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3A25) Yat Sum Eason Tang

中二級上考筆記下及下學期筆記.pdf

advertisement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
中國歷史科
中二級
下學期考試溫習筆記
第1節
一
五代的興替和政權特色
五代十國的政權興替
 五代興替
1 由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的五十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五個王朝。
2 朱温篡唐建梁李存勗滅梁建唐石敬瑭滅唐建晉劉知遠代晉建漢郭
威滅漢建周。由於歷史上已有相同國號的朝代,故於五代各朝的國號
前加上「後」字。
 十國割據
1 大約與五代同時期,長江和珠江流域出現多個割據政權,其中九個較
重要的政權,加上黃河流域的北漢,合稱為「十國」。
2 開國君主大多是唐末節度使。
 五代十國結束
後周世宗早逝,僅七歲的恭帝繼位禁軍將領趙匡胤篡周立宋宋室消滅
各個割據政權,結束分裂局面。
二
五代政權的特色
武人專政
篡奪頻密
胡人掌政
1 開國君主為前朝將帥
2 武力治天下,濫徵
賦稅,民生困苦
1 權臣將帥專權,
伺機篡奪帝位
2 兒子弒父自立、兄弟
相殘奪位亦是常見
1 後唐、後晉和後漢的
建國者是沙陀人
2 胡人輕視文教和農業
發展,又經常用兵
唐末藩鎮割據和武人專政的延
續。
•
國祚短促,國祚最長的
後梁亦只是十七年。
•
君主在位時間短促,最
長不過十一年。
•
社會風氣敗壞,文臣武
將不知廉恥。
• 北方經濟衰敗。
三
十國政權的特色
 政局穩定
1 十國戰亂比五代少政局較穩定國祚較五代任何一朝都長。
2 例如,吳越國祚最長有72年;前蜀國祚最短亦有18年。
 發展經濟
1 南方政局較穩定不少中原人士南遷 
南方農工商業日益繁
北方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帶入南方
榮。
2 政權較重視民生,又興修水利
 提倡文化
1 南方政權較提倡文教、優禮士人文化學術勝於北方。
2 書籍印刷和詞、畫創作尤為興盛。
第2節
一
宋的建立與宋初國策的制定
北宋建國與統一
 宋朝建立
1 趙匡胤率兵出征抗遼在陳橋驛獲將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回京迫後
周恭帝退位,改國號宋,是為宋太祖。
2 仍定都開封,後改稱汴京,史稱「北宋」。
 統一南北
1 宋太祖採用「先南後北」策略先消滅南方政權。
2 宋太宗滅北漢全國大致統一,唯燕雲之地和河西走廊仍被邊族佔據
。
二
宋初國策
 強榦弱枝
1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實力,削弱、牽制主要部門的事權。
2 分削相權
• 宰相(中書門下)只掌政務。
• 樞密院掌軍事。
• 三司掌財政。
3 軍事措施
• 由功臣和地方節度使手中收回軍權。
• 以精壯者任禁軍,駐守京師;地方以老弱士兵
(即「廂軍」)駐守。
• 行更戍法,防止地方將領擁兵自重。
4 地方制度
• 各州設通判與知州互相牽制。
• 除必要開支外,地方賦稅須運往京師加強中央對
地方的財政控制。
 重文輕武
1 目的:防止五代武人擅政的局面重現。
2 重用文臣,抑制武人
三
• 興儒學,增科舉取錄名額士人入仕
機會增加。
• 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職、領兵作戰都多
用文臣。
• 武將地位及待遇不及文臣。
宋初國策的成效與流弊
 成效
1
有效防止地方割據、武人專政局面再現鞏固了中央和君主權力
長治久安。
2 大興文教,重用文士促進文化學術發展。
 流弊
1 官員權力被分割、牽制行政效率低下。
2 重文輕武不利地方抵禦外敵。
3 重文政策文官數目大增加重國家財政負擔。
温習筆記
第1節
宋代的文人政治
一 文人政治的形成
「重文輕武」國策官職多由文人出任建立起文治政府,形成「文人政治
」。
二
文人政治的特點
 儒學治國
君主重用士
人、鼓勵讀 大興教育
書
1
設中央官學、州學、縣學
2 鼓勵私人辦山林書院
教授詩賦、策論
、儒家經典
培養具文學修養、議事能力,以及熟悉儒學之士。
 科舉選官
以科舉取士
1 增加取錄名額
2 及第即授官職
官員以儒學文士為主,形成文
臣治國局面。
 優禮文人
1 宋室有不殺士大夫和「不罪言官」的傳統。
文官地位較高,俸祿豐厚。
獲豁免部分賦稅、差役。
「恩蔭」讓子孫不經科舉入仕。
2 文官出任主要官職
 文人掌軍政
1 軍事職務多以文臣掌管
掌樞密院。
率兵作戰。
2 例子:宋仁宗時,文臣韓琦、范仲淹統兵抵禦西夏進侵。
三
文人政治的影響
 政局穩定
文臣受器重
,並受儒家
忠君思想薰
陶
1 重視道德
2 忠君勤政
少有弒君奪權、
兵變之事
忠臣義士輩出。
例子:包拯、文
天祥等
政局、皇權
穩定
 文教昌盛
1 宋室重用士人
2 鼓勵儒學
3 廣置學校
人們讀書求仕成風
文學家、思想家輩出。
例子:文學家蘇軾、
思想家朱熹等。
 負面影響
1 增加科舉取錄名額官俸開支及冗官增加。
2 文臣掌軍事要職軍事不振。
3 文臣因受重視和禮待而敢於論政各持己見,易生黨爭朝政敗壞。
第2節
一
宋代的文人政治
改革的背景
 政治方面
1 科舉取錄名額大增入仕人數上升冗官日增。
2 官員權力分割行政架構重疊行政效率低落。
 軍事方面
1 兵員不斷增加冗兵充斥。
2 文人掌軍事+更戍法兵將不相知戰鬥力弱軍事實力受影響。
 經濟方面
1 冗官+冗兵官俸及軍費開支龐大
財政入不敷支。
2 對遼、西夏的戰爭失利以歲幣換取和平
二
王安石變法
• 時間: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故又稱「熙豐變法」。
• 主持者:宋神宗、王安石。
• 目的:富國、育才、強兵。
 變法內容
1 富國措施
• 方田均稅法:按土地的面積及肥瘠徵稅使賦稅更公平、增加稅收
。
• 農田水利法:鼓勵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增加農產。
• 青苗法:以低息借貸錢糧給百姓百姓免受高利貸剝削,官府收入
增加。
防止商賈操縱物價,
• 均輸法:轉運使專責低價收購物資;
亦節省朝廷開支。
非中央所需物產,於地方賣出
• 市易法:設立市易務,收購民間滯銷貨物,待市場缺貨時賣出平
抑物價,增加朝廷收入。
• 免役法:百姓繳交免役錢,由政府僱用無業者代役百姓專心務農
,為無業者提供生計。
2 育才措施
• 改革科舉:考核較實用的經義和時務策選拔「通經致用」人才。
• 太學三舍法:太學分三級,校內考試成績
優異的太學生,即獲授官
培訓人才,確保官員
素質。
• 廣設學校:地方廣設學校;
增加武學、律學、醫學等科目培養專門人才。
3 強兵措施
• 裁冗兵:裁汰老弱士兵節省軍費,提升戰鬥力。
• 設軍器監:監造兵器,改良軍備提升戰鬥力。
• 保甲法:訓練民兵,負責地方防務節省軍費,提升戰鬥力。
• 置將法:各地置將統兵,減少士兵「更戍」提升戰鬥力,節省調
防開支。
• 保馬法:鼓勵百姓領養官馬節省養馬開支。
 變法結果
1 熙豐變法在改善國計民生、提升軍力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惠民之法變成擾民之政
2
王安石未能與保守派合
部分新人急功近利,
。新政推行至神宗去世
作,起用呂惠卿等新人
甚至貪污舞弊
後被廢。
3 改革時,往往一事未成,一事又興
第3節
一
宋代的黨爭
黨爭形成
• 個別官員因政見相爭拉攏立場或利益相同的人作聲援出現黨爭。
• 黨爭於兩宋不斷出現,其中以新舊黨爭,歷時最長,影響亦大。
二
新舊黨爭
 黨爭背景
自宋神宗起,兩黨相爭
1 新黨:王安石起用新人推行變法,形成「新黨」
,史稱「新舊黨爭」。
2
舊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反對變法,
形成「舊黨」
 黨爭概況
1 神宗時,新黨執政,舊黨朝臣被貶逐。
2 哲宗年幼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復用舊黨並廢新政,史稱「元祐更化」
。
3 哲宗親政,起用新黨,排斥舊黨。
4 徽宗初年,再用舊黨。
5
後來,徽宗寵信新黨的蔡京蔡京立「元祐黨籍碑」打擊舊黨
舊黨一蹶不振。
 黨爭影響
1
新政失敗:新舊黨爭王安石變法舉步維艱,其後新舊黨交替執政
新法難有成效。
2
朝政腐敗:兩黨意氣相爭,排斥異己政風敗壞。
例子:北宋末年,新黨蔡京打擊異己,忠良盡去。
3
導致亡國:新舊黨爭令朝政敗壞,國力不振無力抵禦金人入侵
北宋亡於金。
第4節
一
北宋的商業與城市發展
北宋商業發展的概況
 北宋商業發展
全國統一農業、手工
業恢復商業蓬勃發展
 北宋貨幣經濟
1 錢幣的使用
1
大型商業城市如汴京、杭州等興起,商旅
雲集。
2 部分村落出現草市。
3
外貿興盛,泉州等港口興起,與日本、大
食等地商人通商。
• 以銅錢、鐵錢為主要貨幣,嚴禁私鑄。
• 北宋商業發達硬幣需求日增錢荒
朝廷對策
以「錢禁」、「銅禁
」等政策,穩定貨幣
數量。
增加鑄錢。
2 紙幣的出現
• 鐵錢體重且面值小,不便用於大宗交易或跨地域貿易+銅錢短缺
真宗時,四川商人創造「交子」。
• 朝廷設交子務印製、發行紙幣流通範圍日廣。
• 徽宗時,發行「錢引」代替交子,流通全國。
3 紙幣的發展
• 紙幣較輕便+容易製造舒緩錢荒+促進商業貿易。
• 北宋末年,朝廷濫發紙幣紙幣大幅貶值經濟混亂。
• 南宋時,紙幣在商貿發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二
北宋城市發展的概況
 北宋城市發展
1 商業興盛,經濟繁榮
大城市出現,人口貨物匯聚。
例子:汴京、成都、杭州等。
2 人口超過十萬的城市有五十多個,首都汴京人口達百多萬。
 北宋的汴京
汴京
地理位置和特點:原本稱為開封,位於黃河下游
南岸,地勢平坦,水源豐富。
歷史發展:隋代開鑿大運河後,該地成了漕運樞紐
五代時成為多個政權的首都宋太祖
立國後,仍定都開封,改稱汴京。
1 人口眾多
• 常住人口(皇族、禁軍、平民等)+其他地區遷入人口(應舉士
人、商人等)超過一百萬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
• 城內匯聚了來自日本、天竺等地的使節、留學生、商人等。
2 商業繁榮
• 城內住宅區和商業區沒有明確劃分
城中各行各業的商鋪林立
• 朝廷取消夜禁商店不分晝夜地營業
汴京為全國最大的商業和
消費中心。
• 交通四通八達匯聚全國以至世界
各地特產及商旅
3 手工業發達
• 官營手工業:專門為宋室和官府生產服飾、珍玩等。
• 私營手工業:如紡織業、製瓷業、造紙業等,為百姓生產生活用
品。
4 文化薈萃
• 汴京有太學+武學、律學等專門學校
各地學生前來求學
• 匯聚文人雅士留下文學書畫名作,
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汴京是北宋的文化中
心。
• 寺廟甚多五十多所佛寺,並有道觀、
猶太教會堂等
5 娛樂豐富
• 汴京經濟發達百姓對生活享受和娛樂需求提高刺激服務業和娛
樂事業發展。
• 例子:娛樂場所「瓦子」出現,內有說書、雜劇等多種表演節目
,附近又有售賣各種手工產品的攤檔。
第5節
一
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
南宋的經濟發展
• 北宋滅亡,欽宗之弟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 金兵進逼,宋室遷都臨安,形成南宋偏安局面。
• 北宋的發展基礎+北方南移人口帶來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進一步開
發南方經濟。
 農業
1 朝廷減免賦稅、獎勵農耕推動百姓恢復農務
2
朝廷興修水利、開闢圩田、梯田等耕地面積
和產量提升
「蘇湖熟,天下
3 占城稻在江南廣泛種植一年兩熟
足」,南方糧產
4 麥、豆等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發展成熟
量豐盛。
5
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農業呈商業
化的趨勢
 手工業
北方工匠南來,有利南
方手工業發展
1 江蘇、浙江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均超過北方。
2
棉紡織業在福建、廣州蓬勃發展,並擴展到江、浙。
3
青瓷、白瓷工藝水平提升,江西景德窰瓷器最為聞名
。
4 蜀中、宣州等地的造紙和印刷術水平高。
5
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廣州、泉州等地是造船中心,
能造乘載千人的遠洋商船。
 商業
1 農業、手工業興盛各地貿易頻繁臨安、泉州等商業大城市出現。
人口達一百多萬。
四百多種行業經營,商人售賣國內、外商品。
2 例子:臨安
多個瓦市,賣藝者達數千,人數超北宋。
有布市、茶市等十多種買賣特定商品的市場交易活躍。
3 商稅佔朝廷總收入三成,反映商業發達。
二
南宋的海外貿易
• 朝廷為了增加收入
南宋海外貿易尤為發達。
• 北方為金人所佔,對外貿易必須由海路
 市舶司制度
1 地點:於廣州、泉州、明州、温州、臨安等地設市舶司。
2 職責:招攬外商、管理海外貿易和徵收稅項。
3 收入:市舶收入可佔朝廷年總收入十五分之一海上貿易繁盛。
 貿易範圍
1 主要港口:臨安、泉州、廣州等。
2 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日本、高麗、東南亞、大食,以至非洲東岸。
 貿易盛況
1 經海路與五十多個海外國家或地區通商。
2 輸入的商品:珊瑚、瑪瑙、象牙、香藥等。
3 輸出的商品以下列三類為主:
茶葉
• 江南、兩浙、福建和四川等地遍布茶園以各地草市為集散地。
• 城市有大量茶坊百姓嗜茶茶葉為國內貿易主要商品。
• 福建茶葉是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主要出口到高麗和日本。
受中國茶文化影響,發展出「茶道」。
絲綢
• 種類繁多,主要產自兩浙、福建等銷往高麗、日本、阿拉伯、歐
洲等地,海外需求龐大絲綢製造中心增加,如泉州興起。
• 絲綢海外貿易興盛當時的中國海上交通航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
陶瓷
• 製作工藝超越前朝,深受國內、外人士歡迎。
• 外銷瓷器產自江西、福建、廣州等地銷往日本、高麗、東南亞、
南亞、西亞地區其外銷路線稱為「海上陶瓷之路」。
• 海外民眾把中國陶瓷用於日常生活和裝飾宮室,亦當作宗教祭祀
所用器物。
三
中原人士與宋末皇室南來香港
 市舶司制度
1 金、蒙古等邊疆民族政權南侵部分中原及北方地區人士南遷至現今
香港地區。
元朝移居香港的廖氏和
北宋時,鄧氏遷居元朗錦田、侯氏遷入
2 例子
文氏,合稱「新界五大
上水
+
氏族」。
南宋末年,彭氏遷到粉嶺
 宋帝南逃
1 元軍南侵,俘虜恭帝宋室南逃,期間趙昰、趙昺被擁立為帝。
2 據說曾逃經現今香港地區,並在九龍城一帶建行宮相關古跡:九龍
城宋王臺、楊氏侯王古廟。
3 部分隨宋室南來的軍民,留居香港。
四
宋代香港經濟發展
宋朝時,香港屬東莞縣管轄,製鹽、採珠等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
 製鹽業
1 宋室實行鹽專賣,於產鹽地區置鹽場或鹽柵,控制鹽的生產、銷售。
2 北宋:海南鹽柵位於現今大嶼山
香港地區是宋朝產
3 南宋:於現今九龍灣、觀塘一帶設「官富鹽場」
鹽重地。
 採珠業
1 五代十國:南漢君主在現今大埔吐露港設「媚川都」,並且募民採珠
。
2 北宋:宋太祖禁止百姓採珠。北宋末年,禁令廢除。
3 南宋:民眾可自由採珠。
第五章 南宋的偏安
第一節 宋室南渡與偏安
溫習筆記
一、南宋的建立及偏安局面的形成
1. 南宋建立: ① 靖康之難後,趙構在應天府即位,是為宋高宗,史稱南
宋。
② 高宗以主戰的李綱為相,命大將宗澤鎮守汴京。
2. 宋室南渡: ① 高宗無抗金還汴之心,並罷免李綱,宗澤憂憤而死。
② 金將兀朮揮軍南侵 → 高宗南逃,甚至出海避敵。
3. 定都臨安: ① 韓世忠於黃天蕩力挫金兵
南宋政權穩定下來。
② 吳玠、吳璘於川蜀大敗金兵
③ 高宗定都臨安 → 形成南宋偏安。
二、宋金和戰
1. 宋將抗金:宋軍擊敗南侵的金兵,乘勝反攻。
嶽飛 ① 攻下洛陽,收復河南一帶。
② 在郾城之役大破金兵。
③ 追擊至汴京附近的朱仙鎮。
2. 嶽飛遇害: 高宗 ① 害怕武將恃功難制
決定與金人和議。
② 憂慮迎回欽宗會威脅其皇位
。
③ 急召岳飛班師回朝。
④ 容許秦檜以「莫須有」為由處死岳飛父子。
3. 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歲貢銀絹 → 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4. 採石之戰:紹興和議後二十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南侵。
宋臣虞允文大敗金兵於採石。
5. 隆興和議:宋孝宗時,張浚領兵北伐,兵敗於符離。
南宋和金訂立「隆興和議」。
6. 嘉定和議:宋寧宗時,韓侂冑派兵伐金,兵敗。
金人乘勝南侵,宋廷殺韓侂冑求和。
南宋和金簽訂「嘉定和議」。
宋金和戰的經過
靖康之難
發生,趙
構即位,
建立南宋
。
1127
韓世忠在黃天
蕩截擊金兵。
1130
張浚北伐失敗。
岳飛大破金兵於郾城,進兵
至朱仙鎮,卻被高宗召回。
高宗正式定
都臨安。
虞允文敗金
兵於採石。
高
宗
孝
宗
1138
1140 1141
訂立「紹興
和議」。
1161
1164
訂立「隆
興和議」
。
韓侂冑伐
金失敗。
光
宗
寧
宗
1208
訂立「嘉
定和議」
。
第二節 宋蒙關係與南宋滅亡
溫習筆記
一、聯蒙滅金
1. 蒙古崛起: ①居於漠北草原,原本臣服於金國。
②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
③蒙古積極對外擴張,多次打敗金國。
2. 金國滅亡: ①蒙古進逼 → 金國遷都開封,固守河南。
②蒙古滅掉西夏,大舉進攻金國 → 遇上頑抗。
③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
事成後,黃河以南之地歸南宋,以北之地歸蒙古。
④宋蒙聯軍攻陷蔡州,金哀宗自殺 → 金國滅亡。
二、宋蒙戰爭與南宋滅亡
1. 宋蒙交惡: 蒙古沒有依約把土地歸還南宋
宋蒙關係破裂。
南宋出兵收復故地,被蒙古擊敗
2. 蒙古南侵: ① 宋理宗時,蒙古攻宋。
② 蒙哥戰死,忽必烈聞訊趕返漠北爭奪汗位。
③ 賈似道虛報軍情,令南宋放鬆戒備。
④ 忽必烈稱帝,改國號元,是為元世祖,大舉侵宋。
3. 臨安淪陷: 元軍攻襄陽六年,宋將呂文煥終降元 → 元軍順江而下,陷
臨安,俘恭帝。
4. 南宋滅亡: ①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擁立趙昰為帝,繼續抗元。
② 帝昰病死,陸秀夫與張世傑擁立趙昺為帝。
③ 元軍進逼厓山,陸秀夫負帝昺投海自盡 → 南宋滅亡。
南宋滅亡的經過
1234 年
宋蒙聯軍滅金,金亡;南宋
出兵河南,為蒙古所敗,蒙
古開始南侵。
理宗
1271 年
忽必烈建國號
元,隨即加緊
侵宋。
1276 年
元軍攻陷臨安,
恭帝被擄;朝臣
在福州擁立趙昰
為帝。
度宗
1259 年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
於合州,忽必烈北
返爭奪汗位。
1273 年
呂文煥降元,
襄陽失陷。
恭帝
帝昰
1279 年
元軍攻陷厓山,
陸秀夫負帝昺投
海,南宋亡。
帝昺
1278 年
帝昰死,朝臣擁立趙昺為
帝;文天祥被俘。
第六章 元代的高壓統治
第一節 元朝的統治政策
溫習筆記
一、元的統一
1. 蒙古建國: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
2. 三次西征:蒙古發動三次西征,建立起版圖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3. 建元一統:忽必烈 ①改國號元,是為元世祖。
②滅掉南宋,統一全中國。
二、元的高壓統治
蒙古人為鞏固統治,實行①中央集權政制,②高壓統治政策。
高壓統治政策:
1. 劃分等級:①把百姓劃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
②四個等級的人的地位和待遇有很大差別。
2. 限制仕進:任官方面:
①中央和地方的高級長官,多由蒙古人、色目人出任。
②漢人任次要職位,南人只可任小吏。
科舉方面:
①蒙古人、色目人劃為右榜,漢人、南人劃為左榜。
②右榜內容較淺,取錄機會較大。
3. 法律不公:①蒙古人殺漢人、南人 → 罰錢或充軍。
②漢人、南人殺死蒙古人 → 處死,甚至滅族。
4. 駐軍防禁:①以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分駐要地,監視漢人。
②禁止漢人私藏武器、打獵和習武等。
5. 監控基層:實行裡甲制,由蒙古人或喇嘛僧出任甲主,監視漢人生活。
6. 搜刮民財:①圈佔漢人的農田,再以高地租租給農民。
②任用聚斂之臣,把日用品列為專賣。
③徵收重稅,濫發鈔票。
蒙元政權初年征戰的經過
1227 年
滅西夏
1206 年
鐵木真建
大蒙古國
1271 年
忽必烈稱帝
建元
蒙元侵宋
1234 年
聯宋滅金
1219 -
1225 年
1235 -
1242 年
1253 -
1260 年
第一次西征
第二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
1279 年
滅南宋
第二節 元的覆亡
溫習筆記
1、 元朝滅亡的經過
1. 民變四起: ①元朝中後期,吏治腐敗,天災頻仍
②黃河泛濫成災,朝廷強徵民伕修河 民怨沸騰。
③朝廷濫發紙幣,物價飛漲
紅巾軍起事: 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劉福通煽動民眾起事,號稱「紅巾軍
」。各地羣雄紛紛響應。
2. 元帝北去: ①朱元璋崛起,削平長江中下游羣雄,建立明朝。
②朱元璋進攻大都,元順帝逃往漠北,元朝滅亡。
二、元朝覆亡原因
1. 政治方面:
帝位爭執:元朝帝位繼承方式沒有定制,帝位紛爭不絕 政局極度不穩。
權臣乘機介入亂政
政策失誤:元朝①忽視文治,利用高壓統治措施
漢蒙長期對立。
②實施民族歧視政策
2. 經濟方面:①元朝軍費開支龐大,皇室揮霍無度 → 國用不足。
②重用擅長聚斂的官吏,搜刮民脂民膏。
③濫發紙幣 → 嚴重的通貨膨脹。
3. 軍事方面:蒙古人耽於逸樂,失卻勇武的民族性格 → 難以抵抗漢人起事
。
4. 文化方面:元朝①輕視漢族文化 → 難以取得士人支持。
②以喇嘛教為國教 → 僧人橫行不法,引起民憤。
下學期筆記
第七章 明代的君主集權政治
第一節 明朝立國及太祖的集權措施
溫習筆記
一、朱元璋建國
1. 控制東南:朱元璋 ① 元末,投靠反元領袖郭子興,郭氏死後,統率其
部眾。
② 攻佔集慶為根據地,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
稱王」的策略。fan'wfan
③ 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羣雄,控制東南地區。
2. 立國統一:朱元璋 ① 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是為明太祖。
② 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驅逐元室
。
③ 掃平各地殘餘勢力 → 全國復歸統一。
二、明太祖的集權措施
明太祖致力改善社會民生;但為了鞏固統治,推行了多項集權措施:
1. 分封諸王:太祖鑑於元室孤立而亡,復行封建:
① 分封皇子為藩王,駐守各地 守衞邊疆,拱衞王室
② 諸王可自置軍隊
。
2. 設置三司:太祖鑑於行省權力過大,改設三司:
① 承宣佈政使司,掌管民政
② 都指揮使司,掌管軍政 互不統屬,直接隸屬中央。
③ 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
3. 廢除丞相:① 太祖為防相權威脅皇權,藉胡惟庸案廢除丞相。
② 全國政務由六部分掌,六部由皇帝直接統轄。
4. 任用特務:太祖為防臣民圖謀不軌,設特務組織「錦衣衞」:
① 直接隸屬皇帝。
② 有緝捕、審訊和處刑等權。
③ 不受司法機構約束。
5. 嚴待朝臣:太祖為壓抑朝臣:
① 朝臣奏事時必須「跪對」。
② 朝臣言論稍有冒犯,會被「廷杖」。
③ 屢興大獄,藉故剷除開國功臣。
第二節 靖難之變與成祖的集權措施
溫習筆記
一、靖難之變
1. 惠帝削藩:惠帝有感藩王勢大難制,採納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削藩。
2. 燕王奪位:燕王 ① 以「清君側,靖內難」為名,起兵南下。
② 得宦官告密,攻陷首都應天,惠帝失蹤。
③ 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史稱「靖難之變」。
二、成祖的集權措施
1. 繼續削藩:成祖 ① 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② 遷都北京,由朝廷直接管理北方邊務。
2. 設立內閣:成祖選任親信當內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
大學士只能聽令行事,無幹預朝政之權。
3. 重用宦官:成祖 ① 重用宦官,命他們監軍、出使甚至出征。
② 設東廠,由宦官統領,監控臣民。
三、明初君主集權的影響
1. 君主獨裁:集權措施 ① 強化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② 令皇權失去掣肘 → 形成君主獨裁。
2. 政風因循:① 廢相後朝中無人協調施政 → 行政效率低下。
② 特務橫行 → 朝臣明哲保身,因循苟且。
3. 宦官干政:① 無賢相輔弼
宦官乘機干政。
② 君主昏庸幼弱
明太祖至明成祖大事年表
1376 年
設三司
。
1382 年
設錦衣衞
。
太祖
1368 年
朱元璋稱帝
建明。
1380 年
廢相職
。
1420 年
設東廠
。
惠帝
1399 年
惠帝削藩
,燕王起
兵。
成祖
1402 年
燕王攻陷京師,惠帝
失蹤,燕王自立為帝
。
1421 年
遷都北
京。
第三節 明代的宦禍與黨爭
溫習筆記
一、宦官之禍
1. 得勢原因
君主寵信:① 成祖破壞太祖「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令其掌管東廠 → 宦官權勢日大。
② 宣宗時,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 → 宦官能夠批答奏
章,具備干政的能力。
廢相遺禍: ① 太祖廢相使君主無賢相輔弼
② 成祖以後的君主,大多或是幼弱或是昏庸
宦官有機會
③ 宦官負責皇帝與內閣之間的文書傳遞
干政。
→ 得以預聞機要
2. 宦禍概況
王振:移去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又慫恿英宗親征瓦剌,釀成「土
木之變」。
曹吉祥:景帝時發動「奪門之變」,助英宗復位。
汪直:憲宗時,掌領特務機關「西廠」,殺害忠良。
劉瑾:武宗時,建「豹房」導帝嬉遊,又掌控「內行廠」,誅鋤異己。
魏忠賢:熹宗時權傾內外,又操控廠衞,誅殺異己,使朝廷忠良盡去。
3. 宦禍影響
① 朝臣對宦官阿諛奉承 → 朝政日益敗壞。
② 正直朝臣被整肅 → 朝廷忠良盡去。
③ 宦官及其黨羽搜刮民財 → 民怨四起,激發民變。
二、東林黨爭
1. 黨爭由來
神宗時,顧憲成被罷官後,與高攀龍、錢一本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議
論朝政,抨擊宦官。
朝中分為兩黨:
① 附和顧憲成等人,反對宦官干政者,稱為「東林黨」;
② 和東林黨對立、依附宦官者,稱為「非東林黨」。
2. 黨爭經過
① 自神宗末年,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互相攻擊。
② 熹宗時,非東林黨人勾結宦官魏忠賢;
東林黨人被大肆捕殺、囚禁。
③ 思宗即位後,剷除了魏忠賢,但朝臣之間的黨同伐異已成風氣。
3. 黨爭影響
① 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互相排斥 → 朝政大為敗壞。
② 非東林黨勾結宦官 → 助長了宦官的氣焰。
③ 禍及邊疆軍事,名將受牽連被殺 → 東北女真族坐大進侵。
明代宦禍與黨爭大事表
重用宦官, 宦官王振弄權,釀 宦官汪直主管
讓宦官掌東 成土木之變,英宗 西廠,屢興大
廠。
被俘。
獄。
不准宦官讀 准 宦 官 讀 書 宦 官 曹 吉 祥 發
宦官劉瑾誘帝
書識字,嚴 識 字 。 宦 官 動 奪 門 之 變 ,
嬉遊,掌管內
禁宦官干政 具 備 批 閱 奏 廢 景 帝 , 擁 英
行廠,獨攬大
。
章的能力。
宗復位。
權。
太祖 … 成祖… 宣宗
宦官逐漸得勢
英宗
宦 官 魏 忠 賢權
傾 朝 野 , 利用
廠 衞 捕 殺 東林
黨人。
景帝 … 憲宗…武宗. … 神宗 … 熹宗
宦官弄權
東林黨爭形成
。
思宗
朝臣黨爭
魏忠賢被誅,
但黨爭未有休
止。
第四節 明的外患與衰亡
溫習筆記
一、明代的邊患
1. 蒙古侵擾: ① 英宗時,蒙古族的瓦剌部南侵,導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
。
② 後來,蒙古族的韃靼部興起,在明中葉多次入寇。
2. 倭寇為患:① 明中葉,倭寇大肆劫掠東南沿海地區。
② 戚繼光、俞大猷諸將花多年清剿,平定。
3. 女真崛起:明末,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國號「金」
,史稱「後金」。
4. 侵明戰爭:① 努爾哈赤起兵侵明,攻取瀋陽、遼陽等重鎮。
② 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被明將袁崇煥擊傷,傷重而死。
③ 皇太極繼位後,以反間計使明思宗把袁崇煥處死。
④ 皇太極改國號「清」,派兵攻佔山海關以外地區。
二、民變與明亡
1. 民變背景
明中葉以來, ① 吏治敗壞
百姓無以為生
② 土地兼併嚴重
。
朝廷抵抗後金,軍費大增 → ① 加重賦稅
② 拖欠軍餉 民變四起。
③ 裁汰驛卒
2. 民變概況:思宗初年,陝西大災荒,飢民與失業驛卒反明,其中以兩股
勢力最大:
① 李自成自稱「闖王」,攻取西安,建國號「大順」。
② 張獻忠佔據四川,建國號「大西」,自稱「大西國王」
。
3. 明朝滅亡:李自成攻入北京 → 思宗自縊殉國,明亡。
4. 滿清入關:① 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
② 李自成不敵清兵,逃離北京。
③ 清兵佔據北京 → 滿洲人入主中原。
明末大事年表
1644 年
1629 年
李自成陷北京,思宗自
袁 崇 煥 下 獄 , 次 年 被 縊,明亡。吳三桂引清
1619 年
薩 爾 滸 之 役 , 殺。
兵入關,滿洲人入主中
後 金 大 破 明 軍 1628 年
原。
陝北大饑荒,
1643 年
。
民變四起。
李自成陷西安,次
1616 年
年正月建大順政權
後金建立
1626
年
。
。
寧遠之戰,
1636 年
1611 年
努爾哈赤受
皇太極改後金
東林黨爭起
炮傷身亡。
國號為清。
。
第1節
一
光宗
神宗
熹宗
思宗
清朝的統一與清初盛世
清朝的統一
 滿清入關
1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發兵侵明。
2 努爾哈赤死後,兒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清」皇太極死,順治帝
繼位。
3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清兵擊敗李自成,佔據北京和黃河流域一帶。
 消滅南明
1 1644年10月,順治帝遷都北京。
2 南明
3 清廷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民變殘餘勢力。
 平定三藩
1 三藩:降清明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因對清入主中原有功,被封
為藩王。
2
三藩之亂:三藩勢力日大康熙帝下令削藩吳三桂、尚之信及耿
精忠起兵叛亂最終被清廷平定。
 收復台灣
1 南明唐王朱聿鍵的將領鄭芝龍降清兒子鄭成功不從,以台灣為根據
地繼續抗清死後,兒子鄭經和孫兒鄭克塽繼續抗清。
2 1683年,康熙帝派兵進攻台灣,鄭克塽投降清朝統一全國。
 遷界問題
1 背景:防止沿海居民+鄭氏政權反清清朝實行海禁+遷界。
2 遷界概況:1661年頒布遷界令江南至廣東沿海(包括香港地區)的
居民向內陸遷徙。
3 遷界影響
沿海地區的人口大減,田舍荒廢。
香港一帶漁業、農業、製鹽業等百業衰落,盜賊橫行。
4 1669年,康熙帝宣布「復界」,居民逐漸返回故地。
二
清初盛世
 康雍乾盛世
1 清廷統一全國後,國勢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達至高峯。
2 康熙帝鼓勵農桑,減免賦稅
3 雍正帝
4 乾隆帝
勤於政事,懲治貪官
改革賦稅制度,減輕無田產者負擔
開拓疆土
提倡文教,招攬名士編修
《四庫全書》等典籍
多次減輕賦稅
 版圖擴張
1
中國東北部
2
征服了蒙古、西藏和
現今的新疆
康熙至乾隆年
間,政局穩定
,人口和耕地
大增,經濟繁
榮。
滿清在入關前,已控制
一些周邊國家入貢稱藩
版圖之廣,勝於漢
,令清朝聲威更隆。
、唐,清國勢強盛 康、雍、乾三朝,先後
第2節
清初的民族政策
一
對漢族的統治政策
滿洲人口和文化水平均不及漢族以懷柔與高壓並濟政策,鞏固其統治。
 懷柔措施
目的:爭取漢人支持,消除反清情緒。
1 優禮明室及降臣
• 入關後,為明思宗帝后發喪舉殯+
表彰為明室犧牲以明志節的官
穩定局勢。
• 錄用和優待明朝降臣
2 廢除明末苛稅
• 廢除「三餉」等明末苛稅
• 多次減免賦稅
安頓民生。
• 禁止滿人圈佔田地
3 重視儒學及士人
• 尊崇孔子,提倡儒學爭取漢族士人支持+宣揚忠君思想。
• 恢復科舉取士招攬人才為朝廷效力。
4 編纂典籍
禮聘名士編纂《古今圖書集成》、
籠絡士人+消磨反清意志。
《四庫全書》等典籍
 高壓措施
目的:打擊反清活動,使漢人懾服。
1 屠城駐兵
• 平定江南後,曾進行多次屠殺,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等。
• 派八旗兵駐守要地,監視漢人和鎮壓反清活動。
2 薙髮留辮
強迫漢族男子依滿人風俗「薙髮留辮」,違令者處死消除漢人民族
意識。
3 興文字獄
詩文涉嫌譏諷滿清或懷念明朝作者及相關人士被重罰,甚至處死防
止反清思想出現和傳播。
4 打壓士紳
• 屢興大案打擊江南士紳。
• 禁止士人集會結社。
 清廷治漢政策的成效和影響
1 以懷柔手段爭取民心
鞏固滿清統治,
國祚達二百六十多年。
2 以高壓手段鎮壓反清勢力
3 高壓措施漢、滿民族之間的仇恨加深埋下漢人發起反清活動的禍根
。
4 文字獄等士人不敢議論時政不利社會進步。
二
對邊疆民族的統治政策
清初針對各邊疆民族的風俗、特性,採取靈活的統治政策。
 蒙古族
籠絡蒙古貴族。
滿蒙關係更趨
1 以授官、封爵、賞賜、滿蒙貴族通婚等方式
密切。
2
蒙古部落林立把蒙古族分散為若干「旗」、「盟」+理藩院管理
蒙古族不能團結起來,威脅清室。
3 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
漢、蒙兩族之間形成隔膜。
4 禁止與漢人來往、通婚
5 清廷為蒙古制定蒙古文字加強蒙古人的身分認同,方便管治。
 藏族
1
針對藏人信奉喇嘛
教和「政教合一」
冊封宗教領袖達賴喇嘛
和班禪喇嘛
鼓勵藏人出家為僧
確立「金瓶掣簽」制度+派駐藏大臣與宗教領袖共同管理西藏加強
朝廷的控制。
 回民
1 伊斯蘭教對新疆回部甚具影響力分化回部各教派回民難以團結。
2 在回部分設「回城」及「漢城」
方便朝廷控制。
3 禁止回民和漢人往來、通婚
4 禁止伊斯蘭教領袖干政,設置「伊犁將軍」總領新疆事務。
 西南少數民族
1 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是苗、傜諸族的聚居地。
2
雍正帝實行「改土歸流」:廢除當地世襲的
土司,改由朝廷派「流官」管治
加強中央控制。
3 將西南地區納入府、縣等地方行政系統
2
 邊疆民族政策的成效和影響
1 加強了清廷對邊境地區的直接控制有助維持政權的穩定和統一。
2 清廷實行分化、種族隔離等措施各族難與漢族融和+易有離心傾向
不利民族團結和穩定。
第3節
清代的中衰
乾隆中葉以後,國家表面繁盛,但已有種種中衰之象。
 君主失政
1
乾隆帝多次對外用兵,其「十全武功」,
稅額增加,民
耗費超過一億兩
國庫空虛
生日困。
2 乾隆帝屢次巡遊江南,修建多座宮苑
 吏治敗壞
1 乾隆帝晚年怠政,官員貪腐問題嚴重。
2 寵臣和珅弄權二十多年,貪污舞弊吏治敗壞,積習難返。
 土地兼併
1
康、雍、乾期間:耕地開墾未能配合
引發民變,
失耕、
人口增長嘉慶以後:耕地不足
令社會不穩。
失業者眾
2 權貴、地主大量兼併土地
 軍隊腐化
1 八旗兵於三藩之亂時,已腐化至不堪征戰,朝廷要倚靠綠營兵平亂。
2 乾隆末年,綠營兵也日漸腐化朝廷軍隊無力應付亂事和外患。
 民變屢起
1 清中葉以後,百姓的賦役繁重+吏治敗壞+土地兼併民變不斷。
2 乾、嘉年間,白蓮教、天理教等聚眾起事;邊境的回民、苗民等也常
生叛亂。
第1節
西力東漸
 外商來華貿易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英、法諸國的生產力因工業革命而大增尋
找新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中國,成為
重要目標。
 貿易政策限制
1 清廷對海外貿易持開放態度。
2 清廷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外商實施不同的貿易政策。
3 例如:乾隆年間,規定歐、美商人,只能到廣州進行貿易;又訂立各
種限制,並規定交易必須透過「公行」進行。
 中英交涉失敗
乾隆至道光年間,英國數度遣使來華,要求清廷增加通商口岸和放寬營
商規限,但無功而回。
第2節
一
兩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
 英商輸入鴉片
1
英國每年由中國進口大量茶葉、絲綢等
+其毛織品在中國因需求不大而滯銷
英國對華貿易有嚴重逆差。
2 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走私鴉片道光年間,鴉片輸入量急增中國對
英國的貿易由順差變為逆差。
 林則徐禁煙
1 道光帝時,輸入中國的鴉片日增白銀大量外流打擊國家經濟。
部分官員主張禁煙,
損害國民健康
2 吸食鴉片風氣日盛
其中以林則徐最堅決。
敗壞社會風俗
3 林則徐上書請求嚴禁鴉片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
 戰爭導火線
1 虎門銷煙
• 1839年,林則徐迫令外商交出鴉片+
要求他們簽署不再販運鴉片的保證書,
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多國商人答允林則徐的要
求。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
律只繳出鴉片,拒簽保證
書,並率領英商退往澳門
。
• 林則徐在虎門銷毀繳獲的二萬多箱鴉片。
2 林維喜案
• 1839年,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村毆斃村民林維喜。
• 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兇手,義律不從把英商驅逐出澳門英政府
同意義律的要求,出兵協助戰爭爆發。
二
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 清廷戰敗求和
1 1840年,英國軍艦隊抵達廣東,先封鎖珠江港口,繼而北上,直逼天
津清廷震驚,林則徐被革職,並派琦善到廣州與義律談判。
2 1841年1月,義律宣稱與琦善達成和議,並派兵佔據香港島道光帝大
怒,將琦善革職,改派奕山應戰,卻被打敗英廷派樸鼎查增兵,攻
陷廈門等地,進逼南京清廷求和。
 《南京條約》
1 1842年8月,清廷簽訂中國近代史上首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戰爭結束。
2 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
• 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 向英國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
•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人可在上述
口岸自由貿易、居住和派駐領事;
• 英國貨物進出中國的關稅由中、英協定。
 條約附件
1843年,中、英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及《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
約》的附件,英國從中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
權。
三
戰爭及條約的影響
 喪失國家主權
1 清廷割讓香港島予英國+給予各種特權損害中國領土、關稅、司法
等主權的完整。
2 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仿效,迫使清廷簽署類似條約
,獲得特權。
3 鴉片戰爭暴露了清廷的腐敗無能、軍事疲弱國際地位下降列強侵凌
的對象。
 打擊社會經濟
1 清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喪失關稅自主權大量廉價洋貨湧入打擊本
土工商業。
2 外商繼續走私鴉片入中國
3 清廷為償還巨額賠款加徵賦稅
四
損害國民健康
加劇白銀外流
物價飛漲
百姓生活困苦。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
 入城問題
根據《南京條約》,英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居住行走廣州民眾堅拒英
人入城英國領事多次與兩廣總督葉名琛交涉葉名琛無視對方要求中
、英關係惡化。
 修約問題
1
英、法、美諸國有感於第一次
1854年,英、法、
鴉片戰爭後,在華所得利益不足
美向清廷要求修約, 戰爭危機。
2
《南京條約》未有處理鴉片問題
但被拒絕
外商未能在中國合法販賣鴉片
 戰爭導火線
1 亞羅號事件
• 1856年,廣東水師在商船「亞羅號」上查獲違禁品,於是扣押船
隻和涉案的中國水手。
• 英國領事:亞羅號在香港註冊,受英國保護+廣東水師扯下船上
的英國國旗要求清廷釋放水手和道歉。
• 葉名琛答允釋放水手,但否認曾侮辱英國國旗,故拒絕道歉英艦
炮轟廣州廣州民眾焚燒外國商館英廷以此為藉口,出兵侵華。
2 西林教案
1856年,法國馬賴神父潛入廣西西林縣傳教,被逮捕處死法國要求
清廷懲兇及賠償遭拒法國參加英國的侵華戰爭。
五
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 清廷戰敗求和
1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葉名琛被俘次年,聯軍直迫天津清
廷求和,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2 1859年,雙方因換約問題再起戰爭1860年,英國強行佔領九龍尖沙
咀一帶英、法聯軍佔領北京,並進入圓明園搶掠和縱火+咸豐帝逃
往熱河清廷求和,與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戰事結束。
 《天津條約》
1 1858年,清廷分別與英國、法國簽訂《天津條約》。
2 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
• 增開十處商埠;
• 英、法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內河航行;
• 外國人可在內地通商、遊歷和自由傳教;
• 對英國賠償四百萬銀兩,對法國賠償二百萬銀兩;
• 清廷須與英、法兩國共同協定關稅;
• 鴉片改稱「洋藥」,允許納稅進口中國;
• 容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 《北京條約》
1 1860年,清廷分別與英國、法國簽訂《北京條約》。
2 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
• 履行《天津條約》;
• 增開天津為商埠;
• 割讓九龍半島南部(尖沙咀至界限街一段)予英國;
• 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分別增至八百萬銀兩;
• 准許招募華工出國。
六
戰爭及條約的影響
 主權喪失
1 清廷喪失更多司法和關稅的自主權。
2 列強加緊向清廷強索權益中國國際地位下降。
3 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增加,並向內陸延伸外國船隻可在內河航行中
國門戶大開,國防形同虛設。
 領土淪喪
1 根據《北京條約》,清廷把九龍半島南部割讓給英國
破壞中國
領土完整
2
俄國藉口對戰事「調停有功」,強迫清廷簽訂多項
。
不平等條約吞併東北及西北大片土地
 經濟受挫
1 清廷被迫開放多處商埠洋貨大量湧入打擊本土工商業。
2 《天津條約》訂明鴉片可合法進口中國,然後在市面買賣加劇白銀
外流。
3 清廷為支付條約賠款加重賦稅民生更困苦。
 社會動盪
1 鴉片流毒中國嚴重損害國民健康。
2 《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傳教士可在中國傳教,地方官員須保護教士和
教徒部分傳教士和教民藉此專橫不法教案接連出現。
3 《北京條約》准許洋人招募華工出國不少百姓被販賣到外國做苦工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