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junhuichen

通信知识基础--智能网

advertisement
通信知识基础——智能网
陈军辉
2002/04/08
(上海贝尔公司研究开发部,上海 201206)
摘 要:
本文主要是总结了有关智能网的一些基础知识。首先给出了智能网的定义;然后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四
层平面结构的智能网概念模型;文章最后是总结。
关键词:
智能网,概念模型,业务平面,全局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物理平面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Intelligent Network. Firstly, it defines what is Intelligent
Network. Then using some examples, it introduces the four-planed IN-Conceptual Model. And the summarization comes
last.
Keyword:
Intelligent Network, IN-Conceptual Model, Service Plane, Global Functional Plane, Distributed Functional Plane,
Physical Plane
1 定义
有一些电信业务,要求网络不仅需要具有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对信息进行储存、处理
和灵活控制的能力,这些业务被称为智能业务。智能网(Intelligent Network)就是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为快速
提供智能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
智能网的基本思想是,依靠No.7信令网(即:信令与话路完全分开)和大型集中数据库的支持,将网络的
交换功能和控制功能相分离:简化交换机的软件,使之只完成基本的接续功能;引入业务控制点,具体怎样根
据智能业务的业务逻辑完成呼叫的接续步骤,让业务控制点来决定; 交换机采用开放式结构和标准接口与业务控
制点相连。这样,需要增加或修改新业务的时候,不必改动各交换中心的交换机,只要在业务控制点中增加或
修改新业务逻辑,并在大型集中数据库中增加新的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即可。
2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对于智能网,可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这四个不同的角度一起构成了四层平面结构的智能网
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网概念模型
智能网可以向用户快速提供智能业务。业务平面(Service Plane)由业务(Service)和业务属性(Service Feature)组
成;它们可以进一步采用全局功能平面(Global Functional Plane)中的“与业务无关的构成块(Service-Independent
Building Block)”来加以描述和实现;每个SIB的功能通过分布功能平面(Distributed Functional Plane)上不同功能实
体(Functional Entity)之间的协调工作来共同完成;具体各功能实体分别在哪些物理节点中得到实现(软件功能在
硬件设备上的定位关系)在物理平面(Physical Plane)中体现出来。
2.1 业务平面(Service Plane)
从业务使用者的角度看,智能网可以为用户快速提供智能业务。业务属性是业务平面中最小的描述单位,
一个业务由一个或多个业务属性组合而成。
实例:被叫集中付费业务(800号业务)及其业务属性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单一号码”+“反向计费”+“登记呼叫记录”+……
在业务平面上,国际电联(ITU-T)为智能网能力集1(IN CS-1)定义了25种业务和38种业务属性。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智能业务举例如下:
电话记账卡业务(Account Card Calling):用户可以使用任何一部话机进行长途呼叫,通话费用从其账号上扣
除而不是记在他所用的话机账单上。例如:200,300,201业务。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Freephone):该业务主要用于一些大型企业、公司或服务行业向其客户提供免费呼叫,
通话费用记在被叫方的帐上。
虚拟专用网业务(Virtual Private Network):根据业务租用者储存在数据库中的要求,在公用网中建立起非永
久性的专用网络以供专用网的用户使用。
电话投票业务(Televoting):主要用于进行意见征询、民意测验等。
大众呼叫业务(Mass Callling):主要用于新闻界、传播媒体等与读者、听众或观众之间的沟通。
广域集中用户交换机业务(WAC):通过公用网把分布在不同交换局的“集中用户交换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专
用网络,向地理位置分散的业务用户群提供PABX型业务。例如:用户群内部通信的缩位拨号。该业务可视为
VPN业务的一个特例。
通用个人通信业务(Universal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分配给用户一个唯一的“个人通信号码”,用户可
以在任何一部话机上将该号码向智能网登记作为来话目的地,这样,所有对此号码的呼叫,都将接到所登记的
话机上,从而实现“个人移动性”。
附加计费业务(Premium Rate):针对那些既向公众提供信息又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提供者开放。附加计费业
务的计费,除少部分留作通信公司的服务费外,大部分将由通信公司转给各业务提供者。例如:声讯服务。
业务属性举例如下:
呼叫分配(Call distribution):根据全网络的负载情况动态分配业务量,以提高网络利用率,减少拥塞。
按时间选路(Time Dependent Routing):根据时间(如:是否高峰时间,是否节假日)不同,进行不同的号码
翻译和路由选择。
据发端位置选路(Origin Dependent Routing):根据主叫号码所在地区及主叫号码,自动按一定规则选择目的
地和出局路由。
由发端用户提示(Originating User Prompter):允许主叫用户参与业务的控制,如:指定依赖于时间或依赖于
号码的路由选择方式,进行呼入/呼出权限管理。
呼叫转移(Call Transfer):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将打向A处的电话转向到B处,从而实现“改机不改号”、“电话跟
我走”。
2.2 全局功能平面(Global Functional Plane)
从业务设计者的角度看,智能网由一些可重用的,与业务无关的构成块(SIB)组成。每个SIB完成某种标准的
网络功能(如:号码翻译SIB,登记呼叫记录SIB),业务设计者根据业务属性对业务进行细分,利用SIB搭建出
各种业务属性,进而构成各种业务。
业务设计者只需描述出一个业务需要用到哪些SIB,这些SIB的先后顺序,每个SIB的输入输出参数等即完成
了一个业务的设计。
实例:用SIB定义800号业务(这里只包含号码翻译功能)的业务逻辑,如图2所示。
图2 800号业务的业务逻辑
可以看出,全局功能平面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SIB;基本呼叫处理(一个特殊的SIB,它说明一般的呼叫过程是如何启动智能网业务以及如何被智能网控
制的,其中启动点(POI)和返回点(POR)提供了交换机与业务逻辑之间交互的接口);全局业务逻辑(描述SIB之
间的链接顺序,各个SIB所需要的数据,以及用于返回BCP的返回点等)。
在全局功能平面上,国际电联(ITU)为智能网能力集1(IN CS-1)定义了14种SIB。
算法(Algorithm):对被指定的整型变量增加或减少一个给定的整数,可用于大众呼叫和电话投票业务。
鉴权(Authenticate):提供证实功能(如:确认用户是否合法),该SIB在所有的业务中都可能用到。
计费(Charge):对呼叫进行特殊的计费处理,如:按主叫账号、按被叫账号、按被叫话机进行计费等。
比较(Compare):将一任意类型的变量同指定的参数值进行比较。
分配(Distribution):执行一特定的算法,在用户规定的分配参数基础上,将呼叫分配到SIB的不同逻辑出
口。
呼叫记录信息(Log Call Information):把每次呼叫的详细信息记录到文件中去。
排队(Queue):当网络资源不足时,让呼叫进行排队等待,并给排队用户发出通知音;当资源可用时,则解
除呼叫排队。
筛选(Screen):将输入数据与数据库内容相比较,确定该参数在数据库中是否存在。
业务数据管理(Service Data Management):对数据库中储存的信息进行修改,例如修改一个用户的呼叫前转
号码。
状态通知(Status Notification):查询和监视有关网络资源状态及其变化。
翻译(Translate):例如缩位拨号的翻译。
用户交互作用(User Interaction):在网络和主叫或被叫之间交流信息。例如:发送通知音,接收用户的二次
拨号。
核对(Verify):将输入信息与期望的数据格式相比较,进行格式的核对。
基本呼叫处理(Basic Call Processing)。
2.3 分布功能平面(Distributed Functional Plane)
分布功能平面从网络设计者的角度描述了智能网的功能结构,它由一组被称为功能实体(FE)的软件单元构
成,每个功能实体完成智能网的一部分特定功能。各功能实体间的信息传递遵循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
每个功能实体还可进一步划分成功能实体动作(FEA),将某些FEA按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通过标准信息
流(Information Flow)来协调它们的执行,就可以构成SIB。也就是说,每个SIB都是由一些分布在各个功能实体
内的FEA互相协作、共同实现的。
图3是ITU-T智能网能力集1(IN CS-1)中分布功能平面示意图。
图3 IN CS-1分布功能平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分布功能平面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实体:
呼叫控制代理功能(CCAF):是用户与通信网的接口,它向用户提供呼叫接入功能。该功能通常由终端呼叫
设备来实现。
呼叫控制功能(CCF):识别出智能业务并将其提交给智能网来处理。该功能通常由程控交换机来实现。
业务交换功能(SSF):处理CCF与SCF间的通信,并进行两者间的消息格式转换。
业务控制功能(SCF):实现对智能网业务的控制。它是智能网的核心功能,比如:业务逻辑程序就是由SCF
来控制执行的。
业务数据功能(SDF):与智能网中数据库相关的功能。智能网数据库存放各种用户数据、网络数据和业务数
据供SCF查询、修改。
专用资源功能(SRF):负责智能业务中用到的设备资源,如:语音提示、语音合成等。
业务管理功能(SMF):负责业务逻辑、业务数据、用户数据及网络等方面的管理。
业务生成环境功能(SCEF):负责智能业务的定义,开发,测试及向SMF的传送。
业务管理代理功能(SMAF):为SMF提供人机操作界面。
2.4 物理平面(Physical Plane)
物理平面面向智能网系统集成商,它描述了分布功能平面中的功能实体可以在哪些物理节点中实现,它指
出了软件功能在硬件设备上的定位关系。一个物理节点中可以包括一到多个功能实体。但一个功能实体只能位
于一个物理节点中。
IN CS-1推荐了网络接入点(NAP),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交换控制点(SSCP) ,业务数
据点(SDP),业务节点(SN),附加设备(AD),智能外设(IP)等几种可能的物理实体。
功能实体与物理节点之间可能的映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功能实体与物理节点间可能的映射关系
图5是由各功能实体组成的一个典型的智能网物理结构。
图5 典型的智能网物理结构
该智能网主要由业务交换点(SSP)、智能外设(IP)、业务控制点(SCP)、业务管理点(SMP)、业务生成环境
(SCE)等几个部分构成。
业务交换点(SSP)实现呼叫控制功能(CCF)和业务交换功能(SSF)。业务交换点一般以原有数字程控交换机为
基础,再配以必要的软硬件以及No.7公共信道信令系统接口。
业务控制点(SCP)是智能网的核心功能部件,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实现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
数据功能(SDF)。SCP一般由大、中型计算机和大型实时高速数据库构成。SCP与SSP之间按照智能网的标准接口
协议(INAP)进行互通。
智能外设(IP)实现专用资源功能(SRF),进行语音合成、播放录音通知、接收双音多频拨号、进行语音识别
等。IP接受SCP的控制,执行SCP业务逻辑所指定的操作。
业务管理点(SMP)一般具有5种功能,即业务逻辑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用户数据管理、业务监测以及业务
量管理。一个智能网一般仅配置一个SMP。
业务生成环境(SCE)的功能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新的业务逻辑。在业务生成环境上创建的新业务逻辑
由业务提供者输入到SMP中,再由SMP加载到SCP上,就可在通信网上提供该业务。
实例:简化的800号智能网业务各物理实体的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
图6 800号业务示意图
该图示业务工作过程如下:(1)主叫用户拨800号号码,(2)SSP向SCP查询800号号码,(3)SCP查询数
据库后向SSP送回译码结果(真正被叫号码),(4)SSP连接主、被叫,振铃。
3 总结
智能网提供一种面向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ITU-T的智能网概念模型将智能网体系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业
务、全局功能、分布功能、物理共四个平面。业务平面面向用户,提供业务描述平台:使用一系列标准的业务
属性(SF)来描述业务;全局功能平面面向业务设计者,提供业务生成平台:通过有序地组合若干SIB(其中包含
一个特殊的基本呼叫处理SIB)构成全局业务逻辑来实现各业务属性;分布功能平台面向网络设计者,提供智能
网分布功能平台:全局功能平面中的SIB在分布功能平台中被分解为功能实体中的客户机/服务器关系;物理平
台面向网络建设者,提供物理网络的组建平台:网络由SSP、SCP、SDP、SMP、SCE等物理实体构成,一个物
理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分布功能平台的功能实体。
智能网概念模型提供了一个层次化的、分布式的、实体间协同工作的、自顶向下任务逐级分解的电信业务
生成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使智能网独立于基础通信网络,成为基础通信网络之上的附加网络层,使智能网独
立于业务,业务设计者通过对SIB的调用和组合,便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新业务逻辑程序。
本文内容主要基于ITU-T智能网能力集1(IN CS-1)。ITU-T对智能网能力的演进采用了阶段性标准化的方法,
IN CS-1主要研究可以在固定电话网上向用户提供的智能业务,INCS-2及其后续能力集则主要致力于移动性及智
能网与其它种类网络(如:移动通信网、B-ISDN、Internet)的互连。
4 参考资料
[1] 王柏. 智能网教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7
[2] 中国邮电电信总局. 电信新技术新业务丛书/智能网.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2
[3] 郭军. 智能信息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9.11
[4] CCITT. I.312/Q.1201: Principles of Intelligent Network Architecture. 1992.10
[5] ITU-T. Q.1211: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1. 1993.3
[6] ITU-T. Q.1213: Global Functional Plane for Intelligent Network CS-1. 1995.10
[7] ITU-T. Q.1214: Distributed Functional Plane for Intelligent Network CS-1. 1995.10
[8] ITU-T. Q.1215: Physical Plane for Intelligent Network CS-1. 1995.10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