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lilu6078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杨静

advertisement
DOI:10.20071/j.cnki.xdwy.20240724.006 网络首发时间:2024-07-25 14:00:5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44.1165.H.20240724.2307.012
2024 年 9 月
第 47 卷 第 5 期
September 2024
Vol.47 No.5
现代外语(双月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
杨
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
提要:当前的及物性研究主要关注主谓宾等句子主干成分,尚未深入探讨修饰语的作用。本
文基于及物性的认知模式,以英汉语基础动词 EAT 和“吃”与指元状语的共现情况为例,对比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结果发现:1) 英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句末,且频率较低,因而对
句子及物性的负向作用低于汉语;2) 汉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且频率
远高于英语指元状语,因而对句子及物性的损耗远高于英语。本文提出,英汉指元状语对句
子及物性作用的差异,根源在于这两种语言不同的时空性偏好:英语偏重强时间性思维,而汉
语侧重强空间性思维。
关键词:指元状语;及物性;EAT;吃;时空性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105(2024)05-0600-1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ransitiv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gument⁃Oriented Adverbial Sentences
YANG Jing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WANG Wenb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bstract: Research on transitivity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major syntactic
components such as subject, predicate, and object on transitivity, with little in-depth attention paid
to the role of modifiers. Grounded on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ransitivity, this study takes for
example the co-occurrence of two basic verbs EAT and "chi" ( 吃 , eat) with argument-oriented
adverbials (AOA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pectively, aiming to contrast the transitivity of the
AOA sent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AOAs in English usually occur
in the sentence-final position and with lower frequency, thereby exerting a les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ransitivity of the sentence compared to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and (2) the AOAs in Chinese
primarily appear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predicate verb in a sentence and with much higher
frequency, thus inducing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trition on the transitivity of the sentence than those
in English.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disparate effect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OAs on sentence
transitivity stem from the distinct spatio-temporal preference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e., English
favors a strong temporal mindset, while Chinese prefers a strong spatial mindset.
Key words: argument-oriented adverbials; transitivity; EAT; chi (吃 , eat); pro-temporality and prospatiality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英汉指元状语的时空性对比研究”(21XJC740005)的阶段性成果。
· 600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1. 引言
及物性是学界常论话题。现有研究主要探究主谓宾等主干成分对及物性的
影响,如 Hopper & Thompson (1980) 所提衡量句子及物性的 10 大参数,就围绕主
谓 宾 展 开 。 然 而 ,相 关 认 知 研 究 发 现 ,修 饰 语 也 有 及 物 化 和 去 及 物 化 的 作 用 ,
Rice (1987:240) 就提出名词修饰语会影响句子的及物性,如:
(1) a. The entire team run five miles.
b. The entire team run the five miles.
c. The entire team run the last five miles.
以上三句中宾语 five miles 的修饰语不同,其有定性 (definiteness) 也随之不
同,导致其及物性各异,这可从三者能否转换成相应的被动语态得到佐证:
(2) a. *Five miles were run by the entire team.
b. ?The five miles were run by the entire team.
c. The last five miles was run by the entire team.
Rice (1987: 170/258) 强调,动词修饰语也会影响句子的及物性,但对此却未
作详述。况且,状语种类具有异质性,不同状语对及物性的影响势必不同,需分
别探究。本文在此仅关注指元状语对及物性的影响,也为其他状语对及物性的
影响提供一定参考。指元状语是语义指向论元的状语,论元常在句中充当主宾
语,因此指元状语主要包括指主状语和指宾状语 (王文斌、杨静 2022)。英汉均存
在指元状语,如:
(3) a. A lamp burned dully under the cross. (dully 义指 a lamp)
b. He bought the clock cheaply. (cheaply 义指 the clock)
(4) a. 几个观众友好地
友好地拍拍这个小家伙的头。(“友好”义指“几个观众”)
b. 他们进了家门就热热地
热热地喝上一碗面汤。(“热热”义指“面汤”)
李劲荣 (2007)指出,汉语指宾状语会削弱句子的及物性,具体表现有二:1)
宾语的可及性低,其数量限定语一般为“一”,且可省略,如(5)a,也可以是“几”这
类模糊数词,如(5)b;2) 宾语可为无指名词,因其能受动量词修饰,如(5)c;
(5) a. 深深的吸了(一
一 )口气
口气。
b. 大大的写了几个字
几个字。
c. 先去烧水、沏茶,教大家伙儿热热乎乎的喝一口
一口。
吕飘 (2021:43) 探究了汉语指主状语对句子及物性的影响,但其结论似难自
洽。他发现,指主状语会减弱宾语的受动性,但他却据此认为指主状语会增强句
子及物性。下文将论及,宾语受动性减弱意味着句子及物性降低。已有研究已
给我们诸多启迪,但仍有两大问题需追问:1) 汉语指宾状语降低句子及物性的认
知机理何在?指主状语是否具有同等效应?2) 指宾状语对及物性的负向影响是
否具有跨语言普适性?是否受到民族时空性思维差异的影响?本文借助及物性
的认知模式 (Rice 1987; Langacker 1991),对比英汉指元状语句及物性差异,旨在
· 601 ·
2024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探讨上述问题。
2. 及物性的认知视角与时空性强弱思维的关联
看待及物性的现有视角主要有二:语言视角和认知视角。前者将及物性的
诸种表现归因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不同语言层次。传统语法将动词分为及物
和不及物,本质上就是将及物性视为词汇特性。生成语法更多关注及物句能否
转换为相应的被动句,以此判定句子的及物性。功能学派从语篇层面探讨及物
性与篇章的适配性,如提出叙事语篇的及物性高(Hopper & Thompson 1980)。
Langacker (1991: 372) 和 Rice (1987: 35) 提出及物性的认知视角:句子是否
及物不仅取决于其编码的事件是否为及物事件,还取决于说话人如何识解该事
件。认知语法基于弹子球模型描述及物事件 (Langacker 2002: 217),如图 1。该
模型开端提供能源 (energy source),通常为施事;终端是能量阱 (energy sink),接
受能量,通常为受事;中间部分则为工具和材料等成分,图中箭头代表能量传递
方向。
Head
Tail
图1
弹子球模型
本文认为,能量传递是衡量句子及物性的核心标准。Rice (1987: 122/141) 指
出,及物性的本质就是传递某物 (transfer of something)。这可具化为能量从一个
主 体 传 至 另 一 主 体 的 过 程 。 Langacker (1991: 327/336) 也 多 次 将“ 传 递 能 量 ”
(transmit the energy)、
“ 能量传递 ”(energy transfer) 等概念与及物性做正向关联 。
王惠静 (2023:349-350) 认为,
“ 力”推动参与者移动并发生接触,产生变化,是判
断及物性高低的核心参数。根据图 1,及物事件中,不同个体间存在单向能量传
递,其中 A 作为能源引发某个行为,并接触 B,使之产生变化。据此,及物事件具
备 5 大特征:行为具有不对称性 (asymmetry)、直接性 (directedness) 以及参与者之
间 具 有 区 分 性 (distinctiveness)、发 生 接 触 (contact),并 产 生 影 响 (effect) (Rice
1987: 8)。其实,上述特征均是从不同角度对能量传递的描述:参与者具有区分
性是能量传递的前提;不对称性是因能量传递的单向性,即从能源到能量阱;直
接性、是否接触和是否产生影响则体现能量传递的效应。
但上述特征能进一步精简,其中不对称性和区分性都关乎能量传递的方向,
可概括为能量传递的顺序性,而直接性、发生接触和产生影响则是能量传递连续
性的体现,对此下文分述。顺序性关涉句子成分的排序是否符合能量传递的方
· 602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向,语序符合的句子比不符合者及物性更高,如:
(6) a. 小李开走了我的小汽车
我的小汽车。
b. 我的小汽车
我的小汽车小李开走了。
杉村博文 (1981:34-35) 指出,(6)b“ 我的小汽车”脱离宾位,受动性降低。该
观点是聚焦受事这一语义角色。若放眼整体,受动性降低是因处于行为链下端
的受事被前置,影响能量传递的直接性、接触性和影响性,这既会降低受事的受
动性,也会降低句子的及物性。而(6)a 符合能量传递顺序,其及物性高于(6)b。
这说明在各类语义角色俱全的情况下,及物性还取决于语序是否遵循能量传递
的顺序。
能量传递具有连续性,前文所提的直接性、产生接触、产生影响就是连续性
的体现。句子的连续性一旦打断,及物性就会变弱。打断连续性的方式多样,口
语中可通过停顿、语气词等来加以实现,而书面语可借助逗号等实现,如:
(7) a. 丈夫吧,找不到事做。
b. 丈夫找不到事做。
c. 喝点儿,啤酒吧?
d. 喝点儿啤酒吧?
沈家煊 (2019:26) 借助(7)a 和(7)c 说明汉语主谓齐全的整句由两个零句构
成。本文认为,这两句中能量传递被打断,其及物性分别低于(7)b 和(7)d。
Langacker (2002: 217)论及及物性时主要关注能量传递的完整性,如:
(8) a. George ignited the love letters with a match.
b. A match ignited the love letters.
c. The love letters ignited.
例(8)虽都是对同一事件的编码,但三者及物性递减,因三者对能量传递编码
的 完 整 性 递 减 。 综 上 ,句 子 及 物 性 的 衡 量 标 准 可 凝 练 为 :顺 序 性、连 续 性 和 完
整性。
及物性与时间性同构。及物事件中蕴含时空两大要素,这为民族思维时空
性的考察提供了依据。依照 Langacker (1991: 13-14),图 1 所示的及物性模型关
涉四个要素:空间、时间、事物和能量传递,其中空间是定义事物的基础,时间是
定义能量传递的基础,即事物具空间性,能量传递具时间性。Kalmár (1982: 242)
认为,及物句突显事件的时间顺序,及物性与时间顺序性 (sequentiality) 本质上关
联。Langacker (1991: 292) 指出,行为链模型自带的因果关系具有一种不对称的
单向性,且大多数情况下与时序重合。本文认为,一维的线性时间是能量传递的
载体,也具顺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两者是同构关系,及物性本质上是时间性的
具现。
最后,时间性和空间性此消彼长。Langacker (2008: 128)指出,原型事件中,
物 体 紧 实 (compact),而 行 为 ,即 能 量 传 递 ,则 弥 散 (expansive),两 者 极 性 对 立
(polar opposites)。王文斌 (2019:94) 和储泽祥、王艳 (2016:321)也提及,时间和空
间此消彼长。换言之,表达式若突显时间性,其空间性则显式微;若突显空间性,
其时间性则会削弱。Langacker (2008: 269) 强调,语言对事件的编码具有高度选
· 603 ·
2024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择性。鉴于时空的消长性,我们需要关切不同语言编码事件时,是更关注参与者
还是更关注能量流动,据此可研判不同语言对时空性的顾重。下文着重探讨英
汉指元状语这类修饰语对句子时空性的不同影响,并借此透视英汉民族思维的
时空性偏好。
3. EAT 和“吃”与指元状语的共现考察
本节借助前述三大及物性标准,对比英汉基础动词 EAT 1 和“吃”与指元状语
的共现情况,剖解指元状语对句子及物性的影响。本文选择 EAT 和“吃”是因两
者均表征进食这一日常典型及物事件,其概念结构中都蕴含进食者和食物,能为
透视英汉民族如何编码该典型及物事件提供概念基础。汉语语料提取相对简
单,我们以“地吃”为关键词,在 BCC 语料库中检索动词“吃”前出现状语修饰的
情况,在此范围内遴选指元状语和“吃”共现的实例。英语语料收集说明如下:英
语指元状语可分布于谓语动词前后,我们在 COCA 语料库中分别输入 ADV EAT
和 EAT ADV,检 索 出 现 在 EAT 左 右 两 边 1、2、3、4、5、6、7、8、9 个 词 范 围 内 的 副
词,语料库就会把 EAT 前后出现次数排在前 100 的副词,按频率高低排序,我们
从中挑出指元状语和 EAT 搭配的语料,获得 COCA 中绝大部分 EAT 和指元状语
共现的语例。
我们共搜集英语指元状语句 294 条,出现在 EAT 前的指元状语有 3 个,分别
是 happily (37 次)、gladly (6 次)、willingly (5 次),共 48 条语料。多数指元状语出现
在 EAT 后 ,有 12 个 ,共 246 条 例 句 ,具 体 为 :heartily (41 次)、healthifully (29 次)、
hungrily (29 次)、poorly (28 次)、sparingly (27 次)、healthily (24 次)、ravenously (16
次)、greedily (14 次)、mindfully (12 次)、sensibly (11 次)、moderately (10 次) 和
nutritiously (5 次)。
汉 语 指 元 状 语 无 论 类 频 或 例 频 ,均 远 高 于 英 语 指 元 状 语 。 我 们 仅 检 索 带
“地”的指元状语和“吃”共现的情况,就搜集到语料 3308 条,不包括带“的”的指
元状语和不带“的”、
“ 地”的指元状语和“吃”共现的情况。下文分析英汉指元状
语对句子及物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两者对能量传递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不同
影响 2 。
3.1 连续性
294 条语料中,英语指元状语以位于句末为主,仅 48 条位于谓语动词前,而
汉语 3308 条指元状语均位于主语后谓语动词前。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指元状语
1
2
大写的 EAT 表示词目 (lemma),涵盖该词的所有变位形式,包括 eat、eats、eating、ate、eaten。
指元状语与顺序性也应有关联。储泽祥、王艳 (2018:77) 指出,OV 语序倾向于与状语共现。本文语料
中有 169 条 OV 语序与指元状语共现的语例,如“清淡的蔬菜浓郁地
浓郁地吃”,该句若没有指元状语便不成
立,如“*清淡蔬菜吃”,但两者似乎是较弱的相关性关系,而非决定性关系,很多没有指元状语的受事主
语句也能成立,如“羊肉不吃了”。
· 604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的 位 置 分 布 是 否 影 响 句 子 及 物 性 ,但 一 些 相 关 分 析 具 有 启 示 性 。 Langacker
(1991: 299-300)提出,英语编码事件,通常将时间和地点等背景性成分,置于句
首或句末等边缘位置,这可确保余下成分的顺序不被打断,体现了形式和语义
的象似性,如:
(9) a. In July, a major hurricane struck Louisiana.
b. She saw many people at the beach.
Langacker 未曾具体说明谁象似于谁,但从上例可见,应是句法层面主谓宾
之间的连续性象似于能量传递的连续性。Rice (1987: 237-238) 论及,英语方式
状语不能出现于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如:
(10) a. * Ralph opened with caution the lid.
b. * Ralph removed in one fell swoop the contents
其实,这种做方式状语的介词短语也不能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如:
(11) a. * Ralph with caution opened the lid.
b. * Ralph in one fell swoop removed the contents
Rice 未论及上述句子不合法的原因。本文认为,Langacker 的思路可解答这
一问题,状语无论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还是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都会打
断句子的连续性 3 。但例(9)若译成汉语,就可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如:
(12) a. 一场飓风在六月
在六月袭击了路易斯安那。
b. 她在沙滩上
在沙滩上看到很多人。
学界主要通过距离象似性解释汉语指元状语何以能位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
间。张谊生 (2018:37) 认为,限制性副词与动词黏合度低,说明其与动词距离远,
而描摹性副词与动词黏合度高,因其与动词距离近。石毓智 (2019:164) 强调,形
容词状语 (包括指元状语,说明为笔者所加) 不能移位至主语前,因其与动词的
概念距离近,如不能说“*安静的,她读书”,只能说“她安静的读书”。上述观点着
力于词和词之间的局部联系,尚未从句子整体布局审视状语的位置,因此难以统
一解释英汉差异,如英语指元状语就可出现于句首或句末,如:
(13) a. Clumsily, John dropped his cup of coffee.
b. Barton Seaver says Americans should eat seafood mindfully.
英汉指元状语为何会存在上述差异?下文将提出,这是两门语言对时空性
睽重的不同而做出的位置选择。汉语指元状语是句子的焦点。冯庆宏 (2007:
68)指出,指主形容词 (原文表述为主前定位形容词),移至状语位置是为凸显形
容词。何洪峰 (2010:57) 也提出,指宾形容词若移位至状语位置会成为句子焦
点。指元状语若成为句子焦点,句子表义重点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体现有二:
1) 论元的描述被强化;2) 能量传递的连续性被打断。
3
Langacker (2015:33) 用 interruptive adverbials 描 述 位 于 主 语 和 谓 语 动 词 之 间 的 状 语 ( 如“Floyd has
clearly been guilty of glass breaking.”),表明他认为该位置的状语会打断能量流动。
· 605 ·
2024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14) a. 他正聚精会神地
聚精会神地吃面。
b. 只有那时候,我才能在众人面前堂堂正正
堂堂正正、
、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
、痛痛快快地
痛痛快快地吃上一
顿白生生、亮晶晶、香喷喷的稻米饭。
例(14)的主谓宾序列,即能量传递的连续性均被指元状语打断,与未被打断
的句子相比,其时间性弱。研究表明,汉语指元形容词做状语,还会通过重叠和
添加程度副词等方式延长状语(吕飘 2021:17/20 等)。此外,语料中还大量存在
指元状语叠用的现象,如例(14)b 中的“堂堂正正、理直气壮、痛痛快快”,其对能
量打断的程度更甚。Langacker (2012:5) 指出,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若要在更大
的视窗被确认,彼此的联系就会变弱。汉语指元状语的位置分布,隔断了主语和
谓语之间的联系,能量传递也相应被打断。英语中也存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的
指元状语,如:
(15) a. I can gladly eat tofu, beans, and other vegetarian oddities.
b. They happily ate the late afternoon snack and drank their beers.
但英语这类指元状语的类频和例频远低于汉语,通常是因为其宾语较长或
有谓语动词并列所致。况且,英语中也罕见汉语那样出现叠加、叠用和使用程度
副词等增加状语长度和复杂度的情况。英语主要将指元状语置于句首或句末,
可避免打断能量流动,足见其重视能量传递的连续性,即对时间连续性的顾重。
汉语指元状语可置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且类频和例频均较高,说明汉语不重
视能量传递的连续性。
其实,汉语不仅句子如此,在语篇层面,即便及物性较强的叙事语篇也存在
大量打断叙事进程的现象。汉学家浦安迪 (2021:47) 指出,汉语小说叙事时,经
常中断,转而关注人物。中西神话的分水岭在于希腊神话可归入叙述性原型,而
中国神话则属于非叙述性,前者以时间性为架构,后者则以空间化为主脉。中国
小说非叙述性的体现就是“事”常被“非事”打断,说明汉语叙事并不重视时间顺
序,却在广袤的空间中循环往复,这也可解释为何明清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缺乏西
方 novel 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表现出前后毫无因果关系的“缀
段性”(episodic) (同上:71)。浦安迪认为,西方文学的“整体感”,是从故事情节的
“因果律”和“时间化”标准提炼而来。本文认为,汉语指元状语句是非叙述性在
句法层面的缩影,说话人叙事时,常打断“事”,转而描写参与者,虽降低了“事”的
时间性,但提升了参与者的空间性。汉语指元状语的造句方式与汉语的叙事模
式一脉相承。
3.2 完整性
本节将表明,指元状语会负向影响能量传递的完整性,且汉语指元状语对完
整性的负向作用大于英语。完整性既关切句子对行为链的编码是否完整,即是
否包含能量的发起者、接受者和行为三要素,也关切句子以何种形式表征三者,
如“我吃苹果
苹果”的及物性就低于“我吃这个苹果
我吃这个苹果”,因前者的受事是类名,为虚拟实
· 606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体,后者为数量结构,会提升受事的指称性。较之虚拟实体,真实实体更能确保
能量传递的完成。在此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何指元状语会影响行为链的完整性?
逻辑上,编码指元状语后可继续完成对整个行为链的编码,但英汉完整编码行为
链的指元状语句均较少见,尽管两者的不完整表现各异。本文认为,这与人的认
知容量相关。
认知一次能加工的单位有限。Miller (1956) 提出,人脑最多可同时记住 7 件
事物。Cowan (2001)发现,人能同时记住的事物数量不是 7,而是 4,如电话号码
就常以 4 位数为单位播报和记忆(Langacker 2012: 6)。目前学界达成的共识是注
意力跨度为四加减一(沈家煊 2016:213)。不同学者赋予认知一次性能加工的单
位以不同名称:Chafe (1994: 69)从语音角度称之为语调单位(intonation unit),口语
中 通 过 停 顿 、加 速 或 降 速 实 现 ;Langacker (1991: 474;2012: 6) 提 出 注 意 视 窗
(windows of attention)概念,用以表明认知限制不仅影响语音,而是影响语言的诸
方面,如:
(16) a. // If you see a dress // and you really like it // you should buy it // while you
can.//
b. // At least for Alice // that wonderful dress // is just too expensive.//
例中双斜线之间的单位代表一个视窗。Langacker (2012: 7) 还指出,停顿的
不同会造成视窗的不同,从而产生语义差异,因其中的概念内容被通达的方式不
同,如:
(17) a. //Alice / admires Bill.//
b. //Alice / admires / Bill.//
两句话虽都陈述同一事实,但(17)a 的停顿方式使得 Bill 从属于谓语 admire,
其突显度低,(17)b 中,admires 和 Bill 之间的停顿则会提升 Bill 的突显度。
鉴于认知视窗的容量限制,句子表达能量流动时,若掺进对论元的表述,势
必削减能量传递的完整性,行为链被截短,单个视窗内会产生各种不及物用法。
统观英汉语料,指元状语对完整性的影响主要有三:1) 削弱对受事的表征,该影
响对英汉语均适用,但汉语还存在以下两种情况;2) 削减对施事的表征;3) 施事
和受事都未得到表征。总之,从英汉内部看,指元状语句的完整度均较低,但从
对比视角看,汉语指元状语对能量传递完整性的损耗更大。此外,如上所提,汉
语指元状语的类频和例频远高于英语,由此亦可表明英语对时间性的重视,下文
具体分析。
首先,指元状语会削弱对受事的表征,主要情况有二:一是宾语悬空,二是削
减宾语形式。先看前者,英汉均存在宾语悬空,即传统意义的不及物用法,其中
英语的宾语悬空在语料中有 234 (/294)条,汉语 582 (/3308)条,如:
(18) a. He worked hard and ate heartily.
b. I eat mindfully now.
· 607 ·
2024 年
第5期
现代外语
(19) a. 盒饭尽管难吃,他还是专心地
专心地吃。
b. 那位饥饿的小男孩一个人静静地
静静地吃。
宾语悬空会产生 SV 句型,这会降低句子及物性 (Langacker 1991: 373)。本
文认为,指元状语句易出现宾语悬空,很大程度上是因句子的信息量超过认知容
量限制,对此大脑采取的认知策略是舍弃对受事的表征。Rice (1987: 218) 指出,
SV 中,受事不明确,句子转而突显施事。这是因为 SV 截短了行为链,破坏了其
完整性,事件表征被淡化,句子转而描写施事,其时间性也相应降低,这与前文所
述的时空消长关系吻合。(19)a 中,虽通过前句可知,
“ 吃”的对象是“盒饭”,可
“盒饭”作为受事未获直接表征 ,说明该句的表义重点从“他吃盒饭”这件事转
向“他”。
其 次 ,指 元 状 语 还 会 削 减 宾 语 形 式 ,这 种 情 况 主 要 存 在 于 汉 语 。 根 据
Langacker (1991: 372),句子的及物性还取决于其如何表征参与者的形式,主要
含 涉 两 个 维 度 :1) 详 略 度 (specificity),如 onion、scaple 的 详 略 度 高 于 object、
entity;2) 有定性,指交际双方能否与参与者建立心理接触,即能否在一类事物
(type) 中挑选出个例(instance),在语言表征上则体现为其是否入场 (grounding),
如 scapel 表 示 类 别 ,而 the scapel 则 指 具 体 物 。 详 略 度 和 有 定 性 之 所 以 影 响 句
子及物性,是因详略度和有定性低的参与者较抽象,能量传递难以为继。本文
认为,较之详略度,有定性对句子及物性的影响更大,参与者即便详略度高,若
不入场,就是一个虚拟实体 (Langacker 2008: 397),交际双方难以与之建立心理
接触。
详略度高
3
1
详略度高
详略度低
有定性低
有定性低
有定性低
有定性高
详略度高
详略度低
有定性高
有定性高
4
2
详略度低
图2
· 608 ·
详略度和有定性四象限图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基于详略度和有定性,可将参与者的表征方式分为四类:1) 详略度和有定性
都高;2) 详略度低有定性高;3) 详略度高有定性低;4) 详略度和有定性都低。这
可用四象限图表示(见图 2)。第一类对应象限 1,受事宾语的详略度和有定性都
高,这类句子及物性最高,英汉均有此类情况,如:
(20) a. The roll was too sweet but I ate it greedily.
b. They happily ate the late afternoon snack and drank their beers.
(21) a. 他静静地有教养地吃了两份烩菜。
b. 大家还乐滋滋地吃了她家人买来的大蛋糕。
Geuder (2000: 30) 论及,英语指元状语位于谓语动词后时,宾语若为无定形
式,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偏低。反言之,英语动后指元状语所在句子的宾语,其有
定性较高。本文的语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即英语指元状语句中若出现宾语,其有
定性较高,如(20)a 中的 it 回指有定性较高的 the roll。此外,语料显示,指元状语
即便位于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宾语的有定性和详略度也大多较高,如(20)b 的 the
late afternoon snack。
Van Valin & LaPolla (1997: 147-154)指出,(22)b 的宾语 spaghetti 不具指称性,
因该词不指称具体事物,这会降低整个句子的及物性。结合前文分析,
“ 不具指
称性”就是尚未入场,其有定性也低。
(22) a. He ate.
b. He ate spaghetti for ten minutes.
c. He ate a plate of spaghetti in ten minutes.
Newman & Rice (2006: 5)基于 BNC 语料库的调查显示,在 155 条关于 EAT 的
语料中,152 条的宾语有定性都较高,只有 3 条的宾语有定性偏低,如:
(23) a. They ate boiled eggs for breakfast.
b. There was a big goblin that lived on this island and he just ate fairies.
该结果与本文所探讨的英语指元状语句宾语的表现类似,即大多情况下英
语宾语都是有定的,英语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因而更高。
汉语的 3308 条语料中,只有 160 条指元状语句的宾语的详略度和有定性较
高,如(21)。此外,汉语指元状语句还存在另三种情况:1) 详略度低有定性高(68
条),对应图 2 的象限 2,例(24)的“东西、早餐”的详略度低,但句中“些”和“她的”
提升了两者的有定性 ;2) 详略度高有定性低(423 条),对应象限 3,例(25)的“拉
面、葡萄”虽详略度高,但两者未入场,有定性较低;3) 详略度和有定性都低(489
条),对应象限 4,例(26)中的“东西、夜餐”既表义笼统,也未入场,及物性最低。
(24) a. 一家人简单地
简单地吃了些东西
些东西。
b. 绮儿仍在静静地
静静地吃她的早餐。
(25) a. 演员们津津有味地
津津有味地吃拉面。
b. 我一粒一粒仔细地
一粒一粒仔细地吃着葡萄。
· 609 ·
2024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26) a. 我们默不作声地
默不作声地吃着东西。
b. 两人激动而兴奋地
激动而兴奋地吃着简单的夜餐。
以上分析显示,即便完整表征施动受的句子,汉语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也低
于英语,其主因在于汉语指元状语位于动前,叙事过程中句子转而描述论元,受
认知容量限制,容易削弱宾语的有定性和详略度,句子的及物性和时间性也随之
降低。
除了削弱对受事的表征,汉语指元状语句还会削减对施事的表征,这对句子
及物性的破坏更大。已有研究探讨及物性时,主要关注宾语。Rice (1987: 187/
193)则指出,宾语虽会影响及物性,但偏离原型及物事件的主因是主语的非参与
性。如:
(27) a. This auditorium has heard many boring lectures.
b. *Many boring lectures have been heard by this auditorium.
(27)a 的主语为地点,不是行为的主要参与者,这会极大降低句子的及物性,
因而该句不能转换为被动句。本文中,主语的非参与性主要表现为施事主语的
缺席,这会从根本上削弱句子的及物性。施事是能源,其缺席使得能量传递成为
无水之源。施事的削弱又有两种情况:1) 施事缺席;2) 施事和受事都缺席。施事
缺席又分两种:一是前一句出现过施事(547 条),如(28)a;二是前一句未出现施事
(220 条),如(28)b。
(28) a. 兄妹俩蹲在这个敞口子土窑里,有滋有味地
有滋有味地吃他们的晚饭。
b. 每天缓慢放松地度过,睡到足够的钟点,上街悠然地
悠然地吃着早点。
可能有人会将(28)a 视为两个共享同一主语的分句,但(28)a 并不像英语需有
and 这一连词的保证,如:
(29) a. I am exercising and eating sensibly.
b. He came to the smashed acres of fruit and ate greedily.
且汉语还存在分句间并不共享同一主语的情况,如:
(30) a. 每年过年妈妈都去乡下请亲戚,自己烧,热热闹闹
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
b. 每次开车回家吃饭,总看到一个女孩站在车行前面,全神贯注地
全神贯注地吃一个
苹果。
(30)a“ 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的施事未出现,(30)b“ 全神贯注地吃一个苹果”
的施事承接上句宾语。王文斌 (2019:238-245) 指出,汉语流水句的主语常跨句
段乃至跨句子指认,句内衔接与连贯并不依赖有形的关联词语。可见,汉语不同
小句并置,虽能从上下文推断其主语,但形式上,主语并未得到表征,也缺少诸如
and 这 类 连 词 明 示 两 句 共 享 主 语 ,因 此 我 们 仍 将 (28)和 (30)中 的 小 句 视 为 无 主
句段。
现来看看施事和受事同时缺席的情况(650 条),如:
(31) a. 江安开始把食物分成小块小块的,很珍惜地吃。
· 610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b. 来到老夫妻烧烤摊,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一篮接一篮地
一篮接一篮地吃。
(31)a 若 译 成 英 文 ,应 是“Jiang An divided the food into small pieces and ate it
carefully”,两个小句之间须加 and,以保证主语的同一性,且宾语也以代词 it 的形
式出现,英语句子更关注事件的完整性,其及物性也更强。(31)b 与此类同。
语言是将注意力引向其所表征对象的手段,被突显的关系一定包含核心参
与者 (Langacker 2012: 16/2)。(30)“很珍惜地吃”、
“ 一篮接一篮地吃”两个句段没
有施事和受事,说明(31) 并不突显“吃”这一关系,其时间性难以展陈。总之,汉
语指元状语句削弱和悬空受事和施事的情况很常见。以上分析显示,这是认知
容量和汉语指元状语所分布位置特殊双重作用的结果。英语指元状语主要位于
句末,不仅能避免打断能量传递,还能化解单个视窗内无法容纳完整行为链的问
题。此外,英语指元状语频率远低于汉语,也能说明英民族对时间性的睽重。
最后,汉语指元状语句所体现的非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彼此关联密切,如:
(32) 御河的水已经冻好,静静的
静静的,
,灰亮
灰亮,
,坦平的
坦平的,
,坚固的
坚固的,
,托着那城墙。
潘国英 (2010:113) 通过该例说明,汉语状语与谓语界限不明。本文进一步
认为,汉语指元状语所处的位置及其形式的复杂,会对能量传递造成更大阻断,
且因受制于视窗容量,句子更易分解为没有施事的零句,如“托着那城墙”,施事
和行为的关系更为疏远。英语罕见指元状语叠用和重叠等情形。凡此种种说
明,英语比汉语更重视能量传递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表征,时间性更强。
4. 结语
本文显示,指元状语是否影响句子及物性,与其指主或指宾无关,而是与其
句法分布和认知容量限制有关。英汉两种语言因对时空性的不同偏重,导致两
者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也不相同。具言之,英语指元状语主要分布于句末,这样
既可避免打断能量传递的连续性,也能更好保全其完整性,由此可见英语句子对
事件及物性和时间性的重视。汉语指元状语常分布于主语后谓语动词前,损耗
了能量传递的连续性,认知容量的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完整性,从而削弱事件的时
间性,提升事件参与者的突显度,由此可见汉语对空间性的关切。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Chafe, W. 1994.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and Time: 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u, Zexiang ( 储 泽 祥) & Wang, Yan ( 王 艳). 2016. On the referentialization of Chinese OV
constructions.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3): 318-330. [2016, 汉语 OV 语序手段的指称
化效用 .《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 . ]
Chu, Zexiang (储 泽 祥) & Wang, Yan (王 艳). 2018. The function of adverbials and complement in
OV constructions.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3): 76-80. [2018. OV 语序里状语、
· 611 ·
2024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补语的一种作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 ]
Cowan, N. 2001. The magical number 4 in short-term memory: A reconsideration of mental storage
capacit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4(1): 154-176.
Feng, Qinghong ( 冯 庆 宏). 2007. A Study of Chinese“ NP1+A+VP+NP2 ”Structure. MA thesi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7, 汉语状定异位结构研究 .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Geuder, W. 2000. Oriented Adverbs. Issues in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Event Adverb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Tübingen.
He, Hongfeng ( 何 洪 峰). 2010. The semantic nature of descriptive object - oriented adverbial
sentence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 51-58. [2010, 状态指宾状语句的语义性
质 .《语言研究》第 4 期 . ]
Hopper, P. J. & S. A. Thompson. 1980.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Language 56(2):
251-299.
Kalmár, I. 1982. Transitivity in a Czech folk tale. In P. J. Hopper & S. A. Thompso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15): Studies in Transitivity.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 241-260.
Langacker. R.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Vol. 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2002. Concept, Image,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angacker, R.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OUP.
Langacker, R. W. 2012. Access, activation, and overlap: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tial.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5(1): 2-25.
Langacker, R. W. 2015. How to build an English clause.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2): 1-45.
Li, Jinrong ( 李 劲 荣). 2006.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sentences with object - oriented
adverbial.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s (4): 331-342. [2006, 指宾状语句的功能透视 .《中国
语文》第 4 期 . ]
Lv, Piao ( 吕 飘). 2021. Research on the Sentences that Adverbial Refers to Subject in Modern
Chinese. MA thesi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21, 现代汉语指主状语句研究 . 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Newman, J. & S. Rice 2006. Transitivity schemas of English EAT and DRINK in the BNC. In S. Th.
Gries & A. Stefanowitsch (eds.). Corpor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Syntax and Lexis.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25-260.
Pan, Guoying (潘国英). 2010. On the nature of adverbials.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4): 112-122. [2010, 论状语的性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 4 期 . ]
Plaks, A. H. (浦 安 迪). 2021. Chinese Narratolog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21,《中 国
· 612 ·
杨
静
王文斌
英汉指元状语句的及物性对比研究
叙事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Rice, S. 1987. Towards a Cognitive Model of Transitivit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hen, Jiaxuan (沈 家 煊). 2016. Noun and Verb.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6,《名 词 和 动
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Shen, Jiaxuan ( 沈 家 煊). 2019. Beyond Subject and Predicate: Dui - Speech Grammar and Dui Speech Format.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9,《超 越 主 谓 结 构 —— 对 言 语 法 和 对 言 格
式》.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Shi, Yuzhi ( 石 毓 智). 2019.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Nanchang: Jiangx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9,《汉语语法长编》.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Sugimura, Hirofumi ( 杉 村 博 文). 1981. Where are the bonds?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3): 34-46. [1981, 纽带在哪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 ]
Van Valin Jr., R. D. & R. J. LaPolla 1997. Syntax: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Huijing ( 王 惠 静). 2023. Transitivity in multiple domains and cross-domain metaphorical
mapp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3): 347-358. [2023, 及物性的多域性及
跨域隐喻映射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 ]
Wang, Wenbin ( 王 文 斌). 2019. The Temporality of English and the Spatiality of Chines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9,《论英汉
的时空性差异》.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Wang, Wenbin ( 王 文 斌) & Yang, Jing ( 杨 静). 2022. The idiosyncratic trait of spatiality and
temporal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 argument-oriented
adverbials.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3): 368-381. [2022, 从 指 元 状 语 的 句 法 位 置 分
布看汉英的时空性特质差异 .《中国语文》第 3 期 . ]
Zhang, Yisheng ( 张 谊 生). 2018. A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Adverb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8,《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
收稿日期:2024-03-26;作者修改稿,2024-05-17;本刊修订,2024-06-02
通讯作者:王文斌 <wangbode88@163.com>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Wenbin,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P. R. China
· 613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