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组进化中的遗传学问题

advertisement
基因组进化中的遗传学问题
陈建群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Email: chenjq@nju.edu.cn
2011. 8.1. 银川
1
Outline
一、进化生物学与遗传学简介
二、进化基因组学所关注的遗传学问题:
研究实例
1. 基因组中突变机制的研究
2. 基因组中密码子的排列规律及进化意义
2
一、进化生物学与遗传学简介
3
两门学科在起点上非常相近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The Origin of Species”
1865年,孟德尔发表了 “Experiments on Plant
Hybridization”
1822-1884
1809-1882
4
研究主体的研究尺度有所不同
• 进化生物学主要研究:
不同物种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怎样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
The origin of species from a common descent and
descent of species, as well as their change,
multiplication and diversity over time.
研究尺度
• 遗传学主要研究:
单个物种
生命信息是如何代代相传并在性状上有所差异的?
genes, heredity, and variation in living organisms
5
两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1)
群体遗传学将经典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联系到一起
 1900-1915,孟德尔遗传学说与物种进化间的相关性存在
很大争议
 群体思想:
 一个生物群体是由同种而又互有差异的个体所组成
 它是达尔文全部理论(特别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
 但达尔文不知道什么是群体的遗传结构——黑匣子
 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新发现使该黑匣子逐渐被打开
 1918-1930s,群体遗传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遗传与
进化间的联系,进化论和遗传学走向结合。
6
两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2)
群体遗传学将经典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联系到一起
 1930s-1940s,现代综合论(The Modern Synthesis)形
成,包含了达尔文的大部分思想,并从遗传结构的角度给群
体以新的诠释——进化生物学的里程碑
 进化是渐变的过程
 所有的进化现象都可用合适的遗传机制来解释
 自然群体中存在的遗传多样性是进化的重要条件
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都是引起性状演变的机制
但遗传多样性的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呢?当时尚不明确!
7
分子时代的来临
 分子遗传学
1910,Morgan发现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单位)位于染色体
上
证明DNA是真
1944,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正的遗传物质
1952,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3,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
随后,DNA能以自身为模板合成mRNA(基因表达)
mRNA被翻译为蛋白质,其中涉及到遗传密码子(基因翻译)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遗传突变与重组
 分子进化学
不同物种间同源基因的DNA序列与蛋白质序列有所变化
进化的分子基础:突变,重组,转座
中性学说
vs. 选择学说
8
基因组时代的来临
基因组时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1989-2003)
 之前:先确定表型,再定位基因,研究其遗传模式(正
向)
 之后:先确定候选基因,再研究其功能(反向)
进化基因组学:



比较不同物种、不同种群或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差异
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或结构,理解功能的遗传学基础
探讨功能变化和物种进化的机制
9
进化基因组学所关注的遗传学问题
1. 基因组的结构、大小、组织形式怎样变化?
越高等的生物,其基因组结构越合理吗?
2. 新功能基因如何产生?
基因重复,外显子重排,逆转座,
可移动原件插入,水平基因转移
3. 突变是一切进化的基础,它的产生机制有哪些?
碱基突变,插入/缺失突变,
复制错配,修复错配,物理化学因素…
4.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如何演化,对物种的适应能力有何影响?
转录水平的差异,密码子使用,蛋白质合成效率的差异
5. 还有更多……
10
Outline
一、进化生物学与遗传学简介
二、进化基因组学所关注的遗传学问题:
研究实例
1. 基因组中突变机制的研究
2. 基因组中密码子的排列规律及进化意义
11
为什么要研究突变?
The cause of
genetic diseases
引起遗传性疾病
The basis of
phenotypes
表型差异的基础
The basis of selection
and evolution
选择与进化的基础
12
突变的基本类型
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 Insertion/deletion (s)
(Indel)
 Structural variation, Copy
number variation
Q:丰富的遗传变异从何而来?
(变异的来源并非十分清楚)
13
基因组中突变机制的研究
一、 SNP与Indel的相关性研究(真核)
二、 SNP-Indel相关性在原核生物中的验证
三、 Indel在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分布模式
四、 Insertion DNA的杂合状态促进异源重组
Tian et al. 2008 Nature;
Zhang et al. 2008 MGG;
Sun et al. 2008 Mol.Bio.Evo;
Zhu et al. 2009 Mol.Bio.Evo;
Chen et al.2009 Mol.Bio.Evo
14
一、SNP与Indel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现象:
在很多真核基因组中,SNP与Indel突变会发生
在一起。
问题:
 Indel 与 SNP有无相关性?
 如果有相关性,其原因是什么?
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l and selection?
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l and variation hotspot?
 Indel effect on nucleotide divergence?
15
材料与方法:
16
材料与方法
全基因组比对:
Human vs. chimpanzee,
mouse vs. rat,
yeast S288C vs. RM11-1a,
Human vs. rhesus macaque,
rice Nipponbare vs. 93-11,
yeast S288C vs. YJM789
3318 Mb 高质量序列排序,标记indel,将其周围区域划分
为多个窗口,统计每个窗口内单碱基突变的累积量
Nucleotide divergence (D)
考察D值与d1、 d2两个变量的关系:
d1:每个窗口到其最近indel的距离
d2:两个indel间的距离反映出区域内indel的密度
17
http://www.natureprotocols.com/2008/09/22/aligndb_a_computational_protoc.php
18
Result and discussion
Relationship
Indel-SNP
Distance
to indel
indel
density
Indel
size
19
Indel
density
Distance to
indels
20
结果1:距离影响SNP累积
每个窗口到其最近indel的距离 d1
当d1=0,indel所在的窗口(100bp)
单碱基突变累积的D值>0.015;
随着距离的增加,
每个窗口内单碱基突变数逐渐下降。
与indel距离越近,SNP数越高。
21
The effect of distance to indel on D
indel
以
Nucleotide divergence (D)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nearest indel (d1) and reciprocal of indel density (d2)
为
中
心
的
突
变
率
的
分
布
22
结果2:Indel密度影响SNP累积
两个indel间的距离
近时(200-399bp),窗口
内的单碱基突变累积的
D值就高;
 随着indel间的距离
增加(indel密度下降),
同一窗口(如L0或R0)的
D值也越来越低。

indel的密度与
SNP数正相关
——叠加效应?
23
结果3:Indel大小影响SNP累积
Indel越大,SNP越高
24
Relationship
Indel-SNP
Distance
to Indel
Indel
Density
Indel
Size
结果:
1. 与Indel越近,SNP越高;
2. Indel越密集,SNP越高;
3. Indel越大,SNP越高.
25
What did we observe?
• The distance to indel, indel density & indel size
affect nucleotide divergence (D)
• Indel was the cente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utation-rate
• Each indel independently affected the surrounding areas.
26
Cause of the mutation-rate change?

potential factors
Selection
2. Regional-difference of
DNA
1.
突变热点区域内SNP与Indel各自
发生,即Indel并不影响其周围
SNP的积累

Our hypotheses
3.
Indel induced mutation
indel的存在会通过某种机制影响
周围SNP的积累
Indel is a
MARKER of
mutation
hotspots
Indel is a
CAUSE of
mutation
27
1. selection?
(1) Coding(a) and non-coding(b) regions
a
b
28
Coding(a) and non-coding(b) regions
29
(2) Intron regions
(Human vs. Chimp)
of chr1
Conclusion 1:
Selection is not the cause.
30
2. Regional-difference of DNA
1) Is Indel a MARKER of mutation hotspots?
2) The effect of paralogous sequences and
transposons
3) The effect of recombination
31
1) Is indel a MARKER of a mutable
segment or a CAUSE of mutation?
• Indel is a MARKER of mutation hotspots
------Regional-difference
• Indel is a CAUSE of mutation
------Indel induced mutation
• There is a simple 3-species test which can
discriminate between MARKER vs. CAUSE
32
Polarize indels
The gaps in two-sequence alignments
O. nivara
Deletion in Nip.?
Insertion in 93-11?
Nip.
93-11
Deletion in Nip.
How to judge?
33
Polarize indels
The gaps in two-sequence alignments
O. nivara
Nip.
93-11
Insertion in 93-11
34
Polarize base substitutions
The substitutions in two-sequence alignments
Mutation in Nip. or
93-11?
Nip.
C G A T T G C C T G G A G C A A G G G G G C
93-11
C G A T T G C A T G G A G T A A G G G G G C
35
Polarize base substitutions
The substitutions in two-sequence alignments
Mutation in Nip.
O. nivara C G A T T G C C T G G A G T A A G G G G G C
Nip.
C G A T T G C C T G G A G C A A G G G G G C
93-11
C G A T T G C A T G G A G T A A G G G G G C
Mutation in 93-11
36
3-species test
区域差异
Indel诱变
37
Results of 3-species test
38
如何验证两种假说?
Three-lineage test预测:
• Regional difference:
Dindel = Dnon-indel
• Indel-induced mutation:
Dindel > Dnon-indel
Reference sequence
A
C C
A
G
T
T
C
A
G
Dno-indel 2
Dindel 1
Seq1
T
T
G C
T
G
A
C T
A
C
A
A
C
T
Dindel 3
T
T
C
T
G
C
A
A
A
C
C
G
A
Seq2
Dno-indel 1
T
Dindel 2
A
C
T
Dno-indel 3
39
结果4: Dindel > Dnon-indel
在所有4个数据集
中,都发现:
Dindel > Dnon-indel
(indel周围150bp
区域内)
此结果支持Indel
诱变假说
40
Paralogous sequences and
transposons
旁系同源序列与转
座子的影响:
在Paralog和TE
(transposon
element)含量不同
的区域,以indel为
中心的突变率的分
布的模式都存在,
且比较一致。
说明这一现象不是
由Paralog或TE造
成的假象。
41
可能的机制
Indel的存在会使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期形成未配对的
loop(一个等位基因含有indel,另一个没有indel)。从
机制上讲,这种杂合状态可能成为细胞中突变修复机制
的作用位点,从而在修复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单碱基突变。
Indel周围:
颠换频率 增高
转换频率 减弱
Tian et al. 2008 Nature
42
Estimating the relative increase
计算突变效应: indel对周围序列有5倍的诱变作用
43
The effect of recombination
在不同重组率
的区域,indel
诱变的作用都
存在,并且这
一效应与重组
率不相关。
重组有可能影
响indel诱变,
但决不是这一
现象的原因。
44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杂合体内同源
染色体配对
Homologous
chromosome pair
in heterozygotes
DNA修复系
统的目标
改变DNA双链
中的张力
Target of DNA
repairing system
Change the tension
of DNA strands
45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genomic mutation
• 外因:radiation, chemical, UV
• 内因:indel
46
Conclusion
• 以indel为中心的突变率的分布
• 在杂合体中indel对于其周围序列有诱变作用
,突变率大约会升高5倍
• Indel诱变是一种普遍的突变机制,并且在创
造遗传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47
48
二、Indel-SNP相关性在原核生物中的验证
数据:
73 bacterial species, 262 genomes
至少两个strain被完全测序(以便相互比较)
结果:Indel与SNP同样相关
1:Indel周围SNP高
2:Indel越密集,SNP越高
49
Three-lineage Test: 验证两种假说
结果3:
Dindel > Dnon-indel
同样支持Indel诱
变假说
26 species(至少3 strains)
182 comparisons
Zhu et al. 2009 MBE
50
三、Indel在拟南芥基因组中的分布模式
问题: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数据都表明Indel会在其周围诱变
SNP,那么,
Indel是如何产生的?(多种机制,非常复杂)
重复序列导致的slippage mutation;
特殊的错误率高的DNA复制酶;
重组;
转座子插入
……
首先研究Indel在基因组中的分布: 拟南芥
Columbia (Col) & Landsberg erecta (Ler): 92.1 Mb
Population dataset: 1215 loci in 96 accessions, 63.7 Mb
51
绝大多数(~86%)的Indel长度在1-10 bp
绝大多数(~83%)的Indel位于非编码区
52
Indel的出现频率
Indel在repeat区的出现频率更高, 长度也更长
Col vs. Ler:
Repeat region:
2.24 indels/kb;17.08bp/indel
Non-repeat region: 1.01 indels/kb; 6.65bp/indel
有研究认为:repeat区域更容易发生复制错误或遭受双
链断裂,产生Indel。
(McDonald et al. 2011)
Indel在population data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Col vs. Ler data:
1.01 indels/kb
96 accession data:4.48 indels/kb
说明不同个体间产生的indel,大多数不会在群体中被固
定下来。
Zhang et al. 2008 MGG
53
四、Insertion DNA的杂合状态促进异源重组
问题:
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Indel在减数分裂时是否会促进异源重组?
单拷贝
双拷贝
54
实验方法
1. 载体构建
利用前人已经建立的重组结构
(Gherbi et al. 2001)
55
实验方法
2. 转基因,得到纯合子和杂合子
转基因株系自交,得到纯合子
与野生型(Col)杂交,得到转基因片段的
Insertion杂合子
3. 检测重组率
共筛选大于6million F2个体
如果重组发生,GUS基因恢复,植物体将显色
(图b,c)
56
结果:Insertion杂合子的重组率提高13倍
说明Indel所
在位置在减数
分裂时会成为
重组的热点
有丝分裂时,杂合
子比纯合子的重组
率要低(1/5 –
1/3)
Sun et al. 2008 MBE
57
实例研究1 总结
1. 真核与原核数据都证明:基因组中Indel与SNP的发
生相关;离Indel越近,Indel越密集,SNP越多。
2. Three-lineage比较法发现:存在Indel的分支积累
了更多的SNP,从而支持Indel诱变假说。
3. Indel本身在基因组中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拟南芥
数据表明Indel在repeat区域发生的几率较高。
4. Insertion DNA在未配对的杂合状态下,能够提高减
数分裂时的重组率(10倍以上)。
5. 分子隔离……
58
实例研究1 总结:Indel存在特殊遗传行为
——非对称特性: 突变效应、重组效应、隔离效应
Insertion
Flank
Flank
Flank
Flank
1. 造成更多DNA 复制和修复错误
造成局部突变热点(高突变率)(Nature 2008)
2.自由配对
促进非等位重组 (Mol Bio Evol 2008)
3. 对周围序列的张力
干扰重组,造成局部遗传隔离
59
Outline
一、进化生物学与遗传学简介
二、进化基因组学所关注的遗传学问题:
研究实例
1. 基因组中突变机制的研究
2. 基因组中密码子的排列规律及进化意义
60
基因组中密码子的排列规律及进化意义
基因表达(蛋白合成)的调控机制涉及到两个层次:
转录
遗
传
密
码
子
翻译
61
背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 61种密码子一共对应
20种不同的氨基酸
• 18个氨基酸可以被2
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
编码
Q: 不同基因组或基
因,如何选择密码
子?
62
背景:密码子偏性
定义: 基因或基因组中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上的不均匀性
关于密码子偏性的一些认知:
1)很多物种(尤其是生长迅速的单细胞生物)会拥有
一套最优密码子;
2)相对于低表达基因,这些物种的高表达基因会更多
地使用最优密码子,缩短翻译过程中tRNA识别这些密码子
所花费的时间或能量,提高蛋白质合成的效率
3)最优密码子的确定与其基因组中的tRNA成分及相应
识别能力相关;
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同义密码子在基因中的排列规律
63
Q:同义密码子的排列有规律吗?
假设基因A中含有14个Gly密码子,分布在基因中不同的位置
GGG
GGA
GGC
GGT
每个位置上的Gly将如何选择它的密码子?
414种可能
基因中,同义密码子随机排列吗?
随机排列
有序排列
64
Q:如何统计偏离随机选择的程度?
基因A,14个Gly密码子,分布在基因中不同的位置
Gly
Gly
Gly Gly
Gly
GGA GGA GGA GGT GGT
Gly
Gly
Gly Gly
GGC GGC GGC GGA
Gly
Gly Gly
Gly Gly
GGT
GGT GGC
GGC GGC
这里可以统计密码子对的频率:
GGA-GGA: 2/13;
GGT-GGT: 2/13;
GGC-GGC: 4/13;
其他10种配对为 0
GGA-GGT: 2/13
GGT-GGC: 2/13
GGC-GGA: 1/13
依此统计所有基因,得到所有配对的实际发生频率
所有配对的预期发生频率=相应两个密码子发生频率的乘积。
偏离程度=(实际频率-预期频率)/标准差
(SD)
大于3 SD为极显著
65
真核中发现的规律
共tRNA的密码子排列时倾向在一起
Cannarozzi G et al. 2010 Cell66
为什么会这样有序排列?
共tRNA的密码子排列在一起,
有助于提高蛋白质合成效率
酵母中GFP基因表达实
验表明:有序排列的
GFP基因整体合成效率
比随机排列的GFP基因
高~30%。
Cannarozzi G et al. 2010 Cell67
提出的假说:tRNA 回收使用模型
与传统认知的差别:
核糖体上,氨基酸转移
后的tRNA并不彻底离
开,而是很快投入下一
次的使用
60 S
40 S
Stapulionis and Deutscher 1995 PNAS
Cannarozzi G et al. 2010 Cell
68
那么,Bacteria呢?
Qiu et al. 2004
69
原核vs.真核:不同的tRNA组成与识别策略
Grosjean H et al. 2010
70
Questions?
1)原核生物中密码子的排列有规律吗?
2)其模式与真核相同吗?
3)不同物种间,是否有差异?
71
研究对象
首先,以E. coli基因组作分析:
•
•
•
•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CDS.
Well annotated
mRNA expressivity data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tRNA gene
copies
• and modification patterns
72
Ala
GCC
GCT
GCA
GCG
GCC
12.68
-0.55
-5.89
-6.19
GCT
-2.95
9.91
5.69
-8.85
GCA
-5.69
3.29
9.23
-4.67
GCG
-4.63
-8.99
-6.15
15.56
tRNA
Ala-GGC
Ala-AGC
Ala-TGC
Ala-CGC
copy
2
NP
3
NP
Optimal
Gly
GGC
GGT
GGC
9.87
-2.46
GGT
-0.78
9.44
GGA
-9.22
-3.74
GGG
-5.56
-6.28
tRNA
Gly-GCC
Gly-ACC
copy
4
NP
Optimal
GGC
GGA
-9.16
-4.20
15.47
6.75
Gly-TCC
1
GGG
-3.33
-8.41
6.25
11.63
Gly-CCC
1
Pro
CCC
CCT
CCA
CCC
11.31
5.68
0.25
CCT
6.73
7.22
3.72
CCA
-0.612
4.65
7.04
CCG
-9.00
-9.77
-6.58
tRNA
Pro-GGG
Pro-AGG
Pro-TGG
copy
1
NP
2
Optimal
CCG
-9.10
-9.882
-6.77
15.59
Pro-CGG
1
CCG
Thr
ACC
ACT
ACC
12.43
-2.42
ACT
-3.29
8.75
ACA
-13.23
3.024
ACG
-2.50
-6.01
tRNA
Thr-GGT
Thr-AGT
copy
2
NP
Optimal
ACC
ACA
-13.82
3.35
19.51
0.25
Thr-TGT
1
ACG
-2.65
-5.23
-0.37
7.57
Thr-CGT
1
Val
GTC
GTT
GTA
GTT
-1.02
10.32
6.03
-11.87
GTA
-1.25
5.77
4.66
-6.90
GTG
-1.23
-12.18
-5.76
15.15
tRNA
Val-GAC
copy
2
GTG
GTC
3.80
-0.38
-3.03
-0.61
Val-AAC
Val-TAC
Val-CAC
NP
5
NP
GTG
Ile
ATC
ATT
ATA
tRNA
copy
Optimal
ATC
14.39
-6.77
-14.33
Ile-GAT
3
ATC
ATT
-6.29
7.26
-3.00
Ile-AAT
NP
ATA
-15.16
-2.04
37.43
Ile-TAT
NP
GCG
密码子对:
实际发生频率
vs. 预期频率
偏离3 SD以上
为极显著
Optimal
73
E. Coli中密码子配对模式
同一密码子常常前后配对出现,其频率极显著地超过预
期频率:如对Ala丙氨酸而言,GCC-GCC,GCTGCT,GCA-GCA,GCG-GCG都趋同排列。
第一优势配对(共59对)
同时,一些氨基酸中 A和T结尾或A和G结尾的密码子也
常常前后配对出现,其频率也高于预期频率:如Ala
丙氨酸中的GCA-GCT, GCT-GCA。
第二优势配对(共22对)
74
Answer to Question 1
1)原核生物中密码子的排列有规律吗?
确实存在规律 (第一优势配对;第二优势配对)
75
配对模式与tRNA的相关性
按照共tRNA模式,会期
望C-T或A-G配对更多出
现。实际上则是A-T配对
更多的出现。
按照共tRNA模式,各种
配对出现的频率应该相
同。实际上则是有优势
配对出现。
76
Answer to Question2
2)其模式与真核相同吗?
在E. coli中,同义密码子配对模式显然不
符合共tRNA的模式。
其它的细菌呢?
77
773 genomes:同义密码子配对模式
1) 第一优势配对: 59 identical codon pairs
2) 第二优势配对:22 A-T或A-G pairs
ⅰ) A- and T-ending codon pairs
Ala, Ile, Leu4, Pro, Ser4, Thr, and Val
ⅱ) A- and G-ending codon pairs from
Arg2, Arg4, Gly and Leu2
为什么会存在第二优势配对呢?
78
tRNA 的摆动修饰与配对方式可能相关
(1) 5-carboxymethoxyuridine modification of
wobble uridine (cmo5U) in six families:
Ala, Leu4, Pro, Ser4, Thr, and Val
tRNAs with wobble-U exhibit an equally
high affinity with A- and T-ending codons.
(Ran and Higgs. 2010. Mol Biol Evol)
(2) 5-methylaminomethyluridine modification
of wobble-U (mnm5U) in three families:
Arg2, Gly and Leu2
79
>70%物种的基因组具备很有序的密码子排列
510个物种中,第一优势配对超过50%(30/59)有373种
说明:很多细菌基因组中,采用了提高密码子排序性的
策略,来提高翻译效率。
80
但有些物种的密码子排列有序程度较低
Mycobacterium
leprae 麻风分支
杆菌(寄生病菌)
密码子有序排列
程度远远低于其
近缘物种。
Rickettsia sp.
立克次氏体属
(胞内寄生)
该属中绝大多数
物种,在密码子
排列上有序程度
极低
81
Answer to Question3
3)不同物种间,这种模式是否有差异?
大多数物种基因组都存在类似的密码子有
序排列模式;
少数(寄生)物种密码子排列的有序性
较低。可能发生在一个属中的个别物种,也
有可能发生在整个属的物种中。
82
实例研究2 总结

细菌基因组中确实存在同义密码子对有序排列现象。

相同密码子常常前后配对出现,其实际发生频率显著
偏离其期望频率;另外,一些A,T或A,G结尾的同义
密码子也会配对出现,其频率也常显著偏离期望值,
这可能与相应tRNA经摆动修饰后识别密码子的能力有
关。

虽然大多数细菌物种具备较高水平的密码子有序性排
列,也有些细菌物种放弃了这一策略对基因表达效率
的调控,这应该与这些物种的生活方式相关(如寄生
)。
Shao et al. Submitted
83
回顾: 进化基因组学所关注的遗传学问题
1. 基因组的结构、大小、组织形式怎样变化?
越高等的生物,其基因组结构越合理吗?
2. 新功能基因如何产生?
基因重复,外显子重排,逆转座,
可移动原件插入,水平基因转移
3. 突变是一切进化的基础,它的产生机制有哪些?
碱基突变,插入/缺失突变,
复制错配,修复错配,物理化学因素…
4.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如何演化,对物种的适应能力有何影响?
转录水平的差异,密码子使用,蛋白质合成效率的差异
5. 还有更多……
84
结束语
1. 生物信息从有序向无序变化的能力超乎想象
(Indel诱发更多的变异)
2. 生物信息从无序向有序变化的能力也超乎想
象
(密码子有序排列提高蛋白合成效率)
85
研究人员
D.Tian (田大成) ,
Q. Wang(王强),
L.Zhu (朱柳村) ,
X.Sun(孙小芹),
B.Wang (王斌) ,
Z.Shao(邵珠卿),
Hitoshi Araki,
Joy Bergelson,
Martin Kreitman,
Thomas Nagylaki
86
谢谢!
87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