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中六級 中國語文科 單元一 (憑歌寄意 詞曲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秋情》、《青玉案‧元夕》 一、《念奴嬌.赤壁懷古》 主旨:藉憑弔赤壁遺迹和懷想周瑜,抒發自己年華老去、功業未成的無奈,並以邀月共飲的 豁達態度尋求自我慰藉。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故壘西邊。 故:舊時 (2) 人道是、三國 周郎 赤壁。 道:說 2 試據《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內容,填寫以下的分析表。 上片:以寫景為主 具體描寫赤壁的景色,營造 雄偉壯麗 / 雄奇 / 磅礡 1 分)的氣勢: • 大江東去,浪濤滾滾。(1 分) • 陡峭的石壁高聳,插入空中。(1 分) • 驚濤拍岸,捲起無數浪花。(1 分) 作者以「江山如畫(1 分)」一句概括以上的景象,而「一時多少豪傑(1 分)」這句則引入對赤壁之戰中英雄豪傑的懷想。 下片:抒情 懷古——觸景而發思古之幽情,緬懷周瑜: • 形象:娶得美人;英姿雄偉,神采煥發;羽扇綸巾,一身儒將裝束。(2 分 • 功業:在談笑間殲滅曹操的戰船,從容取勝。(2 分) 由周瑜想到自己: •感慨:與周瑜相比,自己卻是「早生華髮」,暗示自己已經 年華老去(1 分), 但 功業(1 分)未成。 11 人間如夢(1 分),只好○ 12 舉杯灑酒,邀月共飲(1 分) •自我慰藉:感歎○ 以尋求自我慰藉。 1 3 《念奴嬌•赤壁懷古》下片對三國名將周瑜的刻畫,下列哪些分析是正確的? 寫小喬嫁給周瑜,以美人襯托英雄,塑造周瑜年少得意的英偉形象。 直接描寫周瑜「雄姿英發」,令人傾慕。 「羽扇綸巾」直接描寫周瑜一身儒將打扮,既有文才,亦有武略。 周瑜在談笑間已令曹軍戰船灰飛煙滅,反襯周瑜指揮若定,充滿信心。 A 、 B 、、 A B C C 、、 D 、、、 ○ ○ ○ D ● 4 蘇軾為甚麼選擇周瑜作懷想的對象?試據《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內容,並結合他的政治 遭遇來說明。(4 分) 詞中寫周瑜「雄姿英發」,年青時已統率大軍,談笑間大破曹操軍隊於赤壁,建功立業; (1 分)而蘇軾寫這首詞時年近半百,「早生華髮」,更被貶黃州,投閑置散。(1 分)作 者以周瑜年青有為,功業有成,對比自己年老卻仍無所作為,(1 分)藉此抒發自己年華 老去,壯志未酬的感慨。(1 分) 5 《念奴嬌•赤壁懷古》末「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反映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試具體說明。(5 分) (1) 人生態度:豁達。(1 分) (2) 說明:蘇軾想到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在世間留下多少豐功偉績,最後也被時間沖洗淨 盡,不復存在,就像夢一樣短暫而虛幻,故明白毋須為不能建功立業而苦惱。(2 分) 從他舉杯灑酒,邀月共飲,寄情大自然以自我慰藉、排遣不快,可看到他豁達的人生 態度。(2 分) 6 《念奴嬌•赤壁懷古》刻畫的人物和景物形象鮮明生動,試就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填寫 下表:(6 分) 修辭手法 誇飾 例句(每項舉一例) 亂石穿空 / 談笑 寫陡峭的石壁高聳,穿破天空,誇大石壁的高度。 間、檣櫓灰飛煙滅。/ 寫曹軍的戰船在周瑜談笑間燒成了灰燼,誇大曹軍 (1 分) 的敗況和周瑜的軍事才能。(1 分) 借喻(1分)捲起千堆雪。 借代 說明 以「雪」借喻浪花。(1分) 檣櫓灰飛煙滅。 以「檣」和「櫓」借代戰船。(1分) (1 分) 2 二、《聲聲慢‧秋情》 主旨:借寫眼前秋景,抒發國破家亡後孤獨悽慘的心情。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乍暖還寒時候。 (2) 怎敵他晚來風急! 乍:剛剛 / 忽然 敵:抵擋 2 下面是一篇賞析李清照《聲聲慢•秋情》內容、結構及寫作手法的文章,試把它完成。 李清照《聲聲慢》全首詞結構精嚴,層次分明。 這首詞開首連用七組 疊字(1 分)(修辭手法)。「尋尋覓覓」寫動作,反映心情 空虛,悵然若有所失;「冷冷清清」既寫環境,亦寫內心的 寂寞冷清(1 分);「悽悽 慘慘戚戚」是內心的感受,寫出 悽切 / 悲傷(1 分)(悽悽、慘慘)和 憂愁(1 分) (戚戚)的情懷。這三句層次漸進,由淺入深,總寫作者的心境, 直接 / 間接(圈出 正確答案)抒發感情。(1 分) 這首詞的中間部分寫景,共有六個層次,包含多個意象,且從不同角度鋪寫,層層 直接 / 間接(圈出正確答案)抒發感情:(1 分) 詞句 分析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 「乍暖還寒」寫的是 天氣(1 分),與心情互為影響, 這暗示作者 將息。 的心情 起伏不定(1 分),加上孤身一人,更難休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 這兩句帶出 酒(1 分)和 風(1 分)兩個意象。作者一方面寫飲 11 排遣愁思(1 分);一方面寫晚來急勁的秋風,用 他晚來風急! 酒,目的是借酒○ 12 渲染愁思(1 分)。淡酒不敵急風,猶言○ 13 愁思無法排遣(1 意是○ 分),可說是「舉杯銷愁愁更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 秋天北雁南飛,這與作者由北方流落江南相似。作者借「雁過」的意 是舊時相識。 象,抒發的「傷心」之情包括(可選多於一個答案):(2 分) 14 A 身世飄零之感。● B 心事誰訴之悲。○ ○ C 思念故鄉之情。● D 國破家亡之痛。● 15 黃花(1 分)的意象,描寫對象是○ 16 菊花(1 分),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 作者在這裏採用○ 17 晚來風急(1 分)」。 損,如今有誰堪摘? 「滿地黃花堆積」的景象呼應上片的句子:「○ 18 年華老去(1 分),猶如眼 這三句既寫實景,亦屬借花喻人:自傷○ 19 身世飄零,孤苦無依(1 分),猶如黃花凋 前黃花憔悴損;又感歎○ 落遍地。 20 寂寞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 作者獨坐窗前,希望時光快點溜走。「獨自」一詞,可見作者○ 得黑! 孤單(1 分),埋怨「怎生得黑」正反映她悽愴愁苦之情難以排遣, 21 度日如年(1 分)之感。 有○ 22 黃昏時響起雨打梧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 運用梧桐和細雨的意象抒發感情,可這樣理解:○ 昏、點點滴滴。 桐的聲音,在夜長人靜之時,更添淒涼。(2 分) 3 23 作者的萬般 結尾的「次第」是指前述的一連串情景,「怎一箇愁字了得!」意思是○ 24 呼應開首三句(1 分)和○ 25 愁思沒法訴說清楚(2 分)。這兩句在整首詞的結構上發揮○ 概括全篇(1 分)的作用。 3 《聲聲慢•秋情》下片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當中運用了哪兩種感 官的感覺來描寫黃昏景象?分別達到怎樣的抒情效果?(6分) (1) 感官感覺:視覺。(1分) 抒情效果:描寫黃昏時候下着細雨,窗外一片幽暗朦朧,正好襯托詞人的滿懷愁思。 (2分) (2) 感官感覺:聽覺。(1分) 抒情效果:描寫細雨打在梧桐葉上,人能清楚聽到點點滴滴的聲響,可見環境冷清幽 靜,也因此突顯作者的孤獨感受,而這樣的聲音在夜長人靜之時讓人更添愁苦。(2 分) 4 《聲聲慢•秋情》的詞題是「秋情」,試說明作者如何通過以下四種事物渲染秋意以抒發 感情,完成下表。(8 分) 事物 秋意 抒發感情 氣候 乍暖還寒(1 分) 以氣候忽冷忽熱暗示心情起伏不定,愁思滿懷。(1 分) 風 晚上風急(1 分) 急勁的秋風帶有寒意,藉此抒發心中的淒涼感受。(1 分) 雁 雁兒南飛(1 分) 見天上雁過觸發她流落江南之悲,勾起傷心之情。(1 分) 黃花 庭院滿地黃花堆積 藉滿地的黃花自傷年華老去,容顏憔悴 / 身世飄零,孤苦 (1 分) 無依,猶如黃花凋零。(1 分) 4 三、《青玉案‧元夕》 主旨:描寫元宵夜的熱鬧景象,敍述在燈火闌珊處尋得嚮慕的人,委婉地流露不甘流俗、淡 泊孤高的情操。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 (1) 更吹落、星如雨。 (2) 眾裏尋他千百度。 如:好像 度:次 2 試據《青玉案•元夕》的內容,填寫以下的分析表。(17 分) 上片:寫景 具體描寫元夕夜所見城中的盛況: • 花燈:滿城張掛花燈,像是春風把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1 分) • 煙火 / 燈火:滿天煙火 / 滿城燈火,像春風吹落繁星,仿如降雨。(1 分) • 遊人:富貴人家的豪華車馬經過,路上滿是幽香。(1 分) • 音樂:簫(各種樂器)奏起,樂韻飄揚。(1 分) • 燈舞 / 百戲:整夜有燈舞 / 百戲表演。(1 分) 描寫城中燈火通明,遊人 眾多(1 分),聲音 嘈雜(1 分),營造出一片 熱鬧(1 分)的氣氛。 下片:敍事寫人,表達寄託 由描寫元夕活動場面轉入敍事寫人,進而表達寄託: •寫人:一羣賞燈婦女走過,看外表是 盛裝打扮出遊(1 分),而神態都是 笑語 盈盈(1 分)。 11 在人羣中極力尋找但尋不着,驀然回首,卻看 •敍事:敍述尋找「那人」的過程:○ 見「那人」就在燈火零落的地方(2 分)。「那人」不像其他婦女熱衷於湊熱鬧賞 12 不慕繁華、不同流俗、自甘寂寞(3 分)的特點。 燈,由此可理解「他」○ 13 「那人」(1 分)自喻之意,當時南宋朝廷上下沉醉於表 •寄託:作者寫本詞有以○ 14 不甘流 面繁華的偏安環境,而作者不肯趨炎附勢,故藉詞中的「那人」表現自己○ 俗,淡泊孤高(1 分)的高尚品格。 3 《青玉案•元夕》中刻畫的形象鮮明。試就當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試填寫下表:(9 分) 修辭手法 借喻 例句(每項舉一例) 說明 東風夜放花千樹 以花借喻花燈。夜裏滿城花燈,好像是春風把 / 更吹落,星如雨。 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 / 以星借喻煙火(燈火)。 (1分) 形容滿天煙火(滿城燈火)像是春風吹落繁星。(2 分) 借代(1 蛾兒雪柳黃金縷。 分) 蛾兒、雪柳、黃金縷皆指婦女的頭飾,這裏以 各種頭飾借代盛裝打扮的婦女。(2分) 誇飾(1 寶馬雕車香滿路。 分) 誇張地形容富貴人家的豪華車馬經過後,路上 滿是幽香。(2分) 5 4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寫元夕的景象,對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4 分) 上片描寫元夕的熱鬧景象,吸引了路上眾多的遊人,但作者尋找的「那人」卻偏留在冷清 的「燈火闌珊處」,兩處環境成強烈對比,(2 分)上片的繁華景象正好反襯「那人」不 慕繁華,品格高潔。(1 分)這正配合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以「那人」自喻,表現自己 不同流合污,淡泊孤高的情操。(1 分) 5 《青玉案•元夕》下片「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兩句,在全首詞的結構上有 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3分) (1) 作用:這兩句是上下片之間的過渡 / 承上啟下。(1分) (2) 說明:承接上片描寫元夕熱鬧活動的盛況,敍述婦女盛裝觀燈的情景,(1分)並為下 片尋找「那人」作鋪墊,以盛裝婦女與在「燈火闌珊處」的「他」作對比。(1分) 6 【文學文化題】中國古典詩詞向有以芳草美人比喻美好品格、堅貞情操的傳統,本文即以 一位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象徵詞人的高尚情操。試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髮,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佳人》 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1.《佳人》及《青玉案》二文中的女子形象有何相似之處,試加比較。 《佳人》以幽居空谷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 《青玉案》也以燈火幽暗,襯托出那女子的孤 芳自賞。 《佳人》又以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襯托出佳人有著高潔的情操。而《青玉案》 則以一群濃妝艷抺的婦女,對比出那女子的脫俗清雅,不與濁流合污。 2. 杜甫在《佳人》一詩中寫的女子有何寄寓?試結合杜甫在安史之亂的經歷加以分析。 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但詩人即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 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面對這樣的不平際遇,卻仍秉持高風亮節,和 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自己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 己的身世之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