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Rosa Lee

马克思与后殖民主义 特雷尔·卡弗

advertisement
理 论 前 沿
马克思与后殖民主义
*
特雷尔·卡弗 著
覃诗雅 译
[内容提要]在传统的评论中,马克思的思想常常被解读为现代主义和工业化的
历史演进学说,也因此被冠以欧洲中心主义和历史决定论的立场。 这种解读方
法的前提是把马克思视为黑格尔思想的继承者 。本文的主旨在于提出一种重读
马克思的新策略。在重新诠释马克思有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新闻评述、关
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和《共产党宣言 》的过程中,作者试图扬弃简单的二元
对立和共时确定性的隐喻,恢复黑格尔式解读中缺失的阶级斗争和全球视角 ,建
构一个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并非某种封闭的观念体系的
产物,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多义性和生命力的思想形象。
[关键词] 马克思 后殖民主义 多义性 欧洲中心论 阶级斗争
从“西方 ”的视角把马克思解读为现
代主义者,必然会把马克思视为欧洲中心
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
的。
马克思来说就有了更令人兴奋的、与今天
的全球问题更相关的方式。这个著名的文
本表达了一种清晰的全球视角,它把欧洲
工业化看作殖民地征服及应运而生的帝国
主义的共同建构。《共产党宣言 》在马克
思的著作中独一无二,今天它被视为以后
殖民主 义 的 视 角 思 考 政 治 和“全 球 本 土
化”以及反抗新自由主义的重要来源和主
要影响因素。
为针对马克思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
主义的指控进行有条件的、有偏见的辩护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
文本中关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观点:
论者和卓越的东方学家。 但是,这种解读
的前提是把马克思看作一个黑格尔式的历
史哲学家,众所周知,他已经在多种场合反
驳了这种立场。 这种“标准 ”解读中的目
的论和决定论产生于传统的评论 ———马克
毫无意义。更确切地说,一旦黑格尔式的
假设被摒弃,《共产党宣言 》中的阶级斗争
视角被当作可替代的透镜,那么对于解读
*
本文系作者直接供稿。
— 57 —
国外理论动态·2017 年第 1 期
1840 年代的早期思想,作为国际新闻记者
的“中期”,以及主要体现在通信中的晚期
思想。这些文献广为人知,但是通常被建
构在反映评论者的欧洲中心论观念的术语
中。这些评论者塑造了 1950 年代至 1990
年代的马克思,学者们则普遍学习有关马
克思的标准文本和思想传记。
自 1980 年代以来,作为重要的重新解
读,后殖民思想已经挑战了这些假定 ,并在
马克思的文本和观点中发现了类似的证
据。所以,我们通常对马克思的认识存在
着不连续性,因为我们的认识依赖于我们
的假定。这些假定包括我们的下述主导思
想: 作为时间和地理学叙事的人类文明 ,尤
其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工业化历史中
的位置,全球贸易的增长和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动力。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在当今
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趋势,挑战了英国和欧
洲学术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而马克思
著作的复兴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
所以几乎不言而喻,随着鸦片日益成
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
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
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
唤醒似的。
所以,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
,
运 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是
什么历史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
历史。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
有为人所知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
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入侵者的历
史,他们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
会的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 帝 国。 因
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人是否有权利来征
服印度,而在于我们是否宁愿让印度被土
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而不愿让它
被不列颠人征服。
战争使民族经受考验———这是战争的
补偿的一面。正像木乃伊在接触到空气时
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
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 。
一、马克思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一般被呈现和理解为典型的现
代主义思想家,致力于一种与工业化相伴
而行的历史演进学说。 在这一框架中,他
似乎对身陷全球资本主义、殖民战争和帝
国主义工程中的人们少有同情。有选择地
引用马克思的文本来证明这一点轻而易
举,但这些引证常常缺少特定的语境。 只
有极少的例子既表明了马克思呈现的事实
和观点,也展示了当引证的文本与马克思
提出的问题关联不大时是什么样的,以及
马克思预期的受众是哪些人,连接他与受
众的那些概念术语和条件是什么 :
— 58 —
但是,有时甚至这样的引用也会使人
们领会到,马克思是富有同情心地在讨论
爱尔兰、苏联、印度、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帝
国斗争和贸易战争中日复一日的受害者,
相关章节可以从他的著作的相关章节中找
到类似的语境。
中国过去几乎不输入英国棉织品,英
国毛织品的输入也微不足道,但从 1833 年
对华贸易垄断权由东印度公司手中转到私
人商业手中之后,这两种商品的输入便迅
速地增加了。 从 1840 年其他国家特别是
我国也开始参加和中国的通商之后,这两
项输入增加得更多了。这种外国工业品的
理 论 前 沿
输入,对本国工业也发生了类似过去对小
亚细亚、波斯和印度所发生的那 种 影 响。
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
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也受到了相
应程度的破坏。
这样一来,英国就建立起这样一种丑
恶的“社 会 条 件 ”,使 一 个 小 小 的 特 殊 等
级———贪婪的小贵族可以对爱尔兰人民为
所欲为,任意规定他们在什么条件下才能
使用土地和靠土地生活。人民的力量还太
弱,不能对这些“社会条件 ”进行革命,他
们只好诉诸议会,要求至少把这些条件缓
和 和 调 整 一 下。 但 是,《泰 晤 士 报 》说:
“不”,如果你们不是生活在正常的社会条
件下,议会就不可能改善这种状况,而如果
爱尔兰人民按照《泰晤士报 》的劝告,试图
明天改善他们的社会条件,那么这个《泰
晤士报 》又会第一个求助于刺刀,痛斥和
责骂“克尔特族的劣根性 ”,说他们缺乏盎
格鲁撒克逊人那种对于和平进步和合法改
良的爱好。
但是,甚至这些引用也普遍地被评论
者建构在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和技术
决定论的总体叙事之中,类似于那些不言
而喻是在为西方化辩护的政治学说 。从这
个角度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目标———工
业的但非商业的———就像资本主义普遍被
认为的那样只是西方的,从而也是欧洲的。
它也像英国和欧洲术语中具有政治意图的
扩张主 义 一 样,假 定 这 个 世 界 的 人 类 就
是———且正在成为———工人。
在这种主流方法中,马克思或多或少
对历史的受害者表现出同情,但又总是作
为黑格尔的决定论和目的论的继承者采取
西方化或东方化的视角。戴维·麦克莱伦
在他标准化的思想传记中很好地概述了这
种主流方法:
马克思也写作了大量关于远东尤其是
印度的文章。他把殖民主义现象普遍看作
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主义在它被推翻
之前必须包围全世界。 就像西方 的 工 业
化,它既是进步的又是破坏性的。
当然,麦克莱伦的传记早于爱德华 ·
赛义德那部权威性与争议性兼具的《东方
主义》( 1978) ,也早于后来后殖民主义方
法的观点及其发展,尤其是历史和社会理
论的后殖民主义方法。麦克莱伦熟知关于
马克思、殖民经济、尤其是 19 世纪中叶帝
国战争的文献 ( 可以参看麦克莱伦的《马
克思: 生平与思想 》,他在书中引用了什洛
莫·阿维纳瑞 1968 年的文献 ) 。 但是,这
本传记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学术和政治主
流的排斥,因为马克思关于该主题的论述
大多出现在新闻评论中,它们被认为是马
克思打的“零工 ”,与马克思其他已出版和
未出版的大多数著作比起来缺乏高度 ( 也
许层次更低) 。
评论者倾向于在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中
考察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推动力,在这个
框架中,强大的权力也是发达的经济,它是
国内与外部或国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部
分。显而易见,帝国主义在理论上和经验
上都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之
中,最著名的当属列宁。但是,它又不是这
些工业资本主义研究的中心,而是被用来
解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环境中遭遇的
政治问题。相比之下,当代政治和世界历
史的后殖民主义方法鼓励反思“已知的 ”
二元对立和等级,如西方 / 东方、发达国家 /
第三世界、殖民地化 / 国家建构、大都市 / 殖
民地,以及大量其他的例子。 它也把种族
— 59 —
国外理论动态·2017 年第 1 期
主义、现代经济和发展看作与支配、剥削、
战争、大屠杀和死亡的政治事业紧密相连
的知识策略( knowledge - strategies) 。 后殖
民研究 寻 求 尊 重“他 者 ”的 证 据,关 注 暴
力、人民 ( 或并非人民的 ) 运动 ( 这种运动
是由发起者自己来界定的 ) 、被殖民者的
反抗和串联、殖民者的颠覆和暴行,以及物
质、观念和人的资源在多重方向和空间中
的流动和文化变迁,而不是历史目的论和
均质化的宏大叙事。
些什么? 在分散的章节或通篇著作中,寻
找其他———可能是或已经是———殖民主义
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中心主义的、东
方主义的作者 ( 可以是马克思、他的合作
者,或者他之后的任何人 ) 究竟意味着什
么?
事实上,我们并非寻找一个后殖民主
义的马克思,就算存在这样一个马克思,他
也只是广袤时空中的一个点。我们试图寻
找的是更令人感到意外的马克思,他在困
惑、不确定性、需要冒着说错或被误解的风
二、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
险来表达观点等方面与我们没有多大差
别。像我们一样,这个马克思在某种程度
上是语言的囚徒,更确切地说,是传播经济
学( the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中必要
的通用语言的囚徒。除了对不同的人意味
着不同的事物,马克思正在引导我们探讨
历史的而非当代的思想传统,并且其使用
的语言也不是英语 ( 而主要是德语 ) ,是翻
译者根据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有选择的过
滤。这个马克思是不确定的、不可判定的、
开放的、多义的,( 有时并且在表面上 ) 可
能是混乱的、矛盾的、令人迷惑的,令人迷
惑这一点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 不过,马
克思至少是令人兴奋的。
关于马克思再造或论述殖民主义的话
语,存在着很多争议,这种话语是全球资本
主义的帝国工程推进的中介。 但是,这里
的目的不是去寻找一个“真实的 ”后殖民
主义的马克思,而是去寻找对一种过于为
人们所熟悉的和教条化的形象的替代方
案。传统的马克思是被评论者塑 造 出 来
的,他们通过预先“知道 ”那里有什么可以
让我们发现,从而控制我们的阅读,但是本
文的要义是要重读马克思,从而获得意外
发现和多义性解读,特别是评论者未经深
思而据以推测的那些二元概念所引起的关
于马克思的判断: 欧洲中心主义、种族中心
主义、东方主义、西方化。 因此,寻找后殖
民主义的马克思———如果存在这样的马克
思的话———就包括寻找当代后殖民主义思
想的主体或者当代主体的位置,据此,我们
可以判断马克思是不是后殖民主义的,当
然,还要把时间过程和习俗的变化考虑进
去。最后,英语学术界的马克思研究还涉
及一个我们本身的问题: 我们之中谁是后
殖民主义的、非欧洲中心主义的、非种族中
心主义的、非东方主义的? “我们 ”之中的
某人如何以这样的视角进行写作 ? 他会说
— 60 —
这个马克思与我们过去习惯的马克思
很不一样。过去绝大多数的评论都在寻找
一个确定类型的人或思想家。评论者确信
马克思拥有坚定的信念,确信他在反复陈
述这些信念,确信有关他的著作发生了显
著变化的解释只具有有限的价值,确信他
是坚定的教条主义者。这也适用于那些富
有同情的评论,这些评论的目的是根据上
下文的语境比马克思更清楚地呈现他的观
点,但又以一种相当例行公事的和“已经
被领会 ”的方式来呈现。 通常,这种话语
尽可能地再造出人们熟悉的内容,以加强
理 论 前 沿
任何新事物与标准叙事或可靠叙事之间的
匹配。这种“匹配 ”通常成为真理的主要
甚至唯一标准。
我们对马克思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
这种对马克思思想的叙事决定的,这种叙
事的“意义 ”体现为人们对其学术和政治
观点的接受,而不是“文本中 ”的内容。 当
然,这种接受产生于最初的传记 ( 在马克
思那里是自传 ) ,并成功地再造出人们熟
悉的内容,并且继续进行调整和通俗化。
这一情况并不局限于或独存于评价马
克思以及其他思想人物的悠久传统中 。总
体上看,我们希望评论者可以解决困惑、消
除歧义,而不是制造困惑和歧义并使它们
保持开放性。我们希望以一种积累的方式
从已知前进到未知,获得进步。 我们希望
存在差异和分歧,甚至公开表现矛盾,但是
它们实质上是评论者而非主体的差异、分
歧和矛盾。主体,例如马克思,一般是以一
种共时性和目的论的方式被考察的 ———这
种主体拥有业已形成且人所共知的观点
( 成熟时期的观点 ) 。 在这种具有共时的
确定性 ( synchronic certainty) 的隐喻中,评
论者还提供了另一种隐喻,即在明确表述
差异的同时也消除了差异: 发展性的叙事,
描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小说,展现年轻人
热情和老年人觉悟的发展轨迹。这种曲线
式的发展通常以阶段或时期来明确表述,
展现出一些持续变化的标记,正是这种明
确表述提供了大多数思想传记的叙事驱动
力。也正是通过思想传记,我们获得了关
于马克 思 及 其 思 想 的 知 识; 见 证 了 以 赛
亚·柏林和 ( 他的学生 ) 麦克莱伦关于马
克思的观点在欧洲英语世界的中心地位 。
当然,使某个主体的思想“知识化 ”还
存在其他方式,比如,关于斯大林的短期课
程,红宝书及其他初级读本,耸人听闻的入
门 小 册 子 或———不 带 成 见 地 说———“傻
瓜”读物,还有参考书、网络资源和标准教
科书。但是,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关注的
是学术评论,而学术评论是由期刊杂志、出
版者、印刷媒体和其他编辑机构建构出来
的———也是这样被认可和宣传的———以使
马克思在无数的思想巨人中保持自己的同
一性。
因此,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不是来自
马克思本人,而是来自我们,我们认为马克
思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当然,马克思
在一生中写了大量信件,其中一些是与那
些提问者的通信,有时他会以惊人的篇幅
作出答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的通
信集记录了相当多的人名,他们主要 ( 或
者只是 ) 以这种方式为我们所铭记: 路德
维希 · 库格曼、约翰 · 施韦泽、弗里德里
希·波尔特、威 · 白拉克、彼得 · 拉甫罗
夫、尼古拉·丹尼尔逊、约翰·贝克尔以及
其他很多人。 当然,在普及版本和翻译出
版物中一般出现的是马克思的回复,而非
来自第三方的最初提问。下面是一些有代
表性的段落:
我越来越确信———问题只在于要让英
国工人阶级也确信———,只要英国工人阶
级对爱尔兰的政策还没有和统治阶级的政
策一刀两断,只要英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做
到不仅和爱尔兰人一致行动,而且倡议取
消 1801 年所实行的合并,代之以自由联盟
的关系,它在英国本土就永远不会有所作
为。这是必须做到的,这并不是出于对爱
尔兰的同情,而是基于英国无产阶级利益
的要求。
在印度,不列颠政府面临着的,即使不
是一次总起义,也是严重的麻烦。 英国人
以租税、对印度人毫无用处的铁路的红利 、
— 61 —
国外理论动态·2017 年第 1 期
文武官员的养老金、阿富汗战争及其他的
战争的支出等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
拿走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
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他们每年在
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是
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的
价值,超过六千万印度农业和工业劳动者
的收入的总额! 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
程!
由此可 见,在《资 本 论 》中 所 作 的 分
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社生命力的
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
论据。但是,从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
料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我深信: 这种农村
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
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
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
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
马克思逝世于 1883 年,之后他的所有
著作和文献逐步得到出版。 重要的是,尽
管马克思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是随着这
一进程的推进,这类问题以及具体问题本
身必然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那时起,一个
关于他的生平和事业、工作和活动、观点和
发展轨迹的解释框架被建构起来,这有助
于整理出他被征询的问题以及他的答复的
确切语义。学者和广大公众也用上述框架
考察马克思已面世的著作和传记,依照他
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重要性对这些文献进
行排序。在这个熟悉的框架中,新发现的
手稿的地位高于已出版的著作,甚至高于
经马克思本人审定并推介的著作,而且我
们语境中的“热门 ”话题的地位明显高于
“可靠且经证实的 ”研究,除非存在着强有
力的论据来反对这种研究旨趣的复苏 。而
后者才是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
— 62 —
三、建构性争论
在对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的探寻中,
最初的争论大概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尽管这场争论的根源是 20 世纪早期对
生产方式的解释,但它实际产生于 1950 年
代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因为这对恩格斯
( 在 1859 年提出 )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概
念”非常重要,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
没有使用过的含糊的描述性短语 。这一建
构源于 马 克 思 的《〈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序
言》的问世( 也在 1859 年 ) ,尽管这个简短
而神秘的文献没有详尽地讨论各种术语及
其差异,且在 20 世纪前对其鲜有研究,但
它概述了马克思的一般结论和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四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在 1850 年代
的报刊杂志中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和记
录,当时殖民政治是世界性新闻,尤其是当
时的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正加入到对中
国、印度及其他地区的军事和商业侵略中 。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在 1964 年经典地概括了这种处境:
马克 思 首 先 被 认 为———如《〈政 治 经
济学批判 〉序言 》所显示的———建构了关
于所有社会变革的一般机制…… 《序言 》
甚至没有提到“阶级 ”这个词,因为阶级只
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生产形式的特例,
尽管这个时期会很长。
而且关于历史形式和历史时期唯一的
现实表述是简短的、未经证实的、未经解释
的“社会经济形式的演进时代 ”的名单,即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
义的”,其中最后一种经济形式是最终的
“社会生产过程的对抗形式”。
理 论 前 沿
与《序言 》相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
纲》中的“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 ”一节更
为基本,也更为具体,尽管两者在严格的意
义上都不是“历史 ”,从一开始就讲清楚这
一点很重要。 一方面,通过运用黑格尔的
辩证法……这部手稿试图在社会革命的分
析中发现关于任何一个主题的辩证的或令
人满意的理论的任何一个特征,尽管是以
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为基础 。
“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 ”力图以最
一般的形式系统阐述历史的内容 。这个内
容就是“发展”。
西方殖民主义始于西班牙征服美洲,
1493 年,西班牙和葡萄牙设立划分领土的
教皇子午线,葡萄牙声称对子午线以西的
领土拥有主权。西方殖民主义从来不缺少
争议,但从全球的角度看,它是欧洲强国的
工程。可是,这种常见的观点忽视了中国
和其他帝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实施的工程,
这些工程比“地理大发现时代 ”要早好几
个世纪。因此,殖民主义是西欧商业和军
事的冒险故事,它把传统元素中的领土扩
张与“黄金之城 ”、掠夺和战利品联系在一
起,并把它投射到在技术和道德上居于次
等地位因而需要基督教和重商主义的人们
身上,我们也可以在旅行者的故事中看到
类似的故事。 正如人们所认为的,走在这
条路上的一些人天生只能做奴隶 。他们因
此被当作商品化的劳动力进行买卖,而不
是作为人获得报酬和保护,纵使只是在有
限的程度上也是如此。
当马克思在 1840 年代开始研究政治
时,他最初关注的是欧洲后封建制度的法
律状况和政治状况,尤其是德意志各州和
公国的情况。 他认为,与重商主义的和制
造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处于发展初
期的法国和比利时相比,德意志相对落后。
通过这面透镜,他考察了 200 年前的殖民
主义,因而在最开始时就抹除了、或者至少
是边缘化了其他社会形态。这至少在政治
热点问题上部分地反映出一种观点: 马克
思和他的朋友们把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
和俄罗斯帝国看作政治反动派,它们充斥
着宗教和堕落,为了支配世界上有待发现
的地区的利润、贸易保护、宗教和文化进行
最新的殖民竞争。这种观点也部分地反映
出考察陌生事物的难度,尽管马克思想要
这样做: 大多数思想资源———例如黑格尔
和孟德斯鸠的世界历史理论、斯密和魁奈
的世界经济学———只是建构在真理的有限
范围内,殖民冒险和教化任务只有在这种
真理的有限范围内才有意义。 当然,这并
不意味着所有这些思想家拥有整齐划一的
观点。
在判断马克思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时,
需要充分考量的不仅是他的政治和思想文
本( 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可以认识它 ) ,也包
括这些文本在那个时代对这些事物究竟有
多少认识,可能清楚而合法地传达了什么
观点,以及研究与众不同的事物存在多大
的困难。毕竟,在 1840 年代马克思的世界
中,认识前中世纪世界的主要权威是罗马
的历史学家和《圣经 》。 例如,对那些被西
班牙和葡萄牙“发现 ”的人的认知并不被
认为是知识,而是出现在旅行者所记录的
猎奇故事中,这些被猎奇的对象常常不被
视为人类。中国和其他“东方 ”文明,例如
土耳其和奥斯曼帝国,也被如此看待。
殖民主义是一项认知工程,正如萨义
德在 1978 年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这一批判
引发了争议 ) 所指出的。 但是,顾名思义,
东方主义阐明了西方或欧洲中心主义对文
明的“他 者 ”的 知 识 建 构。 依 据 这 种“知
— 63 —
国外理论动态·2017 年第 1 期
识”,“东方”被理解为次等的,但又是神秘
的,比西欧的主导国家更加不文明,并且缺
少工业和技术。当这种东方主义与殖民工
程( 包括领土保护和附庸国的建立 ) 交织
在一起时,并非针对“土著人 ”,这主要是
因为在很多方面被建构起来的东方 ———鉴
于它是反文明的集合———包括了不时卷入
到和西欧国家同样的活动之中的民族和帝
国: 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的奴隶贸易 ,中
东和北非的宗教皈依和领土合并,对安纳
托利亚的军事控制,以及维也纳城门遭受
的占领威胁。对于西欧人及其册封和保卫
的“殖民者”和混血社会而言 ( 或者至少对
于那些殖民事业的自我形象而言 ) ,这些
人当然是“他者”,但并非“东方的 ”。 这些
人的定居点是分散的、非城市化的,不是通
过书面的交流形式进行自我组织的,也不
重视和生产已知的、重要的知识 和 技 术。
因此,马克思所能获得的知识以及充斥在
马克思周边的政治论述完全是东方主义
的。马克思的评论是以受众能够理解的术
语表达的,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同样
不足为奇的是,他不需要探讨统治土著人
的那些殖民者的未来,也不需要详尽考察
中国的早期工业化及之后资本主义为什么
没有得到发展。
但是,将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视为对
全球的地理划分是错误的,因为东方的每
一个地方几乎都有“部落 ”居民,或者杂交
文化和混合的边缘群体,甚至出现在他们
都市空间的内部及交界处。 印度曾是 ( 且
现在仍是) 一个鲜明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
是,一些欧洲群体并不必然与东方或其他
地方的边缘群体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却被
西方用政治术语建构为不同的形象 ,( 通
常是) 基督 徒 ( 或 者 有 时 是 穆 斯 林 ) 和 穷
人。这样,他们就处于欧洲内部,即殖民主
— 64 —
义和东方主义的发源地之中,或者如这一
话语传达给我们的那样。正如赛义德及其
之后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家会迅速指出的,
从西方土地中生长出来的自我形象、自我
理解和自我宣传的政治是在“他者 ”之中
并通过“他者”建构起来的,这些“他者 ”是
东方的和“原始的 ”或“野蛮的 ”,这样,西
方的、欧洲的、基督教的重商主义 ( 包括传
教士和慈善工作 ) 就能够借助自信和残忍
的决心被创造出来并得以推而广之 。
四、回到马克思的未来
某些人 ( 其实是很多人 ) 并非没有怀
疑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 但是,这并非告
诉我们,马克思在任何特定的时期和语境
中也是这样怀疑的。
大多数接受资产阶级宏大叙事———比
如《共产党宣言 》中的著名阐述———的评
论者都会本能地推测,马克思是在黑格尔
的影响下写作的,即: 历史哲学家告诉我们
历史的必然进程,并把这个必然进程看作
某种决定人类个体意志以实现某一目标的
主体或力量。黑格尔的现代化思想就像中
世纪的工艺品,与此不同,马克思显然是工
业化的神父,他使工业化成为现代历史的
重要力量。此外,马克思还令人兴奋地描
述了工业化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向外部的扩
张,它有力地克服了所有阻力,势不可挡地
向前发展。为了建构对人类世界发展的线
性解释,评论者们引用了马克思的新闻评
论,这些评论与黑格尔和那些比较历史学
家相呼应,因为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
正是起源于后两者。 这些段落表明,与基
督教的、工业化的、文明的国家或欧洲的
“白种人”相比,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是没有
历史 的、一 成 不 变 的,并 且 落 后 得 令 人
理 论 前 沿
绝望。
这种阅读《共产党宣言 》的方法源自
一种假定( 可以追溯到恩格斯 1859 年的传
记) ,这种假定认为,马克思并非黑格尔名
副其实的继承者,而是比后者更胜一筹: 他
是一切事物、尤其是历史的解释性和预言
性叙事或哲学的创造者。这种方法很容易
把《共产党宣言 》看作另一部欧洲中心主
义的文献,一种对工业化的非批判性论述,
这种非批判性论述将工业化的源头仅仅追
溯至欧洲,否认西方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
每一个地区的控制、剥削、征服和资源掠
夺,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只是因为
自我利益导致了边缘地区的持续不发展和
经济贫困。
我们可以重读《共产党宣言 》,颠覆上
述方法,或者至少从其他视角来审视这部
著作。 对 马 克 思———作 为 一 个 历 史 哲 学
家———的黑格尔式解读遗漏了《共产党宣
言》中的阶级分析所展现的纯粹野蛮,尤
其是遗漏了马克思所抨击的资产阶级或商
业阶层 在 欧 洲 ( 不 仅 仅 是 在 殖 民 地 和 东
方) 对 生 命、价 值、甚 至 环 境 所 实 施 的 暴
行: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
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
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
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
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
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别
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
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
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
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
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
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
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
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的
职业的神圣光环。 它把医生、律师、教士、
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
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
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
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的可取之处不是作为历史的
载体,而是不自觉地在全世界创造了自己
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 通过取消阶级斗
争,对这一文本和马克思思想的黑格尔式
解读把工业化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而马
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清楚
地阐述全球历史的。 对于他们而言,历史
的意义在于生产出一个在现代工业中处于
不利地位的阶级,这个阶级代表着人类通
过高水平的工业生产力使生活革命化的潜
能,并且是通过他们作为政治主体的力量 、
理性和价值组织起来的。
黑格尔 式 的 解 读 还 遗 漏 了“第 三 世
界”———过去 曾 被 控 制、征 服、剥 削 和 掠
夺———的资源如何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原
因,从而推动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和军事主
义。当然,黑格尔式的历史观从进步的、发
展的文明内部向外审视全球边缘地区始终
落后的、非欧洲的、不文明的、甚至原始的
和粗暴的“野蛮 ”人,因而无论如何都是一
种明确的欧洲中心论,所以被称为“密涅
瓦的猫头鹰”。
因此,基于我们对马克思已经建立起
来的“认知”,评论者们用欧洲中心论来判
断《共产党宣言 》是什么类型的文本以及
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一种对《共产党宣
言》更为微妙的解读不是从黑格尔关于历
— 65 —
国外理论动态·2017 年第 1 期
史、进步和必然性的假定出发,而是从文本
固 有 的 元 素———即 阶 级 斗 争 和 全 球 交
往———出发,将欧洲和工业化视为处于全
球进程之中并通过全球进程进行的建构,
而不仅仅是自成体系的地区和独立发展的
源泉。黑格尔根本不在《共产党宣言 》之
中,《共产党宣言 》并非如过去所说是辩证
的,《共产党宣言 》的话语也不是一种黑格
尔式的超越历史的主体和力量,无论如何,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彻底而激烈地批判过
这种超越历史的主体和力量。如果欧洲中
心论意味着将非欧洲的国家和人类消灭掉
或者边缘化,那么我们很难在《共产党宣
言》中找到它。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 》是
与此相反的观点的来源,或者至少是主要
启示。
五、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使马克思免遭欧
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的诘难,而是
试图将马克思从那种简单化的解读方法中
拯救出来,这种解读方法使马克思丰富的
文本和旨趣被简单化。 尤其令人 恼 火 的
是,问题被拙劣地简化为欧洲中心论与非
欧洲中心论的二元对立,在这种二元对立
中,“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英语世界的人
知道,“什么才可能是非欧洲中心论 ”这一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备受争议的问
题。如果有人以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新
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作为研究主题,那么
至少在那些肤浅的人眼中,他就难以避免
被视为欧洲中心论。虽然有办法可以避免
这种情况,但是设想一个人可以满足所有
批评者是愚蠢的。
与现在相比,马克思在当时只拥有极
为有限的材料,可以使他避免这种情况,尤
— 66 —
其是在 1840 年代。 如果马克思确实犯了
用黑格尔解释中国、其他“种族 ”和文明的
错误,我们就需要仔细考察 ( 在德语、法语
或英语 中 ) 他 还 可 能 接 触 到 哪 些 其 他 材
料,以及他会首先试图对谁做出何种评价 。
这可能比某种线性历史理论的第一步更微
妙和令人关注。 无论如何,他最初的欧洲
中心主义显然出现在大多数早期著作中,
只是因为他所研究的政治并不关注殖民主
义( 当时德意志还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它
没有任何殖民地 ) ,并且阶级斗争和自由
主义革命在当时比之后更具有爆发的可能
性,如最终爆发的 1848 年革命。
就像马克思从思想、经济、政治和社会
的角度考察德意志一样,在我们的研究中,
将德意志的落后视为欠发展是一种颇为有
用的建议。如果我们想要像今天对世界问
题的考察一样,去探究什么是马克思对世
界问题的看法,那么上述观点显示了一种
正确的策略。马克思几乎完全被忽视的早
期新闻评论是针对他所居住的普鲁士莱茵
省封建农民和失业葡萄园工人的,这些新
闻评论既不是田园牧歌也非轻蔑之词 。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型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些
早期的新闻评论中,马克思并没有命令封
建农民和失业工人走进工厂,成为工人阶
级和无产阶级。 相反,他用政治术语将他
们描述为阶级政治的牺牲者 ( 这种阶级政
治被资本家和贵族的财产利益所驱动 ) ,
也描述了他们遭受的苦难和日益恶化的处
境。这个欧洲“发展中 ”地区的处境可以
被描述为一个殖民工程,而统治阶级的活
动可以被看作外国征服者的行为 。马克思
真正描述的是农业企业的孕育,它可能出
现在今天的巴西或任何一个英国 —欧洲经
济体的外围。
桑卡 兰 · 克 里 希 纳 ( Sankaran Krish-
理 论 前 沿
na) 将庶民研究描述为松散的思想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 “现代性作为一个进程是
全球性的和同时进行的,殖民主义和征服
是现代性的构成部分。”这种解读很像《共
产党宣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
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
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
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
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
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
但是,我们似乎并不需要以这种方式
解读这之后的马克思,以一种微妙的方式
探究其中的差别也许令人关注且富有成
效。《共产党宣言 》对于世界而言并非无
足轻重,对于马克思而言也不是 不 重 要。
它是马克思生前为数不多的再版著作之
一,而 且 他 在 1872 年 还 介 绍 了 它 的 第 2
版。下面引用了他著作中的一段评论 :
系的那种看法,是天真得相当出奇的。
就这么结束这场关于一个政治思想家
的讨论也许很奇怪,这位政治思想家因为
他的“历 史 理 论 ”、对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拥
护、对以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坚持、对必然胜利的呐喊而闻名。 但
是,如果那是我们所赋予他的全部,那么也
就是他所呈现的全部。倘若我们把黑格尔
搁置一边( 反对大家认可的评论者 ) ,回归
作为阶级斗争记录者的马克思,那么我们
就会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加生动的形
象。■
[特雷尔·卡弗 ( Terrell Carver) : 英国布里
斯托大学政治学系; 覃诗雅: 北京大学哲
学系]
( 责任编辑 苑 洁)
因此,泰霍夫就“设想 ”我编写了一本
“无产者问答书”。他指的是“宣言 ”,其中
批判了,如果泰霍夫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
“讥笑了 ”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和批判的
空想主义。不过,这种“讥笑 ”却不像他所
“设想”的那样轻而易举,而是需要花一番
力气的 …… 泰霍夫还“设想 ”我“剪裁了 ”
一套“体系 ”,哪儿的话,我甚至在直接为
工人们 写 的“宣 言 ”里,也 抛 弃 了 一 切 体
系,而代之以“批判地了解实际社会运动
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 但是,这样一
种“了解”,既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死板地重
复,也 不 能 像 做 一 条 子 弹 带 那 样 来“剪
裁”。泰霍夫所“设想 ”的、并背地塞给我
的对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关
— 67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