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歷史科銜接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比較歷史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advertisement
中三歷史科銜接計劃
教師手冊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比較歷史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科大衛、馬木池
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編製
目錄
第一部分:導論評注 --------------------------------------------- 3
:關於圖片的版權
第二部分:教學建議 --------------------------------------------- 5
1
甚麼是歷史?
2
東方與西方
3
文明的興起
4
英雄與神話
5
城邦
6
羅馬與羅馬帝國
7
希臘與羅馬的遺產
8
複習
9
中古時代
10 文藝復興
11
宗教改革
12 科學的興起
13 新航路的發現
14 啟蒙運動
15 法國大革命
16 複習
17 工業革命
18 舊帝國與新帝國
1
19 歐洲擴張時期的亞洲
20 鋼鐵的普遍使用與軍備競賽
21 歐洲的民族主義
22 二十世紀歐洲的戰爭
23 世界大戰期間的亞洲
2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局
25 現代生活與環境
26 複習
2
第一部分:導論評注
1
本手冊的著眼點,是協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多於要求他們強記歷史
事實。
2
了解並不等於下定義,學生毋須強記定義。
3
抽象的定義並不能幫助學生,例如切勿嘗試為「封建主義」一詞下定義,須
向學生指出歷史學者如何使用該詞。
4
切勿過於擔憂資料是「第一手」,還或「第二手」,歷史學者接觸的資料絕大
多數都是由間接途徑得來的。
5
很不幸,大部分教科書的插圖都不是有目的地選進書內的。插圖要能充分解
釋內文才是有用的。
6
教授此課程時,隨時都可以使用時序線。
7
學生能正確表述事件的次序較強記日期為重要。
8
除非地名能與地圖相聯繫,否則地名是沒有意義的。
9
本手冊將盡量少用人名,你應該鼓勵學生在他們的專題研習中介紹個別的人
物,除了必要的人名外,課程並不要求學生強記人名。
10 在教授歷史科時使用的文獻,可讓學生有機會演繹歷史課題,權衡論點是否
有證據支持,以及培養他們對歷史課題的敏銳觸覺。文獻並不是簡單地提供
史實,若你想學生認識一件史實,你不妨直接告訴他們。
11
要了解歷史事件及文獻內容,通常都需要具有背景知識。若你希望學生記著
事件日期和名稱,應想想以下各項:
(1) 你要學生記著的東西,應具有一致性;
(2) 令強記的工作減至最少;
3
(3)
讓學生說出他們已知道的東西,你將會因他們所知的比你或他們自己
認為的多而感到驚訝。
12 我們在以下篇章會說明每一單元欲達到的目標,並總結該單元所處理的問
題。認真地指出教學目標,強調課程的整體性。故在教學進行時,各課題並
非孤立存在,而是能互相參照的。
4
關於圖片的版權
1. 在此課程內所用的圖片均附有註明,指出該圖片的版權及有關資料。若圖
片後註明「版權尚在處理中,請不要複製或派發」,請不要使用該圖。
2. 若圖片的版權持有人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馬木池、科大衛及鄭秀儀,
該圖片可自由複製、傳閱及/或修改。
3. 若圖片是從 Wikimedia Commons 及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請
按照此課程附上的使用指引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本課程不
鼓勵使用者把有關圖片上載至互聯網。
4. 本課程不鼓勵使用者把從以網頁取得的圖版上載至互聯網:
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
www.makingthemodernworld.org
如有需要,可考慮使用「超連結」。
5
第二部分:教學建議
課題 1:甚麼是歷史?
目標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歷史是甚麼?以及為何要引用歷史?介紹時序線的
概念、日期的使用、公元前和公元(或公元後)的分別。
教學計劃範本
我們為甚麼要談論過去?
練習 1
請兩名學生演繹以下對話。(可以預先把對話錄下,在課上播放。最好是學生手
上有對話的文字稿。)
甲:我找不到鎖匙。
乙:你把它放在哪裡?
甲:我不記得了。昨天我回來時仍有鎖匙的。
乙:你有沒有把它放在某處?
甲:我當時確是拿在手裡。我真不明白啊!
乙:想想曾發生的事吧!
甲:唔,我回來時電話響起,我有沒有把它放在電話附近呢?
乙:讓我看看。沒有,電話附近無鎖匙。
甲:我拿起電話,原來是搭錯線,收線後我走入廚房。
乙:你在廚房做過甚麼?
甲:我洗手。
乙:啊,那麼你當時沒有拿著鎖匙了。你有沒有查看過廚房?
甲:有,但在那裡找不到。
乙:唔,如果你沒有把鎖匙放在電話旁或廚房的桌上,你何不看看自己的口袋?
甲:是,啊,是,原來在這裡。為甚麼我先前沒想到?
6
問題:

對話中哪些單詞表示時間? [留意有三種單詞:表示事件的次序(例如「然
後」)和時間的單詞(例如「昨天」。)]

你能否由甲回來後,到他找到鎖匙這段時間,把事件順序地描述出來?

這段歷史維持了多久?

為甚麼乙問甲先前曾發生的事?

乙的問題對甲找到鎖匙有幫助嗎?
練習 2
看看 2007 年 7 月 2 日出版的香港報章《每日世界》的頭版消息。
頭版所報道的事件,有沒有與歷史無關的?
標題
事件
主權移交儀式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主權移交
全球暖化
氣溫在過去 35 年不斷上升
股市暢旺
在過去一天或一星期,股市飈升
加稅建議仍未落實
建議是與今年及以往幾年的稅率有關
謀殺案
此件事,可被用作與往年比較,以展示
今年香港治安的指標
這些事件有沒有關連?大概沒有。同一時間發生的事件未必有關連,但把所有事
件聯繫起來,將會影響到當時的人的生活。這段歷史有多長?(最長是 30 年)
7
《每日世界》
香港出版
2007 年 7 月 2 日(星期六)
10 萬人參加 1997 慶典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全球暖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d abab ancd xxn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午夜謀殺案
Abcd abab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nn rstu xqet. Abcd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_____________
增加入息稅
Abcd abab ancd xxn ergh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xxn erghi mnq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Erghi mnq mmnn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B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wercd abab anctyuui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Cbcd abab annimm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R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指 8 萬點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mnq mmnn rstu xqet. Z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wercd abab anctyuui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Cbcd abab annimmcd xxn erghi Abcd
abab ancd xxn
Abcd abab 12 tuv hwat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ancd xxn mnq
mmnn rstu xqet. Abcd abab ancd xxn erghi mnq
mmnn rstu xqet.
8
練習 3
細想以下說法(最好將以下說話錄音,在課堂上播放):

那個西方人不懂中文。(嗰個鬼佬唔識中文)
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電影。(呢齣係我睇過最好既電影)

他沒有文化。(都無文化既﹗)
上述說話背後,存在着甚麼歷史?
總結
在本課題裡,我們看到人們怎樣和為甚麼談論過去,從而了解甚麼是歷史。我們
認為,人們談論過去有三種方法:他們提及事件,運用表示時間關係的單詞,以
及提到特定的時間。人們談論過去,是因為以往發生的事與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有
關。
談論過去的工具
練習 4
讓我們重演遺失鎖匙的故事。今次不用文字描述,而是在一條線上畫上故事,如
下:
-!--------------------------!-------------------!-----------------------!---------------------!---------------------昨日甲回到家
電話響起
甲走進廚房
今天甲發覺自
與乙談話,找到
己遺失了鎖匙
鎖匙
9
練習 5
讓我們再細看 1997 年 7 月 2 日《每日世界》的頭版消息。
平均氣溫
!------------------------------------------------------!-----------------------------------!------------ -----------1977 年 7 月 1 日
1997 年 7 月 1 日
2007 年 7 月 1 日
香港主權移交
主權移交紀念儀式
股市暢旺
謀殺案
談論加稅
為甚麼要繪畫時序線?因為時序線以圖表的方式,生動地展示我們應該知道的
事,有時甚至連我們不知道的事也會展示出來。
練習 6
如果所指涉的歷史已非常久遠,我們怎辦?
---------------------------------------------1
公元前
年
0年
--------------------------------------------------------公元(或公元後)
不是每個社會都用這個方法記錄日期。在中國,年份由皇帝首次登基之日起計:
乾隆元年至六十年
接著是嘉慶元年至二十五年,如此類推。
10
在西方,教會對曆法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應感到驚訝,西方
的曆法是以教會認為最重要的事件──耶穌基督的誕生──作為開始。
由此,引出以下的問題:在西方,為甚麼教會具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如果它具有
那麼大的影響力,它除了決定曆法外,還做了些甚麼?我們將在以後的課題裡,
處理這些問題。
總結
任何涉及過去的文字及說話,都是歷史的描述。我們經常提到歷史。為了準確地
談論過去,我們可編製時序線,而時序線的編製,又會運用到曆法。以公元及公
元前的分界去描述時間,是西方歷史的標準做法。
11
課題 2:東方與西方
目標
藉著一幅古老地圖介紹一種世界觀,以建築物、文字和服式為例子,討論文化的
相似性及文化變異的概念。
教學計劃範本
練習 1
細看下面兩幅地圖。(地圖 1 及地圖 2)
地圖 1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12
地圖 2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地圖 1 是大約公元前 500 年希臘人所畫的。地圖 2 是二十世紀的世界地圖。試比
較兩者(確保學生看到地中海、希臘、意大利、埃及、印度。並請他們指出上述
各地的位置。)請在時序線上指出公元前 500 年。
你注意到兩幅地圖有甚麼相似之處,又有甚麼不同之處?
希臘的世界地圖
現代世界地圖
以地中海為中心
以赤道為中心
非洲和亞洲變了形
正確地劃出非洲和亞洲
沒有美洲和澳洲
劃出了美洲和澳洲
沒有英國
標示了英國
有關地中海的描繪相當準確
圖中的地中海與古希臘地圖上的地中
海很相似
13
練習 2
如果希臘人對世界的知識有如地圖所表示的,那麼你認為地中海上不同的地區,
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1) 通過貿易(及航運)
(2) 通過知識的傳播,特別是書本
(3) 通過戰爭
我們可以為以上三點引述例子,但細節可留待以後的課題再作討論。
練習 3
現今很多香港人到這地區渡假。在互聯網上有很多與地圖標示的地方有關的資
料。以下的圖片是我們從互聯網下載的少部分圖片,學生可自行下載更多相片(可
查看維基百科有關希臘和羅馬建築的相片)。試看看他們能否將這些相片放在希
臘地圖上的正確位置?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AthensAcropolisDawn06034.jpg
圖 1
14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Kheops-Pyramid.jpg
圖2
練習 4
文字是展示文化的指標,它可以讓我們了解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人,是否擁有共
同的文化?請細看表 1,你會發覺圍繞地中海的國家(地圖 3)所使用的字母是
何等相似(在維基百科查看「字母」(alphabet)、「字母的歷史」(history of the
alphabet),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料)。
參考
Andrew Robinson, The Story of Writing, Alphabets, Hieroglyphs and Pictograms,
Thames and Hudson, 2007.
15
表1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註解:
Phoenician: 腓尼基語
Phoenician name: 腓尼基名稱
Modern symbol: 現代符號
Early Greek: 早期希臘語字母
Classical Greek: 古希臘語
Greek name: 希臘名稱
Early Latin: 早期拉丁語
Classical Latin: 古拉丁語
16
不同語系的位置
拉丁語
希臘語
腓尼基語
地圖 3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練習 5
細看下面的服式(圖 3 至 6),你會發現不同地方的人,其衣著也不同。請查看
維基百科「民族服裝」
(national costume)和「衣服的歷史」
(history of clothing)
兩條目,或登入 http://www.siue.edu/COSTUME/COSTUME1_INDEX.HTML
(也可參看 Carolyn G. Bradley, Western World Costume: An Outline History,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2001, 1st published in 1954。)
17
圖3
圖4
圖5
圖6
(圖 3 至 6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服式深受持久的習俗及宗教的影響。民族服飾通常亦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雖
然,政治可以改變人民的服飾,但很快它又會回復原貎。
18
練習 6
讓我們比較一下以前所觀察到的東西和在香港見到的東西。不同形式的建築並存
於香港,而特殊的建築物多與宗教和政府有關。在香港,中、英文書籍都得以廣
泛發行,但大部分人只閱讀中文或英文書報;而他們的衣著能反映他們的不同職
業、地位和宗教。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有相同的建築,人們亦有相同的服式。而
與香港甚為相似的發展,亦在這地區出現:拉丁文成為西方人的共同書寫文字,
而阿拉伯文則成為中東地區人們的共同書寫文字。
圖7
圖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
:HK_WC_Stone_Nullah_Lane_China_Res
ources_Vanguard_Shop.JPG
(資料來源:馬木池)
19
圖9
圖 10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
mage:Tsang_Tai_Uk_%E6%9B%BE
%E5%A4%A7%E5%B1%8B_o.jpg
(資料來源:馬木池)
總結
本課題主要介紹了世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事物,例如有不同的世界觀、文字、
服式和建築。
20
課題 3:文明的興起
目標
探討科技的變化、定居地的轉變和政府的更替,如何導致「文明」的出現。
教學計劃範本
在「東方與西方」的課題中,我們看到建築的形式、文字的使用和服式,皆象徵
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西方」或「東亞」)
。可能還有其他特徵可以用作劃分
不同的文化,例如食物、宗教和習俗。我們不知道這些不同的特徵是怎樣和何以
會結合在一起,但似乎是與科技、定居地和政府形式的轉變有關。
要了解文字發明前的政府組織,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歷史學家稱文字出現前的
時期為「史前」時代(相對於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時代)。對史前時代的研
究,主要是透過考古學;而對歷史時代的研究,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則可攜手合
作。
考古學家挖掘古代遺址和檢驗遺物,在沒有文字紀錄的情況下,考古學家可以透
過什麼辦法,得知遺物的製造時間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辦法可以鑒定遺物的年代。第一種是利用碳去鑒定。碳常在空
氣中找到,並可維持生命(包括動物與植物)。大部分碳原子都十分穩定(即不
會因時而變)
,但極小部分(百分之 0.0000000001)稱為碳 14 的,則是放射性的,
會隨時間而蛻變:每 5,730 年它就會失去一半。使用精密的儀器檢驗遺骸或植物
(木或骨)樣本所含的碳 14 比例,考古學家便能推算出該生物死亡時大約的年
份。
21
另一種方法是小心記錄找到遺物的地層,並比較遺址上遺物所處的地層。如果泥
土沒有被攪亂,較古的物件會在較低的地層。因此,透過記錄地層的位置、每層
所找到的物件,以及比較這些物件的款式,考古學家便能重構這些物件如何隨時
間而蛻變的歷史。這些記錄可作為時間的尺標,用作量度不同地區的轉變。若想
觀看有關考古發掘的過程,可登入
http://www.mesopotamia,co.uk/time/challenge/cha_set.html。
練習 1
我們不會詳細描述考古學家怎樣從挖掘中學習,我們只會注意他們找到甚麼東
西,以及他們的發現能告訴我們文明是怎樣興起的。試細閱以下有關在烏魯克
(位於現今伊朗)考古發掘的總結文章,以了解文明是怎樣興起的。現今伊朗的
烏魯克是考古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數千年來,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古伊拉克)是狩獵者、漁夫及農夫的家,他們利
用肥沃的土地、河流和充足的動物。到了大約公元前 3200 年,烏魯克若不是全
世界最大的定居地區,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最大的定居地區。
烏魯克是個擁有大量紀念意義的泥磚建築物和不同凡響的藝術品的城市。泥磚建
築物牆上鑲嵌著彩色黏土圓錐形的圖案。首次發現在圓形浮雕座上的大型雕刻品
有金屬鑄片。簡單的象形文字刻在黏土造的泥板上,記錄着貨物和工人配給品的
分配。這些象形文字就是以後楔形文字的先驅。
像烏魯克這樣的城市繼續擴張。在王朝的早期(公元前 2900 至 2350 年)當城邦
控制了美索不達米亞,城邦的統治者逐漸變得重要,並日益尋求奢侈品以展示他
們的權力,這些物品通常是透過貿易或征戰從海外取得。
22
(資料來源:Department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 “Uruk: The First City”. I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0- .
http://www.metmuseum./org/toah/hd/uruk/hd_uruk.htm (2003 年 10 月))
繪畫一條時序線以記錄上文所述的事件。時序線須包括:狩獵者、漁夫、農夫;
公元前 3200 年,烏魯克城的創立,文字的出現(早期的象形文字,即類似文字
的圖畫),金屬的使用,早期王朝時代及城邦。
你認為哪一種是養活烏魯克城人口的最重要活動——狩獵、捕魚,還是農耕?
留意以下三種似乎是同步的發展:城市和文字的出現、金屬的使用。你認為三者
有可能是相關的嗎?請提出你的理由。
給教師的提示:
為了管理和做紀錄(例如會計),需要使用文字。有關這時期使用青銅的問題,
則較為複雜。早期的青銅大部分是用於裝飾或宗教活動,後來才漸用於武器和工
具上。一般來說,文字的應用和金屬的製作,會導致職業專門化;而從奢華墓葬
的發現,可以論證政府的出現。這將在課題 4 中再作討論。
練習 2
細看以下在埃及發現的物品(圖 11),它們大概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即金
字塔建立前的時期。
就算對這些圖畫的背景沒有認識,或許你仍能說一點有關這些圖畫的故事。留意
在第一幅圖畫,你會看到一個男人正抓著另一個男人的頭,而在圖畫的底部則有
兩個男人在奔跑。在另一幅圖畫的上半部,可以看到巡遊隊伍,而 10 個無頭的
屍體則躺在一旁。
23
圖 11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NarmerPalette_ROM.jpg
不須太多想像你便能辨認出這兩幅圖畫分別是戰爭和勝利的畫面。至於其細節,
你卻需要掌握少許背景資料。細看左圖,那隻在男人頭抓著蘆葦的是甚麼鳥?如
果我告訴你埃及在尼羅河沿岸,你能依據此圖畫,告訴我戰爭發生在河的北方,
抑或是南方嗎?(答案:在北方的沼澤區,這點從圖畫中的紙莎草植物顯示出來。)
兩幅圖畫中的國王戴著兩個不同的皇冠。歷史學家對這兩個皇冠有一點認識:左
圖的皇冠屬於上埃及(即南部),而右圖的皇冠則屬於下埃及的。因此,左圖顯
示上埃及國王征服了敵人,而右圖則顯示他成為下埃及國王後,正在參加勝利巡
遊。左圖的鳥名叫何露斯,代表國王;而右圖中,形貌古怪、頸項纏繞在一起的
動物,可能是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結合。在圖畫的下半部,你可以看到更多戰
爭場面──一隻公牛在踐踏敵人,並攻破一堵城牆。在這塊金屬片頂部,你可以
24
看到公牛的頭,它們大概象徵國王的權力。
你可登入 http://www.ancient-egypt.org/index.html 尋找更多有關的資料。
類似這塊金屬片的物件如何象徵文明的興起?我們嘗試如練習 1 所作的,可以對
烏魯克作如下的觀察:
(1)
城市已建立:因在左圖可以看到敵人正在逃跑,在右圖可看到公牛正在攻
擊城牆;
(2)
已有文字的跡象:因你可在右邊的金屬片頂部,兩個公牛頭之間看到印記,
埃及的歷史學家告訴我們,那些印記刻着國王的名字;
(3)
國王在戰爭指揮軍隊,所以上
埃及必定有政府的組織,能為
國王供應軍隊,使國王可以進
圖 1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Kheo
ps-Pyramid.jpg
行戰爭,在戰爭中取勝。四百
年後,埃及國王興建金字塔(圖
12)
,此金字塔你在課題 2 已看
過。這些工程需要規模更大的
組織能力。
25
文明:我們並沒有為「文明」下定義。
「文明」一詞是不可能作定義的詞彙之一。
歷史學家運用這個詞去表示文字、城市、政府和使用工具的出現。文明的興起是
個十分漫長的發展過程;它顯示大量人口逐漸生活在一起,並使用他們的發明以
控制其周圍環境的發展過程。
伊朗和伊拉克的周圍地區,即是歷史學家所熟悉的美索不達米亞,曾孕育了很多
古代的城市。世界其他地方,包括埃及、印度河河谷和中國北部,約在公元前
2000 年,便已有城市的出現。請在課題 3 的希臘地圖上找出這些地方的位置。
給教師的提示:
學生會發現該地圖並沒有中國。
總結
約在公元前 3000 年,城市、文字、政府開始在世界一些地方出現,有些地區更
已開始使用青銅。人們創造了新的環境,讓人類生活在一起。從那時起,有文字
紀錄的歷史便開始了。
26
課題 4:英雄與神話
目標
本課題是上一課題的延續,目標是:
(1)把注意力集中在資料上,並從資料中摘
取訊息;(2)探討早期政府的組成。
教學計劃範本
每個社會都有偉大的人物(包括男和女)
。有些人認為國王及王后是偉大的人物,
他們的後裔可以繼續擔任國王及王后。當文字出現後,他們的名字和德行會以文
字記錄下來。但在文字未出現前,歷史學家怎樣得知他們曾存於世上呢?
練習 1
下面兩幅圖畫(圖 13、14)是在吾珥城的墳墓裏找到的一塊板的兩面 (見課題
3)
,此圖畫可追溯到公元前 2600 至 2400 年。圖畫中偉大的人物在哪裏?這些圖
畫告訴我們他有甚麼偉大之處?
圖 13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andard_of_Ur_-_peace_side.jpg
27
圖 14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andard_of_Ur_-_War.jpg
給教師的提示:
注意圖 13,展示國王的經濟實力,圖 14 則展示了他的軍隊。在圖 13 的最上一
行,國王坐在一個宴會中,面向一群同樣坐着的男人,欣賞一名音樂家的表演。
在第二及第三行,展示僕人帶來動物和補給。在圖 14,國王的軍隊由步兵和戰
車組成。與課題 3 所見的埃及一樣,這圖顯示了一場戰役的情況,敵人的屍體躺
在戰車之下,顯示戰爭勝利。
那麼,根據這兩幅圖畫提供的資料,國王的工作是甚麼呢?他們為政府尋找所需
資源、建立軍隊和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28
練習 2
對包括國王的偉大人物的景仰,亦可以以故事形式流傳下來。你大概知道,每個
社會都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它們包括創世故事、大洪災故事、戰爭故事、頒佈法
律的故事。下文是個由古代希臘人說的故事,內容是有關一位母親尋找女兒的經
歷。這位母親名叫得墨忒爾,即「大地的母親」,是位看顧大地和五穀的女神。
希臘神話故事
得墨忒爾的悲傷
在西西里島上,有個名叫恩納的田園裏,普西芬妮與她同住在該島的女孩玩耍。
她是得墨忒爾的女兒,而大家都很喜歡母女兩人,因為得墨忒爾對所有人都很
好、很和善;而且,沒有人比普西芬妮更溫柔和快樂。普西芬妮與她的同伴在田
園裏摘花,為她們像水一樣的長髮造皇冠。她們已摘了很多花,圍在她們身邊一
簇簇玫瑰、百合花和風信子。普西芬妮看到在遠處有一朵燦麗的花朵,於是就盡
快跑了過去,要把它摘下來。原來那是一朵美麗的水仙花,在花梗上盛開了一百
朵花,花香令上天下地和大海都十分歡喜。正當普西芬妮熱切地伸出手想把這燦
麗的獎品摘下來時,地面突然裂開,一輛由四匹炭黑色的馬驅動的戰車出現在她
面前,戰車內坐著一個黑皮膚、樣子嚴肅的男人,他好像永不會笑,從沒有快樂
過一樣。剎那間,他從戰車走出來,一手把普西芬妮攔腰抱著,並把她放在他旁
邊的座位上。跟著,他鞭打馬匹,牠們就驅動戰車走進一條廣闊的深坑,在他們
之上的地面也就關上了。
不久,與普西芬妮一同玩耍的女孩抵達水仙花生長的地方,但她們遍尋不獲普西
芬妮,她們說:「這是她跑過來摘的花,而這裏沒有她可躲藏的地方。」她們在
恩納的田園裏四處找普西芬妮,找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至黃昏時分,她們只好
29
回家告訴得墨忒爾,她們不知道普西芬妮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當聽到女兒不見了的消息,得墨忒爾感到異常的哀傷。她穿上一件寬鬆長袍,手
拿火把,在大地和大海找尋普西芬妮,可是,沒有人可以告訴她女兒去了哪裏。
十天過去了,她遇到荒野女神賀卡特,並向他打聽女兒的下落,但賀卡特說:
「我
聽到她被擄走時發出的聲音,但我沒有親眼看見,所以我不知道她去了哪裏。」
跟著,得墨忒爾去到太陽神希利奧斯那裏,對他說:「啊,希利奧斯,告訴我,
我的女兒在哪裏,你坐在光明的太陽下,看見所有在地上的事物。」希利奧斯說:
「啊,得墨忒爾,我對於你的悲傷很是同情,我會向你講出真相,是冥神黑帝斯
帶走了普西芬妮,要她在地面之下那塊黑暗和陰沉的地方做他的妻子。」
得墨忒爾聽後的憤怒,比她的悲傷更可怕。她不肯留在宙斯位於偉大的卡拉曼斯
山的宮殿裏,因為是宙斯讓黑帝斯帶走普西芬妮的。得墨忒爾於是走下奧林匹斯
山,漫無目的地走了一大段路,直至抵達伊利亞特,當時太陽已進入它在深藍色
山後的金黃杯中。得墨忒爾在那裏坐在一個近噴泉的地方,水由綠色的草皮冒出
氣泡,流入一個清澈的盛水池中,在盛水池上一些深色的橄欖樹伸開牠們的樹
枝。就在那時,伊利亞特國王基利奧斯的女兒捧著大壺在頭上到達噴泉取水,當
她們看到得墨忒爾,從得墨忒爾的臉容她們就知道得墨忒爾一定飽受很大的悲
傷,她們以友善的語氣對得墨忒爾說話,問她有沒有甚麼她們可以幫忙。得墨忒
爾告訴她們女兒怎樣失縱了,她又如何四處找女兒。基利奧斯的女兒對她說:
「來,到我們家裏,與我們同住。我們的雙親會給你所有想要的東西,並盡力為
你解憂愁和悲傷。」得墨忒爾便去基利奧斯的家裏,並在那裏逗留了一整年。期
間,雖然基利奧斯的女兒對她很和善仁慈,但她仍因為普西芬妮而飲泣悲慟。得
墨忒爾因極大的悲傷而從不大笑或微笑,亦甚少與其他人說話。大地和地上的生
物都因為得墨忒爾的哀傷而悲慟,樹木沒有果實,田地種不出玉米,花園種不出
30
花朵。宙斯由高高在上的卡拉曼斯山向下望,覺得除非他解除得墨忒爾的悲傷和
憤怒,否則所有東西必死無疑。於是,他派遣使神漢密斯前往冥府,命令黑帝斯
讓普西芬妮見得墨忒爾。但黑帝斯讓普西芬妮離開之前,他給了一個石榴給她
吃,因為他不想普西芬妮永遠離他而去,他知道如果普西芬妮只吃了一口石榴,
她必會定時返回冥府。跟著,冥府的戰車被帶到皇宮的門前,漢密斯鞭打炭黑色
的馬,戰車就快如風的離開了,一直走,直至走到伊利亞特附近。然後,漢密斯
離開普西芬妮,炭黑色的馬驅動戰車返回冥府。
當漢密斯離開普西芬妮時,太陽正下山。普西芬妮走近噴泉,見一人身穿寬鬆長
袍坐著,她知道那人必定是仍然為自己傷心和悲慟的母親。當得墨忒爾聽到普西
芬妮衣服的瑟瑟聲,她抬起頭,看到普西芬妮站在她的面前。
得墨忒爾把女兒緊抱在自己的胸前,她的喜樂比她的悲痛和哀傷為大。她一次又
一次把女兒抱著,問女兒發生過的事,並說:「現在你已返回我的身邊,我將不
會再讓你離開我了,黑帝斯永遠都不能將我的孩子帶走,與他在那可怕的王國裏
生活。」但普西芬妮卻說:「啊,媽媽,那不可能吧!我不能永遠和你在一起,
因為漢密斯在帶我見你之前,黑帝斯給了我一個石榴,我吃下了一些種子,六個
月後,我必須回去見他。其實,我並不害怕回去,雖然黑帝斯從不大笑或微笑,
而他宮殿內所有東西都是黑暗和陰沉的,但他對我很好,我感到自從我成為他的
妻子後,他變得開朗了。媽媽,請不要為我擔心,因為黑帝斯承諾每年有六個月
讓我離開,與你一起,其餘六個月我必須與他在地面之下的世界生活。」
得墨忒爾因女兒普西芬妮而感欣慰,大地和在它之上生長的東西都感到得墨忒爾
的憤怒和哀傷已過去,因此,樹木再次生出果實,花園散發著甜美的花香,金黃
的玉米在夏天的微風中像海浪一樣搖曳。六個月過得很愉快,跟著漢密斯與炭黑
31
色的馬到達,要把普西芬妮帶返冥府。普西芬妮對母親說:「請不要飲泣,我是
冥王的妻子,他對我十分好,我不會不快樂的,再過六個月他會讓我再返回你的
身邊啊」。雖然如此,每次當普西芬妮要返回黑帝斯那裏的時候,得墨忒爾都會
想起她愉快的女兒與同伴在恩納美麗的平原裏玩耍和摘花的快樂時光。
(資料來源:George W. Cox, Tales from Greek Mythology, London: Longman, Roberts, & Green,
1863, pp.1-7.)
得墨忒爾既是「大地的母親」,你認為她尋找女兒的故事有可能是代表季節的轉
換和每年農耕周期的變化嗎?你認為一個從事狩獵的社區會對「大地的母親」有
相類似的看法嗎?
請注意,宙斯是眾神之首,但祂仍容許黑帝斯擄走得墨忒爾的女兒。一般而言,
人們都會認為,眾神都代表正義;實際上,希臘神話中,神的權力很大,但不總
是心地善良的。
請注意得墨忒爾是在奧林匹斯山會見宙斯的,而奧林匹斯是所有神的家。你曾見
過「奧林匹斯」這個字或它的變體嗎?你在哪裡見過?
給教師的提示:
跟其他神話一樣,得墨忒爾的故事可以以不同的方法解讀。一方面,它是個母親
與女兒的故事,是個女兒被陌生人擄走的故事。另一方面,它亦是敘述季節變化
的故事,當「大地的母親」心煩意亂時,五穀便不會生長。與此同時,故事亦代
表了國王的權力,宙斯雖是眾神之首,但其他神擁有宙斯不能管束的權力和責
任——得墨忒爾是大地之神,希利奧斯是太陽神,黑帝斯則是冥神。在古代世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統治者,但在這些城市之上,則有一位國王。然而,在這些
城市裏,國王除了可以組織軍隊,或向城市徵稅外,他的權力實在很有限。宙斯
32
有甚麼責任呢?當得墨忒爾拒絕照顧大地時,宙斯不能命令她重新承擔責任,反
而先要為她解決問題。
宙斯在奧林匹斯山統治世界。這名字今天出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裏。課題 5 會討
論到希臘的運動。將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希臘的歷史聯繫起來,對學生而言,是有
用的。
總結
以圖畫或口述方法保存,然後以文字記錄下來的英雄故事,都是國王勳業的紀
錄。國王須為建軍而尋找資源,他們須確保五穀生長,並需平衡在他們統治下,
各有權勢者的利益。
33
課題 5:城邦
目標
讓學生熟悉城邦這概念,並了解在城邦中實行民主制度的原則,掌握在歐洲史中
有關希臘和亞歷山大大帝向外征伐的基本知識。
教學計劃範本
農業是人類偉大發明之一。因為有農業,人類就可以安頓下來,他們必須在土地
上耕作,並治理河流。他們生產更多食物,以養活更多人口;部份人並不從事耕
種,社會因而變得更多樣化。在烏魯克和吾珥兩個城市中,你已看到公元前 3000
至 2000 年之間多樣化社會的一些情況。這些城市是政府的所在地,是國王在教
士和書記支持下實行統治之地。在隨後的數個千禧年,城市的數目以倍數增加,
尤其是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
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有些國王擁有巨大的權力,他們征服了很多城市,但在他
們周邊發展起來的城市,仍保持獨立。在烏魯克和吾珥建立後逾 1,000 年才建立
的部分希臘城市,居民把國王趕走,發展出沒有國王統治的傳統,建立了一種稱
為民主的統治方法。
再看課題 2 的古代地圖,你會看到各希臘城邦的位置(可向學生指出埃及和美索
不達米亞的位置,以作參考)。你會看到圖中標示的邊界地區是在現今日的土耳
其。公元前五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大部份土地,都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下,土耳
其亦在波斯帝國的版圖內。公元前 490 年,希臘城邦頑強地抵抗波斯的入侵,並
把它擊退,使波斯的征伐到希臘就停止了。你或許會知道該戰役的所在地──馬
拉松。你知道今日「馬拉松」一詞的意義嗎?為甚麼這名詞在今天有這用法?
34
地圖 4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練習 1
雅典
如果今天你前往希臘最著名的城市雅典,在該市的山頂,你仍可看到古代城邦的
遺址。(圖 15)。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AthensAcropolisDawn06034.jpg
圖 15
35
山上的建築物是雅典市的主要神廟和政府機構所在地。你在圖中可以見到雅典是
臨海城市;事實上,雅典確是個海上強國,該市居民多從事海上貿易,並移居海
岸附近的島嶼,在那裏按雅典的模式建立城市。公元前 430 年,當雅典與另一個
城邦斯巴達為了爭奪希臘的控制權,展開持續 30 年的戰爭之初,雅典軍的指揮
官伯里克利在開戰前曾發表演說:
「我們政府的形式,並不與其他的城市制度敵對,我們不會複製鄰邦的模式,而
是要作為它們的典範。我們被稱為民主城邦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管治權在多數
人,而非少數人手裏。然而,當法律在所有私人糾紛中確保平等和公正之際,我
們自稱是超卓的城邦亦是公認的。當一名市民無論以甚麼方法成為傑出的市民,
作為對他優秀品行的獎勵,而不是特權,他將受提拔擔任公職。同樣地,貧窮並
不是障礙,即使是默默無聞的人,都可以對國家作出貢獻。
我們並無忘記為辛勤勞動、滿懷憂患的人提供很多紓緩和放鬆心情的活動,我們
全年都有定期的遊戲和祭祀儀式。我們的家園美麗和高貴,而我們每天從這些東
西所得到的歡愉,可讓我們摒棄憂愁。更由於我城的偉大,世間的物產都向我們
湧來,如我們自己所擁有的,讓我們自由地享用其他國家的商品。」
(資料來源:Leon Bernard and Theodore B. Hodges, 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1958, p. 6.)
上述演辭中,哪一句暗示雅典是個貿易城邦?哪一句暗示體育活動是城邦生活的
重要部分?他說的「遊戲」,你可不可以舉出其中一種遊戲?他說定期的遊戲和
祭祀儀式,兩者有沒有關連?
36
伯里克利提到民主,並指出要有幾項條件才能使民主制度得以實施,這些條件是
甚麼?
(1)
(2)
(3)
(4)
如果時間許可,可在課堂上討論「雅典民主與現代社會民主的分別」。
給教師的提示: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設立了網站,http://www.olympic.org 網站提供了有關奧林匹
克運動會的有趣歷史。請在 “Olympic Games”條目下(在左面),再選取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在頁底),可看到一則很值得觀看的有趣動畫短片。
運動會是為榮耀神而舉行的,而「民主」則可參看文章的第二段。
建議在課堂上的討論:
城邦所採用的民主方式,這是直接式的民主,亦即城邦的居民以直接選舉的方
式,選出他們的政府。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做,是因為城邦的居民,相對於現代的
國家,人口數目較少。除此之外,我們必須了解,城邦中並非每個人都有選舉權
的。希臘城邦採用奴隸制,奴隸是沒有選舉權的。在現代社會,選舉通常是間接
式的,即選舉政黨,而非直接選舉政府官員。
37
練習 2
亞歷山大大帝
雅典的民主制度未有維持多久,大概是由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的 200 年。雅典與斯
巴達的戰爭,最終是兩敗俱傷。這時,另一城邦興起,它不但將雅典與斯巴達打
敗,更繼而征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個城邦是由亞歷山大的父親菲臘所統
治。亞歷山大在歷史上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他在公元前 336 年,仍是位年青人
時,便繼位成為馬其頓國王。他在公元前 323 年逝世,享年 32 歲。他的征戰是
在稍逾 10 年間進行的。
地圖 5
C
A
B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歷史系)
請在地圖上填上 A、B、C 三個地區的名稱。
給教師的提示:
大部分教科書都會介紹亞歷山大,並附上一幅顯示他征戰的地圖。我們則建議細
閱本課題提供的希臘地圖,並在圖上標示亞歷山大的征戰。這樣做的目的,是要
向學生展示亞歷山大如何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並帶出下一課──羅馬帝國。
38
如有需要,可討論亞歷山大何以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成功征服如此大的版圖?教
科書或許也有一些希臘長矛密集陣戰術(即希臘重裝步兵陣)的圖片,我們可以
以這些圖片,作為探討戰爭策略的起步點。可參看 William H. McNeill, A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93-96。
以下是一段簡短的文字,你可選擇介紹給學生:
戰爭摘記:
約七世紀開始,希臘人發明了一種由步兵組成方陣的新戰術。希臘城邦的男人都
需要服役,但他們須自攜武器。大部分農民參戰時帶著自己的盔甲和長矛,而那
些負擔不起這些裝備的人就在其他方面提供協助,例如划船。男人必須定期受
訓,在戰爭中擺方陣戰鬥,即是一行行士兵密集排列(通常有八行縱深),並須
在向前和向後走動時步調一致。訓練和指揮士兵組成方陣是不容易的,但如果成
功的話,方陣會是十分奏效的。亞歷山大是方陣的指揮大師,他運用方陣令他在
戰場上所向披縻。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
Image:Achilles_Penthesileia_BM_B
209.jpg
圖 16
39
你看到長矛密集陣的興起與希臘城邦的民主之間有甚麼關係?在城邦裏,一個男
人屬於哪一個階級要視乎他在戰爭中的地位。指揮官屬於上流階級,而很多其他
人則只是步兵。
總結
在此課題,我們了解到正如希臘城邦領袖所指出的,民主是希臘城邦的重要元
素;我們亦提到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由希臘伸展到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我們
亦考慮到他的成功或許與方陣戰術的出現有關。
參考
http://www.bbc.co.uk/history/ancient/greeks/greekcities_01.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alanx_formation (可在此找到有關方陣的有趣圖片)
40
課題 6:羅馬與羅馬帝國
目標
讓學生熟悉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背景下的地理擴張,重點是羅馬法律的擴展,和
在羅馬以外的地區,如何確立羅馬公民身份?以及金屬貨幣貶值與帝國衰亡的關
係。
教學計劃範本
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逝世後隨即瓦解,他的繼承者用了三百年(公元前五至一世
紀)去建立羅馬帝國。到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亦已崩潰,但它卻在這四、五百
年,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觀念,這種觀念對歐洲歷史發展有著巨大的影
響。在下一課題,我們將探討其中部分的影響,而本課題將會追溯帝國建立和擴
張的時期,羅馬的興起和政府的更替。
開始時,羅馬只是個城邦,它的擴張是很偶然的,羅馬帝國並不是事前有計劃地
建立起來的。公元前三世紀,羅馬打敗所有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羅馬的擴張,
使它與迦太基發生衝突。迦太基的海上武力建基於北非。經過艱苦的連串戰鬥,
羅馬打敗了迦太基,並將迦太基的盟邦馬其頓打敗。此時,羅馬轉向美索不達米
亞地區。亞歷山大曾征服該地,並將其交由當地人統治。至公元前二世紀,羅馬
已將此地區完全征服。在公元前一世紀,成為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城邦。它繼續征
戰,入侵埃及,並向北進入今日的法國和英國(稱為高盧地區)。
41
地圖 6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歷史系)
註:
Rome 羅馬
Carthage 迦太基
Roman Empire 羅馬帝國
Contested territory 爭奪得來的領土
Invaded once for a few years 幾年一次入侵的土地
羅馬是由一個城邦開始的,它是怎樣管治那麼遼闊的領土的?它大部分時間都不
是直接管治這些領土。首先,因為要控制各軍事將領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亦正是
為甚麼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打仗獲勝的軍官都向羅馬元老院(即羅馬政府)要求
給予權力。凱撤大帝(Julius Caesar)
(從月曆中,你會知道他的名字。你知道哪
個月份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嗎?)就是其中之一。凱撒大帝後來被暗殺,他的侄
兒奧古斯都(Augustus Caesar)(另一個月因他而命名,是哪一個月?)成為羅
馬最有權力的人,實際上他成為了皇帝。
讓我們給你兩個例子,以說明如何管治帝國。第一個是與法律有關的,而第二個
42
則與金錢有關。
練習 1
聖經這本書分為舊約和新約。舊約記載基督誕生(公元一年)前所發生的事,而
新約則記載基督誕生後幾世代所發生的事。因此,新約記載的事件都發生在羅馬
帝國時期。聖經新約記載了耶穌基督死後成為基督徒的保祿,因宣講基督的訊息
而被捕。經文 A 記錄了他的遭遇。
經文 A
當他們用皮帶把保祿綁起時,他問站在他身旁的百夫長:「你鞭打一個羅馬人,
而這人又沒有被判有罪,這樣做合法嗎?」
百夫長聽後走到指揮官面前對他說:「小心行事,因為這人是羅馬人!」
指揮官走到保祿面前問他:「告訴我,你是不是羅馬人?」
他說:「是。」
指揮官答說:「我用很高的價錢買得羅馬公民身份。」
保祿說:「我生來是羅馬人。」
那些要盤問他的人立即離開,而當指揮官知道他是羅馬人時亦感到驚慌,因為指
揮官把他綁起來。
當保祿說明他是羅馬人後,他並沒有受到折磨。他生而為羅馬人,而指揮官雖亦
是羅馬人,但他的公民身份是買回來的。
(資料來源:宗徒大事錄,第 22 章,第 26-29 節,世界英語聖經,取自
http://www.earlyhistorywritings.com/acts.html。)
比較上文與文章 B。文章 B 是公元 48 年皇帝克羅狄在羅馬元老院的一篇演說。
43
文章 B
「我知道這些事實,茱利爾來自奧爾巴,哥溫肯尼來自甘馬利,普施來自托斯卡
納。對於他們的過去不要問得太詳細。元老院有新的成員,他們來自伊特里亞、
路肯尼亞和全意大利,意大利本身最終擴張到亞爾卑斯山。為達到這目的,我們
不僅要團結個人,還須團結所有國家和部族在我們的名下。我們本土有無法動搖
的和平,我們在所有外交關係上有豐碩的成果。在波河的另一邊與我們結合並分
享我們公民權利的日子裡,當最強勁的地方部隊在我們遍佈全世界的軍團之旗幟
下加入我們的行列時,我們為筋疲力竭的帝國注入新血。我們會因為巴爾比由西
班牙來加入我們,和其他來自諾邦高盧,同樣傑出的人而感到遺憾嗎?他們的後
裔仍在我們當中,由於愛國意識,他們是不會向我們屈服的。
斯巴達和雅典的廢墟算甚麼?然而,這些人,儘管他們在戰爭中很強大,但他們
只是被他們征服的人所摒棄的異族人。另一方面,我們的創建者羅穆盧斯聰明得
很,他在戰爭時以敵人自居,然後在同一天高呼幾個國家的人民為同胞。」
(資料來源:http://www.fordham.edu/halsall/ancient/tacitus-ann11a.html)
茱利爾、哥溫肯尼等名字,是意大利不同種族的人的名稱。他們來自何方對我們
並不重要。波河位於羅馬北部。重點其實很清楚:假如羅馬能接受所有在意大利、
西班牙和高盧地區(現今法國和英國)不同種族的人,羅馬將會更強大。保祿的
誕生地並不是羅馬,甚至不是意大利,但他的父母必定是羅馬人,故他可以聲稱
自己生而為羅馬人。
若比較兩段文字,試說明在羅馬帝國內的人,為何想成為羅馬公民?讓這些人成
為羅馬公民,對羅馬帝國有何好處?
44
練習 2
細看下面兩幅硬幣的圖片。左面顯示公元三世紀的一枚羅馬銀幣,右面則是今日
美國使用的硬幣。左面銀幣上的肖像是皇帝塞維魯亞歷山大,右面的是美國首任
總統華盛頓。你從兩者中找到甚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圖 17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歷史系)
政府發行硬幣並把國王或皇后的肖像放在硬幣上的做法,是要讓人民知道誰統治
國家。這種做法在鑄幣出現時就已使用。但要留意羅馬硬幣並不是個準確的圓
45
形,而是在銀塊上壓印一個圓形。
若注意羅馬硬幣的邊,你會發現銀幣的邊崩缺了,為甚麼?銀幣的價值是否仍然
一樣?假如銀的供應不足,政府唯有鑄造含銀量較少的硬幣,這對硬幣的價值有
甚麼影響?正如歷史上其他時期一樣,羅馬時代硬幣的價值與放進硬幣的金屬數
量是相等的,當硬幣所含的稀有金屬數量減少時,硬幣便會貶值。這正是公元三
世紀所出現的情況。羅馬政府為應付不斷擴大的支出,而感到籌措收入越來越困
難,以致需要令硬幣貶值,結果導致物價上漲。
羅馬帝國的瓦解
統治如羅馬帝國那麼遼闊的領土是很困難的。到了 330 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
坦丁把帝國分為兩部份,西半部由羅馬統治,而東半部則由君士坦丁堡(亦稱拜
占庭)統治。為甚麼他這樣做呢?我們需要了解在整個羅馬歷史中,東面比西面
富裕;而且,西面常受到「蠻族」和羅馬市政府的壓力。在帝國分裂後,羅馬皇
帝就在君士坦丁堡統治帝國。西面所發生的事是複雜的歷史。簡單來說,
「蠻族」
遷入意大利後,有些更在羅馬軍隊中服役。到了 476 年,本身來自「蠻族」的西
羅馬將領決定不再在此為羅馬國王設立代理人,故西羅馬帝國便因此覆亡,但東
羅馬帝國在隨後的一千年,仍得以維持。
給教師的提示:
在課程中,羅馬史需要教多少呢?羅馬擴張的歷史令人神往,但它涉及地中海的
地理知識,高中學生未必有這方面的知識。本教學計劃認為,大部分有關羅馬擴
張的歷史都可以省略,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羅馬作為一個帝國,和帝國對它的政府
有何意義這些問題上。但作為練習,你可讓學生比較羅馬帝國的地圖與亞歷山大
帝國的地圖,以指出羅馬帝國擴張的方向是朝向西面的。
46
總結
約在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羅馬由一個城邦發展而為帝國,並隨之而衰亡。其擴展
的特徵是羅馬公民身份及法律的傳播;其衰亡則是由於鑄幣的貶值和蠻族的入
侵。
47
課題 7:希臘與羅馬的遺產
目標
讓學生知道希臘與羅馬的遺產仍存留至今,並可以在他們已有的知識內找到。
教學計劃範本
你對希臘和羅馬的認識比你自己以為的多。你會留意到在上一課題提及的一些羅
馬皇帝的名字,可以在月曆中找到。如果你想一想,有兩個月會令你感到奇怪的,
它們是十月(October)和十二月(December),讓我們告訴你為甚麼。
英文字
Octo 在英語通常與 8 這個數目字有關,例如我們說八爪魚(octopus)、八邊形
(octagon)和音樂的八度音(octave)
。為甚麼這個字會用於一年中的第 10 個月?
同一道理,deca 的意思是 10,例如 10 年(decade)
、十進小數(decimal)
,但為
甚麼它會用於第 12 個月?
怎樣解開這個謎呢?
給教師的提示:
羅馬的月曆原本只有 10 個月,而這兩個月是奧古斯都在位期間加入月曆的。
像 octo 和 deca 等字來自羅馬的語言拉丁文。拉丁文與希臘文不同,但英文則從
這兩種古典語文中借用了大量的字彙。當接受羅馬曆法時,英語借用拉丁字彙;
但當吸納希臘學說時,則借用希臘字彙。我們須再一次指出你所知道的比你自以
為的多:
48

你認識一個叫蘇菲亞(Sophia)的人嗎?Sophia 一字的意思是甚麼?

在希腊文 sophia 之前加上 philo,得出甚麼字?你認為這字的意思是甚麼?

你有沒有留意英語的前綴 geo-?它在 geography(地理)
、geometry(幾何學)
和 geology(地質學)等字中出現。這些字有甚麼共通之處?

Geometry 是希臘字,希臘人歐幾里得編寫了很多普及的幾何學教科書。你
認為 metria 的意思是甚麼?

你認識的字中,有很多字都是以 –logy 作結尾,你認為 –logy 從哪裡來的?
給教師的提示:
sophia=智慧(wisdom);philo=愛(love);philosophy=對智慧的愛(love of
wisdom)
;geo=土地(earth)
;metria=量度(to measure)
;geometry=量度土地
(measuring the earth),即量度的數字;-logy 來自一個字 logus;geology 就是談
論土地;biology(生物學)就是談論生命,諸如此類。
在不知不覺中,你一直在使用羅馬字和希臘字。
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貢獻不僅在於英語字彙,還有概念。事實上,正因為他們提
出概念,文字就隨著這些概念而來。
概念
你在課題 5 讀到其中一個概念,就是民主(democracy)
。Demo 意即人民,而-cracy
意即政府,所以該字的意思是由人民管治。這亦正是希臘城邦的理念。
但民主的含意並不限於管治。試比較以下來自古代世界不同地方的雕像。
(圖 18
至 20)
49
http://en.wikipe
dia.org/wiki/Ima
ge:Gudea_of_La
gash_Girsu.jpg
圖 18:雅典,公元 1 世紀
圖 19:美索不達米亞,
圖 20:埃及,公元前 1480 年
公元前 2100 年
資料來源:
圖 18 及 20:鄭秀儀。
對你而言,哪一尊雕像最似人類?很可能是因為希臘人想談論一些有關人類的事
情,所以當他們談論自己的神時,連這些神都是擬似人類的,例如祂們可以同時
做好事和壞事。
在多神的宗教裡,不同的神有不同的功能是很常見的(例如得墨忒爾是土地之
母,黑帝斯是冥神)。但有些希臘人對這概念感到不滿,他們以不同的取向從事
探索,相信宇宙是完美的。例如,你在數學科中學到畢達哥斯拉定理(Pythagorus’
theorem)時,你有沒有想過對這位希臘數學家而言,最重要的是數字可以完美
50
地組合在一起?他留意到有些數字可組成正方形,有些則能組成三角形,而他正
是對該些模式感興趣。他同樣對音樂感興趣,因為音樂可以用數字展示出來。希
臘的思想家尋找的是連神祇也可以加以解釋的模式,他們提出一種概念,認為整
個宇宙必然是由一種很細小的物質所組成,該種造成宇宙的物質就是原子。
哲學家對了解宇宙也感興趣。因此他們亦是科學家。科學(science)一字是羅馬
字,它在拉丁文的意思便是「認識」。
所有事物都應有其模式,這個概念在希臘和羅馬的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現,例
如建築物應該是平衡的。試看看在雅典山上的神廟,你認為怎樣?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23492/cgi-bin/parthenon.cgi)
羅馬人對法律的概念同樣源於希臘人的發明,就是對秩序的追求。你也許會記得
在上一課題,羅馬公民受一套與其他人不同的法律的管轄,那麼非羅馬人受哪一
套法律所管轄呢?你可能會以為他們全都受不同的法律所管轄,但羅馬人並不這
樣想,相反,他們依賴的概念是所有國家的法律必定有一些基本共通之處,他們
嘗試找出那些基本共通的東西是甚麼。基於這種推論,法律並不是任意主觀的,
而應是一致的,所以羅馬人編定法典。就算羅馬帝國被推翻後,羅馬法律和法典
對歐洲的影響仍是十分巨大的。
秩序的概念也滲入到宗教裡。人類的命運由一個而不是多個神祇所決定的觀念,
並非源於希臘,但透過希臘人對世界認知的探求,對羅馬帝國產生特殊的影響。
在羅馬帝國,它提供了認識希臘世界的方法。由公元二世紀起爭取到支配地位的
基督教,宣揚單一的神是創世者和法律頒佈者的訊息。在君士坦丁(他建立君士
坦丁堡)時期,連羅馬皇帝都信奉這宗教時,帝國和宗教就結合起來了。在天上
只有一個神,地上亦只有一個皇帝作為神的代表。
51
文化承傳
羅馬帝國歷時那麼久,版圖包括歐洲的大部份,就算多年後它仍然是文明的象
徵。尤其是在 15 世紀後,羅馬帝國被視為比其後的黑暗時代或中古時代更文明,
它成為西方文明的象徵。我們將在稍後的課題討論黑暗時代及中古時代。
被視為文明象徵的希臘及羅馬文化的兩個例子:
一、 奧林匹克運動會:請查看奧運會的官方網頁,
http://www.olympic.org/uk/games/ancient/index_uk.asp
請留意有關運動會動畫短片。
二、 希臘與羅馬建築的形式:請注意其圓拱頂及花崗岩支柱。
(在課題 10,將會
有更多的例子。)
請看香港中區立法會大樓的照片,花崗岩支柱及圓拱頂正是希臘羅馬建築
的特色(圖 21)。
圖 21:香港的羅馬式建築物
資料來源:馬木池。
52
總結
羅馬帝國從希臘學習大量事物,隨着帝國的擴張,希臘羅馬的理念與實踐,傳播
往歐洲的不同地區。例如,它對曆法、歐洲文字、知識的理念、宗教和建築等,
皆造成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53
課題 8:複習
1
2
把下列各項,依時序排列在時序線上:

史前時代

耶穌基督的誕生

羅馬帝國

亞歷山大大帝

北京奧運會,2007 年
細閱下面的地圖。你怎樣知道它是一幅古代的地圖?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3
下文選自希臘神話,是有關得墨忒爾和她的女兒普西芬妮的故事。得墨忒
爾是大地的女神(地母),而黑帝斯是冥神。這個故事告訴你甚麼有關季
節變化的資料?它又告訴你甚麼有關人際關係的道理?
54
得墨忒爾因女兒普西芬妮而感欣慰,大地和在它之上生長的東西都感到得
墨忒爾的憤怒和哀傷已過去,因此,樹木再次生出果實,花園散發著甜美
的花香,金黃的玉米在夏天的微風中像海浪一樣搖曳。六個月過得很愉
快,跟著漢密斯與炭黑色的馬到達,要把普西芬妮帶返冥府。普西芬妮對
母親說:「請不要飲泣,我是冥王的妻子,他對我十分好,我不會不快樂
的,再過六個月他會讓我再返回你的身邊啊。」雖然如此,每次當普西芬
妮要返回黑帝斯那裏的時候,得墨忒爾都會想起她愉快的女兒與同伴在恩
納美麗的平原裏玩耍和採摘花朶的快樂時光。
(資料來源:George W. Cox, Tales from Greek Mythology, London: Longman, Roberts, &
Green, 1863, pp.1-7. )
4
下面哪一幅相片的建築物顯示了西方的建築風格?為什麼?在下列兩幅
相片中,請指出其建築物四個不同的地方。
A
B
http://commons.wikimedia.org
/wiki/Image:Tsang_Tai_Uk_%
E6%9B%BE%E5%A4%A7%
E5%B1%8B_o.jpg
資料來源:圖 B:馬木池
55
5
比較下面兩幅地圖。你認為哪一幅繪畫年份較早?為甚麼?甚麼因素使兩
幅地圖有所分別?
地圖 A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56
地圖 B
(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6
以下是公元前 430 年對雅典政府的描述。試解釋該城邦民主制度的四個特
徵。
「我們政府的形式,並不與其他的城市制度敵對,我們不會複製鄰邦的模
式,而是要作為它們的典範。我們被稱為民主城邦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管
治權在多數人,而非少數人手裏。然而,當法律在所有私人糾紛中確保平
等和公正之際,我們自稱是超卓的城邦亦是公認的。當一名市民無論以甚
麼方法成為傑出的市民,作為對他優秀品行的獎勵,而不是特權,他將受
提拔擔任公職。同樣地,貧窮並不是障礙,即使是默默無聞的人,都可以
對國家作出貢獻。
(資輝來源:Leon Bernard and Theodore B. Hodges, 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1958, p. 6.)
7
下文描述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傳奇故事,是公元二世紀希臘旅行家鮑薩尼阿
斯(Pausanias)記錄下來的。根據他所說,女性可不可以參加奧運會?當
一位女士在奧運會內被抓到,為甚麼她可以免受懲罰?試以女性的角度重
57
寫此故事。她為甚麼要去奧運會?為甚麼她會那麼興奮?她的兒子勝出對
她來說有甚麼意義?
當你從斯奇盧斯(Scillus)出發沿路往奧林匹亞,在過阿爾菲奧斯河(the
Alphius)之前,有一座高聳險峻的山。根據伊利斯城(Elis)的法律,凡
在禁止女性進入的日子裏,在奧運會甚至是阿爾菲奧斯河的另一邊被抓到
的女性,都會被扔下山崖。然而,他們說沒有女性曾被抓,除了卡麗帕忒
拉(Callipateira)……她是一名寡婦,偽裝為一名真正的體操教練,帶著
她的兒子前往奧林匹亞比賽。卡麗帕忒拉的兒子在比賽中勝出,她跳過比
賽場地專為教練圍起的地方時,叫了起來,由此揭露了身份。雖然她的女
性身份被發現了,但由於她的父親、兄弟和兒子都是奧運會冠軍,所以他
們出於尊敬而沒有懲罰卡麗帕忒拉。可是,當地後來通過了一條法例,規
定所有教練在進入比賽場地前必須脫去衣服。
(資輝來源:Fred Morrow Fling, ed., A Source Book of Greek History, (Boston: D. C. Heath,
1907), pp. 47-53, cited in Internet Ancient History Sourcebook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ancient/greekgames.html) 。
8
下面的相片顯示兩枚硬幣。左面的一枚是古羅馬的硬幣,而右面是今日美
國的硬幣。為甚麼羅馬的硬幣不是圓的?
58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9
下面兩幅圖畫是在吾珥城的墳墓裏發現的一塊板的兩面,此板可追溯到公元
前 2600 至 2400 年。試依據此圖畫,用 50 字寫一篇有關吾珥城的短文。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andard_of_Ur_-_peace_side.jpg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andard_of_Ur_-_War.jpg
59
10 再細看問題 9 的兩幅圖畫。試用 50 字寫一篇短文,描述吾珥平民在公元前
2500 年的日常生活,必須清楚表明你是寫男士,還是女士的生活。
60
課題 9:中古時代
目標
介紹中古時代,重點是封建制度的興起和該制度對日常生活的意義;與及基督教
會在中古時代的角色,並將對十字軍給予相當的關注。
教學計劃範本
封建制度
觀看以簡報形式介紹的《中古時代的故事》
請學生以時序線展示以下事件:

蠻族皈依基督教

伊斯蘭教的興起

伊斯蘭教傳到西班牙

神聖羅馬帝國的冒起

十字軍

城市的興起
給教師的提示:
學生能確認事件的正確時序,比記誦正確的日期重要。若想記誦某些日期,可考
慮緊記以下兩個關鍵的日子,公元 800 年查理曼接受加冕為羅馬皇帝,和 1095
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讓我們想想當以下的事發生時,人們的社會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化?須緊記的重點
是令羅馬帝國強大的社會制度,到四世紀時便逐漸崩潰。羅馬帝國的崩潰有甚麼
61
意義?
(1)
在公元四世紀,貨幣的貶值破壞了貿易,當羅馬帝國的強勢減退時,貿易
也隨之而減退。貿易終止,貨幣的使用亦隨之減少。貨幣的消失,將會有
何影響?
你為甚麼用貨幣?
如果沒有貨幣,你怎樣能得到以往用錢
才能得到的東西?
1
購物
1
自製物品
2
僱用他人
2
請家人幫忙
3
獲取居所
3
有人會給你居所,但你以甚麼回饋
他人?
4
繳稅
使用貨幣的社會
4
以實物繳稅,或以勞務代替
不使用貨幣的社會
在購物、僱用他人、找到居所 你自製所須的物品,令你沒有剩餘時
和繳稅後,你可做想做的事。 間。作為大家庭的成員,家庭給你居所,
但要求你完全依附它,為它工作。政府
也要求你為它工作,因此,你只能享有
很少的自由。
(2)
細閱下文,本文是描述十二世紀某人成為一名領主的臣屬的儀式。
首先,他們向領主表示敬意。伯爵跟著問他是否願意完全成為伯爵的家
臣,他答說:「我願意。」之後他兩手十指交錯地緊握著,伯爵以手合抱
着他的手,一個親吻便把他們結合起來。第二,那個已向領主表示敬意的
人用以下的說話向伯爵的代表宣誓效忠:「我保證並承諾將來會忠於威廉
伯爵,並會全心全意遵守我向他的誓言,並無虛言。」第三,他把手放在
聖人的遺物上宣誓。然後,伯爵手握一支小棒,向所有因這契約而作出保
證、宣誓效忠和發誓的人授職。
(資料來源:Homage and Fealty to the Count of Flanders, AD1127, from Galbert de Brues,
Chronicle of the Death of Charles the Good, ed. Pirenne, p. 89, Medieval Sourcebook,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feud-fief1.html)
62
上述儀式會令你想起結婚的典禮嗎?結婚典禮有沒有可能是上述儀式演變
而來的呢?「願意完全成為伯爵的家臣」一句的意思是甚麼?諾言會維持
多久?
給教師的提示:
結婚典禮正是授職儀式(即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臣屬)演變而來的。成
為臣屬即是成為另一個人的侍從,正如一個女人成為妻子或一個男人成為
丈夫一樣。諾言是延續終生的。
(3)
封建制度的意義:封建制度的法律與我們的法律很不同。我們的法律規定,
若我給你一件東西,該件東西便是你的。在封建制度的法律下,如果我給
你一件東西,該件東西仍屬於我,但只要你是我的侍從,我便會容許你使
用它。因此,當你逝世時,我便可取回該東西,儘管我通常會把它給你的
兒子,以交換他同意成為我的侍從。當人以這種方式與另一個人聯結起來
時,這人便不再自由了。如果他被殺,領主可獲賠償。普遍地實行這種法
律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當貨幣消失,以這種方式將兩個人連結在一起,
將會是以利益換取勞務的有效方法。
(4)
因此,你或許會明白為甚麼在封建制度下,有些人喜歡逃到城市裏,因為
在城市他們可以成為自由人。貨幣重現於城市,城市居民與國王之間訂立
憲章──城市居民繳付大筆金錢,以換取國王對城市的保護,並對他們的生
活不加干預,而城市會有自己的行會組織。
63
教會
大部分教科書都有一章講述伊斯蘭教。在上一課題的簡報資料中,我們提到伊斯
蘭教在七世紀的擴張。請看看教科書內,是否有一幅展示穆斯林經北非進軍西班
牙(伊比利半島)的地圖。試查找有關法蘭克人在公元 732 年的普瓦捷戰役阻止
穆斯林前進的資料。
在此戰役後的 300 年,歐洲有兩個主要的發展:一是教會的勢力擴大,及對教會
的支持;二是阻止穆斯林前進的法蘭克人首領得到教會的支持,受加冕成為神聖
羅馬皇帝。神聖羅馬皇帝只是個名銜,並不必然擁有權力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建
立後不久便瓦解,但繼承神聖羅馬皇帝名銜的做法則仍然繼續下去。無論怎樣,
教會已成為一個強大的機構,其原因有以下數端:
1
教會在聲稱權力來自天父的教皇領導下,擁有一個清楚的組織架構 (第一
任教皇據說是聖伯多祿,是耶穌基督的門徒)。
2
自五世紀起,教會得到修道院的支持。修道院是虔誠的人居住在一起,為一
起祈禱和侍奉基督而組成的社區。他們在嚴厲的清規教條下,過着簡樸的生
活。修道院非常富有,並有良好的管理組織,它們接受捐獻,尤其是那些希
望在死後有人為他們祈禱的人的捐獻。你必須了解,很多修道院是互相聯繫
的,有些更在主要交通幹道上擁有土地,為旅行者提供棲身之所。當政府勢
力衰弱,欠缺金錢的時候,修道院便能提供十分重要的服務。
3
修會的神職人員和教士是歐洲人中受過高深教育的一群。在中古時期,大部
分歐洲人都是文盲,修道院及教堂收藏書籍並訓練教徒閱讀;因此,神職人
員都懂得閱讀和書寫,並會做記數的工作。
64
4
在中古時代,很多人信仰堅定。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由於生命短暫,他們都
希望死後得救。
5
甚至國王和皇帝都要認真對待教皇,教皇有驅逐教徒出教會的權力,國王或
皇帝沒有教會的保護,便不能合法地稱帝。
給教師的提示:
本課題很可能是整個課程中最難教的課題,但它卻極為重要,因為它是以後事件
發展的背景,是構成歐洲人生活的整體所必須的部份。部分學生很可能已透過自
己的宗教信仰而認識教會,你可以利用他們這種經驗,對上述各點作充份的解
釋。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例子:
聖誕的故事:為甚麼牧羊人會於隆冬夜裡在戶外看守他們的羊群?你會感到奇怪
嗎?早期教會只承認復活節,後來教會才利用異教的節日(冬至),作為慶祝聖
誕 的 節 日 。 可 參 看 名 為 《 聖 誕 節 的 真 諦 》 的 有 趣 故 事 :
http://www.history.com/minisites/christmas/viewPage?pageld=1252。
教會主要節日的故事,可以是一個有趣的專題研習題目。
有關識字的問題:看看右圖被鏈子鎖著的書
(圖 22)。為甚麼那本書會被鎖著?
中古時代的書都是用手抄寫的,教士要花很
多時間才抄寫完成一本書,所以它們是十分
圖 2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
Image:Milkau_B%C3%BCcherschr
ank_mit_angekettetem_Buch_aus_d
er_Bibliothek_von_Cesena_109-2.j
pg
珍貴的。故此,這些書都要以鏈子鎖在附設
於教堂和修道院的圖書館的書架上。
65
後來,由於教會的教義與新的思想(特別是科學的思想)發生衝突,教會常常被
描述為落後的。但在中古的大部份時期,都並非如此。當教會是教育的主要提供
者時,教會亦將是主要的知識的保存者。十三世紀在巴黎創立的大學,很大程度
上是個教會機構,但它也是對歐洲思想進行重要的學術討論的中心。「大學的歷
史」也可以是學生在課堂內進行專題研習的課題。
請記著,在課堂內進行專題研習,不應只為了讓學生學習更多史實。你應提出問
題:如甚麼慶祝活動會在隆冬進行?為甚麼我們認為教會可能取用了異教的節日
去慶祝聖誕?第一所大學何時創立?它教授甚麼科目?教師是甚麼人?教會與
大學有何關係?我們並不建議在這階段做有關書籍歷史的專題研習,因為在稍後
的課題裏,我們將探討印刷術的發明,屆時將是進行有關書籍歷史的專題研習的
好時機。
十字軍
在普瓦捷戰役後 300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雖然基督徒與穆斯林在西班牙開戰,但
穆斯林世界與基督教世界仍是分隔開的。但到了十一世紀,基督徒卻派遣十字軍
到聖地打仗。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細閱下文,這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 1095 年在克萊蒙會議上發表的演說:
因此,讓仇恨遠離你們,讓你們的爭論完結,讓戰爭停止,讓所有紛爭和爭議沉
寂下來。走上引向聖墓教堂的道路,從邪惡的民族手中奪取那片土地,並使之成
66
為你們的屬地。聖經說那片「流奶與蜜」的土地,是天父給予以色列子民控制的。
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該片土地比其他地方富饒,它像另一個充滿歡樂的天
堂。救世主令這片土地因祂的降臨而變得更加美好,因祂的逗留而變得美麗,因
祂的受難而變得神聖,因祂的死亡而獲得救贖,因祂在此下葬而得享光榮。
(資料來源:James Harvey Robinson, ed., 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 Vol. I (Boston: Ginn and
Co., 1904), 312-316。上文是互聯網中古時期資料冊的一部分: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urban2a.html)
誰是邪惡的民族?他們佔據了哪片土地?為甚麼基督徒應將它奪回?為了奪回
那片土地,他們需怎樣做?
故事:你須緊記,直至現時,地中海東部(即今日的中東地區)是西方最富庶和
最高度發展的地方。穆斯林並不邪惡;相反,他們極為文明。羅馬帝國覆亡後,
學術在西歐衰落;然而,穆斯林世界不但保存了希臘的學問,更促進它的發展。
穆斯林世界擁有最好的圖書館、最好的科學家和數學家。
但穆斯林在兩個方面對基督徒構成威脅。首先,基督徒往聖地朝聖,而聖地則被
穆斯林控制。其次,控制阿拉伯世界的土耳其人與其緊鄰的東羅馬帝國(稱為拜
占庭)發生衝突,雖然拜占庭並不在教皇權力之下,但它也是信奉基督教的,當
它受到威脅時,它就呼籲西方的基督徒協助。
十字軍領導聖戰,但該場戰爭與歐洲的擴張同時併進。有些參加十字軍的團體迅
速地擴張,特別是諾曼人。軍隊中有部分是僱傭兵,他們是職業軍人,有能力和
願意為報酬而戰鬥。信仰對十字軍雖很重要,但十字軍也給予人賺取報酬的機會。
十字軍並沒有征服聖地,但因人的流動,使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接觸變得更為頻
67
繁。貿易增加和戰爭的籌備,亦促進部份歐洲地區王權的發展,特別是在英國和
法國。在下一課題,你會看到接着而來的轉變。
總結
在中世紀,以下事件是聯繫在一起的。在缺乏貨幣的情況下,很多人是沒有自由
的,因為他們需依附別人,以換取土地;但有些人則逃往城市,因而變為自由人。
人身受束縛的社會,常被稱為封建社會。
中古時代,在歐洲人的生活中,教會是十分重要的。羅馬帝國覆亡後,教會成為
一股主要的團結力量。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組織軍隊和指揮作戰的權力落在神聖
羅馬皇帝和個別國家的國王手中,特別是英國和法國,國家掌握政治和軍事權
力,教會只在教育和學術思想方面保留其權力。
68
課題 10:文藝復興
目標
1.
向學生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發現,包括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有復興希
臘價值觀的意思,這些價值觀的復興正好是在印刷術發明的時候,因此,
我們亦會探討印刷術的影響。
2.
說明人文主義對藝術及建築的影響,特別是要說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和建
築,與歌德式的不同;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如何運用透視法和解剖法。
教學計劃範本
印刷術的發明與人文主義
1
1450 年,一個新的運動來到歐洲,就是文藝復興。這詞是指「重生」
。文藝
復興一詞與歷史學家處理歷史時段時,所運用的很多字不同,因為它是由當
時的人創造的。他們相信在羅馬帝國覆亡後,他們經歷了黑暗時代,而他們
身處的時代,正是走出黑暗時代的時期。參看 Ernst H. Gombrich,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 2005) 第 26 章。
2
重生時期有甚麼新發現?主要是重新發現希臘的書籍。文藝復興之前,學術
討論集中在聖經上,宗教對於生命有非常嚴格的看法,建議人應與他們的領
主結合在一起。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抱持的觀念,是將人視為自由的個體,
要透過教育,使人的才能得以發展,這亦是希臘人的觀點。
3
細閱下文,此文是 1400 年彼得勒斯所寫關於教育的必要性:
我們稱那些學科為人文學科,亦即關於自由人的價值的。通過這些學科,
69
我們實現和過著有道德和智慧的生活。那種教育喚起、訓練和發展肉體和
靈魂的最高天賦,使人更為尊貴,這種天賦亦被認為是善以外,唯一的美
德。
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是甚麼學科應包括在「人文學科」的名義下。在這些
學科中,我給予歷史第一位,因它具有吸引力和實用性,這兩種特質對學
者和政治家同樣有吸引力。其次是道德哲學,它有獨特的含意,而它確實
是一種人文藝術,因它的目標是使人真正明白自由的奧秘。至於第三個學
習科目,我會說是雄辯,它確實在高雅藝術中佔據卓越的地位。通過哲學,
我們學習事物的真諦,而通過雄辯,我們把這些真諦有條不紊地展示出
來,令不同才智的人都對其堅信不移。
(資料來源:Petrus Paulus Vergerius, De ingénues moribus et liberalibus studiis, trans. by W.H.
Woodward, Vittorino da Feltre and other Humanist Educato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7), 102-110. 上文是互聯網中古時期資料冊的部分內容,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vergerius.html。)
練習
再次想想你曾學過有關希臘民主和知識的資料(課題 7 和 9)。你看到彼德
勒斯對教育的觀點與希臘人對生活的理想有何相似之處?
為重新喚起你的記憶,讓我們給你提供一些你們以往學習過的課題中曾閱讀
過的資料。
「我們政府的形式,並不與其他的城市制度敵對,我們不會複製鄰邦的模
式,而是要作為它們的典範。我們被稱為民主城邦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管
治權在多數人,而非少數人手裏。然而,當法律在所有私人糾紛中確保平
等和公正之際,我們自稱是超卓的城邦亦是公認的。當一名市民無論以甚
麼方法成為傑出的市民,作為對他優秀品行的獎勵,而不是特權,他將受
70
提拔擔任公職。同樣地,貧窮並不是障礙,即使是默默無聞的人,都可以
對國家作出貢獻。
我們並無忘記為辛勤勞動、滿懷憂患的人提供很多紓緩和放鬆心情的活
動,我們全年都有定期的遊戲和祭祀儀式。我們的家園美麗和高貴,而我
們每天從這些東西所得到的歡愉,可讓我們摒棄憂愁。更由於我城的偉
大,世間的物產都向我們湧來,如我們自己所擁有的,讓我們自由地享用
其他國家的商品。」
(資料來源:Leon Bernard and Theodore B. Hodges, 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1958, p. 6.)
圖 23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Dio
希臘字
nysos_pediment_Parthenon_BM.jpg
愛(Philo) + 智慧 (Sophia )
=
愛智慧 (philosophia)
哲學
4
(philosophy)
為甚麼希臘學問會在這個時候復興?
你或許仍記得,在上一課題我們曾提到穆斯林保存了希臘的學問。十字軍東
征後,通過貿易和交流,基督徒可能從東面接觸到希臘的知識;而且,君士
坦丁堡於 1453 年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君士坦丁堡是個比西歐任何城市都要
成熟的學問中心,該市的覆亡可能令一些人返回信奉基督教的歐洲。
71
當然,十五世紀印刷術的發明亦有助文藝復興的誕生(印刷術的發明約在
1450 年)。
5
在歷史上,印刷術的發明是重大的事件。印刷術需要那麼長時間才出現真令
人感到驚訝,因為在印刷術發明以前,西方人已一直習慣用印章做出各種圖
樣。西方遲遲未有發明印刷術的原因,可能是因欠缺了紙。因為沒有造紙術
的發明,印刷術仍是沒有用的。在亞洲,中國人比西方更早開始印製書籍,
因為中國人懂得造紙的技術(再一次顯示中國比歐洲先進)。另一個原因可
能是與有沒有讀者有關,因有讀者印書才有價值。要有讀者就必須要有更多
人住在城市,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到書寫。
練習
試比較十六世紀歐洲的印刷術(圖 24)與中國印刷術(圖 25):
圖 24
圖 25
(圖 24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圖 25 資料來源:科大衛)
常言道,歐洲印刷術源自中國。你同意嗎?
72
給教師的提示:
兩種印刷程序都是把一張紙放入印刷鑄模中,但中國人並不使用印刷機。中
國印刷工人是將紙張放在印刷版上,然後用手掃掃紙。與此相反,當印刷術
出現時,歐洲人已用金屬製的活字版;雖然中國人也有活字版,但他們卻很
少用壓印的印刷機。
6
本地語言的使用:印刷術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以本地語言書寫的書得以印刷
出版。本地語言不是指拉丁文,而是本地話,例如英文。沙士比亞(1564-1616
年)在其有生之年創造了英國文學。而一直只有拉丁文版的聖經,在 1611
年亦被翻譯為英文。第一本英語字典於 1604 年出現(考德里的《字母表》
(Table Alphabeticall)。本地語言的冒起對建立民族國家有非常大的影響,
這些影響在稍後的課題會討論到。
建築史
你看看身周圍不同時期,具有不同風格的建築物,展示出不同的文化觀念。有時,
它展示現代性,有時又會包含某些特性,以顯示它與某些特殊文化有關(如西方
的或中國的)。然而,你亦了解到,建築物一定要安全,所以在設計建築物時,
建築師不但表達與文化有關的觀念,同時亦會利用當時的科技,以保證建築物能
既安全,又舒適地讓人居住。因此,建築物能告訴我們大量有關歷史的事情,能
反映有關文化及技術轉變的觀念。
我們試思考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怎樣興建一個離地 40 呎的屋頂?用甚麼方式
作承托?(40 呎對一座建築物而言並不算很高,以香港的標準約是四層高。)
73
1
你可以用木製的柱。要找到 40 呎高的樹並不容易(不要忘記樹的頭尾要斬
去的)
,但卻不是不可能的。然而,你必須考慮到運送 40 呎長的樹木到建築
工地,那是不簡單的事情。
2
你可考慮使用石頭。石頭是
圖 26
良好的建築材料,但如果你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Partheno
在建築工地附近找不到石頭
n.Southern.Side.damaged.jpg
的話,石頭的重量同樣是難
以運輸的。就算是使用石
頭,你會看到建築物越高,
石牆就越厚。護城牆可以很
厚,而房屋的牆則較薄(看圖 26 的雅典巴特農神廟,你可看到希臘人是怎
樣在建築物上使用石頭的)。
3
你可建造磚牆或土牆。搬運磚和土較容易(你可在工地裏製造磚),但磚不
及石頭甚至木堅硬。
4
如果牆已築好,你須蓋屋頂。蓋屋頂的難處在於牆越闊,屋頂就越難蓋上。
如你使用木材,你會再一次遇到樹長的問題。如果你用石頭,你怎樣建造一
支橫越空間的柱呢?記著屋頂是很重的,雖然你可以在建築物內放支柱,但
支柱卻佔用空間。
74
圖 27
(圖 27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這正是拱的可貴。在圖 27 你可以看到如何用一塊塊石頭可用來連接寬闊的
空間。羅馬人廣泛利用拱,並把拱轉化為穹頂。看看這幅建於公元 125 年的
羅馬巴特龍神殿圖片(圖 28)
。你會明白到要建成這完美的穹頂是何等的困
難,屋頂每一塊石頭必須
製作得很完美才能使各
塊組裝在一起。穹頂的高
圖 2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Pantheon-pa
nini.jpg
度約為 140 呎,而穹頂本
身重 5,000 噸。羅馬人懂
得使用混凝土,建造巴特
龍神殿的材料,是混凝土
而不是石頭。這座建築物
是古代工程學上一項奇
妙的偉績。
羅馬帝國覆亡後,歐洲人
75
在幾百年來,都未能建成一座可媲美巴特龍神殿的建築物。當時,歐洲建築
穹頂的知識失傳了,要到了中古時代,它才再次以不同方式出現。
5
哥德式建築的發明:扶壁
圖 29
(圖 29 資料來源:鄭秀儀)
76
圖 30
(圖 30 資料來源:科大衛)
圖 31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HK_St_John_s_Cathedral_60401_6.jpg
在十二世紀(在中古時代),聖丹尼斯教堂重建時,使用了扶壁。你可從圖
片 29 和 30 看到:扶壁本身是石牆或磚牆,與建築物的牆成直角以支撐建築
物的牆。建造人員發現,利用扶壁不但令牆壁更堅固,使建築物建得更高;
77
而且扶壁可讓建築人員在牆上開出更大的窗子。你試想像在這些大窗子出現
以前,房屋內是如何的黑暗。基於宗教原因,能使教堂變得更光亮的構思是
十分具有吸引的,因此這形式很快就被人接受了。
你可以在很多歐洲建築物看到扶壁,很多教堂建築物都有扶壁,包括不需要
扶壁支撐的現代教堂。扶壁的使用已成為一種建築風格。圖片 31 是香港聖
約翰座堂側堂的扶壁,這些扶壁只是作為裝飾之用;這個現代建築的牆,是
完全不用依靠扶壁支撐的。
6
上述都是背景資料。現在,讓我們介紹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建築師同時也
是畫家和雕刻家,他們重新發現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概念,亦恢復了羅馬人
的一些技術,例如使用穹頂。到了十六世紀,穹頂開始普遍使用。但轉變
並不限於技術層面。文藝復興的藝術家相信他們已重新發現數學上的比例
法與人的生活的關係,他們相信古典傳統(即希臘和羅馬)更能為配合這
種比例。
圖 32 是美麗的文藝復興建築的例子,這是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教堂。
78
圖 3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_Peter%27s_Basilica_Facade%2C
_Rome%2C_June_2004.jpg
藝術史
同樣的人文思想——回歸古典,即希臘和羅馬風格——在繪畫和雕刻裏清晰可
見,目的是捕捉人作為人的形像。希臘人認為人體是優美的,所以他們不會因為
裸露身體而感到羞怯。中古時代的風格(如著名的哥德式風格)走向不同的發展
方向。中古的藝術家創造出很多雕像,但他們喜愛象徵性多於寫實性,他們的作
品表達直線和曲線的美態而不是精確的人體形像。關於這點,你可透過比較以下
三個造型得到了解:
79
圖 33:希臘
圖 34:中古時代
http://commons.wikimedia.or
http://commons.wikimedia.or
g/wiki/Image:Dionysos_pedi
g/wiki/Image:France_Paris_S
ment_Parthenon_BM.jpg
t-Denis_Trinity.jpg
圖 35:文藝復興
圖 35 資料來源:鄭秀儀
給教師的提示:
除了少數有藝術背景的學生外,你會發覺以上述的例子作為背景知識,向學生作
介紹,是個較為明智的做法。藝術史是很有趣的,而且能讓學生增進知識。如果
有時間,可嘗試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或比較意大利和拜占庭的繪畫。但
在這課題,我們只會探討透視法的運用和人體真實形態的表現。
藝術家怎樣創造人體的真實形像呢?
其中一種方法是運用透視法。我們今天已習慣看有透視效果的圖畫而不知道這是
一種需要發明的藝術風格。我們今天不僅在繪畫時運用透視法,在工程學和繪畫
建築圖則時,都會運用這種方法,所以這項發明不僅令我們的藝術感覺更為豐
富,而且有非常重要的實用性。
80
請看看這幅圖畫: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
圖 36:聖巴斯弟盎的殉道,得爾波拉尤奧洛
兄弟繪,十五世紀
:Antonio_Pollaiuolo_003.jpg
1
在六個手握弓箭的男人中,你會留意到他們分為兩組人——你從前面兩個彎
腰的男人看到他們的正面和背部,其餘四個男人則讓你看到四個不同的方
向。每組顯示的是同一個模特兒,但以不同角度繪畫。
2
畫的背景,你可以看到景物逐漸遠去,在遠方的景物比在近方的景物細小。
3
從上述的觀察中,我們認為藝術家嘗試把他們眼中的事物描繪出來,他們
容許扭曲了距離和看到事物的角度。
81
透視畫是文藝復興的一項與人文主義有關的發明。捕捉世界的現狀是古典風格的
特色之一,它包含了將數學應用在藝術上,並暗示出其對人體的興趣,他們嘗試
通過繪畫人體去表現人性。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學習人體解剖學,用以確保他們所
繪畫的人體正確無誤。
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並不只是畫家和雕刻家,他們更是建築師、科學家、工程師和
每個範疇都精通的學者。他們對世界感到興趣,並勇於以新穎的方法表達。
給教師的提示:
在本課,我們避免提及藝術家的名字,就算是十分著名的藝術家也不例外。如時
間許可的話,進行以下的專題研習,對學生將會有幫助。讓學生找出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和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的資料,他們可以集中在兩
位藝術家的一些作品上,例如聖西斯汀教堂,並解釋這些作品與透視法、解剖學
或回歸古典風格有何關係?
一些有用的網址: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buildings.html#S
http://www.saintpeterbasilica.org
http://www.bc.edu/bc_org/avp/cas/fnart/arch/contents_europe.html
http://witcombe.sbc.edu/ARTHrenaissanceitaly.html#Italy15
http://www.davincisketches.com/Dafault.htm
總結
有關文藝復興這課題有很多東西可以教授,本教學範本集中在:1) 文藝復興的
概念是當時固有的概念;2) 知識的創造與印刷術的發明有莫大的關係;3) 建築
82
展示古典形式的運用,特別是穹頂;4) 繪畫和雕刻運用了透視法和解剖學的知
識;5) 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把上述不同的範疇結合和運用,故他們不僅是藝
術家,同時亦是對世界感興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83
課題 11:宗教改革
目標
在這段時期發生的其他事件,特別是文藝復興的發展的脈絡下,介紹宗教改革的
歷史,解釋新教與羅馬天主教的分別,以及展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與國家形成的
關係。
教學計劃範本
大多數教科書都會描述宗教改革的三個方面:1) 馬丁路德反抗羅馬天主教會;
2) 農民戰爭;3) 英國與羅馬天主教會的分離。在課堂中,應該弄清楚以下與這
三方面有關的問題:
1
雖然,宗教改革引致新教的興起,與羅馬天主教對立;但新教徒與羅馬天主
教徒同是基督徒。
2
新教的抗爭是由售賣贖罪劵所觸發的。贖罪劵是指教會赦免人的罪以交換人
對教會的捐獻。長久以來教會都認為罪人必須自我懲罰以表懺悔,這樣他的
罪才可得到赦免,而以金錢購買贖罪劵是與此觀念不符的。
3
新教徒反抗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他們相信人可以不需要教會的干預而得
救,他們也相信個人的信仰是使人得救所必須的。
4
印刷術的發明有助傳播路德的教義和其他新教領袖的著作。
5
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義一旦傳播開去,在鄉間的平民百姓(農民)就抓著
該些教義作為借口,襲撃修道院和本地領主。
6
英國的宗教改革是另一項複雜的事件。它受英國本土王權政治發展,和英國
王權政治與歐洲的關係所影響。藉著成為教會之首,英王不再承認教皇對英
國行使的權力,他更進一步解散修道院,此舉中斷了羅馬天主教會在英國的
84
權力。
7
一般教科書所說的宗教改革,是教會變得腐敗,所以馬丁路德發動革命。要
探討教會腐敗,可先看看以下選自 Grombrich,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第 28 章的一段文字。
教會如何腐敗?教會的各種腐敗行為,正是推動我們在上一課題給予極大讚
賞的文藝復興的力量之一。
我們可比較以下依時間順序列出的事件,從而看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各事
件的關係。讓學生將本手冊提供的宗教改革事件咭,依時序排列,並參考下表作
一總結。
文藝復興
1450 年:印刷術的發明
宗教改革
新航路的發現及
科學革命
1415 年:葡萄牙征服休
達城
1452 年:達芬奇誕生
1488 年:迪亞士航行繞
過好望角
1490 年代:達芬奇繪畫「最
後晚餐」畫像
1492 年:哥倫布首航
1498 年:達伽瑪抵達印
度
1500 年代:達芬奇繪畫「蒙
娜麗莎」畫像
1506 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
為興建於聖韋洛尼加碼頭之
下的新大教堂奠基
1508 至 1512 年:米開蘭基羅
繪畫西斯汀教堂
85
1513 至 1516 年:達芬奇在羅 1517 年:馬丁路德發表 1519 王 1522 年:麥哲倫
馬居住,為教皇利奧十世效勞 有關贖罪劵功效的《九十 的船隊環航世界一周
五條論綱》
1519 年:達芬奇逝世
1524 至 1525 年:農民戰
爭
1534 年:最高治權法案 1539 年:哥白尼發表日
頒佈,讓亨利八世成為英 心說
國教會最高首領
1546 年:71 歲的米開蘭基羅
被任命為聖伯多祿大教堂的
建築師
1547 年:米開蘭基羅創造出
第一座聖伯多祿大教堂的木
製模型
1564 年:米開蘭基羅逝世
86
圖片咭
圖 36a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1500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La_gioconda.jpg
87
圖 36b:馬丁路德 (1517)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Luther46c.jpg
88
圖 36c:米高安哲羅的「最後的審判」
,收於西絲汀教堂 (1508-1522)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Sistine_Chapel_ceiling_left.png
89
圖 36d:米高安哲羅的「大衛」(1504)
資料來源:鄭秀儀。
90
圖 36e: 達芬奇 (1452-1519)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Leonardo_self.jpg
91
圖 36f:亨利八世 (1534),英國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Henry-VIII-kingofengland_1491-1547.jpg
92
圖 36g: 圖畫繒示農民戰爭 (1524-1525) 時,農民搶劫一所修道院的情況
資料來源: Roland H. Bainton, 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 Abingdon Press, 201
Eighth Avenue South, Nashville, Tennessee 37202, USA. Entry for p. 214 in “sources of
illustrations” indicates the picture was taken from a pre-World War II journal,
Propylaenwelgeschichte.
93
圖 36h: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 (1495-1498)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The_Last_Supper_pre_EUR.jpg
94
圖 36i:圖畫描繪了哥倫布於 1842 年發現新大陸時的情況 (繪於 1893 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Columbus_Taking_Possession.jpg
95
總結
文藝復興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宗教改革是其中之一。文藝復興不單介紹了新的
觀念,亦使教會花費大筆金錢於建築教堂,為應付建築教堂的支出,而有贖罪券
的出現,因而受到宗教改革者的攻擊。宗教改革者攻擊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反
抗其權威;而印刷術的發明,及方言的流行,使宗教改革的觀念得以傳播。同時,
一些新興國家,如英國,更藉着宗教改革,打破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在宗教改
革進行期間,一個新時代亦隨着新航路的發現而展開。
96
課題 12:科學的興起
目標
科學的興起是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一部份,是要創造新的世界觀。我們在本課題
會探討該世界觀包含甚麼內容,並想想其興起的原因。
教學計劃範本
1
甚麼是科學?
以下是你在科學堂中曾做過的實驗:
表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
:Prism_rainbow_schema.png
讓白光通過一個三稜鏡(從左面看看圖畫),並觀察到白光分為七種顏色。
你可將這七種顏色射到另一個三稜鏡(從右面看看圖畫)
,它們又變回一條
白光了。你在這個實驗中找出光有甚麼特性?
97
你知道這個實驗是牛頓在 1666 年做過的嗎?他得出的結論與你得出的一
樣。牛頓在製造望遠鏡時發現了此現象。製造望遠鏡需要使用透鏡,而牛
頓發現無論他的透鏡有多精巧,看到的東西總是變了形的。最終他知道光
並不以直線進入玻璃內,光因折射而被分析出不同的顏色。
為甚麼這是一項科學發現?牛頓有發現新的東西嗎?他如何知道他是對
的?你又如何知道他是對的?甚麼是實驗?
給教師的提示:
牛頓發現新的事物。藉著做實驗,他發現自己是對的,我們也知道他是對
的,因為我們可做同一實驗。實驗是可重複進行的,它讓我們觀察到某些
行為的結果,而實驗是需要結合思考和觀察的。
2
另一項發展:太陽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嗎?
十六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太陽圍繞地球運行。1539 年,哥白尼發表地
球圍繞太陽運行的理論。
有甚麼由觀察所得的結果能支持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
給教師的提示:
我們並不期望學生會知道上述問題的答案,你須向他們簡要地介紹天文學
的歷史。經過幾個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積累了大量有關行星運行的知識,
他們發現火星並不是直線運行的,它向前行,然後稍稍向後,再向前行。
為何會是這樣?這是很多天文學家曾經嘗試解答但無法解答的問題,因為
他們相信太陽圍繞地球運行,直至哥白尼提出他的學說。
98
表3
哥白尼系統的逆行運動
(Note: 請瀏覽 http://csep10.phys.utk.edu/astr161/lect/retrograde/copernican.html )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論說。此外,行星就在那裏,大家都可以觀察得到。
然而,這是一個實驗嗎?這個理論(日心說)的提出造成一個意想不到的
政治變革。
日心說與教會的教導背道而馳。十六世紀時,教會基於它對聖經的詮釋而
決定太陽圍繞地球運行,此種說法受到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有關希臘的
宇宙理論的支持。亞里士多德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陽圍繞地球
運行。但這並不代表教會禁止哥白尼發表他的理論。哥白尼在他寫此書時
已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而教會的看法只是哥白尼對火星運行的解釋,
應被視為臆測而不是已有定論的描述。
哥白尼死於 1543 年,約在他的書出版時。他的書在學界被廣泛閱讀,但他
的理論仍停留在推測的階段。但伽里略(1564-1642 年)在 1632 年發表有
關哥白尼的理論時,把該理論往前推了一步,暗示哥白尼的理論不單是臆
測。教會要求伽里略撤回他的理論,並把他軟禁起來,直至 1634 年他逝世
為止。
3
宗教迫害及科學的興起
在十五和十六世紀,教會十分關注異端邪說。異教人士被拘捕和受審,被判
99
有罪的人受到懲罰,部分更被判死
圖 37
刑,其中一種是以火刑處死(參看
圖 37)。必須明白這時是個科學冒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
Image:Willisau_1447.JPG
起,但同時人們普遍相信魔法和巫
術的時代,在這段時期,民眾搜捕
女巫,有時雖然只有少量證據,仍
會判女巫有罪,並對其施以火刑處
死。在宗教改革時期,新教徒受到
相同的遭遇。英王亨利八世死後,
英國曾短暫地回歸羅馬天主教,當
時逾 200 名新教徒被施以火刑處
死。同時,教會也會開庭審訊包括科學家的異見者,雖然很少科學家被判死
刑,但在伽里略受審前有一著名的審判,就是哥白尼理論的另一位支持者布
魯諾,他在 1600 年被施以火刑處死。
教會亦對刊物的出版施以嚴密的監控。通常,作者們都會如伽里略般將其著
作提交重要的人物,期望獲得他們的保護。事實上,伽里略在著書前已獲教
皇的批准,雖然如此,但他仍是被認為走得太遠了。
4
牛頓與革命的勝利
若要了解科學革命與牛頓在哪方面算是成功,我們須重新檢視教會的論點。
教會相信有關世界的真理在聖經裡已清晰可見,而聖經的啟示比人的觀察更
為可靠。哥白尼、伽里略、牛頓等等的科學家相信,他們須解釋觀察所得的
100
事實,而透過了解這些觀察所得的事實,他們會更明白聖經的啟示。牛頓在
其主要著作《數學原理》 (Principia Mathematica) 一書中附載了《科學
原理》,它的首兩項原理可以概述如下:
1
科學只接受合符事實和足以解釋現象的原因。
2
因此,我們必須盡量指出導致同一自然結果的原因。
換句話說,科學家觀察(故他們留意到他們看到的現象)和找尋合符事實和
足以解釋現象的原因。足以解釋現象的意思,是指同一原因引致同一結果。
然而,他續說:
3
在實驗中,無論我們是否想像出其他解釋,我們是由觀察得出結論的。
我們假定這些結論是真確的,直至它們被實驗證明是錯為止。
因此,不論聖經或古典希臘文獻是否同意科學家從觀察得出的結論,都是無
關痛癢的。重要的是科學家是從觀察中得出結論。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並用以解釋行星的運行。他在 1687 年出版其著作,
當時英國已將新教定為國教,一場革命已完結(在課題 14 會有更多資料),
而國會亦已大權在握。1680 年代英國的政治背景與 1630 年代意大利的政治
背景非常不同。現在,科學受到鼓勵,而教會亦未能再像以往一樣行使其
影響力了。
總結
本課題指出 16 世紀開始,觀察與實驗成為科學的基本觀念,此種新取向曾受到
教會的反對,但自 17 世紀開始,它已大獲全勝。
101
課題 13:新航路的發現
目標
介紹 15 至 16 世紀新航路的發現,並說明其重要性。
教學計劃範本
同樣地,大多數教科書在描述十五世紀主要航路的發現時,大概都會指出以下幾
個最重要的日子:

1488 年狄亞士航行經過好望角,繞過非洲南端

1492 年哥倫布首次橫越大西洋

1498 年達伽馬抵達印度,繞過非洲南端,然後橫越印度洋
給教師的提示:
學生無需記誦這些名字,更重要的是了解為甚麼這些航線對十五世紀的歐洲人來
說是艱辛的。要確定學生知道各海洋的名稱(大西洋、印度洋)
、大陸的名稱(北
美洲、南美洲、非洲),以及印度和中國的位置。試以下列名稱描述上述三個時
期新發現的航線:好望角航線、大西洋航線、印度洋航線。
102
地圖 7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作為練習,請在世界地圖上畫出狄亞士、哥倫布和達伽馬所經過的路線。(地圖
7)
阿拉伯商人很久以前已知道印度洋航線可直達中國。地中海商人可從地中海駛往
歐洲的西北部,加上大西洋航線和好望角航線,歐洲人現在幾乎可以航行到全世
界。
給教師的提示:
卡加里大學有一個教育網頁介紹新航路的發現,特別有趣的是它的動畫地圖,顯
示幾位主要航海家所走過的路線,以及他們與風及洋流的關係。網址是
http://www.ucalgary.ca/applied_history/tutor/eurvoya/index.html。
動畫地圖可查看「知識和權力」
(Knowledge and Power)一欄,然後「航海地圖」
(The Sailing Map),或直接登入
http://www.ucalgary.ca/applied_history/tutor/eurvoya/map.html。
為甚麼這些航行對歐洲人而言是艱辛的呢?他們須在未經探索的海洋航行,加上
他們從沒有在公海上航行那麼遠的路程(試比較越洋航行及沿海岸航行)
;而且,
在環繞大洋航行時,好望角是個危險的地方。
所有這些航行是怎樣開始的呢?一些教科書提到航海家亨利王子 (1394-1460),
都指他促進了航海業,但卻甚少清楚說明他做過甚麼。其實亨利王子在發現新航
路的歷史中是個頗為重要的人物,因他的努力,證實了早期的航海活動是能獲得
豐厚利潤的。他曾建立一所學習繪製地圖和航海的學校,而且投資在航海事業,
103
因而在 1420 年代在大西洋發現了馬德拉和亞速爾群島。這些島嶼成為了葡萄牙
的殖民地,並成為盛產蔗糖的富庶地區。
給教師的提示:
值得花一點時間向學生講述有關糖的故事。甘蔗不能在歐洲生長,那麼歐洲人吃
甚麼糖呢?
另一吸引人們展開探索新航路的原因,是找尋通往亞洲的航路。在十五世紀中
葉,歐洲人嘗試找尋可讓他們由東南亞輸入香料的航線。哥倫布因暗示他能找到
通往亞洲的航路而籌得所需的資金;歐洲人也相信他們可在撒哈拉沙漠之外找到
黃金。雖然,很多人是受貿易帶來的利潤所驅使,但宗教仍是個重要因素——歐
洲人相信新航路有助傳播基督教。成功繞過非洲,控制印度洋航線的葡萄牙商
人,從香料貿易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在十六世紀初期,他們抵達中國,到了十
六世紀中葉(大約 1556 年),他們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
新貿易航線的影響
新貿易路線和新大陸的發現是歐洲史上十分重要的發展。首先,貿易增加,特別
是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不久,貿易與工業中心就由地中海一帶轉移至大西洋沿
岸的歐洲地區。其次,很多產品,包括新穀物,不僅得以傳入歐洲市場,而且進
入世界其他地方。因此,茶葉很快由中國大量入口,而來自新大陸的銀不但運送
到歐洲,而且遠至中國。源於美洲的新穀物,如著名的馬鈴薯、甘薯、玉蜀黍 (又
稱玉米)
、煙草、花生等,被稱為「新大陸的穀物」
,引入「舊世界」後,引致「舊
世界」的食物供應增加,使隨後幾個世紀的歐洲人口數目大增。(為體會此種改
變的重要性,可以想想未有馬鈴薯以前,歐洲人是吃甚麼的?)第三,過往不相
往來的人,因接觸的增加,引致疾病的傳播。天花就是由舊世界傳至新大陸的,
並在新大陸奪去大部分人的生命。反之,梅毒 (一種性病)由新大陸傳至舊世
104
界,直到今天仍繼續肆虐。
總結
新貿易航線橫跨大西洋,到達非洲海岸;又跨越印度洋,到達東亞,開啟很多新
機遇。貿易的增加,導致新穀物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然而,大陸間人們的接觸,
使大量人口受到從前未曾接觸過的病菌的侵害。
105
課題 14:啟蒙運動
目標
介紹啟蒙運動的三個概念:1) 社會契約;2) 自然定律;3) 人生而自由和平等,
以及了解這些概念與科學普及化和英國內戰的關係。
教學計劃範本
1
金錢的使用
你可能仍記得在課題 9(中古時代),我們曾講述金錢的使用,如何影響社
會關係:
沒有金錢的社會
使用金錢的社會
你自製所須的物品,令你沒有剩餘
在購物、僱用他人、找到居所和繳稅
時間。然後你以大家庭成員的身分
後,你可做想做的事。
工作家庭給你居所,但要求你終日
依附於大家庭。政府也要求你為它
工作,你只能享有很少的自由。
一般來說,在廣泛使用金錢的社會,你在找到居所和繳稅後便可以做想做的
事。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還須考慮到法律和秩序(如果某人想搶
奪你的房屋,誰人會保護你?),由誰來照顧貧窮和有需要的人(誰人提供
醫藥和決定人死後安葬在哪裏?)
,以及怎樣教導年青人──我們只提出幾項
我們現時認為政府應承擔的責任。這些概念大部分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時出現
的。在中古時代,大多數人絕不上學,透過大學訓練的醫生數目寥寥可數 (醫
學還未成為獨立的學科),教會提供一些社會服務,國王亦漸漸建立法庭。
教會日漸衰落而國王的權力則日大,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到了十七世紀(宗
106
教改革之後),有些國王聲稱擁有統治權,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是由教會所委
任的,他們更是人民的代表。法國、英國、西班牙都是民族國家,民族國家
的出現帶來新的社會關係的概念。
2
民族國家的興起
民族國家的興起有幾個原因,大部分你已知道了的。其中一項便是在課題
10(文藝復興)提到的,本地語言廣泛使用。另一個原因是教會影響力的衰
落。到了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教會在英國和一些歐洲中部的國家已很強大,
這些國家的統治者不再在教皇的權威之下。在宗教信仰仍是生活重要一環的
年代,宗教獨立緊緊地支持着政治的獨立。
然而,火器的使用是另一個造成民族國家興起的重要原因。歐洲在 15 世紀
的戰爭開始使用火藥(中國在較早時已使用火藥)。由於槍支十分昂貴,只
有那些控制着遼闊領土的君主,才能負擔擁有大量的槍支的軍隊。此外,中
古時代興建的堡壘都抵禦不了重型火器的攻撃,所以到了十六世紀,城邦再
不能抵抗國王的軍隊。與此同時,隨着國王控制力的擴張,其軍隊亦日漸擴
大,戰爭的性質亦改變了。
另一個原因是國王因新貿易路線的發現和貿易的增加而變得更富有。新的貿
易令西歐的王國豐裕起來,而繁榮景象就由地中海一帶轉移至大西洋沿岸。
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新興強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
3
約束王權
(1) 君主與國會
君主擁有龐大的權力,但在整個中古時代,他們的權力並非不受控制
的。中古時代,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帝,基於這個原因,教會能對君主的
107
權力加以約束。
然而,為了徵收稅收,國王需要富有者的支持。中古時期,君主應與國
民透過商議,就稅率達成協議的原則,很早便在英國和法國出現。君主
與其子民開會的機構是國會(parliament,該字源自法文 parle,意即談
話)。它與現今國會不同,十五和十六世紀的國會並不定期開會,國會
只在君主召集會議和有特別事項要商討時(例如加稅)才召開。此外,
中古時期的國會與現代國會不同的是前者不是民選的,國會代表教會、
貴族、平民(很多是商人)等功能界別。
在十七世紀中葉的英國,因國會與國王的衝突引致的內戰(1642-1651
年)
。國會獲勝,國王被處決,造成其後 10 年,英國並沒有國王(君主
制度當然不是因此而廢除,到了 1660 年,國會邀請被斬首的國王的兒
子擔任英王)。
(2) 社會契約
中古時代,君主由上帝授權統治國家,假若如此,有甚麼理由可以斬國
王之首呢?更重要的是有甚麼理由能使內戰後,國家得以維持和平?
在這背景下,社會契約理論便誕生了。該理論提出君主與人民是由契約
連結起來的。通過契約,人民同意接受君主的統治,而君主則以保護人
民並維持秩序作為回報。你可從這理論看到,中古時代的領主與其從屬
所建立的私人契約的普遍化(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這即是中國哲學
家孟子提倡的天命理論)。社會契約理論指出,如果君主履行他/她在
契約中的責任,人民便應服從君主;相反,如果君主違反契約,人民便
有理由反抗君主。
108
(3) 自然律、自由和平等
科學革命對啟蒙運動有重大影響。科學革命發現自然定律,例如白光裡
的顏色或萬有引力。自然定律是宇宙運作的方式,接著的問題是,同一
定律是否也管轄着人類?尋找自然定律成為社會科學發展的開端,例如
心理學和經濟學。這種思維對政治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何以對自然定律的探索會對政治思想造成衝擊呢?是它助長人生而自
由和平等觀念的發展。很多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提出這點,以下是三個例
子:
為了正確地了解政治權力並追本溯源,我們必須考慮所有人自然地在
甚麼狀況,即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況。在自然定律的範圍內做他們認
為適宜的事,規範他們的行為、處置他們的財產和身體.而不需要徵
求批准或依賴他人的意志。(洛克,《政府論》,1690 年)
(資料來源:Joh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True
Original, Extent and End of Civil Government”, Chapter 2 ‘Of the State of Nature’) 。上文
取自互聯網現代歷史資料冊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690locke-sel.html)
人生而自由,但到處受鐵鎖繫連着。他認為自己是他人的主人,但他
只是比他人更大的一名奴隸。(盧梭,《民約論》,1762 年)
(資料來源:Jean-Jacques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1762。上文取自互聯網歷史
資料冊: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Rousseau-soccon.html)
每個政府都有三種權力:立法、行政...當立法權和行政權在同一人
身上結合,自由便沒有了,因為同一個君主或立法機關會製訂暴虐的法
109
律。同樣地,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和行政權分開,自由便沒有了。假如
司法權與立法權結合,人民的生活和自由便會受任意的操控。假如司法
權與行政權結合,法官便會有暴力的、壓迫性的行為。(孟德斯鳩,《論
法的精神》,1748 年)
(資料來源: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The Spirit of the Laws, vol. 1,
trans. Thomas Nugent (London: J. Nourse, 1777), pp. 221-237, passim。上文取自互聯網
歷史資料冊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montesquieu-spirit.html)
練習 1
研究上面三段文字,哪些詞出現得最多?你是否同意人只有在自然狀態
下的國家,才有自由做他想做的一切?
(4) 美國獨立戰爭
在十八世紀,英國在北美洲擁有殖民地。1775 年,殖民地叛亂,導火
線是增加稅收。1776 年,殖民地宣佈獨立。在《獨立宣言》中,他們
說:
我們認為人生而平等這一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賦予人
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是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
為了確保這些權利,政府在人中間建立起來,它的合法權力
源自受統治的人的同意。無論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壞這些目
標,人民都有權改變它或廢除它,並在該些原則上建主新的
政府,並以該形式組織新政府的權力。以該方式建立的政府
對人民而言很可能會給他們安全和快樂。
(資料來源:《獨立宣言》
,上文取自
http://www.ushistory.org/declaration/document/index.htm)
110
1787 年,爭取獨立的州份製訂了一份亞美利堅合眾國的憲法,是以下
文作開始的:
為了建立一個更完美的合眾國,我們美國人確立公義、保障內部穩定、
提供共同防衛、促進大眾安康、確保上帝把自由恩賜給我們和我們的
繁榮。請祝聖和確立此份亞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資料來源: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7), 上文取自美國國務院
http://www.usinfo.state.gov/usa/infousa/facts/democrac/6.htm)
接着,憲法奠定美國政府的架構。立法權由國會行使,行政權掌握在總
統之手,司法權則授予最高法院。
選舉的原則也包括在憲法內。在該方式下,美國沒有國王,它成為共和
國。
練習 2
哪些詞最常出現在《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裏?你同意啟蒙運動對
這兩份文件有影響嗎?
(5) 奴隸制的廢除
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的另一種影響,是使奴隸制顯得不合理。北美
洲人口少,需依賴奴隸才能大規模種植棉花和煙草,因而導致奴隸貿易
的發展。英國人則以商人身份從事這種貿易,將非洲人送往北美洲售
賣。到了十八世紀末,大英帝國內凝聚了要求廢除奴隸貿易的力量。有
賴這些努力,1807 年,英國國會宣佈奴隸貿易為非法活動。1834 年,
大英帝國廢除奴隸制。但奴隸制在美洲仍持續,直至美國內戰
(1861-1865 年)後才得以廢除。
111
總結
本課題涵蓋了引致啟蒙運動的各種因素,啟蒙運動的一些主要的概念,以及這些
概念如何影響美國憲法的訂立。新的政府形式的出現,君主受成文憲法所約束。
憲法的目的是保障自由。
112
課題 15:法國大革命
目標
向學生介紹啟蒙運動的觀念,在法國大革命中如何轉化為行動。
教學計劃範本
1789 年在法國和歐洲史上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巴黎發生了一連串事件,標誌
著舊秩序的終結和新秩序的開始。我們不太清楚造成這些結果的事件是由何時開
始的,但在之後的 10 年,這些事件成為了新時代的象徵。巴黎是法國的首都,
在過往的幾個世紀都是文化和行政的中心,法王在巴黎統治國家,所以巴黎被新
政府推翻,是極具象徵意義的轉變。
事件的序幕是法王路易十六需要加稅,為此,他召集相等於國會的機構開會,該
機構由三個階級組成——貴族、教士和第三階級。會議在受恐懼包圍的巴黎市舉
行,由於廣泛謠傳土匪橫行,所以平民為了自衛而攫取武器。貴族與教士並不為
巴黎民眾所歡迎,所以第三階級能確立自己為人民的代表。他們得到國王的批
准,成立國民議會。巴黎鄉郊則陷於混亂狀態,國民議會的首要工作之一,是確
立人權和廢除封建制度。
國民議會並不一定是反對君主制度的。在隨後的兩年,它重建地方行政,接管屬
於教會的土地,並草擬憲法。但國民議會與貴族階級不和,它亦從來沒有得到在
巴黎虜獲的國王的全力支持。1791 年,國王更嘗試逃走,但遭群眾逮着。1792
年,受其他歐洲君主支持的反革命運動帶同軍隊向革命政府進攻,外敵入侵激起
國民的愛國和反貴族情緒,新成立的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113
當戰爭持續時,全國代表大會出現內部分裂。一個小派別要求採取極端措施,包
括逮捕和處決大量反對者,他們支持政府控制物價,向富有者徵稅,提供免費和
強制教育。他們亦成功徵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將入侵的外敵打敗。到 1794 年,
控制大局的委員會在一次政變中被推翻。翌年,全國代表大會遭解散,結束恐佈
統治。新的憲法規定成立由五人組成的督政府,督政府的管治維持至 1799 年。
當年,拿破崙廢除督政府,並被委任為第一執政官。
拿破崙是個成功的軍人,在成為第一執政官前,他征服意大利和埃及,他在 1804
年成為皇帝,並繼續發動對其他歐洲強國的戰爭。他在歐洲大陸很成功,但他的
成功卻被兩次挫敗所抵銷。1805 年,拿破崙在特拉法加海戰中被英國撃敗;及
1812 年,向俄國進兵的失敗。1814 年,他終於被歐洲國家聯盟打敗,並遭放逐。
拿破崙曾於放逐期間潛回歐洲,但在 1815 年,在滑鐵盧再次戰敗。
給教師的提示:
大多數教科書都按時序列出由三級會議(1789 年)至拿破崙崛起(1799 年)的
重要事件,要學生理解該些事件是頗為困難的,遑論解釋該些事件。在本課題建
議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將焦點轉移到 1789 年革命政府所作出的一些持久的決
定,和拿破崙統治的影響,並將兩者聯繫起來作討論。
參考資料:
以下網址為法國大革命的記述提供很好的圖解:
http://www.historywiz.com/frenchrev-mm.htm
練習 1
以下兩段文字選自 1789 年國民議會宣佈的《人權宣言》
,這些文字有否令你聯想
起歐洲某些時期的概念?是哪一時期?為甚麼?
114
1.
人生而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社會差別只能存在於公眾利益的基礎上。
2.
政治結合的目的是確保自然和不可剝奪的人權,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
安全及對壓迫的反抗。
(資料來源:《人權宣言》
(1789 年)
。上文取自
http://www.wsu.edu:8080/~wldciv/world_civ_reader/world_civ_reader_2/rights_of_man.html)
練習 2
戰爭的兩個方面
細看下面兩幅圖畫。
圖 3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Napol
eon4.jpg
115
圖 39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Francisco_de_Goya_
y_Lucientes_023.jpg
圖 38 繪於 1801 年,描繪拿破崙進入意大利。圖 39 繪於 1814 年,描繪 1808 年
法國軍隊處決保衛馬德里的西班牙人。這兩幅圖使你聯想到有關戰爭的甚麼訊
息?哪一幅反戰?對圖 39 被處決的人,你有何感想?
給教師的提示:
第一幅圖將拿破崙描繪成英雄,精神飽滿的,展示勝利的騎姿。有關執行處決的
一幅圖畫,描繪毫無抵抗力的當地人,面對全副武裝的法國士兵。不無諷刺地,
支持自由與民主的革命軍隊,居然處決這些手無寸鐵的,無助的當地人;顯然地,
第一幅畫是支持戰爭的,後一幅則是反戰的。
總結
法國大革命推翻王權統治,並實施了很多啟蒙運動思想家主張的觀念,包括國會
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削減教會權力;宣佈個人的政治權利,包括生而自由平等
116
的權利。然而,在革命進行的過程中,戰爭與迫害相繼出現;在動盪中,拿破崙
成為法國的國王,但戰爭則仍持續不斷,革命亦已遠離開始時的目的。
117
課題 16:複習
1
請將下列事件排列在時序線上,並標明每件事在哪個世紀發生,再把每件事
與以下名字聯繫起來:達芬奇、拿破崙、馬丁路德、文藝復興、航海家亨利
王子。
2

宗教改革

法國大革命

美國獨立戰爭

英國革命(英國內戰)

印刷機的發明

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旅程
比較下面兩幅地圖。地圖 A 繪於公元前五世紀,而地圖 B 則繪於 1598 年。
兩幅地圖有甚麼分別?
地圖 A
(資料來源:J.G. Barthologmew LLD, A Literacy & Historical Atlas of Asia, 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New York: E.P. Dutton & Co, unknown publishing year.)
118
地圖 B
(資料來源:Wytfliet’s Map of the World 1958, from The Scottish Geography Magazine, Vol.
XVI, No. 1, 1900. The map is taken from Perry-Castaneda Library Map Collection,
www.lib.utexas.edu/maps/historical (go to “Historical Maps of The World”, then “Wytfliet’s
Map of the World 1958”.) (Used by per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3
比較下面三幢建築物。哪一幢最先建造?哪一幢最遲建造?你怎樣知
道?
圖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
mage:St._Peter%27s_Basilica_Facade
%2C_Rome%2C_June_2004.jpg
119
圖B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Parthenon.Southern.S
ide.damaged.jpg
圖C
(圖 C 資料來源:鄭秀儀)
120
4
下面是香港立法會大樓的相片。它有哪些特徵顯示它是按西方傳統建造的?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
ki/Image:Legislative_Council_Bu
ilding,_Hong_Kong,_Mar_06.JP
G
5
細閱以下一段文字:
我們認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造物者賦予人某些不可剝奪
的權利,包括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確保這些權利,人們組
織政府,在受統治者的同意下,賦予政府適當的權力。
(資料來源: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he Thirteen Colonies, July 4, 1766. The text
is taken from www.law.indian.edu/uslawdocs/declaration.html . )
文中哪一句暗示民主只是個理想?哪一句暗示它是受啟蒙時代的思想的影
響?你認為文章是寫於何時?公元九世紀、公元十三世紀,抑或是公元十八
世紀?
121
6
圖 A 是一部印刷機,圖 B 是顯示中國印刷術的相片。細閱這兩幅圖片,你
同意歐洲的印刷術源自中國嗎?試解釋之。
圖A
圖B
(圖 A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The original picture could be found at Shakespeare’s
Life and Times. Internet Shakespeare Editions, University of Victoria, BC, 2001-2005.
http://ise.uvic.ca/Library/SLT/literature/press1.html)
(圖 B 資料來源:科大衛)
122
7
下面一幅圖畫顯示甚麼?它是哪個時代繪畫的?文藝復興、中古時代、科學
革命時代,抑或啟蒙運動時代?你怎樣知道?
表4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The original picture could be found at Anders Piltz, The
World of Medieval Learning,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1981, p.52.)
123
8
下面的地圖顯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的語言區。你認為甚麼原因令居住在圖
示地區的人說該種歐洲語言?
地圖 C
英語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9
下文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 1095 年號召十字軍往聖地作戰的一段話:
因此,讓仇恨遠離你們,讓你們的爭論完結,讓戰爭停止,讓所有紛爭和
124
爭議沉寂下來。走上引向聖墓教堂的道路,從邪惡的民族手中奪取那片土
地,並使之成為你們的屬地。聖經說那片「流奶與蜜」的土地,是天父給
予以色列子民控制的。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該片土地比其他地方富
饒,它像另一個充滿歡樂的天堂。救世主令這片土地因祂的降臨而變得更
加美好,因祂的逗留而變得美麗,因祂的受難而變得神聖,因祂的死亡而
獲得救贖,因祂在此下葬而得享光榮。
(資料來源:Medieval Sourcebook, Urban II : Speech at Clermont 1095,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source/urban2a.html)
你認為穆斯林教徒對此論述會有何回應?試用 50 字寫出他的回應。
10 你認為下文能顯示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時代的思想有關連嗎?下文能論證
該種關係嗎?為甚麼?
為了正確地了解政治權力並追本窮源,我們必須考慮所有人自然地在甚麼
狀況,即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況。在自然定律的範圍內做他們認為適宜的
事,指揮他們的行為、處置他們的財產和身體.而不需要徵求批准或依賴
他人的意志。(洛克,《政府論》,1690 年)
(資料來源:Joh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True
Original, Extent and End of Civil Government”, Chapter 2 ‘Of the State of Nature’) 。上文取自
互聯網現代歷史資料冊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690locke-sel.html)
125
課題 17:工業革命
目標
在十八和十九世紀,工業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轉變。在本課題裏,我們會探
討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轉變的由來,其次是轉變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教學計劃範本
A
工業革命的由來
1
如果你跑到街上找一些移動的東西,由電力推動的不算(因電力在 1880 年
代才日漸廣泛應用)
,你只會找到汽車。你應知道,汽車靠內燃機驅動,但
內燃機也是在 1880 年代發明的。從內燃機的名稱,你會推斷出內燃機內有
某些東西燃燒,這是汽油。內燃機發明之前,是由蒸氣機驅動火車頭等機
車,驅動蒸汽機的是蒸汽而不是燃燒汽油而產生的火花。蒸汽機於 1778 年
發明,在這之前,你可能需要用手推或拉車,用動物拉動大車。
練習
試用一條時序線顯示 1880 年代電燈和內燃機的發明及 1778 年蒸汽機的發
明。
2
甚麼是蒸汽機?
以下的圖表展示蒸汽機的運作,鍋爐產生蒸汽推動汽缸內的活塞作上下移
動。注意活門的開關以控制蒸汽的方向,向下擠壓活塞,擠出汽缸內的蒸
氣,使其壓縮於冷凝器內。在圖中,活塞附設在泵的臂上,此泵將礦井的
水抽出。注意蒸汽機要求精確(活塞必須與汽缸完全配合)
。在蒸汽機之前
126
已有精密的機器,例如時鐘。但蒸汽機是一部大型的機器,它比一個人高,
比一個人兩手向外伸展所能觸及的範圍還要闊。蒸汽機是第一部如此巨大
的精密機器。
http://www.bbc.co.uk/history/interactive/animations/beam_engine/index.shtml
圖 40
3
蒸汽機是怎樣發明的?
靈感並不是來自觀看以水壺燒開水。要了解蒸汽機,我們須談談中古時代
的燃料。英國的主要燃料是來自森林的木材,當森林面積縮減,木材變得
短缺,煤的使用逐漸受到重視,而英國有大量的煤。但煤必須開採,而煤
礦通常在石灰岩地帶。你或許從科學課會知道,石灰岩的礦囊都給水淹着,
必須將水抽出;所以,早期的蒸汽機主要是作為水泵。常被稱為蒸汽機發
明者的瓦特,實際上是將蒸汽機改造成更有效率的機器。
4
蒸汽機給我們一種新的原動力,但這種原動力要能令東西轉動才會發揮效
用。如果沒有適度的改變,那麼蒸汽機仍只是一個水泵。蒸汽機有甚麼用
途呢?
127
用途 1:驅動工廠的紡織機
http://www.makingthemodernworld.org/stories/manufacture_by_machine/01.ST
.01/?scene=1
圖 41
注意棉花如何受到廣泛地使用。英國沒有種植棉花,它先由埃及入口,繼而
改由美洲入口的。然而,首先要解決的難題,是棉纖維附有棉子,使棉花生
意起革命性影響的機器是「棉花梳理機架」的發明。此後,紡織機亦得以大
為改進。(有興趣的學生可查看這些機器,這頗為容易,參看本課題附錄的
圖片。)下文是一位作者所寫的:
由 1770 年至 1788 年,紡紗技術經歷了徹底的改變——羊毛已完全絕跡,紡
亞麻布亦差不多消失——棉花、棉花、棉花,幾乎成為紡織的通用材料。
(資料來源:William Radcliffe, On Power Looms, 1828。上文取自互聯網現代歷史資料冊: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mod/1828looms.html)
128
怎樣驅動新的機器?初期是由人手或水力驅動的;隨後,工廠安裝蒸汽機以
驅動機器。
用途 2:火車頭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Stephenson%27s_Rocket_drawing.jpg
圖 42:「火箭」號,1829 年
如果蒸汽機能細小一點,並裝上輪子,便可以像汽車一樣運作。該種蒸汽
機要在稍後才出現(你知道在馬來亞發現橡膠前,輪胎是怎樣製造的
嗎?)。要使機器運作暢順,必須鋪設鐵製的火車軌,火車須在上面行走。
但問題是蒸汽機太重,會把路軌壓裂。這個問題最終由史提芬遜解決,他
將彈弓裝在機器下,令機器的重量分散,發揮避震的作用。
為甚麼鐵路那麼成功?請留意在火車頭發明之前,英國人已經歷了一場運
129
輸革命。他們已在建築讓馬車行走的道路和運河,鐵路只是一項適時出現
的發明。
用途 3:推動輪船或火輪船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Clermont_illustratio
n_-_Robert_Fulton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5161.jpg
圖 43:「克萊蒙」號,1807 年
若蒸汽機可以裝上輪子作為火車頭,它也可放入船內 (即輪船)以推動明
輪。同樣要問的是為甚麼要使用輪船作大規模的運輸?請注意其與貨物出入
口與移民的關係,英國棉花的需求增加,亦即入口增加,接着便是棉紗及布
匹出口的增加。出口棉紗和布匹的收入,比購買棉花所需的支出要多。
5
新的工業為很多人創造了工作,使他們不再耕種。怎樣才能養活那麼多非
農業人口?請注意農業革命,它更有效地使用土地,發展飼養業及使用新
的工具(這亦是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但本課我們會略去農業革命的細節)。
130
6
為什麼在短短的 100 年間,會有這麼多的發明?
沒有人能提出完滿的解答。我們可以假定,英國比歐洲其他地方有較寬鬆的
階級結構。有頗多的發明家來自工人階級,在他們成功的過程中,其出身並
未有阻礙他們在社會上往上爬。然而,工業革命不是事前計劃好的,各項發
展互相配合,只有蒸汽機的應用能使世人感到科技可以創造出新世界。
B
社會怎樣改變
為了找出工業革命怎樣改變社會,試比較下面的圖片:
http://commons.wikimed
ia.org/wiki/Image:Herma
nn_Sondermann_Familie
_mit_Frau_am_Spinnrad
_detail.jpg
圖 44:家裏紡紗
http://www.makingthemodernworld.org/stories/manuf
acture_by_machine/01.ST.01/?scene=1
圖 45:紡紗廠(工廠)
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ITmanchester.htm
圖 46:曼徹斯特,1750 年
131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3ACottonopolis1.jpg
圖 47:曼徹斯特,十九世紀上半葉
查看以下網址找出更多可作比較的資料
http://www.makingthemodernworld.org/learning_modules/history/03.TU.04
練習 1
細看上面的圖片,你能否想像工業革命是怎樣做成以下的改變的:
1
改變從事棉業的人的工作
2
改變棉紗和布匹的生產數量
132
在一般人都能享用棉布時,會有何改變?(在有棉布前,人們是穿甚麼
3
的?)
4
四周環境的改變。(看看圖 47 中高聳的煙囪。)
5
城市的變化
6
城市環境的改變(有足夠的房屋讓人居住嗎?)
給教師的提示:
在工廠普遍出現以前,很多工人是在家裡從事生產的,以人手操作機器,工作的
組織規模細小。當工廠普遍出現後,工人聯群結隊,以蒸汽驅動機器,工作的組
織變得規模龐大。
以機器進行生產,即工人能有更大的生產能力,比用人手操作,能生產更多的棉
紗和布,亦即棉紗和布變得更廉宜,更多人能負擔使用棉布造的衣服。
應注意的是,英國不但沒有生產棉花,在此前的一段很長的時間,英國人都不是
以棉布造衣服的,最普遍的布料是用麻製的麻布。棉是更軟、更舒適的布料,當
棉布的價格降低,使它更容易普及。正因如此,工業革命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水
平。
但由於蒸汽機要用煤驅動,而煤廣泛地在工廠內使用,即工業城市將受到嚴重的
污染。曼徹斯特即為此類工業城鎮,你可以比較圖 46 與 47,工業成長怎樣破壞
空氣素質,以致人們的健康。
很多人生活在工廠林立的城市。工廠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及易於將產品分銷
各地。所以,工廠會坐落於交通相對便捷的地方。故鄰近燃料及原材料供應的交
通樞紐之地,將會發展為大城市。
133
在 18 世紀前,歐洲只有有限的大城市,很多城市的人口數目都比不上今日的香
港。城市的快速擴展,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城市人口過度密集,使疾病更易於傳
播,亦難以為大量人口供應潔淨食水,充足的住房;加上進入城市的人口多於其
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使間歇性失業的情況十分嚴重。此時,法律與秩序亦將會
成為重要的問題。查理斯狄更斯的小說,對上述各種問題有深刻的描述,是很好
的參考資料。
練習 2
前文的圖片仍未能清楚地描述所有問題。工業革命初期,如十九世紀中葉,工人
生活困苦,童工問題亦是工業快速增長所引致的眾多問題之一。
參考資料
你可以在以下網址閱到一些揭露真相的故事:
http://nhs.needham.k12.ma.us/cur/Baker_00/2002_p7/ak_p7/childlabor.html#wages
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Twork2.htm
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Irarkwright.htm
另一個問題是長工時和惡劣的工作環境,不僅在工廠,在礦場也如是。工人沒有
合法的保障,而且工資低。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工人才成功組織工會;又需要差
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選舉法才得以更改,讓工人有權投票。
因此,不難理解的是,十九世紀中葉,人們普遍地認為工廠東主與工人是屬於兩
個不同的階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下:
134
現代工業把細小的工場轉變為工業資本家的宏大工廠,擠在工廠裏的大量工人像
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不僅是資產階級和資產政府的奴隸,而且他們每天每
刻都被機器、管工所奴化,在他們之上就是個別資產工廠東主自己了。
(資料來源: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Bourgeois and Proletarians”, Manifesto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848。上文引自
http://www.anu.edu.au/polsci/marx/classics/manifesto.html#Bourgoise)
想想練習 1 的圖片,你能把上文所述和你看過的圖片的特徵連繫起來嗎?
總結
英國經歷了一連串的變革,農業革命、運輸革命、紡織革命與蒸汽機的發明,帶
來了工業革命。此時期最重要的發明是蒸汽機,它改變了生產與運輸。工業發展
使生產數量大增,產品運銷各地變得更容易,因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亦
帶來了污染的問題。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亦引起大量的社會問題。
課題 17 的附錄:工業革命的機器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
Spinningwheel.JPG
圖 48:傳統的紡紗輪
http://www.spartacus.school
net.co.uk/TEXframe.htm
圖 49:紡紗機架
135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
:Spinning_jenny.jpg
圖 50:詹妮紡紗機
圖 51:裝上飛梭的織布機(1773 年)
(資料來源: 圖 51:PLANCHES, L'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etiers (online), http://diderot.alembert.free.fr/PLANCHES/PLANCHES03.pdf (p. 269).)
136
課題 18:舊帝國與新帝國
目標
介紹「舊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怎樣瓦解,以及十九世紀「新帝國」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怎樣擴張。
教學計劃範本
1.
「舊帝國」
細看下面兩幅地圖:
地圖 8:奧匈帝國(不包括在意大利佔有的土地)
137
地圖 9:今日歐洲
冰島 愛爾蘭 英國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拉 法國 摩納哥 盧森堡 比利時
荷蘭 德國 瑞士 列支敦士登 聖馬力諾 意大利 梵帝岡 捷克共和國 斯洛伐克
奧地利 匈牙利 塞爾維亞 斯洛文尼亞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
黑山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希臘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摩爾多瓦 白俄羅斯 立陶苑
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 格魯吉亞 阿塞拜疆 亞美尼亞
伊朗 伊拉克 沙地阿拉伯 約旦 黎巴嫩 以色列 塞蒲路斯 土耳其 馬爾他 突尼西亞
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芬蘭 瑞典 挪威 丹麥
(地圖 9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請在今日歐洲的地圖上,畫出奧匈帝國的範圍,並列出今日在舊有奧匈帝
國範圍內的國家。這些國家說甚麼語言的?
在稍後的課題裡,你會看到大部分國家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建立
的。只有意大利是在 1860 年代建立的,德國在 1870 年代建立的。十八世
138
紀,意大利和德國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該帝國也包括奧地利和匈
牙利。
同樣地,過去的鄂圖曼帝國是由今日的希臘、土耳其、中東的大部份和埃
及所組成,後來才慢慢分裂為很多不同的獨立國家。
2.
新帝國
在整個十九世紀,歐洲其他國家在海外建立帝國。早在十五世紀,當發現
新的貿易路線時,歐洲國家已在遠離歐洲的地區建立殖民地。在十五和十
六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有活力的帝國創建者。到十七和十八世紀,
荷蘭、法國和英國跟隨其後。初期,英國和法國在北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但法國後來失去其北美殖民地,由英國接管。荷蘭最重要的殖民地是東南
亞的島嶼,包括今日的印尼。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失去它最重要的美洲
殖民地,但保留了加拿大。通過東印度公司,英國在亞洲控制了印度。
地圖 10:1914 年的殖民帝國
(地圖 10 資料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139
工業革命為殖民地擴張提供更多的借口。在數世紀以前,開拓殖民地主要
是為控制貿易路線,讓歐洲人進行有限的海外殖民。到了十九世紀,殖民
地的開拓被視為經濟擴張的一種途徑。工業化的歐洲國家需要原料(棉
花、金屬)並要為它們的工業產品尋找市場,因而對開採權和興建鐵路權
感興趣。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歐洲國家因爭奪殖民地而互相競爭,每個
國家都深恐未能確立其對某地的殖民權利,該地便會由其他國家奪去。十
九世紀,在非洲建立殖民地的強國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加
上英國在澳洲和新西蘭,法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英國、法國和俄國在
中國建立了勢力範圍。後來,日本亦插足於中國。
練習 1
你能在地圖 10 中辨別出各主要殖民強國嗎?那些地方曾是英國、法國、
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殖民地?
給教師的提示:
無需作細節的介紹,只需指出如下的概況便足夠了。大英帝國擴張至加拿
大、非洲、澳大利亞和馬來亞,法國曾在東南亞和非洲有殖民地,德國及
意大利在非洲有殖民地,而日本則取得台灣為殖民地。
3.
帝國擴張所引致的衝突
帝國因擴張而發生衝突,這些衝突可分為兩類。第一,是舊帝國的衰落,
其部份領土為新興帝國所侵佔。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和奧地利帝國接壤的
地區,是十分具爭議性的地區,因俄羅斯視此為進入地中海的通路,而奧
地利則視俄羅斯向此地區的任何擴張,皆為威脅。第二,新帝國亦向海外
擴張,爭奪領土和勢力範圍。他們向亞洲擴張,特別是在 1894-95 年間,
140
中國被日本打敗以後,他們聯結力量,積極向中國擴張。英國、法國、德
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在非洲爭奪殖民地。要在本國領土以外,維持其
勢力,政府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因此,各國海軍軍備競賽,隨之展開 (可
參考課題 20)。
4.
白人的負擔
帝國創建者自覺其科技和軍事的優越,這種優越感亦表現在其他方面,特
別是在醫學和教育的領域上。加上有宗教因素的支持,使人們熱衷於傳播
西方科學和醫學知識。為此,傳教士試圖向仍未接觸基督教的人宣揚基督
教。十九世紀在進化論的影響下,白種人自視為比其他種族優越。
圖 52: “白種人的負擔”出現在廣告中
141
(圖 52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The original picture could be found at Wikimedia
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1890sc_Pears_Soap_Ad.jpg )
練習二:
看圖 52,在這肥皂廣告中,你會看到一個白種人在洗手。為何這廣告的
宣傳口號是:「減輕白種人負擔的第一步是透過教育人們清潔的好處。」
請再看看廣告四角的圖畫,它有甚麼喻意?
給老師的提示:
在 19 世紀梨牌是十分有名的肥皂,它在英帝國有很好的銷路。顯然,梨
牌肥皂的生產商相信它的產品比任何殖民地本土的清潔劑更有效用。在圖
片的左右兩上角,可能是喻意很長時間(由帆船到輪船)。左下角是貨品
由輪船上卸下,右下角則是一位白種人遞一片肥皂給土著。此白種人是站
立着的,而土著則坐在地上,可能是要顯示他們間相對的社會地位和權力。
5.
全球化
無論如何,為建立帝國,促使人們向海外探索,亦增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
識。運輸的發展,特別是輪船和鐵路的發展,使世界很多地方得以開拓,
令貿易有巨大的增長。世界貿易額增加了很多倍,世界經濟亦逐漸走向全
球化。
總結
在此課題,你了解到十九世紀下半葉,舊帝國怎樣瓦解和新帝國如何建立。這種
帝國衰亡與建立的轉變,導致國家間的競爭。歐洲的海外擴張,促進了其文化優
越感的形成,亦使世界不同部份的聯繫,變得更為複雜,全球化亦向前邁進了一
大步。
142
課題 19:歐洲擴張時期的亞洲
目標
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向亞洲擴張以前,中國是清朝統治的大帝國,周邊的國家都
向中國朝貢,臣服於中國。因西方國家向亞洲擴張,中國與日本都受到西方武力
的威迫而開放,簽訂不平等條約。自此兩國皆曾進行西化改革,結果是滿清帝國
日漸瓦解,而日本卻日漸富強,能成為亞洲的新帝國。
教學計劃範本
一、中國──朝貢制度下的亞洲帝國
地圖 11:十九世紀的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143
給教師的提示:
1. 在西方列強來到亞洲以前,中國周邊的國家,都接受中國的冊封,成為中國
的朝貢國。朝貢國定期派使團到中國納貢及朝見天子。清朝時,安南、暹羅
等東南亞國家,及朝鮮、琉球等,都是中國的朝貢國。
(明代時,日本亦曾接
受中國的冊封,向中國納貢。)此時,中國為亞洲的大帝國。
2. 中英因通商問題而發生不少磨擦,其後更因清朝禁止鴉片貿易而引發戰爭。
中國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是清朝政府與外國
簽訂割地賠款及各種不平等條約的開始。不久,實行鎖國的日本,亦受到美
國海軍的武力威迫,被迫開放港口,並先後與西方多國簽訂不平等條約。
3. 德川幕府作為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被強迫開埠,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內
不少地方領主(大名)及武士認為這是國家的耻辱,對德川幕府深感不滿。
他們重新擁戴天皇,要求進行改革。最終將幕府軍隊打敗,迫使幕府還政天
皇,建立統一的明治政府,進行全面的西化改革。
144
二、 改革
中國與日本在面對西方各國的武力擴張時,都曾作出各種改革。以下的時序
線展示了兩國關於國家政制、軍事、教育及金融體制方面的改革。
1. 1898 年設立京師大學堂(國立北京大學前身)
2. 1902 年在全國設立新式學堂
3. 1903 年編練新軍
4. 1908 年成立大清銀行
5. 1911 年頒佈憲法
中國
1,
2, 3,
4
5
┏━━━┳━━━┳━━━┳━━━┳━━━┳━━━┳━━━┳━━━┓
1870
1875
1880
1885
1890
1895
1900
1905
1910
┗━━━┻━━━┻━━━┻━━━┻━━━┻━━━┻━━━┻━━━┛
1, 2
3
4
5
日本
1. 1872 年設立現代學校系統
2. 1873 年建立新式海陸軍
3. 1877 年成立東京大學
4. 1882 年設立中央銀行
5. 1889 年頒佈明治憲法
145
給教師的提示:
1. 日本在 1899 年頒佈明治憲法,翌年成立國會。國會由貴族院及眾議院組成,
貴族院成員由天皇任命,眾議院議員則由選舉產生。雖然選舉資格有嚴格的
財產限制,但仍算是民選議會的開始。
2. 清朝在 1908 年宣佈預備立憲,定於 1916 年舉行議會選舉,1917 年成立國會。
其後,各地方社團及商會進行請願,要求提前立憲;朝廷終於在 1911 年頒佈
憲法,但隨即發生辛亥革命,清朝覆亡,根本沒有依據憲法成立國會。
練習一
試比較中日兩國上述各項改革的時間,將有關改革的年份填於表內。
中國
日本
學校改革
大學的建立於
軍隊的改革
銀行的建立
憲法的頒佈
問題:
1. 中日兩國,誰的改革較早?
2. 何以中國的改革會集中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給教師的提示:
中國的改革集中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因清朝在 1895 的中日戰爭中戰敗,舉
國震驚,改革的要求緊隨而來。康有維首先提出改革的建議,其維新改革(又名
146
百日維新)為慈禧太后推翻。隨後數年,在慈禧的控制下,實行了一連串的不同
改革。
147
三、 西化的觀念
請看以下兩圖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
i/Image:The_Emperor_Meiji.jpg
mmons/8/8e/The_Ci-Xi_Imperial_Dowa
ger_Empress_%284%29.PNG
圖 53:日本明治天皇
圖 54:清朝慈禧太后
148
問題:
1.
哪一幅與中國有關,哪一幅與日本有關?
2.
哪一個所穿的為西服?
衣着顯示文化,但西化不限於服飾的改變。以下各段,分別為中國及日本思想家
的論著,他們指出當時國家所需的變革。
練習二
閱讀下文,試描述兩位思想家發現西化令人印象深刻之處。
1.
日本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於 1871 年曾說:
「試看西洋各國的進步情形,其各種各樣的電氣和蒸汽機器,沒有不是日
新月異競相改進的,豈但有形的機器為然,在另一方面,人類的智慧愈開,
則交際愈廣,交際愈廣,則人情愈和,因此就用國際公法來限制戰爭。同
149
時經濟之學日盛,政治商業之風一變,學校的制度,著作的體裁,政府的
措施和議院的會議,皆愈改愈精,全無止境。」(福澤諭吉,《勸學篇》,
第九篇)
(資料出處:福澤諭吉著,王桂譯,
《福澤論吉教育論著選》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頁 18。)
2.
福澤諭吉在 1884 年的《脫亞論》,更表示:
「我們不可猶豫等待鄰國的開明來共同復興亞洲,毋寧脫離其隊伍,與西
洋文明國共進退。就是接待支那朝鮮的方法,也不可因係鄰國而特別客
氣,必須依西洋人接待他們的樣子加以處分。」
(資料出處:轉引自許介鱗,
〈福譯諭吉:對朝鮮的謀略〉
,
《近代日本論》
,台北:
故鄉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年,頁 59。
或參看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756)
3.
1902 年梁啟超發表《新民說》,在〈釋新民之義〉中說:
「故今日不欲強吾國則已,欲強吾國,則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
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今論者於政治、學術、技藝,
皆莫不知取人長以補我短矣,而不知民德、民智、民力,實為政治、學術、
技藝之大原。」
(資料出處:梁啟超,
《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頁 658。)
又「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
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是故公德者,諸德之源也,有益於
群者為善,無益於群者為惡。」〈論公德〉
(資料出處:梁啟超,
《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頁 660。)
150
給老師的提示:
根據福澤諭吉所言,除了科學技術、教育體制、經濟商業、政府組織、議
會制度等方面外,日本還要學習西方列強對待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的方
式,日本要在亞洲扮演如英法列強般的強權帝國的角色。
梁啟超所指的「新民」,是國家富強的基礎。所謂新民是具有公德的國民,
即對國家認同,能以群體、國家利益為先的觀念。正因為國民缺乏公德,
使中國未能統一團結,以致改革難有成效。
四、 各國在亞洲的擴張
1. 自鴉片戰爭後,列強相繼借故對中國用兵,迫使中國割地賠款,簽訂不
平等條約,接受西方列強在亞洲建立的新政治秩序。1881 年,俄國在伊
犂奪得大片土地。1882 年的中法戰爭,結果使越南脫離中國,成為法國
的保護國。1886 年,英國侵佔緬甸。中國的藩屬相繼脫離中國,落入西
方列強的控制。
2. 1894 年日本為爭奪朝鮮而與中國發生戰爭,此戰日本打敗中國,中國被
迫割讓遼東半島、旅順、大連及台灣給日本,並接受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因日本佔有遼東半島、旅順、大連,將危及俄國東侵的利益。俄國聯合
德、法反對,日本迫於形勢,最終放棄遼東半島。1910 年,日本以合併
的方式,吞併朝鮮為殖民地。英國深恐俄國的擴張,1902 年與日本締結
同盟。日本戰勝中國,並與英國結盟,使其國際地位得到提高,使日本
得以取消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日本與俄國爭奪滿洲的衝突,
最終仍是以兵戎相見。1904 年日本向俄國宣戰,並一舉將俄國打敗。日
俄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署和約,日本正式獲得旅順、大連及南滿鐵路
151
的所有權。自此,東三省便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3. 甲午戰敗,進一步暴露了中國的衰弱,各國競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
因仇外的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殺傳教士,燒外國使館,引致八國聯軍佔領
北京,各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獲得確立。清朝接二連三的戰敗,
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助長國內推翻滿清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
亦迫使清朝進行最後一次的變法改革。但變法始終沒法重建中央政府的
權力,最終仍難免革命的爆發。1911 年,各地相繼獨立後,清朝亦宣告
覆亡。
總結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向亞洲擴張時,受到西方列強軍事力量的脅迫,不但被迫開
放,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建立外交關係。部份領土更淪為西方殖民地 (如香
港),列強更競相在中國劃分大片的勢力範圍。清朝對外戰爭的接連失敗,改革
亦未見成效,最後難逃覆亡的命運。日本同樣面對西方列強的擴張,但日本能推
翻幕府的統治,以天皇為中心,重建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進行全面的西化改革。
日本各種體制的變革,皆比中國來得早,亦來得全面。日本能在甲午一役,戰勝
中國,獲得台灣、朝鮮等殖民地;再在日俄戰爭中,挫敗西方強國,將東三省劃
入其勢力範圍。當日本躍升為亞洲地區上的強權帝國時,清朝政府則難逃被推翻
的厄運。
152
課題 20:鋼的廣泛使用與軍備競賽
教學目標
鋼及蒸氣動力的廣泛使用,對 20 世紀工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亦改變
了歐洲各國軍備競賽的方式。藉着介紹第二次大戰前各國使用的武器,說明其主
要的轉變,刺激學生思考戰爭工具的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教學計劃範本
18 世紀,船艦仍處於風力及木殼時代,所以:

船速受風力的限制;

船體細小;

由於船體細小,艦上所携帶的火炮口徑亦較小(假如船體重量不足,船上的
火炮發射炮彈時所產生的反衝力,會造成翻船的危險)。
此時,軍備競賽的內容,主要是增加船上火炮的數目。由於火炮置於船上的兩舷,
因此,作戰時以橫排為主要的陣式,與敵人在近距離互相轟擊。如圖 55 所示。
圖 55:17 世紀的傳統海戰。
(圖 55 資料來源:Geoffrey Parker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arfare: the Triumph of
153
the We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28-9)
圖中所見,為 1666 年 7 月 25 日發生的英荷海戰,請注意他們如何互相射擊。89
艘英艦對抗由 88 艘戰艦組成的荷蘭艦隊,交戰結果實際只損失兩艘荷蘭戰艦,
和一艘英國戰艦。
蒸氣動力的應用:
19 世紀初,蒸氣動力已開始應用於船艦。你或許仍記得課題 17 曾指出早期的蒸
氣船都是使用明輪的,而且主要是客輪。因明輪應用於軍用艦艇上,有多種壞處,
如佔用了左右船舷部份放置大炮的位置,又易成為敵人炮火攻擊的目標。故蒸氣
動力大規模應用於戰艦,要等待螺旋槳 (screw propeller) 的發明,它完全置於水
下,不易受到攻擊。到 1850 年代,裝配螺旋槳的軍艦便大量出現。當船隻採用
蒸氣動力後,便不用再依賴風力。但木船並不適合裝配蒸氣發動機,因為蒸氣機
的鍋爐和烟囱裡的火,容易造成火災。造船業的另一次重大轉變,要等待鋼的廣
泛使用。
煉鋼技術的改良:
19 世紀中葉,新熔爐的發明,大大改進了煉鋼的程序。用舊式煉鋼爐要數天才
能將鐵煉成鋼,現在新式熔爐約需半小時即可完成。另一項發明是將鐵礦中的磷
質脫掉,使鋼的生產更快、更廉宜。這些發明使煉鋼成本大大降低,生產效率獲
得極大的改進,使鋼的使用,得以普及。
由於鋼比鐵硬,而又不易碎,故極適合作為生產機械的材料。如生產鐵路軌、機
車、輪船及各種機械。
154
鋼殼船及其火炮:
19 世紀末,戰艦已不再用木建造,而改用鋼了。
圖 56:1876 年法國護航艦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LeRedoutablePhoto.jpg
鋼比木材重得多,當改用鋼建造船隻後,船身變得更為沉重,能承載的火炮,比
配置在木殼戰船上的更大。建於 1906 年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艦,由於裝備齊全,
成為此時期各國海軍建造戰艦的仿效標準。英、德兩國展開的海上軍備競賽,主
要表現在艦載火炮的口徑、艦隻鋼甲的厚度及航速三方面。當時,不但西方列強
進行軍備競賽,日本亦加入競賽的行列。
155
圖 57: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艦
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艦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HMS_Dreadnoug
ht_1906_H61017.jpg


排水量:1 萬 8 千噸
18 台蒸汽鍋爐,4 台蒸
汽輪機組,2 萬 2 千匹
馬力


10 門 12 英吋口徑大炮
27 門 12 磅炮,5 門 18
吋魚雷管

裝甲厚 102-279 毫米
交通運輸與戰爭:
在蒸氣輪船與火車廣泛應用於運輸以前,要大規模調動軍隊,為軍隊提供後勤補
給,並不容易。18 世紀時,由於運輸困難,使戰爭的規模受到限制。如拿破崙
戰爭時,拿破崙帶領法國六十萬大軍遠征俄國的挫敗,長途行軍中兵源的損失,
及欠缺補給所造成的致命打擊,正好說明當時的運輸能力仍未能支持如此大規模
的軍事行動。
19 世紀,輪船與火車成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後,改變了戰爭的規模。如 1859
年法國與奧國在意大利北部發生戰爭,法國利用鐵路,只用了 11 天便將 12 萬軍
隊送達戰場,在鐵路修築以前,卻要兩個月時間。1854 年克里米亞戰爭時,因
輪船的出現,英國和法國能輕易地將大量軍隊,運送到土耳其和克里米亞。又如
1870 年普法戰爭,投入的軍隊超過 100 萬人,主要便是鐵路發揮作用的結果。
19 世紀,歐洲各國競相修築鐵路,因為鐵路除了有利經濟發展外,對加強國家
156
軍事實力,亦擔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9 世紀下半葉,普魯士利用連接各大城
市的鐵路網,能迅速調動軍隊鎮壓大城市的暴動,並能利用鐵路為軍隊提供足夠
的補給及支援。
戰爭的工業化:
19 世紀時,戰爭需要有彈藥、機械、鋼材、藥物及食物等的補給;因此,動員
後方,提供上述物資的能力,是戰爭成敗的決定因素。為了在戰爭中獲勝,不單
需要徵召大量士兵,還要動員大規模的市民為戰爭從事生產。同時,電報的發明,
使前方戰場上的消息,能迅速傳回後方,使政府能較以往更有效地指揮前方作
戰。透過報紙,後方的市民能更快捷地了解前方的戰況。「總體戰」的時代亦隨
之到來,即全國民眾與軍隊,總動員投入戰爭。
圖 58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Krupp_Factory_WWI.jpg
圖 58:戰爭的工業化,兵工廠、海軍船塢等成為戰爭重要的決勝場所
157
練習一:
請看下表,
年份
戰爭
對壘陣營
軍隊人數
(萬人)
1704
1853 至
布萊尼姆戰役
克里米亞戰爭
1855
1870
普法戰爭
法、巴伐利亞聯軍
5.6
德、奧聯軍
5.2
英法聯軍
65
俄國
120
法國
50
北德同盟
55
(資料來源:
Geoffrey Parker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arfare: the Triumph of the We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75.
http://zh.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http://zh.wikipedia.org/wiki/Franco-Prussian_War )
如上表所示,18 世紀,戰爭的規模很少超出 8 萬人。但進入 19 世紀下半葉,戰爭
的規模不斷擴大。何以在 18 世紀中葉以後,戰爭的規模會迅速擴大?請以 50 字
為限,說明其中的原因。
練習二:
我們已知蒸氣輪船發明於 19 世紀早期,而鋼的廣泛使用,要到 19 世紀下半葉。
請參閱以下兩圖,並指出哪一圖中的戰船較早在戰爭中使用。又請描述兩項特
點,以說明哪一艘船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158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Redoutable.jpg
圖 59:特拉法爾加角戰役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HMS_Ocean_%28Canopus-class_battleship
%29.jpg
圖 60:1855 年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
159
二十世紀戰爭的特色:
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士兵藏身於戰場上的塹壕,及碉堡內,塹壕間拉上密
密麻麻的鐵絲網,碉堡內配置重型機關槍,士兵以此作掩護,抵抗敵人的攻擊。
若要越過這種防禦工事,變得十分困難。
2. 坦克的發明,便是要對付戰場上塹壕及各種防禦工事。坦克以厚重的鋼甲作
保護,其履帶使它能輕易地在沒有路的戰場上行駛。
3. 一次大戰後期,飛機用於轟炸敵人的後方,使戰爭擴大到遠離戰場的人們。
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受到廣泛使用。德國為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使用潛艇攻擊敵方的戰艦,甚至是敵方的商船。德國的 U 型潛艇給予英、美兩
國的船隻造成嚴重的威脅。最終,亦因此促使美國的參戰。
160
5.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事已演變為海、陸、空三者結合的立體戰。
6. 航空母艦能結合海空作戰的能力,特別是在太平洋上,航空母艦已成為作戰
指揮中心。
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仍繼續用於攻擊敵人的船隻。
總結:
進入十九世紀,武器的生產,與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競造戰艦與生產槍炮的軍
備競賽,首先在歐洲展開。坦克、飛機、戰艦、潛艇等武器的發展與生產,使戰
爭的成本不斷增加。軍事科技的研究發展,成為軍備競賽成敗的關鍵;為支持其
發展與應付其財政開支,使全民皆投入戰爭。
161
課題 21
歐洲的民族主義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民族主義是關乎情感的課題,它包括個人身份的認同。在整個十九世
紀歐洲的政治發展中,它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教學計劃範本
1
民族主義作成一種情感
中古時代,個人只對教會、國王和領主效忠。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本地語言
的出現,意味著一些國王通過本地文字與他們的臣民建立認同。在此情況
下,個人的國家意識,就是對國王的效忠。到了啟蒙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國
王是根據社會契約而施行統治的,他們被視為國家的代表。到了十九世紀,
人們日益重視共同語言和文化,並以為建立國家的基礎,亦即民族主義與情
感緊密結合。人民深切關注自己國家的利益,特別是涉及主權受威脅的事
件。法國作家都德(Alphonse Daudet)所寫的《最後一課》,正是反映這問
題的故事。
細閱下面的故事,約需時 10 至 15 分鐘。
《最後一課》
都德著
胡適譯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裏很怕韓麥爾先生駡我,况且他說說過
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麽暖和,那麽晴朗!
162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
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
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出來的:敗仗啦,徵發③
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裏思量:"又出了甚麽事啦?"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裏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
就向我喊:"用不著那麽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起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裏。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
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
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
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
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過
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麽紅,心多麽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麽。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
小弗郎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
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縐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綉邊
的小黑絲帽。
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
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
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
來都很憂愁。郝文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
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
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
163
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裏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
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麽一回事!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
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麽懊悔!
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麽討厭,帶著又那麽重,現在都
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
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爲了紀念這最後一課!現在我明白了,
鎮上那些老年人爲甚麽來坐在教室裏。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
校裏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
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
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麽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
了,我只好站在那裏搖搖晃晃,心裏挺難受多頭也不敢抬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
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
天天都這麽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
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
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麽?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
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幷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
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够關心。他們爲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
們丟下書本到地裏,到紗廠裏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
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
們一天假嗎?……"
164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
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
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
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裏,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
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
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
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裏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
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
字帖挂在我們課桌的鐵杆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個個人那麽專
心,教室裏那麽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
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③
,好像那也
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强迫這
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著眼
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只要想想:
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這裏,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
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裏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
繞著窗口一直爬到屋頂了。
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麽不傷心呢?何况又所見
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 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
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 ba,be, bi, bo, 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
郝臾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
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
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
號聲 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麽
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 我 "
165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 "
散學了,……你們走吧。"
資料來源:《胡適選集》,第三冊。
給教師的提示:
指出故事中能激發情感的部分:法文、由一名小男孩講出故事、整個社區的人都
來上最後的一課、教師、他要離開(他的妹妹在他上課期間收拾細軟)、普魯士
軍隊在午夜操練完畢返回村裏、法國萬歲,以及更多的部分。(以粗體顯示的部
份)故事反覆強調語言——特別是書寫的文字——如何代表一個民族/國家。
接着談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的歷史。
在上一課題,我們曾提及德國統一,但沒有詳述細節。要了解上述故事,我們需
要多一點細節。
阿爾薩斯和洛林位於現今法國境內,毗鄰德國,此地區的居民,包括了操法語和
德語的居民。1870 年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兩地被割讓予德國。德文代替法
文成為學校的教學語言。
2
歐洲民族主義的歷史
(1) 你或許仍記得,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希臘和羅馬文化深感興趣。在十五
世紀,當印刷術發明後,用地方方言寫作漸趨普及。此時,人們對民族
主義也同樣深感興趣,他們相信說同一種語言的民族有共同的文化。
(2) 法國大革命期間,民族主義是解放的中心主題。你可以在 1792 年創作
166
的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歌詞中,看到此主題。以下是其中一段歌詞(中
文意譯):
祖國的子民醒來吧,
光榮的日子到來了﹗
與我們為敵的暴君,
升起了血腥旗幟,(x2)
你可曾聽見戰場上,
戰士們奮戰的嘶喊聲?
他們要闖到我們中間。
刺穿我們妻兒的喉嚨!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8%B3%BD%E6%9B%B2
拿破崙在出征時,也鼓吹同樣的觀念。1948 年後,民族主義運動浪潮
席捲歐洲(如匈牙利)。
3
學校的增加
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整個西歐的學校不斷增加,特別是小學的數目。
教育的普及,有助民族主義的發展。十九世紀上半葉,更多受政府資助
的學校教授本國語言,小學教育的普及,有助國家語言、歷史和文學的
普及。
4
如果說同一種語言的人,都各自建立自己的國家,對舊有帝國會有甚麼影
響?
167
民族主義在一些說單一語言的國家可以是一種力量,但卻使舊帝國陷於
進退兩難的困境。如奧國(十九世紀最後十年的奧匈帝國)、鄂圖曼帝
國,國內有說不同語言的國民。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幾年,這個問題特別
棘手,因為俄國的擴張,並藉着泛斯拉夫運動把南歐的鄰國納入其保護
範圍。英、法兩國擔心俄國在該地區的擴張會威脅它們的安全,但它們
同樣擔心德國和奧國的擴張。在該地區出現的問題稱為「近東問題」,
它可能引發嚴重的災難。
地圖 12: 奧匈帝國
168
地圖 13: 現今歐洲
愛爾蘭 英國
西班牙 安道拉 法國
摩納哥 比利時
荷蘭
德國
瑞士
列支敦士登 聖馬力諾
梵帝岡 捷克共和國 斯洛伐克
奧地利 匈牙利
塞爾維亞
斯洛文尼亞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
黑山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馬其頓 希臘
羅馬尼亞
摩爾多瓦
白俄羅斯
立陶苑
烏克蘭 丹麥
盧森堡
意大利
保加利亞
拉脫維亞
(地圖 12 、地圖 13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總結:
民族主義是一種情感。到了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成為很多人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
分。人們普遍接受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有共同的文化,並且認同是同一民族。然而,
如果同一民族都得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一些舊帝國便可能會瓦解,由此而引起的
改變,可造成政治上的重大危機。
169
課題 22:二十世紀歐洲的戰爭
教學目標:
向學生介紹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特別是「德國問題」。戰爭開始時
有甚麼目標?為甚麼要結束戰爭是那麼困難?在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將
一併介紹俄國革命。
給老師的提示:
多年來,香港歷史課程都十分重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明白此情況出現的原因,
是十分重要的。在 1950 年代擬定此課程時,戰爭結束不久,很多人對第二次世
界大戰仍記憶猶新。所以,對導致戰爭的原因,深感興趣。此課程得以繼續沿用,
並非它在本質上具有價值,只是傳統上一直如此做而已。2007 年,第二次世界
大戰已是過去已久的事件,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學生記誦各史實,特別是那些對生
活於 1950 年代的人才會熟悉的地名。在本銜接課程,學生應知道戰爭的發生,
戰爭使歐洲的強國崩潰;他們應知道各國利益衝突,才是導致戰爭的原因。同時,
亦應明白為何戰爭一旦爆發便難以停止,與此時期有關的各種不同概念:如總體
戰爭、自決原則、國際合作和維持和平。討論此課題,應讓學生明白戰爭是 19
世紀持久的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新興利益衝突所造成,而非 20 世紀出現的單一事
件。
教學計劃範本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奪去了數以百萬計生命,推翻了當時一
些最強大的國家政府,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戰爭是變動的主要動力,相對於
過去,戰爭變得更具毀滅性,不但武器比以前厲害,而且戰爭一旦爆發,戰鬥者
便難以停下來,需待其中一方被殲滅為止,戰爭才會停止。
170
1
戰爭對士兵有甚麼意義?
以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首著名的歌曲:
《漫漫長路往蒂珀雷里》
漫漫長路往蒂珀雷里,路途遙遠。
漫漫長路往蒂珀雷里,去見我認識最甜美的女子!
再見了,皮卡迪利大街,永別了,萊斯特廣場!
漫漫長路往蒂珀雷里,但我心仍在那裏。
播放《漫漫長路往蒂珀雷里》這首歌,作為討論戰爭的引子。此曲表達了士兵厭
戰,熱切期望回家的感情。
蒂珀雷里是愛爾蘭的一個城市。當愛爾蘭仍屬英國的一部份時,此地是英國
駐軍之地。皮卡迪利和萊斯等廣場位於倫敦。此歌本來只是軍營內士兵表達其對
女友的思慕之作,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變成了激發士兵思念家園的歌
曲。此歌可在以下網址下載:
來源:http://www.firstworldwar.com/audio/itsalongwaytotipperary.htm
2
這些戰爭何時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3
1914
1918
1939
1945
戰鬥的兩方包括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年)有英國、法國、俄國三國組成「三國協約」
,與
美國共同對抗德國、奧地利(德、奧與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及土耳其。雖然意
大利是三國同盟的一員,但她之前曾與法國締結了秘密聯盟,以致一直沒有參
戰。直至 1915 年,意大利加入三國同盟的一方才參戰。
171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年)期間,英國、法國、蘇聯、美國締結同盟,對
抗德國、意大利締結的軸心國。在亞洲,日本參戰,並成為軸心國的一員。日本
於 1937 年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問題,將是下一課題的主題。
4
戰爭怎樣開始?
地圖 14:奧匈帝國
地圖 15:現今的歐洲
愛爾蘭 英國
西班牙 安道拉 法國
摩納哥 比利時
荷蘭
德國
瑞士
列支敦士登
聖馬力諾
意大利
梵帝岡 捷克共和國
斯洛伐克
奧地利 匈牙利
塞爾維亞
斯洛文尼亞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
黑山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馬其頓 希臘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摩爾多瓦
白俄羅斯
立陶苑 拉脫維亞
烏克蘭
172
丹麥
盧森堡
(地圖 14 、地圖 15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必須了解直接觸發戰爭的波斯尼亞和塞爾維
亞,正是位於三個古老帝國接壤的地方。
(正如地圖 14 所示)此時,正藉奧國重
整,俄國的擴張,與鄂圖曼帝國的崩潰。雖然,波斯尼亞與塞爾維亞操同一語言,
關係較為接近,但卻被歸併於奧地利。由於以斯拉夫人為主的俄國,有意向地中
海擴展勢力,因而支持塞爾維亞,而奧地利則有德國的支持。1914 年,德國是
新興的統一國家;1866 年與奧地利戰爭後,普魯士佔領了德意志一半的領土;
1870 年與法國戰爭後,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各邦。由 1870 至 1914 年間,德國是
歐洲的強國,它建軍、向海外擴張,維護其在歐洲的權益(就算那些利益與德國
無關),並與奧國締結緊密的聯盟。
1914 年,奧國皇位繼承者斐迪南大公在訪問波斯尼亞期間,被一名塞爾維亞人
暗殺,奧國因而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支持塞爾維亞,而英、法兩國亦支持俄國;
德國則支持奧地利。美國亦於 1917 年加入協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被迫繳付巨額賠
款和喪失領土。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亦瓦解(參看下面戰爭的後果一節)。德
國要繳付賠款就必須依賴美國的貸款,並使德國貨幣貶值,結果引致 1920 年代
的急速通貨膨脹,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德國政府崩潰;由希特拉領導,鼓
吹極端民族主義的政黨——國家社會黨(即納粹黨)——奪取政權。納粹政府迅
速重振經濟和建軍,並進行擴張。他提出德意志民族有責任維護德意志的利益,
甚至本土以外地區的利益。並以此為藉口,合理化其對外武力擴張的行動。1938
年吞併了奧地利,入侵捷克,1939 年入侵波蘭。英、法兩國遂向德國宣戰。
173
地圖 16
5
戰爭有甚麼目標?為甚麼戰爭一旦爆發,會難以結束?
A
查看以下網址,顯示兩場戰爭的東線和西線:
http://www.pbs.org/greatwar/maps/maps_outbreak.html
http://www.bbc.co.uk/history/worldwars/wwone/launch_ani_western_front.shtml
http://www.bbc.co.uk/history/worldwars/wwone/launch_ani_fall_france_campaign.
shtml
兩場戰爭爆發初期,法國失去相當多的領土。德國當然不會放棄所已攫取的土
地,而法國同樣不會就範。因此,任何一方崩潰前,戰爭是不會結束的。
174
B
全面戰爭
圖 61:上圖為 1914 年英國徵兵的海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參軍都是
出於自願的,直到 1916 年,當局才實行強制徵兵制。
(資料來源,圖 61: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The original picture could be found at Wikimedia
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Kitchener-leete.jpg )
二次大戰期間擔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已指出,此戰為前所未有的「全面戰
爭」。他說:
與 1914 年戰爭比較還有個很明顯的分別,參戰各國全面投入戰爭,不僅是軍隊,
而是所有國民——男、女、小童。戰線四處皆是,城鎮和街道都掘有戰壕,所有
鄉鎮都築壘防衛,所有道路都被封鎖了。戰線更延伸到工廠,工人與士兵同樣勇
175
猛,只是手持着不同武器而已。
資料來源:1940 年 8 月 20 日,邱吉爾對下議院的演說。內文取自 The Churchill Centre
(online), Speeches & Quotes, ‘The Few’
http://www.winstonchurchil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420
(2007 年 4 月 27 日查看)
試比較上文與圖 62。圖 62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受空襲後的情況。試解釋
邱吉爾說「參戰各國全面投入戰爭」的意思。
圖 62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LondonBo
mbedWWII.png
6
戰爭有甚麼後果?
戰爭要在其中一方遭瓦解後才會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於 1917
年國內爆發革命時投降。俄國革命發生的原因之一,是自戰爭開始後,國家
遭受軍事失利和經濟陷於困境。德國帝國政府亦在 1918 年的革命中被推
翻,戰爭在這些事件發生後不久便結束了。
另一個重要的後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和約,戰勝國應用了民族自
決的原則,處理德國、奧國和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導致東歐地區出現很多新
興國家。
176
就算在戰爭中獲勝的國家也吃盡苦頭。英國是傳統上的富裕國家,但在戰爭
期間,因向美國借了巨款從事戰爭,以致戰後也負債纍纍。
在歐洲,要待美國參戰,加強了盟軍的實力,進行全面的反攻,德國受到猛
烈的轟炸,經濟陷於困境。希特拉雖堅持到底,但德軍仍是以失敗告終。第
二次世界大戰才得以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冷戰亦於此時展開。歐洲強
國因飽受戰爭摧殘,勢力大為削弱;戰後,逐漸放棄他們的海外殖民地。在
歐洲以外的地區,民族主義浪潮造成很多新國家的建立。
兩次世界大戰都突顯了創立國際組織,以和平方法解決紛爭的需要。如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的成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組成。
總結:
本課簡要地說明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的情況。向學生介紹參戰
各國,導致戰爭的原因,並分別說明那些是引發戰爭的原因,那些是使戰爭
持續的因素。同時,亦說明了「全面戰爭」的概念,介紹了以國際組織維持
和平的構想。
177
課題 2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洲
教學目標
說明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成立立憲政府,國內的憲政運動,在 1910 年代曾蓬勃
發展;但在 1930 年代,何以會走上軍國主義之路,發動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
教學計劃範本
(1) 東亞大事簡介
1894 年日本侵略中國,1902 年日俄戰爭。日本藉戰爭奪得朝鮮及台灣為殖民地,
確立其亞洲帝國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加入三國協約,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 年戰爭
結束,召開維也納會議。日本奪得戰前德國在中國攫取的勢力範圍和權益。
1920 年代,中日兩國仍能維持和平關係。然而,1930 年代開始,日本軍人勢力
抬頭,日本政府對華採取更好戰的立場。1931 年入侵中國東三省,1937 年發動
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經歷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
1941 年,日本將戰線擴展至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攻擊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
基地──珍珠港。1945 年,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後,日本才宣佈投降。
何以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戰爭,與此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有關?
(2) 1920 年代以前的日本政治
日本 1889 年頒佈明治憲法,憲法的一些特點,正是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重要背
景因素。(請參考課題 19)以下是《明治憲法》的部份條文:

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

天皇神聖不可侵犯
178

天皇依帝國議會的協助,行使立法權

天皇召集帝國議會,其開會、閉會、停會及眾議院的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
之

天皇統率陸海軍

天皇規定陸海軍的編制及常備兵額
資料來源:http://henryxing.spaces.live.com/blog/cns!508A09EB188BC47!895.entry
練習一:
下表是比較日本明治憲法與美國立憲精神。請問兩者有什麼分別?他們分別具有
什麼象徵意義?
日本
美國
君權神授,是不可推翻的
總統由選舉產生
國民為天皇的子民
人人生而平等,得享自由
行政、立法權皆為天皇所有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軍權直屬天皇
總統為軍隊的最高統帥
給老師的提示:
第一,當時,日本政治的主要特色,是「元老」(為明治初年的重臣及退任的首
相等)在日本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擁有向天皇提名內閣首相之權。元老、
首相及內閣成員都不一定是政黨成員。所以,政黨雖然參加議院的選舉,但選舉
結果並非決定誰將擁有實際政治權力。
179
其次,明治憲法規定天皇為神聖及主權所在。天皇為海、陸軍的最高統帥,可以
直接指揮軍隊。軍事將領利用天皇這種憲法權力作為護身符,不須受內閣首相的
管轄,只要天皇不加制止,便可以獨斷獨行。由於整個軍事結構缺乏外在的制衡
力量,軍人很容易為了擴張,而輕率出兵。
再者,憲法又規定內閣的陸、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軍人擔任,亦即賦予軍方有
否決內閣的權力。如 1912 年新組成的內閣要削減政府開支,以應付急劇通貨膨
脹引起的經濟危機,拒絕增加軍費,因而引起軍方不滿。陸軍大臣辭職,並拒絕
推薦繼任者,首相沒法組成內閣,被迫辭職。
當時,輿論認為軍方侵犯了「立憲政府」
,軍方未有尊重民選議會的預算表決權,
故支持政府削減預算;政黨發起「擁護憲政運動」,東京及其他各城市相繼發生
暴動。結果,元老雖沒有放棄其向天皇提名首相的權力,但內閣則容納民選的議
員,讓政黨成員進入官僚系統。元老們推薦的少數黨領袖組閣後,該少數黨藉着
掌握政府各部要職,便會提出解散議會,重新進行改選,他們多能在選舉中獲勝,
成為多數黨。
(3) 日本勢力擴展至中國 (Expansion into China)
日本的政治家,包括元老、政黨和軍方都努力爭取日本與西方列強有平等的地
位;並認同日本應在亞洲建立帝國主義強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面對
嚴重的通貨膨脹,加上西方列強重新恢復生產,各國經濟競爭日益激烈。日本進
行帝國擴張,亦已逼在眉睫。
在整個 1920 年代,日本政府仍主張以一貫的安撫方式態度對待中國;但中國因
內戰而國力日衰。1928 年,日本駐中國東三省(即滿洲)的軍隊,不理內閣政
府,採取獨斷獨行的方式,刺殺中國東北三省軍閥張作霖。日本政府獲悉此事後,
180
不但無法對軍方加以制裁,首相更因此而辭職。1931 年 9 月,駐朝鮮與滿洲邊
界的日本軍隊,入侵滿洲,把張學良(張作霖的兒子)趕走,佔領東北三省,並
在此建立滿洲國。中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提出抗議,雖然國聯譴責日本的侵略行
為,但卻始終沒有能力制裁日本。
181
練習二
請看以下的漫畫,「老虎(日本)吞噬小人(滿洲國)」。請指出此漫畫所指的是
什麼事件?並說明中國政府的反應?(圖中的人群中,其中一人身上有中文「政
府」兩字)。
圖 63:
http://www.columbia.edu/cu/lweb/digital/collections/linglong/about.html
資料來源:《玲瓏雜誌》,1932 年,第 70 期。 (Imag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
182
給老師的提示:
1920 年代末期,日本面對經濟衰退,政府採用緊縮經濟的措施,積極削減政府
開支。此時,裁減軍費的措施,仍得到大部份將領的同意。政府在對華政策上,
則採合作政策,與西方列強協商,解決在華的糾紛。如首相原敬與中國協議,以
日本長期保有山東地區主要鐵路的權益為條件,日本歸還山東與中國。1924 至
1927 年幣原喜重郎任外相時,亦拒絕以軍隊干預中國國內的反日運動。
在 1910-20 年代,日本的外交路線主要的爭議點並非支持或反對日本的帝國主義
的發展,他們所討論的只是「緩進」
,還是「急進」的帝國路線。
「緩進」則主張
與西方列強合作,特別是英、美、中三國合作;「急進」則主張獨行其是政策,
不理會英美等國的對華政策,只以日本的利益為依歸。雖然,民間多主張「緩進」
,
而軍方則多主張「急進」政策。
但政策的分歧,並不以政黨與軍部為界限,亦非軍方與民間的截然對立。到 1920
年代末,較明確的分歧漸出現。政黨主張合作政策,願與英、美等國協商,解決
在華的糾紛;而軍方及中下層軍官則對協調外交感到不耐煩,對政黨的批評愈來
愈激烈。陸軍認為日本在亞洲的盟主地位的最大威脅來自中國,特別是華北及東
北問題;另一方面,海軍則關注西方列強在太平洋上的挑戰。
183
由於明治憲法上的缺陷,沒有制衡軍人的規定,使他們可以不理議會的反對,在
中國東北進行激進的侵略行為。
在 1920 年代末期,世界經濟危機的來臨,日本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1930-1932
年日本的失業率達到整個工業界勞動力的 15%,城市的失業率更高。不少軍官對
日本的內政外交愈來愈感到不滿,他們不滿政黨採取的協調外交,認為這是懦弱
的表現;更不滿削減軍事預算,裁減部隊,使軍隊的地位日漸下降,生活貧困,
軍隊士氣不振。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財閥(即大企業)與政黨政客勾結的
結果。
中國國民黨北伐成功,激起日本軍方作出行動。清朝覆亡後,中國陷於軍閥割據
的分裂之中。中國國民黨北伐成功,1928 年在南京成立統一的國民政府,將帶
領中國走向富強。1930 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者認為,與中國的戰爭已是無可
避免,而且戰事越早進行,將越有利。
中國東北關東軍在 1906 年成立,目的是保護日本租借自中國的土地及南滿各鐵
路線。關東軍以刺殺東北軍閥張作霖的行動,促使政府採取更積極的滿洲政策。
日本田中義一首相獲悉關東軍為殺害張作霖的主謀時,政府對違反紀律的軍人沒
有採取有力的制裁行動。最後,田中更因天皇不滿其處理張作霖事件的方式,而
被迫辭去首相的職務。
此事,開了軍人不理政府內閣,獨斷獨行的惡例,助長了青年軍官及民間右翼民
族主義者的激進行為,政黨及財閥的領袖,日後更成為他們的暗殺目標。此時,
關東軍領導人提出日本與西方列強難免一戰,而日本若要取勝,必須要控制東
北,因為這地區礦產豐富,土地肥沃,是農業移民的好地方。同時,日本亦可以
藉此紓解其人口壓力,改善農村貧窮狀態。1931 年 9 月 18 日,關東軍炸毀南滿
184
鐵路在瀋陽的一段,藉口是中國軍隊所為,發動全面的進攻,佔領南滿的大部份
地方。當時,日本首相犬養獲悉此事後,他雖然不同意軍方吞併中國東北,但仍
讓關東軍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
。實際上,關東軍未經政府批准,自作主張
佔領東北的行動,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
在 1931-1936 年間,中國南京政府對日本在東北的侵略行為,採取退讓的政策。
到 1936 年,南京政府受到國內輿論的壓力,對日本的侵略轉而採取強硬的立場,
當 1937 年 7 月 7 日的蘆溝橋事變發生,日本軍隊侵佔北京,中日便爆發全面戰
爭。在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月,中國損失慘重,甚至連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亦陷落,
被迫遷都重慶。
練習三
1938 年 1 月 1 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表的演說:
「我們要求的是最後的勝利,必須要長時間的抗戰。在這長期抗戰之中,軍事上
的一時退卻,僅是一個戰場的得失,不足以影響戰局的全部。歐戰時,法國在戰
爭開始時,不及一月,政府即離開巴黎,領土之大半陷入敵手,但是結果竟轉敗
為勝。雖與我們現情形稍有不同,但是日本的缺點太多。他的兵士多為社會的基
幹。各界有職業的青年一經徵調,就不免士荒於學,農輟其耕,商罷於市,工廢
其業。久而久之,決難支持,且其侵佔的地方愈多,戰線愈長,他的失敗也就愈
快。我們要拖延敵人的戰爭時間,消耗敵人的兵力財力,使敵人的經濟機構,軍
事形勢,一齊崩潰。此次國府遷渝,就是我們長期抗戰的決心……從抗戰中達到
最後勝利的目的。」
資料來源:朱匯森主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一至六月份)
,
台北:國史館,1989,頁 2-3。
185
請回答以下兩問題:
根據林森的演講,中國何以要遷都重慶(簡稱渝)?林氏為何認為中國始終可以
戰勝日本?
給老師的提示:
日本 60 萬大軍入侵中國,只能控制淪陷區的城市及交通線,除此以外的農村地
區,則毫無辦法。因此,日本為有效控制淪陷區,在 1940 年 3 月承認由汪精衛
領導的南京傀儡政府。又由於戰爭陷於僵局,日本為求突破,於 1940 年 9 月與
德、意簽訂三軸心協定。當時德國已佔領法國,建立傀儡政府。因此,日本獲得
允許進駐法屬越南。由於日本派兵入侵北越,使美國擴大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美
國又向中國供應廉價軍事物資。1941 年 6 月,希特勒向蘇宣戰,日本在東北沒
有後顧之憂,轉而進軍東南亞,攻擊英美的殖民地,奪取東南亞的油田,故有偷
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之舉。
總結:
日本的立憲政府,為君權神授的君主立憲政府,權力集中於天皇。帝國議會內雖
有民選的眾議院的設立,並經過政黨爭取擴大選舉及確立政黨籌組內閣的規定,
但議院始終未能控制軍部,軍權直屬於天皇。當日本政府面對財政危機,實行緊
縮經濟,削減軍費時,引起軍部的不滿。軍部反對與英美等國協調,自行在中國
東北發動軍事行動,推動南進侵略政策,才走上軍國主義之路。而中國國民政府
為執行「先安內,後攘外」的清共政策,對日本軍事侵略行動作出讓步,更助長
日本軍方的氣焰。但在日本全面侵華,其速戰速決的戰略,在短短數月便佔領了
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迫使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此時,作為國家象徵的首都亦已失
陷,使國民黨已沒有退路,只有堅持作戰到底,否則其政權亦難以維持。中日戰
186
爭亦成為持久戰,消耗戰了。日本在佔領南京後,曾向國民政府提出與中國訂立
和約,但遭國民政府的拒絕。此時,無論日本在發動戰爭之初,是否真有侵佔整
個中國的打算,此時,亦只有堅持打下去了。
187
課題 2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關係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 1950-70 年代,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形成,互相對抗的內容。
教學計劃範本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武裝衝突
表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涉及美、蘇兩國的主要軍事衝突
年份
衝突事件
敵對的陣營
1945-1949
中國內戰
美國支持中國國民黨,蘇聯支持中
國共產黨
1948-1949
柏林封鎖
美國支持西德,蘇聯支持東德
1950-1953
韓戰
美國支持南韓,蘇聯與中國支持北
朝鮮
1962
古巴導彈危機
美國反對蘇聯在古巴設置導彈基地
1963-1973
越戰
美國支持南越,蘇聯與中國支持北
越
188
上述軍事衝突發生的地點,已標示於下圖。
地圖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主要軍事衝突的地點
(地圖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練習一: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表一中,那兩個國家頻繁地出現在兩大敵對陣營?
2. 請在世界地圖(地圖一)上,指出這兩個國家的位置。
3. 依據問題 1、2 的答案,試分別以下各國所屬的陣營。
英國、美國、東德、西德、北韓、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國
陣營一
陣營二
189
與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不同,上述軍事衝突都沒有演變成全面戰爭(Total War)。
雖然,在地區上發生的戰事,造成很多人死亡,與及巨大的財物損失。但很多參
與其事的國家,如美、蘇等國,軍事衝突都沒有發生在其本土。由二次大戰結束
到 1980 年代的絕大部份時間,由於美、蘇間的意識形態的分歧,導致以他們為
首的兩大陣營,互相競爭,爭奪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很多國家被拖進了美、蘇
兩大陣營,而兩大陣營之間的持久緊張狀態,稱之為「冷戰」。
(二)政治觀念的不同:兩種意識形態
甲、共產主義
在課堂上播放漢語《國際歌》,將歌詞分發給各同學,又或以投影的方式,讓學
生一邊聽歌,一邊閱讀歌詞。
第一段
(副歌)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這是最後的鬥爭,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團結起來到明天,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英特納雄耐爾 (國際的精神)
要為真理而鬥爭!
就一定要實現!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這是最後的鬥爭,
奴隸們起來,起來!
團結起來到明天,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英特納雄耐爾 (國際的精神)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就一定要實現!
190
資料來源:瞿秋白譯,《國際歌》(法文 L'Internationale 中譯歌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6%AD%8C
歌詞中提及「饑寒交迫的奴隸」
、
「受苦的人」等,你認為這是指那個社會階級的
人?
191
練習二:
我們在課題 21 曾讀過法國國歌《馬賽曲》
,歌詞有號召「祖國的子民」對抗「暴
君」;而《國際歌》則提倡「全世界受苦的人」要團結起來。若以《馬賽曲》與
《國際歌》比較,那一首歌是提倡「民族主義」,那一首是提倡「國際主義」?
給老師的提示:
《國際歌》以「Internationale」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一詞作為歌名,並用於
副歌。其實這詞是代表 1864 年成立的「國際工人聯合會」
。因此,歌詞中的「饑
寒交迫的奴隸」
、
「受苦的人」是指勞工階層,他們只有低微的工資,面對惡劣的
工作條件。歌詞中說要「團結起來」,便是要團結全世界的勞動人民,為解放的
共同目標,從事團結一致的運動;所以,運動的表現是國際性的。
《國際歌》有不同的版本,這裡所用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瞿秋白從俄文版翻
譯而來的。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列寧以俄文版的《國際歌》作為蘇聯的暫
代國歌,並積極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其運動精神正是《國際歌》所宣揚的精
神。
勞工應團結起來,爭取更好的待遇及工作條件的思想,實際上是來源於十九世
紀。馬克思是具有最重要影響的作者之一,他在 1848 年發表《共產黨宣言》
。馬
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大要點,使共產主義與國際工人
階級運動緊密聯繫,並得到蘇聯的大力推動。他說:
共產黨人當前的目的,與其他所有無產階級政黨當前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使無
產階級形成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共產主義理論可以總結為「廢除私有財產」一語。
192
資料來源: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treatise/communist_manifesto/mantwo.htm
「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即資本家,他們擁有機器,並僱用工人
操作機器。
1918 年,俄國革命的領袖列寧宣佈,蘇維埃共和國實行廢除私有土地、工廠、
礦場、鐵路與銀行的政策。所有的土地、工廠、礦場、鐵路與銀行都是國內公眾
所擁有。所以,國家將由工人階級領導。
採行國際主義,廢除私有財產,在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由工人階級控制,成為共
產主義的最主要信條。
蘇聯擔負起將共產主義推廣至全世界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在東歐
扶植共產主義政權,包括: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東德和保加利亞。
形成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陣營,對抗由美、英領導的西方陣營。
乙、 人權
歐洲為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歐洲各國無論勝敗,皆在這次長久的消耗戰
中,耗盡了國家累積的財富。結果,使美國成為戰後國際社會的領導者。美國與
西歐各國都無法認同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他們視共產主義向蘇聯以外擴
張,將會對其構成威脅。
美、蘇間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分歧,我們可以從美國總統甘迺迪在 1961
年 1 月發表的就職演說中看到。他在演辭中說:
193
「……我們今天慶祝的,不是一個黨的勝利,而是對自由的禮贊,象徵着一個終
結,也是一個開始,標誌着要重新開始,進行變革改造。我在大家面前,在全能
的上帝面前宣了誓,這莊嚴的誓詞是我們的先輩在一百七十餘年前定下來的。
現在的世界已經很不同了。人類的手中,掌握着消滅一切形式的人類貧困
和一切形式的人類生命的力量。然而,我們的先輩為之而奮鬥的革命信念,卻仍
然在全球各地引起爭議。這個信念是:人的權利不是來自政府的慷慨,而是上帝
授予我們的。
我們今天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那第一次革命的繼承人。讓我們的信息從
此地傳提出去,讓朋友和敵人都聽到,火炬已經傳給了美國的新一代,他們是在
本世紀內出生,經受過戰爭的鍛煉,在一個艱苦、充滿仇恨的和平時期受到了磨
練,對我們的悠久傳統感到驕傲,不願意看到或者允許我國向來堅持、今天也仍
然在國內和世界各地堅持的人權慢慢受到毀損。
讓每一個國家都知道,無論它對我們是善意還是惡意,我們將不惜任何代
價,挑起任何重擔,排除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以保證自由
的繼續存在與成功。
(資料來源:Inaugural Address of John F. Kennedy, 20 January 1061,
http://www.bartleby.com/124/pres56.html )
練習三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在演辭中,甘迺迪一再強調美國新一代要維護的是什麼價值?試引用甘迺迪
迪的話,加以說明。
給老師的提示:
以下各節,是甘迺迪演辭中與此問題相關的話:
194
1. 我們今天慶祝的,不是一個黨的勝利,而是對自由的禮贊。
2. 現在的世界已經很不同了。人類的手中,掌握着消滅一切形式的人貧困和
一切形式的人類生命的力量。
3. 我們的先輩為之而奮鬥的革命信念,卻仍然在全球各地引起爭議。這個信
念是:人的權利不是來自政府的慷慨,而是上帝授予我們的。
4. 火炬已經傳給了美國的新一代。
5. 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挑起任何重擔,排除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
對任何敵人,以保證自由的繼續存在與成功。
從上述第 1 及第 5 節演辭中,可以清楚看到,甘迺迪認為美國新一代要維護的核
心價值是「自由」(freedom and liberty)。
然而,與此有密切關係的是「人權」的思想(參看第 3 及第 4 節)。請注意第 3
節,
「人的權利不是來自政府的慷慨」
,而是「上帝授予」的。這一句並沒有任何
宗教含意,只是認為人權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基本權利,無需政府賦予。
至於第 2 節,甘迺迪總統說美國要維護自由與人權,其承諾並非空言。1960 年
代,人類已具有掃除人類貧困的能力,故他們要切實努力解決貧困的問題;人類
(透過戰爭)亦具有摧毀所有生命的能力,故必須防止戰爭。
練習四:
試比較共產主義的思想與人權的觀念,說明何以兩者會有衝突?
給老師的提示:
這是個難以解答的問題。應注意的是兩種思想都相信自由(freedom and liberty)
。
共產主義相信需要取消私人擁有的土地、機器和銀行,以解放工人,而國家必須
由工人階級控制。人權思想則相信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財產擁
有權。我們可以參閱 1789 年法國大革命期間提出的「人權宣言」
(參看課題 15,
練習一)
,宣言中指出人權是「自由、財產、安全及對壓迫的反抗」
。此觀念大體
195
上認同 1776 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參看課題 14,第 4 節)獨立宣言描述人權是
「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應注意甘迺迪的演說是在其總統選舉成
功後發表的,在第 1 節演辭中,他描述這次選舉是「對自由的禮贊」。因此,人
權的思想是反對任何一個社會階級控制政府(國家)。馬克思則反對此說,認為
選舉並不能保證工人階級獲得代表權,工人階級的權利獲得保障。
196
原子彈
接着,甘迺迪在演辭中談到防止戰爭的問題。
我們絕不能以自己的軟弱來引誘他們。因為,只有當我們的武器是毫無
疑問地足夠的時候,我們才能毫無疑問地確信這些武器永遠不會動用。
但是,我們兩個強大的國家集團,對於當前的方向都是不能放心的──
雙方都為了搞現代武器而承受着過重的負擔,雙方都有理由對殺傷力極大的
原子的不斷擴散感到驚駭,然而雙方卻正在互相競賽來改變那個難以捉摸的
恐怖均勢,而正是這個均勢才抑制着發動人類最後一場戰爭的冒險。
所以,讓我們重新開始,雙方都記住,文明不是懦弱,是否真誠則總是
需要證明的。讓我們永遠不要因為害怕而去談判,但是讓我們永遠不要害怕
談判。
資料來源:裴妮選編,朱敬文等譯,
《20 世紀著名演講文錄》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
公司,2003,頁 15-18。
練習五
回答以下問題
在甘迺迪的演辭中,他所指的戰後「兩個強大的國家集團」,是指哪兩個國家集
團?他說製造「殺傷力極大的原子」,使國家承受着過重的負擔,其破壞性被描
述成「人類的最後戰爭」。他所指的到底是甚麼武器?
給教師的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美國研製出原子彈,並將兩顆原子彈分別投放在日
本的廣島及長崎。戰後,蘇聯加緊原子彈的研究,並於 1949 年試爆成功,成為
世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7
原子彈具有空前的殺傷力,其殺傷力可分四方面:
1. 熱輻射:熱輻射是在核爆時釋放出的輻射光。如投在長崎的原子彈,距爆炸
核心方圓 7000 米範圍內,會受到熱輻射的照射,其強光能使人立即失明,皮
膚灼傷潰爛,使物體燃燒。
2. 沖擊波:是核爆後產生的一種巨大超壓氣流,如投在長崎的原子彈,在距爆
炸核心方圓 650 米以內,可把所有建築物及生物徹底摧毀。
3. 早期核輻射:是在核爆時,最初幾十秒放射出的射綫,如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在距爆炸核心 1100 米內的人都會被殺傷。
4. 放射性塵埃的沾染:核爆後,會出現巨大的蘑菇狀的煙雲,煙雲飄散後會有
大量帶輻射的塵埃降落。人體沾上,會造成皮膚灼傷,以致死亡。
由此可見,原子彈的殺傷力驚人,長崎的原子彈造成超過 4 萬人死亡,無數人受
輻射影響。難怪戰後,多國不惜代價,趕緊研製原子彈,要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
家。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Hiroshima_aftermath.jpg
圖 64 :日本廣島(Hiroshima)在原子彈爆炸後的情況
198
美、蘇間除了競賽研製更具威力的核武器外,他們更爭相研製洲際導彈,用以攜
帶核彈頭,作更有效的長程攻擊。顯而易見,以往一個原子彈只能毀滅一個城市,
現在有些原子彈能毀滅整個國家。
第二次大戰後,未有國家在戰事中再採用原子彈。然而,有更多國家擁有核武器,
爆發核子戰爭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增加。因此,防止核武器擴散曾是國際協議的
主要議題。問題雖受到如此重視,但二次大戰後,除了美國及蘇聯外,仍有六至
七個國家成功研製出原子彈,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其中包括英國、法國、中
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雖然以色列政府沒有正式公佈,但相信該國亦是擁
有核武器的國家。
總結:
二次大戰後,美、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與一些國家結盟,因而
形成兩大陣營。蘇聯陣營信奉共產主義,美國陣營則擁護人權。美、蘇間展軍備
競賽,爭奪核武器與洲際導彈的優勢。然而,二次大戰後發生在具戰略價值地區
的多次軍事衝突,如中國、柏林、韓國、古巴和越南等地的衝突,都局限在較小
的規模;而且,都沒有國家採用核武器。
199
課題 25:現代生活與環境
教學目標
讓學生明瞭,隨着科技的進步,人類除生活獲得改善外,新科技亦帶來新的危機。
教學計劃範本
科技進入人們生活的每一領域,改變着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下引述的一
些例子,展示科技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一、先進的交通工具
練習一
請學生記錄最近一次往外地旅行的資料,資料包括以下各項:
1. 目的地名稱
2. 該地與香港的距離(視乎學生的能力,試以地理科所學到的知識,在地圖上
標示該地的位置,並計算與香港的直線距離,如能查得其飛行距離則更佳)
3. 所用交通工具
4. 由香港至目的地所需時間
請閱讀以下有關於十九世紀的旅行資料:
 蒸氣船使用前,只靠風力的快速帆船,由英國往中國需航行 120 日。
 當蒸氣輪船出現後,同一行程,只要 77 天,便可從英國到達中國。
 當蘇彝士運河於 1869 年開通後,在 1870 年代乘坐蒸汽輪船由英國往中國,約
需 50 天。到 1882 年,乘坐最快速的輪船,則可在 29 天到達。
 今日,由香港乘坐飛機直接往英國,只需約 11 小時。
200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試以你的旅程為例,若在十九世紀,有人要作同樣的旅程,將要花多少時
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因交通工具的改進,為你節省了多少時間?
2. 何以快速的交通工具,會鼓勵更多人作更多的旅行?
3. 飛機是用什麼燃料的?當燃料燃燒時,將會發生什麼問題?
給教師的提示:
今日,大多數人都是坐飛機旅行。學生們或許仍記得他的旅行花了多少時間才能
到達目的地。若忘記了,亦可在互聯網上查到有關資料。透過簡單計算及查閱地
圖,學生可以得到清晰的概念,若以帆船或輪船為交通工具,需要花多少時間才
能到達目的地。當然,今日用更短的交通時間,便可以到達目的地。較短的交通
時間,將會鼓勵更多人往旅行。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長時間的假期;而且,乘坐
輪船作長程旅行,花費可能比坐飛機作較短期的旅行昂貴。然而,應用先進的科
技,同樣要付出代價的。如以乘坐飛機旅行為例,飛機消耗大量的汽油,並釋出
二氧化碳。
二、電力在日常生活上的應用
練習二
列舉你在家中每日都會使用的電器,如電燈、空調、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
電腦、電話,電飯煲、電熱水爐……。
試以一天為限,所有這些電器也不用,看看一天下來,生活出現什麼改變。記錄
當天的生活日誌,以備課堂分享及討論。
201
請回答以下問題:
怎樣才能使電器正常運作?產生電力,需要消耗甚麼能源?能源在消耗過程中,
會對環境造成甚麼影響?
給老師的提示:
科技的發展,各種家居電器的發明,為我們帶來不少方便。若沒有這些發明,我
們的家會變得又黑又熱,晚上沒法工作;我們亦將失去很多家居娛樂,如看電視、
聽收音機、聽音樂與玩電腦遊戲。若洗衣機無法運作,我們便要以人手洗衣服。
切勿忘記,若沒有電力,現在大量在工廠進行的生產工作,人們將要在家中進行。
如我們所穿的衣服,若要自己縫製,將會比購買在工廠以電力大量生產的成衣昂
貴。在仍沒有電力的日子,母親們要在家親手縫製衣服、做飯、清潔、洗衣服,
花費大量時間,使女性不能出外工作。
三、人更長壽,及其帶來的社會後果
毫無疑問,科技的進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素質,其中一項指標是人變得更長壽。
以下圖表是 1947-2000 年的香港人口統計:
出生率(每千人)
死亡率(每千人)
年份
初生嬰兒死亡率
總人口
(每千個出生)
(百萬人)
1947
24
8
102
1.80
1948
26
8
91
1.80
1949
30
9
99
1.86
1950
27
8
100
2.06
202
1951
34
10
92
2.07
1952
34
9
77
2.18
1953
34
8
74
2.30
1954
35
8
72
2.42
1955
36
8
66
2.55
1956
37
7
61
2.67
1957
36
7
56
2.79
1958
37
7
54
2.91
1959
35
7
48
3.02
1960
36
6
42
3.12
1961
35
6.1
37.7
3.17
1962
34
6.3
36.9
3.31
1963
33.5
6.0
32.9
3.42
1964
30.7
5.3
26.4
3.50
1965
28.1
5.0
23.7
3.60
1966
25.3
5.3
24.9
3.63
1967
23.7
5.4
25.6
3.72
1968
21.7
5.1
23.0
3.80
1969
21.4
5.0
21.8
3.86
1970
20.0
5.1
19.6
4.00
1971
19.7
5.0
18.4
4.05
1972
19.5
5.2
17.4
4.12
1973
19.5
5.0
16.4
4.21
1974
19.3
5.1
16.8
4.32
1975
18.2
4.9
14.9
4.40
203
1976
17.7
5.1
13.7
4.44
1977
17.7
5.2
13.5
4.51
1978
17.6
5.2
11.8
4.60
1979
17.0
5.2
12.3
4.88
1980
17.1
5.0
11.2
5.04
1981
16.9
4.8
9.7
5.15
1982
16.5
4.9
9.9
5.23
1983
15.7
5.0
10.1
5.31
1984
14.4
4.8
9.1
5.36
1985
14.0
4.6
7.6
5.50
1986
13.0
4.7
7.7
5.52
1987
12.6
4.8
7.5
5.58
1988
13.4
4.9
7.6
5.60
1989
12.3
5.1
6.9
5.69
1990
12.0
5.2
5.9
5.70
1991
12.0
5.0
6.5
5.75
1992
12.3
5.3
4.9
5.80
1993
12.0
5.2
4.7
5.90
1994
11.9
5.0
4.8
6.04
1995
11.2
5.1
4.4
6.16
1996
9.8
5.0
4.0
6.31
1997
9.0
4.9
4.0
6.49
1998
8.0
5.0
3.2
6.54
1999
7.6
5.0
3.2
6.61
2000
8.1
5.1
2.9
6.66
204
(資料來源:Hong Kong Statistics 1947-1967, Hong Kong: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1969, pp.39-40;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1982-2001, Hong Kong: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1983-2002; Hong Kong Population Projections 1971-1991,
Hong Kong: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1974.)
練習三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在 1947-2000 年間,哪一年是出生率最高的一年?哪一年是最低的一年?
2. 在 1947-2000 年間,哪一年是死亡率最高的一年?哪一年是最低的一年?
3. 在 1947-2000 年間,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中,有多少名死亡?在 2000 年又
有多少名死亡?
4. 依據你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有關香港人口上升的原因,你將得出甚麼
結論?
5. 何以 1970 年代嬰兒出生率比 1950 年代低?何以 1970 年代的死亡率會比
1950 年代低?何以 1970 年代的嬰兒死亡率會比 1950 年代低?
給老師的提示:
香港人口的變化,主要受到移入人口、移出入口,人口的出生及死亡等因素的影
響。因此,在上文的統計表中的出生及死亡率,雖然不是人口變化的唯一原因,
但仍是造成香港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綜合而言,統計表顯示 1970 年代以前,香港的出生率仍是上升的,死亡率則下
降;但在 1970 年代期間,政府開始推行計劃生育,使出生率下降;而死亡率的
下降,特別是初生嬰兒的死亡率顯着下降,主要是醫療服務及衛生教育的普及和
205
改善所致。在初生嬰兒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有必要進行控制生育;否則,人口
增加的速度,將會超過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
死亡率的下降,即人的壽命會更長;生育率的下降,即嬰兒出生的減少。兩者結
合,將造成香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對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 此時,
納稅人口亦將會下降,而為支付日益增加的社會福利服務支出,納稅人的稅項負
擔將會更沉重。
四、疾病:持續的戰爭
在歷史上,疫症曾引致大量人死亡。下表是曾席捲全世界大部份地區,造成大量
人死亡的疫症。
年份
主流行區
疾病
死亡人數(萬人)
1347-1352
歐洲
鼠疫
2,500
1556-1560
歐洲
流感
2,500
1855-1896
亞洲
鼠疫
1,000
1918-1919
全球
流感
2,500
2002-2003
中國
沙士
775 人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8%9F%E7%96%AB
從表中所見,在不同時期,瘟疫和流感的傳播,曾引致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相
對來說,死於沙士的人數實在很少。你或許仍記得,2003 年 2 月沙士在廣州確
認後,3 月便傳入香港。轉瞬間,它似乎與歷史上的致命性流感般,廣泛傳播。
幸好,到 6 月時,疫情受到控制。
206
練習四
請查看報紙或互聯網上有關沙士的報導,以了解 2003 年 3 月至 6 月期間,香港
的情況。並試說明疫情何以能迅速受到控制?
給老師的提示:
先進的醫療技術,能快速確認各種不同的疾病,並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
無論醫療技術如何先進,有些疾病仍是不治之症,如愛滋病,自 1981 年被識別
後,到 2004 年,已有二千三百萬人死於此病。至今,仍未找到能治愈此病的方
法。現已證實,此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與患者直接的性接觸,故醫療機構只能
透過教育公眾的辦法,阻止愛滋病的蔓延。
五、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下,「民間跨國界團體」的角色
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為人類帶來不少的便利,但亦為人類製造出無數新問題。
這些問題,單靠各國政府是不足以應付的。今日,國際上有很多「民間跨國界組
織」,亦積極參與解決各種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以下是這類組織的一些例子:
「無國界醫生」
如醫療援助方面的「無國界醫生」(Medicines sans frontiers):
「它是國際醫療人道
救援組織。自 1971 年成立以來,致力為戰亂、天災和疫症的受害者提供緊急醫
療援助,也為一些醫療設施不足的地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並協助它們重建醫療
系統以達至自給自足。無國界醫生目前在全球 70 多個國家工作。每年逾 3,000
名來自 60 多個國家的志願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後勤專才、食水衛生工程人
員及管理人員,前往不同地方參與人道工作。1999 年,無國界醫生獲頒諾貝爾
和平獎。」
207
http://www.msf.org.hk/big5/about/index_1.htm
「綠色和平」
環境保護方面的綠色和平(Green Peace):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環保組織,致力於
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綠色和平成立於 1971
年,目前在世界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部,擁有超過 280 萬名支持者。為了
維持公正性和獨立性,組織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政治團體的資助,只接受市
民和獨立基金的直接捐款。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
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之一,在全世界擁有將近 500 萬支持者和一個
活躍於 90 多個國家的網路。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
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此組織致力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確保可再
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倡減少污染和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http://www.wwfchina.org/aboutwwf/history/index.shtm
練習五
請回答以下問題
何以不能依賴個別的政府應付全球性的醫療大災難,及進行全球性的保護環境措
施?這類問題,何以需要國際間的共同努力?
給老師的提示:
很多國家的政府由於太貧困,以致無力從事社會福利與環境改善的工作。富裕國
家的政府,其施政主要關注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忽略其他需要幫助的國家。民間
208
跨國界組織卻能超越國界,超越國家利益的限制,以民間合作的方式,形成新的
國際秩序。他們能超越國家利益的框框,共同應付全球性的環境災難。
總結:
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不少便利。20 世紀的下半葉,人們的壽命更長,但先進
的科技卻造成全球的環境破壞,加上疫病的危害仍未能清除。因此,今日仍有眾
多的問題,有待國際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決。
209
課題 26: 複習
1. 以下兩張都是英國同一城市的圖片,一張是繪於十八世紀,另一張則繪於十
九世紀。試指出那一張是十八世紀的,那一張是十九世紀的?請說明你的理據。
圖 A.
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ITmanchester.htm
圖 B.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3ACottonopolis1.jpg
210
2. 以下是 1938 年 1 月 1 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演說:
「我們要求的是最後的勝利,必須要長時間的抗戰。在這長期抗戰之中,軍事上
的一時退卻,僅是一個戰場的得失,不足以影響戰局的全部。歐戰時,法國在戰
爭開始時,不及一月,政府即離開巴黎,領土之大半陷入敵手,但是結果竟轉敗
為勝。雖與我們現情形稍有不同,但是日本的缺點太多。他的兵士多為社會的基
幹。各界有職業的青年一經徵調,就不免士荒於學,農輟其耕,商罷於市,工廢
其業。久而久之,決難支持,且其侵佔的地方愈多,戰線愈長,他的失敗也就愈
快。我們要拖延敵人的戰爭時間,消耗敵人的兵力財力,使敵人的經濟機構,軍
事形勢,一齊崩潰。」
(資料來源:朱匯森主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一至六月份),台
北:國史館,1989,頁 2-3。)
1940 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英國下議院中說:
與 1914 年戰爭比較還有個很明顯的分別,參戰各國全面投入戰爭,不僅是軍隊,
而是所有國民——男、女、小童。戰線四處皆是,城鎮和街道都掘有戰壕,所有
鄉鎮都築壘防衛,所有道路都被封鎖了。戰線更延伸到工廠,工人與士兵同樣勇
猛,只是手持着不同武器而已。
(資料來源:1940 年 8 月 20 日,邱吉爾對下議院的演說。內文取自 Winston Churchill, “The
Few”, http://www.fiftiesweb.com/usa/winston-churchill-so-few.htm)
依據上述兩段演辭,我們是否可以說,中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與英國首相邱吉爾
都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面戰爭」?試引述上面兩段演辭作為論據,解
釋何為「全面戰爭」?
211
3. 請看以下兩張圖片。對於十九世紀時期,工業愈先進,愈有利於改進船上使
用的武器,使武器的威力更強的說法,你有甚麼意見?
A.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Redoutable.jpg
212
B.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HMS_Ocean_%28Canopus-class_battleship%
29.jpg
4. 一些詞彙放在一起,會使你聯想起共同的思想意識。以下哪些詞彙可以歸為
一組,闡明民族主義的思想,哪些可以說明共產主義的思想?試以你分別歸入這
兩種思想下的詞彙,概述這兩種思想的內容。
祖國、廢除私有財產、十月革命、共同語言、殖民、非殖民化。
5. 以下是構成《明治憲法》的一些觀點:

天皇神聖不可侵犯

全國人民都是天皇的子民

天皇擁有行政及立法權

天皇直接統率海陸軍
我們可以據此指出,日本國會對軍部只有有限的控制權。此一觀點,何以會與
1930 年代日本侵略中國有關?
213
6. 在十九世紀,為售賣肥皂,肥皂公司製作了以下的廣告。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歷史系。The original picture could be found at Wikimedia Commons,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1890sc_Pears_Soap_Ad.jpg )
廣告的主題是指出「減輕白種人負擔的第一步是透過教育人們清潔的好處。」甚
麼是「白種人的負擔」?何以「教育人們清潔的好處」,能減輕白種人的負擔?
214
7. 以下的漫畫是描述日本在 1931 年入侵滿洲(中國東北省份),並在中國東北
成立滿洲國的事。在漫畫中,你可以看到各國政府在一旁觀看。請問此漫畫的作
者,對此事有甚麼看法?
http://www.columbia.edu/cu/lweb/digital/collections/linglong/about.html
資料來源:《玲瓏雜誌》,1932 年,第 70 期。 (Imag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
215
8. 請參看以下 1947-1966 年香港人口增長的統計表,試描述香港出生率與死亡率
的趨勢。何以死亡率會下降?試據此圖表,說明此時期香港人口增長的原因。
以下是 1947-1966 年的香港人口統計:
出生率(每千人)
死亡率(每千人)
年份
初生嬰兒死亡率
總人口
(每千個出生)
(百萬人)
1947
24
8
102
1.80
1951
34
10
92
2.07
1956
37
7
61
2.67
1961
34
6
38
3.20
1966
25
5
25
3.78
9. 閱讀以下三段文字,你是否認為歐洲人及美國人都相信自由是天賦的人權?
人生而自由,但到處受鐵鎖繫連着。他認為自己是他人的主人,但他只是
比他人更大的一名奴隸。(盧梭,《民約論》,1762 年)
人生而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社會差別只能存在於公眾利益的基礎上。
政治結合的目的是確保自然和不可剝奪的人權,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
安全及對壓迫的反抗。(1789 年《人權宣言》)
我們今天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那第一次革命的繼承人。讓我們的信息從此
地傳提出去,讓朋友和敵人都聽到,火炬已經傳給了美國的新一代,他們是
在本世紀內出生,經受過戰爭的鍛煉,在一個艱苦、充滿仇恨的和平時期受
到了磨練,對我們的悠久傳統感到驕傲,不願意看到或者允許我國向來堅
216
持、今天也仍然在國內和世界各地堅持的人權慢慢受到毀損。(美國總統甘
迺迪,1961)
(資料來源:裴妮選編,朱敬文等譯,《20 世紀著名演講文錄》,北京:中國對外翻
譯出版公司,2003,頁 15-18。)
10. 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於 1871 年曾說:
「試看西洋各國的進步情形,其各種各樣的電氣和蒸汽機器,沒有不是日新月異
競相改進的,豈但有形的機器為然,在另一方面,人類的智慧愈開,則交際愈廣,
交際愈廣,則人情愈和,因此就用國際公法來限制戰爭。」 (福澤諭吉,
《勸學
篇》,第九篇)
(資料出處:福澤諭吉著,王桂譯,《福澤論吉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1,頁 18。)
福澤諭吉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表以上的言論。據你對兩次世界大戰的認識,
你是否同意他所說的科學與機器越進步,人類會變得越有智慧,會變得越和諧。
應用你對 20 世紀歷史的知識,對此問題加以討論。
217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