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Zhaowei Wang

“麦子与白桦”——海子与叶赛宁诗歌创作对比(最终版)

advertisement
“麦子”与“白桦”
——海子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对比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王兆玮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的两位诗人,一个是中国的“麦地之子”,一个是“俄罗
斯的大自然的歌手”,他们都从乡村进入城市,书写着爱情与死亡、乡村与城市,
与此同时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诗人海子与叶赛宁以其才华征
服世界。本文将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对两位诗人的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字】乡村;爱情;死亡
一、从乡村走向城市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 年 3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 年 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 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 年自北大毕业
后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 年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
正式发表,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 1982 年至 1989 年不到 7 年的时间里,
海子创作了近 200 万字的作品。1989 年 3 月 26 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
“ 谢 尔 盖 · 亚 历 山 德 罗 维 奇 · 叶 赛 宁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
养育。1912 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
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 年发表
抒情诗《白桦》,1915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25 年 12 月 28 日拂晓
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2
这是搜索网站上面对两位诗人的生平介绍,寥寥几句话并不能概括他们的一
生。但是仅从这几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浪子”,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眷恋,这也一度成
为日后诗歌创作的母题;同样在城市里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分
别成为了“意象派”和“朦胧诗”的领军人物;同样经历了多段感情但是无一善
始善终,反而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同样在所谓“年富力强”
的时候选择了自杀,但是他们如“彗星”般短暂的一生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精
神财富。
而这些相似性最好的证明就是海子在 1986 年 2 月到 1987 年 5 月期间创作修
改的组诗《诗人叶赛宁》,在诗中,海子称叶赛宁为“痛苦的天才”“忧郁的诗
人”“浪子叶赛宁”3,认为叶赛宁是“俄罗斯的嘴唇/梁赞的屋顶”4,而这些称
呼又何尝不是海子对自己的评价。组诗中除了对叶赛宁的赞誉之外,不乏一些对
叶赛宁生平经历的描写,比如组诗的第七部分《浪子旅程》中诗人将自己和叶赛
12019,https://baike.baidu.com/item/海子/205722?fr=aladdin.2019-04-02
22019,https://baike.baidu.com/item/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fromtitle=叶赛宁
&fromid=720892.2019-04-02
3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80 页.
4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80 页.
1
宁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海子首先介绍自己也点出了叶赛宁的出身“我本是农
家子弟……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5,而后说出了叶赛宁的经历“从都会师院
毕业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6,其中“师院”
便是指叶赛宁曾经求学过的梁赞师范学校,但是无论是“农家子弟”的身份,还
是“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的憧憬(海子在到北京读书前,父
亲给海子定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同乡的一个少女,名为芦花),都是海子自己
的人生事件与情感体悟。
而诗歌的最后几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中国诗人和一位俄罗斯诗人跨国
岁月洪流和广袤大地并肩而立,一个是中国诗人“稻谷的儿子/茶花的女儿”7,
一个是“欧罗巴诗人/儿子叫意大利/女儿叫波兰”8,他们都“饱经忧患/一
贫如洗”9,却在诗歌的精神世界中相知相依。基于此诗不难看到海子对叶赛宁
的赞赏与敬佩之情,也因此有人认为海子选择自杀也是在向叶赛宁致敬,但是笔
者以为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总之,“两人在生命的起点(家庭出身)和终点(选择自杀)的相似性成为
其选择相同的文学创作主题的重要原因。
二、创作主题
(一)爱情即生命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否认,海子诗作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从 1983 年的第一
首朦胧诗《小城》,到 1989 年 3 月 14 日凌晨 3 点的最后一首《春天,十个海子》,
他一生中经历了六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他在与每一个情人浓情蜜意时都通过诗歌
表达着自己炽热的爱恋,比如《给萨福》中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萨福”,他狂
热地追逐着、祈求着情人的一瞥,“……萨福萨福/红色的云缠在头上/嘴唇染红
了每一片飞过的鸟儿/你散着身体香味的/鞋带被风吹断/在泥土里/谷仓中的嘤
嘤之声/萨福萨福/亲我一下……”
5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83 页.
383 页.
7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79 页.
8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79 页.
9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79 页.
6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2
10
,在《长发飞舞的姑娘》(五月之歌)中“……长发飞舞的黑眼睛姑娘/
不像我的姐姐/也不像我妹妹/不似早嫁的姐妹迟迟不归/如今我坐在街镇一角/
为你歌唱,远离了五谷丰盛的村庄”11,《十四行:王冠》中“我所热爱的少女/
河流的少女/头发变成了树叶/两臂变成了树干/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一定
要成为我的王冠/我将和人间的伟大诗人一同佩戴/用你美丽叶子缠绕我的竖琴
和箭袋……”12诗作中海子都是直抒胸臆地去表达对意中人的爱恋,此外读者们
较为熟悉的情诗还有《女孩子》、《你的手》、《献诗——给 S》、《春天》、
《月光》、《雨》、《黄昏之旅》、《九盏灯》等等。当然,我们无需去考证哪
一个是他的最爱,或许正如电影《加州迷情》的男主人公所说“我爱她们每一个
人,十分钟也好,十年也罢。”13用溢满爱意的字字句句表达着自己在爱情中体
会到的悲欢与冷暖才是海子留给这个世界的意义。
于叶赛宁而言,爱情更是诗歌中必不可少的主题,比如最广为人知的爱情诗
《我记得》中诗人娓娓道来的那些爱情中的遗憾与惋惜,他说:“我记得,亲爱
的,记得,你那柔发的闪光/命运使我离开了你,我既不快乐也不悲伤/我记得那
些秋夜,白桦树叶簌簌响/愿白昼变得短暂,愿月光照得时间更长/。……我的心
还没有准备好,和别人相恋/仿佛另一个爱情故事里,你的名字令我想起。”还
有《我满怀忧伤地朝你凝望……》中“我满怀忧伤地朝你凝望/多么痛苦,多么
可惜!/也许只有那黄色的垂柳/跟咱们两个同留在九月里。……在你那稍稍麻木
的心头,/仿佛下起了毛毛细雨。/……”14以及描写爱情与悔恨相交织的感情的
《也许已晚了。也许还太早……》。1925 年写下的《你对我不爱也不怜》中则
是对恋人离开自己以后的想象,以及对于已经化成灰烬的爱情的最后告别。
两位诗人都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在爱情中却酝酿出了不同的情感,海
子的爱情诗中有时是乖张肆意的狂恋,渴求着恋人的身体和灵魂,有时是喑哑无
言的愁苦与绝望,仿佛下一秒就会阴阳两隔永世不再相见。但是叶赛宁的感情抒
发相比之下便不那么炽热而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柔肠百转,将其深情落于笔尖。
(二)意象的表达:麦地——白桦树
自从海子于 1985 年 6 月写下代表作《麦地》这首诗,“麦子”作为全诗
的中心词汇与核心意象,在之后的诗歌创作中也逐渐具有了独特含义。在《麦地》
这首诗中,“麦子/麦地”代表着他对农村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对广大农民的深
厚情感,他“吃麦子长大……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的金子……我
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15而在
1986 年创作的诗歌《村庄》中,他写道“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
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
如同我永恒的悲伤”16。他对村庄的盼望是“五谷丰盛”、“珍惜雨水”、“万
里无云”,而他想要“安顿”于此,带着“永恒的悲伤”17。正是因为从小家庭
贫困,偶尔食不裹腹,才形成了他对麦子/麦地这样复杂的情感。
此外,“麦子/麦地”也曾代表着他的梦想“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
麦地/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
10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164 页.
388 页.
12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418 页.
132011,https://baike.baidu.com/item/加州迷情/1510780.2019-04-02
14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 131 页.
15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116 页.
16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114 页.
17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114 页.
11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3
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篇/没有了眼睛
也没有了嘴唇。”18在这首《五月的麦地》中,诗人在麦地里孤独的梦想着,诗
歌可以如麦子一样,在自己的辛勤耕耘下茁壮成长,而这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
所有“兄弟”共同的梦想。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时光中,“麦子和麦地”的意义也随着诗人的心境发生
了变化,诗人把自己变成了“麦子”,而“麦地”则是诗人唯一的精神家园。这
种意象的表达在《麦地与诗人》中尤为突出,“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
芒/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
丽/我则站在你痛苦的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19。20此
时此刻,海子就是一颗麦子,他在向麦地寻求答案,也在叩问生命。而在《四姐
妹》中,海子终于以一粒麦子的身份向世界告别“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
子……”21
麦子是海子一生的牵挂和眷恋,因为麦子中有他生长于乡间的朴素情结,有
他对故乡的眷恋,有他精神的归宿,更是他生命的象征。他生于这块麦田,死于
对麦田的精神向往。
如果说海子是“麦地之子”,而“麦子/麦地”构成了海子独特的意象,那
么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最为匹配的意象恐怕就是白桦树了。1913 年叶赛宁用笔
名阿里斯通(“八音盒”之意)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也是即景诗。诗人写
道“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裹上银装,/披着一身雪花。/雪绣的花边,
/缀满毛茸茸的枝杈,一串串花穗,/如洁白的流苏挂坠。/在朦胧的寂静中,/
贮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徜徉在白桦四周的,/
是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22全诗语
言简洁朴实,用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写出了白桦一如俄罗斯人的品格,不畏严寒、
不惧困难、经受考验,从而突破了俄罗斯诗歌中白桦一味被比作俄罗斯少女的书
写范式。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白桦喻人的同时,在动与静之间描绘出了一幅冬日
白桦树图,诗人不断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们带入冰清玉洁的大自然美图,让读者
一同感受到大自然“在鲜活,在呼吸,在运动”。除此之外,叶赛宁的很多诗歌
中白桦都是一个重要的意向,比如在《我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中诗人如是写道
“我是最后一个乡村诗人,/在诗中歌唱简陋的木桥,/站在落叶纷缤的白桦间,
/参加它们诀别前的祈祷。/用身体的蜡点燃的烛光,/将燃尽那金色的火苗,
/月亮这木制的时钟就要/把我的十二点闷声鸣报。……”23诗歌写于 1921 年诗
人返乡之后,看到乡村的残破景象有感而作。另外,“白桦”作为故乡和祖国的
代名词也可以在叶赛宁的诗歌中看到,“谁在白桦树的树阴下唱歌?/这声音听
来仿佛很熟悉——/这又是哭泣……/这是哭泣和思念故乡的一种情意。/但我
就待在亲爱的故乡,/却用哭泣使我的心疲惫。/唉……看来,只有在寒墓中/
我才能忘怀和安睡。”24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都将一个植物(麦子或者白桦)作为
贯穿诗歌创作始终的一个重要意向,也都以此意向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但是稍有
18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409 页.
413 页.
20余慧琴.论海子诗歌中麦子/麦地意象[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第 39 页
21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513 页.
22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第 33 页.
23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第 115 页.
24叶赛宁.玛利亚的钥匙[M].吴泽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第 37 页.
19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4
不同的是,海子在创作后期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和意象融为一体,而这种倾向或
许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其生命最后的结局。
(三)面对死亡
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一度引起
了社会上和学界对“诗人之死”这一母题的探究和讨论。
若说两位诗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则不可不提到海子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歌当
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其创作背景却鲜有人知晓,这首诗歌正是在其
自杀前两个月(1989 年 1 月 13 日)写下。他对自己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
的人”25,也为自己的活动做出了一个朴实的计划,“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26,他想要通过这首诗歌鼓
励自己,也让亲人们放心,“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
告诉每一个人”27,他在深深的绝望里面试图让自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向往以及
对世界的美好的希望,他想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
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8,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温暖的字句竟让是诗人在
绝望深渊里面的一种祈望和吟唱。
同样地,在另一首影响深远的诗作里面,海子想要成为一个“以梦为马的诗
人”,即使需要“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
上/守望平静故乡……”29。在这个宣言式的诗歌中,他执着的追求自己想要追求
的,可以以任何事物作为代价,包括生命,因为诗歌就是他的太阳30。
将海子所有的诗歌按照时间排序,我们可以看到,海子心境的转变是明显的,
早期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描写和对生活的观察与体味,而到了后期,虽
然字句比之过去似乎更为温暖人心,但是却少了那份激情,而这种激情的丧失并
不能完全等同于诗人的心理成熟,反而是留下了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
味道。
相比于海子心境的变化,叶赛宁始终如一地忧伤着,他的《我是乡村最后一
个诗人》中就包含着孤独的感触,他说“……简朴的木桥写进了我的歌声,我伫
立做告别的弥撒,用白桦树叶来焚香拜灵。点的蜡烛是肉体做的,已在金色的火
焰上渐渐耗尽。月亮这座木制的挂钟,使我的午夜发出嘶哑的声音。”而在他离
世之前,诗人把前一夜用鲜血写下的这首诗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В.И.埃尔利
赫,塞进他的上衣口袋,让他第二天再看,诗中诗人和朋友(一说是别尼斯拉夫
斯卡娅,一说是所有的朋友)做了最后的告别“再见吧,再见,我的朋友,/心
爱的人儿,你总在我心头,/命中注定的这次离别,/为你我许诺来世的聚首。/
不告而别了,我的朋友,/别难过,不要紧锁眉头:/今世,死早已不觉新鲜了,
/但比死更新鲜的生也难求。”31诗人劝慰朋友不要悲伤,也把死亡看作比生存
更容易的解放,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的温柔。
(四)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海子与叶赛宁在自己的诗歌
25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504 页.
504 页.
27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504 页.
28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504 页.
29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434 页.
30余慧琴.论海子诗歌中麦子/麦地意象[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第 44 页
31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 275 页.
26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第
5
创作中对此都有所涉及。但是两者用“祖国”所表达的情感却略有不同。
海子心目中的“祖国”往往并不是祖国的实体,而是一种寄托了自己的精神
追求的精神家园,在其最广为人知的诗歌《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他说:“此
火为大,开花落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渡一生的
黑夜……万人都要我从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32诗人奖“祖国”等
同于自己的梦想,“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
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赐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
业”33,他追求的是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祖国繁荣富强,通过自己的诗作让民族永
垂不朽。而同时期的另一首诗歌《日出》中,他写道,“在黑暗的尽头/太阳,
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我再也不会否认,天
堂和国家的壮丽景色/和她的存在……在黑暗的尽头!”34此时海子甚至不需要向
外求索便将自己和祖国合二为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一份子,是在祖国的
血液中涌动的生命个体。
相比于海子将“祖国”放置在精神高度上而言,叶赛宁则始终将“罗斯”与
俄罗斯大地上的乡村和农民紧密结合。在 1914 年的一首诗歌《你多美,罗斯,
我亲爱的罗斯……》中,诗人用“农舍”、“碧空”、“田野”、“白杨”、“教
堂”、“草场”等景物以及“少女们的笑声”、“苹果和蜂蜜的芳香”、“民间
舞的声浪”等视听嗅触的知觉结合表现出自己对俄罗斯乡村的眷恋之情,但是革
命以来乡村的面膜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诗人心中开始出现了忧虑和怀疑,他说:
“我离别了可爱的家园,把淡蓝色的罗斯抛下”35,“那场风暴过了。我们所剩
寥寥……这里谁都不认得我了,/记得过我的人早已把我忘怀。/在那块坐落过祖
屋的地方/如今只留下灰烬,积起尘埃。”36这首诗里透漏出的情感和“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十分相像,但是引发叶赛宁感慨的更多是乡村本身而
非诗人个人的改变。过去宗法制下的古老乡村、诗人记忆中乡土的“罗斯”已然
走向消亡,但是诗人却并未在新的乡村形态中感受到希望,反而是在看到农民的
生活状态之后产生了深深的忧愁。
海子与叶赛宁虽然在祖国意向的使用上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人
都深深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进行诗歌创作,海子的精神求索正是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典型特点,而叶赛宁的诗歌则始终与罗斯文化紧密相连。
三.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是敏感而多情的,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矛盾着。相比于庸庸碌碌的
世人,他们发现了很多美,也发现了更多丑。他们很容易陷入爱情,却在更多的
时候显得薄情。一个人生命中的很多选择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无需遗憾也
无需好奇,就像电影《燃情岁月》中揭示的那样,“生命中的险恶没有什么恐怖,
生命中的寂寥没有什么悲愤,生命中的放纵没有什么缺憾,生命中的痛苦与埋没
无关,关键是即使在始终无人注目的暗夜中,你可曾动情地燃烧,像那颗不肯安
歇的灵魂一样,为了答谢这一段短暂的岁月”37,我们只消片刻读诗,就是对诗
人的最大慰藉。创作风格
32
海子.海子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 145 页.
33
海子.海子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 146 页.
海子.海子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 144 页.
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 107 页.
36 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 143 页.
372018,https://baike.baidu.com/item/燃情岁月/15124?fr=aladdin.2019-04-02
34
35
6
虽然两人在生平经历和创作主题等各个方面不乏相似之处,但是其诗歌创作
风格却是大相径庭。
以爱情诗为例,海子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他的爱情诗创作背景往往是在他
情绪最饱满甚至最激昂的时候(热恋之时或者刚刚分手之时)兴之所至而成诗,
而诗行之中随处可见的就是非常热烈而且直接的情感表达,其中不乏各种性爱场
面的大胆描写。
海子的这种浪漫主义特征明显是新的时代浪潮以及思潮冲击使然,生于 60
年代、长在 80 年代的海子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地、不带有偏见地接触
西方文学以及哲学的一代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中既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
直白的感情抒发,又有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精神深入骨血地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
的表现于他的一首名为《思念前生》的诗作之中,海子说,“也许庄子是我/摸
一摸树皮/开始对自己的身子/亲切/亲切又苦恼。”38海子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认为
庄子便是自己的前生,这种神奇、怪诞、无羁的想象在其诗歌唱作中随处可见。
而对于其诗歌中将自己视为“一粒麦子”或者将“麦地”视为精神家园的思想倾
向无疑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思想的深刻烙印。
而叶赛宁的诗歌则与之相反,同样是爱情诗,叶赛宁在其中贮藏着的,或是
深沉的爱恋,或是挥之不去的愁绪,仿佛是誓将自己一段段逝去的爱情和那些悲
伤的记忆做成佳酿献给世人。这种情感表达方式首先和时代有关,叶赛宁以诗歌
的形式抒发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社会上人们各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变化,描绘了人
们在十月革命思潮影响下的情感体验,而与妻子一起的到德国、意大利、比利时、
法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的旅行则使其对共产主义建设的理想更加乌托邦化;其次也
和他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悲剧有关:个人际遇的悲剧、友情的悲剧、以及爱情
的悲剧等等,这些人生体验也造就了他的性格,他自己曾这样写过“粗暴的人是
欢乐的,温柔的人得到悲伤”,一生在粗暴与温柔之间徘徊着的叶赛宁性格上的
温柔的,但是诗歌的基调却是忧伤的。39另外,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看很多人认
为叶赛宁就是英美意象派的一员或者说至少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别
于英美意象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叶赛宁笔下的意象是俄罗斯的,不仅仅是意
象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令人感动,更是其中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痕迹令人倍感亲切,
比如叶赛宁对俄罗斯口头文学的运用以及对俄罗斯乡村景物的写实描写都令人
眼前一亮。
海子神秘、跳脱、富有激情,而叶赛宁始终采用朴实的文风,怀着淡淡的忧
伤。但是两位诗人都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自己的诗歌中描绘了人世
间最美好的情感,以其赤诚与真挚剖析自己、感动读者。
结论
本文从海子和叶赛宁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做出了一系
列对比研究,对两位诗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相异点主要在于诗歌创作风格和
意向选择,相同点则体现在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以及与本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
联系之中。英国骑士派诗人罗伯特·赫里克写道:“在此,我自己必将死亡/成
为谎言,遭到彻底遗忘/但是,那些不朽的诗篇/再次萌发的机会让我生还/直到
经历了三万年/现在逝去的一切将再次重演。”我相信,两位诗人的诗歌无论经
382018,https://baike.baidu.com/item/思念前生/8513347.2019-04-02.
39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
第 267 页.
历什么样的风雨变迁,都会是一座永远的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另外,本文在
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上面仍然稍显薄弱和不足,今后会在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阅读
基础上进行不断补充。
8
参考文献
[1] 叶赛宁.《玛利亚的钥匙》[M].吴泽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 余慧琴.
《论海子诗歌中麦子/麦地意象》[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 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张瑞云.《海子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思想比较》[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语料来源:
1.海子.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叶赛宁.叶赛宁抒情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
3.张建华.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