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Yun Li

政治与国家:角色、权力与全球化

advertisement
Politics and the states
概論

「國家的目的始終如一:限制個人,馴服他,使他服從,將他征服。」—
馬克斯·施蒂納

國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教育、經濟、福利到防禦,國家皆有塑造或控
制的角色,即使不直接控制,國家也會監督或授權。

私人領域受國家影響:即使是婚姻、離婚、宗教等個人或私人生活領域,
最終也受到國家權威的約束。

政治學重心:政治學經常被視為對國家及其組織、社會影響的研究,並且
包含對國家應有角色的辯論。

國家權力的性質:國家權力的性質是政治分析的核心問題之一,特別是國
家應負哪些責任、應放手的領域等。

國家角色與責任的多樣性:不同國家承擔的角色與責任有所不同,政治分
析會探討這些不同形式及其意涵。

全球化對國家重要性的影響:隨著全球化等趨勢的出現,本章探討國家在
政治中是否正在失去其核心地位


Key issues

什麼是國家?為什麼它在政治中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

國家權力是如何被分析和解釋的?

國家是善的力量還是惡的力量?

國家被賦予了哪些角色?國家和公民社會之間的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
現今政治在多大程度上運作於國家之外或超越國家?
全文翻譯:
國家的影響幾乎遍及每一項人類活動。從教育到經濟管理,從社會福利到衛生
環境,以及從內部秩序到對外防禦,國家塑造並控制著;即使無法直接塑造或
控制,國家也會進行規範、監督、授權或禁制。即便是通常被認為屬於個人或
私人領域的方面(如婚姻、離婚、墮胎、宗教崇拜等),最終也受制於國家權
威。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政治經常被理解為對國家的研究,對其機構組織的
分析,對其對社會影響的評估等。確實,意識形態辯論與政黨政治通常圍繞著
國家應有的職能或角色的問題展開:哪些事應由國家負責,哪些事應留給私人
或團體?國家權力的性質因此成為政治分析中的核心關注點之一。本章將從國
內與國際兩個角度探討國家通常具備的特徵,考量國家權力的本質,並在此過
程中觸及一些政治理論中最深刻且持久的分歧。隨後,將討論國家不同的角色
和責任,以及不同形式的國家。最後,還將探討在全球化及其他發展趨勢下,
國家是否正在失去其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DEFINING THE STATE 定義國家

國家定義的多元性:國家可被視為多種形式,包括一組機構、一個領
土單位、一種哲學理念、一種強制工具等。這種多樣性來自於國家有
四種不同的理解方式:理想主義、功能主義、組織視角以及國際視
角。

理想主義視角:Hegel 將社會分為家庭、市民社會與國家。家庭中存
在“特定的利他主義”,市民社會中則充滿“普遍自利主義”,而國
家則被視為一個由相互同情支持的“普遍利他主義”所構成的倫理共
同體。理想主義的缺點在於它容易使人無批判地崇拜國家,並且無法
明確區分國家內部和外部的機構。

功能主義視角:功能主義聚焦於國家機構的角色和目的,認為國家主
要負責維持社會秩序。此觀點被新馬克思主義者採用,視國家為一種
減緩階級衝突、保護資本主義的機制。然而,這種觀點容易將任何維
持秩序的機構(如家庭、大眾媒體、工會、教會)視為國家的一部
分。

組織視角:組織觀點將國家定義為一組負責社會集體組織的公共機
構,區分於私人機構(如家庭、企業、工會等)。國家包括政府、軍
隊、警察、法院等,並可依擴展或縮減國家機構的範圍來談論“擴
展”或“縮減”國家的責任。

國家的五個關鍵特徵:

國家擁有主權,擁有絕對的、無限制的權力。

國家機構是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如家庭、企業)相對。

國家具有合法性,其決策被視為符合公共利益。

國家是一種統治工具,依靠強制力來確保其法律的執行。

國家是領土性組織,具有明確的地理管轄範圍。

國際視角:國家在國際舞台上作為主要的行為者,擁有定義的領土、
永久人口、有效政府和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這一觀點接近於
“國家”的概念,並依賴於國際承認(人民、領土、政府、主權)。

國家的歷史起源:國家於 16 至 17 世紀的歐洲興起,逐漸取代了中世
紀歐洲的多重權威體系,並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領土主
權的原則。

國家出現的原因:

社會學家 Charles Tilly 認為,國家的發展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求,並
強化對社會的控制。

馬克思主義者則將國家的起源歸因於經濟轉變,視國家為資本主義興
起時資產階級的工具。

Michael Mann 強調國家通過整合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權力
形式來達成其目的。

國家的演變:19 世紀國家逐步轉變為民族國家,並經歷了民主化。20
世紀後,國家承擔更廣泛的經濟和社會責任,然而在 1980-90 年代有
“縮減”趨勢。隨著去殖民化過程,國家形式也傳播到全球。

專業名詞

The state:國家是一種政治性組織,在確定的領土範圍內建立主權管
轄,並通過一組永久性機構行使權力。這些機構被視為「公共機構」,
因為它們負責組織社會公共生活,且由公共資金支持。因此,國家包
含了各種政府機構,也涵蓋了法院、國有企業、社會保障系統等,整
體上可被視為「政治實體」。

Idealism:理想主義。一種強調道德和理想在政治中重要性的觀點;哲
學上的理想主義則認為,觀念比物質世界更“真實”。

Civil society:公民社會。由自主團體和協會組成的私人領域,獨立於
國家或公共權威之外。

Sovereignty:主權。是指絕對且無限制的權力原則。然而,主權可以從
不同的角度理解。法律主權指的是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指的是擁有
“命令服從的權利”。政治主權則是指絕對的政治權力,即“命令服
從的能力”。內部主權指的是國家內部的最高權力/權威(例如議會主
權)。外部主權則涉及國家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以及作為獨立自主實
體的能力。

Great power:大國。在階層化的國家體系中被認為位居最強的國家,
反映其對小國的影響力。

Nation-state:民族國家。一種主權政治組織,公民身份與民族性重疊;
即單一國家內僅包含一個民族。

全文翻譯
「國家」一詞被用來指涉多種不同的事物:一組機構、領土單位、哲學理念、
強制或壓迫的工具,等等。這種混淆部分源於對國家的四種不同理解方式:理
想主義的觀點、功能主義的觀點、組織性觀點以及國際性觀點。
理想主義觀點最明確地體現在黑格爾(G. W. F. Hegel)的著作中。黑格爾將社
會存在劃分為三個「階段」:家庭、市民社會與國家。在家庭中,他認為存在
一種「特定的利他主義」,鼓勵人們為子女或年邁親屬放棄自身利益。相比之
下,市民社會被視為「普遍的自我主義」的領域,個人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
之上。黑格爾將國家視為由互相同情支撐的倫理共同體,即「普遍的利他主
義」。然而,理想主義的缺點在於它培養了對國家的無批判崇敬,並且通過以
道德來定義國家,無法清晰區分哪些機構屬於國家,哪些則不屬於。
功能主義的觀點集中於國家機構的角色或目的。國家的核心功能通常被認為是
維護社會秩序,國家被定義為維護秩序並提供社會穩定的機構。例如,這種觀
點被新馬克思主義者採用,他們傾向於將國家視為緩解階級衝突、以確保資本
主義長期生存的機制。然而,功能主義的缺點在於,它往往將任何維持秩序的
機構(如家庭、大眾媒體、工會和教會)都與國家聯繫起來。這也是為什麼,
除非有明確說明,否則在本書中會採用組織性觀點來定義國家。
組織性觀點將國家定義為最廣義的政府機構,即一組明顯具有「公共性」的機
構,負責社會存在的集體組織並以公共資金維持。這一定義的優點在於,它清
楚地區分了國家與市民社會。國家包含政府的各種機構:官僚體系、軍隊、警
察、法院、社會保障系統等,它可以被視為整個「政治實體」。組織性觀點讓
我們可以討論「擴展」或「縮減」國家,即增加或減少國家的職責,以及擴大
或縮小其制度機構。
在這樣的視角下,可以識別國家的五個關鍵特徵:
1. 國家是主權的:它行使絕對且不受限制的權力,超越社會中的其他所有組織
與團體。托馬斯·霍布斯以「利維坦」——通常被描繪為海洋怪獸——來表達主
權的概念。
2. 國家機構具有明顯的「公共性」:與市民社會的「私人」機構相對,公共機
構負責執行集體決策,而家庭、私人企業和工會等私人機構則存在於滿足個人
利益。
3. 國家是一種合法化的行為:國家的決策通常(雖不一定)被社會成員接受為
具有約束力,因為這些決策被認為是基於公共利益或共同福祉;國家應該反映
社會的長久利益。
4. 國家是支配的工具:國家權威受到強制力的支持;國家必須有能力確保法律
被遵守,並懲罰違規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國家定義在於其對
「合法暴力」的壟斷。
5. 國家是領土性的聯合體:國家的管轄權是地理上定義的,包括國境內的所有
居民,無論是公民還是非公民。在國際舞台上,國家被視為(至少理論上)一
個自主的實體。
國際觀點上的國家主要將國家視為世界舞台上的行為者,甚至是國際政治的基
本「單位」。這凸顯了國家的雙重結構;即它有兩個面向,一方面面向內部,處
理其與國內個人和群體的關係,維持國內秩序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外部,處
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並提供對外部攻擊的保護。
根據 1933 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與義務公約》第一條,國家有四個特徵:
- 一定的領土
- 永久人口
- 有效的政府
- 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
國家與「國家」的概念接近。國際關係學者與政治哲學家、社會學家對國家的
理解有所不同;前者將公民社會視為國家的一部分,而後者則將公民社會視為
獨立於國家的存在。從國際觀點看,國家本質上被視為一種法律實體,國家地
位依賴於其他國家或國際機構的正式承認。例如,聯合國被廣泛認為是決定新
國家成立的機構。然而,儘管法律上國家可能平等,但在政治層面上,國家之
間的分量卻大不相同。有些國家被分類為「大國」或「超級大國」,而其他國家
則是「中等」或「小型」國家,甚至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小型高地國家中,
被認為是「微型國家」。
儘管對國家的理解方式各異,人們普遍認為國家是在什麼時候以及在哪裡出現
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國家是一個歷史性制度,它於 16 世紀和 17 世紀的歐洲
興起,作為一種集中的統治體系,成功地將所有其他機構和團體(尤其是教
會)置於其統治之下,結束了中世紀歐洲的競爭性和重疊的權力體系。1648 年
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領土主權的原則,通常被認為
是正式確立了現代國家的概念,使國家成為國內和國際事務的主要行為者。
然而,對於國家為何出現,意見則較為分歧。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1990
年)認為,解釋現代國家發展的核心因素在於其進行戰爭的能力。這一觀點認
為,從 16 世紀起,軍事對抗的規模和性質發生了變化(如火藥的引入、步兵和
炮兵的組織化、常備軍的出現),這不僅大大增強了統治者的強制力量,還迫使
國家通過發展更廣泛的稅收和行政系統來加強對其民眾的控制。正如提利
(1975 年)所言,「戰爭造就了國家,而國家也造就了戰爭。」
相反,馬克思主義者主要從經濟角度解釋國家的出現,將國家的起源追溯到從
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過程中,認為國家本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使用的工
具(恩格斯,1884 年,1972 年)。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1993 年)則提
出了一種解釋國家起源的觀點,強調國家結合了意識形態、經濟、軍事和政治
形式的能力(有時被稱為「IEMP 模型」)。
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國家仍在不斷演變。國家在 19 世紀發展為民族國家,
並隨後經歷了逐步民主化的過程,於 20 世紀尤其是在二戰後期獲得了更廣泛的
經濟和社會責任,但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之後,許多國家逐漸減少了這些
責任。此外,歐洲的國家模式也得以推廣到其他地區。
隨著二戰後幾十年間非殖民化進程的加速,國家模式逐漸擴展到其他地區和大
陸,獨立意味著主權國家的實現。這一過程的一個結果是聯合國會員國的迅速
增長。聯合國從 1945 年最初的 51 個會員國,增長到 1970 年的 127 個,到 2011
年(南蘇丹的承認)達到 193 個會員國。因此,國家已成為全球普遍的政治組
織形式。
然而,為了評估國家的重要性,並探討其與政治的密切關係,需要解決兩個關
鍵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國家權力的本質,以及國家已經並應該承擔的角色與責
任。
DEBATING THE STATE 國家辯論

對立的國家理論:「國家是一個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

國家權力的爭議:國家的本質和代表的利益是現代政治分析的中心議
題。

國家理論的多樣性:不同理論對國家的起源、發展和影響有不同解
釋。


國家的自主性:辯論國家是自主的還是社會的產物。

國家服務的對象:探討國家是否為集體利益服務或偏向特權群體。

國家的積極或消極角色:討論國家是建設性力量還是破壞性實體。

四種對立的國家理論

多元主義國家 the pluralist state

資本主義國家 the capitalist state

利維坦國家 the leviathan state

父權主義國家 the patriarchal state
The pluralist state(多元主義國家)

多元主義的自由主義根源:國家被視為社會中的「裁判」,確保不同群
體的權益。

霍布斯和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個人有義務服從和尊重國家的理由。
國家源於人們的協議,目的是建立穩定和保障個人自由。

自由主義中的國家:國家被視為中立仲裁者,旨在保護公民免受其他
公民的侵害。

多元主義國家理論:認為國家是中立且受不同群體和利益影響,不偏
袒特定群體。


現代多元主義的假設:

國家從屬於政府,保持公共服務和政治問責的原則。

民主過程是真實且有效的,確保政府對民意的回應。
新多元主義觀點:現代國家更複雜且不易回應民意,商業具有特權地
位。

國家精英和部門利益:國家精英可能追求自身或客戶群的利益,國家
被視為獨立的利益集團。

社會契約論 Social-contract theory

社會契約:社會契約是一種由個體之間自願達成的協議,通過這種協
議建立了有組織的社會或國家。這理論被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等思想
家所使用,並由現代理論家如約翰·羅爾斯重新提出。社會契約通常並
非指歷史上的行為,而是為了說明政府的價值及政治義務的基礎。社
會契約理論希望個人行為能像是他們親自締結了契約一般。

社會契約理論的三個基本要素:

無政府狀態的假想圖像:假設存在一個無政府的社會(自然狀態),在
這狀態中,無限制的自由使得生活「孤獨、貧困、殘酷且短暫」(霍布
斯)。

逃離自然狀態的需求:個人因此尋求脫離自然狀態,通過締結社會契
約來確保秩序與穩定,因為只有主權權力能夠提供這樣的保障。

公民的義務:社會契約要求公民尊重並服從國家,以表達對穩定與安
全的感激之情,這些穩定與安全只有在政治統治體系下才能達成。

新多元主義 Neopluralism

基本概念:新多元主義是一種忠於多元價值的社會理論風格,認為應
根據精英主義、馬克思主義及新右派理論等現代觀點對經典多元主義
進行修正或更新。

現代化趨勢:新多元主義考量了現代化趨勢,如後工業社會的興起。

經濟偏好:儘管新多元主義偏好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但通常認為
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已經過時。

西方民主的批判:新多元主義認為西方民主是「變形多元統治」,其中
大企業施加了過度的影響力。

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
 修正經典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嘗試在保留部分馬克思主義原則的
基礎上,重新詮釋和改造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想。
 接受多元影響:新馬克思主義者通常不認為馬克思主義擁有真理的唯一
解釋權,因此吸收黑格爾哲學、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
理性選擇理論等影響。
 社會正義的關注:新馬克思主義仍然重視社會不公正的問題,但不再將
經濟因素置於首位,也拒絕認為歷史具有可預測性。

父權制(Patriarchy)

字面意義:「由父親統治」,指丈夫或父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以及
妻子和子女的從屬地位。

通常泛指「由男性統治」:此詞常用來指「男性統治」,強調女性所受
的壓迫與剝削。

反映並源於家庭中的父權:社會中的男性權力系統反映並起源於父親
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

激進女性主義的重要概念:在激進女性主義分析中,父權制凸顯了性
別不平等是系統性、制度化且無所不在的。

名詞解釋

Pluralism:多元主義。一種信念或承諾,支持多樣性或多元化;或者是
一種信仰,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是廣泛且均勻分布的。

Divine right:神權統治。 一種教義,認為世俗的統治者是由上帝選擇
的,因此擁有不可挑戰的權威;這一理論通常用來支持君主專制。

Political obligation:政治義務。公民對國家的責任;國家擁有統治權的
基礎。

State of nature:自然狀態。一個沒有政治權威與正式(法律)對個人約
束的社會;通常作為一種理論工具。

Anarchy:無政府狀態。字面意思為「無統治」;無政府狀態通常帶有
貶義,意指不穩定甚至混亂的情況。

Bourgeoisie:資產階級。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統治階級。資產階級是擁
有生產財富的階層。

Proletariat:無產階級。指通過出售自身勞動力來維持生計的階層。嚴
格來說,無產階級並不完全等同於工人階級。

全文翻譯
對立的國家理論
國家權力的本質是什麼?國家代表誰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是一個
「本質上存在爭議」的概念。關於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有著
多種不同的對立理論。確實,關於國家權力本質的爭議已日益主導現代政治分
析,並涉及學科中的意識形態和理論分歧。這些爭議關乎國家是否是自治且獨
立於社會的存在,或是否實際上是社會的產物,是對更廣泛權力或資源分配的
反映。此外,國家是否服務於共同或集體利益,或偏向於特權群體或主導階
級?同樣地,國家是積極或建設性的力量,其責任應被擴大,還是消極或破壞
性的存在,必須被限制或徹底摧毀?四種對立的國家理論可分述如下:
- 多元國家
- 資本主義國家
- 巨獸國家
- 父權國家
「多元國家」
多元主義的國家理論具有明確的自由主義血脈。它源於一種信念,即國家在社
會中扮演「裁判」或「仲裁者」的角色。這種觀點也主導了主流的政治分析,
至少在英美思想中,有一種傾向將國家和國家組織排除在外,而專注於「政
府」。確實,在這一傳統中,常常將「國家」視為一種抽象概念,像法院、公務
員體系和軍隊這樣的機構被視為獨立的行動者,而不是更廣泛的國家機器的組
成部分。儘管如此,這種觀點之所以可能成立,是因為它基於對國家中立性的
潛在且常常未被察覺的假設。國家之所以可以被忽視,是因為它被視為一個不
偏不倚的仲裁者,能夠根據當天政府的意志來進行調整。
這種對國家的看法可以追溯至社會契約理論(見第 62 頁),如霍布斯和洛克等
思想家的主張。這些思想家的主要關切在於探討政治義務的基礎,即個人為何
有義務服從和尊重國家。他們認為,國家源於個人之間自願達成的協議或社會
契約,因為個人意識到唯有建立主權權力,才能保障自己免受自然狀態下的不
安全、混亂與殘酷之害。沒有國家,個體之間會相互傷害、剝削和奴役;有了
國家,秩序和文明生活才得以保障,自由才能得到保護。正如洛克所說:「沒有
法律就沒有自由。」
在自由主義理論中,國家被視為在社會中競爭的團體和個人之間的中立裁判
者;國家是能夠保護每位公民免受他人侵害的「裁判」或「仲裁者」。國家的中
立性反映了其代表所有公民的利益,因此代表了共同利益或公共利益。在霍布
斯的觀點中,只有建立一個絕對且無限制的國家,且權力不可被質疑或挑戰,
才能確保穩定與秩序。換言之,他認為公民面臨的是專制(見第 268 頁)與無
政府狀態的嚴峻選擇。洛克則發展出更具典型的自由主義觀點,主張有限國
家。他認為,國家的目的非常具體,僅限於保護一組「自然」或上帝賦予的個
人權利,即「生命、自由和財產」。這明確劃分了國家的責任(主要是維護國內
秩序和保護財產)與個體公民的責任(通常視為民間社會的領域)。此外,由於
國家可能威脅到自然權利,也可能捍衛這些權利,公民必須擁有某種形式的保
護,以防止國家的侵害。洛克認為,這可以透過憲政和代議制政府來實現。
這些思想在二十世紀發展成多元主義的國家理論。作為一種社會理論,多元主
義主張在自由民主國家中,權力廣泛且均衡地分散。作為國家理論,多元主義
認為國家是中立的,因為它易於受到不同群體和利益的影響,涵蓋了所有社會
階層。國家並不偏向於任何特定利益或群體,也沒有獨立於社會的利益。正如
施瓦茨曼特爾(Schwarzmantel,1994 年)所言,國家是「社會的僕人,而非其
主人」。因此,國家可以被視為一個「針墊」,被動地吸收對其施加的壓力和力
量。這種觀點的兩個關鍵假設是:首先,國家實際上是從屬於政府的。非民選
的國家機構(如公務員系統、司法機構、警察、軍隊等)是完全公正的,並受
其政治領導者的管轄。因此,國家機構被認為符合公共服務和政治問責的原
則。第二個假設是民主進程有意義且有效。換言之,政黨競爭和利益團體活動
確保了當前政府對公眾意見保持敏感和回應。最終,國家只是一個風向標,隨
著公眾的意願而轉動。
然而,現代多元主義者通常採取對國家更為批判的觀點,稱之為新多元主義
(見第 63 頁)的國家理論。像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見第 250 頁)、查爾
斯·林布洛姆和 J.K.蓋爾布雷斯(見第 155 頁)等理論家已經承認,現代工業化
國家比經典多元主義所描述的更為複雜,且對民眾壓力的反應較少。新多元主
義者,例如林布洛姆,在《政治與市場》(1980 年)中指出,作為社會的主要
投資者和最大的雇主,商業在政府中享有「特權地位」,是其他群體無法企及
的。此外,新多元主義者認可國家確實會形成並追求自身的部門利益。如此一
來,由高級公務員、法官、警察局長、軍事領導人等組成的國家精英可能會追
求其國家部門的官僚利益或客戶群體的利益。事實上,如果將國家視為一個獨
立的政治行為者,它可以被視為社會中強大的(甚至是最強大的)利益群體之
一。這條論點促使埃里克·諾德林格(Eric Nordlinger,1981 年)發展出一個基於
「民主國家的自治性」的以國家為中心的自由民主模型。
「資本主義國家」
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觀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替代方案,相對於將國家視為
中立裁判的多元主義形象。馬克思主義者通常主張,國家無法脫離社會的經濟
結構來理解。這種觀點通常以經典的論述來理解,即國家僅僅是階級壓迫的工
具:國家起源於階級體系,並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階級體系。然而,近年來馬
克思主義理論內部展開了豐富的辯論,將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大大修正,這
在某種程度上源於馬克思(見第 41 頁)著作中的含糊之處。
馬克思並未發展出系統或連貫的國家理論。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他認為國家是
「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受到經濟「基礎」的決定或制約,而基礎被視為社會
生活的真正基礎。然而,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具體關係,特別是國家與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兩種國家理
論。第一種理論體現在他在《共產黨宣言》([1848] 1967)中的一句名言:「現代
國家的執行機構只是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管理委員會。」從這個角度
看,國家顯然依賴於社會,並完全依賴於其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階級,在資本
主義中即為資產階級。列寧(見第 99 頁)因此將國家簡單地描述為「壓迫被剝
削階級的工具」。
然而,在馬克思分析 1848 年至 1851 年法國革命事件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
八日》([1852] 1963)中,卻呈現了第二種更為複雜和微妙的國家理論。馬克思指
出,國家可以享有被稱為「相對自主性」的權力,拿破崙的國家便能夠對社會
強行施加意志,充當一種「令人驚愕的寄生機構」。如果國家表達了某個階級的
利益,那並非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是法國社會中最為龐大的小農階級的利益。
儘管馬克思未詳細闡述這一觀點,但顯而易見,從這個角度看,國家的自主性
僅是相對的,國家似乎在不同階級間調停,從而維持了階級體系的存在。
這兩種理論顯著不同於自由主義和隨後的多元主義的國家權力模型。特別是它
們強調國家必須在不平等的階級權力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並且國家源於且反映
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作為被支配階級操控的壓迫工具,或更微妙地,作為緩
解階級對抗的機制。然而,馬克思對國家的態度並非完全負面。他主張,在從
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國家可以以「無產階級專政」的形式被建
設性地使用。資本主義的推翻將意味著資產階級國家的毀滅,以及一個替代的
無產階級國家的創建。
在將國家描述為無產階級的「專政」時,馬克思運用了第一種國家理論,將國
家視為經濟上主導階級(當時是無產階級)壓制和鎮壓其他階級的工具。從這
個角度來看,所有國家都是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被視為通過防止被剝奪
的資產階級發動反革命來保障革命成果的手段。然而,馬克思並不認為國家是
一個必然或持久的社會形式。他預言,隨著階級對立的消失,國家將「自行消
亡」,意味著一個完全共產主義的社會也將是無國家狀態。由於國家源於階級體
系,一旦階級體系被消滅,國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馬克思的這種矛盾遺產為現代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大量的空
間來進一步分析國家權力。安東尼奧·葛蘭西(見第 175 頁)的著作也推動了這
一點,他強調統治階級的統治是通過意識形態操縱來實現的,而不僅僅是公開
的強制。在這種觀點中,資產階級的統治主要是通過「霸權」(見第 174 頁)來
維持,即智識領導或文化控制,國家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 1960 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對國家的理論主要由工具主義和結構主義兩種對
立的觀點主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國家》(1969)中,米利班德將國家描述為
統治階級的代理人或工具,強調國家精英在多大程度上來自於特權和財產階
級。因此,國家對資本主義的偏袒源於公務員和其他公職人員與銀行家、商業
領袖和產業巨頭之間的社會背景重疊。尼科斯·普蘭查斯在《政治權力與社會階
級》(1968)中則駁斥了這種社會學方法,強調經濟和社會權力結構對國家自主性
所施加的限制。該觀點認為,國家必須行動以維持其所處的社會體系。在資本
主義國家中,國家的角色是服務於資本主義的長期利益,即便這些行為可能受
到資本主義階級某些部分的抵制。新馬克思主義者越來越傾向於將國家視為利
益、群體和階級之間進行鬥爭的領域。國家不再僅僅是由統治階級或統治群體
操控的「工具」,而是一個反映社會內部任何時刻權力平衡的動態實體,以及持
續的霸權爭奪戰場。
「利維坦(巨獸)國家」
在現代政治中,「利維坦」國家的形象(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服務、旨在擴張和自
我增強的怪物)與新右派密切相關。這種觀點源於早期或古典自由主義,特別
是對激進個人主義的承諾。新右派,尤其是其新自由主義派別,對國家干預經
濟和社會生活持強烈反感,因為它們認為國家是一種寄生性增長,威脅著個人
自由和經濟安全。在這種觀點中,國家並非像多元主義者所言那樣,是一個公
正的裁判或仲裁者,而是一個傲慢的「保姆」,急於干預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
這一觀點的核心特徵在於,國家追求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是分離的(這與馬克
思主義不同),而這些利益要求國家角色和職責的不斷擴大。因此,新右派思想
家認為,20 世紀國家干預的趨勢並非來自於對經濟和社會安全的普遍需求,或
通過緩和階級矛盾來穩定資本主義的必要性,而是國家內部動態的結果。
新右派理論家透過需求面和供給面壓力來解釋國家權力擴張的動力。需求面的
壓力來自社會本身,通常透過選舉民主機制實現。如第 4 章所述,新右派認為
選舉競爭鼓勵政客「互相競價」,承諾增加支出和更慷慨的政府計劃,無視此類
政策對經濟造成的長期損害,例如增稅、通貨膨脹加劇和投資「擠出效應」。供
給面的壓力則是來自國家內部,因此可以通過國家機構和人員來解釋。這一論
點的最具影響力形式被稱為「政府供給過剩論」。
供給過剩論通常與公共選擇理論家(見第 252 頁)聯繫在一起,他們假設公共
決策的參與者在決策過程中基於理性的自我利益行事。例如,尼斯卡南
(1971)指出,由於美國國會等立法機構的預算控制通常較為薄弱,預算制定
的過程主要受政府機構和高級官員的利益驅動。在某種程度上,這暗示了政府
由國家主導(國家精英能夠塑造民選政治家的思維),因此公共選擇模型與上述
馬克思主義觀點之間存在相似之處。然而,這兩種觀點的分歧在於國家機構服
務的利益。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反映更廣泛的階級和其他社會利益,而新
右派則將國家描繪為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獨立或自治實體。在新右派的觀點
中,官僚的自我利益必然支持「大政府」和國家干預,因為這樣可以擴大官僚
機構本身,從而保障工作穩定、提高薪酬、增加晉升機會並提升公務員的地
位。這種自我追求的官僚形象顯然與多元主義中將國家機構視為奉行公共服務
道德且受到政治控制的機器的觀點相矛盾。
「父權國家」
現代國家理論必須考慮女性主義理論的影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有一套系統
的女性主義國家理論。正如第 2 章所強調的,女性主義理論涵蓋了多種傳統和
視角,因此對國家權力產生了多種不同的態度。此外,女性主義者通常不把國
家權力的性質視為中心政治議題,而是側重於圍繞家庭和經濟制度等機構的深
層男性權力結構。事實上,有些女性主義者可能質疑傳統的國家定義,例如,
認為國家掌控合法暴力的概念被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暴力行為所削
弱。
儘管如此,女性主義者通過提出新穎且具有挑戰性的國家權力觀點,豐富了國
家理論的討論。
自由女性主義者相信,性別平等可以通過逐步改革實現,因此往往接受多元主
義的國家觀。他們認識到,如果女性被剝奪了法律和政治平等(特別是選舉
權),那麼國家對男性偏袒。然而,他們對國家基本中立的信任反映在這樣的信
念中,即任何這樣的偏見可以通過改革過程來克服。因此,自由女性主義者相
信,所有群體(包括女性)在理論上擁有平等的國家權力參與權,並且這種權
力可以被公正地用來促進正義和公共利益。自由女性主義者因此通常對國家持
正面看法,認為國家干預是消除性別不平等、增強女性角色的途徑,例如在平
等工資、墮胎合法化、提供托兒設施、擴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立法。
然而,激進女性主義者提出了一種更為批判和消極的國家觀點,認為國家權力
反映了一種更深層的父權壓迫結構。激進女性主義者的國家觀和馬克思主義的
國家觀有一些相似之處。兩者都否認國家是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自治實體,認
為國家的偏見應從社會中的「深層權力結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將國家置於
經濟背景中,而激進女性主義則將其置於性別不平等背景中,並堅持認為國家
本質上是男性權力的機構。類似於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也發展出工具主義和
結構主義的觀點。
工具主義觀點認為國家只不過是男性用來保護自身利益並維護父權結構的「工
具」。這一觀點源於核心的女性主義信念,即父權制根植於社會中「公共」和
「私人」生活領域的劃分,男性主導公共領域,而女性則被限制在私人領域。
換句話說,從這一角度看,國家是由男性掌控並為男性服務的。
相比之下,結構主義觀點著重強調國家機構嵌入更廣泛的父權體系的程度。現
代激進女性主義者特別關注福利國家的興起,認為這代表了一種新的父權權
力。福利可能通過使女性從私人依賴(家庭主婦依賴作為「養家者」的男性)
轉向公共依賴來維護父權制,因為女性愈來愈依賴國家提供的服務(如托兒機
構、學前教育和社會工作)並成為國家雇員,特別是在護理職業(如護理、社
會工作和教育)中,這些角色使女性逐漸受制於擴展的國家機構。
THE ROLE OF STATE 國家的角色

摘要

國家角色的爭議性:
- 不同的國家權力觀對國家的功能和責任有不同的看法。
- 核心問題包括國家應履行哪些功能,以及哪些應交由私人負責。

無政府主義的例外:
- 無政府主義者認為國家本質上是邪惡和不必要的。
- 他們是少數完全否定國家價值的政治思想家。

革命社會主義的觀點:
- 儘管主張「摧毀國家」,他們承認需要一個臨時的無產階級國家。
- 這種「無產階級專政」被認為是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要手
段。

對國家角色的分歧:
- 政治思想家對國家應該扮演的具體角色看法不一。
- 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平衡是重要的討論焦點。

多樣化的國家形式:
- 歷史上和現實中,國家表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和職能。
翻譯:對於國家權力的不同解釋,對於國家的理想角色或責任有著明確的影
響。國家應該做什麼?國家應該履行哪些職能或責任,而哪些應該交由個人處
理?在許多方面,這些問題是選舉政治和政黨競爭的核心議題。除了無政府主
義者視國家為根本上邪惡且不必要的之外,所有政治思想家都在某種意義上認
為國家是有價值的。即使是受到列寧「打破國家」口號啟發的革命社會主義
者,也接受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臨時的無產階級
國家,以「無產階級專政」的形式進行過渡。
然而,對於國家應扮演的確切角色,政治思想家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因此
也對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適當平衡存在不同看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下
幾種國家形式逐步成形:
最小國家
發展型國家
社會民主國家
集體化國家
極權國家
宗教國家

最小國家 Minimal states

核心理念與功能

理想與起源:最小國家是古典自由主義者的理想,目標是確保個
人享有最廣泛的自由範疇。根植於社會契約理論,對國家的看法
是「消極」的,國家僅為提供秩序的保護性機構。

核心功能:維護國內秩序,確保社會和平與穩定。執行契約,保
障私人之間的協議與合約得到履行。保護對外安全,抵禦外來威
脅。

機構設置:僅需警察、法院系統與軍事機構。經濟、社會、文化
與道德等責任屬於個人及公民社會範疇。

新右派對最小國家的支持

思想基礎:借鑒早期自由主義與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提出縮減國
家干預的需求。羅伯特·諾齊克主張基於洛克自由主義,特別強調
個人權利與財產權的保護。

自由經濟學家的觀點: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與米爾頓·弗里德曼
認為國家干預是一隻「沉重之手」,會削弱競爭、效率和生產力。

國家角色的限制:維護穩健貨幣:實現低通膨或零通膨。促進市
場競爭,控制壟斷權力與價格操縱,維持市場公平性。
翻譯:最小國家是古典自由主義者的理想,其目標是確保個人享有最廣泛的自
由範疇。這種觀點根植於社會契約理論,但仍然推動著對國家一種本質上「消
極」的看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約束人類行為,從而防
止個人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國家僅是一個保護性機構,其核心功能是提供
一個和平與社會秩序的框架,使公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過生活。在洛克著名
的比喻中,國家如同一位夜間守望者,只有在有序的生活受到威脅時才被召喚
來提供服務。然而,這仍然賦予「最小」或「夜間守望者」國家三項核心功
能。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國內秩序。其次,它確保私人
公民之間達成的契約或自願協議能夠得到執行;第三,它提供對外來攻擊的保
護。因此,最小國家的機構設置僅限於警察部門、法院系統和某種形式的軍事
力量。經濟、社會、文化、道德及其他責任則屬於個人,因此堅定地屬於公民
社會的範疇。
在現代政治辯論中,最小國家的主張被新右派所接納。新右派汲取了早期自由
主義思想,特別是自由市場或古典經濟理論,並宣稱需要「縮減國家邊界」。在
羅伯特·諾齊克的著作中,這種主張等於是對洛克自由主義的一種重申,基於對
個人權利,尤其是財產權的辯護。對於像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和米爾頓·弗里
德曼這樣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而言,國家干預被視為一隻「沉重之手」,會削弱
競爭、效率和生產力。從新右派的觀點來看,國家的經濟角色應限於兩項功
能:維護穩定的交換手段或「穩健貨幣」(低通脹或零通脹),以及透過控制壟
斷權力、價格操縱等來促進競爭。

發展型國家 Developmental states

定義和目標:

發展性國家介入經濟生活,以促進工業增長與經濟發展為目
的。

並非以「社會主義」計劃取代市場,而是建立國家與主要經
濟利益的夥伴關係。

為基於保守與民族主義的優先事項。

日本的經典範例:



明治時期(1868–1912 年):與財閥建立密切合作關係,財
閥主導日本經濟至二戰前。
戰後:由日本國際貿易與工業省(MITI)與日本銀行共同推
動,影響私人投資並增強國際競爭力。
其他國家範例
 法國:左翼與右翼政府認可經濟計劃的必要性,官僚體系視

為國家利益的守護者。
奧地利與德國:透過「夥伴關係國家」模式,強調國家與大
企業、組織化勞工的合作關係。

競爭性國家的興起:因經濟全球化加速競爭性國家的出現。強調
教育與培訓作為經濟成功的關鍵手段。如:東亞的「亞洲四小
龍」(新加坡、香港、韓國及台灣)。

最佳歷史範例:英國與美國在 19 世紀早期工業化時期展現了最小
國家的特徵。故可知工業化時間越晚的國家,國家經濟角色通常
越加擴大。
翻譯:最小國家的最佳歷史範例出現在如英國和美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在十九
世紀早期工業化時期呈現出最小國家的特徵。然而,通常而言,國家工業化的
時間越晚,其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就會越加擴大。例如,在日本和德國,國家
從一開始就承擔了更積極的「發展性」角色。發展性國家是一種在經濟生活中
介入,以推動工業增長和經濟發展為具體目的的國家。這並不意味著試圖以
「社會主義」的計劃和控制系統取代市場,而是試圖構建一種國家與主要經濟
利益之間的夥伴關係,通常以保守和民族主義優先事項為基礎。
發展性國家的經典範例是日本。在明治時期(1868-1912 年),日本國家與「財
閥」(即家族經營的大型企業帝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這些財閥在二戰前主
導了日本經濟。自 1945 年以來,日本國家的發展性角色由日本國際貿易與工業
省(MITI)承擔,MITI 與日本銀行共同影響私人投資決策,並引導日本經濟走
向國際競爭力。類似的發展性干預模式在法國也存在,無論左翼還是右翼政府
都傾向於承認經濟計劃的必要性,並將國家官僚體系視為國家利益的守護者。
在奧地利和某種程度上的德國,經濟發展是通過建設「夥伴關係國家」來實現
的,該模式強調國家與主要經濟利益(特別是大企業和組織化勞工)之間的密
切關係。
近來,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競爭性國家」的出現,這些例子可以在東亞的「亞
洲四小龍」經濟體中找到。競爭性國家的特點在於認識到必須加強教育和培
訓,這被視為在日益加劇的跨國競爭背景下保證經濟成功的主要手段。

社會民主國家 Social-democratic states
 社會民主國家的特徵與目標



干預目標:不僅促進經濟進步,更推動社會重組,基於公
平、平等和社會正義的原則。 與發展性國家不同,社會民
主國家將國家視為實現正義與自由的重要工具。
國家角色的轉變:從「消極」看法(必要的惡)轉為「積
極」看法(自由與正義的推動者)。 成為現代自由主義者與
民主社會主義者的理想模式。
干預的重點
 市場調節:積極參與以糾正市場經濟中的不平衡與不公正現
象。強調財富的公平分配,而非單純追求財富創造。目標是
消除貧困與縮減社會不平等。
 核心政策工具
 凱恩斯主義:管理與調節資本主義,促進經濟增長並維
持充分就業。採用需求管理策略,通過調整公共支出與
稅收水平實現目標。


社會福利政策: 推動「福利國家」的發展,關注公民的
社會福祉。提倡「賦能國家」理念,致力於個人賦權。
歷史範例與挑戰
 成功範例:奧地利與瑞典:國家干預結合發展性與社會民主
優先事項。
 不完全成功的案例:英國:二戰後擴展國家權力,沿著社會
民主路線推進,但未能成為發展性國家。
翻譯:與發展性國家進行干預以促進經濟進步不同,社會民主國家進行干預是
為了推動更廣泛的社會重組,通常依據公平、平等(見第 454 頁)和社會正義
等原則。在奧地利和瑞典等國,國家干預受發展性和社會民主優先事項的雙重
指導。然而,發展主義與社會民主並非總是相伴而行。正如馬坎德(Marquand,
1988)指出,儘管英國在二戰結束後立即沿著社會民主的路線大幅擴展國家權
力,但它未能發展為一個發展性國家。理解社會民主國家的關鍵在於對國家從
「消極」看法的轉變,從視國家為僅僅是一種必要的惡,到「積極」看待國
家,將其視為擴大自由和促進正義的手段。因此,社會民主國家成為現代自由
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理想。
與其僅僅制定有序存在的條件,社會民主國家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特別是在
幫助糾正市場經濟中的不平衡和不公正現象。因此,它的重點往往不是財富的
創造,而是所謂的財富的公平或正義分配。實際上,這可以簡化為消除貧困和
減少社會不平等的嘗試。社會民主國家的雙重特徵是凱恩斯主義和社會福利。
凱恩斯經濟政策的目標是「管理」或「調節」資本主義,以促進增長並維持充
分就業。儘管這可能包含一定的計劃成分,經典的凱恩斯策略主要是通過財政
政策的調整來進行「需求管理」;即調整公共支出和稅收的水平。福利政策的
採用導致了所謂「福利國家」的出現,這些國家的責任延伸到促進公民的社會
福祉。在這個意義上,社會民主國家是一個「賦能國家」,致力於個人賦權的
原則。

Collectivized states 集體化國家
 基本特徵
 經濟全面國有化:國家控制整個經濟生活,廢除私人企業。
建立由國家經濟部門和計劃委員會管理的中央計劃經濟體
系。
 指令性計劃經濟:依靠「指令性」計劃體系運作,最終由共
產黨最高機構掌控。
 公共所有制優勢:依據社會主義理念,偏好公共所有制而非
私人財產。

蘇聯模式的發展
 蘇聯及東歐共產主義國家:是集體化國家的典型範例,通過
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目標。


史達林時代的國家主義:社會主義與國家主義合併,國家機

構權力不斷擴大,社會主義等同於國家控制。
永久性國家權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家逐漸消亡」的理想
背道而馳,國家成為持久且強大的存在。
理論與實踐的差異
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論:接受一定程度的國有化,尤其在
「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如工廠、銀行、交通運輸)。認為
無產階級國家應為過渡性,隨階級矛盾解決而消亡。


蘇聯的實際情況:國家不僅未消亡,反而越發官僚化與強
大。赫魯雪夫時期,國家被正式視為「全體蘇聯人民」的代
表機構。
集體化國家的影響:強化國家控制的經濟模式,犧牲市場靈活性
與個人自由。提供全國統一的資源配置,但同時也導致經濟效率
低下與官僚主義問題。
翻譯:雖然發展型和社會民主型國家以引導或支持主要由私營經濟構成的模式
干預經濟生活,但集體化國家則將整個經濟生活置於國家控制之下。這類國家
的最佳範例是蘇聯及整個東歐的正統共產主義國家。這些國家試圖徹底廢除私
人企業,建立由經濟部門和計劃委員會管理的中央計劃經濟。因此,所謂的
「指令性計劃經濟」便應運而生,其運作是通過一套「指令性」計劃體系,最
終由共產黨的最高機構掌控。國家集體化的合理性源於社會主義根本上對公共
所有制的偏好,而非私人財產。然而,通過國家實現這一目標,表明了一種比
馬克思和恩格斯(1820–95)經典著作中描述的更積極的國家權力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未完全排除國有化的可能性;尤其是恩格斯認為,在「無產
階級專政」時期,國家控制將擴展到包括工廠、銀行、交通運輸等領域。然
而,他們設想無產階級國家將是暫時的,隨著階級矛盾的緩和,該國家將「逐
漸消亡」。相比之下,蘇聯的集體化國家成為了永久性存在,並且逐漸變得更
為強大和官僚化。在史達林的領導下,社會主義事實上等同於國家主義,社會
主義的推進體現在國家機構責任和權力的擴大上。實際上,在赫魯雪夫於 1962
年宣布無產階級專政結束後,國家被正式認定為「全體蘇聯人民」的利益代
表。

Totalitarian States 極權國家

極權國家的定義與核心特徵
 干預主義的極端形式,國家影響滲透人類存在的每個層面。
 涉及經濟、教育、文化、宗教和家庭生活的全面控制。

極權國家的範例
 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
 史達林時期的蘇聯。
 現代例子如薩達姆·侯賽因統治的伊拉克。

政權核心支柱


全面的監控和恐怖化的警察行動。
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操控和控制體系。

對公民社會與私人領域的影響
 消滅公民社會,廢除私人領域。
 個體身份被完全融入社會整體。

思想來源與理論支持
 墨索里尼可能從黑格爾的思想中借鑒,視國家為「道德共同
體」。
 認為文明進步與國家權力的壯大和責任擴展相關。
翻譯:極權國家是干預主義最極端、最廣泛的形式。極權主義的核心在於建構
一個無所不包的國家,其影響滲透到人類存在的每一個層面。國家不僅直接控
制經濟,還控制教育、文化、宗教、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極權國家的最佳範
例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儘管像薩達姆·侯賽因統治的伊
拉克等現代政權也可以說具備類似特徵。 此類政權的核心支柱包括全面的監控
過程和恐怖化的警察行動,以及一套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操控與控制體系。從
這個意義上來說,極權國家實際上消滅了公民社會,完全廢除了生活中的「私
人」領域。這樣的目標只有法西斯主義者願意公開支持,因為他們希望將個體
身份完全融入社會整體之中。 有人認為,墨索里尼對極權國家的概念源自黑格
爾的思想,即將國家視為一個「道德共同體」,反映出成員之間的利他主義與
相互同情。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文明的進步顯然可以與國家權力的壯大及其
責任的擴展聯繫起來。

宗教國家 Religious States

宗教國家的概念與矛盾
 現代國家通過世俗權威取代宗教權威,宗教多被限制在私人

領域。
國家主權的推進與世俗化密切相關,例如:美國憲法第一修
正案保障宗教自由。法國通過*laïcité*(政教分離原則)實現
政教分離。挪威、丹麥和英國發展出「國教」,但其政治影
響有限。

宗教國家崛起的背景
 自 1980 年代以來,宗教原教旨主義興起,拒絕公私領域分
割,將宗教作為政治基礎。原教旨主義運動試圖奪取國家控
制權,利用國家推動道德和精神重生。

宗教國家的實例
 伊斯蘭化的實踐:1978 年起齊亞·哈克推行的巴基斯坦「伊斯
蘭化」進程。1979 年伊朗革命後的「伊斯蘭國家」。
 其他國家案例:斯里蘭卡政府與僧伽羅佛教的聯繫在對抗泰
米爾分裂運動中的影響。

宗教國家的模式差異
 明確的宗教統治:伊朗模式中體現神權統治的特徵。
 宗教導向的政府: 在世俗主義框架下運行,例如:土耳其的
正義與發展黨(AKP)。2012 年以來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
翻譯:表面上看,宗教國家似乎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概念。現代國家的出現很大
程度上是通過世俗權威戰勝宗教權威實現的,宗教日益被限制在私人領域,並
通過教會與國家的分離而實現。國家主權的推進通常伴隨著世俗化的進程。例
如,在美國,國家的世俗性被寫入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該修正案保證宗教信仰
自由不得被剝奪;而在法國,教會與國家的分離則通過對*laïcité*(政教分離原
則)的嚴格強調而得以維持。在挪威、丹麥和英國等國家,發展出了「國教」
或國家宗教,儘管這些宗教享有某些特權,但它們的權力遠未達到神權統治的
程度,其政治影響通常受到高度社會世俗化的限制。 然而,自 1980 年代以
來,宗教國家的崛起逐漸受到關注,這一現象源於宗教原教旨主義中一種傾
向,即拒絕公私領域的分割,並將宗教視為政治的基礎。與將政治領域視為本
質上腐敗不同,原教旨主義運動通常試圖奪取國家控制權,並將國家作為實現
道德和精神重生的工具。例如,在 1978 年後由齊亞·哈克將軍推行的巴基斯坦
「伊斯蘭化」進程中、1979 年革命後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國家」、以及斯里蘭
卡儘管形式上致力於世俗主義,但在對抗泰米爾分裂運動的暴力鬥爭期間與僧
伽羅佛教之間的密切聯繫,這些都反映了這一趨勢。 嚴格來說,宗教國家是以
宗教原則為基礎建立的,例如伊朗模式中包含了明確的神權統治特徵。然而,
在其他情況下,宗教導向的政府則是在憲法世俗主義的框架下運行。例如,土
耳其的正義與發展黨(AKP)以及自 2012 年以來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都屬於
這種情況。

名詞解釋






Rights 權利:法律或道德上有權利採取行動或以特定方式被對待,公
民權利與人權有所不同。
Competition State 競爭型國家:一種在全球化經濟中追求確保長期競爭
力策略的國家。
Tiger economies 虎型經濟:以日本為範本的快速增長且以出口為導向的
經濟體,例如韓國、台灣和新加坡。
Social justice 社會正義:一種在道德上可被證明為正當的物質獎勵分配
方式,社會正義通常被認為傾向於支持平等。
Welfare state 福利國家:一種主要負責其公民社會福利的國家,透過各
種社會保障、健康、教育及其他服務來履行此責任(儘管在不同社會
中形式有所不同)。
Statism 國家主義(或法語中的 étatisme):是指相信國家干預是解決政
治問題或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適當手段。這種觀點基於對國家作
為組織集體行動及實現共同目標的機制的深刻且可能毫無疑問的信
任。國家因此被視為一種道德理想(如黑格爾所言),或是服務於
「普遍意志」或公共利益的工具。國家主義最明顯地體現在政府政策
上,例如通過規範和控制經濟生活,甚至可能擴展到類似蘇聯式的國
家集體化。




Collectivization 集體化:為了實行共同或公共所有制而廢除私有財產的
制度。
Totalitarianism 極端主義:一種全面性的政治統治體系,包含普遍的意
識形態操控與公開的暴力手段(參見第 269 頁)。
Laïcité 政教分離:指宗教不參與政府事務,政府也不干預宗教事務的
原則。
State religion 國教:由國家正式認可的宗教組織,享有特殊的特權,但
(通常)不具備正式的政治權威。
國家權力的消退

摘要:
 國家權力的討論背景:自 1980 年代末以來,國家權力的討論受到「退



縮」或「衰退」說法的主導。曾經被視為政治核心的國家機器,其權
威因多種因素的增長而受到削弱,包括:全球經濟、市場與大型企
業、非國家行為者與國際組織
挑戰國家中心主義的方法呼聲漸高,要求重新思考或放棄以國家為中
心的政治方法。
國家與市場並非純粹對立,而是可以交織並互相補充:市場需要國家
建立和保護財產權體系才能運作。
國家權威的多面性:雖然國家在某些領域可能失去權威,但在其他方
面可能變得更強大。
翻譯:
自 1980 年代末以來,有關國家權力的討論被「退縮」或「衰退」的說法所主
導。曾經強大的國家機器——被廣泛視為政治本身的核心——似乎已經被削
弱,其權威因全球經濟、市場、大型企業、非國家行為者以及國際組織等因素
的重要性增長而受到侵蝕。對於重新思考甚至徹底放棄以國家為中心的國內及
國際政治方法的呼聲因此日益高漲。
然而,簡單地在「國家中心主義」與「退縮主義」之間做出選擇,充其量是一
種誤導。舉例來說,儘管國家與市場通常被描繪為對立的力量,但它們也可以
相互交織並相輔相成。最基本的一點是,市場無法在沒有由國家建立和保護的
財產權體系的情況下運作。此外,儘管國家在某些方面可能失去了權威,但在
其他方面,它們可能變得更強大。

國家權力的衰退與瓦解——全球化與國家轉型

全球化對國家權力的三種觀點
 後主權治理觀點:
 全球化導致國家權力衰退,權力轉移至全球市場與跨國公司
(TNCs)。超全球主義者認為國家幾乎被「掏空」,變得多
餘。
 國家中心主義觀點:主權國家仍是全球政治的核心行為者,全球
化為國家利益服務。
 轉型觀點:全球化改變了國家的角色與主權性質,但這些變化是
轉型而非簡單削弱或增強國家權力。

全球化對國家的影響
 邊界滲透性增加:國際移民與文化全球化使國家邊界更具滲透
性。
 經濟全球化:
 「超領土化」的興起,經濟活動在「無邊界的世界」中進
行。
 金融市場中的資本可即時流動,國家難以免受全球性金融危
機影響。
 舊有的地理確定性被動搖,傳統國家主權面臨挑戰。

經濟主權的挑戰與辯論:在全球化經濟中,經濟主權難以維持,因為
經濟已融入單一全球體系。「無邊界」經濟的概念可能被誇大:市場
經濟仍需國家提供法律與社會秩序(Fukuyama, 2005)。

後主權治理的特徵:21 世紀治理被視為具有「後主權」性質,特別是
在經濟領域。傳統國家主權與全球化經濟的調和困難重重。
翻譯:
全球化的興起引發了關於國家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權力和重要性的重大辯論,可
歸納出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首先,一些理論家大膽地宣稱「後主權治理」
(Scholte, 2005)的出現,認為全球化的興起不可避免地標誌著國家作為有意義
行為者的衰退。權力從國家轉移到全球市場與跨國公司(TNCs,見第 149 頁)
上。這一論點的最極端版本由所謂的「超全球主義者」提出,他們認為國家被
「掏空」到幾乎成為多餘的存在。 然而,另一些人否認全球化改變了世界政治
的核心特徵,認為與早期時代一樣,主權國家仍然是其邊界內事件的主要決定
者,並且依舊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行為者。在這一觀點中,全球化與國家並非
分離甚至對立的力量;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是由國家創造的,並因此
為其利益服務。
然而,介於這兩種觀點之間的是第三種立場,該觀點承認全球化確實對國家的
角色與重要性以及主權的性質帶來了質的變化,但強調這些變化是轉型,而非
單純地削弱或增強國家的權力。 例如,國際移民的增加與文化全球化的傳播使
國家邊界變得日益「滲透性」。然而,有關國家性質與權力變化的討論主要集
中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上(詳見第六章)。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特徵是「超領土
化」的興起,即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發生在一個「無邊界的世界」(Ohmae,
1989)中。這在金融市場中尤為明顯,資本似乎可以即時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這意味著,例如,任何國家都無法免受其他地區金融危機影響。如果邊界變得
滲透,且舊有的地理確定性被動搖,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將無法生存。這也
是為什麼 21 世紀的治理(見第 74 頁)被認為具有真正的「後主權」性質的原
因之一。特別是,很難看到經濟主權如何能夠在全球化經濟中得到調和。主權
對經濟生活的控制只可能存在於由各自獨立的國民經濟構成的世界中;隨著這
些經濟逐漸融入一個單一的全球化經濟體系,經濟主權便失去了意義。
然而,「無邊界」全球經濟的說法可能被過度誇大。例如,越來越多的共識認
為,市場經濟只有在國家能夠提供法律與社會秩序的前提下才能成功運作
(Fukuyama, 2005)。

國家權力的衰退與瓦解——非國家行為者與國際組織
 非國家行為者與國際組織的崛起:
 政治不再僅限於國家範疇,而是超越國家界限:國際和超國家層
級的決策範圍與重要性增長。


國家在區域或全球機構內運作,例如:歐盟在貨幣政策、農業、
漁業、國防和外交事務上的決策。世界貿易組織(WTO)作為全
球貿易爭端的裁判和協商平台。
主權的「共享」現象:

政治全球化削弱國家機會,同時提供新的可能性:歐盟外交事務
部長理事會促進成員國在超國家層級決策。通過「共享」主權,
歐盟成員國實現了更大的集體主權。

跨國公司的影響:
 跨國公司(TNCs)的數量迅速增長,經濟規模常超越部分國家
(1970 年 7,000 家增至 2009 年的 38,000 家)世界 100 大經濟體
中,51 個是跨國公司,49 個是國家。
 跨國公司雖在經濟上強大,但缺乏制定法律與建立軍隊的能力。

非政府組織(NGOs)的增長:


國際非政府組織超過 30,000 個,其中 1,000 多個擁有聯合國正式
諮詢地位(例如:綠色和平、大赦國際、國際關懷)
憑藉專業知識、道德權威和公共形象,影響力接近甚至超越部分
國家政府。

其他非國家行為者
 包括女性運動、反資本主義運動、恐怖組織(如基地組織)、游
擊隊和跨國犯罪組織。
 這些團體具「跨境」特性,能逃避國家司法管轄。

國際機構對國家的影響
 聯合國、歐盟(EU)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削弱了國家作為自
我治理政治單位的能力。國家之外的政治增長是政治全球化的主
要表現,但影響複雜且矛盾。
翻譯:國家衰退的另一個表現是非國家或跨國行為者的崛起以及國際組織日益
增長的重要性。這反映了以下事實:政治的主要方面不再僅僅在國家內或通過
國家進行,而是超越或超出國家範疇。國際或超國家層級的決策範圍與重要性
增長,國家不得不在區域或全球機構中發揮影響力,或在這些機構建立的框架
內運作。
例如,在歐盟,越來越多的決策(例如貨幣政策、農業和漁業政策、國防和外
交事務)是由歐盟機構而非成員國做出的。這導致了多層級治理的現象,如第
17 章所討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則充當全球貿易爭端的裁判和陪審團,
並為其成員之間的貿易協議談判提供論壇。 另一方面,政治全球化既為國家開
辟了機會,也削弱了其機會。這一現象發生在主權「共享」的過程中。例如,
歐盟的外交事務部長理事會是歐盟最具影響力的政策制定機構,其實質上是成
員國的創造,並提供一個論壇,讓國家政治家能在超國家層級上做出決策。通
過「共享」主權,歐盟的成員國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更大且更具意義的主權形
式。歐盟的「共享」主權可能超過其各個成員國的國家主權總和。
在非國家行為者中,跨國公司(TNCs)通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其數量從 1970
年的 7,000 家增長到 2009 年的 38,000 家。跨國公司在經濟規模上常常超越國
家。根據(相當粗略的)對比企業銷售與國家 GDP 的數據,世界上 100 個最大
的經濟體中有 51 個是跨國公司,只有 49 個是國家。通用汽車在這一點上大致
相當於丹麥;沃爾瑪的規模大致相當於波蘭;埃克森美孚的經濟規模相當於南
非。然而,經濟規模不一定能轉化為政治權力或影響力。畢竟,國家可以做出
跨國公司只能夢想的事情,比如制定法律和建立軍隊。
非政府組織(NGOs,見第 248 頁)數量與影響力也在穩步增長,特別是自 1990
年代以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總數估計通常超過 30,000 個,其中超過 1,000 個
團體擁有聯合國正式的諮詢地位。它們的專業知識、道德權威以及高度的公共
形象使得綠和平組織、大赦國際和國際關懷等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組織內施加影
響,有時甚至能與國家政府的影響力相匹敵,甚至超越其影響力。因此,非政
府組織成為了所謂的「全球公民社會」(見第 106 頁)中的關鍵行為者。其他
非國家行為者包括女性運動、反資本主義運動,以及恐怖主義網絡如基地組
織、游擊隊和跨國犯罪組織。
由於這些團體具有「跨境」的特性,它們經常能夠以逃避任何國家司法管轄的
方式運作。 國家之外政治的增長在政治全球化的趨勢中也有所體現。然而,其
影響是複雜且在某些方面具有矛盾性的。一方面,聯合國、歐盟(EU)和世界
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機構削弱了國家作為自我治理政治單位的能力。

失敗國家與國家建設
 國家衰退與失敗國家的現象
 部分發展中國家因國家結構薄弱,無法建立對武力的合法壟斷,
導致:地方軍閥割據、廣泛的犯罪活動、社會解體
 成功案例:印度、韓國和台灣推動經濟現代化與社會發展。


失敗國家的根源
 內部因素:
 威權統治傾向
 薄弱的機構
 傳統價值觀無法適應現代化需求
 外部因素:
 殖民歷史:政治獨立缺乏基礎發展;人為劃分的邊界加劇內


失敗案例:索馬里、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部分裂
 全球化加劇不平等與經濟依賴。
失敗國家的影響:引發難民危機。為毒販、武器走私者與恐怖組
織提供庇護。製造區域不穩定,可能導致外部干預,干預形式包
括人道救援與維和行動。
國家建設與和平建設的挑戰
 外部勢力的作用與局限性:




初期由外部勢力提供有序統治(例如人道主義干預)。
長期難以維持,原因包括:高昂的經濟與人力成本;當地對
外國軍隊的反感與敵意。
國家建設的核心目標:
 培養本土領導力與建立合法的國家機構:
 軍隊、警察部隊、司法機構、中央銀行、稅收機構
 教育、交通、能源與醫療系統的建設。
國家建設的難度:如利比里亞案例顯示,國家建設是高度複雜且漫長
的過程。
翻譯:在發展中國家,關於國家衰退的辯論有時會表現為對弱國、瀕臨失
敗的國家或已崩潰國家的關注。庫珀(Cooper, 2004)將他所稱的「前現代
世界」描述為一個後殖民混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現存的國家結構無
法建立(以韋伯的話來說)對使用武力的合法壟斷,從而導致地方軍閥割
據、廣泛的犯罪活動和社會解體。然而,這種情況並未一致地適用於整個
發展中國家。在像印度、韓國和台灣這樣的例子中,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在
推動經濟現代化和社會發展的策略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其他一些
國家卻因其脆弱性而著稱,有時被稱為「準國家」或「失敗國家」(參見
第 76 頁)。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大多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典型的例子
包括索馬里、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這些國家未能通過
國家權力的最基本測試:它們無法維持國內秩序和個人安全,導致內亂甚
至內戰幾乎成為常態。
這些國家失敗的根源主要來自殖民主義的經歷(參見第 122 頁)。殖民主
義在結束時(主要是在 1945 年後的時期),將形式上的政治獨立賦予了那
些缺乏足夠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社會,使其無法有效作為
獨立實體運作。由於這些國家的邊界通常反映的是殖民野心的範圍,而非
文化上具有凝聚力的族群分佈,後殖民國家經常包含深刻的種族、宗教和
部族分裂。儘管一些人主要將 1990 年代以來國家失敗的增加歸因於國內因
素(例如傾向威權統治、落後的機構和狹隘的價值觀,這些都阻礙了從前
工業化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但外部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
色。尤其表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重新圍繞全球市場的需
求,而非國內需求,並且擴大了不平等。
然而,國家失敗不僅僅是國內問題。失敗國家通常會通過引發難民危機、
為毒販、武器走私者和恐怖組織提供庇護所、製造區域不穩定,有時甚至
引發外部干預以提供人道救援和/或維持和平,對更廣泛的地區產生影響。
在此背景下,人們對國家建設的關注日益增加,通常與更大範圍的和平建
設進程相關,並試圖解決衝突後情境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暴力原因。在缺
乏運作正常的法律和秩序系統的情況下,人道救援和衝突解決的任務幾乎
變得無法完成。自 1990 年代初期以來,人道主義干預(參見第 424 頁)的
更廣泛接受意味著有序的統治通常(至少在最初)由外部勢力提供。然
而,這並不是長期解決方案。正如索馬里、伊拉克和阿富汗等例子所顯示
的那樣,由外部強加的秩序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維持,這既是因為干預勢
力的經濟和人力成本從長遠來看可能難以承受,也是因為遲早外國軍隊和
警察的存在會引發當地的反感和敵意。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國干預
越來越集中於建立有效的本土領導層和合法的國家機構,例如軍隊、警察
部隊、司法機構、中央銀行、稅收機構以及能夠運作的教育、交通、能源
和醫療系統。正如利比里亞的例子所顯示的,國家建設通常是一項極其困
難的任務(參見第 77 頁)。

名詞解釋







Supraterritoriality 超領土性:由於國家邊界、地理距離及領土位置的重
要性下降而引發的地理重構。
Economic sovereignty 經濟主權:國家對國內經濟生活的絕對權威,包
括對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獨立控制,以及對貿易與資本流動的掌控。
Governance 治理:治理是一個比政府(參見第 266 頁)更廣泛的術
語。雖然缺乏固定或公認的定義,但在最廣義的意義上,它指的是協
調社會生活的各種方式。因此,政府可以被視為治理所涉及的機構之
一;甚至可能存在「無政府的治理」(Rhodes, 1996)。這個術語的廣
泛使用反映了國家與社會界限的模糊化,這種模糊化源於公共管理新
形式的發展以及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的增長等變化。
Market state 市場國家:一種旨在擴大公民權利與機會,而非掌控經濟
與社會生活的國家。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政治全球化:國際機構與組織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以及跨國政治力量的普遍影響力加強。
Warlordism 軍閥主義:在缺乏主權國家的情況下,基於地方的武裝團
體爭奪權力的狀態。
Failed states 失敗國家:失敗國家是指無法履行其核心角色,即透過壟
斷其領土內的武力來確保國內秩序的國家。近年來的失敗國家例子包
括柬埔寨、海地、盧旺達、利比里亞和索馬利亞。失敗國家無法再作
為可行的政治單位運作,因為它們缺乏可信的法律與秩序系統。它們
也無法作為可行的經濟單位運作,無法為其公民提供基本需求,且基
礎設施已不再運作。雖然完全崩潰的國家相對較少,但有更多國家僅
僅勉強運作,並危險地接近崩潰邊緣。
國家的回歸

摘要
 過去討論集中於國家的退縮、衰落甚至崩潰。



全球化使國家邊界變得更加「滲透性」,但全球化是由國家設計並服
務於其利益的過程。
國際組織通常是國家協同行動的平台,而非削弱國家權力的機構。
某些新興發展強化了國家力量,凸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翻譯:在 21 世紀初,關於國家的討論多圍繞其退縮、衰落甚至崩潰。然
而,現實情況更加複雜。例如,儘管全球化可能使國家邊界變得更加「滲
透性」,但全球化並非強加於不情願的國家;相反,它是一個由國家為追
求其認定的國家利益而設計的過程。同樣,國際組織通常作為國家在共同
利益問題上協同行動的平臺,而非旨在篡奪國家權力的機構。此外,近年
來的一些發展促使國家力量得以加強,並突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
是什麼解釋了國家的回歸?
 安全角色的增強
 國家獨有能力維持國內秩序並保護公民免受外部威脅。
 新的安全挑戰(如跨國恐怖主義)突顯國家作用。




冷戰後的「和平紅利」減少,軍事支出因「反恐戰爭」大幅增
加。
加強邊境管控,賦予國家更大的監控和控制權,形成「國家安全
國家」。
經濟角色的重塑
 傳統經濟控制減弱,國家重新成為現代化推動者:提升教育與培
訓質量以增強生產力、支持關鍵出口產業。
 部分國家(如中國、俄羅斯)通過市場化實現經濟現代化,同時
保留重要國家控制(國家資本主義)。
金融危機中的關鍵作用



2007–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凸顯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不可或缺
性。
儘管 G20 提供了全球協調平台,實質性的干預措施由國家執
行。
金融危機證明,全球經濟在缺乏國家干預時運行效果更好的觀念
是一種神話。
翻譯:
首先,國家維持國內秩序和保護公民免受外部攻擊的獨特能力,在 21 世紀出現
的新安全挑戰中得到了強調,尤其是與跨國恐怖主義相關的挑戰(詳見第 18
章)。這印證了鮑比特(Bobbitt, 2002)所認為的一個基本事實:「國家的存在
是為了掌控暴力」,因此它本質上是一個「戰爭製造機構」。冷戰結束後出現
的軍費削減,即所謂的「和平紅利」,在 1990 年代末開始逆轉,隨著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襲擊事件後「反恐戰爭」的發動,全球軍事支出急劇上升。此外,
反恐策略往往意味著國家加強邊境管控,並賦予自己更大的監控、控制甚至拘
留的權力,甚至發展成為「國家安全國家」。
其次,儘管傳統的命令與控制式經濟管理時代或已結束,但國家有時重新確立
了其作為現代化推動者的角色。競爭型國家通過改善教育和培訓以提升生產
力,並為關鍵出口產業提供支持來實現這一點。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
通過向市場做出重大讓步來實現經濟現代化,但同時保留或重新施加了重要的
國家控制(這些發展在第 6 章中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部分有更詳細的討
論)。更廣泛地說,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重要角色在 2007–2009 年的全球金融
危機中得到了突顯。儘管二十國集團(G20)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制定全球協調
應對方案的平臺,但大規模的財政和其他干預措施只能由國家執行並落實。實
際上,2007–2009 年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金融和財政危機的一個教訓可能是:
全球經濟在國家(單獨行動或通過國際組織)的干預下能夠運作得更好的觀
念,已被證明是一種神話。

名詞解釋
 state-building 建設國家:透過建立合法的制度,於政府關鍵領域制定
並實施政策,以建構一個運作良好的國家。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