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fai jenny

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与现代青年人格构建

advertisement
【教育研究】
-总第434期·
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
与现代青年人格构建
口马胜凯-
陈阳春:
(1.沈阳工程学院学生处,辽宁
(2.沈阳工程学院
沈阳
110136)
自控系,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中国古代士人是当时的社会知识群体。士人精神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青年是
现代社会的青春力量,其人格特质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会左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趋
向,因此,现代青年的人格构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正是试图从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中找寻对现代
青年人格构建有益的因素,搭建二者的联系,更好地构建青年人格。使现代青年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士人精神;社会责任;道德完善;现代青年;人格构建
(中图分类号]G4l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1-0175-02
中国古代的士人。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也就是
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指那些在野的和在朝的读书人,这个阶层汇集了当时社会
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利益和时代的责任感,被古代士人坚强
的智者能人,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
地承载,坚实地实践。
(先有察举制,后有科举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
中国古代士人的成长,某种程度就是从“家”到“国”
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
的过度,最后家国同一。在这一过程中,士人的价值得以实
者、传承者。这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集团。现代
现。这种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是现代青年最需要的精神营
青年是现代社会生力军,其人格构建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国
养。现代社会,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却造成了精神财
家、民族都意义深远,笔者试图从古代士人精神中找寻对
富的相对匮乏。在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物欲横流的背景下,
现代青年人格构建有益的因素。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包
受西方思想和意识的多元化影响,青年难免经历着理想与血
含诸多层面的内涵,笔者主要就其与现代青年人格构建的
关系,谈及两点:
性的荒芜,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
我们主要关照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的两个层
面:忧患意识和入世情怀。
会责任感
关于中国古代±人的忧患意识这一点,早已引起国内学
中国古代士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修、齐、治、平”。
者的关注,而且研究成果颇丰。焦泰平先生曾撰文指出,古
这一点虽然为现代人所熟知,但其在古代士人精神中的核
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其作品表现在对国事的忧虑、
心地位,却未必为人所认识。“修、齐、治、平”,不仅是
对民生的关注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三个方面。忧世之
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更是穷其一生所实践的行为指
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优民之
向。只有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士人精神,
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充
才能真正找到士人精神与现代青年人格构建之间联系的纽
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
带,才能让古代士人精神在现代青年身上得以健康的延续
和发扬。
探究这种忧患意识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源自儒家
心优天下、民惟邦本的家国思想,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价值
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
的实现期望。在儒家文化的不断整合下,忧患意识在古代士
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标志性思想,也是士人的身份标签,
人中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驱力,甚至一度演化为儒家
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
士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其之所以为“儒”的标志。现代青
“内圣外王”。儒道在这一点上有了理论共识。
年正需要这种家国意识,进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
古代士人通过“立德立功”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忧,
神上的永存,忱患意识是其人世情怀的主要表现之一,人世
【收稿日期]2009一08—27
[作者简介】马胜凯,沈阳工程学院学生处处长。德育副教授,硕士;
陈阳春。沈阳工程学院自控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o…·……一……·…-·-4 2010第1期圈
万方数据
【教育研究】
·总第434期·
借用孔子的话说,古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概括为
情怀的关注是对古代士人内心世界的整体把握。
古代士人的人世情怀以伦理、政治作轴心,突出地表现
达则兼济天下。实际上,这句话的现代解读,笔者认为不应
为经世致用,为国分忧。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
该仅仅是以往所理解的,自己有了社会地位,事业发达了,
诞生,士阶层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官
就要造福天下百姓,而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欲兼济天下而达,
结缘,有了官方话语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
达而为兼济天下,这样就赋予了这句古语更多的人文关怀的
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
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内敛察醒的自我修养意识。进取坚韧凛然的道德追求
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
古代士人的人世情怀决定了他们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念
中国古代士人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完善,并把自
念不忘拯世济民。在古代士人的潜意识里,国家是家的放
我道德完善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境界追求,这对现代青年的
大。帝王将相者如刘邦的钛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曹操的悔歌
个人构建中道德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古代士人的自我道德完善,我们主要谈及以下几个层面:
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他们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
所表现的是帝王的一种胸怀。普通的士大夫同样也有这样的
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
情怀,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的“了却君王
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青年作为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从屈原开始到曹操,到曹植,
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
到李白,到杜甫,到自居易,到陆游,到辛弃疾,他们都是
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集中地表现在其人生理想上,就是
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
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2.安贫乐道的人生韧性。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依照一个既定的传统模式来规划自己的一生,沿着由圣人设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
定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他们关注社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
会、政治与民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禹锡的《晒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通过“立心”、“立命”,继承“中绝”已久了的圣人之学。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为万世开太平”,目的都在于检验自身的道德修为。历史
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积极人世,关怀民族、国家、天下的。
上,每当中华文化出现断裂时,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士人便表
古代士人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足现代青年应该具
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
有的,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
展的动力。而这种忧患意识也逐渐成了士人高尚人格的标
向上的人生态度,从挫折中走向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志,成为古代±人激赏赞叹的对象。
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个体价值。现代青年的抗挫力较弱的事
古代士人的人世情怀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古代士人忧
国忧民,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
实已被广泛认同,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给予极大关注,因为
缺乏抗挫力的人格是极度不完整的,是无法承担重任的。
生命的价值,这与他们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3.舍生取义的道德自守。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
往往是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社会现象和审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
视内心世界有关。其思想基础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儒
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
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孔子、孟子的时代就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儒学,我们称为先秦儒学,或者是原始儒学,然后到了两
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
汉,到了董仲舒时代,就由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经学,第
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
三个阶段,到了宋明时代,有宋明理学,然后到五四新文化
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
运动的时候,出现了现代新儒学。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学,主
的凛然正气。
我们不苛求现代青年也“舍生取义”,但应该继承古代
要指的是原始儒学,原始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它所张
扬的是一种天下意识、一种忧患意识。
士人坚守道德原则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坚守社
难能可贵的是古代士人的人世情怀往往在个人身处不得
会共同的道德取向,以及个体自我的道德追求。不论现实怎
志的遭遇时,仍表现出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大胸怀。中国几
样变换,人类普世的道德认同必须被坚守,现代青年是社会
千年积淀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古代士人在“遇”与“不遇”、
的主体,是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主要承载者,
“仕”与“不仕”、“达”与“不达”两种路径间徘徊、统
必须具备坚强的道德自守能力。
合、分离的历史。家国情怀似乎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根性。以
以上笔者简略地剖析了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主要谈及
致在古代中国有隐逸情怀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隐士却不
了两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守,而这两点也正是现代青年
多。当然古代士人也有因避乱世而隐居的,如诸葛亮之高卧
人格构建中亟需重视的因素。古为今用,有效扬弃,笔者希
隆中,躬耕为乐,但他终于经不起刘玄德-二顾茅庐的诚意,
望古代士人精神能给现代青年人格构建提供来自古代的良
以天下苍生为念,最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
方。将中国古代古老的东方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一
格,成为“经世致用”的典范。
圈2010第1期·。,一…一一……·,…-…,o
万方数据
责任编辑:丁芝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