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xun liu

中医科学性问题论析 韩素君

advertisement
分类号:
UD C :
密级:
学号:
南 昌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中医科学性问题论析
Research on scientific issues of TCM
韩素君
培养单位(院、系): 人文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胡小安 副教授
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哲学
学科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论文答辩日期: 2018 年 6 月 3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8 年 6
月 3 日
摘要
摘
要
中医是中国古代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形成的医学科学。但是近代
随着西医的引进和在国内的传播,由于中西医文化、诊断、治疗的差异,使得
各学界对中医的存废之争不绝于耳。争论的本质问题是中医的科学性。否定者
认为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都不具有科学性,应该废除。中医肯定者认为中
医的理论、诊断、治疗都具有科学性,不应该废除。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关乎
这中医药存亡的命脉。
第一章以时间为主线,阐述了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三
次大的中医存废之争的争论情况,以及当代中医存废之争的基本情况。通过对
当代中医科学性争论的肯定者和否定者发表的言论和文章的阐述,梳理了中医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第二章是阐述引起中医科学性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的正确
的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从对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的阐述来认识中
医的本质。要真正看清中医的科学性与否,必须对上述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一个
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第三章是阐述引起中医科学性争论的实质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的本质没有真
正的认识。所以只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来源、科学的定义、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的特性,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才能够对中医是否做出科学的
判断。
第四章笔者从科学的几种划界标准来辩证的讨论中医的科学性,并指出用
科学划界标准来划定中医科学性的不足,最后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
衡量中医的科学性,最终得出中医是科学的。
最后从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对中医未来的发
展做出了展望。正确的、公正的科学认识和观念对推动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意义,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自信的态度对中医未来的发展和工作积
极努力。使得现代医学百花争鸣、百花齐放。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科学、划界标准、存废之争
I
ABSTRACT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kind of medical science formed by
med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ancient medicine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Bu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ts spread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e is an endless debate about the retention and abol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arious academic circles.The essence of the argument
i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negator believe that the
the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CM are not scientific and should be
abolished.The people who accept TCM believes that the the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CM are scientific and should not be abolished.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cientific is related to the lifeblood of the retention
and abol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pter 1takes the time as the mainline, a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
argumentation situation of three major debates on the retention and abolition of TCM
from the perio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s well a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ebate on the retention and
abol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CM.Through the exposition of the comments and
articles published by yea-sayer and negator towards the argumentation of scientific
nature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opinions of the supporters
and op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combed out.
Chapter 2 expounds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debate 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at people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konws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truly see clearly wheth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cientific or not, we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above-mentioned traditional Chinese
II
ABSTRACT
medicine.
Chapter 3 explains that the essence that causes debate abou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ecause people have no re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Therefore, onl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of
science, the definition of science, scientific demarcation criteria,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an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 as to wh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cientific.
In Chapter 4, the author dialectically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CM from
several demarcation standards of science,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defining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CM by scientific demarcation standard. Finally, the author
uses practice as the only criterion to test truth to measure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TCM.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CM is scientific.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CM is prospected from the methods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C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Correct and fai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workers should take a positive and confident attitude and be active and
hardword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ake modern medicine contend and bloom as a hundred flowers .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icentificness;the demarcation
criterion;the dispute on preserving or abolishing;
III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3
1.1 中医存废之争的起源.................................................................................... 3
1.2 近代以来中医存废之争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3
1.2.1 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3
1.2.2 余云岫“废止中医案”..................................................................... 4
1.2.3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医整顿.............................................................. 5
1.3 当代中医存废之争......................................................................................... 6
1.3.1 中医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6
1.3.2 中医肯定派的主要观点.................................................................... 10
第二章 认识中医....................................................................................................... 14
2.1 中医的基本理论.......................................................................................... 14
2.1.1 阴阳五行学说................................................................................... 14
2.1.2 气血津液学说................................................................................... 14
2.1.3 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 15
2.2 中医诊断...................................................................................................... 16
2.2.1 四诊................................................................................................... 16
2.2.2 八纲................................................................................................... 16
2.3 中医治疗...................................................................................................... 17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18
3.1 科学一词的来源.......................................................................................... 18
3.2 科学的定义.................................................................................................. 18
IV
目录
3.3 科学的划界标准视域下的中医科学性分析............................................... 20
3.3.1 证实与中医的科学性....................................................................... 20
3.3.2 证伪与中医的科学性....................................................................... 21
3.3.3 范式理论与中医的科学性............................................................... 22
3.3.4 “怎么都行”与中医的科学性....................................................... 23
3.3.5 多标准理论与中医的科学性........................................................... 23
3.3.6 马克思的实践标准与中医的科学性............................................... 24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26
4.1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26
4.2 证伪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28
4.3 历史相对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29
4.4 中医科学性论析中存在的问题.................................................................. 32
4.5 中医的科学性分析需要多元主义标准...................................................... 33
4.6 中医科学性检验的途径:实践.................................................................. 34
第五章
中医科学性讨论与中医未来发展............................................................. 37
结束语......................................................................................................................... 39
致谢............................................................................................................................. 40
参考文献..................................................................................................................... 41
V
绪论
绪论
从民国时代至今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在 2015 年屠呦呦获诺
贝尔医学奖后,中医的存废之争再次被推向高潮,废除中医的声音愈演愈烈。
中医存废之争的源头在于中医的科学性,所以能否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中医已经
迫在眉睫。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中医未来的发展和传承,也关系着
中华民族的国粹的生死存亡问题。不管是从科学定义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西医的
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医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性、以及局限性。本
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从几种科学的划界方式来分析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对中医
的科学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客观、公平地认识和分析中医的科学性,从而使
得人们能够对中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我国未来的医疗事业和医疗水
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使医学界对中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使得中医学者
们对中国的文化国粹也更有信心。
从古至今,国内学术界关于医学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关于政治、
思想、军事、经济等方面。直到现代,由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熏陶和影响,国
内学术界关于医学方面的研究和著作才逐渐增多。关于医学方面的研究大致表
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关于中医存废之争方面的研究:挥铁樵的《群经见智录》一书把中医存废
之争的文章都汇总起来了。赵洪均的《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一书介绍了古代中
医的情况和近代西医被引进后的中西医争论的情况。郑延鑫的《中医的百年存
废,三次争论》,阐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次中医存废之争。区结成的《当中医遇
上西 医一一历史与省思》一书中批评并且叙述了中医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的
中医学者的各种主张与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反思,书中通过对中西医两者异同的
对比对中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关
于如何把中医和现代医学融会贯通,以及中医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区结成都
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马伯英的《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兼论科学、非科学和
伪科学》从科学的定义、中医的理论、文化等方面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了多方
面的论证,他认为中医是一种生态医学应该大力发扬。
关于医学发展史方面的研究有:刘学礼的《医学史》把西医的全貌和传统
的中医用风趣的语言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周学胜的《中
1
绪论
医基础理论图表解》一书用图表的形式对中医的基础理论作出了更形象生动的
解释,使得抽象的中医变得形象化了。李经纬的《中医史》一书讲述了从远古
的炎黄的时期到现在的 21 世纪中医的发展之路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此书是
一本集生命科学和医学为一体的著作。李经纬通过跨名族和门类的方式对中医
学史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其中重点阐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是靠什么进
行继承性发展的,书中对中医创新发明的案例记录最多。全书按照年代顺序来
记叙,并且敢于正面面对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此书被多个著名学者推荐,是世
界唯一关于中医的正史。如果要想全面的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此书必读。陈
邦贤的《中国医学史》一书中作者从医学家的地位、医学知识、疾病的历史三
个方面来研究近代世界的医学史问题,充分表明了陈老对现实社会的时刻关注,
与此同时他收集了大量关于疾病名称的资料,并且列出了对应的参考书籍,为
后人的研究和学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丁福保的《西洋医学史》不仅从临床医
学史方面论述了西洋医学史理论,还从外科学的方面对西洋医学史理论进行了
论述。此外还有马英伯的《中国医学文化史》等。
本文是通过对中医存废之争的各个代表人物的主张分析和发现,在对中医
的科学性的认识上,不论是中医否定派还是中医肯定派,都不能从客观、公正
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往往都掺杂着个人情感和信仰。不能将中医
的优势和不足客观的反映出来,认识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为了能够客观
、全面地认识中医的科学性,本文从科学的划界标准对中医的科学性与否以及
反思进行讨论和认识。
本文采用文献收集、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医存废之争、科学的
划界与中医的科学性、多元科学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以及中医的不足和未来
的发展的全面的阐述、梳理。实现了为不论是中医学者、西医学者还是非医学
者都能够正确地、客观地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提供了一
定的借鉴意义。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因为其中牵连甚广,包括心理学、
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由于个人的知识和阅历有限,看待
问题的思维还不够全面,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论述还不够完整和深入。文中的
分析和结论可能不正确,但是笔者会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
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全面、客观、完善的把握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
2
第一章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1.1 中医存废之争的起源
清代末期,随着以还原论为方法论的西医在中国的引进,西医的理论基础
是:解剖学、生理学等以还原论为主的科学。加上西医对人体局部疾病快速有
效的治疗,给以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威胁。中医以阴阳五行
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用整体论方法把人、自然、社会结合起来系统地认识,不
像和西医一样可以追溯到疾病发生的源头,人们也不能用经验的方法检验它,
给以合理的解释。随着西医的引进,中医的地位和中医的科学性饱受争议。俞
樾(1821.12.25-1907.2.5),清末民初,我国近代首位主张并且提出废除中医
的国学大师,家人的相继病逝成为他愤懑废除中医直接原因,俞樾在《废医论》、
《医药说》两篇文章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按照自身的原理和方法突破改进并且取得许多成就的中
医,在鸦片战争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医就倍受排挤和打压,
废除中医的轩然大波接踵而至,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下至普通老百姓,上至
国家君王,都要废除中医。
道光二年(1822 年),以针灸时对皇帝的大不敬为由,道光颁旨废除针灸,
据《太医院志》记载:“奉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
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虽然这件事具有偶然性,大部分
是由于道光对中医疗法不了解,但是此事对后世废除中医有很大的影响。在后
来的《医药说》中,俞樾意识到“废医”理论有可能是错误的,故而修正地提出
“医可废,而药则不可尽废”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他终究是第一个提出废除中
医的学人。俞越的废医思想成为近代废除中医和废医存药思想的根源,直到后
来,废中取西思想渐行渐近,中西医论战烽烟四起,而俞樾病榻上的这番观点,
却成了国内近代史上废止中医的开端。
1.2 近代以来中医存废之争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1.2.1 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3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1912 年北洋时期由于北洋教育部在新颁布的条令中没有把中医列入大学规
程,引起了众多中医学者的不满,被称为“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1 年北
洋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北洋政府坚定
①
的站在了弃“中”扬“西”的位置。
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议论激烈。很多自发组织起
来的中医药救亡团,其中以京师医学会为代表的请愿团情绪最为激动,他们向
教育部提出情愿,并且要求教育部为北京医学会立案,然而受过西学熏陶的汪
大燮直接明了的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
②
照准” 。
此消息一出,全国上下人声鼎沸,迫于全国中医界向北洋政府发起的强大
的压力,当时政府为了化解与中医界的矛盾,便故意搪塞说“‘废除中医中药
的方案不会实施’、‘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也没有明令禁止中医办学校。”
③
1.2.2 余云岫“废止中医案”
1925 年 10 月,中医学界向教育部提出请愿,希望中医也能够和西医一样被
编入大学的体制中去,但是却遭到了中医反对者的极力反对,主要的反对人物
以余云岫为代表。曾经受过西学熏陶的余云岫是近代“废禁中医”的第一人,
余云岫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攻击。他所著的《灵素商兑》一书,
文中从“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是不科学的玄学,是毫无
根据的巫术,从而严厉的抨击了《黄帝内经》。他认为除去《内经》,就相当
于除去了一大玄学祸患。
1929 年 2 月,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参加会议议
员均为深受西化教育的海归,他们都是废除中医的提倡者。会上,余云岫提出
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对中医有着严重的打击,由于行政院
的院长汪精卫也是中医废除的支持者,所以“废止中医案”顺利通过一点也不
奇怪。“废止中医案”的内容:旧医需要登记,领取执照,登记期限至民国 19
年底为止,禁止开办旧医学校,大部分都是余云岫提出的。此案一出台,一场
①
林萱.百年中医存废之争[J].文史博览,2015.
林萱.百年中医存废之争[J].文史博览,2015.
③
张效霞.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1.
②
4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中医的保卫战从此打响。
1929 年 3 月 17 日,1000 多人的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在上海持续举行了 3 天
时间大会大会,大会提出“打到余汪提案就是打到帝国主义”、“取缔中医就
是致病民于死命”、“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取缔中医就是对中华文化
的侵略,就是对我们经济资源的掠夺,为了争取生存权、发展权,中医学界掀
起了旷日持久的上书请愿、集会游行、示威论战的热潮”
①
。由于当时充满派
系斗争的国民政府内部对“废除中医”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最终这个请愿
书交到了曾经受到过中医庇佑的蒋介石手中,蒋介石表明了其对中医的支持和
赞同的立场,最终“废止中医案”暂时就此作罢。但是,没过多久,卫生部又
想出了釜底抽薪废止中医的办法,发布了新的规定:中医的治疗和诊断依旧不
能用到西医的方法和药物,他们认为即使使用听诊器等西法也是有伤中医,不
是完全的中医做法。紧接着教育部便出台了新规:各地中医学校改成中医“传
习所”,现有的中医必须由卫生部实行登记,禁止登报介绍中医以及开设中医
学校等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不论是成立中央国医馆,并争取行政管理
权,还是开设中医学校、办医药报刊、著书立说等等,中医界的抗争一直没有
停止过。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争论才趋于缓和。
1.2.3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医整顿
1950 年的第四次卫生会议,余云岫高举“唯物主义”旗帜明里帮着实施废
止中医的,卫生部部长王斌提出一篇从理论到实践都完全消灭中医的“纲领”
来助长废止中医:一是用考试内容都是西医的办法大量淘汰中医;二是用严格
的甄审办法淘汰中医;三是用西医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中医,从而让中医逐渐西
化,来消灭中医;四是禁止中医招收徒弟。还有卫生部副部长制定的《中医师
暂行条例》严重打压和限制了从事中医的人数。对中医的打压和禁止,最终在
毛主席发出的“西医学习中医”这一号召下结束,并提出让众人拍手叫好的“中
西医结合”的说法,至此中医科学之争逐渐趋于平静。文革时期又将中医不易
得以恢复的地位推到了废除的风口浪尖,关于中医的争论和斗争一直延续至今。
①
张效霞.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1.
5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1.3 当代中医存废之争
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 2006 年的 2 月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医药应该
废除的文章,名为《告别中医中药》。他稳重提议“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回到民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再次把中医存废之争推到高潮,职业
打假人方舟子其建立的网站上发表关于废除中医药的文章《科学的看待中药的
毒副作用》同样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1.3.1 中医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 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外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在国内的传播,很多有社会影响力的认为中医不
科学的学者发表了批评和抨击中医的文章,使得中医的存废之争又被掀起了一
个新的高潮。其中,中医科学性的否定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功耀、方舟子、何
祚麻等人。他们否定中医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如下:
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从 4 个角度阐述了我们需要告别中医中药
的理由。第一,从文化进步的角度,他认为中医不管是走复古的道路还是现代
科学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并且让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和误解。文中他写到,中医经过 100 多年的探索至今不但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
己发展的道路使自己得到提高,相反却暴露了很多中医中药的缺点。例如被喻
为“不死之草”、“神器的蘑菇”并且能够让人起死回生的灵芝,两千多年前,
《神农本草经》一书中灵芝被列为上药,对人体有着“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
①
仙”等功效, 然实则灵芝现有的功效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用
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然而并没有古代医学记载的如此神奇。还有一个典
型的例子是被喻为“大补之王”的人参,经过科学研究后发现后不仅没有发现
其准确的营养价值,而且也没有发现其准确的药用价值,然而它对很多疾病(高
血压、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治疗中反而有副作用。因此,他
认为中医走入了一条既不能科学化也不能复古化的道路。他还写到,中医不仅
比其他文明地区(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代美洲地区)起源
的晚很多,而且还一直不思进取,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条可以让自身发展,
①
王洪图. 内经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6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并且让众人信服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他认为中医错过化学医学革命和生理医
学革命的的大改革和跃进的大机会,是中医不主动寻求出路的必然的结果。他
认为医学科学的这么多次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改变都没有触
发到中医中药的任何方面,因此他认为中医这样不寻求进步的行为使我们必须
要告别中医中药。
第二,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他认为中医即不能用实验去重复地检验,也
不能用经验去证实,也不能和西医一样追溯到最原始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中医
的描述方式没有经验性而且描述也不精确,如中医的“脉诊”。所以他认为中
医连被称为“经验医学”的资格都没有。其次,他认为所有的中医概念和理论
没有高度抽象和经验还原的理性思维,中医也不属于理性医学,为此他还列举
了一个《黄帝内经》中水肿病的解剖,其采用可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的缪
刺疗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原则。然而直到 1898 年斯大林研究出了水肿
病原的原理是因为作用于毛细血管膜的水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两种力被破坏彼
此的平衡后,人们才对水肿的认识有了一个科学准确的理解。所以张功耀认为
有必要吐固纳新,即使曾经发挥过作用的医学和疗法,但是在有了更有理有据
的现代科学医学后也应该被扬弃。新实物代替旧实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张功耀教授认为中医既没有标准化的
判断,又没有标准化的治疗,中医滥立方剂和它滥用“药物”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中医开的“药”是否真的有药用价值,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确证,很多“神
效”方,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就只有其中的一味或者两味,但在立方的时候却偏
①
偏要开十几味、二十几味。 张教授认为这不仅是对许多珍贵药材的浪费,而且
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中医还常常以“奇特”(成对人形首乌、高山顶上
的雪莲、悬崖上的灵芝、房顶上的茅草、灵猫的阴户等等)来追求“奇效”,
这些导致我国很多珍贵的的动植物都被严重的破坏了,张教授认为为了避免这
种立方乱和滥用药物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持续性的危害,我们应该告别中医中
药。
第四: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为了让人们接受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不让那
些不懂装懂,自圆其说的欺骗患者的中医用所谓的“辩证”和“施治”的幌子
来招摇撞骗,并为那些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
效”并未一声的无效医治开脱责任等劣行。因此他认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需要
①
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4).
7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告别中医中药。
何祚庥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代表作是《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他
在文中的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写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及写到批评和
揭露伪科学的真面目是为了让支持伪科学的人的价值观不要迫害到社会上大众
的价值观,为了让社会上的人能够正确的分辨真与假、是与非、美丽和丑陋,
我们必须这样做。第八章开始,他主要是从科学的特性的角度看中医的科学性,
他认为,“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星理论是伪科学”,这个理论完全不符
合波普尔科学的可证伪性的特征,且被运用到看相算命,修陵墓,看风水解释
①
天道循环,王朝兴衰的阴阳五行理论是封建的“玄学”。
何先生认为中医的拥护者在各大报纸上面刊登的关于中医理论科学性辩护
的五种理由实则是从另外一面说中医理论的不科学性。第一种理由,中医说其
思维模式是“整体论”,诊断方式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辩证实治”,
何先生认为实则是“笼统论”。第二种理由,“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
他认为是因为中医不能治好病,所以才找借口说是治人。第三种理由,“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先生用了,末代黄帝在《我的前半生》中统计的
皇室死亡率到现代医学出现后降为零的例子来说明中医的所谓的“成功的经验”
离真正意义的“成功的实践”相差甚远。第四种理由,“中国具有几千年成功
②
的经验做佐证”,他认为经验不具有佐证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五种理由,何先
生认为首先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拿出证据,其次
中医的拥护者说“中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价值有待发现”,他认为
既然是有待发现就是还没有经过证明,没有经过证明怎又能说是优秀的传统文
化呢。所以何先生认为阴阳五行理论不科学,并且他认为现代中医学的书籍把
古代的中医学书籍中的“辩证”一词偷换成“辨证”,这种偷换概念的行为欺
骗了不少人,并且中医学理论喜欢故意夸大其词的吹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治疗
方法。由以上的五种何先生对中医提出的这一系列的为自己证明科学性的理由
的辨析,他认为这是典型的伪科学。
何先生认为不管是伪科学还是反科学,都是科学的的敌人,如果中医不正
确地以科学的观念去认知和发展,最终将走向坟墓的道路。
方舟子关于中医的主要代表作有《“废医验药”是发展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①
②
何柞麻,《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载《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 年第 8 期第 8 页.
何柞麻,《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载《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 年第 8 期第 8 页.
8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批评中医》。他的《批评中医》通过八个部分来表明他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的
观点和主张,以及他“废医验药的主张”。他通过对中医中药的原理和基本理
论的依据的神话性,来说明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中医的治疗不具有科学
性。他认为虽然中医的治疗、理论、和诊断不具有科学性,但是中药是经过几
千年的实验流传下来的,不是全部都是糟粕,也有其有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
加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确定,一些有用的药物还是要保存的。他认为即使中医
的理论要被废弃,但是我们不能把中药也全盘否定,他认为中医在几千年的中
医治疗诊断的过程中,除了以讹传讹留下的一些糟粕和不正确的药物和疗法外,
可能有探索出一些安全的并且有效的药物和疗法。我们应当用现代医学的方法
检验,留下精华部分。他对中医的主张如下:
第一,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是因为中医不符合现代西方医学的原理,
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检验中医的科学性。
第二,中药、针灸和中医治疗法虽然是几千年来优胜劣汰经验留下来的精
华,但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用现代的医学方法进行检验后,方能加以
使用,不能盲目的承认其科学性。
第三,中医的有效成分还是可以被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
分。但是由于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不可能结合的。
要反对那种让患者接受正常的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又让他们购买不必要的中
药,或者在中药中添加化学药物成分的“中西医结合”。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
明这种“中西医结合”能比单纯用现代医学治疗有更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干扰
①
现代医学治疗,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
第四,在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批评“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虚假宣传,应
该需要在中药说明书中清楚地标明已知的副作用。对于那些副作用不明或副作
②
用过大的中药至少不能作为非处方药销售。
综上所述:反对中医的学者他们认为中医不具有科学性的理由如下:
第一:中医理论体系不科学。他们认为中医的理论实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诞
生的,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既不符合实证主义标准,也不
符合证伪主义的标准,其中很多理论几乎不能找到能解释它的现代医学的理论。
并且很多反对者说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阴阳五行、
①
②
方舟子.批评中医[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方舟子.批评中医[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9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论述带有浓烈的哲学色彩。
第二:中医治疗方法不科学,他们认为中医虽然弘扬和宣传的是用“望、
闻、问、切”四诊、八纲的辨证治疗的方法,但实际上是中医不论是懂与不懂
上来就用辨证的方法给患者做一些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并且为自己滥立方剂
的开脱一种表现。反对者认为其难以用实验和解剖学解释和证明,且严重缺乏
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
第三:中药有毒,反对者认为很多中医开的处方药,首先是因为很多药物
都是纯天然的没有经过科学提纯的,也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其安全性,其
次即使很多药物服用后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医者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提醒和建议。
1.3.2 中医肯定派的主要观点
中医在存废之争中,经过这么多的学者的抨击和政府的打压都没有从医疗
行业的舞台消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医自身的内在疗效过硬,一些西医治不
了的病中医确可以治好,任应秋教授曾对中西医的关系作比方“西医好比马路
①
上跑的汽车,中医好比小毛驴上山,汽车走不了的道路它能走 。”两者都是用
于前行的交通工具,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而已,
甚至有一些西医不能医治好的疾病中医却能给出很好的医治方案。以下是几位
支持中医科学性的代表人物的态度和观点。
马伯英参关于中医的代表作有《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外医学文化交流
史》等著作。他肯定中医科学性的代表作是《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一兼论科学、
非科学、伪科学之辩》。文中他从对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和分类标准出发,对中
医的理论方法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他认为要正确地认识中医的科学性,首先
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中医,而不是片面的人云亦云,对中医和科学没
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就说中医不科学,是不可取的。他还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医
进行和全面的分析,他认为中医学是一个把自然、社会和人的生理、病理看成
一个整体的系统生态的科学。他在看待中医理论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核的部分说
到中医确实是从由巫术、迷信、宗教、哲学等等影响蜕变而成的,并且现在尚
有部分因素混在其中,但是中医的理论和科学的内核是一种生态医学的理论能
解释的。
①
马伯英.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7.
10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并且他肯定中医是科学的,不是因为是国人的迷信和崇拜,更不是因为患
者的心理作用作祟,而是中医确实能治好病,医生正确的运用了中医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对症下药,使患者的疾病得到了医治,长此以往,经过无数次的临
床实践医生和患者都对中医和中药产生了信任。他认为现在不能用现代科学的
方法和手段检测出中医的奥秘不代表以后永远找不到,不应该在现在还不能认
识和确定的的东西就给扔掉,这样是不正确的。并且列举了针麻的例子,来证
明虽然由现在还没有被证实的阴阳学说得出的针麻的研究得到了医学界的认
可。然而他也说到中医确实不是属于实验科学的,而是属于系统科学的,他还
说到中医文化既是一种临床实用的技术文化又是一种学术文化,他最后说到我
国现在的中医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有原创价值的东西,当务之急
是中医工作者们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然到最后,精华部分可能就会
被别人抢走了。
杨玉辉的《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认为,中医学是一种对人体完整
系统把握的真正的人体医学,中医学在本质上把人看作是由形、气、神构成的
一个统一体,它甚至比西医更完美科学地解释了人体的本质,他说西医不管是
在生物医学中,还是动物医学中或者是在兽医学中仅仅是分了生命体和非生命
体两种,人并没有和动物区分开来,所以他认为中医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其
次中医脏腑理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已经超越了心、肝、脾、肺、肾单一
的形体结构单位,更能确切地反映人体生活实质过程。这是中医的第二个优势。
其次,他认为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的科学,当代自然科学看似科学,实际上
并不是科学。再次,杨先生认为中医学本已经站在了研究人的医学的顶端,然
而现在很多人却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看待它、判断它、衡量它,其实是对中医学
的一种贬低,他认为让我们迷失了判断中医科学性的方向是因为他们以当代科
学的标准来批评中医,在此同时很多中医工作者也失去了对中医自身理论的探
索,没有坚持中医本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多中医工作者现在都被西化了,
例如一说到脾就想到了解剖学里面的脾。
第三,他认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应该以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现代化,不能总是
把西医的标准作为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而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必须
①
延续其历史和传统的逻辑发展。 中医现代化方法应该采用一种叫“创造性转化”
的方法,就是从传统的理论里面找到一些与现代的科学能够相接近和联系的起
①
汪少颖, 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3-12-31.
11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来的一些生长点,并让这些生长点,不断的生根发芽,创造出以自身原理为基
石的现代化中医。与此同时,杨先生认为“越是古典和传统的,也就越是现代
①
和时尚”, 经过几千年的检验,还能留存的一定是精华所在,有现代价值的,
他说到:“古典的东西保留到今也必须适应今天的现实,必须适应人们的特定
②
的、变化了的需要,改变自己,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
毛嘉陵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代表作是《哲眼看中医》。他认为中医是科学的,
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具有客观规律性。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同
治、异病同治正是因为有其客观规律,才能如此。虽然说中医治病的客观规律
现在还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仪器验证,但是决不能因为不能给出肯定
的结论,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毛嘉陵认为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开出不同的
处方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医术问题,另一方面跟派系也有关系,并不是说中
医违背了科学的可重复性,并且可以通过疗效来看,也可以通过患者服后效果
来看,但是无论如何,能治好病是最重要的。关于国内否定中医科学的学者提
出的中药有毒的问题,毛嘉陵先生认为中药导致中毒一是因为剂量和时间上的
问题;二是因为一些不中不西学艺不精的医生,误治疗后最终将责任推给真正
的中医;三是因为相对的毒性和绝对的毒性之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有绝对
毒性的中药从中医中去掉即可。在中医未来的发展方面,他认为我们应该寻求
一条以自身原本的思维模式为主的中医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中医支持者认为中医的科学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首先是中医古代“天人合一”和“辨证施治”的思想,
这种整体观把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一形气神的统
一体,中医更完整系统地把握着人体,对人体本质进行认识。其次,中医理论
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中医就是运用阴阳
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部、外部、以及人体和自然、社会的联系。中医
的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辨证关系,然而中医把这些带有科
学性的理论用于生命的本质、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预防的规律。中
医注重从功能特性、事物运动变化的机制及其规律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
演变。五行学说确实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它不但不是玄学,而且是
①
②
汪少颖, 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3-12-31.
汪少颖, 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3-12-31.
12
第一章
中医存废之争起源、发展与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最可靠的自然辩证法。
第二,中医治疗的科学性。
现在国内中医学界很多是从中医疗效的方面来为中医的科学性辩护。首先
中医治疗是以中医客观的整体(自然生态、省会生态和个体心理)把握的理论
为基础指导的,从而能够客观正确认识中医的运转的规律、方式、机制,从而
利用这些认识,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的一个过程。其次中医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法对病人“辨证施治”,也是中医认识患者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
个基本原则,医生通过观气色、听声息、询问症状、摸脉象对病人的生理、心
理,病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进行一个辨证的综合分析,辨清他患病的一个真实
原因,然后再对其做出一个相应的治疗。把人和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疗,而
不是像西医一样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人当作生命体或者动物看待来治疗。
第三,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的支持者认为现在很多认为中药有毒副作用的原因是中药被一些学术
不精的中医滥用,他们不是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违背了中医的最基本的理
论,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结果,然而到最后却把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最终归
结到中药和中医的头上,说中医不具有科学性,中药有毒副作用,实则不是中
药害人,而是人害人。不是中医中药不行,而是不能正确使用中药的人不行。
他们认为只要是真正的中医使用,中药能够正确使用,不会出现中毒的现象,
并且中药能够治好很多西医不能治好的病症。其次,他们说中药跟一般的经过
提纯的西医的化学药品不同的是,它是间接地对器官以及整体身体机理发生作
用后达到的一个治疗的效果,而不是跟西医一样直接对生病的器官进行的治疗。
他们认为中药只要经过科学进一步研究和测试,有可能做到减轻或完全消除毒
负作用,避免机体产生抗药性。
13
第二章
认识中医
第二章 认识中医
2.1 中医的基本理论
2.1.1 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用阴阳来划分的,阳代表着一切运动的、外向
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事物,阴代表着一切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事物。阳性的事物对人体有着推进、温煦、兴奋的作用,阴性
的事物对人体有着凝聚、滋润、抑制的作用。阴阳学说认为,一切有联系的事
物都有对立的一面也就是具有截然相反的阴阳属性,当然这种对立性是相对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对立面发生改变,阴阳
的属性也会发生对应的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是对立制约的、互根互用的、
消长平衡的、互相转化的。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制约、互相转化消长是世界万
物变化的根源。
五行学说是是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属性特征和其相生相克
的规律认识自然、中医,并且将其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的临床预防、诊断、治
疗上,建立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并且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体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心理、病理、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五行中的任
①
何一行,既受一行生,又受一行克。
2.1.2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
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精、津液是属于阴性的物质,气是属于阳性物质。
它们是通过经脉来运输的,同时血、精、津液又滋养着经脉。
气,是构成世界和人体结构、生命功能的最基本的的元素。“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1)张景岳曾用一句话概括
①
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
14
第二章
认识中医
①
了气的作用:“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足以说明气在人体生命中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气是不断运动,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又推动着血液、津液的生成、
运行和排泄,也是人体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人体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运作、新
陈代谢都靠气的推动、控制和统摄。气的存在使得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
内部和外部之间都可以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血是一种液体,循环流动于脉搏中的有营养的红色的物质。内至五脏六腑,
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滋养作用,通过气的推动,循着
②
经脉运行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
精,是精华的意思。在中医中分广义的“精”和狭义的“精”,广义的“精”,
是指体内所有的精小细微的生物,其中包括人体自身从食物和水中摄取的营养
物质等等,狭义的“精”,是指肾中的用于生育的生殖之精,这种精不仅对人
体生长发育有影响而且还是生殖功能的基础,他可以影响人体的整个脏腑和器
官组织的活动和阴阳的平衡。
津液是由胃、脾、小肠、大肠从五谷中共同作用而生成。一般质地清稀、
流动性比较大的津多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液、充当汗源,质地比
较稠厚、流动性相对比较小的液多分布于骨节、脏腑、诸髓。津液两者滋养濡
养的功能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转化。
2.1.3 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科学
基础的基础。“藏”是指藏于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象”是指表现外漏于体
表的各种生理病理的现象。“藏”从内在影响着牵动着“象”,“象”从外在
③
表达着“藏”。 它的核心不是解剖和它的功能,而是与以阴阳五行方法观察发
现的跟生命相互关联的 30 多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把几千
年来用于中医临床治疗的天人相应的方法、整体系统观、动态平衡观完整地表
现出来了。藏象学说通过以外部的“象”来研究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
能的“藏”,从而详尽地说明各内脏之间功能的变化和疾病的内在联系,是中
④
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陈永灿.张景岳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陈永灿.张景岳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③
李宁,高杰.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④
李宁,高杰.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②
15
第二章
认识中医
经络学说是一种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
的学说。经是联络上下内外的经脉的猪肝途径,它纵行分布,位置比较深;络
①
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辅助经脉的络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
②
者为孙。”。 “脏腑”和人体内外的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连接,才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人体系统。外部的一些变化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到内部的“藏”,内
部的“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经络传递表现到外部的“象”,然而经络如果产
生病变了,同样的也会引起“藏”“象”的变化。经络不仅是联络脏腑和内部
器官的一个传输系统,而且还是输送病邪的传输系统,如果人体有疾病的时候,
经络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痛,所以中医通过望色、切脉的来推断诊治患者的症状。
2.2 中医诊断
2.2.1 四诊
四诊是扁鹊从先哲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来了解
患者的精神、神气、五脏气血、形体丰实虚弱、动态的灵活呆滞的状态,来把
把握病情。望为四诊之首,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生理发出的声音,和闻病人生理
各个部位发出的味道来辨别,问诊是像病人询问起病和转变的情况,切诊即脉
诊和触诊。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
③
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
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四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临床的诊断
④
中,灵活地、正确地结合起来辨证找出病因,然后进行对症下药。
2.2.2 八纲
八纲是通过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以阴阳理论为指
导思想,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患者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归纳、
分析、推理、判断、辨明病症的病位、病性、病势,同时弄清楚各个病症之间
①
林政宏. 灵枢·百病始生[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林政宏. 灵枢·百病始生[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③
王洪图. 内经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④
王洪图. 内经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②
16
第二章
认识中医
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正确、辨证、全面地认识患者的病症,来做出相应正
确的诊断。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通过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通过
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
①
阳加以总的概括。
2.3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只要是有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失调跟正常人不一样的时候,
就是生病的状态。中医治疗便是把以上生病的状态、失调的状态给患者调理成
阴阳、五行、气、血、津的状态都恢复常态。
中医治疗方法是在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为前提下采取的治疗
疾病的方法,它以治病求本为指导思想,然后在遵守治疗法则(正治反治、治
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
②
的前提下对疾病进行施治的。 治病求本是指:中医在治病的时候必须先找出产
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疗具有客
观性。治疗方法的包括,汗、吐、温、清、补、消八法,如辛温解表、辛凉解
③
表。具体的治疗措施有,内服、外用、针灸、推拿四种方法。
①
王天芳.中医诊断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张安玲,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③
张安玲,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②
17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3.1 科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科学”一词最早的来源在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格物致知”一词,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是来自于儒家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的思想,
①
“格物致知”一词被解释为两种说法,“格物学”或“格致学”。科学这一译
法最早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从日本引进的,这里的科学不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史
学不分的科学,而是指作为“坚船利炮”研究物质结构、互相作用、运动规律
的基础的自然科学,不是西方包括人文科学的广义的科学。
科学在西方最早诞生的来源要追溯到古拉丁语 Scientia,它最初表达的科
学泛指“知识”、“学问”。英文的 science 和法文的 science,和德文的
Wissenschaft 虽然三者都来源于古拉丁语,但是他们各自阐述的对科学的解释
多少都有一些出入。英文的 science 不是指一般的跟 knowledge“知识”这个词
一样,而是指狭义的自然科学。德文的 Wissenschaft 不仅包括了英文 science
所表达的物理学、化学这一类的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了文史哲这一类的人文
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且在德语中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
3.2 科学的定义
古代时期,人们对科学的概念认识不是很深,但是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的概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也有着
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理解。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有尝试过给科学一个明确的定
义,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对科学的完整定义。这充分说明,科学
②
确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对它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国内外,
有很多对于科学的定义,主要分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科学
的认识。
①
②
戴圣.礼记[M].海南出版社,2005.
宝胜.科学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18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第一,科学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反映的知识。康德从知识体系
的角度上说“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
①
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科学是以范畴、定力、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
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不是个人零散的经验知识,而是
网罗众人通过实践经验的事实,和新的经验事实的归纳总结得出的事物的普遍
的规律和本质的知识单元组成的一种知识体系。从认识的结果看,科学是一种
②
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第二,科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探索真理过程的认识活动,科学不是一种静态
的知识。知识是一种进化论,人们对客观实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
多的动态过程。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现未知世界的
规律和事实,并且不断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使得整个知识体系在不断地进化,
知识是科学的产物。科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科学的
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并且获得新的规律
和事实。在科学的世界里,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它是一个不断
探索相对真理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从认识的过程和结果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
③
事物和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反映。
第三,科学是一种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的“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建制而已有几十万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它是现代社会不
④
可或缺的社会职业。 一大群人创造和创新的科学,并且不单单只是科学,而且
是一种与社会的政治、企业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社会建制。
第四,科学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彭加勒他认为科学的基本假设是方便的
⑤
定义或公约,不能靠先验的方法,也不能靠来自经验的归纳的概括来证实。 随
着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更多的表现为科学家共同体约定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由经验所决定的。科学需要一种信念,库恩认为研究科学的人必须
是由一群有着相同信念科学共同体们组成的,根据科学共同体所有的共同的范
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约定论者认为简单的、精确的科学理论是让人们有效进行
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
宝胜.科学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姜杰.中医科学性的思辨——医学视角的“李约瑟难题”求解[D].武汉理工大学,2005.
③
姜杰.中医科学性的思辨——医学视角的“李约瑟难题”求解[D].武汉理工大学,2005.
④
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6.
⑤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第,2004:720.
②
19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第五,科学是一种有理论、思路和方法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
结合以上五点,我们可以认为,从认识的结果看,科学是一种被认为系统
化了的来源于实践的的一种实证知识,并且被人们再次运用到认识新的客观世
界和改变世界,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规律的过程。科学经历着无数次未知世界的
考验和检验,同时在这无数次的考验和检测中,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
界,使得旧科学不断地被新的科学修正和替代并且延伸。没有一定绝对的科学,
因为一群有共同认知的科学共同体的在不断探索中,科学的车轮是一直在不停
的前进的。
3.3 科学的划界标准视域下的中医科学性分析
鉴于确切的给科学定义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我们从科学的几个流派对科学
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来解读科学与非科学。
3.3.1 证实与中医的科学性
逻辑实证主义,他们主张的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是否符合逻辑法则
和能否被经验所检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是由需要单个独立的被经验
所证实的单元构成的绝对的不变的逻辑结构,可以用来证实一个命题的科学性。
他们认为来衡量一个命题是不是属于科学的,有意义的,只有被 “经验证实”
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不科学的,按此标准伦理学、文学艺术
学、宗教学都被拒斥在科学的门外。
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角度看,只要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中医
几千年来,拯救了无数人们的生命,中医的治疗从被实验所证实的角度看,中
医的治疗是科学的,中医的治疗是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本指导的。中医
是经历了两千多年临床实践,被反复检验和重复使用的。但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是阴阳五行,这些都是中医描述人体和世间万物的一种关系和属性,没有办法
用经验来进行证实,所以即使中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实践,但是依然不具有经
验的可证实性,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中医不具有科学性。
20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3.3.2 证伪与中医的科学性
波普尔的可证伪标准,在他看来,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用经验和逻辑来判
断科学与否的标准他认为理论不可能被所有的经验所证实。他提出用可证伪的
标准来作为划界标准。他写道:“ 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
①
界标准”
。“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
②
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他这里所说的可
证伪是逻辑上的,不是事实上的,他认为是否被经验证伪不能作为科学的划界
标准。他这一标准的提出,否定了科学的绝对真理,肯定了科学的相对真理。
他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科学毕竟是有限的经
验,很有可能被后来的经验或者新的经验所替代或者是否定,他认为逻辑实证
主义从简单的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来作为评判科学的标准是错误的,因为很多虽
然不能被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经验证实是科学的理论,很有可能会被我们已经所
接触的经验所证实,毕竟客观世界未知的事情太多,我们的经验相对还是不足
的。例如,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经验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就说所有的天鹅
都是白色,事实上后来我们又接触到黑天鹅了。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现在认为
科学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是用逻辑实证主义来作为判断标准,会把很多
非科学的划分到科学中来,把科学的划分到非科学中去了。他说按照可证伪的
标准来划分科学不是一定对某一个命题的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把他们做一个
相对的区分,证伪主义对我们认识和划分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认为科学的
③
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科学发展的方向是逐渐接近客观真理。
用波普尔的标准来来看中医的科学性,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体系
的基础的,阴阳不是以具体的实物为物质基础的,所以中医的理论不能满足被
检验的条件,同时也就不能被证伪。中医的反对者认为没有物质基础的阴阳不
能被检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都是以阴阳学说为
理论基础进行解释和实践的,很多对疾病的治疗的描述都不能得到确切的证伪。
例如,很多中医对病理部位的治疗,都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的,
因此,中医的很多治疗方法不能被检验证实,同时也不能被证伪。再者,中医
的辨证施治,也是以阴阳的理论为基础展开的,中医治疗的同时,不同的医生
①
刘俊荣.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哲学纷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3.
刘俊荣.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哲学纷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3.
③
姜杰.中医科学性的思辨——医学视角的“李约瑟难题”求解[D].武汉理工大学,2005.
②
21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凭着各自从医的不同的经验,开出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也不同。不管是在诊断方
面还是治疗方面,都具有严重的主观主义色彩,然而医生的这种主观的经验也
是不能被证伪的。所以从证伪主义看,中医不是科学的。
3.3.3 范式理论与中医的科学性
库恩认为波普尔所说的证伪式的检验方法只存在于前科学时期,他认为一
个命题是是否科学,不是通过其是否被证伪而被否定的,而是在反常的科学时
期,新理论或者新范式的出现使得人们心理的信念发生质的变化,对旧范式的
抛弃,从而对旧的科学命题否定。他认为证伪主义是以静止的角度和方式来思
考问题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从动态的,从发展中的科学自身去研究认识它的
本质。于是他提出“范式”的概念作为划分科学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命题是否
为科学就是看命题是否能够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我们现在在常规科学和理
论结构内部所遇到的疑难活动,如果可以解决那么就是成熟的科学,反之,如
果不能就是非科学。他说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表明在检验和解决疑难这
两个标准中后者即是较确定的也是更根本的 。”
①
占星术便是这样的一例 。
虽然占星家能够解释和证伪他们的行为,但是却不能在范式的指导下解决疑难
问题,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相对
来说比较稳定的,因为这个时候是由一个稳定的范式所支配的。在反常时期,
范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不稳定的,科学会不断的随着范
式的更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库恩认为证伪主义和实证主义这种静态的判
断标准,有点过于狭义和局限了,没有考虑到范式和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
展的过程。但是他所认为的除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外,无所谓科学与非科
学的区分标准,这样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样不能很好地说明科学发展中新
②
旧理论的继承关系,也就不能完满地说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用库恩的标准来看中医的科学性,中医是由所有的中医工作者用着同样的
范式和理论对已知和未知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后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理论,库恩
认为凡是可以解决疑难活动的理论就是成熟的科学的标志,中医是一个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解决了疑难问题后并且保存下来的知识,因此从库恩的标
准来看,中医是科学的。
①
②
天骥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 ;106 ;47.
宝胜.科学哲学中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22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库恩的划界标准遭到了拉卡托斯的反对和批评。他认为库恩的标准带有严
重的教条主义色彩,虽然他看到了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但是教条主义
色彩会严重影响科学的健康发展。拉卡托斯根据库恩的范式标准对划界标准做
出了一定的改善和补充。他把能不能不断预见新事实的理论看为是科学的划界
标准,如果一个命题可以不断预测新的事实,就被称之科学,反之如果一个命
题不能不断预见新事实,就不能被称之为科学。拉卡托斯需要解决的是科学在
进化时期和退化时期之间的划界问题,而库恩需要解决的是科学与否的陈述问
题。按照拉卡托斯这种不断的变动着的标准来划界,也不会有绝对的科学和非
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理论命题或者是研究
纲领它们的科学和非科学的评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可能原来科学的研究纲
领现在退化成非科学了,原来非科学的却进化成科学的了。拉卡托斯这种评价
标准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没有解决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
他的思想对我们从社会的大环境去把握科学的划界问题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3.3.4 “怎么都行”与中医的科学性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本身就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科学与非科学
的划界本身就是人为的,如果非要进行人为的划界的话,会对知识的进步有一
定的阻碍作用。他认为科学和分科学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区分,他主张“怎样都
行”的消解标准,他认为即使是是非科学的占星术、神话、巫术等等都应该和
科学一样被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和科学一样在人类的进步和对世界的认知上面
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费耶阿本德的这种说法主观随意性太强,并且完
全否定了科学划界问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如果用费耶阿本德的没有具体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来看,中医在人
类的进步和并且为古代两千多年的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不可磨
灭的意义。
3.3.5 多标准理论与中医的科学性
鉴于以上的各个学派提出的一元划分标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邦格提出了
10 个划分科学的多元标准,萨伽德提出 5 个分界标准。多元标准的提倡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不能只分析理论体系的内部,而应该从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去
23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分析,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逻辑程序和命题的证伪,科学的划分标准是多元的,
各个方面综合的,全面的分析。邦格尝试用集合的形式给科学做出精确的定义,
集合表达式为:E =(C , S , D , G , F , B , P , K , A , M)。在科学的界
定中,科学域 E 的每个元素都是可变的,其中 E 为特定的知识领域,C 为确定知
识的共同体,S 为承认 C 地位的社会,G 为 C 的世界观,D 为 E 的论域,F 为 E
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 为特殊背景,P 为问题组合,K 为 E 所积
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 为 C 在对 E 提高上所抱的目的,M 为方法论体系 3.4
①
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形成知识领域的这 10 种元素的
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且在伪科学的界定中,伪科学的每一个元素是长期不变的。
虽然邦格提出的多元标准,把知识领域的各方面,主体和客体,以及本体论、
认识论、方法论,再就是假说、理论到背景知识都考虑在内,但是他这种高度
精确性的标准,机械性太强了,其中有很多的标准过于绝对化,把本是科学的
知识领域也列为不是科学的了,偏离了实际的事实。
3.3.6 马克思的实践标准与中医的科学性
马克思早以指出,“人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
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
②
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客观真理的检验标准同
时也是科学划界的检验标准。
用马克思的实践的标准来看中医的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西医还没有传入的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治愈了无数国人的疾病,经过了
无数次临床实践的证明。这些治疗诊断的依据都是阴阳五行学说,依据证实主
义和证伪主义由于基础理论的不能被检验就要直接否定一个理论的科学性,这
样是不科学的,相反不能检验理论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有无数成功的案
例相比,实践的有效性才是检验是否是科学的标准。中医的理论从几千年前延
用至今,并且现在很多西医不能治好的疾病,用中医的方法能够治好,实践留
下来的东西必定是有价值的,虽然现在理论上面还不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物
的物质基础,但是既然实践能够成功的,并且可以重复的,那么说明中医的治
疗是科学的,也说明指导中医治疗的理论是科学的,那么从实践的角度看,中
①
②
Bunge M.什么是科学,张金言译,哲学研究,1987(4):46~4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6.
24
第三章 科学的划界与中医科学性的关系
医是科学的。另外中医中目前还不能被检验的阴阳的学说,不一定是不科学的,
随着我们对未知世界不断的认识,在不久的将来,现在不能进行检验的一些东
西,以后可能被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模糊的一元划界标准和过于精确化的多元标准结合
起来,把现象、本质、历史、主体、客体、背景知识等等都全面的考虑在内,
更加深入全面的看待科学和非科学。
25
第四章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折射成对科学界定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
学的划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一元划得划界标准的单一性和绝对性明显已经不
能被认可,于是就有多元化标准的提出,中医在不同的划界标准中扮演着不同
的角色,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不仅直接关乎到中医的存亡,而且关乎到中国
文化的存亡与否,所以用更广泛全面的标准来判定其科学性更为合理。
4.1 逻辑实证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有学者认为,“任何经验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成为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并未
①
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而近几十年许多人做的相关实验并未证实中医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者划分科学与否的标准是命题的“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
义者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科学。任何一个能够被经验所证实的命
题都是科学的,反之这个命题若不能被经验所证实,则这个命题不能称之为科
学的也就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石里克指出“作为合理的、
不可辩驳的实证论的哲学方向的内核对于我来说,就是每个命题的意义完全依
存于给予的证实,是以给予的证实来决定的”,他认为能够被逻辑所证实的命
题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命题。
按照科学是可以被经验或者逻辑证实的两个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那
么中医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其中阴、阳、金、木、
水、火、土这几种基本的元素的概念不能进行实际的检验、观察、实践,由于
基础理论的不科学性,由基础理论所得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不具有科
学性,且中医理论没有用分析的方法,所以理论的形式和结构都缺乏严密的逻
辑性,也就是中医的理论表述缺乏准确性和精确性。
其次,中医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到中医的功能模拟方法中,这种取类比象
的方法经常被用于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的反映,在中医学里运用广泛,比比
皆是,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①
袁钟.质疑中医但不要否定中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4).
26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再如,中医的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人体的五脏六腑、
情志、五味等等,并且用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体脏
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反映
人体的脏腑、精神、液、体窍的状态,并且构成了五个藏象,这是中医依据《周
易》其中卦象的取类比象和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演化来的。中医的思考方式主要
在于把不同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调整为相关的特定的形式,然后在说明单个
的事物时,再把事物和这些特定的形式相互关联起来。中医的这种类比延伸的
思维,由于其取类比象的逻辑依据不充足,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类比延伸的理论
对事物的预见性就会很差。对事物说明和预言的能力差,则不具有科学性。
再次,中医常常用黑箱方法来研究人体内部情况,黑箱方法研究内部规律
时并不会分割和干扰到内部的运作状态,而是通过内部对来自外界不同的作用,
内部产生的不同的反映的综合对内部的整体情况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就是说,
中医在没有破坏人体本身结构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的状态的同时,通过望闻问切
的诊断方法对人体的内部整体规律做出判断,并且并且用阴阳、虚实、表里、
气血、津液等等来全面地对人体的代谢、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状态(亢
奋、活力、紊乱)进行表述。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运用的这种黑箱方法,是对
人体整体的把握,不是对局部病变的把握,虽然体现了整体观,但是中医这种
特有的“司外揣内”的方法,不能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内部的验证。
最后中医的理论都是来自中医学者们临床经验的说明和阐述,而这个经验
并不是能够单独拿出来进行观测和实验的现象,大部分都是中医学者的主观认
识和体验,所以很多被报道得效果非常好,效率非常高的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别的医者用于同样疾病的患者却毫无成效,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在于虽然中医
理论的实用性很强,但是能够被客观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程度却很低。因此,
虽然中医学中有很多实用性的知识和理论,以及经历了很多临床检验的经验,
但是如果按照实证主义划分科学的标准,必然被判定为非科学的。
逻辑实证主义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波普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是把理论的
事实问题用词的意义给替换了,是一种以假乱真的行为。如果按照实证主义所
说,那么包含着无数的观察陈述的科学,以及科学所推导的无数观察陈述,永
远没有办法一一被证实。再者我们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直接划分科学与非科
学不恰当,是因为它可能把一些抽象的科学理论也划在科学的范畴之外,例如
27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哲学、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其次,根据这个标准有可能把一些能够被证实
的但不是科学的理论划分为科学,例如占卜。
逻辑实证主义在对中医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主观认识的偏见,他们总是
用现代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实证主义者认为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
不能被检验的,不具有重复性,但是实际上中医也有自己的实验检验方法,只
不过中医的检验方法和现代医学中的检验方法完全不同,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
的功效一般都是在活体上实验的,最后中医学者把对这些实验活体的表现加以
总结来作为实验结果。并且逻辑实证主义对抽象的和思辨性比较强的概念无法
进行客观的评判,因此逻辑实证主义经常把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等当成自己一直
批判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医也有合理的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辩证的认识中
医,才能够给中医一个公平的评判。
4.2 证伪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证伪主义者认为衡量一种理论是否为科学,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而在于
它的可证伪性或者说是可反驳性或是可检验性,不是仅仅找到能够支持自己的
例子,只要与一个实验事实不符合的,那么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即由一个
经验的科学体系 A 推导演绎出来的命题 C 和某一个观察事实不符,就可以说 C
命题不是科学的,并且 A 命题被证伪了。用波普尔的话说,“一个结论的被证
伪必然得出这个结论从之演绎出来的那个系统的被证伪。也就是古典逻辑中否
①
定后件的推理。” 证伪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去给那些站不住脚的系统理论给予帮
助和证明,而是通过严酷的竞争环境来选择出最适应的生存系统理论,波普尔
不仅注重理论的严密逻辑性,而且他注重摆脱教条主义,不迷信权威,也不怕
被批判,不但追求理论的实际的运用,而且注重科学的怀疑和发现。
按照波普尔的划分标准,中医学明显是不具有科学性的。(1)中医学者,
对他们的经验和理论非常重视,甚至可以说是迷信,所以不论中医反对者提出
什么样的否定中医的证据,他们还是对他们认为的经验和理论坚信不疑,例如
中医学中用来对应人体解剖学中的脏腑器官的脏腑学说,脏腑概念中所指的并
非解剖学中的脏腑器官,但是其理论却从来没有被修订过,而是沿用至今,使
得脏腑理论成为空想的功能性概念。(2)中医学理论的解释非常笼统、不精确,
①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59.
28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例如中医常常把四季变化、气候变化、情绪变化等宏观的因素看作是引起人体
气虚、发热、应激等等病理过程的原因,对人体病理解释时模棱两可,不能进
行经验反驳。(3)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作用呈单向性,如果是问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的症状、大便不成形的原因,中医学者会说是因为:“脾气不足、脾
胃虚弱”导致的,反过来如果问为什么会:“脾气虚”,他们就会说是因为消
化不良、食欲不振导致的,这样的单向的解释,不具有可反驳性。(4)中医的
基本理论把五行当做纲要,可以把中医的每一个理论都完整的串联起来,并且
能够合理的解释,无从反驳。
波普尔的划分标准不合理的部分是,如果采用证伪主义的标准,那么所有
命题的猜想和假设都需要从科学知识中消除,并且要断定一个理论的是不正确
的就需要查遍整个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从客观上来看这种验证是无法实现的。
波普尔的划分标准很容易被驳斥。(1)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医理论中原把心
脑作为思维的系统后改成脑才是身体的中枢系统这一变化就能说明中医学者并
没有对中医理论过度迷信,就反驳了波普尔标准的中医是迷信的,不思进取的。
(2)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对患者疾病的解释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对理论的精
通、娴熟的技能等等,并且患者的疾病确实会受到外界和自身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且不同的病人对同一药物所作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所以就算对待同一疾病,
不同的病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对病情和治疗的解释做到完全精确是不
可能的。(3)人体自身和自然本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系统,人的生理病理与
自然和自身的关系也正是现代医学所研究的方向。由此用波普尔的标准判断中
医的科学性也是不合理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划界标准是一元的,是以简单的
理论和逻辑为标准的,没有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心理因素、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等。用一元的标准对多元复杂的经过临床实践的中医进行划分,不能
说服众人。
4.3 历史相对主义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分析的合理性与不足
历史主义者库恩认为认识科学应从产生科学本身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着手,
应该用动态的方式进行研究。他提出范式理论来评判某一种理论是否属于常规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们研究某一科学所共有的信念、传统、理论框架、理
论模式和基本方法等等,从本质上来看它实则是一种理论体系。“按既定的用
29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中医是有着浓烈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医学,它是由中医学者们在长达两
千多年的临床时间经验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有的理论风
格和充足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的医学体系,是人们从远古至今同大自然作斗争
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奠定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的《黄帝内经》中讲述了中
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人和自然进行整体全面的认识,并且进行诊断治疗,
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是根据天时、地利、气候等的辨证论治的理论,表明了人
的生理病理和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者后面发表的各种中医学著
作都是围绕着《黄帝内经》这一范式开展、补充和创新的。迄今为止,它依然
由其独特的疗效和风格独树世界医学界。
在“范式”的常规科学时期,为了能够解决范式所提出的问题,科学家们
总是不断地完善范式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四诊”是中医对患者的疾病观察和
诊断的一种方法,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对病人的生理和病
理以及和患者的疾病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从而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例如,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按其患者的脉搏,通过经脉的变化来把握患者的脏腑器官规
律和其病理的一种方法,由于脏腑器官和气血津液的变化能够影响经络脉搏的
变化所以中医通常通过切诊的方法来推断患者病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和精确,但是却由于不允
许对范式怀疑和突破的思想,所以很多时候虽然他们发现了和原理相违背的事
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的用原有的范式去解释,从而导致了重大的革新被压制
了。中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例如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的方法到叶
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
只要是科学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跟原有的范式相矛盾的新事物总是存在的。
库恩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必然伴随着与范式矛盾的反
常事物,随着这种反常事物的增加,范式的权威性就会收到质疑并且开始动摇,
这时常规科学的范式就会达到它的危机阶段,到危机阶段后,新的矛盾事物如
果越来越多,那么科学家们就会想到检验范式,并且想用新的范式代替这个范
式,将其抛弃。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中医一直是以《内经》为
理论依据的,其中提出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整体性的方法理论,虽然中医学
者们在临床实践中也会有很多和《内经》提供的理论不一样的结论,他们首先
会怀疑自己的辨证方法是否有问题或是药物的使用问题。还有中医学相对现代
30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医学而言,发展得比较缓慢,所以很多学者会质疑中医是不思进取落伍的科学。
中医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再加上现代医学的步步紧逼,中医学的理论的
分歧和混乱的局面必定会出现,这就是中医学的危机时期。虽然中医通过四诊
也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但是当患者通过四诊诊断出所患疾病却不能用中医
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医治的时候,也就是旧的范式已经无法解决现有的疑难问
题时,就需要现代医学的解剖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等。例如乳腺癌,中医称之为
乳石痈,在早期用中医疗法可以缓解疼痛,但是到中后期的时候,待到癌细胞
扩散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时,我们应结合西医的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对癌细胞
进行控制,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仍然不能确定中医是否到了危机时期,首先因为不能用
范式解释的反常事例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重伤范式最核心的理论。第二,虽
然外界的社会因素和现代医学的逼迫,让很多之前信任中医学的人们对中医文
化产生了动摇和怀疑,但是这些还不至于撼动中医最根本的范式,并且对中医
一些理论产生怀疑的学者不是放弃中医而是想办法对中医的现状进行改变,这
样的中医支持者占很大一部分。第三,中医在医学的一些特定的领域和针对一
些特定的疾病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第四,中医现在在自己原有的方法和理论
上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并且像针灸麻醉技术已经用于临床了。
通过以上四点说明中医现在并没有处于危机阶段,而是还在范式的反常阶
段。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来说,一个旧范式的泯灭伴随着一个新范式的产生,
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库恩认为:“如果只抛弃旧范式,不建立新范式就等于抛
弃科学。”根据库恩的说法,笔者认为中医学现在还处在范式的反常阶段,离
中医新范式的产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所以在新的中医范式产生之前,中医
学者还要在之前的范式下继续摸索前进,积极创新。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说
明中医是具有科学性的。
库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科学是可以的,但是他提出的范式这一概念
其实是相对含糊的不精确的,并且其中有很多非科学的因素也被牵连其中,他
过于注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科学的划分标准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
信念,其他的并不重要,这种分界标准过于极端了。并且科学本身是一种复杂
的实践活动,如果单单只是用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疑难问题就作为划分科学的
标准,是否难免草率了一些。科学是复杂的、多元的,如果仅仅只用一种标准
来划分科学,未免太简单了,因此我们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是科学,要用多元的
31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标准来衡量。
4.4 中医科学性论析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讨论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在前面的讨论中未曾
提及,在此略述己见。
首先,如果我们仅仅是用证实主义的标准和证伪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
科学性,认为中医不具有科学性,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我们是用这两个标准来
判定知识的科学与否,那么那些不能用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的非自然科学,
如哲学、心理学、艺术等也会被判定为不是科学了。例如,波普尔在其《猜想
与反驳》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个体心理学和占星术都列为伪科
学的行列,而把自己认为科学的自然科学作为衡量科学的标准,这种做法过于
绝对化,也过于简单化了。
其次,在考虑评判标准时,首先应该把科学之间的具体形态加以区分,如
果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那肯定是不合理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它
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任何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都不能作为科学的评
判标准,而应该以科学本身的定义标准来判定。如果仅仅以西医的标准来衡量
中医的科学性,“只是阳性结论固然证明了中医在一定范围内的科学性, 阴性
①
结论却不能拿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 。用库恩的范式标准时,如果用中医和西
医两者属于不同的科学范式从而不认同范式的评判标准,这也是不合适的,因
为科学的的划分标准本就具有统一性,若是反对用范式的标准同时又称自己符
合范式的标准,这是自相矛盾的。虽然人们关于科学的定义在历史上经历过无
数次的改变,并且将来也肯定会发生改变,但是社会上对现在定义的科学还是
极其推崇和敬佩,社会上的很多活动和对很多理论的评价都会打着科学的旗号,
所以虽那些被称作科学的理论和活动我们要求它们提供有力的理由和证据,是
合理的。从相对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地方性知识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只不
过是一种“ 退化的研究纲领”,虽然它在它存在的时代也曾被称之为科学。一
种观点根据库恩的“ 范式” 理论认为中医是一种与西方科学“ 不可通约”的
科学范式。且不说库恩自己对范式的表述前后不一(据说有 21 种不同的用法),
①
马英伯.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7.
32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①
就范式自身而言,是现有科学再有范式,应该先对中医有没有范式进行确定,
再来论证中医具有科学性,反之就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关于中医的范式问题
现在也有很大的争议性,但就中医基本理论来说好像是有,但涉及到对中医基
本理论的理解,争议旧随之增多了,又似乎是没有。况且,中西医学理论的不
可通约并不等于它们之间不可比较。
4.5 中医的科学性分析需要多元主义标准
鉴于各个学派提出的一元的科学划分标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萨伽德提出
了自己的多元的科学划界标准:(1)科学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伪科学使
用相似性的思维方式;(2)科学追求检验确证和否证,伪科学则忽视经验因素;
(3)科学研究者关心与竞争相关的理论评价,伪科学研究者则不关心竞争理论;
(4)科学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伪科学的理论则会能标准,(1)中医不是采
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式,中医的比类取象方法是运用一种对具有相似性的事物
进行功能的模拟的方法,如藏象学说通过相似性而把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类比到
五个藏象中来;(2)由于中医的理论既不具有可证实性,也不具有可证伪性,
然而中医最注重的临床经验也都只是中医学者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认识;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的进步,现代医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医学理论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和进步,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不思
进取,才会一直停滞不前的。(4)中医学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中医学的论虽
然多少有一些修正和完善,但是他们修正和完善的范围始终没有超过《内经》
和《伤寒论》的中原理论,正是因为中医的理论受到了限制,从而也影响了中
医学的发展,根据以上标准说明中医学不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科学划界没有绝对的永恒的标准,它是随着
历史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变动的一个多元的范畴。所以科学的划界标准不能是单
一的、绝对的,而应该是相对的、多元的、精确的、可操作的。为了避免在科
学划界的事情上有思维固化和绝对主义的现象,我们应该从科学的实践的角度
去找寻科学的界限和判定科学。
①
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7.
33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4.6 中医科学性检验的途径:实践
不管我们用哪种标准划分科学,最后我们被划分的科学理论都会被用于实
践的,所以应该用临床实践来检验中医的科学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医医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疾病,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多不胜数,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也是证
明中医科学性的最好的依据。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检验之所以没有被淘汰,
并且沿用至今就是因为他在实践中能够发挥它特有的作用,中医是被无数次的
医疗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还有很多中医反对者因为对某种中药药性的误解就
认为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并且认为中药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的检验方式,即使
有几种有用的中药他们也觉的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碰运气发现的,所以他们认
为很多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没有办法确定,但是实际上在中医对中药的药性也
是有进行检验的,只是不是用现代医学的精细化仪器和人体临床实验的方法,
而是通过中医特有的实践方式对中药的药性进行检验,古有神农尝百草来对中
草药的毒副作用进行检验,并且历史上也记载中医有选用猪、鸡、鸭、狗、昆
虫等动物活体来做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不仅可以用作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检测,
也可以用来预防疾病,古代曾有比较完善的用动物活体实践的方法,例如用有
毒的器具将鸡、鸭之类的动物活体刺伤,让他们中毒,然后再开出对应的中药
给其内服外敷,通过这种实验的方法对中药的疗效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才用
于人体。这说明中药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喝
中药治病的,经过那么多祖先的试药实践,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怎么就能说
它不是科学的了?还有反对者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生理和病理连同
大自然一起联系起来对待是不科学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因为目前阴阳五
行都不能被证实,但是在无数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中医就是一直用它特有的整
体论的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它把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自然都结
合起来对疾病辨证论治,中医是把人当作人来治疗的,它这种整体治疗的观念
是比西医更快速的、全面的、综合的一种方式,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通过对人
体内部阴阳的整体平衡的调节来使人体恢复正常的,而不是和西医的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片面的治疗,中医的这种诊断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根除和预防疾病
而且也给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中医不是在空想中进行的,而是在医疗实
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科学活动。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一次次成功,也证明中
34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医的理论包含着科学的内核。古代完全靠中医药治病,并且到现在中医药几千
年来依旧没有被抛弃,是因为中医确实医治好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的疾病,疗效
有目共睹,虽然有很多抨击中医的人,但是中医依旧屹立在医学界,是因为中
医是经过临床检验的实用性的科学,中医的理论、药物、方法已经被无数次的
实践所检验。
很多反对中医的学者经常是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西医的还
原论来用作对中医药的检验方法是不合理的如果要判,例如针灸麻醉原理的研
究,虽然不能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对针麻理论作出正确的解释,但是针麻原理
的科学性是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可的。判断中医和西医哪一种更好,我
们可以用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按西医诊断出来的同一种病,用中西两法
对照治疗,看看是不是一样有效,或者谁低谁高?这也是循证医学的一部分。另
有一个方法学的问题,即个案研究, 病人的中医药治疗的前后状况,西医治疗的
结果,中医治疗后的结果,应该设计出一种统计学对照比较的办法,提出一个类
似于 P 值的范围来。这将解决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最多遇到的困难,使中医获得过
①
硬证据(Solid Evidence),坚挺地立于医学科学之林。”
用中医和西医对荨麻疹疾病的治疗过程为例,荨麻疹是一种皮肤性疾病,
常见的有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大概有 1/4 的人一生中患过至少一次的荨麻疹,
这种病任何人不论年龄、气候、季节,皮疹可能会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荨麻
疹的临床表现一般是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肤水肿
或者红肿的现象,急性的会迅速消退,而慢性的在消退之后会反复发作,时间
长达 2 周甚至更多。荨麻疹的种类比较多,若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确定并不
困难,荨麻疹治疗的困难之处就在一般很难确定引起荨麻疹的真正原因,约有
75%左右的患者不能找到患病的原因。西医是采用还原论的方法研究疾病,在面
对于荨麻疹这种病原难以确定的疾病时,西医的这种认识方法还是不够的,尤
其是对某些不能确定原因的疾病,成为西医治疗的瓶颈。现阶段西医对荨麻疹
这类疾病的治疗多数是按照用对过敏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虽然这种治疗方法的
效果明显且快速,但是由于并不是从病根上进行治疗的,加上西药存在的不良
反应也比较多。
相对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的困难,中医对其的认识倒是深刻许多,中医在
《内经》中就有关于荨麻疹的记载和认识,中医中记载的荨麻疹的理论系统、
①
马伯英.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J].科学文化评论, 2007(2).
35
第四章
多元主义科学观视野下的中医科学性
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都是很完善的,并且临床效果显著。中医治疗主要以祛
风为主,并且用散寒、清热、凉血解毒、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及清利肠胃湿
热作为辅助,对人体系统的平衡进行整体全面的调节。“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
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事实上,中医通过正确
①
的辨证施治治疗荨麻疹,已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不能只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
科学性,也不能只用一元的绝对的划界标准和多元的相对标准来评判,最重要
的是应该根据实践的标准来作出判断。科学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被运用到实
践中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实践的标准得出中医是科学的,但
是不是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而是一种系统科学。
①
何振晶.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
院,2007.
36
第五章
第五章
中医科学性讨论与中医未来发展
中医科学性讨论与中医未来发展
由前面 4 章可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定义和对中
医科学性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科学
性,得出中医不是科学的结论;到用科学具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这
两种特性来衡量中医科学性,得出中医不是科学的结论;再到用相对地历史主
义来衡量中医科学性,得出中医是科学的结论;再到用多元主义来衡量中医科
学性,得出科学不是科学的结论;到最后的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中医科学性,
得出中医是实用性科学的结论。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任何我们现在所用来评判
科学的标准,任何目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科学,随着我们对未知世
界的不断解锁,很多今天被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可能明天就会被推翻。所以不
论我们用哪一种划界方法来检验中医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唯有实践才能见真知。
虽然中医从广义的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是科学的,但是从狭义的自然科
学来看它本身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论的缺陷。如现在很多中医药的毒副作用,很
多中医的理论不能被证实,中医理论是玄学等。说到这里,怎么来规范中医,
使人们对中医学重新建立信心,怎么让中医学现代化,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
题。
如何让中医现代化,我们可以尝试台湾学者林毓生提出的“创造性转化”
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可以在传统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中和现代的理论中,找出
一个和现代的理论相似的并且能够和传统的理论联系起来的一个“生长点”,
然后以这个生长点为基础,从而展开对中医的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现代
化的方法。中医学现代化的方法,不能否定其传统理论,应该从传统的理论中
找到联系现代理论的发展的生长点,比如形与物质、神与意识的联系。对那些
还没有找到现代化生长点的中医理论,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摒弃,而应该先把他
们当做一种传统文化保存下来,由于现在人们所认识的科学是有限的,很多未
知的世界还没有被开发和认识,所以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现在没有找到对应的生
长点的部分,随着以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不会找到相应的生长点,也许
我们现在并未找到的部分,是比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科学更超前的部分。如果一
定要摒弃,除非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而且应该站在广义的科学的角度,不应该
37
第五章
中医科学性讨论与中医未来发展
仅仅是自然科学的角度。中医现代化这个道路注定是比较漫长和艰辛的,正是
如此,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完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中医的学者,首先自己不能迷失判断中医的
方向,现在中医的反对者多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批评中医,同时很多中医工作
者自身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并且在一些科研工作上,很多中医工作者没有从
中医本身的基础理论去探索和开发,没有用中医本身的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现在很多中医学者的思维方式都被西化了,如提到“脾”,他们想到的不是中
医脏腑中的脾,而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因此如果要探索中医的现代之根,中
医学者必须对中医始终保持信心。如果中医真的跟中医反对者说的一样,80%都
是糟粕的话,从价值的角度看,人们不可能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从几千年流实践
的检验流传到现在还没有被摒弃,说明中医一定有它独特的价值体系。
关于中西医结合,并不是把中医全盘西化,因为中医和西医两者的理论基
础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同,也不是把中医的整体论和西医的还原论简单的叠加。
如果要中医学健康的发展成现代化的科学,我们要坚持“中医为体,西学为用”
的原则。遵循我们中医的思维模式在实现两者对立统一这一矛盾的过程时,同
时有新的创新,最终达到中西医的辩证统一。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的科学,即使
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西医,西医是属于科学的,它是运用还原论的方法对
人体的疾病追溯到其分子的的源头,从而对分子产生的病变,对分子进行治疗,
从而使得疾病消除,病情得到恢复。但是现在的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只是自然科
学,还包括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等。现在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还原
性和实证主义的可检验性、证伪主义的可证伪性来检测的理论,不一定在未来
不能得以检测和验证,在这个世界的大环境下,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认知到的事
物,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对中医不能检测的部分进行摒弃。任何真理都是相对
的真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之前被科学共同体认知和拥护的范式及
科学理论,经过反科学的时期,很多旧的理论就会被新的理论代替,所以在今
天看来的比中医更具有科学性的西医,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也有可能替代西
医。中医是有着与西医的方法体系不同的医学科学,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
有效,中医必须在临床上继续不断创新、进步和完善才能不被打到,研究中医
应在研究中医的方法论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虽然我们现在所想象和描述的中医发展之路比较理想化,有很多不足的地
方,但是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如果能跟西医一样有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发展
环境,我相信中医的发展也会蒸蒸日上。
38
结束语
结束语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不仅仅是关于中医理论和科学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
及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
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
从广义的科学来看,中医是一个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把人
这个有机体和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的在理论方法上,把人的心理、
生理、社会和自然看成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中医在诊断上,
把人体上下内外四部分和四季变化、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中医在治疗上,采
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人体的证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对全身阴阳平衡的
调节来全面治疗病变的部位。
从狭义的以还原论为方法论的自然科学来看,中医不是科学的。从科学的
划界看中医的科学性,从证实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不具有还原论的特性,中医
不是科学的。从证伪主义的角度看,中医有一些能证伪的是科学的,反之则不
是科学的。从库恩的范式来看,有着共同体、范式和研究目的的中医可以算是
可以科学的。但是仅仅用科学的划界标准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够的,我
们还要加上实践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角度看,从古
至今保存下来的中医是科学的。
虽然从实践和广义的系统科学的的分析下,中医是科学的。我们在为中医
具有科学性的结果感到欣慰的同时,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医自身的不足的现象,
如很多理论不能被经验证实,以及脏腑所指,不能确切的用现代医学的方式找
到事实根据等等。关于如何让中医现代化、中医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提
高中医在医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中西医结合具体应该如何实施等等,还需要
中医学者们在公平的环境中积极研究。
39
致谢
致谢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这段时光,我不
但学会了很多知识,而且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我提高了很多,成熟了不少。我想
对这三年来对我知识传授的老师们说一声感谢,以及对在学习生活中陪伴着我
的同学们说一声感谢。我非常感谢你们在我学习生涯中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在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的自信。
首先,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以及到最后的
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细心的教诲,每次和老师的交流,都让我从中受到
不少启发,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并且和蔼可亲,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
是知识,更多的人与人处事自己做人的道理。
其次,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谢谢老师们对我知识的
传授,是你们让我懂得了学习的乐趣;感谢三年来在研究生生活中陪伴着我的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你们关心和支持,才使得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让我可以
勇敢的面对生活。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一路走来是你们一直默默地陪伴我、支
持我、鼓励我,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你们对我的好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4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林萱.百年中医存废之争[J].文史博览,2015.
[2]张效霞. 回归中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1.
[3]王洪图. 内经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
[4]何柞麻,《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载《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 年第 8 期第 8 页.
[5]方舟子.批评中医[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6]马伯英.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兼论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J].科学文化评论,2007.
[7]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陈永灿.张景岳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9]李宁,高杰.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10]林政宏.灵枢·百病始生[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广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
[11]王天芳.中医诊断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12]张安玲,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13]戴圣.礼记[M].海南出版社,2005.
[14] 宝 胜 . 科 学 哲 学 中 科 学 与 非 科 学 的 划 界 问 题 [J]. 锦 州 师 院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1994.
[15]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6.
[16]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第,2004:720.
[17]刘俊荣.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哲学纷争[J].广西社会科学,2003.
[18]姜杰.中医科学性的思辨——医学视角的“李约瑟难题”求解[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9]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0]Bunge M.什么是科学.张金言译.哲学研究,1987(4):46~47.
[2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6.
[22](法)昂利·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商务印书馆,2007.
[23]金吾伦选编.自然观与科学观[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35-404.
[24] 鲁 德 纳 . 社 会 科 学 哲 学 [M]. 曲 跃 厚 , 林 金 成 译 . 北 京 : 生 活 · 读 书 · 新 知 三 联 书
店,1983.89、89 -90、155.
[25]阿·迈纳.方法论导论[M] .王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5.
[26]李锐锋,钱兆华.自然辩证法教程新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3-24.
[27]刘大椿.科学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8:8.
[28]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486.
[29]董湘玉.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0]广州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中医诊断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
[31]林政宏.灵枢·百病始生[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原广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7.
41
参考文献
[32]蒋廷玉.不能让中医瑰宝在我们手上失落[N].新华日报,2006-10-22.
[33]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4]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西方正典·科学 20 讲[M].北京新华立品图书有限公司,2007.
[35]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6]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7]何振晶.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
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07.
[38]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59.
[39]李荣霞.科学文化背景下的中医科学性争论及其反思[D].西南大学,2011.
[40]汪少颖.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3-12-31.
42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