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什么是比较文学(2012).

advertisement
第三讲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性质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usan Bassnett: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Sooner or later, anyone who would claims to be
working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to try and answer
the inevitable question: What is it? The simplest
answer is th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volves the study
of texts across cultures, that it is interdisciplinary and
that it is concerned with patterns of connection in
literatures across both time and space.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ost people do not start wi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y end up with it in some way or other, travelling
towards it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departure.
Sometimes the journey begins with a desire to mov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 single subject area that
might appear to be too constraining, at other times, a
reader may be impelled to follow up what appear to be
similarities between texts or autho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some readers may simply be following the view
propounded by Mathew Arnold in his Inaugural
Lecture at Oxford in 1857 when he said:
Everywhere there is connection, everywhere there is
illustration. No single event, no single literature is
adequately comprehended except in relation to other
events, to other literature.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 could almost be argued that anyone who has an interest in books
embarks on the road towards what might be term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ading Chaucer, we come across Boccaccio; we can trace
Shakespeare’s source materials through Latin, French, Spanish and
Italian; we can study the ways in which Romanticism developed
across Europe at a similar moment in time, follow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Baudelaire’s fascination with Edgar Allan Poe enriched his
own writing, consider how many English novelists learned from the
great 19th century Russian writers (in translation, of course), compare
how James Joyce borrowed from and loaned of Italo Stevo. When we
read Clarice Lispector we are reminded of Jean Rhys, who in turn
recalls Djuna Barnes and Anaïs Nin.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list of examples we could
devise. Once we begin to read we move across
frontiers, making associations and connections, no
longer reading within a single literature but within
the great open space of Literature with a capital L,
what Goethe termed Weltliteratur. Goethe noted
that he liked to “keep informed about foreign
productions” and advised anyone else to do the
same.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o
me,” he remarked, “that poetry is the common
property of all mankind.”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比较文学”术语的历史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个术语的是两个法语教师:
诺埃尔(Noël)和拉普拉斯(Ernest Laplace),他们编
写了一部各国文学选集,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1818年出版。
“比较文学”术语的历史
法国学者维尔曼(Francois Villemain,1790-1870) 于1827-1830
年在巴黎大学开设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他在1829年出版了一部
著作,取名为《比较文学研究》。
1830年,让·雅克·安倍尔(Jean-Jacques Ampere,1800-1864)接
替维尔曼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当时的论文、论著和讲座只
是罗列史料,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谈不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
带有某些比较文学性质而已。
“比较文学”的不同称谓





英语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法语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西班牙语 literatura comparada
意大利语 letteratura comparata
德语 L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
(“比较的文学历史”)
“比较文学”的不同称谓
 日语:hikaku bungaku
 中文:比较文学
章锡琛翻译日本学者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中,最早使用了这
个中文名称(该译本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另有学者提出,最早使用、介绍比较文学的是黄人。黄人在1904年
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分论》中,提到波斯奈特及其论著《比较文学》
(孙景尧:《沟通》。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34页)。
2. “比较文学”学科名称容易造成的误解
 以为这是一种“文学”;
 以为就是“文学比较”;
 以为比较文学的目的就是“比较”优劣、高下。
3.改名称的尝试
曾出现了“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艺学”、等名称。但“比较文学”已约定俗成,
为比较文学研究者广泛接受。
韦勒克(René Wellek):
“比较”文学已成为专指超越某一种民族文学界限的文学研
究的特定术语。抱怨这个术语在语法有毛病,坚持要把它
换成“文学的比较研究”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大用处,因为
人人都懂得那个简单说法的意思。
布洛克(Haskell Block):
“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
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视域里,
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各种文学关
系进行的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其研究宗
旨是揭示民族文学特色,寻求世界文学
的共同规律。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民
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与国别文学(民
族文学)的关系
二、比较文学与国别文学(民族文
学)的关系
1.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一个历史形成性的、稳定的
种族内产生的用同一种语言创作的文学,它在美学标准
和创作上具有历史继承关系,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
化特质。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国别文学包含一种以上民族文学。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苏联文学等。
少数情况下,一种民族文学包含一个以上国别文学,
如阿拉伯文学、日耳曼文学。
二、比较文学与国别文学(民族文学)
的关系
国别文学——一国之内的文学
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研究
 中国的“苦难”主题小说研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伤
痕》)
 外国的“苦难”主题小说研究(《悲惨世界》、《童年》、《在人
间》、《大卫·科波菲尔》、《苦难的历程》)
比较文学——两国之间的文学比较研究
如:中西爱情诗之比较
比较文学—两国之间的文学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之比较
西方诗长于“慕”,中国长于“怨”;西方诗直率,中国诗委婉;
西方诗深刻,中国诗微妙。西方诗以铺陈胜,中国诗以简隽胜。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载《诗论》)
萨福:《相思》
W.B.叶芝:《当你老了》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
拜伦:《想当初我们俩分别》
萨福:《相思》
亲爱的妈妈,
我简直没法再纺织,
神魂被爱神控制,
心系那消瘦的青年。
A Red, Red Rose
by Robert Burns (1759 – 1796)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初开;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
我爱你是那么深切;
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化;
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之流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让我和你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亲爱的,
即使我们万里相隔。
袁可嘉 译
When We Two Parted
by George Gordon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查良铮译)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含蓄、委婉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
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
庭筠:《更漏子》)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含蓄、委婉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
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一)、什么是世界文学?
歌德与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构想
 歌德:“•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
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
临。” (《歌德谈话录》1827年1月31日)
“Nowadays, national literature doesn’t mean much: the age
of world literature is beginning, and everybody should
contribute to hasten its advent.”
歌德与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构想
 马克思、恩格斯: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
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
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
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
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
种世界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1848)
“National one-sidedness and narrow-mindednes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ssible, and from the many national and local
literatures, a world literature arises.’
“世界文学”概念
 韦勒克:世界文学“现在指的是从爱尔兰
到新西兰的所有文学,或者是已经成为各
个民族的一份共同遗产的古典作品”。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7年,第1卷,第291页。)
 雷马克:世界文学“通常研究经过时间考
验肯定下来的伟大的文学。因此,当代文
学不常包括在‘世界文学’这个术语之
内”。
“世界文学”概念
“世界文学”可以有几种划分:
1.各民族文学一般意义上的总和;
2.各民族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
3.超越民族界限广为流传,并经由许多时代而永远为读者所喜爱。
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曹雪
芹等这些文学巨匠们的文学遗产;
4.(歌德、马克思)超越民族和时代,体现了世界文学意识和世界性
视野,表达人类普遍文化精神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 比较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世界文学通常指的是作品,而
且往往是世界文学经典作品。即使是“世界文学研究”,
也是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分别地去研究。如果是“世界文
学的综合研究”,则属于比较文学范畴,但对象不仅是世
界文学经典,也包括二三流作家、作品。
如:1.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创伤记忆”(traumatic memory)
2.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苦难”主题
3.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意蕴与意境
马致远:《天净沙》
刘禹锡:《乌衣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意蕴与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元好问:《颖亭留别》)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
On the Metro Station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the wet, black boughs.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Ezra Pound)经由日文注释对中国意象诗歌发生兴趣,引导了美国诗歌的意象
派运动。庞德还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按照他对意象的理解作了改译。如翻译李白
的 “惊沙乱海日”译为:
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
(叶维廉译:Startling sand confounds the sun above the vast sea.)
将“荒城空大漠”译为: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美国意象派诗歌
CANTO 49
Ezra Pound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The reeds are heavy; bent;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诗章》(Cantos)第四十九章
庞德
雨,荒江,旅人。
冻雨,闪电;豪雨,暮天。
小舟中的孤灯。
芦苇的沉重,低垂。
竹林萧萧,似在泣诉。
美国意象派诗歌
WIND AND SILVER
Amy Lowell
Greatly shining,
The Autumn moon floats in the thin sky;
And the fish-ponds shake their backs and
flash their dragon scales
As she passes over them
风和银
艾米•洛厄尔
秋月当空
洒下一片银光。
银光照在鱼池上,
鱼池摇动背脊,
它的龙鳞闪闪发亮。
美国意象派诗歌
EPHEMERA
Amy Lowell
Silver-green lanterns tossing
among windy branches;
So an old man thinks
Of the loves of his youth
掠影
艾米•洛厄尔
狂风摇撼树枝,
银灯在绿叶间颠荡不定。
老人低回追寻
年轻时爱情的梦影
美国意象派诗歌
WINDOW
Carl Sandburg
Night from a railroad car window
Is a great, dark, soft thing
Broken across with slashes of
light
窗
卡尔•桑德堡
夜间坐在火车上,
向窗口眺望。
一大片模糊的黑色东西
闪着一条条灯光
美国意象派诗歌
ABOVE THE DOCK
Thomas Ernest Hulme
Above the quite dock in midnight,
Tangled in the tall mast’s corded
height,
Hangs the moon. What seemed so
far away,
Is but a child’s balloon, forgotten
after play.
在码头的上方
托马斯•休姆
半夜里静悄悄的
在码头上方,
桅杆高处绳索间,
挂着一个月亮。它离我们
千万里,
但象气球一样——
仿佛孩子们玩过后,
忘记了丢在一旁。
四.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
批评、文学理论的关系
(一)文学史
 研究文学发展的进程、特点,分析作家、作
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一代有一代文学,一代有一代文学观念。
 T.S.爱略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文学史也是处于不断重写和改写的过程中。
 十七年的中国新文学史:
鲁郭茅巴老曹;以至于演变为“鲁迅走在
‘金光大道上’ ”
(一)文学史
 1980年代末,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
“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
王晓明、陈思和提出“重写文学史”。
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 80年代中后期,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 夏志清的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突出了张爱
玲(研究上的张学,创作上的张派,阅读史上
的张迷)、沈从文、钱锺书的文学地位。
(二)文学批评
 研究个别文学现象,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独创性
作出分析和评价。
 命名;概括;分析;评价。
如“王朔现象”、“先锋派文学”、“寻根文学”、
“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朦胧诗”、
“白银时代诗歌”
文学批评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直感、印象、点悟式批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概括的24种诗歌风格是:
雄浑冲淡纤秾沉着
绮丽自然含蓄豪放
精神缜密疏野清奇
委曲实境悲慨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中国古代直感、印象、点悟式批评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印象式、感悟式批评
社会学批评 道德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觉的而
不是理论的,是诗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点式的而不是整
体式的。”(叶嘉莹)
Steven Spielberg: Duel
《雷雨》
Othello
(三)文学理论
 韦勒克: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
学标准的研究”。
 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对文学流派、创
作手法、风格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
语言等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研究,为文学批评提供
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从而揭示文学现象内在的本质,
阐明文学发展、创作的一般规律。
(三)文学理论
 研究共同的诗心、文心,从诸多纷繁复杂的文学
现象中总结出文学的内在规律,上升为理论,并
以此作为研究个别文学现象或作品的理论方法。
文学理论的作用
对文学作品新的解读提供理论方法和切入视角,从而
更全面、更深层次挖掘作品的内涵、意蕴。
“理论的最大优点在于给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提供一把
钥匙。给表现行为[指文艺创作]一个解释。找出千千
万万、多得令我们难以招架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发现
因果,简言之,在一片混乱之中理出一个说得过去的、
逻辑的、或可信的秩序,这本来是人的使命的主要部
分。一个能解释某些事物或很多事物的理论就具有科
学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和社会的价值,高出
于只能解答一个问题的说法。” ”——[美]雷马克:《比较
文学在大学里的处境》,杨周翰译
风旗
冯至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还有个奔向无穷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的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国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1941年写于昆明
冯至《十四行集·二十七》
文学的诸要素与文学理论
世界

作品
作者
读者
 以作品为中心: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 以作者为中心:传记批评、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症候
式阅读
 以读者为中心: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理论、
读者反应理论
 以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文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
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理论、
后现代理论
文学理论的作用
新批评:文本细读
精神分析理论(《哈姆莱特》、《石秀》、路遥作品的
主人公)
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围城》、《呼啸山
庄》、《伤逝》)
结构主义理论(鲁迅小说中的“圆形结构”、杨朔的散
文模式、文革小说的叙述模式)
接受美学理论(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解读)
新批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 The said Eliza, John, and Georgiana were now clustered
round their mamma in the drawing-room: she lay reclined
on a sofa by the fire side, and with her darlings about her
(for the time neither quarrelling nor crying) looked perfectly
happy. Me, she had dispensed from joining the group,
saying, 'She regretted to be under the necessity of keeping
me at a distance……”)(Jane Eyre, chapter 1)
 Reader. I married him. A quiet wedding we had: he and I,
the parson and clerk, were alone present.( Jane Eyre,
Chapter 38)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1902 - 1967)
When Bill was very young, they had been in love. Many nights they
had spent walking, talking together. Then something not very
important had come between them, and they didn’t speak.
Impulsively, she had married a man she thought she loved. Bill went
away, bitter about women.
Yesterday, walking across Washington Square, she saw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Bill Walker,” she said.
He stopped. 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 to him she looked so
old.
“Mary! Where did you come from?”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
Unconsciously, 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
but he held out his hand. She took it.
“I live in New York now,” she said.
“Oh” — smiling politely. Then a little frown came quickly
between his eyes.
“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 Bill.”
“I’m a lawyer. Nice firm, way downtown.”
“Married yet?”
“Sure. Two kids.”
“Oh,” she said.
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em through the park. People
they didn’t know. It was late afternoon. Nearly sunset. Cold.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
“And your husband?” he asked her.
“We have three children. I work in the bursar’s office at
Columbia.”
“You’re looking very . . .” (he wanted to say old) “. . . well,” he
said.
She understood. Under the trees in Washington Square, she
found herself desperately reaching back into the past. She had
been older than he then in Ohio. Now she was not young at all.
Bill was still young.
“We live on Central Park West,” she said. “Come and see us
sometime.”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
“Sure,” he replied. “You and your husband must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some night. Any night. Lucille and
I’d love to have you.”
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s in the Square. Fell
without wind. Autumn dusk. She felt a little sick.
“We’d love it,” she answered.
“You ought to see my kids.” He grinned.
Suddenly the lights came on up the whole length of Fifth
Avenue, chains of misty brilliance in the blue air.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
“There’s my bus,” she said.
He held out his hand. “Good-bye.”
“When . . .” she wanted to say, but the bus was ready to
pull off. The lights on the avenue blurred, twinkled,
blurred. And she was afraid to open her mouth as she
entered the bus. Afrai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utter a
word.
Suddenly she shrieked very loudly. “Good-bye!” But
the bus door had closed.
Early Autumn
By Langston Hughes
The bus started. 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 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 people they
didn’t know. Space and people. She lost sight of
Bill. Then she remembered she had forgotten to
give him her address — or to ask him for his — or
tell him that her youngest boy was named Bill too.
新批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
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
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
现代因素
当代的比较文学,很多研究课题就是在新的文
学理论观照下发现、发掘出来的。如“中国当
代
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 彻底颠覆传统(反传统文学观 和表现形
式——”反文学”)
 消解崇高、拒绝高尚
 消除深度,将一切平面化。
 消解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
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
现代因素
如:
1. 伊凡(孔慧怡)1994年发表在《香港文学》上的系
列短篇《才子佳人的背后》(《后花园赠金》),
解构《西厢记》式的古典爱情。
2. 王朔的小说《顽主》、《玩的就是心跳》等。
3. 朱文的小说《我爱美元》
4. 韩东的诗歌《关于大雁塔》(比较杨炼的《大雁
塔》)
5. 网络译诗:《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Maud Gonne & W.B. Yeats
66
《当你老了》(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When You Are Old
《当汝老去》(网络译文, FNY译)
当汝老去,青丝染霜。
朦朦胧胧,迷迷茫茫。
信手拈书,垂首炉旁。
恍若梦境,明眸流光。
柔情如水,仪态万方。
慕者云集,虚实迷惘。
吾情独钟,爱汝心香。
当汝老去,黯然神伤。
唯吾一人,真情如常。
喃喃低语,跪伴炉旁。
情意绵绵,随风轻扬。
飞越群山,隐入星光。
星光深处,永存芬芳。
When You Are Old
《当狐老去》(网络译文, 火狐狸译)
当狐老去,狐毛焦黄
狐爪取书,胡吟胡唱
狐思当年,风流倜傥
如火如荼,若痴若狂
唯吾火狐,爱吾情狼
光阴似锉,锉吾老狼
勾肩搭爪,亲昵如常
狐飞狼翔,越过山岗
独守狐穴,狐意惆怅
唱得好听,大家鼓掌
眼流狐光,勾断狼肠
狼才狐貌,恋恋不放
知狼心肺,热吾狐肠
唯吾火狐,不嫌吾狼
爱意深深,生出翅膀
飞向蓝天,隐入星光
杨炼:《大雁塔》
我被固定在这里
已经千年
在中国
古老的都城
我象一个人那样站立着
粗壮的肩膀,昂起的头颅
面对无边无际的金黄色土地
我被固定在这里
山峰似的一动不动
墓碑似的一动不动
记寻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
……
我的身影拂过原野和山峦、河流
和春天
在祖先居住的穹庐旁,撒下
星星点点翡翠似的城市和村庄
火光一闪一闪抹红了我的脸,铁犁
和瓷器
发出清脆的声响,音乐、诗
在节日,织满天空
……
杨炼:《大雁塔》
漫长的岁月里
我象一个人那样站立着
象成千上万被鞭子驱使的农民中的一个
畜生似的,被牵到这北方来的士卒中
的一个
寒冷的风撕裂了我的皮肤
夜晚窒息着我的呼吸
我被迫站在这里
守卫天空、守卫大地
守卫着自己被践踏、被凌辱的命运
……
一次又一次,已经千年
在中国,古老的都城
黑夜围绕着我,泥泞围绕着我
我被判卖,我被斯骗
我被夸耀和隔绝着
与民族的灾难一起,与贫穷、
麻木一起
固定在这里
陷入沉思
……
杨炼:《大雁塔》
我象一个人那样站在这里,一个
经历过无数痛苦、死亡而依然倔强挺立的人
粗壮的肩膀、昂起的头颅
就让我最终把这铸造恶梦的牢笼摧毁吧
把历史的阴影,战斗者的姿态
象夜晚和黎明那样连接在一起
象一分钟一分钟增长的树木、绿荫、森林
我的青春将这样重新发芽
我的兄弟们呵,让代表死亡的沉默永久消失吧
象覆盖大地的雪——我的歌声
将和排成“人”字的大雁并肩飞回
和所有的人一起,走向光明
我将托起孩子们
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阳上欢笑……
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代爱情诗歌
中国古代爱情诗,大多是男性诗人以女性
的身份和口吻来抒发思念、爱恋之情。
金昌绪《春怨》
王昌龄《闺怨》
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代爱情诗歌
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抒情主体为何多虚拟
为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来表达思念之情?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风雨》(《诗经·国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情思与哲思:芦苇的联想、比喻与
象征
帕斯卡尔(1623—1662):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
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情思与哲思:芦苇的联想、比喻与象征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风中芦苇》(1913)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诗·齐风·鸡既鸣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中国民间爱情诗歌的奔放、热烈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代爱情诗歌
 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纪念友谊、同僚之间的唱和、叙
述友情的比爱情诗歌要多得多。如:
1.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2. 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
3.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楼书怀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代爱情诗歌
文人爱情诗中,写得感情最充沛的,是写生
离或死别,而不是追慕和爱怜。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
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
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
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
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
莫。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
夜,短松冈。
文学的要素与文学理论
世界

作品
作者
读者
 以作品为中心: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 以作者为中心:传记批评、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症候式
阅读
 以读者为中心: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理论、读
者反应理论
 以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文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理论、后现代
理论
文学理论的作用
新批评:文本细读
精神分析理论(《哈姆莱特》、《石秀》、路遥作品的
主人公)
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围城》、《呼啸山
庄》、《伤逝》)
结构主义理论(鲁迅小说中的“圆形结构”、杨朔的散
文模式、文革小说的叙述模式)
接受美学理论(同一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解读)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文学研究需要文学理论提供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既需要一般的文学理论指导,而其
得出的结论,又丰富了文学理论。
四.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关系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立足
于文学史(文学史的一个分支),运用文学
批评,会通于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研究需要
从文学史中取材,需要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比
较研究中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而在研究中
得出的结论,又与文学理论相会通。
五、比较文学的性质



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
有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比较文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
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文学中“比较”的含义:
1. 超越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界限,以宽广
的世界文学视野,在不同的文学参照系中研
究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2.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表示的是世界文学
的视野,国际性的文学眼光。
六、比较文学的特征
1.跨越性(国际性)
2.综合性
广泛的科际关系(与思想史、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艺术史等社会人文学科,甚至与自然科学学科,都有关
系。)
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
学的研究方法都能吸收进来。
六、比较文学的特征
钱锺书:
“邻壁之光,堪借照焉。”
“人文学科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
但跨越国家,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
科。”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六、比较文学的特征
3. 开放性/先锋性
(1)打破民族、学科的界限;
(2)不受时空的限制;
(3)不受作家、作品地位、价值的限制;
(4)与传统文学研究相比,文学视野更广阔,研
究对象、范围广泛得多。
六、比较文学的特征
(5)敏于吸收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如女
性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苏源熙:比较文学赢得了战斗,比较文学学者的思维、著述和教
学方式像福音一样传遍人文科学领域,成为人文学科领域里的“第
一把提琴”,为整个人文学科“乐队”定调。(Haun Saussy.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4.)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