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魏瑜均

光的折射、干涉與繞射

advertisement
A.
薄透鏡的焦距量測
一、目的:學習測量薄透鏡焦距的方法與光學幾何成像原理
二、原理:
1. 光的成像:參考圖(a)。今有一物置於P處,經下圖路徑折射(一條穿過中心、一條平
行地面折射出去作圖),可得成像Q。
p:物距(實像為正,虛像為負)
q:像距(實像為正,虛像為負)
f:焦距(凸透鏡為正,凹透鏡為負)
1
1
1
成像公式:𝑝 + 𝑞 = 𝑓
(b)
1
2.
平行光束入射:如圖(b),此時𝑝 → ∞, 𝑝 = 0,𝑞 = 𝑓
3.
凹透鏡+凸透鏡:如圖(c),依幾何關係可得:
𝑓
𝑏
i.
𝑓1 : 𝑓2 = 𝑎: 𝑏, 𝑓2 = 𝑎 → 𝑓2 越大,b/a 截面積直徑比值越大
ii.
𝑓1 為凹透鏡焦距,𝑓2 是凸透鏡焦距,可以已知凸透鏡焦距計算未知凹透鏡焦距
1
(c)
4.
平面透鏡
入射光經反覆折射、反射,匯聚成截
面積更大的光。
三、儀器:綠光雷射、凸與凹透鏡、平板玻璃(壓克力)、直尺、光學台、光學支架、光屏。
四、步驟
1. 凸透鏡的焦距
i.
架設儀器如下:光線穿過平板→產生兩條較強光束→經凸透鏡匯聚→聚焦於光屏
ii.
改變光屏位置,直到找出匯聚成一點的位置,測量光屏至凸透鏡距離
iii.
重複步驟 2 多次,以平均 ± 平均標準差的方式球出凸透鏡焦距
2. 凹透鏡的焦距
i.
裝置放置如下:
ii.
B.
移動凹透鏡,直到從凸透鏡射出的是平行光束
iii.
重複步驟 2 多次,以平均 ± 平均標準差的方式球出凹透鏡焦距
壓克力的折射率
一、目的:測量壓克力材質的折射率
二、原理:
1. 折射率的用處:𝑣 = 𝑐⁄𝑛 ,c:光速,n:折射率,
→得知折射率即可求出光在介質中行進速率
2.
司乃耳折射定律:
𝑛1 sin 𝜃1 = 𝑛2 sin 𝜃2
n1 為介質 1 的折射率
n2 為介質 2 的折射率
sin 𝜃1
→
sin 𝜃2
=
𝑣1
𝑣2
=
𝑛2
𝑛1
3.
全反射:
i.
當光從折射率高(速度慢)的介質進入到折射率低(速度快)的介質時,若光的
入射角超過臨界角𝜃𝑐 ,則光會行全反射,如下圖:
ii.
公式描述:
𝑛1 sin 𝜃1 = 𝑛2 sin 90°
𝑛2 = 空氣折射率 = 1
2
√𝑑 2 + (𝑅 )
2
𝑛1 = 1⁄sin 𝜃 =
𝑅
1
2
三、儀器:綠光雷射(波長 532 nm)、手持式雷射測距儀、
8 cm x 8 cm x1 cm 單面透明之壓克力平板(另一面為非光滑霧面)、
雙面光滑透明的 8 cm x 8 cm x1 cm 壓克力平板、
3 cm x 3 cm x40 cm 具方形橫截面的長條型壓克力棒、光學台、光學支架。
四、實驗步驟
1. 單面透明之壓克力平板
將雷射光從平板上方垂直入射,透明板面面對雷射光源,霧面後方放置黑色底板
改變雷射光距離,紀錄雷射光進入壓克力板後所呈現現象
改變雷射光入射角度,紀錄雷射光進入壓克力板後所呈現現象
測量壓克力平板厚度 d 與觀察所得暗圈半徑 R,推算壓克力折射率
2. 雙面光滑透明之壓克力平板
i.
平板背面放置白色底板
ii.
紀錄雷射光進入壓克力板後所呈現現象
iii.
推算壓克力折射率
3. 長條型壓克力棒
i.
檢驗雷射測距儀準度:
i.
ii.
iii.
iv.
ii.
iii.
以一般尺與雷射測距儀分別測量測距儀到牆面的距離,並比較(五組數據)
測量光路上有無加入壓克力條後的結果各五次
推導折射率
C.
光的偏振
一、目的:觀察光的偏振現象
二、原理:
1. 偏振:指橫波能夠朝著不同方向振盪的性質。而光為電磁波,其偏振方向一般指的是
電場的偏振方向。理論上,只要是垂直於傳播方向,偏振皆可以存在,故從向量的觀
點來看,電場的偏振可為垂直傳播路徑的任何方向。
非偏振光:由許多不同方向的偏振光隨機組合而成,一般可見光源(如太陽、白熾
燈)皆為非偏振光。
3. 測量偏振光的方法:
i.
布魯斯特定律:當入射光是以這個特定角度𝜃𝐵 入射時,反射光就會是單一方向的
完全偏振光(線偏振光),此時反射光與折射光角度成垂直。
2.
ii.
此時折射率𝑛 = tan 𝜃𝐵 ,關係如上方右圖。
馬路斯定律:當非偏振入射光通過偏振片,它會被轉化成偏振光。
𝐸𝐼𝐼 = 𝐸 cos 𝜃 ,又光強度與電場強度的平方成正比
→ 光強度,即穿透強度與(cos θ)2 成正比
𝐼0 為入射光輻照度
𝐼為透射光輻照度
𝜃0 為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振軸夾角
𝜃1 為入射光偏振方向與偏振軸夾角
𝐼 = 𝐼0 (cos 𝜃𝑖 )2
𝜃𝑖 = 𝜃1 − 𝜃0
*三偏振片的情形:
三、儀器:波長 532 nm 的綠光雷射、光學台、光學支架、角度台、智慧型手機、偏振板三片、
10 mm 厚的玻璃或壓克力一片。
四、實驗步驟:
1. 找出偏光片之偏振軸:旋轉偏光片,並觀察反射光的光度變化。
*𝐼0 為當入射光電場方向與偏光軸平行時的光強度,即透過調整方位角可得最大能量。
故我們能藉由觀察出現最亮光點時的位置得知偏光軸方向。
2.
3.
下載測量光度的應用程式,固定一偏光片於手機環境光感測器前,然後再擺置另一偏
光片,旋轉並觀察光強度隨角度變化情形。
將兩片偏光片調整到偏振軸所呈光強度最弱時位置,在兩者之間加入第三片偏光片,
調整其角度,觀察光強度最強及最弱時,偏光片與偏光軸關係。
D.
4.
將儀器擺設如下,調整偏光片方向,使光為水平偏振。
5.
轉動角度調整台,改變入射光角度,觀察在光屏上反射光強度變化,最弱時即得布魯
斯特角。
6. 取下偏振片,驗證反射光的偏振方向是否為垂直。
單狹縫繞射
一、目的:觀察雷射光經過單狹縫的繞射現象。
二、原理:
1.
2.
惠更斯原理:波在傳遞的過程中,波前上任何一點皆可視為一個新的點波源。這些點
波源將會往波前進的方向產生新的波,而波動下一時刻的波形便是這些點波源波形疊
加合成的結果。
單狹縫繞射強度:
→繞射光強度𝐼(𝜃)在 θ = 0 時最大
→𝜃=
(2𝑚 + 1)𝜋⁄
2 時出現亮紋
→ 𝛼 = 𝜋𝑎𝑠𝑖𝑛𝜃⁄𝜆 = 𝑚𝜋
→ 𝜃 = sin−1(𝑚𝜆⁄𝑎 ) 時出現暗紋
→ 𝑎𝑠𝑖𝑛𝜃 = 𝑚𝜆,𝑚 = 1,2,3 ….
I(α)與 α 關係圖
3.
巴比涅原理:在點光源照射下,一個不透光物體產生的衍射圖樣和一個帶有與該物體
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孔的衍射屏產生的衍射圖樣完全相同。
三、器材:雷射,光學台,單狹縫片,單狹縫支架,長焦距與凸透鏡支架,平移台以及光度計
四、步驟:
1. 將儀器架設如下:使雷射光穿過狹縫,投影到光屏上。
2.
3.
4.
5.
調整單狹縫支架使雷射光在光屏上產生三到五點繞射圖案,繪圖並以手機紀錄。
調整單狹縫片,使雷射光通過不同單狹縫口。
測量狹縫寬度與狹縫至光屏距離,利用前面繞射圖形計算雷射光波長。
重複步驟 3 與步驟 4 三次
6.
剪下一根頭髮,擺設儀器如下:
7.
紀錄繞射圖形並以前面獲得之資訊計算頭髮直徑。
利用游標尺測量頭髮直徑,並比較上述結果。
E.
雙狹縫繞射
一、目的:觀察雙狹縫的繞射現象,學習推算雷射光波長。
二、原理:
狹縫寬度:b,狹縫間距 d,光程差𝑟1 − 𝑟2 = 𝑑𝑠𝑖𝑛𝜃
亮紋位置:𝑑𝑠𝑖𝑛𝜃 = 光程差 = 𝑚𝜆,𝑚 = 0,1,2,3 …
1
暗紋位置:𝑑𝑠𝑖𝑛𝜃 = 光程差 = (𝑚 + 2)𝜆,𝑚 = 0,1,2,3 …
當𝐷 ≫ 𝑦𝑚 → 𝑡𝑎𝑛𝜃 ≈
𝑦𝑚
𝐷
= 𝑠𝑖𝑛𝜃 → 𝑦𝑚 = 𝑚𝐷𝜆⁄𝑑 ,𝑦𝑚 指的是第 m 亮點到中間亮點的距離
三、儀器:綠光雷射、光學台、光學支架、雙狹縫片。
四、實驗步驟:
1. 器材擺設如下:
2.
3.
4.
調整雙狹縫片位置,依次使雷射光通過一、二組雙狹縫,並重複步驟 3~5
觀察光屏上繞射紋路,並繪圖紀錄,計算干涉暗紋間的距離。
觀察繞射條紋亮度變化情形,辨認單狹縫繞射與雙狹縫干涉各自造成的亮度變化。
5.
測量雙狹縫片到光屏距離,計算雷射光波長
F.
多狹縫繞射──光柵
一、目的:觀察多狹縫繞射的現象,並由其繞射紋推算雷射光的波長。
二、原理:光柵即一系列互相平行、寬度相同且等間距的狹縫。
任意兩亮點距離=∆y = 𝐷𝜆⁄𝑑
光柵密度 =
1 ∆𝑦
= ⁄𝐷𝜆
𝑑
主要亮紋位置:dsinθ = m𝜆,𝑚 = 0,1,2,3 …
八狹縫
三、儀器:綠光雷射、多狹縫光柵板、直尺、光學台、光學支架。
四、實驗步驟:
1.
2.
將雷射光水平射向一公尺遠的牆面(光屏)。
儀器安裝如下:
3.
4.
5.
調節光柵板位置,使雷射光通過第一種光柵
觀察光屏:記下繞射圖形並測量亮紋間距。
測量光柵板到光屏距離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