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2\第01 章-數位學習之演進與趨勢

advertisement
第1章
數位學習之演進與趨勢
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
黃國禎、蘇俊銘、陳年興
學習目標
• 1.1 數位學習的定義與特性
–
–
–
–
–
–
–
1.1.1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應用
1.1.2 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1.1.3 多元性的教與學
1.1.4 何謂「e-Learning」?
1.1.5 遠距教學的發展歷史
1.1.6 e-Learning的特色
1.1.7 網路學習的優點
• 1.2 數位學習的發展
– 1.2.1 數位學習光碟
– 1.2.2 網路學習
– 1.2.3 網路學習2.0 (e-Learning 2.0)
– 1.2.4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2
第 1 章 數位學習之演進與趨勢
• 2003年的SARS讓「數位學習」(e-Learning)再度受重視:
– 因可讓隔離的學生與老師,仍舊可經由電腦與網路進行學習
活動,不會中斷學習。
• 數位學習:
– 掌握適合時機(When)、如何進行(How)、由誰來做
(Who)、對象是誰(Whom)是重要的
– 不再是傳統教學的對比,而是將它應用在不同的真實情境之
下。
• 與傳統教學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 因為「數位學習」的特性補足原先傳統教室所缺乏的功能。
– 國外著名大學多已提供網路學分課程,更有完全網路修課就
可取得學位的網路學位班。
• 了解何謂數位學習、其特性、歷史、演進與未來將是重
要的未來趨勢。
3
1.1 數位學習的定義與特性
1.1.1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應用
1.1.2 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1.1.3 多元性的教與學
1.1.4 何謂「e-Learning」?
1.1.5 遠距教學的發展歷史
1.1.6 e-Learning的特色
1.1.7 網路學習的優點
4
1.1.1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應用
• 數位學習(e-Learning)已發展近40年:
–從1960 年開始即應用在商業、教育、訓
練與軍隊領域。
–學校應用:
• 為軟體與線上學習
–商業、高等教育、軍隊與訓練:
• 僅為線上訓練(Online Practices)
5
1.1.1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應用
• 最早應用數位學習概念者:
– 美國史丹佛(Stanford) 的Patrick Suppes 與伊利諾
(Illinois) 大學的Don Bitzer:
• PLATO 的教學系統: (Bitzer 在1960 年初期就開發)
– 教導學生的讀寫能力(Literacy)、
– 能發展與呈現讀寫課程(Literacy Program) 的電腦化教學(Computerbased Education)、
– 老師與學生:
» 能使用高解析度的圖形化終端設備與稱為TUTOR 的教學程式
語言(Educa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 來製作課程內容,
» 利用數位筆記(e-note) 來讓使用者間可以進行溝通。
– 成為目前各知名學習管理系統的先驅:
» 例如:稱為黑板系統的Blackboard 學習系統
6
1.1.1 「數位學習」的發展與應用
• 數位學習的演進:
– 從單機(Standalone) 的「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演進到) 可多人線上進行學習的「線上學習
(Online Learning)」形式:
• 歷經卡匣式磁帶的儲存媒體,
• (到)現今光碟與高容量硬碟媒體中多采多姿的數
位多媒體教學內容
7
表1-1
過去30年教育技術著重目標
的變化(Nicholson, 2007)
8
數位學習已成為廣泛使用學習模式
• 網路教學(e-Learning) 提升教學效率與彌補
傳統教育中可能的不足之處。
• 以網路為基礎的數位學習早已成了各級學
校教學的潮流。
• 根據Ambient Insigh 的分析:
– 數位學習市場在2009 年達到$27.1 billion( 億萬)
美金,
– 預測在2014 年將有兩倍的市場規模成長。
9
數位學習未來發展
• The Worldwide Market for Self-paced eLearn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2009-2014 Forecast and
Analysis 的分析報告:
– 2014 年將有$49.6 billion( 億萬) 美金的成長:
• 成長規模將來自[數位學習技術(e-Learning Technologies)] 或
[自我學習產品(Self-paced e-Learning Products)]中的五種類
別(David Nagel, 2010) :
1.
2.
3.
4.
5.
教材封裝(Packaged Content)、
客製化內容發展服務(Custom Content Development Services)
學習平台與工具代管服務(Learning Platform and Tool Hosting
Services)
編輯軟體與工具(Authoring Software and Tools)
可安裝的學習平台(Installed Learning Platforms) 。
10
1.1.2 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 先有科技,再將科技融入社會的模式是自
然的演進:
– 例如:
• 當1980 年代的個人電腦數量不斷地突破之後,才有
1990 年代的網際網路的產生
• 1960 年代才逐步邁入資訊時代:
– 「數位學習」才具備發展條件:
• 因此才有第一套PLATO 教學系統的誕生。
• 低廉與方便的數位通訊方式,將給予數位學習取之
不盡的教育資源與途徑。
11
1.1.2 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 鳳凰城線上大學(http://www.phoenix.edu/):
– 全球經營最成功的線上大學之一
– 運用各種網路媒介來進行人才培育,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 推出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 成功利用數位與網路的
途徑將其教學內容分享給全世界想學習的人。
– 因此紛紛影響全球各地學術單位開始效法將其教學內容作
線上開放。
• Google :
– 也推出YouTube 校園版(http://www.youtube.com/schools),
– 讓學校與師生可以免費使用豐富的教學與學習內容:
• 目前共有40 萬部教育影片,內容包含:
– 數學、科學、社會、英語等YouTube 合作夥伴所提供的學習影片內容。
12
1.1.2 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
• 行動學習趨勢:
– 利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進行學習的模式也
開始廣受重視。例如:
• Apple 發佈兩款App 教育應用程式iBook2 和iTunes U:
– 透過平板電腦下載電子書與教科書的內容來進行學習。
– iTunes U 則提供學校上傳線上課程,學生可下載課程並可
與iBooks App 相連結,進行註記與同步儲存在雲端系統,
提高學校與學生間的線上互動。
– 根據All Things D 網站:
» 蘋果開放下載iBooks 2 和iTunes U 之後,三天之內就超
過35 萬本的電子教科書內容被下載
– 可見行動學習模式的未來發展潛力與前景。
13
“How Tech Is Changing College Life”
• Sam Laird (2012) 的網路文章:
– 用圖說明現在科技如何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
• 73% 的學生沒有現代科技就無法學習,
• 70% 上課用鍵盤打字抄筆記,幾乎每位學生都有用來讀取
教科書的隨身電子閱讀裝置(eReader),
• 65% 上台報告會用到數位工具,
• 91% 學生用電子郵件和教授溝通。
• 2012 年在美國約有1200 萬名大學生至少修習一堂或一堂
以上的線上課程,
• 這數字在五年後預測將超過2200 萬名,
• 而在2014 年將有355 萬名大學生完全利用線上課程進行學
習。
• 這些現象都顯示我們已經身處在數位學習的時代潮流中。
14
圖1-1 科技如何改變大學學習模式
(Laird, 2012)
15
學習的新科學
• e-Learning:
– 就是基於網路技術,賦予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而達成傳授知識的功能。
– 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導向(Learner-Centered)」的系統設計觀:
• 這是有互動性的(Interactive)、自我導向的(Self-Paced)、
可反覆複習的(Repetitious)而且是量身定製的(Customizable)
學習觀念。
• 同樣的學習內容,將不是只侷限於少數的受教者,而是可以由
原先的少數十個人,擴大到百位,甚至幾十萬人:
– 僅需增加少數的費用及心力即可輕易的達成,凸顯e-Learning的高度應用
價值。
16
主動學習者的觀念
(Active Learner)
• 學習者要為自我學習(Self-Learning)負責:
– 在網路時代,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變得比以往
的時代都要簡單得多。
– 通過「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2D/3D
Animation)的技術,學生可在網路上學習,教
師的權威性有部分的程度已被電腦所取代。
– 在求學過程之中,師生彼此交換學習心得:
• 學習者先向教師請教自己不熟悉的知識,而教師對
學習者的解惑。
17
1.1.3 多元性的教與學
• 「學習活動」本
身定位已不只於
傳統的教室學習
活動:
– 越來越多元化
的遠距教學方
式,已漸漸融
入於教學設計
與活動之中。
圖1-2 網路學習是 e-Learning(數位學習或e化學習)中的一環
18
自我導向式的學習
• 是對於一位學生而言,最理想的學習方式。
• 「學習者中心」的課程暗示:
– 應賦予學生更多機會為自我的學習做決定;
– 但要由學習者自己做學習決定的能力,就需要學習者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
學習水準。
– 安排學習決定的能力,就是一種必須學習的能力,
• 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提升整體學習成就的水準,
包括:
– 增加那些過去缺乏「學習動機」或「學習能力」的學生,和現在正進行受
訓中學員的能力。
• 學習者中心取向補充和聚焦在「教師如何協助學習者」(Teachers As Learning
Facilitators),包括:
– 在過去教師工作中未受重視的活動,例如:如何輔導和診斷評量等。
• 如何能鼓勵學生依靠自主的方式,超越嘗試錯誤的學習:
– 網路教學者宜善加規劃。
19
自我導向式的學習
• 數位化學習內容,學習物件(Learning Object, LO)
的多元化及前瞻性設計:
– 每個人的專業養成教育學習路徑,都可更容易的找到
適合自己的LO:
• 而邁向自己的專業養成道路。
– e-Learning可以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 企業組織為了提昇競爭優勢、員工技能,未來更能促成eLearning的市場的蓬勃與潛力。
20
1.1.4 何謂「e-Learning」?
• e-Learning:
– 就是「e化的學習方式」
– 或稱為:「數位學習(Digital Learning, DL)」。
– 廣義的e-Learning:
• 凡是採用e化的工具來進行教與學的方式。
– 狹義的e-Learning:
• 若只是單純的建構網路學校,讓老師與學生可以在
數位教室中,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21
e 化的 Learning
• e 化是一種工具
– Offer Right Time、Right Place、Right Device、
Right Content for Right Person
– Ease To Create、Store、Search、Deliver、
Modify and Reuse
• 重點還是Learning
– 老師如何教?
– 學生如何學?
– 如何運用資訊通信科技( 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來提高老師的教
學成效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是重點。
22
廣義的 e-Learning
• 凡是採用e化工具來進行學習的方式
圖1-4 廣義 e-Learning 的範疇
23
表1-2
各種數位學習方式的比較
24
狹義的 e-Learning:網路學習
• 在網際網路上所建構的數位學校,讓老師及學生
可以在數位教室中,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圖1-5 e-Learning的發展趨勢
25
網路教學的特色優點
• 網路教學並不是用來替代傳統教學:
– 而是提供無法到教室上課的同學,另一個可以上課的管道(An
Alternative Channel To Learn For Some Learners)。
• 網路教學不是將教材,或是老師的影音內容講解上網就算是了:
– 缺乏教與學的情境互動,並不能算是一種好的網路教學方式。
• 學習模式必需創造有效的「學習情境」(Learning Context):
– 讓學習者可以不斷的在環境中學習,「師生即時互動時間」
(Office Hour)就是一種學習活動。
• 老師在e-Learning扮演關鍵的角色:
– 資訊科技幫忙老師執行很多例行工作,降低老師的負擔,讓老師有
更多時間進行適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 網路教學最大的優點就是:
– 教材或影音等方案均可重覆使用,師生可以分工合作,可以同步、
非同步的互動。
26
類似的相關名詞
•
•
•
•
•
•
•
•
•
網路教學(WBI:Web-Based Instruction)、
網路學習(WBL:Web-Based Learning)、
網路訓練(WBT:Web-Based Training),
數位學習(DL:Digital Learning)、
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
電腦化教學(CBT:Computer-Based Training),
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Distance Learning)、
行動化學習(Mobile Learning、M-Learning)。
無所不在的學習、隨時隨地的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
27
網路學習發展歷程
圖1-6
網路學習發展歷程
28
網路社群時期
•
•
•
•
也就是早期大家熟知的BBS社群
非系統化及結構化的學習模式
屬於分享性質的相互交流與討論
已經具有虛擬組織的架構(站長、版主、
會員)
• 由早期的文字溝通模式,已經發展為多媒
體的 方式來進行交流
29
網路學習時期
•
•
•
•
•
可以進行分享及交流,具有師生互動的環境
學習型的虛擬組織(老師、助教、學員)
包含所有網路社群的系統功能
系統化及結構化的學習模式
有提供教材閱覽、繳交作業、填寫問卷及進
行 討論的學習環境
30
知識管理時期
• 透過組織學習,將個人、團體及組織的知識,
加以e化保存
• 利用合作學習,產生知識再加值的加乘效果
• 包含大部分網路學習的系統功能
• 有系統的e化整理及儲存組織知識
• 透過分類及搜尋,讓知識可以有效的被再利用
• 採取知識管理的方式進行組織學習
• 利用知識管理,提升組織的競爭能力
31
創新管理時期:
• 知識管理提供處理高階知識單元的環境
• 將最原始的資料、資訊,轉換為有用的知
識
• 包含大部分知識管理系統的功能
• 透過知識管理,可以加速創新的速度
• 知識對於組織來說是有價的,透過創新管
理將組織智慧發揮到極致
32
1.1.5 遠距教學的發展歷史
•
•
•
•
•
•
•
•
遠距教學的緣起
遠距教學的發展歷程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函授學習與獨立學習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空中教學時期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網路教學時期
網路同步教學環境的演進
網路學習環境的演進
e-Learning 中的互動模式
33
遠距教學的緣起
• Howard Besser指出:
– 就歷史觀點,學生與教育機構的所在地,於地理上的分隔兩地,是
發展遠距教學課程最原始的動機。
• 遠距教學始於時十八世紀的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 藉由傳播通訊技術的應用,將傳統教育的面對面授課方式,成為可
以在遠端進行的教學方式。
• 一般認為美國正式的遠距教學,通常追溯為 1873 年 Ticknor創立
的「鼓勵在家學習學會」(Society to Encourage Study at Home)。
• 1878年,Vincent開設的「在家閱讀循環課程」(Home Reading
Circle):
– 成立宗旨在擴大全美的教育機會。
• 1882年,Harper為家鄉的暑修學生開設了函授課程:
– 於1892年成為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第一任校長後,設立了全美第
一個大學程度的函授學習部門。
34
影音及雙向互動的遠距教學
• 1919年,由University of Wisconsin幾位教授合作成立一業餘的
無線電台:
– 並在1922年成為向聯邦政府註冊的第一個教育廣播電台。
• 1923年,廣播第一次被紐約高中教師使用於教學中。
• 1933年,愛荷華大學開始使用電視進行教學活動。
• 1980年代以後電子革命(Electronics Revolution):
– 將虛擬的教室情境可藉由廣播、電視等技術來傳輸聲音及影
像,以達到遠端進行面對面的教學活動。
• 國內教育三十年前開始廣播教學,進入了遠距同步聲音教學的
方式:
– 後來再加上電視廣播,學生可在同步教學環境中,聽到老師
的教學,還可以看到字幕、圖片,等多媒體的教學素材。
– 但廣播、電視,只限於單向的教育,學生的問題,還是無法
即時獲得解惑!
35
遠距教學的發展歷程
圖1-7 遠距教學發展歷程
36
教學媒介
(1)以文字內容為媒介的函授遠距教學:
– 函授教學時期,使用傳統郵件,來寄送教材,及學生繳交作業。
(2)以聲音內容為媒介的廣播遠距教學:
– 「空中英語教室」,以聲音配合書本教材的遠距廣播教學。
(3)以視聽科技為媒介的電視遠距教學:
– 廣播只有聲音(Audio),電視則為影音(Audio/Video)。
– 廣播的應用,從過去到未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因廣播已數位化,
可傳播數位資料。
(4)以電腦與網際網路為媒介的網路遠距教學(Web-Based
Distance Education):
– 數位時代的來臨,應用網際網路媒介的網路教學。
– 網路的應用也不會取代了傳統教學。
– 不同媒介有其各自不同特性,自有其不同應用的場合和時機:
• 所以,新的媒介產生並不一定就會取代原有的媒介。
37
教學內容及互動性
• 內容的部份:
– 早期的文字、圖文導向,進而聲音、影像,到目前的多
媒體,未來的教學內容導向,將會是多媒體化與數位化
的教材內容。
• 互動的方式:
– 由過去的單向(廣播、電視)、非同步(郵寄),而邁
入雙向互動、即時同步的方式。
• 未來學生的學習:
– 不再受限於時空環境,而是可以達成無所不在的學習。
• 老師的教學:
– 也不會有時空限制,而達成無所不在的教學。
• 要體驗全球的網路大教室是可行的:
– 但雖可打破時空的限制,但時差的問題就難以克服。 。
38
不同時空的同步教學
39
彷彿同處一室的全球網路教室
• 上圖:
– 紐約長島大學的 Prof. Teng 在美國當地上午時間,
窗外是大白天;大部份的中山大學學生都在台灣,
時間是晚上,部份學生是在不同的國家地區。
– 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當地時間,同步在網路教室
中上課。
• 下圖:
– 澳洲 Griffith University 的 Prof. Wang 與世界各國的
老師學生,一起同步上課的情形。
• 師生的距離不是幾千公里,而是「50 公分」。
40
跨越赤道的網路同步學習
Written By : BV6CN
41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
函授學習與獨立學習
•
•
•
•
•
採用傳統郵寄方式,傳遞教材與試卷。
屬於單向式的教學,幾乎沒有互動性。
學生可透過傳統郵件提出問題。
教材的格式大多以文字及圖形方式呈現。
教學訊息及教材傳遞的時間長短,還是會受到居住
地點、交通便利性的影響。
• 美國的一般私立學校將函授教學又稱為:
– 「居家自學」(Home Study),
– 在大學則稱為「獨立學習」(Independent Study)。
• 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學習,須要
由學生自我主動積極的學習意願與動機,才能成功。
42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空中教學時期
•
•
•
•
初期採用收音機廣播,後期增加電視教學及少數的電傳視訊。
大多屬於單向式的教學,互動的頻率相當低。
透過面授時間,增加師生互動,但次數不多。
教材的格式:
– 仍然延續傳統的書本教材,
– 或者輔以廣播教學的錄音帶及低解析度的電視影音方式呈現。
• 漸漸有改採或加入網路教學的趨勢。
• 英國政府於1967年成立了委員會:
– 著手規劃一個創新的教育機構,參考了南非、澳洲、蘇聯、日本與美
國等經驗,
– 於1969年成立了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
• 我國於民國七十五年成立國立空中大學:
– 是國內第一所採用視聽傳播媒體教學的大學。
– 創立宗旨在辦理成人進修及繼續教育,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念。 43
遠距教學發展時期:網路教學時期
• 數位化學習的最新趨勢及主流作法。
• 雙向互動式的教學,互動的頻率較高。
• 透過網際網路的應用程式,師生的溝通管
道越 來越多樣化。
• 教材的格式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
• 「協同合作教學」在網路教室是比傳統教
室更容易,也更方便達成。
44
網路同步教學環境的演進
• 圖 1-8 遠距教室通訊架構圖
45
圖 1-9 早期的網路同步教學環境
46
現在的網路同步教學環境
圖1-10
網路同步教學環境架構
47
圖 1-11 目前的網路同步教學環境
Written By : BV6CN
48
網路學習環境的演進
BBS論壇
環境
網路討論版
Web-Title
數位教材
具LMS功能
的教學網站
同步網路
教學平台
老師
無
無
有
有
教材
無
有
有
可有可無
方式
交互討論
教材閱讀
教材閱讀、 線上即時授
課業討論、 課、討論及
繳作業、… 諮詢、…
49
網路學習環境的演進
• 線上沒有老師,沒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 例如:
• 電子佈告欄BBS、新聞群組News、網路論壇Forum、電子報
Mailing List。
• 線上沒有教師,只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 例如:
• 電腦輔助教學軟體CAI、電腦輔助學習教材CAL、網路線上課程
Online Web Courses。
• 有教材的學習管理系統,線上有教師,也有設計
良好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 例如:
• 網路學習課程e-Learning、網路訓練課程WBT(Web-Based
Training)。
50
網路學習環境的演進
• 三種網路環境的並存,而且不會互相排斥:
– 網路上有各種的BBS、論壇、Net-News 新聞群
組,並沒有老師,也沒有教材
– CAI 的設計,是有一系列的教材,但是也沒有
老師。
– 差別是:
• BBS、論壇、網路討論版—比較傾向「Q&A」的問與
答的方式;
• Web-Title 數位教材—就屬於「自修」學習的方式;
• 具LMS 功能的教學網路—較像是「教學」!
51
網路學習環境的演進
• 學習管理系統LMS的應用模式:
– 同步教學模式:即時群播視訊教學
– 線上學習模式:e-Learning:
• 線上學習互聯成網,能即時更新、儲存、取用、分配和
分享教學或資訊。
• 線上學習利用標準的網際網路科技,經由電腦傳送給終
端使用者。
• 著重最宏觀的學習,超越傳統訓練典範的學習解決方案。
– 整合式教學環境:
• ( 同步教學模式、線上學習模式) 整合而成的學習環境
52
e-Learning中的互動模式
• 互動模式的分類:
– 以互動的時間因素來分:分成同步與非同步兩大類。
• 同步模式:
– 如面對面、視訊會議、電話或是在網路環境中即時互動(On-Line
Chatting);
• 非同步模式:
– 如書信、新論群組(Newsgroups)、電子佈告欄BBS 討論版或網路論
壇(Web Forum):
» 這些並非每個人同時都在線上,同步進行的活動。
– 從教學活動中的互動對象來看:
• 互動的對象,可以分成三種:
– 學生與老師(師生)、學生與學生(同學)、學生與教材(自我)。
– 從教學活動中的互動大小來看:
• 可將互動規模的大小,分成:
– 全班一起討論(較多的人數),小組合作討論(幾個人一起來討論)、個
53
人一對一討論(只有兩個人互相討論)這三種。
e-Learning 中的互動模式網路教學環境中的互動方式
表1-4
網路教學環境中的互動方式
54
1.1.6 e-Learning的特色
個別化的學習環境(Individual Learning)
自我導向式學習方式(Self-Paced Learning)
透過同儕互動,達成合作式學習的目標
利用團隊的方式,增進學習效能
減少來自於同儕的壓力
教育典範的轉移
55
個別化的學習環境(Individual Learning)
•「個別化教學」的主要意義:
–藉由一對一的個別方式指導學生的教學模式。
–教師能更深切地發現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障礙。
–學生也可依據個人學習速度與認知方式來組織老師所
傳授的知識。
•e-Learning較容易達成「個別化教學」:
–學生進行網路學習,有高度的自主性;
–可依據個人學習步調,閱讀教材,進行學習測驗;
–可依據學生個人興趣、性向或先修知識的不同,調整
學習的時間與進度,達到「適才所學」。
56
自我導向式學習方式(Self-Paced Learning)
• 學者Knowles提出「自我導向式學習」理論:
– 自我導向式學習是一種獨立的學習:
• 所有學習活動的進行,都以學習者個人為主體,
• 讓每一位學習者都能夠滿足其個人所設定的成就目標。
• e-Learning的學習主導權是在學習者自身的要
求與控制,e-Learning可以讓學習者擁有:
– 其個人的學習空間,學習控制權:
• 可以彈性、自主的「選擇學習過程」
• 可以自由地選擇合適的教材解說;
• 且可經由反覆的閱讀與練習,來實現其個人的學習目標。
57
透過同儕互動,達成合作式學習目標
•CAI是什麼?
– 是應用電腦科技,所產出的教學教材,運用電腦的
交談模式來呈現教材,並且由學習者自我控制的學
習活動。
•CAI的特點:
– 適用許多學科(Very Adaptable To Many Subjects),但開發
的成本高(High Cost To Produce)。
– 稍具有臨場的參與感(Little Human Presence),卻是孤
立的學習環境,缺乏學習同伴的鼓舞與經驗分享。
– 自我決定進度(Self Paced),對於學習者而言,是相
當有用(Very Powerful)的。
58
遠距教學與傳統的CAI軟體
最大的差異
• 網路學習可以消除學習的孤立感:
– 藉由網路的聯繫,與其它的學習者進行線上討論或
群組討論,都可增加同儕合作的機會,能與其它學
習者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打獨鬥的孤立學習。
• e-Learning 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同儕互動管道:
– 有更多元化的同儕互動管道,同儕間可相互的討論,
同儕之間會有更多的合作與分工,可分享彼此間的
學習經驗交流。
59
利用團隊的方式,增進學習效能
• 團隊學習:
– 是一種藉由團體內的成員共同與相互學習的學習方式。
– 成員間的討論與練習是達成團隊學習不可少的要素,
– 最主要的目的:
• 是為了獲致團隊內的成員都能夠認同的交集與共識。
• e-Learning相較於自我學習的CAI:
– 可以達成以下的學習優勢:
• 兼顧了自我導向式學習以及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靈活的分組機
制,資訊透明化:
• 可分享、交流同儕間的作業與相互討論,易於實現團隊學習。
60
減少來自於同儕的壓力
• 學生因個別差異的不同,學習過程中所遭遇到
的問題也彼此相異。
• 部分學生害怕於課堂中面對面的提出問題,相
較於此,使用e-Learning 還可獲致以下成效:
1. 透過網路的方式,提供學生參與課堂上,同步或
非同步的討論,或是彼此間的學習或工作經驗,
更容易促成分享的交流。
2. 訓練學生溝通、表達的技巧。引導學生從人際間
的互動中,達成知識交流以及合作學習的目標。
61
教育典範的轉移
• 教育發展的三個時期:
– 農業社會時期:
• 採師徒制、師塾制,一代傳一代,無法量化、品質良莠不
齊。
– 工業社會時期:
• 學校就像工廠,已達量化,但缺乏培養特定領域的專業人
才。
– 資訊社會時期:
• 傾向於個別化需求及個人化服務,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個
別化教學,容易訓練出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
62
e-Learning 教育典範:
學習控制權的轉移。
圖1-12
學習控制權的轉移
63
1.1.7 網路學習的優缺點
• 優點
–
–
–
–
–
可得性佳(Good Accessibility)
適應性佳(Very Adaptability)
互動性佳( Good Interactive)
自我決定進度(Self Paced)
成本效益高(High Cost Effective)
• 缺點
– ICT打造的學習環境親和性不足
– 老師 e 化教學專業養成困難
– 學生學習習慣改變需要調適
64
可得性佳(Good Accessible)
• 在網路教學的環境中,學習地點不再侷限於實
體教室內,利用「非同步」的「不同時、不同
地」的特性,讓所有教與學的活動可以不受
「時空」的限制。
• 「同步式」的網路教學環境,將有助於學生在
學習時,解決無法與老師面對面溝通的教學情
境。
• 未來學生的學習是不受時空限制而無所不在的
學習,老師的教學也應該是不受時空限制,而
無所不在的進行教學。
65
適應性最佳(Very Adaptable)
• 在網路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可依照個人性向、
時間及習慣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提供「適性
化」(Adaptive)的學習,而提昇學習效率。
• 網路教學的方式,系統對於每位學生的每項學
習活動都有詳細的記錄;
• 老師們可運用這些資訊來做有效的「管理、監
督及引導」學生的學習。
• 教師的多種不同的教學單元解說,配合學習者
的自我導向式學習,而達成個別化教學的理想
學習境界。
66
具互動性(Interactive)
• 網路教學可以24小時隨時隨地上網學習:
– 老師的內容講解可讓學生隨時聽講與複習,不受地域時間
的限制。
– 教師角色應揚棄以往全知全能的教導者角色,而轉變為學
習的引導者。
• 學生有任何學習上的問題也可隨時隨地上網將問題張
貼到課程討論版,老師、助教或是同儕可很快的給予
回覆。
• 教師的任務成為引導學生學習方向,而由學生主動地
建構其自身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架構:
– 是由學生決定其要學習什麼,而不是教師決定要教授什麼。
67
圖 1-13 網路學習的學生感想留言
68
自我決定進度(Self Paced)
• 網路課程裡面的內容講解是24小時掛在網路教室中:
– 學生可不斷地反覆聆聽,也可選擇性地加強複習。
• 幾位老師共同合開一門課,同時每位老師都提供一
套不同的講解方式:
– 那麼學生更可以用Learning On Demand的方式來選擇不
同老師的講解的方式。
• 線上聽講可以隨時暫停老師的講解,給自己適當的
時間思考老師講解的內容:
– 因此學生也可以採用自我導向式的互動性聽講的方式來
學習。
69
成本效益高(High Cost Effective)
圖1-14 長期的成本花費
70
1.2 數位學習的發展
1.2.1 數位學習光碟
1.2.2 網路學習
1.2.3 網路學習2.0 (e-Learning 2.0)
1.2.4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71
1.2.1 數位學習光碟
• 光碟(Compact Disc, CD) 發明於1980 年:
– 最早是用於紀錄音樂的儲存媒體,
– 由飛利浦(Philips) 與Sony 合作開發:
• 稱為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
– 1984 年再推出可用於儲存資料的CD-ROM(Read-Only
Memory),
– 1990 年更推出可 重複錄寫的CD-R (CD-Recordable):
• CD 最早僅有650 Mb 或74 分鐘的資料儲存量。
• 具高存儲量空間的DVD(Digital Video Disc) :
– 由Philips、Sony、Toshiba、與Panasonic 於1995 年聯合發表
– DVD 能儲存4.7 GB to 27 GB 的資料量。
• 最新的藍光光碟(Blu-ray Discs, BD) :
– 更能儲存高達25GB 至128GB 的資料量(Wiki, 2012)。
• 因此,光碟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式多媒體資料的儲存。
72
光碟優點與使用方式
• 優點:
– 具有高儲存量,
– 輕薄、價格便宜、與易於收納與管理的特性:
• 在傳統數位學習模式中被廣泛採用。
– 採用的方式:
» 雜誌與書本所附贈的資料光碟:
• 例如: 英語學習雜誌所附贈的英語內容多媒體資料。
» 補習班函授學習所寄送的學習課程內容光碟:
• 例如: 補習班所教授的各科課程學習內容。
» 學校圖書館與多媒體視聽中心所提供給學生借閱的多媒體
資料光碟:
• 例如: 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等等視聽資料。
73
光碟的多媒體學習內容
• 光碟儲存資料朝多元互動性發展:
– 不再僅有單純靜態地呈現書本的內容。
– 目前大量運用多媒體程式:
• 來製作可讓學生與內容進行互動的多媒體內容,以提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
• 例如:
– 利用Flash 程式所開發與撰寫,並運用光碟來儲存與函授多媒體
互動教材給學生,以提供學生生動地學習模式。
• 數位學習光碟:
– 現今仍然是被廣泛使用的數位學習的形式之一
74
1.2.2 網路學習
• 如果傳統教學所能做的教學活動,網路教學也
都可以做得到:
– 就可說明網路教學至少可達成與傳統教學一樣的教
學效果。
• 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活動中:
– 多出了[非同步互動],甚至還擁有[無所不在],全
年無休的[行動化教學模式]。
• 「網路教學管理系統」:
– 增加了師生與同學及同儕間的文字討論功能,
– 更方便的提供非同步的文字討論及各種多娸體教材
的展現,再搭配各種不同的戶外教學方式。
75
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比較分析
1. 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性
2. 師生的OFFICE HOUR(討論時間)
3. 網路教學可以提供多元而適性化的內容講
解
4. 網路教學非常適合協同教學模式
5. 網路教學可以提供多元的互動模式
76
圖 1-15 數位學習環境的演進
77
1 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性
• 在傳統教學中:
– 老師與學生通常只能限制在同一時間,與同一地點,
才能夠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 網路教學可以24小時,隨時隨地上網學習:
– 老師上課的內容講解,也可以讓學生隨時都能聽講與
再次複習,不會受到地域與時間的限制。
• 越來越多的傳統學校學生,會要求設立「班版討論
區」:
– 就是為了要彌補傳統學校中有限的時空學習環境限制。
• 網路學習環境中:
– 多數已經有了定時的線上同步討論時間,可提出問題,
和同學討論與研究。
78
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性
• 網路教學可比傳統教學的方式:
– 更方便於老師的教學備課,
– 更方便於化零為整,隨時提出準備好的下一節
教學內容;
– 可以隨時因應學生的學習狀況,補充不同的講
解方式;
– 隨時可以回答同學的提問,更方便的建立因材
施教的教學方針。
79
2 師生的OFFICE HOUR(討論時間)
• 教學中的Office Hour(辦公室時間、師生討論時間):
– 老師每週安排一個時間,讓學生到教師辦公室或研究室來討論問題。
– 提問與討論的結果,只有來討論問題的同學有所收獲,沒有來的同學
都不能受惠。
• 在網路環境中進行Office Hour,可以讓每位同學皆共同受惠。
– 提問的同學,可以得到同學的討論與老師的回答;
– 參與討論的同學,可以由於同學的提問而激發不同的思維;
– 只聽不說的同學,當然可以從這些的問與答之中,又學到了原本沒想
到的問題;
– 萬一同學因故缺席,也可因為網路的記錄而受惠,了解大家都在討論
了些什麼?
80
3 網路教學可以提供多元而適性化的內容講解
• 傳統教學中受限於教師資源與時間的不足,無法完全提供個
別化的教學:
– 老師僅能進行一般性的大眾化教學。
• 如採用協同教學:
– 網路教學更可以提供給不同程度的學生,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 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學習風格與習性,來選擇不同的老師,由不同的解
說角度,有不同的講解方式。
• 在網路上開課,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可不斷改進及累積的:
– 老師可針對相同問題主題,每學期採用一種不同的角度來講授;
– 幾學期之後,針對同一個主題就可以累積好幾套不同的講解方式,以
適應不同特性與程度的學生。
81
隨選學習與重覆複習
• 老師在網路課程中的內容講解,是全年無休24小時公佈在
網路教室中:
– 學生可以重複聽N遍,也可以跳著聽。
• 幾位老師合作共同經營一門課程,同時每位老師都提供一
套不同的講解方式:
– 學生可以很方便的以「隨選隨學(Learning On Demand)」的方式,
來選擇不同老師講解的方式,或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
• 線上聽講可以隨時「暫停」老師的講解,給自己適當的時
間思考老師講解的內容:
– 因此學生也可以採用自我導向式的互動性聽講方式來聽課學習。
82
4 網路教學非常適合協同教學模式
• 傳統教學的環境中,想要採取協同教學的模式:
– 大部分是採用垂直分工的方式。
• 網路教學就非常適合幾位老師共同來合開一門
課:
– 可採用水平分工或交叉搭配的協同教學模式
(Team Teaching)。
• 網路教學中的協同教學模式,可以由不同專長
能力的老師交叉負責教學中的活動項目:
– 這樣就可提供一個比傳統教學(一門課只有一位授
課教),更為多元、豐富又具有彈性的課程,給不
同能力需求的學生來學習。
83
5 網路教學可以提供多元的互動模式
• 傳統教室上課和互動是在同一個有限的時空中
進行的,在網路上課程內容與學習互動是可以
完全分開來進行的。
– 傳統教學,由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教室課堂上,
大部分的時間用來配合教學的進度講解課程內容,
只能留少部分的時間,與同學們討論問題。
– 網路教學的互動模式可以是非常多元的:
• 非同步的互動與同步的互動;
• 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學生與助教的互動,學生與教材內
容的互動,學生與學習同儕間的互動;
• 一對一、一對多及多對多的互動。
84
網路學習整體架構
1. 管理者構面
2. 教學者構面
3. 學習者構面
85
圖 1-16 網路學習整體架構
• 進行網路教學,要先
建置一套網路教學管
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為中心
圖1-16 網路學習整體架構
86
1 管理者構面
• 學校管理者:
– 帳號管理
– 課程管理
– 教師管理、…
• 系統管理者:
– 資料庫管理
– 備份管理
圖1-17
管理者環境
87
2教學者構面
圖1-18 教學者構面
88
圖1-19
教師辦公室
89
助教(e-Tutor)的角色:
• 傳統學校中:
– 有助教協助教師的教學工作,
• 在網路教學環境中:
– 除本課程的主導教師、課程協同教師外,
– 也會有助教(e-Tutor)的角色;
• 助教在教師辦公室中的功能:
– 大致與教師相同,
– 除了在教室環境中,可以協助教師的教學輔導
外,同樣也有教學管理的權限。
90
3 學習者構面
圖1-20
網路教室中的學習者角色
91
圖 1-21 網路教室環境
92
網路教習模式
• 網路教習活動,不再侷限於同時、同地的
教室現場中,教學模式可以分為:
– 非同步網路教學模式
– 同步式網路教學模式
– 整合式網路教學模式
93
非同步網路教學模式
• 是目前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不同的地方:
– 可以讓教學者及學習者,可以在「不同時、不同
地」的情境下,進行網路上面的「教與學」,
– 有別於以往教學的情境,必須要同一時間在相同
地點進行教學的活動。
• 這樣的教學環境,等於提供了24 小時全年無
休的「教」與「學」環境。
94
非同步網路教學模式:
講課方式
• 圖 1-22 隨選課程選單
• 圖 1-23 非同步影音教學
95
圖 1-24 網路教學的非同步討論
96
同步式網路教學模式
• 同步式網路教學最大的特色:
– 就是可以「同時」但是「不同地」的進行教學
活動,
– 只要老師及學生在同一時段內,同時進入網路
教室中,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夠在同一時間
與所有的老師及同學進行互動。
97
圖1-25 線上同步教學環境
Written By : BV6CN
98
同步式網路教學的講課及討論
• 講課方式:
– 老師的畫面及影音資料:
• 透過串流伺服器的轉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同時看到及
聽到老師授課的內容,達到傳統教學的授課效果。
– 所有上課的內容都可以記錄(錄影):
• 沒來上課的同學,可以在課後找時間補課,而聽過的學
生也可以利用時間複習。
• 討論方式:
– 採用「文字」及「影音」的方式,來進行課程的討
論。
99
整合式網路教學模式
• 是目前最佳的網路學習方式:
– 利用「非同步」的「不同時、不同地」的特性,
讓所有教與學的活動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
• 「同步式」的網路教學環境:
– 將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時,無法與老師面對面溝
通的教學情境,
– 透過即時性語言的表達,將可以彌補「文字」
敘述的缺點。
100
互動與溝通模式
1.
2.
3.
4.
5.
文字討論板(非同步討論)
線上討論室(同步會議)
線上問卷或投票
電子郵件
網路合作專題
101
1 文字討論板(非同步討論)
• 針對每種不同的討論主題,開設各項討論
議題,進行非同步式的文字討論。
• 群組專屬的討論板,進行小組溝通及聯繫
記錄。
102
線上討論室(同步會議)
• 線上討論室:
– 學生可以即時提出問題,
– 老師也可以立刻回答各項提問,並且進行同步
的討論。
• 進一步,使用影音線上討論,更可進行全
方位的即時互動。
– 如:Web Office
103
線上問卷或投票
• 老師可隨時了解學習者對課程相關問題的看法
或了解程度,以調整教學內容、策略等等:
– 利用這些調查,可以掌握學習者對議題的反思,內
化知識於其基模中。
• 宜搭配之策略
– 依課程主題內容,適時進行議題投票,再配合相關
的議題討論。
– 還可以允許同學自行提出議題投票。
104
電子郵件
• 電子郵件是目前非常普及的溝通方式:
– 透過系統提供的郵件功能,將課程的公告,或
是群組討論的貼文,設定成自動轉寄到相關人
員,隨時掌握動態。
– 利用電子郵件中的附檔功能,就可以進行檔案
的交流與討論。
• 利用系統所提供的點名機制:
– 將學生的出、缺席狀況,學習進度狀況,透過
電子郵件傳遞訊息。
105
網路合作專題
• e-Learning就是結合了「合作學習」、「專案報
告」,並且強調「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
競爭」,而促成了「學習鷹架」。
• 例如: 針對國中三年級學生的地球科學「人與自然
的和諧共存」單元中:
– 教師可針對「臭氧層與溫室效應」議題規劃一個網路
合作專題活動。
– 目的在於藉由對溫室效應之認知與了解,強化學生珍
惜與愛護地球之觀念。
106
網路合作專題範例
• 教師說明活動的背景及目的:
– 「近年來,全球各地氣候明顯升高、世界各地農作原物
料產量逐漸減少;溫室效應到底和這些異常氣候及農作
物減產有什麼關係?」
• 安排學生分組針對議題進行網路資料蒐集與整理:
–
–
–
–
–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影響?
哪些氣體與溫室效應有關?
哪些產業活動或工具會產生這些危害氣體?
眾多危害氣體中,哪兩種是排放最多者?
在台灣,哪些交通工具會排放這兩種氣體?
• 最後,安排各組同學上台進行心得報告,
107
1.2.3 網路學習2.0 (e-Learning 2.0)
• 網路技術與使用模式從Web 1.0 演化到Web
2.0,
• 這變化也帶動網路學習模式的改變與進化,
• 因此產生[網路學習2.0 ]
108
Web 2.0模式
• Web 1.0 時代:
– 即Read-Only 的網站形式以及存取的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of Access)。
– 例如:
• 早期的World Wide Web (WWW) 時期,網站提供許多網
頁內容,以提供給使用者做瀏覽。
• 內容的提供主要由網站架設者或企業作為主要提供者:
– 控制權亦在網站提供者手上,
– 使用者利用搜尋引擎及網頁瀏覽器在Internet 找尋所需要的內容
與資訊
109
Web 1.0: Read Only Web
Top Down Model:
Producer
Consumer
Audience
Author
Web Page
Audience
Audience
http://www.slideshare.net/heyjudeonline/creative-web-20-learning
111
Web 2.0模式
• Web 2.0 時代:
– 以Read-Write 為新網路型式服務架構。
– 起因:
• 新Web 技術的發展(AJAX、Web Service),
• Google、YouTube、Twitter 等新式網路服務,
• 臉書(Facebook) 、Google+、MySpace 等社群模式
112
Tim O'Reilly
on the keynote stage
at Web 2.0 Summit
113
• Web 2.0的世界:
Web 2.0
– 網路成為新平臺
– 內容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
• 產生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
• 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
• Web 2.0概念:
– Tim O‘Reilly與MediaLive國際研討會議題開始
– 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
– 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
– 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
管理和使用
114
Web 2.0: Read Write Web
Bottom Up Model:
Producer + Consumer =
ProSumer
Audience/
Author
Audience/
Author
Web Page
Audience/
Author
Audience/
Author
Web 2.0 架構所應具備特點
•
•
•
•
•
網路如同平台(The Web As Platform)。
引領群體智慧(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自行控制資料。
服務而非套裝軟體。
軟體跨越單一裝置等特性。
• 例如:
– Double Click 是Web 1.0,而Google Ad Sense 則是Web
2.0 的服務應用。
116
Image Source: http://hinchcliffe.org/img/web1vsweb2.png
,Web 2.0 企業應具備特質
• 提供服務,而非套裝軟體,並能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
式擴充:
– 例如,Google Map。
• 控制獨特及難以再製的資料來源,隨著越多人使用而
累積越豐富的資料:
– 例如,Wikipedia與Facebook。
• 信任使用者為共同的開發者。
• 善用眾人的集體智慧:
– 例如,Wikipedia與YouTube。
• 善用大末端使用者的自助服務效能。
• 超越單一裝置層級的軟體應用。
• 輕巧的使用者介面、開發模式及商業模式:
– 例如,Google API與Mash up。
118
Web 2.0模式
• Web 2.0 :
– 是以網路使用者為中心,
– 利用開放的應用(Applications) 與服務(Services) 以
鼓勵使用者參與,
– 企業則須妥善應用Web 2.0 的特性,以發揮長尾效
應(Long Tail),擴大商業模式與利基。
• 因此,Web 2.0 亦可謂為:
– [ 分享、參與及協同合作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Sharing,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的網路服
務型態。也
119
Web 2.0 的服務應用
• 從原本的Blog、RSS、Mashup、與Tagging,
• 發展到結合[ 使用者創作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 與基於六度分隔理論的[ 社群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 可加值服務與加強使用者黏性的創新應用,
– Web 2.0 概念的應用熱度:
• Youtube 被Google 以16.5 億美元買入,
• 微軟為擴大廣告聯盟,曾砸下2.4 億美元入股Facebook。
120
Web 2.0
121
Web 2.0 特性
• Web 2.0是一個態度(Attitude),而非一個技術
(Technology):
– 利用開放的應用(applications)與服務(services)來鼓勵參與
(Participation).
• 特性:
–
–
–
–
–
–
參與(Participation),
開放(Openness)
通訊(communication).
溝通(Conversation)
連結(Connection)
社群(community)
122
Image Source: http://ariellah.files.wordpress.com/2009/02/web20-brands-and-logo.jpg
e-learning 2.0:
elearning+Web 2.0(SNS+UGC)
美國專家
Jay Cross 曾說「Everything is 2.0」
e-Learning 2.0模式
• 基於Web 2.0 概念,許多原本的服務模式將可
被加值與提昇其應用成效,從1.0 轉變成為2.0:
– 例如: Business 2.0、Training 2.0 等。
• 從Web 2.0 的本質來看:
– 其所意涵的是因新科技所造成的新概念與方法應
用上的改變,而產生新的效益與成果
• e-Learning 2.0 :
– 如將網路學習(e-Learning) 結合Web 2.0 概念與技術,
便可激盪出新一代的網路學習思維與應用模式。
125
e-Learning 1.0模式
• 傳統的網路學習e-Learning 模式:
– 利用書本數位化與網路平台來將傳統的教室學
習模式轉變成可隨時隨地上網學習的網路學習
模式(Learning at any time and any where),
– 此模式以講授、使用者被動參與、內容由上而
下(Top-Down) 的模式來進行教授與學習。
126
eLearning 2.0模式
• 結合Web 2.0 概念,學習不再只是單向的接受與被
動的參與,
• 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
• 自發式的學習與參與(Active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ng)、
• 協同合作與討論(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
• 由下而上的學習模式(Bottom-up)、
• 使用者產生的學習內容(UGC)、
• 以及共同學習興趣與目標所產生的學習社群
(Learning Community)。
127
e-learning 2.0概念
• Web2.0精神:
– 以網路使用者為中心
• e-learning 2.0精神:
– 以學習者為中心:
• 學習者自己主動與控制想要學習的內容與方向:
– 自主學習、
– 自主參與、
– 自主分享、
– 自主討論。
128
eLearning 2.0模式
• 基於Web 2.0 與elearning新趨勢的新模式:
– 學生製作內容(students create content)
–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 利用blogs, Wikis, discussions, RSS, etc.
– 組成學習網路(Learning Network).
– 利用多元組成的內容來得到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s).
– 利用多元工具:
• online references, courseware,
• knowledge 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與 search.
129
elearning 的3 種型態(Karrer, 2006b)
• eLearning 1.0:
– 由上而下與單向學習模式(One Way)。
• eLearning 1.3:
– 由上而下與協同合作學習模式(Collabora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2.0:
– 由下而上(Bottom-up)、
– 以使用者為中心(Learner-Driven)及同儕學習(PeerLearning)的學習模式,
– 並以Wikis、Social Networking、Bookmarking Tools、
Blogs、RSS、Add-ins、Mash-ups等Web 2.0特性為學
習與應用的工具。
130
圖1-26
eLearning型態與Web 2.0關係架構
131
傳統與新式Web 2.0 概念學習模式之差異
• 傳統知識傳遞方式:
– 為線性(Linear) 與緩慢的過程,
• 新模式知識傳遞方式:
– 強調以網狀式(Networked) 與指數性成長
(Exponential) 的快速(Quick) 發展模式。
– 且知識是可分享(Shared knowledge) 的而非私有的
(Proprietary),
• 因此學習是經由與群體間的互動所建構而來,
而非僅透過學校教師教學或由上而下的傳授方
式所獲得。
132
圖1-27
早期與現今之知識傳遞比較(Kathy Sierra)
133
網路世代(N-gen)
• 吸收資訊快,資訊多元.
• 反應速度快.
• 需求為主(on-demand)地使用媒體:
– 喜歡在持續與朋友通訊( MSN、QQ、Skype)
• 喜歡自行創作與分享:
– Facebook, YouTube, Flicker, Slide Share
134
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 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 意指非透過正式課程的學習模式,
– 例如:同儕學習、網路社群等。
• 由Microsoft Learning 提出:
– 非正式學習佔工作職場學習來源比例高達80%,
而正式學習只佔了20%。
135
eLearning 2.0 模式
• Forrester 專業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
– 美國於2010 年時,約有三千一百萬名網路新世
代進入職場,
– 他們的日常行為模式,將會持續影響其未來於
企業中獲取知識與解決的學習模式。
• 所以結合Web 2.0 概念的eLearning 2.0 模式
來進行[ 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的模
式將受到廣泛重視。
136
1.2.4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 行動學習:
– 強調「使用行動載具進行學習」及「學習是可以在
移動中或不同的環境中進行」;
• 無所不在學習:
– 則強調學習是可以無所不在,不受時間及地點的限
制。
– 更有學者強調,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必須能「在適當
的時間及地點, 提供適當的資訊給需要的人」。
137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重點
• 就是「情境化」與「行動化」。
• 「行動化」:
– 強調教學與學習( 包括教與學的工具與材料) 不
受地點的限制;
– 例如:
• 學生透過手機或可攜式電腦可以隨時練習英文單字,
或是教師可以透過網路將教材及學習單傳到學生的
手機或可攜式電腦中
138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重點
• 「情境化」:
– 強調學習的內容與學生所處的環境可以結合;
– 例如:
• 學習系統引導學生在校園觀察植物,並提供學生透
過手機上網找尋相關的資料,以完成學習任務。
•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那裡是適合教學的場所,那裡
就是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環境。
139
移動式PC教室
• 移動式PC教室
– 採用無線上網的設備(如:平板電腦、NB、可
上網的手機)。
– 集合在一個指定的實體教室內。
– 同時進入數位學校的網路教室上課。
• 採用無線上網的設備,集合在一個指定的
實體教室內,同時進入數位學校的網路教
室上課,可以在任何場所都可以使用網路
教室來上課。
140
圖1-28 電子書
• 8”~10”左右的螢幕,輕量化與較長的電池工作時間,無
鍵盤設計的平板電腦。現在的觀念,應該不需要再投資
於傳統的電腦教室。
141
低價電腦更促成行動學習
142
圖 1-30 行動教室
• 40套筆記型電腦,加上一套K12數位學校的伺服器,全部
在區域網路內,即完成行動教室的建置。
143
行動講台
• 在傳統教室可以邊上課、邊錄製教材講解。
• 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網路對學生講課、與
學生互動。
• 課程與教材的編寫工具。
• 教學過程的紀錄工具。
• 具備無線上網功能時,應用的範圍就會更
廣泛。(如:情境教學、戶外教學)
144
圖1-30
行動講台
• 老師也可以在教室中上課時,同時錄製成教材講解影音
檔,進行e化教學的準備工作。
145
圖1-31 戶外教學實況轉播
146
圖1-32
行動講台(老師授課環境)
147
圖1-33
網路教室中,老師的板書
• 手寫板可以在電腦螢幕上寫字、畫畫,學生還可以看得
更清楚。
148
圖1-34 在投影片上做記號
• 在網路上教學時,以手寫板在投影片上做記號,比滑鼠
順手多了。
149
行動書桌
• 俗稱的「電子書包」,但是用「行動書桌」
比較貼切。因為這不僅是「裝書」的容器。
• 隨時隨地都可以聽課、與師生互動
• 可以看書、聽講、寫作業、交作業、…。
• 上課做筆記的工具,記錄所有的學習資料。
• 提供幫助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如:電子
字典、電子計算機、筆記簿、行事曆
150
圖1-36
行動書桌(學生聽課環境)
151
情境式學習
• 藉由手機或電子書等行動裝置,搭配無線網路,
學習系統可以引導學生在真實環境進行學習。
• 例如: 蝴蝶生態的學習活動:
– 學生藉由PDA 與無線網路,在蝴蝶園中進行蝴蝶生態
的觀察及網路相關資料的蒐集。
– 學生可獲得來自真實世界及網路的學習資源;同時,
也可獲得來自學習系統的引導與提示,甚至於在現場
進行測驗。
– 在某些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學生也可透過網路進行討
論。
152
圖1-37 行動與無所不在的蝴蝶生態學習
153
本章結束
154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