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Fangming Chang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以S市B镇为例

advertisement
2023 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分类号:
学校代码:
密 级:
学
10269
号: 51213500065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Master’s Degree Thesis (Professional)
论文题目: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
分析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 S 市 B 镇为例
院
系:
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研究方向:
社会救助与政策
指导教师:
赵鑫
学位申请人:
讲师
李想
2023 年 5 月 16 日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Professional) in 2023
University code:10269
Student ID: 51213500065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itl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Urban Old-age Assistance
Objects and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 Taking B Town of S City as an
Example
Department/School: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Category:
Field:
Social Work
Social assistance and policy
Supervisor:
Dr. Zhao Xin
Candidate:
Li Xiang
May, 2023
I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摘要
人口老龄化仍是目前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之相关的
养老问题一直以来也备受关注。21 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伴随着
总体基数的增长,贫困老人也不断增多。在学术界和现实实践场域中,倾向于关
注人口中的老年贫困问题,而缺乏对贫困人口老年问题的关注。近几年,农村老
年贫困问题一直以来被广泛讨论,而看似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多方资
源充沛的城市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老年救助对象,由于城乡差异带来的不同,
对于城市老年群体的关注,也会在政策或实践层面提供不同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优
化方向。
基于此,本研究以城镇老年救助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据脆弱性理论视角,引
入养老脆弱性的概念、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以 S 市 B 镇为例,旨在探究当前城
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水平与表现特征,依托客观数据结果并结合访谈资料,
找出客观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从而打开社会工作介入该群体养老问题的“窗口”,实现养老“脆弱性”向养老
“韧性”的转化。
经研究发现,B 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处于中高水平,不同维度和层面
下呈现不同特征。具体来看,养老脆弱性分类在暴露水平、敏感性维度上呈显著
差异,而中等养老脆弱性与低养老脆弱性群体在适应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
个体素质、家庭结构和社会政策保障三大层面的交叉分析来看,身体健康状况差、
带有抑郁情绪、社会参与度低、处于非在婚状态和无子女的老年救助对象,更容
易处于中高养老脆弱性水平。在社会政策层面,三个分类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基本都保持在样本均值左右。
结合访谈资料,本研究进一步得出养老脆弱性表面特征下的深层次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三大因素推动了养老脆弱性的产生,即基础性因素:自身基底薄弱;内
核推动因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外在拉力因素:政策执行与落地存在目标偏差。
三类因素之间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影响,一方能力的减弱,需要另外两环的加持
IV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以实现守恒,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正是在如此动态循环的不平衡中产
生。最后,基于该形成机制,笔者分别从个体、家庭、政策三方面阐述了社会工
作介入策略,以期推动救助社会工作领域的成熟与发展。
关键词:养老脆弱性;老年救助对象;社会工作;社会救助
V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still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facing
urgently at present, and the related pension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Since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aging speed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with the growth of the
overall base, the number of poor elderly people has been increasing.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practical fields, people te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elderly poverty
among the population, but lack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elderly poverty among the
poo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mong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elderly assistance targets
in urban areas with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many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abundant resourc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tention
to urban elderly groups will also provide different practical paths and policy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at the policy or practice level.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takes the urban elderly assistance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index system and analysis framework of old-age
vulner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ulnerability theory. Taking B town of S city as
an example, it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eve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oldage vulnerability of urban elderly assistance objects, and find out the deep-seated reason
behind the objective phenomenon, that 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old-age
vulnerability of urban elderly assistance objects, so as to open a "window" for social
work to intervene in this group's old-age problem and realize old-age ".
Through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lderly recipients in
Town B is at a medium and high level, show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levels. Specificall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old-age vulnerability in exposure level and sensitivity dimensio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middle-aged and low-aged
VI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cross analysis of individual quality, 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al policy guarantee, the elderly recipients with poor health, depression, low social
participation, unmarried and childless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
of old-age vulnerability. At the level of social policy, the three categories did not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and basically remained around the sample mean.
Combined with the interview data, this study further draws the deep-seated
form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age vulnerabil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ree factors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the old-age vulnerability,
namely, the basic factors: the weak base; Core driving factors: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External pull factor: there is a target deviation betwee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landing. The three kinds of factor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bu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weakening of one party's ability requires the blessing
of the other two rings to achieve conservation. The vulnerability of urban elderly
assistance objects is produced in such an unbalanced dynamic cycle. Finally, base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social work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and policy,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Keywords: Pension vulnerability; Old-age assistance object; Social work; Social
assistance
VII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 研究背景 ..................................................................................... 1
二、 研究意义 ..................................................................................... 2
三、 研究问题 ..................................................................................... 3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核心概念界定 ....................................................... 4
一、 相关理论 ..................................................................................... 4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6
第三节 文献综述.................................................................................... 8
一、 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相关研究......................................... 8
二、 关于养老脆弱性的相关研究................................................... 11
三、 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与养老脆弱性的联系 ...................... 12
四、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研究 ...... 13
五、 文献评述 ................................................................................... 14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15
第一节 整体研究架构.......................................................................... 15
一、 研究思路 ................................................................................... 15
二、 研究对象 ................................................................................... 1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7
一、 问卷调查法 ............................................................................... 17
二、 半结构访谈法 ........................................................................... 18
三、 参与观察法 ............................................................................... 19
第三节 指标体系建构.......................................................................... 19
第四节 数据分析策略.......................................................................... 22
第三章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分析 ........................................ 23
第一节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现状 ..................................... 23
一、 样本基本情况 ........................................................................... 23
二、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水平....................................... 25
第二节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特征分析 ............................. 28
一、 三大维度下养老脆弱性分组特征........................................... 28
二、 三大层面下养老脆弱性分组特征........................................... 31
第四章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 37
第一节 基础性因素:自身基底薄弱 .................................................... 37
一、 数据结果:群体共性特征和个体素质特性的叠加 ................. 37
二、 生活“惯性”:养老认知局限障碍 .............................................. 37
三、 过度“期待”:相对剥夺感强烈 .................................................. 39
第二节 内核推动因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41
一、 数据结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缺乏绝对的支持和保障 ............ 41
二、 养老“失望”:家庭养老系统脆弱 .............................................. 41
三、 角色矛盾:养老者在家庭中仍为“施方”而非“受方” .............. 45
第三节 外在拉力因素:政策执行与落地存在目标偏差 .................... 46
一、 数据结果:普遍满意度高,但政策知晓度低 ............................ 46
二、 政策运行“碎片化”现状 ........................................................... 47
三、 政策服务“可及性”不足 ........................................................... 49
四、 政策存在“选择性”实施 ........................................................... 52
第四节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 54
第五章 社会工作应对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策略 .................... 56
第一节 提升个人风险意识.................................................................. 56
一、 打破生活惯性,提升养老规划意识.......................................... 56
二、 重视个人价值,提高社会参与度.............................................. 57
三、 创新养老模式,追求开放状态.................................................. 59
第二节 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性地位 ..................................................... 60
一、 开拓服务视角,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系统 ..................... 60
二、 以智能养老模式弥合家庭养老功能....................................... 62
第三节 充当政策实践的桥梁 ............................................................. 63
一、 整合社会救助系统,打造社会“大救助” .................................. 63
二、 充当政策实践的粘合剂,规避政策服务可及性问题 ............. 65
三、 避免政策的“选择性”实施,扩大政策影响范围 ...................... 66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68
一、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处于中高水平,不同维度和层
面下养老脆弱性水平呈现不同特征 ............................................... 68
二、 养老脆弱性表现特征下隐藏着深层次的形成机制 .............. 69
三、 社会工作应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策略 .......... 71
第二节 研究讨论.................................................................................. 71
一、 未将养老作为整体模块考量................................................... 71
二、 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救助顾问之间存在角色边界 .................. 72
三、 基层救助社工流动性大,服务提供者“鱼龙混杂” .................. 72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
一、 研究不足与反思 ....................................................................... 73
二、 研究展望 ................................................................................... 74
参考文献................................................................................................... 76
一、 中文文献 ...................................................................................... 76
二、 英文文献 ...................................................................................... 80
附录........................................................................................................... 82
附件一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调查问卷 ............................. 82
附件二 访谈提纲.................................................................................. 88
访谈提纲(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 88
访谈提纲(社区救助顾问) .................................................................. 90
访谈提纲(救助社工) .......................................................................... 9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多重压力,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普遍反
映出来的就是养老问题,养老本应该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相辅相承,共同协作
以经营的概念,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在该问题下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具
有贫困和老年的双重特点,在自身条件、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都存在不
足或缺失,因此该群体面对养老压力时存在极大的风险。本研究以 S 市 B 镇为研
究样本,探究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程度以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球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之相关的养老问题一直以来
也备受关注(赵丽琴、崔月彤,2019)。21 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
(伍海霞,2022)。截至 2021 年末,全国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26736 万人,
65 周岁以上人口为 20056 万人,分别占总人口比重为 18.9%、14.2%。可见,我
国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已成为超老龄型国家,相伴而来的是养老问题迸发(刘
艳茹、郭海彧,2019)。与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人由于
机体的退化,身体抵抗力下降,行动能力降低,疾病和功能障碍并存;加之家庭
核心化、少子化的趋势,老年人往往缺乏足够的家庭照顾与关怀,对于风险的刺
激更为敏感。与此同时,老年人所掌握的养老资本还会受到自身素质、代际支持、
社会参与、制度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人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贾
康蓉,2021)。
中国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社会老龄化深度发展的问题,在吸收了西方“积极老
龄化”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了中国本土实践环境,2006 年 3 月,“十一五”规划
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举措。近五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相关
内容,部署了一系列发展型老龄化方针政策。并指出在“全老健康、全民参与、
全面保障”的中国特色框架下,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
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我国社会养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镇居民
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及给付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用较
短的时间就打造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障网(李鹏,2017)。
然而,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贫困老年人的比重也会不断
增长。相关研究也指出,在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持续往纵深方面发展,城市贫
困老人的比重会随之增加(李鹏,2017)。因而,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
尤为突出。值得指出的是,相较于普通家庭而言,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受到个人生
存条件、家庭资源、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应对养老风险时抵御能力不足且
恢复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养老脆弱性特征(赵丽琴、崔月彤,2019)。因此,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理应对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给予更加积极的回应。
这既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
老龄化时代的任务要求(冯杰、郑泓,2018)。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当前国内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主要集中在养老方式选择、养老
需求、养老满意度层面,更倾向于结果导向,从全局视角对救助老人养老问题的
关注不足。然而,养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理清现象背后的底层机制,
才便于社会工作者找准要点,进行切入。因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探索城市
低保老人的养老脆弱性现状及其形成机制,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来讨论城市老
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并试图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从
而为我国养老保障政策的完善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对于目前养老
方面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另外一个层面,本研究可以有效弥合当前养老脆弱
性研究在地域方面集中于农村地区,在内容方面聚焦于现状分析的问题,拟采用
更加多元、综合化的视角来分析该群体的养老成因和发展趋势,这对于完善和创
新当前我国的养老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第一,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
龄化背景下的基本和核心任务,是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社会工作在介
入养老问题一直发挥着“嵌入式”的角色作用,本文从更为系统的层面,了解城
镇老年救助对象所面临的养老脆弱性风险,不仅有利于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也
拓展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场域,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第二,城镇老年救
助对象同时带有贫困和老年双重身份,两种因素互相影响,使得该群体在养老问
题上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探究其养老脆弱性程度及其成因,更有助于对症下药
采取措施,明晰服务对象当前所处的养老困境,是社会工作有效介入这部分老年
群体养老问题的前提条件。最后,宏观层面上,以社会工作的方式架起政府与受
助者之间的桥梁,维护好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权益,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平等配
置,缩小城市老年家庭间的福利差距,创建更加和谐稳定、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三、
研究问题
根据上述的研究背景,笔者发现虽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多
方资源充沛,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需要救助的老人,并且该群体的养老问题没有
得到重视,因此本文以城镇老年救助群体为考察对象,依据脆弱性理论视角,引
入养老脆弱性的概念、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力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城镇老
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程度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影响?有何表现?2.
该群体的养老脆弱性是在何种运行机制下产生的?各作用因素间存在怎样的互
动关系?3.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应对城市老年救助群体的养老脆弱性问
题,实现该群体脆弱性向韧性的转化?
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
相关理论
1. 脆弱性理论
脆弱性理论最早由芬曼在其依赖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围绕脆弱性
本身的概念、“恢复”能力以及国家应承担的责任三个方面构建其理论体系(朱
圆,2017)。脆弱性概念并不是芬曼首创,其最早起源于自然灾害领域,用来描
述环境当中的脆弱性,后逐渐发展至生态环境、经济金融、公共管理和社会科学
等领域中,不同领域对其的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测量的方式也不尽
相同(胡宏伟与蒋浩琛,2020)。芬曼在其研究中强调了每个人都具有脆弱性且
持续在人生各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体当中呈现出差异性。与之相对,每
个人在受到侵害时都拥有复原能力,该能力强弱取决于个人社会资本的持有量
(Martha Albertson Fineman,2008)。芬曼表示正是因为人类普遍具有脆弱性,
就更加不能忽视国家政府机构的责任,从更为结构化和制度性的角度来缓解社会
个体的脆弱性(Martha Albertson Fineman,2012)。随着脆弱性理论的延伸和
发展,其理论内涵扩展到了更具象化的层面,对于脆弱性的抵御也从国家制度层
面,发展到了社会、家庭、自身等多维度的应变体系。
尽管各领域没有就脆弱性的概念界定达成一致,但相关概念均强调了面临风
险、抵御风险能力两个方面。在社会科学领域,脆弱性被赋予了贫困的内涵,经
常应用于贫困相关研究中,以补充仅仅用货币标准定义贫困的不足(黄承伟等,
2010),于是出现了贫困脆弱性的概念,运用预期贫困脆弱性(VEP)、低期望
效用脆弱性(VEU)和风险暴露程度(VER)三种测算方法,用来识别贫困、理解
贫困。后来从贫困脆弱性的指标建构中,发现单单强调某一方面的脆弱性是不完
善的,因为脆弱性是经济、社会、自然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的综合产物。从脆弱
性的角度来考察贫困这一概念,可以更具动态性、前瞻性地分析某一群体的贫困
成因和发展趋势(胡宏伟与蒋浩琛,2020)。
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除了贫困群体外,老年人是具有显著脆弱性的弱势群体,因此以老年群体为
研究对象的脆弱性研究涉及到生理健康、社会环境、政策需求等各个方面,以此
提出了健康脆弱性、生计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养老脆弱性等核心
概念。晏月平等对独居老人的多维健康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估后发现,独居老人遭
遇最严重的问题是情绪抑郁,精神健康亟需被关注(晏月平等,2022);张永奇
则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究对贫困农户健康脆弱性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社会资本的
数量与质量的健康扶贫差异提供了合理解释(张永奇,2022)。解垩运用中国健
康与营养调查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研究证明地域、户主特
征、家庭变量对经济脆弱性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解垩,2014)。另外国外学者
Melissa 利用社会参与、社会支持、活动参与度等来衡量老年人的社会脆弱性,
强调关注女性老年人脆弱性的重要价值(Andrew Melissa K,2018)。
在阅读了有关脆弱性视角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多数脆弱性的研究大多基于大
样本数据,除了对脆弱性的内容细化讨论外,也有学者进行横向地域空间格局的
特征分析,如曾通刚等运用地理学方法,发现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指数呈现东到
中到西的阶梯式递增趋势(曾通刚等,2019);胡宏伟横向对比城乡低保家庭老
人和普通家庭老人,发现我国困难家庭老人脆弱性呈现多维性、系统性、结构性、
二元化特征。还有的学者从纵向时间维度分析了脆弱性的发展趋势,甘晓成基于
中国 31 个省份 2014-2019 养老保障事业的相关数据,证明了我国养老脆弱性的
整体水平有所改善,并且地区之间的差距均在缩小(甘晓成等,2022)。
本研究对于脆弱性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理念上的运用,笔
者认为老年救助对象的脆弱性被嵌套在更高层面的家庭脆弱和社会脆弱中,政府
或社会有责任提供结构化的支持,包括完善政策内容、优化政策实践路径、引入
社会力量等,只有建立多元、综合的应变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养老困
境。其二是扩展领域上的应用,本研究聚焦于养老脆弱性研究,旨在运用相关指
标体系,揭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现状、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构建社会
工作介入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服务模式,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章节中重点介绍。
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根据国务院 2014 年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上海市社会救助条
例》的相关内容指出,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难的
公民,给予物质接济和生活扶持,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制度形式。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了实施办法,虽在政策细节方面结合了当地的经
济、社会、文化因素,而存在判定和分类方面的差别,但是大多都会评估个人及
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困难,分类给予相应的救助帮扶。截止今年 2 月底,上海
市全市社会救助对象共计 107.58 万人,依然占据较大的基数(上海市民政局,
2022),加之上海老年化浪潮席卷而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兼有“老龄”和“贫
困”双重因素,仍是有研究基础和价值的群体。本文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定
义为居住在城市社区或村庄,拥有当地非农业户口,年满 60 周岁及以上,因伤
病、低收入、无人供养等原因而享有政府所提供包括资金、实物和服务在内的政
策保障,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老年贫困人口。
(二)养老脆弱性
养老脆弱性是基于脆弱性衍生出来的概念,起初对于养老脆弱性的界定大多
反应一维视角,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将脆弱性看作个体或群体暴露于风险中的可
能性;其二,将脆弱性看作个体或群体遭受风险侵害的程度;其三,脆弱性是指
个体或群体可抵御风险的能力(于长永与何剑,2011)。后随着跨学科领域理论
的融合,脆弱性的界定也从最早的单一维度概念发展到了多维概念的合集,应该
包含以下三层含义:(1)系统、群体或个体内在具有不稳定性。(2)该系统、
群体、个体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变化比较敏感。(3)在外来风险的胁迫下,该系
统、群体或个体易遭受到侵害,并且难以复原。
据此,本文将养老脆弱性界定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暴露于内外部环境风险中,
根据自身功能和状态的差异,利用现有资源对养老风险作出反应后,个体所表现
出的受到侵害的程度。因此,养老脆弱性可以理解为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
力三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当养老脆弱性为正数时,说明暴露水平和敏感性
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水平较高,且适应能力不足以抵御风险,受侵害程度较大;反之,则说明适应能
力高于风险暴露水平和敏感性的影响,暂时处于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笔者将
进一步阐释其概念内涵。
(1)养老脆弱性中涉及三个主要维度。暴露水平指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受到
内在家庭风险和外在自然与社会风险影响的概率,相应指标下风险事件发生的频
率直接影响暴露水平的高低。敏感性则指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变
化程度,如果生理、心理等状态变化程度越小,则说明个体敏感性越低,在应对
养老风险时就会越稳定。适应能力指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抵御多重风险以及从中复
原的能力,适应能力作为拉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或者加深个体养老脆弱
性水平。
(2)从三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来看,各维度在不用个体系统中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呈现动态互动机制。其中暴露水平反应了潜在脆弱性,敏感性体现了自
身的基底脆弱性,而适应能力则展现了现实脆弱程度。三个维度划分了不同的评
价层次,从更具象的脆弱性角度出发,搭建养老脆弱性的过程机理。
图 1-1 养老脆弱性的概念内涵
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特征研究
城镇老年救助救助对象之所以能够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成因多元、
就定复杂、政策差别大外,也包含其自身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集中反应其在多
领域都面临挑战和存在服务需求的可能。
(1) 健康状况不佳,存在多维健康风险
在很多有关的定量研究中,笔者发现人口结构方面,50 岁以上群体占城市
低保对象的绝大部分,并且面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伴有常见慢性病、心血
管疾病或者先天性残疾,除了生理层面外,低保老年群体还存在焦虑、消极、悲
观、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从而进一步衍化为非理性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
的发展造成威胁(覃朝晖等,2010,2011)。
(2) 家庭问题突出,未婚、离异人数相较于其他人群明显更高
有研究显示城市低保对象长期生活的家庭人数以 0、1、2 居多,未婚、离异
的人数相较其他人群明显偏高,说明很多老年低保对象处于单身、独居的状态(卜
长莉,2019),缺乏稳固的家庭结构,因此城市低保家庭常常存在亲子关系不良、
日常照料缺失、代际支持薄弱等问题。
(3) 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而单一,社会融合度低
老年救助对象的强关系主要依靠于亲属以及有限的同事朋友关系,导致了其
人际交往关系的狭窄和固定(李正东,2018),再加之正式支持刻板,非正式支
持单一以及个人欲望低下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城市老年救助对象局限于自我空间,
社会支持水平偏低,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突破现状(周守祺,2018)。
(4) 社会文化环境对比强,话语建构指向性单一
相较于农村低保群体,城市低保群体所置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增强了其对比度,
城市群体间的落差感会加速结构性压力的产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导致心理
上的失衡(李亮,2020),在社会性话语建构层面多为“贫”,即集中于物质需
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要的满足,而非“困”,即个人能力、价值观念的提升(苏文帅等,2019),使
得当前政策、服务都更趋向于物质经济满足,而忽略了非物质性的价值引导。
(5) 福利依赖性强,脱贫难度大
福利依赖问题长期以来是城市低保制度显著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贫困老年群
体对于国家福利的依赖更强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慈勤英等,2018)。具体反映
在物质经济层面,大部分低保老年人口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低保救济金(谢
才勇,2020)。并且由于该群体本身个人资本有限,身体功能衰退,再就业困难,
想要该群体实现完全脱贫的难度大,因此在养老问题上,该群体也会呈现出福利
依赖性强的特征。
(二)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状况研究
从上述群体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在个体、家庭、社会等方
面均存在脆弱性风险表现。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的转型,家庭出现规模小
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和少子化等现象,加之外来风险,依靠家庭提供全方位的
养老保障已不可能,出现了养老方式从家庭向社会的让渡(慈勤英、宁雯雯,2018)。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提倡“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
式,并引入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力图建设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的养老保
障网络。
阅读相关文献后,不同学者对于这四种养老方式之前的概念区分有较大分歧,
但依照服务来源和服务场所两方面来划分,当前主流的养老方式主要可分为四大
类: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四种类别间呈现“和而不同”
的状态(陈伟涛,2021)。但在大多数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中,并不会具体区分
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
养老这三种形式的选择性问题。较为常见的研究是以不同地区为例,针对养老方
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卢珊等人对辽宁省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进行
数据抽样并分析,得出该地区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
且受到一般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卢珊等,2020)。刘堃等人则从子女视角出
发,探讨子女为父母选择养老方式的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家庭的子女仍然比较
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认可和尊重传统居家养老的模式(刘堃等,2021)。在农村居民的研究中,虽然
受到代际空间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影响,农村社会化养老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提
供了丰富的养老资源,但是经调查发现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养老方式
(尚青松,2022)。胡斌等人在独居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选择研究也证实了空巢
老人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其次倾向于社区养老,最后再是机构养
老(胡斌等,2018)。综上所述,不同省份、不同居住地、不同老年群体受到传
统“家”文化的思想,仍然主要以家庭养老的形式为主,其次会选择社区所补充
的养老服务,如社区日照服务,机构养老则是最后选择,对于城镇低保老人来说
也不例外。
但期望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家庭养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类型与正式养
老相辅相成,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供养方面仍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对于城镇低保老人而言,虽然家庭仍是首要的养老支持来源,但其所掌握的家庭
养老资源却非常受限,排除收入来源单一、赡养压力大、代际支持薄弱等基础特
征外,我国学者李鹏指出城市低保家庭对家中老人养老经济支持与家庭经济决策
存在显著的零和博弈,即在老人养老经济投入和最低生活投入中,家庭决策者会
减少家中老人养老的经济支持(李鹏,2017)。国外学者 Goodger 提出在现代化
进程中,子女能够通过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从而对父母
的依赖性弱化,进而影响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对于其的经济赡养动机不
断减弱(GOODGER B,2000)。也有学者依据定量调查结果,指出对于城镇老人
而言,社会养老的引入不但会弱化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还会挤出子女对老人
的经济供养(刘一伟,2016)。这点在农村低保老人身上同样存在,韩华为基于
2015 年的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农村低保会显著挤出子女对老年受助者的代
际转移(韩华为,2020)。
在上述家庭养老弱化的大背景下,制度性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补助、医疗
保障等正式支持,对老年社会救助群体的养老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社会养老在政
府制度方面主要供给三项制度,分别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前两项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
1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度,需要缴纳费用,并满足相应的缴费年限,对于老年救助群体,可能并不具备
相应的能力或不满足相应的条件(李鹏,2017),从而导致大部分老年群体只依
靠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但是,低保制度瞄准的是整个家庭,而家庭中的
每个成员的生活边际成本又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年人医疗花销大,在经济支出上
面临巨大的压力。也是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的根本问题,城市低保老年群体选择社
会养老服务项目非常局限,一方面救助对象负担不起高额的机构养老费用(阳义
南,2021),另一方面该群体所居住的社区大部分都不配备日间照料、家庭支持
服务、医护康养等相关社区养老服务(邓大松,2021)。因此,对于城镇老年救
助对象而言,社会养老的重点依然更聚焦于经济帮扶、依旧依赖于居家养老模式。
二、
关于养老脆弱性的相关研究
养老脆弱性是由脆弱性细化出来的概念,所以在有些测量指标上存在明显的
交集。当前关于养老脆弱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宏观现状进行测度,比较常见的是从
人口学因素、家庭、社区、经济、社会层面进行量化数据收集与分析。
国内现有研究在人群选择方面多以农村地区为主,如徐洁等人对安徽农村地
区进行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脆弱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范围,且呈现高龄、
低教育水平、低生活自理能力等特征(徐洁等,2019)。在养老脆弱性的评估主
体上也有所不同,刘佩等人从家庭实施主体出发,将家庭养老脆弱性与养老保险
参保率进行相关分析;肖晓华等人对机构养老脆弱性进行描述分析,为提供机构
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肖晓华等,2020);张磊等人则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出
发对其脆弱性评估,找出薄弱点并进行优化(张磊等,2020)。另外在指标体系
建构上也有所差异,像赵丽琴基于“敏感性-应对能力”脆弱性分析框架,从微
观视角来构建老年人养老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敏感性指标包括身心健康状况、社
会活动情况;应对能力分为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等二级指标(赵
丽琴,2019);甘晓成将敏感性更多聚焦于人口和经济指标,以及用医疗、财政、
养老等宏观领域来测量老年人的应对能力;徐洁则基于 IPCC 提出的“暴露水平
-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该研究在敏感性和暴露风险部分与其他研究相差
1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不大,但主要通过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来衡量
个人适应能力。本研究主要参考“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分析框架,根
据城市低保老人的实际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化,并运用该指标体
系分析当前城市低保老人的养老脆弱性现状,归纳整理老年受助者自身、家庭养
老及社会政策支持层面的影响因素,在理清自身和家庭层面脆弱性的同时,找到
政策内容与实践层面的差异,是本文运用养老脆弱性概念的关键所在。
三、
关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与养老脆弱性的联系
从上文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和养老脆弱性的相关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城
镇老年救助对象在个人层面同时兼具贫困和老年双重问题(慈勤英等,2018),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贫困研究的趋势来看,相较于之前的绝对贫困,
使用相对贫困来衡量群体的贫困状态已经是主流趋势,部分学者认为只采用收入
相对贫困线作为测量指标,不仅没办法统一标准,而且衡量其他致贫因素影响,
导致治理效果不良(向德平、向凯,2020)。因此,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多
维贫困体系,即用多项指标来测量贫困,除了“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关注“困”
的社会维度(王小林、冯贺霞,2020)。可见当前对贫困的衡量也被嵌套在更多
维的系统中,这与养老脆弱性分析体系的本质是相同的。贫困导致该群体在医疗
资源获取以及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购买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有研究显示虽然当前
老年贫困主要分布在农村,但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多,城镇地区会暴露出更多的贫
困问题(刘佩、孙立娟,2022);反之,该群体又因为自然老化,出现更多老年
问题,如患病率升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问题加深等,导致家庭经济开支
大但来源少,养老保障作为这部分人群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作用于反贫困
干预,增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持续脱贫能力。综上所述,该群体在贫困与老龄
化两个方面处于一个相互影响的闭环之中。因此,在老年贫困率升高(高晓路等,
2020)、自立养老不足、家庭缺位和高福利依赖背景下,探讨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的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1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加之当前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讨论,学界还没有明确的阐明,
但有学者通过对比了城乡低保老人之间、低保家庭与低保边缘家庭以及低保家庭
与普通家庭的多维脆弱性后,发现在暴露风险、抵御风险能力的内生性维度上,
低保家庭老人要显著低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家庭,表现出显著、系统的多维脆弱性
特征,并强调单一依靠经济贫困维度并不能全面、系统、充分地反映该群体面临
的多维脆弱性(胡宏伟等,2020),应该转向多元综合内容,这其中与城市低保
老人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养老问题值得引起各界的重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低保群体具有养老脆弱性的特征,但鲜有研究对于
城市地区老年救助群体养老脆弱性进行讨论,虽然这部分老人看似有比农村贫困
老人更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多方资源更为充沛,但通过现有研究的梳理,笔者发
现该群体同样存在着自理养老能力差,家庭养老弱化和养老保障缺位等问题。与
此同时,城市老年人面临更高的医疗开支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且他们在脆弱性形
成的成因上也具有特殊性,这些都有可能在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养老风险,从而
增强了对其养老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四、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研究
当前社会工作对社会救助对象的介入多是基于“问题视角”,提出针对性改
善的方案、模式和策略。经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对于社会救助对象的研究重点集
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与就业领域相关,比如如何提升就业意愿、采取何种
就业帮扶等。第二,与福利政策相关问题,比如福利捆绑、福利依赖、准入门槛
限制、制度优化路径等。第三,社会融入和社会支持方面,比如构建包容性社区、
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第四,心理服务领域,比如福利污名、相对剥夺感、危机
心理干预。对于城镇老年救助群体的讨论多是融入整个救助群体的研究中,或集
中于微观服务层面,多以案例、干预类研究为主。
从社会工作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上来看,比较常见的研究是社会工作介入某
一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角色定位、策略研究。如梁兵提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政
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有利于缓解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梁兵等,
1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022);常广财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当中所发挥的专业优势以及优化策略
(常广财,2022);卞文忠结合服务实践,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
行梳理及经验总结(卞文忠,2021)。在更为微观的方面,社会工作的相关学者
也会对养老机构中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生活质量、志愿服务路径等问题进行探
讨,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其养老需求。
综上所述,纵观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当前的分析模式有三大弊端。其一,当
前社会工作领域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研究多从“救助”的角度出发,即因其
救助属性,产生了哪些问题和现象,从而抑制了发展性思维。去掉救助对象的身
份标签,他们更是老年人,一般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对于该群体来说也存在,
甚至更突出。其二,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更多倾向于新型养老模式的融入与探索,
而这部分探索更多针对的一般老年人,缺乏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综合讨论。其
三,很多研究的前提默认了救助带有养老属性。但从两者的概念上来看,是有明
显的区别的,救助无法兼容养老的特殊属性,也没有办法完成养老的功能,如何
将救助和养老更好地融合,系统地看待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就显得格外重
要。因此,本文引入养老脆弱性的概念,可以从该群体特征出发,具象化地说明
该群体的养老困境,从而推动社工实践。
五、
文献评述
文献回顾了有关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群体特征、养老状况和社会工作针对该
人群和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指出了该群体当前面临诸多养老领域的挑战,并且
针对这些风险挑战,现有研究提出了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实践路径。在养
老脆弱性方面,现有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其测算了不同
人群的养老脆弱性,从横向、纵向的时空概念到城乡之前的对比,为国家、政府、
社会介入不同人群的养老问题提供了参考。
通过阅读并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归纳了三点不足:第一,现有研究多关注人
口中的老年贫困问题,但缺乏对贫困人口的老年问题的关注,这两者的区别非常
大,决定了我们实践的侧重点。老年低保群体其脱贫的几率相较于中青年人群要
1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低,但其面临的养老风险却相较普通家庭老年人更高,因此对于该群体养老问题
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当前对于养老脆弱性的研究多以农村地区为主,对
于城市老年救助群体关注少,其由于城乡差异带来的不同,对于城市老年群体的
关注,可能会在政策或实践层面提供不同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优化方向。第三,社
会工作对于养老方面的研究,多以具体的养老服务形式出现,缺乏对某一具体人
群的系统讨论,而在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方面,多侧重于需求分析,以案例类或
干预类的研究形式阐述,聚焦于微观实践领域,缺乏宏观政策实践方面的研究。
养老脆弱性区别于需求分析框架,可以以更多维的指标体系,全面评价目标群体
的现状特征,给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当前研究已充分证实城市老年低保
群体具有养老脆弱性特征,但鲜有研究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比如程度的分级、
脆弱性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策路径的讨论,本研究希望通过实证分析,对以上几点
问题逐一进行回应。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整体研究架构
一、 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框架,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暴露水
平-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养老脆弱性评价体系,以 S 市 B 镇为例,设计发放问
卷,描述当前城市老年低保群体养老脆弱性程度和表现,重点分析自身素质、家
庭功能和政策层面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形成的影响。本研究的具体分
析思路如下:
首先,对城市低保老人养老脆弱性的分析,其中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
析。描述分析部分主要呈现人口学变量、B 镇养老脆弱性程度。运用方差分析和
1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交叉分析,根据所得分类,分别对比三个宏观维度层面的分组特征,并进一步将
指标细化讨论,总结显著影响养老脆弱性的关键变量。
其次,根据上述定量分析结论,结合救助对象、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和街镇
社区救助顾问的定性访谈资料,分别探究关键变量特征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作用
于养老脆弱性的过程,以此来呈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最后,根据上述的实证分析,从养老者自身、家庭和政策实践出发,一方面
聚焦于政策层面提出倡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
引导社会加大对城镇救助对象的关注,以实现养老脆弱性向韧性的转变。
图 1-2 研究思路
1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借助 B 镇政府委托给专业社工机构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来开展
调查,以 B 镇年满 60 周岁,并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社会救助帮扶的老年贫困人口
为调查对象。该项目设立之初,旨在精准了解并综合评估该镇困难群体,特别是
特困供养对象、重残无业对象、低保或单人保的生活实际与救助需求,打造陪伴
式、长效式、全程式的救助帮扶。但根据该项目的前期走访排摸和 B 镇民政部门
所提供的名单显示,该项目所辐射到的人群绝大部分为老年救助对象,说明该镇
老年救助群体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多方面的风险,具有养老脆弱性的潜在表现,
因此笔者选择该镇老年救助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 研 究 采 用 阐 释 序 列 的 混 合 研 究 方 法 设 计 ( 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即先通过量化研究确定大致的类型和方向,再通过质性研究进行深入
解释。首先,通过量化的方式,参考“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养老脆弱
性指标体系。操作化各级指标并设计问卷以探究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
弱性水平、现状特征。在了解其养老脆弱性的表现后,本研究利用定性研究的方
法,通过半结构访谈的形式,针对救助对象、救助社工及社区救助顾问等三类群
体进行深度访谈,探究该人群在自身素质、家庭功能和政策实践层面影响养老脆
弱性的形成机制。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法为以下三种方式:
一、 问卷调查法
基于文献和前期的实践经验,笔者初步拟定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根据该领
域救助社工和老师的意见修改后,形成终稿并进行正式发放。本研究完全抽样了
B 镇 132 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通过项目服务过程向救助对象发放问卷,但考虑
到被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可能会由于文化水平、认知状况以及身体情况等原因而
1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存在填写问卷的困难,因此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和其他社工采用结构式问答
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向符合要求的老年救助对象进行
调查,由我们代理填写。依托 B 镇的服务项目,笔者事先对项目内的社工进行一
对一的培训,就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内容、每个板块对应的指标、提问方式等方面
进行说明,以便其更好的向被调查者解释,避免因主观理解错误而产生数据偏差。
二、 半结构访谈法
本研究运用半结构访谈法分析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总
共选取了 8 位高养老脆弱性水平的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其中低保 4 名、特困供养
2 名、重残无业 2 名),3 名社区救助顾问和 2 名救助领域社工为访谈对象,以
归纳该人群自身素质、家庭养老功能以及社会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影响因
子又是如何作用于养老脆弱性。笔者运用 Nvivo 软件对三类访谈资料进行梳理,
结合现状描述部分的内容,从而为社会工作介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策
略提供思路与证据。访谈过程均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在征求访谈对象和
机构同意后进行匿名化公开处理。
表 1-1 访谈对象编码
访谈对象编码
性别
访谈对象类型
JZDX001
女
低保救助对象
JZDX002
男
特困供养救助对象
JZDX003
男
低保救助对象
JZDX004
男
低保救助对象
JZDX005
女
低保救助对象
JZDX006
女
重残无业救助对象
JZDX007
男
重残无业救助对象
JZDX008
女
特困供养救助对象
JZGW001
男
社区救助顾问
JZGW002
女
社区救助顾问
1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JZGW003
女
街镇救助顾问
JZSW001
女
救助领域社工
JZSW002
女
救助领域社工
三、 参与观察法
笔者以实习机构的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为依托收集研究资料,参与了前期的需
求调研,中期的实地走访和疫情期间的电话慰问,在提供专项服务的过程中,了
解到了很多老年救助对象的生活近况,也收集了很多他们反馈的问题,对城镇老
年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发现其在养老问题上存在诸多风险,并且
救助领域社工并不会主动针对养老这个问题开展系统服务。笔者发现该现象后,
在接下来的实习中,针对研究问题开展实地情景性的观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
考,完善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问题的相关内容。
第三节 指标体系建构
参考生计脆弱性评价方法中的综合指数法,基于养老脆弱性的特征建立评价
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得出养老脆弱性指数,以此来评价个体养老脆弱性水平。通
过文献阅读分析,先前很多研究养老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大多以“敏感性-适应
能力”为指标体系,从“一攻一防”两个方面来考虑风险与能力的平衡,但笔者
考虑到风险化社会的大环境,除了老年人自身对于风险的感知敏感以外,来自于
外界的暴露性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本文参考徐洁、李树茁等人在 2019 年对于农
村老年人养老脆弱性的测量指标(徐洁、李树茁等,2019)以及赵丽琴搭建的中
国老年人养老脆弱性的测量指标,并以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构建的“暴
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为分析框架来构建指标体系。
参考徐洁、李树茁的指标体系,其将农村老年人的暴露水平细化为自然风险
暴露水平、社会风险暴露水平和家庭风险暴露水平三方面,其中自然风险主要反
应生活环境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但因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趋于稳定,普遍
1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不存在自然灾害问题,该测量指标不适用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根据前期实习观
察,部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所居住的环境脏乱,卫生条件不到位、安全保障不充
分,体现了其可能受到的外在生存环境威胁,因此本文将自然风险暴露水平进一
步操作化为居住环境的卫生与安全状况。在社会风险暴露水平方面,城镇老年救
助对象会因其长期以来的身份标签,导致社会污名化,更容易被边缘化,产生社
会排斥,呈现社会脆弱性。在家庭风险暴露水平层面,沿用了其研究中的相关指
标,以重大疾病、意外事件、配偶、工作情况来衡量家庭潜在风险,如其家庭风
险暴露水平越高,则意味着老年人在风险事件中受到侵害的概率越大,亦越脆弱。
敏感性是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变化程度。首先,由于年龄的
增长,身体结构功能弱化,生理健康水平下降。其次,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
自理能力不仅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更对其工具性使用能力提出挑战,能否独立
使用数字工具是时代催生的新问题。最后,由于角色功能和生活场域的改变,会
进一步影响老年救助对象社会参与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本文将救助对象的
敏感性进一步操作化为生理健康状况、生活自理程度、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活动。
在生活自理程度方面,运用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两部分;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根据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能较好的反应老年人的心境
高低,本文运用老年抑郁量表评估其是否具有抑郁倾向,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活动主要体现其社会参与程度,分别对日常性娱乐活动和官方性质的社交活
动进行测量。
最后,适应能力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抵御多重风险以及从中复原的能力,是
老年救助对象对所具有资本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对现有资源的再分配本质上是
为了实现生计可持续性,因此本文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的框架来衡量适应能力。
考虑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没有耕地等自然资本,因此主要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
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来评估,人力资本聚焦于老人自身文化程度水平;物质资本
主要归于经济状况,具体分为年收入、收入来源渠道是否单一,生活来源是否够
日常开支等;社会资本可对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的内容进行测量,其中社会支持
2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指的是除了家人以外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以及社会政策帮扶情况,考虑到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社会政策本身认知的局限,本文以较为客观且便于的医疗负
担比来调查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家庭关怀则通过是否有子女、家人的帮助程度、
日常交流频率等指标来衡量。各维度的具体条目说明如下表所示:
表 1-2 养老脆弱性指标体系
维度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自然风险暴露水平
居住环境
描述与定义
居住环境卫生状况
居住环境安全状况
是否觉得觉得身边的人
社会风险暴露水平
社会排斥
不友善
暴露水平
家庭风险暴露水平
大病
过去一年是否生过大病
配偶
当前是否为非再婚状态
不再工作
是否已停止工作
是否过去一年遭受过意
意外事故
外事故
生理健康状况
慢性病
患慢性病的个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是否缺乏自理能力
(ADL)
生活自理能力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 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功能
动能力(IADL)
敏感性
下降
老 年 抑 郁 量 表
心理健康水平
是否有抑郁倾向
(GDS-15)
参加社交活动的频率
社会活动
社会参与度
参加娱乐活动的频率
人力资本
教育水平
物质资本
经济状况
适应能力
文化程度
年收入
收入来源渠道
2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生活来源是否能够支持
自我开支
是否有子女
家庭关怀
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
和照顾
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
社会资本
朋友数
社会支持
医疗负担比
第四节 数据分析策略
基于调研所收集到的数据,本文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主成分分
析法来设置各指标的权重,这里应用于主成分分析是为了“降维”,问卷中暴露
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下所包含的指标虽然都会对各个维度产生影响,
但本身指标间也存在相互关系,相互之间会有连带反应,通过主成分分析后,所
得到的主成分指标一方面可以涵盖指标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又可以简化后续的分
析过程,增加了结果的精度。
计算出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的指数后,带入养老脆弱性公式计算为:
LVI=(E+S)-A,其中 LVI 为养老脆弱性指数,E 为暴露水平,S 为敏感性,A 为
适应能力。根据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指数大小,运用 Kmeans 聚类分析
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将研究样本分为高脆弱性、中脆弱性和低脆弱性三种类型,
以探究和对比三种脆弱性在个人、家庭和政策保障层面的特征。
2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三章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分析
本章节将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现
状进行系统阐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是对 B 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基本清
理进行描述,并依照公式计算出当前 B 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程度。第二
节将根据第一节的研究结果,分析三大维度下三类养老脆弱性分组的表现,并
对比高脆弱性、中脆弱性和低脆弱性在个人、家庭、政策保障方面的特征,总
结出哪些变量显著区分了养老脆弱性程度,以期发现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
第一节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现状
一、
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了 132 份问卷,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得 130
份有效数据,问卷回收率达 98.4%。调查对象均属于本市非农业户籍,并且都处
于无工作或退休状态,其中包括男性 90 人,女性 40 人,男性人数超女性人数的
两倍,呈现性别不平衡状态。
从年龄分布来看,有 71.5%的老年救助对象处于 60-69 岁,属于低龄老人,
70-79 岁有 27 人,占比 20.8%;超过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较少,只占 7.7%,可
见 B 镇的老年救助对象仍处于比较年轻的水平,具有相对年龄优势。
从救助类型来看,近 60%都属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特困供养和重残无业的
占比相差不多,都约为 20%。虽然都属于社会救助下面的一部分,但不同的救助
类型有其各自的属性,可能会影响养老脆弱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和初中的救助对象占了大部分,分
别占比 50%和 40%,剩下 10%的救助对象为高中学历。由此可知,城镇老年救助
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这对于日常生活、政策理解会有所影响。
从婚姻状况来看,B 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已婚率仅达 20%,未婚人数占比 30.8%,
离异占比 27.7%,丧偶占比 20.8%,还有 1 人处于分居状态。配偶是非常重要的
2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家庭支持系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救助对象已丧失稳定的家庭系统,处
于独居状态。
从健康状况来看,有 66.9%的救助对象身体不太健康,29%的人认为自己身
体情况一般,还有 13.1%的人认为自己身体比较健康。其中,30%的救助对象近一
年内遭遇重大疾病,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外,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有部分常见的慢性
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
从居住情况来看,超过一半的救助对象与家人居住在一起,但仍有 41.6%的
老年救助对象是自己独自居住,剩下极少数有和朋友、和陌生人同住的情况,后
三种居住安排均缺乏必要的应激系统。
表 2-1 B 镇老年救助对象基本信息
变量
变量分类
频数
百分比
男
90
69.2%
女
40
30.8%
60-69
93
71.5%
70-79
27
20.8%
80 及以上
10
7.7%
低保
77
59.2%
特困供养
25
19.2%
重残无业
28
21.5%
小学及以下
65
50%
初中
52
40%
高中/中专
13
10%
已婚
26
20%
未婚
40
30.8%
离异
36
27.7%
丧偶
27
20.8%
分居
1
0.8%
性别
年龄
救助类型
受教育程度
婚姻状况
2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健康
17
13.1%
一般
26
29%
不太健康
87
66.9%
和家人住在一起
67
51.5%
自己独自生活
58
41.6%
和朋友住在一起
4
3.1%
1
0.8%
健康状况
居住情况
住所经常变动,多数时
间和陌生人住在一起
二、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水平
(1) 指标权重确立
本文为消除数据量纲不统一的影响,运用 SPSS 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后,随之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达到降维的目的,把多指标转化为
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更便于我们分析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这三个维度。
以下为具体的计算步骤:
首先,为证明实验数据适用于主成分分析,本文对有效数据进行了 KMO 和巴
赫利特球形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KMO 均大于 0.6,且 P<0.05,三个维度都符
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
表 2-2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
暴露水平
敏感性
适应能力
0.61
0.60
0.62
219.394
21.79
183.159
df
21
3
45
Sig
0.000
0.000
0.000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Bartlett 的球形度
检验近似卡方
2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下面以暴露水平为例,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首先,根据 SPSS 分析结果提
取出三个特征值大于 1 的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 71.30%,即可以涵盖原变量的
71.30%的方差,可以涵盖大部分有效信息,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2-3 总方差解释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成分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1
2.183
31.186
31.186
2.183
31.186
31.186
2
1.777
25.391
56.577
1.777
25.391
56.577
3
1.03
14.721
71.298
1.03
14.721
71.298
4
0.864
12.342
83.64
5
0.527
7.529
91.169
6
0.337
4.819
95.988
7
0.281
4.012
100
再进一步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计算指标权重,根据公式:𝐹! = 𝑊!" 𝑋" +
&
𝑊!# 𝑋# + ⋯ + 𝑊!$ 𝑋$ 计算各个主成分得分,其中𝑊!% = ! ,表示主成分中各个变量
'("
的权重,𝜃% 为成分矩阵中每个变量对应的系数,而)𝜆! 表示第 i 个主成分对应的
特征值的开根值,X 为指标体系中的 7 个三级指标,可得出:
F1=0.037X1+0.039X2+0.252X3+0.244X4+0.207X5+0.203X6+0.010X7
F2=0.375X1+0.384X2-0.075X3-0.035X4-0.099X5+0.097X6-0.049X7
F3=0.013X1+0.092X2+0.078X3+0.123X4-0.041X5-0.284X6+0.905X7
得出 F1、F2、F3 的具体数值后,分别计算出该维的综合得分:𝐸 = 𝛼" 𝐹" +
𝛼# 𝐹# + ⋯ + 𝛼! 𝐹! , 𝛼! 表示第 i 个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计算结果如下:
E(暴露水平)=0.312*F1+0.254*F2+0.147*F3
S(敏感性)=0.485*S1+0.302*S2
A(适应能力)=0.216*A1+0.184*A2+0.128*A3
2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按照上述同样的步骤,分别计算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主成分得分后,可以得
到如上公式,在根据 LVI=(E+S)- A 的公式,最终求出各个样本的养老脆弱性
指数,通过 k 均值聚类划分相应的类别,以此推断 B 镇养老脆弱性的表现程度和
表现特征。
(2) 养老脆弱性类别界定
根据 K 均值聚类法,以养老脆弱性指数(LVI)为聚类指标,将总样本划分
为三类,即高养老脆弱性、中等养老脆弱性和低养老脆弱性。其中,单因素方差
分析(ANOVA)的显著性为 0.000,表明三种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以验证样本
老年救助对象按照养老脆弱性指数的大小分为三类具有有效性。
表 2-4 单因素方差分析
聚类
LVI
误差
均方
自由度
均方
自由度
43.496
2
0.128
127
F
显著性
340.894
0.000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在本次采集的所有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中,有
34.6%处于高养老脆弱性状态,养老脆弱性均值为 0.98;中等脆弱性老人占比
36.9%,养老脆弱性均值为-0.08;低养老脆弱性老人数量为 37 人,占比 28.5%,
聚类均值为-1.09。参考生计脆弱性指数的概念,本文所计算的养老脆弱性也是
一种相对概念。当养老脆弱性为正数时,说明暴露水平和敏感性水平较高,面临
的养老风险大,且适应能力不足以抵御风险。当养老脆弱性为负值时,则说明适
应能力要高于风险暴露水平和敏感性的侵害,并且负数绝对值越大,所具备的适
应能力越强,养老脆弱性程度越低。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B 镇现在处于高脆弱性状态下的老年救助对象的比例较
高,指数为正数,属于暴露风险大于适应能力的情况;中等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
助对象部分已经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数值较小,随时会转变形式,面临养
老风险打击;低脆弱性老年救助对象目前还未面临巨大的风险或者具备良好的应
对能力,暂时处于安全态。总的来说,B 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程度较深,
高脆弱性和中等脆弱性占比相当,在养老问题上存在风险隐患。
2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2-5 养老脆弱性类别
类别
养老脆弱性指数范围
聚类均值
样本数量
百分比
高脆弱性
LVI>=0.47
0.98
45
34.6%
中等脆弱性
-0.53<=LVI<0.47
-0.08
48
36.9%
低脆弱性
LVI<-0.53
-1.09
37
28.5%
第二节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特征分析
上一节我们对于整体样本的基本情况和 B 镇养老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客观阐
述,发现当前 B 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处于中高水平。本节将在此基础
上,分别运用方差分析和交叉卡方检验,归纳三大维度下三类养老脆弱性分组的
特征,进一步对比三种养老脆弱性类型,找出在个人、家庭、社会保障等层面上
这三类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据此来分析影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关键
原因。
一、
三大维度下养老脆弱性分组特征
通过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养老脆弱性水平,在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的平均值上是否有明显区别,以判断三类脆弱性水平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从而
说明养老脆弱性的表现特征。经方差齐性检验,“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
应程度”显著性均大于 0.05,可证明其方差相等,符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条
件。运用 LSD 检验,将三类分组在不同维度上两两比较,具体结果如下:
暴露风险维度上,不同养老脆弱性分组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如图
所示,高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暴露风险得分为 0.18,中等养老脆弱性的
老年救助对象得分为 0.03,低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得分为-0.25。该结果
说明相较于低养老脆弱性对象,高养老脆弱性的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遭遇内在家庭
风险和外在自然与社会风险的概率更高,即潜在脆弱性更大。
2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0.25
0.2
0.15
0.1
0.05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18
0.03
高
中
低
-0.25
图 2-1 三类养老脆弱性水平下“暴露风险”均值
敏感性维度上,不同养老脆弱性分组两两之间同样呈现显著性差异,如图所
示,高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敏感性得分为 0.61,中等养老脆弱性的老年
救助对象得分为-0.04,低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得分为-0.68。根据分析结
果可知,除了高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敏感性指数为正值外,处于中低养老
脆弱性水平的对象敏感性指数均为负值,这说明当前高养老脆弱性群体自身基底
脆弱性问题较为突出,显著高于其他两类。虽然中等养老脆弱性对象当前敏感性
指数处于负值,但数值较小,与低养老脆弱性对象有明显差别,随时可能转变为
敏感状态。
0.8
0.61
0.6
0.4
0.2
0
高
中
-0.04
-0.2
低
-0.4
-0.6
-0.68
-0.8
图 2-2 三类养老脆弱性水平下“敏感性”均值
2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适应能力维度上,不同养老脆弱性分组两两之前不全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图
所示,高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适应能力得分为-0.2,中等养老脆弱性的老
年救助对象得分为 0.07,低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得分为 0.16。
0.25
0.2
0.16
0.15
0.07
0.1
0.05
0
高
-0.05
中
低
-0.1
-0.15
-0.2
-0.2
-0.25
图 2-3 三类养老脆弱性水平下“适应能力”均值
从 LSD 多重检验结果来看,高养老脆弱性与另外两类脆弱性水平存在明显差
异,但中等养老脆弱性与低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不存在显著差异。高脆弱
性类别组的适应能力为负值,另外两组虽然为正值,但是差别并不大。也就是说,
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在生计资源的拥有量上相差不大,普遍具有现实脆弱性。
表 2-6 三类养老脆弱性水平下“适应能力”维度多重比较结果
因变量
高脆弱性
适应能力
中等脆弱性
低脆弱性
平均值差值 (I-J)
标准差
显著性
中等脆弱性
-0.27*
0.08
0.001
低脆弱性
-0.37*
0.09
0.000
低脆弱性
-0.09
0.09
0.296
高脆弱性
.27*
0.08
0.001
中等脆弱性
0.09
0.09
0.296
高脆弱性
.37*
0.09
0.000
Ps:*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3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在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
能力方面都与另外两类有明显区分,并且指数均为负向影响,同时具备潜在脆弱、
基底脆弱和现实脆弱。而中等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各方面数值较小,处于
负值和正值的零界点位,在各维度上都极易发生波动,极有可能加入到高脆弱性
行列。低养老脆弱性的老年救助对象在暴露水平和敏感性两个维度层面与其他两
类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适应能力层面与中等脆弱性无明显差别。可见,当前处于
低养老脆弱性水平下的老年救助对象并不是因为其具备相当的抵御风险能力或
复原力,而是因为其目前未陷入风险事件,并且自身基底素质较强,受到外界扰
动的影响较小,若不加以重视,会随着外界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自身身体机能的退
化而陷入养老困境。
二、
三大层面下养老脆弱性分组特征
上述我们探讨了三大维度下三类养老脆弱性分组的表现,但不是每个维度下
的所有指标都显著影响三类分组变化,加之养老脆弱性指标内容与个人、家庭、
政策保障有极大关系,因此笔者将显著性变量重新划分为个人、家庭、社会政策
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以此探究养老脆弱性分组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性影响。
(1)个体素质特征
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P<0.05 被认为是具有显著性,笔者发现
在个人层面,三种养老脆弱性表现类型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自理水平等一
些共性因素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别,但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参与
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 2-7 个人素质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
卡方值
自由度
P(显著性)
性别
0.805
2
0.669
年龄段
2.442
4
0.655
文化程度
2.084
4
0.720
自理水平
3.595
2
0.166
3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健康状况
35.443
4
0.000*
抑郁倾向
35.933
2
0.000*
社会参与
13.669
6
0.034
从健康状况上来看,高脆弱性类别中有 95.6%的老年救助对象身体状况均不
太健康;同样,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对象一般集中在中高风险水平,而身体状况
一般或健康的救助对象,一般呈现中低养老脆弱性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
属于高养老脆弱性行列中的老年救助群体具有比较高的患病风险。
从心理健康状况上来看,根据老年抑郁自测量表的测试结果,有抑郁倾向的
老年救助对象基本集中在中高养老脆弱性水平,且在高脆弱性中的占比达 84.4%;
无抑郁倾向的大多表现出低脆弱性,占比 81.1%。这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很大程
度上会加剧养老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和干预不容忽视。
在社会参与方面,经常参加社交娱乐活动的老年救助对象在低养老脆弱性水平
中占比达 62.5%;相反,在高养老脆弱性水平中,从不参加社交娱乐活动的老年
救助对象占比达到 40%,且社会参与度表现较高的老人仅占 2.20%。由此可知,
高养老脆弱性水平的老年救助对象通常也表现出低社会参与度的特征。
表 2-8 显性个体素质 * 养老脆弱性分类交叉表
养老脆弱性分类
低脆弱性
中等脆弱性
高脆弱性
计数
14
30
43
占比
37.80%
62.50%
95.60%
计数
11
4
2
占比
29.70%
8.30%
4.40%
计数
12
14
0
占比
32.40%
29.20%
0.00%
健康状况
不太健康
健康
一般
抑郁倾向
3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计数
30
19
7
占比
81.10%
39.60%
15.60%
计数
7
29
38
占比
18.90%
60.40%
84.40%
计数
5
13
12
占比
13.50%
27.10%
26.70%
计数
11
12
16
占比
29.70%
25.00%
35.60%
计数
11
18
16
占比
29.70%
37.50%
35.60%
计数
10
5
1
占比
27.00%
10.40%
2.20%
无抑郁倾向
有抑郁倾向
社会参与
从不参加
很少参加
有时参加
经常参加
由个体素质特征层面的分析可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年龄多数处于低龄,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自理能力普遍良好,这些共性且不可逆的特征不直接影响养
老脆弱性的分类。但养老脆弱性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参与程度上呈现
明显区分表现。因此,对于老年救助对象来说,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和良好的社
会参与水平是推动养老脆弱性向韧性转化的重要手段。
(2)家庭结构特征
聚焦家庭层面,通过皮尔逊相关检验,显示 P<0.05 显著性的相关变量为婚
姻结构、是否有子女。在居住安排上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虽然独居会增加风
险程度,但是即便和家人住在一起,这类老人能从家庭内获得的支持仍然很少,
不足以作为显著因素来区分养老脆弱性种类。
表 2-9 家庭结构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
婚姻结构
卡方值
自由度
P(显著性)
13.643
8
0.032
3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是否有子女
10.124
2
0.006
居住安排
8.525
6
0.202
从婚姻状况上来看,已婚家庭的养老脆弱性指数要更集中在中低脆弱性水平,
占比 80.8%,而离异、未婚、丧偶、分居的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指数分布不
稳定,且大多聚集于中高水平状态。根据实际占比,可以看出高养老脆弱性水平
通常伴有非在婚的情况。因此,婚姻对于老年家庭仍然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已婚
有配偶可以有效增加老年救助对象应对养老困境的资本,以提高适应能力,抵御
养老风险。
从子女方面来看,是否有子女对家庭养老脆弱性有较大影响,依据下表数据
可知,有子女的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趋向于中低风险水平,占比 75.7%;而缺乏
子女支持系统的老年家庭,有 83.4%的比例养老脆弱性集中在中高风险。由此可
知,子女支持系统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的重要意义,对于缺乏该项支持的老年
救助群体,往往容易遭受外部风险干扰,导致养老脆弱性加深。
表 2-10 家庭结构 * 养老脆弱性分类交叉表
养老脆弱性分类
低脆弱性
中等脆弱性
高脆弱性
计数
0
0
1
占比
0.00%
0.00%
2.20%
计数
17
9
10
占比
35.40%
24.30%
22.20%
计数
9
8
10
占比
18.80%
21.60%
22.20%
计数
14
7
19
占比
29.20%
18.90%
42.20%
计数
8
13
5
婚姻状况
分居
离异
丧偶
未婚
已婚
3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占比
16.70%
35.10%
11.10%
计数
10
22
28
占比
16.70%
36.70%
46.70%
计数
27
26
17
占比
38.60%
37.10%
24.30%
是否有子女
否
是
(3)政策保障特征
从社会政策层面来看,本文对医疗报销比例、老年救助对象的救助类型做了
调查,旨在调查政府政策制度服务方面的供给情况。由此计算出了不同养老脆弱
性程度下的平均值和整体样本均值,如表 2-11 所示。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在医疗报销比例,三个种类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基本都在样本均值左右。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自费比例大约在 25%
左右,排除调查时金额估算的误差,该结果处于政策规定的报销比例范围内。这
说明,社会救助政策在具体硬性内容的落实上是有所保障的,因此不同类别养老
脆弱性群体并未在该因素上有明显差别。
表 2-11 社会保障特征
社会保障
定义与说明
样本均值
低脆弱性
25.50%
25.38%
中等脆弱性 高脆弱性
医疗费用自
医疗负担比
25.66%
25.16%
费比例
从救助性质来看,低保老人在养老脆弱性分类上表现得比较平均,各类占比
都比较平均。而特困供养和重残无业的救助老人普遍集中于中高水平,分别占比
84%和 75%。由此可见,特困老人和重残无业老人因其自身素质和家庭结构特征,
相较于低保老人,更容易表现出养老脆弱性特征,因此在政策保障上对这两类借
助对象采取更大的力度。
3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表 2-12 救助性质 * 养老脆弱性分类交叉表
养老脆弱性分类
总计
中等脆弱性
低脆弱性
高脆弱性
计数
27
26
24
77
占比
35.10%
33.80%
31.20%
100.00%
计数
9
4
12
25
占比
36.00%
16.00%
48.00%
100.00%
计数
12
7
9
28
占比
42.90%
25.00%
32.10%
100.00%
计数
48
37
45
130
低保
救助性质
特困供养
重残无业
总计
3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四章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根据第二章的相关内容,笔者统计了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水
平,也进一步说明了哪些因素与养老脆弱性水平存在关联关系,以概括出当前高
养老脆弱性表现人群的主要特征。在第三章中,笔者将结合访谈资料,进一步说
明为什么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会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从而加深养老脆弱性的程度,
只有找出客观表现特征后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
第一节 基础性因素:自身基底薄弱
一、
数据结果:群体共性特征和个体素质特性的叠加
首先,当前文献资料已表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与养老
脆弱性之间存在关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B 镇的老年救助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
高,除了两个还在做临工外,其他基本都已经停止工作;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有
45%的救助对象仅依靠社会救助金生活,除此之外,有亲友、子女资助的救助对
象也占到 40%,剩下一部分会有其他收入来源,如出租房屋、配偶补贴等。以上
这些群体共性特征分不同程度同时作用于老年救助对象,影响其养老脆弱性表现。
除了该群体特征外,根据上一章节的分析结果,个体素质中身心健康状况、
社会参与度与养老脆弱性分类存在显著关联,也就说明这三方面会影响养老脆弱
性水平,与共性特征不同的是个体素质特性偏向于“软性”因素,即可以通过某
种手段对改变其状态,这正是社会工作可以展开介入的关键点。因此,下文将重
点探究个体素质特性下的深层原因,是怎样作用于养老脆弱性。
二、
生活“惯性”:养老认知局限障碍
根据深度访谈的资料,笔者发现相较于普通退休老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
于退休、养老等概念的形成缺乏明确的时间或事件转变节点。一方面,根据法国
科学家布尔迪厄(Bourdieu)著名的“场域-惯习”理论,可以了解到每个人会
根据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网络,制定一套行为和
3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生活方式,以此维持生活现状。很多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长期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
工作过,基本都是依靠社会救济金生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从工作到不工
作的过渡,进入 60 岁之后的生活也只是年龄上增长,至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思想认知这些一律没有改变,因此该群体对于退休和养老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认知,
更不会提前进行规划。
“我现在养老都是政府给我的呀,我自己又没有积蓄的,我就是一个特困供
养金,还有一个低保转居民养老保险给的钱,再就是廉租房补贴,其他什么都没
有的,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以前还没有这么多呢,就是一个低保金,没太有什
么养老不养老的概念,总是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JZDX002)
“年轻的时候,我就一直没有工作的,现在也没工作,感觉生活上也没什么
区别,而且身体还好的时候,就知道跑来跑去玩啊,根本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养老
问题,反正老早苦日子也过习惯了,虽然一直没有钱多出来,但是也勉勉强强够
用,自己也就没去管什么未来了。”(JZDX001)
另一方面,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本身所掌握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
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觉得自己根本不具备考虑养老这件事的能力
和资格,正如他们对待伤病的态度,通常都是拖着、忍着,缺乏长远的、动态的
思维;二是将养老赋予悲观化的色彩,简单的将养老理解为身体状况低下、生活
不能自理的时候,在哪里生活、谁来照顾、怎么生活的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
展进步,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的生活模式,老年救助对
象会习得性地只考虑生存性问题,而忽视发展性需求。虽然当前社会救助模式强
调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单向救助向双向救助转变,但笔者在实际走访中,
发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在认知上还没有实现从传统生存型思维转变到发展型自
主能动型思维的转变。老年救助对象对于养老认知的局限性,进一步限制了他们
跳出现有环境,难以以计划性、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生活。
“我们没有钱的,哪有那个经济能力,去考虑那么多呀。现在我就是希望身
体不要在更差了,要不然我们去不起养老院,也请不起护工的。你说这怎么想呢?
我觉得我想的都不能去实现。”(JZDX005)
3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我感觉养老好像就是人老的时候,总是要有个人来照顾你,但是我现在都
是寄人篱下的,谁能来照顾我呢?也就不去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了。”
(JZDX006)
“对这部分群体来说,没有什么规划不规划,他们的路只有一条,不像其他
的老人家,他可以选择院舍养老、居家养老、子女养老或者去外地养老。对于这
部分老年救助对象来说,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居家养老了,等于说是国家去帮
他们养老,他们手上的资源就不足够去支持他们的选择。”(SW001)
长期的生活惯性和对养老认知的局限,使得该群体的注意力全都关注在自己
所存在的问题上,对未来的生活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认为自己本身就处于麻烦
之中,接下去也只会与问题相伴,以至于陷入“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这就回
应了定量分析部分所反应出的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现象,从而影响该群体养老脆弱
性的程度。
三、
过度“期待”:相对剥夺感强烈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个人层面养老脆弱性强还源于该群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
相对剥夺感,一方面,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总会和周围与自己类似的他人
相比较,对比于普通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他们所拥有的太少,而问题却很多,
老年救助对象内心的相对剥夺感就会被凸显,这时候出于心理防御机制效应,人
们就会采取逃避性、自骗性的行为,比如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为了不让自
己意识到差距,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他们会选择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离,这也
回应了为什么这部分群体社会融入性差这个问题。他们不太愿意参与群体性的活
动,在隐性对比中,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感到不适。
“心理总是暗暗会比的,人家这么开心去那里旅游了,我一个人也没办法出
去,要出去就要花钱。差别很多呢,我能做的事情很少。后来我也就不太去跟别
人聊了,听多了自己心里也不舒服,我都不太下楼了现在。”(JZDX006)
“我周边邻居都不太熟的,我不太喜欢跟别人说话的,不喜欢跟别人说家里
事,比较喜欢安静,干嘛跟别人说这些呢?人家的生活我也管不着。”
(JZDX005)
3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另一方面,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政策依赖性是非常强烈的,当老年救助对象
对政府的期望和政府实际给到的回应之间存在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相对
剥夺感。这点在特困老人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这部分群体由于自身文化素养、
资源获取途径单一等主客观因素,常常表现出一种“等靠要”的姿态。因此当外
界环境不稳定,政府的资金、服务链出现短暂停滞时,他们对于危机感和剥夺感
的感知会更加敏感,从而对政府产生不适当的期待。总体上来说,社会救助政策
是一种统筹体系,他没有办法适配每一个个体的生活状态和自我意识,这也就说
明,如果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把未来养老看成政府责任,就会更囿于他们在养老方
式上的突破,从而给政府很大的压力。
“本来每年夏天都会发的清凉大礼包,今年也没有了,然后我今年的廉租房
审批到现在都没有通过,他们说要不然只能送我到养老院去,那我不可能去的,
那你说我怎么办,我只能找政府帮我解决的呀。”(JZDX002)
“现在拿的这个低保金,上海这个地方的物价,实在是太勉强了。如果我拿
着这个钱去安徽养老,那日子好过的不得了,但是他一定要在上海境内才能拿这
个钱,我现在就挺难办的。”(JZDX003)
上述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作用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导致该群体自我封闭,
仅仅期望依靠政府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不利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遇到问题时内心
的自洽,也减少了其他养老方式在这部分人群身上实践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该
群体的养老脆弱性。
图 3-1 基础性因素作用于养老脆弱性的过程
4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二节 内核推动因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一、
数据结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缺乏绝对的支持和保障
根据第二章节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 130 位调查对象中,仅有 26
位处于在婚状态,未婚率达到 30.8%,近一半没有子女,因此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的婚姻状况和家庭支持情况均不理想,缺少配偶、子女等最基础的家庭资本。而
在有家庭系统的样本中,只有 29.2%的对象表示家庭成员对自己全力支持,完全
没有或极少占比 23.8%,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说明家庭养老确实存在弱化。并
且在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中,有将近一半的救助对象目前自己独自居住,这里所涉
及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一般家庭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护,
而是缺乏更为基本的应激反应系统,即遇到风险时的求救系统。在家庭层面,城
镇老年救助对象面临家庭结构不稳定,缺乏绝对支持的客观现实,无疑会影响养
老脆弱性水平。这类家庭养老脆弱性是怎样产生的,下文将从两个具体表现来解
释说明。
二、
养老“失望”:家庭养老系统脆弱
除了上述提到该群体未婚率高,导致其年轻时未能组建自己的家庭,缺乏代
际养老资源外,很多有子女的家庭也同样存在家庭养老功能脆弱的问题。笔者根
据实际的走访,将老年救助对象的家庭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当前城镇老年群体所处的家庭系统,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老年救助对象家庭养老
脆弱性的。
(一)有孝难行:子女自身承担多方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类型的城镇老年救助家庭以较为和谐的家庭关系、较为紧密的家庭联系
为特征,通常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能给予比较大的支持,即精神关爱,但是在
实际经济、物质方面只能以比较低的水平提供支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
尬境地”。
4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从子女的角度来看,救助家庭存在代际贫困传递的问题,有大量研究证实了
由于代际不平等的传递,父辈的经济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子代所掌握的
人力资本,进而影响子辈的就业和收入(卢盛峰、时良彦等,2020)。还有学者
通过比对中国城乡家庭代际流动性的数据,指出城镇家庭的代际贫困流动性要低
于农村地区(肖殿荒、王姝力等,2019),也就是说城镇家庭的子代更难实现社
会阶层的流动。如果子辈社会阶层未流动,那么整个家庭的情况也很难从根本得
到转变。另外,很多社会救助家庭都存在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情况,而父辈的
健康水平又会进一步制约子辈摆脱贫困(肖殿荒、王姝力等,2019),两者相互
影响,使得家庭系统运转困难。与此同时,子女也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子辈面临
孙辈教育经济投入和父辈养老经济投入存在显著的零和博弈(李鹏,2017),而
选择的结果通常也显而易见,在维持自家生活都特别紧张的状态下,对于父母的
养老问题更是无暇顾及,只能解决问题,而不能预判问题。从父母的角度出发,
社会救助家庭也同样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对于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不求回
报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向子女索取,充分考虑子女的难处,将自己的需求排到
最末尾,尤其是在家庭关系比较和睦的家庭,这种情况会更加突出。代际资源的
不平等分配直接导致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周期被不断压缩,直到完全失去自理能
力时才被考虑,这也是为什么患病时,他们倾向于选择“保守治疗”、“小病不
看”的原因。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钱也很少的,小女儿在超市里做,大女儿
卖服装的,儿子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去上班了,他公司远嘛,还要养一个女儿,
还有房子的贷款,他们又不像人家大学生,工资很低的。平时生小病,不怎么看
的,住院他们会轮流照顾我的,我身体不好本来就给他们负担了,哪里还能向他
们要更多啊,他们自己也要养家的。”(JZDX005)
以上两大类原因,出现了子女有心付出但能力有限,父母情况困难但极力隐
瞒的情况,埋下了潜在风险,削弱了家庭抵御风险的适应能力,提升了家庭养老
脆弱性指数。
(二)有孝不行:有基本的赡养意识,但“知”和“行”分离
4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这一类救助家庭的子女,同样有基本的道德观念,认为子女应该承担父母的
赡养义务,但是和上一种类型相比,他们并无任何的实际行动,对父母的养老问
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
救助家庭子女出现知性不一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对于
子女而言,从物质、情感、生活等全方位的去赡养父母并非易事,而孝行为有很
多维度可以表现,此时个体会筛选自己的行为,着重突出某一方面的孝,并标榜
自己所做的努力,以此从主观上找到自己知行不一的心理平衡点,满足自己基本
的道德感,掩盖自我的不努力,然后依然维持现状。但实际上,往往所提到的孝
行是表面的,而不是最关键和最根本的。第二,父辈长期依靠政府救助来维持基
本生活,子辈长久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也自然会将一部分养老责任推诿到政府身
上,以此来减少自己的道德压力。与此同时,现在社会上积极宣扬多样的社会化
养老模式,也在无形之中证实了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合理性,从
而进一步加强子女向社会和政府分摊压力的意识。其实,这种政府依赖型的赡养
意识本质上就是索取意识和低风险忧患意识,总觉得在养老这个问题上,会有政
府拖底,从而导致子女在“知”和“行”上的分离。
“我儿子现在跟我住在一起的,现在跟我一样领低保的,一直没有工作,最
近因为疫情,更不会去找工作了,每天就在家里呆着,疫情好点的时候偶尔还自
己打打临工,自己用用。家里的事情,你让他帮忙,他也会帮忙做的,但是也解
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他也是靠政府的,我怎么靠的了他?(JZDX004)
(三)无孝无行:有子女但是“名存实亡”
第三类也是最糟糕的情况,这部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本身是有子女的,但是
由于年轻的时候犯过错误或是遭遇家庭事变,导致早年家庭关系破裂,子女完全
与其断绝联系,从而不能从家庭和子女身上获取到任何资源。
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不能完全排除有些子辈就是没有赡养意识,无
任何行动。而这种情况在救助家庭出现的可能性会相对更高,有研究运用社会支
持可用性的客观和主观指标,来对比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亲子关系,研究发
现高贫困风险出现家庭冲突和亲子关系风险要明显高于低贫困家庭(Ajduković
4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M,Rajter M & Rezo I,2019),家庭连结不紧密。笔者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
也接触到了这类案例。
“我年轻的时候因为身体问题,没办法生小孩,后来,我和老公一起领养了
一个小孩,把他当亲生儿子养大,给他介绍工作,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
们关系一直都很差,他经常跟我吵架。后面,我老伴去世之后,他直接离家出走
了,我们也再也没有联系过,现在都不知道他在哪里的,更不要说他给我养老了。”
(JZDX001)
“我和他母亲分开后,她母亲为了拿到房子,给我报了失踪,回到上海后我
才知道我户口没有了。当时需要一个证明人,派出所就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是
我儿子的电话,我希望他能出面帮我把户口申报了,至于认不认我都无所谓,但
是他说‘你想都不要想,你害了我的母亲,我不会原谅你。’然后我们就再也没
联系过,已经算是断绝关系了。”(JZDX003)
除了少部分救助家庭关系破裂,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外,在老年社会救助群
体中,有一定比例的救助对象是早年间犯了错误,进行过劳动改造的群体。这一
部分老年救助对象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其一,他们由于劳教背景,正规求职
渠道变窄,就业机会很低,又长期脱离社会,普遍都存在经济窘迫的情况,所以
几乎都是老低保户。其二,这部分人群的婚姻状况都不乐观,要不就是一直未婚,
没有组建家庭,要不就是婚姻破裂,被家庭成员抛弃。也就是说这部分老年救助
对象的家庭支持很微弱或是出于断裂的状态,并且通过外界介入归属家庭的可能
性也比较小,养老脆弱性强。
“我现在接触到的劳改救助对象就有 3、4 个,我们镇上这类人占比还是比
较多的。他们都是老低保户了,吃了官司后,家庭就散了,子女也不会认领的,
基本上都是独居的,那他们现在只能自己承担这个养老问题。”(SQJZGW001)
上述三类家庭,无论是子女有心无力,还是子女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又或是
子女根本就是形同虚设,都可以看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
更加突出。在深度访谈中,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没想过“养儿防老”,可见城镇
老年救助对象对于家庭养老的期望是很低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寄希望于自己的
4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家庭或子女。子女作为最基础的服务提供者,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在城镇老年救助
对象的养老问题上发挥其效应,是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程度深化的关键
原因。
三、
角色矛盾:养老者在家庭中仍为“施方”而非“受方”
根据 B 镇的老年救助对象的群体结构,我们会发现高龄老人占少数,有近 42%
的救助对象集中在 60-70 岁之间。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家庭仍是一个整体,很
多时候家庭内部各主体之间,存在“连锁反应”。然而当前低龄老人代际关系呈
现不平衡发展,突出的表现为子代逆向汲取,父代单向给予的模式,当前出现的
“啃老”、“隔代抚育”等现象也源于此模式(林茂,2021),老年救助对象也
面临同样的境遇。另外,不同于高龄老人,低龄老人的代际关系更为复杂,一来
作为父母,要承担学龄子女的抚养义务;二来作为子女,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存
在双重角色冲突,有更大的生活负担。
“现在我搬到浦东这边来,主要是为了照顾我妈妈,她是肠癌,脚上还有血
栓,现在基本长期卧床,需要人照顾的。他也不愿意去医院治疗,现在就是靠药
物维持,这个要是进口的,每个月都要开,还不能报销。”(JZDX004)
在整体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部分低龄救助老人能留给自己的“蛋糕”
是非常有限的。养老者自身仍是家庭责任的实施方,又从何考虑自己应该接受到
怎样的养老服务,也间接增强了这部分群体的养老脆弱性。
图 3-2 内核推动因素作用于养老脆弱性的过程
4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三节 外在拉力因素:政策执行与落地存在目标偏差
一、
数据结果:普遍满意度高,但政策知晓度低
除了调查客观层面上医疗报销比例外,笔者还收集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
社会救助政策的满意度和知晓度数据,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享受到的社会政策
满意度均值为 3.58,处于中等篇上的水平;而政策知晓度的均值为 2.54,处于
中等偏下水平。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当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社
会救助政策满意度整体偏高,但是政策知晓度却偏低。两者之间本质上是有矛盾
的,那该群体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满意度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了解相关政策,
这样的矛盾又会导致什么结果,以下将一一进行阐释。
结合走访经验和深度访谈结果,笔者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当前社会救助对象将政策满意度等价于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在实际调查
的过程中,该群体对于政策内容方面叙述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往往会转化成对社
区救助顾问的工作满意度,如“小张很好的,每次有东西发或者钱涨了都会及时
通知我的,我很满意的。”(JZDX006);第二,大多数老年救助对象并不直接
经手审批申领的流程,要不就是由村居委老师帮忙办理,要不就是子女帮忙提交
材料和办理。部分老人由于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填写审批表格、提交材料、
跟进流程时尝尝有些吃力,只能请第三方帮忙办理,所以对一些详细的条例,如
报销比例、复审时限等概念比较模糊;第三,对于政策内容上的不满主要集中于
救济金标准,改动难度大,趋向于顺从和接纳。大多数老年救助对象都表达过低
保金不符合当前物价水平,希望能多一些物质补助的需求,但是他们同样也清楚
这是政府出于整体情况来设置的,变更难度大,所以通常只是抱怨,不会过分纠
结。第四,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在解决问题时呈结果导向。换句话说,该群体向居
委或是街道反应问题时,他们只在乎是否得到解决,并不在意到底有没有相关政
策条例支撑,也不想去了解相关政策内容。
上述的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方与救助对象之间产生纠纷,一方面,
老年救助对象政策知晓度低,从结果导向看问题,对政策内容事件操作过程不了
4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解,从而导致对政策文本或对工作人员的误解。另一方面,社区救助顾问承担了
整个社会救助绩效满意度的压力,在与这群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负担,
出现自我怀疑的情况。在访谈中,有位社区救助顾问表示:“我们手上没有实质
性内容(这里指物质经济帮扶),我们也不太好意思去打扰他们,因为人家实际
上很需要的东西我们拿不出来。”(SQJZGW001)
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和养老保障政策不管是内容设置方面,还是福利水平标准
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相对于改进政策实践过程,政策内容的改革是一个
长期、复杂、成本较大的手段,但由于老年救助对象自身的限制,他们将政策实
践的压力转移给了基层救助工作者和家属。因此笔者通过与社区救助顾问和社会
工作者的访谈,发现了政策实践层面中存在的问题。
二、
政策运行“碎片化”现状
(一)政策资金渠道分裂,实际操作难度大
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定了我国“8+1”的社会救
助基本框架,即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
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上海
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内,形成了
具有上海特色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上海市民政部,2018)。其中由民
政部门负责的社会救助就占多半,有学者统计了 2020 年“民政社会救助支出”
约为 2600 亿元,占当年 GDP 的 0.26%,为全国财政支出的 1.06%(程杰,2021)。
由此可见,民政部门在资金上存在绝对的经济压力。因此,上海 2020 年下发了
《关于做好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
救助供养及优抚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规定,里面强调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
本市 16-59 岁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对象,都应该按
照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且享受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其实在几年前,
该手段就已经在陆续实施了,这次进一步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去落实。该变动的根
4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本目的之一就是分摊民政条线社会救助的资金压力。资金分流虽然有效缓解了政
策执行压力,但却造成了救助者的不便。
以医疗报销为例,社会保险医疗报销和社会救助医疗报销完全割裂,如果一
位老年救助对象他要完成大病医疗费用的报销,他需要先通过医保扣除一部分,
再去居保所签约的保险公司报销掉一部分,最后再走社会救助条线报销一部分,
而社会救助条线下又划分为区级救助比例和镇级救助比例,也会有不同的计算方
式和操作手段。先抛开里面所涉及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不谈,这一繁琐的流程本身
就不适用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实际可操作性。政策实际操作难度大则削弱了该
群体社会保障的适应能力,间接提升了该群体的养老脆弱性。
“我手上有个重残无业的救助对象,他是精神类的,去保险公司理赔需要医
院档案的,但是不是本人,医院也不会轻易给你,家属需要去开材料证明自己是
监护人,然后才能复印到病例,前前后后可能要涉及好几个材料和步骤。那么现
在家属可能年纪还轻,可以去跑,以后年纪大了之后,谁去办理呢?这个问题是
很麻烦的。”(SQJZGW002)
(二)救助政策与养老政策之间存在“壁垒”,形成“信息孤岛”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术界对人口中的老年贫困问题有了更多关注,
但是对于贫困人口的老年问题却缺乏关注,本质上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存在又贫又
老、越老越贫的现实问题。因此,要保障该群体的基本权益就需要双管齐下。同
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也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努力,即社会救助政策和养老
政策相辅相成。上海市从 2018 年试行社区养老顾问制度,社区内的养老顾问可
以通过线下、线上和空中三种形式提供养老服务,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介绍辖区
内的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资源;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养老方案;组织社
区宣讲服务等(骆潇蔓、钟艺,2022)。到现在为止,发展的更加完善,从原来
的支持型顾问慢慢拓展到现在的发展型顾问,帮忙链接了很多服务和公益性活动,
如老吾老计划、时间银行项目等。在此之后,2020 年上海市依照社区养老顾问的
模式开始在全市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政府联合专业机构和救助顾问,
旨在打造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的救助服务模式(钟仁耀、景淋,2021),社
4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区救助顾问的主要职责包括精准评估困难群体困境程度,链接政策资源,形成个
人档案持续跟进情况等。上述两项顾问制度有效地解决社区居民和救助对象“找
不到人,找不对人”的问题,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两者
之间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
“因为我是做老年和社会救助相关工作的,所以我经常会跟老龄办和救助处
接触,他们虽然都隶属于民政,但我发现两条线之前的信息是不畅通的。主要是
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共享信息,除非有需要的时候可能有一些交流,但并不形成合
作关系。”(SW002)
因此,社区救助顾问和养老救助顾问之前也不存在合作,也未实现信息的互
通、共享。这就导致社区救助顾问在评估老年救助对象需求时,缺乏“老龄化”
的视角和所掌握的信息,仍然是出于救助理念,去解决一些基础性需求。这两者
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变为一座座“信息孤岛”,缺乏考虑自
身养老问题的现实基础。
上述两种情况,导致相关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用。不
管是实际操作还是信息壁垒,都可以看出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还未得到
重视,并未形成一个板块以整体考量。另外,当下民生三大系统之间也存在信息
壁垒,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卫生和健康部门。这三大部门之
间的资金、项目、政策都各不相同,但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来说,他们只盯牢
民政系统,缺乏其他部门政策信息的获取途径,也就大大减少了他们匹配到“最
优”政策的几率。
三、
政策服务“可及性”不足
可及性的概念最早源自于卫生政策领域,其指出每一个公民应平等地享受医
疗卫生政策所提供的服务,后来被引入到其他领域,比较常见的有各类政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等(马骁,2020)。本文所提及的政策服务“可及性”不涉及其理
论分析框架,而是最为直接、表层的含义,即政策服务体系面向目标人群实行并
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程度,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4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一)“现实可及性”受到制约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作为有关政策的受益者,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信息来源渠
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上文说到的政策知晓度低的情况,这阻碍了政策服
务从“潜在可及”向“现实可及”的过渡。但从外在原因上看,社区救助顾问作
为政策和救助对象之间的“中间人”,在政策从上至下贯彻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
轻重的角色。虽然政策文本中指出社区救助顾问应该承担精准评估、建立档案、
定期追踪等职责,但当前社区救助顾问流动性大,并且不同社区对待救助工作的
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从而出现了社区救助顾问职能弱化的情况,这大大损害了
政策服务的“现实可及性”。
“现在的社区救助顾问对于政策了解的都挺清楚的,他们年年都培训的,但
是我十年前去社区里面走访,这个社区里面有几户低保人家,大致什么情况,民
政员是一清二楚,但是现在不对了,现在是反过来问我们,走访到了什么情况。”
(SW002)
一方面,由于社区救助顾问带有政府行政化的处事作风,区、镇、社区之间
信息不对称,处于层级末端的村居委在执行政策时缺乏依据(毕林丰,2022),
通常只会解决一些共性问题,缺乏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救助顾问
呈多头管理态势,专职化的现实阻碍较多(毕林丰,2022),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有限,这些都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二)事后救助降低“服务可及性”
我国救助政策本该做到的兜底性,在当下的事后救助模式下,并未充分体现。
由于民政系统下的社会救助名单未能和医疗系统有效衔接,救助对象需要先垫付
医药费,在本身没有积蓄、家庭支持又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这使得困难老人因无
力垫付医疗费用而耽误救治或者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推延病情。这种事后救助方
式无形之中反向增加了老年救助群体的生活负担和经济压力,从而降低了医疗服
务的可及性。除了医疗救助之外,其他很多政策服务都有类似的事后性,比如适
老化改造项目,同样采取先垫付后报销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
政策惠及度。
5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现在基本上没事不太敢去医院,一去就要花钱,我的腰不太好,医生建议
我开刀,但是我拿不出钱,我就一直拖着,也不去复查。”(JZDX006)
这种事后救助方式降低了行政效率,也降低了政策服务可及性,从而削弱了
社会救助政策的兜底作用,导致政府的投入与救助对象实际收益不成正比,救助
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进一步减弱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风险适应能力,增强了
养老脆弱性。
(三)“持续可及性”关注不足
所谓的持续可及性应该强调的是政策服务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平衡,但在实际
落地的时候,政策的持续可及性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首
先,较为常见的是由于人力紧缺而出现“有人通知,无人对接”的局面,短期内
可以保证服务传达,但长期实践却缺乏保障,导致政策服务往往最后没有落实到
个人,比如社区层面的医疗报销,很多老年救助对象留了很多发票,但不知道有
哪些要求,怎么样报销。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刺激力度较大的政策空间
用尽,或是政策实行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失衡,导致政策力度突然下坠,
也会影响受众享受政策的持续性,因此就更加凸显政策所采取举措可持续的重要
性。
“刚开始试点长护险的时候,申请通过了,每个月有人帮我来扫扫地还是挺
好的,但现在听说护工调配有难度,提升了门槛,我就没有办法享受了,还是有
点失望的。”(JZDX004)
持续可及性不足不仅影响了政策的辐射影响时限,降低政策实际效益,也会
降低老年救助对象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救助政策一方面需要较强的即时性补助,
就事论事,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效、稳定的救助体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避免出
现有增长无发展的福利“内卷化”现象。
上述内容,分别从政策执行前、政策执行中和政策执行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当
前政策服务可及性所产生的问题。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发展,各地在救助政
策的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政策内容优于政策执行形式是变革过程中存在
的诟病,好的内容更需要完善的执行体系,才能保障政策效益最大化发挥。
5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四、
政策存在“选择性”实施
(一)模糊政策概念,降低政策成本
政策的选择性执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通常会受到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
政策理解、个人价值观等影响(宁国良、邓瑞芬,2009)。社会救助政策中的选
择性执行,有别于公共政策中的选择性执行,对于政策既定目标和原有内容的扭
曲较少,也不太存在“贪污”政策的现象,更多体现在政策目标人群范围缩小。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个特困供养对象的政策成本是非常高的,首先,特困老人的
救济金就高于一般低保对象;其次,特困老人的医疗费用是全部涵盖的;再次,
特困老人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换句话,这部分救助对象的生活费用几乎完全
依靠政府。因此,出于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对于一部分可能满足条件的低保对
象,政府或街镇工作人员并不会采取主动识别的手段,把他们吸纳到特困的名单
中。而老年救助对象不了解相关政策,无法主动提出申请,从而增设了福利享受
的“门槛”。另外,在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些社区救助顾问对于部分
老年救助对象存在“负面看法”,以至于他们很难对其产生“情感认同”,相应
地,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就会有差别的对待。
“他们很多都是老低保户,长期没有工作的,不是老了之后变穷了,是以前
的低保变老了。有些人态度也特别差的,每次到居委会来就是要钱,有点太理所
当然了。”(SQJZGW003)
(二)政策身份为前提,政策福利享受受限
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社会救助政策,国外多是采用以事救助,我国则需要
一个先期的身份。只有具备低保身份,才能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救助、就业救助、
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否则后续一系列救助都没法核定。这就使得系
统内混入了一部分“非纯低保户”,即系统内有一部分低保户并不是真正完全符
合低保标准,而是在相对收入或退休金比较低的情况下,为了享受到低保所连带
的“福利包”。由于福利连带导致没有办法筛选出真正切实需要帮助的那部分人
群,专项救助也就没有发挥出实际效益。
5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很多老低保对象,一半以上家里还是有支持系统的,还会有拆迁的房产,
像很多南片的农村老年人,他申请低保就纯粹是为了看病,然后减轻一下家里的
负担。”(SW002)
这样看来低保救助和其他临时救助也只是简单的叠加,这种“一刀切”的做
法,使得救助体系中其他救助类型的老人被阻挡在外,产生福利排斥,偏离了临
时救助的目标人群,导致政策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一般养老政策惠及力度缺乏保障
上海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从老年
社会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环境建设五个方
面去具体落实。但目前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主要还是停留在老年社会保障层面,对
于其他的养老政策惠及程度较浅。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城镇老
年救助对象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参与的条件,其中包含主观因素,即知晓度低、
参与意愿不高等;也包含客观因素,比如经济实力不允许、没有房产基础等。其
二,从政策规划的角度看,这些一般养老政策在设置评价指标之初就没有考虑到
老年救助对象的比例,在做政策评估时,将全体老人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城镇老
年救助对象和一般老年人所具备的参与机会是不相等的,以等量齐观的方式来考
量政策,隐藏了政策惠及人群的结构比例,即使政策目标超额完成,也难以确保
边缘人群被纳入了政策端口,从而加大了政策分配的不平等。
“这些方面多少会有一些覆盖,街道也会购买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去给他
们提供这样的一些服务,但是这些就有点像在表面上撒胡椒,只是撒到点,并没
有扎根在做。”(SW001)
缺乏制度保障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缺乏政策执行者,基层工作人员在有考核压
力的情况下,自然会按照考核指标投入等量的“生产力”,而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的养老问题并未纳入工作考核中,对于目标导向的政策,街镇也缺乏落地的动力
和资源。
5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 3-3 外在拉力因素作用于养老脆弱性的过程
第四节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稳定是诱发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先导
因素,出于信息化社会的特点,虽然人类所面临的绝对风险减少了,但是人们对
于风险的感知程度却大大增强,使得人类普遍缺乏安全感。另外,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推进,相较于农村地区,生活在城市的老人在居住环境的卫生和安全性水平
上普遍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城市风险也会侵入。在生活自理水平测试
中,目前大部分居家老人还能自我照顾,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影响,调查对象普
遍在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板块存在困难,如使用手机、看病付费、财产管理等方
面。在日后越来越提倡的数字化养老时代,也会因为工具和技术将老年救助对象
隔离,再一次加强边缘化风险。
这些具象化的风险挑战和深度老龄化社会等外界驱动因素最先作用于个体
自身,使其感到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社会融入的限制、所需资源的缺失等。透过
个体,风险挑战会蔓延至家庭,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长期贫困限制了该群体对
5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家庭保护性因子的培育和家庭功能的发展。反之,家庭养老功能缺失又阻碍了老
年救助对象在家庭中实现其养老诉求。从而两者自然将目光转向“有权有钱”的
政府,以寻求新的支持,但一方面,政策信息与老年救助对象间存在壁垒,两者
间信息不对称,再加之,政府能力、精力、财力的限制,无法消除老年救助对象
面临的所有风险;另一方面,救助政策和养老政策仍主要从个体出发,缺乏全方
位的家庭视角,为家庭提供的支持较少。
这三类因素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
老脆弱性的产生。养老脆弱性正是提供了一种多维、系统的视角,将外部风险、
自身素质、家庭功能、资源配置情况归为一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态,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困境。
图 3-4 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5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五章 社会工作应对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策略
上一章节笔者详细地阐述了造成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深化的原因,
为了缓解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人、家庭、政策三
个层面分别进行努力,对于个人而言,应增强该群体的养老风险意识,纠正错误
的养老认知,大胆尝试新型养老模式;对于有家庭系统的救助对象,应形成以家
庭为整体的服务意识,从子系统入手,逐个击破,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
宏观政策层面,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的倡导者和政策实践的桥梁,通过调和实践
主体间的矛盾,推动实践过程朝人性化、便捷化、系统化迈进。据此,本章节具
体总结了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帮助该群体
实现养老脆弱性向韧性的转化。
第一节 提升个人风险意识
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工作想要介入生理健康、自理能力这种客观生理状态
是不容易的,除了去链接必要资源外,我们还应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优势视
角出发,抓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因长期的生活惯性,而产生的悲观消极心态,扩
大该人群的社会交往圈,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在思想观念转变的基础
上,再去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方式,操作性和有效性都会大大提升。
一、
打破生活惯性,提升养老规划意识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中国老人普遍的养老规划意识不高,常常处于被动位置,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年份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调查了农村、城市的老
年对象,发现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主要的规划方式仍是现金储蓄(伍海霞、宋
健,2022)。区别于经济学领域将居民的养老规划等同于资金管理,社会学科则
将此概念扩展到了经济、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等多方面(丁志宏、魏海伟,2016)。
虽然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资源确实具有不可预见性,对此进行规划的
可操作性并不强,但是根据笔者的自身实践经验,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之所以养老
规划避而不谈,甚至是有抵触的负面情绪。这是由于老年救助对象陷入于“问题
5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视角”,总是觉得自己缺什么,而不去考虑自己有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出现
认知偏差。针对养老意识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管理的方式,鼓励城镇
老年救助对象畅想未来生活,一方面是借此机会了解服务对象没意识到的隐性需
求,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叙事的手段,重新对于养老赋予积极的意义,将注意力从
“不能想”转变为“可以做”。同时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与社区救助顾问、养老顾
问保持互动,秉持着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的原则,向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链接免
费的养老规划咨询和政策咨询,提供具体、可选择的方案,以提高老年救助对象
进行养老规划的参与意愿,参与性的提高更有利于救助对象获得自我掌控感,对
于潜性风险也能有基本的预判。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近两年也是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因
为糟糕的现实环境和生活压力,再加之不恰当的养老认知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凸显。根据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的原理,社会工作者也应该进一步对城镇老年
救助对象采取“精准评估,分类管理”的方式。首先,可以根据是否独自居住划
分为独居老人和非独居老人两大类,利用相关评量工具,进行初步筛查后,根据
分类规划后期追踪跟进的频率,使工作重心有的放矢;其次,进一步按照老人的
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系统等因素分为不同类别,把具有相似性的案例归总起来
研究讨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最后,以文字记录资料形成个人心理健康档
案,便于对个体的心理变化实时监测。将精神慰藉切实地和常规服务结合起来,
有利于降低老年救助对象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将心理健康干预落到实处。
二、
重视个人价值,提高社会参与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由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处于心理
保护机制,而逐步与外界隔绝,大大缩小了其社会支持网络,削弱了其社会参与
信心。根据积极老龄化的理论,“健康、参与、保障”这三大核心观点应并驾齐
驱,推动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是
有效应对养老脆弱性的手段之一。结合老年人共性特征和老年救助对象群体特征
考量,提高社会参与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5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其一,老年救助对象本身由于年龄和身体机能的退化,慢慢减少了他们的活
动水平和活动范围,这是一种自然空间的压缩,从一开始的城市社会逐渐缩小到
社区范围,在慢慢回归于家庭,最后甚至是一个房间或者一张床。自然活动空间
的缩小,直接导致了老年救助对象的社会参与水平低。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创
造、开发适合于老年救助对象的实践场域,通过小组和社区活动,利用好社区发
展空间、传统文化活动等创办主题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消除救助对象的自卑情结,
在团体氛围中排解不良情绪,加强该群体与居民间的交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
者要大力推动社区氛围的营造,一些有劳改背景的老年救助对象,容易遭到普通
居民的非议和排斥,社会工作者应与村居委会协同合作,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城镇
老年低保对象的身份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文化橱窗、宣讲、微信推送等
方式普及社会救助的相关内容,以扭转普通居民对于社会救助对象的错误认知,
提高居民对老年救助对象的理解和包容度,在社区内形成和谐大同的敬老爱老风
气。
其二,根据样本的整体结构可知,当前大部分城镇老年救助对象仍处于低龄
化、可自理的状态,应当以发展性的视角去看待这部分群体,鼓励该群体从小事
做起,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社会上所强调的“老有所为”不应该只是社会层面的
贡献,而更应该强调日常生活里的所做所为。一些老年救助对象不愿给子女添麻
烦,仍然自己烧饭、做家务、自我照料,减轻里家庭养老负担,这些生活小事无
不彰显自我价值。以小见大,积少成多,自信心和掌控感都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笔者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几个非常具有自己想法和观点的老年救助对
象,社会工作者应当鼓励这类对象加入居民代表大会,一方面可以平衡居民代表
的层次结构,听取边缘弱势人群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年救助对象
发挥自己的余热,在社区事务中获得成就感,满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另
外,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实践形式,如今疫情防
控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社会性活动接踵而至,社区志愿平台扩大,实践岗位增
多,志愿服务资源充分。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可以联合社会组织或居委,以
仪式化或物质化的形式强化该行为,如颁发证书、公开表彰、给予物质奖励等。
5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来说,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再社会化的表现,这对于
自我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满足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养老的可持续性。
三、
创新养老模式,追求开放状态
近年来,很多“抱团式”的养老方式层出不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互助养老
模式,该模式经过长期实践,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
被主要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等领域。从已有研究来看,互
助养老在农村地区主要是通过集体筹资建院、集中招募、互相帮助、自我满足的
方式(齐鹏,2022),打造了农村互助幸福院的模式。在城市地区主要是以社区
为实践场域,有因相同兴趣爱好或社会关系等同质性因素自发产生的互助团体,
也会有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异质性因素而组建的互助小组(贺思嘉,2022)。
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是进一步将养老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和交换,以期实现资
源的最大化利用。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除去因伤残、健康状况不良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性活动
外,剩下绝大多数具备开展互助养老模式的条件。一方面,政府层面对老年救助
对象的支持多是物质基础,近几年也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与第三方社工机构合
作,为其提供一些精神慰藉、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
项目都有一定的周期,并且在项目周期内,对一个对象所投入的时间也是十分有
限的。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延长服务所带来的持续价值,搭建互
助养老平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外一方面,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对于去养老院的
意愿比较低,除了一些经济层面的原因,还有个人心态上的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有不止一个访谈对象说到了“自由”的重要性,有人表示:“自由对于我们这一
代来说是最宝贵的,早年因为政治需要,我被下放到别的地方。年轻的时候很多
事情不能自己决定,年纪大了很讨厌那种被“围起来”的感觉(JZDX003)。”
也有人表示:“养老院里都八九十岁的老人,我去那里只会越活越老,越活越不
开心的,我现在过的再怎么不好,我都不会想去养老院(JZDX002)。”通过访
5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谈可以发现大部分老年救助对象对于机构养老模式是有抵触情绪的,仍然比较期
望自我居家养老,而互助养老模式是助力居家养老的可行之举。
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和使能者,应该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开展各类
文体活动,普及健康、护理、急救等方面的知识;链接高校或社区志愿者,发展
牵手计划,增加老年救助群体与社会的联结。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领袖”,
慢慢形成自发性的互助团体,以实现服务影响的可持续性。虽然老年救助对象所
拥有的物质经济资源非常有限,但是互助团体的形成在信息交换、情感慰藉、娱
乐休闲等方面都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并且该方式更加符合现阶段老年救助
对象对于未来养老模式的期待,可以平衡自我和养老之间的矛盾,找到自我舒适
的养老状态。
第二节 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性地位
一、
开拓服务视角,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系统
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向内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特定的交往
模式,向外作为一个开放的单元与家庭外系统交互作用而产生独有的社会互动模
式。虽然依照整体数据统计结果,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家庭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
冲击,表现出家庭养老脆弱性,但家庭系统可以看作多个次系统的组合,解决次
系统上的问题,就可以弥合不稳定的家庭结构,从而对老年救助对象提供正向支
持。结合第三章节概括的成因,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夫妻系统、亲子系统等方面进
行干预,以调和不完整的家庭系统。
(一)保护家庭系统,激发家庭养老潜力
对比分析有子女家庭中的各类赡养模式,传统的孝文化并没有因为家庭少子
化、社会原子化等结构性因素而消失,但子代尽孝的能力却因为子女自身条件、
家庭负担等原因而大大削弱。那对于老年救助家庭来说,“孝心”和“孝行”相
结合更是难上加难。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内外两个系统入手,修复家庭内在系统的
非正式支持功能的同时,推进家庭外系统的正式支持保障。
6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从微观层面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将个案管理的视角,从救助者个人转向整
个家庭。以解决客观现实问题为首要任务,如代际贫困传递所造成的社会资源缺
乏、就业机会受限等情况,子辈缺乏工作机会而处于失业状态,此时就应该针对
其开展就业服务,链接就业资源,提升家庭经济支持水平;另外,子代家庭在子
女教育或者经济上有所困难,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提供有关项目、政策等信息资源,
手动调整代际资源分配,随着自身家庭问题得到缓解,子女自然有时间和精力去
考虑父辈的情况。除了客观现实问题外,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家庭价值层面的引导,
家不应该只是一个专有名词,而应该是一种情感链接,是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寻找
不同的方式为彼此提供保护和照料的过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然会有轻重
缓急,但是不管优先于谁,都应该对家庭中老年成员保持警惕,为他们做一些养
老规划与打算,而不是无限期的压缩他们的养老周期。他们的“奉献”不是妥协,
而是情感交换,但根据问卷收集的情况,老年救助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频率
普遍不高。推动老年救助对象与子女之间实现良性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其获取精
神慰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澄清想法和观点,相互理解和支持。
从宏观层面来说,家庭是很多福利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但对于老年救助人
群来说,由于身份优先的原则,政策多以个体的角度去考量,缺乏对整个家庭系
统的保障。当前我国对于家庭养老政策停留在指向性和呼吁性文件,缺乏具体的
实施策略,以至于推进家庭养老模式的进程缓慢。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政府可
以通过税收减免、照护者支持、生活津贴补助等手段来巩固和促进家庭对老年救
助对象养老问题的投入。这不管是对于因伤残而长期累积巨大照护压力的重残家
庭,还是有子女但家庭支持相对薄弱的低保救助家庭,都能从政策层面得到正式
支持。
(二)明确家庭责任,缓解双重角色冲突
考虑到一些救助对象因早年的经历,结婚和生育时间较晚,导致部分低龄老
年救助对象仍处于“中年危机”之中,即面临抚养子女、赡养父母、身体素质下
降等多重压力。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他们仍是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方,而不是
家庭养老服务的接受方。很多负面情绪也往往是由于复杂的家庭事务所带来的,
6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常见的情绪反应有无奈、失落和愧疚,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失望,另一方面是对家
人的内疚。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也碰到了这类家庭,救助对象本身情况不
乐观,居住条件和身体状况都比较差,但是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其一直对无法
支持女儿的学业表达惭愧和悔恨。对于这类老年救助对象来说,目前养老脆弱性
主要来源于家庭风险,他们承担了家庭的主要压力,而子女还未能提供支持。因
此针对这类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重压力的老年救助对象,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该
群体的视角出发,帮助其明确家庭责任和现存问题,并进行排序,将现有资源合
理配置。在服务过程中,以家庭为整体,为该老年救助对象提供必要的帮助,例
如帮其子女申请教育救助、链接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按条件为其父母申请长护险
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针对有劳动意愿的救助对象,鼓励其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生
产、临工或为其链接一些公益岗位,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
二、
以智能养老模式弥合家庭养老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行智慧型养老服务,该模式
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生理、安全、情感等需求,设计出了
智能养老 APP、家庭紧急呼叫器、智能身体检测仪器等(屈芳,郭骅,2017),
优先在城市社区中进行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
背景下,系统概括了“端—网—云”的大数据驱动养老模式,以期形成从数据采
集到需求分析再到服务供给的完整供应链(贾妍、蓝志勇,2020)。这些技术的
出现不仅能够精准地回应多样化的需求,还能够作为工具缓解家庭的养老照护负
担。
社会工作近几年也一直在推进智能技术与传统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目前在
医务和政务服务领域应用的比较多。受到数字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影响,人
工智能作为工具性手段,与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整合政府、社
会、市场等多方信息,以信息赋能、数字赋能的方式,提升老年人自我监管、自
助养老的能力(潘旦,2020)。对于家庭系统残缺且自我独居的散居老年救助对
象来说,他们因缺乏家庭监测系统和应激系统,导致其潜在风险指数极高。尤其
6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是当前社会仍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迭代的新冠疫情导致社会整体情况并
不稳定,社区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员流动性加大,很难留有余地对该群体
保持足够的关注。为了维护该群体权益,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入智能养老设备,通
过安装家庭紧急呼叫设备、下载智能养老 APP、开通养老服务热线、签约网络家
庭医生等方式,人为拓宽风险检测渠道,来弥合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或缺失。
第三节 充当政策实践的桥梁
一、
整合社会救助系统,打造社会“大救助”
(一)打造“智慧救助”平台,实现整体性治理
社会救助制度不是独立运行的,而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该以一种“大救助”的观念意识去完善社会救助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社
会救助体系提供了一个契机。参考祝建华教授搭建的“智慧救助”驱动结构,如
下图 x 所示(祝建华。2022)。当前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收入状况、医疗、
住房等数据都分散在各个分管部门,首先要将数据进行集成与融合,形成基本数
据库。有了数据共享平台,各行动主体可以从里面调取所需信息,在开放性的空
间下激发自我能动性,找到合作的最优解。在有工具手段和行动者的基础上,回
应到不同类型的救助项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救助程序结构化的“智慧救助”。
图 4-1 智慧救助的要素驱动结构(祝建华,2022)
6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回应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问题。首先,需要打破各分管部门之
间的“信息壁垒”。需要明确的是社会救助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救助,而应该是
更高层面的民生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由于每个部门之间的项目、政策是相对独
立的,就会出现重复救助和分散管理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交流,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共建预警系统,推动“事后救助”朝向
“事先救助”进行转变。例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医保系统,可以将
高医疗支出费用的家庭导出给民政,由民政系统去比对,可以事前链接一些医疗
救助或临时救助政策,形成预警机制。诸如此类的联合管控,可以最大化的监测
老年救助对象的潜在风险,维护该群体利益。
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医疗救助和医
疗保险之间的链接。既然当前努力将社会救助对象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中,
以分摊民政救助的压力,那就需要健全后续的运作机制。优化报销手续,解决当
前老年救助对象医疗报销中多头报销的问题,将医疗救助资金融入医疗保险报销
制度中,以实现“一站式”报销,规避复杂的行政程序,减少老年救助对象的实
际操作困难,增强政策实践的便捷性。
(二)协调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关系
正如前面所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包含老年和贫困两个概念,会涉及到养老
和救助两个维度的政策帮扶。养老资源和救助资源都隶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协调
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但当前不管是宏观政策文本,
还是微观实践主体,仍缺乏有效衔接。
宏观政策层面,政府可以通过优化一般养老政策考量指标,将政策受益人群
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老年救助群体,设置考核内容,督促基层工作人员落实相关政
策内容。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对老年救助对象提供养老政策方面的优惠,如居家
养老服务补贴、家庭医生签约、适老化改造减免等,减少老年救助对象的政策参
与成本,降低政策进入门槛,鼓励其积极申报养老服务。
微观实践层面,进一步“催化”社会救助顾问和养老救助顾问联动。政府应
该有意识地引导社区救助顾问与养老救助顾问开展合作,通过举办合作会议、策
6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划联合项目等方式,保持民政两条线的信息共享和互助协作。这里要强调的是合
作并不是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双线管理,而是形成一种意识,掌握基本的养老政策
信息,在必要时可以链接资源,为老年救助对象多争取一份保障。
(三)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充分参与
重视慈善事业的重要作用,慈善救助是社会救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搭建
两者之间的合作平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福利、税收减免、宣传表彰等
手段,引导企业提供物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
业形象,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的保
障政策和监管制度,明确社会救助和慈善救助之间的角色分工,营造健康、规范
的慈善救助环境,提高救助效率。
如果说慈善市场增强了社会救助的物质根基,那么社会组织就是社会救助的
后备力量。所谓“术业有专攻”,不同的社会组织承接不同类型的项目,有不同
的定位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政府在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时,考虑到购买服务的全
面性和均衡性。举例来说,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更多以个体为主
体,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支援帮扶等综合性服务。那对于“医养结合”这
类的医疗需求,就需要链接专门的养疗机构来实现。面对养老脆弱性的多维表现,
应发动不同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予以回应。
二、
充当政策实践的粘合剂,规避政策服务可及性问题
(一)找准政策解读重点,提高政策知晓度
政策知晓度往往因为老年救助对象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和外在的宣传内容
晦涩难懂、宣传形式不当,而导致政策服务的现实可及情况不乐观。一直以来,
政策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反复强调政策知晓度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政策会根据具体
形势进行调整,而变动又可以分为“向上”的变动和“向下”的变动。向上的变
动,如增加物质补助金额、提高医疗报销比例,这些内容不需要进行解释或说明,
老年救助对象自然能欣然地接受。但如果出现向下的变动,如未通过长护险评定、
6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未申请到住房补助,老年救助对象就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这时就体现出政
策解读的重要性。
因此,在政策宣讲的过程中,社区救助顾问或社会工作者要找准政策变动的
重点,事先评估老年救助对象在新标准下,可能出现的“负向”变动,有针对性
地对其进行说明,打好“预防针”,化解其相对剥夺感,并依照新政策内容,为
其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
(二)推动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救助顾问之间的合作
在成因分析中提到社会救助顾问属于政府下属的基层工作者,因此相对于社
会工作者来说,更加受限于行政程序的约束,从事“上传下达”的工作,旨在解
决老年救助对象的共性问题,缺乏个性化的规划。另外,社区救助顾问的服务对
象不仅只有老年救助对象,他们还需要分管辖区内的残疾人、困境儿童、低保家
庭等民政条线下所有救助对象,救助顾问面临总量多且个性化强的现状,缺乏时
间和精力对专门一类人群开展专项工作。
社区救助顾问所留下的工作空白,与社会工作的职能恰好契合,前期由社区
救助顾问统一排查,解决基础性问题后,初步评估救助对象需求,如需要进一步
干预,可以链接给当地的驻点社工,并配合社会工作者,设计后续更有针对性的
服务策略。
三、
避免政策的“选择性”实施,扩大政策影响范围
(一)精准评估,践行“政策找人”制度
依据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本市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关
于本市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仍是以困难
群众“应保尽保,因救尽救”为目标,去推动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出于政府
政策执行成本的考量,将有限的政策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到有切实需求的救助对
象手中,就要进一步规范低保人员、特困供养人员的评判标准,严格按照规章审
批,避免出现人情保、关系保、政策保等恶性骗保事件。另外,在从事基层救助
工作的过程中,为避免社区救助顾问自身主观价值判断,社会工作者应秉持非批
6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判、无条件接纳的价值观念加入到“政策找人”的队伍中来,主动供给救助政策,
精准链接救助资源,努力实现困难群体“风险预警、需求评估、综合服务”的主
动救助机制。
(二)统一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条件,提高救助公平性
我国的专项救助制度是在低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低保制度的补
充,但是,其他专项社会救助与低保对象资格捆绑现在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低保
资格成为了获取其他专项救助的“蜂鸣器”,从而形成福利叠加,进一步加剧福
利依赖。除此之外,这种身份先行的救助模式还会导致社会救助非均等化,出现
目标偏差,降低救助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专项救助的资格与低保对象的捆绑,将
所有的专项救助纳入到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中,对各个项目在救助对象、申
请标准、给付方式等方面都统一设计,以形成各个项目之间的制度协调与整合,
提高其公平性和效率。
6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回答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
养老脆弱性程度如何?具体有何表现?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并依据实证分析数
据,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问题的介入策略。本章节,
笔者将对研究所得进行进一步概括,尝试对社会工作介入的现实困境进行讨论,
阐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处于中高水平,不同维度和层面下养老脆
弱性水平呈现不同特征
本文基于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关注,依据脆弱性理论,构建养老
脆弱性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计算养老脆弱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城镇
老年救助对象养老现状与问题,为从微观层面对老年救助对象进行量化评估提供
了参考。研究发现,被调查地区的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表现处于中高水平。
在所有被调查样本中,高、中等脆弱性家庭占比 71.5%,已有较强的脆弱性表现,
需要重点关注;剩下的 28.5%为低养老脆弱性家庭,未来有可能陷入养老危机,
也需要注意防范。
从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大维度的方差分析来看,高养老脆弱性的
老年救助对象与另外两类有显著差异,即同时具备潜在脆弱、基底脆弱和现实脆
弱。而中等养老脆弱性群体在各个维度上的数值较小,处于负值和正值的零界点
位,极有可能发生波动,而加入高脆弱性行列。低养老脆弱性群体在暴露水平和
敏感性两个维度上与其他两类存在显著差异,但适应能力上与中等脆弱性群体无
明显差别。可见,当前处于低养老脆弱性水平下的老年救助对象并不是因为其具
备相当的抵御风险能力或复原力,而是因为其目前未陷入风险事件,并且自身基
底素质较强,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较小,若不加以重视,会随着外界风险事件的
发生和自身身体机能的退化而陷入养老困境。
6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从个体素质、家庭结构和社会政策保障三大层面的交叉分析来看,养老脆弱
性分类在个体层面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程度等因素有显著关联,研
究结论表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患有抑郁倾向和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的老年救助对
象,更容易表现出高度养老脆弱性。从家庭层面出发,养老脆弱性分类与婚姻状
况和有无子女有显著关联,研究表明非在婚状态和无子女老人更容易处于中高养
老脆弱性水平。而在社会政策层面,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医疗报销比例以
及对相关政策的满意程度与知晓情况,三个种类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基本都
在样本均值左右。
二、
养老脆弱性表现特征下隐藏着深层次的形成机制
首先,城镇老年救助对象自身基底薄弱是养老脆弱性形成的基础性因素,根
据调查结果可知,老年救助对象的群体共性特征和个体素质特征相叠加,共同影
响了养老脆弱性水平。一方面,相较于普通老人,长期的生活惯性和对养老认知
的局限,使得该群体以“问题视角”来看待养老生活,对未来处于一种消极悲观
的状态,导致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从而加深了养老脆弱性水平。另一方面,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因人际交往中的压力和对政府的过度期待,使其产生强烈的相
对剥夺感,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为了抑制负面情绪,他们采取逃避性的行
为来保护自己,从而导致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低、社区融入性差,进一步加深了
养老脆弱性水平。
其次,城镇老年救助对象普遍家庭结构不稳定,因非在婚和无子女导致其缺
乏绝对的支持与保障,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作为内核推动因素,进一步加剧养老脆
弱性的形成。除去部分未婚而缺乏代际养老资源的老年救助对象外,有子女的救
助家庭同样面临子辈支持系统功能弱化的威胁,具体表现为有孝难行、有孝不行
和无孝无行三类情况。子女作为最基础的服务提供者,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在城镇
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上发挥其效应,是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程度深
化的内核推动性因素。另外,部分低龄老年救助对象自身在家庭中仍为“施方”
6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而非“受方”,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在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忽视了养老资
源的储备,间接增强了养老脆弱性。
最后,尽管当前社会救助政策的内容经过长期检验,反复修正,已经涵盖了
各种救助类型,包含了各类救助形式,发展得较为全面。但是在政策实践的过程
中,仍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具体落实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身上,从而弱化了政
策保护机制,政策执行与落地间的目标偏差化作外在拉力因素,加剧了养老脆弱
性。第一,由于社会救助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未打通,导致资金、政策、
项目没有可融合的渠道,加大了老年救助对象实际操作难度,减少了养老问题的
解决渠道。第二,政策服务可及性在政策执行前的“潜在可及”、政策执行中的
“事后救助”、政策执行后的“持续可及”上均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政策的边
际效益。第三,在社会救助政策层面,政府为减少政策执行成本,而模糊政策概
念,未采取主动吸纳行动。加之,我国救助体制身份先行的机制,政策资源配置
不当,政策福利享受受限。从养老政策来看,由于老年救助对象自身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和政策规划时缺乏倾向性保护,导致该群体对于一般养老政策惠及程度较
浅。社会救助政策和养老政策的选择性实施导致政策目标人群范围缩小,从而削
弱了政策的影响力。
在具象化的风险挑战中,个体自身最先受力,后开始蔓延至家庭,但城镇老
年救助对象自身素质低下限制了其家庭功能的发展,反之,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
也阻碍了其在家庭中实现养老诉求。因此,在现实面前,老年救助对象及其家庭
将养老压力转向政府,以获取新的支持。但对于老年救助对象来说,该群体与政
策信息之间存在壁垒,政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消除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另一方
面,救助政策和养老政策出于家庭的考虑较为薄弱,提供的支持也相对较少。三
类因素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一方能力的减弱,需要另外两环的加持,
才能实现守恒,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正是在如此动态循环的不平衡中
产生。
7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三、
社会工作应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形成机制,为缓解该群体的养老
脆弱性,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人、家庭、政策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努力,对于个人而
言,应增强该群体的养老风险意识,纠正错误的养老认知,大胆尝试新型养老模
式;对于有家庭系统的救助对象,应形成以家庭为整体的服务意识,从子系统入
手,逐个击破,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宏观政策层面,社会工作者作为政
策的倡导者和政策实践的桥梁,关键在于打通各部门、各政策之间的壁垒,通过
调和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整合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大救助”的智能救助
模式,推动实践过程朝人性化、便捷化、系统化迈进。
第二节 研究讨论
在第四章节中,笔者详细阐述了社会工作可以分别从个人、家庭、政策实践
等方面发挥效用以应对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问题。但根据笔者的实际
实习经历,社会工作介入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存在现实困境,本小结将对
该问题展开简单的讨论。
一、
未将养老作为整体模块考量
目前学术领域,社会工作对于养老方面的研究,多是以具体的养老服务形式
出现,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嵌入式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等,而对于某一具体人群
的养老问题的讨论相对较少。这就导致我们在应对该群体的养老问题时,没有完
整的结构意识,单从个体、家庭或社会中的某个层面介入,但其实养老脆弱性是
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对暴露水平、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调适。
实务领域,当前社会工作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关怀仍然集中于生活物质救助、
精神慰藉等领域,很少专门将养老作为服务目标来设计项目。一方面是受到政府
年度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工作在养老问题上没有专业话语权。但依
据目前的研究结论,养老问题除了物质经济、医护保障以外,还体现在生活的方
方面面,是一个融合了“健康、参与、保障”的综合性概念。发展型社会救助近
7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年来是救助领域的大趋势,越来越强调救助的可持续性,养老除了是基本的生存
概念外,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处于弱势更应该主动出击,以实现老年救助群体
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
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救助顾问之间存在角色边界
虽然社会工作者的加入补足了社区救助顾问的角色缺陷,但两者之间的合作
方式还未制度化、规范化。例如就社会工作是否应该向救助对象提供政策咨询这
个问题,救助社工和社工机构管理层之间存在分歧。
对于专职的救助社工来说,他们在从事救助领域服务之前,要进行相关政策
的岗前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相关救助政策,已具备提供政策咨询的能力。并且
在实际走访过程中,问及政策方面内容时,大部分老年救助对象会有很多疑问,
需要救助社工对政策内容进行相关解释说明,做出即时性的反馈。
但对于机构管理者来说,他们需要处理好中观层面的政社关系,更看中彼此
之间的专业界线。加之救助政策直接与物质经济挂钩,不同街镇因不同的财政收
入,会有不同的特色项目,如果口径与街镇不一致,可能会制造不必要的矛盾,
影响项目评估,不利于未来继续达成合作关系。
因此,为回应两方的需求,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救助顾问的合作机制,应以制
度文本的形式呈现,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角色功能,划清角色边界,特别是涉及政
策内容时,关于申请标准、申请流程、补助金额等硬性标准,社区救助顾问更新
地更快,应以其为准,社会工作者辅以传达信息。但关于政策调整、标准改变等
软性解释,社会工作者应起主导,一方面化解救助对象的剥夺意识,另一方面可
以缓解基层救助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
基层救助社工流动性大,服务提供者“鱼龙混杂”
由于老年救助对象的群体特性,存在养老脆弱性的概率较高,且不同家庭造
成贫穷和养老困境的原因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对于救助社工的知识面要求会更
高,除了要有扎实的政策知识储备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抗逆力和丰富的工作经
7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验。社会工作自职业化发展以来,一直面临人员流动性大的严峻考验,而基层救
助社工长期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很容易陷入自我情感内耗,提高离职意愿,增加
基层救助社会工作者的流动性。频繁的职业流动对于救助对象、社工机构和政府
机关都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项目的整体性目标。
另一方面,通常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周期较短,但所涉及的救助对象较多,
那么在项目团队内的专职救助社工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社工机构会增派社工专业
的实习生或是没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进行走访排摸、评估立案等工作。这
部分群体因分散、期限短等原因,难以参与统一安排的岗前培训,就直接投入实
践,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待考量。另外,整个项目人员设置不稳定,也
会影响到服务的连贯性,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统筹、定期跟进的养老问题来说尤
其重要。因此专业社会工作想要更好的介入救助领域的养老服务项目,需要对其
人员进行把控,并维持项目团队的稳定性。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因其双重属性,很容易倾向于救助保障,而忽略养老保障,
但是救助不等于养老,社会工作想要更好得和别的主体开展合作,就需要明确自
身在救助领域和养老领域的角色功能,将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问题作为整体板块
来考量,而不局限于解决边缘性的琐事,规范项目团队配置,增强团队整体专业
水平。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不足与反思
(一)样本代表性值得考量
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未能接触到更大范围内的老年救助对象,本研究是
以 B 镇为例,在性别、救助类型、年龄比例上都没有办法均衡调配,因此对于养
老脆弱性是否会因为男女性别差异、不同救助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差距而改变,
本研究没有办法归纳出具有解释力的结论。因此,本文仅对于 B 镇养老脆弱性指
数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描述性讨论,概括出交叉分析中具有显著性的变量在个
人、家庭、社会保障层面的特征,以此来讨论高养老脆弱性水平的救助对象会有
7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何表现。考虑到样本基数和样本比例等条件,本文并未对涉及变量进行进一步的
回归检验。
(二)养老脆弱性指标操作化存在局限
笔者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参考了徐洁、李树茁团队基于安徽农村地区老年人
养老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和赵丽琴对 2014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构
建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城镇老年救助群体的特征,修改了部分二级指
标和具体评估指标。但因为缺乏专门对于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的研究,
没有二手数据可以参照比对。加之,受到疫情影响,在问卷设置初期,未能进行
预调查,因此具体操作化的指标与现实情况之间可能存在误差,有一些指标在实
际调查过程中,并未体现差距,比如户籍、工作情况等,可能会影响到养老脆弱
性指标的准确性。
(三)线上调查降低了问卷质量
受到疫情影响,本研究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收集,线上电话收集的数据,因
为空间感强、电话信号不良,老年救助对象会出现没有耐心接听、听不清、理解
困难等情况,大大增加了问卷收集的难度,从而影响问卷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笔者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线上收集产生的误差,邀请项目内社会工作者帮助,
在其实地走访过程中帮助笔者完成问卷填写的工作。笔者通过事先对项目内的社
工就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内容、每个板块对应的指标、提问方式等方面进行说明,
尽量弥补他人填写所带来的测量误差。
二、
研究展望
随着老龄化社会不断深化,养老问题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
的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兼具贫困和老年两大类问题。但目前学界只充分讨论了老
年贫困形成的原因,而缺乏对城市贫困人口老年问题的关注。社会工作作为,要
想进一步投入到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服务中,除了微观层面的实践干预外,还需
要中观层面对于群体结构特征和养老脆弱性成因的把握,更需要宏观政策层面的
7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保障。因而,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据此,笔者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三点展望:
第一,继续完善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指标体系,结合老年救助对象
的现实特征,进一步优化衡量指标,精准评估各维度信息。例如本文在设计问卷
时,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考量不完善,后续可以细化到制度可及性、资源和服务
提供等维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横向比对农村地区老年救助对
象和普通家庭老人,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一方面可以加强结论的说服力,另
一方面也可以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回应城镇老年救助对象的养老脆弱性。
第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要创新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问题的理论基
础,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该群体出现养老脆弱性的原因,越细化成因,就越有
利于社会工作具体干预,找准“痛点”,精准打击。
第三,创新养老脆弱性的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案例分析等质性研究方
法,深入救助群体内部,尝试归纳总结有效的实践路径或作用机制。社会工作作
为带有较强实践属性的专业,仍然要回归于实务领域,运用过程与结果评估,以
验证服务过程的有效性,形成实践经验并推广。
75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1、专著类
[1] 于长永著.脆弱性视角下的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19.10.
[2] 钟仁耀主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12.
2、学术期刊
[1] 边恕,黎蔺娴.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我国多维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02):83-91.
[2] 卞文忠.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
沿,2021(23):141-143.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3.018.
[3] 曾通刚,赵媛,杨永春,贺容.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格局与性别协调发展
特 征 —— 基 于 积 极 老 龄 化 政 策 框 架 [J]. 地 理 科 学 ,2019,39(12):19101918.DOI:10.13249/j.cnki.sgs.2019.12.009.
[4] 陈雯,江立华.老龄化研究的“问题化”与老人福利内卷化[J].探索与争
鸣,2016(01):68-71.
[5] 程杰.中国社会救助投入强度研究[J].社会保障评论,2021,5(04):87-103.
[6] 慈勤英,宁雯雯.家庭养老弱化下的贫困老年人口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人
口科学,2018(04):68-80+127.
[7] 冯杰,郑泓.“银发浪潮”视域下城市“低保”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广西
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5):126-134.
[8] 甘晓成,蔡瑶瑶,肖鸿波.中国养老脆弱性评价及分布动态演进[J].华东经济
管理,2022,36(02):86-97.
[9] 高鉴国,范丛.低保边缘家庭的贫困表征、致贫原因与政策建议[J].东岳论
丛,2020,41(10):133-141+192.
76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0]
顾永红,刘宇.行政吸纳服务:双重委托代理困境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策略
研究——基于武汉市“五社联动”经验[J].社会保障研究,2022(02):10-18.
[11]
桂世勋.应对老龄化的养老服务政策需要理性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49(04):78-84+163.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17.04.011.
[12]
胡宏伟,蒋浩琛.多维脆弱与综合保护:困难家庭老年人群体比较与反贫困
政策迭代[J].社会保障研究,2020(04):70-83.
[13]
贾 美 艳 . 高 龄 女 性 群 体 养 老 的 脆 弱 性 [J].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2012(03):41-42.
[14]
李慧敏.从脆弱性到韧性:共同富裕理念下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风险规避
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22,10(02):12-26.
[15]
李乐乐.依赖与独立:养老方式选择的二维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17(06):147-15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6.19.
[16]
李鹏.城市贫困家庭养老经济约束困境与应对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32(02):16-33.
[17]
李鹏.城市贫困老年群体养老研究——基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协同供
给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5(02):91-97.
[18]
梁宏.大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变迁(1998-2017)——以广州为
例[J].南方人口,2020,35(05):1-14.
[19]
林茂.向上倾斜与向下倾斜:低龄老人代际关系不平衡及其根源[J].新视
野,2021(05):124-128.
[20]
刘玮.个体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逻辑基础与政策取向[J].云南社会
科学,2021(03):141-147+189.
[21]
刘佩,孙立娟.中国老年人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与识别研究[J].经济与管理
评论,2022,38(01):137-150.
7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22]
卢盛峰,时良彦,金行.中国代际贫困的传递特征测度及财政治理研究[J].
财贸研究,2020,31(05):66-76.
[23]
骆潇蔓,钟艺,郝勇.上海养老顾问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
展,2022(08):93-102.
[24]
宁国良,邓瑞芬.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
社会科学,2009(07):28-30.
[25]
潘旦.正向老龄化理论下老年社会工作智能化发展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64-73.
[26]
济
庞凤喜,王绿荫,王希瑞,申珍妮.上海市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J].经
与
管
理
评
论
,2022,38(04):63-73.DOI:10.13962/j.cnki.37-
1486/f.2022.04.006.
[27]
彭鸿影,陈在余.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人口养老脆弱性评估及相关
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2,35(11):50-54+60.
[28]
尚青松,赵一夫.代际支持、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基于
CHARLS 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22(02):68-79.
[29]
王建英,何冰,毕洁颖.新农保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基于精准
扶贫背景和不同贫困标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2(03):85-99.
[30]
伍海霞,宋健.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规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
人口,2022,43(01):88-99.
[31]
伍海霞.快速老龄化时期城乡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照料负担[J].人口研
究,2022,46(03):74-87.
[32]
王小林,冯贺霞.2020 年后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标准:国际经验与政策取向
[J].中国农村经济,2020(03):2-21.
[33]
向德平,向凯.多元与发展: 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02) :31-38.
[34]
席恒.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超级老龄化、新型就业三重挑战下的中国社会
保障[J].社会保障评论,2022,6(01):35-46.
7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5]
肖晓华,颜梦琪,胡依,李贝.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脆弱性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0,33(11):25-29.
[36]
徐洁,李树茁,吴正,刘伟.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估——基于安徽农
村地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9,43(01):91-101.
[37]
徐强,周杨.脆弱性视角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互动机制——基于全国
8 个省份 1371 份调查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5):70-80.
[38]
许惠娇,贺聪志.“孝而难养”:重思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J].中国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4):101-111.
[39]
杨菊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中共中央党校(国
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03):61-72.
[40]
于长永.他们在担心什么?——脆弱性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与养
老 期 望 探 究 [J].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8,32(01):2231.DOI: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8.01.006.
[41]
张 小 娟 . 我 国 医 疗 救 助 兜 底 保 障 问 题 的 实 证 研 究 [J]. 卫 生 经 济 研
究,2022,39(04):1-6.
[42]
赵丽琴,崔月彤.我国老龄人口养老脆弱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CLHLS2014 数据[J].调研世界,2019(03):32-36.
[43]
钟 仁 耀 , 景 淋 . 上 海 市 社 会 救 助 顾 问 模 式 与 成 效 分 析 [J]. 中 国 民
政,2021(19):55-56.
[44]
朱圆.脆弱性理论与国家治理责任新解[J].学术月刊,2017,49(03):81-
90.DOI:10.19862/j.cnki.xsyk.2017.03.008.
3、学位论文
[1] 贾康蓉. 河北省城镇老年人口养老脆弱性研究[D].河北大学,2021.
[2] 王静瑾. 疫情常态化下养老机构老年人脆弱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
中师范大学,2022.
[3] 张昊. 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吉林大
学,2020.
7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4] 朱艳婷. 城乡对比视角下养老保障、子女特征对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
研究[D].南京大学,2020.
二、
英文文献
[1] Abeliansky A L, Erel D, Strulik H.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aging of elderl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J]. SSM-population health, 2021, 16: 100924.
[2] Ajduković M, Rajter M, Rezo I. Family Relations and Parenthood in Families
With Different Income: How Is Life in High Risk of Poverty Connected to Family
Functioning of Families With Adolescents?[J]. Revija za socijalnu politiku, 2019, 26(1):
69-94.
[3] Amancio T G, Oliveira M L C, Amancio V 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dition of
vulnerability among the elderly[J]. Revista Brasileira de Geriatria e Gerontologia, 2019,
22.
[4] Carrino L. Understanding vulnerability and patterns of elderly-care in Europe:
essays on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s of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exclusion[J]. 2015.
[5] Crooks D J.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Elderly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
(ESVI): A composite indicator to measure social vulnerability in the Jamaican elderly
population[D].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9.
[6] Fineman M A. Elderly as vulnerable: rethinking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responsibility[J]. Elder LJ, 2012, 20: 71.
[7] Fineman M A.The vulnerable subject: Anchoring equality in the human
condition[J]. Yale JL & Feminism, 2008, 20: 1
[8] Fineman M A. Equality and difference-the restrained state[J]. Ala. L. Rev., 2014,
66: 609.
[9] Fries J 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ctive aging[J]. Current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research, 2012.
8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0] Giang L T, Pfau W D. Vulnerability of Vietnamese elderly to poverty: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09, 23(4): 419437.
[11] Kohn N A. Vulnerability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J]. Yale JL &
Feminism, 2014, 26: 1.
[12] Smeeding T M, Gao Q, Saunders P, et al. Elder poverty in an ageing World:
Conditions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and low income for women in rich and middleincome nations[R]. LI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8.
[13] Sörensen S, Pinquart M. Vulnerability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as predictors of
preparation for future care needs in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000,
12(3): 275-300.
[14] Walker K O, Steers N, Liang L J, et al. The vulnerability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a multiethnic, low‐income area: Contributions of age, ethnicity, and health
insuran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0, 58(12): 2416-2422.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81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附录
附件一 城镇老年救助对象养老脆弱性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 您的性别
A.男 B.女
2. 您的年龄:
3. 您目前的户口性质:A.本市非农业户籍
4. 您的受教育程度:A.小学及以下
B.本市农业户籍
B.初中
C.外省市户籍
C.高中/中专 D.大专 E.大学本
科及以上
5. 您目前的婚姻状况:A.已婚 B.未婚
C.离异
D.丧偶
E.分居
6. 您目前的工作状况:A.就业(临时工) B.在家修养(无工作)
7. 您目前的住房情况:A.廉租房/公租房
房
B.使用权房
C.市场租房
D.产权
E.自建房 F.其他
8. 您目前的健康状况:A.健康 B.一般
9. 您过去两年的患病次数:
C.不太健康: (患有何种疾病)
(去医院的次数)
二、暴露风险
1. 您当前居住社区的卫生状况: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比较差 E.非常差
2. 您当前居住社区的安全状况: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比较差 E.非常差
3. 您参加社交娱乐活动(平时)的频率:
A.从不参加 B.很少参加 C.有时参加 D.经常参加
4. 您参加团体活动(社区、党团组织、宗教组织、工会等)的频率:
A.从不参加 B.很少参加 C.有时参加 D.经常参加
5. 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曾患重大疾病:A.是
6. 您是否有子女:A.是
B.否
7. 您子女的婚姻情况:
82
B.否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A.已婚 B.未婚
C.离异
D.丧偶
E.分居
8. 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遭遇过意外事故:A.是
B.否
三、敏感性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项目
大便
小便
评分
标准
得分
0
失禁或昏迷
5
偶有失禁
10
控制
0
失禁或者昏迷
5
偶有失禁
10
控制
需要帮助
0
修饰
自理(洗脸、梳头、刷牙、剃
5
须)
用厕
进食
0
依赖他人
5
需部分帮助
10
自理
0
较大或完全依赖
5
需部分帮助
10
全面自理
0
完全依赖他人,无坐位平衡
5
需要大量帮助
10
需要少量帮助(言语或身体)
15
自理
0
不能步行
5
在轮椅上能独立性的
10
需 1 人帮助步行
转移
活动
83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穿衣
上下楼梯
15
独立步行
0
依赖他人
5
需要一半帮助
10
自理
0
不能
5
需帮助
10
独立上下楼梯
0
依赖
5
自理
洗澡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自己搭乘公共汽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车(知道乘哪一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路车,并能独自
3
需要帮助
出行)
4
根本没法做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做家务(扫地、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拖地、洗衣服)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吃药(能按时服
药,并能服用正
确的药)
自己做饭(包括
洗菜、切菜、打
火/生火、炒菜)
84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使用电话(会拨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号打电话)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1
自己完全可以做
2
有些困难,自己尚能完成
3
需要帮助
4
根本没法做
上街购物(能够
独立购买日常生
活用品)
管理个人钱财
(可以独立处理
财务)
GDS-15(老年抑郁自评量表)
过去一周的情况
序号
评估内容
评分
1
您对您的生活基本上满意
是=0;否=1
2
您是否常感到厌烦
是=1;否=0
您是否常常感到无论做什
3
是=1;否=0
么都没有用
您是否喜欢呆在家里而不
4
喜欢外出或不喜欢做新的
是=1;否=0
事情
您是否感到您现在生活的
5
是=1;否=0
没有价值
85
得分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您是否减少了很多的活动
6
是=1;否=0
和嗜好
您是否觉得您的生活很空
7
是=1;否=0
虚
您是否大部分时间精神状
8
是=0;否=1
态都很好
您是否害怕将有不幸的事
9
是=1;否=0
情发生在您身上
您是否大部分时间都感到
10
是=0;否=1
快乐
您是否觉得您比大多数人
11
是=1;否=0
有较多记忆的问题
您是否觉得“现在还能活
12
是=0;否=1
着”是很好的事情
13
您是否觉得精力充沛
是=0;否=1
您是否觉得您现在的情况
14
是=1;否=0
是没有希望的
您是否觉得大部分的人都
15
是=1;否=0
比您幸福
评价标准:1-5 分,不考虑抑郁;5 分以上,可能抑郁
四、适应能力
1. 您当前一年的收入大概是:
2. 您除去医疗救助报销以外,需要自费的医疗支出一年约为:
3. 您当前主要的经济来源有:A.低保金
助(包含子女抚养费)
B.退休金
C.养老保障金
E.其他: (请注明)
4. 您当前的收入和支出相比较:A.有节余
86
B.基本持平
C.有不足
D.亲友资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 你觉得家里人的关系是否紧密:A.非常紧密
B.比较紧密
C.一般
D.比较
紧张 E.非常紧张
6. 家里人交流的频次:A.非常多
B.比较多
C.一般
D.不太多
E.完全不交
流
7. 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A.一个都没有
C.3-5 个
B.1-2 个
D.6 个及以上
8. 近一年来您:A.自己独自生活
时间和陌生人住在一起
B.和家人住在一起
C.住所经常变动,多数
D.和朋友住在一起
9. 家庭成员对你的支持和照顾:A.没有
B.极少
C.一般
D.全力支持
10.您对于当前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社区是否有医院、诊所、药店、老年保健
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去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时间):A.非常满意
意
C.一般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11.您对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养老保障)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
C.一般
B.比较满
D.比较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87
B.比较满意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附件二 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城镇老年救助对象)
访谈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您的家庭情况(人数、年龄、文化程度、居住
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状况[与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的交往情
况,遇上紧急情况比如生病等一般向谁求助])
二、自身养老情况
1. 您是否考虑过未来的养老规划?
2. 您担忧自己的养老问题吗?为什么?
3. 当前您觉得您在养老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4. 您觉得现在您跟其他老年人生活各方面有没有差距?有的话,差距大不大?
或者您觉得差在哪里?
5. 当您生病的时候是否愿意去医院看病,不愿意去看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三、家庭养老支持情况
1. 您是否有儿女?有几个子女?他们对您提供了哪些帮助?
2. 您赞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吗?为什么?
3. 如果没有子女的话,您是否还有可以照顾您的人?
4. 当您生活不能自理时您是否愿意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如果不愿意,您更希
望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
四、养老政策利用情况
1. 您是否了解当前的社会救助政策,您所知道目前享受到的养老帮扶政策有哪
些?一般通过什么渠道获得?
2. 救助政策解决自身困难的程度如何?这些资源和服务解决了您什么困难?效
果如何?(未解决什么问题?及该问题对生活影响的程度如何?)
88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3. 对于这些政策保障您觉得满意吗?是否合理?
4. 您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解决您当前的养老问题?
89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访谈提纲(社区救助顾问)
访谈编号:
1. 您主要的职责有哪些?
2. 您觉得当前城市低保老人养老存在哪些问题?
3. 目前社区是否有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主要是哪些服务?老年低保群体惠及
到的程度如何?
4. 当前针对城市低保老人的政策主要包含哪些?主要解决了该群体的哪些困难?
5. 您觉得城市低保老人对于政策的知晓度如何?您一般是如何向他们解释有关
政策内容的?
6. 您是否有听说过社区养老顾问制度,如果有,是否有过工作上的链接?
7. 是否会统一定期进行政策学习,及时更新内容?这些培训主要由谁组织?
8. 在特殊人群救助方面,您所在的街道或您平时工作中会不会主动寻找、发现
老年救助对象?一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9. 上海市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从老年社会保障、基本养老
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去具体落实,
您觉得在这些方面低保老人享受到了哪些,哪些方面还没有享受到?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
10.在相关政策具体落实的时候,存在哪些困难?或者说您在向需求者提供相关
服务时有什么困难吗?(比如老年低保群体积极性不高或者理解能力不足,
间接导致政策宣讲的难度变大/对政策有不恰当的理解)
11.上述的这些困难您觉得是政策本身导致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
12.针对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从您的职业角度出发,就低保老年群体
的养老方面,对政府有什么希望或者建议吗?
13.如果您是决策者,你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去维护这些老年人的利益?
9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访谈提纲(救助社工)
访谈编号:
1. 您是怎么理解养老的?
2. 在您接触老年低保对象这个人群的过程中,您觉得他们是否存在养老方面的
脆弱性?
3. 您觉得他们出现养老方面困难,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 据您所知,当前针对城市低保老人的政策主要包含哪些?主要解决了该群体
的哪些困难?您觉得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回应到他们的养老问题吗?
5. 在您接触过的一些案例当中,对比一般老年人,您觉得老年低保群体在养老
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或者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状态?
6. 当前针对该类群体的服务,主要偏向于哪些方面?对于养老方面的关注主要
偏向于?
7. 上海市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从老年社会保障、基本养老
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去具体落实,
您觉得在这些方面低保老人享受到了哪些,哪些方面还没有享受到?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
8.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方面,社会工作者有哪些可以介入的地方?
9. 在跟该群体交涉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政策的理解如何?社工在走访的过程中
是否会做一些政策对接?
10.救助社会工作者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者有哪些差异?会额外进行哪些方面
的培训?
11.您平时跟街镇里的救助顾问接触时,您觉得他们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什么样
的问题和困难?
12.从您的职业角度出发,就低保老年群体的养老方面,对政府有什么希望或者
建议吗?
91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