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神學 中華福音神學院 2014-15學年上學期 Karl Barth, 1886-1968 1886年生於瑞士Basel 1911-1921於Safenwil擔任牧 職 1914-1916與自由派神學及 其師A. von Harnack、 Wilhelm Herrmann決裂 任教於Göttingen (192125)、Münster (25-30)、Bonn (30-35) 1934 發表巴門宣言 1935 離開德國,回 Basel 任 教,至1962 Karl Barth, 1886-1968 1919 Romans I 1922 Romans II 1924 Göttingen Dogmatics 1927 Christian Dogmatics I 1931 Anselm 1936 Gottes Gnadenwahl 1932-1967 Church Dogmatics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十七世紀正統改革宗 (Reformed Orthodoxy)藏書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Turretin: Institutes of Elenctic Theology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荷蘭清教徒 Maastricht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荷蘭清教徒 Voetius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馬丁路德著作收藏區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馬丁路德著作收藏區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普遍啟示 與 特殊啟 示」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關於莫札特 的藏書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造訪巴特故居,Basel 任重道遠… 巴特與福音派神學 早期福音派的巴特研究 Cornelius Van Til, The New Modernism (1946) G. C. Berkouwer, The Triumph of Grace in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1956) Cornelius Van Til, Christianity and Barthianism (1962)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1978) 九零年代:巴特主義東山再起 David Ford, Regius Professor of Divinit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1-present) John Webster, Lady Margaret Professor of Divinity, University of Oxford John Webster 與 Colin Gunton創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Theology (1999) 九零年代:巴特主義東山再起 Daniel Migliore George Hunsinger, How to Read Karl Barth (1993) Bruce McCormack, Karl Barth’s Critically Realistic Dialectical Theology (1995) John Webst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rl Barth (2000) 當代保守福音派對巴特主義的回應 Sung Wook Chung, ed., Karl Barth and Evangelical Theology: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2007) Gibson and Strange, ed., Engaging with Barth: Contemporary Evangelical Critiques Ryan Glomsrud, 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 (現任 加州西敏神學院歷史神學副教授) 思想背景:(新)康德(主 義) (Neo-)Kant(ianism)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本體(noumena)與現象(phenomena) 時間與空間:人類意識用來感知事物的先決條 件,先驗而非後驗 物自體(das Ding an sich: thing-in-itself)的不可知性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先驗綜合判斷(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 先驗判斷:2+2=4 後驗判斷:雪是白的 分析判斷:王老五都是男人(謂詞已包含主詞) 綜合判斷:阿明當爸爸了(謂詞提供主詞所不包含的新信 息) 後驗判斷:Erfahrungsgegenstand 分析判斷:Denknotwendigkeit 理性主義的困境:分析判斷+先驗判斷=循環論證 經驗主義的困境:綜合判斷+後驗判斷=缺乏必然性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先驗分析具必然性與普遍性,但不能提供新知識; 後驗分析不具必然性或普遍性,亦不能提供新知識; 後驗綜合能能提供新知識,但不具普遍性或必然性 綜合先驗判斷(synthetic a priori):具普遍性與必然 性,且提供新知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形上學的不可能性 純粹理性二律悖反 「上帝」:在純粹理性的範圍內乃regulative principle,而非constitutive principle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上帝」在實踐理性的範圍內必須是constitutive principle: “These ideas [including God] become immanent and constitutive inasmuch as they are grounds of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real the necessary object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 (the highest good).” 超昇法論證(transcendental method) 巴特論聖經與啟示 “Ludwig Feuerbach: Mit eineim polemischen Nachwort” (1927) “費爾巴哈:附錄一段批判性的 結語”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巴特欲「向費爾巴哈誇勝」(“laugh in the face of Feuerbach”) Marburg Neo-Kantianism 將「超昇法」視為康德主義的核心 新康德主義對「經驗」的重視 巴特:康德主義?新康德主義?皆是?皆非? 從「宗教經驗」到「信心的認識」 巴特與康德 “All of his efforts in theology may be considered, from one point of view, as an attempt to overcome Kant by means of Kant; not retreating behind him and seeking to go around him, but going through him” (Bruce McCormack) 巴特:「神是神,世界仍是世界」;「全然的他 者」;對形而上學的否定 神學?人類學? 費爾巴哈 對辯證唯物史觀做出貢獻 西方無神論者不太提,但神學家卻常討論 生於1804年 以修習神學起家 在海德堡大學接觸到黑格爾思想 在柏林大學師從黑格爾,也修習士來馬赫的課 費爾巴哈 巴特:「費爾巴哈的目的很簡單,但很龐大:他要嚴 肅對待士來馬赫與黑格爾,非常嚴肅地對待,就在他 們彼此同意的那點上,即上帝的非客觀性」 但黑格爾不是強調「絕對精神」的客觀性嗎? 費爾巴哈嚴肅對待黑格爾,是將他搬得頭上腳 黑格爾視基督教的真形式為「精神」的至高顯現,而黑 格 爾的唯心論認為「人是精神」 費爾巴哈將兩個類詞顛倒:「精神是人」 黑格爾:精神>物質;費爾巴哈:物質>精神 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沒有人,就沒有宗教意識與精神 -宗教的本質是人類的自我投射 -上帝是人類的鏡中映像 的 -宗教意識不是客觀存在的「精神」,而是人類 自我意識 -神學的本質是人類學 -基督教的本質是偶像崇拜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 費爾巴哈並非當今意義上的無神論,而是康德式的不可知論 “I cannot know whether God is something else in himself or for himself than he is for me; what he is to me is to me all that he is for me.” 費爾巴哈不認為宗教是不好或無價值的東西 宗教是人類這物種對自身的無限性與絕對性的一種投射 宗教在過去的歷史階段已完成了其使命,現在我們應該了解 宗教以人為本的本質了 第二部份:宗教的本質並非神學──對神學的批判(特指哲 學性的抽象神學、不再反映人類本性的神學)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 「宗教的本質」: “Religion, at least the Christian, is the relation of man to himself, or more correctly to his own nature (i.e., his subjective nature); but a relation to it, viewed as a nature apart from his own. The divine being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human being, or rather, the human nature purified, freed from the limits of the individual man, made objective—i.e., contemplated and revered as another, a distinct being. All the attributes of the divine nature are, therefore, attributes of the human nature.” 《基督教的本質》:「意 識」 -人與動物的基本差異:宗教 -為何動物沒有宗教?動物只有個體的自我意識,人類 物種有集體的自我意識 -宗教意識 =對「無限」與「絕對」的意識-宗教使人覺 得自己有限、相對,這證明人類意識是無限而絕對的 -動物不知道自己的限制;能感到自己有限、相對的, 只有人類 有限的存有無法感到限制,唯有無限的 存有能感到限制 《基督教的本質》:「意 識」 人的個體誠然是有限的,因此會有在無限者面前 感到自己的限制的這種宗教意識 但人能感到自己有限,就代表他屬於一個無限的 存有;無限者乃是人類這物種 “It is true that the human being, as an individual, can and must… feel and recognise himself to be limited; but he can become conscious of his limits, his finiteness, only because the perfection, the infinitude of his species, is perceived by him, whether as an object of feeling, of conscience, or of th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基督教的本質》:「意 識」 宗教意識(『無限』與『絕對』)= 人對人類意識 之無限的意識、對「人性」之無限的意識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e is nothing else tha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r,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infinite, the conscious subject has for his object the infinity of his own nature” 人作為主體(subject),將自我意識投射於一個假 客體(pseudo-object),這客體其實不是神,而是 人自己的主體 《基督教的本質》:「投 射」 宗教意識的主體與客體:主詞與謂詞(predicate) 缺乏謂詞的主詞是空洞的;「神」這字本身無任 何意義,是具體的謂詞(如『神是愛』)賦予其 意義 謂詞定義主詞 the “what the subject is lies entirely in the attributes of subject” 「若謂詞是真的主體,這就證明若關於上帝的形 容其實是人的屬性,那麼這些謂詞的主體其實也 是人性」 《基督教的本質》:「投 射」 神與人之間「存有的類比」(analogia entis):上 帝的屬性「類比於我們的屬性」 宗教其實不外乎人類將自己的形象投射於一個我 們稱之為「神」的假客體;這客體(神)其實就 是主體(人) 宗教的本質就是偶像崇拜;神學的本質就是人類 學 巴特回應費爾巴哈 徹底倒轉「主詞-形容類詞」的關係:論及上帝,主 詞定義形容類詞(只有受造物才被形容類詞定義) 「神是愛」 自然神學導致費爾巴哈的「投射論」 費爾巴哈「並非只是懷疑主義者與否定者」 費爾巴哈正確地提出「若關於上帝的形容其實是人的 屬性,那麼這些形容類詞的主體其實也是人性」 巴特回應費爾巴哈 自然神學是現代意識神學(自由派神學)的種籽 「正確的神學的起點,正是史特勞斯與費爾巴哈 的難題被視透且被取笑的那一點」 “Proper theology begins just at the point where the difficulties disclosed by Strauss and Feuerbach are seen and then laughed at” (Protestant Theolog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 554). 信仰的類比 巴特 vs. 自然神學:Analogia Entis 存有的類比(Analogia Entis) 單義(univocal):不相似,卻共通,如「貓」與 「狗」皆為「動物」 複義(equivocal):相似,卻不共通,如「真人」與 「畫中人」 神的名字:單義或複義?若全然單義,則神人之間並 無本質區別,神則非超越者;若全然複義,則神乃不 可知者 類比:神的「智慧」與人的「智慧」,非單義亦非複 義,乃「類比」 上帝是類比因(analogical cause):神造人時,將類比 於祂的屬性賜給人,因此人能以類比語言來言喻祂 巴特 vs. 自然神學 自然神學:藉由觀察自然以明白恩典 例:藉由體會人間的愛,來明白神的愛 從經驗觀察與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s)推論上 帝的存在、屬性等 理性、邏輯是中立的,不論信與不信,皆可用其 推論上帝的存在與屬性 信仰的類比 vs. 存有的類比 巴特論安瑟倫:Anselm: Fides Quarens Intellectum (1931) 安瑟倫Proslogion:「本體論證」 1. 上帝是至大者,沒有比上帝更大的存有 明白 2. 「上帝」這概念存在人的思想中(『就連愚昧人都能 這概念』) 3. 一個同時存在於思想與現實中的存有,比單單存在於 思想中 的存有更大 4. 如果「上帝」只存在於人的思想中,那麼我們就能想出 一個 比「上帝」這概念更大的存有的改念,亦即一個 「存在於思 想中又存在於現實中的至大者」 5. 但「上帝」這概念的定義就是「至大者」,我們無法 想像一 個比「上帝」更大的存有 6. 因此,上帝存在於現實中 信仰的類比 vs. 存有的類比 巴特:安瑟倫論上帝的存在,並非論證,而是解 釋(explicatio) 信心追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信心的理解(intellectus fidei):認知之理(noetic ratio)相應於本體之理(ontic ratio) 本體之理分為:真理之理(ratio veritatis)= 神的話 語(基督、聖經*);信心之理(ratio fidei)= 教會 對真理的認信(Credo) 認知的理性 = 理解之理ratio intellectus (人類理性的 理解) 信仰的類比 vs. 存有的類比 信心之理必須呼應真理之理、理解之理必須呼應 信心之理,此時人的理性才能有份於神的真理, 達成「信心的理解」,即真知識 「信仰的類比」(Analogia Fidei):參特土良、愛 任鈕、奧古斯丁,羅十二6「或說預言,就當照著 信心的程度說預言」(ἀναλογίαν τῆς πίστεως) *安瑟倫相信聖經是 ratio veritatis,但巴特認為只有基督 在嚴格意義上是 ratio veritatis 聖經:巴特vs.福音派 巴特論聖經與啟示 Bruce McCormack: 巴特的 “Critical Realism” 「實存主義」(realism): 反對自由派神學的唯心主義及主觀主義 以上帝為神學的出發點 「批判」(critical): 康德的批判哲學 人不可能用理性、經驗去找到神 巴特論啟示與聖經 聖經「成為」神的啟示: “The Bible is God’s Word to the extent that God causes it to be His Word, to the extent that He speaks through it… The Bible, then, becomes God’s Word in this event, and in the statement that the Bible is God’s Word the little word ‘is’ refers to its being in this becoming. It does not become God’s Word because we accord it faith but in the fact that it becomes revelation to us.” (CD I/1, 119-20) 福音派論聖經 聖靈逐字默示 聖經本身就是神的啟示 宗教改革神學對人類經驗、理性的「批判」聖 經的必要性 巴特的預定論 Gottes Gnadenwahl (1936) 將「道成肉身」與「預 定揀選」劃上等號 巴特Critical Realism 最成熟的表述 「神恩典的揀選是啟示的真理 (Offenbarunswahrheit)。更確切地說:是聖經的真理。 完全切確地說:是耶穌基督裡的真理 (Wahrheit in Jesus Christus)。因此我們否認兩件事:[神的揀選]不 是理性邏輯的必然結論 (Denknotwendigkeit),也不是 經驗觀察的對象 (Erfahrungsgegenstand)。」(11) 巴特主義兩大要害 傳福音無果效 矮化聖經,導致與自由派相同的主觀主義 (仍是 「人找神」,無法「向費爾巴哈誇勝」) 鐘馬田 (Martyn Lloyd-Jones) 評范泰爾 《Christianity and Barthianism》: “It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is book at the present time. It shows clearly why the Barthian teaching has been so ineffective in the life of the church.”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1964) 福音派當持何立場? 歸正:回歸聖經、堅持聖經無誤 福音:佈道、宣教、傳純正福音 切勿閉門造車,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