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Marvin Xu

撒哈拉的故事

advertisement
《撒哈拉的故事》阅读分享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三毛,本名陈平,于 1943 年 3 月出生于重庆,在正值战乱的年代开始了她
放荡的一生。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书本的爱好,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
三毛流浪记,所以为自己作了笔名三毛;这一笔名也很好的展示出了三毛的流
浪精神:这位传奇人物一生走过 59 个国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以她的话来
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在搜寻这灵魂栖息之地的旅程中,三毛对沙漠的执念异常的深。三毛是在
《国家地理》杂志上看见了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文章,至此她就决定要去那里定
居。在书中,她说这沙漠是她的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
乡愁,
”于是她便将自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一片陌生的大地。”
1973 年,三毛遂及邀请当时还是她男友的荷西从西班牙的马德里一同前往西属
撒哈拉沙漠,共同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开启了一段传
奇之旅。
分享句子
出了机场去她新家的路上,阿雍(yōng)城的外围,三毛第一次目睹了西
属撒哈拉的光彩。在漫天黄沙中,搭着几十个千疮百孔的大帐篷,也有铁皮做
的小屋,沙地里有少数几只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有着总爱穿深蓝色布料的
民族和风里带过来小女孩们游戏时发出的笑声。
三毛说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
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
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正如她所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命也在周而复始的运转着。撒哈拉
威,也就是沙漠的居民,虽然落后,愚昧,野蛮,但他们与大自然共同生存,
让这个荒蛮之地飘着袅袅烟火。女孩 10 岁出嫁,蓄奴,三四年洗一次澡,经常
借东西不还,小心眼,等等撒拉威的习俗和生活习惯,令像三毛的外人胆战心
惊,却可能在他们眼中就是自然的事,是他们的文明和名族的习俗。沙漠本是
毫无生机的,但是这些撒拉威带给它了毫无约束,与众不同的生活。或许在三
毛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一个文明的痕迹,她尊重这种文明的传承。
人们在这里适应自然,展示着天生的本能,那些升起来的烟火在她眼中也成了
文明的象征,优雅了起来。
关键词
既然说是白手起家,我给这本书选的关键词即为“苦中作乐”。生活的意义
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很多都是物质的享受。我们会去吃大餐满足自
己的味蕾,买一些新奇的玩意来充实平平无奇的生活。但在西属撒哈拉,一个
环境和设施都十分简陋的地区,生活则是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在初到沙漠之际,三毛一开始对沙漠的欣欣向往瞬间就破灭了。在书中的
《白手成家》一章中,三毛描述了她与荷西刚到时所租的房子的模样。“这个
家,没有抽屉,没有衣柜,我们的衣服就放在箱子里,鞋子和零碎东西装大纸
盒,写字要找一块板来放在膝盖上写。夜间灰黑色的冷墙更使人觉得阴寒。”早
晚的温差,水源的匮乏,物资的紧缺,与丈夫荷西因为打工而长久的缺失给了
三毛数不尽的孤独。但是在如此绝望之际,三毛对这种生活并没有放弃,就如
三毛在荷西面前没说出来的话,这么多年的独自流浪,他还把我看成一个没有
分量的虚荣女子,她憋着一口气,要在生活中证明自己的潜力。
三毛感叹,“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
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虽然她自己也调侃沙漠中连青菜豆腐也没有,
但是三毛对待生活乐观的精神,在沙漠中随遇而安的心态或许才能够体验生活
真正的美好。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三毛与荷西徒手从刷墙开始建造了属于他
们的城堡。他们用棺材做桌子,两个厚海绵垫做沙发,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
风灯,用快腐烂的羊皮做坐垫,又到总督家去挖花,省吃检用买录音机,抑或
是收集各种新奇的石雕和奇形怪状的物品来做装饰。。。这种日复一日去垃圾场
拾破烂,去坟场捞宝贝的生活,在三毛眼却将她和荷西的家装饰成了一个真正
艺术的宫殿。我觉得这艺术的宫殿并非只是她眼中这些物质上的“艺术品”,更
多是她精神世界的改变。
在撒哈拉的旅程中,三毛从一开始的生活的不满和失望到逐渐重拾信心,
在沙漠中过起了一段无欲无求,自由自在,苦中作乐的生活。她会为了得到几
个可以用来做家具的空木箱欢悦起来;会在新婚时收到由她丈夫荷西送的一副
骆驼的头骨而兴高采烈;会将她做的粉丝比喻成“雨”;会自行“封医”,为当
地的撒拉威看病;会去观望当地人洗澡;也会去在傍晚和荷西收集乌龟和贝
壳,遭到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艰苦的生活固然给三毛带来了很多磨难,但是
在最真挚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下,却过出了诗一般的美感。
最终三毛建成了她的家,她是这么形容的:
“我将我的城堡关上,吊桥收起来,不听他在门外骂街。我放上一卷录音
带,德弗乍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充满了房间。
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
或许,最好的生活并不需要丰富的物质来支撑。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撒哈拉
的时光没有豪华的房子,丰富的物质生活;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能在与大自
然的抗衡中感受它的魅力,抓住生活的每个瞬间来找到快乐,找到幸福,苦中
作乐。
更多感悟:文化的差异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家具?为什么我们不能学撒哈拉威人一辈
子坐在席子上?”
“因为我们不是他们。”
荷西面对三毛苦苦找材料白手起家时的抱怨回答道。
三毛和荷西毕竟不是撒拉威,带着先前的文明观念,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
方式跟当地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分野。
《芳邻》中三毛一再写道,撒哈拉威人经常借东西不还,小气自私、粗鲁
无礼,来玩的撒哈拉威女孩经常把三毛的家弄得乱七八糟。
《沙漠观浴记》中,那些住帐篷的撒哈拉威女人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所
以,要拿小石片刮,一直刮到全身的脏都松了,再用水冲。
《娃娃新娘》中写到,当地的撒哈拉威女孩都不知道自己几岁,婚姻完全
由父母做主,姑卡十岁时就由父亲做主像一出买卖一样卖给 20 多岁的阿布地,
一个警察。
在婚礼上,阿布地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就看开
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
“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
已。
我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失望而可笑,我站起来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大步
走出去。”
这种文化的差异无时无刻的在书中反复出现。地域习惯和生活方的差异让
三毛很难融入撒拉威的文明。虽然她是尊重撒拉威的,但是这种不能改变和磨
合的文化壁垒变成了三毛适应沙漠生活的一种阻力。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