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fgjfa

外宣翻译研究综述(1997—2017) 宋平锋

advertisement
2018 年 9 月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5 卷第 5 期
Sep. 2018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5,No.5
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 1997—2017)
1,
2
1
宋平锋 ,孙吉娟
(1.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2.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99)
摘
要: 相对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却比较短暂,目前在国内仍然是一个相对新兴的
翻译研究领域。文章从外宣翻译研究的由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外宣翻译研究的特点、成就与不足和
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对二十年来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外宣翻译
研究发展和理论体系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外宣翻译研究; 综述; 特点; 展望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039( 2018) 05-0051-06
[2]
1. 引 言
关心对外宣传” 的文章唤起了广大学者和译者
对外宣翻译的关注和兴趣。 不过,此后的外宣翻
外宣翻译不仅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
素”,还是“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的大事 ”和“事
译却大多以“中译英”“中译外”“汉译外”“汉英
翻译”“外事汉英翻译”“中译英对外译品”“对外
[1]
关国家形象的战略性任务 ” 。 然而,与外宣翻
译的重要性相比,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却比较短
传播与翻译”“商业文字汉译英 ”等名称出现,名
称上的混乱对外宣翻译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暂,至今也不过二十多年,目前在国内仍然是一个
相对新兴的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拟对 1997 年以
2000 年,爱泼斯坦、林戊荪和沈苏儒共同在《中国
来国内外宣翻译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
和总结,并尝试对外宣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
展望,以期对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发展和理论体系
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外宣翻译研究的由来
翻译》上撰文,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并得到时任中央外宣办主任赵启正的回信批复 。
2004 年和 2005 年黄友义连续两年在《中国
此后,
[3]
翻译》上撰文,提出了“外宣三贴近 ”原则 ,呼吁
[4]
译界和学界关注外宣翻译质量
。 由此,外宣翻
译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
成果也越来越多。 笔者以“外宣翻译 ”为主题关
在我国,外宣翻译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
是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
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后发现,外宣翻译研究的
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如图 1) ,从 1997 年
开放的进程,对外宣传任务和对外交流机会的迅
速增加,为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进
的 1 篇发展到 2017 年的 282 篇。 国内研究外宣
翻译的专著也陆续出版,笔者以“外宣翻译 ”为关
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机会
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国家两大战略 ( 中国文化“走
键词在各大网上书店搜索,发现截止目前研究外
宣翻译的专著已有十多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出去”和“一带一路”) 提出之后,对外宣翻译的需
求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外宣翻译实践也越来越多。
衡孝军教授的《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
市外宣用语现状调查与规范 》(2011) 和张健教授
然而,相对于外宣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兴盛 ,外宣翻
译研究却相对滞后。上世纪 90 年代,段连成先生
的《外宣翻译导论》(2014) 。
在《中国翻译 》上的一篇“呼吁: 请译界同仁都来
对于外宣翻译研究的归属问题,
学界没有专门
的讨论,
但是从研究对象的重叠和部分学者的论述
收稿日期: 2018-05-17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中国时事新词、热词英译为例”
( 15YY23)
作者简介: 宋平锋( 1980—) ,男,湖北荆门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孙
吉娟( 1980—) ,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 51·
来看,
外宣翻译应该属于应用翻译领域的一个分
支。例如,
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
及对外宣传、
社会生活、
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
[6]
面面,
但不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 。由此可见,
译,
它“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
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
外宣翻译研究从无到有,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
[5]
的翻译” 。方梦之教授认为应用翻译范围较广,
它“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
图1
外宣翻译研究总体趋势
[18]
Relations / Intercultural Public Relations”
;李崇
3.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
成”。名正才能言顺,“外宣翻译 ”之名的确立对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外
宣翻译”这一术语最早见于李欣 2001 年发表的论
[7]
文 。在该论文中,虽然她把“外宣翻译 ”设为关
键词,但是并没有对这一术语进行具体的解释和
界定。然而,这却是外宣翻译研究的突破,外宣翻
译之名逐渐进入翻译研究的视野。 随后,该术语
或变体频频出现于之后的翻译研究论文中 ,如袁
[8]
[9]
[10]
[11]
晓宁 、周锰珍 、林继红 、徐敏慧 等分别
使用“外宣英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对外宣传
语英译”“对外宣传材料汉译英 ”等名称; 而黄友
[3],[4]
、陈敏[12]、陈小慰[13],[14]、黄慧[15] 等在论
义
文里直接使用了“外宣翻译”一词。
此外,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外宣翻译的“名 ”与
“实”进行了探讨。 徐建国针对外宣翻译研究存
在的 诸 多 困 惑,对 外 宣 翻 译 的“术 语”“译 名 ”
“定位”和“性质”四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为外宣翻
[16]
译研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胡兴 文 通 过 对 张 健 教 授 的 访 谈,对 外 宣 翻 译 的
“定义”“范围”“特点”“性质 ”和“不足和未来发
展”等作出了阐释,提出“外宣译者须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应深入研究中外受众思维差异,形成
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有
[17]
所作为 ” 。 对“外宣翻译 ”的译名也存在着诸
多分歧,对此有学者专门进行了厘清。 吕和发和
邹彦群从“外宣 ”的目的来考察,即“通过翻译实
现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认 为 应 该 将“外 宣 翻
译”直 接 译 为“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
· 52·
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
分支。
月和张健通过分析广义和狭义的“外宣 ”,并结合
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现存的“外宣翻译 ”的多种
英译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该术语的最佳译法应
[19]
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仇贤根
认为“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的译法更加简洁、通俗、大气,且易为他人所理解
[20]32
。
和接受
尽管学界对“外宣翻译 ”的译名还存在着诸
多争议,但是“外宣翻译 ”这个术语逐渐得到越来
越多专家和学者的接受和认同,外宣翻译的“名 ”
与“实”终于得以确定,外宣翻译研究呈现出快速
发展之势。
4. 外宣翻译研究的特点
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
[3]
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文翻译成外文 ” 。
外宣翻译的这种单向性导致很少有国外的学者专
门从事针对中国外宣工作与外宣翻译的研究 ,所
以外宣翻译研究主要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主 。纵
观目前国内的研究,外宣翻译研究呈现出以下四
个方面的特点。
4.1 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从
事外宣工作和外宣翻译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在长
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和总结了外宣翻译的经
验和感悟,例如: 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新闻翻译
中常见或常犯的错误、新闻译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对内与对外报道的区别、对外报道需要遵循的基
本原则等问题。此外,在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相关
科研机构工作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根据自己所从
事的外宣翻译工作及其研究心得,归纳和提炼出
富有成效的外宣翻译方法、原则和策略,如黄友义
[26]III
。 杨建新和轩慧芳运用巴赫金的
品的过程 ”
思想,探讨了外宣翻译中的“身份定位”“对话性 ”
先生提 出 了 外 宣 翻 译 应 遵 循“外 宣 三 贴 近 ”原
[3]
则 ; 袁晓宁教授提出了外宣翻译应“以目的语
[27]
和“积极接受 ”等问题 。 这类研究占目前外宣
翻译研究的大多数,表明外宣翻译研究从最初的
[8]
为依归 ”的翻译策略指导原则
; 何刚强教授以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文字材料翻译为例探讨单位
[21]
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策略问题 ; 王银泉教授就
对外传播新闻中的转名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说
[22]
明 。这些研究虽然对某些具体领域的外宣翻
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对整个外宣翻
译领域而言还是缺乏普适性和有效性的指导 。
4.2 外宣翻译的多视角研究
经验式或技巧性的总结进入到多视角的研究 ,极
大地扩展了外宣翻译研究的范围,具有较强的理
论创新。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过于追求新的理论
视角,或者采用的理论视角与外宣翻译关联度不
高,有牵强附会之嫌。
4.3 外宣翻译本体及外宣翻译理论体系建构
的研究
随着学界对外宣翻译研究的接受和认同,一
随着外宣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运
用目的论、语用学、建构主义、传播学、功能翻译理
些学者对外宣翻译本体和外宣翻译理论体系建构
进行了研究。张健教授多次对外宣翻译本体进行
论、修辞学、生态翻译学等多种学科和理论,对外
宣翻译开展多视角研究。 例如,周锰珍运用德国
了论述,特别是在《外宣翻译导论 》一书中,他全
功能派翻译目的理论,认为“对外宣传资料翻译
应该考虑译文语体、读者效应、译语文化等因素,
采用信息突出性、信息召唤性和信息简洁性的翻
[9]
译策略” 。 林继红提出“语用等效是对外宣传
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并同时探讨了
“翻译过程中具体的语用策略: 增添或浓缩语用
面阐释了全球化视阈下的我国对外宣传及其外宣
翻译的特点,系统梳理了外宣翻译的原理与应用
策略,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外宣翻译领
[28],[29]
。 朱义华在其博士论文《外
域的经典之作
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中建构了包括外宣翻
译研究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
[30]II
批评观在内的外宣翻译理论体系
。 这类研究
预设信息、遵循译语礼貌原则、语用功能‘仿拟 ’、
[10]
语用‘整合 ’、交际背景与表达的适度性等 ” 。
表明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学科意识逐渐增强 ,外
宣翻译研究进入到学科建构的阶段,这是外宣翻
胡洁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出发,认可话语对现
实的影响和建构能力,将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塑
译研究发展的必然阶段。 可以预测,今后此类的
研究会越来越多。
[23]6
造联系起来 ”
。 杨雪莲将传播学理论和外宣
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依据和研
究视 角,解 释 外 宣 翻 译 策 略 和 方 法 的 选 择 问
[24]I
题
。徐敏慧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研究外宣
翻译,提出“应充分考虑 ( 外宣) 文本的感染功能,
突出译文的宣传效果,并从宣传效果中的了解层
次、认同层次和诱动层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外
[11]
宣传文案的翻译原则和具体翻译策略 ” 。 陈小
慰借用当代西方修辞学家肯尼斯 · 伯克的“认
同”说,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建立‘认同 ’的必要
[13]
性、基础以及如何建立 ” 。 袁卓喜运用西方修
辞学的劝说理论“重新审视外宣翻译行为,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众因素和外宣译文象征力
4.4 从国家形象建构层面开展的研究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是沟
通我国与国际社会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质量的
好坏不仅关乎翻译的得失,更关乎国家形象塑造
的成败。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
外宣译者,都强调要从国家形象建构的层面来认
识外宣翻译、做好外宣翻译和研究外宣翻译。 胡
洁将外宣翻译的理论构建与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
联系起来,探讨中国的外宣翻译对于增强国家软
实力,提 升 国 家 形 象 所 发 挥 的 作 用 以 及 指 导 原
[23]6
;仇贤根从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提高国家
则
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视角系统地探讨外宣翻
译,并且提出改进策略,以便向世界展示一个“和
量,以及研究运用译文话语对外宣受众产生影响
[25]II
的策略” 。刘雅峰从“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视
[20]32
;
平”“发展”“合作”“和谐 ”的中国国家形象
卢小军从准确性与国家形象、可读性与国家形象、
角,探讨外宣翻译译者的翻译过程,即“以译者为
中心的‘适应 ’文化全球化等翻译生态环境与优
政治性与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探讨了外宣翻译与国
家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包括编译、语用等
化‘选择’翻译方法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 ’高译
效、平行文本比较分析、译释并举和语义结构起伏
· 53·
[31]II
; 吕和发等在
性等在内的五种外宣翻译策略
其专著《跨文化公关视域下的外宣与外宣翻译研
[38]
海霞的《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 》 和袁
[39]
卓喜的《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 。
究》中重点讨论了外宣与外宣翻译对国家形象的
构成与推广的意义。这类研究是当前我国外宣翻
(2) 外宣翻译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研究
译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国际交往的进一步
加深、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我国国家形象需求
的进一步加强,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结合
不仅是外宣翻译研究的必然途径,也将是今后外
宣翻译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呈现出丰富 、
多层次、多元化的研究特点,不仅包括微观 ( 如外
宣翻译技巧与策略 ) 和宏观 ( 如外宣翻译研究理
论体系构建、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 ) 研究,还
的关键词统计来看,外宣翻译领域从政治外宣扩
展到公示语、旅游外宣、企业外宣、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国特色词汇、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个领域; 外
宣翻译研究关注包括外宣文本、译者主体性、受
众、传播效果、文化、意识形态等翻译的各个要素。
外宣翻译研究群体范围也扩大了,包括政府官员
和专家 ( 以政府外宣机构 或 部 门 为 主 ) 、媒 体 记
者、译者、高校教师和学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等。
(3) 外宣翻译研究的层次得到了很大提高。
包括运用各种学科和理论对外宣翻译研究进行的
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不仅丰富
近 5 年来,有数十篇外宣翻译研究论文发表在包
括《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 》和《上海翻译 》等
了外宣翻译研究的内涵,而且拓展了外宣翻译研
究的范围,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和外宣翻译研究
外语或中文核心期刊上,外宣翻译研究得到了众
多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其中获得国家
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
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有 6 项①。 尤其值得一
提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及其指导的硕
5. 外宣翻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5.1 外宣翻译研究的成就
士、博士研究生以“外宣翻译 ”为研究对象,从各
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 截止 2017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二十年来我
国外宣翻译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
年底,已累计发文达 86 篇,其中包括 14 篇专门研
究外宣翻译的博士学位论文 ) ,已经成为我国外
下几个方面。
(1) 外宣翻译研究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
宣翻译研究领域内的一支重要力量 。
(4) 外宣翻译研究实现了多视角和跨学科研
为我国应用翻译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回顾我
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学
究。外宣翻译研究不仅借鉴了翻译学领域的理
论,还吸收了来自语言学、传播学、生态学、叙事
者最初的呼吁到“外宣翻译 ”术语的第一次使用,
从早期“外宣翻译 ”名称使用的混乱到外宣翻译
学、修辞学、后现代主义等诸多学科的思想,外宣
翻译研究的视野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和延伸 。
“名”与“实”的确定,从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到外
宣翻译多视角的研究,从外宣翻译理论体系的建
构到跨学科的研究,外宣翻译研究不仅经历了从
无到有的阶段,而且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发展。 二
十年来外宣翻译研究成果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
势,尤其是近五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每年的发文
量都在 200 篇以上; 外宣翻译研究专著的数量也
是逐年增长,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仅 2016 年和
2017 年就有 8 本专著相继问世,即:吕和发的《跨
[32]
文化公关视域下的外宣与外宣翻译研究 》 、卢
[33]
彩虹的《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曹志建
[34]
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法律外宣文本翻译 》 、卢
[35]
小军的《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许宏
[36]
的《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 》 、朱义华的《外
[37]
宣翻译的政治性剖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 、郑
· 54·
5.2 外宣翻译研究的不足
二十年来,尽管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1) 相对于翻译领域的其他分支来说,外宣
翻译研究力量仍然显得有点薄弱,外宣翻译研究
成果的总量仍然偏少。截止到 2017 年底,在中国
知网上,以“外宣翻译”为主题关键词搜索到的成
果总量为 1842 篇( 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
共计有 6 项与“外宣翻译”有关的研究获得
①自 2012 年起,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它们分别是:“基于语料库的军事外宣翻
2012) 、“西方传统劝说机制与外宣翻译的相融
译研究”( 韩子满,
2015) 、“基于汉俄句型对比的外宣翻译研究”
性研究”( 袁卓喜,
( 于鑫,
2015) 、“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研究”( 章彩云,2016) 、“传播学视阈下的藏族文化外宣翻 译研
究”( 黄信,2017)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西藏时政外宣翻 译研
2017) 。
究”( 于萍,
议论文) ,根据各大网上书店的不完全统计,研究
外宣翻译的专著仅有十多本。
(2) 外宣翻译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截
(3)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和“一带一路 ”战
略背景下,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
尤其是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外宣翻译作为我国
止 2017 年底,以“外宣翻译 ”为篇名关键词发表
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计 90 篇,其中
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要帮助世界
了解中国,让海外受众接受和认同一个真实的中
CSSCI 收录的仅有 16 篇。 相对于其他翻译类主
题而言,以“外宣翻译”为主题的研究获得省部级
国,进而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营造
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因此,未来将
及其以上基金资助的数量仍然偏少,尤其是国家
社科基金的资助,自 2012 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立
会有越来越多学者从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开展外宣
翻译研究。
项零的突破以来,截止 2017 年底总共只有 6 项,
平均每年只有 1 项。 此外,外宣翻译部分研究仍
参考文献:
然停留在表层上。具体表现为对翻译策略和技巧
等进行经验式的总结或归纳,这可以从这些研究
2000( 6) .
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
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得到验证,如: 翻译策略 ( 192
次) 、策略 ( 62 次 ) 、对 策 ( 40 次 ) 、翻 译 技 巧 ( 24
[J].中国翻译,
1990( 1) .
次) 。
(3) 对外宣翻译本体和外宣翻译研究理论体
系建构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根据笔者的统计,截
止目前只有张健教授和朱义华系统地开展过相关
研究,这对于有着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外宣翻译
研究是不正常的,同时也不利于今后外宣翻译研
究朝着更广阔、深入的方向发展。
6. 外宣翻译研究的展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取
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通过梳
理和总结上述的研究,笔者认为,外宣翻译研究的
未来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
(1) 外宣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和多视角研究将
继续发展。除了进一步借鉴传统翻译学领域内的
各种理论之外,来自语言学领域内的相关理论,包
[1]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
[2]段连 城. 呼 吁: 请 译 界 同 仁 都 来 关 心 对 外 宣 传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
2004( 6) .
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4]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
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
( 6) .
[5]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
[J].外国语言文学,
2013 ( 1) .
[6]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 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
2003( 6) .
国翻译,
[7]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
国际部《中 国 · 天 津》的 个 案 分 析[J]. 上 海 科 技 翻 译,
2001( 1) .
[8]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
2005( 1) .
[9]周锰珍.基于目的论的对外宣传资料翻译[J].广
2006( 6) .
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0]林继红. 对外宣传语英译的等效观及语用策略
[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括语料库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
学、社会语言学等,将继续被引入外宣翻译研究
2007( 3) .
汉译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中。例如,外宣翻译术语库的建设和基于语料库
的外宣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
2006( 8) .
学院学报,
(2) 外宣翻译与西方修辞学的结合将会进一
步加强。刘亚猛认为,“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
[40]
母体,而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实践。” 由此
看来,外宣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 ,
更是一种以西方听众或读者为对象的修辞劝说活
动。作为 针 对 西 方 受 众 的 修 辞 劝 说,外 宣 翻 译
“要求 的 是 一 种‘再 构 思’‘再 表 达 ’、一 种‘重
[41]19
。
构’,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
[11]徐敏慧,董华.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对外宣传材料
[12]陈敏.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南科技
[13]陈小慰.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
2007( 1) .
译,
[14]陈小慰.外宣翻译: 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
[J].东方翻译,
2011( 5) .
[15]黄慧,贾卉. 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外宣翻译———
从“做 可 爱 的 上 海 人”的 英 译 谈 起[J]. 上 海 翻 译,2007
( 4) .
[16]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研究 综 述[J].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9( 2) .
· 55·
[17]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
2013( 3) .
访谈录[J].中国外语,
[29]张健.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J].
2016( 6)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18]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 “外宣翻译”译
2014( 4) .
何? [J].上海翻译,
[30]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
2013.
上海外国语大学,
[19]李崇月,张健. 试谈 “外宣翻译 ”的翻译[J]. 江
2009( 5) .
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1]卢小军.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上
2013.
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仇贤根. 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
2010.
造和传播角度谈起[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1]何 刚 强. 简 谈 单 位 对 外 宣 传 材 料 英 译 之 策
略———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几篇文字材料为例[J]. 上
2007( 1) .
海翻译,
[32]吕和发,董庆文,仁林静. 跨文化公关视域下的
2016.
外宣与外宣翻译研究[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33]卢彩虹.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M].杭州:
2016.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34]曹志建.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法律外宣文本翻译
[22]王银泉. 对外传播新闻中的专名翻译技巧探析
[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35]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 北
[J].中国翻译,
2011( 2) .
[23]胡洁.构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 上
2016 .
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6]许宏.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M].北京: 时事
2010.
海外国语大学,
[24]杨雪莲. 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
《今日中国》的英译为个案[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出版社,
[37]朱义华. 外宣翻译的政治性剖析及其翻译策略
2017.
研究[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25]袁卓喜. 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巧[D].
2014.
上海外国语大学,
[38]郑海霞.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M]. 北
2017.
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6]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9]袁卓喜.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M].
2017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7]杨建新,轩慧芳.对话·交往———巴赫金思想对
外宣翻译的启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40]刘亚猛.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J].当代修
2014( 3) .
辞学,
[4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8( 2) .
[28]张健. 外宣翻译导论[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
2004.
2013.
社,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y ( 1997 - 2017)
SONG Pingfeng 1,2 ,SUN Jijuan 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9,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its importance,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has a short history,which has still been a comparatively new research area so far.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y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namely origin,
“name”and “nature”,characteristics,achievements,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 It's hop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udy; review; characteristic; prospect
( 责任编辑
· 56·
合
壹)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