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学 拾 零 极限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李 数学篇 64 芳 极限是微积分中的基础概念.所谓极限思想,是指 的一半的另一部分,继续下去,则最后将留下一个小 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极 于任何给定的同类量的量”.运用穷竭法,欧多克斯证 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之一,数学分析中的一系 明了“圆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球的体积与直 列重要概念,如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定积分等都是借 径的立方成正比例”等结论.他的穷竭法中也蕴含了极 助于极限来定义的.极限思想方法为人类认识“无限” 限思想.继欧多克索斯之后,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 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是近现代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 元前 287 年-前 212 年)使用穷竭法求出了一系列几何 一、 极限思想的萌芽 在我国,著名的《庄子·天下篇》一书中记有: “一 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墨家著作《墨子·经天 下》中也有“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的论述.这说明, 在很早,我国人民对无限的可分性与连续性就已有了 相当深刻的认识.将极限思想应用到数学中的是我国 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多次 用极限思想处理问题.刘徽正是以“割圆术”为理论基 础,得出徽率.到公元 5 世纪,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 科学家祖冲之(429-500 年)在《缀术》一书中,同样运 用 “割圆术”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在国外,古希腊巧辩学派的安提芬(Antiphon,公 元前 480 年-公元前 411 年)在研究画圆为方的问题时 想到用边数不断增加的内接正多边形来接近圆的面 积,当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加倍时内接正多边形与圆周 之间存在的空隙就被逐渐“穷竭”.公元前 4 世纪,古希 腊数学家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us,公元前 400 年公元前 347 年)创立了求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一般方 法——穷竭法.他指出: “如果从任何量中减去一个不 小于它的一半的部分,从剩余部分中再减去不小于它 图形的面积.他用足够多的“内接”和“外切”扇形逼近 螺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这和我国的“割圆术”所用到 的理论大相径庭,但都用到了极限思想.他巧妙地把欧 克多索斯的穷竭法与希腊数学家谟克利特 (Δημόκριτος,约公元前 460 年-公元前 370 年)的原子 论观点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计算,解决了求几何图 形的面积、体积、曲线场等计算问题.他采用了无限逼 近的方法,将需要求积的量分成许多微小单元,再用 另一组容易计算总和的微小单元来进行比较,他的无 穷小概念到 17 世纪被牛顿作为微积分的基础.阿基米 德的杰出成就丰富了古代数学的内容. 二、 极限思想的发展 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微积分的严格化联系 密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都曾尝试“彻底”地解 决微积分理论基础的问题,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这是因 为数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常量转变为变量,而人们习惯 于用不变化的常量去思考、分析问题,对“变量”特有 的概念理解还不十分清楚,对“变量数学”和“常量数 学”的区别和联系还缺乏了解,对“有限”和“无限”的 对立、统一关系还不明确. 在 17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Newton,1643 年-1727 年)用路程的改变量 Δ S 与时间的改 ΔS 变量 Δ t 之比“ ”表示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让 Δ t 无 Δt 限趋近于零,得到物体的瞬时速度,并由此引出导数 数 学 拾 零 的值无限趋近于一个定值,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 之差要多小就多小,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其它值的极 限值,特别地,当一个变量的数值(绝对值)无限地减 小使之收敛到极限 0,这就说这个变量会变成无穷 小.” 概念和微分学理论.他意识到极限概念的重要性,试图 柯西把无穷小视为“以 0 为极限的变量”,这就正 以极限概念作为微积分的基础.他说: “两个量之比,如 确地确立了“无穷小”概念:似零而不是零,却近似的 果在有限时间内不断趋于相等,且在这一时间终止前 等于 0.也就是说,在变量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值实际 互相靠近,使得其差小于任意给定的差,则该比值最 上不等于零,但它变化的趋势是无限地接近于零.那么 终相等.”牛顿所运用的极限概念,只是接近于下列直 观性的语言描述: “如果当 n 无限增大时,a n 无限地接 近于常数 A ,那么 a n 以 A 为极限.”牛顿的极限观念也 是建立在几何直观上的,因而他无法得出极限的严格 表述形式. 正因为当时缺乏严格的极限定义,微积分理论才 受到很多人的怀疑与攻击.例如,在“瞬时速度”概念中 的,Δ t(变化量)究竟是否等于零?如果说是零,那么 怎么能用它去作除法呢? (其实变化量不可能为 0).如 果它不是零,在函数变形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它的那 些“微小的量”项去掉呢?这就是数学史上无穷小悖论 产生的原因. 到了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 文学家 达朗贝尔(Alembert,1717 年 - 1783 年)等人先 后明确地表示必须将极限作为微积分的基础概念,并 且都对极限给出了定义.其中达朗贝尔的定义是: “一 个量是另一个量的极限,假如第二个量比任意给定的 值更为接近第一个量”,其描述的内涵接近于“极限” 的正确定义.然而,这些人的定义都无法摆脱对几何直 观的依赖.因为 19 世纪以前的算术和几何概念,大部 分都是建立在几何的概念上的. 首先用极限概念给出“导数”的正确定义的是捷 克数学家波尔查诺(Bolzano,1781 年 - 1848 年),他把 △y 函数 f (x) 的导数定义为差商 的极限 f&apos ;(x) , △x 他强调指出 f&apos ;(x) 不是两个零的商.波尔查诺的 思想是有价值的, 但他仍未描述清楚 “极限的本质”. 虽然他们的工作过多的依赖于直观,缺乏严密的 人们用 “等于 0”来处理问题,是不会产生错误结果的. 柯西试图消除极限概念中的几何直观, (但是“几 何直观”不是消极的东西,在研究函数时我们可以假 设变量图象被放大到无数倍以后,也会永远不能看到 变量值“等于 0”,所以用不等式表示会更加“准确” )作 出极限的明确定义.但柯西的表述中还存在描述性的 词语,如“无限趋近” “ 要多小就多小”,这些语句比较 通俗易懂,人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 年1897 年)提出了抽象的极限定义,给微积分提供了严 格的理论基础.所谓 x n → x ,就是指:如果对任何 ε , 总 存 在 自 然 数 N,使 得 当 n > N 时 ,不 等 式 恒 成 立 |x n - x1| < ε . 这个定义,需要借助不等式 |x n - x1| < ε ,利用 ε 和 N 之间的关系,定量地、具体地刻划了两个“无限过 程”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样的定义应该是目前比较严 格的定义,可作为科学论证的基础,至今仍在很多的 数学分析书籍中被频繁使用.在该定义中,涉及到的仅 仅是“数及其大小关系”,此外只是用给定、存在、任何 等词语,已经摆脱了 “趋近”一词. 常量可理解为“不变化的量”.微积分问世以前,人 们习惯于用静态的图象研究数学对象,自从解析几何 和微积分问世以后, “ 变量”被引进了数学领域,人们 可以用有关变量的数学工具对事物变化的过程进行 研究. 之后,维尔斯特拉斯建立的 ε-N 语言,则用静态 的定义描述变量的变化趋势.这种“静态——动态—— 静态”的螺旋式上升演变方式,反映了数学发展的辩 定了坚实的基础. 证规律. 三、 极限思想的完善 1.极限的定义 到了 19 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1789 年1857 年)在前人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的 概念,他在《分析教程》中指出: “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 如今,人们经过不断地研究,得到了准确的极限 定义.数列极限标准定义是:对数列 {x n} ,若存在常数 数学篇 逻辑基础,但他们的研究为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奠 a ,对于任意 ε > 0 ,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得当 n > N 时, |x n - a| < ε 成立, 那么称 a 是数列 {x n} 的极限. 函数极限标准定义:设函数 f (x),|x| 大于某一正 65 数 学 拾 零 数时有定义,若存在常数 A ,对于任意 ε > 0 ,总存在 正整数 X ,使得当 x > X 时,|f (x) - A| < ε 成立,那么称 A 是函数 f (x) 在无穷大处的极限. 设函数 f (x) 在 x 0 处的某一区域内有定义,若存在 常 数 A ,对 于 任 意 ε > 0 ,总 存 在 正 数 δ ,使 得 当 |x - xo| < δ 时,|f (x) - A| < ε 成立,那么称 A 是函数 f (x) 在 x 0 处的极限. 2.极限思想与数学分析 有时我们要确定某一个量,首先确定的不是这个 年)首次运用了微分学思想, 获得了求函数极值的法则. 他还用极限思想求出了平面曲线 y = f (x) 的切线,抛物 1n + 2n + ⋯ + mn 线体积的重心和拐点;他还用极限 mlim →∞ mn - 1 = 1 求出了抛物线的面积 y = x2 .牛顿于 1669 年完 n+1 成的《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 (到 1711 年才发 表)中,给出了一个求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瞬时变化 率的普遍方法. 量的本身而是它的近似值,而且所确定的近似值也不 1671 年,牛顿完成了《流数法与无穷级数》 (1736 仅仅是一个,而是一连串越来越准确的近似值,然后 年出版),进一步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更广泛、更明确的 通过考查这一连串近似值的趋向,把那个量的准确值 说明,系统地引进了他所独创的概念和记法.他将变量 确定下来.这就需要运用极限的思想方法. 称作“流”,将变量的变化率称作“流数”.1676 年,牛顿 可以说,数学分析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 完成了另一部著作《求曲边形的面积》 (1704 年出版), 限.几乎所有的数学分析著作,都是先介绍函数理论和 提出了“最初比”和“最后比”两个新概念,并且提出了 极限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极限的思想方法给出连续 将导数作为增量比的极限思想. 函数、导数、定积分、级数的敛散性、多元函数的偏导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Euler,1707 年-1783 数,广义积分的敛散性、重积分与曲面积分的概念.数 年)先后发表了《无穷小分析应论》 《微分学》 《积分学》 学分析之所以能解决许多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等著作.他还研究了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并把该极限记 如求瞬时速度、曲线弧长、曲边形面积、曲面体的体积 等问题,是由于其采用了“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才 能够得到无比精确的计算答案. 求复杂面积、体积、线段长度的工作始于德国科 学家开普勒(kepler,1571 年-1630 年).1615 年,开普勒 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该书集中研究了求旋转体 的体积问题.其基本方法是,首先把给定的几何图形分 成无穷多个无穷小的图形,用某种特定的方法把这些 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加起来,便得到给定的图形的面积 和体积;其次,几何图形是由不可分离量,即无穷小面 积或体积组成的.虽然这些计算都是不严格的,但是他 得出的结果却是正确的.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同今天 常采用的“微元法”有着相似之处.开普勒是第一个在 求积中运用无穷小的数学家,这就是他对积分学的最 大贡献. 数学篇 66 1629 年,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1601 年 - 1665 为 e . 英 国 数 学 家 泰 勒(Brook Taylor,1685 年 - 1718 年),将一个在 x = x 0 处具有 n 阶导数的函数 f (x) ,利 用关于(x - x 0)的 n 次多项式来逼近函数的方法得到 泰勒公式.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 (lagrange,1736 年-1813 年), 曾用极限思想证明了泰勒 展开式: 若函数 f (x) 在包含 x 0 的某个闭区间 [a,b] 上具 有 n 阶导数,且在开区间(a,b)上具有(n + 1)阶导 数 ,则 对 闭 区 间 [a,b] 上 任 意 一 点 x ,下 式 成 立 : f ″(x 0 ) f (x 0 ) (x - x 0 )2 + ⋯ + 2! n! n f (x) (x - x 0 )n ,其中,f (x) 表示 的 n 阶导数,等号后的 f (x) x 多项式称为函数 在 0 处的泰勒展开式,剩余的 P n (x) = f (x 0 ) + f ′(x 0 )(x - x 0 ) + (n) R n (x) = f (x) - P n (x) 是泰勒公式的余项,是(x - x 0)n 的高 阶无穷小. 借助极限思想,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635 年,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里(1598 年-1647 从“有限”到“无限”,从“不变”到“变”,从“直线构成 年)的《用新方法促进的连续不可分几何学》的正式出 形”到“曲线构成形”,从“量变”到“质变”,从“近似”到 版标志着积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他认为,几何图形是 “精确”.运用极限思想,可得到相应的无比精确的值. 由无数多个维数较低的不可分量组成的,即面积是由 人们用“无限地逼近”实现了“精密计算”.用此新方法 条数不定的等距离平行线构成的,体积是由等距离的 可解决“直接用常量办法计算有变化量的函数,计算 平行平面构成的.他把这些元素分别称之为面积和体 结果误差大”的问题.极限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 积的不可分量.卡瓦利里的不可分求和原理,实际上就 各个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极限思想已经成为人们解 是后来定积分概念的雏形. 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本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