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Matthew Kwok

莊子是懷疑主義者嗎?

advertisement
郭梓樂 KWOK, Tsz Lok 1155048655
組別:3 月 3 日 〈墨子〉(胡適,2008:152-187);
“The Word and the Way in Mozi” (Loy, 2011)
(未收到期中評論評分,因此得到三天額外限期)
莊子是懷疑主義者嗎?
1. 開首
在胡適所著之《中國哲學史大綱》的第九篇中,胡適在討論「辯」的概念時,說
了以下這樣一句:
「墨家因為深信辯論可以定是非,故造出許多論證的方法,遂為中國古代名學史
放一大光采。 莊子因為不信辯論可以定是非,所以他的名學的第一步只是破壞
的懷疑主義。」
雖說上文有強調「名學的第一步」,而胡適在該篇中也有表示莊子的名學有值得
肯定的地方,但似乎他沒有嘗試推翻他自己對於「莊子的是破壞的懷疑主義」這
一立場,所以,我希望藉此為引子,討論莊子是否抱持懷疑主義的立場。請留意
的是,為了讓本文的討論更集中,本文的「懷疑主義」並非指「懷疑知識或真理
本身是否存在」,而是「懷疑語言對真理或指導行為的作用」。
在此我們也可以先藉陳漢生對於先秦思想家的分類作一些背景說明,陳漢生以語
言為主導概念研究先秦哲學,並以思想家對語言的態度劃分三個時期,分別是 1)
肯定「道」的時期、2)反語言時期及 3) 分析的時期。1莊子及墨子正是「分析
1
Hansen, C. (1992).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5
的時期」的人物,兩者對語言的態度恰恰相反,而很可能因為胡適較支持墨家學
派對語言的觀點,所以他便有以上的說法。
本文的內容及觀點主要有三個來源,分別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伽達
默爾的《真理與方法》及林康琪的《論莊子的道與言》,另外再加上本人的一些
理解及看法。
2. 為甚麼胡適說莊子的名學的第一步是懷疑主義?
胡適先分析莊子的生物進化論,他說「自化」是《莊子》生物進化論的大旨,「萬
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萬物本來都是同一的(種),後來經過一代代的進
化漸漸演變成不同的物種。在《至樂篇》中,種子遇水變成了微生物 ,再一步
步進化成蛙玭之衣、陵舄等生物,最後成為人類。胡適解讀這種生物進化論的立
場是「萬物進化都是自生自化,並無主宰」。「自化」帶來了一個疑問,便是「萬
物為何要變化呢?」胡適借《齊物論》中討論「正處」和「正文」的段落推論,
莊子認為「適合」二字正是萬物進化的緣故。
接下來,胡適批評這種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認為它只顧及了被動的適合,而忽略
了主動的適合。被動的適合是指生物本身的身體結構和本能,例如魚能游泳,猿
猴能爬樹,獵豹能跑等,這樣的進化來自於「物競天擇」,透過一代代的繁衍把
不適合的都淘汱,剩下的便自然「適合」了。可是,人的進化卻不是(至少不完
全是)這樣而來的,人雖然沒有翅膀、利爪或鱗甲,但卻能主動地制作出不同的
工具,甚至建立制度來促進彼此的合作,這些都並非只來自於人自身的本能。兩
者相比之下,胡適認為主動的適合更重要。
接下來,胡適從這種生物進化論延伸,進一步批評莊子的人生哲學觀點,他引用
《齊物論》中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一句,並
解讀為:
「四句是說無論什麼都有存在的道理,既然如此,世上種種的區別,縱橫、善惡、
美醜、分合、成毀、……都是無用的區別了。既然一切區別都歸無用,又何必要
改良呢?又何必要維新革命呢?」
胡適稱這謂「極端不譴是非的達觀主義、極端的守舊主義」,這立場也符合本文
開首所說的「破壞的懷疑主義」,懷疑的是「區別的意義」,破壞的是人對改變、
進步的渇望和動力。胡適認為莊子的這種人生哲學會使人不關心社會痛癢、不問
民生疾苦,甚至「阿諛依違、苟且媚世」。
以上便是胡適認為莊子是懷疑主義的原因和推論。這裏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討論,
第一,語言上的區別對人有甚麼意義?莊子真的認為區別沒有意義嗎?第二,若
果我們接受莊子的名學觀點,認同語言本身帶來的限制,我們是否必然會從此不
關心社會痛癢?放下語言概念的區別是否等同不能作出任何價值判斷?若我們
能回答這幾個問題,基本上也就回應了本文的中心討論,也就是莊子是否一名懷
疑主義者。
3. 語言上的區別對人有甚麼意義?莊子真的認為區別沒有意義嗎?
我認為,莊子不單沒有否定語言上的區別對人的重要意義,相反,他在指出語言
的限制時實際上也點出了語言和概念分辨在理解中的必要角色。語言上的區別
(也即是《莊子》中的「言」)固然可能遮蔽了我們對事物甚至「道」的理解,
但另一方面我們對事物或「道」的理解本身就無法離開「言」。若真的要與墨家
作對比,陳漢生參考前人(包括胡適)後修正的論述可能更為準確,也就是「墨
2
家認爲事實可以作爲分辨語言是非對錯的標準,而莊子對此則持否定態度。」,
而非攻擊莊子為「破壞的懷疑主義」。下文將對「言」的作用作更多解釋。
先探討「言」與「成心」的關係,「成心」特指《齊物論》中莊子對人的分辨活
動的形容,成心是是非的根源,也是人一切語言區別的根源。語言的本質便是在
於分辨,因此語言便是成心的呈現,成心反過來也是透過語言來表現。3藉此延伸,
每個人的世界正是通過成心和「言」的分辨本質而得以開展,但同時分辨也使是
非之爭的雙方總是有所見有所不見,「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結果終日陷
於是非論辯之爭中,「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鬭」。
在《論子的道與言中》中,林康棋判斷莊子眼中「言」的目的並非如實反映現實,
因為根本無所謂一個早於名相概念的現實。4林康棋結合索緒爾的語言學觀點,指
出《齊物論》中的「言者有言,所言者特未定也」中的的「言」並非如傳統解釋
般解作「是非之爭」
,對應的也並非語言工具論中常說的「符應的真理觀念」
(Truth
as correspondence),而是一種「開顯的真理觀」(Truth as manifestation)。5根據
這「開顯的真理觀」,事物並不是固定的對象,其所能向我們展現的意義正正在
於我們藉著語言來進行的發現。正如洪堡特所說:「語言不只是表述已知真理的
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揭示未知真理的手段。」
若「言」是指開顯真理的語言,則「言者有言,所言者特未定也」這一句說明了
莊子並非認為語言的區別沒有意義,反而是提醒我們語言並非傳遞固定思想或觀
點的工具,事物作為一個「其所言者」是未定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對事物的認
知和世界觀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成心,而成心正是體現於語言的分辨本質。
2
Hansen, C. (1992).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80-285
3
本文中的「語言區別」
、
「語言」和「言」可視為相同概念,只是因應不同語境轉換。
4
林康琪. (2002). 論莊子的道與言 (Doctoral dissertation). 頁 42
5
林康琪. (2002). 論莊子的道與言 (Doctoral dissertation). 頁 44
因此,從《齊物論》中可見,莊子並非認為語言的區別沒有意義,而只是指出分
辨活動是人生芒昧的根源,與他人陷於是非論辯之爭中並無益處。從下文可見,
莊子並不認為這種芒昧無法擺脫,當中的關鍵依然與「言」有關。
4. 放下語言概念的區別是否等同於不能作出任何價值判斷?
的確,莊子並不贊同我們「以己為是,以彼為非」,也不贊同我們無止盡地追逐
語言概念的區別,因為他認為人一旦開始區分是非、彼我,把心思都花在事物的
不斷分辨中,由於這種分辨無窮無劃,心神便會因此過度消耗,「與物相刃相靡,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可是,正如前文所述,若要開顯真理,
「言」是不可避免的,而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心」及對應的「言」,彼此
便會形成不同的觀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辯」也就自然地出現了。若是如
此,「與物相刃相靡」的人生芒昧豈不是無法避免?在《論子的道與言中》中,
林康棋判斷莊子認為這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在於採用另一種運用語言的方式,也
就是一種衝破分別對待、不爲是非所隱蔽之言。6這兩者也分別對應了兩種不同的
世界觀,前者是成心呈用下有成與毀的世界,一是道通爲一的世界。7
在此我們加入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觀點作一些補充,伽達默爾認為「能夠被理解
的存在便是語言」8,人類的分辨活動並非完全來自於理性,反而很大程度上受
制於傳統,而傳統影響我們的主要方式便是語言,當我們運用一套語言的同
時,我們同時也接受了這套語言伴隨的傳統,而我們的理性只能在語言背後的
歷史脈絡中展後。當然,這裏的傳統並非指在新年拜年、在端午節吃糭等活
動,而是指與「言」本身結合在一起的一系列理解和認知。但即使如此,我們
也依然可以透過對話和「視域交融」來理解與自己不一樣或過往未有的觀點,
6
7
8
林康琪. (2002). 論莊子的道與言 (Doctoral dissertation). 頁 48
同上,頁 57
Gadamer, H. G. (2013). Truth and method. A&C Black.
從而得到新的理解。林康棋認為莊子也有相近的觀點,並指出我們可以透過
「道言」來「放下」(「融合」可能更為準確)語言的區別,從而得到更全
面、更高境界的理解。9這種道言最少有三個特點,第一,沒有是非的分別結
構;第二,沒有固定形式;第三,不代表某家之言。運用這種道言,便能得到
思維上的轉變,從而放下對語言區別的執著。
由此可見,莊子並非極端地贊成不作任何語言區別,而只是不贊同我們無止盡地
追逐語言概念的區別。放下對語言區別的執著也並非指不能作出任何價值判斷,
反而是指透過視域融合或道言得到得到思維上的轉變,從而得到對「己」和「彼」
雙方的全面理解。10
其實,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適亦有發現這一點:
「但是庄子的名学,却也有建设的方面。他說因為人有偏蔽不見之處,所以爭論
不休。若能把事理見得完全透徹了,便不用爭論了。但是如何才能見到事理之
全呢?莊子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齊物論》)」
「以彼明此,以此明彼」,胡適認為莊子名學的精義全在於此,「是」與「非是
看似極端相反,其實是相生相成,天下無不變之事物,也無不變之是非,「甲」
與「非甲」的觀點,可以進化(「融合」可能更為準確)「乙」;「乙」與「非
乙」的觀念,可以進化成「丙」,由此類推。由此可見,其實胡適也明白莊子的
「依乎天理,因其固意」並不一定就是指世上種種的區別都無用,反而只是希望
我們覺察語言的侷限,從而從更高的層次看待是非之爭,達到「以明」的境界。
9
林康琪. (2002). 論莊子的道與言 (Doctoral dissertation).頁 65
需要留意的是,因篇幅和本人知識所限,上述的論述對於何謂「道言」的解釋並不充足,請
參閱林康琪. (2002). 論莊子的道與言 (Doctoral dissertation). 。
10
5. 結論
總結上文,我認為莊子並非一名破壞的懷疑主義者。即使莊子可能真的如胡適所
言那般在討論生物進化論時忽略了「主動的適合」,也就是忽略了人能主動地適
應甚至改變環境的能力,我依然不認為這能推論出莊子認為「區別是無用」的。
即使基於莊子不認同「言可以分辨是非」的立場而硬要說他是懷疑主義,我也認
為這是一種有益的懷疑主義,讓我們可以時刻覺察「成心」的侷限,放下對語言
區別、是非之爭的執著,從而得到思維上的轉變。11
(4293 字)
11
對於這次「墨家—莊子—胡適」論辯的看法,對我而言,感覺有點像是莊子把墨家的「辯」
推到極致,然後攻擊墨家過度相信「言」對於分辨是非的作用,然後後世的胡適又把莊子的
「然不然,可不可」推到極致,然後攻擊莊子是破壞的懷疑主義。或許,正如本文所說,
「言」
和「成心」的確有其侷限,更重要的是我們思維上的轉化,「以彼明此,以此明彼」,而不是
執著於誰是誰非了。」
參考書目
胡适. (2018).中国哲学史大纲. BEIJING BOOK CO. INC..
Gadamer, H. G. (2013). Truth and method. A&C Black.
林康琪. (2002).論莊子的道與言(Doctoral dissertation).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