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Oscar Ou

聲聲慢秋情

advertisement
滙基書院(東九龍)
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年度 第二學段
中四級中國語文科
單元三 寫我深情:描寫與抒情(二)
閱讀工作紙(一)
II. 李清照《聲聲慢‧秋情》
姓名:________________(
)
班別:__________
(一) 作者簡介
資料一:生平
李清照(1084~1151)
,號易安居士,齊州 章丘(今山東 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
為「詞家三李」
(李白、李煜、李清照)之一。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李清照從小在
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中長大,加上天資聰穎,年少已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十八歲時嫁給
金石考據家趙明誠。夫婦二人都愛好辭章,共同研究金石學,生活安穩美滿。
宋欽宗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宋室南渡,次年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北宋亡
國後,李清照隨夫南下避難。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從此在江 浙一帶過
着流離漂泊的生活。
李清照的詞作可以宋室南渡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作品因生活美滿,多寫閨情,風格清
新明麗;後期作品因經歷國破家亡,多寫個人不幸及辭別鄉土的哀愁,境界開闊,詞風較
為淒苦悲涼。李清照擅長白描,用字精煉,真切感人。後人編有《漱玉詞》傳世。
資料二:風格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婉約」,意指委婉含蓄。婉約派的詞作,內容多以兒女
情愛、閨情綺怨、傷春悲秋等為題材,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和諧婉轉,語言圓潤清麗。
李清照的詞作前後期風格迥異,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及《如夢令.昨夜雨
疏風驟》是她的前期作品,寫的是少女時期的生活,詞的語言明淨、調子輕快,表達了詞
人愉快開朗的心情和閒情逸致。本詞是李清照的後期作品,寫的是她在國破家亡、夫死後
的苦難生活,作品深沉凝重、哀婉淒苦。若把李清照的前後期作品對照閱讀,便能領略詞
人在人生際遇及寫作風格上的重大逆轉,對其作品亦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資料三:詞作例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前期作品):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武陵春‧春晚》(後期作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二)《聲聲慢‧秋情》寫作背景
「聲聲慢」,詞牌名,亦稱《勝勝慢》,雙調,分上、下兩片。歷來作者多用平韻填詞,
但李清照此詞卻用仄韻,為後世所傳誦。李清照的詞作善用口語,本詞即為佳例。
本詞是李清照的後期作品,作於南渡以後,具體寫作時間待考。學者多認為是她晚年的
作品,也有人認為是中年所作。
自丈夫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江蘇 南京)到浙東,飽嘗顛
沛流離之苦,境況極為淒涼。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寫
下了這首《聲聲慢》。
本詞寫李清照秋日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通過描寫所見、所聞、所感,着意渲染愁情,
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三)《聲聲慢‧秋情》內容初探
上片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若有所失地到處尋找甚麼,
眼前卻是一片冷清,
悽悽 慘慘戚戚。
乍煖 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籠罩著)悽涼、慘淡和悲戚。
在這忽暖、忽冷的時候,
最難去休養調理。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喝下)幾杯清淡的酒,
怎能抵擋晚上的急風!
天上有一行雁兒飛過,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又叫我傷心起來,
(那些雁兒)原來是舊日的老相識。
下片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地上到處都堆積着黃色的菊花,
(菊花)凋謝枯萎了,
如今有誰 堪 摘?
守著窗兒,
如今還有甚麼(可指黃花/人) 能夠 採摘呢?
我守在窗邊,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 更兼細雨,
孤孤單單的怎樣才能熬到天黑呢!
(窗外的)梧桐樹,加上下着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箇愁字了得!
到了黃昏還滴滴答答地下個不停, 這光景,
豈是一個「愁」字就能概括得了!
(四)《聲聲慢‧秋情》篇章提問
1. 試根據《聲聲慢》的體制,把答案填寫在橫線上,或圈出正確答案。
(1) 詞牌:
聲聲慢
(2) 詞題:
秋情
(3) 種類:長調╱中調╱小令
(4) 句式:
短至三字,長至七字
(5) 韻腳:「覓」、「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得」
2.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技巧?
疊字
3. 作者描寫了秋日怎樣的天氣?
作者描寫了秋日變化不定,驟暖驟寒的天氣。
4. 作者如何抵禦晚風?她的方法有效嗎?
作者以飲酒來抵禦晚上的急風,但她的方法沒有效果,抵擋不住晚風。
5. 為甚麼作者看見北雁南飛的景象會感到傷心?
因為雁從北方來,令作者聯想到自己生於北方,如今自己卻流落南方,無法重返故土的身
世遭遇,所以一看到北雁南飛,就勾起對故國的懷念和國破家亡之悲。
6. 作者觀察到庭院外的甚麼景象?
作者觀察到庭院外有菊花凋零、堆積滿地的景象。
7. 黃昏時分,作者聽到甚麼聲音?
作者聽到細雨灑落在梧桐葉上滴滴答答的聲音。
8. 整首詞表達了哪些傷痛之情?
①
亡國之痛
②
孀居之悲
③
心事無人能訴之悲
④
思念故國之情
A
B
C
D
①②
②④
①②④
②③④
A
○
B
○
C
●
D
○
(五)《聲聲慢‧秋情》進階思考
1. 《聲聲慢‧秋情》的詞題是「秋情」,試說明作者如何通過氣候、風、雁、黃花四種事物
渲染秋意以抒發感情。
氣候:寫天氣乍暖還寒,以其忽冷忽熱暗示心情起伏不定,愁思滿懷
風:以晚上急勁的秋風帶有寒意,藉此抒發心中的淒涼感受
雁:以見到天上雁兒南飛,帶出作者流落江南之悲,勾起傷心之情
黃花:寫庭院滿地黃花堆積,藉滿地的黃花自傷年華老去、容顏憔悴而無人顧惜。
2. 《聲聲慢‧秋情》下片句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當中運用了哪兩種感
官的感覺來描寫黃昏景象?分別達到怎樣的抒情效果?
運用了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來描寫黃昏景象。前者描寫黃昏時候下着細雨,窗外一片幽暗朦
朧,正好襯托詞人的滿懷愁思。後者描寫細雨打在梧桐葉上,人能清楚聽到點點滴滴的聲響,
可見環境冷清幽靜,也因此突顯作者的孤獨感受,而這樣的聲音在夜長人靜之時讓人更添愁
苦。_
3. 詞評家對《聲聲慢‧秋情》上片起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十四字大多
讚譽有加,你是否同意?試從修辭及內容上加以分析。
同意。從修辭上看,
《聲聲慢‧秋情》起首連用七組疊字,卻渾然天成,毫無牽強違和的感覺,
可謂前所未見,絕無僅有。從內容上看,起首十四字乃由事入情,並且情感層層推進,十分
細膩。作者先是「尋尋覓覓」
,希望找回過去失落了的東西,卻遍尋不獲,於是頓感「冷冷清
清」
。冷清既是客觀描述,亦是主觀感受,並由「冷清」而生出「悽悽慘慘戚戚」的感覺。至
於「悽悽慘慘戚戚」亦有程度之分,由悽然而到悲慘,由悲慘而及哀戚,情感越趨強烈深切、
心境越趨絕望枯寂,讀者讀之也就更能體會詞人的感受了!本詞連用七組疊字已屬驚人,而
竟能同時表達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歷來詞評家對其推崇備至,也就不難理解了!
(六)《聲聲慢‧秋情》延伸閱讀
《聲聲慢‧秋情》全文分析 - 節錄自〈積學與涵泳〉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後期最受人稱道的作品。表現的是晚年無可排遣的悲愁
和孤寂,被後代學者評為「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並工,閨情絕調」
(清代
彭孫遹《金粟詞話》)。尤其是這首詞的上片起首三句連用七組疊字,歷來受到評論家
激賞。這七組疊字包含着情感的豐富層次:
「尋尋覓覓」寫若有所失的空虛落寞之情,
正如沈祖棻先生所說:事實上,主人公遺失了的一切是尋也尋不回來的,這種尋覓,
把她由於北宋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寞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時
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顯示出來了。緊接的「冷冷清清」四個 字寫尋覓
無着的徹骨清冷,而難耐的孤冷寂寞在詞人心中反復地迴旋強化,終於轉為「悽悽慘
慘戚戚」
。這三組疊字利用音調的三次轉折直白地傳達出情感從失落轉為悽戚、再由悽
戚轉為悲痛的過程。七組疊字運用了大量舌齒音和齊微韻,由外而內,由弱到強,由
聲及心,沈痛無比。確實是「千古創格」、「絕世奇文」。
滿懷愁苦的日子本來就難以打發,更何況「乍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
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人在孤苦寂寞之中,對天氣的變化總是十分敏感的,更
何況在這深秋黃昏急風送寒之際。
「乍煖還寒時候」如指季節,一般應在春天。但此詞
明言秋季,所以有學者認為應指一天之內氣溫乍煖乍寒的變化,這也能講通。淡酒不
敵晚來風急,固然是難以禦寒之意,但真正不敵的還是內心的淒寒。這正是婉約詞的
含蓄表達方式。
正在傷心之際,卻看到一行征雁飛過長空,
「卻是舊時相識」也很耐人尋味:首先,
在李清照早年的詞中也常寫到大雁,如《一剪梅》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
西樓。」但那時大雁是給她帶來丈夫消息的信使;而如今這群似曾相識的大雁又飛來
了,但那曾經託牠們捎信的人已經不在了。其次,當年李清照見到這些大雁時還生活
在北方,現在中原淪陷,詞人流落南方,無法重返故土,見到這 些從北方南下的大雁
難免再度勾起起故國之思。再次,這些大雁是詞人在「所遇無故物」的孤寂生活中所
看到的唯一舊相識了,但是它們無知無識,一掠而過,徒然讓人更加傷心、惆悵。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愁情,全用口語。「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句,一般理解
為寫菊花的凋謝枯萎:凋殘的花瓣堆積滿地,已經無法摘取來簪髮或者把玩了。但也
有學者指出菊花枯萎時花瓣不落,因此「堆積」不是指凋落的花瓣,而是指菊花開得
正盛。菊花品種很多,確有一些黃菊在盛開時非常繁密,像是堆在地上一樣,以「滿
地堆積」一詞形容極為貼切。所以也有人認為「如今有誰堪 摘」是指現在沒有人可以
和她一起來摘取黃花共同賞玩了,這是表達對死去的丈夫的懷念,亦可通。「憔悴損」
三字既可指花的由盛轉衰,也可以指人的憔悴。這時的李清照已經人到中年(甚至是
老年)
,飽經離亂,身心疲憊,豈不正像那憔悴傷損的黃花?如果聯繫她前期所作《醉
花陰》中的名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來看,她早就曾將自己與黃
花進行比照,不過當年的「人比黃花瘦」只是閨中少婦甜蜜的相思致人消瘦,而如今
卻真的是人與黃花一樣憔悴了。
面對那令人傷心的秋景,詞人希望黑夜儘快來臨。但是,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
黑」?獨自守着寒窗,時間難捱。好不容易熬到黃昏,卻又有令人煩惱的「梧桐更兼
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細雨打在闊大的梧桐葉上,在寂靜的夜晚,那音響聲聲入
耳,更讓人無從逃避。這三句也是李清照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再一次使用疊
詞之外,更重要的是「梧桐更兼細雨」這一意象的組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梧桐細
雨不是李清照的發明,唐代詩詞中就已經屢見不鮮,最著名的如白居易《長恨歌》中
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溫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樹,三更雨,
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到宋代則又有晏殊《踏莎行》中的「高
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以及歐陽修《一落索》中的「窗在梧桐葉底,更黃
昏細雨」等;李清照利用了同一個意象組合方式,改變其句式,置於具體的語境中,
便產生了不同的強烈效果,令人想到這從黃昏就開始滴滴瀝瀝的雨聲一定會給詞人帶
來一個無眠的長夜。而這聽雨的滋味,正如後來元代的白樸在《梧桐雨》雜劇中所說:
是「驚魂破夢,助恨添愁,徹夜連宵」,人的心都被這雨聲一點點地滴碎了。也正因為
如此,李清照到最後才說:
「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這種種情景所帶給人的況味,
豈是一個「愁」字所能涵括得了的!在前面連用三個問句一層緊逼 一層地訴說無法排
解的淒寂之後,這一問是從難以抑制的一腔愁情中迸出的最後一聲哀歎。所以後代評
論家盛讚「後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清代陳廷焯《雲韶集》)。
通觀全詞,句句寫愁,由愁及景。從頭至尾幾乎全是直白的訴說,所有景致都在
愁人的怨艾和反問中見出,卻依然含蓄婉轉,曲折盡致;更兼語言淺易,多用口語,
又全押入聲險韻,使節奏較慢的長調,讀來十分急促,因而聲情並茂,極盡低迴抑塞
之情態。李清照長於白描和直抒胸臆的技巧也在這首詞裏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