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周宏宇

0513華語文教學-洪嘉馡

advertisement
補充資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洪嘉馡
2016年5月13日
主要用書
• 華語文教學導論
–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 賴明德
– 2012 (初版四刷)、三民書局
• 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
–
–
–
–
Teaching by Principle
作者: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
譯者: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
2003、東華書局
• 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
– 葉德明. 1999. 師大書苑
• 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
– 蔡雅薰. 2009. 正中書局.
• 華語教材教法
– 賈益民. 2012. 暨南大學出版社
對外華語文教學研究叢書
• 編選主題涵蓋華語研究和
實務教學
• 主要議題:華語語音教學、
教材分級考量、華語評量
• 整合各層面:華語文的教
與學、兒童華語教學、漢
語閱讀的心理與教學
臺師大第16期華語師資證照培訓班
2016/05/13
華語文教學導論
• 三民書局
臺師大第16期華語師資證照培訓班
2016/05/13
原則導向教學法
• 東華書局
• 中文版
參考用書
• 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
– 葉德明. 1999. 師大書苑
• 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
– 蔡雅薰. 2009. 正中書局.
• 華語教材教法
– 賈益民. 2012. 暨南大學出版社.
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
• 作者:葉德明
• 出版社:師大書苑
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
• 作者:蔡雅薰
• 出版社:正中書局
華語教材教法
• 作者:賈益民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語言教學法的歷史回顧
2016年5月13日
語言教學法
• 教學觀(approach)
– 有關語言教學本質的理論
– 對語言學習的假設、信念、理論
• 教學法(method)→方法學(methodology)
– 選擇某一種教學觀之後所發展出來有系統的教
學方案
• 教學技巧(technique)
– 在課堂上所使用的某些特定活動
課程(Curriculum/Syllabus)
• 為了執行某種語言課程所做的設計
• 因應不同學習者需求
• 量身定做的目標、流程、教材
教學法
• 為達到某種語言目標而設計的教學活動
• 主要考量
– 老師、學生的角色與行為
– 語言與學科的課程目標、流程、教材
• 因不同的教學情境、不同的學生
– 有不同的應用
教學法之要素及次要素
連續教學法(The Series Method)
• 由Gouin所提出
• 直接以標的語言進行教學
– 沒有翻譯
• 透過一系列概念上彼此連貫的句子
– 幫助學習者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
– 沒有講解文法規則
認知學習法(Cognitive Code Learning )
可以在潛意識中習得有系統的規則
注入更多演繹式的學習
結合聽說教學法、文法翻譯法的教學技巧
將規則運用到第二外語學習中
對抗聽說教學法過度強調行為制約的學習
模式
• 缺點:過度強調規則、詞類變化、複雜句
型、例外狀況
•
•
•
•
•
教學法:應用於華語文教學
授課教師:洪 嘉 馡
臺灣師範大學 應用華語文學系
2016年5月13日
什麼是有效教學
•
•
•
•
•
•
•
•
誰來教(Who)
教誰(Whom)
在何處教(Where)
教什麼(What)
教哪些(Which)
何時教(When)
如何教(How)
為何教(Why)
教材配合教法
•
•
•
•
母語習得過程→語言發展的順序
各階段所具有的特點
第二語言習得與第一語言的差異
配合心理語言學的基礎
– 如:文字的認知
• 按時間、地點、學生背景、學習目標而調整
• 社會禮俗、宗教信仰、思想方式、社會語言
• 中華語文
– 語音、詞彙、語法、語用、漢字、典故制度
華語文教學法
•
•
•
•
•
•
直接教學法
自然教學法
啟示頓悟法
溝通交際式教學法
默示教學法
整體行動反應法
•
•
•
•
•
•
文法翻譯教學法
視聽教學法
團體(語言)學習法
華語文教學法
對談式日記寫作法
情境語言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 口語溝通交際人才需求
• 因文法翻譯法無法有效協助學生做口語溝通
• 又稱改革法(Reformed Method)、自然法
(Natural Method) 、口語法(Oral Method)
• 直接使用標的語,不藉任何母語的翻譯
• 教師:備圖片、影片、教具…
• 學生:以標的語問問題
• 鼓勵學生說話、發展寫作能力
• 以語境為主、文化生活習慣背景
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
• 讓學習者使用標的語(target language)
• 主張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在溝通
– 文法正確性:經過溝通的大量使用→自然習得
•
•
•
•
•
•
靠經驗累積
語言形式:自然建立的語言習慣
不斷嘗試錯誤→達到純熟境界
教學內容:達到i+1(input+1)即可
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擴大對學習者的語言輸入
通過習得掌握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
• 五項假設
– 習得與學習論(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習得、學習的差異性
– 自然順序論(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自然而特定的順序學會語言形式、規則
– 校準論(monitor hypothesis)
• 習得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進行監控
– 輸入語言論(input hypothesis)
• 要有稍高於現有的語言能力:i+1
– 情感性關卡論(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第二外語習得的成功:取決於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態度
• 教學流程
– 將要教的單字、句子以描述事物方式呈現
• 配合手勢、圖片
– 不必要求學生唸、但可叫學生聽命令作動作
啟示頓悟法(Suggestopedia)
• 暗示感應教學法
•
•
•
•
•
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的心理障礙
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智能
基本主張:創造高度的動機、激發人的潛力
目的:教學環境、課程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
教學流程:在音樂教室
– 第一次:教師語調時高時低、配合抑揚頓挫
• 學生看著中外語對照表的課文
– 第二次:教師慢慢再唸一次
• 學生看著課文、小聲模仿
– 學生不知不覺記住許多語言材料
• 老師
– 一部份母語、一部份標的語、一部份肢體語言
– 解釋有關的詞彙、文法
• 特色
– 教室的布置應像客廳一樣舒適
– 教師念課文兩次,都配合古典音樂
– 教師需經過特別的訓練
• 能配合音樂拍子、抑揚頓挫唸課文
溝通(交際)式教學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特別強調溝通技巧的訓練
• 良好溝通能力:表達意見、具備語法能力、
具備語言多樣功能、運用社會語言學觀念
– 學生往往知道語法規則,卻不知如何使用語言
• 對不同情境、對象→適當的使用語言
• 目的:學生能用標的語溝通
• 教學流程
– 老師:提出開放性問題、提供相關資料
• 老師提供學生必須的簡單句子
–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提出預測答案
• 特色
– 以達到「真正溝通」為目的
• 訊息互補(information gap):一人知道、一人不知道
• 自由選擇(choice):兩人選擇說話的內容與表達方式
• 回饋(feedback):真正溝通要能獲得回饋
– 說話者從聽話者的反應與回答→自己是否達到溝通目的
– 為了增加語言溝通的練習機會
• 小組方式、配對→語言遊戲活動
– 解決問題、預測、角色扮演、練習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源自於認知派的理論原則
– 利用人類學習的內在潛力、啟發出自我認知的
能力
– 配合已知→學習標的語:語音、語法、詞彙、
語用→聽、說、讀、寫
• 主張最低限度輸入
• 提倡外語需要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創造
– 非背誦或一再重複練習
– 老師的角色:輔助
• 老師:藉助手勢、掛畫、字彙表、指揮棒…
• 使用特殊教具、相對保持沈默
– 提倡教師少說、學生多說
• 利用特殊教具→引導學生說話→結合數音成單字
• 教師以手勢協助學生修正
• 非不得以老師不出聲念外語
詞首:老、大、小、阿、類…
詞尾:化、性、子、頭…
整體行動反應法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 肢體回應教學法
– 目標:藉由聽力理解→學生以行動反應出來
• 透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
– 主要用於美國移民兒童的英語教育
•
•
•
•
•
右腦:主肢體動作、左腦:看與學習的語言部分
讓學生以肢體動作反應出團體語言學習法的特色
聽力訓練是外語學習最重要的一環
語意傳達用動作表示:初期多命令句
教學應強調「意義」而非「結構」
– 對於學生所表達的句子→注意語意表達
文法翻譯教學法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普魯士教學法、古典教學法
• 最古老的外語教學法
• 基本特徵:以「語法」為教學內容、以「翻
譯」為教學手段
– 透過學習標的語的詞彙、語法
• 母語教外語的方法
• 被運用來閱讀、寫作;不是作為口語溝通的
– 此語言學習法→外語
• 產生結果:文法、翻譯能力>聽、說能力
• 適合華語文中等程度的教學
視聽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 聽說教學法、軍事教學法
– 短時間內訓練人員學會外語
– 聽說教學讀寫教學
– 重視結構(form)、形式(structure)
• 基本特徵:時態、語法規則與句子結構、不重意義
(meaning)
• 教師主控教法
• 教學過程:理解→活用
• 五段流程:認識、模仿、重複、變化、選擇
團體語言學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從「學習輔導法」發展而成
– 輔導學生學習語言的恐懼、不安的情緒
•
•
•
•
老師要顧及學生個別的智力、情感
重視學生之間的關係
學生互相幫助→團體
老師的角色:諮商、輔導
– 老師:學生=輔導者:被輔導者
• 學生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再問老師
• 透過團體合作的成果
• 教學流程
– 學生:6-12人圍成圓圈、母語建立人際關係
• 老師:站在外圈、翻譯為外語
• 學生:舉手對團體發言、母語表達、複誦
– 學生以母語,老師翻譯成外語→學生複誦外語
• 練習外語→錄音→上課題材:聽力、發音、單字、文法句型
• 特色
–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母語→過渡到外語
–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輔導者、被輔導者
• 不是傳統師生關係
• 上課題材由學生決定
• 老師被動等學生尋求協助、提供資訊
– 上課方式:小組圍圓圈
• 互相幫忙、不是互相競爭
– 以學生當天的對話為上課題材
• 學生以母語說話、老師翻譯為外語
對談式日記寫作法
(Dialogue Journal Writing)
•
•
•
•
課堂之外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
打破怕寫作文的心理而設計的
學生:可自選不同的題目→定期給老師
老師:須對不同學生加以回應
– 評論、意見、解答
– 示範正確句子的寫法
– 不對學生的錯誤直接修改
– 明顯的記號提示
情境教學法
(Situational Language Method)
• 強調語言結構知識和真實情境之間的聯繫
• 協助學生掌握並運用詞彙和語法→了解語意
• 受結構學派影響
– 口語能力:學習最重要的一環
• 強調學生通過模仿→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
• 教師:依字句出現的先後次序→營造情境
• 教學流程:教師編寫講義上課
– 涵蓋單字、句型→呈現次序依教的順序編寫
– 一邊依情境需要演示→一邊念句子
– 帶著學生唸→熟練口語句型→再看課本
• 利用輔助教具、情境來解釋語義
– 不用母語翻譯或外語解釋
• 新的語言點要在情境中介紹和演練
• 口語練習在書寫練習之前,教材先以「聽」
的方式呈現
• 運用詞彙選擇程序,以確保基本的詞彙教學
• 教室裡只用外語(標的語)對話
還有~其他教學法
•
•
•
•
任務型(導向)教學法 (Task-based Instruction)
沈浸式教學法(Immersion method)
數位學習平台(e-learning platform)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 MOOCs教學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