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奇異

題目卷

advertisement
基礎歷史 I 緒論與臺灣史
(
(
(
(
(
(
一、多重選擇題:每題 3.5 分、共 28 分(錯一選項扣 1.4 分,直至本大題得分為 0)
)1. 民國成立以來,中國力爭廢除不平等條約,目的之一要爭回關稅自主。近年來,政府一再
致力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另一方面卻要降低關稅、開放進口。對於此種決策的
轉變,其主要的立論依據為何? (A)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系必須加入國際組織而不能自
我孤立 (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避免我國遭受外國不當的貿易制裁 (C)民族主義是狹隘
的,只要加入了國際組織就可以捨棄民族主義 (D)國營事業是壟斷與無效率的,完全開放
外資、移轉民營才是進步的經濟潮流 (E)美蘇冷戰結束後,國際間已無對抗衝突,所以經
濟上的關稅保護政策已無實施的必要
)2. 某位臺灣原住民回憶說:「日本警察協助我們蓋新房子、修築灌溉水圳,還聘請平地漢人
教導我們水稻種植技術,希望我們在新住地定居下來。」這段回憶反映了日本殖民政府哪
些重要的原住民政策? (A)讓原住民住者有其屋 (B)改變傳統的狩獵生活 (C)將原住民族
集體遷徙 (D)利用警察統治原住民 (E)促進原、漢間的交流
)3. 如以 1996 年與 1966 年相比較,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人民,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權利,有何進
展? (A)人民有權直接選舉監察委員 (B)人民有權直接選舉總統、副總統 (C)理念相同的
人民有權依法組織政黨 (D)人民有權自由辦報及依法申請集會遊行 (E)人民可以直接行使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
)4. 下列幾段資料在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的學校教育,請仔細閱讀,然後選出適當的選項。資料
一:甲生成績優異,即將自學校畢業,父親說:「你可以進入第二中學就讀。」他聽後嚇
一跳,問父親:「為什麼不是進入第一中學?」資料二:某乙回憶的他的童年說:「公學
校沒有日本學生,老師對我們一視同仁。進入二中之後,同學大部分是臺灣人,但也有少
部分日本人,他們的成績真的很差,差到無法進入一中,只好到二中。如果他們是臺灣人
,絕不可能入學」。 (A)資料一與資料二相證,可以判斷甲生因是臺灣籍,所以無法進入
一中就讀 (B)資料一可說明成績很差的日本學生,至少可以進入二中就學 (C)資料二說明
乙生是臺灣學生,所以在通過升學測驗後,進入二中就讀 (D)資料二足以說明,日本學生
小學畢業後,如有意願,都可以升學 (E)兩段資料可以說明日治時期臺灣人與日本人不平
等的升學現象
)5. 幾位同學在討論一些地名起源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下列哪些說法正確? (A)移民喜歡
用故鄉地名為新居所命名,淡水的興化莊就源於福建興化,美國的劍橋也與英國的劍橋同
名 (B)美國有紐約、紐澤西,紐就是新的意思,說明兩地移民與英國約克及澤西有關,紐
西蘭的情況也類似 (C)臺灣的「新店」、「新營」或「新莊」等,也應是紀念大陸某些地
方的「店」、「營」或「莊」而來 (D)新店、新莊的「店」或「莊」是指新的人民聚集之
地,新營的「營」與軍隊有關,與大陸地名應無關連 (E)地名的另一個來源是原住民的語
言,「噶瑪蘭」或「凱達格蘭」都是源自臺灣原住民部落的語言
)6.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稅制的記載:為增加公司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
頭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
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其中大武壟 140 里耳(Real)、哆囉嘓 140 里耳、諸羅山 285 里耳
……以上合計 2,140 里耳。以上金額先收半數,其餘半數於期滿時繳納。就此記載來看,
贌社稅制的設計有哪些特點?
(
(A)分區課稅
(B)承包稅制
(C)直接課稅
(D)公開招標
(E)限繳實物
)7. 十九世紀中葉基督宗教進入臺灣傳教時,面臨許多阻力,臺灣民眾往往抗拒基督宗教的傳
播,他們拒絕傳教士進入村莊布教,更拒絕將屋舍租與傳教者。面對民眾的反對,為降低
衝突,教會有哪些因應方式? (A)建立醫館利用醫療傳教 (B)停止向平埔族地區傳教 (C)
廣召洋人擔任傳教工作 (D)培養本地信徒為傳教士 (E)設立學校藉以傳播福音
(
)8. 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的時間不長,其歷史評價如何,至今仍值得討論,但凡走過必留
足跡,特別是對原住民的統治影響更見深遠。下列「東印度公司遺產」(政策或作為),
對原住民的影響至清代還可以見到?
(A)贌社制度
(B)新港文書
(C)王田制度 (D)領主封臣
(E)勞役徵調
二、單選題:每題 2 分、共 28 分
(
)1. 1949 年「國共內戰」結束後海峽兩岸分治已將近六十年,兩岸各自歷經了數任的主政者,
也出現軍事衝突、和平(相互)對峙、民間交流三個不同階段的政策演變。請問:右表所
呈現的兩岸互動選項,何者可以歸類於同一個階段之政策文件或口號?
選項
大陸對臺灣
臺灣對大陸
甲
武力血洗臺灣 《國家統一綱領》
乙
三通四流
「三不」政策
丙 《告臺灣同胞書》 「戒急用忍」
丁 《反分裂國家法》 反攻大陸光復國土
(
(
(
(
(
(
(
(A)甲
(B)乙
(C)丙
(D)丁
)2. 一塊碑文寫道:「勘定朴仔籬處,南北計長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個,每土
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寬六尺;每溝長一十五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
民人逾越私墾。」請問:這塊石碑最有可能是為確立何種地界而立? (A)荷治時期王田地
界 (B)明鄭時期屯田地界 (C)清治時期漢番地界 (D)日治時期蕃地地界
)3. 某一時期,一群青年在全臺各地舉辦講習會,推廣法律、衛生等觀念,也用戲劇、電影、
音樂會等方式傳播新知。這是下列哪個時期的活動? (A)1900 年代日本慶祝在臺始政,組
織青年服務隊,以推廣新知,改善陋習 (B)1920 年代臺籍知識分子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
積極從事文化的啟蒙工作 (C)1960 年代青年反共救國團,因中共文化大革命,發起中華文
化復興運動 (D)1990 年代青年受天安門事件的影響,發動野百合學運從事社會改革運動
)4.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
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
移民入臺開發過程的認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以下何時何地(註:地名為今地名
)? (A)明鄭時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義 (C)雍正時期的臺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5. 一份民間刊物針對臺灣當時的政治現況提出幾點呼籲,包括:政府應依據憲法行政、總統
不可擴權、總統不應連選連任;政府應保障基本人權,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要求政府應
當准許成立其他政黨;以及軍隊國家化。這份刊物最可能是 (A)1910 年代的《新青年》
(B)1920 年代的《臺灣青年》 (C)1920 年代的《臺灣民報》 (D)1950 年代的《自由中國》
)6. 據報導:被魯凱族部落大頭目世家視為傳家寶的青陶瓷,是十七世紀初荷蘭人用它裝棕櫚
油,運到臺灣後與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再運銷到日本。請問:荷蘭人是以棕櫚油交
換臺灣魯凱族的哪種物品?再運銷到日本哪個港口? (A)硫磺,橫濱 (B)蔗糖,神戶 (C)
鹿皮,長崎 (D)稻米,大阪
)7. 歷史老師要求書寫一篇關於「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的報告,同學們列出以下資料:
甲: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乙:新渡戶稻造,《糖業改良意見書》
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該報告一定要參考的資料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8. 附表是 1926 年時臺灣的一項統計數字,這個表最適當的主題為何?
(A)臺灣適齡兒童就學情況統計
(B)臺灣地區神道信
徒人口統計 (C)臺灣地區成年人口就業統計 (D)臺灣地區醫療照護保險統計
(
(
(
)9. 清領時期,內地人口大幅增加。當人口到了一定程度時,必須向外發展。臺灣是當時漢人
移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清政府原對閩粵地區移民臺灣抱著禁止的態度,但是大陸渡海來
臺的移民源源不斷,於是出現如下的政策與報告:(甲)政府公布:「臺地現在開闢後山,
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臺及私入番境各例禁,已一律開除,不復禁止。
」(乙)地方官報告:「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以北矣。」(丙)地方官報告:「流移開
墾之眾,漸過半線、大肚溪以北矣。」請問: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應是哪一組合?
(A)甲乙丙 (B)乙丙甲 (C)甲丙乙 (D)丙乙甲
)10. 監察御史來臺考察後,上奏建議:應在臺灣府以木為柵,保護官署,並在要衝處設置砲位
,加強防守,相關工程交由臺灣縣知縣辦理。朝廷批示:實屬妥當,同意辦理,並嘉獎相
關人員。這個事件的背景是 (A)鄭成功企圖攻打臺灣,荷蘭管理當局的計畫 (B)施琅攻下
臺灣之後,為加強臺灣防務的處置 (C)朱一貴事件平息以後,雍正皇帝的治臺措施 (D)日
軍借牡丹社事件攻臺後,福建巡撫的作為
)11. 附表是「連續五年移入臺灣在戶口單位登記的人口數」,這最可能是哪個年代的統計?
(單位:人)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7,915
(
(
(
26,922
34,339
98,580
第五年
(A)1660
(B) 1680
(C)1890
(D) 1940 年代
303,707
)12. 資料一:「文獻記載中國官方與臺灣住民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三國或隋代,臺灣與大陸有
著極其密切的歷史關係,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是祖國民族
大家庭的成員。」資料二:「在歷史時代,文獻記載中國官方與臺灣住民的接觸,最早的
可能可追溯到三國時代,或在隋代。假設文獻記載的島嶼的確指臺灣,這類的接觸也是偶
發的、不連續的,數百年難得發生一次,在本質上不是隸屬的關係。我們甚且可以說,正
由於有這類的記載,我們可以確定臺灣不是『自古即為中國領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這兩段文字? (A)資料一為歷史事實,資料二則是歷史解釋 (B)資料一為歷史解釋,資料
二則是歷史事實 (C)學者引用相同史料,可能獲得不同的結論 (D)兩者引用相同史料,結
論不同,當有一誤
)13. 一份西方的航海日記記載來臺貿易的情景,指出:海岸多沙丘,叢林散布。如能取得木材
,適於在港口南側築城,以便控制船舶出入。據漢人言,每年有日船二、三艘來此,向土
人購買鹿皮。也有中國船隻載來綢緞織物,與日人交易。這份日記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探勘蘇澳所寫 (B)十七世紀荷蘭人探勘安平時所寫 (C)十八世紀英國
人探勘淡水時所寫 (D)十九世紀法國人探勘基隆時所寫
)14. 據民國四十八年的一項調查,臺灣各地寺廟奉祀之主神,如附表。請問:甲地應該是下列
哪個地區?(A)臺北縣 (B)桃園縣 (C)新竹縣 (D)臺南縣
主神
媽祖
三山國王
王爺
觀音
甲地
54
0
127
25
高雄縣
37
7
56
55
屏東縣
36
25
52
31
臺中縣
37
8
45
18
地方
三、題組:每題 2 分、共 12 分
1.
臺灣曾於民國 38 年 5 月實施戒嚴。當時由警備總部公告的《戒嚴令》第二條規定:「自同
日起,除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口在本部監護之下,仍予開放,並規定省內海上交通航線
(辦法另行公布)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鎖,嚴禁出入。」第四條也列舉處以死刑的各項
「擾亂治安」行為,包括:造謠惑眾、聚眾暴動、擾亂金融、搶奪財物、鼓動學潮、破壞
交通通信、妨害公眾用水及電氣煤氣事業、持有槍彈或爆裂物等。該次戒嚴歷經 38 年,直
至民國 76 年始依總統令解除(附圖)。請問:
2.
(
)(1)若僅依照《戒嚴令》第二條規定,下列哪兩地的交通航線仍有機會從事貨物運輸
的往來? (A)蘇澳-安平 (B)新竹-廈門 (C)臺中-香港 (D)花蓮-東京
(
)(2)《戒嚴令》第二條規定最主要的目的應是: (A)禁止臺灣生產的米、糖外銷,以
免發生糧荒 (B)切斷臺灣與前殖民母國日本之間的政治聯繫 (C)管制大陸地區軍民撤離來
臺以穩定臺灣政情 (D)與美國共同協議以便執行圍堵共產主義政策
(
)(3)《戒嚴令》第四條的規定,因為下列哪項理由而「違反」法治國家應遵循的法律
原則? (A)國家禁止的行為與防止擾亂治安無關 (B)國家對於違反行為不分輕重均判死刑
(C)國家只限制部分違法行為而違反平等 (D)國家以法規範事後溯及既往處罰人民
(
)(4)附圖的解除《戒嚴令》公告,同時有 3 人署名,可用以佐證我國憲政體制的何種
特徵? (A)總統為三軍統帥且國防部為行政院各部會之首 (B)總統發布命令皆須行政院長
與國防部長之副署 (C)行政院長與國防部長皆須遵循總統的命令行事 (D)總統和行政院的
關係及運作含有內閣制的精神
照片甲是臺灣某地公廨改建的「太上龍頭忠義廟」;照片乙是該廟的內部。祭壇供桌上有
香爐、供花、長年燈和五個包裹紅色綢布的祀壺等,兩側還有稱為向缸的大水缸。請問:
(
)(1)「祭壇供桌上的祀壺和兩側的向缸」,和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客家移民崇
祀三山國王 (B)平埔族群信仰的阿立祖 (C)科舉考生祭拜文昌帝君 (D)沿海漁村供奉媽祖
娘娘
(
)(2)照片所示的祭祀場所,在下列哪個區域為數最多? (A)北部區域 (B)中部區域
(C)南部區域 (D)東部區域
四、混合題:選擇題每題 2 分,非選題依各題配分、共 10 分
1.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山林資源,拓殖其經濟利益,初期認為山林中的「蕃人」是
阻礙開發的「凶惡之徒」,不但不承認其傳統權益,甚至用武力征伐;後期又進行大規模
「集團移住」計畫,迫使各原住民部落離開其傳統生活空間,遷移到山腳地帶。部落間原
有的往來因此被切斷,重新配置的部落也無法和其他部落建立合作關係,以致內部社會關
係瓦解,達到總督府期待的可使原住民「舊來勢力關係中斷」。以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
群來說,集團移住的結果,不僅部落被撤離原居住地,且多數部落遭到分割,還有許多部
落被嵌入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造成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及布農族混居的情況。請問:
(
)(1)當今哪項原住民族議題,和臺灣總督府推動的原住民族集團移住計畫關係最密切
? (A)傳統領域的劃設 (B)傳統姓名的回復 (C)正名運動的展開 (D)族語復振的推展
(
)(2)題文所述總督府的支配控制及治理措施,有些仍影響至今,包括現行有關原住民
族權益的相關法制;但也有些已經因應國際人權觀念趨勢、多元文化發展而有所改變。下
列政策何者最能凸顯這樣的改變? (A)國家為國有林地所有權人,原住民得由政府機構許
可取用森林資源 (B)將原住民立法委員的選舉,分為「山地」與「平地」原住民選舉區
(C)設立原住民保留地以保障原住民生計,並限制將土地轉予非原住民 (D)設有部落會議的
原住民族部落,經核定後可取得公法人的主體地位
(3)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期待「可使原住民『舊來勢力關係中斷』」,就此來看,總督府推
行集團移住的主要目的為何?在表格中勾選一項,並說明理由。
(4 分,50 字內)
(4)請在作答區繪出一組「連接線」與「箭頭」來代表從移出地地點遷移到移入地地點,以
作為文中說明「集團移住造成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與布農族混居情況」的輔助地圖。
繪製集團移住示意圖示例
兩個圓點分別代表移出地與移入地
箭頭代表移出地遷移到移入地的方向
(本題 2 分)
五、非選題:共 18 分,請於最下方作答區作答。
1.
閱讀下列兩則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臺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來墊付中央政府的各種款項;並以法幣
作為發行準備,且以舊臺幣與法幣之間採取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中國大陸上的
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而輸入臺灣。
資料二:自 1945 年起至 1949 年止,舊臺幣的發行額增加了 367 倍;由於物價上漲過速,
臺幣供不應求。
(1)兩則資料共同反映什麼問題?(3 分)
(2)針對兩則資料所反映的嚴重問題,政府推行什麼政策因應?(3 分)
(3)除上述政策外,還有哪些因素緩和了惡化的情況?列舉一答案即可。(3 分)
2.
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每與諸將言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內地,嘆曰:『吾欲留此數莖(根)髮,累及桑梓人民
!且以數千里膏腴魚鹽之地、百萬億眾生靈,一旦委而棄之,將以為得計乎?徒殃民而已
!吾若不決志東征,苟徇(順從)諸將意,株守各島,豈不笑吾英雄為其束縛?今當馳令
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闢草萊,以相助耕種,養精蓄銳。俟有釁隙(等其發
生內變),整甲而西,恢復迎駕,未為晚也。』」
(1)文獻中的「吾」應是指誰?(3 分)
(2)文中提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內地」,主因為當時政府頒布了什麼命令所致?(3 分)
(3)「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對當時東土的發展有何意義?(3 分)
分
題號
作答
段
(1)
3
分
1.
共9分
(2)
3
分
(3)
3
分
(1)
3
分
2.
共9分
(2)
3
分
(3)
3
分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