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yy “ZyForever” zz

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胡克森

advertisement
DO I :
10.
13713/j .
cnki .
cssci .
2005.
01.
037
总 193 期 第 1 期
200 5 年1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Vol .
193 .
No .
1
Januany .2 0 0 5
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胡克森
(湖南邵阳学院 , 湖南
摘
邵阳
422000)
要:
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发展的一个阶段 , 是察举制 过渡到科举 制的一个 必经环节 。
它的 发展演变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 , 一方面是为纠正察举 制主观性太强的弊端而日益 客观化的结 果 , 另 一方面 , 也
是与 当时各级官学和开馆授徒的私学全面衰落 , 而士族家 学却一枝独秀状况相适应的 。 九 品中正制 在特定时期 是
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的 。
九品中正制 ;
评价 ;
门阀士族 ;
客观化 ;
家学 .
关键词 :
K235
中图分类号 :
A
文献标识码 :
1002 -6924(2005)01 -128 -132
文章编号 :
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时期一种主要的人才选
拔制度 , 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 近五十年前 , 唐长孺先
生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一文[ 1] , 堪称国内对这一
问题的最高研究水平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
陈琳国的《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 2] 、胡宝国
的《东晋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3] 、陈长琦的《魏
[ 4]
晋南朝的资品与官品》 、《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
讨》[ 5] 和张旭华《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
题》[ 6] 、《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7] 等为代表 , 针对九
品中正制的名称、大小中正的设置等情况进行了广
泛的讨论 , 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 在这些领域 ,
九品中正制的研究几乎有“ 题无剩义” 之感。 但对
九品中正制度的作用和评价问题 , 几乎还是一边倒
的现象, 即讲其消极的论著多 , 而对其进行正面评
价的少, 即认为九品中正制巩固了门阀士族势力 ,
使其出现“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 严重
地抑制了封建社会人才的发展。 笔者认为, 历史事
实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深入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
历史背景 , 我们就会发现, 九品中正制在特定时期
是起到了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的 。
今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九品中正制的评
价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以求正于方家 。
一
从整个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来
看 ,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它
只是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是一种更加客观
化了的察举制 , 因为与科举制相比 , 察举制与九品
中正制的共同特点是荐举 , 被选拔者是被动的 ;
而
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考试 ,“一切以程文
为去留” , 被选拔者是主动的 , 参不参加考试由被
选者自己决定 。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 , 主要就是由中央选
择“ 贤有识鉴” [ 8] (卷六 九 , 黄 初元年)的官员 , 兼任其本
郡的中正 , 负责察访与他们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
人 , 评列为九品 , 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 。 至
于九品中正制的最初目的 , 如《晋书·卫 传》 载
卫 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的上疏说 :
“ 魏氏承颠
覆之运 , 起丧乱之后 , 人士流移 , 考详无地 , 故立
九品 之制, 盖 以 论 人 才 优 劣, 非 为 士 族 高
卑 。”[ 9] (卷九十 四《恩 幸传·序》)也就是说 , 九品中正制的
建立 , 是由于战乱 , 士人的流动 , 使过去乡举里选
的人才评定方法已成为不可能 , 旧有的人才档案
已经失去作用 , 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 , 必须建立
新的人才档案 , 因此曹操建立九品官人法作为临
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 可以看出 , 最初将人才
分为九等的目的只是为辨人材之优劣 , 而非为定
士族之高低 。
那么 ,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途径是怎样的呢 ?
要探讨九品中正制的起源和演变 , 必须简单
作者简介 :
胡克森 , 湖南邵阳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 史学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和研究 。
第1期
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129
了解一下两汉以来的察举制 。 两汉察举制是按照
封建社会的伦理标准 , 通过荐举的形式选拔人才 。
其程序是 :
地方官员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量
的人才, 被推荐的人才首先要经过乡里的清议 , 在
当地有好的口碑 , 即乡举里选 。 察举制要想顺利
实行 , 必须有一个前提 , 即推荐者的公心 , 所谓“内
举不避亲 , 外举不避仇” 。 而这在现实社会中又确
实是靠不住的 。 汉代前期 , 社会风气相对较好 , 民
间对察举制的监督较健全 , 察举制的推行比较顺
利 , 但发展到东汉后期 , 因宦官专权 , 社会风气大
变 , 权门请托 , 贿赂公行 , 察举制便遭到全面破坏 。
人才选拔已名不符实 。 当时的谚语对此现象评价
道:
“举秀才 , 不知书 。察孝廉 , 父别居 。 寒素清白
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
” [ 10] (外篇卷十五《审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与东汉截然不同 , 一是他反
对东汉末年的浮华结党风气 , 另一方面, 他厌恶当
时那些虚假的道德标准 。 因此, 当他控制了东汉
政权以后 , 试图改变这种人才选拔方法 , 发布“惟
才是举”诏令 , 制订“ 九品官人法” , 设立中正 , 并大
大加大中正的权力 。 这一作法, 一方面制订了一
些客观标准 , 将人才标准进行了一些格式化 , 并将
人才选拔的权力从那些大族手里夺回来 , 大大加
强了中央集权 , 对当时的权门请托 , 选举不实的现
象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 与他打击朋党的方针是一
致的 。 但另一方面 , 他将权力高度集中在中正之
手 , 使中正缺乏必要的监督 。 当然这些作为一种
战时政策 , 是可行的 , 而且当时的中正还多少沿用
了东汉乡举里选的一些做法 , 因而选拔出一些人
才 。《晋书·卫 传》 讲到 , “其始造也 , 乡邑清议 ,
不拘爵位 , 褒贬所加 , 足为劝励 , 犹有乡论余风 。”
到曹丕建立魏国后 , 便将这一制度推向全国 ,
并将人才选拔标准固定为三点 , 即状 、品和簿伐 。
如《三国志·傅嘏传》载傅嘏难刘劭考课曰 :
“ 方今
过东汉后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已 , 可是到曹
魏的“九品中正制” , 人才选拔的权力完全被中正
一个人所控制 , 缺乏必要的监督 。 前面提到 , 这
一制度在过去起到一些作用 , 因为是在战争时
期 , 政令容易推行 , 敢于舞弊的较少 , 腐败的社会
风气受到一定抑制 , 但和平时期就不同了 。 其实
权力越集中越导致腐败 ,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和平时期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其腐败的可能性更
大 。 正如马端临所说 :
“ 盖乡举里选者 , 采毁誉于
九州之民 , 爰及京城 , 未有六乡之举 , 其选才之职 ,
专任吏部 。 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 , 任簿伐则德行
未为叙” 。“状” 是中正所写评语 , “品” 即中正给的
品级 , “簿伐”就是被选人才的家庭门第 。 应该说
正舞弊的揭露更直接 :
今之中正 , 不精才实 , 务依党利 ;
不均称尺 , 务
隋爱憎 。 所于与者 , 获虚以成誉 ;
所于下者 , 吹毛
以求疵 。 高下逐强弱 , 是非由爱憎 。 随世兴衰 , 不
顾才实 。 衰则削下 , 兴则扶上 ;
一人之身 , 旬日异
状 , 或以货赂自通 , 或以计协登进 。 附托者必达 ,
守道者困悴 。 无报于身 , 必见割夺 ;
有私于己 , 必
得 其 欲。 是 以 上 品 无 寒 门, 下 品 无 势
族 。[ 13] (卷四十五《刘毅传》)
这里的“势族” ,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 , 就
曹丕只不过是把曹操时的政策进一步制度化而
已 ,但这一方法到和平时期 , 其弊病就显现出来
了 , 它给舞弊者留下了空间 。
与汉代的乡举里选比起来 , 荐举选材的主观
标准没有改变 , 而其监督功能却大大削弱 , 汉代
的乡举里选过程还是受到民间舆论制约的 , 只不
众多之论 , 而 九品中正 者 , 寄雌黄 于一人之 口
… …则评论者自是一人 , 擢用者自是一人 , 评论
所不许 , 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 。 … …故趋势者
不暇举贤 , 畏祸者不敢疾恶 。”[ 11] (卷二十 八《选举 考一》)
因此在曹魏时期 , 便有夏侯玄在正始初向当权的
司马懿提出中正侵夺吏部铨选之权的问题 , 尽管
他的建议有反对乡议 、政出多门的目的 , 但他提
出“中正则唯考其行迹 , 别其高下 , 审定辈类勿使
升降” [ 12] (卷和《 诸夏侯曹传》)的意见 就有防 止中正 舞
弊 , 随意升降士人品第的意思 。 等到了西晋 , 这
一问题已引起了刘毅 、段灼 、刘 等的强烈反对 ,
甚至进而提出废除九品中正制 。
过去论者都认为刘毅 、段灼 、刘 等人反对
九品中正制的意见 , 就是反对世族独占上品 , 我
以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 其实西晋朝臣们纷纷
议论九品中正制 , 其出发点是认为九品中正制助
长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 , 指 责中正与权贵勾
结 , 营私舞弊 。“ 今台阁选举 , 涂塞耳目 , 九品访
人 , 唯问中正 。 故居上品者 , 非公侯之子孙 , 则当
涂之昆 弟也 。”[ 13] (卷四 十八《 段灼传》)“ 同 才之 人先 用
者 , 非势家之子 , 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 。”“推贤
之风不立 , 滥举之法不改 , 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
朝矣 。 才高守道之士日 退 , 驰走有势之门 日多
矣 。”[ 13] (卷四 十一《 刘 传》)而刘毅“九品八损疏” 对中
130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 193 期
是刘 说的“ 势家” , 段灼说的“公侯子孙 , 当途昆
弟” , 所重的都是一个“势”字[ 14] , 即当世权贵 。 也
就是说 , 刘毅他们对九品中正制的攻击重点是揭
露腐败的社会风气 , 指责中正权力未受监督 , 与权
贵勾结 , 随意升降士人品级 , 导致选举名不符实 ,
权贵之家和奔走权势之门的南郭先生盈朝 。 “上
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是揭示上品均被当朝权贵
和与权贵有关系的人所独占 , 而无权势和不附权
势的守道者只能居于下品的社会现实。 其实 , 在
魏西晋以来浮华结党的风气已是愈演愈烈 , 东汉前
期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已一去不复返了 。 假如真的
在西晋时期恢复东汉的乡举里选, 其结果只能是增
添更多的怨言 , 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 这是晋武帝
认为刘毅 、段灼他们的意见虽然好 , 但又不可能采
纳付诸实施的原因。
既然恢复乡举里选 、废除九品中正制不行 , 那
么要想减少对九品中正制的责难 , 便只有进一步
从技术上完善它 , 即减少它的主观因素 , 加重它的
防止中正结党舞弊 , 任意升降士人品级问题上 , 刘
毅等人与曹魏时期夏侯玄的意见没有本质的区
别 。那么既然中正还可以任意升降士人品级 , 就
说明中正以“状”品人仍然起着决定作用 , “簿伐”
的作用并未超越“品” 、“状”之上 。
另外 , 《晋书》 中提到, 晋武帝承认刘毅等人的
建议好 , 却并没有采纳 。大多论者认为 , 这是因为
西晋是门阀专政的社会 , 晋武帝是士族地主阶级
的代表 。 应该说 , 这个观点有它正确的一面 , 但并
不是它的全部 。 其实 , 任何一个最高统治集团 , 固
然基本上代表某一阶级或某一阶层 , 但也不会只
考虑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 应该多多少少有
客观成分 , 削弱中正官可以任意滥用的权力 。 到
西晋后期 , 九品中正制的三项标准“品” 、“状” 、“ 簿
伐”便只有“簿伐”一项在起作用 , 即只有家庭门第
起决定作用 。 因为“簿伐” 比“品” 、“状” 更具客观
性 。 因此 , 减少“ 品” 、“状”在整个人才选拔中的分
量 , 加重簿伐的权重也就势所必然 。 正如唐长孺
先生所说 , “ 因 为家世 高低是 被认为 比较客 观
的 。”[ 1] 进入东晋以后 , 中正在选举方面所起作用
极为有限 , 其中原因实际就是中正已下降为一个
只提供档案的办事员了 , 在人事品评上他们已没
有多少发言权 。 因而 , 利用权力来进行舞弊的可
能性已不大 。 因此 , 时人议论指责九品中正制的
一点“全民意识” , 必然相对考虑其他阶级阶层的
利益 , 否则他就无法维护其统治地位 。 何况主张
废除九品中正制的朝臣们也并不都是寒门出身 ,
代表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 , 他们更主要的还是代
表西晋上层阶级的利益 。
在这里, 我们只要看一下李重对九品中正制的
意见也许就更清楚了, 李重也曾因九品中正制上
疏, 他在追述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后 , 也
认为其“检防转碎 , 征刑失实” , 淆乱了社会风俗 。
“故朝野之论 , 佥谓驱动风俗 , 为弊已甚” , 但他又认
为, “至于议改 , 又以为疑 。
”不能贸然废除九品中正
制, 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九品中正制 。“以为选
也大大减少 。 这固然是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固的结
果 , 但同时也是人才选拔制度内部自身演变即重
视客观因素的必然结果 。
例九等 , 当今之要, 所宜施用也。”[ 13] (卷四十六《李重传》)
李重是西晋太熙年间的尚书吏部郎 , 弱冠便为本国
中正 , 其父又任过秦州刺使 , 封都亭定侯 , 应该属于
高等士族阶层。《晋书》本传说他“务抑华竞, 不通
私谒 , 特留心隐逸, 由是群才毕举 … …海内莫不归
心。”这 就说明李重并不是偏向士族特权阶级的 ,
他并不主张立即废除九品中正制 , 只主张进一步完
善它 。 应该说 , 他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客观实
际的 。 因为实行乡举里选是需要条件的 , 它需要良
好的社会风范 , 需要荐举者较高的道德修养 。 而曹
所致 , 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 最后成为门阀制的工
具又是与当时官学、开馆授徒的私学的衰落与家学
的兴盛有直接关系。 魏晋以来 , 各级官学全面衰
落 , 一般开馆授徒的私学也极少, 唯一兴衰的是士
族们的家学。 因此平民子弟缺乏学习的基本条件 ,
从而导致平民人才匮乏 , 而士族却通过家学培养出
大量经世治国的人才 。 等到了南北朝时期 , 随着中
央集权制的加强, 各级官学的复兴 , 尤其是以培养
平民子弟为主要目的的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九
品中正制便开始趋向衰落, 而以试对策经义为主的
二
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强调门第 , 使之成为强化士
族制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也是与当时的教育发展
状况相适应的 。 因为人才必须来自于教育 , 而九品
中正制是一种文官选拔制度 , 书本文化知识是被选
拔者的最重要标准, 因此 , 九品中正制又是受制于
当时的教育状况的, 并不完全是统治者主观蓄意所
为 。尽管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战乱流离 , 士人流移
第1期
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
131
察举秀才 、孝廉的选举制开始出现 , 表明察举制已
进入尾声, 一种新的选举制开始萌芽 。
下面是笔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进
行的简单评析 。
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分官学和私学 , 官学由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组成 , 而私学有开馆授徒和
家学两种 。 两汉以来的官学尤其是东汉以后的各
的儒学士人中 , 有开馆授徒经历的只有刘兆 、杜夷
和续咸 3 人 , 前二人为西晋人 , 后者为东晋人 。 接
受平民子弟求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减少 , 那么平民
人才的缺乏也就可想而知了 。
与官学 、开馆授徒的私学衰落相对比的是 , 士
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 。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
说:
“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 , 博士传授之风气止
级官学十分发达 , 到东汉后期 , 仅中央官学的在校
学生就达到三万多人 , 还有各地州郡学的学生也
十分可观 , 私学更是遍地开花 。 而且两汉的学校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 , 均不分等级地位 , 也就是
说 , 不管是官僚子弟还是平民子弟 , 都一视同仁 。
这也正是两汉察举制能够顺利推行的基础 , 也是
两汉官吏中平民出身者占有相当比例的原因 。
曹魏以后 , 各级官学全面衰落 。 史书描述
曹魏的中央官学状况是 :
“ 自黄初以来 , 崇立太
学二十余年 , 而寡有成者 , 盖由博士选轻 , 诸生
息以后 , 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 16] 尤其是东晋以
后 , 家学更趋繁荣 , 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 颜
之推在《颜氏家训》 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 :
“士大夫
子弟 , 数岁已上 , 莫不被教 , 多者或至《礼》 、《传》 ,
少者不失《诗》 、《论》 。”[ 17] (p141)家学成为是否是士
族家族的最主要特征 。 关于东晋南朝的家学问
题 , 近年 来 有 王 大 建 的 《东 晋 南 朝 士 族 学 论
略》[ 18] , 张天来的《魏晋南北朝儒学 、家学与家族
观念》[ 19] , 尤其是王永平关于六朝时期家学与家
风的系列文章先后陆续发表 。① 这些文章对魏晋
避 役, 高 门 子 弟 , 耻 非 其 伦 , 故 无 学
者 。”[ 12] (卷十五《魏志·刘司马梁 张温贾传》)当时学生学习的
效果是 :
“ 百人同 试 , 度者未十 。” 因此导致“ 志
学之 士 遂 复 陵 迟 , 而 末 求 浮 虚 者 各 竟 逐
也 。”[ 12] (卷十三《魏志·王朗传附 子肃》 注引《 魏略》)
两晋的官学有国子学和太学两种 , 国子学招
收高级士族子弟 , 太学招收低级士族和平民子弟 。
晋武帝时期中央官学尽管也曾有学生三千人 , 但
最后也没有什么成就 。 查遍《晋书》 所有列传 , 其
南北朝时期家学的特征 、渊源及对社会的政治 、经
济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做过较为系统详细的论
述 , 请读者参阅 。
正由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减少 , 只有士族家
学呈现繁盛状态 , 因此 , 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
上远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 , 已是不争的事实 ,
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人才出自士族门第的社会心
理 , 所以说 , 九品中正制逐步强调门第是与当时的
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
出身为中央官学者总共只有 5 人 , 即束皙出身国
子学 , 霍原 、索 、刘卞 、董养在太学求过学或游过
学 。而东晋各级官学更是时设时废 , “于时凡百草
创 , 学校未立” , [ 13] (卷六十 八《戴 若思传》)“ 自是 中原横
溃 , 衣冠道尽 , 逮江左草创 , 日不暇给 , 以迄宋齐 ,
国学时或开置 , 而劝课未博 , 建之不能十年 , 盖取
文具而 已 。”[ 15] (卷七十一《儒林 传·序》)学 生是 “ 惮 业避
役 , 就存者无几 , 或假托亲疾 , 真伪难知 , 声实混
乱 , 莫此之甚 。”[ 9] (卷十四《 礼一》)
九品中正制在肯定人才出在士族家庭的大背
景下 , 又为选择优秀平民人才留下了空间 。 西晋
时期的“举寒素”和东晋南朝时期“二品才堪” 的做
法正是针对平民中的特殊人才而制定的 。 《晋书·
李重传》曾讲到 , 燕国中正刘沈举霍原为寒素 , 遭
到司徒府反对 , 刘沈又奏报中书 , 中书又将其下到
司徒府议论 , 当有人又以霍原是寒门加以反对时 ,
李重即上奏说 :
“案如癸酉诏书 , 廉让宜崇 , 浮竞宜
黜 。 其有履谦寒素 , 清恭求已者 , 应有以先之 。 如
魏晋时期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 。 到东
晋以后, 私学更是全面衰落 。 “是时乡里或开馆 ,
公卿罕通经术 , 朝廷大儒 , 独学而弗肯养众 , 后生
孤陋 , 拥 经 而 无 所 讲 习 , 大 道 之 郁 也 久 矣
乎。
” [ 15] (卷七十一《 儒林传·序》)在《晋书·儒林传》中所载
诏书之旨 , 以二品系资 , 或失廉退之士 , 故开寒素
以明尚德之举 。”后来他的意见得到皇帝的赞同 。
又《宋书·范泰传》 载刘宋初年范泰的上表 :
“昔中
朝助教 , 亦用二品 。 颍川陈载已辟太保掾 , 而国子
取为助教 … …所贵在于得才 , 无系于定品 , 斯亦敦
① 王永平的文章分别有《论六朝时期陈郡谢氏的家学与家风》 , 《江苏社会科学》 2001(5);
《略论六朝时期 吴郡张氏的家 学与家风》 , 《徐 州
师大学报》 2002(1);
《论六朝时期吴郡陆氏的家学与家风》 , 《扬州 大学学报》 2002(1);
《论六 朝时期吴 郡顾氏的 家学与家 风》 , 载《洛 阳工学院 学
报》(社科版)2002(1);
《略论六朝时期琅邪王氏的家风与家学》 , 《许昌师专学报》 2002(1)。
贵州社会科学
132
总第 193 期
学于一隅 。 其二品才堪 , 自依旧从事 。” 从范泰所
说“ 自依旧从事”来看 , “二品才堪” 的做法应该早
在东晋时就已经推行 。
以上两种情况当然是特例, 但从实际情况来
看 , 通过这种特例选拔出的平民人才也不是个别
现象 , 而有相当一批人 。 如西晋名士乐广 , 因“寒
素为业 , 人无知者 。” 但“ 性冲约 , 有远识 … …尤善
谈论 , 每以约言析理 , 以厌人之心” , 被荆州刺使王
戎举为秀才 , 后又得到裴楷的推荐 , 辟为太尉掾 ,
远没有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严重 。它初期是为了“辨
人才之优劣, 非为士族之高卑” , 后来又受到各级各
类学校衰落、平民人才匮乏和为减少舞弊 、强调人
才选拔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尽管这一制度在发展演
变中不断受到高门士族的干扰 , 但同时也在不断地
排除这种干扰 , 出台一些选拔优秀寒门人才的特殊
政策作为补充, 因此我认为 , 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现
顺应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 在
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曾起到过进步作用的 。 等到
转太子舍人 , 前后做过中书侍郎 、太子中庶子 、侍
[ 13] (卷四十 三《乐 广传》
中 、河南尹等职 。
李含 , 出身寒微 ,
因“ 少有才干” , 被举为秀才 , 后还被选为始平中
[ 13] (卷六十《李含 传》)
正。
又东晋车胤 , “家贫不得油 , 夏
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以夜继日焉” , 后因
为“辩识义理”被桓温辟为荆州从事 , 其才能得到
当时一流士大夫的赏识 , 谢安每开筵席招待他 , 先
后任过中书侍郎 、侍中 、国子博士 、吴兴太守 、吏部
[ 13] (卷八 十三《 车胤传》)
尚书等职 。
陶侃 , “ 早孤贫 , 为县
吏” , 自谓“少长寒素” , 后被晋升为太尉 , 进入三公
行列 。[ 13] (卷六十六《陶侃 传》)还有周访 , 《晋书·华谭传》
中说华谭“举寒族周访为孝廉” , 说明周访是寒门
南北朝后期, 各级官学尤其是开馆授徒的私学全面
复兴 , 下层平民出身的知识士人大量出现时, 它便
理所当然地逐渐淡出 , 到隋朝, 终于被一种更加公
开 、客观、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所取代 ,
从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
无疑 。 最后他也因军功进位安南将军 、持节 、都
[ 13] (卷 五十八《 周访传》)
督 、梁州刺使 。
。
[ 4] 陈长琦 .
魏 晋 南朝 的 资 品与 官 品[ J] .
历 史研 究 (北
[ 责任编辑 :
明秀丽]
参考文献 :
[ 1] 唐长孺 .
九品中正制 度试释 [ A] .
魏晋 南北朝 史论 丛
[ C] .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55 .
[ 2] 陈琳国 .
两晋九 品中 正制 与选 官制 度[ J] .
历 史研 究
(北京).
1987(3).
[ 3] 胡宝国 .
《东晋南朝时 代的九品中 正制》[ J] 中国 史研
究(
北京).
1987(
4).
京).
1990(
6).
[ 5] 陈长琦 .
魏 晋 九品 官 人 法再 探 讨[ J] .
历 史研 究 (北
三
通过以上分析 , 可以看出 , 九品中正制自从东
汉末年由曹操草创 , 到曹丕建国后将其正式颁布全
国, 到隋炀帝时期, 被科举制所取代 , 在中国历史上
持续了 400 多年 。正因为这一制度伴随着门阀制
度的建立而建立 , 又随着门阀的衰落而废除 , 因而
这一制度长期以来被给以不能客观选拔人才的评
价。 过去的观点几乎一致性地认为九品中正制是
门阀士族形成的标志, 是巩固门阀制度的重要支
柱, 认为它只重家世 , 不重才能 , 严重堵塞了选贤任
[ 5]
能的道路 。
笔者以为, 这种评价是不很客观的 。
如果我们将九品中正制放到整个中国古代人才选
拔制度的大背景下去考察, 就会发现, 九品中正制
度作为特定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 , 一是中国古代人
才选拔制度日益客观化的结果, 是察举制向科举制
发展演变的一个必经阶段 , 其次也与魏晋以来各级
官学及开馆授徒的私学全面衰落和家学的长足发
展相适应 。 当然我们不否定九品中正制有为士族
特权阶级服务 , 对平民人才进行压抑的一面 , 但它
京).
1990(
6).
[ 6] 张旭华 .
关于曹操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 J] .
郑州大
学学报 1991(
3).
[ 7] 张旭华 .
九 品 中正 制 名 例释 辨 [ J] .
中 国 史研 究 (北
京).
2001(
2).
[ 8] 司马光 :
《资治通鉴》[M] 中华书局 .
[ 9] 沈约 .
宋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4 .
[ 10] 葛洪 .
抱朴子[ M] .
[ 11] 马端临 .
文献通考[M] .
[ 12] 陈寿 .
三国志[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9 .
[ 13] 房玄龄 .
晋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 14] 唐长孺 .
士 族的形 成和升 降[ A] 魏 晋南北朝 史论 拾
遗[ C]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 15] 李延寿 .
南史[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
[ 16] 陈寅恪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3 .
[ 17] 颜之推撰 .
王利器注 .
颜氏家训集解[ M] .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版社 .
1980 .
[ 18] 王大建 .
东晋南朝 士族家学论 略[ J] .
山东 大学学 报
1995(
2).
[ 19] 张天来 .
魏晋南北朝儒学 、家学与家族观念[ J] .
江海
学刊 1997(
2).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