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观 ˉ 美术研究 ˉ 068 秦汉时期马俑的风格演变 ——从“正面描绘”到“自然主义” 文 ˉ 鲁迅美术学院 ˉ 甄影博 [ 内容摘要]本文搜集部分秦汉时期墓俑中的马俑,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比较和研究马俑文本,意图发现中国早期墓俑雕塑中的再 现性意图和存在着如同希腊古典雕塑一样从呆板的正面描绘到生动的自然主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 关 键 词]秦汉 马俑 墓葬 秦汉时期墓葬文化最为繁盛,是墓俑 挺古板的,头部、腹部或膝部都不向哪一 身较低矮,马耳稍短,长 16 厘米。马肢略 大量出现的时期,马俑是专门用于随葬的 边弯曲;从头至脚画一条直线就把形体平分 短而粗壮,关节粗大、马头稍大而有沉重感, 马形象雕塑作品。巫鸿谈到过,在丧葬艺 ③ 为两个对称的部分。 由此看来,秦始皇陵 颈粗而略显长。前脑广阔丰圆、蹄甲较大, 术中,现成的随葬品逐渐被复制品(copies) 陪葬坑中出土的陶马(见图 1)正是在遵循 尾缚结高挽。骑兵马(图 4),齐耳通身高 和各种“再现形象”(representations) “正面律”这一早期雕塑的视觉图式的。我 为 1.72 米,身长 2.03 米。头较小,颈短粗, 所替代,来为死者建构一个理想的来世生 们常常感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 躯干显长,四肢粗短。马背上浮雕鞍的造型, 活环境。①“俑”的最直接功能就是替代现 上的惊人的写实性,认为其“前无古人后无 鞍面有七排鞍钉(圆孔状),正中一排,两 成的随葬品。马俑替代功能有几个方面: 来者”,这往往是被它如真人、真马般的体 侧各三排,每排有鞍钉 9 至 10 个,鞍的质 替代真马为墓主人死后驱使,或作为交通 量和惊人的数量所折服进而产生的感叹。但 地类似皮革。④而在秦始皇陵东侧还发现了 工具,或作为武装力量起到保卫和彰显威 是从它的正面律造型来看,它仍然处于雕塑 八十多个马厩坑,以大批的活马殉葬。出土 仪,或作为墓主人生前宠物的替代。这种 艺术的早期阶段。其实这种雕塑式样并非秦 的秦代马尸骨骼长约 1.9 米~ 2 米,复原后 替代功能决定了它们的形式的再现性特征。 人工匠的创造,它应当是工匠们从古代雕塑 高约 1.4 米~ 1.5 米。⑤可见陶马的体量与 本文意图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的大量马俑 上承袭下来的图式。我们在前代的青铜艺术 当时的真马体量非常接近。其次,在于相对 的视觉语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早期 中就能够找到这样雕塑式样。比如陕西甘泉 准确的比例关系(见图 5)。一般来说马的 雕塑的再现性意图,以及从呆板的正面描 县出土的晚商时期的两件青铜马(见图 2) 身体比例,体长是头长的两倍半,身高的比 绘到生动的自然主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造型直挺古板,脊柱两侧完全对称。再晚一 例则有赖于品种。 另外, 它的再现性面貌来源于它的功能, 丹麦考古学家朱利叶斯·兰格(Julius 点西周中期也有类似的出土物,陕西眉县出 Lange)有一个著名的阐述: “正面律” (low 土的青铜驹尊(见图 3)也是这种正面描绘 它在当时并不是一件给人端详揣摩的雕塑作 of frontality)作为“上古”(archaic) 的图式。 品,而是用来取代始皇帝生前军队中的战马 视觉图式,控制了“人类的所有原始雕塑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秦始皇陵兵 来陪葬的,或者说构成一支完整的军队的必 作品”。 美国理论家哈拉普(L.Halap) 马俑坑中的陶马在写实性研究中获得的巨大 备的一部分。⑥骑兵马头上佩戴的活马使用 在所著《艺术的社会根源》中,提到了“正 成就,因为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它比图 2、 的真的青铜马具,就像兵俑手里的真的青铜 面律”,并且解释道:“形式依据社会发 图 3 中的铜马看起来更接近真马。同样都是 武器一样,也就是说它不但要模拟马的形式, 展的情形有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所谓‘正 一种原始的、概念性的雕塑式样,为什么这 还要模拟马的活的功能。这要求陶马看起来 面律’。”古代的希腊、中国、日本、波斯、 件就看起来更真实呢?首先在于它接近真马 更像真马,越像越好。而从雕塑语言的角度 亚述、埃及、巴比伦以及早期基督教艺术 的体量,俑坑中有两种陶马,基本形体一致, 来审视这些陶马身上的细节之处,会发现这 中的雕刻都可见出形式的类似。这些文化 体量略有差别。战车马(见图 1),基本形, 些陶马的装饰性造型很强,在一个概念化 中的雕刻形体都显出一些类似点:它是直 马身齐耳通高 1.5 米,头到尾根通长 2 米。 的、规整的马的躯体之上用装饰性的手段描 ② 图 1ˉ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兵 马陪葬坑出土一号坑出土 鞍马骑兵俑 图 2ˉ 陕西甘泉县出 土的晚商时期的两件 青铜马两件尺寸相同 通 长 26.5 厘 米、 高 18.5 厘米 图 3ˉ驹尊西周中期 1955 年陕西眉县李村出土,高 32.4 厘米,长 34 厘米 图 4ˉ秦始皇兵马俑骑兵马俑 图 5ˉ秦俑坑中的战车陶马比例示意图 美术研究 ˉ069ˉArt Pan rama 图 6ˉ 古代埃及阿玛纳时期石刻 浮雕德国柏林新博物馆埃及馆 图 10-2ˉ 江 苏 泗 阳 大 青 墩 汉墓兵马俑 图 7ˉ战车马细节 图 10-3ˉ 四 川 绵 阳 双包山二号汉墓 图8 图 9ˉ 茂陵一号无名冢出土鎏金铜 图 10-1ˉ 陕西咸阳杨家 马 湾汉墓兵马俑 图 11 西汉 高 62cm、长 76cm 图 12ˉ杨家湾兵 马俑 图 13-1ˉ秦始皇兵马俑陶马局 部 绘细节,可以看出工匠们已经具备了高超的 锈痕迹。鎏金铜马的马尾与生殖器是另铸铆 西汉丧葬文化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发生了变 造型技能。模制的原因使得同类型的陶马看 接或焊接的,肛门开一个小通气孔。由于表 化。汉代认为死后的彼岸世界跟人间世界相 ⑦ 似,却不受人间自然规律的约束,因此相较 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没有个性,弱化了表情。 面曾经加工并鎏金, 现已看不出它的浇口。 ” ⑧ 也反映出工匠们的冷静和谨慎,因为这些陶 除了体量略小 、体貌特征跟秦陵陶马不同, 秦俑而言尺寸缩小了,但是同样可以达到永 俑的制作对于秦人来讲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 头部较小,身体瘦劲,很像今天的阿尔捷金 恒的效果。马的基本姿态仍然是以正面描绘 作,它关乎始皇帝死后世界的真实有效。这 马。如此相似的体貌特征,可见工匠对描绘 为主的四肢全部着地直立,但头颈跟脊椎的 一系列风格会让人联想到比我们历史要早, 对象的观察异常严谨。尽管如此,它延续的 角度变小了,尾部呈 S 形翘起。有部分杨家 并且也热衷于“正面描绘”的古埃及艺术。 仍然是跟秦代一样的古老的雕塑风格。几乎 湾兵马俑的马的头部处理成仰天长啸的样子 图 6 这件收藏于德国柏林新博物馆埃及馆的 是一模一样的符合“正面律”的立姿。弱化 (图 12)。 阿玛纳时期的浮雕中马头的细节,如唇部和 了自然结构中局部体积的形态,在结构中运 这些变化都展现了一个工匠的意 上眼睑的线性描绘风格不难看出与秦代俑坑 用的线条的处理方法简略、利落,但同时也 图——表现动态。也就是说,西汉的工匠不 中陶马的细节(图 7)极其相似。这种线性 锐利、突兀。不关心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满足于呆板如标本般的造型,而是想要赋予 描绘只要足够细致和准确同样可以给人以真 而呈现出一种古埃及式的规整风格,马尾的 这些马俑类似活马的动态特征。但是这些动 实感。对比图 8 中的活马照片,秦俑坑的陶 处理尤其几何化。除了这件之外,陕西咸阳 态特征只表现在脊椎的上下活动上,整个马 马跟古埃及雕刻一样,去掉了多余的细节, 杨家湾、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四川绵阳双 体并没有发生左右的扭动。可见西汉的马俑 只留下最基本的形状,呈现出一种几何化的 包山二号汉墓等地都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兵马 在古老的正面描绘的基础上向前迈了一小 规整,但是在外轮廓线上也呈现出不同,我 俑。尽管它们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制作工艺 步。若再观察细节(如图 13-1、2、3), 国的秦代陶马外轮廓更锐利、生硬。笔者分 和材质也有差别,但是能够看得出来风格基 我们会发现西汉早期马俑在处理形体之间 析这些特征和风格并非否定秦人在雕塑的写 本上是趋于统一的(图 10-1、2、3),并 (耳、眼、鼻、口)的联系方面比秦俑陶马 实性方面获得的成就,而是想说这种观察和 形成了一种范式贯穿整个西汉马俑艺术。 处理得更加生动,就像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 刻画方式对于写真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也是 这些陶马俑,体量都比秦俑坑马俑小得 艺术家做到的那样。马外轮廓线按照生理结 非常古老的。秦始皇陵陪葬坑中还出土了两 多,马高 50 厘米~ 60 厘米左右,但仍然延 构的变化此起彼伏,形成一条富有节奏的、 架铜车马,比真车马小了一半,但是造型跟 续的是再现传统。马俑体量的缩小,巫鸿先 有机的曲线,这种高品质的线条明显来自工 陶马如出一辙,在此不再赘述。 生在讨论阳陵的微缩形式的时候提道:“我 匠对于生活中现实对象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 西汉早期的马俑延续了秦代风格。跟秦 们不应该把这些汉俑仅仅看成是秦俑的缩小 与形体处理,而不仅仅是被动、机械地模仿 始皇兵马俑墓技术水平相当的汉武帝茂陵在 和简化,而应该认为它们所构成的‘场面’ 实物。西汉马俑由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所 1981 年东侧一号无名冢出土的鎏金铜马就 具有不同的艺术目的——其意图是造成一个 以也出现了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作为 是例证(图 9)。发掘简报中这样描述:“鎏 微型的而非巨型的世界……比喻性的微观世 陪葬的工艺产品来讲,看起来不如秦代的再 金铜马一件。站立状,昂头,口微张,有牙 界扭曲了现实世界的时空关系。从这个角度 现风格严谨,但我们应该避免把不成功的再 齿六颗。两耳竖起,耳间有鬃毛,颈上也刻 说,阳陵和其他汉墓中的微观型俑不仅‘取 现当成是表现意图。而比较西汉马俑与秦代 鬃毛。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 代’了人间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制了一 马俑的再现技法的话,应选择在相同等级的 马体匀称合度,造型朴实稳重,马身中空, 个不受人间自然规律约束的地下世界,以象 墓葬出土实例之间进行。 通高 62 厘米,长 76 厘米,出土时嘴边有铁 ⑨ 征生命的无限延续以至永恒。” 也就是说, 到了东汉时期,工匠们对自然主义的追 美术大观 ˉ 美术研究 ˉ 070 图 13-2ˉ杨家湾兵马俑局部图 图 13-3ˉ 古 希 腊 大 理 石马头,大英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 500 年 图 14ˉ 四 川 彭 山 汉 墓 陶马 图 15ˉ四川绵阳何家 山二号东汉墓铜马高 135 厘米 图 16ˉ 东汉雷台汉墓铜奔马 求并没有停止,而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四 注目惊视。”$ 它的头部、尾部与出土的其 川彭山汉墓出土的一件体高 1 米以上的大陶 他立马和走马一样的程式化,它的神采之处 马,虽不及秦陵陶马高大,但在表现马的动 在于四蹄的飞腾与身体的扭动,巧妙地以一 ⑩ 态上却有超越之处(图 14)。 超越之处在于, 只飞鸟为支点,展现奔跑的生动姿态。由此 陶马的动态除了像杨家湾马俑那样在纵向空 我们可以推断东汉的技巧突出的工匠已经可 间中运动之外,还在横向空间上表达了动态, 以通过观察获得对马的动态的合理认识,并 头部微微扭转,四足也不再僵硬地直立,而 有能力表现出来。至此中国马俑艺术终于完 是右侧两足有踏地的形态。意图刻画马的好 成了从正面描绘到自然主义的转变。 图 17ˉ铜奔马 45 度角度 美术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②方闻,申云艳 .“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 术史 . 美术研究 ,2007 第 1 期 ③哈拉普著 . 朱光潜译 . 艺术的社会根源 . 新文艺出版 社 ,1951 年版 . 第 57 页 ④刘富生 . 秦陶马造型艺术特征 .文博 ,1995 年第 1 期 . 第 72 页 ⑤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 . 考古与文物 ,1980 动天性。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东汉墓出土的 贡布里希谈及西方古希腊雕塑在学习 铜马(图 15)也呈现了这种行走的态势。 了埃及概念化的造型之后,不满足于雕刻 ⑥尽管秦始皇陵也有真马陪葬,真马和陶马在秦始皇的埋 这种技术被迅速掌握,很快就辐射到东汉时 完全静止的、理想中的形象,转而参照现 葬环境里分属于不同的象征系统,不可以互相替代。就 期大部分地区。以至于在各地,这样东汉动 实创造出自然的、运动中的雕像,贡布里 像与秦始皇关系最密切的人,是以人殉的形式出现的, 态自然的马俑出土了很多,其中不乏精品。 希称这种从先前的拘谨呆板的风格向表现 而普通的行政和军事角色则以陶俑的形式出现。巫鸿在 这其中最能代表工匠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武 一种“有机的扭动,似乎在大理石中注入 《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中有过关于 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一组铜车马。 在雷台 了生命的活力”的转化,是艺术的革命, 这个问题的讨论。 东汉墓清理简报中这样叙述:“铜器中占很 将其形容为“希腊奇迹”。中国马俑在从 大数量的是一大批形制完整的车马俑,其中 秦代到东汉也经历了一个由概念、僵直的 有铜马 39 匹,铜车 14 辆,持矛、戟等兵器 形象转向了运动的有生气的追求自然形态 的武士俑 17 个,各种奴婢俑 28 个。这批车 的如“希腊奇迹”一般的艺术革命。作为 马俑中,有的马身刻有铭记,有些俑身背后 中国早期雕塑史的一个片段,马俑的雕塑 也刻有‘张氏奴’‘张氏婢’等字样,以标 式样的转变也同样反映了制作者们从平面 示其身份地位。像这样大批、成组、精致的 的或者说二维的、原始的、儿童性的心理 ! @ 年第 4 期 ⑦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 . 文物,1982 年 第9期 ⑧跟秦陵陶马比较起来略小,在出土的铜马中体量已经算 很大了。 ⑨巫鸿 . 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 . 礼仪中的 美术(下卷). 第 599 页 ⑩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铜质车马俑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这批 影像,一步一步地发展到能控制三维空间, 马俑中有静有动,有 5 匹行走的铜马跟上面 并从中获得了更自然主义的表现。这种逐 ! 关于武威雷台墓的年代有争议, 孙机认为应是东晋墓葬, 提到的陶马姿态相似但更精细。其中主骑 1 步走向自然主义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地解 但笔者倾向于是东汉末年。因为风格与东汉其他地区出 匹,此马无铭文,但体形大于所有铜马。从 释成“外来样式的吸收”或者“丧葬观念” 土的马俑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把这批文物引入。限于篇 骥 4 匹,体形大小与其他马相同,但神态迥 的转变。笔者认为:这一风格的演变遵循 异,矫健骏逸,侧首扬视,其中三马前右足 视觉艺术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受到工艺、 提起。# 几匹铜马都是头部微微扭向一侧, 技术、用途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贡布里希 年第 2 期 尾部做飞扬状,四肢细长,胸部健壮有力, 用他的著名的“图式与改良”公式来描述 参考文献: 形态自然生动。尽管是头部和尾部的处理呈 希腊雕像制作中的自然形态。中国艺术家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 . 人民美术出版社 现程式化的样貌,但是工匠们在追求三维空 (早期工匠)的马俑制作技法必是在工匠 2. 巫鸿著 . 郑岩,王睿编 . 郑岩等译 . 礼仪中的美术,生 间里的自然动态方面相较秦陵马俑而言获得 体系内师徒延续、陈陈相因的,早期的概 了巨大的成就。这组铜车马的队列中还有一 念化“正面律”图式被逐步改良为向三个 件精彩异常的作品,那就是为人熟知的“铜 维度发展的自然主义。这两种艺术现象之 奔马”(图 16、17)。发掘简报中这样描述: 间的可比性在于它们的“模拟形似”的艺 4. 林璎 .中国艺术与文明的缩影—天马 . 外文出版社 “奔马,亦可称之为飞马。此马为一罕见的 术目的。 5. 哈拉普著. 朱光潜译 .艺术的社会根源 . 新文艺出版社, 鸣、飞跃奔驰状。头微左扬,长尾飘举,三 注释: 6. 汤池,林通雁编著. 中国陵墓雕塑全集 . 陕西人民美术 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 ①巫鸿 . 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 . 礼仪中的 古代艺术品,造型异常矫健精美,做昂首嘶 72 页 幅暂不赘述。 @ # $ 甘博文 .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 阿洛瓦里·里格尔著. 刘景联,李薇蔓译 . 风格问题— 装饰艺术史的基础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1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