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鄭芊筠

2D860BD4C3860DA92F9E00A090E633E971AB0112 Handout17th CH 13 生物性危害 230614 221116

advertisement
職業安全衛生
-工作上的安全與健康
CHAPTER
13
生物性危害
曾莉萍 112.06.13
新興傳染病定義
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近二十年來,新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傳染病
發生率出現快速增加的趨勢,且在地理分布上擴張的情形,甚至
發展出新的抗藥性機制等
自1976 年以來,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Ebola Hemorrhagic Fever)、愛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漢他肺症候群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近3年的Covid-19 pandemic
再浮現傳染病定義
再浮現傳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過去已知且被控制,而再度有流行趨勢的傳染病。
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 In Taiwan
近年來在台灣地區曾引起衛生單位及學者專家重視的新興及
再浮現傳染病的例子
✓ 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 (Escherichia coli O157
infection )
✓ 類鼻疽(Melioidosis (Melioidosis Melioidosis)
✓ 炭疽病(Anthrax (Anthrax Anthrax)
✓ 萊姆病(Lyme Disease (Lyme Disease Lyme Disease)
✓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 (Leptospirosis
Leptospirosis)
生物危害之範圍
國內的微生物產業兩類
傳統發酵食品釀造業
✓ 醬油製造、醬菜醃漬、味噌、醋、調味料理包、乳酸飲料製造
系列及其他釀造相關食品
新興的生物科技產業
✓ 醫藥品、醫療器材、食品特化生技、農業生物技術、環保生物
技術、生技服務業等六大類。
生物科技產業中危害性種類
化學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
生物科技產業_化學性危害
生物產業使用化學品的多樣性,從實驗開發階段至量產階段,
使用化學品種類數量極多。
使用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所列管物質之化學品
使用到職業安全衛生法所規範之化學物質
危害性較大之化學品物質
✓ 危險物:符合國家標準CNS15030分類,具有物理性危害者
✓ 有害物:符合國家標準CNS15030分類,具有健康危害者吸入
(Inhalation)、皮膚接觸 (Absorption)、攝入
生物科技產業_物理性危害
使用許多壓縮氣體、玻璃器具、離心機械、放射性
危害、低溫 ( 冷藏 ) 設備、會因噪音、振動、高溫、
低溫、游離輻射不安全環境等會造成人員物理危害
生物科技產業_生物性危害
危害性種類可分為三大物類為動物、植物、微生物
廣泛分佈在許多工作環境中,因而對作業人員構成
潛在的生物接觸危害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 ( Biological hazard, Biohazard ),又稱為
「生物危害」
對人類及動物有危害的生物或生物性物質
危害因素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與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了病毒、細菌、真菌、藻類與原生動物五大類,
它們存在於工作環境中,因而對生物性作業人員會構成潛
在性的生物接觸危害。
微生物危害以病毒、細菌、真菌為主,將影響人類健康或
是造成生命具潛在風險
生物性危害
由生物性危害物質所造成的傷害即為生物性危害
植物、動物、微生物或是其產物
可影響人類健康或造成不舒適
生物性危害
✓ 感染:生物體在人體內繁殖生長所致,如:流行性感冒、痲疹、
肺結核
✓ 過敏: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
反應,如:過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 中毒: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
真菌毒素)所致,如: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生物性危害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致病菌侵入人體的途徑。
四大類傳播途徑:接觸傳播、空氣 ( 飛沫 ) 傳播、媒介物傳播
及病媒傳播。
生物性危害傳播途徑
直接接觸傳播
包括接吻、親密接觸行為、咬傷、侵入宿主、碰觸、咬傷等方式
如:梅毒、AIDS
生物性危害傳播途徑
空氣 ( 飛沫 ) 傳播
致病菌是藉噴嚏或咳嗽產生的飛沫,交談時侵入宿主口鼻眼內或病原體懸
浮於空氣所引起的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水痘、SARS、肺結核、病毒性出血熱
飛沫與氣膠
生物性危害傳播途徑
媒介物傳播
經由血液、組織、器官、受汙染的物品或土壤傳播
如:輸血、打針、刺青等器械接觸而接觸含有病原菌的血液或體液之
接觸性傳染
病媒傳播
✓物理性傳播(mechanical transmission)
• 病原僅被帶往傳染部位
• 如:霍亂
✓生物性傳播(biologic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 病原需在病媒體內成長繁殖後才能傳播
• 如:瘧疾、日本腦炎
可能暴露生物性危害之環境
醫院及醫療相關處所
包含長期照護、看護安養機構
✓ 主要有醫護人員常針扎感染、接觸血液問題,而感染B型或C型肝炎及空氣中傳播病原
菌或因接觸SARS、肺結核、禽流感病患而罹患同種疾病
✓ 在醫院或有中央空調空間裡,致使退伍軍人桿菌生長,使免疫不全的人易感
生物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接觸
✓ 發生被動物抓傷、咬傷及對動物與植物過敏
✓ 處理感染性動物屍體之作業行為存有感染之風險
✓ 部分微生物屬於微生物安全等級分類第二級或二級以上 ,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破
傷風桿菌、B型流行感冒桿菌、日本腦炎病毒與鼠傷寒桿菌。如有不當接觸此類可致
病性微生物,可能感染
可能暴露生物性危害之環境
農業
✓ 屠宰及畜牧業為新興生物性危害發生的高風險工作場所,
環境空氣有真菌,引起呼吸道不適與過敏
✓ 農場工人、礦工接觸土壤,較易感染寄生蟲 ( 如住血吸蟲、
胞蟲症 )、黃熱病等。
製藥業
✓與微生物暴露接觸
✓致病性病原菌與過敏
生物性危害分級
由於生物物質種類繁多,其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程度亦不完全
相同,其危害能力加以分類,以建立適當的管理預防對策
依國科會的「基因重組實驗守則」分級,針對操作不同風險
等級、病原微生物依其危險性為基礎之分類第一級至第四級
微生物危險群 (Risk group 1, RG1 ~ Risk group 4, RG4)
生物性危害分級
• RG1微生物
第一級危險群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成人之疾病無關。
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k12)、腺病毒有關的病毒1至4型
(adeno-associated virus)
生物性危害分級
RG2微生物
第二級危險群微生物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
而且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病毒:登革熱 1,2,3,4 血清型病毒 ( Dengue virus serotype 14) 、肝炎 A、B、C、D 和 E 型病毒、(Hepatitis A-E virus)、痲疹病
毒(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A 和 B 型柯沙奇病
毒(Coxsackie viruses type A&B)
✓細菌 (含披衣菌):E. coli (所有腸致病性, 腸致毒性, E. coli O157:H7)
✓真菌
✓寄生蟲
生物性危害分級
RG3微生物
第三級危險群微生物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
可能有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細菌(含立克次氏菌):人型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蒲奈氏科克斯氏體 (Coxiella burnetii ;Q型熱)
✓真菌
✓病毒與變性蛋白 (Prions):傳染性海棉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ME)、Hantaviruse、HIV type 1 &
2、SARS-CoV
生物性危害分級
RG4微生物
第四級危險群微生物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
但通常無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病毒:Ebola virus、馬堡病毒出血熱(Marburg virus)、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第一級
生物危害分級
✓ 低度甚至不會造成個人及社區大眾的健康風險,也就是微生物不會
造成人類或動物的疾病。
第二級
✓ 造成中度的個人健康風險而對社區大眾的健康風險為低度者,病原
體可能會造成人類或動物的疾病
✓ 對於實驗室人員、社區大眾、家畜或環境不致造成嚴重的危害,實
驗室的暴露可能引發嚴重感染風險,但是可以透過有效的醫療處理
或預防措施來減少危害的程度,而感染的擴散風險也相當有限。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第三級
生物危害分級
✓ 造成高度的個人健康風險及低度的社區大眾健康風險,病原體時常
會造成人類或動物嚴重的疾病
✓ 通常不會透過散播而傳染他人,已有有效的醫療處理或預防措施來
減少危害的程度。
第四級
✓ 造成高度的個人及社區大眾的健康風險,病原體會造成人類或動物
嚴重的疾病
✓ 會透過直接或間接途徑而傳染他人,醫療處理或預防措施並無法達
到很好的成效。
美國的疾病管制局 (CDC)生物性危害分級
第一級
✓ 適用於生物因子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較輕,不會對人類經常引起
疾病,且對於環境有較輕微的危害,
✓ 主要措施:接觸時要戴上手套,接觸後要洗手以及清洗接觸過的
桌面及器皿等
✓ 枯草桿菌、大腸桿菌、水痘等。
美國的疾病管制局 (CDC)生物性危害分級
第二級
✓ 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中等,可導致人類疾病,不會在群體間擴散,
需有效的預防或治療措施
✓ 對於環境有較輕微的危害
✓ B型肝炎、C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萊姆病、沙門氏桿菌等等之病原體
第三級
✓ 對人及動物的危害為高度的,因吸入或感染後的暴露而導致嚴重的疾
病及後果,具有傳染性
✓ 已有有效的治療或預防措施,對環境有較輕度的危害
✓ 炭疽熱、狂牛症、HIV、SARS、西尼羅河腦炎、天花、結核菌、黃熱
病等等之病原體。
美國的疾病管制局 (CDC)生物性危害分級
第四級
✓ 對於人及動物為最高度的危害
✓ 具有高度傳播感染能力及會造成危害生命的疾病,幾乎無法預防或
治癒措施者
✓ 對環境最高度的危害
✓ 伊波拉出血熱、登革熱、漢他出血熱、拉薩熱等出血熱疾病的病毒
✓ 要處理這個等級的生物性危害物質,需要有間合乎第四級標準的實
驗室 (BSL4或P4) 來進行
生物實驗室分級
生物性實驗室危險性分級(Biosafety level,BSL)
pathogen/protection level
P1 lab (BSL-1):
✓ 可處理第一級危險群微生物之實驗室。
✓ 通常這一類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或成人之疾病無關。
P2 lab (BSL-2):
✓ 可處理第二級危險群微生物之實驗室。
✓ 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一般來說,傳染力
有限,而且通常有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生物實驗室分級
P3 lab (BSL-3):
✓ 可處理第三級危險群微生物之實驗室。
✓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可能有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P4 lab (BSL-4):
✓ 可處理第四級危險群微生物之實驗室。
✓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目前並無預防及治療之方法。
昆陽實驗室
生物性危害保護
2013年7月3日修訂公告
《職業安全衛生法》
✓第6條1項12款中規定:雇主對下
列事項應有符合標準之必要安全衛
生設備及措施:防止動物、植物或
微生物等引起之危害。且於《職業
安全衛生法》第6條中要求雇主需針
對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之危害提供
符合標準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
施。
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控制
1. 危害暴露範圍之確認
2. 相關機械、設備、器具等之管理及檢點
3. 警告傳達及標示
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控制
4. 健康管理
5. 感染預防作業標準
6. 感染預防教育訓練
7. 扎傷事故之防治與通報
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控制
8. 個人防護具之採購、管理及配戴演練
9. 緊急應變
10.感染事故之報告、調查、評估、統計、追蹤、隱私權維護及紀
錄:指定專責單位或專人負責接受報告、調查、處理、追蹤及紀
錄等事宜,相關紀錄應留存三年
11.感染預防之績效檢討及修正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