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hailey cheung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advertisement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司馬遷
問答題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1) 竊計欲亡走燕。(第 3 段)
竊: 私自(1 分)
(2)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第 4 段)
曲: 理虧(1 分)
(3) 秦貪,負其彊。(第 5 段)
負: 倚仗/憑恃(1 分)
(4)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第 16 段)
竟: 完畢(1 分)
(5) 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第 21 段)
卒: 終於(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 分)語譯 解釋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第4段)
比較這兩個對策(1 分),寧可答應(1 分),使秦國負上理虧的罪名(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3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對於是否答應秦王以城換璧的要求,趙王
與羣臣有甚麼顧慮?藺相如持甚麼意見?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
內容 整合
(1)
趙王與羣臣:感到左右為難,因為若答應秦王,秦王未必依約交出十五
座城邑,趙國白白被欺騙(1 分);若拒絕秦王,恐怕秦王派兵攻打趙
國(1 分)。
(2)
藺相如:認為必須答應秦王的要求,因為秦強而趙弱,若趙國拒絕秦
王,是不識抬舉,理虧的是趙國;若趙國答應要求,秦國得到和氏璧
而不交出城池,則是秦國理虧(1 分)。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交
出和氏璧,讓秦國負起理虧的責任(1 分)。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6)
4
就《廉頗藺相如列傳》
(節錄)一文所述,秦王接見藺相如時的表現如何?試
以自己的文字概括。
(2 分)為甚麼有關表現使藺相如認為秦王無意以城換璧?
試略加說明。(2 分)內容 整合
(1) 秦王的表現:在遊樂的宮殿接待藺相如,接到和氏璧後傳給妃嬪和臣下
看,不再理會藺相如。(2 分)
(2) 說明:藺相如代表趙國前往秦國,秦王在遊樂的宮殿接待他,在禮節上
不尊重趙國(1 分);秦王接到璧玉後只顧與妃嬪和臣下賞玩,不理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藺相如,沒有提起以城池交換一事,可見他態度輕佻傲慢,無意以城換
5
璧(1 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在「澠池之會」期間,廉頗有甚麼貢獻?
試以自己的文句分析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廉頗在趙王出發赴會前,提出若趙王三十日內未能回到趙國,便立太子為君
主,以防秦國以趙王作人質要脅趙國(2 分);此外,廉頗在邊境部署了大
量軍隊來防備秦國,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2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6
試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一文的內容,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
(4 分)內容 整合
事件
廉頗的性格
趙王與藺相如出發前往「澠池之會」前,廉頗在
邊境部署軍隊。
心思縝密
「澠池之會」後,藺相如獲晉升為上卿,地位比
(1) 心胸狹窄(2 分)
廉頗高。廉頗揚言要侮辱藺相如。
(2) 廉頗得知藺相如忍讓他,是以國家為重,避
免二人相爭而讓秦國乘虛而入,於是登門謝
知錯能改
罪。(2 分)
7 《廉頗藺相如列傳》
(節錄)運用對比手法描寫秦國和趙國的交往情況,試就
有關內容完成下表。(6 分)內容 整合
趙國
派遣和接待
使節的表現
秦國
(1) 趙王收到秦王的信件後, 在遊樂的宮殿接待藺相如,接
到璧玉後傳給妃嬪及臣下看,
與眾大臣商議如何回
對藺相如毫不尊重,亦無意交
應,派遣使節藺相如前 出城池。
往秦國,在朝廷上親自
拜送國書與和氏璧。(2
分)
澠池之會的
表現
(2) 藺相如對秦國君臣的侮 (3) 秦國邀請趙王參與澠池
辱和敲詐逐一還擊,要脅
之會,在席間要求趙王彈
秦王為趙王擊缻,又要求
瑟和獻出城池,讓御史記
秦國以首都咸陽為祝賀
下來,有意侮辱趙王和敲
詐趙國。(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趙國
秦國
趙王大壽的獻禮,使趙國
外交不落下風。(2 分)
8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宦者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你認為
該段只保留末句繆賢所說的「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把其
他內容刪去,是否更為簡潔?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4 分)
內容 作法 評價
我認為不宜只保留這句,因為通過繆賢憶述藺相如曾經阻止他投靠燕國的往
事,能突出藺相如的智慧和識見,才能說服趙王接見和任用藺相如(2 分)
。
這些記述也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及「澠池之會」的智勇雙全表現作鋪墊,
證明繆賢對他的評價是正確的(2 分)。
(參考 2019 年閱讀卷題 3)
9
試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內容 整合
引申 評論
廉頗曰: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
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
「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
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第 18 段)
(1) 廉頗揚言要羞辱藺相如的原因是甚麼?(2 分)
廉頗認為藺相如在外交場合上所立的只是口舌之功,及不上自己在軍
事上的功績;加上藺相如出身寒微(1 分),廉頗認為從功績和出身兩
方面估量,藺相如的地位都不應高於自己,因而揚言要羞辱他(1 分)
。
(2) 廉頗認為藺相如的地位高於自己並不合理,你認同他的看法嗎?(3 分)
我不認同他的看法。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一事中,以撞碎璧玉迫使秦
王答應以城換璧、偷運璧玉回趙後向秦王承認欺騙對方(1 分)
;在「澠
池之會」一事中,藺相如在會上要脅殺死秦王、與秦國君臣針鋒相對(1
分)
。藺相如在這兩件事中都可能被殺或被扣留,承受的風險與廉頗上
戰場相若,他保全了趙國和趙王的尊嚴,意義重大(1 分),因此他因
功而獲得的地位高於廉頗也十分合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同廉頗的說法,藺相如的外交成就雖高,但功績未
必高於廉頗。在文章開首記述廉頗獲封為上卿,是由於伐齊成功,取得
陽晉,他更因英勇善戰而聞名於諸侯,他擴大了趙國勢力,有助防止諸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侯侵擾,在國防、外交上有重大意義(1 分)
。在「澠池之會」一事中,
廉頗留守趙國,提供軍事支援,以及預先協定趙王被秦國扣留時的對策
(1 分),藺相如才不用擔心秦國發難時趙國會無法抵抗,於是能在會
上無後顧之憂地對抗秦國君臣的欺壓(1 分)。我認為藺相如與廉頗對
趙國同樣重要,他們的地位相同才合理。
(3) 藺相如應對廉頗的方法是否理想?試提出你的看法。(2 分)
我認為藺相如躲避廉頗以避免衝突的方法理想,因為廉頗心中已有芥
蒂,即使藺相如主動示好也無補於事,甚至會被視為挑釁。避而不見以
示無意相爭,廉頗便不能挑起事端,避免兩虎相鬥的局面。
(2 分)
(答
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藺相如的做法並不理想,他和廉頗都是趙國重臣,
必然有合作機會,避而不見只是一時之計,如藺相如不主動調解或表明
想法,廉頗心中的芥蒂難以消除,長久下去嫌隙日深,趙國的形勢會更
危險。(2 分)
10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宦者令繆賢對藺相如的評價是「其人勇
士,有智謀」,你認為除此之外,藺相如還有甚麼優點?試舉出其中兩項,
略加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我認為藺相如忠貞愛國,他甘願冒生命危險攜和氏璧出使秦國,又兩次要脅
秦王要同歸於盡(2 分);此外,他又能夠忍辱負重,即使廉頗揚言要侮辱
他,他也處處忍讓,以國家的安危為重,以免被秦國乘虛而入(2 分)。
其他答案:藺相如寬宏大量,他不但沒有與出言不遜的廉頗計較,後來廉頗
負荊請罪時,他還不計前嫌,與之結為生死之交。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1 試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一文,回答所附問題。內容 複述
引申
(1) 藺相如忍讓廉頗,原因是甚麼?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2 分)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2 分)
(2)
藺相如對廉頗的忍讓表現了甚麼情懷?這種情懷怎樣促使廉頗反思?
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4 分)
藺相如表現了愛國情懷(1 分)。廉頗得悉藺相如的想法後,反思自己
身為趙國的將軍,只想着自己曾經為國家立下攻城野戰的大功,不甘位
居藺相如之下,沒有想到將相不和會導致秦國趁虛而入(1 分),而藺
相如則事事以國家為先,個人利益為後,廉頗感到十分羞愧(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12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中,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
這種修辭手法達到甚麼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
(2 分)內容 修辭
評價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第 19 段)
(1) 修辭手法:借喻(1 分)
(2) 效果:把廉頗與藺相如不和,比喻成兩虎相鬥(1 分)
,形象地表現將相
不和會造成極為凶險的局面,而且任何一方落敗,趙國都會損失如老虎
般的猛將賢臣(1 分)。
13
試根據以下《廉頗藺相如列傳》引文,回答所附問題。作法 整合 評價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第 13 段)
以上引文對鋪墊「澠池之會」一事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2 分)
引文寫秦國連續兩年攻打趙國得利,具體呈現秦強趙弱的形勢(1 分)
,說明
「澠池之會」是在趙國戰敗,損失慘重的背景下進行,有助讀者理解「澠池
之會」時趙國君臣面對的危機,以及嚴陣以待的理由(1 分)。
14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記述了秦、趙兩國之間和廉頗、藺相如兩人之
間的矛盾,試任擇其一,說明藺相如在該矛盾中表現的性格特點。(4 分)
內容 作法 引申
秦、趙矛盾讓藺相如登上歷史舞台,他首次參與兩國的外交場合是代表趙國
帶同和氏璧出使,因洞悉秦王不會守約償城,於是謊稱璧上有瑕以取回璧玉;
又迫使秦王答應齋戒五日,以爭取時間把璧玉運回趙國,可見他有急才和機
智果敢的性格(2 分);後來他陪同趙王參與澠池之會,面對秦國君臣言語
上的侮辱一一還擊,如秦王命趙王奏瑟後,藺相如暗示可殺死秦王,迫使秦
王擊缻,敢於與秦對抗,使趙國不落下風,可見他十分勇敢(2 分)。(答
案僅供參考)
另一選項答案: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是廉頗不服藺相如因外交成就而得到
比自己更高的地位,因而揚言要羞辱對方,藺相如得知此事便刻意避開廉頗,
以免發生衝突,原因是自己與廉頗相爭會危害趙國的安危,可見他思慮周詳,
顧全大局(2 分);藺相如知道廉頗不尊重自己,仍處處忍讓,後來廉頗登
門請罪,藺相如便不計前嫌,與廉頗結為生死之交,可見藺相如寬宏大量(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15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教師版)
根據《出師表》和《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填寫下表。(6 分)
內容 比較 整合
出身
藺相如
諸葛亮
(1) 宦者令繆賢的門
客(1 分)
為國效力的原因
(2)
秦國提出以十五座城換取趙國的
和氏璧,趙國君臣正猶豫應否答應,
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出使秦國。
(2
分)
(3) 在 南 陽 耕 種 的 平 (4) 劉備三顧草廬與他討論天下大勢,
民(1 分)
請他出山輔助興復漢室。(2 分)
16 《廉頗藺相如列傳》
(節錄)中,你認為廉頗和藺相如誰較符合《論仁、論孝、
論君子》提及的「君子」的特質?試加以說明。(4 分)見解 比較 評價
我認為廉頗較符合「君子」的特質。
《論語》說君子「過則勿憚改」
,廉頗知
道藺相如忍讓他,是以國家為重(1 分)
,他感到羞愧,並負荊請罪,可見他
勇於改過,符合君子之道(1 分)
。藺相如使計欺騙秦王,在秦王齋戒時派人
把和氏璧送回趙國(1 分)
,不符合君子做事須以忠誠和信實為原則(1 分)
。
(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藺相如較符合「君子」的特質。《論語》說君子「不
憂不懼」,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後,義正詞嚴地斥責秦王不守承諾,
又請求受湯鑊之刑,置生死於度外(1 分),可見他無所畏懼,具有君子氣
度(1 分)。廉頗則在藺相如獲晉升為上卿後,揚言侮辱他(1 分),不符合
君子處事須合義有禮,說話謙遜的原則(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6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問答題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通: 順利(1 分)
(1)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 1 段)
(2)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第 3 段)
排: 衝向(1 分)
(3)
日星隱耀,山岳潛形。(第 3 段)
耀: 光輝(1 分)
(4)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第 4 段)
空: 消散(1 分)
(5)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第 5 段)
異: 不同於(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語譯 解釋
(1)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第4段)(3分)
便會心情開朗(1分),精神愉快(1分),榮寵或屈辱(1分)都忘記
了。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5段)(3分)
不因為外物(1分)的好壞而喜悅或悲傷(1分),也不因為自己的得
失而喜悅或悲傷(1分)。
(3)
微斯人,吾誰與歸?(第5段)(3分)
如果沒有(1分)這樣的人(1分),我跟誰在一起呢?(1分)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2)
3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抒發了個人的抱負,並以此勉勵滕子京。試摘錄有
關句子。(2 分)內容 複述
先
天
下
之
憂
而
憂
,
後
天
下
之
樂
而
樂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4 《岳陽樓記》屬「記」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甚麼?(1 分)本文的主
旨又是甚麼?(2 分)內容 主旨 整合
(1) 「記」的寫作目的:用以記敍事件或描寫事物。(1 分)
(2) 主旨:藉記述重修岳陽樓及撰寫此文的緣起,抒發抱負(1 分),希望
效法古代品德高尚的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 分)
。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5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從不同方面描述岳陽樓在雨天和晴天的景象。試
以自己的文句,填寫下表。(3 分)內容 複述 整合
雨天
晴天
植物
/
岸上和沙洲上的白芷和蘭花長
得青葱茂盛,香氣濃郁。
動物
(1) 老虎吼叫,猿猴悲啼。
(1 (2) 沙鷗飛散又聚集起來,魚兒
分)
人事
游來游去。(1 分)
(3) 商人和旅客不敢前行。
(1
分)
漁人互相唱和。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6
在《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分別因甚麼景象而觸發悲傷和喜樂的感情?試
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觸發悲傷感情的景象:陰雨連綿,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太陽和星星的
光輝都隱沒了,山岳隱藏形跡,商旅不敢前行,船隻損毁,老虎長嘯,
猿猴悲啼。(2分)
(2) 觸發喜樂感情的景象:風和日麗,湖面平靜,水天一色,沙鷗飛翔,白
芷和蘭花生長茂盛;有時煙霧消散,皎月照千里,湖面月光像碎金,月
亮倒影像水底玉璧,漁人互唱。(2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7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指遷客騷人在登樓時會有「感極而悲」之情。試
以自己的文句說明為甚麼他們會這種感受。(2 分)內容 解釋 整合
遷客騷人在陰雨時登樓會有「感極而悲」之情是因為陰雨時,前路艱險難行,
會勾起他們對京城和故鄉的懷念與對自身身世的感慨(1分)
;氣氛肅殺不安,
則令他們產生被讒言中傷的恐懼(1分),因而產生由極度的感慨而至於悲傷
的感受。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6)
8
就《岳陽樓記》一文所述,晴天登樓時所見的景物有何特別之處?試以自己
的文句指出其中兩項。
(2 分)為甚麼有關景物可使遷客騷人有「其喜洋洋」
之感?試略加說明。(2 分)內容 解釋 整合
(1) 景物特別之處:風和日麗,陽光明媚(1分)/湖面平靜,水天一色(1
分)/沙鷗飛翔,魚兒暢泳(1分)/白芷和蘭花花葉茂盛,香氣馥郁
(1分)/煙霧消散,皎月照千里,湖面月光像碎金,月亮倒影像水底
玉璧(1分)/漁人互相唱和,非常快樂(1分)。
(2) 說明:因為這些景物使人心曠神怡(1 分),讓遷客騷人能暫時忘記榮
辱,舉杯暢飲,心情喜悅非常(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9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遷客騷人與古仁人在登樓後的不同感受,試
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內容 複述 整合
感受
遷客騷人
古仁人
原因
(1) 見陰雨之景而想念故鄉、
擔心被人說壞話(1 分);
看重個人的得失。
見晴朗之景則寵辱皆忘(1
分)。
不會因景色優美而喜悅。
(2) 先公後私,憂國憂民(1
分),以天下為己任(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0 試根據《岳陽樓記》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填寫下表。(4 分)內容
整合
古仁人
身處不同境況的想法
憂樂的時候
(3) 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自己先
擔憂。(1 分)
(4) 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自己才
快樂。(1 分)
居廟堂之高:
(1) 擔憂百姓(1 分)
處江湖之遠:
(2) 擔憂國君(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1 試根據《岳陽樓記》一文,回答下列問題。複述 作法 整合
(1) 范仲淹總寫洞庭湖的景色後,運用了哪些句子來過渡上下文?試摘錄有
關句子作答。(2 分)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2 分)
(2) 試綜合全文,分析這些句子如何起承上啟下的作用?(2 分)
「覽物」承接上文寫岳陽樓因地理位置優越而能看到壯觀的景象(1 分)
,
而「覽物之情」有「異」
,是開啟下文分別寫在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和遷
客騷人觀賞景物時產生的不同心情(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2 試根據《岳陽樓記》一文,回答下列問題。複述 作法 整合
(1) 在《岳陽樓記》末段,哪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
子作答。(1 分)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1 分)
(2)
試綜合全文,分析這些句子如何起承上啟下的作用?(4 分)
這些句子上承「二者」
,呼應前段所述的會因風雨蕭瑟而悲、天朗氣清而
喜的一般「遷客騷人」
(1 分)
,他們因此看重個人得失,哀樂易受外在環
境影響(1 分)
;下啟「古仁人」時刻憂國憂民(1 分)
,不介意個人得失,
亦不易受外物影響的高尚情操(1 分)。
13 《岳陽樓記》開首寫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末段寫「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是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1 分)作者這樣寫有甚麼用意?試加以說明。(2
分)作法 內容 整合
(1)
手法:首尾呼應。(1分)
(2)
說明:滕子京被貶官到岳州任太守,正是身處僻遠的民間(1分),作者
這樣寫,是以此勉勵滕子京以古仁人為榜樣,即使被貶,仍要「憂其君」
,
以天下為己任(1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14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寫「古仁人」處世態度前,先寫遷客騷人的不同
的感受,是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1 分)試說明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手法表
達他的思想感情。(3 分)作法 內容 整合
(1) 手法:襯托 / 反襯。(1分)
(2) 作用:作者先寫遷客騷人會因個人際遇和景色轉變而興起不同的感受(1
分),反襯了「古仁人」境界崇高,不會受外物或個人際遇而喜樂或悲
傷,時刻憂國憂民(1分)
,並帶出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
而樂」的志向(1分)。
15 在《岳陽樓記》中,作者引述了古仁人的哪句話?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
(2分)有人認為這句話是為官者最重要的條件。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4分)見解 評價 引申
(1) 古仁人的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分)
(2) 看法:我同意這句話是為官者最重要的條件。為官者有這種襟懷,施政才
會具遠見,能以天下人的福祉為先而施行德政(2分);相反,如果沒有
這種襟懷,便可能制訂出短視的政策,以謀取一時的名聲而犧牲大眾的長
遠利益,所以為官者有這種襟懷最為重要(2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不同意這句話是為官者最重要的條件。為官者能具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襟懷固然理想,但他們是否具
有政治才能,卻更為重要(2分)。因為即使為官者有為天下人謀福祉的
心,但沒有足夠的才幹去實踐抱負,有心無力,即使再努力,結果都是徒
然(2分)。
16 根據《登樓》的內容,你認為杜甫屬於《岳陽樓記》中提及的「古仁人」嗎?
試加以說明。(4 分)比較 見解 引申
我認為杜甫屬於《岳陽樓記》中提及的「古仁人」。杜甫登上高樓,眼前明
媚的春光反而引起了他對國家處境的憂慮(1分)。國家正處於「萬方多難」
的處境,受到吐蕃的軍事威脅,加上代宗昏庸,令他十分痛心(1分),反映
出他能以天下為己任(1分),雖身在民間卻仍為君主、國事擔憂,是「先天
下之憂而憂」的「古仁人」(1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杜甫不屬於《岳陽樓記》中提及的「古仁人」。杜甫
登上高樓,看到春色明媚、浮雲變幻,而想起世事無常(1分);又因黃昏日
落而慨歎年華老去,可見他會因外物而影響情緒(1分)。此外,他又感慨自
己空有濟世之志、苦無獻身為國之路(1分),可見他也會受個人際遇而影響
情緒,以上皆反映他尚未達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境界(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岳陽樓記(教師版)
17 《岳陽樓記》和《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兩位作者都是被貶後撰寫文章表達志
向。試分別指出他們在文中抒發的志向(4分),然後說明兩者的不同之處。
(3分)比較 主旨 整合 引申
(1)
范仲淹的志向:以志士仁人為榜樣,以天下為己任,不因外在環境和個
人榮辱而改變抱負,希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分)
柳宗元的志向:通過描述西山山勢的奇特,不與培塿為類,暗喻自己品
格高尚、不願意同流合污。(2分)
(2)
不同之處:范仲淹的志向更為宏大,強調即使被貶,仍要憂國憂民(1
分)
。柳宗元抒述的志向則偏重個人,他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品格(1
分)
,但不及范仲淹那樣拋開一己得失只心繫家國的志向宏大(1 分)
。
(答案僅供參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6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唐詩三首(教師版)
唐詩三首
山居秋暝
王 維
月下獨酌(其一)
李 白
登樓
杜 甫
問答題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1) 隨意春芳歇。(《山居秋暝》)
歇: 凋謝(1 分)
(2) 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其一))
將: 和(1 分)
(3) 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其一))
邈: 遙遠(1 分)
(4) 可憐後主還祠廟。(《登樓》)
還: 仍(1 分)
(5) 日暮聊為《梁甫吟》。(《登樓》)
聊: 姑且 / 暫且(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語譯 解釋
(1) 明月松間照。(《山居秋暝》)(3分)
皎潔(1 分)的月亮在松林間(1 分)照耀(1 分)。
(2) 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3分)
獨個兒(1 分)自斟自飲(1 分)身旁沒有一個親近的人(1 分)。
(3) 花近高樓傷客心。(《登樓》) (3分)
繁花在高樓近處(1 分)盛放,我在這裏作客(1 分),觸景傷情(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3
試根據王維《山居秋暝》一詩,回答所附問題。內容 複述 引申
(1) 作者對於在山中居住有甚麼想法?試摘錄有關的詩句作答。(2 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 作者抒述了甚麼情懷?他又怎樣抒述這種情懷?試綜合全詩分析說明。
(4 分)
作者抒述了他對世俗官場的厭倦,樂意歸隱山林的情懷(1 分)
。詩中描
寫山間秋夜雨後的景色,描寫了浣女洗衣回來發出喧鬧聲,漁舟駛過使
蓮葉擺動(1 分)
,表現鄉間生活的純樸可愛(1 分)
,流露出他對恬淡寧
靜的山居生活的喜愛,以及有意歸隱的情懷(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4
唐詩三首(教師版)
試摘錄《山居秋暝》中的對偶句,並指出描寫的對象。(3 分)文學 內容
複述 整合
對偶句
描寫對象
(1)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1 分)
山中的景物。
(2)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1 分)
(3) 山中的人事。(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5
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如何運用反襯描寫山間晚上的幽暗和寂靜?試以自己
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5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內容
說明
月亮:
(1) 以明月在松林間灑下的明亮月色(1
皎潔的月亮在松林間照耀。
(2) 浣女:
分),反襯山間晚上的幽暗。(1 分)
(3) 以竹林傳來婦女洗衣回來時的喧鬧(1
竹林裏傳來喧鬧聲,是洗衣服
分),反襯山間的寂靜。(1 分)
的女子回來了。(1 分)
6
有人認為《山居秋暝》中描寫「浣女」和「漁舟」的熱鬧情景,與全詩的清
靜氣氛並不協調,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5 分)內容 作法 評價
(1) 立場:我不同意。(1 分)
(2) 說明:竹林間傳來洗衣女子的喧鬧聲,既寫出山村女子天真活潑,也反
襯出山村的幽靜(1 分)
;蓮葉因漁舟划過而搖動,寫出了水中蓮葉的繁
盛茂密(1 分)
,同時也捕捉到山村的動態景色(1 分)
,突顯山村恬淡自
然而不冷清,這些情景都與詩中清靜氣氛協調(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4)
7 《月下獨酌》(其一)借月亮與影子抒發李白的感情起伏。試就有關內容完成
下表。(2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詩句
感情
分析
舉杯邀明月, (1) 意氣昂揚 / 興致勃
作者想像與明月和自己的影子
對影成三人。
作伴暢飲,氣氛變得熱鬧。
勃(1 分)
(2) 作者發覺月和影根本不解人
意,因而感到寂寞。(1 分)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悵惘低沉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唐詩三首(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8 在李白《月下獨酌》(其一)中,月亮和影子在「現實」和「想像」中有甚
麼不同表現,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現實中:月亮不懂得喝酒(1 分),影子只是跟隨着詩人(1 分)。
(2) 想像中:詩人唱歌時,月亮在他身邊來回晃動(1 分);詩人跳舞時,影
子隨他起舞,搖曳散亂(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9
《月下獨酌》
(其一)中,詩人怎樣描寫自己與月亮、影子的互動,渲染出熱
鬧的氣氛?試摘錄有關詩句,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
(3 分)內容 複述 整合
(1) 句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1 分)
(2) 說明:詩人放懷高歌起舞,想像明月因喜歡聽他的歌聲而徘徊不去(1
分),自己的影子也隨他起舞,渲染出熱鬧的氣氛(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0 根據《月下獨酌》(其一)一詩,回答所附問題。內容 複述 整合
(1) 李白認為自己在清醒和喝醉時,與月亮和影子的交往情況是怎樣的?試
摘錄有關詩句作答。(2 分)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2) 承上題,李白藉描寫這兩種情況抒發了怎樣的心情?試以自己的文句說
明。(4 分)
狀況
抒發心情
清醒
(1) 他想像自己、月亮和影子三人載歌載舞,以渲染熱鬧
的氣氛,反襯自己在現實中的孤單。(2 分)
喝醉
(2) 他慨歎醉後就會與月亮和影子分離,抒發了孤單無奈
的心情。(2 分)
11 從《月下獨酌》
(其一)中「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兩句,可知現實中的
月亮和影子是怎樣的?為甚麼詩人邀請它們結伴同樂?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
(3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1) 現實中的月亮和影子:沒有感情的事物。(1 分)
(2) 詩人與它們結伴同樂的原因:詩人在花前月下獨酌無味,身邊沒有朋友,
故幻想與這些無感情的死物結伴同樂,才不浪費良辰美景(1 分)
,及時行
樂,也藉以排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唐詩三首(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2 試根據《登樓》一詩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5 分)
內容 整合 引申
景物
流露的感情
繁花:
繁花在高樓近處盛放。
(1) 想起正值國家多難之時(1 分),更覺
(2) 浮雲:
(3) 想起古今世事的變遷(1 分),引起對
傷感(1 分)。
玉壘山的浮雲在不斷變幻。
(1
時局的擔憂(1 分)。
分)
13 在《登樓》中,「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兩句,杜甫如何藉
劉禪和諸葛亮這兩位歷史人物抒發個人情懷?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4 分)
內容 整合 引申
前句寫昏庸的後主劉禪死後仍有祠廟供奉,杜甫藉此暗諷當時在位的代宗與
後主一樣昏庸,導致吐蕃入侵(1 分)
,以表達對國事的憂慮(1 分)
;後句則
引用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喜歡吟誦《梁甫吟》的典故,寄託自己對諸葛亮的仰
慕之情及懷才不遇的感慨(1 分)
,暗示希望自己能像諸葛亮般獲重用,為國
效力(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14 《登樓》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的「來」字及「變」字,
如何體現杜甫詩以煉字著稱的特點?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
(4 分)作法
見解 評價
(1) 「來」字:指錦江兩岸的春色鋪天蓋地而來(1 分)
,營造出動感、宏大
的場景和懾人的氣勢(1 分)。
(2) 「變」字:一方面指玉壘山的浮雲變幻,另一方面指古今世事變幻莫測
(1 分),一語雙關,既寫眼前景物,也寫歷史變化(1 分)。
15 《月下獨酌》
(其一)和《登樓》中均提到「花」
,作用是否相同?試加以說
明。(4 分)作法 比較 整合
「花」在兩首詩中皆有反襯作用(1 分)。《月下獨酌》中,李白身處繁花盛
放的良辰美景,但他卻心情低落(1 分)
,孤獨一人在飲酒,繁花盛開的「花」
正好反襯他孤獨鬱悶的心情(1 分);《登樓》中,杜甫以春天百花盛開,到
處生氣勃勃,反襯國家多難及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唐詩三首(教師版)
16 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和杜甫的《登樓》都是寫春天景色,兩位詩人
在詩中所寫對春天的感受,與一般人是否相同?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
(4 分)內容 比較 引申 評價
一般人對春的感受是充滿喜氣、生機處處(1 分)
;而《月下獨酌》和《登樓》
的寫作背景雖是在春天,但我認為李白和杜甫在詩中流露對春天的感受與一
般人不同(1 分)。李白身處繁花盛開、明月高照的優美環境,但卻孤身一
人,只能幻想與月、影對飲,因此春天的美麗景色令他更感孤獨和苦悶(1
分);杜甫看到繁花盛放和錦江一帶的美麗春色,他卻想起國難當前、內憂
外患,因此倍感悽愴(1 分)。
17 杜甫的《登樓》與李清照的《聲聲慢‧秋情》都以眼前的景象襯托個人感受,
你認為何者表達情感的效果更佳?試加以說明。(6 分)內容 作法 比較
整合 評價
我認為《登樓》表達情感的效果更佳(1 分)
,首兩聯以「花近高樓」
、
「錦江
春色」描繪春臨大地,大自然生氣勃勃,
「玉壘浮雲」寫山上的浮雲(1 分)
,
一般人登高臨遠,看到美景應感到快樂,但杜甫卻無心欣賞,只是牽掛國難、
擔心世情變動(1 分)
,以樂景反面襯托其哀情,使哀情更突出,充分表達他
悽愴的心境(1 分)
。相比之下,
《聲聲情‧秋情》寫庭園中黃花落下、雨打
梧桐(1 分)
,以哀景正面襯托作者的愁緒,雖能營造清冷淒涼的氣氛,但不
若運用反襯的《登樓》突出(1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聲聲慢‧秋情》表達情感的效果更佳(1 分),上
片寫「乍暖還寒」、「晚來風急」、「雁過也」;下片寫「滿地黃花堆積」、「梧
桐更兼細雨」、「點點滴滴」,從觸覺、視覺和聽覺上寫庭園的寥落(1 分),
具體勾勒出作者在冷清的庭園中獨自感歎的景象,以秋雁南歸、黃花落下
引起對國破家亡、年華老去的感慨(1 分),上下片均寫哀景,以正面襯托
作者的哀情,突出作者難以排遣愁緒(1 分)。雖然《登樓》以樂景反襯哀
情能突出作者的愁緒(1 分),但《聲聲慢‧秋情》全詞描繪清冷寥落的景
象,有助營造氣氛,使讀者更易感受詞中難以排解的愁緒。(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版)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
問答題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5 分)詞解 解釋
約: 窮困的環境(1 分)
(1)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論仁》)
(2)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仁》)
造次: 倉卒/匆忙的時候(1 分)
(3)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論孝》)
養: 事奉供養(1 分)
(4)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論孝》)
知: 記憶 / 記掛(1 分)
(5) 君子義以為質。(《論君子》)
質: 原則(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 分)語譯 解釋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仁》)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1 分),難道(1 分)靠別人嗎(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3
在《論仁》中,孔子認為「君子」不會「去仁」。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君子
如何堅持仁德。(3 分)內容 整合
君子時刻都不會違背仁德,即使是短暫如一頓飯的時間(1分),在倉卒、
匆忙的時候(1分),或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1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4
試根據《論仁》,回答下列問題。內容 見解 複述 評價
(1) 孔子認為行「仁」的條目是甚麼?試摘錄相關句子作答。(1 分)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 分)
(2) 這些「仁」的條目仍適用於現今社會嗎?試舉例說明。(4 分)
這些條目仍適用於現今社會。例如不應偷看別人手機的短訊,侵犯他人
私隱,是非禮勿視(1 分)。同理,尊重他人私隱,不偷聽別人講電話,
是非禮勿聽(1 分)。不應搬弄是非,是非禮勿言(1 分)。不應偷竊別
人的東西,是非禮勿動(1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5
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版)
在《論仁》中,孔子舉出了仁者面對不同情況時,都能堅持仁德。試以自己
的文句完成下表。(2 分)內容 整合
面對的情況
堅持仁德的表現
(1) 在窮困的時候也會堅持仁德,不會以不正當的
窮困
方法擺脫窮困。(1 分)
生命與仁義的抉擇
(2) 不會因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
來成全仁義。(1 分)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2)
6 試根據《論仁》,回答以下問題。內容 複述 整合 引申
(1) 「仁」與「禮」的關係是怎樣的?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
克 己 復 禮 為 仁 (2 分)
(2) 承上題,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這種關係。(2 分)
「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標準,而「禮」是人類行為的規範(1 分)
。人
如果能克制一己的欲望,使言行合乎禮,就能夠達致「仁」(1 分)。
7
《論孝》中說明子女對父母應有的行為和態度,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
(3 分)內容 複述 整合
一般情況下
父母有過失時
(1) 對父母婉言勸諫。(1 分)
行為
態度
供養父母。
尊敬父母。
(2) 態度恭敬,不冒犯父母(1 分);即使因多
次勸諫感到勞苦,也不會怨恨(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8
在《論孝》中,孔子提出子女要記掛父母的年齡,「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女為甚麼會「喜」和「懼」?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喜:慶幸父母長壽,自己還有機會侍奉父母。(2 分)
(2) 懼:擔心父母年紀大,身體日漸衰弱,奉養父母的日子愈來愈少。(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版)
9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試指出並略加說明。
(3 分)又這種論證手法
有何好處?(2 分)作法 整合 評價
「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論孝》)
(1) 論證手法:駁論(1 分)
(2) 說明:孔子針對有些人認為供養父母就是孝的觀點,提出反證(1 分),
指狗隻和馬匹在家中地位較低,但家主也要養活牠們,證明單純供養不
算是「孝」(1 分)。
(3) 好處:一針見血地指出單純受供養的話,父母與犬馬所獲沒有差別(1
分),而一般人都認同父母不能視如犬馬,所以有力地駁倒了供養就是
孝的論點(1 分)。
10 《論君子》中,孔子運用對比手法指出君子與小人的分別。試就有關內容完
成下表。(4 分)(考生可用自己文句,或引原文作答)內容 複述 整合
君子
小人
心境
(1)「君子坦蕩蕩。」 / 坦誠寬
廣。(1 分)
(2) 「小人長戚戚。」 / 經常
憂愁。(1 分)
處事態度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之惡。」 / 助人為善,不
助人為惡。(1 分)
與君子相反。
責任感
(4) 「君子求諸己。」 / 對自己
要求高。(1 分)
對別人要求高。
11 在《論君子》中,孔子提及君子交友的原則,試摘錄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4 分)內容 整合
(1) 句子:無友不如己者。(2 分)
(2) 說明:君子不要結交(品德)不及自己的人。 / 君子不要結交志向跟自
己不同的人。(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12 在《論君子》中,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試以自己的文句說
明君子和小人的心境有這種分別的原因。(4 分)內容 整合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忠誠信實、合乎禮義(1 分),能成全別人做好事,又勇
於反省和改錯,因此不會感到憂慮或恐懼,心境自然會舒坦寬廣(1 分)。
小人的態度則與君子相反,只對別人有要求而不會自省(1 分),常因私欲
而患得患失,所以心境經常憂愁恐懼(1 分)。
13 《論仁、論孝、論君子》選錄自《論語》一書,屬語錄體。試簡略說明語錄
體的形式特點。(2 分)文學 整合
直接記錄人物的言論及問答對話(1 分);各章各自獨立,篇幅短小,內容
不相連貫(1 分)。
14 根據《論君子》中「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描述,你認為《青
玉案‧元夕》的作者辛棄疾是否具備「君子」的特質?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比較 見解 整合 引申
我認為《青玉案‧元夕》的作者辛棄疾具備「君子」的特質。君子會擔心自
己沒有才能,但不會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可見君子的特質是不容易
受他人的態度或所得待遇影響(1 分)。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那
人」遠離繁華熱鬧的街道,站在燈火零落處,刻畫出孤高不羣的人物形象(1
分),藉此寄託自己在政治上屢遭挫折,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1 分),可見他並不擔心自己不受重用,也不會因他人的態度而放棄抱負,
具備「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特質(1 分)。(答案僅供參考)
15 在《論君子》中,孔子認為君子應該「主忠信」。試分析《廉頗藺相如列傳》
中的藺相如是否符合這個要求。(4 分)比較 見解 整合 評價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應忠誠和信實(1 分),藺相如並非完全符合這項要求。
藺相如為了向趙王信守完璧歸趙的承諾,不惜以死相脅,使計在秦王手上取
回和氏璧,送回趙國;從這個角度看,藺相如符合「主忠信」這要求(1 分)。
但他向秦王多次使詐,謊稱和氏璧有斑點,取回璧玉(1 分);又要求秦王
齋戒五日,暗裏派人把璧玉送返趙國,違反對秦王的承諾;從這個角度看,
藺相如便不符合「主忠信」這要求(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論仁、論孝、論君子(教師版)
16 你認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引車避匿的做法,是否符合《論君子》
中「君子不憂不懼」的要求?試加以說明。(4 分)比較 見解 整合 評價
藺相如的做法符合「君子不憂不懼」的要求。「君子不憂不懼」指君子自省
後無愧於心,所以不會憂懼(1 分)
。藺相如讓車子繞道,躲開廉頗(1 分)
,
不是因為畏懼廉頗對自己不利,或做了於心有愧的事(1 分)
,而是以大局為
重,不想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國家安危,可見他行事以合義為原則,心中沒有
憂懼(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魚我所欲也(教師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問答題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1)
故不為苟得也。(第 1 段)
苟: 苟且 / 隨便 /輕率(1 分)
(2)
故患有所不辟也。(第 1 段)
辟: 躲避 / 逃避(1 分)
(3)
嘑爾而與之。(第 2 段)
嘑: 呼喝(1 分)
(4)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第 2 段)
辯: 分辨(1 分)
(5)
鄉為身死而不受。(第 2 段)
鄉: 從前 / 過去(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語體文。(6 分)語譯 解釋
(1)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第1段)
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1 分)沒有比死亡(1 分)更討厭的。(1 分)
(2)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第2段)
一筐飯,一碗湯(1 分),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1 分),得不到它就要
死亡(1 分)。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2)
3
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認為面對生與義的抉擇時,應如何處理?試摘錄
有關句子作答。(2 分)內容 複述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
4 作者如何以「得生」和「辟患」來論證人皆有本心的觀點?試以自己的文句加
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作者認為人渴求義甚於生命,因此即使有方法可以求得生存(1 分),但如果
方法不正當,也不會使用(1 分)。相反,人厭惡不義甚於死亡,因此即使有
方法可以躲避禍患(1 分),但如果方法不正當,也不會使用(1 分)。由此
可見,人人都有本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5
魚我所欲也(教師版)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
喪耳。」試指出「是心」是甚麼,
(1 分)並說明為甚麼有些人會喪失「是心」
。
(2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1)「是心」指:本心 / 本性 / 捨生取義之心 / 善性。(1 分)
(2) 說明:有些人會喪失本性 / 善性,是因為他們受到物欲和虛榮的誘惑,
見利忘義(1 分),例如為了得到高官厚祿,以及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
奉、貧困的朋友感激等,就會喪失「是心」,不顧禮義(1 分)。
6
在《魚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和「乞人」不接受「一簞食,一豆羹」。
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為他們不接受這些食物的原因。(2 分)內容
整合
因為這些食物是被人呼喝着而給予,或被人踐踏過的(1 分),並不符合禮
義,所以「行道之人」和「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這些食物(1 分)。
7
在《魚我所欲也》中,「萬鍾」指甚麼?孟子以接受「萬鍾」的事例說明甚
麼道理?試略加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萬鍾」的「鍾」是量度穀物的單位,「萬鍾」是以大量的穀物借指高官厚
祿(1 分)
。孟子舉出有些人會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而接受高官厚祿為例(1
分)
,論證人會因為物欲、權力和虛榮的誘惑而見利忘義(1 分)
,但其實高
官厚祿對人也沒有好處,反使人失去天賦的善良本性(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8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3 分)內容 整合
例子
論證的觀點
(1) 人皆有本心,願意捨生取義。(1
行道之人、乞人:
不會接受被呼喝而得來或被踐踏過
的食物。
分)
接受萬鍾者:
(3) 人會受物欲或虛榮的誘惑而失
(2) 為了華居美妾,或得到窮人的感
去本心,見利忘義。(1 分)
激,便不分禮義而接受高官厚
祿。(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9
魚我所欲也(教師版)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如何善用對比手法論證觀點?(3 分)試以「一簞
食,一豆羹」和「萬鍾」為例,略加說明。(3 分)作法 內容 整合 引申
(1) 例子:
「一簞食,一豆羹」
,對過路人和乞丐來說是性命攸關的食物(1 分)
,
但他們為了堅守禮義,甘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1 分);相比之下,有些
人為了「萬鍾」的高官厚祿,以及得到華美居室、妻妾侍奉、讓窮人感激
自己等富貴和虛榮,就不顧禮義(1 分)。
(2) 論證的觀點:孟子以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1 分),論證
人人本來都有禮義之心(1 分),只是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
失去本心而已(1 分)。
10 孟子善用比喻來論證觀點。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完成下表。(6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本體
生
喻體
論證的觀點
比喻論證的好處
(1) 魚
(3) 義比生重要,如兩 (4) 以淺白的比喻說明
(1 分)
者不可兼得時,應
抽象的道理,能使
捨生取義。(2 分)
道理變得具體易
(2) 熊掌
義
懂,生動有趣。(2
分)
(1 分)
11 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作者如何運用正反論證來說明人皆有捨生取義之
心這個觀點?試以自己的文句加以說明。(2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作者先從正面論述,指有比生命更為人渴求的,那就是義(1 分)
;再從反面
論證,指出有比死亡更為人厭惡的,那就是不義,作為反面論述,從而說明
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1 分)。
12 下文節錄自《魚我所欲也》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這種修
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加以說明。(3 分)修辭 整合
評價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第 1 段)
(1) 修辭手法:反問(1 分)
(2) 說理效果:孟子沒有疑問,卻故意提出問題,問而不答,但答案已隱含在
問題中──「義」比生命更加重要(1 分)
。運用反問能加強語氣(1 分)
,
明確地肯定作者的觀點──人有本心,可以捨生取義,令人不容置辯(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魚我所欲也(教師版)
13 下文節錄自《魚我所欲也》,除了舉例論證外,還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1
分)這種論證方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加以說明。(3 分)
作法 整合 評價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
受之。(第 2 段)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 分)
(2) 說理效果:有些人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被人呼喝着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
(1 分),有些人卻不顧禮義而接受高官厚祿(1 分)。引文以這兩種人
作對比,能營造強烈的反差,使孰是孰非,顯得一目了然(1 分)。
14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主要指出了哪種兩難處境?他又認為應該怎樣處
理這種兩難?(2 分)孟子認為這種處理方法是源於人的「本心」
,體現了人
性本善,你同意嗎?試舉例說明你的看法。(3 分)內容 見解 整合 評價
(1) 兩難處境:生與義都是人想要的,但有時兩者不可兼得。(1 分)
(2) 處理方法:捨生取義(1 分)
(3) 看法:同意,人在道義面前會不自覺把道義看得比生命重要,甚至會為
了道對而願意犧牲生命(1 分)。例如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為了履
行拯救生命的使命,自願前往戰地,隨時有生命危險(1 分),他們的
精神正是源於孟子所說的「本心」,體現了人性本善(1 分)。(答案
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不同意,在危急關頭,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放棄道義
(1 分)。例如發生車禍時,司機的本能反應是把車子轉向令自己減輕
受傷程度的一邊,這可能令同車乘客受傷,可知人的本性是優先保全自
己的生命(1 分)。捨生取義是經後天教育而形成的道德規範,而不是
源自「本心」(1 分)。
15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保全生命和遵守禮義兩者有矛盾時,應該怎
樣取捨?(1 分)有人認為孟子的想法過於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踐。
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見解 引申 評價
(1) 取捨:捨生取義。(1 分)
(2) 看法:我不同意。孟子認為義的價值比生命高,在兩者不可兼得時,沒
有喪失本心的人會捨生取義(1 分)
。在現實生活中,願意為了正義或公
眾利益,使自己置身險境甚至犧牲性命的人並不罕見(1 分)
。例如醫護
人員冒着感染致命傳染病的風險,堅守工作崗位醫治病人,以及戰地記
者冒着生命危險在戰地採訪等(2 分)。(答案僅供參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魚我所欲也(教師版)
16 綜合《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表現,你認為他是《魚我所欲也》中能
保存本心、願意捨生取義的人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4 分)內容 比較 整合
評價
我認為藺相如是一個能保存本心、願意捨生取義的人。他多次冒性命危險,
捍衞趙國利益,忠君愛國,體現了忠義(1 分)
。例如他代表趙國帶和氏璧出
使秦國,發現秦王無意以城池交換璧玉(1 分)
,便以指看璧上瑕疵為由取回
玉璧,要脅與玉璧撞柱同碎,最終把玉璧安全送回趙國,以免國家利益受損
(1 分)
。在澠池之會中,他又以性命相脅,請秦王擊缻,維護趙國尊嚴,這
些都是捨生取義的表現(1 分)。(答案僅供參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勸學(節錄)
(教師版)
勸學(節錄)
《荀子》
問答題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學不可以已。(第 1 段)
已: 停止(1 分)
(1)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第 2 段)
招: 招手(1 分)
(3)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第 2 段)
疾: 宏亮/宏大(1 分)
(4)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第 2 段)
假: 借助/憑藉(1 分)
(5)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第 2 段)
絕: 橫渡(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分)語譯 解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勸學》)
君子的本性(1分)並不是與人不同(1分),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1分)。
3
在《勸學》
(節錄)一文中,
「青」和「藍」分別比喻甚麼?(2 分)荀子以
「青出於藍」這比喻說明甚麼道理?(2 分)內容 整合
(1) 「青」比喻:人去惡從善後的品性(1 分)
「藍」比喻:人的本性(1 分)
(2) 「青出於藍」說明的道理:人經過學習就可以改變本性(1 分),由
「惡」變成「善」(1 分)。
4 在《勸學》(節錄)中,運用了「輮木為輪」的比喻來說明道理。試就有關
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5分)內容 整合
喻體
木
本體
喻體和本體的共通點
人的本性。
兩者都是原本的狀態。
輪
(1) 人 去 惡 從 善 後 (3) 兩者都是後天人為改造後所得
的品性(1 分)
的成果(1 分)
,符合要求的標準,
不會回復原來的狀態(1 分)。
輮
(2) 學習(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兩者都是人為的過程(1 分)。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勸學(節錄)
(教師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5 在《勸學》(節錄)中,作者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試
綜合全文,以自己的文句說明作者認為應該怎樣獲得知識才最有效。(3 分)
內容 整合
作者認為整天思考的效用也比不上學習片刻,學習是獲得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1 分),而學習則需要借助外物(1 分),並要有累積、不捨和專心的態度
(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6 試根據《勸學》
(節錄)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
(3
分)內容 整合
例子
論證的道理
木受繩:
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
(1) 人經過學習,就能成為正直之材,並
能提升能力。(1分)
積跬步:
(3) 學習知識要一點一點地逐少積累。
(1
(2) 要一步半步地積累,才能到達千
分)
里之遠。(1 分)
7 荀子在《勸學》(節錄)中提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
矣」,又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兩段引文有沒有矛盾?試就個
人對文章的體會,加以析述。(4分)內容 見解 引申 評價
我認為這兩段引文沒有矛盾。荀子指君子會自我省察,但前提是「博學」,
即是先經過學習,明白道理、提升品德修養後(1 分),才有高明的智慧省察
個人的行為,使自己不會有過錯(1 分);而要達到博學的境界,必須借助外
物來學習,即是「善假於物」(1 分),因此兩者沒有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1 分)。
8 荀子《勸學》(節錄)和韓愈《師說》都主張人要學習,兩篇對學習的意義
和方法各有甚麼看法?試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6 分)
內容 比較 引申
《勸學》(節錄)
學習的
意義
學習的
方法
《師說》
(1) 學習能改變人的本性,去惡遷 (2) 人不是生來就有知識,
善(1 分),並掌握高明的智慧,
一定會遇到疑難(1 分),
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1 分)。
從師學習才能解決疑難
(1 分)。
(3) 學習要善於借助外物(1 分),
並要不斷累積,以及有不捨和專
須跟從老師學習。
一的態度(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勸學(節錄)
(教師版)
9 在《勸學》
(節錄)中,荀子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論君子》中孔
子則認為君子「內省不疚」
,兩文提及君子的特質,有沒有共通之處?試以自
己的文句加以說明。(4 分)比較 見解 引申
兩文同樣指出君子會自省。荀子指君子除了要廣泛地學習,每天還要自我反
省自己(1 分),以增進智慧,使行為不會有所偏差(1 分);孔子同樣認為
君子會自我反省(1 分),所以可以做到問心無愧、不憂不懼(1 分)。
10 《勸學》
(節錄)中荀子提出「木受繩則直」
,莊子則在《逍遙遊》
(節錄)中
提及「不中繩墨」的樗樹。從兩文中所寫的樹木,可推論二人對人的本性有
甚麼不同的看法?試加以說明。(5 分)比較 見解 引申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好利、嫉妒憎惡(1 分),所以應通過後天教育來改變,
就像木要用墨線量度來取直(1 分);而莊子則批評惠子因樗樹彎曲不能用
來建築或製作木器而判斷它「無用」,指出可以把樗樹種在曠野讓人休息,
發揮其本性以達致大用(1 分),由此可推論莊子認為應該發揮而非改變人
的本性,強行改變本性以迎合需要會帶來禍患,與荀子以教育改變本性,使
人能適應社會要求的看法正好相反(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韓愈《師說》
師 說
韓
愈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0 分)詞解 解釋
(第 1 段)
固: 本來(1 分)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身: 自己(1 分)
(2)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第 4 段)
(3)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第 4 段)
(4) 郯子之徒。(第 6 段)
(5) 不拘於時。(第 7 段)
或: 有的(1 分)
徒: 這些人(1 分)
時: 時俗(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語譯 解釋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3段)(3分)
從師學習的道理(1 分)已經失傳(1 分)很久了(1 分)!
(2)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第5段)(3分)
某人和某人年紀差不多(1分),領會的道理(1分)也不相上下。(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3)
3
韓愈在《師說》提出人要從師的原因。試摘錄有關文句。(2 分)內容 複述
惑
而
不
從
師
,
其
為
惑
也
終
不
解
矣
。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4 在《師說》一文中,韓愈指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各有甚麼特點?
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古之聖人:
有過人的德行、學問,仍願意從師學習,因此愈來愈有智慧。(2 分)
(2) 今之眾人:
德行、學問遠低於古聖人,卻不願從師學習,愈來愈愚昧。(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韓愈《師說》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5
在《師說》第 4 及第 5 段中,韓愈評論了當時社會的現象。為甚麼這些現象
會令他感到「惑」和「怪」?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1) 惑:當時的士大夫會為兒子擇師學習句讀,自己卻恥於從師學習道理,
令人費解。(2 分)
(2) 怪:當時的士大夫看不起醫師、樂師和工匠等社會下層人士,但他們的
才智卻比不上這些人,還不願從師學習,令人感到奇怪。(2 分)
6
在《師說》中,為甚麼韓愈指李蟠「能行古道」?(2 分)這反映了李蟠有
甚麼特質?(2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因為當時的士大夫恥於從師求學,李蟠雖然學有所成,但仍從師學習,能夠
實踐古人從師之道。(2 分)這反映了李蟠虛心好學、不隨波逐流。(2 分)
7
《師說》屬「說」一類,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甚麼?試以《師說》為例
略加說明。(2 分)文學 內容 整合
「說」的作用是說明道理。(1 分)韓愈撰寫《師說》一文,主要目的是說
明必須從師學習的道理。(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8
試根據《師說》一文,回答以下問題。內容 修辭 整合
(1) 韓愈認為老師有哪些職責?試摘錄有關文句作答。(1 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 分)
(2) 韓愈認為人為甚麼一定要從師學習?他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來提出這觀
點?試加以說明。(4 分)
韓愈指出人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一定會遇上疑難,(1 分)老師的其中
一個職責就是為人解決疑難,所以人一定要從師學習,否則疑難便不能
解決。(1 分)韓愈運用了反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來提出
這觀點(1 分),以強調人一定會遇上疑難,因而要從師學習。(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韓愈《師說》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5)
9
試根據以下《師說》引文,回答所附問題。內容 作法 整合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
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
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第 5 段)
(1) 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1 分)
對比論證。(1 分)
(2) 韓愈以此論證了甚麼觀點?(2 分)
韓愈以醫師、樂師、各類工匠等社會地位較低的人能互相學習,對比社
會地位和知識水平都較高的士大夫,不但不從師,更譏笑他人從師,
(1
分)突顯士大夫的不智,論證從師風氣不再的原因正是士大夫恥於從師
的態度。(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0
試根據《師說》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6 分)
內容 作法 整合
論證方法及論據
論證的觀點
舉例論證:
(2)
(1) 舉出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
老聃等人學習的例子。(2 分)
(3)
引用論證:
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
11
論證不必只向一位固定的老師
學習。(2 分)
論證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
能或德行,只要先領會道理和有
技藝專長,便可向他學習。
(2 分)
韓愈在《師說》以多個對比來論證觀點,試以自己文句指出一個,並說明
這種論證手法的好處。(4 分)作法 整合 評價
以古代聖人虛心從師,所以更有智慧,對比當時社會上一般人恥於從師,結
果更加愚昧,
(1 分)說明不從師學習的弊端。
(1 分)/以當時士大夫為兒
子擇師學習句讀,對比他們自己恥於從師學習道理,指斥士大夫極為不智。
(1 分)/以巫醫、樂師、工匠等人互相學習,對比士大夫譏笑他人從師,
(1 分)批評士大夫連社會下層的巫醫、樂師、工匠也不如。(1 分)對比
論證能對照、比較兩種對立的事物,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使闡述的事理更
具有說服力,也更加深刻。(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12
韓愈《師說》
假若把《師說》末段刪去,你認為就內容及結構兩方面而言,會否更佳?
試略加說明。(4 分)內容 作法 引申 評價
不會。就內容而言,作者在末段點明寫作目的,讚賞李蟠能實踐古道,從師
而學,並再次批評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風氣,以深化主題;(1 分)就結構而
言,作者在末段讚揚李蟠有學問尚且願意從師,可見李蟠能行「古道」,即
文章開頭提出的古人求學必從「師道」,首尾呼應,令文章結構嚴謹。(1
分)假如刪去了,不僅未能點出寫作目的,而且不能做到首尾呼應,在內容
和結構兩方面都失色不少。(2 分)
13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你認為他的看
法仍適用於現今社會嗎?試舉例說明。(4 分)見解 評價
我認為他的看法仍適用於現今社會,因為有些疑難向老師請教學習,比循其
他途徑學習來解決為佳。(2 分)例如我們面對升學的問題時,老師既有親
身經驗,也處理過許多遇到同樣困難的同學的個案,向老師請教會比自己搜
集資料更為合適和有效。(2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20)
14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你同意嗎?
試舉生活例子,說明你的看法。(4 分)見解 評價
我同意韓愈的說法。每個人的專長各有不同,領悟道理也各有先後,(1 分)
例如有人擅長製作陶瓷,即使製作陶瓷的人是年輕人,仍有不少比他年長的
人前來學習,甚至報讀課程。(1 分)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師」,不論對
方是甚麼身份,是否各方面都比自己優秀,只要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可
以成為自己的老師。(2 分)(答案僅供參考)
15 《師說》和《岳陽樓記》的作者均在文中交代了撰寫文章的緣起,試以自己
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5 分)內容 比較 整合
《師說》
《岳陽樓記》
位置:
位置:
(1) 文章首段。(1 分)
文章末段。
內容:
內容:
(2) 嘉許學生李蟠不拘於當時的社會 (3) 交代作記的原因和背景,為下文
風氣,能效法古人從師學習,故
的寫景、抒情和議論作鋪墊。
(2
寫了《師說》送給他。(2 分)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16
韓愈《師說》
韓愈在《師說》中提出的學習方法,與荀子在《勸學》(節錄)中所說的有
沒有相同之處?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會略加說明。(4 分)比較 見解 引申
有。《師說》提出要從師學習,(1 分)《勸學》(節錄)提出「善假於物」
的學習方法,即是借助外在的客觀條件來學習以增加效用。(1 分)跟從老
師學習,請求老師傳授道理、講授學問和學業、解決疑難,正是借助外在客
觀條件來學習的方法。(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第 1 段)
極: 至 / 達到(1 分)
(1)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蹙: 收縮(1 分)
(2) 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第 3 段)
(3) 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第 3 段)
(第 3
(4)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段)
(第 4 段)
(5)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際: 交接 / 會合(1 分)
顥氣: 天邊潔白清新之氣 /
大氣(1 分)
觴: 酒杯(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語譯 解釋
(1) 居是州,恆惴慄。(第1段)(3分)
居住在這個州,(1 分)心中常常(1 分)憂懼不安。(1 分)
(2)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第4段)(3分)
精神凝聚安定(1 分),形體得到解脫,(1 分)和大自然不知不覺地
合而為一。(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3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中,柳宗元描寫遊西山前和遊西山時的宴遊情況。
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遊西山前的宴遊情況:作者撥開雜草坐下,喝盡壺裏的酒直至醉倒,與
友人互相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夢,夢醒了便起來,然後回家。(2
分)
(2) 遊西山時的宴遊情況:作者與友人斟滿酒杯暢飲醉倒,不知不覺已日落
西山。夜色從遠處襲來,直到四周一片漆黑,仍未想歸去。(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4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兩次提到遊山飲醉,以下為有關片段。
內容 見解 整合 引申
甲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
同趣。覺而起,起而歸。(第1段)
乙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第4段)
你認為在這兩段文字中,柳宗元分別流露了甚麼感情?試就個人對文章的體
會,略加說明。(6 分)
宴遊的情況
流露的感情
引文甲
到達後喝醉便睡,睡醒便離
開,並不留戀山上的景色。
(1) 苦悶抑鬱,借助遊山玩水來
排遣內心的憂懼,但不會留
戀在山水之間。(2 分)
引文乙
(2) 在山上喝酒至大醉,直到 (3) 留戀西山,西山壯闊的大自
天色漸漸黑暗,看不見任
然景色令作者的精神和形體
何景物,仍不想離去。(2
得 到 前 所 未 有的 滿 足和 解
分)
脫。(2 分)
5 試分析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中「始」字的含意,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
下表。(6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階段
說明
發現西山前:
這個「始」字的意思是「曾」、「嘗」。作者以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 為自己已遊遍永州的山水,以「始」字點出自己
1 段)
過往不知道西山的奇異獨特。
在法華西亭發現西山:
(1) 這個「始」字的意思是「才」。(1 分)作
望西山,始指異之。(第
者遙望西山,才有人指着西山說其特異之
2 段)
處,(1 分)以「始」字強調作者這才得知
西山的存在。(1 分)
遊覽西山後:
(2) 這兩個「始」字的意思是「開始」。(1 分)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
作者因遊西山而感到自己與大自然融合,得
遊於是乎始。(第 4 段)
以從被貶後不安的心情中解脫,(1 分)遊
西山後發現自己過往不曾真正遊覽過 山
水,這次遊覽才是真正的開始。(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6 試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回答下列問題。修辭 整合 評價
(1) 柳宗元初到永州及遊西山後,分別有甚麼感受?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
(2 分)
 初到永州:恆惴慄。(1 分)
 遊西山後: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1 分)
(2) 柳宗元在文中先後抒發了這兩種感受,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運用這種
手法有甚麼好處?(4 分)
柳宗元運用了襯托手法來抒述這兩種感受。(1 分)他以初到永州時因
心中憂懼不安而到處遊歷,(1 分)襯托遊西山後精神凝聚安定、形體
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愉快、超脫心情。(1 分)運用襯托手法,能使他
遊西山後得以消除不安、精神得以解脫的心情轉變更為鮮明、突出。(1
分)
7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如何以西山自喻?試從文中摘錄有關的句子,
並略加說明。(4 分)內容 複述 引申
(1)
句子: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2 分)
另一答案: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
說明:以西山的高聳象徵品格高潔,於羣山中卓然獨立,象徵不與世
俗同流合污;(1分)藉此寄寓自己品格高尚,特立獨行。(1分)
另一答案:作者以好不容易才登上西山山頂飽覽美景,象徵人才不易得到賞識,
(1
分)
,寄寓自己被貶,不為時用,有待他人賞識的心情。
(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5(ii))
8
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藉記敍發現西山的經過,寄託了甚麼感情?
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3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作者本以為已遊遍永州的奇山異水,後來因偶然的機會發現西山,登山時要
清除野草雜樹,才能看見優美獨特的景象,
(1 分)作者以鮮為人知,乏人問
津的西山象徵不為時用的人才,
(1 分)寄託了自己與西山一樣有待賞識,抒
發懷才不遇的感慨。(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12)
9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多次記述自己的感受。試根據有關內容,概括作
者在不同階段的感受。
(每道分題的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包括在內。)
(4 分)內容 整合
階段
作者的感受
(1) (2 分)
遊西山前
被
貶
永
州
,
心
中
時
常
憂
慮
不
安
,
才
寄
情
山
水
。
解
(2) (2 分)
登西山後
作記緣由
精
神
凝
聚
安
定
,
形
體
脫
,
與
大
自
然
融
合
。
認為這次才是真正的遊覽,要把遊歷記下來。
10 試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引文,回答所附問題。修辭 整合 評價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
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
歸。(第1段)
引文在句式方面有甚麼特點?(2 分)這些句式特點怎樣加強文章的表達效
果?(3 分)
引文多用三字或四字的排比句、對偶句和頂真句,(1 分)形成節奏短促、
互相扣連的特點。(1 分)這種句式有助表現作者走馬觀花,登山、遊賞,
然後醉倒,醒來便離去這種重複的過程;(1 分)讀者通過簡短的文句能了
解作者登西山前的遊覽經歷,突出這些地方的平淡,未能令作者留戀,(1
分)從而加強後文的襯托效果,強調西山之獨特。(1 分)
11 有人認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應刪去記述遊西山前的經歷,你同意嗎?
試談談你的看法。(3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評價
我不同意。文章的標題《始得西山宴遊記》點明描寫對象是西山,開首不寫
西山,能製造懸念,吸引讀者閱讀下文。
(1 分)作者先交代已遊覽過永州山
水,後來才發現這些山水都比不上西山,帶出西山的奇特。
(1 分)此外,首
段記述以過往遊永州其他山水後沒有留戀,襯托遊覽西山後不願離去的心情,
突出遊西山的所見所感之可貴。(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2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登上西山遊覽飲酒的心情,與《月下獨酌》中
李白在花間飲酒的心情有甚麼不同?試加以說明。(5 分) 內容 比較
整合 引申
柳宗元原本感到憂懼不安,但與同伴登上西山後,因西山壯闊的景色得以紓
解內心愁苦,繼而暢飲而醉,(1 分)自此感到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
脫。(1 分)李白的心情起伏不定,他在花間飲酒,又因月、影不解人意,
更感孤單,(1 分)但仍希望與月和影永遠為伴,抒發內心鄙棄世俗,高潔
自持的情懷。(1 分)柳宗元在遊西山後精神便得到解脫,李白卻要經歷情
感的幾番起伏,才能自我開解。(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3 以下兩段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修辭手法?(1 分)又這種修辭手法有甚
麼好處?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修辭 比較 評價
甲
乙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第4段)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第3段)
(1)
修辭手法:借代(1分)
(2)
好處:甲句不直接說出「魚」
,而以「魚鱗」代替;乙句不直接說出「山」、
「水」
,而以「青」
、
「白」代替;這樣寫能引起讀者聯想,使語言新鮮別
致、具含蓄之美,事物的形象也更為生動。(2分)
14 《始得西山宴遊記》和《岳陽樓記》文體同屬「記」
,試比較以下兩段文字在
表達內容及文章結構兩方面的作用。(4 分)內容 比較 整合
甲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遊記》
乙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
之。《岳陽樓記》
在表達內容方面,兩段文字都是先說明作記緣由,(1 分)甲段說明柳宗元
發現遊西山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而作記,乙段說明范仲淹因滕子京被貶後
重建岳陽樓而作記。(1 分)在文章結構方面,兩段文字的作用相反,甲段
是總結全文;(1 分)乙段是在開啟下文。(1 分)
15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開首,表露了怎樣的心情?試從文中摘錄有關
句子。(1 分)有人批評柳宗元在被貶後寄情山水,不如《岳陽樓記》中提
及的「古仁人」值得今人學習。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3 分)
內容 比較 複述 評價
(1) 句子:「恆惴慄」。(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 看法:不同意。柳宗元雖然被貶永州,仕途失意,但他只在公務閒暇時
才出遊,可見他沒有忘記為官的責任;(1 分)他寄情山水以排解愁緒,
是自我調適以面對逆境。
(1 分)我認為《岳陽樓記》中的古仁人不會被
個人際遇影響情緒,時刻心繫天下,然而高尚情義過高,常人未必能做
到,柳宗元的想法和表現更貼近常人,因此更值得學習。(1 分)(答案
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同意。柳宗元因被貶而憂懼不安,在《始得西山宴遊記》
中沒有提及公務或表現對政事的憂慮,可見他被貶後更關注個人情緒及
際遇,而不是百姓。(1 分)《岳陽樓記》中的古仁人不會被個人際遇影
響情緒,不論身處怎樣的環境,也優先關心天下,更為偉大和高尚。(1
分)我認為今人大多只懂得關注和保護自己,卻未必人人懂得關心別人,
古仁人的精神正好提醒今人應多留意社會上的事,關心他人。(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6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蘇洵《六國論》
六國論
蘇 洵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互: 交 錯 / 交 替 / 相 繼
(1)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第 1 段)
(1 分)
暴: 野蠻(1 分)
(2) 暴秦之欲無厭。(第 2 段)
(3)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第 2 段)
急: 急進(1 分)
(4)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第 3 段)
再: 多次(1 分)
(5)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第 3 段)
當: 倘若(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語譯 解釋
(1)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第1段)(3分)
因為(1分)失去強大的支援(1分),不能自保(1分)。
(2)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第4段)(3分)
治理國家的人(1分)不要被別人積累的威勢(1分)所脅迫(1分)啊!
3
在《六國論》一文中,蘇洵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觀點,賂秦和不
賂秦的國家為甚麼最終都被秦所滅?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3 分)
內容 整合
對待秦的態度
賂秦
國家
滅亡的原因
(1) 韓、魏、楚( 1 (2) 令國力虧損,更助長秦國野心,
分)
不賂秦
所以走向滅亡。(1 分)
(3) 齊、燕、趙(1 分) 失去賂秦國家的支援,未能聯手抗
秦,最終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4 試根據《六國論》一文,回答以下問題。內容 修辭 複述 整合 評價
(1) 作者運用設問帶出對不賂秦國家滅亡原因的看法。試摘錄有關句子。(1
分)
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
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蘇洵《六國論》
(2) 作者認為不賂秦的國家為甚麼會滅亡?(1 分)運用設問帶出觀點有甚麼
好處?試加以說明。(3 分)
不賂秦的國家因為失去賂秦國家的支援而滅亡。(1 分)作者在文章開首
指出六國滅亡皆因為賂秦,但可能會有人質疑為何不賂秦的國家也同樣
滅亡,(1 分)故作者先代入其他人身份,提出問題,引起讀者注意及思
考,(1 分)然後通過回答突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賂秦」這個觀點,
加深讀者印象。。(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5 試根據《六國論》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內容 整合
國家
對秦國的政策
結果
齊國 親附秦國,不幫助其他五 (1) 最終繼五國後被秦所滅。(2 分)
國。
燕國 (2) 不討好秦國,與秦國 (3) 國家雖小,但很晚才被秦國所滅。
(2
作戰。(2 分)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6 試根據《六國論》一文,回答以下問題。內容 複述 引申
(1) 作者認為六國的統治者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強敵的威勢?試摘錄有關
句子作答。(1 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1 分)
(2) 作者在此流露了怎樣的感情?他為甚麼有這樣的感情?試綜合全文分析
說明。(4 分)
作者流露了憤慨之情。(1 分)他認為六國本有抗秦的條件,但沒有善用,
(1 分)反而割地賂秦,被秦國的威勢脅迫,最終直接或間接因賂秦而亡,
作者為此感到憤慨。(1 分)因為作者眼見北宋朝廷面對外敵威脅,竟然
以歲幣換取和平,有重蹈六國覆轍的跡象,因而感到憤慨。(1 分)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20)
7
在《六國論》一文中,作者為甚麼以「天下之大」來代替北宋朝廷。試加以
說明。(2 分)內容 引申
作者以「天下之大」突出北宋是大國,如重蹈六國覆轍則連諸侯也比不上,加
強諷諫的效果;(1 分)此外,作者不明言北宋朝廷,令當權者不會覺得他毀
謗朝廷,作者也能避開殺身之禍。(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8
蘇洵《六國論》
《六國論》以「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作
結。試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文句說明作者為何有此感慨。(3 分)
內容 引申
作者有此感慨,是因為六國只是諸侯,尚且有不賂秦而取勝的機會;(1 分)
而北宋是一個大國,比六國更有不必卑躬屈膝而能對抗外敵的形勢,(1 分)
然而北宋與遼、西夏等外族簽訂和約,採取輸幣求和的妥協政策,他認為這
種做法連六國也比不上。(1 分)
9 蘇洵在《六國論》一文開端反駁哪一種看法?(2 分)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
子來說明。他在文中運用哪些例子來證明這一點?(3 分)作法 複述 整合
(1) 反駁的看法: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2 分)
(2) 例子:作者在文中舉出趙國和燕國沒有賂秦,以軍事對抗秦而比賂秦的國
家較遲滅亡的例子,(1 分)這兩國最後在其他國家賂秦及勢孤無援的情
況下滅亡,(1 分)論證六國滅亡的主因並非兵器不夠精良、作戰不得其
法,而是因為賂秦。(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0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試指出其中一種。(1 分)又這種論證手法
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作法 整合 引申
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第 2 段)
(1) 論證方法:引用論證(1 分) / 比喻論證(1 分)
(2) 說理效果:引用論證:作者引用古人的話,論證賂秦不但無濟於事,反
而令秦國更肆意侵略,(1 分)以古人的話輔助,使觀點更有力。(1 分)
/比喻論證:作者以「薪」比喻土地、
「火」比喻秦的野心,論證獻地求和
只會壯大秦國的野心,(1 分)令讀者更易理解獻地賂秦的惡果。(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1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試指出其中一種。(1 分)又這種論證手法
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作法 整合 引申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
負已判矣。(第 2 段)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 分)
(2) 說理效果:以諸侯土地有限,對比暴秦的欲望無限,突顯賂秦只會助長
秦國的野心,(1 分)令賂秦的惡果更顯著。(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蘇洵《六國論》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2
試根據《六國論》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把答案填寫在下表之內。
(6 分)
內容 作法 整合
對比的例子
論證的觀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
以予人,如棄草芥。(第 2 段)
 論證賂秦是不孝之舉。(2 分)
以賂秦三國先祖創業的艱辛,對比
子孫輕易割地賂秦。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
 論證賂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
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第 2
段)
(2 分)
 以諸侯土地有限,對比暴秦的欲
望無限。(2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5)
13 試根據以下《六國論》引文,回答所附問題。修辭 整合 引申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第 2 段)
(1) 引文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1 分)
A 擬人
B 誇飾
C 襯托
A
B
C
D
D 排比

⚫


(2) 作者通過上述的修辭手法說明甚麼?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2 分)
引文運用誇飾以「尺寸之地」誇大開墾所得土地之少,(1 分)突出各國
先祖得地極為艱難,加強說明各國以地賂秦的不孝。(1 分)
14
試根據《六國論》和《勸學》(節錄)兩文,回答以下問題。
作法 比較 整合 評價
(1) 以下哪一項同屬兩篇文章的結構特色?(2 分)
A 下筆立論
B 先破後立
C 文末揭示主旨
A
B
C
D 多用設問帶出下文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D
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蘇洵《六國論》
(2) 承上題,試分別加以說明,並指出這樣寫的好處。(6 分)
 《六國論》:蘇洵在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1 分)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別論證賂
秦和不賂秦的國家,同樣因為賂秦而亡。(1 分)
 《勸學》:荀子在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1 分)然
後圍繞這個中心論點,論證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1 分)
 好處:「下筆立論」能讓讀者易於掌握作者的觀點,印象深刻,(1
分)並可作為全文的總綱,統攝下文。(1 分)
15
《六國論》與《岳陽樓記》兩文結尾均有寄意,試從文中摘錄相關句子,並
以自己的文句說明,完成下表。(6 分)內容 比較 複述 引申
寄意
說明
《岳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
樂。(第 5 段)
(1) 抒發個人抱負,欲效法古代品德高
尚的人,無論為官或是退隱民間,都
做到憂國憂民,能以天下為己任。
(2
分)
《六國論》:
(3) 諷諫擁有廣大領土的北宋君主不要
(2)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
再向外族輸幣求和,應以六國滅亡
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
矣!(2 分)
的歷史為鑒,以強硬的政策對抗外
族入侵。(2 分)
16 《六國論》與《出師表》都是勸諫君主的作品,你認為哪一篇的勸諫效果較
佳?試加以說明。(4 分)見解 比較 評價
我認為《出師表》較佳。諸葛亮先向後主先說之以理,分析蜀漢形勢、君主職
責等;再動之以情,剖白自己的心志,並以父執身份勸勉後主,使後主更易於
接受;(2 分)《六國論》則在文末才揭露寫作目的,借古諷今,勸諫較委婉,
說服力較弱,也及不上《出師表》情理兼備。(2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
我認為《六國論》較佳。作者在文章開首提出中心論點,道破六國滅亡的原
因,然後從正反兩面反覆論證,論證嚴謹,論據充足;且作者以借古諷今的委
婉方式向進諫,使君主易於接受。(2 分)而《出師表》中諸葛亮以較直接的
方法勸諫後主,甚至用父執教誨的語氣,後主可能不易接受,勸諫效果稍遜。
(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諸葛亮《出師表》
出師表
諸葛亮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詞解 解釋
(1) 蓋追先帝之殊遇。(第 1 段)
(2) 陟罰臧否。(第 2 段)
(3)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第 2 段)
(4)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第 3 段)
(5) 庶竭駑鈍。(第 6 段)
蓋: 因為 / 由於(1 分)
陟: 晉升(1 分)
昭: 昭示 / 顯示(1 分)
簡: 揀選(1 分)
庶: 希望(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 分)語譯 解釋
不宜妄自菲薄。(第1段)
不應該(1 分)隨便(1 分)看輕自己。(1 分)
3 在《出師表》首段中,諸葛亮提及蜀漢有甚麼有利的因素?試以自己的文句
說明。(2 分)內容 整合
朝廷內有勤於政事的官員,(1 分)朝廷外有能為國奮力效死的將士。(1 分)
(參考 2021 年閱讀題 2)
4 《出師表》中,諸葛亮以史例向後主說明親賢遠佞的重要性。試摘錄有關句
子。(1 分)內容 複述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
此
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
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
漢
所
以
傾
頹
也
。
5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忠告後主「宜開張聖聽」
,試說明他有甚麼具體建議。
(4 分)內容 整合
諸葛亮勸勉後主要多聽羣臣意見,提高士氣,不應輕視自己,說不合道理的
話,以免阻礙忠良進言。
(2 分)此外,諸葛亮向後主推薦了郭攸之、費禕、
董允、向寵等良臣賢將,希望他無論是宮中、營中的大小事情,都徵詢他們
的意見。(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諸葛亮《出師表》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6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推薦了一些可以輔助後主的人才。試以自己的
文字完成下表。(4 分) 內容 整合
推薦人選
推薦原因
宮中
(1) 郭攸之、費褘、 忠良信實、志向忠貞,經先帝挑選。宮中的大小
董允(1 分)
事情向他們徵詢意見,可補救缺失,獲得更大的
效益。
營中
(2) 向寵(1 分)
(3) 品行善良,處事公正,精通軍事,先帝都稱
讚他,(1 分)營中的事跟他商量,軍隊就
能和睦,人事安排就能調配得宜。(1 分)
7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為甚麼要自述身世,並談及與先帝的關係?試以自
己的文句加以說明。(4 分)內容 引申
(1) 自述身世:希望後主明白他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必定會對後主忠
心不二,(1 分)並希望藉此感動後主。(1 分)
(2) 談及與先帝的關係:想表明自己得到先帝的信任,希望後主也信任他,
(1
分)此外,希望後主能效法先帝的各種美德,知人善任。(1 分)
8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提到「先帝」,以下為部分片段。內容 整合
引申
甲
先帝知臣謹慎。(第 6 段)
乙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第 6 段)
諸葛亮兩次提到「先帝」,分別涉及甚麼事情及有甚麼用意?試以自己的文
句略加說明。(4 分)
甲句提到「先帝」
,是表示先帝劉備知道諸葛亮做事小心謹慎,所以才會信任
他,更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他,(1 分)他希望後主相信先帝的眼光,
同樣信任他;
(1 分)乙句提到「先帝」
,是表示諸葛亮出兵北伐,復興漢室,
以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1 分)他希望後主明白他是因為感激先帝而忠於後
主,想後主相信和支持他。(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9 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怎樣以「臣子」和「父執」兩種身份來勸勉後
主?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4 分)內容 整合
(1) 臣子:諸葛亮謹守君臣之禮,自稱「臣」,稱後主為「陛下」,他向後主
提出意見時,措詞婉轉,態度謙恭。(2 分)
(2) 父執:諸葛亮對後主循循善誘,多處以長輩身份勸諫後主,例如以「誠宜
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等諄諄告誡,使後主易於接受。(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諸葛亮《出師表》
10 《出師表》第 6 段描述先帝與諸葛亮的關係。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
(6 分)
內容 整合 引申
關係
態度
說明
先帝對諸葛亮
(1) 器重 / 信賴 (2) 先帝十分賞識諸葛亮的才能,因
(1 分)
此紆尊降貴三次探訪諸葛亮,招
攬他為謀士。(1 分)又在臨終前
託以重任,請他扶助後主,處理
政事。(1 分)
諸葛亮對先帝
心懷感激
(3) 先帝駕崩後,諸葛亮盡心盡力扶
助後主,(1 分)日夜憂心不能完
成先帝臨終託付的任務。(1 分)
平定南方後,即籌備北伐,希望
興復漢室。(1 分)
11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以史例提醒後主用人的原則,你認為他所舉出的史
例說服力強嗎?試分析說明。(4 分)見解 整合 評價
我認為諸葛亮舉出的史例說服力強。(1 分)他以對比手法,指出先漢的歷代
君主大都能親賢遠佞,所以先漢能夠興旺昌盛,(1 分)而後漢桓、靈二帝親
佞遠賢,最終招致滅亡。(1 分)突顯兩漢君主的不同做法有不同結果,藉此
勸勉後主要以史為鑒,仿傚先漢君主親賢遠佞。(1 分)
12 有人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對後主勸勉的語氣得體,你同意嗎?試談談你
的看法。(4 分)見解 評價
我同意。諸葛亮能根據情況運用臣子和父執的語氣,不卑不亢地勸勉後主。
(1 分)
。當諸葛亮向後主分析形勢、推薦賢能、表明北伐決心時,自稱「臣」
、
「愚」
,稱後主為「陛下」
。
(1 分)當他勸諫後主應虛懷納諫、賞罰公平和徵
詢治國良策時,用父執委婉懇切的語氣,以「宜」或「不宜」叮嚀,(1 分)
對後主循循善誘,使後主易於接受。(1 分)(答案僅供參考)
13 諸葛亮在《出師表》篇末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顯得十分
激動,試就《出師表》一文說明他激動的原因。
(3 分)又在「表」這種體裁
中,運用飽含感情的表達方式是否恰當?談談你的看法。(3 分)見解 引申
評價
(1) 激動原因:諸葛亮在北伐前夕,回憶先帝知恩之遇,心中既對先帝感恩,
又感到扶助後主責任重大。
(1 分)而他對後主則一方面視如子姪,殷切
期待;
(1 分)一方面以臣事君,忠誠不變,但同時又擔心後主誤信奸臣,
所以臨別時既不捨又憂慮。(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諸葛亮《出師表》
(2) 看法:表是臣下進呈君主的正式公文,本不應用飽含感情的寫法,
(1 分)
但一來諸葛亮身份特殊,身兼父執輩與臣下角色,多年扶持國政,臨別
贈言,百感交集,感情自然流露,也有合理之處;
(1 分)二來通篇語氣
委曲婉轉,加入感情色彩更顯親切,達到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效果。
(1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表是臣下進呈君主的正式公文,表述對政事的看法和建
議,以實用性為主,故我認為飽含感情的表達方式並不恰當。
(1 分)
《出
師表》中包含諸葛亮對朝廷政事、官員任命的建議,以及勸諌後主「親
賢臣,遠小人」
,這些是表應有的內容,
(1 分)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志與
託付,以及講述自己的出身,顯得不甚得體。(1 分)
14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認為君子要做到「主忠信」。試就《出師
表》一文,說明諸葛亮是不是一個「主忠信」的君子。(5 分)比較 見解
評價
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主忠信」的君子。
「主忠信」即行事必須忠誠和有信用。
(1 分)諸葛亮效忠先帝和後主,多年來不辭勞苦,既平定南方,又準備出師
北伐,可見他忠心於蜀漢。
(2 分)諸葛亮自從受先帝囑託輔助後主,常憂慮
先帝託付的任務,帶兵北伐前又誠懇地勸勉後主虛,可見他重視承諾,為人
有信用。(2 分)(答案僅供參考)
15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認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也。」試以《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行事說明他具備以上特質。(5 分)比較
見解 引申 評價
諸葛亮提到自從受先帝囑託輔助後主,便憂慮不能完成先帝託付的任務。
(1
分)又提到如果興復漢室的任務不成功,就請後主治他的罪,可見他擔心自
己沒有足夠的才能,具備君子「病無能焉」的特質。
(1 分)此外,諸葛亮有
治國之才,卻在南陽耕種為生,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1 分)先帝更要
三次到訪才成功說服他,
(1 分)可見他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才能,符合
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特質。(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宋詞三首
宋詞三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
軾
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0 分)詞解 解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多情: 多 愁 善 感 ( 1
(1)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分)
(《念奴嬌‧赤壁懷古》)
(2)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酹: 以酒灑地而祭
(1 分)
)
(3)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秋情》
將息: 調 養 / 休 息
(1 分)
(4) 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聲聲慢‧秋情》) 次第: 情 形 / 光 景
(1 分)
(5) 笑語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
去: 走過(1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語譯 解釋
(1)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念奴嬌‧赤壁懷古》)(3分)
陡峭不平的石壁(1 分)插入天空(1 分),洶湧的浪濤(1 分)拍打岸
邊。
(2)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聲聲慢‧秋情》)(3分)
地上到處都堆積黃花/菊花(1 分)看來憔悴(1 分)枯萎(1 分)。
(3) 東風夜放花千樹。(《青玉案‧元夕》)(3分)
夜裏滿城花燈,(1 分)好像春風(1 分)把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3
試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回答下列問題。內容 複述 引申
(1) 蘇軾遊赤壁時想起哪位人物?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1分)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遙想公瑾當年。(1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2)
宋詞三首
蘇軾因這位人物引起了甚麼感慨?他又怎樣抒解這種感慨?試綜合全
文分析說明。(4分)
他從三國時的英雄人物周瑜的少年得志、氣宇軒昂,(1分)想到自己
年華老去、功業未成,有所感慨。(1分)對於自己的這些感慨,他取
笑自己自作多情,(1分)又想到人生如夢一場,世間只有江水和明月
永恆不變,自己的各種失意也不用介懷了,於是向江上明月奉上一杯
好酒,邀月共飲,以抒解自己的感慨。(1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4
試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回答下列問題。內容 複述 整合
(1) 蘇軾怎樣自嘲和自我開解?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1 分)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1 分)
(2) 蘇軾抒述了甚麼情懷?他又怎樣抒述這種情懷?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
(4 分)
蘇軾抒述了年華老去、功業未成的感慨,(1 分)蘇軾遊覽傳說為三國
時赤壁之戰所在地的赤鼻磯,想到周瑜年青有為,大破曹軍立下不朽
功業,自嘲多愁善感以至早生白髮。(1 分)接着,他想起世間只有江
水和明月永恆不變,因此不必執着得失,(1 分)又邀月共飲,以人生
如夢般短暫來自我開解。(1 分)
5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詠讚周瑜,他怎樣從外貌和才華兩方面描寫周
瑜?試以自己的文句,填寫下表。(4 分)內容 整合
項目
內容
外貌
(1) 雄偉威武,英姿煥發,頭戴青絲帶頭巾,手執羽扇,
一身儒將裝束。(2 分)
才華
6
(2) 周瑜於赤壁一戰中指揮軍隊,在談笑間便把曹操的戰
船殲滅,從容取勝。(2 分)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大江」比喻甚麼?又蘇軾以「大江東
去」抒發甚麼感情?(2 分)內容 作法 整合 引申
(1)
「大江」比喻:時間。(1分)
(2)
以「大江東去」抒發的感情:時光飛逝,年華老去。(1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7
宋詞三首
後世讚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的景色成功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試
用自己的文字分析說明。(4 分)見解 整合 評價
作者先寫石,「亂石穿空」寫出陡峭崢嶸的石壁直插天空的險峻;(1 分)然
後寫江中波濤,「拍岸」二字充分顯示了波濤的動感、氣勢和威力;(1 分)
最後以「千堆雪」比喻浪花飛濺的景象,從「千堆」可知浪花極多,形容浪
濤像雪白色,可知是巨大的浪濤。
(1 分)作者形象具體地描寫這些景物,突
出地勢險要,環境險峻,使人聯想到在此作戰的危險情況,成功渲染出古戰
場的氣氛。(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8 試根據《聲聲慢‧秋情》一詞的內容,填寫下表。(6分)內容 複述 引申
景物
抒發的感情
酒和風:
(1) 作者圖借酒取暖,卻難以抵禦凜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
的秋風,有感歎年老無依之意;另
急!
一方面,作者圖借酒消愁,卻難以
排遣滿腔愁緒。(2分)
(2) 梧桐和雨:
(3) 作者描寫黃昏時細雨落在梧桐樹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
上,發出聲響,營造寂靜清冷的氣
滴。(2分)
氛,使形單影隻的作者更顯淒涼。
(2分)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6)
9
就《聲聲慢‧秋情》下片,作者在庭園所見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試以
自己的文句概括。
(2 分)為甚麼有關景物使作者感到「怎一箇愁字了得」?
試略加說明。(3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1) 景物營造的氣氛:作者寫園中的黃花已枯萎落下,堆滿一地;又寫黃昏
時份,濕冷的雨打到梧桐樹上,(1 分)兩種景物營造出了無生氣、淒
冷寂寥的氣氛。(1 分)
(2) 說明:作者以黃花自況,聯想自己與凋落的黃花一樣年華老去;黃花散
落一地,正如作者因國破家亡而在異鄉飄零。(1 分)雨落梧桐,突顯
環境寂靜,突出作者孤苦無依。(1 分)庭園中的景象勾起作者想起自
身的遭遇,想起飄泊異鄉、國破家亡、喪失丈夫等種種愁緒難以排遣,
因此說「怎一箇愁字了得」。(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10
宋詞三首
試根據《聲聲慢‧秋情》中的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回答下列問題。作法 見解 評價
(1) 詞句在情感表達方面營造了甚麼效果?試分析說明。(4分)
「尋尋覓覓」寫作者若有所失的空虛;(1分)「冷冷清清」寫尋而不
獲,面對冷清的環境,內心感覺也冷清;(1分)「悽悽慘慘戚戚」三
組疊字藉音調轉折表達感情由失落轉為悽慘、再由悽慘轉為悲痛。(1
分)這三句在由外而內,逐步加深表現作者內心的愁苦和沉痛。(1分)
(2) 詞句在整首詞的結構上起甚麼作用?試分析說明。(3分)
提綱挈領,統攝全首詞。(1分)這七組疊字總寫作者悽慘的心情,上
片接着寫秋天乍暖還寒、晚風急寒的天氣和雁兒飛過的景象,(1分)
下片描寫庭院內菊花凋謝,以及黃昏時分細雨打在梧桐樹的景象,都
是鋪寫這種愁苦情緒。(1分)
11 有說辛棄疾藉《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自喻,試結合當時的時局分析
說明。(4 分)內容 引申
當時南宋朝廷上下都沉醉於表面繁華的偏安環境,(1分)就像詞中所寫在
熱鬧的元夕夜盛裝出遊的人;(1分)而在燈火稀疏零落處的「那人」卻與
眾不同,不從流俗,淡泊孤高,(1分)作者以此寄託自己不願趨炎附勢的
心志,即使政治上屢遭挫折,但仍堅持理想。(1分)
(參考 2019 年閱讀題 6)
12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棄疾描述了他尋找「那人」的經過,試從文中
摘錄有關句子。(2 分)辛棄疾如何藉着「那人」來寄託自己的感情?試加
以說明。(3 分)內容 複述 引申
(1) 尋找「那人」的經過: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
闌珊處。(2 分)
(2) 說明:辛棄疾寫自己在燈火闌珊處尋找的「那人」與眾不同,自甘寂
寞、脫俗清高,
(1 分)用意是以「那人」自喻,寄託自己的思想品德,
(1 分)即使自己在政治上屢遭挫折,但仍然堅持理想,不願同流合
污。(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3 試根據《青玉案‧元夕》一詞,回答下列問題。作法 複述 整合
(1) 辛棄疾描寫元夕運用了哪些比喻?試摘錄有關詞句作答。(1 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2)
宋詞三首
辛棄疾如何運用這些比喻描寫元夕夜的熱鬧景況?試分析說明。(2分)
作者以滿天煙花來比喻雨水,(1分)形容滿天煙火像雨點般吹落。(1
分)
14
杜甫《登樓》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分別提及哪些歷史人物?作者
有甚麼用意?試分別說明。(6 分)內容 整合 引申
(1) 《登樓》:提到三國時蜀漢後主。(1分)作者以昏庸的後主死後還有
祠廟供奉,暗諷當時在位的代宗同樣昏庸,使國家陷於內憂外患。(2
分)
(2) 《念奴嬌‧赤壁懷古》:提到三國時吳國大將周瑜。(1分)作者以周
瑜雄偉威武,英姿煥發,年青時已能建功立業,反襯自己年事漸高而
功業未成,被貶黃州,仕途坎坷,抒發壯志未酬的感慨。(2分)
15
李清照《聲聲慢‧秋情》和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分別描寫了怎樣的環
境?試以自己的文句填寫下表。(7 分)內容 比較 整合
《聲聲慢‧秋情》
《青玉案‧元夕》
環境 (1) 秋天黃昏冷清的環境。(1
分)
景物 (2) 天氣乍暖還寒,晚上秋風急 (3)
勁;
(1 分)天空有雁飛過;
庭園中黃花凋落遍地,(1
分)細雨打在梧桐樹上,發
出點點滴滴的響聲。(1 分)
元夕的盛況。
滿城張燈結綵,漫天煙火燦
爛;
(1 分)常有豪華車馬經
過,樂聲和燈舞徹夜不竭,
(1
分)婦女盛裝打扮、笑語盈
盈。(1 分)
16 你認為《聲聲慢‧秋情》還是《青玉案‧元夕》所描寫的環境,更能突出作
品的主旨?說說你的看法。(5 分)見解 比較 評價
我認為《聲聲慢‧秋情》描寫冷清的環境更能突出主旨。
(1分)詞的開首用
七組疊字總寫了作者悽慘的心情,其後描寫乍暖還寒的天氣、飛雁、黃花和
黃昏時雨打梧桐的景象,進一步渲染氣氛,借景抒情,最後以「愁」字作結。
(2分)全首詞氣氛連貫,抒發國破家亡後孤獨悽慘的心情。
(1分)
《青玉案‧
元夕》先寫熱鬧場面,最後才藉着描寫「那人」所在的燈火零落之處點出主
旨,不及《聲聲慢‧秋情》通篇的環境描寫突出主旨。(1分)(答案僅供參
考)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宋詞三首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青玉案‧元夕》描寫的環境更能突出主旨。(1分)
詞中大部分篇幅都是描寫元夕的熱鬧景象,在結尾才寫作者尋找的「那人」
在燈火疏落處,兩種環境形成鮮明的對照,(2分)熱鬧的景象反襯「那人」
不慕繁華,品格高潔,作者又以「那人」自喻,形象而具體地表現自己淡
泊孤高的情操。(1分)《聲聲慢‧秋情》描寫冷清的環境以直接抒發孤獨
悽慘的心情,不及《青玉案‧元夕》以反襯深刻地帶出主旨。(1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7)
17 《青玉案‧元夕》和《岳陽樓記》均寄託了作者的情操。試任擇其一,說明
對你的啟發。(3 分)見解 整合 評價
《青玉案‧元夕》的作者在詞中以遠離熱鬧之處的「那人」自喻,寄託自己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淡泊清高的情操。
(1 分)我認為人經常要與別人合作,
個人際遇往往不受自己掌控,有時為了達到目的或融入羣體而要放下個人的
堅持。
(1 分)
《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寄託的情操,啟發了我在面對觸及道
德底線的問題時,應學習辛棄疾的高尚情操,即使不獲大部分人理解,也不
應事事妥協,寧可潔身自愛,也不應同流合污。(1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岳陽樓記》寄託了作者願像古仁人一樣,以天下為己任,
不因外在環境和個人榮辱而改變抱負的高尚情操。(1分)我認為現今社會
中,不少人都重視個人利益,希望得到較好的物質生活,而《岳陽樓記》中
作者寄託的情操,啟發了我不應只着眼於個人利益,應更進一步考慮別人的
需要,即使未必能做到和古仁人一樣偉大,也應該在力所能及之處幫助別人,
如參與義務工作、關懷弱勢社羣、投身能幫助別人的行業等。(2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6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逍遙遊(節錄)
《莊子》
問答題
(參考 2022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0 分)詞解 解釋
實: 容受 / 容納(2 分)
(1)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第 1 段)
落: 平淺(2 分)
(2) 則瓠落無所容。(第 1 段)
獨: 難道(2 分)
(3) 子獨不見狸狌乎?(第 2 段)
(4) 彷徨乎無為其側。(第 2 段)
(第 2 段)
(5)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彷徨: 優遊自得(2 分)
夭: 砍伐(2 分)
(參考 2020 年閱讀題 2)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6 分)語譯 解釋
(1)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第1段)(3分)
為甚麼不考慮(1分)用繩結繫在腰間作為腰舟(1分)浮游於水上。
(1分)
(2)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第2段)(3分)
它的樹幹上有很多贅瘤,(1分)不符合(1分)造直的東西的標準。
(1分)
3
惠施認為大瓠無用,他有甚麼理據?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2 分)內容
整合
惠施指出大瓠的堅硬程度不足以承受水的重量,不能用來儲水,(1 分)剖
開後大而平淺,容納不了多少東西,不能用來做勺子。(1 分)
4 在《逍遙遊》
(節錄)中,莊子以「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回應惠施的批評。故
事中「客」怎樣運用不龜手之藥?(1 分)莊子藉此說明甚麼道理?(2 分)
內容 整合
(1) 「客」運用不龜手之藥:助吳國在水戰中戰勝越國。(1 分)
(2) 道理:要擺脫世俗觀念的局限,(1 分)順應事物的本質才能發揮它的
「大用」。(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1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5
試根據《逍遙遊》(節錄)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8 分)
內容 整合
用處
結果
說明的道理
狸狌:
(1) 中 機 關 陷 阱 而 (2) 世 俗 追 求 的 「 有
懂得彎着身軀埋伏,跳
死。(2 分)
用」會帶來禍患。
高躍下捕鼠。
(2 分)
斄牛:
在山林中活下來。
(3) 身軀龐大,不會捉老
鼠。(2 分)
(4) 「無用」能遠離禍
害。(2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5)
6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把狸狌和斄牛放在一起解說,是運用了甚麼
寫作手法?(1 分)又這種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加以說
明。(4 分) 作法 內容 整合 引申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
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第 2
段)
(1) 寫作手法:對比(1 分)
(2) 說理效果:莊子以狸狌靈巧敏捷,能捕鼠,世俗看來「有用」,最後卻
踏中捕獸機關而死;(1分)對比斄牛體形龐大,不會捕鼠,世俗看來
「無用」,卻能遠離災禍,可享天年。
(1分)以對比手法呈現兩者在世
俗中「有用」和「無用」的差異,(1分)使世俗追求的「有用」會帶
來禍端,「無用」反能遠離禍害的道理,更具體、明確地呈現。(1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7
《逍遙遊》
(節錄)文末,莊子說「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試以自己的
文句,說明不為世用的好處。(2分) 內容 複述 解釋
在世俗的標準中沒有用處,不被人所用,(1 分)便不會招致禍害,可以
保全自身。(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2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8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在《逍遙遊》(節錄)中,惠施如何運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指出大樗「無
用」?(2 分)試從文中摘錄相關句子,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其效果。(3
分)作法 內容 複述 整合
(1) 直接描寫: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1分)
(2) 間接描寫:立之塗,匠者不顧。(1 分)
(3)
說明:文中先直接描寫大樗的外表,指出它的主幹多贅瘤,小枝蜷縮
彎曲,不能用來製造器具或用作建築材料,在世人眼中「無用」;(1
分)接着用間接描寫手法,寫工匠都對大樗不屑一顧,暗示工匠不能
用它來製作器具,從工匠的行為反映出大樗同樣「無用」,(1 分)進
一步強調大樗在世人眼中毫無用處。(1 分)
9
在《逍遙遊》(節錄)中,惠施和莊子對大瓠和大樗的用途看法不同,試以
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內容 整合
惠施的看法
大瓠
莊子的看法
(1) 綁在腰間作為腰舟,可讓人
質地不堅硬,盛水後不能提起
在水上浮游。(2 分)
來;剖開作為勺子,卻大而平
淺,不能容納多少東西。
大樗
(2) 樹幹上有贅瘤,不符合用作 (3) 種在寬曠而沒有東西的郊
直的建材;樹枝彎曲,不能
野,可讓人在樹旁徘徊,或
做圓形或方形的東西。(2
在樹下逍遙自在地躺卧。
(2
分)
分)
(參考 2019 年閱讀卷題 6)
10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說惠施「猶有蓬之心」。「蓬之心」指甚麼?
(1 分)為甚麼莊子有此想法?試略加說明。(3 分) 內容 解釋 引申
(1) 「蓬之心」:思路閉塞,不能通達事理。(1 分)
(2) 說明:惠施看見大瓠,只想到用它來盛水或作勺子,這是世人一貫對
瓠的看法;(1 分)他看見大樗的主幹多贅瘤、枝條彎曲,不符合製作
木器的標準,認定大樗沒有用處,這也是從世俗的慣常角度思考。(1
分)莊子認為惠施受世俗固有的思想觀念所限,不認識事物的「大用」,
因此認為惠施「猶有蓬之心」。(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3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11 莊子在《逍遙遊》
(節錄)中指出人們眼中事物的「無用」
,對事物本身可能
是「大用」,你同意嗎?試舉生活例子,說明你的看法。(4 分)內容 整合
評價
同意。人往往會因為世俗的成見,看不清事物本身的用處,或未發掘事物其
他用處,而認為它「無用」。(2 分)例如有人擁有藝術天分,可是認為這
種才能無利可圖,因此放棄天分,但其實藝術不但可陶冶性情,更可用藝術
品為其他人的生活增添美感,正是「大用」。(2 分) (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不同意。長久以來,人對不同事物「有用」、「無用」的看法
已有共識,將「無用」說成「大用」或會鼓吹人們不要自力更生。
(2 分)例
如有人沒有一技之長,終日游手好閒,因為「無用」而不必花時間、精力工
作,雖能養生,但他不在短暫的人生中學習更多知識,只是浪費時間,絕不
能說是有「大用」。(2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2 下文節錄自《逍遙遊》(節錄),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這
種修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修辭
整合 評價
(大樗)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第 2 段)
(1) 修辭手法:反問(1 分)
(2) 說理效果:莊子沒有疑問卻故意以反問句「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回應惠施,指出大樗因「無用」而不被砍伐、不受傷害,(1 分)這樣
能加強語氣,肯定世人眼中的「無用」實際為大用,令人不容置辯。
(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3 試根據《逍遙遊》(節錄)一文,回答下列問題。修辭 整合 引申
(1) 莊子反駁惠施認為大樗無用的觀點,最後他得出甚麼結論?試摘錄相
關句子。(1 分)
無
所
可
用
,
安
所
困
苦
哉
?
(2) 除了大樗外,莊子用甚麼寓言抒述這種看法?(1 分)試結合他所處的
時代背景,加以分析說明。(4 分)
莊子以狸狌和斄牛的寓言抒述這種看法。(1 分)莊子身處紛亂的戰國
時代,各國君主均招攬有識之士協助治國,但他們卻往往被君主利用甚
至加害,(1 分)如同寓言中的狸狌因身手敏捷,反而死於陷阱中;(1
分)相反,表面上無用、不被重視的人或事物,則可以避過災劫,(1
分)就如身形龐大、但不能捉老鼠的斄牛,不被人所利用,便可以得享
天年。(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4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14 莊子認為為世所用會招致禍患。試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提及的其
中一位歷史人物為例,說明莊子這個看法。(4 分)內容 比較 引申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因有談判、外交的才能而獲繆賢推薦,代表
趙國出使秦國,陪同趙王出席澠池之會,(1 分)這兩次外交場合都十分凶
險,秦國官員有意拘留或殺害藺相如,危害人身安全;(1 分)他又因功獲
封為上卿,招至廉頗妒忌。(1 分)雖然這些危機最終都一一化解,但如果
藺相如沒有突出的才能,便不會置身險境。(1 分)(答案僅供參考)
15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提及被貶至永州的感受。若根據《逍遙遊》
(節錄)中莊子對「大用」的看法,應怎樣分析柳宗元的遭遇?(4 分)
內容 比較 引申
在《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指出為俗世所用的事物會招至禍患,無所
可用的事物才得以保身全性,以「無用之用」為「大用」。(1 分)因此柳
宗元雖然被貶永州,以世俗的標準來看不獲朝廷重用,但正因如此,他才
得以遠離禍患,(1 分)雖然在俗世中看似「無用」,但可以在公務之餘遊
山玩水,舒展身心,修養自身的性情,(1 分)更能創作出許多傳頌千古的
作品,發揮「大用」。(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6 《逍遙遊》
(節錄)和《勸學》
(節錄)兩文均善用比喻來說明道理。試在兩
文中各舉一例,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作法 整合
《逍遙遊》
(節錄)
例子
說明的道理
大樗
在世俗的眼光中不合乎標
準,被視為「無用」,能不受
傷害,保存本性和生命。
(1) 狸狌和斄牛(1 分)
(2) 在世俗的眼光中「有用」
會使人招來殺身之禍,
「無用」卻能保存本性和
生命。(2 分)
《勸學》
(節錄)
(3) 木材 / 刀劍 / 登高博見 (4) 經過後天學習,可以提高
/ 登高招手 / 順風呼叫 /
自己的能力。 / 借助學習
乘車船(1 分)
可以修養自己的品德。
(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5
《指定篇章增益試題庫》
《莊子》
《逍遙遊》
(節錄)
17 《逍遙遊》(節錄)帶出「無用之用」的觀點,《勸學》(節錄)則帶出「學
不可以已」的觀點。你認為哪一個觀點較適用於現今香港中學生?試說明
你的看法。(4 分)見解 比較 評價
我認為《勸學》
(節錄)中「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較適用於現今香港中學生。
中學生如想取得優秀的成績、升讀心儀的大學或投身理想的職業,都需要
通過學習來增加知識,達成目標。
(2 分)相反,如果抱持《逍遙遊》
(節錄)
中「無用之用」的觀點,只是消極地保身存性,難以達成人生目標。
(1 分)
而且在現今社會,難以擺脫世俗的標準,勉強為之,只會使自己難以融入
社會。(1 分)(答案僅供參考)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逍遙遊》中「無用之用」的觀點較適用於現今香
港中學生。現今的中學生承受巨大的學業壓力,如不追求世俗所謂「有用」
的標準,多欣賞自己的優點,有助他們舒緩壓力,(1 分)而且有助他們追
求學業以外的目標,讓他們發揮所長,或可能創出一番成就。
(1 分)相反,
如果抱持「學不可以已」的觀點,無止境地學習和追求知識,可能會弄巧
成拙,(1 分)加重學生負擔,影響他們身心成長。(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2
6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