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ok bro

历史问答题

advertisement
东亚史(单元 2~单元 3.1)年中考作答题范围(2023 年)
试说明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P52-P53)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源自东汉晚期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贫苦,
促成道教快速发展。早期道教是民间巫术和黄老思想混合物。魏晋以后,道教逐渐与老庄、
儒家和佛学思想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陆修静与陶弘景。
葛洪注重个人炼丹,著有《抱朴子》一书,倡导修炼成仙的方法,影响上层士大夫和统
治阶级的道教信仰。南北朝时期,道教获得官方的重视与支持,一度成北魏国教,在北方大
为盛行。
大抵来说,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是以服食丹药追求长生为主,而一般庶民所崇奉的道教,
则是道士作法祈福和用符箓驱鬼的道教。
说明隋唐时期的任官制度。
(P60)
隋朝在九品官人法废除后,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
成。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主要的考试科目有进士及明经科,其中进士科及第不易,深
受社会所重视。科举制度的优点是不论贫富贵贱、出身高低,都可以参加考试,机会均等,
考试方式公平、客观,因此容易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
为贤才开启参政机会,进一步使门第观念逐渐消融,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P67-P68)
两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天下大乱,儒学式微,人民为求精神寄托,信佛者逐
渐普及。两晋以来,因帝王的崇信和提倡,佛寺与僧尼数量大增,佛经译著与佛学理论进一
步发展。佛教高僧为宣扬佛法,将佛学与老庄合流,透过讲说、译经和撰述,将佛法与玄学
思想融通。此时期开始有僧侣西行取经,著名的有东晋的法显,他将印度佛经直译为汉文,
对佛学的研究与传播有重要的贡献。
说明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P68)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儒、道、佛三教调和的主张,称“三教合一”。唐朝时,统治者奉
行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及崇儒。佛学与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时的天台、华严、禅宗及净土宗都是具纯粹中国特色的宗派,其中讲求“顿悟”的禅
宗成为佛教的主流。
佛教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少西行求经者带回丰硕的佛学资料,也培养出中国人直译
佛典的能力,其中以玄奘的成就最大。
从魏晋到隋唐,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增加“因果”、“烦恼”等汉语词汇,
也改变中国的思想方式,丰富古代哲学思想内容,对古典文学、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与人们
的日常风俗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试述宋元时期的商业活动情况。(P87)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朝的商业活动日益兴盛。在北部,岁币外交为各国边境带
来了和平,彼此在边境地区设置由官方控制交易的定点市场——“榷场”,交易商品种类丰
富,数额巨大。
为应付兴盛的贸易活动,北宋发行具有信贷的纸币“交子”,朝廷设交子务管理;南宋
发行“会子”,可与铜钱同时使用,元朝的纸币“宝钞”成为主要的货币,配置一套严格的
管理系统。宋朝的商业城市人口达到百万,元大都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商
业繁荣。
试述平民化宗族组织的出现及其具体表征。(P90)
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宋朝以前,宗族组织局限在皇室
及贵族阶层,而且是为官的根据之一。宋朝以来,科举成为做官的途径,官职不再世代相承,
官僚士大夫意识到保障宗族昌盛的必要,以及宗族伦理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于是纷纷
宣扬源于儒家纲常伦纪的宗法宗族思想,致力于重建宗族组织或主持宗族活动。
宋朝时民间开始私修族谱,维系离散的宗族。宗族通过固定的礼仪来维系族亲,礼仪的
中心为家庙或祠堂,是议决宗族大事的重要场所。南宋朱熹《家礼》将原为贵族施行的家族
礼仪庶民化,广为后世宗族所效法。此外,宗族设置义田、族田或祭田赡养族人,这些族产
的用途在祭祀祖先、赈济贫困族人之外,还扩及兴办族学、补助族人科考应试费用等。由此,
建祠堂、修族谱与设族田,逐渐成为近世新型态宗族的具体表征。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