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楊士毅

F7-管路摩擦實驗 (1)

advertisement
F7
Measurements of Pipe Friction Experiment
管路摩擦實驗
一、 實驗目的
二、 實驗設備
三、 實驗理論
四、 實驗步驟
五、 結果表格
六、 繪圖
七、 計算
八、 問題與討論
一、實驗目的
測定流體流經圓管或管件之摩擦損失,並研討摩擦係數與雷諾
數之關係。
二、實驗設備
(圖 7-1) 管路摩擦實驗儀器。
三、 實驗原理
當流體流經一管路上時,由於接續管徑的不同以及管件、流量
計等的存在,造成一明顯的摩擦損失。管路上造成摩損的元件有如
下者:
(a) 管子
(b) 管件
(e) 流量計
(f) 泵
(c) 突然擴大管
(d) 突然縮小管
(g) 控制閥
而磨損估算方程式如下:
𝐾𝐿 =
ℎ𝐿 𝑚𝑖𝑛𝑜𝑟
∆𝑃
=
1 2
𝑉 2⁄
𝜌𝑉
2𝑔
2
 (a) 管路皮面摩擦 𝑙𝑤𝑓 (skin friction),對於不同的管徑,需分段
計算:
lwf
L u2
4f
D 2 gc
l
wf
(1)
 l wf 1  l wf 2    l wf

n
(2)
 (b) 管件(小件時為皮面摩擦,大件時為形態摩擦)其表示法有
K 值法及相當管長法(𝐿𝑒 )兩種。
l wf
u2
 Le  u 2
K
 4 f  
2g c
 D  2 g c



(3)
K :摩擦損失係數(Friction
Loss Factor)
Le :管件之相當管長(壓差距) (m)
f :摩擦係數(Friction factor)
為了設計的用途,將平滑與粗糙管的摩擦特性,彙成一摩擦係數
圖,即圖 7-2。
(圖 7-2) 摩擦係數圖
 (c)管流擴大之損耗(如圖 7-3)
管流之擴大損耗(Enlargement Loss)隨擴大之方式而異,如管流
逐漸擴大,則流體所受動力損耗甚微。反之,若管流突然擴大,則
流體發渦旋現象,因各分子間互相擾攘之結果,損耗流體之能量頗
大。用以計算此種損耗之方程式為:
lwe  Ke
u12
2 gc
(4)

A 
K e  1  1 
A2 

2
(5)
lwe :因管流擴大之能量損耗高度(m)
u1 :流體在較小管中之平均速度(m/sec)
Ke :擴大損耗係數(Enlargement
Loss Coefficient)
A1 :較小管之截面積(m)
A2 :較大管之截面積(m)
(a)
(b)
圖 7-3 管截面突然擴大(a), 與突然縮小(b)示意圖
 (d) 管流縮小之損耗 (如圖 7-3)
若管流突然縮小,亦足以發生旋渦現象,而損耗流體之能量,上種
機械能之損耗乃所謂縮小損耗(Contraction Loss)。
用以計算此種損耗之方程式為
u2 2
lwc  Kc
2 gc
lwc :因管流擴大之能量損耗高度(m)
Kc :擴大損耗係數(Contraction Loss Coefficient)
u2 :流體在較小管中之平均速度(m/sec)
而損耗係數
Kc ,和突擴管與突縮管面積比有如下之關係:
(圖 7-4) 突縮管(a)與突擴管(b)截面積比例與損耗係數關係圖
(6)
 ( e ) 文氏流量計(Venturi flow meter)
如圖 7-5,文氏流量計亦稱細腰流量計,是由中間縮小又放大的
細腰管與差壓計所組成,細腰管最小截面積處稱為噴喉(throat)。其縮
小與放大有一定範圍,以避免突然縮小及放大時的摩擦損耗。又其構
造特殊,製造複雜,價格昂貴,使用上不普遍。
(圖 7-5) 文氏流量計
根據柏努利方程式(Bernoulli equation),如式(1);當為水平管時,
𝑧1 = 𝑧2 = 0,化簡為式(2),
P2  P1

P2  P1

u 2  u1
 l wf  0
2
2
 ( z 2  z1 )g 
u 2  u1
 l wf  0
2
2

2
(1)
2
(2)
lwf:摩擦損失(J/kg)
P:壓力(下標1,2表位置) (Pa,N/m2)
u:流速(m/s)
z:流體高度(下標1,2表位置)(m)
設
則
lwf  C(
(1  C )
P2  P1

P2  P1

(3)
)
u  u1
 2
0
2
2
2
(4)
根據質量流量守恆:
1 𝐴1𝑢1 = 2 𝐴2𝑢2
(5)
𝑢1 = 𝑢2 A 2
(6)
A
1
其中
A1: 點1處截面積 (m2)
A2: 細腰管喉口截面積 (m2)
 : 流體密度 (kg/m3)
定義噴喉直徑(𝐷1 )與管內徑(𝐷2 )之比值為,即  
𝑢1 = 𝑢2  2
+
則
式(7)帶入式(4),
D2
D1
(7)
u2 
2
2( 1  C ) P1  P2
(1   4 ) 
(8)
設 Cv  ( 1  C ) ,𝐶𝑣 為一修正常數,則
u2 
2( 1  C )( P1  P2 )
2( P1  P2 )
 Cv
4
( 1   )
( 1   4 )
(9)
差壓計測量兩點間之壓降(-P)可由差壓計讀出,其關係如式(10):
-  P = P1 - P2 = g h
其中
(10)
h: 壓差計讀數高度差(m)
 : 流體密度(kg/m3)
式(9)簡化為
u 2  Cv
2(  m   ) gh
2(P)
 Cv
4
 (1   )
 (1   4 )
(11)
 (f) 孔口流量計(Orifice flow meter)
孔口流量計或稱小孔計,結構上為一差壓式流量計,主要部分為
平板上之小孔,其構造及按裝最為簡單,因此是最普遍被採用的流量
計。流體流經孔口計時有收縮現象,面積最小處(點 2)一般距孔口板
(點 0)下流約一倍或兩倍管徑,此點稱為束縮面積(vena contracta , A2),
位於壓力計接口正上方。
(圖 7-6) 孔口流量計構造
孔口流量計壓差的產生,係流體流經孔口時,流經截面突然縮小,
壓力值突然降低,之後通過的截面積又回復到原來大小,同時壓力漸
漸回升,但已無法完全恢復到原來的壓力值,如圖 7-7 所示,流體流經
孔口會有壓力落差(Pressure drop),壓力落差的平方根與流體的流量成
正比。
(圖 7-7) 孔口板管線靜壓分佈圖
點 1 至點 2 之流動頗似文氏計,一般而言,束縮面積不易測
定,該處之流體速度亦不易計算。孔口流速(𝑢0 )可代替𝑢2 ,其誤差
以放洩常數𝐶0 替代𝐶𝑣 ,另定義孔口口徑(𝐷0 )對管內徑的比值
0 
D0
D1
則式(4)改寫成
2
2
P u 0  u1
C'

0

2
故得
u 0  C0
2(P)
 (1   0 )
4
2(  m   ) gh
 (1   0 4 )
(1   0 ) 
 (1   0 )
 u0
2(P)
2(  m   ) gh
4
C0  u 0
 C0
(12)
(13)
4
(14)
由實驗知,放洩係數𝐶0 與雷諾數有關,當𝑅𝑒 >20,000 時,𝐶0 約為
0.61;當𝑅𝑒 <20,000 時,𝐶0 則必須由實驗決定。
 (g) 浮子流量計(Rotameter)
浮子流量計,為面積流量計(Area meter)的一種。液體自底部帶動
浮子,由頂部流出,觀測浮子位置即可直接測出流量,一般讀取截面
積最大處紀錄。管上刻度通常只有水與空氣的標示,用於其他流體需
校正之。
(圖 7-8) 浮子流量計各種浮標流量讀取點
四、實驗步驟
(一)打開進水閥,將原水儲水槽裝水約八分滿。
(二)實驗開始時,必須確定管路中之空氣已排出。
 A. 90°肘管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4 及 V10,並
關閥 V5 ~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B. T 型管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4、V7 及
V10,並關閥 V5、V6、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C. 直管(1"管)
1. 開閥 V1、V2 (調整浮子流量計)、 V3(by pass)、V4 及 V10,
並關閥 V5~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D. 球閥
1. 開閥 V1、 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7 及 V10,
並關閥 V4、V5、V6、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E. 過濾器
1. 開閥 V1、V2 (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7 及 V10,
並關閥 V4、V5、V6、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F. 逆止閥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7 及 V10,並
關閥 V4、V5、V6、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G. 閘閥
1. 開閥 V1、 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8、V10 及
V12,並關閥 V4、V5、V6、V7、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H. 球型閥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8、V10 及
V12,並關閥 V4、V5、V6、V7、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I. 針閥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8、V10,並
關閥 V4、V5、V6、V7、V9、V12。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J. 突縮管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5、V10,並
關閥 V4、V6、V7、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K. 突擴管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6、V10,並
關閥 V4、V5、V7、V8、V9。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L. 文氏計
1. 開閥 V1、 V2(調整浮子流量計)、V3(by pass)、V9、V10,並
關閥 V4、V5、V6、V7、V8。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 M. 孔口板
1. 開閥 V1、V2(調整浮子流量計)、 V3(by pass)、V9、V10,並
關閥 V4、V5、V6、V7、V8。
2. 當系統達穩定時,記錄浮子流量計及差壓計之讀數。
3. 改變流量,重覆步驟 1~2。
五、實驗表格
※流體流動管件資料:
直 管:1”×L120cm: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
距:120cm
肘 管:1”,壓差距:47mm
突縮管:1”→1/2”, 壓差距:90mm
1”內徑:27.3m/m,外徑:33.3mm
1/2” 內徑:16.5m/m,外徑:20.5mm
突擴管:1/2” →1”, 壓差距:85mm
1”內徑:27.3m/m,外徑:33.3mm
1/2” 內徑:16.5m/m,外徑:20.5mm
T型管: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68mm
球 閥: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80mm
過濾器: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90mm
逆止閥: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90mm
針 閥: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80mm
閘 閥: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70mm
球型閥:1”:內徑:27.3m/m,外徑:33.3m/m,壓差距:77mm
文氏計:依 1”標準車製,壓差距:33mm
入口 1”,內徑:27.3m/m,喉口內徑 10m/m
孔口板:
𝐷𝑖
Do=27.3m/m,Di=13.65m/m β= = 0.5,壓差距:85mm
𝐷𝑜
測試類別:A.90°肘管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20
30
40
(
)
f
K
Le
D
測試類別:B.T型管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f
K
Le
D
f
K
Le
D
f
K
Le
D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30
40
測試類別: C.直管(1"管)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30
40
測試類別: D.球閥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20
30
40
(
)
測試類別:E.過濾器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f
K
Le
D
f
K
Le
D
f
K
Le
D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30
40
測試類別:F.逆止閥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30
40
測試類別:G.閘閥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20
30
40
(
)
測試類別:H.球型閥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f
K
Le
D
f
K
Le
D
Kc
Lwc
Kc
Lwe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30
40
測試類別:I.針閥
P
浮子流
實際流
平均流
量計讀
量 kg/s
速 m/s
Re
壓力計

讀數
N m/kg
數 lpm
(
)
20
25
30
測試類別:J.突縮管
浮子流量
計(lpm)
實際流量
(kg/s)
平均流速
U2(m/s)
平均流速
U1(m/s)
Re2
壓力計
ΔΡ/ρ(N·
(mbar)
m/kg)
壓力計
ΔΡ/ρ(N·
(mbar)
m/kg)
20
30
40
測試類別:K.突擴管
浮子流量
計(lpm)
20
30
40
實際流量
(kg/s)
平均流速
U2(m/s)
平均流速
U1(m/s)
Re2
測試類別:L.文氏計
浮子流量
實際流量
平均流速
平均流速
壓力計
ΔΡ/ρ(N·
(mbar)
m/kg)
壓力計
ΔΡ/ρ(N·
(mbar)
m/kg)
Re
計(lpm)
(kg/s)
U1(m/s)
U2(m/s
Lwf
βo
Co
βo
20
30
40
測試類別:M.孔口板
浮子流量
實際流量
平均流速
平均流速
Re
計(lpm)
(kg/s)
U1(m/s)
U2(m/s
20
30
40
六、繪圖
(1) Fig 1:突縮管 KL-A2/A1
(2) Fig 2:突擴管 KL-A1/A2
七、計算
由以上數據算出
1. f
2. Re
3. KL
八、問題與討論
試比較各類閥構造上的差異,及各種管件的用途。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