,顯示
近期企業資訊揭露的驅動因素主要來自,「以國外市場為主要客戶之外銷企業」
為一大主力,企業也會創造海外市場聲譽,進而豐富各項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各
項揭露。
39
表 4.4 環境資訊揭露與生命週期迴歸分析結果
應變數
變數
截距項
CYCLE
INT
OUT
SIZE
R2
Adj R2
F值
樣本觀察值
EN
EN1
EN2
EN3
估計係數
估計係數
估計係數
估計係數
-1.241
(0.000)***
0.040
(0.424)
0.135
(0.018)**
0.001
(0.317)
0.083
(0.000)***
0.129
0.117
11.05***
302
-0.738
(0.0535)*
0.075
(0.1598)
0.113
(0.0629)*
0.002
(0.1197)
0.047
(0.0349)**
0.080
0.068
6.54***
302
-1.442
-1.172
(0.000)*** (0.001)***
0.051
0.033
(0.317)
(0.498)
0.125
0.140
(0.0337)** (0.013)**
0.001
0.001
(0.614)
(0.231)
0.096
0.079
(0.000)*** (0.000)***
0.131
0.128
0.119
0.117
11.23***
10.99***
302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4.3.2 生命週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
表 4.5、表 4.6、表 4.7、表 4.8 列示出應變數為資產報酬率( ROA )對各變數之
影響,自變數加入了各環境資訊揭露率(EN~EN3)與生命週期之交乘項影響,而資產
報酬率( ROA )對環境資訊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EN*CYCLE)為 4.266 呈現
正向達 5%顯著性;資產報酬率( ROA )對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
(EN1*CYCLE)為 4.605 呈現正向達 1%顯著性; 資產報酬率( ROA )對環境量化
指標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EN2*CYCLE)為 4.316 呈現正向達 1%顯著性;資
產報酬率( ROA )對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EN3*CYCLE)為
4.215 呈現正向達 1%顯著性,這顯示為將成長期樣本加入,若環境資訊揭露愈
多,就會造成企業聲譽提高而績效也會提高,台灣企業經營者,確實看見了 CSR
資訊揭露對於企業營運的實質效益,所以開始願意投資成本,揭露高品質的企業
CSR 資訊
在企業規模(SIZE)與資產報酬率( ROA )均呈現顯著且正相關,此表示當企業
40
規模越大,企業越願意揭露環境資訊,而此實證結果與過去實證研究(Adams et
al., 1998;Cullen and Christopher, 2002)結果一致。規模大的企業愈受到股東以外
的利害關係人及民眾檢視,規模大的企業以自律的方式,公開揭露對社會責任的
政策與推動的情形。而在負債比率( LEV )呈現顯著且負相關,即企業舉債程度越
高,將降低資產報酬率,也降低企業本身績效。
表 2.5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
EN*CYCLE
SIZE
LEV
SG
R2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168
-2.666
3.732
0.716
-0.229
0.536
0.64
-1.90
2.16
1.86
-7.59
1.43
0.513
0.058
0.031
0.063
0.000
0.153
*
**
*
***
0.188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0.174
13.78***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3.6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5.043
0.81
0.421
41
-2.757
3.985
0.655
-0.229
0.552
EN1
EN1*CYCLE
SIZE
LEV
SG
R2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1.97
2.08
1.76
-7.57
1.46
0.049
0.038
0.080
0.000
0.144
**
**
*
***
0.187
0.174
13.69***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4.7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2
EN2*CYCLE
SIZE
LEV
SG
R2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3.869
-2.736
3.812
0.733
-0.229
0.531
0.61
-2.00
2.27
1.90
-7.61
1.42
0.545
0.046
0.002
0.050
0.000
0.156
**
***
*
***
0.190
0.176
13.92***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5.8 應變數為( ROA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3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531
-2.420
0.71
-1.73
0.4775
0.084
42
*
3.672
0.688
-0.228
0.535
EN3*CYCLE
SIZE
LEV
SG
R2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2.10
1.79
-7.56
1.43
0.036
0.074
0.000
0.155
***
*
***
0.187
0.173
13.65***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4.9、4.10、4.11、4.12、列示出應變數為營業毛利率( PROFIT )對各變數之
影響,自變數加入了各環境資訊揭露率(EN~EN3)與生命週期之交乘項影響,由
表 資 料 顯 示 營 業 毛 利 率 ( PROFIT ) 對 環 境 資 訊 揭 露 率 與 生 命 週 期 交 乘 項
(EN*CYCLE)為 3.87528 呈現正向達 10%顯著性; 營業毛利率( PROFIT ) 對環
境質化指標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EN1*CYCLE)為 4.430 呈現正向達 10%顯
著 性 ; 營 業 毛 利 率 ( PROFIT ) 對 環 境 量 化 指 標 揭 露 率 與 生 命 週 期 交 乘 項
(EN2*CYCLE)為 3.565 呈現正向關聯; 營業毛利率( PROFIT ) 營業毛利率
( PROFIT )對環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與生命週期交乘項(EN3*CYCLE)為 3.909 呈
現正向關聯,這顯示為將成長期樣本加入,若環境資訊揭露愈多,就會造成企業
聲譽提高而績效也會提高,台灣企業經營者,確實看見了 CSR 資訊揭露對於企
業營運的實質效益,所以開始願意投資成本,揭露高品質的企業 CSR 資訊
表 4.9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
EN*CYCLE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7.218
-0.699
3.251
5.08
-0.34
1.29
0.000
0.732
0.198
43
***
-0.107
-0.638
0.620
SIZE
LEV
SG
R2
Adj R2
F
樣本觀察值
-0.19
-14.47
1.13
0.848
0.000
0.257
***
0.455
0.446
49.52***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4.10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1
EN1*CYCLE
SIZE
LEV
SG
R2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6.953
-1.333
3.730
-0.080
-0.639
0.618
5.15
-0.65
1.33
-0.15
-14.45
1.13
0.000
0.514
0.183
0.881
0.000
0.261
***
*
***
0.455
0.446
49.53***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4.11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2
EN2*CYCLE
SIZE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7.081
-0.641
2.9575
-0.097
5.05
-0.32
1.21
-0.17
0.000
0.748
0.228
0.863
44
***
-0.638
0.6337
LEV
SG
R2
2
Adj R
F
樣本觀察值
-14.53
0.16
0.000
0.247
***
0.455
0.445
49.45***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表 4.12 應變數為( PROFIT )及生命週期交乘項迴歸的結果
變數
截距項
EN3
EN3*CYCLE
SIZE
LEV
SG
R2
Adj R2
F
樣本觀察值
估計係數
T值
P-value
47.450
-0.548
3.278
-0.125
-0.063
0.616
5.11
-0.27
1.29
-0.22
-14.47
1.13
0.000
0.788
0.199
0.822
0.000
0.261
***
***
0.455
0.446
49.54***
302
註 1. *、**、***分別表示 10%、5%及 1%的顯著水準。
註 2. 環境資訊揭露率(EN)、環境質化指標揭露率(EN1)、環境量化指標揭露率(EN2)
、環
境質量化指標揭露率(EN3)衡量 CSR 環境面各項揭露率,而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毛利
率(PROFIT)、環境績效(ISO)、企業生命週期為成長期(CYCLE)、國際化程度(INT)
、外
資持股比率(OUT)
、公司規模(SIZE)、負債比率(LEV)、銷貨成長率(SG)。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以台灣經濟新報( TEJ )上市電子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期間自 2003
年至 2012 年止,共計 10 年。研究樣本之選取,主要以上市上櫃公司有揭露企業
責任報告書,將相近的產業類型及資產總額作為篩選條件,並以 1:1 比率( 1 家
有揭露:1 家無揭露)進行樣本配對,配對出總共 302 筆樣本公司。初步採用環境
45
績效 (ISO) 變數來檢測環境資訊揭露 (EN) 之影響,再進一步檢測應變數分別
為 資 產 報 酬 率 (ROA) 及 營 業 毛 利 率 (PROFIT) 對 於 企 業 處 於 成 長 期 階 段
(CLCYE) 與環境資訊揭露率之關聯性。相關實證結果彙總列示如下:。
1. 環境資訊揭露與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
此部分運用迴歸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企業通過環境績效( ISO14001 )
認證,在環境資訊各項揭露也較健全豐富,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內容揭露較為完
整,企業會願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並會揭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企業要讓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了解,企業的運作並非主要以獲利為主。
而運作同時也回饋社會、關心員工、維護環境等責任;另一方面則是企業為
延續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因此,假說一「環境績效愈好的電子上市上櫃公司其
環境資訊揭露愈多」獲得支持。
2.生命週期對環境資訊揭露與經營績效之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台灣上市櫃電子公司處於成長期時,對於社會責任投入程度
與財務績效間關聯性,具正向影響效果,但未達顯著。且 Lynall et al. (2003)也綜
合管家理論、代理理論及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認為企業在不同階段,營運管理
的需求、目標及策略不同,適合用來解釋與預測組織現況的管理理論也不同,亦
即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經營人對企業經營績效及各項決策也不同。本研究認為
企業生命週期不管處於哪一個階段,公開發行上市上櫃公司皆很重視企業社會責
任環境資訊各項揭露率。因此,本研究假說三「上市電子公司其環境資訊揭露程
度與經營績效之正相關程度會因不同生命週期而有不同」是獲得部分支持。
46
47
參考文獻
1.
呂煌德,銀行關心自由現金流量嗎?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民
國100年。
2.
李建然,影響台灣上市公司自願性盈餘預測頻率之研究,會計評論,第32期,
頁49 -79,民國89年。
3.
李淑華、林昆民與蔡彥卿,力霸案引發之董監事離職潮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
研究,財務金融學刊,第18卷,第4期,民國99年
4.
林達榮與李家琪,可轉換公司債之財務預測誤差決定因素探討,台灣管理學
刊,第 2 卷,第 1 期,頁 149-174,民國 91 年。
5.
林嬌能,家族企業、盈餘平穩化與權益資金成本之相關性,當代會計,第 12
卷,第 1 期,民國 100 年。
6.
張瑞當、方俊儒與曾玉琦,核心代理問題與盈餘管理:董事會結構與外部監
督機制之探討,管理學報,第24卷,第1期,頁17-39,民國94年。
7.
張瑞當與方俊儒,資訊揭露評鑑系統對企業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會計評論,
第42期,頁1-22,民國95年。
8.
陳姵蓉,現金流量風險值之衡量--固定效果模型與 Foster 模型之應用,朝陽
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民國 96 年。
9.
陳瑞斌與許崇源,資訊揭露水準對於權益資金成本之影響,東吳經濟商學
學報,第 61 期,頁 67-108,民國 97 年。
10. 黃科傑、胡星陽,券商投資評等改變之外溢效果─產業競爭程度所扮演的角
色,國立台灣大學財經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11. 黃景沂與莊晋祥,台灣銀行產業在兩次金融改革期間的競爭與存、貸戶福利
的變化,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博士論文,民國100年。
12. 葉銀華與邱顯比,資本結構、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關聯性之實證研究:代理
48
成本理論,台大管理論叢,第7卷,第2期,頁57-90,民國85年。
13. 劉新梅與董康寧,中國電信業市場結構與X效率的實證研究,預測,第24卷,
第2期,頁74-78,民國94年。
14. 歐進士、李佳玲與詹茂昆,我國企業盈餘管理與經營風險關聯之實證研究,
風險管理學報,第6卷,第2期(7月),頁181-206,民國93年。
15. 蔡永元,強制性財務預測與分析師財務預測準確度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未出版論文,民國88年。
16. 鄭桂惠、林宛瑩與許崇源,董監事持股高低對庫藏股買回誘因之影響,東吳
經濟商學學報,頁1-26,民國95年。
17. 薛敏正與林嬋娟,自由現金流量與盈餘管理關聯性之研究,台灣管理學刊,
第3卷,第1期,頁151-168,民國92年。
18. 蘇裕惠,強制性財務預測準確度之研究,2001年商情資料庫分析與建置研究
之成果發表會,第54期,頁44-64,民國91年。
19. 龔明鑫與林秀英,從專利分析台灣創新能量與趨勢,2003年產業科技創新關
鍵年代的政策與挑戰之國際研討會,民國92年。
2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www.epa.gov.tw]
21. 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用續發展整合資訊[http://proj.moeaidb.gov.tw]
22. Bannister, J. W. and H. A. Newman, Management forecasts as target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1992.
23. Becker, C., M. DeFond, J. Jiambalvo, and K. Subramanyam,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5
(Spring), pp.1-24, 1998.
24. Beidleman, C. R. Income Smoothing: The Role of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48(October), pp.653-667, 1973.
49
25. Bergstresser, Daniel and Thomas Philippon, 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0, pp.511-529, 2006.
26. Bernard, V. L., and J. K. Thomas. Evidence that Stock Prices Do Not Fully Reflect
the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Earnings for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13, pp.305-340, 1990.
27. Bitner, L. N., and Dolan, R. Does smoothing earnings add value? Management
Accounting, 80(4), pp.44-47, 1998.
28. Brigham, F. E. and J. F. Houston. Management. Essentials of Financial. Thomson,
2007.(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代理)
29. Brush, T. H., B. Philip, and Margaretha, H.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for
Sales Growth and Firm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pp. 455472, 2000.
30. Burgstahler, David C., and I. D. Dichev,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pp.99-126, 1997.
31. Chaney, P. K., and C. M. Lewis, Income Smoothing and Underperformance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1), pp.1-29, 1998.
32. Chung, K. H., P. Wright, C. Charoenwong,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Market
Reaction to Capital Expenditure Decis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pp.41-60, 1998.
33. DeAngelo, H., L. E. DeAngelo, and D. J. Skinner, Accounting Choice In Troubled
Compan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2), pp.113-144, 1994.
34. Dechow, P. M.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as Measures of Firm
Performance : The Role of Accounting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8(1), pp.3-42, 1994.
35. 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70, pp.193–225, 1995.
36. DeFond, M. L., and C.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50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3, pp.115-139, 1997.
37. Degeorge, François, Jayendu Patel, and Richard Zeckhauser, Earnings
Management to Exceed Thresholds. Journal of Business 72, pp.1-33, 1999.
38. Devereux, M. & F. Schiantarelli, Investment, Financial Factors and Cash Flow:
Evidence from UK Panel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1989.
39. Dittmar, A.K., Why Do Firms Repurchase Stock? Journal of Business, 73(3), pp.331-355,
2000.
40. Ervin, Black L, Life Cycle Impacts on the Incremental Value-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 Measure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Fall,
4:1, 1998.
41. Fama, Eugene 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pp.288-307, 1980.
42. Fok, Robert, C.Carroll and, M. Chiou,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Hedging and
Derivatives: A revisi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49, Iss.6, pp.569585, 1997.
43. Francis, Jennifer, Ryan LaFond, Per M. Olsen, and Katherine Schipper,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 Accounting Review 79, pp.967-1010, 2004.
44. Fudenberg, D. and J. Tirole, A Theory of Income and Dividend Smoothing Based
on Incumbency Ren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3, pp.75-93, 1995.
45. Gordon, M., J. Postulates,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39(2), pp.251-263, 1964.
46. Griffith, Rache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Efficiency and Agency Cos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2001.
47. Grullon, G., and R. Michaely, Corporate Payout Policy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Working Paper, Rice University, 2007.
48. Grullon, G., and R. Michaely,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hare Repurchase
51
Programs, Journal of Finance, 59(2), pp.651-680, 2004.
49. Guadalupe, Maria, and Francisco Perez-Gonzalez, The Impact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on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Working Pap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06.
50. Hao, Q., and Yao, L. J. An explanation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Opportunistic or
signaling? Th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ccounting Research,5(2), pp.82-95, 2010.
51. Hart, O. and J. Moore, Debt and Seniority: an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 Manage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p.567-585,
1995.
52. Hepworth, S. R, Smoothing Periodic Income. The Accounting Review 28(1),
pp.32-39, 1953.
53. Hoberg, G., G. Phillips, and N. Prabhala, Product Market Threats, Payouts, and
Financial Flexibilit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SRN, 2002.
54. Hribar, Paul, and Daniel W. Collins, Errors in Estimating Accruals: Implication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0, pp.105-134, 2002.
55. Hunt,A., Moyer, S., and Shevlin, T. Earnings volatility,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quity valu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1997.
56.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No.2, pp.323-29, 1986.
57.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3,
pp.305-360, 1976.
58. Kamin, J. Y., and J. Ronen, The Smoothing of Income Number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Systematic Differences Among Management-Controlled and OwnerControlled Fir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3(2), pp.141-157,
1978.
59. Kasznik, R,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oluntary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52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7, pp.57-81, 1999.
60. Kennedy, P, A Guide to Econometr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2.
61. Lance, C. E, Residual Center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Moderator
Analysis, and Decomposition of Effects in Path Models Containing Interaction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2(2), pp.163-175, 1988.
62. Lees, F., Public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Earnings Forecasts, The Conference
Board, NY, 1981.
63. Leuz, C., D. Nanda and P. D. Wysocki,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9,
pp.505-527, 2003.
64. Lev, B., and S. Kunitzk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moothing Measures and
the Risk of Common Stocks. The Accounting Review 49(April), pp.259-270,
1974.
65. Logue, D. E, On the Pricing of Un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1965-1969,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8(January), pp.91-141, 1973.
66. Mandelker, G. N. and S. Ghon Rhee,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s of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Leverage on Systematic Risk of Common Stock,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19 No.1(March), pp.45-57, 1984.
67. Marciukaityte, D. and J. C. Park,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arning Management.
Drexel University and Auburn University - College of Business, SSRN, 2009.
68. McInns, J. Earnings smoothness, average returns,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Accounting Review,85(1), pp.315-341, 2010.
69. Murphy, Kevin J.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 no. April, pp. 11-42.
1985.
70. Myers, L.A. and D.J. Skinner. Earnings Momentum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orking paper. 1999.
53
71. Nickell, Stephen J.,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4, pp.724-746, 1996.
72. Pinegar, J.M. and L. Wibricht, What managers think of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
survey, 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 pp.82-91, 1989.
73. Reynolds, J. K., and J. R. Francis. Does Size Matter? The Influence of Large
Clients on Office Level Auditor Repor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0(3), pp.375-400, 2001.
74. Rubinstein, M. E, A Mean-Variance Synthesi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Theory,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8, No. 1, pp.167-182, 1973.
75. Sloan, R. G.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July), pp.289-315, 1996.
76. Subramanyam, K. R., The Pricing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2, pp.249-281, 1996.
77. Teoh, Siew Hong, Ivo Welch, and T.J. Wo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ostIssu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pp.63-99, 1998.
78. Trueman B., and S. Titman, An Explanation for Accounting Income Smooth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6(Supplement), pp.127-139, 1998.
79. Tucker, Jenny W., and Paul A. Zarowin, Does Income Smoothing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Accounting Review 81, pp.251-270, 2006.
80. Wahlen, J,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 Commercial Bank Loan Loss Disclosur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69, No. 3(July), pp.455-478, 1994.
81. Wang, G. Y. The Impacts of Free Cash Flows and Agency Costs on Firm
Performance. J. Service Science & Management 3, pp. 408-418, 2010.
82. Watts, L. W., and J. L. Zimmerman. Toward a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of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Review 53 ( January ) ,
54
pp.112-134, 1978.
83. Whited, T. Debt,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of Finance(September), pp.1425-1460, 1992.
84. Zarowin, P. Does Earnings Smoothing Make Stock Prices More Informative?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 2002.
55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