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hop Three: Services Development CARITAS MACAO 2022 STRATEGIC PLANNING 6 Thinking Hats:White continued 從人口看服務需求 林玉鳳 老化 舊社區 數字看到的第一個重點 孤獨 澳門2021人口普查 人口增速放緩,老化情況持續 2021年8月澳門總人口共682,070人,較2011人口普查的 552,503人增加23.5%;過去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1%, 低於2001至2011年間的2.4%,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澳門人口老化持續,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較2011 年大幅增加107.2%至82,812人,佔總人口12.1%,比重較十年 前上升4.9個百分點,老化指數更上升23.0個百分點至83.7%。 按數據推算及參考數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六十五歲以 上人口佔比百分之七屬高齡化社會、百分之十四屬高齡社會、 百分之二十屬超高齡社會。澳門十年前至今已屬高齡化社會, 現時更接近高齡社會。 2021 201 1 長者設施需求 目前老人社區照顧設施及整體政策是否需要調整? 我們長期 將新增設施放在新發展區域,舊區長者面對的問題將會日益 增加,如無電梯,樓宇殘舊,無社區配套。 政府應更針對處理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的系列問題,包括長者 需要及社區等配套設施。 下一代長者(目前五十歲一輩)的需求又是什麼?這是澳門 老齡化後遇到的問題。 2021 2011 大量孤獨人口的精神健康配套做好了 嗎? 澳門2021人口普查 女性人口多於男性,未婚人口佔比增加 女性人口有361,785人,男性人口有320,285人,分別佔總人 口53.0%及47.0%。性別比為88.5。本地人口方面,性別比由 十年前的92.7進一步跌至88.7,女多男少的情況更為明顯。 年齡在16歲及以上人口中,未婚比例為27.4%,較十年前增 加2.8個百分點;已婚比例64.1%,下跌3.3個百分點。平均初 婚年齡持續上升,由2001年及2011年的28.6歲及29.0歲,再 上升至2021年的30.0歲。 撫養比例 十年前撫養比例總體為二十三點七,去年的比例則為三十六 點三,即每百人要撫養三十六點三人。 報告顯示長幼兩端人口增加,青壯年人口減少,反映未來長 幼照顧壓力較大。現時很多居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撫育 負擔加重,社會關注城巿人口老化時,也不能忽略青少年、 幼兒人口。 澳門2021人口普查 人口密度上升,氹仔中心區人口最多 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620人,高於2011年的 18,454人。密度最高的仍是黑沙環及祐漢區、林茂塘區及新 橋區,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53,104人、144,424人及141,621 人。 氹仔中心區已超越黑沙環新填海區和黑沙環及祐漢區, 成為全澳人口最多的統計分區,這三區分別佔全澳陸上人口 的11.1%、10.4%及10.1%。另一方面,人口增幅最大的分區 為路環區、青洲區、大學及北安灣區、北安及大潭山區,較 2011年分別增加7.54倍、1.44倍、1.24倍及1.21倍。 路氹問題 1. 路氹人口增幅大,惟交通配套及社會設施仍未足夠, 2. 建議政府可從城市規劃著手,處理好城規、社會及 教學設施等配套。 3. 路氹區的家庭問題和司打口有什麼不同? 澳門2021人口普查 教育程度提升,擁有高等教育學歷人口增 過去十年整體人口的學歷有所提升。2021年年齡在15歲 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為30.2%,共175,956 人,較十年前增加接近一倍(+99.9%);完成高中教育/文憑課 程的佔29.3%,擁有初中及其他學歷的佔40.5%。 按性別劃分,男性人口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為 30.4%,略高於女性人口的30.0%。 高學歷人士需要什麼社會服務? 出生地:谁是澳门人? 人口文化 離婚比例 如何促進大湾区、澳门社会健康、 共融? 老年人? 成年人? 青年人? 其他群体?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調查2015 香港中文大學在去年8月28日至9月27日,通過電話訪問了 1001名18至29歲沒有內地就業經驗的香港青年,以瞭解香港 青年對往內地就業的意願及考慮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過半受訪香港青年(64.7%)不願意前往內 地就業的主要原因“與內地社會層面”有關,有人指“不習 慣內地生活”。 2015年01月13日 19: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ga/2015/01-13/6964918.shtml, 20170714 香港青年不共融(突破2015) 公佈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調查,該項調查於2014年9月至 2015年6月間進行,訪問了約1100名14至29歲的香港青少年, 分為高中組及18至29歲的成年青年組。 香港青年在對香港人身份認同得分頗高,均有約八分; 但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成年青年組只得五點二分,高中 生組更僅得三點八分。 約七成受訪香港青少年認為,“香港人”身份不受尊重。 約一成八的成年青年及一成六的高中生,並不抗拒內地政府。 《星島日報》2015年12月13日 http://www.kunlunce.com/myfk/fl111/2015-12-14/16463.html, 20170714 香港九龍社團聯會(2014) 2014年3月1日至3月10日期間,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000名年齡 在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人。 對於對到內地升學是否可行的升學出路的問題,有35.2%受訪者 認為到內地升學不是出路,但同時有32.6%卻認為是一種可行出 路; 對於到內地就業的問題上,有45.1%的受訪者認為到內地工作是 一條可行的就業出路,但同時有31.5%持相反的意見。 2014年03月29日02:09 來源:人民網 ,http://hm.people.com.cn/n/2014/0329/c4227224769188.html, 20170714 香港學生內地升學 • 2017年: 2568人報讀高校中國內地免試入學,占考生68, 000人的4%,名額1391人; • 2016年,港生就讀內地高校人數13,000人,8000多人在廣 東,2000多人在福建; • 原因:1)香港沒有想讀學科,2)能建立人脈; • 學校: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中醫藥大學; • 學科:醫學,經濟管理,語言 社會共融 老年人:社會安全指數 Social Order, Income Security and Healthcare Indicator 成年人: 社會進步指數 Social Improvement and Prosperity indicator 青年人:社會進階指數 Social Opportunities and Upward Mobility Indicator 讨论1: 明爱的使命,服务的未来 讨论要以澳门明爱整体 为单位 6 Thinking Hats: Red Hat Service Areas Children and Youth Older People Disabled Persons Vulnerable Groups Holistic Health Children and Youth Trends Multimodal families Societal affluence Popular education but decline in readings Narcissism Confused Identities Blaming culture Older People Trends Increase in numbers More educated and exposed to the world Higher life expectation Diversified interests Very Health conscious Aging at place Grey power i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you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sabled Persons Trends More educated Breaking barriers of work in digital environment More vocal and empowered Eager to contribute back to the society Redefine disability Demand family lives New power base i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Social inclusivity Vulnerable groups Migrant workers and grass-root labors New vulnerable’s: educated, singles, unemployed, young sick Career skills and life long learning Mental health needs Issue of empowerment and social justice Sustainable Assistance? Holistic Health Trend Phys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ising deaths in NCD non communicable deaths Behavioral health (anti-smoking, sleep, diet, exercise and stress control) Health for all and All for health (WHO)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Education, Income, Housing, Transportation, Social relations Services Development Discussion themes Changing Trends Goals Strategies Components Quality Outcomes Gree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