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aguirre-chn

advertisement
跨国公司与经济、社会权利的实现
丹尼尔·阿吉利
1.0 导言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人权法涉及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1,然而,当今人们开始日
益关注私营机构及其对人权的影响。私营机构受国际法制约,承担相关责任,这一
点在司法判决及条约释义中都已有体现,学术评论者也对此多次强调2。若我们谈
及经济、社会权利的实现,跨国公司3无疑是最相关的私营行为者。
作为适应性极强的实体,跨国公司得益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及 “母国”
“东道国”之争。此外,因跨国公司权利下放,各处分公司皆有一定责权,这更
促进了全球内人权双重标准的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
及世贸组织的成立与运作使得跨国公司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颇为重要的影响4。
尤其,跨国公司常向国家政府施加极端影响力及压力,迫其采纳利于国际贸易的政
策措施,从而“更有竞争力”,这常意味着社会、经济改革的倒退。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运作与经济、社会权利实现之间的紧密关系5。该类公司
在国际社会地位显赫、影响力巨大, 因此颇有些一决成败的能力。比如,它可促
进或阻挠经济、社会权利的实现,影响地区稳定,从而促进或阻挠国际社会的发
展。本文将探究东道国应承担何种义务,调控地区内团体及个人活动,营建利于社
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同时也将探索国际人权法研究中的新兴主题――跨国公司的义
务。
作者承认,现实地说,是否存在规定双方义务的国际法律文书并不十分重要。
因为国际法在执行实施方面并无强制力,国家是否遵循取决于道德规范及自愿原

爱尔兰人权中心。
Humphrey, John P.,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Other Essays, 75;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1973. Reprinted in Lillich, Richard B.,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oblems of Law, Policy and Practi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 1991 (2 nd ed.)
p.1
2 Paust, Jordan J., “The Other Side of Right: Private Duties Under Human Rights Law,” in 5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nal 1992, p.51
3 There ar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wo sets of terms to refer to this entity: transnational/multinational and
corporation/enterprise.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se four terms are then abbreviated as MNCs, MNEs, TNCs and
TNEs. See Muchlinski, Pete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Law, Blackwell Publishers; (June 1995) at 12-15
(explaining history and content of the disagreements); Menno T. Kamminga & Saman Zia-Zarifi, Liabil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An Introduction, in Liabil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1, 2-4 (Menno T. Kamminga & Saman Zia-Zarifi eds., 2000) (comparing varying usages of
multinational,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enterprise)
4 Voon, 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State Sovereign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1999) 21 Adelaide Law
Review 219, 234-41
5 MNCs have similarly strong effects on cultural rights, but this subject is not covered in the article.
1
1
则。因此,作者将针对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心理,阐述促进经济、社会权利的重
要商业意义,论证对当地社会发展再投资将极大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之所以迎
合其心理作出让步,是因为作者意识到必须发挥国际商业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因为
其非但能促进经济、社会权利的实现,且能抵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跨国
公司必须鼓励,或至少不阻挠东道国政府实施国际条约,履行法律义务。
跨国公司并未替代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有生力量,但它对主权国家的政策制定
却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力6。这并非新现象,但随着跨国公司经济、政治权力的无
节制扩大,这种趋势日渐明显。该类公司应认识其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影响力,端
正立场,凭借自身优势加强而并非削弱政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
现。
跨国公司在地域及经济领域的大幅扩张为政府调控及问责制度带来诸多困难。
众所周知,许多跨国公司已成为比国家更为强大的经济体。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
典型例子,全世界范围来看,其经济实力仅次于七个国家7。跨国公司经济扩张已
成既定事实,且趋向规模更大化。过去十年里,我们看到跨国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发展壮大。1991 年,仅有 3 家公司跻身于世界 28 强经济体,2000 年便上升到
15 家8。
随着跨国公司更多涉足公共领域,公众对其活动更为关注。作为股东、雇员、
消费者、当地居民,公众承担着跨国公司运作造成的环境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多人
提倡进一步规范跨国公司职责。当今形势下,国际秩序体现了经济管制的放松及政
府职能在公共领域的弱化。因此,随着私营机构的不断壮大,我们更需要对其加强
规范,以便能更好制定政策,弥补当前不足。这些政策涉及社会及政治领域,之前
政府有完整决策权,但如今跨国公司已有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竞争也许会削弱国家在履行人权义务方面的能力,尤其涉及
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9。为增强竞争力,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行经济
“改革”,最终导致放松管制、私有化及外向型的生产模式。为吸引外资,各国不
惜降低劳工及其他标准并修订关税制度10。这类结构调整大大降低了人权标准,也
6
Addo, Michael K., (ed.) Human Rights Standard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p.4
7 Only the econo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Italy, the United Kingdom, Japan, 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are
larger than General Motors. See Global Policy Forum, Comparison of Revenues Among States and TNCs, at
http://www.globalpolicy.org/socecon/tncstat2.htm
8 Nations v. Corporations, at http://www.ratical.com/corporations/NvC. html
9 These include, for example, trade union freedoms, the right to work, and the right to social security. It also may have a
disproportionate effect on minorities. See Statement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May, 1998),
ahttp://www.unhchr.ch/tbs/doc.nsf/385c2adt . . . a?OpenDocument&Highlight=O, globalization
10 See Deborah Spar & David Yoffi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Prospects for Justice,” 52 J. INT'L AFF. 557,
557 (1999).
2
破坏了政府自主决定优先发展项目的能力11。为保证人们基本经济、社会权利的实
现,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应大力加强合作。
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传统、狭隘的国际人权法,认为其不切实际。仅仅因为人
权法规定的责任没有直接写入国际法,而且不是某个国际法的初衷,便因此不接受
是不行的。国际社会及其法律必须有自身调节功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形势,捍卫社
会各界权益。人们质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无论国家或私营机构侵害人权,对个
人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其二,狭隘的人权法运用不利于人权保护,并缺乏可信度
12
。无论如何,将跨国公司等私营机构列入人权法,国家仍应是负责人权问题的主
体。
2.0 与跨国公司有关的国际人权法问题
各国政府在主权问题上锱珠必较,不愿将权利拱手相让于国际监督机构,对本
国经济发展的重视大于对人权的关注,因此国际法制体系在调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
司等非国家行为者方面似乎无能为力。
作为国际性实体,跨国公司在调度经济资源及政策决议方面不受国家司法权限
制。这一法律漏洞赫然存在了至少 30 年,但至今在追究责任方面鲜有进展13。法
律体系的过时,加之跨国公司在经济政治领域的非凡势力,使得国际社会面临更严
峻的调控任务。跨国公司已然凌驾于国家法律体系之上,并无视缺乏制约力的国际
法律体系,因此人权规范的实现可谓举步维艰。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及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增强竞争力”往往
意味着国家放松管制或采用低税收,以期获得跨国公司的青睐。这就导致了其他国
家为吸引投资、提高就业率不得不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因此,即使国家政府愿意,
也无力为跨国公司规定义务,回报向其提供资源及高额利润的社区。倘若政府明知
不可为而为之,国家竞争力将大打折扣。东道国政府无法收获经济发展的胜利果
实,所有一切被外国投资者采撷一空。在履行人权义务方面,政府能力大大削弱,
而最先放弃的无疑会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因为其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
入。
传统的人权法旨在避免国家对个人进行人权侵害。回顾当时社会背景,国际贸
易并不盛行,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不强。然而放眼当今社会,国际贸易灵活机变,
11
Teeple, Gary. Globalis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Social Reform. Garamond Press, 2000 p.87
Supra. note 6, p.239
13 Over thirty years ago, Professor Vagt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esent legal framework has no comfortable, tidy
receptacle for such an institution," producing a tension between the legal theory of independent corporate units, each
"operating as a native within the country of its incorpor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Vagts, Detlev 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New Challenge for Transnational Law,”
83 Harvard Law Revue 739, at 743.
12Addo.
3
不受严格的国家规章制约,或者因其影响力巨大,甚至说服国家放弃了规章,因此
国际法必须随时代发展,跨越传统观念,对国际社会各机构进行有力调控。
传统上,国际法旨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然已渐渐开始关注非国家行为者的权利
与职责,譬如跨国机构14、叛逆团伙15、个人及公司16。这种新型的非国家行为者在
国际法中的责任有以下两种方式定义:一,国际法的横向比较,间接运用;二,国
际法的直接运用。
国际社会对人们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忽视,究其本质,在于没有成功履行
职责,制定为全人类服务的法律。部分原因在于制法者认定“全球化”现象是一个
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非己力所能解决。政客亦不愿改变现状,因为他们担忧利润
最大化及经济增长无法顺利实现,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竞争力。经济、社会权利的保
障通常需要国家及跨国公司等私营机构履行相关义务,需要资金投入,因此必然会
减少利润。此外,跨国金融、业务及合资企业的诞生,伴随着国家对国际商业控制
力的削弱,导致了国家与企业关系脱节,整体调控更是难上加难17。
时至今日,国际法的漏洞逐渐扩大。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国内政治体系
对商业管制逐步放松的原因,亦是其结果。经济实力拥有政治影响力。在贸易、专
利及经济政策方面,跨国公司一手遮天,主导国家计划。政府内部在如何处理相互
矛盾的关系上意见不一(比如是提高竞争力还是进行社会改革)18,仅着眼利润最
大化的跨国公司便挺身而出,清楚无误向国家权威领导表达他们心中所想。
幸运的是,国际法及国家法都开始迈出调整步伐,以便在越来越充满动力的世
界上有效地实施监督。传统的国际法规定,国家内部的任何行为都屈从于国家主权
19
。但当今却有一系列国际规章,体现了根本性思维转变,包括《关贸总协定》、
《多国间投资贸易协定草案》、反腐败、环境规定、国际刑事法庭、还有在南斯拉
夫及卢旺达国际审判案中,个人必须对战争罪及反人类罪负责。国家法律规章也体
现了一系列的改进,比如美国通过《外籍人士民事赔偿法》,英国放宽了《不便管
辖原则》,此类举措使得跨国公司须为其海外分支的所作所为负责。然而与此同
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涉及跨国公司国际法的漏洞仍然存在。因为该类公司对人
14
Reparations for Injuries Case ICJ Reports, 1949, pp.149
For Example, Common Article 3 to the Geneva Conventions enjoins insurgent groups and state armies to protect
prisoners and to respect prohibitions relating to attacks of civilians, hostage taking, terrorist attacksor the use of
starvation as a mode of combat. The Optional Protocal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on the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in Armed Conflict, adopted by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on November 16 2000 also places an
obligation on armed groups including rebel forces to prevent children from participating in armed conflict. It also
prohibits the recruitment of children into their forces.
16 For example, Autronic AG v. Switzerland, Eur. Ct. H.R. Series A. 178 (1990); 12 (1990) E.H.R.R. 485, para 47
15
Claudio Grossman & Daniel D. Bradlow, “Are We Being Propelled Towards a People-Centered Transnational Legal
Order?” 9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Policy 1, 8 (1993).
18Vagts. Supra note 13, p. 757
19 Addo. Supra note 6 p.243
17
4
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寻求此问题解决之道成了当
前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3.0 跨国公司运作对经济、社会权利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已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国际经济体系推崇
自由市场主义、私有化及减少公共成份,因此很大程度上阻挠了穷国关注人权,建
立公正、公平的发展模式。跨国公司预算庞大,一切以利益为驱动,因此倾向于雇
佣尽可能少的员工,跨国迁移并不困难,还可以引进劳工,对本地劳工市场造成损
害。跨国公司并不关注东道国的社会需要,直接影响到本来尤其需要促进和遵守的
经济与社会权利的实现。基于以上种种,加之其他国际经济问题的存在,比如技术
转让不足、外商投入短缺、人才流失,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规
章,有效改善当前形势20。
一直以来,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所吸引的关注远不及公民与政治权利。虽然
人权被划分为上述五方面,但正如联合国一贯强调,一切人权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21
。然而,在国家发展中,经济社会权利显得尤为突出。外商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
投资成为发展的最主要来源,但却限制了国家政府履行义务的能力。
经济、社会权利对跨国公司运作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运作过程中,此类
私营机构无法避免或甚至时而触犯该三项权利(经社文)。然而,因各类人权互相
依存,一旦经济、社会权利无法实现,即会带来连锁影响,损害公民与政治权利
22
。
尼日利亚 90 年代中期爆发的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壳牌公司非但没有制定
适当措施改善人们经济、社会权利,反倒与尼日利亚政府一道,阻挠国民享有以下
方面权利:安全环境、食物23、自主权、少数民族权24、健康权25、教育权26、基本
20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Sub-Commission o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ifty-fourth session. Agenda item 4 , UN Doc. E/CN.4/Sub.2/2002/13, 15 August 2002. p.3 para.12
21 “All human rights are universal, indivisibl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relat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treat human rights globally in a fair and equal manner, on the same footing, and with the same emphasis. 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particularities and var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must be
borne in mind, it is the duty of States, regardless of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to promote and
protect all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The Vienna Convention and Program of Action, Section I, para. 5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Conference on Human Rights: Vienna 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adopted June
25, 1993.
22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UN Doc. E/CN.4/Sub.2/1999/9 p.5 para.21
Available at www.unhcr.ch
23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Reprinted in Steiner and Alston (ed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Claredon Press, Oxford, 1996 p. 1175, Art. 11 (ICESCR)
24 Guaranteed by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G.A. Res. 217 A (III), Dec. 10, 1948, reprinted in Steiner
and Alston (eds.) Ibid. p.1156 art. 15(UDHR);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Reprinted in
Steiner and Alston (eds.) Ibid. p. 1172, Art. 16 (ICCPR); ICSECR Art. 15
25 ICESCR, Art.12
26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 26; ICSECR article 13 and 14
5
生活水平权27(包括象样的社会服务)、工作权28、发展权、结社自由权29、不受歧
视的自由30。该公司从当地榨取了资源及高额利润,但却没有回报地区,改善社会
条件。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法律问题,因为尼日利亚政府签署了以下
公约并受其制约:《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
约》及《非洲人权和民族宪章》。因此,他们应当承担法律义务,阻止此类现象的
发生31。
面对此些不公平现象,当地居民试图行使其公民与政治权利,包括主张、发表
意见自由、集会自由32及参与政治事务自由33。然而,国家政府却否决了这些权
利,触犯了个人安全权利及免受酷刑34、任意逮捕、不公正审判、非法杀戮的自
由,进一步亵渎了人权法,激起了国际社会的愤怒之情35。不幸的是,国际社会过
于关注此案中对公民及政治权利的侵犯,而忽略了其根本原因,即人们的社会、经
济与文化权利无法得以实现,而壳牌公司作为私人行为者,本来是可以作出贡献
的。
虽然各人权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但国际社会历史上一直偏重公民及政治权利。
因此,尼日利亚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即刻谴责其政府不尊重人民的公民及政治权
利,却并未指责政府与壳牌公司造成的一系列其他问题,诸如环境恶化、发展停
滞、开采自然资源却未投入足够资金回报社区。所有人权组织,包括国际特赦组织
与人权观察,都着眼于上述两项权利36。
若是跨国公司有意通过税务手段拒绝或廉价支付当地人民薪酬,即是侵害了经
济、社会与文化权利。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正是出于此目的雇佣多名会计为之工
作。无论通过使用半合法会计手段,还是动用其巨大影响力说服东道国减轻税务负
担,跨国公司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成百万人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
否认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导致了暴力、司法不公及杀戮。跨国公司与《经社
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所列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如果此三项权利无法实现,即会
带来系列影响,最终《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列权利亦不能得到保证。其
结果便是政治动乱、时局不稳,这对跨国公司在本地区内运作显然是有害的,甚至
会带来毁灭。在上述一例中,壳牌公司最终被迫将生产减低到最小规模,丧失巨额
27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 25; ICSECR article 11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 23; ICSECR article 6
29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 20; ICSECR article 20
30 Guaranteed by Article 2(2) of the UDHR, Article 2(2) of the ICESCR, and Articles 2(1) & 3 of the ICCPR
31 Addo. Supra note 6 p.241
32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s 18 and 19; ICCPR Articles 18 and 19
33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 21; ICCPR Articles 25
34 Guaranteed by the UDHR Articles 3 and 4; ICCPR Articles 6 and 7
35 Amnesty International Nigeria: The Ogoni Trials and Detentions, AI Index: AFR 44/20/95, 15 September 1995;
Amnesty International, Nigeria: A Travesty of Justice. Secret Treason Trials and Other Concerns, AI Index: AFR
33/23/95, 26 October, 1995
36 Addo Supra note 6, p.243 FIAN addressed the Ogoni’s right to food, and Environmental Organisations addressed
iss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land.
28
6
利润。然而,这类事件是可以避免的。跨国公司地位特殊,有能力促进各人权的实
现,(尤其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保障社会安定,从而促进其自身业务发展。
4.0
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社会权利方面的特殊地位
无疑,要改变腐败政权,外交手段与国际社会影响力必不可缺。但跨国公司地
位特殊,可敦促其改变,说服政府履行人权义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及对利润
的追求,跨国公司应该并且能够发挥作用,产生正面影响。例如,增加就业,增加
可用资产、技术、知识及先进管理技能,为劳工关系及行政管理的改善作出努力。
跨国公司应承担更多职责之外的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高标准。
跨国公司可以撤离业务为威胁,向国家政府进一步施加压力。这一谈判技巧非
常有效。为实现私有化、放松管制、建立税务激励机制、营建益于公司获取最大利
润的国际体系,增强竞争力,许多国家被迫改变政策决议。如果政府(即便是西方
民主国家政府)没能满足跨国公司要求,他们就面临跨国公司撤离业务的危险,因
为其业务非常灵活机动。业务撤离将引起失业率上升及经济灾难,可以说是政府的
政治自杀。从这方面看来,跨国公司及其赞助者已显示了非凡实力,能够影响甚至
控制国家及国际社会。既然拥有能够改变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能力,跨国公司一
定也能够促进全面的人权发展。
跨国公司尤其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权利的发展。此两项权利涉及发展中国家
社区及居民。通过对东道国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的开发,跨国公司通常能提取高额
利润。因此,在道德上,该类公司义不容辞,应将部分所得重新投入于社区建设,
使当地人民过上体面生活。此外,地方政府通常不愿或无力投资于经济、社会权利
的发展,但此两项权利的实现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
司成了唯一有能力促进权利实现维护稳定的实体。比如,公司可给予政府财政支
持,并鼓励政府运用其职权,履行国际法义务。虽然传统上跨国公司并不这般行
事,但本文旨在论证对经济、社会权利发展进行的再投资能够带来商业利益,原因
在于此领域的投资能够保证社会稳定自足,而这样的社会是不太可能出现政治动荡
及暴力事件的(这两种现象无疑大大损害跨国公司的运作)。
另外,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发达国家对此十分关注,媒体爆光率
高,这也能促使“东道国”的政策改变。当地厂商剥削工人或许并不引人关注,但
若高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涉足此类现象,非政府机构及各活动团体将在全世界内敲响
警钟。因此,跨国公司有机会要求地方政府尊重人权,而政府除了满足其要求之外
并没有其他选择。
7
5.0 谁应为经济、社会权利的实现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政府应为经济、社会权利的发展担负主要责任。然而,出
于种种原因,比如竞争,东道国政府通常不愿或无力担此重任。跨国公司应发挥其
对政府的巨大影响力,诱使东道国履行国际法规定的职责,而不是一味游说政府放
松管制,适应国际上盛行的经济体系。
5.1 政府有义务通过平行运用国际法,对跨国公司进行规范调整
本届会议工作小组负责工作方式及跨国公司37活动的主席强调了跨国公司与国
家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国际人权公约》与《发展权利宣言》明确说明了国家应为
人权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应在权限范围内调控外商投资。
我们必须寻求使跨国公司承担责任的方式,使其规范运作,使地方社区及国际
经济体系能从中受益。方式必然涉及现存的、已在国家或国际实施的国际规章。因
为国际社会缺乏进行规范调控的政治意愿,国家应发挥主体作用。《公民与政治权
利国际公约》及《经社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被大多数国家批准采纳,因此这些国
家政府有义务在权限范围内规范跨国公司行为,遵守公约原则。
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实施,《关于触犯经社文化权利的马斯特里赫特
指南》明确指出国家应负责确保跨国公司不会剥夺公民的上述权利38。联合国经
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亦清楚表明国家不仅为国家机构的行为负责,也必须为
国家已有或应有掌控权的第三方行为负责39。国际法规定国家有责任规范跨国公司
行为,确保其不会在本国领土内触犯人权法。《经社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序言及第
一款明确定义了政府职责。序言声明所有签署方都同意所注原则。
认识到,只有遵循《世界人权宣言》,营造一个人人皆可享有经济、社
会、文化、公民及政治权利的环境,人类才可以进入理想世界,不再恐惧,
不再贫困。考虑到,《联合国宪章》规定国家有义务引导全球尊重并监督人
权与自由的实现。
《经社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一款清楚阐明了国家政府两手职责的关系(即促
进人权与规范跨国公司等私营机构行为)。跨国公司开采地方资源提取利润,但为
37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Sub-Commission o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ifty-fourth session. Agenda item 4 UN Doc. E/CN.4/Sub.2/2002/13, 15 August 2002. p.3 para.12
38 Maastricht Guidelines on Violation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dopted in Maastricht, January 1997,
para 18
39 Craven, Mathew,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95, p.113
8
回报社区所作的投入却总是不够,因此经常损害地区人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
发展。根据本条款,国家政府有义务调整当前形势。现摘录本条款如下:
1.所有民族都有自主权,可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并追求经济、社会、
文化权利。
2.所有民族为促进自身发展,可自由开发其自然财富与资源,但前提
是不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应承担义务相冲突,并以互利原则及国际法
为指导。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存权不得被剥夺。
再提壳牌公司一案,该公司及尼日利亚政府损害了多奈(Ogoni)人民利益,
触犯了《经社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人民遭受私营机构的剥削,政府却未向其提供
保护,最终导致人民丧失经济、社会权利,这一行为已受到非洲人权和民族委员会
(以下简称委员会)的质疑。在经社权利诉讼中心及经社权利中心对尼日利亚一案
中40,委员会正式提交一份具历史意义的裁决书,标志着非洲在促进经社权利方面
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案是关于肯-萨罗-维瓦(Ken Saro-Wiwa)及“多奈人民争取
生存运动”八位成员的被杀(该运动应四位年轻人的被杀而兴起)。法庭上,原告
控诉遭受歧视,财产、健康、家庭、自由处置财富及资源的权利被侵犯,环境恶化
导致健康问题。控诉还包括政府对此类触犯人权行为的宽容甚至助纣为虐,没有为
人权的实现(包括经社权利)创造良好条件。
委员会做出重要结论,认定尼日利亚政府违反了《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第
16 款和第 24 款。第 16 款规定人人享有最大可能的身心健康的权利,宪章各成员
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人民的健康,确保他们在患病时能得到医治。第 24 款
声明各国人民均有权享有有利于其发展的普遍良好环境,41 因此委员会裁决:
这些权利表明干净安全的环境与人民的经济社会权益紧密相关,因为环
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42
同时,尼政府也违反了宪章第 21 款。该款规定:
1.各国人民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和自然资源。这一权利必须完全
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剥夺。
2.如遭掠夺,人民有权依法夺回失去的财产并获得适当的赔偿。
40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ction Center and the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v. Nigeria 155/96
African Charter on Human and Peoples’ Rights (ACHR), adopted June 26, 1981, O.A.U. Doc.CAB/LEG/67/3
Rev.5, reprinted in I.L.M. 58
即《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1981 年 6 月 26 日
42Nigeria 155/96, para. 51
41
9
3.各国有义务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以国际法为准则,促
进国际经济合作。财产和自然资源的自由支配不得影响该义务的履
行。
4.宪章成员国不论是单独行使还是共同行使财富和自然资源自由支配
权,都必须着眼于非洲的统一和团结。
5.宪章成员国必须消除任何形式特别是国际垄断势力的经济剥削以保
证其人民充分享受国家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利益。43
《非洲宪章》第 21 款的内容与《国际人权法典》第 1 款非常相近。这些法规
清楚地显示了在跨国公司的运营的共同作用下,当地人民自由支配自然资源的能力
可能被削弱,从而损害他们的社会经济权利。同时这些法规表明根据国际法,政府
有责任调动私有企业和公共部门共同提供有利于人民享受社会和经济权利的环境。
为了证明这些法律关联,起诉人引用了 Union des Jeunes Avocats/Chad,44
Velasquez Rodriguez 告洪都拉斯45和 X and Y 告荷兰46等案例。值得关注的是,他们
还引用了国际法,证明尼政府未能履行其义务制定适当的法律并采取有效的执行方
式保护其公民,而且也未能保护其公民免受私有部门的侵害,而这是政府最起码的
职责,因此,说明尼政府违反了《非洲宪章》。47
《国际人权法典》提出的措施包括国际和国内的义务。该条约第 2 款申明:
条约各成员国同意分别采取行动,通过国际支援和合作,尤其是经济
技术的支援与合作,充分利用可获取的资源,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律
手段逐步地实现条约赋予的所有权利。
这表明政府有责任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以促进国民在国际上的社会、经济和
文化权利。由于跨国公司与这些权利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中应该将这些公司包括在内。
鉴于此种种,我们的分析表明,政府必须采取行动,维护、保障和促进人民的
社会经济权利,即要为这些权利的实现创造有利的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
要规范影响人民行使这些权利的私有企业,确保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成为社会发
展的基石。
5.2 《国际法》对法人等非国家行为者同样具有约束力
43
Art. 21 ACHR
Union des Jeunes Avocats/ChadCommunication 74/92
45Velasquez Rodriguez v. Honduras, 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Judgement of July 19, 1988, Series C, No.
4
46 X and Y v. the Netherlands , 91 ECHR (1985) (Ser. A) at 32
47 Nigeria 155/96, para. 57-8
44
10
除了要求政府履行上述职责,规范跨国公司及他们可能影响社会经济权利的活
动外,国际社会亦制定了适当的人权准则,直接适用于这些公司。虽然作为第二种
规范手段,这些准则的执行尚不顺利,但其存在本身就为公司问责制的发展提供了
基础。国际法的发展证明,国际法仅对国家政体有约束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且
是过时的。以往,国际法就曾禁止过非国家行为者的盗版和人口贩卖活动。现在,
国际法正在将范围扩大,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必须受其约束。
现在的一个普遍看法是这个领域有最起码的国际权利标准可供法庭参照。48 但
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国际案例和美国的案例显示,这些跨国大公司有可能违反国际
法,尤其是违反带有强制性质的国际法。虽然不一定都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
利,但随着国际法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势必将触
及这些权利。虽然跨国公司应该已经制定了与这些标准配套的政策,但不太会将人
权法案的概念引入这些政策。然而,跨国公司必须遵守人权法案,虽非易事,却是
他们的法律义务。下面将通过研究一些国际公约、条约、法庭案例和美国《外国人
民事侵权行为索赔法案》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国际法的直接责任,
5.2.1 多国宣言、宪章、公约和条约
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经济、社会与文
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导言规定:“每个人对他人及其所属的社区都负有义务,有责
任促进和遵守公约承认的权利。” 49 因此,所有人包括跨国公司等法人实体均有
义务遵守该公约,协助其实施。而且公约中明确规定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利用公约
损害或限制他人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在其概述中已申明来自私有
企业等领域的非国家行为者有责任和义务促进这些权利的实现。50 这个推理似乎说
明非国家行为者的义务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尊重,而且进入了积极性义务的范畴。
那么谁该负有人权责任呢?《世界人权宣言》导言可能给了我们最为全面的
解释:
联合国大 会宣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是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
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
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
Addo, Michael K., “Justiciability Re-examined,” in Beddard and Hill (ed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 (Macmillan 1992), p.93
49 ICESCR., Preamble.
50 For example, para 20 of the General Comment No. 12 “the Right to Adequate Food” (Art.11) 12 May 1999; Para 42
of General Comment No. 14 “The Righ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Art. 12) 4 July 2000
48
11
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
遵行。51
毫无疑问,该宣言亦适用于公司。52
跨国公司是在一系列公约和条约下运作的,这些公约和条约共同组成了国际
法。公司应服从所有相关的国际法规。因此,他们必须也尊重所有基本人权原则。
多年来,联合国为这些公司制定了许多规定,这也表明他们的确需要服从国际法。
比如,在对伊制裁期间,这些公司与伊拉克的贸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定;53 在种族
隔离制度时期,他们也不允许与南非有贸易往来。54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权利的实现,多项国际宣言都支持“私有行为者责任”这一
概念,包括《国际消除各种歧视公约》、55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56
和《关于社会发展和行动计划的哥本哈根宣言》等。57 这些宣言都要求非国家行
为者积极遵行宣言中的规定。
《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58、《非洲儿童权利与福利宪章》59 以及《美洲人
的权利和义务宣言》60 就直接规定了非国家行为者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些行为者非
常明确地包括了个人和团体,其中的一些义务也关系到了经济和社会权利61。以上
所有宪章和宣言证明私有企业对国际法负有义务和责任。
51
Preamble, UDHR, G.A. Res. 217 A (III), Dec. 10, 1948
“[e]very individual includes juridical persons. Every individual and every
organ of society excludes no one, no company, no market, no cyberspace.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applies to them all.” Louis Henk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at 50 a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Markets,” 25 Brook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7, 25 (1999).
53 S.C. Res. 986, U.N. SCOR, U.N. Doc. S/RES/986 (1995); Letter dated 26 July 2001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Committee established by Resolution 661 (1990)
Concerning the Situation Between Iraq and Kuwait, Address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U.N. Doc. S/2001/738.
54 The General Assembly passed a resolution deploring “the continued cooperation by certain States and foreign
economic interests with South Africa in militar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other fields, as such
cooperation encourages the Government of South Africa in the pursuit of its inhuman policies.” G.A. Res. 2671 F, U.N.
GAOR, 25th Sess., Supp. No. 28, at 33-34, U.N. Doc. A/8028 (1970). Thus, “[w]hile it may appear that sanctions
obligations are confined to U.N. member states, the reality has suggested otherwise.” Steven R. Ratner, “Corporations
and Human Rights: A Theory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111 YALE L.J. 443 (2001). p.484
55 Adopted on 20 November 1963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1904 (XVIII) Art. 2 states that “No State,
institution, group or individual shall make any discrimination in matters of human rights…”
56 Adopted by the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io De Janeiro, on June 13 1992. UN Doc:
A/CONF.151.26 (Vol.1) (1992)
57 Adopted by the World Summit for Sustainable Devlopment, Copenhagen on 12 March 1995, UN doc:
A/CONF.166/9 (1995)
58 Adopted by the OAU on 27 June 1981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21 October 1986.
59 Adopted by the OAU on Jly 11 1990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29 November 1999
60 American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Man, O.A.S. Res. XXX, adopted by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States (1948), reprinted in Basic Documents Pertaining to Human Rights in the InterAmerican System, OEA/Ser.L.V/II.82 doc.6 rev.1 at 17 (1992).
61 Chirwa, Danwood Mzikenge, “Obligations of Non-State Actors in Relation to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Under the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 in Human Right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editerranean Masters Programme in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tisation, Malta, November 13-14, 2002 p.38
52
12
还有许多条约规定了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如1960年《巴黎核能领域第三方责任
公约》62、《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63 以及1963年《维也纳核损害民事
责任公约》64 等都明确了相应的违规责任。另外一些条约也针对私有部门而不是国
家,如跨国公司、行为者作了相似的责任规定。根据这些条约,公司的行为或无作
为,如果造成一定损害,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罚65。这些公约将公司包括在内,可
能因为公司有可能会违反其中的规定。如我们已解释的公司有可能侵犯人权,所以
相关的公约也应适用于公司。另外,如果公司无意中违反了上述国际法案造成民事
侵权并需为此负责,那么当出现国际上违犯人权事件时,如在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
中无所作为,他们也同样应该承担责任66。
国际法运用于个人是在现代体制下开始的67。《种族隔离公约》认为种族隔离
罪的行为人可能是“组织,机构或个人” 68。《种族灭绝公约》、《国际人权宣
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等也都
适用于国家以及个人69。虽然这些公约并未明确对公司作出规定,但他们涵盖了公
司,因为这些公约并未对自然人和法人作出区分70。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中,公司享
“The operator of a nuclear installation shall be liable” for, inter alia, “damage to or loss of life of any person and
damage to property.” Convention on Third Party Liability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Energy of 29th July 1960, as
amended by the Additional Protocol of 28th January 1964 and by the Protocol of 16th November 1982, July 29, 1960,
Art. 3(a), 956 U.N.T.S. 251.
63 “the owner of a ship at the time of an incident […]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pollution damage caused by oil which has
escaped or been discharged from the ship as a result of the incide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Nov. 29, 1969, art. 3(1), 26 U.S.T. 765, 973 U.N.T.S. 3.
64 “the operator of a nuclear installation shall be liable for nuclear damage upon proof that such damage has been
caused by a nuclear incident.” Vienna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Nuclear
Damage, May 21, 1963, art. 2(1), 1063 U.N.T.S. 265. An “operator” includes “any private or public body whether
corporate or not.” See id. at Art. 1(a) and (c).
65 For example, the Brussels Convention Relating to Civil Liability in the Field of Maritime Carriage of Nuclear
Material, Dec. 17, 1971, 974 U.N.T.S. 255; Convention on Civil Liability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Resulting from
Exploration for and Exploitation of Seabed Mineral Resources, Dec. 17, 1976, reprinted at 16 I.L.M. 1450.
66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udan, Rev. John Sudan Gaduel, Nu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Services in USA.,
Stephen Kuina, Fatuma Nyawang Garbang, and Daniel Wour Cluol, et all. V. Talisman Energy, Inc. and 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 244 F.Supp. 2d 289; 2003 US Dist. Lexis 4085 March 19, 2003. p.81 section b.ii.
67 Stephens, Beth., “The Amorality of Profi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Human Rights” in 20 Berkeley J. Int'l L.
45. 2002, p.17
62
68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uppress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Apartheid, Art. I (2), U.N. Doc.
A/2645 (1953) (entered into force July 18, 1976).
69
The Genocide Convention Art. 4 states that "persons committing genocide shall be punished, whether they are
constitutionally responsible rulers, public officials or private individuals."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 Adopted by Resolution 260(III)A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on December 9,
1948. Entered into Force January 12, 1951. Available at: http://www.preventgenocide.org/law/convention/text.htm.
The preamble to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states that "every individual and every organ of society"
should promote respect for basic human right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Preamble, Dec. 10, 1948, U.N.
Doc. A/810. Both the ICCPR (Dec. 19, 1966, Preamble, para. 5, entered into force Jan. 3, 1976) and the ICESCR (Dec.
19, 1966, Preamble, para. 5, entered into force Jan. 3 1976) recognize private obligations in their preambles, in the
following terms: "Realizing that the individual, having duties to other individuals and to the Community of which he
belongs, is under a responsibility to strive for the promotion and observance of the rights recognized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70 Talisman, Supra. note 71, p. 80, b.ii.
13
有许多权利,承担一定责任,那么他们也应该履行国际法中包含的相应义务。对这
些法规的现代诠释不会偏袒严重违反国际法的公司。
在人权以外的领域的国际法也可直接适用于公司。比如《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
织犯罪公约》对参与有组织犯罪、洗钱、腐败和妨碍司法公正等犯罪行为作出了定
义,这些定义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公司71。一些针对贿赂和腐败的条约,
如:《欧洲议会关于腐败的刑法公约》、《美洲国家间反腐败公约》72 以及《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禁止在国际贸易中行贿外国公务员公约》73 等中有许多条款既可用
于自然人也可用于法人。此外还有《巴塞尔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及处理公约》也同
样对法人有约束力74。这些协定中有些并不直接关系人权,但都表明跨国公司必须
服从这些国际法。
不过,上述协定没有国际执行机制,而是强制要求各国通过立法在国内实行。
这就需要有一个国际条约对各种国际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规定,以便各国执行。
由此可见,国际法制定的标准规范可以用于公司或在公司中实行75。
5.2.2 自愿指导方针和公司的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亦受制于国际组织制定的自愿指导方针。这些组织包括:国际劳工
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等,《联合国全球宪章》中也进一步确认这些指导方
针受到国际法的承认。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关于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
则宣言》76 要求跨国公司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及相关协定,为维护人权采取积
极措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跨国企业指导方针》承认跨国公司应履行其所在
国规定的义务,因此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负有责任。虽然这些原则无法定约
束力,但他们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软性法律”,为进一步立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如果这些指导方针能逐渐成为惯例,他们也可能成为制定常规法律的依据。
71
(Advance copy of the authentic text of the treaty), Arts. 5, 6, 8, 23, available at
http://www.uncjin.org/Documents/Conven tions/dcatoc/final documents 2/convention eng.pdf
As of December 15, 2000, the treaty had been signed by 124 stat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See U.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 Annex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Protocols Thereto, at http://www.undcp.org/crime cicp signatures.html
72 (Advance copy of the authentic text of the treaty), Arts. 5, 6, 8, 23, available at
http://www.uncjin.org/Documents/Conven tions/dcatoc/final documents 2/convention eng.pdf
As of December 15, 2000, the treaty had been signed by 124 stat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See U.N.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 Annex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Protocols Thereto, at http://www.undcp.org/crime cicp signatures.html
73 OECD Convention on Combating Bribery of Foreign Public Official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 Dec.
17, 1997, Art. 1,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daf/nocorr-uption/ 20nov1e.htm
74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Mar. 22,
1989, Arts. 2, 4, 28 I.L.M. 657, 662.
75Clapham, Andrew, “The Question of Jurisdic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ver Legal Persons: Lessons
from the Rome Conference on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Menno T. Kamminga & Saman Zia-Zarifi (eds.)
Supra note 3, p. 178.
76 Adopted by the Governing Body of the ILO at the 20th Session in Geneva 1977.
14
遗憾的是,这些指导方针并未得到长期的贯彻,各公司为追逐利益,常将其抛之
脑后。而且这些规定很少涉及发展和全球贸易中的经济社会权利问题。
有许多跨国公司迫于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制定了公司行为规范,承诺履行企
业的社会责任。这相当于人权法规的“私有化”,因为政府没有办法或不愿意去控
制跨国公司的活动。私有部门建立公司行为规范、自愿报告等制度无疑是一种正确
的发展方向,代表了商业部门为解决道德问题的所做的法律尝试,然而这些制度存
在严重缺陷。首先这些规定的执行是非强制性,依赖于公司的主动性。这意味着公
司的行为与其政策不一定协调77。令人担心的是,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公司可
能会遵守这些规定,可是一旦经济滑坡或国际社会出现动荡,他们就会立即放弃这
些规范。再者,这些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没有无利害关系的机构进行监督,另外值得
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公司之所以制定这些自律制度其目的就是避免相应政府或国际法
规的产生78。
这些行为规范中有许多没有将所有人类应有的人权和劳工权利考虑在内。在很
多这样的规范中,公司都“主动”承诺坚决执行国际人权和劳工法中规定的具有强
制约束力的标准。然而,仅仅制定公司不使用奴隶和童工的行为准则是不够的。跨
国公司首先应该遵守人权规范。不过这些行为准则虽然没有约束力,但却表明他们
认识到公司受人权法的约束,其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确实会影响人们享受人权。这种
认识已引起了一些公司的极大关注,因为诺言一旦做出便难以收回,而且可能会造
成公司间的竞争,使他们屈服于外界的法规和有约束性的规章。遗憾的是,这些自
主行为准则中没有一个明确保证公司将努力维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所以都没
有实际效用79。
可是直到最近,联合国都一直在鼓励公司采取这种自愿规范方式。《联合国全
球宪章》敦促各个公司遵守有关环境、劳工和人权规范的八大基本原则。人们普遍
认为该宪章并未发挥作用,因为它没有一个独立的监督或执行机制。而且其中的规
范是非常基本的、非强制性的,公司即便在宪章上签了字,也无需立即对其行为作
大的改变,还可以出现在联合国网站上,得到正面的宣传。
好在国际社会这种依赖自愿规范的态度正在改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下属的促
进和保护人权委员会正在考虑通过新的《跨国公司责任规范》。如果草案通过,跨
国公司可能会和联合国成员国一样受到联合国人权官员的监督。该规范呼吁各大公
司“定期接受联合国的监督检查”,确保他们达到现有的人权、劳工和环境标准
77
Bart, Kenneth and Baetz,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ssion Statements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1998) 33 (6)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823
78 Cunnigham, N. and Rees, J.,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1997) 19(4) Law & Policy 363,
370
79 Thusing, Rolf., “Codes of Conduct: A Growing Concern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Blanpain, Richard (ed.)
Bulletin of Comparative Labour Relation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Social Challenges of the XXIst Centur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The Hague/London/Boston, 2000. p.95
15
80
。这是联合国放弃自愿规范方式,开始对跨国公司采取直接监控的第一步。如果
各大公司希望将来有良好的声誉,那么他们现在就应该改善公司的人权状况。
5.2.3 国际法庭案例
国际法的一般法规适用于公司以及个人这一概念可以说在纽伦堡审判中得到了
最具体的体现。《纽伦堡宪章》同意对一个“团体或组织”提起诉讼并允许法庭宣
布某个实体为犯罪组织。纽伦堡审判为人权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它宣称:
国际法既对国家也对个人提出了义务和责任。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违
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是由个人而不是抽象的实体实行的,只有惩罚犯下罪行
的个人才能有效地执行国际法中的规定81。
美国告 Flick82、美国告 Krauch83 以及美国告 Krupp84等案例中,几大德国公司
的领导人被指控犯有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虽然是对个人进行起诉,法庭始终围绕公
司责任问题进行辩论85。从语言表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法庭认为公司违反了国际
法。这些案例再一次肯定了公司完全有可能有犯罪意图86。
自纽伦堡审判后,国际法开始延伸至私有部门87。欧洲人权法庭88和美国法律89
都认可国际法中规定了个人和组织的义务。人道主义法也逐步将私有行为者纳入其
体系。比如,《日内瓦公约》公共条款 3 设立了最基本的法规,适用于争论各方,
包括私有方。第二号议定书也是为私有部门而定90。另外还有很多条约虽未直接表
达这一观点,但却可以从促进人权的角度进行解释91。显而易见,在上述例子中,
80
UNWIRE, U.N. Rights Committee Considers Monitoring Corporations. Wednesday, August 13, 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unwire.org/news/328_426_7479.asp
81 The Nuremberg Trial. Judg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Trial of German Major War
Criminals. Nuremberg, Sept. 30 and Oct. 1, 1946, Cmd. 6964 reprinted in 41 A M . J. I NT ' L L. 172, 173 (1947). 44.
82 United States v. Flick 6 Trials of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 Nuremberg Military Tribunals Under Control Council
Law No. 10, at 1, 1216-23 (1949). http://motlc.wiesenthal.org/pages/t021/t02194.html
83 United States v. Krauch et al. (Case VI), 8 Trials of War Criminals, 1081, 1169-72 (1952).
84 United States v. Krupp Available http://www.ess.uwe.ac.uk/genocide/cntrl10_trials.htm#Krupp
85 For example, in Krupp, the court states, “The Krupp Firm, through defendents […] voluntarily and without duress
participated in these violations.” Ratner, P.478 Following in this line of jurisprudence, the I. G. Farben (US v. Krauch
et. Al.) case states, “Such action on the part of Farben constituted a violation of the Hague regulations.”
86 Talisman, Supra note 71,. P.80 B i.
87 Clapham, Andrew, Human Rights in the Private Sphere, Oxford Monographs in International Law 1996 at 99-102
88 Paust, Jordan J., “Human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of Private Corporations”, in Vanderbil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35, Number 3 May 2002, p.814
89Kadic v. Karadzic, 70 F.3d 232 (2d Cir. 1995)
90 Geneva Convention Relat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Civilian Persons in Time of War, Aug. 12, 1949, art. 3, 6 U.S.T.
3516, 3518-3521, 75 U.N.T.S. 287, 288-289; Geneva Convention Relative to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f War, Aug.
12, 1949, art. 3, 6 U.S.T. 3316, 3318-3321, 75 U.N.T.S. 135, 136; Geneva Convention for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Wounded, Sick and Shipwrecked Members of Armed Forces at Sea, Aug. 12, 1949, art. 3, 6 U.S.T.
3217, 3220-3223, 75 U.N.T.S. 85, 86; Geneva Convention for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Wounded and
Sick in Armed Forces in the Field, Aug. 12, 1949, art. 3, 6 U.S.T. 3114, 75 U.N.T.S. 31, 32.
91 Protocol Additional to the Geneva Conventions of 12 August 1949, and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Victims of Non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s, June 8, 1977, art. 13, 1125 U.N.T.S. 609.
16
以及在许多条约中,虽然没有直接这样说,但是可以按照有利于促进人权的意思理
解,即国家和个人都对国际人权法负有义务。
5.2.4 同犯
跨国公司还可能沦为同犯,与他人共同违反国际法规。比如,当公司与国家
行为者共同参与国际法禁止的行为。《反酷刑公约》92、《种族灭绝公约》93和
《禁奴公约》94 等都禁止公司参与某些领域的活动,否则将视为同犯。这种同犯的
概念仍在发展中,但并非一个新概念。纽伦堡、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的刑事法庭都
帮助发展了这个概念并确立了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根据这个概念,那些参与策划
或协助及教唆实施反国际法行为的人或组织都需负刑事责任。Zyklon B 一案是二战
审判中最早的几个案例之一。涉案的工业家被认定有罪,因为他们当时很清楚自己
生产的那些气体的用途。Flick 案中95,被告因为德国人提供经济支持而被判有罪。
美国 v. Krauch 案中96那些制药业的工业家们也被判有罪,因为他们在给德国人提
供药物时知道那些药物将用于囚犯身上做试验。前南斯拉夫人道罪犯国际法庭和卢
旺达人道罪犯国际法庭发展并运用了非国家行为者同犯的概念,也在国际法中引入
了协助与教唆(aid and abet)这一概念97。
人权的责任必须超越直接违犯的范畴,这点对于促使跨国公司保护和促进人权
来说至关重要。许多最严重的侵犯人权的事件都发生在跨国公司成为同犯的情况
下,都是在公司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情况下发生的,必须受到管制,必须强调跨国
92
The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prohibits torture "inflicted by or at the instigation of or with the consent or
acquiescence of a public official or other person acting in an official capacity."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Dec. 10, 1984, art. 1(1), 1465 U.N.T.S. 113, 113 (entered into
force June 26, 1987) The Torture Convention requires states to criminalize any act "that constitutes complicity or
participation in torture." id. 4(1)
93 The Genocide Convention, for example, prohibits both complicity and conspiracy to commit genocide, as well as
prohibiting genocide itself. Genocide Convention, supra note 68, art. 3.
94 The Supplementary Slavery Convention establishes liability for "being an accessory thereto" of the enslavement of
another person, or "being a party to a conspiracy to accomplish any such acts." Supplementary Convention on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the Slave Trade,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Similar to Slavery, Sept. 7, 1956, art. 6 266 U.N.T.S. 3,
43.
95 U.S. v. Flick, at 1, 1216-23 (1949).
96U.S. v. Krauch et al., 1169-72 (1952).
97
See generally Brief of Amici Curia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Scholars in
Support of Plaintiffs-Appellants, Doe v. Unocal Corp., 248 F.3d 915 (9th Cir. 2001), at 7-19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zes concept of complicity and does not require actual participation), available at
www.aclu.org/library/iclr/2000/iclr2000 6.pdf The ICTR actus reus for aiding and abetting is “practical assistance,
encouragement, or moral support which has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perpetration of the crime," Prosecutor v.
Furundzija, IT-95-17/1-PT (Dec. 10, 1998), P 249. with moral support constituting “a significant legitimising or
encouraging effect on the principals.” Furundzija, id. p.232. Furthermore, the ICTR concluded that the mens rea of
aiding and abetting is that the accomplice, “have knowledge that his actions [would] assist the perpetrator in the
commission of the crime"; it required neither intent to commit the crime nor even knowledge of the exact crime to be
committed. Furundzija, id. p.246. Importantly, the ICTR concluded that this defin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rying
accomplices separately from the principal offender is compatible with all domestic law systems. Furthermore, th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maintains this concept by holding liable a person who,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aids, abets or otherwise assists in its commission.”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July 17, 1998, U.N. Doc. A/CONF.183/9 (1998), art. 25, 3(c).
17
公司不仅要避免成为同犯,而且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其影响范围内谴责损害人权
的现象98。
5.2.5 国内法庭法规.
跨国公司可能会单独违反国际法也可能作为同犯触犯到关系个人的国际法99。
适用于个人的原则也同样对跨国公司有规范作用。前部分所介绍的概念既适用于个
人(自然人)100 也是适用于公司(法人)101。这体现了对国内法中公司问责制的
广泛认可102。自纽伦堡审判以来,国际法的管辖也覆盖到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法管
制个人和公司看来已成趋势103。尽管国际社会还不太愿意将国际刑法用于跨国公
司,但这种观念已经根植。
起诉跨国公司违反国际法的案例首先在美国出现。《外国人民事侵权行为索赔
法案》104 为外国人就境外发生的违反国际法行为寻求民事赔偿提供了条件。一家
私有企业就是一个法人,从本质上来说,不能豁免于美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管辖105。
既然个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触犯了国际法需为此负责,在同样情形下,公司没有理由
可以逃脱罪罚。
到目前为止,最高法院,第二巡回院甚至地区法院中也没有一个案例表明公司
“从法律上来说,不可能违反为约束国家而制定的法律” 106。第二巡回院的大量
案例都承认跨国公司有可能违反国际法,而且都含带个人必须承担责任的意思107。
98
Human Rights Watch, The Price of Oi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Nigeria's Oil
Producing Communities, Summary, at http://www.hrw.org/hrw/press/1999/ feb/nigsumm.htm (last visited June 5,
2001).
99 Paust, Supra. Note 95, p.803
100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documents use the terms "juridical person," "legal person," "juristic persons" and
"corporations" to refer to the organizations recognized as having legal status. Clapham, Andrew in Addo (ed.), Supra
note 6, p. 152, n.24
101
Addo, Supra. note 6, p.8-9 (noting the "growing consensus that MNCs are bound by those few rules applicable to all
international actor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 prohibitions of slavery and forced labour, genocide, torture, extra-judicial
murder, piracy,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apartheid)
102 It is a general principle of law that corporations are subject to domestic law. Paust, Supra note 89, p.803
103 Clapham in Addo, Supra note 6 p.160-71 (discussing Nuremberg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corporations).
104 In Filartiga v. Pena-Irala, 630 F.2d 876at 887 (2d. Cir. 1980), it was decided that the US courts were bound by the
law of nations and that 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did exist. This allowed the ATCA to become a widely used tool to
vindicate international law violations. In Kadic v. Karadzic, 70 F.3d 232 (2d Cir. 1995), the Court held that individuals
could be held liable for certain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whether acting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tate or as
private actors.
105 Paust, Supra note 95, p.803
106 Talisman, Supra. Note 71, p.74, 2.a.
107 In Jota v. Texaco Inc., 157 F.3d 153 (2d Cir. 1998) the Court did not address the jurisdictional question regarding
whether MNCs could be held liable and therefore had no reservations about the ATCA reaching corporations. Again,
in Wiwa v. Royal Dutch Petroleum Co., 226 F.3d 88 (2d. Cir. 2000), the court did not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over MNCs. This indicates that subject matter does exist. Similar jurisprudence exists in Bigio v.
Coca-Cola Co., 239 F.3d 440 (2d Cir. 2001) and in Aguinda v. Texaco Inc., 303 F.3d 470 (2d Cir.2002.) Both of these
cases were dismissed after painstaking efforts involving whether a violation of the law of nations took place and forum
non conveniens, which would have been completely unnecessary if 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had not existed for
MNCs.
18
第二巡回院以外的法院直接处理了这个问题,认为跨国公司可以被追究责任108。而
且大不列颠法庭已开始放宽“不方便法院原则”,允许原告在英格兰起诉英国公
司,而不需要到违法行为发生地进行109。这为解决大量有关健康和劳工的纠纷打开
了方便之门110。
此案将缩小有关跨国公司的国际法和违反人权的的责任之间差距。跨国公司的
律师至少现在已在法庭上直面他们的受害人并承认这些违反人权的现象确有发生。
虽然这些案例都还没有最终判决,但是他们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并且对跨国公司的
名誉造成了永久性的危害。跨国公司的董事们不得不承认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
种状况,即使这种方法意味着牺牲眼前利益以建立当地享有人权的稳定社区也值
得。
5.2.6 惯例法
国际法准则监管了个人和公司的行为111。无论国家是否允许,国际惯例法禁止
某些行为,并对所有国家都有约束力。条约迫使国家行使这些义务,国际法不只是
规定国家行为,而且正朝着扩大非国家实体的责任和权利的方向发展。在现实情况
下,广义上的协议和条约使得个人权利和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12。国际法庭也
同意这一观点,并认为,“应该把国际手段放到当时盛行的完整法律体系框架中进
行解释和应用113。”
同时,国际法的阐释者“必须考虑到之后 50 年里发生的变
化,而且紧接的法律发展也必定会影响到对它的阐释。” 114 因此,这其中自然包
括了国际惯例法和条约法。
108
The Ninth Circuit more explicitly recognized that a corporation could be sued under the ATCA in Doe v. Unocal
Corp., Nos. 00-56603, (9th Cir. Sept. 18, 2002).24 According to the Doe court, “a threshold question in any ATCA
case against a private party such as Unocal, is whether the alleged tort requires the private party to engage in state
action for ATCA liability to attach, and if so, whether the private party in fact engaged in state action.” The court,
citing Kadic, held that because the complaint alleged jus cogens violations (including rape, torture, and summary
execution), no state action was necessary and Unocal could be held liable. Other cases that held corporations potentially
liable are: Beanal v. Freeport-McMoran, Inc., 197 F.3d 161 (5th Cir. 1999); Abdullahi v. Pfizer, Inc., No. 01 Civ.
8118, 2002 WL 31082956 (S.D.N.Y. Sept. 17, 2002); Wiwa v. Royal Dutch Petroleum Co., No. 96 Civ. 8386, 2002
WL 319887 (S.D.N.Y. Feb.28, 2002); Bodner v. Banque Paribas, 114 F. Supp. 2d 117, 127-28 (E.D.N.Y.2000);
Iwanowa v. Ford MotorCo., 67 F. Supp. 2d 424, 445 (D.N.J. 1999) (“No logical reason exists for allowing private
individuals and corporations to escape liability for universally condemned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merely
because they were not acting under color of law.”); Eastman Kodak Co. v. Kavlin, 978 F. Supp. 1078, 1090-95 (S.D.
Fla. 1997) (holding that 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 existed in an ATCA action against a Bolivian corporation)
109 Meeran, Richard., “The Unveil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Direct Approach,” in Addo, Supra. Note 6, p.
162
110 For example, see: Ngcobo and Others v. Thor Chemical Holdings Ltd., TLR 10 November 1995;
Sithole & Others v. Thor Chemical Holdings Ltd. and Another, TLR 15 February 1999; Connelly v. RTZ [1996] 2 WLR
251; Lubbe & Others v. Cape PLC; Afrika and 1539 Others v. Cape PLC [1999] A no. 40; Mphahlele & 336 Others v.
Cape PLC [1999] M No. 146
111 Paust, Supra note 95, p.811
112 Clapham, Supra note 81, p.98
113
Clapham in, Supra. Note 81 at 99, citing Advisory opinion of the ICJ on the Legal Consequences for States of the
Continued Presence of South Africa in Namibia (South West Africa) [1971] ICJ Rep. 31, P 53.
114Ibid.,
Clapham 99
19
对国际法涵盖跨国公司的怀疑已经开始减少。不完全的,狭义的法律定义通常
导致对法律责任的权益保留,但其实无需对法律的定义下结论。美国,英国和欧洲
人权法庭对法律的阐释显然并不是僵化的,通过他们的刑法和罪行,可以看到他们
在这个问题上的改进。大多数法律规则,包括法律总则以及有关公司的法律细则,
如果对于他们的定义足够灵活的话,正如国际法庭建议的那样,应该讨论公司管理
改革所关注的问题。最大的障碍莫过于除了个人的刑事责任在法律中还没有追究公
司刑事责任的根据。动态的阐释在国际人权法中已经得到了应用115。就对象而言,
欧洲人权法庭和联合国人权法庭对法律进行了广义的阐释,甚至把动态的人权法律
规则运用到了法人团体的身上116。
总体上国际法的执法力度不够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受国际法的约束。同样,在这
一领域中缺乏刑事诉讼并不表明这些规则没有对公司起到制约作用。现行的国际法
必须通过国内法律体系来实施。对跨国公司来说,这会关系到与政府的关系,因为
对于政府有责任实施相关法律以保障每个人的权益117。对于执法机制的讨论,或者
执法机制的缺乏并不应使我们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之前所提及的行为是受到禁止
的,而且公司对这些行动的参与也意味着违反国际法。
国际特赦组织认为一个法人团体有两个职责。首先就是在其影响力范围之内保
护人权,其二就是在总体上支持人权保护118。这包括对人权问题发表公开言论,游
说政府,协助非政府组织的人权保护活动以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体现对人权的保
护。特别是在歧视,生命,自由,奴役,折磨,人身安全,隐私,财产,宗教,观
点自由,结社自由,劳动标准自由领域中,公司须承担人权责任。重要的是,这些
责任不仅包括公司本身的行为,同时也不应该宽恕或促使其他方违反上述规则。这
些建议表明了任何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法律的效力取决于不成文的道德规范,他们也适用于公司。如果没有人遵守法
律精神,法律就形同虚设。在这个跨国公司的权利和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时代,公司
必须遵守法律以外的原则,比如既定的商业道德,社会道德准则。如此的环境有利
于人权的充分实现,并能带来和平与稳定。在全球市场中,公司法律责任的充分实
现需要统一的行动。随着跨国公司超越国家司法权,国家司法权日益相形见绌。全
115
Addo, Supra note 6, p.21
UNHRC Allan Singer v. Canada, Communication No.455/1991, UN Doc. CCPR/C/51/D/445?1991, reprinted in
1995 Vol.2 IHRR, p.148; ECHR Observer and Guardian v. United Kingdom, Eur. Ct. H.R. Series A.216; (1992) 14
E.H.R.R., p.153
117 Art. 1 of ECHR; Article 2(1) of ICCPR; Article 1 of the ACHR and Article 1 ACPR (African Charter for Peoples
Rights)
118 “The Business Case for Human Rights – Amnest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Bottomley, Stephen & Kinley, David.,(eds.) “Commercial Law and Human Rights”, 1st e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England, p.69
116
20
球体制并不是不可能的。人权法所拥护的标准给有关公司责任的全球体制提供了一
个充分的基础119。
6.0 促进经济社会权利的现实理由
监管必须有一个公平的全球责任框架作基础。这个框架在不牺牲跨国公司的
前提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公司的决策者必须把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纯粹只以获取最
大收益为目的的经济实体的概念抛到一边。在现代开放社会中,跨国公司和市民同
样有责任支持人权理想。正如本论文表明的,为了发展稳定祥和的当地社区,跨国
公司通过影响本地“当家”政府和提供资金以及专业知识以促进人权,其地位举足
轻重。本论文将说明这符合跨国公司的根本利益,直接责任的概念在国内法庭上快
速发展,而且在实施监管的努力中得到体现。
有关跨国公司和人权的监管和其他国际法有着相同的缺陷,那就是缺少执法机
制。这导致了实施和遵守法律都要受到政治意愿的左右,并且是以道德基础为准绳
的。跨国公司和国家,即使受到国际法的约束,但除了几个轰动的案例外,仍然负
责自身的法律实施或者对其行为负责。因此说服政府和跨国公司,让他们相信启动
监管系统来保证社会和经济人权的价值和优势迫在眉睫。
有能力监管自己行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家还没有表现出允许并实施有关方面人权
的政治意愿。尽管国际商界对监管的反对很普遍,但监管在有政治意愿的情况下是
有效的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实施。有关反托拉斯,腐败,自由贸易,恐怖主义
和犯罪行为的义务都监管了跨国公司的活动。现实中,没有跨国公司及其总部国的
决心,没有制定并实施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都是社会中最有
影响力的机构。不幸的是,没有他们的同意改变就无法实现。
现在,跨国公司及其总部国只对最基本的利益作出反应,即盈利最大化和经济
增长。在国际社会中无法建立一个自愿机制以实现社会和经济权利,这说明强制的
可执行的规定非常必要。自发的行动,比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大纲,
和国际劳工组织三方宣言出现于三十年前,很多跨国公司在十二年前就有了个人行
为准则。尽管有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公司行为中违犯人权的现象并没有减
少,社会经济权利也未受重视。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说服这些社会的中坚力量,
遵守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利益,而且,这些国际规则是为实现人权而设,他们
也应该为推动这些规则发挥作用。
所幸,国际政治气候不断变化,公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得到的信息更多,更加
积极,他们正在对之前提到的力量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经济和政治政策中考虑到
119Cassel,
Douglas., Corporate Iniciatives: A Second Human Rights Revolution, in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19 (1996) p.1963
21
国际人权法的因素。新的国际社会有更多的民间非政府组织,活动家团体以及消费
者权益团体。跨国公司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呼吁对于全球范围内
的违反人权的现象进行国际监管。他们采用了各种策略,比如联合抵制,游行,给
违规的公司暴光,以此警告其他跨国公司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的后果。他们迫使金
融机构,投资银行,信用评估社,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认识到子公司的不良人权记
录会对公司投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跨国公司注意到了商业环境的变化,也非常
关注公司的名誉,明智的公司已经对症下药,实施了衡量公司优秀员工的道德标准
和行为准则。国际社会也既而开始致力于实施国际监管。然而,由于在跨国公司有
哪些经济和社会文化权利的职责方面认识混乱,使得监管困难重重。
在社会责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可能因为恪守严格的行为准则而受到
惩罚,因为他们无法在违反人权的国家中开展业务。行为不点的跨国公司趁势进入
本身政府不支持人权的国家,那些民间社会对人权要求不高的国家去开支业务。这
进一步破坏了那来的人权,影响了跨国公司促进人权的意愿。本文认为,考虑到这
种情况,西方的跨国公司应该利用他们巨大的影响力协助公司行为方面人权规则的
制定和实施。西方跨国公司在一个高要求的全球社会中受到众人的关注,如果他们
的亚洲公司行为标准不高,则可能受到抵制,名誉不好,甚至受到法律指控。对于
知名的西方跨国公司和强大的发达国家来说,支持监管对他们是有利的,可以确保
平等竞争,以防对手赶超自己,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增长。
而且,对跨国公司和西方国家来说,推动经济和社会权利 ,使之成为国际监
管中的一项义务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如果缺乏有利于享有社会和经济权利的
环境,比如,缺乏健康设施,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就会导致社区不稳定,人们不满
以及潜在的暴力行为。这种无法忍受的情况如果恶化,通常会造成政治不稳定,既
而出现违反公民和政治权利的想象,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其结果也可能
是公民和刑事责任,比如说壳牌、美孚、 雪佛龙和 Talisman 就得到了这个教训。
这种类型的发展可能导致跨国公司被迫停止或减少业务,把潜在利润拱手让给
没有受到行业行为准则,或者西方公民社会,或是直接责任监控的竞争对手。我们
应该吸取之前的教训。在尼日利亚,石油生产地区政治紧张导致国家石油产量减少
了几乎一半。如果壳牌公司执意要实现社会和经济权利,是可以做到的。那样的
话,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盈利更多。而且,他们的名声也不会一落千
丈,他们的业务和能源勘探业务也不会因此而受挫。
没有建立有利人权的大环境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美孚在印度尼西亚的业务就
是个说明问题的例子。在印尼的亚齐,美孚在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有业
务。后来他们发现该地区陷入暴力,业务无法开展下去。现在,美孚正在接受美国
联邦法庭就其违反人权法的问题接受审讯。亚齐的暴力是长期政治冲突造成的后
22
果,而导火线之一就是亚齐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财富并没有给当地的税收带来好
处。
美孚不应宣称这和他们毫无关系,而应该立即督促印尼政府遵守人权法,并采
取长期的措施保障在人权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社会。然而,美国国务院代表公司干预
了此案件,宣称由于牵涉到美国的“反恐战争”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应该撤消
案件。也许他们是害怕一旦美孚被迫撤除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会造
成当地的局势紧张,而中国和马来西亚则会进而接管此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果美孚
和美国国务院能够对尼日利亚的经历引以为戒,而不是重复他们的错误,并开始对
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发展加大资金的投入,他们就不会和壳牌一样遭受到同样的名誉
和收入上的损失。
亚洲的竞争还不必遵循此类严格的社会规则,因此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西方政
府必须对国际监管施加进一步的压力。跨国公司若想保持竞争力并且争取最大的赢
利就必须利用他们影响力确保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
跨国公司的监管以及对社会经济人权的推动有着十分迫切的理由,除了这些理
由之外,一个好的人权记录被证明对业务是有帮助的。避免负面的报道和诉讼的好
处显而易见。企业越来越注意公司名誉和业绩。从公司角度来看,保护并推动人权
正成为提升公司业绩的有利工具。有良好人权记录的跨国公司,其名誉和形象都得
到了加强,一个稳固的“营业执照”对聘用及保留员工都很有帮助,社会冲突和抵
制的风险也会降低,因此就更有竞争力。而且,他们也不会拿公司的业务来冒险去
支持可能导致当地社会骚乱的政权,糟蹋自己的业务环境 。相反,如果员工身体
健康、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值得信任,那么他们也乐于帮助推动法律、稳定社会以
及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的发展。公司需要吸引有才华的员工并留住他们,这方面的能
力对于评估公司的整体实力来说是最可靠的指标。壳派认为布兰特斯巴事件和多奈
“困境”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司吸引最优秀职员的能力有所下降。其人权和环境
政策的转变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
《国际人权宣言》认为创建一个稳定、法治的社会对国际贸易的长期运作是十
分必要的。人权法能够通过持续、公正地执法加快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这两者相
通,不可分割。人权法在跨国业务上的应用能够促进平等的国际法律体系的发展,
合同得以公平的执行,贪污受贿不再盛行,所有国际公司都有公平进入法律程序的
权利,并且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都是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一个稳定的国
际人权监管机制将促成一个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对投资和繁荣的贸易来说,可预
见性非常重要。任何形式对人权的否定都会造成政治和社会不稳定,产生不可预见
的局面。劳工冲突、资源限制、生产和运输的延误,这些都是繁荣贸易环境的障
碍。一个稳定社会的根基就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跨国公司必须确保所
23
有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国家都通过税收来提供资金和专业知识,并勇于谴责违反经
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行为,以此表现出他们推动人权的意愿和能力。
人权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使国际贸易协议受阻,从而进一步阻碍国际业务的发
展。富于自然资源的地区受到制裁,将导致收入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
易组织都为促进贸易自由化作出了努力。但是,关键时刻的大规模游行使得这些努
力受挫,而且也影响到了其他有关贸易的行动。比如,受阻的《多边投资协议》就
是例子。在人权问题导致制裁之前,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影响力要求政
府来解决人权问题。在国际商业形象进一步恶化之前,他们可以积极地推动人权和
发展。世界贸易体系无法承受更多名誉上的打击,“西雅图之战”就给世贸组织的
形象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并导致相关公司的股价大幅度下滑。
一些跨国公司对环境以及劳动力的剥削行为激发了大量的公众抗议,其影响非
常之大。投资人反应非常强烈。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失败后,那些对社区,员
工和环境负责的公司,没有受到市场下滑的冲击。那些被认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公
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20。有事实证明,推动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名声给予跨国公司和
股东巨大的回报121。
7.0 总结
为了恢复社会对世界贸易体系的信心,确保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成为善意的力
量,国际监管是必须的。如果没有监管,推动人权的跨国公司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知名的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受制于各种条例、社会压力和责任。而世界其他跨国
公司则有权无视人权法,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立法应该利用公司领导人的主动态度
来保障公正,公平,平等的体制,加以适当的监控和有效的实施。这样就能保证模
范公司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得到回报,而不至于在竞争中受挫。
人权法在不断地扩张和变化。人们认识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以及公民和政
治权利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地位也正在得到认可。新的成员,比如跨国公司已经
出现。法律正在适应跨国公司业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正在认识他们保护、促进或
者否定人权的能力。建立监管体制能避免混乱,为国际公司在发展和实施法律过程
中带来令人尊重的影响力,这符合商业利益。另外,社区发展了,社会和经济权利
有保障,就能带来稳定。这是公司开支业务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就会出现公民
和政治的不稳定,甚至是长期暴力都有可能发生。这会严重干扰跨国公司的运营。
世界正在快速规范化,对工业发展来说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人权监管体系非常重要。
120
Marc J. Epstein and Karen E. Schnietz,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Does Pay Off. Ethical Corporation,
3 April 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ethicalcorp.com/content.asp?ContentID=475
121 Ibid.
24
跨国公司希望在国际商界的发展中被视为行业领头人,并名利双收,就必须立刻在
业务的各个方面采取主动,推动监管,推动人权。
25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