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滿潼

文獻

advertisement
336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學術
醫師自殺議題之初探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
文/陳宜明 李明濱 廖士程 林帛賢*
前
言
自工業革命以降,勞動的形式與意義逐漸發生重
大的改變,從為了謀生的日常行為,轉變為資本主義
社會所鼓勵追求的主流價值。工作被視為社會人的義
務,投入工作則部分受到道德上的自我要求所驅使。
現代的各種職業都被工作至上的價值觀所滲透,醫療
工作人員也不例外。
世界醫師會於1948年日內瓦大會制定之醫師誓
詞所述之「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
務……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亦反映
了醫師工作倫理的獨特本質,永遠將病人之需求放置
於自身需求之前,然而醫師卻鮮少注意自己的身心健
康狀況。
過去研究指出,醫師的過勞會降低職場滿意度,
影響醫師之工作效率,而憂鬱症狀甚至比超時工作更
會增加醫療過失的風險 (1)。亦有研究發現,部分曾經
有過自殺意念的醫師,對於處理自殺病患較難抱持積
極治療的態度(2)。
隨著職場壓力的議題在現今社會中日益受到關
注,學界亦同時發現,與精神疾病密切相關的自殺現
象,在某些特定職業當中亦比其他行業更為盛行。這
或許反映出職業相關之壓力,與其他自殺的風險因子
互動之結果。然而醫師處於捍衛民眾健康的前線,面
臨巨大身心壓力,其健康狀態攸關病人照護品質,但
醫師之自殺議題卻仍未被學界與大眾重視。本文旨在
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醫師自殺之流行病學、風
險因子,以及可能之預防對策。
醫師職業之正反面特質
就醫師的工作性質而論,除了負擔病人性命的沈
重責任之外,工作時間長,情緒緊繃,還面臨消費主
義盛行之下,過度增加的病人需求、醫療糾紛訴訟、
以及醫療體系改革 (3)。從醫療組織內部文化的角度而
言,醫師經常不把疲勞當成值得注意的問題,把這樣
的磨練視為理所當然,成為認真負責的重要象徵,甚
至許多資深醫師反對醫師工時設限的改革措施(4)。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醫師這一行也具有其他行
業所不及之健康優勢,可能使醫師存活較一般大眾更
長久。醫師除了擁有高社經地位,能夠運用更多資源
直接或間接的促進健康之外,本身就受過醫學專業照
護之訓練。部分學者就發現,醫師比其他人更為長壽
(5)
。
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令醫師與其他族群
相比較之健康狀況,格外引人關注。有些學者統計醫
師的死亡率,發現縱使醫師在大多數原因之死亡率都
低於一般人,卻有少數幾種死因,例如自殺、中風、
與意外,其死亡率較一般人口為高 (6)。這不禁令人聯
想,是否自殺死亡與別的死亡原因之本質並不相同?
自殺死亡或許不僅受到醫師之社會資源與醫療專業影
響,更隱約反映背後與職業壓力之關連。因此,醫師
之自殺現象或許值得獨立於其他死因之外進行探討。
醫師自殺率之研究
早年文獻咸以為醫師之自殺率較一般人為低。然
而,Rose等人在1973年發表論文,該團隊檢視美國加
州開立之死亡診斷,結果認為醫師之自殺死亡率為一
般人口之兩倍,當中尤以高齡與離婚者為最。該研究
亦發現,服用藥物是醫師最常採行之自殺方法。作者
呼籲醫師應注意其他同事需要幫助之徵兆(7)。
晚近關於醫師之估計自殺率的統計,儘管隨著地
區與時代略有差異,但範圍大都在每十萬人口19至69
人之間,比一般人口高二至四倍 (7,8) 。後續許多研究
也指出醫師的自殺風險較一般人口與其他職業來的
更高。Frank等人分析美國之全國職業死亡原因調查
資料庫,發現醫師的平均壽命比律師、其他專業人
士、以及全人口都略高,而且死於慢性肺病、肺炎、
肝臟疾病、以及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的比例死亡比率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 PMR)約是其他專業人員
之80%,酗酒、肺癌之死亡亦較少。作者將上述發現
歸因於醫師良好之健康生活習慣。但研究也發現醫
師之自殺占全死因約為2.9%(白人男性)至3.%(白
人女性)之比率,比例死亡比率是其他專業人員之
170% (6)。
考量到許多研究統計的不一致來自於方法學的
缺陷,2004年Schernhammer等人綜合了1960年之後發
表,丹麥、南非、英國、美國、瑞典、芬蘭、澳洲等地
共25項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結果顯示男性醫師自殺率
較一般人高出41%,女性醫師則高出127%。儘管作者
發現,女性的分析結果可能受到發表性誤差所影響(9)。
2014, Vol.57, No.7
11
337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學術
本國醫師自殺之調查
台灣近三十年來整體自殺率較過去增加,而全民
健保制度於1995年實施後,醫療制度遽變,亦影響醫
師之執業環境與工作壓力。然而國內對於醫師自殺議
題之了解,始於2009年潘等人針對台灣醫學會會員保
險登錄之初步研究 (10)。潘等人分析2000至2008年期間
自殺身亡醫師之人口學特徵與方法學。結果發現,自
殺占全部1,011位醫師死因的3.2%,而自殺身亡醫師多
為中年、服務於社區、居住於都市、服務於一般科、
家醫科、精神科、以及外科。上吊、溺水、跳樓、燒
炭、藥物過量則是較常採行的方法。儘管方法學上受
到死因診斷之潛在紀錄偏誤,以及缺乏醫師母群體性
別與年齡分布而難以反映真實自殺死亡率之限制,這
項研究仍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指引。
商等人則利用台灣醫學會1990至2006年三萬七千
多筆醫師登錄資料以及全國死因資料庫,分析不同科
別醫師各種死因之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發現台灣醫師無論在各種死因之標準化死
亡比皆低於一般人口,自殺亦然(SMR = 0.14)(5)。然而
作者指出由於方法學限制,該結果受到醫師較高的社
經地位與教育程度之干擾作用。另外,以標準化死亡
比分析自殺死因,在醫療專業對於整體健康促進之效
果之下,不易看出自殺死因之特殊性質。
延續前述研究,陳等人檢視2000至2013年之間
1,780位本國醫師之死因,依自殺可能性之高低分類,
再評估各種因素對於自殺風險之影響 (11)。結果共52位
醫師確定或懷疑為自殺,另有18位醫師可能為自殺。
迴歸分析顯示性別、國籍(臺灣、中國、與其他國
家)、教育背景(國內醫學院、國外醫學院、考試及
格)、執業科別、執業地區、與醫院層級,在校正後
均無顯著統計意義,但卻發現年齡與自殺風險成反
比。該研究亦發現正值25至44歲之青壯年男性醫師,
其自殺之比例死亡比率為同年齡、同性別一般民眾的
兩倍。
醫師自殺之風險因子
過去許多文獻所探討的相關風險因子為數眾多,
列舉如下。
一、心理困擾:特定的性格與自殺有關,例如悲
12
2014, Vol.57, No.7
觀、自責、偏執、缺乏安全感、與自我毀滅傾向。至
於心理的低自尊、被動、社交焦慮、強迫性焦慮,也
容易耗竭醫師的身心狀態(12)。
二、精神疾病:大約80%的醫師在自殺時有精神
疾病,當中又以重度憂鬱症為最常見之診斷。儘管憂
鬱與焦慮問題並不少見,但自殺身亡醫師之毒物檢
驗,檢出抗憂鬱劑之比率卻低於一般人,反而苯二氮
類 (benzodiazepines)與巴比妥類(barbiturates)藥物之比
率較高 (13)。這反映了精神症狀雖然損害了醫師的工作
角色,但卻仍然經常無法得到足夠治療。很大一部分
原因來自於醫師擔心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影響其繼續執
業。於是有些醫師不願意求助,有些則是服用自己開
立的藥物,或是以酒精和濫用藥物處理負面情緒,反
而使問題惡化(14)。
三、性別與家庭因素:關於性別的影響,過去研
究的發現並不一致。有的研究顯示女性醫師自殺的風
險較一般人顯著為高,推測原因跟社會角色統合困難
有關(9,15)。加拿大的調查顯示,女性醫師比她們的伴侶
花更多時間在照顧子女以及家庭事務之上,她們的薪
水普遍比男性醫師低,但卻仍然覺得自己兼顧醫師及
母親角色的表現不夠好,而產生罪惡感。至於男性醫
師經常依靠另一半來照顧家庭,但許多人因為自己沒
有花足夠時間陪伴家庭而感到後悔 (16)。有的研究顯示
單身醫師有較高自殺風險。挪威的研究指出醫師主觀
感覺家庭與人際問題對自殺意念的衝擊,更甚於工作
壓力造成的影響,凸顯了家庭關係的重要(15)。
四、年齡:大多數過去的研究並未發現醫師年齡
與自殺有顯著關聯,但研究方法學的差異也影響到結
論。至於本國的研究則注意到45歲以下的醫師比同年
齡之一般人口死於自殺的機率多一倍(11)。推測原因可
能包括(1)醫學生時期的訓練不當與情緒耗竭,甚至是
前輩不尊重的互動態度,即使在這些醫師成為住院醫
師之後,仍持續有負面的心理影響(17)。(2)年輕醫師努
力要平衡職場與家庭角色,但卻倍感壓力與挫折(16)。
婚姻對於一般男性通常有著保護的作用,但有學者卻
認為已婚醫師的自殺風險更高(13)。(3)有心理困擾的醫
學生與實習醫師在尋求協助的過程,受到缺乏時間、
擔心污名、以及憂鬱情緒本身的阻礙而難以接受治療
(14)
。
五、醫療環境:醫師主觀經歷到病人過度與不合
338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理的要求,與憂鬱症狀和自殺意念皆有顯著關聯。醫
病糾紛、制度嚴苛、超長工時、人力不足與過勞,共
同形塑「外在要求度高、內在控制度低、社會支持度
差」的醫療環境,造成了過勞自殺(karojisatsu)的現象
(3)
。
六、執業科別:從事麻醉科、一般科、精神科的
醫師,自殺風險是其他科別的五到八倍(15,18)。麻醉科
醫師因為容易取得藥品,又具備藥物使用的知識,兼
處於環境的二手藥物暴露之下,增加成癮風險 (19)。有
的研究則顯示精神科醫師工作壓力大,滿意度較低。
一般科醫師除了方法容易取得,跟執業環境可能也有
關聯。
七、文化差異:研究發現,不同國家的醫學生對
自殺的觀點開放程度具有差異,也影響到自身產生自
殺意念和行動的普遍性(2)。
醫師自殺之防治策略
醫師個人應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建立平時
規律就醫的管道。值得留意的是,每位醫師若能常規
地篩檢病人是否有憂鬱症與自殺風險,對於辨識自己
的憂鬱症狀亦有所裨益(8,20)。
醫院方面,則應提供協助醫師的計畫,包括評
估壓力、戒除酒癮與藥癮、個人和婚姻諮詢、巴林團
體、還有體適能活動。醫院應當重視尋求協助者的隱
私,確認保密的原則。必要時,可以委外機構提供心
理專業的介入,減少對於治療的阻抗。一旦克服醫師
對於影響他們執業執照與家庭的疑慮,他們往往就能
夠積極的參與計畫。但醫院應當強調,這類針對醫師
提供的協助,不應當因為某些醫師有精神疾病,或是
接受心理專業治療,而進行轉介。另外,在醫療院所
倡導重視壓力處理以及避免過勞的觀念,鼓勵醫師培
養個人興趣、發展工作之外的人際關係、學習時間管
理、甚至發展第二專長,皆為可行的預防之道 (8,20)。
醫學院對於預防醫師自殺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有
學者建議藉由性格測驗與詳細的自傳了解醫學生之個
性,盡可能使本身性向與將來執業訓練的需求相符。
(20)
。醫界的傳統一向習於追求完美以及激烈競爭,某
種程度上鼓勵醫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盡可能地承受壓
力。醫學教育應鼓勵醫學生取得適度的平衡與設限(8)。
在專科學會的部份,評估專業能力的時候,將焦
學術
點放在是否有不當行為與醫療疏失,而非單一的疾病
診斷。制定任何的醫事政策與執業規範,應摒棄對於
任何身心疾病的歧視。醫師繼續教育以及醫學院課程
當中,也應嘗試促進醫師與醫學生對憂鬱與自殺的認
知,了解兩者的風險及保護因子。在醫學院與專科學
會的領導之下,這樣的風氣終能形成典範,鼓勵醫師
與醫學生仿而效之 (8)。
結
語
本文旨在透過回顧醫師自殺的相關研究,增進
醫界對於醫師自殺議題的了解。在台灣,醫師自殺是
長久以來備受忽視的現象。醫師自殺除了使國家損失
專業的人才,更凸顯醫療環境與醫師心理健康的困
境。然而,一般民眾往往避談自殺,即使專業如醫療
人員,亦或多或少視自殺為難以碰觸之議題,認為唯
有精神醫療人員方能處理。因此遇到困境的醫師,在
缺乏支持的環境當中,往往無法及時獲得協助。一旦
發生憾事,往往令周遭同事與親友感到震驚而難以承
受,但卻鮮少能夠喚起醫療體系進一步的作為。自殺
防治最有效的途徑,是共同建立支持與關懷的環境。
盼本文能令醫師對於自身之心理健康產生更多關注,
進而尋求促進心理健康以及改善組織文化之管道。
參考文獻
1. Fahrenkopf AM, Sectish TC, Barger LK, et al.: Rates
of medication errors among depressed and burnt out
resident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08; 336: 488491.
2. Eskin M, Voracek M, Stieger S, et al.: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in Austrian
and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11; 46: 813-823.
3. Tomioka K, Morita N, Saeki K, et al.: Working hours,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physicians.
Occup Med (Lond) 2011; 61: 163-170.
4. Landrigan CP, Barger LK, Cade BE, et al.: Interns'
compliance with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work-hour limits. JAMA 2006; 296:
1063-1070.
2014, Vol.57, No.7
13
339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學術
5. Shang TF, Chen PC, Wang JD: Mortality of doctors in
Taiwan. Occup Med (Lond) 2011; 61: 29-32.
6. Frank E, Biola H, Burnett CA: Mortality rates and causes
among U.S. physicians. Am J Prev Med 2000; 19: 155159.
7. Rose KD, Rosow I: Physicians who kill themselves. Arch
Gen Psychiatry 1973; 29: 800-805.
8. Center C, Davis M, Detre T, et al.: Confronting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physicians: a consensus statement. JAMA
2003; 289: 3161-3166.
9. Schernhammer ES, Colditz GA: Suicide rates among
physicians: a quantitative and gender assessment (metaanalysis). Am J Psychiatry 2004; 161: 2295-2302.
10. Pan YJ, Lee MB, Lin CS: Physician suicide in Taiwan,
2000-2008: preliminary findings. J Formos Med Assoc
2009; 108: 328-332.
11. Chen IM, Liao SC, Lee MB: Physician Suicide in Taiwan: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2000- 2013.
Austin J Psychiatry Behav Sci 2014; 1: 6.
12. Tyssen R, Hem E, Vaglum P, et al.: The process of
suicidal planning among medical doctors: predictors in a
longitudinal Norwegian sample. J Affect Disord 2004; 80:
191-198.
13. Gold KJ, Sen A, Schwenk TL: Details on suicide among
US physician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Violent Death
Reporting System. Gen Hosp Psychiatry 2013; 35: 45-49.
14. Schwenk TL, Gorenflo DW, Leja LM: A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being depressed on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care of physicians. J Clin Psychiatry
2008; 69: 617-620.
15. Hem E, GrLnvold NT, Aasland OG,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al attempts among
Norwegian physicians.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a nationwide sample. Eur Psychiatry 2000; 15:
183-189.
16. Parsons WL, Duke PS, Snow P, et al.: Physicians
as parents: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physicians in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Can Fam Physician 2009;
55: 808-809 e804.
17. Tyssen R, Vaglum P, Gronvold NT, et al.: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young physicians: a
nationwide and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J Affect Disord 2001; 64: 69-79.
18. Hawton K, Clements A, Sakarovitch C, et al.: Suicide in
doctors: a study of risk according to gender, seniority
and specialty in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England and
14
2014, Vol.57, No.7
Wales, 1979-1995.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1;
55: 296-300.
19. Gold MS, Frost-Pineda K, Melker RJ: Physician suicide
and drug abuse. Am J Psychiatry 2005; 162: 1390;
author reply 1390.
20. Desjardins M: Physician suicide. Can something be
done? Can Fam Physician 1997; 43: 1900-1901,19071909.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