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刘杨辰

改开之前的现代化

advertisement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前进性与曲折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现
摘要:从 1949 到 1978 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在曲折中
前进。曲折集中表现为三年灾害、大跃进等挫折,而前进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力及的发展
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仍处于探索阶段,挫折不可避免,但尽管遭遇挫折,生产力及生
产关系也在挫折中试错、发展。充分体现了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20 多年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
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确定了四个现
代化的战略目标,尽管历经大跃进、“文革”等左倾错误,仍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较大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
一、曲折性: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的挫折(初阶段的缺陷、旧的扼杀)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的发展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由于对经济常
识的认识较为匮乏,同时人民普遍对苏联的快速建设怀有朴素的效仿之心、对中共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同志有着朴素的崇敬心态、对改善生活怀有迫切的愿望,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几经波
折。其中,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为突出。
(一)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1958 年,中共中央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
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主要
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1.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积累率占 24.2%,比较适合国情。但从 1958
年到 1960 年,三年的积累率分别提高到 33.9%、43.9%、39.6%。比“一五计划”期间全部
积累还多 44%,这种高积累挤掉了人民正常消费,大幅度地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2. 产业部门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该问题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之间尤其突出。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
产大幅度下降。1960 年比 1957 年,工业总产 值增长 2.3 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
22.8% ;农业不能为工业 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
3. 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由于片面追求“以钢为 纲”,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 材料和交通运输,使其它部
门无 法正常生产。19159 年 8、9 月间, 东 三 省 减 少 轻 工 业 用 电 2/3,1960 年山
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 停工或半停工达 3/4。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增加大量职工和 投
资,造成财政收支不平衡以及 社会购买力和可供商品的比例严 重失调,出现了巨大的财政
赤字和市场紧张.
4. 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高估产高收购的政策严重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自然 生态
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全国出现大面积粮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5. 国家财政收支、社会商品供应量与社会购买力的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全力支持 “大跃进”,建设、生产不讲效益,1957-1960 年三年财政赤字达到 169
亿元,货币流通量增加 82%;由于农业、轻工业大幅度减产,市场 商品供应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基建投资过大,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 工 由 1957 年 的 2450 万人猛增
到 5044 万人,净增近 2600 万人,人民必需的消费品不能得到基本保证。
针对三年灾害时期的比例失调问题,党中央从 1960 年自农村开始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关系的政策,将生产关系重新调整到适于生产力发展,重新由“曲折”回到“前进”。
(二)文化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领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1966 年夏,高考
制度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冲击,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重
新将曲折拉回前进。
二、前进性: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社会总体生产力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得到较大改善,国际地
位有所提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趋势的前进性;同时生产关系几经变革,在一些特定
时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国情一穷二白, 在中国 5 亿多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0%以上;
旧式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 济中占 90%左右,现代工业只占 10%左右,能够用机器生产
的工业只有 17%; 全国 70%的工业集中在不到国土面积 12%的东部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
的工业产值只占全国的 22%。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奋斗,工业体
系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许多高精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且相对分布
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显著改善工业的地区布局。国防工业愈发独立完整,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国防工业不仅能够成批地生产飞机、坦克、火炮、战术导弹和舰 艇等常规武器,而且
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核潜艇等战略武器。武器装备由“万国牌”到制式化,进而向
机械化、自行化和电子化发展。历史表明,中国确实建立起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
2.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变,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毛泽东和党中央从中国传统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非常重视农业,经过 30 年的努力,中
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各地农村共治理了 2.6 亿多亩低洼易涝地,改造了 2 亿多亩盐碱
地和山坡地,修建了 86000 多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到 4000 多亿立方米。全国有效灌溉面
积由 1952 年的 3 亿亩扩大到 6.7 亿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45%。化肥施用量 1952 年平均每亩
耕地施 用不到 0.5 公斤,1980 年增加到平均每亩耕地施用 8.5 公斤。1952—1980 年,全国粮
食产量由 1.6 亿吨增加到 3.2 亿吨,增长 95%,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也都 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新
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在长 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
辽河以及其他一些江河的两岸,
整修和新建了总长达 16 万多公里的堤防,
疏浚和新辟了 100 多
条大型排洪、排涝河道。这些治理工程使主要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根本控制。
3.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线路少、运输能力低、布局不合理的
状况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下,旧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有了改变
。
铁路建设:逐步向全国特别是向内地展开,1949—1980 年,全国新增加铁路 3 万公里,
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5.2 万公里,基本形成了全国东西南北的铁路网络。由于新建的铁路干 线
75%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内地地区,显著改善了全国的铁路网布局。
公路建设:通车里程由 8 万公里增长至 88 万多公里,沥青油路公路已发展 15 万多公里,
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 450 多倍。
民航事业发展:从 1950 年 8 月开辟由天津经武汉飞往重庆的第一条航线起,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航线已发展到 180 条。民用航空里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3000 多公里增加到
191000 多公里。1979 年同 1950 年相比,中国民航运输航程的总周转量增长 238 倍。
航运事业:建成了一支拥有数百艘船只的远洋运输船队,远航四大洋五大洲,通达 100 多
个国家和地区。
(二)人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建立起雄厚的教师队伍,教育普及率极大提升
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在此期间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实行了国家办学
与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到 1980
年,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在校学生共计 20400 多万人。1949-1976 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
数,普通高校从 11.7 万人增加到 56.5 万人,中等学校从 126.8 万人增加到 5 905.5 万人,
小学从 2439.1 万人增加到 15 005.5 万人。1980 年与 1949 年相比,普通高等学在校学生
增长 8.8 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增长 52.5 倍;幼儿园入园幼儿增长 81.2 倍。在短短的 28
年里,中国的大多数人实现了由"睁眼瞎"到能读书看报的巨大进步。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
迅速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 1980 年,建设起一支包括教师、政
治工作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在内的 1100 多万人的宏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原子弹、氢弹
的爆炸,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显示了中国科技方面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在若干尖端科
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有效地奠定了
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
2.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国家大力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因而得到极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和斑疹伤寒等急性传
染病,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陆续被消灭。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 2000 多年,危害人口数以
亿计,经过努力使大部分流行县、市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1980 年与 1949 年相比,全国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 3600 多个发展到 18 万多个,增加 48 倍,医院病床从 8 万张增加
到 198 万张,增加近 24 倍,专业卫生工作人员从 54 万人增加到 353 万人。在中国广大农村
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迅速普及了县、区(社)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到 20 世纪 60 年代
又加强了大队一级医疗卫生机构,8 亿农民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得到了基本保障,基本上
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城乡各地的医疗卫生网。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比新中国成立前延长,由
35 岁增加到 67 岁,人口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 25%降到了 1980 年的 6.2%%。
(三)外交领域有所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既不彻底从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也不
盲目亲善西方帝国主义。外交上先同苏联亲善,从中获得大量帮扶;与苏联交恶后又以敏锐的
政治嗅觉恢复了同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外交关系。整体来看,中国秉持和平共处的外
交方针,一步步接近世界中心。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8 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
美建交公报》;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特定时期形成了适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配套的上层建筑
1.制度建设
①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
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
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
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法制建设: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