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ws3.1415926535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advertisement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 our nal of T r anslator 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4 N o. 4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胡庚申
( 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 100084)
[ 摘要] 从“适应”、
“选择”
的视 角来探讨翻译理论问 题是对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 的尝试, 目前尚未 见有人从 这个视角系 统
探讨翻译理论的研究。本文借鉴其它临近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思路, 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 选择 ”
学说的 基本
原理和思想, 解释和描述了译文产生的翻译过 程, 探索了“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哲学理据。
[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译论; 哲理
[ 中图分类号] H 059
1
[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 文章编号] 1000-6141( 2004) 04-0001-05
的达尔文主义将证明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它物种行
“
适者生存”
( 亦称“
自然选择”
) 是达尔文生物进
为的主要关键。在人类行为研究中运用达尔文的学
化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859 年, 查尔斯·达
说已成为一个 十分明显 的发展方 向”( L opr eat o &
尔 文 发 表 了 他 的 《物 种 起 源 》( T he Origin of
Crippen, 1999: 85) 。
Sp ecies: T he Origin of Sp ecies by M eans of N atu-
人类学家图比( T oo by ) 和科斯米德( Cosmides)
ral S elect ion or t he Pr eservat ion of F avored Races
一本近代生物学最
in the S truggle f or lif e) 。这是“
( 1992: 54-55) 在 他们 关 于 《文 化 的 心 理 学 基 础》
( Psy chol 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的论文中强
具决定性的开山之作, 也是对人类整个意识形态领
调, 正是 由于一系 列的适 应才构 建了种 种的机 制
域产生深远影响的雄辩式巨著”( 叶笃庄等, 1998: 封
( mechanisms ) , 并由这些机制“调节人类 的行为”
;
页)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内容上来看大体上包含
“适应 即选 择的 积累 结 果”( L opreato & Cr ippen ,
1999: 92) 。
生 物变异( m ut at ion ) 、生存适应( adaptat ion ) 、物种
进化( evolut ion) 三个最基本的概念。
“
适应”
与“
选择”
是“
调节人类行为的基本机制”
哲学家 和符号学 家查 尔斯· 皮尔士 ( Charles
S. Peirce) 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 进化思想是他科
( L opr eat o & Crippen, 1999: 85) 。正是由于这个原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他说, “
知识的增长
因, 达尔文“
适应/ 选择”
学说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
是由于某些解释意义的做法具有‘
优性’
( g oodness)
而且在与翻译学研究相邻的其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
和‘
活性’( 1iveliness) ( 用达尔文的术语即: 适应、生
学等各领域里, 都有着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存) , 而其它的做法则无果”
( Gorl e, 1994: 230) 。
文化学家普金 森( H . Perkinson) 1995 年在其
专著《
事物如何优化—— 从说话、
写作、
印刷到文化
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 Jef Verschuren) 在
他的《作为语言适应理论的语用学》
( P rag matics as
转变》( H ow T hings Got Bett er : Sp eech , W rit ing ,
Pr inti ng , and Cultural Change ) 中指出, “文化转变
a T heory of L inguistic A dap t ation) 一书中指出, 语
言适应即指语言适应环境, 或者环境适应语言, 或者
也是达尔文主义的”
。他认为, 人类创造的文化总是
两者同时相互适应。恰当的、
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
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所有文化都是在对现有文
过程, 又是适应的结果。
言语交际实际上就是在不断
化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转变( P erkinson, 1995: xii) 。
地适应( Verschueren, 1987) 。
还 有学者认为“
文化改变是由文化演化而致”( cul -
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 例如
tural chang e is w rought by cult ural evo lut ion )
在意 识形 态 研究 方 面的 《达尔 文 与现 代 世界 观》
( Daw kins, 1976; Chest er man, 1997: 6) 。
( Darw in and the M oder n Worl d V iew ) ( Greene,
社会学家娄普里托( J. L opr eat o) 和克里潘( T .
1961) 、
社会学研究方面的 《
进化理 论: 通往未 来之
Crippen) 曾说过, 达尔文等人所做的工作, 是在自然
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桥梁”
。
“
被世人广泛理解
道》( Evolut ionary T heory : Pat hs into the Futur e)
( Po llard , 1984) ; 神学研究方面的《
进化世界的神创
[ 收稿日期] 2004-04-06
[ 作者简 介] 胡庚申( 1949- ) , 男, 清华大 学外语系国际交流语用学教授, 博士, 剑桥大学 英语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学人, 研究方 向: 翻译学, 国
际交流语用学, 英语语言教学。
·1 ·
论 》( T heology of Creation in an Evolutionary
W orl d ) ( Schm itz -Mo ormann & Salmon , 1997) 、哲学
界活动之间的这种关联和通融, 也就有了本文研究
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
适应/ 选择”学说基本思
研究方面的《创造进化论》
( 王珍丽等, 1989) 、
文化学
想来探讨翻译活动规律的前提。
研究方面的《文化进化导论》
( 吕斌, 1994) 、语言学研
究方 面 的 《从 进 化 视 角 看 语 言 中 的 语 言》( L an-
事实上, 人类行为与自然界内在联系和通融的
情形已早有论述, 如著名哲学家、
思想家和符号学家
guages w ithin L anguage : A n E volut ive Ap p roach )
( I van, 2001) 等。
查尔斯·桑德·皮尔士( Charles S . P eirce ) 就曾说
过: 人类思维的认知过程是“
自然化了的”
( nat ural-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沟通
和交流的桥梁和媒介。从学科的角度来讲, 探讨翻译
iz ed) , 可以适用于自然界的现象; “思维本身是一种
与 自 然 界 所 有活 动 形 式 具 有相 同 特 性 的 活 动”
活动基本规律的翻译理论研究应当属于人文社会科
与
( Gorl e, 1994: 48-49) 。人类学家凯斯( R . K eesing)
学的范畴, 上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可以看作是对本文借用“
适应/
指出: “
人类学家可以同时将人类视为生物机体和文
化产物, 是文化性和生物行为互动且互补的, 兼从生
选择”
学说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 参见第 4 节) 的
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来看人类, 因此可以对人类状况
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的 演化 提出广 泛的透 视”( 凯 斯, 2001; 张 恭启等,
2
翻译活动与生物界的关联
2001: 11) 。中国大陆哲学理论学者钱津认为, “
人类
本身是属于自然的”; “
每一个人都是与自然相通的,
我们知道, 翻译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与人类社会
以有限的方式与无限的 存在相通”( 钱津, 2001: 1,
的进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
自从操着不同语言的
206) 。另一位中国大陆理论语言学者钱冠连得出的
人类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 为克服语言的障碍而寻
求人类心灵沟通的努力就已经凭借翻译而实实在在
研究结论是: “
语言与人类生存方式是互相包含的”
,
“
人 类生 存方 式 与人 类 语言 是 全息 的”( 钱 冠连,
地存在着”
( 许钧、唐瑾, 2002: 2) 。
翻译活动存在的前
2002: 133) 。
中国台湾也有学者提出: “
就科学知识的
提, 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信
息的转换, 这种转换本身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人类
探索而言, 人和大自然其实是以相互对等的地位进
行互动, 都具有主动和被动的双重、
互补的特性”
(詹
创造文化依赖于符号活动。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
志禹等, 2002: 9) 。甚至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也
动物”
( R . 巴特语, 见王学文译, 1987, 15) 。
有类似的论述: 他曾经建议“
翻译理论可以分为具有
鉴于翻译是语言的转换, 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
分; 文化是人类交际活动的积淀, 而人类又是生物界
两重 性 的普 遍 性理 论 和 相对 性 理 论( univer salist
and r elat ivist t heories ) ( 1975: 235) 。更为概括地说,
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 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很有
这两种观念似乎与人类用来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做
意义的内在联系:
法是一致的”
( L ance & J acky , 1991: 34) 。
可以看出, 前面阐述的翻译活动与生物界之间
的互联关系, 以及上述不同学科的学者关于自然生
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互动、互补特征的描写, 对于
图 1 翻译活动与生物界之间的互联关系
本文运用达尔文“
自然选择”
、
“适者生存”
基本思想
解释翻译活动的研究来说, 可以说既是一种参照, 又
是一种支持。
图 1 表明, 作为人类行为的翻译活动, 与生物界
的活动, 不管是直接的、
还是间接的, 总体上是关联
3 “适应/ 选择”
学说对翻译活动的解释
的和通融的。既然翻译活动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一部
“
自然选择”
( 亦称“
适者生存”) 是达尔文生物进
分, 又和生物界的活动是关联的和通融的, 那么, 这
化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
适应/ 选择”
学说。这
种关联性和通融性就为适合于生物界的基本规律也
一学说的实质是: 任何生命体都具有适应自然环境
的能力, 生命体只有适应了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繁
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
尽管以上的简析和图标只是粗略地勾画了翻译
衍; 或者说, 任何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都是接受自然
活动与生物界之间的互联的关系, 然而, 这一点对本
的选择、
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生命体适应自然环境
文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原因是: 有了翻译活动和生物
的基本规律是: 汰弱留强、
适者生存。
这就是适应、生
· 2·
存的自然法则。
所谓“
自然选择”
, 简单地说, 就是生命体要“
适
f / ( HJ) ) 。而在译者选择的第二个阶段, 翻译生态环
境( HJ ) 仍是自变量, 译文( YW ) 则是因变量。由于译
应”
自然环境、
要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再简单一点,
文( YW) 是译者( YZ) 的函数( 即: YW= g( YZ ) ) , 所
以译文( YW ) 就是翻译生态 环境( HJ ) 的复合 函数
“
选择”就是能“
支配”
,“
适应”
就是受“
制约”
。
如果将“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 用到翻译中
去, 就是: 译者( 译品) 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要接受
( compound f unct ion, 即: YW = g [ f ( HJ) ] ) , 其中,
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根据这一基本原理, 我们便可
译者( YZ) 是中间变量( medium variable) 。但正如上
文所述, 由于在翻译过程第二阶段里的译者已经能
以对译者产生译文的翻译过程作出如下的解释。
译文的产生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
够体现和代表翻译生态环境, 因此, 在这个阶段里,
译者( YZ ) 成了自变量, 译文( YW ) 是因变量, YW 是
“
自然”选择译者和“
自然”
选择译文。这里所说的“
自
YZ 的函数( 即: YW= g ( YZ) ) 。这样解释的结果就
然”
指的是“
翻译生态环境”; 而“翻译生态环境”则指
的是原文、
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
交际、
是: 译者相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来说是因变量; 而相对
译文来说, 又成为了自变量。
文化、
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
这段解释的数学表达式为:
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
YZ
YW
HJ
“
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其主观、客观
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根据“
自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 在第一个“自然”
f
g
选择译者的阶段里, 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
角色定位是一种相对状态”
( 刘祖培, 2002: 196) 。事
实也正是如此。上述这种“
双重”
身份现象在译者身
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同时, 这个阶段也可以看
上的体现是充分的、普遍的。例如, 通常所说的译者
作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即译者适应。
进一步根据“
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在第二个
既 是原文的“
读者”
、又是译文的“作者”
; 译者既是
“奴仆”
、
又是“
主人”; 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
、又
“自然”
选择译文的阶段里, 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
是译文信息的“
发送者”等等, 以上种种说法都可以
说是译者这种“双重”
身份的不同表达形式。
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换句话说, 这个阶
段就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选择, 而
选择的结果就产生了译文。
究其原因, 这类现象应该不难解释。从根本上
在上述运用“自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
说, 当我们谈论“
自然选择”
的时候, 也不能忽视另外
一个事实: 即作为一种有理性的高级动物, 人类本身
的解释中, 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译者。
由于第一个
阶段的翻译生态环境是“选择译者”
, 因此这一阶段
也是自然界的成员,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自然
选择”
其实也已经包括了人类自己的选择。正可谓
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是不包括译者的。
但是, 在第二
“
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大自然中发生的事情, 属于大自
个阶段里, 由于译者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时的译者
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
泛指的“
译者”
( a tr ans-
然 的一部分”; “人的行为代表的是大自然”( 钱津,
2001: 1, 206) 。
而且, 自然界中, 虽然所有的生物都不
lato r ) , 而已经是一个“接受了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或 曰“
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的”
、特定的“
译
例外地需要适应自然环境, 但是, 人类与其它生物对
自然的适应又有区别: “动物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而
者”( t he t ranslat or ) , 因此, 这时的译者就不仅仅是
能够产生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般成员, 而是
人类是主动地改造自然”(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二零零
已经成了翻译生态环境的“
典型要件”, 可以说已经
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播出的《
科技博览》
) ; 是“
人类的
理性选择”
( 同上, 2001: 27) ——既是“
适应者”
、
又是
能够体现、
以至代表翻译生态环境来实施对译文的
选择。可以看出, 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
双重”
身
“
选择者”
或“改造者”—— 人类本身就有双重的、乃
至多重的身份, 更何况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呢。
份: 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另一方
“
理性选择”
、
“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独
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
具的行为特征, 这一点对本课题来说是有意义的。笔
者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
中心”
地位和“
主导”
作用
纵。
译者的这种“
双重”
身份, 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说
就 是: 在译 者 适应 的第 一 个阶 段, 翻 译生 态 环境
问题已专题探讨( 参见《中国翻译》
2004 年第 3 期) ,
因此对这一点此处不再细述。
( HJ) 是自变量( 或称“
独立”变量) , 译者( YZ) 是因变
由于生物体( 动物和植物) 都要适应自然生态环
量( 或称“依赖”变量) , YZ 是 HJ 的函数( 即: YZ =
境, 要接受“
自然选择”
; 而译者和译品也都要适应翻
·3 ·
译生态环境, 也都要接受翻译 生态环境的选择, 因
此, 就这一点来看, 两者 的确有相通的和类似的情
形。
这也表明, 运用适用于生物界的法则来解释包括
性”
的适应, 对译文的产生, 是一种“
适应性”
的选择,
而无论是适应、
还是选择, 皆是由译者做出的选择。
于是,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便在“自
翻译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是可行的。
但是, 笔者 同时也注意到了自然法则, 特别是
然选择”
原理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契合。
“
汰弱留强”
法则在生物界和翻译界之间又有一定的
4 结论
区别。
这就是: 自然界里的物种( 动物和植物) 适应自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述和分析可以看出, 本文
借用达尔文“适应/ 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来
然环境、
接受“
自然选择”
的“
淘汰”
是绝对的, 是生物
物种意义上的“
绝迹”、
“
消失”
、
“灭绝”, 例如恐龙的
灭绝、
南极狼的绝迹、
种子蕨的消失等等。
然而, 翻译
界里译者/ 译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接受翻译生态环
境选择的“
淘汰”
则是相对的, 是人类行为意义上的
“
失意”
、“
落选”
、“
舍去”
、
“取代”
、“
未中”
、“
失落”
等
等。这就是说, 翻译活动中译者/ 译品的所谓“
适”
或
“
不适”、
“
强”或“
弱”
, 都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同
时, 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文, 由于它们适应了不同
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对象, 因而又有可能共生共
存。这也是生物界和翻译界在“
适应”
、“
选择”
、“
淘
汰”
等方面的区别所在。
由以上阐述可以看到, 运用“自然选择”
的基本
原理来解释译者产生译文的翻译过程, 翻译就可以
视为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活动。同时, 对于翻译
过程来说, 只有译者和译文才需要接受翻译生态环
境的选择。
而翻译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译品是译者
价值的体现; 译者的“
生存”
质量或“生存”状态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生产的译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译者和译品之间存在着一种“
因果”
关系。也正是因
为这种关系, 使得译者和译品在“
自然选择”
、“
适者
生存”
的法则面前, 利害一致。
从这个视角来看, 我们
可以说, 译者和译品共同遵循着“
适者生存”的自然
法则。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看, 翻译就是译者
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
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
右的选择活动。这样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
方面, 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 出现在翻译转换
的各个层次。这种选择背后的机制和动机, 就正是
“
适者生存”
、“
汰弱留强”
。
应当指出的是, 从“
自然选择”
、
“适者生存”视角
来探讨翻译活动, 其重要性在于: 一方面, 它不仅为
“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的翻译观提供了哲学依据和理
论基石; 更为重要的, 运用“自然选择”
的基本原理在
解 释 译者的适 应与选择 时, 形似 “
外部 环境”决定
—— 译者须适应环境; 实则“
内部因素”决定——译
者的自我选择。
译者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选择
· 4·
对翻译研究进行探索是可行的。
一方面, 由于翻译活
动与生物界之间是通融的、
相互关联的, 而生物界遵
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因此这就为“
适应/ 选
择”
学说适用于解释翻译活动提供一种可能。另一方
面, “
自然选择”
基本原理也能够自圆其说地解释译
者产生译文的翻译过程。再者, 不仅“
适应/ 选择”学
说广泛应用于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
研究, 就是在翻译界, “
适应”
和“
选择”
的客观现象也
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综合以上各点可以表明, 借用达尔文的“适应/
选择”
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作为探索翻译理
论的指导, 这样做能够为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提
供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 运用“
适应/ 选择”学
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从适应和选择的视角来解释
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也是可行的。
朱纯深在论述翻译理论的“
特色”
时曾指出: “一
个理论, 强调其个性和独创性, 证明其结构有个可依
托的基本体系, 是该理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 2001: 8) 。袁莉在构想翻译主体研究时也认为: “这
是一个多少带有哲学和思辨意味的选题, 必须借助
于某一足够成熟、且自身极富渗透力的理论体系来
加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2002: 402) 。
这些学者的论
述表明, 寻求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石,
对于翻译理论建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专题的研究, 并试图
构建 译者 为中 心 的“翻 译适 应 选择 论”( 胡 庚申,
2001: 3; 2002: 98; 2003: 283-291; 2004: 9-15) 。现将
笔者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
适应/ 选择”学说
发展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本体作如下的表述:
本论基本理念: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最佳翻译是
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
计结果; 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对于译文, 适者
生存、
生效。本论对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
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论的译评标准: 多维转换
程度、
读者反馈、
译者素质; 最佳翻译是“
整合适应选
择度”
最高的翻译。
林 出版有限公司, 2000.
参考文献:
[ 1]
巴
特. 董学文, 王
葵译. 符号学美学[ M ] . 沈阳: 辽
[ 14]
of I deas in T ranslation T heory . A mster dam and
宁人民出版社, 1987.
[ 2]
[ 4]
[ 5]
[ 15]
亚州翻译家论坛宣读, 香港, 2001.
D ent & Sons L td . 197.
Hu , G engshen . T r anslation as A daptat ion and Se-
胡庚申. 译 论 的 繁 荣、困 惑 与 探 索 [ J ] . 翻 译 季 刊,
[ 16]
2002, ( 3) : 80-104.
lect ion. Per sp ectiv es: S tud ies in T r anslatology , vo l.
胡庚申. 从译 者“
主 体”到译者 “
中心 ”
[ J ] . 中国 翻译,
11, No . 4, 283-291, 2003.
[ 17]
凯
[ 8]
钱
[ 18]
瑾. 翻译: 崇高的 事业( 代前言 ) , 巴别 塔
[ 19]
Crisis in Sociology :
P erkinson, H. J. H ow T hing s Got Better : Sp eech,
文丛[ M ]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W riting, Pr inting, and Cultur al Change. W est po rt /
严 复译著, 冯君豪注 解. 天 演论: 物 竞天择 适者生 存
Co nnecticut / Lo ndo n : Ber g in & G arv ey, 1995.
袁
[ 20]
莉.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 载 张柏然、
许
钧
Co rl e, L . Semiotics and the Pr oblem of T ranslation:
w ith Sp ecial Ref er ence to the Semiotics of Charles S .
Amster dam/ A tlanta: Edit ions Ro do pi B.
( 主编) : 面 向二十一世纪的译 学研究[ M ] . 北京: 商务
P eir ce.
印书馆, 2002: 397-409.
V . , 1994.
詹志禹. 建 构论: 理论基 础与教 育应 用[ M ] . 台 北: 正
[ 21]
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2.
[ 13]
L o pr eato , J. & T . Cr ippen.
T ransactio n Publisher s, 1999.
钧, 唐
[ M ]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 12]
Red ef ining T ranslation :
Lo ndo n / N ew Y or k :
T he Need fo r Da rw in . N ew Brunswick / L ondo n :
津. 生存 的 选择 [ M ] . 北京: 中 国社 会 科学 出 版
社, 2001.
[ 11]
Jacky .
R outledg e, 1991.
钱冠连. 语言全息论[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许
L ance, H . & M .
T he V ariatio nal A ppro ach .
斯. 张 恭启, 于嘉云 译. 人 类学 绪论[ M ] 台 北: 巨
[ 7]
[ 10]
I nt ro duced by
L . M at thews & F . R. S. Harr iso n. L o ndon: M . M .
流图书有限公司, 2001.
[ 9]
D arw in, C. T he Or igin of Sp ecies .
胡庚 申. 翻译 适应选 择论 初探[ C ] . 国际 译联 第三 届
2004, ( 3) : 9-15.
[ 6]
P hiladelphia: Benjamins , 1997.
达尔文. 叶笃庄, 周建人, 方 宗熙译. 物 种起源[ M ] . 台
北: 商务 印书馆, 1988.
[ 3]
Chester man, A . M emes of T r anslation: T he Sp r ead
V er schueren, J. Pr ag matics as a T heor y of L inguistic A dap tation. IP rA Wo r king Do cument 1, 1987.
朱纯深. 翻 译探微: 语言 ·文本 ·诗 学[ M ] . 台 北: 书
Theoretical Props of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 on and Sel ecti on
HU Geng -sheng
( D ept . of F or eig n Lang nages , T singhua U niv ersit y, Beijing 100084, China )
[ Abstract] In lig ht of the studies o n Dar winian ev olutio nar y idea o f natur al selection car ried out in ma ny r ela ted area s, the author in t his paper ex po unds the theo retica l pr ops of a theo ry of T r anslation as A dapta tio n and Selectio n. T he pr oduct ion of
tex ts is also inter pr eted and descr ibed fr o m the new perspectiv e.
[ Key words] adaptatio n; selection; t ransla tio n t heo ry ; t heo ret ical pr op
“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成立
9 月 16 日, “上海市公 共场所中文 名称英译 专家委员会”在上 海国际会议 中心成立, 这是国 内首个 这类性 质的专 家委员
会。这个委员会由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
汉英翻译学、法学、
社会 学专家共 26 人组成, 其中包括外藉人士 4 名。
委员会主要有四 大职能: 制定 规则、
审核 名称、
协调处 理分歧以及为社会 提供相关的咨询服 务。目前, 第一 次全体委员会
议已经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
规则》确定了中文英译的普遍原则: 专名音译和通名意译 。比
如, 静安宾馆译为“
Jing'an Hotel”, 前一个词属于专有名词所以音译 , 后一个词属于通用名词所以意译。当 然, 普遍规则之外也
有例外, 比如, “长城饭店”
中的“长城”
是专有名词, 但是特定的专有名词, 因此 还是译为“
Gr eat W all ”。
普遍适用的规则制订 后, 接下来 要做的就是确定分领 域( 行业 ) 的英译规 范, 这需要 花更多的时间, 因为情况更具体、更复
杂。“分领域”
包括上 海的路名、
旅 游景点标志、市政公用服务设 施( 如电话 亭、
厕所、停车库等) 、
党政 机关和社会团体的 名称、
文化体育场所以及流动性 较大的大型国际会 展、
公益广告 上出现的中文英译。而 在以上类别之中, 又以路名翻 译的情况最复
杂、难度最大。据 了解, 专家委员会成员在对各类英译进行审议时, 将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各抒己见、
充分讨论, 要有 2/ 3
以上的专家认可才能通过。
·5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