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1354504299

赵梓轩 开题报告

advertisement
外研社、人教版、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三年级为例
研究背景
一、新课标的要求
2022 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
确立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课程目标、六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以及英语学习活动
观的教学路径等新思想、新观点,而这些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材编写的变化。
《新课标》中细化了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要求教材要坚持思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
生,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同时还要以主题为主线,提高英语教学的真实性,有效利用信息技
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对新出版的多版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他们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是否能够落实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英语教材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时代,英语早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通用语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程度不
可小觑,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英语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教材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主要学习资源。
如今,随着“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政策的发布,虽然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市场呈
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目前经过教育部审查的小学英语教材多达 20 余种,但是每种不同的
教材都是各有特色、各有其优越点的。
因为我们更有必要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研究学习,了解其组织结构、版面设计、主题
内容、实际操作性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目前使用的教材,
博采众长,优化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研究目的: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教材评价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相关理论知识,对三套新出
版的三年级的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一年级起点)教材、外研版(一年级起点)教材和
北京版教材三套教材进行对比研究,从内部结构和实际使用状况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分
析,目的就在于从对比分析中,总结出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的
意见和建议,进而了解改教材是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并各自针对三本教材提出修订和
使用建议,为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教材使用指南,以便教师能够挖掘出教材的内部规律,
充分好教材,发挥出教材的最大价值,真正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培养。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教材评价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鉴其研究方法对这三套教材进行
比较分析和评价,能够给以后的研究者、教材编写者提供理论的借鉴意义;同时,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北京版、人教版和外研版的三年级小学英语教材进行
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这三版教材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分别提出对这三版教材的修订和使用
使用建议,可以丰富一线教师对教材的体系、结构、编排、知识框架等的认识和理解,帮助
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再次开发教材,让教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充分发
挥它的作用。
研究框架:
本研究总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对“教材”一词的概念界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
外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
第四章为对三套小学英语教材的内部评价。
第五章为对三套小学英语教材的内部评价。
第六章为分别对三套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师提出的使用建议。
第七章为结语,是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意义的总结,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
的研究方向。
概念界定
一、教材
Tomlinson(1978)认为,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材料都属于教材(materials)。教材
的形式不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和磁带等等。
程晓堂(2002)将教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
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还包括教师自己设计编写的材料和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狭义
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孙平华
(2008)
认为英语教材就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目标、
要求和建议,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需要而编写的、供学校师生实时课堂教学使用的英语教
学用书;而目前,英语教材的概念有所扩展,录音、卡片、教学实物等一切师生使用的英语
教学材料都可以称之为英语教材。
胡定容(2013)则将教材概括为课程的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
教学参考资料、学具等教学材料。而教科书作为教材的主体,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
材料作出的具体设计,具体包括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作业设置等。
笔者综合以上学者对教材的定义,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研究情况,即本研究是对三个版
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中的教材是指狭义的教科书,即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
准编制的供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用书。
理论基础
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包括语言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
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1.语言习得—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获取第二语言的,分别是习得和学习。其中,
习得是指一个潜意识的过程,无需注意力的参与就可以自然地学会并使用语言;而学习是是
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是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语言
的理解和运用。
2.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是指语言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是按照一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学生
先学名词单数,再学名词复数;先学现在进行时,再学一般过去时等。
3.语言输入假说
克拉申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 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 i+1。这里的 1
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 i+1 水平的语
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当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略高于
学生现有水平时,学习者的语言才会发展。
由此可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教材评价提供了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材应该给
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然的、可参与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潜意识的作用,进行语言学习。
第二,教材的编写要遵循语言习得和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并注意到前后的关联性。第三,
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并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进教室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
景下,主动选择,寻找信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有,教材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也是我们在
进行教材评价时的重要原则之一。
国内外教材评价的现状
欧美国家的教材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故其教材评价工作的出发时间也较早,从 19 时期
中期就开始了对教材的分析评价工作,从 20 世纪初就出现了对教材分析评价的理论阐述。
而我国的教材编写和评价工作则起步较晚,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
“一纲多本”政策的实
行,我国的教材迎来了多样化的时代,同时,对于教材评价的工作才开始起步,如今,也取
得了一些丰富的成果。
接下来,本研究将从对国内外的教材分析现状进行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教材研究的指导思想
Cunning Worth(1984)提出,在评估教材的时候,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更加关注学习
者的需求和使用感受,教材内容应该反映出学习者未来的用途,教材应该扮演好一个“学习
者的辅助者”的角色。
与前者相似,Tony O’Sulliva(1990)也指出“估价和选择教科书也必须根据我们心目中的
某类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他认为教科书一定要包含真实性或半真实性的材料以及旨在吸引
和激励学生的活动,这是都是当代教学情境中绝对必备的。
Mc Donough 和 Shaw(1993)在制定评价规则的时候,非常注重交际法的意义,他们关注
教材中是否包含大量的学生参过过程,以及是否给学生传授一些对话技巧并鼓励学生交流互
动等等。同时他们认为,教材是否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节,从而让学生
完成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也是评价教材的重要依据之一。
由此可见,国外在进行教材评估时都很注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
教材是否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也是重要的评估原则。
(二)教材研究的方法
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采取的是对照法。首先,列出教材评价的标准,同时在同
一维度内列出该教材的特点,最后将该教材的特点和评价的标准进行对照,从而得出该教材
是否达到了这些标准和要求,这是一个直接的、分析性的配对过程,直接将需要与实际进行
对比。
在国外,还有一种广为流传和使用的方法,即二分法,如 Cunnings Worth(1995)将评
价分为整体评价本深入评价,整体评价是指评价者对教材进行的整体性的、印象性的评价,
而深入评价则是指对教材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价,包括教材本身的科学性、趣味性以及教材的
组织结构、话题主线、学生活动等等。
Mc Donough 和 Shaw 将评估模型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一个预评估阶
段,评价的大多是关于教材外围的考虑因素,跟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而内部评估则更加细
致,例如学习者的兴趣需求,语言学习方法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教材评价的原则
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还是教材评级上,我国都提倡要与国家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吻
合。束定芳和庄智象(199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提出,教材的评估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看它
是否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胡壮麟、沈毅等(1995)
(胡壮麟,陈中
竺,赵扬.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记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评
估会议[J].外语界,1995(01):11-16.)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教材应该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编
写和评估。
程晓堂(2002)提出了教材评价的两大原则,一个是效果原则,这里的效果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教材能够达到编写者设想的效果,二是教材能否使学生达到事先的效果;第二
个原则是效率原则,即能够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需要。由此可见,教材评估应该以学生的学
习效果为主要的评价原则。
(二)教材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二分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程晓堂对 Cunnings Worth 的方法进行了延续,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化。他
将教材评价分为印象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而系统性评价又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其中,
印象性评价主要依靠直觉,内部评价是评级教材本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外部评价则是评
价教材对对应群体的适应性。
研究问题/设计
本研究设计主要参考程晓堂教授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所提出的教材评价方
法,并结合《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补充。
一、对三版教材的内部评价——教材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方法
(三)组织架构
(四)排版设计
(五)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1.语言知识 (语言、词汇、语法)
2.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
3.文化知识
4.学习策略
二、对三版教材的外部评价——对适用对象的适用性
(一)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否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分别对三版教材的教师提出修订和使用建议
(一)修订建议
(二)使用建议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指选取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它是把从文本中提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
以表示文本信息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北京版、人教版和外研版的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的教材进行分析,从深层和表层两个维度入手,对三套教材进行内部分析评价,进而研究三
套教材的异同点。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
方法。本研究在 Grant 提出的教材评价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制定问卷的
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的总体评价和使用感受,并了解教师
对教材的了解和认为教材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可以改善的地方。
研究对象:(待扩充)
一、三套小学英语教材
二、三套小学英语教材各自的使用教师
研究工具:
该教师问卷参考了 Grant(1987)提出的教材评价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对学生有吸引力吗?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反映了学生需要和学生兴趣?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难度如何?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的篇幅如何?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有足够的真实语言材料?学生是否认为教材内容贴近现
实生活?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能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注重相关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教材是否有综合语言训
练?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包括足够的交际活动?教材能否培养学生独立使用语言
的能力?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能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的内容是否令人满意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体现或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容许教师自行调整教学方法、顺序?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是否有利于教师节省课外备课时间?
是
不是
说不清
教材所配备的图片、表格等是否有利于教学?
是
不是
说不清
第二部分:
教材是否符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第三部分:
对该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开放性题目)
您觉得该教材有什么优点?
您觉得该教材有什么不足?
请您对小学英语教材有什么建议吗?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