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1212345

毛选

advertisement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 一 卷
书 名题 字 : 邓 小 平
1
第二版出版说明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在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初
先后出版,距今已有三四十年。现在,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
对《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进行修订,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七
十周 年之 际出 版第二版。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编辑
的。
第 二版仍保持原有的 篇目,
只增加《反对 本本主 义》一篇。
这篇著作,曾一度散失,六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后经毛泽东
同志审定,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第一次
公开 发表。
这次修订,对有些文章误署的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对正
文中的某些史实以及少量错字、漏字等,作了校正。对某些用
字,包括少数生僻难认的地名用字,根据文字规范化的要求,
作了更改。对有些题解,作了少量史实和提法方面的修正;同
时,新写了几篇题解。对正文所作的校订,分别列表附在各卷
书 末。
《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的修订工作,
主要是校订注释,
改正 注释中 某些错讹 的史实 和不准确 的提法 ,增补一些新的
注释 ,删去 少量的注 释。注 释校订工 作是根 据毛泽东同志的
意见,从一九六二年起着手进行的,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
2
毛 泽 东 选 集
断。这次校订,在六十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二三十年
来史 料收集 和学术研 究的成 果,对注释又作了 进一步 的修改
和增 补。
中 共中 央文 献 编辑 委 员 会
一九 九 一 年 二 月
3
本书出版的说明
这部 选集, 包括 了毛泽 东同 志在中 国革 命各个 时期 中的
重 要著作 。几年 前各地方曾经出 过几种 不同版本的《毛泽东
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
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
照 中国共 产党成 立后所经历的各 个历史 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
月 次序而 编辑的 。这部选集尽可 能地搜 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
去 印行的 集子还 没有包括在内的 重要著 作。选集中的各篇著
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
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 有几点属 于出版事 务的 声明:
第 一,
现 在 出 版 的 这 个 选 集,
还 是 不 很 完 备 的。
由 于国 民
党 反动派 对于革 命文献的毁灭, 由于在 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
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
是 毛泽东 同志所 写的许多书信和 电报( 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
作 中 占 很 大 的 部 分)。
第二,
有 些曾经 流行的 著作,
例如 《农村调查》,
遵照 著者
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
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一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
总结》)。
4
毛 泽 东 选 集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
附 在 各 篇 第 一 页 的 下 面;
其 他 部 分,
有 属 于 政 治 性 质 的,
有属
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 四,本选集有 两种装 订的本子。一种 是各时期的著 作
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 第一卷包括第 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的著作; 第
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 四卷包括第三 次
国内革命 战 争时期的 著作。
中共中央 毛泽东选集出 版委员会
一 九五 一 年八 月二十 五日
1
目
录
第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 时期
中 国 社会 各 阶 级的 分 析
(一 九 二 五 年 十 二 月 一 日)… … … … … … 3— 11
湖 南 农 民运动考 察报 告
(一九 二 七年 三月)… … …… …… … … …12— 44
农 民 问 题 的 严 重 性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组 织 起 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打 倒 土 豪 劣 绅 , 一 切 权 力 归 农 会 … … … … … … … … … … … … … … 14
“ 糟 得 很 ” 和 “ 好 得 很 ” … … … … … … … … … … … … … … … … … 15
所 谓“过 分”的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16
所 谓“痞 子 运 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革 命 先 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十 四 件 大 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二 次国内 革 命战争 时期
中 国 的 红色 政权 为 什 么 能够 存在 ?( 一九 二 八 年
十 月五 日 ) … … …… … … … …… …… … … … … … … … … … … … 47— 56
一
国 内 的 政 治 状况 … … … …… …… … … … … … … … … … … … …… 47
二
中 国 红 色 政 权发 生 和 存 在的 原因 … … … … … … … … … … … …… 48
三
湘 赣 边界 的 割 据 和八 月 的失 败 …… …… … …… … …… …… … …51
四
湘 赣 边 界 的 割据 局 面 在 湘鄂 赣三 省 的 地 位 … … … … … … … …… 52
五
经 济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53
六
军 事 根 据 地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53
2
毛 泽东 选 集
第一卷
井冈 山的 斗争 (一 九 二八 年十 一月 二 十五 日) … … … … … …… … 57— 84
湘赣 边 界 的 割 据 和 八月 失败 … … …… … … … … …… …… …… … … … 57
割 据地 区的 现势 … … … … … … … … … … … … … … …… …… … …… …61
军 事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土 地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政 权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党 的 组 织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革 命 性 质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割 据 地 区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关 于纠 正党 内的 错 误 思想
(一 九 二 九 年 十 二 月)… … … … … … … 85— 96
关 于 单 纯 军 事 观 点 … … … … … … … … … … … … … … … … … … … … 86
关 于 极 端 民 主 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关 于 非 组 织 观 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关 于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90
关 于 主 观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关 于 个 人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关 于 流 寇 思 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关 于 盲 动 主 义 残 余 … … … … … … … … … … … … … … … … … … … … 94
星 星 之 火,
可 以 燎原
(一 九 三 ○ 年 一 月 五 日) … … … … … … … 97— 108
反对 本本 主义 (一 九 三 ○ 年 五 月 )… …… …… … … … … …… …109— 118
一
没 有 调 查 , 没 有 发 言 权 … … … … … … … … … … … … … … … … 109
二
调 查 就 是 解 决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110
三
反 对 本 本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四
离开 实际调 查 就 要产生 唯心 的阶 级 估量 和唯 心的
工作 指导, 那末, 它 的 结果, 不是机 会 主义 ,便
是 盲 动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目
五
录
3
社会 经济调 查,是为了 得到 正确的阶级 估量 ,接
着定出正 确的斗争 策略 … ………… ………… ………… ………… 113
六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15
七
调查 的技 术 … …… ………… …… ………… ……… ……… ……… 116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119—126
怎 样 分 析 农 村阶 级
(一 九 三 三 年 十 月)… … … … … … … … … … 127— 129
我们 的经济政策( 一 九三 四 年 一月 ) …… …… …… ……… …… 130— 135
关 心 群众生 活 ,注意 工 作方 法( 一 九 三 四 年 一 月
二十七日)……………………………………………………………136—141
论 反 对 日 本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一 九 三 五年 十 二 月
二十七日)……………… ………………………………………… …142—169
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142
民族统一战线 …………………………………………………………………151
人民共和国 ……………………………………………………………………156
国际援助 ………………………………………………………………………161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170—244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170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 …… …… …… …… …… …… …… …… 170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 174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 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 … … … … …… …… … 175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 ………………………………………178
第 二章
中 国共 产党 和中 国革 命战争 …… ……… …… …… …… …… 183
第 三章
中 国革 命战 争的 特点 ……… …… ……… …… …… …… …… 186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 …… …… ………… …… …… …… …… …186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188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 …… …… …… …191
4
毛 泽东 选 集
第一 卷
第 四章
“围 剿”
和反“围剿”
—— 中国内战 的主 要形 式 … …… …… …192
第五章
战略防御 …………………………………………………………196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 ………………………………………197
第二节
反“围剿”
的准备 …… …… …… ………… …… …… …… …… …200
第三节 战略退却 ……………………………………………………………203
第四节 战略反攻 ……………………………………………………………214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216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222
第七节 运动战 ………………………………………………………………228
第八节 速决战 ………………………………………………………………233
第九节 歼灭战 ………………………………………………………………236
关 于 蒋 介石 声 明 的 声明 ( 一九 三 六 年 十 二 月
二十八日)…………………………………………………………………245—251
中 国共 产党 在 抗 日 时 期的 任务 ( 一 九 三七 年
五月三日)…………………………………………………………………252—270
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 ……………………………………………252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256
我们的领导责任 …………………………………………………………………261
为 争 取千 百 万 群 众 进 入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斗争(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271—281
和平问题 ……………………………………………………………………………271
民主问题 ………………………………………………………………………274
革命前途问题 ………………………………………………………………275
干部问题 ………………………………………………………………………277
党内民主问题 …………………………………………………………………278
大会的团结和全党的团结 ……………………………………………………278
目
录
5
为 争取 千百 万群众进 入抗 日民 族统 一战 线而 斗争 … …… …… …… … 278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282—298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299—340
一 两种宇宙观 ………………………………………………………………300
二 矛盾的普遍性 ……………………………………………………………304
三
矛盾的特殊 性 …… …………… …………………… ………………308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320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27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334
七
结论 …… ………… …………… …………………… ………………336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期
3
中国社 会各 阶级 的分析
*
(一 九二 五年 十二 月 一 日)
谁是我 们的敌人 ?谁是 我们的 朋友?这 个问题 是革命 的
首 要问题。 中国过 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 本原因 就
是 因为不能 团结真 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 是
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我 们的革命 要有不 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 不注意 团
结 我们的真 正的朋 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我们要 分
辨 真正的敌 友,不 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 位及其 对
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地主阶 级和买办 阶级。 在经济 落后的半 殖民地 的中国 ,
地 主阶级和 买办阶 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 其生存 和
*
毛 泽 东 此 文是 为 反 对 当 时 党 内 存在 着 的两 种 倾 向 而 写 的 。当 时 党 内 的
第一种倾 向,以 陈独秀为代 表,只注意同国 民党合作 ,忘记了 农民,这 是
右 倾机 会 主 义 。第 二 种 倾向 , 以 张 国焘 为 代 表 , 只注意 工人 运 动 , 同 样
忘 记了 农 民 , 这是 “ 左 ”倾 机 会 主 义。 这 两 种 机 会主义 都感 觉 自 己 力 量
不 足, 而 不 知 道到 何 处 去寻 找 力 量 ,到 何 处 去 取 得广大 的同 盟 军 。 毛 泽
东 指 出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的 最 广 大 和最 忠 实的 同 盟 军 是 农 民 , 这 样 就 解 决
了 中 国革 命 中 的 最 主 要 的 同 盟 军 问 题 。毛 泽 东 并 且 预 见 到 当 时 的 民 族
资 产 阶 级是 一 个 动摇 的 阶 级 ,他 们 在 革 命高 涨 时 将要 分 化 , 其右 翼 将 要
跑 到 帝国主 义 方面 去 。 一九 二 七 年所 发 生 的事 变 , 证明 了 这 一点 。
4
毛 泽东 选 集
第一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发展,是附属于 帝国主 义的。这 些阶级代表中国 最落后 的和
最反动的生产关 系,阻 碍中国生 产力的发展。他 们和中 国革
命的目的完全不 相容。 特别是大 地主阶级和大买 办阶级 ,他
们始终站在帝国 主义一 边,是极 端的反革命派。 其政治 代表
是国家主义派〔 1〕 和国民党右派。
中 产 阶 级 。 这 个 阶 级 代 表 中国 城 乡资 本 主义 的 生产 关
系。中产阶级主 要是指 民族资产 阶级,他们对于 中国革 命具
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
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
国内有本国无产 阶级的 勇猛参加 ,在国外有国际 无产阶 级的
积极援助,对于 其欲达 到大资产 阶级地位的阶级 的发展 感觉
到威胁时,他们 又怀疑 革命。其 政治主张为实现 民族资 产阶
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 2〕 “真实信徒”
的,
在北京《晨报》〔 3 〕 上发表议论说“
: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
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画出了这个阶
级的矛盾惶遽状 态。他 们反对以 阶级斗争学说解 释国民 党的
民生主义,他们反对国民党联俄和容纳共产党〔 4〕 及左派分子。
但是这个阶级的 企图 ——实现民 族资产阶级统治 的国家 ,是
完全行不通的,因为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
势力作最后斗争 的局面 。这两大 势力竖起了两面 大旗: 一面
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 5〕 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
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
国际联盟〔 6〕 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
帜之下。那些中间阶级,必定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
派,
或 者 向 右 跑 入 反 革 命 派,
没 有 他 们“独 立 ”
的 余 地。
所 以,
中 国 社 会 各阶 级 的 分 析
5
中 国的 中 产 阶级,
以 其 本阶 级 为 主 体 的“独 立”
革 命 思 想,
仅仅
是一 个幻想。
小 资产 阶 级。
如 自 耕 农 〔 7 〕,
手工 业 主,
小 知识 阶 层 —— 学
生 界、
中 小 学 教 员、
小 员 司、
小 事 务 员、
小 律 师,
小商 人 等都 属
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
注意 。自耕农 和手工业 主所经营 的,都是 小生产 的经济。 这
个小 资产阶级 内的各阶 层虽然同 处在小资 产阶级 经济地位 ,
但有 三个不同 的部分。 第一部分 是有余钱 剩米的 ,即用其 体
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
极 重,
对 赵 公 元 帅〔 8〕 礼拜 最 勤,
虽 不 妄 想 发大 财,
却总 想 爬 上
中产 阶级地位 。他们看 见那些受 人尊敬的 小财东 ,往往垂 着
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
为他 们的经济 地位和中 产阶级颇 接近,故 对于中 产阶级的 宣
传颇 相信,对 于革命取 怀疑的态 度。这一 部分人 在小资产 阶
级中 占少数, 是小资产 阶级的右 翼。第二 部分是 在经济上 大
体上 可以自给 的。这一 部分人比 较第一部 分人大 不相同, 他
们也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近年以
来 帝 国 主 义、
军 阀、
封 建 地 主、
买 办 大 资 产 阶 级 的 压 迫 和 剥 削,
他们 感觉现在 的世界已 经不是从 前的世界 。他们 觉得现在 如
果只 使用和从 前相等的 劳动,就 会不能维 持生活 。必须增 加
劳 动 时 间,
每 天 起 早 散 晚,
对 于 职 业 加 倍 注 意,
方 能 维 持 生 活。
他 们 有 点 骂 人 了,
骂 洋 人 叫“洋 鬼 子”
,
骂 军 阀 叫“抢 钱 司 令”
,
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
仅 怀 疑 其未 必 成 功
(理 由 是:
洋 人 和 军 阀 的 来 头 那 么 大)
,
不肯
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
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数 甚 多 , 大 概 占 小资 产 阶 级 的 一 半。 第 三 部 分 是 生 活 下 降 的 。
这 一部 分 人 好 些 大 概 原 先 是 所谓 殷 实 人家 , 渐 渐变 得 仅 仅可
以 保 住 , 渐 渐 变 得生 活 下 降 了 。 他们 每 逢 年 终 结 账 一 次 , 就 吃
惊 一 次,
说:
“咳 ,
又 亏 了!
”这 种 人 因 为 他 们 过 去 过 着 好 日 子 ,
后 来 逐 年 下 降,
负 债 渐 多,
渐 次 过 着 凄 凉 的 日 子,
“瞻 念 前 途 ,
不 寒 而 栗 ” 。 这 种人 在 精 神 上 感 觉的 痛 苦 很 大 , 因 为 他 们 有 一
个 从前 和 现 在 相 反 的 比 较 。 这种 人 在 革命 运 动 中颇 要 紧 ,是
一 个数 量 不 小 的 群 众 , 是 小 资产 阶 级 的左 翼 。 以上 所 说 小资
产 阶 级 的 三 部 分 ,对 于 革 命 的 态 度, 在 平 时 各 不 相 同 ; 但 到 战
时 , 即 到 革 命 潮 流高 涨 、 可 以 看 得见 胜 利 的 曙 光 时 , 不 但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左 派 参 加革 命 , 中 派 亦 可参 加 革 命 , 即 右 派 分 子 受 了
无 产阶 级 和 小 资 产 阶 级 左 派 的革 命 大 潮所 裹 挟 ,也 只 得 附和
着 革 命 。我 们 从 一 九二 五 年 的 五 卅 运 动 〔 9〕 和 各地 农 民 运 动的
经验 看来 ,这 个断 定是 不错 的。
半 无 产 阶 级。
此 处 所 谓 半 无 产 阶 级,
包 含(
:一 )
绝大部分
,二 )
贫 农(
,三 )
小 手 工 业 者(
,四 )
店 员 〔 11 〕(
,五)
半 自 耕 农 〔 10 〕(
小 贩等 五 种 。 绝 大 部 分 半 自 耕农 和 贫 农是 农 村 中一 个 数 量极
大 的 群 众 。 所 谓 农民 问 题 , 主 要 就是 他 们 的 问 题 。 半 自 耕 农 、
贫 农和 小 手 工 业 者 所 经 营 的 ,都 是 更 细小 的 小 生产 的 经 济。
绝 大部 分 半 自 耕 农 和 贫 农 虽 同属 半 无 产阶 级 , 但其 经 济 状况
仍 有 上、
中、
下三个细别。
半 自耕农,
其 生 活 苦 于 自 耕 农,
因其
食 粮 每 年 大 约 有 一半 不 够 , 须 租 别人 田 地 , 或 者 出 卖 一 部 分 劳
动 力,
或 经 营 小 商,
以 资 弥 补。
春 夏 之 间,
青 黄 不 接,
高利向别
人 借 债 , 重 价 向 别人 籴 粮 , 较 之 自耕 农 的 无 求 于 人 , 自 然 景 遇
要 苦 , 但 是 优 于 贫农 。 因 为 贫 农 无土 地 , 每 年 耕 种 只 得 收 获 之
中 国 社 会 各阶 级 的 分 析
7
一 半 或 不 足 一 半 ; 半 自 耕 农 则 租 于 别 人 的 部分 虽 只 收 获 一 半
或 不 足 一 半 , 然 自 有 的 部 分 却 可 全 得 。 故 半自 耕 农 的 革 命 性
优 于 自 耕 农 而 不 及 贫 农 。 贫 农 是 农 村 中 的 佃农 , 受 地 主 的 剥
削 。 其 经 济 地 位 又 分 两 部 分 。 一 部 分 贫 农 有比 较 充 足 的 农 具
和 相 当 数 量 的 资 金 。 此 种 农 民 , 每 年 劳 动 结果 , 自 己 可 得 一
半。
不 足 部 分,
可 以 种 杂 粮、
捞 鱼 虾、
饲 鸡 豕,
或 出卖 一 部 分 劳
动 力, 勉 强 维 持 生活 , 于 艰 难竭 蹶 之 中 , 存 聊 以 卒 岁之 想 。 故
其 生活 苦 于 半 自 耕农 , 然 较 另一 部 分 贫 农 为 优 。 其 革命 性 , 则
优 于 半 自 耕 农 而 不 及 另 一 部 分 贫 农 。 所 谓 另一 部 分 贫 农 , 则
既 无 充 足 的 农 具,
又 无 资 金,
肥 料 不 足,
土 地 歉 收,
送 租 之 外,
所 得无 几 , 更 需 要出 卖 一 部 分劳 动 力 。 荒 时 暴 月 , 向亲 友 乞 哀
告 怜,
借 得几 斗 几 升,
敷 衍 三 日 五 日,
债 务丛 集,
如 牛 负 重。
他
们 是 农 民 中 极 艰 苦 者 , 极 易 接 受 革 命 的 宣 传。 小 手 工 业 者 所
以 称为 半 无 产 阶 级, 是 因 为 他们 虽 然 自 有 简 单 的 生 产手 段 , 且
系 一种 自 由 职 业 ,但 他 们 也 常常 被 迫 出 卖 一 部 分 劳 动力 , 其 经
济 地 位 略 与 农 村 中 的 贫 农 相 当 。 因 其 家 庭 负担 之 重 , 工 资 和
生 活费 用 之 不 相 称, 时 有 贫 困的 压 迫 和 失 业 的 恐 慌 ,和 贫 农 亦
大 致 相 同 。 店 员 是 商 店 的 雇 员 , 以 微 薄 的 薪资 , 供 家 庭 的 费
用,
物 价 年 年 增 长,
薪 给 往 往 须 数 年 一 增,
偶 与 此 辈 倾 谈,
便见
叫 苦 不 迭 。 其 地 位 和 贫 农 及 小 手 工 业 者 不 相上 下 , 对 于 革 命
宣 传极 易 接 受 。 小贩 不 论 肩 挑叫 卖 , 或 街 畔 摊 售 , 总之 本 小 利
微 ,吃 着 不 够 。 其地 位 和 贫 农不 相 上 下 , 其 需 要 一 个变 更 现 状
的 革 命,
也 和 贫 农 相 同。
无 产 阶 级 。 现代 工 业 无 产 阶 级 约 二 百 万 人 。 中 国 因 经 济
落 后 , 故 现 代 工 业 无 产 阶 级 人 数 不 多 。 二 百万 左 右 的 产 业 工
8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人 中,
主 要 为 铁 路、
矿 山、
海 运、
纺 织、
造 船 五 种 产 业 的 工 人,
而
其 中 很 大 一 个 数 量 是 在 外 资 产 业 的 奴 役 下 。 工 业无 产 阶 级 人
数 虽 不 多 , 却 是 中 国 新的 生 产 力 的代 表 者 , 是 近 代 中国 最 进 步
的 阶 级 , 做 了 革 命 运 动 的 领 导 力 量 。 我 们 看 四 年以 来 的 罢 工
运 动 , 如 海 员 罢 工 〔 12 〕 、 铁 路 罢 工
〔 13 〕
、开 滦和焦 作煤 矿罢
工 〔14〕、
沙面 罢 工 〔 15〕 以 及“五 卅”
后 上 海 香港 两 处 的 大 罢工 〔 16 〕
所 表 现 的 力 量 , 就 可 知 工 业 无 产 阶 级 在 中 国 革 命中 所 处 地 位
的 重 要 。 他 们 所 以 能 如 此 , 第 一 个 原 因 是 集 中 。无 论 哪 种 人
都 不 如 他 们 的 集 中 。 第 二 个 原 因 是 经 济 地 位 低 下。 他 们 失 了
生 产 手 段,
剩 下 两 手,
绝 了 发 财 的望,
又 受 着 帝 国 主 义、
军 阀、
资 产 阶 级 的 极 残 酷 的 待 遇 , 所 以 他 们 特 别 能 战 斗。 都 市 苦 力
工 人 的 力 量 也 很 可 注 意 。 以 码 头 搬 运 夫 和 人 力 车夫 占 多 数 ,
粪 夫 清 道 夫 等 亦 属 于 这一 类 。 他 们除 双 手 外 , 别 无 长物 , 其 经
济 地 位 和 产 业 工 人 相 似 , 惟 不 及 产 业 工 人 的 集 中和 在 生 产 上
的 重 要 。 中 国 尚 少 新 式 的 资 本 主 义 的 农 业 。 所 谓农 村 无 产 阶
级,
是 指 长 工、
月 工、
零 工 等 雇 农 而 言。
此 等 雇 农 不 仅 无 土 地,
无 农 具 , 又 无 丝 毫 资 金, 只 得 营 工度 日 。 其 劳 动 时 间之 长 , 工
资 之 少 , 待 遇 之 薄 , 职业 之 不 安 定, 超 过 其 他 工 人 。此 种 人 在
乡 村 中 是 最 感 困 难 者 , 在 农 民 运 动 中 和 贫 农 处 于同 一 紧 要 的
地 位。
此 外 , 还 有数 量 不 小 的 游 民 无 产 者 ,为 失 了 土 地 的 农 民 和
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
者。
他 们 在各 地 都有 秘 密组 织,
如 闽 粤 的“三 合 会 ”
,
湘鄂黔蜀
的“哥 老 会 ”
,
皖 豫 鲁 等 省 的“大 刀 会”,
直 隶 及 东 三 省 的“在 理
会”
,
上 海 等 处 的“青 帮”〔 17 〕,
都 曾 经 是 他 们的 政 治 和 经 济 斗 争
中 国社 会 各阶 级 的分 析
9
的 互助 团 体 。 处 置 这 一 批 人 , 是 中 国 的 困 难 的 问 题 之 一 。 这
一 批人 很 能勇 敢 奋 斗 , 但有 破 坏 性 , 如 引 导 得 法, 可 以 变 成 一
种 革 命 力 量。
综 上所 述 , 可知 一 切勾 结 帝国 主 义 的军 阀 、官 僚 、买 办
阶 级、 大 地 主 阶 级 以 及 附 属 于 他 们 的 一 部 分 反 动 知 识 界 , 是
我 们的 敌 人 。 工 业 无 产 阶 级 是 我 们 革 命 的 领 导 力 量 。 一 切 半
无 产阶 级 、小 资 产 阶 级 ,是 我 们 最 接 近 的 朋 友 。那 动 摇 不 定 的
中 产阶 级 , 其 右 翼 可 能 是 我 们 的 敌 人 , 其 左 翼 可 能 是 我 们 的
朋 友 —— 但 我 们 要 时 常 提 防 他 们 , 不 要 让 他 们 扰 乱 了 我 们 的
阵 线。
注
释
〔 1〕 国 家 主 义 派 指 中 国 青 年 党 , 当 时 以 其 外 围 组 织 “ 中 国 国 家 主 义 青 年 团 ” 的
名 义 公开 进行 活 动。 组织 这 个政 团的 是 一 些 反 动 政 客 , 他 们 投 靠 帝 国 主 义 和 当 权
的 反动 派 , 把 反 对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苏 联 当 作职 业 。
〔 2〕 戴 季陶 ( 一 八 九 一 —— 一 九 四 九 ) , 又 名 传 贤 , 原籍 浙 江 湖 州 , 生 于 四 川 广
汉 。 早年 参加 中 国同 盟会 , 从事 过反 对 清 政 府 和 袁 世 凯 的 活 动 。 后 曾 和 蒋 介 石 在
上 海 共 同 经 营 交 易 所 的 投 机 事 业 。 一 九 二 五 年 随 着孙 中 山 的 逝 世 和 革 命 高 潮 的
到 来 ,他 歪曲 孙 中山 学说 的 革命 内容 , 散 布 反 对 国 共 合 作 、 反 对 工 农 革 命 运 动 的
谬 论 ,为 后来 蒋 介石 的反 共 活动 作了 准 备 。 一 九 二 七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成 立 后 , 历
任 国 民 政 府 委 员 、 考 试 院 院 长等 职。 一 九 四九 年二 月 , 蒋 介 石 的 统 治 即 将 崩 溃 , 戴
季 陶感 到 绝 望 而 自杀 。
〔 3〕 北 京 《 晨 报 》 ,
初 名 《 晨 钟 报 》,
一 九 一 六 年 八 月 创 刊 于 北 京,
一九一 八 年十
二 月 改 名 为 《 晨 报 》 , 一 九 二 八 年 六 月 停 刊。
〔 4 〕 一 九 二 二 年 和 一 九 二 三 年 间, 孙中 山在 共 产党 人 的 帮 助 下 , 决 定 改 组 国
民 党 , 实 行 国 共 合 作 , 容 纳 共产 党人 参 加 国民 党, 并 于 一 九 二 四 年 一 月 在 广 州 召 开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实 行联 俄 、 联共 、扶 助 农 工 的 三 大 政 策 。 李 大 钊 、 谭
平 山 、 毛 泽 东 、 林 伯 渠 、 瞿 秋白 等共 产 党 人参 加了 这 次 大 会 。 他 们 曾 经 被 选 为 国 民
党 中 央执 行委 员 会的 委员 或 候补 委员 , 担 任 过 国 民 党 的 许 多 领 导 工 作 , 对 于 帮 助
10
毛 泽东 选 集
第一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国民党 走上革命 的道路, 起了重大 的作用。
〔 5 〕 第 三 国 际 即共 产 国 际 , 一 九 一 九 年 三 月 在 列宁 领导 下 成 立 。 一 九 二 二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参 加 共 产 国 际 , 成 为 它 的 一 个支 部。 一九 四 三 年 五 月 , 共 产 国 际 执 行
委 员会 主 席 团通 过决 定 , 提议 解散 共 产 国际 ,同 年 六 月共 产国 际 正 式宣 布解 散 。
〔 6 〕 国 际 联 盟 简称 国 联 , 一 九 二 ○ 年 一 月 正 式 成立 。先 后 参 加 的 有 六 十 多 个
国 家。 国 际 联盟 标 榜以 “ 促进国 际合 作 ,维 持国际 和 平 与安 全” 为 目 的,实 际上 日
益 成 为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推 行 侵 略 政 策 的 工 具。 第二 次世 界 大 战 爆 发 后 无 形 瓦 解 , 一
九四六 年四月 正式 宣布 解散。
〔7〕这里是 指中农。
〔 8〕赵公 元 帅是中国 民间传 说的 财神 ,叫赵 公明。
〔 9 〕 指 一 九 二 五年 五 月 三 十 日 爆 发 的 反 帝 爱 国 运动 。一 九 二 五 年 五 月 间 , 上
海 、 青 岛 的 日 本 纱 厂 先 后 发 生 工 人 罢 工 的斗 争, 遭到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和 北 洋 军 阀 的
镇 压 。 上 海 内 外 棉 第 七 厂 日 本资 本家 在五 月 十 五 日 枪 杀 了 工 人 顾 正 红 , 并 伤 工 人
十 余 人 。 二 十 九 日 青 岛 工 人 被 反 动 政 府 屠杀 八人 。五 月 三 十 日 , 上 海 二 千 余 学 生
分 头在 公 共 租界 各 马路 进 行宣传 讲演 , 一百 余名遭 巡 捕 (租 界内 的 警 察)逮 捕, 被
拘 押 在 南 京 路 老 闸 巡 捕 房 内 , 引 起 了 学 生和 市民 的极 大 愤 慨 , 有 近 万 人 聚 集 在 巡
捕 房门 口 , 要求 释 放被 捕 学生。 英帝 国 主义 的巡捕 向 群 众开 枪, 打 死 打伤许 多人 。
这 就 是 震 惊 中 外 的 五 卅 惨 案 。 六 月 , 英 日等 帝国 主义 在 上 海 和 其 他 地 方 继 续 进 行
屠杀 。这些屠 杀事 件激 起了全国 人民 的公愤。 广大 的工 人、学生 和部 分工 商业
者 ,在 许 多 城市 和 县镇 举 行游行 示威 和 罢工 、罢课 、 罢 市, 形成 了 全 国规模 的反 帝
爱 国 运 动 高 潮。
〔 10〕 这 里 是指 自 己 有 一部 分 土 地 , 同时 租 种一 部 分 土 地 ,或 出 卖 一部 分 劳 动
力,或 兼营小商 的贫农。
〔 11〕 店 员 有不 同 的 阶 层, 他 们 一 般 不占 有 生产 资 料 , 生 活来 源 的 全部 或 者 主
要部 分是依靠 向店 主出 卖劳动力 所取 得的工资 。毛 泽东 在这里所 指的 是店 员中
的一部 分 ,还 有一部 分 下层 店员 过 着 无产 阶级 的 生 活。
〔 12〕 指 一 九 二 二 年香 港 和 上 海 的 海 员 罢 工 。 香 港 海 员 罢 工 爆 发 于 一 月 十 二
日 , 坚 持 了 八 个 星 期 。 最 后 , 香 港 英 帝 国主 义当 局被 迫 答 应 增 加 工 资 , 恢 复 原 工
会 , 释 放 被 捕 工 人 , 抚 恤 在 罢 工 中 死 难 烈士 的家 属。 上 海 海 员 罢 工 于 八 月 五 日 开
始,坚持了三 个星期,也得到胜利。
〔 13〕 指 一 九 二 二 年 和 一 九 二 三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各 主 要 铁 路 线 的 工 人 罢
工 。 在 罢 工 过 程 中 , 工 人 群 众 的 觉 悟 迅 速提 高, 要求 改 善 生 活 的 经 济 斗 争 迅 速 发
展 为 反 对 军 阀 的 政 治 斗 争 。 一 九 二 三 年 二月 四日 ,京 汉 铁 路 工 人 为 争 取 组 织 总 工
会 的 自 由 , 举 行 总 罢 工 。 其 他 许 多 铁 路 的工 人也 纷纷 响 应 。 二 月 七 日 , 英 帝 国 主
中 国 社会 各 阶 级的 分 析
注 释
11
义 支 持 的北 洋军 阀吴 佩 孚 、 萧 耀 南 等 , 残 酷 地 屠 杀 京 汉 铁 路 的 工 人 , 造 成 了 二 七
惨案。
〔 14〕 开滦煤矿是直隶省(今河北省)开 平、滦县一带 煤矿的总称, 当时为英帝
国 主 义 者所 控制 。开 滦 罢 工 指 一 九 二 二 年 十 月 、 十 一 月 间 矿 工 三 万 余 人 举 行 的 大
罢 工 。 英帝 国主 义者 和 北 洋 军 阀 对 这 次 罢 工 进 行 残 酷 的 镇 压 , 工 人 死 伤 很 多 , 但
是 仍 然 坚持 斗争 。最 后 , 英 帝 国 主 义 者 不 得 不 答 应 给 工 人 增 加 一 部 分 工 资 。 焦 作
煤 矿 , 在河 南省 北部 , 当 时 也 为 英 帝 国 主 义 者 所 控 制 。 焦 作 罢 工 指 一 九 二 五 年 七
月 爆 发 的 罢 工 。 这 次 罢 工 是 为响 应 五 卅 运 动 而 发 动 的 , 前 后 坚 持 七 个 多 月 。 最
后, 英 帝国 主义者 不 得 不承 认工 会 有 代表工 人的 权 利, 并且被 迫 接 受增 加工 资 、 不
无故 开 除 工 人 和 补 偿 工 人因 罢 工 所 受 的损 失 等 项 条 件 。
〔 15〕 沙 面当 时是英法 帝国主 义在 广州的 租界 。 一九 二四 年 七 月,统治 沙 面的
帝 国 主 义者 颁布 新警 律 , 规 定 沙 面 的 中 国 人 出 入 租 界 必 须 携 带 贴 有 本 人 相 片 的 执
照 , 在 租界 内行 动必 须 受 各 种 苛 刻 的 限 制 , 但 是 外 国 人 却 可 以 自 由 出 入 活 动 。 沙
面 工 人 于七 月十 五日 宣 告 罢 工 , 抗 议 这 些 无 理 措 施 。 这 次 沙 面 罢 工 迫 使 英 法 帝 国
主义者取消了新警律。
〔 16〕 指 一 九 二 五 年 六 月 一 日 开 始 的 上 海 大 罢 工 和 六 月 十 九 日 开 始 的 香 港 大
罢 工 。 这两 处罢 工是 当 时 全 国 反 帝 爱 国 运 动 的 支 柱 。 前 者 有 二 十 多 万 工 人 参 加 ,
坚持 了 三四 个月; 后 者 有二 十五 万 工 人参加 ,坚 持 了一 年零四 个 月 ,是 截至 当 时 为
止的 世 界 工 人 运动 史 中 时 间最 长 的 一 次 罢工 。
〔17〕三合会 、哥老会、大刀会、在理会、青帮是旧中国的一些民间秘密团体,参
加 者 主 要的 是破 产农 民 、 失 业 手 工 业 工 人 和 流 氓 无 产 者 。 这 类 团 体 大 都 用 宗 教 迷
信 为 团 聚成 员的 工具 , 采 取 家 长 制 的 组 织 形 式 , 有 的 还 拥 有 武 装 。 参 加 这 类 团 体
的人 , 在社 会生活 中 有 互相 援助 的 义 务,有 时还 共 同反 抗压迫 他 们 的地 主、 官 僚 和
外国 侵略 者 。 但 是 , 农 民 和 手 工 业 工 人 不 可 能 依 靠 这 类 团体 得 到 出 路 。 同 时 , 由
于 这 类 团体 带有 严重 的 封 建 性 和 盲 目 的 破 坏 性 , 它 们 又 往 往 容 易 被 反 动 统 治 阶 级
和 帝 国 主义 势力 所操 纵 和 利 用 。 随 着 工 人 阶 级 力 量 的 壮 大 和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
农 民 和 手工 业工 人在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之 下 逐 步 地 建 立 了 完 全 新 式 的 群 众 组 织 , 这 类
落后 的 团 体就 失 掉了它 们 的存 在 价值 。
12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一 九 二 七年 三 月)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我 这 回 到 湖 南 〔 1 〕,
实 地 考 察 了 湘 潭、
湘 乡、
衡 山、
醴 陵、
长
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
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
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
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许多奇
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
所 有各种 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 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
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
前 途 有 所 补 益 。 因 为 目 前 农 民 运 动 的 兴 起是 一个 极 大 的 问
*
毛泽 东 此 文是 为 了 答复 当 时 党 内党 外 对 于 农民 革 命 斗争 的 责 难而 写
的。 为 了这 个 目 的 , 毛 泽东到湖 南 做 了 三 十二 天 的考 察 工 作 ,并 写 了 这
一 篇 报 告。 当 时 党 内 以 陈 独 秀 为 首的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者, 不 愿 意 接 受 毛
泽东 的 意见 , 而 坚 持 自 己的错误 见 解 。 他 们的 错 误, 主 要 是 被国 民 党 的
反 动 潮 流所 吓 倒 , 不 敢 支 持 已 经 起来 和 正 在 起 来 的 伟大 的 农 民 革 命 斗
争。 为 了迁 就 国 民 党 , 他们宁愿 抛 弃 农 民 这个 最 主要 的 同 盟 军, 使 工 人
阶 级 和 共产 党 处 于 孤 立 无 援 的 地 位。 一 九 二 七 年 春 夏国 民 党 之 所 以 敢
于叛变,发动“ 清党运动 ”和反人 民的战 争,主要就是乘了 共产党 的这个
弱 点。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13
题 。很 短 的 时 间 内 , 将 有 几 万 万 农民 从 中 国 中 部 、 南 部 和 北 部
各 省起 来 , 其 势 如 暴 风 骤 雨 , 迅 猛异 常 , 无 论 什 么 大 的 力 量 都
将 压 抑不住。 他 们 将冲 决 一 切 束 缚 他 们的 罗 网 ,朝着解 放 的
路 上迅 跑 。 一 切 帝 国 主 义 、 军 阀 、贪 官 污 吏 、 土 豪 劣 绅 , 都 将
被 他 们葬入坟 墓 。 一切 革 命 的 党 派 、 革命 的 同 志,都将 在 他
们 面 前受他们 的 检 验而 决 定 弃 取 。 站 在他 们 的 前头领导 他 们
呢 ? 还是站在 他 们 的后 头 指 手 画 脚 地 批评 他 们 呢?还是 站 在
他 们 的对面反 对 他 们呢 ? 每 个 中 国 人 对于 这 三 项都有选 择 的
自 由, 不 过时 局将 强 迫你 迅 速地选 择罢 了。
组
织
起
来
湖 南 的 农 民 运 动,
就 湘 中、
湘 南 已 发 达 的 各 县 来 说,
大约
分 为 两个时期 。 去 年一 月 至 九 月 为 第 一时 期 , 即组织时 期 。
此 时期 内 , 一 月 至 六 月 为 秘 密 活 动时 期 , 七 月 至 九 月 革 命 军 驱
逐 赵 恒 惕 〔 2〕 , 为公 开 活 动 时 期。 此 时 期内 , 农会 会 员 的 人数
总 计不 过 三 四 十 万 , 能 直 接 领 导 的群 众 也 不 过 百 余 万 , 在 农 村
中 还 没有什么 斗 争 ,因 此 各 界 对 它 也 没有 什 么 批评。因 为 农
会 会员 能 作 向 导 , 作 侦 探 , 作 挑 夫, 北 伐 军 的 军 官 们 还 有 说 几
句 好 话的。十 月 至 今年 一 月 为 第 二 时 期, 即 革 命时期。 农 会
会 员 激增到二 百 万 ,能 直 接 领 导 的 群 众增 加 到 一千万。 因 为
农 民入 农 会 大 多 数 每 家 只 写 一 个 人的 名 字 , 故 会 员 二 百 万 , 群
众 便有 约 一 千 万 。 在 湖 南 农 民 全 数中 , 差 不 多 组 织 了 一 半 。 如
湘 潭、
湘 乡、
浏 阳、
长 沙、
醴陵、
宁 乡、
平 江、
湘 阴、
衡 山、
衡阳、
耒
阳、
郴 县、
安 化 等 县,
差 不 多 全 体 农 民 都 集 合 在 农 会 的 组 织 中,
14
毛泽东选集
第 一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都 立 在 农 会 领 导 之 下 。 农 民 既 已 有 了 广 大 的 组 织, 便 开 始 行
动 起来 , 于 是 在 四 个 月 中 造 成一 个 空 前 的农 村大 革 命。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农民 的 主 要 攻 击目 标 是土 豪 劣 绅 , 不法 地 主 , 旁 及 各 种 宗
法 的 思 想 和 制 度 , 城 里的 贪 官 污 吏, 乡 村 的 恶 劣 习 惯。 这 个 攻
击 的 形 势,
简 直 是 急 风 暴 雨,
顺 之 者 存,
违 之 者 灭。
其 结 果,
把
几 千 年 封 建 地 主 的 特 权, 打 得 个 落花 流 水 。 地 主 的 体面 威 风 ,
扫 地 以 尽 。 地 主 权 力 既倒 , 农 会 便成 了 唯 一 的 权 力 机关 , 真 正
办 到 了 人 们 所 谓 “ 一 切权 力 归 农 会” 。 连 两 公 婆 吵 架的 小 事 ,
也 要 到 农 民 协 会 去 解 决。 一 切 事 情, 农 会 的 人 不 到 场, 便 不 能
解 决。
农 会 在 乡 村 简 直 独 裁 一 切,
真 是“说 得 出 ,
做 得 到 ”。
外
界 的 人 只 能 说 农 会 好 ,不 能 说 农 会坏 。 土 豪 劣 绅 , 不法 地 主 ,
则 完 全 被 剥 夺 了 发 言 权 , 没 有 人 敢 说 半 个 不 字 。在 农 会 威 力
之 下 , 土 豪 劣 绅 们 头 等的 跑 到 上 海, 二 等 的 跑 到 汉 口, 三 等 的
跑 到 长 沙 , 四 等 的 跑 到县 城 , 五 等以 下 土 豪 劣 绅 崽 子则 在 乡 里
向 农 会 投 降。
“我 出 十 块 钱,
请 你 们 准 我 进 农 民 协 会。
”小 劣 绅 说。
“嘻!谁 要 你 的 臭 钱!
”农 民 这 样 回 答 。
好些 中 小 地 主 、富 农 乃至 中 农 , 从 前反 对 农 会 的 , 此 刻 求
入 农 会 不 可 得 。 我 到 各处 , 常 常 遇到 这 种 人 , 这 样 向我 求 情 :
“请 省 里 来 的 委 员 作 保!
”
前 清 地 方 造 丁 口 册,
有 正 册、
另 册 二 种,
好 人 入 正 册,
匪盗
等 坏 人 入 另 册 。 现 在 有 些 地 方 的 农 民 便 拿 了 这 事吓 那 些 从 前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15
反 对 农 会 的 人“
:把 他 们 入 另 册!
”
那 些 人 怕入 另 册, 便 多 方 设 法求 入 农 会 , 一 心 要 想 把他 们
的 名 字写 上 那 农 会 的 册 子才 放 心 。但他们 往 往 遭农 会 严 厉 拒
绝 , 所 以 他 们 总是 悬 心 吊 胆地 过 日 子 ; 摈 在 农会 的 门 外 ,好 像
无 家 可 归 的 样 子,
乡 里 话 叫 做“打 零 ”
。
总 之,
四个月前被一般
人 看 不 起 的 所 谓“ 农 民 会 ”, 现 在 却 变 成 顶 荣耀 的 东 西 。从 前
拜 倒 在绅 士 权 力 下 面 的 人, 现 在 却拜倒在 农 民 权力 之 下 。 无
论什么 人,
都承认去年十月以 前和十月以后是两个 世界。
“糟 得 很 ”和“好 得 很 ”
农 民 在 乡 里 造 反 , 搅 动 了 绅 士 们 的酣 梦 。 乡 里 消 息 传 到
城 里 来 , 城 里 的绅 士 立 刻 大哗 。 我 初 到 长 沙 时, 会 到 各 方面 的
人 , 听 到 许 多 的街 谈 巷 议 。从 中 层 以 上 社 会 至国 民 党 右 派, 无
不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糟 得 很 。
”即 使 是 很 革 命 的 人 吧 ,
受了那班
“ 糟 得 很 ” 派 的满 城 风 雨 的议 论 的 压 迫 , 他 闭眼 一 想 乡 村的 情
况,
也 就 气 馁 起 来,
没 有 法 子 否 认 这“糟 ”字。
很进步的人也只
是说:
“这 是 革 命 过 程 中 应 有 的 事 ,
虽 则 是 糟。
”总 而 言 之 ,
无
论 什 么 人 都 无 法 完 全 否 认 这“糟 ”字 。
实 在 呢,
如 前 所 说,
乃是
广 大 的农 民 群 众 起 来 完 成他 们 的 历史使命 , 乃 是乡 村 的 民 主
势 力 起来 打 翻 乡 村 的 封 建势 力 。 宗法封建 性 的 土豪 劣 绅 , 不
法 地 主 阶 级,
是 几 千 年 专 制 政 治 的 基 础,
帝 国 主 义、
军 阀、
贪官
污 吏 的 墙 脚 。 打翻 这 个 封 建势 力 , 乃 是 国 民 革命 的 真 正 目标 。
孙 中 山 先 生 致 力国 民 革 命 凡四 十 年 , 所 要 做 而没 有 做 到 的事 ,
农 民 在几 个 月 内 做 到 了 。这 是 四 十年乃至 几 千 年未 曾 成 就 过
1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的 奇 勋。
这 是 好得 很 。
完 全 没 有 什 么“糟 ”
,
完 全 不 是 什 么“糟
得 很”
。
“糟 得 很 ”
,
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
理 论 , 明 明是 地 主 阶 级 企 图 保 存 封 建 旧 秩 序 , 阻 碍 建 设 民 主
新 秩 序 的 理论 , 明 明 是 反 革 命 的 理 论 。 每 个 革 命 的 同 志 , 都
不 应 该 跟 着瞎 说 。 你 若 是 一 个 确 定 了 革 命 观 点 的 人 , 而 且 是
跑 到乡 村里 去 看 过 一 遍 的 , 你 必 定 觉 到一 种 从 来 未 有 的 痛 快 。
无 数万 成群的奴隶 ——农民, 在那里 打翻他 们的吃人的 仇敌。
农 民 的 举 动,
完 全 是 对 的,
他 们 的 举 动 好 得 很!
“好 得 很 ”是 农
民 及 其 他 革命 派 的 理 论 。 一 切 革 命 同 志 须 知 : 国 民 革 命 需 要
一 个大 的农 村变动 。辛 亥革 命〔 3〕 没有 这个变 动, 所 以失 败了。
现 在 有 了 这个 变 动 , 乃 是 革 命 完 成 的 重 要 因 素 。 一 切 革 命 同
志 都 要 拥 护 这 个 变 动 ,否 则 他 就 站 到 反 革 命 立 场 上去 了。
所 谓“过 分 ”的 问 题
又 有一 般 人 说 : “ 农 会 虽 要办 , 但 是 现 在农 会 的举 动 未 免
太 过分 了。 ” 这 是 中 派 的 议 论 。 实 际 怎样 呢 ? 的 确 的 , 农 民 在
乡 里 颇 有 一 点 子“乱 来 ”
。
农 会 权 力 无 上,
不 许 地 主 说 话,
把地
主 的威 风扫 光 。 这 等 于 将 地 主 打 翻 在 地, 再 踏 上 一 只 脚 。 “ 把
你 入另 册! ” 向 土 豪 劣 绅 罚 款 捐 款 , 打轿 子 。 反 对 农 会 的 土 豪
劣 绅的 家里 , 一 群 人 涌 进 去 , 杀 猪 出 谷。 土 豪 劣 绅 的 小 姐 少 奶
奶 的 牙 床 上, 也 可 以 踏 上 去 滚 一 滚 。 动 不 动 捉 人 戴 高 帽 子 游
乡,
“劣 绅!
今 天 认 得 我 们!
”为 所 欲 为 ,
一 切反常,
竟 在乡村造
成 一 种 恐 怖 现 象。
这 就 是 一 些 人 的 所 谓“过 分”
,
所 谓“矫 枉 过
正”
,
所 谓“未 免 太 不 成 话 ”
。
这 派 议 论貌 似有理,
其实也是错
湖 南 农 民 运 动 考察 报 告
17
的 。 第 一 , 上 述 那 些 事 ,都 是 土 豪 劣绅 、 不 法 地 主 自 己逼 出 来
的。
土 豪 劣 绅、
不 法 地 主,
历 来 凭借 势 力 称 霸,
践 踏 农 民,
农民
才 有 这 种 很 大 的 反 抗 。 凡是 反 抗 最 力、 乱 子 闹 得 最 大 的地 方 ,
都 是 土 豪 劣 绅 、 不 法 地 主为 恶 最 甚 的地 方 。 农 民 的 眼 睛, 全 然
没 有 错 的。
谁 个 劣,
谁 个 不 劣,
谁 个 最 甚,
谁 个 稍 次,
谁个惩办
要 严 , 谁 个 处 罚 从 轻 , 农民 都 有 极 明白 的 计 算 , 罚 不 当罪 的 极
少。
第 二,
革 命 不 是 请 客 吃 饭,
不 是 做 文 章,
不 是 绘 画 绣 花,
不
能 那 样 雅 致 , 那 样 从 容 不迫 , 文 质 彬彬 , 那 样 温 良 恭 俭让 。 革
命 是 暴动 , 是 一 个阶 级 推 翻一个阶 级 的 暴烈 的 行 动 。农 村 革
命 是 农民 阶 级 推 翻封 建 地 主阶级的 权 力 的革 命 。 农 民若 不 用
极 大 的力 量 , 决 不能 推 翻 几千年根 深 蒂 固的 地 主 权 力。 农 村
中 须 有一 个 大 的 革命 热 潮 ,才能鼓 动 成 千成 万 的 群 众, 形 成
一 个 大 的 力 量 。 上 面 所 述那 些 所 谓 “过 分 ” 的 举 动 , 都是 农 民
在 乡 村中 由 大 的 革命 热 潮 鼓动出来 的 力 量所 造 成 的 。这 些 举
动 , 在 农 民 运 动 第 二 时 期( 革 命 时 期) 是 非 常 之 需 要 的。 在 第
二 时 期内 , 必 须 建立 农 民 的绝对权 力 。 必须 不 准 人 恶意 地 批
评 农 会 。 必 须 把 一 切 绅 权都 打 倒 , 把绅 士 打 在 地 下 , 甚至 用 脚
踏 上 。 所 有 一 切 所 谓 “ 过分 ” 的 举 动, 在 第 二 时 期 都 有革 命 的
意 义 。 质 言 之 , 每 个 农 村都 必 须 造 成一 个 短 时 期 的 恐 怖现 象 ,
非 如 此决 不 能 镇 压农 村 反 革命派的 活 动 ,决 不 能 打 倒绅 权 。
矫 枉 必 须 过 正,
不 过 正 不 能 矫 枉 〔 4 〕。
这 一 派 的 议 论,
表 面上 和
前 一 派 不 同 , 但 其 实 质 则和 前 一 派 同站 在 一 个 观 点 上 ,依 然 是
拥 护 特权 阶 级 利 益的 地 主 理论。这 种 理 论, 阻 碍 农 民运 动 的
兴 起, 其 结果破坏 了革命,我 们不能不 坚决地 反对。
18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一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所 谓 “ 痞 子 运 动”
国 民 党 右 派 说:
“农 民 运 动 是 痞 子 运 动 ,
是 惰 农 运 动。
”这
种 议 论,
在 长 沙 颇 盛 行。
我 跑 到 乡 下,
听 见 绅 士 们 说:
“农 民 协
会 可 以办,
但 是 现 在 办 事 人 不 行,
要 换 人 啦!
”这 种 议 论 ,
和右
派 的 话 是 一 个 意 思 , 都 是 说 农运 可 做 ( 因农 民 运 动 已 起 来 , 无
人 敢 说 不 可 做 ) , 但 是 现 在 做农 运 的 人 不行 , 尤 其 痛 恨 下 级 农
民 协 会 办 事 人,
说 他 们 都 是 些“痞 子 ”
。
总 而 言 之,
一切从前为
绅 士 们 看 不 起 的 人 , 一 切 被 绅士 们 打 在 泥沟 里 , 在 社 会 上 没 有
了 立 足 地 位 , 没 有 了 发 言 权 的人 , 现 在 居然 伸 起 头 来 了 。 不 但
伸 起 头 , 而 且 掌 权了 。 他 们在 乡 农 民协 会 (农 民 协 会的 最 下
级 ) 称 王 , 乡 农 民 协 会 在 他 们手 里 弄 成 很凶 的 东 西 了 。 他 们 举
起 他 们 那 粗 黑 的 手, 加 在 绅士 们 头 上了 。 他们 用 绳 子捆 绑 了
劣 绅,
给 他 戴 上 高 帽 子,
牵 着 游 乡(湘 潭 、
湘 乡 叫 游 团,
醴陵叫
游 垅 ) 。 他 们 那 粗 重 无 情 的 斥责 声 , 每 天都 有 些 送 进 绅 士 们 的
耳 朵 里去 。 他们 发 号施 令, 指 挥 一切 。 他 们 站 在 一 切 人 之
上 —— 从 前 站在 一 切人 之 下 , 所以 叫 做 反常。
革
命
先
锋
对 于一 件 事 或 一 种人 , 有相 反 的 两 种 看 法 ,便 出 来 相 反 的
两 种 议 论。
“糟 得 很 ”和“好 得 很 ”,
“痞 子 ”和“革 命 先 锋 ”
,
都是
适 例。
前 面说 了农 民 成 就 了 多 年 未曾 成就 的 革 命 事 业 ,农 民 做
湖南 农 民 运 动 考 察 报 告
19
了 国 民 革 命 的 重 要 工 作 。但 是 这 种 革 命 大 业 , 革 命 重 要工 作 ,
是 不 是 农 民 全 体 做 的 呢 ?不 是 的 。 农 民 中 有 富 农 、 中 农、 贫 农
三 种 。 三 种 状 况 不 同 , 对于 革 命 的 观 感 也 各 别 。 当 第 一时 期 ,
富农 耳 里 听 得的 是所 谓 江 西 一 败如 水 ,蒋 介 石 打伤 了 脚 〔 5〕 ,
坐飞机回 广东〔6〕 了。吴佩孚〔 7〕重新 占了岳州。 农民 协会必定
立不 久 , 三 民主 义〔 8〕 也兴 不 起 , 因为 这 是 所 谓从 来没 有 的 东
西。
乡 农 民 协 会 的 办 事 人(多 属 所 谓“痞 子 ”之 类 )
,
拿了农会
的 册 子,
跨 进 富 农 的 大 门,
对 富 农 说“
:请 你 进 农 民 协 会。
”富 农
怎 样 回 答 呢 ? “ 农 民 协 会吗 ? 我 在 这 里 住 了 几 十 年 , 种了 几 十
年 田,
没 有 见 过 什 么 农 民 协 会,
也 吃 饭。
我 劝 你 们 不 办 的 好!
”
富 农 中 态 度 好 点 的 这 样 说。 “ 什 么 农 民 协 会 , 砍 脑 壳 会, 莫 害
人 ! ” 富 农 中 态 度 恶 劣 的这 样 说 。 新 奇 得 很 , 农 民 协 会居 然 成
立 了 好几 个 月, 而且 敢 于 反对 绅 士 。 邻 近的 绅士 因 为不 肯 缴
鸦 片 枪 , 被 农 民 协 会 捉 了去 游 乡 。 县 城 里 并 且 杀 了 大 绅士 , 例
如 湘 潭 的 晏 容 秋 , 宁 乡 的杨 致 泽 。 十 月 革 命 纪 念 大 会 ,反 英 大
会 , 北 伐 胜 利 总 庆 祝 , 每乡 都 有 上 万 的 农 民 举 起 大 小 旗帜 , 杂
以 扁 担 锄 头 , 浩 浩 荡 荡 ,出 队 示 威 。 这 时 , 富 农 才 开 始惶 惑 起
来 。 在 北 伐 胜 利 总 庆 祝 中, 他 们 听 见 说 , 九 江 也 打 开 了, 蒋 介
石 没 有 伤 脚,
吴 佩 孚 究 竟 打 败 了。
而 且“三 民 主 义 万 岁 ”
,
“农
民 协 会 万 岁”
,
“农 民 万 岁 ”等 等 ,
明 明 都 写 在“红 绿 告 示 ”
(标
语)
上 面。
“农 民 万 岁,
这 些 人 也 算 作 万 岁 吗?
”富 农 表 示 很 大
的 惶 惑 。 农 会 于 是 神 气 十足 了 。 农 会 的 人 对 富 农 说 : “把 你 们
入 另 册!
”或 者 说 :
“再 过 一 个 月 ,
入 会 的 每 人 会 费 十 块 钱!
”在
这样 的 形 势 之下 ,富 农 才 慢 慢 地进 了 农会 〔 9〕 ,有 些是 缴 过 五
角 钱 或 一 块 钱 ( 本 来 只 要一 百 钱 ) 入 会 费 的 , 有 些 是 托人 说 情
2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才邀 了 农会 允 许的 。 亦有 好 些 顽 固 党, 至 今还 没 有入 农 会。
富农 入 会, 多 把他 那 家里 一 个 六 七 十岁 的 老头 子 到农 会 去上
一 个 名 字,
因 为 他 们 始 终 怕“抽 丁”
。
入 会 后,
也并 不 热心 替农
会做 事 。 他 们 的态 度 始 终 是 消 极 的 。
中 农 呢 ? 他 们 的 态 度 是 游 移 的 。他 们 想 到 革 命 对 他 们 没
有什 么 大的 好 处。 他 们锅 里 有 米 煮 ,没 有 人半 夜 里敲 门 来讨
账。 他 们 也 根 据 从 来有 没 有 的 道理 , 独 自 皱 着 眉 头 在 那 里 想:
“农 民 协 会 果 然 立 得 起 来 吗?
”
“三 民 主 义 果 然 兴 得 起 来 吗?
”
他
们 的 结 论 是:
“怕 未 必!
”他 们 以 为 这 全 决 于 天 意 :
“办 农 民 会 ,
晓 得 天 意 顺 不 顺 咧?
”在 第 一 时 期 内,
农 会 的 人 拿 了 册 子,
进了
中 农 的 门,
对 着 中 农 说 道“
:请 你 加 入 农 民 协 会!
”中 农 回 答 道 :
“莫 性 急 啦!
”一 直 到 第 二 时 期,
农 会 势 力 大 盛,
中 农 方 加 入农
会。 他 们 在 农 会 的 表现 比 富 农 好, 但 暂 时 还 不 甚 积 极 , 他 们还
要看 一 看 。 农 会 争 取中 农 入 会 ,向 他 们 多 作 解 释 工 作 , 是 完全
必 要 的。
乡 村 中 一 向 苦 战 奋 斗 的 主 要 力 量是 贫 农 。 从 秘 密 时 期 到
公开 时 期 , 贫 农 都 在那 里 积 极 奋斗 。 他 们 最 听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他们 和 土豪 劣 绅是 死 对头 , 他 们 毫 不迟 疑 地向 土 豪劣 绅 营垒
进攻 。 他 们 对 着 富 农说 : “ 我 们早 进 了 农 会 , 你 们 为 什 么 还迟
疑?
”富 农 带 着 讥 笑 的 声 调 说 道“
:你 们 上 无 片 瓦,
下 无插 针之
地,
有 什 么 不 进 农 会!
”的 确 ,
贫 农 们 不 怕 失 掉 什 么。
他 们 中间
有 很 多 人,
确 实 是“上 无 片 瓦 ,
下 无 插 针 之 地”
,
他 们 有什 么不
进农 会 ? 据 长 沙 的 调查 : 乡 村 人口 中 , 贫 农 占 百 分 之 七 十 ,中
农占 百 分之 二 十, 地 主和 富 农 占 百 分之 十 。百 分 之七 十 的贫
农中 , 又 分 赤 贫 、 次贫 二 类 。 全然 无 业 , 即 既 无 土 地 , 又 无资
湖 南 农民 运 动 考察 报 告
21
金,
完 全 失 去 生 活 依 据,
不 得 不 出 外 当 兵,
或 出 去 做 工,
或 打流
当 乞 丐 的,
都 是“赤 贫 ”,
占 百 分 之 二 十。
半 无 业,
即 略 有 土 地,
或 略 有 资 金,
但 吃 的 多,
收 的 少,
终 年 在 劳 碌 愁 苦 中 过 生 活 的,
如 手 工 工 人、
佃农
(富 佃 除 外 )
、
半 自 耕 农 〔 10 〕 等,
都 是“次 贫 ”
,
占 百 分 之 五 十 。 这 个 贫 农 大 群众 , 合 共 占 乡 村 人 口 百 分 之 七
十 , 乃 是 农 民协 会 的 中 坚 , 打 倒 封 建 势 力的 先锋 , 成就 那多 年
未 曾 成 就 的 革命 大 业 的 元 勋 。 没 有 贫 农 阶级 (照 绅 士的 话说 ,
没 有“痞 子 ”
)
,
决 不 能 造 成 现 时 乡 村 的 革 命 状 态,
决不能打倒
土 豪 劣 绅 , 完成 民 主 革 命 。 贫 农 , 因 为 最革 命, 所 以他 们取 得
了 农 会 的 领 导权 。 所 有 最 下 一 级 农 民 协 会的 委员 长 、委 员, 在
第 一 第 二 两 个时 期 中 , 几 乎 全 数 是 他 们 (衡 山县 乡 农民 协会 职
员 , 赤 贫 阶 层占 百 分 之 五 十 , 次 贫 阶 层 占百 分之 四 十, 穷苦 知
识 分 子 占 百 分之 十 ) 。 这 个 贫 农 领 导 , 是非 常之 需 要的 。没 有
贫 农 , 便 没 有 革 命 。 若 否 认 他们 , 便 是 否 认 革 命 。 若 打 击 他
们 , 便 是 打 击 革 命 。 他 们 的 革命 大 方 向 始 终 没 有 错 。 他 们 损
伤 了 土 豪 劣 绅 的 体 面 。 他 们 打翻 了 大 小 土 豪 劣 绅 在 地 上 , 并
且 踏 上 一 只 脚。 他 们 在 革 命 期 内 的 许 多 所谓 “过 分 ”举 动, 实
在 正是 革命 的需 要。 湖南 有些 县的 县政 府 、县 党部〔 11〕 和县 农
会 , 已 经 做 了若 干 错 处 , 竟 有 循 地 主 之 请, 派兵 拘 捕下 级农 会
职 员 的 。 衡 山、 湘 乡 二 县 的 监 狱 里 , 关 了好 多个 乡 农民 协会 委
员 长 、 委 员 。这 个 错 误 非 常 之 大 , 助 长 了反 动派 的 气焰 。只 要
看 拘 捕 了 农 民 协 会 委 员 长 、 委员 , 当 地 的 不 法 地 主 们 便 大 高
兴 , 反 动 空 气便 大 增 高 , 就 知 道 这 事 是 否错 误。 我 们要 反对 那
些 所 谓“痞 子 运 动”
“
、惰 农 运 动 ”的 反 革 命 议 论,
尤 其 要注 意不
可 做 出 帮 助 土 豪 劣 绅 打 击 贫 农阶 级 的 错 误 行 动 。 事 实 上 , 贫
2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农 领 袖 中 , 从 前 虽 有 些 确 是 有 缺 点 的 , 但 是 现 在多 数 都 变 好
了 。 他 们 自 己 在那 里努 力 禁牌 赌, 清 盗 匪 。 农 会 势 盛 地 方 ,牌
赌 禁 绝 , 盗 匪 潜踪 。有 些 地方 真个 道 不 拾 遗 , 夜 不 闭 户 。 据衡
山 的 调 查 , 贫 农领 袖百 人 中八 十五 人 都 变 得 很 好 , 很 能 干 ,很
努 力 。 只 有 百 分之 十五 , 尚有 些不 良 习 惯 。 这 只 能 叫 做 “ 少数
不 良 分 子”
,
决 不 能 跟 着 土 豪 劣 绅 的 口 白,
笼 统 地 骂“痞 子”
。
要
解 决 这 “ 少 数 不良 分子 ” 的问 题, 也 只 能 在 农 会 整 顿 纪 律 的口
号 之 下 , 对 群 众做 宣传 , 对他 们本 人 进 行 训 练 , 把 农 会 的 纪律
整 好 , 决 不 能 随便 派兵 捉 人, 损害 贫 农 阶 级 的 威 信 , 助 长 土豪
劣 绅 的 气 势 。 这 一 点是 非 常 要 注 意的 。
十 四 件 大 事
一 般 指 摘 农 会 的人 说 农 会 做 了 许 多 坏 事 。 我 在 前 面 已 经
指 出 , 农 民 打 土豪 劣绅 这 件事 完全 是 革 命 行 为 , 并 没 有 什 么可
指 摘 。 但 是 农 民所 做的 事 很多 ,为 了 答 复 人 们 的 指 摘 , 我 们须
得 把 农 民 所 有 的 行 动 过 细 检 查 一 遍 , 逐 一 来 看 他们 的 所 作 所
为 究 竟 是 怎 么 样 。 我 把 几 个 月 来 农 民 的 行 动 分 类总 计 起 来 ,
农 民 在 农 民 协会 领 导 之 下 总 共 作 了 十 四件 大 事 , 如 下 所 记 。
第一件
将 农 民 组织 在 农会 里
这 是 农 民 所 做 的 第 一 件 大 事。
像 湘 潭、
湘 乡、
衡 山 这 样的
县 , 差 不 多 所 有的 农民 都 组织 起来 了 , 几 乎 没 有 哪 一 只 “ 角暗
里 ” 的 农 民 没 有起 来, 这 是第 一等 。 有 些 县 , 农 民 组 织 起 来了
湖 南 农民 运 动 考察 报 告
23
一 大 部 分,
尚 有 一 小 部 分 没 有 组 织,
如 益 阳、
华 容 等 县,
这是第
二 等 。 有 些 县 , 农 民 组织 起 来 了 一 小部 分 ,大 部分 尚 未 组 织 起
来,
如 城 步、
零 陵 等 县,
这 是 第 三 等。
湘 西 一 带,
在 袁 祖 铭 〔 12 〕
势 力 之 下 , 农 会 宣 传 未到 , 许 多 县 的农 民 还全 未组 织 起 来 , 这
是 第 四 等。 大 概以 长 沙为 中 心 的 湘中 各 县最发展 , 湘南 各 县
次 之 , 湘 西 还 在 开 始 组织 中 。 据 去 年十 一 月省 农民 协 会 统 计 ,
全 省 七 十 五 县 中 , 三 十七 县 有 了 组 织, 会 员人 数一 百 三 十 六 万
七 千 七 百 二 十 七 人 。 此数 中 , 约 有 一百 万 是去 年十 月 、 十 一 月
两 个 月 内农 会 势力 大 盛时 期 组 织 的, 九 月以前还 不 过三 四 十
万 人 。 现 又 经 过 十 二 月、 一 月 两 个 月, 农 民运 动正 大 发 展 。 截
至 一 月 底止 , 会员 人 数至 少 满 了 二百 万 。因入会 一 家多 只 登
记 一 人 , 平 均 每 家 以 五口 计 , 群 众 便约 有 一千 万。 这 种 惊 人 的
加 速 度 的 发 展 , 是 所 以使 一 切 土 豪 劣绅 贪 官污 吏孤 立 , 使 社 会
惊 为 前 后两 个 世界 , 使农 村 造 成 大革 命 的原因。 这 是农 民 在
农 民 协 会 领 导 之 下 所 做 的第 一 件 大 事。
第 二件
政治 上 打击地 主
农 民 有 了 组 织 之 后,
第 一 个 行 动,
便 是从政 治上把 地主阶
级 特 别 是土 豪 劣绅 的 威风 打 下 去 ,即 是 从农村的 社 会地 位 上
把 地 主 权力 打 下去 , 把农 民 权 力 长上 来 。这是一 个 极严 重 极
紧 要 的 斗争 。 这个 斗 争是 第 二 时 期即 革 命时期的 中 心斗 争 。
这 个 斗 争 不 胜 利 , 一 切减 租 减 息 , 要求 土 地及 其他 生 产 手 段 等
等 的 经 济 斗 争 , 决 无 胜利 之 可 能 。 湖南 许 多地 方, 像 湘 乡 、 衡
山、
湘 潭 等 县,
地 主 权 力 完 全 推 翻,
形 成 了 农 民 的 独 一 权 力,
自
24
毛泽 东 选集
第 一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无 问 题 。 但 是 醴 陵等 县 , 尚 有 一 部 分 地 方( 如 醴 陵 之 西 南 两
区 ), 表 面 上 地 主权 力 低 于 农 民 权 力 , 实际 上 因 为 政 治斗 争 不
激 烈, 地 主 权 力 还隐 隐 和 农 民 权 力 对 抗 。这 些 地 方 , 还不 能 说
农 民已 得 了 政 治 的胜 利 , 还 须 加 劲 作 政 治斗 争 , 至 地 主权 力 被
农 民 完 全 打 下 去 为止 。 综 计 农 民 从 政 治 上打 击 地 主 的 方 法 有
如 下 各 项:
清 算。 土 豪劣绅 经 手地 方 公款 ,多半从 中 侵蚀 , 账目 不
清 。 这 回 农 民 拿 了清 算 的 题 目 , 打 翻 了 很多 的 土 豪 劣 绅 。 好
多 地方 组 织 了 清 算委 员 会 , 专 门 向 土 豪 劣绅 算 账 , 土 豪劣 绅 看
了 这 样 的 机 关 就 打颤 。 这 样 的 清 算 运 动 ,在 农 民 运 动 起 来 的
各 县做 得 很 普 遍 ,意 义 不 重 在 追 回 款 子 ,重 在 宣 布 土 豪劣 绅 的
罪 状 , 把 土豪 劣 绅 的 政 治 地 位和 社 会 地 位 打 下去。
罚 款。 清 算 结果 , 发 现 舞 弊 , 或 从 前 有 鱼 肉 农民 的 劣 迹,
或 现在 有 破 坏 农 会的 行 为 , 或 违 禁 牌 赌 ,或 不 缴 烟 枪 。在 这 些
罪 名 之下,
农 民 议 决,
某 土 豪 罚 款 若 干,
某 劣 绅 罚 款 若 干,
自数
十 元 至 数 千 元不 等 。 被 农民 罚 过 的 人 ,自 然 体面 扫 地。
捐 款。
向 为 富 不 仁 的 地 主 捐 款 救济 贫民,
办 合 作 社,
办农
民 贷款 所 , 或 作 他用 。 捐 款 也 是 一 种 惩 罚, 不 过 较 罚 款为 轻 。
地 主 为 免 祸计 , 自 动 地 捐 款 给农 会 的 , 亦 颇 不少。
小 质问 。 遇有破 坏 农会 的 言论 行动而罪 状 较轻 的 ,则 邀
集 多人 涌 入 其 家 ,提 出 比 较 不 甚 严 重 的 质问 。 结 果 , 多要 写 个
“休 息 字”
,
写 明 从 此 终 止 破 坏 农 会 名 誉 的 言 论 行 动 了 事。
大 示 威。
统 率 大 众,
向 着 和 农 会 结 仇 的 土 豪 劣 绅 示 威,
在
他 家里 吃 饭 , 少 不得 要 杀 猪 出 谷 , 此 类 事颇 不 少 。 最 近湘 潭 马
家 河, 有 率 领 一 万五 千 群 众 向 六 个 劣 绅 问罪 , 延 时 四 日, 杀 猪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25
百 三 十 余个 的 事。 示 威 的结 果 ,多 半 要 罚 款。
戴高帽子游乡。这种事各地做得很多。把土豪劣绅戴上
一 顶纸 扎 的 高帽 子 , 在那 帽 子上 面 写 上 土 豪 某 某 或 劣 绅 某 某
字样 。用 绳 子 牵 着, 前 后 簇 拥 着 一 大 群 人 。 也 有 敲 打 铜锣 , 高
举旗 帜, 引 人 注 目的 。 这 种 处 罚 , 最 使 土 豪 劣 绅 颤 栗 。戴 过 一
次高 帽子 的 , 从 此颜 面 扫 地 , 做 不 起 人 。 故 有 钱 的 多 愿罚 款 ,
不 愿戴 高 帽 子。 但 农 民不 依 时, 还 是 要 戴 。 有 一 个 乡 农 会 很
巧妙 ,捉 了 一 个 劣绅 来 , 声 言 今 天 要 给 他 戴 高 帽 子 。 劣绅 于 是
吓黑 了脸 。 但 是 ,农 会 议 决 , 今 天 不 给 他 戴 高 帽 子 。 因为 今 天
给他 戴过 了 , 这 劣绅 横 了 心 , 不 畏 罪 了 , 不 如 放 他 回 去, 等 日
再戴 。那 劣 绅 不 知何 日 要 戴 高 帽 子 , 每 日 在 家 放 心 不 下, 坐 卧
不 宁。
关进县监狱。这是比戴高帽子更重的罪。把土豪劣绅捉
了, 送进 知 事 公 署的 监 狱 , 关 起 来 , 要 知 事 办 他 的 罪 。现 在 监
狱里 关人 和 从 前 两样 , 从 前 是 绅 士 送 农 民 来 关 , 现 在 是农 民 送
绅 士 来 关。
驱 逐 。 土 豪 劣 绅 中 罪恶 昭著 的 ,农 民不 是 要 驱 逐 , 而 是 要
捉他 们, 或 杀 他 们。 他 们 怕 捉 怕 杀 , 逃 跑 出 外 。 重 要 的土 豪 劣
绅, 在农 民 运 动 发达 县 份 , 几 乎 都 跑 光 了 , 结 果 等 于 被驱 逐 。
他们 中间 , 头 等 的跑 到 上 海 , 次 等 的 跑 到 汉 口 , 三 等 的跑 到 长
沙, 四等 的 跑 到 县城 。 这 些 逃 跑 的 土 豪 劣 绅 , 以 逃 到 上海 的 为
最安 全。 逃 到 汉 口的 , 如 华 容 的 三 个 劣 绅 , 终 被 捉 回 。逃 到 长
沙的 ,更 随 时 有 被各 县 旅 省 学 生 捕 获 之 虞 , 我 在 长 沙 就亲 眼 看
见 捕获 两 个 。逃 到 县 城的 , 资格 已 是 第 四 等 了 , 农 民 耳 目 甚
多, 发觉 甚 易 。 湖南 政 府 财 政 困 难 , 财 政 当 局 曾 归 咎 于农 民 驱
2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逐 阔人 , 以 致 筹 款不 易 , 亦 可见 土 豪 劣 绅 不 容 于 乡 里之 一 斑 。
枪 毙。 这 必 是很 大 的 土 豪劣绅 , 农 民 和各 界 民 众共 同 做
的 。例 如 宁 乡 的 杨致 泽 , 岳 阳的 周 嘉 淦 , 华 容 的 傅 道南 、 孙 伯
助 ,是 农 民 和 各 界人 民 督 促 政府 枪 毙 的 。 湘 潭 的 晏 容秋 , 则 是
农 民 和 各 界 人 民 强 迫 县 长 同 意 从 监 狱 取 出 ,由 农 民 自 己 动 手
枪 毙的 。 宁 乡 的 刘昭 , 是 农 民直 接 打 死 的 。 醴 陵 的 彭志 蕃 , 益
阳 的周 天 爵 、 曹 云, 则 正 待 “审 判 土 豪 劣 绅 特 别 法 庭” 判 罪 处
决。
这 样 的 大 劣 绅、
大 土 豪,
枪 毙 一 个,
全 县 震 动,
于肃清封建
余 孽,
极 有 效 力。
这 样 的 大 土 豪 劣 绅,
各 县 多 的 有 几 十 个,
少的
也 有几 个 , 每 县 至少 要 把 几 个罪 大 恶 极 的 处 决 了 , 才是 镇 压 反
动 派的 有 效 方 法 。土 豪 劣 绅 势盛 时 , 杀 农 民 真 是 杀 人不 眨 眼 。
长 沙新 康 镇 团 防 局长 何 迈 泉 ,办 团 十 年 , 在 他 手 里 杀死 的 贫 苦
农 民将 近 一 千 人 ,美 其 名 曰 “杀 匪 ” 。 我 的 家 乡 湘 潭县 银 田 镇
团 防局 长 汤 峻 岩 、罗 叔 林 二 人, 民 国 二 年 以 来 十 四 年间 , 杀 人
五 十多 , 活 埋 四 人。 被 杀 的 五十 多 人 中 , 最 先 被 杀 的两 人 是 完
全 无 罪 的 乞 丐。
汤 峻 岩 说:
“杀 两 个 叫 化 子 开 张!
”这 两 个 叫 化
子 就 是 这 样 一 命 呜 呼 了 。 以 前 土 豪 劣 绅 的 残忍 , 土 豪 劣 绅 造
成 的农 村 白 色 恐 怖是 这 样 , 现在 农 民 起 来 枪 毙 几 个 土豪 劣 绅 ,
造 成 一 点 小 小 的 镇 压 反 革 命 派 的 恐 怖 现 象 ,有 什 么 理 由 说 不
应 该?
第三件
经济 上 打击 地 主
不 准谷 米 出 境 , 不 准 高 抬 谷 价 , 不准 囤 积 居 奇 。 这 是 近 月
湖 南 农 民 经 济 斗 争 上 一 件 大 事 。 从 去 年 十 月至 现 在 , 贫 农 把
湖 南 农 民 运 动 考察 报 告
27
地 主富农的谷米阻 止出境, 并禁止高 抬谷价 和囤积居 奇。结
果,
贫 农 的 目 的 完 全 达 到,
谷 米 阻 得 水 泄 不 通,
谷 价 大 减,
囤积
居 奇 的 绝 迹。
不准加租加押,宣传减租减押。去年七八月间,农会还在
势力弱小时期,地主依然按照剥削从重老例,纷纷通知佃农定
要加租加押。但是到了十月,农会势力大增,一致反对加租加
押,地主便不敢再提加租加押四字。及至十一月后,农民势力
压倒地主势力,农民乃进一步宣传减租减押。农民说:可惜去
秋 交租时农会尚无 力量,不 然去秋就 减了租 了。对于 今秋减
租,农民正大做宣传,地主们亦在问减租办法。至于减押,衡
山 等县目下 已在进行。
不准退佃。去年七八月间,地主还有好多退佃另佃的事。
十月以后,无人敢退佃了。现在退佃另佃已完全不消说起,只
有退佃自耕略有点问题。有些地方,地主退佃自耕,农民也不
准。有些地方,地主如自耕,可以允许退佃,但同时发生了佃
农失业问题。此问题尚无一致的解决办法。
减息。安化已普 遍地减 了息,他 县亦有 减息的事。惟农
会 势 盛 地 方,
地 主 惧 怕“共 产”
,
完 全“卡 借”
,
农村 几 无 放 债 的
事。此时所谓减息,限于旧债。旧债不仅减息,连老本也不许
债 主 有 逼 取 之 事。
贫 农 说:
“怪 不 得,
年 岁 大 了,
明 年 再 还 吧!
”
第四 件
推翻土 豪劣绅 的 封建 统治
—— 打 倒都 团
旧 式 的都 团
(即区 乡)
政 权 机 关,
尤 其 是 都之 一 级,
即接近
2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县 之 一 级,
几 乎完 全 是土 豪 劣绅 占 领。
“都”
管 辖 的 人 口 有一 万
至五六万之多,有独立的武装如团防局,有独立的财政征收权
如亩捐〔13〕等,有独立的司法权如随意对农民施行逮捕、监禁、
审问、处罚。这样的机关里的劣绅,简直是乡里王。农民对政
府 如 总统、
督 军 〔 14〕、
县长 等还 比较 不 留心,
这 班 乡 里 王才 真 正
是 他 们 的“长 上”
,
他 们 鼻子 里 哼一 声,
农 民晓 得 这 是 要 十分 注
意的。这回农村造反的结果,地主阶级的威风普遍地打下来,
土豪劣绅把持的乡政机关,自然跟了倒塌。都总团总〔15〕躲起
不 敢出面,一切地 方上的事 都推到 农民协会 去办。他 们应付
的 话是:
“不 探
(管 )
闲 事!
”
农 民 们 相 与 议 论,
谈 到 都 团 总,
则 愤 然 说:
“那 班 东 西 么,
不 作 用 了!
”
“不作用”三个字,的确描画了经过革命风潮地方的旧式
乡 政 机关。
第 五件
推 翻 地 主 武 装 , 建 立 农 民武 装
湖南地主阶级的武装,中路较少,西南两路较多。平均每
县以六百枝步枪计,七十五县共有步枪四万五千枝,事实上或
者 还要多。农民运 动发展区 域之中 南两路, 因农民起 来形势
甚猛,地主阶级招架不住,其武装势力大部分投降农会,站在
农 民 利 益 这 边,
例 如 宁 乡、
平 江、
浏 阳、
长 沙、
醴 陵、
湘 潭、
湘 乡、
安 化、
衡 山、
衡 阳 等 县。
小 部 分 站 在 中 立 地 位,
但 倾 向 于 投 降,
例 如宝庆等县。再 一小部分 则站在 和农会敌 对地位, 例如宜
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报告
29
章、临武、嘉禾等县,但现时农民正在加以打击,可能于不久
时间 消 灭其势 力 。这样 由反 动的 地主 手里 拿过 来的 武装 ,将
〔 16〕
一律 改为“挨户团常备 队”
,
放在新 的乡 村自 治机 关— —农
民政 权 的乡村 自 治机关 管理 之下 。这 种旧 武装 拿过 来, 是建
设农 民 武装的 一 方面。 建设 农民 武装 另有 一个 新的 方面 ,即
农会 的梭镖队 。梭镖 ——一种接 以长柄的 单尖两刃 刀,单湘
乡 一 县 有 十 万 枝。
其 他 各 县,
如 湘潭、
衡 山、
醴 陵、
长 沙 等,
七
八万枝、五六万枝、三四万枝不等。凡有农民运动各县,梭镖
队便迅速地发展。这种有梭镖的农民,将成为“挨户团非常备
队”。这个广大的梭镖势力,大于前述旧武装势力,是使一切
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湖南的革命当局,
应使 这 种武装 力 量确实 普及 于七 十五 县二 千余 万农 民之 中,
应使每个青年壮年农民都有一柄梭镖,而不应限制它,以为这
是可 以 使人害 怕 的东西 。若 被这 种梭 镖队 吓翻 了, 那真 是胆
小鬼!只有土豪劣绅看了害怕,革命党决不应该看了害怕。
第六 件
推 翻县 官 老 爷衙门 差役的 政 权
县政 治必须农民起来 才能澄清 ,广东的 海丰已 经有了证
明。 这 回在湖 南 ,尤其 得到 了充 分的 证明 。在 土豪 劣绅 霸占
权力的县,无论什么人去做知事,几乎都是贪官污吏。在农民
已经 起 来的县 , 无论什 么人 去, 都是 廉洁 政府 。我 走过 的几
县,知事遇事要先问农民协会。在农民势力极盛的县,农民协
会说话是“飞灵的”。农民协会要早晨捉土豪劣绅,知事不敢
挨到中午,要中午捉,不敢挨到下午。农民的权力在乡间初涨
3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起 来 的 时候 , 县 知 事 和 土 豪 劣 绅 是 勾 结 一 起 共同 对 付 农 民 的。
在 农 民 的 权 力 涨 至 和 地 主 权 力平 行 的 时 候 , 县 知 事 取 了 向 地
主 农 民 两边 敷 衍 的 态 度 , 农 民 协 会 的 话 , 有 一些 被 他 接 受 ,有
一 些 被 他 拒 绝 。 上 头 所 说 农 会说 话 飞 灵 , 是 在 地 主 权 力 被 农
民 权 力 完全 打 下 去 了 的 时 候 。 现 在 像 湘 乡 、 湘潭 、 醴 陵 、 衡山
等 县 的 县 政 治 状 况 是:
( 一 ) 凡 事 取 决 于 县长 和 革 命 民 众团 体 的联 合 会 议 。 这种
会 议 , 由县 长 召 集 , 在 县 署 开 。 有 些 县 名 之 曰“ 公 法 团 联 席会
议”
,
有 些 县 名 之 曰“县 务 会 议 ”
。
出 席 的 人,
县 长 以 外,
为 县农
民 协 会、
县 总 工 会、
县 商 民 协 会、
县 女 界 联 合 会、
县 教 职员 联合
会 、县 学生 联 合会 以及 国 民党 县党 部〔 17〕的 代表 们 。在 这样的
会 议 里 ,各 民 众 团 体 的 意 见 影 响 县 长 , 县 长 总是 唯 命 是 听 。所
以 , 在 湖南 采 用 民 主 的 委 员 制 县 政 治 组 织 , 应当 是 没 有 问 题的
了 。 现 在的 县 政 府 , 形 式 和 实 质 , 都 已 经 是 颇民 主 的 了 。 达到
这 种 形 势, 是 最 近 两 三 个 月 的 事 , 即 农 民 从 四乡 起 来 打 倒 了土
豪 劣 绅 权 力 以 后 的 事 。 知 事 看见 旧 靠 山 已 倒 , 要 做 官 除 非 另
找 靠山 ,这才 开始巴 结民众团 体,变成 了上述 的局面。
( 二 ) 承 审 员 没 有 案子 。 湖 南 的 司法 制 度, 还 是 知 事 兼理
司 法 , 承审 员 助 知 事 审 案 。 知 事 及 其 僚 佐 要 发财 , 全 靠 经 手钱
粮 捐 派 ,办 兵 差 和 在 民 刑 诉 讼 上 颠 倒 敲 诈 这 几件 事 , 尤 以 后一
件 为 经 常 可 靠 的 财 源 。 几 个 月来 , 土 豪 劣 绅 倒 了 , 没 有 了 讼
棍 。 农 民的 大 小 事 , 又 一 概 在 各 级 农 会 里 处 理。 所 以 , 县 公署
的 承 审 员, 简 直 没 有 事 做 。 湘 乡 的 承 审 员 告 诉我 : “ 没 有 农民
协 会 以 前, 县 公 署 平 均 每 日 可 收 六 十 件 民 刑 诉讼 禀 帖 ; 有 农会
后,
平 均 每 日 只 有 四 五 件 了。
”于 是 知 事 及 其 僚 佐 们 的 荷 包,
只
湖南 农 民 运 动 考 察 报 告
31
好空 着。
(三)
警 备 队、
警 察、
差 役,
一 概 敛 迹,
不 敢 下 乡 敲 诈。
从前
乡里人怕 城里人, 现在城里 人怕乡 里人。尤 其是县政 府豢养
的 警 察、
警 备 队、
差 役 这 班 恶 狗,
他 们 怕 下 乡,
下乡 也不 敢 再 敲
诈。他们看见农民的梭镖就发抖。
第七 件
推翻 祠 堂族长 的 族权 和城 隍土 地
菩 萨 的神权 以至 丈夫 的 男权
中国的男子,普 通要受三 种有系统的权力 的支配,即:
(一 )
由 一 国、
一 省、
一 县 以 至 一 乡 的 国 家 系 统(政 权 )
(
;二 )
由
宗 祠、
支 祠 以至 家 长 的 家族 系 统
(族 权)
(
;三)
由 阎 罗 天 子、
城
隍庙王以 至土地菩 萨的阴间 系统以 及由玉皇 上帝以至 各种神
怪的神仙系统—— 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
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
种权力——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
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农民在乡下怎样推翻地主的政权,已如前头所述。地主政权,
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
一概跟着 动摇起来 。农会势 盛地方 ,族长及 祠款经管 人不敢
再压迫族下子孙,不敢再侵蚀祠款。坏的族长、经管,已被当
作 土 豪 劣 绅 打 掉 了。
从 前 祠 堂 里“打 屁 股”
“
、沉 潭”
“活 埋 ”
、
等
残酷的肉 刑和死刑 ,再也不 敢拿出 来了。女 子和穷人 不能进
祠堂吃酒的老例,也被打破。衡山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
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爷们只好听她们的便。又
3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有 一处 地 方 , 因 禁止 贫 农 进 祠堂 吃 酒 , 一 批 贫 农 拥 进去 , 大 喝
大 嚼, 土 豪 劣 绅 长褂 先 生 吓 得都 跑 了 。 神 权 的 动 摇 ,也 是 跟 着
农 民 运 动 的 发 展 而 普 遍 。 许 多 地 方 , 农 民 协会 占 了 神 的 庙 宇
做 会所 。 一 切 地 方的 农 民 协 会, 都 主 张 提 取 庙 产 办 农民 学 校 ,
做 农 会 经 费,
名 之 曰“迷 信 公 款”。
醴 陵 禁 迷 信、
打菩萨之风颇
盛 行。 北 乡 各 区 农民 禁 止 家 神老 爷 ( 傩 神 ) 游 香 。 渌口 伏 波 岭
庙 内有 许 多 菩 萨 ,因 为 办 国 民党 区 党 部 房 屋 不 够 , 把大 小 菩 萨
堆 于一 角 , 农 民 无异 言 。 自 此以 后 , 人 家 死 了 人 , 敬神 、 做 道
场 、送 大 王 灯 的 ,就 很 少 了 。这 事 , 因 为 是 农 会 委 员长 孙 小 山
倡 首 , 当 地 的 道 士 们 颇 恨 孙 小 山 。 北 三 区 龙凤 庵 农 民 和 小 学
教 员 , 砍 了 木 菩 萨 煮 肉 吃 。 南 区 东 富 寺 三 十几 个 菩 萨 都 给 学
生 和 农 民 共 同 烧 掉 了,
只 有 两 个 小 菩 萨 名“包 公 老 爷”者,
被一
个 老 年 农 民 抢 去 了,
他 说:
“莫 造 孽!
”在 农 民 势 力 占 了 统 治 地
位 的地 方 , 信 神 的只 有 老 年 农民 和 妇 女 , 青 年 和 壮 年农 民 都 不
信 了。 农 民 协 会 是青 年 和 壮 年农 民 当 权 , 所 以 对 于 推翻 神 权 ,
破 除迷 信 , 是 各 处都 在 进 行 中的 。 夫 权 这 种 东 西 , 自来 在 贫 农
中 就 比 较 地 弱 一 点 , 因 为 经 济 上 贫 农 妇 女 不能 不 较 富 有 阶 级
的 女 子 多 参 加 劳 动 , 所 以 她 们 取 得 对 于 家 事的 发 言 权 以 至 决
定 权的 是 比 较 多 些。 至 近 年 ,农 村 经 济 益 发 破 产 , 男子 控 制 女
子 的基 本 条 件 , 业已 破 坏 了 。最 近 农 民 运 动 一 起 , 许多 地 方 ,
妇 女跟 着 组 织 了 乡村 女 界 联 合会 , 妇 女 抬 头 的 机 会 已到 , 夫 权
便 一 天 一 天 地 动 摇 起 来 。 总 而 言 之 , 所 有 一切 封 建 的 宗 法 的
思 想和 制 度 , 都 随着 农 民 权 力的 升 涨 而 动 摇 。 但 是 现在 时 期 ,
农 民 的 精 力 集 中 于 破 坏 地 主 的 政 治 权 力 这 一点 。 要 是 地 主 的
政 治 权 力 破 坏 完 了 的 地 方 , 农 民 对 家 族 神 道男 女 关 系 这 三 点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33
便 开 始 进 攻 了。
但 是 这 种 进 攻,
现 在 到 底 还 在“开 始 ”
,
要完全
推 翻 这 三 项, 还 要 待 农 民 的 经 济 斗 争 全 部胜 利 之 后 。 因 此 , 目
前 我 们 对农 民 应 该 领 导 他 们 极力 做 政治 斗 争 , 期于 彻底 推 翻
地 主 权 力。 并 随 即 开 始 经 济 斗争 , 期于 根 本 解 决贫 农的 土 地
及 其 他 经济 问 题 。 至 于 家 族 主义 、 迷信 观 念 和 不正 确的 男 女
关 系 之 破坏 , 乃 是 政 治 斗 争 和经 济 斗争 胜 利 以 后自 然而 然 的
结 果 。 若用 过 大 的 力 量 生 硬 地勉 强 地从 事 这 些 东西 的破 坏 ,
那 就 必 被 土 豪 劣 绅 借 为 口 实,
提 出“农 民 协 会 不 孝 祖 宗 ”
“
、农
民 协 会 欺 神 灭 道”
“
、农 民 协 会 主 张 共 妻”等 反 革 命 宣 传 口 号,
来 破 坏 农 民运 动 。 湖 南 的 湘 乡 、 湖 北 的 阳新 , 最 近 都 发 生 地 主
利 用 了 农民 反 对 打 菩 萨 的 事 ,就 是 明证 。 菩 萨 是农 民立 起 来
的 , 到 了 一定 时 期 农 民 会 用 他 们 自 己 的 双手 丢 开 这 些 菩 萨 , 无
须 旁 人 过早 地 代 庖 丢 菩 萨 。 共产 党 对于 这 些 东 西的 宣传 政 策
应 当 是“
:引 而 不 发,
跃 如 也。
”〔 18〕 菩 萨 要 农 民 自 己 去 丢,
烈女
祠 、节孝 坊要农民自己 去摧毁, 别 人代 庖是不对的。
我 在 乡 里 也曾 向 农 民 宣 传 破 除迷 信。 我 的 话 是 :
“ 信八 字望 走 好 运 , 信 风 水望 坟山 贯 气 。 今 年 几个 月 光
景 , 土 豪劣 绅 贪 官 污 吏 一 齐 倒台 了 。难 道 这 几 个月 以前 土 豪
劣 绅 贪 官 污吏 还 大 家 走 好 运 , 大 家 坟 山 都贯 气 , 这 几 个 月 忽 然
大 家 走 坏运 , 坟 山 也 一 齐 不 贯气 了 吗? 土 豪 劣 绅形 容你 们 农
会 的 话 是:
‘ 巧 得 很 口 罗,
如 今 是 委 员 世 界 呀,
你 看,
屙 尿都 碰 了
委 员。
’ 的 确 不 错,
城 里、
乡 里、
工 会、
农 会、
国 民 党、
共产党无一
不 有 执 行 委员 , 确 实 是 委 员 世 界 。 但 这 也是 八 字 坟 山 出 的 吗 ?
巧 得 很! 乡 下穷 光 蛋八 字 忽 然 都 好 了 ! 坟 山 也 忽 然 都 贯 气
了 ! 神 明吗 ? 那 是 很 可 敬 的 。但 是 不要 农 民 会 ,只 要关 圣 帝
3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君 、 观 音 大 士 , 能够 打 倒 土 豪 劣 绅吗 ? 那 些 帝 君 、 大 士 们 也 可
怜 , 敬 了 几 百 年 ,一 个 土 豪 劣 绅 不曾 替 你 们 打 倒 ! 现 在 你 们 想
减 租,
我 请 问 你 们 有 什 么 法 子,
信 神 呀,
还 是 信 农 民 会?
”
我 这些 话 ,说 得农 民都 笑起 来。
第八件
普 及 政治 宣 传
开 一 万 个 法 政 学 校 , 能 不 能在 这 样短 时 间 内普 及 政 治教
育 于穷 乡 僻 壤 的 男 女 老 少 , 像现 在 农 会所 做 的 政治 教 育 一样
呢 ? 我 想 不 能 吧 。打 倒 帝 国 主 义 ,打 倒 军 阀 , 打 倒 贪 官 污 吏 ,
打 倒 土 豪 劣 绅 , 这几 个 政 治 口 号 ,真 是 不 翼 而 飞 , 飞 到 无 数 乡
村 的青 年 壮 年 老 头 子 小 孩 子 妇女 们 的 面前 , 一 直钻 进 他 们的
脑 子里 去 , 又 从 他 们 的 脑 子 里流 到 了 他们 的 嘴 上。 比 如 有一
群 小孩 子 在 那 里 玩 吧 , 如 果 你看 见 一 个小 孩 子 对着 另 一 个小
孩 子鼓 眼 蹬 脚 扬 手 动 气 时 , 你就 立 刻 可以 听 到 一种 尖 锐 的声
音,
那 便 是:
“打 倒 帝 国 主 义!
”
湘 潭 一 带 的小 孩 子 看 牛 时 打 起 架 来 ,一 个 做 唐 生智 , 一 个
做 叶 开 鑫 〔 19〕,
一 会 儿 一 个 打 败 了,
一 个 跟 着 追,
那 追 的 就 是唐
生 智,
被 追 的 就 是 叶 开 鑫。
“打 倒 列 强 … … ”这 个 歌 ,
街上的小
孩 子固 然 几 乎 人 人 晓 得 唱 了 ,就 是 乡 下的 小 孩 子也 有 很 多晓
得 唱 了 的。
孙 中 山 先 生 的 那 篇 遗 嘱 , 乡下 农 民也 有 些 晓得 念 了 。他
们 从 那 篇 遗 嘱 里 取 出 了“自 由 ”
“
、平 等 ”
“
、三 民 主 义”
“不 平 等
、
条 约 ” 这 些 名 词 ,颇 生 硬 地 应 用 在他 们 的 生 活 上 。 一 个 绅 士 模
样 的 人 在 路 上 碰 了一 个 农 民 , 那 绅士 摆 格 不 肯 让 路 , 那 农 民 便
湖南 农民 运动考 察报 告
35
愤 然 说“
:土 豪 劣 绅!
晓 得 三 民 主 义 吗?
”
长 沙 近 郊 菜 园 农 民进
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现在,农民可找到武器了,这武器就
是三 民主义。 当警察打 骂卖菜农 民时,农 民便立即 抬出三民
主义以相抵制,警察没有话说。湘潭一个区的农民协会,为了
一件 事和一个 乡农民协 会不和, 那乡农民 协会的委 员长便宣
言:
“反 对 区 农 民 协 会 的 不 平 等 条 约!
”
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
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
子政 治学校一 样,收效 非常之广 而速。据 农村工作 同志的报
告,政治宣传在反英示威、十月革命纪念和北伐胜利总庆祝这
三次 大的群众 集会时做 得很普遍 。在这些 集会里, 有农会的
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今
后值 得注意的 ,就是要 利用各种 机会,把 上述那些 简单的口
号,
内 容 渐 渐 充 实,
意 义 渐 渐 明 了 起 来。
第九 件
农 民诸禁
共产 党领 导农 会在 乡下 树立 了威权 , 农民便 把 他们所 不
喜欢 的事禁止 或限制起 来。最禁 得严的便 是牌、赌 、鸦片这
三件。
牌:
农 会 势 盛 地 方,
麻 雀、
骨 牌、
纸 叶 子,
一 概 禁 绝。
湘乡十四都地方一个区农会,曾烧了 一担麻雀牌。
跑到乡间去,什么牌都没有打,犯禁的即刻处罚,一点客
气也 没 有。
赌:
从 前 的“赌 痞”
,
现 在 自 己 在 那 里 禁 赌 了,
农 会 势 盛地
3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方,
和 牌一样 弊 绝 风清。
鸦片 :禁得非常之严 。农会下 命令缴烟 枪,不 敢稍违抗
不缴。醴陵一个劣绅不缴烟枪,被捉去游乡。
农 民 这 个“缴 枪 运 动”
,
其 声 势 不 弱 于 北 伐 军 对 吴 佩 孚、
孙
〔20〕
传芳
军队的缴枪。好些革命军军官家里的年尊老太爷,烟
瘾 极 重,
靠 一 杆“枪”
救 命 的,
都 被“万 岁”
(劣 绅 讥 诮 农 民 之 称)
们缴了去。“万岁”们不仅禁种禁吃,还要禁运。由贵州经宝
庆、湘乡、攸县、醴陵到江西去的鸦片,被拦截焚烧不少。这
一来 ,和 政府 的财政 发生 了冲 突。 结果 ,还 是省农 会 为了顾
全北伐军饷,命令下级农会“暂缓禁运”。但农民在那里愤愤
不乐。
三 者 以 外 , 农民 禁 止 或 限 制 的 东 西还 有 很多 , 略 举 之
则 有:
花鼓。一种小戏,许多地方禁止演唱。
轿子 。许多县有打轿 子的事, 湘乡特甚 。农民 最恨那些
坐轿子的,总想打,但农会禁止他们。办农会的人对农民说:
“你们打轿子,反倒替阔人省了钱,轿工要失业,岂非害了自
己?”农民们想清了,出了新法子,就是大涨轿工价,以此惩
富人。
煮酒 熬糖。普遍禁止 用谷米煮 酒熬糖, 糟行糖 行叫苦不
迭。 衡山 福田 铺地方 ,不 禁止 煮酒 ,但 限定 酒价于 一 极小数
目,
酒 店 无 钱 赚,
只 好 不 煮 了。
猪。限制 每家喂猪的数目, 因为猪吃去谷米。
鸡鸭 。湘乡禁喂鸡鸭 ,但妇女 们反对。 衡山洋 塘地方限
制每 家只 准喂 三个, 福田 铺地 方只 准喂 五个 。好些 地 方完全
湖 南 农 民 运 动考 察 报 告
37
禁 止 喂 鸭,
因 为 鸭 比 鸡 更 无 用,
它 不 仅 吃 掉 谷,
而 且 搓 死 禾。
酒 席 。 丰 盛 酒 席 普 遍 地被 禁止 。 湘 潭 韶 山 地 方 议 决 客 来
吃 三 牲 ,即 只 吃 鸡 鱼猪 。笋 子 、 海 带 、 南 粉 都 禁 止 吃 。 衡 山 则
议 决 吃 八碗 , 不 准 多一 碗。 醴 陵 东 三 区 只 准 吃 五 碗 , 北 二 区 只
准 吃 三 荤三 素 , 西 三区 禁止 请 春 客 。 湘 乡 禁 止 “ 蛋 糕 席 ” — —
一 种 并 不丰 盛 的 席 面。 湘乡 二 都 有 一 家 讨 媳 妇 , 用 了 蛋 糕 席 ,
农 民 以 他不 服 从 禁 令, 一群 人 涌 进 去 , 搅 得 稀 烂 。 湘 乡 的 嘉 谟
镇实 行不 吃好 饮食 ,用 果品祭 祖。
牛。 这 是 农 民的 宝 贝 。 “ 杀 牛 的来 生 变牛 ” , 简 直 成 了 宗
教 , 故 牛是 杀 不 得 的。 农民 没 有 权 力 时 , 只 能 用 宗 教 观 念 反 对
杀 牛 , 没有 实 力 去 禁止 。农 会 起 来 后 , 权 力 管 到 牛 身 上 去 了 ,
禁 止 城 里杀 牛 。 湘 潭城 内从 前 有 六 家 牛 肉 店 , 现 在 倒 了 五 家 ,
剩 下 一 家 是 杀 病 牛 和 废 牛 的。 衡 山 全 县 禁 绝 了 杀 牛 。 一 个 农
民 他 有 一头 牛 跌 脱 了脚 ,问 过 农 会 , 才 敢 杀 。 株 洲 商 会 冒 失 地
杀 了 一 头 牛,
农 民 上 街 问 罪,
罚 钱 而 外,
放 爆 竹 赔 礼。
游民 生 活 。 如打 春 、 赞 土 地 、 打莲 花 落, 醴 陵 议 决 禁 止 。
各 县 有 禁 止 的 , 有 自 然 消 灭没 人 干 这 些 事 的 。 有 一 种 “ 强 告
化 ”又 叫“流 民”者 ,
平 素非 常 之凶,
现在亦只得屈服于农会之
下 。 湘 潭韶 山 地 方 有个 雨神 庙 , 素 聚 流 民 , 谁 也 不 怕 , 农 会 起
来 , 悄 悄地 走 了 。 同地 湖堤 乡 农 会 , 捉 了 三 个 流 民 挑 土 烧 窑 。
拜年 陋俗,议决禁止。
此外 各 地 的 小禁 令 还 很 多 , 如 醴陵 禁 傩神 游 香 , 禁 买 南 货
斋 果 送 情, 禁 中 元 烧衣 包, 禁 新 春 贴 瑞 签 。 湘 乡 的 谷 水 地 方 水
烟 也 禁 了。 二 都 禁 放鞭 炮和 三 眼 铳 , 放 鞭 炮 的 罚 洋 一 元 二 角 ,
放 铳 的 罚 洋 二 元 四 角 。 七 都和 二 十 都 禁 做 道 场 。 十 八 都 禁 送
3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奠 仪。
诸 如 此 类,
不 胜 枚 举,
统 名 之 曰 农 民 诸 禁。
这些禁令中,包含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是对于社会恶习之
反 抗,如禁牌赌鸦片 等。这 些东西是 跟了地主 阶级恶 劣政治
环境来的,地主权力既倒,这些东西也跟着扫光。第二是对于
城市商人剥削之自卫,如禁吃酒席,禁买南货斋果送情等等。
因为工业品特贵,农产品特贱,农民极为贫困,受商人剥削厉
害,不得不提倡节俭,借以自卫。至于前述之农民阻谷出境,
是因为贫农自己粮食不够吃,还要向市上买,所以不许粮价高
涨 。这都是农民贫困 和城乡 矛盾的缘 故,并非 农民拒 绝工业
品和城乡贸易,实行所谓东方文化主义〔21〕。农民为了经济自
卫,必须组织合作社,实行共同买货和消费。还须政府予以援
助,
使 农 民协 会 能 组 织 信 用
(放 款)
合 作 社。
如 此,
农民自然不
必 以阻谷为限制食粮 价格的 方法,也 不会以拒 绝某些 工业品
入 乡为经 济自 卫的方法 了。
第十 件
清
匪
从禹汤文武起吧,一直到清朝皇帝,民国总统,我想没有
哪 一个朝代的统治者 有现在 农民协会 这样肃清 盗匪的 威力。
什么盗匪,在农会势盛地方,连影子都不见了。巧得很,许多
地方,连偷小菜的小偷都没有了。有些地方,还有小偷。至于
土匪,则我所走过的各县全然绝了迹,哪怕从前是出土匪很多
的地方。原因:一是农会会员漫山遍野,梭镖短棍一呼百应,
土匪无处藏踪。二是农民运动起后,谷子价廉,去春每担六元
的,去冬只二元,民食问题不如从前那样严重。三是会党〔22〕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39
加 入 了 农 会,
在 农 会 里 公 开 地 合 法 地 逞 英 雄,
吐 怨 气,
“山 、
堂、
香、
水 ”〔 23 〕 的 秘 密 组 织 ,
没 有 存 在 的 必 要 了。
杀 猪 宰 羊,
重捐
重 罚 , 对 压 迫 他 们 的 土 豪 劣 绅阶 级 出 气 也 出 够 了 。 四 是 各 军
大 招 兵,
“不 逞 之 徒 ”去 了 许 多 。因 此 ,
农 运 一 起 ,匪 患 告 绝 。
对 于这 一 点 , 绅富 方 面 也 同 情 于 农 会 。 他 们 的 议论 是 : “ 农民
协 会 吗?讲 良 心 话 ,
也 有 一 点 点 好 处。
”
对 于 禁 牌、 赌 、 鸦 片 和 清 匪 , 农 民协 会 是 博 得 一般 人 的同
情 的。
第十一件
废苛捐
全 国 未 统一 , 帝 国 主 义 军 阀 势 力 未推 翻 , 农 民 对政 府 税捐
的 繁重 负 担 , 质言 之 , 即 革 命 军 的 军 费 负 担 , 还是 没 有 法 子解
除 的 。 但 是 土 豪 劣 绅 把 持 乡 政时 加 于 农 民 的 苛 捐 如 亩 捐 等 ,
却 因 农 民 运 动 的 兴 起 、 土 豪 劣绅 的 倒 塌 而 取 消 , 至 少 也 减 轻
了。 这也 要算是 农民协 会的 功绩之 一。
第十二件
文化运 动
中 国 历 来只 是地 主 有 文 化,农 民 没 有 文化 。 可是 地 主 的
文 化是 由 农 民 造成 的 , 因 为 造 成 地 主 文 化 的 东 西, 不 是 别 的,
正 是 从 农 民 身 上 掠 取 的 血 汗 。中 国 有 百 分 之 九 十 未 受 文 化 教
育 的 人 民 , 这 个 里 面 , 最 大 多数 是 农 民 。 农 村 里 地 主 势 力 一
倒 ,农 民 的 文 化运 动 便 开 始 了 。 试 看 农 民 一 向 痛恶 学 校 , 如今
却 在努 力 办 夜 学。 “ 洋 学 堂 ” , 农 民 是 一 向 看 不惯 的 。 我 从前
4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做 学 生 时,
回 乡 看 见 农 民 反 对“洋 学 堂 ”
,
也 和 一 般“洋 学 生 ”
、
“洋 教 习”一 鼻 孔 出 气,
站 在 洋 学 堂 的 利 益 上 面,
总 觉 得农 民 未
免 有 些不 对 。 民国 十 四 年在 乡 下 住了 半 年 ,这 时 我 是 一 个 共
产 党 员 ,有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 方 才 明 白 我 是 错 了 , 农 民 的
道 理 是 对的 。乡 村 小 学 校 的 教 材 , 完 全 说 些 城 里 的 东 西 , 不 合
农 村 的需 要 。 小学 教 师 对待 农 民 的态 度 又 非常 之 不 好 , 不 但
不 是 农民 的 帮 助者 , 反 而变 成 了 农民 所 讨 厌的 人 。 故 农 民 宁
欢迎私塾
(他 们 叫“汉 学”)
,
不欢迎学校
(他 们 叫“洋 学 ”
)
,
宁欢
迎 私 塾 老师 ,不 欢 迎 小 学 教 员 。 如 今 他 们 却 大 办 其 夜 学 , 名 之
曰 农 民学 校 。 有些 已 经 举办 , 有 些正 在 筹 备, 平 均 每 乡 有 一
所 。 他们 非 常 热心 开 办 这种 学 校 ,认 为 这 样的 学 校 才 是 他 们
自 己 的。 夜 学 经费 , 提 取迷 信 公 款、 祠 堂 公款 及 其 他 闲 公 闲
产 。 这些 公 款 ,县 教 育 局要 提 了 办国 民 学 校即 是 那 不 合 农 民
需 要 的“洋 学 堂 ”
,
农 民 要 提 了 办 农 民 学 校,
争 议 结 果,
各得若
干 , 有 些地 方是 农 民 全 得 了 。 农 民 运 动 发 展 的 结 果 , 农 民 的 文
化 程 度迅 速 地 提高 了 。 不久 的 时 间内 , 全 省当 有 几 万 所 学 校
在 乡 村 中涌 出来 , 不 若 知 识 阶 级 和 所 谓 “ 教 育 家 ” 者 流 , 空 唤
“普 及 教 育”
,
唤 来 唤 去 还 是 一 句 废 话。
第 十三 件
合作 社运 动
合 作 社,
特 别 是 消 费、
贩 卖、
信 用 三 种 合 作 社,
确是农民所
需 要 的。 他 们 买进 货 物 要受 商 人 的剥 削 , 卖出 农 产 要 受 商 人
的 勒 抑 ,钱 米借 贷 要 受 重 利 盘 剥 者 的 剥 削 , 他 们 很 迫 切 地 要 解
决 这 三 个问 题。 去 冬 长 江 打 仗 , 商 旅 路 断 , 湖 南 盐 贵 , 农 民 为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41
盐 的 需 要 组 织 合 作 社 的 很 多。 地 主 “ 卡 借” , 农 民 因借 钱 而 企
图 组 织“借 贷 所 ”的 ,
亦 所 在 多 有。
大 问 题,
就是详细的正规的
组 织 法 没 有 。 各 地 农 民 自 动组 织 的 , 往 往不 合 合 作 社的 原 则 ,
因 此 做 农 民 工 作 的 同 志 , 总是 殷 勤 地 问 “章 程 ” 。 假如 有 适 当
的 指导 , 合 作 社 运 动 可 以随 农 会 的 发 展而 发 展 到 各地。
第 十四 件
修 道 路,
修塘 坝
这也是农会的一件功绩。没有农会以前,乡村的道路非
常 之 坏 。 无 钱 不 能 修 路 , 有钱 的 人 不 肯 拿出 来 , 只 好让 它 坏 。
略 有 修 理 , 也 当 作 慈 善 事 业, 从 那 些 “ 肯积 阴 功 ” 的人 家 化 募
几 个 , 修 出 些 又 狭 又 薄 的 路。 农 会 起 来 了, 把 命 令 发出 去 , 三
尺、
五 尺、
七 尺、
一 丈,
按 照 路 径 所 宜,
分 等 定 出 宽狭,
勒令沿路
地 主 , 各 修 一 段 。 号 令 一 出, 谁 敢 不 依 ?不 久 时 间 ,许 多 好 走
的 路 都 出 来 了 。 这 却 并 非 慈善 事 业 , 乃 是出 于 强 迫 ,但 是 这 一
点 子 强 迫 实在 强 迫 得还 可 以 。塘 坝 也 是 一 样 。 无 情 的 地 主 总
是 要 从 佃 农 身 上 取 得 东 西 ,却 不 肯 花 几 个大 钱 修 理 塘坝 , 让 塘
干 旱 , 饿 死 佃 农 , 他 们 却 只知 收 租 。 有 了农 会 , 可 以不 客 气 地
发 命 令 强 迫地 主 修 塘坝 了 。 地主 不 修 时 , 农 会 却 很 和 气 地 对
地 主 说 道:
“好!你 们 不 修 ,
你 们 出 谷 吧,
斗 谷 一 工!
”地 主 为 斗
谷 一 工 划 不 来 , 赶 快 自 己 修。 因 此 , 许 多不 好 的 塘 坝变 成 了 好
塘 坝。
总上十四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之下做出来的。就
其 基 本 的 精 神 说 来 , 就 其 革命 意 义 说 来 ,请 读 者 们 想一 想 , 哪
一 件 不 好 ? 说 这 些 事 不 好 的, 我 想 , 只 有土 豪 劣 绅 们吧 ! 很 奇
4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怪,南昌方面〔24〕传来消息,说蒋介石、张静江〔25〕诸位先生
的 意见, 颇不以湖南农民 的举动为 然。湖南的右派 领袖刘 岳
峙 〔 26 〕 辈,
与 蒋、
张 诸 公 一 个 意 见,
都 说“
:这 简 直 是 赤 化 了!
”
我
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
说“唤 起 民 众”
,
民 众起 来 了 又 害 怕得 要 死,
这 和 叶 公 好 龙 〔 27 〕
有 什么两样!
注
释
〔 1〕 湖 南是 当 时全 国农民 运 动 的中心 。
〔 2〕赵 恒 惕( 一八八 ○ ——一九 七 一) ,湖 南 衡山 人。一 九二○年以 后 , 他是
统 治 湖南 的军 阀 。一 九二 六 年三 月, 在 湖南 人民 掀起 反赵 高 潮的 形势 下, 被迫 辞
去 湖南 省 长 的职 务 。 同年 七 月 至九 月 , 他的 旧 部 被北 伐 军 击溃 。
〔 3 〕 辛 亥 革 命 是 以 孙 中 山 为 首 的 资 产 阶级 革 命 团 体 同 盟 会 所 领 导 的 推 翻 清
朝 专制 王 朝的 革 命 。 一九 一 一年 (辛亥 年) 十 月 十 日, 革 命党 人 发动 新军在 湖 北 武
昌 举 行起 义, 接 着各 省响 应 ,外 国帝 国 主义 所支 持的 清朝 反 动统 治迅 速瓦 解。 一
九 一 二年 一月 在 南京 成立 了 中华 民国 临 时政 府, 孙中 山就 任 临时 大总 统。 统治 中
国 两 千多 年的 君 主专 制制 度 从此 结束 , 民主 共和 国的 观念 从 此深 入人 心。 但是 资
产 阶 级革 命派 力 量很 弱, 并 具有 妥协 性 ,没 有能 力发 动广 大 人民 的力 量比 较彻 底
地 进 行反 帝反 封 建的 革命 。 辛亥 革命 的 成果 迅即 被北 洋军 阀 袁世 凯篡 夺, 中国 仍
然 没有摆 脱半殖民 地、半封 建的状 态。
〔 4〕“矫 枉过正 ”是 一 句成 语, 原 意是纠正 错误而超过 了 应 有的限 度 。但 旧时
有 人 常用 这句 话 去拘 束人 们 的活 动, 要 人们 只在 修正 旧成 规 的范 围内 活动 ,而 不
许 完全 破 坏旧 成 规 。 在修 正 旧成 规的范 围内 活 动 , 叫做 合 乎“ 正 ”, 如果完 全 破 坏
旧 成规 , 就叫 做 “ 过 正” 。 这也 正是改 良派 和 革 命 队伍 内 机会 主 义者 的理论 。 毛 泽
东 在这里 驳斥了这类改良派的理论。这里 说“矫枉 必须过 正,不过 正不能 矫枉”, 就
是 说, 要 终结 旧 的 封 建秩 序 ,必 须用群 众的 革 命 方 法, 而 不是 用 修正 的—— 改 良 的
方 法。
〔 5 〕 一九 二 六 年 九 月 北 伐 军 进 军江 西 的 时 候 , 排 斥 共 产 党 人 的 蒋 介 石嫡 系部
队 打 了 败 仗 。 许 多 报 刊 刊 登 消 息 说 蒋 介 石 受 了 伤 。 当 时 蒋 介 石 的反 革 命 面 目 还
没 有充 分 暴露 出 来 , 农民 群 众还 认为他 是革 命 的 ; 地主 富 农则 反 对他 ,听到 北 伐 军
打 败 仗和 蒋介 石 受伤 的消 息 后很 高兴 。 一九 二七 年四 月十 二 日, 蒋介 石在 上海 发
湖 南 农 民 运动 考 察 报 告
注 释
43
动 反革 命政 变 ,他 的 反革 命面 目 才完 全暴 露 出来 。 从这 时起 , 地主 富 农就 对他 改
取 拥 护 态 度 了。
〔 6〕 广 东 是第 一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的 最 早 的革 命 根 据 地 。
〔7〕吴佩孚(一八七四—— 一九 三九) ,山东 蓬莱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之一 。
一 九二 ○ 年 七月 , 他打 败 皖 系军阀 段祺瑞 , 开 始左 右北洋 军 阀 的 中央政 权, 为 英 美
帝 国主 义的 代 理人 。 一九 二四 年 十月 ,他 在 军阀 混 战中 失败 。 一年 后 再起 ,到 一
九二六年北伐 战争前, 他据有直隶(今 河北)南 部和湖北、湖南 、河南 等省。北 伐军
从广东 出发,首 先打倒的 敌人就是 吴佩孚。
〔 8〕 三 民 主 义 是 孙 中 山 在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中 提 出 的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三 个问 题的 原 则和 纲 领。 随着 时 代的 不同 , 三民 主 义的 内容 有 新旧 的 区别 。旧 三
民 主义 是中 国 旧民 主 主义 革命 的 纲领 。一 九 二四 年 一月 ,孙 中 山接 受 共产 党人 的
建 议, 在 中 国国 民 党第 一 次 全国代 表大会 上 , 对三 民主义 重 新 作 了解释 ,旧 三 民 主
义 从此 发展 为 新三 民 主义 。新 三 民主 义包 含 联俄 、 联共 、扶 助 农工 的 三大 政策 和
反 对帝 国主 义 、反 对 封建 主义 的 纲领 ,是 第 一次 国 内革 命战 争 时期 中 国共 产党 同
国民党 合 作的政 治基 础 。参 见本 书 第二卷《 新 民主主义论 》第十 节。
〔 9〕不应 当容许 富农加 入农会 。一九二 七年时 期,农 民群众 还不知道 这
一 点。
〔10〕见本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10〕。
〔11〕指当时的 国民党县党部。
〔 12〕袁 祖 铭 , 贵 州军 阀 , 在 一九 二 六 年 六 月至 一 九 二 七年 一 月 期 间 曾经 盘 据
湘 西 一 带。
〔13〕 亩捐 是当 时县、区 、乡豪绅政 权除抽收 原有 田赋之 外,另行 按 田亩摊派 的
一 种 苛 捐 。 这 种 捐 税 连 租 种 地主 土地 的贫 苦 农 民 都 要 直 接 负 担 。
〔 14〕 督 军 是 北 洋 军 阀 统 治 时 期 管 辖 一 省 的 军 事 首 脑 。 督 军 大 都 总 揽 全 省 的
军 事政 治 大 权, 对 外勾 结 帝 国主义 ,对内 实 行 地方 性的封 建 军 事 割据, 是一 省 范 围
内 的 独 裁 者。
〔15〕都总、团总 是都、团政权机关的头领。
〔16〕 “挨 户团 ”是当时 湖南农村武 装的一种 ,它 分常备 队和非常 备 队两部分 。
“ 挨户 ” 是 形容 几 乎每 一 户 人家都 要参加 的 意 思。 在一九 二 七 年 革命失 败以 后 , 许
多地方的“挨 户团” 被地主 所夺取, 变成了 反革命的武装组织。
〔 17〕当 时 在 武 汉 国民 党 中 央 领导 下 的 各 地 国民 党 县 党 部, 很 多 是 属 于执 行 孙
中 山联 俄 、 联共 、 扶助 农 工 三大政 策的组 织 , 是共 产党人 、 左 派 国民党 员和 其 他 革
命分子 的革命联 盟。
〔18〕这句话引自《孟子·尽 心上》,大 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却
4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一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不 射 出 去 ,只 摆 着跃 跃 欲动 的 姿 势 。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是 借 来 比 喻 共 产 党 人 应 当 善 于
教 育 和 启 发农 民 ,使 农 民自 觉 地 去 破 除 迷 信 和 其 他 不 良 的 风 俗 习 惯 , 而 不 是 不 顾
农民的 觉 悟程度, 靠发号施 令 代替农民 去 破除。
〔 19〕 唐 生 智 是 当 时 站 在 革 命 方 面 参 加 北 伐 的 一 个 将 军 。 叶 开 鑫 是 当 时 站 在
北 洋军阀 方 面 反对 革命 的 一 个将军 。
〔20〕孙传芳(一八八五—— 一九三 五),山东泰安人,北洋 直系军 阀。一九二五
年十一月以后, 曾经统 治浙江、 福建、 江苏、安徽、江西 五省。 他镇压过 上海工人 的
起 义。一 九 二 六年 九月至 十 一 月 间,他 的军 队 主 力在江 西的 南 昌 、 九江 一带 , 被 北
伐军 击溃。
〔 21〕 东 方 文 化 主 义 ,是 排 斥 近 代 科学 文 明 , 标 榜 和 宣扬 东 方 落 后 的农 业 生 产
和封 建文 化 的一种 反 动思 想。
〔 22〕 会 党 指 哥 老 会 等旧 中 国 民 间 秘密 团 体 。 参 见 本 卷《 中 国 社 会 各阶 级 的 分
析》注〔17〕。
〔23〕山、 堂、香、水,是旧中国民 间秘密 团体的 一些宗 派的称 号。
〔 24〕 一 九 二 六 年 十 一月 至 一 九 二 七年 三 月 , 蒋 介 石 把国 民 革 命 军 总司 令 部 设
在 南 昌 。 蒋介 石 在南 昌 集合 了 国 民 党 右 派 和 一 部 分 北 洋 军 阀 的 政 客 , 勾 结 帝 国 主
义, 策划 反革命 的阴 谋 ,形 成了 与 当时的革命 中心武 汉对 抗 的局 面。
〔25〕 张静江( 一八 七七—— 一九五 ○),浙 江 湖州人。 当 时任国民 党中 央执 行
委 员会常 务 委 员会 代 理主 席 , 是国民 党 右派 头 子 之一 , 为蒋 介 石 设谋画 策 的人 。
〔26〕 刘岳峙, 湖南 国民党 右派组织 “左社” 的 头子。一 九 二七年二 月, 他被 当
时 还 执 行 革命 政 策 的 国 民 党 湖 南 省 党 部 清 洗 出 党 , 成 为 人 所 共 知 的 反 动 分 子 。
见 汉 朝 刘 向 所 作 《 新 序 · 杂 事 》“
:叶 公 子 高 好 龙,
钩 以 写 龙,
凿
〔 27〕 叶公 好龙,
以 写龙, 屋 室 雕文 以写龙 。 于 是 天龙闻 而下 之 , 窥头于 牖, 施 尾 于 堂。 叶公 见 之 ,
弃而还走,失其 魂魄, 五色无主 。是叶 公非好龙也,好夫 似龙而 非龙者也 。”毛泽 东
在这 里用 以比 喻蒋 介石辈口谈 革 命,实际 上畏惧革 命 ,反对 革命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47
中国的 红色 政权 为什么
能够 存在?
*
(一 九二 八年 十 月 五 日)
一
国 内的 政 治 状况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 的统治,依然是 城市买办 阶级和 乡村
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
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从广 东出发的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到半 路被买办豪绅阶 级篡
夺了领导权,立即转向反革命路上,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
级〔1〕,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
的解 放。
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2〕,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
前,
有一 个对 张作 霖〔 3 〕的 临 时 的 团结。
北京 天 津 打下 以后,
这
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
在酝 酿战争中 。中国内 部各派军阀的矛 盾和斗争,反映 着帝
国主 义各国的 矛盾和斗 争。故只要各国 帝国主义分裂中 国的
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共湘 赣 边 界 第 二 次 代 表 大 会 写 的 决 议 的 一 部 分 , 原 题
为《 政治问题 和边界党 的任务 》。
4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的 。 今 天 的暂 时 的 妥 协, 即酝 酿 着 明天 的 更大 的 战 争。
中 国 迫 切 需 要 一 个 资 产 阶 级的 民 主 革 命 , 这 个 革 命 必 须
由 无 产 阶级领导 才 能 完成 。 从广 东 出 发 向 长 江 发 展的 一 九 二
六 年 到 一九二七 年 的 革命 , 因为 无 产 阶 级 没 有 坚 决地 执 行 自
己 的 领 导权,被 买 办 豪绅 阶 级夺 取 了 领 导 , 以 反 革命 代 替 了
革 命 。 资产阶级 民 主 革命 乃 遭遇 到 暂 时 的 失 败 。 中国 无 产 阶
级 和 农 民 在此 次 失 败 中, 受 到 很 大 的 打 击 , 中 国 资产 阶 级 ( 非
买 办 豪 绅 阶级 ) 也 受 了打 击 。 但 最 近 数 个 月 来 , 工农 阶 级 在 共
产 党 领 导之下的 有 组 织的 城 市罢 工 和 农 村 暴 动 , 在南 北 各 地
发 展 起 来。军阀 军 队 中的 士 兵因 饥 寒 而 酝 酿 着 很 大的 不 安 。
同 时 资 产 阶级 在 汪 精 卫、 陈 公 博 一 派 鼓 动 之 下 , 亦在 沿 海 沿 江
各 地 发 展 着 颇 大 的 改良 主 义 运 动 〔 4〕 。这种 运 动 的 发 展是 新 的
事 实。
中 国 的 民 主 革 命 的 内 容,
依 国 际 及 中 央 的 指 示,
包括 推 翻
帝 国 主 义 及其 工 具 军 阀在 中 国 的 统 治 , 完 成 民 族 革命 , 并 实 行
土 地 革 命,消灭 豪 绅 阶级 对 农民 的 封 建 的 剥 削 。 这种 革 命 的
实 际 运 动 , 在 一 九 二八 年 五 月 济 南 惨案 〔 5〕 以 后 , 是 一天 一 天
在 发 展 的。
二
中 国 红 色 政 权 〔 6〕 发生 和
存在的原因
一 国 之 内,
在 四 围 白 色 政 权 的 包 围 中,
有 一小块 或若 干 小
块 红 色 政 权的 区 域 长 期地 存 在 , 这 是 世 界 各 国 从 来没 有 的 事 。
这 种 奇 事 的发 生 , 有 其独 特 的 原 因 。 而 其 存 在 和 发展 , 亦 必 有
中 国的 红 色 政权 为 什么 能 够 存在 ?
49
相 当 的 条 件 。 第 一 , 它的 发 生 不 能 在 任 何 帝 国 主义 的 国 家 , 也
不 能在 任 何 帝国 主 义直 接 统 治 的殖 民 地〔 7〕 , 必然 是 在帝 国 主
义 间 接 统 治 的 经 济落 后 的 半 殖 民 地 的 中 国 。 因 为 这 种 奇 怪 现
象 必 定 伴 着 另 外 一 件 奇怪 现 象 , 那 就 是 白 色 政 权之 间 的 战 争 。
帝 国 主 义 和 国 内 买办 豪 绅 阶 级 支 持 着 的 各 派 新 旧 军 阀 , 从 民
国 元 年 以 来 , 相 互间 进 行 着 继 续 不 断 的 战 争 , 这 是 半 殖 民 地
中 国 的 特 征 之 一 。不 但 全 世 界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没 有 一 国 有 这 种
现 象 , 就 是 帝 国 主义 直 接 统 治 的 殖 民 地 也 没 有 一 处 有 这 种 现
象 , 仅 仅 帝 国 主 义 间 接统 治 的 中 国 这 样 的 国 家 才有 这 种 现 象 。
这 种 现 象 产 生 的 原 因 有两 种 , 即 地 方 的 农 业 经 济( 不 是 统 一 的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 和帝 国 主 义 划 分 势 力 范 围 的 分 裂 剥 削 政 策 。
因 为 有 了 白 色 政 权 间 的长 期 的 分 裂 和 战 争 , 便 给了 一 种 条 件 ,
使 一 小 块 或 若 干 小块 的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红 色 区 域 , 能 够 在 四 围
白 色 政 权 包 围 的 中间 发 生 和 坚 持 下 来 。 湘 赣 边 界 的 割 据 , 就
是 这许 多 小块 中 间 的 一 小 块 。 有 些 同 志 在 困 难 和 危 急 的 时
候 , 往 往 怀 疑 这 样 的 红色 政 权 的 存 在 , 而 发 生 悲观 的 情 绪 。 这
是 没 有 找 出 这 种 红色 政 权 所 以 发 生 和 存 在 的 正 确 的 解 释 的 缘
故 。我 们 只须 知 道 中 国 白 色 政 权 的 分 裂 和 战 争 是 继 续 不 断
的 , 则 红 色 政 权 的 发 生、 存 在 并 且 日 益 发 展 , 便是 无 疑 的 了 。
第 二 , 中 国 红 色 政 权 首先 发 生 和 能 够 长 期 地 存 在的 地 方 , 不 是
那 种 并 未 经 过 民 主 革 命影 响 的 地 方 , 例 如 四 川 、贵 州 、 云 南 及
北 方 各 省 , 而 是 在一 九 二 六 和 一 九 二 七 两 年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过 程 中 工 农 兵 士 群 众曾 经 大 大 地 起 来 过 的 地 方, 例 如 湖 南 、
广 东 、 湖 北 、 江 西 等 省。 这 些 省 份 的 许 多 地 方 ,曾 经 有 过 很 广
大 的 工 会 和 农 民 协会 的 组 织 , 有 过 工 农 阶 级 对 地 主 豪 绅 阶 级
5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和 资 产 阶 级 的 许多 经济 的 政 治 的 斗 争 。 所 以 广州 产 生 过三 天
的 城 市 民 众 政权 ,
而 海 陆 丰、
湘 东、
湘 南、
湘 赣 边 界、
湖北的黄
安 等 地 都 有 过 农 民 的 割 据 〔 8 〕 。 至 于 此 刻的 红 军 , 也 是 由 经 过
民 主 的 政 治 训 练和 接受 过 工 农 群 众 影 响 的 国 民革 命 军 中分 化
出 来 的 。 那 些 毫未 经过 民 主 的 政 治 训 练 、 毫 未接 受 过 工农 影
响 的 军 队, 例 如 阎 锡山 、 张 作 霖 的 军 队 , 此 时 便 决 然 不 能分 化
出 可 以 造 成 红 军的 成分 来 。 第 三 , 小 地 方 民 众政 权 之 能否 长
期 地 存 在, 则 决 定 于全 国 革 命 形 势 是 否 向 前 发 展 这 一 个 条件 。
全 国 革 命形 势 是 向 前发 展 的 , 则 小 块 红 色 区 域 的 长 期 存 在, 不
但 没 有 疑 义 , 而且 必然 地 要 作 为 取 得 全 国 政 权的 许 多 力量 中
间 的 一 个 力 量 。全 国革 命 形 势 若 不 是 继 续 地 向前 发 展 ,而 有
一 个 比 较 长 期 的停 顿, 则 小 块 红 色 区 域 的 长 期存 在 是 不可 能
的 。 现 在 中 国 革命 形势 是 跟 着 国 内 买 办 豪 绅 阶级 和 国 际资 产
阶 级 的 继续 的 分 裂 和战 争 , 而 继 续 地 向 前 发 展 的 。 所 以 ,不 但
小 块 红 色 区 域 的长 期存 在 没 有 疑 义 , 而 且 这 些红 色 区 域将 继
续 发 展 ,日 渐 接 近 于全 国 政 权 的 取 得 。 第 四 , 相 当 力 量 的正 式
红 军 的 存 在 , 是红 色政 权 存 在 的 必 要 条 件 。 若只 有 地 方性 质
的 赤 卫 队 〔 9〕 而 没 有 正 式 的 红 军,
则 只 能 对 付 挨 户 团 〔 1 0 〕,
而不
能 对 付 正 式 的 白色 军队 。 所 以 虽 有 很 好 的 工 农群 众 , 若没 有
相 当 力 量的 正 式 武 装, 便 决 然 不 能 造 成 割 据 局 面 , 更 不 能造 成
长 期 的 和 日 益 发展 的割 据 局 面 。 所 以 “ 工 农 武装 割 据 ”的 思
想 , 是 共 产 党 和割 据地 方 的 工 农 群 众 必 须 充 分具 备 的 一个 重
要 的 思 想。 第 五 , 红色 政 权 的 长 期 的 存 在 并 且 发 展 , 除 了上 述
条 件 之 外, 还 须 有 一个 要 紧 的 条 件 , 就 是 共 产 党 组 织 的 有力 量
和 它 的 政 策 的 不 错 误。
中 国 的红 色 政 权为 什 么 能 够存 在 ?
三
51
湘 赣 边界 的 割据和 八 月 的失 败
军 阀 间的 分 裂 和 战 争 ,削 弱 了 白 色 政权 的 统 治 势 力 。 因
此 , 小 地 方红 色 政权 得 以 乘时产生 出 来 。但 军 阀之 间 的 战 争
不 是 每 天 不停 的 。每 当 一 省或几省 之 间 的白 色 政权 有 一 个 暂
时 稳 定 的 时候 , 那一 省 的 统治阶级 或 几 省的 统 治阶 级 必 然 联
合 起 来 用 尽力 量 来消 灭 这 个红色政 权 。 在为 建 立和 坚 持 红 色
政 权 所 必 须的 各 种条 件 尚 不完备的 地 方 ,便 有 被敌 人 推 倒 的
危 险 。 本 年 四 月 以 前 乘 时而 起 的 许 多红 色 政 权 , 如 广 州 、 海 陆
丰、
湘 赣 边 界、
湘 南、
醴陵、
黄 安 各 地,
都先 后受到白色政权的
摧 残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 四月 以 后 湘 赣边 界 的 割 据 , 正 值 南 方 统
治 势 力 暂 时稳 定 的 时 候,
湘 赣 两 省 派 来“进 剿”的 军 队,
随时 都
有 八 九 个 团以 上 的兵 力 , 多的到过 十 八 个团 。 然而 我 们 以 不
足 四 个 团 的兵 力 和敌 人 斗 争四个月 之 久 ,使 割 据地 区 一 天 一
天 扩 大 , 土 地 革 命 一 天 一天 深 入 , 民众 政 权 的 组 织 一 天 一 天 推
广 , 红 军 和 赤 卫 队 一 天 一天 壮 大 , 原因 就 在 于 湘 赣 边 界 的 共 产
党 ( 地 方 的 党 和 军 队 的 党) 的 政 策 是正 确 的 。 当 时 党 的 特 委 和
军委 的政 策是 :坚决 地和 敌 人作 斗争 ,创 造罗 霄山 脉〔 11〕 中 段
政 权 , 反 对 逃 跑 主 义 ; 深入 割 据 地 区的 土 地 革 命 ; 军 队 党 帮 助
地 方 党 的 发展 , 正规 军 队 帮助地方 武 装 的发 展 ;集 中 红 军 相
机 应 付 当 前 之 敌 , 反 对 分兵 , 避 免 被敌 人 各 个 击 破 ; 割 据 地 区
的 扩 大 采 取波 浪 式的 推 进 政策,反 对 冒 进政 策 。因 为 这 些 策
略 的 适 当 , 加 上 地 形 之 利于 斗 争 , 湘赣 两 省 进 攻 军 队 之 不 尽 一
致 ,于 是 才有 四月至 七月 四个 月中 的各 次胜 利〔 12〕 。 虽以 数 倍
5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并且不能阻止此割据的日益
扩 大,此割 据对湘赣 两省的 影响则有 日益加大 之势。八 月失
败 ,完全在 于一部分 同志不 明了当时 正是统治 阶级暂时 稳定
的时候,反而采取统治阶级政治破裂时候的战略,分兵冒进,
致 边界和湘 南同归失 败。湖 南省委代 表杜修经 同志不察 当时
环境,不顾特委、军委及永新县委联席会议的决议,只知形式
地 执行湖南 省委的命 令,附 和红军第 二十九团 逃避斗争 欲回
家乡的意见,其错误实在非常之大。这种失败的形势,因为九
月以后特委和军委采取了纠正错误的步骤, 而挽救过来了。
四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
湘鄂赣三省的地位
以 宁冈为 中心的湘 赣边界工农武装 割据, 其意义决 不限
于 边界数县 ,这种割 据在湘 鄂赣三省 工农暴动 夺取三省 政权
的 过程中是 有很大的 意义的 。使边界 土地革命 和民众政 权的
影 响远及于 湘赣两省 的下游 乃至于湖 北;使红 军从斗争 中日
益 增加其数 量和提高 其质量 ,能在将 来三省总 的暴动中 执行
它 的必要的 使命;使 各县地 方武装即 赤卫队和 工农暴动 队的
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起来,此时能够与挨户团和小量军队作战,
将 来能够保 全边界政 权;使 地方工作 人材逐渐 减少依靠 红军
中 工作人材 的帮助, 能完全 自立,以 边界的人 材任边界 的工
作 ,进一步 能够供给 红军的 工作人材 和扩大割 据区域的 工作
人 材 —— 这 些都是边 界党在 湘鄂赣三 省暴动发 展中极其 重要
的 任 务。
中 国的 红色 政 权 为 什 么能 够 存 在 ?
五
53
经济问题
在 白 色势 力 的 四面 包 围 中, 军 民 日用 必 需 品和 现 金 的缺
乏 , 成 了极 大 的 问 题 。 一 年 以 来 , 边 界 政 权 割据 的 地 区 , 因为
敌 人 的 严 密 封 锁,
食 盐、
布 匹、
药 材 等 日 用 必 需 品,
无 时不 在十
分 缺乏 和十 分 昂贵 之中 , 因此 引起 工农 小 资产 阶级 〔 13〕 群众和
红 军 士 兵 群 众 的 生 活 的 不 安 ,有 时 真 是 到 了 极 度 。 红 军 一 面
要 打 仗 , 一 面 又 要 筹 饷 。 每 天除 粮 食 外 的 五 分 钱 伙 食 费 都 感
到 缺 乏 ,营 养 不 足 , 病 的 甚 多 , 医 院 伤 兵 , 其苦 更 甚 。 这 种困
难 , 在 全国 总 政 权 没 有 取 得 以 前 当 然 是 不 能 免的 , 但 是 这 种困
难 的 比 较地 获 得 解 决 , 使 生 活 比 较 地 好 一 点 ,特 别 是 红 军 的给
养 使 之 比 较 地 充 足 一 点 , 则 是迫 切 地 需 要 的 。 边 界 党 如 不 能
对 经 济 问 题 有 一 个 适 当 的 办 法, 在 敌 人 势 力 的 稳 定 还 有 一 个
比 较 长 的 期 间 的 条 件 下 , 割 据将 要 遇 到 很 大 的 困 难 。 这 个 经
济 问 题 的 相 当的 解 决 , 实在 值 得 每 个 党员注 意。
六
军事 根据地问题
边 界党 还有 一 个任 务, 就是大 小五 井〔 14〕 和九 陇两 个军事
根 据 地 的巩 固 。 永 新 、 酃 县 、 宁 冈 、 遂 川 四 县交 界 的 大 小 五井
山 区,
和 永 新、
宁冈、
茶 陵、
莲 花 四 县 交 界 的 九 陇 山 区,
这两个
地 形 优 越的 地 方 , 特 别 是 既 有 民 众 拥 护 、 地 形又 极 险 要 的 大小
五 井 , 不但 在 边 界 此 时 是 重 要 的 军 事 根 据 地 ,就 是 在 湘 鄂 赣三
省 暴 动 发 展 的 将 来 , 亦 将 仍 然是 重 要 的 军 事 根 据 地 。 巩 固 此
5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
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
界党应 该努 力的。
注
释
〔 1〕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指 的 是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 毛 泽 东 在 一 九 三 五 年 十 二 月 作 的
《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 和 一 九 三 九 年 十 二 月作 的 《中 国 革 命 和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对于买办大 资产阶级 与民族 资产 阶级的区 别,曾作 了 详细的说 明。
〔 2〕 蒋 派 指 蒋 介 石 派 。 桂 派 指 广 西 军 阀 李 宗 仁 、 白 崇 禧 派 。 冯 派 指 冯 玉 祥
派 。 阎 派 指 山 西 军 阀 阎 锡 山 派 。 他 们 曾 经 联 合 对 张 作霖 作 战,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六 月
占领了北 京和天津。
〔3〕 张 作霖 (一八 七 五 —— 一 九二 八 ),辽宁海 城 人 ,奉 系 军阀 首 领。一九 二
四 年 吴 佩 孚 在 第 二 次 直 奉 战 争 中 被 打 败 后 , 张 作 霖 成 为 北方 最 有 势 力 的 一 个 军
阀 。 一 九 二 六 年 他 联 合 吴 佩 孚 入 据 北 京 。 一 九 二 八 年六 月 从北 京 退 回 东 北 , 在 路
上 被 向 来 利用 他 做 工 具 的 日 本帝 国 主 义 者 所 炸 死 。
〔 4〕 一 九 二 八 年 五 月 济 南 惨 案 发 生 及 蒋 介 石 公 开 对 日 妥 协 之 后 , 曾 经 追 随 蒋
介 石 参 加 一 九 二 七 年 反 革 命 政 变 的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 有一 部 分因 为 自 己 的 利 益 , 开
始 逐 步 形 成 蒋 介 石 政 权 的 在 野 反 对 派 , 他 们 既 不 满 意蒋 介 石政 权 的 大 地 主 、 大 资
产 阶 级 的 反 革 命 统 治 , 又 反 对 无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人 民 民主 革 命。 他 们 发 动 了 一 个 改
良 主 义 运 动 , 幻 想 在 革 命 和 反 革 命 两 条 道 路 之 外 , 另找 一 条有 利 于 中 国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道 路 。当 时 , 同 蒋介 石争 权 夺 利 的汪 精卫、 陈 公 博等 政 客 ,曾 在 这 个运 动 中
进行投机 活动,形成了国民党中的 所谓“ 改组派” 。
〔 5〕 一 九 二 八 年 蒋 介 石 在 英 美 帝 国 主 义 支 持 下 , 北 上 攻 打 张 作 霖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为阻 止 英美 势 力 向 北方 发展 , 出 兵 山东 ,侵占 济 南 、青 岛 和 胶济 路 沿 线, 截 断
津 浦 铁路 。 五月 三 日 , 日本 侵略 军 在 济 南进 行大屠 杀 , 在这 前 后 十几 天 内 ,共 惨 杀
中国军民 数千人。 这次屠杀 事件被称 为“济 南惨案” 。
〔 6〕 中 国 红 色 政 权 在 组 织 形 式 上 , 和 苏 联 的 苏 维 埃 政 权 是 相 同 的 。 苏 维 埃 即
代 表 会 议 , 是 俄 国 工 人 阶 级 在 一 九 ○ 五 年 革 命 时 创 造的 一 种政 治 制 度 。 列 宁 根 据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原 理 , 从 巴 黎 公 社 和 一 九 ○ 五 年 俄 国 革命 的 经验 中 , 得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苏 维 埃 是 工 农 革 命 政 府 的 最 好 的 组 织 形 式 , 是 从资 本 主义 到 社 会 主 义 的 过 渡
时 期 中 最 适 当 的 国 家 政 权 的 组 织 形 式 。 一 九 一 七 年 俄国 十 月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在 布
尔 什 维 克 党 的 领 导 下 , 第 一 次 在 世 界 上 建 立 了 无 产 阶级 专 政的 社 会 主 义 的 苏 维 埃
中 国的 红 色 政 权 为 什 么 能 够 存 在 ?
注 释
55
共 和国 。 在 中国 , 一九 二 七年 革 命 失败 以 后, 中 国 共产 党 以毛 泽 东为 代 表 所领 导
的 各地 人 民 革命 起 义, 即 以代 表 会 议为 工 农民 主 政 权的 组 织形 式 。但 是 , 这时 的
中 国革 命 仍 然处 于 民主 革 命阶 段 , 这种 政 权的 性 质 ,是 无 产阶 级 领导 的 反 帝反 封
建 的 工农 民 主 专政 ,同 苏 联 的无 产阶 级 专 政的 政权 性 质 是有 区 别 的 。
〔 7〕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原 来 属 于 英 、 美 、 法 、 荷 各 帝 国 主 义 统 治 下 的 东
方 许 多 殖 民 地 , 被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者 所 占 领 , 那里 的 工 人 、 农 民 、 城 市 小 资 产阶 级 群
众 及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分 子 在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 利 用英 、 美 、 法 、 荷 各 帝 国 主 义 与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矛 盾 , 组 织 了 反 法 西 斯 侵 略 的 广 泛 统一 战 线 , 建 立 了 抗 日 根 据 地 ,进 行 了
艰 苦的 抗 日 游击 战 争, 已 开始 改 变 了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以 前 的政 治 情况 。 第 二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被 逐出 , 英 、 美 、 法 、 荷 各 帝 国 主 义 企 图 继 续 原 来 的 殖 民
地 统治 , 但 各殖 民 地人 民 已在 抗 日 战争 中 锻炼 出 了 一种 相 当有 力 的武 装 力 量, 他
们 不愿 意 照 旧生 活 下去 ; 而由 于 苏 联的 强 大, 由 于 除美 国 以外 的 一切 帝 国 主义 国
家 在战 争 中 或被 推 翻或 被 削弱 , 更 由于 中 国革 命 的 胜利 使 帝国 主 义阵 线 在 中国 被
突 破, 因 而 使整 个 帝国 主 义制 度 已 在世 界 上发 生 很 大的 动 摇。 这 样, 就 使 东方 各
殖民地至少是某些殖民地 的人民也和 中国差不多一样地有可能长期坚持大小不
一 的革 命 根 据地 和 革命 政 权, 有 可 能长 期 坚持 由 乡 村包 围 城市 的 革命 战 争 ,并 有
可 能由 此 逐 步推 进 而取 得 城市 、 取 得该 殖 民地 全 国 范围 内 的胜 利 。根 据 这 种新 的
情 况, 毛 泽 东于 一 九二 八 年对 于 在 帝国 主 义直 接 统 治的 殖 民地 条 件下 这 一 个问 题
上 所作 的 观 察 , 已 有 了 改 变 。
〔 8 〕这 是指 一 九二 七年 蒋 介石 、汪 精 卫 相 继 叛 变 革 命 以 后 , 各 地 人 民 在 共 产
党 领导 下 , 最初 爆 发起 来 的对 反 革 命势 力 的反 击 行 动。 在 广州 , 一九 二 七 年十 二
月 十一 日 , 工人 和 革命 士 兵在 一 部 分市 郊 农民 的 配 合下 联 合起 义 ,建 立 过 为时 三
天 的人 民 政 权。 广 东省 东 部沿 海 的 海丰 、 陆丰 等 地 的农 民 ,在 一 九二 七 年 五月 和
九 月举 行 起 义, 都 曾经 建 立过 革 命 政权 ; 在这 年 十 月举 行 的起 义 中建 立 的 革命 政
权 , 一 直 坚 持 到 一 九 二 八 年 三 月 。 在 湖 南 省 东部 , 一 九 二 七 年 九 月 , 起 义 的农 民 曾
经 占 据 过 浏 阳 、 平 江 、 醴 陵 、 株 洲 一 带 , 醴 陵农 民 并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二 三 月 间建 立 过
农 村 革 命 政 权 。 湖 北 省 东 北 部 的 黄 安 ( 今 红 安) 、 麻 城 等 地 的 起 义 农 民 , 曾经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十 一 月 占 领 黄 安 县 城 , 建 立 革 命 政 权二 十 多 天 。 在 湖 南 省 南 部 , 一九 二 八
年 一 月 , 宜 章 、 郴 县 、 耒 阳 、 永 兴 、 资 兴 等 县的 起 义 农 民 , 建 立 过 革 命 政 权达 三 月
之 久 。 关 于 湘赣 边 界 的 革 命 斗 争 , 参 见 本 卷 《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 。
〔 9〕 赤 卫 队 是 革 命 根 据 地 中 群 众 的 武 装 组 织 , 不 脱 离 生 产 。
〔10〕参 见本 卷《 湖 南农 民运动 考察 报告 》注 〔16〕。
〔 11〕 罗 霄 山 脉 是 江 西 、 湖 南 两 省 边 界 的 大 山 脉 , 井 冈 山 位 于 罗 霄 山 脉 的 中 段 。
〔 12 〕 一 九 二 八 年 四 月 , 毛 泽 东 率 领 的 军 队 和 朱 德 率 领 的 军 队 在 井 冈 山 会 师
5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后 , 合编 为 工 农革 命 军第 四军 ( 六 月改 称红 军 第四 军 ) 。四 五 月 间,第 四 军 在遂 川的
五 斗 江、 永 新 的草 市 坳和 永新 城 , 先后 打败 江 西国 民 党 军队 的 第 二、三 次 “ 进剿 ”。
六 月 二 十 三日 , 红 四 军 在 宁 冈 、永 新 交 界 的 七 溪 岭 和 龙 源 口 地 区 , 打 败 江 西 敌 军 第
四 次 “ 进 剿” 。 江 西 的 国 民 党 军队 在 遭 到 多 次 失 败 以 后 , 又 联 合 湖 南 的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调 集 四个师 的兵力,
对 井 冈 山 发 动 第 一 次“会 剿 ”。
七 月 间,
“会 剿 ”的 敌 军 先 后
侵 占 宁 冈 、永 新 、 莲 花 等 县 城 。红 四 军 以 两 个 团 的 兵 力 出 击 湖 南 敌 军 后 方 的 酃 县 ,
以 一个 团的 兵 力对 付江 西敌 军 ,同 时发 动 广大 群众 到 处包 围袭 击敌 军 。结 果, 湖
南 敌 军 仓 皇 退守 茶陵 ; 江 西 敌 军 也 被 围困 于 永 新 地 区 。
〔 13〕 毛 泽 东 这 里 所 说 的 小 资 产 阶 级 ,是 指 农 民 以 外 的 手 工 业 者 、 小 商 人 、 各 种
自 由职 业者 和 小资 产阶 级出 身 的知 识分 子 。中 国的 这 类社 会成 分主 要 在城 镇, 但
在 乡 村 中 也占 有 相 当 数 量 。 参 见本 卷 《 中 国 社 会 各 阶 级 的 分 析 》 和 本 书 第 二 卷 《 中
国 革 命 和 中 国 共 产 党 》。
〔 14〕 大 小 五 井 山 区 就 是 指 介 于 江 西 西 部 的 永 新 、 宁 冈 、 遂 川 和 湖 南 东 部 的 酃
县 四 县 之 间 的 井 冈 山 , 井 冈 山 上 有 大 井 、 小 井 、 上 井、 中 井 、 下井 等 地。
57
井冈山的斗争
*
(一 九二八年十一月二 十 五日)
湘赣 边 界的割 据和八月 失败
一 国 之 内 , 在 四围 白 色 政 权 的 包 围 中 间 , 产 生 一小 块 或
若 干 小 块 的 红 色 政 权 区 域 , 在目 前 的 世 界 上 只 有 中 国 有 这 种
事 。 我 们 分 析 它 发 生 的 原 因 之一 , 在 于 中 国 有 买 办 豪 绅 阶 级
间 的 不 断 的 分 裂 和 战 争 。 只 要买 办 豪 绅 阶 级 间 的 分 裂 和 战 争
是继 续 的 , 则 工农 武 装 割 据 的 存 在 和 发 展也 将 是 能 够 继 续 的 。
此外 , 工 农 武 装割 据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 还 需要 具 备 下 列 的 条 件 :
( 1 )有 很 好 的 群 众 (
;2 )有 很 好 的 党(
;3 )有 相 当 力 量 的 红
军(
;4 )有 便 利 于 作 战 的 地 势(
;5 )有 足 够 给 养 的 经 济 力 。
在 统 治 阶 级 政 权的 暂 时 稳 定 的 时 期 和 破 裂 的 时 期, 割 据
地 区 对 四 围 统 治 阶 级 必 须 采 取不 同 的 战 略 。 在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发生 破裂 时 期 , 例如 两湖 在 李宗 仁 唐 生智战 争 时 期 〔1〕, 广 东
在张 发奎 李 济 深 战争 时期 〔 2〕 , 我 们 的战 略可 以 比 较地 冒 进,
用 军 事 发 展 割 据 的 地 方 可 以 比较 地 广 大 。 但 是 仍 然 需 要 注 意
建 立 中 心 区 域 的 坚 实 基 础 , 以备 白 色 恐 怖 到 来 时 有 所 恃 而 不
*
这是 毛 泽 东 写给 中 共 中 央的 报 告 。
58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恐 。 若 在 统 治 阶 级政 权 比 较 稳 定 的 时 期 , 例 如 今 年 四 月 以 后
的 南 方 各 省 , 则 我们 的 战 略 必 须 是 逐 渐 地 推 进 的 。 这 时 在 军
事 上 最 忌 分 兵 冒 进,
在 地 方 工作 方 面
(分 配 土 地 ,
建 立 政 权,
发
展 党 , 组 织 地 方 武 装 )最 忌 把 人 力 分 得 四 散 , 而不 注 意 建 立 中
心 区 域 的 坚 实 基 础。 各 地 许 多 小 块 红 色 区 域 的 失 败 , 不 是 客
观 上 条 件 不 具 备 ,就 是 主 观 上 策 略 有 错 误 。 至 于 策 略 之 所 以
错 误 , 全 在 未 曾 把统 治 阶 级 政 权 暂 时 稳 定 的 时 期 和 破 裂 的 时
期 这 两 个 不 同 的 时期 分 别 清 楚 。 有 些 同 志 在 统 治 阶 级 政 权 暂
时 稳定 的 时 期, 也 主张 分 兵 冒 进, 甚 至主 张 只 用赤 卫 队 〔 3〕 保
卫 大块 地 方 ,好 像 完全 不 知 道 敌人 方 面除 了 挨 户团 〔 4〕 之 外 还
有 正 式 军 队 集 中 来打 的 一 回 事 。 在 地 方 工 作 方 面 , 则 完 全 不
注 意 建 立 中 心 区 域 的 坚实 的 基 础 , 不 顾 主 观 力 量的 可 能 , 只 图
无 限 量 的 推 广 。 如果 遇 到 什 么 人 在 军 事 方 面 主 张 采 取 逐 步 推
广 的 政 策 , 在 地 方工 作 方 面 主 张 集 中 力 量 建 立 中 心 区 域 的 坚
实 基 础,
以 求 自 立 于 不 败 之 地,
则 谥 之 曰“保 守 主 义 ”
。
他们的
这 种 错 误 意 见 , 就是 今 年 八 月 湘 赣 边 界 失 败 以 及 同 时 红 军 第
四 军 在 湘 南 失 败 的 根 本 原 因。
湘 赣 边 界 的 工 作,
从 去 年 十 月 做 起。
开 头,
各县完全没有
了 党 的 组 织 , 地 方 武 装只 袁 文 才 、 王 佐 各 六 十 枝坏 枪 在 井 冈 山
附 近,
永 新、
莲 花、
茶 陵、
酃 县 四 县 农 民 自 卫军 枪 枝全 数缴 给 了
豪 绅 阶 级 , 群 众 革命 情 绪 已 经 被 压 下 去 了 。 到 今 年 二 月 , 宁
冈、
永 新、
茶 陵、
遂 川 都 有 了 党 的 县 委,
酃 县 有 了 特 别 区 委,
莲
花 亦 开 始 建 立 了 党的 组 织 , 和 万 安 县 委 发 生 了 关 系 。 地 方 武
装,
除 酃 县 外 ,各 县 都 有 了 少 数 。
在 宁 冈、
茶 陵、
遂 川、
永 新,
特
别 是 遂 川 、 永 新 二 县 ,进 行 了 很 多 次 打 倒 豪 绅 、发 动 群 众 的 游
井冈山的斗争
59
击暴动,成绩都还好。这个时期,土地革命还没有深入。政权
机关称为工农兵政府。军中组织了士兵委员会〔5〕。部队分开
行动时,则组织行动委员会指挥之。这时党的高级指导机关,
是秋收起义时湖南省委任命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三月上旬,前委因湘南特委的要求而取消,改组为师委(何挺
颖为书记),变成单管军中党的机关,对地方党不能过问。同
时毛 部又因湘 南特委的 要求调往 湘南,遂 使边界 被敌占领 者
一个多月。三月底湘南失败,四月朱、毛两部及湘南农军退到
宁冈,再开始边界的割据。
四月 以 后,
湘 赣边 界的 割 据,
正 值南 方统 治 势力 暂时 稳 定
的 时 候,
湘 赣 两 省 派 来“进 剿”
的 反 动 军 队,
至 少 有 八 九 个 团,
多的 时候到过 十八个团 。然而我 们以不足 四个团 的兵力, 和
敌人斗争了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
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
天扩大,原因就在于边界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
正 确 的。
当时边界特 委
(毛 泽 东 为 书 记)
和军委
(陈 毅 为 书 记)
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
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
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
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
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
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
大采 取波浪式 的推进政 策,反对 冒进政策 。因为 这些策略 的
适当,加以边界地形的利于斗争,湘赣两省进攻军队的不尽一
致,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6〕和群众割
6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据 的 发 展 。 虽 以 数倍 于 我 之 敌, 不 但 不 能 破 坏 此割 据 , 且 亦不
能 阻 止 此割 据 的 发 展 。此 割 据对 湘 赣两 省 的影 响 ,则 有 日 益
扩 大 之 势。 八 月 失 败 ,完 全 在于 一 部分 同 志不 明 了当 时 正 是
统 治 阶 级暂 时 稳 定 时 期, 反 而采 取 在统 治 阶级 破 裂时 期 的 政
策 , 分 兵 向 湘 南 冒进 , 致 使 边界 和 湘 南 同 归 失 败。 湖 南 省 委代
表 杜 修 经和 省 委 派 充 边界 特 委书 记 的杨 开 明, 乘 力持 异 议 的
毛 泽 东 、 宛 希 先 诸人 远 在 永 新的 时 候 , 不 察 当 时的 环 境 , 不顾
军 委 、 特 委 、 永 新县 委 联 席 会议 不 同 意 湖 南 省 委主 张 的 决 议,
只 知 形 式地 执 行 湖 南 省委 向 湘南 去 的命 令 ,附 和 红军 第 二 十
九 团 ( 成 分 是 宜 章农 民 ) 逃 避斗 争 欲 回 家 乡 的 情绪 , 因 而 招致
边 界 和 湘 南 两 方 面 的 失 败。
原 来 七 月 中 旬 , 湖 南 敌 人 第 八 军 吴尚 侵 入 宁 冈 , 再 进 永
新,
求 战 不 得(我 军 从 间 道 出 击 不 值 )
,
畏 我 群 众,
仓卒经莲花
退 回 茶 陵 。 这 时 红军 大 队 正 由宁 冈 进 攻 酃 县 、 茶陵 , 并 在 酃县
变 计 折 赴 湘 南 , 而江 西 敌 人 第三 军 王 均 、 金 汉 鼎部 五 个 团 ,第
六 军 胡 文斗 部 六 个 团 ,又 协 力进 攻 永新 。 此时 我 军只 有 一 个
团 在 永 新 , 在 广 大群 众 的 掩 护之 下 , 用 四 面 游 击的 方 式 , 将此
十 一 团 敌军 困 在 永 新 县城 附 近三 十 里内 至 二十 五 天之 久 。 最
后 因 敌 人 猛 攻 , 才失 去 永 新 ,随 后 又 失 去 莲 花 、宁 冈 。 这 时江
西 敌 人 忽 然 发 生 内讧 , 胡 文 斗的 第 六 军 仓 皇 退 去, 随 即 和 王均
的 第 三 军战 于 樟 树 。 留下 的 赣军 五 个团 , 亦仓 皇 退至 永 新 城
内 。 设 我 大 队 不 往湘 南 , 击 溃此 敌 , 使 割 据 地 区推 广 至 吉 安、
安 福、
萍 乡,
和 平 江、
浏 阳 衔 接 起 来,
是 完 全 有 可 能 的。
大队已
不 在 , 我 一 团 兵 复疲 惫 不 堪 ,乃 决 留 一 部 分 会 同袁 、 王 两 部守
井 冈 山 ,而 由 我 率 兵 一部 往 桂东 方 向迎 还 大队 。 此时 大 队 已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61
由 湘 南退向 桂 东 ,八 月 二十 三日 我 们 在 桂东 得到 会 合。
红 军 大 队 七月 中 刚 到酃 县 时, 第 二十 九 团 官兵 即 因 政 治
动 摇,
欲 回 湘 南 家 乡,
不 受 约 束;
第 二 十 八 团 反 对 往 湘 南,
欲往
赣 南 , 但 也 不 愿回 永 新 。 杜修 经 导 扬 第 二 十 九团 的 错 误 意见 ,
军 委 亦 未 能 加 以阻 止 , 大 队遂 于 七 月 十 七 日 由酃 县 出 发 ,向 郴
州 前 进 。 七 月 二十 四 日 与 敌范 石 生 战 于 郴 州 ,先 胜 后 败 ,撤 出
战 斗 。 第 二 十 九团 随 即 自 由行 动 , 跑 向 宜 章 家乡 , 结 果 一部 在
乐 昌 被 土 匪 胡 凤章 消 灭 , 一部 散 在 郴 宜 各 地 ,不 知 所 终 ,当 日
收 集 的不 过 百 人 。 幸 主 力第 二 十 八团损失 不 大 ,于 八 月 十 八
日 占 领桂 东 。 二 十 三 日 ,会 合 从 井冈山来 的 部 队, 议 决 经 崇
义 、 上 犹 重 回 井冈 山 。 当 到崇 义 时 , 营 长 袁 崇全 率 一 步 兵连 一
炮 兵 连 叛 变 , 虽然 追 回 了 这两 个 连 , 但 牺 牲 了团 长 王 尔 琢。 八
月 三 十日 敌 湘 赣 两 军 各 一部 乘 我 军欲归未 归 之 际, 攻 击 井 冈
山 。 我守 军 不 足 一 营 , 凭险 抵 抗 ,将敌击 溃 , 保存 了 这 个 根
据 地。
此 次 失 败 的 原 因是 : ( 1) 一 部官 兵 动 摇 思家 ,失 掉 战 斗
力;
一 部 官 兵 不 愿 往 湘 南 ,缺 乏 积 极 性 (
。2)盛 暑 远 征 ,兵 力
疲惫 。( 3) 从酃 县冒 进数 百里, 和边 界失 去联 系, 成了孤 军。
(4)
湘 南 群 众 未 起 来,
成 了 单 纯 的 军 事 冒 险(
。5)
敌 情 不 明。
(6)
准 备 不 好,官 兵 不 了 解 作 战 的 意 义 。
割据 地区的 现势
今 年 四 月 以来 , 红 色区 域 逐渐 推 广。 六 月 二十 三 日 龙 源
口
(永 新 宁 冈 交 界 )
一 战,
第 四 次 击 破 江 西 敌 人 之 后,
我区 有宁
62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冈、
永 新、
莲 花 三 个 全 县,
吉 安、
安 福 各 一 小 部,
遂 川 北 部,
酃县
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在红色区域,土地大部分配了,
小部在分配中。区乡政权普遍建立。宁冈、永新、莲花、遂川
都有县 政府, 并成立了 边界政府。乡村 普遍组织了工农暴 动
队,区县两级则有赤卫队。七月赣敌进攻,八月湘赣两敌会攻
井冈山 ,边界 各县的县 城及平原地区尽 为敌据。为虎作伥 的
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布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
权的组织大部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反水〔7〕。八
月三十日井冈山一战,湘敌始退往酃县,赣敌仍盘踞各县城及
大部乡 村。然 而山区是 敌人始终无法夺 取的,这在宁冈有 西
北两区,在永新有北乡的天龙区、西乡的小江区、南乡的万年
山区,在莲花有上西区,在遂川有井冈山区,在酃县有青石冈
和大院区。七、八两月,红军一个团配合各县赤卫队、暴动队
大 小 数 十 战,
仅 失 枪 三 十 枝,
最 后 退 入 山区。
我军经崇义、上犹向井冈山回军之际,赣南敌军独立第七
师刘士毅部追至遂川。九月十三日,我军击败刘士毅,缴枪数
百,占领遂川。九月二十六日回到井冈山。十月一日,与敌熊
式辉部 周浑元 旅战于宁 冈获胜,收复宁 冈全县。此时湘敌 驻
桂东的阎仲儒部有一百二十六人投入我军,编为特务营,毕占
云为营 长。十 一月九日 ,我军又击破周 旅一个团于宁冈城 和
龙源口 。翌日 进占永新 ,随即退回宁冈 。目前我区南自遂 川
井 冈 山 南 麓,
北 至 莲 花 边 界,
包 括 宁 冈 全 县,
遂 川、
酃 县、
永新
各一部 ,成一 南北狭长 的整块。莲花的 上西区,永新的天 龙
区、万年山区,则和整块不甚连属。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和经
济封锁消灭我们的根据地,我们正在准备打破敌人的进攻。
63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军
事
问
题
边界 的 斗 争 , 完 全 是 军 事 的斗 争 , 党 和 群众 不 得 不 一齐 军
事 化。 怎样 对 付 敌 人 , 怎 样 作 战 , 成 了 日常 生 活 的 中心 问题 。
所 谓割 据, 必 须 是 武 装 的 。 哪 一 处 没 有 武装 , 或 者 武装 不够 ,
或 者 对 付 敌 人 的策 略 错 了 , 地 方 就 立 即 被 敌 人 占 去 了 。 这 种
斗 争, 一天比 一天激 烈,问题 也就非常 地繁复 和严重。
;二 )
前武昌国
边 界 红 军 的 来 源(
:一 )
潮 汕 叶 贺 旧 部 〔 8 〕(
民 政 府 警 卫 团 〔 9 〕(
;三 )
平 浏 的 农 民 〔 10 〕(
;四)
湘 南 的 农 民 〔 11 〕
和 水 口 山 的 工 人 〔 12 〕(
许 克 祥、
唐 生 智、
白 崇 禧、
朱 培 德、
吴
;五 )
尚、
熊 式 辉 等 部 的 俘 虏 兵(
;六 )
边 界 各 县 的 农 民。
但是叶贺旧
部、
警 卫 团 和 平 浏 农 民,
经 过 一 年 多 的 战 斗,
只 剩 下 三 分 之 一。
湘 南农 民, 伤 亡 也 大 。 因 此 , 前 四 项 虽 然至 今 还 是 红军 第四 军
的 骨干 ,但 已 远 不 如 后 二 项 多 。 后 二 项 中又 以 敌 军 俘虏 为多 ,
设 无此 项补 充 , 则 兵 员 大 成 问 题 。 虽 然 如此 , 兵 的 增加 和枪 的
增 加 仍 不 相 称,
枪 不 容 易 损 失,
兵 有 伤、
亡、
病、
逃,
损 失 甚 易。
湖 南省 委答 应送安 源工 人 〔 13〕来 此, 亟盼 实行。
红军 成 分 , 一 部 是 工 人 、 农民 , 一 部 是 游民 无 产 者 。游 民
成 分太 多, 当 然 不 好 。 但 因 天 天 在 战 斗 ,伤 亡 又 大 ,游 民分 子
却 有战 斗力 , 能 找 到 游 民 补 充 已 属 不 易 。在 此 种 情 形下 ,只 有
加 紧 政 治 训 练 的 一 法。
红军 士 兵 大部分是 由 雇 佣军 队 来 的, 但 一到 红 军 即 变 了
性 质 。 首 先 是 红军 废 除 了 雇 佣 制 , 使 士 兵 感 觉 不 是 为 他 人 打
仗 , 而 是 为 自 己为 人 民 打 仗 。 红 军 至 今 没 有 什 么 正 规 的 薪 饷
6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制 , 只 发 粮 食、 油 盐 柴 菜 钱 和少 数 的 零 用 钱 。 红 军 官 兵 中 的 边
界 本 地 人 都 分 得 了 土 地 , 只 是 远 籍 人 分 配 土 地 颇 为 困 难。
经过 政 治 教 育, 红 军 士 兵 都 有 了阶 级 觉悟 , 都 有 了 分 配 土
地 、 建 立 政 权和 武 装 工 农 等 项常 识 , 都 知 道 是 为 了 自 己 和 工 农
阶 级 而 作 战。
因 此,
他 们 能 在 艰 苦 的 斗 争 中 不 出 怨 言。
连、
营、
团 都 有 了 士 兵会 , 代 表 士 兵 利益 , 并 做 政 治 工 作 和 民 众 工 作 。
党代 表制 度〔 14〕,经 验证 明不能 废除 。 特别 是在 连一 级,
因党 的 支 部 建设在 连 上 , 党代 表 更 为重 要 。他 要 督 促 士 兵 委
员会 进 行 政 治训练 , 指 导 民运 工 作 ,同 时 要担 任 党 的 支 部 书
记。
事 实 证 明,
哪 一 个 连 的 党 代 表 较 好,
哪 一 个 连 就 较 健 全,
而
连长 在 政 治 上却不 易 有 这 样大 的 作 用。 因 为下 级 干 部 死 伤 太
多 , 敌 军 俘 虏兵 往 往 过 来 不 久, 就 要 当 连 排 长 ; 今 年 二 三 月 间
的 俘 虏 兵,
现 在 有 当 了 营 长 的。
从 表 面 看,
似 乎 既 称 红 军,
就可
以不 要 党 代 表了, 实 在 大 谬不 然 。 第二 十 八团 在 湘 南 曾 经 取
消 了 党 代 表 ,后 来 又 恢 复 了 。改 称 指 导 员 , 则 和 国 民 党 的 指 导
员 相 混 , 为 俘虏 兵 所 厌 恶 。 且易 一 名 称 , 于 制 度 的 本 质 无 关 。
故我 们 决 定 不改。 党 代 表 伤亡 太 多 ,除 自 办训 练 班 训 练 补 充
外 , 希 望中 央和 两 省委 派 可 充 党 代 表 的同 志 至少 三十 人 来 。
普通 的 兵 要 训练 半 年 一 年 才 能 打仗 , 我们 的 兵 , 昨 天 入 伍
今 天 就 要 打 仗, 简 直 无 所 谓 训练 。 军 事 技 术 太 差 , 作 战 只 靠 勇
敢 。 长 时 间 的休 息 训 练 是 不 可能 的 , 只 有 设 法 避 开 一 些 战 斗 ,
争 取 时 间 训 练, 看 可 能 否 。 为着 训 练 下 级 军 官 , 现 在 办 了 一 个
百五 十 人 的 教导队 , 准 备 经常 办 下 去。 希 望中 央 和 两 省 委 多
派 连 排 长 以 上 的 军 官 来。
湖 南 省 委 要 我 们 注 意 士兵 的物 质 生 活 , 至 少 要 比 普 通 工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65
农 的 生 活 好 些 。 现 在 则相 反 , 除 粮食 外, 每 天 每 人 只 有 五 分 大
洋 的 油 盐 柴 菜 钱 , 还 是难 乎 为 继 。仅 仅发 油 盐 柴 菜 钱 , 每 月 也
需 现洋 万元 以上, 全靠 打 土豪 供给 〔 15〕。 现在 全军 五千 人 的冬
衣 , 有 了 棉 花 , 还 缺 少布 。 这 样 冷了 ,许 多 士 兵 还 是 穿 两 层 单
衣 。 好 在 苦 惯 了 。 而 且什 么 人 都 是一 样苦 , 从 军 长 到 伙 夫 , 除
粮 食 外 一 律 吃 五 分 钱 的伙 食 。 发 零用 钱, 两 角 即 一 律 两 角 , 四
角 即 一 律 四 角 〔 16 〕 。 因 此 士 兵 也不 怨 恨 什么 人。
作 战 一 次 ,就 有 一 批 伤兵 。 由 于 营 养不 足 、 受 冻和 其 他 原
因 , 官 兵 病 的 很 多 。 医院 设 在 山 上, 用中 西 两 法 治 疗 , 医 生 药
品 均 缺 。 现在 医院 中 共 有 八 百 多 人 。 湖 南 省委 答应 办 药 ,至
今 不 见 送 到。 仍祈 中 央 和 两 省 委 送 几 个 西 医和 一些 碘 片 来。
红 军 的物 质 生活 如 此 菲 薄 , 战 斗 如 此 频 繁 ,仍 能 维 持不
敝 , 除 党 的 作 用 外 , 就是 靠 实 行 军队 内的 民 主 主 义 。 官 长 不 打
士 兵 , 官 兵 待 遇 平 等 ,士 兵 有 开 会说 话的 自 由 , 废 除 烦 琐 的 礼
节 , 经 济 公 开 。 士 兵 管理 伙 食 , 仍能 从每 日 五 分 的 油 盐 柴 菜 钱
中 节 余 一 点 作 零 用 , 名曰 “ 伙 食 尾子 ”, 每 人 每 日 约 得 六 七 十
文 。 这 些 办 法 , 士 兵 很满 意 。 尤 其是 新来 的 俘 虏 兵 , 他 们 感 觉
国 民 党 军 队和 我们 军 队 是 两 个 世 界 。 他 们 虽然 感觉 红 军 的物
质 生 活 不 如 白 军 , 但 是精 神 得 到 了解 放。 同 样 一 个 兵 , 昨 天 在
敌 军 不 勇 敢 , 今 天 在 红军 很 勇 敢 ,就 是民 主 主 义 的 影 响 。 红 军
像 一 个 火 炉, 俘虏 兵 过 来 马 上 就 熔 化 了 。 中国 不但 人 民 需要
民 主 主 义 , 军 队 也 需 要民 主 主 义 。军 队内 的 民 主 主 义 制 度 , 将
是 破 坏 封 建 雇 佣 军队 的 一 个重 要 的 武 器 〔 17〕。
党 的 组 织 ,现 分 连 支 部、 营 委 、 团 委、 军 委 四 级。 连 有 支
部,
班 有 小 组。
红 军 所 以 艰 难 奋 战 而 不 溃 散,
“支 部 建 在 连 上”
6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是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两 年 前 , 我 们在 国 民 党 军中 的组 织 , 完 全 没
有抓 住士 兵 ,即 在叶 挺部 〔18 〕也 还是 每团 只 有一 个支 部,故 经
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
比 , 即 平 均 四 个人 中 有一 个 党 员。 最 近 决定在战 斗 兵 中发 展
党员 数量 , 达到 党员 非党 员各 半的 目的 〔19〕 。现 在连 支部缺 乏
好 的 书 记 , 请 中央 从 各地 不 能 立足 的 活 动分子中 派 遣 多人 来
此 充 当 。 湘 南 来的 工 作人 员 , 几乎 尽 数 在军中做 党 的 工作 。
可 是 八 月 间 在湘 南 跑散 了 一 些 , 所 以 现在 不 能调 出 人 去 。
地 方 武 装 有 赤 卫 队 和 工 农 暴 动 队 。 暴 动 队 以 梭镖 、 鸟 枪
为 武 器 , 乡 为 单 位 , 每 乡 一 队 ,人 数 以 乡 的大 小为 比 例 。 职 务
是 镇 压 反 革 命 ,保 卫 乡政 权 , 敌人 来 了 帮助红军 或 赤 卫队 作
战 。 暴 动 队 始 于 永 新 , 原 是 秘 密的 , 夺 取 全县 以后 , 公 开 了 。
这 个 制 度 现 已 推行 于 边界 各 县 ,名 称 未 改。赤卫 队 的 武器 主
要 是 五 响 枪 , 也 有 九 响 和 单 响 枪。 各 县 枪 数: 宁冈 百 四 十 , 永
新 二 百 二 十,
莲 花 四 十 三,
茶 陵 五 十,
酃 县 九 十,
遂 川 百 三 十,
万 安 十 , 共 六 百 八 十 三 。 大 部 是红 军 发 给 的, 小部 是 自 己 从 敌
人 夺 取 的 。 各 县赤 卫 队大 都 经 常地 和 豪 绅的保安 队 、 挨户 团
作战 ,战 斗 力日 益增 强 。马 日事 变〔 20〕 以 前, 各县 有农 民自 卫
军。
枪 数:
攸 县 三 百,
茶 陵 三 百,
酃 县 六 十,
遂 川 五 十,
永新八
十,
莲 花 六 十,
宁 冈(袁 文 才 部)
六 十,
井 冈 山(王 佐 部 )
六 十,
共
九 百 七 十 。 马 日 事 变 后 , 除 袁 、王 两 部 无 损失 外, 仅 遂 川 保 存
六 枝 , 莲 花 保 存 一 枝 , 其 余 概 被豪 绅 缴 去 。农 民自 卫 军 如 此 没
有 把 握 枪 枝 的 能力 , 这是 机 会 主义 路 线 的结果。 现 在 各县 赤
卫 队 的 枪 枝 还 是 很 不 够 , 不 如 豪绅 的 枪 多 ,红 军必 须 继 续 在 武
器 上 给 赤 卫 队 以帮 助 。在 不 降 低红 军 战 斗力的条 件 之 下, 必
井 冈 山 的斗 争
67
须尽量帮助人民武装起来。我们业经规定红军每营用四连
制,
每 连 步 枪 七 十 五 枝,
加 上 特 务 连,
机 关 枪 连,
迫 击 炮 连,
团
部 和 三个 营 部 , 每团 有 步 枪 一 千 零 七十 五 枝 。 作战 缴 获 的 枪 ,
则 尽 量 武装 地 方 。 赤 卫 队 的 指 挥 官 , 由 各 县 派 人 进红 军 所 办
的 教 导 队受 训 后 充 当 。 由 红 军 派 远 地 人 到 地 方 去 当队 长 , 必
须 逐 渐减 少 。 朱 培德 、 吴 尚 亦 在 武 装保 安 队 和 挨户 团 , 边 界 各
县 豪 绅 武装 的 数 量 和 战 斗 力 , 颇 为 可 观 。 我 们 红 色地 方 武 装
的 扩 大,
更 是 刻 不 容 缓。
红 军以集中 为 原 则, 赤 卫 队 以 分 散 为原 则 。 当此反动 政
权 暂 时稳 定 时 期 ,敌 人 能 集 中 大 量 军力 来 打 红 军, 红 军 分 散 是
不 利 的。 我 们 的 经验 , 分 兵 几 乎 没 有一 次 不 失 败, 集 中 兵 力 以
击 小 于 我或 等 于 我 或 稍 大 于 我 之 敌 , 则 往 往 胜 利 。中 央 指 示
我 们 发展 的 游 击 区域 , 纵 横 数 千 里 ,失 之 太 广 ,这 大 概 是 对 我
们 力 量 估计 过 大 的 缘 故 。 赤 卫 队 则 以 分 散 为 有 利 ,现 在 各 县
赤 卫 队 都 采 取 分 散 作 战 办 法。
对 敌军的宣 传 , 最有 效 的 方 法 是 释 放俘 虏 和 医治伤兵 。
敌 军 的士 兵 和 营 、连 、 排 长 被 我 们 俘虏 过 来 , 即对 他 们 进 行 宣
传 工 作, 分 为 愿 留愿 去 两 种 , 愿 去 的即 发 路 费 释放 。 这 样 就 把
敌 人 所 谓“共 匪 见 人 就 杀”的 欺 骗,
立 即 打 破。
杨 池生 的 《九 师
旬 刊 》,
对 于 我 们 的 这 种 办 法 有“毒 矣 哉”的 惊 叹。
红 军 士兵 们
对 于 所捉 俘 虏 的 抚慰 和 欢 送 , 十 分 热烈 , 在 每 次“ 欢 送 新 弟 兄
大 会 ”上 , 俘 虏 兵演 说 也 回 报 我 们 以热 烈 的 感 激。 医 治 敌 方 伤
兵 , 效力 也 很 大 。聪 明 的 敌 人 例 如 李文 彬 , 近 来也 仿 效 我 们 的
办 法,
不 杀 俘 虏,
医 治 被 俘 伤 兵。
不 过,
在 再 作 战 时,
我们的人
还 是 有拖 枪 回 来 的, 这 样 的 事 已 有 过两 回 。 此 外, 文 字 宣 传 ,
68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惟缺
绘图的技术人材,请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来。
军 事 根 据 地:
第 一 个 根 据 地 是 井 冈 山,
介 在 宁 冈、
酃 县、
遂
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
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
地 相距百八 十里。 四周从拿 山起经龙 源口(以上永新 )、新
城、
茅 坪、
大 陇(以 上 宁 冈)
、
十 都、
水 口、
下村
(以 上 酃 县 )
、
营盘
圩、
戴 家 埔、
大 汾、
堆 子 前、
黄 坳、
五 斗 江、
车坳
(以 上 遂 川)
到拿
山,
共 计 五 百 五 十 里。
山 上 大 井、
小 井、
上 井、
中 井、
下 井、
茨
坪、
下 庄、
行 洲、
草 坪、
白 银 湖、
罗 浮 各 地,
均 有 水 田 和 村 庄,
为
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作了我们的根据地。但人口不
满 两 千,
产 谷 不 满 万 担,
军 粮 全 靠 宁 冈、
永 新、
遂 川 三 县 输 送。
山 上 要 隘,
都 筑 了 工 事。
医 院、
被 服 厂、
军 械 处、
各 团 留 守 处,
均 在这里。 现在正 从宁冈搬 运粮食上 山。若有充足的 给养,
敌人是打不进来的。第二个根据地是宁冈、永新、莲花、茶陵
四县交界的九陇山,重要性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
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
用 山 险是必 要 的。
土
地
问
题
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
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
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
主的。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较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69
的 多 数 , 约 百 分 之 六 十 , 农 民 只 占 百 分之 四 十 。 湖 南 方面 , 茶
陵 、 酃县 两 县 均 有约 百 分 之 七 十 的 土 地 在 地主 手 中。
中 间 阶 级 问 题 : 在上 述 土 地 状 况之 下 ,没 收 一 切 土 地重 新
分配
〔 21〕
, 是能 得 到大 多 数 人拥 护的 。但 农 村中 略分 为 三种 阶
级,
即 大、
中 地 主 阶 级,
小 地 主、
富 农 的 中 间 阶 级,
中 农、
贫农阶
级 。 富农 往 往 与小 地 主 利害 联 在 一 起。 富 农 土地 在 土 地总 额
中 占 少 数 , 但 与 小 地 主 土 地 合 计 , 则 数量 颇 大 。 这 种 情形 , 恐
全 国 亦差 不 多 。边 界 对 于土 地 是 采 取全 部 没 收、 彻 底 分配 的
政 策 ; 故 在 红 色 区 域 , 豪 绅 阶 级 和 中 间阶 级 , 同 被 打 击。 政 策
是 如 此 , 实 际 执 行 时 却 大 受 中 间 阶 级 的阻 碍 。 当 革 命 初期 , 中
间 阶 级表 面 上 投降 贫 农 阶级 , 实 际 则利 用 他 们从 前 的 社会 地
位 及 家 族 主 义 , 恐 吓 贫 农 , 延 宕 分 田 的时 间 。 到 无 可 延宕 时 ,
即 隐 瞒 土 地 实 数 , 或 自 据 肥 田 , 把 瘠 田让 人 。 此 时 期 内, 贫 农
因 长 期地 被 摧 残及 感 觉 革命 胜 利 无 保障 , 往 往接 受 中 间阶 级
的 意 见 , 不 敢 积 极 行 动 。 必 待 进 至 革 命高 涨 , 如 得 了 全县 甚 至
几 县 政 权 , 反 动 军 队 几 次 战 败 , 红 军 的威 力 几 次 表 现 之后 , 农
村 中 才有 对 于 中间 阶 级 的积 极 行 动 。如 永 新 南乡 , 是 中间 阶
级 最 多的 地 方 ,延 宕 分 田及 隐 瞒 土 地也 最 厉 害。 到 六 月二 十
三 日 龙源 口 红 军大 胜 之 后, 区 政 府 又处 理 了 几个 延 宕 分田 的
人 , 才 实 际 地 分 下 去 。 但 是 无 论 哪 一 县, 封 建 的 家 族 组织 十 分
普 遍 , 多 是 一 姓 一 个 村 子 , 或 一 姓 几 个村 子 , 非 有 一 个比 较 长
的时 间, 村子内 阶级 分化不 能完成 ,家 族主义 不能 战胜。
白 色 恐 怖下 中 间 阶级的反 水 : 中间 阶 级 在 革 命 高 涨时 受
到 打 击 , 白 色 恐 怖 一 来 , 马 上 反 水 。 引导 反 动 军 队 大 烧永 新 、
宁 冈 革命 农 民 的房 子 的 ,就 是 两 县 的小 地 主 和富 农 。 他们 依
7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照 反 动 派 的 指 示 , 烧 屋 、 捉 人 , 十 分 勇 敢 。红 军 再 度 到 宁 冈新
城 、 古 城 、 砻 市 一 带 时 , 有 数 千 农 民 听 信 反动 派 的 共 产 党 将要
杀 死 他 们 的 宣 传 , 跟 了 反 动 派 跑 到 永 新 。 经过 我 们 “ 不 杀 反水
农 民”
“欢 迎 反 水 农 民 回 来 割 禾”的 宣 传 之 后,
、
才有一些农民
慢 慢 地 跑 回 来。
全 国 革 命 低潮 时 , 割 据 地 区 最 困 难 的 问 题 ,就 在 拿 不 住中
间 阶 级 。 中 间 阶 级 之 所 以 反 叛 , 受 到 革 命 的过 重 打 击 是 主 因。
然 若 全 国 在 革 命 高 涨 中 , 贫 农 阶 级 有 所 恃 而增 加 勇 气 , 中 间阶
级 亦 有所 惧 而不 敢 乱为 。 当李 宗 仁 唐 生 智 战 争 向 湖 南 发 展
时 , 茶 陵 的 小 地 主 向 农 民 求 和 , 有 送 猪 肉 给农 民 过 年 的 ( 这时
红 军 已 退 出 茶 陵 向 遂 川 去 了 ) 。 李 唐 战 争 结束 , 就 不 见 有 这等
事 了 。 现 在 全 国 是 反 革 命 高 涨时 期 ,被 打 击 的 中 间 阶 级 在 白
色 区 域 内 几 乎 完 全 附 属 于 豪 绅 阶 级 去 了 , 贫农 阶 级 成 了 孤 军。
此 问题 实 在 严 重得 很 〔 22〕。
日 常 生 活 压迫 , 影 响 中 间 阶 级 反 水 : 红 区 白区 对 抗 , 成为
两 个 敌 国 。 因 为 敌 人 的 严 密 封锁 和 我们 对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处 理
失 当 这 两 个 原 因,
两 区 几 乎 完 全 断 绝 贸 易,
食 盐、
布 匹、
药材等
项 日 常 必 需 品 的 缺 乏 和 昂 贵 , 木 材 、 茶 油 等农 产 品 不 能 输 出,
农 民 断 绝 进 款 , 影 响 及 于 一 般人 民 。贫 农 阶 级 比 较 尚 能 忍 受
此 苦 痛 , 中 等 阶 级 到 忍 不 住 时 , 就 投 降 豪 绅阶 级 。 中 国 豪 绅军
阀 的 分 裂 和 战 争 若 不 是 继 续 进行 的 ,全 国 革 命 形 势 若 不 是 向
前 发 展 的 , 则 小 块 地 区 的 红 色 割 据 , 在 经 济上 将 受 到 极 大 的压
迫 , 割 据 的 长 期 存 在 将 成 问 题 。 因 为 这 种 经济 压 迫 , 不 但 中等
阶 级 忍 不 住 , 工 人 、 贫 农 和 红 军 亦 恐 将 有 耐不 住 之 时 。 永 新、
宁 冈 两 县 没 有 盐 吃 , 布 匹 、 药 材 完 全 断 绝 ,其 他 更 不 必 说 。现
71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在 盐 已 有 卖 , 但 极 贵 。 布 匹 、 药 材 仍 然 没 有。 宁 冈 及 永 新 西
部、
遂川 北 部
(以 上 均 目 前 割 据 地 )
出 产 最 多 的 木 材 和 茶 油,
仍
然运不 出 去〔23〕。
土 地 分配 的 标 准 : 以 乡 为 分配 土 地的 单 位 。山多田 少 地
方 ,如 永 新 之 小 江区 , 以 三 四乡 为 一 个 单 位 去 分 配 的也 有 , 但
极 少。 所 有 乡 村 中男 女 老 幼 ,一 律 平 分 。 现 依 中 央 办法 , 改 以
劳 动力 为标 准, 能劳 动的 比不 能劳动 的多 分 一倍 〔 24〕。
向 自 耕 农 让步 问 题 : 尚 未 详 细 讨 论 。自 耕 农 中 之 富 农 , 自
己 提 出 要 求,
欲 以 生 产 力 为 标 准,
即人工和资本
(农 具 等)
多的
多 分 田 。 富 农 觉 得 平 均 分 和 按 劳 动 力 分 两 种方 法 都 于 他 们 不
利 。他 们 的 意 思 ,在 人 工 方 面, 他 们 愿 意 多 努 力 , 加上 资 本 的
力 量, 他 们 可 以 多得 收 获 。 若照 普 通 人 一 样 分 了 , 蔑视 了 ( 闲
置 了 ) 他 们 的 特 别 努 力 和 多 余 的 资 本 , 他 们是 不 愿 意 的 。 此
间 仍 照 中 央 办 法 执 行 。 但 此 问 题 , 仍 当 讨 论, 候 得 结 论 再 作
报 告。
土 地 税 : 宁冈 收 的 是 百 分 之 二 十 , 比中 央 办 法 多 收 半 成 ,
已 在 征 收 中,
不 好 变 更,
明 年 再 减 。此 外 ,
遂 川、
酃 县、
永新 各
一 部在 割 据 区 域 内, 都 是 山 地, 农 民 太 苦 , 不 好 收 税。 政 府 和
赤 卫队 用 费 , 靠 向白 色 区 域 打土 豪 。 至 于 红 军 给 养 ,米 暂 可 从
宁 冈土 地 税 取 得 ,钱 亦 完 全 靠打 土 豪 。 十 月 在 遂 川 游击 , 筹 得
万 余 元,
可 用 一 时,
用 完 再 讲。
政
权
问
题
县、
区、
乡 各 级 民 众 政 权 是 普 遍 地 组 织 了,
但 是 名 不 副 实。
7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许 多 地 方 无 所 谓工 农 兵 代 表会 。乡 、 区 两 级 乃 至 县 一 级 , 政 府
的 执 行 委 员 会 , 都 是 用 一 种 群众 会选 举 的 。一 哄 而 集 的 群 众
会 , 不 能 讨 论 问题 , 不 能 使群 众得 到 政 治 训 练 , 又 最 便 于 知 识
分 子 或 投 机 分 子 的 操 纵 。 一 些地 方有 了 代 表会 , 亦 仅 认 为 是
对 执 行 委 员 会 的临 时 选 举 机关 ;选 举 完 毕 , 大 权 揽 于 委 员 会 ,
代 表 会 再 不 谈 起。 名 副 其 实的 工农 兵 代 表 会 组 织 , 不 是 没 有 ,
只 是 少 极 了 。 所 以 如 此 , 就 是因 为缺 乏 对 于代 表 会 这 个 新 的
政 治 制 度 的 宣 传 和 教 育 。 封 建时 代独 裁 专 断的 恶 习 惯 深 中 于
群 众 乃 至 一 般 党员 的 头 脑 中, 一时 扫 除 不 净 , 遇 事 贪 图 便 利 ,
不 喜 欢 麻 烦 的 民 主 制 度 。 民 主集 中主 义 的 制度 , 一 定 要 在 革
命 斗 争 中 显 出 了 它 的 效 力 , 使群 众了 解 它 是最 能 发 动 群 众 力
量 和 最 利 于 斗 争 的 , 方 能 普 遍地 真实 地 应 用于 群 众 组 织 。 我
们 正 在 制 订 详 细的 各 级 代 表会 组织 法 ( 依 据 中 央 的 大 纲 ) , 把
以 前 的 错 误 逐 渐 纠 正 。 红 军 中的 各级 士 兵 代表 会 议 , 现 亦 正
在 使 之 经 常 建 立 起 来 , 纠 正 从前 只有 士 兵 委员 会 而 无 士 兵 代
表 会 的 错 误。
现 在 民 众 普 遍 知 道 的“工 农 兵 政 府”
,
是 指 委 员 会,
因为他
们 尚 不 认 识 代 表会 的 权 力 ,以 为委 员 会 才 是 真 正 的 权 力 机 关 。
没 有 代 表 大 会 作依 靠 的 执 行委 员会 , 其 处 理 事 情 , 往 往 脱 离 群
众 的 意 见 , 对 没 收 及 分 配 土 地的 犹豫 妥 协 ,对 经 费 的 滥 用 和
贪 污 , 对 白 色 势力 的 畏 避 或斗 争不 坚 决 , 到 处 发 现 。 委 员 会 也
很 少 开 全 体 会 , 遇 事 由 常 委 处决 。区 乡 两 级政 府 则 常 委 会 也
少 开,
遇 事 由 主 席、
秘 书、
财 务 或 赤 卫 队 长(暴 动 队 长 )
各自处
理 决 定 , 这 四 个人 是 经 常 驻会 的。 所 以 , 民 主 集 中 主 义 , 在 政
府 工 作 中 也 用 得 不 习 惯。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73
初 期 的 政 府 委 员 会 中, 特 别 是 乡 政 府 一 级 , 小地 主 富 农 争
着要 干 。 他 们 挂 起 红 带 子 , 装 得 很 热心 , 用 骗 术钻 入 了 政 府 委
员会 , 把 持 一 切 , 使 贫 农 委 员 只 作 配角 。 只 有 在斗 争 中 揭 破 了
他们 的 假 面 , 贫 农 阶 级 起 来 之 后 , 方能 去 掉 他 们。 这 种 现 象 虽
不普 遍, 但在 很 多地 方都发 现了。
党 在 群 众 中 有 极 大 的 威 权 , 政 府 的 威 权 却差 得 多 。 这 是
由于 许 多 事 情 为 图 省 便 , 党 在 那 里 直接 做 了 , 把政 权 机 关 搁 置
一 边。 这 种情 形 是 很 多 的 。 政 权机 关 里 的党 团 组织 有 些地 方
没 有, 有 些地 方 有 了 也 用 得 不 完满 。 以 后党 要 执行 领 导政 府
的任 务 ; 党 的 主 张 办 法 , 除 宣 传 外 ,执 行 的 时 候必 须 通 过 政 府
的组 织 。 国 民 党 直 接 向 政 府 下 命 令 的错 误 办 法 ,是 要 避 免 的 。
党的组织问题
与 机 会 主 义 斗 争 的 经过 : 马 日 事 变 前 后 , 边 界各 县 的 党 ,
可 以说 是 被机 会 主 义 操 纵 的 。 当反 革 命 到来 时 ,很 少 坚决 的
斗争 。 去 年 十 月 , 红 军 ( 工 农 革 命 军第 一 军 第 一师 第 一 团 ) 到
达边 界 各 县 时 , 只 剩 下 若 干 避 难 藏 匿的 党 员 , 党的 组 织 全 部 被
敌人 破 坏 了 。 十 一 月 到 今 年 四 月 , 为重 新 建 党 时期 , 五 月 以 后
为大 发 展 时 期 。 一 年 以 来 , 党 内 机 会主 义 现 象 仍然 到 处 发 现 :
一 部 分 党 员 无 斗 争 决 心,
敌 来 躲 入 深 山,
叫 做“打 埋 伏 ”
;
一部
分 党员 富 有积 极 性 , 却 又 流 于 盲目 的 暴 动。 这 些都 是 小资 产
阶 级思 想 的表 现 。 这 种 情 形 , 经过 长 期 的斗 争 锻炼 和 党内 教
育,
逐 渐 减 少 了。
同 时,
在 红 军 中,
这 种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思 想,
也
是存 在 的 。 敌 人 来 了 , 主 张 拚 一 下 ,否 则 就 要 逃跑 。 这 两 种 思
74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想 , 往 往 在 讨 论 作 战 时 由 一 个人 说出 来 。 经过 了 长 时 间 党 内
的 斗 争 和 客 观 事实 的 教 训 ,例 如拚 一 下 遭 了 损 伤 , 逃 跑 遭 了 失
败,
才 逐 渐 地 改 变 过 来。
地 方主 义 : 边 界的 经 济 , 是 农 业 经济 , 有些 地 方 还 停 留 在
杵 臼 时 代 ( 山 地大 都 用 杵 臼舂 米, 平 地 方 有 许 多 石 碓 ) 。 社 会
组 织 是 普 遍 地 以 一 姓 为 单 位的 家 族 组织 。 党在 村 落中 的 组
织 , 因 居 住 关 系, 许 多 是 一姓 的党 员 为 一 个 支 部 , 支 部 会 议 简
直 同 时 就 是 家 族 会 议 。 在 这 种情 形下 , “ 斗争 的 布 尔 什 维 克
党 ” 的 建 设 , 真是 难 得 很 。说 共产 党 不 分 国 界 省 界 的 话 , 他 们
不 大 懂,
不 分 县 界、
区 界、
乡 界 的 话,
他 们 也 是 不大 懂 得 的。
各
县 之 间 地 方 主 义 很 重 , 一 县 内的 各区 乃 至 各乡 之 间 也 有 很 深
的 地 方 主 义 。 这种 地 方 主 义的 改变 , 说 道 理 , 至 多 发 生 几 分 效
力 , 多 半 要 靠 白 色 势 力 的 非 地方 主义 的 压 迫。 例 如 反 革 命 的
两 省“会 剿”
,
使 人 民 在 斗 争 中 有 了 共 同 的 利 害,
才 可 以 逐渐 地
打 破 他 们 的 地 方 主 义 。 经 过 了许 多这 样 的 教训 , 地 方 主 义 是
减 少 了。
土 客籍 问 题 : 边界 各 县 还 有 一 件 特别 的 事, 就 是 土 客 籍 的
界 限 。 土 籍 的 本 地 人 和 数 百 年前 从北 方 移 来的 客 籍 人 之 间 存
在 着 很 大 的 界 限, 历 史 上 的仇 怨非 常 深 , 有 时 发 生 很 激 烈 的 斗
争。
这 种 客 籍 人 从 闽 粤 边 起,
沿 湘、
赣 两 省 边 界,
直 至 鄂 南,
大
概 有 几 百 万 人 。客 籍 占 领 山地 ,为 占 领 平 地 的 土 籍 所 压 迫 , 素
无 政 治 权 利 。 前年 和 去 年 的国 民革 命 , 客 籍 表 示 欢 迎 , 以 为 出
头 有 日 。 不 料 革 命 失 败 , 客 籍被 土籍 压 迫 如故 。 我 们 的 区 域
内,
宁 冈、
遂 川、
酃 县、
茶 陵,
都 有 土 客 籍 问 题,
而 以 宁 冈的 问 题
为 最 严 重 。 前 年至 去 年 , 宁冈 的土 籍 革 命 派 和 客 籍 结 合 , 在 共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75
产 党 领 导之 下 , 推 翻 了土 籍 豪绅 的政 权 , 掌 握 了全 县 。 去 年 六
月 , 江 西朱 培 德 政 府 反革 命 ,九 月, 豪 绅 带 领 朱培 德 军 队 “ 进
剿 ” 宁 冈 , 重 新挑 起 土 客 籍 人 民 之 间 斗 争 。这 种 土 客 籍 的 界
限 , 在 道理 上 讲 不 应 引到 被 剥削 的工 农 阶 级 内 部来 , 尤 其 不 应
引 到 共 产 党 内 部来 。 然 而 在 事 实 上 , 因 为 多年 遗 留 下 来 的 习
惯 , 这 种界 限 依 然 存 在。 例 如边 界八 月 失 败 , 土籍 豪 绅 带 领 反
动 军 队 回宁 冈 , 宣 传 客籍 将 要杀 土籍 , 土 籍 农 民大 部 分 反 水 ,
挂 起 白 带 子 , 带领 白 军 烧 屋 搜 山 。 十 月 、 十一 月 红 军 打 败 白
军 , 土 籍农 民 跟 着 反 动派 逃 走, 客籍 农 民 又 去 没收 土 籍 农 民 的
财 物 。 这种 情 况 , 反 映到 党 内来 ,时 常 发 生 无 谓的 斗 争 。 我 们
的 办 法 是 一 面 宣 传“不 杀 反 水 农 民”
,
“反 水 农 民 回 来 一 样 得 田
地”
,
使 他 们 脱 离 豪 绅 的 影 响,
安 心 回 家;
一 面 由 县 政府 责 令 客
籍 农 民 将 没 收 的财 物 退 还 原 主 , 并 出 布 告 保护 土 籍 农 民 。 在
党 内,
加 紧 教 育,
务 使 两 部 分 党 员 团 结 一 致。
投 机 分 子 的 反 水:
革 命 高 涨 时(六 月)
,
许多 投 机 分 子 乘 公
开 征 收 党 员 的 机会 混 入 党 内 , 边 界 党 员 数 量一 时 增 到 一 万 以
上 。 支 部和 区 委 的 负 责人 多 属新 党员 , 不 能 有 好的 党 内 教 育 。
白 色 恐 怖一 到 , 投 机 分子 反 水, 带领 反 动 派 捉 拿同 志 , 白 区 党
的 组 织 大半 塌 台 。 九 月以 后 ,厉 行洗 党 , 对 于 党员 成 分 加 以 严
格 的 限 制。 永 新 、 宁 冈两 县 的党 组织 全 部 解 散 ,重 新 登 记 。 党
员 数 量 大为 减 少 , 战 斗力 反 而增 加。 过 去 党 的 组织 全 部 公 开 ,
九 月 以 后, 建 设 秘 密 的组 织 ,准 备在 反 动 派 来 了也 能 活 动 。 同
时 多 方 伸 入 白 区, 在 敌 人 营 垒 中 去 活 动 。 但在 附 近 各 城 市 中
还 没 有 党 的 基 础。 其 原 因 一 因 城 市 中 敌 人 势力 较 大 , 二 因 我
军 在 占 领 这 些 城市 时 太 损 害 了 资 产 阶 级 的 利益 , 致 使 党 员 在
76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时 期
那 里 难 于 立 足 。 现在 纠 正 错 误 , 力 求 在 城 市 中 建 设 我 们 的 组
织,
但 成 效 尚 不 多 见。
党 的 领导 机 关 : 支 部干 事 会 改 称委 员 会 。 支 部上 为 区 委 ,
区 委上 为 县委 。 区 委 县 委 之 间 因 特 别 情 况 有 组 织 特 别 区 委
的 , 如 永 新 的 北 乡 特 区及 东 南 特 区 。 边 区 共 有 宁冈 、 永 新 、 莲
花 、 遂 川 、 酃 县 五 个 县委 。 茶 陵 原 有 县 委 , 因 工作 做 不 进 去 ,
去 冬 今 春 建 设 的 许多 组 织 大 部 被 白 色 势 力 打 塌 了 , 半 年 以 来
只 能 在 靠 近 宁 冈 永新 一 带 的 山 地 工 作 , 因 此 将 县 委 改 为 特 别
区 委 。 攸 县 、 安 仁 均 须越 过 茶 陵 , 派 人 去 过 , 无功 而 返 。 万 安
县 委 一 月 间 曾 和 我们 在 遂 川 开 过 一 次 联 席 会 议 , 大 半 年 被 白
色 势 力 隔 断 , 九 月 红 军游 击 到 万 安 , 才 又 接 一 次头 。 有 八 十 个
革 命 农 民 跟 随 到 井冈 山 , 组 织 万 安 赤 卫 队 。 安 福 没 有 党 的 组
织 。 吉 安 邻 接 永 新 , 吉安 县 委 仅 和 我 们 接 过 两 次头 , 一 点 帮 助
不 给 , 奇 怪 得 很 。 桂 东的 沙 田 一 带 , 三 月 八 月 两度 分 配 土 地 ,
建 设 了 党 的 组 织 , 属 于以 龙 溪 十 二 洞 为 中 心 的 湘南 特 委 管 辖 。
各 县 县 委 之 上 为 湘赣 边 界 特 委 。 五 月 二 十 日 , 边 界 党 的 第 一
次 代 表 大 会 在 宁 冈茅 坪 开 会 , 选 举 第 一 届 特 委 会 委 员 二 十 三
人 , 毛 泽 东 为 书 记 。 七月 湖 南 省 委 派 杨 开 明 来 ,杨 代 理 书 记 。
九 月 杨 病 , 谭 震 林 代 理书 记 。 八 月 红 军 大 队 往 湘南 , 白 色 势 力
高 压 边 界 , 我 们 曾在 永 新 开 过 一 次 紧 急 会 议 。 十 月 红 军 返 至
宁 冈 , 乃 在 茅 坪 召集 边 界 党 的 第 二 次 代 表 大 会 。 十 月 四 日 起
开 会三 天,
通 过 了《 政 治 问 题和 边 界党 的 任 务》 等决 议,
选举 了
谭 震 林、
朱 德、
陈 毅、
龙 超清、
朱 昌 偕、
刘 天 干、
盘 圆珠、
谭 思 聪、
谭 兵、
李 却 非、
朱 亦岳、
袁 文 才、
王 佐农、
陈 正 人、
毛 泽东、
宛希
先、
王 佐、
杨 开 明、
何 挺 颖 等 十 九 人 为 第 二 届 特 委 会 的 委 员。
五
井 冈 山 的斗 争
77
人为 常 委,
谭 震 林(工 人 )为 书 记 ,
陈 正 人(知 识 分 子 )
为 副书
记。 十一月 十四 日红 军第 六次 全军 大会 〔25〕,选 举 二十 三人 组
织军 委 , 五 人 为 常 委 , 朱 德 为 书 记。 特 委 及 军委 统 辖 于 前 委 。
前委 是 十 一 月 六 日 重 新 组 织 的 , 依中 央 的 指 定, 以 毛 泽 东 、 朱
德、
地 方 党 部 书 记(谭 震 林 )
、
一 工 人 同 志(宋 乔 生 )
、
一农 民同
志
(毛 科 文 )
五 人 组 成,
毛 泽 东 为 书 记。
前 委 暂 设 秘 书 处、
宣传
科 、 组 织 科和 职 工 运 动 委 员 会 、 军 事 委 员 会 。 前 委 管 理 地 方
党 。 特 委 仍有 存 在 的 必 要 , 因 为 前 委 有 时 要 随 军 行 动 。 我 们
感 觉 无 产 阶级 思 想 领 导 的 问 题 , 是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问 题 。 边
界各 县 的 党 , 几 乎 完 全 是 农 民 成 分的 党 , 若 不给 以 无 产 阶 级 的
思 想 领 导 ,其 趋 向 是 会 要 错 误 的 。 除 应 积 极 注 意 各 县 城 和 大
市 镇 的 职 工运 动 外 , 并 应 在 政 权 机 关 中 增 加 工 人 的 代 表 。 党
的 各 级 领导 机关 也 应 增 加 工 人 和 贫 农 的 成 分 。
革命性质问题
我 们 完全同意 共 产 国际 关 于中 国 问 题 的 决 议 。中 国 现 时
确 实 还 是 处在 资 产 阶 级 民 权 革 命 的 阶 段 。 中 国 彻 底 的 民 权 主
义 革 命 的 纲领 , 包 括 对 外 推 翻 帝 国 主 义 , 求 得 彻 底 的 民 族 解
放; 对 内 肃 清 买 办 阶 级 的 在 城 市 的势 力 , 完 成土 地 革 命 , 消 灭
乡 村 的 封 建关 系 , 推 翻 军 阀 政 府 。 必 定 要 经 过 这 样 的 民 权 主
义 革 命 , 方能 造 成 过 渡 到 社 会 主 义 的 真 正 基 础 。 我 们 一 年 来
转 战 各 地 ,深 感 全 国 革 命 潮 流 的 低 落 。 一 方 面 有 少 数 小 块 地
方的 红 色 政 权 , 一 方 面 全 国 人 民 还没 有 普 通 的民 权 , 工 人 农 民
以至 民 权 派 的 资 产 阶 级 , 一 概 没 有言 论 集 会 的权 利 , 加 入 共 产
7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党 是 最 大 的 犯 罪 。 红 军 每 到 一 地 , 群 众 冷 冷 清 清, 经 过 宣 传
之 后 , 才 慢 慢 地 起 来 。和 敌 军 打 仗, 不 论 哪 一 军 都 要硬 打 , 没
有 什 么 敌 军 内 部 的 倒 戈或 暴 动 。 马日 事 变 后 招 募 “ 暴徒 ” 最 多
的 第 六 军 , 也 是 这 样 。我 们 深 深 感觉 寂 寞 , 我 们 时 刻盼 望 这 种
寂 寞 生 活 的 终 了 。 要 转 入 到 沸 热 的 全 国 高 涨 的 革命 中 去 , 则
包 括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在 内 的 政 治 的 经 济 的 民 权 主义 斗 争 的 发
动,
是 必 经 的 道 路。
对小 资 产 阶 级 的政 策 ,我 们 在 今 年 二月 以 前 , 是 比 较 地 执
行 得 好 的 。 三 月 湖 南 特委 的 代 表 到宁 冈 , 批 评 我 们 太右 , 烧 杀
太 少,
没 有 执 行 所 谓“使 小 资 产 变 成 无 产,
然 后 强 迫 他 们 革 命”
的 政 策 , 于 是 改 变 原 来前 委 的 领 导人 , 政 策 一 变 。 四月 全 军 到
边 界 后 , 烧 杀 虽 仍 不 多, 但 对 城 市中 等 商 人 的 没 收 和乡 村 小 地
主 富 农 的 派 款 , 是 做 得十 分 厉 害 的。 湘 南 特 委 提 出 的“ 一 切 工
厂 归 工 人 ” 的 口 号 , 也宣 传 得 很 普遍 。 这 种 打 击 小 资产 阶 级 的
过 左 的 政 策 , 把 小 资 产阶 级 大 部 驱到 豪 绅 一 边 , 使 他们 挂 起 白
带 子 反 对 我 们 。 近 来 逐 渐 改 变 这 种 政 策 , 情 形 渐渐 好 些 。 在
遂 川 特 别 收 到 了 好 的 效 果 , 县 城 和 市 镇 上 的 商 人不 畏 避 我 们
了 , 颇 有 说 红 军 的 好 话的 。 草 林 圩上 逢 圩 ( 日 中 为 市, 三 天 一
次 ) , 到 圩 两 万 人 , 为从 来 所 未 有。 这 件 事 , 证 明 我们 的 政 策
是 正确 的了 。豪绅 对人 民 的税 捐很 重, 遂川 靖卫 团〔 26〕 在 黄坳
到 草 林 七 十 里 路 上 要 抽 五 道 税 , 无 论 什 么 农 产 都不 能 免 。 我
们 打 掉 靖 卫 团 , 取 消 这 些 税 , 获 得 了 农 民 和 中 小商 人 全 体 的
拥 护。
中 央 要我 们 发 布 一 个 包 括 小 资 产 阶 级 利 益 的 政 纲, 我 们
则 提 议 请 中 央 制 订 一 个整 个 民 权 革命 的 政 纲 , 包 括 工人 利 益 、
井冈山的斗争
79
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
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割据地区问题
广 东北部 沿湖南江 西两省边 界至湖北南部, 都属罗 霄山
脉区域。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
宁冈 为中心的 罗霄山脉 的中段,最利于 我们的军事割据 。北
段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又太迫近了大的政治都会,如果没
有迅 速夺取长 沙或武汉 的计划,则以大 部兵力放在浏阳 、醴
陵、萍乡、铜鼓一带是很危险的。南段地势较北段好,但群众
基础不如中段,政治上及于湘赣两省的影响也小些,不如中段
一举一动可以影响两省的下游。中段的长处:(1)有经营了
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
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
得的;这个地方武装的力量,加上红军第四军的力量,是任凭
什么敌人也不能消灭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 —— 井冈
山,
地 方 武 装 的 根 据 地 则 各 县 都 有(
。5)
影 响 两 省,
且能影响
两省的下游,比较湘南赣南等处只影响一省,且在一省的上游
和僻地者,政治意义大不相同。中段的缺点,是因割据已久,
“围 剿”
军 多,
经 济 问 题,
特 别 是 现 金 问 题,
十 分 困 难。
湖南省委对于此间的行动计划,六七月间数星期内,曾三
变其主张。第一次袁德生来,赞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计划。第
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只
8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留 二 百枝 枪 会 同 赤 卫 队 保 卫 边 界 ,并 说 这 是 “ 绝 对 正 确 ” 的方
针 。 第三 次 袁 德 生 又 来 , 相 隔 不 过十 天 , 这 次 信 上 除 骂 了 我们
一 大 篇 外,
却 主 张 红 军 向 湘 东 去,
又 说 是“绝 对 正 确 ”的 方 针 ,
而 且 又要 我 们 “ 毫 不 犹 豫 ” 。 我 们接 受 了 这 样 硬 性 的 指 示 ,不
从 则 迹近 违抗 , 从则 明 知失 败, 真 是 不 好 处。 当 第 二次 信到
时,
军 委、
特 委、
永 新 县 委 举 行 联 席 会 议,
认 为 往湘 南 危 险,
决
定 不 执行 省委 的 意见 。 数天 之后 , 却 由 杜 修经 杨 开 明坚 持省
委 意 见, 利 用 第 二 十 九 团 的 乡 土 观念 , 把 红 军 拉 去 攻 郴 州 ,致
边 界 和红 军一 齐 失败 。 红军 数量 上 约 损 失 一半 ; 边 界则 被焚
之 屋、
被 杀 之 人 不 可 胜 数,
各 县 相 继 失 陷,
至 今 未 能 完 全 恢 复。
至 于 往湘 东 , 在 湘 鄂 赣 三 省 豪 绅 政权 尚 未 分 裂 之 前 , 亦 决 不宜
用 红 军的 主力 去 。设 七 月无 去湘 南 一 举 , 则不 但 可 免边 界的
八 月 失败 , 且 可 乘 国 民 党 第 六 军 和王 均 战 于 江 西 樟 树 之 际 ,击
破 永 新 敌 军,
席 卷 吉 安、
安 福,
前 锋 可 达 萍 乡,
而 与 北 段 之 红第
五 军 取得 联 络 。 即 在 这 种 时 候 , 也应 以 宁 冈 为 大 本 营 , 去 湘东
的 只 能是 游 击 部 队 。 因 豪 绅 间 战 争未 起 , 湘 边 酃 县 、 茶 陵 、攸
县 尚 有大 敌 , 主 力 北 向 , 必 为 所 乘。 中 央 要 我 们 考 虑 往 湘 东或
往 湘 南, 实 行 起 来 都 很 危 险 , 湘 东之 议 虽 未 实 现 , 湘 南 则 已有
证 验 。 这 种痛 苦 的 经 验, 是 值 得 我们 时 时 记 着 的。
现 在是 豪绅阶 级 统 治还 没 有破 裂的时 期 , 环边 界 而“进
剿 ” 的敌 军 , 尚 有 十 余 团 之 多 。 但若 我 们 于 现 金 问 题 能 继 续找
得出 路
(粮 食 衣 服 已 不 成 大 问 题 )
,
则 凭 借 边 界 的 基 础,
对 付此
数 敌 人,
甚 至 更 多 的 敌 人,
均 有 办 法。
为 边 界 计,
红 军 若 走,
则
像 八 月那 样 的 蹂 躏 , 立 可 重 来 。 赤卫 队 虽 不 至 完 全 消 灭 , 党和
群 众 的基 础 将 受 到 极 大 的 摧 残 , 除山 头 割 据 可 以 保 存 一 些 外,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81
平 地 均 将 转 入秘 密 状 态 , 如 八 九 月 间 一样 。 红 军 不 走 , 以 现 在
的 基 础 可 以 逐 渐 向 四 周 发展 , 前 途 的 希 望 是 很 大 的 。为 红 军
计,
欲 求 扩 大,
只 有 在有 群众 基 础 的 井 冈 山 四 周 即 宁冈、
永 新、
酃 县 、 遂 川 四县 , 利 用 湘 赣 两 敌 利 害 不一 致 , 四 面 防 守 , 无 法
集 中 的 情 况 ,和 敌 人 作 长 期 的 斗 争 。 利用 正 确 的 战 术 , 不 战 则
已 , 战 则 必 胜, 必 有 俘 获 , 如 此 可 以 逐渐 扩 大 红 军 。 以 四 月 至
七 月 那 时 边 界群 众 的 准 备 , 红 军 大 队 若无 湘 南 之 行 , 则 八 月 间
红 军 的 扩 大 是 没 有 疑 义 的。 虽 然 犯 了 一 次 错 误 , 红 军已 卷 土
重 来 此 地 利 人 和 之 边 界 ,前 途 希 望 还 是 不 恶 。 红 军 必须 在 边
界 这 等 地 方,
下 斗 争 的 决 心,
有 耐 战 的 勇 气,
才 能 增 加 武 器,
练
出 好 兵 。 边 界的 红 旗 子 , 业 已 打 了 一 年, 虽 然 一 方 面 引 起 了 湘
鄂 赣 三 省 乃 至 全 国 豪 绅 阶级 的 痛 恨 , 另 一 方 面 却 渐 渐引 起 了
附 近 省 份 工 农 士 兵 群 众 的希 望 。 以 士 兵 论 , 因 军 阀 们把 向 边
界“剿 匪”当 做 一 件 大 事 ,
“剿 匪 经 年,
耗 费 百 万(
”鲁 涤 平 )
,
“人
称 二 万,
枪 号 五 千(
”王 均 )
,
如 此 等 类 的 话,
逐 渐引 起 敌 军 士 兵
和 无 出 路 的 下级 官 长 对 我 们 注 意 , 自 拔来 归 的 将 日 益 增 多 , 红
军 扩 充 , 又 是一 条 来 路 。 并 且 边 界 红 旗子 始 终 不 倒 , 不 但 表 示
了 共 产 党 的 力量 , 而 且 表 示 了 统 治 阶 级的 破 产 , 在 全 国 政 治 上
有 重 大 的 意 义 。 所 以 我 们始 终 认 为 罗 霄 山 脉 中 段 政 权的 创 造
和 扩大 ,是 十分 必 要和 十分 正确 的。
注
释
〔 1〕 这 个 战 争 发 生 于 一 九 二 七 年 十 月 , 到 第 二 年 三 月 结 束 。
〔 2〕 这 个 战 争 发 生 于 一 九 二 七 年 十 一 月 , 到 第 二 年 二 月 结 束 。
〔 3〕 见 本 卷 《 中 国 的 红 色 政 权 为 什 么 能 够存 在?
》 注 〔 9〕。
8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 4〕 参 见 本卷 《 湖 南 农 民 运 动考 察 报 告》 注 〔 16〕。
〔 5 〕 红 军 中 的 士 兵 代 表 会 议 和 士 兵 委 员 会 是 为 了 发 扬 军 队 内 部 民主 而 建 立
的 一种 制度 。 这种 制 度, 后来 被 废除 了。 一 九四 七 年新 式整 军 运动 开 始以 后, 在
人 民解 放军 中 ,根 据 红军 时期 和 新式 整军 运 动中 的 经验 ,又 在 连队 中 建立 过干 部
领 导 的 士 兵会 和 士 兵 委 员 会 的 制 度 。
〔 6〕 见 本卷 《 中 国 的红 色 政 权 为什 么 能 够 存在 ? 》 注 〔12〕。
〔 7 〕“反 水 ”意 为 叛 变 。
〔 8 〕即 一九 二 七 年 八 月 一 日 在 南 昌 起 义 的 叶 挺 、 贺 龙 的 旧 部 ( 叶 部 见 本 文 注
〔 18〕 ) 。 这 些 部 队 在 潮 州 、 汕 头 一 带 失 败 后 , 一 部 分 到 达 海 陆 丰 地 区 , 继 续 在 广
东 坚 持 斗 争, 另 一 部 分 由 朱 德 、 陈 毅 等 率 领 退 出 广 东 ,经 福 建 、 江 西 ,转 入 湖 南 南
部 ,会 合当 地 农军 举 行湘 南起 义 ,开 展苏 维 埃运 动 。起 义失 败 后, 于 一九 二八 年
四 月 到 达 井 冈 山 同毛 泽 东 领 导 的 工 农 革 命 军 会 师 。
〔 9 〕 指 一 九 二 七 年 革 命 时 期 的 国 民 革 命 军 第 四 集 团 军 第 二 方 面 军总 指 挥 部
警 卫团 。它 的 干部 有 很多 是共 产 党员 。汪 精 卫等 叛 变革 命以 后 ,这 个 警卫 团在 八
月 初 离 开 武昌 , 准 备 到 南 昌 参 加 起 义 军 。 行 至 中 途 , 闻南 昌 起 义 军 已 经南 下 , 就 转
到 修 水 , 同 平 江 、 浏 阳 的 农 军 会 合。
〔 10〕 湖 南 平 江 、 浏 阳 一 带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春 已 经 形 成 相 当 有 力 的 农 民 武 装 。 五
月 二 十一 日 许 克 祥 在 长 沙 发 动 反 革 命 事 变 ( 即 “ 马 日 事 变 ” ) , 屠 杀 革 命 群 众。 为 了
向 反 革 命 还击 , 浏 阳 的 农 军 , 同 长 沙 附 近 其 他 各 县 的 工农 武 装 一 起 , 曾经 向 长 沙 前
进 。在 进军 途 中, 由 于中 共湖 南 省委 传达 了 中共 中 央撤 退农 军 的命 令 ,其 他各 县
工 农 武 装 都向 后 撤 退 , 只 有 浏 阳 农 军 未 接 到 命 令 , 一 直攻 到 长 沙 城 下 ,遭 到 失 败 后
撤 退。 七月 中 旬, 这 支农 军同 平 江的 农民 武 装会 合 。九 月又 与 国民 革 命军 第四 集
团 军第 二方 面 军总 指 挥部 警卫 团 、安 源工 人 武装 等 合编 为工 农 革命 军 第一 军第 一
师 , 在毛 泽 东 领 导 下 , 于 修 水 、 铜 鼓 、 平 江 、 浏 阳 一 带 举 行 秋 收 起 义 。 十 月 ,起 义 部
队 到 达 井 冈 山。
〔 11〕 一 九 二 八 年 初 , 朱 德 、 陈 毅 率 部 在 湘 南 开 展 革 命 游 击 战 争 , 原 来 农 民 运 动
有 基 础的 宜 章 、 郴 县 、 耒 阳 、 永 兴 、 资 兴 五 县 , 这 时 都 组 织 了 农 军 。 后 来 这 部分 农 军
由 朱 德、 陈 毅率 领 到 达井 冈 山 ,同 毛 泽 东领 导 的 部队 会 师 。
〔 12〕 湖 南 省 常 宁 县 水 口 山 是 重 要 的 铅 锌 矿 产 地 。 一 九 二 二 年 , 水 口 山 的 工 人
在 共 产 党 领导 下 , 组 织 了 工 会 , 历 年 与 反 革 命 斗 争 。 一九 二 七 年 冬 , 以水 口 山 的 工
人 为 主 , 组成 了 湘 南 游 击 总 队 , 进 行 游 击 战 争 。 一 九 二八 年 初 , 湘 南 游击 总 队 编 入
朱 德 率 领 的 中 国 工 农革 命军 , 参 加 了 湘 南 起 义 。 后 随 起义 军 一 起, 到 达 井 冈 山 。
〔 13〕 指 安 源 煤 矿 和 株 萍 铁 路 的 工 人 。 一 九 二 一 年 秋 , 中 国 共 产 党 派 人 到 安 源
工 作 , 第 二年 , 建 立 了 共 产 党 和 工 会 的 组 织 , 在 毛 泽 东、 李 立 三 、 刘 少奇 等 的 领 导
井 冈 山 的 斗 争
注 释
83
下 , 发 动 了 著 名 的 安 源 路 矿 大 罢 工 。 当 时 , 安 源 一带 有一 万 二千 多工 人 参加 了 工
会 。 一 九 二 七 年 九 月 , 安 源 工 人 武 装 参 加 了 毛 泽 东 领 导 的 秋 收 起义 。
〔 14〕 红 军 中 的 党 代 表 一 九 二 九 年 起 改 称 政 治 委 员 , 连 的 政 治 委 员 一 九 三 ○ 年
起 改 称政 治 指导 员 。
〔 15〕 用 “ 打 土 豪 ” 罚 款 的 方 法 筹 措 军 费 , 只 能 是 临 时 的 和 部 分 的 。 军 队 大 了 ,
地 域宽 了, 就必 须 而 且 可 能 用 收 税 等 方 法 筹 措 军费 。
〔 16〕 此 种 办 法 在 红 军 中 施 行 了 一 个 很 长 时 期 , 在 当 时 曾 是 必 要 的 , 后 来 改 变
为按 等 级 略有 一 些 区 别 。
〔 17〕 在 军 队 内 部 实 行 一 定 的 民 主 , 是 毛 泽 东 一 贯 的 思 想 。 在 这 里 毛 泽 东 特 别
着 重 地 指 出 革 命 军 队 内部 民 主 生 活 的 必 要 , 是 因为 当时 红 军 初 建 , 非 强 调 民 主 , 不
足 以 鼓 舞 新 入 伍 的 农 民 和 俘 虏 过 来 的 国 民 党 军 士 兵的 革命 积 极性 ,不 足 以肃 清 干
部 中 由 反 动 军 队 传 来 的 军 阀 主 义 的 习 气 。 当 然 , 部队 中的 民 主生 活必 须 是在 军 事
纪 律 所 许 可 的 范 围 内 , 必 须 是 为 着 加 强 纪 律 而 不 是为 着减 弱 纪律 ,所 以 在部 队 中
提 倡 必 要 的 民 主 的 时 候 , 必 须 同 时 反 对 要 求 极 端 民主 的无 纪 律现 象。 而 这种 现 象
在 初 期 的 红 军 中 , 曾 经 一 度 严 重 地 存 在 过 。 关 于 毛泽 东反 对 军队 中极 端 民主 化 的
斗争 , 参 见本 卷 《关 于纠 正党内的 错误 思 想》。
〔 18〕 一 九 二 六 年 北 伐 时 , 叶 挺 领 导 的 部 队 为 一 个 独 立 团 。 这 个 团 以 共 产 党 员
为 骨 干 , 是 北 伐 中 有 名 的 战 斗 部 队 。 革 命 军 占 领 武昌 以后 , 独立 团本 身 改编 为 第
二 十 五 师 七 十 三 团 。 同 时 , 抽 调 该 团 部 分 骨 干 组 建第 二十 五 师七 十五 团 的三 个 营
和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抽调该团的大批骨干组建第二十 四
师 , 叶 挺 任 师 长 。 参 加南 昌 起 义 后 , 二 十 四 师 、二 十五 师 等 部 合 编 为 第 十 一 军 , 叶
挺 兼 任 军 长。
〔 19〕 事 实 上 红 军 中 的 党 员 人 数 占 全 军 三 分 之 一 左 右 即 好 , 后 来 在 红 军 和 人 民
解放 军 中 大体 上都 是 如 此。
〔 20〕 一 九 二 七 年 蒋 介 石 在 上 海 发 动 四 一 二 反 革 命 政 变 后 , 湖 南 、 湖 北 的 反 动
军 官 相 继 叛 变 革 命 。 五 月 二 十 一 日 , 国 民 党 军 第 三十 五军 独 立第 三十 三 团团 长 许
克 祥 在 军 长 何 键 的 策 动下 , 在 长 沙 发 动 反 革 命 叛乱 ,围 攻 湖 南 省 总 工 会 、 省 农 民 协
会 等 革 命 群 众 组 织 , 捕 杀 共 产 党 人 和 革 命 的 工 农 群众 。旧 时 的文 电, 习 惯以 通 行
的 诗 韵 韵 目 代 替 日 期 ,以 诗 韵 第 二 十 一 韵 的 韵 目“ 马” 字 代 替 二 十 一 日 , 所 以 这 一
天 发 生 的 事 变 被 称 为 “马 日 事 变 ” 。 这 个 事 变 是以 汪精 卫 为 首 的 武 汉 国 民 党 反 革 命
派 和以 蒋介 石为 首 的 南 京 反 革 命 派 公 开 合 流 的 信号 。
〔 21〕 一 九 二 八 年 湘 赣 边 界 土 地 法 中 曾 经 有 这 样 的 规 定 。 毛 泽 东 后 来 指 出 , 没
收 一 切 土 地 而 不 是 只 没 收 地 主 的 土 地 , 是 一 种 错 误, 这种 错 误是 由于 当 时缺 乏 土
地斗争的经验而来的。一九二九年四月兴国县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 为
84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注 释
“ 没收 一切 公共 土 地 及 地主 阶 级的 土 地” 。
〔 22〕 鉴 于 争 取 农 村 中 间 阶 级 的 重 要 , 毛 泽 东 随 即 纠 正 了 打 击 中 间 阶 级 过 重 的
错 误政 策 。 毛 泽 东 对 中 间 阶 级 的 政 策 主 张 , 除 见 于 本 文 外 , 又 见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十
一 月 红 军 第 四 军 第 六 次 党 的 代 表 大会 提 案 ( 内 有 “ 禁 止 盲 目 焚 杀 ” , “保 护 中 小 商 人
利 益 ”等 项 )
、
一 九 二 九 年 一 月 红 军 第 四 军 布 告( 内 有“城 市 商 人 ,
积 铢 累 寸,
只要服
从,
馀 皆 不 论 ”等 语 )
和 一 九二 九 年四 月 兴国 县土 地 法
(参 见 本 文 注 〔 21 〕 )
等。
〔 23〕 此 种 情 况 , 依 靠 革 命 战 争 的 发 展 、 根 据 地 的 扩 大 和 革 命 政 府 保 护 工 商 业
的 政策 , 是 可 以 改 变 的 , 后 来 也 已 经 改 变 了 。 这 里 的 关 键 是 坚 决 地 保 护 民 族 工 商
业 , 反 对 过 左 的 政 策。
〔 24〕 以 劳 动 力 为 标 准 分 配 土 地 的 方 法 , 是 不 妥 当 的 。 事 实 上 , 在 革 命 根 据 地 ,
长 时 期 都 是实 行按 人口 平 分 土地 的 原 则 。
〔 25 〕 这 里 指 中 共 红 四 军 第 六 次 代 表 大 会 。 这 次 会 议 在 一 九 二 八 年 十 一 月 十
三日 开预 备会, 十四 日正式 开会 ,十五 日闭 幕。
〔 26〕 靖 卫 团 是 一 种 反 革 命 的 地 方 武 装 。
85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 想
*
(一 九 二 九年 十 二 月)
红军第四军的 共产党 内存在着 各种非无产阶级 的思想 ,
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
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
四军党 内种种不 正确思想 的来源 ,自然是 由于党的组织基 础
的 最大 部 分 是 由 农 民 和 其 他 小 资 产 阶 级 出 身 的 成 分 所 构 成
的;但 是党的领 导机关对 于这些 不正确的 思想缺乏一致的 坚
决的斗 争,缺乏 对党员作 正确路 线的教育 ,也是使这些不 正
确思想 存在和发 展的重要 原因。 大会根据 中央九月来信的 精
神,指出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红 军 第 四 军 第 九 次代 表 大 会 写 的 决 议 的 第 一
部 分 。 中 国 人民 军 队 的 建 设 ,是 经 过 了 艰 难的 道 路 的 。 中国 红 军 ( 抗 日
时 期 是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 现 在是 人 民 解 放 军) 从 一 九 二 七年 八 月 一 日 南
昌 起 义 创 始 ,到 一 九 二 九 年 十二 月 , 经 过 了两 年 多 的 时 间。 在 这 个 时 期
内 , 红 军 中 的共 产 党 和 各 种 错误 思 想 作 斗 争, 学 到 了 许 多东 西 , 积 累 了
相当丰 富的经验。毛泽东写的这个 决议,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这个
决议使 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 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础
上 。 这 个 决 议 不 但在 红 军 第 四 军 实 行 了 , 后 来 各 部 分 红 军 都 先 后 不 等
地 照 此 做 了 , 这 样就 使 整 个 中 国 红 军 完 全 成 为 真 正 的 人 民 军 队 。 中 国
人 民军 队 中 的 党 的工 作 和 政 治工 作 , 以 后 有 广大 的 发 展 和创 造 , 现 在 的
面 貌和 过 去 大 不 相同 了 , 但 是基 本 的 路 线 还 是继 承 了 这 个决 议 的 路 线 。
8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的方法,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
单纯军事观点在红军一部分同志中非常发展。其表现如:
(一)认为军事政治二者是对立的,不承认军事只是完成
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甚至还有说“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
军事 不好,政 治也不会 好”的, 则更进一 步认为 军事领导 政
治 了。
(二)以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地打仗
的。 不知道中 国的红军 是一个执 行革命的 政治任 务的武装 集
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
敌 人 军 事 力 量 之 外,
还 要 负 担 宣 传 群 众、
组 织 群 众、
武 装 群 众、
帮助 群众建立 革命政权 以至于建 立共产党 的组织 等项重大 的
任务 。红军的 打仗,不 是单纯地 为了打仗 而打仗 ,而是为 了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
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
项目 标,就是 失去了打 仗的意义 ,也就是 失去了 红军存在 的
意 义。
(三)
因 此,
在 组 织 上,
把 红 军 的政 治 工 作 机 关隶 属 于 军 事
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这种思想如果发展下
去,便有走到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
的危险,如像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
(四)
同 时,
在 宣 传 工 作 上,
忽 视 宣 传 队 的 重 要 性。
在群众
组 织上 , 忽 视 军队 士 兵 会 〔 1〕 的组 织 和 对 地方 工 农 群 众的 组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 误思想
87
织。
结 果,
宣 传 和 组 织 工 作,
都 成 了 被 取 消 的 状 态。
(五)打胜仗就骄傲,打败仗就消极。
(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 四军打算,
不 知道武装地方
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一种放大了的小团体主义。
(七)有少数同志囿于四军的局部环境,以为除此就没有
别的革 命势力了 。因此, 保存实力 、避免斗 争的思 想非常浓
厚。这 是机会主 义的残余。
(八) 不顾主客观条件,
犯着革命的急性病,
不愿意艰苦地
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这是盲动主
义的残余〔2〕。
单纯军事 观点的来 源:
(一)政治水平低。因此不认识军队中政治领导的作用,
不认识红军和白军是根本不同的。
(二)雇佣军队的思想。因为历次作战俘虏兵甚多,此种
分子加入红军,带来了浓厚的雇佣军队的思想,使单纯军事观
点有了 下 层基础。
便 发 生 第 三 个 原 因,
就是过分相
(三) 因 有 以 上 两 个 原 因 ,
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
(四)党对于军事工作没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也是形成
一部分同志的单纯军事观点的原因。
纠 正的 方 法:
(一)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肃清单纯军事观点
的理论根源,认清红军和白军的根本区别。同时,还要肃清机
会主义和盲动主义的残余,打破四军 本位主义。
(二)加紧官兵的政治训练,特别是对俘虏成分的教育要
8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加紧。同时,尽可能由地方政权机关选派有斗争经验的工农分
子,加入红军,从组织上削弱以至去掉单纯军事观点的根源。
(三) 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 对红军
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
( 四 )党 对 于 军 事 工 作 要 有 积 极 的 注 意 和讨 论 。 一 切 工
作,
在 党 的讨 论 和 决 议之 后,
再 经 过 群众 去 执 行。
(五)编制 红军法规,
明 白 地规定 红军的任 务,
军 事工 作系
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士兵会的
权能及其和军事政治机关的关系。
关于极端民主化
红军第四军在接受中央指示之后,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减
少了许多。例如党的决议比较地能够执行了;要求在红军中实
行 所 谓“由 下 而 上 的 民 主 集 权 制”
“
、先 交 下 级 讨 论,
再由 上 级
决议”等项错误主张,也没有人再提了。但是在实际上,这种
减少,只是一时的和表面的现象,还不是极端民主化的思想的
肃清。 这就是说 ,极端民 主化的 根苗还深 种在许多 同志的思
想中。 例如对于 决议案的 执行, 表示种种 勉强的态 度,就是
证 据。
纠正 的方法:
(一)从理论上铲除极端民主化的根苗。首先,要指出极
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
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
命的失败。其次,要指出极端民主化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89
的 自 由 散漫 性 。 这 种 自由 散 漫性 带 到党 内 ,就 成 了政 治 上 的
和 组 织 上的 极 端 民 主 化的 思 想。 这 种思 想 是和 无 产阶 级 的 斗
争 任务 根 本 不相 容 的 。
(二 )
在 组 织 上,
厉 行 集 中 指 导下 的 民 主 生 活。
其 路 线 是:
1
党 的 领 导 机 关 要 有 正 确 的 指 导 路 线 , 遇 事 要 拿 出办
法,
以 建 立 领 导 的 中 枢。
2
上 级 机 关 要 明了 下 级 机 关 的 情况 和 群 众 生 活 的 情 况 ,
成 为 正 确 指 导 的 客 观 基 础。
3
党 的 各 级 机 关 解 决 问 题 , 不 要 太 随 便 。一 成 决 议 , 就
须 坚 决 执 行。
4
上 级 机 关 的 决 议 , 凡 属重 要 一 点 的 , 必 须 迅 速地 传 达
到 下 级 机关 和 党 员 群 众中 去 。其 办 法是 开 活动 分 子会 , 或 开
支 部 以 至纵 队 的 党 员 大会 ( 须看 环 境的 可 能) , 派人 出 席 作
报 告。
5
党 的 下 级 机 关 和 党 员 群 众 对 于 上 级 机 关的 指 示 , 要 经
过 详 尽 的 讨 论 , 以求 彻 底 地 了解 指 示 的 意 义 , 并决 定 对 它 的执
行 方 法。
关于非组织观点
四 军 党 内 存 在 着 的非 组 织 的 观 点 , 其 表现 如 下:
甲
少 数 不 服 从 多 数 。 例 如 少 数 人 的 提 议 被否 决 , 他 们
就 不 诚 意 地 执 行 党 的 决 议。
纠 正 的 方 法:
( 一) 开 会时要使 到 会的 人 尽 量 发表 意 见。 有 争论 的 问
90
毛泽 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时 期
题 , 要 把 是非 弄 明 白 ,不 要 调 和 敷 衍 。 一 次 不 能 解决 的 , 二 次
再议
(以 不 妨 碍 工 作 为 条 件 )
,
以 期 得 到 明 晰 的 结 论。
(二 )
党 的 纪 律 之 一 是 少 数 服 从 多 数。
少 数 人在 自 己的 意
见 被 否 决 之后 , 必 须 拥护 多 数 人 所 通 过 的 决 议 。 除必 要 时 得 在
下 一 次 会 议再 提 出 讨 论外 , 不 得 在 行 动 上 有 任 何 反对 的 表 示 。
乙
非 组 织 的 批 评:
(一)
党 内 批 评 是 坚 强 党 的 组 织、
增 加 党 的 战 斗 力 的 武 器。
但 是 红 军党内的 批 评 有些 不 是这 样 , 变 成 了 攻 击 个人 。 其 结
果 , 不 但 毁坏 了 个 人 ,也 毁 坏 了 党 的 组 织 。 这 是 小资 产 阶 级 个
人 主 义 的表现。 纠 正 的方 法 ,在 于 使 党 员 明 白 批 评的 目 的 是
增 加 党 的战斗力 以 达 到阶 级 斗争 的 胜 利 , 不 应 当 利用 批 评 去
做 攻 击 个 人 的 工 具。
(二 )
许 多 党 员 不 在 党 内 批 评 而 在 党 外 去 批 评。
这 是因 为
一 般 党 员 还不 懂 得 党 的组 织 ( 会 议 等 ) 的 重 要 , 以为 批 评 在 组
织 内 或 在组织外 没 有 什么 分 别。 纠 正 的 方 法 , 就 是要 教 育 党
员 懂 得 党的组织 的 重 要性 , 对党 委 或 同 志 有 所 批 评应 当 在 党
的 会 议 上 提 出。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
红 军 中 的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 有一 个 时 期 发 展 得 很 厉 害 。 例
如 : 发 给 伤兵 用 费 , 反对 分 伤 轻 伤 重 , 要 求 平 均 发给 。 官 长 骑
马 , 不 认 为是 工 作 需 要, 而 认 为 是 不 平 等 制 度 。 分物 品 要 求 极
端 平 均 ,不愿意 有 特 别情 形 的部 分 多 分 去 一 点 。 背米 不 问 大
人 小 孩 体 强体 弱 , 要 平均 背 。 住 房 子 要 分 得 一 样 平, 司 令 部 住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91
了 一 间 大点 的 房子 也 要骂 起 来 。派 勤 务 要派 得 一 样 平 , 稍 微
多 做 一 点就 不 肯。 甚 至在 一 副 担架 两 个 伤兵 的 情 况 , 宁 愿 大
家 抬 不 成, 不 愿把 一 个人 抬 了 去。 这 些 都证 明 红 军 官 兵 中 的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还 很 严 重。
绝 对 平 均 主义 的 来 源 , 和 政 治 上 的 极端 民 主 化 一 样 , 是 手
工 业 和 小 农 经 济 的 产 物, 不 过 一 则 见 之 于 政 治 生 活 方 面 , 一 则
见 之 于 物 质 生 活 方 面 罢了。
纠 正 的 方 法 :应 指 出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不 但 在 资 本 主 义 没 有
消 灭 的 时 期 , 只 是 农 民小 资 产 者 的 一 种 幻 想 ; 就 是 在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 物 质 的 分 配 也 要按 照 “ 各 尽 所 能 按 劳 取 酬 ” 的 原 则 和 工
作 的 需 要 , 决 无 所 谓 绝对 的 平 均 。 红 军 人 员 的 物 质 分 配 , 应 该
做 到 大 体 上 的 平 均 , 例如 官 兵 薪 饷 平 等 , 因 为 这 是 现 时 斗 争 环
境 所 需 要的 。 但是 必 须反 对 不 问一 切 理 由的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
因为 这不是 斗争的需 要,适 得其 反 ,是 于斗争 有妨 碍的。
关 于 主 观 主 义
主 观 主 义 ,在 某 些 党 员 中 浓 厚 地 存 在, 这 对 分 析 政 治 形 势
和 指 导 工 作 , 都 非 常 不利 。 因 为 对 于 政 治 形 势 的 主 观 主 义 的 分
析 和 对 于 工 作 的 主 观 主义 的 指 导 , 其 必 然 的 结 果 , 不 是 机 会 主
义,
就 是 盲 动 主 义。
至 于 党 内 的 主 观 主 义 的 批 评,
不要证据的乱
说,
或 互 相 猜 忌,
往 往 酿 成 党 内 的 无 原 则 纠 纷,
破 坏 党 的 组 织。
关 于 党 内 批评 问 题 , 还 有 一 点 要 说 及的 , 就 是 有 些 同 志 的
批 评 不 注意 大 的方 面 ,只 注 意 小的 方 面 。他 们 不 明 白 批 评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指出 政 治上 的 错 误和 组 织 上的 错 误 。 至 于 个 人
9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革 命 战争 时期
缺 点 , 如 果 不 是 与 政 治 的 和 组 织 的 错 误 有 联 系, 则 不 必 多 所指
摘 , 使 同 志 们 无 所 措 手 足 。 而 且 这 种 批 评 一 发展 , 党 内 精 神完
全 集 注 到 小 的 缺 点 方 面 , 人 人 变 成 了 谨 小 慎 微的 君 子 , 就 会忘
记 党的 政治 任务, 这 是很 大 的危 险。
纠正 的 方法 : 主 要 是 教 育 党 员使 党 员 的思 想 和党 内 的生
活 都 政 治 化,
科 学 化 。要 达 到 这 个 目 的 ,
就 要(
:一 )教 育 党 员
用 马 克 思 列宁 主 义 的方 法 去 作政 治 形 势的 分 析 和阶 级 势 力的
估 量 , 以 代 替 主 观 主 义 的 分 析 和 估 量 。 ( 二 )使 党 员 注 意 社会
经 济 的 调 查 和 研 究 , 由 此 来 决 定 斗 争 的 策 略 和工 作 的 方 法 ,使
同 志 们 知 道离 开 了 实际 情 况 的调 查 , 就要 堕 入 空想 和 盲 动的
深 坑 。 ( 三 ) 党 内 批 评 要 防 止 主 观 武 断 和 把 批评 庸 俗 化 , 说话
要有 证据,批 评要注 意政治。
关 于 个 人 主 义
红 军 党 内 的 个 人 主 义 的 倾 向 有 如下 各 种 表 现 :
( 一 ) 报复 主 义。 在 党 内 受 了 士 兵同 志 的批 评 , 到 党 外找
机 会 报 复 他 , 打 骂 就 是 报 复 的 一 种 手 段 。 在 党内 也 寻 报 复 ;你
在 这 次 会 议上 说 了 我, 我 就 在下 次 会 议上 找 岔 子报 复 你 。这
种 报 复 主 义 , 完 全 从 个 人 观 点 出 发 , 不 知 有 阶级 的 利 益 和 整个
党 的 利 益 。它 的 目 标不 在 敌 对阶 级 , 而在 自 己 队伍 里 的 别的
个 人。 这是 一 种削 弱 组 织 、 削 弱 战 斗 力 的 销 蚀 剂 。
( 二 ) 小团 体 主义 。 只 注 意 自 己 小团 体 的利 益 , 不 注 意整
体 的 利 益 , 表 面 上 不 是 为 个 人 , 实 际 上 包 含 了极 狭 隘 的 个 人主
义 , 同 样 地具 有 很 大的 销 蚀 作用 和 离 心作 用 。 红军 中 历 来小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93
团 体 风 气 很 盛, 经 过 批 评 现 在 是 好 些 了 ,但 其 残 余 依 然 存 在 ,
还 须 努 力 克 服。
(三 )
雇 佣 思 想。
不认识党和红军都是执行革命任务的工
具 , 而 自 己 是其 中 的 一 员 。 不 认 识 自 己 是革 命 的 主 体 , 以 为 自
己 仅 仅 对长 官 个人 负 责任 , 不是 对 革命 负 责 任 。 这种 消 极的
雇 佣 革 命的 思 想, 也 是一 种 个人 主 义的 表 现 。 这 种雇 佣 革命
的 思 想 ,是 无 条件 努 力的 积 极活 动 分子 所 以 不 很 多的 原 因。
雇 佣 思 想 不 肃清 , 积 极 活 动 分 子 便 无 由 增加 , 革 命 的 重 担 便 始
终 放在 少 数人 的 肩 上, 于斗 争 极为 不 利。
(四 )
享 乐 主 义。
个 人 主 义 见 于 享 乐 方 面 的,
在 红军中也
有 不 少 的人 。 他们 总 是希 望 队伍 开 到大 城 市 去 。 他们 要 到大
城 市 不 是为 了 去工 作 ,而 是 为了 去 享乐 。 他 们 最 不乐 意 的是
在 生 活 艰 难 的 红 色 区 域 里 工 作。
(五 )
消 极 怠 工。
稍 不 遂 意,
就 消 极 起 来,
不 做 工 作。
其原
因 主 要 是 缺 乏教 育 , 但 也 有 是 领 导 者 处 理问 题 、 分 配 工 作 或 执
行 纪 律 不 适 当。
(六 )
离 队 思 想。
在红军工作的人要求脱离队伍调地方工
作 的 与 日 俱 增。 其 原 因 , 也 不 完 全 是 个 人的 , 尚 有 一 , 红 军 物
质 生 活 过 差;
二,
长 期 斗 争,
感 觉 疲 劳;
三,
领 导 者 处 理 问 题、
分
配 工 作 或执 行 纪 律 不 适 当 等 项 原 因。
纠正 的 方 法: 主 要 是 加强 教 育 ,从 思 想 上 纠 正 个 人 主义。
再 则 处 理 问 题、 分 配 工 作 、 执 行 纪 律 要 得当 。 并 要 设 法 改 善 红
军 的 物 质生 活 ,利 用 一切 可 能时 机 休息 整 理 , 以 改善 物 质条
件 。 个 人主 义 的社 会 来源 是 小资 产 阶级 和 资 产 阶 级的 思 想在
党 内 的 反映 , 当 进 行 教育 的 时 候 必须 说 明 这 一 点。
9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关 于 流 寇 思 想
由于红军 中游民成 分占了 很大的数量和全 国特别是 南方
各 省有广大 游民群众 的存在 ,就在红 军中产生 了流寇主 义的
政治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
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
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
大地方赤卫队〔3〕、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
“招 兵 买 马”
“招 降 纳 叛”
的 路 线。
三,
不 耐 烦 和 群众 在 一 块 作 艰
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凡此一切流寇思想
的表现,极大地妨碍着红军去执行正确的任务,故肃清流寇思
想,实为红军党内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认识,历史
上 黄巢〔 4〕、
李闯 〔5〕 式的 流寇主 义,
已为今日 的环境所 不许可。
纠正的方 法:
(一)加紧教育,批评不正确思想,肃清流寇主义。
(二)对现有红军基本队伍和新来的俘虏兵,加紧反流氓
意 识 的教育。
(三)争取有斗争经验的工农积极分子加入红军队伍,改
变 红军的成 分。
(四)从斗争的工 农群众中创造出新的红军部队。
关于盲动主义残余
红军党内对盲动主义已经做了斗争,但尚不充分。因此,
关于 纠 正 党 内 的 错 误 思 想
95
红军 中还 有盲 动主义 思想 的残 余存 在着 。其 表现如 : 一,不
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盲干。二,城市政策执行得不充分,不坚
决。三,军纪松懈,特别是打败仗时。四,还有某些部队有烧
屋行为。五,枪毙逃兵的制度和肉刑制度,也是带着盲动主义
性质 的。 盲动 主义的 社会 来源 是流 氓无 产者 的思想 和 小资产
阶级 的思想 的 综合。
纠正的方法:
(一)
从 思 想 上 肃 清 盲 动 主 义。
(二)
从 制 度 上 和 政 策 上 纠 正 盲 动 的 行 为。
注
释
〔1〕见本卷《井冈山的斗争》注〔5〕。
〔 2〕 一九二 七年 革 命 失败 后 的短 期 间 ,在共 产党 内 曾经 出现 一 种 “ 左” 倾盲 动
主义倾向,认为 中国革命 的性质是 所谓“ 不断革命 ”,中国 革命的 形势是所谓“不断
高 涨” , 因而不 肯 去组 织 有 秩序 的 退却 , 错 误地 使 用命 令 主 义的 方 法, 企 图 依靠 少
数党员 和 少数 群众在 全国 组 织毫无 胜利 希望 的许多 的 地方 起义。 这种 盲 动主义
的 行动 曾 经在 一 九二 七年 底 流行 过, 到 了一 九二 八 年初 渐 渐地 停止 了 下来 。但 有
些 党员 也还 存 在 着 这 种情 绪 。 盲 动 主 义 就 是 冒险 主 义 。
〔3〕见本卷《中 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 在?》注〔9〕。
〔4〕黄巢(? ——八八四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 人,唐 朝末年农民起义 领
袖 。公 元 八七 五 年, 即唐 僖 宗乾 符二 年 ,黄 巢聚 众 响应 王 仙芝 领导 的 起义 。公 元
八七八年,王仙 芝被杀后 ,黄巢收 集王的 余部,被 推为领袖 ,号“ 冲天大将军”。他
领导的起义队伍,曾经多次出山东流动作战,转战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
湖 南、
江 西、
浙 江、
福建、
广 东、
广 西、
陕西 等省。
公 元 八八 ○年,
黄 巢 攻 破 潼 关 ,不
久占领长安,建 立齐国, 自称皇帝 。后因 内部分裂 (大将朱 温降唐 ),又受到李克用
沙 陀军 及 诸道军 队 的进 攻 , 黄巢 被 迫退 出 长 安, 转 入河 南 , 由河 南 回到 山 东 ,于 公
元 八八 四 年失 败 自杀 。黄 巢 领导 的农 民 战争 持续 了 十年 , 是中 国历 史 上有 名的 农
民 战争 之 一。 它 沉重 地打 击 了当 时的 封 建统 治阶 级 ,受 到 贫苦 农民 的 拥护 。由 于
黄 巢起 义 军只 是 简单 地进 行 流动 的战 争 ,没 有建 立 过比 较 稳固 的根 据 地, 所以 被
封建统治者称 为“流寇”。
9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 5〕 李 闯 即 李 自 成 ( 一 六 ○ 六 —— 一 六 四 五 ) , 陕 西 米 脂 人 , 明 朝 末 年 农 民 起
义领 袖 。一 六二 八 年, 即明 思 宗 崇 祯元 年 , 陕 西 北 部 形 成 农 民 起 义 的 潮 流 。 李 自
成 参 加 高 迎 祥 的 起 义 队 伍 , 曾 经 由 陕西 入 河 南 , 到 安徽 , 折 回 陕 西 。 一 六 三 六 年 高
迎 祥 死, 李 自 成 被 推 为 闯 王 。 李 自 成在 群 众 中 的 主 要 口 号 是 “迎 闯 王 , 不 纳 粮 ” ; 同
时 他 不准 部 下 扰 害 群 众 , 曾 经 提 出 “杀 一 人 如 杀 我 父 , 淫 一 妇如 淫 我 母 ” 的 口 号 , 来
约束 自 己的 部队 。 因此 , 拥护 他的 人 很多 ,成 为 当时 农 民起 义的 主 流之 一 。 但 他
也 没 有 建 立 过 比 较 稳 固 的 根 据 地 , 总是 流 动 作 战 。 他在 被 推 为 闯 王 后 , 率 部 入 川 ,
折 回 陕南 , 经 湖 北 又 入 川 , 又 经 湖 北入 河 南 , 旋 占 湖 北 襄 阳 、安 陆 等 地 , 再 经 河 南 攻
陕占 西 安, 于一 六 四四 年 经山 西攻 入 北京 。不 久 ,在 明 将吴 三桂 勾 引清 兵 联 合 进
攻下 失 败 。
97
星 星 之 火 , 可 以燎 原
*
(一 九 三 ○年 一 月 五 日)
在对 于 时局的 估量 和伴 随而 来的 我们 的行动 问题 上, 我
们 党内有一 部分同 志还缺少 正确的认 识。他们虽然相 信革命
高 潮不可避 免地要 到来,却 不相信革 命高潮有迅速到 来的可
能 。因此他 们不赞 成争取江 西的计划 ,而只赞成在福 建、广
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
区 域建立红 色政权 的深刻的 观念,因 此也就没有用这 种红色
政 权的巩固 和扩大 去促进全 国革命高 潮的深刻的观念 。他们
似 乎认为在 距离革 命高潮尚 远的时期 做这种建立政权 的艰苦
工 作为徒劳 ,而希 望用比较 轻便的流 动游击方式去扩 大政治
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
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
就 成为全国 范围的 大革命。 他们这种 全国范围的、包 括一切
地 方的、先 争取群 众后建立 政权的理 论,是于中国革 命的实
*
这 是 毛 泽 东 给 林 彪 的一 封 信 , 是 为 答 复 林 彪 散 发 的 一 封 对 红军 前 途 究
竟 应 该 如 何 估 计 的 征 求 意 见 的 信。 毛 泽 东 在 这 封 信 中 批 评 了当 时 林 彪
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 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
央提出,希望公开刊 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 。毛泽东同意了这个
意见。在收入本书第 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 《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98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情 不 适 合的 。 他 们 的 这种 理 论的 来 源, 主 要是 没 有把 中 国 是
一 个 许 多帝 国 主 义 国 家互 相 争夺 的 半殖 民 地这 件 事认 清 楚 。
如 果 认 清了 中 国 是 一 个许 多 帝国 主 义国 家 互相 争 夺的 半 殖 民
地 , 则 一 , 就 会 明白 全 世 界 何以 只 有 中 国 有 这 种统 治 阶 级 内部
互 相 长 期 混 战 的 怪事 , 而 且 何以 混 战 一 天 激 烈 一天 , 一 天 扩大
一 天 , 何 以 始 终 不能 有 一 个 统一 的 政 权 。 二 , 就会 明 白 农 民问
题 的 严 重 性 , 因 之, 也 就 会 明白 农 村 起 义 何 以 有现 在 这 样 的全
国 规 模 的 发 展 。 三, 就 会 明 白工 农 民 主 政 权 这 个口 号 的 正 确。
四 , 就 会明 白 相 应 于 全世 界 只有 中 国有 统 治阶 级 内部 长 期 混
战 的 一 件怪 事 而 产 生 出来 的 另一 件 怪事 , 即红 军 和游 击 队 的
存 在 和 发展 , 以 及 伴 随着 红 军和 游 击队 而 来的 , 成长 于 四 围
白 色 政 权中 的 小 块 红 色区 域 的存 在 和发 展 (中 国 以外 无 此 怪
事)
。
五,
也 就 会 明 白 红 军、
游 击 队 和 红 色 区 域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
式 , 和 半 殖 民 地 农民 斗 争 发 展的 必 然 结 果 ; 并 且无 疑 义 地 是促
进 全 国 革命 高 潮 的 最 重要 因 素。 六 ,也 就 会明 白 单纯 的 流 动
游 击 政 策 , 不 能 完成 促 进 全 国革 命 高 潮 的 任 务 ,而 朱 德 毛 泽东
式 、方 志 敏 〔 1〕 式 之 有根 据 地 的 ,有 计 划地 建 设 政权 的 , 深 入
土 地 革 命 的 , 扩 大人 民 武 装 的路 线 是 经 由 乡 赤 卫队 、 区 赤 卫大
队、 县赤 卫总 队〔2〕 、地 方红军 直至 正规 红军这 样一 套办 法的,
政 权 发 展 是 波 浪 式地 向 前 扩 大的 , 等 等 的 政 策 ,无 疑 义 地 是正
确 的 。 必 须 这 样 ,才 能 树 立 全国 革 命 群 众 的 信 仰, 如 苏 联 之于
全 世 界 然 。 必 须 这样 , 才 能 给反 动 统 治 阶 级 以 甚大 的 困 难 ,动
摇 其 基 础而 促 进 其 内 部的 分 解。 也 必须 这 样, 才 能真 正 地 创
造 红 军 , 成 为 将 来大 革 命 的 主要 工 具 。 总 而 言 之, 必 须 这 样,
星 星 之 火 , 可以 燎 原
99
才 能 促 进 革 命 的 高 潮。
犯 着 革 命 急性 病 的 同 志 们 不 切当 地 看 大 了 革 命 的 主 观 力
量
〔3〕
,
而 看 小 了 反 革 命 力 量。
这 种 估 量,
多半是 从主 观主 义出
发 。 其 结 果 ,无 疑 地 是 要 走 上 盲 动 主 义的 道 路 。 另 一 方 面 , 如
果 把 革 命 的 主观 力 量 看 小 了 , 把 反 革 命力 量 看 大 了 , 这 也 是 一
种 不 切 当 的 估量 , 又 必 然 要 产 生 另 一 方面 的 坏 结 果 。 因 此 , 在
判 断 中 国 政 治 形 势 的 时 候 , 需 要 认 识 下 面 的 这 些 要 点:
(一 )
现 在 中 国 革 命 的 主 观 力 量 虽 然 弱,
但是立足于中国
落 后 的 脆 弱 的 社 会 经 济 组织 之 上 的 反 动 统 治 阶 级 的 一切 组 织
(政 权、
武 装、
党 派 等)
也 是 弱 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现在西欧各
国 的 革 命 的 主 观 力 量 虽 然比 现 在 中 国 的 革 命 的 主 观 力量 也 许
要 强 些 , 但 因 为 它 们 的 反动 统 治 阶 级 的 力 量 比 中 国 的反 动 统
治 阶 级 的 力 量更 要 强 大 许 多 倍 , 所 以 仍然 不 能 即 时 爆 发 革 命 。
现 时 中 国 革 命 的 主 观 力 量虽 然 弱 , 但 是 因 为 反 革 命 力量 也 是
相 对 地 弱 的 ,所 以 中 国 革 命 的 走 向 高 潮, 一 定 会 比 西 欧 快 。
(二 )
一 九 二 七 年 革 命 失 败 以 后,
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
为 削 弱 了 。 剩下 的 一 点 小 小 的 力 量 , 若仅 依 据 某 些 现 象 来 看 ,
自 然 要 使 同 志们 ( 作 这 样 看 法 的 同 志 们) 发 生 悲 观 的 念 头 。 但
若 从 实 质 上 看 , 便 大 大 不然 。 这 里 用 得 着 中 国 的 一 句老 话 :
“星 星 之 火 ,
可 以 燎 原。
”这 就 是 说,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
量 , 但 是 它 的 发 展 会 是 很快 的 。 它 在 中 国 的 环 境 里 不仅 是 具
备 了 发 展 的 可能 性 , 简 直 是 具 备 了 发 展的 必 然 性 , 这 在 五 卅 运
动 〔 4〕 及 其以 后的 大 革 命 运动 已 经得 了 充 分的 证 明 。我 们 看事
情 必 须 要 看 它的 实 质 , 而 把 它 的 现 象 只看 作 入 门 的 向 导 , 一 进
了 门 就要 抓 住 它 的实 质 , 这才 是 可 靠 的科 学 的 分 析方 法。
10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三)
对 反 革 命 力 量 的 估 量 也 是 这 样,
决不可只看它的现
象 ,要 去 看 它 的实 质 。 当 湘 赣 边 界 割 据 的 初 期 ,有 些 同 志 真正
相 信 了 当 时 湖 南 省 委 的 不 正 确的 估 量 , 把 阶 级 敌 人 看 得 一 钱
不 值;
到 现 在 还 传 为 笑 谈 的 所 谓“十 分 动 摇 ”
“
、恐 慌 万 状 ”两 句
话 ,就 是 那 时 (一 九 二 八 年 五 月 至 六 月 ) 湖 南 省委 估 量 湖 南的
统 治 者 鲁涤 平 〔 5〕 的 形 容 词 。 在 这 种 估量 之 下 , 就必 然 要 产 生
政 治 上 的 盲 动 主 义 。 但 是 到 了同 年 十 一 月 至 去 年 二 月 ( 蒋 桂
战 争 〔 6〕 尚 未爆 发 之 前 ) 约 四 个 月 期 间内 , 敌 人 的 第 三次 “ 会
剿”〔 7〕 临 到 了 井 冈 山 的 时 候,
一 部 分 同 志 又 有“红 旗 到 底 打 得
多 久 ”的 疑 问 提 出 来 了 。
其 实,
那 时 英、
美、
日 在 中国 的 斗 争 已
到 十分 露 骨 的 地步 , 蒋 桂 冯 混 战 的 形 势 业 已 形 成, 实 质 上 是反
革 命 潮 流 开 始 下 落 , 革 命 潮 流开 始 复 兴 的 时 候 。 但 是 在 那 个
时 候, 不 但 红 军和 地 方 党 内 有 一 种 悲 观 的 思 想 ,就 是 中 央 那时
也 不 免 为 那 种 表 面 上 的 情 况 所迷 惑 , 而 发 生 了 悲 观 的 论 调 。
中央二 月 来信〔8〕就 是代表那时候党 内悲观 分析的证据。
(四)
现 时 的 客 观 情 况,
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
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
人,
一 遇 到 败 仗,
或 四 面 被 围,
或 强 敌 跟 追 的 时 候,
往往不自觉
地 把这 种 一 时 的特 殊 的 小 的 环 境 , 一 般 化 扩 大 化起 来 , 仿 佛全
国 全 世 界 的 形 势 概 属 未 可 乐 观, 革 命 胜 利 的 前 途 未 免 渺 茫 得
很 。 所 以 有 这 种 抓 住 表 面 抛 弃实 质 的 观 察 , 是 因 为 他 们 对 于
一 般 情 况 的 实 质 并 没 有 科 学 地加 以 分 析 。 如 问 中 国 革 命 高 潮
是 否 快 要 到 来 , 只 有 详 细 地 去察 看 引 起 革 命 高 潮 的 各 种 矛 盾
是 否 真 正 向 前 发 展 了 , 才 能 作决 定 。 既 然 国 际 上 帝 国 主 义 相
互 之间 、 帝 国 主义 和 殖 民 地 之 间 、 帝 国 主 义 和 它们 本 国 的 无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1
阶 级之间的矛盾是发 展了, 帝国主义 争夺中国 的需要 就更迫
切 了。帝国主义争夺 中国一 迫切,帝 国主义和 整个中 国的矛
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
因 此就造成中国各派 反动统 治者之间 的一天天 扩大、 一天天
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
来 。伴随各派反动统 治者之 间的矛盾 —— 军阀 混战而 来的,
是 赋税的加重,这样 就会促 令广大的 负担赋税 者和反 动统治
者 之间的矛盾日益发 展。伴 随着帝国 主义和中 国民族 工业的
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
这 就发展了中国资产 阶级和 中国工人 阶级之间 的矛盾 ,中国
资 本家从拚命压榨工 人找出 路,中国 工人则给 以抵抗 。伴随
着 帝国主义的商品侵 略、中 国商业资 本的剥蚀 和政府 的赋税
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
租 和高利贷的剥削更 加重了 ,农民则 更加仇恨 地主。 因为外
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
得 国货商人和独立生 产者日 益走上破 产的道路 。因为 反动政
府 在粮饷不足的条件 之下无 限制地增 加军队, 并因此 而使战
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
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
了 普遍于全国的灾荒 和匪祸 ,使得广 大的农民 和城市 贫民走
上 求生不得的道路。 因为无 钱开学, 许多在学 学生有 失学之
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
了 以上这些矛盾,就 知道中 国是处在 怎样一种 皇皇不 可终日
的 局面之下,处在怎 样一种 混乱状态 之下。就 知道反 帝反军
阀 反地主的革命高潮 ,是怎 样不可避 免,而且 是很快 会要到
10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
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
工 人 罢 工、
农 民 暴 动、
士 兵 哗 变、
学 生 罢 课 的 发 展,
就知 道这 个
“星 星 之 火”
,
距“燎 原”
的 时 期,
毫 无 疑 义 地 是 不 远 了。
上面的话的大意,在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
已经 有了 。那 封信上 说:
“中 央 此 信(去 年 二 月 七 日)
对 客 观 形 势 和 主 观 力 量 的 估 量,
都
太 悲 观 了 。 国 民 党 三 次 ‘ 进 剿 ’ 井 冈 山 〔9〕, 表 示 了 反 革 命 的 最 高
潮。 然至 此 为止 ,往后 便是反 革命 潮流 逐渐低 落,革 命 潮 流 逐渐 升
涨。 党的 战斗 力组 织力 虽 然 弱到 如中 央所 云, 但 在 反革 命潮 流逐
渐低 落的 形 势之 下,恢 复一定 很快 ,党 内干部 分子的 消 极 态 度也 会
迅 速 消 灭 。 群 众 是 一 定 归 向 我 们 的 。 屠 杀 主 义 〔 10 〕 固 然 是 为 渊 驱
鱼, 改良 主义 也再 不能 号 召 群众 了。 群众 对国 民 党 的幻 想一 定很
快地 消灭 。在 将来 的形 势 之 下, 什么 党派 都是 不 能 和共 产党 争群
众 的 。 党 的 六 次 大 会 〔 11〕 所 指 示 的 政 治 路 线 和 组 织 路 线 是 对 的 :
革 命 的 现 时 阶 段 是 民 权 主 义 而 不 是 社 会 主 义,
党
(按:
应加‘ 在大 城
市中 ’五 个 字) 的目前 任务是 争取 群众 而不是 马上举 行 暴 动 。但 是
革命 的发 展将 是很 快的 , 武 装暴 动的 宣传 和准 备 应 该采 取积 极的
态度 。在 大混 乱的 现局 之 下 ,只 有积 极的 口号 积 极 的态 度才 能领
导群 众。 党的 战斗 力的 恢 复 也一 定要 在这 种积 极 态 度之 下才 有可
能。 …… 无产 阶级 领导 是 革 命胜 利的 唯一 关键 。 党 的无 产阶 级基
础的 建立 , 中心 区域产 业支部 的创 造, 是目前 党在组 织 方 面 的重 要
任 务;
但 是 在 同 时,
农 村 斗 争 的 发 展,
小 区 域 红 色 政 权 的 建 立,
红军
的创 造和 扩 大, 尤其是 帮助城 市斗 争、 促进革 命潮流 高 涨 的 主要 条
件。
所 以,
抛 弃 城 市 斗 争,
是 错 误 的;
但 是 畏 惧 农 民 势 力 的 发 展,
以
为将 超过 工 人的 势力而 不利于 革命 ,如 果党员 中有这 种 意 见 ,我 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3
以为 也是错误 的。 因为 半殖民地 中国 的革 命,只有 农 民斗争 得不
到工 人的领导 而失 败, 没有农民 斗争 的发 展超过工 人 的势力 而不
利 于 革 命 本 身 的。
”
这封信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有如下的答复:
“中 央要 我们 将 队伍 分得 很小, 散向 农村 中 ,朱 、毛 离开队 伍,
隐匿 大的目标 ,目 的在 于保存红 军和 发动 群众。这 是 一种不 切实
际 的 想 法 。以 连 或 营 为 单 位 , 单 独 行 动 , 分 散 在 农 村 中 , 用 游 击 的
战 术 发 动 群众 , 避 免 目 标 , 我 们 从 一 九 二 七 年 冬 天 就 计 划 过 , 而 且
多次 实 行 过 , 但是 都失 败了 。 因 为 : (一 )主 力红 军 多 不 是 本地 人,
和 地 方 赤 卫队 来 历 不 同 。 ( 二 ) 分 小 则 领 导 不 健 全 , 恶 劣 环 境 应 付
不 来 ,容 易 失 败 (
。三 )容 易 被 敌 人 各 个 击 破 (
。四 )愈 是 恶 劣 环 境 ,
队 伍 愈 须 集中 , 领 导 者 愈 须 坚 决 奋 斗 , 方 能 团 结 内 部 , 应 付 敌 人 。
只有 在好的环 境里 才好 分兵游击 ,领 导者 也不如在 恶 劣环境 时的
刻 不 能 离 。”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
这是 很不够的。兵力 集中的积极的理 由是:集 中了才 能消灭
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
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
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
革 命高 潮 发 生实 际 的效 力 。 例 如 我 们 前 年 干 的 湘 赣 边 界 政
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12〕,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
这是 一般的原则。至 于说到也有分兵 的时候没 有呢? 也是有
的。 前委给中央的信 上说了红军的游 击战术, 那里面 包括了
近距 离的分 兵:
“我 们 三年 来 从 斗 争中所 得的战 术,真 是和古 今 中外的 战术都
10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不 同。 用 我们 的战 术 ,群 众 斗争 的发 动是 一 天比 一 天扩 大 的, 任何
强 大 的 敌人 是 奈 何 我 们不 得 的 。 我 们 的 战 术 就 是 游 击 的 战 术 。大
要 说 来 是:
‘ 分 兵 以 发 动 群 众,
集 中 以 应 付 敌 人。
’ ‘ 敌 进 我 退,
敌驻
我 扰,
敌 疲 我 打,
敌 退 我 追。
’ ‘ 固 定 区 域 的 割 据 〔 13〕,
用 波 浪 式的推
进 政 策。
强 敌 跟 追,
用 盘 旋 式 的 打 圈 子 政 策。
’ ‘ 很 短 的 时 间,
很好
的 方 法,
发 动 很 大 的 群 众。
’ 这 种 战 术 正 如 打 网,
要 随 时 打 开,
又要
随 时收 拢 。打 开以 争 取群 众 ,收 拢以 应付 敌 人。 三 年以 来 ,都 是用
的 这 种 战 术。
”
这 里所 谓 “ 打 开 ”, 就 是指 近 距 离 的 分兵 。 例 如 湘 赣 边 界
第 一 次 打 下永 新 时 , 二 十 九 团和 三 十一 团在 永 新 境 内 的 分 兵 。
又 如 第 三 次打 下 永 新 时 , 二 十八 团 往安 福边 境 , 二 十 九 团 往 莲
花 , 三 十 一 团 往 吉 安 边 界 的 分 兵 。 又如 去 年 四 月 至 五 月 在 赣
南 各 县 的 分兵 , 七 月 在 闽 西 各县 的 分兵 。至 于 远 距 离 的 分 兵 ,
则 要 在 好 一 点 的 环 境 和 在 比 较 健 全 的领 导 机 关 两 个 条 件 之 下
才 有 可 能 。因 为 分 兵 的 目 的 ,是 为 了更 能争 取 群 众 , 更 能 深 入
土 地 革 命 和 建 立 政 权 , 更 能 扩 大 红 军和 地 方 武 装 。 若 不 能 达
到 这 些 目 的, 或 者 反 因 分 兵 而遭 受 失败 ,削 弱 了 红 军 的 力 量 ,
例 如 前 年 八 月 湘 赣 边 界 分 兵 打 郴 州 那样 , 则 不 如 不 分 为 好 。
如 果 具 备 了上 述 两 个 条 件 , 那就 无 疑地 应该 分 兵 , 因 为 在 这 两
个 条件 下 ,分 散比集中 更有利。
中 央 二 月 来 信 的 精 神 是 不 好 的 , 这 封 信 给了 四 军 党 内 一
部 分 同 志 以 不 良 影 响 。 中 央 那 时 还 有一 个 通 告 , 谓 蒋 桂 战 争
不 一 定 会 爆发 。 但 从 此 以 后 ,中 央 的估 量和 指 示 , 大 体 上 说 来
就 都 是 对 的 了 。 对 于 那 个 估 量 不 适 当的 通 告 , 中 央 已 发 了 一
个 通 告 去 更正 。 对 于 红 军 的 这一 封 信, 虽然 没 有 更 正 , 但 是 后
星 星 之 火 ,可 以 燎 原
105
来的 指示, 就没有 那些悲 观的 论调了 ,对于 红军行 动的主 张也
和 我 们 的 主张 一 致 了。 但 是 中 央 那个 信 给 一部 分 同 志 的 不 良
影 响 是 仍 然存 在 的 。因 此 , 我 觉 得就 在 现 时仍 有 对 此 问 题 加
以 解 释 的 必 要。
关于一 年争 取 江西 的计 划,也 是 去年 四 月 前委向 中央 提
出的 ,后来 又在于 都有一 次决 定。当 时指出 的理由 ,见之 于给
中 央 信 上 的,
如 下:
“ 蒋桂 部 队在 九 江 一 带 彼 此 逼 近 , 大 战 爆 发 即 在 眼 前。 群 众 斗
争 的 恢 复 , 加 上反 动 统治 内 部矛 盾 的 扩 大 , 使 革 命 高 潮 可能 快 要 到
来 。 在 这 种 局 面之 下来 布 置 工 作 , 我 们觉 得 南 方 数 省 中 广 东 湖 南
两 省 买 办 地 主 的军 力 太大 , 湖南 则 更 因 党 的 盲 动 主 义 的 错误 , 党 内
党 外 群 众 几 乎 尽失 。闽 赣 浙 三 省 则 另 成一 种 形 势 。 第 一 , 三 省 敌
人 军 力 最 弱 。 浙 江 只 有 蒋 伯 诚 〔 14 〕 的 少 数 省 防 军 。 福 建 五 部 虽 有
十 四 团 , 但 郭 〔 15〕 旅 已 被 击 破 ; 陈卢 〔 16〕 两 部 均 土 匪 军 ,战 斗 力 甚
低 ; 陆 战 队 两 旅在 沿海 从 前 并 未 打 过 仗, 战 斗 力 必 不 大 ; 只 有 张
贞 〔 17〕 比 较 能 打 , 但 据 福 建 省 委 分 析 , 张 亦 只 有 两 个 团 战 力 较 强 。
且 福 建 现 在 完 全 是 混 乱 状 态,
不 统 一。
江 西 朱 培 德 〔 18 〕、
熊 式 辉 〔 19 〕
两 部 共 有 十 六 团, 比闽 浙 军 力 为 强 , 然比 起 湖 南 来 就 差 得 多 。 第
二 , 三 省 的 盲 动主 义 错误 比 较少 。 除 浙 江 情 况 我 们 不 大 明了 外 , 江
西 福 建 两 省 党 和群 众 的基 础 ,都 比 湖 南 好 些 。 以 江 西 论 ,赣 北 之 德
安、
修水、
铜 鼓 尚 有 相 当 基 础;
赣 西 宁 冈、
永 新、
莲 花、
遂 川 ,党 和
赤 卫 队 的 势 力 是依 然 存在 的 ;赣 南 的 希 望 更 大 , 吉 安 、 永丰 、 兴 国
等 县 的 红 军 第 二第 四 团有 日 益发 展 之 势 ; 方 志 敏 的 红 军 并未 消 灭 。
这 样 就 造 成 了 向南 昌包 围 的 形 势 。 我 们建 议 中 央 , 在 国 民 党 军 阀
长 期 战 争 期 间 ,我 们要 和 蒋 桂 两 派 争 取江 西 , 同 时 兼 及 闽 西 、 浙
西。 在 三 省 扩 大 红军 的 数 量 ,造 成 群 众 的 割 据 , 以一 年 为 期 完 成
106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此 计 划。
”
上 面 争 取 江 西 的 话 , 不 对 的 是 规 定 一 年为 期 。 至于 争 取
江 西, 除 开 江 西 的本 身 条 件 之外 , 还 包 含 有 全 国 革 命高 潮 快 要
到 来 的 条 件 。 因 为 如 果 不 相 信 革 命 高 潮 快 要到 来 , 便 决 不 能
得 到 一 年 争 取 江 西 的 结 论 。 那 个 建 议 的 缺 点就 是 不 该 规 定 为
一 年,
因 此,
影 响 到 革 命 高 潮 快 要 到 来 的 所 谓“快 要”
,
也不免
伴 上 了 一 些 急 躁 性 。 至 于 江 西 的 主 观 客 观 条件 是 很 值 得 注 意
的 。 除 主 观 条 件 如 给 中 央 信 上所 说 外 , 客 观 条 件 现 在 可 以 明
白 指出 的 有 三 点: 一 是 江 西 的 经 济 主 要 是 封 建 的经 济 , 商 业资
产 阶 级 势 力 较 小 , 而 地 主 的 武装 在 南 方 各 省 中 又 比 哪 一 省 都
弱 。二 是 江 西 没有 本 省 的 军 队 , 向 来 都 是 外 省 军队 来 此 驻 防。
外 来 军 队“剿 共”
“剿 匪”
,
情 形 不 熟,
又 远 非 本 省军 队 那 样 关 系
切 身, 往 往 不 很热 心 。 三 是 距 离 帝 国 主 义 的 影 响比 较 远 一 点,
不 比 广 东 接 近 香 港 , 差 不 多 什么 都 受 英 国 的 支 配 。 我 们 懂 得
了 这 三 点 , 就 可 以 解 释 为 什 么江 西 的 农 村 起 义 比 哪 一 省 都 要
普 遍, 红 军游 击队 比哪 一 省 都要 多 了。
所 谓 革 命 高 潮 快 要到 来 的 “ 快要 ” 二 字 作 何 解 释 , 这 点 是
许 多 同 志 的 共 同 的 问 题 。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不 是算 命 先 生 , 未 来
的 发展 和 变 化 , 只应 该 也 只 能说 出 个 大 的 方 向 , 不 应该 也 不 可
能 机 械 地 规 定 时 日 。 但 我 所 说 的 中 国 革 命 高潮 快 要 到 来 , 决
不 是 如 有 些 人 所 谓 “ 有 到 来 之 可 能 ” 那 样 完全 没 有 行 动 意 义
的 、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一 种 空 的 东 西 。 它 是 站在 海 岸 遥 望 海 中
已 经 看 得 见 桅 杆 尖 头 了 的 一 只 航 船 , 它 是 立于 高 山 之 巅 远 看
东 方 已 见 光 芒 四 射 喷 薄 欲 出 的 一 轮 朝 日 , 它是 躁 动 于 母 腹 中
的 快 要 成 熟 了 的 一 个 婴 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注
107
释
〔 1〕 方 志 敏 (一八 九九 —— 一 九 三五 ) , 江西 弋阳人 , 赣 东北 革 命根 据 地和 红
军 第 十 军 的 主 要 创 建 人 。 一九 二 二 年 加 入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 一 九 二 四 年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 曾 被 增 补 为 中国 共 产 党 第 六 届 中 央 委 员 会 委 员 。 一 九 二 八 年 一 月 ,
在 江 西 的 弋 阳 、 横 峰 一 带 发动 农 民 举 行 武 装 起 义 。 一 九 二 八 年 至 一 九 三 三 年 , 领
导 起 义的 农 民 坚持 游 击 战争 , 实 行土 地 革 命 ,建 立红 色 政 权 ,逐 步地将 农 村 革命 根
据 地 扩大 到 江 西东 北 部 和福 建 北 部、 安 徽 南 部、 浙江 西 部 , 将地 方游击 队 发 展为 正
规 红 军 。 一 九 三 四 年 十 一 月, 带 领 红 军 第 十 军 团 向 皖 南 进 军 , 继 续 执 行 抗 日 先 遣
队 北 上 的 任 务 。 一 九 三 五 年一 月 , 在 同 国 民 党 军 队 作 战 中 被 捕 。 同 年 八 月 , 在 南
昌 英 勇牺 牲。
〔2〕见本卷《中国 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 ?》注〔9〕。
〔3〕这里所说的“革命的 主观力量”,是指有组 织的革命力量 。
〔4〕见本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9〕。
〔 5〕 鲁 涤 平 (一八 八七 —— 一 九 三五 ) , 湖南 宁乡人 。 一 九二 八 年时 任 国民 党
湖南省政府主席。
〔 6〕 指 一 九 二 九 年 三 四 月 间 蒋 介 石 和 广 西 军 阀 李 宗 仁 、 白 崇 禧 之 间 的 战 争 。
〔 7〕 一 九 二 八年 七 月至 十一月 ,江西 、 湖 南两 省 的国 民 党军 队两次 “ 会 剿” 井
冈 山 革 命 根 据 地 失 败 后 , 又于 同 年 底 至 一 九 二 九 年 初 调 集 湖 南 、 江 西 两 省 共 六 个
旅 的 兵力 , 对 井冈 山 革 命根 据 地 发动 第 三 次 “会 剿” 。 毛 泽 东等 周密地 研 究 了粉 碎
敌 人 “会 剿 ” 的计 划 , 决定 红 军 第四 军 主 力 转入 外线 打 击 敌 人, 以红四 军 的 一部 配
合 红 五 军 留 守 井 冈 山 。 经 过内 外 线 的 艰 苦 转 战 , 红 军 开 辟 了 赣 南 、 闽 西 革 命 根 据
地 , 曾 经 被敌 人 一 度 侵 占的 井 冈 山 革 命根 据 地 也 得 到了 恢 复 和 发 展。
〔8 〕指 中共 中央 一九二 九 年二 月七日 给红 军 第四军前 敌 委员 会的信 。本 文
中 引 录 的 一 九 二 九 年 四 月 五日 红 军 第 四 军 前 敌 委 员 会 给 中 央 的 信 上 , 曾 大 略 地 摘
出 该 信 的 内 容 , 主 要 是 关 于当 时 形 势 的 估 计 和 红 军 的 行 动 策 略 问 题 。 中 央 的 这 封
信 所 提出 的 意 见 是 不 适 当 的 , 所 以 前 委 在 给 中 央 的 信 中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意 见 。
〔 9 〕 这 里是 指 湖南 、 江西 两 省 国 民 党 军 队 对 井 冈 山 革命 根 据地 的 第三 次
“会 剿 ”。
〔 10〕 指 反 革 命 势 力 对 付 人 民 的革 命力 量采 用 血 腥 屠 杀 的 手 段 。
〔 11〕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六 月 十 八 日 至 七 月 十 一
日 在 莫斯 科 举 行。 会 上 ,瞿 秋 白 作了 《 中 国 革命 与共 产 党 》 的报 告,周 恩 来 作了 组
织 问 题 和 军 事 问 题 的 报 告 ,刘 伯 承 作 了 军 事 问 题 的 补 充 报 告 。 会 议 通 过 了 政 治 、
10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苏 维埃 政 权 组 织 、 土 地 、 农 民 等 问 题 决 议 案 和 军 事 工 作 草 案 。 这 次 大 会 肯 定 了 中
国 社 会 仍 旧 是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中国 当 时的 革 命 依 然 是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指 出 了 当 时 的 政 治 形 势 是 在 两 个 高 潮 之 间 和 革 命 发 展 是 不 平 衡 的 , 党 在 当 时
的 总任 务 不 是 进 攻 , 而 是 争 取 群 众 。 会 议 在 批 判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的 同 时 , 特 别 指 出
了 当时党 内最 主 要的危 险倾 向 是脱离 群众 的 盲动主 义、 军 事冒险 主义 和 命令主
义 。这 次 大 会 的 主 要 方 面 是 正 确 的 , 但 也 有 缺 点 和 错 误 。 它 对 于 中 间 阶 级 的 两 面
性 和反 动 势 力 的 内 部 矛 盾 缺 乏 正 确 的 估 计 和 适 当 的 政 策 ; 对 于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党 所
需 要的 策 略 上 的 有 秩 序 的 退 却 , 对 于 农 村 根 据 地 的 重 要 性 和 民 主 革 命 的 长 期 性 ,
也缺 乏 必要 的认 识 。
〔12〕指福 建西部长 汀、龙岩 、永定、 上 杭等县的 工农民主 政权, 它是 红军第四
军主 力 一 九 二 九年 离 开 井 冈 山 进 入 福建 时 新 开 辟 的革 命 根 据 地 。
〔13〕“ 固定区 域的割据 ”指工 农红军建立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14〕蒋伯诚,当时任 国民党浙江省防军司 令。
〔15〕郭, 报 国民党福 建省防军暂 编 第二 混成 旅旅长郭凤 鸣 。
〔 16〕 陈卢 , 指 福建 的 著 匪 陈 国辉 和 卢 兴 邦 ,他 们 的 部 队 在 一九 二 六 年被 国 民
党 政 府 收 编。
〔17〕张贞,当时任国 民党军暂编第一师师 长。
〔18〕 朱培德(一八八九—— 一九三七),云南盐兴(今禄丰县)人。当时 任国民
党 江 西省 政 府 主 席 。
〔19〕熊式 辉(一八 九三 —— 一九七四 ) ,江西安 义人。当 时任国 民党 江西省政
府委 员 、 第五 师 师 长。
109
反对本本主义
*
(一 九三 ○年五 月)
一
没 有 调查 , 没 有 发 言 权 〔1〕
你对于 某个问题 没有调 查,就 停止你对 于某个 问题的 发
言 权。这不 太野蛮 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 问题的 现
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
发 言便一定 是瞎说 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 是大家 明
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
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
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 不得!
要 不得!
注 重调 查!
反 对瞎 说!
*
毛 泽东 的这 篇 文章 是为 了 反 对 当时 红 军 中 的教 条 主 义 思 想 而 写 的 。 那
时 没 有 用“教 条 主 义 ”
这 个 名 称,
而 叫 它 做“本 本 主 义 ”
。
110
毛 泽东 选 集
二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 于 那 个问 题 不 能 解 决 吗 ? 那 末 , 你 就去 调 查 那 个 问
题 的 现 状 和它 的 历 史 吧 ! 你 完 完 全 全 调 查 明 白 了 , 你 对 那 个
问 题 就 有 解决 的 办 法 了 。 一 切 结 论 产 生 于 调 查 情 况 的 末 尾 ,
而不 是 在 它 的 先 头 。 只 有 蠢 人 , 才是 他 一 个 人, 或 者 邀 集 一 堆
人,
不 作 调 查,
而 只 是 冥 思 苦 索 地“想 办 法 ”
,
“打 主 意”
。
须知这
是 一 定 不 能想 出 什 么 好 办 法 , 打 出 什 么 好 主 意 的 。 换 一 句 话
说, 他一定 要产 生错 办 法和 错主 意。
许 多 巡 视员 , 许 多 游击 队 的 领 导 者, 许 多新 接任 的 工 作 干
部,
喜 欢 一 到 就 宣 布 政 见,
看 到 一 点 表 面,
一 个 枝 节,
就指手画
脚 地 说 这 也 不 对,
那 也 错 误。
这 种 纯 主 观 地“瞎 说 一 顿 ”
,
实在
是最 可 恶 没 有 的 。 他 一 定 要 弄 坏 事情 , 一 定 要失 掉 群 众 , 一 定
不 能 解 决 问 题。
许 多 做 领导 工 作 的 人, 遇 到 困 难 问题 , 只是 叹气 , 不 能 解
决。
他 恼 火,
请 求 调 动 工 作,
理 由 是“才 力 小 ,
干 不 下 ”。
这是懦
夫 讲 的 话 。迈 开 你 的 两 脚 , 到 你 的 工 作 范 围 的 各 部 分 各 地 方
去 走 走,
学 个 孔 夫 子 的“每 事 问 ”〔 2 〕,
任 凭 什 么 才 力 小也 能解
决问 题 , 因 为 你 未 出 门 时 脑 子 是 空的 , 归 来 时脑 子 已 经 不 是 空
的了 , 已 经 载 来 了 解 决 问 题 的 各 种必 要 材 料 ,问 题 就 是 这 样 子
解 决 了 。 一定 要 出 门 吗 ? 也 不 一 定 , 可 以 召 集 那 些 明 了 情 况
的 人 来 开 个 调 查 会,
把 你 所 谓 困 难 问 题 的“来 源 ”找 到 手,
“现
状”弄明白,你的 这个困难问题也就 容易解决了。
调 查 就 像“十 月 怀 胎 ”
,解 决 问 题 就 像“一 朝 分 娩 ”。
调查
反 对 本 本 主 义
111
就 是 解 决 问 题。
三
反对本本主义
以 为 上了 书 的 就是 对 的 ,文 化 落 后 的 中 国 农 民 至 今 还 存
着 这种 心理 。 不 谓 共 产 党 内 讨 论 问 题 , 也还 有 人 开 口闭 口“ 拿
本 本来 ”。 我 们 说 上 级 领 导 机 关 的 指 示 是正 确 的 , 决不 单是 因
为 它出 于“ 上 级 领 导 机 关 ” , 而 是 因 为 它的 内 容 是 适合 于斗 争
中 客 观 和 主 观 情势 的 , 是 斗 争 所 需 要 的 。 不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进
行 讨 论 和 审 察 ,一 味 盲 目 执 行 , 这 种 单 纯 建 立 在 “ 上 级 ” 观
念 上 的 形 式 主 义的 态 度 是 很 不 对 的 。 为 什 么 党 的 策 略 路 线 总
是 不 能 深 入 群 众, 就 是 这 种 形 式 主 义 在 那 里 作 怪 。 盲 目 地 表
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
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
方 法。
本 本 主义 的 社 会科 学 研 究法 也 同 样 是 最 危 险 的 , 甚 至 可
能 走 上 反 革 命 的道 路 , 中 国 有 许 多 专 门 从 书 本 上 讨 生 活 的 从
事 社会 科学 研 究 的 共 产 党 员 , 不 是 一 批 一批 地 成 了 反革 命吗 ?
就 是 明 显 的 证 据。 我 们 说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对 的 , 决 不 是 因 为 马
克 思 这 个 人 是 什 么“先 哲”
,
而 是 因 为 他 的 理 论,
在 我 们 的 实践
中 ,在 我们 的 斗 争 中 , 证 明 了 是 对 的 。 我们 的 斗 争 需要 马克 思
主 义。 我们 欢 迎 这 个 理 论 , 丝 毫 不 存 什 么“ 先 哲 ” 一类 的形 式
的 甚 至 神 秘 的 念头 在 里 面 。 读 过 马 克 思 主 义 “ 本 本 ” 的 许 多
人 ,成 了革 命 叛 徒 , 那 些 不 识 字 的 工 人 常常 能 够 很 好地 掌握 马
克 思主 义。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 本 本 ” 是 要 学习 的 , 但 是必 须同 我
112
毛泽东选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
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四
离开实 际调查就要产 生唯心
的阶级 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
导 , 那末 , 它 的 结 果, 不 是 机
会 主义 ,便 是盲 动主 义
你不相信这个结 论吗?事 实要强迫 你信。你 试试离 开实
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
的呢?这种空洞 的唯心 的政治估量和工 作指导, 是不是 要产
生机会主义错误 ,或者 盲动主义错误呢 ?一定要 弄出错 误。
这并不是他在行 动之前 不留心计划,而 是他于计 划之前 不留
心了解社会实际 情况, 这是红军游击队 里时常遇 见的。 那些
李逵〔3〕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
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
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吗?
必须洗刷唯心精 神,防止 一切机会 主义盲动 主义错 误出
现,才能完成争 取群众 战胜敌人的任务 。必须努 力作实 际调
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
反 对 本 本 主 义
五
113
社 会 经 济 调 查 , 是 为 了得 到
正确 的阶级 估量 ,接着 定出
正确的斗争策略
为什 么 要 作社 会 经 济调 查 ? 我们 就 是 这样 回 答 。 因 此 ,
作 为 我们 社 会 经济 调 查 的 对 象 的 是 社 会 的 各阶 级 , 而 不 是 各
种 片 断的 社 会 现象 。 近 来 红 军 第 四 军 的 同 志们 一 般 的 都 注 意
调 查 工作 了 〔 4〕 , 但是 很 多 人 的调 查 方 法 是错 误 的 。 调 查的 结
果 就 像 挂 了 一 篇 狗 肉账 , 像 乡 下人 上 街 听 了 许 多 新 奇 故 事 , 又
像 站 在高 山 顶 上观 察 人 民 城 郭 。 这 种 调 查 用处 不 大 , 不 能 达
到 我 们的 主 要 目的 。 我 们 的 主 要 目 的 , 是 要明 了 社 会 各 阶 级
的 政 治经 济 情 况。 我 们 调 查 所 要 得 到 的 结 论, 是 各 阶 级 现 在
的 以 及历 史 的 盛衰 荣 辱 的 情 况 。 举 例 来 说 ,我 们 调 查 农 民 成
分 时,
不 但 要 知 道 自 耕 农 〔 5〕,
半 自 耕 农 〔 6 〕,
佃 农,
这 些 以租佃
关 系 区 别 的 各 种 农 民的 数 目 有 多少 , 我 们 尤 其 要 知 道 富 农 , 中
农 , 贫农 , 这 些以 阶 级 区 别 阶 层 区 别 的 各 种农 民 的 数 目 有 多
少 。 我 们 调 查 商 人 成分 , 不 但 要知 道 粮 食 业 、 衣 服 业 、 药 材 业
等 行 业 的 人 数 各 有 多少 , 尤 其 要调 查 小 商 人 、 中 等 商 人 、 大 商
人 各 有多 少 。 我们 不 仅 要 调 查 各 业 的 情 况 ,尤 其 要 调 查 各 业
内 部 的阶 级 情 况。 我 们 不 仅 要 调 查 各 业 之 间的 相 互 关 系 , 尤
其 要 调查 各 阶 级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我 们 调 查工 作 的 主 要 方 法
是 解 剖各 种 社 会阶 级 , 我 们 的 终 极 目 的 是 要明 了 各 种 阶 级 的
相 互 关 系 , 得 到 正 确的 阶 级 估 量, 然 后 定 出 我 们 正 确 的 斗 争 策
11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略 , 确 定 哪 些 阶 级是 革 命 斗 争的 主 力 , 哪 些 阶 级是 我 们 应 当争
取 的 同 盟 者 , 哪 些阶 级 是 要 打倒 的 。 我 们 的 目 的完 全 在 这 里。
什 么 是 调 查 时 要 注 意 的 社 会 阶 级 ?下 面 那 些 就 是 :
工 业无 产阶 级
手 工 业工 人
雇农
贫农
城 市 贫民
游民
手 工业 者
小 商人
中农
富农
地 主 阶级
商 业资 产阶 级
工 业资 产阶 级
这 些 阶 级 (有 的 是 阶 层 ) 的 状 况 ,都 是 我 们 调 查时 要 注意
的 。 在 我们 暂 时 的 工 作区 域 中所 没 有的 , 只是 工 业无 产 阶 级
和 工 业 资产 阶 级 , 其 余都 是 经常 碰 见的 。 我们 的 斗争 策 略 就
是 对 这 许 多 阶 级 阶 层 的 策 略。
我 们 从 前 的 调 查 还 有 一 个 极 大 的 缺点 , 就 是 偏 于 农 村 而
不 注 意 城市 , 以 致 许 多同 志 对城 市 贫民 和 商业 资 产阶 级 这 二
者的策略始终模糊。斗争的发展使我们离开山头跑向平地
了 〔7〕 , 我 们 的 身 子 早已 下 山 了 ,但 是 我们 的 思 想依 然 还 在 山
上 。 我 们 要 了 解 农村 , 也 要 了解 城 市 , 否 则 将 不能 适 应 革 命斗
反对本本主义
115
争 的需要。
六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
中 国同志了解中 国情况
我们的 斗争目 的是要从 民权主 义转变到 社会主义。我们
的任务第一步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发动农民群众和城
市 贫 民,
打 倒 地 主 阶 级,
打 倒 帝国 主 义,
打 倒 国 民 党 政 权,
完成
民 权主义革 命。由这 种斗争 的发展,跟着就 要执行社会主义
革 命的任务 。这些伟 大的革 命任务的完成不 是简单容易的,
它 全靠无产 阶级政党 的斗争 策略的正确和坚 决。倘若无产阶
级政党的斗争策略是错误的,或者是动摇犹豫的,那末,革命
就 非走向暂 时的失败 不可。 须知资产阶级政 党也是天天在那
里 讨论斗争 策略的, 他们的 问题是怎样在工 人阶级中传播改
良 主义影响 ,使工人 阶级受 他们的欺骗,而 脱离共产党的领
导,怎样争取富农去消灭贫农的暴动,怎样组织流氓去镇压革
命 等等。在 这样日益 走向尖 锐的短兵相接的 阶级斗争的形势
之下,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 —— 共产党
的 斗争策略 的正确和 坚决。 共产党的正确而 不动摇的斗争策
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
争 过程中才 能产生的 ,这就 是说要在实际经 验中才能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那些
具 有一成不 变的保守 的形式 的空洞乐观的头 脑的同志们,以
为 现在的斗 争策略已 经是再 好没有了,党的 第六次全国代表
〔8 〕
大 会的“本本”
保 障了 永久的 胜利,
只 要遵 守既 定办 法 就无
116
毛 泽东选集
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
往而 不胜利。 这些想 法是完全 错误的, 完全不 是共产党 人从
斗争 中创造新 局面的 思想路线 ,完全是 一种保 守路线。 这种
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
这些 同志自己 。红军 中显然有 一部分同 志是安 于现状, 不求
甚 解,
空 洞 乐 观,
提 倡 所 谓“无 产 阶 级 就 是 这 样”
的 错 误 思 想,
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
去调 查调查。 对人讲 话一向是 那几句老 生常谈 ,使人厌 听。
我们要大声疾呼,唤醒这些同志:
速 速改变保 守思想!
换 取共产党 人的进步 的斗争 思 想!
到 斗争中去!
到 群 众中作实 际调查去!
七
调查 的技术
(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只 有这样 才能近于 正确, 才能抽 出结论。 那种不 开调查
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
易犯 错误的。 那种只 随便问一 下子,不 提出中 心问题在 会议
席上经过辩论的 方法,是不能抽出 近于正确的 结论的。
(2)
调 查 会 到 些 什 么 人?
要 是能深 切明了社 会经济情 况的人。以年龄 说,老 年人
最 好,
因 为 他 们 有 丰 富 的 经 验,
不 但 懂 得 现 状,
而 且 明 白 因 果。
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
观 察。
以 职 业 说,
工 人 也要,
农 民 也 要,
商 人 也 要,
知识分子也
反 对 本 本 主 义
117
要 , 有 时 兵 士也 要 , 流 氓 也要 。 自 然 , 调 查 某 个 问 题 时 , 和 那
个 问 题 无 关 的 人 不 必 在 座 , 如 调 查 商 业 时 ,工 农 学 各 业 不 必
在 座。
(3)开 调查会人 多好还是 人少好?
看调 查 人的 指 挥 能 力 。 那 种 善于 指 挥 的, 可 以多 到 十 几
个 人 或 者 二 十 几 个 人 。 人 多 有 人 多 的 好 处 ,就 是 在 做 统 计 时
(如 征 询 贫 农 占 农 民 总 数 的 百 分 之 几)
,
在 做 结论 时
(如 征 询 土
地 分 配 平 均 分好 还 是 差 别 分好 ) , 能 得 到 比 较 正 确 的 回 答 。 自
然 人 多 也 有 人 多 的 坏 处 , 指 挥 能 力 欠 缺 的 人会 无 法 使 会 场 得
到 安 静 。 究 竟 人 多 人 少 , 要 依 调 查 人 的 情 况决 定 。 但 是 至 少
需 要 三 人,
不 然 会 囿 于 见 闻,
不 符 合 真 实 情 况。
(4)
要 定调 查纲 目
纲 目 要 事先 准 备, 调 查 人 按 照 纲 目发 问 , 会 众 口 说 。 不 明
了 的,
有 疑 义 的,
提 起 辩 论。
所 谓“调 查 纲 目 ”
,
要 有 大 纲,
还要
有 细 目,
如“商 业 ”是 个 大 纲 ,
“布 匹 ”
,
“粮 食 ”,
“杂 货 ”,
“药 材 ”
都 是 细 目,
布 匹 下 再 分“洋 布 ”
,
“土 布 ”
,
“绸 缎”各 项 细 目。
( 5)要 亲 身 出 马
凡担 负 指导 工 作 的 人 , 从 乡 政府 主 席 到全 国 中央 政 府 主
席 , 从 大 队 长到 总 司 令 , 从支 部 书 记 到 总 书 记 , 一 定 都 要 亲 身
从 事 社 会 经 济的 实 际 调 查 ,不 能 单 靠 书 面 报 告 , 因 为 二 者 是 两
回 事。
( 6 )要 深 入
初 次 从 事调 查 工作 的 人 , 要 作 一 两回 深 入 的 调 查 工 作 , 就
是要了解一处地方
(例 如 一 个 农 村、
一 个 城 市)
,
或者一个问题
( 例 如 粮 食 问题 、 货 币 问 题) 的 底 里 。 深 切 地 了 解 一 处 地 方 或
118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者 一 个 问 题 了, 往 后 调 查 别 处 地 方 、 别 个问 题 , 便 容 易 找 到 门
路 了。
(7 )要 自 己 做 记 录
调 查 不 但 要 自 己 当 主 席,
适 当 地 指 挥 调 查 会 的 到 会 人,
而
且 要 自 己 做 记录 , 把 调 查 的 结 果 记 下 来 。假 手 于 人 是 不 行 的 。
注
释
〔 1 〕 一 九 三 一 年 四 月 二日 毛泽 东 在《 总政 治部 关 于 调 查 人 口 和 土 地 状 况 的 通
知 》 中 , 对 “ 没 有 调 查 , 没 有 发 言 权 ” 的 论 断 作 了 补 充 和 发展 , 提 出 “我 们 的 口 号 是:
一 , 不 做 调 查 没 有 发 言 权 。 二 , 不 做 正 确 的 调 查 同 样 没 有 发 言权 。 ”
〔 2 〕 见 《 论 语 · 八佾 》 。
原 文 是:
“子 入 太 庙 ,
每 事 问。
”
〔 3 〕 李 逵 是 《 水 浒 传 》中 的一 个 英雄 人物 。他 朴 直 豪 爽 , 对 农 民 革 命 事 业 很
忠 诚 , 但 是 处 事 鲁 莽。
〔 4 〕 毛 泽 东 历 来 重 视 调查 工作 , 把进 行社 会调 查 作 为 领 导 工 作 的 首 要 任 务 和
决 定政 策的 基 础。 在毛 泽东 的 倡导 下, 红 军第 四军 的 调查 工作 逐渐 地 开展 起来 。
毛 泽东 还把 进 行社 会调 查规 定 为工 作制 度 ,红 军政 治 部制 订了 详细 的 调查 表, 包
括 群众 斗争 状 况、 反动 派状 况 、经 济生 活 情况 和农 村 各阶 级占 有土 地 的情 况等 项
目 。红 军每 到 一个 地方 ,都 首 先要 弄清 当 地的 阶级 关 系状 况, 然后 再 提出 切合 群
众 需 要 的 口 号。
〔 5〕 这 里 是 指 中 农 。
〔 6〕 见 本 卷 《 中 国 社 会 各阶 级的 分 析 》 注〔 10〕。
〔 7〕 这 里 所 说 的 山 头 指 江 西 、 湖 南 边 界 的 井 冈 山 地 区 , 平 地 指 江 西 南 部 、 福 建
西 部地 区。 一 九二 九年 一月 , 毛泽 东、 朱 德率 领红 军 第四 军的 主力 , 自井 冈山 出
发 , 向 江 西 南 部 、 福 建 西 部 进 军 , 开 辟 赣 南 、 闽 西 两 大 革 命 根据 地 。
〔 8 〕 指 一 九 二 八 年 六 月 至 七月 召 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通 过
的 各项 决议 案 。一 九二 九年 初 ,红 军第 四 军前 敌委 员 会曾 经把 这些 决 议案 汇集 印
成 单 行本 , 发给 红 军 和 地方 的 党组织 。
119
必须注意经济 工作
*
(一 九三 三 年 八月 十二 日)
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
战 线 上的运 动 ,进行 各 项必要 和可 能的 经济 建设 事业。 为 什
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
〔1 〕
是 粉 碎 敌人 第五 次“围 剿”
的 战 争的 彻底 胜 利;
为着 争 取 物
质 上 的条件 去 保障红 军 的给养 和供 给; 为着 改善 人民群 众 的
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
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
得 着 新的群 众 力量; 为 着从经 济建 设去 巩固 工人 和农民 的 联
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为着这一
切 , 就需要 进 行经济 方 面的建 设工 作。 这是 每个 革命工 作 人
员 必 须认 识 清 楚 的 。 过 去 有 些 同 志 认 为 革 命 战 争 已经 忙 不
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
设,就要骂为“右倾”。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
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
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同志们,这些意见是不对的。抱着这
些意见的同志,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
*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召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南 部 十 七 县经 济 建 设 大 会 上 所 作 的 报告 的 一 部 分 。
12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物 质 条 件 就 不能 有 保 障 , 人 民 在 长 期 的 战争 中就 会 感觉 疲惫 。
你 们 看 , 敌 人在 进 行 经 济 封 锁 , 奸 商 和 反动 派在 破 坏我 们的 金
融 和 商 业 , 我们 红 色 区 域 的 对 外 贸 易 , 受到 极大 的 妨碍 。我 们
如 果 不 把 这 些困 难 克 服 , 革 命 战 争 不 是 要受 到很 大 的影 响吗 ?
盐 很 贵 , 有 时买 不 到 。 谷 子 秋 冬 便 宜 , 春夏 又贵 得 厉害 。这 些
情 形 , 立 即 影响 到 工 农 的 生 活 , 使 工 农 生活 不能 改 良。 这不 是
要 影 响 到 工 农 联 盟 这 一 个 基 本路 线 吗 ? 工 农 群 众 如 果 对 于 他
们 的 生 活 发 生不 满 意 , 这 不 是 要 影 响 到 我们 的扩 大 红军 、动 员
群 众 参 加 革 命 战 争 的 工 作 吗 ?所 以 , 这 种 以 为 革 命 战 争 的 环
境 不 应 该 进 行 经 济 建 设 的 意 见, 是 极 端 错 误 的 。 有 这 种 意 见
的 人 , 也 常 说一 切 应 服 从 战 争 , 他 们 不 知道 如果 取 消了 经济 建
设 , 这 就 不 是服 从 战 争 , 而 是 削 弱 战 争 。只 有开 展 经济 战线 方
面 的 工 作 , 发展 红 色 区 域 的 经 济 , 才 能 使革 命战 争 得到 相当 的
物 质 基 础 , 才能 顺 利 地 开 展 我 们 军 事 上 的进 攻, 给 敌人 的“ 围
剿 ” 以 有 力 的打 击 ; 才 能 使 我 们 有 力 量 去扩 大红 军 ,把 我们 的
战 线 开 展 到 几 千 里 路 的 地 方 去, 使 我 们 的 红 军 毫 无 顾 虑 地 在
将 来 顺 利 的 条件 下 去 打 南 昌 , 打 九 江 , 使我 们的 红 军减 少自 己
找 给 养 的 这 一部 分 工 作 , 专 心 一 意 去 打 敌人 ;也 才 能使 我们 的
广 大 群 众 都 得 到 生 活 上 的 相 当的 满 足 , 而 更 加 高 兴 地 去 当 红
军 , 去 做 各 项 革 命 工 作 。 必 须这 样 干 才 叫 做 服 从 战 争 。 现 在
各 地 革 命 工 作 人 员 中 , 还 有 许多 人 不 明 了 经 济 建 设 工 作 在 革
命 战 争 中 的 重 要 性 , 还 有 许 多地 方 政 府 没 有 着 重 讨 论 经 济 建
设 的 问 题 。 各 地 政 府 的 国 民 经济 部 的 组 织 还 不 健 全 , 有 些 连
部 长 还 没 有 找 到 , 或 者 也 只 拿工 作 能 力 较 差 的 人 去 凑 数 。 合
作 社 的 发 展 还 只 在 开 始 的 阶 段, 调 剂 粮 食 的 工 作 也 还 只 在 一
必 须 注 意经 济 工 作
121
部 分 地 方 做 起 来。 各 地 还 没 有 把 经 济 建 设 这 个 任 务 宣 传 到 广
大群 众 中 去 ( 这 是 十 分 紧 要 的 ) ,还 没有 在 群 众 中造 成 为 着 经
济 建 设 而 斗 争 的热 烈 的 空 气 。 这 些 情 形 , 都 是 由 于 忽 视 经 济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而来 的 。 我 们 一 定 要 经 过 同 志 们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的讨 论 和 会 后 回 去 的 传 达 , 在 全 体政 府工 作 人 员 中, 在 广 大 工
农 群 众 中 , 造 成一 种 热 烈 的 经 济 建 设 的 空 气 。 要 大 家 懂 得 经
济建 设 在 革 命 战 争 中 的 重 要 性 , 努力 推销 经 济 建 设公 债 , 发 展
合作 社 运 动 , 普 遍 建 设 谷 仓 , 建 设备 荒仓 。 每 个 县要 设 立 一 个
粮食 调 剂 分 局 , 重 要 的 区 ,重 要 的 圩 场〔2 〕, 要 设 粮食 调 剂 支
局 。 一 方 面 要 使我 们 的 粮 食 , 在 红 色 区 域 内 由 有 余 的 地 方 流
通到 不 足 的 地 方 , 不 使 有 的 地 方 成了 堆, 有 的 地 方买 不 到 , 有
的地 方 价 格 过 低 , 有 的 地 方 价 格 又过 高; 一 方 面 要把 我 区 多 余
的 粮 食,
有计 划 地
(不 是 无 限 制 地)
运 输 出 口,
不受奸商的中间
剥 削 , 从 白 区 购买 必 需 品 进 来 。 大 家 要 努 力 去 发 展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的 生 产,
多 造 农 具,
多 产 石 灰,
使 明 年 的 收 获 增 多,
恢复钨
砂、
木 头、
樟 脑、
纸 张、
烟 叶、
夏 布、
香 菇、
薄荷油等特产过去的
产量 ,并把 它 们大 批地 输出 到 白区 去。
从 出 入 口 贸 易 的 数 量 来 看, 我 们 第 一 个 大 宗 出 口 是粮 食 。
每 年 大 约 有 三 百万 担 谷 子 出 口 , 三 百 万 群 众 中 每 人 平 均 输 出
一 担 谷 交 换 必 需品 进 来 , 不 会 是 更 少 的 吧 。 这 笔 生 意 是 什 么
人 做 的 ? 全 是 商人 在 做 , 商 人 在 这 中 间 进 行 了 残 酷 的 剥 削 。
去年 万 安 、 泰 和 两 县 的 农 民 五 角 钱一 担谷 卖 给 商 人, 而 商 人 运
到 赣 州 卖 四 块 钱一 担 , 赚 去 了 七 倍 。 又 看 三 百 万 群 众 每 年 要
吃 差 不 多 九 百 万块 钱 的 盐 , 要 穿 差 不 多 六 百 万 块 钱 的 布 。 这
一 千 五 百 万 元 盐、 布 的 进 口 , 过 去 不 消 说 都 是 商 人 在 那 里 做
12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的 , 我 们没 有 去 管 过 。商 人 在这 中 间的 剥 削真 是 大得 很 。 比
如 商 人 到 梅 县 买 盐,
一 块 钱 七 斤,
运 到 我 区,
一 块 钱 卖 十 二 两。
这 不 是 吓 死 人 的 剥削 吗 ? 像 这样 的 事 情 , 我 们 再不 能 不 管 了,
以 后 是 一定 要 管 起 来 。我 们 的对 外 贸易 局 在这 方 面要 尽 很 大
的 努 力。
三 百 万 元经 济建 设 公 债 的发行 怎 样 使 用呢 ? 我们 打 算 这
样 使 用 : 一 百 万 供给 红 军 作 战费 , 两 百 万 借 给 合作 社 、 粮 食调
剂 局 、 对 外 贸 易 局做 本 钱 。 其中 又 以 小 部 分 用 去发 展 生 产 ,大
部 分 用 去发 展 出 入 口 贸易 。 我们 的 目的 不 但要 发 展生 产 , 并
且 要 使 生产 品 出 口 卖 得适 当 的价 钱 ,又 从 白区 用 低价 买 得 盐
布 进 来 , 分 配 给 人民 群 众 , 这样 去 打 破 敌 人 的 封锁 , 抵 制 商人
的 剥 削 。我 们 要 使 人 民经 济 一天 一 天发 展 起来 , 大大 改 良 群
众 生 活 , 大 大 增 加我 们 的 财 政收 入 , 把 革 命 战 争和 经 济 建 设的
物 质 基 础 确 切 地 建 立 起 来。
这 是 一 个伟 大的 任 务 , 一个伟 大 的 阶 级斗 争 。但 是 我 们
问 一 问 , 这 个 任 务在 激 烈 的 战争 环 境 内 , 是 不 是能 完 成 呢 ?我
想 是 能 完成 的 。 我 们 并不 是 说要 修 一条 铁 路通 龙 岩, 暂 时 也
不 是 说 要修 一 条 汽 车 道通 赣 州。 我 们不 是 说粮 食 完全 专 卖 ,
也不是说一千五百万元盐布生意都由政府经管不准商人插
手 。 我 们 不 是 这 样说 , 也 不 是这 样 做 的 。 我 们 说的 做 的 , 是发
展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生产 , 输 出 粮食 和 钨 砂 , 输 入 食盐 和 布 匹 ,暂
时 从 两 百万 资 金 再 加 上群 众 的股 本 做起 。 这些 是 不应 做 、 不
能 做 、 做不 到 的 事 吗 ?这 些 工作 我 们已 经 开始 做 了, 并 且 已
经 做 出 了成 绩 。 今 年 秋收 比 去年 秋 收增 加 了百 分 之二 十 至 二
十 五 , 超 过 了 增 加两 成 秋 收 的预 计 。 手 工 业 方 面, 农 具 和 石灰
必 须 注 意经 济 工 作
123
的 生 产 在 恢复 过 程 中 , 钨 砂 的 生 产 开 始 恢复 。 烟 、 纸 和 木 头 的
生 产 也 开始 有 了 点 生 气 。 粮 食调 剂 今年 有 了 不 少的 成绩 。 食
盐 入 口 也开 始 有 部 分 的 工 作 了。 这 些成 绩 , 就 是我 们坚 信 将
来 能 够 发展 的 基 础 。 人 们 说 要到 战 争完 结 了 才 能进 行经 济 建
设 ,而在现在 则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明 显的错误观点 吗?
因 此 也 就明 白 , 在 现 在 的 阶 段上 , 经 济 建 设必 须 是 环 绕 着
革 命 战 争这 个 中 心 任 务 的 。 革命 战 争是 当 前 的 中心 任务 , 经
济 建 设 事 业是 为 着 它 的 , 是 环 绕 着 它 的 ,是 服 从 于 它 的 。 那 种
以 为 经 济 建设 已 经 是 当 前 一 切 任 务 的 中 心, 而 忽 视 革 命 战 争 ,
离 开 革 命战 争 去 进 行 经 济 建 设, 同 样是 错 误 的 观点 。只 有 在
国 内 战 争完 结 之 后 , 才 说 得 上也 才 应该 说 以 经 济建 设为 一 切
任 务 的 中心 。 在 国 内 战 争 中 企图 进 行和 平 的 , 为将 来所 应 有
而 现 在 所不 应 有 的 , 为 将 来 的环 境 所许 可 而 现 在的 环境 不 许
可 的 那 些经 济 建 设 工 作 , 只 是一 种 瞎想 。 当 前 的工 作是 战 争
所 迫 切 地要 求 的 一 些 工 作 。 这些 工 作每 件 都 是 为着 战争 , 而
不 是 离 开战 争 的 和 平 事 业 。 如果 同 志们 中 间 有 离开 战争 进 行
经 济建 设 的想 法, 那就 应立 刻改 正。
没 有 正确 的 领导 方 式和 工 作 方 法 ,要 迅 速 地 开 展经 济 战
线 上 的 运 动, 是 不 可 能 的 。 这 也 是 一 个 重要 的 问 题 , 也 要 在 这
次 会 议 得到 解 决 。 因 为 同 志 们回 去 ,不 但 要 立 即动 手去 做 许
多 工 作 ,并 且 要 指 导 许 多 工 作人 员 一道 去 做 。 尤其 是乡 和 市
这 一 级 的 同 志,
以 及 合 作 社、
粮 食 局、
贸 易 局、
采办处这些机关
里 的 同 志, 他 们 是 亲 手 动 员 群众 组 织合 作 社 、 调剂 和运 输 粮
食 、 管 理 出入 口 贸 易 的 实 际 工 作 人 员 , 如果 他 们 的 领 导 方 式 不
对 , 不 能 采取 各 种 正 确 的 有 效 的 工 作 方 法, 那 就 会 立 刻 影 响 到
12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工 作 的 成 效 ,使 我 们 各 项 工 作不 能 得 到 广 大 群 众 的 拥 护 , 不 能
在今 年 秋 冬 和明年 春 夏 完 成中 央 政 府在 经 济建 设 上 的 整 个 计
划 。 因 此 , 我 要 向 同 志 们 指出 下 面 的 几 点:
第 一 , 从 组 织 上 动 员 群 众 。 首 先 是各 级 政 府 的 主 席 团 、 国
民 经 济 部 和 财政 部 的 同 志 , 要把 发 行 公 债 , 发 展 合 作 社 , 调 剂
粮 食 , 发 展 生产 , 发 展 贸 易 这些 工 作 , 经 常 地 放 在 议 事 日 程 上
面 去 讨 论,
去 督 促,
去 检 查。
其 次,
要 推 动 群 众 团 体,
主要的是
工会 和 贫 农 团。要 使 工 会 动员 它 的 会员 群 众都 加 入 经 济 战 线
上来 。 贫 农 团是动 员 群 众 发展 合 作 社、 购 买公 债 的 一 个 有 力
的 基 础 , 区 政府 和 乡 政 府 要 用大 力 去 领 导 它 。 其 次 , 要 经 过 以
村 子 、 屋 子 为单 位 的 群 众 大 会去 做 经 济 建 设 的 宣 传 , 在 宣 传 中
要把 革 命 战 争和经 济 建 设 的关 系 讲 得十 分 明白 , 要 把 改 良 群
众 的 生 活 , 增加 斗 争 的 力 量 ,讲 得 十 分 实 际 。 号 召 群 众 购 买 公
债,
发 展 合 作 社,
调 剂 粮 食,
巩 固 金 融,
发 展 贸 易,
号召他们为
着这 些 口 号 而斗争 , 把 群 众的 热 情 提高 起 来。 假 如 不 这 样 地
从组 织 上 去 动员群 众 和 宣 传群 众 , 即是 说 ,各 级 政 府 的 主 席
团 、 国 民 经 济部 和 财 政 部 不 着力 抓 着 经 济 建 设 的 工 作 去 讨 论 、
检 查,
不 注 意 推 动 群 众 团 体,
不 注 意 开 群 众 大 会 做 宣 传,
那 末,
要 达 到 目 的 是 不 可 能 的。
第 二 ,动 员 群 众 的 方式 , 不 应 该 是 官 僚 主 义的 。 官 僚 主 义
的 领 导 方 式 ,是 任 何 革 命 工 作所 不 应 有 的 , 经 济 建 设 工 作 同 样
来不 得 官 僚 主义。 要 把 官 僚主 义 方 式这 个 极坏 的 家 伙 抛 到 粪
缸里 去 , 因 为没有 一 个 同 志喜 欢 它 。每 一 个同 志 喜 欢 的 应 该
是 群 众 化 的 方式 , 即 是 每 一 个工 人 、 农 民 所 喜 欢 接 受 的 方 式 。
官僚 主 义 的 表现, 一 种 是 不理 不 睬 或敷 衍 塞责 的 怠 工 现 象 。
必 须 注 意经 济 工 作
125
我们要 同这种现 象作严厉 的斗争。 另一种是 命令主 义。命令
主义者表面上不怠工,好像在那里努力干。实际上,命令主义
地发展合作社,是不能成功的;暂时在形式上发展了,也是不
能巩固 的。结果 是失去信 用,妨碍 了合作社 的发展 。命令主
义地推销公债,不管群众了解不了解,买不买得这样多,只是
蛮横地要照自己的数目字去派,结果是群众不喜欢,公债不能
好好地 推销。我 们一定不 能要命令 主义,我 们要的 是努力宣
传,
说 服 群 众,
按 照 具 体 的 环 境、
具 体 地 表 现 出 来 的 群 众 情 绪,
去发展合作社,去推销公债,去做一切经济动员的工作。
第 三,经济 建设运动 的开展, 需要有很 大数量 的工作干
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要把他
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他们是经
济战线 上的指挥 员,而广 大群众则 是战斗员 。人们 常常叹气
没有干 部。同志 们,真的 没有干部 吗?从土 地斗争 、经济斗
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出来了无数的干部,怎么
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第四,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
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只有深入查田运动〔3〕,才能彻
底地消 灭封建半 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 ,发展农 民的生 产的积极
性,使 广大农民 迅速地走 入经济建 设的战线 上来。 只有坚决
地实行劳动法,才能改善工人群众的生活,使工人群众积极地
迅速地参加经济建设事业,而加强他们对于农民的领导作用。
只有正 确地领导 选举运动 和跟着查 田运动的 开展而 开展的检
〔4〕
举运动
,才能健全我们的政府机关,使我们的政府更有力
地领导革命战争,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领导经济工作。用文化
12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教 育 工 作 提 高 群众 的 政 治 和 文 化 的 水 平 , 这 对 于 发 展 国 民 经
济 同 样 有 极 大 的重 要 性 。 至 于 一 天 也 不 要 忽 略 扩 大 红 军 的 工
作, 那 更 不 待 说 了 。 大 家 都 明 白 ,没 有红 军 的 胜 利, 经 济 封 锁
就 要 更 加 厉 害 。另 一 方 面 , 发 展 了 国 民 经 济 , 改 良 了 群 众 生
活, 无 疑 地 就 会 极 大 地 帮 助 扩 大 红军 的工 作 , 使 广大 群 众 踊 跃
地 开 向 前 线 上 去。 总 起 来 说 , 假 如 我 们 争 取 了 上 述 的 一 切 条
件, 包 括 经 济 建 设 这 个 新 的 极 重 要的 条件 , 并 且 使这 一 切 的 条
件都 服 务 于 革 命 战 争 , 那 末 , 革 命战 争的 胜 利 , 无疑 是 属 于 我
们 的。
注
释
〔1 〕 从 一 九 三 ○ 年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 国 民 党 军 队 对 以 江 西 瑞 金 为 中心 的中 央 革
命 根 据地 共 发 动 了 五 次 大 规 模 的 军 事进 攻 , 叫 做 五 次 “ 围 剿 ”。 第 五 次 “ 围 剿 ” 的 正
式开 始 是在 一九 三 三年 九 月间 ,但 从 一九 三三 年 夏季 , 蒋介 石就 在 积极 部 署 这 次
进 攻。
〔 2〕 圩 场 , 江 西 、 福 建 等 省 农 村 中 定 期 进 行 交 易 的 市 场 。
〔 3 〕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在 分 配 土 地 后 于一 九 三 三 年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开 展 了 一 次
查田 运 动。 查田 是 为了 查 漏划 的地 主 富农 ,彻 底 消灭 封 建势 力, 巩 固和 纯 洁 苏 维
埃政 权 。一 九三 三 年六 月 一日 中华 苏 维埃 共和 国 临时 中 央政 府发 出 《关 于 查 田 运
动 的 训 令 》,
要 求“把 一 切 冒 称 ‘ 中 农 ’ 、
‘ 贫 农 ’ 的 地 主 富 农,
完全 清查 出来”
。
同时
按 照 一 九 三 一 年 十 二 月 一 日 《 中 华 苏维 埃 共 和 国 土 地法 》 的 规 定 , 《 训 令 》 还 提 出
“ 没 收地 主 阶 级 的 一 切 土 地 财 产 , 没收 富 农 的 土 地 及 多 余 的 耕牛 、 农 具 、 房 屋 , 分 配
给过 去 分田 不够 的 及尚 未 分到 田的 工 人、 贫农 、 中农 , 富农 则分 与 较坏 的 劳 动 份
地” 。 在 这 次 查 田 运 动 中 , 存在 着 “ 左 ” 的 错 误。
〔 4 〕 检 举 运 动 是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在 一九 三 二 年 底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间 开 展 的 一
次群 众 运动 。它 的 目的 是 检举 工农 民 主政 府工 作 人员 的 某些 不良 行 为, 并 且 通 过
检举 , 清 洗 混 入 革 命队 伍 中 的 反 革命 分 子 、 阶 级 异 己 分 子 等 。
127
怎样分析农村 阶级
*
(一 九 三 三年 十 月)
一
地
主
占 有 土 地,
自 己 不 劳 动,
或 只 有 附 带 的 劳 动,
而 靠 剥削 农
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
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
是地主剥削的主要的方式。管公堂和收学租
〔1〕
也是地租剥削
的一类。
有些 地主虽然 已破产 了,但破产之后 仍不劳动 ,依靠 欺
骗、掠夺或亲友接济等方法为生,而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
者,
仍 然 算 是 地 主。
军 阀、
官 僚、
土 豪、
劣 绅 是 地 主 阶 级 的 政 治 代 表,
是地 主中
特别凶恶者。富农中亦常有较小的土豪、劣绅。
帮助 地主收租 管家, 依靠地主剥削农 民为主要 的生活 来
源,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一些人,应和地主一例看待。
依靠 高利贷剥 削为主 要生活来源,其 生活状况 超过普 通
*
这 个 文 件 , 是 毛 泽东 一 九 三 三 年 十 月 为 纠正 在 土 地改 革 工 作 中 发 生 的
偏 向 、正 确 地 解 决 土地 问 题 而写 的 , 曾 由 当 时中 央 工 农民 主 政 府 通 过,
作为 划 分 农村 阶级 成 分 的标 准。
12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中 农 的 人,
称 为 高 利 贷 者,
应 和 地 主 一 例 看 待。
二
富
农
富 农 一般 占 有 土 地 。但 也 有 自 己 占有 一 部分 土 地, 另 租
入 一 部 分土 地 的 。 也有 自 己 全 无 土 地 ,全 部 土 地 都是 租 入 的 。
富 农 一 般 都占 有 比 较优 裕 的 生产 工 具和 活 动 资本,自 己 参 加
劳 动 , 但 经常 地 依 靠剥 削 为 其生 活 来源 的 一 部或大部 。 富 农
的 剥 削 方 式,
主 要 是 剥 削 雇 佣 劳 动(请 长 工 )
。
此 外,
或兼以一
部 土 地 出租 剥 削 地 租, 或 兼 放 债 , 或 兼营 工 商 业 。富 农 多 半 还
管 公 堂 。 有的 占 有 相当 多 的 优良 土 地, 除 自 己劳动之 外 并 不
雇 工 , 而另 以 地 租 债利 等 方 式 剥 削 农 民, 此 种 情 况也 应 以 富 农
看 待 。 富 农的 剥 削 是经 常 的 ,许 多 富农 的 剥 削收入在 其 全 部
收 入 中 并 且 是 主 要 的。
三
中
农
中 农 许多 都 占 有 土 地。 有 些 中 农 只占 有 一部 分 土地 , 另
租 入 一 部分 土 地 。 有些 中 农 并 无 土 地 ,全 部 土 地 都是 租 入 的 。
中 农 自 己 都有 相 当 的工 具 。 中农 的 生活 来 源 全靠自己 劳 动 ,
或 主 要 靠 自己 劳 动 。中 农 一 般不 剥 削别 人 , 许多中农 还 要 受
别 人 小 部 分地 租 债 利等 剥 削 。但 中 农一 般 不 出卖劳动 力 。 另
一 部 分 中农 ( 富 裕 中农 ) 则 对 别 人 有 轻微 的 剥 削 ,但 非 经 常 的
和 主 要 的。
129
怎 样 分 析 农 村阶 级
四
贫
农
贫 农 有 些占 有 一 部分 土 地 和不 完 全 的工 具 ; 有些 全 无 土
地 , 只 有 一 些 不 完 全 的 工 具 。 一般 都须 租 入 土 地来 耕 , 受 人 地
租 、债 利和 小部 分雇 佣劳动 的剥 削。
中 农 一 般不 要 出 卖劳 动 力 ,贫 农 一 般要 出 卖 小部 分 的 劳
动 力 ,这 是区 别 中农 和 贫 农的 主 要 标 准。
五
工
人
工 人 ( 雇农 在 内 )一 般 全 无土 地 和 工具 , 有 些工 人 有 极
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卖劳动 力
为 生。
注
释
〔 1〕 旧 中 国 农 村 中 有 许 多 的 公 共 土 地 。 有 些 是 政 治 性 的 , 例 如 一 些 区 乡 政 府
所 有的 土 地 。有 些 是宗 族 性的 , 例 如各 姓 祠堂 所 有 的土 地 。有 些 是宗 教 性 的, 例
如佛 教 、 道教 、 天 主 教 、 伊 斯 兰教 的寺 、 观 、教 堂 、清 真 寺 所 有 的 土 地 。有 些 是社 会
救 济或 者 社 会公 益 性的 , 例如 义 仓 的土 地 和为 修 桥 补路 而 设置 的 土地 。 有 些是 教
育 性的 , 例 如学 田 。所 有 这些 土 地 ,大 部 分都 掌 握 在地 主 富农 手 里, 只 有 一小 部
分 , 农 民 有 权 干 预。
130
我们的经济政策
*
(一 九 三 四年 一 月)
只有最无 耻的国民 党军阀 ,才会在他们自 己统治的 区域
内弄到差不多民穷财尽的地步,还会天天造谣,说红色区域如
何破坏不堪。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目的,在于破坏红色区域,
破坏 正在前进 的红色区域的经 济建设工作,破 坏已经得 到解
放的 千百万工 农民众的福利。 因此,他们不但 组织了武 装力
量 进行 军 事上 的“围 剿”
,
而且 在 经济 上 实行 残 酷 的 封锁 政 策。
然而我们领导广大的群众和红军,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的“围
剿”,而且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
的经济封锁的毒计。我们的这一个步骤,现在也着着胜利了。
我们的经 济政策的 原则, 是进行一切可能 的和必须 的经
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
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
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
主义 的 前 提。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一 九 三 四 年 一 月 二 十 二 日 至 二 月 一 日 在 江 西 瑞金 召 开 的
第 二 次 全国 工 农 兵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告 的 一 部 分 。 这 个报 告 是 一 月 二 十
四日至二十五日作的。
我们的经济政策
131
发 展 对 外 贸 易 和 发 展 合 作 社。
红 色 区 域 的 农业 , 现 在显 然 是 在向 前 发 展中 。 一九 三 三
年 的 农 产 ,在 赣 南 闽 西 区 域 , 比 较 一 九 三二 年 增 加 了 百 分 之 十
五 ( 一 成 半) , 而 在 闽 浙 赣 边 区 则 增 加 了百 分 之 二 十 。 川 陕 边
区 的 农 业收 成 良 好 。 红 色 区 域在 建 立的 头 一 二 年, 农业 生 产
往 往 是 下 降 的〔 1〕 。 但 是 经 过分 配 土 地 后 确 定 了 地 权 ,加 以 我
们 提 倡 生 产, 农 民 群 众 的 劳 动 热 情 增 长 了, 生 产 便 有 恢 复 的 形
势 了 。现 在 有些 地 方不 但 恢 复 了 而 且 超 过 了 革 命 前 的 生 产
量 。 有 些地 方 不 但 恢 复 了 在 革命 起 义过 程 中 荒 废了 的土 地 ,
而 且 开 发了 新 的 土 地 。 很 多 的地 方 组织 了 劳 动 互助 社和 耕 田
以 调 剂 农 村 中 的 劳 动 力;
组 织 了 犁 牛 合 作 社,
以 解决 耕
队 〔2 〕,
牛 缺 乏 的问 题 。 同 时 , 广 大 的妇 女 群众 参 加 了 生产 工作 。 这
种 情 形 , 在国 民 党 时 代 是 决 然 做 不 到 的 。在 国 民 党 时 代 , 土 地
是 地 主 的, 农 民 不 愿 意 也 不 可能 用 自己 的 力 量 去改 良土 地 。
只 有 在 我们 把 土 地 分 配 给 农 民, 对 农民 的 生 产 加以 提倡 奖 励
以 后 , 农 民群 众 的 劳 动 热 情 才 爆 发 了 起 来, 伟 大 的 生 产 胜 利 才
能 得 到 。 这里 应 当 指 出 : 在 目 前 的 条 件 之下 , 农 业 生 产 是 我 们
经 济 建 设 工作 的 第 一 位 , 它 不 但 需 要 解 决最 重 要 的 粮 食 问 题 ,
而 且 需 要 解 决 衣 服、
砂 糖、
纸 张 等 项 日 常 用 品 的 原 料 即 棉、
麻、
蔗 、 竹 等 的供 给 问 题 。 森 林 的 培 养 , 畜 产的 增 殖 , 也 是 农 业 的
重 要 部 分。 在 小 农 经 济 的 基 础上 面 ,对 于 某 些 重要 农产 作 出
相 当 的 生 产计 划 , 动 员 农 民 为 着 这 样 的 计划 而 努 力 , 这 是 容 许
的 , 而 且 是必 须 的 。 我 们 在 这 一 方 面 , 应该 有 进 一 步 的 注 意 和
努 力 。 关于 农 业 生 产 的 必 要 条件 方 面的 困 难 问 题, 如劳 动 力
问 题,
耕 牛 问 题,
肥 料 问 题,
种 子 问 题,
水 利 问 题 等,
我们必须
132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用 力 领 导农 民 求 得 解 决 。 这 里 , 有 组 织 地 调 剂 劳 动 力 和 推 动
妇 女 参 加生 产 , 是 我 们 农 业 生 产 方 面 的 最 基 本 的 任 务 。 而 劳
动 互 助 社和 耕 田 队 的 组 织 , 在 春 耕 夏 耕 等 重 要 季 节 我 们 对 于
整 个 农 村民 众 的 动 员 和 督 促 , 则 是 解 决 劳 动 力 问 题 的 必 要 的
方 法。 不 少 的 一部 分 农 民 ( 大 约 百 分 之 二 十五 ) 缺 乏 耕 牛 , 也
是 一 个 很大 的 问 题 。 组 织 犁 牛 合 作 社 , 动 员 一 切 无 牛 人 家 自
动 地 合 股买 牛 共 同 使 用 , 是 我 们 应 该 注 意 的 事 。 水 利 是 农 业
的 命 脉 ,我 们 也 应 予 以 极 大 的 注 意 。 目 前 自 然 还 不 能 提 出 国
家 农业 和 集 体 农业 的 问 题 , 但 是 为 着 促 进 农业 的 发 展 , 在 各 地
组 织 小 范围 的 农 事 试 验 场 , 并 设 立 农 业 研 究 学 校 和 农 产 品 展
览 所,
却 是 迫 切 地 需 要 的。
因 为 敌 人 的封 锁 , 使 得 我 们 的 货 物出 口 发 生 困 难 。 红 色
区 域的 许 多 手 工业 生 产 是 衰 落 了 , 烟 、 纸 等项 是 其 最 著 者 。 但
是 这 种 出口 困 难 , 不 是 完 全 不 可 克 服 的 。 因 为 广 大 群 众 的 需
要 ,我 们 自 己 即有 广 泛 的 市 场 。 应 该 首 先 为着 自 给 , 其 次 也 为
着 出口 , 有 计 划地 恢 复 和 发 展 手 工 业 和 某 些工 业 。 两 年 以 来 ,
特 别是 一 九 三 三年 上 半 年 起 , 因 为 我 们 开 始注 意 , 因 为 群 众 生
产 合 作 社的 逐 渐 发 展 , 许 多 手 工 业 和 个 别 的 工 业 现 在 是 在 开
始 走向 恢 复 。 这里 重 要 的 是 烟 、 纸 、 钨 砂 、樟 脑 、 农 具 和 肥 料
( 石灰 等 ) 。 而且 自 己 织 布 , 自 己 制 药 和 自己 制 糖 , 也 是 目 前
环 境 中 不可 忽 视 的 。 在 闽 浙 赣 边 区 方 面 , 有 些 当 地 从 来 就 缺
乏 的 工 业,
例 如 造 纸、
织 布、
制 糖 等,
现 在 居然 发 展 起 来,
并且
收 得了 成 效 。 他们 为 了 解 决 食 盐 的 缺 乏 , 进行 了 硝 盐 的 制 造 。
工 业 的 进行 需 要 有 适 当 的 计 划 。 在 散 漫 的 手 工 业 基 础 上 , 全
部 的 精 密计 划 当 然 不 可 能 。 但 是 关 于 某 些 主 要 的 事 业 , 首 先
我们的经济政策
133
是 国 家 经 营 和 合 作 社 经 营 的 事业 , 相 当 精 密 的 生 产 计 划 ,却 是
完 全 必 需 的 。 确 切 地 计算 原 料 的 生 产 , 计 算 到 敌 区 和 我 区 的
销 场 , 是 我 们 每 一 种 国营 工 业 和 合 作 社 工 业 从 开 始 进 行 的 时
候就 必 须 注 意 的。
我 们 有 计 划 地 组 织 人 民 的 对外 贸 易 , 并 且 由 国 家 直 接 经
营 若 干 项 必 要 的 商 品 流 通 , 例如 食 盐 和 布 匹 的 输 入 , 食 粮和 钨
砂 的 输 出 , 以 及 粮 食 在 内 部 的调 剂 等 , 现 在 是 异 常 需 要 的了 。
这 一 工 作 , 闽 浙 赣 边 区 方 面 实行 得 较 早 , 中 央 区 则 开 始 于一 九
三 三 年 的 春 季 。 由 于 对外 贸 易 局 等 机 关 的 设 立 , 已 经 得 到 初
步 的 成 绩。
现 在 我 们 的 国 民 经 济,
是 由 国 营 事业、
合作 社 事业 和私 人
事 业 这 三 方 面 组 成 的。
国 家 经 营 的 经 济 事 业,
在 目 前,
只限于 可 能的和必 要 的一
部 分 。 国 营 的 工 业 或 商 业 , 都已 经 开 始 发 展 , 它 们 的 前 途是 不
可 限 量 的。
我 们 对 于 私 人 经 济,
只 要 不 出 于 政 府 法 律 范 围 之 外,
不但
不 加 阻 止 , 而 且 加 以 提 倡 和 奖励 。 因 为 目 前 私 人 经 济 的 发展 ,
是 国 家 的 利 益 和 人 民 的 利 益 所需 要 的 。 私 人 经 济 , 不 待 说, 现
时 是 占 着 绝 对 的 优 势 ,并 且 在 相 当 长 的 期 间 内 也 必 然 还 是 优
势 。 目 前 私 人 经济 在 红 色 区 域 是 取 着 小 规 模经 营 的 形 式 。
合 作 社 事 业 , 是 在 极 迅 速 的发 展 中 。 据 一 九 三 三 年 九 月
江 西 福 建 两 省 十 七 个 县的 统 计 , 共 有 各 种 合 作 社 一 千 四 百 二
十 三 个 , 股 金 三 十 余 万元 。 发 展 得 最 盛 的 是 消 费 合 作 社 和 粮
食 合 作 社 , 其 次 是 生 产 合 作 社。 信 用 合 作 社 的 活 动 刚 才 开始 。
合 作 社 经 济 和 国 营 经 济 配 合 起来 , 经 过 长 期 的 发 展 , 将 成为 经
13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济 方 面 的巨 大 力 量 , 将 对 私 人经 济 逐 渐 占 优 势 并取 得领 导 的
地 位 。 所以 , 尽 可 能 地 发 展 国营 经 济 和 大 规 模 地发 展合 作 社
经 济,
应 该 是 与 奖 励 私 人 经 济 发 展,
同 时 并 进 的。
为 着 发 展 国 营 经 济 和 帮 助 合 作 社 经济 , 我们 在 群 众 拥
护 之 下 ,发 行 了 三 百 万 元 经 济建 设 公 债 。 这 样 依靠 群众 的 力
量 来 解决 经 济建 设 的资 金 问 题 , 乃 是 目 前 唯 一 的 和 可 能 的
方 法。
从 发 展 国 民 经济 来 增 加我 们 财 政 的 收 入 ,是 我 们财 政 政
策 的 基 本 方针 , 明 显 的 效 验 已 在 闽 浙 赣 边区 表现 出 来 , 在 中 央
区 也 已 开始 表 现 出 来 了 。 这 一方 针 的 着 重 的 执 行, 是我 们 财
政 机 关 和经 济 机 关 的 责 任 。 这里 必 须 充 分 注 意 :国 家银 行 发
行 纸 币 , 基本 上 应 该 根 据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的需 要, 单 纯 财 政 的 需
要 只 能 放 在 次 要 的 地 位。
财 政 的 支 出 ,应 该 根 据节 省 的 方 针 。 应 该使 一 切政 府 工
作 人 员 明白 , 贪 污 和 浪 费 是 极大 的 犯 罪 。 反 对 贪污 和浪 费 的
斗 争 , 过 去有 了 些 成 绩 , 以 后 还 应 用 力 。节 省每 一 个 铜 板 为 着
战 争 和 革 命事 业 , 为 着 我 们 的 经 济 建 设 ,是 我们 的 会 计 制 度 的
原 则 。 我们 对 于 国 家 收 入 的 使用 方 法 , 应 该 和 国民 党的 方 法
有 严 格 的 区 别。
在 全 中 国 卷 入经 济 浩 劫, 数 万 万 民 众 陷 入饥 寒 交迫 的 困
难 地 位 的 时候 , 我 们 人 民 的 政 府 却 不 顾 一切 困难 , 为 了 革 命 战
争 , 为 了 民族 利 益 , 认 真 地 进 行 经 济 建 设工 作。 事 情 是 非 常 明
白 的 , 只 有我 们 战 胜 了 帝 国 主 义 和 国 民 党, 只有 我 们 实 行 了 有
计 划 的 有组 织 的 经 济 建 设 工 作, 才 能 挽 救 全 国 人民 出于 空 前
的 浩 劫。
我们的经济政策
注
135
释
〔 1 〕 农 业 生 产 在 革 命 根 据 地 建 立 的 头 一 二 年, 往往 有 些下 降, 主要 地 是 由 于
在 分 配 土 地 期 间, 地权 还 没 有 确 定 , 新 的 经 济 秩 序还 没 有 走 上 轨 道 , 以 致 农 民 的 生
产情 绪还 有些波 动。
〔 2 〕 劳 动 互 助 社 和 耕 田 队 , 是 当 时 革 命 根 据地 的农 民 在个 体经 济的 基 础 上 ,
为 调 剂 劳 动 力以 便 进 行 生 产 而 建 立 起 来 的 劳 动 互 助 组 织 。 这 种 组织 实 行 自 愿 互
利 的原 则 : 大 家 自 愿 结 合 , 互 相 帮 助 做 工 ; 结 算 时 , 工 数 对 除 ,少 做 的 按 工 算 钱给 多
做 的 。 此 外 , 劳动 互助 社 还 优 待 红 军 家 属 , 帮 助 孤老 。 帮 红 军 家 属 做 工 是 尽 义 务 ,
帮 孤 老 做 工 只 吃 饭不 要工 钱 。因 为这 种 劳动 互助 组 织对 于生 产 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
采 取 的 办 法 又 很合 理, 所 以 得 到 群 众 的 热 烈 拥 护 。毛 泽 东 的 《 长 冈 乡 调 查 》 和 《 才
溪 乡 调 查 》(载 《 毛 泽 东 农 村 调 查 文 集 》 )
,
对 此 都 有 记 载。
136
关 心 群 众 生 活 ,注 意 工 作方 法
*
(一 九 三四 年一 月 二十 七日)
有两 个问题,
同 志 们在讨 论中 没 有着重 注 意,
我 觉得 应该
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个问 题是关 于群众生 活的问题。
我们现 在的中心 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 加革命战 争,以
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
国主义 赶出中 国去。 谁要是看 轻了这 个中心 任务,谁 就不是
一个很 好的革 命工作 人员。我 们的同 志如果 把这个中 心任务
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
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
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
能不能 达到战 胜敌人 的目的呢 ?当然 不能。 我们要胜 利,一
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
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
合 作 社;
发 展 对 外 贸 易;
解 决 群 众 的 穿 衣 问 题,
吃 饭 问 题,
住房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一 九 三 四年 一 月二 十 二 日 至 二 月 一 日 在 江 西 瑞 金 召 开 的
第二 次 全 国 工 农 兵 代表 大 会 上 所 作的 结 论 的 一 部 分 。
关 心 群 众 生 活 , 注意 工 作 方 法
137
问 题,
柴 米 油 盐 问 题,
疾 病 卫 生 问题,
婚 姻 问 题。
总 之,
一切群
众 的 实 际 生 活 问 题 , 都 是 我 们 应 当 注意 的 问 题 。 假 如 我 们 对
这 些 问题 注 意 了 , 解 决 了 , 满 足 了群 众 的 需 要, 我 们 就 真 正 成
了 群 众生 活 的 组 织 者 , 群 众 就 会 真正 围 绕 在 我们 的 周 围 , 热 烈
地 拥 护我 们 。 同 志 们 , 那 时 候 , 我们 号 召 群 众参 加 革 命 战 争 ,
能 够不 能够 呢 ?能 够的 ,完 全能 够 的。
在 我 们的 工 作 人员 中 , 曾 经看 见这 样 的情 形 :他 们 只 讲
扩 大 红 军,
扩 充 运 输 队,
收 土 地 税,
推 销 公 债,
其 他 事 情 呢,
不
讲 也 不管 , 甚 至 一 切 都 不 管 。 比 如以 前 有 一 个时 期 , 汀 州 市 政
府 只 管扩 大 红 军 和 动 员 运 输 队 , 对于 群 众 生 活问 题 一 点 不 理 。
汀 州 市群 众 的 问 题 是 没 有 柴 烧 , 资本 家 把 盐 藏起 来 没 有 盐 买 ,
有 些 群众 没 有 房 子 住 , 那 里 缺 米 ,米 价 又 贵 。这 些 是 汀 州 市 人
民 群 众 的 实 际 问 题 , 十 分 盼 望 我 们 帮助 他 们 去 解 决 。 但 是 汀
州 市 政府 一 点 也 不 讨 论 。 所 以 , 那时 , 汀 州 市工 农 代 表 会 议 改
选 了 以后 , 一 百 多 个 代 表 , 因 为 几次 会 都 只 讨论 扩 大 红 军 和 动
员 运 输队 , 完 全 不 理 群 众 生 活 , 后来 就 不 高 兴到 会 了 , 会 议 也
召 集 不成 了 。 扩 大 红 军 、 动 员 运 输队 呢 , 因 此也 就 极 少 成 绩 。
这 是 一 种 情 形。
同 志 们, 送 给 你们 的 两 个 模范 乡的 小 册子 , 你们 大 概 看
到 了 吧 。 那里 是 相 反 的 情 形。 江 西 的 长冈 乡〔 1 〕, 福 建 的 才溪
乡 〔 2〕 , 扩 大 红军 多 得很 呀 ! 长冈 乡 青 年 壮年 男子 百 个 人 中有
八 十个 当 红军 去 了, 才 溪 乡 百 个 人 中 有 八 十 八 个 当 红 军 去
了 〔 3 〕。
公 债 也 销 得 很 多,
长 冈 乡 全 乡 一 千 五 百 人,
销了 五千四
百 块 钱 公 债 。 其 他 工 作 也 得 到 了 很 大的 成 绩 。 什 么 理 由 呢 ?
举 几 个 例 子 就 明 白 了 。 长 冈 乡 有 一 个贫 苦 农 民 被 火 烧 掉 了 一
13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间半 房 子 , 乡政府 就 发 动 群众 捐 钱 帮助 他 。有 三 个 人 没 有 饭
吃 , 乡 政 府 和互 济 会 就 马 上 捐米 救 济 他 们 。 去 年 夏 荒 , 乡 政 府
从 二 百多 里 的 公 略县 〔 4〕 办 了 米 来 救济 群 众 。 才 溪 乡 的 这 类 工
作也 做 得 非 常之好 。 这 样 的乡 政 府 ,是 真 正模 范 的 乡 政 府 。
他们 和 汀 州 市的官 僚 主 义 的领 导 方 法, 是 绝对 的 不 相 同 。 我
们要 学 习 长 冈乡、 才 溪 乡 ,反 对 汀 州市 那 样的 官 僚 主 义 的 领
导 者!
我 郑 重 地向 大会 提 出 ,我 们 应 该深 刻 地 注意 群 众 生 活 的
问 题 , 从 土 地、 劳 动 问 题 , 到柴 米 油 盐 问 题 。 妇 女 群 众 要 学 习
犁 耙 , 找 什 么人 去 教 她 们 呢 ?小 孩 子 要 求 读 书 , 小 学 办 起 了 没
有呢 ? 对 面 的木桥 太 小 会 跌倒 行 人 ,要 不 要修 理 一 下 呢 ? 许
多人 生 疮 害 病,想 个 什 么 办法 呢 ? 一切 这 些群 众 生 活 上 的 问
题, 都 应 该 把它提 到 自 己 的议 事 日 程上 。 应该 讨 论 , 应 该 决
定 , 应 该 实 行, 应 该 检 查 。 要使 广 大 群 众 认 识 我 们 是 代 表 他 们
的 利 益 的 , 是和 他 们 呼 吸 相 通的 。 要 使 他 们 从 这 些 事 情 出 发 ,
了 解 我 们 提 出来 的 更 高 的 任 务, 革 命 战 争 的 任 务 , 拥 护 革 命 ,
把 革 命 推 到 全国 去 , 接 受 我 们的 政 治 号 召 , 为 革 命 的 胜 利 斗 争
到 底 。 长 冈 乡的 群 众 说 : “ 共产 党 真 正 好 , 什 么 事 情 都 替 我 们
想 到 了。
”模 范 的 长 冈 乡 工 作 人 员,
可 尊 敬 的 长 冈 乡 工 作 人 员!
他们 得 到 了 广大群 众 的 真 心实 意 的 爱戴 , 他们 的 战 争 动 员 的
号召 得 到 广 大群众 的 拥 护 。要 得 到 群众 的 拥护 吗 ? 要 群 众 拿
出 他 们 的 全 力放 到 战 线 上 去 吗? 那 末 , 就 得 和 群 众 在 一 起 , 就
得 去 发 动 群 众的 积 极 性 , 就 得关 心 群 众 的 痛 痒 , 就 得 真 心 实 意
地 为 群 众 谋 利益 , 解 决 群 众 的生 产 和 生 活 的 问 题 , 盐 的 问 题 ,
米 的 问 题,
房 子 的 问 题,
衣 的 问 题,
生 小 孩 子 的 问 题,
解决群众
关 心 群 众 生 活 , 注意 工 作 方 法
139
的 一 切 问 题 。 我们 是 这 样 做 了 么, 广 大 群 众 就必 定 拥 护 我 们 ,
把 革 命 当 作 他 们 的 生 命 , 把 革 命 当 作 他 们 无 上 光 荣的 旗 帜 。
国 民 党 要 来 进 攻 红 色 区 域 , 广 大 群 众 就 要 用 生 命 同国 民 党 决
斗。
这 是 无 疑 的,
敌 人 的 第 一、
二、
三、
四 次“围 剿 ”不 是 实 实 在
在 地 被 我 们 粉 碎 了 吗?
国民 党 现 在实 行 他们 的 堡 垒 政策 〔 5〕 , 大 筑 其乌 龟 壳, 以
为 这 是 他 们 的 铜墙 铁 壁 。 同 志 们, 这 果 然 是 铜墙 铁 壁 吗 ? 一 点
也 不 是 ! 你 们 看, 几 千 年 来 , 那些 封 建 皇 帝 的城 池 宫 殿 还 不 坚
固 吗 ? 群 众 一 起 来 , 一 个 个 都 倒 了 。 俄 国 皇 帝 是 世界 上 最 凶
恶 的 一 个 统 治 者; 当 无 产 阶 级 和农 民 的 革 命 起来 的 时 候 , 那 个
皇 帝 还 有 没 有 呢 ? 没 有 了 。 铜 墙 铁 壁 呢 ? 倒 掉 了 。同 志 们 ,
真 正 的 铜 墙 铁 壁 是 什 么 ? 是 群 众 , 是 千 百 万 真 心 实意 地 拥 护
革 命 的 群 众 。 这是 真 正 的 铜 墙 铁壁 , 什 么 力 量也 打 不 破 的 , 完
全 打 不 破 的 。 反 革 命 打 不 破 我 们 , 我 们 却 要 打 破 反革 命 。 在
革 命 政 府 的 周 围团 结 起 千 百 万 群众 来 , 发 展 我们 的 革 命 战 争 ,
我 们 就 能 消 灭 一 切反 革 命 ,我 们 就 能 夺 取 全 中 国。
第 二 个 问 题 是 关 于 工 作 方法 的 问 题 。
我 们 是 革 命 战 争 的 领 导 者、 组 织 者 , 我 们 又 是 群 众生 活 的
领 导 者 、 组 织 者。 组 织 革 命 战 争, 改 良 群 众 生活 , 这 是 我 们 的
两 大 任 务 。 在 这里 , 工 作 方 法 的问 题 , 就 严 重地 摆 在 我 们 的 面
前 。 我 们 不 但 要提 出 任 务 , 而 且要 解 决 完 成 任务 的 方 法 问 题 。
我 们 的 任 务 是 过 河 , 但 是 没 有 桥 或 没 有 船 就 不 能 过。 不 解 决
桥 或 船 的 问 题 ,过 河 就 是 一 句 空话 。 不 解 决 方法 问 题 , 任 务 也
只 是 瞎 说 一 顿 。 不 注 意 扩 大 红 军 的 领 导 , 不 讲 究 扩大 红 军 的
方 法 , 尽 管 把 扩大 红 军 念 一 千 遍, 结 果 还 是 不能 成 功 。 其 他 如
14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查 田 工 作 〔 6〕 、 经 济 建 设 工 作 、 文 化 教育 工 作 、 新区 边 区 的 工
作 , 一 切 工作 ,如 果 仅 仅 提 出 任 务 而 不 注 意 实 行 时 候的 工 作 方
法 , 不 反 对 官 僚 主 义 的 工 作 方法 而 采 取 实 际 的 具 体 的 工 作 方
法 , 不 抛 弃命 令主 义 的 工 作 方 法 而 采 取 耐 心 说 服 的 工作 方 法 ,
那 末, 什么 任务 也是 不能 实现 的。
兴 国 的 同 志 们 创 造 了 第 一 等 的 工 作 , 值得 我 们 称赞 他 们
为 模 范 工 作者 。同 样 , 赣 东 北 的 同 志 们 也 有 很 好 的 创造 , 他 们
同 样 是 模 范 工 作 者 。 像 兴 国 和赣 东 北 的 同 志 们 , 他 们 把 群 众
生 活 和 革 命 战 争 联 系 起 来 了 ,他 们 把 革 命 的 工 作 方 法 问 题 和
革 命 的 工 作 任 务 问 题 同 时 解 决了 。 他 们 是 认 真 地 在 那 里 进 行
工 作 , 他 们是 仔细 地 在 那 里 解 决 问 题 , 他 们 在 革 命 面前 是 真 正
负 起 了 责 任, 他们 是 革 命 战 争 的 良 好 的 组 织 者 和 领 导者 , 他 们
又 是 群 众 生 活 的 良 好 的 组 织 者和 领 导 者 。 其 他 , 如 福 建 的 上
杭、
长 汀、
永 定 等 县 的 一 些 地 方,
赣 南 的 西 江 等 处 地 方,
湘赣边
区 的 茶 陵 、永 新、 吉 安 等 县 的 一 些 地 方 , 湘 鄂 赣 边 区阳 新 县 的
一 些 地 方 ,以 及江 西 还 有 许 多 县 里 的 区 乡 , 加 上 瑞 金直 属 县 ,
那 里 的 同志 们 都 有 进 步 的 工 作, 同 样 值得 我 们 大 家 称 赞。
一 切 我 们 领 导 的 地方 , 无 疑 有不 少 的 积 极 干 部 , 群 众 中 涌
现 出 来 的 很 好 的 工 作 同 志 。 这些 同 志 负 担 着 一 种 责 任 , 就 是
应 该 帮 助 那 些 工 作 薄 弱 的 地 方, 帮 助 那 些 还 不 善 于 工 作 的 同
志 们 作 好 工 作 。 我 们 是 在 伟 大的 革 命 的 战 争 面 前 , 我 们 要 冲
破 敌 人 的 大规 模的 “ 围 剿 ” , 我 们 要 把 革 命 推 广 到 全国 去 。 全
体 革 命 工 作 人 员 负 担 着 绝 大 的责 任 。 大 会 以 后 , 我 们 一 定 要
用 切 实 的 办法 来改 善 我 们 的 工 作 , 先 进 的 地 方 应 该 更加 前 进 ,
落 后 的 地 方 应 该 赶 上 先 进 的 地方 。 要 造 成 几 千 个 长 冈 乡 , 几
关 心 群 众 生 活 , 注 意工 作 方 法
141
十 个 兴 国县 。 这 些就 是 我 们的 巩 固 的阵 地 。 我 们 占 据 了 这 些
阵 地,
我 们 就 能 从 这 些 阵 地 出 发 去 粉 碎 敌 人 的“围 剿”
,
去打倒
帝 国 主 义 和 国 民 党 在 全 国 的 统 治。
注
释
〔 1 〕 长 冈 乡 是 江 西 省 兴 国 县的 一 个乡 。
〔 2〕 才 溪 乡 指 福 建 省 上 杭 县 的 上 才 溪 、 下 才 溪 两 个 乡 。
〔 3〕 毛 泽 东 在 一 九 三 三 年 十 一 月 写 的 《 才 溪 乡 调 查 》 中 记 载 : “ 长 冈 乡 全 部 青
年 壮 年男 子 (十 六 岁 至 四十 五岁 )四百 零 七 人, 其中 出 外当 红 军 、 做工 作 的三 百 二
十 人 ,占 百 分之 七 十 九 。上 才溪 全部青 年 壮 年男 子( 十 六岁 至 五 十 五岁 ) 五百 五 十
四 人 ,出 外 当红 军 、 做 工作 的四 百八十 五 人 ,占 百分 之 八十 八 。 下 才溪 全 部青 年 壮
年 男 子 七 百 六 十 五 人 , 出 外 当 红 军 、 做 工 作 的 五 百 三十 三 人 , 也 占 了 百 分 之 七 十 。 ”
〔 4 〕 公 略 县 是 当 时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一 个 县 , 以 吉 安 县 东 南 的 东 固 镇为 中
心 。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月 , 红 军第 三 军军 长 黄公 略在 这 里牺 牲 。因 此 ,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临 时 中 央 政府 设立 这个 县 以 纪 念 他 。
〔 5〕 一 九 三 三 年 六 月 , 蒋 介 石 在 江 西 南 昌 召 开 军 事 会 议 , 决 定 在 革 命 根 据 地
周 围 普遍 建 筑碉 堡 , 作 为第 五次 “围剿 ” 的 新军 事策 略 。据 统 计 , 至一 九 三四 年 一
月 底 , 江 西 共 筑 碉 堡 四 千 多座 。 后来 日 本侵 略者 在 中国 同 八路 军 新 四 军 作 战 , 也
采 用 蒋 介 石 的 这 种 堡 垒 政 策。 根 据毛 泽 东关 于人 民 战争 的 战略 , 这 种 反 革 命 的 堡
垒 政 策 是 完 全 可 以 打 破 和 战 胜 的 , 这 已 为 历 史 的 事 实 所充 分 证 明 。
〔 6〕见 本 卷 《必 须 注 意经 济 工 作》 注 〔3〕。
142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同志们!目前的 政治形 势已经发 生了很大 的变化。根据
这种变化了的形势,我们 的党已经规定了自己的任务。
目前的 形势是怎 样的呢?
目前形势的基本 特点, 就是日本 帝国主义 要变中国为它
的 殖民 地。
大家知道,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 共同支配 的半殖 民地的国 家。由于 中国人民对帝国 主义的
斗 争和帝国 主义国 家相互间 的斗争, 中国还保存了一 种半独
*
这 是 毛 泽 东在 陕 北 瓦 窑 堡 党 的 活 动 分 子会 议 上 所 作 的 报 告 。 毛 泽东 的
这 个 报告 是 在 一 九 三 五年 十 二 月 中 共 中央 政 治 局 瓦 窑 堡会 议 之 后 作
的 。 这 一 次 政 治 局 会 议 批 评 了 党 内 那 种认 为 中 国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不 可 能
和 中 国 工 人 农 民 联 合 抗 日 的 错 误 观 点 ,决 定 了 建 立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策 略 , 是 一 次 极 关 重 要 的 会 议 。 毛 泽东 根 据 中 央 决 议 在 这 里 充 分 地
说 明 了 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在 抗 日 的 条 件 下重 新 建 立 统 一 战 线 的 可 能 性 和
重 要 性 , 着 重 地 指 出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在 这个 统 一 战 线 中 的 具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领导 作 用 , 指 出 了 中国 革 命 的 长 期性 , 批 判 了 党 内 在过 去 长 时 期 内存
在 着 的 狭 隘 的 关 门 主 义 和 对 于 革 命 的 急 性 病 —— 这 些 是 党 和 红 军 在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遭 受 严 重 挫 折 的基 本 原 因 。 同 时 , 毛 泽 东 唤 起
论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143
立 的 地 位。 第 一次 世 界大 战 曾 经在 一 个 时期 内 给 了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以 独霸 中 国的 机 会。 但 是 中国 人 民 反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斗 争 , 以 及其 他 帝 国 主义 国 家 的 干 涉 , 使 得 经 过 那 时 的 卖 国 头
子袁世 凯〔1〕签了 字的对日 屈服投降 的条约 二十 一 条〔 2〕 ,不得
不 宣 告 无效 。 一九 二 二年 美 国 召集 的 华 盛顿 九 国 会 议 签 订 了
一 个 公 约 〔 3〕 , 又 使 中国 回 复 到 几个 帝 国 主 义国 家 共 同 支 配 的
局 面 。 但是 没 有很 久 ,这 种 情 况又 起 了 变化 。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月 十 八 日 的 事 变 〔 4〕 ,开 始 了 变 中国 为 日 本 殖民 地 的 阶 段 。 只
是 日 本 侵 略 的 范 围 暂时 还 限 于 东北 四 省 〔5 〕,就 使 人 们 觉 得 似
乎 日 本 帝国 主 义者 不 一定 再 前 进了 的 样 子。 今 天 不 同 了 , 日
本 帝 国 主义 者 已经 显 示他 们 要 向中 国 本 部前 进 了 , 他 们 要 占
领 全 中 国。 现 在是 日 本帝 国 主 义要 把 整 个中 国 从 几 个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都 有 份 的 半 殖 民 地状 态 改变 为 日本 独 占的 殖 民地 状
态。最 近的冀 东 事变 〔6〕和 外交谈判 〔 7〕,显示 了这个方 向,威
胁 到 了 全国 人 民的 生 存。 这 种 情形 , 就 给中 国 一 切 阶 级 和 一
切 政 治 派 别提 出 了 “ 怎么 办 ” 的 问 题 。 反 抗 呢 ? 还 是 投 降 呢 ?
或 者 游 移 于 两 者 之 间 呢?
党 内 注 意 一 九 二 七 年 陈 独 秀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引导 革 命 归 于 失 败 的 历 史 教
训 ,指 出了 蒋介 石 必 然 要 破 坏 革 命势 力 的趋 势 , 这 样 就 保 证 了 后 来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新 环 境 中 能 够 具 有 清 醒 的 头 脑 , 在蒋 介 石 的 无 穷 欺 骗 和 很 多
次 的 武 装 袭 击 中 , 使 革 命 力 量 不 致 遭 受损 失 。 一 九 三 五 年 一 月 中 共 中
央 在 贵 州 遵 义 举 行 的 政 治 局 扩 大 会 议 , 建 立了 以 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新 的
中 央的 领导 ,改 变 了 过 去 “ 左 ” 倾机 会 主义 的 领 导 。 但 那 次 会 议 是在 红
军 长 征 途 中 召 集 的 , 所 以 只 能 够 对 于 当 时 最迫 切 的 军 事 问 题 和 中 央 领
导 机 构 问 题 做 了 决 议 。 红 军 长 征 到 达 陕 北 之后 , 中 共 中 央 才 获 得 可 能
去 有 系 统 地 说 明 政 治 策 略 上 的 诸 问 题 。 对 于这 类 政 治 策 略 上 的 问 题 ,
毛 泽 东 的 这 篇 报 告 作了 最完 整 的 分 析 。
14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现 在 , 我 们 来 看 一 看 中 国各 个 阶 级 怎 样 来 回 答 这 个问 题 。
中 国 的 工 人 和 农 民 都 是 要 求 反 抗 的 。 一 九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 命 , 一 九二 七 年 至 现 在的 土 地 革 命, 一九 三 一 年 九
一 八 事变 以 来 的反 日 浪 潮, 证明 中 国 工 人 阶 级 和 农民 阶 级 是
中 国革 命 的 最 坚决 的 力量 。
中 国 的 小 资 产 阶 级 也 是 要 反 抗 的 。 青 年 学生 和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现 在 不 是已 经 发 动了 一 个 广 大的 反 日 运 动〔 8〕 吗 ? 中
国 的 这些 小 资 产阶 级 成 分曾 经参 加 过 一 九 二 四 年 至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命 。 和 农民 一 样 ,他 们有 同 帝 国 主 义 势 不 两立 的 小 生
产 的 经 济 地 位 。 帝 国主 义 和 中 国 反革 命 势 力 ,曾 经给 了 他 们 以
重 大 的 损 害 , 使 他 们中 的 很 多 人 陷于 失 业 、 破产 或半 破 产 的 境
地 。 现 在 他 们 眼 看 就要 当 亡 国 奴 了, 除 了 反 抗, 再没 有 出 路 。
问 题 摆 在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买 办 阶 级 和 地 主 阶 级 面 前, 摆 在
国民党 面前,又是 怎样 的 呢?
大 土 豪、
大 劣 绅、
大 军 阀、
大 官 僚、
大买办们的主意早就打
定 了 。 他 们 过 去 是 、现 在 仍 然 是 在说 : 革 命 (不 论什 么 革 命 )
总 比 帝国 主 义 坏。 他 们 组成 了一 个 卖 国 贼 营 垒 , 在他 们 面 前
没 有 什 么 当 不 当 亡 国奴 的 问 题 , 他们 已 经 撤 去了 民族 的 界 线 ,
他 们 的利 益 同 帝国 主 义 的利 益是 不 可 分 离 的 , 他 们的 总 头 子
就 是 蒋介 石 〔 9〕 。 这一 卖 国 贼 营垒 是 中 国 人 民 的 死 敌。 假 如 没
有 这 一 群 卖 国 贼 , 日本 帝 国 主 义 是不 可 能 放 肆到 这步 田 地 的 。
他 们 是 帝 国 主 义 的 走 狗。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问 题 。 这 个 阶级 曾 经 参 加 过
一 九 二四 年 至 一九 二 七 年的 革命 , 随 后 又 为 这 个 革命 的 火 焰
所 吓 坏, 站 到 人民 的 敌 人即 蒋介 石 集 团 那 一 方 面 去了 。 问 题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主 义 的 策 略
145
是 在 今天 的 情 况 下 , 民 族资 产 阶 级有没有 发 生 变化 的 可 能 性
呢 ? 我们 认 为 是 有 这 种 可能 性 的 。这是因 为 民 族资 产 阶 级 同
地 主 阶 级 、 买 办阶 级 不 是 同一 的 东 西 , 他 们 之间 是 有 分 别的 。
民 族 资产 阶 级 没 有 地 主 阶级 那 样 多的封建 性 , 没有 买 办 阶 级
那 样 多的 买 办 性 。 民 族 资产 阶 级 内部有同 外 国 资本 和 本 国 土
地 关 系 较 多 的 一部 分 人 , 这一 部 分 人 是 民 族 资产 阶 级 的 右翼 ,
我 们 暂且 不 去 估 计 他 们 的变 化 的 可能性。 问 题 是在 没 有 那 些
关 系 或者 关 系 较 少 的 那 些部 分 。 我们认为 在 殖 民地 化 威 胁 的
新 环 境 之 下 , 民族 资 产 阶 级的 这 些 部 分 的 态 度可 能 发 生 变化 。
这 个 变化 的 特 点 就 是 他 们的 动 摇 。他们一 方 面 不喜 欢 帝 国 主
义 , 一 方 面 又 怕革 命 的 彻 底性 , 他 们 在 这 二 者之 间 动 摇 着。 这
就 说 明, 在 一 九 二 四 年 至一 九 二 七年的革 命 时 期他 们 为 什 么
参 加 了 革 命 , 及到 这 一 时 期之 末 , 他 们 又 为 什么 站 到 蒋 介石 方
面 去 了。 现 在 的 时 期 , 同一 九 二 七年蒋介 石 叛 变革 命 的 时 期
有 什 么分 别 呢 ? 那 时 的 中国 还 是 一个半殖 民 地 ,现 在 正 在 走
向 殖 民 地 。 九 年以 来 , 他 们抛 弃 了 自 己 的 同 盟者 工 人 阶 级, 和
地 主 买 办 阶 级 做朋 友 , 得 了什 么 好 处 没 有 呢 ?没 有 什 么 好处 ,
得 到 的只 不 过 是 民 族 工 商业 的 破 产或半破 产 的 境遇 。 因 为 这
些 情 况 , 我 们 认为 民 族 资 产阶 级 的 态 度 , 在 今天 的 时 局 下, 有
起 变 化的 可 能 性 。 变 化 的程 度 怎 样呢?总 的 特 点是 动 摇 。 但
在 斗 争 的 某 些 阶段 , 他 们 中间 的 一 部 分 ( 左 翼) 是 有 参 加斗 争
的 可 能 的 。 其 另一 部 分 , 则有 由 动 摇 而 采 取 中立 态 度 的 可能 。
蔡 廷 锴 等 人 领 导 的 十 九 路 军 〔 10 〕 是 代 表 什 么 阶 级 的 利 益
呢 ? 他 们 是 代 表着 民 族 资 产阶 级 、 上 层 小 资 产阶 级 、 乡 村的 富
农 和 小地 主 。 蔡 廷 锴 们 不是 同 红 军打过死 仗 的 吗? 可 是 后 来
14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又 同红 军订 立 了 抗 日 反 蒋 同 盟 。 他 们 在江 西 , 向 红 军 进 攻 ; 到
了 上海 ,又 抵 抗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 到 了 福建 , 便 同 红 军 成 立 了 妥
协 , 向 蒋 介石 开 起 火 来 。 无 论 蔡 廷 锴 们 将 来 的 事 业 是 什 么 ,
无 论 当 时 福建 人 民 政 府 还 是 怎 样 守 着 老 一 套 不 去 发 动 民 众 斗
争 , 但 是 他们 把 本 来 向 着 红 军 的 火 力 掉 转 去 向 着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和 蒋 介 石, 不 能 不 说 是 有 益 于 革 命 的 行 为 。 这 是 国 民 党 营
垒 的 破 裂 。九 一 八 事 变 以 后 的 环 境 能 够 使 国 民 党 营 垒 分 裂 出
这 样 一 部 分人 , 为 什 么 今 天 的 环 境 反 倒 不 能 造 成 国 民 党 的 分
裂 呢? 我们 党 内 持 这 样 一 种 论 点 的 人 是不 对 的 , 他 们 说 , 整 个
地 主资 产阶 级 的 营 垒 是 统 一 的 , 固 定 的, 任 何 情 况 下 也 不 能 使
它 起 变 化 。他 们 不 但 不 认 识 今 天 的 严 重 环 境 , 并 且 连 历 史 也
忘 记 了。
让 我 再讲 一 点历 史 。 一 九 二 六 年 和 一 九 二 七年 , 当 着革
命 军向 武汉 前 进 , 以 至 打 到 武 汉 、 打 到河 南 的 时 候 , 发 生 了 唐
生 智 〔11〕 、 冯 玉 祥〔 12〕 参 加 革命 的 事情 。冯 玉 祥 于 一九 三 三 年
在 察哈 尔〔 13〕 还曾 经和 共产 党一 度 合作 ,建立 了抗 日同 盟军 。
再 一 个明 显 的例 子 , 就 是 曾 经 和 十 九 路 军 一道 进 攻 江西
红 军 的 第 二十 六 路 军 , 不 是 在 一 九 三 一 年 十 二 月 举 行 了 宁 都
起 义〔 14〕 ,变 成了 红军 吗? 宁都 起 义的 领导者 赵博 生、 董振 堂
等 人 成 了 坚 决 革 命 的 同 志。
马占 山在 东三省 的抗 日行为 〔15〕, 也是统 治者 营垒 中 的一
个 分 裂。
所 有 这些 例 子都 指 明 : 在 日 本 炸 弹 的 威 力 圈及 于 全 中国
的 时 候 , 在斗 争 改 变 常 态 而 突 然 以 汹 涌 的 阵 势 向 前 推 进 的 时
候 ,敌 人的营垒 是会发生 破裂的。
论 反 对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147
同 志们 ,现 在 让我 们把 问题转 到 另一 点。
如 果 有 人 拿 中 国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在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的软 弱 性
这 一 点 来 反 对 我 们 的 论 点 , 认 为 中 国 民 族资 产 阶 级 虽然 处 在
新 环境 , 还 是 没有 改 变 态 度 的可 能 , 这 种说 法 对 不 对 呢 ? 我 认
为 也 是 不 对 的 。 如 果 不 能 改 变 态 度 的 原 因, 是 民 族 资产 阶 级
的 软弱 性 , 那 末, 一 九 二 四 年至 一 九 二 七年 为 什 么 改 变 了 他 们
的 常态 , 不 仅 是动 摇 , 简 直 是参 加 了 革 命呢 ? 难 道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的 软 弱 性 是 后 来 才 得 的 新 毛 病 , 而 不 是他 们 从 娘 肚子 里 带
出 来的 老 毛 病 吗? 难 道 今 天 软弱 , 那 时 就不 软 弱 吗 ? 半 殖 民 地
的 政治 和 经 济 的主 要 特 点 之 一, 就 是 民 族资 产 阶 级 的 软 弱 性 。
正 是因 为 这 样 ,帝 国 主 义 敢 于欺 负 他 们 ,而 这 也 就 规 定 了 他 们
不 喜欢 帝 国 主 义的 特 点 。 自 然, 我 们 不 但不 否 认 , 并 且 完 全 承
认 :又 是 因 为 这一 点 , 帝 国 主义 和 地 主 买办 阶 级 容 易 拿 某 种 临
时 的 贿 赂 为 钓 饵 将 他 们 拉 了 过 去 , 而 这 也就 规 定 了 他们 对 于
革 命的 不 彻 底 性。 可 是 总 不 能说 , 在 今 天的 情 况 下 , 他 们 同 地
主 阶 级 和 买 办 阶 级 没 有 任 何 的 分 别。
所 以 我 们 着 重 地 指 出:
国 民 党 营 垒中,
在 民族 危机 到了 严
重 关头 的 时 候 ,是 要 发 生 破 裂的 。 这 种 破裂 , 表 现 于 民 族 资 产
阶 级的 动 摇 , 表现 于 冯 玉 祥 、蔡 廷 锴 、 马占 山 等 风 头 一 时 的 抗
日 人物 。 这 种 情况 , 基 本 地 说来 是 不 利 于反 革 命 , 而 有 利 于 革
命 的 。 由 于 中 国 政 治 经 济 的 不 平 衡 , 以 及由 此 而 生 的革 命 发
展 的不 平衡 ,增 大了 这 种 破裂 的可能 性。
同 志 们 ! 这 个 问 题 的 正 面 , 已 经 说 完 了 。 让 我 再来 说 一
说 它 的 反 面 , 那 就 是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的 某 些分 子 常 常 是欺 骗 民
众 的 好 手 这 样 一 个 问 题 。 为 什 么 ? 因 为 他们 中 间 除 了那 些 真
14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正拥 护 人民 革 命事 业 的人 们 而 外 , 有许 多 人在 一 个时 期 内能
够以 革 命的 或 半革 命 的面 目 出 现 , 所以 他 们同 时 就具 备 着欺
骗民 众 的资 格 ,使 得 民众 不 容 易 认 识他 们 的不 彻 底性 以 及装
模作 样 的 假 相 。 这 就增 加 了 共 产党 批 评 同 盟 者 、 揭 破 假 革 命、
争取 领 导权 的 责任 。 如果 我 们 否 认 民族 资 产阶 级 在大 震 动中
有动 摇 及参 加 革命 的 可能 性 , 那 也 就取 消 了至 少 也减 轻 了我
们党 对 于争 取 领导 权 的任 务 。 因 为 ,如 果 民族 资 产阶 级 是同
地主 买 办 一 模 一 样 ,以 卖 国 贼 的狰 狞 面 孔 出 现 , 争 取 领 导 权的
任务 就大可 取 消, 至少 也可 以 减轻 了。
在整 个 地分 析 中 国 地 主 资 产 阶级 在 大 震动 中 的姿 态 时,
还有 一 个 方 面 应 该 指出 , 那 就 是: 即 使 在 地 主 买 办 阶 级 营 垒中
也不 是 完全 统 一的 。 这是 半 殖 民 地 的环 境 ,即 许 多帝 国 主义
争夺 中 国的 环 境所 造 成的 。 当 斗 争 是向 着 日本 帝 国主 义 的时
候, 美 国以 至 英国 的 走狗 们 是 有 可 能遵 照 其主 人 的叱 声 的轻
重, 同 日本 帝 国主 义 者及 其 走 狗 暗 斗以 至 明争 的 。过 去 这种
狗打 架 的事 情 多得 很 ,我 们 不 去 说 它。 于 今只 说 被蒋 介 石禁
闭 过 的 国 民 党 政 客 胡 汉 民 〔 16〕 , 不 久 以 前 也 签 名 于 我 们 所 提
出 的 抗 日 救 国 六 大 纲 领 的 文 件 〔 17〕 。 胡 汉 民 所 依 托 的 两 广 派
军 阀 〔 18〕,
也 在 所 谓“收 复 失 地”
和“抗 日 剿 匪 〔 19 〕 并 重(
”蒋 介 石
的 是“先 剿 匪 ,
后抗 日”
)
的 欺 骗 口 号 之 下,
同 蒋介 石 对立。
你
们看 , 不 是 有 点 奇 怪吗 ? 并 不 奇怪 , 这 不 过 是 大 狗 小 狗 饱 狗饿
狗之 间 的 一 点 特 别 有趣 的 争 斗 ,一 个 不 大 不 小 的 缺 口 , 一 种又
痒又 痛 的 矛 盾 。 但 是这 点 争 斗 ,这 个 缺 口 , 这 种 矛 盾 , 对 于革
命的 人 民却 是 有用 的 。我 们 要 把 敌 人营 垒 中间 的 一切 争 斗、
缺口 、矛盾 ,统统 收集起 来,作 为反对 当前主 要敌人 之用。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策 略
149
把 这个 阶 级 关 系问 题 总 起 来 说 , 就是 : 在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打
进 中 国本 部 来 了这 一 个 基 本 的 变 化 上 面 , 变化 了 中 国 各 阶 级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扩大 了 民 族 革命 营 垒 的 势 力 , 减 弱 了 民 族 反
革 命 营 垒 的 势 力。
现 在 我 们 来 说 中 国 民 族 革 命 营 垒里 的 情 形 。
首 先 是 红 军 的 情 形 。 同 志 们 ,你 们 看 ,差 不 多 一 年 半 以
来 , 中 国 的 三 支 主 力红 军 都 在 作阵 地 的 大 转 移 。 从 去 年 八 月 任
弼 时 〔 20〕 同 志 等率 领 第六 军 团 向贺 龙 同志 的 地 方开 始 转移 〔 21〕
起 ,接 着就 是十 月 开始 的我 们的 转移 〔22〕 。 今年 三 月, 川陕 边
区 的红 军也 开始 转 移〔 23〕 。这 三支 红军 ,都 放弃 了 原有 阵地 ,
转 移 到新 地 区 去。 这 个 大 转 移 , 使 得 旧 区 域变 为 游 击 区 。 在
转 移 中, 红 军 本身 又 有 很 大 的 削 弱 。 如 果 我们 拿 着 整 个 局 面
中 的 这一 方 面 来看 , 敌 人 是 得 到 了 暂 时 的 部分 的 胜 利 , 我 们
是 遭 遇了 暂 时 的部 分 的 失 败 。 这 种 说 法 对 不对 呢 ? 我 以 为 是
对 的,
因为 这是事实。
但 是 有 人 说(例 如 张 国 焘 〔 24 〕 )
:
中央红
军 〔25〕失 败了 。这 话 对不 对呢 ?不 对。 因为 这不 是 事实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看 问 题 , 不但 要 看 到 部分 , 而 且 要 看 到 全 体 。 一 个 虾
蟆 坐 在 井 里 说“
:天 有 一 个 井 大。
”这 是 不 对 的 ,
因 为 天不 止 一
个井 大。
如 果 它 说:
“天 的 某 一 部 分 有 一 个 井 大 。
”这 是 对 的 ,
因 为 合 乎 事 实 。 我 们说 , 红 军 在一 个 方 面 ( 保 持 原 有 阵 地 的 方
面)
说 来 是 失 败 了,
在另一个方面
(完 成 长 征 计 划 的 方 面)
说来
是 胜 利 了 。 敌 人 在 一个 方 面 ( 占领 我 军 原 有 阵 地 的 方 面 ) 说 来
是 胜 利 了,
在 另 一 个 方 面(实 现“围 剿 ”
“追 剿 ”计 划 的 方 面 )
说
来 是 失 败 了 。 这 样 说 才 是 恰 当 的 , 因 为 我 们 完 成 了 长 征。
讲 到长 征 , 请 问有 什 么 意 义 呢 ? 我们 说 ,长 征 是 历 史 纪 录
15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上 的 第 一 次 , 长 征是 宣 言 书 , 长 征 是 宣 传 队 , 长征 是 播 种 机。
自 从 盘 古 开 天 地 ,三 皇 五 帝 到 于 今 , 历 史 上 曾 经有 过 我 们 这样
的 长 征 吗? 十 二 个 月 光阴 中 间, 天 上每 日 几十 架 飞机 侦 察 轰
炸 , 地 下几 十 万 大 军 围追 堵 截, 路 上遇 着 了说 不 尽的 艰 难 险
阻 , 我 们 却 开 动 了每 人 的 两 只 脚 , 长 驱 二 万 余 里, 纵 横 十 一个
省 。 请 问历 史 上 曾 有 过我 们 这样 的 长征 吗 ?没 有 ,从 来 没 有
的 。 长 征 又 是 宣 言书 。 它 向 全 世 界 宣 告 , 红 军 是英 雄 好 汉 ,帝
国 主 义 者和 他 们 的 走 狗蒋 介 石等 辈 则是 完 全无 用 的。 长 征 宣
告 了 帝 国主 义 和 蒋 介 石围 追 堵截 的 破产 。 长征 又 是宣 传 队 。
它 向 十 一 个 省 内 大约 两 万 万 人 民 宣 布 , 只 有 红 军的 道 路 , 才是
解 放 他 们的 道 路 。 不 因此 一 举, 那 么广 大 的民 众 怎会 如 此 迅
速 地 知 道世 界 上 还 有 红军 这 样一 篇 大道 理 呢? 长 征又 是 播 种
机 。 它 散 布 了 许 多种 子 在 十 一 个 省 内 , 发 芽 、 长叶 、 开 花 、结
果 , 将 来 是 会 有 收获 的 。 总 而 言 之 , 长 征 是 以 我们 胜 利 、 敌人
失 败 的 结果 而 告 结 束 。谁 使 长征 胜 利的 呢 ?是 共 产党 。 没 有
共 产 党 , 这 样 的 长征 是 不 可 能 设 想 的 。 中 国 共 产党 , 它 的 领导
机 关 , 它 的 干 部 ,它 的 党 员 , 是 不 怕 任 何 艰 难 困苦 的 。 谁 怀疑
我 们 领 导 革 命 战 争的 能 力 , 谁 就 会 陷 进 机 会 主 义的 泥 坑 里 去。
长 征 一 完 结 , 新 局面 就 开 始 。 直 罗 镇 一 仗 , 中 央红 军 同 西 北红
军 兄 弟 般的 团 结 , 粉 碎了 卖 国贼 蒋 介石 向 着陕 甘 边区 的 “ 围
剿”〔 26〕,
给 党 中 央 把 全 国 革 命 大 本 营 放 在 西 北 的 任 务,
举行了
一 个 奠 基 礼。
主 力 红军 如 此 , 南 方 各 省 的 游 击 战 争 怎么 样 呢 ? 南 方 的
游 击 战 争 , 受 到 了某 些 挫 折 , 但 是 并 没 有 被 消 灭。 许 多 部 分,
正 在 恢 复、
生 长 和 发展 〔 27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51
在 国 民党 统 治 区 , 工 人 的 斗争 正 在从 厂 内 向着厂外 , 从
经 济 斗争向着 政 治 斗争 。 工 人 阶 级 的 反日 反 卖 国贼的英 勇 斗
争 ,现 在 是 在 深 刻 地 酝 酿 着, 看 样子 离 爆 发 的 时 候 已 不 远 了 。
农 民 的 斗 争没 有 停 止 过 。 在 外 祸 、 内难 、 再 加 天 灾 的 压 迫
之 下, 农 民 广 泛 地 发 动 了 游击 战 争、 民 变 、 闹 荒 等 等 形 态 的 斗
争 。东 北和 冀东的 抗日 游击 战争 〔28〕, 正在 回答日 本帝 国 主义
的 进 攻。
学 生 运 动 已有 极 大 的 发 展 , 将 来 一 定还 要 有 更 大 的 发 展 。
但 学生 运 动 要 得 到 持 久 性 ,要 冲 破卖 国 贼 的 戒 严 令 , 警 察 、 侦
探、
学 棍、
法 西 斯 蒂 的 破 坏 和 屠 杀 政 策,
只 有 和 工 人、
农 民、
兵
士 的斗 争配 合起来 ,才有 可能。
民 族 资产 阶 级 、 乡 村 富 农 和小 地 主们 的 动 摇以至参 加 抗
日 斗争 的可 能性 ,前 面 已经 说过 了。
少 数 民 族 ,特 别 是 内 蒙 民 族 , 在 日 本帝 国 主 义 的 直 接 威 胁
之 下, 正 在 起 来 斗 争 。 其 前途 , 将和 华 北 人 民 的 斗 争 和 红 军 在
西 北 的 活 动 , 汇 合 在 一 起。
所 有 这些 都 指 明 , 革 命 的 阵势 , 是由 局 部 性转变到 全 国
性 , 由不平衡 状 态 逐渐 地 转 变 到 某 种 平衡 状 态 。目前是 大 变
动 的前 夜 。 党 的 任 务 就 是 把红 军 的活 动 和 全 国 的 工 人 、 农 民 、
学 生、 小 资 产 阶 级 、 民 族 资产 阶 级的 一 切 活 动 汇 合 起 来 , 成 为
一 个 统 一 的 民 族 革 命 战 线。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观察 了 反 革命和革 命 两 方面 的 形 势以 后 ,我 们 就 容 易 说
15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
明 党 的 策 略 任 务 了。
党 的基 本的 策 略 任 务 是 什 么呢 ? 不 是 别 的 , 就 是建 立 广
泛 的 民 族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当 着革 命 的 形 势 已经 改 变 的 时 候 , 革 命 的 策略 , 革 命 的 领
导 方 式 ,也 必 须 跟 着 改 变 。 日本 帝 国 主 义 和 汉 奸卖 国贼 的 任
务,
是 变 中 国 为 殖 民 地;
我 们 的 任 务,
是 变 中 国 为 独 立、
自由和
领 土 完 整 的 国 家。
实 现中 国的 独 立 自 由 是 一 个伟 大 的 任 务 。 这 须 同外 国 帝
国 主 义 和本 国 反 革 命 势 力 作 战。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是下 了凶 横 直
进 的 决 心的 。 国 内 豪 绅 买 办 阶级 的 反 革 命 势 力 ,在 目前 还 是
大 过 人 民的 革 命 势 力 。 打 倒 日本 帝 国 主 义 和 中 国反 革命 势 力
的 事 业 ,不 是 一 天 两 天 可 以 成功 的 , 必 须 准 备 花费 长久 的 时
间 ; 不 是 少少 一 点 力 量 可 以 成 功 的 , 必 须聚 积雄 厚 的 力 量 。 中
国 的 和 世界 的 反 革 命 力 量 是 比较 过 去 更 加 衰 弱 了, 中国 的 和
世 界 的 革命 力 量 是 比 较 过 去 更加 增 长 了 。 这 是 正确 的估 计 ,
这 是 一 方面 的 估 计 。 但 是 同 时我 们 应 当 说 , 目 前中 国的 和 世
界 的 反革 命 力量 暂 时还 是 大 于 革 命 力 量 。 这 也 是 正 确 的 估
计 , 这 是 又一 方 面 的 估 计 。 由 于 中 国 政 治经 济发 展 的 不 平 衡 ,
产 生 了 革命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 革命 的 胜 利 总 是 从 那些 反革 命 势
力 比 较 薄 弱的 地 方 首 先 开 始 , 首 先 发 展 ,首 先胜 利 ; 而 在 那 些
反 革 命 势力 雄 厚 的 地 方 , 革 命还 是 没 有 起 来 , 或者 发展 得 很
慢 。 这 是 中国 革 命 在 过 去 长 时 期 内 已 经 遇到 的情 形 。 在 将 来 ,
可 以 想 到 ,在 某 些 阶 段 里 , 革 命 的 总 的 形势 是更 加 发 展 了 , 但
是 不 平 衡状 态 还 会 存 在 着 。 要把 不 平 衡 的 状 态 变到 大体 上 平
衡 的 状 态 ,还 要 经 过 很 长 的 时 间 , 还 要 花费 很大 的 气 力 , 还 要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主 义 的 策 略
153
依靠 党 的 策略 路 线 的 正 确 。如 果 说 , 苏 联 共 产 党领 导 的革 命
战争 〔29〕 是在 三个年 头里 完结 了的 话, 那末 中国 共产 党领 导的
革 命 战 争 , 过去 已 经 花 去了 很 长 的 时 间 , 而 要 最 后 地 彻 底地 解
决 内 外 反 革 命势 力 , 我 们还 得 准 备 再 花 一 个 应 有 的 时 间 ,像 过
去那 样 地 过分 的 性 急 是 不 行的 。 还 得 提 出 一 个 很好 的 革命 策
略 , 像 过 去 那样 地 老 在 狭小 的 圈 子 里 打 转 , 是 干 不 出 大 事情 来
的。 不 是 说中 国 的 事 情 只 能慢 吞 吞 地 去 干 , 中 国的 事 情要 勇
猛地 去 干 ,亡 国 的 危 险 不 容许 我 们 有 一 分 钟 的 懈怠 。 今后 革
命 发 展 的 速 度, 也 一 定 比过 去 要 快 得 多 , 因 为 中 国 的 和 世界 的
局面 都 是 临在 战 争 和 革 命 的新 时 期 了 。 虽 然 如 此, 中 国革 命
战 争 还 是 持 久战 , 帝 国 主义 的 力 量 和 革 命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规 定
了 这 个 持 久 性。 我 们 说 ,时 局 的 特 点 , 是 新 的 民 族 革 命 高潮 的
到 来 , 中 国 处在 新 的 全 国大 革 命 的 前 夜 , 这 是 现 时 革 命 形势 的
特 点 。 这 是 事实 , 这 是 一方 面 的 事 实 。 现 在 我 们 又 说 , 帝国 主
义还 是 一 个严 重 的 力 量 , 革命 力 量 的 不 平 衡 状 态是 一 个严 重
的 缺 点 , 要 打倒 敌 人 必 须准 备 作 持 久 战 , 这 是 现 时 革 命 形势 的
又一 个 特 点。 这 也 是 事 实 ,这 是 又 一 方 面 的 事 实。 这 两种 特
点,
这 两 种 事 实,
都 一 齐 跑 来 教 训 我 们,
要 求 我 们 适 应 情 况,
改
变 策 略 , 改 变我 们 调 动 队伍 进 行 战 斗 的 方 式 。 目 前 的 时 局, 要
求 我 们 勇 敢 地抛 弃 关 门 主义 , 采 取 广 泛 的 统 一 战 线 , 防 止冒 险
主 义 。 不 到 决战 的 时 机 ,没 有 决 战 的 力 量 , 不 能 冒 冒 失 失地 去
进 行 决 战。
这 里 不 来说 关 门 主义和冒 险 主 义的 关 系 , 也 不 来 说冒 险
主义 在 将 来大 的 时 局 开 展 中可 能 发 生 的 危 险 性 ,这 点 等到 将
来再 说 不 迟。 这 里 只 说 统 一战 线 的 策 略 和 关 门 主义 的 策略 ,
154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是 正 相 反 对 的 两 个 不 同 的 策 略。
一 个 要 招 收广 大 的 人 马 ,好 把 敌 人 包围 而 消 灭 之。
一 个 则 依 靠单 兵 独 马 , 去同 强 大 的 敌人 打硬 仗。
一 个 说 , 如 果不 足 够 地估 计 到 日 本 帝 国主 义 变 中 国 为殖
民 地 的 行 动能 够变 动 中 国 革 命 和 反 革 命 的 阵线 ,就 不 能 足够
地 估 计 到 组织 广泛 的 民 族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的 可能 性。 如 果 不足
够 地 估 计 到日 本反 革 命 势 力 、 中 国 反 革 命 势力 和中 国 革 命势
力 这 几 方 面的 强点 和 弱 点 , 就 不 会 足 够 地 估计 到组 织 广 泛的
民 族 革 命 统一 战线 的 必 要 性 ; 就 不 会 采 取 坚决 的办 法 去 打破
关 门 主 义 ;就 不会 拿 着 统 一 战 线 这 个 武 器 去组 织和 团 聚 千千
万 万 民 众 和一 切可 能 的 革 命 友 军 , 向 着 日 本帝 国主 义 及 其走
狗 中 国 卖 国贼 这个 最 中 心 的 目 标 而 攻 击 前 进; 就不 会 拿 自己
的 策 略 武 器 去 射 击 当 前的 最 中 心 目标 ,而 把 目 标 分 散 , 以 至 主
要 的 敌 人 没有 打中 , 次 要 的 敌 人 甚 至 同 盟 军身 上却 吃 了 我们
的 子 弹 。 这个 叫做 不 会 择 敌 和 浪 费 弹 药 。 这样 ,就 不 能 把敌
人 驱 逐 到 狭小 的孤 立 的 阵 地 上 去 。 这 样 , 就不 能把 敌 人 营垒
中 被 裹 胁 的 人 们 , 过 去是 敌 人 而 今日 可能 做 友 军 的 人 们 , 都 从
敌 人 营 垒 中和 敌人 战 线 上 拉 过 来 。 这 样 , 就是 在实 际 上 帮助
了 敌 人,
而 使 革 命 停 滞、
孤 立、
缩 小、
降 落,
甚至走到失败的道
路 上 去。
一 个 则 说 , 这些 批 评 都是 不 对 的 。 革 命的 力 量 是 要 纯粹
又 纯 粹 , 革命 的道 路 是 要 笔 直 又 笔 直 。 圣 经上 载了 的 才 是对
的 。 民 族 资产 阶级 是 全 部 永 世 反 革 命 了 。 对于 富农 , 是 一步
也 退 让 不 得。 对于 黄 色 工 会 , 只 有 同 它 拚 命。 如果 同 蔡 廷锴
握 手 的 话 ,那 必须 在 握 手 的 瞬 间 骂 他 一 句 反革 命。 哪 有 猫儿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55
不吃 油 , 哪 有 军 阀 不是 反 革命 ? 知 识 分 子只 有 三 天 的革 命 性 ,
招收 他 们 是 危 险 的 。因 此 ,结 论 : 关 门 主义 是 唯 一 的法 宝 , 统
一 战 线 是 机 会 主 义 的 策 略。
同 志们 , 统一 战 线 的 道理 和 关门主义 的 道理 究 竟 哪 一个
是 对 的呢 ?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到 底 赞成 哪 一 个 呢 ? 我 坚 决 地 回
答: 赞 成 统 一 战 线 ,反 对 关门 主 义 。 人 中间 有 三 岁 小孩 子 , 三
岁 小 孩子 有 许 多 道 理 都 是 对 的 , 但是 不 能 使 他 们 管 天 下 国 家
的 大 事, 因 为 他 们 还 不 明 白 天 下 国家 的 道 理 。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反 对革 命 队 伍 中 的 幼 稚 病 。 坚 持关 门 主 义 策 略 的 人 们 所 主
张的 , 就 是 一 套 幼 稚病 。 革命 的 道 路 , 同世 界 上 一 切事 物 活 动
的道 路 一 样 , 总 是 曲折 的 ,不 是 笔 直 的 。革 命 和 反 革命 的 阵 线
可 能 变动 , 也 同 世 界 上 一 切 事 物 的可 能 变 动 一 样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决定 要 变 全 中 国 为 它 的 殖 民 地, 和 中 国 革 命 的 现 时 力 量
还 有 严重 的 弱 点 , 这 两 个 基 本 事 实就 是 党 的 新 策 略 即 广 泛 的
统 一 战线 的 出 发 点 。 组 织 千 千 万 万的 民 众 , 调 动 浩 浩 荡 荡 的
革 命 军, 是 今 天 的 革 命 向 反 革 命 进攻 的 需 要 。 只 有 这 样 的 力
量, 才 能 把 日 本 帝 国主 义 和汉 奸 卖 国 贼 打垮 , 这 是 有目 共 见 的
真 理 。因 此 , 只 有 统 一 战 线 的 策 略才 是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 策
略 。 关门 主 义 的 策 略 则 是 孤 家 寡 人的 策 略 。 关 门 主 义 “ 为 渊
驱 鱼,
为 丛 驱 雀”
,
把“千 千 万 万 ”和“浩 浩 荡 荡”都 赶 到 敌 人 那
一 边 去, 只 博 得 敌 人 的 喝 采 。 关 门主 义 在 实 际 上 是 日 本 帝 国
主义 和 汉 奸 卖 国 贼 的忠 顺 的奴 仆 。 关 门 主义 的 所 谓 “纯 粹 ” 和
“笔 直”
,
是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向 之 掌嘴,
而 日本 帝国 主义则 向 之
嘉 奖 的东 西 。 我 们 一 定 不 要 关 门 主义 , 我 们 要 的 是 制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和汉 奸卖 国 贼 的 死 命 的 民 族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
15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30〕
人 民 共 和 国
如 果 说 , 我们 过 去 的 政 府 是 工 人 、 农民 和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联 盟 的 政 府,
那 末,
从 现 在 起,
应 当 改 变 为 除 了 工 人、
农民和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以 外 , 还 要加 上 一 切 其 他 阶 级 中 愿 意 参加 民 族
革 命 的 分 子。
在 目 前, 这 个 政 府 的 基 本 任务 是 反对 日 本 帝国主义 吞 并
中 国 。 这 个 政 府 的 成 分 将扩 大 到 广 泛 的 范 围 , 不 但 那些 只 对
民 族 革 命 有 兴趣 而 对 土 地 革 命 没 有 兴 趣的 人 , 可 以 参 加 , 就 是
那 些 同 欧 美 帝国 主 义 有 关 系 , 不 能 反 对欧 美 帝 国 主 义 , 却 可 以
反 对 日 本 帝 国主 义 及 其 走 狗 的 人 们 , 只要 他 们 愿 意 , 也 可 以 参
加 。 因 此 , 这个 政 府 的 纲 领 , 应 当 是 以适 合 于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及 其 走 狗 这 个 基 本 任 务为 原 则 , 据 此 以 适 当 地 修 改我 们 过
去 的 政 策。
现 时 革 命 方面 的 特 点 , 是 有 了 经 过 锻炼 的 共 产 党 , 又 有 了
经 过 锻 炼 的 红 军 。 这 是 一件 极 关 重 要 的 事 。 如 果 现 时还 没 有
经 过 锻 炼 的 共产 党 和 红 军 , 那 就 将 发 生极 大 的 困 难 。 为 什 么 ?
因 为 中 国 的 汉奸 卖 国 贼 是 很 多 的 , 并 且是 有 力 量 的 , 他 们 必 然
想 出 各 种 法 子来 破 坏 这 个 统 一 战 线 , 用他 们 威 迫 利 诱 、 纵 横 捭
阖 的 手 段 来 挑拨 离 间 , 用 兵 力 来 强 压 ,来 各 个 击 破 那 些 比 较 他
们 小 的 、 愿 意 离 开 卖 国 贼而 同 我 们 联 合 起 来 打 日 本 的力 量 。
如 果 抗 日 政 府 抗 日 军 队 中缺 乏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这 个 要 素, 这 种
情 形 是 难 于 避 免 的 。 一 九二 七 年 革 命 的 失 败 , 主 要 的原 因 就
是 由 于 共 产 党内 的 机 会 主 义 路 线 , 不 努力 扩 大 自 己 的 队 伍 ( 工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 主义 的 策 略
157
农 运动 和 共 产 党 领 导 的军 队 ), 而 只 依 仗 其暂 时的 同 盟 者 国 民
党 。 其结 果 是 帝 国 主 义 命 令 它 的 走 狗 豪 绅 买 办 阶 级 , 伸 出 千
百 只 手 来,
首 先 把 蒋 介 石 拉 去,
然 后 又 把 汪 精 卫 〔 31〕 拉 去,
使革
命 陷 于失 败 。 那 时 的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没 有 中 心 支 柱 , 没 有 坚 强
的 革 命的 武 装 队 伍 , 四 面 八 方 都 造 起 反 来 , 共 产 党 只 得 孤 军
作 战 ,无 力 抵 制 帝 国 主 义 和 中 国 反 革 命 的 各 个 击 破 的 策 略 。
那 时 虽然 有 贺 龙 、 叶 挺 一 支 军 队 , 但 还 不 是 政 治 上 坚 强 的 军
队 ,党 又 不 善 于 领 导 它, 终 归失 败 了 。 这 是缺 乏革 命 中 心 力 量
招 致革 命 失 败 的 血 的 教训 。 在今 天 , 这 件 事起 了变 化 了 , 坚 强
的 共产 党 和 坚 强 的 红 军都 已 经有 了 , 而 且 有了 红军 的 根 据 地 。
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
人 , 而且 在 将 来 的 抗 日 政 府 和 抗 日 军 队 中 必 然 要 成 为 坚 强 的
台 柱 子, 使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者 和 蒋 介 石 对 于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所 使用 的 拆 台 政 策 , 不能 达 到最 后 的 目 的 。没 有疑 义 , 威 迫 利
诱 、纵 横 捭 阖 的 手 段 ,日 本 帝国 主 义 者 和 蒋介 石是 一 定 要 多 方
使 用的 ,我们是要十 分留神的。
当 然,
对 于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广 泛 的 队 伍,
我们 不能希
望 每 部分 都 有 如 同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一 样 程 度 的 巩 固 。 在 他 们 的
活 动 过程 中 , 有 些 坏 分 子 因 为 受 了 敌 人 的 影 响 退 出 统 一 战 线
的 事 情, 是 会 发 生 的 。 但 是 我 们 不 怕 这 些 人 退 出 去 。 一 些 坏
人 受敌 人 的 影 响 退 出 去, 一 些好 人 却 会 受 我们 的影 响 加 进 来 。
只 要共 产 党 和 红 军 本 身是 存 在的 , 发 展 的 ,那 末,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必 然 也 会 是 存 在 的 , 发 展 的 。 这 就 是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在
民 族 统一 战 线 中 的 领 导 作 用 。 共 产 党 人 现 在 已 经 不 是 小 孩 子
了 ,他 们 能 够 善 处 自 己, 又 能够 善 处 同 盟 者。 日本 帝 国 主 义 者
158
毛泽 东 选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和 蒋介 石 能 够 用 纵 横 捭 阖 的 手 段 来 对 付 革 命 队 伍 , 共 产党 也
能 够用 纵 横 捭 阖 的 手 段 对 付 反 革 命 队 伍 。 他 们 能 够 拉 了我 们
队 伍中 的 坏 分 子 跑 出 去 , 我 们 当 然 也 能 够 拉 了 他 们 队 伍中 的
“坏 分 子”
(对 于 我 们 是 好 分 子 )
跑 过 来。
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们
队 伍中 多 拉一 些 人 出 来 ,那 敌 人 的 队伍 就 减 少 了 ,我 们 的 队 伍
就 扩大 了 。 总 之 , 现 在 是 两 个 基 本 势 力 相 斗 争 , 一 切 中间 势
力,
不 附 属 于 那一 方 面,
就 附 属 于 这 一 方 面,
这 是 一 定 的 道 理。
而 日本 帝 国 主 义 者 和 蒋 介 石 灭 亡 中 国 和 出 卖 中 国 的 政 策, 不
能 不驱 使 很 多 的 力 量 跑 到 我 们 方 面 来 , 或 者 径 直 加 入 共产 党
和 红军 的 队 伍 , 或 者 同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结 成 联 合 战 线 。 只要 我
们 的策 略 不是 关门 主义 ,这 个 目的 是 能够 达到 的。
为 什么 要把 工农 共和 国改 变为 人民 共 和国 呢?
我 们的 政 府 不 但 是 代 表 工 农的 , 而 且 是 代 表 民 族 的。 这
个 意义 , 是在 工 农 民 主 共和 国 的 口 号里 原 来 就 包 括了 的 , 因 为
工 人、 农 民 占 了 全 民 族 人 口 的 百 分 之 八 十 至 九 十 。 我 们党 的
第六 次全国 代表大 会所规 定的十 大政 纲〔32〕 ,不但 代表了 工农
的 利益 , 同时 也 代 表 了 民族 的 利 益 。但 是 现 在 的 情况 , 使 得 我
们 要把 这 个 口 号 改 变 一 下 , 改 变 为 人 民 共 和 国 。 这 是 因为 日
本 侵略 的 情况 变 动 了 中 国的 阶 级 关 系, 不 但 小 资 产阶 级 , 而 且
民 族 资产 阶 级, 有了 参 加 抗 日斗争 的 可 能 性。
那 是没 有 问 题 的 , 人 民 共 和国 不 代 表 敌 对 阶 级 的 利益 。
相 反, 人 民 共 和 国 同 帝 国 主 义 的 走 狗 豪 绅 买 办 阶 级 是 处在 正
相 反对 的 地 位 , 它 不 把 那 些 成 分 放 在 所 谓 人 民 之 列 。 这和 蒋
介 石 的“中 华 民 国 国 民 政 府”
,
仅 仅 代 表 最 大 的 富 翁,
并 不代 表
老 百 姓,
并 不 把 老 百 姓 放 在 所 谓“国 民 ”之 列,
是 一 样 的。
中国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 主 义 的 策 略
159
百 分 之 八 十 至 九 十 的人 口 是 工 人 和 农 民 , 所 以 人 民 共 和 国 应
当 首 先 代 表 工 人 和 农民 的 利 益 。 但 是 人 民 共 和 国 去 掉 帝 国 主
义 的 压 迫, 使 中 国 自 由 独 立 , 去 掉地 主 的 压 迫 , 使 中 国 离开 半
封 建 制 度, 这 些 事 情 就 不 但 使 工 农得 了 利 益 , 也 使 其 他 人民 得
了 利 益 。 总 括 工 农 及其 他 人 民 的 全 部 利 益 , 就 构 成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利 益 。 买 办 阶 级和 地 主 阶 级 虽 然 也 住 在 中 国 的 土 地 上 ,
可 是 他 们 是 不 顾 民 族利 益 的 , 他 们 的 利 益 是 同 多 数 人 的 利 益
相 冲 突 的。 我 们 仅 仅 离 开 他 们 这 些少 数 人 , 仅 仅 同 他 们 这些 少
数 人 相 冲 突 , 所 以 我 们 有 权 利 称 我 们 自 己 是 代 表 全 民 族 的。
工 人 阶 级 的 利 益 同 民族 资 产 阶 级 的 利 益 也 是有 冲 突 的 。
要 开 展 民族 革 命 , 对 于 民 族 革 命 的先 锋 队 不 给 以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的 权 利 , 不 使 工 人阶 级 能 够 拿 出 力 量 来 对 付 帝 国 主 义 及 其
走 狗 卖 国 贼 , 是 不 能成 功 的 。 但 是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如 果 参 加 反
对 帝 国 主义 的 统 一 战 线 , 那 末 , 工人 阶 级 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就 有
了 共 同 的 利 害 关 系 。人 民 共 和 国 在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的 时 代
并 不 废 除非 帝 国 主 义 的 、 非 封 建 主义 的 私 有 财 产 , 并 不 没收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的 工 商 业, 而 且 还 鼓 励 这 些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 任 何
民 族 资 本家 , 只 要 他 不 赞 助 帝 国 主义 和 中 国 卖 国 贼 , 我 们就 要
保 护 他 。 在 民 主 革 命阶 段 , 劳 资 间 的 斗 争 是 有 限 度 的 。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劳 动 法 保 护工 人 的 利 益 , 却 并 不 反 对 民 族 资 本 家 发
财 , 并 不反 对 民 族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因 为 这 种 发 展 不 利 于 帝国 主
义,
而 有 利 于 中 国 人民。
由 此 可 知,
人 民共 和 国是代表 反 帝国 主
义 反 封 建 势 力 的 各 阶层 人 民 的 利 益 的 。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政 府 以
工 农 为 主 体 , 同 时 容 纳 其 他 反 帝 国 主 义 反 封 建 势 力 的 阶 级。
让 这 些人 参 加 人民 共 和 国 的政 府 , 不 危 险 吗 ? 不危 险 的。
160
毛 泽东 选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工 人 农 民 是 这 个 共 和 国 的 基 本群 众 。 给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 知
识 分 子 及 其 他 拥 护 反 帝 反 封 建纲 领 的 分 子 以 在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中 说 话 做 事 的权 利 , 给 他 们 以 选 举 权 和被 选 举 权 ,不 能 违 背
工 农 基 本 群 众 的 利 益 。 我 们 纲领 的 重 要 部 分 应 当 保 护 工 农 基
本 群 众 的 利 益 。 工 农 基 本 群 众的 代 表 在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中 占
了 大 多 数 , 共 产党 在 这 个 政 府 中 的 领 导 和活 动 , 都 保证 了 他 们
进 来 不 危 险 。 中 国 革 命 的 现 时阶 段 依 然 是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主 义
性 质 的 革 命 , 不 是 无 产 阶 级 社会 主 义 性 质 的 革 命 , 这 是 十 分
明显 的。 只有反 革命 的托洛 茨基 分子 〔33〕 ,才 瞎说 中国 已 经完
成 了 资 产 阶 级 民主 革 命 , 再 要 革 命 就 只 是社 会 主 义 的革 命 了 。
一 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命 是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主 义 性 质 的
革 命 , 这 次 革 命没 有 完 成 , 而 是 失 败 了 。一 九 二 七 年至 现 在 ,
我 们 领 导 的 土 地革 命 , 也 是 资 产 阶 级 民 主主 义 性 质 的革 命 , 因
为 革 命 的 任 务 是 反 帝 反 封 建 ,并 不 是 反 资 本 主 义 。 今 后 一 个
相 当 长 时 期 中 的 革 命 还 是 如 此。
革 命的 动 力, 基本上依 然是 工人 、 农民 和 城市 小 资 产阶
级 , 现在则 可 能 增加 一 个民 族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转 变,
那 是 将 来 的 事。
在 将 来,
民主主义的革命必
然 要 转 变 为 社 会 主 义 的 革 命 。何 时 转 变 , 应 以 是 否 具 备 了 转
变 的 条 件 为 标 准 , 时 间 会 要 相当 地 长 。 不 到 具 备 了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一 切 应 有 的 条 件 之 时 , 不到 转 变 对 于 全 国 最 大 多 数 人 民
有 利 而 不 是 不 利 之 时 , 不 应 当轻 易 谈 转 变 。 怀 疑 这 一 点 而 希
望 在 很 短 的 时 间 内 去 转 变 , 如像 过 去 某 些 同 志 所 谓 民 主 革 命
在 重 要 省 份 开 始 胜 利 之 日 , 就是 革 命 开 始 转 变 之 时 , 是 不 对
的 。 这 是 因 为 他 们 看 不 见 中 国是 一 个 何 等 样 的 政 治 经 济 情 况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 主 义 的 策 略
161
的 国 家 , 他们 不 知 道 中 国 在 政 治 上 经 济 上完 成 民 主 革 命 , 较 之
俄 国要 困 难 得多 , 需要 更 多 的 时间 和 努 力。
国
际
援
助
最 后, 需要 讲 一 点 中国 革命 和 世 界 革命 的相 互 关 系。
自 从 帝国 主 义 这个 怪 物 出世之 后 , 世 界的 事 情 就联 成 一
气 了 , 要想 割 开 也 不 可 能 了 。我 们 中华 民 族 有 同自 己的 敌 人
血 战 到 底 的气 概 , 有 在 自 力 更 生 的 基 础 上光 复 旧 物 的 决 心 , 有
自 立 于 世界 民 族 之 林 的 能 力 。但 是 这不 是 说 我 们可 以不 需 要
国 际 援 助 ;不 , 国 际 援 助 对 于 现 代 一 切 国家 一 切 民 族 的 革 命 斗
争 都 是 必 要的。
古 人 说“
:春 秋 无 义 战 。
”〔 34 〕 于 今 帝 国 主 义 则 更
加 无 义 战, 只 有 被 压 迫 民 族 和被 压 迫阶 级 有 义 战。 全世 界 一
切 由 人 民起 来 反 对 压 迫 者 的 战争 , 都是 义 战 。 俄国 的二 月 革
命 和 十 月革 命 是 义 战 。 第 一 次世 界 大战 后 欧 洲 各国 人民 的 革
太 平 天 国 战 争 〔 36 〕,
义 和团
命 是 义 战。
中 国 的 反 鸦 片 战 争 〔 35 〕,
战 争 〔 37〕,
辛 亥 革 命 战 争 〔 38〕,
一九 二六年至 一九二 七年的 北伐
战 争 , 一 九二 七 年 至 现 在 的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今 天 的 抗 日 和 讨 伐
卖 国 贼 的战 争 , 都 是 义 战 。 在目 前 的全 中 国 抗 日高 潮和 全 世
界 反 法 西 斯高 潮 中 , 义 战 将 遍 于 全 中 国 ,全 世 界 。 凡 义 战 都 是
互 相 援 助 的, 凡 非 义 战 都 是 应 该 使 之 转 变成 为 义 战 的 , 这 就 是
列 宁主 义的 路线 〔39〕。 我们的 抗日 战争 需 要国 际人 民的 援助 ,
首 先 是 苏 联人 民 的 援 助 , 他 们 也 一 定 会 援助 我 们 , 因 为 我 们 和
他 们 是 休戚 相 关 的 。 过 去 一 个时 期 内, 中 国 革 命力 量和 国 际
革 命 力 量 被蒋 介 石 隔 断 了 , 就 这 点 上 说 ,我 们 是 孤 立 的 。 现 在
16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这 种 形 势 已 经 改 变了 , 变 得对 我 们 有利 了 。今 后 这 种形 势 还
会 继 续 向 有 利 的 方面 改 变 。我 们 不 会再 是 孤立 的 了 。这 是 中
国 抗 日 战 争 和 中 国革 命取 得 胜 利 的 一 个 必 要 的 条 件 。
注
释
〔 1〕 袁 世 凯 ( 一 八 五 九 —— 一 九 一 六 ) , 河 南 项 城 人 , 北 洋 军 阀 的 头 子 。 一 九
一 一年 辛 亥革 命 推翻 清朝 以 后, 他依 靠 反革 命的 武 力和 帝 国主 义的 支 持, 又利 用
当 时领 导 革命 的 资产 阶级 的 妥协 性, 篡 夺了 总统 的 职位 , 组织 了代 表 大地 主大 买
办 阶级 的 第一 个 北洋 军阀 政 府。 一九 一 五年 他要 做 皇帝 , 因为 想取 得 日本 帝国 主
义 的支 持 ,就 承 认了 日本 的 旨在 独占 全 中国 的二 十 一条 要 求。 同年 十 二月 ,在 云
南 发生 了 反对 袁 世凯 称帝 的 起义 ,随 即 在许 多省 得 到响 应 。一 九一 六 年三 月, 袁
世 凯 被 迫 取 消 帝 制 。同 年 六 月 死 于北 京 。
〔 2 〕 二 十 一 条 是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利 用 第 一次 世 界 大 战 的 时机 在 一 九 一 五 年 一
月 十八 日 向袁 世 凯政 府提 出 的旨 在独 占 中国 的秘 密 条款 。 这些 条款 共 有五 号, 分
为 二十 一 条。 主 要内 容是 : 一、 由日 本 接管 德国 在 山东 所 掠夺 的权 利 ,并 加以 扩
大 ; 二 、 承 认日 本 在 南 满 洲 和内 蒙 古 东 部 享 有 各 种 特 权 ; 三 、 将 汉 冶萍 公 司 改 为 中
日 合 办 ; 四 、中 国 沿 海 港 湾 岛屿 概 不 让 予 或 租 予 第 三 国 ; 五 、 由 日 本控 制 中 国 的 政
治、财政、警察、军事大权,允许日本在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各省之间修筑重要铁
路 , 并 承 认 日本 在 福 建 享 有 投资 修 筑 铁 路 、 开 采 矿 山 、 整 顿 海 口 等 优先 权 。 五 月 七
日 , 日 本 提 出最 后 通 牒 。 五 月九 日 , 袁 世 凯 政 府 对 日 本 的 这 些 要 求 ,除 声 明 第 五 号
要 求 的 一 部 分“ 容 日 后 协 商 ”外 , 一 概 加 以 承 认 。 后 来 , 因 为 全 中 国人 民 的 一 致 反
对 , 以 及 各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在 华利 益 存 在 矛 盾 , 日 本 的 这 些 要 求 没 有 全 部 实现 。
〔 3 〕 一 九 二 一 年 十 一 月 ,由 美 国 政 府 发 起 ,美 、
英、
法、
意、
日、
葡、
比、
荷和中国
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开会。这是一个美国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会议。次年二月
六 日 , 根据 美 国 提出的 在 华 “ 各 国 商务 、 实业 机会 均 等 ” 和 “中 国 门户 开 放” 的 侵 略
原 则, 缔 结了 九 国公 约。 九 国公 约的 作 用, 是以 几 个帝 国 主义 国家 共 同控 制中 国
来 代替 日 本独 占 中国 的局 面 。由 于美 国 的经 济实 力 超过 其 他国 家, 这 个公 约实 际
上 为 美 帝 国 主 义 用 “ 机 会 均 等” 的 名 义 压 倒 对 手 , 进 而 独 占 中 国 准 备 了 条件 。
〔 4〕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月 十 八 日 , 日 本 驻 在 中 国 东 北 境 内 的 所 谓 “ 关 东 军 ” 进 攻 沈
阳 ,中 国 人民 习 惯上 称日 本 这次 侵略 行 动为 九一 八 事变 。 事变 发生 后 ,驻 沈阳 及
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执行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的命令,使日军得以迅速地占领辽
宁 、 吉 林 、 黑 龙 江 三 省。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 释
163
〔 5〕 东 北 四 省 指 当 时 中 国 东 北 部 的 辽 宁 、 吉 林 、 黑 龙 江 、 热 河 四 省 ( 热 河 省 于
一 九 五 五 年 撤 销 , 原 辖 区 分 别 划 归 河 北 、 辽 宁两 省 和 内 蒙 古 自治 区 ) 。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 日 本 侵 略 军 先 占 领 了 辽 宁 、 吉林 、 黑 龙 江 三 省, 一 九 三 三 年 又 侵 占
热 河 省。
〔 6〕 一 九 三 五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五 日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嗾 使 国 民 党 河 北 省 政 府 滦
榆 、 蓟 密 两 区 行 政 督 察 专 员 殷 汝 耕 在 通 县 成 立傀 儡 政 权 , 名 为“ 冀 东 防 共 自 治 委 员
会 ” (一 个 月 后 改 称“冀 东 防 共自 治政 府 ” ) , 使当 时 河北 省东 部 二 十 二 个县 脱 离 了
中 国 政 府 的 管 辖 。这 就 是 冀 东 事 变 。
〔 7〕 外 交 谈 判 指 当 时 国 民 党 政 府 与 日 本 政 府 所 进 行 的 关 于 所 谓 “ 广 田 三 原
则 ” 的 谈 判 。 “ 广 田 三 原 则 ” 是 日 本 外 相 广 田弘 毅 在 一 九 三 五年 十 月 对 中 国 驻 日 大
使 提 出的 所 谓 “ 对 华三原 则 ” ,其 内容 是 : 一 、 中国 取 缔一 切抗 日 运 动 , 放弃 依 赖 英
美 的 政策 ; 二 、 中 国承认 伪 “ 满洲 国” , 树 立 中 日“ 满 ”经 济合 作 ; 三 、 中日 共 同 防
共 。 十 一 月 至 十 二 月 间 , 中 日 双 方 就 “ 广 田 三原 则 ” 多 次 进 行谈 判 。 一 九 三 六 年 一
月 , 国 民 党 政 府 外 交 部 发 表 声 明 , 说 “ 国 民 政府 既 非 全 部 承 认三 原 则 , 亦 非 全 然 不
承 认 ”。
〔 8 〕 一 九 三 五 年 , 全 国 人 民 的 反 日 爱 国 运 动 开始 新的 高 涨。 北平 学 生在 中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 首 先 在 十 二 月 九 日 举 行 大 规 模的 爱 国 示 威 游 行, 提 出 “ 反 对 华 北 防
共 自 治运 动 ” 、 “停 止 内 战 ,一 致 对 外 ”、 “ 打 倒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等 口 号 。游 行 的 学 生
遭 到 了 国 民 党 政 府 的 镇 压 。 第 二 天 ,北 平 各校 学 生宣 布总 罢 课。 十六 日 ,学 生 和
市 民 一 万 余 人 , 再 度 举 行 示 威 游 行 。全 国 人民 纷 纷响 应, 开 始了 中国 人 民抗 日 运
动 的 新 高 潮 。 这 就 是 著 名 的 一 二 九 运 动 。 全 国 各阶 级 的 关 系 由此 很 明 显 地 表 现
出 新 的 变 化 , 中 国 共 产 党 提 出 的 抗 日民 族 统一 战 线政 策, 得 到一 切爱 国 人们 的 公
开拥护。
〔 9 〕 毛 泽 东 做 这 个 报 告 的 时 候 , 蒋 介 石 继 续 实行 对日 妥 协、 对内 屠 杀和 镇压
的 反 动 政 策 , 如 出 卖 华 北 主 权 , 镇 压 人 民 的 抗日 运 动 , 围 攻 要求 抗 日 的 红 军 等 等 。
因 此 , 中 国 共 产 党 必 须 尽 量 揭 穿 蒋 介 石 这 个 卖国 贼 的 真 面 目 ;也 因 此 , 党 在 这 时 提
出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还 没 有 包 括 蒋介 石 在内 。 但是 毛泽 东 在这 个报 告 中, 已 经
说 到 了 日 本 和 英 美 帝 国 主 义 的 矛 盾 可能 引 起中 国 地主 买办 阶 级营 垒中 的 分化 , 党
应 当 利 用 这 种 矛 盾 , 争 取 一 切 可 以 争取 的 力量 来 反对 当前 的 主要 敌人 日 本帝 国 主
义 。 随 着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对 中 国 侵 略 的加 紧 ,英 美 同日 本的 矛 盾更 加表 面 化, 中 国
共 产 党 认 为 和 英 美 帝 国 主 义 利 益 密 切联 系 的蒋 介 石集 团可 能 改变 对日 本 的态 度 ,
因 而 采 取 逼 迫 蒋 介 石 转 向 抗 日 的 政 策。 一 九三 六 年五 月, 红 军由 山西 回 师陕 北 ,
即 直 接 向 南 京 国 民 党 政 府 要 求 停 止 内战 一 致抗 日 。同 年八 月 ,中 国共 产 党中 央 又
致 国 民 党 中 央 一 封 信 , 要 求 组 织 两 党 共 同 抗 日的 统 一 战 线 , 并派 遣 代 表 进 行 谈 判 。
164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但 蒋介石仍 然 拒绝 共产党 的主 张。 直到一 九 三六 年十二 月蒋 介石 在西安 被国 民
党 内主 张联 共 抗日 的 军人 所扣 留 的时 候, 他 才被 迫 接受 共产 党 关于 停 止内 战准 备
抗日 的要求。
〔 10〕 蔡 廷 锴曾 任 国 民 党 第十 九 路 军 总 指挥 兼 第 十 九军 军 长 , 与 蒋 光 鼐( 前 任
总 指挥 )同 为 该路 军 的负 责人 。 十九 路军 原 来在 江 西与 红军 作 战, 九 一八 事变 后
调 往上 海。 那 时上 海 和全 国人 民 抗日 的高 潮 ,给 了 十九 路军 以 很大 影 响。 一九 三
二 年一 月二 十 八日 夜 ,日 本海 军 陆战 队向 上 海攻 击 ,十 九路 军 和上 海 人民 一起 进
行 了抗 战。 但 是这 个 战争 后来 因 为国 民党 反 动派 的 破坏 而失 败 。随 后 ,十 九路 军
又 被蒋介石 调 到福 建去同 红军 作战 。这时 十 九路 军的领 导人 逐渐 觉悟到 同红 军
作 战是 没有 出 路的 。 一九 三三 年 十月 ,他 们 同与 十 九路 军有 历 史关 系 的陈 铭枢 一
起 ,代 表十 九 路军 同 红军 签订 了 抗日 反蒋 初 步协 定 。十 一月 , 他们 又 拥戴 李济 深
为领袖,公开 宣布与蒋 介石破裂,在福 建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 革命政 府”。不 久,
十 九路 军和 福 建人 民 政府 在蒋 介 石的 兵力 压 迫下 失 败, 此后 蔡 廷锴 等 人继 续采 取
与共产党合作 的立场。
〔 11〕唐生 智 (一八八 九—— 一九 七○), 湖南东安人 。早年曾 参加 辛亥 革命和
反 袁护国战 争 。一 九二三 年在 湘军 中任师 长 兼湘 南督办 。一 九二 六年春 利用 并
参 加湖 南人 民 反对 军 阀吴 佩孚 、 赵恒 惕的 运 动, 任 湖南 省代 省 长。 表 示拥 护孙 中
山 联俄 、 联 共、 扶助农 工 的 三 大政策 ,愿 意 参 加北 伐 。同 年 六 月被 广 州国 民 政府 任
命 为国民革 命 军第 八军军 长兼 北伐 军前敌 总 指挥 和湖南 省政 府主 席。北 伐战 争
中 ,一 度采 取 同共 产 党合 作的 态 度, 在一 定 程度 上 允许 开展 工 农运 动 。一 九二 七
年 三月 当选 为 武汉 国 民政 府委 员 ,四 月任 第 一集 团 军第 四方 面 军总 指 挥。 不久 ,
改 任第 四集 团 军总 司 令。 四一 二 反革 命政 变 后, 曾 积极 主张 东 征讨 蒋 ,对 两湖 右
派 势力 发动 的 反动 事 件亦 表示 反 对。 七月 十 五日 , 汪精 卫发 动 反革 命 政变 ,他 也
背 弃了 “ 拥 护三 大政策 ” 的 诺 言。晚 年支 持 和 参加 革 命, 中 华 人民 共 和国 成 立后 ,
曾 任 全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常 务 委 员会 委 员 等 职 。
〔 12〕冯 玉祥 (一八八 二 —— 一九 四八 ),安 徽巢县人 。曾任北 洋陆军 第十 一师
师 长, 陕西 、 河南 的 督军 及陆 军 检阅 使等 职 。以 后 曾赴 苏联 考 察。 一 九二 六年 九
月 ,当 北 伐 的国 民革命 军 攻 抵 武汉时 ,冯 玉 祥 就任 国 民军 联 军 总司 令 ,率 领 他的 军
队 在绥 远省 ( 现属 内 蒙古 自治 区 )宣 布脱 离 北洋 军 阀的 系统 而 参加 革 命。 一九 二
七 年五 月就 任 国民 革 命军 第二 集 团军 总司 令 ,率 部 由陕 西出 发 ,和 北 伐军 会同 进
攻 河南 省 。 随后 ,他一 度 附 和 蒋介石 、汪 精 卫 反对 共 产党 的 活 动, 但 同蒋 介 石集 团
间 始终 存 在 着利 害冲突 。 九 一 八事变 后, 他 赞 成抗 日 ,在 一 九 三三 年 五月 间 ,与 共
产 党合 作, 在 张家 口 组织 民众 抗 日同 盟军 , 抵抗 日 本帝 国主 义 的侵 略 。由 于蒋 介
石 势力 和日 本 侵略 军 的双 重压 迫 ,这 次抗 日 起义 于 十月 间失 败 。冯 玉 祥在 晚年 继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 释
165
续 采 取与共产党 合作的立 场 。
〔 13〕 察 哈尔 , 原 来 是一 个 省 , 一 九五 二年 撤 销 ,原 辖 地 区 划 归河 北 、 山 西两
省。
〔 14〕 一 九三 一 年 春 ,国 民 党 第 二 十六 路军 被 蒋 介石 派 到 江 西 进攻 红 军 。 同年
十 二 月 , 该 路 军 一万 余 人 在 赵博 生 、董 振 堂等 领 导下 , 响 应 中国 共 产 党 的 抗 日 号
召 ,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 红军, 成立红军第五军团。
〔 15〕马占 山 (一八八 五—— 一九 五○), 吉林怀 德 人,国民 党东北 军的 军官。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任 黑龙 江 省 政 府代 理 主席 , 同年 十 一月 日 本 侵 略军 由 辽 宁 向 黑 龙 江
推 进时,他曾率 领部队进行抵抗 。
〔 16〕胡汉 民 (一八七 九—— 一九 三六), 广东番 禺 人,国民 党元老 之一 。曾协
助 孙 中 山 筹 备 改 组国 民 党 。 孙中 山 逝世 后 ,他 反 对同 中 国 共 产党 合 作 的 政 策 。 一
九 二 七 年 四 一 二 反革 命 政 变 后, 与 蒋介 石 合作 反 共。 后 因 与 蒋争 夺 权 利 , 一 九 三
一 年 二 月 被 蒋 监 禁。 九 一 八 事变 后 被释 放 ,由 南 京到 广 州 , 依托 两 广 派 军 阀 势 力
与 蒋介 石 南京政府 形 成长 期对立 的 局面 。一九 三四 年 ,他在 中国 共产 党提出 的
《 中国人民 对日作战的基本 纲领》上 签名, 表示了赞成抗日的态度。
〔 17〕抗日 救 国六大纲 领即《中国 人民对日 作战的 基 本纲领》 ,是中 国共 产党在
一 九 三 四 年 四 月 提出 , 由 中 国民 族 武装 自 卫委 员 会筹 备 会 宋 庆龄 等 一 千 七 百 余 人
署 名公布的 。纲领包括下列 各项条款:(一) 全体海 陆空军总动员对日 作战; (二)
全 体人民总 动员;(三)全 体人民总武装;( 四)没 收日本帝国主义在 华财产 及卖国
贼 财 产 以解 决抗日 经 费 ;( 五)成 立 工 农 兵学商 代表 选 举 出来的 全中国 民 族 武装 自
卫 委 员 会; (六) 联 合 日本 帝国主 义 的 一 切敌人 作友 军 , 与一切 守善意 中 立 的国 家
建 立 友 谊 关 系。
〔 18〕指广东的陈济棠和 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等。
〔 19〕国民 党 反动派把 革命人民和 革命军队 叫做“ 匪 ”,把他 们自己 进攻 革命军
队 屠杀革命 人民的 行为 叫做“剿 匪”。
〔 20〕任弼 时 (一九○ 四—— 一九 五○), 湖南湘 阴 人。一九 二二年 加入 中国共
产 党 。 一 九 三 三 年五 月 , 任 湘赣 省 委书 记 兼军 区 政治 委 员 。 一九 三 四 年 七 月 , 任
中 央 代 表 、 红 军 第六 军 团 军 政委 员 会主 席 。同 年 十月 , 红 军 第六 军 团 和 第 二 军 团
会 合 , 任第 二军团 政 治 委员 ,随后 创 建 了 湘鄂川 黔边 区 , 任省委 书记兼 军 区 政治 委
员 。 一 九三 六年七 月 , 第二 、六军 团 组 成 第二方 面军 , 任 政治委 员。抗 日 战 争初 期
任 八 路 军 总 政 治 部主 任 。 他 在中 国 共产 党 第五 、 六、 七 次 全 国代 表 大 会 上 均 被 选
为 中央 委 员,一九 二 七年 中共中 央 召开 的八七 会议 上 被选为 临时 中央 政治局 委
员 , 一 九 三 一 年 中共 六 届 四 中全 会 上被 选 为中 央 政治 局 委 员 ,一 九 四 ○ 年 参 加 中
共 中 央 书 记 处 工 作, 一 九 四 五年 中 共七 届 一中 全 会上 被 选 为 中央 政 治 局 委 员 和 中
16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央 书记 处书记 。一 九 五○年 十月 二 十七日逝 世 于北 京。
〔 21〕 中 国工 农 红 军 第 六军 团 原 驻 湘 赣 边区 根 据 地, 一 九 三 四 年 八 月奉 中 共 中
央 的命 令在第 六军 团 军政委 员会 主 席任弼时 等 率领 下,誓 师 突围 转移。 同年 十
月, 在 贵 州 东部 与贺龙 率 领 的红 军 第三 军 ( 后改 称 第二 军 团 )会 合 ,十 一 月 成立 了
湘鄂 川 黔 边 区临 时 省 委和军 区 , 后开 辟了湘 鄂 川 黔 革 命根 据 地。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第 一、
三、
五、
八、
九军 团
(即 中 央 红 军 ,
一
〔 22 〕 一 九 三 四 年 十 月,
九三 五 年 六 月与 红四方 面 军 会合 时 ,恢 复 第 一方 面 军的 番 号 ), 中 央和 军 委 机关 、
直 属部 队 编成 的 两个 纵队 , 从江 西 瑞金 等 地出 发 ,开 始 战略 性的 大 转移 。 红军 经
过 福 建、
江 西、
广 东、
湖 南、
广 西、
贵 州、
四 川、
云 南、
西 康(现 在 分 属 四 川 省 和 西 藏 自
治区 )、甘 肃、陕西等十一个 省,走过终年积 雪的高山 ,越过人迹罕至 的沼泽草 地,
历尽 艰 苦 , 击溃 敌人的 多 次 围追 堵 截, 长 征 两万 余 里, 终 于 在一 九 三五 年 十 月胜 利
地 到 达 陕 西 北 部 的 革命 根 据 地 。
〔 23〕 川 陕边 区 的 红 军 即中 国 工 农 红 军 第四 方 面 军。 一 九 三 五 年 三 月, 第 四 方
面军 发 起 强 渡嘉 陵江战 役 后 ,离 开 川陕 边 区 根据 地 ,五 月 开 始向 四 川、 西 康 (现 在
分属 四 川 省 和西 藏自治 区 ) 两省 的 边境 转 移 。同 年 六月 , 在 四川 西 部的 懋 功 (今 小
金) 地 区 与 红军 第一方 面 军 会合 。 八月 , 一 、四 方 面军 在 毛 儿盖 、 卓克 基 地 区组 织
右 、左 两 路军 北 上。 九月 , 曾经 长 期领 导 第四 方 面军 的 张国 焘违 抗 中共 中 央的 北
上 命令 , 擅自 率 领左 路军 全 部和 右 路军 的 一部 南 下, 进 行分 裂党 和 红军 的 活动 。
一九 三 六 年 六七 月间, 由 湘 鄂川 黔 边区 突 围 ,经 湖 南、 贵 州 、云 南 到达 西 康 的红 军
第二 、 第 六 军团 ,在甘 孜 等 地与 第 四方 面 军 会合 。 会合 以 后 ,第 二 、第 六 军 团正 式
组 成红 军 第二 方 面军 。这 时 ,张 国 焘被 迫 率第 四 方面 军 与第 二方 面 军一 起 北上 转
移。 同 年 十 月, 第四方 面 军 和第 二 方面 军 先 后到 达 甘肃 会 宁 、将 台 堡( 今 属 宁夏 回
族自治区隆 德县) 地区,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
〔 24〕张 国焘 (一八九 七 —— 一九 七九 ), 江西萍乡 人 。一九二 一年参加中 国共
产 党第 一 次全 国 代表 大会 。 曾被 选 为中 共 中央 委 员、 政 治局 委员 、 政治 局 常委 。
一 九三 一 年任 中 共鄂 豫皖 中 央分 局 书记 、 中华 苏 维埃 共 和国 临时 中 央政 府 副主 席
等职 。 一 九 三五 年六月 红 军 第一 、 第四 方 面 军在 四 川懋 功 ( 今小 金 )地 区 会 师后 任
红 军总 政 治委 员 。他 反对 中 央关 于 红军 北 上的 决 定, 进 行分 裂党 和 红军 的 活动 ,
另 立中 央 。一 九 三六 年六 月 被迫 取 消第 二 中央 , 随后 与 红军 第二 、 第四 方 面军 一
起 北上 , 十二 月 到达 陕北 。 一九 三 七年 九 月起 , 任陕 甘 宁边 区政 府 副主 席 、代 主
席。 一 九 三 八年 四月, 他 乘 祭黄 帝 陵之 机 逃 离陕 甘 宁边 区 , 经西 安 到武 汉 , 投入 国
民党 特 务 集 团, 成为中 国 革 命的 叛 徒, 随 即 被开 除 出党 。 一 九七 九 年死 于 加 拿大 。
〔 25〕 中 央 红 军 指 主 要 在 江 西 福 建 区 域 发 展 起 来 而 由 中 共 中 央 直 接 领 导 的 红
军,即中国 工农红军第一方 面军。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 主 义 的 策 略
注 释
167
〔26〕一九 三五 年七月, 国民 党军开 始对陕甘 革命 根据地 发动第三 次“围剿 ”。
陕 甘红 军第二 十 六军 先在东 线 击溃 了敌人 两 个旅 ,将该 线 敌军 主力赶 到 黄河 以
东 。同 年 九 月, 原 在 鄂豫 皖 根 据地 的 红 军第 二 十 五军 , 经陕 南 陇 东 到达 陕北 , 与 陕
甘 红 军 会 合 , 成 立 红 军 第 十 五 军 团 。 十 月, 红 十五 军 团在 陕 西 甘 泉 县 的 劳 山 战 役
中 消 灭 敌 军 一 一 ○ 师 大 部 , 击 毙 其 师 长 ,不 久 又将 敌 军一 ○ 七 师 的 四 个 营 消 灭 于
陕 西富 县 榆 林桥 。 于 是敌 人 重 新组 织 兵 力, 以 董 英斌 ( 东北 军 五 十 七军 军长 ) 带 五
个 师分 两 路 进攻 , 东 边一 个 师 沿陕 西 洛 川、 富 县 大道 北 上, 西 边 四 个师 由甘 肃 的 庆
阳 、合 水 沿 葫芦 河 向 陕西 富 县 方面 前 进 。同 年 十 月, 红 一方 面 军 主 力( 此时 称 红 军
陕 甘支 队 ) 到达 陕 北 。十 一 月 ,陕 甘 支 队恢 复 红 一方 面 军番 号 , 红 十五 军团 列 入 红
一 方 面 军 建 制 。 接 着 红 一 方 面 军 歼 灭 敌 军一 ○ 九师 于 富县 西 面 的 直 罗 镇 , 又 于 追
击 中歼 灭敌军 一 ○六 师一个 团 于张 家湾地 区 。这 样就彻 底 粉碎 了敌人 对 陕甘 根
据地 的第三次“围 剿”
。
〔 27〕 一 九 三 四 年 至 一九 三 五 年 间, 中 央 红 军 主力 转 移 时 , 曾经 留 下 了 一 部分
红 军和 游击队 。 这些 部队, 在 八个 省份内 十 五个 地区坚 持 了三 年之久 的 游击 战
争 。这 些 地 区是 : 赣 粤边 地 区 、闽 赣 边 地区 、 闽 西地 区 、闽 粤 边 地 区、 皖浙 赣 边 地
区、浙南地区、闽北地区、闽东地区、闽中地区、湘鄂赣边地区、湘赣边地区、湘南地
区、 鄂豫皖 边地区、鄂豫边地区和广东省的琼崖地区(今为海南省)。
〔 28〕 一 九 三 一 年 日 本帝 国 主 义 侵占 东 北 以 后 ,东 北 地 区 各 阶层 民 众 和 东 北军
中 部分 爱 国 官兵 , 在 中国 共 产 党的 领 导 、协 助 和 影响 下 ,组 成 不 同 名称 的抗 日 义 勇
军 。 一 九 三 三 年 初 , 绝 大 部 分 义 勇 军 都 溃散 了 。同 年 秋以 后 , 中 共 满 洲 省 委 在 各
地 原已 创 建 的反 日 游 击队 ( 当 时也 称 工 农义 勇 军 )的 基 础上 , 组 建 了东 北人 民 革 命
军 。一 九 三 六年 二 月 ,东 北 人 民革 命 军 联合 其 他 反日 部 队, 发 表 了 统一 建制 宣 言 ,
改 称东 北 抗 日联 军 , 陆续 编 成 十一 个 军 ,在 共 产 党员 杨 靖宇 、 周 保 中、 李兆 麟 等 领
导 下 , 长 期 坚 持 了 东 北 的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一 九 三三 年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入 热 河 省
(现 分属河北 省、辽宁 省和内 蒙古自治 区)和冀 东,当地 人民纷 纷起来武 装反抗, 其
中 规模 较大的 是 一九 三三年 十 二月 爆发的 孙 永勤 领导的 民 众军 的抗日 起 义。 一
九 三四 年 , 孙永 勤 接 受中 国 共 产党 的 抗 日主 张 , 把民 众 军改 编 为 抗 日救 国军 , 在 河
北省 东部的兴 隆、遵化 、迁安 、青龙和 热河省南 部的承德 、平泉 (这两个 地方今属 河
北省 )等地,进行 抗日游 击战争,一直坚持到 一九三五年。
〔 29〕 苏 联 共 产 党 领 导的 革 命 战 争, 指 一 九 一 八年 至 一 九 二 ○年 苏 联 人 民 反对
英、美、法、日、波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平定白党叛乱的战争。
〔 30〕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所提 出 的 人 民共 和 国 性 质 的政 权 及 其 各 项政 策 , 在 抗 日战
争 期 间 , 已 经 在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人 民 解 放区 完 全实 现 了。 因 此 , 共 产 党 能 够 在 敌
后 战场 领导人 民 对日 本侵略 者 进行 胜利的 战 争。 在日本 投 降以 后爆发 的 第三 次
168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国内 革 命 战争 中 ,随 着 战 争的 进 展, 人 民解放 区逐步 扩 大 到整 个中国 大 陆 , 这样 就
出 现 了 统一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毛 泽 东关 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理 想 , 就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实 现 了。
〔31〕汪精卫(一八八三 —— 一九四四),原籍浙江山阴(今绍 兴),生于广东番
禺 。早 年参加 中国 同盟 会。一 九二 五 年在广 州任 国民 政府主 席。 一 九二七年 七
月 十 五 日在 武 汉 发 动 反 革 命 政 变 。 一 九三 七 年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后 , 任 中 国 国 民 党 副
总 裁 。 一九 三 八 年 底 公 开 投 降 日 本 帝 国主 义 , 后 任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扶 植 的 南 京 傀 儡
政 府 主 席。
〔 32〕 一 九二 八 年 六 月至 七 月 举 行 的中 国共 产 党 第六 次 全 国 代 表大 会 , 规 定了
下列 的十大 政纲:一 、推翻帝国主义 的统治; 二、没收外国资 本的企业 和银行;三、
统一 中国, 承认民族 自决权;四、推 翻军阀国 民党的政府;五 、建立工 农兵代表会议
政府 ;六、 实行八小 时工作制,增加 工资,失 业救济与社会保 险等;七 、没收地主阶
级的 一切土 地,耕地 归农;八、改善 兵士生活 ,给兵士以土地 和工作; 九、取消一切
苛捐杂税, 实行统 一的累进税;十、联合 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 。
〔 33〕托洛 茨 基(一八 七九 —— 一 九四○) ,俄国 十 月革命胜 利后曾 任革 命军事
委 员会 主席等 职。 列宁 逝世后 ,反 对 列宁关 于在 苏联 建设社 会主 义 的理论和 路
线 , 一 九二 七 年 十 一 月 被 清 除 出 党 。 在国 际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中 , 托 洛 茨 基 进 行 了 许
多 分 裂 和破 坏 活 动 。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中 国革 命 遭 受 失 败 之 后 , 中 国 也 出 现 了 少 数 的
托 洛 茨 基分 子 , 他 们 与 陈 独 秀 等 相 结 合, 认 为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对 于 帝 国 主 义 和 封 建
势 力 已 经取 得 了 胜 利 ,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民主 革 命 已 经 完 结 ,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只 有 待 到
将来 再 去 举行 社 会主 义 革 命, 在 当时 就 只能进 行所谓 以 “ 国民 会议” 为 中 心 口号 的
合法运动,而取消革命运动 。因此 他们又被称为“ 托陈取 消派”。
〔34〕见《孟子·尽心下》。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二二 —— 前四 八一),中国许多
诸侯 相 互 不 间断地进 行 争 权 夺利 的 战争 , 所 以孟 子 有 此说 法 。
〔 35〕 一 八四 ○ 年 至 一八 四 二 年 , 英国 因中 国 人 反对 输 入 鸦 片 ,就 借 口 保 护通
商 , 派 兵侵 略 中 国 。 中 国 军 队 在 林 则 徐领 导 下 曾 经 进 行 了 抵 抗 。 广 州 人 民 自 发 地
组织 武 装 抗英 团 体, 使 英 国侵 略 军受 到 很大的 打击。 福 建 、浙 江、江 苏 等 地 人民 也
自 发 地 掀起 了 抗 英 斗 争 。 一 八 四 二 年 英国 军 队 侵 入 长 江 , 迫 使 腐 朽 的 清 朝 政 府 和
英 国 侵 略者 签 订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的 第 一 个不 平 等 条 约 —— 《 南 京 条 约 》 。 这 个 条 约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中 国割 让 香 港,
给 英 国 大 量 赔 款,
开 放 上 海、
福 州、
厦 门、
宁 波、
广州
为通 商 口 岸 ,抽 收 英商 进 出 口 货物 的 税 率由 中 英 双方 共 同议 定 。
〔 36〕 太 平 天 国 战 争 是 发 生 于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的 反 对 清 朝 封 建 统 治 和 民 族 压 迫
的农 民 革 命战 争 。一 八 五 一年 一 月, 这 次革命 的领导 者 洪 秀全 、杨秀 清 等 , 在广 西
桂平 县的金 田村起义 ,建号“太平天 国”。一 八五二年太平军 出广西, 攻入湖南、湖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 主 义 的 策 略
注 释
169
北 。 一 八 五三 年, 经 江西、 安徽 , 攻 克 南京 , 并在 这里建 都。随 后 从 南京 分 出一 部
兵 力北 伐和 西 征 , 北 伐 军 一 直 打 到 天 津 附 近 。 但 太 平 军 在 它 占 领 的 地 方 都 没 有 建
立 起巩 固的根据 地, 建都 南京后 它的 领导 集团又犯 了 许多 政治上和 军事 上的错
误 。 在 清 朝军 队和 英 、美、 法等 国 侵 略 军的 联 合进 攻下, 太平天 国 战 争于 一 八六 四
年 失 败。
〔 37〕 义 和 团战 争 是 一 九○ ○ 年 发 生 在中 国 北部 的 反 对 帝 国主 义 的 武装 斗 争 。
参 加这 次战 争 的 , 有 广 大 的 农 民 、 手 工 业 者 和 其 他 群 众 , 他 们 用 宗 教 迷 信 互 相 联
系,
在 秘 密 结 社 的 基 础 上 组 织 起 来,
对英、
美、
德、
法、
俄、
日、
意、
奥的 联合侵 略军进
行 了英 勇的 斗 争 。 八 国 的 联 合 侵 略 军 在 占 领 天 津 、 北 京 以 后 , 极 残 酷 地 镇 压 了 这
个 运 动。
〔38〕见本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39〕参 见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全 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版,第86—97页 )和《联 共(布)党史简明 教程》第六章第 三节(人民出版社
1975年 版 , 第 185 — 192页 ) 。
170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一 九三 六年 十二 月)
第一章
第一 节
如何研究战争
战争 规律 是发展 的
战争的规律 —— 这 是任何指 导战争 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
能不 解决的问 题。
革命战争的 规律—— 这是任 何指导 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
研究 和不能 不解决的 问题。
中国革命战 争的规 律—— 这 是任何 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
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
毛 泽 东的 这 部 著作 , 是 为 着总 结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战 争 的 经 验而 写 的 ,当
时 曾 在 建 立 在 陕 北 的 红 军 大学 作 过 讲 演 。 据 著 者 说 , 这 部 著 作 只 完 成
五 章,尚有 战略进攻 、政治工 作及其他 问题,因 为西安事 变发生, 没有工
夫 再 写 , 就 搁 笔 了 。 这 是 第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党 内 在 军 事 问 题 上
的 一 场 大 争 论 的 结 果 , 是 表示 一 个 路 线 反 对 另 一 个 路 线 的 意 见 。 对 于
这 个 路 线 上 的 争 论 , 一 九 三五 年 一 月 中 共 中 央 召 开 的 遵 义 会 议 作 出 了
结 论 , 肯 定 了毛 泽 东 的意 见 , 而 否 定了 错 误 路 线的 意 见 。 在 一九 三 五 年
十 月 中 共 中 央移 到 陕 北以 后 , 毛 泽 东随 即 在 十 二月 作 了 《 论 反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的 报 告, 系 统 地 解 决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 争 时期 党 的 政
治 路 线 上 的 问题 。 第 二年 , 即 一 九 三六 年 , 毛 泽东 又 写 了 这 部著 作 , 系
统地 说明 了 有 关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战 略 方 面 的 诸 问 题 。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71
我们 现 在 是从事 战争,
我 们 的战争 是革 命战争,
我们 的革
命战争是在中国这 个半殖 民地的半 封建的 国度里进行的。因
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
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 家 明 白,
不 论 做 什 么 事,
不 懂 得 那 件 事 的 情 形,
它 的性
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
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 —— 从有 私有财产 和有阶 级以来就开始了 的、用以
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
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
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 —— 革命的阶 级战争 和革命的民族战 争,在一
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因此,
在一般的战争规律 之外, 有它的一 些特殊 的规律。不懂得这
些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不懂得它的特殊的规律,就不能指导革
命战争,就不能在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中国革命战争 —— 不论 是国内 战争或民族战争 ,是在中
国的特殊环境之内 进行的 ,比较一 般的战 争,一般的革命战
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因此,在一般战争和
一般革命战争的规 律之外 ,又有它 的一些 特殊的规律。如果
不懂得这些,就不能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所 以,
我 们 应该 研究 一般 战 争 的 规律;
也 应 该 研究 革命 战
争的规律;最后,我们还应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有一 种人的 意见是不对的,我们早已批驳了 这种意见了;
17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争 时 期
他 们说 : 只 要 研究 一 般 战 争 的 规 律 就 得 了 , 具 体地 说 , 只 要照
着 反 动 的 中 国 政 府 或 反 动 的 中国 军 事 学 校 出 版 的 那 些 军 事 条
令 去 做 就 得 了 。 他 们 不 知 道 :这 些 条 令 仅 仅 是 一 般 战 争 的 规
律 ,并 且 全 是 抄了 外 国 的 , 如 果 我 们 一 模 一 样 地照 抄 来 用 ,丝
毫 也不 变 更 其 形式 和 内 容 , 就 一 定 是 削 足 适 履 ,要 打 败 仗 。他
们 的理 由 是 : 过去 流 过 血 得 来 的 东 西 , 为 什 么 要不 得 ? 他 们不
知 道: 我 们 固 然应 该 尊 重 过 去 流 血 的 经 验 , 但 是还 应 该 尊 重自
己 流 血 的 经 验。
又 有一 种 人 的意 见 也 是 不 对 的 , 我 们 也早 已 批 驳 了 这 种
意 见了 ; 他 们 说: 只 要 研 究 俄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经 验就 得 了 , 具体
地 说 , 只 要 照 着 苏 联 内 战 的 指导 规 律 和 苏 联 军 事 机 关 颁 布 的
军 事条 令 去 做 就得 了 。 他 们 不 知 道 : 苏 联 的 规 律和 条 令 , 包含
着 苏 联 内 战 和 苏 联 红 军 的 特 殊性 , 如 果 我 们 一 模 一 样 地 抄 了
来 用, 不 允 许 任何 的 变 更 , 也 同 样 是 削 足 适 履 ,要 打 败 仗 。这
些 人的 理 由 是 :苏 联 的 战 争 是 革 命 的 战 争 , 我 们的 战 争 也 是革
命 的战 争 , 而 且苏 联 是 胜 利 了 , 为 什 么 还 有 取 舍的 余 地 ? 他们
不 知道 : 我 们 固然 应 该 特 别 尊 重 苏 联 的 战 争 经 验, 因 为 它 是最
近 代的 革 命 战 争的 经 验 , 是 在 列 宁 、 斯 大 林 指 导之 下 获 得 的;
但 是 我 们 还 应 该 尊 重 中 国 革 命战 争 的 经 验 , 因 为 中 国 革 命 和
中 国 红 军 又 有 许 多 特 殊 的 情 况。
再 有一 种 人 的意 见 也 是 不 对 的 , 我 们 也早 就 批 驳 了 这 种
意 见了 ; 他 们 说: 一 九 二 六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北伐 战 争 的 经验
是 最好 的 , 我 们应 该 学 习 它 , 具 体 地 说 , 学 北 伐战 争 的 长 驱直
进 和 夺 取 大 城 市 。 他 们 不 知 道: 北 伐 战 争 的 经 验 是 应 该 学 习
的 ,但 是 不 应 该刻 板 地 抄 用 , 因 为 我 们 现 时 战 争的 情 况 已 经变
中 国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73
化 了 。 我 们 只 应 该采 用 北 伐 战争 中 那 些 在 现 时 情 况 下 还 能 适
用 的东 西 ,我 们 应 该按 照 现 时 情况 规定 我 们 自 己 的 东 西。
由 此 看 来 ,战 争 情 况 的 不 同 , 决 定着 不 同 的 战 争 指 导 规
律 , 有 时 间 、 地 域和 性 质 的 差 别 。 从 时 间 的条 件 说 , 战 争 和 战
争 指 导 规 律 都 是 发展 的 , 各 个历 史 阶 段 有 各 个 历 史 阶 段 的 特
点 , 因 而 战 争 规 律也 各 有 其 特 点 , 不 能 呆 板地 移 用 于 不 同 的 阶
段 。 从 战 争 的 性 质看 , 革 命 战 争 和 反 革 命 战争 , 各 有 其 不 同 的
特 点 , 因 而 战 争 规律 也 各 有 其 特 点 , 不 能 呆板 地 互 相 移 用 。 从
地 域 的 条 件 看 , 各个 国 家 各 个民 族 特 别 是 大 国 家 大 民 族 均 有
其 特 点 , 因 而 战 争规 律 也 各 有 其 特 点 , 同 样不 能 呆 板 地 移 用 。
我 们 研 究 在 各 个 不同 历 史 阶 段 、 各 个 不 同 性质 、 不 同 地 域 和 民
族 的 战 争 的 指 导 规律 , 应 该 着 眼 其 特 点 和 着眼 其 发 展 , 反 对 战
争 问 题 上 的 机 械 论。
还 不 止 此。
对 于 一 个 指 挥 员 来 说,
起 初 会 指 挥 小 兵 团,
后
来 又 会 指 挥 大 兵 团, 这 对 于 他 是 进 步 了 , 发展 了 。 一 个 地 方 和
许 多 地 方 也 不 相 同。 起 初 会 在某 一 熟 悉 的 地 方 作 战 , 后 来 在
许 多 地 方 也 会 作 战, 这 对 于 一 个 指 挥 员 又 是进 步 了 , 发 展 了 。
因 为 敌 我 双 方 的 技术 、 战 术 、 战 略 的 发 展 ,一 个 战 争 中 各 阶 段
的 情 形 也 不 相 同 。在 低 级 阶 段会 指 挥 的 , 到 了 高 级 阶 段 也 会
指 挥 , 这 对 于 一 个指 挥 员 更 是进 步 和 发 展 了 。 只 能 适 应 于 一
定 兵 团 、 一 定 地 方和 战 争 发 展 的 一 定 阶 段 ,这 叫 做 没 有 进 步 和
没 有 发 展 。 有 一 种人 , 抱 着 一 技 之 长 和 一 孔之 见 , 再 也 没 有 进
步 , 这 对 革 命 虽 则在 一 地 一 时 有 些 作 用 , 但是 没 有 大 的 作 用 。
我 们 要 求 有 大 的 作用 的 战 争 指导 者 。 一 切 战 争 指 导 规 律 , 依
照 历 史 的 发 展 而 发展 , 依 照 战 争 的 发 展 而 发展 ; 一 成 不 变 的 东
174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西 是没有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 于消灭 战争
战争 —— 这个人 类互相 残杀的怪 物,人 类社会 的发展终
久 要把它消 灭的,而且就在 不远的 将来会要 把它消 灭的。但
是 消灭它的 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用 战争反对 战争, 用革命战
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
阶 级革命战 争反对阶级反革 命战争 。历史上 的战争 ,只有正
义 的和非正 义的两类。我们 是拥护 正义战争 反对非 正义战争
的 。一切反 革命战争都是非 正义的 ,一切革 命战争 都是正义
的 。人类的 战争生活时代将 要由我 们之手而 结束, 我们所进
行 的战争, 毫无疑义地是属 于最后 战争的一 部分。 但是我们
所 面临的战 争,毫无疑义又 是最大 的和最残 酷的战 争的一部
分 。最大的 和最残酷的非正 义的反 革命的战 争,迫 临在我们
的头上,我们如果不打起正义战争的旗帜,人类的大多数就要
遭 受摧残。 人类正义战争的 旗帜是 拯救人类 的旗帜 ,中国正
义 战争的旗 帜是拯救中国的 旗帜。 人类的大 多数和 中国人的
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人类
拯 救中国的 至高无上的荣誉 的事业 ,是把全 世界历 史转到新
时代的桥梁。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
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
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
永 久和平的 时代。我们研究 革命战 争的规律 ,出发 于我们要
求 消灭一切 战争的志愿,这 是区别 我们共产 党人和 一切剥削
中 国革 命 战 争的 战 略问 题
175
阶 级 的 界 线。
第三节
战 略 问 题 是 研 究战 争
全 局 的规 律 的东 西
只 要有 战 争 , 就 有 战 争 的 全局 。 世 界 可 以 是 战 争 的一 全
局 , 一国 可 以是 战 争 的 一 全局 , 一 个 独 立 的 游 击 区 、 一个 大 的
独 立的 作 战 方 面 , 也 可 以 是 战 争 的 一 全 局 。 凡 属 带 有 要照 顾
各 方 面和 各阶 段的 性 质 的, 都 是战争 的 全 局。
研 究带 全 局 性 的 战 争 指 导 规律 , 是 战 略 学 的 任 务 。研 究
带 局 部 性 的战 争 指 导 规 律 , 是 战役 学 和 战 术 学 的 任 务。
要 求战 役 指 挥 员 和 战 术 指 挥员 了 解 某 种 程 度 的 战 略上 的
规 律, 何 以 成 为 必 要 呢 ? 因 为 懂 得 了 全 局 性 的 东 西 , 就更 会
使 用局 部 性 的 东 西 , 因 为 局 部 性 的 东 西 是 隶 属 于 全 局 性的 东
西 的 。说 战 略胜 利 取 决 于 战术 胜 利 的 这 种 意 见 是 错 误 的, 因 为
这 种意 见 没 有 看 见 战 争 的 胜 败 的 主 要 和 首 先 的 问 题 , 是对 于
全 局和 各 阶 段 的 关 照 得 好 或 关 照 得 不 好 。 如 果 全 局 和 各阶 段
的 关照 有 了 重 要 的 缺 点 或 错 误 , 那 个 战 争 是 一 定 要 失 败的 。
说“一 着 不 慎,
满 盘 皆 输”
,
乃 是 说 的 带 全 局 性 的,
即对全局有
决 定意 义 的 一 着 , 而 不 是 那 种 带 局 部 性 的 即 对 全 局 无 决定 意
义 的一 着。 下 棋如此 ,战 争 也 是如 此。
然 而全 局 性 的 东 西 , 不 能 脱离 局 部 而 独 立 , 全 局 是由 它
的 一切 局 部 构 成 的 。 有 的 时 候 , 有 些 局 部 破 坏 了 或 失 败了 ,
全 局可 以 不 起 重 大 的 影 响 , 就 是 因 为 这 些 局 部 不 是 对 于全 局
有 决定 意 义 的 东 西 。 战 争 中 有 些 战 术 上 或 战 役 上 的 失 败或 不
176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成 功 , 常 常 不 至 于 引 起 战 争 全 局 的 变 坏 , 就 是因 为 这 些 失 败
不 是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东 西 。 但 若 组 成 战 争 全 局 的多 数 战 役 失 败
了 , 或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某 一 二 个 战 役 失 败 了 , 全局 就 立 即 起 变
化 。 这 里 说 的 多 数 战 役 和 某 一 二 个 战 役 , 就 都是 决 定 的 东 西
了 。 战 争 历 史 中 有 在 连 战 皆 捷 之 后 吃 了 一 个 败仗 以 至 全 功 尽
弃 的 , 有 在 吃 了 许 多 败 仗 之 后 打 了 一 个 胜 仗 因而 开 展 了 新 局
面 的。
这 里 说 的“连 战 皆 捷”和“许 多 败 仗 ”
,
都 是 局 部 性 的,
对
于全 局 不 起 决 定 作 用 的 东西 。 这 里 说 的 “ 一 个 败 仗” 和 “ 一 个
胜仗 ” , 就 都 是 决 定 的 东西 了 。 所 有 这 些 , 都 在 说明 关 照 全 局
的重 要 性 。 指 挥 全 局 的 人, 最 要 紧 的 , 是 把 自 己 的注 意 力 摆 在
照 顾 战 争 的 全 局 上 面 。 主 要 地 是 依 据 情 况 , 照顾 部 队 和 兵 团
的组 成 问 题 , 照 顾 两 个 战役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 照 顾各 个 作 战 阶
段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 照 顾 我 方 全 部 活 动 和 敌 方全 部 活 动 之 间
的关 系 问 题 , 这 些 都 是 最吃 力 的 地 方 , 如 果 丢 了 这个 去 忙 一 些
次要 的问 题, 那 就难 免要吃 亏了。
说 到 全 局 和 局 部 的 关 系 , 不 但 战 略 和 战 役 的 关 系 是 如 此,
战 役 和 战 术 的 关 系 也 是 如 此 。 师 的 动 作 和 团 营动 作 的 关 系 ,
连的 动 作 和 排 班 动 作 的 关系 , 就 是 实 例 。 任 何 一 级的 首 长 , 应
当 把 自 己 注 意 的 重 心 , 放 在 那 些 对 于 他 所 指 挥的 全 局 说 来 最
重 要 最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问 题 或 动 作 上 , 而 不 应 当放 在 其 他 的 问
题 或 动 作 上。
说 重 要,
说 有 决 定 意 义,
不 能 按 照 一般 的 或 抽 象 的 情 况 去
规 定 , 必 须 按 照 具 体 的 情 况 去 规 定 。 作 战 时 选择 突 击 方 向 和
突击 点 , 要 按 照 当 前 的 敌情 、 地 形 和 自 己 兵 力 的 情况 去 规 定 。
在 给 养 丰 富 的 地 方 要 注 意 不 使 战 士 吃 得 太 饱 ,在 给 养 不 足 的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177
地 方 却 要 注 意 不 使 战 士 饿 肚 。 在 白 色 区 域, 可 以 因 为 仅 仅 一
个 消 息的 走 漏 而 使尔 后 的 战 斗 失 败 ;在 红 色区 域 , 则 走 漏 消 息
的 问 题 常 常 不 是 最 重 要 的 。 某 些 战 役 , 高级 指 挥 员 有 亲 自 参
加 之 必要 , 其 他 则无 此 必 要 。 一 个 军事 学 校, 最 重 要 的 问 题 ,
是 选 择 校 长 教 员 和 规 定 教 育 方 针 。 一 个 民众 大 会 , 主 要 应 注
意 动 员 民 众 到 会 和 提 出 恰 当 的 口 号 。 如 此等 等 。 总 之 , 一 个
原 则 ,就 是注 意 于 那些 有 关全 局的 重 要 的 关节。
学 习 战 争 全 局 的 指 导 规 律 ,是 要 用 心 去 想 一 想 才 行 的 。
因 为 这种 全 局 性 的东 西 , 眼 睛 看 不 见, 只 能用 心 思 去 想 一 想 才
能 懂 得, 不 用 心 思去 想 , 就 不 会 懂 得。 但 是全 局 是 由 局 部 构 成
的 , 有局 部 经 验 的人 , 有 战 役 战 术 经验 的 人, 如 肯 用 心 去 想 一
想 , 就能 够 明 白 那些 更 高 级 的 东 西 。战 略 问题 , 如 所 谓 照 顾 敌
我 之 间 的 关 系 , 照 顾 各 个 战 役 之 间 或 各 个作 战 阶 段 之 间 的 关
系,
照顾 有 关 全 局 的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
某 些 部 分,
照顾 全盘 情 况
中 的 特点 , 照 顾 前后 方 之 间 的 关 系 ,照 顾 消耗 和 补 充 , 作 战 和
休 息,
集 中 和 分 散,
攻 击 和 防 御,
前 进 和 后 退,
荫 蔽 和 暴 露,
主
攻 方 面和 助 攻 方 面, 突 击 方 面 和 钳 制方 面 ,集 中 指 挥 和 分 散 指
挥,
持 久 战 和 速 决 战,
阵 地 战 和 运 动 战,
本 军 和 友 军,
这些 兵 种
和 那 些 兵 种,
上 级 和 下 级,
干 部 和 兵 员,
老 兵 和 新 兵,
高级 干 部
和 下 级干 部 , 老 干部 和 新 干 部 , 红 色区 域 和白 色 区 域 , 老 区 和
新 区,
中 心 区 和 边 缘 区,
热 天 和 冷 天,
胜 仗 和 败 仗,
大 兵团 和 小
兵 团 ,正 规 军 和 游击 队 , 消 灭 敌 人 和争 取 群众 , 扩 大 红 军 和 巩
固 红 军, 军 事 工 作和 政 治 工 作 , 过 去的 任 务和 现 在 的 任 务 , 现
在 的 任 务 和 将 来 的 任 务 , 那 种 情 况 下 的 任务 和 这 种 情 况 下 的
任 务 ,固 定 战 线 和非 固 定 战 线 , 国 内战 争 和民 族 战 争 , 这 一 历
17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史阶段和那一历史阶段,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都是眼睛看
不见的东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都可以了解,都可以捉
住,都可以精通。这就是说,能够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
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
究战略问题的任务。
第四节
重 要 的 问 题 在 善 于学 习
为什么 要组织红 军?因为要使用它去战 胜敌人 。为什么
要学习战争规律?因为要 使用这些 规律于 战争。
学习不 是容易的 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 。战争 的学问拿
在讲堂上,或在书本中,很多人尽管讲得一样头头是道,打起
仗来 却有胜 负之分。 战争史 和我们自己的战争生活 ,都证明
了这 一点。
那 末,
关 键 在哪 里 呢?
我们不 能要求事 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 从古以 来就很少
的。 我们要 求在战争 过程中 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 明智的将
军 —— 智勇 双全的将 军。要 达到智勇双全这一点, 有一种方
法是要学的,学习的时候要用这种方法,使用的时候也要用这
种 方 法。
什么方 法呢?那 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 面的情 况,找出
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许多国 家 颁布的军 事 条令书上,
都 指 示了“按 照情 况活用
原则”的必要,又都指示了打败仗时的处置方法。前者是不要
指挥 员因死 用原则而 主观地 犯错误;后者是当着指 挥员主观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79
地 犯 了 错 误 , 或 客 观 情况 起 了 非 所 预料 的 和不 可 抗 的 变 化时 ,
告 诉 指 挥 员 怎样 去 处 置。
为 什么 主 观 上 会 犯 错 误 呢 ? 就 是因 为 战 争 或 战 斗 的 部 署
和 指 挥 不 适 合 当 时当 地 的 情 况 , 主 观 的 指导 和 客 观 的 实 在 情
况 不 相 符 合 , 不 对 头 ,或 者 叫 做 没 有解 决 主观 和 客 观 之 间的 矛
盾 。 人 办 一 切 事 情都 难 免 这 种 情 形 , 有 比较 地 会 办 和 比 较 地
不 会 办 之 分 罢 了 。事 情 要 求 比 较 地 会 办 ,军 事 上 就 要 求 比 较
地 多 打 胜 仗 , 反 面 地 说, 要 求 比 较 地少 打 败仗 。 这 里 的 关键 ,
就 在 于 把 主观 和客 观 二 者 之 间好 好 地 符 合 起 来 。
举 战术 的 例 子 来 说 。 攻 击 点 选 在敌 人 阵 地 的 某 一 翼 , 而
那 里 正 是 敌 人 的 薄 弱 部, 突 击 因 而 成功 , 这叫 做 主 观 和 客观 相
符 合 , 也 就 是 指 挥 员 的侦 察 、 判 断 和决 心 ,和 敌 人 及 其 配置 的
实 在 情 形 相 符 合 。 如 果攻 击 点 选 在 另一 翼 ,或 中 央 , 结 果正 碰
在 敌 人 的 钉 子 上 , 攻 不进 去 , 就 叫 做不 相 符合 。 攻 击 时 机的 适
当 , 预 备 队 使 用 的 不 迟不 早 , 以 及 各种 战 斗处 置 和 战 斗 动作 都
利 于 我 不 利 于 敌 ,便 是 整 个 战 斗 中 主 观 指挥 和 客 观 情 况 统 统
相 符 合 。 统 统 相 符 合 的事 , 在 战 争 或战 斗 中是 极 其 少 有 的, 这
是 因 为 战 争 或 战 斗的 双 方 是 成 群 的 武 装 着的 活 人 , 而 又 互 相
保 持 秘 密 的 缘 故 ,这 和 处 置 静 物 或 日 常 事件 是 大 不 相 同 的 。
然 而 只 要 做 到 指 挥大 体 上 适 合 情 况 , 即 在有 决 定 意 义 的 部 分
适 合情 况 ,那 就是 胜利 的基础 了。
指 挥员 的 正 确 的 部 署 来 源 于 正 确的 决 心 , 正 确 的 决 心 来
源 于 正 确 的 判 断 , 正 确的 判 断 来 源 于周 到 的和 必 要 的 侦 察, 和
对 于 各 种 侦 察 材 料的 联 贯 起 来 的 思 索 。 指挥 员 使 用 一 切 可 能
的 和 必 要 的 侦 察 手段 , 将 侦 察 得 来 的 敌 方情 况 的 各 种 材 料 加
180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以 去 粗 取 精、
去 伪 存 真、
由 此 及 彼、
由 表 及 里 的 思 索,
然后 将自
己 方 面的 情 况 加 上 去 , 研 究 双 方 的对 比 和 相 互 的 关 系 , 因 而构
成 判 断, 定 下 决 心 , 作 出 计 划 , —— 这 是 军 事 家 在 作 出 每 一个
战 略 、战 役 或 战 斗 的 计 划 之 前 的 一个 整 个 的 认 识 情 况 的 过 程。
粗 心 大意 的 军 事 家 , 不 去 这 样 做 ,把 军 事 计 划 建 立 在 一 相 情愿
的 基 础之 上 , 这 种 计 划 是 空 想 的 ,不 符 合 于 实 际 的 。 鲁 莽 的专
凭 热 情 的 军 事 家 之 所 以 不 免 于 受 敌 人 的 欺 骗 , 受 敌 人表 面 的
或 片 面 的 情 况 的 引 诱 , 受 自 己 部 下 不 负 责 任 的 无 真 知灼 见 的
建 议 的鼓 动 , 因 而 不 免 于 碰 壁 , 就是 因 为 他 们 不 知 道 或 不 愿意
知 道 任 何 军 事 计 划 , 是 应 该 建 立 于 必 要 的 侦 察 和 敌 我情 况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的周 密 思 索 的 基 础 之上 的缘 故 。
认 识 情 况 的 过 程 , 不但 存 在 于 军 事计 划 建立 之 前 , 而 且存
在 于 军事 计 划 建 立 之 后 。 当 执 行 某一 计 划 时 , 从 开 始 执 行 起,
到 战 局终 结 止 , 这 是 又 一 个 认 识 情况 的 过 程 , 即 实 行 的 过 程。
此 时 ,第 一 个 过 程 中 的 东 西 是 否 符合 于 实 况 , 需 要 重 新 加 以检
查 。 如果 计 划 和 情 况 不 符 合 , 或 者不 完 全 符 合 , 就 必 须 依 照新
的 认 识,
构 成 新 的 判 断,
定 下 新 的 决 心,
把 已 定 计 划 加 以 改 变,
使 之 适 合 于 新 的 情 况 。 部 分 地 改 变 的 事 差 不 多 每 一 作战 都 是
有 的 ,全 部 地 改 变 的 事 也 是 间 或 有的 。 鲁 莽 家 不 知 改 变 , 或不
愿 改 变,
只 是 一 味 盲 干,
结 果 又 非 碰 壁 不 可。
上 面 说 的 是 一 个 战 略的 行 动 , 或 一个 战 役和 战 斗 的 行 动。
经 验 多 的 军 人 , 假 使 他 是 虚 心 学 习 的 , 他 摸 熟 了 自 己的 部 队
(指 挥 员 、
战 斗 员、
武 器、
给 养 等 等 及 其 总 体)
的 脾 气,
又 摸 熟了
敌 人 的 部 队(同 样,
指 挥 员、
战 斗 员、
武 器、
给 养 等 等 及 其 总 体)
的 脾 气, 摸 熟 了 一 切 和 战 争 有 关 的其 他 的 条 件 如 政 治 、 经 济、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181
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
握,比较地能打胜仗 。这是 在长时间内认识 了敌我 双方的 情
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这
一认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种长时间的经验,要了解
和把握整个战争的规 律是困 难的。做一个真 正能干 的高级 指
挥员,不是初出茅庐 或仅仅 善于在纸上谈兵 的角色 所能办 到
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一切 带原 则 性的军 事规 律,
或军事理 论,
都 是 前人或 今 人
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 验的总 结。这些过去的 战争所 留给我 们
的血的教训,应该着 重地学 习它。这是一件 事。然 而还有 一
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
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
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读书是 学习,使 用也是 学习, 而且是更 重要的 学习。 从
战争学习战争 —— 这 是我们 的主要方法。没 有进学 校机会 的
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
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
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
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
的方法。说学习和使 用不容 易,是说学得彻 底,用 得纯熟 不
容易。说老百姓很快 可以变 成军人,是说此 门并不 难入。 把
二 者 总合 起 来,
用 得 着 中国 一 句 老 话“
:世 上 无 难事,
只怕 有 心
人。
”
入 门 既 不 难,
深 造 也 是 办 得 到 的,
只 要 有 心,
只 要 善于 学
习罢 了。
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1〕在
18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我 们 头 脑中 的 反 映 , 除了 我 们的 头 脑 以 外 ,一 切 都 是 客 观 实 际
的 东 西 。因 此 , 学 习 和认 识 的对 象 , 包 括 敌我 两 方 面 , 这 两 方
面 都 应 该看 成 研 究 的 对象 , 只有 我 们 的 头 脑( 思 想 ) 才 是 研 究
的 主 体。
有 一 种 人,
明 于 知 己,
暗 于 知 彼,
又 有 一 种 人,
明于 知
彼 , 暗 于知 己 , 他 们 都是 不 能解 决 战 争 规 律的 学 习 和 使 用 的 问
题 的 。中 国 古代 大 军 事 学家 孙 武 子 〔2〕 书 上 “知 彼 知 己, 百 战
不 殆 ” 这句 话 , 是 包 括学 习 和使 用 两 个 阶 段而 说 的 , 包 括 从 认
识 客 观 实 际中 的 发 展 规 律 , 并 按 照 这 些 规 律 去 决 定 自 己 行 动
克 服当 前 敌人 而 说 的; 我们 不要 看 轻这 句 话。
战 争 是 民 族 和 民 族、
国 家 和 国 家、
阶 级 和 阶级、
政 治集 团
和 政 治 集团 之 间 互 相 斗争 的 最高 形 式 ; 一 切关 于 战 争 的 规 律 ,
都 是 进 行战 争 的 民 族 、国 家 、阶 级 、 政 治 集团 为 了 争 取 自 己 的
胜 利 而 使用 的 。 战 争 的胜 负 ,主 要 地 决 定 于作 战 双 方 的 军 事 、
政 治、
经 济、
自 然 诸 条 件,
这 是 没有 问 题 的。
然 而 不 仅 仅 如 此,
还 决 定 于 作战 双 方 主 观 指 导 的 能 力 。 军 事 家 不 能 超 过 物 质 条
件 许 可 的 范围 外 企 图 战 争 的 胜 利 , 然 而 军 事 家 可 以 而 且 必 须
在 物 质 条 件许 可 的 范 围 内 争 取 战 争 的 胜 利 。 军 事 家 活 动 的 舞
台 建 筑 在客 观 物 质 条 件的 上 面, 然 而 军 事 家凭 着 这 个 舞 台 , 却
可 以 导 演 出许 多 有 声 有 色 威 武 雄 壮 的 活 剧 来 。 因 此 , 我 们 红
军 的 指 导 者,
在 既 定 的 客 观 物 质 基 础 即 军事、
政 治、
经 济、
自然
诸 条 件 之上 , 就 必 须 发挥 我 们的 威 力 , 提 挈全 军 , 去 打 倒 那 些
民 族 的 和 阶级 的 敌 人 , 改 变 这 个 不 好 的 世 界 。 这 里 就 用 得 着
而 且 必 须 用我 们 的 主 观 指 导 的 能 力 。 我 们 不 许 可 任 何 一 个 红
军 指 挥 员 变为 乱 撞 乱 碰 的 鲁 莽 家 ; 我 们 必 须 提 倡 每 个 红 军 指
挥 员 变 为 勇敢 而 明 智 的 英 雄 , 不 但 有 压 倒 一 切 的 勇 气 , 而 且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83
有 驾 驭 整 个 战 争 变 化 发 展 的 能 力 。 指 挥 员 在 战 争的 大 海 中 游
泳 , 他 们 不 使 自 己 沉 没 , 而 要 使 自 己 决 定 地 有 步骤 地 达 到 彼
岸 。指 导战 争的规 律 ,就 是 战争 的 游泳 术。
以 上 是 我 们的 方 法。
第二章
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革命战 争
自一 九 二 四 年开 始 的中国革 命 战争 , 已 经 过去 了 两个 阶
段 , 即 一 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阶 段 和 一 九 二七 年 至 一 九
三 六 年 的 阶 段 ; 今 后 则 是 抗 日 民 族 革 命 战 争 的 阶段 。 这 三 个
阶 段 的 革 命 战 争 , 都 是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及 其 政 党 中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 中 国 革 命 战 争的 主 要 敌 人, 是 帝 国 主 义 和 封建 势 力 。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虽 然 在 某 种 历 史 时 机 可 以 参 加 革 命战 争 , 然 而
由 于 它 的 自 私 自 利 性 和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的 缺 乏 独 立性 , 不 愿 意
也 不 能 领 导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走 上 彻 底 胜 利 的 道 路 。中 国 农 民 群
众 和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群众 , 是 愿 意积 极 地 参 加 革 命 战争 , 并 愿
意 使 战 争 得 到 彻 底 胜 利 的 。 他 们 是 革 命 战 争 的 主力 军 ; 然 而
他 们 的 小 生 产 的 特 点 ,使 他 们 的 政治 眼 光 受 到 限 制 (一 部 分 失
业 群 众 则 具 有 无 政 府 思想 ) , 所 以他 们 不 能 成 为 战 争的 正 确 的
领 导 者 。 因 此 , 在 无 产阶 级 已 经 走上 政 治 舞 台 的 时 代,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领 导 责 任 , 就 不 得 不 落 到 中 国 共 产 党 的肩 上 。 在 这
种 时 候 , 任 何 的 革 命 战 争 如 果 没 有 或 违 背 无 产 阶级 和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那 个 战 争 是 一 定 要 失 败 的 。 因 为 半 殖 民地 的 中 国 的
社 会 各 阶 层 和 各 种 政 治集 团 中 , 只有 无 产 阶 级 和 共 产党 , 才 最
没 有 狭 隘 性 和 自 私 自 利 性 , 最 有 远 大 的 政 治 眼 光和 最 有 组 织
184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性 , 而 且 也 最 能 虚 心 地 接 受 世 界 上 先 进 的 无 产阶 级 及 其 政 党
的 经 验 而 用 之 于 自 己 的 事 业 。 因 此 , 只 有 无 产阶 级 和 共 产 党
能 够 领 导 农 民 、 城 市 小资 产 阶 级 和 资 产 阶 级 , 克服 农 民 和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狭 隘 性 , 克 服 失 业 者 群 的 破 坏 性 , 并且 还 能 够 克 服
资 产 阶 级 的 动 摇 和 不 彻 底 性 ( 如 果 共 产 党 的 政策 不 犯 错 误 的
话)
,
而 使 革 命 和 战 争 走 上 胜 利 的 道 路。
一 九 二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 命战 争,
基 本 地 说,
是在国
际 无 产 阶 级 和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及 其 政 党 对 于 中 国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及 其 政 党 的 政 治 影 响 和 政 治 合 作 之 下 进 行 的 。然 而 当 着 革 命
和 战 争 的 紧 急 关 头 , 首先 由 于 大 资 产 阶 级 的 叛 变, 同 时 也 由 于
革 命 队 伍 中 机 会 主 义 者 的 自 动 地 放 弃 革 命 领 导权 , 这 次 革 命
战 争 就 失 败 了。
一 九二 七 年 至 现 在 的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 是 在 新 的 情 况 之 下
进 行 的 。 战 争 的 敌 人 不 但 是 帝 国 主 义 , 而 且 是大 资 产 阶 级 和
大 地 主 的 联 盟 。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则 做 了 大 资 产 阶级 的 尾 巴 。 领
导 这 个 革 命 战 争 的 惟 有 共 产 党 , 共 产 党 已 经 形成 了 对 于 革 命
战 争 的 绝 对 的 领 导 权 。 共 产 党 的 这 种 绝 对 的 领导 权 , 是 使 革
命 战 争 坚 持 到 底 的 最 主 要 的 条 件 。 没 有 共 产 党的 这 种 绝 对 的
领 导 , 是 不能 设想 革 命 战 争 能有这 样 的 坚 持 性的。
中 国共 产 党 是 英 勇 坚 决 地 领 导 了 中 国 的 革 命 战 争 , 在 十
五 年 的长 岁 月 中〔 3〕 , 在全 国 人民 面 前 ,表 示了 自 己 是人 民 的
朋 友 , 每 一 天 都 是 为 了 保 护 人 民 的 利 益 , 为 了人 民 的 自 由 解
放 ,站在革 命战争的最前线。
中 国共 产 党 以 自 己 艰 苦 奋 斗 的 经 历 , 以 几 十 万 英 勇 党 员
和 几 万 英 勇 干 部 的 流 血 牺 牲 , 在 全 民 族 几 万 万人 中 间 起 了 伟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85
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
就 , 使 得 今 天 处 在 民 族 敌 人 侵 入 的 紧 急 关头 的 中 国 有 了 救 亡
图 存 的条 件 , 这 个条 件 就 是 有 了 一 个为 大 多数 人 民 所 信 任 的 、
被 人 民 在 长 时 间 内 考 验 过 因 此 选 中 了 的 政治 领 导 者 。 现 在 共
产 党 说的 话 , 比 其他 任 何 政 党 说 的 话, 都 易于 为 人 民 所 接 受 。
没 有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过 去 十 五 年 间 的 艰 苦 奋斗 , 挽 救 新 的 亡 国
危 险 是 不 可 能 的。
中 国共 产 党 在 革 命 战 争 中 , 除 了 犯 过 陈 独 秀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 4〕
和 李 立三“左”
倾 机 会 主义 〔 5 〕 两个 错 误 之 外,
还犯过了 下
述 的 两 个 错 误:
其 一,
是 在 一 九 三 一 年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的“左”倾
机 会 主 义 〔 6〕, 这 个 错误 使 得土 地 革 命 战争 受 到了 极 端 严重 的
损 失 ,得 到 了 在 第五 次 反 “ 围 剿 ” 中不 能 战胜 敌 人 反 而 丧 失 了
根 据 地 削 弱 了 红 军 的 结 果 。 这 个 错 误 是 在一 九 三 五 年 一 月 扩
大 的 中 央 政 治局 的 遵 义 会 议 〔 7〕 时 纠 正 过来 了 。其 二 , 是在 一
九 三 五 年 至 一九 三 六 年 的 张 国 焘 右 倾机 会 主 义 〔 8〕 , 这 个错 误
发 展 到 破 坏 了 党 和 红 军 的 纪 律 , 使 一 部 分红 军 主 力 遭 受 了 严
重 的 损失 ; 然 而 由于 中 央 的 正 确 领 导, 红 军中 党 员 和 指 挥 员 战
斗 员 的觉 悟 , 终 于也 把 这 个 错 误 纠 正过 来 了。 所 有 这 些 错 误 ,
对 于 我们 的 党 , 我们 的 革 命 和 战 争 ,当 然 是不 利 的 , 然 而 终 于
被 我 们 克 服 , 我 们 的 党 和 我 们 的 红 军 是 从这 些 错 误 的 克 服 中
锻 炼 得 更 加 坚 强 了。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了 、 而 且 继 续 领 导 着 轰 轰 烈 烈 的 光 荣 的
胜 利 的 革 命 战 争 。 这 个 战 争 不 但 是 解 放 中国 的 旗 帜 , 而 且 是
具有国际的革命意义的。世界的革命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
们 。 在 新 的 抗 日 民 族 革 命 战 争 的 阶 段 上 ,我 们 将 引 导 中 国 革
18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命 走 向 完 成, 也 将给 东 方 和世界的 革 命 以深 刻 的影 响 。 过 去
的 革 命 战 争证 明 ,我 们 不 但需要一 个 马 克思 主 义的 正 确 的 政
治 路 线 , 而且 需 要一 个 马 克思主义 的 正 确的 军 事路 线 。 十 五
年 的 革 命 和战 争 ,已 经 锻 炼出来这 样 一 条政 治 的和 军 事 的 路
线 了 。 今 后 战 争 的 新 阶 段, 我 们 相 信, 将 使 这 样 的 路 线 , 根 据
新 的 环 境 , 更 加 发 展 、 充实 和 丰 富 起来 , 达 到 战 胜 民 族 敌 人 之
目 的 。 历 史 告 诉 我 们 , 正确 的 政 治 的和 军 事 的 路 线 , 不 是 自 然
地 平 安 地 产生 和 发展 起 来 的,而是 从 斗 争中 产 生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一 方 面,
它 要 同“左 ”倾 机 会 主 义 作 斗 争 ,
另 一 方面,
它又
要 同 右 倾 机会 主 义作 斗 争 。不同这 些 危 害革 命 和革 命 战 争 的
有 害 的 倾 向 作 斗 争 , 并 且彻 底 地 克 服它 们 , 正 确 路 线 的 建 设 和
革 命 战 争 的胜 利 ,是 不 可 能的。我 在 这 本小 册 子中 时 常 提 到
错 误方 面 的 意见 , 就是 为 了这 个目 的。
第三章
第 一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这 个 问 题的 重 要性
不 承 认 、 不知 道 、 或 不 愿 意 知 道 中 国革 命 战 争 有 其 特 点 的
人,
把 红 军 对 国 民 党 军 队 的 作 战,
看 做 和 一 般 战 争 相 同,
或和苏
联 内 战 相 同。 列 宁斯 大 林 领导的苏 联 内 战的 经 验是 有 世 界 的
意 义 的 。 所 有 的 共 产 党 ,中 国 共 产 党也 同 样 , 都 是 以 这 个 经 验
和 列 宁 斯 大林 对 这个 经 验 的理论综 合 作 为指 南 的。 但 这 并 不
是 说 , 我 们应 该 在我 们 的 条件下机 械 地 运用 这 个经 验 。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许 多 方面 都 有 其自己的 不 同 于苏 联 内战 的 特 点 。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87
不 估 计 到 这种 特 点 , 或 否 认 这 种 特 点 , 当然 是 错 误 的 。 这 点 在
我 们 的 十 年 战 争 中 已 经 完全 证 明 了 。
我 们 的敌 人 也曾 犯 过类 似 的 错 误 。他 们 不 承 认 和红 军 作
战 需 要 有和 其 他 作 战 不 同 的 战略 和 战术 。 他 们 依仗 其各 方 面
的 优 势 , 轻视 我 们 , 固 守 其 老 一 套 的 战 法。 这 是 一 九 三 三 年 敌
人 的 第 四 次“ 围 剿 ” 时 期 及 其 以 前 的 情 形, 其 结 果 就 是 招 致 了
他 们 的 历次 的 失 败 。 首 先 在 国民 党 军队 中 提 出 在这 个问 题 上
的 新 意 见的 是 国 民 党 的 反 动 将军 柳 维垣 , 后 来 有戴 岳。 最 后
他 们 的意 见 被蒋 介 石采 纳 了 。 这 就 是 蒋 介 石 庐 山 军 官 训 练
团 〔 9〕 及 其 在 第 五 次“围 剿”中 施 行 的 反 动 的 新 军 事 原 则 〔 10〕 产
生 的 过 程。
然 而 当着 敌 人改 变 其军 事 原 则 使 之适 合 于 同 红 军作 战 的
情 况 的 时 候, 我 们 队 伍 中 却 出 现 了 回 到 “老 套 ” 的 人 们 。 他 们
主 张 回 到 一般 情 况 的 方 面 去 , 拒 绝 了 解 任何 的 特 殊 情 况 , 拒 绝
红 军 血 战史 的 经 验 , 轻 视 帝 国主 义 和国 民 党 的 力量 ,轻 视 国
民 党 军 队的 力 量 , 对 敌 人 采 用的 反 动的 新 原 则 视若 无睹 。 结
果 , 是 丧 失了 除 了 陕 甘 边 区 以 外 的 一 切 革命 根 据 地 , 使 红 军 由
三 十 万 人降 到 了 几 万 人 , 使 中国 共 产党 由 三 十 万党 员降 到 了
几 万 党 员 ,而 在 国 民 党 区 域 的 党 组 织 几 乎全 部 丧 失 。 总 之 , 是
受 了 一 次极 大 的 历 史 性 的 惩 罚。 他 们自 称 为 马 克思 列宁 主 义
者 , 其 实 一点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也 没 有 学 到。 列 宁 说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最 本 质的 东 西 ,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活 的 灵魂 , 就 在 于 具 体 地 分
析 具体 的 情况〔 11〕。我 们 的这些 同志恰是 忘记了这 一点。
由 此 可 知, 不 了 解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特 点 , 就不 能 指 导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 就不 能 引 导 中国 革 命 战 争走 上 胜 利 的 途 径。
18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节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特点 是 什 么
那末,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以为 有 四个主 要的特点。
第一个 特点, 中国是一 个政治 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半殖民
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这个特 点,指 出中国革 命战争 有发展和 胜利的可能性。
当着一 九二七年 冬天至一 九二八年 春天,中 国游击 战争发生
不久, 湖南江西 两省边界 区域—— 井冈山的 同志们 中有些人
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指出
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2〕)。因为这是一个最
基本的 问题,不 答复中国 革命根据 地和中国 红军能 否存在和
发展的 问题,我 们就不能 前进一步 。一九二 八年中 国共产党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3〕,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
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现在把 这个问题 分开来 看一看:
中国政 治经济 发展不平 衡 —— 微弱的资 本主义经济和严
重的半 封建经济 同时存在 ,近代式 的若干工 商业都 市和停滞
着的广 大农村同 时存在, 几百万产 业工人和 几万万 旧制度统
治下的 农民和手 工业工人 同时存在 ,管理中 央政府 的大军阀
和管理 各省的小 军阀同时 存在,反 动军队中 有隶属 蒋介石的
所谓中 央军和隶 属各省军 阀的所谓 杂牌军这 样两部 分军队同
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
走的路 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 同时存在。
中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89
中国是一个半 殖民地国家—— 帝国主 义的不统一,影响
到中国统治集团 间的不 统一。数 国支配的半殖民 地国家 和一
国支配 的 殖民地是 有 区别的。
中国是一个大 国 —— “东方不亮西方 亮,黑了南方有北
方”
,
不 愁 没 有 回 旋 的 余 地。
中国是经过了 一次大革命的 —— 准备 好了红军的种子,
准备好了红军的 领导者 即共产党 ,又准备好了参 加过一 次革
命 的民 众。
所 以我 们 说,
中 国 是一 个经 过 了 一次 革命 的、
政 治经 济发
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一个特
点。这个特点,不但基本地规定了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和战术,
而且也基本地规定了我们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
第二个 特点是敌 人的强大。
红军的敌人国 民党,它的情况是怎样 呢?它是夺取了政
权而且相对地稳 定了它 的政权的 党。它得到了全 世界主 要反
革命国家的援助 。它已 改造了它 的军队 —— 改造 得和中 国任
何一个历史时代 的军队 都不相同 ,而和世界现代 国家的 军队
却大体相同,武 器和其 他军事物 资的供给比起红 军来雄 厚得
多,而且其军队数量之多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军队,
超过世界任何一 个国家 的常备军 。它的军队和红 军比较 起来
真有天壤之别。它控制了全中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
枢纽或命脉,它的政权是全国性的政权。
中国红军是处 在这样强大的敌人的面 前。这是中国革命
战争的第二个特 点。这 个特点, 使红军的作战不 能不和 一般
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的不同。
19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第 三 个 特 点 是 红 军 的 弱 小。
中 国 红 军 是 产生 于 第一 次 大 革命 失 败 之后,从 游 击 队开
始 。 不 但 处 在 中 国 的 反 动 时 期 , 而 且 处 在 世界 上 反 动 的 资 本
主 义国 家在 政治 上经 济上 比较 稳定 的时 期 。
我 们 的 政 权 是分 散 而又 孤 立 的山 地 或 僻地的政 权 , 没有
任 何 的 外 间 援 助 。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经 济 条 件 和文 化 条 件 同 国 民
党 区 域 比 较 是 落 后 的 。 革 命 根 据 地 只 有 乡 村和 小 城 市 。 其 区
域 开 始 是 非 常 之 小 , 后 来 也 并 不 很 大 。 而 且根 据 地 是 流 动 不
定 的; 红 军没 有真 正巩 固的 根据 地。
红 军的 数 量 是 少 的 , 红 军 的 武器 是 差 的 , 红 军 的 粮 食 被服
等 物 质 供 给 是 非 常 困 难 的。
这 个 特 点 和 前 一 个 特 点 是 尖 锐 的 对 比 。 红 军 的 战 略战
术 ,是 在 这种 尖锐 的对 比上 发生 的。
第四 个特 点是 共产 党的 领导 和土 地革 命。
这 个 特 点 是 第一 个 特点 的 必 然结 果 。 这个特点 产 生 了两
方 面 的 情 形 。 在 一 方 面 ,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虽 然是 处 在 中 国 和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的 反 动 时 期 , 然 而 是 能 够 胜 利 的, 因 为 它 有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和 农 民 的 援 助 。 根 据 地 虽 小 却 有 很大 的 政 治 上 的 威
力 , 屹 然 和 庞大 的 国 民 党 政权 相 对 立 , 军 事 上 给 国 民 党 的 进攻
以 很 大 的 困 难 , 因 为 我 们 有 农 民 的 援 助 。 红军 虽 小 却 有 强 大
的 战 斗 力 , 因 为 在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红 军 人 员是 从 土 地 革 命 中
产 生 , 为 着 自己 的 利 益 而 战斗 的 , 而 且 指 挥 员 和 战 斗 员 之 间在
政 治 上 是 一 致 的。
另 一 方 面 , 则和 国 民党 成 了 尖锐 的 对 比。国民 党 是 反对
土 地 革 命 的 , 因 此 没 有 农 民 的 援 助 。 其 军 队虽 多 , 却 不 能 使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191
兵士群众和许 多小生 产者出身的下级干 部自觉 地为国民党拚
命,官兵之间在政治上是分歧的,这就减少了它的战斗力。
第三节
由此产 生我们 的战略 战术
经 过 了 一 次 大 革 命 的 政 治 经 济 不平 衡 的 半 殖 民 地 的 大
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 —— 这是中国革命战
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 了中国 革命战争 的指导
路线及其许多 战略战 术的原则。第一个 特点和 第四个特点,
规定了中国红 军的可 能发展和可能战胜 其敌人 。第二个特点
和第三个特点 ,规定 了中国红军的不可 能很快 发展和不可能
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
的 话,
还 可 能 失 败。
这就是中国革命 战争的两 方面。这两方面 同时存在着,
即是说,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这是中国革命战
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我们的十年战 争史证 明了这个规律的正 确性。 谁要是睁眼看
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
就不能 使红军打 胜仗。
很明显的,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
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
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
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固定的作战线
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击溃战,承认
歼灭战;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
19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反 对 大 后 方 制 度 , 承 认 小 后 方 制度 ; 反 对 绝对 的集 中 指 挥 , 承
认相 对的 集 中指 挥; 反 对单 纯军 事观 点和 流 寇主 义 〔 14〕 ,承 认
红军 是中 国 革命 的宣 传 者和 组织 者; 反对 土 匪主 义 〔 15〕 ,承 认
严 肃 的 政 治 纪 律 ; 反 对 军 阀 主 义, 承 认 有 限制 的民 主 生 活 和 有
威 权 的 军 事 纪 律 ; 反 对 不 正 确 的宗 派 主 义 的干 部政 策 , 承 认 正
确 的 干 部 政 策 ; 反 对 孤 立 政 策 ,承 认 争 取 一切 可能 的 同 盟 者 ;
最 后 , 反 对 把 红 军 停 顿 于 旧 阶 段, 争 取 红 军发 展到 新 阶 段 — —
所 有 这 些 原 则 问题 , 都要 求 正 确的 解 决 。我们现 在 要 讲的 战
略 问 题 , 就 是 要 就 中 国 革 命 战 争的 十 年 血 战史 的经 验 , 好 好 地
说 明 这 些 问 题。
第四章 “围剿”和 反“围剿 ”——
中 国内战 的主 要形 式
十 年 以来 , 从 游 击 战争 开 始 的 一天 起 , 任 何 一个 独 立 的 红
色 游 击 队 或 红 军 的 周 围 , 任 何 一个 革 命 根 据地 的周 围 , 经 常 遇
到 的 是 敌 人 的 “ 围 剿 ” 。 敌 人 把红 军 看 作 异物 ,一 出 现 就 想 把
它 捕 获 。 敌 人 总是 跟 着红 军 , 而且 总 是 把它围起 来 。 这种 形
式 , 过 去 十 年 是没 有 变化 的 , 如果 没 有 民族战争 代 替 国内 战
争,
那 末,
直 到 敌 人 变 成 弱 小 者、
红 军 变 成 强 大 者 那 一 天 为 止,
这 种 形 式 也 是 不 会 变 化 的。
红 军 的 活 动,
采 取 了 反“围 剿 ”的 形 式 。
所 谓 胜 利,
主要地
是 说 反 “ 围 剿 ” 的 胜 利 , 这 就 是战 略 和 战 役的 胜利 。 反 对 一 次
“ 围 剿 ” 是 一 个 战 役 , 常 常 由 大小 数 个 以 至数 十个 战 斗 组 织 而
成 。 在 一 次 “ 围 剿 ” 没 有 基 本 地打 破 以 前 ,即 使得 到 了 许 多 战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题
193
斗 的胜 利 , 还不 能 说 战 略 上 或 整 个 战 役 上 已经 胜 利了 。 十 年
的 红 军 战 争 史,
就 是 一 部 反“围 剿”史。
敌 人 的“围 剿 ”和 红 军 的 反“围 剿 ”
,
互相 采 用进 攻 和防 御
这两 种 战 斗 的形 式, 这 是 和 古 今 中 外 的 战 争 没 有 两样 的 。 然 而
中 国 内 战 的 特 点,
则 在 二 者 的 长 期 的 反 复。
在 一 次“围 剿”中,
敌
人以 进 攻 反 对红 军的 防 御 , 红 军 以 防 御 反 对 敌 人 的进 攻 , 这 是
反“围 剿”战 役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敌 人 以 防 御 反 对 红 军 的 进 攻,
红
军 以 进 攻 反 对 敌 人 的 防 御,
这 是 反“围 剿”战 役 的 第 二 个 阶 段。
任 何 的“围 剿”
,
都 是 包 括 这 两 个 阶 段 的,
而 且 是 长 期 地 反 复 的。
说 长 期 反 复 , 是 说 战争 和 战 斗 形式 的 反 复 。 这 是 事实 , 任
何 人一 看 就知 的。
“围 剿 ”和 反“围 剿 ”,是 战 争 形 式 的 反 复 。
敌以 进 攻 对 我防 御、 我 以 防 御 对 敌 进 攻 的 第 一 阶 段, 和 敌 以 防
御 对 我 进攻、
我 以 进 攻 对 敌 防 御 的 第 二 阶 段,
是 每 一 次“围 剿”
中 战 斗 形 式 的 反 复。
至 于 战 争 和 战 斗 的 内容 , 则 不 是简 单 地 反 复 的 , 而是 每 次
不 同的 。 这 也是 事 实 , 任 何 人 一 看 就 知 的 。这 里 的规 律 , 是
“围 剿”和 反“围 剿 ”的 规 模 一 次 比 一 次 大,
情况 一次 比 一次 复
杂,
战 斗 一 次 比 一 次 激 烈。
然 而 不 是 没 有 起 落 的。 第 五 次 “围 剿 ” 之 后 , 因 为红 军 极
大地 削 弱 了 ,南 方根 据 地 全 部 丧 失 , 红 军 移 到 了 西北 , 不 是 如
同在 南 方 那 样处 在威 胁 国 内 敌 人 的 最 重 要 的 地 位 了, “ 围 剿 ”
的 规 模、
情 况 和 战 斗,
就 比 较 小 些,
简 单些,
缓 和 些 了。
红 军 的 失 败 是 什 么 呢? 在 战 略 上说 , 只 有 反 “ 围 剿” 根 本
没 有成 功 , 才叫 做 失 败 , 而 且 也 只 能 叫 做 局部 的 和暂 时 的 失
败。 因 为 国 内战 争的 根 本 的 失 败 , 就 是 整 个 红 军 的覆 灭 , 然 而
19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这 样 的 事实 是 没 有 的 。 广 大 根据 地 的丧 失 和 红 军的 转移 , 这
是 暂 时 的 和局 部 的 失 败 , 不 是 永 远 的 和 全部 的 失 败 , 虽 然 这 个
局 部 是 包括 了 党 和 军 队 和 根 据地 的 百分 之 九 十 。这 种事 实 ,
我 们 把 它 叫做 防 御 的 继 续 , 而 把 敌 人 的 追击 叫 做 进 攻 的 继 续 。
这 就 是 说,
在“围 剿”和 反“围 剿”的 斗 争 中,
我 们没有 由 防 御 转
到 进 攻 , 反而 被 敌 人 的 进 攻 打 破 了 我 们 的防 御 , 我 们 的 防 御 就
变 成 了 退 却, 敌 人 的 进 攻 就 变 成 了 追 击 。然 而 等 到 红 军 到 达 一
个 新 的 地 区 时,
例 如 我 们 由 江 西 等 地移 到 了 陕 西,
“围 剿 ”
的反
复 又 出 现 了。 所 以 我 们 说 , 红 军 的 战 略 退却 ( 长 征 ) 是 红 军 的
战 略 防 御 的继 续 , 敌 人 的 战 略 追 击 是 敌 人的 战 略 进 攻 的 继 续 。
中国国内 战 争和 任 何 古 今中 外 的战 争 一样 , 基 本 的战 斗
形 式 只 有 攻 防 两 种。
中 国 内 战 的 特 点,
是“围 剿 ”和 反“围 剿 ”
的 长 期 地反 复 和 攻 防 两 种 战 斗形 式 的长 期 地 反 复, 并且 包 括
着 一次 一万 多公 里的 伟大 的战 略转 移( 长征 )〔 16〕 这样 一种 东
西 在 里 面。
所 谓 敌 人 的 失 败,
也 是 如 此。
他 们 的 战 略 失 败,
就是他们
的“围 剿”被 我 们 打 破,
我 们 的 防 御 变 成 了 进 攻,
敌 人 转 到防 御
地 位 , 必 须重 新 组 织 才 有 再 一 次 的 “ 围 剿” 。 敌 人 没 有 如 同 我
们 所 谓 一万 多 公 里 的 战 略 转 移的 那 种情 形 , 这 是因 为他 们 是
全 国 性 的统 治 者 , 他 们 比 我 们强 大 得多 的 缘 故 。然 而部 分 的
事 情 是 有过 的 。 若 干 根 据 地 中被 红 军围 攻 的 白 色据 点内 的 敌
人 突 围 而 出, 退 却 到 白 区 里 去 重 新 组 织 进攻 , 这 样 的 事 是 发 生
过 的 。 如 果内 战 延 长 , 红 军 胜 利 的 范 围 更广 大 时 , 这 种 事 情 会
多 起 来 。但 是 他 们 的 结 果 不 能和 红 军相 比 , 因 为他 们没 有 人
民 的 援 助, 官 兵 之 间 又 不 一 致。 他 们如 果 也 学 红军 的长 途 转
中国 革 命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195
移,
那是 一 定会 被 消灭 的。
在 一九三 ○ 年的立 三路 线时 期,李 立 三同志 不 懂得中 国
内 战的 持 久 性,
因 此看 不 出中 国 内 战 发展 中“围 剿”
又“围 剿”
、
打破又 打破的这种长期 反复的规 律(那时 已有湘赣 边界的三
〔 17 〕
〔 18 〕
次“围 剿”
,
福 建 的 两 次“围 剿”
等)
,
因 此在 红 军 还 幼 小
的时代就命令红军去打武汉,命令全国举行武装起义,企图使
全国革命迅速胜利。这就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也不相信
“围剿 ”反复这一规律 。在鄂豫 皖边区根 据地则有 所谓“偏
〔19〕
〔20〕
师”
说,
那里的一 些领导 同志认为第三 次“围 剿”
失败 后
的国民党不过是偏师了,要进攻红军,就得由帝国主义亲身出
马担当 主力军。在这个 估计之下 的战略方 针,就是 红军打武
汉。这 和江西的一些同 志号召红 军打南昌 ,反对进 行使各根
据地联成一片的工作,反对诱敌深入的作战,把一省胜利放在
夺取省城和中心城市的基点上,
以及认为“反对五次‘围剿’是
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决战”等等,是在原则上一致的。这
个 “ 左” 倾 机 会 主 义 , 种 下 了 鄂 豫 皖 边 区 反 对 第 四 次 “ 围
剿”〔 21〕、
江 西 中 央 区 反 对 第 五 次“围 剿”斗 争 中 的错 误 路 线 的
根苗,使红军在敌人的严重的“围剿”面前不得不处于无能的
地位,给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损失。
跟 否 认“围 剿”
反 复 的“左”
倾 机 会 主 义 直 接 联 系,
而 说红
军根本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的一种意见,也是完全不正确的。
革命和革 命战争是 进攻的 —— 这种说 法当然有 它的正确
性。革命和革命战争从发生到发展,从小到大,从没有政权到
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
19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
是应该反 对的。
革命 和革命战 争是进攻 的,但 是也有防 御和后退 —— 这
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
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
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上述两个论断中的前一论断,在政治上说来可以是对的,
移到 军事 上就不 对 了。在 政 治上, 也 只是在 某 一种情 况 说来
(革 命 前 进 时)
是 对 的,
移到另 一种情况
(革 命 退 却 时 :
全 部退
却,例如俄国在一九○六年〔22〕、中国在一九二七年;局部退
却,例如俄国在一九一八年的布列斯特条约〔23〕时)也就不对
了。 只有 后一论 断 ,才是 全 部地正 确 的真理 。 一九三 一 年至
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机械地反对使用军事防御的
手段,不过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思想。
“围剿”反复的形式何时结束?据我看来,如果内战延长
的话 ,那 是在敌 我 强弱对 比 起了根 本 变化之 时 。如果 红 军一
旦改 变到 比自己 的 敌人更 为 强大时 , 那末, 这 个反复 就 结束
了。 那时 是我们 围 剿敌人 , 敌人则 企 图反围 剿 ,但是 政 治和
军事的条件将不允许敌人获得如同红军一样的反“围剿”的地
位。
那 时,
“围 剿”反 复 这 种 形 式,
即 使 不 说 完 全 结 束,
但是一
般的结束 是可以断 言的。
第五章
战略防御
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一)积极防御和消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197
极 防 御(
;二 )
反“围 剿 ”的 准 备(
;三 )
战 略 退 却(
;四 )
战 略 反 攻;
(五 )
反 攻 开 始 问 题(
;六 )集 中 兵 力 问 题(
;七 )
运 动 战(
;八 )
速
决 战(
;九 )
歼 灭 战。
第一节
积 极防 御 和 消 极 防 御
为什 么 从防 御 说起 呢 ? 一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年 的 中国
第 一 次 民 族统 一 战 线 失 败 后 , 革 命 成 了 极 深 刻 极 残 酷 的 阶 级
战 争。 敌人 是 全 国 的 统 治 者 , 我 们 只 有一 点 小 部 队 , 因 此 , 我
们 一开 始就 是 和 敌 人 的 “ 围 剿 ” 奋 斗 。我 们 的 进 攻 是 密 切 地 联
系 于 打 破“围 剿”的,
我 们 发 展 的 命 运 全 看 我 们 能 不 能 打 破“围
剿 ”。 打破 “ 围 剿 ” 的 过 程 往 往 是 迂 回曲 折 的 , 不 是 径 情 直 遂
的 。 首 先 而且 严 重 的 问 题 , 是 如 何 保 存 力 量 , 待 机 破 敌 。 所
以 ,战 略 防 御 问 题成 为 红 军 作 战 中 最 复 杂和 最 重 要 的 问题 。
在我 们 的 十 年 战争 中 ,对 于 战 略 防 御 问 题, 常 常发 生 两 种
偏 向,
一 种 是 轻 视 敌 人,
又 一 种 是 为 敌 人 所 吓 倒。
由于 轻 视 敌 人 ,许 多 游击 队 失 败 了 , 红 军对 若 干次 敌 人 的
“围 剿 ”不 能 打 破 。
革命 的 游击 队 初起 , 领 导者 对 于 敌 我 形 势 往 往看 得 不正
确 。 他 们 看见 自 己 在 一 个 地 方 用 突 然 的 武 装 起 义 胜 利 了 , 或
从 白军 中哗 变 出 来 了 , 一 时 的 环 境 很 顺利 , 或 者 虽 有 严 重 的 环
境 而 看 不 到, 因 此 往 往 轻 视 敌 人 。 另 一 方 面 , 对 自 己 的 弱 点
(没 有 经 验 ,
力 量 弱 小)
,
也 不 了 解 。敌 强 我 弱 ,
原是客观地存
在 的现 象, 可 是 人 们 不 愿 意 想 一 想 , 一味 只 讲 进 攻 , 不 讲 防 御
和 退却 ,在 精 神 上 解 除 了 防 御 的 武 装 ,因 而 把 行 动 引 到 错 误 的
19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方 向 。 许 多 游 击 队 因 此 失 败 了。
红 军 因 为 和 这同 样 的 原 因 不 能 打 破 “围 剿 ” 的 例 子, 则 有
一九 二八 年广 东海陆 丰区 域 的红 军的 失败〔 24〕, 以及 一九 三二
年 鄂 豫 皖 边 区 的 红 军 , 在所 谓 国 民 党 偏 师 说 的 指 导之 下, 使 得
反对第四 次“围剿” 丧失了 措置裕如的 能力的事实。
为 敌人 吓倒 而 受 挫折 的 例子, 是 很 多 的。
和 轻 敌 者 相 反, 人 们 太 看 重 了 敌 人 ,太 看 轻 了 自 己, 因 而
采 取 了 非 必 要 的 退 却 方 针, 精 神 上 同 样 地 解 除 了 防御 的武 装 。
其 结 果 或 者 是 游 击 队 失 败, 或 者 是 红 军 的 某 些 战 役失 败, 或 者
是 根 据 地 丧 失。
丧 失 根 据 地 的最 显 著 的 例 子 , 是 在 反对 第 五 次 “ 围剿 ” 中
丧 失了 江 西中 央 根据 地 。这 里 的错 误 是从 右 倾的 观 点产 生
的 。 领 导 者 们 畏 敌 如 虎 ,处 处 设 防 , 节 节 抵 御 , 不敢 举行 本 来
有 利 的 向 敌 人 后 方 打 去 的进 攻 , 也 不 敢 大 胆 放 手 诱敌 深入 , 聚
而 歼 之 , 结 果 丧 失 了 整 个根 据 地 , 使 红 军 做 了 一 万二 千多 公 里
的 长 征 。 然 而 这 种 错 误 ,往 往 有 一 种 “ 左 ” 倾 轻 敌的 错误 为 之
先 行 。 一 九 三 二 年 进 攻中 心 城 市 的 军 事 冒 险 主 义 , 正 是 后 来
在对付 敌人第五次“ 围剿” 中采 取 消极防御路 线的根源。
为 敌 人 吓 倒 的 极 端 的 例 子,
是 退 却 主 义 的“张 国 焘 路 线”
。
红军 第四 方面 军的西 路军 在 黄河 以西 的失败 〔 25〕 ,是 这个 路线
的 最 后 的 破 产。
积 极 防 御 , 又叫 攻 势 防 御 , 又 叫 决 战防 御 。 消 极 防御 , 又
叫 专 守 防 御 , 又 叫 单 纯 防御 。 消 极 防 御 实 际 上 是 假防 御, 只 有
积 极 防 御 才 是 真 防 御 ,才 是 为 了 反 攻 和 进 攻 的 防 御 。 据 我 所
知 , 任 何 一 本 有 价 值 的 军事 书 , 任 何 一 个 比 较 聪 明的 军事 家 ,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199
而 且无 论 古 今 中外 , 无 论 战 略 战 术 , 没 有 不 反 对消 极 防 御 的。
只 有最 愚 蠢 的 人, 或 者 最 狂 妄 的 人 , 才 捧 了 消 极防 御 当 法 宝。
然 而世 上 偏 有 这样 的 人 , 做 出 这 样 的 事 。 这 是 战争 中 的 过 失,
是 保 守 主义 在 军 事 上 的 表 现 ,我 们 应 该坚 决 地 反 对它。
后 起 而 且发 展得 很 快 的 帝国主 义 国 家 ,即 德 日两 国 的 军
事 家中 , 积 极 地鼓 吹 战 略 进 攻 的 利 益 , 反 对 战 略防 御 。 这 种思
想 , 是 根 本 不 合 于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 德 日 帝 国 主 义 的 军 事 家
们 指 出 防 御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弱 点是 不 能 振 奋 人 心 , 反 而 使 人 心
动 摇 。 这 是 说 的 阶 级 矛 盾 剧 烈, 而 战 争 的 利 益 仅 仅 属 于 反 动
的 统 治 阶 层 乃 至 反 动 的 当 权 政派 的 那 种 国 家 。 我 们 的 情 况 不
同 。 在 保 卫 革 命 根 据 地 和 保 卫中 国 的 口 号 下 , 我 们 能 够 团 结
最 大 多 数 人 民 万 众 一 心 地 作 战, 因 为 我 们 是 被 压 迫 者 和 被 侵
略者。苏联内战时期的红军也是在防御形式之下战胜敌人
的 。 他 们 的 战 争 不 但 在 帝 国 主义 各 国 组 织 白 党 进 攻 时 , 是 在
保 卫苏 维 埃 的 口号 下 进 行 的 , 就 是 在 十 月 起 义 的准 备 时 期 ,也
是 在 保 卫 首 都 的 口 号 下 进 行 军事 动 员 的 。 一 切 正 义 战 争 的 防
御 战, 不 但 有 麻痹 政 治 上 异 己 分 子 的 作 用 , 而 且可 以 动 员 落后
的 人 民 群 众 加 入 到 战 争 中 来。
马克 思说 的武装 起义 之后一 刻也 不应该 停止 进攻〔 26〕 ,这
是 说 乘 敌 不 备 而 突 然 起 义 的 群众 , 应 该 不 让 反 动 的 统 治 者 有
保 守 政 权 或 恢 复 政 权 的 机 会 ,趁 此 一 瞬 间 把 国 内 反 动 的 统 治
势 力打 个 措 手 不及 , 而 不 要 满 足 于 已 得 的 胜 利 ,轻 视 敌 人 ,放
松 对于 敌 人 的 进攻 , 或 者 畏 缩 不 前 , 坐 失 消 灭 敌人 的 时 机 ,招
致 革 命 的 失 败 。 这 是 正 确 的 。然 而 不 是 说 , 敌 我 双 方 已 在 军
事 对抗 中 , 而 且敌 人 是 优 势 , 当 受 敌 人 压 迫 时 ,革 命 党 人 也不
200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应 该 采 取 防 御 手 段 。 如 果 这 样 想 , 那 就 是 第 一 号 的 傻子。
我 们 过去 的 战 争 , 整个 地 说 来 是向 国 民 党 进 攻, 然 而 在 军
事 上 采 取 了 打 破“围 剿”的 形 式。
在 军 事上 说 来 , 我 们的 战 争 是 防御 和 进 攻 的 交替 的 应 用 。
对 于 我们 , 说 进 攻是 在 防 御 之 后 , 或说 进 攻 是 在防 御 之 前 都 是
可 以 的,
因 为 关 键 在 于 打 破“围 剿 ”
。
“围 剿 ”没 有 打 破 以 前 是
防 御,
“围 剿”一 经 打 破 就 开 始 了 进 攻,
仅 仅 是一 件 事 情 的 两 个
阶 段,
而 敌 人 的 一 次“围 剿 ”和 它 的 又 一 次“围 剿 ”是 衔 接 着 的。
这 两 个 阶段 中 , 防 御 的 阶 段 比 进 攻 的 阶 段 更 为 复 杂, 更 为 重
要 。 这个 阶 段 包 含着 怎 样 打 破 “ 围 剿” 的 许 多 问题 。 基 本 的 原
则 是承 认积 极防 御, 反对 消 极防 御。
从 国 内战 争 说 , 假 如红 军 的 力 量超 过 了 敌 人 时, 那 末 , 一
般 地 就 用不 着 战 略 防 御 了 。 那 时 的 方 针 只 是 战 略 的进 攻 。 这
种 改 变, 依 靠 于 敌我 力 量 的 总 的 变 动。 到 了 那 时, 剩 下 的 防 御
手 段,
只 是 局 部 的 东 西 了。
第二节
反“围 剿”的 准 备
对 于 敌人 的 一 次 有 计划 的 “ 围 剿” , 如 果 我 们没 有 必 要 的
和 充 分的 准 备 , 必然 陷 入 被 动 地 位 。临 时 仓 卒 应战 , 胜 利 的 把
握 是 没 有 的。
因 此,
在 和 敌 人 准 备“围 剿”同 时 ,
进行我们的反
“ 围 剿” 的 准 备 ,实 有 完 全 的 必 要 。我 们 队 伍 中曾 经 发 生 过 的
反 对 准 备 的 意 见 是 幼 稚 可 笑 的。
这 里 有一 个 困 难 问 题, 容 易 发 生争 论 。 就 是 ,何 时 结 束 自
己 的 进 攻,
转 入 反“围 剿 ”
的 准 备 阶 段 呢?因 为 当 自 己 处 在 胜 利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201
的 进 攻 中,
敌 人 处 在 防 御 地 位 时,
敌 人 的“围 剿”准 备 是 在 秘 密
地进 行 的 , 我 们 难 于 知 道 他 们 将 在何 时 开 始 进攻 。 我 们 准 备 反
“围 剿”的 工 作 开 始 早 了,
不 免 减 少 进 攻 的 利 益,
而且 有 时 会 给
予 红 军 和 人民 以 若 干 不 良 的 影 响 。 因 为 准 备 阶 段 中 的 主 要 步
骤,
就 是 军 事 上 的 准 备 退 却,
和 为 着 准 备 退 却 的 政 治 上 的 动 员。
有时 准 备 过 早 , 会 变 为 等 待 敌 人 ;等 了 好 久 而敌 人 未 来 , 不 得
不重 新 发 动 自 己 的 进 攻 。 有 时 我 们的 重 新 进 攻刚 在 开 始 , 又 恰
好遇 到 了 敌 人 进 攻 的 开 始 , 把 自 己处 在 困 难 地位 。 所 以 开 始 准
备的 时 机 的 选 择 ,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问题 。 断 定 这种 时 机 , 要 从 敌
我双 方 情 况 和 二 者 间 的 关 系 着 眼 。为 着 了 解 敌人 的 情 况 , 须 从
敌人 方 面 的 政 治 、 军 事 、 财 政 和 社会 舆 论 等 方面 搜 集 材 料 。 分
析这 些 材 料 的 时 候 , 要 足 够 地 估 计敌 人 的 整 个力 量 , 不 可 夸 大
敌人 过 去 失 败 的 程 度 , 但 也 决 不 可不 估 计 到 敌人 内 部 的 矛 盾 ,
财政 的 困 难 , 过 去 失 败 的 影 响 等 等。 对 自 己 方面 , 不 可 夸 大 过
去胜 利 的 程 度 , 但 也 决 不 可 不 足 够地 估 计 到 过去 胜 利 的 影 响 。
但 是 开 始 准 备 的 时 机 问 题 , 一 般 地 说 来 , 与 其 失 之 过 迟,
不如 失 之 过 早 。 因 为 后 者 的 损 失 较之 前 者 为 小, 而 其 利 益 , 则
是有 备无 患, 根 本 上立 于不 败之 地。
准 备 阶段 中 的 主要 的 问 题 ,是 红军 的 准备 退 却, 政 治 动
员,
征 集 新 兵,
财 政 和 粮 食 的 准 备,
政 治 异 己 分 子 的 处 置 等。
所 谓 红军 的 准 备退 却 , 就 是说 不要 使 红军 向 着不 利 于 退
却的 方 向 , 不 要 进 攻 得 太 远 了 , 不要 使 红 军 过于 疲 劳 。 这 是 在
敌 人 大 举 进攻 的 前 夜 主 力 红 军 的 必 要 的 处 置 。 这 时 红 军 的 注
意力 , 主 要 地 要 放 在 创 造 战 场 , 征集 资 材 , 扩大 自 己 和 训 练 自
己 的 计 划 上。
20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政 治 动 员是 反“ 围 剿 ” 斗 争 中 第 一 个 重 要问 题。 这 即 是
说 , 明 确 、 坚 决 而 充 分地 告 诉 红 军 人 员 和 根 据 地 的人 民 , 关 于
敌 人 进 攻 的 必 然 性 和 迫切 性 , 敌 人 进 攻 危 害 人 民 的严 重 性 , 同
时 , 关 于 敌 人 的 弱 点 ,红 军 的 优 良 条 件 , 我 们 一 定要 胜 利 的 志
愿,
我 们 工 作 的 方 向 等。
号 召 红 军 和 人 民 全 体 为 反 对“围 剿 ”
、
保 卫 根 据地而斗 争 。 除开 军 事秘 密 外 , 政 治 动 员 是必 须 公 开
的 , 而 且力求普 及 于 每一 个 可能 拥 护 革 命 利 益 的 人员 。 重 要
的 关 节 是 说 服 干 部。
征 集 新 兵须 从两 方 面 出 发 : 一 方 面 顾 到 人民 的政 治 觉 悟
程 度 和 人 口 情 况 ; 又 一方 面 顾 到 当 时 红 军 的 情 况 和整 个 反 “ 围
剿” 战役 中红 军消 耗的 可能限 度。
财 政 和粮 食 问 题 , 不 待 说对 于 反对 “ 围 剿 ” 是 有 重大 意 义
的 。 要 顾 及 “ 围 剿 ” 时间 的 可 能 延 长 。 应 当 计 算 ,主 要 的 是 红
军,
再 则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人 民,
在 整 个 反“围 剿”斗 争 中 物 资 需 要
的 最 低 限 度。
对 待 政治 异 己 分 子 , 不 可对 他 们不 警 戒 ; 但 也 不 可过 于 恐
惧 他 们 的 叛 变 , 而 采 取过 分 的 警 戒 手 段 。 对 地 主 、商 人 、 富 农
之 间 是 应 该 有 分 别 的 ,主 要 地 是 政 治 上 向 他 们 说 明, 争 取 他 们
中 立 , 并且组织 民 众 监视 他 们。 只 有 对 极 少 数 最 带危 险 性 的
分 子,
才 可 以 采 用 严 峻 手 段,
例 如 逮 捕 等。
反 “ 围剿 ” 斗 争 胜 利 的 程度 , 是和 准 备 阶 段 中 任 务完 成 的
程 度 密 切地联系 着 的 。由 轻 敌而 发 生 的 对 于 准 备 的放 松 , 和
由 被 敌 人进攻所 吓 倒 而发 生 的惊 惶 失 措 , 都 是 应 该坚 决 反 对
的 不 良 倾向。我 们 需 要的 是 热烈 而 镇 定 的 情 绪 , 紧张 而 有 秩
序 的 工 作。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第 三节
203
战 略退 却
战 略退 却 , 是 劣 势 军 队 处 在 优势 军 队 进 攻 面 前 , 因 为 顾到
不 能 迅 速 地 击破 其 进 攻 , 为了 保 存 军 力 , 待 机 破 敌 , 而 采 取的
一 个 有 计 划 的 战 略 步 骤 。 可 是 , 军 事 冒 险 主义 者 则 坚 决 反 对
此 种 步 骤,
他 们 的 主 张 是 所 谓“御 敌 于 国 门 之 外”
。
谁 人不 知 , 两 个 拳 师 放 对 , 聪明 的 拳 师 往 往 退 让 一 步 ,而
蠢 人 则 其 势 汹汹 , 辟 头 就 使出 全 副 本 领 , 结 果 却 往 往 被 退 让者
打 倒。
《 水浒 传 》 上 的 洪 教 头 , 在 柴进 家 中 要 打 林 冲 , 连 唤 几个
“来”
“来”
“来”
,
结 果 是 退 让 的 林 冲 看 出 洪 教 头 的 破 绽,
一 脚踢
翻了洪 教头〔27〕。
春秋 时候 ,鲁 与齐 〔28〕 战, 鲁庄 公起初 不待 齐 军疲 惫就要
出 战,
后 来 被 曹 刿 阻 止 了,
采 取 了“敌 疲 我 打 ”的 方 针 ,
打 胜了
齐 军 , 造 成 了 中 国 战 史 中 弱 军 战 胜 强 军 的 有名 的 战 例 。 请 看
历 史家 左 丘 明〔 29〕的 叙 述:
“ 春 ,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 。 曹 刿 请 见 。 其 乡 人 曰 : 肉 食 者 谋 之,
又 何 间 焉 ? 刿 曰 : 肉 食者 鄙 ,未 能远 谋 。乃 入 见。 问 : 何 以 战 ? 公
曰 : 衣 食 所 安 , 弗 敢 专 也 , 必 以 分 人 。 对 曰 : 小 惠 未遍 , 民 弗 从 也。
公 曰 : 牺 牲 玉 帛 , 弗 敢 加 也 , 必 以 信 。 对 曰 : 小 信 未孚 , 神 弗 福 也。
公 曰 : 小 大 之 狱 , 虽 不 能 察 , 必 以 情 。 对 曰 : 忠 之 属也 。 可 以 一 战。
战 则 请 从 。 公 与之 乘。 战 于 长 勺 。 公将 鼓 之 。 刿 曰 : 未 可 。 齐 人
三 鼓 。 刿 曰 : 可矣 。齐 师 败 绩 。 公 将驰 之 。 刿 曰 : 未 可 。 下 视 其
辙 ,登 轼 而 望 之 ,曰 :
可 矣 。遂 逐 齐 师 。既 克 ,公 问 其 故 。对 曰 :
夫
204
毛 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战 ,勇 气 也 。一 鼓 作 气 ,再 而 衰 ,三 而 竭 。彼 竭 我 盈 ,故 克 之 。夫 大
国 难 测 也,
惧 有 伏 焉。
吾 视 其 辙 乱,
望 其 旗 靡,
故 逐 之。
”〔 30 〕
当 时的情况 是弱国抵 抗强国。 文中指出 了战前 的政治准
备 —— 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 长勺,叙述
了利于 开始反攻的时机 —— 彼竭我 盈之时,叙述了 追击开始
的时机 —— 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 一个不大的战役 ,却同时
是说的 战略 防御 的原则 。 中国战 史 中合此 原则 而取 胜的 实例
新 汉昆 阳 之 战 〔 32 〕、
袁曹 官
是 非常 之 多 的。
楚汉 成 皋之 战 〔 31 〕、
渡之战 〔33〕、
吴魏赤壁之 战〔 34 〕、
吴蜀彝陵之战〔 35〕、
秦晋淝水 之
战〔 36〕 等 等有名的 大 战,
都 是双 方强弱不 同,
弱 者先让一 步,
后
发 制 人,
因 而 战 胜 的。
我 们的战争 是从一九 二七年秋 天开始的 ,当时 根本没有
经 验。
南 昌 起义 〔 37 〕、
广州 起 义 〔 38 〕 是 失 败了,
秋收 起 义 〔 39 〕 在
湘鄂赣 边界 地区 的部队 , 也打了 几 个败仗 ,转 移到 湘赣 边界
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
过湘南 也转 到了 井冈山 。 然而从 一 九二八 年五 月开 始, 适应
当时情 况的 带着 朴素性 质 的游击 战 争基本 原则 ,已 经产 生出
来 了,
那 就 是 所 谓“敌 进 我 退,
敌 驻 我 扰,
敌 疲 我 打,
敌 退 我 追”
的十六 字诀 。这 个十六 字 诀的军 事 原则, 立三 路线 以前 的中
央是承 认了 的。 后来我 们 的作战 原 则有了 进一 步的 发展 。到
了 江 西 根 据 地 第 一 次 反“围 剿”
时,
“诱 敌 深 入”
的方 针提 出来
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
全部红 军作 战的 原则就 形 成了。 这 时是军 事原 则的 新发 展阶
段,内容大大丰富起来,形式也有了许多改变,主要地是超越
了从前的朴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十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205
六 字 诀 包 举 了反 “ 围 剿 ”的 基 本 原 则 , 包 举 了 战 略 防 御 和战 略
进攻 的 两 个阶 段 , 在 防 御 时又 包 举 了 战 略 退 却 和战 略 反攻 的
两 个 阶 段 。 后 来 的 东 西 只 是 它 的发 展 罢 了 。
然 而从 一九 三 二年 一月 开始,
在党 的“三 次‘ 围 剿’ 被粉 碎
后争 取 一 省数 省 首 先 胜 利 ”那 个 包 含 着 严 重 原 则错 误 的决 议
发 布 之 后,
“左”倾 机 会 主 义 者 就 向 着 正 确 的 原 则 作 斗 争,
最后
是 撤 消 了 一 套正 确 原 则 ,成 立 了 另 一 整 套 和 这 相 反 的 所 谓“ 新
原 则”
,
或“正 规 原 则”
。
从 此 以 后,
从 前 的 东 西不 能叫 做 正 规 的
了,
那 是 应 该 否 定 的“游 击 主 义 ”
。
反“游 击 主 义 ”的 空 气 ,
统治
了整 整 的 三个 年 头 。 其 第 一阶 段 是 军 事 冒 险 主 义, 第 二阶 段
转 到 军 事 保 守主 义 , 最 后, 第 三 阶 段 , 变 成 了 逃 跑 主 义 。直 到
党中 央 一 九三 五 年 一 月 在 贵州 的 遵 义 召 开 扩 大 的政 治 局会 议
的 时 候 , 才 宣告 这 个 错 误路 线 的 破 产 , 重 新 承 认 过 去 路 线的 正
确 性 。 这 是 费 了 何 等 大 的 代 价 才得 来 的 啊 !
起 劲 地 反 对“游 击 主 义”的 同 志 们 说:
诱 敌 深 入 是 不 对的,
放弃 了 许 多地 方 。 过 去 虽 然打 过 胜 仗 , 然 而 现 在不 是 已经 和
过去不同了吗?并且不放弃土地又能打胜敌人不是更好些
吗?在敌区或在我区敌区交界地方去打胜敌人不是更好些
吗 ? 过 去 的 东西 没 有 任 何的 正 规 性 , 只 是 游 击 队 使 用 的 办法 。
现在 我 们 的国 家 已 成 立 了 ,我 们 的 红 军 已 正 规 化了 。 我们 和
蒋介 石 作 战是 国 家 和 国 家 作战 , 大 军 和 大 军 作 战。 历 史不 应
重 复 , “ 游 击主 义 ” 的 东西 是 应 该 全 部 抛 弃 的 了 。 新 的 原则 是
“完 全 马 克 思 主 义”的,
过 去 的 东 西 是 游 击 队 在 山 里 产 生 的,
而
山 里 是 没 有 马克 思 主 义 的。 新 原 则 和 这 相 反 : “ 以 一 当 十, 以
十 当 百,
勇 猛 果 敢,
乘 胜 直 追”
,
“全 线 出 击 ”
,
“夺 取 中 心 城 市 ”
,
20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两 个 拳 头 打 人 ”
。
敌 人 进 攻 时,
对 付 的 办 法 是“御 敌 于 国 门 之
外”
,
“先 发 制 人 ”
,
“不 打 烂 坛 坛 罐 罐 ”
,
“不 丧 失 寸 土 ”
,
“六 路 分
兵”
;
是“革 命 道 路 和 殖 民 地 道 路 的 决 战 ”
;
是 短 促 突 击,
是堡垒
战 ,是 消 耗 战 ,
是“持 久 战 ”;
是 大 后 方 主 义,
是绝对 的集中指
挥;
最 后,
则 是大 规 模 搬 家。
并 且 谁 不 承 认 这 些,
就 给 以 惩 办,
加 之以 机 会主 义 的 头衔 , 如此 等 等。
无 疑地 , 这 全部 的 理 论 和实际 都 是 错 了的 。 这 是主 观 主
义 。 这 是 环 境 顺 利 时 小 资 产 阶级 的 革 命 狂 热 和 革 命 急 性 病 的
表 现 ; 环 境困 难时 , 则 依 照 情 况 的 变 化 以 次 变 为 拚 命主 义 、 保
守 主 义 和 逃跑 主义 。 这 是 鲁 莽 家 和 门 外 汉 的 理 论 和 实际 , 是 丝
毫 也 没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气 味的 东 西 , 是反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东西 。
这 里 单 说 战 略 退 却,
江 西 叫 做“诱 敌 深 入 ”
,
四 川 叫 做“收
紧 阵 地 ” 。 从 前 的 军 事 理 论 家和 实 际 家 也 无 不 承 认 这 是 弱 军
对 强 军 作 战 时 在 战 争 开 始 阶 段必 须 采 取 的 方 针 。 外 国 的 军 事
家 就 曾 这 样 说“
:战 略 守 势 的 作 战,
大 都 先 避 不 利 的 决 战,
使至
有 利 的 情 况始 求决 战 。 ” 这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 我 们 对 此也 没 有 任
何 的 增 加。
战 略退 却 的 目的 是 为 了 保存军 力 , 准 备反 攻 。 退却 之 所
以 必 要 , 是因 为处 在 强 敌 的 进 攻 面 前 , 若 不 退 让 一 步, 则 必 危
及 军 力 的 保 存 。 过 去 却 有 许 多人 坚 决 地 反 对 退 却 , 认 为 这 是
“ 机 会 主 义的 单纯 防 御 路 线 ” 。 我 们 的 历 史 已 经 证 明这 个 反 对
是 完 全 错 误 的 了。
准 备反 攻 , 须 选 择 和 造 成 有 利 于 我不 利 于 敌 的 若 干 条 件 ,
使 敌 我 力 量 对比 发 生 变 化, 然 后 进 入反 攻 阶 段。
依 我们 的 过 去情 形 说 来 ,大概 须 在 退 却阶 段 中 取得 下 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07
诸种 条 件 中 至 少 二种 以 上 , 才 算 是 有 利 于 我 不 利 于敌 , 才 好 使
自 己 转 入 反 攻 。 这 些 条 件 是:
(一)
积 极 援 助 红 军 的 人 民;
(二)
有 利 作 战 的 阵 地;
(三)
红 军 主 力 的 全 部 集 中;
(四)
发 现 敌 人 的 薄 弱 部 分;
(五)
使 敌 人 疲 劳 沮 丧;
(六)
使 敌 人 发 生 过 失。
人 民 这 个条 件 , 对 于 红 军 是 最 重 要 的 条 件 。 这 就 是 根 据
地的 条 件 。 并 且 由于 这 个 条 件 , 第 四 、 第 五 、 第 六等 条 件 也 容
易 造成 或 发 现。 所 以 当 敌 人 大 举 进 攻 红 军 时, 红 军总 是 从 白
区 退却 到 根 据地 来 , 因 为 根 据 地 的 人 民 是 最积 极 地援 助 红 军
反对 白 军 的 。 根 据地 的 边 缘 区 和 中 心 区 , 也 有 区 别; 对 于 封 锁
消 息、
侦 察、
运 输、
参 战 等 事,
中 心 区 的 人 民 比 较 边 缘 区 为 好。
所 以“退 却 终 点 ”
,
在 过 去 江 西 反 对 第 一、
二、
三 次“围 剿 ”时,
都
选 在人 民 条 件最 好 或 较 好 的 地 区 。 根 据 地 这个 特 点, 使 红 军
的 作战 比 较 一般 的 作 战 起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也是 使 后来 敌 人 不
得 不 采 取 堡 垒 主 义 〔 40〕 的 主 要 原 因。
退 却 的 军队 能 够 选 择 自 己 所 欲 的 有 利 阵 地 , 使 进 攻 的 军
队 不得 不 就 我范 围 , 这 是 内 线 作 战 的 一 个 优良 条 件。 弱 军 要
战 胜强 军 , 是不 能 不 讲 求 阵 地 这 个 条 件 的 。但 是 单有 这 个 条
件 还不 够 , 还要 求 别 的 条 件 和 它 配 合 。 首 先是 人 民的 条 件 。
再则 还 要 求 好 打 的敌 人 , 例 如 敌 人 疲 劳 了 , 或 者 发生 了 过 失 ,
或 者 该 路 前 进 的 敌 人 比 较 地 缺 乏 战 斗 力 。 这 些 条 件 不具 备
时,
虽 有 优 良 阵 地,
也 只 得 置 之 不 顾,
继 续 退 却,
以 就 自 己所 欲
20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的 条 件 。 白区 未 尝 无 优 良 的 阵 地 , 但 无 优 良 的 人 民 条 件 。 如
果 其 他 条 件也 还 未 造 成 或 未 发 现 时 , 红 军 便 不 得 不 向 根 据 地
退 却 。 根 据 地 的 边 缘 区 和 中 心 区 的 分 别 , 也 大 体 是 如 此。
除 地 方部队和 钳 制 兵力 外 ,一 切 突 击 兵 力 以 全部 集 中 为
原 则 。 当 着我 们 向 战 略 上 取 守 势 的 敌 人 进 攻 时 , 红 军 往 往 是
分 散 的 。 一旦 敌 人 大 举 向 我 进 攻 , 红 军 就 实 行 所 谓 “ 求 心 退
却”
。
退 却 的 终点,
往 往 选 在 根 据 地 中 部;
但 有 时 也 在 前 部,
有
时则 在 后 部 , 依 照 情 况 来 决 定 。 这种 求 心 退 却, 能 够 使 全 部 红
军 主 力 完 全 集 中 起 来。
弱 军 对于强军 作 战 的再 一 个必 要 条 件 , 就 是 拣弱 的 打 。
然 而 当 敌 人开 始 进 攻 时 , 我 们 往 往 不 知 敌 之 分 进 各 军 何 部 最
强,
何 部 次 强,
何 部 最 弱,
何 部 次 弱,
需 要 一 个 侦 察 的 过 程。
往
往需 要 许 多 时 间 , 才 能 达 此 目 的 。战 略 退 却 的所 以 必 要 , 这 也
是 一 个 理 由。
如 果 进攻之敌 在 数 量和 强 度上 都 超 过 我 军 甚 远, 我 们 要
求强 弱 的 对 比 发 生 变 化 , 便 只 有 等到 敌 人 深 入根 据 地 , 吃 尽 根
据地 的 苦 楚 , 如 同 第 三 次 “ 围 剿 ”时 蒋 介 石 某旅 参 谋 长 所 说 的
“肥 的 拖 瘦,
瘦 的 拖 死”
,
又 如“围 剿 ”
军 西 路总 司 令陈 铭 枢 所 说
的“国 军 处 处 黑 暗 ,
红 军 处 处 明 亮 ”之 时,
才 能 达 到 目 的。
这种
时候,
敌 军 虽 强,
也 大 大 减弱 了;
兵 力 疲 劳,
士气沮丧,
许多弱
点都 暴 露 出 来 。 红 军 虽 弱 , 却 养 精蓄 锐 , 以 逸待 劳 。 此 时 双 方
对比 , 往 往 能 达 到 某 种 程 度 的 均 衡, 或 者 敌 军的 绝 对 优 势 改 变
到相 对 优 势 , 我 军 的 绝 对 劣 势 改 变到 相 对 劣 势, 甚 至 有 敌 军 劣
于我 军 , 而 我 军 反 优 于 敌 军 的 事 情。 江 西 反 对第 三 次 “ 围 剿 ”
时,
红 军 实 行 了 一 种 极 端 的 退 却(红 军 集 中 于 根 据 地 后 部 )
,
然
中 国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09
而 非 此 是不 能 战 胜 敌人 的, 因 为 当 时 的 “ 围 剿 ” 军 超 过 红 军 十
就是指的使敌
倍 以 上。
孙 子 说 的“避 其 锐 气,
击 其 惰 归 ”〔 41 〕 ,
疲劳 沮丧, 以求 减杀其 优势。
退 却 的 最 后 一 个 要 求 ,是 造成 和 发 现 敌 人 的 过 失 。 须 知
任 何 高 明 的 敌 军 指 挥 员 , 在相 当 长 时 间 中 , 要 不 发 生 一 点 过
失 , 是 不可 能 的 , 因此 我们 乘 敌 之 隙 的 可 能 性 , 总 是 存 在 的 。
敌 人 会 犯错 误 , 正 如我 们自 己 有 时 也 弄 错 , 有 时 也 授 敌 以 可 乘
之 隙 一 样 。 而 且 我 们 可 以 人工 地 造 成 敌 军 的 过 失 , 例 如 孙 子
所 谓“示 形 ”之 类(示 形 于 东 而 击 于 西 ,
即所 谓 声 东 击西)
。
要
这 样 做 ,退 却 的 终 点, 就不 能 限 定 于 某 一 地 区 。 有 时 退 到 该 地
区 还 无 隙 可 乘,
便 不 得 不 再 退 几 步,
待 敌 发 生 可 乘 之“隙”
。
退却 所 求 的 有利 条 件 , 大 致 如 上所 述 。然 而 不 是 说 , 须 待
这 些 条 件 完 全 具 备 方 能 举 行反 攻 。 要 同 时 具 备 这 些 条 件 是 不
可 能 的 ,而 且 也 不 必要 。但 依 据 敌 人 当 前 情 势 , 争 取 若 干 必 要
条 件 , 是以 弱 敌 强 的内 线作 战 军 队 所 应 该 注 意 的 , 在 这 上 面 的
反 对 的 意 见 是 不 正 确 的。
决 定 退 却 终 点 究 在 何 处, 须以 整 个 形 势 作 出 发 点 。 在 局
部 形 势 看 来 有 利 于 我 转 入 反攻 , 如 果 不 是 同 时 在 全 体 形 势 看
来 也 对 我有 利 时 , 则据 此决 定 退 却 终 点 , 就 是 不 正 确 的 。 因 为
反 攻 的 开始 , 必 须 计算 到以 后 的 变 化 , 而 我 们 的 反 攻 总 是 从 局
部 开 始 的 。 有 时 退 却 终 点 应该 选 在 根 据 地 的 前 部 , 例 如 江 西
第 二 次、
第 四 次 反“围 剿 ”
,
陕 甘 第 三 次 反“围 剿 ”时 。
有时须在
根 据 地 的中 部 , 例 如江 西第 一 次 反 “ 围 剿 ” 时 。 有 时 则 在 根 据
地 的 后 部, 例 如 江 西第 三次 反 “ 围 剿 ” 时 。 这 些 都 是 将 局 部 形
势 联 系 到整 个 形 势 来决 定的 。 江 西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 , 我 军 全
21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时 期
然 不 讲 退 却 ,原 因 在 于 对局 部 形 势 和 整 个 形 势 都 不 注 意 ,实 在
是一 种 鲁 莽灭 裂 的 干 法 。 形势 是 由 条 件 造 成 的 ;观 察 局部 形
势和 整 个 形势 的 联 系 , 应 从当 时 敌 我 双 方 所 具 条件 之 见于 局
部的 和 见 于全 体 的 , 是 否 在一 定 的 限 度 上 利 于 我之 开 始反 攻
以 为 断。
退 却 终 点,
在 根据 地 可 以大 体 上 分 为 前 部、
中 部、
后部三
种。 然 而 是不 是 根 本 拒 绝 在白 区 作 战 呢 ? 不 是 的。 我 们拒 绝
在 白 区 作 战 ,仅 仅 指 的 对付 敌 军 大 规 模 “ 围 剿 ” 。 敌 我 强弱 悬
殊,
我 们 在 保 存 军 力 待 机 破 敌 的 原 则 下,
才 主 张 向 根 据 地 退 却,
主张 诱 敌 深入 , 因 为 只 有 这样 做 才 能 造 成 或 发 现利 于 反攻 的
条件 。 如 果情 况 并 不 这 样 严重 , 或 者 情 况 的 严 重性 简 直使 红
军连 在 根 据地 也 无 法 开 始 反攻 , 或 者 反 攻 不 利 需要 再 退以 求
局 势 之 变 化 时, 那 末 , 把退 却 终 点 选 在 白 区 也 是 应 该 承 认的 ,
至 少 在 理论 上 是 应 该承 认 的 , 虽 然我 们 过 去 很少 这 种 经 验 。
白 区 退 却 终 点 大 体 上 也 可 分为 三 种 : 第 一 是 在 根 据 地 前
面 , 第 二 在 根据 地 侧 面 ,第 三 在 根 据 地 后 面 。 第 一 种 终 点, 例
如 江 西 第 一 次反 “ 围 剿 ”时 , 如 果 红 军 没 有 内 部 不 统 一 和地 方
党 的 分 裂 , 即 立 三 路 线 和 AB团 〔 42〕 两 个 困 难 问 题 存 在 , 是 可
以 设 想 在 吉 安、 南 丰 、 樟树 三 点 之 间 集 中 兵 力 举 行 反 攻 的。 因
为当 时从 赣抚 两河 间〔 43〕 前进 的敌 人军 力, 比起 红军 来优 势并
不 很 大(十 万 对 四 万)
。
人 民 条 件 虽 不 如 根 据 地,
但阵 地 条 件 是
有的 , 而 且是 可 以 乘 敌 分 路前 进 时 各 个 把 他 击 破的 。 第二 种
终 点,
例 如 江 西 第 三 次 反“围 剿”时,
假 如 当 时 敌 人进 攻 的 规 模
没 有 那 样 大,
而 敌 有 一 路 从 闽 赣 交 界 的 建 宁、
黎 川、
泰 宁 前 进,
这一 路 的 力量 又 适 合 于 我 们的 攻 击 时 , 也 可 以 设想 红 军就 在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题
211
福 建 西 部的 白 区 集 中, 首 先 打 破 此 敌 , 不 必 绕 道 千 里 走 瑞金 到
兴 国。
第 三 种 终 点,
同 样 例 如 上 述 江 西 第 三 次 反“围 剿 ”时,
假
如 敌 之 主力 不 是 向 西而 是 向 南 , 我 们 也 许 被 迫 着 退 到 会 昌、 寻
乌、
安 远 地 区(那 里 是 白 色 区 域 )
,
引 敌 更 向 南 进,
然后红军由
南 而 北 向 根 据 地内 部打 去 , 这 时 北 面 根 据 地 内部 的 敌 军当 不
是 很 多 的了 。 但 以 上这 些 说 明 都 是 假 定 , 没 有 经 验 , 可 以作 为
特 殊 的 东西 看 待 , 不可 作 一 般 原 则 看 待 。 对 于 我 们 , 当 敌举 行
大 规 模“围 剿”时,
一 般 的 原 则 是 诱 敌 深 入,
是 退却到 根 据地 作
战 , 因 为 这 是 使 我们 最 有 把 握 地打 破 敌 人 进 攻 的 办 法。
主 张“御 敌 于 国 门 之 外”的 人 们,
反 对 战 略 退 却,
理 由是 退
却 丧 失 土 地,
危 害 人 民(所 谓“打 烂 坛 坛 罐 罐”
)
,
对外也产生不
良 影 响。
在 第 五 次 反“围 剿”中,
则 谓 我 退 一 步,
敌之堡垒推进
一 步 , 根 据 地 日蹙 而无 法 恢 复 。 如 果 说 诱 敌 深入 在 以 前是 有
用 的 , 那末 在 堡 垒 主义 的 第 五 次 “ 围 剿 ” 是 无 用 的 。 对 付第 五
次“围 剿”
,
只 能 用 分 兵 抵 御 和 短 促 突 击 的 方 法。
回 答 这 些意 见 是 容易的, 我 们 的历 史 已 经 回 答 了 。关 于
丧 失 土 地 的 问 题, 常有 这 样 的 情 形 , 就 是 只 有丧 失 才 能不 丧
失,
这 是“将 欲 取 之 必 先 与 之”〔 44 〕 的 原 则。
如果 我们 丧 失 的 是
土 地,
而 取 得 的 是 战 胜 敌 人,
加 恢 复 土 地,
再 加 扩 大 土 地,
这是
赚 钱 生 意 。 市 场交 易, 买 者 如 果 不 丧 失 金 钱 ,就 不 能 取得 货
物 ; 卖 者如 果 不 丧 失货 物 , 也 不 能 取 得 金 钱 。 革 命 运 动 所造 成
的 丧 失 是 破 坏 ,而 其取 得 是 进 步 的 建 设 。 睡 眠和 休 息 丧失 了
时 间 , 却 取 得 了明 天工 作 的 精 力 。 如 果 有 什 么蠢 人 , 不知 此
理 , 拒 绝睡 觉 , 他 明天 就 没 有 精 神 了 , 这 是 蚀 本 生 意 。 我们 在
敌 人 第 五次 “ 围 剿 ”时 期 的 蚀 本 正 因 为 这 一 点 。 不 愿 意 丧失 一
212
毛泽东选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部 分土 地, 结果 丧 失了 全 部土 地。 阿比 西 尼亚 〔45〕 的打 硬仗 ,
也 得 到 丧 失 全 国 的 结果 , 虽 然 阿 国失 败 的 原 因不 仅仅 这 一 点 。
危害 人 民 的问 题 同 此道 理 。不 在 一 部 分 人 民 家中 一 时 地
打 烂 些坛 坛 罐 罐, 就 要 使全 体人 民 长 期 地 打 烂 坛 坛罐 罐 。 惧
怕 一 时的 不 良 的政 治 影 响, 就要 以 长 期 的 不 良 影 响做 代 价 。
十 月 革 命 后 , 俄 国 布尔 什 维 克 如 果依 照 “ 左 派共 产主 义 者 ” 的
意 见 拒绝 对 德 和 约 时 , 新 生 的 苏 维埃 就 有 夭折 的 危 险。
这 种 看 起 来 好 像 革 命的 “ 左 ” 倾 意 见 , 来 源 于 小 资产 阶 级
知 识 分子 的 革 命急 躁 病 ,同 时也 来 源 于 农 民 小 生 产者 的 局 部
保 守 性 。 他 们 看 问 题仅 从 一 局 部 出发 , 没 有 能力 通观 全 局 , 不
愿 把 今天 的 利 益和 明 天 的利 益相 联 结 , 把 部 分 利 益和 全 体 利
益 相 联 结 , 捉 住 一 局部 一 时 间 的 东西 死 也 不 放。 对的 , 一 切 依
照 当 时具 体 情 况看 来 对 于当 时的 全 局 和 全 时 期 有 利益 的 、 尤
其 是 有 决 定 意 义 的 一局 部 和 一 时 间, 是 应 该 捉住 不放 的 , 不 然
我 们 就 变 成 自 流 主 义, 或 放 任 主 义。 退 却 要 有终 点,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然 而 这 绝不 能 依 靠小 生产 者 的 近 视 。 我 们 应该 学 习 的
是 布 尔什 维 克 的聪 明 。 我们 的眼 力 不 够 , 应 该 借 助于 望 远 镜
和 显 微镜 。 马 克思 主 义 的方 法就 是 政 治 上 军 事 上 的望 远 镜 和
显 微 镜。
当 然 , 战 略 退 却 是 有困 难 的 。 退 却 开 始 时 机 的 选 择, 退 却
终 点 的 选 择 , 政 治 上对 干 部 和 人 民的 说 服 , 都是 困难 问 题 , 都
必 须 给 予 解 决。
退却 开 始 时机 的 问 题是 具 有重 要 意 义 的 。 我 们在 江 西 第
一 次 反 “ 围 剿 ” 时 的退 却 , 如 果 不恰 在 那 种 时机 ,即 是 说 如 果
再 迟 ,那 至 少 我们 胜 利 的程 度是 要 受 到 影 响 的 。 退却 过 早 和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213
过 迟, 当 然 都 有 损失 。 但 是 一般 地 说 来 , 过 迟 的 损 失较 之 过 早
为 大。 及 时 退 却 ,使 自 己 完 全立 于 主 动 地 位 , 这 对 于到 达 退 却
终 点以 后 , 整 顿 队势 , 以 逸 待劳 地 转 入 反 攻 , 有 极 大的 影 响 。
江 西 粉 碎 敌 人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四 次“围 剿 ”的 战 役 ,
都从容
不 迫 地 对 付 了 敌 人 。 惟 独 第 三 次 战 役 , 因 为不 料 敌 人 经 过 第
二 次战 役 那 么 惨 败之 后 , 新 的进 攻 来 得 那 么 快 ( 一 九三 一 年 五
月 三十 一 日 我 们 结束 第 二 次 反“ 围 剿 ” 的 作 战 , 七 月一 日 蒋 介
石 就 开 始 了 他 们 的 第 三 次“围 剿 ”
)
,
红 军 仓 卒 地绕 道 集中,
就
弄 得十 分 疲 劳 。 如何 选 择 这 个时 机 , 全 靠 收 集 必 要 的材 料 , 从
敌 我 双 方 大 势 上 去 判 断 , 和 前 面 说 过 的 选 择准 备 阶 段 的 开 始
时 机 所 用 的 方 法 一 样。
战 略 退 却,
在 干 部 和 人 民 还 没 有 经 验 时,
在军事 领导 的权
威 还 没 有 达 到 把 战 略 退 却 的 决 定 权 集 中 到 最少 数 人 乃 至 一 个
人 的 手 里 而 为 干 部 所 信 服 的 地 步 时 , 说 服 干部 和 人 民 的 问 题
是 一 个 十 分 困 难 的 问 题 。 由 于 干 部 没 有 经 验, 对 于 战 略 退 却
不 相 信,
在 第 一 次 和 第 四 次 反“围 剿”的 初 期,
第 五 次 反“围 剿”
的 整 期,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都遭 遇 了 很 大 的 困难。
第 一 次 反“围 剿”
时,
由 于 立 三 路 线 的 影 响,
干 部 的 意 见,
在 没 有 被 说 服 以 前,
不
是 退却 而 是 进 攻 。第 四 次 反 “围 剿 ” 时 , 由 于 军 事 冒险 主 义 的
影 响, 干 部 的 意见 是 反 对 准 备 。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时 , 干 部的
意 见 开 头 是 继 续 军 事 冒 险 主 义反 对 诱 敌 深 入 的 观 点 , 后 来 是
变 成 了 军 事 保 守 主 义 。 张 国 焘 路 线 不 相 信 在 藏 人 和 回 人 〔 46 〕
地 区不 能 建 立 我们 的 根 据 地 , 直 待 碰 壁 以 后 方 才相 信 , 也 是实
例 。 经 验 对 于 干 部 是 必 需 的 ,失 败 确 是 成 功 之 母 。 但 是 虚 心
接 受 别 人 的 经 验 也 属 必 需 , 如 果 样 样 要 待 自己 经 验 , 否 则 固
毛 泽 东选 集
214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执 己见 拒 不 接 受 , 这 就是 十 足的 “狭 隘 经 验 论 ”。 我们 的 战争
吃 这 种 亏 是 不 少 的。
人 民 由于 没 有 经 验 而 不 相 信 战 略 退 却 的必 要 , 莫 过 于 江
西 第 一 次 反 对“围 剿 ”的 时 候。
当 时 吉 安、
兴 国、
永丰等县的地
方 党 组织 和 人 民 群 众 无 不 反 对 红 军 的 退 却 。 但 是 在 有 了 这 一
次 经 验 之 后,
在 后 来 的 几 次 反 对“围 剿 ”
时,
就完 全 没有 这个 问
题 了。
大 家 相 信,
根 据 地 的 损 失,
人 民 的 吃苦,
是 暂 时 的,
大家
都 有了 红 军 能 够 打 破 “围 剿 ”的 信心 。 然 而 人 民的 信任 与 否,
密 切地 联 系 于 干 部 的 信任 与 否, 因此 主 要 的 和 首先 的任 务 ,是
说 服 干 部。
战 略 退 却 的 全 部 的 作 用,
在 于 转 入 反 攻,
战 略 退 却仅 是 战
略 防 御的 第 一 阶 段 。 全 战 略 的 决 定 关 键 , 在 于 随 之 而 来 的 反
攻 阶 段之 能 不 能 取 胜。
第 四节
战略反 攻
战 胜 绝对 优 势 敌 人 的 进 攻 , 依 靠 于 在 战略 退 却 阶 段 中 所
造 成的 、 有 利 于 我 不 利于 敌 的、 比较 敌 人 开 始 进攻 时起 了 变化
的 形 势, 而 这 种 形 势 是 由 各 种 条 件 造 成 的 。 这 在 前 面 已 经 说
过 了。
然 而 有利 于 我 不 利 于 敌 的 条 件 和 形 势 的存 在 , 还 没 有 使
敌 人失 败 。 这 种 条 件 和形 势 ,具 备着 决 定 胜 败 的可 能性 , 但还
不 是胜 败 的 现 实 性 , 还没 有 实现 两军 的 胜 负 。 实现 这个 胜 负,
依 靠 两军 的 决 战 。 只 有 决 战 , 才 能 解 决 两 军 之 间 谁 胜 谁 败 的
问 题。 这 就 是 战 略 反 攻阶 段 的全 任务 。 反 攻 是 一个 长过 程 ,是
中 国 革 命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215
防 御 战 的 最 精 彩最 活 跃 的 阶段 , 也 就 是 防 御 战的 最 后 阶 段。 所
谓 积 极防 御 , 主 要 地 就 是 指 的 这 种带 决 战 性 的 战 略 的 反 攻。
条 件和 形 势 , 不 仅 仅 在 战 略退 却 阶 段 中 造 成 , 在 反 攻阶 段
中 继 续地 造 成 着 。 这 时 的条 件 和 形势,不 完 全 和前 一 阶 段 中
的条 件和形 势属于 同一 形式和 同一性 质。
可 以是 属 于 同 一 形 式 和 同 一性 质 的 , 例 如 , 此 时 敌 军的 更
加 疲 劳 和 减 员 , 不 过 是 前 一 阶 段 中 疲 劳 和 减 员 的 继 续。
但 又 必 然 地有 完 全 新的 条 件和 形 势出 现 。 例如 , 敌 军 打
了 一 个 或 几 个 败仗 , 这 时 的有 利 于 我 不 利 于 敌的 条 件 , 就不 仅
敌 军 疲劳 等 等 , 而 是 增 加了 敌 军 打败仗这 个 新 的条 件 了 。 形
势 也 起了 新 的 变 化 。 敌 军调 动 忙 乱,举措 失 当 ,两 军 优 劣 之
势 , 也 就 不 同 于 前 了。
假 使 一 个 到几 个 败 仗不 是 属于 敌 军, 而 是 属于 我 军 , 那
末 , 条 件 和 形 势的 有 利 与 否, 也 变 到 相 反 的 方面 。 就 是 说, 敌
之 不 利 减 少 , 我之 不 利 开 始发 生 , 以 至 扩 大 起来 。 这 又 是完 全
新 的 不 同 于 前 的 东 西。
无 论何 方 失 败 , 都 直 接 地 、迅 速 地 引 起 失 败 者 方 面 的一 种
新 的 努 力 , 就 是企 图 挽 救 危局 的 努 力 , 使 自 己脱 出 这 种 新出 现
的 不 利于 我 有 利 于 敌 的 条件 和 形 势,而重 新 创 造出 有 利 于 我
不 利 于 敌 的 条件 和 形 势 去 压 迫 对 方 。
胜 利者 方 面 的 努 力 和 这 相 反, 力 图 发 展 自 己 的 胜 利 ,给 敌
人 更 大 的 损 害 ,务 求 增 加 或发 展 有 利 于 我 的 条件 和 形 势 ,而 务
求 不让 对方 完成 其 脱出 不利 和挽 回危 局的 企图 。
所 以, 不 论 在 何 方 说 来 , 决战 阶 段 的 斗 争 , 是 全 战 争或 全
战 役 中 最 激 烈 、最 复 杂 、 最变 化 多 端 的 , 也 是最 困 难 、 最艰 苦
21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的,
在 指 挥 上 说 来,
是 最 不 容 易 的 时 节。
反 攻阶 段 中 , 问 题是 很 多的 , 主 要 的 如 反 攻开 始 问 题 、 集
中 兵 力 问 题、
运 动 战 问 题、
速 决 战 问 题、
歼 灭 战 问 题 等。
这 些问 题 的 原 则 ,不 论 对于 反 攻 说 来 , 或 对于 进 攻 说 来 ,
在 其基 本 性 质 上, 是 没 有 区 别 的 。 在 这 个 意义 上 , 可 以 说 反 攻
就 是 进 攻。
然 而反 攻不 完 全 是 进 攻 。 反攻 原则 , 是 在 敌 人 进攻 时 应
用 的。 进 攻 原 则, 是 在 敌 人 防 御 时 应 用 的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又
都 有 若 干 的 区 别 了。
因 为这 个理 由 , 虽 然 这 里 把作 战的 许 多 问 题 统 统说 在 战
略 防 御 的反 攻 部 门 中 , 而 在 战 略 进 攻 部 门 中 只 说 些 另 外 的 问
题,
以 避 重 复,
但 我 们 应 用 时,
却 不 可 忽 略 其 相 同 点,
也不可忽
略 其 差 异 点。
第 五节
反攻 开 始问 题
反 攻 开 始 问 题,
即 所 谓“初 战 ”或“序 战 ”问 题。
许 多资 产阶 级 军 事 家 都 主 张慎 重初 战 , 不 论 在 战略 防 御
或 战 略 进攻 皆 然 , 而 以 防 御 为 尤 甚 。 我 们 过 去 , 也 曾 经 严 重
地 提出 了 这 个 问题 。 江 西 反 对 敌 人 第 一 次 至第 五 次 “ 围 剿 ” 的
作 战 给 了我 们 以 丰 富 的 经 验 , 研 究 一 下 这 些 经 验 不 是 没 有 益
处 的。
第 一 次“围 剿 ”时 ,
敌 人 以 约 十 万 人 之 众,
由 北 向 南,
从吉
安 、建 宁 之 线 ,分 八 个 纵 队 向 红 军 根 据 地 进攻 。 当 时 的 红 军 约
四 万 人 ,集 中 于 江 西省 宁 都 县 的 黄 陂 、 小布 地 区。
中 国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17
当 时 的 情 况 是(
:一)
“进 剿”军 不 过 十 万 人,
且均 非 蒋 之 嫡
系,
总 的 形 势 不 十 分 严 重(
。二 )
敌 军 罗 霖 师 防 卫 吉 安,
隔在赣
江 之 西 。 ( 三 ) 敌 军 公 秉 藩、 张辉 瓒 、 谭 道 源 三 师 进 占 吉 安 东
南 、 宁 都 西 北 的 富 田 、 东 固、 龙冈 、 源 头 一 带 。 张 师 主 力 在 龙
冈 , 谭 师 主 力 在 源 头 。 富 田 、 东 固 两 地 因 人 民 受 AB团 欺 骗 一
时 不 信 任 红 军,
并 和 红 军 对 立,
不 宜 选 作 战 场(
。四 )
敌军刘和
鼎 师 远 在 福 建 白 区 的 建 宁 ,不 一定 越 入 江 西 。 ( 五 ) 敌 军 毛 炳
文 、 许 克 祥 两 师 进 至 广 昌 宁都 之间 的 头 陂 、 洛 口 、 东 韶 一 带 。
头陂是 白区,洛口 是游击区, 东韶 有AB团, 易走漏消息 。且打
了 毛 炳 文 许 克 祥 再 向 西 打 ,恐 西面 张 辉 瓒 、 谭 道 源 、 公 秉 藩 三
师 集 中,
不 易 决 胜,
不 能 最 后 解 决 问 题(
。六 )
张、
谭 两 师 是“围
剿”主 力 军 ,
“围 剿 ”军 总 司 令 江 西 主 席 鲁 涤 平 的 嫡 系 部 队 ,
张
又 是 前 线 总 指 挥 。 消 灭 此 两师 ,“ 围 剿 ” 就 基 本 上 打 破 了 。 两
师 各 约 一 万 四 千 人 , 张 师 又分 置两 处 , 我 一 次 打 一 个 师 是 绝 对
优 势(
。七 )
张、
谭 两 师 主 力 所 在 的 龙 冈、
源 头 一带 接 近 我 之 集
中 地,
且 人 民 条 件 好,
能 荫 蔽 接 近(
。八 )龙 冈 有 优 良 阵 地 。
源
头 不 好 打 。 如 敌 攻 小 布 就 我, 则阵 地 亦 好 。 ( 九 ) 我 在 龙 冈 方
向 能 集 中 最 大兵 力 。 龙冈 西 南数 十 里之 兴 国 ,尚 有 一 个 千 余
人 的 独 立 师,
亦 可 迂 回 于 敌 后(
。一 ○)
我 军 实 行 中 间 突 破,
将
敌 人 的 阵 线 打开 一 缺 口后 , 敌之 东 西诸 纵 队 便被 分 离 为 远 距
之 两 群 。 基 于以 上 理 由, 我 们的 第 一仗 就 决 定打 而 且 打 着 了
张 辉 瓒 的 主 力两 个 旅 和一 个 师部 , 连师 长 在 内九 千 人 全 部 俘
获,
不 漏 一 人 一 马。
一 战 胜 利,
吓 得 谭 师 向 东 韶 跑,
许 师向 头 陂
跑 。 我 军 又 追击 谭 师 消灭 它 一半 。 五天 内 打 两仗 ( 一 九 三 ○
年 十 二 月 三 十 日 至 一 九 三 一 年 一 月 三 日)
,
于 是 富 田、
东 固、
头
21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陂 诸 敌 畏 打 纷 纷 撤 退,
第 一 次“围 剿 ”就 结 束 了。
第 二 次“围 剿”时 的 情 况 是(
:一 )
“进 剿 ”军 二 十 万 人,
何应
钦 为 总 司 令,
驻 南 昌(
。二 )
和 第 一 次“围 剿 ”时 一 样 ,
全部是蒋
之 非 嫡 系部 队 。 以 蔡 廷 锴 的 第十 九 路军 、 孙 连 仲的 第二 十 六
路 军、
朱 绍 良 的 第 六 路 军 为 最 强 或 较 强,
其 余 均 较 弱(
。三 )
AB
团 肃 清 , 根据 地 人 民 全 部 拥 护 红 军 。 ( 四) 王 金 钰 的 第 五 路 军
从 北 方 新 到, 表 示 恐 惧 , 其 左 翼 郭 华 宗 、郝 梦 龄 两 师 , 大 体 相
同(
。五 )
我 军 从 富 田打 起,
向东横扫,
可在闽 赣交界 之建宁、
黎 川 、 泰 宁地 区 扩 大 根 据 地 , 征 集 资 材 ,便 于 打 破 下 一 次 “ 围
剿”
。
若 由 东 向 西 打 去,
则 限 于 赣 江,
战 局 结 束 后 无 发 展 余 地。
若 打 完 再 东转 , 又 劳 师 费 时 。 ( 六 ) 我 军人 数 较 上 次 战 役 时 虽
略 减(三 万 余)
,
然 有 四 个 月 的 养 精 蓄 锐。
基 于 以 上 理 由,
乃决
找 富 田 地 区的 王 金 钰 、 公 秉 藩 ( 共 十 一 个团 ) 打 第 一 仗 。 胜 利
后,
接 着 打 郭、
打 孙、
打 朱、
打 刘 〔 47 〕 。
十 五 天 中(一 九 三 一 年 五
月 十 六 日 至 三 十 一 日)
,
走 七 百 里,
打 五 个 仗,
缴 枪 二 万 余,
痛
快 淋 漓 地 打 破 了“围 剿 ”
。
当 打 王 金 钰 时,
处 于 蔡 廷 锴、
郭华宗
两 敌 之 间,
距 郭 十 余 里,
距 蔡 四 十 余 里,
有 人 谓 我 们“钻 牛 角”
,
但 终 究 钻通 了 。 主 要 因 为 根 据地 条 件, 再 加 敌 军各 部之 不 统
一 。 郭 师 败 后, 郝 师 星 夜逃 回 永 丰 ,得 免于 难。
第 三 次“围 剿”时 的 情 况 是(
:一 )
蒋 介 石 亲 身出 马 任 总 司
令 , 下 分 左右 中 三 路 总 司 令 。 中 路 何 应 钦, 与 蒋 同 驻 南 昌 ; 右
路 陈 铭 枢 ,驻 吉 安 ;
左 路 朱 绍 良,
驻 南 丰 〔 48 〕(
。二 )
“进 剿 ”军
三 十 万 人。
主 力 军 是 蒋 嫡 系 之 陈 诚、
罗 卓 英、
赵 观 涛、
卫立 煌 、
蒋 鼎 文 等 五个 师 , 每 师 九 团 , 共 约 十 万 人。 次 是 蒋 光 鼐 、 蔡 廷
锴 、韩 德 勤三 师〔 49〕 ,四 万人 。次 是孙 连 仲军 ,二万 人。 余均
中 国 革 命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219
非 蒋嫡系,
较 弱(
。三 )
“进 剿 ”战 略 是“长 驱 直 入 ”
,
大 不同于第
二 次“围 剿 ”之“步 步 为 营 ”,
企 图 压 迫 红 军 于 赣 江 而 消 灭 之。
(四)
第 二 次“围 剿 ”结 束 至 第 三 次“围 剿”开 始,
为 时 仅 一 个 月。
红 军 苦 战 后 未 休 息,
也未补充
(三 万 人 左 右)
,
又绕道千里回到
赣 南 根 据 地 西 部 之兴 国 集 中, 时 敌 已分 路 直迫 面 前 。在 上 述
情 况 下 , 我 们 决 定 的 第 一 个 方针 , 是 由 兴国 经 万 安 突 破 富 田 一
点 , 然 后 由 西 而 东 , 向 敌 之 后方 联 络 线 上横 扫 过 去 , 让 敌 主 力
深 入 赣 南 根 据 地 置于 无 用 之地 , 定 此为 作 战之 第 一 阶段 。 及
敌 回 头 北 向 , 必 甚 疲 劳 , 乘 隙打 其 可 打 者, 为 第 二 阶 段 。 此 方
针 之 中 心 是 避 敌 主 力 , 打 其 虚弱 。 但 我 军向 富 田 开 进 之 际 , 被
敌 发 觉 , 陈 诚 、 罗 卓 英 两 师 赶至 。 我 不 得不 改 变 计 划 , 回 到 兴
国 西 部 之 高 兴 圩 ,此 时 仅 剩此 一 个 圩场 及 其附 近 地 区几 十 个
方 里 容 许 我 军 集 中。 集 中 一天 后 , 乃决 计 向东 面 兴 国县 东 部
之 莲 塘 、 永 丰 县 南 部 之 良 村 、宁 都 县 北 部之 黄 陂 方 向 突 进 。 第
一 天 乘 夜 通 过 了 蒋 鼎 文 师 和 蒋、 蔡 、 韩 军间 之 四 十 华 里 空 隙 地
带 , 转 到 莲 塘 。 第 二 天 和 上 官云 相 军 ( 上官 指 挥 他 自 己 的 一 个
师 及 郝 梦 龄 师 ) 前 哨 接 触 。 第三 天 打 上 官师 为 第 一 仗 , 第 四 天
打 郝 梦 龄 师 为 第 二仗 , 尔 后以 三 天 行程 到 黄陂 打 毛 炳文 师 为
第 三仗 。 三战 皆胜, 缴 枪逾 万〔 50〕 。此 时 所有 向西 向南 之敌 军
主 力,
皆 转 旗 向 东,
集 中 视 线 于 黄 陂,
猛 力 并 进,
找 我 作 战,
取
密 集 的 大 包 围 姿 势 接 近 了 我 军。 我 军 乃 于蒋 、 蔡 、 韩 军 和 陈 、
罗 军 之 间 一 个 二 十华 里 间 隙的 大 山 中偷 越 过去 , 由 东面 回 到
西 面 之 兴 国 境 内 集中 。 及 至敌 发 觉 再向 西 进时 , 我 已休 息 了
半 个 月 , 敌 则 饥 疲 沮 丧 , 无 能为 力 , 下 决心 退 却 了 。 我 又 乘 其
退 却 打 了 蒋 光 鼐 、 蔡 廷 锴 、 蒋鼎 文 、 韩 德勤 , 消 灭 蒋 鼎 文 一 个
22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旅、
韩 德 勤 一 个 师。
对 蒋 光 鼐、
蔡廷 锴 两 师,
则 打 成 对 峙,
让其
逃 去 了。
第 四 次“围 剿”时 的 情 况 是:
敌 分 三 路 向 广 昌 进,
主力在东
路 ,西 路 两 师 暴露 于 我 面 前 , 且 迫 近 我 之 集 中 地。 因 此 我 得以
先 打其 西 路 于 宜黄 南 部 地 区 , 一 举 消 灭 李 明 、 陈时 骥 两 个 师。
敌 从 左 路 分 出 两 个 师 配 合 中 路再 进 , 我 又 得 消 灭 其 一 个 师 于
宜 黄 南 部 地 区。
两 役 缴 枪 万 余,
这 个“围 剿”就 基 本 地 打 破 了。
第 五 次“围 剿 ”
,
敌 以 堡 垒 主 义 的 新 战 略 前 进,
首先 占领 了
黎 川。 我 却 企 图恢 复 黎 川 , 御 敌 于 根 据 地 之 外 ,去 打 黎 川 以北
敌 之 巩 固 阵 地 兼 是 白 区 之 硝 石。 一 战 不 胜 , 又 打 其 东 南 之 资
溪 桥, 也 是 敌 之巩 固 阵 地 和 白 区 , 又 不 胜 。 尔 后辗 转 寻 战 于敌
之 主力 和 堡 垒 之间 , 完 全 陷 入 被 动 地 位 。 终 第 五次 反 “ 围 剿”
战 争 一 年 之 久 , 绝 无 自 主 活 跃之 概 。 最 后 不 得 不 退 出 江 西 根
据 地。
上 述 第 一次 至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 时期 我 军 作 战 的经 验 ,证
明 处 在 防 御 地 位 的 红 军,
欲 打 破 强 大 的“进 剿”军,
反攻 的第 一
个 战 斗 , 关 系 非 常 之 大 。 第 一个 战 斗 的 胜 败 给 予 极 大 的 影 响
于 全 局 , 乃 至 一 直 影 响 到 最 后的 一 个 战 斗 。 因 此 得 出 下 述 的
结 论:
第 一 , 必须 打 胜 。 必 须 敌 情 、 地 形、 人 民 等 条 件, 都 利于
我,
不 利 于敌,
确 有 把 握 而 后 动手。
否 则 宁 可 退 让,
持 重 待 机。
机 会 总 是 有 的,
不 可 率 尔 应 战。
第 一 次 反“围 剿”时 先 想 打 谭 道
源,
仅 因 敌 不 脱 离 源 头 那 个 居 高 临 下 的 阵 地,
我 军 两 度 开 进,
却
两 度忍 耐 撤 回 ,过 了 几 天 找 到 了 好 打 的 张 辉 瓒 。第 二 次 反 “围
剿 ”时 , 我 军 开进 到 东 固 , 仅 因 等 待 王 金 钰 脱 离其 富 田 巩 固阵
中 国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21
地, 宁 可 冒 犯 走 漏 消 息 的 危 险, 拒 绝 一 切 性 急 快 打 的 建 议, 迫
敌而 居 , 等 了 二 十 五 天 之 久 ,终 于 达 到 了 要 求 。 第 三 次 反“ 围
剿” 虽 是 那 样 急 风 暴 雨 的 局 面, 千 里 回 师 , 又 被 敌 人 发 觉了 我
们 迂 回 其 侧 后 的 计 划,
但 我 们 仍 忍 耐 折 回,
改 用 中 间 突 破,
终于
在莲 塘 打 着 第 一 个 好 仗 。 第 四次 反 “ 围 剿 ” 时 攻 南 丰 不 克, 毅
然 采 取 了 退 却 步 骤,
终 于 转 到 敌 之 右 翼,
集 中 东 韶 地 区,
开始 了
宜黄 南 部 的 大 胜 仗 。 只 有 第 五次 反 “ 围 剿 ” 时 全 不 知 初 战关 系
之大 , 震 惊 于 黎 川 一 城 之 失 ,从 挽 救 的 企 图 出 发 , 北 上 就敌 ,
于 洵口 不 预 期 遭 遇战 胜利 ( 消灭 敌 一个 师) 之 后 , 却 不把 此
战 看作 第 一 战 , 不看 此战 所 必然 引 起的 变化 , 而 贸 然 进攻 不
可 必胜 的 硝 石 。 开脚 一步 就 丧失 了 主动 权, 真 是 最 蠢 最坏 的
打 法。
第 二 , 初 战 的 计 划 必 须 是 全战 役 计 划 的 有 机 的 序 幕 。 没
有好 的 全 战 役 计 划 , 绝 不 能 有真 正 好 的 第 一 仗 。 这 就 是 说, 即
使初 战 打 了 一 个 胜 仗 , 若 这 个仗 不 但 不 于 全 战 役 有 利 , 反而 有
害时 , 则 这 个 仗 虽 胜 也 只 算 败了 ( 例 如 第 五 次 “ 围 剿 ” 时的 洵
口 战 斗)
。
因 此 在 打 第 一 仗 之 先,
必 须 想 到 第 二、
第 三、
第四以
至最 后 一 仗 大 体 上 如 何 打 法 ,我 挨 次 的 一 仗 胜 了 , 敌 军 全局 将
起如 何 变 化 , 假 若 败 了 , 又 将起 如 何 变 化 。 虽 结 果 不 见 得乃 至
决不 会 尽 如 所 期 , 然 而 必 须 依据 双 方 全 局 , 仔 细 地 切 实 地想 明
白 。 没 有 全局 在 胸 , 是 不 会 真 的 投 下一 着 好棋 子 的。
第 三,
还 要 想 到 下 一 战 略 阶 段 的 文 章。
若 只 顾 反 攻,
不顾
反攻 胜 利 后 , 或 万 一 反 攻 失 败后 , 下 文 如 何 做 法 , 依 然 未尽 得
战 略指 导 者 的 责 任。 战略 指 导者 当 其处 在一 个 战 略 阶 段时 ,
应 该计 算 到 往 后 多数 阶段 , 至少 也 应计 算到 下 一 个 阶 段。 尽
222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管 往 后 变化 难测 , 愈远 看 愈 渺 茫 , 然 而大 体 的计 算 是 可 能 的 ,
估计 前途 的 远 景 是 必要 的 。 那种 走 一步 看一 步 的 指导 方 式 ,
对于 政治 是 不 利 的 ,对 于 战 争也 是 不利 的。 走 一 步应 该 看 那
一 步 的 具体 变化 , 据此 以 修 改 或 发 展 自己 战 略战 役 计 划 , 不 这
样做 ,就 会 弄 出 冒 险直 冲 的 错误 。 然而 贯通 全 战 略阶 段 乃 至
几 个 战 略阶 段的 、 大体 上 想 通 了 的 、 一个 长 时期 的 方 针 , 是 决
不 可 少 的。 不这 样 做, 就 会 弄 出 迟 疑 坐困 的 错误 , 实 际 上 适 合
了 敌 人 的战 略要 求 ,陷 自 己 于 被 动 地 位。 须 知敌 人 的 统 帅 部 ,
是具 有某 种 战 略 眼 光的 。 我 们只 有 使自 己操 练 得 高人 一 等 ,
才 有 战 略胜 利的 可 能。 在 敌 人 第 五 次 “围 剿 ”时 期 “ 左 ” 倾 机
会主 义路 线 和 张 国 焘路 线 的 战略 指 导之 所以 错 误 ,主 要 地 就
在于 没有 作 到 这 一 点。 总 之 ,退 却 阶段 时必 须 计 算到 反 攻 阶
段, 反攻 阶 段 时 必 须计 算 到 进攻 阶 段, 进攻 阶 段 时又 须 计 算
到退 却阶 段 。 没 有 这种 计 算 ,束 缚 于眼 前的 利 害 ,就 是 失 败
之 道。
必 须 打胜;必 须 照 顾全 战 役计 划 ; 必 须 照 顾 下一 战 略 阶
段:
这 是 反 攻 开 始,
即 打 第 一 仗 时,
不 可 忘 记 的 三 个 原 则。
第六节
集中 兵力 问 题
集 中 兵力看来 容 易 ,实 行 颇难 。 人 人 皆 知 以 多胜 少 是 最
好 的 办 法, 然而 很 多人 不 能 做 , 相 反 地每 每 分散 兵 力 , 原 因 就
在 于 指 导者 缺乏 战 略头 脑 , 为 复 杂 的 环境 所 迷惑 , 因 而 被 环 境
所 支 配,
失 掉 自 主 能 力,
采 取 了 应 付 主 义。
无 论 处 于 怎 样 复 杂 、严 重 、 惨 苦 的 环 境 , 军 事指 导 者 首 先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223
需 要 的 是独 立 自 主 地 组 织 和 使 用 自 己 的 力 量 。 被 敌逼 迫 到 被
动 地 位 的事 是 常 有 的 , 重 要 的 是 要 迅 速 地 恢 复 主 动地 位 。 如
果 不 能恢 复到 这 种地 位 , 下文 就是 失 败。
主 动 地 位 不是 空 想 的 , 而是 具 体的 , 物 质 的 。这 里 最 重 要
的 , 是保 存并 集 结最 大 而 有活 力的 军 队。
防 御战本来 容 易 陷入 被 动 地 位 , 防 御战 大 不 如进攻战 之
能 够 充 分地 发 挥 主 动 权 。 然 而 防 御 战 是 能 够 在 被 动的 形 式 中
具 有 主 动的 内 容 的 , 是 能 够 由 形 式 上 的 被 动 阶 段 转入 形 式 上
内 容 上 的主 动 阶 段 的 。 完 全 有 计 划 的 战 略 退 却 , 在形 式 上 是
被 逼 出此 的 , 在 内容 上 是 保 存 军 力 ,待 机 破 敌 ,是 诱 敌 深 入 ,
准 备 反 攻。
只 有 不 肯 退 却,
仓卒应战
(例 如 硝 石 战 斗 )
,
表面上
似 乎 在 力争 主 动 , 实 际 上 是 被 动 的 。 战 略 反 攻 , 则不 但 内 容
是 主 动 的, 形 式 上 也 放 弃 了 退 却 时 的 被 动 姿 态 。 对于 敌 军 说
来 , 反 攻是 我 军 强 迫 它 放 弃 主 动 权 , 同 时 即 给 以 被动 地 位 的
努 力。
要 完 全 达 到这 种 目 的 , 集中 兵 力、 运 动 战 、 速决 战 、 歼 灭
战,都是 必 要的 条件。而集中兵力 ,是 首 先的和主要的。
集 中 兵 力 之所 以 必 要 , 是为 了 改变 敌 我 的 形 势。 第 一 , 是
为 了 改 变进 退 的 形 势 。 过 去 是 敌 进 我 退 , 现 在 是 企图 达 到 我
进 敌 退 之目 的 。 集 中 兵 力 一 战 而 胜 , 这 个 目 的 在 本战 斗 就 达
到 了,
也 给 予 影 响 于 全 战 役。
第 二 , 是 为了 改 变 攻 守 的形 势 。退 却 到 退 却 终点 , 在 防 御
战 中 基本 上 属 于 消极 阶 段 , 即 “ 守 ”的 阶 段 。 反攻 则 属 于 积 极
阶 段 ,即 “ 攻 ” 的阶 段 。 虽 然 在 整 个战 略 防 御 中并 没 有 脱 离 防
御 性 质,
然 而 反 攻 和 退 却 相 较,
不 但 形 式 上,
而 且 内 容 上,
是起
22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了 变 化 的 东 西 。 反 攻 是战 略 防 御 和 战 略 进 攻 之 间 的 过 渡 的 东
西,带着 战略进攻前 夜的性 质,集中兵力 就为达此目 的。
第 三 , 是为 了改 变 内 外 线 的 形 势 。 处 于 战略 上内 线 作 战
的 军 队 , 特 别 是 处 于 被 “围 剿 ” 环 境 的 红 军 , 蒙 受着 许多 的 不
利 。 但 我 们 可 以 而 且 完全 应 该 在 战 役 或 战 斗 上 , 把 它 改 变 过
来 。 将 敌 军 对 我 军 的 一 个大 “ 围 剿 ” , 改 为 我 军 对敌 军的 许 多
各 别 的 小 围 剿 。 将 敌 军对 我 军 的 战 略 上 的 分 进 合 击 , 改 为 我
军 对 敌 军 的 战 役 或 战 斗上 的 分 进 合 击 。 将 敌 军 对 我 军 的 战 略
上 的 优 势 , 改 为 我 军 对敌 军 的 战 役 或 战 斗 上 的 优 势 。 将 战 略
上 处 于 强 者 地 位 的 敌 军, 使 之 在 战 役 或 战 斗 上 处 于 弱 者 的 地
位 。 同 时 , 将 自 己 战 略 上的 弱 者 地 位 , 使 之 改 变 为战 役上 或 战
斗 上 的 强 者 的 地 位 。 这 即是 所 谓 内 线 作 战 中 的 外 线作 战, “ 围
剿 ”中 的 围 剿 ,
封 锁 中 的 封 锁,
防 御 中 的 进 攻,
劣 势 中 的 优 势,
弱 者 中 的 强 者 , 不 利 中 的有 利 , 被 动 中 的 主 动 。 从战 略防 御 中
争 取胜 利 , 基本 上 靠 了集 中兵 力的 一 着。
在 中 国 红军 的战 史 中 , 这 个 问 题 常 常 成 为重 要的 争 论 问
题 。 一 九 三 ○ 年 十 月 四日 吉 安 之 役 , 不 待 兵 力 完 全 集 中 就 实
行 开 进 和 攻 击,
幸而敌人
(邓 英 师)
自 己 逃 走 了,
我 们 的 攻击 本
身 并 没 有 奏 效。
从 一 九 三 二 年 开始,
有 所 谓“全 线 出 击”的 口 号,
要求从 根
据 地 的 东 西 南 北 四 面 出击 。 这 不 但 在 战 略 防 御 时 不 对 , 就 是
在 战 略 进 攻 时 也 是 不 对的 。 在 整 个 敌 我 对 比 的 形 势 没 有 根 本
改 变 的 时 候 , 无 论 战 略 或战 术 , 都 有 防 御 和 进 攻 、钳 制和 突 击
的 两 方 面 , 事 实 上 绝 少 所谓 全 线 出 击 。 全 线 出 击 的口 号, 是 伴
随 军 事 冒险 主 义 而 来 的 军 事 平 均 主义 。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25
军 事 平 均 主 义 者 到 一 九三 三 年 , 有所 谓“ 两 个 拳 头打 人”
的 说 法,
把 红 军 主 力 分 割 为 二,
企 图 在 两 个 战 略 方 向 同 时 求 胜。
那 时的 结 果 是 一 个 拳 头置 于 无用 ,一 个 拳 头 打 得很 疲劳 , 而且
没 有当 时 可 能 取 得 的 最大 胜 利。 照我 的 意 见 , 在有 强大 敌 军存
在 的条 件 下 , 无 论 自 己有 多 少军 队, 在 一 个 时 间内 ,主 要 的使
用 方向 只 应 有 一 个 , 不应 有 两个 。我 不 反 对 作 战方 向有 两 个或
两 个 以 上,
但 主 要 的 方 向,
在 同 一 个 时 间 内,
只 应 有 一 个。
中国
红 军 以弱 小 者 的 姿 态 出 现 于 内 战 的 战 场 , 其 迭 挫 强 敌 震 惊 世
界 的战 绩 , 依 赖 于 兵 力集 中 使用 者甚 大 。 无 论 哪一 个大 胜 仗,
都 可 以 证 明 这 一 点。
“以 一 当 十,以 十 当 百 ”
,
是 战 略 的 说 法,
是 对整 个 战 争 整 个 敌 我对 比 而言 的; 在 这 个 意 义上 ,我 们 确实
是 如此 。 不 是 对 战 役 和战 术 而言 的; 在 这 个 意 义上 ,我 们 决不
应 如此 。 无 论 在 反 攻 或进 攻 ,我 们总 是 集 结 大 力打 敌一 部 。一
九 三 一年 一 月 的 江 西 宁 都 县 东 韶 地 区 打 谭 道 源 的 作 战 , 一 九
三 一 年九 月 的 江 西 兴 国 县 高 兴 圩 地 区 打 十 九 路 军 的 作 战 , 一
九 三 二年 七 月 广 东 南 雄 县 水 口 圩 地 区 打 陈 济 棠 的 作 战 , 一 九
三 三 年十 二 月 江 西 黎 川 县 团 村 地 区 打 陈 诚 的 作 战 , 都 吃 了 兵
力 不 集中 的 亏 。 如 像 水 口 圩 和 团 村 这 一 类 的 仗 , 本 来 一 般 算
作 胜 仗,
而 且 还 算作 大 胜 仗 的
(前 者 击 溃 陈 济 棠 二 十 个 团 〔 51〕,
后 者击 溃 陈 诚 十 二 个 团) , 然而 我们 历 来 就 不 欢迎 这种 胜 仗,
在 某 种意 义 上 简 直 还 可 以 说 它 是 败 仗 。 因 为 没 有 缴 获 或 缴 获
不 超过 消 耗 , 在 我 们 看来 是 很少 意义 的 。 我 们 的战 略是 “ 以一
当 十”
,
我 们 的 战 术 是“以 十 当 一 ”
,
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
法 则 之 一。
军 事 平 均 主 义,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第 五 次 反“围 剿”时 ,
发展 到
22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了 极 点。
“六 路 分 兵 ”
,
“全 线 抵 御 ”,
以 为 可 以 制 敌,
结果为敌
所 制 , 原 因 在于 惧 怕丧 失 土 地 。 集中 主 力 于 一 个 方 向 , 其他 方
向 剩 下 了 钳 制 力 量 , 自 然不 免 使 土 地 受 到 损 失 。然 而 这 是 暂
时 的 局 部 的 损 失 , 其 代 价是 突 击 方 向 取 得 了 胜 利。 突 击 方 向
胜 利 了,
钳 制 方 向 的 损 失 就 可 以 恢 复 了。
敌 人 的 第 一、
二、
三、
四 次 “ 围 剿 ”都 使 我们 遭 受 了 土 地的 损 失 , 特 别 是 在 敌 人第 三
次 “ 围 剿 ” 时江 西 红军 根 据 地 几 乎全 部 丧 失 了 , 然 而 结 果我 们
的土 地不 但都 恢复 了, 而且 还 扩大 了。
由 于看 不见 根 据地 人民 的 力量 ,常常 发生 惧 怕红 军远 离
根 据 地 的 错 误 心 理 。 这 种心 理 在 一 九 三 二 年 江 西红 军 远 出 打
福 建 的 漳 州 时, 一 九三 三 年 第 四 次反 “ 围 剿 ” 战 役 胜 利 后红 军
转 向 福 建 进 攻时 , 都曾 发 生 过 。 前者 惧 怕 整 个 根 据 地 被 占, 后
者 惧 怕 根 据 地的 一 部被 占 , 而 反 对集 中 兵 力 , 主 张 分 兵 把守 ,
结 果 都 证 明 不对 。 在敌 人 看 来 , 一方 面 根 据 地 使 他 们 畏 进, 一
方 面 打 到 白 区 去 的 红 军 是他 们 的 主 要 的 危 险 物 。敌 军 的 注 意
力 总 是 向 着 主 力 红 军 所 在地 , 抛 开 主 力 红 军 不 顾而 专 向 根 据
地 , 是 很 少 这种 事 情的 。 在 红 军 实行 防 御 时 , 敌 人 的 注 意力 也
还 是 集 中 于 红 军 。 缩 小 根据 地 的 计 划 是 敌 人 整 个计 划 的 一 部
分 ; 但 是 如 果红 军 集中 主 力 消 灭 其一 路 , 敌 军 统 帅 部 就 不得 不
把 他 们 的 注 意 力 和 他 们 的军 力 更 大 地 向 着 红 军 。所 以 , 敌 人
缩小 根据 地的 计划 ,也 是能 够 破坏 的。
“堡垒 主义的 五次‘ 围剿’ 时期 我们不 能集 中 作战,
只 能分
兵 防 御 从 事 短促 突 击” , 这 种 说 法也 是 不 对 的 。 敌 人 三 里五 里
一 进 、 十 里 八里 一 推的 堡 垒 主 义 作战 法 , 完 全 是 红 军 自 己的 节
节 抗 御 促 成 的 。 如 果 我 军在 内 线 放 弃 节 节 抗 御 的战 法 , 再 在
中 国 革 命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27
必 要 和 可 能 时 转 向 敌 人 的 内 线 打 去 , 局 面必 然 是 另 外一 种 。
集 中 兵力 的 法则, 正 是 战胜 堡 垒主 义的 工 具。
我 们 主 张 的 集 中 兵 力 , 并 不 包 括 放 弃 人 民 的 游 击战 争 在
内 。立 三 路 线 主张 废 弃 小 的 游击 战 争 , “一 枝 枪 也 集 中 到 红 军
中 去” , 早 已 证明 是 不 对 的 了。 人 民 的 游击 战 争 , 从 整 个 革 命
战 争的 观 点 看 来, 和 主 力 红 军是 互 为 左 右手 , 只 有 主 力 红 军 而
无 人民 的 游 击 战争 , 就 像 一 个独 臂 将 军 。根 据 地 的 人 民 条 件 ,
具 体 地 说 来 , 特 别 是 对 于 作 战 说 来 , 就 是有 武 装 起 来了 的 人
民 。敌 人视 为 畏途 ,主 要 地也 在 这一 点。
置 红 军 的 支 队 于 次 要 的 作 战 方 向 也 是 必 要 的 , 不是 一 切
都 要 集 中 。 我 们 主 张 的 集 中 兵 力 , 是 建 立在 保 证 对 于战 场 作
战 的 绝 对 或 相 对 优 势 的 原 则 上 。 对 于 强 敌, 或 关 系 紧要 的 战
场 作战 , 应 以 绝对 优 势 的 兵 力临 之 , 例 如一 九 三 ○ 年 十 二 月 三
十 日第 一 次 反 “围 剿 ” 的 第 一仗 , 集 中 四万 人 打 张 辉 瓒 的 九 千
人 。 对 于 弱 敌 或 不 关 紧 要 的 战 场 作 战 , 临之 以 相 对 优势 的 兵
力 也就 够 了 , 例如 一 九 三 一 年五 月 三 十 一日 第 二 次 反 “ 围 剿 ”
的 最 后 一 战 , 向 建 宁 打 七 千 人 的 刘 和 鼎 师, 红 军 只 用了 一 万
多 人。
也 不 是 说 每 次 都 要 优 势 兵 力 。 在 某 种 情 况 下 , 也可 以 用
相 对 劣 势 或 绝 对 劣 势 兵 力 出 现 于 战 场 。 相对 劣 势 , 例如 某 一
区 域仅 仅 有 一 支不 大 的 红 军 (不 是 有 兵 而不 集 中 ) , 为 着 打 破
某 一优 势 敌 人 的进 攻 , 在 人 民、 地 形 或 天候 等 条 件 能 给 我 们 以
大 的援 助 时 , 以游 击 队 或 小 支队 钳 制 其 正面 及 一 翼 , 红 军 集 中
全 力 突 然 袭 击 其 另 一 翼 的 一 部 分 , 当 然 也是 必 要 的 ,并 且 是
可 以 胜 利 的 。 当 我 袭 击 其 一 翼 的 一 部 分 时, 兵 力 的 对比 仍 适
22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用以优 势对劣 势、以多 胜少的原 则。绝对 劣势,例如游击 队
袭击白 军大队 伍,仅仅 是袭击其 一小部分 ,同样适用上述 的
原 则。
集中大军于一个战场作战,受限制于地形、道路、给养、
驻处等的说法,也应分别情形去看。这些限制,对于红军和白
军是有 程度上 的区别的 ,因为红 军较之白 军能够忍受更大 的
困 难。
我 们是以少胜多的 —— 我们向整个中 国统治者这样说 。
我们又 是以多 胜少的 —— 我们向 战场上作 战的各个局部的 敌
人这样 说。这 件事情已 经不是什 么秘密, 敌人一般地都摸 熟
我们的 脾气了 。然而敌 人不能取 消我们的 胜利,也不能避 免
他们的损失,因为何时何地我们这样做,他们不晓得。这一点
我们是保守秘密的。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
第七 节
运 动 战
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我们的答复是:运动战。在没有广
大兵力,没有弹药补充,每一个根据地打来打去仅只有一支红
军的条 件下, 阵地战对 于我们是 基本上无 用的。阵地战, 对
于我们 ,不但 防御时基 本地不能 用它,就 是进攻时也同样 不
能 用。
由 于敌 人强 大和红 军技 术贫 弱所发 生 的红军 作战 的显 著
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红 军的 作战 线,服 从于 红军 的作战 方 向。作 战方 向不 固
定,影 响到作 战线不固定。大方 向虽在 一个时期 中是不 变更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略 问 题
229
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
制,就得转到 另一个方 向去。 一个时 期之后大 方向也受了限
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革命 的内 战时 期,
作战 线不 能固 定,
就在 苏 联也 有 过 这 种
情形。苏联军 队和我们 的军队 不同的 地方,在 于其不固定的
程度不如我们 之甚。一 切战争 也不能 有绝对固 定的作战线,
胜负进退的变 化不许可 如此。 但是相 对固定的 作战线往往见
之于一般的战 争。惟独 敌我强 弱悬殊 像处在目 前阶段的中国
红军这样的军队,则是例外。
作战线的 不固定,影响到 根据地 领土的不 固定。时大时
小时缩时伸是 经常的, 此起彼 落也往 往发生。 这种领土的流
动性,完全是来源于战争的流动性。
战争和领 土的流动性,影 响到根 据地各种 建设工作也发
生流动性。若 干年月的 建设计 划是不 能设想的 。计划改变的
频繁,是我们家常便饭的事情。
承认这 种特点,对于我们是有利 益的。从这个特点出发,
规定我们的日程,不要幻想有进无退的战争,不要震惊于领土
和军事后方的暂时的流动,不要企图建立长时期的具体计划。
把 我 们 的 思 想、
工 作 适 应 于 情 况,
准 备 坐 下,
又 准 备 走 路,
不要
把干粮袋丢掉 了。只有 在现在 的流动 生活中努 力,才能争取
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统治 着第五 次 反“围 剿”
时期 的所谓“正规战 争”
的战 略方
针,
否 认 这 种 流 动 性,
反 对 所 谓“游 击 主 义”
。
反 对流 动 的同 志
们要装作一个 大国家的 统治者 来办事 ,结果是 得到了一个异
乎寻 常的大流动 —— 二万 五千华里的长 征。
23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我 们 的工 农 民 主 共 和 国 是 一 个 国 家 , 但是 今 天 还 是 一 个
不 完 全的 国 家 。 今 天 我 们 还 处 在 内 战 的 战 略 防 御 时 期 , 我 们
的 政 权距 离 一 个 完 全 的 国 家 形 态 还 很 远 , 我 们 军 队 的 数 量 和
技 术 较之 敌 人 还 差 得 远 , 我 们 的 领 土 还 很 小 , 我 们 的 敌 人 时
时 刻 刻想 要 消 灭 我 们 才 快 活 。 从 这 个 上 面 规 定 我 们 的 方 针 ,
不 是 一般 地 反 对 游 击 主 义 , 而 是 老 老 实 实 地 承 认 红 军 的 游 击
性 。在 这 里 怕 羞 是 没 有用 的 。相 反, 游 击 性 正 是我 们的 特 点,
正 是 我们 的 长 处 , 正 是 我 们 战 胜 敌 人 的 工 具 。 我 们 应 该 准 备
抛 弃 游击 性 , 但 是 今 天 还 不 能 抛 弃 。 游 击 性 在 将 来 一 定 是 可
羞 的 和必 须 抛 弃 的 东 西 , 但 在 今 天 却 是 宝 贵 的 和 必 须 坚 持 的
东 西。
“打 得 赢 就 打,
打 不 赢 就 走”
,
这就 是 今天 我 们 的运 动战 的
通 俗 的解 释 。 天 下 也 没 有 只 承 认 打 不 承 认 走 的 军 事 家 , 不 过
不 如 我们 走 得 这 么 厉 害 罢 了 。 对 于 我 们 , 走 路 的 时 间 通 常 多
于 作 战的 时 间 , 平 均 每 月 打 得 一 个 大 仗 就 算 是 好 的 。 一 切 的
“ 走” 都 是 为 着 “ 打 ”, 我 们的 一切 战 略 战 役 方针 都是 建 立在
“ 打 ”的 一 个 基 本 点 上 。 然 而 在 我 们 面 前 有 几 种 不 好 打 的 情
形 :第 一 是 当 面 的 敌 人多 了 不好 打; 第 二 是 当 面敌 人虽 不 多,
但 它 和 邻 近 敌 人 十 分 密 接,
也 有 时 不 好 打;
第 三,
一 般 地 说 来,
凡 不 孤立 而 占 有 十 分 巩 固 阵 地 之 敌 都 不 好 打 ; 第 四 是 打 而 不
能 解决 战 斗 时 , 不 好 再继 续 打。 以上 这 些 时 候 ,我 们都 是 准备
走 的 。这 样 的 走 是 许 可 的 , 是 必 须 的 。 因 为 我 们 承 认 必 须 的
走 , 是在 首 先 承 认 必 须 的 打 的 条 件 之 下 。 红 军 的 运 动 战 的 基
本 特 点,
就 在 这 里。
基 本 的是 运 动 战 , 并 不 是 拒 绝 必 要 的 和可 能 的 阵 地 战 。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231
战略 防 御 时 ,我 们 钳 制 方 面 某 些 支 点的 固 守 , 战略 进 攻 时 遇 着
孤 立无 援 之敌 , 都 是 应 该 承 认 用阵 地 战 去对 付 的。 采 取这 样
的阵 地 战 制 胜敌 人 的 经 验 , 我 们 过 去已 经 不 少 ;很 多 的 城 市 、
堡垒 、 寨 子 ,被 我 们 打 开 , 某 种 程 度的 敌 人 野 战阵 地 被 我 们 突
破 。以 后 还要 增 加 这 一 方 面 的 努力 , 补 足我 们 这一 方 面的 弱
点 。我 们 完全 应 该 提 倡 那 种 在 情况 需 要 而且 许 可下 的 阵地 攻
击和 阵 地 防 御。 我 们 所 反 对 的 , 仅 仅是 在 今 天 采取 一 般 的 阵 地
战, 或 者 把 阵地 战 和 运 动 战 平 等 看 待, 这 些 才 是不 能 许 可 的 。
红 军 的游 击 性 , 没 有固 定 作 战 线, 根 据 地 的 流动 性 , 根 据
地 建设 工 作的 流 动 性 , 十 年 战 争中 一 点 也没 有 变化 吗 ?有 变
化的 。 从 井 冈山 到 江 西 第 一 次 反 “ 围剿 ” 前 为 第一 个 阶 段 , 这
个阶 段 中 游 击性 和 流 动 性 是 很 大 的 ,红 军 还 在 幼年 时 代 , 根 据
地 还 是 游 击 区。
从 第 一 次 反“围 剿”到 第 三 次 反“围 剿 ”为 第 二
个阶 段 , 这 个阶 段 中 游 击 性 和 流 动 性就 缩 小 了 许多 , 方 面 军 已
经建 立 , 包 含几 百 万 人 口 的 根 据 地 已经 存 在 。 从第 三 次 反 “ 围
剿”后 至 第 五 次 反“围 剿”为 第 三 个 阶 段,
游 击性流 动性 更缩 小
了 。中 央 政府 与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已 经 建 立。 长 征是 第 四个 阶
段 。由 于 错误 地 否 认 小 游 击 和 小流 动 , 就来 了 一个 大 游击 和
大流 动 。 目 前是 第 五 个 阶 段 。 由 于 没有 战 胜 第 五次 “ 围 剿 ” 和
大流 动 , 红 军和 根 据 地 都 大 大 地 缩 小了 , 但 又 已经 在 西 北 立 住
了 脚根 , 巩固 了 并 发 展 了 陕 甘 宁边 区 根 据地 。 红军 主 力三 个
方 面 军 已经 统 一指 挥 , 此事 为 前此 所 未 有。
依 战 略 的 性 质 说 , 也 可 以 说 井 冈 山 时 期 至 第 四次 反 “ 围
剿” 时 期 为 一阶 段 ,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时 期 为 又一 阶 段 , 长 征
至今 为 第 三 阶段 。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时 人 们 错 误地 否 定 了 以 前
23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本 来 是 正 确 的 方 针 , 我 们 今 天 又 正 确 地 否 定 了 第 五 次反 “ 围
剿 ” 时 人 们 的 错 误方 针 , 复 活 了 从 前 的 正确 方 针 。 然 而 不 是 否
定 第 五 次 反 “ 围 剿” 时 的 一 切 , 也 不 是 复活 从 前 的 一 切 。 复 活
的 是 从 前 优 良 的 东西 , 否 定 的 是 第 五 次 反“ 围 剿 ” 时 的 错 误 的
东 西。
游 击 主 义 有 两 方 面。
一 方 面 是 非 正 规 性,
就 是 不 集 中、
不
统 一 、 纪 律 不 严 、工 作 方 法 简 单 化 等 。 这些 东 西 是 红 军 幼 年 时
代 本 身 带 来 的 , 有 些 在 当 时 还 正 是 需 要 的 。 然 而 到 了红 军 的
高 级 阶 段 , 必 须 逐渐 地 自 觉 地 去 掉 它 们 ,使 红 军 更 集 中 些 , 更
统 一 些,
更 有 纪 律 些,
工 作 更 周 密 些,
就 是 说 使 之 更 带 正 规 性。
在 作 战 指 挥 上 , 也 应 逐 渐 地 自 觉 地 减 少 那 些 在 高 级 阶段 所 不
必 要 的 游 击 性 。 在这 一 方 面 拒 绝 前 进 , 固执 地 停 顿 于 旧 阶 段 ,
是 不 许 可 的,
是 有 害 的,
是 不 利 于 大 规 模 作 战 的。
另 一 方 面 是 运动 战 的 方 针 , 是 现 在 还 需 要 的 战 略 和 战 役
作 战 的 游 击 性 , 是无 法 阻 止 的 根 据 地 的 流动 性 , 是 根 据 地 建 设
计 划 的 灵 活 变 更 性 , 是 在 红 军 建 设 上 的 不 要 不 适 时 宜的 正 规
化 。 在 这 一 方 面 拒绝 历 史 事 实 , 反 对 保 留有 用 的 东 西 , 贸 然 地
脱 离 现 阶 段 , 盲 目地 跑 向 可 望 不 可 即 的 、在 当 前 没 有 现 实 意 义
的 所 谓“新 阶 段 ”
,
同 样 是 不 许 可 的,
是 有 害 的,
是不 利 于当 前
作 战 的。
我 们 现 在 是 处在 红 军 技 术 和 组 织 的 下 一 新 阶 段 的 前 夜 。
我 们 应 该 准 备 转 变 到 新 阶 段 去 。 不 作 这 种 准 备 是 不 对的 , 是
不 利 于 将 来 的 战 争 的 。 在 将 来 , 红 军 的 技 术 和 组 织 条件 改 变
了 , 红 军 建 设 进 到了 新 阶 段 , 红 军 的 作 战方 向 和 作 战 线 的 比 较
固 定 就 出 现 了 ; 阵地 战 增 加 了 ; 战 争 的 流动 性 、 领 土 和 建 设 的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233
流 动 性,
大 大 减 少 了,
到 最 后,
也 就 会 消 灭 了;
现 在限 制着 我 们
的 东 西 , 如 像 优 势 的 敌 人 及 其 据 守 的巩 固 阵 地 , 就 不 能 限 制
我 们 了。
我 们 现 在 一 方 面 反 对“左”倾 机 会 主 义 统 治 时 期 的 错 误 的
办 法 , 另 一 方 面 也 反 对 复 活 红 军 幼 年时 代 的 许 多 在 现 时 不 需
要 的 非 正 规 性 。 但 是 我 们 要 坚 决 地 恢复 红 军 一 路 来 用 以 打 胜
仗 的 许 多 可 宝 贵 的 建 军 原 则 和 战 略 战术 原 则 。 我 们 要 把 所 有
一 切 过 去 的 优 良 的 东 西 都 总 结 起 来 ,成 为 有 系 统 的 更 发 展 的
更丰 富 的 军 事路 线 , 以 便 争 取 在今 天 战 胜 敌人 , 并 且 准 备 在 将
来 转 变 到 新 阶 段 去。
运 动 战 的实 行 方 面,
问 题 是 很 多 的,
例 如 侦 察、
判 断、
决
心、
战 斗部署、
指 挥、
荫 蔽、
集 中、
开 进、
展开、
攻 击、
追 击、
袭 击、
阵 地 攻 击、
阵 地 防 御、
遭 遇 战、
退 却、
夜 战、
特 种 战 斗、
避强打
弱、
围 城 打 援、
佯 攻、
防 空、
处 在 几 个 敌 人 之间 、
超 越 敌 人 作 战、
连续 作 战 、 无后 方 作 战 、 养 精 蓄锐 之 必 要 等等 。 这 些 问 题 在 红
军 战 史 中 都 表 现 了 许 多 的 特 点 , 战 役学 中 应 当 有 条 理 地 叙 述
到,
应 当 给 以 总 结,
我 在 这 里 就 不 说 了。
第八 节
速 决 战
战 略 的 持 久 战,
战 役 和 战 斗 的 速 决 战,
这是一件 事 的两方
面, 这 是 国 内战 争 的 两 个 同 时 并重 的 原 则 ,也 可 以 适 用 于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的 战 争。
因 为 反 动 势 力 的 雄 厚,
革 命 势 力 是 逐 渐 地 生 长 的,
这就规
定 了 战 争 的 持 久 性 。 在 这 上 面 性 急 是要 吃 亏 的 , 在 这 上 面 提
23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倡 “ 速 决 ” 是 不 正确 的 。 干 了 十 年 的 革 命 战争 , 对 于 别 的 国 家
也 许 是 值 得 惊 奇 的, 对 于 我 们 却 好 似 八 股 文章 还 只 作 了 破 题 、
承题 和起 讲〔 52〕 ,许多 热闹 文章 都还 在后面 。往 后的 发展 ,在
一 切 内 外 条 件 的 影响 下 , 无 疑地 将 比 过 去 有 大 大 地 增 高 速 度
的 可 能 。 因 为 国 际和 国 内 的 环境 已 经 起 了 变 化 , 而 且 会 有 更
大 的 变 化 要 到 来 ,可 以 说 我 们已 经 脱 离 了 过 去 的 那 种 慢 慢 发
展 的 孤 军 作 战 的 景况 。 然 而 不 应 该 打 算 明 天就 会 成 功 。 “ 灭 此
朝 食”〔 53 〕 的 气 概 是 好 的 ,
“灭 此 朝 食 ”的 具 体 计 划 是 不 好 的。
因 为 中 国 的 反 动 势力 , 是 许 多 帝 国 主 义 支 持的 , 国 内 革 命 势 力
没 有 聚 积 到 足 以 突破 内 外 敌 人的 主 要 阵 地 以 前 , 国 际 革 命 势
力 没 有 打 破 和 钳 制大 部 分 国 际反 动 势 力 以 前 , 我 们 的 革 命 战
争 依 然 是 持 久 的 。从 这 一 点 出发 , 规 定 我 们 长 期 作 战 的 战 略
方 针, 是战 略指导 的重 要方 针之 一。
战 役 和 战 斗的 原 则 与 此 相 反 , 不 是持 久 而 是 速 决 。 在 战
役 和 战 斗 上 面 争 取速 决 , 古 今中 外 都 是 相 同 的 。 在 战 争 问 题
上 , 古 今 中 外 也 都无 不 要 求 速 决 , 旷 日 持 久总 是 认 为 不 利 。 惟
独 中 国 的 战 争 不 能不 以 最 大 的忍 耐 性 对 待 之 , 不 能 不 以 持 久
战 对 待 之 。 有 人 在立 三 路 线 时期 讥 笑 我 们 的 做 法 为 “ 打 拳 战
术(
”说 的 是 打 过 来 打 过 去 才 能 夺 取 大 城 市 )
,
讥笑 我 们要 待 头
发 白 了 才 能 看 见 革命 的 胜 利 。这 种 表 现 急 性 病 的 情 绪 , 早 已
证 明 是 不 对 了 。 但是 他 们 的 批评 意 见 如 果 不 是 放 在 战 略 问 题
上 而 是 放 在 战 役 和战 斗 的 问 题上 , 则 是 非 常 之 对 的 。 原 因 在
于:
第 一,
红 军 的 武 器 尤 其 是 弹 药 没 有 来 源;
第 二,
白军有很多
支 部 队 , 红 军 只 一支 部 队 , 打 破 一 次 “ 围 剿” 要 准 备 迅 速 的 连
续 的 作 战;
第 三,
白 军 各 个 虽 然 分 进,
但 多 是 比 较 地 密 集,
打它
中国 革 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35
们 中 间 的 一 个如 果 不 能 迅 速 地 解 决 战 斗 ,其 余 各 个 就 都 来 了 。
为 了 这 些 理 由, 不 能 不 实 行 速 决 战 。 对 于我 们 , 几 小 时 , 一 天
或 两 天 解决 一 个战 斗 是经 常 的。 只 有在 “ 围 城 打 援” 的 方针
下 , 目 的 不 在打 围 敌 , 而 在 打 援 敌 , 对 围敌 作 战 是 准 备 着 相 当
地 持 久 的, 但 对援 敌 仍然 是 速决 。 战略 防 御 时 固 守钳 制 方面
的 据 点 , 战 略进 攻 时 打 孤 立 无 援 之 敌 , 消灭 根 据 地 中 的 白 色 据
点 , 这 些时 候 也常 常 给予 战 役或 战 斗以 持 久 方 针 。然 而 这些
持 久 战 ,只 是 帮助 而 并 不妨 碍 主 力 红 军的 速 决战。
速决 战 不是 心 里想 要 如 此做 就 做 得 成 功 的 , 还须 加 上许
多 具 体 的 条 件。 主 要 的 条 件 是 准 备 充 足 ,不 失 时 机 , 集 中 优 势
兵 力,
包 围 迂 回 战 术,
良 好 阵 地,
打 运 动 中 之 敌,
或 打 驻止 而 阵
地 尚 不 巩 固 之敌 。 不 解 决 这 些 条 件 , 而 求战 役 或 战 斗 的 速 决 ,
是 不 可 能 的。
打 破 一 次“围 剿”
属 于 一 个 大 战 役,
依 然 适 用 速决 原 则,
而
不 是 持 久 原 则。 因 为 根 据 地 的 人 力 、 财 力、 军 力 等 项 条 件 都 不
许 可 持 久。
但在 一 般的 速 决原 则 之 下, 反 对 不 正 当 的 急 躁性 是 必要
的 。 一 个革 命 根据 地 的最 高 军事 政 治领 导 机 关 , 估计 到 根据
地 的 这 些 条 件, 估 计 到 敌 方 情 况 , 不 为 敌之 其 势 汹 汹 所 吓 倒 ,
不 为 尚 能 忍 耐的 困 难 所 沮 丧 , 不 为 某 些 挫折 而 灰 心 , 给 予 必 要
的 耐 心 和 持 久,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江 西 打 破 第 一 次“围 剿 ”
,
从初
战 到 结 束 只 有 一 星 期,
打 破 第 二 次“围 剿”只 有 半 个 月,
打破第
三 次“围 剿”就 熬 上 了 三 个 月 ,
第 四 次 是 三 星 期,
第五 次就 熬 了
整 整 的 一 年 。但 是 第 五 次 没 有 打 破 “ 围 剿” 而 被 迫 突 围 时 , 还
表 现 了 不应 有 的仓 卒 从事 。 依情 况 还可 以 熬 上 两 三个 月 ,用
236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以休整军队。假如这样,又假如突围后的领导稍为聪明一点,
情 况便将有 很大的不同。
虽然如 此,仍 然不破坏 我们所 说的力 争缩短全 战役时 间
的 原则 。除 了 战役 战 斗计 划 力争 集 中兵 力和 运 动战 等等 条
件、
务期在内线
(在 根 据 地)
消 灭 敌 之 有 生 力 量、
迅 速 解 决“围
剿”
以 外,
当“围 剿”已 经 证 明 无 法 在 内 线 解 决 时,
应 该使 用红
军 主力突 破敌之围 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 敌之内线 去解决 这
个 问题。 堡垒主义 发达的今日,这种手段 将要成为 经常的 作
战手段。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
之 时,红 军主力无 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 为中心的 苏浙皖 赣
地 区 去,
纵 横 驰 骋 于 杭 州、
苏 州、
南 京、
芜 湖、
南 昌、
福 州 之 间,
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
垒 地带寻 求作战。 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 进攻江西 南部福 建
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
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 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定地援助它的。
此 计 不 用,
第 五 次“围 剿”
就 不能 打破,
福建 人 民政 府 也 只 好 倒
台。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
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
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
此 计 又 不用,
打 破第 五 次“围 剿”
的希 望 就 最后 断 绝,
剩下 长 征
一 条 路 了。
第九节
歼 灭 战
“拚 消 耗”
的 主 张,
对 于 中 国 红 军 来 说 是 不 适 时 宜 的。
“比
中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237
宝 ” 不 是 龙 王 向龙 王 比 , 而 是 乞 丐 向 龙 王比 , 未 免 滑稽 。 对 于
几 乎 一 切 都 取 给 于 敌 方 的 红 军, 基 本 的 方 针 是 歼 灭 战 。 只 有
歼 灭 敌 人 的 有 生力 量 才 能 打 破 “ 围 剿 ” 和发 展 革 命 根据 地 。 给
敌 以 杀 伤 , 是 作 为 给 敌 以 歼 灭的 手 段 而 采 取 的 , 否 则 便 没 有
意 义 。 因 给 敌 以 杀 伤 而 给 我 以消 耗 , 又 因 给 敌 以 歼 灭 而 给 我
以 补 充 , 这 样 就 不 但 抵 偿 了 我军 的 消 耗 , 而 且 增 加 了 我 军 的
力 量 。 击 溃 战 , 对 于 雄 厚 之 敌不 是 基 本 上 决 定 胜 负 的 东 西 。
歼 灭 战 , 则 对 任 何 敌 人 都 立 即起 了 重 大 的 影 响 。 对 于 人 , 伤
其 十 指 不 如 断 其 一 指 ; 对 于 敌, 击 溃 其 十 个 师 不 如 歼 灭 其 一
个 师。
对 于 第 一、
二、
三、
四 次“围 剿 ”,
我 们 的 方 针 都 是 歼 灭 战。
每 次 歼 灭 的 敌 人对 于 全 敌 不 过 是 一 部 分 ,然 而 “ 围 剿” 是 打 破
了。
第 五 次 反“围 剿 ”时 ,
采 取 了 相 反 的 方 针,
实际上是帮助敌
人 达 到 了 他 们 的 目 的。
歼灭 战 和 集 中 优势 兵 力、 采 取 包 围 迂 回 战术 , 同一 意 义 。
没 有 后 者,
就 没 有 前 者。
人 民 赞 助、
良 好 阵 地、
好 打 之 敌、
出其
不 意 等条件 , 都 是 达到 歼灭 目 的所 不 可 缺少 的。
击溃 有 意义 , 乃至 让 敌 逃去 有 意 义 , 只 是 对 于全 战 斗或
全 战 役 中 我 军 主 力 对 确 定 之 敌举 行 歼 灭 性 的 作 战 而 说 的 , 否
则 便 没 有 什 么 意 义 。 这 又 是 一种 有 所 失 对 有 所 得 而 有 意 义 的
场 合。
我们 建 立军 事 工业 , 须 使之 不 助 长 依 赖 性 。 我们 的 基本
方 针 是 依 赖 帝 国 主 义 和 国 内 敌人 的 军 事 工 业 。 伦 敦 和 汉 阳 的
兵 工 厂 , 我 们 是有 权 利 的 , 并 且 经 过 敌 人的 运 输 队 送来 。 这 是
真 理,
并 不 是 笑 话。
238
毛泽东选集
注
第 二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释
〔 1〕“ 实际” 这一个 概念,按 照中国 文字,有 两种含 义:一种 是指真 实的情况 ,
一 种 是 指 人们 的 行动 ( 也 即 一般 人 所 说的 实 践 )。 毛泽东 在 他 的著作 中 , 应用 这 一
个 概 念 , 时 常是 双 关的。
〔 2〕 孙武 子 即 孙 武,中国春 秋 时代 的 著名 军 事 学家, 著《 孙 子》 十 三篇 。 本 文
引 语 见 《 孙 子· 谋 攻》。
〔 3〕 从 一 九 二 一 年 七 月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到 一 九 三 六 年 毛 泽 东 著 此 文 时 , 正 是
十 五 年。
〔 4〕 陈独 秀 ( 一 八七九—— 一 九四 二 ), 安 徽 怀宁人 。五 四 新文 化 运动 的 主 要
领 导人 之 一 。 五 四 运 动 后 , 接 受 和 宣 传 马 克 思 主 义 , 是 中国 共 产 党 的 主 要 创 建 人
之 一。 在 党成立 后 的 最初六 年中 是 党的主 要 领 导人。 陈独 秀 右 倾机会 主 义指 一
九 二七 年 上半年 以 陈 独秀为 代表 的 右倾投 降 主 义错误 。当 时 他 放弃对 于 农民 群
众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和 中 等 资 产 阶 级 的 领 导 权 , 尤 其 是 放弃 对 于 武 装 力 量 的 领 导
权 , 主 张 一切 联 合, 否 认 斗 争, 对 国 民党 右 派 反共 反人民 的 阴 谋活动 采 取 妥协 投 降
的 政 策 , 以致 当 大地 主 大 资 产阶 级 的 代表 蒋 介 石、 汪精卫 先 后 背叛革 命 , 向人 民 突
然 袭击 的 时 候 ,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广 大 革 命 人 民 不 能 组 织 有 效的 抵 抗 , 使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战 争 遭 到 失 败 。 同 年 八 月 七 日 , 中 共 中 央 在 汉 口 召 开紧 急 会 议 , 总 结 了 大 革
命 失败 的 经 验 教 训 , 结 束 了 陈 独 秀 右 倾 投 降 主 义 在 党 中 央的 统 治 。 其 后 , 陈 独 秀
对 于 革 命 前途 悲 观失 望 , 接 受托 派 观 点, 在 党 内成 立小组 织 , 进行反 党 活 动, 一 九
二 九年 十 一 月 被 开 除 出 党 。 一 九 三 二 年 十 月 被 国 民 党 政 府逮 捕 , 一 九 三 七 年 八 月
出 狱 。 一九四 二 年 病故 于 四 川 江津 。
〔 5〕 李立 三 ( 一 八九九—— 一 九六 七 ), 湖 南 醴陵人 。一 九 二一 年 加入 中 国 共
产 党 , 是 中国 工 人运 动 的 主 要领 导 人 之一 。 李 立三 “左” 倾 机 会主义 指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期间 以 他为 代 表 的 “左 ” 倾 冒险 主 义 错误 。一九 三 ○ 年六月 十 一 日, 中 共
中 央政 治 局 在 李 立 三 领 导 下 通 过 了 《 新 的 革 命 高 潮 与 一 省或 几 省 的 首 先 胜 利 》 决
议 案, 主 张 全 国 各 地 都 要 准 备 马 上 起 义 。 不 久 , 订 出 了 组织 全 国 中 心 城 市 武 装 起
义 和 集 中 全国 红 军进 攻 中 心 城市 的 冒 险计 划 , 随后 又将党 、 青 年团、 工 会 的各 级 领
导 机关 , 合 并 为 准 备 武 装 起 义 的 各 级 行 动 委 员 会 , 使 一 切经 常 工 作 陷 于 停 顿 。 同
年 九 月 中 共中 央 召开 六 届 三 中全 会 , 纠正 了 李 立三 的“左 ” 倾 冒险主 义 错 误。 后 来
李 立 三 接 受了 党 对他 所 犯 错 误的 批 评 ,认 识 和 改正 了错误 , 在 中共第 七 次 、第 八 次
全 国 代 表 大会 上 继 续被 选 为 中央委 员 。
〔 6〕 一九 三 一 年 一月,在中 国 共产 党 的六 届 四 中全会 上, 王 明( 陈 绍禹 ) 等 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注 释
239
在 共 产 国 际及 其 代表 米夫 的 支持 下 ,取 得 了 在 党 中 央 的 领 导 地 位 。 他 们 在 政 治 上
混 淆 民 主 革命 和 社会 主义 革 命的 界 限, 把 反 资 产 阶 级 和 反 帝 反 封 建 并 列 ; 否 认 九
一 八事变 后 国 内阶 级关系 的 明 显 变化, 把中 间 势 力当成 “最 危 险 的 敌人 ”; 继 续 推
行 “城市 中 心 论” ,主张 红 军 夺 取中心 城市 以 实 现一省 数省 首 先 胜 利而 形成 全 国 的
胜 利 。 在 军事 上 ,先 是推 行 冒险 主 义, 后 来 又 变 为 保 守 主 义 和 逃 跑 主 义 。 在 组 织
上,实行宗派主 义,对 不同意他 们错误 主张的人,进行“ 残酷斗 争,无情 打击”。 王
明 “左” 倾 冒 险主 义在党 内 统 治 达四年 之久 , 给 党和革 命事 业 造 成 了重 大的 损 失 。
一 九 三 五 年一 月 ,中 共中 央 政治 局 召开 遵 义 会 议 , 确 立 了 以 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新 的
中央的 正 确领导, 从 而结束 了王明“ 左 ”倾冒险 主 义在党中 央 的统治。
〔 7〕 遵 义 会 议 指 一 九 三 五 年 一 月 长 征 途 中 ,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在 贵 州 遵 义 举 行
的 扩大会 议。 这次 会议集 中 讨论 和纠正 了军 事 上和组 织上 的 错误,结 束 了王 明
“ 左 ” 倾 冒险 主 义在 党中 央 的统 治 ,确 立 了 以 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新 的 中 央 的 正 确 领
导, 在最危 急的关 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8〕参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3〕和注〔24〕。
〔 9〕 庐 山 军 官 训 练 团 是 蒋 介 石 训 练 反 共 军 事 干 部 的 组 织 , 创 办 于 一 九 三 三 年
七 月 , 地 址在 江 西省 的庐 山 。该 团 对围 攻 红 军 的 蒋 介 石 嫡 系 部 队 的 军 官 进 行 军 事
的 和 政 治 的训 练 ,以 便普 遍 推行 构 筑碉 堡 以 及 其 他 进 攻 红 军 的 办 法 。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 训 练 的对 象 扩大 到各 非 嫡系 部 队的 军 官 , 借 以 加 强 蒋 介 石 对 各 地 方 军 阀 的 控
制。
〔10〕这里 所说 的第五次 “围 剿”的 新军事原 则, 主要是 指国民党 反动派的 碉堡
推进、步步 为营的“堡垒政策”。 参见本卷《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注〔5〕。
〔 11〕 参 见 列 宁 《 共 产主 义 》 。 在该 文 中 列 宁 批评 匈 牙 利 共 产党 员 库 恩 · 贝拉
说 :“他 忽 略 了马 克思主 义 的 精 髓,马 克思 主 义 的活的 灵魂 : 对 具 体情 况作 具 体 分
析。”(《列宁 全集》 第39卷,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 第128页)
〔 12〕 中 国 共 产 党 湘 赣 边 界 第 一 次 代 表 大 会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五 月 在 江 西 省 宁 冈
县 茅 坪 召 开。 这 次大 会分 析 了当 时 的政 治 形 势 , 讨 论 了 发 展 党 的 组 织 、 深 入 土 地
革 命 、 巩 固和 扩 大红 军及 革 命根 据 地等 项 任 务 , 初 步 回 答 了 红 军 中 有 些 人 提 出 的
“ 红 旗 到 底打 得 多久 ”的 疑 问。 大 会还 选 出 以 毛 泽 东 为 书 记 的 中 共 湘 赣 边 界 特 别
委 员 会 。 这 次 会 议 促进 了 井 冈 山 革 命 根 据 地 的发 展。
可以燎原》注〔11〕。
〔13〕见本卷《星星之火,
〔14〕参见本卷《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注〔4〕和注〔5〕。
〔15〕土匪主义指无 纪律、无组织、 无明确的政治目 标的抢 掠行为。
〔16〕指中 央红 军(第一 方面 军)从 江西瑞金 等地 出发转 移到陕西 北部的长 征。
参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2〕。
24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可以燎原》注〔7〕。
〔17〕参见本卷《星星之火,
〔18〕一 九二九年 七月,驻 赣、闽、 粤 三省的国 民党军队 对红四军 和闽西革 命根
据 地 发动第 一次 “ 围剿 ” 。红 四 军 前委决 定: 以 第一 纵队和 第 四 纵队 留 闽西 坚 持游
击 战 争,军 部率 领 第二 、 第三 两 纵 队出击 闽中 。 九月 ,出击 闽 中 的红 四 军主 力 在中
途 遇到很 大的困难 ,遂回 师闽西, 先后歼 灭了上杭 、武平 等地的敌军。同 时,第一、
第 四 纵队在 中共 闽 西特 委 的领 导 下 ,和广 大群 众 武装 一起, 开 展 游击 战 争, 迫 使赣
敌 退 守长汀 、连 城 ,粤 敌 退守 永 定 。第一 次“ 围 剿” 至此被 粉 碎 。一 九 三○ 年 一月
初 ,赣、 闽、粤三 省的国 民党军队 又以十 四个团的 兵力分 七路“围剿”闽 西的红军。
为 粉碎敌 人的“围 剿”, 红四军前 委决定 挺进江西 ,出击 “围剿”军的主 力江西敌军
的 后 方 。 江 西 敌 军 仓 皇 回 兵 自 救 , 福 建 敌 军 因 内 部 冲 突 也 从 闽 西 撤走 。这 样, 敌
人 的第二次 “围剿” 很快也被 打破。
,
即 不 是 主 力 军,
只 是 侧 翼 的 一 部分 军 队。
〔 19〕“偏 师”
〔 20〕一 九 三 ○年 十 二 月 至 一 九三 一 年五 月 , 国 民 党军 队 曾 对鄂 豫 皖 革 命 根据
地 进 行过两 次“ 围 剿” , 都被 红 军 打败。 一九 三 一年 九月, 蒋 介 石又 开 始筹 划 对鄂
豫 皖 革命根 据地 的 第三 次 “围 剿 ” 。至同 年十 一 月, 集结在 根 据 地周 围 的国 民 党军
队 已 达 十 五 个 师 。 由 于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全 国 人 民 抗 日 反 蒋 斗 争 空 前 高涨 ,国 民党 内
部 的 矛盾日 益加 剧 ,敌 军 的“ 围 剿 ”行动 迟迟 未 能开 始。十 一 月 上旬 成 立的 红 四方
面 军,为破坏敌 军的“围剿” 计划,主动出击 ,至一九三二年六月 ,先后发起了黄安、
商(城 )
潢(川 )
、
苏家 埠、
潢( 川 )
光(山 )
四 次 战 役,
歼 敌 约 六 万 人,
使 国民 党 军队 对
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 划彻底 破产。
〔 21〕 一 九 三 二 年 六 月 蒋 介 石 调 集 三 十 余 万 军 队 对 鄂 豫 皖 革 命 根 据 地 进 行 第
四 次“围 剿”。当 时担任 中共鄂豫 皖中央 分局书记 的张国 焘,被前三次反 “围剿”的
胜 利冲昏 头脑,在 国民党 军队的严 重“围 剿”面前 ,没有 领导红军进行反 “围剿”的
准 备 , 而 是 强 令 红 军 围 攻 敌 军 坚 固 设 防 的 城 市 , 准 备 夺 取 武 汉 。 当敌 军大 举进 攻
时 , 他不是 采取 诱 敌深 入 、待 机 反 击的作 战方 针 ,而 是下令 红 军 仓卒 迎 击, 使 红军
陷 于 被 动 地 位 。 一 九 三 二 年 十 月 , 红 四 方 面 军 主 力 被 迫 转 移 外 线 作战 。此 后, 再
未 返回根据 地,鄂豫 皖革命根 据地第四 次反“围 剿”斗争 遭到失败 。
〔 22〕指 俄 国 一九 ○ 五 年 革 命 失败 以 后, 革 命 由 高 涨时 期 转 入逐 渐 低 落 时 期的
退却。参 见列宁《共产 主义运动中的“左派 ”幼稚病》第三节( 《列宁全集》 第39卷,
人 民出 版社1986年版 , 第6—11页) 和 《联共( 布 )党史简 明教 程》第 三章第 五 、第
六 两 节(人 民 出版 社1975年版 ,第 88—105页 )。
〔 23〕 布 列 斯 特 条 约 是 一 九 一 八 年 三 月 苏 俄 在 俄 国 西 部 布 列 斯 特 — 里 托 夫 斯
克 (今布 列斯特) 同德国 、奥匈帝 国、保 加利亚、 土耳其 订立的和约。当 时,德帝国
主 义 的 军 队 正 侵 入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境 内 , 前 线 的 俄 国 旧 军 队 已 经 瓦 解, 新的 革命 军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注 释
241
队 还没 有组 织起 来 。 为 了使 刚 成 立 的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避 免 在 德 军 的 打 击 下 夭 折 , 列
宁主张 暂时 退 却, 接 受德 帝 国主义提 出的 割 地 、赔 款等 条 件 ,立 刻签订 和 约 。这 个
和约的 签订 , 使苏 维 埃共 和 国赢得了 时间 去 巩 固无 产阶 级 的 政权 ,调整 经 济 ,建 立
红 军, 使无 产阶 级 保 持 了对 农 民 的 领 导 , 集 聚 了 力 量 , 得 以 在 一 九 一 八 年 至 一 九
二○年击溃白军和英、 美、法、 日、波 等国武装 干涉者 。
〔 24〕一 九 二 七 年 十月 底 , 广 东海 陆 丰 农 民 在中 国 共 产 党领 导 下 决 定 举行 第 三
次起义 。十 一 月, 占 领海 丰 、陆丰和 附近 地 区 ,组 织红 军 , 建立 工农民 主 政 权。 到
一九二 八年 三 月, 这 个地 区 的红军因 优势 敌 军 的围 攻以 及 领 导指 挥上的 “ 左 ”倾 盲
动而 遭 到 失 败 。
〔 25〕一 九 三 六 年 七月 , 红 四 方面 军 和 红 二 方面 军 会 合 后, 由 于 中 共 中央 的 积
极争取 ,并 经 过朱 德 、刘 伯 承等以及 四方 面 军 广大 指战 员 的 斗争 ,张国 焘 被 迫同 意
与 二方 面军 共同 北 上 , 于同 年 十 月 到 达 甘 肃 会 宁 。 十 月 下 旬 , 四 方 面 军 一 部 奉 中
央 军委 指示 西渡 黄 河 , 执行 宁 夏 战 役 计 划 。 十 一 月 上 旬 根 据 中 共 中 央 和 中 央 军 委
的 决定 ,过 河部 队 称 西 路军 。 他 们 在 极 端 困 难 的 条 件 下 孤 军 奋 战 四 个 月 , 歼 敌 二
万余人 ,终因敌众我寡,于 一九三七年三月 失败。
〔 26〕见 马 克 思 一 八七 一 年 四 月十 二 日 致 库 格曼 论 巴 黎 公社 的 信 ( 《 马克 思 恩
格斯选 集 》第4卷 ,人民 出 版社1972年版,第 392— 393页);参见 恩 格斯《德 国的革
命和 反 革 命 》 第十 七 节 ( 《 马 克 思恩 格 斯 选集 》 第 1卷, 人 民 出版 社 1972年版 , 第
585—586页)。
〔27〕 《水浒传 》是 中国 描写农民 战争的著名 小说,相 传为 公元 十四世纪 元末明
初 人施 耐庵 所作 。 林 冲 、柴 进 都 是 书 中 的 英 雄 人 物 。 洪 教 头 是 柴 进 家 里 的 一 个 武
术教师。关于林冲和洪 教头比武 的故事 ,见《水 浒传》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
冲棒打 洪教头》。
〔 28〕鲁 和 齐 是 中 国春 秋 时 代 (公 元 前 七 二 二—— 前 四 八一 ) 的 两 个 国家 。 齐
是大国 ,在 今 山东 省 的中 部 和东北部 ;鲁 国 较 小, 在今 山 东 省的 南部。 鲁 庄 公, 公
元前 六九三 年 至 前 六六 二 年 鲁国 的 国 君。
〔29〕 左丘明, 春秋 末期 鲁国人, 相传是春秋 时代著名 编年 史《 左传》的 作者。
本文引的一段文章见《左传·庄公十年》。
“又 何 间 焉 ”,
是“何 必 厕 身 其 间 ”的 意 思 。
“牺 牲 玉
〔 30 〕“肉 食 者 ”指 做 官 的 。
帛,
弗 敢 加 也,
必 以 信 ”一 句 中,
牺 牲 玉 帛 是 祀 神 的 物 品,
“加 ”是 虚 报 的 意 思 。
鲁庄
公说他据实报告祭品, 表示他对 神守信 用。“忠 之属也 。可以一战”,“忠”是尽力
做 好本 分的 事。 曹 刿 的 意思 是 说 : 一 个 国 君 对 狱 讼 处 置 得 合 乎 情 理 , 便 会 得 到 人
民 拥 护,
所 以 可 以 作 战。
“公 将 鼓 之 ”和“齐 人 三 鼓 ”的“鼓 ”
,
都 是 说 鸣 鼓 指 挥士 兵
冲 锋。
“登 轼 而 望 之 ”的“轼 ”
,
是 车 前 供 给 乘 者 扶 手 的 横 木,
在 车上 位 置 较 高,
所以
242
毛 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注 释
登轼可以望远。
〔 31 〕 成 皋 故 城 在 今 河 南 省 荥 阳 县 西 北 部 , 为 古 代 军 事 重 地 。 公 元 前 二 ○ 三
年 , 汉 王 刘 邦 和 楚 王 项 羽 曾 相 持 于 此 。 当时 项 羽 接 连 攻 下 荥 阳 、 成 皋 , 刘 邦 几 乎 溃
不 成 军 。 但后 来 刘 邦 终 于 等 待 到 楚 军 在 汜 水 半 渡 的 时 机, 大 破 楚 军 , 复 取 成皋 。
〔 32〕 昆 阳 故 城 在 今 河 南 省 叶 县 境 内 。 公 元 二 三 年 , 刘 秀 ( 后 称 东 汉 光 武 帝 ) 在
这 里击 破 王莽 ( 公元 八 年称 帝 ,定 国 号 为新 ) 的军 队 。这 次 战争 双 方军 力 强弱 悬
殊 , 刘 秀 只 有 八 九 千 人 , 而 王 莽 有 四 十 余万 人 。 但 刘 秀 利 用 王 莽 的 将 军 王 寻 、 王 邑
轻 敌 懈怠 , 以 精 兵 三 千 突 破 王 莽 军 队 的 中 坚 , 乘 锐 进 击 , 大 破敌 军 。
〔 33〕 官 渡 在 今 河 南 省 中 牟 县 东 北 。 公 元 二 ○ ○ 年 , 曹 操 军 队 和 袁 绍 军 队 战 于
此 处。 当 时袁 绍 拥军 十 万, 而 曹操 兵 少 粮尽 。 但曹 操 利用 袁 军的 轻 敌无 备 ,实 行
轻 兵 偷 袭 , 烧 了 袁 军 的 辎 重 。袁 军慌 乱 , 曹 军 出 击 , 歼 灭 了 袁 军 主 力 。
〔 34〕 吴 指 孙 权 方 面 , 魏 指 曹 操 方 面 。 赤 壁 在 今 湖 北 省 蒲 圻 县 西 北 长 江 南 岸 。
公 元 二 ○ 八 年 , 曹 操 率 兵 数 十 万 进 攻 孙 权。 孙 权 出 兵 三 万 , 并 且 同 刘 备 联 合 , 利 用
曹 军 有 疫 疾 , 又 不 习 水 战 , 在赤 壁一 带 用 火 攻 烧 曹 军 船 只 , 大 破 曹 军 。
〔 35〕 彝 陵 在 今 湖 北 省 宜 昌 县 境 内 。 公 元 二 二 二 年 , 吴 将 陆 逊 在 这 里 大 败 蜀 汉
的 刘 备 。 这 次 战 争 开 始 , 蜀 军 连 战 皆 捷 ,进 到 彝 陵 , 已 入 吴 境 五 六 百 里 。 陆 逊 守 七
八 月 不 战 , 直 待 刘 备“ 兵 疲 意 沮, 计 不 复生 ” , 利 用顺 风 放 火 , 大 破 蜀军。
〔 36〕 公 元 三 八 三 年 , 东 晋 将 军 谢 玄 大 败 秦 王 苻 坚 于 安 徽 淝 水 。 当 时 苻 坚 有 步
兵 六 十 余 万 、 骑 兵 二 十 七 万 、 卫 队 三 万 余骑 , 东 晋 只 有 水 陆 军 八 万 。 在 两 军 隔 淝 水
对 峙 的 时 候 , 晋 军 将 领 要 求 淝 水 以 北 的 秦军 让 出 一 片 战 场 来 , 以 便 晋 军 渡 水 决 战 。
秦 军 应允 后 撤 , 但 一 退 即 不 可 遏 止 , 晋 军 乘 机 渡 水 攻 击 , 大 败秦 军 。
〔 37〕 一 九 二 七 年 八 月 一 日 , 中 国 共 产 党 为 反 对 蒋 介 石 、 汪 精 卫 的 反 革 命 , 继 续
一 九二 四 年至 一 九二 七 年的 革 命事 业 , 在江 西 南昌 发 动了 武 装起 义 。起 义 部队 在
中 共 前 敌 委 员 会 书 记 周 恩 来 和 贺 龙 、 叶 挺 、 朱 德 、 刘 伯 承 等 领 导 下 , 经 过 激烈 战 斗 ,
占领了 南昌城。这次 起义打响了中 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
此 ,开 始 了中 国 共产 党 独立 领 导革 命 武 装斗 争 的新 时 期。 起 义部 队 撤离 南 昌后 南
下 广东 。 十月 初 在潮 州 、汕 头 一带 遇 到 优势 敌 军的 围 攻而 失 败。 保 存下 来 的起 义
部 队 , 一 部 分 到 达 海 陆 丰 地 区 , 继 续 坚 持 斗 争 ; 另 一 部 分 在 朱 德 、 陈 毅 等 率领 下 , 转
移 到湘 南 ,发 动 了湘 南 起义 , 一九 二 八 年四 月 在井 冈 山同 毛 泽东 领 导的 工 农革 命
军 会 师。
〔38〕 参 见 本卷 《 中 国 的红 色 政 权 为 什 么 能够 存 在?
》 注 〔 8〕。
〔 39〕 一 九 二 七 年 革 命 失 败 以 后 ,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湖 南 、 湖 北 、 江 西 、 广 东 等 省 发
动 秋收 起 义。 其 中最 著 名的 是 九月 间 毛 泽东 在 湖南 、 江西 边 界的 修 水、 铜 鼓、 萍
乡 、 醴 陵 、 平 江 、 浏 阳 等 地 领 导 的 起 义 。参 加 这 次 起 义 的 工 农 武 装 和 原 国 民 革 命 军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注 释
243
第 四 集 团 军 第 二 方 面 军 总指 挥 部警 卫 团, 组成 了 工农 革命 军 第一 军 第一 师 。 十 月
间 , 毛 泽 东 率 领这 支 军 队转 战 到 井 冈 山 , 在 那 里 建 立 了第 一个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
〔40〕见本 卷《关 心群众 生活,
注 意工作 方法》 注〔5〕。
〔41〕见《孙子·军争》。
〔 42〕 AB 团 是 一 九 二 六 年 底 在 江 西 南 昌 成 立 的 以 反 共 为 目 的 的 国 民 党 右 派 组
织 , 存 在 时 间 不 长 。 一 九 三 ○ 年 五 月 起 , 赣 西 南 苏 区 内 开 展 了 所 谓 肃 清 AB 团 的 斗
争 。 斗争 不 断 扩 大 ,严 重 混 淆了 敌 我 矛 盾 。
〔 43〕 指 江 西 省 中 部 介 于 赣 江 和 抚 河 两 条 河 流 之 间 的 地 区 。
〔 44〕参 见 《 战 国 策 · 魏 策 》 。 原 文 是: “ 将 欲 败 之 , 必 姑 辅 之 ; 将 欲取 之 , 必 姑
与 之。
”
〔 45〕 阿 比 西 尼 亚 即 埃 塞 俄 比 亚 。 一 九 三 五 年 十 月 , 意 大 利 法 西 斯 出 兵 进 攻 埃
塞 俄 比 亚 。 埃 军 进 行 阵 地战 , 至一 九 三六 年五 月 失败 。第 二 次世 界 大战 开 始 后 ,
埃 塞 俄 比 亚 人 民 在 一 九 四一 年 与反 法 西斯 盟军 配 合, 赶走 了 意大 利 侵略 军 , 恢 复
了 国 家 的 独 立。
〔 46〕 这 里 所 说 的 藏 人 , 主 要 是 指 西 康 ( 现 在 分 属 四 川 和 西 藏 ) 、 甘 肃 的 藏 族 。
这 里 所 说 的 回 人 , 是 指 甘 肃 、 青 海 、新 疆 的 回 族。
〔 47〕 刘 , 指 国 民 党 军 刘和 鼎 师。
〔 48〕 第 三 次“围 剿 ”时 ,
蒋 介 石 担 任“围 剿 ”军 总 司 令 ,
何 应 钦 任 前 线 总 司 令,
其
指 挥部 均 驻 南 昌。 下 辖: 左 翼 集团 军 , 何应 钦 兼任 总 司 令 ;右 翼 集团 军 , 陈 铭枢 任
总 司 令 , 驻 吉 安 ;预 备 军, 卫 立 煌 任 总 指 挥 , 驻 临 川。
〔 49〕蒋 光 鼐 原 是 第 十 九 路 军 总 指 挥 ,第 二 次 “ 围 剿 ” 时 , 由 蔡 廷 锴 任代 总 指 挥 。
第 三次 “ 围 剿 ”时 , 第十 九 路 军蔡 廷 锴 第六 十 师、 戴 戟 第 六十 一 师和 韩 德 勤 第五 十
二 师被 编 为 右 翼集 团 军第 一 军 团, 蔡 廷 锴任 代 总指 挥 。 这 里的 “ 蒋光 鼐 、 蔡 廷锴 、
韩 德 勤 ”,
应 是“蔡 廷 锴 、
戴戟、
韩 德 勤 ”;
下 文 的“蒋 、
蔡、
韩 ”应 是“蔡 、
戴、
韩 ”,
“蒋 光
鼐、
蔡 廷 锴 ”应 是“蔡 廷 锴 、
戴 戟 ”。
〔 50〕第 三 次 反 “ 围 剿 ” 时 , 红 一 方 面军 打 上 官 云 相 师 、 郝 梦 龄 师 、 毛炳 文 师 , 三
个 胜 仗共 歼 敌 一万 余人 , 缴枪 六 千 多支 。
〔 51〕南 雄 、 水 口 战 役 , 包 括 池 江 、 梅岭 关 、 大 余 、 水 口 圩 等 战 斗 , 共击 溃 陈 济 棠
的 粤 军 十 五 个 团 。 其 中 水 口 圩战 斗, 击 溃 粤 军 十 个 团 。
〔 52〕 八 股 文 是 中 国 明 、 清 封 建 皇 朝 考 试 制 度 所 规 定 的 一 种 特 殊 文 体 。 八 股 文
每 篇 由破 题 、 承 题、 起 讲 、 入手 、 起 股 、中 股 、后 股 、 束 股八 部 分 组 成。 破 题 一 般用 两
句 ,说 破 题 目 的要 义 。承 题 一 般用 三 句 至五 句 ,承 接 破 题 的意 义 而说 明 之 。 起讲 概
说 全体 , 是 议 论的 开 始。 入 手 为起 讲 后 入手 之 处。 起 股 、 中股 、 后股 和 束 股 这四 个
段 落 才 是 正 式 的 议 论 , 中股 为 全篇 文 字的 重心 。 在这 四个 段 落中 , 每一 段 落 都 有
24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两 股 两 相 比 偶 的 文 字 , 合 共 有 八 股, 所以 叫 作 八 股 文 , 也 称 为 八 比 。 毛 泽 东 这 里 用
写 作 八 股 文 由 一 部 分 到 另 一 部 分 的 展 开 过程 ,来 比 喻革 命 发展 的各 种阶 段 。 但 在
通 常 的 场 合 , 毛 泽 东则 用八 股 文 这类 东 西 去 比 喻 和 讽 刺 教 条 主 义 。
〔 53〕 见 《 左 传 · 成 公 二 年 》 。 公 元 前 五 八 九 年 , 齐 、 晋 两 国 的 军 队 会 战 于
(今
属 山 东 省 历 城 县 ) 。 战 斗 一 开始 , 齐顷 公 以 为 胜 敌至 易 ,说 : “ 余 姑 翦 灭 此 而 朝 食 ”。
“ 此 ” , 指 这 些 敌人 。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是 : 先 消 灭 了 这些 敌 人 , 再 吃 早 饭 。 结 果 齐军 被
晋 军打败 。 后 来人 们 常 以此形 容 斗志 坚决 , 要立 即 消 灭敌人 。
245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 明
(一九 三六年十二月 二十八日)
蒋介 石 氏 在西安接 受 张 学良 杨 虎 城二 将 军和 西 北 人 民 的
抗 日 的 要 求 〔 1〕,
首 先 命令 进 行 内 战 的 军 队 撤 离 陕 甘 两 省,
这是
蒋 介 石氏 转 变 其 十 年 错 误政 策 的 开始。这 对 于 指挥 内 战 、 制
造 分 裂、 并 欲 在 这 次 事 变中 置 蒋 氏于死地 的 日 本帝 国 主 义 和
中 国 讨伐 派 〔 2〕 的 阴 谋 , 给 了 一 个 打击 。日 本 帝 国 主义 和 中 国
讨 伐 派 的 失 望 ,已 显 而 易 见。 蒋 氏 此 种 觉 悟 的表 示 , 可 以看 作
国 民 党 愿 意 结 束 其 十 年 错 误 政 策的 一种 表 示 。
蒋介 石 氏 十二月二 十 六 日在 洛 阳 发表 了 一个 声 明 , 即 所
谓 《 对张 杨 的 训 词》 〔 3〕,
内 容 含含 糊 糊,
曲 曲 折折,
实为中国政
治 文 献中 一 篇 有 趣 的 文 章。 蒋 氏 果欲从这 次 事 变获 得 深 刻 的
教 训 , 而 为 建 立国 民 党 的 新生 命 有 所 努 力 , 结束 其 传 统 的对 外
妥 协 、 对 内 用 兵、 对 民 压 迫的 错 误 政 策 , 将 国民 党 引 导 到和 人
民 愿 望 不 相 违 背的 地 位 , 那末 , 他 就 应 该 有 一篇 在 政 治 上痛 悔
已 往 开辟 将 来 的 更 好 些 的文 章 , 以表现其 诚 意 。十 二 月 二 十
六 日 的声 明 , 是 不能 满 足 中 国 人 民 大 众 的要 求 的。
蒋氏 声 明 中 有 一 段 是 值 得 赞扬 的 , 即 他 所说 “ 言 必 信, 行
必 果 ”的 那 一 段 。 意 思 是说 他 在 西安对于 张 杨 所提 出 的 条 件
没 有 签 字 , 但 是愿 意 采 纳 那些 有 利 于 国 家 民 族的 要 求 , 不会 因
246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为 未 签 字 而 不 守 信用 。 我 们将 在 蒋 氏撤 兵 后看 他 是 否确 守 信
义,
是 否 实 行 他 所 允 诺 的 条 件。
这 些 条 件 是(
:一 )
改组国民党
与 国 民 政 府,
驱 逐 亲 日 派,
容 纳 抗 日 分 子(
;二 )
释放上海爱国
领 袖 〔 4 〕,
释 放 一 切 政 治 犯,
保 证 人 民 的 自 由 权 利(
;三)
停 止“剿
共 ”政 策 ,
联 合 红 军 抗 日(
;四 )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
会 议,
决 定 抗 日 救 亡 方 针(
;五)
与同 情中 国 抗 日 的 国 家 建 立 合
作 关 系(
;六 )
其 他 具 体 的 救 国 办 法。
这 些 条 件 的 实 行,
首先需
要 确 守 信 义 , 并 且需 要 一 些勇 气 。 我们 将 于蒋 氏 今 后的 行 动
表 现 中 考 察 之。
然 而 蒋 氏 声 明中 又有 西 安事 变 系 受 “ 反动 派 ” 包 围 的 话 。
可 惜 蒋 氏 没 有 说 明 他 所 谓 “ 反动 派 ” 究 系一 些 什 么 人 物 , 也 不
知 道 蒋 氏 字 典 中 的 “ 反 动 派 ”三 字 作 何 解释 。 但 是 西 安 事 变 的
发 动,
确 系 受 下 列 数 种 势 力 的 影 响(
:一 )
张杨部队及西北革命
人 民 的 抗 日 怒 潮 的 高 涨 ; ( 二) 全 国 人 民的 抗 日 怒 潮 的 高 涨 ;
(三 )
国 民 党 左 派 势 力 的 发 展(
;四 )
各省实力派的抗日救国的
要 求(
;五 )
共 产 党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主 张(
;六 )
世界和平
阵 线 的 发 展 。 这 些都 是 无 可讳 言 的 事实 。 蒋氏 所 说 的“ 反 动
派”
,
不 是 别 的,
就 是 这 些 势 力,
不 过 人 们 叫 作 革 命 派,
蒋氏则
叫 作 “ 反 动 派 ” 罢 了 。 蒋 氏 在西 安 曾 说 了将 要 认 真 抗 日 的 话 ,
当 不 至 一 出 西 安 又肆 力 攻 击革 命 势 力, 因 为不 但 信 义问 题 关
系 蒋 氏 及 其 一 派 的 政 治 生 命 ,而 且 在 实 际的 政 治 道 路 上 , 在 蒋
氏 及 其一 派 面前 横 着一 种已 经 膨 胀起 来 而 不 利 于 他 们 的 势
力 , 这 就 是 在 西 安事 变 中 欲置 蒋 氏 于死 地 的所 谓 讨 伐派 。 因
此,
我 们劝 蒋 氏 将 其 政 治字 典 修 改 一 下,
将“反 动 派”三 字 改 为
革 命 派 三 字,
改 得 名 副 其 实,
较 为 妥 当。
关于 蒋 介 石 声 明 的 声 明
247
蒋 氏 应 当 记 忆 , 他之 所 以 能 够安 然 离 开 西 安 , 除 西 安 事 变
的 领 导 者 张 杨 二 将 军 之 外 , 共 产 党 的 调 停 , 实 与有 力。 共 产 党
在 西 安 事 变 中 主 张 和 平 解 决 , 并 为 此 而 作 了种 种 努 力, 全 系
由 民 族 生 存 的 观 点 出 发 。 设 使 内 战 扩 大 , 张 杨 长期 禁锢 蒋 氏 ,
则 事 变 的 进 展 徒 然 有 利 于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和 中国 讨 伐 派。 在 这
种 情 形 下 , 共 产 党 坚 决 揭 破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和中 国 讨 伐派 汪 精
卫 〔 5〕、
何 应 钦 〔 6〕 等 的 阴 谋,
坚 决 主 张 和 平 解 决 这 次 事 变,
这和
张 杨二 将 军 及 宋 子 文 〔 7〕 氏 等 国 民 党 人的 主 张 可 谓 不 谋 而 合。
这 就 是 全 国 人 民 的 主 张, 因 为 现 在 的内 战 是 人 民所 痛 恶 的 。
蒋 氏 已 因 接 受 西 安 条 件 而 恢 复 自 由 了 。今 后 的 问题 是 蒋
氏 是 否 不 打 折 扣 地 实 行 他 自 己 “ 言 必 信 , 行 必 果” 的诺 言 , 将
全 部 救 亡 条 件 切 实 兑 现 。 全 国 人 民 将 不 容 许蒋 氏 再 有任 何 游
移 和 打 折 扣 的 余 地 。 蒋 氏 如 欲 在 抗 日 问 题 上徘 徊 , 推迟 其 诺
言 的 实 践 , 则 全 国 人 民 的 革 命 浪 潮 势 将 席 卷 蒋 氏以 去。 语 曰 :
“人 而 无 信,
不 知 其 可。
”〔 8〕 蒋 氏 及 其 一 派 必 须 深 切 注 意。
蒋 氏 倘 能 一 洗 国 民 党 十 年 反 动 政 策 的 污垢 , 彻 底地 改 变
他 的 对 外 退 让 、 对 内 用 兵 、 对 民 压 迫 的 基 本 错 误, 而立 即 走 上
联 合 各 党 各 派 一 致 抗 日 的 战 线 , 军 事 上 政 治上 俱 能 实际 采 取
救 国 步 骤 , 则 共 产 党 自 当 给 他 以 赞 助 。 共 产党 早 已 于八 月 二
十 五 日致 国 民党 书 中 将 此 种 赞 助 的 诺 言 许 给 蒋 氏 和 国 民 党
了 〔 9 〕。
共 产 党 的“言 必 信,
行 必 果”
,
十 五 年 来 全 国 人民 早 已 承
认 。 全 国 人 民 信 任 共 产 党 的 言 行 , 实 高 出 于信 任 国 内任 何 党
派 的 言 行。
248
毛 泽东 选 集
注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
释
〔 1〕 以 张 学 良 为 首 的 国 民 党 东 北 军 和 以 杨 虎 城 为 首 的 国 民 党 第 十七 路军 , 因
受 中国 红军 和 人民 抗 日运 动的 影 响, 同意 中 国共 产 党提 出的 建 立抗 日 民族 统一 战
线 的主 张 , 要求 蒋介石 联 共 抗 日。蒋 加以 拒 绝 ,而 且 更加 倒 行 逆施 , 积极 布 置“ 剿
共 ”军 事 , 下令 镇压西 安 学 生 的抗日 爱国 运 动 。一 九 三六 年 十 二月 十 二日 , 张、 杨
发 动西 安 事 变, 扣押了 蒋 介 石 。中国 共产 党 坚 决支 持 张、 杨 的 爱国 行 动, 同 时主 张
在 团结 抗日 的 基础 上 和平 解决 这 次事 变。 十 二月 二 十四 日, 蒋 介石 被 迫接 受联 共
抗日的条件, 随后被 释放回 南京。
〔 2〕 指 西 安 事 变 时 南 京 国 民 党 政 府 内 部 主 张 讨 伐 张 学 良 、 杨 虎 城的 亲日 派 。
这 些人 以 汪 精卫 、何应 钦 为 首 ,借西 安事 变 准 备发 动 大规 模 内 战, 以 便利 日 本帝 国
主 义 的进 攻 , 并 乘机 夺 取 蒋 介石 的 统 治地 位 。
〔 3〕 蒋介 石的 所 谓 《对 张杨 的 训 词》 , 是在 一九三六 年十 二月二十 六日 他由 洛
阳抵达 南京后 发表的。
〔 4〕 上 海 爱 国 领 袖 , 指 当 时 在 上 海 领 导 抗 日 爱 国 运 动 的 全 国 救 国会 负责 人 沈
钧儒、章乃器 、邹韬奋 、李公朴、王造 时、沙千 里、史良等。他 们在一 九三六年 十一
月 被 国 民 党政 府 逮 捕 , 到 一 九 三 七年 七 月 才 被 释 放。
〔 5〕 汪 精 卫 是 当 时 国 民 党 中 亲 日 派 的 首 领 。 从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一 八 事 变 起 ,
他 对于日本 帝 国主 义的侵 略, 一贯 主张妥 协 。一 九三六 年十 二月 西安事 变发 生
后 ,在 国外 通 电主 张 对张 学良 、 杨虎 城“ 大 张挞 伐 ,迅 予围 剿 ”; 同 时立 即从 德
国 动身回国 , 企图 夺取南 京国 民党 政府的 统 治权 。西安 事变 和平 解决后 ,他 继
续 散布 降日 言 论, 反 对国 共合 作 抗日 。参 见 本卷 《 论反 对日 本 帝国 主 义的 策略 》
注〔31〕。
〔 6〕 何应 钦( 一 八 九○ —— 一 九 八七 ) ,贵 州兴义人 。当 时是国民 党中 亲日 派
的 另一 首 领 。西 安事变 发 生 后 被南京 国民 党 政 府推 任 为“ 讨 逆 总司 令 ”。 他 积极 筹
谋 掀起 内 战 ,部 署国民 党 军 队 沿陇海 路进 逼 陕 西, 调 派空 军 轰 炸渭 南 等地 , 并计 划
轰炸西安,炸 死蒋介石 ,以便取 蒋介石 的地位而代之。
〔 7〕 宋 子 文 为 亲 美 派 。 由 于 当 时 美 日 两 帝 国 主 义 在 远 东 争 霸 的 矛盾 ,他 根 据
美国 的利益,对于西安事变,也主张 和平解 决。
〔8〕见《论语·为政》。
〔 9〕 这 封 信 对 于 国 民 党 的 反 动 统 治 和 当 时 的 国 民 党 二 中 全 会 , 作了 义正 词 严
的 批判 ,同 时 申明 了 中国 共产 党 关于 建立 抗 日民 族 统一 战线 和 准备 重 新建 立国 共
关 于 将介石声明的声明
注 释
249
合作 的政 策 。 以 下 是这 封 信 的主 要 部分 : “ 贵 党二 中 全会 所 说的 ‘ 集 中 统 一’ ,实 在
未 免本 末 倒置 。 须知 十年 以 来的 内 战和 不 统一 , 完全 是 因为 贵党 和 贵党 政 府依 赖
帝 国 主 义 的 误 国 政 策 , 尤 其 是 ‘ 九 一八 ’ 以 来 一 贯 的不 抵 抗 政 策 造 成 的 。 在 贵 党 和
贵 党 政 府 ‘ 攘 外 必 先 安 内 ’ 的 口 号 之下 , 进 行 了 连 年不 绝 的 内 战 , 举 行 了 无 数 次 对
于 红军 的 围攻 , 不遗 余力 地 镇压 了 全国 人 民的 爱 国运 动 和民 主运 动 。直 至 最近 ,
还 是放 弃 东北 和 华北 不顾 , 忘记 日 本帝 国 主义 是 中国 的 最大 敌人 , 而把 一 切力 量
反 对红 军 和从 事 贵党 自己 营 垒之 间 的内 争 ,用 一 切力 量 拦阻 红军 的 抗日 去 路, 捣
乱 红军 的 抗日 后 方, 漠视 全 国人 民 的抗 日 要求 , 剥夺 全 国人 民的 自 由权 利 。爱 国
有 罪, 冤 狱遍 于 国中 ;卖 国 有赏 , 汉奸 弹 冠相 庆 。以 这 种错 误政 策 来求 集 中和 统
一 , 真 是 缘 木 求 鱼 , 适 得 其 反 。 我 们现 在 正 告 诸 位 先生 , 如 果 你 们 不 根 本 改 变 自 己
的 错误 方 针, 如 果不 把仇 恨 之心 放 到日 本 帝国 主 义身 上 去, 而依 旧 放在 自 己同 胞
身 上 的 话 , 那 末 你 们 即 欲 勉 强 维 持 现状 , 也 是 不 可 能的 , 集 中 统 一 以 及 所 谓 ‘ 现 代
国 家 ’ 的 说 法 , 更 是 完 全 的 空 谈 。 全国 人 民 现 在 所 要的 是 抗 日 救 国 的 集 中 统 一 , 而
不 是媚 外 残民 的 集中 统一 。 全国 人 民现 在 热烈 要 求一 个 真正 救国 救 民的 政 府, 要
求 一 个 真 正的 民 主 共 和 国 。 全 国 人 民 要 求一 个 为 他 们 自己 谋 利 益 的 民 主 共 和 政
府 。 这 个 政 府 的 主 要 纲 领 , 必 须 : 第一 , 是 能 够 抵 抗外 侮 的 。 第 二 , 是 能 够 给 予 人
民 以民 主 权利 的 。第 三, 是 能够 发 展国 民 经济 , 减轻 以 至免 除人 民 生活 上 的痛 苦
的 。 如 果 要 说 ‘ 现 代 国 家 ’ , 这 些 纲领 才 是 殖 民 地 和半 殖 民 地 的 中 国 在 现 时 代 所 真
正 要求 的 。全 国 人民 现在 正 以热 烈 的愿 望 和坚 毅 的决 心 ,为 着实 现 这样 的 目标 而
斗 争。 而 贵党 和 贵党 政府 的 政策 , 则与 此 种全 国 人民 的 愿望 背道 而 驰, 以 此而 求
人 民 的 信 任 , 是 决 不 可 能 的 。 中 国 共产 党 和 中 国 红 军, 今 特 郑 重 宣 言 : 我 们 赞 助 建
立 全中 国 统一 的 民主 共和 国 ,赞 助 召集 由 普选 权 选举 出 来的 国会 , 拥护 全 国人 民
和 抗日 军 队的 抗 日救 国代 表 大会 , 拥护 全 国统 一 的国 防 政府 。我 们 宣布 : 全中 国
统 一的 民 主共 和 国建 立之 时 ,红 色 区域 即 可成 为 全中 国 统一 的民 主 共和 国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红 色 区 域 人 民 的 代 表 , 将参 加 全 中 国 的 国会 , 并 在 红 色 区 域 实 行 和 全 中
国 一样 的 民主 制 度。 我们 认 为贵 党 二中 全 会所 决 定组 织 的国 防会 议 ,以 及 贵党 和
贵 党政 府 正在 召 集中 的国 民 大会 , 是不 能 完成 集 中统 一 抗日 救亡 的 任务 的 。依 照
贵 党二 中 全会 所 通过 的国 防 会议 条 例看 来 ,则 国 防会 议 的组 织, 只 限于 贵 党和 贵
党 政府 当 权执 政 的少 数官 员 ;国 防 会议 的 任务 , 是仅 充 贵党 政府 的 咨询 机 关。 这
种 会议 之 不能 有 任何 的成 就 和不 能 取得 人 民的 任 何信 任 ,是 十分 明 显的 。 而诸 位
先 生 所 要 召 集 的 国 民 大 会 , 依 据 贵 党政 府 所 通 过 的 《中 华 民 国 宪 法 草 案 》 和 《 国 民
大 会组 织 法及 代 表选 举法 》 看来 , 也同 样 地不 能 有什 么 成就 和不 能 得到 人 民的 信
任 ,因 为 这种 国 民大 会仅 仅 是贵 党 和贵 党 政府 少 数官 员 们所 操纵 的 机关 , 是这 些
官 员们 的 附属 品 和装 饰品 。 这样 的 国防 会 议和 国 民大 会 ,同 本党 所 主张 的 全国 抗
250
毛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注 释
日 救国 代 表大 会 (即国 防 会议 ) , 中华 民主共 和 国 和 它的 国 会, 是 没 有丝 毫 相同 之
点 的 。 我 们 认 为 抗 日 救 国 的 国 防会 议 , 必 须 吸 收 各 党 各 派 各 界各 武 装 队 伍 的 代
表, 构 成真 正能 够 决定 抗 日救 国大 计 的权 力机 关 ,并 从这 一 会议 中产 生 全国 统 一
的国 防 政府 。而 国 民大 会 也必 须是 全 国人 民普 选 出来 的国 会 ,是 中华 民 主共 和 国
的最 高 权力 机关 。 只有 这 样的 国防 会 议和 全国 国 会, 才能 是 全国 人民 所 欢迎 、 拥
护和 参 加的 ,才 能 把救 国 救民 的伟 大 事业 ,放 在 坚固 不拔 的 基础 之上 。 否则 任 何
好听 的 名词 ,均 决 然无 补 实际 ,决 然 不为 全国 人 民所 同意 。 贵党 和贵 党 政府 历 来
所召 集 的各 种会 议 的失 败 ,就 是最 好 的明 证。 贵 党二 中全 会 宣言 又说 : ‘险 阻 之
来,
本 可 意 计,
断不 因 国 事 之 艰 虞,
而 自 懈 其 应 尽 之 职 责。
’ ‘ 本党 对于 国 家 兴亡,
必
当尽其心 思才力,贯彻始 终。’诚 然,贵党是中国 最大部分 领土中的统治的 政党, 一
切过 去 实施 的政 治 责任 , 不能 不由 贵 党负 担。 在 一党 专政 的 国民 党政 府 之下 , 国
民党 决 不能 逃避 其 责任 。 尤其 是九 一 八事 变以 来 ,贵 党违 背 全国 民意 , 违背 全 民
族 利益 , 执行 了 绝对错 误 的政 策 , 得到 了丧失 几 乎 半 个中 国 的结 果 , 这个 责 任是 绝
对不 能 推诿 于任 何 别人 的 。在 我们 和 全国 人民 看 来, 半个 中 国由 贵党 而 沦亡 , 决
不能 不 课督 贵党 以 恢复 领 土主 权的 责 任。 同时 , 贵党 中许 多 有良 心的 分 子, 现 在
也确 然 憬悟 于亡 国 的可 怕 和民 意的 不 可侮 ,而 开 始了 新的 转 变, 开始 了 对于 自 己
党中 祸 党祸 国分 子 的愤 怒 和不 满。 中 国共 产党 完 全同 情于 这 种新 的转 变 ,热 烈 地
欢迎 这 些有 爱国 心 的有 良 心的 中国 国 民党 党员 的 志气 和觉 悟 ,欢 迎他 们 在民 族 危
亡面 前 愿意 牺牲 奋 斗和 勇 于革 新的 精 神。 我们 知 道, 在贵 党 中央 和各 省 党部 中 ,
中央和各 省政府中,在教 育界,在 科学界,在艺术 界,在新 闻界,在实业界 ,在妇 女
界,在宗 教界,在医药界 ,在警察 界,在各种民众 团体,尤 其在广大的军队 、国民 党
的新 旧 党员 和各 级 领袖 中 ,实 在有 很 多觉 悟和 爱 国的 人士 , 并且 这样 的 人还 在 日
益增 加 着, 这是 非 常可 喜 的现 象。 中 国共 产党 随 时准 备着 和 这些 国民 党 人携 手 ,
组 织 坚 固 的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 去 反 对 全 民 族 的 最 大 敌 人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 我 们 希
望这 些 国民 党员 能 够在 国 民党 中迅 速 形成 一种 支 配的 势力 , 去压 倒那 些 不顾 民 族
利益 , 实际 成为 日 本帝 国 主义 代理 人 ,实 际成 为 亲日 汉奸 的 最坏 和最 可 耻的 国 民
党 员 — — 那 些 侮 辱 孙 中 山 先 生 的国 民 党 员 , 恢 复 孙 中 山 先 生 革命 的 三 民 主 义 精
神 ,重 振 孙中 山 先生的 联 俄联 共 和 扶助 农工的 三 大 政 策, 把 自己 的 ‘ 心思 才 力’ 去
‘贯彻’革命的 三民主义和三 大政策 的‘始终’,
‘贯彻 ’孙中山先生 革命遗嘱的‘ 始
终’ 。 我们 希望 他 们和 全 国各 党各 派 各界 爱国 领 袖和 爱国 人 民一 道, 坚 决地 担 负
继承 孙 中山 先生 革 命事 业 的责 任, 坚 决地 为驱 逐 日本 帝国 主 义、 挽救 中 国于 危 亡
而斗 争 ,为 全国 人 民的 民 主权 利而 斗 争, 为发 展 中国 国民 经 济解 除最 大 多数 人 民
的痛 苦 而斗 争, 为 实现 中 华民 主共 和 国及 其民 主 国会 民主 政 府而 斗争 。 中国 共 产
党 向一 切 中国 国 民党人 宣 言: 假 如 你们 真正这 样 干 的 时候 , 我们 坚 决 地赞 助 你们 ,
关 于蒋 介石 声 明的 声明
注 释
251
我 们愿 意同 你们 结成 一个 坚固 的革 命的 统 一战 线, 如像 一九 二四 年至 一九 二七 年
中 国伟 大的 革命 时期 两党 结成 反对 民族 压 迫和 封建 压迫 的伟 大的 统一 战线 一样 ,
因 为这 是今日 救亡 图 存的 唯一 正 确 的道路。 ”
25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
(一 九 三 七年 五 月 三 日)
民族 矛盾和国内矛盾 的
目前发展阶段
(一)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
和服 从的 地位 而产 生的 国际 关系 和国 内阶 级关 系的 变化 ,形
成了 目前形势 的新的发 展阶段。
( 二 ) 中 国 很 久 以 来就 是 处 在 两 种 剧 烈 的 基 本 的 矛 盾
中 —— 帝国主 义和中国 之间的矛 盾,封建 制度和人 民大众之
间 的 矛 盾 。 一 九 二 七 年以 国 民 党 为 代 表 的 资 产 阶 级 叛 变 革
命,出卖民族利益于帝国主义,造成了工农政权和国民党政权
尖锐 对立 ,以 及民 族和 民主 革命 的任 务不 能不 由中 国共 产党
单独 负 担的局面。
(三)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1〕特别是一九三五年华北
事变〔2〕以来的形势,使这些矛盾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甲、由一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
锐的 日本 帝国 主义 和中 国的 矛盾 。日 本帝 国主 义实 行了 完全
*
这 是毛 泽 东在 一 九三 七年 五 月 二日 至十 四 日 在延安 召 开 的 中国共 产 党
全国代 表会 议上的报 告。
中 国 共产 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253
征 服 中 国 的政 策 。 因此 , 便 把若 干 其他 帝 国 主义和中 国 的 矛
盾 推 入 次要 的 地 位 ,而 在 这 些 帝 国 主 义和 日 本 帝 国主 义 之 间 ,
扩 大 了 矛 盾的 裂 口 。因 此 , 便在 中 国共 产 党 和中国人 民 面 前
提 出 了 中 国的 抗 日 民族 统 一 战线 和 世界 的 和 平阵线相 结 合 的
任 务 。 这 就是 说 , 中国 不 但 应当 和 中国 人 民 的始终一 贯 的 良
友 苏 联 相联 合 , 而 且应 当 按 照 可 能 , 和那 些 在 现 时愿 意 保 持 和
平 而 反 对 新的 侵 略 战争 的 帝 国主 义 国家 建 立 共同反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关系 。 我 们的 统 一 战线 应 当以 抗 日 为目的, 不 是 同
时 反 对 一 切 帝 国 主 义。
乙 、 中日 矛 盾变 动 了 国 内 的阶 级 关 系 , 使 资 产 阶 级甚 至 军
阀 都 遇 到 了存 亡 的 问题 , 在 他们 及 其政 党 内 部逐渐地 发 生 了
改 变 政 治 态度 的 过 程。 这 就 在中 国 共产 党 和 中国人民 面 前 提
出 了 建 立 抗日 民 族 统一 战 线 的任 务 。我 们 的 统一战线 是 包 括
资 产 阶 级及 一 切 同 意保 卫 祖 国 的 人 们 的, 是 举 国 一致 对 外 的 。
这 个 任 务 不 但 必 须 完 成,
而 且 是 可 能 完 成 的。
丙 、 中日 矛 盾变 动 了 全 国 人民 大 众 ( 无 产 阶 级 、 农民 和 城
市 小 资 产 阶级 ) 和 共产 党 的 情况 和 政策 。 人 民更大规 模 地 起
来 为 救 亡 而斗 争 。 共产 党 发 展了 在 “九 一 八 ”后在三 个 条 件
(停 止 进 攻 革 命 根 据 地,
保 障 人 民 的 自 由 权 利,
武 装 人 民)
下和
国 民 党 中 愿意 同 我 们合 作 抗 日的 部 分订 立 抗 日协定的 政 策 ,
成 为 建 立 全民 族 的 抗日 统 一 战线 的 政策 。 这 就是我党 一 九 三
五年 八月宣 言〔3〕, 十二月 决议 〔4〕,一九 三 六年 五月放 弃“反
蒋”
口 号 〔 5〕,
八 月 致 国 民 党 书 〔 6〕,
九 月 民 主 共 和 国 决 议 〔 7〕,
十
二 月 坚 持 和 平 解 决 西 安 事 变 〔 8 〕 , 一 九 三七 年 二 月 致 国 民 党 三
中 全 会 电 〔 9 〕 等 等 步 骤 之 所 由 来。
254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 时 期
丁 、 由于 帝 国 主义 势 力 范 围政 策和 中 国 半殖 民 地 经济 状
况而 来 的 中国 军 阀 割据 和 军 阀内 战 ,在 中 日 矛盾 面 前 也起 了
变化 。 日 本帝 国 主 义赞 助 这 种割 据 和内 战 , 以便 利 其 独占 中
国。 若 干 其他 帝 国 主义 为 了 它们 自 己的 利 益 ,暂 时 地 赞助 中
国的 统 一 与和 平 。 中国 共 产 党和 中 国人 民 则 以极 大 的 努力 反
对内 战与分 裂, 争 取和 平与 统一。
戊 、 中 日 民 族 矛 盾 的 发 展, 在 政 治 比 重 上 , 降 低 了 国内 阶
级间 的 矛 盾和 政 治 集团 间 的 矛盾 的 地位 , 使 它们 变 为 次要 和
服从 的 东 西。 但 是 国内 阶 级 间的 矛 盾和 政 治 集团 间 的 矛盾 本
身依 然 存 在着 , 并 没有 减 少 或消 灭 。中 国 和 日本 以 外 其他 帝
国主 义 国 家之 间 的 矛盾 亦 然 。因 此 ,就 在 中 国共 产 党 和中 国
人民 面 前 提出 了 下 列的 任 务 :适 当 地调 整 国 内国 际 在 现时 可
能和 必 须 调整 的 矛 盾, 使 之 适合 于 团结 抗 日 的总 任 务 。这 就
是中 国共 产 党 要 求 和 平 统 一 、 民 主 政 治 、 改 良 生 活 及 与反 对 日
本的 外国 进 行 谈 判 种 种 方 针 之 所 由 来 。
( 四 ) 从 一 九 三 五 年 十 二月 九 日开 始 的 中 国 革 命 新 时
期
〔 10〕
的第一 阶段 ,至一 九三 七年二 月国民 党三 中全会 〔11〕时,
告一 段落 。 此 阶 段 内 的 重 大 事 变 , 是 学 生 界 、 文 化 界 、舆 论 界
的救 亡运 动 , 红 军 的 进 入 西 北 , 共 产 党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战 线 政
策的 宣传和 组织 工作 , 上海 和青 岛的 反日 罢 工〔 12〕 ,英 国对 日
政策 之 趋 向 比 较 的 强 硬 〔 13〕,
两 广 事 变 〔 14〕,
绥 远战 争 和 援 绥 运
动〔 15〕 ,南京 在中 日谈判 中的 比较强 硬的态 度〔 16〕, 西安 事变,
最后 是南 京 国 民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 这 些 事 变 , 统 统 都 是 围绕 着 中
国和 日 本 对立 这 一 基本 矛 盾 的, 都 是直 接 围 绕着 建 立 抗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这 个 历 史要 求 的 。这 一 阶段 的 革 命基 本 任 务, 是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255
争 取 国 内和 平 , 停 止 国 内 的 武 装 冲 突 , 以 便 团结 一 致 , 共 同抗
日。
共 产 党 在 此 阶 段 内 提 出 了“停 止 内 战,
一 致 抗 日 ”的 号 召 ,
这 一 号 召 是 基 本 上 实 现 了 , 这就 构 成 了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实
际 组 成 上 的 第 一 个 必 要 条 件。
(五)
国 民 党 的 三 中 全 会,
由 于 其 内 部 有 亲 日 派 的 存 在,
没
有 表 示 它的 政 策 的 明 确 和 彻 底 的 转 变 , 没 有 具体 地 解 决 问 题。
然 而 由 于 人 民 的 逼 迫 和 国 民 党内 部 的 变 动 , 国 民 党 不 能 不 开
始 转 变 它过 去 十 年 的 错 误 政 策 , 这 即 是 由 内 战、 独 裁 和 对 日不
抵 抗 的 政策 , 向 着 和 平 、 民 主 和 抗 日 的 方 向 转变 , 而 开 始 接受
抗 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 政 策 , 这 种 初 步 转 变 , 在 国民 党 三 中 全 会上
是 表 现 出 来 了 。 今 后 的 要 求 是国 民 党 政 策 的 彻 底 转 变 。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和 全 国 人 民 更 大 地 发展 抗 日 和 民 主 的 运 动 , 进 一 步
地 批 评、
推 动 和 督 促 国 民 党,
团 结 国 民 党 内 的 主 张 和 平、
民 主、
抗 日 的 分 子 , 推 动 动 摇 犹 豫 分子 , 排 除 亲 日 分 子 , 才 能 达 到
目 的。
( 六 ) 目前 的 阶段 , 是 新 时 期 的 第二 个 阶段 。 前 一 阶 段和
这 一 阶 段 都 是 走 上 全 国 性 对 日武 装 抗 战 的 过 渡 阶 段 。 如 果 前
一 阶 段 的 任 务 主 要 地 是 争 取 和平 , 则 这 一 阶 段 的 任 务 主 要 地
是 争 取 民 主 。 必 须 知 道 , 为 了建 立 真 正 的 坚 实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没 有 国 内 和 平 固 然 不 行 , 没 有 国 内 民主 也 不 行 。 所以
争 取 民 主 , 是 目 前 发 展 阶 段 中革 命 任 务 的 中 心 一 环 。 看 不 清
民 主 任 务的 重 要 性 , 降 低 对 于 争 取 民 主 的 努 力, 我 们 将 不 能达
到 真 正 的 坚 实 的抗 日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建 立 。
25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七)对于中国本部的侵略,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准备
着。和希特勒、墨索里尼在西方加紧准备的强盗战争相呼应,
日本 在东方 正在用尽 一切气力 在确定的 步骤上 准备一举 灭亡
中 国 的 条 件 —— 国 内 军 事 的、
政 治 的、
经 济 的、
思 想 的 条 件,
国
际外交条件,中国亲日势力的扶植。所谓“中日提携”的宣传
和某 些外交 步骤的缓 和,正是 出于战争 前夜日 本侵略政 策的
战术 上的必 要。中国 正迫近着 判定自己 存亡的 关头,中 国的
救亡抗战,必须用跑步的速度去准备。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
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
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
(八)
政 治 上、
军 事 上、
经 济 上、
教 育 上 的 国 防 准 备,
都是救
亡抗 战的必 需条件, 都是不可 一刻延缓 的。而 争取政治 上的
民主 自由, 则为保证 抗战胜利 的中心一 环。抗 战需要全 国的
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
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
无从进行动员。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
战的 前 途便会 蹈袭 阿比西 尼亚 〔 17 〕 的覆辙 。 阿比西尼 亚 主要
地是因为封建制度的统治,不能巩固内部的团结,不能发动人
民的 积极性 ,所以失 败了。中 国真正的 坚实的 抗日民族 统一
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
(九)中国必须立即开始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第
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抗 日 时期 的 任 务
257
改变 为各党 派各阶级 合作的 民主政体。这方面 ,应从 改变国
民大 会的选 举和召集 上违反 民主的办法,实行 民主的 选举和
保证大会的自由开会做起,直到制定真正的民主宪法,召集真
正的民主国会,选举真正的民主政府,执行真正的民主政策为
止。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地巩固国内和平,停止国内的武装
敌对,增强国内的团结,以便举国一致抗御外敌。可能有这种
情况 发生, 不待我们 改革完 毕,日本帝国主义 的进攻 就到来
了。因此,为着随时能够抵抗日本的进攻并彻底地战胜之,我
们必 须迅速 地进行改 革,并 准备在抗战的过程 中进到 彻底改
革的 程度。 全国人民 及各党 派的爱国分子,必 须抛弃 过去对
于国 民大会 和制定宪 法问题 的冷淡,而集中力 量于这 一具体
的带 着国防 意义的国 民大会 运动和宪法运动, 严厉地 批判当
权的国民党,推动和督促国民党放弃其一党派一阶级的独裁,
而执 行人民 的意见。 今年的 几个月内,全国必 须发起 一个广
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
的民主化的完成上。第二方面,是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
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
动员 人民进 入抗战, 取得保 卫祖国和收复失地 的胜利 。当前
几个月内,全国人民的民主运动,必须争取这一任务的某种最
低限度的完成,释放政治犯、开放党禁等等,都包括在内。政
治制 度的民 主改革和 人民的 自由权利,是抗日 民族统 一战线
纲领 上的重 要部分, 同时也 是建立真正的坚实 的抗日 民族统
一战 线的必要 条件。
(一 ○)
我 们 的 敌 人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中 国 汉 奸、
亲日
派、
托 洛茨基 派 〔 18〕,
对 于中国 的和平 统一、
民 主自 由 和对 日抗
258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战 的 每 一 个 步 骤, 都竭 尽 全 力 来 破 坏 。 当 我 们过 去 力 争和 平
统 一 的 时 候 , 他们 就竭 力 挑 拨 内 战 和 分 裂 。 当我 们 现 在和 最
近 将 来 力 争 民 主自 由的 时 候 , 他 们 无 疑 地 又 要来 破 坏 。其 总
目 标 , 就 在 使 我们 保卫 祖 国 的 抗 战 任 务 不 能 成功 , 而 使他 们
灭 亡 中 国 的 侵 略计 划达 到 目 的 。 今 后 在 争 取 民主 自 由 的斗 争
中 , 不 但 要 向 国民 党顽 固 派 和 人 民 中 的 落 后 成分 努 力 做宣 传
鼓 动 和 批 评 的 工作 ,而 且 要 针 对 着 日 本 帝 国 主义 以 及 充任 日
本 侵 华 走 狗 的 亲日 派和 托 洛 茨 基 派 的 阴 谋 , 作尽 量 的 揭破 和
坚 决 的 斗 争。
(一 一)
为 了 和 平、
民 主 和 抗 战,
为 了 建立 抗 日 的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 中 国 共 产党 曾在 致 国 民 党 三 中 全 会 电 中向 他 们 保证 下
列 四 项 : (1)共 产 党 领 导的 陕 甘 宁革 命 根 据 地 的 政 府 改 名 为
中 华 民 国特 区 政 府 ,红 军 改 名 为 国 民 革 命 军 , 受 南 京 中 央政 府
及 军 事 委 员 会 的 指 导(
;2)
在 特 区 政 府 区 域 内,
实行彻底的民
主 制 度(
;3)
停 止 武 力 推 翻 国 民 党 的 方 针(
;4)
停止没收地主
的 土 地 。这 些 保 证 ,是 必 需 的 和 许 可 的 。 因 为 只 有 如 此 ,才 能
根 据 民 族 矛 盾 和国 内矛 盾 在 政 治 比 重 上 的 变 化而 改 变 国内 两
个 政 权 敌对 的 状 态 ,团 结 一 致 , 共 同 赴 敌 。 这 是 一 种 有 原则 有
条 件 的 让 步 , 实行 这种 让 步 是 为 了 去 换 得 全 民族 所 需 要的 和
平 、 民 主 和 抗 战。 然而 让 步 是 有 限 度 的 。 在 特区 和 红 军中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保 持, 在国 共 两 党 关 系 上 共 产 党 的独 立 性 和批 评
自 由 的 保持 , 这 就 是让 步 的 限 度 , 超 过 这 种 限 度 是 不 许 可的 。
让 步 是 两 党 的 让步 :国 民 党 抛 弃 内 战 、 独 裁 和对 外 不 抵抗 政
策 , 共 产党 抛 弃 两 个政 权 敌 对 的 政 策 。 我 们 以 后 者 换 得 前者 ,
重 新 与 国 民 党 合作 ,为 救 亡 而 奋 斗 。 如 果 说 这是 共 产 党的 投
中 国 共产 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259
降 ,那 只 是 阿Q主义 〔 19〕 和 恶 意的 污 蔑。
( 一 二 )共 产 党 是 否 同 意 三 民 主 义? 我 们 的 答 复: 是 同意
的
〔 20〕
。 三民 主 义 有 它 的 历 史 变化 。 孙 中 山 先 生 的 革 命 的 三
民 主 义 , 曾 经 因 为 孙 先 生 与 共产 党 合作 加 以 坚 决 执 行 而 取 得
人 民 的 信 仰 , 成 为 一 九 二 四 年至 一 九二 七 年 的 胜 利 的 革 命 的
旗 帜。 但 是一 九二七 年 国民 党排 斥共 产党 ( 清党 运动 〔21〕和 反
共 战 争)
,
实 行 相 反 的 政 策,
招 致 革 命 的 失 败,
陷民 族 于 危 险 的
地 位 , 于 是 三 民 主 义 也 就 失 去了 人 民的 信 仰 。 现 在 民 族 危 机
极 端 严 重 , 国 民 党 已 不 能 照 旧 不 变 地 统 治 下去 , 因 而 全 国 人民
和 国 民 党 中 的 爱 国 分 子 , 又 有 两 党 合 作 的 迫切 要 求 。 因 此 ,重
新 整 顿 三 民 主 义 的 精 神 , 在 对 外 争 取 独 立 解放 的 民 族 主 义 、对
内 实 现民 主 自由 的 民权 主 义和 增 进 人 民 幸 福 的 民 生 主 义 之
下 , 两 党 重 新 合 作 , 并 领 导 人 民 坚 决 地 实 行起 来 , 是 完 全 适合
于 中 国 革 命 的 历 史 要 求 , 而 应为 每 一个 共 产 党 员 所 明 白 认 识
的 。 共 产 党 人 决 不 抛 弃 其 社 会主 义 和共 产 主 义 的 理 想 , 他 们
将 经 过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的 阶段 而 达到 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主 义
的 阶 段 。 中 国 共 产 党 有 自 己 的政 治 经济 纲 领 。 其 最 高 的 纲 领
是 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主 义 , 这 是和 三 民主 义 有 区 别 的 。 其 在 民
主 革 命 时 期 的 纲 领 , 亦 比 国 内任 何 党派 为 彻 底 。 但 是 共 产 党
的 民 主 革 命 纲 领 , 与 国 民 党 第一 次 全国 代 表 大 会 所 宣 布 的 三
民 主 义 的 纲 领 , 基 本 上 是 不 相 冲 突 的 。 因 此, 我 们 不 但 不 拒绝
三 民 主 义 , 而 且 愿 意 坚 决 地 实行 三 民主 义 , 而 且 要 求 国 民 党
和 我 们 一 道 实 行 三 民 主 义 , 而 且 号 召 全 国 人民 实 行 三 民 主 义。
我 们 认 为,
共 产党、
国 民 党、
全 国 人 民,
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
立、
民 权 自 由、
民 生 幸 福 这 三 大 目 标 而 奋 斗。
260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 时 期
( 一 三 )我 们 过 去 的工 农 民 主 共 和国 的 口 号 是否 错 了 呢?
没 有 错 的 。 资 产 阶 级 尤 其 是 大 资 产 阶 级 既然 退 出 革 命, 而 且
投 靠帝 国 主 义 和封 建 势 力 , 变为 人 民 的 敌人 , 则 革 命 的 动 力 便
只 剩 下 了 无 产 阶 级 、 农 民 和 城 市 中 的 小 资产 阶 级 ; 革命 的 政
党 ,便 只 剩 下 了共 产 党 ; 革 命的 组 织 责 任, 便 不 得 不 落 在 唯 一
的 革命 政 党 共 产党 的 肩 上 。 仅仅 共 产 党 继续 高 举 革 命 的 旗 帜 ,
保 持革 命 的 传 统, 提 出 工 农 民主 共 和 国 的口 号 , 且 为 此 口 号 而
艰 苦奋 斗 了 许 多年 。 工 农 民 主共 和 国 的 口号 , 不 是 违 背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任 务 的 , 而 是 坚 决 地 执 行 资 产阶 级 民 主 革命 任 务
的 。 我 们 在 实 际 斗 争 中 没 有 一 项 政 策 不 适合 这 种 任 务。 我 们
的 政策 , 包 括 没收 地 主 土 地 和实 行 八 小 时工 作 制 在 内 , 并 没 有
超 出 资 本 主 义 范 畴 内 私 有 财 产 制 的 界 限 以外 , 并 没 有实 行 社
会 主 义 。 新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所 包 括 的 成 分 是什 么 呢 ? 它包 括 无
产 阶 级、
农 民、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资 产 阶 级 及 一 切 国 内同 意 民 族
和 民主 革 命 的 分子 , 它 是 这 些阶 级 的 民 族和 民 主 革 命 的 联 盟 。
这 里 的 特 点 是 包 括 了 资 产 阶 级 , 这 是 因 为资 产 阶 级 在今 天 的
环 境 下 , 又 有 重 新 参 加 抗 日 的 可 能 , 所 以无 产 阶 级 政党 不 应
该 拒绝 他 们 , 而应 该 招 致 他 们, 恢 复 和 他们 共 同 斗 争 的 联 盟 ,
以 利 于 中 国 革 命 的 前 进 。 为 了 停 止 国 内 的武 装 冲 突 ,共 产 党
愿 意 停 止 使 用 暴 力 没 收 地 主 土 地 的 政 策 ,而 准 备 在 新的 民 主
共 和国 建 设 过 程中 , 用 立 法 和别 的 适 当 方法 去 解 决 土 地 问 题 。
中 国土 地 属 于 日本 人 , 还 是 属于 中 国 人 ,这 是 首 先 待 解 决 的 问
题 。既 是 在 保 卫中 国 的 大 前 提之 下 来 解 决农 民 的 土 地 问 题 , 那
末 ,由 暴 力 没 收方 法 转 变 到 新的 适 当 方 法, 就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
工 农 民 主 共 和 国 口 号,
过 去 的 提 出 和 今 天 的 放 弃,
都 是正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261
确 的。
( 一 四) 为 了建 立 民 族 统 一战 线 共 同 对 敌 , 国 内 的某 些 矛
盾 , 必 须 给 予 适 当 的解 决 , 其 原 则是 应 当 有 助于 抗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增 强 和 扩大 , 而 不是 使其 削 弱 和 缩 小 。 在 民主 革 命 阶
段 内 , 国 内 阶 级 间 、党 派 间 、 政 治集 团 间 的 矛盾 和斗 争 是 无 法
避 免 的, 但 是 可以 而 且 应该 停止 那 些 不 利 于 团 结 抗日 的 斗 争
(国 内 战 争,
党 派 敌 对,
地 方 割 据,
一 方面 封建 的 政 治 压 迫 和 经
济 压 迫, 一 方 面暴 动 政 策和 不利 于 抗 日 的 过 高 的 经济 要 求 等
等)
,
而 保 存 那 些 有利 于 团 结 抗 日 的 斗 争
(批 评 的 自 由,
党派的
独立性,人 民政治 条件和经济条 件的改善等 等)。
( 一 五) 在 为抗 日 民 族 统 一战 线 和 统 一 的 民 主 共 和国 而 斗
争 的 总 任 务 之 下,
红 军 和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任 务 是(
:1)
使红军适
合 抗 日 战 争 的 情 况 ,应 即 改 组 为 国民 革 命 军 ,并 将军 事 的 政 治
的 文 化 的 教 育 提 高 一 步,
造 成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模 范 兵 团(
。2)
根
据 地 改 为 全 国 的 一 个组 成 部 分 , 实行 新 条 件 下的 民主 制 度 , 重
新 编 制 保 安 部 队 , 肃清 汉 奸 和 捣 乱分 子 , 造 成抗 日和 民 主 的 模
范 区 。( 3) 在 此 区域 内 实 行 必要 的 经 济 建设 , 改 善人 民 的 生
活 状况 。( 4) 实行 必要 的 文化 建 设。
我们的领导责任
( 一 六) 在 某种 历 史 环 境 能够 参 加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反 对 封
建 制 度 的 中 国 资 产 阶级 , 由 于 它 在经 济 上 政 治上 的软 弱 性 , 在
另 一 种 历 史 环 境 就 要动 摇 变 节 , 这一 规 律 , 在中 国历 史 上 已 经
证 明 了 。 因 此 , 中 国反 帝 反 封 建 的资 产 阶 级 民主 革命 的 任 务 ,
262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历 史 已 判 定 不 能 经 过 资 产 阶 级 的 领 导 , 而 必须 经 过 无 产 阶 级
的 领 导 , 才 能 够 完 成 。 并 且 只 有 充 分 发 扬 无产 阶 级 在 民 主 革
命 中 的 坚 持 性 和 彻 底 性 , 才 能 克 服 资 产 阶 级的 那 种 先 天 的 动
摇 性 和 不 彻 底 性 , 而 使 革 命 不 至 于 流 产 。 使无 产 阶 级 跟 随 资
产 阶 级 呢 , 还 是 使 资 产 阶 级 跟 随 无 产 阶 级 呢? 这 个 中 国 革 命
领 导 责 任 的 问 题 , 乃 是 革 命 成 败 的 关 键 。 一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经 验 , 表 明 了 当 资 产 阶 级 追 随 着 无产 阶 级 的 政 治 领
导 的时 候 , 革 命 是如 何 地 前 进 了 ; 及 至 无 产 阶 级 ( 由共 产 党 负
责 )在 政治 上变 成了 资产 阶级 的尾巴 的时 候〔 22〕, 革命 又是 如
何 地 遭 到 了 失 败 。 这 种 历 史 不 应 当 重 复 了 。依 现 时 的 情 况 说
来 ,离 开 了 无 产 阶级 及 其 政 党 的 政 治 领 导 , 抗 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
就 不能 建 立 , 和 平民 主 抗 战 的 目 的 就 不 能 实 现 , 祖 国就 不 能 保
卫 , 统 一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就 不 能 成 功 。 在 今 天, 以 国 民 党 为 代
表 的 资 产 阶 级 还 带 着 很 多 的 被 动 性 和 保 守 性, 对 于 共 产 党 发
起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 在 长 久 的 时 期 中 表示 不 敢 接 受 , 就
是 证 据 。 这 种 情 况 , 加 重 了 无 产 阶 级 及 其 政党 的 政 治 领 导 责
任 。 抗 日 救 国 的 总 参 谋 部 的 职 务 , 共 产 党 是责 无 旁 贷 和 义 不
容 辞 的。
(一 七)
无 产 阶 级 怎样 经 过 它 的 政 党 实现 对 于 全 国 各 革 命
阶 级 的 政 治 领 导 呢 ? 首 先 , 是 根 据 历 史 发 展行 程 提 出 基 本 的
政 治 口 号 , 和 为 了 实 现 这 种 口 号 而 提 出 关 于每 一 发 展 阶 段 和
每 一 重 大 事 变 中 的 动 员 口 号 。 例 如 我 们 提 出了 “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线 ” 和 “ 统 一的 民 主 共 和 国 ” 这 样 的 基 本 口 号 ,又 提 出 了
“停 止 内 战 ”
“争 取 民 主 ”
、
“实 现 抗 战 ”的 口 号 ,
、
作为 全 国 人 民
一 致行 动 的 具 体 目标 , 没 有 这 种 具 体 目 标 , 是 无 所 谓政 治 领 导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263
的。 第二 ,是 按照这 种具 体目 标在 全国 行动 起来时 , 无产阶
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 —— 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
极性 和忠 诚, 成为实 现这 些具 体目 标的 模范 。在为 抗 日民族
统一 战线 和民 主共和 国的 一切 任务 而奋 斗时 ,共产 党 员应该
作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会
情况,依靠群众的多数,得到群众的拥护。第三,在不失掉确
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
巩固这个同盟。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
律的 严格 性。 共产党 对于 全国 人民 的政 治领 导,就 是 由执行
上述 这些 条件 去实现 的。 这些 条件 是保 证自 己的政 治 领导的
基础 ,也 就是 使革命 获得 彻底 的胜 利而 不被 同盟者 的 动摇性
所破 坏的 基 础。
(一 八)
和 平 实 现 与 两 党 合 作 成 立 之 后,
过 去在 两 个政 权
敌对 路线 下的 斗争方 式、 组织 方式 和工 作方 式,应 当 有所改
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从武装的转到和平的,非法的转到合法
的。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干部,成
为主 要的 一 环。
(一 九)
关 于 民 主 共 和 国 的 性 质 和 前 途 的 问 题,
许 多同 志
已提出来了。我们的答复是:其阶级性是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其前 途可 能是 走向社 会主 义。 我们 的民 主共 和国, 是 在执行
民族 抗战 任务 的过程 中建 立起 来的 ,是 在无 产阶级 领 导之下
建立起来的,是在国际新环境之下(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世
界革 命新 时期 的前夜 )建 立起 来的 。因 此, 按照社 会 经济条
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
政治 条件 ,它 应该是 一个 工农 小资 产阶 级和 资产阶 级 联盟的
264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国 家 , 而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资 产 阶 级共 和 国 。 因此 ,它 的 前 途 虽 仍
然 有 走 上 资 本 主义 方 向的 可 能 ,但 是 同 时又有转 变 到 社会 主
义 方 向 的 可 能 , 中 国 无 产阶 级政 党 应 该 力 争 这 后 一 个 前 途 。
( 二 ○ ) 向关 门 主 义 和 冒险 主 义、 同 时 又 向 尾巴 主 义 作 斗
争 , 是 执 行 党 的 任 务 的 必 要 的 条件 。 我 们 党在 民众 运 动 中 , 有
严 重 的 关 门 主 义 、 高 慢 的 宗 派 主义 和 冒 险 主义 的传 统 倾 向 , 这
是 一 个 妨 碍 党 建立 抗 日民 族 统 一战 线 和 争取多数 群 众 的恶 劣
的倾向。在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中肃清这个倾向是完全必要
的 。 我 们 的 要 求是 依 靠多 数 和 照顾 全 局 。陈独秀 尾 巴 主义 的
复 活 是 不 能 容 许的 , 这是 资 产 阶级 改 良 主义在无 产 阶 级队 伍
中 的 反 映 。 降 低 党 的 立 场 , 模 糊党 的 面 目 ,牺 牲工 农 利 益 去 适
合 资 产 阶 级 改 良主 义 的要 求 , 将必 然 引 导革命趋 于 失 败。 我
们 的 要 求 是 实 行坚 决 的革 命 政 策, 争 取 资产阶级 民 主 革命 的
彻 底 胜 利 。 为 了达 到 克服 上 述 这些 不 良 倾向的目 的 , 在全 党
中 提 高 马 克 思 列宁 主 义的 理 论 水平 是 完 全必要的 , 因 为只 有
这种 理 论 , 才 是引 导 中 国 革命 走 向 胜 利 的 指 南 针。
注
释
〔 1〕 见 本 卷 《 论反 对 日 本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注 〔 4〕。
〔 2 〕 华 北 事 变 指 一 九 三 五 年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略华 北 和 以 蒋 介 石 为 首 的 国 民
党 政府 出 卖华 北 主权 的一 连 串事 件 。这 一 年五 月 ,日 本 帝国 主义 向 国民 党 政府 提
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的代表何应钦开始与日方会
商 。七 月 六日 , 何应 钦正 式 致函 日 本华 北 驻屯 军 司令 官 梅津 美治 郎 ,接 受 了日 方
要 求, 这 就 是 所 谓 “ 何 梅 协 定 ” 。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 国 民 党 察 哈 尔 省 政 府 代 理 主席 秦
德 纯与 日 本 沈 阳 特 务 机 关 长 土 肥 原 以 换 文 方 式 达 成 协 议 , 通 称 “ 秦 土 协 定 ” 。按 照
这 些协 定 , 中 国 在 河 北 和 察 哈 尔 ( 现 在 分 属 河 北 、 山 西 两 省 ) 的 主 权 大 部 丧 失。 随
后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更 策 动 汉 奸 制 造 所 谓 “ 华 北 五 省 自 治 运 动 ” , 企 图 使 河 北 、察 哈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抗 日 时 期 的 任务
注 释
265
尔 、 绥 远( 现属 内 蒙 古自治区 ) 、 山 东 、 山西 五省 脱 离 中国政府 的 管 辖 。 十月 , 日本
帝 国主 义 在河 北 省香 河 县指 使 汉奸 暴 动 ,一 度 占领 了 县城 。 十一 月 ,汉 奸 殷汝 耕
在 通 县 成立 所谓 “ 冀 东防共自 治 委 员 会 ” (一 个月 后 改 称“冀东 防 共 自 治 政府 ” )。
十 二 月, 国 民党 政 府 指 派宋 哲 元等 成 立 “冀 察 政 务委 员 会 ”, 以 适 应日 本 帝国 主 义
关 于“ 华 北 政 权特 殊 化 ” 的要 求 。
〔 3〕 这是 指一九三 五年 八月一 日 中 国共 产党驻 共 产国 际代 表 团以中 国苏 维
埃 中 央政 府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央 委员 会 名 义发 表 的 《为 抗 日 救国 告 全 体同 胞 书》 , 通
称 “ 八 一宣 言” 。 这 个宣言的 要 点 是 : “ 今当 我亡 国 灭 种大祸迫 在 眉 睫 之 时, 共 产党
再 一次 向 全体 同 胞呼 吁 :无 论 各党 派 间 在过 去 和现 在 有任 何 政见 和 利害 的 不同 ,
无 论各 界 同胞 间 有任 何 意见 上 或利 益 上 的差 异 ,无 论 各军 队 间过 去 和现 在 有任 何
敌 对 行动 , 大家 都 应 当 有‘ 兄 弟阋 于 墙 外御 其 侮 ’的 真 诚 觉悟 , 首 先大 家 都应 当 停
止 内 战 ,以 便集 中 一 切国力( 人 力 、 物 力 、财 力、 武 力 等)去为 抗 日 救 国 的神 圣 事业
而 奋斗 。 共产 党 特再 一 次郑 重 宣言 : 只 要国 民 党军 队 停止 进 攻红 军 的行 动 ,只 要
任 何部 队 实行 对 日抗 战 ,不 管 过去 和 现 在他 们 与红 军 之间 有 任何 旧 仇宿 怨 ,不 管
他 们与 红 军之 间 在对 内 问题 上 有何 分 歧 ,红 军 不仅 立 刻对 之 停止 敌 对行 为 ,而 且
愿 意 与之 亲 密携 手 共 同 救国 。 ”“ 共 产 党愿 意 作 成立 这 种 国防 政 府 的发 起 人, 共 产
党 愿 意立 刻 与中 国 一 切 愿意 参 加抗 日 救 国事 业 的 各党 派 , 各团 体 ( 工会 、 农会 、 学
生 会、 商 会 、 教育 会 、 新 闻记 者 联 合 会、 教 职 员 联 合 会 、 同 乡 会 、 致 公 堂 、 民 族 武 装 自
卫 会、 反 日 会 、救 国 会 等 等) , 各 名 流学 者 , 政 治 家 , 以 及 一 切 地 方 军 政 机 关 , 进 行 谈
判 共同 成 立国 防 政府 问 题。 谈 判结 果 所 成立 的 国防 政 府, 应 该作 为 救亡 图 存的 临
时 领导 机 关。 这 种国 防 政府 , 应当 设 法 召集 真 正代 表 全体 同 胞( 由 工农 军 政商 学
各 界 ,一 切 愿意 抗 日 救 国的 党 派和 团 体 ,以 及 国 外侨 胞 和 中国 境 内 各民 族 ,在 民 主
条 件下 选 出的 代 表) 的 代表 机 关, 以 便 更具 体 地讨 论 关于 抗 日救 国 的各 种 问题 。
共 产党 绝 对尽 力 赞助 这 一全 民 代表 机 关 的召 集 ,并 绝 对执 行 这一 机 关的 决 议。 ”
“ 抗日 联 军应 由 一切 愿 意抗 日 的部 队 合 组而 成 。在 国 防政 府 领导 之 下, 组 成统 一
的 抗日 联 军总 司 令部 。 这种 总 司令 部 或 由各 军 抗日 长 官及 士 兵选 出 代表 组 成, 或
由 其他 形 式组 成 ,也 由 各方 代 表及 全 体 人民 公 意而 定 。红 军 绝对 首 先加 入 联军 ,
以 尽抗 日 救国 的 天职 。 为了 使 国防 政 府 真能 担 当起 国 防重 任 ,为 了 使抗 日 联军 真
能 担 负 起抗 日重 责 , 共产党号 召 全 体 同 胞 :有 钱的 出 钱 ,有枪的 出 枪 , 有 粮的 出 粮,
有 力 的出 力 ,有 专 门 技 能的 贡 献专 门 技 能, 以 便 我全 体 同 胞总 动 员 ,并 用 一切 新 旧
式 武 器 , 武 装 起 千 百 万 民 众 来 。”
〔 4 〕这 是指 一 九三 五 年十 二月 中共 中 央 在 陕 北 瓦 窑 堡 举 行 政 治 局 会 议 期 间 ,
于 二十 五 日通 过 的《 关 于目 前 政治 形 势 与党 的 任务 决 议》 。 这个 决 议全 面 地分 析
了 当时 国 内外 的 形势 和 阶级 关 系的 变 化 ,批 判 了成 为 当时 党 内主 要 危险 的 关门 主
266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 时期
注 释
义 ,确 定 了 建 立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策 略 方 针 。 下 面 是 这 个 决 议 的一 部 分 : “ 目
前 的形 势 告 诉 我 们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并 吞 中 国 的 行 动 , 震 动 了 全 中 国与 全 世 界 。 中
国 政治 生 活 中 的 各 阶 级 、 阶 层 、 政 党 以 及 武 装 势 力 , 重 新 改 变 了 与正 在 改 变 着 它
们 之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民 族 革 命 战 线 与 民 族 反 革 命 战 线 是 在 重 新 改 组中 。 因 此 , 党
的 策略 路 线 , 是 在 于 发 动 、 团 结 与 组 织 全 中 国 全 民 族 一 切 革 命 力 量去 反 对 当 前 主
要 的敌 人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与 卖 国 贼 头 子 蒋 介 石 。 不 论 什 么 人 , 什么 派 别 , 什 么
武 装队 伍 , 什 么 阶 级 , 只 要 是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与 卖 国 贼 蒋 介 石 的, 都 应 该 联 合
起 来开 展 神 圣 的 民 族 革 命 战 争 , 驱 逐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出 中 国 , 打 倒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的
走 狗在 中 国 的 统 治 , 取 得 中 华 民 族 的 彻 底 解 放 , 保 持 中 国 的 独 立 与领 土 的 完 整 。
只有 最广泛 的 反 日民 族 统 一 战线 ( 下 层的与 上层 的 ) , 才能 战 胜日 本 帝 国 主义 与 其
走狗 蒋介石 。 当 然, 不 同 的 个人 , 不 同的团 体, 不 同 的 社会 阶 级与 阶 层 , 不同 的 武
装 队伍 , 他 们 参 加 反 日 的 民 族 革 命 , 各 有 他 们 不 同 的 动 机 与 立 场 。有 的 是 为 了 保
持 他们 原 有 的 地 位 , 有 的 是 为 了 要 争 取 运 动 的 领 导 权 使 运 动 不 至 超出 他 们 所 容 许
的 范围 之 外 , 有 的 真 是 为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彻 底 解 放 。 正 因 为 他 们 的 动机 与 立 场 各 有
不同 ,有的 在 斗 争开 始 时 就 要动 摇 叛 变的, 有的 会 在 中 途消 极 或退 出 战 线 的, 有 的
愿 意奋 斗 到 底 的 。 但 是 , 我 们 的 任 务 , 是 在 不 但 要 团 结 一 切 可 能 的反 日 的 基 本 力
量, 而且要 团 结 一切 可 能 的 反日 同 盟 者,是 在使 全 国 人 民有 力 出力 , 有 钱 出钱 , 有
枪 出枪 , 有 知 识 出 知 识 , 不 使 一 个 爱 国 的 中 国 人 不 参 加 到 反 日 的 战线 上 去 。 这 就
是 党的 最 广 泛 的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策 略 的 总 路 线 。 只 有 按 照 这 种 路 线 ,我 们 才 能 动 员
全 国人 民 的 力 量 去 对 付 全 国 人 民 的 公 敌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与 卖 国 贼 蒋介 石 。 中 国 工
人 阶级 与 农 民 , 依 然 是 中 国 革 命 的 基 本 动 力 。 广 大 的 小 资 产 阶 级 群众 , 革 命 的 知
识 分子 , 是 民 族 革 命 中 最 可 靠 的 同 盟 者 。 工 农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坚 固 联盟 , 是 战 胜 日
本 帝国 主 义 与 汉 奸 卖 国 贼 的 基 本 力 量 。 一 部 分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与 军 阀, 不 管 他 们 怎
样 不同 意 土 地 革 命 与 红 色 政 权 , 在 他 们 对 于 反 日 反 汉 奸 卖 国 贼 的 斗争 采 取 同 情 ,
或 善意 中 立 , 或 直 接 参 加 之 时 , 对 于 反 日 战 线 的 开 展 都 是 有 利 的 。因 为 这 就 使 他
们 离开 了 总 的 反 革 命 力 量 , 而 扩 大 了 总 的 革 命 力 量 。 为 达 到 此 目 的, 党 应 该 采 取
各 种适 当 的 方 法 与 方 式 , 争 取 这 些 力 量 到 反 日 战 线 中 来 。 不 但 如 此, 即 在 地 主 买
办 阶级 营 垒 中 间 , 也 不 是 完 全 统 一 的 , 由 于 中 国 过 去 是 许 多 帝 国 主义 互 相 竞 争 的
结 果, 产 生 了 各 国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互 相 竞 争 的 卖 国 贼 集 团 , 他 们中 间 的 矛 盾 与
冲 突, 党 亦 应 使 用 许 多 的 办 法 使 某 些 反 革 命 力 量 暂 时 处 于 不 积 极 的反 对 反 日 战 线
的 地位。 对 于日 本帝 国主 义 以外的 其 他帝 国主 义的 策 略也 是如 此。 党 在发动 团
结 与组 织 全 中 国 人 民 的 力 量 以 反 对 全 中 国 人 民 的 公 敌 时 , 应 该 坚 决不 动 摇 地 同 反
日 统一 战 线 内 部 一 切 动 摇 、 妥 协 、 投 降 与 叛 变 的 倾 向 做 斗 争 。 一 切破 坏 中 国 人 民
反 日运 动 者 , 都 是 汉 奸 卖 国 贼 , 应 该 群 起 而 攻 之 。 共 产 党 应 该 以 自己 彻 底 的 正 确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注 释
267
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与行动去取得自己在反日战线中的领导权。 也只有
在 共产 党 领导 之 下, 反 日运 动 才能 得 到 彻底 的 胜利 。 对反 日 战争 中 的广 大 民众 ,
应 该 满 足他 们 基 本 利 益 的 要 求 ( 农 民 的 土 地要 求 , 工 人 、 士 兵 、 贫 民 、 知 识 分 子 等 改
良 生活 待 遇的 要 求) 。 只有 满 足了 他 们 的要 求 ,才 能 动员 更 广大 的 群众 走 进反 日
的 阵地 上 去, 才 能使 反 日运 动 得到 持 久 性, 才 能使 运 动走 到 彻底 的 胜利 。 也只 有
如 此, 才 能 取 得 党 在 反 日 战 争中 的 领 导 权 。 ”
〔 5 〕 见 一 九 三 六 年 五 月 五 日 中 国 红 军 要 求 南 京 政府 停 战 议 和 一 致抗 日 的 通
电 。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这 个 通 电 中 开 始 放 弃 “反 蒋 ” 口 号 。 通 电内 容 如 下 : “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军 事委 员 会 , 全 体 海 陆 空 军 , 全 国 各 党、 各 派 、 各 团 体 、 各 报 馆 , 一 切 不 愿 意 当
亡 国奴 的 同胞 们 :自 从 中国 红 军革 命 军 事委 员 会组 织 中国 人 民红 军 抗日 先 锋军 渡
河 东 征 以 来 , 所 向 皆 捷 , 全 国 响 应 。 但 正当 抗 日 先 锋 军 占 领同 蒲 铁 路 , 积 极 准 备 东
出 河北 与 日本 帝 国主 义 直接 作 战之 时 , 蒋介 石 氏竟 以 十师 以 上兵 力 开入 山 西, 协
同 阎锡 山 氏阻 拦 红军 抗 日去 路 ,并 命 令 张学 良 杨虎 城 两氏 及 陕北 军 队向 陕 甘红 色
区 域挺 进 ,扰 乱 我抗 日 后方 。 中国 人 民 红军 抗 日先 锋 军, 本 当集 中 全力 消 灭蒋 氏
拦 阻抗 日 去路 的 部队 , 以达 到 对日 直 接 作战 之 目的 。 但红 军 革命 军 事委 员 会一 再
考 虑 , 认为 国 难 当 前 , 双 方 决 战 , 不 论 胜 负属 谁 , 都 是 中 国 国 防 力 量 的 损 失 , 而 为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所 称 快 。 且 在 蒋 介 石 、 阎 锡 山两 氏 的 部 队 中 , 不少 愿 意 停 止 内 战 、 一 致
抗 日 的 爱 国 军 人 , 目 前 接 受 两 氏 的 命 令 ,拦 阻 红 军 抗 日 去 路, 实 系 违 反 自 己 良 心 的
举 动。 因 此, 红 军革 命 军事 委 员会 为 了 保存 国 防实 力 ,以 便 利于 迅 速进 行 抗日 战
争 , 为 了 坚 决 履 行 我 们 每 次 向 国 人 宣 言 停止 内 战 、 一 致 抗 日的 主 张 , 为 了 促 进 蒋 介
石 氏及 其 部下 爱 国军 人 们的 最 后觉 悟 , 故虽 在 山西 取 得了 许 多胜 利 ,仍 然 将人 民
抗 日先 锋 军撤 回 黄河 西 岸。 以 此行 动 向 南京 政 府、 全 国海 陆 空军 、 全国 人 民表 示
诚 意 , 我 们 愿 意 在 一 个 月 内 与 所 有 一 切 进攻 抗 日 红 军 的 武 装队 伍 , 实 行 停 战 议 和 ,
以 达到 停 战抗 日 的目 的 。红 军 革命 军 事 委员 会 特慎 重 地向 南 京政 府 诸公 进 言, 在
亡 国 灭 种 紧 急 关 头 , 理 应 翻 然 改 悔 , 以 ‘兄 弟 阋 于 墙 外 御 其侮 ’ 的 精 神 , 在 全 国 范
围 、首 先 在陕 甘 晋停 止 内战 , 双方 互 派 代表 磋 商抗 日 救亡 的 具体 办 法。 此 不仅 诸
公 之 幸 , 实 亦 民 族 国 家 之 福 。 如 仍 执 迷 不悟 , 甘 为 汉 奸 卖 国贼 , 则 诸 公 的 统 治 , 必
将 最 后 瓦解 , 必 将 为全 国 人 民 所唾 弃 所 倾 覆 。 语 云: ‘ 千 夫 所指 , 无 疾 而死 。 ’ 又 云:
‘ 放 下 屠 刀 , 立 地 成 佛 。 ’ 愿 诸 公 深 思 熟虑 之 。 红 军 革 命 军事 委 员 会 更 号 召 全 国 凡
属 不 愿 意做 亡 国 奴 的 团 体 、 党 派 、 人 民 , 赞助 我 们 停 战 议 和 、 一 致 抗 日 的 主 张 , 组 织
停 止 内 战 促 进会 , 派 遣 代 表 隔 断 双 方火 线 , 督 促 并 监 视 这 一 主 张 的 完 全实 现 。 ”
〔 6〕 见 本 卷 《关 于 蒋 介 石声 明 的 声 明》 注 〔 9〕。
〔 7〕 指 一 九 三 六 年 九 月 十 七 日 中 共 中 央 通 过 的 《 关 于 抗 日 救 亡 运 动 的 新 形 势
与 民 主 共 和 国 的 决 议 》 。 一 九 三 五 年 十 二月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会 议 通 过 的 《 关 于 目 前
26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政 治 形 势 与党 的 任 务 决 议 》 和 毛泽 东 的 《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 的 报 告 , 提
出 了人 民共 和 国的 口号 。随 后 ,根 据情 况 的需 要, 中 国共 产党 采取 了 逼蒋 抗日 的
政 策, 估计 人 民共 和国 这个 口 号不 会为 蒋 介石 集团 所 接受 ,于 是在 一 九三 六年 八
月 致国 民党 信 中, 改用 了民 主 共和 国的 口 号。 接着 又 在同 年九 月十 七 日中 共中 央
通 过的 决议 中 ,对 于民 主共 和 国的 口号 作 了具 体的 说 明。 两个 口号 形 式上 虽有 不
同 ,实 质上 却 是一 致的 。下 面 是一 九三 六 年九 月十 七 日中 共中 央通 过 的决 议中 关
于 民 主 共 和国 问 题 的 两 节 : “ 中央 认 为 在 目 前 形 势 之 下 , 有 提 出 建 立 民 主 共 和 国 口
号 的必 要, 因 为这 是团 结一 切 抗日 力量 来 保障 中国 领 土完 整和 预防 中 国人 民遭 受
亡 国灭 种的 惨 祸的 最好 方法 , 而且 这也 是 从广 大人 民 的民 主要 求产 生 出来 的最 适
当的统 一战线的口号。民主共和国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工农民主专政制度在
地 域上 更普 及 的民 主, 较之 全 中国 主要 地 区上 国民 党 的一 党专 政大 大 进步 的政 治
制 度, 因此 便 更能 保障 抗日 战 争的 普遍 发 动与 彻底 胜 利。 同时 ,民 主 共和 国不 但
能 够使 全中 国 最广 大的 人民 群 众参 加到 政 治生 活中 来 ,提 高他 们的 觉 悟程 度与 组
织 力量 ,而 且 也给 中国 无产 阶 级及 其首 领 共产 党为 着 将来 的社 会主 义 的胜 利而 斗
争 以自 由活 动 的舞 台。 因此 , 中国 共产 党 宣布 :积 极 赞助 民主 共和 国 运动 。并 且
宣 布 : 民 主共 和 国 在 全 中 国 建 立、 依 据 普 选 的 国 会 实 行 召 集 之 时 , 红 色 区 域 即 将 成
为 它的 一个 组 成部 分, 红色 区 域人 民将 选 派代 表参 加 国会 ,并 将在 红 色区 域内 完
成 同 样的 民 主 制度 。 ”“ 中央 着 重 指出 :只 有 继续 开 展 全中 国 人 民的抗 日 救 亡运 动,
扩 大各 党各 派 各界 各军 的抗 日 民族 统一 战 线, 加强 中 国共 产党 在民 族 统一 战线 中
的 政治 领导 作 用, 极大 地巩 固 红色 政权 与 红军 ,同 一 切丧 权辱 国及 削 弱民 族统 一
战 线力 量的 言 论行 动进 行坚 决 的斗 争, 我 们才 能推 动 国民 党南 京政 府 走向 抗日 ,
才 能给 民主 共 和国 的实 现准 备 前提 。没 有 艰苦 的持 久 的斗 争, 没有 全 中国 人民 的
发 动与 革命 的 高涨 ,民 主共 和 国的 实现 是 不可 能的 。 中国 共产 党在 为 民主 共和 国
而 斗争 的过 程 中, 应该 使这 个 民主 共和 国 从实 行本 党 所提 出的 抗日 救 国十 大纲 领
开 始 , 一 直 到 中 国 资产 阶级 民 主 革 命 的 基 本 任 务 彻 底 的 完成 。 ”
〔 8〕 参 见 本 卷 《 关于 蒋 介 石 声明 的 声 明 》 注 〔 1〕。
〔 9〕 这 个 电 报 于 一 九 三 七 年 二 月 十 日 发 出 , 内 容 如 下 : “ 中 国 国 民 党 三 中 全 会
诸 先生 鉴: 西安 问题 和平 解决 ,举 国庆 幸, 从此 和平 统一 团结 御侮 之方 针得 以实
现 , 实 为 国家 民 族 之 福 。 当 此 日寇 猖 狂 , 中 华 民 族 存 亡 千 钧 一 发 之 际 , 本 党 深 望 贵
党 三 中 全 会,
本 此 方 针,
将 下 列 各 项 定 为 国 策(
:一 )停 止 一 切 内 战 ,
集 中 国 力,
一致
对 外(
;二 )
保 障 言 论、
集会、
结 社 之 自 由 ,释 放 一 切 政 治 犯(
;三 )召 集 各 党 各 派 各 界
各 军 的 代 表 会 议 , 集 中 全 国 人 材 ,共 同 救 国 ; ( 四 ) 迅 速 完 成 对 日 抗 战 之 一 切 准 备 工
作 ; ( 五 )改 善 人 民 的 生 活 。 如贵 党 三 中 全 会 果 能 毅 然 决 然 确 定 此 国 策 , 则 本 党 为
着 表 示 团 结御 侮 之 诚 意 , 愿 给 贵党 三 中 全 会 以 如 下 之 保 证 : ( 一 )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停
中 国 共 产 党 在抗 日 时 期 的 任 务
注 释
269
止 推 翻国 民 政 府之 武 装 暴动 方 针 ;( 二 ) 工 农民 主政 府改名 为 中 华民国 特 区政 府 ,
红 军 改名 为 国 民革 命 军 ,直 接 受 南京 中 央 政 府与 军事 委员会 之 指 导;( 三 )在 特 区
政 府 区 域 内, 实 行普 选 的彻 底 民主 制 度 ; ( 四 ) 停 止没 收 地主 土 地 之政 策, 坚 决 执 行
抗 日民 族 统 一 战 线 之 共 同 纲 领 。 ”
〔 10〕 参 见本 卷《论 反 对日 本 帝 国 主义 的策 略 》注 〔 8〕。
〔 11〕 指 在 西 安 事 变 和 平 解 决 后 , 一 九 三 七 年 二 月 十 五 日 至 二 十 二 日 在 南 京 举
行 的 国 民 党 第 五 届 中 央 执 行 委 员 会 第 三 次 全体 会 议 。 会 议 主 要 商 讨 对 中 国 共 产
党 和对 日 本的 政 策。 迫于 全 国人 民 停止 内 战 、 一 致 抗 日 的 要 求 , 会 议 实 际 上 接 受
了 国 共两 党 合 作抗 日 的 政策 , 确 定了 和 平 统 一、 修改 选举法 、 扩 大民主 、 释放 政 治
犯 等 原则 。
〔 12〕 一 九 三 六 年 十 一 月 八 日 , 上 海 的 日 本 纱 厂 工 人 开 始 罢 工 。 参 加 这 次 罢 工
的 ,先 后 共达 四 万五 千余 人 。罢 工 坚持 二 十 天 左 右 , 获 得 胜 利 。 日 本 资 本 家 被 迫
同 意 自十 一 月 份起 增 加 工资 百 分 之五 , 不 无 故开 除工 人,不 打 骂 工人, 等 等。 十 一
月 十 九日 , 青 岛的 日 本 纱厂 工 人 ,为 响 应 上 海工 人的 斗争, 也 开 始罢工 。 十二 月 三
日 , 日 本海 军 陆 战队 在 青岛 登 陆 , 罢 工 工 人 遭到 镇 压。
〔 13〕 一 九 三 三 年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占 山 海 关 进 入 华 北 以 后 , 特 别 是 自 一 九 三 五
年 《 何梅 协 定 》以 后 , 英美 帝 国 主义 在 华 北 华中 的利 益,直 接 受 到日本 帝 国主 义 的
打 击 ,因 此 , 英美 就 开 始改 变 对 于日 本 的 态 度, 并且 给国民 党 政 府的对 日 政策 以 影
响 。一 九 三六 年 西安 事变 发 生的 时 候, 英 国 曾 经 主 张 拒 绝 日 本 所 提 出 的 不 利 于 英
国 在华 利 益的 要 求, 甚至 表 示只 要 国民 党 政 府 还 能 够 继 续 统 治 中 国 人 民 , 就 不 妨
和 “ 共 产 党 采 取 某种 形 式 的 联 合” , 以 便打 击 日 本 企 图 独 占 全中 国 的 政 策 。
〔 14〕 广 东 地 方 实 力 派 陈 济 棠 和 广 西 地 方 实 力 派 李 宗 仁 、 白 崇 禧 等 在 一 九 三 六
年 六 月间 发 表 通电 , 宣 布“ 北 上 抗日 ” , 联 合起 来反 对蒋介 石 。 蒋介石 用 分化 利 诱
等 手 段, 收 买 了陈 济 棠 的军 队 。 七月 , 陈 济 棠被 迫下 台。九 月 , 李宗仁 、 白崇 禧 同
蒋 介 石达 成 协 议, 事 变 和 平解 决 。
〔 15〕 一 九 三 六 年 七 月 底 至 八 月 初 , 日 本 侵 略 军 和 伪 蒙 军 向 绥 远 ( 现 划 归 内 蒙
古 自 治区 ) 东 北部 进 攻 ,当 地 驻 军傅 作 义 所 部在 全国 人民抗 日 救 亡运动 的 推动 下 ,
奋 起 抗战 , 击 退这 次 进 犯。 十 一 月, 日 伪 军 发动 更大 规模的 进 攻 ,当地 驻 军再 次 进
行 抵 抗。 全 国 人民 开 展 援绥 运 动 ,组 织 后 援 会和 战区 服务团 , 并 且募集 款 项、 棉 衣
等 支援 前 线。 在 全国 人民 的 支援 下 ,绥 远 的 中 国 驻 军 击 溃 了 日 伪 军 , 收 复 了 当 时
日 伪 军在 绥 北 的主 要 基 地 百灵 庙 。
〔 16〕 一 九 三 六 年 , 由 于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潮 流 的 压 力 和 英 美 同 日 本 争 夺 中 国 的 矛
盾 日益 尖 锐, 南 京国 民党 政 府对 于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采 取 了 比 较 强 硬 的 态 度 。
这 一年 的 三月 , 国民 党政 府 外交 部 长同 日 本 驻 华 大 使 举 行 会 谈 , 最 后 发 表 共 同 公
270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注 释
告 , 宣 布 双 方 意 见 “ 未 能 全 部 一 致 ” 。 在同 年 九 月 至 十 二 月 的 中 日 谈 判 中 , 国 民 党
政 府又 采 用 拖延 的 办 法 , 使 谈 判 未 获 结 果 而 停 顿 。
〔 17〕 阿 比 西 尼 亚 , 即 埃 塞 俄 比 亚。
〔 18〕 参见 本 卷 《 论 反 对日 本 帝国 主 义 的 策 略 》 注 〔 33〕 。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 托 派 在
宣 传 上主 张 抗 日 , 但 是 攻 击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政 策 。 把 托 派 与 汉 奸
相 提 并论 , 是 由 于 当 时 在 共 产 国 际 内 流 行 着 中 国 托 派 与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间 谍 组 织 有
关 的 错 误论 断 所 造 成 的。
〔 19 〕 阿 Q是 中 国 伟 大 作 家 鲁 迅 的 著 名 小 说 《 阿 Q 正 传 》 中 的 主 角 。 他 的 突 出
特 点 是习 惯 于 用 自 己 安 慰 自 己 的 方 法 , 在 任 何 情 形 下 都 自 以 为 是 胜 利 者 即 “ 精 神
胜 利 ” 者 。 阿 Q主 义 就 是 指 这 种 “ 精 神 上 的 胜 利 法 ” 。
〔 20〕 这 里 所 说 的 三 民 主 义 , 是 指 孙 中 山 在 《 中 国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宣 言 》中 所 重 新 解 释 的 三 民 主 义 。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阶 段 中 同 意 孙
中 山 重新 解 释 的 三 民 主 义 中 革 命 的 民 族 主 义 、 民 权 主 义 和 民 生 主 义 这 三 个 政 治 原
则 , 但并 不 同 意 他 所 代 表 的 资 产 阶 级 和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宇 宙 观 或 理 论 体 系 。 参 见 本
书 第 二 卷 《 新 民 主 主 义 论 》 第九 节 和 第 十 节 。
〔 21〕 一 九 二 四 年 , 孙 中 山 在 共 产 党 人 的 帮 助 下 , 将 国 民 党 改 组 成 各 阶 级 的 民
主 革 命的 联 盟 。 当 时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许 多 党 员 曾 以 个 人 名 义 参 加 国 民 党 。 一 九 二
七 年 蒋介 石 、 汪 精 卫 相 继 叛 变 革 命 以 后 , 在 全 国 各 地 屠 杀 共 产 党 人 以 及 国 民 党 内
许 多 真 正 拥 护 孙 中 山 三 大 政 策 的 左 派 分 子, 他 们 称 之 为 “ 清 党 运 动 ” 。 从 此 , 国 民
党 基 本 上 变 成 代 表 大 地 主 大资 产 阶 级 的 反 动 集 团 。
〔 22〕 这 里 是 指 一 九 二 七 年 上 半 年 陈 独 秀 右 倾 投 降 主 义 的 领 导 所 造 成 的 情 况 。
271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
进入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而斗争
*
(一 九 三 七 年 五 月 八 日)
同志们!对于我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
务》,
经这 几天的讨 论,
除了个别 同志提出 了不同意 见之外,
大
家都已表示同意。他们这些不同的意见,颇带重要性,因此我
的结论,
首 先就来讨 论这些意 见,
然后再说 到一些其 他的问题。
和
平
问
题
我们 党为国内 和平而斗 争,差 不多有两 年的时间 了。国
民 党 三 中 全 会 〔 1 〕 后,
我 们 说 和 平 已 经 取 得,
“争 取 和 平”的 阶
段 已 经 过 去,
新 的 任 务 是“巩 固 和 平”
,
并 指 出 这 是 同“争 取 民
主”相关联的—— 用争取民主去巩固和平。我们的这种意见,
按 照几 个同 志的 说法 却不 能成 立。 他们 的结 论必 是相 反的 ,
或 者 是 动 摇 于 两 者 之 间 的。
因 为 他 们 说“
:日 本 后 退 了 〔 2 〕,
南
京 更 动 摇 了,
民 族 矛 盾 下 降,
国 内 矛 盾 上 升。
”
根 据 这 种 估 计,
当然无所谓新阶段和新任务,情况回到旧阶段,或者还不如。
*
这 是 毛 泽 东在 一 九 三 七 年 五 月 二 日 至 十四 日 在 延 安 召 开 的 中 国 共产 党
全 国代 表 会 议上 所作的 结 论 。
272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这种意见,我以为是不对的。
我们说和平取得了,并不是说和平巩固了,相反,我们说
它 是不巩固 的。和 平实现与 和平巩固 是两件事。历史 暂时地
走回头路是可能的,和平发生波折是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日本
帝国主义和汉奸亲日派的存在。然而西安事变〔3〕后和平实现
是事实,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促成的(日本进攻的基本方针,
苏联和英美法的赞助和平,中国人民的逼迫,共产党在西安事
变 中的和平 方针及 停止两个 政权敌对 的政策,资产阶 级的分
化,国民党的分化等等),不是蒋介石一个人所能决定和推翻
的。要推翻和平必须同多方面势力作战,并且必须同日本帝国
主义和亲日派靠拢,才能成功。没有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和亲
日 派还在企 图使中 国继续内 战。和平 没有巩固,正是 因为这
一 点。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我 们 的 结 论 不 是 回 到“停 止 内 战”或“争
取 和 平”
的 旧 口 号 去,
而 是 前 进 一 步,
提 出“争 取 民 主”
的新 口
号,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抗战。为什
么 提 出“巩 固 和 平”
“
、争 取 民 主”
“
、实 现 抗 战”这 样 三 位 一 体 的
口 号?为的 是把我 们的革命 车轮推进 一步,为的是情 况已经
允 许我们进 一步了 。如果否 认新阶段 和新任务,否认 国民党
的“开始转变”,并且逻辑的结论也将不得不否认一年半以来
一切为争取和平而斗争的各派势力努力的成绩,那末,只是把
自己停顿在旧位置,一步也没有前进。
为什 么这些 同 志作出 这 种不妥 当 的估计 呢 ?原因 在 于他
们 观察时局 不从根 本之点出 发,而从 许多局部和一时 的现象
(佐藤 外 交,
苏州审判 〔 4〕,
压 制罢工,
东 北 军东调〔 5〕,
杨 虎城 出
洋〔6〕等等)出发,于是形成一幅暗淡的画图。我们说国民党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273
已 经 开 始转变, 但 我 们同 时 即说 国 民 党 并 没 有 彻 底转 变 。 国
民 党 的 十年反动 政 策 ,要 它 彻底 转 变 而 不 用 我 们 和人 民 的 新
的 更 多 更 大 的 努 力 , 这是 不 能 设 想 的 事 情 。 不 少 号称 “ 左 ” 倾
的 人 们 , 平 日 痛 骂 国 民党 , 在 西 安 事 变 中 主 张 杀 蒋和 “ 打 出 潼
及 至 和 平 刚 刚 实 现 又 发 现 苏 州 审 判 等 事,
就用 惊 诧
关 去”〔 7 〕,
的 口 气 发 问 道“
:为 什 么 蒋 介 石 又 这 样 干?
”这 些 人 们 须 知 :
共
产 党 员 和 蒋 介 石 都 不 是神 仙 , 且 都 不 是 孤 立 的 个 人, 而 是 处 于
一 个 党 派、一个 阶 级 里头 的 分子 。 共 产 党 有 本 领 把革 命 逐 步
地 推 向 前 进 , 但 没 有 本领 把 全 国 的 坏 事 在 一 个 早 晨去 掉 干 净 。
蒋 介 石 或国民党 已 经 开始 了 他们 的 转 变 , 但 没 有 全国 人 民 的
更 大 努 力,也决 不 会 在一 个 早晨 把 他 们 的 十 年 污 浊洗 掉 得 干
净 。 我 们 说 运 动 的 方 向是 向 着 和 平 、 民 主 和 抗 战 ,但 不 是 说 不
经 努 力 能 够 把 内 战 、 独裁 和 不 抵 抗 的 旧 毒 扫 除 干 净。 旧 毒 , 污
浊 , 革 命 进 程 中 的 某 些波 折 , 以 及 可 能 的 回 头 路 ,只 有 斗 争 和
努 力 才 能 够 克 服 , 而 且 需 要 长 期 的 斗 争 和 努 力。
“他 们 是 一 心 要 破 坏 我 们。
”对 的,
他们 总 是 在 企 图破坏 我
们 , 我 完 全 承 认 这 种 估计 的 正 确 , 不 估 计 这 一 点 就等 于 睡 觉 。
但 问 题 在破坏的 方 式 是否 有 了改 变 。 我 以 为 是 有 了改 变 的 。
从 战 争 和屠杀的 政 策 改变 到 改良 和 欺 骗 的 政 策 , 从硬 的 政 策
改 变 到 软的政策 , 从 军事 政 策改 变 到 政 治 政 策 。 为什 么 有 这
种 改 变 ?资产阶 级 和 国民 党 处在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面 前不 得 不 暂
时 向 无 产 阶 级 找 同 盟 军, 也 和 我 们 向 资 产 阶 级 找 同盟 军 一 样 。
观 察 问 题应从这 一 点 出发 。 国际 上 , 法 国 政 府 由 仇苏 变 为 联
苏 〔 8〕 , 同 此道 理 。 我 们在 国 内 的 任 务, 也 从 军 事的 变 到 政 治
的 。 我 们不需要 阴 谋 诡计 , 我们 的 目 的 在 团 结 资 产阶 级 和 国
274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民 党 中 一 切 同 情 抗 日 的 分 子 , 共 同 战 胜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民
主
问
题
“ 强 调 民 主 是 错 误 的 , 仅 仅 应 该 强 调抗 日 ; 没 有抗 日的 直
接 行 动 , 就 不 能 有民 主运 动 ; 多 数 人 只要 抗 日 不 要 民主 , 再 来
一个‘一二九’就对了。
”
让 我 首 先 发 出 一 点 问 题 : 能 够 在 过 去阶 段 中 ( 一九 三五 年
一 二 九 运动 〔 9〕 到 一 九三 七 年 二 月国 民 党 三中 全 会 ) 说 , 多 数
人 只要 抗 日 不 要 和 平 吗 ? 过 去 强 调 和 平 是 错 了 吗 ? 没 有 抗 日
的 直 接 行 动 就 不 能有 和平 运 动 吗 ? ( 西安 事 变 和 国 民党 三 中 全
会 正在 绥远 抗 战〔 10〕 结 束之 后, 现在 也 还没有 绥远 抗战 或“ 一
二 九”
。
)
谁 人 不 知:
要 抗 日 就 要 和 平,
无 和 平 不 能 抗 日,
和平是
抗 日的 条 件 。 前 一 阶 段 一 切 直 接 间 接 的 抗 日 行 动 ( 从 “ 一 二
九 ” 起 到 国 民 党 三中 全会 止 ) 都 围 绕 着争 取 和 平 , 和平 是 前 一
阶 段 的 中 心 一 环 ,是 抗日 运 动 在 前 一 阶段 中 的 最 本 质的 东 西 。
对 于 抗 日 任 务 , 民 主 也 是 新 阶 段 中 最本 质 的 东 西, 为民 主
即 是 为 抗 日 。 抗 日与 民主 互 为 条 件 , 同抗 日 与 和 平 、民 主 与 和
平 互为 条 件 一 样 。 民 主 是 抗 日 的 保 证 , 抗 日 能 给 予 民 主 运 动
发 展 以 有 利 条 件。
新 阶 段 中 , 我 们 希 望 有 、 也 将 会 有 许多 直 接 的 间接 的反 日
斗 争, 这 些 将 推 动 对 日 抗 战 , 也 大 有 助 于 民 主 运 动 。 然 而 历
史 给 予 我 们 的 革 命任 务, 中 心 的 本 质 的东 西 是 争 取 民主 。 “ 民
主 ”,
“民 主 ”是 错 的 吗 ?我 以 为 是 不 错 的 。
“日 本 退 后 了 ,
英 日 向 着 平 衡,
南 京 更 动 摇 了。
”这 是 一 种
为 争 取千 百 万 群 众 进 入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 斗争
275
不 了 解 历 史 发 展规 律 而 发 生 的 不 适 当 的 忧 虑 。 日 本 如 因 国 内
革 命而 根本 后 退 , 这 是 有 助 于 中 国 革 命 的, 是 我 们 所希 望的 ,
是 世 界 侵 略 战 线崩 溃 的 开 始 , 为 什 么 还 忧 虑 ? 然 而 究 竟 还 不
是 这样 ;佐 藤 外 交 是 大 战 的 准 备 , 大 战 在我 们 面 前 。英 国的 动
摇 政 策 只 能 落 得无 结 果 , 这 是 英 国 和 日 本 的 不 同 利 害 决 定 了
的 。南 京如 果 是 长 期 动 摇 , 便 变 为 全 国 人民 之 敌 , 也为 南京 的
利 益 所 不 许 。 一时 的 后 退 现 象 , 不 能 代 替 总 的 历 史 规 律 。 因
此 不 能 否 认 新 阶段 , 也 不 能 否 认 民 主 任 务 的 提 出 。 况 且 无 论
什 么情 况, 民 主 的 口 号 都 能 适 应 , 民 主 对于 中 国 人 是缺 乏而 不
是 多余 ,这 是 人 人 明 白 的 。 何 况 实 际 情 况已 经 表 明 ,指 出新 阶
段 和 提 出 民 主 任务 , 是 向 抗 战 接 近 一 步 的 东 西 。 时 局 已 经 前
进 了, 不要把它 拉向后退。
“为 什 么 强 调 国 民 大 会?
”因 为 它 是 可 能 牵 涉 到 全 部 生 活
的 东西 ,因 为 它 是 从 反 动 独 裁 到 民 主 的 桥梁 , 因 为 它带 着国 防
性,
因 为 它 是 合 法 的。
收 复 冀 东 察 北、
反 对 走 私、
反 对“经 济 提
携 ”等 等,
如 像 同 志 们 所 提 出 的,
都 是 很 对 的,
但 这 丝毫也 不与
民 主任 务和 国 民 大 会 相 矛 盾 , 二 者 正 是 互相 完 成 的 ,但 中心 的
东 西 是 国 民 大 会 和 人 民 自 由。
日 常 的 反 日 斗 争 和 人 民 生 活斗 争 , 要 和 民 主 运 动相 配 合,
这 是 完 全 对 的 ,也 是 没 有 任 何 争 论 的 。 但 目 前 阶 段 里 中 心 和
本 质 的 东 西 , 是 民 主 和 自 由。
革 命 前 途 问 题
有 几个 同 志 发出 了 这 个 问 题 , 我 的答 复 只 能是 简 单 的。
276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两 篇 文 章 ,上 篇 与 下 篇 , 只 有 上 篇 做好 , 下 篇 才 能 做 好 。
坚 决 地 领 导 民 主 革 命 , 是 争 取 社 会 主 义 胜 利 的 条件 。 我 们 是
为 着 社 会 主 义 而 斗 争 , 这 是 和 任 何 革 命 的 三 民 主义 者 不 相 同
的 。 现 在 的 努 力 是 朝 着 将 来 的 大 目 标 的 , 失 掉 这个 大 目 标 ,
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
党 员。
我们 是革 命转变 论〔 11〕者, 主 张民 主革命 转变 到社 会 主义
方 向 去 。 民 主 革 命 中 将 有 几 个 发 展 阶 段 , 都 在 民主 共 和 国 口
号 下 面 。 从 资 产 阶 级 占 优 势 到 无 产 阶 级 占 优 势 ,这 是 一 个 斗
争 的 长 过 程 , 争 取 领 导权 的 过 程 ,依 靠 着 共 产 党 对 无产 阶 级 觉
悟 程 度 组 织 程 度 的 提 高, 对 农 民 、对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觉 悟 程 度
组 织 程 度 的 提 高。
无 产 阶级 的 坚 固 的 同 盟 者 是农 民 ,其 次 是 城市小资 产 阶
级 。 同 我 们 争 领 导权 的 是 资 产阶 级 。
对 资 产阶 级 的 动 摇 和 不 彻 底性 的 克服 , 依 靠群众的 力 量
和 正确 的 政 策 , 否 则 资 产阶 级 将 反 过 来克 服 无 产 阶级。
不 流 血 的 转变 是 我 们 所 希 望 的 , 我 们应 该 力 争 这 一 着 , 结
果 将 看 群 众 的 力 量 如 何 而 定。
我 们 是 革 命转 变 论 者 , 不 是 托 洛 茨 基主 义 的 “ 不 断 革 命 ”
论
〔12〕
者 。我 们主 张经 过民 主共 和国 的一 切必 要的 阶段 , 到达
于社会主义。我们反对尾巴主义,但又反对冒险主义和急
性 病。
因 为 资产 阶 级 参 加 革 命 的 暂时 性 而不 要 资 产阶级, 指 联
合 资 产 阶 级 的 抗 日 派 (在 半 殖 民 地) 为 投 降 主 义 , 这是 托 洛 茨
基 主 义 的 说 法 , 我 们 是 不 能 同 意 的 。 今 天 的 联 合资 产 阶 级 抗
为 争 取千 百 万 群 众进 入 抗 日 民族 统 一 战 线而 斗 争
277
日派 ,正 是走 向 社会主 义的必经 的桥梁。
干
部
问
题
指 导伟 大 的 革命 , 要 有 伟 大 的 党 ,要 有 许 多最 好 的 干 部。
在 一 个 四 亿五 千 万 人 的 中 国 里面 , 进行 历史 上 空 前 的 大 革 命 ,
如 果 领 导 者 是 一 个 狭 隘 的 小 团 体 是 不行 的 , 党 内 仅 有 一 些 委
琐 不 识 大 体、 没 有 远 见 、 没 有能 力 的领 袖和 干 部 也 是 不 行 的 。
中 国 共 产 党 早 就 是 一 个 大 政 党 , 经 过反 动 时 期 的 损 失 它 依 然
是 一 个 大 政党 , 它 有 了 许 多 好的 领 袖和 干部 , 但 是 还 不 够 。 我
们 党 的 组 织要 向 全 国 发 展 , 要自 觉 地造 就成 万 数 的 干 部 , 要 有
几 百 个 最 好 的 群 众 领 袖 。 这 些 干 部 和领 袖 懂 得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 有 政 治远 见 , 有 工 作 能 力, 富 于牺 牲精 神 , 能 独 立 解 决 问
题 , 在 困 难中 不 动 摇 , 忠 心 耿耿 地 为民 族、 为 阶 级 、 为 党 而 工
作 。 党 依 靠 着 这 些 人 而 联 系 党 员 和 群众 , 依 靠 着 这 些 人 对 于
群 众 的 坚 强 领 导 而 达 到 打 倒 敌 人 之 目的 。 这 些 人 不 要 自 私 自
利 , 不 要 个人 英 雄 主 义 和 风 头主 义 ,不 要懒 惰 和 消 极 性 , 不 要
自 高 自 大 的宗 派 主 义 , 他 们 是大 公 无私 的民 族 的 阶 级 的 英 雄 ,
这 就 是 共 产党 员 、 党 的 干 部 、党 的 领袖 应该 有 的 性 格 和 作 风 。
我 们 死 去 的 若 干 万 数 的 党 员 , 若 干 千数 的 干 部 和 几 十 个 最 好
的 领 袖 遗 留 给 我 们 的 精 神 , 也 就 是 这些 东 西 。 我 们 无 疑 地 应
该 学 习 这 些东 西 , 把 自 己 改 造得 更 好一 些, 把 自 己 提 高 到 更 高
的 革 命 水 平。 但 是 还 不 够 , 还要 作 为一 种任 务 , 在 全 党 和 全 国
发 现 许 多 新 的 干 部 和 领 袖 。 我 们 的 革命 依 靠 干 部 , 正 像 斯 大
〔 13 〕
林 所 说 的 话“
:干 部 决 定 一 切。
”
27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党 内 民 主 问 题
要 达 到 这 种目 的 , 党 内 的 民 主 是 必 要的 。 要 党 有力 量 , 依
靠 实 行 党 的民 主集 中 制 去 发 动 全 党 的 积 极 性。 在反 动 和 内战
时 期 , 集 中 制 表 现 得 多一 些 。 在 新时 期, 集 中 制 应 该 密 切 联 系
于 民 主 制 。用 民主 制 的 实 行 , 发 挥 全 党 的 积极 性。 用 发 挥全
党 的 积 极 性 , 锻 炼 出 大批 的 干 部 ,肃 清宗 派 观 念 的 残 余 , 团 结
全 党 像 钢 铁 一 样。
大会的 团结和全党 的团结
大 会 中 政 治 问 题 上 的 不 同 意见 , 经过 说 明 已经 归 于 一致
了 ; 过 去 中 央 路 线 和 个别 同 志 领 导的 退却 路 线 之 间 的 分 歧 , 也
已 经解 决了 〔14〕, 表示 了我 们的 党已 经团 结得 很坚 固。 这 种团
结 是 当 前 民族 和民 主 革 命 的 最 重 要 的 基 础 ;因 为只 有 经 过共
产 党 的 团 结, 才能 达 到 全 阶 级 和 全 民 族 的 团结 ,只 有 经 过全
阶 级 全 民 族的 团结 , 才 能 战 胜 敌 人 , 完 成 民族 和民 主 革 命的
任 务。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
进 入抗 日民 族统 一战 线而 斗争
我 们 的 正 确 的 政 治 方 针 和 坚固 的 团结 , 是 为着 争 取 千百
万 群 众 进 入 抗 日 民 族 统一 战 线 这 个目 的。 无 产 阶 级 、 农 民 、 城
为 争 取 千 百 万 群 众 进 入 抗 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 而 斗 争
279
市 小资 产 阶 级 的 广大 群 众 , 有待 于 我 们 宣 传 、 鼓 动 和组 织 的 工
作 。 资 产 阶 级 抗 日 派 的 和 我 们 建 立 同 盟 , 也还 待 我 们 的 进 一
步 工 作 。 把 党 的 方 针 变 为 群 众 的 方 针 , 还 须要 我 们 长 期 坚 持
的 、百 折 不 挠 的 、艰 苦 卓 绝 的、 耐 心 而 不 怕 麻 烦 的 努力 。 没 有
这样一种努力是一切都不成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
成 、巩 固 及 其 任 务的 完 成 , 民主 共 和 国 在 中 国 的 实 现, 丝 毫 也
不 能 离 开 这 一 争 取 群 众 的 努 力 。 如 果 经 过 这种 努 力 而 争 取 千
百 万 群 众 在 我 们 领 导 之 下 的 话 , 那 我 们 的 革命 任 务 就 能 够 迅
速 地 完 成 。 我 们 的 努 力 将 确 定 地 打 倒 日 本 帝国 主 义 , 并 实 现
全 部 的 民 族 解 放 和 社 会 解 放。
注
释
〔 1〕 见 本 卷 《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抗 日 时期 的 任 务 》 注 〔 11〕。
〔2 〕 西 安 事 变 以 后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为 了 破 坏 当 时 已 开 始 实 现 的 中 国 国 内 和 平
和 正在 逐 渐形 成 中的 抗日 民 族统 一 战线 , 在加 紧 准备 以 武力 征服 中 国的 同 时, 表
面 上对 国 民党 当 局暂 时采 取 了和 缓 姿态 。 一九 三 六年 十 二月 和一 九 三七 年 一月 ,
日 本帝 国 主义 曾 两次 唆使 伪 蒙古 军 政府 发 表通 电 ,拥 护 国民 党政 府 集中 军 力进 攻
红 军 和 张 学 良 、 杨 虎 城 部 队 , 宣 称 同 国 民 党 军 队 停 止 作 战 。 一 九 三 七年 三 月 , 日 本
外 相 佐 藤 尚 武 诡 称 要 调 整 中 日 两 国 的 关 系 , 协 助 中 国 的 “ 统 一 和 复 兴” 。 日 本 财 阀
儿 玉 谦 次 等 还 组 织 了 所 谓 “ 经 济 考 察 团 ” 来 华 , 诡 称 要 协 助 中 国 建 成现 代 国 家 。 所
谓 “ 佐 藤外 交 ” 和 “日 本 后 退 ”, 就 是 指 当时 日 本 帝 国主 义 玩 弄 的这 一 套 骗 人的 阴 谋 。
〔 3〕 参 见 本 卷《 关 于 蒋 介石 声 明 的 声明 》 注 〔 1〕。
〔4 〕 一 九 三 六 年 十 一 月 , 国 民 党 政 府 逮 捕 了 全 国 各 界 救 国 联 合 会 领 导 人 沈 钧
儒 、章乃器 、 邹 韬奋 、 李 公 朴 、 王 造时 、 沙千 里 、史 良 等 七 人, 随 后又 把 他们 押 到 苏
州 ,在 国 民党 江 苏高 等法 院 看守 所 内监 禁 。一 九 三七 年 四月 ,这 个 法院 的 检察 官
对 沈 等 提 出 “ 公 诉 ” , 并 于 六 月 十 一 日 和 六 月 二 十 五 日 两 次 开 庭 审 判, 说 他 们 违 犯
了 所谓 “ 危 害 民 国 紧 急 治 罪 法 ”。
〔 5〕 西 安 事 变 以 前 , 东 北 军 驻 在 陕 西 、 甘 肃 境 内 , 同 西 北 红 军 直 接 接 触 , 深 受
中 国共 产 党抗 日 民族 统一 战 线政 策 的影 响 ,促 成 了西 安 事变 的发 生 。一 九 三七 年
28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三 月, 国 民 党反 动派为 了 隔 离 红军和 东北 军 的 关系 , 并且 乘 机 分裂 东 北军 内 部,强
令 东 北军 东 调 河南 、 安 徽和 苏 北 地区 。
〔 6〕杨虎 城( 一八九 三 —— 一 九四 九 ), 陕 西 蒲城 人, 原 西北军爱 国将 领。曾
任 国民 党军 第 十七 路 军总 指挥 、 西安 绥靖 公 署主 任 。一 九三 六 年十 二 月和 张学 良
一 起发 动西 安 事变 。 张学 良在 释 放蒋 介石 后 送蒋 回 南京 ,即 被 长期 囚 禁。 杨虎 城
也 被国 民党 反 动派 迫 令于 一九 三 七年 四月 二 十七 日 辞职 ,六 月 二十 九 日出 国“ 考
察 ”。 抗 日 战争爆 发后, 杨 虎城 于一 九 三 七 年十一 月回 国 准备 参 加抗 日 工 作,但 不
久 也被 蒋介 石 逮捕 长 期监 禁, 到 一九 四九 年 九月 人 民解 放军 迫 近重 庆 的时 候, 在
集中营内遇害。
〔 7〕潼关 是陕 西、河 南、山 西 三省 交 界处 的 军 事重 地。 西 安事变时 ,国 民党中
央 军驻 在 潼 关以 东,准 备 进 攻 东北 军 和西 北军。 当时某 些 号 称“左 ”倾 的 人 们( 张
国焘是其中之 一),主 张“打出潼关去 ”,向国 民党中央军进攻 。这种主 张是同 中共
中 央 和平 解 决 西安 事 变 的方 针 相 反的 。
〔 8〕 一 九 一 八 年 至 一 九 二 ○ 年 , 法 国 政 府积 极地 参加 了 十 四 个 国 家 对 苏 维 埃
共 和国 的武 装 干涉 , 并在 这次 干 涉失 败以 后 继续 执 行孤 立苏 联 的反 动 政策 。直 到
一 九三 五年 五 月, 由 于苏 联的 日 益强 大及 其 和平 外 交政 策在 法 国人 民 中的 影响 ,
由 于法 西斯 德 国对 法 国的 威胁 , 法国 政府 才 同苏 联 缔结 了互 助 条约 。 但是 ,法 国
政 府后 来 并 未忠 实 地 执行 这 个 条约 。
〔9〕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8〕。
〔10〕见本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15〕。
〔1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 人民 出 版 社 1972年 版 , 第284—286页 ), 列 宁 《社 会 民 主党在 民主 革 命 中 的两
种策略 》第十 二、十三 部分(《 列宁全集 》第11卷,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 ,第76— 97
页)和 《联共 (布)党 史简明教 程》第三章第三 节(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68— 84
页)
。
〔12〕参见 斯大 林《论列 宁主 义基 础》第三部 分, 《十 月革命和 俄国 共产党 人的
策 略》 第 二 部分,
《 论 列宁主 义的 几 个 问 题》 第三部 分
(《 斯大 林 选 集》 上卷,
人民出
版社1979年版 ,第199—214、279—293、 400—402页)。
〔 13〕 见 一 九 三 五 年 五 月 四 日 斯 大 林 在 克 里 姆 林 宫 举 行 的 红 军 学 院 学 员 毕 业
典 礼上 的 讲 话。 原文如 下 : “ 人才, 干部 是 世 界上 所 有宝 贵 的 资本 中 最宝 贵 最有决
定 意 义 的 资 本。
应 该 了 解:
在 我 们 目 前 的 条 件 下,
‘ 干 部 决 定 一 切 ’。
(《 斯 大 林 选
”
集》下 卷, 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第 373页)
〔 14〕 这 里 所 说 的 分 歧 , 指 一 九 三 五 年 至 一 九 三 六 年 间 党 中 央 路 线 和 张 国 焘
退 却路 线之 间 的分 歧 。一 九三 六 年十 月, 红 军第 四 方面 军到 达 甘肃 会 宁地 区同 红
为 争 取千 百 万 群 众进 入 抗 日 民族 统 一 战 线而 斗 争
注 释
281
军第一方面军会合。一九三七年三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
议 , 讨 论 国 内 政 治 形 势 和 党 的任 务, 对 张国 焘路 线 的 错 误 及 其 危 害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批 判 和 总 结 , 使 党 和 红 军 在 思 想 上 、 政 治 上 和 组 织 上 达 到 新的 一致 , 标 志着 这个 分
歧 已 经 解 决 。 至 于 后 来 张 国 焘公 开叛 党 ,堕 落为 反 革 命 , 那 已 不 是 领 导 路 线 上 的
问 题 , 而只 是 个 人 的 叛 变 行 动 了 。
282
实
践
论
*
论认识 和实 践的关 系 ——
知和行的关系
(一 九 三 七年 七 月)
马克 思以 前 的唯 物论,
离 开 人的 社会性,
离开 人的 历 史发
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
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 动是最 基本的实
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
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
*
在 中 国 共 产 党内 , 曾 经 有 一 部 分 教 条 主 义 的 同 志 长期 拒 绝 中 国 革 命 的
经验, 否认“马 克思主义 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 的指南” 这个真理 ,而只生 吞
活 剥 马 克 思主 义 书 籍 中 的 只 言 片 语 , 去 吓 唬 人 们 。 还 有 另 一 部 分 经 验
主 义 的 同 志长 期 拘 守 于 自 身 的 片 断 经 验 , 不 了 解 理 论 对 于 革 命 实 践 的
重 要 性 , 看 不 见 革 命 的 全 局 , 虽 然 也 是 辛 苦 地 —— 但 却 是 盲 目 地 在 工
作 。 这两 类 同 志 的 错 误思 想 , 特别 是 教 条 主 义 思 想, 曾 经 在 一九 三 一 年
至 一 九 三 四年 使 得 中 国 革 命 受 了 极 大 的 损 失 , 而 教 条 主 义 者 却 是 披 着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外 衣 迷 惑了 广 大 的同 志 。 毛 泽 东 的 《实 践 论 》 ,是 为 着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观 点 去 揭 露 党 内 的 教 条 主 义 和 经 验 主 义 —— 特 别
是 教 条 主 义这 些 主 观 主 义 的 错 误 而 写 的 。 因 为 重 点 是 揭 露 看 轻 实 践 的
教 条 主义 这 种 主 观 主 义, 故 题 为《 实 践 论 》 。 毛 泽东 曾 以 这 篇论 文 的 观
点 在 延安 的 抗 日 军 事政 治 大 学作 过 讲 演 。
实
践
论
283
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
不同程 度上逐 渐地认识 了人和人 的一定的 相互关系。一切 这
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
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
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
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
的 形 式,
阶 级 斗争,
政 治 生 活,
科 学 和 艺 术 的 活 动,
总之社 会实
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
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
联 系)
,
在 各 种 不 同 程 度 上,
知 道 人 和 人 的 各 种 关 系。
其 中,
尤
以各种 形式的 阶级斗争 ,给予人 的认识发 展以深刻的影响 。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
想无不 打 上阶级的 烙印。
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 人类社会 的生产活 动,是 一步又一 步
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
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
家对于 社会的 历史只能 限于片面 的了解, 这一方面是由于 剥
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 ,限制 了人们的 眼界。人 们能够对 于社会历史的发 展
作全面 的历史 的了解, 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 变成了科学,这 只
是到了 伴随巨 大生产力 —— 大工 业而出 现近代无 产阶级 的时
28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战 争时 期
候,这就是 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
马 克 思 主 义 者认 为 , 只 有 人 们 的 社 会 实践 , 才 是 人 们 对 于
外 界 认 识 的真 理 性的 标 准 。实际的 情 形 是这 样 的, 只 有 在 社
会 实 践 过 程 中 ( 物 质 生 产过 程 中 , 阶级 斗 争 过 程 中 , 科 学 实 验
过 程 中 ) , 人 们 达 到 了 思想 中 所 预 想的 结 果 时 , 人 们 的 认 识 才
被 证 实 了 。人 们 要想 得 到 工作的胜 利 即 得到 预 想的 结 果 , 一
定 要 使 自 己 的 思 想 合 于 客观 外 界 的 规律 性 , 如 果 不 合 , 就 会 在
实 践 中 失 败 。 人 们 经 过 失败 之 后 , 也就 从 失 败 取 得 教 训 , 改 正
自 己 的 思 想使 之 适合 于 外 界的规律 性 , 人们 就 能变 失 败 为 胜
利,
所 谓“失 败 者 成 功 之 母”
,
“吃 一 堑 长 一 智”
,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辩 证 唯 物 论的 认 识论 把 实 践提到第 一 的 地位 , 认为 人 的 认 识
一 点 也 不 能离 开 实践 , 排 斥一切否 认 实 践重 要 性、 使 认 识 离
开 实 践 的 错 误 理 论 。 列 宁这 样 说 过 :“ 实 践 高 于 ( 理 论 的 ) 认
识 , 因 为 它不 但 有普 遍 性 的品格, 而 且 还有 直 接现 实 性 的 品
格。
”〔 1 〕 马 克 思 主 义的 哲 学 辩 证 唯 物 论 有 两 个 最 显 著的 特 点:
一 个 是 它 的阶 级 性, 公 然 申明辩证 唯 物 论是 为 无产 阶 级 服 务
的 ; 再 一 个 是 它 的 实 践 性, 强 调 理 论对 于 实 践 的 依 赖 关 系 , 理
论 的 基 础 是实 践 ,又 转 过 来为实践 服 务 。判 定 认识 或 理 论 之
是 否 真 理 , 不 是 依 主 观 上觉 得 如 何 而定 , 而 是 依 客 观 上 社 会 实
践 的 结 果 如何 而 定。 真 理 的标准只 能 是 社会 的 实践 。 实 践 的
观点是 辩证唯物论的 认识论 之第 一 的和基本的 观点〔2 〕。
然 而 人 的 认 识究 竟 怎 样 从 实 践 发 生 , 而又 服 务 于 实 践 呢 ?
这 只 要 看 一 看 认 识的 发 展 过 程 就 会 明 了 的 。
原 来 人 在 实 践 过 程 中 , 开 始只 是 看 到 过 程 中 各 个 事 物 的
现 象 方 面 , 看 到 各 个 事 物的 片 面 , 看到 各 个 事 物 之 间 的 外 部 联
实
践
论
285
系 。 例 如有 些外 面 的人 们 到 延 安 来 考 察, 头 一二 天 , 他 们 看 到
了 延 安 的 地 形、
街 道、
屋 宇,
接 触 了 许 多 的 人,
参 加 了 宴 会、
晚
会 和 群 众大 会, 听 到了 各 种 说 话 , 看 到了 各 种文 件 , 这 些 就 是
事 物 的 现象 ,事 物 的各 个 片 面 以 及 这 些事 物 的外 部 联 系 。 这 叫
做 认 识 的感 性阶 段 ,就 是 感 觉 和 印 象 的阶 段 。也 就 是 延 安 这 些
各 别 的 事物 作用 于 考察 团 先 生 们 的 感 官, 引 起了 他 们 的 感 觉 ,
在他 们的 脑 子 中 生 起了 许 多 的印 象 ,以 及这 些 印 象间 的 大 概
的 外 部 的联 系, 这 是认 识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在 这个 阶 段 中 , 人 们
还 不 能 造 成 深 刻 的 概 念,
作 出合 乎论 理
(即 合 乎 逻 辑)
的 结 论。
社 会 实践的继 续 , 使人 们 在实 践 中 引 起 感 觉 和印 象 的 东
西反 复了 多 次 , 于 是在 人 们 的脑 子 里生 起了 一 个 认识 过 程 中
的 突 变 (即 飞跃 ) ,产 生 了 概 念 。 概 念这 种 东西 已 经 不 是 事 物
的 现 象 ,不 是事 物 的各 个 片 面 , 不 是 它们 的 外部 联 系 , 而 是 抓
着 了 事 物的 本质 , 事物 的 全 体 , 事 物 的内 部 联系 了 。 概 念 同 感
觉, 不但 是 数 量 上 的差 别 , 而且 有 了性 质上 的 差 别。 循 此 继
进 , 使 用判 断和 推 理的 方 法 , 就 可 产 生出 合 乎论 理 的 结 论 来 。
《 三 国 演 义 》 上 所 谓“眉 头 一皱 计 上 心 来”
,
我 们 普 通说 话 所 谓
“ 让 我 想一 想” , 就是 人 在 脑 子 中 运 用概 念 以作 判 断 和 推 理 的
工夫 。这 是 认 识 的 第二 个 阶 段。 外 来的 考察 团 先 生们 在 他 们
集 合 了 各 种 材 料,
加 上 他 们“想 了 一 想”之 后,
他 们就能 够作 出
“ 共 产 党的 抗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 的 政 策 是彻 底 的、 诚 恳 的 和 真 实
的 ” 这 样一 个判 断 了。 在 他 们 作 出 这 个判 断 之后 , 如 果 他 们 对
于团 结救 国 也 是 真 实的 的 话 ,那 末 他们 就能 够 进 一步 作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是 能 够 成 功 的 。
”这 个 概 念 、
判
断和 推理 的 阶 段 , 在人 们 对 于一 个 事物 的整 个 认 识过 程 中 是
286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更 重 要 的阶 段 , 也 就 是 理 性 认 识 的 阶 段 。 认 识 的 真 正 任 务 在
于 经 过 感觉 而 到 达 于 思 维 , 到 达 于 逐 步 了 解 客 观 事 物 的 内 部
矛 盾, 了 解 它 的规 律 性 , 了 解 这 一 过 程 和 那一 过 程 间 的 内 部 联
系 ,即 到 达 于 论理 的 认 识 。 重 复 地 说 , 论 理的 认 识 所 以 和 感 性
的 认 识 不同 , 是 因 为 感 性 的 认 识 是 属 于 事 物 之 片 面 的 、 现 象
的 、外 部 联 系 的东 西 , 论 理 的 认 识 则 推 进 了一 大 步 , 到 达 了 事
物 的全 体 的 、 本质 的 、 内 部 联 系 的 东 西 , 到达 了 暴 露 周 围 世 界
的 内在 的 矛 盾 ,因 而 能 在 周 围 世 界 的 总 体 上, 在 周 围 世 界 一 切
方 面 的 内 部 联 系 上 去 把握 周 围 世 界 的 发 展。
这 种基 于实 践 的 由 浅 入 深 的辩 证唯 物 论 的 关 于 认识 发 展
过 程 的 理论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以 前 , 是 没 有 一 个 人 这 样 解 决 过
的 。马 克 思 主 义的 唯 物 论 , 第 一 次 正 确 地 解决 了 这 个 问 题 , 唯
物 地 而 且辩 证 地 指 出 了 认 识 的 深 化 的 运 动 , 指 出 了 社 会 的 人
在 他们 的 生 产 和阶 级 斗 争 的 复 杂 的 、 经 常 反复 的 实 践 中 , 由 感
性 认 识 到 论 理 认 识 的 推 移 的 运 动。
列 宁 说 过“
:物 质 的 抽 象,
自
然 规律 的 抽 象 ,价 值 的 抽 象 以 及 其 他 等 等 ,一 句 话 , 一 切 科 学
的(正 确 的 、
郑 重 的、
非 瞎 说 的)
抽 象,
都 更 深 刻、
更 正 确、
更完
全 地 反 映 着 自 然。
”〔 3 〕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认 为 :
认识 过程 中两 个
阶 段 的 特 性,
在 低 级 阶 段,
认 识 表 现 为 感 性 的,
在 高 级 阶 段,
认
识 表 现 为 论 理 的,
但 任 何 阶 段,
都 是 统 一 的 认 识 过 程 中 的 阶 段。
感 性和 理 性 二 者的 性 质 不 同 , 但 又 不 是 互 相分 离 的 , 它 们 在 实
践 的基 础 上 统 一起 来 了 。 我 们 的 实 践 证 明 :感 觉 到 了 的 东 西 ,
我 们不 能 立 刻 理解 它 , 只 有 理 解 了 的 东 西 才更 深 刻 地 感 觉 它 。
感 觉 只 解决 现 象 问 题 , 理 论 才 解 决 本 质 问 题 。 这 些 问 题 的 解
决 ,一 点 也 不 能离 开 实 践 。 无 论 何 人 要 认 识什 么 事 物 , 除 了 同
实
践
论
287
那 个 事 物 接 触,
即 生 活于
(实 践 于)
那 个 事 物 的 环 境 中,
是 没有
法子解决的。不 能在封 建社会就 预先认识资本主 义社会 的规
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
是资本主义社会 的产物 。马克思 不能在自由资本 主义时 代就
预先具体地认识 帝国主 义时代的 某些特异的规律 ,因为 帝国
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
宁 和 斯 大 林 才 能 担 当 此 项 任 务。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 大林
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
地是他们亲自参 加了当 时的阶级 斗争和科学实验 的实践 ,没
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
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
达的现代虽然可 以实现 这句话, 然而真正亲知的 是天下 实践
着 的人,
那 些人 在 他 们 的实 践中 间 取得 了“知”
,
经 过文 字 和 技
术 的 传达 而 到 达 于“秀 才”
之 手,
秀 才 乃 能 间 接 地“知天 下 事”
。
如果要直接地认 识某种 或某些事 物,便只有亲身 参加于 变革
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
那些事物的现象 ,也只 有在亲身 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的 斗争
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
实际上走着的认 识路程 ,不过有 些人故意歪曲地 说些反 对的
话罢了。
世 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 识里手〔 4〕”
,
有了 道听途说的
一 知 半 解,
便 自 封 为“天 下 第 一”
,
适 足 见 其 不 自 量 而 已。
知识
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
要的倒是其反面 —— 诚 实和谦逊 的态度。你要有 知识, 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 。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 变革
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
毛 泽东 选 集
288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物理学和化学的 实验, 变革原子 的情况。你要知 道革命 的理
论和方法,你就 得参加 革命。一 切真知都是从直 接经验 发源
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
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
外人是直接经验 的东西 ,如果在 古人外人直接经 验时是 符合
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
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
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
间 接 经 验 者,
在 人 则 仍 为 直 接经 验。
因 此,
就 知 识 的 总 体 说来,
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
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
直接经验,
否认亲自 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
他就不是唯物 论者。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
句 老 话“
:不 入 虎 穴,
焉 得 虎 子。
”
这 句话 对 于 人 们 的实 践 是 真
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 了明了 基于变革 现实的实 践而产生的辩证 唯物论 的认
识运动—— 认识 的逐渐 深化的运 动,下面再举出 几个具 体的
例 子。
无 产 阶级 对 于资本主 义 社会 的 认识 , 在其 实 践的初
期—— 破坏机器 和自发 斗争时期 ,他们还只在感 性认识 的阶
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
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
个时期—— 有意 识有组 织的经济 斗争和政治斗争 的时期 ,由
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
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
实
践
论
289
教 育 无产 阶 级 , 这 样 就 使 无 产 阶 级 理 解 了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本
质 , 理解 了 社 会 阶 级 的 剥 削 关 系 , 理 解 了 无 产 阶 级 的 历 史 任
务,
这 时 他 们 就 变 成 了 一 个“自 为 的 阶 级”
。
中 国 人民 对 于 帝 国 主 义 的 认 识 也 是 这 样。 第 一 阶 段 是 表
面 的 感性 的 认 识 阶 段 , 表 现 在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和 义 和 团 运 动 等
笼 统 的 排 外 主义 的 斗 争 上 〔 5〕 。 第二 阶 段 才 进 到理性 的 认 识 阶
段 , 看出 了 帝 国 主 义 内 部 和 外 部 的 各 种 矛 盾 , 并 看 出 了 帝 国
主 义 联合 中 国 买 办 阶 级 和 封 建 阶 级 以 压 榨 中 国 人 民 大 众 的 实
质 ,这 种认识 是从一九 一九年五 四运动 〔6〕前后才 开始的。
我 们 再来 看 战 争 。 战 争 的 领 导 者 , 如 果他 们 是 一 些 没 有
战 争经 验 的 人 , 对 于 一个 具 体的 战争 ( 例 如 我 们过 去十 年 的土
地 革命 战 争 ) 的 深 刻 的指 导 规律 ,在 开 始 阶 段 是不 了解 的 。他
们 在 开始 阶 段 只 是 身 历 了 许 多 作 战 的 经 验 , 而 且 败 仗 是 打 得
很 多 的。
然而由于这些经验
(胜 仗 ,
特 别 是 败 仗 的 经 验)
,
使他
们 能 够理 解 贯 串 整 个 战 争 的 内 部 的 东 西 , 即 那 个 具 体 战 争 的
规 律性 , 懂 得 了 战 略 和战 术 ,因 而能 够 有 把 握 地去 指导 战 争。
此 时, 如 果 改 换 一 个 无经 验 的人 去指 导 , 又 会 要在 吃了 一 些败
仗 之后(有了经验之 后) 才 能理会战争的正确 的规律。
常常听到 一 些同 志 在 不 能勇 敢 接受 工 作任 务 时 说 出来 的
一 句 话: 没 有 把 握 。 为 什 么 没 有 把 握 呢 ? 因 为 他 对 于 这 项 工
作 的 内容 和 环 境 没 有 规 律 性 的 了 解 , 或 者 他 从 来 就 没 有 接 触
过 这类 工 作 , 或 者 接 触得 不 多, 因 而 无 从 谈到 这类 工 作 的 规 律
性 。 及至 把 工 作 的 情 况 和 环 境 给 以 详 细 分 析 之 后 , 他 就 觉 得
比 较 地有 了 把 握 , 愿 意 去 做 这 项 工 作 。 如 果 这 个 人 在 这 项 工
作 中经 过 了 一 个 时 期 ,他 有 了这 项 工 作 的 经验 了, 而 他 又 是 一
29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时 期
个肯 虚 心 体 察情 况 的 人 , 不是 一 个 主 观 地 、 片 面 地 、 表 面地 看
问题 的 人 , 他就 能 够 自 己 做出 应 该 怎 样 进 行 工 作 的 结 论 ,他 的
工 作勇 气 也 就 可 以大 大地 提 高了 。 只有 那些 主 观 地 、 片面 地
和表 面 地 看 问题 的 人 , 跑 到一 个 地 方 , 不 问 环 境 的 情 况 ,不 看
事情 的 全 体 (事 情 的 历 史 和全 部 现 状 ) , 也 不 触 到 事 情 的本 质
(事 情 的 性 质及 此 一 事 情 和其 他 事 情 的 内 部 联 系 ) , 就 自以 为
是 地 发 号 施令 起 来 , 这 样 的 人 是 没 有不 跌交 子 的。
由 此 看 来,
认 识 的 过 程,
第 一 步,
是 开 始 接 触 外 界 事 情,
属
于感 觉 的 阶 段。 第 二 步 , 是综 合 感 觉 的 材 料 加 以 整 理 和 改造 ,
属于 概 念 、 判断 和 推 理 的 阶段 。 只 有 感 觉 的 材 料 十 分 丰 富( 不
是 零 碎 不 全)
和 合 于实 际
(不 是 错 觉)
,
才 能 根 据 这样 的 材 料 造
出 正 确 的 概 念 和 论 理 来。
这 里有 两 个 要 点 必 须 着 重 指 明 。第 一 个 , 在 前 面 已 经 说
过的 , 这 里 再重 复 说 一 说 ,就 是 理 性 认 识 依 赖 于 感 性 认 识的 问
题 。如 果 以 为 理 性认 识可 以 不从 感 性认 识得 来 , 他 就 是一 个
唯心 论 者 。 哲学 史 上 有 所 谓“ 唯 理 论 ” 一 派 , 就 是 只 承 认理 性
的实 在 性 , 不承 认 经 验 的 实在 性 , 以 为 只 有 理 性 靠 得 住 ,而 感
觉 的经 验 是 靠 不 住的 ,这 一 派的 错 误在 于颠 倒 了 事 实 。理 性
的东 西 所 以 靠得 住 , 正 是 由于 它 来 源 于 感 性 , 否 则 理 性 的东 西
就成 了 无 源 之水 , 无 本 之 木, 而 只 是 主 观 自 生 的 靠 不 住 的东 西
了。 从 认 识 过程 的 秩 序 说 来, 感 觉 经 验 是 第 一 的 东 西 , 我们 强
调 社会 实 践 在 认 识过 程中 的 意义 , 就在 于只 有 社 会 实 践才 能
使 人的 认 识 开 始 发生 ,开 始 从客 观 外界 得到 感 觉 经 验 。一 个
闭目 塞 听 、 同客 观 外 界 根 本绝 缘 的 人 , 是 无 所 谓 认 识 的 。认 识
开始 于经 验 — — 这就 是认 识 论 的 唯 物 论 。
实
践
论
291
第二 是认识 有待于 深化,认识的感性 阶段有 待于发 展到
理性阶段—— 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7〕。如果以为认识可以
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
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
理 论的错 误,在于 不知道 感觉材 料固然是 客观外 界某些真实
性 的反映 (我这里 不来说 经验只 是所谓内 省体验 的那种唯心
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
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
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
用,
将 丰 富 的 感 觉 材 料 加 以 去 粗 取 精、
去 伪 存 真、
由 此 及 彼、
由
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
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
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
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
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
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
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
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 认识依 赖于感 性认识,感性认识 有待于 发展到 理性
认 识,
这 就 是 辩 证 唯 物 论 的 认 识 论。
哲 学 上 的“唯 理 论”
和“经
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
(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
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
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
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
29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如 对于 一个 社 会 或 一个 革命 的 认识 ) 也 是如 此。
然 而 认识 运 动 至此 还没 有 完 结 。 辩 证 唯 物 论 的 认 识 运
动 , 如 果 只 到 理 性认 识 为 止 ,那 末 还 只 说 到 问 题的 一 半 。 而且
对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哲 学 说 来 ,还 只 说 到 非 十 分 重要 的 那 一 半。
马 克 思 主义 的 哲 学 认 为十 分 重要 的 问题 , 不在 于 懂得 了 客 观
世 界 的 规律 性 , 因 而 能够 解 释世 界 ,而 在 于拿 了 这种 对 于 客
观 规 律 性的 认 识 去 能 动地 改 造世 界 。在 马 克思 主 义看 来 , 理
论 是 重 要的 , 它 的 重 要性 充 分地 表 现在 列 宁说 过 的一 句 话 :
“没 有 革 命 的 理 论,
就 不 会 有 革 命 的 运 动。
” 〔8〕 然 而 马 克 思 主
义 看 重 理 论 , 正 是, 也 仅 仅 是, 因 为 它 能 够 指 导行 动 。 如 果有
了 正 确 的 理 论 , 只是 把 它 空 谈一 阵 , 束 之 高 阁 ,并 不 实 行 ,那
末 , 这 种 理 论 再 好也 是 没 有 意义 的 。 认 识 从 实 践始 , 经 过 实践
得 到 了 理 论 的 认 识, 还 须 再 回到 实 践 去 。 认 识 的能 动 作 用 ,不
但 表 现 于从 感 性 的 认 识到 理 性的 认 识之 能 动的 飞 跃, 更 重 要
的 还 须 表现 于 从 理 性 的认 识 到革 命 的实 践 这一 个 飞跃 。 抓 着
了 世 界 的规 律 性 的 认 识, 必 须把 它 再回 到 改造 世 界的 实 践 中
去 , 再 用到 生 产 的 实 践、 革 命的 阶 级斗 争 和民 族 斗争 的 实 践
以 及 科 学实 验 的 实 践 中去 。 这就 是 检验 理 论和 发 展理 论 的 过
程 , 是 整个 认 识 过 程 的继 续 。理 论 的东 西 之是 否 符合 于 客 观
真 理 性 这个 问 题 , 在 前面 说 的由 感 性到 理 性之 认 识运 动 中 是
没 有 完 全解 决 的 , 也 不能 完 全解 决 的。 要 完全 地 解决 这 个 问
题 , 只 有把 理 性 的 认 识再 回 到社 会 实践 中 去, 应 用理 论 于 实
践 , 看 它是 否 能 够 达 到预 想 的目 的 。许 多 自然 科 学理 论 之 所
以 被 称 为 真 理 , 不但 在 于 自 然科 学 家 们 创 立 这 些学 说 的 时 候,
而 且 在 于为 尔 后 的 科 学实 践 所证 实 的时 候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实
践
论
293
之 所 以 被 称 为 真 理,
也 不 但 在 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大林
等 人 科 学 地 构 成 这 些 学 说 的 时 候 , 而 且 在 于 为 尔 后 革命 的 阶
级 斗 争 和 民 族 斗 争 的 实 践 所 证 实 的 时 候 。 辩 证 唯 物 论之 所 以
为 普 遍 真 理 , 在 于 经 过 无 论 什 么 人 的 实 践 都 不 能 逃 出它 的 范
围 。 人 类 认 识 的 历 史 告 诉 我 们 , 许 多 理 论 的 真 理 性 是不 完 全
的 , 经 过 实 践 的 检 验 而 纠 正 了 它 们 的 不 完 全 性 。 许 多理 论 是
错 误 的 , 经 过 实 践 的 检 验 而 纠 正 其 错 误 。 所 谓 实 践 是真 理 的
标 准,
所 谓“生 活、
实 践 底 观 点,
应该 是 认识 论底 首 先的 和 基 本
的 观 点 ”〔 9 〕,
理 由 就 在 这 个 地 方。
斯 大 林 说 得 好:
“理 论 若 不
和 革 命 实 践 联 系 起来 , 就 会 变 成 无 对 象 的理 论 , 同 样 , 实 践 若
〔 10〕
不 以 革 命 理 论 为 指 南,
就 会 变 成 盲 目 的 实 践。
”
说到这里 ,认 识 运 动就 算完成 了 吗? 我 们 的答 复是完 成
了 , 又 没 有 完 成 。 社 会 的 人 们 投 身 于 变 革 在 某 一 发 展阶 段 内
的 某 一 客 观 过 程 的 实 践 中 ( 不 论 是 关 于 变 革 某 一 自 然过 程 的
实 践 , 或 变 革 某 一社 会 过 程 的 实 践 ) , 由于 客 观 过 程 的 反 映 和
主 观 能 动 性 的 作 用 , 使 得 人 们 的 认 识 由 感 性 的 推 移 到了 理 性
的 , 造 成 了 大 体 上相 应 于 该 客 观 过 程 的 法则 性 的 思 想 、 理 论 、
计 划 或 方 案 , 然 后再 应 用 这 种 思 想 、 理 论、 计 划 或 方 案 于 该 同
一 客 观 过 程 的 实 践, 如 果 能 够 实 现 预 想 的目 的 , 即 将 预 定 的 思
想、
理 论、
计 划、
方 案 在 该 同 一 过 程 的 实 践 中 变 为 事 实,
或者大
体 上 变 为 事 实 , 那 末 , 对 于 这 一 具 体 过 程 的 认 识 运 动算 是 完
成 了 。 例 如 , 在 变革 自 然 的 过 程 中 , 某 一工 程 计 划 的 实 现 , 某
一 科 学 假 想 的 证 实, 某 一 器 物 的 制 成 , 某一 农 产 的 收 获 , 在 变
革 社 会 过 程 中 某 一罢 工 的 胜 利 , 某 一 战 争的 胜 利 , 某 一 教 育 计
划 的 实 现 , 都 算 实现 了 预 想 的 目 的 。 然 而一 般 地 说 来 , 不 论 在
294
毛泽 东 选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变 革 自 然 或 变 革 社 会 的 实 践 中,
人 们 原 定 的 思 想、
理 论、
计 划、
方 案 ,毫 无 改变 地 实 现 出 来的 事 , 是 很 少 的 。 这 是因 为 从 事 变
革 现 实的 人 们, 常 常 受 着 许多 的 限 制 , 不 但 常 常 受着 科 学 条 件
和 技术 条 件 的 限 制 , 而 且 也 受 着 客 观 过 程 的 发 展 及 其 表 现 程
度 的 限制 ( 客观 过 程 的 方 面及 本 质 尚 未 充 分 暴 露 )。 在 这 种 情
形 之下 , 由 于 实 践 中 发 现 前 所 未 料 的 情 况 , 因 而 部 分 地 改 变
思 想、
理 论、
计 划、
方 案 的 事 是 常 有 的,
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
的。
即 是 说,
原 定 的 思 想、
理论、
计 划、
方 案,
部 分地 或全 部地
不 合 于实 际 ,部 分 错 了 或 全部 错 了 的 事 , 都 是 有 的。 许 多 时 候
须 反 复失 败 过多 次 , 才 能 纠正 错 误 的 认 识 , 才 能 到达 于 和 客 观
过 程的 规 律 性 相 符 合 , 因 而 才 能 够 变 主 观 的 东 西 为 客 观 的 东
西 , 即在 实 践中 得 到 预 想 的结 果 。 但 是 不 管 怎 样 ,到 了 这 种 时
候 , 人们 对 于在 某 一 发 展 阶段 内 的 某 一 客 观 过 程 的认 识 运 动 ,
算 是 完 成 了。
然 而对 于 过程 的 推移而言 ,人 们 的认 识 运动是 没 有完 成
的 。 任何 过 程, 不 论 是 属 于自 然 界 的 和 属 于 社 会 的, 由 于 内 部
的 矛 盾和 斗 争, 都 是 向 前 推移 向 前 发 展 的 , 人 们 的认 识 运 动 也
应 跟 着推 移 和发 展 。 依 社 会运 动 来 说 , 真 正 的 革 命的 指 导 者 ,
不 但 在于 当 自己 的 思 想 、 理论 、 计 划 、 方 案 有 错 误时 须 得 善 于
改 正 ,如 同 上面 已 经 说 到 的, 而 且 在 于 当 某 一 客 观过 程 已 经 从
某 一发 展 阶 段 向 另 一 发 展 阶 段 推 移 转 变 的 时 候 , 须 得 善 于 使
自 己和 参 加 革 命 的 一 切 人 员 在 主 观 认 识 上 也 跟 着 推 移 转 变 ,
即 是要 使 新 的 革 命 任 务 和 新 的 工 作 方 案 的 提 出 , 适 合 于 新 的
情 况的 变 化 。 革 命 时 期 情 况 的 变 化 是 很 急 速 的 , 如 果 革 命 党
人 的 认 识 不 能 随 之 而 急 速 变 化, 就 不 能 引导 革 命 走 向胜 利。
实
践
论
295
然而 思想落后于实际 的事是常 有的,这 是因为 人的认识
受了 许多 社会条 件的 限制 的缘 故。 我们 反对革 命队 伍中 的顽
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
表现 为右 倾机会 主义 。这 些人 看不 出矛 盾的斗 争已 将客 观过
程推 向前 进了, 而他 们的 认识 仍然 停止 在旧阶 段。 一切 顽固
党的 思想 都有这 样的 特征 。他 们的 思想 离开了 社会 的实 践,
他们 不能 站在社 会车 轮的 前头 充任 向导 的工作 ,他 们只 知跟
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
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
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
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
和客 观相 分裂, 以认 识和 实践 相脱 离为 特征的 。以 科学 的社
会实 践为 特征的 马克 思列 宁主 义的 认识 论,不 能不 坚决 反对
这些 错误 思想。 马克 思主 义者 承认 ,在 绝对的 总的 宇宙 发展
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
长河 中, 人们对 于在 各个 一定 发展 阶段 上的具 体过 程的 认识
只具 有相 对的真 理性 。无 数相 对的 真理 之总和 ,就 是绝 对的
真理〔11〕。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
认识 运动 的发展 也是 充满 着矛 盾和 斗争 的发展 。一 切客 观世
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
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
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
29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向前,人们对于 客观现实的认识 也就一次 又一次地深化。 客
观现实世界的变 化运动永远没有 完结,人 们在实践中对于 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 远没有完结。马 克思列宁 主义并没有结束 真
理,而是在实践 中不断地开辟认 识真理的 道路。我们的结 论
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
对一 切离 开 具体历 史 的“左”
的或 右 的错误 思 想。
社 会的 发展 到了今 天的 时代 ,正确 地 认识世 界和 改造 世
界的责任,已经 历史地落在无产 阶级及其 政党的肩上。这 种
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
国均已到达了一 个历史的时节 ——自有历 史以来未曾有过 的
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
转变过来成为前 所未有的光明世 界。无产 阶级和革命人民 改
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
自己的主观世界 —— 改造自己的 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 同
客观世界的关系 。地球上已经有 一部分实 行了这种改造, 这
就是苏联。他们 还正在促进这种 改造过程 。中国人民和世 界
人民也都正在或 将要通过这样的 改造过程 。所谓被改造的 客
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
要通过强迫的阶 段,然后才能进 入自觉的 阶段。世界到了 全
人类都自觉地改 造自己和改造世 界的时候 ,那就是世界的 共
产主 义时 代。
通 过实 践而 发现真 理, 又通 过实践 而 证实真 理和 发展 真
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
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
再 实 践、
再 认 识,
这 种 形 式,
循 环 往 复 以 至 无 穷,
而 实践和 认识
实
践
论
297
之每 一循环 的内容, 都比较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这就是
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注
释
〔1〕见列宁《黑格尔〈逻 辑学〉 一书摘要》。新的译文是:“实践高于 (理论 的)
认识 ,因为它 不仅具 有普遍性 的品格,而且还 具有直接 现实性 的品格。 ”(《列宁全
集 》 第 55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 第 183页)
〔2〕参见 马克思《 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 纲 》(《马 克思恩格 斯选集》 第1卷 ,人民
出 版社 1972年 版, 第 16—19页 ) 和列 宁 《唯物 主 义和 经 验 批判 主 义 》第 二 章 第六 节
(《列宁全 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3〕见列宁《黑格尔〈 逻辑学 〉一书摘要》(《列宁 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版 ,第 142页 )。
〔4〕里手 ,湖南方 言,内行 的意思。
〔5〕一九五一年三月二 十七日 ,毛泽东在致李达的信 中说: “《实践论》中将太
平天 国放在排外 主义一起 说不妥, 出选集时 拟加修改 , 此处暂仍 照原。”
〔 6〕 五 四 运 动 是 一 九 一 九 年 五 月 四 日 发 生 的 反 帝 反封 建的 爱国 运 动 。 当 时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刚 刚 结 束,
英、
美、
法、
日、
意等战 胜 国 在巴黎 召开 对 德和会,
决定由
日 本继 承德 国 在中 国 山东 的特 权 。中 国是 参 加对 德 宣战 的战 胜 国之 一 ,但 北洋 军
阀 政府 却准 备 接受 这 个决 定。 五 月四 日, 北 京学 生 游行 示威 , 反对 帝 国主 义的 这
一 无理 决定 和 北洋 军 阀政 府的 妥 协。 这次 运 动迅 速 地获 得了 全 国人 民 的响 应, 到
六 月三 日以 后 ,发 展 成为 有工 人 阶级 、城 市 小资 产 阶级 和民 族 资产 阶 级参 加的 广
大 群众 性的 反 帝反 封 建的 爱国 运 动。 五四 运 动也 是 反对 封建 文 化的 新 文化 运动 。
以 一 九一 五 年 《 青 年 杂 志 》
(后改 名 《 新 青 年 》)
创 刊 为 起点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竖 起“民
主” 和“科学 ”的旗 帜,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文学 ,提倡 新文学。 五四
运 动中 的先 进 分子 接 受了 马克 思 主义 ,使 新 文化 运 动发 展成 为 马克 思 主义 思想 运
动 ,他 们致 力 于马 克 思主 义同 中 国工 人运 动 相结 合 ,在 思想 上 和干 部 上准 备了 中
国共 产党的成立。
〔7〕参见列宁《黑格尔 〈逻辑 学〉一书摘要》:“要 理解, 就必须从经验开始理
解、 研究,从 经验上升到一般 。”(《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 出版社1990年版 ,第
175页)
〔 8〕 见 列宁 《 俄 国社 会 民 主 党人 的 任 务 》( 《 列 宁 全 集》第 2卷 , 人民 出 版 社
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怎么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
29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民 出 版 社 1986年 版 , 第 23页 ) 。
〔 9〕 见 列 宁 《 唯 物 主 义 和 经 验 批 判 主 义 》第 二 章 第 六 节 ( 《 列 宁 全 集 》 第 18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88年 版 , 第 144页 ) 。
〔 10〕 见 斯 大 林 《 论 列 宁主 义 基 础 》 第 三 部 分 《 理 论 》 。 新 的译 文 是: “ 离 开 革 命
实 践 的 理 论 是 空 洞 的 理 论 , 而 不 以 革 命 理 论 为 指 南 的 实 践 是 盲 目 的 实 践 。 ”( 《 斯 大
林 选 集 》 上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79年 版 , 第 199— 200页 )
〔 11〕 参 见 列 宁 《 唯 物 主 义 和 经 验 批 判 主 义 》 第 二 章 第 五 节 。 原 文 是 : “ 人 类 思
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
理 的 。” ( 《 列 宁 全 集 》 第 18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88年 版 ,第 135页 )
299
矛
盾
论
*
(一 九 三 七 年 八 月)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
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
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1〕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
因此,
我们在 研究这个 法则时,
质,
又称之 为辩证法 的核心〔 2〕。
不得 不涉及广 泛的方面 ,不得不 涉及许多 的哲学 问题。如 果
我们 将这些问 题都弄清 楚了,我 们就在根 本上懂 得了唯物 辩
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
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
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 联 哲 学 界 在 最 近 数 年 中批 判 了 德 波林 学 派 〔 3 〕的 唯 心
论, 这件事引 起了我们 的极大的 兴趣。德 波林的 唯心论在 中
国共 产党内发 生了极坏 的影响, 我们党内 的教条 主义思想 不
能说 和这个学 派的作风 没有关系 。因此, 我们现 在的哲学 研
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
这 篇哲学论 文,是毛 泽东继《 实践论 》之 后,为了 同一的目 的,即为 了克
服 存 在 于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的 严重 的 教 条 主 义 思 想 而 写 的 , 曾 在 延 安 的 抗
日 军 事 政 治 大 学 作 过 讲 演 。在 收 入 本 书 第 一 版 的 时 候 , 作 者 作 了 部 分
的 补充、 删节 和 修改。
300
毛 泽 东选 集
一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两种 宇宙 观
在 人 类的 认 识 史 中 , 从 来 就 有 关 于 宇 宙 发 展 法 则的 两 种
见 解 , 一 种 是形 而 上 学 的 见 解 , 一 种 是辩 证 法 的 见 解 , 形 成 了
互 相 对 立 的 两 种 宇 宙 观。
列 宁 说“
:对 于 发 展(进 化 )
所持的两
种 基 本 的(或 两 种 可 能 的?或 两 种 在 历 史 上 常 见 的 ?
)
观 点 是:
(一 )
认 为 发 展 是 减 少 和 增 加,
是 重 复(
;二)
认为发展是对立的
统 一 ( 统 一 物分 成 为 两 个 互 相 排 斥 的 对立 , 而 两 个 对 立 又 互 相
关 联 着)
。
”〔 4 〕 列 宁 说 的 就 是 这 两 种 不 同 的 宇 宙 观。
形 而 上 学,
亦 称 玄 学。
这 种 思 想,
无 论 在 中 国,
在 欧 洲,
在
一 个 很 长 的 历史 时 间 内 , 是 属 于 唯 心 论的 宇 宙 观 , 并 在 人 们 的
思 想 中 占 了 统治 的 地 位 。 在 欧 洲 , 资 产阶 级 初 期 的 唯 物 论 , 也
是 形 而 上 学 的 。 由 于 欧 洲许 多 国 家 的 社 会 经 济 情 况 进到 了 资
本 主 义 高 度 发展 的 阶 段 , 生 产 力 、 阶 级斗 争 和 科 学 均 发 展 到 了
历 史 上 未 有 过 的 水 平 , 工业 无 产 阶 级 成 为 历 史 发 展 的最 伟 大
的 动 力 , 因 而 产 生 了 马 克思 主 义 的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宇 宙观 。 于
是 , 在 资 产 阶级 那 里 , 除 了 公 开 的 极 端露 骨 的 反 动 的 唯 心 论 之
外,
还 出 现 了 庸 俗 的 进 化 论,
出 来 对 抗 唯 物 辩 证 法。
所谓 形 而 上 学 的或 庸 俗进 化 论 的 宇 宙观 , 就 是 用 孤 立 的 、
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
物 , 一 切 事 物的 形 态 和 种 类 , 都 看 成 是永 远 彼 此 孤 立 和 永 远 不
变 化 的 。 如 果 说 有 变 化 ,也 只 是 数 量 的 增 减 和 场 所 的变 更 。
而 这 种 增 减 和变 更 的 原 因 , 不 在 事 物 的内 部 而 在 事 物 的 外 部 ,
即 是 由 于 外 力 的 推 动 。 形而 上 学 家 认 为 , 世 界 上 各 种不 同 事
矛
盾
论
301
物 和 事物 的 特 性 , 从 它 们 一 开 始 存 在 的 时 候 就 是 如 此 。 后 来
的 变 化, 不 过 是 数 量 上 的 扩 大 或 缩 小 。 他 们 认 为 一 种 事 物 永
远 只 能反 复 地 产 生 为 同 样 的 事 物 , 而 不 能 变 化 为 另 一 种 不 同
的事 物 。 在 形 而 上 学家 看 来, 资 本 主 义 的 剥 削, 资 本 主 义的 竞
争,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个 人 主义 思 想 等 , 就 是 在古 代 的 奴 隶社 会
里, 甚 至 在 原 始 社 会里 , 都可 以 找 得 出 来 , 而且 会 要 永 远不 变
地 存 在下 去 。 说 到 社 会 发 展 的 原 因 , 他 们 就 用 社 会 外 部 的 地
理、 气 候 等 条 件 去 说明 。 他们 简 单 地 从 事 物 外部 去 找 发 展的 原
因 , 否认 唯 物 辩 证 法 所 主 张 的 事 物 因 内 部 矛 盾 引 起 发 展 的 学
说。 因 此 , 他 们 不 能解 释 事物 的 质 的 多 样 性 ,不 能 解 释 一种 质
变为 他 种 质 的 现 象 。这 种 思想 , 在 欧 洲 , 在 十七 世 纪 和 十八 世
纪 是 机械 唯 物 论 , 在 十 九 世 纪 末 和 二 十 世 纪 初 则 有 庸 俗 进 化
论。
在 中 国,
则 有 所 谓“天 不 变,
道 亦 不 变”〔 5 〕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思
想, 曾 经 长 期 地 为 腐朽 了 的封 建 统 治 阶 级 所 拥护 。 近 百 年来 输
入了 欧 洲 的 机 械 唯 物论 和 庸俗 进 化 论 , 则 为 资产 阶 级 所 拥护 。
和 形 而 上 学 的 宇 宙 观 相 反 , 唯 物 辩证 法 的 宇 宙 观 主 张 从
事 物 的内 部 、 从 一 事 物 对 他 事 物 的 关 系 去 研 究 事 物 的 发 展 ,
即 把 事物 的 发 展 看 做 是 事 物 内 部 的 必 然 的 自 己 的 运 动 , 而 每
一 事 物的 运 动 都 和 它 的 周 围 其 他 事 物 互 相 联 系 着 和 互 相 影 响
着 。 事物 发 展 的 根 本 原 因 , 不 是 在 事 物 的 外 部 而 是 在 事 物 的
内 部 ,在 于 事 物 内 部 的 矛 盾 性 。 任 何 事 物 内 部 都 有 这 种 矛 盾
性 , 因此 引 起 了 事 物 的 运 动 和 发 展 。 事 物 内 部 的 这 种 矛 盾 性
是 事 物发 展 的 根 本 原 因 , 一 事 物 和 他 事 物 的 互 相 联 系 和 互 相
影 响 则是 事 物 发 展 的 第 二 位 的 原 因 。 这 样 , 唯 物 辩 证 法 就 有
力 地 反对 了 形 而 上 学 的 机 械 唯 物 论 和 庸 俗 进 化 论 的 外 因 论 或
30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被 动 论 。 这 是 清 楚的 , 单 纯 的外 部 原 因 只 能 引 起 事 物 的 机 械
的 运 动 , 即 范 围 的大 小 , 数 量 的 增 减 , 不 能说 明 事 物 何 以 有 性
质 上 的 千 差 万 别 及其 互 相 变 化。 事 实 上 , 即 使 是 外 力 推 动 的
机 械 运 动 , 也 要 通过 事 物 内 部的 矛 盾 性 。 植 物 和 动 物 的 单 纯
的 增 长 , 数 量 的 发展 , 主 要 地 也 是 由 于 内 部矛 盾 所 引 起 的 。 同
样 , 社 会 的 发 展 ,主 要 地 不 是 由 于 外 因 而 是由 于 内 因 。 许 多 国
家 在 差 不 多 一 样 的地 理 和 气 候的 条 件 下 , 它 们 发 展 的 差 异 性
和 不 平 衡 性 , 非 常之 大 。 同 一 个 国 家 吧 , 在地 理 和 气 候 并 没 有
变 化 的 情 形 下 , 社会 的 变 化 却是 很 大 的 。 帝 国 主 义 的 俄 国 变
为 社 会 主 义 的 苏 联, 封 建 的 闭关 锁 国 的 日 本 变 为 帝 国 主 义 的
日 本 , 这 些 国 家 的地 理 和 气 候并 没 有 变 化 。 长 期 地 被 封 建 制
度 统 治 的 中 国 , 近百 年 来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现 在 正 在 变 化 到
一 个 自 由 解 放 的 新中 国 的 方 向去 , 中 国 的 地 理 和 气 候 并 没 有
变 化 。 整 个 地 球 及地 球 各 部 分的 地 理 和 气 候 也 是 变 化 着 的 ,
但 以 它 们 的 变 化 和社 会 的 变 化 相 比 较 , 则 显得 很 微 小 , 前 者 是
以 若 干 万 年 为 单 位而 显 现 其 变化 的 , 后 者 则 在 几 千 年 、 几 百
年、
几 十 年、
甚至几年或几个月
(在 革 命 时 期)
内就显现其变化
了 。 按 照 唯 物 辩 证法 的 观 点 , 自 然 界 的 变 化, 主 要 地 是 由 于 自
然 界 内 部 矛 盾 的 发展 。 社 会 的变 化 , 主 要 地 是 由 于 社 会 内 部
矛 盾 的 发 展 , 即 生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矛 盾 ,阶 级 之 间 的 矛 盾 ,
新 旧 之 间 的 矛 盾 ,由 于 这 些 矛 盾 的 发 展 , 推动 了 社 会 的 前 进 ,
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
呢 ? 并 不 排 除 。 唯物 辩 证 法 认为 外 因 是 变 化 的 条 件 , 内 因 是
变 化 的 根 据 , 外 因通 过 内 因 而起 作 用 。 鸡 蛋 因 得 适 当 的 温 度
而 变 化 为 鸡 子 , 但温 度 不 能 使 石 头 变 为 鸡 子, 因 为 二 者 的 根 据
矛
盾
论
303
是 不同的。 各 国人 民 之 间 的互 相 影响 是 时常 存 在 的 。在 资 本
主 义时 代 ,特 别 是 在 帝 国主 义 和 无 产阶 级 革 命 的 时代 , 各 国 在
政 治上 、 经济 上 和 文 化 上的 互 相 影 响和 互 相 激 动 ,是 极 其 巨 大
的 。十 月 社会 主 义 革 命 不只 是 开 创 了俄 国 历 史 的 新纪 元 , 而 且
开 创了 世 界历 史 的 新 纪 元, 影 响 到 世界 各 国 内 部 的变 化 , 同 样
地 而且还特 别 深刻 地 影 响 到中 国 内部 的 变化 , 但 是 这种 变 化
是 通过了各 国 内部 和 中 国 内部 自 己的 规 律性 而 起 的 。两 军 相
争,
一 胜 一 败,
所 以 胜 败,
皆 决 于 内 因。
胜 者 或 因 其 强,
或因其
指 挥无 误 ,败 者 或 因 其 弱, 或 因 其 指挥 失 宜 , 外 因通 过 内 因 而
引 起作 用 。一 九 二 七 年 中国 大 资 产 阶级 战 败 了 无 产阶 级 , 是 通
过 中国 无 产阶 级 内 部 的 (中 国 共 产 党内 部 的 ) 机 会主 义 而 起 作
用 的。 当 着我 们 清 算 了 这种 机 会 主 义的 时 候 , 中 国革 命 就 重 新
发 展了 。 后来 , 中 国 革 命又 受 了 敌 人的 严 重 的 打 击, 是 因 为 我
们 党内产生 了 冒险 主 义 。 当着 我 们清 算 了这 种 冒 险 主义 的 时
候 ,我 们 的事 业 就 又 重 新发 展 了 。 由此 看 来 , 一 个政 党 要 引 导
革 命到 胜 利, 必 须 依 靠 自己 政 治 路 线的 正 确 和 组 织上 的 巩 固 。
辩 证 法 的 宇 宙 观,
不 论 在 中 国,
在 欧 洲,
在 古 代 就 产 生 了。
但 是古代的 辩 证法 带 着 自 发的 朴 素的 性 质, 根 据 当 时的 社 会
历 史条 件 ,还 不 可 能 有 完备 的 理 论 ,因 而 不 能 完 全解 释 宇 宙 ,
后 来就被形 而 上学 所 代 替 。生 活 在十 八 世纪 末 和 十 九世 纪 初
期 的德国著 名 哲学 家 黑 格 尔, 对 于辩 证 法曾 经 给 了 很重 要 的
贡 献,但是 他 的辩 证 法 却 是唯 心 的辩 证 法。 直 到 无 产阶 级 运
动 的伟大的 活 动家 马 克 思 和恩 格 斯综 合 了人 类 认 识 史的 积 极
的 成果 , 特别 是 批 判 地 吸取 了 黑 格 尔的 辩 证 法 的 合理 的 部 分 ,
创 造了辩证 唯 物论 和 历 史 唯物 论 这个 伟 大的 理 论 , 才在 人 类
304
毛 泽东 选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争 时 期
认 识 史 上起 了 一 个 空 前的 大 革命 。后 来 , 经 过 列宁 和 斯 大 林 ,
又 发 展 了 这 个 伟 大 的 理 论 。 这 个 理 论 一经 传 到 中 国 来 , 就 在
中 国 思 想 界 引 起 了 极 大 的 变 化。
这个辩证 法 的宇 宙 观 , 主要 地 就是 教 导人 们 要 善 于去 观
察 和 分 析各 种 事 物 的 矛盾 的 运动 ,并 根 据 这 种 分析 , 指 出 解 决
矛 盾 的 方法 。 因 此 , 具体 地 了解 事物 矛 盾 这 一 个法 则 , 对 于 我
们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二
矛 盾的普 遍性
为 了 叙 述 的 便 利 起 见,
我 在 这 里 先 说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再说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 这 是 因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伟 大 的 创 造 者 和 继 承
者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 列宁 、 斯大 林他 们 发 现 了 唯物 辩 证 法 的 宇
宙 观 , 已 经 把 唯 物 辩 证 法 应 用 在 人 类 历史 的 分 析 和 自 然 历 史
的 分 析 的许 多 方 面 , 应用 在 社会 的变 革 和 自 然 的变 革 ( 例 如 在
苏 联 ) 的许 多 方 面 , 获得 了 极其 伟大 的 成 功 , 矛盾 的 普 遍 性 已
经 被 很 多人 所 承 认 , 因此 , 关于 这个 问 题 只 需 要很 少 的 话 就 可
以 说 明 白; 而 关 于 矛 盾的 特 殊性 的问 题 , 则 还 有很 多 的 同 志 ,
特 别 是 教 条 主 义 者 , 弄 不 清 楚 。 他 们 不了 解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即
寓 于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之 中 。 他 们 也 不 了 解研 究 当 前 具 体 事 物 的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 对 于 我 们 指 导 革 命 实 践的 发 展 有 何 等 重 要 的
意 义 。 因此 , 关 于 矛 盾的 特 殊性 的问 题 应 当 着 重地 加 以 研 究 ,
并 用 足 够 的 篇 幅 加 以 说 明 。 为 了 这 个 缘故 , 当 着 我 们 分 析 事
物 矛 盾 的法 则 的 时 候 ,我 们 就先 来分 析 矛 盾 的 普遍 性 的 问 题 ,
然 后 再 着 重 地 分 析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最 后 仍 归 到 矛 盾 的
矛
盾
论
305
普遍性的问 题。
矛盾的 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 题有两方 面的意 义。其一
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6 〕
列 宁对 于 对立 统一
恩 格 斯 说“
:运 动 本 身 就 是 矛 盾。
”
法 则 所 下 的 定 义,
说 它 就 是“承 认
(发 现)
自然界
(精 神 和 社 会
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
互相对立的趋向”〔7〕。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
物中 包含的 矛盾方 面的相互 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 一切事物
的生 命,推 动一切 事物的发 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 包含矛盾
的, 没有矛 盾就没有 世界。
矛 盾是 简单 的 运动 形式
(例 如 机 械 性 的 运 动)
的 基 础,
更
是复 杂的运 动形式的 基础。
恩格 斯这 样 说明 过矛 盾 的普遍 性“
:如果 简 单 的机械 的移
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
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
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
也是 存在于 物体和 过程本身 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 自行解决
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
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
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
力仅 在外部 被局限 的而且认 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 们身上的
实际 的实现 二者之 间的矛盾 ,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 的—— 至
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 ——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
前 进 运 动之 中 解 决 的。
”
30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 高等 数 学 的主 要 基础 之一 , 就是 矛 盾 ……”
“就 是 初 等 数 学,
也 充 满 着 矛 盾。
… …”〔 8 〕
列 宁 也 这 样 说 明 过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在 数 学 中,
正 和 负,
微
分 和 积 分。
在 力学 中,作用 和反作用。
在 物理 学中,阳 电和阴电。
在 化学 中,原 子的 化合 和分 解。
〔 9〕
在 社 会 科 学 中,
阶 级 斗 争。
”
战 争中 的 攻 守 , 进退 , 胜败 , 都 是 矛 盾着 的 现 象 。 失 去 一
方 , 他 方 就不 存 在 。 双 方 斗 争而 又 联结 ,组 成 了 战 争 的 总 体 ,
推 动了 战 争 的发 展 ,解 决 了 战争 的 问 题。
人 的概 念 的 每 一 差异 , 都应 把 它 看 作 是客 观 矛 盾 的 反 映 。
客 观 矛 盾 反映 入 主 观 的 思 想 ,组 成 了概 念的 矛 盾 运 动 , 推 动 了
思 想 的 发 展 ,不 断 地 解 决了 人 们 的 思想 问题。
党 内 不 同 思 想 的 对 立 和 斗 争 是 经 常 发 生 的 , 这 是社 会 的
阶 级 矛 盾 和 新 旧 事 物 的 矛 盾 在 党 内 的反 映 。 党 内 如 果 没 有 矛
盾 和 解 决 矛 盾 的 思 想 斗 争 , 党 的 生 命 也 就 停 止 了。
由 此看 来 , 不 论 是简 单 的运 动 形 式 , 或复 杂 的 运 动 形 式 ,
不 论 是 客 观现 象 , 或 思 想 现 象, 矛 盾是 普遍 地 存 在 着 , 矛 盾 存
在 于 一 切 过 程 中 , 这 一 点 已 经 弄 清 楚了 。 但 是 每 一 过 程 的 开
始 阶 段 , 是 否 也 有 矛 盾 存 在 呢 ? 是 否每 一 事 物 的 发 展 过 程 具
有 自 始 至 终 的 矛 盾 运 动 呢?
从 苏 联 哲 学 界 批 判 德 波 林 学 派 的 文 章 中 看 出 , 德波 林 学
派 有 这 样 一 种 见 解 , 他 们 认 为 矛 盾 不是 一 开 始 就 在 过 程 中 出
现 , 须 待 过程 发 展 到 一 定 的 阶段 才 出现 。那 末 , 在 那 一 时 间 以
矛
盾
论
307
前 ,过 程 发 展 的 原 因 不 是 由 于 内 部的 原 因 , 而 是 由 于 外 部 的 原
因 了 。这样, 德 波 林回 到 形 而 上 学 的 外因 论 和 机械论去 了 。
拿 这 种见解去 分 析 具体 的 问 题 , 他 们 就看 见 在 苏联条件 下 富
农 和一 般 农 民 之 间 只 有 差 异 , 并 无矛 盾 , 完 全 同 意 了 布 哈 林 的
意 见。 在 分 析 法 国 革 命 时 , 他 们 就认 为 在 革 命 前 , 工 农 资 产 阶
级 合组 的 第 三 等 级 中 , 也 只 有 差 异, 并 无 矛 盾 。 德 波 林 学 派 这
类 见 解 是 反 马克 思 主 义 的 。 他们 不 知 道 世界 上 的每 一 差 异中
就 已经 包 含 着 矛 盾 , 差 异 就 是 矛 盾。 劳 资 之 间 , 从 两 阶 级 发 生
的 时 候起,就 是 互 相矛 盾 的 , 仅 仅 还 没有 激 化 而已。工 农 之
间 ,即 使 在 苏 联 的 社 会 条 件 下 , 也有 差 异 , 它 们 的 差 异 就 是 矛
盾 ,仅 仅 不 会 激 化 成 为 对 抗 , 不 取阶 级 斗 争 的 形 态 , 不 同 于 劳
资 间的 矛 盾 ; 它 们 在 社 会 主 义 建 设中 形 成 巩 固 的 联 盟 , 并 在 由
社 会 主义走向 共 产 主义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逐渐 地 解 决这个矛 盾 。
这 是 矛盾的差 别 性 的问 题 , 不 是 矛 盾 的有 无 的 问题。矛 盾 是
普 遍的 、 绝 对 的 , 存 在 于 事 物 发 展的 一 切 过 程 中 , 又 贯 串 于 一
切 过 程 的 始 终。
新 过 程的 发 生 是 什 么 呢 ? 这是 旧 的统 一 和 组成此统 一 的
对 立 成分让位 于 新 的统 一 和 组 成 此 统 一的 对 立 成分,于 是 新
过 程就 代 替 旧 过 程 而 发 生 。 旧 过 程完 结 了 , 新 过 程 发 生 了 。 新
过 程 又 包 含 着新 矛 盾 , 开始 它 自 己 的 矛盾发 展 史。
事 物 发展 过 程 的 自 始 至 终 的矛 盾 运动 , 列 宁指出马 克 思
在 《资 本 论 》 中 模 范 地 作 了 这 样 的分 析 。 这 是 研 究 任 何 事 物 发
展 过 程所必须 应 用 的方 法 。 列 宁 自 己 也正 确 地 应用了它 , 贯
彻 于 他 的 全 部 著 作 中。
“马 克 思 在 《 资 本 论 》 中,
首 先 分 析 的 是资 产 阶 级 社 会
(商
308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时 期
品 社 会)
里 最 简 单 的、
最 普 通 的、
最 基 本 的、
最 常 见 的、
最平 常
的、碰 到亿万次的关系 ——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
单的现象之中
(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
暴露了现代
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
们表明 了这些矛盾和这 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
展
(增 长 与 运 动 两 者)
。
”
列 宁 说 了 上 面 的 话 之 后,
接 着 说 道:
“这 应 该 是 一 般 辩 证
〔 10〕
法的 …… 叙述
(以及研 究)
方 法。
”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 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 确地分析中国
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 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 贯串于每一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
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 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 特殊性。人的
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
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
于物质 的每一种运动形 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
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
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
式的质 的区别。只有注 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
何运动 形式,其内部都 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
矛
盾
论
309
矛 盾, 就 构 成 一 事 物 区别 于 他 事 物 的 特 殊 的 本 质 。 这 就 是 世
界 上 诸 种事 物 所 以 有 千 差 万 别的 内 在 的 原 因 , 或 者叫 做 根 据。
自 然 界 存 在 着 许 多 的 运 动 形 式,
机 械 运 动、
发 声、
发光、
发 热、
电 流、
化 分、
化 合 等 等 都 是。
所 有 这 些 物 质 的 运动 形 式,
都是
互 相依 存 的 , 又 是 本 质上 互 相 区 别 的 。 每 一 物 质 的 运 动 形 式
所 具有 的 特 殊 的 本 质 ,为 它 自 己 的 特 殊 的 矛 盾 所 规 定 。 这 种
情 形,
不但 在 自 然 界 中 存 在着,
在 社会 现 象 和 思 想 现 象 中也 是
同 样地 存 在 着 。 每 一 种社 会 形 式 和 思 想 形 式 , 都 有 它 的 特 殊
的 矛 盾 和 特 殊 的 本 质。
科 学研 究 的 区 分 , 就 是 根 据 科 学 对 象 所 具 有 的 特 殊 的 矛
盾 性。 因 此 , 对 于 某 一现 象 的 领 域 所 特 有 的 某 一 种 矛 盾 的 研
究 , 就 构成 某 一 门 科 学 的 对 象。 例 如 , 数 学 中 的 正数 和 负 数,
机 械 学 中 的 作 用 和 反 作 用,
物 理 学 中 的 阴 电 和 阳电,
化 学中 的
化 分 和 化 合,
社 会 科 学 中 的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阶级 和阶 级的
互 相斗 争 , 军 事 学 中 的攻 击 和 防 御 , 哲 学 中 的 唯 心 论 和 唯 物
论、
形 而 上 学 观 和 辩 证 法 观 等 等,
都 是 因为 具 有 特 殊 的 矛 盾 和
特 殊 的 本 质,
才 构 成 了 不 同 的 科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固 然,
如果不
认 识矛 盾 的 普 遍 性 , 就无 从 发 现 事 物 运 动 发 展 的 普 遍 的 原 因
或 普 遍 的 根 据;
但 是,
如 果 不 研 究 矛 盾 的 特 殊性,
就无从确定
一 事物 不 同 于 他 事 物 的特 殊 的 本 质 , 就 无 从 发 现 事 物 运 动 发
展 的 特 殊 的 原 因,
或 特 殊 的 根据,
也 就 无 从 辨 别 事 物,
无从区
分 科 学 研 究 的 领 域。
就 人类 认 识 运 动 的 秩 序 说 来 , 总 是 由 认 识 个 别 的 和 特 殊
的 事物 , 逐 步 地 扩 大 到认 识 一 般 的 事 物 。 人 们 总 是 首 先 认 识
了 许多 不 同 事 物 的 特 殊的 本 质 , 然 后 才 有 可 能 更 进 一 步 地 进
31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行概 括工作, 认识诸 种事物 的共同的 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
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
地向 着尚未研 究过的 或者尚 未深入地 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
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
展这 种共同的 本质的 认识, 而使这种 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
变成 枯槁的和 僵死的 东西。 这是两个 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
特殊 到一般, 一个是 由一般 到特殊。 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
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
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
化。
我 们 的 教 条 主 义 者 在 这 个 问 题 上 的 错 误,
就 是,
一 方 面,
不
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
有可 能充分地 认识矛 盾的普 遍性,充 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
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以后 ,还必须 继续研 究那些 尚未深入 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
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
体事 物做任何 艰苦的 研究工 作,他们 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
出现 的东西, 把它变 成为人 们所不能 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
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
们也 不懂得人 类认识 的两个 过程的互 相联结 ——由特殊到一
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 但要研 究每一个 大系统 的物质 运动形式 的特殊 的矛盾
性及 其所规定 的本质 ,而且 要研究每 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
发展 长途中的 每一个 过程的 特殊的矛 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
形式 的每一个 实在的 非臆造 的发展过 程内,都是不同质的。
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矛
盾
论
311
不 同 质 的 矛 盾 , 只有 用 不 同 质 的方 法 才能 解 决 。 例 如, 无
产 阶 级和 资 产阶 级的 矛 盾 , 用 社会 主 义 革 命 的 方 法 去 解 决; 人
民 大 众和 封 建制 度的 矛 盾 , 用 民主 革 命 的 方 法 去 解 决 ; 殖民 地
和 帝 国主 义 的矛 盾, 用 民 族 革 命战 争 的 方 法 去 解 决 ; 在 社会 主
义 社 会中 工 人阶 级 和 农 民阶 级 的矛盾, 用 农业 集 体 化 和农 业
机 械 化的 方 法去 解决 ; 共 产 党 内的 矛 盾 , 用 批 评 和 自 我 批评 的
方 法 去解 决 ;社 会 和 自 然的 矛 盾,用发 展 生产 力 的 方 法去 解
决 。 过程 变 化, 旧过 程 和 旧 矛 盾消 灭 , 新 过 程 和 新 矛 盾 发生 ,
解 决 矛盾 的 方法 也 因 之 而不 同 。俄国的 二 月革 命 和 十 月革 命
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
的 。 用不 同 的方 法 去 解 决不 同 的矛盾, 这 是马 克 思 列 宁主 义
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
则 , 他们 不 了解 诸种 革 命 情 况 的区 别 , 因 而 也 不 了 解 应 当用 不
同 的 方法 去 解决 不 同 的 矛盾 , 而只是千 篇 一律 地 使 用 一种 自
以 为 不可 改 变的 公式 到 处 硬 套 ,这 就 只 能 使 革 命 遭 受 挫 折, 或
者 将 本 来 做 得 好 的 事 情 弄 得 很 坏。
为 要 暴 露事 物 发 展过程中 的 矛 盾在 其 总 体 上 、 在 其相 互
联 结 上的 特 殊性 ,就 是 说 暴 露 事物 发 展 过 程 的 本 质 , 就 必须 暴
露 过 程中 矛 盾各 方 面 的 特殊 性 ,否则暴 露 过程 的 本 质 成为 不
可 能 , 这 也 是 我们 作 研 究 工 作 时 必 须十 分 注 意的。
一 个 大 的 事 物 , 在其 发 展 过 程 中, 包 含着 许 多 的 矛 盾。 例
如 , 在中 国 资产 阶级 民 主 革 命 过程 中 , 有 中 国 社 会 各 被 压迫 阶
级 和 帝国 主 义的 矛盾 , 有 人 民 大众 和 封 建 制 度 的 矛 盾 , 有无 产
阶 级 和资 产 阶级 的 矛 盾 ,有 农 民及城市 小 资产 阶 级 和 资产 阶
级 的 矛盾 , 有各 个反 动 的 统 治 集团 之 间 的 矛 盾 等 等 , 情 形是 非
312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常 复 杂 的。 这 些 矛 盾 , 不 但 各 各 有其 特 殊 性 , 不 能 一 律 看待 ,
而 且 每 一矛 盾 的 两 方 面 , 又 各 各 有其 特 点 , 也 是 不 能 一 律看 待
的 。 我 们从 事 中 国 革 命 的 人 , 不 但要 在 各 个 矛 盾 的 总 体 上, 即
矛 盾 的 相互 联 结 上 , 了 解 其 特 殊 性, 而 且 只 有 从 矛 盾 的 各个 方
面 着 手 研 究 , 才 有 可能 了 解 其 总 体 。 所 谓 了 解 矛 盾 的 各 个 方
面 , 就 是了 解 它 们 每 一 方 面 各 占 何等 特 定 的 地 位 , 各 用 何种 具
体 形 式 和 对 方 发 生 互相 依 存 又 互 相 矛 盾 的 关 系 , 在 互 相 依 存
又 互 相 矛盾 中 , 以 及 依 存 破 裂 后 ,又 各 用 何 种 具 体 的 方 法和 对
方 作 斗 争。 研 究 这 些 问 题 , 是 十 分重 要 的 事 情 。 列 宁 说 :马 克
思 主 义 的最 本 质 的 东 西 , 马 克 思 主义 的 活 的 灵 魂 , 就 在 于具 体
地 分 析 具 体 的 情 况 〔 11 〕 。 就 是 说 的 这 个 意 思 。 我 们 的 教 条 主
义 者 违 背列 宁 的 指 示 , 从 来 不 用 脑筋 具 体 地 分 析 任 何 事 物, 做
起 文 章 或演 说 来 , 总 是 空 洞 无 物 的八 股 调 , 在 我 们 党 内 造成 了
一 种 极 坏 的 作 风。
研 究 问 题 , 忌 带 主 观 性 、 片面 性 和 表 面 性 。 所 谓主 观 性,
就 是 不 知 道 客 观 地 看问 题 , 也 就 是 不 知 道 用 唯 物 的 观 点 去 看
问 题 。 这一 点 , 我 在 《 实 践 论 》 一文 中 已 经 说 过 了 。 所 谓片 面
性 , 就 是不 知 道 全 面 地 看 问 题 。 例如 : 只 了 解 中 国 一 方 、不 了
解 日 本 一方 , 只 了 解 共 产 党 一 方 、不 了 解 国 民 党 一 方 , 只了 解
无 产 阶 级一 方 、 不 了 解 资 产 阶 级 一方 , 只 了 解 农 民 一 方 、不 了
解 地 主 一方 , 只 了 解 顺 利 情 形 一 方、 不 了 解 困 难 情 形 一 方, 只
了 解 过 去一 方 、 不 了 解 将 来 一 方 ,只 了 解 个 体 一 方 、 不 了解 总
体 一 方,
只 了 解 缺 点 一 方、
不 了 解 成 绩 一 方,
只 了 解 原 告 一方、
不 了 解 被告 一 方 , 只 了 解 革 命 的 秘密 工 作 一 方 、 不 了 解 革命 的
公 开 工 作一 方 , 如 此 等 等 。 一 句 话, 不 了 解 矛 盾 各 方 的 特点 。
矛
盾
论
313
这 就叫 做 片面 地 看 问 题 。 或 者叫 做 只看 见 局 部 , 不 看 见全 体 ,
只 看见 树 木, 不 看 见 森 林 。 这样 , 是不 能 找 出 解 决 矛 盾的 方 法
的 ,是 不 能完 成 革 命 任 务 的 ,是 不 能做 好 所 任 工 作 的 ,是 不 能
正 确地 发 展党 内 的 思 想 斗 争 的。 孙 子论 军 事 说 : “ 知 彼知 己 ,
百 战 不 殆。
”〔 12 〕 他 说 的 是 作 战 的 双 方 。
唐 朝 人 魏 徵 说 过“
:兼
听 则 明,
偏 信 则 暗。
”〔 13 〕 也 懂 得 片 面 性 不 对。
可 是 我 们 的同 志
看 问 题,
往 往 带 片 面 性,
这 样 的 人 就 往 往 碰 钉 子。
《 水 浒传 》 上
宋江 三打 祝家庄 〔14〕,两 次都 因情 况不明 ,方 法不对 ,打 了 败
仗 。后 来 改变 方 法 , 从 调 查 情形 入 手, 于 是 熟 悉 了 盘 陀路 , 拆
散 了李 家 庄、 扈 家 庄 和 祝 家 庄的 联 盟, 并 且 布 置 了 藏 在敌 人 营
盘里 的伏兵 ,用 了和外 国故事 中所 说木马 计〔15〕相 像的方 法,
第 三次 就 打了 胜 仗 。 《 水 浒 传》 上 有很 多 唯 物 辩 证 法 的事 例 ,
这 个三 打 祝家 庄 , 算 是 最 好 的一 个 。列 宁 说 : “ 要 真 正地 认 识
对 象,
就 必 须 把 握 和 研 究 它 的 一 切 方 面、
一 切 联 系 和 ‘ 媒 介 ’。
我 们决 不 会完 全 地 作 到 这 一 点, 可 是要 求 全 面 性 , 将 使我 们 防
止 错 误,
防 止 僵 化。
”〔 16 〕 我 们 应 该 记 得 他 的 话 。
表 面 性,
是对
矛 盾总体和 矛 盾各 方 的 特 点都 不 去看 , 否认 深 入 事 物里 面 精
细 地研究矛 盾 特点 的 必 要 ,仅 仅 站在 那 里远 远 地 望 一望 , 粗
枝 大叶 地 看到 一 点 矛 盾 的 形 相, 就 想动 手 去 解 决 矛 盾 (答 复 问
题、
解 决 纠 纷、
处 理 工 作、
指 挥 战 争)
。
这 样 的 做 法,
没 有不 出
乱 子的。中 国 的教 条 主 义 和经 验 主义 的 同志 们 所 以 犯错 误 ,
就 是因为他 们 看事 物 的 方 法是 主 观的 、 片面 的 和 表 面的 。 片
面 性、 表 面性 也 是 主 观 性 , 因为 一 切客 观 事 物 本 来 是 互相 联 系
的 和具 有 内部 规 律 的 , 人 们 不去 如 实地 反 映 这 些 情 况 ,而 只 是
片 面地 或 表面 地 去 看 它 们 , 不认 识 事物 的 互 相 联 系 , 不认 识 事
314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物的 内部 规 律 , 所 以 这 种 方 法是 主 观 主 义 的 。
不 但 事 物 发 展 的 全 过程 中 的 矛 盾 运 动 , 在 其 相互 联 结 上 ,
在其 各 方 情 况上 ,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其 特点 , 而 且 在过 程 发 展 的 各
个 阶 段 中,
也 有 其 特 点,
也 必 须 注 意。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的 根 本 矛 盾 及 为 此 根 本 矛 盾所 规 定 的 过 程
的本 质 , 非 到过 程 完 结 之 日 , 是 不 会消 灭 的 ; 但是 事 物 发 展 的
长 过程 中 的各 个 发 展 的 阶 段 , 情形 又 往 往互 相 区别 。 这是 因
为 事物 发 展过 程 的 根 本 矛 盾 的 性质 和 过 程的 本 质虽 然 没有 变
化 ,但 是 根本 矛 盾 在 长 过 程 中 的各 个 发 展阶 段 上采 取 了逐 渐
激 化的 形 式。 并 且 , 被 根 本 矛 盾所 规 定 或影 响 的许 多 大小 矛
盾中 , 有 些 是激 化 了 , 有 些 是 暂 时 地或 局 部 地 解决 了 , 或 者 缓
和了 , 又 有 些是 发 生 了 , 因 此 , 过 程就 显 出 阶 段性 来 。 如 果 人
们 不去 注 意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阶段 性 , 人们 就 不能 适 当地 处
理 事 物 的 矛 盾。
例 如 , 自 由 竞 争 时 代的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为 帝 国 主义 , 这 时 ,
无 产阶 级 和资 产 阶 级 这 两 个 根 本矛 盾 着 的阶 级 的性 质 和这 个
社会 的 资 本 主义 的 本 质 , 并 没 有 变 化; 但 是 , 两阶 级 的 矛 盾 激
化了 , 独 占 资本 和 自 由 资 本 之 间 的 矛盾 发 生 了 ,宗 主 国 和 殖 民
地 的矛 盾 激化 了 , 各 资 本 主 义 国家 间 的 矛盾 即 由各 国 发展 不
平 衡的 状 态而 引 起 的 矛 盾 特 别 尖锐 地 表 现出 来 了, 因 此形 成
了 资本 主 义的 特 殊 阶 段 , 形 成 了帝 国 主 义阶 段 。列 宁 主义 之
所 以成 为 帝国 主 义 和 无 产 阶 级 革命 时 代 的马 克 思主 义 ,就 是
因 为列 宁 和斯 大 林 正 确 地 说 明 了这 些 矛 盾, 并 正确 地 作出 了
解决 这些 矛 盾 的 无 产 阶 级 革 命的 理 论 和 策 略 。
拿 从 辛 亥 革 命 〔 17〕 开 始 的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过 程 的
矛
盾
论
315
情 形 来看 ,也 有 了若 干 特殊 阶段 。 特 别 是 在资 产 阶 级领 导时
期 的 革命 和在 无 产阶 级 领导 时期 的 革 命 , 区别 为 两 个很 大不
同 的 历史 阶 段 。 这 就 是 : 由 于 无 产阶 级 的 领 导 , 根 本 地 改 变了
革 命 的 面 貌,
引 出 了 阶 级 关 系 的 新 调 度,
农 民 革 命 的 大 发 动,
反
帝 国 主义 和反 封 建主 义 的革 命彻 底 性 , 由 民主 革 命 转变 到社
会 主 义革 命 的 可 能 性 , 等 等 。 所 有这 些 , 都 是 在 资 产 阶 级 领导
革 命 时期 不可 能 出现 的 。虽 然整 个 过 程 中 根本 矛 盾 的性 质,
过 程 之反 帝反 封 建的 民 主革 命的 性 质 ( 其 反面 是 半 殖民 地半
封 建 的 性 质)
,
并 没 有 变 化,
但 是,
在 这 长 时 间 中,
经 过 了 辛亥
革 命 失败 和北 洋 军阀 统 治, 第一 次 民 族 统 一战 线 的 建立 和一
九 二 四年 至一 九 二七 年 的革 命, 统 一 战 线 破裂 和 资 产阶 级转
入 反 革命 , 新 的 军 阀 战 争 , 土 地 革命 战 争 , 第 二 次 民 族 统 一战
线 建 立和 抗日 战 争等 等 大事 变, 二 十 多 年 间经 过 了 几个 发展
阶 段 。在 这 些 阶 段 中 , 包 含 着 有 些矛 盾 激 化 了 ( 例 如 土 地 革命
战争 和日 本侵入 东北 四省〔 18〕 ), 有些矛 盾部 分地或 暂时 地解
决 了(例 如 北 洋 军 阀 的 被 消 灭,
我 们 没 收 了 地 主 的 土 地)
,
有些
矛 盾 重新 发 生 了 ( 例 如 新 军 阀 之 间的 斗 争 , 南 方 各 革 命 根 据地
丧 失 后 地 主 又 重 新 收 回 土 地 ) 等 等 特 殊 的 情形。
研 究 事 物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各 个 发 展 阶 段上 的 矛 盾的 特殊
性 , 不但 必 须 在 其 联 结 上 、 在 其 总体 上 去 看 , 而 且 必 须 从 各个
阶 段 中 矛 盾 的 各 个 方 面 去 看。
例 如 国 共 两 党。
国 民 党 方 面,
在 第 一 次 统 一 战 线 时 期,
因
为 它 实行 了 孙 中 山 的 联 俄 、 联 共 、援 助 工 农 的 三 大 政 策 , 所以
它 是 革命 的 、 有 朝 气 的 , 它 是 各 阶级 的 民 主 革 命 的 联 盟 。 一九
二 七 年以 后 , 国 民 党 变 到 了 与 此 相反 的 方 面 , 成 了 地 主 和 大资
31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产 阶 级 的 反 动 集 团 。 一 九 三 六 年 十 二 月 西 安 事 变 〔 19 〕 后 又 开
始 向 停止 内 战 、 联 合 共 产 党 共 同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这 个 方 面
转 变 。这 就 是 国 民 党 在 三 个 阶 段 上 的 特 点 。 形 成 这 些 特 点 ,
当 然 有种 种 的 原 因 。 中 国 共 产 党 方 面 , 在 第 一 次 统 一 战 线 时
期 ,它 是 幼 年 的 党 , 它英 勇 地领 导了 一 九 二 四 年至 一九 二 七年
的 革命 ; 但 在 对 于 革 命的 性 质、 任务 和 方 法 的 认识 方面 , 却表
现 了 它的 幼 年 性 , 因 此 在 这 次 革 命 的 后 期 所 发 生 的 陈 独 秀 主
义 〔 20〕 能 够 起 作 用 , 使 这 次 革 命 遭 受 了 失 败 。 一 九 二 七 年 以
后 ,它 又 英 勇 地 领 导 了土 地 革命 战争 , 创 立 了 革命 的军 队 和革
命 的根 据 地 , 但 是 它 也犯 过 冒险 主义 的 错 误 , 使军 队和 根 据地
都 受 了很 大 的 损 失 。 一 九 三 五 年 以 后 , 它 又 纠 正 了 冒 险 主 义
的 错误 , 领 导 了 新 的 抗日 的 统一 战线 , 这 个 伟 大的 斗争 现 在正
在 发 展。 在 这 个 阶 段 上 , 共 产 党 是 一 个 经 过 了 两 次 革 命 的 考
验 、 有了 丰 富 的 经 验 的 党 。 这 些 就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三 个 阶 段
上 的特 点 。 形 成 这 些 特点 也 有种 种的 原 因 。 不 研究 这些 特 点,
就 不 能了 解 两 党 在 各 个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特 殊 的 相 互 关 系 : 统 一
战 线的 建 立 , 统 一 战 线的 破 裂, 再一 个 统 一 战 线的 建立 。 而要
研 究 两党 的 种 种 特 点 , 更 根 本 的 就 必 须 研 究 这 两 党 的 阶 级 基
础 以 及因 此 在 各 个 时 期 所 形 成 的 它 们 和 其 他 方 面 的 矛 盾 的 对
立 。例 如 , 国 民 党 在 它第 一 次联 合共 产 党 的 时 期, 一方 面 有和
国 外帝 国 主 义 的 矛 盾 ,因 而 它反 对帝 国 主 义 ; 另一 方面 有 和国
内 人 民大 众 的 矛 盾 , 它 在 口 头 上 虽 然 允 许 给 予 劳 动 人 民 以 许
多 的利 益 , 但 在 实 际 上则 只 给予 很少 的 利 益 , 或者 简直 什 么也
不 给。 在 它 进 行 反 共 战争 的 时期 ,则 和 帝 国 主 义、 封建 主 义合
作 反 对人 民 大 众 , 一 笔 勾 销 了 人 民 大 众 原 来 在 革 命 中 所 争 得
矛
盾
论
317
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
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
共产党和国内人 民并不放 松其斗 争和压迫。共产 党则无论 在
哪一时期,均和 人民大众 站在一 道,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 主
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
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
以或者造成了两 党的联合 ,或者 造成了两党的斗 争,而且 即
使在两党联合的 时期也有 又联合 又斗争的复杂的 情况。如 果
我们不去研究这 些矛盾方 面的特 点,我们就不但 不能了解 这
两个党各各和其 他方面的 关系, 也不能了解两党 之间的相 互
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 何种矛盾 的特性 —— 各 个物质运 动
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
展过程的矛盾的 各方面, 各个发 展过程在其各个 发展阶段 上
的矛盾以及各个 发展阶段 上的矛 盾的各方面,研 究所有这 些
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
析。离开具体的 分析,就 不能认 识任何矛盾的特 性。我们 必
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 种具 体 的 分析,
马克 思、
恩格 斯首 先 给 了我 们以 很 好 的
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 这事物矛 盾的法 则应用 到社会历 史
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看出剥削阶级和 被剥削阶 级之间 的矛盾以及由于 这些矛盾 所
产生的经济基础 和政治及 思想等 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而 这
些矛盾如何不可 避免地会 在各种 不同的阶级社会 中,引出 各
318
毛泽东选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种 不 同 的 社 会 革 命。
马 克思 把这一 法 则 应用 到 资本 主义社 会 经 济结 构 的研究
的 时 候 , 他 看 出 这 一 社 会 的 基 本 矛 盾在 于 生产 的 社会 性和
占 有 制 的 私 人 性 之 间 的 矛盾 。 这 个 矛 盾 表 现 于 在 各 别 企 业 中
的 生 产 的 有 组 织 性 和 在 全 社 会 中 的 生产 的 无组 织 性之 间的
矛 盾 。 这 个 矛 盾 的 阶 级 表现 则 是 资 产 阶 级 和 无 产 阶 级 之 间 的
矛 盾。
由 于 事 物 范 围 的 极 其 广 大,
发 展 的 无 限 性,
所 以,
在 一定
场 合 为 普 遍 性 的 东 西 , 而在 另 一 一 定 场 合 则 变 为 特 殊 性 。 反
之 , 在 一定 场 合 为 特殊 性 的 东 西 ,而 在 另 一 一 定 场 合 则 变 为普
遍 性 。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所 包含 的 生 产 社 会 化 和 生 产 资 料 私 人 占
有 制 的 矛 盾 , 是 所 有 有 资本 主 义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的 各 国 所 共 有
的 东 西 ,对 于 资 本 主义 说 来 , 这 是矛 盾 的 普 遍 性 。 但 是 资 本主
义 的 这 种 矛 盾 , 乃 是 一 般阶 级 社 会 发 展 在 一 定 历 史 阶 段 上 的
东 西 , 对于 一 般 阶 级社 会 中 的 生 产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矛 盾 说 来,
这 是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 然 而, 当 着 马 克 思 把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这 一
切 矛 盾 的特 殊 性 解 剖出 来 之 后 , 同时 也 就 更 进 一 步 地 、 更 充分
地 、 更 完 全 地 把 一 般 阶 级社 会 中 这 个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阐 发 出 来 了。
由 于特 殊的事 物 是 和普 遍 的事 物联结 的 , 由于 每 一个事
物 内 部 不但 包 含 了 矛盾 的 特 殊 性 ,而 且 包 含 了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普 遍 性 即存 在 于 特 殊性 之 中 , 所 以, 当 着 我 们 研 究 一 定 事 物的
时 候 , 就应 当 去 发 现这 两 方 面 及 其互 相 联 结 , 发 现 一 事 物 内部
的 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 的 两 方面 及 其 互 相 联 结 , 发 现 一 事 物 和 它
以 外 的 许 多 事 物 的 互 相 联结 。 斯 大 林 在 他 的 名 著 《 论 列 宁 主
矛
盾
论
319
义 基础 》一 书 中 说 明 列 宁 主 义 的 历 史 根源 的 时 候 , 他 分 析 了 列
宁 主 义 所 由产 生 的 国 际 环 境 , 分 析 了 在 帝 国 主 义 条 件 下 已 经
发 展 到 极 点的 资 本 主 义 的 诸 矛 盾 , 以 及 这 些 矛 盾 使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成 为 直接 实 践 的 问 题 , 并 造 成 了 直 接 冲 击 资 本 主 义 的 良
好 的 条 件 。不 但 如 此 , 他 又 分 析 了 为 什 么 俄 国 成 为 列 宁 主 义
的 策 源 地 ,分 析 了 沙 皇 俄 国 当 时 是 帝 国 主 义 一 切 矛 盾 的 集 合
点 以 及 俄 国无 产 阶 级 所 以 能 够 成 为 国 际 的 革 命 无 产 阶 级 的 先
锋 队的 原因 。 这 样 , 斯 大 林 分 析 了 帝 国主 义 的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
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
义 ;又 分析 了 沙 俄 帝 国 主 义 在 这 一 般 矛盾 中 所 具 有 的 特 殊 性 ,
说 明 俄 国 成了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理 论 和 策 略 的 故 乡 , 而 在 这 种 特
殊 性 中 间 就包 含 了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 斯 大 林 的 这 种 分 析 , 给 我
们 提 供 了 认识 矛 盾 的 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 及 其 互 相 联 结 的 模 范 。
马 克思 和 恩 格 斯 , 同 样 地 列宁 和 斯 大 林 ,他 们 对于 应 用 辩
证 法 到 客 观现 象 的 研 究 的 时 候 , 总 是 指 导 人 们 不 要 带 上 任 何
的 主 观 随 意性 , 而 必 须 从 客 观 的 实 际 运 动 所 包 含 的 具 体 的 条
件 ,去 看出 这 些 现 象 中 的 具 体 的 矛 盾 、矛 盾 各 方 面 的 具 体 的 地
位 以 及 矛 盾的 具 体 的 相 互 关 系 。 我 们 的 教 条 主 义 者 因 为 没 有
这 种 研 究 态度 , 所 以 弄 得 一 无 是 处 。 我 们 必 须 以 教 条 主 义 的
失 败为 鉴戒 ,学会 这种 研 究态 度,舍 此没 有 第二 种研 究法。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和 矛 盾的 特 殊 性 的 关 系 , 就 是 矛 盾 的 共 性
和 个 性 的 关系 。 其 共 性 是 矛 盾 存 在 于 一 切 过 程 中 , 并 贯 串 于
一 切 过 程 的 始 终,
矛 盾 即 是 运 动,
即 是 事 物,
即是 过 程,
也即是
思 想 。 否 认事 物 的 矛 盾 就 是 否 认 了 一 切 。 这 是 共 通 的 道 理 ,
古 今中 外, 概 莫 能 外 。 所 以 它 是 共 性 ,是 绝 对 性 。 然 而 这 种 共
32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 期
性 , 即 包 含 于 一切 个性 之 中, 无个 性 即 无 共 性 。 假 如 除 去 一切
个 性 , 还 有 什 么共 性呢 ? 因为 矛盾 的 各 各 特 殊 , 所 以 造 成 了个
性 。 一切 个 性 都 是有 条 件 地 暂 时 地 存 在 的 ,所 以是 相 对 的。
这 一 共 性个 性 、绝 对 相 对 的 道 理 ,是 关 于事 物 矛 盾 的 问题
的 精 髓,
不 懂 得 它,
就 等 于 抛 弃 了 辩 证 法。
四
主要的矛 盾和主要的矛盾方 面
在矛 盾 特殊 性 的 问 题 中 , 还 有两 种 情 形必 须 特别 地 提出
来 加 以分 析 , 这 就是 主 要 的 矛 盾 和 主 要 的 矛盾 方 面。
在 复 杂 的事 物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有 许多 的 矛盾 存 在 , 其 中必
有 一 种 是 主 要 的 矛 盾 , 由 于 它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规 定或 影 响 着 其
他 矛 盾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例如 在 资本 主 义 社 会 中 , 无 产阶 级 和 资产 阶 级这 两 个矛
盾 着 的 力 量 是 主要 的矛 盾 ;其 他的 矛 盾 力 量 , 例 如 , 残 存 的封
建 阶 级 和 资 产 阶级 的矛 盾 ,农 民小 资 产 者 和 资 产 阶 级 的 矛 盾,
无 产 阶 级 和 农 民 小 资 产 者 的 矛 盾 , 自 由 资 产 阶 级和 垄 断 资 产
阶 级 的 矛 盾 , 资 产 阶 级 的 民 主 主 义 和 资 产 阶 级 的法 西 斯 主 义
的 矛 盾 , 资 本 主义 国家 相 互间 的矛 盾 , 帝 国 主 义 和 殖 民 地 的矛
盾 , 以 及 其 他 的 矛 盾 , 都 为 这 个 主 要 的 矛 盾 力 量所 规 定 、 所
影 响。
半殖 民 地的 国 家 如 中 国 , 其 主要 矛 盾 和非 主 要矛 盾 的关
系 呈 现 着 复 杂 的 情 况。
当着 帝 国主 义 向 这 种 国 家 举 行侵 略 战 争的 时 候, 这 种国
家 的 内 部 各 阶 级, 除开 一 些叛 国分 子 以 外 , 能 够 暂 时 地 团 结起
矛
盾
论
321
来 举 行 民 族 战 争 去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这 时 , 帝 国 主 义 和 这 种 国
家 之 间 的 矛 盾 成 为 主 要 的 矛 盾 , 而这 种 国 家 内 部 各 阶 级 的 一
切 矛 盾 ( 包 括封 建 制 度 和人 民 大 众 之 间这 个 主 要 矛盾 在 内 ) ,
便 都 暂 时 地 降 到 次 要 和 服 从 的 地 位。 中 国 一 八 四 ○ 年 的 鸦 片
一 八九 四 年 的中 日 战 争 〔 22〕,
一 九○ ○ 年 的 义 和 团战
战争 〔 21〕,
争〔23〕和目前的中日 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 而在 另 一种 情 形之下, 则矛 盾 的地 位 起了变 化 。当 着
帝 国 主 义 不 是用 战 争 压 迫而 是 用 政 治 、经 济 、 文 化等 比 较 温 和
的 形 式 进 行 压 迫 的 时 候 , 半 殖 民 地国 家 的 统 治 阶 级 就 会 向 帝
国 主 义 投 降 ,二 者 结 成 同盟 , 共 同 压 迫人 民 大 众 。这 种 时 候 ,
人 民 大 众 往 往 采 取 国 内 战 争 的 形 式, 去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 封 建
阶 级 的 同 盟 , 而 帝 国 主 义 则 往 往 采取 间 接 的 方 式 去 援 助 半 殖
民 地 国 家 的 反动 派 压 迫 人民 , 而 不 采 取直 接 行 动 ,显 出 了 内 部
矛 盾 的 特 别 尖 锐 性 。 中 国 的 辛 亥 革命 战 争 , 一 九 二 四 年 至 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命 战 争 , 一九 二 七 年 以 后的 十 年 土 地革 命 战 争 ,
都 有 这 种 情 形 。 还 有 半 殖 民 地 国 家各 个 反 动 的 统 治 集 团 之 间
的 内 战,
例 如 在 中 国 的 军 阀 战 争,
也 属 于 这 一 类。
当 着国 内 革命 战 争发展到 从根 本 上威 胁 帝国主 义 及其 走
狗 国 内 反 动 派 的 存 在 的 时 候 , 帝 国主 义 就 往 往 采 取 上 述 方 法
以 外 的 方 法 ,企 图 维 持 其统 治 : 或 者 分化 革 命 阵 线的 内 部 , 或
者 直 接 出 兵 援 助 国 内 反 动 派 。 这 时, 外 国 帝 国 主 义 和 国 内 反
动 派 完 全 公 开地 站 在 一 个极 端 , 人 民 大众 则 站 在 另一 极 端 , 成
为 一 个 主 要 矛 盾 , 而 规 定 或 影 响 其他 矛 盾 的 发 展 状 态 。 十 月
革 命 后 各 资 本主 义 国 家 援助 俄 国 反 动 派, 是 武 装 干涉 的 例 子 。
一九 二 七 年 的 蒋介 石 的 叛 变 , 是 分 化革 命 阵 线 的例 子。
322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然 而 不 管 怎 样, 过 程 发 展 的 各 个 阶 段中 , 只 有 一 种主 要 的
矛 盾起 着 领 导的 作 用, 是 完 全 没有 疑 义 的。
由 此 可 知 , 任何 过 程 如 果 有 多 数 矛 盾存 在 的 话 , 其中 必 定
有 一 种 是 主 要 的 , 起 着 领导 的 、 决 定的 作 用 , 其 他 则 处于 次 要
和 服 从 的 地 位 。 因 此 , 研究 任 何 过 程, 如 果 是 存 在 着 两个 以 上
矛 盾 的复 杂 过 程 的话 , 就 要用全力 找 出 它的 主 要 矛 盾。 捉 住
了 这 个主 要 矛 盾 ,一 切 问 题就迎刃 而 解 了。 这 是 马 克思 研 究
资 本 主义 社 会 告 诉我 们 的 方法。列 宁 和 斯大 林 研 究 帝国 主 义
和 资 本主 义 总 危 机的 时 候 ,列宁和 斯 大 林研 究 苏 联 经济 的 时
候 , 也 告 诉 了 这 种 方 法 。万 千 的 学 问家 和 实 行 家 , 不 懂得 这 种
方 法 ,结 果 如 堕 烟海 , 找 不到中心 , 也 就找 不 到 解 决矛 盾 的
方 法。
不 能 把过 程 中所 有 的矛 盾 平均 看 待, 必 须 把 它 们区 别 为
主 要 的 和 次 要 的 两 类 , 着重 于 捉 住 主要 的 矛 盾 , 已 如 上述 。 但
是 在 各 种 矛 盾 之 中 , 不 论是 主 要 的 或次 要 的 , 矛 盾 着 的两 个 方
面 , 又 是 否 可 以 平 均 看 待呢 ? 也 是 不可 以 的 。 无 论 什 么矛 盾 ,
矛 盾 的 诸 方 面 , 其 发 展 是不 平 衡 的 。有 时 候 似 乎 势 均 力敌 , 然
而 这 只是 暂 时 的 和相 对 的 情形,基 本 的 形态 则 是 不 平衡 。 矛
盾 着 的 两 方 面 中 , 必 有 一方 面 是 主 要的 , 他 方 面 是 次 要的 。 其
主 要 的 方 面 , 即 所 谓 矛 盾起 主 导 作 用的 方 面 。 事 物 的 性质 , 主
要 地是 由 取 得 支 配 地 位 的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所 规 定的 。
然 而 这种 情 形不 是 固定 的 ,矛 盾 的主 要 和 非 主 要的 方 面
互 相 转化 着 , 事 物的 性 质 也就随着 起 变 化。 在 矛 盾 发展 的 一
定 过 程 或 一 定 阶 段 上 , 主要 方 面 属 于甲 方 , 非 主 要 方 面属 于 乙
方;
到 了 另 一 发 展 阶 段 或 另 一 发 展 过 程 时,
就 互 易 其 位 置,
这是
矛
盾
论
323
依 靠 事 物 发 展 中 矛 盾 双 方 斗 争 的 力 量 的 增 减 程 度来 决 定 的 。
我们 常 常 说 “ 新 陈 代 谢 ” 这 句话 。 新 陈 代 谢 是 宇 宙 间 普遍
的 永 远 不 可 抵 抗 的 规 律 。 依 事 物 本 身 的 性 质 和 条件 , 经 过 不
同 的 飞 跃 形 式 ,一 事物 转 化为 他事 物 , 就 是 新 陈 代 谢 的 过 程。
任 何 事 物 的 内 部 都 有 其 新 旧 两 个 方 面 的 矛 盾 , 形成 为 一 系 列
的 曲 折 的 斗 争 。斗 争的 结 果, 新的 方 面 由 小 变 大 , 上 升 为 支配
的 东 西 ; 旧 的 方面 则由 大 变小 ,变 成 逐 步 归 于 灭 亡 的 东 西 。而
一 当 新 的 方 面 对 于 旧 的 方 面 取 得 支 配 地 位 的 时 候, 旧 事 物 的
性 质 就 变 化 为 新事 物的 性 质。 由此 可 见 , 事 物 的 性 质 主 要 地是
由 取 得 支 配 地 位 的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所 规 定 的 。 取得 支 配 地 位
的 矛 盾 的 主 要方 面 起 了 变 化 , 事 物的 性 质 也 就 随着 起 变 化 。
在资 本 主 义社 会 中 ,资 本 主义 已 从旧 的 封 建主 义 社 会时
代 的 附 庸 地 位 , 转 化 成 了 取 得 支 配 地 位 的 力 量 ,社 会 的 性 质
也 就 由 封 建 主 义 的 变 为 资 本 主 义 的 。 在 新 的 资 本主 义 社 会 时
代 , 封 建 势 力 则 由 原 来 处 在 支 配 地 位 的 力 量 转 化为 附 庸 的 力
量 , 随 着 也 就 逐步 地归 于 消灭 了, 例 如 英 法 诸 国 就 是 如 此 。随
着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资产 阶 级由 新的 起 进 步 作 用 的 阶 级 , 转 化为
旧 的 起 反 动 作 用的 阶级 , 以至 于最 后 被 无 产 阶 级 所 推 翻 , 而转
化 为 私 有 的 生 产 资 料 被 剥 夺 和 失 去 权 力 的 阶 级 ,这 个 阶 级 也
就 要 逐 步 归 于 消 灭 了 。 人 数 比 资 产 阶 级 多 得 多 、并 和 资 产 阶
级 同 时 生 长 、 但被 资产 阶 级统 治着 的 无 产 阶 级 , 是 一 个 新 的力
量 , 它 由 初 期 的附 属于 资 产阶 级的 地 位 , 逐 步 地 壮 大 起 来 ,成
为 独 立 的 和 在 历 史 上 起 主 导 作 用 的 阶 级 , 以 至 最后 夺 取 政 权
成 为 统 治 阶 级 。这 时, 社 会的 性质 , 就 由 旧 的 资 本 主 义 的 社会
转 化 成 了 新 的 社 会 主 义 的 社 会 。 这 就 是 苏 联 已 经走 过 和 一 切
324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争 时 期
其 他 国 家 必 然 要 走 的 道 路。
就 中 国的 情 形 来 说 , 帝 国 主 义 处 在 形 成 半 殖 民 地 这 种 矛
盾的 主 要地 位 ,压 迫 中国 人 民 , 中 国则 由 独立 国 变为 半 殖 民
地。 然 而 事 情 必 然 会变 化 , 在 双方 斗 争 的 局 势 中 , 中 国 人 民 在
无产 阶 级领 导 之下 所 生长 起 来 的 力 量必 然 会把 中 国由 半 殖 民
地变 为 独 立 国 , 而 帝国 主 义 则 将被 打 倒 , 旧 中 国 必 然 要 变 为 新
中 国。
旧 中 国变 为 新 中 国 , 还 包 含 着 国 内 旧 的 封 建 势 力 和 新 的
人民 势 力之 间 的情 况 的变 化 。 旧 的 封建 地 主阶 级 将被 打 倒 ,
由统 治 者变 为 被统 治 者, 这 个 阶 级 也就 会 要逐 步 归于 消 灭 。
人民 则 将在 无 产阶 级 领导 之 下 , 由 被统 治 者变 为 统治 者 。 这
时, 中 国 社 会 的 性 质就 会 起 变 化, 由 旧 的 半 殖 民 地 和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变 为 新 的 民 主 的 社 会。
这 种 互相 转 化 的 事 情 , 过 去 已 有 经 验 。 统 治 中 国 将 近 三
百年 的 清 朝 帝 国 , 曾在 辛 亥 革 命时 期 被 打 倒 ; 而 孙 中 山 领 导 的
革命 同 盟会 , 则曾 经 一度 取 得 了 胜 利。 在 一九 二 四年 至 一 九
二七 年 的 革 命 战 争 中, 共 产 党 和国 民 党 联 合 的 南 方 革 命 势 力 ,
曾经 由 弱 小 的 力 量 变得 强 大 起 来, 取 得 了 北 伐 的 胜 利 ; 而 称 雄
一时 的 北洋 军 阀则 被 打倒 了 。 一 九 二七 年 ,共 产 党领 导 的 人
民力 量 , 受 了 国 民 党反 动 势 力 的打 击 , 变 得 很 小 了 ; 但 因 肃 清
了自 己 内部 的 机会 主 义, 就 又 逐 步 地壮 大 起来 。 在共 产 党 领
导的 革 命 根 据 地 内 ,农 民 由 被 统治 者 转 化 为 统 治 者 , 地 主 则 作
了相 反 的转 化 。世 界 上总 是 这 样 以 新的 代 替旧 的 ,总 是 这 样
新陈 代谢 、除 旧 布 新或 推陈 出新 的。
革 命 斗 争 中 的 某 些 时候 , 困 难 条 件超 过 顺 利 条 件 , 在 这 种
矛
盾
论
325
时 候 , 困 难 是 矛盾 的 主 要 方面 , 顺 利 是 其 次 要方 面 。 然 而由 于
革 命 党 人 的 努 力, 能 够 逐 步地 克 服 困 难 , 开 展顺 利 的 新 局面 ,
困 难 的局 面 让 位 于 顺 利 的局 面 。 一九二七 年 中 国革 命 失 败 后
的情 形, 中国 红军 在长征 〔24〕中 的情 形,都 是如 此。 现在 的中
日 战 争 , 中 国 又处 在 困 难 地位 , 但 是 我 们 能 够改 变 这 种 情况 ,
使 中 日双 方 的 情 况 发 生 根本 的 变 化。在相 反 的 情形 之 下 , 顺
利 也 能转 化 为 困 难 , 如 果是 革 命 党人犯了 错 误 的话 。 一 九 二
四 年 至一 九 二 七 年 的 革 命的 胜 利 ,变为失 败 了 。一 九 二 七 年
以 后 在南 方 各 省 发 展 起 来的 革 命 根据地, 至 一 九三 四 年 都 失
败 了。
研究 学 问 的时候, 由 不 知到 知 的 矛盾 也 是如 此 。 当 着 我
们 刚 才开 始 研 究 马 克 思 主义 的 时 候,对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无 知
或 知 之 不 多 的 情况 , 和 马 克思 主 义 的 知 识 之 间, 互 相 矛 盾着 。
然 而 由 于 努 力 学习 , 可 以 由无 知 转 化 为 有 知 ,由 知 之 不 多转 化
为 知 之甚 多 , 由 对 于 马 克思 主 义 的盲目性 改 变 为能 够 自 由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有人 觉 得 有些矛盾 并 不 是这 样 。 例如 , 生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矛 盾 , 生 产力 是 主 要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矛盾 , 实 践 是主 要
的 ; 经 济 基 础 和上 层 建 筑 的矛 盾 , 经 济 基 础 是主 要 的 : 它们 的
地 位 并不 互 相 转 化 。 这 是机 械 唯 物论的见 解 , 不是 辩 证 唯 物
论 的 见 解。
诚 然,
生 产 力、
实 践、
经 济 基 础,
一般地表现为主要
的 决 定 的 作 用 ,谁 不 承 认 这一 点 , 谁 就 不 是 唯物 论 者 。 然而 ,
生 产 关 系、
理 论、
上 层 建 筑 这 些 方 面,
在 一 定 条 件 之 下,
又 转过
来 表 现其 为 主 要 的 决 定 的作 用 , 这也是必 须 承 认的 。 当 着 不
变 更 生 产 关 系 ,生 产 力 就 不能 发 展 的 时 候 , 生产 关 系 的 变更 就
32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起 了 主 要 的 决 定 的 作 用 。 当 着 如 同 列 宁 所 说 “ 没有 革 命 的 理
〔 2 5〕
论,
就 不 会 有 革 命 的 运 动”
的 时 候,
革 命 理论 的 创 立和 提 倡
就 起 了 主 要 的 决 定 的 作 用 。 当 着 某 一 件 事 情 ( 任何 事 情 都 是
一 样)
要 做,
但 是 还 没 有 方 针、
方 法、
计划 或 政 策 的 时 候,
确定
方 针 、 方 法 、 计 划 或 政策 , 也 就 是主 要 的 决 定 的 东 西。 当 着 政
治 文 化 等 等 上 层 建 筑 阻 碍 着 经 济 基 础 的 发 展 的 时候 , 对 于 政
治 上 和 文 化 上 的 革 新 就 成 为 主 要 的 决 定 的 东 西 了。 我 们 这 样
说 , 是 否 违 反 了 唯 物 论 呢 ? 没 有 。 因 为 我 们 承 认总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是 物 质 的 东 西 决 定 精 神 的 东 西 , 是 社 会 的 存在 决 定 社 会
的 意 识 ; 但 是 同 时 又 承认 而 且 必 须承 认 精 神 的 东 西 的反 作 用 ,
社 会 意 识 对 于 社 会 存 在 的 反 作 用 , 上 层 建 筑 对 于经 济 基 础 的
反 作 用 。 这 不 是 违 反 唯物 论 , 正 是避 免 了 机 械 唯 物 论, 坚 持 了
辩 证 唯 物 论。
在 研 究矛 盾 特 殊 性 的 问 题 中, 如 果不 研 究 过程中主 要 的
矛 盾 和 非 主 要 的 矛 盾 以 及 矛 盾 之 主 要 的 方 面 和 非主 要 的 方 面
这 两 种 情 形 , 也 就 是 说不 研 究 这 两种 矛 盾 情 况 的 差 别性 , 那 就
将 陷 入 抽 象 的 研 究 , 不能 具 体 地 懂得 矛 盾 的 情 况 , 因而 也 就 不
能 找 出 解 决 矛 盾 的 正 确 的 方 法 。 这 两 种 矛 盾 情 况的 差 别 性 或
特 殊 性 , 都 是 矛 盾 力 量 的 不 平 衡 性 。 世 界 上 没 有绝 对 地 平 衡
发 展 的 东 西 , 我 们 必 须反 对 平 衡 论, 或 均 衡 论 。 同 时, 这 种 具
体 的 矛 盾 状 况 , 以 及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和 非 主 要 方面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变 化 , 正 是 表 现 出 新 事 物 代 替 旧 事 物 的 力量 。 对 于 矛
盾 的 各 种 不 平 衡 情 况 的 研 究 , 对 于 主 要 的 矛 盾 和非 主 要 的 矛
盾 、 主 要 的 矛 盾 方 面 和非 主 要 的 矛盾 方 面 的 研 究 , 成为 革 命 政
党 正 确 地 决 定 其 政 治 上 和 军 事 上 的 战 略 战 术 方 针的 重 要 方 法
矛
盾
论
327
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 得 了矛盾 的普 遍性 和特 殊性 的问 题之后 ,我 们必 须
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 一 性、
统 一 性、
一 致 性、
互 相 渗 透、
互 相 贯 通、
互 相依 赖
(或 依 存)
、
互 相 联 结 或 互 相 合 作,
这 些 不 同 的 名 词都 是 一 个 意
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
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
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
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
够 是 同 一 的,
又 怎 样成 为 同 一的
(怎 样 变 成 同 一 的)
,—— 在 怎
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为什么人的头
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
的、
有 条 件 的、
可 变 动 的、
互 相 转 化 的 东 西。
”〔 26 〕
列宁这 段话是什 么意思 呢?
一切 过 程中矛 盾着 的各 方面 ,本 来是 互相排 斥、 互相 斗
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
都 包含着这样带矛盾 性的方 面,无一 例外。单 纯的过 程只有
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
又 互相成为矛盾。这 样地组 成客观世 界的一切 事物和 人们的
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
32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统 一 呢?
原来 矛 盾着 的 各方 面 , 不能 孤 立 地 存 在 。 假 如没 有 和它
作 对 的 矛 盾的 一 方 , 它 自 己 这 一 方 就 失 去 了 存 在 的 条 件 。 试
想 一 切 矛 盾着 的 事 物 或 人 们 心 中 矛 盾 着 的 概 念 , 任 何 一 方 面
能 够 独 立 地 存 在 吗 ?没 有 生 ,
死 就 不 见;
没 有 死,
生 也 不见。
没
有 上,
无所 谓 下;
没 有 下,
也 无所 谓 上。
没 有 祸,
无 所 谓 福;
没
有 福,
也 无 所 谓 祸。
没 有 顺 利,
无 所 谓 困 难;
没 有 困 难,
也无所
谓 顺 利。
没 有 地 主,
就 没 有 佃 农;
没 有 佃 农,
也 就 没 有 地主。
没
有 资产 阶级 , 就 没 有 无 产 阶 级 ; 没 有 无产 阶 级 , 也 就 没 有 资 产
阶 级。 没有 帝 国 主 义 的 民 族 压 迫 , 就 没有 殖 民 地 和 半 殖 民 地 ;
没 有殖 民地 和 半 殖 民 地 , 也 就 没 有 帝 国主 义 的 民 族 压 迫 。 一 切
对 立的 成分 都 是 这 样 , 因 一 定 的 条 件 ,一 面 互 相 对 立 , 一 面 又
互 相 联 结、
互 相 贯 通、
互 相 渗 透、
互 相 依 赖,
这 种 性 质,
叫做同
一 性。 一切 矛 盾 着 的 方 面 都 因 一 定 条 件具 备 着 不 同 一 性 , 所 以
称 为矛 盾。 然 而 又 具 备 着 同 一 性 , 所 以互 相 联 结 。 列 宁 所 谓 辩
证 法研 究“ 对 立 怎 样 能 够 是 同 一 的 ” ,就 是 说 的 这 种 情 形 。 怎
样 能够 呢? 因 为 互 为 存 在 的 条 件 。 这 是同 一 性 的 第 一 种 意 义 。
然而 单 说了 矛 盾双 方 互 为存 在 的 条 件 , 双 方 之间 有 同一
性 ,因 而能 够 共 处 于 一 个 统 一 体 中 , 这样 就 够 了 吗 ? 还 不 够 。
事 情不 是矛 盾 双 方 互 相 依 存 就 完 了 , 更重 要 的 , 还 在 于 矛 盾 着
的 事物 的互 相 转 化 。 这 就 是 说 , 事 物 内部 矛 盾 着 的 两 方 面 , 因
为 一 定 的 条件 而 各 向 着 和 自 己 相 反 的 方 面 转 化 了 去 , 向 着 它
的 对 立 方 面所 处 的 地 位 转 化 了 去 。 这 就 是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的 第
二 种 意 义。
为什 么 这里 也 有同 一 性 呢? 你 们 看 , 被 统 治 的无 产 阶级
矛
盾
论
329
经 过革 命 转 化 为 统治 者, 原 来是 统 治者 的资 产 阶 级 却 转化 为
被 统治 者 , 转 化 到对 方原 来 所占 的 地位 。苏 联 已 经 是 这样 做
了 ,全 世 界 也 将 要这 样做 。 试问 其 间没 有在 一 定 条 件 之下 的
联 系和 同 一性 , 如何 能够 发生 这 样的 变 化 呢?
曾 在 中 国 近 代 历 史 的 一 定 阶段 上 起 过 某 种 积 极 作 用 的 国
民党 , 因 为 它的 固 有 的 阶 级性 和 帝 国 主 义 的 引 诱 ( 这 些 就是 条
件) , 在 一 九二 七 年 以 后 转化 为 反 革 命 , 又 由 于 中 日 矛 盾的 尖
锐化 和 共 产 党的 统 一 战 线 政策 ( 这 些 就 是 条 件 ) , 而 被 迫着 赞
成 抗日 。 矛 盾 着 的东 西这 一 个变 到 那一 个, 其 间 包 含 了一 定
的 同 一 性。
我 们 实 行过 的 土 地 革 命 , 已 经 是 并 且还 将 是 这 样 的 过 程,
拥 有土 地 的 地 主 阶级 转化 为 失掉 土 地的 阶级 , 而 曾 经 是失 掉
土地 的 农 民 却转 化 为 取 得 土地 的 小 私 有 者 。 有 无 、 得 失 之间 ,
因 一定 条 件 而 互 相联 结, 二 者具 有 同一 性。 在 社 会 主 义条 件
之下 , 农 民 的私 有 制 又 将 转化 为 社 会 主 义 农 业 的 公 有 制 ,苏 联
已 经这 样 做 了 , 全世 界将 来 也会 这 样做 。私 产 和 公 产 之间 有
一条 由 此 达 彼的 桥 梁 , 哲 学上 名 之 曰 同 一 性 , 或 互 相 转 化、 互
相 渗 透。
巩 固 无 产 阶 级 的 专 政 或 人 民的 专 政 , 正 是 准 备 着 取 消 这
种专 政 , 走 到消 灭 任 何 国 家制 度 的 更 高 阶 段 去 的 条 件 。 建立 和
发展 共 产 党 ,正 是 准 备 着 消灭 共 产 党 和 一 切 政 党 制 度 的 条件 。
建立 共 产 党 领导 的 革 命 军 ,进 行 革 命 战 争 , 正 是 准 备 着 永远 消
灭 战 争 的 条 件 。 这 许多 相 反 的东 西 , 同 时却 是 相 成 的 东 西。
大 家 知 道, 战 争 与 和 平 是 互 相 转 化 的。 战 争 转 化 为 和 平,
例 如第 一 次 世 界 大战 转化 为 战后 的 和平 ,中 国 的 内 战 现在 也
330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
年的国 共合作转 化为战争,现在 的世界 和平局面 也可能转 化
为第二 次世界大 战。为什么是这 样?因 为在阶级 社会中战 争
与和平这样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着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
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
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
成同一的),—— 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
的”
,
就 是 这 个 意 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
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
西”呢 ?因为客 观事物本来是如 此的。 客观事物 中矛盾着 的
诸 方 面 的 统 一 或 同 一 性,
本 来 不 是 死 的、
凝 固 的,
而 是 生 动 的、
有 条 件 的、
可 变 动 的、
暂 时 的、
相 对 的 东 西,
一 切 矛盾 都依 一定
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
就成了 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宇宙 观。只有 现在的和 历
史上的 反动的统 治阶级以及为他 们服务 的形而上 学,不是 把
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
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
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
党人的 任务就在 于揭露反动派和 形而上 学的错误 思想,宣 传
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
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
的、
具 体 的。
神 话 中 的 许 多 变 化,
例 如 《 山 海 经 》中 所 说 的“夸
矛
盾
论
331
〔27〕
〔28〕
父追日”
,
《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
,
《 西游 记》 中
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29〕和《聊斋志异》〔30〕中的许多鬼狐变
人 的故 事 等等 , 这 种 神 话 中 所说 的 矛盾 的 互 相 变 化 , 乃是 无 数
复 杂的现实 矛 盾的 互 相 变 化对 于 人们 所 引起 的 一 种 幼稚 的 、
想 象的 、 主观 幻 想 的 变 化, 并 不 是 具体 的 矛 盾 所 表现 出 来 的 具
体 的变 化 。马 克 思 说 : “任 何 神 话 都是 用 想 象 和 借助 想 象 以 征
服 自 然 力,
支 配 自 然 力,
把 自 然 力 加 以 形 象 化;
因 而,
随 着这 些
自 然 力 之实 际 上 被 支 配,
神 话 也 就 消 失 了。
”〔 31〕 这 种神 话 中 的
( 还有 童 话中 的 ) 千 变 万化 的 故 事 ,虽 然 因 为 它 们想 象 出 人 们
征 服自 然 力等 等 , 而 能 够吸 引 人 们 的喜 欢 , 并 且 最好 的 神 话 具
有“永 久 的 魅 力”〔 32 〕
(马 克 思 )
,
但 神 话 并 不 是 根 据 具 体 的矛 盾
之 一定 的 条件 而 构 成 的 ,所 以 它 们 并不 是 现 实 之 科学 的 反 映 。
这 就是 说 ,神 话 或 童 话 中矛 盾 构 成 的诸 方 面 , 并 不是 具 体 的 同
一 性, 只 是幻 想 的 同 一 性 。 科学 地 反映 现 实 变 化 的 同 一性 的 ,
就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辩 证 法。
为 什 么 鸡 蛋 能 够 转 化 为 鸡 子, 而 石 头 不 能 够 转 化 为 鸡 子
呢 ?为什么 战 争与 和 平 有 同一 性 ,而 战 争与 石 头 却 没有 同 一
性 呢?为什 么 人能 生 人 不 能生 出 其他 的 东西 呢 ? 没 有别 的 ,
就 是因为矛 盾 的同 一 性 要 在一 定 的必 要 的条 件 之 下 。缺 乏 一
定 的必 要 的条 件, 就没 有任 何 的同 一 性。
为 什 么 俄 国 在 一 九 一 七 年 二月 的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和 同
年 十月的无 产 阶级 社 会 主 义革 命 直接 地 联系 着 , 而 法国 资 产
阶 级革命没 有 直接 地 联 系 于社 会 主义 的 革命 , 一 八 七一 年 的
巴 黎公社终 于 失败 了 呢 ? 为什 么 蒙古 和 中亚 细 亚 的 游牧 制 度
又 直接地和 社 会主 义 联 系 了呢 ? 为什 么 中国 的 革 命 可以 避 免
332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 次国 内 革命 战 争时 期
资 本主 义 的 前 途 , 可 以 和 社 会 主 义 直 接 联 系 起 来 , 不 要 再 走
西 方 国家 的 历史 老 路 , 不 要经 过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专 政的 时 期 呢 ?
没 有别 的 , 都 是 由 于 当 时 的 具 体 条 件 。 一 定 的 必 要 的 条 件 具
备 了 ,事 物 发展 的 过 程 就 发生 一 定 的 矛 盾 , 而 且 这种 或 这 些 矛
盾 互 相 依 存,
又 互 相 转 化,
否 则,
一 切 都 不 可 能。
同 一性 的 问 题 如 此 。 那 末 , 什 么 是 斗 争 性 呢 ? 同 一 性 和
斗 争性 的 关 系 是 怎 样 的 呢?
列 宁 说:
“对 立 的 统 一(一 致 、
同 一、
合 一)
,
是 有 条 件 的、
一
时 的 、暂 存 的、 相 对 的 。 互相 排 斥 的 对 立 的 斗 争 则是 绝 对 的 ,
正 如 发 展、
运 动 是 绝 对 的 一 样。
”〔 33〕
列 宁这 段 话 是 什 么 意 思 呢?
一 切 过 程 都 有 始 有 终 , 一 切 过 程 都 转 化 为 它 们 的 对 立 物。
一 切过 程 的 常 住 性 是 相 对 的 , 但 是 一 种 过 程 转 化 为 他 种 过 程
的 这 种 变 动 性 则 是 绝 对 的。
无 论什 么 事 物 的 运 动 都 采 取 两 种 状 态 , 相 对 地 静 止 的 状
态 和显 著 地 变 动 的 状 态 。 两 种 状 态 的 运 动 都 是 由 事 物 内 部 包
含 的两 个 矛 盾 着 的 因 素 互 相 斗 争 所 引 起 的 。 当 着 事 物 的 运 动
在 第 一种 状 态的 时 候 , 它 只有 数 量 的 变 化 , 没 有 性质 的 变 化 ,
所 以显 出 好 似 静 止 的 面 貌 。 当 着 事 物 的 运 动 在 第 二 种 状 态 的
时 候, 它 已 由 第 一 种 状 态 中 的 数 量 的 变 化 达 到 了 某 一 个 最 高
点 , 引起 了 统一 物 的 分 解 ,发 生 了 性 质 的 变 化 , 所以 显 出 显 著
地 变化 的 面 貌 。 我 们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所 看 见 的 统 一 、 团 结 、 联
合、
调 和、
均 势、
相 持、
僵 局、
静 止、
有 常、
平 衡、
凝 聚、
吸 引 等 等,
都 是事 物 处 在 量 变 状 态 中 所 显 现 的 面 貌 。 而 统 一 物 的 分 解 ,
团 结、
联 合、
调 和、
均 势、
相 持、
僵 局、
静 止、
有 常、
平 衡、
凝 聚、
吸
矛
盾
论
333
引 等 等状 态 的 破 坏, 变 到 相 反 的 状 态, 便 都 是 事物 在 质 变 状 态
中 、 在 一种 过 程 过 渡 到 他 种 过 程 的 变 化 中 所 显 现 的面 貌 。 事
物 总 是 不断 地 由 第 一 种 状 态 转 化 为 第 二 种 状 态 , 而矛 盾 的 斗
争 则 存 在于 两 种 状 态 中 , 并 经 过 第 二 种 状 态 而 达 到矛 盾 的 解
决。
所 以 说,
对 立的统 一是 有条件的、
暂 时 的、
相 对 的,
而对立
的 互 相 排 除 的 斗 争 则 是 绝对 的 。
前 面 我们 曾 经 说 , 两个 相 反 的 东西 中 间 有 同 一性 , 所 以 二
者 能 够共 处 于 一 个统 一 体 中 , 又 能 够互 相 转 化 ,这 是 说 的 条 件
性 , 即是 说 在 一 定条 件 之 下 , 矛 盾 的东 西 能 够 统一 起 来 , 又 能
够 互 相 转 化;
无 此 一 定 条 件,
就 不 能 成 为 矛 盾,
不 能 共 居,
也不
能 转 化 。由 于 一 定 的 条 件 才 构 成 了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所 以 说 同
一 性 是有 条 件 的 、相 对 的 。 这 里 我 们又 说 , 矛 盾的 斗 争 贯 串 于
过 程 的始 终 , 并 使一 过 程 向 着 他 过 程转 化 , 矛 盾的 斗 争 无 所 不
在,
所 以 说 矛 盾 的 斗 争 性 是 无 条 件 的、
绝 对 的。
有 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
合, 构成 了一 切事 物的 矛盾运 动。
我 们 中 国 人 常 说“
:相 反 相 成。
”〔 34 〕 就 是 说 相 反 的 东 西 有
同 一 性。 这 句 话 是辩 证 法 的 , 是 违 反形 而 上 学 的。 “ 相 反 ” 就
是 说 两个 矛 盾 方 面的 互 相 排 斥 , 或 互相 斗 争 。 “相 成 ” 就 是 说
在 一 定条 件 之 下 两个 矛 盾 方 面 互 相 联结 起 来 , 获得 了 同 一 性 。
而 斗 争 性 即 寓 于同 一 性 之中 , 没 有 斗 争 性 就 没 有 同 一 性。
在 同 一性 中 存 在 着 斗争 性 , 在 特殊 性 中 存 在 着普 遍 性 , 在
个 性 中存 在 着 共 性。 拿 列 宁 的 话 来 说, 叫 做 “ 在相 对 的 东 西 里
〔 35〕
面 有 着 绝 对 的 东 西”
。
334
毛 泽 东选 集
六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 矛 盾的 斗 争性 的 问 题 中 , 包 含 着 对 抗 是 什么 的 问 题。
我 们 回 答 道 :对 抗 是 矛 盾 斗 争 的 一 种 形 式, 而 不 是 矛 盾 斗 争 的
一 切 形 式。
在 人 类 历 史中 , 存 在 着阶 级 的 对 抗 ,这 是 矛 盾 斗争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表现 。 剥削 阶 级和 被 剥削 阶 级之 间 的 矛 盾 ,无 论 在奴
隶 社 会 也 好 ,封 建 社 会 也 好 , 资 本 主 义 社会 也 好 , 互 相 矛 盾 着
的 两 阶 级 , 长期 地 并 存 于 一 个 社 会 中 , 它们 互 相 斗 争 着 , 但 要
待 两 阶 级的 矛 盾发 展 到了 一 定的 阶 段的 时 候 , 双 方才 取 外部
对 抗 的 形式 , 发展 为 革命 。 阶级 社 会中 , 由 和 平 向战 争 的转
化,
也 是 如 此。
炸 弹 在未 爆 炸的 时 候 , 是 矛 盾 物 因 一 定 条 件共 居 于 一个
统 一 体 中 的 时 候。
待 至 新 的 条 件(发 火 )
出 现,
才 发 生 了 爆 炸。
自 然 界 中一 切 到了 最 后要 采 取外 部 冲突 形 式 去 解 决旧 矛 盾产
生 新 事物 的 现象 ,都 有 与 此 相仿 佛 的 情 形。
认 识 这种 情 形, 极 为 重 要 。 它 使 我 们 懂 得 ,在 阶 级 社会
中 , 革 命 和 革命 战 争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舍 此不 能 完 成 社 会 发 展 的
飞 跃 , 不 能 推翻 反 动 的 统 治 阶 级 , 而 使 人民 获 得 政 权 。 共 产 党
人 必 须 揭露 反 动派 所 谓社 会 革命 是 不必 要 的 和 不 可能 的 等等
欺 骗 的 宣传 , 坚持 马 克思 列 宁主 义 的社 会 革 命 论 ,使 人 民懂
得 , 这 不 但 是完 全 必 要 的 , 而 且 是 完 全 可能 的 , 整 个 人 类 的 历
史 和 苏 联 的 胜 利 , 都 证 明 了 这 个 科 学 的 真 理。
但 是 我们 必 须具 体 地 研 究 各 种 矛 盾 斗 争 的 情况 , 不 应当
矛
盾
论
335
将 上 面 所 说 的 公 式 不 适当 地 套 在 一 切 事 物 的 身 上 。 矛 盾 和 斗
争 是 普 遍的、
绝 对 的,
但 是 解 决 矛 盾 的 方 法,
即 斗 争 的 形 式,
则
因 矛 盾 的 性 质 不 同 而 不相 同 。 有 些 矛 盾 具 有 公 开 的 对 抗 性 ,
有 些 矛 盾 则 不 是 这 样 。根 据 事 物 的 具 体 发 展 , 有 些 矛 盾 是 由
原 来 还 非 对 抗 性 的 , 而 发 展 成为 对 抗 性 的 ; 也 有 些 矛 盾 则由 原
来是 对抗 性的 ,而 发 展成 为非 对 抗性 的。
共 产 党 内 正 确 思 想和 错 误 思 想 的矛 盾 ,如 前 所 说 , 在阶 级
存 在 的 时 候 , 这 是 阶 级 矛 盾 对于 党 内 的 反 映 。 这 种 矛 盾 ,在 开
始 的 时 候 , 或 在 个 别 的问 题 上 , 并 不 一 定 马 上 表 现 为 对 抗 性
的 。 但 随 着 阶 级 斗 争 的发 展 , 这 种 矛 盾 也 就 可 能 发 展 为 对 抗
性 的 。 苏 联 共 产 党 的 历 史 告 诉我 们 : 列 宁 、 斯 大 林 的 正 确思 想
和 托 洛 茨 基 、 布 哈 林 等 人 的 错误 思 想 的 矛 盾 , 在 开 始 的 时候 还
没 有 表 现 为 对 抗 的 形 式, 但 随 后 就 发 展 为 对 抗 的 了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历 史 也 有 过 这 样的 情 形 。 我 们 党 内 许 多 同 志 的 正 确 思
想和 陈独 秀、 张 国焘 〔36〕等 人的 错误 思想的 矛盾 ,在 开始 的时
候 也 没 有 表 现 为 对 抗 的形 式 , 但 随 后 就 发 展 为 对 抗 的 了 。 目
前 我 们 党 内 的 正 确 思 想和 错 误 思 想 的 矛 盾 , 没 有 表 现 为 对 抗
的 形 式 , 如 果 犯 错 误 的 同 志 能够 改 正 自 己 的 错 误 , 那 就 不会 发
展 为 对 抗 性 的 东 西 。 因此 , 党 一 方 面 必 须 对 于 错 误 思 想 进 行
严 肃 的 斗 争 , 另 方 面 又必 须 充 分 地 给 犯 错 误 的 同 志 留 有 自 己
觉 悟 的 机 会 。 在 这 样 的情 况 下 , 过 火 的 斗 争 , 显 然 是 不 适 当
的 。 但 如 果 犯 错 误 的 人 坚 持 错误 , 并 扩 大 下 去 , 这 种 矛 盾也 就
存在 着 发 展 为 对抗 性 的 东 西 的 可 能 性 。
经 济 上 城 市 和 乡 村的 矛 盾 , 在 资本 主 义社 会 里 面 ( 那里 资
产 阶 级 统 治 的 城 市 残 酷 地 掠 夺乡 村 ) , 在 中 国 的 国 民 党 统治 区
336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域 里 面 ( 那 里 外 国 帝 国 主 义 和 本 国 买 办 大 资产 阶 级 所 统 治 的
城 市极 野 蛮 地 掠 夺乡 村 ) , 那是 极 其 对 抗 的 矛 盾 。 但在 社 会 主
义 国家 里 面 , 在 我们 的 革 命 根据 地 里 面 , 这 种 对 抗 的矛 盾 就 变
为 非对 抗 的 矛 盾 ,而 当 到 达 共产 主 义 社 会 的 时 候 , 这种 矛 盾 就
会 消 灭。
列 宁 说“
:对 抗 和 矛 盾 断 然 不 同。
在 社 会 主 义 下,
对抗消灭
了,
矛 盾 存 在 着。
”〔 37 〕 这 就 是 说,
对 抗 只 是 矛 盾斗 争的 一 种 形
式,而 不 是它 的一切形式,不能 到处套 用这个公式。
七
结
论
说 到 这 里, 我 们 可 以 总 起 来 说 几 句。 事 物 矛 盾 的 法 则 , 即
对 立统 一 的 法 则 ,是 自 然 和 社会 的 根 本 法 则 , 因 而 也是 思 维 的
根 本 法 则 。 它 是 和 形 而 上 学 的 宇 宙 观 相 反 的。 它 对 于 人 类 的
认 识 史 是 一 个 大 革 命 。 按 照 辩 证 唯 物 论 的 观点 看 来 , 矛 盾 存
在 于 一 切 客 观 事 物 和 主 观 思 维 的 过 程 中 , 矛盾 贯 串 于 一 切 过
程 的 始 终 , 这 是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和 绝 对 性 。 矛盾 着 的 事 物 及 其
每 一 个 侧 面 各 有 其 特 点 , 这 是 矛 盾 的 特 殊 性和 相 对 性 。 矛 盾
着 的 事 物 依 一 定 的 条 件 有 同 一 性 , 因 此 能 够共 居 于 一 个 统 一
体 中, 又 能 够 互 相转 化 到 相 反的 方 面 去 , 这 又 是 矛 盾的 特 殊 性
和 相 对 性 。 然 而 矛 盾 的 斗 争 则 是 不 断 的 , 不管 在 它 们 共 居 的
时 候, 或 者 在 它 们互 相 转 化 的时 候 , 都 有 斗 争 的 存 在, 尤 其 是
在 它们 互 相 转 化 的时 候 , 斗 争的 表 现 更 为 显 著 , 这 又是 矛 盾 的
普 遍 性 和 绝 对 性 。 当 着 我 们 研 究 矛 盾 的 特 殊性 和 相 对 性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矛 盾 和矛 盾 方 面 的主 要 的 和 非 主 要 的 区 别; 当 着 我
矛
盾
论
337
们研究矛盾的普 遍性和斗争性的 时候,要 注意矛盾的各种 不
同的斗争形式的 区别。否则就要 犯错误。 如果我们经过研 究
真正懂得了上述 这些要点,我们 就能够击 破违反马克思列 宁
主义基本原则的 不利于我们的革 命事业的 那些教条主义的 思
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
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
则的一些 简单的结论。
注
释
(《 列宁全集 》第55卷,
人 民出
〔1〕见列宁 《黑格尔 〈哲学史 讲演录〉一书摘 要》
版 社 1990年 版 , 第 213页 ) 。
〔2〕 参 见列宁 《谈 谈 辩证法 问题 》:“统 一物 之分为两 个部 分以及对它的 矛盾
着的部分的认识……,是 辩证法 的实质 (是辩证法的‘本质’之 一,是它 的基本 的特
点或 特 征 之 一,
甚 至 可 说是 它的 最 基 本 的特 点 或 特 征)
。
”
并 参 见《 黑 格 尔 〈 逻 辑 学〉
一书摘要》中关于“辩证 法的要 素”部 分:“可以把辩证法简要 地规定为 关于对 立面
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 抓住辩 证法的 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 发挥。” (《列 宁全
集》第 55卷 , 人 民 出版 社 1990年 版 , 第305、192页)
〔3〕 德 波林( 一八 八 一—— 一九 六三), 苏联 哲学家。 一九 二九年当选为 苏联
科 学 院 院 士 。 三 十 年 代 初, 苏 联 哲 学界 发 动 对 德波 林 学派 的批 判, 认 为他 们犯 了
理论脱 离实 践 、哲 学脱离 政 治 等 唯心 主义 性 质的 错误。
〔4〕 见 列宁《 谈谈 辩 证法问 题》 。新的译 文是 :“有两 种基 本的(或两种 可能
的?或 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 )发展 (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 加,是重复;
以 及 认 为 发 展 是 对 立 面 的统 一 ( 统 一物 之 分 为 两个 互 相排 斥的 对立 面 以及 它们 之
间的相互关系)。 ”(《列宁全集》第55卷 ,人民出版 社1990年版,第306页)
〔5〕 见 《汉书 ·董 仲 舒传》 。董 仲舒(公 元前 一七九— —前 一○四)是孔 子学
派在西汉的主 要代表 ,他曾经对汉武帝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
“道”是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家 的 通 用 语 ,
它 的 意 义 是“道 路”或“道 理 ”
,
可 作“法 则 ”或“规
律”解 说 。
〔6〕见恩 格斯《反杜林论》第一 编第十二节《 辩证法。量和质》(《 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 》第 3卷, 人民 出 版社 1972年 版, 第160页)。
338
毛 泽 东选 集
第 二 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 期
注 释
新 的 译 文 是:
“承 认
(发 现)
自 然界的
(也 包 括
〔 7 〕 见列 宁 《 谈 谈 辩 证 法 问 题 》。
精 神 的 和 社 会 的)
一 切 现 象 和 过 程 具 有 矛 盾 着 的、
相 互 排 斥 的、
对 立 的 倾 向。
(《 列
”
宁 全 集 》 第55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 第306页 )
〔 8〕 以 上 所引 恩格 斯 的 三段 话, 均 见 恩格 斯《 反 杜 林论 》第 一 编 第十 二节 《 辩
证法。量 和质》。其中第 二段“高 等数学 的主要基 础之一,就是矛 盾…… ”,《反 杜
林论》中 的原文是:“我 们已经提 到,高 等数学的 主要基础之一是 这样一 个矛盾: 在
一定 条 件下 直线 和 曲线 应当 是 一回 事。 高 等数 学还 有 另一 个矛 盾: 在 我们 眼前 相
交 的线 , 只要 离 开交点 五六厘 米 , 就应当 认为 是 平行 的 、即 使 无 限 延长也不 会 相 交
的 线 。 可 是 , 高 等 数 学 利 用 这 些 和 其 他 一 些 更 加尖 锐 的 矛 盾 获 得 了 不 仅 是 正 确
的、而且是初等数学所完全不能达到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
出 版 社1972年 版 , 第160— 161页 )
〔9〕见列宁 《谈谈 辩证法问题》( 《列宁 全集》 第55卷,人民出 版社1990年版 ,
第305—306页)。
〔10〕 见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 307 页 )。
〔11〕参见本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11〕。
〔12〕见《孙子·谋攻》。
〔13〕魏 徵(五八 ○ —— 六四 三),唐 代初期的 政治活动 家 和历史学 家。本文 引
语见《资 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 14〕《 水 浒 传》 是 中 国 描 写 农民 战 争 的著 名 小 说 。 宋江 是 这 部 小说 中 农 民 武
装 的 主 要 领 袖 。 祝 家 庄 在 农 民 武 装 根 据 地 梁 山 泊的 附 近 , 这 个 庄 的 统 治 者 祝 朝
奉 ,是 一个 大 恶 霸地 主。
〔 15〕 木 马 计 是 希 腊 神 话 中 的 一 个 著 名 故 事 。 据 传 说 , 古 希 腊 人 攻 打 特 洛 伊
城 ,很 久 打不 下 来。后 来,他 们 伪 装撤退 ,在 城 下营 房 中留 下 了 一 匹腹内藏 有 一 批
勇士 的 大木 马。 特 洛伊 人不 知 道这 是敌 人 的计 策, 把 木马 作为 战利 品 拉进 城去 。
深 夜, 勇 士们 走 出木马 ,利用 特 洛 伊人毫 无戒 备 的时 机 ,配 合 城 外 的军队, 迅 速 地
夺取了特洛伊城。
〔16〕见 列宁《再 论 工会、目 前局势及 托洛茨基 同志和布 哈 林同志的 错误》。 新
的译文是 :“要真正地认 识事物, 就必须 把握住、 研究清楚它的一 切方面 、一切联 系
和 ‘中 介 ’。 我 们永远 也不会 完 全 做到这 一点 , 但是 , 全面 性 这 一 要求可以 使 我 们
防 止 犯 错 误和 防 止 僵 化 。 ” ( 《列 宁 全 集 》 第 40卷 , 人 民出 版社 1986年 版 , 第 291
页)
〔17〕见本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18〕 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5〕。
矛
盾
论
注 释
339
〔19〕参见本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20〕见本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
〔21〕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 22〕一八 九四年( 甲午年) 发生的中 日 战争,也 称甲午战 争。这次 战争是日 本
军 国主 义者蓄意 挑起 的。 日本军队 先向 朝鲜发动 侵略 并对 中国的陆 海军 进行 挑
衅, 继 即大 举 侵入 中 国 的东北 。在 战 争中 ,中国 军 队 曾经 英 勇作 战 ,但 是由于清 朝
政 府 的 腐败 以及 缺乏 坚 决 反 对 侵 略 的 准 备 , 中 国 方 面 遭 到 了 失 败 。 一 八 九 五 年 ,
清 朝 政 府和 日本 订立 了 可 耻 的 马 关 条 约 , 这 个 条 约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 中 国 割 让 台 湾
全岛及所有 附属各岛 屿、澎 湖列岛和 辽东半 岛(后 来在俄、 德、法 三国干涉 下,日 本
同意由清政 府偿付白 银三千 万两“赎 还”该 半岛) ,赔偿军 费银二 万万两, 允许日 本
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23〕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7〕。
〔24〕参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2〕。
〔 25〕见 列宁 《 俄 国社会民 主 党人 的任务 》( 《列宁全 集》第 2卷,人 民出 版 社
1984 年 版 ,
第 443页 )
;
并 见 列 宁 《 怎 么 办?
》 第 一 章 第 四 节(《 列 宁 全 集 》 第 6 卷 ,
人
民出 版社1986年 版,第 23页 )。
新的 译文是“
:辩证法 是一 种 学说,
〔 26〕 见列宁 《黑 格 尔〈 逻 辑学 〉 一书摘 要》。
它研 究 对立 面怎样 才 能够 同一, 是 怎样 (怎 样 成 为) 同一 的 —— 在 什么 条 件 下它 们
是 相 互 转化 而同 一的 , —— 为 什 么 人 的 头 脑 不 应 该 把 这 些 对 立 面 看 作 僵 死 的 、 凝
固 的 东 西,
而 应 该 看 作 活 生 生 的、
有 条件 的、
活 动 的、
彼 此 转 化 的 东 西。
”
(《 列 宁 全
集》 第 55卷 , 人 民 出 版 社1990年 版 , 第 90页 )
〔 27〕《山 海经》是 一部中国 古代地理 著 作,其中 记载了不 少远古的 神话传说 。
夸父是《山 海经·海 外北经 》上记载 的一个 神人。 据说:“ 夸父与 日逐走。 入日, 渴
欲得饮,饮 于河渭。 河渭不 足,北饮 大泽。 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 杖,化为 邓林。 ”
〔 28〕羿是 中国古代 传说中的 英雄,“ 射 日”是关 于他善射 的著名故 事。据西 汉
淮南王刘安 (公元前 二世纪 人)及其 门客所 著《淮 南子》一 书说: “尧之时 ,十日 并
出,
焦 禾 稼 ,杀 草 木 ,
而 民无 所食。 貐、
凿 齿、
九 婴、
大 风、
封
尧乃 使 羿 … …上射十 日 而 下 杀
、
修蛇,
皆 为 民 害。
貐。… … 万 民皆 喜 。” 东 汉 著作家 王 逸( 公 元 二世
纪 人)
关 于 屈 原 诗 篇 《 天 问 》 的 注 释 说:
“淮 南 言 ,
尧 时 十 日 并 出,
草 木 焦枯 。
尧 命羿
仰射 十日 ,
中 其 九 日 … … 留 其 一 日。
”
〔 29〕《西 游 记》是明 代作家吴 承恩著的 一 部神话小 说。孙悟 空是 书中 的主角。
他 是 一 个神 猴, 有七 十 二 变 的 法 术 , 能 够 随 意 变 成 各 式 各 样 的 鸟 兽 虫 鱼 草 木 器 物
或 者 人 形。
〔 30〕《聊 斋志异》 是清代文 学家蒲松 龄 著的短篇 小说集, 大部分是 叙述神仙 狐
340
毛 泽东 选 集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时 期
注 释
鬼的故 事。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 2卷,
人民
〔31〕见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导 言》
出 版社 1972年 版,第 113页) 。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 2卷,
人民
〔32〕见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导 言》
出 版社 1972年 版,第 114页) 。
新 的 译 文 是:
“对 立 面 的 统 一
(一 致、
同一、
均
〔 33〕 见 列 宁 《 谈 谈 辩 证 法 问 题 》 。
势 )是 有 条 件的 、暂时 的 、 易 逝的 、 相对 的。相 互排斥 的 对 立面的 斗争 是 绝 对的 ,
正如发展、运 动是绝对 的一样。”(《 列宁全集 》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306 页 )
〔34〕见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三二—— 九二)所著 《汉书·艺文志》,原文是:
“诸子十家, 其可观者 ,九家 而已。皆 起于王道既微, 诸侯力 政,时君 世主,好恶殊
方。是以九家 之术,蜂 出并作 ,各引一 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 说,取合 诸侯。其言虽
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新的 译 文 是“
:相对 中 有 绝对。
(
”《 列 宁全 集 》
〔 35〕 见 列 宁《 谈 谈 辩 证法 问 题 》。
第 55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 第 307 页 )
〔36〕见本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4〕。
〔37〕见列宁《在尼· 布哈林〈 过渡时期经济学 〉一书上 作的批注和评论》 。新
的译文 是 :“ 对抗和 矛 盾完全不是 一回 事。在社 会主 义下, 对抗将会 消失 ,矛盾仍
将 存 在。
”
(《 列 宁 全 集 》 第 60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第 281— 282页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文校订表
第
3页 题下
一
版
( 一 九 二 六 年 三 月)
第
3页题 下
二
版
( 一 九 二 五年 十 二 月 一
日)
22 页 2 至 3 农 会 势 盛 , 地 方 牌 赌 禁 22 页 2 至 3 农 会 势 盛 地 方 , 牌 赌 禁
行
绝
行
绝
37 页 13 行
株 州 商会
37 页 14 行
株洲商会
61 页 11 行
西乡的 小西江区
62 页 11 行
西乡的小江区
61 页 13 至 14 红 军 一 个 团 配 合 各 县 赤 62 页 13 至 14 红 军 一 个 团 配 合 各 县 赤
行
卫队大小数十战
行
卫队、暴动队大 小数十
战
66 页 6 行
朱 培 德 亦 在 武 装 他 的 保 67 页 6 行
朱培德、吴 尚亦 在武装
安队和挨户团
保安 队和挨户团
67 页 6 行
相距八 十里
68 页 6 行
相距百八十里
67 页 7 行
大龙
68 页 7 行
大陇
67 页 10 行
行州、草坪 、白泥湖
68 页 10 行
行洲、草坪、白银湖
68 页 12 行
延长分田的 时间
69 页 12 行
延宕分田的时间
69 页 1 至 2 红 军 再 度 到 宁 冈 、 新 70 页 1 至 2 红 军 再 度 到 宁 冈 新 城 、
城、古城、砻市一带 时 行
行
古城、砻市一带时
69 页 倒 8 行 木 材 、 茶 、 油 等 农 产 品 70 页 倒 8 行 木 材 、 茶 油 等 农 产 品
70 页 2 行
木材和茶、油
71 页 2 行
木材和茶油
表 内 第 一 版 的 页 码 和 行 数 据 人 民 出版 社一 九 六六 年七 月 出 版 的 横 排 本 。
第
一
版
第
二
版
71 页 倒 8 行 以 为 委 员 会 才 是 真 正 的 72 页 倒 8 行 以 为 委 员 会 才 是 真 正 的
权力
权力机关
75 页 倒 5 行 十 月 十 四 日
76 页 倒 5 行 十 月 四 日
75 页 倒 3 行 刘 天 千 、 圆 盘 珠
盘圆 珠
76 页 倒 3 行 刘 天 干 、
75 页 倒 2 行 宋 亦 岳
76 页 倒 2 行 朱 亦 岳
79 页 倒 10 行 湘 边 萍 乡
80 页 倒 10 行 湘 边 酃 县
99 页 4 行
二 月九 日
102 页 7 行
二月七日
100 页 倒 3 行 是 一 天 比 一 天 广 大 的
104 页 1 行
是一 天比一天扩大的
102 页 倒 8 行 吉 安 、 永 新 、 兴 国
105 页 倒 5 行 吉 安 、 永 丰 、 兴 国
105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三 年 八 月 二 十 119 页 题 下
( 一九 三三 年八 月十 二
日)
日)
116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四 年 一 月 二 十 130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四 年 一 月)
三日)
123 页 倒 5 行 青 年 壮 年 男 女
137 页 倒 5 行 青 年 壮 年 男 子
123 页 倒 3 至 销 了 四 千 五 百 块 钱 公 债 137 页 倒 3 至 销 了 五 千 四 百 块 钱 公 债
倒 2 行
倒 2 行
165 页 倒 1 行 军 事 的 规 律 , 和 其 他 事 181 页 倒 1 行 军 事 的 规 律 , 和 其 他 事
至 166 页 1 行 物 的 规 律 一 样 , 是 客 观 至 182 页 1 行 物 的 规 律 一 样, 是 客 观
179 页 4 行
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
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
映
映
湘赣 边区
195 页 4 行
湘赣边界
第
188 页 12 行
一
第
版
湘 鄂 赣 边 界 地 区 的 红 军 204 页 14 行
197 页 5 行 二 十 九 日
二
版
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
213 页 7 行 三 十 一 日
201 页 倒 4至 一 九 三 ○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217 页 倒 2 一 九 三 ○ 年 十 二 月 三 十
倒 3 行
七 日至 一九 三一 年一 月 至 倒 1 行
日 至 一 九 三 一 年一 月三
一日
日
202 页 3 行 第 八 路 军
202 页 13 行
三十 日
218 页 5 行 第 六 路 军
218 页 15 行 三 十 一 日
209 页 7 至 一 九 三 一 年 八 月
225 页 14 至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月
8行
15 行
209 页 9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三 月
225 页 倒 10 一 九 三 三 年 十 二 月
10 行
至 倒 9行
211 页 8 行
二十 九日
227 页 倒 10 三 十 一 日
行
249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七 年 五 月 七 日 )271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七 年 五 月 八 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 二 卷
书 名题 字 : 邓 小 平
1
目
录
抗 日 战争 时期( 上)
反 对 日本 进 攻 的 方 针、 办 法和 前 途 ( 一 九 三 七 年
七 月 二 十三 日 ) … … …… … … … … …… … … … … …… … … … 343— 351
一
两 种 方 针 …… … … … …… … … … … … … … …… … … … …… … 343
二
两 套 办 法 … … … … … … … …… … …… … …… … … … … … … … 346
三
两 个 前 途 … … … … … … … … … … … … … …… … … … … … … … 350
四
结论 …………………… ……… …………………………… ……… 350
为 动员一切 力量争取抗战胜 利而斗争
( 一九 三 七 年 八 月 二 十五 日 ) … … … … …… … … … … … … …352— 358
反 对 自由 主 义( 一 九 三 七 年 九 月 七 日 ) … … … … … … … … … 359— 361
国 共 合 作 成 立 后 的 迫 切任 务 ( 一 九 三 七 年 九 月
二 十 九 日 ) … …… … … … …… … … … … … … … …… … … … …362— 372
和 英 国记 者 贝 特 兰 的 谈 话 (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月
二 十五 日 ) … … … … …… … … … … … … …… … … … … … … …373— 386
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战争 ………………………………………………………373
抗日战争的情况和教训 ………………………………………………………374
在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 ………………………………………………………378
抗日战争中的投降主义 ………………………………………………………381
民主制度和抗日战争 ………………………………………………………382
上 海 太 原 失 陷 以 后 抗 日 战 争 的形 势 和 任 务
( 一九 三 七 年 十 一 月 十 二 日 ) …… … …… … …… … …… … … 387— 400
2
一
毛泽东选 集
第二卷
目 前 形 势 是 处在 片 面抗 战 到全 面 抗战 的
过 渡 期 中 … … … … … … … … … … … … … … … … … … … … 387
二
在 党 内 在 全 国 均 须 反 对 投 降 主 义 … … … … … … … … … … … 391
在党内, 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 降主义
… … … …… … … … … … …… …… 391
在 全 国 , 反 对 民 族 对 民 族 的 投 降主 义
… … … … … … … … … … … … 395
阶 级 投 降 主 义 和 民 族 投 降 主 义 的关 系
… … … … … … … … … … … … 396
陕 甘 宁边 区 政 府 、 第 八路 军 后 方 留 守 处 布 告
( 一 九 三 八 年 五 月 十 五 日 ) … … … … … … … … … … … … … 401— 403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 一 九 三 八 年 五 月 ) … … … … … 404— 438
第一 章
为 什 么 提 起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 … … … … … … … … 404
第二章
战 争 的 基 本 原 则 是 保 存 自 己 消 灭 敌 人… … … … … … … … 406
第三章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的 六 个 具 体 战 略 问 题 … … … … … … … … 407
第 四章
主 动地 灵活 地有 计 划 地执 行防 御战 中的
进 攻 战、 持 久 战 中 的 速 决 战 、 内线 作 战 中
的 外 线 作 战… … … … … … … … … … … … … … … … … … 408
第 五章
和正 规战争 相配 合 ………… ……… …… ……………… …… 416
第 六章
建 立根 据地 … …… …… ………… ………… ………… ………418
… … … … … … … … … … … … … … … … … … 419
第一节
几种 根 据 地
第二节
游 击区 和 根 据地
第三节
建 立根 据 地 的 条 件
第四 节
根据 地的 巩固和 发展
… … … … … … … … … … … … … … … 425
第五 节
敌我 之间 的几种 包围
… … … … … … … … … … … … … … … 426
第七 章
第一 节
第二 节
… … … … … … … … … … … … … … … … … 421
… … … … … … … … … … … … … … … … 423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防 御 和 战 略 进 攻 … … … … … … … … … 427
游击 战争 的战略 防御
… … … … … … … … … … … … … … … 428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进 攻
… … … … … … … … … … … … … … … 431
第八 章
向 运 动 战 发 展 … … … … … … … … … … … … … … … … … 432
第九 章
指 挥 关 系 … … … … … … … … … … … … … … … … … … … 434
目
录
3
论 持久战
(一 九三八 年五 月)…… …… …… …… …… …… …… …439—518
问 题 的 提 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9
问题 的根据 …… ……… ……………………… ……… …………………447
驳亡国论 ………………………………………………………………………450
妥 协还 是 抗 战?腐 败 还 是 进步? … …… … … … … … … …… … … … … 454
亡 国 论 是 不 对 的 , 速 胜 论 也 是 不 对 的 … … … … … … … … … … … 457
为 什么 是 持 久 战 ? … … … … … …… … …… … …… … …… … … … … 459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462
犬牙交错的战争 ……………………………………………………………471
为永久和平而战 ……………………………………………………………474
能动 性在 战争中 …………………………………… …………… …… …477
战争 和政 治 …………… ………………… ………………………………479
抗日的政治动员 ……………………………………………………………480
战争 的目 的 …………… …………………………………………………481
防 御中 的进 攻, 持 久 中 的 速 决 , 内 线 中的 外 线 …… … … … … … … 484
主 动性 ,灵 活 性, 计 划性 … … …… … …… …… … …… …… … …… 487
运 动战 ,游 击 战, 阵 地战 … … …… … …… …… … …… …… … …… 497
消耗 战,
歼 灭 战 …… ……… …… …… …… … …… …… …… … …… …501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504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决 战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506
兵民 是胜 利之 本 ……… ………………… ………………………………509
结论 ……………………………………………………………………………513
中 国共产 党在 民族战 争 中 的地位 (一 九 三 八 年
十月十四 日)…… ……… ………… …… ………… …… ……… …519—536
爱 国 主 义 和 国 际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 520
共产 党员 在民族 战争中的模范作用 …… …… ……… …………………521
团 结 全 民 族 和 反 对 民 族 中 的 奸 细 分 子 … … … … … … … … … … … 523
4
毛 泽东 选 集
第二卷
扩大共产党和防 止奸细混入 … …………… ……………………………523
坚 持 统 一 战 线 和 坚 持 党 的 独 立 性 … … … … … … … … … … … … … 524
照 顾 全 局 , 照 顾 多 数 及 和 同 盟 者 一 道 工 作 … … … … … … … … … 525
干 部 政 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6
党的纪律 …… …… ……… …… …………… ……………………………528
党的民主 …… …… ……… …… …………… ……………………………528
我 们 的 党 已 经 从 两 条 战 线 斗 争 中 巩 固 和 壮 大 起 来 … … … … … … 530
当 前 的 两 条 战 线 斗 争 … … … … … … … … … … … … … … … … … … 532
学 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532
团 结 和 胜 利 … … … … … … … …… … … … …… … …… … …… … …… 535
统 一 战线 中 的 独 立 自 主 问 题 ( 一 九 三 八 年
十一月 五日)… …… ……… …… …… ……………… ……………537—540
帮 助 和 让 步 应 该 是 积 极 的 , 不 应 该 是 消 极 的 … … … … … … … … 537
民 族 斗 争 和 阶级 斗争 的 一致 性 … … …… …… … …… …… …… … … 538
“一切 经过统 一战 线”
是 不对 的 ……………………… …… ……………539
战 争 和 战 略 问题 (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一 月 六 日 ) … … … … … … 541— 557
一
中 国 的 特 点 和 革 命 战 争 … … … … … … … … … … … … … … … … 541
二
中 国 国 民 党 的 战 争 史 … … … … … … … … … … … … … … … … 545
三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战 争 史 … … … … … … … … … … … … … … … … 547
四
国 内 战 争和 民族 战争 中 党 的 军 事 战 略 的 转 变 … … … …… … … 549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552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554
五四运动
(一九 三九年 五月 一日)…… …… ………… …… …… …558—560
青 年 运 动 的 方 向 ( 一 九 三 九 年 五 月 四 日 ) … … … … … … … 561— 569
反对 投 降活动
(一 九三 九 年 六 月 三 十日)… … … … … … … … …570— 574
必 须 制 裁 反 动派 ( 一 九 三 九 年 八 月 一 日 ) … … … … … … … 575— 579
目
5
录
关 于 国际 新 形 势 对 新 华 日 报 记 者的 谈 话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580—586
和 中 央 社 、 扫荡 报 、 新 民 报三 记 者 的 谈 话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587—592
苏 联利 益和 人 类利 益的 一致 ( 一 九 三 九 年
九 月二十八 日)………… ………… ……… ………… …… …… …593—601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602—614
目前形 势和党的任 务(一 九三 九 年十 月十 日) … … …… …… 615— 617
大 量吸 收 知识 分 子 ( 一 九 三 九 年 十 二 月 一 日 ) … … … … … 618— 620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 九年 十二 月) … …… ………… 621— 656
第 一章
中 国社 会 …… …………… …… …… …… …………… …… …621
第一节 中华民族
第二节
…………………………………………………………621
古代的封建社会
…………………………………………………623
第三节 现代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
………………………………626
中 国 革 命 … … …… … …… … … … … … … … … …… … …… 632
第一节 百年来的革命运动
… ………………………… ……… …………632
第二节
中国革命的对象
………… ………………………………… ……63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任务
… ………………………………………………636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动力
………………………………… ………………637
第五节 中国革命的性质
………… …………………………… …………646
第六节
…………………………………………………649
中国革命的前途
第七节 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
…………………………………651
斯 大林 是中 国人 民 的 朋 友 ( 一 九 三 九年 十 二 月
二十日)………………………………………………………………657—658
纪念白 求恩
(一九 三九 年十 二月二 十一 日)…… …… …… …… …659—661
6
毛泽东选 集
第二卷
新民主主义论( 一九 四○ 年一 月) …… …… …… …… ……… …662— 711
一
中 国 向何 处去 … …… …… …… …… … …… …… …… …… … …… 662
二
我 们 要 建 立 一 个 新 中 国 … … … … … … … … … … … … … … … … 663
三
中 国 的 历 史 特 点 … … … … … … … … … … … … … … … … … … … 663
四
中 国 革 命 是 世 界 革 命 的 一 部 分 … … … … … … … … … … … … … 666
五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政 治 … … … … … … … … … … … … … … … … … 672
六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经 济 … … … … … … … … … … … … … … … … … 678
七
驳 资 产 阶 级 专 政 … … … … … … … … … … … … … … … … … … 679
八
驳 “ 左 ” 倾 空 谈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683
九
驳 顽 固 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5
一○
旧 三 民 主 义 和 新 三 民 主 义 … … … … … … … … … … … … … … 689
一一
新 民主 主义的 文化 …… …… …… ……… …… …… …… ……… 694
一二
中 国文 化革命 的历 史特 点… …… ……… … … …… …… … …… 696
一三
四 个时 期…… … … …… …… … … ……… …… …… …… …… … 699
一四
文 化性 质问题 上的 偏向 …… …… … …… …… …… … … …… …704
一五
民 族的 科学的 大众 的文 化… …… ……… … … …… …… … …… 706
克 服 投降 危 险, 力 争时 局 好 转( 一 九 四 ○ 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712— 714
团 结一 切 抗 日 力 量 , 反 对 反 共 顽固 派
(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 一 日 )… … …… … …… … …… … … … … … 715— 720
向 国 民 党 的 十 点 要 求 (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 一 日 ) … … … … … 721— 726
《 中国工 人》 发刊词 ( 一 九 四 ○年 二 月 七日 ) … … … … … … 727— 728
必 须强调 团 结和进 步( 一 九四 ○ 年 二 月 七 日 ) … … … … … …729— 730
新 民 主主 义的 宪政 (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 二 十 日 ) … … … … … … 731— 740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政权 问 题 ( 一 九 四 ○ 年 三 月 六 日 ) … … … … 741— 743
目
录
7
目 前 抗 日 统 一 战 线中 的 策 略 问 题 ( 一 九 四 ○ 年
三 月 十 一 日 )… …… …… … … … … … … … … … …… …… …… 744— 752
放 手 发 展 抗 日 力 量 , 抵 抗 反共 顽 固 派 的 进 攻
(一 九四 ○ 年五 月四 日 )… …… … …… …… … … … …… … … 753— 758
团结到底( 一九 四○ 年七 月五日 )… …… … … …… ……… …… 759— 761
论政策( 一九 四○ 年十 二月 二十 五日 ) …… …… … … …… …… 762— 770
为 皖 南 事 变发 表 的 命 令 和 谈 话 ( 一 九 四 一 年 一 月
二十 日) … … … … …… …… …… … …… …… … … … … … … …771—777
中 国 共 产 党 中 央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命 令 … … … … … … … … … … … 771
中 国共 产党 中央 革命 军事 委员 会发 言人 对新 华 社
记 者 的 谈 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771
打 退 第 二 次反 共 高 潮 后 的 时 局 ( 一 九 四 一 年 三 月
十八 日) … … … … …… …… …… … … … … …… …… …… … … 778— 780
关 于 打 退 第二 次 反 共 高 潮 的 总 结 ( 一 九 四 一 年
五月 八日 ) … … … …… …… …… … … … … …… …… …… … … 781— 786
抗 日 战 争时 期
(上)
343
反 对 日 本 进 攻 的 方 针、
办法和前途
*
(一九 三 七 年七月 二 十 三日)
一
两 种 方 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卢沟桥事变〔1〕的第二日,七月
八日,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宣言中说:
“全国同 胞们! 平津危 急!华北危急 !中华 民族危急 !只有
全民 族实行抗 战, 才 是我们 的出路 。 我们要 求立刻 给进 攻的 日军
以坚 决的抵抗 ,并 立 刻准备 应付新 的 大事变 。全国 上下 应立 刻放
弃任 何与日寇 和平 苟 安的打 算。全 中 国同胞 们!我 们应 该赞 扬和
拥护 冯治安部 的英 勇 抗战。 我们应 该 赞扬和 拥护华 北当 局与 国土
*
一 九 三七 年七月 七 日 ,日 本帝 国 主 义发动 了卢 沟 桥事 变,企 图 以 武力 吞
并 全 中 国 。 全 国 人民 一 致 要 求 对 日 作 战 。 蒋 介 石 迟迟 至 事 变 后 十 日 才
在 庐 山 发 表 谈 话 ,确 定 了 准 备 对 日 抗 战 的 方 针 。 这是 由 于 全 国 人 民 的
压 力 , 同 时 也 由 于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行 动 已 严 重 地 打击 了 英 美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利 益 和 蒋介 石 所 直 接 代 表 的 大 地 主 大 资 产阶 级 的 利 益 。 但 就
在 这 时, 蒋 介 石 政府 仍 然 同日 本 继 续 谈 判 ,甚 至 接 受日 本 同 中 国地 方 当
局 议 定 所 谓 和 平 解决 的 办 法 。 一 直 到 八 月 十 三 日 日军 大 举 进 攻 上 海 ,
蒋 介 石在 东 南 的 统治 地 位 已无 法 维 持 , 才 被迫 实 行 抗战 。 但 在 这以 后 ,
直 到 一九 四 四 年 ,蒋 介 石 同日 本 的 秘 密 谋 和活 动 , 始终 没 有 停 止。 蒋 介
34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共 存 亡 的 宣 言 。 我 们 要 求 宋 哲 元 将 军 立刻 动 员 全 部 第 二 十 九 军 〔2〕
开赴 前线应 战 。 我们要 求南京 中央 政 府切 实援助 第二 十 九军 。并
立即 开放全 国 民 众的爱 国运动 ,发 扬 抗战 的民气 。立 即 动员 全国
陆海 空军准 备 应 战。立 即肃清 潜藏 在 中国 境内的 汉奸 卖 国贼 分子
和一 切日寇 的 侦 探,巩 固后方 。我 们 要求 全国人 民用 全 力援 助神
圣的 抗日自 卫 战 争。我 们的口 号是 : 武装 保卫平 津华 北 !为 保卫
国 土流 最 后一 滴血! 全中国 人民、 政府和 军队团 结起来 ,筑成 民族
统一 战线的 坚 固 的长城 ,抵抗 日寇 的 侵略 !国共 两党 亲 密合 作抵
抗 日 寇的 新 进 攻 ! 驱 逐 日 寇 出 中国 ! ”
这就是 方针问题。
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先生在庐山发表了谈话。这个谈话,
确定了 准备抗 战的方针,为国 民党多年 以来在对 外问题 上的
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该
谈话举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
“
(一 )
任 何 解 决 不 得 侵 害 中 国 主 权 与 领 土 之 完 整(
;二 )
冀察行
政 组织 不 容任 何不合 法之改 变;( 三)中 央所派 地方官 吏不能 任人
要 求 撤 换(
;四 )
第 二 十 九 军 现 在 所 驻 地 区 不 能 受 任 何 约 束。
”
该谈话 的 结语说:
“ 政 府 对 于 卢 沟桥 事 件 , 已 确 定 始 终 一 贯 的 方针 和 立 场 。 我 们
知道 全 国 应战以 后之 局势, 就只 有牺 牲到底 ,无 丝 毫侥 幸求 免之
石 在整 个抗日 战 争 时 期 ,完全 背叛 了 他 在 庐山 谈 话 中所 谓 “ 如果战 端 一
开 ,那 就地无 分 南 北 , 人无分 老幼 , 无 论 何人 皆 有 守土 抗 战 之责任 ” 的
声 明, 反对人 民 总 动 员 的全面 的人 民 战 争 ,从 一 九 三八 年 十 月武汉 失 守
以 后 , 更 采 取 消 极 抗 日 积 极 反 共 反人 民 的 反 动 政 策 。 毛 泽 东 在 这 篇 文
章 中所 说的两 种 方 针 , 两套办 法, 两 个 前 途, 正 是 说明 了 在 抗日战 争 中
一 条共 产 党 路 线 和另 一 条 蒋 介 石 路线 之 间 的 斗 争。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 法和前途
345
理。 如果战 端一开 ,那就 地无分 南 北,人 无分老 幼,无 论何人 皆有
守 土 抗战 之 责 任。”
这就 是方针问 题。
以上是国 共两党对 卢沟桥 事变的两个具有 历史意义 的政
治宣 言。这两 个宣言的共同点 是:主张坚决抗 战,反对 妥协
退让。
这是对付日本进攻的第一种方针,正确的方针。
但是还有 采取第二 种方针 的可能。近月以 来,平津 之间
的汉奸和亲日派分子积极活动,企图包围平津当局,适应日本
的要求,动摇坚决抗战的方针,主张妥协退让。这是非常危险
的现 象。
这种妥协退让的方针,和坚决抗战的方针是根本矛盾的。
这种 妥协退让 的方针如不迅速 改变,将使平津 和华北尽 丧于
敌人之手,而使全民族受到绝大的威胁,这是每个人都应十分
注意 的。
第二十九军的全体爱国将士团结起来,反对妥协退让,实
行坚 决 抗战!
平津和华北的全体爱国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妥协退让,拥
护坚 决 抗战!
全国爱国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妥协退让,拥护坚决抗战!
蒋介石先 生和全体 爱国的 国民党员们,希 望你们坚 持自
己 的 方 针,
实 践 自 己 的 诺 言,
反 对 妥 协 退 让,
实 行 坚 决 抗 战,
以
事实回答敌人的侮辱。
全国军队包括红军在内,拥护蒋介石先生的宣言,反对妥
协退让,实行坚决抗战!
346
毛泽东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共产党人一心一德,忠实执行自己的宣言,同时坚决拥护
蒋介石先 生的宣言 ,愿同国 民党人 和全国同胞一道为 保卫国
土 流 最 后 一 滴 血,
反 对 一 切 游 移、
动 摇、
妥 协、
退 让,
实行坚 决
的抗战。
二
两 套 办 法
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之下,必须有一整套的办法,才能达到
目 的。
一些什么办法呢?主要的有如下各项:
(一 )全国军队的总动 员。动 员我们的 二百几十 万常备
军,
包 括 陆 海 空 军 在 内,
包 括 中 央 军、
地 方 军、
红 军 在 内,
其主
力立即出 动开到国 防线上去 ,其一 部分留在后方维持 治安。
委托忠实 于民族利 益的将领 为各方 面的指挥员。召集 国防会
议,决定战略方针,统一战斗意志。改造军队的政治工作,使
官兵一致 ,军民一 致。确定 游击战 争担负战略任务的 一个方
面,使游 击战争和 正规战争 配合起 来。肃清军队中的 汉奸分
子。动员一定数量的后备军,给以训练,准备上前线。对军队
的装备和 给养给以 合理的补 充。按 照坚决抗战的总方 针,必
须作如上 各项的军 事计划。 中国的 军队是不少的,但 不实行
上述计划,则不能战胜敌人。以政治条件和物质条件相结合,
我们 的军力 将无敌于 东 亚。
(二)
全 国 人 民 的 总 动 员。
开 放 爱 国 运 动,
释 放 政 治 犯,
取
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3〕和《新闻检查条例》〔4〕,
承认现有
爱国团体的合法地位,扩大爱国团体的组织于工农商学各界,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347
武装民众实行自卫,并配合军队作战。一句话,给人民以爱国
的自 由。民力和军力 相结合,将给日 本帝国主 义以致命 的打
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前 车可鉴。
如果 坚决 抗战出 于真心,
就
阿比 西尼亚 的 覆辙〔5〕,
不能 忽略这一 条。
(三)
改 革 政 治 机 构。
容 纳各 党 各派 和 人民 领袖 共 同管 理
国事,清除政府中暗藏的亲日派和汉奸分子,使政府和人民相
结合。抗日是一件大事,少数人断乎干不了。勉强干去,只有
贻误。政府如果是真正的国防政府,它就一定要依靠民众,要
实行 民主集中制。它 是民主的,又是 集中的; 最有力量 的政
府是 这样的政府。国 民大会要是真正 代表人民 的,要是 最高
权力 机关,要掌管国 家的大政方针, 决定抗日 救亡的政 策和
计 划。
(四)
抗 日 的 外 交。
不能 给日 本 帝国 主 义者 以任 何 利益 和
便 利,
相 反,
没 收 其 财 产,
废 除 其 债 权,
肃 清 其 走 狗,
驱逐其侦
探。 立刻和苏联订立 军事政治同盟, 紧密地联 合这个最 可靠
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
们抗 日,在不丧失领 土主权的条件下 争取他们 的援助。 战胜
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
利于 敌人 的。
(五)
宣 布 改 良 人 民 生 活 的 纲 领,
并 立 即 开 始 实 行。
苛捐
杂税的取消,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工人待遇的改善,
士兵 和下级军官的生 活的改善,小职 员的生活 的改善, 灾荒
的救 济:从这些起码 之点做起。这些 新政将使 人民的购 买力
提高,市场繁荣,金融活泼,决不会如一些人所说将使国家财
348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政 不得了。 这些新政 将使抗 日力量无 限地提高 ,巩固政 府的
基 础。
(六)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
影、
戏 剧、
文 艺,
一 切 使 合 于 国 防 的 利 益。
禁 止 汉 奸 的 宣 传。
(七)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放在有钱出钱和没
收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者 和 汉 奸 的财 产 的 原 则 上 , 经 济 政 策 放 在
抵 制日货和 提倡国货 的原则 上,一切 为了抗日 。穷是错 误办
法产生出来的,在有了合乎人民利益的新政策之后决不会穷。
如 此 广 土 众 民 的 国 家 而 说 财政 经 济 无 办 法 , 真 是 没 有 道 理
的 话。
(八)
全 中 国 人 民、
政 府 和 军 队 团 结 起 来,
筑 成 民族 统一 战
线 的坚固的 长城。执 行抗战 的方针和 上述各项 政策,依 靠这
个联合阵线。中心关键在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政府、军队、
全 国各党派 、全国人 民,在 这个两党 合作的基 础之上团 结起
来。
“精 诚 团 结,
共 赴 国 难”
这 个 口 号,
不 应 该 只 是 讲 得 好 听,
还
应 该做得好 看。团结 要是真 正的团结 ,尔诈我 虞是不行 的。
办事要大方一点,手笔要伸畅一点。打小算盘,弄小智术,官
僚 主 义,
阿 Q主 义 〔 6 〕,
实 际 上 毫 无 用 处。
这 些 东 西,
用以对付
敌人都不行,用以对付同胞,简直未免可笑。事情有大道理,
有 小道理, 一切小道 理都归 大道理管 着。国人 应从大道 理上
好生想一想,才好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安顿在恰当的位置。在
今天,谁要是在团结两个字上不生长些诚意,他即使不被人唾
骂,
也 当 清 夜 扪 心,
有 点 儿 羞 愧。
这一套为着实现坚决抗战的办法,可以名为八大纲领。
反 对 日 本 进 攻 的 方 针、 办 法 和 前 途
349
坚决 抗战 的 方针,
必须随 之 以这 一套 办 法,
否 则抗战 就 不
可能胜利,日本永在侵略中国,中国永无奈日本何,而且难免
做 阿比 西尼亚。
对坚决 抗战方针有诚意的人, 一定要实 行这一 套办法 。
试 验坚 决抗 战有 诚 意与 否 ,看 他肯 采 取并 实 行这 一 套办 法
与 否。
另外还有一套办法,那就是样样和这一套相反。
不是军队总动员,而是军队不动员,或向后撤。
不是给人民以自由,而是给人民以压迫。
不是民 主集中制的国防性的政 府,而是 一个官 僚买办 豪
绅 地主 的专制 政府。
不是抗日的外交,而是媚日的外交。
不是改 良人民生活,而是照旧 压榨人民 ,使人 民呻吟 痛
苦 ,无 力抗日。
不是国防的教育,而是亡国奴的教育。
不是抗 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而 是照旧不 变甚至 变本加 厉
的 无益于国 有益于 敌的财政经济政策。
不是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而是 拆毁这个长城,
或 是 阳 奉 阴 违、
要 做 不 做 地 讲 一 顿“团 结”
。
办法是 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 不抵抗主 义的时 候,一 切
办 法都反映 不抵抗 主义,这个我们已经有了六年的 教训。 方
针 如果是坚 决抗战 ,那就非实行合乎这个方针的一 套办法 不
可,非实行这八大纲领不可。
350
毛 泽东 选 集
三
抗日战争时期
两 个 前 途
前途怎样呢?这是大家所担心的。
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就一定得一个驱逐日
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这一点还有疑义吗?
我以 为没 有 疑 义了。
实行第二种方针,采取第二套办法,就一定得一个日本帝
国主 义占 领中 国、中 国人 民都 做牛 马奴 隶的 前途。 这 一点还
有疑义吗?我以为也没有疑义了。
四
结
论
一定要 实行第 一种方针 ,采取 第一套办 法,争取第一个
前 途。
一定要 反对第 二种方针 ,反对 第二套办 法,避免第二个
前 途。
一切爱 国的国 民党员和 共产党 员团结起 来,坚决地实行
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坚决地反对
第二种方针,反对第二套办法,避免第二个前途。
全 国 的 爱 国 同 胞,
爱 国 军 队,
爱 国 党 派,
一 致 团 结 起 来,
坚
决地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坚
决地反对第二种方针,反对第二套办法,避免第二个前途。
民族革 命战争 万岁!
中华民 族解放 万岁!
反 对 日 本 进 攻 的 方 针、 办 法 和 前 途
注
351
释
〔 1〕 卢沟 桥 事变 也 称七七 事变。 卢沟 桥 距北 京 ( 当 时称 北平 ) 城十 余公里, 是
北京西南 的 门 户 。当时 北宁 路 ( 北京至 辽宁 沈 阳 的 铁路 ) 沿线 , 东 起山 海 关,西 至
北 京西 南的 丰 台, 都 有日 本侵 略 军驻 扎。 一 九三 七 年 七 月七 日 , 日 军 在 卢 沟桥 向
中 国驻 军进 攻 。在 全 国人 民抗 日 热潮 的推 动 和中 国 共 产 党的 抗 日 主 张 的 影 响下 ,
中国 驻军 奋 起 抵 抗。 中 国人 民 英 勇的 八 年 抗战 , 从 此开 始 。
〔 2〕 第二 十 九军 原 来是冯 玉祥西 北军 的 一部 分 , 当 时驻 在平 津 、河 北、察哈 尔
(现在分 属 河 北 、山西 两省 ) 一 带。宋 哲元 是 这 个 军的 军 长, 他 在 蒋介 石 对日妥 协
政 策的 影响 下 ,曾 一 度幻 想和 平 解决 卢沟 桥 事变 。 冯 治 安是 这 个 军 的 第 三 十七 师
师 长, 该师 的 一一 ○ 旅在 卢沟 桥 奋起 抵抗 日 本侵 略 军 的 进攻 , 揭 开 了 全 国 性抗 战
的 序 幕。
〔 3〕 一九 三 一年 一 月三十 一日国 民党 政 府颁 布 了 《 危害 民国 紧 急治 罪法》, 用
“危害民 国 ” 的 罪名作 为迫 害 和 杀戮爱 国人 民 和 革 命者 的 借口 。 按 该法 的 规定, 凡
从 事反 对国 民 党政 权 的革 命活 动 者处 死刑 ; 凡与 革 命 活 动发 生 联 系 的 或 以 文字 图
书 演说 方式 进 行革 命 宣传 者处 死 刑、 无期 徒 刑或 十 年 以 上有 期 徒 刑 ; 凡 组 织进 步
文 化团 体、 集 会宣 传 反法 西斯 主 义者 处五 年 以上 十 五 年 以下 有 期 徒 刑 等 。 《危 害
民国紧 急 治罪法 》的 颁布,标 志着国 民党 统治的 日益 法西 斯化 。
〔 4〕 《新 闻 检查 条 例》, 指国民 党为 压 制人 民 言 论 自由 于一 九 三三 年一月十 九
日制定的 《 新 闻 检查标 准》 , 同 年十月 五日 又 作 了 补充 规 定。 《 新 闻检 查 标准》 规
定,在国 民 党 统 治区报 刊上 发 表 的任何 文字 , 都 要 在刊 出 以前 , 将 稿件 送 交国民 党
新闻 检 查 官 检 查。 检 查 官 可 以 任 意删 改 和 扣 留 。
〔5〕参 见本 书第一卷 《 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时 期的任务 》第八节 。
〔6〕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 〔19〕。
352
为动员 一切 力量
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甲)
七 月 七 日 卢 沟 桥 事 变,
是 日 本帝 国主 义 大举 进攻 中
国本部的开始。 卢沟桥中国军队 的抗战, 是中国全国性抗 战
的开始。由于日寇无底止的进攻,全国人民的坚决斗争,民族
资产阶级的倾向 抗日,中国共产 党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政策 的
努 力 提 倡、
坚 决 实 行 和 取 得 全 国 的 赞 助,
使 得“九 一 八”〔 1〕以
来中国统治当局 的对日不抵抗政 策,在卢 沟桥事变后开始 转
变到实行抗战的政策,使得一二九运动 〔2〕以来中国革命发展
的形势,由停止内战准备抗战的阶段,过渡到了实行抗战的阶
段。以西安事变〔3〕和国民党三中全会〔4〕为起点的国民党政
策上的开始转变 ,以及蒋介石先 生七月十 七日在庐山关于 抗
日的谈话,和他在国防上的许多措施,是值得赞许的。所有前
线 的 军 队,
不 论 陆 军、
空 军 和 地 方 部 队,
都 进 行 了 英 勇 的 抗 战,
表示了中华民族 的英雄气概。中 国共产党 谨以无上的热忱 ,
向所有全国的爱国军队爱国同胞致民族革命的敬礼。
*
这 是毛 泽 东 为中 共 中 央宣 传 部 起 草 的 关 于 形势 与 任 务的 宣 传 鼓动 提
纲 。 这 个提 纲 为 一 九 三 七 年 八 月 二 十 二 日 至 二 十五 日 在 陕 北 洛 川 召 开
的中共 中央 政 治 局 扩大会 议所 通 过 。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353
(乙)
但 在 另 一 方 面,
在 七 月 七 日 卢 沟 桥 事 变 以 后,
国 民党
当局又依然继续其“九一八”以来所实行的错误政策,进行了
妥协和让步 〔5〕,压制了爱国军队的积极性,压制了爱国人民
的救 国运动。 日本帝国 主义在夺 取平津之 后,依 靠其野蛮 的
武力,借助德意帝国主义的声援,利用英帝国主义的动摇,利
用中 国国民党 对于广大 劳动民众 的隔离, 毫无疑 义将继续 坚
持其大规模进攻的方针,实行第二步、第三步的预定的作战计
划,向着整个华北及其他各地作猛烈的进攻。察哈尔 〔6〕、上
海等 地的烽火 已经燃烧 起来了。 为了挽救 祖国的 危亡,抵 御
强寇的进攻,保卫华北和沿海,收复平津和东北,全国人民和
国民 党当局必 须深切地 认识东北 平津丧失 的教训 ,认识阿 比
认识苏联过去战胜外敌的历史〔8〕,
认
西尼 亚亡国的覆辙〔7〕,
识西 班牙 现在胜 利地保 卫马 德里〔9〕 的经验, 坚固 地团 结起
来,为保卫祖国而作战到底。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
取抗 战胜利” ,这里的 关键是国 民党政策 的全部 的和彻底 的
转变 。国民党 在抗战问 题上的进 步是值得 赞扬的 ,这是中 国
共产 党和全国 人民所多 年企望的 ,我们欢 迎这种 进步。然 而
国民 党政策在 发动民众 和改革政 治等问题 上依然 没有什么 转
变,对人民抗日运动基本上依然不肯开放,对政府机构依然不
愿作原则的改变,对人民生活依然没有改良的方针,对共产党
关系 也没有进 到真诚合 作的程度 。在如此 的亡国 灭种的紧 急
关头,国民党如果还因循上述的政策不愿迅速改变,将使抗日
战争 蒙受绝大 的不利。 有些国民 党人说: 待抗战 胜利后再 实
行政 治改革吧 。他们以 为单纯的 政府抗战 便可以 战胜日寇 ,
这是 错误的。 单纯的政 府抗战只 能取得某 些个别 的胜利, 要
35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彻 底地战胜 日寇是不 可能的 。只有全面的民 族抗战才能彻底
地 战胜日寇 。然而要 实现全 面的民族抗战, 必须国民党政策
有 全部的和 彻底的转 变,必 须全国上下共同 实行一个彻底抗
日 的纲领, 这就是根 据第一 次国共合作时孙 中山先生所手订
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精神而提出的救国纲领。
(丙)
中 国 共 产 党 以 满 腔 的 热 忱 向 中 国 国 民 党、
全 国 人 民、
全 国各党各 派各界各 军提出 彻底战胜日寇的 十大救国纲领。
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
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否则,因循坐误,
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十大救国纲领如下:
一、
打 倒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对 日 绝 交,
驱 逐 日 本 官 吏,
逮 捕 日 本 侦 探,
没收 日 本在 华
财产,否认对日债务,废除与日本签订的条约,收回一切日本
租 界。
为保卫华北和沿海各地而血战到底。
为收复平津和东北而血战到底。
驱逐 日本 帝 国主义出 中 国。
反对任何的动摇妥协。
二、
全 国 军 事 的 总 动 员:
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
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的 作战方针 ,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
的 作 战 方 针。
设立经 常的国防会议,讨论和决定国防计划和作战方针。
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
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使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
为 动 员 一 切 力 量 争 取 抗 战 胜 利 而斗 争
355
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发扬军队的积极性。
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
实现一切抗战军队的平等待遇。
建立全国各地军区,动员全民族参战,以便逐步从雇佣兵
役制转变为义务兵役 制。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全 国 人 民 除 汉 奸 外,
都 有 抗 日 救 国 的 言 论、
出 版、
集 会、
结
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
废除一 切束缚人 民爱国 运动的旧 法令,颁布革命的 新法
令。
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开放党禁。
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
力,
有 钱 出 钱,
有 枪 出 枪,
有 知 识 出 知 识。
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
则 下,
共 同 抗 日。
四、
改 革 政 治 机 构:
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
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
国防政 府必须吸 收各党 各派和人 民团体中的革命分 子,
驱逐亲日分子。
国防政府采取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
国防政府执行抗日救国的革命政策。
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在不丧 失领土主 权的范 围内,和 一切反对日本侵略 主义
35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
联合朝鲜 和日本 国内的工 农人民反 对日本 帝国主义 。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财 政 政 策以 有 钱 出 钱 和 没 收 汉 奸 财 产 作 抗 日 经费 为 原
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
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提倡国货,改良土产。禁绝日货,取缔奸
商, 反 对投机 操纵。
七、
改 良 人 民 生 活:
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
优 待抗 日 军 人 的 家 属。
废 除苛 捐杂 税。
减 租减 息。
救 济失 业。
调 节粮 食。
赈 济灾 荒。
八 、 抗 日 的 教 育 政 策:
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
制度 、 新课程。
九、
肃 清 汉 奸 卖 国 贼 亲 日 派,
巩 固 后 方。
十 、 抗 日 的 民 族 团 结:
在国 共两 党合 作的 基础 上, 建立 全国 各党 各派 各界 各军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领 导 抗 日 战 争,
精 诚 团 结,
共 赴 国 难。
(丁)必须抛弃单纯政府抗战的方针,实现全面的民族抗
战的 方 针。政 府 必须和 人民 团结 起来 ,恢 复孙 中山 先生 的全
为 动 员 一 切 力 量 争取 抗战 胜 利 而 斗 争
357
部革命精神,实行上述 的十大 纲领,争 取抗日 战争的彻底胜
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 领导的 民众和武 装力量 ,决本上述纲
领,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
党在自己一贯的方针下 愿意和 中国国民 党及全 国其他党派,
站在一条战线上,手携手地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
固长城,战胜万恶的日寇,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坚决反对那种投降妥协的汉奸理论,
同 时也 应该 坚 决 反 对 那 种 以 为 无 法 战 胜 日 寇 的 民 族 失 败 主
义。中国共产党坚决相信,在实现上述十大纲领的条件下,战
胜日寇的目的是一定能 达到的 。只要四 亿五千 万同胞一齐努
力,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打倒 日本帝国 主义!
民族 革命战争 万岁!
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万岁!
注
释
〔1〕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注〔4〕。
〔2〕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注〔8〕。
〔3〕参见本书第一卷《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4〕见本书第一 卷《中国 共产党 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 〔11〕。
〔5〕参见本 卷《反对 日本进攻 的 方针、办 法和前途 》一文题 解。
〔6〕见本 书第一卷《论 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注〔13〕。
〔7〕参见本 书第一卷 《中国共 产 党在抗日 时期的任 务》第八 节。
〔8〕参见本书第 一卷《论 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29〕。
〔 9〕马 德 里 是 西 班 牙 的 首 都 。 一 九 三 六 年七 月 , 德 意 法 西 斯 支 持 西班 牙 佛 朗
哥 法西 斯势 力发 动 叛 乱 , 并 武 装 干 涉 西 班 牙 内 政 。 西 班 牙 人 民 在 人 民 阵线 政府 领
导 之下 ,进 行了 保 卫 民 主 反 对 侵 略 的 英 勇 抗 战 。 这 个 战 争 , 以 马 德 里 的保 卫战 最
358
毛泽东选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注 释
为 激 烈 。 保 卫 马 德 里 的 战 争 , 从 一 九 三 六 年 十 月 起, 前 后坚 持 两 年 又五 个 月的 时
间 。 由于 英 法等 帝 国 主 义国 家用 虚 伪 的 所谓 “不干 涉 ” 政策 帮助侵 略 者 , 又由于 人
民 阵 线内 部发 生 了分 化,马 德里在 一九 三九年 三月 陷 落。
359
反对自由主义
(一 九 三 七年 九 月七 日)
我们主张积极 的思想斗 争,因为 它是达 到党内和革命团
体 内 的团 结 使之 利 于战 斗 的武 器 。每 个 共 产党 员 和 革命 分
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
腐朽 庸俗 的作 风发生 ,使 党和 革命 团体 的某 些组织 和 某些个
人在 政治 上腐 化起 来。
自由 主义 有各 种表 现。
因 为 是 熟 人、
同 乡、
同 学、
知 心 朋 友、
亲 爱 者、
老 同 事、
老部
下,
明 知 不 对,
也 不 同 他 们 作 原 则 上 的 争 论,
任 其 下 去,
求 得和
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
和气。 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
不负责任的背 后批评, 不是积极 地向组 织建议。当面不
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
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
事 不 关 己,
高 高 挂 起;
明 知 不 对,
少 说 为 佳;
明 哲 保 身,
但
求无 过。 这是 第三 种。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
律。 这是第 四种。
360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不 是 为 了 团 结,
为 了 进 步,
为 了 把 事 情 弄 好,
向 不 正确 的
意 见 斗 争 和 争 论,
而 是 个 人 攻 击,
闹 意 气,
泄 私 愤,
图 报 复。
这
是 第 五种。
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 争辩, 甚至听了反革命 分子的话
也 不 报 告,
泰 然 处 之,
行 若 无 事。
这 是 第 六 种。
见 群 众 不 宣 传,
不 鼓 动,
不 演 说,
不 调 查,
不 询 问,
不关 心
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
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
见 损 害 群 众 利 益 的 行 为 不 愤 恨,
不 劝 告,
不 制 止,
不 解 释,
听之任之。这 是第八 种。
办 事 不 认 真,
无一 定 计 划,
无 一 定 方 向,
敷衍 了 事,
得过且
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
自 以 为 对 革 命 有 功,
摆 老 资 格,
大 事 做 不 来,
小 事 又 不 做,
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
自 己 错 了,
也 已 经 懂 得,
又 不 想 改 正,
自己 对自 己 采取 自
由主义。这是 第十一 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 由主义 是十分有害的。 它是一种
腐 蚀 剂,
使 团 结 涣 散,
关 系 松 懈,
工 作 消 极,
意 见 分 歧。
它使 革
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
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 主义 的来源,
在于 小资 产阶级 的自 私自利 性,
以 个人
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
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反对自由主义
361
自 由主义 者以抽象 的教条看待马克 思主义 的原则。 他们
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
不准 备拿马克思主义 代替自己的自由 主义。这 些人,马 克思
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
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
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 由主义 是机会主 义的一种表现, 是和马 克思主义 根本
冲突 的。它是消极的 东西,客观上起 着援助敌 人的作用 ,因
此敌 人是欢迎我们内 部保存自由主义 的。自由 主义的性 质如
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 的积极精神 ,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一 个 共 产 党 员,
应 该 是 襟 怀 坦 白,
忠 实,
积 极,
以 革 命 利 益为 第
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
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
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
个人 为重,关心他人 比关心自己为重 。这样才 算得一个 共产
党 员。
一 切 忠 诚、
坦 白、
积 极、
正 直 的 共 产 党 员 团 结 起 来,
反 对一
部分 人的自由主义的 倾向,使他们改 变到正确 的方面来 。这
是思 想战 线的 任务 之一。
362
国共合作成立后 的迫切任务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还在一九三三年,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
给民 众以自由 和武装民众三个 条件之下,准备 同任何国 民党
部队 订立抗日 协定的宣言。那 是因为在一九三 一年九一 八事
变发 生后,中 国人民的首要任 务已经是反对日 本帝国主 义进
攻中国了。但是我们的目的没有达到。
一九三五 年八月, 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红军 号召各党 各派
和全 国同胞组 织抗日联军和国 防政府,共同反 对日本帝 国主
义〔1〕。同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同民族资产阶级组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2〕。一九三六年五月,红军又发表
了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3〕。同年八月,中
国共 产党中央 委员会又对国民 党中央委员会送 了一封信 ,要
求国民党实行停战,并组织两党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4〕。同年九月,共产党又作了在中国建立统一的民主
不 但 发 了 这 些 宣 言、
通 电、
书 信 和 决 议,
而
共 和 国 的 决 议 〔 5 〕。
且派遣了自己的代表,多次和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然而还是
没有结果。直至西安事变 〔6〕发生,在一九三六年年底,中国
共产 党的全权 代表才同国民党 的主要负责人取 得了在当 时政
治上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是两党停止内战,并实现了西安
国 共 合 作 成 立 后的 迫 切 任 务
363
事 变的和平解决。这 是中国 历史上的 一件大事 ,从此 建立了
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今年二月十日,当 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前夜 ,中国共产党
中 央为了具体地建立 两党合 作,乃以 一个系统 的建议 电告该
会 〔7〕。
在 这个电 报内,
要求国 民 党向共 产党保 证停 止内战,
实
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
五项;共产党也向国民党保证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军改变名
称 ,在革命根据地实 行新民 主制度和 停止没收 地主的 土地等
四项。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步骤,因为如果没有这一步骤,
则 两党合作的建立势 将推迟 ,而这对 于迅速准 备抗日 是完全
不 利 的。
自此以后,两党的 谈判接近了一步。关于 两党共同的政
治纲领问题,要求开放民众运动和释放政治犯问题,红军改名
问 题等,共产党方面 都提出 了更具体 的建议。 虽然共 同纲领
的颁布,民众运动的开放,革命根据地的新制度的承认等事,
至今还没有实现;然而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按抗
日战线的战斗序列,又称第十八集团军)的命令,已在平津失
守 约一个月之后颁布 了。还 在七月十 五日就已 交付了 国民党
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为 宣布两 党合作成 立的宣言 ,以及 当时约
定 随之发表的蒋介石 氏承认 中国共产 党的合法 地位的 谈话,
虽延搁太久,未免可惜,也于九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正当
前线紧张之际,经过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先后发表了。共产
党 的这个宣言和蒋介 石氏的 这个谈话 ,宣布了 两党合 作的成
立,对于两党联合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共产
党的宣言,不但将成为两党团结的方针,而且将成为全国人民
36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大团结的 根本方针 。蒋氏的 谈话, 承认了共产党在全 国的合
法地位,指出了团结救国的必要,这是很好的;但是还没有抛
弃国民党的自大精神,还没有必要的自我批评,这是我们所不
能满意的 。但是不 论如何, 两党的 统一战线是宣告成 立了。
这在中国 革命史上 开辟了一 个新纪 元。这将给予中国 革命以
广 大 的 深 刻 的 影 响 , 将 对 于 打 倒 日 本 帝 国 主义 发 生 决定 的
作用。
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
起着决定 的作用。 由于两党 在一定 纲领上的合作,发 动了一
九二四年 至一九二 七年的革 命。孙 中山先生致力国民 革命凡
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这是两党 结成了统 一战线的 结果。 然而由于一部分人 对于革
命主义未能坚持,正当革命走到将次完成之际,破裂了两党的
统一战线,招致了革命的失败,外患乃得乘机而入。这是两党
统一战线 破裂了的 结果。现 在两党 重新结成的统一战 线,形
成了中国 革命的一 个新时期 。尽管 还有某些人还不明 了这个
统一战线 的历史任 务及其伟 大的前 途,还在认为结成 这个统
一战线不 过是一个 不得已的 敷衍的 临时的办法,然而 历史的
车轮将经 过这个统 一战线, 把中国 革命带到一个崭新 的阶段
上去。中 国是否能 由如此深 重的民 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中解放
出来,将 决定于这 个统一战 线的发 展状况。新的有利 的证据
已经表现 出来了。 第一个证 据,是 还在中国共产党开 始提出
统一战线 政策的时 候,就立 即得到 了全国人民的赞同 。人心
的向背,于此可见。第二个证据,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党
国 共 合 作 成 立后 的 迫 切 任 务
365
实行 停战以 后,立即引起了 国内各 党各派各 界各军进入了前
所未 有的团 结状况。虽然这 个团结 对于抗日 的需要说来还是
异常 不够的 ,特别是政府和 人民之 间的团结 问题至今在基本
上还没有解决。第三个证据,这是最为显著的,就是全国性抗
日战争的发动。这个抗战,就目前的情况说来,我们是不能满
意的 ,因为 它虽然是全国性 的,却 还限制于 政府和军队的抗
战。我们早已指出,这样的抗战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
虽然 如此, 但是确实已经发 动了百 年以来未 曾有过的全国范
围的 对外抗 战,没有国内和 平和两 党合作这 是做不到的。如
果说 当两党 统一战线破裂的 时候, 日寇可以 不费一弹而得东
北四 省〔8〕,
那 末,
当 两党统 一战线重 新建立了 的今日,
日寇 就
非经 过血战 的代价不能得到 中国的 土地。第 四个证据,就是
对国 际的影 响。全世界工农 民众和 共产党, 都拥护中国共产
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国共合作成立后,各国人民,
特别 是苏联 ,将更积极地援 助中国 。中苏已 签订了互不侵犯
条约〔9〕,今后两国关系有更进一步的希望。根据上述的这些
证据,我们可以判断,统一战线的发展,将使中国走向一个光
明的 伟大的 前途,就是日本 帝国主 义的打倒 和中国统一的民
主 共 和 国 的 建 立。
然 而这样伟大的任务,不是停止 在现在 状况的统 一战线
所能 完成的 。两党的统一战 线还需 要发展。 因为现在成立的
统一战线,还不是一个充实的坚固的统一战线。
抗 日民 族 统一 战线 是 否只 限 于国 共 两个 党的 呢 ?不 是
的,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
部分 。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是 各党各 派各界各 军的统一战线,
36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 一战线 。现在的 统一战 线事
实 上 还 停 止 在 两 个 党 的 范 围 之 内,
广 大 的 工 人、
农 民、
兵 士、
城
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许多爱国同 胞还没 有被唤起 ,还没 有被
发动,还没有组织起来和武装起 来。这 是目前的 最严重 的情
形。它的严重性,就是影响到前 线不能 打胜仗。 华北以 至江
浙前线的严重危机,现在已经不能掩饰,也无须掩饰了,问题
是怎样挽救这个危机。挽救危机 的唯一 道路,就 是实行 孙中
山先生的遗嘱,即“唤起民众”四个字。孙先生临终时的这个
遗嘱,说他是积四十年的经验,深知必须这样做,才能达到革
命的目的。究竟根据什么理由一 定不肯 实行这个 遗嘱? 究竟
根据什么理由在如此危急存亡的 关头还 不下决心 实行这 个遗
嘱?
谁 也 明 白,
统 制、
镇 压,
是 和“唤 起 民 众”的 原 则 相 违 背 的。
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是决然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
我们还在今年五月间,就对于这 个问题 大声疾呼 地警告 过当
权的国民党,指出了没有民众起来抗战,就会蹈袭阿比西尼亚
的覆辙。不但中国共产党人,各 地的许 多先进同 胞以及 国民
党的许多贤明的党员,都曾指出 了这一 点。可是 统制政 策依
然没有改变。其结果就是政府和人民隔离,军队和人民隔离,
军队中指挥员和战斗员隔离。统 一战线 没有民众 充实起 来,
前线危机就无可避免地只会增大,不会缩小。
今天的抗日 统一战线 ,还没 有一个 为两党所 共同承认和
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去代替国 民党的 统制政策 。现在 国民
党对待民众的一套,还是十年来的一套,从政府机构,军队制
度,
民 众 政 策,
到 财 政、
经 济、
教 育 等 项 政 策,
大体上都还 是十
年来的一套,没有起变化。起了变化的东西是有的,并且是很
国共 合作 成 立后 的 迫 切任 务
367
大的,这就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两党的内战停止了,全国
的抗日战争起来了,这是从西安事变 以来中 国政局的 极大的
变化。然而上述的一套则至今没有变 化,这 叫做没有 变化的
东西和变化了的东西不相适应。过去 的一套 仅适用于 对外妥
协和对内镇压革命,现在还是用了这 一套去 对付日本 帝国主
义的进攻,所以处处不适合,各种弱点都暴露出来。不干抗日
战争则已,既然要干了,并且已经干起来了,又已经暴露出严
重的危机了,还不肯改换一套新的干法,前途的危险是不堪设
想的。抗日需要一个充实的统一战线 ,这就 要把全国 人民都
动员起来加入到统一战线中去。抗日 需要一 个坚固的 统一战
线,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纲领。共同纲 领是这 个统一战 线的行
动方针,同时也就是这个统一战线的 一种约 束,它像 一条绳
索,把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一切加入统 一战线 的团体和 个人都
紧紧地约束起来。这才能说得上坚固 的团结 。我们反 对旧的
那一套约束,因为它不适应于民族革 命战争 。我们欢 迎建立
一套新的约束代替旧的,这就是颁布 共同纲 领,建立 革命秩
序。必须如此,才能适应抗日战争。
共 同纲领是什么呢?这就是孙中 山先生 的三民主 义和共
产党在八月二十五日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0〕。
中 国 共产党在 公 布国 共合 作的 宣言上 说“
:孙中 山先 生的
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若干人们对于共产党愿意实行国民党 的三民 主义觉得 奇怪,
如像上海的诸青来〔11〕,
就是在上海的刊物上提出这种疑问的
一个。他们以为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 是不能 并存的。 这是一
种形式主义的观察。共产主义是在革 命发展 的将来阶 段实行
36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
行历史规 定的民 族革命 主义和民 主革命 主义, 这是共产党提
出抗日民 族统一 战线和 统一的民 主共和 国的根 本理由。说到
三民主义,还在十年前两党的第一次统一战线时,共产党和国
民党就已 经经过 国民党 第一次全 国代表 大会而 共同决定加以
实行,并且已经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经过每一个忠实
的共产党 人和每 一个忠 实的国民 党人的 手,在 全国很大的地
区中实行 过了。 不幸在 一九二七 年统一 战线破 裂,从此产生
了国民党 方面十 年来反 对实行三 民主义 的局面 。然而在共产
党方面,十年来所实行的一切政策,根本上仍然是符合于孙中
山先生的 三民主 义和三 大政策的 革命精 神的。 共产党没有一
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
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
民生主义 。为什 么共产 党现在又 申明取 消工农 民主专政和停
止没收地 主的土 地呢? 这个理由 我们也 早已说 明了,不是这
种制度和 办法根 本要不 得,而是 日本帝 国主义 的武装侵略引
起了国内 阶级关 系的变 化,使联 合全民 族各阶 层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成了必需,而且有了可能。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
围内,为了共同反对法西斯,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也有了
必需和可 能。所 以,我 们主张在 中国建 立民族 的和民主的统
一战线。 我们用 以代替 工农民主 专政的 各阶层 联合的民主共
和国的主张,是在这种基础之上提出的。实行“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革命,正是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过的政策;我们今天停
止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而不是说 中国不 要解决 土地问题 。关于 这种政 策改变的客观
国 共 合 作 成 立 后 的 迫 切任 务
369
原 因和时间性,我 们曾经毫 不含糊 地说明了 自己的 观点。正
是 因为中国共产党 根据马克 思主义 的原则, 一贯地 坚持了并
发 展了第一次国共 统一战线 的共同 纲领即革 命的三 民主义,
所 以共产党能于强 寇压境民 族危急 之际,及 时地提 出民族民
主 的统一战线这种 唯一能够 挽救危 亡的政策 ,并且 不疲倦地
实 行之。现在的问 题,不是 共产党 信仰不信 仰实行 不实行革
命 的三民主义的问 题,反而 是国民 党信仰不 信仰实 行不实行
革 命的三民主义的 问题。现 在的任 务,是在 全国范 围内恢复
孙 中山先生的三民 主义的革 命精神 ,据以定 出一定 的政纲和
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
实 行起来,这在中 国共产党 方面真 是日夜馨 香祷祝 之的。为
此,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
这个十大纲领,符合于马克思主义,也符合于真正革命的三民
主 义。这是现阶段 中国革命 即抗日 民族革命 战争中 的初步的
纲领,只有实行了它,才能挽救中国。一切和这个纲领相抵触
的东西,如果还要继续下去,就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这个纲 领之在 全国范围 内实行 ,不得到 国民党同意是不
可 能的,因为国民 党现在还 是中国 的最大的 握有统 治权的政
党 。我们相信,那 些贤明的 国民党 人会有一 天同意 这个纲领
的。因为如果不同意的话,三民主义就始终是一句空话,孙中
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就不能恢复,日本帝国主义就不能战胜,中
国 人民的亡国奴境 遇就无可 避免。 真正贤明 的国民 党人是决
不 愿意这样的,全 国人民也 决不会 眼看着尽 当亡国 奴。而况
蒋介石先生在其九月二十三日的谈话中已经指出:“余以为吾
人 革命所争者,不 在个人之 意气与 私见,而 为三民 主义之实
37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与全国国
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这是很对
的。 现在的急 务在谋三 民主义的实现, 放弃个人和小集 团的
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
领,彻底地与民更始。这是今天的唯一的道路。再要推延,就
会 悔之 无 及 了。
然而 要实 行三民 主义 和十大 纲 领,
需要 实行的 工 具,
这就
提出 了改造政 府和改造 军队的问题。现 在的政府还是国 民党
一党 专政的政 府,不是 民族民主的统一 战线的政府。三 民主
义和 十大纲领 的实行, 没有一个民族民 主的统一战线的 政府
是不 可能的。 现在国民 党军队的制度还 是老制度,要用 这种
制度 的军队去 战胜日本 帝国主义是不可 能的。现在的军 队都
在执行抗战的任务,我们对于所有这样的军队,特别是在前线
抗战 的军队, 都是具有 钦敬之忱的。然 而国民党军队的 制度
不适 宜于执行 彻底战胜 日寇的任务,不 适宜于顺利地执 行三
民主 义和革命 纲领,必 须加以改变,这 在三个月来的抗 战教
训中已经证明了。改变的原则就是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
现在 国民党军 队的制度 是基本上违反这 两个原则的。广 大的
将士虽有忠勇之心,但束缚于旧制度,无法发挥其积极性,因
此旧 制度应该 迅速地开 始改造。不是说 把仗停下来改造 了制
度再 打,一面 打仗一面 就可以改变制度 。中心任务是改 变军
队的 政治精神 和政治工 作。模范的前例 ,就是在北伐战 争时
代的国民革命军,那是大体上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军队,恢
复 那 时 的 精 神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 中 国 应 学 习 西 班 牙 战 争的 教
训, 西班牙共 和国的军 队是从极困难的 境遇中创造出来 的。
国 共 合 作 成 立后 的 迫 切 任 务
371
中国的条 件优于 西班牙, 但是缺乏 一个充实 的坚固 的统一战
线,缺乏一个能执行全部革命纲领的统一战线的政府,又缺乏
大量的新 制度的 军队。中 国应该补 救这些缺 点。中 国共产党
领导的红军,在今天,对于整个抗日战争,还只能起先锋队的
作用,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它的一些政治
上、军事上、组织上的优点是足供全国友军采择的。这个军队
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的情形,它也曾经过许多的改造工作,
主要地是 肃清了 军队内部 的封建主 义,实行 了官兵 一致和军
民一致的原则。这个经验,可以供全国友军的借鉴。
当权的 国民党的抗日同志们, 我们和你 们在今 天一道 负
着 救亡 图 存的 责 任。 你 们已 经 和我 们 建立 起 抗日 统 一战 线
了,这是很好的。你们实行了对日抗战,这也是很好的。但是
我们不同 意你们 继续其他 的老政策 。我们应 该把统 一战线发
展充实起来,把民众加进去。应该把它巩固起来,实行一个共
同纲领。 应该决 心改变政 治的制度 和军队的 制度。 一个新政
府的出现是完全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政府,才能执行革命的
纲领,也 才能在 全国范围 内着手改 造军队。 我们的 这个建议
是时代的要求。这个要求,你们党中也有许多人感觉到,现在
是实行的 时候了 。孙中山 先生曾经 下决心改 造政治 制度和军
事制度,因而奠定了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基础。
实行同样 改造的 责任,今 天是落在 你们的肩 上了。 一切忠诚
爱国的国 民党人 当不以我 们的建议 为不切需 要。我 们坚决相
信,这个建议是符合于客观的需要的。
我们民 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 头,国共 两党亲 密地团 结
起来啊! 全国一 切不愿当 亡国奴的 同胞在国 共两党 团结的基
37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础 之上亲密 地团结 起来啊! 实行一切 必要的改革来战 胜一切
困难,这是今日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
定 能够打倒 日本帝 国主义。 只要我们 努力,我们的前 途是光
明 的。
注
释
〔1〕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3〕。
〔2〕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4〕。
〔3〕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5〕。
〔4〕参见本书第一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注〔9〕。
〔5〕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7〕。
〔6〕参见本书第一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注〔1〕。
〔7〕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9〕。
〔8〕见本书第一卷 《论反 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策略》注〔 5〕。
〔 9〕 《 中 苏 互不侵 犯条 约 》 订立 于 一九 三 七年 八 月二 十 一 日 。
〔 10〕见本 卷《 为动员 一切力量 争取抗战 胜 利而斗争 》。
〔 11〕诸青来 ,上海人 。 一九三 四年 参 加中国 国 家社会党 , 曾任上海 大夏大 学、
光 华 大学 等 校教 授 。 一 九三 七年 七 月 抗 日战 争爆发 后 , 他在 上海《 新 学 识 》杂志 上
发 表 文 章 , 反 对 中 国 共 产 党 关 于 建 立 抗 日 民 族 统 一战 线 的政 策 , 反 对国 共 合作 。
后 来 , 他公 开 投 降日 本 帝 国主 义 , 成 为汪 精 卫 汉奸 政 府 中的 一 员 。
373
和英国 记 者 贝特兰 的谈 话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中国 共产党和抗日战争
贝 问 : 中 国 共产 党 在 中 日 战 争 爆 发 前 后, 有 什 么 具体
表示?
毛 答:在 这次战争 爆发以前,中国 共产党 曾经再三 向全
国警告过,对日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所有日本帝国主义者所谓
“和 平 解 决”的言 论,
日 本外 交 家 的 漂 亮词 句,
都 不过 是 掩盖 其
战争 准备的烟幕弹。 我们曾经反复地 指出,必 须加强统 一战
线,实行革命的政策,才能进行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政
策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必须实现民主改革,以动员全体
民众加入抗日战线。对于相信日本的“和平保证”,以为战争
或可 避免,以及相信 不动员民众也可 以抵抗日 寇的人们 ,我
们曾 经反复地指出了 他们的错误。战 争的爆发 及其经过 ,证
明我 们这些意见的正 确。卢沟桥事变 发生的第 二天,共 产党
即向 全国发出宣言, 号召各党各派各 阶层一致 抵抗日寇 的侵
略,加强民族统一战线。不久我们又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
领》〔1〕,
提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所应采取的政策。
国共合
作成 立之时,又发表 了一个重要的宣 言。这些 都证明我 们对
37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于加强统一战线 实行革命 政策来进 行抗日 战争的这种方针 ,
是坚持不懈的。在这个时期中,我们的基本口号就是“全面的
全 民族 的抗 战”
。
抗日战争的情况和 教训
问:据你的观察,战争到现在已经产生了一些什么结果?
答:主要的有 两方面 。一方面 是日本帝国主义 的攻城 、
略 地、
奸 淫、
抢 劫、
焚 烧 和 屠 杀,
把亡 国危 险 最 后 地 加 在 中 国 人
身上。另一方面 是中国大 多数人从 此得到 了深刻的认识, 知
道非进一步团结 和实现全 民抗战不 能挽救 危机。同时,也 开
始提醒了世界各 和平国家 认识抵抗 日本威 胁的必要。这些 就
是已 经产 生 了的 结果。
问 : 日 本 的 目 的 你 以 为 是 什么 ? 这 些 目 的 已 经 实 现 了
多 少?
答:
日 本 的 计 划,
第 一 步 是 占 领 华 北 和 上 海,
第 二步 是 占
领中国的其他区 域。说到 日寇实现 其计划 的程度,由于中 国
的抗战至今还限 于单纯的 政府和军 队的抗 战,日寇已在短 期
内 取 得 了 河 北、
察 哈 尔、
绥 远 〔 2 〕 三 省,
山 西 亦 在 危 急 中。
惟有
实行民众和政府一致的抗战,才能挽救这个危局。
问:据你的意 见,中 国的抗战 也有它的成绩没 有?如 果
说到教训,则教训在何处?
答:这个问题 我愿意 和你多谈 一谈。首先来说 ,成绩 是
有 的,
而 且 是 伟 大 的。
这 表 现 在(
:一)
现 在 的 抗 日 战 争,
是自 有
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以来所 没有的。 它在地 域上是真正全国 的
和 英 国记 者 贝 特 兰 的 谈 话
375
战争。这个战争的性质是革命的。(二)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
的 局 面 变 成 了 比 较 团 结 的 局 面。 国 共合 作 是这 个 团 结 的 基
础。(三)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过去鄙视中国不抵
抗的,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四)给了日寇以很大
的消耗 。听说 日寇资财 的消耗是每天二 千万日元;人员的 消
耗尚无 统计, 但一定也 是很大的。如果 说过去日寇差不多 不
费一点气力唾手而得东四省 〔3〕,现在就非经过血战不能占领
中国的 土地了 。日寇原 欲在中国求偿其 大欲,但中国的长 期
抵抗, 将使日 本帝国主 义本身走上崩溃 的道路。从这一方 面
说,中 国的抗 战不但为 了自救,且在全 世界反法西斯阵线 中
尽了它 的伟大 责任。抗 日战争的革命性 也表现在这一方面 。
(五)从战争取得了教训。这是用土地和血肉换来的。
说到教训,那也是很大的。几个月的抗战,暴露了中国的
许多弱 点。这 首先表现 在政治方面。这 次参战的地域虽然 是
全国性 的,参 战的成分 却不是全国性的 。广大的人民群众 依
然如过 去一样 被政府限 制着不许起来参 战,因此现在的战 争
还不是 群众性 的战争。 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侵略的战争而不 带
群众性,是决然不能胜利的。有些人说:“现在的战争已经是
全面性的战争。”这只说明了参战地域的普遍。从参战的成分
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
民的抗战。几个月来许多土地的丧失,许多军队的失利,主要
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现在的抗战虽然是革命的,但是它的
革命性 不完全 ,就是因 为还不是群众战 。这也同时是一个 团
结问题 。中国 各党派间 虽然较前团结, 但是还远远地没有 达
到必要 的程度 。政治犯 大多数还没有释 放,党禁并没有完 全
37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开放。至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军队和人民之间,军官和士兵之
间,关系依然十分恶劣,这里有的是隔离而不是团结。这是一
个最基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 决,战争 的胜利是无从说 起
的。此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打的
大半都是被动的仗,军事术语叫做“单纯防御”。这样的打法
是没有可能胜利 的。要胜利必须 政治上军 事上都采取和现 时
大有区别的政策。这就是我们所得的教训。
问:那末,政治上军事上必需的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说来,第一、须将现政府改造成为一个有人民
代表参加的统一 战线的政府。这 个政府是 民主的,又是集 中
的。这个政府实行必要的革命政策。第二、允许人民以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使战争带着群众性。第
三、人民生活的改良是必要的,改良办法包括废除苛捐杂税,
减租减息,改良工人和下级官兵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
救济灾民难民等 等。政府的财政 应该放在 合理负担即有钱 出
钱的原则上。第四、外交政策的积极化。第五、文化教育政策
的改革。第六、 严厉地镇压汉奸 。这个问 题现在已到了极 严
重的程度。汉奸们横行无忌:在战区则援助敌人,在后方则肆
行捣乱,并有装 出抗日面貌反称 爱国人民 为汉奸而加以逮 捕
者。但是要真正镇压汉奸,只有人民起来和政府合作,才有可
能。军事上说来,亦须实行全盘的改革,主要地是战略战术上
单纯防御的方针 ,改变为积极攻 击敌人的 方针;旧制度的 军
队,改变为新制度的军队;强迫动员的方法,改变为鼓动人民
上前线的方法;不统一的指挥,改变为统一的指挥;脱离人民
的无纪律状态,改变为建设在自觉原则上的秋毫无犯的纪律;
和英 国 记 者 贝特 兰 的 谈 话
377
单单正规 军作战的 局面,改 变为发 展广泛的 人民游 击战争配
合正规军作战的局面,等等。所有上述这些政治军事条件,都
在我们发 布的十大 纲领中提 出来了 。这些政 策,都 符合于孙
中山先生 的三民主 义、三大 政策及 其遗嘱的 精神。 只有实行
这 些,
战 争才 能 胜 利。
问:共产党如何使这个纲领实行起来?
答:我们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的形势,
联合国民 党及其他 一切爱国 党派, 为扩大和 巩固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现在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范围还很狭小,必须把它扩大起来,这就是实行
孙中山先生的“唤起民众”的遗嘱,动员社会的下层民众加进
这个统一 战线去。 说到统一 战线的 巩固,就 是要实 行一个共
同纲领, 用这个纲 领来约束 各党各 派的行动 。我们 同意以孙
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其遗嘱,作为各党派
各阶层统 一战线的 共同纲领 。但这 个纲领至 今没有 为各党派
所承认, 首先国民 党还没有 承认发 布这样一 个全部 的纲领。
国民党现 在已经部 分地实行 了孙中 山先生的 民族主 义,这表
现在实行 了对日抗 战。但是 民权主 义是没有 实行的 ,民生主
义也没有 实行,这 样就使得 现在的 抗战发生 了严重 的危机。
现在战争如此紧急,应是国民党全部实行三民主义的时候了,
再不实行 就要悔之 无及了。 共产党 的责任, 在于大 声疾呼地
向国民党 和全国人 民作不疲 倦的解 释和说服 ,务使 真正革命
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孙氏遗嘱,全部地彻底地在全国范围
内实行 起来,用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7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在抗日战争中的 八路军
问:请你告我以八路军的情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例如
战略战术方面,政治工作方面等等。
答: 自红军 改编为八 路军开赴前线以 后,关心它的行动
的人确是很多的。我现在向你说明一个大概。
先说战斗情况。在战略上,八路军正以山西为中心进行战
争。如你所知,八路军曾经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例如平型关的
战 斗,
井 坪、
平 鲁、
宁 武 的 夺 回,
涞 源、
广 灵 的 克 复,
紫 荆 关 的占
领,大同雁门关间、蔚县平型关间、朔县宁武间日军的三条主
要运输道 路的截断,
对 雁门关以 南日军后 方的攻击,
平 型关、
雁
门关的两次夺回,以及近日的曲阳、唐县的克复等。进入山西
的日本军队,现在 在战略 上是在八 路军和 其他中国军队的四
面包围之中。我们可以断言,日军在华北今后将遇到最坚强的
抵抗。日军要在山西横行,必然将遇到它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次 ,战略 战术问题 。我们采取了其 他中国军队所没有
采取的行动,主要地是在敌军翼侧和后方作战。这种战法,比
较单纯的正面防御 大有区 别。我们 不反对 使用一部分兵力于
正面,这是必要的。但主力必须使用于侧面,采取包围迂回战
法,独立自主地攻击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
力量。再则使用若干兵力于敌人后方,其威力特别强大,因为
捣乱了敌人的运输 线和根 据地。就 是在正 面作战的军队,也
不可用单纯防御的战法,主要应采取“反突击”。几个月来军
事上的失利,作战 方法失 宜是其重 要原因 之一。现在八路军
和 英 国 记 者 贝 特 兰的 谈 话
379
采用 的战法, 我们名之为独立 自主的游击战和 运动战。 这和
我们过去在国内战争时采用的战法,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但亦
有某 些区别。 拿现时这一阶段 的情况来讲,集 中使用兵 力之
时较少,分散使用兵力之时较多,这是为着便于在广大地域袭
击敌人翼侧和后方。若在全国军队,因其数量广大,应以一部
守正 面及以另 一部分散进行游 击战,主力也应 经常集中 地使
用于 敌之翼侧 。军事上的第一 要义是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 ,而
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采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避免一
切被 动的呆板 的战法。如果大 量军队采用运动 战,而八 路军
则 用 游击 战 以 辅 助之,
则 胜利 之 券,
必 操 我 手。
其次,政 治工作问 题。八 路军更有一种极 其重要和 极其
显著 的东西, 这就是它的政治 工作。八路军的 政治工作 的基
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
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
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
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
的经 济负担, 打击危害军民的 汉奸卖国贼,因 此军民团 结一
致, 到处得到 人民的欢迎。第 三、瓦解敌军和 宽待俘虏 的原
则。 我们的胜 利不但是依靠我 军的作战,而且 依靠敌军 的瓦
解。 瓦解敌军 和宽待俘虏的办 法虽然目前收效 尚未显著 ,但
在将来必定会有成效的。此外,从第二个原则出发,八路军的
补充不采取强迫人民的方式,而采取鼓动人民上前线的方式,
这个办法较之强迫的办法收效大得多。
现在河北、察哈尔、绥远和山西的一部分虽已丧失,但我
们决 不灰心, 坚决号召全军配 合一切友军为保 卫山西恢 复失
380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地而 血战 到底 。八路 军 将和其 他中 国部 队一 致行动 ,坚 持山
西的抗战局面;这对于整个的战争,特别是对于华北的战争,
是 有重 大的 意义 的。
问:据你看来,八路军的这些长处,是否也能适用于其他
中国 军 队?
答 :完全 能够适用 。国民 党的军队本来是有 大体上 相同
于今 日的 八路 军的精 神 的,那 就是 在一 九二 四年到 一九 二七
年 的时 代 。 那时 中 国共 产 党 和国 民 党合 作 组织 新 制 度的 军
队, 在开 始时 候不过 两 个团, 便已 团结 了许 多军队 在它 的周
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
响了 更多 的军 队,于 是 才有北 伐之 役。 那时 军队有 一种 新气
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
神充 满了 军队 。那时 军 队设立 了党 代表 和政 治部, 这种 制度
是中 国历 史上 没有的 , 靠了这 种制 度使 军队 一新其 面目 。一
九二 七年 以后 的红军 以 至今日 的八 路军 ,是 继承了 这种 制度
而加 以发 展的 。一九 二 四年到 一九 二七 年革 命时代 有了 新精
神的 军队 ,其 作战方 法 也自然 与其 政治 精神 相配合 ,不 是被
动的呆板的作战,而是主动的活泼的富于攻击精神的作战,因
此获得了北伐的胜利。现在的抗日战场,正需要这样的军队。
这样 的军 队并 不一定 要 有几百 万, 有了 几十 万作中 心就 能战
胜日 本帝 国主 义。抗 战 以来全 国军 队的 英勇 牺牲, 我们 是十
分敬佩的,但是需要从血战中得出一定的教训。
问:宽待俘虏的政策,在日本军队的纪律下未必有效吧?
例如 释放 回去 后日方 就 把他们 杀了 ,日 军全 部并不 知道 你们
政策 的意义。
和 英 国 记 者 贝特 兰 的谈 话
381
答: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越杀 得多, 就越引 起日军士 兵
同 情于华 军。这种事瞒不了士兵群众的眼 睛。我 们的这种 政
策是坚持的,例如日军现已公开声言要对八路军施放毒气,即
使 他们这 样做,我们宽待俘虏的政策仍然 不变。 我们仍然 把
被 俘的日 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战的下级干 部给以 宽大待遇 ,
不加侮辱,不施责骂,向他们说明两国人民利益的一致,释放
他 们回去 。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军 服务。 将来抗日 战
场 上如 果出 现“国 际 纵队”
,
他们 即可 加入 这个 军 队,
手执武器
反 对日 本帝 国主义。
抗日战争中的投降主义
问:
据 我 所 知,
日 本 一 面 进 行 战 争,
一 面 又 在 上 海放 出 和
平 空气。日本的目 的究竟何在?
答:日本帝国主义在 达到它的 一定步 骤后, 它将为着 三
个目的再一次放出和平的烟幕弹。这三个目的是:(一)巩固
已 得 的 阵 地,
以 便 作 为 第 二 步 进 攻 的 战 略 出 发 地(
;二)
分裂中
国的抗日阵线;(三)拆散世界各国援助中国的阵线。现在的
和 平空气 ,不过是施放和平烟幕弹的开始 而已。 危险是在 中
国 居然有 些动摇分子正在准备去上敌人的 钓钩, 汉奸卖国 贼
从而穿插其间,散布种种谣言,企图使中国投降日寇。
问:据你看,这种危险的前途如何?
答: 前途不 外两种,一是中国人民把投降主义克服下去;
一是投降主义得势,中国陷于纷乱,抗日阵线趋于分裂。
问:两种情况中何种可能为多?
38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答:中国人 民是全 体要求抗 战到底 的,中国统治集团中
如果有一部分人在行动 上走入投 降道路 ,则其 余坚决部 分必
起而反对,和人民一道继续抗战。这种情况,当然是中国抗日
战线的不幸。但是我相 信投降主 义者是 得不到 群众的; 群众
将克服投降主义,使战争坚持下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问: 请问如何 克服投降 主义?
答:言论上 指出投 降主义的 危险, 行动上组织人民群众
制止投降运动。投降主 义根源于 民族失 败主义 ,即民族 悲观
主义,这种悲观主义认为中国在打了败仗之后再也无力抗日。
不知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
胜利的基础。悲观主义 只看见抗 战中的 失败, 不看见抗 战中
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而敌人则
在胜利中包含了失败的 因素。我 们应当 向人民 群众指出 战争
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
地奋斗下去,最后的胜 利必属于 我们。 投降主 义者没有 了群
众的基础,即无所施其伎俩,抗日战线便能巩固起来。
民主制度和抗日战争
问:共产党 在纲领 中提出的 “民主 ”是什么意思?它和
“战时 政府”
岂不是 互相 冲 突的?
答:一点也 不冲突 。共产党 还在一 九三六年八月就提出
了“民主共和国”这个口号。这个口号政治上组织上的含义包
括 如 下 三 点(
:一)
不 是 一 个 阶 级 的 国 家 和 政 府,
而 是 排 除汉 奸
卖国贼在外的一切抗日 阶级互相 联盟的 国家和 政府,其 中必
和 英 国 记 者贝 特 兰 的谈 话
383
须包括工人、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内。(二)政府的组织
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
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三)政府
给予人民以全部必需的政治自由,特别是组织、训练和武装自
卫 的 自 由。
从 这 三方 面 看来,
它 和 所 谓“战时 政 府”
并没 有 任 何
的冲突, 这正是一个利于抗 日战争的国家制度和政府制度。
问:可是“民主集中”在名词上不是矛盾的东西吗?
答:
应 当 不 但 看 名 词,
而 且 看 实 际。
民 主 和 集 中 之 间,
并
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对于中国,二者都是必需的。一方面,
我们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
府一 定要有 全中国广 大人民 群众的支 持和拥 护,人民也一定
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
这就 是民主 制的意义 。另一 方面,行 政权力 的集中化是必要
的; 当人民 要求的政 策一经 通过民意 机关而 交付与自己选举
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
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只
有采取民主集中制,政府的力量才特别强大,抗日战争中国防
性质的政府必定要采取这种民主集中制。
问:这和战时内阁制度不相符合吧?
答:这和历史上的某些战时内阁制度不相符合。
问:难道 也有符 合的?
答 : 也有 符 合 的。 战时 的 政治 制 度 大体 上 可 以分 为 两
类,
一 是 民 主 集 中 的,
一 是 绝 对 集 中 的,
由 战 争 的 性 质 所 决 定。
历史 上的一 切战争, 依其性 质可以分 为两类 ,一是正义的战
争,一是非正义的战争。例如二十几年前的欧洲大战,就是一
384
毛泽东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个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 性质的 战争。那 时各个帝 国主义 国家的
政府强迫人民为帝国主义的利益作战,违反人民的利益;在这
种情形下,英国路易乔治 〔4〕一类的政府就是需要的。路易乔
治 压迫英国人民不许 说反对 帝国主义 战争的话 ,任何 表现这
种民意的机关和集会都不许存在;即使仍然有国会,那也是奉
令 通过战争预算的国 会,也 是一群帝 国主义者 的机关 。政府
和 人民在战争中的不 一致, 就产生了 只要集中 不要民 主的绝
对 集中主义的政府。 可是历 史上还有 革命的战 争,例 如法国
的革命战争、俄国的革命战争、目前西班牙的革命战争。在这
一类的战争中,政府不怕人民不赞成战争,因为人民极愿意进
行 这种战争;政府的 基础建 设在人民 的自愿支 持之上 ,所以
政 府不但不惧怕人民 ,而且 必须唤起 人民,引 导人民 发表意
见 ,以便积极地参加 战争。 中国的民 族解放战 争是人 民完全
同 意的,战争的进行 没有人 民参加又 是不能胜 利的, 因此民
主 集中制成为必要。 中国一 九二六年 到一九二 七年的 北伐战
争,也是依靠民主集中制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如果战争的
目的是直接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时候,政府越民主,战争就越好
进行。这样的政府就不应畏惧人民反对战争,相反,这个政府
所 顾虑的,应是人民 的不起 来和对于 战争的冷 淡。战 争的性
质决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原则。
问:那末,你们准备经过什么步骤实现新的政治制度?
答:关键在于国共两党的合作。
问:为什么?
答:十五 年来的中国政局 ,国共 两党的关 系是决定的因
素 。一九二四年到一 九二七 年的两党 合作,造 成了第 一次革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385
命的 胜利。一九二七 年两党的分裂, 造成了十 年来的不 幸局
面。 然而分裂的责任 不在我们,我们 是被迫转 入抵抗国 民党
压迫 的方向的,我们 坚持了解放中国 的光荣的 旗帜。现 在进
入第 三个阶段了,为 了抗日救国,两 党必须在 一定纲领 上进
行彻底的合作。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这个合作算是成立了,
问题在于双方承认一个共同纲领,并在这个纲领上行动起来。
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是这纲领的重要部分。
问:怎样 经过两 党的合作达到新制度的建立?
答:我们 正在提议 改造政 府机构和军队制 度。为应 付当
前的 紧急状态,我们 提议召集临时国 民大会。 这个大会 的代
表,应大体上采用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二四年的主张,由各抗日
党派、抗日军队、抗日民众团体和实业团体,按照一定比例推
选出来。这个大会的职权,应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它决
定救国方针,通过宪法大纲,并选举政府。我们认为抗战已到
了紧 急的转变关头, 只有迅速召集这 种有权力 而又能代 表民
意的国民大会,才能一新政治面目,挽救时局危机。这一提议
我们正在 向国民党交换意见,希望得到 他们的同意。
问:国民政府不是宣布了停止国民大会的召集吗?
答:那个 停止是对 的。停 止的是国民党过 去准备召 集的
国民大会,那个大会按国民党的规定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其
选举 更根本不合民意 。我们和社会各 界都不同 意那样的 国民
大会 。我们现在提议 的临时国民大会 ,和已经 停止的根 本不
同。临时国民大会开会之后,全国面目必为之一新,政府机构
的改造,军队的改造和人民的动员,就得着一个必要的前提。
抗战局面的转机,实系于此。
毛 泽 东选 集
386
注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释
〔1〕见本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 胜利而 斗争》。
〔2〕察 哈尔,原来是 一个省 ,一九五二年 撤销,原辖地区划归 河北、山西两省。
绥远, 原来也是 一个省,一九五 四年撤 销,原辖地区划归 内蒙古自治区。
〔3〕见 本书第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注〔5〕。
〔 4〕 路易 乔治即 劳 合 ·乔 治 ,一 九 一 六 年至 一九 二 二 年 任英 国 首相 。
387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
抗日战争的形势和 任务
*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一
目前形势是处在片面抗战
到全面抗 战的过渡期中
(一)
我 们 赞 助 一 切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进 攻 的 抗 战,
即使
是片 面的抗 战。因为 它比不抵抗主义 进一步 ,因为它是带着
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二)
但是 我 们 早 就 指 出
(今 年 四 月 延 安 党 的 活 动 分 子 会
议〔 1〕,五 月党 的 全国代 表 会议〔 2〕 , 八月中 央政 治局 的决
议 〔3〕)
:
不 要人 民群 众参加 的单 纯政 府的 片面抗 战,
是 一定 要
失败 的。因 为它不是 完全的民族革命 战争, 因为它不是群众
战 争。
(三)我们主张全国 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
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
*
这 是 毛 泽 东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一 月 在 延 安 中 国共 产 党 的 活 动 分 子 会 议 上 的
报 告提 纲 。 从这 时 起 , 党内 右 倾 机 会主 义 分 子就 反 对 这 个 提纲 ; 直到 一
九 三 八 年 九 月 至 十 一 月召 开 的 中 共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才 基 本 上 克 服了 这 种
右 的 偏 向。
388
毛泽 东 选 集
抗日战争时期
达到保卫祖国 的目的。
(四)国民党主张的片面抗战,虽然也是民族战争,虽然
也带着 革命性 ,但其革 命性很不完全。 片面抗战是一定要 引
导战争趋于失败的,是决然不能保卫祖国的。
(五)这是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现时国民党的抗战主张的
原则分 歧。如 果共产党 员忘记了这个原 则性,他们就不能 正
确地指导抗日战争,他们就将无力克服国民党的片面性,就把
共产主 义者降 低到无原 则的地位,把共 产党降低到国民党 。
他 们 就 是 对 于 神 圣 的 民 族 革 命战 争 和保 卫 祖国 的 任 务 犯 了
罪过。
(六)在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全面抗战中,必须执行共
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4〕,必须有一个完全执行这个
纲领的 政府和军 队。
(七)上海太原失陷后的形势是这样的:
1、在华北, 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
产党为 主体的 游击战争 进入主要地位。 在江浙,国民党的 战
线已被 击破, 日寇正向 南京和长江流域 进攻。国民党的片 面
抗战已表现不 能持久。
2、
英、
美、
法 等国 政 府 为 它 们 自 己的 帝 国 主 义 的 利 益 表 示
援助中国,还限于口头上的同情,而没有什么实力的援助。
3、德意法西斯竭力援助日本帝国主义。
4、国民党对于它的用以进行片面抗战的一党专政及其对
民众的统制政策,还不愿意作原则上的改变。
这 些是一方 面的情形。
另 一方 面则表 现: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 形势和任务
389
1、
共 产 党 和 八 路 军 的 政 治 影 响 极 大 地 极 快 地 扩 大,
“民 族
救星 ”的声浪 在全国传布着。 共产党和八路军 决心坚持 华北
的游击战争,用以捍卫全国,钳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进攻。
2、民众运动开展了一步。
3、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
4、国民党中主张改革现状的势力正在增长。
5、世 界人民反对日本和援助中国的运动正在发展。
6、苏联正在准备用实力援助中国。
这些是 又一方面 的情形。
(八)因此,目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
中。 片面抗战 已经无力持久, 全面抗战还没有 来到。这 是一
个青 黄不接的 危机严重 的过渡期。
(九)在此期间,中国的片面抗战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
第一个方向,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这是国内大
多数人的要求,但是国民党还没有下决心。
第二个方向,结束抗战,代以投降。这是日寇、汉奸和亲
日派的要求,但是遭到了中国大多数人的反对。
第三个方向,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将是日寇、汉奸
和亲 日派无法 达到第二个方向 的目的,因而实 行其破裂 中国
抗日 阵线的阴 谋诡计的结果。 他们正在策动这 一着。这 个危
险严 重地存在 着。
(十)依目前形势看来,国内国际不许可投降主义得势的
因素,占着优势。这些因素是:日本坚决灭亡中国的方针使中
国处于非战不可的地位,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存在,中国人民的
要 求,
国 民 党 内 多 数 党 员 的 要 求,
英、
美、
法 顾 虑 到 国民 党 投 降
390
毛 泽 东选 集
抗日战争时期
对于它们利益的损失,苏联的存在及其援助中国的方针,中国
人民对于苏联的深切希望(这种希望不是空的)等等。如果把
这些因素好好地组织起来,不但将克服投降和分裂的因素,也
将克 服停顿 于 片面抗战 的因素。
(十一) 因此,
从片面抗战 转变到全 面抗战 的前途是存在
的。争取这个前途,是一切中国共产党员、一切中国国民党的
进步分子和一切中国人民的共同的迫切的任务。
( 十二 ) 中国 抗 日 民 族 革命 战 争 现 在是 处 在 严 重 的危 机
中。 危机也许将延长 ,也许将较快地 被克服。 决定的 因素,
在中 国内部是国共两 党的合作和在这 一合作的 基础上 的国民
党 政策 的 转 变, 是 工农 群 众 的 力 量 ; 在 中 国 外 部 是 苏 联 的
援 助。
(十三) 国民党有在其政治上组 织上加 以改造的 必要,
也
有这种可能〔5〕。这主要地是因为日本的压迫,中国共产党的
统一 战线政策,中国 人民的要求,国 民党内部 新生力 量的增
长。 我们的任务是争 取它实现这一改 造,以便 作为改 造政府
和 改造 军 队 的基 础 。这 一 改 造 无 疑 须 得 到 国 民 党 中 央 的 同
意,我们是站在建议的地位。
( 十 四) 改 造 政府 。 我 们 提 出 了 召 集 临时 国 民 大会 的 方
针, 这也是必要的和 可能的。这一改 造也无疑 须得到 国民党
的同 意。
(十五) 改造军队的任务是建立 新军和 改造旧军。
如 能在
半年 到一年内建立二 十五万到三十万 具有新的 政治精 神的军
队, 则抗日战场上必 能开始看到转机 。这种新 军将影 响并团
结一 切旧军。这是抗 日战争转入战略 反攻的军 事基础 。这一
上 海 太 原 失 陷 以 后 抗 日战 争 的 形 势 和 任 务
391
改造, 同样须 得到国民党的同意 。八路 军应在这 一改造 过程
中起模范作用。八路军本身应该扩大。
二
在党内在全国均须反对投降主义
在 党 内, 反对 阶 级 对 阶级 的 投 降 主 义
(十六)
一九二七 年陈独秀的投降 主义〔6〕,
引 导了那 时的
革命归 于失败 。每个共产党员都 不应忘 记这个历 史上的 血的
教训。
(十 七)
关 于 党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路 线,
在 卢 沟 桥事
变以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是“左”倾机会主义,即关门主
义。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还没有抗日的缘故。
(十 八)
在 卢 沟 桥 事 变以 后,
党内 的 主 要 危 险 倾 向,
已 经不
是“左”
倾 关 门 主 义,
而转 变到 右 倾 机 会 主义,
即 投降 主 义 方 面
了。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已经抗日了的缘故。
(十 九)
还 在 四 月 延 安 党 的 活 动 分 子 会 议 时,
又 在 五 月党
的全国 代表会 议时,特别是在八 月中央 政治局会 议(洛 川会
议)
时,
我 们 就 提 出 了 这 样 的 问 题:
在 统 一 战 线 中,
是 无 产 阶级
领导资 产阶级 呢,还是资产阶级 领导无 产阶级? 是国民 党吸
引共产 党呢, 还是共产党吸引国 民党? 在当前的 具体的 政治
任务中,这个问题即是说: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
日救国 十大纲 领和全面抗战呢, 还是把 共产党降 低到国 民党
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
(二 十)
为 什 么 要 这 样 尖 锐 地 提 出 问 题 呢?
这 是 因 为:
39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一方面,
中国资产 阶级的 妥协性,
国民党实力 上的优 势,
国
民党三中全会的 宣言和决议对于 共产党的 污蔑和侮辱以及 所
谓“停 止 阶 级 斗 争”
的 叫 嚣,
国 民 党 关 于“共 产 党 投 降”
的 衷心
愿望和广泛宣传,蒋介石关于统制共产党的企图,国民党对于
红军的限制和削 弱的政策,国民 党对于抗 日民主根据地的 限
制和削弱的政策,国民党七月庐山训练班〔7〕提出的“在抗日
战争中削弱共产 党力量五分之二 ”的阴谋 计划,国民党对 共
产党干部所施行 的升官发财酒色 逸乐的引 诱,某些小资产 阶
级急 进分 子在政 治 上的 投降 举动
(以章乃 器为代表 〔8〕)
,
等等
情况。
另一 方 面,
共 产党 内理论 水平的 不平 衡,
许 多 党员的 缺 乏
北伐战争时期两 党合作的经验, 党内小资 产阶级成分的大 量
存在,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
统一战线中迁就 国民党的无原则 倾向的存 在,八路军中的 新
军阀主义倾向的发生,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政权问题的发生,抗
日民主根据地中的迁就倾向的发生,等等情况。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严重的情况 ,必须 尖锐地提 出谁领 导
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投降主义。
(二 十 一)
几 个 月 以 来,
主 要 是 抗 战 以 来,
共 产党 中 央 及 其
各级组织,对这 种已经发生的和 可能发生 的投降主义倾向 作
了明确而坚决的斗 争和必要的预防,并且收到了成效。
在参加政权问题上,中央发出了一个决议案的草案〔9〕。
在八路军中,开始向新军阀主义倾向作斗争。这种倾向,
表现在红军改编 后某些个别分子 不愿意严 格地接受共产党 的
领导、发展个人英雄主义、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耀(以做官为
上 海 太 原 失 陷 以 后 抗日 战 争 的 形 势 和 任 务
393
荣耀)等等现象 上面。这 个新军 阀主义倾向虽然 和表现在 打
人、骂人、破坏纪律等等现象上面的老的军阀主义倾向同其根
源
(把 共 产 党 降 低 到 国 民 党 )
,
同其结果
(脱 离 群 众 )
;
然而它
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时期发生的,它带着特别大的危险性,
所以特别值得注 意,需要 坚决地 加以反对。因受 国民党干 涉
而取消的政治委 员制度, 因受国 民党干涉而改为 政训处的 政
治部的名称,现在已经恢复了。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
战”这个新的战略原则,并坚持地执行之,因而基本上保证了
八路军作战上和 工作上的 胜利。 拒绝了国民党派 遣他们的 党
员来当八路军干 部的要求 ,坚持 了共产党绝对领 导八路军 的
原则。在各革命的抗日根据地,同样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独
立 自 主”这 个 原 则。
纠 正 了“议 会 主 义”
倾 向 〔 10〕
(当 然 并 不 是
第二国际的议会主义,这种议会主义在中国党内是没有的),
坚持了反对土匪、敌探和破坏者的斗争。
在 西安,纠正了 两党关系上的无原则倾向〔11〕(迁就倾
向)
,
重 新 开 展 了 群 众 斗 争。
在陇东,情况和西安大体相同〔12〕。
在 上 海,
对“少 号 召,
多 建 议”的 章 乃 器 主 义 给 了 批 评,
开
始纠正了救亡工作中的迁就倾向。
在 南方各游击区 〔13〕——这是我 们和国民党十 年血战的
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是国民党在西安事变后还用“围剿”政策企图消灭、在卢沟桥
事变后又改用调 虎离山政 策企图 削弱的力量—— 我们的注 意
力集中在:(1)无条件集中(适应国民党拔去这些支点的要
求)
的 防 止(
;2)
国 民 党 派 人 的 拒 绝(
;3)
何鸣 危 险
(被 国 民 党
39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14〕的警戒。
包围缴械的危险)
坚持了严正的批评态度。
在《解放周刊》〔15〕,
(二 十 二)
为 了 坚 持 抗 战 和 争 取 最 后 胜 利,
为 了变 片面 抗
战为全面抗战,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必须扩大
和巩 固统一战 线。任何破裂国 共两党的统一战 线的主张 是不
许可的。“左”倾关门主义仍然要防止。但是在同时,在一切
统一 战线工作 中必须密切地联 系到独立自主的 原则。我 们和
国民 党及其他 任何派别的统一 战线,是在实行 一定纲领 这个
基础 上面的统 一战线。离开了 这个基础,就没 有任何的 统一
战线,这样的合作就变成无原则的行动,就是投降主义的表现
了。
因 此,
“统 一 战 线 中 的 独 立 自 主”这 个 原 则 的 说 明、
实践和
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二 十 三)
我 们 这 样 做 的 目 的 何 在 呢?一 方 面 是 在 保 持 自
己已 经取得的 阵地。这是我们 的战略出发地, 丧失了这 个阵
地就 一切无从 说起了。但是主 要的目的还在另 一方面, 这就
是为了发展阵地,为了实现“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积极的目的。保持阵地和发
展阵 地是不可 分离的。几个月 来,更广大的小 资产阶级 的左
翼群 众是在我 们的影响下团结 起来了,国民党 营垒中的 新生
力量是在增长中,山西的群众斗争是发展了,党的组织在许多
地方 也 发展了。
(二 十 四)
但 是 必 须 清 楚 地 懂 得,
党 的 组 织 力 量,
在 全 国,
一般 地说来还 是微弱的。全国 的群众力量也还 是很薄弱 ,全
国工 农基本群 众还没有组织起 来。所有这些, 一方面由 于国
民党 的控制和 压迫的政策,另 一方面则是由于 我们自己 的没
上 海 太 原 失 陷 以 后 抗 日 战 争 的 形 势 和任 务
395
有 工作或工作不足 。这是我 党在现 时抗日民 族革命战争中的
最 基本的弱点。不 克服这个 弱点, 是不能战 胜日本帝国主义
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实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这个原则,一定要克服投降主义或迁就主义。
在 全 国 , 反 对 民 族 对 民 族 的 投 降主 义
(二 十 五)
上 面 说 的 是 阶 级 对 阶 级 的 投 降 主 义。
它 引导 无
产 阶级去适合资产 阶级的改 良主义 和不彻底 性。不克服这个
倾向,就不能进行胜利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就不能变片面抗
战为全面抗战,就不能保卫祖国。
但是还有一种投降主义,这就是民族对民族的投降主义,
它 引导中国去适合 日本帝国 主义的 利益,使 中国变为日本帝
国 主义的殖民地, 使所有的 中国人 变为亡国 奴。这个倾向在
现时是发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右翼集团中。
(二 十 六)
抗日 民 族统 一战 线 的左 翼 集团 是共 产 党率 领的
群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的任
务,是用一切努力去扩大和巩固这个集团。这一任务的完成,
是改造国民党、改造政府、改造军队的基本条件,是统一的民
主 共和国建立起来 的基本条 件,是 变片面抗 战为全面抗战的
基本条件,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条件。
(二 十 七)
抗日 民 族统 一战 线 的中 间 集团 是民 族 资产 阶级
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上海各大报所代表的成 分是左倾了〔16〕;
复 兴 社 中 有 一 部 分 人 是 开 始 动 摇 了 , CC团 中 也 有 一 部 分 人
在 动摇中〔 17〕。
抗 战 的军队 是得到了 严重 的教训,
其 中某 些成
396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分是 开始了 或准备着 改造。 我们的任务,是争取中间集团的
进步 和转变。
(二十八)
抗 日民 族 统一 战 线的右 翼 集团 是 大 地 主和 大资
产阶 级,这 是民族投 降主义 的大本营。一方面害怕战争对于
他们的财产的破坏,另一方面害怕民众的起来,他们的投降倾
向是必然的。他们中间,许多人已经是汉奸,许多人已经是亲
日派,许多人是准备作亲日派,许多人在动摇中,仅仅个别有
特殊 情况的 分子是坚 决的。 他们中间有些人之所以暂时加入
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和勉强的。一般地说来,他们之从抗
日民 族统一 战线中分 裂出去 是为期不远的。目前大地主和大
资产 阶级中 的许多最 坏的分 子,正在策动分裂抗日民族统一
战 线。
他 们 是 谣 言 的 制 造 厂,
“共 产 党 暴 动”
“八 路 军 退 却”
、
一
类的 谣言, 今后将要 与日俱 增。我们的任务是坚决地反对民
族投降主义,并且在这个斗争中,扩大和巩固左翼集团,争取
中间 集 团的进步 和转变。
阶级 投降主 义和民 族投降 主义的 关系
(二 十 九)
在 抗 日 民 族 革 命 战 争 中,
阶级 投降 主 义 实 际 上
是民 族投降 主义的后 备军, 是援助右翼营垒而使战争失败的
最恶 劣的倾 向。为了 争取中 华民族和劳动群众的解放,为了
使反 对民族 投降主义 的斗争 坚决有力,必须反对共产党内部
和无 产阶级 内部的阶 级的投 降倾向,要使这一斗争开展于各
方面 的工作中。
上 海太原失 陷以后抗 日战争的 形势和任务
注
397
释
〔 1〕 指 一 九 三 七 年 四 月 在 延 安 召 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活 动 分 子 会 议 。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 毛 泽 东 分 析 了 当 时 民 族 矛 盾 和 国 内 矛 盾 发 展 的 状 况, 提出 了 中国 无产 阶
级 和中 国 共产 党 的领 导 责 任, 并且着 重 指 出: “ 争取 民 主, 是 目前 发 展 阶 段中革 命
任务 的中心一 环。” “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 团结, 没有民主 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
取 得的 和 平, 不 能增 强 国 内的 团结。 抗 战 需要 人 民的 动 员, 没 有民 主 自 由 ,便无 从
进 行 动 员 。 没 有 巩 固 的 和 平 与 团 结 , 没 有 人 民 的 动 员 , 抗 战的 前途 便 会蹈 袭阿 比
西尼 亚的覆辙 。”
〔 2〕 指 一 九 三 七 年 五 月 二 日 至 十 四 日 在 延 安 举 行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全 国 代 表 会
议 。在 会 议开 始 的时 候 , 毛泽 东作了 题 为 《中 国 共产 党 在抗 日 时期 的 任 务 》的报 告
( 见本 书 第一 卷 )。 本 文 谈到 的这次 会 议 提出 的 原则 问 题, 见 毛泽 东 的 这 个报告 。
〔 3 〕 即 中 共 中 央 政治 局洛 川会 议 在 一 九 三 七 年 八 月 二 十 五 日 通 过 的 《 关 于 目
前 形 势 与 党 的 任 务 的 决 定 》,
内 容 如 下:
“
(一)
卢 沟 桥 的 挑 战 和 平 津 的 占 领,
不过是
日 寇 大 举 进 攻 中 国 本 部 的 开 始 。 日 寇 已 经开 始 了 全 国 的 战时 动 员 。 他 们 的 所 谓
‘不 求扩大’ 的宣传 ,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 幕弹。 (二)南 京政府在日寇进攻和人
心 愤 激 的 压 迫 下 , 已 经 开 始 下 定 了 抗 战 的 决 心 。 整 个 的 国 防部 署和 各 地的 实际 抗
战 , 也 已 经 开 始 。 中 日 大 战 不 可 避 免 。 七 月 七 日 卢 沟 桥 的 抗战 ,已 经 成了 中国 全
国 性抗 战 的起 点 。( 三 ) 中国 的政治 形 势 从此 开 始了 一 个新 阶 段, 这 就 是 实行抗 战
的 阶 段 。 抗 战 的 准 备 阶 段 已 经 过 去 了 。 这 一 阶 段 的 最 中 心 的任 务是 : 动员 一切 力
量 争 取 抗 战 的 胜 利 。 过 去 阶 段 中 , 由 于 国 民 党 的 不 愿 意 和 民众 的动 员 不够 ,因 而
没 有完 成 争取 民 主的 任 务 ,这 必须在 今 后 争取 抗 战胜 利 的过 程 中去 完 成 。 (四) 在
这 一 新 阶 段 内 , 我 们 同 国 民 党 及 其 他 抗 日 派 别 的 区 别 和 争 论, 已经 不 是应 否抗 战
的 问题 , 而是 如 何争 取 抗 战胜 利的问 题 。 (五 ) 今天 争 取抗 战 胜利 的 中 心 关键, 在
使 已 经 发 动 的 抗 战 发 展 为 全 面 的 全 民 族 的 抗 战 。 只 有 这 种 全面 的全 民 族的 抗战 ,
才 能 使 抗 战 得 到 最 后 的 胜 利 。 本 党 今 天 所 提 出 的 抗 日 救 国 的十 大纲 领 ,即 是争 取
抗 战最 后 胜利 的 具体 的 道 路。 (六) 今 天 的抗 战 ,中 间 包含 着 极大 的 危 险 性。这 主
要 的 是 由 于 国 民 党 还 不 愿 意 发 动 全 国 人 民 参 加 抗 战 。 相 反 的, 他们 把 抗战 看成 只
是 政府 的 事, 处 处惧 怕 和 限制 人民的 参 战 运动 , 阻碍 政 府、 军 队同 民 众 结 合起来 ,
不 给 人 民 以 抗 日 救 国 的 民 主 权 利 , 不 去 彻 底 改 革 政 治 机 构 ,使 政府 成 为全 民族 的
国 防 政 府 。 这 种 抗 战 可 能 取 得 局 部 的 胜 利, 然 而 决 不 能 取得 最 后 的 胜 利 。 相 反
的 , 这 种 抗 战 存 在 着 严 重 失 败 的 可 能 。 ( 七 ) 由 于 当 前 的 抗战 还存 在 着严 重的 弱
点, 所以在今 后的抗 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 挫败、 退却,内 部的分化、叛变,暂时
39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 释
和 局部 的妥 协 等不 利的 情况 。 因此 ,应 该 看到 这一 抗 战是 艰苦 的持 久 战。 但我 们
相 信,已 经 发 动的抗 战,必 将 因为 我 党和 全 国人 民的努 力 , 冲 破一 切 障碍 物 而继 续
地 前进 和发 展 。我 们应 该克 服 一切 困难 , 为实 现本 党 所提 出的 争取 抗 战胜 利的 十
大 纲领 而坚 决 奋斗 。坚 决反 对 与此 纲领 相 违背 的一 切 错误 方针 ,同 时 反对 悲观 失
望 的民族 失 败 主义。 (八) 共 产党 员 及其 所 领导 的民众 和 武 装 力量 , 应该 最 积极 地
站 在斗 争的 最 前线 ,应 该使 自 己成 为全 国 抗战 的核 心 ,应 该用 极大 力 量发 展抗 日
的 群众 运动 。 不放 松一 刻工 夫 一个 机会 去 宣传 群众 , 组织 群众 ,武 装 群众 。只 要
真能 组织 千百 万群 众 进入民族 统 一战线, 抗日战争的 胜 利是无疑 义的。 ”
〔 4〕 见本 卷《 为 动 员一 切力 量 争取抗 战胜 利 而斗争 》。
〔 5〕 在 抗 日 战 争 初 期 , 中 国 人 民 曾 经 希 望 国 民 党 进行 改革 。以 蒋 介 石 为 代 表
的 国民党 统 治 集团, 在广大 人 民的 压 力下 , 也作 了许多 准 备 改 革的 诺 言, 但 随后 又
一 个一 个地 背 弃了 自己 的诺 言 。因 此, 当 时全 国人 民 所希 望的 国民 党 改革 的可 能
性没有实现,正如后来 毛泽东 在《论联 合政府》中所说 明的:“ 当时全 国人民, 我们
共 产党人 , 其 他民主 党派, 都 对国 民 党政 府 寄予 极大的 希 望 , 就是 说 ,希 望 它乘 此
民 族艰危 、 人 心振奋 的时机 , 厉行 民 主改 革 ,将 孙中山 先 生 的 革命 三 民主 义 付诸 实
施。可 是,这个 希望是落空了。”
〔6〕见 本书第一卷《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4〕。
〔 7〕 庐 山 训 练 班 , 又 名 庐 山 暑 期 训 练 团 , 是 一 九 三七 年七 八月 间 蒋 介 石 在 江
西省庐山举办 的。受 训的有国 民党党 、政、军 、警、 教育等部门的高中级人员。
〔 8〕 当时 章乃 器 主 张“ 少号 召 ,多建 议”。 事实 上在国 民 党压 迫人民 的 情况 之
下 ,单 是向 国 民党 建议 是没 有 用处 的, 必 须直 接号 召 民众 起来 向国 民 党作 斗争 。
否 则,就 不 可 能坚持 抗日, 也 不可 能 抵抗 国 民党 的反动 。 所 以 ,章 乃 器这 个 主张 是
错误 的。 后来,他已 逐 步地认识 了 这 个错 误。
〔 9〕 即 一 九 三 七 年 九 月 二 十 五 日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共产 党参 加政 府 问 题 的 决 定
草 案 》,
内 容 如 下:
“
(一 )
今 天 抗 战 的 形 势,
急 需要有一个全 民族 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
线 的政 府, 才 能有 利于 领导 抗 日民 族革 命 战争 ,战 胜 日本 帝国 主义 。 共产 党准 备
参 加这 样的 政 府, 即直 接公 开 担负 政府 的 行政 责任 , 并在 其中 起积 极 作用 。然 而
今 天还没 有 这 样的政 府。今 天 有的 , 还是 国 民党 一党专 政 的 政 府。 ( 二) 只 有将 国
民 党一 党专 政 的政 府转 变为 全 民的 统一 战 线的 政府 的 时候 ,即 在今 天 的国 民党 政
府 (甲) 接 受 本党所 提抗日 救 国十 大 纲领 的 基本 内容, 依 据 此 内容 , 发布 施 政纲 领
时 ;(乙 ) 在 实际行 动上已 经 开始 表 示实 现 这一 纲领的 诚 意 和 努力 , 并在 这 方面 获
得相当成绩时;(丙) 容许共 产党组织 的合法存在,保 证共产党 动员群 众、组织 群众
和 教育群 众 的 自由时 ,中共 才 能去 参 加。 ( 三) 在党中 央 没 有 决定 参 加中 央 政府 以
前 ,共 产党 员 一般 地不 得参 加 地方 政府 , 并不 得参 加 中央 的及 地方 的 一切 附属 于
上 海 太 原失 陷 以 后 抗 日战 争 的 形势 和 任 务
注 释
399
政 府 行 政 机 关 的 各 种 行 政 会 议 及 委 员会 。 因 为 这种 参加 , 徒 然 模 糊 共 产 党 人 的 面
目 , 延 长 国 民 党 的 独 裁 统 治 , 对 于 推动 统 一 的 民主 政府 的 建 立 , 是 有 害 无 利 的 。
( 四) 但在 特 殊 地 区的 地 方政 府如战 区的地 方 政 府中 ,由 于 旧的统治 者已 不 能照 旧
统 治, 基本 上 愿 意 实行 共 产党 的主张 ,共产 党 已 经取 得了 公 开活动的 自由 , 并且 由
于 当前 的紧 急 形 势 ,使 共 产党 的参加 在人民 和 政 府看 来, 均 已成为必 要, 共 产党 可
以 去 参 加 。 在 日 寇 占 领 区 域 , 共 产 党更 应 公 开 成为 抗日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的 组 织 者 。
( 五) 共产 党 在 没 有公 开 参政 以前, 参加全 国 国 民大 会之 类 的商讨民 主宪 法 和救 国
方 针 的 代 议 机 关 , 在 原 则 上 是 许 可 的。 因 此 , 共产 党应 力 争 自 己 的 党 员 当 选 到 大
会 中去 ,利 用 国 民 大会 的 讲台 ,宣传 共产党 的 主 张, 用以 达 到动员人 民和 组 织人 民
在 共产 党周 围 , 推 动统 一 的民 主政府 的建立 。 ( 六) 共产 党 中央及地 方党 部 和国 民
党 中 央 及 地 方 党 部 , 在 一 定 的 共 同 纲领 并 在 完 全平 等的 原 则 之 下 , 可 以 组 织 统 一
战 线的 组织 , 如 各 种联 合 委员 会(例 如国民 革 命 同盟 会、 群 众运动委 员会 、 战地 动
员 委 员 会 等 ) ; 共 产 党 应 该 经 过 和 国民 党 的 这 种共 同行 动 , 以 达 到 国 共 两 党 的 合
作 。( 七) 在 红 军 改名 为 国民 革命军 、红色 政 权 机关 改为 特 区政府之 后, 它 们的 代
表 可 以 拿 自 己 已 经 取 得 的 合 法 地 位 ,参 加 到 一 切有 利于 抗 日 救 国 的 军 事 的 和 群 众
的机关 中去 。(八) 在 原有红军 中 及一切 游击队 中, 共产党绝 对 独立领导 之 保持,
是 完全 必要 的 ; 共产 党员 不 许 可 在这 个问 题 上发 生任何原 则上 的动摇。 ”
〔10〕这 里所说的 “议会主 义”倾向 ,指当时 共产党内有 些同志主 张把抗日 根据
地内 人 民 代 表 会 议 的 政 权 制 度 改 变为 资 产 阶 级 国 家 中 的 议 会 制 度 的 一种 意 见 。
〔 11〕一 九 三 七年 八 月 , 在西 安 的 国民 党 陕 西 省 党 部发 出通 告 , 无 理 取 缔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西 北 各 界 救 国 联 合 会以 及 其 他 进步 团体 。 当 时 , 中 国 共 产 党 陕 西
党 组 织 中 的 一 些 同 志 , 在 国 民 党 反 动派 的 压 力 下作 了无 原 则 的 让 步 , 于 同 年 九 月
间 自 动 解 散 西 北 各 界 救 国 联 合 会 , 要该 会 的 一 些干 部参 加 国 民 党 包 办 的 陕 西 省 各
界 抗 敌 后 援 会 设 计委 员 会 。 西 安 的 群 众 救 亡 运 动 因 此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中 共 中 央
随 即 纠 正 了 这 种 无 原 则 的 迁 就 倾 向 。陕 西 省 党 组织 执行 了 中 共 中 央 的 指 示 , 广 泛
地 发 动 群 众 , 同 国 民 党 的 反 动 政 策 展开 坚 决 的 斗争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西 安 各
界 群众 的 救亡 团 体,又 以新的 组 织 形式 普 遍建 立 起来 。
〔 12〕这 里 所 说的 陇 东 , 指甘 肃 省 东部 的 庆 阳 、 合 水、 镇原 等 地 。 一 九 三七 年
春 ,中 共陇 东 特 委 曾经 不 顾国 民党反 动派的 无 理 限制 ,领 导 当地人民 群众 , 建立 各
种 抗 日 救 亡 组 织 , 进 行 抗 日 斗 争 和 各项 民 主 改 革。 七七 事 变 以 后 , 中 共 陇 东 特 委
的 一 些 同 志 , 对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实 行 无原 则 的 让 步, 自动 解 散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一 些 进 步 团 体 , 使 当 地 的 群 众 运 动和 群 众 组 织遭 受到 很 大 损 失 。 不 久 , 中 共 中
央 纠 正 了 这 种 错 误 。 陇 东 特 委 贯 彻 执行 了 中 央 的指 示, 对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 破 坏 活
动 进 行 了 必 要 的 斗 争 , 在 陇 东 所 属 各县 相 继 恢 复了 中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各 界 群 众
400
毛泽 东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注 释
组 织,
重 新 发 动 了 抗日 民主 运 动 。
〔13〕一九三 四年十月中央红军 主力长征后,留在 南方江西、福建、广东、湖南、
湖 北、河 南、浙江 、安徽八 省十五个游击区 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 困苦的情况下,
坚 持 游 击 战 争 。 抗 日 战 争 爆 发前 后 , 他 们 遵 照 中 共 中 央 的 指 示 同 国 民 党 进行 谈
判 ,要 求 停 止内 战 ,开赴 前 线抗 日 。 根据 国 共两 党 谈 判 达成 的协 议 , 除 琼崖 游击区
外 的大 部 分 红军 和 游击队 , 合编 为 国 民革 命 军新 编 第 四 军( 简称 新 四 军 )。 一九三
七 年十 二 月 ,新 四 军军部 成 立。 一 九 三八 年 春, 新 四 军 挺进 华中 敌 后 , 开展 抗日游
击 战 争,
先 后 创 立、
发 展 和 巩 固 了 苏 南、
苏 中、
苏 北、
淮 南、
淮 北、
鄂 豫 皖、
皖 中、
浙东
等 敌后抗 日根据地。
〔14〕何 鸣 (一九一 ○——一 九三九) ,广东万 宁 人。一九 三七年曾 任 中共闽粤
边 特 委代 理书 记 、闽 粤边 红 军独 立 第三 团 团长 等 职。 同 年六 月, 他 作为 中 共闽 粤
边 特 委的 谈判 代 表, 同国 民 党军 第 一五 七 师就 合 作抗 日 问题 达成 协 议。 这 一协 议
的 签 订, 标志 着 闽南 抗日 民 族统 一 战线 的 基本 形 成。 七 月, 他率 领 红军 游 击队 进
驻 国 民党 军第 一 五七 师指 定 的防 地 漳浦 城 接受 改 编。 由 于他 丧失 警 惕, 存 在严 重
的 右 倾 思想 , 致 使闽 粤 边 红 军 游 击 队近 千 人 被 国民 党 军 队 包 围缴 械 。
〔15〕《 解 放》周刊 是中共中 央的机关 报,一九 三 七年四月 创刊于延 安 ,在一九
四 一年《解 放 日报》创 办 后不久 停 刊。
〔16〕 指当时《申报》等报纸所代表 的一部分民族 资产阶级。
〔 17 〕 复 兴 社 和 CC团 是 国 民 党 内 的 两 个 法 西 斯 组 织 , 是 蒋 介 石 用 以 维 护 统 治
的 反 革 命 工 具 。 复 兴 社 的 主 要 骨 干 是 贺 衷 寒 、 戴 笠 等 , CC团 的 首 领 是 陈 果 夫 、 陈
立 夫 。但 是, 这 两个 组织 中 有许 多 小资 产 阶级 分 子是 被 迫或 者被 骗 加入 的 。这 里
所 说 的复 兴社 中 的一 部分 人 ,主 要 是指 当 时国 民 党军 队 中的 一部 分 中下 级 军官 ;
所 说 的 CC团 中 的 一 部 分 人 , 主 要 也 是 指 当 时 其 中 非 当 权 的 一 部 分 。
401
陕甘宁边区政府
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
布
告
*
(一 九 三八 年五 月 十 五日)
为 布 告 事:
自 卢 沟 桥 事 变 以 来,
我 全 国 爱 国 同 胞,
坚决 抗
战。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
协力救亡。这是中华民族的光明大道,抗日胜利的坚强保障。
服 从政府 领
凡属国人,
必须循此 前进。
我陕甘 宁边区〔1〕军民,
导,
努 力 救 亡 事 业。
凡 所 实 施,
光 明 正 大。
艰 苦 奋 斗,
不敢告
劳。全国人民,交口称誉。本府本处,亦惟有激励全区民众,
继 续 努 力,
以 求 贯 彻。
不 许 一 人 不 尽 其 职,
一 事 不 利 救 亡。
乃
近 查 边 区 境 内,
竟 有 不 顾 大 局 之 徒,
利 用 各 种 方 式,
或强 迫 农
民交还 已经分得的土地房屋,或强迫欠户交还已经废 除的债
务〔2〕,或强迫人民改变已经建立的民主制度,或破坏已经建
立 的 军 事、
经 济、
文 化 和 民 众 团 体 的 组 织。
甚 至 充 当 暗 探,
联
络 土 匪,
煽动 部 队 哗变,
实行 测 绘 地图,
秘密 调 查 情况,
公开 进
行反对 边区政府的宣传。上述种种行为,显系违反团 结抗日
*
这 个 布 告 是 毛 泽 东 为 陕 甘 宁 边 区 政 府和 八 路 军 后 方 留 守 处 起 草 的 , 目
的 是 对 付 蒋 介 石 集 团 的 破坏 活 动 。 当 时 国 共 合 作 成 立 不 久 , 蒋 介 石 集
团 即 阴 谋 破 坏 共 产 党 领 导的 革 命 力 量 。 破 坏 陕 甘 宁 边 区 , 是 这 种 阴 谋
的 一 部 分 。 毛 泽 东 认 为 为了 保 护 革 命 的 利 益 , 必 须 采 取 坚 定 的 立 场 。
这 个 布 告 打 击 了 当 时 共 产党 内 一 部 分 同 志 在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中 对 于 蒋 介
石 集团 的 阴 谋 活动 所 采 取的 机 会 主 义立 场 。
402
毛泽东选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的基本原则,违反边区人民的公意,企图制造内部纠纷,破坏
统一战线,破坏人民利益,破坏边区政府的威信,增加抗日动
员的困难。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数顽固分子,不顾民族国家利
益,恣意妄为。甚有为日寇所利用,假借名义,作为掩护其阴
谋活动的工具。数月以来,各县人民纷纷报告,请求制止,日
必数起,应接不暇。本府本处,为增强抗日力量、巩固抗日后
方、保护人民利益起见,对于上述行为,不得不实行取缔。合
亟 明白 布告如 次:
(一)
凡 在 国内 和 平 开 始 时,
属 于 边 区管 辖 地 域 内,
一切已
经 分配过的 土地房屋和已经 废除过 的债务, 本府本 处当保护
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
(二)
凡在 国 内和 平 开 始 时 已 经建 立 及在 其 后 按照 抗 日民
族统一战线原则实行改进和发展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组织及其他民众团体,本府本处当保护其活动,促进其发展,
制 止 一切 阴谋 破 坏之 行为。
(三)
凡 属有利抗 日救国 的事业,
本 府本处 在坚决 执行《抗
战建国纲领》〔3〕的原则下,无不乐于推行。对于善意协助的
各 界人士, 一律表示欢迎。 但是凡 未经本府 或本处 同意并取
得 本府或本 处的证明文件, 而从外 面进入边 区境内 停留活动
之 人,
不 论 其 活 动 的 事 务 属 于何 项,
一 律 禁 止,
以 防 假 冒,
而杜
奸 宄。
(四)
当 此 抗战 紧 张 期 间,
凡 在 边 区 境内 从 事 阴 谋 破 坏,
或
肆意捣乱,或勾引煽惑,或暗探军情的分子,准许人民告发。
证据确实者,准许就地逮捕。一经讯实,一律严惩不贷。
右 列 四 条,
全 边 区 军 民 人 等 一 律 遵 照,
不 得 违 背。
倘有 不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403
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
切切 。此 布。
注
释
〔 1〕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一 八 事变 以后 ,刘 志 丹 、 谢 子 长 等 在 陕 甘 边 和 陕 北 领 导 革
命游 击 战争 ,逐 步 建立 和发 展 革命 根据 地 。一 九三 五 年夏 粉碎 国民 党 军队 的“ 围
剿 ”以 后 ,陕 甘 边和陕 北两个 革 命 根据地 联成 一 片。 同 年十 月 , 中 共中央和 红 一 方
面 军主 力 (此 时 称红军 陕甘支 队 ) 到达陕 北, 使 陕北 成 为中 国 革 命 的中心, 陕 甘 边
区得 到 了巩 固和 发 展。 一九 三 六年 红军 西 征甘 肃、 宁 夏, 在陕 甘宁 三 省边 境地 区
又开 辟 了新 的根 据 地。 一九 三 七年 抗日 民 族统 一战 线 建立 以后 ,陕 甘 宁革 命根 据
地改名为 陕甘宁边 区 ,共辖二 十三个县 。
〔 2〕 在 陕 甘 宁 边 区 内 , 大部 分地 方 原 来 已 经 实 行 了 没 收 地 主 土 地 分 给 农 民和
废 除 农 民 原 先 所 负债 务 的 政 策 。 一 九 三 六 年 , 为 了 建 立 广 泛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中 国共 产党 决 定停 止没 收 开明 绅士 的 土地 。一 九 三七 年, 又宣 布 以减 租减 息
的政 策 代替 没收 地 主土 地的 政 策, 同时 宣 布坚 决保 障 农民 已经 从土 地 改革 中所 获
得的 果 实。
〔 3〕 《 抗 战 建 国 纲 领 》 是一 九三 八年 三 月 二 十 九 日 至 四 月 一 日 在 武 汉 召 开 的
中 国国 民 党临 时 全国代 表大会 制 定 的。其 内容 包 括抗 日 的军 事 、 政 治、经济 、 外 交
等方 面 的政 策。 这 个纲 领一 方 面被 迫对 人 民作 了某 些 形式 上和 口头 上 的让 步, 如
规定组织 国民参政机关, 许诺给予 人民言 论、出版 、集会、结社自 由;同 时又继续 坚
持国民党一党 专政。
404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 问题
*
(一 九 三 八年 五 月)
第一章
为什么提起游 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
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
题,
为 什么 提起 战 略问题 呢?
如 果我们是一个小 国,游击战争只 是在正规 军的战役 作
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
没有什么战略问 题。又如 果中国 也像苏联那样的 强大,敌 人
进 来,
很 快 就 能 赶 出,
或 虽 时 间 较 久,
但 是 被 占 地 区 不 广,
游击
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
什么 战略 问 题。
*
抗 日 战争 初 期 ,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和 党 外 都 有 许多 人 轻 视 游 击 战 争 的 重 大
战略 作 用 ,而只 把 自 己的 希 望 寄托于 正 规 战争 , 特 别是 国 民 党 军队 的 作
战。 毛 泽 东批驳 了 这 种观 点 , 同时写 了 这 篇文 章 , 指出 抗 日 游 击战 争 发
展的 正 确 道路。 其 结 果, 在 抗 日时期 内 , 在一 九 三 七年 只 有 四 万余 人 的
八 路 军 和 新四 军 , 到 一 九 四 五 年 日 本 投 降 时 就 发 展成 为 一 百 多 万 人 的
大军 , 并 创建了 许 多 革命 根 据 地,在 抗 日 战争 中 起 了伟 大 的 作 用, 使 蒋
介石 在 抗 日时期 既 不 敢投 降 日 本,又 不 敢 发动 全 国 规模 的 内 战 ,而 到 一
九 四 六 年 发动 全 国 规 模 的 内 战 时 , 由 八 路 军 新 四 军编 成 的 人 民 解 放 军
就有力量对 付蒋 介石的进 攻了 。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405
游击 战争的 战略问 题是在这样的情况 之下发 生的: 中国
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
弱的国家 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 所攻击, 但是这 个大而 弱的
国家却处 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 题就从这 里发生 了。在 这样
的情况下 ,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 发生了, 战争的 长期性 发生
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
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
就主要地 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 的战役作 战,而 是在外 线单
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
军队和广 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 此抗日游 击战争 就不是 小规
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
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
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
动战发展 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 于是中国 抗日的 游击战 争,
就从战术 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 门,要求 把游击 战争的 问题
放在战略 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 别值得注 意的, 是这样 又广
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
的事情。 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 二十世纪 的三四 十年代 一事
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
焦点所在。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元朝灭宋、清朝灭明、
英占北美 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 中南美等 等的好 梦。这 等梦
在今天的 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 值,因为 今天的 中国比 之上
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
假如我们 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 ,他们就 一定要 在这一 点上
面触一个 很 大的霉头。
40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这就 是抗日 游击 战争虽 然在 整个抗 日战 争中仍 然处 于辅
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
那末 ,为什 么不 将抗日 战争 的一般 战略 问题中 的东 西用
之 于游击战争呢?
抗日 游击战 争的 战略问 题, 本来是 密切 地联系 于整 个抗
日 战争的 战略问 题的,许多东西 二者都 是一致的。然而游击
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
战 略问题 颇有许 多特殊的东西; 抗日战 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
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
第二章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具 体地说 到游 击战争 的战 略问题 之先 ,还要 说一 说战
争 的基本问 题。
一切 军 事行 动的 指 导原则,
都根 据于 一个基 本 的原 则,
就
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个原则,
在 革命战 争中是 直接地和基本的 政治原 则联系着的。例如中
国 抗日战 争的基 本政治原则即政 治目的 ,是驱逐日本帝国主
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在军事上实行起来,就是以
军事力量保卫祖国,驱逐日寇。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军队本身
的 行 动 上,
就 表 现 为:
一 方 面,
尽 可 能 地 保 存 自 己 的 力 量;
另一
方 面,尽 可能地 消灭敌人的力量 。何以 解释战争中提倡勇敢
牺牲呢?每一战争都须支付代价,有时是极大的代价,岂非和
“保 存 自 己”
相 矛 盾?
其 实 一 点 也 不 矛 盾,
正 确 点 说,
是相 反相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问 题
407
成的。因为这种牺牲,不但是为了消灭敌人的必要,也是为了
保 存 自 己 的 必 要 — — 部 分 的 暂 时 的“不 保 存”
(牺 牲 或 支 付)
,
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所必需的。在这个基本的原则上,发
生了指导整个军事行动的一系列的所谓原则,从射击原则(荫
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
起, 到战略原 则止, 都贯彻 这个基本 原则的精神。一切技术
的、
战 术 的、
战 役 的、
战 略 的 原 则,
都 是执 行 这 个 基 本 原则 时的
条件。保存自己消灭 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第三章
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
具体 战略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行动,应该采取些什
么方 针或原则 才能达 到保存 自己消灭 敌人的目的呢?因为抗
日战争中(乃至一切革命战争中)的游击队一般是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故在保存自己之外,还须加上一个发展自己。所
以问 题是:应 该采取 些什么 方针或原 则才能达到保存或发展
自己 和消灭敌 人的目的 呢?
总 的 说 来,
主 要 的 方 针 有 下 列 各 项(
:一)
主 动 地、
灵 活 地、
有计 划地执行 防御战 中的进 攻战,持 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
作 战 中 的 外 线 作 战(
;二)
和 正 规 战 争 相 配 合(
;三)
建立根据
地(
;四)
战 略 防 御 和 战 略 进 攻(
;五)
向 运 动 战 发 展(
;六 )
正确
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
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
后胜 利的必要 途径。
408
毛 泽东 选 集
第四章
抗 日 战 争时 期
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
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
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
外线作 战
这 里 又 可 以 分 为 四 点 来 说(
:一 )
防 御 和 进 攻,
持 久 和速
决,
内 线 和 外 线 的 关 系(
;二)
一 切 行 动 立 于 主 动 地 位(
;三)
灵
活 地 使 用 兵 力(
;四)
一 切 行 动 的 计 划 性。
先 说 第一 点。
整 个 的 抗 日 战 争,
由 于 日 寇 是 强 国,
是 进 攻 的,
我 们是 弱
国,是防御的,因而决定了我们是战略上的防御战和持久战。
拿 作 战 线 来 说,
敌 人 是 外 线 作 战,
我 们 是 内 线 作 战。
这是 一 方
面 的 情 形。
但 是 在 又 一 方 面,
则 适 得 其 反。
敌军虽强
(武 器 和
人 员 的 某 些 素 质,
某 些 条 件)
,
但 是 数 量 不 多,
我军虽 弱
(同 样,
仅 是 武器 和 人 员 的 某 些 素质,
某些 条 件)
,
但 是 数 量甚 多,
加上
敌人是 异民族侵入我国,我们是在本国反抗异民族侵 入这个
条件, 这样就决定了下列的战略方针:能够而且必须 在战略
的防御 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 久战之
中采取 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 采取战
役和战 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应该采取的 战略方
针。正 规战争是如此,游击战争也是如此。游击战争 所不同
的,只 是程度上或表现形式上的问题。游击战争是一 般地用
袭击的 形式表现其进攻的。正规战争虽然也应该而且 能够采
抗日 游 击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409
用袭击战,但是其出敌不意的程度比较小一些。在游击战,速
决性的要求是很大的, 战役和 战斗中包 围敌人 的外线圈则很
小。这 些都是和 正规战不 同的地方。
由此可 知,
游击队的作战,
要求集中 可能多 的兵力,
采 取秘
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而
要 力 戒 消极 防 御,
力戒 拖 延,
并 力 戒 临 战 分 散 兵 力。
当 然,
游击
战争中不但战略上有防御,战术上也是有防御的;战斗时的钳
制和警 戒方面,
隘路、
险地、
河川 或村 落等 处为 着 消耗敌 人 和疲
惫敌人的抵抗配置,退却时的掩护部队等等,都是游击战争中
战术上的防御部分。然而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必须是进攻的,
和正规战争比较起来,其进攻性更加大些,而且这种进攻必须
是奇袭,大摇大摆大吹大擂地暴露自己,是较之正规战更加不
能许可的。游击战争虽然也有坚持数天的战斗场合,例如攻击
某个孤立无援的小敌, 但一般 的作战较 之正规 战更加要求迅
速地解决战斗,这是被敌强我弱的情况规定了的。游击战争本
来是分散的,所以成其为普遍的游击战,且在许多任务,例如
扰 乱、
钳 制、
破 坏 和 做 群 众 工 作 等,
都 以 分 散 兵 力 为 原 则;
然而
就一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当着执行消灭敌人的任务,尤其
是为着打破敌人的进攻而努力时,就仍须集中其主要的兵力。
“集中大 力,
打敌小部”
,
仍然是游 击战争战 场作战的 原则之一。
由此也 就 可知,
从整个 的 抗日战争 看 来,
只有 将正 规 战和
游击战的战役和战斗的 进攻战 集合了很 多,即 从进攻战中打
了很多的胜仗,才能达 到战略 防御之目 的,最 后战胜日本帝
国主义。只有战役和战 斗的速 决战集合 了很多 ,即是使得很
多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 都能因 迅速解决 战斗之 故而取得了胜
41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战争时期
利,才能达到战 略持久 的目的, 一方面争取时间 加强抗 战力
量,同时促进和 等候国 际形势的 变动和敌人的内 溃,以 便举
行战略反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也只有每战集中优势兵力,不
论在战略防御时期也好,在战略反攻时期也好,一律采取战役
和战斗中的外线作战,包围敌人而消灭之,不能包围其全部,
也包围其一部, 不能消 灭所包围 之全部,也消灭 所包围 之一
部,不能大量俘虏所包围之敌,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敌。集合
很多这样的歼灭战,才能转变敌我形势,将敌之战略包围,即
敌之外线作战方 针根本 击破,最 后配合国际的力 量和日 本人
民的革命斗争, 共同围 剿日本帝 国主义而一举消 灭之。 这些
结果,主要地依靠正规战取得,游击战只有次一等的成绩。但
是集合许多小胜化为大胜,则是正规战游击战所共同的。游击
战争在抗日过程中起着伟大的战略作用,就是说的这一点。
现在来说游击战争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问题。
游击 战争的主 动性是什 么呢?
一 切 战 争 的 敌 我 双 方,
都 力 争 在 战 场、
战 地、
战区以至整
个战争中的主动 权,这 种主动权 即是军队的自由 权。军 队失
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
消灭或被打败的 危险。 本来战略 的防御战和内线 作战, 争取
主动较为困难些,而进攻的外线作战,争取主动较为容易些。
但是日本帝国主 义有两 个基本的 弱点,即是兵力 不足和 异国
作战。并且因其 对中国 力量的估 计不足和日本军 阀的内 部矛
盾,产生了许多指挥的错误,例如逐渐增加兵力,缺乏战略的
协同,某种时期没有主攻方向,某些作战失去时机和有包围无
歼灭等等,可以说是他的第三个弱点。这样,兵力不足(包括
抗 日 游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11
小 国、
寡 民、
资 源 不 足 和 他 是 封 建 的 帝 国 主 义 等 等)
,
异国 作 战
(包括 战 争 的 帝 国 主 义 性 和 野 蛮 性 等 等)
,
指 挥 笨 拙,
使 得日 本
军 阀虽然处在进攻 战和外线 作战的 有利地位 ,但其主动权却
日 益减弱下去。日 本目前还 不愿也 不能结束 战争,它的战略
进 攻也还没有停止 ,但是大 势所趋 ,它的进 攻是有一定限度
的,这是三个弱点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无限止地吞灭全中国是
不 可能的。会有一 天日本要 处于完 全的被动 地位,这种情况
现在就可以开始看出来。中国方面,开始时战争颇处于被动,
现在因有了经验,正在改取新的运动战的方针,即战役和战斗
的进攻战、速决战和外线作战的方针,加上普遍发展游击战的
方针,所以主动地位正在日益建立起来。
游击战争的主 动权问题 ,是更 加严重的 问题。因为游击
队大多处于严重的环境,这就是无后方作战的状态,敌强我弱
的状态,缺乏经验的状态(这是说那些新成立的游击队)和不
统 一的状态等等。 但是游击 战争是 能够建立 其主动权的,主
要 的条件就是抓住 上述敌人 的三个 弱点。欺 他兵力不足(从
整个战争看来),游击队就可以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欺
他是异民族,且执行极端的野蛮政策,游击队就可以放手争取
千百万人民的拥护;欺他指挥笨拙,游击队就可以放手发挥自
己的聪明。一切敌人的这些弱点,正规军也应捉住,作为自己
战 胜敌人的资本, 但游击队 尤其应 当注意捉 住。游击队自己
的 弱点,可以在斗 争中逐渐 减少。 且其弱点 有时正成为争取
主动地位的条件,例如正是因为自己弱小,才利于在敌人后方
神出鬼没地活动,敌人无奈他何,这样大的自由是庞大的正规
军 所 不能 得到 的。
41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游击队的主动权,在敌人举行数路围攻的场合,是难于掌
握和容易丧失的。在这种场合,如果估计和处置得不正确,就
容易处 于被动, 因而打不 破敌人 的围攻。 在敌取守势我取 攻
势时,也有这种情形。所以主动权是从正确的情况估计(敌我
双方的 情况)和 正确的军 事政治 处置产生 的。不合客观情 况
的悲观 的估计和 随之而来 的消极 的处置, 无疑地将丧失主 动
权,把自己抛入被动地位。但是同样,不合客观情况的过于乐
观的估计和随之而来的冒险(不需要的那种冒险)的处置,也
将丧失 主动权, 而最后归 入悲观 者一路。 主动权不是任何 天
才家所 固有的, 只是聪明 的领导 者从虚心 研究和正确地估 计
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因此,是
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
已经因为估计和处置错误,或者因为不可抗的压力,被迫
处于被动地位了的时候,这时的任务就是努力脱出这种被动。
如 何 脱 出 法,
须 依 情 况 而 定。
在 许 多 情 况 下,
“走 ”是 必 须 的。
游击队 的会走, 正是其特 点。走 是脱离被 动恢复主动的主 要
的方法 。但是不 限于这一 方法。 往往在敌 人十分起劲自己 十
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往
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
下”
的 努 力 之 中。
现 在 来说 灵活 性。
灵 活 性 就是 具 体 地 表 现 主 动 性 的 东 西 。 灵 活 地 使 用 兵
力,是游击战争比较正规战争更加需要的。
必须使游击战争的指导者明白,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
敌我形 势争取主 动地位的 最重要 的手段。 根据游击战争的 特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413
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作灵
活的变动,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游
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
开,又要收得拢。当渔人把网散开时,要看清水的深浅、流的
速度和那里有无障碍,游击队分散使用时,也须注意不要因情
况不明、行动错误而受损失。渔人为了收得拢,就要握住网的
绳头,使用部队也要保持通讯联络,并保持相当主力在自己手
中。打鱼要时常变换地点,游击队也要时常变换位置。分散、
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 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一 般 地 说 来,
游 击 队 当 分 散 使 用,
即 所 谓“化 整 为 零”
时,
大 体 上 是 依 下 述 几 种 情 况 实 施 的(
:一)
因 敌 取 守 势,
暂 时无 集
中 打 仗 可 能,
采 取 对 敌 实 行 宽 大 正 面 的 威 胁 时(
;二)
在 敌兵 力
薄弱地区,进行普遍的骚扰和破坏时;(三)无法打破敌之围
攻,
为 着减 小 目标 以 求脱 离敌 人 时(
;四)
地 形 或 给养 受 限 制 时;
(五)在广大地区内进行民众运动时。但不论何种情况,当分
散行动时都须注意:(一)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
地区,不要绝对地平均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
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二)给各分散部队以明确的
任 务、
行 动 的 地 区、
行 动 的 时 期、
集 合 的 地 点、
联 络 的 方 法 等。
集 中 使 用 兵 力,
即 所 谓“化 零 为 整”的 办 法 ,
多半 是在 敌
人进攻之时为了消灭敌人而采取的;也有在敌人取守势时,为
了消灭某些驻 止之敌而 采取的。集中兵 力并不 是说绝对 的集
中,集中主力使用于某一重要方面,对其他方面则留置或派出
部 分 兵 力,
为 钳 制、
扰 乱、
破 坏 等 用,
或 作 民 众 运 动。
按 照情况 灵活地分 散兵力或集中兵 力,是 游击战争 的主
41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要的方法,但是还须懂得灵活地转移(变换)兵力。当敌人感
到游击队 对他有 了大的危 害时, 就会派兵 镇压或举 行进攻。
因 此,
游 击 队 要 考 虑 情 况,
如 果 可 以 打 时,
就 在 当 地 打 仗;
如果
不能打时,就应不失时机,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方向去。有时为
着各个击破敌人,有刚才在这里消灭了敌人,又立即转移到另
一方向去消灭敌人的;也有在这里不利于战斗,要立即脱离此
敌转移到 另一方 向去进行 战斗的 。如果敌 情特别严 重,游击
部队不应 久留一 地,要像 流水和 疾风一样 ,迅速地 移动其位
置。兵力转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
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
离、 夜间 行 动 等。
分散、集中和转移的灵活性,都是游击战争具体地表现主
动 性 的 东 西;
死 板、
呆 滞,
必 至 陷 入 被 动 地 位,
遭 受不 必 要 的 损
失。但领 导者的 聪明不在 懂得灵 活使用兵 力的重要 ,而在按
照具体情 况善于 及时地实 行分散 、集中和 转移兵力 。这种善
观风色和善择时机的聪明是不容易的,惟有虚心研究,勤于考
察和思索 的人们 可以获得 。为使 灵活不变 为妄动, 慎重地考
虑情 况是 必 要 的。
最后 说到 计划性 问题。
游击 战争要 取得胜利 ,是不能离开它 的计划性的。乱干
一场的想法,只是玩弄游击战争,或者是游击战争的外行。不
论 是整 个 游 击区 的 行动 或 是 单个 游 击部 队 或游 击 兵团 的行
动,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预先
准备工作。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
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
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
415
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
度 的 工 作 之 中。
没 有 这 个 条 件,
什 么 主 动、
灵 活、
进 攻 等 事,
都
是不 能实现 的。固然 正规战争 的计划性更大些 ,游击 战争的
条件 不容许 很大的计 划性,如 果企图在游击战 争中实 行高度
的严 密的计 划工作, 那是错误 的;但依照客观 条件允 许的程
度,采取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则是必要的,须知同敌人斗争
是一 件不 能开玩 笑的事情。
上面所说的各点 ,说明了 游击战争战略原 则的第一个问
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
中的 速决战 ,内线作 战中的外 线作战。这是游 击战争 战略原
则的 最中心 的问题。 解决了这 个问题,游击战 争的胜 利就有
了军 事指导 上的 重要的保 证。
这里虽说了许多 的东西, 但一切都环绕于 战役和战斗的
进攻 。主动 地位只有 在进攻胜 利之后,才能最 后地取 得。一
切进 攻战也 都要主动 地组织之 ,不要被迫地采 取进攻 。灵活
地使用兵力,环绕于为着进攻战这个中心;计划性的必要,主
要地 也是为 了进攻的 胜利。战 术上的防御手段 ,离开 直接或
间接协助进攻,则毫无意义。速决是说的进攻的时间,外线是
说的 进攻的 范围。进 攻是消灭 敌人的唯一手段 ,也是 保存自
己的主要手段,单纯的防御和退却,对于保存自己只有暂时的
部分的作用,对于消灭敌人则完全无用。
这个原则,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是基本上同一的,只在表
现形 式上有 程度的不 同。但在 游击战争中注意 这个不 同是重
要的 和必要 的。正是 因为这个 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 使游击
战争 的作战 方法区别 于正规战 争的作战方法; 混淆了 这个不
41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同的表现形式,游击战争是不能胜利的。
第五章
和正规战争相配合
游 击战争 战略问题 的第二个 问题,是和正规 战争相 配合
的问题。这是依 据游击 战争具体 行动的性质,说 明它在 作战
上和正规战争的关系。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有效地战胜敌人,
是有重 要 意义的。
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有三种:战略的、战役的和战
斗 的。
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削弱敌人、钳制敌人、
妨碍敌人运输的 作用, 和给予全 国正规军和全国 人民精 神上
的鼓励等等,都 是战略 上配合了 正规战争。例如 东三省 的游
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
起来以后,配合 的意义 就明显地 表现出来了。那 里的游 击队
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
入关南下,就算 对整个 抗战增加 了一分力量。至 其给予 整个
敌军敌国以精神 上的不 利影响, 给予整个我军和 人民以 精神
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平绥、平汉、津浦、同
蒲、正太、沪杭诸铁路线两旁的游击战争,所起战略的配合作
用,更加容易看 到。它 们不但在 现时敌人举行战 略进攻 时配
合正规军起了战 略防御 的作用; 又不但在敌人结 束其战 略进
攻转入保守占领 地时, 将配合正 规军妨碍敌之保 守;而 且将
于正规军举行战 略反攻 时,配合 正规军击退敌军 恢复整 个的
失地。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伟大的配合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抗 日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题
417
游击队和正规军的领导者们,都应明确地认识其作用。
不但如此,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
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同蒲铁路、平型
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又如敌占风陵渡后,普遍存在于山西各地的游击战争(主要是
由正规军进行的),对于配合陕西、河南两省沿黄河西南两岸
的防御 战,所 起的战役 配合作用更是很 大的。再如敌攻鲁 南
时,整 个华北 五省的游 击战争,对于配 合鲁南我军的战役 作
战,也尽了相当的力量。在这个任务上,一切处于敌后的游击
根据地的领导者们,或临时被派出的游击兵团的领导者们,必
须好好地配置自己的力量,各依当时当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
方法,向着敌人最感危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地行动起来,达
到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和精神上振奋内线上各
个战役 作战军 之目的, 尽其战役配合的 责任。如果各游击 区
或各游击队只是各干各的,不顾战役作战的配合,虽在总的战
略作战上仍不失其配合作用,但由于没有战役作战的配合,也
就减少 了它们 的战略配 合的意义。这一 点是一切游击战争 的
领导者 应该深 切地注意 的。为达此目的 ,无线电通讯之普 遍
地设置于一切较大的游击部队和游击兵团,实有完全的必要。
最后,战斗的配合,即战场作战的配合,是一切内线战场
附近的 游击队 的任务, 这一项当然只限 于靠近正规军的游 击
队,或临时从正规军派出的游击队。在这种场合,游击队应该
依正规军首长的指示,担负其所指定的任务,往往是担负钳制
部分的敌人,妨碍敌之运输,侦察敌情,充当向导等。没有正
规军首长的指示时,游击队也应自动地做这些事。坐视不理,
418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不 游 不 击,
或 游 而 不 击 的 态 度,
是 要 不 得 的。
第六章 建立根据地
抗日游击战争 战略问题 的第三 个问题, 是建立根据地的
问 题。这个问题的 必要性和 重要性 ,是随着 战争的长期性和
残 酷性而来的。因 为失地的 恢复须 待举行全 国的战略反攻之
时,在这以前,敌人的前线将深入和纵断我国的中部,小半甚
至 大半的国土被控 制于敌手 ,成了 敌人的后 方。我们要在这
样 广大的被敌占领 地区发动 普遍的 游击战争 ,将敌人的后方
也变成他们的前线,使敌人在其整个占领地上不能停止战争。
我们的战略反攻一日未能举行,失地一日未能恢复,敌后游击
战争就应坚持一日,这种时间虽不能确切断定,然而无疑地是
相 当地长,这就是 战争的长 期性。 同时敌人 为了确保占领地
的利益,必将日益加紧地对付游击战争,特别在其战略进攻停
止之后,必将残酷地镇压游击队。这样,长期性加上残酷性,
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
游击战争的根 据地是什 么呢? 它是游击 战争赖以执行自
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
的 战略基地。没有 这种战略 基地, 一切战略 任务的执行和战
争 目的的实现就失 掉了依托 。无后 方作战, 本来是敌后游击
战争的特点,因为它是同国家的总后方脱离的。然而,没有根
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
就 是 游击 战争 的 后 方。
历史上存在过 许多流寇 主义的 农民战争 ,都没有成功。
抗 日 游 击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419
在交 通和技术 进步的今 日而企图 用流寇主 义获得 胜利,更 是
毫无 根据的幻 想。然而 流寇主义 在今天的 破产农 民中还是 存
在的,他们的意识反映到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就成
了不 要或不重 视根据地 的思想。 因此,从 游击战 争的领导 者
们的头脑中驱除流寇主义,是确定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前提。
要或不要根据地、重视或不重视根据地的问题,换句话说,根
据地 思想和流 寇主义思 想的斗争 的问题, 是任何 游击战争 中
都会 发生的, 抗日游击 战争在某 种程度上 也不能 是例外。 因
此,同流寇主义作思想斗争,将是一个不可少的过程。只有彻
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
利于 长 期支持的 游 击战争。
在 说明 了根 据地的 必要 和重 要性之 后 ,下面 的问 题是 实
行建 立根据地 时必须认 识和解决 的。这些 问题是 :几种根 据
地,游击区和根据地,建立根据地的条件,根据地的巩固和发
展, 敌 我之间的 几 种包围。
第一节 几种根据地
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大体不外三种:山地、平地和河湖
港 汊 地。
山 地建 立根 据地之 有利 是人 人明白 的 ,已经 建立 或正 在
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1〕、五台山〔2〕、太行山〔3〕、泰山〔4〕、燕
山〔 5〕、茅山〔 6〕 等根据地都是。
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 战争
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我们必须到一
切处于敌后的山岳地带去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起根据地来。
42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平地较之山地当然差些,然而决不是不能发展游击战争,
也不是不能建 立任何 的根据地。河北平 原、山 东的北部和西
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
战争的证据。 至于能 否在平原地区建立 长期支 持的根据地,
这一点现在还 没有证 明;但是建立临时 的根据 地和小部队的
或季候性的根据地,则前者现在已经证明,后者也应该说是可
能的。因为一方面,敌人兵力不够分配,又执行着前无古人的
野蛮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有广大的土地,又有众多的抗日人
民,这些都提 供了平 原能够发展游击战 争并建 立临时根据地
的客观条件;如再加上指挥适当一条,则小部队的非固定的长
期根据地之建立,当然应该说是可能的〔7〕。大抵当敌人结束
了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
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的游击根
据地自将首当 其冲。 那时,在平原地带 活动的 大的游击兵团
将不能在原地长期支持作战,而须按照情况,逐渐地转移到山
地里去,例如从河北平原向五台山和太行山转移,从山东平原
向泰山和胶东 半岛转 移。但是保持许多 小的游 击部队,分处
于广大平原的各县,采取流动作战,即根据地搬家,一时在此
一时在彼的方 法,在 民族战争的条件下 ,不能 说没有这种可
能。至于利用 夏季的 青纱帐和冬季的河 川结冰 之季候性的游
击战争,那是 断然可 能的。在现时敌人 无力顾 及和将来顾及
也难周到的条件下,确定在现时广泛地发展平原的游击战争,
并建立临时根 据地的 方针,在将来准备 坚持小 部队的游击战
争,至少坚持季候性的游击战争,并建立非固定的根据地的方
针,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抗 日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21
依据 河 湖 港汊发 展 游 击战争,
并建 立 根 据地的 可 能 性,
客
观 上说来是 较之平 原地带为大,仅次于山岳地带一 等。历 史
上 所 谓“海 盗”
和“水 寇”
,
曾 演过 无 数 的武 剧,
红 军 时 代的 洪 湖
游 击战争支 持了数 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 发展游 击
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不过,各个抗日党派和抗日人民,
至 今尚少注 意这一 方面。虽然主观条件还不具备, 然而无 疑
地 是应该注 意和应 该进行的。江北的洪泽湖地带、 江南的 太
湖 地带和沿 江沿海 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 都应该 好
好 地组织游 击战争 ,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 立起持 久
的 根据地, 作为发 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缺 少了这 一
方面,无异供给敌人以水上交通的便利,是抗日战争战略计划
的一个缺陷,应该及时地补足之。
第 二节 游击 区和 根据 地
在处于敌人后 方作战 的游击战 争面前,游击区 和根据 地
是 有区别的 。在四 围已被敌占但中间未被敌占或虽 占而已 经
恢复的地区,例如五台山地区(即晋察冀边区)的某些县,太
行山地区和泰山地区也有这种情形,这些都是现成的根据地,
游 击队据之 以发展 游击战争是很方便的。但在这些 根据地 的
其 他地方则 不然, 例如五台山地区的东部北部—— 即冀西 察
南的某些部分和保定以东沧州以西的许多地方,在那里,游击
战争在开始时期还不能完全占领该地,只能经常去游击,游击
队到时属于游击队,游击队走了又属于伪政权,这样的地区就
还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而是所谓游击区。这种游击区,经
42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过游击战争的必要过程,消灭或打败了许多敌人,摧毁了伪政
权,发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组织了民众的抗日团体,发展了民
众武装,建立了抗日政权,游击区就转化成了根据地。将这些
根据地,增加到原有的根据地里面去,就叫做发展了根据地。
有些 地方 的游击 战争,
全部活 动地 区开 始都是 游 击 区,
例
如冀东 的游击 战争。那里已有长 期的伪 政权,当 地起义 的民
众武装 和从五 台山派去的游击支 队,整 个活动地 区开始 都是
游击区 。它们 在开始活动时,只 能在此 区中选择 好的地 点作
为临时 的后方 ,或叫做临时根据 地。要 待消灭敌 人和发 动民
众的工作开展了之后,才能把游击区状态消灭,变为比较稳固
的根 据地。
由此可知,从游击区 到根据地,是一个艰难缔 造的过程,
依消灭 敌人和 发动民众的程度如 何而定 其是否已 从游击 区过
渡到了 根 据地的阶 段。
有 许 多 地 区,
将 是 长 期 地 处 于 游 击 区 状 态 的。
在 那 里,
敌
人极力 控制, 但不能建立稳固的 伪政权 ,游击战 争也极 力发
展,但 无法达 到建立抗日政权的 目的, 例如敌人 占领的 铁路
线、大城市的附近地区和某些平原地区。
至于 敌人有 强大力 量控制着的大城市 、火车 站和某 些平
原地带,游击战争只能接近其附近,而不能侵入其里面,那里
有比较稳固的伪政权,这又是一种情形。
由于 我之领 导错误 或敌之强大压力的 结果, 可以使 上述
的情形发生相反的变化,即根据地化为游击区,游击区化为敌
之比较 稳固的 占领地。这种情形 是可能 发生的, 值得游 击战
争的领 导者们 特别警戒。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423
所 以,
在 整 个敌占 地 区,
经 过 游击战 争 和 敌我双 方 斗 争的
结果,可以变为三种情况的地方:第一种是被我方游击部队和
我方 政权掌握 着的抗日根据地 ;第二种是被日 本帝国主 义和
伪政权掌握着的被占领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即
所谓游击区。游击战争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极力扩大第一、第
三两 种地区, 而极力缩小第二 种地区。这就是 游击战争 的战
略任 务。
第三节 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建 立 根据 地的 基 本条 件,
是要 有 一 个抗 日的 武 装部 队,
并
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所以建立根据地问题,
首先 就是武装 部队问题。从事 游击战争的领导 者们必须 用全
副精 力去建立 一支以至多支的 游击部队,并使 之从斗争 中逐
渐地 发展为游 击兵团,以至发 展成为正规部队 和正规兵 团。
建立武装部队是建立根据地的最基本一环,没有这个东西,或
有了而无力量,一切问题都无从说起。这是第 一个条件。
和 建立根 据地不能 分离的第二个条 件,就 是使用武 装部
队并配合民众去战胜敌人。凡是被敌人控制的地方,那是敌人
的根据地,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要把敌人的根据地变为游
击战争的根据地,非战胜敌人无从实现,这是自明之理。就是
游击 战争控制 的地方,
如 果不粉碎敌人的进 攻,
不战胜 敌人,
自
己控制的地方就要变成敌人控制的地方,也无从建立根据地。
和建立根据地不可分 离的第三个 条件,就是用一切力量,
包括 武装部队 的力量在内,去 发动民众的抗日 斗争。要 从这
42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种斗争 中去武装 人民,即 组织自 卫军和游 击队。要从这种 斗
争 中 去 组 织 民 众 团 体;
无 论 是 工 人、
农 民、
青 年、
妇 女、
儿 童、
商
人、自由职业者,都要依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
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
些团体。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要从这
种斗争 中去肃清 公开的或 隐藏的 汉奸势力 ;要做到这一步 也
只有依 靠民众的 力量。尤 其重要 的是从这 种斗争中去发动 民
众建立 或巩固当 地的抗日 政权。 原来有中 国政权未被敌人 破
坏的,则在广大民众拥护的基础之上去改造它和巩固它;原来
的中国 政权已被 敌人破坏 了的, 则在广大 民众努力的基础 之
上去恢 复它。这 个政权是 实行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的, 它
应该团 结一切人 民的力量 ,向唯 一的敌人 日本帝国主义及 其
走狗汉 奸 反动派作 斗争。
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
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
才能真 正 地建立起 来。
此外 ,还须 指出的是地理和经 济的条 件。地理 条件的 问
题,
在 说“几种 根 据 地”
时已 经 指出 了 三种 不 同的 情 形,
这里 只
说主要 的要求, 即地区的 广大。 处在四面 或三面被敌包围 的
中间,要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山地当然是最好的条件,但
主要是 须有游击 队回旋的 余地, 即广大地 区。有了广大地 区
这个条件,就是在平原也是能够发展和支持游击战争的,河湖
港 汊更 不 待 说 。 这 个 条 件 已 因 中 国 领 土 广 大 和 敌 人 兵 力 不
足,一 般地提供 于中国的 游击战 争了。从 游击战争的可能 性
说来,它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小国如比
抗 日 游 击 战 争的 战 略 问 题
425
利时等,因没有这个条件,游击战争的可能性就很小,甚至没
有。但在中国,这个条 件已不是 什么待 争取的 条件和待 解决
的问题,而是自然具备只待人去利用的东西。
经 济 条件 的性 质,
从 其 自然 性一 方 面看 来,
也和 地 理 条件
相同。因为现在并不讨 论在沙漠 里建立 根据地 ,沙漠里 也没
有什么敌人,讨论的是在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而一切敌人能
到之处,当然早就有了中国人,也早就有了吃饭的经济基础,
故在建立根据地问题上 ,不发生 选择经 济条件 的问题。 一切
有中国人又有敌人的地方,不问其经济条件如何,都应尽可能
地发展游击战争,并建 立永久的 或临时 的根据 地。但从 其政
治性一方面看来则不然 ,这里的 问题是 存在的 ,这就是 经济
政策的问题,这一点对 于建立根 据地是 带着严 重性的。 游击
战争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必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
即合理负担和保护商业 ,当地政 权和游 击队决 不能破坏 这种
原则,否则将影响于根 据地的建 立和游 击战争 的支持。 合理
负担即实行“有钱者出钱”,但农民亦须供给一定限度的粮食
与游击队。保护商业应 表现于游 击队的 严格的 纪律上面 ;除
了有真凭实据的汉奸之 外,决不 准乱没 收一家 商店。这 是困
难的事,但这是必须执行的确定的政策。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为 了把侵 入中国的 敌人围困在少数 的据点 ,即大城 市和
交通干线之内,各个根 据地上的 游击战 争必须 极力向其 根据
地的四周发展,迫近一切敌人的据点,威胁其生存,动摇其军
42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心,同时即发展 了游击 战争的根 据地,这是十分 必要的 。这
里,要反对游击 战争中 的保守主 义。保守主义不 论是由 于贪
图安逸而发生的,或由于对敌人力量的过高估计而发生的,均
将给予抗日战争 以损失 ,对于游 击战争及其根据 地的本 身也
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不可忘记根据地的巩固,而其主要的工
作是发动和组织 民众, 以及游击 部队和地方武装 的训练 。这
种巩固,是支持长期战争所必需,也是向前发展所必需的,不
巩固就不能有力 地向前 发展。只 知道发展忘记了 巩固的 游击
战争,经不起敌人的进攻,结果不但丧失了发展,且有危及根
据地本身之虞。 正确的 方针是巩 固地向前发展, 这是进 可以
攻退可以守的好 办法。 只要是长 期战争,根据地 的巩固 和发
展的问题,是每 个游击 队经常发 生的问题。具体 解决时 应依
照情况去决定。某一时期,把重心放在发展方面,这就是推广
游击区、扩大游击队的工作。另一时期,则把重心放在巩固方
面,这就是组织 民众、 训练部队 的工作。因为二 者的性 质不
同,军事部署和工作执行随之而不同,必须依情况分时期有所
侧重,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节 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
从整个抗日战争看来,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
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处在敌之战略包围中。
这是敌对于我的 第一种 包围。由 于我以数量上优 势的兵 力,
对于从外线分数 路向我 前进之敌 采取战役和战斗 的进攻 和外
线作战的方针,就使各个分进之敌的每一个处于我之包围中。
抗 日 游 击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27
这是我对于敌的 第一种包 围。再从 敌后游 击战争的根据地 看
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
如五台山地区, 后者例如 晋西北地 区。这 是敌对于我的第 二
种包围。但若将 各个根据 地联系起 来看, 并将各个游击战 争
根据地和正规军 的战线联 系起来看 ,我又 把许多敌人都包 围
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
南 端)
,
四 面 包 围 了 太 原 城;
在 河 北、
山 东 等 省,
亦 有许多 这样
的包围。这是我 对于敌的 第二种包 围。由 是敌我各有加于 对
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8〕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
敌之战役和战斗 的作战好 似吃子, 敌之据 点和我之游击根 据
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
争根据地之战略 作用的重 大性。这 个问题 ,提在抗日战争 面
前,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军事当局,又一方面在各地的游击战争
领导者,均须把 在敌后发 展游击战 争和在 一切可能地方建 立
根据地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执
行起来。如果我 们能在外 交上建立 太平洋 反日阵线,把中 国
作为一个战略单 位,又把 苏联及其 他可能 的国家也各作为 一
个战略单位,我们就比敌人多了一个包围,形成了一个太平洋
的外线作战,可 以围剿法 西斯日本 。这一 点在今天当然还 没
有实际意义,但不是没有这种前途的。
第七章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
和战略进攻
游击 战争战 略问题的 第四个问题,是 游击战 争的战略 防
42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御和战略进攻 的问题 。这是第 一个问 题里所述的进攻战方针
在抗日游击战 争处于 防御姿势 和处于 进攻姿势中如何具体地
应用 的 问 题。
在 全国 的 战略 防 御和 战 略进 攻
(正 确 地 说,
战 略 反 攻)
中
间,每一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上面及其周围,也有其小规模的战
略防御和战略 进攻, 前者是敌 取攻势 我取守势时的战略形势
和战略方针, 后者是 敌取守势 我取攻 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
方 针。
第一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
在 游击战 争已经 起来并有 相当的发展之后,特别 是在敌
人停止了对我 全国的 战略进攻 、采取 保守其占领地的方针的
时候,敌人向 游击战 争根据地 的进攻 是必然的。对于这种必
然性的认识是必要的,否则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全无准备,一
旦遇到敌人严重地进攻的形势,必至惊惶失措,被敌击破。
敌 人为达 到消灭 游击战争 及其根据地之目的,常 会采取
围 攻的 办 法,
例 如五 台山 地 区 就已 有 了四 五 次 的所 谓“讨 伐”
,
每 次 配 置 三 路、
四 路 以 至 六、
七 路 的 兵 力,
同 时 有 计 划 地 前 进。
游击战争发展的规模越大,其根据地所处的位置越重要,威胁
敌人的战略基 地和交 通要道越 大,敌 人对于游击战争及其根
据地的进攻也 将会越 厉害。所 以,凡 属敌人进攻游击战争越
厉害之处,就证明那里的游击战争越有成绩,对于正规战争的
配合 也 就越 有作用。
在 敌人数 路围攻 的情况之 下,游击战争的方针是 打破这
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
429
种围攻,采取反围攻的形态。在敌数路前进,但每路只有一个
或大或小的部队,没有后续部队,不能沿途配置兵力、构筑堡
垒、修筑汽车路的情况之下,这种围攻是容易打破的。这时,
敌 是进攻和外线作 战,我是 防御和 内线作战 。我之部署应是
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
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
之。敌人虽强,经过多次的袭击,也就削弱下来,往往中途撤
退,此时游击队又可于追击敌人时继续袭击,再行削弱他。当
敌 人还没有停止进 攻或实行 退却之 时,总是 占据根据地内的
县城或市镇,我便应包围这种县城或市镇,断绝其粮食来源和
交通联络,等到敌人无法支持向后退走时,我便乘机追击之。
一路打破之后,又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这样各个地击
破 敌 之 围 攻。
在 一个 大 的 根 据 地内,
例 如五 台 山 地 区,
是 在一 个“军 区”
之内分为四五个或更多的“军分区”的,每一军分区都有独立
作 战的武装部队。 在上述作 战方法 之下,往 往同时地或先后
地 打 破了 敌人 的 进攻。
在反 围攻 的 作战 计划 中,
我 之 主力 一般 是 位于 内线 的。
但
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
以 至从主力 中分出一 部分)
于外线,
在 那里破 坏敌之交 通,
钳
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
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
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
〔 9〕 的办法。
踞 之敌撤退出去 打我主 力;
这 就是“围魏救赵”
在反围攻的作战中,地 方人民 的抗日自卫军和一切民众
43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组织,应全体动员起来参加战争,用各种方法帮助我军,反对
敌人。在反对敌人 的工作 中,地方 戒严和 可能程度的坚壁清
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汉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
后者 为 了 协助 作 战
(坚 壁)
,
并 使 敌 人 得 不 到 粮 食(清 野 )
。
这
里所说的清野,是指粮食成熟时早日收割的意思。
敌人退却时往 往将所踞 城市中 的房屋和所经道 路上的村
庄放火烧毁,目的在给予游击战争根据地以破坏,但同时就使
得敌人第二次进攻时没有房子住和没有饭吃,害了他们自己。
这就是所谓在一件 事情上 面包含着 两种互 相矛盾的意义的具
体例 证之 一。
不是在几经反 围攻之后 业已证 明在那里无法打 破严重的
围攻时,游击战争 的领导 者不应企 图放弃 那个根据地而跑到
别的根据地去。在 这里, 应注意防 止悲观 情绪的发生。只要
领导上不犯原则错误,一般的山岳地带,总是能够打破围攻和
坚持根据地的。只有平原地带,如果在严重的围攻之下,就应
根据具体情势,考虑下面的问题:留着许多小的游击部队在当
地分散活动,而将大的游击兵团暂时地转移到山地里去,等到
敌人主力移动他去,我又再往那里活动。
由 于中 国 地 区广 大、
敌 人 兵力 不 足 的 矛盾 情况,
敌 人是 一
般地不能采取中国 内战时 国民党的 堡垒主 义的。但是我们应
该估计到在某些特 别威胁 敌人要害 的游击 根据地中,敌人有
可能采取相当程度 的堡垒 主义,要 准备就 是在这种情况之下
仍然坚持那里的游 击战争 。毫无疑 义的, 根据在内战时还能
坚持游击战争的经 验,在 民族战争 中当然 更能够坚持。因为
即使在兵力对比上,在某些根据地中,敌能使用不但在质量上
抗 日 游 击 战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31
而且在数量上极端优势的兵力,但是敌我民族矛盾无法解决,
敌 之指挥弱 点无可 避免。我之胜利,就建立在深入 的民众 工
作 和灵活的 作战方法 之上。
第二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进攻
在已 将敌 之 进攻 打破,
敌 之 新的 进攻 尚 未到 来的 时 候,
是
敌取战略守势我取战略攻势的时候。
这 种 时 候,
我 之 作 战 方 针,
不 在 于 攻 击 不 可 必 胜 的、
固守
着 防御阵地 的敌人 ;而在于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区内 消灭和 驱
逐为游击队力能胜任的小敌和汉奸武装,扩大我之占领地区,
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补充并训练部队,组织新的游击队。在
这些任务做得有了些眉目之后,如果敌人还在守势之中,就可
以 进一步扩 大我之 新占领地区,攻击那些敌力薄弱 的城市 和
交通线,依其情况而长久地或暂时地占领之。所有这些,都是
战略进攻的任务,目的在于乘着敌取守势之时,有效地发展自
己的军事的和民众的力量,有效地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敌
人再度向我进攻时又能有计划地和有力地打破之。
部队的 休息和训练是必要的, 敌取守势 时是我 最好的 休
息 和训练的 时机。 不是一事不做专门关起门来休息 和训练 ,
而是在扩大占领地,消灭小敌,发动民众的工作中,争取时间
达 到休息和 训练的 目的。解决给养被服等困难问题 ,也往 往
在 这 个时 候。
大规 模地 破 坏敌 之交 通 线,
妨碍 敌之 运 输,
直 接帮助 正 规
军的战役作战,也在这个时候。
432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这时,整个的游击根据地、游击区和游击部队,都是兴高
采烈的时候,被敌摧残的地区也逐渐整理,恢复元气。敌占地
区内 的民众 亦十分高 兴,到 处都传播游击队 的声威。 敌人及
其走狗汉奸的内部,则一方面发展着恐慌情绪和分化作用,一
方面 又增加 着对于游 击队和 根据地的仇恨, 加紧地准 备着对
付游击战争。因此,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不可在自己的战略进
攻中得意忘形,轻视敌人,忘记了团结内部、巩固根据地和巩
固部队的工作。在这种时候,须善于观看敌人的风色,看其是
否又有向我进攻的朕兆,以便一遇进攻,就能适当地结束我之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再从战略防御中粉碎敌人的进攻。
第八章 向运动战发展
抗日游击战争战 略问题 的第五个 问题, 是向运动战发展
的问题,其必要和可能,也是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而来
的。如果中国能迅速地战胜日寇,并迅速地收复失地,没有什
么持久战,也不是什么残酷的战争,那末,游击战向运动战发
展的 必要就 不存在。 然而情 形是相反的,战 争是长期 而且残
酷, 游击战 只有向运 动战发 展才能适应这样 的战争。 战争既
是长期的和残酷的,就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
变成正规的部队,因而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
就变 成运动 战了。游 击战争 的领导者们必须 明确地认 识这种
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坚持向运动战发展的方针,并有计划地
执 行 之。
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433
派出强大的支队 去发展 的。那里的作战 虽然一般 是游击 战,
但开始即包含了 运动战 的成分。随着战 争的持久 ,这种 成分
将逐渐地增加。 这是今 天抗日游击战争 的长处, 不但使 游击
战争迅速地发展,并且使之迅速地提高,较之东三省的游击战
争,
条 件 优越 得 多 了。
由执行游击 战的游击 部队化 为执行 运动战的 正规部队,
须具备数量扩大 和质量 提高两个条件。 前者除直 接动员 人民
加入部队外,可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后者则依靠战争中的
锻炼 和提 高 武器的 质 量。
集中 小 部队,
一方 面,
须防 止 只顾 地方 利 益因 而妨 碍 集中
的地方主义;另 一方面 ,也须防止不顾 地方利益 的单纯 军事
主 义。
地方主义是 存在于地 方游击 队和地 方政府中 间的,他们
往往只顾地方的利益,忘记全局的利益,或贪图分散活动,不
惯集团生活。主 力游击 部队或游击兵团 的领导者 们,必 须注
意到这种情形,采取逐渐地和部分地集中的办法,使地方保有
余力能够继续地 发展游 击战争;采取首 先协同行 动然后 实行
合编以及不破坏 其建制 不撤换其干部的 办法,使 小集团 能够
融 合于 大集 团。
单纯军事主 义和地方 主义相 反,乃 是主力部 队里头的人
们只图扩充自己 不顾扶 助地方武装的一 种错误观 点。他 们不
知道游击战向运 动战发 展并非废除游击 战,而是 在广泛 发展
的游击战之中逐 渐地形 成一个能够执行 运动战的 主力, 环绕
这个主力的仍然 应有广 大的游击部队和 游击战争 。这种 广大
的游击部队,造成这个主力的丰富的羽翼,又是这个主力继续
43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扩 大的不断的源泉 。所以, 主力部 队的领导 者如果犯了不顾
地 方民众和地方政 府的利益 的单纯 军事主义 的错误,就必须
加 以克服,使主力 的扩大和 地方武 装的繁殖 ,各得着适宜的
位 置。
提 高 质 量,
须 在 政 治、
组 织、
装 备、
技 术、
战 术、
纪 律等各方
面有所改进,逐渐地仿照正规军的规模,减少游击队的作风。
政 治上须使指挥员 、战斗员 们认识 从游击队 到正规军提高一
步的必要性,鼓励大家为此而努力,并以政治工作去保障之。
组 织上须逐渐地具 备为一个 正规兵 团所必需 的军事和政治的
工作机关,军事和政治的工作人员,军事和政治的工作方法以
及 供给卫生等的经 常制度。 装备方 面,须提 高武器的质量和
种类,增加必要的通讯器材。技术和战术方面,从游击部队的
技 术和战术提高到 作为一个 正规兵 团所必需 的技术和战术。
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灭自由和散漫
的现象。所有这些方面的完成,需要一个长的努力过程,不是
一朝一夕的工程,然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只有这样,一个
游 击战争根据地上 面的主力 兵团才 能造成, 更有效力地打击
敌 人的运动战方式 才能出现 。这种 目的,在 有正规军派遣支
队或派遣干部的地方,是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的。因此,一切
正规军均有扶助游击队向着正规部队发展的责任。
第九章 指挥关系
抗日 游击战争 战略问题 的最后 一个问题 ,是指挥关系的
问 题。 这 个问 题 的正 确 解决 , 是游 击 战争 顺 利发 展 的条 件
抗日 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35
之 一。
游击战 争的指挥方法,由于游 击部队是 低级的 武装组织
和分散行动的特性,不容许高度的集中主义,如同正规战争的
指挥方法 那样。 如果企图 拿正规 战争的指 挥方法施 之于游击
战争,必然地要束缚游击战争的高度活泼性,而使游击战争毫
无生气。 高度的 集中指挥 和游击 战争的高 度活泼性 是正相反
对的东西;对于这种高度活泼的游击战争,施之以高度集中的
指 挥 制 度,
不 但 不 应 该,
而 且 不 可 能。
然而游 击战争不是不要任何的 集中指挥 就能够 顺利地发
展的。在 有广大 的正规战 争,同 时又有广 大的游击 战争存在
的情况之下,使二者适当地配合行动是必要的,这里就需要对
于正规战 争和游 击战争配 合行动 的指挥, 这就是国 家参谋部
和战区司 令官关 于战略作 战的统 一指挥。 在一个游 击区或游
击根据地里面,那里存在着多数的游击队,其中往往有一个至
数个作为主力的游击兵团(有时还有正规兵团)和许多作为辅
助力量的大小游击部队,还有不脱离生产的广大的人民武装,
那里的敌 人也往 往成为一 个局面 ,统一地 对付游击 战争。因
此,就在这种游击区或根据地里面,发生了统一指挥,即集中
指 挥的 问 题。
由此, 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 一方面反 对绝对 的集中主
义,同时又反对绝对的分散主义,应该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
役战 斗的 分 散 指挥。
战略 的集 中 指挥,
包括国 家 对于 整个游 击战 争的部 署,
各
个战区里 面游击 战争和正 规战争 的配合行 动以及每 个游击区
或根据地 里面对 于全区抗 日武装 的统一指 导。在这 些上面的
436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不协调、不统一、不集中,是有害的,应该尽可能地求得其协
调、统一和集中。凡关于一般事项,即战略性质的事项,下级
必须报告上级,并接受上级的指导,以收协同动作之效。然而
集中到此为止,过此限度,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
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
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
是离得很 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 的。这就 是战役 和战斗 的分
散指挥原 则。这个原则也一般地 通用于正 规战争 的作战 ,特
别是在通讯工具不完备的情况下。一句话,就是:战略统一下
的独立自 主 的游击战 争。
在游 击 根据 地组 成 一个 军区,
其 下 分为 几个 军分 区,
军分
区之下分为几个县,县之下分为几个区的情况,军区司令部、
军分区司令部、县政府、区政府的系统是隶属关系,武装部队
依其性质分别地隶属之。它们之间的指挥关系,根据上述的原
则,
一般的方 针集中于 上级;
具体的行 动按照具 体情况实 施之,
下级有独立自主之权。上级对下级某些具体行动有意见,可以
而 且 应该 作 为“训 令”
提 出,
但 决 不 应作 为 不 可 改 变 的“命 令”
。
越是地区广大,情况复杂,上下级距离很远,这种具体行动就
越应加大其独立自主的权限,越应使之多带地方性,多切合地
方情况的要求,以便培养下级和地方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应
付复杂的环境,发展胜利的游击战争。如果是一个集中行动的
部队或兵团,其内部指挥关系,适用集中指挥的原则,因为情
况是明了的;但是如果该部队或该兵团一旦分散行动,便又适
用一般集中、具体分散的原则,因为具体的情况无从明了。
应该集中 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职,在下者叫做专擅,
抗 日游 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437
这是在 任何上下 级关系上 特别是 在军事关 系上所不许可的 。
应该分散的不分散,在上者叫做包办,在下者叫做无自动性,
这也是 在任何上 下级关系 上特别 是在游击 战争的指挥关系 上
所不许 可的。只 有上述的 原则, 才是正确 地解决这个问题 的
方 针。
注
释
〔 1〕 长 白 山 是 中 国 东 北 边 境 的 山 脉 。 一 九 三 一 年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的 抗日 游 击队 , 与其 他自 发 的抗 日武 装 以及 活 动 在 东北 地 区 的 朝 鲜 共 产主 义
者一 道, 曾 一度在 长白 山 区开展 和坚 持游击战 争。
〔 2〕 五 台 山 是 山 西 东 北 部 延 至 河 北 边 界 的 山 脉 。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月, 以八 路 军
一一五师 一 部 为 主以 五 台山 为 依 托, 开 展抗 日 游击 战 争, 建 立 晋察冀 抗日根 据 地 。
一 九三 八年 一 月, 成 立晋 察冀 边 区临 时行 政 委员 会 。 后 来晋 察 冀 边 区 扩 大 到同 蒲
路 以 东,
正 太 路、
德石 路 以 北,
张 家 口、
多 伦、
宁 城、
锦 州以 南,
渤 海以 西 的 绝大 部 分
地 区。
〔 3〕 太 行 山 是 山 西 、 河 北 、 河 南 三 省 交 界 的 山 脉 。 一 九 三 七 年 十月 ,八 路 军
一 二 九 师 向 太 行 山 区挺 进 ; 十 一 月 开 始 创 立 以 太 行山 为 依 托 的 晋 东 南 抗 日 根 据
地,同时 分 兵 向 冀南 、 豫北 的 边 界和 冀 西发 展 。一 九 三八 年 四 月成立 晋冀豫 军 区 ,
后 又相 继开 辟 冀南 、 冀鲁 豫抗 日 根据 地, 一 九四 一 年 建 立了 晋 冀 鲁 豫 边 区 政府 。
后来边区 发 展 到 东起 津 浦路 , 西 至同 蒲 路, 北 起正 太 路、 德 石 路,南 至黄河 的 绝 大
部 分 地 区。
〔 4〕 泰 山 在 山 东 中 部 , 是 泰 沂 山 脉 的 主 峰 之 一 。 一 九 三 七 年 冬 至 一 九 三 八
年 春, 中国 共 产党 领 导的 游击 队 依托 泰沂 山 区, 发 动 抗 日武 装 起 义 , 开 展 游击 战
争,为 创建鲁中 抗日根据地 奠定了基 础。
〔 5〕 燕 山 是 河 北 省 东 北 部 的 山 脉 。 一 九 三 八 年 夏 , 八 路 军 第 四 纵队 进入 冀 东
的 燕山 地区 。 中共 冀 热边 特委 在 八路 军第 四 纵队 的 配 合 下, 发 动 和 领 导 了 冀东 二
十 一 县 和 唐 山 矿 区 的工 人 农 民 抗 日 武 装 大 起 义 。 一九 三 九 年 后 逐 步 建 立 了 冀 东
抗日 根据 地 ,后来发 展 成为冀热辽 抗日根据 地 。
〔 6〕 茅 山 在 江 苏 省 南 部 。 一 九 三 八 年 四 月 , 新 四 军 先 遣 支 队 开 始向 苏南 敌 后
出动,实 行 战 略 侦察 。 六月 和 七 月, 新 四军 第 一、 第 二支 队 先 后从安 徽南部 进 入 苏
南, 发动 抗 日游击战 争,开创以 茅 山山区为 中 心的 苏南抗 日根据 地。
43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注 释
〔7 〕 抗 日 战 争 发 展 的 经 验 , 证 明了 平原 地区 能 够 建 立 长 期 的 而 且 在 许 多 地 方
能 够成 为 固定的 根据 地 , 这 是由 于地区 的 广 大,人 口的众 多 , 共产 党 政策 的 正确 ,
人 民 动 员的 普 遍 和 敌 人 兵 力 的 不 足 等 等条 件 所 决 定 的 。 毛 泽 东 随 后 在具 体 的 指
示 中即 把 这 点加 以明 确 地肯定 了。
〔8 〕 围 棋 是 中 国 的 一 种 很 古 老 的棋 。双 方的 棋 子 互 相 包 围 , 一 方 的 一 个 或 一
群 子被 对方 所 包围 , 就被 “吃 ” 掉。 但如 果 在被 包 围的 一群 子 中保 有 必要 的空 格
(
“眼 ”
)
,
这 群 子 就 是“活 ”的 ,
不 被“吃 ”掉 。
〔9〕 公元前 三 五四 年 ,魏 军 围 攻赵 国 都城 邯 郸(今 河北 省 邯郸 市西南 ) 。第 二
年 ,齐 国 国君命 田忌 、 孙 膑 率军 救赵。 孙 膑 认为魏 军精锐 在 赵 ,内 部 空虚 , 主张 引
兵 迅速 进攻 魏 都, 迫 使魏 军弃 赵 自救 。田 忌 采纳 了 孙膑 的意 见 。魏 军 果然 回救 本
国。 齐军乘魏 军疲惫 ,在桂陵(今河南 省长垣 县西北)设伏袭击 ,大败 魏军,赵 国之
围也 随 着 解除 。后 来 中 国的军事 家 就用 “围 魏 救赵 ”来说明 类似 的战法 。
439
论
持
久
战
*
(一 九 三 八年 五 月)
问 题 的 提 起
(一)
伟 大 抗 日 战 争 的 一 周 年 纪 念,
七 月 七 日,
快 要 到 了。
全民族 的力量团 结起来,
坚持 抗战,
坚持 统一战线,
同 敌人作
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历史上 也将是伟 大的, 全世界 人民都关 心这个战争。
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
无 日不 在渴 望战 争 的胜 利。 然 而战 争的 过程 究 竟会 要怎 么
样?能胜利还 是不能胜 利?能 速胜还 是不能速 胜?很多人都
说持久战,但 是为什么 是持久 战?怎 样进行持 久战?很多人
都说最后胜利 ,但是为 什么会 有最后 胜利?怎 样争取最后胜
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
没有解决的。 于是失败 主义的 亡国论 者跑出来 向人们说:中
国会亡,最后 胜利不是 中国的 。某些 性急的朋 友们也跑出来
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
竟对不对呢? 我们一向 都说: 这些议 论是不对 的。可是我们
*
这是 毛 泽 东 一九 三 八 年 五月 二 十 六 日 至六 月 三 日在 延安 抗 日 战争 研 究
会 的 讲 演。
44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说的, 还没有 为大多数 人所了解 。一半因 为我们的宣传解 释
工作还 不够, 一半也因 为客观事 变的发展 还没有完全暴露 其
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
从看出 其整个 的趋势和 前途,因 而无从决 定自己的整套的 方
针和做法。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
的亡国 论,也 尽够说服 急性朋友 们的速胜 论了。在这种情 形
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尤其是对持久战,有亡国
论和速 胜论的 反对意见 ,也有空 洞无物的 了解。“卢沟桥 事
变 〔 1〕 以 来,
四 万 万 人 一 齐 努 力,
最 后 胜 利 是 中 国 的。
”
这 样一
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
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
多 的 因 素:
全 国 党 派,
从 共 产 党 到 国 民 党;
全 国 人 民,
从工 人农
民 到 资 产 阶 级;
全 国 军 队,
从 主 力 军 到 游 击 队;
国 际 方 面,
从社
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
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
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
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
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
寇。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为
了 使 每 个 共 产党 员 在抗 日 战 争 中 能 够 尽 其 更 好 和 更 大 的 努
力,也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因此,我的讲演就来研究
持久战。和持久战这个题目有关的问题,我都准备说到;但是
不能一切都说到,因为一切的东西,不是在一个讲演中完全说
得 了 的。
(二)
抗 战 十 个 月 以 来,
一 切经 验 都证 明 下述 两种 观点 的
论
持
久
战
441
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
倾 向, 后者 产生 轻敌 倾向 。他 们看问 题 的方法 都 是主观 的和
片 面 的,
一 句 话,
非 科 学 的。
(三 )
抗 战 以 前,
存 在 着 许 多 亡 国 论 的 议 论。
例 如 说:
“中
国 武 器 不 如 人,
战 必败。
”
“如 果 抗 战,
必会 作 阿 比西 尼 亚 〔2〕。
”
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
例 如妥 协的 空气 时起 时伏 ,主 张妥协 者 的根据 就 是“再 战必
〔 3〕。
亡”
有 个 学生 从湖 南写 信 来说“
:在乡 下 一切 都感 到困 难。
单 独一 个人 作宣 传工 作, 只好 随时随 地 找人谈 话 。对象 都不
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
有 兴 趣。
可 是 碰 了 我 那 几 位 亲 戚,
他 们 总 说:
‘ 中 国 打 不 胜,
会
亡。
’ 讨 厌 极 了。
好 在 他 们 还 不 去 宣 传,
不 然 真 糟。
农 民 对 他们
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
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
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当此徐州失守
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四)
抗 战 十 个 月 以 来,
各 种 表 现 急 性 病 的意 见 也 发 生 了。
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
把 日本 估计 过低 ,甚 至以 为日 本不能 打 到山西 。 有些人 轻视
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
战 是 主 要 的,
游 击 战 是 辅 助 的;
在 部 分 上,
游 击 战 是 主 要 的,
运
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
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
战。
”认 为 这 是“机 械 的”
观 点 〔 4 〕。
上 海 战 争 时,
有 些 人 说“
:只
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
44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决。
”
把抗战的 前途主要 地寄托在 外国援助 上面〔5〕。
台 儿庄 胜
有些人 主张徐州战役〔7〕应 是“准决战”
,
说过去 的
利 〔6〕之 后,
持 久战方针应该改 变。说什 么“这一 战,就是 敌人的 最后挣
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
〔 8 〕。
审 判”
平 型 关 一 个 胜 仗,
冲 昏 了 一 些 人 的 头 脑;
台 儿 庄再
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
成 为 疑 问 了。
许 多 人 以 为:
“不 一 定”
;
许 多 人 以 为:
“断 不 会”
。
这 样的疑问可以牵 涉到一切 重大的问 题。例如 说:抗 日力量
是 否够了呢?回答 可以是肯 定的,因 为现在的 力量已 使敌人
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线 的 口号 是 否 依然 正 确呢 ? 回答 可 以 是 否 定
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
扩 大呢?例如说: 国际外交 和国际宣 传工作是 否还应 该加紧
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
发展
制 度,
发 展 民 众 运 动,
厉 行 国 防 教 育,
镇 压 汉 奸 托 派 〔 9 〕,
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
卫 武汉、保卫广州 、保卫西 北和猛烈 发展敌后 游击战 争的口
号 ,是否依然正确 呢?回答 都可以是 否定的。 甚至某 些人在
战 争形势稍为好转 的时候, 就准备在 国共两党 之间加 紧磨擦
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
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
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些话,讲起来好
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
谈,
对 于 进 行 胜 利 的 抗日 战 争,
应 该 是 有 好 处 的。
(五 )
于 是 问 题 是:
中 国 会 亡 吗 ?答 复 :
不 会 亡,
最 后胜 利
论
持
久
战
443
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
久 战。
(六)
这 些 问 题 的 主 要 论 点,
还 在两 年之 前我 们 就一 般地
指出了。 还在一九三六年 七月十 六日,即在西安事 变前五 个
月,卢沟 桥事变前十二个 月,我 同美国记者斯诺先 生的谈 话
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
的各种方针。为备忘计,不妨抄录几段如下:
问 :在什 么条件 下,中 国能战 胜并消 灭日本 帝国主 义的实 力呢?
答 : 要 有 三 个 条 件 : 第 一 是 中 国 抗日 统 一 战 线 的 完 成 ; 第 二 是 国 际
抗日 统一 战线 的 完成 ;第三 是日 本 国内 人民 和日本 殖 民 地人
民 的 革 命 运 动 的兴 起 。 就 中 国 人 民 的 立 场 来 说 , 三 个 条 件 中 ,
中 国人 民 的大 联 合 是 主 要的 。
问 : 你 想 , 这 个 战 争 要 延 长 多 久 呢?
答 : 要看中 国抗日 统 一战 线的实 力和中 日 两国 其他许 多决 定 的因
素 如 何 而 定 。 即是 说 , 除 了 主 要 地 看 中 国 自 己 的 力 量 之 外 , 国
际间 所给 中国 的 援助 和日本 国内 革 命的 援助 也很有 关 系 。如
果中 国抗 日统 一 战线 有力地 发展 起 来, 横的 方面和 纵 的 方面
都有 效地 组织 起 来, 如果认 清日 本 帝国 主义 威胁他 们 自 己利
益的 各国 政府 和 各国 人民能 给中 国 以必 要的 援助, 如 果 日本
的 革 命 起 来 得 快, 则 这 次 战 争 将 迅 速 结 束 , 中 国 将 迅 速 胜 利 。
如果 这些 条件 不 能很 快实现 ,战 争 就要 延长 。但结 果 还 是一
样 , 日 本 必 败 ,中 国 必 胜 。 只 是 牺 牲 会 大 , 要 经 过 一 个 很 痛 苦
的 时 期。
问: 从政治上 和军事上来看 ,你以为 这个战争的前 途会要如 何
发 展?
答 : 日 本 的 大 陆 政 策 已 经 确 定 了 ,那 些 以 为 同 日 本 妥 协 , 再 牺 牲 一
44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些中 国的 领 土 主权 就能 够停 止日 本 进 攻的 人们 ,他 们的 想 法
只是 一种 幻 想 。我 们确 切地 知道 , 就 是扬 子江 下游 和南 方 各
港口 ,都 已 经 包括 在日 本帝 国主 义 的 大陆 政策 之内 。并 且 日
本 还 想 占 领 菲 律 宾、
暹 罗、
越 南、
马 来 半 岛 和 荷 属 东 印 度,
把外
国和 中国切 开,独 占西南 太平洋 。这又 是日本 的海 洋 政策 。 在
这样 的时 期 , 中国 无疑 地要 处于 极 端 困难 的地 位。 可是 大 多
数中 国人相 信,这 种困难 是能够 克服的 ;只有 各大 商 埠的 富 人
是失 败论者 ,因为 他们害 怕损失 财产。 有许多 人想 , 一旦 中 国
海岸 被日本 封锁, 中国就 不能继 续作战 。这是 废话 。 为反 驳 他
们, 我们不 妨举出 红军的 战争史 。在抗 日战争 中, 中 国所 占 的
优势 ,比内 战时红 军的地 位强得 多。中 国是一 个庞 大 的国 家 ,
就是 日本 能 占 领中 国一 万万 至二 万 万 人口 的区 域, 我们 离 战
败还 很远 呢 。 我们 仍然 有很 大的 力 量 同日 本作 战, 而日 本 在
整个 战争中须 得时 时在其后方 作防御 战。中 国经济 的不统
一、 不平衡 ,对于 抗日战 争反为 有利。 例如将 上海 和 中国 其 他
地方 割断, 对于中 国的损 害,绝 没有将 纽约和 美国 其 他地 方 割
断对 于美 国 的 损害 那样 严重 。日 本 就 是把 中国 沿海 封锁 , 中
国的 西北、 西南和 西部, 它是无 法封锁 的。所 以问 题 的中 心 点
还是 中国 全 体 人民 团结 起来 ,树 立 举 国一 致的 抗日 阵线 。 这
是我 们早 就提 出了 的。
问: 假如 战争 拖 得 很长 ,日 本没 有完 全 战 败, 共产 党能 否同 意 讲
和 , 并 承 认 日 本 统 治 东 北?
答: 不能 。中 国 共 产党 和全 国人 民一 样 , 不容 许日 本保 留中 国 的
寸 土。
问 : 照你 的 意 见 , 这 次 解 放战 争, 主 要 的 战 略 方 针 是什 么 ?
答: 我们 的战 略 方 针, 应该 是使 用我 们 的 主力 在很 长的 变动 不 定
的战 线上 作 战 。中 国军 队要 胜利 , 必 须在 广阔 的战 场上 进 行
论
持
久
战
445
高度 的运动 战, 迅 速地 前 进和 迅 速地 后退 , 迅 速 地集中 和迅速
地 分散 。这 就 是 大规 模 的运 动战 ,而 不 是 深 沟高 垒、 层层 设
防 、专 靠防 御 工 事的 阵 地战 。这 并不 是 说 要 放弃 一切 重要 的
军事 地点, 对于 这 些地 点 ,只 要 有利 ,就 应 配 置 阵地战 。但是
转换 全局的 战略 方 针, 必 然要 是 运动 战。 阵 地 战 虽也必 需,但
是属 于辅助 性质 的 第二 种 的方 针 。在 地理 上 , 战 场这样 广大,
我 们作 最有 效 的 运动 战 ,是 可能 的。 日 军 遇 到我 军的 猛烈 活
动 , 必 得 谨慎 。 他 们 的 战 争 机构 很 笨重 ,行 动 很慢 , 效力 有 限。
如 果我 们集 中 兵 力在 一 个狭 小的 阵地 上 作 消 耗战 的抵 抗, 将
使 我军 失掉 地 理 上和 经 济组 织上 的有 利 条 件 ,犯 阿比 西尼 亚
的错 误。战 争的 前 期, 我 们要 避 免一 切大 的 决 战 ,要先 用运动
战逐 渐地破 坏 敌人 军 队 的精神 和战斗 力 。
除 了调 动 有 训练 的 军队 进行 运动 战 之 外 ,还 要在 农民 中
组 织很 多的 游 击 队。 须 知东 三省 的抗 日 义 勇 军, 仅仅 是表 示
了 全国 农民 所 能 动员 抗 战的 潜伏 力量 的 一 小 部分 。中 国农 民
有很 大的潜 伏力 , 只要 组 织和 指 挥得 当, 能 使 日 本军队 一天忙
碌 二十 四小 时 , 使之 疲 于奔 命。 必须 记 住 这 个战 争是 在中 国
打的 ,这就 是说 , 日军 要 完全 被 敌对 的中 国 人 所 包围; 日军要
被迫 运来他 们所 需 的军 用 品, 而 且要 自己 看 守 ; 他们要 用重兵
去保 护交通 线, 时 时谨 防 袭击 ; 另外 ,还 要 有 一 大部力 量驻扎
满 洲 和 日 本 内 地。
在 战争的 过程中 ,中国 能俘 虏许多的 日本兵 ,夺取 许多的
武器 弹药来 武装 自 己; 同 时, 争 取外 国的 援 助 , 使中国 军队的
装 备逐 渐加 强 起 来。 因 此, 中国 能够 在 战 争 的后 期从 事阵 地
战, 对于日 本的 占 领地 进 行阵 地 的攻 击。 这 样 , 日本在 中国抗
战的 长期消 耗下 , 它的 经 济行 将 崩溃 ;在 无 数 战 争的消 磨中,
它 的士 气行 将 颓 靡。 中 国方 面, 则抗 战 的 潜 伏力 一天 一天 地
446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奔 腾 高 涨 , 大 批的 革 命 民 众 不 断 地 倾 注 到 前 线 去 , 为 自 由 而 战
争。 所有 这些因 素 和 其他的 因素 配合 起 来, 就使我 们能 够 对
日 本 占 领 地 的 堡垒 和 根 据 地 , 作 最 后 的 致 命 的 攻 击 , 驱 逐 日 本
侵 略 军 出 中 国(
。斯 诺:
《 西 北 印 象 记 》)
抗战 十个 月 的经 验,
证明 上 述论 点的正 确,
以 后也 还 将继
续 证 明 它。
(七)
还 在 卢 沟 桥 事 变 发 生 后 一 个 多 月,
即 一 九三 七年 八
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就在它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
任务的决定》中,
清楚地指出:
卢沟 桥的 挑战和 平 津 的占领 ,不 过是 日 寇大 举进攻 中国 本 部
的 开始 。日 寇 已 经开 始了 全国 的战 时 动 员。 他们 的所 谓“ 不求 扩
大 ” 的宣 传 , 不 过 是 掩 护 其进 攻 的 烟 幕弹。
七 月 七 日卢 沟 桥 的 抗 战, 已 经 成 了 中国 全 国 性 抗 战 的 起 点 。
中国 的政 治形势 从 此 开始了 一个 新阶 段 ,这 就是实 行抗 战 的
阶段 。抗 战的 准备阶 段已 经 过去了 。这一 阶 段的最 中心的 任务 是 :
动员 一切力 量争 取抗 战的胜 利。
争取 抗战 胜利的 中 心 关键, 在使 已经 发 动的 抗战发 展为 全 面
的 全民 族的 抗 战 。只 有这 种全 面的 全 民 族的 抗战 ,才 能使 抗战 得
到 最 后 的 胜 利。
由于 当前 的抗战 还 存 在着严 重的 弱点 , 所以 在今后 的抗 战 过
程中 ,可 能发 生许多 挫败 、 退却, 内部的 分 化、叛 变,暂 时和 局 部
的妥 协等 不利 的情况 。因 此 ,应该 看到这 一 抗战是 艰苦的 持久 战 。
但我 们相 信, 已经发 动的 抗 战,必 将因为 我 党和全 国人民 的努 力 ,
冲破 一 切 障 碍 物而 继续 地前 进 和发 展。
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同样证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
还将 继续证 明它。
论
持
久
战
447
(八)
战 争 问 题 中 的 唯 心 论 和 机 械 论 的 倾 向,
是 一切 错误
观点 的认识 论上的根 源。他 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 的和片面
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
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
体看。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
带 一 贯 性,
这 是 难 于 纠 正 的;
另 一 类 是 偶 然 的 错 误,
带 暂 时 性,
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
反对 战争问 题中的唯 心论和 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 观的观点
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 题 的 根 据
(九)
抗 日 战 争 为 什 么 是 持 久 战?
最 后胜 利 为 什 么是 中国
的呢 ?根据 在 什么地方 呢?
中日战争不 是任何 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 地半封 建的中
国和 帝国主 义的日本 之间在 二十世纪 三十年 代进行的一个决
死的 战争。 全部问题 的根据 就在这里 。分别 地说来,战争的
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一 ○)
日 本 方 面:
第 一,
它 是 一 个 强 的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它
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
六个 著名帝 国主义国 家中的 一个。这 是日本 侵略战争的基本
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
国家 的帝国 主义制度 及其强 的军力、 经济力 和政治组织力上
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
本战 争的帝 国主义性 ,它的 战争是退 步的和 野蛮的。时至二
44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
不得不 举行空前 大规模的 冒险战 争,而且 使得它临到最后 崩
溃的前 夜。从社 会行程说 来,日 本已不是 兴旺的国家,战 争
不能达 到日本统 治阶级所 期求的 兴旺,而 将达到它所期求 的
反面— —日本帝 国主义的 死亡。 这就是所 谓日本战争的退 步
性。跟 着这个退 步性,加 上日本 又是一个 带军事封建性的 帝
国主义 这一特点 ,就产生 了它的 战争的特 殊的野蛮性。这 样
就要最 大地激起 它国内的 阶级对 立、日本 民族和中国民族 的
对立、 日本和世 界大多数 国家的 对立。日 本战争的退步性 和
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
本战争 虽是在其 强的军力 、经济 力和政治 组织力的基础之 上
进行的 ,但同时 又是在其 先天不 足的基础 之上进行的。日 本
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
足。
日 本 国 度 比 较 地 小,
其 人 力、
军 力、
财 力、
物 力 均 感 缺 乏,
经不起 长期的战 争。日本 统治者 想从战争 中解决这个困难 问
题,
但 同 样,
将 达 到 其 所 期 求 的 反 面,
这 就 是 说,
它 为解 决 这 个
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
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
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
量的国 际反对力 量。这后 一种力 量将逐渐 地增长,终究不 但
将把前 者的援助 力量抵消 ,并将 施其压力 于日本自身。这 是
失道寡 助的规律 ,是从日 本战争 的本性产 生出来的。总起 来
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
的 退 步 性、
野 蛮 性,
在 其 人 力、
物 力 之 不 足,
在其 国 际 形 势 之 寡
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论
持
久
战
449
(一 一)
中 国 方 面:
第 一,
我 们 是一 个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国
家。
从 鸦 片 战 争 〔 10 〕,
太 平 天 国 〔 11〕,
戊 戌 维 新 〔 12 〕,
辛 亥革
命〔13〕,
直至 北伐战 争,
一 切为解 除 半殖民 地 半封建 地 位的革
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
个半 殖民地半 封建的 地位。 我们依然 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
力、 经济力和 政治组 织力各 方面都显 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
可避 免和中国 之不能 速胜, 又在这个 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
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
史时 期。各种 内外反 对力量 虽给了解 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
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
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
史时 期更为进 步的因 素。中 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
是这 种进步因 素的代 表。中 国今天的 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
进步 的基础上 得到了 持久战 和最后胜 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
日方 升的国家 ,这同 日本帝 国主义的 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
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
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
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
是 一 个 很 大 的 国 家,
地 大、
物 博、
人 多、
兵 多,
能 够支 持长期的
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
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
失道 寡助又恰 恰相反 。总起 来说,中 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
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
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一 二)
这 样 看 来,
日 本 的 军 力、
经 济 力 和 政 治组 织 力 是强
45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
但 其 战 争 是 退 步 的、
野 蛮 的,
人 力、
物 力 又 不 充 足,
国际 形
势 又 处 于 不 利。
中 国 反 是,
军 力、
经 济 力和 政治 组 织 力 是 比 较
地 弱的,
然而正处于 进步的 时代,
其战争是进步的和 正义的,
又
有 大国这个条件 足以支 持持久战,世 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
助中国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
这 些特点,规定 了和规 定着双方一切 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
的 战略战术,规 定了和 规定着战争的 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
中 国而不属于日 本。战 争就是这些特 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
战 争过程中将各 依其本 性发生变化, 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
生 出 来。
这 些 特 点 是 事 实 上 存 在 的,
不 是 虚 造 骗 人 的;
是 战争
的 全 部基本 要 素,
不是 残缺不 全的片 段;
是贯 彻于 双方 一 切大
小 问题和一切作 战阶段 之中的,不是 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
战 争 如果忘 记 了这些 特点,
那 就必然 要弄 错;
即使 某些 意 见一
时有人相信,似乎不错,但战争的经过必将证明它们是错的。
我们现在就根据这些特点来说明我们所要说的一切问题。
驳
亡
国
论
(一 三)
亡 国 论 者 看 到 敌 我 强 弱 对 比 一 个 因 素,
从 前就说
“抗 战 必 亡”
,
现 在 又 说“再 战 必 亡”
。
如 果 我 们 仅 仅 说,
敌人 虽
强,
但 是 小 国,
中 国 虽 弱,
但 是 大 国,
是 不 足 以 折 服 他 们 的。
他
们 可 以搬出 元 朝灭宋、
清 朝灭明 的 历史 证据,
证明 小而 强 的国
家 能够灭亡大而 弱的国 家,而且是落 后的灭亡进步的。如果
我 们 说,
这 是 古 代,
不 足 为 据,
他 们又 可 以 搬 出 英 灭印 度 的 事
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
论
持
久
战
451
所以还须提出其他的根据,才能把一切亡国论者的口封住,使
他 们心服 ,而使 一切从事 宣传工 作的人们得到充 足的论据去
说服还不明白和还不坚定的人们,巩固其抗战的信心。
(一四)这应该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时代的特点。
这 个 特 点 的 具 体 反 映 是 日 本 的 退 步 和 寡 助 ,中 国的 进 步 和
多 助。
(一 五)
我 们 的 战 争 不 是 任 何 别 的 战 争,
乃 是 中 日两 国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
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
时 期英国 还处于 资本主义 的进步 时代不相同,就 是和二十年
前 第一次 世界大 战时的日 本也不 相同。此次战争 发动于世界
帝 国主义 首先是 法西斯国 家大崩 溃的前夜,敌人 也正是为了
这 一点才 举行这 个带最后 挣扎性 的冒险战争。所 以,战争的
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
无可逃避的必然性。再则,当日本举行战争的时候,正是世界
各 国或者 已经遭 遇战争或 者快要 遭遇战争的时候 ,大家都正
在 或准备 着为反 抗野蛮侵 略而战 ,中国这个国家 又是同世界
多 数国家 和多数 人民利害 相关的 ,这就是日本已 经引起并还
要加深地引起世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反对的根源。
(一 六)
中 国 方 面 呢?
它 已 经不 能和 别 的 任 何 历 史 时 期相
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
但 是在同 时,它 又处于历 史上进 步的时代,这就 是足以战胜
日 本的主 要根据 。所谓抗 日战争 是进步的,不是 说普通一般
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
平 天国或 辛亥革 命的那种 进步, 而是说今天中国 的进步。今
45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天 中国的 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 不是完 全的封建 国
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
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
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
特 别是中 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 验。这 些经验, 教
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
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
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
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 在战争 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 也
是 历史上 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 战争也 罢,印度 的
战 争也罢 ,都是孤立的。惟独今天遇到世 界上已 经发生或 正
在 发生的 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 及其对 于中国的 援
助 。俄国 一九一七年的革命也遇到世界的 援助, 俄国的工 人
和农民因此胜利了,但那个援助的规模还没有今天广大,性质
也 没有今 天深刻。今天的世界的人民运动 ,正在 以空前的 大
规 模和空 前的深刻性发展着。苏联的存在 ,更是 今天国际 政
治上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必然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这一现
象,是二十年前完全没有的。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
国 最后胜 利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大 量的直 接的援助 ,
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
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一 七)
加 上 日 本 是 小 国,
地小、
物 少、
人 少、
兵 少,
中国是
大 国,
地 大、
物 博、
人 多、
兵 多 这 一 个 条 件,
于是在强 弱对 比之
外,
就 还 有 小 国、
退 步、
寡 助 和 大 国、
进 步、
多 助 的 对 比,
这就
论
持
久
战
453
是中国决不会亡的 根据。强 弱对比 虽然规 定了日本能够在中
国有一定时期和一 定程度的 横行, 中国不 可避免地要走一段
艰 难 的 路 程,
抗 日 战 争 是 持 久 战 而 不 是 速 决 战;
然 而 小 国、
退
步、
寡 助 和 大 国、
进 步、
多 助 的 对 比,
又 规定 了 日 本 不 能 横 行到
底,
必 然 要 遭 到 最 后 的 失 败,
中 国 决 不 会 亡,
必 然 要 取 得 最后
的 胜 利。
(一 八 )
阿 比 西 尼 亚 为 什 么 灭 亡 了 呢?第 一,
它 不但 是弱
国,
而 且 是 小 国。
第 二,
它 不 如 中 国 进步,
它是一个 古老 的奴
隶 制 到 农 奴 制 的 国 家,
没 有 资 本 主 义,
没 有 资 产 阶 级 政 党,
更
没有 共 产党,
没有中 国这样的 军 队,
更没 有如 同 八路 军 这 样的
军 队。
第 三,
它 不 能 等 候 国 际 的 援 助,
它 的 战 争 是 孤 立 的。
第
四,
这 是 主 要 的,
抗 意 战 争 领 导 方 面 有 错 误。
阿 比 西 尼 亚 因此
灭亡 了。
然 而阿比西 尼亚还有 相 当广大的 游 击战争 存 在,
如能
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
(一九)
如果 亡国 论者 搬出 中 国近 代解 放运 动 的失败 史来
证 明“抗 战 必 亡”
和“再 战 必 亡”
的 话,
那我 们 的 答 复 也 是 时代
不同一句话。中国 本身、日 本内部 、国际 环境都和过去不相
同。日本比过去更 强了,中 国的半 殖民地 和半封建地位依然
未 变,
力 量 依 然 颇 弱,
这 一 点 是 严 重 的 情 形。
日 本 暂 时 还 能控
制其国内的人民, 也还能利 用国际 间的矛 盾作为其侵华的工
具,
这 些 都 是 事 实。
然 而 在 长 期 的 战 争 过 程 中,
必 然 要 发 生相
反的变化。这一点 现在还不 是事实 ,但是 将来必然要成为事
实 的。
这 一 点,
亡 国 论 者 就 抛 弃 不 顾 了。
中 国 呢?不 但 现 在 已
有 新 的 人、
新 的 政 党、
新 的 军 队 和 新 的 抗 日 政 策,
和 十 余年 以
前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这些 都必然 会向前 发展。虽然历史上
454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的解放 运动屡 次遭受 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 力量用于
今日的 抗日战 争—— 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 ,从今以
后,再 也不要 自己摧 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 就在既存
的 基 础上,
加 上 广 大 的 努 力,
必 能 逐渐 前 进,
加 强 抗战 的 力 量。
伟大的 抗 日民族 统 一战线,
就 是这 种努力 的总 方向。
国 际援 助
一方面,
眼 前 虽然还 看不 见大 量的 和直接 的,
但是 国际 局面 根
本已和 过 去两样,
大 量和 直接 的援 助正在 酝酿 中。
中国 近代 无
数解放 运动的 失败都 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 能比拟今
天 的 情 况。
在 今 天,
虽 然 存 在 着 许 多 困 难 条 件,
规 定了抗 日战
争 是 艰 难 的 战 争,
例 如 敌 人 之 强,
我 们 之 弱,
敌人 的 困 难 还 刚
在 开 始,
我 们 的 进 步 还 很 不 够,
如 此 等 等,
然 而战 胜 敌 人 的 有
利条件 是 很多的,
只 须加 上主 观的 努力,
就能 克服 困难 而争 取
胜 利。
这 些 有 利 条 件,
历 史 上 没 有 一 个 时 候 可 和 今 天 比 拟,
这
就是抗 日战争 必不会 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 的理由。
妥协还是抗战?腐 败还是进步?
(二 ○)
亡 国 论 之 没 有 根 据,
俱 如 上 述。
但 是 另 有 许 多 人,
并非亡国论者,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
他们 的问 题 有两 个:
一是 惧怕 对 日妥 协,
一是 怀 疑政 治不 能进
步。这 两个可 忧虑的 问题在广大的人们中间议论着 ,找不到
解决的基点。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二 一)
前 头 说过,
妥 协 的 问题 是 有 其社 会 根 源的,
这个 社
会根源存在,妥协问题就不会不发生。但妥协是不会成功的。
要 证 明 这 一 点,
仍 不 外 向 日 本、
中 国、
国 际 三 方 面 找 根 据。
第
论
持
久
战
455
一是日 本方 面。
还在 抗战初起 时,
我 们就估 计 有一 种酝 酿妥 协
空气的 时机 会要 到来,
那就是 在敌人占 领 华北和江 浙之后,
可
能出以劝降手段。后来果然来了这一手;但是危机随即过去,
原因之 一是 敌人 采取了普 遍的野 蛮政 策,
实行公开 的掠夺。
中
国降了,
任 何人都要 做亡国奴。
敌 人 的这一 掠 夺的 即灭 亡中 国
的政策,
分 为物质的 和精神的 两方面,
都是 普 遍地 施之 于中 国
人 的;
不 但 是 对 下 层 民 众,
而 且 是 对 上 层 成 分,
—— 当然 对后
者 稍为 客 气 些,
但 也只 有 程度 之 别,
并 无 原 则之 分。
大体 上,
敌
人是将 东三 省的 老办法移 植于内 地。
在 物 质上,
掠 夺普 通人 民
的 衣 食,
使 广 大 人 民 啼 饥 号 寒;
掠 夺 生 产 工 具,
使中 国民 族工
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在 太 阳 旗 下,
每 个 中 国 人 只 能 当 顺 民,
做 牛 马,
不许 有 一 丝 一
毫的中国气。敌人的这一野蛮政策,还要施之于更深的内地。
他的胃口很 旺,不愿停止战争。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日日本
内阁 宣言的方针〔14〕,
至今坚决执行,
也不能不执行,
这就 激怒
了一切阶层 的中国人。这是根据敌人战争的退步性野蛮性而
来 的,
“在 劫 难逃”
,
于 是 形 成 了 绝 对的 敌 对。
估 计 到 某 种 时 机,
敌之劝 降手 段又 将出现,
某些 亡国论者 又 将蠕蠕而 动,
而且 难
免 勾 结某 些 国 际 成 分
(英、
美、
法 内 部 都 有 这 种 人,
特别 是 英 国
的 上 层 分 子)
,
狼 狈 为 奸。
但 是 大 势 所 趋,
是 降 不 了 的,
日本 战
争的坚决性和特殊的野蛮性,规定了这个问题的一方面。
(二二)第二是中国方面。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
其 一,
共 产 党,
这 是 领 导 人 民 抗 日 的 可 靠 力 量。
又 其 一,
国民
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
又 其 一,
别 的 党 派,
大 多 数 是 反 对 妥 协、
拥 护 抗 战 的。
这三 者
456
毛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一切
不愿当汉奸的人,就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妥协就实
际上难 于成功。
(二 三)
第 三 是 国 际 方 面。
除 日 本 的 盟 友 和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的上层分子中的某 些成分 外,其余都不利 于中国 妥协而利
于中国抗战。这一因素影响到中国的希望。今天全国人民有一
种希望,认为国际力量必将逐渐增强地援助中国。这种希望不
是空的;特别是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空前强大的
社会主义的苏联,它和中国是历来休戚相关的。苏联和一切资
本主义国家的上层成 分之唯 利是图者根本相 反,它 是以援助
一 切 弱 小 民 族 和 革 命 战 争 为其 职志 的。 中 国 战 争 之 非 孤 立
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
苏联的援助上。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的
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国抗
战的困难。然而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是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
(二 四)
由 此 可 作 结 论:
妥 协 的 危 机 是存 在 的,
但是 能 够 克
服。因为敌人的政策 即使可 作某种程度的改 变,但 其根本改
变是不可能的。中国 内部有 妥协的社会根源 ,但是 反对妥协
的占大多数。国际力 量也有 一部分赞助妥协 ,但是 主要的力
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
抗 战到 底。
(二 五)
现 在 来 答 复 第 二 个 问 题。
国 内 政 治 的 改 进,
是和
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
坚持,政治就越能改 进。但 是基本上依赖于 坚持抗 战。国民
党的各方面的不良现 象是严 重地存在着,这 些不合 理因素的
论
持
久
战
457
历史 积累, 使得广大 爱国志士 发生很大 的忧虑 和烦闷。 但是
抗战 的经验 已经证明 ,十个月 的中国人 民的进 步抵得上 过去
多少 年的进 步,并无 使人悲观 的根据。 历史积 累下来的 腐败
现象,虽然很严重地阻碍着人民抗战力量增长的速度,减少了
战争的胜利,招致了战争的损失,但是中国、日本和世界的大
局, 不容许 中国人民 不进步。 由于阻碍 进步的 因素即腐 败现
象之 存在, 这种进步 是缓慢的 。进步和 进步的 缓慢是目 前时
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和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
是使 得爱国 志士们大 为发愁的 地方。然 而我们 是在革命 战争
中,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
清洗自己的污浊。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
它能 改造很 多事物, 或为改造 事物开辟 道路。 中日战争 将改
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
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
都将 在这次 战争中和 战争后获 得改造。 我们把 抗战和建 国联
系起来看,是正当的。说日本也能获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
的侵 略战争 将走到失 败,有引 起日本人 民革命 之可能。 日本
人民 革命胜 利之日, 就是日本 改造之时 。这和 中国的抗 战密
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是应该看到的。
亡 国 论 是 不 对的 ,速 胜论
也是不对的
(二 六)
我 们 已 把 强弱、
大 小、
进 步 退 步、
多助寡 助几 个敌
我之间矛盾着的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亡国论,答
458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复了为什么不易 妥协和为 什么政治 可能进 步的问题。亡国 论
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
而忽略了其他的 矛盾。他 们只提强 弱对比 一点,是他们的 片
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
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那些
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一局
部的敌我强弱情 况或国内 腐败现象 所迷惑 ,而一时地发生 悲
观心理的人们,我们也得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观点的来源也是
片面性和主观性 的倾向。 但是他们 的改正 较容易,只要一 提
醒就会明白,因为他们是爱国志士,他们的错误是一时的。
(二 七)
然 而 速 胜 论 者 也 是 不 对 的。
他 们或 则根 本 忘记 了
强弱这个矛盾, 而单单记 起了其他 矛盾; 或则对于中国的 长
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
地的强弱现象代 替了全体 中的强弱 现象, 一叶障目,不见 泰
山,而自以为是 。总之, 他们没有 勇气承 认敌强我弱这件 事
实。他们常常抹 杀这一点 ,因此抹 杀了真 理的一方面。他 们
又没有勇气承认 自己长处 之有限性 ,因而 抹杀了真理的又 一
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
作怪。这些朋友们的心是好的,他们也是爱国志士。但是“先
生 之 志 则 大 矣”
,
先 生 的 看 法 则 不 对,
照 了 做 去,
一 定 碰 壁。
因
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
国,结 果和失败主义者没 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二 八)
我 们 是 否 否 认 亡 国 危 险 呢?不 否 认 的。
我们承认
在中国面前摆着 解放和亡 国两个可 能的前 途,两者在猛烈 地
斗争中。我们的 任务在于 实现解放 而避免 亡国。实现解放 的
论
持
久
战
459
条件,
基本的是 中国的进步,
同时,
加上 敌人的困 难和世界 的援
助。 我们和亡国论者 不同,我们客观 地而且全 面地承认 亡国
和解 放两个可能同时 存在,着重指出 解放的可 能占优势 及达
到解 放的条件,并为 争取这些条件而 努力。亡 国论者则 主观
地和片面地只承认亡国一个可能性,否认解放的可能性,更不
会指 出解放的条件和 为争取这些条件 而努力。 我们对于 妥协
倾向 和腐败现象也是 承认的,但是我 们还看到 其他倾向 和其
他现象,并指出二者之中后者对于前者将逐步地占优势,二者
在猛烈地斗争着;并指出后者实现的条件,为克服妥协倾向和
转变腐败现象而努力。因此,我们并不悲观,而悲观的人们则
与 此 相 反。
(二 九)
我 们 也 不 是 不 喜 欢 速 胜,
谁 也 赞成 明天 一 个 早 上
就 把“鬼 子”
赶 出 去。
但 是 我 们 指 出,
没 有 一 定 的 条 件,
速胜只
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
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
的持 久战才是争取最 后胜利的唯一途 径,而排 斥毫无根 据的
速胜 论。我们主张为 着争取最后胜利 所必要的 一切条件 而努
力,
条 件 多 具 备一 分,
早 具 备 一 日,
胜 利 的 把 握就 多 一 分,
胜利
的时 间就早一日。我 们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缩短 战争的过 程,
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为 什 么 是 持 久战 ?
(三 ○)
现 在 我 们 来 把持 久 战 问 题 研 究 一下。
“为 什 么 是
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
46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能得 出正确 的回答。 例如单说 敌人是帝国主义 的强国 ,我们
是半 殖民地 半封建的 弱国,就 有陷入亡国论的 危险。 因为单
纯地以弱敌强,无论在理论上,在实际上,都不能产生持久的
结果。单是大小或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样。大并
小、小并大的事都是常有的。进步的国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
强, 常有被 大而退步 的国家或 事物所灭亡者。 多助寡 助是重
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依敌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
用的大小。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
素的 相互关 系产生的 结论。敌 强我弱,我有灭 亡的危 险。但
敌尚 有其他 缺点,我 尚有其他 优点。敌之优点 可因我 之努力
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
我之 优点可 因我之努 力而加强 ,缺点则因我之 努力而 克服。
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
整个 帝 国主义制 度的崩溃。
(三 一)
既 然 敌 之 优 点只 有 一 个,
余 皆 缺 点,
我 之 缺点 只 有
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
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
情是 现时敌 我强弱的 程度悬殊 太大,敌之缺点 一时还 没有也
不能 发展到 足以减杀 其强的因 素之必要的程度 ,我之 优点一
时也 没有且 不能发展 到足以补 充其弱的因素之 必要的 程度,
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三 二)
敌 强 我 弱,
敌 是 优 势 而 我 是 劣 势,
这 种 情 况,
虽因
我之 坚持抗 战和坚持 统一战线 的努力而有所变 化,但 是还没
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
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
论
持
久
战
461
于这 一定阶段 内一定 程度上的 胜或败, 不能超过 而至于全 胜
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
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
的 努 力,
更 加 造 成 这 种 相 对 的 形 势。
拿 原 来 状 况 来 说,
敌 虽 强,
但敌 之强已为 其他不 利的因素 所减杀, 不过此时 还没有减 杀
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
他有 利的因素 所补充 ,不过此 时还没有 补充到足 以改变我 之
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
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
是绝 对的,加 以战争 过程中我 之坚持抗 战和坚持 统一战线 的
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
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三 三)
然 而 情 况 是 继 续 变 化 的。
战 争 过 程 中,
只要 我 能
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
的努 力,敌之 不利因 素和我之 有利因素 均将随战 争之延长 而
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
的优 劣形势。 到了新 的一定阶 段时,就 将发生强 弱程度上 和
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三 四)
目 前 敌 尚 能 勉 强 利 用 其 强 的 因 素,
我 之抗 战尚 未
给他 以基本的 削弱。 其人力、 物力不足 的因素尚 不足以阻 止
其进 攻,反之 ,尚足 以维持其 进攻到一 定的程度 。其足以 加
剧本 国阶级对 立和中 国民族反 抗的因素 ,即战争 之退步性 和
野蛮 性一因素 ,亦尚 未造成足 以根本妨 碍其进攻 的情况。 敌
人的 国际孤立 的因素 也方在变 化发展之 中,还没 有达到完 全
的孤 立。许多 表示助 我的国家 的军火资 本家和战 争原料资 本
46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家,
尚在唯利 是 图地供 给日本以 大 量的战争 物资 〔15〕,
他们 的
政府〔16〕亦尚不愿和苏联一道用实际方法制裁日本。这一切,
规定了我之抗战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中国方面,弱的
因 素 表 现 在 军 事、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各 方 面 的,
虽 在十 个 月抗 战
中有了 某种程度 的进步, 但距离 足以阻止 敌之进攻及准备 我
之反攻的必要的程度,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
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
停 止敌 之 进 攻 及 准 备 我 之 反 攻 的 程 度 则 尚 有 待 于 巨 大 的 努
力。
在 国 内,
克 服 腐 败 现 象,
增 加 进 步 速 度;
在 国 外,
克 服助日
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战
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
持久战 的三个 阶段
(三 五)
中 日 战 争 既 然 是 持 久 战,
最 后胜利 又将 是 属于 中
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
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
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
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
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
的某些 大端是可 以指出的 。客观 现实的行 程将是异常丰富 和
曲 折 变化 的,
谁也 不 能 造 出 一本 中 日 战 争 的“流 年”
来;
然而 给
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
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
坚定地 有目的地 进行持久 战的战 略指导起 见,描画轮廓的 事
论
持
久
战
463
仍 然是需要 的。
(三 六)
第 一 阶 段,
现 在 还 未 完 结。
敌 之 企 图 是 攻 占 广 州、
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
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
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
其 后果将不 堪设想 。至欲完全占领粤汉铁路和西兰 公路, 将
经 历非常危 险的战 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但是我 们的作 战
计 划,应把 敌人可 能占领三点甚至三点以外之某些 部分地 区
并可能互相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
做,我也有应付之方。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
是 运动战, 而以游 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阵地战虽 在此阶 段
之 第一期, 由于国 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 在主要 地
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
了 广大的统 一战线 ,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虽已经 采用过 并
且 还将采用 卑鄙无 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 现其速 决
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
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
步 ,这种进 步就成 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 。此阶 段
中,苏联对于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援助。敌人方面,士气已开
始 表现颓靡,
敌人陆军进攻的 锐气,
此阶段的中期已不如初 期,
末期将更不如初期。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
人 民和士兵 的厌战 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 的内部 已
开 始 表 现其“战 争 的 烦闷”
,
生长 着对 于 战 争 前途 的悲 观。
(三 七 )
第 二 阶 段,
可 以 名 之 曰 战 略 的 相 持 阶 段。
第一阶
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
46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
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
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
人民身 上尽量 搜括东西 ,但是在 他的面前 又遇着顽强的游 击
战争。 游击战 争在第一 阶段中乘 着敌后空 虚将有一个普遍 的
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
此第二 阶段仍 将有广大 的战争。 此阶段中 我之作战形式主 要
的是游 击战, 而以运动 战辅助之 。此时中 国尚能保有大量 的
正规军 ,不过 一方面因 敌在其占 领的大城 市和大道中取战 略
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
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
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
领地作 广泛的 和猛烈的 游击战争 ,并尽可 能地调动敌人于 运
动战中 消灭之 ,如同现 在山西的 榜样。此 阶段的战争是残 酷
的,地 方将遇 到严重的 破坏。但 是游击战 争能够胜利,做 得
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
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那
时,整 个敌人 占领地将 分为三种 地区:第 一种是敌人的根 据
地,第 二种是 游击战争 的根据地 ,第三种 是双方争夺的游 击
区。这 个阶段 的时间的 长短,依 敌我力量 增减变化的程度 如
何及国 际形势 变动如何 而定,大 体上我们 要准备付给较长 的
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这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
经济困 难和汉 奸捣乱将 是两个很 大的问题 。敌人将大肆其 破
坏中国 统一战 线的活动 ,一切敌 之占领地 的汉奸组织将合 流
组成所谓“统一政府”。我们内部,因大城市的丧失和战争的
论
持
久
战
465
困难,动摇分子将大倡其妥协论,悲观情绪将严重地增长。此
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
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
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
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
对 分 裂,
有 计 划地 增 强 作 战 技 术,
改 造 军 队,
动 员 全 民,
准 备反
攻。此阶段中,国际形势将变到更于日本不利,虽可能有张伯
伦〔17〕一类的 迁就所 谓“既成 事实”
的“现实主义”
的调头出现,
但主要 的国际 势力将变 到进一步 地援助中 国。日本威胁南 洋
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敌人方 面,陷 在中国泥 潭中的几 十个师团 抽不出去。广大 的
游击战 争和人 民抗日运 动将疲惫 这一大批 日本军,一方面 大
量地消 耗之, 又一方面 进一步地 增长其思 乡厌战直至反战 的
心理, 从精神 上瓦解这 个军队。 日本在中 国的掠夺虽然不 能
说它绝 对不能 有所成就,
但 是日本资 本缺乏,
又 困于游击 战争,
急遽的 大量的 成就是不 可能的。 这个第二 阶段是整个战争 的
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
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
是否丧 失,而 决定于第 二阶段全 民族努力 的程度。如能坚 持
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
弱为强 的力量 。中国抗 战的三幕 戏,这是 第二幕。由于全 体
演员的努力,最精彩的结幕便能很好地演出来。
(三 八)
第 三 阶 段,
是 收 复 失 地 的 反 攻 阶 段。
收 复 失 地,
主
要地依 靠中国 自己在前 阶段中准 备着的和 在本阶段中继续 地
生长着 的力量 。然而单 只自己的 力量还是 不够的,还须依 靠
466
毛 泽东选集 抗日战 争时期
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
重了 中国 的国 际宣传 和 外交工 作的 任务 。这 个阶段 ,战 争已
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
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
打到 鸭绿 江边 ,才算 结 束了这 个战 争。 第三 阶段是 持久 战的
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
这个 阶段 我所 采取的 主 要的战 争形 式仍 将是 运动战 ,但 是阵
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
时 的 条 件,
不 能看 作 重 要 的,
那 末,
第 三 阶 段 的阵 地 攻 击,
由于
条件 的改 变和 任务的 需 要,将 变成 颇为 重要 的。此 阶段 内的
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和
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三九)
这 样 看 来,
战 争 的 长 期 性 和 随 之 而 来 的 残 酷 性,
是
明显 的。 敌人 不能整 个 地吞并 中国 ,但 是能 够相当 长期 地占
领中 国的 许多 地方。 中 国也不 能迅 速地 驱逐 日本, 但是 大部
分的 土地 将依 然是中 国 的。最 后是 敌败 我胜 ,但是 必须 经过
一段 艰 难的 路程。
(四 ○)
中 国 人 民 在 这 样 长 期 和 残 酷 的 战 争 中 间,
将受 到
很好 的锻 炼。 参加战 争 的各政 党也 将受 到锻 炼和考 验。 统一
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
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
切困 难就 能够 克服。 跨 过战争 的艰 难路 程之 后,胜 利的 坦途
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四 一)
三 个 阶 段 中,
敌我 力量 的 变化 将 循 着 下述 的 道 路
前进。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须估计
论
持
久
战
467
抗战 以前到这 一阶段末尾,有 两种不同的变化 。第一种 是向
下的。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
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
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
面。 这一点, 将被人利用作为 亡国论和妥协论 的根据。 然而
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
军 队 的 进 步,
政 治 的 进 步,
人 民 的 动 员,
文 化 的 新 方 向 的 发展,
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
东西 是旧的量 和质,主要地表 现在量上。向上 的东西是 新的
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
够持 久 和最后胜 利 的根据。
(四 二)
第 一 阶 段 中,
敌 人 方 面 也 有 两 种 变 化。
第一 种 是
向 下 的,
表 现 在:
几 十 万 人 的 伤 亡,
武 器 和 弹 药 的 消 耗,
士气 的
颓靡,国内人心的不满,贸易的缩减,一百万万日元以上的支
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等方面。这个方面,又给予我们以能够
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然而也要估计到敌人的第二种变化,
即向上的变化。那就是他扩大了领土、人口和资源。在这点上
面,又产生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而不能速胜的根据,同时也将
被一 些人利用 作为亡国论和妥 协论的根据。但 是我们必 须估
计敌 人这种向 上变化的暂时性 和局部性。敌人 是行将崩 溃的
帝国主义者,他占领中国的土地是暂时的。中国游击战争的猛
烈发展,将使他的占领区实际上限制在狭小的地带。而且,敌
人对 中国土地 的占领又产生了 和加深了日本同 外国的矛 盾。
再则,根据东三省的经验,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般地只
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是收获时期。所有这些,又是我们击
46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破亡国论和妥协论而建立持久论和最后胜利论的根据。
(四 三)
第 二 阶 段,
上 述 双 方 的 变 化 将 继 续 发展,
具体 的
情 形不能预 断,但是 大体上 将是日本继续向 下,中国继续向
上 〔18〕。例如日本 的军力、财力大量地 消耗于中国的 游击战
争,国内人心更加不满,士气更加颓靡,国际更感孤立。中国
则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民动员将更加进步,游击战争更加发
展 ,经济方 面也将依 凭内地 的小工业和广大 的农业而有某种
程度的新发展,国际援助将逐渐地增进,将比现在的情况大为
改 观。这个 第二阶段 ,也许 将经过相当长的 时间。在这个时
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
升,
日 本 则 逐 渐 下 降。
那 时 中 国将 脱 出 劣 势,
日 本 则 脱 出 优 势,
先 走到平衡 的地位, 再走到 优劣相反的地位 。然后中国大体
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阶段。
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
中 国自己力 量的增长 、日本 困难的增长和国 际援助的增长在
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的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
(四 四)
根 据 中 国 政 治 和 经 济 不 平 衡 的 状 态,
第三 阶 段 的
战略反攻,在其前一时期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
地 域性的和 此起彼落 的姿态 。敌人采用各种 分化手段破裂中
国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
结 的任务更 加重要, 务不令 内部不调致战略 反攻半途而废。
此时期中,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国。中国的任务,就在
于 利用这种 国际形势 取得自 己的彻底解放, 建立独立的民主
国家,同时也就是帮助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
(四 五)
中 国 由 劣 势 到 平 衡 到 优 势,
日 本 由优 势到 平 衡 到
论
持
久
战
469
劣势 , 中国 由 防御 到 相持 到 反攻 ,日 本 由进 攻 到保 守到 退
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 六)
于 是 问 题 和 结 论 是:
中 国 会 亡 吗 ?答 复 :
不 会 亡,
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
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 确的。
(四 七)
讲 到 这 里,
亡 国 论 和 妥 协 论 者 又 将 跑 出 来 说:
中国
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
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上述 结 论是不正 确的。
(四 八)
这 就 是 所 谓“唯 武 器 论”
,
是 战 争 问 题 中 的 机 械 论,
是主观地 和片面地看问题 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 相反, 不
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
是决定的 因素,决定的因 素是人 不是物。力量对比 不但是 军
力和经济 力的对比,而且 是人力 和人心的对比。军 力和经 济
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
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
数人强制 地掌握着的军力 和经济 力,还能算是优势 吗?它 不
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
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
军力和经 济力是能够逐渐 地加强 的。而我们的敌人 ,经过 长
期战争和 内外矛盾的削弱 ,其军 力和经济力又必然 要起相 反
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难道中 国也不能变成优势 吗?还 不
止此,目 前我们不能把别 国的军 力和经济力大量地 公开地 算
作自己方 面的力量,难道 将来也 不能吗?如果日本 的敌人 不
止中国一 个,如果将来有 一国或 几国以其相当大量 的军力 和
47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
不更在我们一 方面吗? 日本是 小国, 其战争是 退步的和野蛮
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
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
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四 九)
速 胜 论 者 则 不 知 道 战 争 是 力 量 的 竞 赛,
在战 争双
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
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
一定不免于碰 壁。或者 只是空 谈快意 ,并不准 备真正去做。
最后则是事实 先生跑将 出来, 给这些 空谈家一 瓢冷水,证明
他们不过是一些贪便宜、想少费气力多得收成的空谈主义者。
这种空谈主义过去和现在已经存在,但是还不算很多,战争发
展到相持阶段 和反攻阶 段时, 空谈主 义可能多 起来。但是在
同时,如果第一阶段中国损失较大,第二阶段时间拖得很长,
亡国论和妥协 论更将大 大地流 行。所 以我们的 火力,应该主
要地向着亡国论和妥协论方面,而以次要的火力,反对空谈主
义 的速 胜 论。
(五 ○)
战 争 的 长 期 性 是 确 定 了 的,
但 是战 争究 将经 过多
少年月则谁也 不能预断 ,这个 完全要 看敌我力 量变化的程度
才能决定。一 切想要缩 短战争 时间的 人们,惟 有努力于增加
自己力量减少 敌人力量 之一法 。具体 地说,惟 有努力于作战
多打胜仗,消耗敌人的军队,努力于发展游击战争,使敌之占
领地限制于最小的范围,努力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全
国力量,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努力于推动政
治、
经 济 和 文 化 的 进 步,
努 力 于 工、
农、
商、
学 各 界 人 民 的 动 员,
论
持
久
战
471
努力于瓦 解敌军 和争取敌 军的士兵 ,努力于 国际宣 传争取国
际的援助,努力于争取日本的人民及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援助,
做了这一切,才能缩短战争的时间,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图便
的法门。
犬牙交错的战争
(五一)
我 们 可 以 断 言,
持 久 战 的 抗 日 战 争,
将 在 人类 战 争
史中表现 为光荣 的特殊的 一页。犬 牙交错的 战争形 态,就是
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
步和土地 广大这 些矛盾因 素产生出 来的。犬 牙交错 的战争,
在历史上也是有过的,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内战,就有过这
种情形。但其在中国的特点,是其特殊的长期性和广大性,这
将是突破 历史纪 录的东西 。这种犬 牙交错的 形态, 表现在下
述的几 种情 况上。
(五 二)
内 线和 外线 — —抗 日战 争 是整 个 处于 内线 作 战的
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
击队在外 线,形 成夹攻敌 人的奇观 。各游击 区的关 系亦然。
各个游击区都以自己为内线,而以其他各区为外线,又形成了
很多夹攻 敌人的 火线。在 战争的第 一阶段, 战略上 内线作战
的正规军 是后退 的,但是 战略上外 线作战的 游击队 则将广泛
地向着敌人后方大踏步前进,第二阶段将更加猛烈地前进,形
成了后 退和 前进的 奇 异形态。
(五 三)
有 后 方 和 无 后 方 — — 利 用 国 家 的 总 后 方,
而把 作
战线伸至敌人占领地之最后限界的,是主力军。脱离总后方,
47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而把作战线伸至敌后的,是游击队。但在每一游击区中,仍自
有其小规模的后方 ,并依 以建立非 固定的 作战线。和这个区
别的,是每一游击区派遣出去向该区敌后临时活动的游击队,
他们不但没有后方,也没有作战线。“无后方的作战”,是新
时代中领土广大、 人民进 步、有先 进政党 和先进军队的情况
之下的革命战争的 特点, 没有可怕 而有大 利,不应怀疑而应
提倡。
(五 四)
包 围 和 反 包 围 — — 从 整 个 战 争 看 来,
由 于敌 之战
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
在敌之战略包围中 。这是 敌对于我 之第一 种包围。由于我以
数量上优势的兵力 ,对于 从战略上 的外线 分数路向我前进之
敌,采取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作战方针,就可以把各路分进之
敌的一路或几路放 在我之 包围中。 这是我 对于敌之第一种反
包围。再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
处于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中,前者例如五台山,后者例如晋西
北。这是敌对于我 之第二 种包围。 但若将 各个游击根据地联
系起来看,并将各 个游击 根据地和 正规军 的阵地也联系起来
看,我又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例如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
了 同蒲 路
(路 之东 西 两 侧 及 南 端)
,
四 面包 围 了太 原 城;
河北、
山
东等省也有许多这 样的包 围。这又 是我对 于敌之第二种反包
围。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
一样,
敌对于 我我对 于敌之战 役和战 斗的作战,
好 似吃子,
敌的
据点
(例 如 太 原)
和我 之 游 击 根 据 地
(例 如 五 台 山)
,
好 似 做 眼。
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
就 是 侵 略 阵 线 与 和 平 阵 线 的 关 系。
敌 以 前 者 来 包 围 中、
苏、
法、
论
持
久
战
473
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但是我之包围好似如来
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这几个新式孙
悟空——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
翻身〔19〕。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
为一 个战略单 位,又把 苏联及其 他可能的 国家也各 作为一个
战略 单位,又 把日本人 民运动也 作为一个 战略单位 ,形成一
个使 法西斯孙 悟空无处 逃跑的天 罗地网, 那就是敌 人死亡之
时了 。实际上 ,日本帝 国主义完 全打倒之 日,必是 这个天罗
地网 大体布成 之时。这 丝毫也不 是笑话, 而是战争 的必然的
趋势。
(五 五)
大 块 和 小 块 — — 一 种 可 能,
是 敌 占地 区 将占 中国
本部 之大半, 而中国本 部完整的 区域只占 一小半。 这是一种
情形。但是敌占大半中,除东三省等地外,实际只能占领大城
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
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
大半。这又是一种情形。如果超越本部的范围,而把蒙古、新
疆、青海、西藏算了进来,则在面积上中国未失地区仍然是大
半,而敌占地区包括东三省在内,也只是小半。这又是一种情
形。完整区域当然是重要的,应集大力去经营,不但政治、军
事、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也要紧。敌人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
中心 变为文化 落后区域 ,而我们 则要将过 去的文化 落后区域
变为文化中心。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
的, 也应把它 们的各方 面发展起 来,也应 发展其文 化工作。
总起 来看,中 国将是大 块的乡村 变为进步 和光明的 地区,而
小块 的敌占区 ,尤其是 大城市, 将暂时地 变为落后 和黑暗的
47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地 区。
(五 六)
这 样 看 来,
长 期 而 又 广 大 的 抗 日 战 争,
是 军 事、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各 方 面 犬 牙 交 错 的 战 争,
这 是 战 争 史 上 的 奇 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这个战争,不但将影响到
中日两国,大大推动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
国 首先是印度等被 压迫民 族的进步 。全中国 人都应自觉地投
入 这个犬牙交错的 战争中 去,这就 是中华民 族自求解放的战
争 形态,是半殖民 地大国 在二十世 纪三十和 四十年代举行的
解 放战争 的 特殊的形 态。
为永久和平而战
(五七)
中国 抗 日战 争的 持 久性 同争 取 中 国和 世界 的 永久
和平,是不能分离的。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一样,战
争 是接近于永久和 平的。 由于阶级 的出现, 几千年来人类的
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
集 团之内打,或在 民族集 团之间打 。打到资 本主义社会的帝
国 主义时期,仗就 打得特 别广大和 特别残酷 。二十年前的第
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在过去历史上是空前的,但还不是绝后的
战 争。
只 有 目 前 开 始 了 的 战 争,
接 近 于 最 后 战 争,
就 是 说,
接近
于 人类的永久和平 。目前 世界上已 有三分之 一的人口进入了
战 争,
你 们 看,
一 个 意 大 利,
又 一 个 日 本,
一 个 阿 比 西 尼 亚,
又
一 个西班牙,再一 个中国 。参加战 争的这些 国家共有差不多
六 万万人口,几乎 占了全 世界总人 口的三分 之一。目前的战
争 的特点是无间断 和接近 永久和平 的性质。 为什么无间断?
论
持
久
战
475
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亚打了之后,接着意大利同西班牙打,德国
也搭了 股份, 接着日本 又同中国 打。还要 接着谁呢?无疑 地
〔20〕,
要接 着希 特 勒同各 大 国打。
“法西斯 主 义就 是战 争”
一点
也不错。目前的战争发展到世界大战之间,是不会间断的,人
类的战 争灾难 不可避免 。为什么 又说这次 战争接近于永久 和
平?这 次战争 是在第一 次世界大 战所已开 始的世界资本主 义
总危机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由于这种总危机,逼使各资本主
义国家 走入新 的战争, 首先逼使 各法西斯 国家从事于新战 争
的冒险 。我们 可以预见 这次战争 的结果, 将不是资本主义 的
获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溃。这次战争,将比二十年前的战争更
大,更残酷,一切民族将无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战争时间将拖
得很长 ,人类 将遭受很 大的痛苦 。但是由 于苏联的存在和 世
界人民 觉悟程 度的提高 ,这次战 争中无疑 将出现伟大的革 命
战争,用以反对一切反革命战争,而使这次战争带着为永久和
平而战 的性质 。即使尔 后尚有一 个战争时 期,但是已离世 界
的永久 和平不 远了。人 类一经消 灭了资本 主义,便到达永 久
和平的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那时将不要军队,也
不要兵船,不要军用飞机,也不要毒气。从此以后,人类将亿
万斯年 看不见 战争。已 经开始了 的革命的 战争,是这个为 永
久和平 而战的 战争的一 部分。占 着五万万 以上人口的中日 两
国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将占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
解放将 从这个 战争中得 来。将来 的被解放 了的新中国,是 和
将来的 被解放 了的新世 界不能分 离的。因 此,我们的抗日 战
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
(五 八)
历 史 上 的 战 争 分 为 两 类,
一 类 是 正 义 的,
一类 是非
476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正义 的。 一切进 步的 战争 都是 正义 的, 一切阻 碍进 步的 战争
都是 非正 义的。 我们 共产 党人 反对 一切 阻碍进 步的 非正 义的
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
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前一类战争,例如第
一次世界大战,双方都是为着帝国主义利益而战,所以全世界
的共 产党 人坚决 地反 对那 一次 战争 。反 对的方 法, 在战 争未
爆 发 前,
极 力 阻 止 其 爆 发;
既 爆 发 后,
只 要 有 可 能,
就 用 战争 反
对战 争, 用正义 战争 反对 非正 义战 争。 日本的 战争 是阻 碍进
步的非正义的战争,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都应该反
对,也正在反对。我们中国,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
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
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
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
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
坚 持 到 底,
不 达 目 的,
决 不 停 止。
牺 牲 虽 大,
时 间 虽 长,
但是永
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我
们从 事战 争的信 念, 便建 立在 这个 争取 永久和 平和 永久 光明
的新 中国 和新世 界的 上面 。法 西斯 主义 和帝国 主义 要把 战争
延长 到无 尽期, 我们 则要 把战 争在 一个 不很久 远的 将来 给以
结束 。为 了这个 目的 ,人 类大 多数 应该 拿出极 大的 努力 。四
亿五 千万 的中国 人占 了全 人类 的四 分之 一,如 果能 够一 齐努
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
取全 世界 永久和 平的 贡献 ,无 疑地 是非 常伟大 的。 这种 希望
不是空的,全世界社会经济的行程已经接近了这一点,只须加
上多数人的努力,几十年工夫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论
持
久
战
477
能动性在战争中
(五 九)
以 上 说 的,
都 是 说 明 为 什 么 是 持 久 战 和 为 什么 最
后 胜 利 是 中 国的,
大 体 上 都 是 说 的“是 什 么 ”
和“不 是 什 么”
。
以 下,
将 转 到 研 究“怎 样 做”和“不 怎 样 做”的 问 题 上 。
怎样 进
行持 久战和 怎样争取 最后胜 利?这就是以下 要答复的 问题。
为了 这个,
我们将 依次说明 下列的问 题:
能 动性在战 争中,
战争
和 政 治,
抗 战 的 政 治 动 员,
战 争的 目 的,
防 御 中 的 进 攻,
持久中
的 速 决,
内 线 中 的 外 线,
主 动 性,
灵 活 性,
计 划 性,
运 动 战,
游击
战,阵地战,歼灭战,消耗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
的决 战问题 ,兵民是 胜利之 本。我们现在就 从能动性 问题说
起吧。
(六○)
我 们 反 对 主 观 地 看 问题,
说 的 是 一 个 人 的 思 想,
不
根 据 和 不 符 合 于 客 观 事实,
是 空 想,
是 假 道 理,
如 果 照 了 做 去,
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
最后 胜利没 有人做就 不会出 现。做就必须先 有人根据 客观事
实,
引 出 思 想、
道 理、
意 见,
提 出 计 划、
方 针、
政 策、
战 略、
战 术,
方能 做得好 。思想等 等是主 观的东西,做或 行动是主 观见之
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
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
据和 符合于 客观事实 的思想 是正确的思想, 一切根据 于正确
思想 的做或 行动是正 确的行 动。我们必须发 扬这样的 思想和
行动 ,必须 发扬这种 自觉的 能动性。抗日战 争是要赶 走帝国
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
478
毛泽 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抗日的 自觉的能 动性,才 能达到 目的。坐 着不动,只有被 灭
亡,
没 有 持 久 战,
也 没 有 最 后 胜 利。
(六 一)
自 觉 的 能 动 性 是 人 类 的 特 点。
人 类 在战 争 中强 烈
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
治、
经 济、
地 理、
战 争 性 质、
国 际 援 助 诸 条 件,
然而不 仅 仅决 定
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
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
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六 二)
指 导战 争 的 人 们 不 能超 越 客观 条件 许 可的限 度 期
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
动地争 取战争的 胜利。战 争指挥 员活动的 舞台,必须建筑 在
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
很多有 声有色、 威武雄壮 的戏剧 来。在既 定的客观物质的 基
础之上,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就要发挥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
去打倒 那些民族 的敌人, 改变我 们这个被 侵略被压迫的社 会
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
用我们 的主观指 导的能力 。我们 不赞成任 何一个抗日战争 的
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
须提倡 每个抗日 战争的指 挥员变 为勇敢而 明智的将军。他 们
不但要 有压倒敌 人的勇气 ,而且 要有驾驭 整个战争变化发 展
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
而要使 自己决定 地有步骤 地到达 彼岸。作 为战争指导规律 的
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论
持
久
战
479
战 争 和 政 治
(六 三)
“战 争 是 政 治 的 继 续”
,
在 这 点 上 说,
战争 就 是 政
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
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
争的政 治目的 ——驱逐日本帝国 主义、 建立自由 平等的 新中
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
民的动员,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
则,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
不开争 取国际 力量和敌国人民援 助的努 力。一句 话,战 争一
刻也离不了政治。抗日军人中,如有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
孤 立 起 来,
变 为 战 争 绝 对 主义 者,
那 是 错误 的,
应 加 纠正。
(六 四)
但 是 战 争 有 其 特 殊 性,
在 这 点上 说,
战争 不 即 等于
〔 21〕。
政 治 发展
一般 的政 治。
“战 争是政 治 的特殊 手 段的 继续”
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
除政治 道路上 的障碍。例如中国 的半独 立地位, 是日本 帝国
主义政治发展的障碍,日本要扫除它,所以发动了侵略战争。
中国呢 ?帝国 主义压迫,早就是 中国资 产阶级民 主革命 的障
碍,所以有了很多次的解放战争,企图扫除这个障碍。日本现
在用战争来压迫,要完全断绝中国革命的进路,所以不得不举
行抗日战争,决心要扫除这个障碍。障碍既除,政治的目的达
到,
战 争 结 束。
障 碍 没 有 扫 除 得干 净,
战 争 仍 须 继 续 进 行,
以求
贯彻。例如抗日的任务未完,有想求妥协的,必不成功;因为
即使因某种缘故妥协了,但是战争仍要起来,广大人民必定不
48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服,必要继续战争,贯彻战争的政治目的。因此可以说,政治
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六 五)
基 于 战 争 的 特 殊 性,
就 有 战 争 的 一 套 特 殊 组 织,
一
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
切东西。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
对的 军队互相 使用有 利于己不 利于敌的 战略战术 从事攻击 或
防御 的一种特 殊的社 会活动形 态。因此 ,战争的 经验是特 殊
的。 一切参加 战争的 人们,必 须脱出寻 常习惯, 而习惯于 战
争,方能争取战争的胜利。
抗日的政治动员
(六六)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
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
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
非常之不普遍,更不说深入。人民的大多数,是从敌人的炮火
和飞 机炸弹那 里听到 消息的。 这也是一 种动员, 但这是敌 人
替我 们做的, 不是我 们自己做 的。偏远 地区听不 到炮声的 人
们, 至今还是 静悄悄 地在那里 过活。这 种情形必 须改变, 不
然,拚死活的战争就得不到胜利。决不可以再输敌人一着,相
反,要大大地发挥这一着去制胜敌人。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
武器 等等不如 人尚在 其次,这 一着实在 是头等重 要。动员 了
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
弥补 武器等等 缺陷的 补救条件 ,造成了 克服一切 战争困难 的
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论
持
久
战
481
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要胜利又忽视政治动员,
叫 做“南 其 辕 而 北其 辙”
,
结 果 必 然 取 消了 胜 利。
(六七)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
诉军 队和人民 。必须 使每个士 兵每个人 民都明白 为什么要 打
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
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
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
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
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现在已经
有了《抗日 救国十 大纲领》〔22〕,又有了 一个《 抗战建国纲
领》〔23〕,
应把它们普及于军队和人民,
并动员所有的军队和人
民实 行起来。 没有一 个明确的 具体的政 治纲领, 是不能动 员
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其次,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
告,
靠 报 纸 书 册,
靠 戏 剧 电 影,
靠 学 校,
靠 民 众 团 体,
靠干部人
员。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有的一些,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
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其次,不是
一次 动员就够 了,抗 日战争的 政治动员 是经常的 。不是将 政
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
争发 展的情况 ,联系 士兵和老 百姓的生 活,把战 争的政治 动
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
得 胜 利。
战 争 的 目 的
(六八)这里不是说战争的政治目的,抗日战争的政治目
48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的 是“驱逐 日 本帝 国 主义,
建 立自 由 平等 的 新中 国”
,
前 面已 经
说过了。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
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
是“保 存 自 己,
消 灭 敌 人(
”消 灭 敌 人,
就 是 解 除 敌 人 的 武 装,
也
就 是 所 谓“剥 夺 敌 人 的 抵 抗 力”
,
不 是 要 完 全 消 灭 其 肉 体)
。
古
代 战 争,
用 矛 用 盾:
矛 是 进 攻 的,
为 了 消 灭 敌 人;
盾 是 防 御 的,
为 了保存自 己。直到 今天的 武器,还是这二 者的继续。轰炸
机、
机 关 枪、
远 射 程 炮、
毒 气,
是 矛 的 发 展;
防 空 掩 蔽 部、
钢盔、
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
一的新式武器。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
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
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
保 存自己的 ,但同时 也是辅 助进攻或准备转 入进攻的一种手
段。
退 却,
属 于 防 御 一 类,
是 防 御 的 继 续;
而 追 击,
则是进攻的
继 续。
应 该 指 出:
战 争 目 的 中,
消 灭 敌 人 是 主 要 的,
保 存 自 己是
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
敌 人之辅助 手段和作 为保存 自己之一种手段 的防御,是第二
位 的。战争 实际中, 虽有许 多时候以防御为 主,而在其余时
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六 九)
怎 样 解 释 战 争 中 提 倡 勇 敢 牺 牲 呢?
岂 非 与“保 存
自 己”相矛 盾?不相 矛盾, 是相反相成的。 战争是流血的政
治,
是 要 付 代 价 的,
有 时 是 极 大的 代 价。
部分 的 暂 时的 牺 牲
(不
保存),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我们说,基本上为着消灭敌
人 的进攻手 段中,同 时也含 了保存自己的作 用,理由就在这
论
持
久
战
483
里。防 御必须同 时有进攻 ,而不 应是单纯 的防御, 也是这个
道 理。
(七 ○)
保 存 自 己 消 灭 敌 人 这 个 战 争 的 目 的,
就是 战争 的
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
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
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
它。射击原则的“荫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呢?前者
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因为前者,于是利用地形
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开队形,种种方法都发生了。因为后
者,
于 是 扫 清 射 界,
组 织 火 网,
种 种 方 法 也 发 生 了。
战 术 上的 突
击 队、
钳 制 队、
预 备 队,
第 一 种 为 了 消 灭 敌 人,
第 二 种 为了 保 存
自己, 第三种准 备依情况 使用于 两个目的 ——或者 增援突击
队,或者作为追击队,都是为了消灭敌人;或者增援钳制队,
或者作为掩护队,都是为了保存自己。照这样,一切技术、战
术、
战 役、
战 略 原 则,
一 切 技 术、
战 术、
战 役、
战 略 行 动,
一点
也离不 开战争的 目的,它 普及于 战争的全 体,贯彻 于战争的
始 终。
(七 一)
抗 日 战 争 的 各 级 指 导 者,
不能 离 开 中 日 两 国 之 间
各种互 相对立的 基本因素 去指导 战争,也 不能离开 这个战争
目的去 指导战争 。两国之 间各种 互相对立 的基本因 素展开于
战争的 行动中, 就变成互 相为了 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 而斗争。
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
战解除 敌人一部 分武装, 损伤敌 人一部分 人马器物 。把这些
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
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48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防 御 中 的 进攻 , 持 久 中 的 速 决 ,
内线中的外线
(七二)现在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具体的战略方针。我们
已说过了,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是的,这是完全对的。
但这 是一 般的 方针, 还不 是具 体的 方针 。怎 样具体 地 进行持
久战 呢? 这就 是我们 现在 要讨 论的 问题 。我 们的答 复 是:在
第一 和第 二阶 段即敌 之进 攻和 保守 阶段 中, 应该是 战 略防御
中的 战役 和战 斗的进 攻战 ,战 略持 久中 的战 役和战 斗 的速决
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
该是战略 的反攻战。
(七三)由于日本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弱国,日本是采取战略进攻方针的,我们则居于战略防
御地 位。 日本 企图采 取战 略的 速决 战, 我们 应自觉 地 采取战
略的 持久 战。 日本用 其战 斗力 颇强 的几 十个 师团的 陆 军(目
前已到了三十个师团)和一部分海军,从陆海两面包围和封锁
中国 ,又 用空 军轰炸 中国 。目 前日 本的 陆军 已占领 从 包头到
杭州的长阵线,海军则到了福建广东,形成了大范围的外线作
战。 我们 则处 于内线 作战 地位 。所 有这 些, 都是由 敌 强我弱
这个特点造成的。这是一方面的情形。
(七四)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日本虽强,但兵
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
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
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
论
持
久
战
485
面 无法 占领 ,这 就给 了中 国游 击战 争以 广大 活动 的地 盘。 在
全 国,
即 使 敌 能 占 领 广 州、
武 汉、
兰 州 之 线 及 其 附 近 的 地 区,
但
以 外的 地区 是难 于占 领的 ,这 就给 了中 国以 进行 持久 战和 争
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
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
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
的 。然 而我 可以 利用 地广 和兵 多两 个长 处, 不作 死守 的阵 地
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
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
之 。于 是敌 之战 略作 战上 的外 线和 进攻 ,在 战役 和战 斗的 作
战 上, 就不 得不 变成 内线 和防 御。 我之 战略 作战 上的 内线 和
防 御, 在战 役和 战斗 的作 战上 就变 成了 外线 和进 攻。 对其 一
路如此,对其他路也是如此。以上两点,都是从敌小我大这一
特点发生的。又由于敌兵虽少,乃是强兵(武器和人员的教养
程 度)
,
我兵 虽 多,
乃 是弱 兵
(也 仅 是 武 器 和 人 员 的 教 养 程 度,
不 是 士 气)
,
因 此,
在 战 役 和 战 斗 的 作 战 上,
我 不 但 应以 多 兵 打
少 兵, 从外 线打 内线 ,还 须采 取速 决战 的方 针。 为了 实行 速
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
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
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
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
如此,他战皆然。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
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
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
场 作战 就变 成速 决战 了。 敌之 战略 的速 决战 ,经 过许 多战 役
48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七 五)
上 述 这 样 的 战 役 和 战 斗 的 作 战 方 针,
一 句 话 说 完,
就 是“
:外 线 的 速 决 的 进 攻 战”
。
这 对 于 我 之 战 略 方 针“内 线 的
持 久 的 防 御 战”说 来,
是 相 反 的;
然 而,
又 恰 是实 现 这 样 的 战略
方针 之必要 的方针。 如果战役 和战斗方 针也同 样是“内 线的
持久的防御战”,例如抗战初起时期之所为,那就完全不适合
敌小我大、敌强我弱这两种情况,那就决然达不到战略目的,
达不到总的持久战,而将为敌人所击败。所以,我们历来主张
全国 组成若 干个大的 野战兵团 ,其兵力 针对着 敌人每个 野战
兵团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针,与敌
周旋于广大战场之上。这种方针,不但是正规战争用得着,游
击战 争也用 得着,而 且必须要 用它。不 但适用 于战争的 某一
阶段,而且适用于战争的全过程。战略反攻阶段,我之技术条
件增强,以弱敌强这种情况即使完全没有了,我仍用多兵从外
线采 取速决 的进攻战 ,就更能 收大批俘 获的成 效。例如 我用
两个 或三个 或四个机 械化的师 对敌一个 机械化 的师,更 能确
定地 消灭这 个师。几 个大汉打 一个大汉 之容易 打胜,这 是常
识中 包含 的真 理。
(七 六)
如 果 我 们 坚 决 地 采 取 了 战 场 作 战 的“外 线 的 速 决
的进 攻战” ,就不但 在战场上 改变着敌 我之间 的强弱优 劣形
势,
而 且 将 逐 渐 地 变 化 着 总 的 形 势。
在 战 场 上,
因 为 我 是 进 攻,
敌 是 防 御;
我 是 多 兵 处 外 线,
敌 是 少 兵 处 内 线;
我 是 速 决,
敌虽
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就变
成了弱者,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军方面反之,弱者变成了强
者,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打了许多这样的胜仗之后,总的敌我
论
持
久
战
487
形势便将引起变化。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
速决 的进攻 战的胜利 以后,
就逐渐地增强 了自己,
削弱 了敌人,
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到那
时,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其他条件,再配合着敌人内部的变动和
国际上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
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
(七 七)
战 争 是 力 量 的 竞 赛,
但力 量在 战 争 过 程 中 变 化 其
原 来 的 形 态。
在 这 里,
主 观 的 努 力,
多 打 胜 仗,
少 犯 错 误,
是决
定的 因素。 客观因素 具备着这 种变化的可能性 ,但实 现这种
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
是决 定的了。
主 动性 ,灵 活 性, 计划 性
(七八)上面说过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中心点在于一个进攻;外线是说的进攻的范围,速决是说的进
攻的时间,所以叫它做“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是实行持
久战 的最好 的方针, 也即是所 谓运动战的方针 。但是 这个方
针实行起来,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我们现在就来
研究 这 三个问题。
(七 九)
前 面 已 说 过 了 自 觉 的 能 动 性,
为什 么又 说主 动性
呢?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
别于物的特点,这种人的特点,特别强烈地表现于战争中,这
些是 前面说 过了的。 这里说的 主动性,说的是 军队行 动的自
由权 ,是用 以区别于 被迫处于 不自由状态的。 行动自 由是军
488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一
个士 兵被缴械 ,是这个 士兵失了 行动自由 被迫处 于被动地 位
的结 果。一个 军队的战 败,也是 一样。为 此缘故 ,战争的 双
方, 都力争主 动,力避 被动。我 们提出的 外线的 速决的进 攻
战,以及为了实现这种进攻战的灵活性、计划性,可以说都是
为了争取主动权,以便逼敌处于被动地位,达到保存自己消灭
敌人 之目的。 但主动或 被动是和 战争力量 的优势 或劣势分 不
开的 。因而也 是和主观 指导的正 确或错误 分不开 的。此外 ,
也还 有利用敌 人的错觉 和不意来 争取自己 主动和 逼敌处于 被
动的情形。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点。
(八 ○)
主 动 是 和 战 争 力 量 的 优 势 不 能 分 离 的,
而 被动 则
和战 争力量的 劣势分不 开。战争 力量的优 势或劣 势,是主 动
或被 动的客观 基础。战 略的主动 地位,自 然以战 略的进攻 战
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
绝对 的主动权 ,只有以 绝对优势 对绝对劣 势才有 可能。一 个
身体 壮健者和 一个重病 患者角斗 ,前者便 有绝对 的主动权 。
如果 日本没有 许多不可 克服的矛 盾,例如 它能一 下出几百 万
至一千万大兵,财源比现在多过几倍,又没有民众和外国的敌
对,又不实行野蛮政策招致中国人民拚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
持一 种绝对的 优势,它 便有一种 贯彻始终 和普及 各地的绝 对
的主动权。但在历史上,这类绝对优势的事情,在战争和战役
的结 局是存在 的,战争 和战役的 开头则少 见。例 如在第一 次
世界大战中,德国屈服的前夜,这时协约国变成了绝对优势,
德国则变成了绝对劣势,结果德国失败,协约国获胜,这是战
争结 局存在着 绝对的优 势和劣势 之例。又 如台儿 庄胜利的 前
论
持
久
战
489
夜,这时当地孤立的日军经过苦战之后,已处于绝对的劣势,
我军则造成了绝对的优势,结果敌败我胜,这是战役结局存在
着 绝对的优势和劣 势之例 。战争或 战役也有 以相对的优劣或
平衡状态而结局的,那时,在战争则出现妥协,在战役则出现
对 峙。但一般是以 绝对的 优劣而分 胜负居多 数。所有这些,
都 是战争或战役的 结局, 而非战争 或战役的 开头。中日战争
的最后结局,可以预断,日本将以绝对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
绝对优势而获胜;但是在目前,则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
是 相对的。日本因 其具有 强的军力 、经济力 和政治组织力这
个有利因素,对于我们弱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占了
优 势,因而造成了 它的主 动权的基 础。但是 因为它的军力等
等 数量不多,又有 其他许 多不利因 素,它的 优势便为它自己
的矛盾所减杀。及到中国,又碰到了中国的地大、人多、兵多
和坚强的民族抗战,它的优势再为之减杀。于是在总的方面,
它 的地位就变成一 种相对 的优势, 因而其主 动权的发挥和维
持就受了限制,也成了相对的东西。中国方面,虽然在力量的
强度上是劣势,因此造成了战略上的某种被动姿态,但是在地
理、人口和兵员的数量上,并且又在人民和军队的敌忾心和士
气上,却处于优势,这种优势再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便减杀
了 自己军力、经济 力等的 劣势的程 度,使之 变为战略上的相
对 的劣势。因而也 减少了 被动的程 度,仅处 于战略上的相对
的 被动地位。然而 被动总 是不利的 ,必须力 求脱离它。军事
上 的办法,就是坚 决地实 行外线的 速决的进 攻战和发动敌后
的 游击战争,在战 役的运 动战和游 击战中取 得许多局部的压
倒 敌人的优势和主 动地位 。通过这 样许多战 役的局部优势和
49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局部 主动地位 ,就能 逐渐地造成战略 的优势和 战略的主动地
位, 战略的劣 势和被 动地位就能脱出 了。这就 是主动和被动
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一)
由 此也 就 可以 明白 主 动或被 动 和主 观指 导 之间的
关系。如上所述,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
够脱 出的,方 法就是 人工地造成我们 许多的局 部优势和局部
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
抛入 劣势和被 动。把 这些局部的东西 集合起来 ,就成了我们
的战 略优势和 战略主 动,敌人的战略 劣势和战 略被动。这样
的转 变,依靠 主观上 的正确指导。为 什么呢? 我要优势和主
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
财力 等项物质 基础作 地盘,互争优势 和主动的 主观能力的竞
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
必由 于主观指 挥的正 确,败者必由于 主观指挥 的错误。我们
承认 战争现象 是较之 任何别的社会现 象更难捉 摸,更少确实
性,
即 更 带 所 谓“盖 然 性”
。
但 战 争 不 是 神 物,
仍 是世 间 的一 种
〔 24〕,
必然 运 动,
因此,
孙 子的规 律,
“知彼知 己,
百战 不 殆”
仍是
科学 的真理。 错误由 于对彼己的无知 ,战争的 特性也使人们
在许 多的场合 无法全 知彼己,因此产 生了战争 情况和战争行
动的 不确实性 ,产生 了错误和失败。 然而不管 怎样的战争情
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
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
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
的 指 导”
做 武 器,
就 能 多 打胜 仗,
就 能 变 劣 势 为 优 势,
变被 动 为
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论
持
久
战
491
(八 二)
主 观 指 导 的 正 确 与 否,
影 响 到优 势劣 势和 主动 被
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
而益 信。中外 历史上 这类事情 是多得很 的。中国 如晋楚城 濮
之战〔25〕,
楚汉成 皋之战〔26〕,
韩信破赵之战 〔27〕,
新汉昆阳之
战 〔28〕,
袁曹 官渡 之 战〔 29〕,
吴 魏赤 壁之 战 〔30 〕,
吴蜀 彝 陵 之
秦晋淝水之战〔32〕等等,
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33〕,
战〔31〕,
十月 革命后的 苏联内 战,都是 以少击众 ,以劣势 对优势而 获
胜。 都是先以 自己局 部的优势 和主动, 向着敌人 局部的劣 势
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
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
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
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
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
才出 现事实上 的主动 或被动。 在斗争中 ,由于主 观指导的 正
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
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
是某 种优势还 没有确 定主动地 位,更没 有确定最 后胜利。 主
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
得一 定的条件 ,而由 劣势和被 动者从优 势和主动 者手里夺 取
过来 的。
(八 三)
错 觉 和 不 意,
可 以 丧 失 优 势 和 主 动。
因而 有计 划
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
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
〔 34〕,
木 皆 兵”
是 错 觉 之 一 例。
“声 东击 西”
,
是造 成 敌 人 错 觉 之
492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
骗 敌人 的方 法, 常能有 效 地陷 敌于 判断 错误 和行 动错 误的 苦
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
情 。什 么是 不意 ?就是 无 准备 。优 势而 无准 备, 不是 真正 的
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
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
是 因为 敌在 不意 即无准 备 中。 这两 件事 —— 造成 敌人 的错 觉
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
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
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
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
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
在 什么 地方 什么 时候去 攻 击他 ,造 成他 的错 觉和 不意 的客 观
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
以 弱小 的军 力而 常打胜 仗 ,得 力于 组织 起来 和武 装起 来了 的
民 众是 非常 之大 的。民 族 战争 照规 矩应 比土 地革 命战 争更 能
民 众是散的,
获得广 大民众的援助;
可是因 为历史的 错误〔35〕,
不 但仓 卒难 为我 用,且 时 为敌 人所 利用 。只 有坚 决地 广泛 地
发 动全 体的 民众 ,方能 在 战争 的一 切需 要上 给以 无穷 无尽 的
供 给。 在这 个给 敌以错 觉 和给 敌以 不意 以便 战而 胜之 的战 争
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
蠢猪式的仁义道德〔36〕。我们 要把敌 人的眼睛 和耳朵 尽可能
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
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
有 这些 ,也 都是 主动或 被 动和 主观 指导 之间 的相 互关 系。 战
论
持
久
战
493
胜日本是 少不了这 种主观指 导的。
(八 四)
大 抵 日 本 在 其 进 攻 阶 段 中,
因其 军力 之 强 和 利 用
我之主观 上的历史 错误和现 时错误 ,它是一 般地处 于主动地
位的。但 是这种主 动,已随 其本身 带着许多 不利因 素及其在
战争中也犯了些主观错误(详论见后),与乎我方具备着许多
有利因素 ,而开始 了部分的 减弱。 敌之在台 儿庄失 败和山西
困处,就是显证。我在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则使其占领
地的守军 完全处于 被动地位 。虽则 敌人此时 还在其 主动的战
略进攻中 ,但他的 主动将随 其战略 进攻的停 止而结 束。敌之
兵力不足 ,没有可 能作无限 制的进 攻,这是 他不能 继续保持
主动地位 的第一个 根源。我 之战役 的进攻战 ,在敌 后的游击
战争及其 他条件, 这是他不 能不停 止进攻于 一定限 度和不能
继续保持 主动地位 的第二个 根源。 苏联的存 在及其 他国际变
化,是第三个根源。由此可见,敌人的主动地位是有限制的,
也是能够 破坏的。 中国如能 在作战 方法上坚 持主力 军的战役
和战斗的 进攻战, 猛烈地发 展敌后 的游击战 争,并 从政治上
大大地 发动民众,我之战略主动地位便能逐渐树立起来。
(八 五)
现 在 来 说 灵 活 性。
灵 活 性 是 什 么 呢?就 是 具 体 地
实现主动 性于作战 中的东西 ,就是 灵活地使 用兵力 。灵活地
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
的。战争的事业,除了组织和教育军队,组织和教育人民等项
之外,就是使用军队于战斗,而一切都是为了战斗的胜利。组
织军队等等固然困难,但使用军队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以弱
敌强的情 况之中。 做这件事 需要极 大的主观 能力, 需要克服
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
49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八 六)
抗 日 战 争 战 场 作 战 的 基 本 方 针,
是外 线的速 决的
进攻战。执行这个方针,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
攻击和防御、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
术或方法。懂得这些战 术是容 易的,灵 活地使 用和变换这些
战术,就不容易了。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
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例如进
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
件;
打 迟 了,
敌 已 集 中 驻 止,
变 为 啃 硬 骨 头。
这 就 是 时 机 问 题。
突 击 点 选 在 左 翼,
恰 当 敌 之 弱 点,
容 易 取 胜;
选 在 右 翼,
碰在敌
人的钉子上,不能奏效 。这就 是地点问 题。以 我之某一部队
执行某种任务,容易取胜;以另一部队执行同样任务,难于收
效。这就是部队情况问 题。不 但使用战 术,还 须变换战术。
攻 击 变 为防 御,
防 御变 为 攻 击,
前 进 变 为 后 退,
后 退 变 为 前 进,
钳制队变为突击队,突击队变为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
互相变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
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
战略指 挥 也是如此。
(八七)
古 人 所谓“运 用 之妙,
存 乎一心”〔37〕,
这个“妙”
,
我
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
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
“审 时 度 势 ”
(这 个 势,
包 括 敌 势、
我 势、
地 势 等 项)
而采取 及时
的 和恰 当的 处置 方 法的 一 种 才能,
即 是所 谓“运 用 之妙”
。
基于
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能较多地取得胜利,就
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
论
持
久
战
495
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就属于我们了。
(八八)现在来说计划性。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实性,
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
〔 38〕,
多 的。
然而,
“凡 事 预 则 立,
不 预则 废”
没 有事 先 的 计 划 和
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
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
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
象 可供思索 。这就构成了所 谓某种 程度的相 对的确 实性,战
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近代技术(有线电、无线电、飞
机、
汽 车、
铁 道、
轮 船 等)
的 发 达,
又 使 战争 的 计 划 性 增 大 了 可
能 。但由于 战争只有程度颇 低和时 间颇暂的 确实性 ,战争的
计 划 性 就 很 难完 全 和 固 定,
它随 战 争 的 运 动
(或 流 动,
或 推移)
而运动,且依战争范围的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战术计划,例
如 小兵团和 小部队的攻击或 防御计 划,常须 一日数 变。战役
计划,即大兵团的行动计划,大体能终战役之局,但在该战役
内 ,部分的 改变是常有的, 全部的 改变也间 或有之 。战略计
划,是基于战争双方总的情况而来的,有更大的固定的程度,
但也只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适用,战争向着新的阶段推移,战
略 计划便须 改变。战术、战 役和战 略计划之 各依其 范围和情
况而确定而改变,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关节,也即是战争灵活性
的 具体的实 施,也即是实际 的运用 之妙。抗 日战争 的各级指
挥员,对此应当加以注意。
(八 九)
有 些 人,
基 于 战 争 的 流 动 性,
就 从 根 本 上 否认 战 争
计划或战争方针之相对的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或方针是“机
械 的”东西 。这种意见是错 误的。 如上条所 述,我 们完全承
49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认: 由于战争 情况之 只有相对 的确实性 和战争 是迅速地 向前
流动的
(或 运 动 的,
推 移的)
,
战 争 的 计 划 或 方 针,
也只应给以
相对 的固定性 ,必须 根据情况 的变化和 战争的 流动而适 时地
加以更换或修改,不这样做,我们就变成机械主义者。然而决
不能 否认一定 时间内 的相对地 固定的战 争计划 或方针; 否认
了 这 点,
就 否 认 了 一 切,
连 战 争 本 身,
连 说 话 的 人,
都 否 认 了。
由于 战争的情 况和行 动都有其 相对的固 定性, 因而应之 而生
的战争计划或方针,也就必须拿相对的固定性赋予它。例如,
由于 华北战争 的情况 和八路军 分散作战 的行动 有其在一 定阶
段内 的固定性 ,因而 在这一定 阶段内赋 予相对 的固定性 于八
路军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
种战略的作战方针,是完全必要的。战役方针,较之上述战略
方针适用的时间要短促些,战术方针更加短促,然而都有其一
定时间的固定性。否认了这点,战争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定
见,
这 也 不 是、
那 也 不 是,
或 者 这 也 是、
那 也 是 的 战 争 相 对 主义
了。没有人否认,就是在某一一定时间内适用的方针,它也是
在流动的,没有这种流动,就不会有这一方针的废止和另一方
针的 采用。然 而这种 流动是有 限制的, 即流动 于执行这 一方
针的 各种不同 的战争 行动的范 围中,而 不是这 一方针的 根本
性质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不是质的流动。这种根本
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是决不流动的,我们所谓一定时间内的相
对的 固定性, 就是指 的这一点 。在绝对 流动的 整个战争 长河
中有 其各个特 定阶段 上的相对 的固定性 ——这 就是我们 对于
战争计划或战争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意见。
(九○)
在说 过了 战 略上 的内 线 的持久 的 防御 战 和战 役战
论
持
久
战
497
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又说过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
性之后,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
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
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
变 敌我之间 的形势 。而一切 这些,都 表现于战役和战 斗上的
外 线的速决 的进攻 战,同时 也就表现 于战略上的内线 的持久
的 防御 战之 中。
运 动 战, 游 击战 ,阵 地 战
(九 一)
作 为 战 争 内 容 的 战 略 内 线、
战 略 持 久、
战略防 御中
的 战役和战 斗上的 外线的速 决的进攻 战,在战争形式 上就表
现 为运动战 。运动 战,就是 正规兵团 在长的战线和大 的战区
上 面,从事 于战役 和战斗上 的外线的 速决的进攻战的 形式。
同 时,也把 为了便 利于执行 这种进攻 战而在某些必要 时机执
行着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包括在内,并且也把起辅助作用
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包括在内。它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
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九 二)
中 国 版 图 广 大,
兵 员 众 多,
但军 队 的 技 术和 教 养 不
足 ;敌人则 兵力不 足,但技 术和教养 比较优良。在此 种情形
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以其他形
式辅助之,组成整个的运动战。在这里,要反对所谓“有退无
进”
的 逃 跑 主 义,
同 时 也 要 反 对 所 谓“有 进 无 退”
的 拚 命 主 义。
(九 三)
运 动 战 的 特 点 之 一,
是 其 流 动 性,
不 但许 可而 且
要 求野战军 的大踏 步的前进 和后退。 然而,这和韩复 榘式的
49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逃跑主义〔39〕是没有相同之点的。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
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
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运动
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
有向前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否定了运动战的基本的进攻
性,
实 行 的 结 果,
中 国 虽 大,
也 是 要 被“运 动”
掉 的。
(九 四)
然 而 另 一 种 思 想 也 是 不 对 的,
即 所 谓 有进 无 退 的
拚命 主义。 我们主张 以战役和 战斗上的 外线的 速决的进 攻战
为内 容的运 动战,其 中包括了 辅助作用 的阵地 战,又包 括了
“运动性的防御”和退却,没有这些,运动战便不能充分地执
行。拚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其根源常是惧怕丧失土地。
拚命 主义者 不知道运 动战的特 点之一是 其流动 性,不但 许可
而且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进退。积极方面,为了陷敌于不利
而利于我之作战,常常要求敌人在运动中,并要求有利于我之
许 多 条 件,
例 如 有 利 的 地 形、
好 打 的 敌 情、
能 封 锁 消 息 的 居 民、
敌人的疲劳和不意等。这就要求敌人的前进,虽暂时地丧失部
分土 地而不 惜。因为 暂时地部 分地丧失 土地, 是全部地 永久
地保存土地和恢复土地的代价。消极方面,凡被迫处于不利地
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
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拚命主义者不知此理,明明
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不但
城和 地俱 失,
军力 也不能保 存。
我 们历来主 张“诱 敌深 入”
,
就是
因为 这是战 略防御中 弱军对强 军作战的 最有效 的军事政 策。
(九五)
抗 日 战 争 的 作 战 形 式 中,
主 要 的 是 运 动 战,
其 次就
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
论
持
久
战
499
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
其是其中 的运动战 ,游击战 不能担 负这种解 决战争 命运的主
要的责任 。但这不 是说:游 击战在 抗日战争 中的战 略地位不
重要。游 击战在整 个抗日战 争中的 战略地位 ,仅仅 次于运动
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这样说,是
包括了游 击战向运 动战发展 这一个 战略任务 在内的 。长期的
残酷的战争中间,游击战不停止于原来地位,它将把自己提高
到运动战。这样,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
规战,一 是把自己 也变为正 规战。 至于就游 击战在 中国抗日
战争中的 空前广大 和空前持 久的意 义说来, 它的战 略地位是
更加不能轻视的了。因此,在中国,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
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抗日游
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里面已经说到了。前面说过,抗日战
争三个战略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
击战和阵 地战是辅 助的。第 二阶段 ,则游击 战将升 到主要地
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
要形式, 而辅之以 阵地战和 游击战 。但这个 第三阶 段的运动
战,已不全是由原来的正规军负担,而将由原来的游击军从游
击战提高 到运动战 去担负其 一部分 ,也许是 相当重 要的一部
分。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
可无的。 它将在人 类战争史 上演出 空前伟大 的一幕 。为此缘
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
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
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
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
500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想 法是错误的。游 击战争没 有正规 战争那样 迅速的成效和显
赫 的 名 声,
但 是“路 遥 知 马 力,
事 久 见 人 心”
,
在长 期 和 残酷 的
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
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
军就是这样做的。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
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反对这
个 方针的人 们的观点 是不正确 的。
(九 六)
防 御 的 和 攻 击 的 阵 地 战,
在 中国 今天 的 技 术 条 件
下,一般都不能执行,这也就是我们表现弱的地方。再则敌人
又 利用中国土地广 大一点, 回避我 们的阵地 设施。因此阵地
战 就不能用为重要 手段,更 不待说 用为主要 手段。然而在战
争的第一第二两阶段中,包括于运动战范围,而在战役作战上
起 其辅助作用的局 部的阵地 战,是 可能的和 必要的。为着节
节 抵抗以求消耗敌 人和争取 余裕时 间之目的 ,而采取半阵地
性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更是属于运动战的必要部分。中
国 须努力增加新式 武器,以 便在战 略反攻阶 段中能够充分地
执 行阵地攻击的任 务。战略 反攻阶 段,无疑 地将提高阵地战
的地位,因为那时敌人将坚守阵地,没有我之有力的阵地攻击
以配合运动战,将不能达到收复失地之目的。虽然如此,第三
阶 段中,我们仍须 力争以运 动战为 战争的主 要形式。因为战
争 的领导艺术和人 的活跃性 ,临到 像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中期
以 后西欧地区那样 的阵地战 ,就死 了一大半 。然而在广大版
图 的中国境内作战 ,在相当 长的时 间内中国 方面又还保存着
技术贫弱这种情况,“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的事,就自然出
现。就在第三阶段,中国技术条件虽已增进,但仍不见得能够
论
持
久
战
501
超过敌人,这样也就被逼着非努力讲求高度的运动战,不能达
到最后胜利之目的。这样,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
地战 为主要形 式,主 要和重 要的形式 是运动战和游击战。在
这些 战争形式 中,战 争的领 导艺术和 人的活跃性能够得到充
分地发挥的机会,这又是我们不幸中的幸事啊!
消 耗战 , 歼灭 战
(九 七)
前 头 说 过,
战 争 本 质 即 战 争 目 的,
是 保 存 自 己,
消
灭敌人。然而达此目的的战争形式,有运动战、阵地战、游击
战三种,实现时的效果就有程度的不同,因而一般地有所谓消
耗战 和歼灭战 之别。
(九 八)
我 们 首 先 可 以说,
抗 日战 争 是 消 耗战,
同 时又 是 歼
灭战 。为什么 ?敌之 强的因 素尚在发 挥,战略上的优势和主
动依然存在,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就不能有效地迅速地
减杀其强的因素,破坏其优 势和主动 。我之 弱的因 素也依然
存在,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还未脱离,为了争取时间,加强国
内国 际条件, 改变自 己的不 利状态, 没有战役和战斗的歼灭
战,也不能成功。因此,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的消耗战之
目的 的手段。 在这点 上说, 歼灭战就 是消耗战。中国之能够
进行持久战,用歼灭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
(九 九)
但 达 到 战 略 消 耗 目 的 的,
还 有 战 役 的 消 耗 战。
大
抵运 动战是执 行歼灭 任务的 ,阵地战 是执行消耗任务的,游
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三者互有区别。
在这 点上说, 歼灭战 不同于 消耗战。 战役的消耗战,是辅助
50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的,但也是持久作战所需要的。
(一 ○ ○)
从理 论 上 和 需 要 上说 来,
中国 在 防 御 阶 段 中,
应
该 利用运动 战之主要 的歼灭 性,游击战之部 分的歼灭性,加
上 辅助性质 的阵地战 之主要 的消耗性和游击 战之部分的消耗
性,用以达到大量消耗敌人的战略目的。在相持阶段中,继续
利 用游击战 和运动战 的歼灭 性和消耗性,再 行大量地消耗敌
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战局持久,逐渐地转变敌我形势,
准备反攻的条件。战略反攻时,继续用歼灭达到消耗,以便最
后 地 驱逐 敌人。
(一 ○ 一)
但是 在 事 实 上,
十 个 月 的 经验 是,
许 多甚 至 多 数
的运动战战役,打成了消耗战;游击战之应有的歼灭作用,在
某些地区,也还未提到应有的程度。这种情况的好处是,无论
如 何我们总 算消耗了 敌人, 对于持久作战和 最后胜利有其意
义 ,我们的 血不是白 流的。 然而缺点是:一 则消耗敌人的不
足;二则我们自己不免消耗的较多,缴获的较少。虽然应该承
认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即敌我技术和兵员教养程度的不同,
然 而在理论 上和实际 上,无 论如何也应该提 倡主力军在一切
有 利场合努 力地执行 歼灭战 。游击队虽然为 了执行许多具体
任务,例如破坏和扰乱等,不能不进行单纯的消耗战,然而仍
须 提倡并努 力实行在 战役和 战斗之一切有利 场合的歼灭性的
作战,以达既能大量消耗敌人又能大量补充自己之目的。
(一 ○ 二)
外线 的 速 决 的 进 攻战 之 所 谓 外 线,
所 谓 速 决,
所
谓进攻,与乎运动战之所谓运动,在战斗形式上,主要地就是
采用包围和迂回战术,因而便须集中优势兵力。所以,集中兵
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是实施运动战即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论
持
久
战
503
之必要条件。然而一切这些,都是为着歼灭敌人之目的。
(一 ○ 三)
日本 军 队 的 长 处,
不 但 在 其武 器,
还 在其 官 兵 的
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
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
等特 点;这 是日本军阀多年 的武断教 育和日 本的民族习惯造
成的。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
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是估计不足的。这种东西的破坏,需要一
个长 的过程 。首先需要我们 重视这一 特点, 然后耐心地有计
划地从政治上、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方面地向着这
一点进行工作;而军事上的歼灭战,也是方法之一。在这里,
悲观 主义者 可以据之引向亡 国论,消 极的军 事家又可以据之
反对歼灭战。我们则相反,我们认为日本军队的这种长处是可
以破坏的,并且已在开始破坏中。破坏的方法,主要的是政治
上的争取。对于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顺
导他们的这种自尊心,从宽待俘虏的方法,引导他们了解日本
统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面前表示
中国 军队和 中国人民不可屈 服的精神 和英勇 顽强的战斗力,
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
灭是可能的,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就是明证。日本军心已在
开始动摇,士兵不了解战争目的,陷于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
包围中,冲锋的勇气远弱于中国兵等等,都是有利于我之进行
歼灭 战的客 观的条件,这些 条件并将 随着战 争之持久而日益
发展起来。在以歼灭战破坏敌军的气焰这一点上讲,歼灭又是
缩短 战争过 程提早解放日本 士兵和日 本人民 的条件之一。世
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504
毛泽 东 选集 抗日战争 时 期
(一 ○ 四)
另 一 方 面,
应 该 承认 在技 术 和 兵 员 教 养 的 程 度
上,现时我们不及敌人。因而最高限度的歼灭,例如全部或大
部俘获的事,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在平原地带的战斗中,是困难
的 。速胜论 者在这 点上面的过分要求,也属不对。 抗日战 争
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
战 集中优势 兵力, 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 其全部 也
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
能 俘获所包 围之一 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 在一切 不
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
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
上,
对 于 前 者,
用 集 中 指 挥 的 原 则;
对 于 后 者,
用 分 散指 挥 的 原
则。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一 ○ 五)
关 于 敌 之 可 胜,
就是 在敌 人 的 指 挥 方 面 也 有 其
基础。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
自 己也难免 出岔子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战略 和
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
计 其大者有 五。一 是逐渐增加兵力。这是由于敌人 对中国 估
计 不足而来 的,也 有他自己兵力不足的原因。敌人 一向看 不
起 我 们,
东 四 省 〔40〕 得了 便 宜 之 后,
加 之 以冀 东、
察 北 的 占 领,
这些都算作敌人的战略侦察。他们得来的结论是:一盘散沙。
据 此 以 为中 国不 值 一打,
而定 出所 谓“速 决”
的 计 划,
少 少出 点
兵力,企图吓溃我们。十个月来,中国这样大的团结和这样大
论
持
久
战
505
的抵抗力,他们是没有料到的,他们把中国已处于进步时代,
中国已 存在着 先进的党 派、先进 的军队和 先进的人民这一 点
忘掉了。及至不行,就逐渐增兵,由十几个师团一次又一次地
增至三十个。再要前进,非再增不可。但由于同苏联对立,又
由于人 财先天 不足,所 以日本的 最大的出 兵数和最后的进 攻
点都不 得不受 一定的限 制。二是 没有主攻 方向。台儿庄战 役
以前,敌在华中、华北大体上是平分兵力的,两方内部又各自
平 分。
例 如 华 北,
在 津 浦、
平 汉、
同 蒲 三 路 平 分 兵 力,
每路 伤亡
了一些,占领地驻守了一些,再前进就没有兵了。台儿庄败仗
后,总结了教训,把主力集中徐州方向,这个错误算是暂时地
改了一下。三是没有战略协同。敌之华中、华北两集团中,每
一集团 内部是 大体协同 的,但两 集团间则 很不协同。津浦 南
段打小蚌埠时,北段不动;北段打台儿庄时,南段不动。两处
都触了 霉头之 后,于是 陆军大臣 来巡视了 ,参谋总长来指 挥
了,算 是暂时 地协调了 一下。日 本地主资 产阶级和军阀内 部
存在着颇为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正在向前发展着,战争的不
协同是 其具体 表现之一 。四是失 去战略时 机。这点显著地 表
现在南京、太原两地占领后的停顿,主要的是因为兵力不足,
没有战 略追击 队。五是 包围多歼 灭少。台 儿庄战役以前, 上
海、
南 京、
沧 州、
保 定、
南 口、
忻 口、
临 汾 诸 役,
击 破 者 多,
俘获者
少,表现其指挥的笨拙。这五个——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
方 向,
没 有 战 略协 同,
失 去 时 机,
包 围 多 歼 灭 少,
是台 儿 庄 战 役
以前日本指挥的不行之点。台儿庄战役以后,虽已改了一些,
然根据 其兵力 不足和内 部矛盾诸 因素,求 不重犯错误是不 可
能的。且得之于此者,又失之于彼。例如,将华北兵力集中于
50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徐州,华北占领地就出了大空隙,给予游击战争以放手发展的
机会。以上是敌人自己弄错,不是我们使之错的。我们方面,
尚可有意地制造敌之错误,即用自己聪明而有效的动作,在有
组织的民众掩护之下,造成敌人错觉,调动敌人就我范围,例
如声东击西之类 ,这件事 的可能 性前面已经说过 了。所有 这
些,都说明:我 之战争胜 利又可 在敌之指挥上面 找到某种 根
源。虽然我们不 应把这点 作为我 之战略计划的重 要基础, 相
反,我之计划宁可放在敌人少犯错误的假定上,才是可靠的做
法。而且我乘敌隙,敌也可以乘我之隙,少授敌以可寻之隙,
又是我们指挥方面的任务。然而 敌之指 挥错误, 是事实 上已
经存在过,并且还要发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来的,都
足供我之利用, 抗日将军 们应该 极力地捉住它。 敌人的战 略
战役指挥许多不 行,但其 战斗指 挥,即部队战术 和小兵团 战
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一 ○ 六)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决 战 问 题 应 分 为 三 类:
一 切有 把
握的战役和战斗 应坚决地 进行决 战,一切无把握 的战役和 战
斗应避免决战, 赌国家命 运的战 略决战应根本避 免。抗日 战
争不同于其他许 多战争的 特点, 又表现在这个决 战问题上 。
在第一第二阶段,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
战。我之要求则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
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例如平型关、台儿庄以及许
多的其他战斗;而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战,例如彰
论
持
久
战
507
德等 地战役 所采的方 针。拚国 家命运的战略的 决战则 根本不
干,
例 如 最 近 之 徐 州 撤 退。
这 样 就 破 坏 了 敌 之“速 决”
计 划,
不
得不 跟了我 们干持久 战。这种 方针,在领土狭 小的国 家是做
不到的,在政治太落后了的国家也难做到。我们是大国,又处
进步时代,这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
得 青 山 在,
不愁 没 柴 烧”
,
虽 然 丧 失 若干 土 地,
还 有 广 大的 回 旋
余地 ,可以 促进并等 候国内的 进步、国际的增 援和敌 人的内
溃, 这是抗 日战争的 上策。急 性病的速胜论者 熬不过 持久战
的艰难路程,企图速胜,一到形势稍为好转,就吹起了战略决
战的声浪,如果照了干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
葬送,恰恰中了敌人的毒计,实在是下策。不决战就须放弃土
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
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
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历史上,俄国以避免
决 战,
执 行 了 勇 敢 的 退 却,
战 胜 了 威 震 一 时 的 拿 破 仑 〔 41 〕。
中
国现 在 也 应这 样干。
(一 ○ 七 )
不 怕 人 家 骂“不 抵 抗 ”吗 ?不 怕 的 。
根 本 不 战,
与 敌 妥 协,
这 是 不 抵 抗 主 义,
不 但 应 该 骂,
而 且 完 全 不 许 可的。
坚决抗战,但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
下,
影 响 到 抗 战 的 继 续,
一 句 话,
避 免 亡 国,
是 完 全 必 需 的。
在
这上面发生怀疑,是战争问题上的近视眼,结果一定和亡国论
者走 到一伙 去。我们 曾经批评 了所谓“有进无 退”的 拚命主
义,就是因为这种拚命主义如果成为一般的风气,其结果就有
使抗战不能继续,最后引向亡国的危险。
(一 ○ 八)
我 们 主 张 一 切 有 利 条 件 下 的 决 战,
不 论是 战斗
50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的和大小战役的,在这上面不容许任何的消极。给敌以歼灭和
给敌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每个抗日军人均须
坚决地去做。为此目的,部分的相当大量的牺牲是必要的,避
免任何牺牲的 观点是 懦夫和恐日病患者 的观点 ,必须给以坚
决 的 反 对。
李 服 膺、
韩 复 榘 等 逃 跑 主 义 者 的 被 杀,
是 杀 得 对 的。
在战争中提倡 勇敢牺 牲英勇向前的精神 和动作 ,是在正确的
作战计划下绝 对必要 的东西,是同持久 战和最 后胜利不能分
离 的。
我 们 曾经 严厉 地 指斥 了 所 谓“有 退无 进”
的 逃 跑 主 义,
拥
护严格纪律的 执行, 就是因为只有这种 在正确 计划下的英勇
决 战,
才 能 战 胜 强 敌;
而 逃 跑 主 义,
则 是 亡 国 论 的 直 接 支 持 者。
(一 ○ 九)
英 勇 战 斗 于前,
又 放弃 土 地 于 后,
不 是 自相 矛 盾
吗?这些英勇 战斗者 的血,不是白流了 吗?这 是非常不妥当
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
又起床于后, 不是白 睡了吗?可不可以 这样提 出问题呢?我
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
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
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
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以
歼灭和给敌以 消耗的 目的却达到了,自 己的战 斗经验却取得
了,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长了。这种血是
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
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
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
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资本家做生意要有
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
论
持
久
战
509
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
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一 一 ○)
我 想,
即 在 战 略 反 攻阶 段 的 决 战 亦 然。
那 时 虽然
敌 处 劣 势,
我 处 优 势,
然 而 仍适 用“执 行 有利 决 战,
避 免 不 利决
战”
的 原 则,
直 至 打 到 鸭 绿 江 边,
都 是 如 此。
这 样,
我可始终立
于 主 动,
一 切 敌 人 的“挑 战 书”
,
旁 人 的“激 将 法”
,
都应束之高
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抗日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
定 性,
才 算 是 勇 敢 而 明 智 的 将 军。
那 些“一 触 即 跳”
的 人 们,
是
不足以语此的。第一阶段我处于某种程度的战略被动,然在一
切战役上也应是主动的,尔后任何阶段都应是主动。我们是持
久论和最后胜利论者 ,不是赌汉们那样的孤注 一掷论者。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 一 一)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处 在 革 命 的 中 国 面 前,
是 决不 放
松其进攻和镇压的,它的帝国主义本质规定了这一点。中国不
抵抗,日本就不费一弹安然占领中国,东四省的丧失,就是前
例。中国若抵抗,日本就向着这种抵抗力压迫,直至它的压力
无法超过中国的抵抗力才停止,这是必然的规律。日本地主资
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
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那些认为日本将在占领
华北、江浙一带以后适可而止的人,完全没有看到发展到了新
阶段 迫近了死 亡界线 的日本帝 国主义, 已经和 历史上的 日本
不相同了。我们说,日本的出兵数和进攻点有一定的限制,是
说:在日本一方面,在其力量基础上,为了还要举行别方面的
510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进攻并 防御另一 方面的敌人,只 能拿出 一定程度 的力量打 中
国打到它力所能及的限度为止;在中国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
的进步和顽强的抵抗力,不能设想只有日本猛攻,中国没有必
要的抵 抗力。日 本不能占领全中 国,然 而在它一 切力所能 及
的地区,它将不遗余力地镇压中国的反抗,直至日本的内外条
件使日 本帝国主 义发生了进入坟 墓的直 接危机之 前,它是 不
会停止 这种镇压 的。日本国内的 政治只 有两个出 路:或者 整
个当权阶级迅速崩溃,政权交给人民,战争因而结束,但暂时
无此可 能;或者 地主资产阶级日 益法西 斯化,把 战争支持 到
自己崩溃的一天,日本走的正是这条路。除此没有第三条路。
那些希 望日本资 产阶级中和派出 来停止 战争的, 仅仅是一 种
幻想而 已。日本 的资产阶级中和 派,已 经作了地 主和金融 寡
头的俘虏,这是多年来日本政治的实际。日本打了中国之后,
如果中 国的抗战 还没有给日本以 致命的 打击,日 本还有足 够
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欧
洲战争一起来,它就会干这一手;日本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是打
得非常之大的。当然存在这种可能: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日
本在中 国战争中 的大大削弱,它 不得不 停止进攻 西伯利亚 的
原来计 划,而对 之采取根本的守 势。然 而在出现 了这种情 形
之时,不是日本进攻中国的放松,反而是它进攻中国的加紧,
因为那 时它只剩 下了向弱者吞剥 的一条 路。那时 中国的坚 持
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的任务,就更加显得严重,
更加不 能 丝毫懈气。
(一 一 二)
在 这 种情 况 下,
中 国制 胜 日 本 的 主 要 条 件,
是全
国的团 结和各方 面较之过去有十 百倍的 进步。中 国已处于 进
论
持
久
战
511
步的时代,并已有了伟大的团结,但是目前的程度还非常之不
够。日本占地如此之广,一方面由于日本之强,一方面则由于
中国之弱;而这种弱,完全是百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各种历史
错 误积累下 来的结 果,使得中国的进步因素限制在 今天的 状
态 。现在要 战胜这 样一个强敌,非有长期的广大的 努力是 不
可能的。应该努力的事情很多,我这里只说最根本的两方面:
军 队和人民 的进步。
(一 一 三)
革 新 军 制 离 不 了 现 代 化,
把 技 术条 件 增 强 起 来,
没 有这一点 ,是不 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军队的 使用需 要
进步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也是不能胜利的。然而
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
有 进步的政 治工作 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 正的官 长
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
术 和战术就 不能得 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 效力。 我
们说日本技术条件虽优,但它终必失败,除了我们给以歼灭和
消耗的打击外,就是它的军心终必随着我们的打击而动摇,武
器 和兵员结 合不稳 。我们相反,抗日战争的政治目 的是官 兵
一致的。在这上面,就有了一切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础。
军 队应实行 一定限 度的民主化,主要地是废除封建 主义的 打
骂 制度和官 兵生活 同甘苦。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 目的就 达
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
不 能支持。
(一 一 四)
战 争 的 伟 力 之 最 深 厚 的 根源,
存在 于 民 众 之 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克 服了这一 缺点, 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 站起来 了
51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
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
〔42〕,
不 绝的 补充,
现在 下面 胡干的“捉 兵法”
“
、买兵法”
亟须 禁
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
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
题 ,岂有如 此广土众 民的国 家而患财 穷之理? 军队须和 民众
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
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一 一 五)
很 多 人 对 于 官 兵 关 系、
军 民 关 系 弄 不 好,
以为 是
方 法 不 对,
我 总 告 诉 他 们是 根 本 态度
(或 根 本 宗 旨)
问 题,
这态
度 就是尊重 士兵和尊 重人民 。从这态 度出发, 于是有各 种的
政 策、
方 法、
方 式。
离 了 这 态 度,
政 策、
方 法、
方 式也 一定是 错
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
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
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
重 已经放下 武器的敌 军俘虏 的人格这 种根本态 度出发。 那些
认为不是根本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的人,实在是想错了,应
该 加 以改 正才 对。
(一 一 六)
当 此 保 卫 武 汉 等 地 成 为 紧 急 任 务 之 时,
发动 全
军 全民的全 部积极性 来支持 战争,是 十分严重 的任务。 保卫
武 汉等地的 任务,毫 无疑义 必须认真 地提出和 执行。然 而究
竟能否确定地保卫不失,不决定于主观的愿望,而决定于具体
的 条件。政 治上动员 全军全 民起来奋 斗,是最 重要的具 体的
条 件之一。 不努力于 争取一 切必要的 条件,甚 至必要条 件有
一 不备,势 必重蹈南 京等地 失陷之覆 辙。中国 的马德里 在什
论
持
久
战
513
么地 方,看什么地方 具备马德里的条 件。过去 是没有过 一个
马德里的,今后应该争取几个,然而全看条件如何。条件中的
最基本条件,是全军全民的广大的政治动员。
(一 一 七)
在 一 切 工 作 中,
应 该坚 持 抗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
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
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
才能 争取最后 胜利。
(一一八)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 之所以不惜反反 复复地说到这一 点,实在 是没有这 一点
就没 有胜利。没有许 多别的必要的东 西固然也 没有胜利 ,然
而这 是胜利的最基本 的条件。抗日民 族统一战 线是全军 全民
的统 一战线,决不仅 仅是几个党派的 党部和党 员们的统 一战
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根 本目的。
结
论
(一 一 九)
结 论 是 什 么 呢?结 论 就 是:
“在 什 么 条 件 下,
中
国能 战胜并消灭日本 帝国主义的实力 呢?要有 三个条件 :第
一是 中国抗日统一战 线的完成;第二 是国际抗 日统一战 线的
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 内人民和日本殖 民地人民 的革命运 动的
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
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
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
51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
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
期。
”
“我们 的 战略 方 针,
应 该 是使 用 我们 的 主力 在很 长 的 变 动
不定的 战线上 作战。中国军队要 胜利, 必须在广 阔的战 场上
进行高度的运动战。”“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
外,
还 要在 农民 中 组织 很 多的 游 击 队。
”
“在 战争 的过 程 中 … …
使中国 军队的 装备逐渐加强起来 。因此 ,中国能 够在战 争的
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
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
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
为自由 而战争 。所有这些因素和 其他的 因素配合 起来, 就使
我们能 够对日 本占领地的堡垒和 根据地 ,作最后 的致命 的攻
击,
驱 逐 日 本 侵 略 军 出 中 国。
(
”一 九 三 六 年 七 月 与 斯 诺 谈 话)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
中 心 的任 务 是:
动 员 一切 力 量 争取 抗 战 的 胜 利。
”
“争 取 抗 战 胜
利的中 心关键 ,在使已经发动的 抗战发 展为全面 的全民 族的
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
胜 利。
”
“由 于 当前 的 抗战 还存 在 着 严 重 的弱 点,
所以 在 今 后 的
抗 战 过 程中,
可 能 发 生 许 多 挫 败、
退 却,
内 部 的 分 化、
叛 变,
暂
时和局 部的妥 协等不利的情况。 因此, 应该看到 这一抗 战是
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
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一九 三七年 八月《中共中央关 于目前 形势与党 的任务 的决
定 》)
这 些 就 是 结 论。
亡 国 论 者看 敌 人 如 神 物,
看 自 己 如 草芥,
论
持
久
战
515
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
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
就是 我 们的结 论。
(一二 ○)我 的讲演至此为止。伟大的抗日 战争正在开
展,很多人希望总结经验,以便争取全部的胜利。我所说的,
只是 十个月经验中的 一般的东西,也 算一个总 结吧。 这个问
题值得引起广大的注意和讨论,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概论,希望
诸位研究讨论,给以指正和补充。
注
释
办法和前 途》注〔1〕。
〔1〕见本卷《反 对日本进 攻的方针、
〔2〕见本书第 一卷《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5〕。
〔 3〕 这 种 亡 国 论 是 国 民 党 内 部分 领导 人的 意 见 。 他 们 是 不 愿 意 抗 日 的 , 后 来
抗 日是 被 迫 的 。卢 沟 桥事 变以 后 ,蒋 介石 一 派参 加 抗日 了, 汪 精卫 一 派就 代表 了
亡 国论 , 并 准 备投 降 日本 ,后 来 果然 投降 了 。但 是 亡国 论思 想 不但 是 在国 民党 内
存 在着 , 在 某 些中 层 社会 中甚 至 在一 部分 落 后的 劳 动人 民中 也 曾经 发 生影 响。 这
是 因 为 国 民党 政 府腐 败 无 能, 在 抗日 战 争中 节 节失 败 , 而日 军 则长 驱 直 进 ,在战 争
的 第一 年 中 就 侵占 了 华北 和华 中 的大 片土 地 ,因 而 在一 部分 落 后的 人 民中 产生 了
严重的悲观情绪。
〔 4〕 以 上 这 些 意 见 , 都 是 共 产党 内的 。在 抗 日 战 争 的 头 半 年 内 , 党 内 存 在 着
一 种轻 敌 的 倾 向, 认 为日 本不 值 一打 。其 根 据并 不 是因 为他 们 感觉 自 己的 力量 很
大 ,他 们 知 道 共产 党 领导 的军 队 和民 众的 有 组织 的 力量 在当 时 还是 很 小的 ;而 是
因 为国 民 党 抗 日了 , 他们 感觉 国 民党 有很 大 的力 量 ,可 以有 效 地打 击 日本 。他 们
只 看见 国 民 党 暂时 抗 日的 一面 , 忘记 了国 民 党反 动 和腐 败的 一 面, 因 而造 成了 错
误 的 估 计。
〔 5〕 这 是 蒋 介 石 等 人 的 意 见 。蒋 介石 国民 党 既 已 被 迫 抗 战 , 他 们 就 一 心 希 望
外国 的迅速援 助, 不相信 自己 的力量 ,更不 相 信人民的 力 量。
〔 6〕 一 九 三 八 年 三 月 下 旬 至 四月 上旬 ,中 国 军 队 和 日 本 侵 略 军 在 台 儿 庄 ( 今
属 山 东 省 枣庄 市 )一 带 进 行过 一 次会 战 。在 这 次会 战 中 ,中 国 军队 击 败 日 军第五 、
第十 两个精锐 师 团,取得 了 会战的 胜 利。
516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注 释
〔 7〕 徐 州 战 役 是 中 国 军 队 同 日 本 侵 略 军 在 以 徐 州 为 中 心 的 广 大 地 区 进 行 的
一 次 战 役 。 从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二 月 起 , 华 北 、 华 中 的 日 军 分 南 北 两 线 沿 津浦 铁 路 和
台 潍 ( 台儿庄 至潍 县 ) 公路进 犯徐州 外 围地 区 。一 九 三八年 四 月上 旬 , 中国 军队在
取 得 台 儿庄会 战的 胜 利 后,继 续向鲁 南 增兵 , 在徐 州 附近集 结 了约 六 十 万的 兵力;
而 日 军 在 台 儿 庄 遭 到 挫 败 以 后 , 从 四 月 上 旬 开 始 调 集 南 北 两 线 兵 力 二 十多 万 人 ,
对 徐 州 进 行 迂 回 包 围 。 中 国 军 队 在 日 军 夹 击 和 包 围 下 , 分 路 向 豫 皖 边 突围 。 五 月
十九日,徐州被日军占领。
〔 8 〕 这 是当 时《 大公 报 》 在 一 九 三 八 年 四 月 二 十 五 日 和 二 十 六 日 社 评中 提出
的 意 见 。 他 们 从 一 种 侥 幸 心 理 出 发 , 希 望 用 几 个 台 儿 庄 一 类 的 胜 仗 就 能 打败 日
本 , 免 得 在 持 久 战 中 动 员 人 民 力 量 , 危 及 自 己 阶 级 的 安 全 。 当 时 国 民 党统 治 集 团
内 普遍 有这 种 侥幸 心理 。
〔 9〕 参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 的策略》注〔33〕。抗 日战争 时期,
托 派 在 宣 传 上 主 张 抗 日 , 但 是 攻 击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政 策。 把 托 派
与 汉 奸 相 提 并 论 , 是 由 于 当 时 在 共 产 国 际 内 流 行 着 中 国 托 派 与 日 本 帝 国主 义 间 谍
组 织 有 关的 错 误论 断 所造 成的。
〔10〕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11〕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6〕。
〔12〕戊戌维新也称戊戌变法,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发生的 维新运动。当时,
中 国 面 临被帝 国主 义 列 强瓜分 的严重 危 机。 康 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 同 等 人, 在清朝
光 绪 皇 帝 的 支 持 下 , 企 图 通 过 自 上 而 下 的 变 法 维 新 , 逐 步 地 在 中 国 推 行地 主 阶 级
和 资 产 阶 级 联 合 统 治 的 君 主 立 宪 制 度 , 发 展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 以 挽 救 民 族危 亡 。 但
是 , 这 个运动 缺乏 人 民 群众的 基础, 又 遭到 以 慈禧 太 后为首 的 顽固 派 的 坚决 反对。
变 法 三 个多月 以后 , 慈 禧太后 发动政 变 ,幽 禁 光绪 皇 帝,杀 害 谭嗣 同 等 六人 ,变法
遭 到 失 败。
〔13〕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 14〕 一 九三 八 年 一 月十 六 日 , 日 本近 卫 内 阁 发表 声 明 , 宣 布以 武 力 灭亡 中 国
的 方 针 ;同时 宣称 由 于 国民党 政府仍 在 “策 划 抗战 ” ,日本 政 府决 定 在 中国 扶植新
的 傀儡政权 ,“今 后将不以国民政 府为对 手”。
〔 15〕 这 里主 要 是 指 美国 。 自 一 九 三七 年 到 一 九四 ○ 年 , 美 国每 年 输 入日 本 的
物 资 占 日 本 全 部进 口 额 的 三分 之 一 以 上 , 其 中战 争 物 资占 一半 以 上 。
〔 16〕指英、美、法等帝 国主义 国家的政府。
〔 17〕张伯 伦 (一八六 九——一 九四○) , 英国保守 党领袖。 一九 三七 年至一九
四 ○年任英 国首相。他主张 迁就德、 意、日 法西斯对 中国、埃 塞俄比 亚、西班牙、奥
地 利 和 捷克 斯洛伐 克 等 国家 的侵略 , 实 行 妥协 政策。
论
持
久
战
注 释
517
〔 18〕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所 预言 的 抗 日 战争 相 持 阶 段 中中 国 方 面 可 能的 向 上 变 化 ,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抗日 根 据地 是 完 全 实 现 了 。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 则 因 为 以 蒋
介 石为 首 的 统治 集 团 消极 抗 日 、积 极 反 共反 人 民 ,不 但 没 有向 上 变 化, 反 而向下 变
化 了 。 因 为 这 样 , 也 激 起了 广 大人 民 的 反 抗 和 觉 悟 。 参 见 本 书 第 三 卷 《 论 联 合 政
府》第三部分 关于这一 切事实的分析。
〔19〕 这个 比喻 里所引用 的神话故事 ,见明朝 吴承 恩所著 的《西游 记 》第七回 。
这 个神 话 故 事说 , 孙悟 空 本 是个猴 子,他 能 够 一个 筋斗翻 十 万 八 千里, 但是 , 他 站
在 如 来 佛 的 手 心 上 尽 力 翻 筋 斗 , 总 是 翻 不 出去 。 如来 佛 翻掌 一扑 , 将五 个 手 指 化
作五行 山,把他压 住。
〔 20〕一 九 三 五 年 八 月 ,季 米 特 洛 夫在 共 产 国 际 第七 次 代 表 大 会上 所 作 的 报 告
中说: “法西 斯是肆无 忌惮的沙 文主义和 侵略战 争。”一 九三七年 七月,他又发表 了
题为《 法西斯 主义就是 战争》的 论文。
〔21〕参见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和《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6卷,
人民出 版 社1988年版,第 235、 327页)。
〔22〕见本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 斗争》。
第八路军后方 留守处布 告》注 〔3〕。
〔23〕见本卷《陕甘宁边区政 府、
〔24〕见《孙子·谋攻》。
〔 25〕城 濮 在 今 山 东 省 鄄城 县 西 南 。公 元 前 六 三 二年 , 晋 楚 两 国大 战 于 此 。 战
争 开始 时 , 楚军 占 优 势。 晋 军 退却 九 十 里, 到 达 城濮 一 带 ,先 选 择 楚军 力 量薄弱 的
右 翼 , 给 以 严 重 的 打 击 。然 后 ,再 集 中 优 势 兵 力 击 溃 了 楚 军 的 左 翼 。 楚 军 终 于 大
败 而 退。
〔26〕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1〕。
〔 27〕公 元 前 二 ○ 四 年 ,汉 将 韩 信 率部 与 赵 王 歇 大战 于 井 陉 ( 在今 河 北 省 井 陉
县)。 赵军号 称二十万 ,数倍于 汉军。韩 信背水 为阵,率 军奋战; 同时,遣兵袭占 赵
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其腹背受敌,遂大破赵军。
〔28〕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2〕。
〔29〕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3〕。
〔30〕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4〕。
〔31〕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5〕。
〔32〕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6〕。
〔33〕 十八 世纪 末十九世 纪初,法国 的拿破仑 曾与 英、普 、奥、俄 以 及欧洲其 他
很 多 国 家 作 战 。 在 多 次 战争 中 ,拿 破 仑 的 部 队 在 数 量 上 都 不 如 他 的 敌 人 , 但 都 得
到 了 胜 利。
〔34〕 公元 三八 三年,秦 王苻坚出兵 攻晋。他 依仗 优势兵 力,非常 轻 视晋军。 晋
51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 释
军 打 败 了 秦 军 的 前 锋 , 从 水 陆 两 路 继 续 前进 , 隔 淝 水 同 秦 军 对 峙 。 苻 坚 登 寿 阳 城
(今安徽 省寿县) 瞭望,见 晋兵布阵 严整, 又望见八 公山上的 草木,以为都是晋 兵,
觉得是 遇 到 了劲敌 , 开始 有惧色 。 随 后在淝 水 决战 中 ,强大 的 秦军 终于 被晋 军
打败。
〔 35〕 蒋介 石、汪精 卫 等在一九 二 七年背叛 革 命以后, 进行 十年 的反人民 战 争,
同时又 在 国 民党统 治 区实 行法西 斯 统 治。这 就 使得 中 国人民 没 有可 能广 泛地 组
织起 来 。这 个历 史 错误 是应 该 由蒋 介石 为 首的 国民 党反 动 派负 责的 。
〔 36〕 宋 襄 公 是 公 元 前 七 世 纪 春 秋 时 代 宋 国 的 国 君 。 公 元 前 六 三 八 年 宋 国 与
强 大 的 楚 国 作 战 , 宋 兵 已 经 排 列 成 阵 , 楚兵 正 在 渡 河 。 宋 国 有 一 个 官 员 认 为 楚 兵
多 宋 兵少 , 主张 利 用 楚 兵渡 河未 毕 的 时 机出 击 。 但宋襄 公 说 :不可 ,因 为 君 子不 乘
别 人 困 难 的 时 候 去 攻 打 人 家 。 楚 兵 渡 河 以后 , 还 未 排 列 成 阵 , 宋 国 官 员 又 请 求 出
击 。 宋 襄 公 又 说 : 不 可 , 因 为 君 子 不 攻 击不 成 阵 势 的 队 伍 。 一 直 等 到 楚 兵 准 备 好
了以 后,宋襄 公才 下令出击 。结 果宋国 大 败, 宋襄公 自 己也 受了 伤 。
〔37〕见《宋史·岳飞传》。
〔38〕见《礼记·中庸》。
〔 39〕 一九 三七 年 日 本 侵略 军 在 占 领 北 平、 天 津 以 后 , 不久 即 分 兵 沿 津 浦铁 路
南 下 , 进 攻 山 东 省 。 多 年 统 治 山 东 的 国 民党 军 阀 韩 复 榘 不 战 而 逃 。 在 一 九 三 七 年
十 二 月 下 旬 至 一 九 三 八 年 一 月 上 旬 的 十 多天 里 , 他 就 放 弃 了 山 东 中 部 和 西 南 部 的
大片国土 ,从济南一直逃到山东、河南的 边境。
〔40〕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5〕。
〔 41〕 一八 一二 年 , 拿 破仑 以 五 十 万 大 军进 攻 俄 国 。 当 时俄 军 只 有 二 十 万人 左
右 。 为 了 避 免 不 利 于 自 己 的 决 战 , 俄 军 实行 战 略 退 却 , 一 直 到 放 弃 和 焚 毁 了 莫 斯
科 。 拿 破 仑 的 军 队 在 深 入 俄 国 国 土 以 后 ,遭 到 了 俄 国 广 大 军 民 的 坚 决 反 抗 , 陷 于
饥 寒 困苦 、 后路 被 切 断 、四 面被 包 围 的 绝境 , 最 后不得 不 从 莫斯科 撤退 。 这 时, 俄
军 乘 机大 举 反 攻, 拿 破 仑 军仅 剩 二 万 余人 逃 离 俄国 国 境 。
〔 42〕 国民 党政 府 扩 军 的一 种 办 法 , 是 派军 警 四 处 捉 拿 人民 去 当 兵 , 捉 来的 兵
用 绳 捆 索 绑 , 形 同 囚 犯 。 略 为 有 钱 的 人 ,就 向 国 民 党 政 府 的 官 吏 行 贿 , 出 钱 买 人
代 替。
519
中 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
*
(一 九三 八 年十 月 十四 日)
同志 们!我 们有一个 光明的前 途;我们 必须战胜日本帝
国主义,必须建设新中国,也一定能够达到这些目的。但是由
现在到 这个光明 前途的中 间,存 在着一段 艰难的路 程。为着
一个光 明的中国 而斗争的 中国共 产党和全 国人民, 必须有步
骤地同日寇作斗争;而要打败它,只有经过长期的战争。关于
这个战 争的各方 面问题, 我们已 经说得很 多。抗战 以来的经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国 共 产 党第 六 届中 央 委 员 会 扩 大 的 第 六 次 全 体 会 议 上
的政 治 报 告《 论 新 阶 段 》的 一 部 分 。这 个 报 告 是 在一 九 三 八 年十 月 十 二
日 至 十 四 日 作 的 , 这 一 部 分 是 十 四 日 讲的 。 这 次 会 议 批 准 了 以 毛 泽 东
为 首 的 党 中 央 政 治 局 的 路 线 , 是 一 次 很重 要 的 会 议 。 毛 泽 东 在 报 告 中
提出 “ 中 国共 产 党 在 民 族战 争 中 的 地位 ” 这 一 问 题, 便 是 为 的使 全 党 同
志 明 确 地 知 道 并 认 真 地 负 起 中 国 共 产 党领 导 抗 日战 争 的 重大 历 史 责
任 。 全 会 确 定 了 坚 持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的 方 针 , 同 时 指 出 了 在 统 一 战
线中 有 团 结又 有 斗 争 , “一 切 经 过 统一 战 线 ” 的 提法 对 于 中 国情 况 是 不
适合 的 , 这样 就 批 判 了 关于 统 一 战 线问 题 上 的 迁 就主 义 的 错 误; 毛 泽 东
在这 次 会 议的 结 论 中 所 讲的 “ 统 一 战线 中 的 独 立 自主 问 题 ” ,就 是 关 于
这 方 面 的 问 题 。 全 会 同 时 又 确 定 了 全 党从 事 组 织 人 民 的 抗 日 武 装 斗 争
的极 端 重 要性 , 决 定 党 的主 要 工 作 方面 是 战 区 和 敌后 , 而 批 判了 那 种 把
战 胜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希 望 寄 托 于 国 民 党军 队 以 及 把 人 民 的 命 运 寄 托 于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统 治 下 的 合 法 运 动 等 项 错误 思 想 ; 毛 泽 东 在 结 论 中 所 讲
的“战争和战略问题”,就是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
52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验,我们也总结了;当前的形势,我们也估计了;全民族的紧
急任务,我们也提出了;用长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持长期
的战争的理由和方法,我们也说明了;国际形势,我们也分析
了。那末,还有什么问题呢?同志们,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
中 国共产党在民族 战争中处 于何种地 位的问题 ,这就 是共产
党员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才能领导这次
战 争达到胜 利而不致 失败的问题。
爱国主义和国际 主义
国际主 义者的 共产党员 ,是否可 以同时又 是一个 爱国主
义 者呢?我们认为 不但是可 以的,而 且是应该 的。爱 国主义
的 具体内容,看在 什么样的 历史条件 之下来决 定。有 日本侵
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
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
反 对的。日本共产 党人和德 国共产党 人都是他 们国家 的战争
的 失败主义者。用 一切方法 使日本侵 略者和希 特勒的 战争归
于失败,就是日本人民和德国人民的利益;失败得越彻底,就
越 好。日本共产党 人和德国 共产党人 都应该这 样做, 他们也
正 在这样做。这是 因为日本 侵略者和 希特勒的 战争, 不但是
损 害世界人民的, 也是损害 其本国人 民的。中 国的情 况则不
同,中国是被侵略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
义 和国际主义结合 起来。我 们是国际 主义者, 我们又 是爱国
主 义者,我们的口 号是为保 卫祖国反 对侵略者 而战。 对于我
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民 族 战 争 中 的 地 位
521
为着保 卫祖国而 战才能打 败侵略 者,使民 族得到解放。只 有
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
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
助了外 国的人民 。因此, 爱国主 义就是国 际主义在民族解 放
战争中 的实施。 为此理由 ,每一 个共产党 员必须发挥其全 部
的积极性,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拿枪口瞄准
日本侵略者。为此理由,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1〕开始,就
提出了 用民族自 卫战争反 抗日本 侵略者的 号召;后来又提 出
了抗日 民族统一 战线的主 张,命 令红军改 编为抗日的国民 革
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为保卫 祖国流最 后一滴血 。这些 爱国主义 的行动,都是正 当
的,都 正是国际 主义在中 国的实 现,一点 也没有违背国际 主
义。只有政治上糊涂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才会瞎说我们
做得不对,瞎说我们抛弃了国际主义。
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的模范作用
根 据上述理 由,共 产党员应 在民族战 争中表 现其高度 的
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即应在
各方面 起其先锋 的模范的 作用。 我们的战 争,是在困难环 境
之中进 行的。广 大人民群 众的民 族觉悟、 民族自尊心和自 信
心 的 不 足,
大 多数 民 众 的 无 组 织,
军 力 的 不 坚 强,
经 济 的 落 后,
政治的不民主,腐败现象和悲观情绪的存在,统一战线内部的
不团结、不巩固等等,形成了这种困难环境。因此,共产党员
不能不 自觉地担 负起团结 全国人 民克服各 种不良现象的重 大
52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 责任。在 这里,共 产党员 的先锋作用和模 范作用是十分重
要 的。共产 党员在八 路军和 新四军中,应该 成为英勇作战的
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
内 部团结统 一的模范 。共产 党员在和友党友 军发生关系的时
候,应该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统一战线的纲领,成为实
行 抗 战 任 务 的 模 范;
应 该 言 必 信,
行 必 果,
不 傲 慢,
诚 心 诚 意地
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成为统一战线中各党相互关
系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
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
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
不 是官僚主 义的政客 。共产 党员无论何时何 地都不应以个人
利 益放在第 一位,而 应以个 人利益服从于民 族的和人民群众
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
等,
是 最 可 鄙 的;
而 大 公 无 私,
积 极 努 力,
克 己 奉 公,
埋头苦干
的 精神,才 是可尊敬 的。共 产党员应和党外 一切先进分子协
同 一致,为 着团结全 国人民 克服各种不良现 象而努力。必须
懂得,共产党员不过是全民族中的一小部分,党外存在着广大
的 先进分子 和积极分 子,我 们必须和他们协 同工作。那种以
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行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共产党员
对于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
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共产党员对于
在 工作中犯 过错误的 人们, 除了不可救药者 外,不是采取排
斥态度,而是采取规劝态度,使之翻然改进,弃旧图新。共产
党 员应是实 事求是的 模范, 又是具有远见卓 识的模范。因为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民 族 战 争中 的 地 位
523
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
天都 是民众的 教师, 但又每天都是民 众的学生 。只有向民众
学 习,
向 环 境 学 习,
向 友 党 友 军 学 习,
了 解 了 他 们,
才能 对 于 工
作实 事求是, 对于前 途有远见卓识。 在长期战 争和艰难环境
中, 只有共产 党员协 同友党友军和人 民大众中 的一切先进分
子,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
动 力 量,
为 克 服 困 难、
战 胜 敌 人、
建 设 新 中 国 而 奋 斗。
团结全民族和反对民族
中的奸 细分子
为 要 克 服 困 难,
战 胜 敌 人,
建 设 新 中 国,
只 有 巩固 和扩 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中的一切生动力量,这是唯一
无二 的方针。 但是我 们的民族统一战 线中已经 存在着起破坏
亲 日 派 分 子。
共
作 用 的 奸 细 分 子,
这 就 是 那 些 汉 奸、
托 派 〔 2 〕、
产党 员应该随 时注意 那些奸细分子, 用真凭实 据揭发他们的
罪恶 ,劝告人 民不要 上他们的当。共 产党员必 须提高对于民
族奸 细分子的 政治警 觉性。共产党员 必须明白 ,揭发和清除
奸细 ,是和扩 大和巩 固民族统一战线 不能分离 的。只顾一方
面,
忘 记 另 一 方 面,
是 完 全 错 误 的。
扩大 共产党和防止奸细混入
为 了 克 服 困 难,
战 胜 敌 人,
建 设 新 中 国,
共 产 党必 须扩 大
自 己 的 组 织,
向 着 真 诚 革 命、
信 仰 党 的 主 义、
拥 护 党 的 政 策、
并
52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
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在这里,关门主义倾向
是不能 容许的。 但是在同 时,对 于奸细混 入的警觉性也决 不
可少。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务机关,时刻企图破坏我们的党,时
刻 企 图 利 用 暗 藏 的 汉 奸、
托 派、
亲 日 派、
腐 化 分 子、
投 机 分 子,
装扮积 极面目, 混入我们 的党里 来。对于 这些分子的警惕 和
严防, 一刻也不 应该放松 。不可 因为怕奸 细而把自己的党 关
起门来 ,大胆地 发展党是 我们已 经确定了 的方针。但是在 同
时,又 不可因为 大胆发展 而疏忽 对于奸细 分子和投机分子 乘
机 侵 入 的 警 戒。
只 顾 一 方 面,
忘 记 另 一 方 面,
就 会 犯 错 误。
“大
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这才是正确的方针。
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 性
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 能克服困 难,战 胜敌人 ,建设新 中
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同时,必须保持加入统一战线中
的任何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不论是国民
党 也 好,
共 产 党 也 好,
其 他 党 派 也 好,
都 是 这 样。
三 民 主 义 〔3 〕
中的民 权主义, 在党派问 题上说 来,就是 容许各党派互相 联
合,又容许各党派独立存在。如果只谈统一性,否认独立性,
就是背弃民权主义,不但我们共产党不能同意,任何党派也是
不能同 意的。没 有问题, 统一战 线中的独 立性,只能是相 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认为它是绝对的,就会破坏团结对敌
的总方 针。但是 决不能抹 杀这种 相对的独 立性,无论在思 想
上也好,在政治上也好,在组织上也好,各党必须有相对的独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民族 战 争 中 的 地 位
525
立性, 即 是说有 相对 的自 由权。 如 果被人 抹杀 或自 己抛 弃这
种相对 的 自由权 ,那 就也 会破坏 团 结对敌 的总 方针 。这 是每
个共产党员,同时也是每个友党党员,应该明白的。
阶级 斗争和 民族斗争 的关系也 是这样。 在抗日战争中,
一切必须服从抗日的利益,这是确定的原则。因此,阶级斗争
的利益 必 须服从 于抗 日战 争的利 益 ,而不 能违 反抗 日战 争的
利益。 但 是阶级 和阶 级斗 争的存 在 是一个 事实 ;有 些人 否认
这种事实,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这是错误的。企图否认阶级
斗争存 在 的理论 是完 全错 误的理 论 。我们 不是 否认 它, 而是
调节它。我们提倡的互助互让政策,不但适用于党派关系,也
适用于 阶 级关系 。为 了团 结抗日 , 应实行 一种 调节 各阶 级相
互关系 的 恰当的 政策 ,既 不应使 劳 苦大众 毫无 政治 上和 生活
上的保证,同时也应顾到富有者的利益,这样去适合团结对敌
的要求。只顾一方面,不顾另一方面,都将不利于抗日。
照顾 全 局 ,照 顾 多 数 及
和同盟者一道 工作
共产 党员在 领导群众 同敌人作 斗争的时 候,必须有照顾
全局, 照 顾多数 及和 同盟 者一道 工 作的观 点。 共产 党员 必须
懂得以 局 部需要 服从 全局 需要这 一 个道理 。如 果某 项意 见在
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
就应以 局 部服从 全局 。反 之也是 一 样,在 局部 的情 形看 来是
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
局。这 就 是照顾 全局 的观 点。共 产 党员决 不可 脱离 群众 的多
52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
必 须注意组 织先进 分子和广 大群众之 间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
照 顾多数的 观点。 在一切有 愿意和我 们合作的民主党 派和民
主 人士存在 的地方 ,共产党 员必须采 取和他们一道商 量问题
和 一道工作 的态度 。那种独 断专行, 把同盟者置之不 理的态
度,是不对的。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必须善于照顾全局,善于
照 顾多数, 并善于 和同盟者 一道工作 。我们过去在这 些方面
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必须注意改进。
干
部
政
策
中国共 产党是 在一个几 万万人的 大民族中 领导伟 大革命
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
任 务的。十 七年来 ,我们党 已经培养 了不少的领导人 材,军
事、
政 治、
文 化、
党 务、
民 运 各 方 面,
都 有 了 我 们 的 骨 干,
这是党
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
斗 争的大厦 ,还须 广大地培 养人材。 在中国人民的伟 大的斗
争 中,已经 涌出并 正在继续 涌出很多 的积极分子,我 们的责
任,
就 在 于 组 织 他们,
培 养 他 们,
爱 护 他 们,
并 善 于 使 用 他 们。
政 治路线 确 定之后,
干部 就是 决定的 因素〔4 〕。
因 此,
有 计划地
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不但要 关心党 的干部, 还要关心 非党的干 部。党 外存在
着很多的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去掉孤傲习气,
善于和非党干部共事,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用热烈的同志的
态 度对待他 们,把 他们的积 极性组织 到抗日和建国的 伟大事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民族 战争 中 的 地 位
527
业中去,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必须 善于识别干部。不 但要看 干部的一 时一事, 而且要
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 部的主要方法。
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
出 主 意、
用 干 部 两 件 事。
一 切 计 划、
决 议、
命 令、
指 示 等 等,
都
属 于“出 主 意”
一 类。
使 这 一 切 主 意 见 之 实 行,
必 须 团 结 干 部,
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
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
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
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
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
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
唯 贤”的路线。过 去张国焘 的干部 政策与此 相反,实 行“任
人唯亲”,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结果叛党而去,这是一个
大 教训。鉴于张国 焘的和类 似张国 焘的历史 教训,在 干部政
策 问题上坚持正派 的公道的 作风, 反对不正 派的不公 道的作
风,借以巩固党的统一团结,这是中央和各级领导者的重要的
责 任。
必须善于爱护干部。爱护的办法是:第一,指导他们。这
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时地给以
指示,使他们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第二,提高
他们。这就是给以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使他们在理论上在
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第三,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
经 验,
发 扬 成 绩,
纠 正 错 误。
有 委 托 而 无 检 查,
及 至 犯了 严 重 的
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第四,对于犯错
52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误的干部,一般地应采取说服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只
有对犯了严重错 误而又 不接受指 导的人们,才应 当采取 斗争
的方法。在这里,耐心是必要的;轻易地给人们戴上“机会主
义”
的 大 帽 子,
轻 易 地 采 用“开 展 斗 争”的 方 法,
是 不 对 的。
第
五,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
者,必须在可能 限度内 用心给以 照顾。这些就是 爱护干 部的
方法。
党
的
纪
律
鉴于张国焘严重 地破坏 纪律的 行为,必须重申党 的纪律:
(一)
个 人 服 从 组 织(
;二)
少 数 服 从 多 数(
;三 )
下 级 服 从 上 级;
(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
一。经验证明:有些破坏纪律的人,是由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
党的纪律;有些明知故犯的人,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
的无知以售其奸 。因此 ,必须对 党员进行有关党 的纪律 的教
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
人物也一起遵守 纪律, 避免再发 生张国焘事件。 为使党 内关
系走上正轨,除了上述四项最重要的纪律外,还须制定一种较
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
党
的
民
主
处在 伟大斗争 面前的 中国共产党,要 求整个党 的领导 机
关,
全 党 的 党 员和 干 部,
高 度 地 发 挥 其积 极 性,
才 能 取 得 胜 利。
中 国 共 产 党在 民 族 战 争 中 的 地 位
529
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
创 造 能 力,
负 责 精 神,
工 作 的 活 跃,
敢 于 和 善 于 提 出 问 题、
发表
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
发的 监督作用 。没有 这些,所谓积极 性就是空 的。而这些积
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
发挥 积极性的 目的就 不能达到。大批 能干人材 的创造,也只
有在 民主生活 中才有 可能。由于我们 的国家是 一个小生产的
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又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
这种 情况反映 到我们 党内,就产生了 民主生活 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妨碍着全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也就影响到
统一战线中、民众运动中民主生活的不足。为此缘故,必须在
党内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
什么 是民主制 和集中 制的关系,并如 何实行民 主集中制。这
样 才 能 做 到:
一 方 面,
确 实 扩 大 党 内 的 民 主 生 活;
又 一 方 面,
不
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
在我 们军队 中的 党 组织,
也 须增 加必 要的民 主生活,
以便
提高 党员的积 极性, 增强军队的战斗 力。但是 军队党组织的
民主 应少于地 方党组 织的民主。无论 在军队或 在地方,党内
民主 都应是为 着巩固 纪律和增强战斗 力,而不 是削弱这种纪
律和 战 斗 力。
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
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
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53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战线
斗争中巩固和壮大 起来
十七年来,我们的党,一般地已经学会了使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思想斗争的武器,从两方面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方
面 反对 右倾 机 会 主 义,
又一 方面 反对“左”
倾 机 会主 义。
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以前〔5〕,我们党反对了陈独秀的右
倾机会主义〔6〕和李立三同志的“左”
倾机会主义〔7〕。
由于这两
次党内斗争的胜利,使党获得了伟大的进步。五中全会以后,
又有过两次有历史意义的党内斗争,这就是在遵义会议〔8〕上
的斗争和开除张国焘出党的斗争。
遵义 会 议 纠正 了在 第 五次 反“围 剿”斗争中 所 犯 的“左”
倾
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
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
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由于巴西会议〔9〕和延安会
议〔10〕
(反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是从巴西会议开始而在延安会
议完成的)反对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得全部红军会合
一起,全党更加团结起来,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斗争。这两种机
会 主义错误都是在 国内革命 战争中 产生的, 它们的 特点是在
战 争中 的错 误。
这两次党内斗争所得的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一)
由 于不认识中国革 命战争中 的特点 而产生的 、表现 于第五次
反“围剿”斗争中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包含着不顾主客观条件
的“左”
的 急 性病 倾 向,
这 种 倾 向极 端 地不 利 于革 命 战争,
同时
中 国 共产 党 在 民族 战 争 中 的 地 位
531
也不利于任何革命运动。(二)张国焘的机会主义,则是革命
战争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其内容是他的退却路线、军阀主义和
反 党行 为的 综合 。只有 克 服了它 , 才使得 本 质很好 而 且作了
长 期英 勇斗 争的 红军第 四 方面军 的 广大的 干 部和党 员 ,从张
国 焘的 机会 主义 统制之 下 获得解 放 ,转到 中 央的正 确 路线方
面来。(三)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的组织工作,不论
是军事建设工作也好,政府工作也好,民众工作也好,党的建
设工作也好,是有大的成绩的,没有这种组织工作和前线的英
勇 战斗 相配 合, 要支持 当 时的残 酷 的反对 蒋 介石的 斗 争是不
可 能的 。然 而在 后一个 时 期内, 党 的干部 政 策和组 织 政策方
面,是犯了严重的原则性的错误的,这表现在宗派倾向、惩办
主 义和 思想 斗争 中的过 火 政策。 这 是过去 立 三路线 的 残余未
能 肃清 的结 果, 也是当 时 政治上 的 原则错 误 的结果 。 这些错
误,也因遵义会议得到了纠正,使党转到了正确的干部政策和
正 确的 组织 原则 方面来 了 。至于 张 国焘的 组 织路线 , 则是完
全离开了共产党的一切原则,破坏了党的纪律,从小组织活动
一 直发 展到 反党 反中央 反 国际的 行 为。中 央 对于张 国 焘的罪
恶 的路 线错 误和 反党行 为 ,曾经 尽 了一切 可 能的努 力 去克服
它 ,并 企图 挽救 张国焘 本 人。但 是 到了张 国 焘不但 坚 持地不
肯 改正 他的 错误 ,采取 了 两面派 的 行为, 而 且在后 来 实行叛
党,投入国民党的怀抱的时候,党就不得不坚决地开除他的党
籍 。这 一处 分, 不但获 得 了全党 的 拥护, 而 且获得 了 一切忠
实 于民 族解 放事 业的人 们 的拥护 。 共产国 际 也批准 了 这一处
分,
并 指 出:
张 国 焘 是 一 个 逃 兵 和 叛 徒。
以 上 这些教 训 和成 功,
给了 我们 今后 团结 全 党,
巩固 思想
53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一致,胜利地进行抗日战争的必要的前
提。我们的党已经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了。
当前的两条战线斗争
在今后的抗日形势中,从政治上反对右的悲观主义,将是
头 等 重 要 的;
但 是 在 同 时,
反 对“左”
的 急 性 病,
也 仍 然 要 注 意。
在 统一战线问题上, 在党的 组织问题 上和在民 众的组 织问题
上,
则 须继 续 反对“左”
的关 门 主义 倾 向,
以 便 实 现 和 各 抗日 党
派的合作,发展共产党和发展民众运动;但是在同时,无条件
的合作,无条件的发展,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也要注意反
对,否则也就会妨碍合作,妨碍发展,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
和 无原 则的发 展了。
两条战 线的思想 斗争必 须切合于 具体对象 的情况 ,决不
应主观地看问题,决不应使过去那种“乱戴帽子”的坏习惯继
续 存 在。
在反倾向的斗争中,反对两面派的行为,是值得严重地注
意的。因为两面派行为的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它可能发展到小
组 织 行 动;
张 国 焘 的 历 史 就 是 证 据。
阳 奉 阴 违,
口 是 心 非,
当面
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必须提
高干部和党员对于两面派行为的注意力,才能巩固党的纪律。
学
习
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民族 战 争 中 的 地 位
533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
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
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
中 央委员和高级干 部尤其应 当加紧 研究。指 导一个伟 大的革
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
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马 克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 大 林 的 理 论,
是“放 之 四 海 而 皆
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
行 动的指南。不应 当只是学 习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词句 ,而应
当 把它当成革命的 科学来学 习。不 但应当了 解马克思 、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
的 关于一般规律的 结论,而 且应当 学习他们 观察问题 和解决
问 题的立场和方法 。我们党 的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修养 ,现在
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我们的
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
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
对 于我们,是一个 亟待解决 并须着 重地致力 才能解决 的大问
题 。我希望从我们 这次中央 全会之 后,来一 个全党的 学习竞
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
点 。在担负主要领 导责任的 观点上 说,如果 我们党有 一百个
至 二百个系统地而 不是零碎 地、实 际地而不 是空洞地 学会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学习我们的历史 遗产, 用马克思 主义的 方法给以批判的
总 结,是我们学习 的另一任 务。我 们这个民 族有数千 年的历
53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
学生。今天的中国 是历史 的中国的 一个发 展;我们是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 不应当割 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
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
当前的伟大的运动 ,是有 重要的帮 助的。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 马克思主 义必须 和我国的具体特点
相结合并通过一定 的民族 形式才能 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 来,就 是要学会 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应用于中国的具体 的环境 。成为伟 大中华 民族的一部分而和
这个民族血肉相联 的共产 党员,离 开中国 特点来谈马克思主
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
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
决的问题。洋八股〔11〕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和中国 气派。把 国际主 义的内容和民族形
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 起来。 在这个问 题上, 我们队伍中存在着
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当前的 运动的特 点是什 么?它 有什么规 律性? 如何指导
这个运动?这些都 是实际 的问题。 直到今 天,我们还没有懂
得日本帝国主义的 全部, 也还没有 懂得中 国的全部。运动在
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
个运动的全面及其 发展, 是我们要 时刻注 意的大课题。如果
中 国 共 产党 在 民族 战 争中 的 地 位
535
有 人拒绝对 于这些 作认真的 过细的研 究,那他就不是 一个马
克 思 主义 者。
学 习 的敌 人是 自 己的 满足,
要 认 真 学习 一点 东 西,
必 须从
不 自 满 开 始。
对 自 己,
“学 而 不 厌”
,
对 人家,
“诲 人 不 倦”
,
我们
应 取 这种 态度。
团 结 和 胜 利
中 国共产 党内部的团结, 是团结全 国人民 争取抗日胜利
和 建设新中 国的最 基本的条 件。经过 了十七年锻炼的 中国共
产 党,已经 学到了 如何团结 自己的许 多方法,已经老 练得多
了。这样,我们就能在全国人民中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争取
抗日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同志们,只要我们能团结,这
个 目的 就一 定能 够达到。
注
释
〔 1〕见 本书第 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4〕。
〔2〕见本卷《论持久战》注〔9〕。
〔3〕见本书 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注〔8〕。
〔 4〕 一九 三 四 年一 月斯 大 林 《在 党的 第 十 七次代 表大 会 上关于 联共 (布)中 央
工 作的总 结报告》 中说:“ 在正确的政治路 线提出以 后,组织工作就 决定一切 ,其中
也 决 定政 治 路线 本 身 的 命运 ,即 决 定 它 的实 现或失 败 。 ”斯 大林在 这 里 说 到了正 确
挑 选 人 才 的 问 题 。 一 九 三 五 年 五 月 斯 大 林 《 在 克 里姆 林 宫举 行 的 红 军学 院 学员 毕
业 典礼上 的讲话》 中,提出 和说明了“干部 决定一切 ”的口号。(《 斯大林选 集》下
卷 , 人民出 版社 1979年版 , 第 343、 371页 )
〔 5〕 指 从 一 九 二 七 年 八 月 七 日 中 共 中 央 紧 急 会 议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一 月 中 共 六
届 五 中全会 以前 这 一段 时间。
〔 6〕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4〕。
536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注 释
〔 7〕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5〕。
〔8〕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7〕。
〔 9〕 巴西 会 议 是 一九三 五年 九 月九 日 由毛 泽 东 、周恩 来、 张 闻天 、 秦邦 宪 和 王
稼 祥在 巴 西 (今属 四川 省 若 尔 盖县 )召开 的 紧 急会 议 。 当时 , 红 军一 、 四 方面 军 正
在 长 征 途 中 , 张 国 焘 拒 绝 执 行 中 央 的 北 上 方针 , 并 企 图 危 害 中 央 。 毛 泽 东 等 在 这
次 会 议 上 决 定 脱 离 危 险 区 域 , 率 领 一 部 分 红军 先 行 北 上 。 张 国 焘 则 率 领 另 一 部 分
被 他欺 骗 的 红军从 阿坝 地 区 南 下天 全、芦 山 等 地, 另 立 “中 央 ” ,揭 出 反 党分 裂 的
旗 帜。
〔 10〕 延 安 会 议 是一 九 三 七年 三月 在 延 安 召 开的 中共 中 央 政治 局 扩 大 会 议 。 这
次 会 议 讨 论 了 当 时 国 内 政 治 形 势 和 党 的 任 务, 并 着 重 批 评 了 张 国 焘 的 错 误 。 在 会
议 作出 的 《 关于张 国焘 同 志 错 误的 决定》 中 , 对于 张 国 焘的 机 会 主义 、 军 阀主 义 和
反 党 行 为 ,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批 判 和 总 结 。 张 国焘 本 人 参 加 了 这 次 会 议 , 表 面 上 表 示
接 受 对 他 的 批 判 , 实 际 上 准 备 最 后 叛 党 。 参见 本 书 第 一 卷 《 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策略》注〔24〕。
〔 11〕参见 本书第 三卷《反 对党八股》一文中关于洋八股的 说明。
537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 自主问题
*
(一 九 三八年 十 一月 五日)
帮 助 和 让 步应 该是 积极 的,
不应该是消极的
为了 长 期合作 ,统 一战 线中 的各 党派 实行互 助互 让是 必
需的,但应该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我们必须巩固和扩大我
党我军,同时也应赞助友党友军的巩固和扩大;人民要求政府
满 足自己的 政治经 济要求, 同时给政 府以一切可能的 利于抗
日的援助;工人要求厂主改良待遇,同时积极作工以利抗日;
地主应该减租减息,同时农民应该交租交息,团结对外。这些
都是互助的原则和方针,是积极的方针,不是消极的片面的方
针 。互让也 是如此 。彼此不 挖墙脚, 彼此不在对方党 政军内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第六 届 中 央 委 员 会 扩 大 的 第 六 次 全体 会 议 上
所 作 的 结 论 的 一 部 分 。 结 论 是 在一 九 三 八 年 十 一 月 五 日 和 六日 作 的 ,
这一部分是在五日讲 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问题,是当时毛泽东
同陈绍禹在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问题上意见分歧的 突出问题之一。这在
本质上就是统一战线 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关于这种意见分歧,
毛 泽 东 在一 九 四 七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五日 的 报 告《 目 前 形 势 和我 们 的 任 务》
中曾 作 了 以下 简 要 的 总 结 : “抗 日 战 争时 期 , 我 党 反 对 了和 这 种 投 降主
义 思 想 (编 者 按 :指 第 一 次 国 内 革命 战 争 时期 陈 独 秀 的 投降 主 义 思 想)
相 类 似 的思 想 , 即是 对 于 国 民 党 的反 人 民 政策 让 步 , 信 任国 民 党 超 过信
538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组织秘密支部;在我们方面,就是不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
内 组 织 秘 密支 部,
使 国民 党 安心,
利 于 抗日。
“有 所不 为 而 后 可
〔 1〕,
以 有 为”
正 是 这 种 情 形。
没 有 红 军 的 改 编,
红 色 区 域的 改
制 ,暴动 政策的取 消,就 不能实 现全国的 抗日战 争。让了前
者就得了后者,消极的步骤达到了积极的目的。“为了更好的
〔 2〕,
正 是 列 宁 主义。
把 让 步 看 作 纯 消 极 的 东 西,
一 跃 而 后退”
不 是马克 思列宁主 义所许 可的。 纯消极的 让步是 有过的,那
就是第二国际的劳资合作论〔3〕,把一个阶级一个革命都让掉
后有张国焘〔5〕,
都是投降主义者;
我
了。
中国前有 陈独秀〔 4〕,
们 应该大 大地反对 投降主 义。我 们的让步 、退守 、防御或停
顿,不论是向同盟者或向敌人,都是当作整个革命政策的一部
分看的,是联系于总的革命路线而当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看的,
是当作曲线运动的一个片断看的。一句话,是积极的。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 ,就是 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
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
任 人 民 群众 , 不 敢放手 发 动 群众 斗 争 , 不 敢 在日 本 占领 地 区 扩 大 解放 区
和 扩 大 人 民 的 军 队 , 将 抗 日 战 争 的领 导 权 送 给 国 民 党 。 我 党 对 于 这 样
一 种 软 弱 无 能 的 腐 朽 的 违 背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原 则 的 思 想 , 进 行 了 坚 决
的斗争 ,坚决地 执行了‘ 发展进步 势力, 争取中间 势力,孤立顽固势 力’
的 政 治 路线 , 坚 决地扩 大 了 解放 区 和 人 民 解 放军 。 这样 , 就 不 但 保证 了
我 党 在 日 本 帝国 主 义 侵 略 时 期 能 够 战 胜 日 本 帝 国主 义 , 而 且 保 证 了 我
党 在 日 本 投 降以 后 蒋 介 石 举 行 反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能 够 顺 利 地 不 受 损 失
地 转 变 到 用 人民 革 命 战 争 反 对 蒋 介 石 反 革 命 战 争的 轨 道 上 , 并 在 短 时
期内 取得 了伟 大的 胜 利。这 些历 史教 训, 全 党同志 都要 牢记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539
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
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
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
合作 。否则就 是将合 作变成 了混一, 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在
民族 斗争中, 阶级斗 争是以 民族斗争 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
式,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一方面,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在一
定的历史时期内以不破裂合作为条件;又一方面,一切阶级斗
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着抗日)为出发点。这样
便把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
致起 来了。
“ 一 切经 过统 一战 线” 是不对 的
国民党是当权的党,它至今不许有统 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刘少奇同志说的很对,如果所谓“一切经过”就是经过蒋介石
和 阎 锡 山,
那 只 是 片 面 的 服 从,
无 所 谓“经 过 统 一 战 线”
。
在敌
后 , 只 有 根 据 国 民 党 已 经 许 可 的 东 西( 例如 《 抗战 建 国 纲
领 》 〔 6〕)
,
独 立 自 主 地 去 做,
无 法“一 切 经 过”
。
或 者 估计 国民
党可能许可的,先斩后奏。例如设置行政专员,派兵去山东之
类,先“经过”则行不通。听说法国共产党曾经提出过这个口
号,那大概是因为法国有了各党的共同委员会,而对于共同决
定的纲领,社会党方面不愿照做,依然干他们自己的,故共产
党有 提此口号 以限制 社会党 之必要, 并不是提此口号以束缚
自己 。中国的 情形是 国民党 剥夺各党 派的平等权利,企图指
挥各 党听它一 党的命 令。我 们提这个 口号,如果是要求国民
540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党“一 切”
都 要“经 过”
我 们 同 意,
是 做 不 到 的,
滑 稽 的。
如果想
把 我们 所 要 做的“一 切”
均 事 先 取得 国 民党 同 意,
那 末,
它不 同
意 怎么办? 国民党 的方针是 限制我们 发展,我们提出 这个口
号,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在现
时,有些应该先得国民党同意,例如将三个师的番号扩编为三
个 军的番号 ,这叫 做先奏后 斩。有些 则造成既成事实 再告诉
它,例如发展二十余万军队,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则暂时斩
而不奏,估计它现时不会同意,例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有些
则 暂时不斩 不奏, 例如那些 如果做了 就要妨碍大局的 事情。
总之,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
的手脚,因此不应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一切
服 从 统 一 战 线”
,
如 果 解 释 为“一 切 服 从”
蒋 介 石 和 阎 锡 山,
那
也是错误的。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
又 独 立。
注
释
原 文 是:
“人 有 不 为 也 ,
而 后 可 以 有 为。
”
〔 1 〕 见 《 孟 子 · 离 娄 下 》。
(《列宁 全集》第 55卷,
人民出
〔2〕见列宁《黑格 尔〈哲学 史讲演 录〉一书 摘要》
版 社 1990年 版 ,第 239页 ) 。
〔3〕“ 劳资 合 作 论”,是 第 二国 际主张 在资 本主义国 家内, 无产 阶 级与资 产阶
级 合作 ,反对 用革 命手段 推翻资 产阶级 统治以 建立无 产 阶级专 政的一 种反动
理 论。
〔4〕见本书第 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注〔4〕。
〔5〕见本 书第一 卷《论 反对日本 帝国主 义的策略》注〔 24〕。
〔6〕见本卷《 陕甘宁边区政府 、第八路军后 方留守 处布告》注〔3〕。
541
战争和战略问题
*
(一 九 三八年 十 一月 六日)
一
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
革 命的 中心 任务 和最 高形 式 是 武 装夺取 政 权,是 战 争解
决 问题 。这 个马 克思 列宁 主义 的革 命 原则是 普 遍地对 的 ,不
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
但 是在 同一 个原 则下 ,就 无 产 阶 级政党 在 各种条 件 下执
行 这个 原则 的表 现说 来, 则基 于条 件 的不同 而 不一致 。 在资
本主义各国,在没有法西斯和没有战争的时期内,那里的条件
是国家内部没有了封建制度,有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外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届 中 央 委 员 会 扩 大 的 第 六 次 全 体会 议 上
所 作 的 结论 的 一 部 分 。 结 论 是 在 一九 三 八 年 十 一 月 五 日 和 六 日 作 的 ,
这 一 部 分是 六日 讲 的 。 毛 泽东 在 《 抗 日 游击 战 争 的 战 略 问题 》 和 《 论 持
久 战 》 两文 中 , 已 经 解 决 了 党 领 导抗 日 战 争 的 问 题 。 犯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错 误 的 同 志 否认 统 一 战 线 中 的 独 立 自 主 , 因 此 对 于 党 在 战 争 和 战 略 问
题 上 的 方针 , 也 采 取 了 怀 疑 和 反 对的 态 度 。 为 着 克 服 党 内 这 种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而 使 全 党 更 明 确 地 了 解 战争 和 战 略 问 题 在 中 国 革 命 问 题 上 的
首 要 地 位, 并动 员 全 党 认 真地 从 事 这 项 工作 , 毛 泽 东 在 六届 六 中 全 会 上
又 从 中 国政 治 斗 争 的 历 史 方 面 着 重地 说 明 这 个 问 题 , 同 时 说 明 我 们 的
军 事 工 作的 发 展 和 战 略 方 针 的 具 体变 化 的 过 程 , 从 而 取 得 了 全 党 在 领
导 思想上 和 工作 上的 一 致 。
54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部没 有民族压 迫,有的 是自己民族压迫 别的民族。基于 这些
特点,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
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
在那里,是长期的合法斗争,是利用议会讲坛,是经济的和政
治的 罢工,是 组织工会 和教育工人。那 里的组织形式是 合法
的,
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
(非 战 争 的)
。
在 战 争 问 题 上,
那里的
共产 党是反对 自己国家 的帝国主义战争 ;如果这种战争 发生
了, 党的政策 是使本国 反动政府败北。 自己所要的战争 只是
准备中的国内战争〔1〕。但是这种战争,不到资产阶级处于真
正无 能之时, 不到无产 阶级的大多数有 了武装起义和进 行战
争的决心之时,不到农民群众已经自愿援助无产阶级之时,起
义和 战争是不 应该举行 的。到了起义和 战争的时候,又 是首
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乡村,而不是与此相反。所有这些,都
是资 本主义国 家的共产 党所曾经这样做 ,而在俄国的十 月革
命中 证 实 了的。
中国 则不同 。中国 的特点是:不是一 个独立 的民主 的国
家, 而是一个 半殖民地 的半封建的国家 ;在内部没有民 主制
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
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
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
进入 起义和战 争,也不 是先占城市后取 乡村,而是走相 反的
道 路。
对于 中国 共产党,
在帝 国主 义没有 武装 进攻的 时 候,
或者
是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反对军阀(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国内
战争,例如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广东战争〔2〕和北伐战
战 争和 战 略问 题
543
争;或者是联合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同样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国内战争,例如一
九二七 年至一 九三六年 的土地革 命战争。 在帝国主义举行 武
装进攻 的时候 ,则是联 合国内一 切反对外 国侵略者的阶级 和
阶层,进行对外的民族战争,例如现在的抗日战争。
所有这些,表示了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在中国,
主要的 斗争形 式是战争 ,而主要 的组织形 式是军队。其他 一
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
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在战争爆
发以前的一切组织和斗争,是为了准备战争的,例如五四运动
(一 九 一 九 年)
至五卅运动
(一 九 二 五 年)
那 一 时 期。
在战争爆
发以后的一切组织和斗争,则是直接或间接地配合战争的,例
如北伐 战争时 期,革命 军后方的 一切组织 和斗争是直接地 配
合战争 的,北 洋军阀统 治区域内 的一切组 织和斗争是间接 地
配合战 争的。 又如土地 革命战争 时期,红 色区域内部的一 切
组织和 斗争是 直接地配 合战争的 ,红色区 域外部的一切组 织
和斗争 是间接 地配合战 争的。再 如现在抗 日战争时期,抗 日
军后方 的和敌 军占领地 的一切组 织和斗争 ,也同样是直接 或
间接 地配 合战 争的。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
〔 3〕 斯 大林 同志 的
命的特 点之一,
也是 中国革命 的优点之 一。
”
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无论是对于北伐战争说来,对于土地
革命战争说来,对于今天的抗日战争说来,都是正确的。这些
战争都是革命战争,战争所反对的对象都是反革命,参加战争
的主要成分都是革命的人民;不同的只在或者是国内战争,或
54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者是民族战争;或者是共产党单独进行的战争,或者是国共两
党联 合进行的 战争。当 然,这些 区别是重 要的。这 些表示了
战 争 主体 有 广 狭 的区 别
(工 农 联 合,
或 工 农 资 产 阶 级 联 合)
,
战
争对象有内外的区别(反对国内敌人,或反对国外敌人;国内
敌人又分北洋军阀或国民党),表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在其历史
进程 的各个时 期中有不 相同的内 容。然而 都是武装 的革命反
对武装的反革命,都是革命战争,都表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
优点。革命战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
点之一”,这一论断,完全适合于中国的情况。中国无产阶级
政党 的主要的 和差不多 开始就面 对着的任 务,是联 合尽可能
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或外部的
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在中国,
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
成任 何 的革命 任务。
在这一点上, 我们党从 一九二 一年成立直至一 九二六年
参加 北伐战争 的五六年 内,是认 识不足的 。那时不 懂得武装
斗争 在中国的 极端的重 要性,不 去认真地 准备战争 和组织军
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视
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
反动 ,一切民 众运动都 塌台了。 一九二七 年以后的 一个长时
期中 ,许多同 志把党的 中心任务 仍旧放在 准备城市 起义和白
区工作方面〔4〕。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的转变,是在
一九三一年反对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胜利之后。但也还没有
全党的转变,有些同志仍旧没有如同现在我们这样想。
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的 问题离 开武装就不能解 决。认识
战 争 和战 略 问 题
545
这一点,对于今 后进行胜利的抗 日战争是 有利益的。抗日 战
争中全民武装反 抗的具体事实, 将教育全 党进一步地认识 这
个问题的重要性 ,每个党员都要 时刻准备 武装上前线。我 们
这次会议又决定 党的主要工作方 面是在战 区和敌后,更给 了
一个明确的方针 。这对于有些党 员愿作党 的组织工作,愿 作
民众运动的工作,而不愿研究战争和参加战争,有些学校没有
注意鼓励学生上前线,等等现象,还是一剂对症的良药。大部
分中国领土内党 的组织工作和民 众运动工 作是直接联系于 武
装斗争的,没有也不能有单独的孤立的党的工作或民众运动。
一部 分距 离 战 区 较 远的 后 方
(如 云 南、
贵 州、
四 川)
和 一部 分敌
人 控 制 的地 区
(如 北 平、
天 津、
南 京、
上 海)
,
党 的 组织 工 作 和 民
众运动也是配合 战争的,只能也 只应服从 前线的要求。一 句
话,
全 党 都 要 注 重 战 争,
学 习 军 事,
准 备 打 仗。
二
中国国民党 的战争史
我们 来看一 看国民党的历史 ,看一看 它是如何 地注意 于
战 争,
是 有 益 处 的。
从孙 中山组 织革命的小团体 起,他就 进行了几 次反清 的
武装起义〔5〕。
到了同盟会时期,
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6〕,
直至辛亥 革命〔 7〕,
武装 推翻了 清朝。
中华革 命党时期,
进 行了
武装的反袁运动〔8〕。
后来的海军南下〔9〕,
桂林北伐〔10〕和创
设黄埔〔11〕,
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
蒋介 石代替 孙中山,创造了 国民党的 全盛的军 事时代 。
他看军队如生命,经历了北伐、内战和抗日三个时期。过去十
54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年的 蒋介石是 反革命 的。为了反革命 ,他创造 了一个庞大的
“中 央 军 ”
。
有 军 则 有 权,
战 争 解 决 一 切,
这 个 基 点,
他是抓 得
很紧的。对于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在这点上,孙中山和蒋
介石 都是 我们的 先生。
辛 亥 革命 后,
一 切 军 阀,
都 爱兵 如 命,
他 们 都 看 重 了“有 军
则 有权”
的 原 则。
谭 延闿〔12〕是 一个聪明 的官僚,
他 在湖南几 起几覆,
从来
不做 寡头省长 ,要做 督军兼省长。他 后来做了 广东和武汉的
国民 政府主席 ,还是 兼了第二军军长 。中国有 很多这样的军
阀,他们都懂得中国的特点。
中 国 也 有 些 不 要 军 队 的政 党 ,其 中 主 要的 一 个 是 进 步
但是它也懂得必须靠一个 军阀才有官做。
袁世凯〔14〕、
党〔 13〕,
段祺 瑞 〔15〕、
蒋介 石
(附 蒋的是 进 步党之一 部 转变而 成 的政学
系〔16〕)
就成了它的靠山。
历史不长 的几个小党,
如青年党 〔17〕等,
没 有军队,
因此就
闹不 出 什么名 堂来。
外 国的资 产阶级政 党不需 要各自直接管领一部分军队。
中国 则不同, 由于封 建的分割,地主 或资产阶 级的集团或政
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无
产阶级政党,应该看清问题的中心。
共 产党员 不争个人 的兵权 (决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
焘)
,
但 要 争 党 的 兵 权,
要 争 人 民 的 兵 权。
现 在 是 民 族 抗 战,
还
要争 民族的兵 权。在 兵权问题上患幼 稚病,必 定得不到一点
东西 。劳动人 民几千 年来上了反动统 治阶级的 欺骗和恐吓的
老当 ,很不容 易觉悟 到自己掌握枪杆 子的重要 性。日本帝国
战 争 和战 略 问 题
547
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
党 员应该成 为这个 战争的最 自觉的领 导者。每个共产 党员都
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
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
路 军 在 华 北 就 造 了 一 个 大 党。
还 可 以 造 干 部,
造 学 校,
造 文 化,
造 民众运动 。延安 的一切就 是枪杆子 造出来的。枪杆 子里面
出 一切东西 。从马 克思主义 关于国家 学说的观点看来 ,军队
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
就 应 有 强 大 的 军 队。
有 人 笑 我 们 是“战 争 万 能 论”
,
对,
我们是
革命战争万能论者,这不是坏的,是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俄 国共产党 的枪杆 子造了一 个社会主 义。我们要造一 个民主
共 和国。帝 国主义 时代的阶 级斗争的 经验告诉我们: 工人阶
级 和劳动群 众,只 有用枪杆 子的力量 才能战胜武装的 资产阶
级和地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
子才可能改造。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
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战争 史
我们党虽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
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
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
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一九二四年
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
重 要了。经 过援助 国民党的 广东战争 和北伐战争,党 已掌握
54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了一部分军队〔18〕。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
昌起义〔19〕、
秋收起义〔20〕和广州起义〔21〕,
进入了创造红军的
新 时期 。这 个时 期是 我们 党彻 底地 认识 军队 的重 要性的 极 端
紧 要的 时期 。没 有这 一时 期的 红军 及其 所进 行的 战争, 即 是
说 ,假 如共 产党 采取 了陈 独秀 的取 消主 义的 话, 今天的 抗 日
战争及其长期支持是不能设想的。
一九二七年八 月七日 党中央 的紧急会 议〔22〕反对了政 治
上 的右 倾机 会主 义, 使党 大进 了一 步。 一九 三一 年一月 的 六
届 四 中全 会〔 23〕,
在名 义 上 反对 政治 上 的“左”
倾机 会 主义,
在
实际上重新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这两个会议的内容
和 历史 作用 是不 一样 的, 但是 这两 个会 议都 没有 着重地 涉 及
战 争和 战略 的问 题, 这是 当时 党的 工作 重心 还没 有放在 战 争
上 面的 反映 。一 九三 三年 党的 中央 迁至 红色 区域 以后, 情 形
有 了 根 本 的 改 变,
但 对 于 战争 问 题
(以 及 一 切 主 要 问 题)
,
又犯
了原则性的错误,致使革命战争遭受了严重的损失〔24〕。一九
三五年的遵义会议,则主要地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
争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是战争环境的反映。到今天为止,我们
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
了 一条 坚强 的马 克思 主义 的政 治路 线, 而且 锻炼 出来了 一 条
坚 强的 马克 思主 义的 军事 路线 。我 们不 但会 运用 马克思 主 义
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
但 造就 了一 大批 会治 党会 治国 的有 力的 骨干 ,而 且造就 了 一
大 批会 治军 的有 力的 骨干 。这 是无 数先 烈的 热血 浇灌出 来 的
革命的鲜花,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而且是世
界共产党和世界人民的光荣。在世界范围内,还只有苏联、中
战争和战略问题
549
国、西班牙三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三个军队,是属于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方面的,其他各国的党都还没有军事经验,所以我们
的军队和 军事经验 特别值得宝贵。
为了胜利地进行今天的抗日战争,扩大和巩固八路军、新
四军和一 切我党 所领导的 游击队 ,是非常 重要的。 在此原则
下,党应 派遣最 好的和足 够数量 的党员和 干部上前 线。一切
为了前线的胜利,组织任务须服从于政治任务。
四
国内战争和民族战 争中
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我们 党的军 事战略的 变化问题,值得 给以研究。分为国
内战争和 民族战争 两个过程来说。
国内战争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战略时期。在
前期,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主要的是正规战争。但所
谓正规战 争是中 国型的, 只表现 在集中兵 力打运动 战和指挥
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
击性的,低级的,不能和外国军队一概而论,也和国民党的军
队有些不同。因此,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
游击战。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就我党的军事任务说来,也将大体
上分为两 个战略 时期。在 前期( 包括战略 防御和战 略相持两
个 阶 段)
,
主 要 的 是 游 击 战 争;
在后期
(战 略 反 攻 阶 段)
,
主 要的
将是正规 战争。 但抗日战 争前期 的游击战 争,和国 内战争前
期的游击战争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因为是用正规性(某种程度
55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上)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
也将不同 于国内 战争后期 的正规战 争,这是 设想在 装备了新
式武器之 后,军 队和作战 将要起一 个大的变 革而说 的。这时
的军队将 获得高 度的集中 性和组织 性,作战 将获得 高度的正
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
变到世界型的。这将是战略反攻阶段中的事业。
由此看来,国 内战争和抗日战 争两个过 程和四 个战略时
期之间,共存在着三个战略的转变。第一个,国内游击战争和
国内正规 战争之 间的转变 。第二个 ,国内正 规战争 和抗日游
击战争之 间的转 变。第三 个,抗日 游击战争 和抗日 正规战争
之间的转 变。
三个转变中, 第一个转变曾经 遇到很大 的困难 。这里有
两方面的 任务。 一方面, 要反对沉 溺于游击 性而不 愿向正规
性转变的 右的地 方主义和 游击主义 的倾向, 这是由 于干部对
已经变化 的敌情 和任务估 计不足而 发生的。 这一方 面,拿中
央红色区域来说,曾经作了艰苦的教育工作,才使之逐渐地转
变过来。又一方面,则要反对过分地重视正规化的“左”的集
中主义和 冒险主 义的倾向 ,这是由 于一部分 领导干 部对敌情
和任务估计过分,并且不看实情,机械地搬用外国经验而发生
的。这一方面,在中央红色区域,曾经在三年的长时间内(遵
义会议以前),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然后才从血的教训中纠正
过来。这种纠正是遵义会议的成绩〔25〕。
第二个转变是 处于两个不同的 战争过程 之间的 ,这是一
九 三 七年 秋 季
(卢 沟 桥 事 变 后 )
的 事 情。
这 时,
敌 人 是 新 的,
即
日本帝国主义,友军是过去的敌人国民党(它对我们仍然怀着
战 争 和战 略 问 题
551
敌 意)
,
战 场 是 地 域广 大 的 华 北
(暂 时 的 我 军 正 面,
但 不 久 就会
变为长期的敌人后方)。我们的战略转变,是在这些特殊情况
之下进 行的一 个极其严重的转变 。在这 些特殊的 情况下 ,必
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为游击军(说的是分散使
用,
不是说 的组织性和纪律 性)
和游击 战,
才能同敌 情和任 务相
符合。 但是这 样的一个转变,便 在现象 上表现为 一个倒 退的
转变,因此这个转变应该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可能发生的,一
方面是轻敌倾向,又一方面是恐日病,这些在国民党中都是发
生了的 。国民 党当它从国内战争 的战场 向民族战 争的战 场转
变 时,
主 要 由 于 轻 敌,
同时 也 存 在 着 一种 恐 日 病
(以 韩 复 榘、
刘
峙 〔 26〕 为 代 表)
,
而 遭 受 了 很 多 不 应 有 的 损 失。
然 而 我 们却 相
当顺利 地执行 了这个转变,不但 未遭挫 败,反而 大大地 胜利
了。这 是由于 广大的干部适时地 接受了 中央的正 确指导 和灵
活地观 察情况 而获得的,虽然曾 经在中 央和一部 分军事 干部
之间发 生过严 重的争论。这一转 变关系 于整个抗 日战争 的坚
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只要想
一想抗 日游击 战争在中国民族解 放命运 上的历史 意义, 就会
知道的 。中国 的抗日游击战争, 就其特 殊的广大 性和长 期性
说来, 不但在 东方是空前的,在 整个人 类历史上 也可能 是空
前的。
至 于由抗 日游击战 争到抗日 正规战争的第三 个转变 ,则
属于战 争发展 的将来,估计那时 又将发 生新的情 况和新 的困
难,现在可以不去说它。
55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五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的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
是辅 助的, 因为抗日 战争的 最后命运,只有正 规战争 才能解
决。就全国来说,在抗日战争全过程的三个战略阶段(防御、
相 持、
反 攻)
中,
首 尾 两 阶 段,
都 是 正 规 战 争 为 主,
辅之 以游击
战争。中间阶段,由于敌人保守占领地、我虽准备反攻但尚不
能实行反攻的情况,游击战争将表现为主要形态,而辅之以正
规战;但这在全战争中只是三个阶段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其时
间可能最长。故在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
是辅助的。不认识这一情况,不懂得正规战争是解决战争最后
命运的关键,不注意正规军的建设和正规战的研究和指导,就
不能 战 胜日本 。这 是一方 面。
但游击战争是在 全战争 中占着一 个重要的 战略地位的。
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
究和 指导, 也将不能 战胜日 本。原因是大半个 中国将 变为敌
人的后方,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
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
必 更 猖 狂,
相 持 局 面 难 以 出 现,
继 续 抗 战 可 能 动 摇,
即 若 不 然,
则我反攻力量准备不足,反攻之时没有呼应,敌之消耗可能取
得补偿等等不利情况,也都要发生。假如这些情况出现,而不
及时 地发展 广大的和 坚持的 游击战争去克服它 ,要战 胜日本
也是 不可能 的。因此 ,游击 战争虽在战争全体 上居于 辅助地
位,但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而忽视游击战争,
战 争 和战 略 问 题
553
无疑是非常错误的。这是又一方面。
游击战争的可能,只要具备大国这个条件就存在的,因此
古代也 有游击战争。但 是游击战 争的坚持 ,却只有 在共产党
领导之 下才能出现。故 古代的游 击战争大 都是失败 的游击战
争,只有现代有了共产党的大国,如像内战时期的苏联和中国
这样的国家,才有胜利的游击战争。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
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
面 的 正 规 战,
共 产 党 担 任 敌 后 的 游 击 战,
是 必 须 的,
恰 当 的,
是
互 相 需 要、
互 相 配 合、
互 相 协 助 的。
由此可以懂得,我们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由国内战争后期
的正规 战争转变为抗日 战争前期 的游击战 争,是何 等重要和
必要的了。综合其利,有如下十八项:(一)缩小敌军的占领
地(
;二)
扩 大 我 军 的 根 据 地(
;三)
防御 阶 段,
配 合 正 面 作 战,
拖
住 敌 人(
;四)
相 持 阶 段,
坚 持 敌 后 根 据 地,
利 于 正 面 整 军(
;五)
反 攻 阶 段,
配 合 正 面,
恢 复 失 地(
;六)
最 迅 速 最 有 效 地 扩 大军
队(
;七)
最 普 遍 地 发 展 共 产 党,
每 个 农 村 都 可 组 织 支 部(
;八)
最普遍 地发展民众运动 ,全体敌 后人民, 除了敌人 的据点以
外,
都 可 组 织 起 来(
;九)
最 普 遍 地 建 立 抗 日 的 民 主 政 权(
;十)
最普遍地发展抗日的文化教育;(十一)最普遍地改善人民的
生 活(
;十 二)
最 便 利 于 瓦 解 敌 人 的 军 队(
;十 三)
最 普 遍最 持久
地 影 响 全 国 的 人 心,
振 奋 全 国 的 士 气(
;十 四)
最 普遍 地 推 动 友
军 友 党 进 步(
;十 五)
适 合 敌 强 我 弱 条 件,
使 自 己 少 受 损 失,
多
打 胜 仗(
;十 六)
适 合 敌 小 我 大 的 条 件,
使 敌 人 多 受 损 失,
少打
胜 仗(
;十 七)
最 迅 速 最 有 效 地 创 造 出 大 批 的 领 导 干 部(
;十 八)
最便 利于 解决 给养 问 题。
55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在长期奋斗中, 游击队 和游击战 争应不 停止于原来的地
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这也
是没有疑义的。我们将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造成
为粉 碎日 本帝国 主义 的决定 因素 之一。
六 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两军敌对的一切 问题依 靠战争去 解决, 中国的存亡系于
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
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战术的研究虽然不足,但十年来从
事军 事工作的 同志们 已有很 多的成绩 ,已有很多根据中国条
件而 提出的新 东西, 缺点在 于没有总 结起来。战略问题和战
争理论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只限于极少数人的工作。政治工作
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
全世 界除了苏 联就要 算我们 了,但缺 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
的不足。为了全党和全国的需要,军事知识的通俗化,成为迫
切的任务。所有这些,今后都应该注意,而战争和战略的理论
则是一切的骨干。从军事理论的研究,引起兴趣,唤起全党注
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我认为是必要的。
注
释
〔1〕 参见 列宁《 战争和俄国 社 会民 主党 》 、《俄国社 会民主 工党 国 外支部 代 表
会 议》、
《关 于 自己 的 政府 在 帝国主 义战争 中 的 失败 》
(《 列宁 全 集》 第 26卷,
人民 出
版 社 1988年 版 , 第12— 19、163— 169、297— 303页)和 《 俄国 的 战 败和 革 命 危机 》
( 《 列 宁 全 集 》 第 27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年 版 , 第 31— 35页 ) 。 列 宁 这 些 著 作 是
在 一 九 一 四 年 至 一 九 一 五 年 间 针对 着当 时 的帝 国主 义 战 争 而 写 的 。 并 参 见 《 联 共
战 争和 战 略问 题
注 释
555
(布)党史简明 教程》 第六章第 三节《 布尔什维克党在战 争、和 平与革命 问题上的 理
论和策略》(人 民出版 社1975年版,第 185—192页)。
〔 2〕 指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国 共 合 作 的 革 命 军 讨 伐 广 东 境 内 军 阀 买 办
势 力 的 革 命战 争 。一 九二 四 年十 月 ,革 命 军 歼 灭 了 勾 结 英 帝 国 主 义 在 广 州 发 动 叛
乱 的买办 豪 绅 武装 ——“ 商 团 ” 。一九 二五 年 二 月至三 月, 革 命 军 从广 州东 征 , 打
败 了 盘 据 东江 的 军阀 陈炯 明 部队 的 主力 。 六 月 , 回 师 消 灭 了 盘 据 广 州 的 滇 桂 军 阀
杨 希闵、 刘 震 寰的 部队。 十 月 至 十一月 ,举 行 第 二次东 征, 最 后 消 灭了 陈炯 明 的 军
队 。 同 时 ,革 命 军分 兵南 征 ,讨 伐 盘据 广 东 西 南 部 的 军 阀 邓 本 殷 。 在 上 述 这 些 战
役 中 , 中 国共 产 党党 员和 共 产主 义 青年 团 团 员 都 英 勇 地 站 在 战 斗 的 前 列 , 并 且 发
动 广大工 农群 众热 烈地支 援 革命 军。这 些战 役 的胜利 造成 了 当时广东 统 一的 局
面,为北伐战争建立了后方 基地。
〔3〕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 上卷, 人民出 版社1979年
版,第487页)。
〔 4〕 参见 本 书第 三卷《学习 和 时 局》 一 文的 附 录 《关于 若干 历史问 题的 决 议 》
第 四 部 分。
〔 5〕 一 八 九 四 年 , 孙 中 山 在 美 国 檀 香 山 组 织 了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性 质 的 革 命 小 团
体 , 叫 做 兴中 会 。一 八九 五 年清 朝 政府 在 中 日 战 争 中 失 败 以 后 , 孙 中 山 依 靠 兴 中
会 联 络 民 间秘 密 团体 会党 的 力量 , 在广 东 组 织 过 两 次 反 对 清 朝 统 治 的 武 装 起 义 ,
即 一 八 九 五 年 的 广州 之 役 和 一 九 ○ ○ 年 的 惠州 之 役 。
〔 6〕 一 九 ○ 五 年 , 兴 中 会 同 其 他 的 反 清 团 体 华 兴 会 等 在 日 本 东 京 联 合 组 成 中
国 资产阶 级 革 命团 体同盟 会 , 采 用了孙 中山 提 出 的“驱 除鞑 虏 , 恢 复中 华, 创 立 民
国 ,平均 地 权 ”的 资产阶 级 革 命 的政纲 。在 同 盟 会的领 导与 影 响 下 ,革 命党 人 联 合
会 党 、 新 军发 动 了多 次武 装 起义 , 其中 主 要 的 是 : 一 九 ○ 六 年 的 萍 乡 浏 阳 醴 陵 之
役,一九○七年的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之役、钦(州)廉(州)之役和镇南关(今广西
友谊关)之役,一九○八年钦(州)廉(州)上思之役和云南河口之役,一九一○年的
广州 之役 ,一九一一年 的广州 之役 和 武昌起 义。
〔7〕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 报告》 注〔3〕。
〔 8〕 一 九 一 二 年 , 同 盟 会 改 组 为 国 民 党 , 同 当 时 北 洋 军 阀 袁 世 凯 的 统 治 实 行
妥 协。一 九 一 三年 ,袁世 凯 派 军 队南下 ,企 图 消 灭在江 西、 安 徽 、 广东 等省 的 国 民
党 势力, 孙 中 山曾 经发动 武 装 的 反抗, 但是 不 久 就失败 了。 一 九 一 四年 ,孙 中 山 鉴
于 对 袁 世 凯妥 协 的失 策, 在 日本 东 京另 行 组 织 中 华 革 命 党 , 以 表 示 同 当 时 的 国 民
党 相 区 别 。中 华 革命 党是 资 产阶 级 革命 政 党 , 它 积 极 开 展 武 装 的 反 袁 运 动 , 主 要
的 有:一 九 一 四年 湖南郴 县 、 桂 阳等地 的起 义 , 广东惠 州、 顺 德 等 地的 起义 和 一 九
一 五 年 上 海肇 和 军舰 的起 义 。一 九 一五 年 十 二 月 袁 世 凯 称 帝 , 蔡 锷 等 反 袁 势 力 在
55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注 释
云 南 发 动 讨 袁 战争 。 孙 中 山 是 当 时 武 装 反 袁 的 积 极 鼓 吹 者 和 活 动 者 , 他 领导 的 中
华 革命 党人又在 广东 、山东等地 发 动 了反 袁的 武 装 起义 。
〔 9〕 一 九 一 七 年 孙 中 山 和 在 他 影 响 下 的 海 军 由 上 海 到 广 州 , 以 广 东 为 根 据
地, 联 合 当时反 对 北 洋军 阀段 祺 瑞的 西南军 阀,组织反段 的军政 府。
〔 10〕 一 九 二 一 年 ,孙 中 山 在 广 西 桂 林进 行 北 伐 的 准 备 工 作 。 一九 二 二 年 移 驻
广 东 韶 关 , 正 式出 师 北 伐 。 由 于 部 下 陈 炯 明 勾 结 北 洋 军 阀 举 行 叛 变 , 这 次北 伐 没
有 取 得 成 果。
〔 11〕 一 九 二 四 年 ,孙 中 山 在 中 国 共 产党 和 苏 联 的 帮 助 下 , 在 广州 东 郊 的 黄 埔
建 立 陆 军 军 官 学 校 , 一 九 二 六 年 改组 为 中 央 军 事 政 治 学 校 , 通 称 黄 埔 军 校。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蒋 介 石 背 叛 革 命 以 前 , 这 是 一 所 国 共 合 作 的 革 命 军 校 。 孙 中 山 兼任 军 校
总理, 廖仲恺任 校党代 表,蒋介 石任校长 。中国共 产党人周恩 来、恽 代英、萧 楚女、
熊 雄 、 聂 荣臻 以 及 其他 同 志 , 曾经 先 后 在这 个 学 校担任 政 治 工作 和 其 他 工作 , 以 革
命 精 神 为 当 时 的 革 命军 队 培 养 了 大 批 骨干 , 其 中 包 括 不 少 的 共 产党 员 和 共 产 主 义
青 年 团 员。
〔 12〕谭延闿 ( 一八 八○ — —一九三 ○ ), 湖南 茶陵人,清 末 翰林 。原 主张君主
立 宪 , 后 附 和 辛 亥 革命 。 他 在 一 九 一 二年 参 加 国 民 党 的 阵 营 , 反映 了 湖 南 地 方 势
力 同 北 洋 军阀 之 间 的 矛盾 。 在一 九 一 一 年 至 一 九 二○ 年 期 间 , 他 先 后当 过 湖 南 省
的都 督,省长兼署 督军,督军、省长兼 湘军总司令等职。
〔 13〕 进 步 党 是 一 九一 三 年 梁 启 超 、 汤化 龙 等 组 织 的 政 党 , 当 时它 在 政 治 上 依
附当权的 袁世凯 ,曾经组织 过内阁 。一九一 六年,进步党演变 为“研究 系”, 又依附
当 权的 段 祺瑞, 在 一九 一 七 年参 加 了段 祺 瑞组 织 的 内阁 。
〔14〕见本书第一卷《论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1〕。
〔 15〕段祺瑞 ( 一八 六五 — —一九三 六 ), 安徽 合肥人,北 洋 军阀 皖系 首领。他
是袁 世 凯 的 老 部下 , 在 袁 世 凯 死 后曾 经 几 度 把 持北 洋 军 阀 的 中 央 政权 。
〔 16 〕 政 学 系 原 是 对 一 九 一 六 年 由 一 部 分 国 民 党 右 翼 分 子 及 进 步 党 分 子 组 成
的 官 僚 政 客 集 团 — — 政 学 会 的 通 称 。 在 北 洋 军 阀 统 治 时 期 ,它 勾 结南 北 军 阀 , 反
对 孙 中 山 。 一 九 二 七 年 南 京 国 民 党 政 府 成 立 前 后 , 该 系 一 部分 成 员先 后 投 靠 蒋 介
石 ,帮 助 蒋 介石 建 立 和维 持 反 革命 统 治 ,又 成 为 国民 党 内 的派 系 之一, 其 主 要成 员
有黄郛、杨永泰、 张群、熊式辉等。
〔 17〕青年党 , 即“ 国家 主 义派”的 中 国青 年党 。见本书第 一 卷《 中国 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注〔1〕。
〔 18〕 这 里 主 要 是 指以 共 产 党 员 叶 挺 为首 的 独 立 团 ( 见 本 书 第 一卷 《 井 冈 山 的
斗争》注〔18〕),以贺龙为首的第二十军,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中央军事
政治 学校武 汉分校。
战 争 和战 略问 题
注 释
557
〔19〕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7〕。
〔20〕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9〕。
》注〔8〕。
〔21〕参 见本书第一卷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 么能够存在?
〔 22〕 指 中 共 中 央 在 汉 口 召 开 的 紧 急 会 议 。 这 次 会 议 总 结 了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失 败 的 经 验 教 训 , 结 束 了 陈独 秀 右 倾 投 降 主 义 在 中 央 的 统 治 , 确 定 了 土 地 革
命 和 武 装 反 抗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统 治的 总 方 针 , 并 把 发 动 农 民 举 行 秋 收 起 义 作 为 当 时
党的最主要的任 务。
〔 23〕 指 一 九 三 一 年 一 月 七 日 在 上 海 召 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 届 中 央 委 员 会 第
四 次 全 体 会 议 。 陈 绍 禹 等 人 在 共产 国 际 及 其 代 表 米 夫 的 支 持 下 , 通 过 这 次 会 议 取
得 了 在 中 共 中 央 的 领 导 地 位 , 开始 了 长 达 四 年 之 久 的 “ 左 ” 倾 冒 险 主 义 在 党 内 的
统 治。
〔 24〕 参 见 本 书 第一 卷 《 中 国 革命 战 争 的 战 略 问 题》 和 本 书 第 三卷 《 学 习 和 时
局》 一文的附录《关于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四部分。
〔 25〕参见本 书 第三卷《 学习和时 局 》一文的 附 录《关于 若干历 史问 题的 决议》
第 三 部 分。
〔 26〕 韩 复 榘 , 原来 是 长 期 统 治山 东 的 国 民 党 军 阀, 抗 日 战 争 爆发 后 任 第 五 战
区 副司 令 长 官、 第三集 团 军 总司令 。 刘 峙, 蒋 介 石 的嫡 系 ,原 来 在 河南 , 抗日 战 争
爆 发 后 任 第 一 战 区 副 司 令 长 官 、第 一 集 团 军 总 司 令 , 负 责 防 御 河 北 省 境 内 平 汉 铁
路 沿线 地区 。这 两 人在日 本 侵略 军 进攻的 时 候 都不战 而逃 。 韩复榘 于 一 九三八
年 一月 被 蒋 介 石 以失 地 误 国 罪处 死 。
558
五 四 运 动
*
(一 九三 九 年五 月一 日)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1〕,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 主革 命已 经发 展到 了一 个 新阶 段。 五四运 动 的成为 文 化
革新 运动 ,不 过是 中国 反帝 反 封建 的资 产阶级 民 主革命 的 一
种表 现形 式。 由于 那个 时期 新 的社 会力 量的生 长 和发展 , 使
中 国反 帝 反封 建 的 资 产 阶 级 民主 革 命 出 现 一 个 壮大 了 的 阵
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
则有 数十 万的 学生 。这 是五 四 运动 比较 辛亥革 命 进了一 步 的
地 方。
中国资产 阶级民 主革命的 过程,如 果要从它 的准备时 期
太 平天国 战争〔3〕、
甲
说起的话,
那它就已经 过了鸦 片战争 〔2〕、
午中日战争〔4〕、
戊戌维新〔5〕、
义和团运动〔6〕、
辛亥革命〔7〕、
五
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等好几个发展阶段。今天的
抗日战争是其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最伟大、最生动、
最活 跃的 一个 阶段 。直 至国 外 帝国 主义 势力和 国 内封建 势 力
基本 上被 推翻 而建 立独 立的 民 主国 家之 时,才 算 资产阶 级 民
*
这 是 毛 泽 东为 延 安 出 版 的中 共 中 央 机 关报 《 解 放 》写 的 纪 念 五 四 运动 二
十周年的文章。
五
四
运
动
559
主 革命的成功。从 鸦片战争 以来, 各个革命 发展阶段各有若
干 特点 。 其中 最 重要 的 区别 就 在于 共 产党 出 现以 前 及其 以
后 。然而就其全体 看来,无 一不是 带了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
性 质。这种民主革 命是为了 建立一 个在中国 历史上所没有过
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
主义的社会(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的后
身 是社会主义的社 会。若问 一个共 产主义者 为什么要首先为
了 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的 社会制 度而斗争 ,然后再去实现
社 会 主义 的 社 会 制 度,
那答 复 是:
走 历史 必 由 之 路。
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依 靠一定 的社会势力。这种社会势
力 是:
工 人 阶 级、
农 民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和 进 步 的 资 产 阶 级,
就是
革 命 的 工、
农、
兵、
学、
商,
而 其 根 本 的 革 命 力 量 是 工 农,
革命的
领 导阶级是工人阶 级。如果 离开了 这种根本 的革命力量,离
开 了工人阶级的领 导,要完 成反帝 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是不可
能 的。在今天,革 命的根本 敌人是 日本帝国 主义和汉奸,革
命 的根本政策是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 ,这个统 一战线的组织成
分是一切抗日的工、农、兵、学、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取
得,将是在工、农、兵、学、商的统一战线大大地巩固和发展
的 时候。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
辛 亥革命和五四运 动都明显 地表现 了这一点 ,而五四运动时
期 的知 识 分子 则 比辛 亥 革命 时 期的 知 识分 子 更广 大 和更 觉
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
革 命的或不革命的 或反革命 的知识 分子的最 后的分界,看其
是 否愿意并且实行 和工农民 众相结 合。他们 的最后分界仅仅
56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在 这一点,而不在 乎口讲什 么三民 主义或马 克思主 义。真正
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
五四运动到现在 已有了 二十个周 年,抗 日战争也快到两
周 年了。全国的青 年和文化 界对于 民主革命 和抗日 战争负有
大 的责任。我希望 他们认识 中国革 命的性质 和动力 ,把自己
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
的 宣传者和组织者 。全国民 众奋起 之日,就 是抗日 战争胜利
之时。全国青年们,努力啊!
注
释
〔1〕 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6〕。
〔 2〕 见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 3〕 见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6〕。
〔4〕见本书第一卷《矛盾论》注〔22〕。
〔5〕见本卷《论持久战》注〔12〕。
〔 6〕 见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7〕。
〔7〕见本书第一卷 《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561
青年运动的方向
*
(一 九三 九 年 五 月四 日)
今天是五四运动〔1〕的二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延安的全体
青年在这 里开这个 纪念大会 ,我就 来讲一讲关于中国 青年运
动的方向 的几个问 题。
第一,
现在 定 了五月四 日为 中国 青年节,
这是 很 对的〔2〕。
“五 四”
至 今 已 有二 十 年,
今 年 才 在 全国 定 为 青 年 节,
这 件事 含
着一个重 要的意义 。就是说 ,它表 示我们中国反对帝 国主义
和封建主 义的人民 民主革命 ,快要 进到一个转变点了 。几十
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地失败了,这种情形,现
在要来一个转变,不是再来一次失败,而是要转变到胜利的方
面去了。现在中国的革命正在前进着,正在向着胜利前进。历
史上多次 失败的情 形,不能 再继续 了,也决不能让它 再继续
了,而要使它转变为胜利。那末,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没
有。这一个转变,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但
是胜利是 可以争取 到来的。 抗日战 争就要努力达到这 个由失
败到胜利 的转变点 。五四运 动所反 对的是卖国政府, 是勾结
帝国主义 出卖民族 利益的政 府,是 压迫人民的政府。 这样的
*
这 是 毛 泽 东在 延 安 青 年群 众 举 行的 五 四 运 动二 十 周 年 纪念 会 上 的 讲
演 。 毛 泽 东 在 这 个 讲 演 中发 展 了 关 于 中 国 革命 问题 的 思 想 。
56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政府要不要反对呢?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末,五四运动就是
错的。这是很明白的,这样的政府一定要反对,卖国政府应该
打倒。你们看,孙中山先生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是当时政府
的叛徒,他反对了清朝政府,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他做的对
不 对呢?我 以为是 很对的。 因为他所 反对的不是反抗 帝国主
义的政府,而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不是革命的政府,而是
压 迫革命的 政府。 五四运动 正是做了 反对卖国政府的 工作,
所 以它是革 命的运 动。全中 国的青年 ,应该这样去认 识五四
运 动。现当 全国人 民奋起抗 日的时候 ,大家鉴于过去 革命失
败的经验,下决心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并且不容许再
有 卖国贼, 不容许 革命再失 败。全国 的青年除了一部 分人之
外,
大 家 都 觉 悟 起 来,
都 具 备 这 种 必 胜 的 决 心,
规 定“五 四”
为
青 年节就表 示了这 一点。我 们正向胜 利的路上前进, 只要全
国人民一齐努力,中国革命一定要在抗日过程中得到胜利。
第二,中国的革命,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革命的对象是
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现在
的 革命对象 是什么 ?一个是 日本帝国 主义,再一个是 汉奸。
要 革命一定 要打倒 日本帝国 主义,一 定要打倒汉奸。 革命是
什 么人去干 呢?革 命的主体 是什么呢 ?就是中国的老 百姓。
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
愿 意反帝反 封建的 人,他们 都是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力 量。但
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
是 占全国人 口百分 之九十的 工人农民 。中国革命的性 质是什
么 ?我们现 在干的 是什么革 命呢?我 们现在干的是资 产阶级
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
青年 运动 的 方 向
563
革命的范围。现在还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
要 破坏的是 帝国主 义和封建 主义,这 就叫做资 产阶级性 的民
主主义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必须
靠 无产阶级 和广大 人民的努 力才能完 成。这个 革命要达 到的
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
人民民主的共和国。这种人民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革命的
三 民主义的 共和国 。它比起 现在这种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 状态
来是不相同的,它跟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同。在社会主
义 的社会制 度中是 不要资本 家的;在 这个人民 民主主义 的制
度中,还应当容许资本家存在。中国是否永远要资本家呢?不
是的,将来一定不要。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英国
也 好,
美 国 也 好,
法 国 也 好,
日 本 也 好,
德 国 也 好,
意 大 利 也 好,
将来都统统不要资本家,中国也不能例外。苏联是建设了社会
主义的国家,将来全世界统统要跟它走,那是没有疑义的。中
国 将来一定 要发展 到社会主 义去,这 样一个定 律谁都不 能推
翻。但是我们在目前的阶段上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破坏帝
国 主义和封 建主义 ,改变中 国现在的 这个半殖 民地半封 建的
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全国青年应当为此而努力。
第三,过 去中国革 命的经 验教训怎么样呢 ?这也是 青年
要 懂得的一 个重要 问题。中 国反帝反 封建的资 产阶级民 主革
命,
正 规 地 说 起 来,
是 从 孙 中 山 先 生 开 始 的,
已 经 五 十 多 年 了;
至 于资本主 义外国 侵略中国 ,则差不 多有了一 百年。一 百年
来,
中 国的斗争,
从 鸦 片战争〔3〕 反对英 国侵略 起,
后 来 有太 平
天国的战争〔4〕,
有甲午战争〔5〕,
有戊戌维新〔6〕,
有义和团运
有辛亥革命〔8〕,
有五四运动,
有 北伐战 争,
有红军战争,
动〔7〕,
56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这些 虽然情 形各不相 同,但 都是为了反抗外 敌,或改 革现状
的。 但是从 孙中山先 生开始 ,才有比较明确 的资产阶 级民主
革命。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
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
了吗 ?说它 失败,是 说辛亥 革命只把一个皇 帝赶跑, 中国仍
旧在 帝国主 义和封建 主义的 压迫之下,反帝 反封建的 革命任
务并 没有完 成。五四 运动是 干什么的呢?也 是为着反 帝反封
建,但是也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
下。北伐战争的革命也是一样,它胜利了,但又失败了。国民
党反共〔9〕以来,中国又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天下。于是
不得 不有十 年的红军 战争。 但是这十年的奋 斗,也只 完成了
局部 的革命 任务,还 没有完 成全国的革命任 务。如果 我们把
过去 几十年 的革命做 一个总 结,那便是只得 到了暂时 的部分
的胜利,没有永久的全国的胜利。正如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话:
“革 命 尚 未 成 功,
同 志 仍 须 努 力。
”
现 在 要 问:
中国 革 命干 了 几
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
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第二是自己的力
量太弱。一个强了,一个弱了,所以革命没有胜利。所谓敌人
的力量太强,是说帝国主义(这是主要的)和封建主义的力量
太 强。
所 谓 自 己 的 力 量 太 弱,
有 军 事、
政 治、
经 济、
文化各方 面
表现 的弱点 ,但是主 要的是 因为占全国人口 百分之九 十的工
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所以表现了弱,所以不能完成反
帝反 封建的 任务。如 果要把 几十年来的革命 做一个总 结,那
就是 全国人 民没有充 分地动 员起来,并且反 动派总是 反对和
摧残 这种动 员。而要 打倒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只有 把占全
青 年 运 动 的 方向
565
国人口 百分之 九十的工 农大众动 员起来, 组织起来,才有 可
能。孙 中山先 生在他的 遗嘱里说 :“余致 力国民革命凡四 十
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
到此目 的,必 须唤起民 众及联合 世界上以 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
同 奋 斗。
”这位 老 先 生 死 了十 多 年 了,
连 同 他 说的 四 十 年,
共有
五十多 年,这 五十多年 来的革命 的经验教 训是什么呢?根 本
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你们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全
国青年 都应该 好生研究 。青年们 一定要知 道,只有动员占 全
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
封建主 义。现 在我们要 达到战胜 日本建立 新中国的目的, 不
动员全国的工农大众,是不可能的。
第四,我再讲到青年运动。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
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
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
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开顽固分子以外,
一切的人都承认的。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
就是站 在革命 队伍的前 头。中国 反帝反封 建的人民队伍中 ,
有由中 国知识 青年们和 学生青年 们组成的 一支军队。这支 军
队是相当的大,死了的不算,在目前就有几百万。这支几百万
人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
面军。 但是光 靠这个方 面军是不 够的,光 靠了它是不能打 胜
敌人的 ,因为 它还不是 主力军。 主力军是 谁呢?就是工农 大
众。中 国的知 识青年们 和学生青 年们,一 定要到工农群众 中
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
来。没 有工农 这个主力 军,单靠 知识青年 和学生青年这支 军
56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国知识青
年和 学生 青年一 定要 和广 大的 工农 群众 结合在 一块 ,和 他们
变成 一体 ,才能 形成 一支 强有 力的 军队 。这是 一支 几万 万人
的军队啊!有了这支大军,才能攻破敌人的坚固阵地,才能攻
破敌 人的 最后堡 垒。 拿这 个观 点来 看过 去的青 年运 动, 就应
该指出一种错误的倾向,这就是在过去几十年的青年运动中,
有一部分青年,他们不愿意和工农大众相联合,他们反对工农
运动,这是青年运动潮流中的一股逆流。他们实在太不高明,
跟占 全国 人口百 分之 九十 的工 农大 众不 联合, 并且 根本 反对
工农 。这 样一个 潮流 好不 好呢 ?我 看是 不好的 ,因 为他 们反
对 工 农,
就 是 反 对 革 命,
所 以 说,
它 是 青 年 运 动 中 的 一 股 逆 流。
这样 的青 年运动 ,是 没有 好结 果的 。早 几天, 我作 了一 篇短
文〔10〕,
我在那里说过这样 一句话“
: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
命的 知识 分子的 最后 的分 界, 看其 是否 愿意并 且实 行和 工农
民众相结合。”我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标准,我认为是唯一的标
准。 看一 个青年 是不 是革 命的 ,拿 什么 做标准 呢? 拿什 么去
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
不实 行和 广大的 工农 群众 结合 在一 块。 愿意并 且实 行和 工农
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
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
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
者是 反革 命的了 。有 些青 年, 仅仅 在嘴 上大讲 其信 仰三 民主
义 〔11〕,
或 者 信仰 马 克思 主 义,
这 是 不 算 数的。
你 们 看,
希特 勒
不是也讲“信仰社会主义”吗?墨索里尼在二十年前也还是一
个“社 会 主 义 者”
呢!
他 们 的“社 会 主 义”到 底 是 什 么 东 西 呢?
青年 运动的 方向
567
原来就是法西 斯主义 !陈独秀不是也“ 信仰” 过马克思主义
吗?他后来干 了什么 呢?他跑到反革命 那里去 了。张国焘不
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他一小
差就开到泥坑 里去了 。有些人自己对自 己加封 为“三民主义
信 徒”
,
而且 是 老 牌 的三 民 主义 者,
可 是 他们 做 了些 什 么 呢?
原
来他们的民族主义,就是勾结帝国主义;他们的民权主义,就
是压迫老百姓;他们的民生主义呢,那就是拿老百姓身上的血
来喝得越多越 好。这 是口是心非的三民 主义者 。所以我们看
人的时候,看他是一个假三民主义者还是一个真三民主义者,
是一个假马克 思主义 者还是一个真马克 思主义 者,只要看他
和广大的工农 群众的 关系如何,就完全 清楚了 。只有这一个
辨别的标准, 没有第 二个标准。我希望 全国的 青年切记不要
堕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
的前 途 进军。
第 五,
现 在 的 抗 日 战 争,
是 中 国 革 命 的 一 个 新 阶 段,
而且
是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新阶段。青年们在这个阶段
里,是负担了重大的责任的。我们中国几十年来的革命运动,
经过了许多的 奋斗阶 段,但是没有一次 像现在 的抗日战争这
样广大的。我 们认为 现在的中国革命有 和过去 不同的特点,
它将从失败转变到胜利,就是指的中国的广大的人民进步了,
青年的进步就是明证。因此,这次抗日战争是一定要胜利的,
非胜利不可。大家知道,抗日战争的根本政策,是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它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变旧中国
为新中国,使 全民族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地位 解放出来。现
在中国青年运 动的不 统一,是一个很大 的缺点 。你们应该继
56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续 要求统 一,因为统一才有 力量。 你们要使全国青 年知道现
在 的 形 势,
实 行 团 结,
抗 日 到底。
最后,第六,我要说到延安的青年运动。延安的青年运动
是 全国青 年运动的模范。延 安的青 年运动的方向, 就是全国
的 青年运 动的方向。为什么 ?因为 延安的青年运动 的方向是
正确的。你们看,在统一方面,延安的青年们不但做了,而且
做 得很好 。延安的青年们是 团结的 ,是统一的。延 安的知识
青 年、
学 生 青 年、
工 人 青 年、
农 民 青 年,
大 家 都 是 团 结 的。
全国
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中间,大批的革命青年都来延安求学。
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
男 是女, 作工务农,大家都 是一条 心。这还不算全 国的模范
吗?延安的青年们不但本身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
一 点更加 是全国的模范。延 安的青 年们干了些什么 呢?他们
在 学习革 命的理论,研究抗 日救国 的道理和方法。 他们在实
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开荒种地这件事,连孔
夫子也没有做过。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
〔 12〕,
人 七 十,
弟 子三 千”
可谓 盛矣。
但是 他 的学 生 比 起 延 安 来
就 少得多 ,而且不喜欢什么 生产运 动。他的学生向 他请教如
何 耕 田,
他 就 说“
:不 知 道,
我 不 如 农 民。
”又 问 如 何 种 菜 ,
他又
说“
:不 知 道,
我 不 如 种 菜 的。
”
中 国 古代 在 圣 人 那 里 读 书 的 青
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现在全国
广大地方的学校,革命理论不多,生产运动也不讲。只有我们
延 安和各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青年们 根本不同,他们 真是抗日
救国的先锋,因为他们的政治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是正
确的。所以我说,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
青年 运动的 方向
569
今天的 大会很有 意思。我 要讲的都 讲过了。希望大 家把
五十年来的中国革命经验研究一下,把好的地方发挥起来,把
错误去掉,使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结合起来,使革命由失败转
变到胜利。到了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都发动起来、组织起来、
团 结起 来的 一天 ,就 是日 本帝国 主义 被打 倒的 一天 。每 个青
年 都要 担负 这个 责任 。每 个青年 现在 必须 和过 去不 同, 一定
要下一个大决心,把全国的青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
起来,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
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
注
释
〔1〕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6〕。
〔 2〕 一 九 三 九 年 三 月 , 陕 甘 宁 边 区 的 青 年 组 织 规 定 以 五 月 四 日 为 中 国 青 年
节 。 那 时 国 民 党 在 广 大 青 年 群 众 的 爱 国 高潮 的 压 力 下 , 也 同 意 了 这 个 规 定 。 后 来
国 民 党畏 惧 青年 学 习 “五四 ” 的革 命 精 神, 觉 得 这个 规 定 很危 险 , 又改 定 以 三月 二
十 九 日 ( 一 九 一 一 年 在 广 州 起 义 中 牺 牲 后来 葬 在 黄 花 岗 的 革 命 烈 士 的 纪 念 日 ) 为
青 年节 。 但在共 产党 领 导的革 命根 据 地内则 继续 以 五月 四日为 青 年节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以 后 ,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在 一 九 四 九 年 十 二 月 正 式 宣 布 以 五 月 四
日为中国 青年节。
〔3〕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4〕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6〕。
〔5〕见本书第一卷《矛盾论》注〔22〕。
〔6〕见本卷《论持久战》注〔12〕。
〔7〕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7〕。
〔8〕见本书 第一卷《湖南农民运 动考察 报告》注〔3〕。
〔 9〕 指一 九 二七 年蒋介 石 在 上海 、南 京 和 汪精卫 在武汉 所发 动的反 革 命 政变 。
〔10〕指本卷《五四运动》。
〔11〕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8〕。
〔12〕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
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70
反对投降活动
*
(一 九 三九年 六 月三 十日)
中华民族在日 本侵略者面前, 历来存 在的劈头 第一个大
〔1〕到 卢沟 桥事变 〔 2〕 之
问题,
就是战不战 的问题。
自“九一八”
间,
这 个 问 题 争 论 得 很 严 重。
“战 则 存,
不 战 则 亡”—— 这 是 一
切 爱 国党 派 和 一 切 爱国 同 胞 的 结 论“
;战 则 亡,
不 战 则 存”——
这是一 切投降主义者的结 论。卢沟 桥抗战 的炮声, 把这个争
论暂时 地解决了。它宣告 :第一个 结论是 对的,第 二个结论
是错了 。但是卢沟桥的炮 声,为什 么仅仅 暂时地解 决这个问
题而没 有最后地解决这个 问题呢? 这是由 于日本帝 国主义的
诱降政策,由于国际投降主义者〔3〕的妥协企图,由于中国抗
日阵线 中一部分人的动摇 性。现时 人们就 把这个问 题改变了
一 点 词 句,
变 为 所 谓“和 战 问 题”
,
又 提 出 来 了。
在 中 国 内 部,
因 而 就掀 起 了 主战 派 和 主和 派 之 争。 他们 的 论点 依 然是 一
样,“战则存,和则亡”——主战派的结论;“和则存,战则
亡”——主和派的结论。但是,主战派,乃是包括一切爱国党
派,
一 切 爱 国 同 胞,
全 民 族 的 大 多 数;
主 和 派,
即 投 降 派,
按其
人数说来,则仅仅是抗日阵线中的一部分的动摇分子。因此,
*
这 是毛 泽 东 为 纪 念抗 日 战 争 两 周 年 写的 文 章 。
反对投降活动
571
所谓主和派,就不得不进行其欺骗宣传,而第一就是反共。于
是 雪 片 一 样 地 制 造 所 谓“共 产 党 捣 乱”
,
“八 路 军、
新 四军 游 而
不 击,
不 听 指 挥”
,
“陕 甘 宁 边 区 实 行 割 据,
向 外 扩 展”
,
“共 产 党
阴 谋 推 翻 政 府”
,
乃 至“苏 联 阴 谋 侵 略 中 国”
等 等 的 假 消 息、
假
报 告、
假 文 件、
假 决 议,
用 以 蒙 蔽 事 实 的 真 相,
企 图 造 成 舆 论,
达其 主和 即投 降之目 的。 主和 派即 投降 派之 所以这 样 做,因
为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坚持者,不反对它,
就不能破坏国共合作,就不能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
投降 。其 次, 就是寄 其希 望于 日本 帝国 主义 的让步 。 他们认
为日本已经不行了,它将改变其根本政策,自动地退出华中、
华南甚至华北,中国可以不要再打而取得胜利。再其次,就是
寄其 希望 于国 际的压 力。 许多 所谓 主和 派分 子,他 们 不但希
望各大国出来对日本压一压,迫使日本让步,以便讲和,而且
还希望各国向中国政府的头上压一压,以便向主战派说:“你
们 看,
国 际空 气如 此,
只 得 和吧!
”
“太 平 洋国 际会 议 〔 4〕 是有 益
于 中 国 的,
这 不 是 什 么 慕 尼 黑 〔 5〕,
这 是 复 兴 中 国 的 步 骤!
”
这
些,就是中国主和派即投降派的整套观点,整套做法,整套阴
谋〔6〕。
这一 套,
不 但汪精卫 在演 出,
更严 重的 就是 还 有许 多的
张精卫、李精卫,他们暗藏在抗日阵线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
应外合地演出,
有些唱双簧〔7〕,
有些装红白脸〔8〕。
我们共产党人公开宣称:我们是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的,
我们 坚决 地反 对那些 主和 派。 我们 仅仅 愿意 和全国 一 切爱国
党 派、
爱 国 同 胞 一 道,
巩 固 团 结,
巩 固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巩固
抗 战 到 底,
打 到 鸭 绿 江 边,
收复
国 共 合 作,
实 行 三 民 主 义 〔 9 〕,
一切失地 〔 10〕,
而 不知其他。
我 们坚 决地 斥责 那些 公 开的 汪精
57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卫和暗藏的汪精卫辈制造反共空气、挑拨国共磨擦〔11〕、甚至
企 图再 来挑 动一 次国 共内 战的 阴谋 。我 们向 他们 说: 你们 这
种分裂阴谋的实质,不过是你们实行投降的准备步骤,而你们
的 投降 政策 和分 裂政 策不 过是 出卖 民族 利益 、图 谋少 数人 私
利的整个计划的表现;每个人民都有眼睛,你们的阴谋会被人
民 揭穿 的。 我们 坚决 地斥 责那 些认 为太 平洋 会议 并非 东方 慕
尼黑的无稽之谈。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
备 把中 国变 成捷 克。 我们 坚决 地斥 责那 些认 为日 本帝 国主 义
能 够觉 悟、 能够 让步 的空 谈。 日本 帝国 主义 灭亡 中国 的根 本
方 针是 决不 会变 的。 武汉 失陷 后日 本的 甜言 蜜语 ,例 如放 弃
其所 谓“不以国民政 府为对手”
的 方针〔12〕,
转而承认以国民政
府为对手,例如所谓华中、华南撤兵的条件,乃是诱鱼上钓取
而 烹之 的阴 险政 策, 谁要 上钓 谁就 准备 受烹 。国 际投 降主 义
者 引诱 中国 投降 ,同 样是 他们 的阴 险政 策。 他们 纵容 日本 侵
略 中 国,
自 己“坐 山 观 虎 斗”
,
以 待 时 机 一 到,
就 策 动所 谓 太 平
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如果寄希望于这些阴谋家,同样
将大 上其 当。
战或不战的问题,如今改成了战或和的问题,但性质还是
一样,这是一切问题中的第一个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半年
以来,由于日本诱降政策的加紧执行,国际投降主义者的积极
活动,主要地还是在中国抗日阵线中一部分人的更加动摇,所
谓 和战 问题 竟闹 得甚 嚣尘 上, 投降 的可 能就 成了 当前 政治 形
势 中 的 主 要 危 险;
而 反 共,
即 分 裂 国 共 合 作,
分 裂 抗 日 团 结,
就
成 了那 班投 降派 准备 投降 的首 要步 骤。 在这 种情 形下 ,全 国
一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同胞,必须睁大眼睛注视那班投降派
反对 投降 活动
573
的活动,必须认识当前形势中投降是主要危险、反共即准备投
降 这一个主要的特 点,而用 一切努 力去反对 投降和分裂。用
全 民族的血肉和日 本帝国主 义打了 两个周年 的战争,决不容
许 一部分人的动摇 和叛卖。 用全民 族的努力 所结成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决不容许一部分人的破坏和分裂。
战 下 去,
团 结 下 去,
— — 中 国 必 存。
和 下 去,
分 裂 下 去,
— — 中 国 必 亡。
何去 何 从?国 人 速择。
我们共产党人是一定要战下去,团结下去的。
全国一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同胞,也是一定要战下去,
团 结下去的。
投降 派的投降 阴谋和分 裂阴谋 即使一时 得势,最后也必
被 人民揭穿而受到 制裁。中 华民族 的历史任 务是团结抗战以
求解放,投降派欲反其道而行之,无论他们如何得势,如何兴
高 采 烈,
以 为天 下“莫 予 毒 也”
,
然 而 他们 的 命运 是 最 后 一定 要
受 到全国人 民的制裁的。
反对 投降和分 裂——这 就是全 国一切爱 国党派、一切爱
国 同胞的当 前紧急任务。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和团结,把投降阴谋和分裂
阴 谋镇压 下去啊!
注
释
〔1〕见本书第 一卷《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4〕。
〔2〕见本卷《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注〔1〕。
〔3〕国 际投 降 主 义者 ,指 当 时 阴谋 牺牲 中 国 、对 日妥 协 的 英美 帝国 主 义 者。
〔 4〕 当 时 , 英 、 美 、 法 帝 国 主 义 者 和 中 国 主 和 派 阴 谋 召 开 所 谓 太 平 洋 国 际 会
574
毛泽东选集 抗 日战争时期
注 释
议 ,同日 本帝国主 义妥协, 出卖中国。这一 阴谋被称为“远东慕尼黑 ”或者“东方慕
尼 黑 ”。 毛泽 东 在本 文中 所 斥责 的 那种 认 为太 平 洋国 际 会议 并非 东 方慕 尼 黑的 无
稽 之谈,是指当 时蒋介 石的说法。
〔5〕一九三 八年九 月,英、法、德 、意四 国政府首 脑在德 国的慕尼 黑举行 会议,
签 订 了慕 尼黑 协 定, 英法 将 捷克 斯 洛伐 克 出卖 给 德国 , 作为 德国 向 苏联 进 攻的 交
换 条 件。 在一 九 三八 年和 一 九三 九 年间 , 英美 帝 国主 义 曾经 几次 酝 酿出 卖 中国 来
换 取 同日 本帝 国 主义 的妥 协 。一 九 三九 年 六月 , 即毛 泽 东作 此文 时 ,英 日 正在 进
行 谈判, 重新酝酿 这种阴谋 。这种阴谋同英 、法、德、意在慕尼黑制 造的阴谋类似,
所 以人们 把它叫做“东方慕 尼黑” 。
〔 6〕 毛 泽 东这里 所说 的 “中 国主和 派 即 投降 派的 整 套 观点, 整套 做 法, 整套阴
谋 ”, 就 是 指当 时 蒋介石 的 观点 、 做 法和 阴 谋。 当 时 汪 精卫 是公 开 的 投 降派 的主要
头 目; 蒋 介 石是 暗 藏在抗 日 阵线 内 部 的投 降 派的 主 要 头目。
〔 7〕 毛 泽 东 这 里指 蒋介 石和 汪 精 卫 彼 此 间 的 活 动 有 如 唱 双 簧 的 关 系 。
〔 8〕 当 时 以 蒋 介 石 为 首 的 国 民 党 主 和 派 采 取 两面 派 的 活 动, 一面 还装 着 抗 战
的 样子 , 另 一面 又 用各种 形 式去 进 行 投降 的 活动 , 就 好 像中 国古 典 戏 剧 中的 演员,
有 的化装 红脸,有的化装白 脸一样 。
〔9〕见本 书第一 卷《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8〕。
〔 10〕 一 九 三 九年 一 月 , 蒋 介 石在 国 民 党 五届 五 中 全 会 上 说 出他 的 所 谓抗 战 到
底 的 “底 ”, 是 恢复 卢沟 桥 事变 以 前的 状 态。 毛 泽东 因 此特 别提 出 抗战 到 底的 界
说 ,是“打到鸭 绿江边,收复 一切失地”, 以对抗蒋介石的投降政策。
〔 11〕 “ 磨 擦 ”是 当 时 流 行 的 一个 名 词 , 指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破 坏抗 日 民 族统 一 战
线 、反对共 产 党 和进步 势 力的 各种反动 行为。
〔 12〕 一 九 三 七年 十 二 月 十 三 日, 日 本 侵 略军 占 领 南 京 。 一 九三 八 年 一月 十 六
日 ,日 本 政 府发 表 声明, 宣 称“ 今 后 将不 以 国民 政 府 为 对手 ,期 望 真 正 与帝 国合作
的 新兴 中 国 政权 的 成立和 发 展” 。 同 年十 月 ,日 军 占 领 广州 和武 汉 。 日 本政 府利用
蒋 介石 对 于 抗战 的 动摇, 改 取诱 蒋 投 降为 主 的方 针 , 在 十一 月三 日 又 发 表声 明,宣
称 “如果 国民政府 抛弃以往 的指导方针,更 换人事,改弦易辙,参加 新秩序的建设,
我 方亦不拒 绝”。
575
必须制裁反动派
*
(一 九 三 九 年 八 月 一 日)
今 天是八 月一日, 我们在 这里开追悼大会。 为什么 要开
这样 的追 悼会 呢?因 为 反动派 杀死 了革 命的 同志, 杀死 了抗
日的 战士 。现 在应该 杀 死什么 人? 应该 杀死 汉奸, 杀死 日本
帝国 主义 者。 但是, 中 国和日 本帝 国主 义者 打了两 年仗 ,还
没有分胜负。汉奸还是很活跃,杀死的也很少。革命的同志,
抗日 的战 士, 却被杀 死 了。什 么人 杀死 的? 军队杀 死的 。军
队为 什么 杀死 了抗日 战 士?军 队是 执行 命令 ,有人 指使 军队
去杀的。什么人指使军队去杀?反动派在那里指使〔1〕。同志
们! 照理 说, 什么人 要 杀抗日 战士 呢? 第一 是日本 帝国 主义
者要杀他们,第二是汪精卫〔2〕等汉奸卖国贼要杀他们。但是
现 在 杀 人 的 地 方 不 是 在 上 海、
北 平、
天 津、
南 京,
不 是 在日 寇汉
奸占领的地方,而是在平江这个地方,在抗战的后方,被杀死
的是 新四 军平 江通讯 处 的负责 同志 涂正 坤、 罗梓铭 等。 很明
显, 是那 班中 国反动 派 接受了 日本 帝国 主义 和汪精 卫的 命令
来杀人的。这些反动派,他们是准备投降的,所以恭恭敬敬地
执行了日本人和汪精卫的命令,先把最坚决的抗日分子杀死。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人 民 追 悼 平 江 惨 案 死 难 烈 士 大 会上 的 演 说 。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576
这件事非同小可,我们一定要反对,我们一定要抗议!
现在全国抗日 ,全国人 民在抗 日的目标 之下结成一个大
团结。在这个大团结里面,有一部分人是反动派,是投降派。
他们干什么呢?就是杀抗日分子,压制进步,勾结日寇汉奸,
准备投降。
这样一件杀死 抗日同志 的大事 ,有谁出 来过问呢?自从
六月十二日下午三时杀了人之后,到今天是八月一日了,我们
看见有人 出来过问 没有呢? 没有。 这件事应 该由谁 出来过问
呢?应该 由中国的 法律出来 过问, 由法官出 来过问 。如果在
陕甘宁边 区发生了 这样的事 情,我 们的高等 法院早 就出来过
问了。但是,平江惨案快两个月了,法律和法官并没有出来过
问。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中国不统一〔3〕。
中国应该统一,不统一就不能胜利。但是什么叫统一呢?
统 一 就 是 要 大 家 抗 日,
要 大 家 团 结,
要 大 家 进 步,
要 有 赏 有 罚。
应该赏什 么人呢? 应该赏抗 日的人 ,赏团结 的人, 赏进步的
人。应该罚什么人呢?应该罚破坏抗日、团结、进步的汉奸和
反动派。 现在统一 了没有呢 ?没有 。平江惨 案就是 证据。从
这件事情 就可以看 出,应该 统一的 没有统一 。我们 早就要求
全国统一。第一个,统一于抗战。现在涂正坤、罗梓铭等抗日
同 志 不 但 没 有 受 赏,
反 被 惨 杀 了;
而 那 些 坏 蛋,
他 们 反 对 抗 战,
准备投降,实行杀人,却没有受处罚。这就是不统一。我们要
反对这些坏蛋,反对这些投降分子,捉拿这些杀人凶手。第二
个,统一 于团结。 赞成团结 的应该 受赏,破 坏团结 的应该受
罚。但是现在赞成团结的涂正坤、罗梓铭等同志,他们倒受了
处罚,被人惨杀了;而那些破坏团结的坏人却没有受到一点处
必须制裁反动派
577
罚。这就是不统一。第三个,统一于进步。要全国进步,要落
后的人向进步的人看齐,决不能拉进步的人向落后的人看齐。
平江惨案的那些刽子手,他们把进步分子杀了。抗战以来,被
暗杀 的共产党 员和爱国 志士已经 不下几十 几百,平 江惨案不
过是最近的一件事。这样下去,中国就不得了,抗日的人可以
统统被杀。杀抗日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中国的反
动派执行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汪精卫的命令,准备投降,所以先
杀抗 日军人, 先杀共产 党员,先 杀爱国志 士。这样 的事如果
不加 制止,中 国就会在 这些反动 派手里灭 亡。所以 这件事是
全国 的事,是 很大的事 ,我们必 须要求国 民政府严 办那些反
动 派。
同志们还要懂得,近来日本帝国主义的捣乱更加厉害了,
国际帝国主义帮助日本也更 加积极了〔4〕,
中国内部的汉奸,
公
开的汪精卫和暗藏的汪精卫,他们破坏抗战,破坏团结,向后
倒退,也更加积极了。他们想使中国大部投降,内部分裂,国
内打仗。现在国内流行一种秘密办法,叫做什么《限制异党活
动办法》〔5〕,其内容全部是反动的,是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的,
是 不 利 于 抗 战,
不 利 于 团 结,
不 利 于 进 步 的。
什 么 是“异 党”
?
日本帝国主义是异党,汪精卫是异党,汉奸是异党。共产党和
一 切 抗 日 的 党 派,
一 致 团 结 抗 日,
这 是“异 党”
吗?
现 在偏 偏有
那些投降派、反动派、顽固派,在抗战的队伍中闹磨擦,闹分
裂,
这 种 行 为 对 不 对 呢 ?完 全 不 对 的(
。全 场 鼓 掌 )
“限 制”
,
现
在要限制什么人?要限制日本帝国主义者,要限制汪精卫,要
限制反动派,要限制投降分子。(全场鼓掌)为什么要限制最
抗日 最革命最 进步的共 产党呢? 这是完全 不对的。 我们延安
578
毛泽东选 集 抗日 战争时期
的人民表示坚决的反对,坚决的抗议。(全场鼓掌)我们要反
对所谓《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破坏团结的种种
罪恶行为的根源。我们今天开这个大会,就是为了继续抗战,
继续团结,继续进步。为了这个,就要取消《限制异党活动办
法》,就要制裁那些投降派、反动派,就要保护一切革命的同
志、
抗 日 的 同 志、
抗 日 的 人 民(
。热 烈 鼓 掌,
高 呼 口 号)
注
释
〔 1〕 一 九 三 九 年六 月十 二 日, 根据 蒋 介 石 的 秘 密 命 令 , 国 民 党 第 二 十 七 集 团
军 派兵 包 围 新 四 军 驻 湖 南 平 江 嘉 义 镇 的 通 讯 处 , 惨 杀 新 四 军 参 议 涂 正 坤 、 八 路 军
少 校副 官 罗 梓 铭 等 六 人 。 这 个 惨 杀 事 件 , 激 起 了 各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人 民 和 国 民 党 统
治 区的 正 义 人 士 的 公 愤 。 毛 泽 东 在 这 篇 演 说 中 所 抨 击 的 反 动 派 , 就 是 指 的 这 次 惨
杀事 件 的 指使 者 蒋 介 石和 他 的 党徒 。
〔2〕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1〕。
〔3〕毛泽东在这里所解释的“统一”,是 针对国 民党反动 派企图 利用“ 统一”的
名 义, 以 消 灭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抗 日 武 装 和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阴 谋 而 提 出 的 。 自 从 国 共 两
党 重新合 作共 同 抗日之 日起 , 国民党 在政 治 上用以 打击 共 产党的 主要 武 器就是
“统一 ”这个口 号,他们诬蔑共 产党标新 立异,妨 碍统一,不利抗 日。一九三九年一
月国民 党五 届 五 中全 会原则 通 过 《 防制 异党 活 动 办法》 以 后, 这 种 反动 叫 嚣 就更 加
猖狂了 。毛 泽 东 在这 里把“ 统 一 ” 这个 口号 从 国 民党反 动 派手 里 夺 取过 来 , 变为 革
命的 口号, 用 以 反 对国 民 党 的反 人 民 反民 族 的 分裂 行 动 。
〔 4〕 参见本 卷《 反 对 投降 活 动》 。 一 九三八 年十 月 武汉 失守 以 后 , 日本 帝国 主
义 对国 民 党 采 取 以 政 治 诱 降 为 主 的 方 针 , 英 美 等 帝 国 主 义 也 不 断 劝 蒋 介 石 同 日 本
帝国主 义“ 议 和 ”。 一九三 八 年 十 一月 ,英 国 首 相张伯 伦 表示 愿 意 实行 英 日 经济 合
作,共 同参 加 所 谓“ 远东建 设 ” 。 一九 三九 年 , 英美帝 国 主义 企 图 牺牲 中 国 以便 同
日 本侵 略 者 妥 协 的 阴 谋 活 动 更 加 露 骨 。 这 一 年 的 四 月 , 英 国 驻 华 大 使 卡 尔 往 返 于
蒋介石 和日本之 间,企图拉拢中 日“议和 ”。六月 ,美国示意国民 党政府外交官员,
要中国 出面 提 议 召开 国际会 议 , 解 决中 日问 题 。 七月, 英 日达 成 协 议, 英 国 完全 承
认日本侵略中国所造成的“实际局势”。
〔 5〕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月 武 汉 失 守 后 , 国 民 党 逐 渐 加 紧 反 共 活 动 。 一 九 三 九 年
春,国 民党中央 秘密颁布《防制 异党活动 办法》, 随后又秘密颁布 《异党问题处理办
必 须 制裁 反动 派
注 释
579
法》、《处理 异党问题 实施方 案》。在 这些反 动的文件里,规定采用法西斯统 治的方
法 , 限 制 共 产 党 人 和 一 切 进 步 分 子 的 思 想 、 言 论 和 行 动 , 破 坏 一 切 抗 日的 群众 组
织;
在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所 认 为 的“异 党 活 动 最 烈 之 区 域 ”
,
实 行“联 保 连 坐 法”
,
在保 甲
组 织中 建 立 “通讯 网”, 即 建立 反革 命 的 特 务组织,以 便 随时 监 视和 限 制 人民的 活
动; 在华中、华北 各地,布置对共产党的政治压迫和军 事进攻。
580
关于国际新形势
对 新 华日报 记者 的谈话
〔 1〕
(一 九三 九年九 月一 日)
记者 问:
苏 德互 不 侵 犯协 定的 订 立〔 2〕,
其意 义 如 何?
毛答: 苏德互 不侵犯协 定是苏联 社会主义 力量增长 和苏
联 政府坚持 和平政 策的结果 。这个协 定打破了 张伯伦、 达拉
第〔3〕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
日反共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巩固了苏德两国间的和平,保障
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东方,则打击了日本,援助了
中国,增强了中国抗战派的地位,打击了中国的投降派。在这
一切上面,就安置了援助全世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基础。这
就是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全部政治意义。
问:人 们还不 明了苏德 互不侵犯 协定是英 法苏谈判 破裂
的 结果,反 而以为 英法苏谈 判的破裂 是苏德协 定的结果 。请
你说明一下英法苏谈判为什么没有成功。
答:英 法苏三 国谈判所 以没有成 功,完全 由于英法 政府
没 有诚意。 近年来 ,世界反 动资产阶 级首先是 英法的反 动资
产阶级,对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一贯地执行了一种反动的
政 策,
即 所 谓“不 干 涉”
政 策。
这 个 政 策 的 目 的,
在 于纵 容 侵 略
战争,自己从中取利。因此,英法根本拒绝苏联历来提出的组
关 于 国际 新 形 势 对 新 华 日 报 记 者 的 谈 话
581
织 真正 的 反 侵略 阵 线 的建 议,
而 采 取“不 干 涉”
的 立场,
纵容 德
意日侵 略,自己 站在一边 看。其 目的在于 使战争的 双方互相
消耗,然后自己出台干涉。在执行这个反动政策的过程中,曾
经牺牲 了半个中 国给日本 ,牺牲 了整个阿 比西尼亚 、整个西
班牙、整个奥国、整个捷克给德意〔4〕。这一次又想牺牲苏联。
这种阴 谋,在这 次英法苏 三国的 谈判中已 经明显地 暴露出来
了。这个谈判,从四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三日,进行了四个多
月,在苏联方面尽到了一切的忍耐。英法则始终不赞成平等互
惠原则,只要求苏联保证它们的安全,它们却不肯保证苏联的
安全,不肯保证波罗的海诸小国的安全,以便开一个缺口让德
国进兵 ,并且不 让苏联军 队通过 波兰去反 对侵略者 。这就是
谈判破裂的原因。在这个期间,德国愿意停止反苏,愿意放弃
所谓《防共协定》〔5〕,
承认 了苏联边疆的不可 侵犯,
苏德互不
侵犯协 定就订立 了。国际 反动派 ,首先是 英法反动 派的这种
“不 干 涉”
政 策,
乃 是“坐 山 观 虎 斗”的 政 策,
是完 全 损 人利 己 的
帝国主 义的政策 。它从张 伯伦上 台开始, 到去年九 月慕尼黑
协定〔6〕发展到了顶点,到此次英法苏谈判就最后破产。往后
的时间 ,就不得 不变成英 法和德 意两大帝 国主义集 团直接冲
突的局 面。我一 九三八年 十月在 中共六届 六中全会 上曾经说
过“
:搬 起 石 头 打 自 己 的 脚,
这 就 是 张 伯 伦 政 策 的 必 然 结 果。
”
张伯伦 以损人的 目的开始 ,以害 己的结果 告终。这 将是一切
反动政 策的发展 规律。
问:据你看,目前的时局将要如何发展?
答: 目前 的国 际时 局已 处在 新的 形势 中。 早已 开始 了的
第 二次 帝 国 主义 战 争 的片 面 性 状态,
即是 说,
由 于“不 干 涉”
政
58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策而发生的一方进攻、一方坐视的局面,就欧洲方面说来,今
后势 必由全 面性的战争起而 代之。 第二次帝 国主义战争已进
到新 的阶 段。
在欧洲 方面,德 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 帝国主义 集团之
间, 为了争 夺对殖民地人民 统治权 的帝国主 义大战,是迫在
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
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其实,这只是一种欺骗。因为,双方的目的都是帝国主义的目
的,都是为了争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统治权,都
是掠夺性的战争。在目前,就是为了争夺波兰,争夺巴尔干半
岛和 地中海 沿岸。这样的战 争完全 不是正义 的。世界上只有
非掠 夺性的 谋解放的战争, 才是正 义的战争 。共产党决不赞
助任 何掠夺 战争。共产党对 于一切 正义的非 掠夺的谋解放的
战争,则将挺身出而赞助,并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第二国际所
属的社会民主党,在张伯伦、达拉第的威迫利诱之下,正在发
生分化,一部分上层反动分子正在蹈袭第一次大战时的覆辙,
准备 赞助新 的帝国主义战争 。但另 一部分, 则将和共产党一
道建 立反战 反法西斯的人民 阵线。 目前张伯 伦、达拉第正在
模仿德意,一步一步地反动化,正在利用战争动员将国家组织
法西斯化,将经济组织战争化。总之,两大帝国主义集团正在
狂热 地准备 战争,大屠杀的 危险临 到千百万 人民的头上。这
种情 形,毫 无疑义地将激起 广大人 民的反抗 运动。无论在德
意,无论在英法,无论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人民如果不愿
充当 帝国主 义的炮灰,他们 就一定 会起来用 各种方式去反对
帝国主义 战争。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583
在资 本 主义 世界,
除了 上 述两大 集 团之 外,
还 有第 三 个集
团,这 就是以 美国为首的包括 中美洲南 美洲许多 国家在 内的
集团。这个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暂时还不至于转入战争。
美国帝 国主义 想在中立的名义 之下,暂 时不参加 战争的 任何
一方,以便在将来出台活动,争取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
美国资 产阶级 暂时还不准备在 国内取消 民主政治 和平时 的经
济生活,这一点对于世界的和平运动是有利益的。
日本帝国主 义受了苏 德协定 的严重 打击,它 的前途将更
加困难 。它的 外交政策,正在 两派斗争 中。军阀 想和德 意建
立 联 盟,
达 到 独 占 中 国,
侵 略 南 洋,
排 斥 英 美 法 出 东 方 的 目 的;
但一部 分资产 阶级则主张对英 美法让步 ,把目标 集中于 掠夺
中国。 目前和 英国妥协的趋势 甚大。英 国反动派 将以共 同瓜
分中国 和在财 政上经济上帮助 日本为条 件,换得 日本充 当英
国利益的东方警犬,镇压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牵制苏联。因
此,不管怎样,日本灭亡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决不会变更的。日
本对中 国正面 大规模军事进攻 的可能性 ,或者不 很大了 ;但
〔 7〕 的 政 治 进 攻 和
是,
它 将更 厉 害 地 进 行 其“以 华制 华”
“以 战
〔 8〕的 经济 侵略,
而在其占 领地则 将继续疯狂的军 事“扫
养战”
〔 9〕;
荡”
并想 经过英国 压迫中国 投 降。
在 某种 适 合于日 本 的时
机,日本将发起东方慕尼黑,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
中国订 立城下 之盟,用以达其 灭亡中国 的目的。 日本的 这种
帝国主义的目的,在日本人民革命没有起来之前,不管日本统
治阶级掉换什么内阁,都是不会变更的。
在整 个 资本 主义 世 界之 外,
另 一 个 光 明 世 界,
就是 社 会主
义的苏 联。苏 德协定增加了苏 联帮助世 界和平运 动的可 能,
58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增加了它援助中国抗日的可能。
这些就是我对于国际形势的估计。
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前途将如何?
答:中国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
持进步的前途,这就是复兴的前途。一个是实行妥协、实行分
裂、实行倒退的前途,这就是亡国的前途。
在 新的国际 环境中, 在日本更 加困难和 我国绝 不妥协的
条件之下,我国的战略退却阶段便已完结,而战略相持阶段便
已到来。所谓战略相持 阶段,即是准备反攻的阶段。
但是,正面相持和敌后相持是成反比例的,正面相持的局
面出现 ,敌后斗 争的局面 就要紧 张。所以 ,从武汉 失守后开
始的敌人在沦陷区(主要是在华北)举行的大规模的军事“扫
荡”,今后不但还会继续,而且还会加紧起来。更因敌人目前
的主 要 政 策是“以华 制 华”
的政 治进 攻和“以战 养 战”
的 经 济侵
略,英国的东方政策是远东慕尼黑,这就极大地加重了中国大
部投降 和内部分 裂的危险 。至于 我国国力 和敌人对 比,还是
相 差 很 远,
要 准 备 实 行 反 攻 的 力 量,
非 全 国 一 致,
艰 苦 奋 斗,
是
不可能的。
因此,我国坚持抗战的任务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任务,千
万不要 丝毫大意。
因此,毫无疑义,中国万万不可放弃现在的时机,万万不
可打错主意,而应该采取坚定的政治立场。
这就是:第一,坚持抗战的立场,反对任何的妥协运动。
不论是 公开的汪 精卫和暗 藏的汪 精卫,都 应该给以 坚决的打
击。不 论是日本 的引诱和 英国的 引诱,都 应该给以 坚决的拒
关 于 国 际 新 形势 对 新 华 日 报 记 者 的 谈 话
585
绝,中国决不能参加东方慕尼黑。
第二,坚持团结的立场,反对任何的分裂运动。也不论是
从日本帝国主义方面来的,从其他外国方面来的,从国内投降
派方面来的,都应该充分警戒。任何不利于抗战的内部磨擦,
都必须用严正的态 度加以制止。
第三,坚持进步的立场,反对任何的倒退运动。不论是军
事 方 面 的、
政 治 方 面 的、
财 政 经 济 方 面 的、
党 务 方 面 的、
文化教
育方面的和民众运动方面的,一切不利于抗战的思想、制度和
办法,都要来一个重新考虑和切实改进,以利抗战。
果能如此,中国就能好好地准备反攻的力量。
从 现 时 起,
全 国 应 以“准 备 反 攻”
为 抗 战 的 总 任 务。
在现时,一方面,应当严正地支持正面的防御,有力地援
助 敌 后 的 战 争;
另 一 方 面,
应 当 实 行 政 治、
军 事 等 各 种 改 革,
聚
积 巨 大 的 力 量,
以 便 等 候 时 机 一 到,
就 倾 注 全 力,
大 举 反 攻,
收
复 失 地。
注
释
〔 1〕 《 新 华 日 报 》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公 开 出 版 的 机 关 报 。 一 九 三
八 年 一月 十 一 日 在 汉 口 创 刊 , 同 年 十 月 二 十 五日 迁 到 重 庆 继 续 出 版 。 一 九 四 七 年
三 月 被 国 民 党 政府 强 迫 停 刊 。
〔 2〕 苏 德 互 不 侵 犯条 约 订 立 于 一 九 三九 年八 月 二 十 三 日 。
〔 3〕 张 伯 伦 是 当 时 英 国 政 府 的 首 相 , 达 拉 第 是 当 时 法 国 政 府 的 总 理 。 他 们 一
贯 纵 容 德 、意 、 日 法西 斯 发 动 侵略战 争, 企 图 把这 种 侵 略 战争 的 矛 头引 向 苏联 。 但
是 , 同 他 们的 愿 望 相反 , 帝 国 主义之 间的 矛 盾 日益 尖 锐 , 在一 九 三 九年 九 月, 德 国
法 西 斯 首 先 向 英 法 和 它 们 的 同 盟 国发 动 了 战 争 。
〔 4〕一九 三五 年 十 月, 意大 利 开 始武 装侵略 阿 比 西尼 亚( 埃 塞 俄比 亚),于 一
九 三 六年 五 月 将 埃 塞 俄 比 亚 占 领 。 一 九 三 六 年七 月 , 德 国 和 意 大 利 共 同 武 装 干 涉
西 班 牙内 政 , 支 持 佛 朗 哥 法 西 斯 势 力 反 叛 西 班牙 人 民 阵 线 政 府 。 人 民 阵 线 政 府 领
586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注 释
导 西 班 牙 人 民 进 行 了 长 期 的 抗 战 , 于 一 九 三 九 年 三 月 失败 。 一九 三 八年 三 月德 国
出 兵 占 领 奥 地 利 , 同 年 十 月 又 出 兵 侵 占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的苏 台 德区 , 于一 九 三九 年
三 月 完 全 占 领 了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 德 意 法 西 斯 这 些 疯 狂 的侵 略 行动 , 都是 在 当时 英
法政 府 “不干涉 ”政策的纵 容和鼓励 之 下进行并 且获得成功 的。
〔 5〕一九 三六 年 十一 月,德 日 订 立《 反 共产 国际协 定》和 《 反共 产 国际 协 定 附
属 议定 书 》 ,同 时 还制定 了 一 个直 接 反对 苏 联 的秘密 附件 。 一 九 三七年 十一 月 , 意
大利 也 参加了这 个 协定。
〔6〕参见本卷《反对投降活动》注〔5〕。
〔 7〕“以 华制 华 ”是 日本帝 国 主 义侵 略 中国 的一种 阴谋毒 计 。向 来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总 是 在 中 国 培 植 可 以 供 它 利 用 的 力 量 , 以 便 分 裂 中国 内 部而 达 到它 的 侵略 目
的 。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以 后 , 它 不 仅 利 用 国 民 党 中 汪 精 卫 派公 开 的亲 日 分子 , 而且 利
用 蒋 介 石 派 的 力 量 来 牵 制 抗 战 最 坚 决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 从一 九 三九 年 起, 日 本帝 国
主 义 对 蒋 介 石 军 队 停 止 大 规 模 的 战 略 进 攻 , 着 重 从 政 治上 鼓 励他 进 行反 共 活动 ,
正是 这种“以 华制 华”政 策的实施。
〔 8〕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占 领 区 内 实 行 残 暴 的 经 济 掠 夺 , 用 以 供 给 它进 行
侵略 战 争的需要 。 日本军阀 把这种政 策叫 做“以 战养 战”。
〔 9〕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月 武 汉 失 守 后 ,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逐 渐 集 中 主 要 兵 力 进 犯敌 后
抗 日根 据 地 。他 们 所到之 处 , 极其 野 蛮地 实 行 烧光、 杀光 和 抢 光 的政策 。敌 人 把 这
种疯 狂的军事 进犯叫做 “扫荡”。
587
和 中 央 社、
扫 荡 报、
新 民报
三记者的谈话
〔1 〕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记者问:
有几个问题请教。
今天在《新中华报》〔2〕上看了
毛先生九月一日的谈话,有些问题已经说到了,有些尚请毛先
生补充。问题分三部分,就是写在纸上的,请逐一赐教。
毛答:可以根据先生们的问题表,分别来讲。
先生们提 到抗战的 相持阶段 是否到来 的问题 。我以为 ,
相持阶段是有条件地到来了。就是说,在国际新形势之下,在
日 本更 加困 难和 中国 绝不 妥协 的条 件之 下, 可以 说已 经到 来
了 。这 里并 不否 认敌 人还 可能 有比 较大 的战 役进 攻, 例如 进
攻北海、长沙,甚至进攻西安,都是可能的。说敌人的大规模
战 略进 攻和 我们 的战 略退 却在 一定 条件 下基 本上 已经 停止 ,
并 不是 说一 切进 攻的 可能 和一 切退 却的 可能 都没 有了 。至 于
新阶段的具体内容,就是准备反攻,一切都可以包括在这一概
念之中。这就是说,中国要在相持阶段中准备一切力量,以备
将来的反攻。说准备反攻,并不是立即反攻,条件不够是不能
反 攻的 。而 且这 讲的 是战 略的 反攻 ,不 是战 役的 反攻 。战 役
上 的 反攻,
例 如 对 付 敌人 在 晋 东 南的 军 事“扫 荡”
,
我 们把 他 打
退,这样的战役反攻不但会有,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战略
58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上的大举反攻时期,现在还没有到,现在是对于这种大举反攻
作积极 准 备的时 期。 在这 个时 期内 ,还 要打 退正 面敌 人一 些
可能的 战役进攻。
如果把新阶段的任务分别来讲,那末,在敌人后方,一定
要 坚 持 游 击 战 争,
粉 碎 敌 人 的“扫 荡”
,
破 坏 敌 人 的 经 济 侵 略;
在正面,一定要巩固军事防御,打退敌人可能的战役进攻;在
大后方〔3〕,主要的是积极改革政治。这许多,都是准备反攻
的具体 内容。
改革国内政治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敌人在目前,主要
的是政治进攻,我们就要特别加强政治抵抗。这就是说,民主
政治的问题,应当快点解决,才能加强政治上的抵抗力,才能
准备军 事 力量。 中国 抗战 主要 地依 靠自 力更 生。 如果 过去 也
讲 自 力 更 生,
那 末,
在 新 的 国 际 环 境 下,
自 力 更 生 就 更 加 重 要。
自力更生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政治。
问:刚才毛先生说,为了自力更生达到抗战胜利,民主政
治是必要的,那末,在现在的环境下,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
制度?
答:
军 政、
训 政、
宪 政 三 个 时 期 的 划 分 〔 4 〕,
原是 孙 中 山 先
就没有讲三
生说的。
但孙先生在逝世前的《北上宣言》〔5〕里,
个时期 了 ,那里 讲到 中国 要立 即召 开国 民会 议。 可见 孙先 生
的主张,在他自己,早就依据情势,有了变动。现在在抗战这
种严重的局面之下,要避免亡国惨祸,并把敌人打出去,必须
快些召集国民大会,实行民主政治。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不
同的议论。有些人说:老百姓没有知识,不能实行民主政治。
这是不对的。在抗战中间,老百姓进步甚快,加上有领导,有
和 中央社、 扫荡报、 新民报三 记者的谈 话
589
方针,一定可以实行民主政治。例如在华北,已经实行了民主
政 治。
在 那 里,
区 长、
乡 长、
保 甲 长,
多 是 民 选 的。
县 长,
有些
也是民选的了,许多先进的人物和有为的青年,被选出来当县
长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提出让大家讨论。
先生们提出的第二部分问题里,有关于所谓“限制异党”
的问题,就是说,关于各地磨擦的问题。先生们关心这件事是
很对的。关于这件事,近来情况虽然比较好一点,但是根本上
没有什 么变 化。
问 : 共 产 党 对 这 个 问题 的 态 度 , 曾 向 中 央 政 府 表 示 过
没有?
答: 我 们已 经提 出 抗议。
问: 用什么方 式提出的?
答:还是在七月间,我们党的代表周恩来同志,已经写信
给蒋委员长。八月 一日, 延安各界 又打了 电报给蒋委员长和
国民政府,要求取 消那个 秘密流行 成为各 地磨擦根源的所谓
《限制异党活动办法》〔6〕。
问: 中央政府 有无答复?
答: 没有答复 。听说这个东西 ,国民 党里面也 有一些人
不 赞 成。
你 们 知 道,
共 同 抗 日 的 军 队 叫 做 友 军,
不 叫 做“异 军”
,
那 末,
共 同 抗 日 的 党 派 就 是 友 党,
不 是“异 党”
。
抗 战 中间 有许
多党派,党派的力量有大小,但是大家同在抗战,完全应该互
相团结,而决不应该互相“限制”。什么是异党?日本走狗汪
精卫〔7〕的汉奸党是异党,因为它和抗日党派在政治上没有丝
毫 共 同 之 点,
这样 的 党,
就 应 该 限 制。
国 民 党、
共 产 党,
在 政治
上是有共同之点的 ,这就 是抗日。 所以现 在是如何集中全力
59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反 日防日和反汪防 汪的问 题,而不 是集中全 力反共防共的问
题 。口号只能是这 样提。 现在汪精 卫有三个 口号:反蒋、反
共 、亲日。汪精卫 是国共 两党和全 国人民的 共同敌人。共产
党却不是国民党的敌人,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的敌人,不应该
互 相 反 对,
互 相“限 制”
,
而 应 该 互 相 团 结,
互 相 协 助。
我 们的
口 号一定要和汪精 卫的口 号有区别 ,一定要 和汪精卫的口号
对立起来,而决不能和他相混同。他要反蒋,我们就要拥蒋;
他要反共,我们就要联共;他要亲日,我们就要抗日。凡是敌
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现在许多人的文章上常常有一句话,说是“无使亲痛仇快”。
这 句话出于东汉时 刘秀的 一位将军 叫朱浮的 写给渔阳太守彭
宠 的 一 封 信,
那 信 上 说“
:凡 举 事 无 为 亲 厚 者 所 痛,
而 为见 仇 者
所快。”朱浮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政治原则,我们千万不
可 忘 记。
先生们的问题 表中还问到共产 党对待所 谓磨擦 的态度。
我 可以率直地告诉 你们, 我们根本 反对抗日 党派之间那种互
相对消力量的磨擦。但是,任何方面的横逆如果一定要来,如
果欺人太甚,如果实行压迫,那末,共产党就必须用严正的态
度 对 待 之。
这 态 度 就 是:
人 不 犯 我,
我 不 犯 人;
人 若 犯 我,
我必
犯 人。但我们是站 在严格 的自卫立 场上的, 任何共产党员不
许 超过自卫 原则。
问:华 北的磨擦问题怎 样?
答:
那 里 的 张 荫 梧、
秦 启 荣 〔 8 〕,
是 两 位 磨 擦 专 家。
张荫 梧
在河北,秦启荣在山东,简直是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
区 别。他们打敌人 的时候 少,打八 路军的时 候多。有许多铁
和中央 社、扫荡 报、新民报 三记者的 谈话
591
的证据,如像张荫梧给其部下进攻八路军的命令等,我们已送
给 蒋委 员长了。
问:新四 军方面有 无磨擦?
答:
也 是 有 的,
平江 惨案 〔9 〕就 是惊动 全 国 的大 事件。
问:有些人说,统一战线是重要的,但是按照统一,边区
政府就应该取消。关于这,先生以为如何?
答:各种胡言乱 语到处都 有,如 所谓取消 边区,即 是一
例 。陕甘宁 边区是 民主的抗 日根据地 ,是全国 政治上最 进步
的 区域,取 消的理 由何在? 何况边区 是蒋委员 长早已承 认了
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也早在民国二十六年冬天就正式通过了。
中国确实需要统一,但是应该统一于抗战,统一于团结,统一
于进步。如果向相反的方面统一,那中国就会亡国。
问:由于对于统一的了解不同,国共是否有分裂的可能?
答:如果只说到可能性的话,那末,团结和分裂两种可能
性都有,要看国共两党的态度如何,尤其要看全国人民的态度
如何来决定。我们共产党方面,关于合作的方针,早经讲过,
我 们不但希 望长期 合作,而 且努力争 取这种合 作。听说 蒋委
员 长在国民 党五中 全会中也 说过,国 内问题不 能用武力 来解
决。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又都有了过去的经验,大家一定要长
期合作,一定要避免分裂。但是要给长期合作找到政治保证,
分 裂的可能 性才能 彻底避免 ,这就是 坚持抗战 到底和实 行民
主政治。如果能这样做,那末,就能继续团结而避免分裂,这
是要靠两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也是一定要这样努力的。
“坚 持 抗 战、
反 对 投 降”
,
“坚 持 团 结、
反 对 分 裂”
,
“坚 持 进 步、
反
对倒退”
,
这是我们党在今年的《七七宣言》里提出来的三大政
592
毛泽东选集 抗 日战争时期
治口号。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做,中国才能避免亡国,并把敌人
打出去;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注
释
〔 1 〕 中 央社 是国 民党 的 中 央 通 讯 社 。 《 扫 荡 报 》 是 国 民 党 政 府 军 事 系统 的报
纸 。《新民 报》是代 表民族 资产阶级 的一种报 纸。
〔 2〕 《新中华 报》的 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 政府机关 报《红 色中华》,一
九 三 七 年 一 月 二 十 九 日 改 为 此 名 , 在 延 安 出 版 。同 年 九月 九 日改 为 陕 甘 宁 边 区 政
府 的机 关 报。 一九三 九 年二 月七日 起 改组 为中国 共 产党 中央委 员 会的 机关报 。
一 九四 一 年五 月 十 五 日终刊 。
〔 3 〕 指 国民 党统 治区 。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 人 们 习 惯 称 未 被 日 本 侵 略 军 占领 而在
国 民党统治 下 的中 国西南 部和西 北部 的 广大地 区 为“ 大后方 ”。
曾 经 将“建 国 ”程 序 划 分 为“军 政”
“训 政 ”
、
、
“宪
〔 4 〕 孙 中 山 在 《 建 国 大 纲 》 中,
政”三个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利用“军政”、“训政”的说法,
作 为实 行 反 革命 专 政 和剥 夺 人 民一 切 自 由权 利 的 借口 。
〔 5 〕 一 九二 四年 十月 , 直 系 军 阀 在 第 二 次 直 奉 战 争 中 失 败 , 它 控 制 的北 京中
央 政 权 垮 台 , 冯 玉 祥 等 北 方 实 力 派 电 请 孙 中 山 入京 , 共商 国 是。 孙 中 山 于 十 一 月
十 三日 应 邀 北上 。 在 离开 广 州 前, 孙 中 山发 表 《 北上 宣 言 》, 重 申反 对 帝 国 主义 和
军 阀 的 主张 ,号 召 召 集国 民 会 议 。 这 个 宣言 受 到 全国 人 民 的 欢 迎 。
〔6〕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5〕。
〔 7〕 见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1〕。
反对反共顽固派》注〔5〕和注〔 6〕。
〔8〕 见本卷《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9〕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1〕。
593
苏 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当 着伟大 的十月社 会主义革 命二十二周年纪 念快要 到来
的时候,中苏文化协会要我写一篇文章。我想根据我的观察,
说明 几个和苏 联和中国 都有关系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 目前
正在中国广大人民中间议论着,似乎还没有得到确定的结论。
我想乘此时机,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意见,贡献给关心欧洲大
战和中苏关系的人们,作为参考,或者不是无益的。
有些人说:苏联利于爆发世界大战,而不要求世界和平的
继续;这次大战的爆发,就是由苏联不同英法订立互助条约而
同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1〕所促成的。这种意见,我以为是
不正 确的。因 为在过去 很长的时期中, 苏联的对外政策 是一
贯的 和平政策 ,这种和 平政策就是以苏 联的利益和世界 人类
大多 数的利益 互相联系 着的。在过去, 苏联不但为了自 己建
设社 会主义需 要和平, 需要巩固苏联和 世界各国间的和 平关
系,不使发生反苏战争;而且需要制止各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制止 各所谓民 主国家挑 拨战争的行为, 需要尽量地延缓 帝国
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争取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多年以来,苏
联对于世界的和平事业,尽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它加入了国
际联 盟〔2〕,
同法国同捷 克都订 立了互 助协定 〔3〕,
竭力想 同英
59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国及 一切愿 意和平的 国家订 立保障安全的条 约。当德 意联合
侵略西班牙,而英美法采取名义上“不干涉”实际上放任德意
侵略 的政策 的时候, 苏联就 积极地援助西班 牙政府军 反抗德
意,
而 反 对 英 美 法 的“不 干 涉”
政 策。
当 日 本 侵 略 中 国,
英美 法
采取同样的“不干涉”政策的时候,苏联就不但同中国订立了
互不 侵犯条 约,而且 积极地 援助了中国的抗 日。当英 法两国
牺牲 奥国和 捷克纵容 希特勒 侵略的时候,苏 联就竭力 揭穿慕
尼黑政策〔4〕的黑幕,向英法提议制止侵略的进一步的发展。
当今年春夏波兰问题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不管张
伯伦、达拉第〔5〕如何没有诚意,苏联还是同英法进行了四个
多月 的谈判 ,企图订 立一个 英法苏互助条约 ,制止大 战的爆
发。无如这一切,都被英法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纵容战争、
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所障碍,世界和平事业就遭受了最
后的挫折,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英、美、法各国
政府,并无诚意制止大战的爆发;相反,它们是促成了大战的
爆发 。因为 它们拒绝 同苏联 妥协,拒绝同苏 联订立真 正有效
的建 立在平 等互惠基 础之上 的互助条约,这 就证明它 们只愿
意战争,不愿意和平。谁也知道,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拒绝了
苏联,就是拒绝了和平。这一点,就是英国的路易乔治,这个
资产 阶级的 代表 人物,
也是 知道的〔6〕。
在这种状 态下,
在 这个
时候,
德国愿意停止反苏,
放弃《防共协定》〔7〕,
承认苏联边疆
的不可侵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订立了。英美法的计划是:
推 动 德 国 进 攻 苏 联,
它 们 自 己“坐 山 观 虎 斗”
,
让 苏、
德打得精
疲力竭之后,它们出来收拾时局。这种阴谋,被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 击破了 。国人不 去注意 此种阴谋,不去 注意英法 帝国主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
595
义的纵容战争、挑拨战争和促进世界大战爆发的阴谋,实在是
上 了这些阴谋家的甜 蜜宣传 的当。这 些阴谋家 ,在西 班牙问
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的问题上,不但并无丝
毫 制 止 侵 略 的 意 思,
而 且 相 反,
纵 容 侵 略,
挑 拨战 争,
使人为鹬
蚌,
己 为 渔 人,
美 其 名 曰“不 干 涉 ”
,
实 则 是“坐 山 观 虎 斗 ”
。
世
界 上多少人被张伯伦 及其伙 伴的甜蜜 演说所蒙 蔽,而 不知道
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而不知道在张伯伦、达拉第决心拒绝苏
联,决心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时候,苏德才订立了互不侵犯条
约 ;现在这些人应该 觉悟过 来了。苏 联这样地 维持世 界和平
到 最后的一刻,这就 是苏联 的利益和 人类大多 数的利 益互相
一致的表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有些人说: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既然爆发了,苏联或
者会参加战争的一方,就是说,苏联红军似乎即将参加德国帝
国 主义的战线。这种 意见, 我以为是 不正确的 。现在 爆发的
战 争,
无 论 在 英 法 方 面,
或 德 国 方 面,
都 是 非 正义 的、
掠 夺 的、
帝国主义的战争。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应
该起来反对这种战争,都应该揭穿战争双方的帝国主义性质,
即 仅 仅 有 害 于世 界 人民 而 丝 毫也 不 利于 世 界人 民 的 这 种 性
质 ,都应该揭穿社会 民主党 拥护帝国 主义战争 背叛无 产阶级
利 益的罪恶的行为。 苏联是 社会主义 的国家, 是共产 党当权
的 国 家,
它 对 于 战 争 的 态 度 必 然 是 鲜 明 的 两 种 态 度(
:1)
坚决
地不参加非正义的、掠夺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对于战争的双
方,严守中立。因此,苏联红军决不会无原则地参加帝国主义
战 线(
。2)
积 极 地 援 助 正 义 的、
非 掠 夺 的、
谋 解 放 的 战 争。
例
如,
十 三 年 以 前,
援 助 中 国 人 民 的 北 伐 战 争;
一 年 以 前,
援助西
59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班牙人民的反抗德意的战争;两年以来,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
战争;几个月以来,援助蒙古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还必然地
会援助 将来其他国家其 他民族中 间可能发 生的人民 解放的战
争和民 族解放的战争, 还必然地 会援助有 利于保卫 和平的战
争。关于这一点,苏联过去二十二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今后
的历史 还将继续证明。 有些人把 苏联根据 苏德商务 协定同德
国做生 意一件事,看作 是苏联参 加德国战 线的行动 ,这种意
见也是 不正确的,这是 把通商和 参战混为 一谈的缘 故。不但
不能把通商和参战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通商和援助混为一谈。
例如在西班牙战争中,苏联是同德、意两国通商的,但世人不
说苏联 援助德意侵略西 班牙,而 说苏联援 助西班牙 反抗德意
的侵略 ,这是因为苏联 确实地援 助了西班 牙的缘故 。又如在
中日战争中,苏联也是同日本通商的,世人也不说苏联援助日
本侵略中国,而说它援助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这是因为苏联
确实地 援助了中国的缘 故。现在 世界大战 的双方都 和苏联有
通 商 关 系,
这 种 事 实,
对 于 双 方 都 说 不 到 援 助,
更 说 不 到 参 战。
除非战 争的性质有了变 化,某一 国或某几 国的战争 经过一定
的必要的变化之后,对于苏联和世界人民有利的时候,那时才
有援助 或参战的可能; 否则是没 有这种可 能的。至 于依据交
战各国 对苏联的态度是 亲苏或反 苏的分别 ,使苏联 对它们的
通商不得不有多有少,有厚有薄,这是各交战国自己态度的问
题,不 是苏联的问题。 但是即使 某一国家 或某些国 家采取了
反苏态度,只要它们还愿维持外交关系,订立通商条约,而不
向苏联宣战,例如八月二十三日以前的德国那样,苏联也不会
同它们断绝通商关系的。这种通商关系,不是援助,更不是参
苏 联 利益 和 人 类 利 益 的 一 致
597
战,这是 应该认识清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国内许多的人,对于苏联进兵波兰〔8〕的问题,糊涂起来
了。
波 兰 问 题,
应 该 分 为 德 国 方 面,
英 法 方 面,
波 兰 政 府 方 面,
波兰 人民方 面和苏联 方面几个 方面来看 。在德 国方面, 它是
为了 掠夺波 兰人民而 进行战争 的,是为 了击破 英法帝国 主义
战线的一翼而进行战争的。这种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
是不能同情的,是应当反对的。在英法方面,是把波兰作为英
法财 政资本 掠夺的对 象之一, 是为了在 世界范 围内拒绝 德国
帝国 主义重 分它们的 赃物而去 利用波兰 的,是 把波兰当 做自
己帝 国主义 战线的一 翼来看待 的,所以 英法的 战争是帝 国主
义战 争,英 法的所谓 援助波兰 不过是同 德国争 夺对波兰 的统
治权,同样是不能同情的,是应当反对的。在波兰政府方面,
它是一个法西斯政府,是波兰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它残
酷地剥削工农,压迫波兰的民主主义者;它又是一个大波兰主
义的政府,因为它在波兰民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即在乌
克 兰 人、
白 俄 罗 斯 人、
犹 太 人、
日 耳 曼 人、
立陶 宛 人等 等 一千 余
万人口的非波兰民族中,施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它本身是一个
帝国 主义的 政府。在 这次战争 中,波兰 反动政 府甘愿驱 使波
兰人 民充当 英法财政 资本的炮 灰,甘愿 充当国 际财政资 本反
动战 线的一 个组成部 分。二十 年来,波 兰政府 一贯地反 对苏
联,在英法苏谈判中,坚决地拒绝苏联军队的援助。而这个政
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
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使波兰
人民 遭受德 国帝国主 义的蹂躏 。所有这 一切, 都是波兰 政府
的滔天罪恶,如果我们同情这样的政府,那是不对的。在波兰
59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方面,他们是牺牲者,他们应该起来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压
迫,反对自己的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自由的波兰
民主国家。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同情应该寄在波兰人民方面。
在 苏联方 面,则是采取了完 全正义 的行动。当时摆 在苏联面
前 的问题 有下面的两个。第 一个问 题是:让整个波 兰处在德
国 帝国主 义的统治下面呢, 还是让 东部波兰少数民 族得到解
放 呢?在 这个问题上,苏联 选择了 第二条路。在那 白俄罗斯
民 族和乌 克兰民族居住的一 大块土 地,还是在一九 一八年订
立布列斯特条约〔9〕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德国帝国主义从幼年
的 苏联手 里强迫地割去,而 后来又 被凡尔赛条约强 迫地放到
波 兰反动 政府的统治下面。 苏联现 在不过是把过去 失掉的土
地收回来,把被压迫的白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解放出来,
并 使免受 德国的压迫。这几 天的电 讯,指明这些少 数民族是
怎样地箪食壶浆以迎红军,把红军看做他们的救星;而在德军
占领的西部波兰地方,法军占领的西部德国地方,则丝毫也没
有这种消息。这就是表明,苏联的战争是正义的、非掠夺的、
谋解放的战争,是援助弱小民族解放、援助人民解放的战争。
而 德 国 的 战 争,
英 法 的 战 争,
则 都 是 非 正 义 的、
掠 夺 的、
帝国主
义 的战争 ,是压迫他国民族 、压迫 他国人民的战争 。除此以
外,在苏联面前,还有第二个问题,这就是张伯伦企图继续他
的 反对苏 联的老政策。张伯 伦的政 策是:一方面大 举封锁德
国的西面,压迫德国的西部;一方面企图联合美国,收买意大
利,
收 买 日 本,
收买 北 欧 各 国,
使 它 们 站 在 自 己 方 面,
以孤 立 德
国;
再 一 方 面,
则 拿 波 兰,
甚 至 还 准 备 拿 匈 牙 利,
拿 罗 马 尼 亚,
作为礼物,以引诱德国。总之,用威迫利诱种种办法,推动德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
599
国放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之倒转枪口,进攻苏联。这种阴
谋,不但过去和现在是存在着,而且将来也还会继续的。苏联
大军的进入波兰东部,是为了收复自己国土,解放弱小民族,
同时也是 制止德 国侵略势 力向东 扩展,击 破张伯伦 阴谋的一
个具体步骤。从这几天的消息看来,苏联的这一方针,是极大
地成功了 。这就 是苏联的 利益和 世界人类 大多数的 利益互相
一致,和 波兰反 动统治下 被压迫 人民的利 益互相一 致的具体
表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
苏德 互不侵犯 条约订立之后的 整个形 势,大大 地打击了
日 本,
援 助 了 中国,
加 强 了 中 国 抗 战 派 的 地 位,
打 击 了 投 降 派。
中国人民,对于这个协定表示欢迎,是很正确的。但当诺蒙坎
停战 协定 〔10 〕订立 之后,
英、
美 通 讯社 纷 传日苏 互 不侵 犯 协 定
行将订立 的消息 ,中国人 民中间 就发生一 种忧虑, 有些人认
为苏联或者将不援助中国了。这种观察,我以为是不正确的。
诺蒙坎 停战协定的性质,和 过去张高峰停战 协定〔11〕是一样
的,就是说,在日本屈膝之下,日本军阀承认了苏蒙边疆的不
可侵犯。这种停战协定,将使苏联增加对于中国援助的可能,
而不是减 少其援 助。至于 所谓日 苏互不侵 犯条约, 在过去多
年之前,苏联就要求日本签订,日本始终拒绝。现在日本统治
阶级内部的一派,要求苏联订立这种条约,而苏联是否愿意订
立,须看 这个条 约是否合 乎苏联 利益和世 界人类大 多数利益
这一个基 本原则 而定。具 体地说 ,就是要 看这个条 约是否不
和中国民 族解放 战争的利 益相冲 突。据我 看,根据 斯大林今
年三月十 日在苏 联共产党 第十八 次代表大 会上的报 告,根据
莫洛托夫 今年五 月三十日 在苏联 最高议会 上的演说 ,苏联是
60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不会变 更这个基本原则 的。即使 日苏互不 侵犯条约 有订立的
可能, 苏联也决不会在 条约中限 制自己援 助中国的 行动。苏
联的利 益和中国民族解 放的利益 决不会互 相冲突, 而将是永
久互相 一致。这一点, 我认为绝 对没有疑 义。那些 有反苏成
见的人 ,借着诺蒙坎停 战协定的 订立和日 苏互不侵 犯条约的
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这种情形,在
英美法的阴谋家中,在中国的投降派中,都是存在的,这是一
种严重的危险,应该彻底地揭穿其黑幕。中国的外交政策,很
明显的,应该是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
同时不 放弃一切可能争 取的外援 。而所谓 外援,在 帝国主义
世 界 大 战 爆 发 的 情 况 之 下,
主 要 地 是 在 下 列 的 三 方 面(
:1)
社
会 主 义 的 苏 联(
;2)
世 界 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内 的 人 民(
;3)
世界
各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 被压迫民 族。只有 这些才是 可靠的援
助者。此外的所谓外援,即使还有可能,也只能看作是部分的
和暂时的。当然,这些部分的暂时的外援,也是应该争取的,
但决不 可过于依赖,不 可看作可 靠的援助 。对于帝 国主义战
争的交战各国,中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参加任何的一方。那种
主张中 国应该参加英法 帝国主义 战线的意 见,乃是 投降派的
意见,不利于抗日和不利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意见,是应该
根本拒绝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个问题。
上述 的这些 问题,都 是当前国人议论 纷纷的问题。国人
注意国 际问题的研究, 注意帝国 主义世界 大战和中 国抗日战
争的关系,注意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而其目的是为了中国抗日
的胜利 ,这是很好的现 象。我现 在提出我 对于上述 各问题的
一 些 基 本 观 点,
是 否 有 当,
希 望 读 者 不 吝 指教。
苏 联 利 益 和 人 类 利 益 的一 致
注
601
释
〔1〕见本 卷《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 的谈话》注〔 2〕 。
〔 2〕 国际联盟是第 一次 世界大战 以后 , 英、 法 、 日等 国为 了 协 商宰 割世 界 和 暂
时 调 节 相 互 之 间 的 矛 盾 而 成 立 的 国 际 组 织 。 一 九 三 一 年 日 本 占 领 中 国 东 北 以后 ,
为 了 扩 大 侵 略 行 动 的 便 利 , 于 一 九 三 三 年 宣 告 退 出 国 联 ; 一 九 三 三 年 德 国 法西 斯
党 执 政 , 为 了 准 备 侵 略 战 争 的 便 利 , 也 退 出 了 国 联 。 就 在 法 西 斯 侵 略 战 争 的威 胁
日 益扩 大 的时 期 ,苏 联 为了 使 国 联变 成揭露侵 略 者、 争 取世 界 和平的 场所, 于 一 九
三四年加 入了国际 联盟。
〔 3〕苏 法 和 苏 捷 两 个 互 助 条 约都 是 在 一 九 三 五 年 五 月订 立 的 。
〔4〕见本卷《反对投降活动》注〔5〕。
〔5〕见本 卷《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 的谈话》注〔 3〕 。
〔 6〕路 易乔 治, 即 劳 合 · 乔 治 ,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自 由 党 领 袖 之 一 。 一 九 三 八 年
冬 , 英 法 政 府 准 备 同 德 意 法 西 斯 政 府 举 行 协 商 , 十 一 月 九 日 劳 合 · 乔 治 在 议会 中
说:拒绝苏联参加协商,就不可能 取得和平。
〔7〕见本 卷《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 的谈话》注〔 5〕 。
〔 8〕 一九三九年九 月一 日,德国 出兵 侵 入波 兰 , 占领 了波 兰 的 大部 分土 地 。 十
七 日 波 兰 政 府 逃 亡 国 外 。 苏 联 为 了 防 止 德 国 法 西 斯 的 东 侵 , 于 九 月 十 七 日 进兵 波
兰 东 部。
〔9〕见本 书第一卷《中 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注〔23〕。
〔10〕自一九三九 年五月开始 ,日“满”(伪满洲国)军在“满”蒙边境诺蒙坎地
方 ,向 苏 联和 蒙 古人 民 共和 国 的 军队 进攻。在 苏 蒙军 的 自卫 反 击下, 日“满 ” 军 遭
到 惨败 , 向苏 联 要求 停 战。 九 月 十六 日,诺蒙 坎 停战 协 定在 莫 斯科签 订,主 要 内 容
是:一、双方立即停战; 二、苏 蒙和日“ 满”双方各派代表二人组 织委员 会,以勘 定
“满” 蒙发生冲突地带的界线。
〔11〕 张高峰, 即张鼓峰 。一九三 八年七月底 八月初, 日军在中 国、苏联 交界处
的 张鼓 峰 地方 , 向苏 军 挑衅 。 在 苏军 的有力回 击 下, 日 军失 败 求和。 八月十 日 , 苏
日 在 莫 斯 科 订 立 张 鼓 峰 停 战 协 定 , 规 定 双 方 立 即 停 战 , 发 生 冲 突 地 带 的 双 方界 线
的最后标定, 由苏联代表二 人、日“满”代表二人 组织混合委员 会调查处理。
602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 九 三 九年 十 月 四 日)
中央很早就计划出版一个党内的刊物,现在算是实现了。
为 了建 设一 个全 国 范 围的、
广 大 群众 性的、
思 想 上 政 治 上组 织
上完全巩固 的布尔 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这样 一个刊物是
必 要 的。
在 当 前 的 时 机 中,
这 种 必 要 性 更 加 明 显。
当前 时 机 中
的 特 点,
一 方 面,
是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中 的 投 降 危 险、
分 裂危
险和 倒 退危 险日 益 发展着;
又一方 面,
是我 们 党已 经走 出 了狭
隘的 圈 子,
变成了全 国性 的大 党。
而 党的 任务 是动 员群 众 克服
投降 危险、
分裂危险 和倒退 危险,
并准备对付可 能的突 然事变,
使党 和 革命不在 可能 的突 然事变 中,
遭受 出乎意料 的 损失。
在
这种时机,这样一个党内刊物的出版,实在是十分必要的了。
这个党内刊物定名为《共产党人》。它的任务是什么呢?
它将写些什么东西呢?它和别的党报有些什么不同呢?
它的任 务就是:帮助建 设一个全国范 围的、 广大群众性
的、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 什维克 化的中国共
产 党。
为 了 中 国 革 命 的 胜 利,
迫 切 地 需 要 建 设 这 样 一 个 党,
建
设这样一个 党的主 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 具备, 这件伟大的
工程也正在 进行之 中。帮助进行这件伟大 的工程 ,不是一般
党报所能胜任的,
必须有专门的党报,
这就是《共产党人》出版
《共产党人》发刊词
603
的原 因。
在某 种程度 上 说 来,
我们 的党 已 经是一 个 全 国性的 党,
也
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而且就其领导骨干说来,就其党员的
某些成分说来,就其总路线说来,就其革命工作说来,也已经
是一 个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都巩固的 和布尔什 维克化的 党。
那末,现在提出新的任务的理由何在呢?
理由就在 :我们 现在有大批的新党员所形成的很 多的新
组织,这些新组织还不能说是广大群众性的,还不是思想上、
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还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同时,对
于老党员,也发生了提高水平的问题,对于老组织,也发生了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和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
的问题。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负的任务,现在和过去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环境是复杂得多,现在的任务
是艰巨得多了。
现在是民 族统一 战线的时期,我们同资产阶级建 立了统
一战线;现在是抗日战争的时期,我们党的武装在前线上配合
友军 同敌人进 行残酷 的战争 ;现在是 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
的大 党的时期 ,党已 经不是 从前的样 子了。如果把这些情况
联系起来看,就懂得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
众性 的、思想 上政治 上组织 上完全巩 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
国共 产 党”
,
是 怎样 一个 光 荣 而又 严重 的 任务 了。
我们现在 要建设 这样一个党,究竟应该怎样进行 呢?解
决这 个问题, 是同我 们党的 历史,是 同我们党的十八年斗争
史,
不 能分 离 的。
我们党的 历史, 从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那个
60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时候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八年了。十八年中,党经历了许
多伟大的斗争。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在这些伟大斗争
中,锻炼了自己。他们经历过伟大的革命胜利,也经历过严重
的革命失败。同资产阶级建 立过民族 统一战 线,又 由于这种
统一战线的破裂,同大资产 阶级及其 同盟者 进行过 严重的武
装斗争。最近三年,则又处 于同资产 阶级建 立民族 统一战线
的时期中。中国革命和中国 共产党的 发展道 路,是 在这样同
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 走过的。 这是一 个历史 的特点,
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过程中 的特点, 而为任 何资本 主义国家
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再则 ,由于中 国是半 殖民地 半封建的
国 家,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各 方 面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国 家,
半 封建 经 济
占优势而又土地广大的国家 ,这就不 但规定 了中国 现阶段革
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性质 ,革命 的主要 对象是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 革命的动 力是无 产阶级 、农民阶
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
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 且规定了 中国革 命斗争 的主要形
式是武装斗争。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斯 大 林 同 志 说 过“
:在 中国,
是 武装 的 革 命 反 对武 装 的 反 革 命。
〔 1〕 这
这是 中国革命 的特点之 一,
也是中国革命的 优点之一。
”
是说得非常之对的。这一特点,这一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特点,
也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共 产党领导 的革命 史中所 没有的,
或是同那些国家不相同的。这样:(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
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二)主要的革命形式
是武装斗争,——就成了中 国资产阶 级民主 革命过 程中的两
个基本特点。这里,我们没 有把党同 农民阶 级和党 同城市小
《共产党人》发刊词
605
资 产 阶 级 的 关 系 作 为 基 本 特 点,
这 是 因 为:
第 一,
这 种 关 系,
世
界各国的共产党原则上都是一样的;第二,在中国,只要一提
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
即是党同 农民的关 系。
由于 这 两个 基本 特 点,
恰 是由于 这些 基 本特 点,
我们 党 的
建设过程,我们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就处在特殊的情况
中。党的失败和胜利,党的后退和前进,党的缩小和扩大,党
的发展和巩固, 都不能不 联系于 党同资产阶级的 关系和党 同
武装斗争的关系 。当我们 党的政 治路线是正确地 处理同资 产
阶级建立统一战 线或被迫 着分裂 统一战线的问题 时,我们 党
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
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
化就会要后退一 步。同样 ,当我 们党正确地处理 革命武装 斗
争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
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时,那末,我们党的发展、巩
固和布尔什维克 化也就会 要后退 一步。十八年来 ,党的建 设
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
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
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的。这一论断,很明显地,
已经被十八年党 的历史所 证明了 。倒转来说,党 更加布尔 什
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更正
确地处理关于统 一战线问 题和武 装斗争问题。这 一论断, 也
是很明显地被十八年来的党的历史所证明了。
所 以,
统 一 战 线 问 题,
武 装 斗争 问 题,
党 的 建 设 问 题,
是我
们党在中国革命 中的三个 基本问 题。正确地理解 了这三个 问
60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题及其相互关系 ,就等于 正确地 领导了全部中国 革命。而 在
十八年党的历史中,凭借我们丰富的经验,失败和成功、后退
和前进、缩小和发展的深刻的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已经能够对
这三个问题做出 正确的结 论来了 。就是说,我们 已经能够 正
确地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又正确地处理武装斗争问题,又正确
地处理党的建设问题。也就是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
得:
统 一 战 线,
武 装 斗 争,
党 的 建 设,
是 中 国 共 产党 在 中 国 革 命
中战胜敌人的三 个法宝, 三个主 要的法宝。这是 中国共产 党
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在 这 里,
让 我 们 对 于 这 三 个 法 宝,
三 个 问 题,
分 别 地大 略
地说 一下吧。
十八 年中, 中国无产 阶级同中国资产 阶级和 其他阶级 的
统一战线,是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三个不同的阶段中间发展着
的,这就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的阶段,一
九二七年至一九 三七年土 地革命 战争的阶段和今 天的抗日 战
争 的 阶段。
三 个 阶 段 的 历 史,
证 明 了 下 列 的 规 律(
:一)
由于中
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
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是能够 参加反 帝国主义和反封 建军阀的 斗
争的。因此,无产阶级在这种一定的时期内,应该同民族资产
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地保持之。(二)又由于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在经 济上、政 治上的 软弱性,在另一 种历史环 境
下,它就会动摇变节。因此,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不能始
终一致,而是要 发生变化 的。在 某一时期有民族 资产阶级 参
加在内,而在另一时期则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参加在内。(三)
中国的带买办性 的大资产 阶级, 是直接为帝国主 义服务并 为
《共产党人》发刊词
607
它们所 豢养的阶 级。因 此,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
来都是 革命的对 象。但 是,由于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级的各 个集团是 以不同 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
义间的 矛盾尖锐 化的时 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
个帝国 主义的时 候,属 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
团也可 能在一定 程度上 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
义的斗 争。在这 种一定 的时期内,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
人和加 强自己的 后备力 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
立可能 的统一战 线,并 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
保持之。(四)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并和无产
阶级一道向共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它仍然是很反动的,它
坚决地反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发
展,
而 要 加 以 限 制,
而 要 采 取 欺 骗、
诱 惑“
、溶 解”
和 打击 等 等 破
坏政策 ,并以这 些政策 作为它投降敌人和分裂统一战线的准
备(
。五)
无 产 阶 级 的 坚 固 的 同 盟 者 是 农 民(
。六)
城 市小 资 产
阶级也 是可靠的 同盟者 。这些规律的正确性,不但在第一次
大革命 时期和土 地革命 时期证明了,而且在目前的抗日战争
中也在证明着。因此,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尤其是
大资产阶级)组织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必须实行坚决的、严肃
的两条 战线斗争 。一方 面,要反对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
中一定 程度上参 加革命 斗争的可能性的错误。这种错误,把
中国的 资产阶级 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看做一样,因而
忽视同 资产阶级 建立统 一战线并尽可能保持这个统一战线的
政 策,
这 就 是“左”
倾 关 门 主 义。
另 一 方 面,
则要 反 对把 无产 阶
级 和 资 产 阶 级 的 纲 领、
政 策、
思 想、
实 践 等 等 看 做 一 样 的 东 西,
60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忽视它们之 间的原则差别的 错误。 这种错误 ,忽视 资产阶 级
(尤其是大资产阶级)不但在极力影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而
且还在极力 影响无产阶级和 共产党 ,力求消 灭无产 阶级和 共
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力求把无产阶级和
共产党变成 资产阶级及其政 党的尾 巴,力求 使革命 果实归 于
资产阶级的 一群一党的事实 ;忽视 资产阶级 (尤其 是大资 产
阶级)一到革命同他们一群一党的私利相冲突时,他们就实行
叛变革命的 事实。如果忽视 了这一 方面,这 就是右 倾机会 主
义。过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2〕的特点,就是引导无产阶级
适合资产阶 级一群一党的私 利,这 也就是第 一次大 革命失 败
的主观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 在资产 阶级民主 革命中 的这种 二
重性,对于 中国共产党的政 治路线 和党的建 设的影 响是非 常
之大的,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二重性,就不能了解中国
共产党的政 治路线和党的建 设。中 国共产党 的政治 路线的 重
要一部分, 就是同资产阶级 联合又 同它斗争 的政治 路线。 中
国共产党的 党的建设的重要 一部分 ,就是在 同资产 阶级联 合
又同它斗争 的中间发展起来 和锻炼 出来的。 这里所 谓联合 ,
就是同资产 阶级的统一战线 。所谓 斗争,在 同资产 阶级联 合
时,
就 是 在 思 想 上、
政 治 上、
组 织 上 的“和 平”
的“不 流 血”的 斗
争;而在被迫着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如果
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
革命就不能 发展;如果我们 党不知 道在联合 资产阶 级时又 同
资 产 阶 级 进 行 坚 决 的、
严 肃 的“和 平”
斗 争,
党 在 思 想 上、
政治
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又如果我们党在被迫着
同资产阶级 分裂时不同资产 阶级进 行坚决的 、严肃 的武装 斗
《共产党人》发刊词
609
争,同样党也就会瓦解,革命也就会失败。所有这些,都是在
过去 十八年 的历史中 证明了的。
中 国共产 党的武 装斗争, 就是在 无产阶 级领导之 下的农
民战争。它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
北伐战争。这时,我们党虽已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
还没 有彻底 了解其重 要性, 还没有了解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
的主要斗争形式。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战争。这时,我们党
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武装队伍,已经学会了独立的战争艺术,已
经建 立了人 民政权和 根据地 。我们党已经能够把武装斗争这
个主 要斗争 形式同其 他许多 的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
配合起来,就是说,把武装斗争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斗争
(这 是 主 要 的)
,
同 青 年 的、
妇 女 的、
一 切 人 民 的 斗 争,
同 政权 的
斗争,同经济战线上的斗争,锄奸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线上
的斗争,等等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
配合 起来。 而这种武 装斗争 ,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
民土地革命斗争。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的抗日战争阶段。在
这个 阶段中 ,我们能 够运用 过去第一阶段中尤其是第二阶段
中的 武装斗 争的经验 ,能够 运用武装斗争形式和其他各种必
要的 斗争形 式互相配 合的经 验。这种武装斗争的总概念,在
目前就是游击战争〔3〕。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的
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队伍为
了战 胜武装 的敌人、 创造自 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
最好 的斗争 形式。到 目前为 止,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
设,是密切地联系于这一斗争形式的。离开了武装斗争,离开
了游击战争,就不能了解我们的政治路线,也就不能了解我们
61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的 党的建设 。我们的 政治路 线的重要一部分 就是武装斗争。
十 八年来, 我们党是 逐步学 会了并坚持了武 装斗争。我们懂
得,
在 中 国,
离 开 了 武 装 斗 争,
就 没 有 无 产 阶 级 的 地 位,
就 没有
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十八
年来,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
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这个拿血换
来的经验,全党同志都不要忘记。
党的建设的过程,党的 发展、巩 固和布尔什维克化的过
程 ,也同样 是有三个 阶段的 特点的。第一阶 段是党的幼年时
期。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员群众
和 党的干部 的革命积 极性是 非常之高的,因 此获得了第一次
大 革命的胜 利。然而 这时的 党终究还是幼年 的党,是在统一
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
是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
命 的规律都 懂得不多 的党, 是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理论和
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的党。因此,党的
领导机关中占统治地位的成分,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在这一阶
段的紧要关头中,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革命的胜利,受了资
产阶级的欺骗,而使革命遭到失败。在这一阶段中,党的组织
是发展了,但是没有巩固,没有能够使党员、党的干部在思想
上、政治上坚定起来。新党员非常之多,但是没有给予必要的
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教 育。工 作经验也不少, 但是不能够很好
地 总结起来 。党内混 入了大 批的投机分子, 但是没有清洗出
去 。党处于 敌人和同 盟者的 阴谋诡计的包围 中,但是没有警
觉 性。党内 涌出了很 多的活 动分子,但是没 有来得及造成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
611
的中坚骨干。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不能掌握住。
所有这些情形,都是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深刻的革命认识,还
不善 于将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 理论和中国革命 的实践相 结合。
这就 是党的 建设的第 一阶段 。第二阶段,即 土地革命 战争的
阶段 。由于 有了第一 阶段的 经验,由于对于 中国的历 史状况
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的进一步的了
解,由于我们的干部更多地领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更
多地 学会了 将马克思 列宁主 义的理论和中国 革命的实 践相结
合, 我们党 就能够进 行了胜 利的十年土地革 命斗争。 资产阶
级虽 然叛变 了,但是 党能够 紧紧地依靠着农 民。党的 组织不
但重 新发展 了,而且 得到了 巩固。敌人虽然 天天在暗 害我们
的党,但是党驱逐了暗害分子。大批干部重新在党内涌出,而
且变成了党的中心骨干。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
学会 了治国 安民的艺 术。党 创造了坚强的武 装部队, 因此也
就学 会了战 争的艺术 。所有 这些,都是党的 重大进步 和重大
成功 。然而 ,一部分 同志曾 在这个伟大斗争 中跌下了 或跌下
过机 会主义 的泥坑, 这仍然 是因为他们不去 虚心领会 过去的
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
国革 命的规 律不了解 ,对于 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理论和 中国革
命的 实践没 有统一的 理解而 来的。因此,党 的领导机 关的一
部分 人,没 有能够在 这一整 个阶段中掌握住 正确的政 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党和革命在一个时期遭受过李立三同志“左”倾
机会主义〔4〕的危害,而在另一个时期,又遭受过革命战争中
的“左”
倾 机 会 主 义 和 白 区 工 作 中 的“左”
倾 机 会 主 义 的 危 害。
只在到了遵义会议〔5〕(一九三五年一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
61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央政 治局会议 )以后, 党才彻底 地走上了 布尔什 维克化的 道
路,奠定了后来战胜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6〕和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 战线的基 础。这就 是党的发 展过程的 第二个 阶段。党 的
发展 过程的第 三个阶段 ,就是抗 日民族统 一战线 的阶段。 这
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三年的斗争,是有非常伟大的意
义的 。党凭借 着过去两 个革命阶 段中的经 验,凭 借着党的 组
织力 量和武装 力量,凭 借着党在 全国人民 中间的 很高的政 治
信仰 ,凭借着 党对于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理 论和中 国革命的 实
践之 更加深入 的更加统 一的理解 ,就不但 建立了 抗日民族 统
一战 线,而且 进行了伟 大的抗日 战争。党 的组织 已经从狭 小
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党的武装力量,也
在同 日寇的斗 争中重新 壮大起来 和进一步 坚强起 来了。党 在
全国 人民中的 影响,更 加扩大了 。这些都 是伟大 的成功。 然
而, 大批的新 党员还没 有受到教 育,很多 的新组 织还没有 巩
固,他们同老党员和老组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批
的新 党员、新 干部还没 有足够的 革命经验 。他们 对于中国 的
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不
懂得 或懂得不 多。他们 对于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理 论和中国 革
命的 实践之完 全的统一 的理解, 还相距很 远。在 过去发展 党
的组织的工作中,虽然中央着重地提出了“大胆发展而又不让
一个坏分子侵入”的口号,但实际上是混进了许多投机分子和
敌人的暗害分子。统一战线虽然建立了并坚持了三年之久,可
是资 产阶级特 别是大资 产阶级却 时时刻刻 在企图 破坏我们 的
党, 大资产阶 级投降派 和顽固派 所指挥的 严重的 磨擦斗争 在
全国 进行着, 反共之声 喧嚣不已 。大资产 阶级投 降派和顽 固
《共产党人》发刊词
613
派,并想以此作为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分裂统一战线和拉了中
国向后倒退的准备。大资产阶级在思想上企图“溶解”共产主
义,
在 政 治 上、
组 织 上 企 图 取 消 共 产 党,
取 消 边 区,
取 消 党 的武
装力 量。在这 种情况 之下, 我们的任 务,无疑是克服这种投
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尽可能地保持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国
共 合 作,
而 争 取 继 续 抗 日、
继 续 团 结 和 继 续 进 步;
同 时,
准 备对
付可 能的突然 事变, 使党和 革命不在 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
意外的损失。为达此目的,就要巩固党的组织,巩固党的武装
力 量,
并 动 员 全 国 人 民,
进 行 反 投 降、
反 分 裂、
反 倒 退 的 坚 决的
斗争。这种任务的完成,依靠全党的努力,依靠全体党员、党
的干 部、党的 各地各 级组织 实行不屈 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
我们相信,有了十八年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在它的有经验的老
党员、老干部和带着新鲜血液富有朝气的新党员、新干部相互
协力 的情况下 ,在它 的经历 过风浪的 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央和
地方 组织相互 协力的 情况下 ,在它的 坚强的武装力量和进步
的人民群众相互协力 的情况下,是可能达到这些目的的。
这 就是 我 们党 在十 八 个年 头 中的 主 要的 经 历 和 主 要 的
问 题。
十八 年的经验 告 诉我 们,
统一战 线和武装 斗 争,
是战 胜敌
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 的组织, 则是掌 握统一 战线和武 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
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 勇战士 。这就 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我 们今 天 要怎 样建 设 我们 的 党? 要 怎样 才 能 建 设 一 个
“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
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考察一下我们党
614
毛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的 历 史,
就 会 懂 得;
把 党 的 建 设 问 题 同 统 一 战 线 问 题、
同武 装
斗争问题联系起来 看一下 ,把党 的建设问 题同联合资产阶级
又同它作斗争的问 题、同 八路军 新四军坚 持抗日游击战争和
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问题联系起来看一下,就会懂得。
根据马 克思列 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 命的实 践之统一的
理解,
集 中 十八年 的 经验和当 前的新鲜 经 验传达到 全 党,
使党
铁一样地巩固起来 ,而避 免历史 上曾经犯 过的错误——这就
是我们的任 务。
注
释
〔 1〕 见斯大林《论 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 上卷,人民出 版社1979年
版,第487页)。
〔2〕见本书第一卷《中 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注〔4〕。
〔 3〕毛 泽 东 在 这 里 说 中国 革 命 的 武 装 斗 争 的 总 概 念在 目 前 就 是 游 击 战争 ,是
总 结 了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和 抗日 战 争 初 期 的 中 国 革 命 战 争 的 经 验 。 在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的 长 时 间 内 ,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导 的武 装 斗 争 都 是 游 击 战 争 。 这
个 时 期 的 后 一 阶 段 , 随 着 红 军 力 量 的 成 长 , 游 击战 曾经 转 变 为 带 游 击 性 的 运 动 战
(这种运动战,按 照毛泽 东的说法 ,是提高了的游击战争)。但 在抗日 战争期间,根
据 敌 情 的 变 化 , 这 种 带 游 击 性 的 运 动 战 又 基 本 上转 变为 游 击 战 争 。 在 抗 日 战 争 的
初 期 , 党 内 犯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错 误 的 同 志 轻 视 党 所领 导的 游 击 战 争 , 而 把 自 己 的 希
望 寄 托 于国 民党 军 队 的作 战。 毛 泽 东曾 在《 抗 日 游击 战争 的 战 略问 题》 、 《 论持 久
战》和《战争和战 略问题 》等著作 中,驳斥了这种观点,并在本 文中把 长时期内中国
革 命 的 武 装 斗 争 采 取 游 击 战 争 形 式 的 经 验 , 作 了理 论上 的 总 结 。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武 装斗 争, 到 了 抗日 战争 的 后 期, 特别 是 第 三次 国内 革 命 战争 时期 , 由 于革 命
力 量 的 新 成 长 和 敌 情 的 新 变 化 , 战 争 的 主 要 形 式就 由游 击 战 争 转 变 为 正 规 战 争 ;
而 在 第 三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的 后 期 , 更 发 展 为 使 用大 量重 武 器 并 包 括 攻 坚 战 的 大 兵
团 作 战了。
〔4〕见本书第一卷《中 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注〔5〕。
〔5〕见本书第一卷《中 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注〔7〕。
〔6〕参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3〕和 注〔24〕
615
目前 形 势和 党的 任 务
*
(一 九三 九 年十 月十 日)
(一)
帝 国 主 义 世 界 大 战 的 爆 发,
是 由于 各帝 国 主 义 国 家
企图解脱新 的经济危机和政 治危机 。战争的 性质, 无论在 德
国或英法方 面,都是非正义 的掠夺 的帝国主 义战争 。全世 界
共产党都应 该坚决反对这种 战争, 反对社会 民主党 拥护这 种
战争叛卖无 产阶级的罪恶行 为。社 会主义的 苏联依 然坚持 其
和平政策,对战争的双方严守中立,用出兵波兰的行动制止德
国侵略势力向东扩展,巩固东欧和平,解放被波兰统治者所压
迫的西部乌 克兰和白俄罗斯 的兄弟 民族。苏 联和其 周围各 国
订立了各种条约,以预防国际反动势力的可能的袭击,并为世
界和 平的恢复 而奋斗。
(二)
日本 帝国 主义 在国 际 新形势 下 的政 策是 专 力进攻 中
国,企图解 决中国问题,以 准备将 来扩大其 对国际 的冒险 行
动。其企图用以解决中国问题的方针是:
一、
对 于 占 领 区 域,
是 加 以 确 保,
作 为 灭 亡 全 中 国 的 准备。
为 达此 目的,
它需 要“扫荡”
抗 日游 击根 据 地,
需 要 进 行 经济 开
发和建立伪政权,需要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
这 是 毛泽 东 为中 共 中 央 起 草的 决 定 。
616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二、
对 于 我 后 方,
是 以 政 治 进 攻 为 主,
而 以 军 事 进 攻 为 辅。
所 谓政治进攻,就 是着重 于分化抗 日统一战 线,分裂国共合
作,引诱国民党政府投降,而不是着重于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在现在时期, 敌人如同过去进 攻武汉那 样的大 规模战略
进攻行动,由于他所受中国过去二年余的英勇抗战的打击,由
于 他的兵力不足和 财力不 足,其可 能性已经 不大了。在这种
意 义上,抗战的战 略相持 阶段基本 上已经到 来。这种战略相
持阶段,即是准备反攻阶段。但是第一,我们说相持局面基本
上已经到来,并不否认敌人还有某些战役进攻的可能;敌人现
在正在进攻长沙,将来还可能进攻其他若干地区。第二,随着
正 面相持的可能之 增多, 敌人将加 重其对于 我游击根据地的
“扫 荡”
战 争。
第 三,
如 果 中 国 不 能 破 坏 敌 人 占 领 地,
让 其达 到
确保占领地、经营占领地的目的;又如果中国不能打退敌人的
政 治 进 攻,
不 能 坚 持 抗 战,
坚 持团 结,
坚 持 进 步,
以 准 备反 攻 力
量,
或 者 国 民 党 政 府 竟 自 动 投 降;
那 末,
在 将 来,
敌 人 就仍 有 大
举 进攻的可能。就 是说, 已经到来 的相持局 面仍有被敌人和
投 降 派破坏 的 可能。
(三)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
仍 然是当前时局中 的最大 危险,目 前的反共 现象和倒退现象
仍 然是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 准备投降 的步骤。 我们的任务,仍
然是协同全国一切爱国分子,动员群众,切实执行我党《七七
宣 言 》 中“坚 持 抗 战、
反对 投 降”
,
“坚 持 团 结、
反 对 分 裂”
,
“坚 持
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以准备反攻力量。为达此目
的,
在 敌 后 方,
必 须 坚 持 游 击 战 争,
战 胜 敌 人 的“扫 荡”
,
破坏敌
人 的占领地,实行 激进的 有利于广 大抗日民 众的政治改革和
目 前 形 势和 党 的任 务
617
经济改革。在正面,必须支持军事防御,打退敌人可能的任何
战役进攻。在我后方,必须迅速地认真地实行政治改革,结束
国民党一党专政,召集真正代表民意的有权力的国民大会,制
定宪 法,实 行宪政。 任何的 动摇和懈 怠,任 何与此相反的方
针,都是绝对错误的。同时,我党各级领导机关和全体同志,
应该提高对当前时局的警觉性,用全力从思想上、政治上、组
织上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以准备对付
可能 的危害 中国革命 的突然 事变,使 党和革 命在可能的突然
事变 中不致 遭 受意外的 损失。
618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
(一 九 三 九年 十二 月 一 日)
一、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
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
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
革 命的统一战线。 没有知识 分子的 参加,革 命的胜利是不可
能 的。
二、三年以来,我党我军在吸收知识分子方面,已经尽了
相当的努力,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党,参加军队,参
加政府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民众运动,发展了统一战线,这
是 一个大的成绩。 但许多军 队中的 干部,还 没有注意到知识
分 子的重要性,还 存着恐惧 知识分 子甚至排 斥知识分子的心
理。许多我们办的学校,还不敢放手地大量地招收青年学生。
许 多地方党部,还 不愿意吸 收知识 分子入党 。这种现象的发
生 ,是由于不懂得 知识分子 对于革 命事业的 重要性,不懂得
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的知识 分子和 资本主义 国家的知识分子
的 区别,不懂得为 地主资产 阶级服 务的知识 分子和为工农阶
级 服务的知识分子 的区别, 不懂得 资产阶级 政党正在拚命地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共 中 央 起草 的 决 定 。
大 量 吸 收 知识 分 子
619
同我 们争夺 知识分子 ,日本 帝国主义也在利用 各种方 法收买
和麻 醉中国 知识分子 的严重 性,尤其不懂得我 们的党 和军队
已经 造成了 中坚骨干 ,有了 掌握知识分子的能 力这种 有利的
条件。
三、
因 此,
今 后 应 该 注 意(
:1)
一 切 战 区 的党 和 一 切 党 的
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
校, 加入政 府工作。 只要是 愿意抗日的比较忠 实的比 较能吃
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
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
并按 照具体 情况将具 备了入 党条件的一部分知 识分子 吸收入
党。 对于不 能入党或 不愿入 党的一部分知识分 子,也 应该同
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2)在
这种 大量吸 收政策之 下,毫 无疑义应该充分注 意拒绝 敌人和
资产 阶级政 党派遣进 来的分 子,拒绝不忠实的 分子。 对于这
类分 子的拒 绝,应取 严肃的 态度。这类分子已 经混进 我们的
党、我们的军队和政府者,则应依靠真凭实据,坚决地有分别
地洗 刷出去 。但不要 因此而 怀疑那些比较忠实 的知识 分子;
要严防反革命分子陷害好人。(3)对于一切多少有用的比较
忠实 的知识 分子,应 该分配 适当的工作,应该 好好地 教育他
们,带领他们,在长期斗争中逐渐克服他们的弱点,使他们革
命化和群众化,使他们同老党员老干部融洽起来,使他们同工
农党员融洽起来。(4)对于一部分反对知识分子参加工作的
干部 ,尤其 是主力部 队中的 某些干部,则应该 切实地 说服他
们, 使他们 懂得吸收 知识分 子参加工作的必要 。同时 切实地
鼓励 工农干 部加紧学 习,提 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使工 农干部
62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5)
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日寇占领区,基本上适用上述原则,但吸收
知识分子入党时,应更多注意其忠实的程度,以保证党的组织
更加严密 。对于 广大的同 情我们的 党外知识 分子, 则应该同
他们建立 适当的 联系,把 他们组织 到抗日和 民主的 伟大斗争
中去,组织到文化运动中去,组织到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去。
四、
全 党 同 志 必 须 认 识,
对 于 知 识 分 子 的 正 确 的 政 策,
是
革命胜利 的重要 条件之一 。我们党 在土地革 命时期 ,许多地
方许多军队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正确态度,今后决不应重复;而
无产阶级 自己的 知识分子 的造成, 也决不能 离开利 用社会原
有知识分 子的帮 助。中央 盼望各级 党委和全 党同志 ,严重地
注意这 个问 题。
621
中 国 革命 和 中 国 共产 党
*
(一九 三九 年十 二月)
第一章 中国社会
第一节 中华民族
我 们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国家之一, 它的领土 和整个欧 洲
的面积 差不多 相等。在 这个广大的领土 之上,有广大的肥 田
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
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
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
各民族 的方便 。从很早 的古代起,我们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 劳
动、
生 息、
繁 殖 在 这 块 广 大 的 土 地 之 上。
现在中国的国境:在东北、西北和西方的一部,和苏维埃
*
《中 国 革命和中 国共产党 》, 是一九 三九年冬季 ,由毛 泽 东和其他 几 个在
延安 的同志合 作写作的 一个课本 。第一章 《中国社 会》,是 其他几个 同志
起草 ,经过毛 泽东修改 的。第二 章《中国 革命》, 是毛泽东 自己写的 。第
三章 ,准备写 《党的建 设》,因 为担任写 作的同志 没有完稿 而停止。 但是
这 两章 , 特 别 是 第二 章 , 在 中国 共 产 党 和 中国 人 民 中仍 然 起 了 很 大的 教
育 作 用 。 毛 泽 东 在这 个 小 册 子 的 第 二 章 中 关 于 新 民主 主 义 的 观 点 , 在
一九 四○ 年一月 他所写的《 新民主主 义论》中 大为 发展了 。
62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接壤。正北面,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西 方 的 一 部 和 西 南 方,
和 阿 富汗、
印 度、
不 丹、
尼 泊 尔 接 壤。
南
方,
和 缅 甸、
越 南 接 壤。
东 方,
和 朝 鲜 接 壤,
和 日 本、
菲律 宾邻
近。这个地理上 的国际环 境,给予 中国人 民革命造成了外 部
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条件。有利的是:和苏联接壤,和欧美各主
要帝国主义国家 隔离较远 ,在其周 围的国 家中有许多是殖 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 。困难的 是:日本 帝国主 义利用其和中国 接
近的关系,时刻都在迫害着中国各民族的生存,迫害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
我们中国现在 拥有四 亿五千万 人口,差不多占 了全世 界
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这四 亿五千万 人口中 ,十分之九以上 为
汉人。
此 外,
还 有 蒙 人、
回 人、
藏 人、
维 吾 尔 人、
苗 人、
彝 人、
壮
人、
仲 家 〔 1〕 人、
朝 鲜 人 等,
共 有 数 十 种 少 数 民 族,
虽 然 文化 发
展的程度不同, 但是都已 有长久的 历史。 中国是一个由多 数
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中 华民 族 的发 展
(这 里 说 的 主 要 地 是 汉 族 的 发 展)
,
和世
界上别的许多民 族同样, 曾经经过 了若干 万年的无阶级的 原
始公社的生活。 而从原始 公社崩溃 ,社会 生活转入阶级生 活
那 个 时 代 开 始,
经 过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直 到 现 在,
已有了 大
约四千年之久。 在中华民 族的开化 史上, 有素称发达的农 业
和 手 工 业,
有 许 多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科 学 家、
发 明 家、
政 治 家、
军
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
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2〕。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
了造 纸法〔 3〕。
在 一千三 百 年 前,
已经 发明了 刻版印 刷〔 4〕。
在
火药的 应 用〔6〕,
也在 欧 洲
八百 年前,
更 发 明了活 字印 刷 〔5〕。
中 国 革命 和 中 国共 产 党
623
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
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
富于革命传统 的民族。 以汉族 的历史 为例,可 以证明中国人
民是不能忍受 黑暗势力 的统治 的,他 们每次都 用革命的手段
达 到推 翻和 改造 这 种统 治的 目 的。 在汉 族的 数 千年 的历 史
上,有过大小 几百次的 农民起 义,反 抗地主和 贵族的黑暗统
治。而多数朝 代的更换 ,都是 由于农 民起义的 力量才能得到
成功的。中华 民族的各 族人民 都反对 外来民族 的压迫,都要
用反抗的手段 解除这种 压迫。 他们赞 成平等的 联合,而不赞
成互相压迫。 在中华民 族的几 千年的 历史中, 产生了很多的
民族英雄和革 命领袖。 所以, 中华民 族又是一 个有光荣的革
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
第二节 古代的封建社会
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
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可是,中国自
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
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
以来一 直延续了 三千年左 右。
中国封建时代 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 由以下的各个
主要特 点构成 的:
一、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 民不但生产自
己需要的农产 品,而且 生产自 己需要 的大部分 手工业品。地
62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
不是用于交换。 那时虽 有交换的 发展,但是在整 个经济 中不
起决定的 作用。
二、
封 建 的 统 治 阶 级 — — 地 主、
贵 族 和 皇 帝,
拥有最大部
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
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
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
用。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
三、
不 但 地 主、
贵 族 和 皇 室 依 靠 剥 削 农 民 的 地 租 过 活,
而
且地主阶级的国 家又强 迫农民缴 纳贡税,并强迫 农民从 事无
偿的劳役,去养 活一大 群的国家 官吏和主要地是 为了镇 压农
民之用的 军队。
四、
保 护 这种 封建 剥削 制度 的权 力 机关,
是地 主阶 级 的 封
建国家。如果说 ,秦以 前的一个 时代是诸侯割据 称雄的 封建
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
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
设 官 职 以 掌 兵、
刑、
钱、
谷 等 事,
并 依 靠 地 主 绅 士 作 为 全 部 封建
统治的基 础。
中国历代的农民,就 在这种 封建的经 济剥削 和封建的政
治压迫之下,过 着贫穷 困苦的奴 隶式的生活。农 民被束 缚于
封建制度之下, 没有人 身的自由 。地主对农民有 随意打 骂甚
至处死之权,农 民是没 有任何政 治权利的。地主 阶级这 样残
酷的剥削和压迫 所造成 的农民的 极端的穷苦和落 后,就 是中
国社会几千年在 经济上 和社会生 活上停滞不前的 基本原 因。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 共产 党
625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 有农民和 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
和创 造文化的 基本的阶 级。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 酷的经济 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
农民 多次地举 行起义 ,以反 抗地主阶 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
胜、
吴 广、
项 羽、
刘 邦 〔 7 〕 起,
中 经 汉 朝 的 新 市、
平 林、
赤 眉、
铜
马〔8〕和黄巾〔9〕,
隋 朝的李 密、
窦建德〔10〕,
唐 朝的王仙芝、
黄
巢〔11〕,
宋朝的宋江、
方腊〔12〕,
元朝的朱元璋〔13〕,
明朝的李自
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15〕,
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
都
成〔14〕,
是农 民的反抗 运动, 都是农 民的革命 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 义和农民 战争的 规模之 大,是世 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
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
民的 战争,才 是历史 发展的 真正动力 。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
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
就多 少推动了 社会生 产力的 发展。只 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
生产 力和新的 生产关 系,没 有新的阶 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
党, 因而这种 农民起 义和农 民战争得 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
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
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
作他 们改朝换 代的工 具。这 样,就在 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
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
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
这 种情 况,
直 至近 百 年 来,
才 发 生 新的 变 化。
62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第三 节 现代 的 殖民地 、半殖 民地
和半 封 建 社 会
中国过去三千年来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前面已经说明了。
那末,中国现在的社会是否还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呢?不是,中
国 已经变化 了。
自从一八 四○年的鸦片战 争〔16〕以后,
中 国一
步 一步地 变成了 一个半殖 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自 从一九三一
年九一八事变〔17〕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 国又
变 成了一 个殖民 地、半殖 民地和 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我们就
来 说明这种 变化的 过程。
如第二 节所述 ,中国 的封建社会继续了三千年左右。直
到十九世纪的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个社会的内
部 才发生了 重大的 变化。
中国封 建社会 内的商 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
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
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
外 国资本 主义对 于中国的 社会经 济起了很大的分 解作用,一
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
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
品 经济的发 展。
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
同 时又给 中国资 本主义生 产的发 展造成了某些客 观的条件和
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
而 大量农 民和手 工业者的 破产, 又给资本主义造 成了劳动力
中 国 革命 和 中 国共 产 党
627
的市场。
事 实上,由 于外国 资本主 义的刺激 和封建经济结构的某
些破坏,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还在六十年前,就开始有一
部分商人、地 主和官 僚投资于新式工业 。到了 同世纪末年和
二十世纪初年,到了四十年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了初
步的发展。到 了二十 年前,即第一次帝 国主义 世界大战的时
期,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于中国的
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又得到了进
一步 的 发展。
中 国民族资 本主义 发生和 发展的过 程,就是中国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 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如果 一部分 的商人、地主
和官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那末,一部分的农民和手工业
工人就是中国 无产阶 级的前身了。中国 的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
级,作为两个特殊的社会阶级来看,它们是新产生的,它们是
中国历史上没 有过的 阶级。它们从封建 社会脱 胎而来,构成
了新的社会阶 级。它 们是两个互相关联 又互相 对立的阶级,
它们是中国旧 社会( 封建社会)产出的 双生子 。但是,中国
无产阶级的发 生和发 展,不但是伴随中 国民族 资产阶级的发
生和发展而来 ,而且 是伴随帝国主义在 中国直 接地经营企业
而来。所以, 中国无 产阶级的很大一部 分较之 中国资产阶级
的年龄和资格 更老些 ,因而它的社会力 量和社 会基础也更广
大 些。
可是,上面所述的这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的新变化,
只是帝国主义 侵入中 国以来所发生的变 化的一 个方面。还有
和这个变化同 时存在 而阻碍这个变化的 另一个 方面,这就是
62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 国主义 列强侵入 中国的 目的,决不是要把 封建的 中国
变成资 本主义 的中国。帝国主 义列强的 目的和这 相反, 它们
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 国主义 列强为了 这个目 的,曾经对中国采 用了并 且还
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
的和文 化的压 迫手段,使中国 一步一步 地变成了 半殖民 地和
殖民地:
一、向中国举行多次的侵略战争,例如一八四○年的英国
鸦片战 争,
一八五七 年的英法 联军战争 〔18 〕,
一 八 八 四年 的中
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20〕,
一九○○年的八国联
法战争〔19〕,
军战争 〔21 〕。
用战 争打 败了中国 之后,
帝国主 义 列 强 不但 占领
了中国 周围的 许多原由中国保 护的国家 ,而且抢 去了或 “租
借”去 了中国 的一部分领土。 例如日本 占领了台 湾和澎 湖列
岛,
“租 借”了 旅 顺,
英 国 占 领 了 香 港,
法 国“租 借”了 广 州 湾。
割地之外,又索去了巨大的赔款。这样,就大大地打击了中国
这个庞 大的封建 帝国。
二、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
这些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驻扎海军和陆军的权利,取得
并把全中国划分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
了领事裁判权〔22〕,
力范围〔23〕。
三、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
的通商 口岸, 并把许多通商口 岸划出一 部分土地 作为它 们直
接管理 的租 界〔24〕。
它 们控制了 中国的海 关 和对外贸 易,
控制
了 中 国 的 交 通 事 业(海 上 的 、
陆 上 的、
内 河 的 和 空 中 的)
。
因此
中 国 革命 和 中 国 共 产 党
629
它 们便能 够大量地推销它 们的商品 ,把中国变成它 们的工 业
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
四、帝国主义 列强还 在中国经 营了许多轻工业 和重工 业
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
中 国的民 族工业进行直接 的经济压 迫,直接地阻碍 中国生 产
力 的发展。
五、
帝 国 主义 列强 经 过借 款给 中 国 政 府,
并 在 中国 开设 银
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因此,它们就不但在商品竞争
上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
中 国的咽喉。
六、
帝 国 主义 列强 从 中国 的通 商 都 市 直至 穷乡 僻 壤,
造成
了 一个买 办的和商业高利 贷的剥削 网,造成了为帝 国主义 服
务 的买办 阶级和商业高利 贷阶级, 以便利其剥削广 大的中 国
农 民和其他 人民大众。
七、
于 买 办阶 级之 外,
帝 国 主 义列 强又 使 中 国 的 封 建 地 主
阶 级变为 它们统治中国的 支柱。它 们“首先和以前 的社会 制
度 的统治 阶级——封建地 主、商业 和高利贷资产阶 级联合 起
来 ,以反 对占大多数的人 民。帝国 主义到处致力于 保持资 本
主 义 前 期 的 一切 剥 削 形 式
(特 别 是 在 乡 村)
,
并 使 之 永 久 化,
而
这 些 形 式则 是 它 的 反 动的 同 盟 者 生 存 的 基 础”〔 25〕。
“帝 国 主
义及其在中国的全部财政军事的势力,乃是一种支持、鼓舞、
〔26〕
栽 培、
保存封建残余 及其全部官僚 军阀上层建筑的力量。
”
八、
为 了 造成 中国 军 阀混 战和 镇 压 中 国人 民,
帝国 主义 列
强供给中国反动政府以大量的军火和大批的军事顾问。
九、
帝 国 主义 列强 在 所有 上述 这 些 办 法之 外,
对于 麻醉 中
63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
政 策。
传 教,
办 医 院,
办 学 校,
办 报 纸 和 吸 引 留 学 生 等,
就是这
个侵略政策的 实施。 其目的, 在于造 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
和愚弄 广大的 中国人民。
十、
从 一 九三 一 年“九一 八”
以后,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的大 举 进
攻,更使已经 变成半 殖民地的 中国的 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
殖民 地。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 主义侵 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
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
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由此 可以 明 白,
帝 国主 义列 强 侵略 中国,
在一 方 面促 使 中
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
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
地统治了中国 ,把一 个独立的 中国变 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
民地的 中国。
将 这两 个方 面 的 情 形综 合起 来 说,
我 们 这个 殖民 地、
半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有 如 下 的 几 个 特 点:
一、
封 建时 代 的 自给 自 足 的自 然 经 济 基础 是 被 破 坏 了;
但
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
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二、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有 了 某 些 发 展,
并 在 中 国 政 治 的、
文化
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
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
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中 国 革命 和 中 国共 产 党
631
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
地主阶级 的军阀 官僚的统 治,接着 是地主阶 级和大 资产阶级
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
操纵了中 国的政 治和军事 的力量。 在沦陷区 ,则一 切被日本
帝国主义 所独占。
五、由于中国 是在许多帝国主 义国家的 统治或 半统治之
下,由于 中国实 际上处于 长期的不 统一状态 ,又由 于中国的
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
平衡。
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
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
贫困化以 至大批 地破产, 他们过着 饥寒交迫 的和毫 无政治权
利 的生 活 。 中国 人 民的 贫困 和 不自 由 的程 度 ,是 世 界所 少
见的。
这些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
决定这种情况 的,主要地是日 本帝国主 义和其 他帝国主
义的势力,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 和人民 大众的矛
盾,这些 就是近 代中国社 会的主要 的矛盾。 当然还 有别的矛
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
盾。而帝 国主义 和中华民 族的矛盾 ,乃是各 种矛盾 中的最主
要的矛盾 。这些 矛盾的斗 争及其尖 锐化,就 不能不 造成日益
发展的革 命运动 。伟大的 近代和现 代的中国 革命, 是在这些
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632
毛泽东 选集 抗日战争 时期
第二章 中国革命
第一节 百年来的革命运动
帝国 主义和 中国封建 主义相结合,把 中国变 为半殖民 地
和殖民 地的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 民反抗 帝国主义 及其走狗 的
过 程。
从 鸦 片 战 争、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中 法 战 争、
中 日 战 争、
戊戌
变法〔27〕、
义和团运动〔28〕、
辛亥革命〔29〕、
五四运动〔30〕、
五卅
运 动 〔 31〕、
北 伐 战 争、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直 至 现 在 的 抗 日 战 争,
都
表现了 中国人民 不甘屈服于帝国 主义及 其走狗的 顽强的反 抗
精神。
中 国 人 民,
百 年 以 来,
不 屈 不 挠、
再 接 再 厉 的 英 勇 斗 争,
使
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现在,
虽然 日本帝 国主 义竭 其全力 大 举 进攻中 国,
虽然中
国有许 多地主和 大资产阶级分子 ,例如 公开的汪 精卫和暗 藏
的汪精 卫之流, 已经投降敌人或 者准备 投降敌人 ,但是英 勇
的中国 人民必然 还要奋战下去。 不到驱 逐日本帝 国主义出 中
国,使中国得到完全的解放,这个奋战是决不会停止的。
中国 人民的 民族革命 斗争,从一八四 ○年的 鸦片战争 算
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
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
结,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显著的成就,还要求全国人民,首先是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坚决奋斗的责任。
那末 ,这个 革命的对 象究竟是谁?这 个革命 的任务究 竟
中 国 革命 和 中国 共 产党
633
是 什么 呢? 这 个革 命 的动 力 是什 么 ?这 个革 命 的性 质是 什
么 ?这个 革命的前 途又是什么呢?这些问 题,就是 我们在 下
面要来说 明的。
第二节 中国革命的对象
依照第 一章第 三节的分 析,我 们已经 知道中国 现时的 社
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
中 国社会 的性质, 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 象、中国 革命的 任
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
变。
所 以,
认 清 中 国 社 会 的 性 质,
就 是 说,
认 清 中 国 的 国 情,
乃
是 认清一切革命问 题的基本 的根据。
中 国 现 时 社 会 的 性 质,
既 然 是 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半封建
的性质,那末,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究竟
是谁呢?
不是 别的,
就 是 帝国 主义 和 封建主义,
就是 帝 国主义 国 家
的 资产阶 级和本国 的地主阶级。因为,在 现阶段的 中国社 会
中,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别的,
正 是它们 二者。二 者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 人民,而 以帝国 主
义 的民族 压迫为最 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 义是中国 人民的 第
一 个和最 凶 恶的敌人。
在日本 武力侵 入中国以 后,中 国革命 的主要敌 人是日 本
帝 国主 义和 勾 结日 本 公开 投 降或 准 备投 降的 一 切汉 奸和 反
动 派。
中国资 产阶级 本来也是 受着帝 国主义 压迫的, 它也曾 经
63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领导过革命斗争,起过主要的领导作用,例如辛亥革命;也曾
经参加过革命斗争,例如北伐战争和当前的抗日战争。但是,
这个 资产阶 级的上层 部分,即以国民 党反动 集团为代表的那
个阶 层,它 曾经在一 九二七年至一九 三七年 这一个长时期内
勾结帝国主义,并和地主阶级结成反动的同盟,背叛了曾经援
助过它的朋友——共产党、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
阶级,背叛了中国革命,造成了革命的失败。所以,当时革命
的人民和革命的政党(共产党),曾经不得不把这些资产阶级
分子 当作革 命的对象 之一。在抗日战 争中, 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 的一 部分,
以 汪精 卫〔 32〕 为 代 表,
已 经 叛变,
已 经变 成 汉 奸。
所以,抗日的人民,也已经不得不把这些背叛民族利益的大资
产阶级分子当作革命的对象之一。
由此也可以 明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 强大的 。中国
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
而且 在一定 时期内还 有勾结帝国主义 和封建 势力以与人民为
敌的 资产阶 级的反动 派。因此,那种 轻视中 国革命人民的敌
人的力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这样的敌 人面前,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 残酷性 就发生
了。 因为我 们的敌人 是异常强大的, 革命力 量就非在长期间
内不 能聚积 和锻炼成 为一个足以最后 地战胜 敌人的力量。因
为敌 人对于 中国革命 的镇压是异常残 酷的, 革命力量就非磨
练和 发挥自 己的顽强 性,不能坚持自 己的阵 地和夺取敌人的
阵地。因此,那种以为中国革命力量瞬间就可以组成,中国革
命斗争顷刻就可以胜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这样 的敌人面 前,
中 国革 命的 主要方 法,
中国 革 命的 主
中国 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 党
635
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也就决定了。因为
我 们的敌人不给中 国人民 以和平活 动的可能 ,中国人民没有
任何的政治上的自由权利。斯大林说:“在中国,是武装的革
命 反对武装的反革 命。这 是中国革 命的特点 之一,也是中国
〔 33〕 这 是完 全正 确 的规 定。
革 命 的优 点之 一。
”
因此,
那 种 轻视
武装斗争,轻视革命战争,轻视游击战争,轻视军队工作的观
点,
是 不 正 确 的。
在这样 的敌人面 前,革命的根据地问题 也就发 生了。因
为 强大的帝国主义 及其在 中国的反 动同盟军 ,总是长期地占
据 着中国的中心城 市,如 果革命的 队伍不愿 意和帝国主义及
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
蓄 和锻炼自己的力 量,并 避免在力 量不够的 时候和强大的敌
人 作决定胜负的战 斗,那 就必须把 落后的农 村造成先进的巩
固 的 根 据 地,
造 成 军 事 上、
政 治 上、
经 济 上、
文 化上 的 伟 大 的 革
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
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
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
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
命 营垒内部的不统 一和充 满着各种 矛盾,由 于中国革命主力
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
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而
在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状态,给争取革命全部
胜 利的事业带来了 长期性 和艰苦性 。由此也 就可以明白,在
这 种革命根据地上 进行的 长期的革 命斗争, 主要的是在中国
共 产党领导之下的 农民游 击战争。 因此,忽 视以农村区域作
毛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636
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忽视对农民进行艰苦工作的观点,忽视游
击战争的 观点,都 是不正确 的。
但 是着 重武 装斗 争,
不 是说 可 以 放弃 其他 形 式 的斗 争;
相
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
不能取得 胜利。着重农村 根据地 上的工作,不是说 可以放 弃
城市工作和尚在敌人统治下的其他广大农村中的工作;相反,
没有城市工作和其他农村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
就会失败 。而且革命的最 后目的 ,是夺取作为敌人 主要根 据
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此目的。
由此也 就可以 明白,为 要使革 命在农 村和城市 都得到 胜
利,不破坏敌人用以向人民作斗争的主要的工具,即敌人的军
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战争中消灭敌军以外,瓦解敌
军的工作 也就成为 重要的工 作。
由此也 就可以 明白,在 敌人长 期占领 的反动的 黑暗的 城
市和 反 动的 黑 暗的 农 村中 进 行共 产党 的 宣传 工 作和 组织 工
作,不能采取急性病的冒险主义的方针,必须采取荫蔽精干、
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其领导人民对敌斗争的策略,必
须是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 公开合 法的法律、命令和 社会习 惯
所 许 可 的 范 围,
从 有 理、
有 利、
有 节 的 观 点 出 发,
一步 一步 地和
稳扎稳打 地去进行,决不 是大唤 大叫和横冲直撞的 办法所 能
成功的。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任务
既然现阶段上中国革 命的敌 人主要的 是帝国 主义和封建
中 国 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 党
637
地主阶级,那末,现阶段上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呢?
毫无 疑义, 主要地 就是打击这两个敌 人,就 是对外 推翻
帝国主义压迫的 民族革 命和对内 推翻封建地主压 迫的民 主革
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中国 革命的 两大任 务,是互相关联的 。如果 不推翻 帝国
主义的统治,就 不能消 灭封建地 主阶级的统治, 因为帝 国主
义是封建地主阶 级的主 要支持者 。反之,因为封 建地主 阶级
是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 主要社会 基础,而农民则 是中国 革命
的主力军,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
国革命的强大的 队伍而 推翻帝国 主义的统治。所 以,民 族革
命和民主革命这 样两个 基本任务 ,是互相区别, 又是互 相统
一的。
中国 今天的 民族革 命任务,主要地是 反对侵 入国土 的日
本帝国主义,而 民主革 命任务, 又是为了争取战 争胜利 所必
须完成的,两个 革命任 务已经联 系在一起了。那 种把民 族革
命和民主革命分 为截然 不同的两 个革命阶段的观 点,是 不正
确的。
第四 节 中国 革命的 动力
根 据 现 阶 段 中 国社 会 的 性质、
中 国 革 命 的 对 象、
中 国 革命
的任务的分析和规定,中国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呢?
既然中国社会是一个 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
既然中国革命所 反对的 对象主要 的是外国帝国主 义在中 国的
统治和内部的封 建主义 ,既然中 国革命的任务是 推翻这 两个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638
压迫者,那末,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中,有些什
么阶 级有些 什么阶层 可以充 当反对帝 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的力
量呢 ?这就 是现阶段 上中国 革命的动 力问题 。认清这个革命
的动力问题,才能正 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
现 阶 段 的 中 国 社 会 里,
有 些 什 么 阶 级 呢?有 地 主 阶 级,
有
资产 阶级; 地主阶级 和资产 阶级的上 层部分 都是中国社会的
统治阶级。又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有农民以外的各种类
型的 小资产 阶级;这 三个阶 级,在今 天中国 的最广大的领土
上,
还 是 被 统 治 阶 级。
所有 这些 阶 级,
它 们对 于中 国 革命 的态 度 和立 场如 何,
全
依它 们在社 会经济中 所占的 地位来决 定。所 以,社会经济的
性质,不仅规定了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又规定了革命的动力。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
一
地 主 阶 级
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 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
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
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
因 此,
作 为 阶 级 来 说,
地 主 阶 级 是 革 命 的 对 象,
不 是革 命
的动 力。
在抗 日战 争 中,
一 部分 大地 主 跟着 一部 分 大资 产 阶 级
(投
降 派)
已 经 投 降 日 寇,
变 为 汉 奸 了;
另 一 部 分 大 地 主,
跟 着 另一
部 分 大 资 产 阶级
(顽 固 派)
,
虽 然还 留 在 抗 战 营 垒 内,
亦 已 非常
动摇 。但是 许多中小 地主出 身的开明 绅士即 带有若干资本主
义色 彩的地 主们,还 有抗日 的积极性 ,还需 要团结他们一道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共 产 党
639
抗日〔34〕。
二
资 产 阶 级
资 产 阶 级有 带 买 办性 的 大 资产 阶 级 和 民 族 资产 阶 级 的
区 别。
带买办 性的大资 产阶级, 是直接 为帝国主 义国家 的资本
家 服务并为 他们所 豢养的阶 级,他们 和农村中的封建 势力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带买办性的大资
产阶级历来不是中国 革命的动力 ,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但是, 因为中国 带买办性 的大资 产阶级是 分属于 几个帝
国 主义国家 的,在 几个帝国 主义国家 间的矛盾尖锐地 对立着
的时候,在革命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
的 帝国主义 系统之 下的买办 阶级也有 可能在一定程度 上和一
定 时间内参 加当前 的反帝国 主义战线 。但是一到他们 的主子
起来反对中国革命时,他们也就立即反对革命了。
在 抗 日 战 争 中,
亲 日 派 大资 产 阶 级
(投 降 派)
已 经 投 降,
或
准备投降了。欧美派大资产阶级(顽固派)虽然尚留在抗日营
垒内,也是非常动摇,他们就是一面抗日一面反共的两面派人
物 。我们对 于大资 产阶级投 降派的政 策是把他们当作 敌人看
待,坚决地打倒他们。而对于大资产阶级的顽固派,则是用革
命的两面政策去对待,即:一方面是联合他们,因为他们还在
抗日,还应该利用他们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又一方面是和
他 们作坚决 的斗争 ,因为他 们执行着 破坏抗日和团结 的反共
反人民的高压政策,没有斗争就会危害抗日和团结〔34〕。
民族资 产阶级是 带两重性 的阶级。
640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
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一方
面说来,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他们也曾
经表现过一定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
但是又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
于他们 同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并 未完全 断绝经济 上的联系 ,
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这种情形,特别
是在民众革 命力量强大起来的时候 ,表现得最为明显。
民 族资产阶 级的这种两重性 ,决定了他们在 一定时期 中
和 一定 程 度上 能 够参 加 反帝 国 主义 和 反 官 僚 军 阀 政 府 的 革
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而在另一时期,就有跟在
买办大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
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的是中等资产阶级,他们虽
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前,跟随
着大地 主大资产 阶级反对过革命 ,但是 他们基本 上还没有 掌
握过政权,而受当政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所限制。
在抗日 时期内, 他们不但和大地 主大资 产阶级的 投降派有 区
别,而且和大资产阶级的顽固派也有区别,至今仍然是我们的
较好的同盟者。因此,对于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慎重的政策,是
完全必要的〔34〕。
三 农 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
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
手工业 者 和自由职 业者。
所 有这些小 资产阶级,和农 民阶级中的中农 的地位有 某
中 国 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党
641
些相像,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日益
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
因 此,这 些 小资产 阶级 是革 命的动 力 之一, 是 无产阶 级
的可靠 的同盟者。这些 小资产阶 级也只有 在无产阶 级领导之
下,
才能 得 到解 放。
我 们现在 就 来分析 一下 各种 类型的 没 有把农 民 包括在 内
的小资产阶级。
第 一是知 识 分子和 青年 学生 。知识 分 子和青 年 学生并 不
是一个 阶级或阶层。但 是从他们 的家庭出 身看,从 他们的生
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的多 数是可以归入小 资产阶级 范畴的。 数十年来 ,中国已
出现了 一个很大的知识 分子群和 青年学生 群。在这 一群人中
间,除 去一部分接近帝 国主义和 大资产阶 级并为其 服务而反
对民众的知识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
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
的革命 性。他们或多或 少地有了 资本主义 的科学知 识,富于
政治感 觉,他们在现阶 段的中国 革命中常 常起着先 锋的和桥
梁的作 用。
辛亥 革命前 的留学生 运动〔35〕,
一九 一 九 年 的五 四
运动,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运动,就
是显明 的例证。尤其是 广大的比 较贫苦的 知识分子 ,能够和
工农一 道,参加和拥护 革命。马 克思列宁 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
广大的 传播和接受,首 先也是在 知识分子 和青年学 生中。革
命力量 的组织和革命事 业的建设 ,离开革 命的知识 分子的参
加,是不能成功的。但是,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
打成一 片,在其未下决 心为群众 利益服务 并与群众 相结合的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642
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
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因此,中国的广大的革
命知识分子虽然 有先锋的 和桥梁 的作用,但不是 所有这些 知
识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
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
命的敌人。知识 分子的这 种缺点 ,只有在长期的 群众斗争 中
才能克服。
第二是小商人。他们一般不雇店员,或者只雇 少数店员,
开设小规模的商 店。帝国 主义、 大资产阶级和高 利贷者的 剥
削,使他们处在破产的威胁中。
第三 是手工 业者。这 是一个广大的群 众。他 们自有生 产
手段,不雇工,或者只雇一二个学徒或助手。他们的地位类似
中 农。
第四 是自由 职业者。 有各种业务的自 由职业 者,医生 即
是其中之一。他 们不剥削 别人, 或对别人只有轻 微的剥削 。
他们的地 位类似手 工业者。
上述 各 项 小资产 阶 级 成分,
构 成广 大 的 人群,
他 们一 般 地
能够参加和拥护革命,是革命的很好的同盟者,故必须争取和
保护之。其缺点 是有些人 容易受 资产阶级的影响 ,故必须 注
意在他们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四
农 民 阶 级
农民 在全国 总人口中 大约占百分之八 十,是 现时中国 国
民经济的 主要力量。
农民的内部是在激烈地分化的过程中。
中 国 革命 和 中国 共 产 党
643
第一是富农。富农 约占农村人口百 分之五左 右(连 地主
一起 共约占农 村人口 百分之十 左右), 被称为 农村的资 产阶
级。中国的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
农的 剥削也很 残酷, 带有半封 建性。但 富农一 般都自己 参加
劳动 ,在这点 上它又 是农民的 一部分。 富农的 生产在一 定时
期中 还是有益 的。富 农一般地 在农民群 众反对 帝国主义 的斗
争中 可能参加 一分力 量,在反 对地主的 土地革 命斗争中 也可
能保 持中立。 因此, 我们不应 把富农看 成和地 主无分别 的阶
级,不应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
第二是中农。中农 在中国农村人口 中约占百 分之二 十左
右。中农一般地不剥削别人,在经济上能自给自足(但在年成
丰收 时能有些许盈余 ,有时也利用一 点雇佣劳 动或放一 点小
债),而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剥削。中农都是
没有政治权利的。一部分中农土地不足,只有一部分中农(富
裕中 农)土地 略有多 余。中农 不但能够 参加反 帝国主义 革命
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因此,全部中农都可以
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
中农 态度的向 背是决 定革命胜 负的一个 因素, 尤其在土 地革
命之后,中农成了农村中的 大多数的时候是如此。
第三是贫农。中国的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
百 分 之 七 十 。 贫 农 是 没 有 土 地 或 土 地 不 足 的 广 大 的 农民 群
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
无产 阶级的天 然的和 最可靠的 同盟者, 是中国 革命队伍 的主
力军 。贫农和 中农都 只有在无 产阶级的 领导之 下,才能 得到
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644
领导 革命 到 达胜 利,否 则 是不 可能 的。 农民 这个 名 称所 包括
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
五
无 产 阶 级
中国无 产阶级 中,现代 产业工人 约有二百 五十万至 三百
万, 城市 小 工业 和手工 业 的雇 佣劳 动者 和商 店店 员 约有 一千
二 百 万,
农 村 的 无 产阶 级
(即 雇 农)
及 其 他 城 乡 无 产 者,
尚有 一
个广 大 的 数目。
中国无 产阶级 除了一般 无产阶级 的基本优 点,即与 最先
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
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出的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有哪些特出的优点呢?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
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
酷 性,
是 世 界 各 民 族 中 少 见 的;
因 此,
他 们 在 革 命 斗 争 中,
比任
何别 的阶 级 来得 坚决和 彻 底。 在殖 民地 半殖 民地 的 中国 ,没
有欧 洲那 样 的社 会改良 主 义的 经济 基础 ,所 以除 极 少数 的工
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
革命 政党 — —中 国共产 党 领导 之下 ,成 为中 国社 会 里比 较最
有觉 悟 的 阶级。
第三、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
和广 大的 农 民有 一种天 然 的联 系, 便利 于他 们和 农 民结 成亲
密 的 联 盟。
因此,虽然中国无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例如人数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 共产 党
645
较少
(和 农 民 比 较)
,
年 龄较 轻
(和 资 本主 义 国 家 的 无 产 阶 级 比
较)
,
文 化 水 准 较 低(和 资 产 阶 级 比 较 )
;
然 而,
他们 终 究 成为
中 国革命的最基本 的动力。 中国革 命如果没 有无产阶级的领
导,就必然不能胜利。远的如辛亥革命,因为那时还没有无产
阶级的自觉的参加,因为那时还没有共产党,所以流产了。近
的 如一九二四年至 一九二七 年的革 命,因为 这时有了无产阶
级的自觉的参加和领导,因为这时已经有了共产党,所以能在
一 个时期内取得了 很大的胜 利;但 又因为大 资产阶级后来背
叛了它和无产阶级的联盟,背叛了共同的革命纲领,同时也由
于 那时中国无产阶 级及其政 党还没 有丰富的 革命经验,结果
又 遭到了失败。抗 日战争以 来,因 为无产阶 级和共产党对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所以团结了全民族,发动了和坚持
了 伟大的抗 日战争。
中 国无产 阶级应 该懂得: 他们自 己虽然 是一个最 有觉悟
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
是 不能胜利的。而 要胜利, 他们就 必须在各 种不同的情形下
团 结一切可能的革 命的阶级 和阶层 ,组织革 命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
市 小资产阶级也是 可靠的同 盟军, 民族资产 阶级则是在一定
时 期中和一定程度 上的同盟 军,这 是现代中 国革命的历史所
已 经证明了的根本 规律之一。
六
游
民
中 国的殖 民地和 半殖民地 的地位 ,造成 了中国农 村中和
城 市中的广大的失 业人群。 在这个 人群中, 有许多人被迫到
64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没有任何谋生的正当途径,不得不找寻不正当的职业过活,这
就是土匪、流氓、乞丐、娼妓和许多迷信职业家的来源。这个
阶层是动摇的阶层;其中一部分容易被反动势力所收买,其另
一部分则有参 加革命的 可能性。他们缺 乏建设 性,破坏 有余
而建设不足,在参加革命以后,就又成为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
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因此,应该善于改造他们,注意防止他
们的破 坏性。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对于中国革命动力的分析。
第五节 中国革命的性质
我 们已经 明白了中 国社会的性质, 亦即中 国的特殊 的国
情,这是解决 中国一切 革命问题的最基 本的根 据。我们 又明
白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这
些都是由于中 国社会的 特殊性质,由于 中国的 特殊国情 而发
生的关于现阶 段中国革 命的基本问题。 在明白 了所有这 些之
后,那末,我 们就可以 明白现阶段中国 革命的 另一个基 本问
题,即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了。
现 阶段的 中国革命 究竟是一种什么 性质的 革命呢? 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 的革命, 还是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 的革命呢 ?显
然 地,
不 是 后 者,
而 是 前 者。
既 然中国 社会还是 一个殖民地、半 殖民地 、半封建 的社
会,既然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
然中国革命的 任务是为 了推翻这两个主 要敌人 的民族革 命和
民主革命,而 推翻这两 个敌人的革命, 有时还 有资产阶 级参
中 国 革 命 和 中 国共 产 党
647
加, 即使大资 产阶级 背叛革 命而成了 革命的敌人,革命的锋
芒也 不是向着 一般的 资本主 义和资本 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
向着 帝国主义 和封建 主义, 既然如此 ,所以,现阶段中国革
命的 性质,不 是无产 阶级社 会主义的 ,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
但是,
现时 中国 的 资产 阶级 民 主主 义的 革 命,
已 不是 旧式
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
是新 式的特殊 的资产 阶级民 主主义的 革命。这种革命正在中
国和 一切殖民 地半殖 民地国 家发展起 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
新民 主主义的 革命。 这种新 民主主义 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 主义革命 的一部 分,它 是坚决地 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
本主 义的。它 在政治 上是几 个革命阶 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
义者 和汉奸反 动派的 专政, 反对把中 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
政的 社会。它 在经济 上是把 帝国主义 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
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同时 保存一般 的私人 资本主 义的企业 ,并不废除富农经济。
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
道路 ,但在另 一方面 又是替 社会主义 创造前提。中国现时的
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
社会 主义社会 之间的 一个过 渡的阶段 ,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
革命 过程。这 个过程 是从第 一次世界 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
后才 发生的, 在中国 则是从 一九一九 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所
谓新 民主主义 的革命 ,就是 在无产阶 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
的反 帝反封建 的革命 。中国 的社会必 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
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
64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这种新 民主主义 的革命 ,和历史 上欧美各国的民主 革命
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
阶级 领导之下的统一 战线的专政。在 抗日战争 中,在中 国共
产党 领导的各个抗日 根据地内建立起 来的抗日 民主政权 ,乃
是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权,它既不 是资产阶 级一个阶 级的
专政 ,也不是无产阶 级一个阶级的专 政,而是 在无产阶 级领
导之 下的几个革命阶 级联合起来的专 政。只要 是赞成抗 日又
赞成 民主的人们,不 问属于何党何派 ,都有参 加这个政 权的
资格。
这种新 民主主义 的革命 也和社会 主义的革命不相同 ,它
只推 翻帝国主义和汉 奸反动派在中国 的统治, 而不破坏 任何
尚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这种新 民主主义 的革命 ,和孙中 山在一九二四年所 主张
的三 民主义的革命在 基本上是一致的 。孙中山 在这一年 发表
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上说“
:近世各国所
谓民 权制度,往往为 资产阶级所专有 ,适成为 压迫平民 之工
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
得 而 私 也。
”
又 说“
:凡 本 国 人 及 外 国 人 之 企 业,
或有独占的性
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
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
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孙中山又在其遗嘱上指出“必
须唤 起民众及联合世 界上以平等待我 之民族共 同奋斗” 的关
于内 政外交的根本原 则。所有这些, 就把适应 于旧的国 际国
内环 境的旧民主主义 的三民主义,改 造成了适 应于新的 国际
国内 环境的新民主主 义的三民主义。 中国共产 党在一九 三七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 党
649
年九月 二 十二日 发表 宣言 ,声明 “ 三民主 义为 中国 今日 之必
需,
本 党 愿 为 其 彻 底实 现 而 奋 斗”
,
就 是 指的 这 种 三 民 主 义,
而
不是任 何 别的三 民主 义。 这种三 民 主义即 是孙 中山 的三 大政
策,即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在新的国际国
内条件 下 ,离开 三大 政策 的三民 主 义,就 不是 革命 的三 民主
义。(关于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只是在基本的民主革命政纲上
相同, 而 在其他 一切 方面 则均不 相 同,这 一问 题, 这里 不来
说 它。
)
这样,就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论就其斗争阵线
(统 一 战 线)
来 说,
就 其 国 家 组 成 来 说,
均 不 能 忽 视 无 产阶 级、
农民阶 级 和其他 小资 产阶 级的地 位 。谁要 是想 撇开 中国 的无
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就一定不能解决中华民
族的命 运 ,一定 不能 解决 中国的 任 何问题 。中 国现 阶段 的革
命所要 造 成的民 主共 和国 ,一定 要 是一个 工人 、农 民和 其他
小资产 阶 级在其 中占 一定 地位起 一 定作用 的民 主共 和国 。换
言之,即是一个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反帝
反封建 分 子的革 命联 盟的 民主共 和 国。这 种共 和国 的彻 底完
成,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才有可能。
第六节 中国革命的前途
在将现阶段上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
动力和 性 质这些 基本 问题 弄清楚 了 之后, 对于 中国 革命 的前
途问题,就是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 命 的关系 问题 ,中 国革命 的 现在阶 段和 将来 阶段 的关
65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系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
因为既然在现阶段上的 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不 是一般的旧式的 资产阶级 民主主 义的革命 ,而是特殊的新
式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而中国革命又
是 处在二十世纪三 十和四十 年代的 新的国际 环境中,即处在
社会主义向上高涨、资本主义向下低落的国际环境中,处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和革命的时代,那末,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
不 是资本主义的, 而是社会 主义和 共产主义 的,也就没有疑
义 了。
没有问题,现阶段的中 国革命 既然是为了变更现在的殖
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即为了完成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革命而奋斗,那末,在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肃清了资本
主 义发展道路上的 障碍物, 资本主 义经济在 中国社会中会有
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
资 本主义会有一个 相当程度 的发展 ,这是经 济落后的中国在
民 主革命胜利之后 不可避免 的结果 。但这只 是中国革命的一
方面的结果,不是它的全部结果。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
方 面有资本主义因 素的发展 ,又一 方面有社 会主义因素的发
展 。这种社会主义 因素是什 么呢? 就是无产 阶级和共产党在
全 国政治势力中的 比重的增 长,就 是农民、 知识分子和城市
小 资产阶级或者已 经或者可 能承认 无产阶级 和共产党的领导
权 ,就是民主共和 国的国营 经济和 劳动人民 的合作经济。所
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加以国际环境的有利,便使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
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了。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 共产 党
651
第七节 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
和中国共产党
总结 本章各 节所述, 我们可以明白, 整个中 国革命是 包
含着两 重任务 的。这就 是说,中国革命 是包括资产阶级民 主
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
质的革 命、现 在阶段的 革命和将来阶段 的革命这样两重任 务
的。而 这两重 革命任务 的领导,都是担 负在中国无产阶级 的
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任何革 命 都不能 成功。
完 成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主 义 的 革 命 ( 新 民 主 主义 的 革
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
革命的 阶段上 去,这就 是中国共产党光 荣的伟大的全部革 命
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有
些幼稚 的共产 党员,以 为我们只有在现 在阶段的民主主义 革
命的任 务,没 有在将来 阶段的社会主义 革命的任务,或者 以
为现在 的革命 或土地革 命即是社会主义 的革命。应该着重 指
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整个 中国革 命运动, 是包括民主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
两个阶 段在内 的全部革 命运动;这是两 个性质不同的革命 过
程,只 有完成 了前一个 革命过程才有可 能去完成后一个革 命
过程。 民主主 义革命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 必要准备,社会主 义
革命是 民主主 义革命的 必然趋势。而一 切共产主义者的最 后
目的, 则是在 于力争社 会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的最后 的
652
毛泽东选 集 抗日 战争时期
完 成。只有 认清民主 主义革 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 的区别, 同时
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领 导 中 国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和 中 国 社会 主义 革 命 这 样 两 个 伟
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
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能 够担负的 。而中国 共产党 则从自己 建党的一 天起,就 把这
样 的两重任 务放在自 己的双 肩之上了 ,并且已 经为此而 艰苦
奋 斗 了 整 整 十 八 年。
这样的 任务是非 常光荣 的,但同 时也是非 常艰巨的 。没
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
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
的。因此,积极地建设这样一个共产党,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
的 责 任。
注
释
〔1〕仲家,布依族的一种旧称。
〔 2〕指南 针 的发 明, 在 中 国 是很 早的 。 公元 前三世 纪 战 国时 代, 《 吕 氏 春秋 》
上 有“ 慈 石 召铁 ” 的 话, 可 见 当时 中 国 人已 经 知 道磁 石 能 吸铁 。 公元一 世 纪 ,东 汉
王 充的 《 论 衡》 说 磁 勺柄 指 南 ,可 见 当 时已 经 发 现了 磁 石 的指 极 性。根 据 宋 代文 献
记 载, 在 十 一世 纪 , 中国 人 已 经发 明 了 用人 造 磁 针制 造 的 指南 针 。到十 二 世 纪初 ,
即 宋徽宗 时,朱彧 的《萍洲 可谈》和徐兢的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都说到航海用指
南 针 , 可见 当 时指 南 针 的使 用 已 经 相当 普 遍 。
〔 3〕根据 中 国古 代文 献 记 载 ,公 元二 世 纪初 ,东汉 宦 官 蔡伦 集中 前 人 的 经验 ,
用 树皮 、 麻 头、 破 布 和破 鱼 网 造纸 。 此 后, 这 种 造纸 法 便 在全 国 逐步推 广 开 来。 人
们 把这种纸称作 “蔡侯纸”。
〔 4〕 中 国的刻版印 刷术,约 创始于 公元 七世纪 ,即 唐初 年间 。
〔 5〕 宋仁宗庆 历(一○ 四一——一 ○四八) 年间,毕 升发明了 活字印刷 。
〔 6〕 中国 火 药 的 发 明 , 大 约 在 公 元 九 世 纪 。 到 了 宋 朝 初 年 , 即 公 元 十 世 纪 后
中 国 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 党
注 释
653
半期至十一世纪初 ,中国 已经使用火药制造火炮 、火箭 等武器,供战争 之用。
〔 7〕 陈胜 、 吴 广 是秦 末农 民 大起 义的领 袖 。 公元 前 二○ 九 年 ,即 秦 二世 元年 ,
陈 胜 、 吴 广往戍 地途 中 在 蕲县 大泽乡 ( 今 安 徽省 宿县 东 南 ) 率领 同 行戍 卒 九 百人 起
义 ,反 抗 秦朝 的 残暴 统 治 。 全 国 各 地 纷 起 响 应 。 项 羽 和 他 的 叔 父 项 梁 在 吴 ( 今 江
苏省吴县)起兵,刘邦在沛(今江苏省沛县 )起兵。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项羽、
刘 邦两 军 成了 当 时反 秦 的 主 要 力 量 。 项 军 消 灭 了 秦 军 的 主 力 , 刘 军 攻 占 了 关 中 和
秦 的 都 城 咸阳。 秦朝 灭 亡 后, 刘项双 方 相 争 数年 ,项 羽 败 死 ,刘 邦 做了 皇 帝 ,建 立
了汉 朝。
〔 8〕 新市 、 平 林 、赤 眉、 铜 马都 是王莽 时 代 农民 起 义军 的 名 称。 西 汉末 年, 各
地农 民不断 进行反抗 活动和 武装起义。 公元八 年,王莽 代汉以 后,实行 “改制” ,企
图 缓 和 农 民的反 抗。 但 是 ,由 于社会 阶 级 矛 盾的 日益 尖 锐 , 加之 天 灾频 繁 , 各地 农
民 的反 抗 斗争 终 于发 展 为 大 规 模 的 武 装 起 义 。 公 元 十 七 年 , 新 市 ( 今 湖 北 省 京 山
县东 北)人 王匡、王 凤领导 饥民起义, 以绿林 山为基地 ,称为 “绿林军 ”。后绿 林军
一 部 在 王 匡、王 凤率 领 下 北入 南阳, 称 “ 新 市兵 ”。 另 一 部 由王 常 等率 领 进 入南 郡
(今湖北省江陵县),称“下江兵”。新市 兵进入随县,平林(今湖北省随县东北)人
陈牧 等千余 人起义响 应,号 称“平林兵 ”。公 元十八年 ,山东 琅琊人樊 崇在莒县 (今
山 东 省 莒 县)领 导农 民 起 义。 起义军 用 红 色 涂眉 ,号 称 “ 赤 眉军 ” ,主 要 活 动于 山
东、 江苏、 河南、陕 西等地 ,是当时最 大的一 支农民起 义军。 同时,在 黄河以北 的广
大 地 区 , 还有大 小数 十 支 农民 起义军 , 铜 马 是其 中较 大 的 一 支, 主 要活 动 于 河北 、
山 东 交 界 地 区。
〔 9〕公 元一八 四年,即 东汉灵 帝中平 元年,张角等领导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等 地 的 农 民数 十 万 人 同 时 举 行 起 义 。 起 义 军 头 戴 黄 巾 为 标 志 , 因 此 被 称 为 “ 黄
巾 军 ”。
〔 10〕公元 七 世纪初, 即隋朝 末年 ,农民纷 纷起义。李 密、窦建 德是 当时 两支主
要 起义 军 的首 领 。李 密 领 导 的 河 南 瓦 岗 军 和 窦 建 德 领 导 的 河 北 起 义 军 , 在 推 翻 隋
朝统治的斗争中, 起了重 要作用。
〔 11〕 王 仙 芝、 黄 巢 是 唐 末农 民 起 义 军 的领 袖 。 公 元八 七 四 年 ( 唐 僖 宗乾 符 元
年 ) , 王 仙芝在 山东 起 义 ,次 年黄巢 聚 众 响 应。 参见 本 书 第 一卷 《 关于 纠 正 党内 的
错误思想》注〔4〕。
〔 12〕 宋 江 和 方 腊 分 别 是 公 元 十 二 世 纪 初 即 北 宋 末 年 北 方 和 南 方 农 民 起 义 的
有名 首领。 宋江率领 的起义 队伍,主要 活动于 山东、河 北、河 南、江苏 一带;方 腊率
领的起义队伍,主要活动 于浙江、安徽 一带。
〔 13〕 公 元 一三 五 一 年 , 即元 顺 帝 至 正 十一 年 , 各 地人 民 纷 纷 起 义 。 一三 五 二
年 ,安 徽 凤阳 人 朱元 璋 投 入 北 方 红 巾 军 郭 子 兴 部 起 义 军 。 郭 死 , 朱 元 璋 成 为 该 军
654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注 释
的 首 领 。 一 三 六 八 年 , 他 领 导 的 部 队 推 翻了 在 各 地 人 民 起 义 的 打 击 下 已 经 摇 摇 欲
坠 的 元朝 的 统 治, 成 为 明 朝的 开 国 皇 帝。
〔14〕见本书第一卷《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注〔5〕。
〔15〕见本书第一卷《论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36〕。
〔16〕见本书第一卷《论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 〔35〕。
〔17〕见 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 本帝国 主义的策 略》注 〔4〕。
〔 18〕一 八 五 七 年 的英 法 联 军 战 争 , 又称 第 二 次 鸦 片战 争 。 一 八 五 六 年, 英 国
侵 略 军 在 广 州 向 中 国 方 面 挑 衅 。 一 八 五 七年 英 法 两 国 组 成 联 合 侵 略 军 , 对 中 国 发
动 侵 略 战 争 。 美 国 和 沙 俄 不 仅 积 极 帮 助 他们 , 而 且 直 接 插 手 , 乘 机 攫 取 中 国 的 权
利 。 当 时 清 朝 政 府 正 以 全 力 镇 压 太 平 天 国农 民 革 命 , 对 外 国 侵 略 者 采 取 消 极 抵 抗
政 策 。 一 八 五 七 年 至 一 八 六 ○ 年 , 英 法 联军 先 后 攻 陷 广 州 、 天 津 、 北 京 等 重 要 城
市,劫掠 并焚毁北 京圆明园 ,迫使清 朝政府 订立了《 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 。这
些 条 约 主 要 规 定 将 天 津、
牛 庄(后 改 为 营 口 )
、
登 州(后 改 为 烟 台 )
、
台 湾( 台 南 )
、
淡
水、
潮 州(后 改 为 汕 头 )
、
琼 州、
南 京、
镇 江、
九 江、
汉 口等 处 开 辟为 商埠;
承 认外国 人
有 在 中 国 内 地 自 由 传 教 和 游 历 通 商 的 特 权, 外 国 商 船 有 在 中 国 内 河 航 行 的 特 权 。
从此 ,外国侵 略势 力不但扩 大到 中国沿 海 各省 ,同时 还 深入 了内 地 。
〔 19〕一 八 八 二 年 至一 八八 三 年 , 法 国 侵略 者 侵 犯 越南 北部 。 一 八 八 四 年至 一
八 八 五年 , 又把 侵 略 战 争扩 大到 中 国 的 广西 、 台 湾、福 建 、 浙江等 地。 中 国 军队 在
冯 子 材等 率 领下 , 奋 起 抵抗 ,并 且 屡 获 胜利 。 但 是,腐 朽 的 清朝政 府在 战 争 胜利 之
后,反而 签订了屈 辱的《天 津条约》 ,允许 在云南、 广西两省 的中越边界开埠通 商,
使 法 国侵 略 势 力 得 以伸 入 中 国 西 南 地 区。
〔20〕见本书第一卷《矛盾论》注〔22〕。
英、
美、
德、
法、
俄、
日、
意、
奥 八 个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为 了镇 压 义
〔 21 〕 一 九 ○ ○ 年 ,
和 团 的反 侵 略运 动 , 联 合出 兵进 攻 中 国 ,中 国 人 民进行 了 英 勇的抵 抗。 战 争 中, 侵
略 军 先后 攻 陷大 沽 、 天 津、 北京 等 地 。 同时 , 沙 俄又单 独 出 兵侵入 中国 东 北 。清 政
府 接 受了 帝 国主 义 的 条 件, 于一 九 ○ 一 年九 月 七 日在条 件 极 为苛刻 的《 辛 丑 条约 》
上 签 字 。 这 个 条 约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 中 国 向八 国 赔 偿 银 四 亿 五 千 万 两 , 承 认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有 在 北 京 和 北 京 至 天 津 、 山 海 关 一 带 地 区驻 兵的 特 权 。
〔 22〕领 事 裁 判 权 ,是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强迫 旧 中 国 政 府缔 结 的 不 平 等 条 约中 所 规
定 的 特权 之 一, 开 始 于 一八 四三 年 的 中 英《 虎 门 条约》 和 一 八四四 年的 中 美 《望 厦
条 约 》。 凡 是享 有 这 种 特权 的国 家 在 中 国的 侨 民 ,如果 成 为 民刑诉 讼的 被 告 时, 中
国 法庭 无 权裁 判 , 只能 由 各该 国 的 领事 或 者法 庭 裁 判 。
〔 23〕从 十 九 世 纪 末起 , 侵 略 中 国 的 各帝 国 主 义 国 家, 按 照 他 们 各 自 在中 国 的
经 济 和 军 事 的 势 力 , 曾 经 将 中 国 的 某 些 地区 划 为 自 己 的 势 力 范 围 。 例 如 , 当 时 长
中 国革 命 和中 国 共 产 党
注 释
655
江 流域 各 省 被划 为 英 国的 势 力范围 , 云 南、 广 西、 广 东 被划为 法国 的 势 力 范围, 山
东 被 划 为 德 国 的 势 力 范 围 , 福 建 被 划 为 日 本 的 势 力 范 围 , 东 三 省 原 划为 沙 俄的 势
力范 围,一九 ○五年日 俄 战 争后, 东 三省 南部又 成为日本的 势 力 范围。
〔 24 〕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在 强 迫 清 朝 政 府 开 放 了 沿 江 沿 海 的 许 多 地 方 为 通 商 口 岸
后 ,于 一 八 四五 年 开 始在 这 些地方 强 占 一定 的 地区 作 为 “租界 ”。 最 初 , 租界是 外
国 人居 留 、 贸易 的 特 定地 区 。中国 政 府 对租 界 内的 行 政 、司法 等有 干 预 权 ,并保 有
租 界 内 的 领 土 主 权 。 后 来 ,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在 租 界 内 , 逐 渐 实 行 完 全 独立 于 中国 行
政 系 统 和 法 律 制 度 以 外 的 一 套 殖 民 地 统 治 制 度 。 它 们 以 租 界 为 据 点 ,在 政 治上 和
经济上 直 接或 者间接 地 控制 中国的 封 建买 办阶级 的 统治 。一九 二 四年 至一九 二
七 年, 在 中 国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中 国 人 民曾 进 行收 回 租 界的斗 争, 并 于 一 九二七 年
一 月, 一 度 收回 了 汉 口和 九 江的英 租 界 。但 是 ,在 蒋 介 石发动 反革 命 政 变 以后, 帝
国 主 义在 中 国 各 地 的租 界 仍 然 被 保 留 下来 。
〔 25 〕 见 共 产 国 际 第 六 次 代 表 大 会 《 关 于 殖 民 地 和 半 殖 民 地 国 家 革 命 运 动 的
提纲》。
〔 26 〕 见 斯 大 林 一 九 二 七 年 五 月 二 十 四 日 在 共 产 国 际 执 行 委 员 会 第 八 次 全 会
第十 次会议 上 的演说《 中国革 命和 共产 国际的 任务》( 《 斯大林全集 》第9卷, 人民
出 版 社1954年 版 , 第260页 )。
〔27〕见本卷《论持久战》注〔12〕。
〔28〕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7〕。
〔29〕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30〕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6〕。
〔31〕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9〕。
〔32〕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1〕。
〔33〕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版,第487页)。
〔34〕 这 个 自 然段 是 一 九 四 ○ 年 四月 以 后 修 改《 中 国 革 命 和 中 国共 产 党 》 时 加
写 的 。 一 九 四 ○ 年 毛 泽 东 写 信 给 中 央 军 委 总 政 治 部 宣 传 部 长 萧 向 荣 ,指 出 正在 编
写 的战 士 课 本需 加 修 改, “ 要将大 资 产 阶级 与 民族 资 产 阶级, 亲日 派 大 资 产阶级 与
非亲日派(即英美 派)大资产阶级 ,大地主与中小地 主及开明绅士, 加以区别 ”;并
谈 到他 对 《 中国 革 命 和中 国 共产党 》 的 第二 章 已作 了 相 应的修 改。 他 说 : 一九三 九
年 十二 月 写 《中 国 革 命和 中 国共产 党 》 第二 章 时, “ 正 在第一 次反 共 高 潮 的头几 个
月 ,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与 开 明 绅 士 的 态 度 是 否 与 大 资 产 阶 级 大 地 主 有 区 别, 还 不能 明
显 地看 出 来 ,到 今 年 三月 就 可以看 出 来 了, 请 参看 三 月 十一日 我的 那 个 《 统一战 线
中的策略 问 题》”
。
656
毛 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注 释
〔35〕 二 十 世 纪初 , 中 国出 现 了 一 个 出 国留 学 的 热潮 。 在 资 产 阶级 民 主 思 想的
影 响下 , 中国留 学生 中 的 很 多人先 后组 织 爱国 团 体, 出 版 革命 报刊, 宣 传 资 产阶 级
民 主 革 命 思 想 ,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中 国 。 一 九 ○ 三年 ,留 日 学生 爆发 了大 规 模 的
“拒 法”(反对法 国军队入侵广 西)和“拒俄”(反对沙皇俄国军队 霸占东北)运 动。
辛 亥 革命 前 的 留学生 运动 对 中 国 革命 产 生了 较 大 的 影响 。
657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一九 三九 年十二 月二 十 日)
今 年十二 月二十一 日,是 斯大林同志的六十 岁生日 。这
个生日 ,在全 世界上,在只要 是知道的 又是革命 的人们 的心
中,
可 以料 得 到,
都 会引 起 亲切 的 热 烈的 庆 祝。
庆祝斯大林,这不是一件应景的事情。庆祝斯大林,这就
是 说,
拥 护 他,
拥 护 他 的 事 业,
拥 护 社 会 主 义 的 胜 利,
拥 护 他给
人类指 示的方 向,拥护自己的 亲切的朋 友。因为 现在全 世界
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
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
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
人 们 援 助 最 迫 切 的 时 候。
《 诗 经 》 上 说 的“
:嘤 其 鸣 矣,
求 其友
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
但 是,
谁 是 我们 的朋 友 呢?
一类所谓朋友,他们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中间
有些人 也不加 思索地称他们做 朋友。但 是这种朋 友,只 能属
于唐朝的李林甫〔1〕一类。李林甫是唐朝的宰相,是一个有名
的 被 称 为“口 蜜 腹 剑”
的 人。
现 在 这 些 所 谓 朋 友,
正 是“口 蜜 腹
剑”的 朋友。 这些人是谁呢? 就是那些 口称同情 中国的 帝国
主义者。
65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另一类 朋友则不 然,他们是拿真正的同 情给我们 的,他
们是 把我们 当做弟兄看待的 。这些 人是谁呢 ?就是苏联的人
民,
就 是 斯 大 林。
没有一 个国家把 它在中国的特权废除过 ,只有苏 联是废
除了。
第一 次大革 命时 期,
一切 帝国 主 义者都 反 对 我们,
只 有苏
联援助了我们。
抗日战 争以来, 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的政府真 正援助
我们,只有苏联是用了空军和物资援助了我们。
这还不 够明白吗?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
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
家、
劳 动 者,
才 能 真 正 援 助;
而 我 们 的 事 业,
没 有 他 们 的 援助 是
不能 取得最后 胜 利的。
斯大林 是中国人 民解放事业的忠实的朋 友。中国 人民对
于斯大林的敬爱,对于苏联的友谊,是完全出于诚意的,任何
人 的 挑 拨 离 间,
造 谣 污 蔑,
到 底都 没 有 用 处。
注
释
〔 1〕李林甫,公元八世纪人,唐玄 宗时的一个宰 相。《资治通鉴 》说:“李林 甫
为相 ,凡才 望功业 出己右及 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 计去之; 尤忌文 学之士 ,
或阳与之善,啗 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659
纪 念 白 求 恩
(一九三九 年 十二月 二 十一日)
白求恩〔1〕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
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
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
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
放 事业当作 他自己 的事业 ,这是什 么精神 ?这是 国际主义 的
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
种 精神。列 宁主义 认为: 资本主义 国家的 无产阶 级要拥护 殖
民 地半殖民 地人民 的解放 斗争,殖 民地半 殖民地 的无产阶 级
要 拥护资本 主义国 家的无 产阶级的 解放斗 争,世 界革命才 能
胜利〔2〕。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
中 国共产党 员也要 实践这 一条路线 。我们 要和一 切资本主 义
国 家 的 无 产 阶 级 联 合 起 来,
要 和 日 本 的、
英 国 的、
美 国 的、
德国
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
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
人 民。这就 是我们 的国际 主义,这 就是我 们用以 反对狭隘 民
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表现在他对工 作
的 极端的负 责任, 对同志 对人民的 极端的 热忱。 每个共产 党
66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
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
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
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
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
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 回来的 人说到 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
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
身受过白求恩 医生的治 疗和亲 眼看过 白求恩医 生的工作的,
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 共产党 员,一 定要学习 白求恩同志的
这种真 正共产主 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 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 对技术精益求
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
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
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 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 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
死,我是很悲 痛的。现 在大家 纪念他 ,可见他 的精神感人之
深。我们大家 要学习他 毫无自 私自利 之心的精 神。从这点出
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
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
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注
释
〔 1〕 白 求 恩 即 诺 尔 曼 · 白 求 恩 (一 八九 ○— — 一 九 三 九 ), 加拿 大共 产 党 党
员 , 著 名 的 医 生 。 一 九 三 六 年 德 意 法 西 斯 侵 犯 西 班 牙 时 , 他 曾经 亲赴 前线 为 反 法
纪 念 白 求 恩
注 释
661
西 斯的 西 班牙 人 民服 务。 一 九三 七 年中 国 的抗 日 战争 爆 发, 他率 领 加拿 大 美国 医
疗队 , 于 一 九三 八年初 来 中 国, 三 月底 到 达 延安 , 不久 赴 晋 察冀 边 区, 在 那 里工 作
了一 年 多 。 他的 牺牲精 神 、 工作 热 忱、 责 任 心, 均 称模 范 。 由于 在 一次 为 伤 员施 行
急救 手 术时 受感染 , 一 九三 九年 十 一 月十二 日在 河北省 唐县逝 世 。
〔 2〕 参见 列宁 《 民 族和 殖民 地 问题提 纲初稿 》和 《民族 和 殖民 地问题 委 员会 的
报告 》(《列宁全集 》第39卷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159—166、229— 234页 )。
662
新民主主义论
*
(一 九四 ○ 年一 月)
一
中国向何处去
抗战以来,
全 国人民有 一种欣欣 向荣的气 象,
大家 以为 有
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
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
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
国向何处 去,
又成为问 题了。
因此,
趁着 《中国文 化 》〔1〕 的出
版,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
的。对于文化问题,我是门外汉,想研究一下,也方在开始。
好在延安许多同志已有详尽的文章,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
当作一番开台锣 鼓好了 。对于全 国先进的文化工 作者, 我们
的 东 西,
只 当 作 引 玉 之 砖,
千 虑 之 一 得,
希 望 共 同 讨 论,
得 出正
确 结 论,
来 适 应 我 们 民 族 的 需 要。
科 学 的 态 度 是“实 事 求 是”
,
*
这 是 毛 泽 东 一 九 四 ○年 一 月 九 日 在 陕 甘 宁 边 区 文 化 协会 第 一 次 代 表 大
会上 的讲演,原 题为《 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 与新民主 主义的文 化》,载 于一
九 四 ○年 二 月 十 五 日延 安 出 版的 《 中 国 文化 》 创 刊号 。 同 年 二 月 二十 日
在延 安出版的《 解放》 第九十八 、九十九 期合刊登 载时,题 目改为《 新民
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663
“自以为 是”
和“好为 人 师”
那 样狂 妄 的态度 是 决不 能解 决 问题
的。我们 民族的 灾难深 重极了, 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
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
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
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这可以算
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
二 我 们要建立 一个 新中 国
我们 共产党 人,
多 年以 来,
不 但为 中国 的 政治 革命 和 经济
革命而奋 斗,而 且为中 国的文化 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
的,在于 建设一 个中华 民族的新 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
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
是说,我 们不但 要把一 个政治上 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
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
被旧文化 统治因 而愚昧 落后的中 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
因而文明 先进的 中国。 一句话,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
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三 中国的历史特点
我们要建立 中华民 族的新文 化,但 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
一种什么 样子的文 化呢?
一定 的文 化
(当作 观念 形 态的文 化)
是 一 定社 会的 政 治和
经济的反 映,又 给予伟 大影响和 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664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济;
而 经 济是基 础,
政治 则是经 济的 集 中的表 现 〔2〕。
这是 我们
对于 文化 和政治 、经 济的 关系 及政 治和 经济的 关系 的基 本观
点。 那末 ,一定 形态 的政 治和 经济 是首 先决定 那一 定形 态的
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
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
〔 3 〕他 又 说“
存在,
而 是人们 的 社 会存 在决 定人 们的 意识。
”
:从
来的 哲学 家只是 各式 各样 地说 明世 界, 但是重 要的 乃在 于改
〔4〕这是自有人类 历史以来第 一次正确地 解决意识和
造世界。
”
存在 关系 问题的 科学 的规 定, 而为 后来 列宁所 深刻 地发 挥了
的能 动的 革命的 反映 论之 基本 的观 点。 我们讨 论中 国文 化问
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
这 样 说来,
问 题 是 很 清 楚 的,
我 们 要 革 除 的那 种 中华 民族
旧文 化中 的反动 成分 ,它 是不 能离 开中 华民族 的旧 政治 和旧
经济 的; 而我们 要建 立的 这种 中华 民族 的新文 化, 它也 不能
离开 中华 民族的 新政 治和 新经 济。 中华 民族的 旧政 治和 旧经
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
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
所 谓中华 民族的 旧政治和 旧经济 是什么 ?而所谓 中华民
族的旧文 化又是什 么?
自 周秦以 来,中 国是一个 封建社 会,其 政治是封 建的政
治, 其经 济是封 建的 经济 。而 为这 种政 治和经 济之 反映 的占
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
自 外国资 本主义 侵略中国 ,中国 社会又 逐渐地生 长了资
本主 义因 素以来 ,中 国已 逐渐 地变 成了 一个殖 民地 、半 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
新民主主义论
665
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
论在日本 占领区 和国民党 统治区, 都是封建 半封建 制度占优
势的社会 。这就 是现时中 国社会的 性质,这 就是现 时中国的
国情。作为统治的东西来说,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政 治,
其 经 济 是 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半 封建 的经
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文 化。
这些统治的政 治、经济 和文化 形态,就是我们 革命的对
象。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
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而我
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
新 经 济 和 新 文 化。
那 末,
什 么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新 政 治、
新 经 济,
又什 么 是中 华
民族的 新文 化呢?
中国 革命 的历史 进程,
必须 分 为两 步,
其 第一 步 是 民 主主
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
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
已不是旧 民主主 义,
而是新范 畴的民主 主义,
而是 新民主主 义。
由此 可以 断言,
所 谓中 华民 族的新 政治,
就是 新 民 主 主义
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
谓中华民族 的新文化,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文化。
这就是现时中 国革命的 历史特 点。在中国从事 革命的一
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
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
而 泣的 可 怜 虫。
66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四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是分为民 主主义 和社会 主义两个 步
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
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那末,这个历史
特 点是怎 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百年来就有 了的, 还是后来 才
发生的呢?
只要研究一下中国的 和世界的 历史发 展,就 知道这个 历
史 特点,
并不是 从鸦片战 争〔5〕 以来就有 了的,
而是在 后来,
在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我
们 现在就来 研究这个 形成过 程。
很 清 楚 的,
中 国 现 时 社 会 的 性 质,
既 然 是 殖 民 地、
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 一 步,
改 变 这 个 殖 民 地、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形 态,
使之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 段,还是 自从一 八四○ 年鸦片战 争
以 来,即 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 半殖民 地半封建 社
中法战 争〔7〕、
中
会 以来,
就开始 了的。
中经 太平天国 运动〔6〕、
日战争〔8〕、
戊戌变法〔9〕、
辛亥革命〔10〕、
五四运动〔11〕、
北伐战
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
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这第
一 步,都 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 同的程 度上实行 这
第一步,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
新民主主义论
667
民主主义 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 成第一个 革命而 斗争。 而辛
亥革命, 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 义上开始 了这个 革命。 这个
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
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
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
力”
,
就 是指 的这 种资 产阶 级 民主 主 义 的革 命。
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 革命,自 从一九 一四年爆发
第一次帝 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 一七年俄 国十月 革命在 地球
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
在这 以 前,
中 国资 产阶 级 民主主 义 革命,
是属 于 旧的 世界
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 内的,是 属于旧 的世界 资产
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 的一部分。
在这 以 后,
中 国资 产阶 级 民主主 义 革命,
却改 变 为属 于新
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 次帝国 主义世界 大战和 第一次胜利
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
个世 界历史 的 时代。
在世界资本主义战线 已在地 球的一角 (这一 角占全世界
六分之一的土地)崩溃,而在其余的角上又已经充分显露其腐
朽性的时 代,在这些尚存的资本 主义部分 非更加 依赖殖 民地
半殖民地 便不能过活的时代,在 社会主义 国家已 经建立 并宣
布它愿意 为了扶助一切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 解放运 动而斗 争的
时代,在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 产阶级一 天一天 从社会 帝国
668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主义的社会民主 党的影响下面解 放出来并 宣布他们赞助殖 民
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
对国际资本主义 的革命,它就不 再是属于 旧的世界资产阶 级
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
产阶级和资本主 义的世界革命的 一部分, 而是新的世界革 命
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这种革
命的殖民地半殖 民地,已经不能 当作世界 资本主义反革命 战
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
这种 殖 民 地半殖 民 地 革命的 第 一 阶段,
第一步,
虽然 按 其
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
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
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
在第一阶段上建 立新民主主义的 社会和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 联
合专政的国家为 目的的革命。因 此,这种 革命又恰是为社 会
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这种革命,在其进行中,因为
敌情和同盟军的变化,又分为若干的阶段,然而其基本性质是
没有 变化 的。
这种 革 命,
是 彻底 打击 帝 国 主义的,
因此 它 不为 帝国 主 义
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但是它却为社会主义所容许,
而为社 会主义 的国家和 社会主 义的国 际无产阶级所援助。
因此,
这种 革 命,
就 不能 不变 成 无产 阶级 社 会主 义世 界 革
命的 一部 分。
“中 国 革 命 是 世界 革 命 的 一 部分”
,
这一 正 确的 命 题,
还是
新民主主义论
669
在一九 二四年至 一九二七年的中 国第一 次大革命 时期,就 提
出了的 。这是中 国共产党人提出 ,而为 当时一切 参加反帝 反
封建斗 争的人们 所赞成的。不过 那时这 一理论的 意义还没 有
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识这个问题。
这 种“世 界革 命”
,
已 不 是旧 的 世 界革 命,
旧 的资 产 阶 级 世
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
革 命。
同 样,
这 种“一 部 分”
,
已 经 不 是 旧 的 资 产阶 级 革 命 的 一
部分, 而是新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 。这是一 个绝大的 变
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中 国共产党 人提出的这一正 确的命题,是根 据斯大林 的
理论的。
斯 大林还在 一九一八年所作 十月革命一周年 纪念的论 文
时,
就 说 道:
“十 月 革 命 的 伟 大 的 世 界 意 义,
主 要 的 是:
第 一,
它扩大 了民族
问 题的范 围,把 它从欧 洲反对 民族压 迫的斗 争的局部 问题 , 变为 各
被 压 迫民族、 各殖民 地 及半 殖民地从 帝 国主 义之下 解放出 来 的总
问 题;第 二,它 给这一 解放开 辟了广 大的可 能性和现 实的 道 路, 这
就 大 大地促进 了西方 和 东方 的被压迫 民 族的 解放事 业,把 他 们吸
引 到胜利 的反帝 国主义 斗争的 巨流中 去;第 三,它从 而在 社 会主 义
的 西 方和被奴 役的东 方 之间 架起了一 道 桥梁 ,建立 了一条 从 西方
无 产 者经过俄 国革命 到 东方 被压迫民 族 的新 的反对 世界帝 国 主义
〔12〕
的革命战线。
”
从 这篇文章 以后,斯大林曾 经多次地发挥了 关于论述 殖
民地半 殖民地的 革命脱离了旧范 畴,改 变成了无 产阶级社 会
主义革 命一部分 的理论。解释得 最清楚 明确的, 是斯大林 在
67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一 九二五年 六月三 十日发表的同当时南斯拉夫的民 族主义 者
争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载在张仲实译的《斯大林论民族问题》
一 书上面,
题目叫做《再论 民族问题》。
其中 有这么一段:
“舍米 契 引证 了斯大 林 在一九 一二年 年 底 所 著《 马 克 思主义 与
民 族 问 题 》 那 本 小 册 子 中 的 一 个 地方 。 那 里 曾 说 : ‘ 在 上 升 的 资 本
主 义的 条件 之 下, 民族 的 斗争 是资 产 阶 级 相 互 之 间 的 斗 争 。 ’ 显 然,
他企 图以此 来暗 示他 给 当前历 史条 件下 的 民族运 动的 社会意 义 所
下的 定义是 正确 的。 然 而,斯 大林 那本 小 册子是 在帝 国主义 战 争
以前 写的, 那时 候民 族 问题在 马克 思主 义 者看来 还不 是一个 具 有
全世 界意义 的问 题, 那 时候马 克思 主义 者 关于民 族自 决权的 基 本
要求 不是当 作无 产阶 级 革命的 一部 分, 而 是当作 资产 阶级民 主 革
命的 一部 分 。自 那 时候 起,国 际形势 已经根 本地改 变了, 战争和 俄
国十 月革命 已把 民族 问 题从资 产阶 级民 主 革命的 一部 分变成 了 无
产阶 级社 会 主义 革 命的 一部分 了,— —要是 看不清 这一点 ,那就 未
免太 可笑 了 。列 宁 还在 一九一 六年十 月间, 就在他 的《民 族自决 权
讨论 的总 结 》一 文 中说 过,民 族问题 中关于 民族自 决权的 基本点 ,
已不 再是 一 般民 主 运动 的一部 分,它 已经变 成一般 无产阶 级的、 社
会主 义革命 的一 个构 成 部分了 。列 宁以 及 俄国共 产主 义的其 他 代
表者 关于 民 族问 题 的以 后的一 些著作 ,我就 不用讲 了。现 在,当 我
们由 于新的 历史 环境 而 进入于 一个 新的 时 代—— 无产 阶级革 命 的
时代 ,舍米 契在 这一 切 以后却 引证 斯大 林 在俄国 资产 阶级民 主 革
命时 期所写 的那 本小 册 子中的 一个 地方 , 这能有 什么 意义呢 ? 它
只能 有这 样 一个 意 义, 就是舍 米契是 离开时 间和空 间,不 顾到活 的
历史 环境 来 引证 的 ,因 而违反 了辩证 法的最 基本的 要求, 没有考 虑
到在 某一个 历史 环境 下 是正确 的东 西在 另 一个历 史环 境下就 可 以
成 为 不 正 确 的。
”
新民主主义论
671
由此 可 见,
有 两种世 界 革命,
第 一 种是 属 于资 产阶 级 和资
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这种世界革命的时期早已过去了,还
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帝 国主义世 界大战 爆发之 时,尤其 是在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时,就告终结了。从此以后,开始
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这种
革命,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主力军,以殖民地半殖民
地的被压迫民族为同盟 军。不管 被压迫 民族中 间参加革 命的
阶 级、
党 派 或 个 人,
是 何 种 的 阶 级、
党 派 或 个 人,
又 不管 他们 意
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
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
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
中 国 革 命 到 了 今 天,
它 的 意 义 更 加 增 大 了。
在 今 天,
是在
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 机和政治 危机已 经一天 一天把世 界拖
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 候;是在 苏联已 经到了 由社会主 义到
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有 能力领导 和援助 全世界 无产阶级 和被
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战争,打击资本主义反动的时候;是
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 产阶级正 在准备 打倒资 本主义、 实现
社会主义的时候;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国 共产党的 领导之 下,已 经形成了 一个
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 的时候。 在今天 ,我们 是处在这 种时
候,那末,应该不应该估计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是更加增大了
呢?我想是应该的。中 国革命是 世界革 命的伟 大的一部 分。
这 个 中 国 革 命 的 第一 阶段
(其 中 又 分 为 许 多 小 阶 段)
,
其
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 阶级民主 主义的 革命, 还不是无 产阶
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 早已成了 无产阶 级社会 主义的世 界革
67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
了这 种世界 革命的伟 大的同盟军。这 个革命 的第一步、第一
阶段 ,决不 是也不能 建立中国资产阶 级专政 的资本主义的社
会, 而是要 建立以中 国无产阶级为首 领的中 国各个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
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 就是现 时中国 革命的最 基本的特点,这就是二 十年来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算起)的新的革命过程,这就是现时
中国 革命的生 动的具体 的内容。
五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中 国革命 分为两 个历史阶 段,而其第一阶段是新 民主主
义的 革命, 这是中国 革命的新的历史 特点。 这个新的特点具
体 地 表 现 在 中 国 内 部 的 政 治 关 系 和 经 济 关 系 上 又 是 怎样 的
呢?下面我们就来说明这种情形。
在 一九一 九年五 四运动以 前(五四运动发生于一 九一四
年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
国资 产阶级 民主革命 的政治指导者是 中国的 小资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他们的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当作
一个 觉悟了 的独立的 阶级力量登上政 治的舞 台,还是当作小
资产 阶级和 资产阶级 的追随者参加了 革命。 例如辛亥革命时
的无 产阶级, 就是这样 的阶级。
在 五四运 动以后 ,虽然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 加了革
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
新民主 主义论
673
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
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
个觉悟 了的独立的政治 力量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而土地革命的实行,则是中国共产党单独进行的。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 民地半 殖民地 国家的资产阶
级,
是 受 帝 国 主义 压 迫 的,
所 以,
虽 然 处 在 帝 国主 义 时 代,
他们
也还是 在一定时期中和 一定程度上,保存着反对外国帝国主
义和反对本国官僚军阀政府(这后者,例如在辛亥革命时期和
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性,可以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
起来, 反对它们所愿意 反对的敌人。这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旧
俄帝国 的资产阶级的不 同之点。在旧俄帝国,因为它已经是
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是侵略别人的,所以俄国的资产阶
级没有什么革命性。在那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
级,而不是联合它。在中国,因为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被
人侵略 的,所以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还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
程度上的革命性。在这里,无产阶级的任务,在于不忽视民族
资产阶 级的这种革命性 ,而和他们建立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
军阀政府 的统一战 线。
但同时,也即是由于 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
他们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 是异常软弱的,他们又保存了另一种
性质,即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
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
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
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这样,中国
67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都不 能解决。 至于中国的大资 产阶级 ,以国民 党为
代表,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这一个长的时期内,一直是
投入帝国主义的怀抱,并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反对革命人民
的。中国的民 族资产阶 级也曾在一九二 七年及 其以后的 一个
时期内一度附 和过反革 命。在抗日战争 中,大 资产阶级 的一
又已 投降敌人,
表示了 大资产阶级
部分,
以 汪精卫〔13〕为代表,
的新的叛变。 这又是中 国资产阶级同历 史上欧 美各国的 资产
阶级特别是法 国的资产 阶级的不同之点 。在欧 美各国, 特别
在法国,当它们还在革命时代,那里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彻
底 的;
在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则 连 这 点 彻 底 性 都 没有。
一方面— —参加革 命的可 能性,又一方面 ——对革 命敌
人 的妥 协 性,
这 就 是 中 国资 产 阶 级“一 身而 二 任 焉”
的 两面 性。
这种两面性,就是欧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也是同具的。大敌
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他们又联合敌人
反对工农。这 是世界各 国资产阶级的一 般规律 ,不过中 国资
产阶级 的这个特 点更加突 出罢了。
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
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在今日,谁能领导人
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
不得不 落在 无产阶 级的肩上 了。
所 以,
无 论 如 何,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农 民、
知 识 分 子和 其 他 小
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
新民 主主 义论
675
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
的国家构成和政 权构成的基本部 分,而无 产阶级则是领导 的
力量。现在所要 建立的中华民主 共和国, 只能是在无产阶 级
领导下的一切反 帝反封建的人们 联合专政 的民主共和国, 这
就是新民主主义 的共和国,也就 是真正革 命的三大政策的 新
三民 主义 共 和国。
这种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一方 面和旧 形式的 、欧美式的、
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那是旧民主主义
的 共 和 国,
那 种 共 和 国 已 经 过 时 了;
另 一 方 面,
也 和 苏 联 式 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那种社会主义的
共和国已经在苏 联兴盛起来,并 且还要在 各资本主义国家 建
立起来,无疑将 成为一切工业先 进国家的 国家构成和政权 构
成的统治形式;但是那种共和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不
适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
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
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因此,
全世 界 多种 多样 的 国 家体制 中,
按 其 政权 的阶 级 性
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甲)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
国(
;乙)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共 和 国(
;丙)
几 个 革 命阶 级 联 合专 政
的共和国。
第 一 种,
是 旧 民 主 主 义 的 国 家。
在 今 天,
在 第二 次 帝国 主
义战争爆发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没有民主气息,已经
转变或即将转变 为资产阶级的血 腥的军事 专政了。某些地 主
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可以附在这一类。
67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第 二 种,
除 苏 联 外,
正 在 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中 酝 酿 着。
将来
要成为一定时期中的世界统治形式。
第三 种,殖民 地半殖 民地国家的革命 所采取的 过渡的 国
家形式。 各个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 家的革命必然会有 某些不 同
特点,但 这是大同中的小 异。只 要是殖民地或半殖 民地的 革
命,其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基本上必然相同,即几个反对帝
国主义的 阶级联合起来共 同专政 的新民主主义的国 家。在 今
天的中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
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
的,统一战线的。但可惜,抗战许久了,除了共产党领导下的
抗日民主 根据地外,大部 分地区 关于国家民主化的 工作基 本
上还未着手,日本帝国主义就利用这个最根本的弱点,大踏步
地 打 了 进来;
再 不 变 计,
民 族 的 命 运是 非 常 危 险 的。
这 里 所 谈 的 是“国 体”问 题 。
这 个 国 体 问 题,
从前 清末 年
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其实,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
就是社会 各阶级在国家中 的地位 。资产阶级总是隐 瞒这种 阶
级地位,而用“国民”的名词达到其一阶级专政的实际。这种
隐 瞒,
对 于 革 命 的 人 民,
毫 无 利 益,
应 该 为 之 清 楚 地 指 明。
“国
民”这个名词是可用的,但是国民不包括反革命分子,不包括
汉奸。一 切革命的阶级对 于反革 命汉奸们的专政, 这就是 我
们现在所 要的国家。
“近 世 各 国 所 谓 民 权 制 度,
往 往 为 资 产 阶 级 所 专 有,
适成
为压迫平 民之工具。若国 民党之 民权主义,则为一 般平民 所
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是一九二四年在国共合作的
国民党的 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 言中的庄严的声明 。十六 年
新民主主义论
677
来,国民党自己违背了这个声明,以致造成今天这样国难深重
的局面。这是国 民党一 个绝大的 错误,我们希望 它在抗 日的
洗礼中改正这个 错误。
至 于 还 有 所 谓“政 体”
问 题,
那是 指 的 政 权 构 成 的 形 式问
题,指的一定的 社会阶 级取何种 形式去组织那反 对敌人 保护
自己的政权机关 。没有 适当形式 的政权机关,就 不能代 表国
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
县人民代表大会 、区人 民代表大 会直到乡人民代 表大会 的系
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
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各革
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
合于新民主主义 的精神 。这种制 度即是民主集中 制。只 有民
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
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精
神,必须表现在政府和军队的组成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制
度,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叫做政体和国体不相适应。
国体 ——各 革命阶 级联合专政。政体 ——民 主集中 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
是抗日统一战线 的共和 国,这就 是三大政策的新 三民主 义的
共和国,这就是 名副其 实的中华 民国。我们现在 虽有中 华民
国 之 名,
尚 无 中 华 民国 之 实,
循 名 责 实,
这 就 是 今 天 的 工 作。
这就 是革命 的中国 、抗日的中国所应 该建立 和决不 可不
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
方向。
67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六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在中 国建立 这样的共 和国,它在政治 上必须 是新民主 主
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
大 银 行、
大 工 业、
大 商 业,
归 这 个 共 和 国 的 国 家 所 有。
“凡
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
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
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
旨也。”这也是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的庄严的声明 ,这就是 新民主 主义共和国的经 济构成的 正
确的方针。在无 产阶级领 导下的 新民主主义共和 国的国营 经
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
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
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
落后的缘 故。
这个 共 和 国将采 取 某 种必要 的 方 法,
没 收地主 的 土 地,
分
配 给无 地和 少 地的 农民,
实 行中 山 先 生“耕 者有 其 田”
的口 号,
扫除农村中的封 建关系, 把土地 变为农民的私产 。农村的 富
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这就是“平均地权”的方针。这
个 方 针 的 正 确 的 口 号,
就 是“耕 者 有 其 田”
。
在 这 个 阶 段 上,
一
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
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中 国 的 经 济,
一 定 要走“节 制 资 本”
和“平 均 地 权”
的 路,
决
不能 是“少数 人 所得 而私”
,
决 不 能让 少数 资 本 家少数 地 主“操
新民 主主义论
679
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
还是 旧的半 封建社会 。谁要是敢于违 反这个 方向,他就一定
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
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 的中国 应该建立和必然要建立
的内 部经济关 系。
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 是这种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集中
的表 现。
七 驳资产阶级专政
这种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 民主主 义经济的共和国,是全
国百 分之九 十以上的 人民都赞成的, 舍此没 有第二条路走。
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 本主义 社会之路吗?诚然,这
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
许中 国这样做。
依 国 际 环 境 说,
这 条 路 是 走 不 通 的。
现 在 的 国 际 环 境,
从
基本上说来,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的环境,是资本主义
向下 没落, 社会主义 向上生长的环境 。要在 中国建立资产阶
级专 政的资 本主义社 会,首先是国际 资本主 义即帝国主义不
容许。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
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现
在是 一个强 大的日本 帝国主义打了进 来,它 是要把中国变成
殖民地的;现在是日本在中国发展它的资本主义,却不是什么
68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现在是日本资产阶级在中国专政,却不是
什么中国资产阶 级专政。不错, 现在是帝 国主义最后挣扎 的
〔 14〕。
时期,
它快要死了,
“帝 国主义 是垂死 的资本主义”
但 是正
因为它快要死了,它就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过活,决不容
许任何殖民地半 殖民地建立什么 资产阶级 专政的资本主义 社
会。正因为日本 帝国主义陷在严 重的经济 危机和政治危机 的
深 坑 之 中,
就 是 说,
它 快 要 死 了,
它 就 一 定 要 打 中 国,
一定 要把
中国变为殖民地 ,它就断绝了中 国建立资 产阶级专政和发 展
民族资本 主义的路。
其次,是社会主义不容许。这个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都
是我们的敌人,中国要独立,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
无产阶级的援助。这就是说,不能离开苏联的援助,不能离开
日本和英、美、法、德、意各国无产阶级在其本国进行反资本
主义斗争的援助 。虽然不能说, 中国革命 的胜利一定要在 日
本 和 英、
美、
法、
德、
意 各 国 或 其 中 一 二 国 的 革 命 胜 利 之 后,
但
须加上它们的力 量才能胜利,这 是没有疑 义的。尤其是苏 联
的援助,是抗战最后胜利决不可少的条件。拒绝苏联的援助,
革命就要 失 败,
一九 二 七年以后 反苏运动 〔15〕的教训,
不是 异
常明显的吗?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
本 主义 决 然死 灭 和社 会 主义 决 然兴 盛 的时 代 。在 这 种情 形
下,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胜利之后,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
本主义社会,岂非是完全的梦呓?
如果说,由于特殊条件(资产阶级战胜了希腊的侵略,无
产阶级的力量太薄弱),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和十月革命之
后 , 还 有 过 一 个 基 马 尔 式的 小 小 的 资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土 耳
新民主主义论
681
其〔16〕,
那末,
在第 二 次世 界大 战和 苏联 已经 完成 社 会主 义建
设之后,就决不会再有一个土耳其,尤其决不容许有一个四亿
五千万人 口的土 耳其。由 于中国的 特殊条件 (资产 阶级的软
弱和妥协性,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彻底性),中国从来也没
有过土耳 其的那 种便宜事 情。一九 二七年中 国第一 次大革命
失败之后 ,中国 的资产阶 级分子不 是曾经高 唱过什 么基马尔
主义吗? 然而中 国的基马 尔在何处 ?中国的 资产阶 级专政和
资本主义 社会又 在何处呢 ?何况所 谓基马尔 的土耳 其,最后
也不能不 投入英 法帝国主 义的怀抱 ,一天一 天变成 了半殖民
地,变成 了帝国 主义反动 世界的一 部分。处 在今天 的国际环
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何英雄好汉们,要就是站在帝国主
义战线方面,变为世界反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要就是站在反帝
国主义战 线方面 ,变为世 界革命力 量的一部 分。二 者必居其
一,
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17〕。
依 国内 环 境说 , 中 国资 产阶 级 应该 获得 了 必要的 教 训。
中国资产 阶级,
以大资 产阶级为首,
在一 九二 七年 的革 命刚 刚
由于无产阶级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 阶级的 力量而得到胜 利之
际,
他 们 就 一 脚 踢 开 了 这 些 人 民 大 众,
独 占 革 命 的 果 实,
而和
帝国主义及封 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 联盟, 并且费了九牛 二虎
之 力,
举 行 了 十 年 的“剿 共”战 争。
然 而 结 果 又 怎 么 样 呢?现
在是当一个强 大敌人深入国土、抗 日战争 已打了两年之 后,
难道还想抄袭 欧美资产阶级已经过 时了的 老章程吗?过 去的
“剿 共 十 年”并 没 有“剿”
出 什 么资 产 阶 级专 政 的资 本 主义 社
会,
难 道 还 想 再 来 试 一 次 吗?
不 错,
“剿 共 十 年”
“剿”出 了 一 个
“一 党 专 政”
,
但 这 乃 是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专 政。
而 在“剿 共”
68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四年(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之后,就已经
“剿”
出 了 一 个“满 洲 国”
;
再 加 六 年,
至 一 九 三 七 年,
就把一个
日本帝国主义 “剿”进 中国本部来了。 如果有 人还想从 今日
起,
再“剿”
十 年,
那 就 已 经 是 新 的“剿 共”典 型,
同 旧的 多 少 有
点 区 别。
但 是 这 种 新 的“剿 共”事 业,
不 是 已 经 有 人 捷 足 先 登、
奋勇担负起来 了吗?这 个人就是汪精卫 ,他已 经是大名 鼎鼎
的新式反共人物了。谁要加进他那一伙去,那是行的,但是什
么资产阶级专政呀,资本主义社会呀,基马尔主义呀,现代国
家 呀,
一 党 专 政 呀,
一 个 主 义 呀,
等 等 花 腔,
岂 非更 加 不 好 意 思
唱了吗?如果不入汪精卫一伙,要入抗日一伙,又想于抗日胜
利 之 后,
一脚 踢 开 抗 日 人 民,
自 己 独占 抗 日 成 果,
来 一 个“一 党
专 政 万 岁”
,
又 岂 非 近 于 做 梦 吗 ?抗 日,
抗 日,
是 谁 之 力?离 了
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你就不能走动一步。谁还敢于
去踢他们,谁就要变为粉碎,这又岂非成了常识范围里的东西
了吗?但是中国资产阶级顽固派(我说的是顽固派),二十年
来,似乎并没 有得到什 么教训。不见他 们还在 那里高叫 什么
“限 共”
“溶 共”
、
“反 共”
、
吗?
不 见 他 们 一 个《 限 制 异 党 活 动 办
法》之后,
再来一个《异党问题处理办法》,
再来一个《处理异党
问题实 施方案 》〔18〕吗?
好家伙,
这样 地“限制”
和“处 理”
下去,
不知他们准备 置民族命 运于何地,也不 知他们 准备置其 自身
于何地?我们 诚心诚意 地奉劝这些先生 们,你 们也应该 睁开
眼睛看一看中国和世界,看一看国内和国外,看一看现在是什
么样子,不要再重复你们的错误了。再错下去,民族命运固然
遭殃,我看你 们自己的 事情也不大好办 。这是 断然的, 一定
的,确实的,中国资产阶级顽固派如不觉悟,他们的事情是并
新民主主义论
683
不美 妙的, 他们将得 到一个自寻死路 的前途 。所以我们希望
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下去,不是一家独霸而是大家合作,
把抗日的事业弄个胜利,才是上策,否则一概是下策。这是我
们 共产 党 人 的衷 心 劝告,
“勿 谓 言 之 不预 也”
。
中 国 有 一 句 老 话“
:有 饭 大 家 吃。
”
这 是 很 有 道 理 的。
既然
有敌大家打,就应该有饭大家吃,有事大家做,有书大家读。
那 种“一 人 独 吞”
“人 莫 予 毒”
、
的 派 头,
不 过是 封 建主的老 戏
法,
拿 到 二十 世 纪 四 十年 代 来,
到 底 是行 不 通 的。
我 们 共 产 党 人 对 于 一 切 革 命 的 人 们,
是 决 不 排斥的,
我们
将 和 所 有 愿 意 抗 日 到 底 的 阶 级、
阶 层、
政 党、
政 团 以 及 个 人,
坚
持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但人家要排斥共产党,那是不行
的;人家要分裂统一战线,那是不行的。中国必须抗战下去,
团 结 下 去,
进 步 下 去;
谁 要 投 降,
要 分 裂,
要 倒 退,
我们是不能
容忍 的。
八 驳“左”倾 空 谈 主 义
不 走资产 阶级专 政的资本 主义的路,是否就可以 走无产
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路呢?
也 不可能。
没有问题,现在的革命是 第一步,将来要发展到第二步,
发展 到社会 主义。中 国也只有进到社 会主义 时代才是真正幸
福的 时代。 但是现在 还不是实行社会 主义的 时候。中国现在
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
会主 义是谈 不到的。 中国革命不能不 做两步 走,第一步是新
684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民主 主义,第 二步才是 社会主义。而且 第一步的时间是 相当
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
能离 开当前的 实际条件。
有些恶意的宣传家,故意混淆这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提
倡所谓“一次革命论”,用以证明什么革命都包举在三民主义
里 面 了,
共 产 主 义 就 失 了 存 在 的 理 由;
用 这 种“理 论”
,
起劲地
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反对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其
目的,是想根本消灭任何革命,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
性,
反 对 抗 日 的彻 底 性,
而 为 投 降 日 寇 准 备 舆 论。
这 种 情 形,
是
日本 帝国主义 有计划地 造成的。因为日 本帝国主义在占 领武
汉后,知道单用武力不能屈服中国,乃着手于政治进攻和经济
引诱。所谓政治进攻,就是在抗日阵线中诱惑动摇分子,分裂
统一战线,破坏国共合作。所谓经济引诱,就是所谓“合办实
业”
。
在 华 中华 南,
日 寇 允 许 中 国资 本 家 投 资 百 分 之 五 十 一,
日
资占百分之四十九;在华北,日寇允许中国资本家投资百分之
四十九,日资占百分之五十一。日寇并允许将各中国资本家原
有 产 业,
发 还 他 们,
折 合 计 算,
充 作 资 本。
这 样 一 来,
一些丧尽
天良的资本家,就见利忘义,跃跃欲试。一部分资本家,以汪
精卫为代表,已经投降了。再一部分资本家,躲在抗日阵线内
的,
也 想 跑 去。
但 是 他 们 做 贼 心 虚,
怕 共 产 党 阻挡 他 们 的 去 路,
更怕老百姓骂汉奸。于是打伙儿地开了个会,决议:事先要在
文化界舆论界准备一下。计策已定,事不宜迟,于是雇上几个
玄 学 鬼〔 19〕,
再 加 几名 托 洛 茨 基,
摇动 笔 杆 枪,
就 乱唤 乱 叫、
乱
打乱刺了一顿。于是什么“一次革命论”呀,共产主义不适合
中国国情呀,共产党在中国没有存在之必要呀,八路军新四军
新民主主义论
685
破坏抗日、游而不击呀,陕甘宁边区是封建割据呀,共产党不
听 话、
不 统 一、
有 阴 谋、
要 捣 乱 呀,
来 这 么 一 套,
骗 那 些 不 知世
事的人,以便时机一到,资本家们就很有理由地去拿百分之四
十 九或五 十一,而把全民族 的利益 一概卖给敌人。 这个叫做
偷 梁换柱 ,实行投降之前的 思想准 备或舆论准备。 这班先生
们,像煞有介事地提倡“一次革命论”,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
党,却原来不为别的,专为百分之四十九或五十一,其用心亦
良 苦 矣。
“一 次 革 命 论”
者,
不 要 革 命 论 也,
这 就 是 问 题 的 本 质。
但是 还 有 另外一 些人,
他 们似 乎并 无恶 意,
也迷 惑于 所谓
“一 次革 命论”
,
迷惑 于 所 谓“举 政治 革命与 社会 革命 毕其 功于
一役”的纯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
革 命 到 另 一 个 革 命,
无 所 谓“毕 其 功 于 一 役”
。
这 种 观 点,
混淆
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如果
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
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
这 是马克 思主义的革命发展 论。如 果说,民主革命 没有自己
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
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
任 务 上 面 去 完 成,
这 个 叫 做“毕 其 功 于 一 役”
,
那 就 是 空 想,
而
为 真正的革 命者所不 取的。
九
驳 顽 固 派
于 是资 产 阶 级顽 固 派就 跑出 来 说:
好,
你 们 共 产党 既然 把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推到后一个阶段去了,你们既然又宣称“三
68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 20〕,
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
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那末,就把共产主义暂时收起好了。这种议论,在所谓“一个
主义”的标题之下,已经变成了狂妄的叫嚣。这种叫嚣,其本
质就是顽固 分子们的资产阶 级专制 主义。但 为了客 气一点 ,
叫它 作毫无常 识,也是 可以的。
共产主 义是无产 阶级的 整个思 想体系, 同时又 是一种 新
的社会制度 。这种思想体系 和社会 制度,是 区别于 任何别 的
思想体系和 任何别的社会制 度的, 是自有人 类历史 以来, 最
完全最进步 最革命最合理的 。封建 主义的思 想体系 和社会 制
度,是进了 历史博物馆的东 西了。 资本主义 的思想 体系和 社
会 制 度,
已 有 一 部 分 进 了博 物馆
(在 苏 联)
;
其 余 部 分,
也 已“日
薄 西 山,
气 息 奄 奄,
人 命 危 浅,
朝 不 虑 夕”
,
快 进 博 物 馆 了。
惟
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
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中国自有科学
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
目。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
更不必说革 命的后一阶段了 。这也 就是资产 阶级顽 固派为 什
么 要 那 样 叫 嚣 和 要 求“收 起”
它 的 原 因。
其 实,
这 是“收 起”不
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
救 星;
现 在 的 中 国,
也 正 是 这 样。
谁人 不知,
关 于 社会 制度的 主张,
共产 党是 有 现在的 纲 领
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在现在,新
民 主 主 义,
在 将 来,
社 会 主 义,
这 是 有 机 构 成 的两 部 分,
而为 整
个共产主义 思想体系所指导 的。因 为共产党 的最低 纲领和 三
民 主 义 的政 治原 则 基 本上 相同,
就狂 叫“收起”
共 产主 义,
岂非
新民主主义论
687
荒谬绝伦之至?在共产党人,正因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有和自
己的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之点,所以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
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才有可能承认“三民主义为中
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否则就没有这
种可 能了。 这是共 产主义和 三民主义在民主革命阶 段上的统
〔 21〕,
一战 线,
孙中山所 谓“共产主 义 是三 民主义 的 好朋友”
也
正是 指的这 种统一 战线。否 认共产主义,实际上就 是否认统
一战线。顽固派也正是要奉行其一党主义,否认统一战线,才
造出那些否认共产主义的荒谬说法来。
“一个主义”也不通。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
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
现在封建阶级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有资本主义,佛教徒有佛
教主义,基督徒有基督主义,农民有多神主义,近年还有人提
倡什 么基 马尔主 义,
法 西斯主 义,
唯 生 主 义〔22〕,
“按 劳分 配主
〔 23〕,
义”
为 什 么 无 产 阶 级 不 可 以有 一 个 共 产主 义 呢?
既然是
数不清的主义,为什么见了共产主义就高叫“收起”呢?讲实
在 话,
“收 起”
是 不 行 的,
还 是 比 赛 吧。
谁 把 共 产 主 义 比 输 了,
我们共产党人自认晦气。如若不然,那所谓“一个主义”的反
民 权 主 义 的 作 风,
还 是早 些“收 起”
吧!
为了免除误会,并使顽固派开开眼界起见,关于三民主义
和共产主义的异同,有清楚指明之必要。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主义比较起来,有相同的部分,
也有 不同的 部分。
第一 ,相同部 分。这就是两个 主义在 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
革命 阶段上 的基本 政纲。一 九二四年孙中山重新解 释的三民
688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主义中 的革命的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
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
的。由于这些相同,并由于三民主义见之实行,就有两个主义
两个党的统一战线。忽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
第 二,
不 同 部 分。
则 有(
:一)
民 主 革 命 阶 段 上一 部 分 纲 领
的不相 同。共产主义的 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
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
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
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二)有无社会
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
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于最低纲领之外,还有一个最高
纲领, 即实现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民主
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它就只
有最低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即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制度的纲领。(三)宇宙观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
辩证唯 物论和历史唯物 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
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四)革命
彻底性 的不同。共产主 义者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
彻底性 。三民主义者除 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之
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讲的和做的互相矛盾,即没有革
命彻底性。上述这些,都是两者的不同部分。由于这些不同,
共产主 义者和三民主义 者之间就有了差别。忽视这种差别,
只看见统一方面,不看见矛盾方面,无疑是非常错误的。
明 白 了 这 些 之 后,
就 可 以 明 白,
资 产 阶 级 顽 固 派 要 求“收
起”共产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制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689
就 是毫无常 识了。
一○ 旧三民主义和新 三民 主义
资 产阶级 顽固派完 全不知道历史的 变化, 其知识的 贫乏
几等 于零。他 们既不知道共产 主义和三民主义 的区别, 也不
知道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我 们共产 党人承认 “三民主义为抗 日民族 统一战线 的政
治 基础”
,
承认“三 民 主义 为中 国 今日 之 必需,
本 党愿 为 其彻 底
实现而奋斗”,承认共产主义的最低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政治原
则基 本上相同 。但是这种三民 主义是什么三民 主义呢? 这种
三民 主义不是 任何别的三民主 义,乃是孙中山 先生在《 中国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
我 愿 顽 固 派 先 生 们,
于 其“限 共”
“溶 共 ”
、
“反 共”
、
等工作 洋洋
得意 之余,也 去翻阅一下这个 宣言。原来孙中 山先生在 这个
宣 言 中 说 道:
“国 民 党 之 三 民 主 义,
其 真 释 具 如 此。
”
就可知只
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真三民主义,其他都是伪三民主义。只
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对于三民主义的
解 释 才 是“真 释”
,
其 他 一 切 都 是 伪 释。
这 大 概 不 是 共 产 党“造
谣” 吧,这篇 宣言的通过,我 和很多的国民党 员都是亲 眼看
见 的。
这篇宣言,区分了三 民主义的两 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
三民 主义是旧 范畴的三民主义 ,是旧的半殖民 地资产阶 级民
主革 命的三民 主义,
是旧 民主主义的三民主 义,
是旧三 民主义。
在 这 以后,
三民主 义 是 新范 畴的 三 民主 义,
是新 的 半 殖民
690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是 新三民 主义。只有这种 三民主义 ,才是新时期的 革命的 三
民 主义。
这种新时期的 革命的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 真三民 主
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
政 策,
或 三 大 政 策 缺 一,
在 新 时 期 中,
就 都 是 伪 三 民 主 义,
或半
三 民主义。
第 一,
革 命 的 三民 主 义,
新 三 民 主 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
必须
是 联俄的 三民主义。现在 的事情非 常明白,如果没 有联俄 政
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那就必然是联帝政策,必然同帝
国主义联合。不见一九二七年之后,就已经有过这种情形吗?
社 会主义 的苏联和帝国主 义之间的 斗争一经进一步 尖锐化 ,
中国不站在这方面,就要站在那方面,这是必然的趋势。难道
不 可以不 偏不倚吗?这是 梦想。全 地球都要卷进这 两个战 线
中 去,
在 今 后 的 世 界 中,
“中 立”
只 是 骗 人 的 名 词。
何 况 中国 是
在同一个深入国土的帝国主义奋斗,没有苏联帮助,就休想最
后 胜 利。
如 果 舍 联 俄 而 联 帝,
那 就 必 须 将“革 命”
二 字 取 消,
变
成 反 动 的 三 民 主 义。
归 根 结 底,
没 有“中 立”
的 三 民 主 义,
只有
革 命的或 反革命的三民主 义。如果 照汪精卫从前的 话,来 一
〔 24〕,
个“夹攻 中的 奋 斗”
来 一 个“夹攻 中 奋 斗”
的 三民 主义,
岂
不 勇 矣 哉?
但 可 惜连 发 明人 汪 精卫 也放 弃
(或“收 起”
)
了这 种
三 民主义 ,他现在改取了 联帝的三 民主义。如果说 帝亦有 东
帝 西 帝 之 分,
他 联 的 是 东 帝,
我 和 他 相 反,
联 一 批 西 帝,
东向 而
击,又岂不革命矣哉?但无如西帝们要反苏反共,你联它们,
它们就要请你北向而击,你革命也革不成。所有这些情形,就
新民 主主义论
691
规定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必须是
联俄的三民主义,决不能是同帝国主义联合反俄的三民主义。
第 二,
革 命 的 三 民 主 义,
新 三 民 主 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
必须
是联 共的三 民主义。 如不联 共,就要 反共。 反共是日本帝国
主义和汪精卫的政策,你也要反共,那很好,他们就请你加入
他们 的反共 公司。但 这岂非 有点当汉 奸的嫌 疑吗?我不跟日
本走,单跟别国走。那也滑稽。不管你跟谁走,只要反共,你
就是 汉奸, 因为你不 能再抗 日。我独 立反共 。那是梦话。岂
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好汉们,能够不靠帝国主义之力,干得出
如此 反革命 大事吗? 昔日差 不多动员 了全世 界帝国主义的气
力反了十年之久还没有反了的共,今日忽能“独立”反之吗?
听 说 外 边 某 些 人 有 这 么 一 句 话“
:反 共 好,
反 不 了。
”
如果传言
非 虚,
那 末,
这 句 话 只 有 一 半 是 错 的,
“反 共 ”
有 什 么“好”呢?
却 有 一 半 是 对 的,
“反 共”
真 是“反 不 了”
。
其 原 因,
基本 上 不 在
于“共”而 在 于 老 百 姓,
因 为 老 百 姓 欢 喜“共”
,
却 不 欢 喜“反”
。
老百姓是决不容情的,在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之时,你要反
共,他们就要了你的命。这是一定的,谁要反共谁就要准备变
成齑 粉。如 果没有决 心准备 变自己为 齑粉的 话,那就确实以
不反 为妙。 这是我们 向一切 反共英雄 们的诚 恳的劝告。因之
清楚而又清楚,今日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共的三民主义,否
则, 三民主 义就要灭 亡。这 是三民主 义的存 亡问题。联共则
三民主义存,反共则三民主义亡,谁能证明其不然呢?
第 三,
革 命 的 三 民 主 义,
新 三 民 主 义,
或 真 三 民 主 义,
必须
是农 工政策 的三民主 义。不 要农工政 策,不 真心实意地扶助
农工,
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
,
那就是准备革命失
69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败,
也 就 是 准 备 自 己 失 败。
斯 大 林 说:
“所 谓 民 族 问 题,
实 质上
〔 25 〕 这 就 是 说,
就 是 农 民 问 题。
”
中 国 的 革命 实 质 上 是农 民 革
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
是 农民革 命主义。大众文化 ,实质 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抗
〔26〕 的时 候,
日 战争,
实质 上就是农民战争。
现 在是“上 山主义”
大 家 开 会、
办 事、
上 课、
出 报、
著 书、
演 剧,
都 在 山 头 上,
实 质上
都是为的农民。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
给。
说“实 质 上”
,
就 是 说 基 本 上,
并 非 忽 视 其 他 部 分,
这 是斯
大 林自己 解释过了的。中国 有百分 之八十的人口是 农民,这
是 小学生 的常识。因此农民 问题, 就成了中国革命 的基本问
题,
农 民 的 力 量,
是 中 国 革 命 的 主 要 力 量。
农 民 之 外,
中国 人 口
中 第二个 部分就是工人。中 国有产 业工人数百万, 有手工业
工 人和农 业工人数千万。没 有各种 工业工人,中国 就不能生
活,因为他们是工业经济的生产者。没有近代工业工人阶级,
革命就不能胜利,因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他们最富于
革命性。在这种情形下,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
民 主义, 必然是农工政策的 三民主 义。如果有什么 一种三民
主义,它是没有农工政策的,它是并不真心实意扶助农工,并
不 实 行“唤 起 民众”
的,
那 就一 定 会 灭 亡。
由 此 可 知,
离 开 联 俄、
联 共、
扶助 农 工 三 大 政 策 的 三 民 主
义,是没有前途的。一切有良心的三民主义者,必须认真地考
虑 到 这 点。
这 种三大 政策的 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 主义, 新三民主
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论
693
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
界革 命一部 分的时代 产生的。 只有这种三民主 义,中 国共产
党才 称 之 为“中国 今 日 之必 需”
,
才 宣布“愿 为其 彻底 实 现 而奋
斗”。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
的 政 纲,
即 其 最 低 纲 领,
基 本 上 相 同。
至 于旧三 民主义,那是中 国革命旧 时期的 产物。那时的
俄国是帝国主义的俄国,当然不能有联俄政策;那时国内也没
有共产党,当然不能有联共政策;那时工农运动也没有充分显
露自己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尚不为人们所注意,当然就没有联
合工 农的政 策。因此 ,一九二 四年国民党改组 以前的 三民主
义,乃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乃是过时了的三民主义。如不把
它发 展到新 三民主义 ,国民党 就不能前进。聪 明的孙 中山看
到了这一点,得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助力,把三民主义重新
作了解释,遂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
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全国人民的同
情,举行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旧 三民主 义在旧时期内是 革命的, 它反映 了旧时期的历
史特点。但如果在新时期内,在新三民主义已经建立之后,还
要翻那老套;在有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后,要反对联俄;在有了
共产 党之后 ,要反对 联共;在 工农已经觉悟并 显示了 自己的
政治威力之后,要反对农工政策;那末,它就是不识时务的反
动的 东西了 。一九二 七年以后 的反动,就是这 种不识 时务的
结 果。
语 曰“
:识 时 务 者 为 俊 杰。
”
我 愿 今 日 的 三 民主 义 者 记 取
此 语。
如 果是旧 范畴的三民主义 ,那就同 共产主 义的最低纲领
69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没有什么基本上相同之点,因为它是旧时期的,是过时了的。
如 果 有 什 么 一 种 三 民 主 义,
它 要 反 俄、
反 共、
反 农 工,
那就 是反
动的三民主 义,它 不但和共 产主义 的最低 纲领没有 丝毫相 同
之点,而且是共产主义的敌人,一切都谈不上。这也是三民主
义者 应该慎 重 地考虑一 番的。
但是无论如何,在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 没有基本 上完成 以
前,新三民 主义是 不会被一 切有良 心的人 们放弃的 。放弃 它
的只是那些汪精卫、李精卫之流。汪精卫、李精卫们尽管起劲
地干什么反 俄、反 共、反农 工的伪 三民主 义,自会 有一班 有
良心的有正 义感的 人们继续 拥护孙 中山的 真三民主 义。如 果
说,一九二七年反动之后,还有许多真三民主义者继续为中国
革命而奋斗,那末,在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今天,这种人
无疑将是成 千成万 的。我们 共产党 人将始 终和一切 真诚的 三
民主义者实 行长期 合作,除 了汉奸 和那班 至死不变 的反共 分
子外,我们是决不抛弃任何友人的。
一一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上面,我们说明了中国政治在 新时期 中的历史 特点, 说
明了新民主 主义共 和国问题 。下面 ,我们 就可以进 到文化 问
题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 在观念形 态上的 反
映。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统治或 半统治 中国的东 西。这 一部分 文化,除 了帝国 主
义在中国直 接办理 的文化机 关之外 ,还有 一些无耻 的中国 人
新民主主义论
695
也在提倡。一 切包含奴 化思想的文化, 都属于 这一类。 在中
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
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
想的人们,都 是这类文 化的代表。帝国 主义文 化和半封 建文
化是非常亲热 的两兄弟 ,它们结成文化 上的反 动同盟, 反对
中国的新文化 。这类反 动文化是替帝国 主义和 封建阶级 服务
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
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
的斗争 是生死斗 争。
至于新文 化,则是 在观念 形态上反映新政 治和新经 济的
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 的。
如我们在 第三节中 已经提 过的话,中国自 从发生了 资本
主义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渐改变了性质,它不是完全的封
建社会了,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虽然封建经济还是占优势。这
种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封建经济说来,它是新经济。同这种资
本主义新经济 同时发生 和发展着的新政 治力量 ,就是资 产阶
级、小资产阶 级和无产 阶级的政治力量 。而在 观念形态 上作
为这种新的经 济力量和 新的政治力量之 反映并 为它们服 务的
东西,就是新文化。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
形 态,
所 谓新 文 化,
是 无从 发 生 的。
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
的革命力量, 它们是反 对旧政治旧经济 旧文化 的。这些 旧东
西是由两部分 合成的, 一部分是中国自 己的半 封建的政 治经
济文化,另一部分是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以后者为盟
696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主。所有这些,都是坏东西,都是应该彻底破坏的。中国社会
的新旧斗争,就是人民大众(各革命阶级)的新势力和帝国主
义及 封建阶 级的旧势 力之间 的斗争。 这种新 旧斗争,即是革
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时间,从鸦片战争算起,已经
整整一百年了;从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差不多三十年了。
但是 如前 所 说,
革 命亦 有新 旧 之分,
在某 一历 史 时期 是新
的东 西,在 另一历史 时期就 变为旧的 了。在 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 命的一 百年中, 分为前 八十年和 后二十 年两个大段落。
这两大段落中,各有一个基本的带历史性质的特点,即在前八
十年 ,中国 资产阶级 民主革 命是属于 旧范畴 的;而在后二十
年, 由于国 际国内政 治形势 的变化, 便属于 新范畴了。旧民
主主 义—— 前八十年 的特点 。新民主 主义— —后二十年的特
点。这种区别,在政治上如此,在文化上也是如此。
在文化上如何表现这种 区别呢? 这就是我们要在下面说
明的 问题。
一二 中国 文化革命 的历史特点
在 中 国 文 化 战 线 或 思 想 战 线 上,
“五 四”
以 前 和“五 四”
以
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五 四”
以前,
中 国 文 化 战 线上 的 斗 争,
是 资 产 阶 级的 新
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
举之争〔27〕,
新学与旧 学之争,
西学与 中学之争,
都带着 这种性
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
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
新民主主义论
697
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
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
替旧时期 的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 命服务的。可是, 因为中 国
资产阶级 的无力和世界已 经进到 帝国主义时代,这 种资产 阶
级思想只 能上阵打几个回 合,就 被外国帝国主义的 奴化思 想
和中国封 建主义的复古思 想的反 动同盟所打退了, 被这个 思
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
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 文 化,
在 帝 国 主 义 时 代,
已 经 腐 化,
已 经 无 力 了,
它的失 败是
必然的。
“五 四”
以 后 则 不 然。
在“五 四”以 后,
中 国产生 了 完全 崭
新的文化 生力军,这就是 中国共 产党人所领导的共 产主义 的
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
一九一九 年,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 和劳动运动的真正 开始是 在
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
问题和殖 民地革命运动在 世界上 改变了过去面貌之 时,在 这
里中国革 命和世界革命的 联系, 是非常之显然的。 由于中 国
政治生力 军即中国无产阶 级和中 国共产党登上了中 国的政 治
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
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
文化展开 了英勇的进攻。 这支生 力军在社会科学领 域和文 学
艺 术 领 域 中,
不 论 在 哲 学 方 面,
在 经 济 学 方 面,
在 政 治 学 方面,
在 军 事 学 方 面,
在 历 史 学 方 面,
在 文 学 方 面,
在艺 术方面
(又 不
论 是 戏 剧,
是 电 影,
是 音 乐,
是 雕 刻,
是 绘 画)
,
都有 了 极大 的发
展。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
69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字 等)
,
无 不 起 了 极 大 的 革 命。
其 声 势 之 浩 大,
威 力 之 猛 烈,
简
直是 所向无敌 的。其 动员之广大,超 过中国任 何历史时代。
而鲁 迅,就是 这个文 化新军的最伟大 和最英勇 的旗手。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
的思 想家和伟 大的革 命家。鲁迅的骨 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
阵 的 最 正 确、
最 勇 敢、
最 坚 决、
最 忠 实、
最 热忱 的空 前的 民族 英
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五 四”
以 前,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是旧 民主 主义性质 的文
化, 属于世界 资产阶 级的资本主义的 文化革命 的一部分。在
“五 四”以 后,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却 是 新 民 主 主 义 性 质 的 文 化,
属
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在“五 四”
以 前,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中 国 的 文 化 革 命,
是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的,
他 们 还 有 领 导 作 用。
在“五 四”以 后,
这个 阶
级的 文化思想 却比较 它的政治上的东 西还要落 后,就绝无领
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
长资 格,就不 得不落 在无产阶级文化 思想的肩 上。这是铁一
般的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所 谓新民 主主义的 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
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
产阶 级的文化 思想即 共产主义思想去 领导,任 何别的阶级的
文化 思想都是 不能领 导了的。所谓新 民主主义 的文化,一句
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 主义论
一 三
699
四 个 时 期
文化革命 是在观 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 命,并
为它们服务的。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
统一 战线。
这 种 文 化 革 命 的 统 一 战 线,
二 十 年 来,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第
一个 时期是一 九一九 年到一 九二一年 的两年,第二个时期是
一九 二一年到 一九二 七年的 六年,第 三个时期是一九二七年
到 一 九 三 七 年 的 十 年 , 第 四 个 时 期 是一 九三 七 年到 现 在 的
三年。
第一个时 期是一 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二一年 中国共
产党成立。这一时期中以五四运动为主要的标志。
五四运动 是反帝 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 动。五
四运 动的杰出 的历史 意义, 在于它带 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
的姿 态,这就 是彻底 地不妥 协地反帝 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
地反 封建主义 。五四 运动所 以具有这 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
的资 本主义经 济已有 进一步 的发展, 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
子 眼 见 得 俄、
德、
奥 三 大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已 经 瓦 解,
英、
法两 大帝
国主 义国家已 经受伤 ,而俄 国无产阶 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
国 家,
德、
奥
(匈 牙 利)
、
意 三 国 无 产 阶 级 在 革 命 中,
因 而 发生 了
中国 民族解放 的新希 望。五 四运动是 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
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
运动 是当时无 产阶级 世界革 命的一部 分。五四运动时期虽然
还没 有中国共 产党, 但是已 经有了大 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
70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
产主义 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 产阶级
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
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
加。
但 发 展 到 六 三 运 动 〔 28〕 时,
就 不 但 是 知 识 分 子,
而且 有 广
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和 资产阶级 参加, 成了全国范围
的革命运动了。五四运 动所进 行的文化 革命则 是彻底地反对
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
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 反对旧 道德提倡 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 的两大 旗帜,立 下了伟 大的功劳。这
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 有可能 普及到工 农群众 中去。它提出
了“平 民 文 学”
口 号,
但 是 当 时 的 所 谓“平 民”
,
实 际 上 还只 能 限
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 的知识分 子,即 所谓市民阶级
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 是在思 想上和干 部上准 备了一九二一
当
年中国 共产党的 成立,
又准备 了五卅运 动〔29〕和北 伐战争。
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是五 四运动的 右翼, 到了第二个时
期,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就和敌人妥协,站在反动方面了。
第 二 个 时期,
以中 国共 产 党的 成立 和 五 卅运 动、
北 伐战 争
为标志,继续了并发展了五四运动时三个阶级的统一战线,吸
引了农民阶级加入,并 且在政 治上形成 了这个 各阶级的统一
战线,这就是第一次国 共两党 的合作。 孙中山 先生之所以伟
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
革 命)
,
而 且 因 为 他 能 够“适 乎 世 界 之 潮 流,
合 乎 人 群 之 需 要”
,
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
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在这以前,三民主
新民主主义论
701
义是和教育界、学术界、青年界没有多大联系的,因为它没有
提 出反帝国主义的 口号,也 没有提 出反封建 社会制度和反封
建文化思想的口号。在这以前,它是旧三民主义,这种三民主
义 是被人们看成为 一部分人 为了夺 取政府权 力,即是说为了
做官,而临时应用的旗帜,看成为纯粹政治活动的旗帜。在这
以后,出现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
由 于两党革命党员 的努力, 这种新 三民主义 便被推广到了全
中国,推广到了一部分教育界、学术界和广大青年学生之中。
这 完全是因为原来 的三民主 义发展 成了反帝 反封建的三大政
策的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之故;没有这一发展,三民主义思
想 的传播是 不可能的。
在这一时期中,这种革命的三民主义,成了国共两党和各
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
好朋友”,两个主义结成了统一战线。以阶级论,则是无产阶
级、
农 民 阶 级、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资 产 阶 级 的 统 一 战 线。
那 时,
以共产党的《向导周报》〔30〕,
国民党的上海《民国日报》〔31〕及
各地报纸为阵地,曾经共同宣传了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共同反
对 了尊孔读经的封 建教育, 共同反 对了封建 古装的旧文学和
文 言文,提倡了以 反帝反封 建为内 容的新文 学和白话文。在
广 东战争和北伐战 争中,曾 经在中 国军队中 灌输了反帝反封
建的思想,改造了中国的军队。在千百万农民群众中,提出了
打 倒贪官污吏打倒 土豪劣绅 的口号 ,掀起了 伟大的农民革命
斗争。由于这些,再由于苏联的援助,就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但是大资产阶级一经爬上了政权,就立即结束了这次革命,转
入 了 新的政 治 局面。
70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第 三 个 时 期 是 一 九 二七 年 至 一 九 三 七 年 的 新 的 革 命 时
期。因为在前一时期的末期,革命营垒中发生了变化,中国大
资产阶级转到了帝 国主义 和封建势 力的反 革命营垒,民族 资
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这
时剩下了三个,剩下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包括 革 命 知 识 分 子)
,
所 以 这 时 候,
中 国 革命 就 不 得 不进 入 一
个新的时期,而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
这 一时 期,
是一 方 面 反 革 命的“围 剿”
,
又 一 方 面 革命 深 入的 时
期。
这 时 有 两 种 反 革 命 的“围 剿”
:
军 事“围 剿”
和 文 化“围 剿”
。
也有两种革命深入 :农村 革命深入 和文化 革命深入。这两 种
“围 剿”
,
在 帝 国主 义 策 动 之下,
曾 经 动 员 了 全 中 国和 全 世界 的
反革命力量,其时间延长至十年之久,其残酷是举世未有的,
杀戮了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摧残了几百万工人农民。
从当事者看来,似乎以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一定可以“剿尽
杀 绝”的 了。
但 结 果 却 相 反,
两 种“围 剿”
都 惨 败 了。
作 为军 事
“围 剿”
的 结 果 的 东 西,
是 红 军 的 北 上 抗 日;
作 为 文 化“围 剿”
的
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
而作为这两种“围剿”之共同结果的东西,则是全国人民的觉
悟。这三者都是积 极的结 果。其中 最奇怪 的,是共产党在 国
民党统治区域内的 一切文 化机关中 处于毫 无抵抗力的地位 ,
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吗?
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
命 的 伟 人。
反革命“围剿”的消极的结果,则是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来
了。这就是为什么 全国人 民至今还 是非常 痛恨那十年反共 的
新民主主义论
703
最 大原 因。
这一时期的斗争,在革命方面,是坚持了人民大众反帝反
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在反革命方面,则是在帝国
主义指挥 下的地 主阶级和 大资产 阶级联盟 的专制主 义。这种
专 制 主 义,
在 政治 上,
在 文 化 上,
腰 斩 了 孙 中 山的 三 大 政 策,
腰
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第四 个时期就 是现在的抗日战 争时期 。在中国 革命的曲
线运动中,又来了一次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但是范围更放大
了,上层阶级包括了很多统治者,中层阶级包括了民族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下层阶级包括了一切无产者,全国各阶层都
成了盟员 ,坚决 地反抗了 日本帝 国主义。 这个时期 的第一阶
段,是在武汉失陷以前。这时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政治
上有民主化的趋势,文化上有较普遍的动员。武汉失陷以后,
为第二阶 段,政 治情况发 生了许 多变化, 大资产阶 级的一部
分,投降 了敌人 ,其另一 部分也 想早日结 束抗战。 在文化方
面,反映这种情况,就出现了叶青、张君劢等人的反动和言论
出版的 不 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危机,必须同一切反抗战、反团结、反进步
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不击破这些反动思想,抗战的胜利是
无望的。 这一斗 争的前途 如何? 这是全国 人民心目 中的大问
题。依据国内国际条件,不论抗战路程上有多少困难,中国人
民总是要 胜利的 。全部中 国史中 ,五四运 动以后二 十年的进
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假
如再有二十年的工夫,中国的进步将到何地,不是可以想得到
的吗?一切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的灾难;但是这
70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种猖獗,不但表示了这些黑暗势力的还有力量,而且表示了它
们的最 后挣扎,表示了 人民大众 逐渐接近 了胜利。 这在中国
是 如 此,
在整 个 东 方 也是 如 此,
在 世 界也 是 如 此。
一四 文化性质问 题上的偏向
一切 新的东西 都是从艰苦斗争 中锻炼 出来的。 新文化也
是 这 样,
二 十 年 中 有 三 个 曲 折,
走 了 一 个“之”
字,
一 切好 的坏
的东西 都考验出 来了。
资产阶级顽固派,在文化问题上,和他们在政权问题上一
样,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知道中国新时期的历史特点,他们
不承认 人民大众的新民 主主义的 文化。他 们的出发 点是资产
阶级专 制主义,在文化 上就是资 产阶级的 文化专制 主义。一
部分所谓欧美 派的文 化人〔32〕
(我说的是一部分)
,
他们曾经 实
际赞助过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剿共”,现在似乎又在赞助什么
“限 共”
“溶 共”政 策。
、
他 们 不 愿 工 农 在 政 治 上 抬 头,
也 不 愿工
农在文 化上抬头。资产 阶级顽固 派的这条 文化专制 主义的路
是走不 通的,它同政权 问题一样 ,没有国 内国际的 条件。因
此,
这 种 文 化 专 制 主 义,
也 还 是“收 起”为 妙。
当作 国民文化 的方针来说,居 于指导 地位的是 共产主义
的思想 ,并且我们应当 努力在工 人阶级中 宣传社会 主义和共
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
但整个的国民文化,现在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
新民主主义论
705
而是起决 定作用的 因素。但 是就整 个政治情 况、整 个经济情
况和整个文化情况说来,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
义的。因 为在现阶 段革命的 基本任 务主要地 是反对 外国的帝
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
是以推翻 资本主义 为目标的 社会主 义的革命 。就国 民文化领
域来说, 如果以为 现在的整 个国民 文化就是 或应该 是社会主
义的国民 文化,这 是不对的 。这是 把共产主 义思想 体系的宣
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去 观 察 问 题、
研 究 学 问、
处 理 工 作、
训 练 干 部,
当 作了 中国 民 主
革命阶段 上整个的 国民教育 和国民 文化的方 针。以 社会主义
为内容的 国民文化 必须是反 映社会 主义的政 治和经 济的。我
们在政治 上经济上 有社会主 义的因 素,反映 到我们 的国民文
化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但就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
形成这种 整个的社 会主义的 政治和 经济,所 以还不 能有这种
整个的社 会主义的 国民文化 。由于 现时的中 国革命 是世界无
产阶级社 会主义革 命的一部 分,因 而现时的 中国新 文化也是
世界无产 阶级社会 主义新文 化的一 部分,是 它的一 个伟大的
同盟军;这种一部分,虽则包含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因素,但
是就整个 国民文化 来说,还 不是完 全以社会 主义文 化的资格
去参加, 而是以人 民大众反 帝反封 建的新民 主主义 文化的资
格去参加 的。由于 现时中国 革命不 能离开中 国无产 阶级的领
导,因而 现时的中 国新文化 也不能 离开中国 无产阶 级文化思
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但是这种领导,
在现阶段 是领导人 民大众去 作反帝 反封建的 政治革 命和文化
革命,所以现在整个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还是新民主主义的,
70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不 是社会主 义的。
在 现 时,
毫 无 疑 义,
应 该 扩 大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的 宣 传,
加紧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
中 国革命到将来的 社会主义 阶段上 去,而且 也不能 指导现时
的 民主革命达到胜 利。但是 我们既 应把对于 共产主 义的思想
体 系和社会制度的 宣传,同 对于新 民主主义 的行动 纲领的实
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
练 干部的共产主义 的理论和 方法, 同作为整 个国民 文化的新
民 主主义的方针区 别开来。 把二者 混为一谈 ,无疑 是很不适
当 的。
由此 可知,
现阶 段 上中 国新 的 国民 文化 的 内容,
既不 是资
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而 是以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文 化思想 为领导的 人民大 众反帝反
封 建的 新民 主主义。
一五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是民族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
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
有 我们民族的特性 。它同一 切别的 民族的社 会主义 文化和新
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
形 成世界的新文化 ;但是决 不能和 任何别的 民族的 帝国主义
反 动文化相联合, 因为我们 的文化 是革命的 民族文 化。中国
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
种 工作过去还做得 很不够。 这不但 是当前的 社会主 义文化和
新民主 主义论
707
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
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
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
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
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
乃 是 一 种错 误 的 观 点。
形 式 主 义 地吸 收 外 国
化”〔 33 〕的 主 张,
的东西 ,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 对于马
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
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
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
能主观 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 对于马
克思主 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 有他们
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
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 种新民主主义的 文化是 科学的。它是反 对一切 封建思
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
践一致 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 和中国
还有进 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 立反帝
反封建 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 唯心论
建立统 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 教徒建
立在政 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 能赞同
他们的 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
灿烂的 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 封建性
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
70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信 心的 必要 条件 ;但 是决 不能 无批 判地 兼收 并蓄 。必须 将 古
代 封建 统治 阶级 的一 切腐 朽的 东西 和古 代优 秀的 人民文 化 即
多 少带 有民 主性 和革 命性 的东 西区 别开 来。 中国 现时的 新 政
治 新经 济是 从古 代的 旧政 治旧 经济 发展 而来 的, 中国现 时 的
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
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
的 科学 的地 位, 是尊 重历 史的 辩证 法的 发展 ,而 不是颂 古 非
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
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 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 主主义 的文化是 大众的, 因而即是 民主的。 它
应 为全 民族 中百 分之 九十 以上 的工 农劳 苦民 众服 务,并 逐 渐
成 为他 们的 文化 。要 把教 育革 命干 部的 知识 和教 育革命 大 众
的 知识 在程 度上 互相 区别 又互 相联 结起 来, 把提 高和普 及 互
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
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
中 ,是 革命 总战 线中 的一 条必 要和 重要 的战 线。 而革命 的 文
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
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4〕,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
革 命的 实践 运动 具有 何等 的重 要性 。而 这种 文化 运动和 实 践
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
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
文 化 人而 不 接 近民 众,
就 是“无 兵 司 令”
,
他 的火 力 就 打 不 倒 敌
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
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 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民族的科 学的大 众的文化 ,就是人 民大众反 帝反封建 的
新民主主义论
709
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新民 主主义 的经济和 新民主主义的
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
华民国,这就 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 船的桅顶已经冒 出地平 线了,我 们应该拍掌欢
迎 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注
释
〔 1 〕 《 中 国 文 化 》 是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 在 延 安 创 刊 的 杂 志 , 一 九 四 一 年八 月
终 刊。
〔2〕 “政治 是经济的 最集中 的表现 ”一语,见列宁 《论工 会、目前 局势及 托洛茨
基 同志的错误》(《列宁 全集》 第40卷,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 ,第212页)。
〔3〕见马克思《 〈政治经济 学批判〉序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
出 版 社 1972年 版 , 第 82页) 。
〔 4〕见马 克思 《关于 费 尔 巴哈 的提 纲 》 。新的 译文 是 :“ 哲学家 们 只是 用不同
的方式解 释世界 ,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 1972 年 版 , 第 19页 )
〔5〕 见本书 第一卷《 论反对 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注〔35〕。
〔6〕 见本书 第一卷《 论反对 日本帝 国主义的策略》注〔36〕。
〔7〕见本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注〔19〕。
〔8〕见本书第一卷《矛盾论》注〔22〕。
〔9〕见本卷《论持久战》注〔12〕。
〔10〕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11〕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6〕。
〔12〕见斯大 林《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 》(《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 出版社1979
年 版,第126页 )。
〔13〕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 略》注〔31〕。
〔14〕 参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 ,人民
71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注 释
出 版 社1990年 版 , 第437页) 。
〔 15〕 指 蒋 介 石 叛 变 革命 以 后 国 民 党 政 府所 进行 的 一 系 列 的 反 苏 运 动 :一 九 二
七 年十 二月 十 三日 国 民党 反动 派 枪杀 广州 苏 联副 领 事; 同月 十 四日 南 京国 民党 政
府 下“ 绝 俄 令” ,不承 认 各 省 苏联领 事, 勒 令 各省 苏 联商 业 机 构停 止 营业 。 一九 二
九 年七 月 蒋 介石又 受帝国 主义 的 唆使 , 在 东 北向 苏联挑 衅, 不 久引 起 军 事 冲突 。
〔 16〕基马尔 ,又译凯 末尔 ( 一八八 一 —— 一九三 八), 第一 次 世界 大战 后 土耳
其 民族 商业 资 产阶 级 的代 表。 在 第一 次世 界 大战 后 ,英 帝国 主 义指 使 希腊 对土 耳
其 进行 武 装 侵略 ,土耳 其 人 民 得到苏 俄的 援 助 ,于 一 九二 二 年 战胜 了 希腊 军 队。 一
九二三 年土耳其 建立 了 资产阶 级 专政 的共和 国, 基马尔 被 选为 总统 。
〔 17〕 一 九 五八 年 九 月 二 日, 毛 泽 东 在 同巴 西 记 者 马罗 金 和 杜 特 列 夫 人谈 话 时
对 这个 观 点 作了 修正。 他 指 出 :在《 新民 主 主 义论 》 中讲 到 , 第二 次 世界 大 战爆 发
以 后, 殖 民 地和 半殖民 地 的 资 产阶级 ,要 就 是 站在 帝 国主 义 战 线方 面 ,要 就 是站 在
反 帝国 主 义 战线 方面, 没 有 其 他的道 路。 事 实 上, 这 种观 点 只 适合 于 一部 分 国家 。
对于印度、印 度尼西亚 、阿拉伯联合共 和国(按 :阿拉伯联合共 和国, 一九五八 年由
埃 及同叙利 亚 合并 组成。 一九 六一 年叙利 亚 脱离 阿联, 成立 阿拉 伯叙利 亚共 和
国 。一 九七 一 年阿 联 改名 为阿 拉 伯埃 及共 和 国) 等 国家 却不 适 用, 它 们是 民族 主
义 国家 。拉 丁 美洲 也 有许 多这 样 的国 家。 这 些国 家 既不 站在 帝 国主 义 的一 边, 也
不 站在 社 会 主义 的一边 , 而 站 在中立 的立 场 , 不参 加 双方 的 集 团, 这 是适 合 于它 们
现 时 的 情 况 的。
〔18〕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5〕。
〔 19 〕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是 指 张 君 劢 及 其 一 伙 。 张 君 劢 在 五 四 运 动 后 宣 扬 一 种 自
称 为“ 新 玄 学” 的唯心 主 义 的 哲学思 想, 提 倡 自孔 孟 以至 宋 明 理学 的 所谓 “ 精神 文
明”
,
同 时 又 鼓 吹“自 由 意 志 ”
,
一 九 二 三 年 引 起 了 一 场“科 学 与 玄 学 ”的 争 论 ,
当时
张君劢被称为 “玄学鬼 ”。一九三八年 十二月, 他经蒋介石授意 ,发表 《致毛泽 东先
生一封公开信 》,主张 取消八路军、新 四军及陕 甘宁边区,要求 “将马 克思主义 暂搁
一 边”
,
为 蒋 介 石 张 目。
〔 20〕 见一九 三 七年九 月 二十二日 发 表的《中 共中央 为公 布国 共合作 宣 言》。
〔 21〕见一 九二四 年孙中山《三民 主义·民 生主义 》第二讲(《孙中山全集 》第9
卷,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386页 )。
〔 22〕一九三 三年,国 民党 中 央组织 部 部长 陈立夫 发表《 唯生 论 》一 书, 宣 扬宇
宙的实质是“ 生命之 流”,万物的根本问题 在于“ 求生”,用来反对阶级 斗争的 学说;
并 认为 宇 宙 万物 各有一 个 重 心 ,以人 类社 会 现 象来 说 ,就 是 只 能有 一 个领 袖 ,否 则
就 无法维持 其 均衡 和生存 。这 种唯 生主义 的 理论 是为国 民党 反动 派实行 法西 斯
专 政 服 务 的。
新民主主 义论
注 释
711
〔 23〕山西军 阀阎锡 山曾 标 榜过“按 劳分配 ”的 口号 。其主 要内容 是: 用军 事方
法 强迫 劳动 人 民 在村公 所控 制 的固 定 份地 上 , 或官办 的工 厂 、商 店里, 从 事 农奴 式
的劳动, 只 将很小一 部分 劳动 果实,按 劳 动情况分 配给 劳动者 。
〔 24〕 汪 精 卫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叛 变 革 命 之 后 不 久 写 过 一篇 东 西 , 题 为 《 夹 攻 之 奋
斗》( 载1927年7月25日《 汉口民 国日报》)。
〔 25〕 一 九 二 五 年 三 月 三 十 日 , 斯 大 林 在 共 产 国 际 执行 委 员 会 南 斯 拉 夫 委 员 会
会议上 的演讲《 论南斯拉夫的民 族问题》中说: “……农民是民族运动的主力军,没
有 农 民 这 支 军 队 , 就 没有 而且 也不 可 能 有 声势 浩 大 的 民 族 运 动 。 所 谓 民 族 问 题 实
质上是农民 问题 ,正 是指这 一点 说的。 ”( 《斯 大林 全集》 第7卷,人 民出版社 1958
年 版 , 第 61 页)
〔 26〕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 曾 经 有 些 教 条 主 义 者 讥 笑 毛泽 东 注 重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为 “上 山主 义 ” 。毛泽 东在 这 里是 用 教条 主 义 者的这 句讽 刺 话, 说明农 村 革 命根 据
地 的 伟 大 作 用。
〔 27〕 “学 校” 指 当 时效 法欧 美 资 本主 义国 家 的 教育 制度 。 “ 科举 ”指 中 国原有
的 封建 考试 制 度 。十九 世纪 末 ,中 国 提倡 “ 维 新”的 知识 分 子主 张废除 科 举 ,兴 办
学 校;封 建顽 固 派 竭力反 对 这 种主 张 。
〔 28〕 一 九 一 九 年 的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 至 六 月 初 转 入 一个 新 的 阶 段 , 以 六 月 三 日
北京学 生反抗军 警镇压,集会讲 演开始,由学生 的罢课,发展到上海、南京、天津、
杭 州、 武汉 、 九 江及山 东、 安 徽各 地 的工 人 罢 工,商 人罢 市 。五 四运动 至 此 遂成 为
有 无产 阶级、 城 市 小 资 产阶 级 和民 族 资 产 阶级 参 加 的广 大 群 众 运动 。
〔29〕见 本书第一卷《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分析》注 〔9〕。
〔 30〕 《向 导》 周 报 是中 共中 央 的 机关 报, 一 九 二二 年九 月 十 三日 在上 海 创刊,
一 九二 七 年七月 十 八 日在 武 汉终 刊 。
〔 31〕 上海 《民 国 日 报》 于一 九 一 六年 一月 创 刊 ,国 民党 一 大 后正 式成 为 国民党
的 机 关 报 。 在 中 国 共 产党 的影 响和 国 民 党 左派 的 努 力 下 , 曾 经 宣 传 过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 反 对 封 建 主 义 的 主张 。一 九二 五 年 十 一月 以 后 , 曾 被 西 山 会 议 派 把 持 , 成 为
国 民党右 派的 报 纸 。一九 四 七 年停 刊 。
〔 32 〕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所 说 的 一 部 分 欧 美 派 文 化 人 是 指 以 胡 适 等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人 物。
〔 33〕 所谓 “全 盘 西 化” ,是 一 部 分资 产阶 级 学 者的 主张 。 他 们主 张中 国 一切东
西 都要 完 全模仿 欧 美 资本 主 义国 家 。
〔 34〕见 列 宁 《俄国 社 会民 主 党 人的 任 务 》 (《 列 宁 全集 》 第2卷, 人 民出 版 社
1984 年 版,
第443 页)
;
并 见 列 宁 《 怎 么 办?
》 第一 章第 四 节
(《 列 宁 全 集 》 第 6卷,
人民
出版 社1986年 版,第 23页)。
712
克 服 投降危 险 ,力 争时局 好 转
*
(一九 四 ○ 年一月 二 十 八日)
目前时 局发展 的情况 ,证明中央的历次估计是正确的。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方向和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
阶级、中等资产阶级的抗战方向,是对立的,双方在斗争中。
目前 是两 种方 向同 时存 在, 两种 前途 都有 可能 。在 这里 应使
全党同志认识的,就是不要把各地发生的投降、反共、倒退等
严重现象孤立起来看。对于这些现象,应认识其严重性,应坚
决反 抗之 ,应 不被 这些 现象 的威 力所 压倒 。如 果没 有这 种精
神,如果没有坚决反抗这些现象的正确方针,如果听任国民党
顽 固 派 的“军 事 限 共”
和“政 治 限 共”发 展 下 去,
如 果只 从 惧 怕
破裂统一战线一点设想,那末,抗战的前途就是危险的,投降
和反 共就 将全 国化 ,统 一战 线就 有破 裂的 危险 。必 须认 清目
前国 内国 际尚 存在 着许 多利 于我 们争 取继 续抗 战、 继续 团结
和继 续进 步的 客观 条件 。例 如, 日本 对华 方针 依然 是非 常强
硬的;英美法和日本之间的矛盾虽已部分缩小,但并未真正协
调,而且英法在东方的地位又被欧战削弱,因而所谓远东慕尼
黑会 议很 难召 集; 苏联 积极 援助 中国 。这 些都 是使 国民 党不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共 中 央 起草 的 对 党 内 的 指 示 。
克服 投降危险 ,力争时局好转
713
易投 降妥协 和不易举 行全国反 共战争的 国际条 件。又如 ,共
产 党、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坚 决 反 对 投 降,
坚 持 抗 战 团 结 的 方 针;
中
间阶 级也反 对投降; 国民党内 部投降派 和顽固 派虽然握 有权
力, 但在数 量上只占 少数。这 些都是使 国民党 不易投降 妥协
和不 易举行 全国反共 战争的国 内条件。 在上述 情况下, 党的
任务就在于:一方面,坚决反抗投降派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政
治进攻;又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统一战
线,力争国民党中的大多数,力争中间阶层,力争抗战军队中
的同情者,力争民众运动的深入,力争知识分子,力争抗日根
据地的巩固和抗日武装、抗日政权的发展,力争党的巩固和进
步。 如此双 管齐下, 就有可能 克服大地 主大资 产阶级的 投降
危险并争取时局的好转前途。所以,力争时局好转,同时提起
可能发生突然事变(在目前是局部的、地方性的突然事变)的
警觉性,这就是党的目前政策的总方针。
汪精卫公布卖国协定〔1〕和蒋介石发表告国人书〔2〕之后,
一方面,和平空气必受一个打击,抗战势力必有一个发展;又
一 方 面,
则“军 事 限 共”
和“政 治 限 共”
还 会 继 续,
地 方 事 变 还会
发 生,
国民 党 有 强调 所 谓“统 一 对 外”
以 进 攻我 们 之 可能。
这是
因为 在最近 时期内, 抗战和进 步势力还 不可能 发展到足 以全
部压 服投降 和倒退势 力的缘故 。我们的 方针, 就在于在 全国
范围 内一切 有共产党 组织的地 方,极力 扩大反 对汪精卫 卖国
协定 的宣传 。蒋的宣 言表示了 他要继续 抗战, 但是他没 有强
调全国必须加强团结,没有提到任何坚持抗战和进步的方针;
而没有这种方针,便无法坚持抗战。因此,我们应该在反汪运
动 中 强 调 如 下 各 项(
:一)
拥 护 抗 战 到 底 的 国 策,
反 对 汪 精 卫的
71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卖 国 协 定(
;二)
全 国 人 民 团 结 起 来,
打 倒 汉 奸 汪 精 卫,
打倒汪
精 卫 的 伪 中 央(
;三)
拥 护 国 共 合 作,
打 倒 汪 精 卫 的 反 共 政 策;
(四)反共就是汪精卫分裂抗日统一战线的阴谋,打倒暗藏的
汪 派 汉 奸(
;五)
加 紧 全 国 团 结,
消 灭 内 部 磨 擦(
;六)
革 新 内 政,
开 展 宪 政 运 动,
树 立 民 主 政 治(
;七)
开 放 党 禁,
允许抗日党派
的 合 法 存 在(
;八)
保 证 人 民 有 抗 日 反 汉 奸 的 言 论 集 会 自 由 权;
(九)
巩 固 抗 日 根 据 地,
反 对 汪 派 汉 奸 的 阴 谋 破 坏(
;十)
拥护 抗
日 有 功 的 军 队,
充 分 接 济 前 线(
;十 一)
发 展 抗 战 文 化,
保护进
步青年,取缔汉奸言论。以上这些口号,应公开发布之。各地
应 大 量 发 表 文 章、
宣 言、
传 单、
演 说 和 小 册 子,
并 增加 适合 地方
情 况 的口号。
延安定 二月一 日召开反 对汪精 卫卖国协 定的民众 大会。
各地应在二月上旬或中旬,联合各界和国民党抗日派,普遍举
行民众大会,掀起全国反投降反汉奸反磨擦的热潮。
注
释
〔 1 〕 指 一 九 三 九 年十 一月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交 付 汪 精 卫 集 团的 《日 支新 关 系 调 整
要 纲 》。 该“要 纲 ” 由 脱离汪精 卫 集 团 的高 宗 武、 陶 希圣 一 九 四○ 年 一月 在 香港 公
布 。主要 内容有:汪伪政权 承认“ 满洲国” ;确定日 本在蒙 疆(指长 城线以北地区,
包 括长城 线在内)、华北、 长江下 游和华南 沿海特定 岛屿的 不同的政 治、军事、经济
特 权 ;自 中央到 地 方 的 伪政府, 都 由 日 本顾 问 或职 员 监督 ; 伪 军和 伪 警察 , 由日 籍
教 官训练 ,武器也由日本供 给;伪 政府财政 经济政策 ,工业 、农业和 交通事业,都由
日 本 控制 ;一切 资 源 , 任由日本 开 发 利 用; 汪 日共 同 防共 等 等 。汪 精 卫集 团 于一 九
三 九 年 十 二月 三 十 日 与 日方 秘 密 签 订 了 这 个卖 国 协 定, 其 内 容 有 所 修 改。
〔 2 〕 指 一 九 四 ○ 年一 月二 十 四 日 由 国 民 党 中 央 社 发 表 的蒋 介石 《为 〈 日 汪 密
约〉告全国军民书》。
715
团 结 一 切 抗 日 力 量,
反对反共顽固派
*
(一 九四 ○年二 月 一 日)
我们延安的各 界人民今 天在这 里开会,为了什 么呢?为
了声讨卖国贼汪精卫〔1〕,又是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
反 共顽固派。
我们共产党人 屡次指出 ,日本 帝国主义的灭华 方针是坚
决 的。不管日本掉 换什么 内阁,它 的灭亡中 国把中国变为殖
民 地的基本方针是 不会变 更的。中 国亲日派 大资产阶级的政
治代表汪精卫,看了这种情形,吓得发疯,跪倒在日本面前,
订 立了日汪卖国条 约,把 中国出卖 给日本帝 国主义。他还要
成立傀儡政府,和抗日政府相对立;还要成立傀儡军队,和抗
日军队相对立。他对于反蒋近来不大提了,据说已经改为“联
蒋”。反共是日汪的主要目的。他们知道共产党抗日最彻底,
国共合作则力量更大,他们就用全力分裂国共合作,使两党各
自孤立,最好是两党打起来。这样,他们就利用国民党内部的
顽固派,到处放火。在湖南就闹平江惨案〔2〕,在河南就闹确
山惨案〔3〕,
在山西就闹旧军打新军〔4〕,
在河北就闹张荫梧打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延 安民 众 讨汪 大 会 上 所 作 的 讲 演 。
716
毛泽 东选集 抗日战争 时期
八路 军〔5〕,
在山东就闹秦启荣打游击队〔6〕,
在鄂东 就闹程汝
怀杀死五六百个共产党员〔7〕,在陕甘宁边区就闹内部的“点
〔 8〕、
线工 作”
外 部的“封锁工作”
,
并 且 还准备着 军事 进攻 〔9〕。
此外,又逮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送进集中营〔10〕;又雇请玄学
鬼张君劢〔11〕提出取消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取消八路军
新四 军的 反动 主张 ,雇 请托 洛茨 基分子 叶青 等人 做文 章骂 共
产党。所有这些,无非是要破坏抗日的局面,使全国人民都当
亡国 奴。
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
时局 闹 得乌烟 瘴 气了。
许多人 看 了这种 情 形,非 常 气愤, 就以 为抗 日没 有希 望
了,国民党都是坏人,都应当反对。我们必须指出,气愤是完
全正 当的 ,哪 有看 了这 些严 重情 形而不 气愤 的呢 ?但 是抗 日
仍然 是有 希望 的, 国民 党里 面也 不都是 坏人 。对 于各 部分 的
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坏蛋,
对于 那些 敢于 向八 路军 新四 军阵 地后面 打枪 的人 ,对 于那 些
敢于 闹平 江惨 案、 确山 惨案 的人 ,对于 那些 敢于 破坏 边区 的
人,
对 于 那 些 敢 于 攻 打 进 步 军 队、
进 步 团 体、
进 步 人 员 的 人,
我
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是决不能让步的。因为
这类坏蛋,已经丧尽天良,当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时候,
他们还要闹磨擦,闹惨案,闹分裂。不管他们心里怎样想,他
们是 在实 际上 帮助 了日 本和 汪精 卫,或 者有 些人 本来 就是 暗
藏的汉奸。对于这些人,如果不加以惩罚,我们就是犯错误,
就是 纵容 汉奸 国贼 ,就 是不 忠实 于民族 抗战 ,就 是不 忠实 于
祖国,就是纵容坏蛋来破裂统一战线,就是违背了党的政策。
团结 一切 抗 日 力 量, 反 对 反 共顽 固 派
717
但是 这种给投降派和 反共顽固派以打 击的政策 ,全是 为了坚
持抗日,全是为了保护抗日统一战线。因此,我们对于那些忠
心抗日的人,对于一切非投降派、非反共顽固派的人们,对于
这样的国民党员,是表示好意的,是团结他们的,是尊重他们
的, 是愿意和他们长 期合作以便把国 家弄好的 。谁如 果不这
样做,谁也就是违背了党的政策。
这就是我们党的两条政策:一方面,团结一切进步势力,
团结一切忠心抗日的人,这是一条政策;一方面,反对一切丧
尽天良的坏蛋,反对那些投降派和反共顽固派,这是又一条政
策。我们党的这些政策,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这就是力争时局
好转,战胜日本。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团结一
切抗日的进步的势力,抵抗一切投降的倒退的势力,力争时局
的好 转,挽救时局的 逆转。这就是我 们的根本 方针。 我们决
不悲 观失望,我们是 乐观的。我们不 怕任何投 降派和 反共顽
固派 的进攻,我们一 定要粉碎他们, 我们也一 定能够 粉碎他
们。 中华民族的解放 是一定的,中国 决不会亡 国。中 国的进
步是一定的,倒退只是暂时的现象。
我们今 天开会还 要向全国 人民表 明一种态 度,这 就是为
了抗 日,全国人民的 团结和进步是必 要的。有 些人单 单强调
了抗 日,但不愿意强 调团结和进步, 甚至完全 不提团 结和进
步,
这 是 不 对 的。
没 有 真 正 的、
坚 强 的 团 结,
没 有 迅 速 的、
切实
的进步,怎能坚持抗日?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强调统一,但是
他 们 的 所 谓“统 一”
,
乃 是 假 统 一,
不 是 真 统 一;
乃是不合理的
统一,不是合理的统一;乃是形式主义的统一,不是实际的统
一。他们高唤统一,却原来是要取消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
718
毛泽东选集 抗 日战争时期
和 陕 甘 宁 边 区,
说 有 共 产 党、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和 边 区 存 在,
中国
就不统一,他们要把全国一切都化为国民党;不但继续他们的
一党专政,而且还要扩大他们的一党专政。如果是这样,那还
有什么统一呢?老实说,过去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
军和陕 甘宁边区真心实 意地出来 主张停止 内战一 致抗日, 那
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那就无从实行抗日。今天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
陕甘宁 边区和各抗日民 主根据地 真心实意 地出来 维持抗日 的
大 局,
反 对 投 降、
分 裂、
倒 退 的 危 险 倾 向,
那 就 会 弄 得 一 团 糟。
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人挡住了五分之二的敌人,和四十个日
本师团中的十七个师团打〔12〕,为什么要取消他们呢?陕甘宁
边区是 全国最进步的地 方,这里 是民主的 抗日根 据地。这 里
一 没 有 贪 官 污 吏,
二 没 有 土 豪 劣 绅,
三 没 有 赌 博,
四 没 有 娼 妓,
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
萎靡不振之 气,
九没有人吃磨擦饭〔13〕,
十没有人 发国难财,
为
什么要 取消它呢?只有 不要脸的 人们才说 得出不 要脸的话 ,
顽固派 有什么资格站在 我们面前 哼一声呢 ?同志 们,当然 不
能是这样的。不是取消边区,而是全国要学习边区;不是取消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而 是 全 国 要 学 习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不 是 取消 共
产党,而是全国要学习共产党;不是要进步的人们向落后的人
们看齐 ,而是要落后的 人们向进 步的人们 看齐。 我们共产 党
是最主 张统一的人,我 们发起了 统一战线 ,我们 坚持了统 一
战线, 我们提出了统一 的民主共 和国的口 号。谁 人能够提 出
这些呢 ?谁人能够实行 这些呢? 谁人能够 只要每 月五块钱 薪
水〔14〕呢?谁人能够创造这样的廉洁政治呢?统一,统一,投
团 结一 切 抗 日力 量 , 反 对反 共 顽 固派
719
降派有一套统一论,要我们统一于投降;反共顽固派有一套统
一论,要我们统一于分裂,统一于倒退。我们能够信这些道理
吗?不以抗战、团结、进步三件事做基础的统一,算得真统一
吗 ?算 得合 理的 统一 吗? 算得 实际 的统 一吗 ?真 是做 梦! 我
们今天开大会,就是要提出我们的统一论。我们的统一论,就
是 全国 人民 的统 一论 ,就 是一 切有 良心 的人 的统 一论 。这 种
统一论是以抗战、团结、进步三件事做基础的。只有进步才能
团 结,
只 有 团 结 才 能 抗 日,
只 有 进 步、
团 结、
抗 日 才 能 统一。
这
就是我们的统一论,这就是真统一论,这就是合理的统一论,
这就是实际的统一论。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
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他们要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消灭,
要 把一 切地 方的 抗日 力量 消灭 ,以 便统 一于 国民 党。 这是 阴
谋,
这 是 借 统 一 之 名,
行 专 制 之 实,
挂 了 统 一 这 个 羊 头,
卖 他们
的 一 党 专 制 的 狗 肉,
死 皮 赖 脸,
乱 吹 一 顿,
不 识 人 间 有 羞 耻 事。
我们今天开大会,就要戳破他们的纸老虎,我们要坚决地反对
反共顽固派。
注
释
〔 1〕 见本书第 一卷《 论反对日 本帝国 主义的策 略》注 〔31〕。
〔2〕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1〕。
〔 3〕 确山 惨 案,也 称竹沟 惨 案 、竹 沟 事变 。 一九 三九年 十 一 月十 一 日, 河 南省
确 山 、信阳 、 泌阳 等 县 的国 民 党 反 动武 装 一 千八 百 余人 , 围 攻 确山县 竹沟 镇 新 四军
留 守 处 , 惨 杀因 抗 日受 伤 的 新 四 军 干 部 、 战 士 和 他 们 的 家 属 以 及 当 地 群 众 共二 百
余 人。
〔 4〕 旧 军 , 指 国 民 党山 西 地 方 实力 派阎 锡山 指 挥 的 晋 绥 军 。 新 军 , 指 抗 日 战
争 初 期 , 由 中国 共 产党 人 在 与 阎 锡 山 建 立 统 一 战 线 的 过 程 中 组 建 和 领 导 的 、以 山
72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注 释
西 青 年 抗 敌 决 死 队 为 主 力 的 山 西 人 民 的 抗 日 武 装 。 一 九 三 九 年 十 二 月 , 阎 锡山 在
蒋 介 石 掀 起 的 第 一 次 反 共 高 潮 中 , 与 日 本 侵 略 军 相 勾 结 , 集 中 晋 绥 军 六 个 军的 兵
力, 向驻在 山 西 西 部的 新军进 攻 。 新军 奋 起 反击 , 在 八 路军 的 支援下 , 粉 碎了 旧 军
的 进 攻 。 同 时 , 在 山 西 的 东 南 部 , 旧 军 又 同 国 民 党 中 央 军 中 的 顽 固 派 相 配 合进 攻
新军,摧 毁沁水 、阳城、 晋城、高 平、长治 等县的抗日民主 政权和人 民团体, 屠杀了
大 批的 共 产 党员 和 进步 分 子。
〔 5〕 张 荫 梧 , 当 时 任 国 民 党 河 北 省 民军 总指 挥。 从 一九 三 八 年 以 来 , 他 就 在
国民 党当局 的 指 令 下, 不断制 造 磨 擦, 进 攻 八路 军 。 一 九三 九 年六月 , 他 率部 袭 击
河北 深 县 八路 军 的 后 方 机关 , 惨杀 八 路 军 干 部和 战 士四 百 余 人 。
〔 6〕 秦 启 荣 , 当 时 任 国 民 党 军 事 委 员会 别动 总队 第 五纵 队 司 令 。 在 国 民 党 当
局 的 指 使 下 , 他 不 断 地 制 造 同 八 路 军 的 磨 擦 。 一 九 三 九 年 三 月 三 十 日 , 他 的部 队
在 山 东 博 山 太 河 镇 伏 击 八 路 军 山 东 纵 队 第 三 支 队 南 下 受 训 干 部 及 护 送 部 队 ,逮 捕
和 杀 害 团 级 以 下 干 部 二 百 余 人 。 到 一 九 四 ○ 年 春 , 他 已 经 残 杀 了 八 路 军 在 山东 的
游击 队 和 地 方工 作 人 员 七百 余 人 。
〔 7〕 程 汝 怀 , 当 时 任 国 民 党 湖 北 省 政府 鄂东 行署 主 任、 第 五 战 区 鄂 东 游 击 总
指 挥 。 从 一 九 三 九 年 六 月 至 九 月 , 他 先 后 多 次 调 集 部 队 , 围 攻 新 四 军 在 鄂 东的 游
击部 队和 后 方 机关 ,惨 杀 共 产党 员五 六 百 人。
〔8〕 一 九三 九年后 , 国 民党 派 遣特 务 间谍进入陕 甘 宁 边区 , 发展 秘 密党员、 特
务, 建立据 点 , 设 置情 报网, 并 通 过若 干 秘 密交 通 线 进 行联 系 。这种 反 革 命的 特 务
活动,
他 们 自 称 为“点 线 工 作 ”
。
〔 9〕 在 一 九 三 九 年 初 至 一 九 四 ○ 年 六月 ,国 民党 军 队不 断 向 陕 甘 宁 边 区 发 动
军事进 攻,占领 了边区所属的淳化、旬邑、正 宁、宁 县、镇原五座县城。
〔10〕 在 抗 日 战争 期 间 , 国 民 党 反动 派 模 仿 德意 法 西 斯 的 办 法 ,从 中 国 西 北 的
兰州 、西安 至 东 南 的赣 州、上 饶 等 地, 设 立 了很 多 集 中 营, 用 以囚禁 大 批 的共 产 党
员、 爱国人 士 和 进 步青 年。
〔11〕见本卷《新民主主义论》注〔19〕。
〔12〕 中 国 共 产党 领 导 的 军 队 所 抗击 的 日 本 侵略 军 的 数 目 , 在 后来 有 了 变 动 。
到 一 九 四 三 年 , 八 路 军 、 新 四 军 以 及 其 他 人 民 武 装 抗 击 了 侵 华 日 军 总 数 的 百分 之
六十 四和全 部 伪 军 的百 分之九 十 五 。参 见 本 书第 三 卷 《 论联 合 政府》 一 文 的《 两 个
战场》一节。
〔13〕 “吃磨擦饭”, 即是说 有些国民 党人以 反共为专 门职业。
〔14〕 当 时 共 产党 领 导 下 的 抗 日 军队 和 抗 日 政府 的 工 作 人 员 , 每人 每 月 的 伙 食
费 和 津 贴费 平 均 为 银 币 五 元 。
721
向 国 民 党 的 十 点要 求
*
(一 九四 ○年 二 月 一 日)
二月一日延安举行讨汪大会,全场义愤激昂,一致决议声
讨 汪精卫之 卖国投降,拥护 抗战到 底。为挽 救时局 危机争取
抗 战 胜 利 起 见,
谨 陈 救 国 大 计 十 端,
愿 国 民 政 府、
各 党 各 派、
抗
战将士、全国同胞采纳而实行之。
一曰全国讨汪。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
约 〔 1 〕,
为 虎 作 伥,
固 国 人 皆 曰 可 杀。
然 此 乃 公 开 之 汪 精 卫,
尚
未语于暗藏之汪精卫也。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窃
据 要 津;
匿 影 藏 形,
深 入 社 会。
贪 官 污 吏,
实 为 其 党 徒;
磨擦专
家,皆属其部下。若无全国讨汪运动,从都市以至乡村,从上
级 以 至 下 级,
动 员 党、
政、
军、
民、
报、
学 各 界,
悉 起 讨 汪,
则汪党
不 绝,
汪 祸 长 留,
外 引 敌 人,
内 施 破 坏,
其 为 害 有 不 堪 设 想 者。
宜由政府下令,唤起全国人民讨汪。有不奉行者,罪其官吏。
务绝汪党,投畀豺虎。此应请采纳实行者一。
二 曰加紧团 结。今之 论者不言 团结而言 统一, 其意盖谓
惟有取消共产党,取消八路军新四军,取消陕甘宁边区,取消
各 地 方 抗 日 力 量,
始 谓 之 统 一。
不 知 共 产 党、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延 安 民 众 讨 汪 大 会起 草 的 通 电 。
722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陕甘宁边区,乃全国主张统一之最力者。主张西安事变〔2〕和
平解决者,非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发起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主张建立统一民主共和国而身体力行之者,非共
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立于国防之最前线抗御敌军
十 七 个 师 团,
屏 障 中 原、
西 北,
保 卫 华 北、
江 南,
坚决实行 三民
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3〕者,
非共产党、
八路军、
新四军与边
区乎?盖自汪精卫倡言反共亲日以来,张君劢、叶青等妖人和
之以笔墨,反共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假统一之名,行独霸
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
矣。
若 夫 共 产 党、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与 边 区,
则 坚 决 提 倡 真 统 一,
反对假统一;提倡合理的统一,反对不合理的统一;提倡实际
上的统一,反对形式上的统一。非统一于投降而统一于抗战,
非统一于分裂而统一于团结,非统一于倒退而统一于进步。以
抗 战、
团 结、
进 步 三 者 为 基 础 之 统 一 乃 真 统 一,
乃 合 理 统 一,
乃
实际统一。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
辕北辙,实属未敢苟同。至于各 地方抗 日力量, 则宜一 体爱
护,
不 宜 厚 此 薄 彼;
信 任 之,
接 济 之,
扶 掖 之,
奖 励 之。
待人以
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诚能如此,则苟非别有用心
之徒,未有不团结一致而纳于统 一国家 之轨道者 。统一 必以
团结为基础,团结必以进步为基础;惟进步乃能团结,惟团结
乃能统一,实为不 易之定论。此应请采纳实行者二。
三 曰 厉 行 宪 政。
“训 政”多 年,
毫 无 结果。
物 极 必 反,
宪政
为先。然而言论不自由,党禁未 开放, 一切犹是 反宪政 之行
为。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以此行宪,何异一党专制。当
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
向 国 民党 的 十 点要 求
723
于 内,
国 脉 民 命,
岌 岌 可 危 矣。
政 府 宜 即 开 放 党 禁,
扶 植 舆 论,
以为诚意推行宪政之表示。昭大信于国民,启新国之气运,诚
未有急于此者。此应请采纳实行者三。
四曰制止磨擦。自去年三月倡 导所谓 《限制异 党活动 办
法 》 以 来,
限 共、
溶 共、
反 共 之 声 遍 于 全 国,
惨 案 迭 起,
血 花乱
飞。犹以为未足,去年十月复有所谓《异党问题处理办法》。
其在西北、华北、华中区域,复有所谓《处理异党问题实施方
案》〔4〕。
论者谓已由“政治限共”
进 入“军事 限共”
之期,
言之 有
据,
何 莫 不 然。
盖 所 谓 限 共 者,
反 共 也。
反 共 者,
日 汪 之 诡 计,
亡华之毒策也。于是群情惊疑,奔走相告,以为又将重演十年
前之惨 剧。演 变所极, 湖南则有 平江惨案 ,河南则有确山 惨
案,河 北则有 张荫梧进 攻八路军 ,山东则 有秦启荣消灭游 击
队,鄂东有程汝怀惨杀共产党员五六百之众,陇东有中央军大
举进攻 八路驻 防军之举 ,而最近 山西境内 复演出旧军攻击 新
此 等现象,
不速 制止,
势
军并连 带侵 犯八路 军阵地之 惨剧 〔5〕。
将同归 于尽, 抗战胜利 云乎哉? 宜由政府 下令处罚一切制 造
惨案分 子,并 昭示全国 不许再有 同类事件 发生,以利团结 抗
战。 此应 请 采纳实 行 者四。
五 曰 保 护 青 年。
近 在 西 安 附 近 有 集 中 营 之 设,
将 西 北、
中
原各省 之进步 青年七百 余人拘系 一处,施 以精神与肉体之 奴
役,形同囚犯,惨不忍闻。青年何辜,遭此荼毒?夫青年乃国
家之精华,进步青年尤属抗战之至宝。信仰为人人之自由,而
思想乃绝非武力所能压制者。过去十年“文化围剿”之罪恶,
彰明较著,奈何今日又欲重蹈之乎?政府宜速申令全国,保护
青年,取消西安附近之集中营,严禁各地侮辱青年之暴举。此
724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应请采 纳 实行者五。
六曰援助前线。最前线之抗日有功军队,例如八路军、新
四 军 及 其 他 军 队,
待 遇 最 为 菲 薄,
衣 单 食 薄,
弹 药 不 继,
医疗不
备。而奸 人反肆无 忌惮,任 意污蔑 。无数不 负责任毫 无常识
之 谰 言,
震 耳 欲 聋。
有 功 不 赏,
有 劳 不 录,
而 搆 陷 愈 急,
毒谋愈
肆。此皆将士寒心、敌人拊掌之怪现象,断乎不能容许者也。
宜由政府 一面充分 接济前线 有功军 队,一面 严禁奸徒 污蔑搆
陷,以励军心而利作战。此应请采纳实行者六。
七曰 取缔特务 机关。特 务机关 之横行, 时人比诸 唐之周
兴、
来 俊臣〔 6〕,
明之 魏忠 贤、
刘 瑾〔7〕。
彼 辈 不注意 敌 人 而 以对
内 为 能 事,
杀 人 如 麻,
贪 贿 无 艺,
实 谣 言 之 大 本 营,
奸邪 之 制 造
所。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
之特务人 员。为保 存政府威 信起见 ,亟宜实 行取缔, 加以改
组,确定特务机关之任务为专对敌人及汉奸,以回人心而培国
本。此 应 请采纳 实行 者七。
八曰 取缔贪官 污吏。抗 战以来 ,有发国 难财至一 万万元
之多者,有讨小老婆至八九个之多者〔8〕。举凡兵役也,公债
也,经济之统制也,灾民难民之救济也,无不为贪官污吏借以
发财之机 会。国家 有此一群 虎狼, 无怪乎国 事不可收 拾。人
民怨愤已 达极点, 而无人敢 暴露其 凶残。为 挽救国家 崩溃之
危机起见,亟宜断行有效办法,彻底取缔一切贪官污吏。此应
请采 纳实 行 者八。
九曰实行《总理遗嘱》。
《总理遗嘱》有云“
:余致力国民革
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 知 欲 达 到 此目 的,
必 须 唤 起 民 众”
。
大 哉 言 乎,
我 四亿 五 千 万
向 国 民 党 的十 点 要 求
725
人民 实闻之 矣。顾 诵读遗嘱 者多,遵循遗嘱者少。 背弃遗嘱
者奖,实行遗嘱者罚。事之可怪,宁有逾此?宜由政府下令,
有敢违背遗嘱,不务唤起民众而反践踏民众者,处以背叛孙总
理之 罪。此 应请采纳 实行者九。
十曰实行三民主义。三 民主义 为国民党所奉行之主义。
顾无 数以反 共为第一任务之 人,放 弃抗战工 作,人民起而抗
日,则多方压迫制止,此放弃民族主义也;官吏不给予人民以
丝毫民主权利,此放弃民权主义也;视人民之痛苦若无睹,此
放弃民生主义也。在此辈人员眼中,三民主义不过口头禅,而
有真正实行之者,不笑之曰多事,即治之以严刑。由此怪象丛
生,信仰扫地。亟宜再颁明令,严督全国实行。有违令者,从
重治罪。有遵令者,优予奖励。则三民主义庶乎有实行之日,
而抗日事业乃能立胜利之基。此应请采纳实行者十。
凡 此 十 端,
皆 救 国 之 大 计,
抗 日 之 要 图。
当 此敌 人 谋我 愈
急,
汪 逆 极 端 猖 獗 之 时,
心 所 谓 危,
不 敢 不 告。
倘 蒙 采 纳 施 行,
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注
释
力争时局好 转》注〔1〕。
〔1〕见本卷《克服投降 危险,
〔2〕参见本书第一卷《 关于蒋介石声 明的声明》注 〔1〕。
〔3〕见 本卷《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 方留守处布告 》注〔3〕。
《异 党问题处 理办法 》、
《处理异党问题实施方 案》,
〔4〕《限 制异党 活动办法 》、
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5〕。
反对反共顽固派》注〔2〕至注〔 7〕和
〔5〕以上事件见本卷《团 结一切抗日力量,
注 〔 9〕 。 自 一 九三 八 年 十 月 武 汉 失守 以 后 ,国 民 党 的 反 共活 动逐 渐 积 极。 一 九 三
九 年十 一 月 国 民 党 五 届 六 中 全 会 上 又 将 过 去 的 政 治 限 共 为 主 、 军 事 限 共 为 辅 的 政
策 , 改 变 为军 事限 共 为主、 政治 限 共 为 辅的 政 策。 接着, 在一九 三 九 年十 二 月至 一
72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注 释
九 四 ○ 年 三 月 期 间 出 现 了 第 一 次 反 共 高 潮 。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所 举 的国 民 党 反 共 军
队 在陇 东和 山 西境 内对 人民 军 队的 进攻 , 就是 指一 九 三九 年十 二月 国 民党 发动 的
两 次大 规 模的 军 事进 攻 。到 一 九 四 ○年春,蒋 介 石又 指 令朱 怀 冰、石 友三、 庞 炳 勋
等 率领 国民 党 反共 军队 ,大 举 进攻 太行 、 冀南 等根 据 地的 八路 军。 中 国共 产党 在
全 国人 民面 前 ,坚 决地 揭露 了 国民 党的 种 种反 共反 人 民的 罪行 ,取 得 了政 治斗 争
的 重大 胜利 。 同时 ,共 产党 又 领导 根据 地 的广 大军 民 ,在 军事 上展 开 坚决 的自 卫
反 击, 彻 底击 败 了国 民 党反 共 军 队 的进攻。这 样 ,到 一 九四 ○ 年三月 ,第一 次 反 共
高潮就完 全被打 退了。
〔 6〕周 兴、 来俊 臣 , 公 元 七 世 纪 末 唐 武 则 天 时 的 酷 吏 。 他 们 实 行 广 泛 的 秘 密
侦 察, 任 意用 伪 造的 罪 名逮 捕 他 们 所不喜欢的 人 ,并 且 使用 各 种酷刑 ,加以 残 杀 。
〔 7〕 刘瑾,公元十 六世 纪明武宗 时的 宦 官; 魏 忠 贤, 公元 十 七 世纪 明熹 宗 时 的
宦 官。 他 们掌 握 大权 , 运用 名 为 “ 厂卫”的庞 大 的特 务 组织 , 控制人 民的言 论 和 行
动, 并且用 各种 酷刑迫害 和虐杀 反对 他 们的 人。
〔 8〕这 里是 指 当 时 驻 西 安 的 国 民 党 反 动 军 事 首领 蒋鼎 文 。
727
《中国工人》发刊词
(一 九四 ○年二 月七 日)
《 中国工 人》〔1〕的出版 是必要 的。
中国工 人阶级,
二 十年
来, 在自己的 政党— —中国共 产党的领 导之下 展开了英 勇的
斗争,成了全国人民中最有觉悟的部分,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
者。 中国工人 阶级联 合农民和 一切革命 的人民 反对帝国 主义
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斗争,为驱逐日本帝
国主 义而斗争 ,这个 功劳是非 常之大的 。但是 中国革命 尚未
成功,还须付出很大的气力,团结自己,团结农民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团结知识分子,团结一切革命的人民。这是极大的政
治任 务和组织 任务。 这是中国 共产党的 责任, 这是工人 阶级
先进 分子的责 任,这 是整个工 人阶级的 责任。 工人阶级 和全
体人民的最后解放,只能在社会主义实现的时代,中国工人阶
级必 须为此最 后目的 而奋斗。 但是必须 经过反 帝反封建 的民
主革命的阶段,才能进到社会主义的阶段。所以,团结自己和
团结 人民,反 对帝国 主义和封 建主义, 为建立 新民主主 义的
新中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当前的任务。《中国工
人》的出版,
就是为了这一个任务。
《 中 国 工 人》 将 以 通 俗 的 言语 解 释 许 多 道 理给 工 人 群 众
听,报道工人阶级抗日斗争的实际,总结其经验,为完成自己
72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任 务 而努力。
《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
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
读
《中国工人》的人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
大 批 的 干 部,
他 们 应 该 有 知 识,
有 能 力,
不 务 空 名,
会 干 实 事。
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干部,工人阶级要求得解放是不可能的。
工 人阶级 应 欢迎革 命的 知识 分子帮 助 自己, 决 不可拒 绝
他们的帮助。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就不能进步,革命也
不能 成功。
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
死 板、
老 套,
令 人 看 不 懂,
没 味 道,
不 起 劲。
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
好。 这不 但是 办的 人的 责任 ,也 是看的 人 的责任 。 看的人 提
出 意 见,
写 短 信 短 文 寄 去,
表 示 欢 喜 什 么,
不 欢 喜 什 么,
这是很
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
以 上,
是 我 的 希 望,
就 当 作 发 刊 词。
注
释
〔 1〕 《中 国 工人 》月刊,由 中 共 中央 职 工运 动 委 员会主 办, 一九四 ○年 二 月 在
延安创刊, 一九四 一年三月终刊 。
729
必须强调团结 和进步
*
(一 九 四○ 年 二月 七 日)
抗 战、
团 结、
进 步,
这 是 共 产 党 在 去 年“七 七”纪 念 时 提 出
的 三大方针 。这是 三位一体 的方针,三者不 可缺一。如果单
单 强 调 抗 战而 不强 调 团结 和 进步,
那 末,
所谓“抗 战”
是 靠不 住
的,是不能持久的。缺乏团结和进步纲领的抗战,终久会有一
天 要改为投 降,或 者归于失 败。我们共产党 认为一定要三者
合 一。
为了抗战 就要反对 投 降,
反对汪 精 卫的卖国 协定〔1〕,
反
对 汪精卫的 伪政府 ,反对一 切暗藏在抗日阵 线中的汉奸和投
降派。为了团结,就要反对分裂运动,反对内部磨擦,反对从
抗日阵线后面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进步势力,反对破坏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反对破坏八路军的后方陕甘宁边区,反对
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反对雪片一样的“限制异党活动”
的文件。为了进步,就要反对倒退,反对把三民主义和《抗战
反对不实行《总理遗嘱》上“唤起民
建国纲领》〔2〕 束之高阁,
众”的指示,反对把进步青年送进集中营,反对把抗战初期仅
有 的一点言 论出版 自由取消 干净,反对把宪 政运动变为少数
人包办的官僚事业,反对在山西进攻新军、摧残牺盟和残杀进
*
这 是毛 泽 东 为延 安 《 新 中华 报 》 改 版一 周 年 纪念 写 的 文 章。
73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步人员〔3〕,反对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咸榆公路、陇海铁路一带
拦路劫人〔4〕,反对讨九个小老婆和发一万万元国难财的无耻
勾当,反对贪官污吏的横行和土豪劣绅的猖獗。不这样做,没
有团结和进步,所谓抗战只是空唤,抗日胜利是没有希望的。
《新中华报》〔5〕第二年的政治方向是什么?
就是强调团结和进
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
的 胜利。
注
释
力 争时局 好转》注〔1〕。
〔1〕见本卷《克服投降危险,
〔2〕见本卷 《陕甘 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 处布告 》注〔3〕。
〔3〕在 山西 进 攻新 军的 事 件, 见本 卷 《团 结一切 抗日力量,反 对反共 顽固 派 》
注〔4〕。“牺盟”即“山西牺牲救国 同盟会”,一九三六年九月成立。它是中国共产
党 倡议 创建 、并 始终 受 共产 党领 导的 群 众抗 日 团体 ,在 山 西的 抗日 斗 争中 曾起 了
重 大 的 作用。 一九 三 九年 十 二月 , 阎 锡山发 动“ 晋 西事 变 ”, 后 并 在晋东 南等地 的
国 民 党 中央军 配合 下 ,公 开 摧残 牺 盟 会,许 多共 产 党员 、 牺盟 会 的 干部和 群众中 的
进步分子,遭到残酷 的杀害。
〔4〕从一九三 九年起,国民 党用三民主义 青年团“招待 所”的名义,派遣特务 ,
配 合军 队, 在咸 阳榆 林 公路 和陇 海铁 路 上设 立 许多 封锁 站 口, 截留 出 入陕 甘宁 边
区 的 进 步青年 和知 识 分子 , 把他 们 送 往集中 营监 禁 残杀 , 或者 强 迫 他们充 当特务 。
扫荡 报、
新民 报三记 者的 谈话 》注〔 2〕。
〔5〕见本 卷 《和中央 社、
731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
(一九四○年二月二十日)
今天 延安各 界人 民的代 表人 物在这 里开 宪政促 进会 的成
立大会,大家关心宪政,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的这个会为了
什么呢?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
抗 日,
大 家 赞 成,
这 件 事 已 经 做 了,
问 题 只 在 于 坚 持。
但
是,
还 有 一 件 事,
叫 做 民 主,
这 件 事 现 在 还 没 有 做。
这 两 件 事,
是目前中国的 头等大事 。中国缺少的东 西固然 很多,但 是主
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
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
多了两件。多 了两件什 么东西呢?一件 是帝国 主义的压 迫,
一件是封建主 义的压迫 。由于多了这两 件东西 ,所以中 国就
变成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国家。 现在我 们全国人 民所
要 的 东 西,
主 要 的 是 独 立 和 民主,
因 此,
我 们 要 破 坏 帝 国 主义,
要破坏封建主 义。要坚 决地彻底地破坏 这些东 西,而决 不能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各 界 宪 政 促 进会 成 立 大 会 上 的 演 说 。 这 时,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有一 些 同 志 为 蒋 介 石 的 所 谓实 行 宪 政 的 欺 骗 宣传 所 迷 惑 , 以 为
国 民 党 或者 真 会 实 行 宪 政 。 毛 泽 东在 这 个 演 说 里 揭 露了 蒋 介 石 这 种 欺
骗, 将 促 进宪 政 变 为 启发 人 民 觉悟 , 向 蒋 介 石 要 求 民主 自 由 的一 个
武 器。
732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丝 毫 留 情。
有 人 说,
只 要 建 设,
不 要 破 坏。
那 末,
请问:
汪 精卫
要不要破 坏?日 本帝国主 义要不 要破坏? 封建制度 要不要破
坏?不去 破坏这 些坏东西 ,你就 休想建设 。只有把 这些东西
破坏了,中国才有救,中国才能着手建设,否则不过是讲梦话
而已。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把独立和民主合起来,就是民主的抗日,或叫抗日的民主。没
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
民 主,
则 抗 他 十 年 八 年,
我 们 也 一 定 会 胜利。
宪政 是 什么呢 ?就是民 主 的政治。 刚才吴老 〔1〕同志的
话,我是赞成的。但是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
治呢?是 新民主 主义的政 治,是 新民主主 义的宪政 。它不是
旧 的、
过 了 时 的、
欧 美 式 的、
资 产 阶 级 专 政 的 所 谓 民 主 政 治;
同
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
那种旧式的民主,在外国行过,现在已经没落,变成反动
的东西了 。这种 反动的东 西,我 们万万不 能要。中 国的顽固
派所说的 宪政, 就是外国 的旧式 的资产阶 级的民主 政治。他
们口里说要这种宪政,并不是真正要这种宪政,而是借此欺骗
人民。他 们实际 上要的是 法西斯 主义的一 党专政。 中国的民
族资产阶 级则确 实想要这 种宪政 ,想要在 中国实行 资产阶级
的专政, 但是他 们是要不 来的。 因为中国 人民大家 不要这种
东西,中 国人民 不欢迎资 产阶级 一个阶级 来专政。 中国的事
情是一定 要由中 国的大多 数人作 主,资产 阶级一个 阶级来包
办政治, 是断乎 不许可的 。社会 主义的民 主怎么样 呢?这自
然是很好 的,全 世界将来 都要实 行社会主 义的民主 。但是这
种民主,在现在的中国,还行不通,因此我们也只得暂时不要
新 民主 主 义的 宪 政
733
它。到了将来,有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
主。 现在,我 们中国需 要的民主 政治,既 非旧式 的民主, 又
还非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合乎现在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
目前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什 么是 新民 主主义 的宪 政呢 ?就是 几 个革命 阶级 联合 起
来对于汉奸反动派的专政。从前有人说过一句话,说是“有饭
大家吃”。我想这可以比喻新民主主义。既然有饭大家吃,就
不能 由一党一 派一阶级 来专政。 讲得最好 的是孙 中山先生 在
《中 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 会宣言》 里的话 。那个宣 言
说“
:近 世 各 国 所 谓 民 权 制 度,
往 往 为 资 产 阶 级 所 专 有,
适 成为
压迫 平民之工 具。若国 民党之民 权主义, 则为一 般平民所 共
有,
非 少 数 人 所 得 而 私 也。
”
同 志 们,
我 们 研 究 宪 政,
各种书都
要 看,
但 尤 其 要 看 的,
是 这 篇 宣 言,
这 篇 宣 言 中 的 上 述 几 句 话,
应该 熟读而牢 记之。“ 为一般平 民所共有 ,非少 数人所得 而
私”,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具体内容,就是几个
革命 阶级联合 起来对于 汉奸反动 派的民主 专政, 就是今天 我
们所要的宪政。这样的宪政也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宪政。
我 们今 天开 的这个 会, 叫做 宪政促 进 会。为 什么 要“ 促
进”呢?如果大家都在进,就用不着促了。我们辛辛苦苦地来
开 会,
是 为 了 什 么 呢?
就 是 因 为 有 些 人,
他 们 不 进,
躺 着 不 动,
不肯进步。他们不但不进,而且要向后倒退。你叫他进,他就
死也不肯进,这些人叫做顽固分子。顽固到没有办法,所以我
们 就 要 开 大 会,
“促 ”他 一 番 。
这 个“促 ”字 是 哪 里 来 的 呢 ?是
谁发明的呢?这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一个伟大人物发明的,就
是那位讲“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的老先生发明的,是孙
734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中 山先生发明的。 你们看, 在他的 那个遗嘱 上面,不是写着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
尤须于最短期间‘促’ 其实现,
是
所 至 嘱”
吗?同 志 们,
这 个“嘱”
不 是 普 通 的“嘱”
,
而 是“至 嘱”
。
“至 嘱”
者,
非 常 之 嘱 也,
岂 容 随 随 便 便,
置 之 不 顾!
说 的 是“最
短 期 间”
,
一 不 是 最 长,
二 不 是 较 长,
三 也 不 是 普 通 的 短,
而是
“最 短”
。
要 使 国 民 会 议 在 最 短 期 间 实 现,
就 要“促”
。
孙先 生 死
了十五年了,他主张的国民会议至今没有开。天天闹训政,把
时间糊里糊涂地闹掉了,把一个最短期间,变成了最长期间,
还 口口声声假托孙 先生。孙 先生在 天之灵, 真不知怎样责备
这些不肖子孙呢!现在的事情很明白,不促是一定不会进的,
很 多 的 人 在 倒 退,
很 多 的 人 还 不 觉 悟,
所 以 要“促”
。
因 为 不 进,
就 要 促。
因 为 进 得 慢,
就 要 促。
于 是乎 我 们就
大开促进会。青年宪政促进会呀,妇女宪政促进会呀,工人宪
政 促进会呀,各学 校各机关 各部队 的宪政促 进会呀,蓬蓬勃
勃,办得很好。今天我们再开一个总促进会,群起而促之,为
的是要使宪政快些实行,为的是要快些实行孙先生的遗教。
有 人 说,
他 们 在 各 地,
你 们 在 延 安,
你 们 要 促,
他 们 不 听,
有什么作用呢?有作用的。因为事情在发展,他们不得不听。
我们多开会,多写文章,多做演说,多打电报,人家不听也不
行。我以为我们延安的许多促进会,有两个意义。一是研究,
二 是推动。为什么 要研究呢 ?他们 不进,你 就促他,他若问
你 :为什么促我呀 ?这样, 我们就 得答复问 题。为了答复问
题,就得好好研究一下宪政的道理。刚才吴老同志讲了许多,
这 些 就 是 道 理。
各 学 校,
各 机 关,
各 部 队,
各 界 人 民,
都要 研 究
当 前的宪政 问题。
新民 主 主义 的 宪 政
735
我 们 有 了 研 究,
就 好 推 动 人 家。
推 动 就 是“促 进”
,
向各方
面都 推他 一下 ,各方 面 就会逐 渐地 动起 来。 然后汇 合很 多小
流,成一条大河,把一切腐朽黑暗的东西都冲洗干净,新民主
主义 的宪 政就 出来了 。 这种推 动作 用, 将是 很大的 。延 安的
举动,不能不影响全国。
同志们,你们以为会一开,电报一打,顽固分子就不得了
了吗 ?他 们就 向前进 步 了吗? 他们 就服 从我 们的命 令了 吗?
不,他们不会那么容易听话的。有很多的顽固分子,他们是顽
固专 门学 校毕 业的。 他 们今天 顽固 ,明 天顽 固,后 天还 是顽
固。
什 么 叫 顽 固?固 者 硬 也,
顽者,
今 天、
明 天、
后 天 都不 进 步
之谓 也。 这样 的人, 就 叫做顽 固分 子。 要使 这样的 顽固 分子
听我们的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
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
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中国则不然。中国是革命尚未成功,
国内 除我 们边 区等地 而 外,尚 无民 主政 治的 事实。 中国 现在
的事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即使颁布一种好宪法,也必
然被封建势力所阻挠,被顽固分子所障碍,要想顺畅实行,是
不可 能的 。所 以现在 的 宪政运 动是 争取 尚未 取得的 民主 ,不
是承 认已 经民 主化的 事 实。这 是一 个大 斗争 ,决不 是一 件轻
松容易的事。
现在有些历来反对宪政的人〔2〕,也在口谈宪政了。他们
为什 么谈 宪政 呢?因 为 被抗日 的人 民逼 得没 有办法 ,只 好应
付一下。而且他们还提高嗓子在叫:“我们是一贯主张宪政的
呀!
”
吹 吹 打 打,
好 不 热 闹。
多 年 以 前,
我们 就 听 到 过 宪 政 的 名
73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词,但是至今不见宪政的影子。他们是嘴里一套,手里又是一
套,这个叫做宪政的两面派。这种两面派,就是所谓“一贯主
张”的真面目。现在的顽固分子,就是这种两面派。他们的宪
政,是骗人的东西。你们可以看得见,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
来一个 宪 法,再 来一 个大 总统。 但 是民主 自由 呢? 那就 不知
何年何月才给你。宪法,中国已有过了,曹锟不是颁布过宪法
吗〔3〕?但是民主自由在何处呢?大总统,那就更多,第一个
是孙中山,他是好的,但被袁世凯取消了。第二个是袁世凯,
第三个是黎元洪 〔4〕,
第四个是冯国璋〔5〕,
第五个是徐世昌〔6〕,
可谓多 矣 ,但是 他们 和专 制皇帝 有 什么分 别呢 ?他 们的 宪法
也 好,
总 统 也 好,
都 是 假 东西。
像 现 在 的 英、
法、
美 等 国,
所谓
宪政,所谓民主政治,实际上都是吃人政治。这样的情形,在
中美洲、南美洲,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都挂起了共和国
的招牌,实际上却是一点民主也没有。中国现在的顽固派,正
是这样。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是
在挂宪政的羊头,卖一党专政的狗肉。我并不是随便骂他们,
我的话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在于他们一面谈宪政,一面却不
给人 民以 丝毫 的自由。
同志们, 真正的 宪政决 不是容易 到手的 ,是要 经过艰苦
斗争才能取得的。因此,你们决不可相信,我们的会一开,电
报一拍,文章一写,宪政就有了。你们也决不可相信,国民参
政会〔7〕做了决议案,国民政府发了命令,十一月十二日召集
了国民 大 会〔8〕,
颁布 了宪 法,
甚 至选 举了大 总 统,
就 是 百事 大
吉,天下太平了。这是没有的事,不要把你们的脑筋闹昏了。
这种情形,还要对老百姓讲清楚,不要把他们弄糊涂了。事情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737
决不是 这么容易 的。
这 样 讲 来,
岂 不 是“呜 呼 哀 哉”
了 吗?
事 情 是 这 样 的 困 难,
宪政是 没有希 望的了。 那也不然。宪政 仍然是有希望的, 而
且大有 希望, 中国一定 要变为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为什么 ?
宪政的困难,就是因为顽固分子作怪;但是顽固分子是不能永
远地顽固下去的,所以我们还是大有希望。天下的顽固分子,
他们虽然今天顽固,明天顽固,后天也顽固,但是不能永远地
顽 固 下 去,
到 了 后 来,
他 们 就 要 变 了。
比 方 汪 精 卫〔 9 〕,
他顽固
了许多时候,就不能再在抗日地盘上逞顽固,只好跑到日本怀
里 去 了。
比 方 张 国 焘 〔 10〕,
他 也 顽 固 了 许 多 时 候,
我 们就 开 了
几 次 斗 争 会,
七斗 八 斗,
他 也 溜 了。
顽 固 分 子,
实际 上 是 顽 而 不
固,顽到后来,就要变,变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也有变好
了 的,
也 是 由 于 斗,
七 斗 八 斗,
他 认 错 了,
就 变 好 了。
总之顽固
派是要起变化的。顽固派,他们总有一套计划,其计划是如何
损人利 己以及 如何装两 面派之类。但是 从来的顽固派,所 得
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他们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
己告终。我们曾说张伯伦“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现在已经
应验了 。张伯 伦过去一 心一意想的是搬 起希特勒这块石头 ,
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从去年九月德国和英法的战争爆发
的一天 起,张 伯伦手上 的石头却打到张 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
一直到现在,这块石头,还是继续在打张伯伦哩。中国的故事
也很多。袁世凯想打老百姓的脚,结果打了他自己,做了几个
月 的 皇 帝 就 死 了 〔 11 〕。
段 祺 瑞、
徐 世 昌、
曹 锟、
吴 佩 孚 等 等,
他
们都想 镇压人 民,但是 结果都被人民推 翻。凡有损人利己 之
心 的人,
其 结 果 都 不 妙。
73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现在的反共顽固派,如果他们不进步,我看也不能逃此公
例。他们想借统一的美名,取消进步的陕甘宁边区,取消进步
的八路军新四军,取消进步的共产党,取消进步的人民团体。
这一大套计划,都是有的。但是我看将来的结果,决不是顽固
取消进步,倒是进步要取消顽固。顽固分子要不被取消,除非
他 们自 己进 步才 行。 所以 我们 常劝那 些 顽固分 子 ,不要 进攻
八路军,不要反共反边区。如果他们一定要的话,那他们就应
该做好一个决议案,在这个决议案的第一条上写道:“为了决
心 消灭 我们 顽固 分子 自己 和使 共产党 获 得广大 发 展的机 会起
见,
我 们 有 反 共 反 边 区 的 任 务。
”
顽 固 分 子 的“剿 共”经 验 是 相
当 丰 富 的,
如 果 他 们 现 在 又 想“剿 共”
,
那 也 有 他 们 的 自 由。
因
为 他 们 吃 了 自 己 的 饭,
又 睡 足 了 觉,
他 们 要“剿”
,
那也 只 好 随
他们的便。不过,他们就得准备实行这样的决议,这是不可移
易的。过去的十年“剿共”,都是照此决议行事的。今后如再
要“剿 ”
,
又 得 重 复 这 个 决 议。
因 此,
我 劝 他 们 还 是 不“剿”为
妙。因为全国人民所要的是抗日,是团结,是进步,不是“剿
共”
。
因 此,
凡“剿 共”的 ,
就 一 定 失 败。
总之,凡 属倒退 行为,结 果都和主 持者的原来的愿 望相
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现在的宪政,也是这样。要是顽固派仍然反对宪政,那结
果 一定 和他 们的 愿望 相反 。这 个宪政 运 动的方 向 ,决不 会依
照顽固派所规定的路线走去,一定和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它
必 然是 依照 人民 所规 定的 路线 走去的 。 这是一 定 的,因 为全
国人民要这样做,中国的历史发展要这样做,整个世界的趋势
要 我们 这样 做, 谁能 违拗 这个 方向呢 ? 历史的 巨 轮是拖 不回
新 民 主 主义 的 宪 政
739
来的。但是,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
成 就;
需 要 努 力,
不 是 随 随 便 便 所 能 办 到;
需 要 动 员 人 民 大 众,
不是一手一足的力量所能收效。我们今天开这个会,很好,会
后 还 要 写 文 章,
发 通 电,
并 且 要 在 五 台 山、
太 行 山、
华 北、
华 中、
全国各地,到处去开这样的会。这样地做下去,做他几年,也
就 差不多了 。我们一 定要把 事情办好 ,一定要 争取民主 和自
由,一定要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如果不是这样做,照顽固
派的做法,那就会亡国。为了避免亡国,就一定要这样做。为
了这个目的,就要大家努力。只要努力,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
望 的。还要 懂得,顽 固派到 底是少数 ,大多数 人都不是 顽固
派,他们是可以进步的。以多数对少数,再加上努力,这种希
望就更大了。所以我说,事情虽然困难,却是大有希望。
注
释
〔 1〕 吴老 , 指 吴玉 章 (一 八七八— —一 九 六六 ), 四 川 荣 县人 。当 时 任 延安 各
界 宪政促进 会理事长 。
〔 2〕指 以蒋 介 石 为 首的国民 党 反 动 派。
〔 3 〕 一 九二 三年 十月 , 北 洋 军 阀 曹 锟 用 五 千 银 元 一 票 的 价 格 贿 买 国 会议 员而
被 选为 “ 大 总统 ” , 接着 又 颁 布了 由 这 些议 员 所 制订 的 “ 中华 民 国宪法 ” 。 这部 宪
法,
当 时 被 人 们 叫 做“曹 锟 宪 法”或 者“贿 选 宪 法 ”
。
〔 4〕 黎元 洪 ( 一八 六 四— —一九二 八) , 湖北 黄陂 人 。 原 来担 任清 朝 新 军第 二
十 一混 成 协 协统 ( 相 当于 后 来 的旅 长 ) 。一 九 一 一年 武 昌 起义 时 ,被迫 站 在 革命 方
面 , 担 任湖 北 军 政府 都 督 。 在 北 洋 军阀 统 治 时 期曾 任 副 总 统 和总 统 。
〔 5〕 冯国璋( 一八五 九——一九一九),直 隶(今 河北省) 河间人 。他是袁世凯
的 部下 , 袁 世凯 死 后 ,成 为 北 洋军 阀 直 系的 首 领 。一 九 一 七年 黎 元洪下 台 以 后, 他
当 了 北 洋军 阀 政府 的 代 理总 统 。
〔 6〕 徐世昌( 一八五 五——一九三九),原 籍天津 ,生于河 南省汲 县,清朝末年
和 北 洋 军 阀 统 治 时 期 的 官 僚 。一 九 一八 年 由段 祺 瑞 的 御 用 国 会 选 为 总 统 。
〔 7 〕 国 民参 政会 是一 九 三 八 年 国 民 党 政 府 成 立 的 一 个 仅 属 咨 询 性 质 的机 关,
74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注 释
对 国民 党 政 府 的 政 策 措 施 没 有 任 何 约 束 权 力 。 参 政 员 都 是 由 国 民 党 政 府 指 定 的 ,
虽 也包 含 了 各 抗 日 党 派 的 一 些 代 表 , 但 是 国 民 党 员 占 大 多 数 , 而 且 国 民 党 政 府 不
承 认各 抗 日 党 派 的 平 等 合 法 地 位 , 也 不 让 它 们 的 代 表 以 党 派 代 表 的 身 分 参 加 国 民
参 政会 。 中 国 共 产 党 参 政 员 在 一 九 四 一 年 皖 南 事 变 以 后 , 曾 经 几 次 拒 绝 出 席 参 政
会,表 示对国民 党政府的 反动措 施的抗议 。
〔 8〕 一 九 三 九 年 九 月 国 民 参 政 会 第 一 届 第 四 次 会 议 , 根 据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其 他
党 派民 主 人 士 的 提 议 , 通 过 了 要 求 国 民 党 政 府 明 令 定 期 召 集 国 民 大 会 实 行 宪 政 的
决 议。同 年十 一月 国民党 五 届六 中全会 宣布 于 一九四 ○年 十 一月十二 日 召集 国
民大 会 。 国民 党 曾 经 借 此大 作 欺 骗 宣传 。 后 来 , 这些 决 议 都 没有 实 行 。
〔9〕见本书第一卷《论 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 注〔31〕。
〔10〕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4〕。
〔 11〕袁 世 凯 于 一 九 一 五年 十 二 月 十二 日 称 自 己 为皇 帝 , 一 九 一六 年 三 月 二 十
二 日被 迫 取 消 皇 帝 称 号 , 同 年 六 月 六 日 死 于 北 京 。 参 见 本 书 第 一 卷 《 论 反 对 日 本
帝国主义的策略》注〔1〕。
741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
(一 九四 ○年三 月 六 日)
(一)
目 前 是 国 民 党 反 共 顽 固 派 极 力 反 对 我 们 在 华 北、
华
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我们则必须建立这种政权,并已
经可 能在各 主要的抗 日根据 地内建立 这种政 权的时候。我们
和反共顽固派为政权问题在华北、华中和西北的斗争,带着推
动全国建立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为全国观感之所系,因此,
必须 谨慎 地处 理这个问 题。
(二)
在 抗 日 时 期,
我 们 所 建 立的 政 权 的 性质,
是 民族 统 一
战线 的。这 种政权, 是一切 赞成抗日 又赞成 民主的人们的政
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它是 和地主 资产阶级 的反革 命专政区 别的, 也和土地革命时
期的 工农民 主专政有 区别。 对于这种 政权性 质的明确了解和
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过左和过右,均将
给予 全国人民 以极坏的 影响。
(三)
目前正 在 开始 的 召集 河北 参议 会和 选 举河 北 行政委
员 会,
是 一 件 具 有 严 重 意 义 的 事。
同 样,
在 晋 西 北,
在 山 东,
在
淮河以北,在绥德、富县、陇东等地建立新的政权,也具有严
*
这 是 毛泽 东为 中 共中 央 起草 的对 党 内的 指示 。
742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重的意义。必须依照上述原则进行,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
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
倾向。
(四)
根据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政 权 的 原 则,
在人 员 分 配 上,
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 左派进步 分子占 三分
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
必须 保 证 共 产 党 员 在 政权 中 占 领 导地 位,
因 此,
必须
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 上具有 优越的条 件。只 要有
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
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
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
说服和教育党外人 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六)
必 须 使 党 外 进 步 分 子 占 三 分 之 一,
因 为 他 们联 系着
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 样做, 对于争取 小资产 阶级
将有很大 的影响。
(七)
给 中 间 派 以 三 分 之 一 的 位 置,
目 的 在 于 争 取中 等资
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些阶层的 争取, 是孤立顽 固派的 一个
重要的步骤。目前我们决不能不 顾到这 些阶层的 力量, 我们
必须谨慎 地对待他 们。
(八)
对 于 共 产 党 以 外 的 人 员,
不 问 他 们 是 否 有 党派 关系
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
我们便应 以合作的 态度对待 他们。
(九)
上述 人 员 的 分 配 是 党 的真 实 的 政 策,
不能 敷 衍 塞 责。
为着执行这个政策,必须教育担任政权工作的党员,克服他们
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743
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同时,尽量地鼓
励党 外人士 对各种问 题提出 意见,并倾听他们 的意见 。绝不
能以 为我们 有军队和 政权在 手,一切都要无条 件地照 我们的
决定去做,因而不注意去努力说服非党人士同意我们的意见,
并心 悦 诚服地 执行。
(十)
上 述 人 员 数 目 的 分 配 是 一 种 大 体 上 的 规 定,
各地 须
依当 地的实 际情况施 行,不 是要机械地凑足数 目字。 最下层
政权 的成分 可以酌量 变通, 防止地主豪绅钻进 政权机 关。政
权建立已久的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太行山区和冀南区,应照
此原 则重新 审查自己 的方针 。在建立新的政权 时,一 概照此
原则。
(十 一)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的 选 举 政 策,
应是 凡满 十八 岁
的 赞 成 抗 日 和 民 主 的 中 国 人,
不 分 阶 级、
民 族、
男 女、
信 仰、
党
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
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
(十 二)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的 施 政 方 针,
应以 反对 日本 帝
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
的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发点。
(十三)
对 参加 我们 政 权的 党 外人士 的 生活 习惯 和 言 论 行
动,不能要求他们和共产党员一样,否则将使他们感到不满和
不安。
(十 四 )
责 成 各 中 央 局、
各 中 央 分 局、
各 区 党 委、
各军队
首长 ,对党 内作明确 的说明 ,使此指示充分地 实现于 政权工
作中。
744
目前 抗日统 一 战 线中的 策略问 题
*
(一 九 四 ○ 年三 月 十 一 日)
(一)
目 前 的 政 治 形 势 是(
:1)
日 本 帝 国主 义 受 了 中 国 抗
日战争的严重打击,已经无力再作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因而敌
我 形势 已处 在战 略相 持阶 段中 ;但 敌人 仍然 坚持 其灭 亡中 国
的 基 本 政 策,
并 用 破 坏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加 紧 敌 后“扫 荡”
、
加紧
经济侵略等方法,实行这种政策。(2)英法在东方的地位因
欧战削弱,美国则继续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故东方慕尼黑
会议暂时无召集的可能。(3)苏联的对外政策取得了新的胜
利,对中国抗战依然取积极援助政策。(4)亲日派大资产阶
级早 已彻底投降日本 ,准备傀儡登场 。欧美派 大资产 阶级则
尚能 继续抗日,但其 妥协倾向依然严 重存在。 他们采 取两面
政策,一面还要团结国民党以外的各派势力对付日本,一面却
极力 摧残各派势力, 尤其尽力摧残共 产党和进 步势力 。他们
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5)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
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
往站 在进步势力和顽 固势力之间的中 间立场。 他们是 抗日统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高 级 干部 会 议 上 的 报 告 提 纲 。
目 前 抗日 统一 战 线中 的 策略 问题
745
一战线中的中间派。(6)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无产阶级、农民
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力量,最近时期有一个大的发展,基
本 上已经 奠定了抗 日民主 政权的 根据地。 他们在 全国工人、
农 民和城 市小资产 阶级中 的影响 是很大的 ,在中 间势力中亦
有相当影响。在抗日战场上,共产党所抗击的日寇兵力,同国
民 党比较 起来,几 乎占到 了同等 的地位。 他们是 抗日统一战
线 中的进步派。
以上就 是目前 中国的政 治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争取时
局好转,克服时局逆转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中央二月一日
的决定〔1〕是完全正确的。
(二)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的 基 本 条 件,
是 抗 日 统 一 战线 的扩 大
和巩固。而要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
力 、反对 顽固势力 的策略 ,这是 不可分离 的三个 环节,而以
斗 争为达 到团结一 切抗日 势力的 手段。在 抗日统 一战线时期
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
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
同 志们所 了解。但 不了解 的依然 还多,他 们或者 认为斗争会
破裂统一战线,或者认为斗争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或者对于中
间势力采取不正确的策略,或者对顽固势力有错误的认识,这
些 都是必须 纠正的。
(三)
发 展 进 步 势 力,
就 是 发 展 无 产 阶 级、
农民 阶 级 和 城市
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广泛地
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到全国,就是发
展 全 国 工 人、
农 民、
青 年、
妇 女、
儿 童 等 等 的 民 众 运 动,
就是 争
取 全国的 知识分子 ,就是 扩大争 民主的宪 政运动 到广大人民
746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中间去。只有一步一步地发展进步势力,才能阻止时局逆转,
阻止投降和分裂,而为抗日胜利树立坚固不拔的基础。但 是
发展进步势力,是一个严重的斗争过程,不但须同日本帝国主
义和汉奸作残酷的斗争,而且须同顽固派作残酷的斗争。 因
为对于发展进步势力,顽固派是反对的,中间派是怀疑的。如
不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收到确实的成效,就不能抵 抗
顽固派的压迫,也不能消释中间派的怀疑,进步势力就无 从
发展。
(四)
争取 中 间 势 力,
就是 争 取 中 等资 产 阶 级,
争取 开 明 绅
士,争取地方实力派。这是不同的三部分人,但都是目前时局
中的中间派。中等资产阶级就是除了买办阶级即大资产阶 级
以外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同工人有阶级矛盾,不赞 成
工人阶级的独立性;但他们在沦陷区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 压
迫,在国民党统治下则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限制,因此他们
还要抗日,并要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力。在抗日问题上,他们赞
成团结抗战;在争取政治权力问题上,他们赞成宪政运动,并
企 图 利 用进 步派 和 顽 固 派 之 间 的 矛 盾 以 达 其 目 的 。 这 一 阶
层,我们是必须争取的。开明绅士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
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他们的政治态度同中等资产 阶
级大略相同。他们虽然同农民有阶级矛盾,但他们同大地 主
大资产阶级亦有矛盾。他们不赞成顽固派,他们也想利用 我
们同顽固派的矛盾以达其政治上的目的。这一部分人,我 们
也决不可忽视,必须采取争取政策。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
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他们虽然同进 步
势力有矛盾,但他们同现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损人利己的 政
目 前 抗 日 统 一战 线中 的 策 略 问 题
747
策亦有矛盾 ,并想利用我们 同顽固 派的矛盾 以达其 政治上的
目的。地方 实力派的领导成 分也多 属大地主 大资产 阶级,因
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虽然有时表现进步,不久仍然反动起来;
但又因为他 们同国民党中央 势力有 矛盾,所 以只要 我们有正
确的政策, 他们是可能在我 们同顽 固派斗争 时采取 中立态度
的。上述三 部分中间势力, 我们的 政策都是 争取他 们。但这
种争取政策 ,不但同争取农 民和城 市小资产 阶级有 区别,而
且对于各部 分中间势力也有 区别。 对于农民 和城市 小资产阶
级,是当作基本同盟者去争取的;对于中间势力,则是当作反
帝国主义的 同盟者去争取的 。中间 势力中的 中等资 产阶级和
开明绅士,可以同我们共同抗日,也可以同我们一道共同建立
抗日民主政权,但他们害怕土地革命。在对顽固派的斗争中,
其中有些人 还可以在一定限 度内参 加,有些 则可以 保持善意
的中立,有些则可以表示勉强的中立。地方实力派,则除共同
抗日外,只能在对顽固派斗争时采取暂时的中立立场;他们是
不愿同我们 一道建立民主政 权的, 因为他们 也是大 地主大资
产阶级。中 间派的态度是容 易动摇 的,并且 不可避 免地要发
生分化;我们应当针对着他们的动摇态度,向他们进行适当的
说服 和 批 评。
争取中 间势力是 我们在 抗日统 一战线时 期的极 严重的任
务,但是必 须在一定条件下 才可能 完成这个 任务。 这些条件
是(
:1 )
我 们 有 充 足 的 力 量(
;2 )
尊 重 他 们 的 利 益(
;3 )
我们
对顽固派作 坚决的斗争,并 能一步 一步地取 得胜利 。没有这
些条件,中间势力就会动摇起来,或竟变为顽固派向我进攻的
同盟军;因为顽固派也正在极力争取中间派,以便使我们陷于
74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孤立。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
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
分慎重的 态度。
(五)
顽 固 势 力,
目 前 就 是 大 地 主 大 资 产 阶 级 的 势 力。
这
些阶级,现在分为降日派和抗日派,以后还要逐渐分化。目前
的大资产 阶级抗日 派,是和 降日派 有区别的 。他们 采取两面
政策,一面尚在主张团结抗日,一面又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极
端反动政 策,作为 准备将来 投降的 步骤。因 为他们 还愿团结
抗日,所以我们还有可能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这
种时间越 长久越好 。忽视这 种争取 政策,忽 视同他 们合作的
政策,认为他们已经是事实上的投降派,已经就要举行反共战
争了,这 种意见是 错误的。 但又因 为他们在 全国普 遍地执行
摧残进步 势力的反 动政策, 不实行 革命三民 主义这 个共同纲
领,还坚决反对我们实行这个纲领,坚决反对我们超越他们所
许可的范围,即只让我们同他们一样实行消极抗战,并且企图
同化我们,否则就加以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压迫,所以我们
又必须采 取反抗他 们这种反 动政策 的斗争策 略,同 他们作思
想上政治 上军事上 的坚决斗 争。这 就是我们 对付顽 固派两面
政策的革 命的两面 政策,这 就是以 斗争求团 结的政 策。如果
我们能够 在思想上 提出正确 的革命 理论,对 于他们 的反革命
理论给以 坚决的打 击;如果 我们在 政治上采 取适合 时宜的策
略步骤,对于他们的反共反进步政策给以坚决的打击;如果我
们采取适 当的军事 步骤,对 于他们 的军事进 攻给以 坚决的打
击;那末,就有可能限制他们实施反动政策的范围,就有可能
逼迫他们承认进步势力的地位,就有可能发展进步势力,争取
目 前抗 日 统一 战 线 中的 策 略问 题
749
中间势力,而使他们陷于孤立。同时,也就有可能争取还愿抗
日的顽固派,延长其留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时间,就有可能避
免如同过去那样的大内战。所以,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中,同
顽固派的斗争,不但是为了防御他们的进攻,以便保护进步势
力不受损失,并使进步势力继续发展;同时,还为了延长他们
抗日的时间,并保持我们同他们的合作,避免大内战的发生。
如果没有斗争,进步势力就会被顽固势力消灭,统一战线就不
能存在,顽固派对敌投降就会没有阻力,内战也就会发生了。
所 以,
同 顽 固 派 斗 争,
是 团 结 一 切 抗 日 力 量、
争 取 时 局 好 转、
避
免大规模内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一真理,已被一切经验证
明 了。
但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同顽固派斗争,必须注意下列几
项原则。第一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这就是说,决不可无故进攻人家,也决不可在被人
家 攻击时 不予还击。这就 是斗争的 防御性。对于顽 固派的 军
事 进 攻,
必 须 坚 决、
彻 底、
干 净、
全 部 地 消 灭 之。
第二 是胜 利原
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决不可举行无计划无准备无把握的
斗 争。应 懂得利用顽固派 的矛盾, 决不可同时打击 许多顽 固
派 ,应择 其最反动者首先 打击之。 这就是斗争的局 部性。 第
三 是休战 原则。在一个时 期内把顽 固派的进攻打退 之后, 在
他们没有举行新的进攻之前,我们应该适可而止,使这一斗争
告一段落。在接着的一个时期中,双方实行休战。这时,我们
应该主动地又同顽固派讲团结,在对方同意之下,和他们订立
和 平协定 。决不可无止境 地每日每 时地斗下去,决 不可被 胜
利 冲昏自 己的头脑。这就 是每一斗 争的暂时性。在 他们举 行
75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新的进攻之时,我们才又用新的斗争对待之。这三个原则,换
一 句 话 来 讲,
就 是“有 理 ”
,
“有 利”
,
“有 节”
。
坚 持 这 种 有 理、
有
利、有节的斗争,就能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
固派,并使顽固派尔后不敢轻易向我们进攻,不敢轻易同敌人
妥协,不敢轻易举行大内战。这样,就有争取时局走向好转的
可 能。
(六)
国民 党 是 一 个 由 复 杂 成 分 组 成的 党,
其 中 有 顽 固 派,
也有中间派,也有进步派,整个国民党并不就等于顽固派。因
为国民党中央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2〕等等反革命磨擦
法 令,并 实行动员他们一 切力量进 行普遍全国的思 想上政 治
上 军事上 的反革命磨擦, 有些人就 以为整个国民党 都是顽 固
派,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在的国民党中,顽固派还站在支配
其 党的政 策的地位,但在 数量上只 占少数,它的大 多数党 员
( 很多是 挂名党员)并不 一定是顽 固派。这一点必 须认识 清
楚,才能利用他们的矛盾,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用极大力量
去团结国民党中的中间派和进步派。
(七)
在 抗 日 根 据 地 内 建 立 政 权 的 问 题 上,
必须 确 定这 种
政 权是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权。 在国民党统治区 域,则 还
没 有这种 政权。这种政权 ,即是一 切赞成抗日又赞 成民主 的
人 们的政 权;即是几个革 命阶级联 合起来对于汉奸 和反动 派
的 民主专 政。它是和地主 资产阶级 专政相区别的, 也和严 格
的工农民主专政有一些区别。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应该是: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
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
三 分之一 ,他们代表中等 资产阶级 和开明绅士。只 有汉奸 和
目 前 抗日 统一 战 线中 的 策略 问题
751
反共 分子才没 有资格参加这种 政权。这种人数 的大体上 的规
定是必要的,否则就不能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
这种人员分配的政策是我们党的真实政策,必须认真实行,不
能敷衍塞责。这是大体的规定,应依具体情况适当地施行,不
能机 械地求凑 数目字。这种规 定,在最下级政 权中可能 须作
某种 变动,以 防豪绅地主把持 政权,但基本精 神是不能 违背
的。在抗日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外的人员,应该
不问 他们有无 党派关系及属于 何种党派。在抗 日统一战 线政
权统治的区域,只要是不反对共产党并和共产党合作的党派,
不问他们是国民党,还是别的党,应该允许他们有合法存在的
权利 。抗日统 一战线政权的选 举政策,应该是 凡满十八 岁的
赞 成 抗 日 和 民 主 的 中 国 人,
不 分 阶 级、
民 族、
党 派、
男 女、
信仰
和文 化程度, 均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抗日统 一战线政 权的
产生应该由人民选举,然后陈请国民政府加委。其组织形式,
应该 是民主集 中制。抗日统一 战线政权的施政 方针,应 该以
反对 日本帝国 主义,反对真正 的汉奸和反动派 ,保护抗 日人
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这种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将给全国以很大的影响,给全
国抗 日统一战 线政权树立一个 模型,因此应为 全党同志 所深
刻了 解并坚决 执行。
(八)
在 发 展 进 步势 力,
争 取 中间 势 力,
孤 立顽 固 势 力 的 斗
争中,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顽固派又正在极力争取
知识分子,因此,争取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于我们党的影响之
下,是一个必要的重大的政策。
(九)
在 宣 传 问 题 上,
应 该 掌 握 下 列 的 纲 领(
:1)
实行 《总
75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理 遗 嘱 》,
唤 起 民 众,
一 致 抗 日(
。2)
实 行 民 族 主 义,
坚决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
族之间的平等。(3)实行民权主义,人民有抗日救国的绝对
自由, 民选各级 政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民主政
权(
。4)
实 行 民 生 主 义,
废 除 苛 捐 杂 税,
减 租 减 息,
实行八 小
时 工 作 制,
发 展 农 工 商 业,
改 良 人 民 生 活(
。5)
实 行蒋 介石 的
“地 无分 南北,
人 无 分 老幼,
无论 何人 皆 有 守 土抗 战之 责任”
的
宣言。 这些都是 国民党 自己宣布的纲领,也是国共两党的共
同纲领。但是除了抗日一点外,现在的国民党都不能实行,只
有共产 党和进步 派才能 实行。这些是已经普及于人民中的最
简单的 纲领,但 是许多 共产党员还不知利用它们作为动员民
众孤立 顽固派的 武器。 今后应该随时把握这五条纲领,用布
告、
宣 言、
传 单、
论 文、
演 说、
谈 话 等 等 形 式 发 布 之。
这在国 民
党区域 还是宣传 纲领, 但在八路军新四军所到之地则是行动
的纲领。根据这些纲领去做,我们是合法的,顽固派反对我们
实行这 些纲领, 他们就 是非法的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
段上,国民党的这些纲领,同我们的纲领是基本上相同的;但
国民党 的思想体 系,则 和共产党的思想体系绝不相同。我们
所应该实行的,仅仅是这些民主革命的共同纲领,而绝不是国
民党的思 想体系。
注
释
〔1〕 指 一九四○年 二月一 日中 共 中央《 关 于 目前时局与 党的任 务的 决 定》 。这
个 决 定 针 对 当 时 国 民 党 投 降与 倒退 的 倾 向 , 提 出 了 发 展 抗 日 进 步 力 量 , 争 取 时 局
好转 ,避免 时局逆 转所 必须 执行的 十项任 务。
〔2〕见本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5〕。
753
放 手 发 展 抗 日 力 量,
抵抗反 共顽固派的进攻
*
(一 九四 ○年 五 月四 日)
(一)
在 一 切 敌 后 地 区 和 战 争 区 域,
应 强 调 同 一 性,
不应强
调 特殊性, 否则就会是绝大 的错误 。不论在 华北、 华中或华
南,不论在江北或江南,不论在平原地区、山岳地区或湖沼地
区,
也 不 论是八路 军、
新 四 军或华南 游 击队〔 1〕,
虽 然各 有 特殊
性,
但 均 有 同 一 性,
即 均 有 敌 人,
均 在 抗 战。
因 此,
我 们 均能 够
发展,均应该发展。这种发展的方针,中央曾多次给你们指出
来了。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
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
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共 中 央 起草 的 给中 共 中 央 东 南 局 的 指 示 。 在 毛 泽 东 为
中 央 起 草 这个 指 示的 时 期 , 中 共 中央 委 员、 中 共 中 央 东南 局书记 项 英 的
思 想 中 存 在着 严 重的 右 倾 观 点 , 没有 坚 决实 行 中 央 的 方针 ,不敢 放 手 发
动 群 众 , 不敢 在 日本 占 领 地 区 扩 大解 放 区和 人 民 军 队 ,对 国民党 的 反 动
进 攻 的 严 重 性 认 识 不 足 , 因 而 缺乏 对 付 这 个 反 动 进 攻 的 精 神 上 和 组 织
上 的 准 备 。中 央 这个 指 示 到 达 后 ,中 共 中央 东 南 局 委 员、 新四军 第 一 支
队 司 令 员 陈 毅 立 即 执 行 了 ; 项 英却 仍 然 不 愿 执 行 。 他 对 于 国 民 党 的 可
能 的 反 动 进攻 , 仍然 不 作 准 备 , 以致 在 一九 四 一 年 一 月间 蒋介石 发 动 皖
南 事 变 时 处 于 软 弱 无 能 的 地 位 ,使 在 皖 南 的 新 四 军 九 千 余 人 遭 受 覆 灭
性 的损失,项英亦被反动分子所杀。
754
毛泽东选集 抗 日战争时期
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
占领区域发展。例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
勤〔2〕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
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
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
政 权,
设 立 财 政机 关,
征 收 抗 日 捐 税,
设 立 经 济机 关,
发 展农 工
商业,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养干部。中央前要你们在今年一
年内 ,在江浙两省敌 后地区扩大抗日 武装至十 万人枪和 迅速
建立 政权等项,不知 你们具体布置如 何?过去 已经失去 了时
机,
若 再 失 去 今 年 的 时 机,
将 来 就 会 更 困 难了。
(二)
在 国 民 党 反 共 顽 固 派 坚 决 地 执 行 其 防 共、
限 共、
反共
政策,并以此为投降日本的准备的时候,我们应强调斗争,不
应强调统一,否则就会是绝大的错误。因此,对于一切反共顽
固 派 的 防 共、
限 共、
反 共 的 法 律、
命 令、
宣 传、
批 评,
不论 是理论
上 的、
政 治 上 的、
军 事 上 的,
原 则 上 均 应 坚 决 地 反 抗 之,
均 应采
取坚决斗争的态度。这种斗争,应从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出发,也就是自卫的原则、胜利的原则和休战的原则,也就是
目前 每一具体斗争的 防御性、局部性 和暂时性 。对于反 共顽
固派的一切反动的法律、命令、宣传、批评,我们应提出针锋
相对 的办法和 他 们作坚 决的 斗争。
例如,
他们 要 四、
五支 队〔 3〕
南下,我们则以无论如何不能南下的态度对付之;他们要叶、
张两部〔4〕南下,我们则以请准征调一部北上对付之;他们说
我们破坏兵役,我们就请他们扩大新四军的募兵区域;他们说
我们的宣传错误,我们就请他们取消一切反共宣传,取消一切
磨擦法令;他们要向我们举行军事进攻,我们就实行军事反攻
放 手 发 展 抗日 力量 , 抵 抗 反 共 顽 固 派的 进攻
755
以打破 之。实行这样的 针锋相对 的政策, 我们是有 理由的。
凡一切有理之事,不但我党中央应该提出,我军的任何部分均
应 该 提 出。
例 如,
张 云 逸 对 李 品 仙,
李 先 念 对 李 宗 仁 〔 5 〕,
均是
下级向 上级提出强硬的 抗议,就 是好例。 只有向顽 固派采取
这种强硬态度和在斗争时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才能
使顽固 派有所畏而不敢 压迫我们 ,才能缩 小顽固派 防共、限
共、反共的范围,才能强迫顽固派承认我们的合法地位,也才
能使顽固派不敢轻易分裂。所以,斗争是克服投降危险、争取
时局好转、巩固国共合作的最主要的方法。在我党我军内部,
只有坚持对顽固派的斗争,才能振奋精神,发扬勇气,团结干
部,扩大力量,巩固军队和巩固党。在对中间派的关系上,只
有坚持对顽固派的斗争,才能争取动摇的中间派,支持同情的
中间派 ,否则都是不可 能的。在 应付可能 的全国性 的突然事
变的问题上,也只有采取斗争的方针,才能使全党全军在精神
上有所准备,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否则,就将再犯一九二七年
的错误〔6〕。
(三)
在 估 计 目 前 时 局 的 时 候,
应 懂 得,
一 方 面,
投 降 危险
是大大地加重了;另一方面,则仍未丧失克服这种危险的可能
性。
目前的 军 事冲突是 局部性 的,
还 不 是全国 性的。
是彼 方〔7〕
的 战 略 侦察 行 动,
还 不 是 立 即 大 举“剿 共”
的 行 动;
是彼 方 准 备
投降的步骤,还不是马上投降的步骤。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地
猛 力 地 执 行 中 央“发 展 进 步 势 力”
“争 取 中 间 势 力”
、
“孤 立 顽
、
固势力”这三项唯一正确的方针,用以达到克服投降危险、争
取时局 好转的目的。如 果对时局 的估计和 任务的提 出发生过
左过右的意见,而不加以说明和克服,那也是绝大的危险。
756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四)
四、
五 支 队 反 对 韩 德 勤、
李 宗仁 向 皖 东 进 攻的 自 卫 战
争,李先念纵队反对顽固派向鄂中和鄂东进攻的自卫战争,彭
雪枫支队在淮北的坚决斗争,叶飞在江北的发展,以及八路军
二万余人南下淮北、皖东和苏北〔8〕,均不但是绝对必要和绝
对正确的,而且是使顾祝同不敢轻易地在皖南、苏南向你们进
攻的必要步骤。即是说,江北愈胜利、愈发展,则顾祝同在江
南愈不敢轻动,你们在皖南、苏南的文章就愈好做。同样,八
路 军、
新 四 军 和 华 南 游 击 队,
在 西 北、
华 北、
华 中、
华 南 愈 发 展,
共 产党在全 国范围内愈发展 ,则克 服投降危 险争取 时局好转
的 可能性愈 增加,我党在全 国的文 章就愈好 做。如 果采取相
反 的 估 计 和 策略,
以 为 我 愈 发展,
彼 愈 投 降,
我 愈 退 让,
彼愈抗
日,或者以为现在已经是全国分裂的时候,国共合作已经不可
能,
那 就 是 错 误 的 了。
(五)
在 抗 日 战 争 中,
我 们 在全 国的 方 针 是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的。在 敌后建立民主的 抗日根 据地,也 是抗日 民族统一
战线的。中央关于政权问题的决定,你们应该坚决执行。
(六)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域 的 方 针,
则 和 战 争 区 域、
敌后 区 域
不 同。
在 那 里,
是 荫 蔽 精 干,
长 期 埋 伏,
积 蓄 力 量,
以 待 时 机,
反对急性和暴露。其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是在有理、有利、
有节的原则下,利用国民党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会
习 惯所许可 的范围,稳扎稳 打地进 行斗争和 积蓄力 量。在党
员被国民党强迫入党时,即加入之;对于地方保甲团体、教育
团 体、
经 济 团 体、
军 事 团 体,
应 广 泛 地 打 入 之;
在中 央 军 和 杂 牌
军 〔9〕中,
应该 广泛地展 开 统一战线 的工作,
即交 朋友的工 作。
在一切国民党区域,党的基本方针,同样是发展进步势力(发
放 手 发展 抗日 力 量 ,抵 抗反 共 顽 固 派 的 进 攻
757
展党的组织和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
明 绅士 、杂 牌军 队 、国 民党 内 的中 间 派、 中央 军中 的中 间
派 〔10〕、
上层 小资产 阶 级和各小 党派,
共七种)
,
孤立顽 固势力,
用以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同时,充分地准备应付可
能 发生的任 何地方 性和全 国性的突 然事变 。在国 民党区域 ,
党 的 机 关 应 极 端 秘密。
东 南 局 〔 11〕 和 各省 委、
各 特 委、
各 县 委、
各区委的工作人员(从书记至伙夫),应该一个一个地加以严
格 的和周密 的审查 ,决不 容许稍有 嫌疑的 人留在 各级领导 机
关 之内。应 十分注 意保护 干部,凡 有被国 民党捕 杀危险的 公
开或半公开了的干部,应转移地区荫蔽起来,或调至军队中工
作。在日本占领地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如上海、南
京、
芜 湖、
无 锡 等 地)
的 方 针,
和 在 国 民 党 区 域 者 基 本 相 同。
(七)
以上 策 略 指 示,
经此 次 中 央 政治 局 会 议 决 定,
请东南
局和军分会诸同志讨论,传达于全党全军的全体干部,并坚决
执 行 之。
(八)
此 指 示,
在 皖南 由 项 英同 志 传 达,
在 苏南 由 陈 毅 同 志
传 达。并于接电后一个月内讨论和传达完毕。对于全党全军
的工作布置,则由项英同志按照中央方针统筹办理,以其结果
报 告 中央。
注
释
〔 1 〕 华南 游 击 队 , 是 中 国 共 产 党领 导 的 当 时 广 东 省 几 支 抗 日 游 击 队 的总 称。
后 来发展为:东江 纵队、琼崖纵队、珠江 纵队、韩江纵队、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南
路 人民抗日解放军。
〔2〕顾祝同 ,当时任第三 战区司令长官。辖区包括浙江、福建 、苏南、皖南 、赣
东 。 冷 欣 , 当 时 任 第 三 战 区 第 二 游 击 区 副 总 指 挥 。 韩 德 勤 , 当 时 任 国民 党江 苏省
75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 释
政 府 主 席 、 鲁苏 战 区 副总 司 令 。 辖 区包 括 苏 北 、皖 北 以 及 鲁 南的 小 块 地方 。
〔 3〕 四 、 五支 队, 即 新 四军 第四 、 第 五两个 支队 ,是张云逸任 指挥 的新四军 江
北 指 挥 部的主 力。 当 时他 们 正在 淮 河 以南、 长江 以 北、 运 河以 西 、 淮南铁 路以东 地
区 建 立抗日根据 地。
〔 4〕 叶 、 张两 部, 这 里 指叶 飞率 领 的 新四军 挺进 纵队和张道庸 (即 陶勇)率 领
的 苏 皖 支 队 。当 时 他 们在 江 苏 中 部 一带 开 展 抗 日游 击 战 争 , 建立 抗 日 根据 地 。
〔 5〕 一 九 四 ○ 年 春 , 国民 党安 徽省 政 府 主 席 李 品 仙 、 第 五 战 区 司 令 长 官 李 宗
仁 ( 均 属桂系 ), 派 军队 向 在安 徽 、 湖北抗 日的 新 四军 发 动大 规 模 进攻。 当时新 四
军 江北 指挥 部指 挥张 云 逸、 豫鄂 挺进 纵 队司 令 员李 先念 , 都曾 经强 硬 地抗 议他 们
破 坏 抗 日的 行为 , 并且在军 事上 进 行了 坚 决的 自 卫 斗争 。
〔 6〕 指 陈 独秀右 倾投 降 主 义的 错误 。
〔 7〕 指 以 蒋介 石为首 的 国 民党 顽 固派 。
〔 8〕 一 九 四 ○ 年 三 月 ,中 共中 央为 增 援 新 四 军 在 淮 北 、 皖 东 和 苏 北 的 抗 日 斗
争 , 打 退国民 党军 队 向新 四 军的 进 攻 ,命令 八路 军 调遣 部 队南 下 。 同年夏 ,南下 部
队 二万 余人 到达 豫皖 苏 边区 ,与 彭雪 枫 领导 的 新四 军第 六 支队 和八 路 军陇 海南 进
支 队等会合 ,先后编 为八路军 第四、第 五 纵队,开 辟了苏北 淮海抗日 根据地。
〔 9〕 “ 中 央军 ”主 要 指 蒋介 石集 团 的 部队。 “杂 牌军”主要指 国民 党地方军 阀
的 部 队 。“杂 牌军 ” 受蒋 介 石集 团 的 歧视, 他们 的 待遇 与 蒋介 石 集 团的部 队不同 。
〔10〕“ 国民 党内的 中间派” 和“中央 军 中的中 间派”, 指抗日战 争 时期,在 一
定 时间 内对 反共 不很 积 极, 或者 当反 共 顽固 派 向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的 军 队进 攻的 时
候 采取 中立 态度 的国 民 党内 的某 些派 别 和某 些 个人 ,中 央 军中 的某 些 军官 或个 别
部 队。
〔 11 〕 东 南 局 是 当 时 中 共 中 央 领 导 中 国 东 南 地 区 工 作 的 代 表 机 关 。 这 个 地 区
包 括浙江、 福建两 省的全部 和江苏、安徽、江西三 省的一部 分地方 。
759
团 结 到 底
*
(一 九四 ○年七 月五 日)
抗日战争的三周 年,正 是中国共 产党的十 九周年。我们
共 产党人今天来纪 念抗战, 更感到自 己的责任 。中华 民族的
兴亡,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但在我们
共 产党人看来,我 们的责任 是更大的 。我党中 央已发 表了对
时局的宣言,这个宣言的中心是号召抗战到底,团结到底。这
个 宣言希望得到友 党友军和 全国人民 的赞同, 而一切 共产党
员尤其必须认真地执行这个宣言中所示的方针。
一切共产党员须知: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
有 团结到底,才能 抗战到底 。因此, 共产党员 要作抗 战的模
范,也要作团结的模范。我们所反对的,只是敌人和坚决的投
降分子、反共分子,对其他一切人,都要认真地团结他们。而
所谓坚决的投降分子、反共分子,在任何地方都只占少数。我
调查了一个地方政府的成分,在那里办事的有一千三百人,其
中坚决反共的只有四十至五十人,即是说,不足百分之四,其
余 都是希望团结抗 战的。我 们对于坚 决的投降 分子和 反共分
子,
当 然 是 不 能 容 忍 的,
对 他 们 容 忍,
就 是 让 他们 破 坏 抗 战,
破
*
这是 毛 泽 东 为延 安 《 新中 华 报 》 写的 纪 念 抗日 战 争 三周年 的 文 章。
760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坏团结;所以必须坚决反对投降派,对于反共分子的进攻必须
站 在自卫立 场上坚决地打退 之。如 果我们不 是这样 做,那就
是 右倾机会 主义,是对于团 结抗战 不利的。 但对于 凡非坚决
投 降和坚决 反共的人,则必 须采取 团结政策 。其中 有些人是
两面派,有些人是被迫的,又有些人是一时之错,对于这些人
都应争取他们,继续团结抗战。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做,那就是
“左”倾机会主义,也是对于团结抗战不利的。一切共产党员
须知:我们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必须坚持这个统一
战线。现在国难日深,世界形势大变,中华民族的兴亡,我们
要 负起极大 的责任来。我们 一定要 战胜日本 帝国主 义,我们
一 定 要 把 中 国 造 成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的 共 和 国;
而 要 达 此 目 的,
必 须团结全 国最大多数有党 有派和 无党无派 的人。 共产党人
不 许可同人 家建立无原则的 统一战 线,因此 ,必须 反对所谓
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必须反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
义 。但同时 ,任何共产党员 也不许 可不尊重 党的统 一战线政
策,因此,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在抗日原则下团结一切尚能抗日
的 人,
必 须 反 对 党内 的“左”
倾 机 会 主 义。
为 此 目 的,
在 政 权 问 题 上,
我 们 主 张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既不
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
张 各 党、
各 派、
各 界、
各 军 的 联 合 专 政,
这 即 是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共 产党员在 敌人后方消灭敌 伪政权 建立抗日 政权之 时,应该
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
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
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
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
团
结
到
底
761
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
在 军 队 问 题 上,
我 党 宣 言 中 已 表 明:
继 续 执 行“不 在 一 切
友 军中发展党的组 织”的决 定。某 些地方党 部尚未严格执行
此 决定的,应即加 以纠正。 凡不向 八路军新 四军举行军事磨
擦 的军队,应一律 采取友好 态度。 即对某些 举行过磨擦的军
队,在其停止了磨擦之时,亦应恢复友好关系。这就是在军队
问 题上实行 统一战线 政策。
其 他 财 政、
经 济、
文 化、
教 育、
锄 奸 各 方 面 的 政 策,
为 着抗
日 的需要,均必须 从调节各 阶级利 益出发, 实行统一战线政
策,
均 必 须 一方 面 反对 右 倾机 会 主义,
一 方面 反 对“左”
倾机 会
主 义。
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帝国主义战争正向世界范围内扩大,
由 帝国主义战争所 造成的极 端严重 的政治危 机和经济危机,
将 必然引起许多国 家革命的 爆发。 我们是处 在战争和革命的
新 时代。没有卷入 帝国主义 战争漩 涡的苏联 ,是全世界一切
被 压迫人民和被压 迫民族的 援助者 。这些都 是有利于中国抗
战的。但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准备向南洋侵略,加紧向中
国进攻,势将勾引中国一部分动摇分子对其投降,投降危险是
空 前地加重了。抗 战的第四 周年将 是最困难 的一年。我们的
任务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
持 全国抗战。一切 共产党员 必须和 友党友军 团结一致去完成
这 个任务。我们相 信,在我 党全体 党员和友 党友军及全体人
民 共 同 努 力 之 下,
克 服 投 降,
战胜 困 难,
驱 除 日 寇,
还 我 河山 的
目 的,
是 能 够 达 到 的,
抗 战 的 前 途 是 光 明 的。
762
论
政
策
*
(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 下,我 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
但是 我们的 干部,还 有许多 人不明白党在目前时期的政策应
当和 土地革 命时期的 政策有 重大的区别。必须明白,在整个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策是决不会变更的;过去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许多政策,
现在 不应当 再简单地 引用。 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后期,由于不
认识 中国革 命是半殖 民地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长期
性这 两个基 本特点而 产生的 许多过左的政策,例如以为第五
次“围 剿”
和反对 第 五次“围 剿”
的斗争 是 所谓 革 命 和 反革 命两
条道路的决战,在经济上消灭资产阶级(过左的劳动政策和税
收 政 策)
和 富农
(分 坏 田)
,
在肉体上 消灭地 主
(不 分 田)
,
打击
知 识分 子,
肃 反 中的“左”
倾,
在政 权 工 作 中 共 产 党 员的 完全 独
占,共产主义的国民教育宗旨,过左的军事政策(进攻大城市
和否认游击战争),白区工作中的盲动政策,以及党内组织上
的打 击政策等 等〔1〕,
不但 在今天抗 日时期,
一概 不能采用,
就
是在 过去也 是错误的 。这种 过左政策,适和第一次大革命后
*
这是 毛 泽东 为中 共 中央 起草 的 对党 内的 指示 。
论
政
策
763
期陈独秀领导的 右倾机 会主义〔2〕 相反,
而 表现其为“左”
倾机
会主义的错误。 在第一次大革命 后期,是 一切联合,否认 斗
争;
而 在 土 地 革 命 后 期,
则 是 一 切 斗 争,
否 认 联合
(除 基 本 农 民
以外),实为代表两个极端政策的极明显的例证。而这两个极
端的政策,都使党和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现在的 抗日民 族统一战 线政策 ,既不 是一切联 合否认 斗
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
政 策。
具 体 地 说,
就 是:
(一)
一 切 抗日 的 人 民联 合 起 来
(或 一 切 抗 日 的 工、
农、
兵、
学、
商 联 合 起 来)
,
组 成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二)
统 一 战 线 下 的 独 立 自 主 政 策,
既 须 统 一,
又 须 独 立。
(三)
在 军 事 战 略 方 面,
是 战略 统 一下 的 独立 自主 的游 击
战争,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四)
在 和 反 共 顽 固 派 斗 争 时,
是 利 用 矛 盾,
争 取 多 数,
反
对 少 数,
各 个 击 破;
是 有 理,
有 利,
有 节。
(五)
在 敌 占 区 和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政 策,
是一 方面 尽量 地
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一方面采取荫蔽精干的政策;是在组织
方式和斗争方式上采取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
时机的政 策。
(六)
对 于 国 内 各 阶 级 相 互 关 系 的 基 本 政 策,
是发 展进 步
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
(七)
对 于 反 共 顽 固 派 是 革 命 的 两 面 政 策,
即 对其 尚能 抗
日的方面是加以 联合的政策,对 其坚决反 共的方面是加以 孤
立的政策。在抗日方面,顽固派又有两面性,我们对其尚能抗
日的方面是加以联合的政策,对其动摇的方面(例如暗中勾结
76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日寇和不积极反汪反汉奸等)是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
顽固派在反共方面也有两面性,因此我们的政策也有两面性,
即在他们尚不愿在根本 上破裂国 共合作 的方面 ,是加以 联合
的政策;在他们对我党 和对人民 的高压 政策和 军事进攻 的方
面,是进行斗争和加以孤立的政策。将这种两面派分子,和汉
奸亲日 派加以 区别。
(八)
即 在 汉 奸 亲 日 派 中 间 也 有 两 面 分 子,
我 们也 应以 革
命的两面政策对待之。 即对其亲 日的方 面,是 加以打击 和孤
立的政策,对其动摇的方面,是加以拉拢和争取的政策。将这
种两面分子,
和坚决的汉奸如汪精卫〔3〕、
王揖唐〔4〕、
石友三〔5〕
等,
加 以 区 别。
(九)
既须 对 于反 对 抗日的 亲 日派 大 地 主 大 资 产阶 级 和主
张抗日的英美派大地主 大资产阶 级,加 以区别 ;又须对 于主
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 团结但又 反共的 两面派 大地主大 资产
阶级和两面性较少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开明绅士,加
以区别。在这些区别上 建立我们 的政策 。上述 各项不同 的政
策,都是从这些阶级关系的区别而来的。
(十)
对 待 帝 国 主 义 亦 然。
虽 然 共产 党是 反 对 任 何 帝 国 主
义的,但是既须将侵略 中国的日 本帝国 主义和 现时没有 举行
侵略的其他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同日本结成同盟承认
“满洲国”的德意帝国主义,和同日本处于对立地位的英美帝
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6〕危害
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和 目前放弃 这个政 策改为 赞助中国 抗日
时的英美,加以区别。我们的策略原则,仍然是利用矛盾,争
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我们在外交政策上,是和国民
论
政
策
765
党有 区别 的。 在国 民党 是所 谓“敌 人只 有一 个, 其他 皆是 朋
友”,表面上把日本以外的国家一律平等看待,实际上是亲英
亲美 。我 们则 应加 以区 别, 第一是 苏联 和资 本主 义各 国的 区
别,第二是英美和德意的区别,第三是英美的人民和英美的帝
国主 义政 府的 区别 ,第 四是 英美政 策在 远东 慕尼 黑时 期和 在
目前 时期 的区 别。 在这 些区 别上建 立我 们的 政策 。我 们的 根
本方 针和 国民 党相 反, 是在 坚持独 立战 争和 自力 更生 的原 则
下尽 可能 地利 用外 援, 而不 是如同 国民 党那 样放 弃独 立战 争
和自力更生去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的集团。
党内许多 干部对于 策略问题 上的片面 观点和 由此而来 的
过左 过右 的摇 摆, 必须 使他 们从历 史上 和目 前党 的政 策的 变
化和发展,作全面的统一的了解,方能克服。目前党内的主要
危险倾向,仍然是过左的观点在作怪。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许
多人不能认真地执行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
机的政策,因为他们把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看得不严重;同时,
又有 许多 人不 能执 行发 展统 一战线 工作 的政 策, 因为 他们 把
国民 党简 单地 看成 漆黑 一团 ,表示 束手 无策 。在 日本 占领 区
域,
也 有 类 似 的 情 形。
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内,由于只知道联合、不
知道 斗争 和过 分地 估计 了国 民党的 抗日 性, 因而 模糊 了国 共
两党的原则差别,否认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的政策,迁就大
地主大资产阶级,迁就国民党,甘愿束缚自己的手足,不敢放
手发 展抗 日革 命势 力, 不敢 对国民 党的 反共 限共 政策 作坚 决
斗争,这种右倾观点,过去曾经严重地存在过,现在已经基本
上克服了。但是,自一九三九年冬季以来,由于国民党的反共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766
磨擦 和我们举 行自卫 斗争所引 起的过左 倾向,却 是普遍地 发
生了。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纠正,但是还没有完全纠正,还在许
多地 方的许多 具体政 策上表现 出来。所 以目前对 于各项具 体
政策的研究和解决,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各项具体政策,中央曾经陆续有所指示,这里只综合
地指 出几点。
关 于 政 权 组 织。
必 须 坚 决 地 执 行“三 三 制”〔 7〕,
共 产党员
在政权机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吸引广大的非党人员参加政权。
在苏 北等处开 始建立 抗日民主 政权的地 方,还可 以少于三 分
之一 。不论政 府机关 和民意机 关,均要 吸引那些 不积极反 共
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必须容
许不 反共的国 民党员 参加。在 民意机关 中也可以 容许少数 右
派分 子参加。 切忌我 党包办一 切。我们 只破坏买 办大资产 阶
级和大地主阶级的专政,并不代之以共产党的一党专政。
关于劳 动政策。 必须改良 工人的生 活,才能 发动工人 的
抗日积极性。但是切忌过左,加薪减时,均不应过多。在中国
目前的情况下,八小时工作制还难于普遍推行,在某些生产部
门内 还须允许 实行十 小时工作 制。其他 生产部门 ,则应随 情
形规定时间。劳资间在订立契约后,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
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否则,工厂关门,对于抗日不利,也
害了 工人自己 。至于 乡村工人 的生活和 待遇的改 良,更不 应
提得 过高,否 则就会 引起农民 的反对、 工人的失 业和生产 的
缩小。
关于土 地政策。 必须向党 员和农民 说明,目前不是 实行
彻底 的土地革 命的时 期,过去 土地革命 时期的一 套办法不 能
论
政
策
767
适用于现在。现在的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
息 ,方能发动基本 农民群 众的抗日 积极性, 但也不要减得太
多。地租,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到群众要求增高时,
可以实行倒四六分,或倒三七分,但不要超过此限度。利息,
不 要减到超过社会 经济借 贷关系所 许可的程 度。另一方面,
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
不 要因减息而使农 民借不 到债,不 要因清算 老账而无偿收回
典 借 的土 地。
关于 税收政 策。必须 按收入多 少规定纳 税多少。一切有
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以上
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
全 放在地主资本家 身上。 捉人罚款 以解决军 饷的办法,应予
禁止。税收的方法,在我们没有定出新的更适宜的方法以前,
不妨利用国民党的老方法而酌量加以改良。
关于 锄奸政 策。应该 坚决地镇 压那些坚 决的汉奸分子和
坚 决的反共分子, 非此不 足以保卫 抗日的革 命势力。但是决
不 可多杀人,决不 可牵涉 到任何无 辜的分子 。对于反动派中
的动摇分子和胁从分子,应有宽大的处理。对任何犯人,应坚
决废止肉刑,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对敌军、伪军、反共军的
俘 虏,除为群众所 痛恶、 非杀不可 而又经过 上级批准的人以
外,应一律采取释放的政策。其中被迫参加、多少带有革命性
的分子,应大批地争取为我军服务,其他则一律释放;如其再
来,
则 再 捉 再 放;
不 加 侮 辱,
不 搜 财 物,
不 要 自 首,
一 律 以诚 恳
和 气的态度对待之 。不论 他们如何 反动,均 取这种政策。这
对于孤立反动营垒,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叛徒,除罪大恶极者
76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外,
在 其 不 继 续 反 共 的 条 件 下,
予 以 自 新 之 路;
如 能 回 头 革 命,
还可予以 接待, 但不准重 新入党。 不要将国 民党一 般情报人
员和日探汉奸混为一谈,应将二者分清性质,分别处理。要消
灭任何机 关团体 都能捉人 的混乱现 象;规定 除军队 在战斗的
时间以外 ,只有 政府司法 机关和治 安机关才 有逮捕 犯人的权
力,以建立抗日的革命秩序。
关于 人民权 利。应规 定一切不 反对抗日 的地主资本家和
工 人 农 民 有 同 等 的 人 权、
财 权、
选 举 权 和 言 论、
集 会、
结 社、
思
想、信仰的自由权,政府仅仅干涉在我根据地内组织破坏和举
行 暴 动的 分 子,
其 他 则 一 律 加 以保 护,
不 加 干 涉。
关于 经济政 策。应该 积极发展 工业农业 和商品的流通。
应该吸引 愿来的 外地资本 家到我抗 日根据地 开办实 业。应该
奖励民营 企业, 而把政府 经营的国 营企业只 当作整 个企业的
一部分。 凡此都 是为了达 到自给自 足的目的 。应该 避免对任
何有益企 业的破 坏。关税 政策和货 币政策, 应该和 发展农工
商业的基 本方针 相适合, 而不是相 违背。认 真地精 细地而不
是粗枝大 叶地去 组织各根 据地上的 经济,达 到自给 自足的目
的,是长期支持根据地的基本环节。
关于 文化教 育政策。 应以提高 和普及人 民大众的抗日的
知识技能 和民族 自尊心为 中心。应 容许资产 阶级自 由主义的
教 育 家、
文 化 人、
记 者、
学 者、
技 术 家 来 根 据 地 和 我 们 合 作,
办
学、办报、做事。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
们办的学校,加以短期训练,令其参加军队工作、政府工作和
社会工作;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
不要畏首 畏尾, 惧怕反动 分子混进 来。这样 的分子 不可避免
论
政
策
769
地要混进一些来,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再加洗刷不迟。每个
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
每个根 据地都 要尽可能 地开办大规模的 干部学校,越大越 多
越好。
关 于军事政策。应 尽量扩大八路军 新四军, 因为这是 中
国 人 民 坚 持 民 族 抗 战 的 最 可 靠的 武 装力 量 。对 于 国 民 党 军
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
的工作 。应尽 可能地吸 收那些同情我们 的国民党军官和无 党
派军官 参加八 路军新四 军,加强我军的 军事建设。在我军 中
共产党 员在数 量上垄断 一切的情况,现 在也应有所改变。 当
然不应该在我主力军中实行“三三制”,但是只要军队的领导
权 掌 握在 我 党 手 里
(这 是 完 全 必 需 的,
不 能 动 摇 的)
,
便 不怕吸
收大量 同情分 子来参加 军事部门和技术 部门的建设。在我 党
我 军 的 思 想 基 础 和 组 织 基 础 已经 巩 固地 建 设成 功 的 现 在 时
期,
大 量 地 吸 收同 情 分 子
(当 然 决 不 是 破 坏 分 子)
,
不但 没有危
险,而且非此不能争取全国同情和扩大革命势力,所以是必要
的 政 策。
以 上所述各项统一 战线中的策略原 则和根据 这些原则 规
定的许 多具体 政策,全 党必须坚决地实 行。在日寇加紧侵 略
中国和 国内大 地主大资 产阶级实行反共 反人民的高压政策 和
军事进攻的时候,惟有实行上述各项策略原则和具体政策,才
能坚持抗日,发展统一战线,获得全国人民的同情,争取时局
好转。但在纠正错误时,应是有步骤的,不可操之过急,以致
引起干部不满,群众怀疑,地主反攻等项不良现象。
77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注
释
〔1〕 参见本 书 第三 卷《学 习 和时 局》一 文 的 附录 《关 于 若 干历 史问 题 的 决议 》
第 四 部 分。
〔2〕见本书第一卷《中国 革命战 争的战略问题》注〔4〕。
〔3〕见本书第 一卷《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注〔31〕。
〔4〕王 揖唐(一八七八——一 九四八 ),安徽合肥人,北洋 军阀时 代的大官僚,
汉 奸。 一 九三五 年华 北 事 变 后,任 “冀 察 政务 委 员会 ” 委 员。 一九三 七 年 抗 日战 争
爆 发后 , 在华北 充当 日 本 帝 国主义 的傀 儡 。一 九 四○ 年 任 伪“ 华北政 务 委 员 会” 委
员 长。
〔5〕 石友三 ( 一八 九一— — 一九 四○) , 吉 林长 春人 , 反 复无 常的 国 民 党军 阀
之 一。 一九 三 九年 后, 他任 国 民党 第三 十 九集 团军 总 司令 ,在 河北 省 南部 和山 东
省 西南 部专 门 联合 日本 军队 进 攻八 路军 , 摧残 抗日 民 主政 权, 屠杀 共 产党 员和 进
步 分 子。
〔6〕见本卷《反对投降活动》注〔5〕。
〔7〕 “三三 制 ”是 中国共 产 党在 抗日战 争 时 期的 统一 战 线 的政 权政 策 。 根据 这
一 政策 , 抗日民 主政 权 中 人 员的分 配, 共 产党 员 大体 占 三 分之 一,左 派 进 步 分子 大
体 占三 分 之一, 中 间分 子 和 其他 分子大 体 占 三分 之一。
771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一 九 四一 年一 月 二 十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国民革命 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
领 导 抗 敌,
卓 著 勋 劳;
此 次 奉 令 北 移,
突 被 亲 日 派 阴 谋 袭 击,
力
竭负伤,陷身囹圄。迭据该军第一支队长陈毅、参谋长张云逸
等电陈皖南事变经过,愤慨之余,殊深轸念。除对亲日派破坏
抗 日、
袭 击 人 民 军 队、
发 动 内 战 之 滔 天 罪 行,
另 有 处 置 外,
兹特
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 军代理 军长,张 云逸为 副军
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
任。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
三民主义,
遵循《总 理遗嘱 》,
巩固并扩大抗日 民族统 一战线,
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
此次皖南反 共事变, 酝酿已 久。目 前的发展 ,不过是全
国性突然事变的开端而已。自日寇和德意订立三国同盟〔1〕之
772
毛 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期
后,
为 急 谋 解 决 中 日 战 争,
遂 积 极 努 力,
策 动 中 国 内 部 的 变 化。
其目的,在借中国人的手,镇压中国的抗日运动,巩固日本南
进的后方,以便放手南进,配合希特勒进攻英国的行动。中国
亲日派首要分子,早已潜伏在国民党党政军各机关中,为数颇
多,日夕煽诱。至去年年底,其全部计划乃准备完成。袭击皖
南新 四军 部队 和发 布一 月十 七日 的反 动命 令, 不过 是此 种计
划表 面化 的开 端。 最重 大的 事变 ,将 在今 后逐 步演 出。 日寇
和亲日派 的 整个计划 为何?即 是:
(一) 用何应钦、
白崇禧 名义,
发布 致朱彭叶项的“皓”
“齐”
两电〔 2〕,
以动 员舆论;
(二) 在报纸上宣传军纪军令的重要性,以为发动内战的
准 备;
(三) 消灭皖南的新四军;
(四 ) 宣布 新四 军“叛 变”
,
取 消该 军 番 号。
以上 诸 项,
均已
实 现。
(五) 任 命汤 恩 伯、
李 品 仙、
王 仲 廉、
韩 德勤 等 为 华中 各 路
“剿 共”
军 司 令 官,
以 李 宗 仁 为 最 高 总 司 令,
向 新 四 军 彭 雪 枫、
张云逸、李先念诸部实行进攻,得手后,再向山东和苏北的八
路军新四军进攻,而日军则加以密切的配合。这一步骤,已开
始 实 行。
(六)
寻 找 借 口,
宣 布 八 路 军“叛 变”
,
取 消 八 路 军 番 号,
通
缉朱彭。这一步骤,目前正在准备中。
(七)
取 消 重 庆、
西安、
桂 林 等 地 的 八 路 军 办 事 处,
逮捕 周
恩 来、
叶 剑 英、
董 必 武、
邓 颖 超 诸 人。
这 一 步 骤 也 正 开 始 实 施,
桂 林办 事处 已 被 取 消。
为 皖 南 事变 发 表的 命 令 和 谈 话
773
〔3〕;
(八) 封闭《新华日报》
(九)进攻陕甘宁边区,夺取延安;
(十)在重庆和各省大批逮捕抗日人士,镇压抗日运动;
(十一 )破坏 各省共产党 的组 织, 大批逮捕共产党 员;
( 十二)日军 从华 中华 南 撤退 ,国 民党 政府 宣布 所 谓“ 收复
失 地”
,
同 时 宣 传 实 行所 谓“荣 誉 和 平”
的必 要 性;
(十三)日军将原驻华中华南的兵力向华北增加,最残酷
地进攻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合作,全部消灭八路军新四军;
(十四)除一刻也不放松对于八路军新四军进攻之外,在
各战 场上的 国民党军 队和日 军继续去年的休 战状态, 以便转
到完 全停战 议和的局 面;
(十 五)
国 民 党 政 府 同 日 本 订 立 和 平 条 约,
加 入 三 国 同 盟。
以上各步,正在积极准备推行中。
以上,就是日本 和亲日 派整个阴 谋计划 的大纲。中国共
产党 中央曾 于前年七 月七日 的宣言上指出: 投降是时 局最大
的危 险,反 共是投降 的准备 步骤。在去年七 月七日的 宣言中
则 说“
:空 前 的 投 降 危 险 和 空 前 的 抗 战 困 难,
已 经 到 来 了。
”朱
彭叶项在去年十一月《佳电》〔2〕中更具体地指出:“国内一
部 分人 士 正在 策 动所 谓 新的 反 共高 潮 ,企 图 为投 降 肃清 道
路。……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
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其事
至险,其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
今日之甚者。”故皖南事变及重庆军事委员会一月十七日的命
令, 不过是 一系列事 变的开 始而已。特别是 一月十七 日的命
令, 包含着 严重的政 治意义 。因为发令者敢 于公开发 此反革
77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心 。盖中 国软弱的大地主大 资产阶 级的政治代表们 ,没有后
台老板,是一件小事也做不成的,何况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目前的时机下,欲改变发令者此种决心似已甚难,非有全国
人民的紧急努力和国际外交方面的重大压力,改变决心的事,
恐 怕是不 可能的。故目前全 国人民 的紧急任务,在 于以最大
的 警惕性 ,注视事变的发展 ,准备 着对付任何黑暗 的反动局
面 ,绝对 不能粗心大意。若 问中国 的前途如何,那 是很明显
的 。日寇 和亲日派的计划即 使实现 ,我们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
人 民,
不 但 有 责 任,
而 且 自 问 有 能 力,
挺 身 出 来 收 拾 时 局,
决不
让 日寇和 亲日派横行到底。 时局不 论如何黑暗,不 论将来尚
须 经历何 种艰难道路和在此 道路上 须付何等代价( 皖南新四
军部队就是代价的一部分),日寇和亲日派总是要失败的。其
原 因,
则 是:
( 一 ) 中 国 共 产 党 已 非 一九 二七 年 那 样 容 易 受 人 欺 骗 和 容
易受人摧毁。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屹然独立的大政党了。
(二)中国其 他 党派( 包 括国民 党 在内) 的党 员,懔于 民族
危 亡的巨 祸,必有很多不愿 意投降 和内战的。有些 虽然一时
受 了 蒙蔽,
但 时 机 一到,
他们 还 有 觉 悟 的 可 能。
( 三 )中 国的 军 队也 是一 样 。他 们 的 反 共, 大 多数 是被
迫 的。
(四)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不愿当亡国奴。
( 五 )帝 国 主 义 战 争 现 时 已到 发 生 大 变 化 的 前 夜, 一 切 依
靠帝国主义过活的寄生虫,不论如何蠢动于一时,他们的后台
总 是 靠 不 住的,
一 旦 树倒 猢 狲散,
全 局 就改 观 了。
为 皖 南 事变 发 表 的命 令 和谈 话
775
(六)
许 多 国 家 革 命 的 爆 发,
只 是 时 间 问 题,
这 些国 家 的 革
命和中国革命必然互相配合,共同争取胜利。
(七)
苏 联 是 世 界 上 第 一 个 大 力 量,
它是 决 然帮 助 中国 抗
战到底的。
因为上 述种种原因,故我们还 是希望那 班玩火 的人, 不
要过于冲昏头脑。我们正式警告他们说:放谨慎一点吧,这种
火 是不 好 玩的 , 仔细 你 们自 己 的脑 袋 。如 果 这班 人 能够 冷
静地想一想,他 们就应该 老老实实 地并且 很快地去做下列 几
件 事:
第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
第二、 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动 命令,并 宣布自 己是完 全
错 了;
第三、 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 应钦、顾 祝同、 上官云 相
三 人;
第 四、
恢 复 叶 挺 自 由,
继 续 充 当 新 四 军 军 长;
第五、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
第六、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
第 七、撤 退 华 中 的“剿 共”
军;
第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4〕;
第九、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
第十、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
第十一、
实行三民主义,
服从《总理遗嘱》;
第 十 二、
逮 捕 各 亲 日 派 首 领,
交 付 国法 审 判。
如能 实行 以 上十 二条,
则 事 态自 然平 复,
我 们 共产党 和 全
国 人 民,
必 不 过 为 已 甚。
否 则,
“吾 恐 季 孙 之 忧,
不 在 颛 臾,
而
776
毛泽东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 5〕,
在萧 墙之内”
反动派 必然是 搬起 石头打他 们自己的 脚,
那
时我 们就 爱莫 能助 了。 我们 是珍重 合作 的, 但必 须他 们也 珍
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我们让步的阶段已
经完结了。他们已经杀了第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他们
如果还为前途着想,他们就应该自己出来医治这个伤痕。“亡
羊 补 牢,
犹 未 为 晚。
”
这 是 他 们 自 己 性 命 交关 的 大 问 题,
我 们不
得不尽最后的忠告。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
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关
于新 四军 ,中 国共 产党 中央 革命军 事委 员会 已于 一月 二十 日
下了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
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该军在华
中及苏南一带者尚有九万余人,虽受日寇和反共军夹击,必能
艰苦奋斗,尽忠民族国家到底。同时,它的兄弟部队八路军各
部,决不坐视它陷于夹击,必能采取相当步骤,予以必要的援
助, 这是 我可 以率 直地 告诉 他们的 。至 于重 庆军 委会 发言 人
所说的那一篇,只好拿“自相矛盾”四个字批评它。既在重庆
军委会的通令中说新四军“叛变”,又在发言人的谈话中说新
四军的目的在于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创立根据地。就照他
这 样 说 吧,
难 道 开 到 京、
沪、
杭 三 角 地 区 算 是“叛 变”吗 ?愚 蠢
的重 庆发 言人 没有 想一 想, 究竟到 那里 去叛 变谁 呢? 那里 不
是日 本占 领的 地方 吗? 你们 为什么 不让 它到 那里 去, 要在 皖
南就消灭它呢?啊,是了,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人原来应该
如此 。于 是七 个师 的聚 歼计 划出现 了, 于是 一月 十七 日的 命
令发 布了 ,于 是叶 挺交 付审 判了。 但是 我还 要说 重庆 发言 人
是个 蠢猪 ,他 不打 自招 ,向 全国人 民泄 露了 日本 帝国 主义 的
为 皖 南 事 变 发 表的 命 令 和 谈 话
777
计划。
注
释
〔1〕指 一九 四 ○ 年九 月二 十 七 日德 、意 、 日 在柏 林订 立 三 国军 事同 盟 条 约。
〔2〕“皓 ”“齐 ”两电 ,是蒋介 石以国 民政府军 事委员 会参谋总 长何应 钦、副 参
谋总 长白崇禧的名义, 在一九四 ○年十月十九日 (皓)和十 二月八日 (齐) 发出的两
个 电 报。 《 皓 电》对 坚持 敌 后 抗 战的 八 路军 、 新 四 军大 肆 诬 蔑, 强 迫 命令 黄河以 南
的 八 路军 、 新 四军在 一个 月 内 撤 到黄 河 以北 。 中 共 中央 为 顾 全大 局 , 挽救 危亡, 以
第 十 八 集 团 军 总 司 令 朱德 、 副 总 司 令 彭 德 怀 和 新 四 军 军 长 叶 挺 、 副 军 长 项 英 的 名
义,于十一月九 日(佳)电复何、白,除据实驳斥《皓电》的造谣外,同意将江南新四
军部 队移至长江以北。 (关于《 佳电》的内容, 另见本卷《 关于打退 第二次 反共高潮
的 总结 》 注 〔8〕。
)
《 齐 电》 是 针对 朱、
彭、
叶、
项 的《 佳 电》 而 发,
为蒋 介 石 发动 第二 次
反 共 高潮 进 一 步做 舆 论 上 的动 员 。
〔3〕见本卷《关于 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注〔1〕。
〔 4〕 西 北 封 锁 线 , 指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包 围 陕 甘 宁 边 区 的 封 锁 线 。 在 皖 南 事 变 前
夜 , 国 民 党 在 边 区 周 围已 经 修 筑 了 五 道 包 括 沟 墙 和 碉 堡 的 封 锁 线 , 西 起 甘 肃 、 宁
夏 , 南沿 泾 水 ,东迄 黄河 , 绵 亘 数省 。 同时 , 包 围 边区 的 国 民党 军 队 也增 加到二 十
余 万 人。
〔 5〕 见《 论 语· 季 氏》 。季 孙 , 鲁 国大夫 。颛 臾 ,春 秋时小 国 。 萧墙是 古代 宫
室 内 当 门的 小 墙 。 季 孙 将 伐颛 臾 , 孔 子 以为 季 孙 之 忧 不 在 外而 在内 。
778
打退第 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
*
(一九 四 一 年三 月十 八 日)
(一)
从何 白《皓 电》
(去年十月十九 日)
开始的第二次反共
至皖南事变和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2〕达到了最高
高潮〔1〕,
峰;而三月六日蒋介石的反共演说和参政会的反共决议〔3〕,
则是 此次 反共高 潮的 退兵 时的 一战 。时 局可能 从此 暂时 走向
某一 程度 的缓和 。处 于世 界两 大帝 国主 义集团 进行 着有 决定
意义 的斗 争的前 夜, 依然 和日 寇对 立着 的中国 英美 派大 资产
阶级 ,不 能不对 目前 紧张 的国 共关 系, 谋取暂 时的 和轻 微的
缓和。同时,国民党内部的情况(中央和地方之间,CC系和政
学系〔4〕之间,CC系和复兴系〔5〕之间,顽固派和中间派之间,
皆有矛盾,CC系内部和复兴系内部又各有矛盾),国内的情况
(广 大 人 民 反 对 国 民 党 的 专 横,
同 情 共 产 党)
和我 党 的 政 策
(继
续抗 议运 动), 均不 容许 国民 党在 国共 间继续 过去 五个 月那
样的 紧张 关系。 故目 前谋 取暂 时的 轻微 的缓和 是蒋 介石 所需
要的。
(二)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
提高 ,形 成了国 共力 量对 比发 生某 种变 化的关 键。 这种 情况
*
这是 毛 泽东 为 中共 中 央 起草 的 对党 内 的 指示 。
打退 第 二 次 反 共 高 潮 后 的 时 局
779
迫 使 蒋 介 石 重 新 考 虑 他 自 己 的 地 位 和 态 度 。 他 现 在强 调 国
防,
宣 传 党 派 观 念 已 陈 旧,
乃 是 企 图 以“民 族 领 袖”的 资 格,
站
在国内各种矛盾之上,表面上表示并不偏于一个阶级一个党,
以便维持 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 和国民 党的统治 。但是如 果只是
形 式 上 的 欺 骗 而 无 政 策 上 的 改 变 , 他 的 这 一 企 图 必然 徒 劳
无功。
(三)
我 党 在 这次 反 共 高 潮开 始 时采 取顾 全 大局 委 曲 求 全
的退让政策(去年十一月九日的电报),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
拒 绝出 席
情,
在皖 南 事变 后转 入猛 烈的 反 攻
(两个 十二 条〔6〕,
参政会和全国的抗议运动),也为全国人民所赞助。我们这种
有 理、
有 利、
有 节 的 政 策,
对 于 打 退 这 次 反 共 高 潮,
是完全 必要
的,且已 收得成效 。在国共 间各项 主要争点 未得合理 解决之
前,我们 对国民党 内亲日派 反共派 所造成的 皖南事变 和各种
政治的军事的压迫,仍应继续严正的抗议运动,扩大第一个十
二条的宣传,不要松懈。
(四)
国 民 党 在其 统 治 区 域内 对 我党 和进 步 派的 压 迫 政 策
和反共宣 传,决不 会放松, 我党必 须提高警 惕性。国 民党对
淮北、皖 东、鄂中 的进攻还 会继续 ,我军必 须坚决地 将它打
退。各根 据地必须 坚决地执 行中央 去年十二 月二十五 日的指
示〔7〕,
加强 党内 的策略 教育,
纠正过左 思 想,
以便长 期 地不 动
摇地坚持 各抗日民 主根据地 。在全 国和各根 据地上, 要反对
对时局认 为国共已 最后破裂 或很快 就要破裂 的错误估 计以及
由此发生的许多不正确的意见。
780
毛泽东选集
注
抗日战争时期
释
〔 1〕 参 见 本 书 第 三 卷 《 评 国 民 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 国 民 参 政 会 》 中 关 于
这次 反共高潮 的叙述。
〔 2〕 即 一 九 四 一 年 一 月 十 七 日 蒋 介 石 以 国 民 政 府 军 事 委 员 会 名 义 发 布 的 解
散新 四军的反 革命命令 。
〔 3〕 一 九 四 一 年 三 月 六 日 , 蒋 介 石 在 国 民 参 政 会 上 发 表 反 共 演 说 , 大 弹 “ 政
令”、“军令”必须“统一”的滥调,声称敌后的抗日民主政权不容许存在,中国共产
党所 领导的人 民武装 必须依照 他的“命 令与计划 ,集中于 指定区域 ”,等 等。同日 ,
在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操 纵 之 下 的 国 民 参 政 会 通过 了 一个 决 议 , 为 蒋 介 石 反 共 反 人 民 的
罪行 辩 护 ,对 共 产党 参 政员 因 抗议 皖 南 事 变拒不 出席 参 政 会一 事 ,大 肆 攻击 。
〔4〕见本卷《战争和战略问题》注〔16〕。
〔5〕参见本卷《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注〔17〕。
,
即 本卷《为 皖南 事变发表的命 令和 谈话》的 《谈 话》部 分
〔 6〕 第一 个“十二条”
中 提 出 的 十 二 条 , 在 一 九 四 一 年 二 月 十 五日 又 用中 国 共 产 党 参 政 员 名 义 向 国 民 参
政会 提 出 。 第二 个“ 十 二 条 ”, 是 一 九 四一 年 三 月二日 ,作 为 共 产 党的 部 分参 政 员
出席 国 民 参 政会 的条 件 , 向 国民 党 政 府 提出 的 临 时办法 。内 容 如 下 :“ 一 、立 即 停
止全 国 向 共 产党 的军 事 进 攻 ;二 、 立 即 停止 全 国 的政治 压迫 , 承 认 中共 及 各民 主 党
派的 合法地位 ,释放 西安、重 庆、贵阳 及各地的 被捕人员 ;三、启 封各地 被封书店 ,
解除 扣寄各地 抗战书 报的命令 ;四、立 即停止对 《新华日 报》的一 切压迫 ;五、承 认
陕甘 宁边区的 合法地 位;六、 承认敌后 的抗日民 主政权; 七、华中 、华北 及西北的 防
地均 维持现状 ;八、 中共领导 的军队, 于十八集 团军之外 ,再成立 一个集 团军,应 共
辖六 个军;九 、释放 皖南所有 被捕干部 ,拨款抚 恤死难者 的家属; 十、释 放皖南所 有
被捕 兵员,发 还所有 枪枝;十 一、成立 各党派联 合委员会 ,每个党 派派遣 代表一人 ,
以国 民党的代 表为主 席,中共 代表副之 ;十二、 中共代表 加入国民 参政会 主席团。 ”
〔7〕见本卷《论政策》。
781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 高潮的总结
*
(一 九 四 一年 五 月 八 日)
这一次的反共高潮,正如三月十八日中央的指示所说,是
已经过去 了。继之 而来的是 在国际 国内的新 环境中继 续抗战
的局面。 在这个新 环境中所 增加的 因素是: 帝国主义 战争的
扩大,
国际 革 命运动 的高 涨,
苏日 的中立 条约 〔1〕,
国 民 党第 二
次反共高 潮的被击 退以及由 此产生 的国民党 政治地位 的降低
和共产党 政治地位 的提高, 再加上 最近日本 准备新的 对华大
举进攻。 为了团结 全国人民 坚持抗 日,并继 续有效地 克服大
地主大资 产阶级的 投降危险 和反共 逆流起见 ,研究和 学习我
党 在 英 勇 地 胜 利 地 反 对 这 次 反 共 高 潮 的 斗 争 中 所 获得 的 教
训,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一)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
本的,国 内阶级间 的矛盾依 然处在 从属的地 位。一个 民族敌
人深入国 土这一事 实,起着 决定一 切的作用 。只要中 日矛盾
继续尖锐地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全部地叛变投降,也
决不能造成一九二七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2〕和马日事
上次反共高潮〔4〕 曾被一部分同志估计 为马日事变,
这
变〔3〕。
*
这是毛泽 东为中 共中央起草的对党 内的指 示。
782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次反 共高潮 又被估计 为四一二 事变和马 日事变 ,但是客 观事
实却 证明了 这种估计 是不正确 的。这些 同志的 错误,在 于忘
记了 民族矛 盾是基本 矛盾这一 点。
(二)
在 这 种 情 况 之 下,
指导 着 国民 党 政府 全部 政 策的 英
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它一面和日本
对立 ,一面 又和共产 党及其所 代表的广 大人民 对立。而 它的
抗日和反共,又各有其两面性。在抗日方面,既和日本对立,
又不积极地作战,不积极地反汪反汉奸,有时还向日本的和平
使者勾勾搭搭。在反共方面,既要反共,甚至反到皖南事变和
一月十七日的命令〔5〕那种地步,又不愿意最后破裂,依然是
一打 一拉的 政策。这 些事实, 也在这次 反共高 潮中再度 地证
明了 。极端 地复杂的 中国政治 ,要求我 们的同 志深刻地 给以
注意 。英美 派的大地 主大资产 阶级既然 还在抗 日,其对 我党
既然还在一打一拉,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 人 之 身”〔6〕,
以 打对 打,
以 拉 对拉,
这就 是 革命 的 两 面政 策。
只要 大地主 大资产阶 级一天没 有完全叛 变,我 们的这个 政策
总是 不 会改变 的。
(三)
和 国 民 党 的 反 共 政 策 作 战,
需 要 一 整套 的 战 术,
万万
不可 粗心大 意。以蒋 介石为代 表的大地 主大资 产阶级对 于人
民革 命力量 的仇恨和 残忍,不 但为过去 十年的 反共战争 所证
明, 更由抗 日战争中 的两次反 共高潮特 别是第 二次反共 高潮
中的 皖南事 变所完全 地证明了 。任何的 人民革 命力量如 果要
避免 为蒋介 石所消灭 ,并迫使 他承认这 种力量 的存在, 除了
对于 他的反 革命政策 作针锋相 对的斗争 ,便无 他路可循 。这
次反共高潮中项英同志的机会主义〔7〕的失败,全党应该引为
关于打退 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783
深戒。但是斗争必须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三者缺一,就要
吃亏。
(四)
在 反 对 国 民 党 顽 固 派 的 斗 争 中,
将 买 办 性 的 大资 产
阶级 和没有 或较少买 办性的 民族资产阶级加 以区别, 将最反
动的 大地主 和开明绅 士及一 般地主加以区别 ,这是我 党争取
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这是去年三月以来
中央 就屡次 指出了的 。这次 反共高潮再一次 地证实了 它的正
确性。
我们在皖南事变前所取《佳电》〔8〕的立场,
对于事变后
我们转入政治的反攻是完全必要的,非此即不能争取中间派。
因为 如果不 经过反复 多次的 经验,中间派对 于我党为 什么必
须向 国民党 顽固派进 行坚决 的斗争,为什么 只能以斗 争求团
结,放弃斗争则没有任何的团结,就不能了解。地方实力派的
领导 成分虽 然也是大 地主大 资产阶级,但是 因为他们 和统制
中央 政权的 大地主大 资产阶 级分子有矛盾, 故一般地 亦须以
中间 派看待 之。上次 反共高 潮中反共最力的 阎锡山, 这一次
就站在中间立场;而上次居于中间立场的桂系,这一次虽然转
到了反共方面,却和蒋系仍然有矛盾,不可视同一律。其他各
地方 实力派 更不待论 。我们 同志中却有许多 人至今还 把各派
地主 阶级各 派资产阶 级混为 一谈,似乎在皖 南事变之 后整个
的地 主阶级 资产阶级 都叛变 了,这是把复杂 的中国政 治简单
化。 如果我 们采取了 这种看 法,将一切地主 资产阶级 都看成
和国 民党顽 固派一样 ,其结 果将使我们自陷 于孤立。 须知中
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9〕,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
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
问 题 的。
78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五)
有 些 同 志 由于 对 于 中 日 矛盾 是 基本 矛盾 这 一点 发生
动摇,并因此对国内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因而对党的政
策也有时发生动摇。这些同志在皖南事变后,从其“四一二”
和马 日事 变的估 计出 发, 似乎 感觉 去年 十二月 二十 五日 的中
央的原则指示〔10〕,已不适用,或不大适用了。他们认为现在
需要 的已 不是包 含一 切主 张抗 日和 民主 的人们 的政 权, 而只
是所谓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权了;已不是抗日时
期的 统一 战线的 政策 ,而 是像 过去 十年 内战时 期那 样的 土地
革命的政策了。党的正确的政策,在这些同志的心目中,至少
是暂 时地 模糊 起来了。
(六)
这 些 同 志,
当 着我 党中 央 令其 准 备对 付国 民 党的 可
能的破裂,对付时局发展的最坏的一种可能性的时候,他们就
把别 的可 能性丢 掉了 。他 们不 了解 向着 最坏的 一种 可能 性作
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
取好 的可 能性并 使之 变为 现实 性的 一个 条件。 这次 我们 充分
地准备着对付国民党的破裂,就使国民党不敢轻于破裂了。
(七)
还 有 更 多 的同 志 不 了 解 民族 斗 争和 阶级 斗 争的 一致
性,不了解统一战线政策和阶级政策,从而不了解统一战线教
育和 阶级 教育的 一致 性。 他们 认为 在皖 南事变 后需 要特 别强
调所 谓统 一战线 教育 以外 的阶 级教 育。 他们至 今还 不明 白:
我党在整个抗日时期,对于国内各上层中层还在抗日的人们,
不管 是大 地主大 资产 阶级 和中 间阶 级, 都只有 一个 完整 的包
括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两面性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即
使是伪军、汉奸和亲日派分子,除对绝对坚决不愿悔改者必须
采取 坚决 的打倒 政策 外, 对其 余的 分子 也是这 种两 面性 的政
关 于 打 退 第 二 次 反 共 高 潮的 总 结
785
策 。我党对 党内对 人民所施 行的教育 ,也是包括这两 方面性
质的教育,就是教导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如
何 和资产阶 级地主 阶级的各 个不同的 阶层在各种不同 的形式
上联合抗日,又和他们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妥协性、动摇性、反
共 性作各种 不同程 度的斗争 。统一战 线政策就是阶级 政策,
二者不可分割,这一点不弄清楚,很多问题是弄不清楚的。
(八)
还 有 一 些 同 志,
不了 解陕 甘 宁边 区和 华 北华 中各 抗
日 根据地的 社会性 质已经是 新民主主 义的。判断一个 地方的
社 会性质是 不是新 民主主义 的,主要 地是以那里的政 权是否
有 人民大众 的代表 参加以及 是否有共 产党的领导为原 则。因
此,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
标 志。有些 人以为 只有实行 十年内战 时期那样的土地 革命才
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这是不对的。现在各根据地的政治,是
一 切赞成抗 日和民 主的人民 的统一战 线的政治,其经 济是基
本 上排除了 半殖民 地因素和 半封建因 素的经济,其文 化是人
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此,无论就政治、经济或文化来
看,只实行减租减息的各抗日根据地,和实行了彻底的土地革
命 的陕甘宁 边区, 同样是新 民主主义 的社会。各根据 地的模
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 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注
释
〔 1〕 指一 九 四 一 年 四 月 十 三 日 苏 联 和 日 本 在 莫 斯 科 签 订 的中 立条 约。
〔 2〕 四 一 二 事 变 , 是 蒋 介 石 于 一 九 二 七 年 四 月十 二日 在上 海 发 动 的 反 革 命 事
变 。 在这 次事 变 中, 蒋介 石 残酷 地屠 杀 了大 批 共产 党人 和 革命 群众 。 从此 ,蒋 介
石 和 他的 追随 者 就完 全从 革 命统 一战 线 中分 裂 出去 ,随 后 发动 了历 时 十年 之久 的
内 战。
78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 释
〔3〕见本书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注〔20〕。
〔 4 〕 指 一 九 三 九 年 冬 至 一 九 四 ○ 年 春 蒋 介 石 发 动 的 第 一 次 反 共 高 潮 。参 见
本卷《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注〔5〕。
〔5〕见本卷《打退第二次反共 高潮后 的时局》注〔2〕。
〔6〕这是宋 朝的著 名学者、理学家 朱熹( 一一三○ ——一 二○○) 在《中 庸》第
十三 章注 文 中所 说的话。
〔7〕 参见本卷 《放 手发 展抗日力 量,抵抗反 共顽固派 的进攻》 一文的题 解。
〔 8〕 《 佳 电》是 中共 中央以 第十八 集 团 军总 司令 朱 德 、副总 司令 彭 德怀 和新四
军 军长 叶 挺、 副 军长 项英 的 名义 ,于 一 九四 ○ 年十 一 月九 日 答复 何 应钦 、 白崇 禧
《皓电》的电报 。这个电报,揭发 了国民党顽固派 的反共投降阴谋, 驳斥了何、白强
迫 黄河 以 南八路 军 、 新四 军 在一 个 月 内撤到 黄河 以 北 的 荒谬命令 ; 同 时 ,为 了照顾
团 结抗 日 的大局 , 委 曲求 全 ,同 意 将 江南新 四军 部 队 移 至长江以 北 , 并 且进 一步要
求 解决 国 共间 的 若干 重要 悬 案。 这个 电 报, 曾 经取 得 当时 中 间派 的 同情 , 孤立 了
蒋 介 石。
〔 9〕 毛 泽 东 这 个 说 法 , 是 指 领 导 革 命 的 中 国 工业 无 产 阶 级和 反动 的中 国 大 地
主 大资 产 阶级 在 中国 社会 总 人口 中都 只 占少 数 ,农 民 、城 市 小资 产 阶级 和 其他 中
间 阶级 在 中国 社 会总 人口 中 占了 绝大 多 数。 参 见本 书 第三 卷 《在 陕 甘宁 边 区参 议
会的演 说》。
〔10〕见本卷《论政策》。
《 毛 泽 东 选 集 》 第 二 卷正 文 校 订 表
第
315 页 5 行
一
版
芦沟桥
第
343 页 5 行
二
版
卢沟桥(本卷其他各处
的“ 芦 沟 桥” 均 改 为“ 卢
沟 桥 ” , 不一 一 列 出)
334 页 16 至
抗日战线的战斗序列
17 行
340 页 倒 3
363 页 16 至 按 抗 日 战 线 的 战 斗 序 列
17 行
余 以 为 吾 人 革 命 信 赞 者 369 页 倒 2
余 以为 吾 人革 命所 争 者
至倒 1行
至倒 2行
346 页 7 行
垂手而得
375 页 7 行
唾 手而得
386 页 4 行
杨 方口
417 页 4 行
阳 方口
485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月)
519 页 题 下
( 一九 三 八 年 十 月 十 四
日)
522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 九 年 五 月)
544 页 倒 7
我 在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月 的 581 页 倒 7
我一九三八年十月在中
至倒6行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 至 倒 6 行
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
经说过
说过
595 页 5 至
戊戌 政 变
6 行
558 页 题 下
( 一 九 三九 年 五 月 一日 )
632 页 5 至 戊 戌 变 法
6 行
602 页 5 行 它 们 和 农 村 中 的 封 建 势 639 页 6 行 他 们 和 农 村 中 的 封 建 势
力
力
611 页 15 行 航 空
648 页 倒 7
航路
行
表 内 第 一版 的页 码 和 行数 据人 民 出 版社 一九 六 六 年七 月出 版 的 横排 本。
第
619 页 4 行
一
第
版
版
没 有 一 个 国 家 把 它 们 在 658 页 4 行 没 有 一 个 国 家 把 它在 中
中国的特权废除过
627 页 16 行
二
戊戌政变
国的 特权 废除过
666 页 倒 5
戊 戌 变法
行
639 页 2 行
航空
678 页 6 行
航路
650 页 12 行 《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全 国 代 689 页 16 行 《 中 国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全
表大 会 宣言 》
662 页 倒 6
工 农人民
国 代 表大 会 宣 言 》
702 页 13 行 工 人 农 民
行
687 页 题 下
701 页 12 行
(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十 日 ) 729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 年 二 月 七 日)
抗日统 一 战线的 选举政
743 页 12 行 抗 日 统 一 战 线 政 权 的 选
策
举政策
717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 年 七 月)
759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 年 七 月 五 日 )
720页 13 行
富 农( 分坏 地 )
762 页 13 行
729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一 年 一 月)
771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一 年 一 月 二 十
富 农( 分 坏 田 )
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
三
卷
书 名题 字 : 邓 小 平
1
目
录
抗 日 战 争 时 期(下)
《 农村调 查》 的序言 和跋( 一九 四 一年 三 月、 四 月 ) … … … 789— 794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9
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2
改 造我们 的 学习( 一 九四 一 年 五 月 十 九 日) … … … … … … … 795— 803
揭破 远东 慕尼 黑的阴谋 (一 九四 一 年五 月二 十五 日 ) … … … 804—805
关 于 反 法 西 斯 的 国际 统 一 战线 ( 一 九 四 一 年
六 月 二 十 三 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806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 会的演说( 一 九四 一年 十一 月六 日 )… …807— 810
整 顿 党 的 作 风 ( 一 九 四 二 年 二 月 一 日 ) … … … … … … … … … 811— 829
反 对 党 八 股 ( 一 九 四 二 年 二 月 八 日 ) … … … … … … … … … … 830— 846
在延 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 九 四二 年 五 月) …… …… … 847— 879
引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7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2
一 个极其 重 要的 政 策( 一 九 四 二年 九 月 七 日 ) … … … … … … 880— 883
第二 次世界 大战的转折点 (一 九 四 二 年十 月 十 二日 )…… …884— 889
祝 十月革命 二十五周 年( 一 九 四 二 年 十 一 月六 日) …… … …… … 890
抗日 时期 的 经 济 问 题 和财 政 问 题( 一九 四 二 年
十 二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1— 896
2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关 于 领 导 方 法 的 若 干 问 题 ( 一 九 四 三 年 六 月 一 日 ) … … … 897— 902
质 问 国 民 党 ( 一 九 四 三 年 七 月 十 二 日 ) … … … … … … … … 903 — 909
开 展根 据 地的 减 租 、 生 产 和 拥政 爱 民运 动
( 一 九 四 三 年 十 月 一 日 ) … … … … … … … … … … … … … 910 — 913
评 国民 党 十 一中 全会 和 三 届二 次国 民 参 政会
( 一 九 四 三 年 十 月 五 日 ) … … … … … … … … … … … … … 914 — 927
组 织 起 来 ( 一 九 四 三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九 日 ) … … … … … … … 928 — 936
学 习 和 时 局 ( 一 九 四 四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 … … … … … … … … 937 — 951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 952— 1003
为 人 民 服 务 ( 一 九 四 四 年 九 月 八 日 ) … … … … … … … … 1004 — 1006
评 蒋 介 石 在 双 十 节 的 演 说 ( 一 九 四 四 年 十 月 十 一 日 ) … 1007— 1010
文 化 工 作 中 的 统 一 战 线 ( 一 九 四 四 年 十 月 三 十 日 ) … … 1011— 1013
必 须 学 会 做 经 济 工 作 ( 一 九 四 五 年 一 月 十 日 ) … … … … 1014— 1020
游 击 区 也 能 够 进 行 生 产 ( 一 九 四 五 年 一 月 三 十 一 日 ) … 1021— 1024
两 个 中 国 之 命 运 ( 一 九 四 五 年 四 月 二 十 三 日 ) … … … … 1025 — 1028
论 联 合 政 府 ( 一 九 四 五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 … … … … … … 1029 — 1100
一
中 国 人 民 的 基 本 要 求 … … … … … … … … … … … … … … … 1029
二
国 际 形 势 和 国 内 形 势 … … … … … … … … … … … … … … … 1030
三
抗 日 战 争 中 的 两 条 路 线 … … … … … … … … … … … … … … 1033
中 国 问 题 的 关 键 … … … … … … … … … … … … … … … … … … 1033
走 着 曲 折 道 路 的 历 史 … … … … … … … … … … … … … … … … 1034
人 民 战 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8
两 个 战 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2
中 国 解 放 区 … … … … … … … … … … … … … … … … … … … … 1044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 … … … … … … … … … … … … … … … … … … 1045
比 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7
目
录
3
“ 破坏 抗 战 、危害 国家” 的 是 谁? … … … … … … … … … … … … … … 1049
所谓“ 不服从政 令、军令 ”… … … … … … … … … … … … … … … … … 1050
内战危险… … …… … … … … … … …… … … … … … … … …… … … … 1051
谈判……… …… ………………… …………………… …… ………… 1051
两个 前途… … …… … … … … … …… … … … …… …… … … … …… … 1052
四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1053
我们的一般纲领…… …… …… ………… …… …… …… ……… …… …1055
我们的具体纲领… … ……… …… …… …… …… …… … … …… ……… 1062
中国国民党统 治区的任 务… … … … … … … …… … … …… … … … … … 1087
中国沦陷区的任务… … …… …… … …… …… …… …… …… …… … …1088
中国解放区的任务… … …… …… …… …… …… …… …… …… … …… 1090
五
全 党团 结起来,
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1093
愚 公移山
(一 九四 五年 六月十一 日)
………… …… …… ………… 1101—1104
论 军 队 生 产 自 给 , 兼 论整 风 和 生 产 两 大 运 动 的
重 要性
(一九 四五 年四月二 十七 日)
……… …… …… …… …… 1105—1109
赫 尔利 和 蒋 介石 的 双簧 已 经 破 产 ( 一 九 四 五 年
七月十日)
……………………… …… …… …… …… ……………1110—1113
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一九四五年七 月十 二日)
…………………1114—1116
给福斯特同志的电报
(一 九四 五年七 月二 十九 日)
……… …… …1117—1118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一九四五 年八 月九 日)
…………… …… …… 1119—1120
抗 日战 争时 期
(下)
789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一 九 四 一 年 三 月、
四 月)
序
( 一 九 四 一 年三 月 十 七 日)
现在党 的农村 政策,不 是十年 内战时期 那样的土 地革命
政 策,而是抗日民 族统一战 线的政 策。全党 应该执行 一九四
○年七月七日和十二月二十五日的中央指示〔1〕,应该执行即
︹ ︺2
将到来的七次大会
的指示。所以印这个材料,是为了帮助
同 志们找一个研究 问题的方 法。现 在我们很 多同志, 还保存
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
在 那里担负指导工 作,这是 异常危 险的现象 。对于中 国各个
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
不 会 有 的。
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
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
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
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
有这样,才能 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 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
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
79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 一辈子也 不会真 正懂得 中国的事
情 的。
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
完全的知识。我用开调查会的方法得来的材料,湖南的几个,
井冈山的几个,都失掉了。这里印的,主要的是一个《兴国调
查》,
一个《长冈乡调查》和一个《才溪乡调查》。
开调查会,
是最
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 法,我用 这个方 法得了 很大的益
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到会的人,应是真正
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 ,或老百 姓。我 在湖南 五县调查
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
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
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 衙门管钱 粮的已 经失了 业的小官
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 未闻的知 识。使 我第一 次懂得中
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 在湖南衡 山县作 调查时 该县的一
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
同 志 和 普 通 农 民。
这 些 干 部、
农 民、
秀 才、
狱 吏、
商 人和 钱粮师
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
和 采 取 同 志 态 度 的,
否 则 他 们就 不 理 我,
知 而 不 言,
言 而 不 尽。
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 五个七八 个人即 够。必 须给予时
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
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
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
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
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
知 识。
791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
个如 何了解 下层情况 的方法 ,而不是要同志们 去记那 些具体
材料 及其结 论。一般 地说, 中国幼稚的资产阶 级还没 有来得
及也 永远不 可能替我 们预备 关于社会情况的较 完备的 甚至起
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所以我们自己非做
搜集 材料的 工作不可 。特殊 地说,实际工作者 须随时 去了解
变化 着的情 况,这是 任何国 家的共产党也不能 依靠别 人预备
的。 所以, 一切实际 工作者 必须向下作调查。 对于只 懂得理
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
︹ ︺3
不 能 将 理 论 和 实 际相 联 系。
“没有 调 查 就 没有 发 言 权”
,
这
句 话,
虽 然 曾 经 被 人 讥 为“狭 隘 经 验 论”的,
我 却 至 今 不 悔;
不
但不 悔,我 仍然坚持 没有调 查是不可能有发言 权的。 有许多
人,
“下 车 伊 始”
,
就 哇 喇 哇 喇 地 发 议 论,
提 意 见,
这 也 批 评,
那
也指 责,其 实这种人 十个有 十个要失败。因为 这种议 论或批
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我们党吃所谓“钦
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而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
飞,几乎到处都有。斯大林的话说得对:“理论若不和革命实
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当然又是他的话对:
︹ ︺4
“实践 若 不 以 革 命理 论 为 指 南,
就 会 变成 盲 目 的 实 践。
”
除
了 盲 目 的、
无 前 途 的、
无 远 见 的 实 际 家,
是 不 能 叫 做“狭 隘 经 验
论”
的。
我现在还痛感有 周密研 究中国事 情和国际 事情的必要,
这是 和我自 己对于中 国事情 和国际事情依然还 只是一 知半解
这种事实相关联的,并非说我是什么都懂得了,只是人家不懂
得。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
792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就是我的 志愿。
跋
( 一 九 四一 年 四月 十 九 日)
十年内战时期 的经验,是现在抗日时 期的最好的和最切
近 的参考 。但这是 指的关 于如何 联系群众 和动员 群众反对敌
人这一方面,而不是指的策略路线这一方面。党的策略路线,
在 现在和 过去是有 原则区 别的。 在过去, 是反对 地主和反革
命的资产阶级;在现在,是联合一切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和资产
阶 级。就 是在十年 内战的 后期, 对于向我 们举行 武装进攻的
反 动的政 府和政党 ,和对 于在我 们政权管 辖下一 切带资本主
义性的社会阶层,没有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反动的政府和政
党中各个不同的派别间,也没有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也都是
不 正确的 。那时, 对于农 民和城 市下层小 资产者 以外的一切
社 会 成 分,
执 行了 所 谓“一 切斗 争”
的 政 策,
这 个政 策无 疑 是 错
︹ ︺5
所采取
误了。在土地政策方面,对于十年内战前期和中期
的、也分配给地主一份和农民同样的土地、使他们从事耕种、
以免流离失所或上山为匪破坏社会秩序,这样的正确的政策,
加以否定,也是错误的。现在,党的政策必须与此不同,不是
“一 切 斗 争,
否 认 联 合”
,
也 不 是“一 切 联 合,
否 认 斗 争(
”如 同 一
︹ ︺6
九二七年的陈独秀主义
那样),而是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社会阶层,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但对他们中间存在
着 的投降 敌人和反 共反人 民的动 摇性反动 性方面 ,又应按其
不同程度,同他们作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现在的政策,是综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793
合“联 合 ”
和“斗 争”的 两 重 性 的 政 策 。
在 劳 动 政 策 方 面,
是适
当地改善工人生活和不 妨碍资 本主义经 济正当 发展的两重性
的政策。在土地政策方 面,是 要求地主 减租减 息又规定农民
部分地交租交息的两重 性的政 策。在政 治权利 方面,是一切
抗日的地主资本家都有 和工人 农民一样 的人身 权利、政治权
利和财产权利,但又防 止他们 可能的反 革命行 动的两重性的
政策。国营经济和合作 社经济 是应该发 展的, 但在目前的农
村 根 据 地内,
主 要 的经 济 成 分,
还 不 是 国 营 的,
而 是 私 营 的,
而
是让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得着发 展的机会 ,用以 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和半封建制度。这 是目前 中国的最 革命的 政策,反对和
阻碍这个政策的施行, 无疑义 地是错误 的。严 肃地坚决地保
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 的纯洁 性,和保 护社会 经济中的有益
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
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 可缺一 的任务。 在这个 时期内一部分
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
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
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
去 反对 资本 主 义 的 经 济 成 分 。 我 们 必 须 明 确 地 分 清 这 种 界
限。中国共产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每个党员,特别是干
部,必须锻炼自己成为懂得马克思主义策略的战士,片面地简
单地看问题,是无法使革命胜利的。
注
︹ ︺1
释
一 九 四 ○ 年七 月 七 日 的 中 央 指 示 , 是 指 当 时 所发 的 《 中 共 中 央 关 于 目 前
形 势与 党的 政策 的 决 定 》 。 一 九 四 ○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的 中 央 指 示 , 见本 书第 二
794
毛泽东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注释
卷《论政策》。
︹ ︺
2
一 九三 七年 十 二 月 , 中 共 中 央 政 治局 会 议 通 过 关 于 召集 党 的 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的 决 议 。 一 九 三 八 年 九 月 至 十 一月 召 开 的 中 共 六 届 六 中 全 会批 准了 这项
决 议 , 并 决 定 了 七 大 的 议 事 日 程 。 这 次 大会 曾 准 备 在 一 九 四 一 年 五 月一 日举 行,
后 来 延至一九 四 五年才召 开。
︹ ︺
3
见本书第一卷 《反对本本主义 》。
︹ ︺
4
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10〕。
︹ ︺
5
这 里所 说的 十 年 内 战 前 期 , 是 指 一九 二 七 年 底 至 一 九二 八 年 底 的 时 期 ,
亦 即 人 们 通 常 所 称 的 井 冈 山 时 期 ;中 期 是 指 一 九 二 九 年初 至 一 九 三 一 年 秋 的 时
期 , 即 自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创 立 至 第 三 次反 “ 围 剿 ” 战 争 胜 利 结 束 的时 期。 上文
所 说 的 十 年 内 战 后 期 , 是 指 一 九 三一 年 底 至 一 九 三 四 年底 的 时 期 , 即 自 第 三 次
反 “ 围 剿 ” 战 争 胜 利 结 束 后 至 中 共 中 央 在贵 州 遵 义 举 行 政 治 局 扩 大 会议 的时 期。
一 九 三五 年一月 的 遵义 会议 , 结 束了 一九 三 一 年至 一九 三 四 年“ 左” 倾 机 会主 义路
线 在 党内 的统治 , 使党 回到 正 确 的路 线上 来 。 参见 本卷 《 学 习和 时局 》 的 附录 《关
于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 。
︹ ︺6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
795
改造 我们的学习
*
(一九 四一 年 五月十 九 日)
我主张 将我 们全党 的学 习方法 和学 习制度 改造 一下。 其
理由 如次:
一
中 共 产党 的 二 十年 , 就 是马 克 思列 宁 主义 的 普遍 真 理
和中国 革命的 具体实 践日益结 合的二 十年。 如果我们 回想一
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
*
这是毛泽 东在延安 干部会上 所作的报 告。这篇 报告和《整顿党 的作风》 、
《 反对 党 八 股》 , 是 毛 泽东 关 于 整风 运 动 的基 本 著 作 。在 这 些文 章 里 ,
毛 泽 东 进 一 步 地 从 思 想 问题 上 总 结了 过 去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路 线 的 分 歧 ,
分 析 了 广 泛 存 在 于 党 内 的非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思 想 作 风 , 主 要 是 主 观 主
义 的倾 向 , 宗派 主 义 的 倾向 , 和 作为 这 两 种倾 向 的 表 现形 式 的党 八 股 。
毛 泽 东 号 召 开 展 全 党 范 围的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的 教 育 运 动 , 即 按 照 马 克
思 列宁 主 义 的思 想 原 则 整顿 作 风 的运 动 。 毛泽 东 的 这 个号 召 ,很 快 地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和 党 外 引 起了 怎 样 以从 实 际 出 发 的 观 点 而 不 是 以 教 条 主
义 的 观 点 来 对 待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原理 , 怎 样 使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和 中 国 革 命 的 实 际 相 结 合 , 以及 怎 样 对 待 一 九 三 一 年 初 至 一 九 三
四 年 底 这 段 时 期 党 内 两 条路 线 的 斗争 这 样 一 些 重 大 问 题 的 大 讨 论 , 巩
固 了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思 想在 党 内 外的 阵 地 , 使 广 大 干 部 在 思 想 上 大 大
地提高 了 一步,使 中 国共产党 达到了空 前的团结。
79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
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
年 来,
其 优 秀 人 物 奋 斗 牺 牲,
前 仆 后 继,
摸 索 救 国 救 民 的 真理,
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和俄 国十月革命之
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
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
宣传者和组织 者。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遍真理 一经和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 ,就使中国革命的 面目为 之一新。抗日
战争以来,我 党根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 理研究抗日战
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
国历 史也有某些开始。
所有这些,
都 是很好的现象。
二
但是我们还是 有缺点的 ,而且还 有很大 的缺点。据我看
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
无法使我们在 将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 真理和 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 先来说 研究现状。像我 党这样一 个大政 党,虽则对于
国内和国际的 现状的 研究有了某些成绩 ,但是 对于国内和国
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
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
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
方面作过系统 的周密 的收集材料加以研 究的工 作,缺乏调查
研 究 客 观 实 际 状 况 的 浓 厚 空 气。
“闭 塞 眼 睛 捉 麻 雀”
,
“瞎 子 摸
改 造我 们 的学 习
797
鱼”
,
粗 枝 大 叶,
夸 夸 其 谈,
满 足 于 一 知 半 解,
这 种 极 坏 的 作 风,
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 神的作风,还在 我党许
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
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
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 则有少数 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
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 织地进行过。不 论是近
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 称希腊,对于自 己的祖
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
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 命经验,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 宁主义似乎并不 是为了
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
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
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
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 分析中国革命问 题和解
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态度是 非常有
害 的,
特 别 是对 于 中 级 以上 的 干 部,
害 处更 大。
上 面我 说了 三 方 面 的情 形:
不 注 重研 究 现 状,
不注 重 研 究
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 中确有许 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
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
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
79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然”
,
就 在 那里 发 号 施 令,
这 种 主观 主 义的 作 风,
不 是 还 在许 多
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对 于 自 己 的 历 史 一 点 不 懂,
或 懂 得 甚 少,
不 以 为 耻,
反以
为荣。 特别重要的中国 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
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
史,近 百年的军事史, 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
动手去 研究。有些人对 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
希腊和 外国故事,也是 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
来的。
几十年来,很多留 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 他们从欧美日
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
记了自 己认识新鲜事物 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
也传 染给 了 共产党。
我们 学的是 马克 思 主义,
但 是我 们中 的许多 人,
他们 学马
克思主 义的方法是直接 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
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
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
就自己 造出了一条相反 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
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
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
政治学 的不引导学生研 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
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
︹
谬 种 流 传,
误 人 不 浅。
在 延 安 学 了,
到富县
︹ ︺2
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
︺
1
就 不 能 应 用。
经
,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
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
改 造 我们 的 学 习
799
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
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当 然,
上 面我所 说的 是我 们党 里 的极坏的 典型,
不是 说普
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
相当地大,
不可等闲视之的。
三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 的态度
对照 地 讲一下。
第 一 种:
主 观 主 义 的 态 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
单凭 主观热 情去工作 ,对于 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
种 态 度 下,
就 是 割 断 历 史,
只 懂得 希 腊,
不懂 得 中 国,
对 于中 国
昨天 和前天 的面目漆 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
目的 地去研 究马克思 列宁主 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
革 命 的 理 论 问 题、
策 略 问 题 而 到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 大林
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
理 论。
不 是 有 的 放 矢,
而 是 无 的 放 矢。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宁、
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
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
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3〕。
我们 的许多 人却是相 反,不 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
工作 的,但 是他们对 于研究 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
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
800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
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
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
章,则夸夸其谈的一 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 ,有哗 众取宠之
心。
华 而 不 实,
脆 而 不 坚。
自 以 为 是,
老 子 天 下 第 一,
“钦 差 大
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
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
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
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
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
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 打倒了主观主义 ,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
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
一 的 态度,
就 叫 做 没 有党 性,
或 叫 做 党性 不 完 全。
有一副 对子, 是替这 种人画像 的。那 对子说:
墙 上 芦 苇 ,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竹 笋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对 于 没 有 科 学 态 度 的 人,
对 于 只 知 背 诵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
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
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改 造我 们 的学 习
801
对 周围环境 作系统的 周密的 调查和研究。不 是单凭热 情去工
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
︹ ︺4
起来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
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
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
前 天。在这 种态度下 ,就是 要有目的地去研 究马克思 列宁主
义 的理论, 要使马克 思列宁 主义的理论和中 国革命的 实际运
动 结合起来 ,是为着 解决中 国革命的理论问 题和策略 问题而
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
的 态 度。
“的 ”就 是 中 国 革 命 ,
“矢 ”就 是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
我
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
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 事”
就 是 客 观 存 在 着 的 一 切 事 物,
“是”
就 是客观 事物 的内
部 联 系,
即 规 律 性,
“求”就 是 我 们 去 研 究 。
我 们 要 从 国 内 外、
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
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
热 情,
不 凭 死 的 书 本,
而 凭 客 观存 在 的 事 实,
详 细 地 占 有 材 料,
在 马克思列 宁主义一 般原理 的指导下,从这 些材料中 引出正
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
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
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
和 实际统一 的马克思 列宁主 义的作风。这是 一个共产 党员起
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
轻 根 底 浅”
,
也 不 是“嘴 尖 皮 厚 腹中 空”
了。
80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四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
向 全 党 提 出 系 统 地 周 密 地 研 究 周 围 环 境 的 任 务。
依
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理 论和方法,对敌 友我三方 的经济 、财
政、
政 治、
军 事、
文 化、
党 务 各 方 面 的 动 态 进行 详细 的调 查 和 研
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
导同志们的眼光 向着这 种实际事物的调 查和研究 。就要 使同
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
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
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夸夸其谈地乱说 一顿和 一二三四的现象 罗列,都 是无用 的。
例如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们
就无法正确地决 定我们 的宣传政策。任 何一个部 门的工 作,
都必须先有情况 的了解 ,然后才会有好 的处理。 在全党 推行
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二)
对 于 近 百 年 的 中 国 史,
应 聚 集 人 材,
分 工合 作地 去
做,
克 服 无 组 织 的 状 态。
应 先 作 经 济 史、
政 治 史、
军 事 史、
文化
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 作综合的研究。
(三)
对 于 在 职 干 部 的 教 育 和 干 部 学 校 的 教 育,
应 确立 以
研究中国革命实 际问题 为中心,以马克 思列宁主 义基本 原则
为指导的方针, 废除静 止地孤立地研究 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方
法。
研 究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又 应 以 《 苏 联 共 产党
(布)
历 史 简要
读本》为中心的 材料。
《苏 联共产 党
(布)
历史简要 读本》 是一
改 造 我 们的 学习
803
百年来全世界 共产主 义运动的最高的综 合和总 结,是理论和
实际结合的典 型,在 全世界还只有这一 个完全 的典型。我们
看列宁、斯大 林他们 是如何把马克思主 义的普 遍真理和苏联
革命的具体实 践互相 结合又从而发展马 克思主 义的,就可以
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
我 们走过 了许多弯路。但 是错误常 常是正 确的先导。在
如此生动丰富 的中国 革命环境和世界革 命环境 中,我们在学
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注
释
︹ ︺1
富县 在延 安 南面约 八十 公里。
︹ ︺
2
边 币 是一 九 四 一 年 陕 甘 宁 边 区 银 行 所 发 行 的 纸 币 。 法 币 是 一 九三 五 年
以后国民党官 僚资本四 大银行 (中央、 中国、 交通、中国农民)依靠英美帝国 主义支
持 所 发 行 的 纸 币 。 毛 泽 东 在 本 文 中 所 说 的 , 是 指 当 时 边 币 和 法 币 之 间 所发 生的 兑
换比价变化问题。
︹ ︺3
参 见马克 思 《 资本 论》 第 一卷 第二版 跋。 马克思 在 这篇跋 中说 : “研 究必
须 充 分 地 占 有 材 料 , 分 析 它 的 各 种 发 展 形 式 , 探 寻 这 些 形 式 的 内 在 联 系。 只有 这
项工作完成以 后,现实 的运动才能适当 地叙述出 来。” (《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 第23
卷 , 人民 出 版 社 1972年 版 , 第 23页)
︹ ︺4 参见斯大林 《论列宁主义 基础》第九部 分《工作作风 》(《斯大林选集》上
卷,人 民出版 社1979年 版, 第 272—275页 )。
804
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
*
(一九 四 一年五 月二 十 五日)
(一)
日 美 妥 协,
牺 牲 中 国,
造 成 反 共、
反苏 局面的东 方慕
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
对 它。
(二)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以 迫 蒋 投 降 为 目 的 的 军 事 进 攻,
现已
告一段落,继之而来的必然是诱降活动。这是敌人一打一拉、
又打又拉的 老政策的重演。我们必 须揭穿它,反对它。
(三)
日 本 和 军 事 进 攻 同 时 发 动 了 谣 言 攻 势,
例 如 所 谓“八
路军不 愿和国民党中央 军配合作 战”,“ 八路军乘 机扩大 地
盘”
,
“打 通 国 际 路 线 ”
,
“另 立 中 央 政 府”等 等 。
这 是日 本 挑 拨
国共关 系以利诱降的诡 计。国民 党中央社 和国民党 报纸照 抄
散布,不惜和日本的反共宣传互相呼应,其用意所在,甚为可
疑。我们也应揭穿它,反对它。
(四)
新 四 军 虽 被 宣 布 为“叛 变”
,
八 路 军虽 没 有 领到 一 颗
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此次晋南战役〔1〕,八路
军复自 动配合国民党军 队作战, 两周以来 在华北各 线作全 面
出击, 至今犹在酣战中 。共产党 领导的武 力和民众 已成了 抗
*
这 是 毛泽 东 为 中 共 中 央 写 的 对 党内 的 指 示 。
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
805
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一切 对于共产党的污 蔑,其 目的都 在
使抗战失败,以利投降。我们应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反
对一 切失败主 义者和投 降主义者。
注
︹ ︺
1
释
晋 南 战 役 , 即 中 条 山战 役。 一 九 四 一 年五 月 , 日 本 侵 略 军 以 约 十万 人的
兵 力 进 犯 黄 河 以 北 位于 晋南 、豫 北 的 中 条 山 地 区 。 集 结 在 这 个 地 区 的 国 民 党 军 队
约 十五 六 万 人。 这些 国 民党 军队,本 来以 反共为 主 要任 务 ,对 日 军 缺乏 作战 准 备 ,
在 日军 进 犯 时, 大部 分 采取 避战方针 。因 此,虽 然 华北 各 地的 八 路 军主 动出 击 , 截
断了同蒲路、正太路 、平汉 路、白晋 路等日 军的交 通线,给国民党军队以积极配合 ,
国 民 党 军 仍 然 全 部 溃败 ,在 三周 之 内 损 失 兵 力 约 七 万 余 人 , 丧 失 了 中 条 山 及 附 近
地区的大片国土。
806
关于 反法西斯的国际 统一战 线
*
(一九 四一 年六 月二 十 三日)
德国法西斯 统治者 已于六月 二十二 日进攻苏联。此种背
信弃义的侵略罪行,不仅是反对苏联的,而且也是反对一切民
族的 自由和独 立的。苏联抵抗 法西斯侵略的神 圣战争, 不仅
是保 卫苏联的 ,而且也是保卫 正在进行反对法 西斯奴役 的解
放斗 争的一切 民族的。
目前共产党 人在全 世界的任 务是动 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
统 一 战 线,
为 着 反 对 法 西 斯 而 斗 争,
为 着 保 卫 苏 联、
保 卫 中 国、
保卫 一切民族 的自由和独立而 斗争。在目前时 期,一切 力量
须集 中于反对 法西斯奴役。
中国 共产党在全中国 的任务是:
(一)
坚 持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坚 持 国 共 合 作,
驱 逐 日本 帝
国主 义出中国 ,即用 此以援 助苏联。
(二)
对 于大 资 产阶 级 中的 反 动分 子的 任 何反 苏反 共 的活
动,
必 须坚 决 反 抗。
(三)
在 外 交 上,
同英 美及 其 他 国 家 一 切 反 对 德 意 日 法 西
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
*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
807
在 陕 甘 宁 边 区 参议 会的 演说
(一 九 四 一年 十一 月 六 日)
各 位 参 议 员 先 生,
各 位 同 志:
今 天 边 区 参 议 会 开 幕,
是有
重大意义的。参议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 ,建设 新民主 主义的中 国,也就是革命的三民 主义的中
国。 现在的 中国不 能有别的 目的,只能有这个目的 。因为现
在我们的主要敌人不是国内的,而是日本和德意法西斯主义。
现在 苏联红 军正在 为苏联和 全人类的命运奋斗,我 们则在反
对日 本帝国 主义。 日本帝国 主义还在继续侵略,它 的目的是
要灭 亡中国 。中国 共产党的 主张就是要团结全国一 切抗日力
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
合作,只要不是汉奸,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共产党的这
种主张,是始终一致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已有四年多,这个
抗战 是由国 共两党 的合作和 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的 合作来支
持的。但是还没有胜利;还要继续奋斗,还要使革命的三民主
义 见 之 实行,
才 能胜 利。
为什么我们要 实行革命 的三民 主义?因为孙中 山先生的
革命 的三民 主义, 直到现在 还没有在全中国实现。 为什么我
们在 现在不 要求实 行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当然是一 个更好的
制度,这个制度在苏联早已实行了,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没
80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有实行它的条件。陕甘宁边区所实行 的是革 命的三民 主义。
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 都没有 超过革命 的三民
主义的范围。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
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
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 为一部 分人谋利 益。全
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 政治的 权利和保 护财产
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
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
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
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 及其他 的中间阶 级。任
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 利益, 如果这些 阶级的
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
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提 出的各 项政策, 都是为
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顾及一切抗日的阶级,而特别是顾及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 阶级的 。共产党 提出的
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是真
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在土地关 系上, 我们一方 面实行
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
使地主也能过活。在劳资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
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
家也有利可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 团结全 国人民, 合力抗
日。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 的政策 。这是真 正适合
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我们希望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不但
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并且在全国也实行起来。
我们实行这种政策是有成绩的,是得 到全国人民赞成的。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809
但是也 有缺点 。一部分 共产党员 ,还不善 于同党外人士实 行
民主合作,还保存一种狭隘的关门主义或宗派主义的作风。他
们还不 明白共 产党员有 义务同抗 日的党外 人士合作,无权 利
排斥这 些党外 人士的道 理。这就 是要倾听 人民群众的意见 ,
要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陕甘宁边区
施政纲领》上有一条,规定共产党员应当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
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就是针对着这一部分还不明
白党的 政策的 同志而说 的。共产 党员必须 倾听党外人士的 意
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别人说得对的,我们应该欢迎,并
要跟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说得不对,也应该让别人说完,然
后慢慢加以解释。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
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决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
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除了勾结日寇汉奸以及破坏抗战
和团结的反动的顽固派,这些人当然没有说话的资格以外,其
他任何人,都有说话的自由,即使说错了也是不要紧的。国事
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
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
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
可图。 它应该 受人民的 监督,而 决不应该 违背人民的意旨 。
它的党 员应该 站在民众 之中,而 决不应该 站在民众之上。 各
位代表先生们,各位同志们,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
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只要社会上还
有党存在,加入党的人总是少数,党外的人总是多数,所以党
员总是 要和党 外的人合 作,现在 就应在参 议会中好好实行 起
来。我想,我们共产党的参议员,在我们这样的政策下面,可
81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以 在参议会中受到 很好的 锻炼,克 服自己的 关门主义和宗派
主 义。我们不是一 个自以 为是的小 宗派,我 们一定要学会打
开 大门和党外人士 实行民 主合作的 方法,我 们一定要学会善
于 同别人商量问题 。也许 到今天还 有这样的 共产党员,他们
说,如果要和别人合作,我们就不干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
人 是极少的。我向 各位保 证,我党 绝大多数 的党员是一定能
够 执行我党中央的 路线的 。同时也 要请各位 党外同志了解我
们 的主张,了解共 产党并 不是一个 只图私利 的小宗派、小团
体 。不是的,共产 党是真 心实意想 把国事办 好的。但是我们
的 毛病还很多。我 们不怕 说出自己 的毛病, 我们一定要改正
自 己的毛病。我们 要加强 党内教育 来清除这 些毛病,我们还
要 经过和党外人士 实行民 主合作来 清除这些 毛病。这样的内
外夹攻,才能把我们的毛病治好,才能把国事真正办好起来。
各位 参议 员先生 不辞 辛 勤,
来 此开 会,
我 很高 兴 地 庆 祝这
个盛会,庆祝这个盛会的成功。
811
整 顿党 的 作风
*
(一 九四 二 年二 月一 日)
党校今天开学,我庆祝这个学校的成功。
今天我想讲一点关于我们的党的作风的问题。
为 什 么要 有 革 命党 ? 因 为 世 界 上 有 压 迫 人 民 的 敌 人 存
在,人民要推翻敌人的压迫,所以要有革命党。就资本主义和
帝国主义时代说 来,就 需要一个如共产 党这样的 革命党 。如
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
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共产党,我们要领导人民打倒敌人,我们
的队伍就要整齐,我们的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末,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
现 在我们的 党还有 什么问题呢?党 的总路线 是正确 的,
是没有问题的,党的工作也是有成绩的。党有几十万党员,他
们在领导人民, 向着敌 人作艰苦卓绝的 斗争。这 是大家 看见
的,
是 不 能 怀 疑 的。
那 末,
究 竟 我 们 的 党 还 有 什 么 问 题 没 有 呢?
我 讲,
还 是有
问 题的,
而 且 就 某种 意 义 上讲,
问 题 还 相当 严 重。
什 么问题呢 ?就是 有几样东西在一 些同志的 头脑中 还显
*
这 是 毛泽 东 在中 共中 央 党校 开 学典 礼上 的 演说 。
812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得不 大正 确,
不 大 正 派。
这就是说,我们的学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我们的党风还
有些不正 的地方,我们的 文风也 有些不正的地方。 所谓学 风
有些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
是说有宗 派主义的毛病。 所谓文 风有些不正,就是 说有党 八
︹ ︺1
股
的 毛病。
这些作 风不正,
并不 像冬天刮 的北风那 样,
满天
都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现在已不是占统治地位
的作风了,这不过是一股逆风,一股歪风,是从防空洞里跑出
来的。(笑声)但是我们党内还有这样的一种风,是不好的。
我们要把 产生这种歪风的 洞塞死 。我们全党都要来 做这个 塞
洞工作,我们党校也要做这个工作。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
八股,这三股歪风,有它们的历史根源,现在虽然不是占全党
统治地位的东西,但是它们还在经常作怪,还在袭击我们,因
此,有加以抵制之必要,有加以研究分析说明之必要。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
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我们 要完成 打倒敌人的任务 ,必须完 成这个整 顿党内 作
风的任务 。学风和文风也 都是党 的作风,都是党风 。只要 我
们党的作 风完全正派了, 全国人 民就会跟我们学。 党外有 这
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
们的错误 ,这样就会影响 全民族 。只要我们共产党 的队伍 是
整 齐 的,
步 调 是 一 致 的,
兵 是 精 兵,
武 器 是 好 武 器,
那 末,
任何
强大的敌 人都是能 被我们打 倒的。
现在 我来 讲一 讲主观主 义。
主观 主义是 一种不正派的学 风,它是 反对马克 思列宁 主
整顿党的作风
813
义的, 它是和共 产党不能 并存的 。我们要 的是马克思列宁 主
义的学 风。所谓 学风,不 但是学 校的学风 ,而且是全党的 学
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
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
作态度 问题。既 然是这样 ,学风 问题就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 问
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现 在有些糊 涂观念, 在许多人中间流 行着,例如关于 什
么是理论家,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等等问
题的糊 涂 观念。
我 们首先要 问,我们 党的理论水平究 竟是高还是低呢 ?
近来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书 籍翻译 的多了, 读的人也多了。 这
是很好 的事。但 是否就可 以说我 们党的理 论水平已经是提 得
很高了 呢?确实 ,我们的 理论水 平是比较 过去高了一些。 但
是按照 中国革命 运动的丰 富内容 来说,理 论战线就非常之 不
相称,二者比较起来,理论方面就显得非常之落后。一般地说
来,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和革命实践相平行,更不去说理论应
该跑到 实践的前 面去。我 们还没 有把丰富 的实际提高到应 有
的理论 程度。我 们还没有 对革命 实践的一 切问题,或重大 问
题,
加 以 考 察,
使 之 上 升 到 理 论 的 阶 段。
你 们 看,
中 国 的 经 济、
政治、军事、文化,我们究有多少人创造了可以称为理论的理
论,算得科学形态的、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叶的理论呢?特别
是在经 济理论方 面,中国 资本主 义的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 现
在,已经一百年了,但是还没有产生一本合乎中国经济发展的
实际的、真正科学的理论书。像在中国经济问题方面,能不能
说理论 水平已经 高了呢? 能不能 说我党已 经有了像样的经 济
81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理论家 呢?实在 不能说。 我们读 了许多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 书
籍,能 不能就算 是有了理 论家呢 ?不能这 样说。因为马克 思
列宁 主义 是 马克思、
恩格 斯、
列宁、
斯大 林 他们 根 据实际 创 造
出来的 理论,从 历史实际 和革命 实际中抽 出来的总结论。 我
们如果 仅仅读了 他们的著 作,但 是没有进 一步地根据他们 的
理论来 研究中国 的历史实 际和革 命实际, 没有企图在理论 上
来思考 中国的革 命实践, 我们就 不能妄称 为马克思主义的 理
论家。 如果我们 身为中国 共产党 员,却对 于中国问题熟视 无
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
那末, 我们在理 论战线上 的成绩 就未免太 坏了。如果一个 人
只知背 诵马克思 主义的经 济学或 哲学,从 第一章到第十章 都
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
思主义 的理论家 呢?这还 是不能 算理论家 的。我们所要的 理
论家是 什么样的 人呢?是 要这样 的理论家 ,他们能够依据 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
中 所 发 生 的 实 际 问 题,
能 够 在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文化 种
种问题 上给予科 学的解释 ,给予 理论的说 明。我们要的是 这
样的理 论家。假 如要作这 样的理 论家,那 就要能够真正领 会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
点和方 法,真正 领会列宁 斯大林 关于殖民 地革命和中国革 命
的学说 ,并且应 用了它去 深刻地 、科学地 分析中国的实际 问
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
︹ ︺2
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
,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
用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立场 、观点 和方法, 认真地研究中国 的
历 史,
研 究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和 文 化,
对每 一 问 题 要 根 据
整顿党的作风
815
详细的 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 来。这
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 上。
我 们党校的同志不 应当把 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当成 死的教
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
目的全 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 点,说
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现
在我们 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 思列宁
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
会 看 的,
有 不 会 看 的,
这 样 来 分 优 劣,
分 好 坏。
其 次 讲 一 讲 所 谓“知 识 分 子”
的 问 题。
因 为我 们 中 国 是 一
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文化不发达,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觉
得特别 宝贵。党中央在两年多以前作过一个关于知识 分子问
︹
题的决 定
︺3
,
要争 取广大的 知识分子,
只 要他们是 革命的,
愿
意参加 抗日的,一概采取欢迎态度。我们尊重知识分 子是完
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但是我们晓
得,
有 许 多 知 识分 子,
他们 自 以 为 很 有知 识,
大摆 其 知 识 架 子,
而不知道这种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碍他们前进的。
他们应该知道一个真理,就是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
地最无 知识的,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 。于是
有 人 说:
“哈!
你 弄 颠 倒 了,
乱 说 一 顿。
”
(笑 声 )
但 是,
同 志,
你
别着急,我讲的多少有点道理。
什 么是知识?自从 有阶级 的社会存在以来 ,世界 上的知
识只有 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 斗争知
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
81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关于自然 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 还有什 么知识
呢?没有 了。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 些同社 会实际
活动完全 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 们的状 况是怎
么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
算有知识 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 还没有 参加任
何实际活 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 生活的 任何部
门里去。 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一个完全的 知识分 子呢?
我以为很 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什么是 比较完 全的知
识呢?一 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 成的: 第一阶
段是感 性知 识,
第二 阶段是 理 性知识,
理 性知 识 是感 性 知识的
高级发展 阶段。学生们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 呢?假 定他们
的知识都 是真理,也是他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 争和阶 级斗争
的经验写 成的理论,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 知识。 他们接
受这种知 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 一定的 情况说
来,这种 知识对于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 识是人 家证明
了,
而 在 他 们 则 还 没 有 证 明 的。
最 重 要 的,
是 善 于 将 这些 知识
应用到生 活和实际中去。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 本知识 但还没
有接触 实际 的人,
或 者实际 经 验尚少 的人,
应 该 明白 自 己的缺
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
有什么办法 使这种 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 名副其 实的知
识分子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 工作中 去,变
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可 以达到目的。
我 这 样 说,
难 免 有 些 人 要 发 脾 气。
他 们 说:
“照 你 这 样 解
释,
那 末,
马 克 思 也 算 不 得 知 识 分 子 了。
”
我 说:
不 对。
马克 思
整顿党的作风
817
不但 参加了革 命的实 际运动,而且进 行了革命 的理论创造。
他从 资本主义 最单纯 的因素 —— 商品 开始,周 密地研究了资
本主 义社会的 经济结 构。商品这个东 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
它,用它,但是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科学地研究了它,他从
商品 的实际发 展中作 了巨大的研究工 作,从普 遍的存在中找
出完全科学的理论来。他研究了自然,研究了历史,研究了无
产阶级革命,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无产阶级革命
的理 论。这样 ,马克 思就成了一个代 表人类最 高智慧的最完
全的 知识分子 ,他和 那些仅有书本知 识的人有 根本的区别。
马克 思在实际 斗争中 进行了详细的调 查研究, 概括了各种东
西,得到的结论又拿到实际斗争中去加以证明,这样的工作就
叫做 理论工作 。我们 党内需要许多同 志学做这 样的工作。我
们党 内现在有 大批的 同志,可以学习 从事于这 样的理论研究
工作,他们大都是聪明有为的人,我们要看重他们。但是他们
的方 针要对, 过去犯 过的错误他们不 应重复。 他们必须抛弃
教条主义,必须不停止在现成书本的字句上。
真正的理 论在世界上只有 一种, 就是从客 观实际抽出来
又在 客观实际 中得到 了证明的理论, 没有任何 别的东西可以
称得 起我们所 讲的理 论。斯大林曾经 说过,脱 离实际的理论
︹
是空 洞 的理论
︺4
。
空洞的 理论是没 有用的,
不正 确的,
应该抛
弃的 。对于好 谈这种 空洞理论的人, 应该伸出 一个指头向他
刮脸 皮。马克 思列宁 主义是从客观实 际产生出 来又在客观实
际中 获得了证 明的最 正确最科学最革 命的真理 ;但是许多学
习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 人却把它看成是 死的教条 ,这样就阻碍
了 理 论 的 发 展,
害 了 自 己,
也 害 了 同 志。
81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另一 方面,
我们从 事实 际工 作的 同 志,
如 果 误用 了 他 们 的
经验,也是要出毛病的。不错,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
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
险。 他们须知 自己的 知识是偏于感性 的或局部 的,缺乏理性
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
较地 不完全。 而要把 革命事业做好, 没有比较 完全的知识是
不 行 的。
这样 看来,
有两种 不完 全的 知识,
一 种是 现 成书 本 上 的 知
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
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但 是,
我 们 的 工 农 干 部 要 学 理 论,
必 须 首 先 学 文 化。
没有
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
都可 学习马克 思列宁 主义。我幼年没 有进过马 克思列宁主义
︹ ︺
的学 校,
学 的是“子曰 学 而时习 之,
不亦 说 乎” 5 一套,
这 种学
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
这里学来的。何况现在不是学的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
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我们
党中央现在着重要求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因为学了文化以后,
政治 、军事、 经济哪 一门都可学。否 则工农干 部虽有丰富经
验,却没有学习理论的可能。
由此 看来,
我们反 对主 观主 义,
必须 使上 述 两种 人 各 向 自
己缺 乏的方面 发展, 必须使两种人互 相结合。 有书本知识的
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
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
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
整顿党的作风
819
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
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
是从 不同的两 极发生的 东西。
所以,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
种是 经验主 义。他们 都是只 看到片面 ,没有 看到全面。如果
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
容易 走上错误 的道路。
但是在这两种主 观主义 中,现在 在我们 党内还是教条主
义更 为危险 。因为教 条主义 容易装出 马克思 主义的面孔,吓
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
不易 识破他 们;也可 以吓唬 天真烂漫 的青年 ,把他们充当俘
虏。 我们如 果把教条 主义克 服了,就 可以使 有书本知识的干
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
可以 产生许 多理论和 经验结 合的良好 的工作 者,可以产生一
些真 正的理 论家。我 们如果 把教条主 义克服 了,就可以使有
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
避免 经验主义 的错误。
除 了 对 于“理 论 家”和“知 识 分 子”存 在 着 糊 涂 观 念 而 外,
还有天天念的一句“理论和实际联系”,在许多同志中间也是
一 个 糊 涂 观 念。
他 们 天 天 讲“联 系”
,
实 际 上 却 是 讲“隔 离”
,
因
为他 们并不 去联系。 马克思 列宁主义 理论和 中国革命实际,
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
“矢”
就 是 箭,
“的”
就 是 靶,
放 箭 要 对 准 靶。
马 克 思 列宁 主 义 和
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
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
820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则 仅 仅 把 箭 拿 在 手 里 搓 来 搓 去,
连 声 赞 曰:
“好 箭!
好 箭!
”却
老是不愿意放 出去。这 样的人就是古董 鉴赏家 ,几乎和 革命
不发生关系。 马克思列 宁主义之箭,必 须用了 去射中国 革命
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
中国革 命也永 远不会胜 利。
我们 的同志 必须 明白, 我们 学马克 思列 宁主 义不是 为着
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
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书 本上的某 些个别字句看作 现成的 灵丹圣药 ,似
乎只要得了它 ,就可以 不费气力地包医 百病。 这是一种 幼稚
者的蒙昧,我 们对这些 人应该作启蒙运 动。那 些将马克 思列
宁主义当宗教 教条看待 的人,就是这种 蒙昧无 知的人。 对于
这种人,应该老实地对他说,你的教条一点什么用处也没有。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 大 林 曾 经 反 复 地 讲,
我 们的 学 说 不 是
教条而是行动 的指南。 这些人偏偏忘记 这句最 重要最重 要的
话。中国共产 党人只有 在他们善于应用 马克思 列宁主义 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
进一步地从中 国的历史 实际和革命实际 的认真 研究中, 在各
方面作出合乎 中国需要 的理论性的创造 ,才叫 做理论和 实际
相联系。如果 只是口头 上讲联系,行动 上又不 实行联系 ,那
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我们反对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
必须攻破教条主义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关于 反对主 观主 义以整 顿全 党的学 风的 问题 ,今天 讲的
就 是 这 些。
现在我来讲一讲宗派主义的问题。
821
整 顿党的作风
由于 二十年 的锻炼, 现在我们党内并 没有占 统治地位 的
宗派主 义了。 但是宗派 主义的残余是还 存在的,有对党内 的
宗派主 义残余 ,也有对 党外的宗派主义 残余。对内的宗派 主
义倾向产生排内性,妨碍党内的统一和团结;对外的宗派主义
倾向产 生排外 性,妨碍 党团结全国人民 的事业。铲除这两 方
面的祸 根,才 能使党在 团结全党同志和 团结全国人民的伟 大
事业中 畅行无阻。
什么是党内宗派主义的残余呢?主要的有下面几种:
首 先 就 是 闹 独 立 性。
一 部 分 同 志,
只 看 见 局 部 利 益,
不看
见全体 利益, 他们总是 不适当地特别强 调他们自己所管的 局
部工作 ,总希 望使全体 利益去服从他们 的局部利益。他们 不
懂得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不知道共产党不但要民主,尤其要
集中。他们忘记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
︹ ︺6
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张国焘
是向党中央闹独
立性的,结果闹到叛党,做特务去了。现在讲的,虽然不是这
种极端严重的宗派主义,但是这种现象必须预防,必须将各种
不统一 的现象 完全除去 。要提倡顾全大 局。每一个党员, 每
一种局 部工作 ,每一项 言论或行动,都 必须以全党利益为 出
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
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 义分不开,
他们在 个人和 党的关系 问题上,往往是 不正确的。他们在 口
头上虽然也说尊重党,但他们在实际上却把个人放在第一位,
把党放 在第二 位。刘少 奇同志曾经说过 ,有一种人的手特 别
长,很会替自己个人打算,至于别人的利益和全党的利益,那
是 不 大 关 心 的。
“我 的 就 是 我 的 ,
你 的 还 是 我 的”
(
。大 笑)
这
82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种人闹什么东西呢?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在他们掌管
一部分事业的时候,就要闹独立性。为了这些,就要拉拢一些
人,
排 挤 一 些 人,
在 同 志 中 吹 吹拍 拍,
拉 拉 扯 扯,
把资 产 阶 级 政
党的庸俗作风也 搬进共产党里来 了。这种 人的吃亏在于不 老
实。我想,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
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什么人是老实人?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什么人是
不老实的人?托洛茨基、布哈林、陈独秀、张国焘是大不老实
的人,为个人利益为局部利益闹独立性的人也是不老实的人。
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
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我们党校的学
生一定要注意这 个问题。我们一 定要建设 一个集中的统一 的
党,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都要清除干净。要使我们全党的
步调整齐一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反对个人
主义和宗派主义。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必须团结,必须反对宗派主义倾向。
因为许多抗日根 据地是八路军新 四军到后 才创立的,许多 地
方工作是外来干 部去后才发展的 ,外来干 部和本地干部的 关
系,
必须 加以 很好 的注 意。
我们 的同 志 必 须 懂得,
在这 种 条 件
下,只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完全团结一致,只有本地干部大
批地生长了,并提拔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巩固,我党在根据地
内才能生根,否 则是不可能的。 外来干部 和本地干部各有 长
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外来干部
比较本地干部, 对于熟悉情况和 联系群众 这些方面,总要 差
些。拿我来说,就是这样。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
整顿 党的 作风
823
陕北的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一些陕北同志
比较起来就差得多。我们到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其他抗日根
据地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但如此,即在一个根据
地内部,因为根据地内的各个区域有发展先后之不同,干部中
也有外来本地之 别。比较 先进区 域的干部到比较 落后的区 域
去,对于当地,也是一种外来干部,也要十分注意扶助本地干
部的问题。就一 般情形说 来,凡 属外来干部负领 导责任的 地
方,如果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弄得不好,那末,这个责任主要地
应该放在外来干 部的身上 。担负 主要领导责任的 同志,其 责
任就更大些。现 在各地对 这个问 题的注意还很不 够,有些 人
轻 视 本 地 干 部,
讥 笑 本 地 干 部,
他 们 说:
“本 地 人 懂 得 什 么,
土
包子!”这种人完全不懂得本地干部的重要性,他们既不了解
本地干部的长处 ,也不了 解自己 的短处,采取了 不正确的 宗
派主义的态度。 一切外来 干部一 定要爱护本地干 部,经常 帮
助他们,而不许可讥笑他们,打击他们。自然,本地干部也必
须学习外来干部的长处,必须去掉那些不适当的狭隘的观点,
以求和外来干部 完全不分 彼此, 打成一片,而避 免宗派主 义
倾 向。
军 队工作干 部和地方工作干 部的关系也是如 此。两者 必
须完全团结一致 ,必须反 对宗派 主义的倾向。军 队干部必 须
帮助地方干部, 地方干部 也必须 帮助军队干部。 如有纠纷 ,
应该双方互相原 谅,而各 对自己 作正确的自我批 评。在军 队
干部事实上居于领导地位的地方,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如果和
地方干部的关系弄不好,那末,主要的责任应该放在军队干部
的身上。必须使 军队干部 首先懂 得自己的责任, 以谦虚的 态
824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期
度对待 地方干部 ,才能使根据地 的战争 工作和建 设工作得 到
顺利进 行的条件。
几部分军队之间、几个地方之间、几个工作部门之间的关
系,也 是如此。 必须反对只顾自 己不顾 别人的本 位主义的 倾
向。谁要是对别人的困难不管,别人要调他所属的干部不给,
或 以 坏 的 送 人,
“以 邻 为 壑”
,
全 不 为 别 部、
别 地、
别 人 想 一 想,
这样的 人就叫做 本位主义者,这 就是完 全失掉了 共产主义 的
精 神。
不 顾 大 局,
对 别 部、
别 地、
别 人 漠 不 关 心,
就 是这种 本位
主义者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人,必须加重教育,使他们懂得这
就是一种宗派主义的倾向,如果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还 有一个问 题,就是老干部 和新干部的关系 问题。抗 战
以来,我党有广大的发展,大批新干部产生了,这是很好的现
象。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老干
部通常总是不多,比所需要的数量少,而且由于宇宙自然法则
︹ ︺7
的关系,
他 们已部分 地开始衰 老死亡下 去。
” 他 在这里 讲 了
干部状 况,又讲 了自然科学。我 们党如 果没有广 大的新干 部
同老干 部一致合 作,我们的事业 就会中 断。所以 一切老干 部
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不错,新干部是
有缺点的,他们参加革命还不久,还缺乏经验,他们中的有些
人还不 免带来旧 社会不良思想的 尾巴, 这就是小 资产阶级 个
人主义 思想的残 余。但是这些缺 点是可 以从教育 中从革命 锻
炼中逐渐地去掉的。他们的长处,正如斯大林说过的,是对于
新鲜事物有锐敏的感觉,因而有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在这
︹ ︺8 。新老干部应该是彼此
一点上,有些老干部则正是缺乏的
尊 重,
互 相 学 习,
取 长 补 短,
以 便团 结 一 致,
进 行 共 同 的 事 业,
整 顿党的作 风
825
而防 止宗派 主义的倾 向。在老干部负 主要领 导责任的地方,
在一 般情形 之下,如 果老干部和新干 部的关 系弄得不好,那
末,老干部就应该负主要的责任。
以上 所讲 的 局部 和全 体 的关 系,
个 人和 党 的关 系,
外 来干
部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的关系,军队和军
队、地方和地方、这一工作部门和那一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
老干 部和新 干部的关 系,都是党内的 相互关 系。在这种种方
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
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这是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我们整顿党的作风,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宗
派主 义是主 观主义在 组织关系上的一 种表现 ;我们如果不要
主观主义,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必须扫
除党 内宗派 主义的残 余,以党的利益 高于个 人和局部的利益
为出发点,使党达到完全团结统一的地步。
宗派 主义 的 残余,
在党 内关 系 上是 应该 消 灭的,
在党 外 关
系上 也是应 该消灭的 。其理由就是: 单是团 结全党同志还不
能战 胜敌人 ,必须团 结全国人民才能 战胜敌 人。中国共产党
在团结全国人民的事业上,二十年来做了艰苦的伟大的工作;
抗战以来,这个工作的成绩更加伟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所
有的 同志对 待人民群 众都有了正确的 作风, 都没有了宗派主
义的 倾向。 不是的。 在一部分同志中 ,确实 还有宗派主义的
倾向,有些人并且很严重。我们的许多同志,喜欢对党外人员
妄 自 尊 大,
看 人 家 不 起,
藐 视 人 家,
而 不 愿 尊 重 人 家,
不愿了解
人家 的长处 。这就是 宗派主义的倾向 。这些 同志,读了几本
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之后,不是更谦虚,而是更骄傲了,总是说
82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人家不行 ,而不知自己实 在是一 知半解。我们的同 志必须 懂
得一条真 理:共产党员和 党外人 员相比较,无论何 时都是 占
少数。假 定一百个人中有 一个共 产党员,全中国四 亿五千 万
人中就有 四百五十万共产 党员。 即使达到这样大的 数目, 共
产党员也 还是只占百分之 一,百 分之九十九都是非 党员。 我
们有什么 理由不和非党人 员合作 呢?对于一切愿意 同我们 合
作以及可能同我们合作的人,我们只有同他们合作的义务,绝
无排斥他 们的权利。一部 分党员 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看不 起
愿意同我们合作的人,甚至排斥他们。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斯 大 林 给 了 我 们 这 样 的 根 据 吗?
没 有。
相反地,他们总是谆谆告诫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要脱
离群众。 中国共产党中央 给了我 们这个根据吗?没 有。中 央
的一切决 议案中,没有一 个决议 说是我们可以脱离 群众使 自
己孤立起来。相反地,中央总是叫我们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要
脱离群众。所以,一切脱离群众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根据,
只是 我 们一 部 分同 志 自己 造 出来 的宗 派 主义 思 想在 那里 作
怪。因为 这种宗派主义在 一部分 同志中还很严重, 还在障 碍
党的路线 的实行,所以我 们要针 对这个问题在党内 进行广 大
的教育。 首先要使我们的 干部真 正懂得这个问题的 严重性 ,
使他们懂得共产党员如果不同党外干部、党外人员互相联合,
敌人就一定不能打倒,革命的目的就一定不能达到。
一切 宗派主义 思想都 是主观主义的, 都和革命 的实际 需
要不相符合,所以反对宗派主义和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应当
同时 并进。
关于 党 八 股的问 题,
今 天 不 能讲了,
准备 在 另外 一个 会 议
827
整 顿党的作风
上来讨论 。党八股是藏垢 纳污的 东西,是主观主义 和宗派 主
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害人的,不利于革命的,我们必须肃
清 它。
我们 要 反 对主观 主 义,
就 要宣 传唯 物 主 义,
就要 宣传 辩 证
法。但是 我们党内还有许 多同志 ,他们并不注重宣 传唯物 主
义,也不注重宣传辩证法。有些同志听凭别人宣传主观主义,
也安之若素。这些同志自以为相信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却
不努力宣 传唯物主义,听 了或看 了主观主义的东西 也不想 一
想,也不 发议论。这种态 度不是 共产党员的态度。 这使得 我
们许多同 志蒙受了主观主 义思想 的毒害,发生麻木 的现象 。
所以我们 要在党内发动一 个启蒙 运动,使我们同志 的精神 从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号召同志们对于主
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加以抵制。这些东西好像日货,因
为只有我 们的敌人愿意我 们保存 这些坏东西,使我 们继续 受
︹
蒙蔽,
所以我 们应该提 倡抵制,
就像 抵 制日货
︺9
一样。
一 切主
观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党 八 股 的 货 色,
我 们 都 要 抵 制,
使 它们 在市
场上销售困难,不要让它们利用党内理论水平低,出卖自己那
一套。为此目的,就要同志们提高嗅觉,就要同志们对于任何
东西都用鼻子嗅一嗅,鉴别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
抵制它。 共产党员对任何 事情都 要问一个为什么, 都要经 过
自己头脑 的周密思考,想 一想它 是否合乎实际,是 否真有 道
理,
绝 对 不 应 盲 从,
绝 对 不应 提 倡 奴 隶 主 义。
最 后,
我 们 反 对 主 观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党 八 股,
有 两条 宗旨
是 必 须 注 意 的:
第 一 是“惩 前 毖 后”
,
第 二 是“治 病 救 人”
。
对以
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
828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
“惩 前 毖 后”的 意 思。
但 是 我 们 揭 发 错 误、
批 判 缺 点 的 目 的,
好
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一
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任何
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
可 救 药 的 地 步,
而 是 老 老 实 实,
真 正 愿 意 医 治,
愿 意 改 正,
我们
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这个工
作决不是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对待思想上的毛
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
救 人”
的 态 度,
才是 正 确 有效 的 方 法。
趁着 今 天 党校开 学 的 机会,
我 讲了 这 许 多话,
希 望同 志 们
加以考虑。(热烈的鼓掌)
注
︹ ︺
1
释
八 股 文 是 中 国 明 、清 封 建 皇 朝 考 试 制 度 所 规 定 的 一 种 特 殊 文 体 。 它 内
容 空 洞 , 专 讲 形 式 , 玩 弄文 字 。 这 种文 章 的 每 一个 段 落都 要死 守在 固 定的 格式 里
面 , 连 字 数 都 有 一 定 的 限制 , 人 们 只是 按 照 题 目的 字 义敷 衍成 文。 党 八股 是指 在
革 命 队 伍 中 某 些 人 在 写 文章 、 发 表 演说 或 者 做 其他 宣 传工 作的 时候 , 对事 物不 加
分析, 只是搬 用 一些 革 命的 名 词和术 语,言 之 无 物, 空 话连 篇 ,也 和 上述 的 八 股文
一 样。
︹ ︺
2
指 一 九 四 一 年 八 月 一日 《中 央 关 于 调 查 研 究 的 决 定 》 。 这个 决定 要 求 全
党采取 具体措 施 ,收 集 国内 外 政治、 军事、 经 济 、文 化 及社 会 阶级 关 系各 方 面 的材
料 , 加 强 对 于 历 史 , 对 于环 境 , 对 于国 内 外 、 省内 外 、县 内外 具体 情 况的 调查 研
究 , 并 将 这 种 调 查 研 究 、了 解 情 况 的工 作 , 同 学习 马 克思 列宁 主义 理 论密 切联 系
起 来。
︹ ︺
3
指 一 九 三 九 年 十 二 月一 日中 共 中 央 关 于 吸 收 知 识 分 子 的 决定 ,即 本 书 第
二卷《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 ︺4 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10〕。
︹ ︺5 这 是孔子和 他的弟子 们的语 录《论语 》的开头 一句话。
整 顿 党 的 作 风
注 释
829
︹ ︺6 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4〕。
︹ ︺7 这 段 话的 新译 文 是 :“老干 部 总是少 数, 不能满 足需 要 ,而且由 于 自 然界
的 天 然 规 律,
他 们 已 经 部 分 地 开 始 丧 失 工 作 能 力。
(《 斯 大 林 选 集 》 下 卷,
”
人 民出 版
社 1979 年 版 , 第 460页 )
︹ ︺8
参 见 斯大 林《 在 党 的第十八 次 代表大 会上 关于联 共( 布 )中央工 作 的 总结
报告》第三部分第二 节(《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0页)。
︹ ︺
9
抵 制 日 货 是 中 国 人民 在 二 十 世 纪 上 半 叶 所 常 常 采 取 的 反 抗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的 一 种 斗 争 方 法 。 例 如 , 在 一 九 一 九 年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时 期 ,一 九三 一年 九
一 八事变之 后, 中 国人 民都曾 经 进 行过 抵 制日 货的运动 。
830
反 对 党 八 股
*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 ︺1
刚才凯丰
同志讲了今天开会的宗旨。我现在想讲的是:
︹ ︺2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
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
表现形 式。我 们反对主 观主义和宗派主 义,如果不连党八 股
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
来。如 果我们 连党八股 也打倒了,那就 算对于主观主义和 宗
弄得 这两个 怪 物原形毕 露,
“老 鼠
派主义 最后地“将 一 军︹”︺3 ,
过 街,
人 人 喊 打”
,
这 两 个 怪 物 也 就 容 易 消 灭了。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
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
在 墙 上,
或 付 油印,
或 登 上 报 纸,
或 印 成 一 本 书,
那问题 可就大
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
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
党 八股也就是一种 洋八股。这洋八 股,鲁迅 早就反对 过
︹ ︺4
的
。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
之外, 还有一 点土气。 也算一个创作吧 !谁说我们的人一 点
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大笑)
*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
反 对 党 八 股
831
党八股 在我们 党内已经 有了一个 长久的历 史;特 别是在
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
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
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
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
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
夫 子的道理教学生 ,把孔夫 子的一套 当作宗教 教条一 样强迫
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总之,那时统治阶级及其
帮 闲者们的文章和 教育,不 论它的内 容和形式 ,都是 八股式
的,教条式的。这就是老八股、老教条。揭穿这种老八股、老
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
就 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一个极 大的功绩 。五四运 动还有 和这相
联 系的反对帝国主 义的大功 绩;这个 反对老八 股、老 教条的
斗争,也是它的大功绩之一。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
条 。我们党内的一 些违反了 马克思主 义的人则 发展这 种洋八
股、洋教条,成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东西。这些
就都是新八股、新教条。这种新八股、新教条,在我们许多同
志 的头脑中弄得根 深蒂固, 使我们今 天要进行 改造工 作还要
费很大的气力。这样看来,“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前进
的、
革 命 的、
反 对 封 建 主 义 的 老 八 股、
老 教 条 的 运 动,
后来 被一
些人发展到了它的反对方面,产生了新八股、新教条。它们不
是生动活泼的东西,而是死硬的东西了;不是前进的东西,而
是后退的东西了;不是革命的东西,而是阻碍革命的东西了。
这就是说,洋八股或党八股,是五四运动本来性质的反动。但
五 四运动本身也是 有缺点的 。那时的 许多领导 人物, 还没有
832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
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
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
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
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
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 就影响 了后来这 个运动 的发展。五四
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 个潮流 。一部分 人继承 了五四运动的
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
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 马克思 主义者所 做的工 作。另一部分
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 路上去 ,是形式 主义向 右的发展。但
在共产党内也不是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发生偏向,马克
思主义没有拿得稳,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主观主义、
宗 派 主 义 和 党 八 股,
这 是 形 式 主 义 向“左”
的 发 展。
这 样 看 来,
党八股这种东西,一方面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因素的反动,一方
面也是五四运动的消极因素的继承、继续或发展,并不是偶然
的东西。我们懂得这一点是有好处的。如果“五四”时期反对
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是革命的和必需的,那末,今天我们用马
克思主义来批判新八股 和新教 条主义也 是革命 的和必需的。
如果“五四”时期不反对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中国人民的思
想就不能从老八股和老 教条主 义的束缚 下面获 得解放,中国
就不会有自由独立的希 望。这 个工作, 五四运 动时期还不过
是一个开端,要使全国 人民完 全脱离老 八股和 老教条主义的
统治,还须费很大的气力,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
程。如果我们今天不反 对新八 股和新教 条主义 ,则中国人民
的思想又将受另一个形 式主义 的束缚。 至于我 们党内一部分
反 对 党 八 股
833
(当然只是一部分)同志所中的党八股的毒,所犯的教条主义
的 错 误,
如 果 不 除 去,
那 末,
生 动 活 泼 的 革命 精 神 就 不 能 启 发,
拿不 正确态 度对待马 克思主 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 真正的马
克思 主义就 不能得到 广泛的 传播和发展;而对于老 八股和老
教条 在全国 人民中间 的影响 ,以及洋八股和洋教条 在全国许
多人中间的影响,也就不能进行有力的斗争,也就达不到加以
摧毁 廓清的 目的。
主 观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和 党 八 股,
这 三 种 东 西,
都 是 反马 克
思主 义的, 都不是无 产阶级 所需要的,而是剥削阶 级所需要
的。 这些东 西在我们 党内, 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 映。中国
是一 个小资 产阶级成 分极其 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 处在这个
广大 阶级的 包围中, 我们又 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 身于这个
阶级 的,他 们都不免 或长或 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 级的尾巴
进党 来。小 资产阶级 革命分 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 如果不加
以 节 制,
不 加 以 改 造,
就 很 容 易 产 生 主 观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它的
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
要做对于这些东西的肃清工作和打扫工作 ,是不容易的。
做起来必须得当,就是说,要好好地说理。如果说理说得好,
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
地 给 患 病 者 一 个 刺 激,
向 他 们 大 喝 一 声,
说:
“你 有 病 呀!
”
使患
者 为 之 一 惊,
出一 身 汗,
然后 好 好地 叫 他们 治 疗。
现在来 分析一下 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 方。我 们也仿照
︹ ︺
5
八股 文 章 的笔 法
来 一 个“八 股”
,
以 毒攻 毒,
就 叫 做八 大 罪
状 吧。
党 八 股 的 第 一 条 罪 状 是:
空 话 连 篇,
言 之 无 物。
我 们有 些
834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同 志欢 喜 写长 文 章,
但 是 没有 什 么内 容,
真 是“懒婆 娘的 裹 脚,
又长 又臭”
。
为 什么 一定 要写 得 那 么长,
又那 么空 空 洞 洞的 呢?
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
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
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
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
︹ ︺6
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
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
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
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
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
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
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
么敢看 呢?长而 空不好 ,短而 空就好吗 ?也不 好。我 们应当
禁绝一 切空话。 但是主 要的和 首先的任 务,是 把那些 又长又
臭的懒 婆娘的裹 脚,赶 快扔到 垃圾桶里 去。或 者有人 要说:
《资本论》不是很长 的吗?
那又怎 么办?
这是好办的,
看下去就
是了。
俗 话 说:
“到 什 么 山 上 唱 什 么 歌。
”又 说:
“看 菜 吃 饭,
量
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
是这样 。我们反 对的是 空话连 篇言之无 物的八 股调, 不是说
任何东 西都以短 为好。 战争时 期固然需 要短文 章,但 尤其需
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党 八 股 的 第 二 条 罪 状 是:
装 腔 作 势,
借 以 吓 人。
有些 党 八
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
坏 的 毒 素。
空 话 连 篇,
言 之 无 物,
还 可 以 说 是 幼 稚;
装 腔 作 势,
反 对 党 八 股
835
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
︹ ︺
种 人,
他 说“
:辱 骂 和 恐 吓 决 不 是 战 斗。
” 7 科 学 的 东 西,
随便
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
驳。主观主 义和宗派主义的 东西, 表现在党 八股式 的文章 和
演 说 里 面,
却 生 怕 人 家 驳,
非 常 胆 怯,
于 是 就 靠 装 样 子 吓 人;
以
为 这 一 吓,
人 家 就 会 闭 口,
自 己 就 可 以“得 胜 回 朝”
了。
这种装
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
装样子吓人 ,它只是老老实 实地说 下去和做 下去。 从前许 多
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
争”
,
一 个 叫 做“无 情 打 击”
。
这 种 手 段,
用了对付 敌人 或敌 对
思想是完全 必要的,用了对 付自己 的同志则 是错误 的。党 内
也常常有敌 人和敌对 思想混 进来,
如《 苏联 共产党
(布)
历史 简
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
是应该采用 残酷斗争或无情 打击的 手段的, 因为那 些坏人 正
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
坏人的奸计 。但是不能用同 一手段 对付偶然 犯错误 的同志 ;
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
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
前我们那些 同志之所以向这 些同志 也大讲其 “残酷 斗争” 和
“无 情 打 击”
,
一方 面是 没 有 分 析对 象,
一 方面 就 是 为 着 装腔 作
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
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
只有损害。 这种吓人战术, 是剥削 阶级以及 流氓无 产者所 惯
用的手段, 无产阶级不需要 这类手 段。无产 阶级的 最尖锐 最
有效的武器 只有一个,那就 是严肃 的战斗的 科学态 度。共 产
83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
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 装腔作 势来达到 名誉和 地位
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总之,任何机关做
决 定,
发 指 示,
任 何 同 志 写 文 章,
做 演 说,
一 概 要靠 马 克 思 列宁
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
他都是无 益的。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
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
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
字 第 二 笔 不 是 写 的 一 直,
而 是 转 了 两 个 弯 子,
写 成 了“ ”
字。
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
”字。这位同志是
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 ,可是 他却要写 在抗日 时期
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 名其妙 了。大概 他的意 思也
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 难得到 解释。共 产党员 如果
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
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
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 以为自 己写的讲 的人家 都看
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
讲 的 是 党 八 股,
人 家 哪 里 会 懂 呢?
“对 牛 弹 琴”
这 句 话,
含 有讥
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 个意思 ,放进尊 重对象 的意
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 个意思 了。为什 么不看 对象
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
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
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我们和 无论什么 人做朋 友,
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
837
反 对 党 八 股
做成 知心朋 友吗?做 宣传工 作的人,对于自己 的宣传 对象没
有 调 查,
没 有 研 究,
没 有 分 析,
乱 讲 一 顿,
是 万 万 不 行 的。
︹
党八 股 的 第四条 罪 状 是:
语 言 无味,
像 个瘪 三
︺
8
。
上 海人
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
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
名 词,
一 套“学 生 腔”
,
没 有 一 点 生 动 活 泼 的 语 言,
这 岂 不是 语
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
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
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
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
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
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
人欢 喜听。 为什么语 言要学 ,并且要用很大的 气力去 学呢?
因为 语言这 东西,不 是随便 可以学好的,非下 苦功不 可。第
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
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
在写 文章做 演说时没 有几句 生动活泼切实有力 的话, 只有死
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第二 ,要从 外国语言 中吸收 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我们 不是硬
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
用的 东西。 因为中国 原有语 汇不够用,现在我 们的语 汇中就
有很 多是从 外国吸收 来的。 例如今天开的干部 大会, 这“干
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
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
用语 。第三 ,我们还 要学习 古人语言中有生命 的东西 。由于
83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我 们没有努力学习 语言,古 人语言 中的许多 还有生气的东西
我 们就没有充分地 合理地利 用。当 然我们坚 决反对去用已经
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
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
的、
古 人 的 语 言 中 有 用 的 东 西,
不 肯 下 苦 功 去 学,
因 此,
群众 就
不 欢迎他们枯燥无 味的宣传 ,我们 也不需要 这样蹩脚的不中
用 的宣传家。什么 是宣传家 ?不但 教员是宣 传家,新闻记者
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
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
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
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
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
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
贴 着 药 名,
当 归、
熟 地、
大 黄、
芒 硝,
应 有 尽 有。
这 个 方 法,
也被
我 们 的 同 志 学 到 了。
写 文 章,
做 演 说,
著 书,
写 报 告,
第一 是 大
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
寅 卯,还有 大ABCD,小abcd,还 有阿拉伯 数字,多 得很!幸
亏 古人和外国人替 我们造好 了这许 多符号, 使我们开起中药
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
析 问 题,
不 解 决 问 题,
不 表 示 赞成 什 么,
反 对 什 么,
说 来 说去 还
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
不 能用,而是说那 种对待问 题的方 法不对。 现在许多同志津
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
最 庸俗的方法。这 种方法就 是形式 主义的方 法,是按照事物
反 对 党 八 股
839
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 是按照 事物的内 部联系 来分类的。单
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 ,使用 一大堆互 相没有 内部联系的概
念,
排 列 成 一 篇 文 章、
一 篇 演 说 或 一 个 报 告,
这 种 办 法,
他自己
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
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
列。什么叫问题?问题 就是事 物的矛盾 。哪里 有没有解决的
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
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
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 加以大 略的调查 和研究 ,才能懂得矛
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 是发现 问题的过 程。大 略的调查和研
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
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
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
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 道问题 即矛盾的 所在。 这里所讲的分
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
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
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 周密的 分析过程 ,因而 问题的面貌还
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
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
个 什 么 问题,
接 着 加以 分 析,
然 后 综 合 起 来,
指 明 问 题 的 性 质,
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因
为 这 种 幼 稚 的、
低 级 的、
庸 俗 的、
不 用 脑 筋 的 形 式 主 义 的 方 法,
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
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 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
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84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
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
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
止 洗 一 次,
洗 完 之 后 还 要 拿 镜 子 照 一 照,
要 调 查 研 究 一 番(
,大
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
呀!
我 们 写 文 章,
做 演 说,
只 要 像 洗 脸 这 样 负 责,
就 差 不 多 了。
拿不 出来的 东西就不 要拿出来 。须知这是要去 影响别 人的思
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
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
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
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
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
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
去。
其 结 果,
往 往 是“下 笔 千 言,
离 题 万 里”
,
仿 佛 像 个 才 子,
实
则到处害 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
播出去,祸国殃民。这两条意义自明,无须多说。这就是说,
党八股如不改革,如果听其发展下去,其结果之严重,可以闹
到很 坏的地 步。党八 股里面藏 的是主观主义、 宗派主 义的毒
物,
这 个 毒 物 传 播 出 去,
是 要 害 党 害 国 的。
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
易使 革命精 神窒息。 要使革命 精神获得发展, 必须抛 弃党八
股, 采取生 动活泼新 鲜有力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文风 。这种
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
反 对 党 八 股
841
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
遍 的 发 展,
党 的革 命 事业,
也 就 可 以 向 前推 进 了。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
报 告,
三 讨 论,
四 结 论,
五 散 会”
。
假 使 每处 每 回无 大 无 小 都 要
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
告”
来,
则 常 常 就 是“一 国 际,
二 国 内,
三 边 区,
四 本 部”
,
会是 常
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
不 起。
总 之,
不 看 实 际 情 形,
死 守 着 呆 板 的 旧 形 式、
旧 习 惯,
这
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
但 是“化”
者,
彻 头 彻 尾 彻 里 彻 外 之 谓 也;
有 些 人 则 连“少 许”
还
没 有 实 行,
却 在 那 里 提 倡“化”
呢!
所 以 我 劝 这 些 同 志 先 办“少
许”
,
再 去 办“化”
,
不 然,
仍 旧 脱 离 不 了 教 条 主 义 和 党 八 股,
这
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
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
什 么 人 在 路 上 碰 到 他,
对 他 说“
:先 生,
请 你 化 一 下 给 我 看。
”
就
会 将起军的。如果 是不但口 头上提 倡提倡而 且自己真 想实行
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
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
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今天会场上散发了一个题名《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
包含四篇文章,我劝同志们多看几遍。
第一篇,
是从《苏 联共产党
(布)
历史简要 读本》上 摘下来
的 ,讲的是列宁怎 样做宣传 。其中 讲到列宁 写传单的 情形:
“在列宁领导下,
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
84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国开始把社会主 义与工人 运动结合 起来。 当某一个工厂里 爆
发罢工时,‘斗争协会’因为经过自己小组中的参加者而很熟
悉各企业中的情形,立刻就印发传单、印发社会主义的宣言来
响应。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
应如何为自身的 利益而奋 斗,载明 工人群 众的要求。这些 传
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痈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
二小时至十四小 时的过度 沉重的劳 动,工 人之毫无权利等 等
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
的 政 治 要 求。
”
是“很 熟 悉 ”啊!
是“揭 露 无 余 ”啊!
“一 八九四 年末,列宁在工人 巴布石 金参加下 ,写了 第
一 个这 样 的鼓 动 传单 和 告彼 得 堡城 塞 棉尼 可 夫工 厂 罢工 工
人 书。
”
写一 个传单 要和熟悉情况的同 志商量 。列宁就 是根据 这
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每一个这样的传单,都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精神。工人
︹ ︺9
们看见 了,
社会主义者是帮助他 们、
保护他们 的。
”
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
去 工 作。
不 是 空 话 连 篇,
言 之 无 物;
不 是 无 的 放 矢,
不 看 对 象;
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地去做。
︹
第二篇,
是从季米特洛夫
︺
10
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
告中摘下来的。季米特洛夫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应当学会
不用书本上的公 式而用为 群众事业 而奋斗 的战士们的语言 来
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
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反 对 党 八 股
843
“如果 我 们没有 学会 说群众 懂得的 话,
那末 广大 群 众 是不
能领会我 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 是随时都 善于简 单地、 具体
地、用群 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 来讲话。 我们还 没有能 够抛
弃背得烂 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 上,你们 只要瞧 一瞧我 们的
传 单、
报 纸、
决 议 和 提 纲,
就 可 以 看 到:
这 些 东 西 常 常 是 用 这样
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
懂 得,
更 用 不 着 说 普 通 工 人 了。
”
怎 么 样?
这 不 是 把 我 们 的 毛 病 讲 得 一 针 见 血 吗?
不 错,
党
八 股 中 国 有,
外 国 也 有,
可 见 是 通 病(
。笑)
但是我们总得照着
季米特洛 夫同志的 指示把 我们自己 的毛病 赶快治好 才行。
“我们每 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
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
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
都决心跟 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 为什么人 写东西 ,向什 么人
11
讲话︹
。
”︺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 们治病 的药方, 是必须 遵守的。这
是“规 则”啊!
第三篇,是从《鲁迅 全集》 里选出的 ,是鲁 迅复北斗杂
︹
志
︺
12
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他说些什么呢?他 一共
列举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我现在抽出几条来说一说。
第 一 条“
:留 心 各 样 的 事 情,
多 看 看,
不 看 到 一 点 就 写。
”
讲 的 是“留 心 各 样 的 事 情”
,
不 是 一 样 半 样 的 事 情。
讲的
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
他相反, 只看到 一点就 写吗?
第 二 条“
:写 不 出 的 时 候 不 硬 写。
”
844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我们怎么样? 不是明明脑子里 没有什么 东西硬 要大写特
写 吗?不 调 查,
不 研 究,
提 起 笔 来“硬 写”
,
这就 是 不负 责任的
态度。
第 四 条:
“写 完 后 至 少 看 两 遍,
竭 力 将 可 有 可 无 的 字、
句、
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
速写 材料 拉成小 说。
”
︹ ︺
14 ,
韩愈也说“行成于思︹” ︺
那是古
孔夫子提倡“再思” 13 ,
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
还 不 够。
鲁 迅 说“至 少 看 两 遍”
,
至 多 呢?他 没 有 说,
我 看重要
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
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
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第 六 条:
“不 生 造 除 自 己 之 外,
谁 也 不 懂 的 形 容 词 之 类。
”
我 们“生 造”的 东 西 太 多 了,
总 之 是“谁 也 不 懂”
。
句法有
长到 四五十 个字一句 的,其 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 形容词之
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最后一篇文章 ,是中国共产党 六届六中 全会论 宣传的民
族 化。
六 届 六 中 全 会是 一 九 三 八 年 开 的,
我 们 那 时曾 说“
:离 开
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 是说, 必须反对 空谈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 的共产党
员,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
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 作风和 中国气派 。把国 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 式分离起
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
反 对 党 八 股
845
密地 结合起 来。在这 个问题上 ,我们队 伍中存 在着的一 些严
︹ ︺
重的错误,
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 15
这 里叫洋 八股废止 ,有些 同志却实际上还在 提倡。 这里
叫空 洞抽象 的调头少 唱,有些 同志却硬 要多唱 。这里叫 教条
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总之,有许多人把六中全会
通过的报告当做耳边风,好像是 故意和它作对似的。
中央现在做了决定,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
底抛 弃,所 以我来讲 了许多。 希望同志 们把我 所讲的加 以考
虑,加以分析,同时也分析各人自己的情况。每个人应该把自
己好好地想一想,并且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跟知心的朋友
们商 量一下 ,跟周围 的同志们 商量一下 ,把自 己的毛病 切实
改 掉。
注
︹ ︺1
释
凯丰 ( 一九 ○六—— 一 九五 五) , 又 名何克 全,江 西萍 乡人。 当 时 任中 共
中央 宣传部 代理部 长。
︹ ︺2 见本卷《整顿党的作风》注〔1〕。
︹ ︺3 “将 一 军” 是中国 象 棋 中的 术语 。 中 国象棋 采取两 军对 战的形 式 , 而以 一
方攻 入对方 堡垒捉住“将军 ”(主帅)作为赢 棋。凡 是一方走了一着棋 ,使对 方的将
军有 立即被 捉的危险时,就 叫做向对 方“将军”。
︹ ︺
4
反 对 新旧 八股 是 鲁 迅 作 品 里 一 贯 的 精 神 。 鲁 迅 曾 在 《 伪 自 由 书· 透底 》
一 文中 说 :“ 八 股原 是蠢 笨 的产 物 。 一 来 是 考 官 嫌 麻 烦 —— 他 们 的 头 脑 大 半 是 阴
沉木 做的, —— 什么代圣贤 立言,什么起承转 合,文 章气韵,都没有一 定的标 准,难
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
就 看 得 出 多少轻 重。 二 来 ,连应 试的 人 也 觉 得又 省力, 又 不 费事 了 。这 样 的 八股 ,
无 论 新 旧 ,都应 当扫 荡 。 ”洋八 股是 五 四 运 动以 后一些 浅 薄 的知 识 分子 发 展 起来 的
东西 ,并经 过他们的传播, 长时期地在革命队 伍中存 在着。鲁迅在《透 底》附 录“回
祝 秀 侠 信 ”中批 判这 种 洋 八股说 :“ 八 股 无 论新 旧,都 在 扫 荡之 列 ,… … 例 如只 会
‘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
84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期
注释
释 每 天 的新 的 事实 , 新 的现象,而 只 抄一 通公 式 , 往 一切 事 实上 乱凑, 这也 是 一 种
八股。”(《鲁迅全集》 第5卷,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106页)
︹ ︺5
见本书 第一卷《中国 革命战 争的战略问题 》注〔52〕。
︹ ︺6
《 解 放 日报 》是 中 共中 央的 机 关报 ,一九 四 一年 五月十 六日在延安创 刊,
一九 四七 年三月 二十七 日终 刊 。
︹ ︺7
这 是 鲁 迅《 南腔 北 调集 》中 一 篇 文章的篇 名,
一 九三 二年作(
。《鲁迅全 集》
第 4卷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年 版 , 第 451 页 )
︹ ︺
8
解 放以 前 , 上 海 人 称 城 市 中 无正 当 职 业 而 以 乞 讨 为 生 的 游 民 为 瘪 三 ,他
们 通 常 是 极 瘦 的。
︹ ︺9
以 上 三 段引 文见 《 联共 (布 ) 党史 简明教 程 》第 一章第 三节(人民出 版社
1975年版,第18—19页)。
︹
︺
10
季米 特洛夫( 一八八二 —— 一九 四 九),保 加利亚人 。一九二 一年任工 会
国 际中 央 理 事 会 理 事 , 一 九 三 五 年 至 一 九 四 三 年 任 共 产 国 际 执 行 委 员 会 总 书 记 。
一 九 四 五 年 十一 月回国 后 , 任 保 加利 亚 共 产 党总 书 记 和 部长 会 议 主席 。
︹
︺
11
以 上 三 段 引 文 见 季 米 特 洛 夫 一九 三五 年 八 月 十 三 日 在 共 产 国 际 第 七 次
代 表大 会 上 所 作 的 结 论 《 为 工 人 阶 级 团 结 一 致 反 对 法 西 斯 主 义 而 斗 争 》 的 序 言 和
第六 部分《仅 仅只 有正确 的路 线还是 不够 的》 。
︹
︺
12
《北 斗 》 杂 志是 中 国 左 翼作 家 联 盟在 一 九 三 一 年至一 九三 二 年 间 出 版的
文艺月刊。《答北斗杂志社问》载鲁迅《二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
出 版 社 1981年 版 , 第 364— 365 页 )
︹ ︺
13 参见《论语·公冶长》。
︹ ︺
14 韩愈(七六八—— 八二四),中国唐代著名的大作家。他在《进学解》一文
中 说:
“行 成 于 思 ,
毁 于 随。
”意 思 是:
作 事 成 功 由 于 思 考,
失 败 由 于 不 思 考。
︹
︺
15
页)
。
以上 两 段 引 文见 《 中 国 共产 党 在 民族 战 争 中 的 地位》 (本 书 第 2卷 第 534
84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 九四 二年五 月)
引
言
( 一九 四 二年 五 月 二日)
同志们 !今天邀集大家 来开座 谈会, 目的是要和大家交
换意见,
研 究 文艺工 作和 一般革 命工 作的关 系,
求得 革 命 文艺
的正确 发展,
求得革 命文 艺对其 他革 命工作 的更好 的 协助,
借
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我们 为中 国人 民解 放的 斗争中,
有 各 种的战线,
就 中也
可以说有文 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 化战线 和军事战线。我们
要战胜敌人 ,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 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
军 队 是 不 够 的,
我 们 还 要 有 文 化 的 军 队,
这 是 团 结 自 己、
战胜
敌 人必 不 可 少的 一 支军 队。
“五 四︹
”︺1 以 来,
这支 文 化 军队 就
在中国 形成,
帮助了 中国 革命,
使中 国的 封 建文 化和 适 应 帝国
主义侵略的 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 小,其 力量逐渐削弱。到
了 现 在,
中 国 反 动 派 只 能 提 出 所谓“以 数 量 对 质 量”
的 办 法来
和 新文 化 对 抗,
就 是 说,
反 动 派有 的 是 钱,
虽然 拿 不出 好 东 西,
但 是 可 以 拚 命 出 得 多。
在“五 四”
以 来 的 文 化 战 线 上,
文学和
艺术是一个 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 革命的 文学艺术运动,在
84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十年 内战时期 有了大 的发展 。这个运 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
在总 的方向上 是一致 的,但 在实际工 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
来, 这是因为 当时的 反动派 把这两支 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
缘故 。抗日战 争爆发 以后, 革命的文 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
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
并不 是说就已 经和根 据地的 人民群众 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
革命 工作向前 推进, 就要使 这两者完 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
开会 ,就是要 使文艺 很好地 成为整个 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
分,
作 为 团 结 人 民、
教 育 人 民、
打 击 敌 人、
消 灭 敌 人 的 有力 的武
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
什么 问题应该 解决的 呢?我 以为有这 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
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
问题。
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 无产阶级 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
政策 的立场。 在这个 问题上 ,我们的 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
认识 不正确或 者认识 不明确 的呢?我 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
常失 掉了自己 的正确的 立场。
态度问题。随着立场, 就发生我 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
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
问题 。究竟哪 种态度 是我们 需要的? 我说两种都需要,问题
是在对什么人。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一种是统一战线中的
同盟 者,一种 是自己 人,这 第三种人 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先锋
队。 对于这三 种人需 要有三 种态度。 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
国主 义和一切 人民的 敌人, 革命文艺 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
在 延 安文 艺 座 谈 会 上的 讲 话
849
他们的 残 暴和欺骗,
并 指 出他们必 然 要失败 的趋势,
鼓 励抗 日
军民同 心同德 ,坚决地打倒他们。对 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 同
的 同 盟 者,
我 们 的 态 度 应 该 是 有 联 合,
有 批 评,
有 各种 不同 的
联 合,
有 各 种 不 同 的 批 评。
他 们 的 抗 战,
我 们 是 赞 成 的;
如果
有 成 绩,
我 们 也 是 赞 扬 的。
但 是 如 果 抗 战 不 积 极,
我们 就应 该
批评。如果有人要反共 反人民,要一天一天走上反动的道路,
那我们 就要坚 决反对。至于对人民群 众,对人民的劳动和 斗
争,对 人民的 军队,人民的政党,我 们当然应该赞扬。人 民
也有缺 点的。 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 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 思
想,
农民和 城 市小资产 阶 级都有落 后 的思想,
这些 就是 他们 在
斗争中 的负担 。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 地教育他们,帮助他 们
摆脱背 上的包 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 作斗争,使他们能够 大
踏步地 前进。 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 或正在改造自己,我 们
的文艺 应该描 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 。只要不是坚持错误 的
人,
我们就 不 应该只看 到 片面就去 错 误地讥 笑他们,
甚 至敌 视
他 们。
我 们 所 写 的 东 西,
应 该 是 使 他 们 团 结,
使 他 们 进 步,
使
他 们同 心 同 德,
向前 奋 斗,
去 掉落 后 的 东西,
发 扬 革 命 的 东 西,
而决不是 相反。
工 作对象问题,就是文 艺作品给 谁看的问题。在陕甘 宁
边区,
在华 北 华中各抗 日 根据地,
这个 问 题和 在国 民党 统治 区
不 同,
和 在 抗 战 以 前 的 上 海 更 不 同。
在 上 海 时 期,
革命 文艺 作
品 的 接 受 者 是 以 一 部 分 学 生、
职 员、
店 员 为 主。
在抗 战 以后 的
国民党 统治区,范围 曾有过 一些扩大,但基 本上也还是以 这
些人为主,因为那里的政府把工农兵和革命文艺互相隔绝了。
在我们 的根据地就完 全不同 。文艺作品在根 据地的接受者 ,
85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是工农兵以及 革命的 干部。 根据地也 有学生 ,但这 些学生和
旧式学生也不相同,他们不是过去的干部,就是未来的干部。
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
字,
就 要 看 书、
看 报,
不 识 字 的,
也 要 看 戏、
看 画、
唱 歌、
听音
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即拿干部说,你们不要
以为这部分人 数目少 ,这比 在国民党 统治区 出一本 书的读者
多得多。在那 里,一 本书一 版平常只 有两千 册,三 版也才六
千册;但是根据地的干部,单是在延安能看书的就有一万多。
而且这些干部 许多都 是久经 锻炼的革 命家, 他们是 从全国各
地来的,他们 也要到 各地去 工作,所 以对于 这些人 做教育工
作,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向他们好好做
工作。
既 然文艺 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 其干部 ,就发 生一个了
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
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
人,
熟 悉 各 种 人,
了解 各 种 事 情,
熟 悉 各 种 事 情,
就 需 要做 很 多
的工作。我们 的文艺 工作者 需要做自 己的文 艺工作 ,但是这
个了解人熟悉 人的工 作却是 第一位的 工作。 我们的 文艺工作
者对于这些, 以前是 一种什 么情形呢 ?我说 以前是 不熟,不
懂,英雄无用 武之地 。什么 是不熟? 人不熟 。文艺 工作者同
自己的描写对 象和作 品接受 者不熟, 或者简 直生疏 得很。我
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
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
群众的丰富的 生动的 语言, 缺乏充分 的知识 。许多 文艺工作
者由于自己脱 离群众 、生活 空虚,当 然也就 不熟悉 人民的语
在 延 安 文 艺 座谈 会上 的 讲 话
851
言,
因 此他 们的 作品 不但显 得 语言无 味,
而 且 里 面常 常 夹着 一
些 生造出 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 三不四 的词句 。许多
同 志 爱 说“大 众 化”
,
但 是 什 么 叫 做 大 众 化 呢?
就是我们的文
艺 工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 想感情 打成一 片。而
要 打成一 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 言。如 果连群 众的语
言 都 有 许 多 不 懂,
还 讲 什 么 文 艺 创 造 呢?
英 雄 无 用 武 之 地,
就
是 说,
你 的 一 套 大 道 理,
群 众 不 赏 识。
在群 众面 前 把 你 的 资 格
摆 得 越 老,
越 像 个“英 雄”
,
越 要 出 卖 这 一 套,
群 众 就 越 不买 你
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
经 过长期 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在这里 ,我可 以说一 说我自
己 感情变 化的经验。我是个学生出身的 人,在 学校养 成了一
种 学生习 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 提的学 生面前 做一点
劳 动 的 事,
比 如 自 己 挑 行 李 吧,
也 觉 得 不 像 样 子。
那 时,
我觉
得 世界上 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 农民总 是比较 脏的。
知 识 分 子 的 衣 服,
别 人 的 我 可 以 穿,
以 为 是 干 净 的;
工 人农 民
的 衣 服,
我 就 不 愿 意 穿,
以 为 是 脏 的。
革 命 了,
同工人农 民和
革 命军 的战 士在 一起了,
我 逐 渐熟悉 他们,
他 们 也逐 渐 熟悉 了
我。
这 时,
只 是 在 这 时,
我 才 根 本 地改 变了 资产 阶 级 学 校 所 教
给 我的那 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 感情。 这时, 拿未曾
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
最 干 净 的 还 是 工 人 农 民,
尽 管 他 们 手 是 黑 的,
脚 上 有 牛 屎,
还
是 比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 干净。 这就叫 做感情
起 了变化 ,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我们 知识分 子出身
的 文艺 工作 者,
要使 自己的 作 品为群 众所 欢迎,
就得 把 自己 的
思 想 感 情 来 一 个 变 化,
来 一 番 改 造。
没 有 这 个 变 化,
没有 这个
85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改造,
什么 事情 都是 做 不好 的,
都 是格 格 不 入的。
最 后一个问题是学习, 我的意思 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 主
义和学习社 会。一个自命为 马克思 主义的革 命作家 ,尤其 是
党员作家, 必须有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知识。 但是现 在有些 同
志,却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一
个基本观点 ,就是存在决定 意识, 就是阶级 斗争和 民族斗 争
的客观现实 决定我们的思想 感情。 但是我们 有些同 志却把 这
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爱”出发。就说爱吧,
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
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
的人性等等 。这是表明这些 同志是 受了资产 阶级的 很深的 影
响。应该很 彻底地清算这种 影响, 很虚心地 学习马 克思列 宁
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是 一切革命者都应 该学习 的科学, 文艺工 作者不 能
是例外。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
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
和它们的心 理。只有把这些 弄清楚 了,我们 的文艺 才能有 丰
富的 内 容和正 确 的方向。
今 天我 就只提 出 这几个 问 题,
当作引子,
希望 大家 在这 些
问题及其他有关的问题上发表意见。
结
论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同 志们!我们这个会在 一个月里 开了三次。大家为了 追
在 延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853
求真理,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有党的和非党的同志几十个人讲
了话,把问题展开了,并且具体化了。我认为这是对整个文学
艺术运 动很有益 处的。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
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
按照它 们来规 定今天文 艺运动的方针, 来评判今天所发生 的
各种见 解和争 论,这种 方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是马克思主 义
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
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
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现 在的事实是什么 呢?事实就是: 中国的已 经进行了 五
年的抗 日战争 ;全世界 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大地主大资 产
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
来的革 命文艺 运动—— 这个运动在二十 三年中对于革命的 伟
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这些 根据地 里面大批 文艺工作者和八 路军新四军以及工 人
农民的 结合; 根据地的 文艺工作者和国 民党统治区的文艺 工
作者的 环境和 任务的区 别;目前在延安 和各抗日根据地的 文
艺工作 中已经 发生的争 论问题。—— 这 些就是实际存在的 不
可 否 认 的 事 实 , 我 们 就 要 在 这些 事 实的 基 础上 考 虑 我 们 的
问 题。
那末,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
基本上 是一个 为群众的 问题和一个如何 为群众的问题。不 解
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
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
85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作者 从外部从 内部碰 到一连串的问题 。我的结 论,就以这两
个问题为中心,同时也讲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这个问 题,本来 是马克 思主义者 特别是列 宁所早 已解决
了的 。列宁还 在一九 ○五年就已着重 指出过, 我们的文艺应
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2 。
在我们各个抗日根 据地从
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中,这个问题似乎是已经解决了,不需
要再 讲的了。 其实不 然。很多同志对 这个问题 并没有得到明
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
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
少地 发生和群 众的需 要不相符合,和 实际斗争 的需要不相符
合的情形。当然,现在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一起从事
于伟大解放斗争的大批的文化人、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一般文
艺工作者,虽然其中也可能有些人是暂时的投机分子,但是绝
大多 数却都是 在为着 共同事业努力工 作着。依 靠这些同志,
我 们 的 整 个 文学 工 作,
戏 剧 工作,
音 乐 工 作,
美 术 工 作,
都有了
很大 的成绩。 这些文 艺工作者,有许 多是抗战 以后开始工作
的;有许多在抗战以前就做了多时的革命工作,经历过许多辛
苦, 并用他们 的工作 和作品影响了广 大群众的 。但是为什么
还说 即使这些 同志中 也有对于文艺是 为什么人 的问题没有明
确解 决的呢? 难道他 们还有主张革命 文艺不是 为着人民大众
而是 为着剥削 者压迫者 的吗?
在 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上 的 讲 话
855
诚然,为着剥削者压迫 者的文 艺是有的。文艺 是为地主
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 艺。中国 封建时 代统治 阶级的文
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
的势力。文艺是为资产阶级 的,这是 资产阶 级的文 艺。像鲁
︹
迅所批评的梁实秋
︺3
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
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
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
︹ ︺
4
平
这批人 就是这样,
这 叫做汉奸 文艺。
在我们,
文 艺不 是为
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 。我们曾 说,现 阶段的 中国新文
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 大众的反 帝反封 建的文 化。真正
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 是无产阶 级领导 的。资 产阶级领
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
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 外国过去 时代所 遗留下 来的丰富
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
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对于过 去时代 的文艺 形式,我
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
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那 末,
什 么 是 人 民 大 众 呢?
最 广 大 的 人 民,
占全 人口 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
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 中最广大 最坚决 的同盟 军。第三
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 即八路军 、新四 军和其 他人民武
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 主力。第 四是为 城市小 资产阶级
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
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856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 众。
我 们的 文艺 ,应该 为着 上面 说的 四种 人。 我们要 为 这四
种人服务,就 必须站 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上,而 不能站在小资
产阶级的立场 上。在 今天,坚持个人主 义的小 资产阶级立场
的作家是不可 能真正 地为革命的工农兵 群众服 务的,他们的
兴趣,主要是 放在少 数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上 面。而我们现
在有一部分同 志对于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 题不能 正确解决的关
键,正在这里。我这样说,不是说在理论上。在理论上,或者
说在口头上, 我们队 伍中没有一个人把 工农兵 群众看得比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不重要的。我是说在实际上,在行动上。
在实际上,在行动上,他们是否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对工
农兵还更看得 重要些 呢?我以为是这样 。有许 多同志比较地
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析他们的心理,着重地去表
现他们,原谅并辩护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引导他们和自己一道
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
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有许多同志,因为他们自己是
从小资产阶级出身,自己是知识分子,于是就只在知识分子的
队伍中找朋友 ,把自 己的注意力放在研 究和描 写知识分子上
面。这种研究 和描写 如果是站在无产阶 级立场 上的,那是应
该的。但他们 并不是 ,或者不完全是。 他们是 站在小资产阶
级立场,他们 是把自 己的作品当作小资 产阶级 的自我表现来
创作的,我们 在相当 多的文学艺术作品 中看见 这种东西。他
们在许多时候 ,对于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 知识分 子寄予满腔的
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对于工农兵群众,
则 缺 乏 接 近,
缺 乏 了 解,
缺 乏 研 究,
缺 乏 知 心 朋 友,
不 善于 描 写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857
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
知 识分子。 他们在某 些方面 也爱工农兵,也 爱工农兵 出身的
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
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
歌、
民 间 故 事 等)
。
他 们 有 时 也 爱 这 些 东 西,
那 是 为 着 猎 奇,
为
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
有 时就公开 地鄙弃它 们,而 偏爱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的乃至
资 产阶级的 东西。这 些同志 的立足点还是在 小资产阶 级知识
分子方面,或者换句文雅的话说,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
资 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 王国。 这样,为什么人 的问题他 们就还
是 没有解决 ,或者没 有明确 地解决。这不光 是讲初来 延安不
久 的 人,
就 是 到 过 前 方,
在 根 据 地、
八 路 军、
新四 军做过几 年工
作 的人,也 有许多是 没有彻 底解决的。要彻 底地解决 这个问
题,非有十年八年的长时间不可。但是时间无论怎样长,我们
却 必须解决 它,必须 明确地 彻底地解决它。 我们的文 艺工作
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
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
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
到 无产阶级 这方面来 。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 有真正为 工农兵
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为 什 么 人 的 问 题,
是 一 个 根 本 的 问 题,
原 则 的 问 题。
过去
有些同志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并不是在这个根本
的 原则的问 题上,而 是在一 些比较次要的甚 至是无原 则的问
题上。而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争论的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分歧,
倒是几乎一致的,都有某种程度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
858
毛泽 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向。我说某种程度,因为一般地说,这些同志的轻视工农兵、
脱 离 群 众,
和 国 民 党 的 轻 视 工 农 兵、
脱 离 群 众,
是 不 同 的;
但是
无论如何,这个倾向是有的。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
问题也就不易解 决。比 如说文艺界的宗 派主义吧 ,这也 是原
则问题,但是要去掉宗派主义,也只有把为工农,为八路军、
新四军,到群众中去的口号提出来,并加以切实的实行,才能
达到目的,否则宗派主义问题是断然不能解决的。鲁迅曾说:
“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我们战线不能
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
还其实只为了个 人。如 果目的都在工农 大众,那 当然战 线也
︹ ︺
就 统 一 了。
” 5 这 个 问 题 那 时 上海 有,
现 在 重 庆 也 有。
在那些
地方,这个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因为那些地方的统治者压迫革
命文艺家,不让 他们有 到工农兵群众中 去的自由 。在我 们这
里,情形就完全 两样。 我们鼓励革命文 艺家积极 地亲近 工农
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
文艺的完全自由 。所以 这个问题在我们 这里,是 接近于 解决
的了。接近于解 决不等 于完全的彻底的 解决;我 们说要 学习
马克思主义和学 习社会 ,就是为着完全 地彻底地 解决这 个问
题。我们说的马 克思主 义,是要在群众 生活群众 斗争里 实际
发生作用的活的 马克思 主义,不是口头 上的马克 思主义 。把
口头上的马克思 主义变 成为实际生活里 的马克思 主义, 就不
会有宗派主义了 。不但 宗派主义的问题 可以解决 ,其他 的许
多问题 也都可以 解决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859
二
为什么 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 接着的 问题就是 如何去 服
务。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
及 呢?
有些 同 志,
在 过去,
是相 当地 或 是严 重地 轻 视了 和忽 视 了
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
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那就错了。我
在 前面说 的没有明确地解 决为什么 人的问题的事实 ,在这 一
点上也表现出来了。并且,因为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人,他们所
说 的普及 和提高就都没有 正确的标 准,当然更找不 到两者 的
正确关系。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
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
用 什么东 西向他们普及呢 ?用封建 地主阶级所需要 、所便 于
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
只 有用工 农兵自己所需要 、所便于 接受的东西。因 此在教 育
工 农兵的 任务之前,就先 有一个学 习工农兵的任务 。提高 的
问 题更是 如此。提高要有 一个基础 。比如一桶水, 不是从 地
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那末所谓文艺的提高,是
从 什么基 础上去提高呢? 从封建阶 级的基础吗?从 资产阶 级
的 基础吗 ?从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的基础吗?都不 是,只 能
是 从工农 兵群众的基础上 去提高。 也不是把工农兵 提到封 建
阶 级、
资 产 阶 级、
小 资 产 阶 级 知 识 分 子 的“高 度”
去,
而是沿着
86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工农 兵自己 前进的方 向去提 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
提高 。而这 里也就提 出了学 习工农兵的任务。只有从工农兵
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
及和提高的 正确关 系。
一切 种类的文学艺术 的源泉究 竟是从何 而来的 呢?作为
观念 形态的 文艺作品 ,都是 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
反映 的产物 。革命的 文艺, 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
的 反 映 的 产 物。 人 民生 活中 本 来存 在 着 文 学 艺 术 原 料 的 矿
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
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
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
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
作品,不也是源泉 吗?实际 上,过 去的文 艺作品不是源而是
流, 是古人 和外国人 根据他 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
的文 学艺术 原料创造 出来的 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
文学 艺术遗 产,批判 地吸收 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
从此 时此地 的人民生 活中的 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
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
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
借鉴 古人和 外国人, 哪怕是 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
是继 承和借 鉴决不可 以变成 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
代的 。文学 艺术中对 于古人 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
仿, 乃是最 没有出息 的最害 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
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
在 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上的 讲 话
861
须 到群众 中去,必 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 全意地到 工农兵 群
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
去,
观 察、
体 验、
研 究、
分 析 一 切 人,
一 切 阶 级,
一 切 群 众,
一切
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
后 才有可 能进入创 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 就没有对 象,你 就
只 能做鲁 迅在他的 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 儿子万不 可做的 那
︹
种空头文学家,
或空头艺术家
︺6
。
人类 的社会生 活虽是 文学艺术的唯一 源泉,虽 是较之 后
者 有不可 比拟的生 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 民还是不 满足于 前
者 而要求 后者。这 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 两者都是 美,但 是
文 艺作品 中反映出 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 该比普通 的实际 生
活 更 高,
更 强 烈,
更 有 集 中 性,
更 典 型,
更 理 想,
因此就更带普
遍 性。革 命的文艺 ,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 造出各种 各样的 人
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
冻、
受 压 迫,
一 方 面 是 人 剥 削 人、
人 压 迫 人,
这个 事 实 到 处 存 在
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
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
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
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
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什么 是文艺工 作中的 普及和提高呢? 这两种任 务的关 系
是 怎样的 呢?普及 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 因此也比 较容易 为
目 前广大 人民群众 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 品比较细 致,因 此
也 比较难 于生产, 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 前广大人 民群众 中
迅 速流传 。现在工 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 们正在和 敌人作 残
86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酷的流血斗争, 而他们 由于长时 期的封建阶级和 资产阶 级的
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
动,迫切要求得 到他们 所急需的 和容易接受的文 化知识 和文
艺作品,去提高 他们的 斗争热情 和胜利信心,加 强他们 的团
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
需 要 还 不 是“锦 上 添 花”
,
而 是“雪 中 送 炭”
。
所以在 目前 条件
下,普及工作的 任务更 为迫切。 轻视和忽视普及 工作的 态度
是错误的。
但 是,普 及工作和 提高工作 是不能截然分开 的。不 但一
部分优秀的作品 现在也 有普及的 可能,而且广大 群众的 文化
水平也是在不断 地提高 着。普及 工作若是永远停 止在一 个水
平 上,
一 月 两 月 三 月,
一 年 两 年 三 年,
总 是 一 样 的 货 色,
一 样的
“小 放 牛︹
”︺7 ,
一 样 的“人、
手、
口、
刀、
牛、
羊︹
”︺8 ,
那 末,
教育 者
和被教育者岂不 都是半 斤八两? 这种普及工作还 有什么 意义
呢?人民要求普 及,跟 着也就要 求提高,要求逐 年逐月 地提
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
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
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就
中国范围来说,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逐渐
推广的。一处普及了,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了,别处还没
有开始普及。因 此一处 由普及而 提高的好经验可 以应用 于别
处,使别处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得到指导,少走许多弯路。
就国际范围来说,外国的好经验,尤其是苏联的经验,也有指
导我们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因为这样,我们所说
在 延 安 文 艺 座 谈会 上 的 讲 话
863
的普 及工作 不但不是 妨碍提 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
提高 工作以 基础,也 是给将 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
备必要的条 件。
除了直接为群众所需要 的提高 以外,还有一种间接为群
众所 需要的 提高,这 就是干 部所需要的提高。干部是群众中
的先进分子,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都比群众所受的多些;比较
高级的文学艺术,对于他们是完全必要的,忽视这一点是错误
的。为干部,也完全是为群众,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
群众、指导群众。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如果我们给予干部的
并不能帮助干部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那末,我们的提高工
作就是无的放矢,就 是离开了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原则。
总起来说,人民生活中 的文学 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
家的 创造性 的劳动而 形成观 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
术。在这中间,既有从初级的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被提
高了 的群众 所需要、 或首先 为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级的
文艺 ,又有 反转来在 这种高 级的文艺指导之下的、往往为今
日最 广大群 众所最先 需要的 初级的文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
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我们既然解决了提高和 普及的 关系问题,则专门家和普
及工 作者的 关系问题 也就可 以随着解决了。我们的专门家不
但是 为了干 部,主要 地还是 为了群众。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
该注 意群众 的墙报, 注意军 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
戏剧 专门家 应该注意 军队和 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
门家 应该注 意群众的 歌唱。 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
864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争 时 期
的美术。一切这 些同志都 应该和 在群众中做文艺 普及工作 的
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
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
来,
丰 富 起 来,
使 自 己 的 专 门 不 致 成 为 脱 离 群 众、
脱 离 实 际、
毫
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
对于我们的事业 是很可宝 贵的。 但是我们应该告 诉他们说 ,
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
作群众的忠实的 代言人, 他们的 工作才有意义。 只有代表 群
众才能教育群众 ,只有做 群众的 学生才能做群众 的先生。 如
果 把自 己看 作 群众 的主 人,
看作 高 踞 于“下 等人”
头 上 的贵 族,
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
工作是 没有 前途的。
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 是功利主 义的? 唯物主 义者并不 一
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
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
着最自私最短视 的功利主 义的伪 善者。世界上没 有什么超 功
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
阶级的功利主义 。我们是 无产阶 级的革命的功利 主义者, 我
们是以占全人口 百分之九 十以上 的最广大群众的 目前利益 和
将来利益的统一 为出发点 的,所 以我们是以最广 和最远为 目
标的革命的功利 主义者, 而不是 只看到局部和目 前的狭隘 的
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
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
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
主义,这就不但 侮辱群众 ,也太 无自知之明了。 任何一种 东
在 延 安 文 艺 座谈 会 上 的 讲 话
865
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
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
︹ ︺9
众还 是在那 里唱“下里巴 人”
,
那 末,
你不 去 提 高它,
只 顾骂
人,
那 就 怎 样 骂 也 是 空 的。
现 在 是“阳 春 白 雪”
和“下 里 巴 人”
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
的最高级 的艺术也 不免成为 最狭隘 的功利主 义;要 说这也是
清 高,
那 只 是 自 封为 清 高,
群众 是 不 会 批 准 的。
在为 工农兵和 怎样为工 农兵的 基本方针 问题解决之后,
其 他 的 问 题,
例如,
写 光 明 和 写 黑 暗 的 问 题,
团结 问 题 等,
便都
一齐解决 了。如果 大家同意 这个基 本方针, 则我们 的文学艺
术工作者,我们的文学艺术学校,文学艺术刊物,文学艺术团
体和一切 文学艺术 活动,就 应该依 照这个方 针去做 。离开这
个方针就是错误的;和这个方针有些不相符合的,就须加以适
当的 修正。
三
我们 的 文艺 既然 是 为人 民大众 的,
那末,
我们 就 可以 进而
讨论一个 党内关系 问题,党 的文艺 工作和党 的整个 工作的关
系问题,和另一个党外关系的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
艺工作的关系问题 —— 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
先说 第一个问 题。在现 在世界 上,一切 文化或文学艺术
都是属于 一定的阶 级,属于 一定的 政治路线 的。为 艺术的艺
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
不存在的 。无产阶 级的文学 艺术是 无产阶级 整个革 命事业的
86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一部分,如同 列宁所说 ,是整 个革命 机器中的 “齿轮和螺丝
︹
︺
钉” 10 。
因 此,
党的文 艺工作,
在党的整个 革命工 作中的位 置,
是确定了的, 摆好了的 ;是服 从党在 一定革命 时期内所规定
的革命任务的。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
而其实质就像 托洛茨基 那样: “政治 —— 马克 思主义的;艺
术 —— 资产阶级的。”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
错误的程度, 但也不赞 成把文 艺的重 要性估计 不足。文艺是
从属于政治的 ,但又反 转来给 予伟大 的影响于 政治。革命文
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
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
整个机器不可 缺少的齿 轮和螺 丝钉, 对于整个 革命事业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连 最广义 最普通 的文学艺 术也没有,那
革命运动就不 能进行, 就不能 胜利。 不认识这 一点,是不对
的。还有,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
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
命的和反革命 的,都是 阶级对 阶级的 斗争,不 是少数个人的
行为。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
因为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
革命的政治家 们,懂得 革命的 政治科 学或政治 艺术的政治专
门家们,他们 只是千千 万万的 群众政 治家的领 袖,他们的任
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
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
明,
只 此 一 家,
别 无 分 店 的 那 种 贵 族 式 的 所 谓“政 治 家”
,——
这 是无 产阶 级政 治 家同 腐朽 了 的资 产阶 级政 治 家的 原则 区
别。正因为这 样,我们 的文艺 的政治 性和真实 性才能够完全
在 延 安文 艺 座 谈会 上 的讲 话
867
一致。不认识这一点,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是
不对 的。
再说文艺界的 统一战线 问题。 文艺服从于政治 ,今天中
国政 治的第 一个根 本问题是 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 作者首先
应该 在抗日 这一点 上和党外 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 从党的同
情分 子、小 资产阶 级的文艺 家到一切赞成抗日的资 产阶级地
主阶级的文艺家)团结起来。其次,应该在民主一点上团结起
来;在这一点上,有一部分抗日的文艺家就不赞成,因此团结
的 范围 就 不 免 要 小 一 些 。 再 其 次 , 应 该 在 文 艺 界 的 特 殊 问
题 —— 艺术 方法艺 术作风一 点上团结起来;我们是 主张社会
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又有一部分人不赞成,这个团结的范围会
更小些。在一个问题上有团结,在另一个问题上就有斗争,有
批评 。各个 问题是 彼此分开 而又联系着的,因而就 在产生团
结的 问题比 如抗日 的问题上 也同时有斗争,有批评 。在一个
统一战线里面,只有团结而无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无团结,
实行如过去某些同志所实行过的右倾的投降主义、尾巴主义,
或 者“左”倾 的 排 外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都 是 错 误 的 政 策。
政 治上
如 此,
艺 术 上 也 是 如 此。
在文艺界统一 战线的各 种力量 里面,小资产阶 级文艺家
在 中国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力 量 。 他 们 的 思 想 和 作 品 都 有 很 多 缺
点,但是他们比较地倾向于革命,比较地接近于劳动人民。因
此,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争取他们到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战线上
来, 是一个 特别重要 的任务。
868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四
文 艺界的主 要的斗 争方法之 一,是文 艺批评 。文艺批 评
应该发展,过去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很不够,同志们指出这一点
是对的。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
我这里只着重谈一 个基本 的批评标 准问题 。此外,对于有 些
同志所提出的一些 个别的 问题和一 些不正 确的观点,也来 略
为说一说 我的意见。
文 艺批评有 两个标 准,一个 是政治标 准,一 个是艺术 标
准。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
心 同 德 的,
反 对 倒 退、
促 成 进 步 的 东 西,
便 都 是 好 的;
而一 切 不
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
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这里所说的好坏,究竟是看动机
(主 观 愿 望 )
,
还是 看 效果
(社 会 实 践 )
呢?唯 心 论 者 是 强 调 动
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
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
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
统一起来。为个人 的和狭 隘集团的 动机是 不好的,有为大 众
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检
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
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
的效果。社会实践 及其效 果是检验 主观愿 望或动机的标准 。
我们的文艺批评是不要宗派主义的,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
我们应该容许包含 各种各 色政治态 度的文 艺作品的存在。 但
在 延 安文 艺 座谈 会 上的 讲 话
869
是我们的批评又是坚持原则立场的,对于一切包含反民族、反
科学 、反大众 和反共 的观点的文艺作 品必须给 以严格的批判
和 驳 斥;
因 为 这 些 所 谓 文 艺,
其 动 机,
其 效 果,
都 是 破坏 团 结 抗
日的。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
好 的;
艺 术 性 较 低 的,
则 是 坏 的,
或 较 坏 的。
这 种 分 别,
当然也
要看 社会效果 。文艺 家几乎没有不以 为自己的 作品是美的,
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
照艺 术科学的 标准给 以正确的批判, 使较低级 的艺术逐渐提
高成 为较高级 的艺术 ,使不适合广大 群众斗争 要求的艺术改
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
又是政治标准,又是艺术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样呢?
政治 并不等于 艺术, 一般的宇宙观也 并不等于 艺术创作和艺
术批 评的方法 。我们 不但否认抽象的 绝对不变 的政治标准,
也否 认抽象的 绝对不 变的艺术标准, 各个阶级 社会中的各个
阶级 都有不同 的政治 标准和不同的艺 术标准。 但是任何阶级
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
放在 第二位的 。资产 阶级对于无产阶 级的文学 艺术作品,不
管其 艺术成就 怎样高 ,总是排斥的。 无产阶级 对于过去时代
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
在历 史上有无 进步意 义,而分别采取 不同态度 。有些政治上
根本 反动的东 西,也 可能有某种艺术 性。内容 愈反动的作品
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处于没落
时期 的一切剥 削阶级 的文艺的共同特 点,就是 其反动的政治
内容 和其艺术 的形式 之间所存在的矛 盾。我们 的要求则是政
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
870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能完 美的艺 术形式的 统一。缺乏艺术 性的艺 术品,无论政治
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
误的 艺术品 ,也反对 只有正确的政治 观点而 没有艺术力量的
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
战线 斗争。
这两种倾向,在 我们的 许多同志 的思想 中是存在着的。
许多 同志有 忽视艺术 的倾向,因此应 该注意 艺术的提高。但
是现 在更成 为问题的 ,我以为还是在 政治方 面。有些同志缺
乏基 本的政 治常识, 所以发生了各种 糊涂观 念。让我举一些
延安 的 例子。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
具体 的人性 ,没有抽 象的人性。在阶 级社会 里就是只有带着
阶级 性的人 性,而没 有什么超阶级的 人性。 我们主张无产阶
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
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
一的 人性。 有些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鼓吹 的人性,也是脱
离人 民大众 或者反对 人民大众的,他 们的所 谓人性实质上不
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
就不 合于人 性。现在 延安有些人们所 主张的 作为所谓文艺理
论 基 础 的“人 性 论”
,
就 是这 样 讲,
这 是 完 全 错 误 的。
“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爱可以是出发
点,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
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
我们 的知识 分子出身 的文艺工作者爱 无产阶 级,是社会使他
们感 觉到和 无产阶级 有共同的命运的 结果。 我们恨日本帝国
在 延 安文 艺 座 谈 会 上的 讲 话
871
主义,是 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 的结果。 世上决 没有无 缘无
故 的 爱,
也 没 有 无 缘 无 故 的 恨。
至 于 所 谓“人 类 之 爱”
,
自从 人
类分化成 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 这种统一 的爱。 过去的 一切
统治阶级 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 多所谓圣 人贤人 也喜欢 提倡
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
里是不可 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 之爱是会 有的, 那是在 全世
界消灭了 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 分化为许 多对立 体,阶 级消
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
能爱敌人 ,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 象,我们 的目的 是消灭 这些
东西。这 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 们的文艺 工作者 还有不 懂得
的吗?
“从 来 的文 艺作 品都 是 写 光 明和 黑暗 并 重,
一 半对 一半。
”
这里包含 着许多糊涂观念。文艺 作品并不 是从来 都这样 。许
多小资产 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 光明,他 们的作 品就只 是暴
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
的。相反 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的 文学就 是以写 光明
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
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反
动时期的 资产阶级文艺家把革命 群众写成 暴徒, 把他们 自己
写成神圣 ,所谓光明和黑暗是颠 倒的。只 有真正 革命的 文艺
家才能正 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 问题。一 切危害 人民群 众的
黑暗势力 必 须暴露之,
一 切人民 群众 的革命 斗争 必须歌 颂之,
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从 来文 艺 的 任务 就 在 于 暴露。
”
这 种讲 法和 前一 种一 样,
都是缺乏 历 史科学知 识的 见解。
从来 的文艺 并不 单在于 暴露,
87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前面已经讲过。对于革命的文艺家,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
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
是人 民大众。 人民大 众也是 有缺点的 ,这些缺点应当用人民
内部 的批评和 自我批 评来克 服,而进 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
也是 文艺的最 重要任 务之一 。但这不 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
民”。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除非
是 反革 命 文 艺家,
才 有所 谓 人 民是“天 生 愚 蠢 的”
,
革命 群 众 是
“专 制暴 徒”之类 的描 写。
“还 是 杂文 时 代,
还要 鲁 迅笔 法。
”
鲁 迅处 在 黑 暗 势 力 统 治
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
是完 全正确的 。我们 也需要 尖锐地嘲 笑法西斯主义、中国的
反动 派和一切 危害人 民的事 物,但在 给革命文艺家以充分民
主自 由、仅仅 不给反 革命分 子以民主 自由的陕甘宁边区和敌
后的各抗日根据地,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的一样。
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如 果不 是 对 于人 民 的敌 人,
而 是 对 于 人 民 自己,
那 末,
“杂文 时
代”的鲁迅,也不曾嘲笑和攻击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杂文的
写法 也和对于 敌人的 完全两 样。对于 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
的, 我们在前 面已经 说过了 ,但必须 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
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如果把同志当
作敌 人来对待 ,就是 使自己 站在敌人 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是
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
有对 付敌人的 ,有对 付同盟 者的,有 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
各有 不同。我 们并不 一般地 反对讽刺 ,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
乱 用。
在 延 安文 艺 座谈 会 上 的 讲 话
873
“我是不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
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
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
资产 阶级而歌 颂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 :二者必 居其一。歌颂
资产 阶级光明 者其作 品未必伟大,刻 画资产阶 级黑暗者其作
品未必渺小,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
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这难道不是文艺史上
的事实吗?对于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
应 该 歌 颂 呢?无 产 阶 级,
共 产 党,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主 义,
为什
么不 应该歌颂 呢?也 有这样的一种人 ,他们对 于人民的事业
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
旁观 的态度, 他们所 感到兴趣而要不 疲倦地歌 颂的只有他自
己, 或者加上 他所经 营的小集团里的 几个角色 。这种小资产
阶级的个人主义者,当然不愿意歌颂革命人民的功德,鼓舞革
命人 民的斗争 勇气和 胜利信心。这样 的人不过 是革命队伍中
的 蠹 虫,
革命 人 民 实在 不 需 要这 样 的“歌 者”
。
“不 是 立 场 问 题;
立 场 是 对 的,
心 是 好 的,
意 思 是 懂 得 的,
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关于动机和效果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要问:效果问题
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
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
只顾 发宣言, 实行不 实行是不管的。 试问这种 立场也是正确
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
能发 生错误, 但是已 经有了事实证明 效果坏, 还是照老样子
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
87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实 践,
要 看 效 果;
判 断 一 个 作 家,
也 是 这 样。
真 正 的 好 心,
必须
顾 及 效 果,
总 结 经 验,
研 究 方 法,
在 创 作 上 就 叫 做 表 现 的 手法。
真 正的好心,必须 对于自 己工作的 缺点错误 有完全诚意的自
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共产党人的自我批评方法,
就 是这样采取的。 只有这 种立场, 才是正确 的立场。同时也
只 有在这种严肃的 负责的 实践过程 中,才能 一步一步地懂得
正确的立场是什么东西,才能一步一步地掌握正确的立场。如
果 不 在 实 践 中 向 这 个 方 向 前 进,
只 是 自 以 为 是,
说 是“懂 得”
,
其 实并 没有 懂得。
“提倡学习马 克思主义就是重 复辩证唯 物论的 创作方法
的 错 误,
就 要妨 害 创 作 情绪。
”
学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要 我们 用 辩
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
学 艺术,并不是要 我们在 文学艺术 作品中写 哲学讲义。马克
思 主义只能包括而 不能代 替文艺创 作中的现 实主义,正如它
只 能包括而不能代 替物理 科学中的 原子论、 电子论一样。空
洞 干燥的教条公式 是要破 坏创作情 绪的,但 是它不但破坏创
作情绪,而且首先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那末,马克思
主 义就不破坏创作 情绪了 吗?要破 坏的,它 决定地要破坏那
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
义 的、
虚 无 主 义 的、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的、
贵 族 式 的、
颓 废 的、
悲观
的 以及其他种种非 人民大 众非无产 阶级的创 作情绪。对于无
产阶级文艺家,这些情绪应不应该破坏呢?我以为是应该的,
应 该彻底地破坏它 们,而 在破坏的 同时,就 可以建设起新东
西 来。
在 延 安文 艺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875
五
我们延安文艺界中存在 着上述 种种问题,这是 说明一个
什 么事实呢?说明 这样一 个事实, 就是文艺 界中还严重地存
在着作风不正的东西,同志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
义、
空 想、
空 谈、
轻 视 实 践、
脱 离 群 众 等 等 的 缺 点,
需 要 有一个
切 实的严肃 的整风运 动。
我们有许多同志还不大 清楚无 产阶级和小资产 阶级的区
别。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
甚 至完全没有入党 。这种 思想上没 有入党的 人,头脑里还装
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他们想:什么无产阶级思想,还
不 是那一套?他们 哪里知 道要得到 这一套并 不容易,有些人
就 是一辈子也没有 共产党 员的气味 ,只有离 开党完事。因此
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虽然其中的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为
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
织 上认真地整顿一 番。而 为要从组 织上整顿 ,首先需要在思
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
延 安文艺界现在已 经展开 了思想斗 争,这是 很必要的。小资
产 阶级出身的人们 总是经 过种种方 法,也经 过文学艺术的方
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宣传他们自己的主张,要求人们按
照 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的 面貌来改 造党,改 造世界。在这种
情 形 下,
我 们 的 工 作,
就 是 要 向 他 们 大 喝 一 声,
说:
“同 志”
们,
你 们那一套是不行 的,无 产阶级是 不能迁就 你们的,依了你
87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们,实际上就是 依了大 地主大资 产阶级,就有亡 党亡国 的危
险。只能依谁呢?只能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改
造世界。我们希 望文艺 界的同志 们认识这一场大 论战的 严重
性,积极起来参加这个斗争,使每个同志都健全起来,使我们
的整个队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真正统一起来,巩固起来。
因为思想上有许多问 题,我 们有许多 同志也 就不大能真
正区别革命根据 地和国 民党统治 区,并由此弄出 许多错 误。
︹
同志们很多是 从上海亭子间
︺
11
来 的;从亭子间到革命 根据
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一
个是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 统治的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 社会, 一个
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革命 的新民主 主义的社会。到 了革命 根据
地,就是到了中 国历史 几千年来 空前未有的人民 大众当 权的
时代。我们周围的人物,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过去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我们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
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如果同志们在新的群众中间,还是像我
上 次 说 的“不 熟,
不 懂,
英 雄 无 用 武 之 地”
,
那 末,
不 但 下 乡 要发
生 困 难,
不 下 乡,
就 在 延 安,
也 要 发 生 困 难 的。
有 的 同 志 想:
我
12 的读 者写 作吧,
还是为“大后方︹” ︺
又熟 悉,
又有“全国 意义”
。
这 个 想 法,
是 完 全 不 正 确 的。
“大 后 方”
也 是 要 变 的,
“大 后 方”
的读者,不需要 从革命 根据地的 作家听那些早已 听厌了 的老
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
界。所以愈是为 革命根 据地的群 众而写的作品, 才愈有 全国
︹
意义。
法捷耶夫的《毁灭》
︺
13
,
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
它
并没有想去投合 旧世界 读者的口 味,但是却产生 了全世 界的
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
在 延 安 文 艺 座谈 会 上 的 讲 话
877
国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领导中国前进的是革命的根据地,
不 是任何落后倒退 的地方。 同志们 在整风中 间,首先 要认识
这 一个 根本 问题。
既然必须和新的 群众的 时代相结 合,就 必须彻底解决个
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
14
,
应 该 成 为 我 们 的 座 右 铭。
“千 夫”
在这 里
就 是说敌人,对于 无论什么 凶恶的 敌人我们 决不屈服 。“孺
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
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
产 阶 级 和 人 民 大 众 的“牛”
,
鞠 躬 尽 瘁,
死 而 后 已。
知 识分 子 要
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
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
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今天我所讲的, 只是我 们文艺运 动中的 一些根本方向问
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我相信,同志们是
有决心走这个方向的。我相信,同志们在整风过程中间,在今
后 长期的学习和工 作中间, 一定能 够改造自 己和自己 作品的
面 貌,一定能够创 造出许多 为人民 大众所热 烈欢迎的 优秀的
作 品,一定能够把 革命根据 地的文 艺运动和 全中国的 文艺运
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注
释
︹ ︺1 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
注︺
6 。
︹ ︺2 见列 宁《党的 组织 和党的出 版物 》 。列 宁在 这 篇 论文 中说 : “ 这将 是自 由
的 写 作, 因为把 一 批 又一 批新生 力 量 吸 引到 写 作队 伍 中来 的 , 不是 私 利贪 欲 ,也 不
是 名誉 地位 , 而是 社 会主 义思 想 和对 劳 动人 民的 同 情。 这将 是 自由 的 写作 ,因 为
87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注释
它 不 是 为 饱 食 终 日 的 贵 妇 人 服 务 , 不 是 为百 无 聊 赖 、 胖 得 发 愁 的 ‘ 一 万 个 上 层 分
子 ’服务,而是为 千千万万 劳动人民 ,为这些国家的 精华、国 家的力量 、国家 的未来
服 务 。 这 将 是 自 由 的 写 作 , 它 要 用 社 会 主义 无 产 阶 级 的 经 验 和 生 气 勃 勃 的 工 作 去
丰 富 人 类 革 命 思 想 的 最 新 成 就 , 它 要 使 过去 的 经 验 ( 从 原 始 空 想 的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而 成 的科 学 社会 主 义 )和现 在 的经 验 ( 工人 同 志 们当 前 的 斗争 ) 之 间经 常 发 生相 互
作 用。”( 《列宁全 集》第12卷,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 第96—97页)
︹ ︺3
梁 实 秋 (一 九○ 三 —— 一九 八七 ) ,北 京人 。 新 月 社主 要成 员 。先后在 复
旦 大 学 、 北 京 大 学 等 校 任 教 。 曾 写 过 一 些文 艺 评 论 , 长 时 期 致 力 于 文 学 翻 译 工 作
和 散 文的 写 作。 鲁 迅 对梁实 秋 的批 评 , 见《 三 闲 集· 新 月 社批 评 家 的任 务 》 、《 二
心集·“ 硬译”与“文学的阶 级性” 》等文。(《 鲁迅全 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81年版,第 159、195—212页)
︹ ︺4
周 作 人 (一 八八 五 —— 一九 六七 ) ,浙 江绍 兴 人 。 曾在 北京 大 学、燕京 大
学 等 校 任 教 。 五 四 运 动 时 从 事 新 文 学 写 作。 他 的 著 述 很 多 , 有 大 量 的 散 文 集 、 文
学 专 著和 翻 译作 品 。 张资平 ( 一八 九 三 —— 一 九 五九 ) , 广东 梅 县 人。 他 写 过很 多
小 说 ,曾 在 暨南 大 学 、大夏 大 学兼 任 教 职。 周 作 人、 张 资 平于 一 九 三八 年 和 一九 三
九 年 先后 在北平 、 上 海依 附 侵略 中 国的 日本占 领 者 。
︹ ︺5
见 鲁迅《二 心集·对 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 见》(《 鲁 迅全集》 第4卷 ,人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年 版 , 第 237— 238页 ) 。
︹ ︺6
参 见鲁迅《 且介亭杂 文末编· 附集·死》 (《鲁迅 全 集》第6卷,人 民文学
出 版 社 1981年版 , 第 612页 ) 。
︹ ︺7
“小放牛”是中国一出传统的小歌舞剧。全剧只有两个角色,男角是牧童,
女 角 是 乡 村 小 姑 娘 , 以 互 相 对 唱 的 方 式 表现 剧 的 内 容 。 抗 日 战 争 初 期 , 革 命 的 文
艺 工 作者 利 用这 个 歌 舞剧的 形 式, 变 动 其原 来 的 词句 , 宣 传抗 日 , 一时 颇 为 流行 。
︹ ︺
手、
口、
刀、
牛、
羊 ”是 笔 画 比 较 简 单 的 汉 字 ,
旧 时一 些小 学国 语读本
8 “人 、
把 这 几 个 字编 在 第 一册 的 最 初 几课 里 。
︹ ︺9 “阳 春白雪 ”和“ 下里巴 人”,都是公元前三世纪楚国的歌曲。“阳春白雪”
是 供 少数 人 欣赏 的 较 高级的 歌 曲; “ 下 里巴 人 ” 是流 传 很 广的 民 间 歌曲 。 《 文选 ·
宋玉对楚王问》记载一个故事,说有人在楚都唱歌,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属而和
者(跟 着 唱 的 )
,
不 过 数 十 人”
;
但 唱“下 里 巴 人 ”时 ,
“国 中 属 而 和 者 数 千 人 ”
。
︹ ︺
10 见 列 宁《党的 组织 和党的 出版物 》 。列宁在 这篇论文中 说:“写 作 事业应
当 成 为 整 个 无 产 阶 级 事 业 的 一 部 分 , 成 为由 整 个 工 人 阶 级 的 整 个 觉 悟 的 先 锋 队 所
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列宁全集》第12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87 年 版 , 第 93 页 )
︹
︺
11
亭 子 间 是 上 海里 弄 房 子 中 的 一 种小 房 间 , 位 置在 房 子 后 部 的 楼 梯中 侧 ,
879
在延 安文 艺座 谈 会上的 讲 话
注释
狭 小黑 暗 , 因此 租金比 较 低 廉 。解放 以前 , 贫 苦的 作 家、 艺 术 家、 知 识分 子 和机 关
小职员,多半 租这种 房间居 住。
︹ ︺
12
见本书第二卷《 和中央社、
扫 荡报、
新 民报三记 者的谈话》︹
注 ︺
3
。
︹ ︺
13 法捷耶夫(一九○一 —— 一九五六 ),苏联名作家。他所作的小说《毁灭》
于 一九 二七 年 出版 , 内容 是描 写 苏联 国内 战 争时 期 由苏 联远 东 滨海 边 区工 人、 农
民 和革命知 识 分子 所组成 的一 支游 击队同 国 内反 革命白 卫军 以及 日本武 装干 涉
军 进 行斗 争的 故 事 。 这 部 小 说曾 由 鲁 迅译 为汉 文 。
︹
︺
14
见 鲁 迅《 集外 集 · 自嘲》 (《 鲁迅全集 》第 7卷,人 民 文学 出版社 1981年
版,第147页)。
880
一个极其重 要的政 策
*
(一九四二 年九月七 日)
︹ ︺1
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
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
据地的党,都依照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晋冀
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
的模 范例子 。但是还 有若干 根据地的同志们因为认识不够,
没有 认真地 进行。这 些地方 的同志们还不理解精兵简政同当
前形 势和党 的各项政 策的关 系,还没有把精兵简政当作一个
极其 重要的 政策看待。
关于这件 事,
《解放 日报》曾 多次讨论,
今愿 更 有 所说 明。
党 的一切政策,都是为着战胜日 寇。而 第五年以 后的抗
战形势,实处于争取胜利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不但和抗日
的第 一第二 年不相同 ,也和 抗日的第三第四年不相同。抗日
的第五第六年,包含着这样的情况,即接近着胜利,但又有极
端 的 困 难,
也 就 是 所 谓“黎 明 前 的 黑 暗”
的 情 况。
这 种 情 况,
整
个反法西斯各国在目前阶段上都是有的,整个中国也是有的,
不独 八路军 新四军的 各个根 据地为然,但是尤以我军的各个
根据 地表现 得特别尖 锐。我 们要争取两年打败日寇。这两年
*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一个极其 重要的政策
881
将是 极端困 难的两年,它同 抗日的 开头两年 和中间两年都有
很大 的不同 。这种特点,革 命政党 和革命军 队的领导人员必
须事 先看到 。如果他们不能 事先看 到,那他 们就只会跟着时
间迁流,虽然也在努力工作,却不能取得胜利,反而有使革命
事业 受到损 害的危险。敌后 各抗日 根据地的 形势,截至今天
为止 ,虽然 已比过去增加了 几倍的 困难,但 还不是极端的困
难。如果现在没有正确的政策,那末极端的困难还在后头。普
通的人,容易为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所迷惑,以为今后也不过如
此。 他们缺 乏事先看出航船 将要遇 到暗礁的 能力,不能用清
醒的 头脑把 握船舵,绕过暗 礁。什 么是抗日 航船今后的暗礁
呢? 就是抗 战最后阶段中的 物质方 面的极端 严重的困难。党
中央 指出了 这个困难,叫我 们提起 注意绕过 这个暗礁。我们
的许多同志已经懂得了,但是还有若干同志不懂得,这就是必
须首 先克服 的障碍。抗战要 有一个 团结,在 团结中有各种的
困难。这个困难是政治上的困难,过去有,今后还可能有。五
年以来,我党用了极大的力量逐步地克服着这个困难,我们的
口号是增强团结,今后还要增强它。但是还有一个困难,就是
物质 方面的 困难。这个困难 ,今后 必然愈来 愈厉害。目前还
有若干同志处之泰然,不大觉得,我们就有唤起这些同志提起
注意 之必要 。各抗日根据地 的全体 同志必须 认识,今后的物
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
的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何以是克服物 质困难 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呢?很
显然,目前的尤其是今后的根据地的战争情况,不容许我们停
留在 过去的 观点上。我们的 庞大的 战争机构 ,是适应过去的
882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情况的。那时的情况容 许我们 如此,也 应该如 此。但是现在
不同了,根据地已经缩 小,在 今后的一 个时期 内还可能再缩
小,我们便决然不能还 像过去 那样地维 持着庞 大的机构。在
目前,战争的机构和战争的情况之间已经发生了矛盾,我们必
须克服这个矛盾。敌人 的方针 是扩大我 们这个 矛盾,这就是
︹
他 的“三 光”
政策
︺
2
。
假 若 我 们还 要 维 持 庞 大 的 机构,
那就会
正中敌人的奸计。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
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
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
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 不会被 敌人战胜 ,而要 最后地战胜敌
人。所以我们说,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政策,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 政策。
但是,现状和习惯往往容易把人们的头脑束缚得紧紧的,
即使是革命者有时也不 能免。 庞大的机 构是由 自己亲手创造
出来的,想不到又要由 自己的 手将它缩 小,实 行缩小时就感
到很勉强,很困难。敌人以庞大的机构向我们压迫,难道我们
还可以缩小吗?实行缩 小就感 到兵少不 足以应 敌。这些就是
所谓为现状和习惯所束缚。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
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
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
些毛病来,这就是由于 习惯的 力量。目 前根据 地的情况已经
要求我们褪去冬衣,穿 起夏服 ,以便轻 轻快快 地同敌人作斗
争,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若说:
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 构呢? 那就有孙 行者对 付铁扇公主为
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 个厉害 的妖精, 孙行者 却化为一个小
一 个 极 其 重要 的 政 策
883
︹ ︺3
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
。柳宗元曾经描写
过 的“黔 驴之 技︹
”︺4 ,
也 是 一 个很 好的 教 训。
一个 庞然 大物 的
驴子 跑进贵州去了 ,贵州的小老 虎见了很有些 害怕。但到后
来, 大驴子还是被 小老虎吃掉了 。我们八路军 新四军是孙行
者和 小老虎 ,是很有 办法对付 这个日本妖精或 日本驴 子的。
目前 我们须得 变一 变,
把我 们 的身体变 得小些,
但是 变得 更加
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注
︹ ︺
1
释
精 兵 简 政 , 是 一 九 四 一 年十 一月 李鼎 铭 等 在 陕 甘 宁 边 区 第 二 届 参 议 会 上
提出 的。同年 十二月 ,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 政”的 指示,要 求切实整顿党、政、军
各级 组织机构 ,精简 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 层,提 高效能, 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在
抗 日 根 据 地 日 益 缩 小 的 情 况 下 , 克 服 财 政 经 济 严 重 困 难 和 休养 生息 民 力的 一项 极
其 重 要 的 政 策。
︹ ︺
2
“ 三 光 ” 政 策 指 日 本 帝 国主 义对 抗日 根 据 地 实 施 的 烧 光 、 杀 光 、 抢 光 的
政 策。
︹ ︺
3
铁 扇 公 主 又 名 罗 刹 。 孙 行者 变为 小虫 战 败 铁 扇 公 主 的 故 事 , 见 明 朝 吴 承
恩著 的神话 小说 《西游记 》第 五十九 回。
︹ ︺
4
柳 宗元 ( 七 七三 —— 八 一九) ,中 国 唐代 的大 作 家 之一 。他 写 过 一篇 《三
戒 》,
包 括 三 段 寓 言,
其 中 一 段 题 为 《 黔 之 驴 》,
说:
“黔 无 驴 ,
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至
则无 可用,放 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林间 窥之。稍出近之,慭慭
然,
莫 相 知。
他 日,
驴 一 鸣,
虎 大 骇,
远遁;
以 为且 噬 己也,
甚 恐。
然 往 来 视 之,
觉无
异能 者;益习 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 益狎,荡 倚冲冒。驴不胜怒,蹄
之。
虎 因 喜,
计 之曰:
‘ 技 止 此 耳!
’ 因 跳 踉大
,
断 其喉,
尽 其 肉,
乃 去。
”
88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点
*
(一 九四 二 年 十月 十二 日)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
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 比拟并 不适当。 今天的 斯大
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
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许 多人在 这种时候 还被德 国的
攻势所迷惑,以为德国还有获胜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于一九一八年冬,在一九一六年,德军曾向法国要塞凡尔登举
行数度的进攻。当时德军的战役 统帅是 德国皇太 子,投 入战
斗的力量是德军的最精锐部分。 当时的 战斗是带 决战性 的。
德军猛攻不克,整个德奥土保阵线再也找不到出路,从此日益
困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溃。然而当时英
美法阵线方面,还没有看出这种情况,以为德军仍极强大,不
知道自己的胜利已经快到面前。 在人类 历史上, 凡属将 要灭
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 力进行 最后挣扎 的,而 有些
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 被这种 外强中干 的现象 所迷
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整个法西斯
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 略战争 ,正是这 种最后 挣扎
*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转 折 点
885
的表现;而在战争中,又以攻击斯大林格勒表现它自己的最后
挣扎。在这个历 史的转折点面前 ,全世界 反法西斯阵线内 的
人们也有许多被法西斯的凶恶面孔所迷惑,看不出它的实质。
自从八月二十三 日德军全部渡过 顿河河曲 ,全面地开始攻 击
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
十月九日苏联情 报局宣布红军突 破该区德 军包围线为止, 共
计进行了四十八 天人类历史上无 与伦比的 空前苦战。这一 战
终于胜利了。在这四十八天中,这个城市每天的胜负消息,紧
系着无数千万、万万人民的呼吸,使他们忧愁,使他们欢乐。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转 折点,而且是整 个人类历 史的转折点。在 这
四十八天中,世界人民的注视斯大林格勒,和去年十月间世界
人民的注视莫斯科,其关心程度,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
威,
攻 荷、
比、
法,
攻 巴 尔 干,
都 是 注 全 力 于 一 处,
不 敢 旁 骛。
西
线胜利后,他就冲昏了头脑,企图在三个月内打败苏联。北起
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向这个庞大坚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举行了全面的进 攻,这样就分散 了他的兵 力。去年十月向 莫
斯科进攻的失败,结束了苏德战争的第一阶段;希特勒第一个
战略计划破产了 。红军制止了德 军去年的 进攻,并在冬季 举
行了全线的反攻,是为苏德战争的第二阶段;希特勒转到了退
却和防御的地位 。在此期间,希 特勒撤消 了他的前线总司 令
勃鲁齐区,自己充任总司令,决定放弃全面的进攻计划,搜索
欧洲全力,准备 向南线作局部的 但被认为 是打击苏联要害 的
最后进攻。因为 这一进攻带着最 后一次的 性质,关系法西 斯
88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的存亡,希特勒就集中了极大的兵力,连在北非作战中的一部
分飞机 坦克都抽 调过来了。从今 年五月 进攻刻赤 和塞瓦斯 托
波尔起 ,进入战 争的第三阶段。 希特勒 调动了一 百五十万 以
上的兵力,附以飞机坦克的主力,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作空
前剧烈 的进攻。 他企图迅速攻下 两处, 达到切断 伏尔加和 夺
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并令日本法
西斯集 中兵力于 满洲,准备在斯 大林格 勒攻下后 进攻西伯 利
亚。希 特勒妄想 把苏联力量削弱 到足以 使德军主 力从苏联 战
场上解脱出来,以便移到西线对付英美的进攻,并可掠取近东
资 源,
打 通 德 日 联 系,
同 时,
日 军 主 力 也 可 从 北 面 解 脱 出 来,
以
便西进南进对付我国和英美,而无后顾之忧,这样来争取法西
斯阵线 的胜利。 但是这个阶段的 情况是 怎样的呢 ?希特勒 遇
到了苏 联制其死 命的策略。苏联 采取了 先则诱敌 深入、继 则
顽强抵 抗的方针 。五个月的战争 ,使德 军既没有 打进高加 索
油田,也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迫使希特勒顿兵于高山与坚城
之 下,
欲 进 不 能,
欲 退 不 得,
损 失 甚 大,
陷 于 僵 局。
现在已是十
月,冬季就要到来,战争的第三阶段快要结束,第四阶段快要
开始了 。希特勒 进攻苏联的战略 企图没 有一个不 是失败的 。
在此期间,希特勒鉴于去夏分兵的失败,集中他的兵力向着南
线。然 而他尚欲 东断伏尔加,南 取高加 索,一举 达成两个 目
的,仍 然分散了 他的兵力。他尚 未计算 到他的实 力和他的 企
图 之 间 的 不 相 称,
以 致“扁 担 没 扎,
两 头 打 塌”
,
陷 入 目 前的 绝
路。在 相反方面 ,苏联则是越战 越强。 斯大林的 英明战略 指
挥,完全站在主动的地位,处处把希特勒引向灭亡。今年冬季
开始的第四个阶段,将是希特勒走向死亡的阶段。
第 二 次 世 界大 战的 转 折 点
887
拿希 特勒在 第一阶 段上的情况和第三 阶段作 比较, 就可
知希特 勒是处 在最后失败的门口 了。目 前红军在 斯大林 格勒
和高加索两方面,实际上均已停止了德军的进攻,希特勒已到
再衰三 竭之时 ,他对斯大林格勒 、高加 索两处的 进攻已 经失
败。他 在去年 十二月至今年五月 整个冬 季中所整 备的一 点兵
力,已经耗竭了。在苏德战线,距冬季不到一个月了,他须赶
快转入 防御。 整个顿河的以西以 南是他 的最危险 的地带 ,红
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驱迫,
将再一 次整备 他的军队。他或者 还可能 搜索他的 一点残 余力
量装备出几个新的师团,此外则乞援于意、罗、匈三国法西斯
伙伴,向他们勒索一些炮灰,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危局。但是,
他在东 线须应 付冬季战争的极大 消耗, 他在西线 须准备 对付
第二条战线,而意、罗、匈等国则将在希特勒大势已去的这种
悲观情绪中,一天一天变成离心离德。总之,十月九日以后的
希特勒,将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
四十 八天 中,
红军 的保 卫斯 大林城,
和 去 年保 卫 莫斯 科市
有某种 相同。 这就是说,它使得 希特勒 今年的计 划也像 他的
去年计 划一样 ,归于失败。其不 同点, 则在莫斯 科保卫 战之
后,虽然接着举行了冬季反攻,可是还要遭到今年德军的一个
夏季进攻,这是因为一则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尚有余勇可贾,二
则英美 拖延开 辟第二条战线的缘 故。而 在斯大林 格勒保 卫战
之后, 则形势 将和去年完全两样 。一方 面苏联将 举行极 大规
模的第 二个冬 季反攻,英美对第 二条战 线的开辟 将无可 拖延
(虽 然 具 体 时 间 仍 不 能 计 算)
,
欧 洲 人 民 也 将 准 备 着 起 义 响应。
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
88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希特勒只好把整个 方针转 入战略防 御。只 要迫使希特勒转入
了战略防御,法西 斯的命 运就算完 结了。 因为像希特勒这样
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
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斯大
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
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希特勒面前遇着的,是三个强大敌人:苏联、英美及在其
占领区的老百姓。在东线,是屹立不动的红军壁垒和整个第二
冬季以及连续下去 的红军 反攻,这 是整个 战争和人类命运的
决定的力量。在西线,即使英美还采取着观望和拖延的政策,
但等到有死老虎可打的时候,第二条战线总是要建立的。希特
勒还有一个内部战线,就是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部分正在酝
酿着的一个伟大的 人民起 义,只待 苏联举 行全面反攻和第二
条战线炮响,他们将以第三条战线出来响应。这样,三条战线
夹击希特勒,就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的伟大历史过程。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
︹
莫斯科的失败
︺1
。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
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远东。明年也将不是日本法西斯
的吉利年头。它将一天一天感到头痛,直至向它的墓门跨进。
一切 对世界 形势作悲 观观察的人们, 应将自己的观点改
变过来。
注
︹ ︺
1
释
一 八 一五 年六 月 , 拿 破 仑 的 军 队 同 英 普 联 军 激 战 于 比 利 时 的 滑铁 卢。 拿
注释
第 二次世 界大 战的 转折点
889
破 仑 战 败 , 被 流 放 于 大 西 洋 南 部 的 圣 赫 勒 拿 岛 , 至一 八二 一年 死 于 该 岛 。 拿 破 仑
一 生 征 服 过 欧 洲 的 许 多 国 家 , 但 是 在 一 八 一 二 年 进攻 俄国 的战 争 中 , 在 莫 斯 科 遭
到 极 大 的 失 败 , 他 的 精 锐 部 队 几 乎 全 部 被 消 灭 。 拿破 仑受 到了 这 次 打 击 , 从 此 便
一蹶 不振。 关于拿 破仑在 莫斯科 的失败,见本书第二卷《论持久战》注〔41〕。
890
祝十月革 命二十五 周年
(一九 四二年 十一月 六日)
我 们以最大 的乐观来庆祝今 年的十月革命节 。我坚信 ,
今年的 十月革 命节不但 是苏德战争的转 折点,而且是全世 界
反法西斯阵线战胜法西斯阵线的转 折点。
在 过去时期 内,因为红军单 独抵抗法西斯德 国及其欧 洲
伙伴,希特勒还能继续进攻,希特勒还没有被打败。现在,苏
联的力 量已经 在战争中 壮大起来了,希 特勒的第二个夏季 攻
势已经破产了。从此以后,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任务,就是发
动对法西斯阵线的进攻,最后地打败法西斯。
斯 大林格勒 的红军战士做出 了有关全人类命 运的英雄 事
业 。 他 们 是 十 月 革 命 的 儿 女 。十 月 革命 的 旗帜 是 不 可 战 胜
的,而一切法西斯势力则必归于消灭。
我 们中国人 民庆祝红军的胜 利,同时也即是 庆祝自己 的
胜利。 我们的 抗日战争 已经进行五年多 了,我们的前途虽 然
还有艰 苦,但 是胜利的 曙光已经看得见 了。战胜日本法西 斯
不但是确定的,而且是不远的了。
一 切 努力 集 中 于 打 击 日 本 法 西 斯 , 这 就 是 中 国人 民 的
任 务。
891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
(一九 四二 年十 二月)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
方针。但是有许多同志,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
的重要性;他们 的脑子终 日只在 单纯的财政收支 问题上打 圈
子,打来打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陈旧的保守的观
点在这些同志的 头脑中作 怪的缘 故。他们不知道 财政政策 的
好坏固然足以影 响经济, 但是决 定财政的却是经 济。未有 经
济无基础而可以 解决财政 困难的 ,未有经济不发 展而可以 使
财政充裕的。陕 甘宁边区 的财政 问题,就是几万 军队和工 作
人员的生活费和 事业费的 供给问 题,也就是抗日 经费的供 给
问题。这些经费 ,都是由 人民的 赋税及几万军队 和工作人 员
自己的生产来解 决的。如 果不发 展人民经济和公 营经济, 我
*
这 是 毛 泽东 在 陕 甘 宁 边 区 高 级 干 部 会 议 上 所 作 的 报 告 《 经 济 问 题 与 财
政问 题》的第 一章,原 题为《关 于过去工 作的基本 总结》。 一九四一 年和
一 九 四 二 年 是 抗 日战 争 期 间 根 据 地 最 困 难 的 时 期 。由 于 日 本 侵 略 军 的
野 蛮 进 攻 和 国 民 党的 包 围 封 锁 , 根 据 地 的 财 政 发 生了 极 大 的 困 难 。 毛
泽 东 指 出 党 必 须 努力 领 导 人 民 发 展 农 业 生 产 和 其 他生 产 事 业 , 并 号 召
根 据地 的 机 关 、 学校 、 部 队尽 可 能 地 实 行 生产 自 给 ,以 便 克 服 财 政和 经
济的 困难。毛 泽东的《 经济问题 与财政问 题》一书 ,以及《 开展根据 地的
减 租、
生 产 和 拥 政爱 民 运 动 》、
《 组 织 起 来 》 等文,
就 是 当 时 中 国 共 产党 领
892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们就 只有束手 待毙。 财政困难,只有 从切切实 实的有效的经
济发展上才能解决。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
收缩 必不可少 的财政 开支去解决财政 困难的保 守观点,是不
能解 决任何问 题的。
五年以来 ,我们经过了几 个阶段 。最大的 一次困难是在
︹
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
︺1
,都在
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
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
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
难真 是大极了 。但是 我们渡过了困难 。这不但 是由于边区人
民给了我们粮食吃,尤其是由于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建立了
自己 的公营经 济。边 区政府办了许多 的自给工 业;军队进行
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几万
机关 学校人员 ,也发 展了同样的自给 经济。军 队和机关学校
所发 展的这种 自给经 济是目前这种特 殊条件下 的特殊产物,
它在 其他历史 条件下 是不合理的和不 可理解的 ,但在目前却
是 完全 合 理并 且完 全 必要 的 。我 们就 用 这些 办 法战 胜了 困
难。 只有发展 经济才 能保障供给这一 真理,不 是被明白无疑
导 根 据地 生 产 运动 的 基 本 纲领 。 在 《经 济 问 题 与财 政 问 题 》一 书 里 ,毛
泽 东 着 重 地 批 判 了 那种 离 开 发 展 经 济 而 单 纯 在 财 政 收 支 问 题上 打 主 意
的 错 误 思 想 , 和 那 种不 注 意 动 员 人 民 帮 助 人 民 发 展 生 产 渡 过困 难 而 只
注意 向人民要 东西的错 误作风 ,提出了 党的“发 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正
确 方 针 。 在 这 个 方 针之 下 发 展 起 来 的 陕 甘 宁 边 区 和 敌 后 各 抗日 根 据 地
的 生 产运 动 , 得到 了 巨 大 的成 绩 , 不但 使 根 据 地军 民 胜 利 地渡 过 了 抗日
战 争 的 最 困 难 时 期 ,而 且 给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后 来 对 于 经 济 建 设工 作 的 领
导积 累了丰富 的经验。
893
抗 日 时 期 的 经 济问 题 和 财 政 问 题
的历史事实给 我们证明 了吗?到了现在 ,我们 虽则还有 很多
的困难,但是我们的公营经济的基础,已经打下了。一九四三
年再来一年,我们的基础就更加稳固了。
发展经济 的路线是 正确的 路线,但发展不 是冒险的 无根
据的发展。有些同志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
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都是不
切实际的,不 能采用的 。党的路线是正 确的发 展路线, 一方
面要反对陈旧 的保守的 观点,另一方面 又要反 对空洞的 不切
实际的大计划 。这就是 党在财政经济工 作中的 两条战线 上的
斗 争。
我们要发 展公营经 济,但 是我们不要忘记 人民给我 们帮
助的重要性。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一九四○年的九万担,一
︹
九四一年的二十万担,一九四二年的十六万担
︺2
,保证了军
队和工作人员 的食粮。 截至一九四一年 ,我们 公营农业 中的
粮食生产一项,还是很微弱的,我们在粮食方面还是依靠老百
姓。今后虽然 一定要加 重军队的粮食生 产,但 是暂时也 还只
能主要地依靠 老百姓。 陕甘宁边区虽然 是没有 直接遭受 战争
破坏的后方环境,但是地广人稀,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供给
这样多的粮食 ,是不容 易的。老百姓为 我们运 公盐和出 公盐
代金,一九四一年还买了五百万元公债,也是不小的负担。为
了抗日和建国的需要,人民是应该负担的,人民很知道这种必
要性。在公家极端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
也得到人民的 谅解。但 是我们一方面取 之于民 ,一方面 就要
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这就是对人民的农业、畜牧
业、
手 工 业、
盐 业 和 商 业,
采 取 帮 助 其 发 展 的 适 当 步 骤 和 办 法,
894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
长期 的 抗日战 争。
有 些同 志 不 顾 战 争的 需要,
单 纯 地 强 调 政府 应 施“仁政”
,
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所谓“仁政”不
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反过来,人
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
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
政府 的大仁政。
另外 的错 误观点,
就是 不顾 人民困 难,
只 顾政 府 和 军 队的
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
承袭 。我们 一时候 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但是我们立 即动手建
设了 公营经 济。一 九四一年 和一九四二年两年中, 军队和机
关学 校因自 己动手 而获得解 决的部分,占了整个需 要的大部
分。 这是中 国历史 上从来未 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 可征服的
物质 基础。 我们的 自给经济 愈发展,我们加在人民 身上的赋
税 就可 以愈 减轻 。 一九 三 七 年 至 一 九 三 九 年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中,我们取之于民是很少的;在这一阶段内,大大地休养了民
力。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二年为第二阶段,人民负担加重了。
一九四三年以后,可以走上第三阶段。如果我们的公营经济在
一九 四三年 和一九 四四年两 年内是继续发展的,如 果我们在
陕甘 宁边区 的军队 在这两年 内获得全部或大部屯田 的机会,
那末,在两年以后,人民负担又可减轻了,民力又可得到休养
了。这个趋势是可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准备这样做。
我们要批驳这 样那样的 偏见, 而提出我们党的 正确的口
号,
这 就 是“发 展 经 济,
保 障 供 给”
。
在 公 私 关 系 上,
就 是“公 私
抗 日 时 期 的 经 济问 题和 财 政 问 题
895
兼 顾”
,
或 叫“军 民 兼 顾”
。
我 们 认 为 只 有 这 样 的 口 号,
才是正
确 的口号。 只有实事求是地 发展公 营和民营 的经济 ,才能保
障财政的供给。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
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
以 休 养民力。
国民党 的顽固分 子觉得边区的建设是无 希望的 ,边区的
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每天都在等待着边区“塌台”。
对于这种人,我们用不着和他们辩论,他们是永远也看不到我
们“塌台”的日子的,我们只会兴盛起来。他们不知道在共产
党和边区革命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总是拥护党和政府的。
党 和政府在 经济和财政方面 也一定 有办法, 足以渡 过任何严
重的困难。我们现在的困难,有的已经渡过,有的快要渡过。
我 们曾经历 过比现在还要困 难到多 少倍的时 候,那 样的困难
我 们也渡过 了。现在华北华 中各根 据地的困 难,比 陕甘宁边
区 要大得多 ,那里天天有严 重的战 争,那里 已经支 持了五年
半,那里也一定能够继续支持,直到胜利。在我们面前是没有
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这次陕 甘 宁边区高 级 干部会议 以 后,
我们就要 实 行“精兵
︹ ︺
3
简 政”
。
这 一 次 精 兵 简 政,
必 须 是 严 格 的、
彻 底 的、
普 遍 的,
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
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这
五 项,对于 我们的经济工作 和财政 工作,关 系极大 。精简之
后,减少了消费性的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
财政以好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
经济和财政工作机构中的不统一、闹独立性、各自为政等恶劣
89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现 象,
必 须 克 服,
而 建 立 统 一 的、
指 挥 如 意 的、
使 政 策 和制 度 能
贯彻到 底的工作 系统。 这种统一的系统建立后,工作效能就
可以增 加。节约 是一切 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
作机关 尤其要注 意。实 行节约的结果,可以节省一大批不必
要的和 浪费性的 支出, 其数目可以达到几千万元。从事经济
和财政 业务的工 作人员 ,还必须克服存在着的有些还是很严
重 的 官 僚 主 义,
例 如 贪 污 现 象,
摆 空 架 子,
无 益 的“正 规 化”
,
文
牍主义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五项要求在党的、政府的、军队的
各个系统中完全实行起来,那我们的这次精兵简政,就算达到
了 目的,
我们 的困 难 就 一定 能克 服,
那 些 笑我 们会 要“塌台”
的
人们的嘴巴也就可以被我们封住了。
注
︹ ︺
1
释
这 里 指 国 民 党 发 动 的 第 一 、 第 二 次 反共 高 潮 。 参 见 本 卷 《 评 国民 党 十 一
中 全会 和 三届二 次 国民 参 政会 》 中 关于 这 两次 反 共高潮 的 叙述 。
︹ ︺
2
毛 泽 东 在 这 里 所 举 的 粮 食 数 字 , 是 一九 四 ○ 年 至 一 九 四 二 年 陕甘 宁 边 区
农民各年所缴纳的公粮(即农业税) 的总数。
︹ ︺3 见本 卷《一 个极其重要的政 策》注〔1〕。
897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
(一 九四 三年六 月 一 日)
(一)
我 们 共 产 党 人 无 论 进 行 何 项 工 作,
有两 个方 法是 必
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二)
任 何 工 作 任 务,
如 果 没 有 一 般 的 普 遍 的 号 召,
就不 能
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
没有 具体地直 接地从若干组织 将所号召的工作 深入实施 ,突
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
法考 验自己提 出的一般号召是 否正确,也无法 充实一般 号召
的内 容,就有 使一般号召归于 落空的危险。例 如一九四 二年
的各地整风,凡有成绩者,都是采用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
结合的方法;凡无成绩者,都是没有采用此种方法。一九四三
年 的 整 风,
各 中 央 局、
中 央 分 局、
区 党 委 和 地 委,
除 提出 一 般 号
召
(全 年 整 风 计 划)
外,
必 须 在 自 己 机 关 中 和 附 近 机 关、
学 校、
部 队 中,
选 择 二、
三单 位
(不 要 很 多)
,
深 入 研 究,
详 细了 解整 风
学习在这些单位的发展过程,详细了解这些单位中若干个(也
不要很多)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员的政治经历、思想特点、学习
勤惰 和工作优 劣,并亲自指导 这些单位的负责 人具体地 解决
*
这是毛泽 东为中共中央所写 的决定。
898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各该单位的实际问题,借以取得经验。一机关、一学校、一部
队内部也有若干单位,该机关、该学校、该部队的领导人员也
须这样去做。这又 是领导 人员指导 和学习 相结合的方法。任
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
具体经验者,必不 能向一 切单位作 普遍的 指导。这一方法必
须普遍地提倡,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学会使用。
(三)
一 九 四 二 年 的 整 风 经 验 又 证 明:
每 一 单 位 的 整 风,
必
须在整风过程中形 成一个 以该单位 的首要 负责人为核心的少
数积极分子的领导 骨干, 并使这一 领导骨 干和参加学习的广
大群众密切结合, 才能使 整风完成 任务。 只有领导骨干的积
极性,而无广大群 众的积 极性相结 合,便 将成为少数人的空
忙。但如果只有广 大群众 的积极性 ,而无 有力的领导骨干去
恰当地组织群众的 积极性 ,则群众 积极性 既不可能持久,也
不可能走向正确的 方向和 提到高级 的程度 。任何有群众的地
方,大致都有比较 积极的 、中间状 态的和 比较落后的三部分
人。故领导者必须 善于团 结少数积 极分子 作为领导的骨干,
并凭借这批骨干去 提高中 间分子, 争取落 后分子。凡属真正
团结一致、联系群众的领导骨干,必须是从群众斗争中逐渐形
成,而不是脱离群众斗争所能形成的。在多数情形下,一个伟
大的斗争过程,其 开始阶 段、中间 阶段和 最后阶段的领导骨
干,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同一的;必须不断地提拔在斗争
中产生的积极分子,来替换原有骨干中相形见绌的分子,或腐
化了的分子。许多 地方和 许多机关 工作推 不动的一个基本原
因,就是缺乏这样一个团结一致、联系群众的经常健全的领导
骨干。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从教员中、职员中、学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899
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
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
斯 大林论党的布尔 什维克化 的十二 个条件的 第九条中 所说建
︹
立 领 导核 心问 题
︺
1
,
我 们应该 应用 到一切 大小 机关、
学 校、
部
队、工厂和农村中去。这种领导骨干的标准,应当是季米特洛
夫论干部政策中所举的四条干部标准(无限忠心,联系群众,
有 独 立 工 作 能 力,
遵 守 纪 律︹)︺2 。
无 论 是 执 行 战 争、
生 产、
教
育
(包 括 整 风)
等 中 心 任 务,
或 是 执 行 检 查 工 作、
审查 干部和其
他工作,除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外,都须
采取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四)
在 我 党 的 一 切 实 际 工 作中,
凡 属 正 确 的 领 导,
必须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
无 系统的意见)集 中起来( 经过研 究,化为 集中的系 统的意
见)
,
又 到 群 众 中 去 作 宣 传 解 释,
化 为 群 众 的 意见,
使群众坚持
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然 后再从群众中集 中起来, 再到群 众中坚持 下去。如 此无限
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
主 义的 认识 论。
(五)
领 导骨 干 和 广 大群 众 在组织 中 在斗 争行 动 中发 生 正
确 关系的思想,正 确的领导 意见只 能从群众 中集中起 来又到
群 众中坚持下去的 思想,在 领导意 见见之实 行时要将 一般号
召 和个别指导互相 结合的思 想,都 必须在这 次整风中 普遍地
加 以宣传,借以纠 正干部中 在这个 问题上的 错误观点 。许多
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
不 善于使这种领导 核心同广 大群众 密切地结 合起来, 因而使
90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自己的领导变 成脱离群 众的官 僚主义 的领导。 许多同志,不
注重和不善于 总结群众 斗争的 经验, 而欢喜主 观主义地自作
聪明地发表许 多意见, 因而使 自己的 意见变成 不切实际的空
论。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
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
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
义的领导。这次整风,必须纠正这些缺点,在整风学习、检查
工作、审查干部中学会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的方法,并在以后应用此种方法于一切工作。
(六)
从 群 众 中 集 中 起 来 又 到 群 众 中 坚 持 下 去,
以 形成 正
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
必须采取一般 号召和个 别指导 相结合 的方法, 这是前一个方
法 的 组 成部 分。
从 许 多 个 别 指 导 中 形 成一 般 意 见
(一 般 号 召)
,
又拿这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这样做,
而 且 告 诉 别 人 也 这 样 做)
,
然 后 集 中 新 的 经验
(总 结 经 验)
,
做
成新的指示去 普遍地指 导群众 。同志 们在这次 整风中应该这
样去做,在任何工作中也应该这样去做。比较好的领导,就是
从比较 善于这样 去做而得 到的。
(七)
对 于 任 何工 作 任务
(革 命 战 争、
生 产、
教 育,
或 整风 学
习、
检 查 工 作、
审 查 干 部,
或 宣 传 工 作、
组 织 工 作、
锄奸工作 等
等)的向下传达,上级领导机关及其个别部门都应当通过有关
该项工作的下级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使他们负起责任来,达到
分工而又统一的目的(一元化)。不应当只是由上级的个别部
门去找下级的个别部门(例如上级组织部只找下级的组织部,
上级宣传部只找下级的宣传部,上级 锄奸部只找下级 的锄奸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901
部)
,
而 使下 级 机 关的 总 负 责 人
(例 如 书 记 、
主 席、
主 任、
校长
等)不知道,或不负责。应当使总负责人和分负责人都知道,
都负责 。这样 分工而又 统一的 一元化 的方法, 使一件 工作经
过总负责人推动很多干部、有时甚至是全体人员去做,可以克
服各单 个部门 干部不足 的缺点 ,而使 许多人都 变为积 极参加
该项工 作的干 部。这也 是领导 和群众 相结合的 一种形 式。例
如审查 干部, 如果仅仅 由组织 部这个 领导机关 的少数 人孤立
地去做,必不可能做好;如果通过某一机关或某一学校的行政
负责人,推动该机关该学校的许多人员、许多学生,有时甚至
是全体人员、全体学生都参加审查,而上级组织部的领导人员
则正确地指导这种审查,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审查
干部的目 的就一定 能完满 地达到。
(八)
在 任 何 一 个地 区 内,
不 能 同 时 有 许 多 中心 工 作,
在一
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
作。因 此,一 个地区的 总负责 人,必 须考虑到 该处的 斗争历
史和斗争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全无
计划,
只 按上 级指 示来一 件做 一件,
形 成很多 的“中 心 工作”
和
凌乱无 秩序的 状态。上 级机关 也不要 不分轻重 缓急地 没有中
心地同 时指定 下级机关 做很多 项工作 ,以致引 起下级 在工作
步骤上 的凌乱 ,而得不 到确定 的结果 。领导人 员依照 每一具
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
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
必得到 一定的 结果,这 是一种 领导艺 术。这也 是在运 用领导
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这些原则时,必须注意解决
的领导方 法问题。
90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九)
领导 方 法 问 题 上的 各 个 细 节 问 题,
这 里 不 一 一 说 到,
希 望各地同 志根据 这里所 说的原则 方针自 己去用 心思索, 发
扬 自己的创 造力。 斗争愈 是艰苦, 就愈是 需要共 产党人的 领
导 和广大群 众的要 求密切 地相结合 ,愈是 需要共 产党人的 一
般 号召和个 别指导 密切地 相结合, 而彻底 粉碎主 观主义的 和
官 僚主义的 领导方 法。我 党一切领 导同志 必须随 时拿马克 思
主 义的科学 的领导 方法去 同主观主 义的和 官僚主 义的领导 方
法 相对立, 而以前 者去克 服后者。 主观主 义者和 官僚主义 者
不 知道领导 和群众 相结合 、一般和 个别相 结合的 原则,极 大
地 妨碍党的 工作的 发展。 为了反对 主观主 义的和 官僚主义 的
领 导方法, 必须广 泛地深 入地提倡 马克思 主义的 科学的领 导
方 法。
注
︹ ︺
1
释
见斯 大 林《 关于 德 国共 产党的 前途和 布尔 什 维克化》 ( 《斯大 林选 集》上
卷 ,人民出 版社1979年版, 第313页)。
︹ ︺
2
见 季 米 特 洛 夫一 九 三 五 年 八 月 十 三日 在 共 产 国 际 第 七 次代 表 大 会 上 所
作 的结论《为工人 阶级团结一致反对法西 斯主义而斗争》的第七部分《干部问题》。
903
质 问 国 民 党
*
(一九 四 三年 七月 十 二日)
近月 以 来,
中 国抗 日阵 营 内部,
发生 了一 个 很不 经常 很 可
骇怪的事实 ,这就 是中国国 民党领 导的许 多党政军 机关发 动
了一个破坏 团结抗 战的运动 。这个 运动是 以反对共 产党的 姿
态出现,而其实际,则是反对中华民族和反对中国人民的。
首先看国民党 的军队 。国民党 领导的 全国军队 中,位 置
在西北方面的主力就有第三十四、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等三个
集团军,都 受第八 战区副司 令长官 胡宗南 指挥。其 中有两 个
集团军用于 包围陕 甘宁边区 ,只有 一个用 于防守从 宜川至 潼
关一段黄河沿岸,对付日寇。这种事实,已经是四年多了,只
要不发生军 事冲突 ,大家也 就习以 为常了 。不料近 日却发 生
了这样的变化,即担任河防的第一、第十六、第九十等三个军
中,
开 动 了 两 个 军,
第 一 军 开 到 彬 县、
淳 化 一 带,
第 九十 军 开 到
洛川一带,并积极准备进攻边区,而使对付日寇的河防,大部
分空 虚起来。
这不能不使人 们发生 这样的疑 问,这 些国民党 人同日 本
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许多 国民党 人肆无忌惮地天天 宣传共 产党“ 破坏抗战”、
*
这是 毛泽东为 延安《解 放日报》 写的社论 。
904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争 时 期
“破 坏 团 结”
,
难 道 尽 撤 河 防 主 力,
倒 叫 做 增 强 抗 战 吗?
难 道进
攻边 区,
倒叫做 增强团 结吗?
请 问干 这些 事的 国 民 党人:
你 们 拿 背对 着日 本 人,
日本 人
却拿面对着你们,如果日本人向你们的背前进,那时你们怎么
办呢?
如果你们将 大段的河 防丢弃 不管, 而日本人 却仍然静悄
悄地在对岸望着不动,只是拿着 望远镜 兴高采烈 地注视 着你
们愈走愈远的背影,那末,这其中又是一种什么缘故呢?为什
么日本人这样欢喜你们的背,而你们丢了河防不管,让它大段
地空着,你们的心就那么放得下去呢?
在私有财 产社会里,夜间睡觉总是要关门的。大家知道,
这不是为了多事,而是为了防贼。现在你们将大门敞开,不怕
贼来吗?假使敞开大门而贼竟不来,却是什么缘故呢?
照 你们 的说 法,
中国 境 内只 有 共产 党是“破 坏 抗战”
的,
你
们 则 是 如 何 如 何 的“民 族 至 上”
,
那 末,
背 向 敌 人,
却 是 什么 至
上呢?
照 你们 的说 法,
“破 坏团 结”
的 也是 共 产党,
你 们则 是 如 何
如 何 的“精 诚 团 结”
主 义 者,
那 末,
你 们 以三 个集 团 军
(缺 一 个
军)
的 大 兵,
手 持 刺 刀,
配 以 重 炮,
向 着 边 区 人 民 前 进,
这也可
以 算作“精 诚 团 结”
吗?
或者 照 你们 的另 一 种说 法,
你们 并 不爱 好什 么 团结,
而却
十 分 爱 好“统 一”
,
因 此 就 要 荡 平 边 区,
消 灭 你 们 所 说 的“封 建
割 据”
,
杀 尽 共 产 党。
那 末,
好 吧,
为 什 么 你们 不 怕 日 本人 把 中
华 民 族“统 一”
了 去,
并 且 也 把 你 们混 在 一 起“统 一”
了 去呢?
如 果事 变的 结 果,
只 是 你们 旗 开得 胜地“统 一”
了 边区,
削
质 问 国 民 党
905
平 了共 产 党,
而 日 本 人却 被你 们的 什 么“蒙汗 药”蒙住 了,
或被
什 么“定 身 法”定住 了,
动 弹 不得,
因 此 民族 以 及你 们 都 不曾 被
他 们“统 一”了 去,
那 末,
我 们 的 亲 爱 的 国 民 党 先 生 们,
可否 把
你们 的这 种 什么“蒙 汗药”
或“定 身法”
给我 们 宣示一 二呢?
假 如 你 们 也 没 有 什 么 对 付 日 本 人 的“蒙 汗 药”
“
、定 身 法”
,
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
不 应 该 打 边 区,
你 们 不 可 以 打 边 区。
“鹬 蚌 相 持 ,
渔 人 得 利”
,
“螳 螂 捕 蝉,
黄 雀 在 后”
,
这 两 个 故 事,
是 有 道 理 的。
你们应 该
和我们一道去 把日本占 领的地 方统一 起来,把 鬼子赶出去才
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
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
区,
忙 于 打 倒 共 产 党,
可 痛 也 夫!
可 耻 也 夫!
其次看国 民党的党务。国 民党为 了反对共 产党,办了几
百个特务大队 ,其中什 么乌龟 忘八也 收了进去 。即如中华民
国三十二年,亦即公历一九四三年,七月六日,抗战六周年纪
念的前夕,中国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发出了这样一个消息,
说 是陕 西 省 的西 安 地方,
有些 什么“文 化 团体”
开 了一 个会,
决
︹ ︺1
定打电报给毛泽东,叫他趁着第三国际
解散的时机,将中
国 共 产 党 也“解 散”
,
还 有 一 条 是“取 消 边 区 割 据”
。
读者 定会
觉得这是一条“新闻”
吧,
其实却是一条旧闻。
原来这件 事出于几百个特 务大队 中的一个 大队。它受了
特务 总队 部
(即“国民政 府 军 事委 员会 调 查统 计局”
和“中 国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指令,叫一个以在国民
党出钱的汉奸刊物《抗战与文化》上写反共文章出名、现充西
安劳动营训导处长的托派汉奸张涤非,于六月十二日那天,就
90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是说还在 中央社发表消息这天以 前二十五 天,就 召集了 九个
人开了十 分 钟的会,
“通过”
了一纸 所谓电文。
这个电文 ,延安到今天还没有收到,但其内容已经明白,
据 说 是 第 三 国 际 既 已 解 散,
中 国 共 产 党 也 应“解 散”
,
还 有“马
列主义已 经破产”
云云。
这 也 是 国 民 党 人 说 的 话 儿 呢!
我 们 常 常 觉 得,
这一类
(物
以类聚)国民党人的嘴里,是什么东西也放得出来的,果不其
然,
于今 又放出 了一 通好家 伙!
现在中国境内党派甚 多,单 单国民党 就有两 个。其中有
︹
一个叫汪记国民党
︺2
的,
立在南京以及各地,
打的也是青天白
日旗,也有一个什么中央执行委员会,也有一批特务大队。此
外,还有日本法西斯党遍于沦陷区。
我们的亲爱的国民党 先生们 ,你们在 第三国 际解散之后
所 忙得 不可 开 交 的,
单单 就在 于图 谋“解 散”
共 产 党,
但 是 偏偏
不肯多少 用些力量去解散若干汉 奸党和日 本党, 这是什 么缘
故呢?当 你们指使张涤非写电文 时,何以 不于要 求解散 共产
党之外,附带说一句还有汉奸党和日本党也值得解散呢?
难道你们以为共产党 太多了 吗?全中 国境内 共产党只有
一个,国民党却有两个,究竟谁是多了的呢?
国民党先生们,你们 也曾想 一想这件 事吗? 为什么除了
你们之外 ,还有日本人和汪精卫 ,一致下 死劲地 要打倒 共产
党,一致地宣称只有共产党是太多了,因此要打倒;而国民党
呢,
却 总 是 不 觉 得 多,
只 觉 得 少,
到 处 扶 植养 育 着 汪 记 国 民 党,
这是 什么 缘 故 呢?
国 民党 先生 们,
让 我们 不 厌 麻 烦地 告诉 你 们 吧:
日 本 人和
质 问 国 民 党
907
汪精卫之所 以特别爱好国民 党和三 民主义者 ,就是 因为这 个
党这个主义 当中有可以给他 们利用 的地方。 这个党 在第一 次
世界大战后,只有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时期,孙中山先
生把它改组了,把共产党人接受进去,形成了国共合作式的民
族联盟,才被一切帝国主义者和汉奸们所痛恨,所不敢爱好,
所极力图谋打倒。这个主义,也只有在同一时期,经过孙中山
的手加以改造,成为载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
言》中的三民主义,即革命的三民主义,才被一切帝国主义者
和汉奸们所痛恨,所不敢爱好,所极力图谋打倒。除此而外,
这个党,这个主义,在排除了共产党、排除了孙中山革命精神
的条件下,就受到一切帝国主义者和汉奸们的爱好,因此日本
法西斯和汉奸汪精卫也爱好起来,如获至宝地加以养育,加以
扶植。从前 汪记国民党的旗 子左角 上还有一 块黄色 符号, 以
示 区 别,
于 今 索 性 不 要 这 个 区别 了,
一切 改 成 一 样,
以 免 碍 眼。
其爱好之程度为何如?
︹ ︺3
不但在沦陷区,而且在大后方
,汪记国民党也是林立
的。有些是秘密的,这就是敌人的第五纵队。有些是公开的,
这就是那些吃党饭,吃特务饭,但是毫不抗日,专门反共的人
们。这些人,表皮上没有标出汪记,实际上是汪记。这些人也
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
装 自 己,
迷 人 眼 目 而 已。
至此,问题 就完全明白了。当你们指示张涤非写电文时,
所以绝对不肯在要求“解散”共产党之外附带说一句还有日本
党和汉奸党也值得解散者,是由于不论在思想上,在政策上,
在组织上,你们和他们之间,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其中最基
908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本的共同思想,就是反共反人民。
还有一条要质问国民党人的,世界上以及中国境内,“破
产”的只有一种马克思列宁主义,别的都是好家伙吗?汪精卫
的三民主义前面已经说过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的
法西斯 主义怎么 样呢?张涤非的 托洛茨 基主义又 怎么样呢 ?
中国境 内不论张 记李记的反革命 特务机 关的反革 命主义又 怎
么样呢?
我们的亲爱的国民党先生们,你们指示张涤非写电文时,
何以对于这样许多像瘟疫一样、像臭虫一样、像狗屎一样的所
谓“主义”,连一个附笔或一个但书也没有呢?难道在你们看
来,
一 切 这 些 反 革 命 的 东 西,
都是 完 好 无 缺,
十 全 十 美,
惟独一
个马 克思 列 宁主义 就 是“破产”
干 净 了 的吗?
老实说吧,我们很疑心你们同那些日本党、汉奸党互相勾
结,所以如此和他们一个鼻孔出气,所以说出的一些话,做出
的一些事,如此和敌人汉奸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
敌人汉奸要解散新四军,你们就解散新四军;敌人汉奸要解散
共产党,你们也要解散共产党;敌人汉奸要取消边区,你们也
要取消 边区;敌 人汉奸不希望你 们保卫 河防,你 们就丢弃 河
防;
敌 人 汉 奸攻 打 边 区
(六 年 以 来 ,
绥 德、
米 脂、
佳 县、
吴 堡、
清
涧一线对岸的敌军,炮击八路军所守河防阵地没有断过),你
们也想攻打边区;敌人汉奸反共,你们也反共;敌人汉奸痛骂
︹
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你们也痛骂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
︺4
;
敌人汉 奸捉了共 产党员强迫他们 登报自 首,你们 也是捉了 共
产党员 强迫他们 登报自首;敌人 汉奸派 遣反革命 特务分子 偷
偷摸摸地钻入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内施行破坏工作,你们
质 问 国 民 党
909
也派遣反革命特务分子偷偷摸摸地钻入共产党、八路军、新四
军内施行破坏工作。何其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至于
此 极呢? 你们的这 样许多言论行动,既然 和敌人汉 奸的所 有
这些言论行动一模一样,毫无二致,毫无区别,怎么能够不使
人们疑心你们和敌人汉奸互相勾结,或订立了某种默契呢?
我 们正 式向 中国 国 民 党 中央 提 出抗 议:
撤 退河 防 大军,
准
备进攻边区,发动内战,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是不能容
许的。中央社于七月六日发出破坏团结、侮辱共产党的消息,
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言论,也是不能容许的。这两种错误,都
是滔天大罪的性质,都是和敌人汉奸毫无区别的,你们必须纠
正 这些错误。
我们 正式向中 国国民 党总裁蒋介石先 生提出要 求:请 你
下令把胡宗南的军队撤回河防,请你取缔中央社,并惩办汉奸
张 涤非。
我们 向一切不 愿撤离 河防进攻边区和 不愿要求 解散共 产
党的真正的爱国的国民党人呼吁:请你们行动起来,制止这个
内战危机。我们愿意和你们合作到底,共同挽救民族于危亡。
我们认为这些要求是完全正当的。
注
释
︹ ︺1 见本 书第一 卷《中 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5〕。
︹ ︺
2 一 九 三 八 年 十 二 月汪 精 卫 公 开 投 降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后 , 于 次年 八 月 在 上 海
秘 密 召开伪 “中 国 国民 党 第六 次 全 国代表 大会 ” 。会 议推选 汪 精 卫为 中 央执 行 委员
会 主 席。一 九四 ○ 年, 汪精卫 伪 国民 党 中央 移 驻 南京 。
︹ ︺3 见本书第二卷《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注〔3〕。
︹ ︺4 毛 泽东 这里是指 蒋介石 在一 九四三 年三 月 发 表的 《中 国 之命 运》 一 书 中,
大 肆 攻击共 产党 、共产主 义和 自由主义 ,竭 力宣 扬买办的 封建 的法西斯 主义 。
910
开 展 根 据 地 的 减 租、 生 产
和拥政爱民运动
*
(一 九 四 三年 十 月一 日)
(一)
秋 收 已 到,
各 根 据 地 的 领 导 机 关 必 须 责 成各 级党 政
机关检 查减租 政策的实行情况。 凡未认 真实行减 租的, 必须
于今年 一律减 租。减而不彻底的 ,必须 于今年彻 底减租 。党
委应即 根据中 央土地政策和当地 情况发 出指示, 并亲手 检查
几个乡村,发现模范,推动他处。同时,应在报纸上发表关于
减租的 社论和 关于减租的模范经 验的报 道。减租 是农民 的群
众斗争,党的指示和政府的法令是领导和帮助这个群众斗争,
而不是 给群众 以恩赐。凡不发动 群众积 极性的恩 赐减租 ,是
不正确 的,其 结果是不巩固的。 在减租 斗争中应 当成立 农民
团体, 或改造 农民团体。政府应 当站在 执行减租 法令和 调节
东佃利 益的立 场上。现在根据地 已经缩 小,我党 在根据 地内
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
较之过 去六年 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今秋 如能检查 减租政 策的
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
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
这 是 毛 泽 东 为 中 共 中 央 写 的 对 党 内 的 指示 。
911
开 展 根 据地的 减租 、 生 产 和 拥政 爱 民运 动
(二)
敌 后 各 根 据 地 的 大 多 数 干 部,
还没 有学 会推 动党 政
机关人员、军队人员和人民群众(一切公私军民男女老少,绝
无例外)实行大规模的生产。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
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除陕
甘宁边区外,暂不提丰衣足食口号)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包括
公 私 农 业、
工 业、
手 工 业、
运 输 业、
畜 牧 业 和 商 业,
而以 农业 为
︹
主 体。
实 行 按 家 计 划,
劳 动 互助
(陕 北 称 变 工 队
︹ ︺
2
红色 区域 称耕 田队 或劳 动互 助 社
︺
1
,
过去 江 西
)
,
奖励 劳动英雄,
举 行生
产竞赛,发展为 群众服务 的合作 社。县区党政工 作人员在 财
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
后以百分之十的 精力从农 民取得 税收。对前者用 了苦功, 对
后者便轻而易举 。一切机 关学校 部队,必须于战 争条件下 厉
行 种 菜、
养 猪、
打 柴、
烧 炭、
发 展 手 工 业 和 部 分 种 粮。
除 各大 小
单位应一律发展集体生产外,同时奖励一切个人(军队除外)
从事小部分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人业余生产(禁止做生意),以
其收入归个人所有。各地应开办七天至十天为期的种菜训练
班、养猪训练班 和为着改 善伙食 的炊事人员训练 班。在一 切
党政军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各级党政军机
关学校一切领导 人员都须 学会领 导群众生产的一 全套本领 。
凡不注重研究生 产的人, 不算好 的领导者。一切 军民人等 凡
不注意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一切未脱
离生产的农村党 员,应以 发展生 产为自己充当群 众模范的 条
件之一。在生产运动中,不注重发展经济,只片面地在开支问
题上打算盘的保 守的单纯 的财政 观点,是错误的 。不注重 组
织党政军群众和 人民群众 的广大 劳动力,以开展 群众生产 运
912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动, 只片面 地注意少 数政府人员忙于 收粮收 税弄钱弄饭的观
点,是错误的。不知用全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只知向群众要
粮要款的观点(国民党观点),是错误的。不注意全面地发动
群众 生产运 动,只注 意片面地以少数 经济机 关组织少数人从
事生产的观点,是错误的。把共产党员为着供给家庭生活(农
村 党 员)
和 改善 自 己 生 活
(机 关 学 校 党 员)
以 利 革 命 事 业,
而从
事家庭生产和个人业余生产,认为不光荣不道德的观点,是错
误的 。在有 根据地的 条件下,不提倡 发展生 产并在发展生产
的条 件下为 改善物质 生活而斗争,只 是片面 地提倡艰苦奋斗
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把合作社看作为群众服务的经济团体,
而把 合作社 看作为少 数工作人员赚钱 牟利, 或看作政府公营
商店 的观点 ,是错误 的。不把陕甘宁 边区一 些农业劳动英雄
的 模 范 劳 动 方法
(劳 动 互 助,
多 犁 多 锄 多 上 粪)
推 行 于 各 地,
而
说这 些方法 不能在某 些根据地推行的 观点, 是错误的。不在
生产运动中实行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
结 合,
一 般 号 召 和 个 别 指 导 相结 合,
调 查 研 究,
分 别 缓 急 轻 重,
争取 男女老 幼和游民 分子一律参加生 产,培 养干部,教育群
众,只知把生产任务推给建设厅长、供给部长、总务处长的观
点,是错误的。在目前条件下,发展生产的中心关节是组织劳
动力 。每一 根据地, 组织几万党政军 的劳动 力和几十万人民
的 劳动 力
(取 按 家 计 划 、
变 工 队、
运 输 队、
互 助 社、
合作社等 形
式,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把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
以从 事生产 ,即在现 时战争情况下, 都是可 能的和完全必要
的。 共产党 员必须学 会组织劳动力的 全部方 针和方法。今年
全部 根据地 的一律彻 底减租,将是明 年大规 模发展生产的一
开 展根 据 地 的 减 租、 生 产 和 拥政 爱 民 运 动
913
个刺激。 而明年 不论党政 军民男 女老幼全 体一律进 行伟大的
生产运动,增加粮食和日用品,准备同灾荒作斗争,将是继续
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否则便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三)
为 了 使 党 政 军 和 人 民 打 成 一 片,
以 利于 开 展明 年的
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
于明年阴 历正月 普遍地、 无例外 地举行一 次拥政爱 民和拥军
︹ ︺3
优抗
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军队方面,重新宣布拥政爱
民 公 约,
自 己 开 检 讨 会,
召集居民开联欢会
(当 地 党 政 参 加)
,
有损害群众利益者,实行赔偿、道歉。群众方面,由当地党政
和群众团 体领导 ,重新宣 布拥军 优抗公约 ,举行热 烈的劳军
运动。在 拥政爱 民和拥军 优抗的 运动中, 彻底检查 军队方面
和党政方 面各自 在一九四 三年的 缺点错误 ,而于一 九四四年
坚决改正 之。以 后应于每 年正月 普遍举行 一次,再 三再四地
宣读拥政 爱民公 约和拥军 优抗公 约,再三 再四地将 各根据地
曾经发生 的军队 欺压党政 民和党 政民关心 军队不足 的缺点错
误,实行公开的群众性的自我批评(各方面只批评自己,不批
评 对 方)
,
而 彻 底 改 正 之。
注
释
︹ ︺1 参见本卷《组织起来》注〔4〕。
︹ ︺2 见本书第一卷《我们的经济政策》注〔2〕。
︹ ︺3
拥政 爱民, 是 抗 日根 据地 的 军 队人员 “拥 护政府、 爱护 人 民” 的口 号 的 简
称。拥 军优抗 , 是抗 日 根 据地 的 党政 机 关、 群 众 团体 的工作 人 员 和 人民群众 “ 拥 护
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口号的 简称。
914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
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
(一九 四三 年 十月 五日)
九月六 日至十三 日国民党召集了十一中 全会,九 月十八
日至 二十七 日国民党 政府召 集了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两个
会议的全部材料现已收齐,我们可以作一总评。
国际局 势已到了 大变化的前夜,现在无 论何方均 已感到
了这 一变化 。欧洲轴 心国是 感到了这一变化的;希特勒采取
了最 后挣扎 的政策。 这一变 化主要地是苏联造成的。苏联正
在利用这一变化:红军已经用席卷之势打到了第聂伯河;再一
个冬季攻势,不打到新国界,也要打到旧国界。英美也正在利
用这个变化:罗斯福、丘吉尔正在等待希特勒摇摇欲坠时打进
法国去。总之,德国法西斯战争机构快要土崩瓦解了,欧洲反
法西 斯战争 的问题已 处在总 解决的前夜,而消灭法西斯的主
力军 是苏联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
问题解决,就决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线的命运。
日本 帝国主 义者已感 到走投 无路,它的政策也只能是集中一
切 力 量 准 备 作 最 后 挣 扎。
它 对 于 中 国,
则 是 对 共 产 党“扫 荡”
,
*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 论。
评国 民 党 十一 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国 民 参 政 会
915
对国 民党诱降。
国 民党人 亦感到了 这个变 化。他 们在这一 形势面 前,一
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他们以为欧洲解决,英美可以腾出
手来 替他们打 日本, 他们可 以不费气 力地搬回南京。惧的是
三个 法西斯国 家一齐 垮台, 世界成了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未曾
有过的伟大解放时代,国民党的买办封建法西斯独裁政治,成
了世 界自由民 主汪洋 大海中 一个渺小 的孤岛,他们惧怕自己
“一个 党,
一 个 主 义,
一个 领 袖”
的 法 西斯 主 义 有灭 顶 之 灾。
本 来,
国 民党 人的 主 意是叫 苏联 独力 去拚 希 特勒,
并 挑起
日寇去攻苏联,把个社会主义国家拚死或拚坏,叫英美不要在
欧洲闹什么第二第三战场,而把全力搬到东方先把日本打垮,
再把中国共产党打掉,然后再说其他。国民党人起初大嚷“先
亚 后 欧 论”
,
后 来 又 嚷“欧 亚 平 分 论”
,
就 是 为 了 这 个 不可 告人
︹
的目的。今年八月魁北克会议
︺1
的末尾,罗斯福和丘吉尔叫
了国 民党政府 外交部 长宋子 文去,讲 了几句话,国民党人又
嚷“罗 丘 视 线 移 到 东 方 了,
先 欧 后 亚 计 划 改 变 了”
,
以 及“魁 北
克会议是英美中三强会议”之类,还要自卖自夸地乐一阵。但
这已 是国民党 人的最 后一乐 。自此以 后,他们的情绪就有些
变 化 了,
“先 亚 后 欧”
或“欧 亚 平 分”
从 此 送 入 历 史 博物 馆,
他们
可能 要另打主 意了。 国民党 的十一中 全会和国民党操纵的这
次参政会,可能就是这种另打主意的起点。
国 民 党 十一 中全 会 污蔑 共产 党“破坏 抗战,
危 害国 家”
,
同
时 又 声 言“政 治 解 决”
和“准 备 实 行 宪 政”
。
三 届 二 次 国民 参政
会,在大多数国民党员把持操纵之下,通过了和十一中全会大
体相同的对共决议案。此外,十一中全会还“选举”了蒋介石
91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作国民党政府的主席,加强独裁机构。
十一中全会 后国民 党人可 能打什么主意呢?不外 三种:
(一 )
投 降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二 )
照 老 路 拖 下 去(
;三 )
改变 政治
方 针。
国民党内的 失败主 义者和 投降主义者,适应日本 帝国主
义“对 共 产 党 打,
对 国 民 党 拉”
的 要 求,
是 一 路 来 主 张 投 降 的。
他们时刻企图策动反共内战,只要内战一开,抗日自然就不可
能, 只有投 降一条路 走。国 民党在西北集中了四十至五十万
大军 ,现在 还在由其 他战场 把军队偷偷地集中到西北。据说
将军们的胆气是很豪的,他们说:“打下延安是不成问题的问
题。”这是他们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上听了蒋介石先生所谓共
产党问题“为一个政治问题,应用政治方法解决”的演说,和
全会 作了与 蒋所说大 体相同 的决议之后说的话。去年国民党
十中全会亦作了与此相同的决议,可是墨汁未干,将军们即奉
命作成消灭边区的军事计划;今年六、七两月实行调兵遣将,
准备对边区发动闪击战,仅因国内外舆论的反对,才把这一阴
谋暂 时搁下 。现在十 一中全 会决议的墨汁刚刚洒在白纸上,
将军们的豪语和兵力的调动又见告了。“打下延安是不成问题
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决定投降日本帝国主义。
一切赞成“打延安”的国民党人,不一定都是主观上打定了主
意的 投降主 义者。他 们中间 有些人也许是这样想:我们一面
︹
反共,一面还是要抗日的。许多黄埔系军人
︺2
可能就是这样
想。 但是我 们共产党 人要向 这些先生们发出一些问题:你们
忘了 十年内 战的经验 吗?内 战一开,那些打定了主意的投降
︹ ︺3 容许你们再
主义者们容许你们再抗日吗?日本人和汪精卫
评 国 民 党 十 一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 国 民 参 政 会
917
抗日吗?你们自己究有多大本领,能够对内对外两面作战吗?
你 们现 在名曰 有 三百万 兵,
实 际上士气 颓 丧已极,
有人 比 做一
担 鸡 蛋,
碰 一 下 就 要 垮。
所 有 中 条 山 战 役,
太 行 山 战 役,
浙赣
战 役,
鄂 西 战 役,
大 别 山 战 役,
无 不 如 此。
其 所 以 然,
就是因为
你 们 实 行“积 极 反 共”
“消 极 抗 日”两 个 要 命 的 政 策 而 来 的。
、
一 个民 族敌人 深 入国土,
你 们 越是积极 反 共和消极 抗日,
你们
的 士气就越发颓丧。你们 对外敌 如此, 难道你们对共产党对
人 民就能忽然凶起来吗? 不能的 。只要 你们内战一开,你们
就 只 能一 心一 意 打 内战,
什么“一面 抗战”
必然 抛 到 九霄云 外,
结 果必然要同日本帝国主 义订立 无条件 投降的条约,只能有
一 个“降”字 方 针。
国 民 党 中 一 切 不 愿 意 真 正 投 降 的 人 们,
只
要 你们积极地发动了或参 加了内 战,你 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变
为 投降主义者。如果你们 听信投 降派的 策动,把国民党十一
中 全会的决议和参政会的 决议当 作动员 舆论、准备发动反共
内 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 要走到 此种地 步。即使自己本来不
愿 意 投 降,
但 若 听 信 了 投 降 派 的 策 动,
采 取 了 错 误 的 步 骤,
结
果 就只好跟着投降派投降 。这是 十一中 全会后国民党的第一
种可能的方向 ,这个危机极端严重地存在着。在投降派看来,
“政 治 解 决”
和“准 备 实 行 宪 政”
,
正 是 准 备 内 战 亦 即准 备 投 降
的 最 好 的 掩 眼 法,
一 切 共 产 党 人、
爱 国 的 国 民 党 人、
各 个抗 日
党 派和一切抗日同胞,都 要睁起 眼睛注 视这个极端严重的时
局 ,不要被投降派的掩眼 法弄昏 了头脑 。须知正是在国民党
十一中全会之后,内战危机是空前未有的。
国民党十一中全会的决议和参 政会的决议可 以向另一个
方 向 发 展,
这 就 是“暂 时 拖,
将 来 打”
。
这 个方 向和 投降 派的 方
91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向有多少的差别,这是在表面上还要维持抗日的局面、但又绝
对不愿放弃反共和独裁的人 们的方向。这些人们是 可能采 取
此种方向的,那是因为他们看见国际大变化不可避免,看见日
本帝国主义必然要失败,看见内战就是投降,看见国内人心拥
护抗日、反对内战,看见国民党脱离群众、丧失人心、自己已
处于从来未有的孤立地位这种严重的危机,看见美国、英国、
苏联一致反对中国政府发动 内战,因此迫得他们把 内战阴 谋
推 迟 下 去,
而 以“政 治 解 决 ”
和“准 备 实 行 宪 政”的 空 话 ,
作为
拖 下 去 的 工 具。
这 些 人 们 历 来 的 手 段 就 是 善 于“骗”
和“拖”
。
这些人们之想“打下延安”和“消灭共产党”是做梦也不会忘
记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和 投降派毫无二致。只是 他们还 想
打着抗日的招牌,还不愿丧失国民党的国际地位,有时也还顾
虑到国际国内的舆论指摘,所以他们可能暂时地拖一下,而以
“政 治 解 决”
和“准 备 实 行 宪 政”
作 为 拖 一 下 的 幌 子,
等 待将 来
的有利条件。他们并无真正“政治解决”和“实行宪政”的诚
意,至少现时他们绝无此种诚意。去年国民党十中全会前,共
产党中央派了林彪同志去重 庆会见蒋介石先生,在 重庆等 候
了十个月之久,但是蒋先生 和国民党中央连一个具 体问题 也
不愿意谈。
今年 三月,
蒋先 生发表《 中国之 命运》 一书,
强调 反
对 共 产 主 义 和 自 由 主 义, 把十 年 内 战 的 责 任 推 在 共 产 党 身
上,
污 蔑 共 产 党、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为“新 式 军 阀”
“新 式 割 据”
、
,
暗示两年内一定要解决共产 党。今年六月二十八日 ,蒋先 生
︹ ︺4 ,但他就在这时下令调动
允许周恩来、林彪等同志回延安
河防 兵 力 向边 区前 进,
下 令 叫 全国 各地 以“民众 团体”
之名,
乘
︹
第三国际
︺5
解散机会,要求解散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之
评 国 民 党 十 一 中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 国 民 参 政 会
919
下,我们共产 党人乃 不得不向国民党和 全国人 民呼吁制止内
战,不得不将 国民党 各种破坏抗战危害 国家的 阴谋黑幕加以
揭发。我们已 忍耐到 了极点,有历史事 实为证 。武汉失守以
来,华北华中 的大小 反共战斗没有断过 。太平 洋战争爆发亦
已两年,国民党即在华中华北打了共产党两年,除原有国民党
军队外,又复派遣王仲廉、李仙洲两个集团军到江苏、山东打
共产党。太行 山庞炳 勋集团军是受命专 门反共 的,安徽和湖
北的国民党军 队亦是 受命反共的。所有 这些, 我们过去长期
内连事实都没 有公布 。国民党一切大小 报纸刊 物无时无刻不
在辱骂共产党 ,我们 在长期内一个字也 没有回 答。国民党毫
无理由地解散 了英勇 抗日的新四军,歼 灭新四 军皖南部队九
千 余 人,
逮 捕 叶 挺,
打 死 项 英,
囚系 新 四 军 干 部 数 百 人,
这是背
叛人民、背叛民族的滔天罪行,我们除向国民党提出抗议和善
后条件外,仍然相忍为国。陕甘宁边区是一九三七年六、七月
间共产党代表 周恩来 同志和蒋介石先生 在庐山 会见时,经蒋
先生允许发布命令、委任官吏、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行政
区域的。蒋先 生不但 食言而肥,而且派 遣四五 十万军队包围
边区,实行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必欲置边区人民和八路军后
方留守机关于 死地而 后快。至于断绝八 路军接 济,称共产党
为“奸 党”
,
称 新 四 军 为“叛 军”
,
称 八 路 军 为“奸 军”
等 等 事 实,
更是尽人皆知。总之,凡干这些事的国民党人,是把共产党当
作敌人看待的 。在国 民党看来,共产党 是比日 本人更加十倍
百倍地可恨的 。国民 党把最大的仇恨集 中在共 产党;对于日
本人,如果说还有仇恨,也只剩下极小的一部分。这和日本法
西斯对待国共 两党的 不同态度是一致的 。日本 法西斯把最大
92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 战争 时期
的仇恨集中在中国共产 党,对 于国民党 则一天 一天地心平气
和 了,
“反 共”
、
“灭 党”两 个 口 号,
于 今 只 剩 下 一 个“反 共 ”了。
一切日本的和汪精卫的报纸刊物,再也不提“打倒国民党”、
“推翻蒋介石”这类口号了。日本把其在华兵力百分之五十八
压在共产党身上,只把 百分之 四十二监 视国民 党;近来在浙
江、湖北又撤退了许多军队,减少监视兵力,以利诱降。日本
帝国主义不敢向共产党 说出半 句诱降的 话,对 于国民党则敢
于连篇累牍,呶呶不休,劝其降顺。国民党只在共产党和人民
面前还有一股凶气,在 日本面 前则一点 儿也凶 不起来了。不
但在行动上早已由抗战 改为观 战,就是 在言论 上也不敢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和各 种侮辱 言论做出 一点两 点稍为尖锐的
驳斥。
日本 人说“
:蒋介石所著《 中国之命 运》的 论述方向是没
有错误的。”蒋先生及其党人曾经对这话提出过任何驳斥吗?
没有,也不敢有。日本 帝国主 义看见蒋 先生和 国民党只对共
产 党 提 出 所 谓“军 令 政 令”
和“纪 律”
,
但 对 二 十个 投敌 的 国 民
党中委,五十八个投敌的国民党将领,却不愿也不敢提出军令
政令和纪律问题,这叫 日本帝 国主义如 何不轻 视国民党呢!
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友 邦面前 ,只看见 蒋先生 和国民党解散
新 四 军,
进 攻 八 路 军,
包 围 边 区,
诬 之 为“奸 党 ”
、
“奸 军 ”
、
“新
式 军 阀”
“新 式 割 据”
、
,
诬 之 为“破 坏 抗 战”
“危 害 国 家 ”
、
,
经常
不 断 地 提 出 所 谓“军 令 政 令”
和“纪 律”
,
而 对 于二 十个 投 敌 的
国民党中委,五十八个投敌的国民党将领,却不执行任何的军
令政令,不执行任何的 纪律处 分。即在 此次十 一中全会和国
民参政会,也是依然只有对付共产党的决议,没有任何一件对
付国民党自己大批叛国 投敌的 中央委员 和大批 叛国投敌的军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921
事将 领的决 议,这叫 全国人 民和全世界友邦又如何看待国民
党呢!十一中全会果然又有“政治解决”和“准备实行宪政”
的话头了,好得很,我们是欢迎这些话头的。但据国民党多年
来一贯的政治路线看来,我们认为这不过是一堆骗人的空话,
而其 实是为 着准备打 内战和 永不放弃反人民的独裁政治这一
目的,争取其所必要的时间。
时局的 发展是否 还可以有第三种方向呢 ?可以有 的,这
在一部分国民党员、全国人民和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希望如此
的。 什么是 第三种方 向?那 就是公平合理地用政治方式解决
国 共关 系 问 题,
诚意 实 行 真正 民 主自 由 的 宪政,
废 除“一 个 党,
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独裁政治,并在抗战期内召集
真正 民意选 举的国民 大会。 我们共产党人是自始至终主张这
个方 针的。 一部分国 民党人 也会同意这个方针。就连蒋介石
先生 及其嫡 系国民党 ,我们 过去长期地也总是希望他们实行
这个 方针。 但是依据 几年的 实际情形看来,依据目前事实看
来, 蒋先生 和大部分 当权的 国民党人都没有任何事实表示他
们愿 意实行这 种方针。
实行这 种方针, 要有国际国内许多条件 。目前国 际条件
(欧洲法西斯总崩溃的前夜)是有利于中国抗日的,但投降派
却更 想在这 时策动内 战以便 投降,日本人和汪精卫却更想在
这时策动内战以利招降。汪精卫说:“最亲善的兄弟终久还是
兄弟,重庆将来一定和我们走同一道路,但我们希望这一日期
︹
愈 快愈 好。
”
(十 月 一日 同盟 社
︺
6
消 息)
何其 亲昵、
肯 定 和迫 切
乃尔!所以,目前的时局,最佳不过是拖一下,而突然恶化的
危险 是很严 重的。第 三个方 向的条件还不具备,需要各党各
92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派的爱国分子和全国人民进行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争取到。
蒋介 石 先 生在国 民 党 十一中 全 会 上宣 称“
:应宣 明中 央 对
于共产党并 无其他任何要求 ,只望 其放弃武 装割据 及停止 其
过去各地袭 击国军破坏抗战 之行为 ,并望其 实践二 十六年 共
赴 国 难 之 宣 言,
履 行 诺言 中 所 举 之 四 点。
”
蒋 先 生 所 谓“袭 击 国 军 破 坏 抗 战 之 行 为”
,
应该是 讲的 国
民党,可惜 他偏心地和忍心 地污蔑 了共产党 。因为 自武汉 失
守以来,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在这三次反共高潮中都
有国民党军 队袭击共产党军 队的事 实。第一 次是在 一九三 九
年冬季至一 九四○年春季, 那时国 民党军队 袭占了 陕甘宁 边
区 八 路 军 驻 防 的 淳 化、
旬 邑、
正 宁、
宁 县、
镇 原 五 城,
并且使用
了飞机。在华北,派遣朱怀冰袭击太行区域的八路军,而八路
军仅仅为自 卫而作战。第二 次是在 一九四一 年一月 。先是 何
应钦 白 崇 禧 以 《 皓电 》
(一 九 四 ○ 年 十 月 十 九 日)
送 达 朱、
彭、
叶、项,强迫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限期一个月一律开
赴黄河以北 。我们答应将皖 南部队 北移,其 他部队 则事实 上
无法移动, 但仍答应在抗战 胜利后 移向指定 的地点 。不料 正
当皖南部队 九千余人于一月 四日遵 命移动之 时,蒋 先生早 已
下了“一网打尽”的命令。自六日起十四日止,所有皖南国民
党军队果然将该部新四军实行“一网打尽”,蒋先生并于十七
日下令解散新四军全军,审判叶挺。自此以后,华中华北一切
有国民党军 队存在的抗日根 据地内 ,所有那 里的八 路军新 四
军无不遭受国民党军队的袭击,而八路军新四军则只是自卫。
第三次,是从本年三月至现在。除国民党军队在华中华北继续
袭击八路军新四军外,蒋先生又发表了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
评 国 民 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国 民 参 政 会
923
命运》一书;调动了大量河防部队准备闪击边区;发动了全国
各地所谓“民众团体”要求解散共产党;动员了在国民参政会
内占大多数的国民党员,接受何应钦污蔑八路军的军事报告,
通过反共决议案,把一个表示团结抗日的国民参政会,变成了
制 造反共 舆论准 备国内战争的国 民党御 用机关,以至共产党
参 政员董 必武同 志不得不声明退 席,以 示抗议。总此三次反
共高潮,都是国民党有计划有准备地发动的。请问这不是“破
坏 抗战之行 为”
是什 么?
中国 共 产党 中 央在 民 国 二十 六 年
(一九三 七年)
九 月 二十
二日发表共赴国难宣言。该宣言称:“为着取消敌人阴谋之借
口,为着解除一切善意的怀疑者之误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 有披沥 自己对 于民族解放事业 的赤忱 之必要。因此,中共
︹ ︺7
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为中
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停止一切推
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
改组现在的红色政府为特区民主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改变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
事 委 员 会 之 统 辖,
并 待 命 出 动,
担 任 抗 日前 线 之 职 责。
”
所有 这 四条诺 言,
我们 是 完全实 践 了的,
蒋 介 石先 生 和任
何 国民党 人也不 能举出任何一条 是我们 没有实践的。第一,
所 有陕甘 宁边区 和敌后各抗日根 据地内 共产党所施行的政策
都 符合于 孙中山 三民主义的政策 ,绝对 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
违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第二,在国民党不投降民族敌人、不
破裂国共合作、不发动反共内战的条件之下,我们始终遵守不
以 暴力政 策推翻 国民党政权和没 收地主 土地的诺言。过去如
924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准备如此。这就是说,仅仅在国民党投
降敌人、破裂合作、举行内战的条件下,我们才被迫着无法继
续实践自己的诺言,因而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失去继续
实践 诺言 的可能 性。 第三 ,原 来的 红色 政权还 在抗 战第 一年
只 是国 民
就 改 组 了,
“三 三 制︹
”︺8 的 民 主 政 治 也 早 已 实 现 了,
党至 今没 有实践 他们 承认 陕甘 宁边 区的 诺言, 并且 还骂 我们
做“封建割据”。蒋介石先生及国民党人须知,陕甘宁边区和
各抗 日根 据地这 种不 被国 民党 政府 承认 的状态 ,这 种你 们所
谓“割据”,不是我们所愿意的,完全是你们迫得我们这样做
的。你们食言而肥,不承认这个原来答应承认了的区域,不承
认 这个 民 主 政 治,
反 而 骂我 们 做“割 据”
,
请 问 这 是 一 种 什么 道
理?我们天天请求你们承认,你们却老是不承认,这个责任究
竟应 该谁 负呢? 蒋介 石先 生以 国民 党总 裁和国 民党 政府 负责
人的身份,
在其自己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也是这样乱骂“割
据”,自己不负一点责任,这有什么道理呢?现在乘着蒋先生
又在 十一 中全会 上要 求我 们实 践诺 言的 机会, 我们 就要 求蒋
先生实践这个诺言:采取法令手续,承认早已实现民权主义的
陕甘 宁边 区,并 承认 敌后 各抗 日民 主根 据地。 若是 你们 依然
采 取不 承 认 主 义,
那 就 是你 们 叫 我们 继 续“割 据”
下 去,
其责 任
和过去一样,完全在你们而不在我们。第四,“红军名义及番
号”早 已改 变 了,
早 已“改 编 为 国 民 革 命 军”
了,
早 已“受 国 民 政
府军 事委 员会统 辖” 了, 这条 诺言 早已 实践了 。只 有国 民革
命军 新编 第四军 现在 是直 接受 共产 党中 央统辖 ,不 受国 民政
府军 事委 员会统 辖, 这是 因为 国民 政府 军事委 员会 于一 九四
一 年 一月 十 七 日发 表 了一 个 破坏 抗 战危 害 国家 的 反 革命 命
评 国 民 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次 国 民 参 政 会
925
令,
宣 布 该军 为“叛军”
而“解 散”
之,
并 使 该 军 天 天 挨 到国 民 党
军队 的袭击 。但是 该军不但 始终在华中抗日,而且 始终实践
四条诺言中第一至第三条诺言,并且愿意复受“国民政府军事
委 员 会 之 统 辖”
,
要 求 蒋先 生 取 消 解 散 命令,
恢 复 该 军 番 号,
使
该军 获得实 践第四条诺言之 可能性。
国 民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关 于 共 产 党 问 题 的 文 件 除 上 述 各 点
外,
又 称“
:至 于 其 他 问题,
本 会 议已 决 议 于 战 争 结 束 后 一 年 内
召 集 国 民 大 会,
制颁 宪 法,
尽 可于 国 民大 会 中 提出 讨 论解 决。
”
所 谓“其 他 问题”
,
就 是取 消 国民 党的 独 裁 政治,
取 消法 西斯 特
务机关,实行全国范围内的民主政治,取消妨碍民生的经济统
制和苛捐杂税,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和扶
助中 小工业 、改善 工人生活 的经济政策。二十六年 九月二十
二日我党共赴国难宣言中曾称:“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
会, 以制订 宪法与 规定救国 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 幸福与愉
快 的 生 活,
首 先 须 切实 救 济 灾 荒,
安 定 民 生,
发 展 国 防 经 济,
解
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蒋介石先生既于这个宣言发
表 之 第 二日
(九 月 二十 三 日)
发表 谈 话,
承认 这 个 宣 言 的 全 部,
就应 该不但 要求共 产党实践 这个宣言中的四条诺言 ,也应该
要求 蒋先生 自己及 国民党和 国民党政府实践上述条 文。蒋先
生现在不但是国民党的总裁,又当了国民党政府(这个政府以
“国民政府”为表面名称)的主席,应该把上述民主民生的条
文和 一切蒋 先生自 己许给我 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 的无数诺
言,认真地实践起来,不要还是把任何诺言都抛到九霄云外,
只是一味高压,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我们共产党人和
全国人民要看事实,不愿再听骗人的空话。如有事实,我们是
92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欢迎的;如无事实,则空话是不能长久骗人的。抗战到底,制
止投降危险,继续合作,制止内战危机,承认边区和敌后各抗
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恢复新四军,制止反共运动,撤退包围
陕 甘宁边区 的四五 十万军队 ,不要 再把国 民参政会 当作国 民
党制造反共舆论的御用机关,开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废止国
民 党 一 党专 政,
减 租 减 息,
改 善 工 人 待遇,
扶 助中 小 工 业,
取消
特务机关,取消特务教育,实行民主教育,这就是我们对蒋先
生 和国民党 的要求 。其中大 多数, 正是你 们自己的 诺言。 你
们 如能实行 这些要 求和诺言 ,则我 们向你 们保证继 续实践 我
们 自己的诺 言。在 蒋先生和 国民党 愿意的 条件之下 ,我们 愿
意 随时恢 复两 党的谈判。
总 之,
在 国 民 党 可 能 采 取 的 三 个 方 向 中,
第 一 个,
投降 和
内战的方向,对蒋介石先生和国民党是死路。第二个,以空言
骗人,把时间拖下去,而暗中念念不忘法西斯独裁和积极准备
内 战的方向 ,对蒋 先生和国 民党也 不是生 路。只有 第三个 方
向,根本放弃法西斯独裁和内战的错误道路,实行民主和合作
的正确道路,才是蒋先生和国民党的生路。但是走这个方向,
在 蒋先生和 国民党 今天尚无 任何的 事实表 示,还不 能使任 何
人相信,因此,全国人民仍然要警戒极端严重的投降危险和内
战 危 险。
一切爱 国的国 民党人应 该团结 起来, 不许国民 党当局 走
第 一个 方 向 , 不 让 它 继 续 走 第 二 个 方 向 , 要 求 它 走 第 三 个
方 向。
一 切爱 国的 抗日 党派、
抗 日人 民应 该团 结起 来,
不许 国 民
党当局走第一个方向,不让它继续走第二个方向,要求它走第
评 国 民 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和三 届 二 次 国民 参 政 会
927
三 个方向。
前所 未有的世 界大变化 的局面 很快就要 到来了,我们希
望 蒋介石先 生和国民党人对 于这样 一个伟大 的时代关节有以
善 处,我们 希望一切爱国党 派和爱 国人民对 于这样一个伟大
的 时代关节 有以善处。
注
︹ ︺
1
释
一 九 四 三 年 八 月 , 美 国 总 统 罗 斯 福 和 英国 首相 丘 吉 尔 在 加 拿 大 的 魁 北 克
举 行会 议 。 这 次 会 议 就 盟 军 于 一 九 四 四 年 在 法 国 北 部 登 陆 和 在 东 南 亚 、 太 平 洋 地
区 加强 对 日 本 作 战 等 军 事 问 题 , 进 行 磋 商 并 达 成 协 议 。 在 会 议 的 最 后 两 天 , 中 国
外 长 宋 子 文 代表 蒋 介 石 ,参 与 了 有 关 对日 作 战 和 有效 援 助 中 国 问题 的 讨 论。
︹ ︺
2
这 里 是 指 国 民 党 军 队 中 蒋 介 石 的嫡 系 将 领 和 军 官 。 他 们 中 的 绝 大 多 数
曾 经 是 黄 埔 军校 的 学生 , 也 包 括 一部 分 曾经 担 任 过 黄 埔军 校教官 的 人 。
︹ ︺3 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31〕。
︹ ︺
4 一 九 四 三 年 六 月 四 日 , 周 恩 来 根 据 中 共中 央指 示 , 在 同 张 治 中 谈 话 中 提
出, 因国共 谈判暂 搁,林彪 决定回延安,自己也拟同返。六 月七日, 蒋介石 同周、 林
会 面 , 表示 允 许他 们 回延 安。六 月 二 十八 日 ,周 、 林 等乘卡 车离 重 庆, 七 月十 六 日
抵 达 延 安。
︹ ︺5
见本书第一 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5〕。
︹ ︺6
同盟 社 是当 时日本 的 官 方通 讯社 。
︹ ︺7
见本书第一 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8〕。
︹ ︺8 见本书第二卷《论政策》注〔7〕。
928
组
织
起
来
*
(一九四三年 十一月 二十九日)
今天共产党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从农民群众中 、工厂中、
部队中、机关学校中选举出来的男女劳动英雄,以及在生产中
的模范工作者,我代表中央来讲几句话。我想讲的意思,拿几
个字来概括,就是“组织起来”。边区的农民群众和部队、机
关、
学 校、
工 厂中的群 众,
根据 去年 冬天 中 共中 央西 北局 所召 集
的高级 干部会议的决议,今年进行了一年的生产运动 。这一
年的生产,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绩和很大的进步,边区的
面目为 之一新。事实已经完全证明:高级干部会议的 方针是
正确的。高级干部会议方针的主要点,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
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
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
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
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
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
队,我 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 一项本
领,那末,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如果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共 中 央 招 待 陕 甘 宁边 区 劳动 英雄 大 会上 的 讲话 。
组
织
起
来
929
边 区去 年以前 的 生产运 动的 成绩还 不 够大,
还不够 显著,
还不
足 以完全证明这一点,
那末今年的成绩,
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大家 亲眼看见了的。
边 区 的军 队,
今年 凡 有 地的,
做 到每 个 战 士 平均 种 地 十八
亩,
吃 的 菜、
肉、
油,
穿 的 棉 衣、
毛 衣、
鞋 袜,
住 的 窑 洞、
房 屋,
开
会 的 大 小 礼 堂,
日 用 的 桌 椅 板 凳、
纸 张 笔 墨,
烧 的 柴 火、
木 炭、
石 炭,
差不多 一切都 可以自己 造,
自己办。
我们用自 己动手 的
方 法,
达 到 了 丰 衣 足 食 的 目 的。
每 个 战 士,
一 年中 只 需 花 三 个
月 工夫从事生产,其余九 个月时 间都可 以从事训练和作战。
我 们的 军队既 不 要国民 党政 府发饷,
也 不 要边区政 府发饷,
也
不 要 老 百 姓 发 饷,
完 全 由 军 队 自 己 供 给;
这 一 个 创 造,
对于 我
们 的民族解放事业,该有 多么重 大的意 义啊!抗日战争六年
半 中,
敌 人 在 各 抗 日 根 据 地 内 实 行 烧、
杀、
抢 的“三 光 ”政 策,
陕 甘宁边区则遭受国民党 的重重 封锁, 财政上经济上处于非
常 困难 的地位,
我 们 的军队 如 果只会打 仗,
那 是不 能解 决 问题
的。
现 在 我 们 边 区 的 军 队 已 经 学 会 了 生 产;
前 方 的 军 队,
一部
分 也学会了,其他部分正 在开始 学习。 只要我们全体英勇善
战 的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人 人 个 个 不 但 会 打 仗,
会 作 群 众 工 作,
又
会 生 产,
我 们 就 不 怕任 何 困 难,
就 会 是 孟 夫 子说 过 的“
:无 敌 于
︹ ︺
天 下。
” 1 我 们的 机 关 学校,
今 年 也 大 进了 一 步,
向 政府 领 款
只 占 经费 的一 小 部分,
由 自己 生 产解 决的 占 了绝 大部分;
去年
还 只 自给 蔬菜 百 分之五 十,
今 年 就自 给了 百 分之 一百;
喂 猪养
羊 大大增加了肉食;又开 设了许 多作坊 生产日用品。部队机
关 学校既然自己解决了全 部或大 部的物 质问题,用税收方法
从 老百姓手中取给的部分 就减少 了,老 百姓生产的结果归自
93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己享受 的部分就增多了。军民两方大家都发展生产, 大家都
做到丰衣足食,大家都欢喜。还有我们的工厂,发展了生产,
清查了特务,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整个边区,产生了许多
农业劳动英雄、工业劳动英雄、机关学校劳动英雄,军队中也
出了许 多劳动英雄,边区的生产,可以说是走上了轨 道。凡
此,都是实行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的结果。
把 群众力 量组织 起来,这 是一种方针。还有什么 与此相
反的方针没有呢?有的。那就是缺乏群众观点,不依靠群众,
不 组 织 群 众,
不 注 意 把 农 村、
部 队、
机 关、
学 校、
工 厂的广大 群
众组织起来,而只注意组织财政机关、供给机关、贸易机关的
一小部分人;不把经济工作看作是一个广大的运动,一个广大
的战线 ,而只看作是一个用以补救财政不足的临时手 段。这
就是另 外一种方针,这就是错误的方针。陕甘宁边区 过去是
存在过这种方针的,经过历年的指正,特别是经过去年的高级
干部会 议和今年的群众运动,大概现在还作这样错误 想法的
人是少了。华北华中各个根据地,因为战争紧张,也因为领导
机关注 意不够,群众的生产运动还没有广大的开展。 但是在
︹ ︺2
中央今年十月一号的指示
以后,各个地方也都在准备发动
明年的生产运动了。前方的条件,比陕甘宁边区更困难,不但
有严重 的战争,有些地方还有严重的灾荒。但是为了 支持战
争,
为 了 对 付 敌 人 的“三 光”
政 策,
为 了 救 济 灾 荒,
就 不 能不 动
员全体 党政军民,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实行生产。前 方的生
产,过去几年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加上今年冬天的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明年可能造成广大的运动,并且必须造
成 广 大 的 运 动。
前 方 处 于 战 争 环 境,
还 不 能 做 到“丰 衣 足 食”
,
组
织
起
来
931
但 是“自 己 动 手,
克 服 困 难”
,
则 是 完 全 可 以 做 到,
并 且 必须 做
到的。
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 是合作社。
我们部队机关学校的群众生产,虽不要硬安上合作社的名目,
但是这种 在集中领导下用 互相帮 助共同劳动的方法 来解决 各
部门各单 位各个人物质需 要的群 众的生产活动,是 带有合 作
社性质的 。这是一 种合作社。
在农 民 群 众方面,
几千 年 来 都是个 体 经 济,
一家 一户 就 是
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
础,而使 农民自己陷于永 远的穷 苦。克服这种状况 的唯一 办
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
︹
所说,
就是经 过 合作社
︺3
。
在边区,
我 们现 在已 经组 织了 许多
的农民合作社,不过这些在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
还要经过 若干发展阶段, 才会在 将来发展为苏联式 的被称 为
集体农庄 的那种合作社。 我们的 经济是新民主主义 的,我 们
的合作社目前还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私有财产基础上)
的 集 体 劳 动 组 织。
这 又 有 几 种 样 式。
一 种 是“变 工 队”
、
“扎 工
︹
队”这一类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
︹ ︺5
劳动互助 社,
又 叫耕田 队
︺4
,从前江西红色区域叫做
,
现在 前方有些 地方也叫 互助社。
无论叫什么名称,无论每一单位的人数是几个人的,几十个人
的,几百个人的,又无论单是由全劳动力组成的,或有半劳动
力 参 加 的,
又 无 论 实 行 互 助 的 是 人 力、
畜 力、
工 具,
或 者在 农忙
时竟至集体吃饭住宿,也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总
之,
只 要 是 群 众自 愿 参 加
(决 不 能 强 迫)
的 集 体 互 助 组 织,
就是
好的。这 种集体互助的办 法是群 众自己发明出来的 。从前 我
93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们 在江西综 合了群 众的经验,这次我们在陕北又综 合了这 样
的经验。经过去年高级干部会议的提倡,今年一年的实行,边
区 的劳动互 助就大 为条理化和更加发展了。今年边 区有许 多
变 工 队,
实 行 集 体 的 耕 种、
锄 草、
收 割,
收 成 比 去 年 多 了 一 倍。
群 众看见了 这样大 的实效,明年一定有更多的人实 行这个 办
法 。我们现 在不希 望在明年一年就把全边区的几十 万个全 劳
动 力和半劳 动力都 组织到合作社里去,但是在几年 之内是 可
能 达到这个 目的的 。妇女群众也要全部动员参加一 定分量 的
生产。所有二流子都要受到改造,参加生产,变成好人。在华
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内,都应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广泛组
织 这种集体 互 助的生产 合作社。
除了这种集体 互助的 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外,还 有三种 形
式的合作社,这就是延安南区合作社式的包括生产合作、消费
合 作、
运输 合作
(运 盐)
、
信 用 合 作 的 综 合 性 合 作 社,
运输 合作
社
(运 盐 队)
以 及 手 工 业 合 作 社。
我们有了人民 群众的 这四种合 作社,和部队机 关学校 集
体 劳动的合 作社, 我们就可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 为一支 劳
动 大军。这 是人民 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 苦变富 裕
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
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也必须学会;
只 要有决心 ,半年 一年工夫就可以学好的。他们可 以帮助 群
众 组织生产 ,帮助 群众总结经验。我们的同志学会 了组织 群
众的劳动,学会了帮助农民做按家生产计划,组织变工队,组
织运盐队,组织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军队的生产,组织机关学
校 的 生 产,
组 织 工 厂的 生 产,
组织 生 产 竞 赛,
奖 励 劳 动 英 雄,
组
组
织
起
来
933
织生产展览会,发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加上旁的各项本
领,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一定可以协同全
国人民,把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
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
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
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
呢?一点好处也 没有的, 我们不 需要这样的人做 党员。我 们
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
风 雨,
这 个 世 面,
就 是 群 众 斗 争 的 大 世 面。
“三 个 臭 皮 匠,
合成
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
间,
实 在 有 成 千 成 万 的“诸 葛 亮”
,
每 个 乡 村,
每 个 市 镇,
都有那
里 的“诸 葛 亮”
。
我 们 应 该 走 到 群 众 中 间 去,
向 群 众 学 习,
把他
们的经验综合起来,
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
然后再
告 诉 群众
(宣 传)
,
并 号 召 群 众 实 行 起 来,
解 决 群 众 的 问 题,
使
群众得到解放和 幸福。如 果我们 做地方工作的同 志脱离了 群
众,
不 了 解 群 众 的 情 绪,
不 能 够 帮 助 群 众 组 织生 产,
改 善 生活,
只知道向他们要 救国公粮 ,而不 知道首先用百分 之九十的 精
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
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末,这就是沾染了
国民党的作风, 沾染了官 僚主义 的灰尘。国民党 就是只问 老
百姓要东西,而 不给老百 姓以任 何一点什么东西 的。如果 我
们共产党员也是这样,那末,这种党员的作风就是国民党的作
风,这种党员的脸上就堆上了一层官僚主义的灰尘,就得用一
盆热水好好洗干 净。我觉 得,在 无论哪一个抗日 根据地的 地
方工作中,都存在有这种官僚主义的作风,都有一部分缺乏群
934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众观点因而脱 离群众的 工作同 志。我 们必须坚 决地克服这种
作风,才能和群众亲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我们的 军队工 作中,还 存在有一 种军阀主义作
风,这也是一 种国民党 的作风 ,因为 国民党军 队是脱离群众
的。我们的军 队必须在 军民关 系上、 军政关系 上、军党关系
上、官兵关系上、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关系上、干部相互关系
上,遵守正确的原则,决不可犯军阀主义的毛病。官长必须爱
护 士 兵,
不 能 漠 不 关 心,
不 能 采 取 肉 刑;
军 队 必 须 爱 护 人 民,
不
能 损 害 人 民 利 益;
军 队 必 须 尊 重 政 府,
尊 重 党,
不 能 闹 独 立 性。
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历来是好的,现在也是好
的,是全国军 队中一支 最好的 军队。 但是近年 来确实生长了
一种军阀主义的毛病,一部分军队工作同志养成了一种骄气,
对 士 兵,
对 人 民,
对 政 府,
对 党,
横 蛮 不 讲 理,
只责备做地方工
作 的 同 志,
不 责 备 自 己,
只 看 见 成 绩,
不 看 见 缺 点,
只爱 听 恭 维
话,不爱听批评话。例如陕甘宁边区,就有这种现象。经过去
年的高级干部 会议和军 政干部 会,又 经过今年 春节的拥政爱
民运动和拥军运动,这个倾向是根本地克服下去了,还有一些
残余,还必须继续去克服。华北华中各根据地内,这种毛病都
是有的,那里的党和军队必须注意克服这种毛病。
无论在地方工作中,在军队工作中,无论是官僚主义倾向
或军阀主义倾向,其毛病的性质都是一样,就是脱离群众。我
们的同志,绝对大多数都是好同志。对于有了毛病的人,一经
展开批评,揭 发错误, 也就可 以改正 。但是必 须开展自我批
评,正视错误倾向,认真实行改正。如果在地方工作中不批评
官僚主义倾向,在军队工作中不批评军阀主义倾向,那就是愿
组
织
起
来
935
意保存国民党作 风,愿意保存官 僚主义灰 尘和军阀主义灰 尘
在自己清洁的脸 上,那就不是一 个好党员 。如果我们在地 方
工作中去掉官僚主义倾向,在军队工作中去掉军阀主义倾向,
那就一切工作都会顺利地开展,生产运动当然也是这样。
我们边区的生产,无论在农民群众方面、机关学校方面、
军队方面、工厂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在军民关系上也
有了很大进步,边区的面目,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所有这些,
都是我们的同志 的群众观点已经 加强,同 群众的结合大进 一
步的表现。但是我们不应该自满,我们还要继续作自我批评,
还要继续求进步 。我们的生产也 要继续求 进步。我们脸上 有
灰尘,就要天天洗脸,地上有灰尘,就要天天扫地。尽管我们
在地方工作中的 官僚主义倾向, 在军队工 作中的军阀主义 倾
向,已经根本上 克服了,但是这 些恶劣倾 向又可以生长起 来
的。我们是处在 日本帝国主义和 中国反动 势力的层层包围 之
中,我们是处在散漫的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极端恶浊的官
僚 主义 灰 尘和 军 阀主 义 灰尘 天 天都 向 我们 的 脸上 大 批地 扑
来。因此,我们 决不能一见成绩 就自满自 足起来。我们应 该
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
掉 灰 尘,
天 天 要 洗 脸,
天 天 要 扫 地 一 样。
各位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你们是人民的领袖,你
们的工作是很有 成绩的,我希望 你们也不 要自满。我希望 你
们 回 到 关 中 去,
回 到 陇 东 去,
回到 三 边 去,
回 到 绥 德 去,
回 到延
属 各 县 去,
回 到 机 关 学 校 部 队 工 厂 去,
领 导 人 民,
领 导 群 众,
把
工作做得更好, 首先是按自愿的 原则把群 众组织到合作社 里
来,组织得更多,更好。希望你们回去实行这一条,宣传这一
93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条,使明 年再开 劳动英 雄大会的 时候, 我们能 够得到更大的
成 绩。
注
释
︹ ︺1 见《孟子·公孙丑上》。
︹ ︺2 见本卷《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 拥政爱民运动》。
︹ ︺3
参见 列 宁《论合 作 社》 (《 列 宁全 集》第 43卷, 人民 出 版社 1987年版 ,第
361— 368页 )。
︹ ︺4 “变工 队”和“扎工队”,都是陕甘宁边区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农 业劳
动互助组织 。“变 工”即换工,是农民相 互间调剂劳动力的方法 ,有人 工换人工、畜
工换 畜 工 、人 工换 畜 工 等等 。参 加 变工队 的农 民 ,各以 自己 的劳动力 或者 畜力,轮
流地 给 本 队各 家耕 种 。 结算 时, 多 出了人 工或 者 畜工的 由少 出了的补 给工 钱。“扎
工队 ” 一 般是 由土 地 不 足的 农民 组 成。参 加扎 工 队的农 民, 除相互变 工互 助以外,
主 要是 集 体 出雇 于 需要 劳 动 力 的人 家 。
︹ ︺5 见本书第一卷《我们的经济政策》注〔2〕。
937
学 习 和 时 局
*
(一 九 四 四 年四 月 十 二 日)
一
去 年冬季 开 始 , 我党 高级 干部 学习 了党 史 中的两 条 路线
问题。 这 次学习 使 广大高 级 干部的 政 治水平 大 大地提 高 了。
在这次学习中,同志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中央政治局曾对其中
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结论。这些结论是:
(一)关于研究历史经验应取何种态度问题。中央认为应
使干部 对 于党内 历 史问题 在 思想上 完 全弄清 楚 ,同时 对 于历
史上犯 过 错误的 同 志在作 结 论时应 取 宽大的 方 针,以 便 一方
面,
彻 底 了 解 我 党 历 史 经 验,
避 免 重 犯 错 误;
又 一 方 面,
能 够团
*
中国 共产 党中 央领导 机关 和高 级干部 在一 九四 一年到 一九 四四 年间,
对于 党 的 历 史 特 别 是 党 在 一 九三 一 年 初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底 这 个 时 期 的 历
史所 进 行 的 讨 论 , 大 大 地 帮 助了 党 内 思 想 在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基 础 上 的
统一 。 一 九 三 五 年 一 月 中 共 中央 在 贵 州 省 遵 义 城 所 召 集 的 扩 大 的 政 治
局会 议 虽 然 纠 正 了 从 一 九 三 一年 初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底 的 “ 左 ” 倾 错 误 路
线, 改 变 了 中 共 中 央 的 领 导 机 关 的 成 分 , 确 立 了 以 毛 泽 东 为 代表 的 领
导 , 把党 的 路 线 转到 马 克 思 列 宁主 义 的 正 确 轨道 上 , 但 是 在党 的 很 多 干
部中 间 , 对 于 过 去 的 错 误 路 线的 性 质 却 没 有 作 过 彻 底 的 清 算 。 为 着 进
一步 地 提 高 党 的 干 部 的 马 克 思列 宁 主 义 思 想 ,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在 一 九
四一 年 到 一 九 四 三 年 这 个 时 间内 , 曾 经 几 次 进 行 了 关 于 党 的 历 史 的 讨
93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结一切同志,共同工作。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反对陈独秀错
︹ ︺1
︹
和李立三错误路线
误路线
︺2
的大斗争,
这些斗争是完全应
该的。但其方法有缺点:一方面,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
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致后
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另一方面,太着重了个人的责
任,未能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工作。这两个缺点,我们应引为鉴
戒。 这次处理 历史问题 ,不应着 重于一些 个别同 志的责任 方
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
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对于 人的处理 问题取慎 重态度, 既不含糊 敷衍, 又不损害 同
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二)
对 于 任 何 问题 应 取 分 析 态 度,
不 要 否 定 一 切。
例如
︹ ︺3
对于四中全会
︹ ︺4
至遵义会议
时期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
应
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应指出那个时期中央领导机关所采
取的 政治策略 、军事策 略和干部 政策在其 主要方 面都是错 误
的;另一方面,应指出当时犯错误的同志在反对蒋介石、主张
土地 革命和红 军斗争这 些基本问 题上面, 和我们 之间是没 有
论 ; 随 后 又 在 一 九 四 三 年 到 一 九 四 四 年 这 个 时 间 内 ,领 导 全 党 高 级 干 部
进 行 同 样的 讨 论 。 这 个 讨 论 为 一 九 四 五 年召 集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会 作 了 重 要 的 准 备 , 使 那 次 大 会达 到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前 所 未 有
的思 想 上 政 治上 的 一 致。 《 学 习 和时 局 》 就 是 毛泽 东一九 四 四 年 四 月十
二 日 在 延安 高 级 干 部 会 议 上 和 五 月 二 十 日在 中 央 党 校 第 一 部 对 于 这 个
讨 论 所 作的 讲 演 。 关 于 中 共 中 央 对 于 一 九三 一 年 初 到 一 九 三 四 年 底 的
“左 ” 倾 机 会主 义 路 线的 错 误 所 作的 详 细 结 论 ,参 看本篇 附 录 中 国 共产
党 第 六 届中 央 委 员 会 扩 大 的 第 七 次 全 体 会议 通 过 的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的决议》。
939
学 习 和 时 局
争论 的。即 在策略方 面也要进 行分析。 例如在 土地问题 上,
当时的错误是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但
在没 收地主 土地分给 无地和少 地的农民 这一点 上,则是 和我
们一致的。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
主义 的最 本质 的东西、
马克思主 义 的活的 灵魂︹”︺5 。
我 们 许多
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
研究 ,而爱 作绝对肯 定或绝对 否定的简 单结论 。我们报 纸上
分析文章的缺乏,党内分析习惯的还没有完全养成,都表示这
个毛病的存在。今后应该改善这种状况。
︹
(三)
关 于党 的第 六次 全国代 表 大会
︺
6
文件的 讨论。
应该
指出,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是基本上正确的,因为它确
定了 现时革 命的资产 阶级民主 主义性质 ,确定 了当时形 势是
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批判了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发布了
︹ ︺7
十大纲领
等,这些都是正确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亦有
缺点 ,例如 没有指出 中国革命 的极大的 长期性 和农村根 据地
在中 国革命 中的极大 的重要性 ,以及还 有其他 若干缺点 或错
误。 但无论 如何,第 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 在我党 历史上是 起了
进 步 作 用 的。
(四)
关 于 一九 三 一年 上海 临 时中 央及 在 其后 由此 临 时中
︹ ︺8
央召开的五中全会
是否合法的问题。中央认为是合法的,
但应指出 其选举手续不完备,并以此作 为历史教训。
(五)
关 于 党 内 历 史 上 的 宗 派 问 题。
应 该 指 出,
我党 历 史
上存 在过并 且起了不 良作用的 宗派,经 过遵义 会议以来 的几
次变化,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次党内两条路线的学习,指出
这种 宗派曾 经在历史 上存在过 并起了不 良作用 ,这是完 全必
94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要的 。但是如 果以为经过一九 三五年一月的遵 义会议, 一九
︹ ︺9
三八年十月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 ︺
10
一年九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一九四
,
一九四二年的全党整风和一
九 四三 年 冬 季 开 始 的 对 于 党 内 历 史 上 两 条 路 线 斗 争的 学
︹
习
︺
11
,
这样 许多 次党 内斗争的 变化之后,
还 有具 备 原来 的错
误的 政治纲领 和组织形态的那 种宗派存在,则 是不对的 。过
去的 宗派现在 已经没有了。目 前剩下的,只是 教条主义 和经
验主义思想形态的残余,我们继续深入地进行整风学习,就可
以将 它们克服 过来。目前在我 们党内严重地存 在和几乎 普遍
︹
地存在的乃 是带着盲目性 的山头主义倾 向
︺
12
。例如由 于斗
争历 史不同、 工作地域不同( 这一根据地和那 一根据地 的不
同,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和革命根据地的不同)和工作部门
不同(这一部分军队和那一部分军队的不同,这一种工作和那
一种 工作的不 同)而产生的各 部分同志间互相 不了解、 不尊
重、不团结的现象,看来好似平常,实则严重地妨碍着党的统
一和 妨碍着党 的战斗力的增强 。山头主义的社 会历史根 源,
是中 国小资产 阶级的特别广大 和长期被敌人分 割的农村 根据
地,而党内教育不足则是其主观原因。指出这些原因,说服同
志们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打通同志间的思想,提倡同志
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是我们当前的
重 要任 务。
以上 所 说的 问题,
如 能 在全 党获得 明 确的理 解,
则 不 但可
以保 证这次党 内学习一定得到 成功,而且将保 证中国革 命一
定 得到 胜 利。
学 习 和 时 局
941
二
目前时局有 两个特 点,一是 反法西 斯阵线的增强和法西
斯阵 线的衰落 ;二是在反法西 斯阵线内部人民 势力的增 强和
反人 民势力的 衰落。前一个特 点是很明显的, 容易被人 们看
见。 希特勒不 久就会被打败, 日寇也已处在衰 败过程中 。后
一个特点,比较地还不明显,还不容易被一般人看见,但是它
已 在 欧 洲、
在 英 美、
在 中 国 一 天 一 天 显 露 出 来。
中国人民势力的增强,要以我党为中心来说明。
我党在抗日 时期的 发展,可 分为三 个阶段。一九三七年
至一 九四○年 为第一个阶段。 在此阶段的头两 年内,即 在一
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日本军阀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
故用 其主要力 量向国民党战线 进攻,对它采取 以军事打 击为
主、以政治诱降为辅的政策,而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
不重视,以为不过是少数共产党人在那里打些游击仗罢了。但
是自 一九三八 年十月日本帝国 主义者占领武汉 以后,他 们即
已开始改变这个政策,改为重视共产党,轻视国民党;改为以
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去对付国民党,而逐渐
转移 其主力来 对付共产党。因 为这时日本帝国 主义者感 觉国
民党 已不可怕 ,共产党则是可 怕的了。国民党 在一九三 七年
和一 九三八年 内,抗战是比较 努力的,同我党 的关系也 比较
好, 对于人民 抗日运动虽有许 多限制,但也允 许有较多 的自
由。 自从武汉 失守以后,由于 战争失败和仇视 共产党这 种情
绪的发展,国民党就逐渐反动,反共活动逐渐积极,对日抗战
942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逐 渐消极。共产党 在一九 三七年, 因为在内 战时期受了挫折
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四万多人的军队,因此
为日本军阀所轻视。但到一九四○年,党员已发展到八十万,
军 队已发展到近五 十万, 根据地人 口包括一 面负担粮税和两
︹
面 负 担 粮 税的
︺
13
,
约 达 一 万 万。
几 年 内,
我 党开 辟 了 一 个 广
大 的解放区战场, 以至于 能够停止 日寇主力 向国民党战场作
战略进攻至五年半之久,将日军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围,挽救了
国民党战场的危机,支持了长期的抗战。但在此阶段内,我党
一部分同志,犯了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就是轻视日本帝国主义
(因此不注意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主张以大兵团的运动战
为 主,
而 轻 视 游 击 战 争)
,
依 赖 国 民 党,
缺 乏 清醒 的 头 脑和 缺 乏
独立的政策(因此产生对国民党的投降主义,对于放手发动群
众 建立敌后抗日民 主根据 地和大量 扩大我党 领导的军队等项
政 策,
发 生 了 动 摇)
。
同 时,
我 党 吸 收 了 广 大 数 目 的 新 党 员,
他
们还没有经验;一切敌后根据地也都是新创的,还没有巩固起
来。这一阶段内,由于时局开展和党与军队的发展,党内又生
长了一种骄气,许多人以为自己了不得了。在这一阶段内,我
们曾经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偏向,执行了独立政策,不但打击了
日本帝国主义,创立了根据地,发展了八路军新四军,而且打
退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一九四一年和 一九四二 年为第 二阶段。日本帝 国主义者
为 准备和执行反英 美的战 争,将他 们在武汉 失守以后已经改
变 了的方针,即由 对国民 党为主的 方针改为 对共产党为主的
方 针,更加强调起 来,更 加集中其 主力于共 产党领导的一切
根 据 地 的周 围,
进行 连 续 的“扫 荡”
战 争,
实 行残 酷 的“三 光”
政
943
学 习 和 时 局
︹
策
︺
14
,
着 重 地打击 我党,
致使我 党 在一 九四 一年 和 一 九 四二
年这 两年内处于极端 困难的地位。这 一阶段内 ,我党根 据地
缩小了,人口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也缩小到三十多万,干
部损失很多,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同时,国民党又认为他们已
经闲出手来,千方百计地反对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和日 本帝国主义配合 着进攻我们。但 是这种困 难地位教 育了
共产 党人,使我们学 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学会 了如何反 对敌
︹
人 的“扫 荡”
战 争“
、蚕 食”
政策
︺
15
︹
“
、治 安 强 化”
运动
︺
16
“
、三
光”政策和自首政策;我们学会了或开始学会了统一战线政权
︹
17 政 策、
的“三三制︹” ︺
土 地政策、
整顿 三风、
精兵简 政
︺
18
、
统一
领 导、
拥 政 爱 民、
发 展 生 产 等 项 工 作,
克 服 了 许 多 缺 点,
并 且把
第一 阶段内许多人自 以为了不得的那 股骄气也 克服下去 了。
这一阶段内,我们虽然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我们站住脚了,
一方 面打退了日寇的 进攻,一方面又 打退了国 民党的第 二次
反共 高潮。因为国民 党的反共和我们 不得不同 国民党的 反共
政策作自卫斗争的这些情况,党内又生长了一种过左的偏向,
例如以为国共合作就要破裂,因而过分地打击地主,不注意团
结党外人士等。但是这些过左偏向,也被我们克服过来了。我
们指 出了在反磨擦斗 争中的有理有利 有节的原 则,指出 了在
统一 战线中又团结又 斗争和以斗争求 团结的必 要,保持 了国
内和根据地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 九四 三年 到现 在为第 三 阶段。 我们 的各 项政策 更 为见
效,特别是整顿三风和发展生产这样两项工作,发生了根本性
质的效果,使我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立于不败之
地。 此外,我们又在 去年学会了或开 始学会了 审查干部 和反
944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对特务的政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根据地的面积又扩大了,
根据地的人口,包括一面负担和两面负担的,又已上升到八千
余万,军队又有了四十七万,民兵二百二十七万,党员发展到
了九十多万。
一九四三年,日本军阀对中国的政策没有什么变化,还是
以打 击共产 党为主。 从一九四一年至 今这三 年多以来,百分
之六 十以上 的在华日 军是压在我党领 导的各 个抗日根据地身
上。 三年多 以来,国 民党留在敌后的 数十万 军队经不起日本
帝国 主义的 打击,约 有一半投降了敌 人,约 有一半被敌人消
灭, 残存的 和撤走的 为数极少。这些 投降敌 人的国民党军队
反过来进攻我党,我党又要担负抗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伪军。
国民 党只担 负抗击不 到百分之四十的 日军和 不到百分之十的
伪军。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起,整整五年半时间,日本
军阀 没有举 行过对国 民党战场的战略 进攻, 只有几次较大的
战役 行动
(浙 赣、
长 沙、
鄂 西、
豫 南、
常 德)
,
也 是 早 出 晚 归,
而集
中其 主要注 意力于我 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 在此情况下,国
民党采取上山政策和观战政策,敌人来了招架一下,敌人退了
袖手 旁观。 一九四三 年国民党的国内 政策更 加反动,发动了
第三次反共高潮,但是又被我们打退了。
一九四 三年, 直至今年 春季, 日寇在太 平洋战线 逐渐失
利,美国的反攻增强了,西方的希特勒在苏联红军严重打击之
下有 摇摇欲 倒之势。 为救死计,日本 帝国主 义想到要打通平
汉、粤汉两条铁路;又以其对重庆国民党的诱降政策还没有得
到结果,有给它以再一次打击之必要,故有在今年大举进攻国
︹
民党 战线的计划。河南战役
︺
19
已 打了一个多月。敌人不过
学 习 和 时 局
945
几个师团,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不战而溃,只有杂牌军还能打一
下。汤恩伯部官脱离兵,军脱离民,混乱不堪,损失三分之二
以上。胡宗南派到河南的几个师,也是一触即溃。这种情况,
完全是 几年来 国民党厉行反动 政策的结 果。自武 汉失守 以来
的五年 半中, 共产党领导的解 放区战场 担负了抗 击日伪 主力
的重担,这在今后虽然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但这种变化也只能
是暂时的,因为国民党在五年半以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
动政策下所养成的极端腐化状态,今后必将遭到严重的挫败,
到了那 时,我 党抗击敌伪的任 务又将加 重了。国 民党以 五年
半的袖 手旁观 ,得到了丧失战 斗力的结 果。共产 党以五 年半
的苦战奋斗,得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结果。这一种情况,将决定
今后 中 国的 命运。
同志们可以看见,一九三七年七月起至现在止,这七年时
间内,
在我 党 领导下 的人民 民主 力量曾经 历 了上升、
下降、
再上
升三种情况。我党抗击了日寇的残酷进攻,建立了广大的革命
根据地,大大地发展了党和军队,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大规模
的 反共 高 潮,
克 服 了党 内 发生 的 右的 和“左”
的 错 误 思想,
全党
学得了 许多可 宝贵的经验。这 些就是我 们七年工 作的总 结。
现 在的任 务是要准 备担负 比较过去更为重大 的责任 。我
们要准 备不论 在何种情况下把 日寇打出 中国去。 为使我 党能
够担负 这种责 任,就要使我党 我军和我 们的根据 地更加 发展
和更加巩固起来,就要注意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要把城
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 于根据地工作,
第一 阶段内有大的发 展,
但是不 巩固,
因
此在第二阶段内一受到敌人的严重打击,就缩小了。在第二阶
94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段内,一切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都受到了严格的锻炼,比起
第一阶段来好得多了;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和政策的水平,大进
一步,没有学会的东西,学会得更多了。但是思想的打通和政
策的学习还需要时间,我们还有许多没有学会的东西。我党力
量还不够强大,
党 内还不够统一,
还不 够巩固,
因此 还不能 担负
比较目前更为巨 大的责 任。今后的问题 就是在继 续抗战 中使
我党我军和我们 的根据 地更加发展和更 加巩固, 这就是 为着
将来担负巨大工 作的第 一个必要的思想 准备和物 质准备 。没
有这种准备,我们就不能把日寇赶出去,就不能解放全中国。
关于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我们一向是做得很差的。
如果现在我们还 不争取 在大城市和交通 要道中被 日本帝 国主
义压迫的千百万 劳动群 众和市民群众围 绕在我党 的周围 ,并
准备群众的武装 起义, 我们的军队和农 村根据地 就会得 不到
城市的配合而遇 到种种 困难。我们十多 年来是处 在农村 中,
提倡熟悉农村和 建设农 村根据地,这是 必要的。 党的第 六次
全国代表大会决 定的准 备城市起义的任 务,没有 也不可 能在
这十多年中间去 实行。 但是现在不同了 ,第六次 全国代 表大
会的决议要在第 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以后 实行了。 我党的 第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 不久就 可能开会,这次 代表大会 将要讨 论加
强城市工作和争取全国胜利的问题。
这 几天陕 甘宁边区 召开工 业会议,是有重大 意义的 。一
九三七年边区还 只有七 百个工厂工人, 一九四二 年有了 四千
人,现在有了一 万二千 人。切不可轻视 这样的数 目字。 我们
要在根据地内学 习好如 何管理大城市的 工商业和 交通机 关,
否则到了那时将 无所措 手足。准备大城 市和交通 要道的 武装
学 习 和 时 局
947
起义,并且学习管理工商业,这是第二个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
质准备。没有这种准备,我们也就不能把日寇赶出去,也就不
能解 放全中国。
三
为了争 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 干部中间 提倡放 下包袱 和
开动机器。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
该加以解除。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
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例如:
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
振;未犯错误,也可以使人觉得自己是未犯过错误的,从此骄
傲起来。工作无成绩,可以使人悲观丧气;工作有成绩,又可
以使人趾高气扬。斗争历史短的,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任;斗
争历史长的,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工农分子,可以自己的
光荣 出身傲 视知识分 子;知 识分子,又可以自己有 某些知识
傲视 工农分 子。各种 业务专 长,都可以成为高傲自 大轻视旁
人的 资本。 甚至年龄 也可以 成为骄傲的工具,青年 人可以因
为自 己聪明 能干而看 不起老 年人,老年人又可以因 为自己富
有经 验而看 不起青年 人。对 于诸如此类的东西,如 果没有自
觉性,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有些同志高高在上,脱离
群众,屡犯错误,背上了这类包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
检查自己背上的包袱,把它放下来,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放,
实在 是联系 群众和少 犯错误 的必要前提之一。我党 历史上曾
经有 过几次 表现了大 的骄傲 ,都是吃了亏的。第一 次是在一
94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九二七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
自 以为了不 得,忘记了国民 党将要 袭击我们 。结果犯了陈独
秀 路线的错 误,使这次革命 归于失 败。第二 次是在一九三○
︹
年。
红 军 利 用 蒋冯 阎 大 战
︺
20
的 条 件,
打 了 一 些 胜 仗,
又有 一
些 同志骄傲 起来,自以为了 不得。 结果犯了 李立三路线的错
误 ,也使革 命力量遭到一些 损失。 第三次是 在一九三一年。
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
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
不 得。结果 犯了更严重的路 线错误 ,使辛苦 地聚集起来的革
命 力量损失 了百分之九十左 右。第 四次是在 一九三八年。抗
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
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
又 使得受这 些同志的错误思 想影响 最大的那 些地方的革命工
作 ,遭到了 很大的损失。全 党同志 对于这几 次骄傲,几次错
︹
误,
都要引为 鉴戒。
近日我们 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
︺
21
,
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所谓开动机器 ,就是说 ,要善 于使用思 想器官。有些人
背上虽然没有包袱,有联系群众的长处,但是不善于思索,不
愿 用脑筋多 想苦想,结果仍 然做不 成事业。 再有一些人则因
为 自己背上 有了包袱,就不 肯使用 脑筋,他 们的聪明被包袱
压 缩了。列 宁斯大林经常劝 人要善 于思索, 我们也要这样劝
人。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
︹
则 思。
”
︺
22
他 对 脑 筋 的 作 用 下 了 正 确 的 定 义。
凡 事 应 该用 脑
筋 好 好 想 一 想。
俗 话 说:
“眉 头 一 皱,
计 上 心 来。
”就 是 说 多 想
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
学 习 和 时 局
949
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我们党内是
太 不 够 了。
如 果 我 们 既 放 下 了 包 袱,
又 开 动 了 机 器,
既 是 轻 装,
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
注
释
︹ ︺1 见本书第一 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4〕。
︹ ︺2 见本书第一 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5〕。
︹ ︺
3
四 中 全 会 指 一九 三 一 年 一 月 七 日 在 上 海 召 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 届 中 央
委 员会 第四 次 全体 会议 。陈 绍 禹等 人在 共 产国 际及 其 代表 米夫 的支 持 下, 通过 这
次 会 议 取得了 在中 共 中 央的 领 导地 位 ,开 始了长 达 四 年 之久 的“左 ” 倾冒 险 主义 在
党 内 的统治。 参 见本文 附 录《 关于若 干 历史问 题 的决议 》第 三部 分。
︹ ︺4 见本书第一 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问题》注〔7〕。
︹ ︺5 见本书 第一卷《中国 革命战 争的战略问题 》注〔11〕。
︹ ︺6 见本书第一卷《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注 〔11〕。
︹ ︺7 参见本书 第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 国主义 的策略》注〔32〕。
︹ ︺
8
五 中 全 会 指 一九 三 四 年 一 月 在 江 西 瑞 金 召 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六 届 中 央
委 员 会 第五次 全体 会 议 。这 次 会议 错 误地 断定中 国 已 存 在“ 直接革 命 形势 ” ,第 五
次 反“围 剿 ”
“即 是 争 取 中 国 革 命 完 全 胜 利 的 斗 争”
,
使“左 ”倾 错 误 发 展 到 顶 点 。
参
见 本文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
︹ ︺
9
中 国 共 产 党 第六 届 中 央 委 员 会 第 六 次 扩 大 的 全 体 会 议 于 一 九 三 八 年 九
月 二 十 九日至 十一 月 六 日在 延 安举 行 。会 上,毛 泽 东 作 了《 论新阶 段 》的 政 治报 告
和 会议 结论 , 要求 全党 同志 认 真地 负起 领 导抗 日战 争 的重 大历 史责 任 。全 会坚 持
抗 日民 族统 一 战线 的政 策, 批 判了 关于 统 一战 线问 题 上的 右倾 投降 主 义错 误, 确
立 了全 党独 立 自主 地领 导抗 日 武装 斗争 的 方针 ,把 党 的主 要工 作方 面 放在 战区 和
敌 后。 会议 强 调全 党必 须自 上 而下 地努 力 学习 马克 思 列宁 主义 理论 , 善于 把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和 国 际 经 验 应 用 于 中 国的 具体 环 境 , 反 对 教 条 主 义 。
︹
︺
10
一 九四 一 年 九 月至 十 月 , 中 共中央 政治 局 举 行 扩 大会 议 , 检 讨了 党 的 历
史 上 特 别 是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后 期 的 政 治 路 线 问 题 。 毛 泽 东 在 会 上 作 了 重 要
讲 话, 明确 提 出反 对主 观主 义 和宗 派主 义 。这 次会 议 为一 九四 二年 全 党整 风运 动
的 开 展 ,作 了重 要 的 准备。
︹
︺
11
一 九四 二 年 的 全党 整 风 , 指 中国共 产党 自 一 九 四 二年 起 在 全 党范 围 内 开
展 的一 个马 克 思列 宁主 义的 思 想教 育运 动 。主 要内 容 是: 反对 主观 主 义以 整顿 学
950
毛泽 东 选 集
抗 日战争 时期
注释
风,反对宗 派 主义 以整 顿 党 风 ,反 对 党八 股以整 顿文 风 。 一 九四 三年 十 月,中共 中
央 决定 党的 高级 干 部 重 新 学 习 和 研 究 党 的 历 史 和 路 线 是 非 问 题 , 使 整 风运 动进 入
总 结提 高的 阶段 。 经 过 这 个 运 动 , 全 党 进 一 步 地 掌 握 了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的 普遍 真
理与中 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 的统一这 样一个基 本方向。
︹
︺
12
山 头 主 义 倾 向是 一 种小 团 体 主 义 的倾 向 , 主 要是 在 长 期 的游 击 战 争中 ,
农 村革命根 据地 的分散和 彼此 间不 相接触的 情况 下产 生的。这 些根 据地开始 多
半 是建立在 山岳 地区,一 个集 团好 像一个山 头, 所以 这种错误 倾向 被称为山 头
主 义。
︹
︺
13
这 里 所 说 的 一面 负 担粮 税 的 地 区 ,是 指 根 据 地的 比 较 巩 固的 地 区 ,那 里
的 人民 只向 抗日 民 主 政 府 负 担 粮 税 ; 两 面 负 担 粮 税 的 地 区 , 是 指 根 据 地的 边缘 地
区 和游 击区 ,在 那 些 地 区 因 为 敌 人 可 以 经 常 来 骚 扰 , 人 民 除 向 抗 日 民 主政 府负 担
粮税 外, 还经 常被迫 向敌伪 政权 缴纳 一些粮 税。
︹ ︺
14
“三光” 政策指日 本帝国主 义对 抗日根 据地实施 的烧光、 杀光、抢 光的政
策。
︹ ︺
15
日本侵略 军在其妄 想迅速“ 鲸吞 ”抗日 根据地的 计划破产 后,于一 九四一
年初开始实 行 “蚕 食” 政 策 , 即依 托 其所 占领的 交通 线 和 据 点, 从抗 日 根据地边 缘
逐渐向 内推进;或以“扫荡”为先导,深入抗日根据地内建立 据点,并由这些 据点逐
步向外扩张 。 日本 侵略 军 企 图 以长 期 的、 逐步的 、稳 扎 稳 打 的办 法, 达 到缩小抗 日
根据地、扩大其占领区的 目的。
︹
︺
16
自 一 九 四 一 年春 至 一九 四 二 年 冬 ,日 本 侵 略 军在 华 北 地 区连 续 进 行了 五
次“治 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加紧军事“扫荡”和经济 封锁;在游击区 建立伪
军,加 强控制;在其占领区内实行保甲制度,调查户口,扩组 伪军,进行奴化 教育,
以镇压抗日力量。
︹ ︺
17 见本书第二卷《论政策》注〔7〕。
︹ ︺
18 见本卷《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注〔1〕。
︹
︺
19
一 九 四 四 年 四月 至 五月 , 日 本 侵 略军 为 打 通 平汉 铁 路 南 段的 交 通 ,以 十
余万人的兵 力 ,发 起河 南 战 役 。国 民 党军 蒋鼎文 、汤 恩 伯 、 胡宗 南部 约 四十万人 ,
在日本侵略 军 的进 攻面 前 望 风 而逃 , 郑州 、洛阳 等三 十 八 个 县市 相继 陷 落,汤恩 伯
部损失了二十多万人。
︹
︺
20
蒋 冯 阎 大 战 指一 九 三○ 年 爆 发 的 蒋介 石 同 冯 玉祥 、 阎 锡 山之 间 的 大规 模
军 阀战 争。 这次 战 争 从 五 月 正 式 开 始 , 至 十 月 基 本 上 结 束 , 历 时 半 年 ,战 区在 河
南、山东、安徽等省的陇海、津浦、平汉各铁路沿线,双方共死伤三十万人以上。
︹ ︺
21
指郭沫若 《甲申三 百年祭》 一文 。该文 作于一九 四四年, 纪念明朝 末年李
自 成领导的 农民 起义军进 入北 京推 翻明王朝 三百 周年 。文中说 明一 六四四年 李
注释
学 习 和 时 局
951
自成 的农民起 义军进 入北 京 以后 ,它 的 一些 首领 因 为胜 利而骄 傲起来,生 活 腐化,
进 行 宗 派 斗 争, 以 致 这 次 起 义 在 一 六四 五 年 陷 于 失 败 。 这 篇 文 章 先在 重 庆 《 新 华
日报》发表,后来在延安《 解放日 报》转 载,并且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
︹ ︺
22 见《孟子·告子上》。
952
附录: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四五 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
中央委员会 扩大的第七次全体 会议通过)
(一 )
中国共产 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 来,就以 马克思 列
宁主 义的普遍 真理和 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 合为自 己
一切 工作的指 针,毛 泽东同志关于中 国革命的 理论和 实
践便 是此种结 合的代 表。我们党一成 立,就展 开了中 国
革命 的新阶段 —— 毛 泽东同志所指出 的新民主 主义革 命
的阶 段。在为 实现新 民主主义而进行 的二十四 年(一 九
二 一 年 至 一 九 四 五 年)
的 奋 斗 中,
在 第 一 次 大 革 命、
土地
革命 和抗日战 争的三 个历史时期中, 我们党始 终一贯 地
领导 了广大的 中国人 民,向中国人民 的敌人 —— 帝国 主
义和 封 建 主义,
进 行了 艰 苦卓 绝的 革 命 斗争,
取 得了 伟 大
的成 绩和丰富 的经验 。党在奋斗的过 程中产生 了自己 的
领袖 毛泽东同 志。毛 泽东同志代表中 国无产阶 级和中 国
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科学理论,
创造 地应用于 中国这 样的以农民为主 要群众、 以反帝 反
封 建 为 直 接 任 务而 又 地 广 人 众、
情 况 极 复 杂、
斗 争极 困 难
附 录: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53
的半封建 半殖民 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 大林关
于殖民地 半殖民 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 革命问
题的学说 。由于 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路线,
并向一切 与之相 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 党才在
三个时期 中取得 了伟大的成绩,达到了今天这样 在思想
上、
政 治 上、
组 织 上 的 空 前 的 巩 固 和 统 一,
发展 为 今 天 这
样强 大的革 命 力 量,
有了 一百 二 十余万 党 员,
领 导了 拥有
近 一万 万人 民、
近 一百 万 军 队的 中 国解 放区,
形成 为 全 国
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
(二 )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 一个时期中,在 一九二
一年至一九二七年,特别 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
中国人民 的反帝 反封建的大革命,曾经在共产国 际的正
确 指 导 之 下,
在中 国 共 产 党的 正确 领导 的影 响、
推 动和 组
织之下, 得到了 迅速的发展和伟大的胜利。中国 共产党
的全 体同志,
在这 次大革 命中,
进 行 了轰 轰烈 烈 的革 命工
作,
发 展 了 全 国 的 工 人 运 动、
青 年 运 动 和 农 民 运 动,
推进
并帮助了 国民党 的改组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形 成了东
征和北伐 的政治 上的骨干,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 建的伟
大 斗 争,
在 中 国 革 命 史 上 写 下 了 极 光 荣 的 一 章。
但 是,
由
于当时的 同盟者 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在一九二七 年叛变
了这个革 命,由 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 团的联
合力量过 于强大 ,特别是由于在这次革命的最后 一个时
954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期内
(约 有 半 年 时 间)
,
党 内 以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右 倾 思 想,
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拒绝执行 共产国际 和斯大 林同志的许多英 明指示, 拒绝
接受毛泽 东同志和 其他同 志的正确意见, 以至于当 国民
党叛变革命,向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党和人民不能组织
有效的抵抗,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
从一 九二七年 革命失 败至一九 三七年 抗日战争 爆发
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并且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反革命
的极端恐 怖的统治 下,全 党团结一致地继 续高举着 反帝
反 封 建 的 大 旗,
领 导 广 大 的 工 人、
农 民、
士 兵、
革命 知识 分
子和其他革命群众,作了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的伟大
战斗。在这个战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红军,建立了工
农兵代表会议的政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分配了土地给
贫苦的农 民,抗击 了当时 国民党反动政府 的进攻和 一九
三一年“九一八”以来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
民的新民 主主义的 民族解 放和社会解放的 事业,取 得了
伟大的成 绩。全党 对于企 图分裂党和实行 叛党的托 洛茨
︹ ︺1
基陈独秀派
︹ ︺2
︹ ︺3
和罗章龙
、
张国焘
等的反革命行为,
也同样团 结一致地 进行了 斗争,使党保证 了在马克 思列
宁主义总 原则下的 统一。 在这十年内,党 的这个总 方针
和为实行 这个总方 针的英 勇奋斗,完全是 正确的和 必要
的。无数党员、无数人民和很多党外革命家,当时在各个
战线上轰轰烈烈地进行革命斗争,他们的奋斗牺牲、不屈
不挠、前 仆后继的 精神和 功绩,在民族的 历史上永 垂不
朽。假如 没有这一 切,则 抗日战争即不能 实现;即 使实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55
现,亦将因为 没有一个 积蓄了 人民战争 丰富经验的中国
共产党作为骨 干,而不 能坚持 和取得胜 利。这是毫无疑
义 的。
尤 其值得 我们庆幸的是, 我们党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
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
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在这十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
我党终于在土 地革命战 争的最 后时期, 确立了毛泽东同
志在中央和全 党的领导 。这是 中国共产 党在这一时期的
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但 是 我们 必须 指 出,
在 这十年 内,
我党 不 仅 有了 伟大
的成就,而且 在某些时 期中也 犯过一些 错误。其中以从
党的一九三一 年一月第 六届中 央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
(六届四中全会)到一九三五年一月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
议(遵义会议)这个时期内所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
织 路 线 上 的“左”
倾 错 误,
最 为 严 重。
这 个 错 误,
曾经 给 了
我党和 中国 革命 以严重的 损失。
为 了 学 习 中 国 革 命 的 历 史 教 训,
以 便“惩 前 毖 后,
治
病 救 人”
,
使“前 车 之 覆”成 为“后 车 之 鉴”
,
在 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思想一致 的基础上 ,团结 全党同志 如同一个和睦的
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
的彻底胜利和 中国人民 的完全 解放而奋 斗,中国共产党
第六届中央委 员会扩大 的第七 次全体会 议(扩大的六届
七中全会)认为:对于这十年内若干党内历史问题,尤其
是六届四中全 会至遵义 会议期 间中央的 领导路线问题,
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95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三 )
一 九 二 七 年革 命 失 败 后,
在 党 内 曾 经 发 生 了“左”
、
右
倾的偏向。
以陈独秀 为代表的一小部分第一 次大革命 时期的 投
降主 义 者,
这 时对 于革命 前途悲 观失 望,
逐 渐 变 成了 取 消
主义者。他们采取了反动的托 洛茨基 主义立场 ,认为 一
九二七年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 对于帝 国主义和 封建势 力
已经 取 得了 胜利,
它对于 人民的 统治 已 趋稳 定,
中国 社 会
已经是所谓资本主义占优势并 将得到 和平发展 的社会 ;
因此他们武断地说中国资产阶 级民主 革命已经 完结,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只 有 待 到 将 来 再 去 举 行“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在
当时就 只能进行 所谓以“国民会议”
为中 心口 号的 合法 运
动,
而取 消革 命 运 动;
因 此 他 们 反 对 党 所 进行 的 各 种 革 命
斗 争,
并 污 蔑 当 时 的 红 军 运 动 为 所 谓“流 寇 运 动”
。
他们
不但不肯接受党的意见,放弃 这种机 会主义的 取消主 义
的反 党 观点,
而且 还同反 动的托 洛茨 基 分子 相结 合,
成立
了反 党 的小 组织,
因而不 得不被 驱逐 出 党,
接 着 并堕 落 为
反革命。
另一方面 ,由于对国民党屠杀政 策的仇恨 和对陈 独
秀 投 降 主 义 的 愤 怒 而 加强 起 来的 小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急 性
病,
也 反 映 到 党 内,
使 党 内 的“左”倾 情 绪 也 很 快 地 发 展
起来了。这种“左”倾情绪在 一九二 七年八月 七日党 中
央 的紧 急会 议
(八 七 会 议)
上 已 经 开 端。
八 七 会议 在党 的
附 录 : 关于 若 干 历 史问 题 的决 议
957
历史上是有功 绩的。 它在中国 革命的危急关头 坚决地 纠
正了和结束了 陈独秀 的投降主 义,确定了土地 革命和 武
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 屠杀政策 的总方针,号召 党和人 民
群众继续革命 的战斗 ,这些都 是正确的,是它 的主要 方
面。
但 是 八 七 会 议 在 反 对 右 倾 错 误 的 时 候,
却 为“左”倾
错误开辟了道 路。它 在政治上 不认识当时应当 根据各 地
不同情况,组 织正确 的反攻或 必要的策略上的 退却, 借
以有计划地保 存革命 阵地和收 集革命力量,反 而容许 了
和助 长 了 冒险 主 义 和 命令 主 义
(特 别 是 强迫工 人 罢 工)
的
倾向。它在组 织上开 始了宗派 主义的过火的党 内斗争 ,
过分地或不适 当地强 调了领导 干部的单纯的工 人成分 的
意义,并造成 了党内 相当严重 的极端民主化状 态。这 种
“左”
倾 情 绪 在 八 七 会 议 后 继 续 生 长,
到了 一 九 二 七 年 十
一月党中央的 扩大会 议,就形 成为“左”倾的 盲动主 义
(即 冒 险 主 义)
路 线,
并 使“左”倾 路 线 第 一 次 在 党 中 央 的
领导机关内取 得了统 治地位。 这时的盲动主义 者认为 ,
中 国 革 命 的 性 质 是 所 谓“不 断 革 命(
”混 淆 民 主 革 命 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中 国 革 命 的 形 势 是 所 谓“不 断 高 涨”
(否 认
一九 二 七 年革命 的 失 败)
,
因 而 他们 仍然 不 但不 去组 织 有
秩序的退却, 反而不 顾敌人的 强大和革命失败 后的群 众
情况,命令少 数党员 和少数群 众在全国组织毫 无胜利 希
望的地方起义 。和这 种政治上 的冒险主义同时 ,组织 上
的宗派主义的 打击政 策也发展 了起来。但是由 于这个 错
误路线一开始 就引起 了毛泽东 同志和在白色区 域工作 的
许多同志的正 确的批 评和非难 ,并在实际工作 中招致 了
958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许 多损 失,
到 了 一九 二 八 年 初,
这 个“左”
倾路 线 的 执 行 在
许 多地 方 已 经停 止,
而 到 同 年四 月
(距“左”
倾 路线 的 开 始
不 到半年时间), 就在全国范围的 实际工作 中基本上 结
束 了。
一九二八年六、 七月间 召开的党的第六 次全国代 表
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它正确地肯定了中国社会
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指出了引 起现代中 国革命的 基
本 矛盾一个也没有 解决,因此确定 了中国现 阶段的革 命
依 然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并发布 了民主革 命的十大 纲
︹
领
︺4
。它正确地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在两个革命高
潮之间,指出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指出了党在当时的总
任务不是进攻,不是组织起义,而是争取群众。它进行了
两条战线的斗争,批判了右的陈独秀主义和“左”的盲动
主 义,特别指出了 党内最主要的危 险倾向是 脱离群众 的
盲 动主义、军事冒 险主义和命令主 义。这些 都是完全 必
要 的。另一方面, 第六次大会也有 其缺点和 错误。它 对
于 中间阶级的两面 性和反动势力的 内部矛盾 ,缺乏正 确
的 估计和政策;对 于大革命失败后 党所需要 的策略上 的
有 秩序的退却,对 于农村根据地的 重要性和 民主革命 的
长 期性,也缺乏必 要的认识。这些 缺点和错 误,虽然 使
得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思想未能根本肃清,并被后来
的“左”倾思想所片面发展和极端扩大,但仍然不足以掩
盖 第六次大会的主 要方面的正确性 。党在这 次大会以 后
一 个时期内的工作 ,是有成绩的。 毛泽东同 志在这个 时
期内,不但在实践上发展了第六次大会路线的正确方面,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59
并正确地解决了 许多为 这次大会 所不曾 解决或不曾正确
地解决的问题, 而且在 理论上更 具体地 和更完满地给了
中国革命的方向 以马克 思列宁主 义的科 学根据。在他的
指导和影响之下 ,红军 运动已经 逐渐发 展成为国内政治
的重要因素。党 在白色 区域的组 织和工 作,也有了相当
的 恢 复。
但是,在 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 年上半年间,
还 在 党 内 存 在 着 的 若 干“左”
倾 思 想 和“左”倾 政 策,
又有
了某些发展。在 这个基 础上,遇 着时局 的对革命有利的
变动,便发展成为第二次的“左”倾路线。在一九三○年
五月蒋冯阎战争 爆发后 的国内形 势的刺 激下,党中央政
治局由李立三同志领导,在六月十一日通过了“左”倾的
《新的革命高潮 与一省 或数省的 首先胜 利》决议案,使
“左”倾路线第二次统治了中央的领导机关。产生这次错
误路线(李立三路线)的原因,是由于李立三同志等不承
认革命需要主观组织力量的充分准备,认为“群众只要大
干,
不 要 小 干”
,
因 而 认为 当 时 不 断 的 军阀 战 争,
加上红军
运动的初步发展 和白区 工作的初 步恢复 ,就已经是具备
了 可 以 在 全 国“大 干”
(武 装 起 义)
的 条 件;
由于他们不承
认中国革命的不 平衡性 ,认为革 命危机 在全国各地都有
同样的生长,全国各地都要准备马上起义,中心城市尤其
要首先发动以形 成全国 革命高潮 的中心 ,并污蔑毛泽东
同志在长期中用 主要力 量去创造 农村根 据地,以农村来
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来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是所谓
“极 端 错 误 的”
“农 民 意 识 的 地 方 观 念 与 保 守 观 念”
;
由于
960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他们不承认世界革 命的不平衡性, 认为中国 革命的 总爆
发必将引起世界革 命的总爆发,而 中国革命 又必须 在世
界革命的总爆发中 才能成功;由于 他们不承 认中国 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长 期性,认为一省 数省首先 胜利的 开始
即是向社会主义革 命转变的开始, 并因此规 定了若 干不
适时宜的“左”倾政策。在这些错误认识下,立三路线的
领导者定出了组织 全国中心城市武 装起义和 集中全 国红
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随后又将党、青年团、工会
的各级领导机关, 合并为准备武装 起义的各 级行动 委员
会,使一切经常工 作陷于停顿。在 这些错误 决定的 形成
和执行过程中,立 三同志拒绝了许 多同志的 正确的 批评
和 建 议,
并 在 党 内 强 调 地 反 对 所 谓“右倾”
,
在 反“右 倾”
的
口号下错误地打击 了党内不同意他 的主张的 干部, 因而
又发展了党内的宗派主义。这样,立三路线的形态,就比
第 一次“左”
倾 路 线 更 为完 备。
但 是立三路 线在党内 的统治 时间也很 短(不到 四个
月时间)。因为凡 实行立三路线的 地方都使 党和革 命力
量受到了损失,广大的干部和党员都要求纠正这一路线。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他不但始终没有赞成立三路线,而且
︹
以极大的忍耐心纠 正了红 一方面军 中的“左”
倾 错误
︺5
,
因而使江西革命根 据地的红军在这 个时期内 不但没 有受
到损失,反而利用 了当时蒋冯阎战 争的有利 形势而 得到
了发展,并在一九 三○年底至一九 三一年初 胜利地 粉碎
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除个
别地区外,也得到了大体相同的结果。在白区,也有许多
附 录 : 关 于若 干 历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61
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经过党的组织起来反对立三路线。
一 九三○年 九月党 的第六届 中央委员会第三 次全体
会议(六届三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对于立三路线的停
止执行 是起了积 极作用的 。虽然 六届三中 全会的 文件还
表现了 对立三路 线调和妥 协的精 神(如否 认它是 路线错
误,
说 它 只 是“策 略 上 的 错 误”
等)
,
虽 然 六届 三 中 全 会 在
组织上 还继续着 宗派主义 的错误 ,但是六 届三中 全会既
然纠正 了立三路 线对于中 国革命 形势的极 左估计 ,停止
了 组 织 全国 总 起 义和 集 中 全国 红 军 进 攻 中 心城 市 的 计
划,
恢 复 了 党、
团、
工 会 的 独 立 组 织 和 经 常 工 作,
因而 它就
结束了 作为立三 路线主要 特征的 那些错误 。立三 同志本
人,在六届三中全会上也承认了被指出的错误,接着就离
开了中 央的领导 地位。六 届三中 全会后的 中央, 又在同
年十一 月的补充 决议和十 二月的 第九十六 号通告 中,进
一步地 指出了立 三同志等 的路线 错误和六 届三中 全会的
调和错误。当然,无论六届三中全会或其后的中央,对于
立三路线的思想实质,都没有加以清算和纠正,因此一九
二七年 八七会议 以来特别 是一九 二九年以 来一直 存在于
党 内 的 若 干“左”
倾 思 想 和“左”
倾 政 策,
在六 届三 中全 会
上和六 届三中全 会后还是 浓厚地 存在着。 但是六 届三中
全会及 其后的中 央既然对 于停止 立三路线 作了上 述有积
极作用 的措施, 当时全党 同志就 应该在这 些措施 的基础
上继续努力,
以求反“左”
倾错误的贯彻。
但 在这时, 党内一 部分没有 实际革命斗争经 验的犯
“左”
倾 教 条 主 义 错 误 的 同 志,
在陈绍禹
(王 明)
同志的领
962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导 之 下,
却 又 在“反 对 立 三 路 线”
“
、反 对 调 和 路 线”
的旗帜
之下,以一种比立三路线更强烈的宗派主义的立场,起来
反 抗六届三中全会 后的中央了。他 们的斗争 ,并不是 在
帮 助当时的中央彻 底清算立三路线 的思想实 质,以及 党
内 从八七会议以来 特别是一九二九 年以来就 存在着而 没
有 受 到 清 算 的 若 干“左”
倾 思 想 和“左”倾 政 策;
在 当时 发
表的陈绍禹同志的《两条路线》即《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
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中,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在新的形
态 下,
继 续、
恢 复 或 发 展 立 三 路 线 和 其 他“左”
倾 思 想“左”
倾政策的新的政治纲领。这样,“左”倾思想在党内就获
得 了 新的 滋 长,
而 形 成 为新 的“左”倾 路 线。
陈绍禹同 志领导的 新的“左”
倾路 线 虽然 也批评 了 立
三路线的“左”倾错误和六届三中全会的调和错误,但是
它 的特 点,
是 它 主要 地 反 而 批 评 了 立三 路 线 的“右”
,
是它
指 责六届三中全会 “对立三路线的 一贯右倾 机会主义 的
理论与实际,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指责第九十六号
通 告没有看出“右 倾依然是目前党 内主要危 险”。新 的
“左”
倾 路 线 在 中 国 社 会 性 质、
阶级 关 系 的 问 题 上,
夸大资
本 主义在中国经济 中的比重,夸大 中国现阶 段革命中 反
资产阶级斗争、反富农斗争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成分”
的意义,否认中间营垒和第三派的存在。在革命形势和党
的任务问题上,它继续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
全 国 范 围 的“进 攻 路 线”
,
认 为 所 谓“直 接 革 命 形 势”很 快
地 即将包括一个或 几个有中心城市 在内的主 要省份。 它
并 从“左”
的观 点 污蔑 中国 当 时还没 有“真 正的”
红军 和 工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963
农 兵代表会 议政府,特别强 调地宣称当时党 内的主要 危
险 是 所 谓“右 倾 机 会 主 义”
“实 际 工 作 中 的 机 会 主 义”和
、
“富 农 路 线”
。
在 组 织 上,
这 条 新 的“左”倾 路 线 的 代 表 者
们违反组织纪律,拒绝党所分配的工作,错误地结合一部
分 同志进行 反中央的宗派活 动,错误地在党 员中号召 成
立临时的中央领导机关,要求以“积极拥护和执行”这一
路 线 的“斗 争 干 部”
“来 改 造 和 充 实 各 级 的 领 导 机 关”
等,
因而造成了当时党内的严重危机。这样,虽然新的“左”
倾 路线并没 有主张在中心城 市组织起义,在 一个时期 内
也没有主张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但是整个地说来,它
却 比 立 三 路 线 的“左”
倾 更 坚 决,
更“有 理 论”
,
气 焰 更 盛,
形 态也 更完备 了。
一 九 三 一 年 一 月 , 党在 这 些 以 陈 绍 禹 同 志 为 首 的
“左”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分子从各方面进行压迫的情势
之 下,也在 当时中央一部分 犯经验主义错误 的同志对 于
他们实行妥协和支持的情势之下,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
这 次会议的 召开没有任何积 极的建设的作用 ,其结果 就
是接受了新的“左”倾路线,使它在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
胜利,而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路线对党的第
三次统治。六届四中全会直接实现了新的“左”倾路线的
两 项互相联 系的错误纲领: 反对所谓“目前 党内主要 危
险”
的“右 倾”
,
和“改 造 充 实 各 级 领 导 机 关”
。
尽管六届四
中全会在形式上还是打着反立三路线、反“调和路线”的
旗帜,它的主要政治纲领实质上却是“反右倾”。六届四
中 全会虽然 在它自己的决议 上没有作出关于 当时政治 形
964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期
势的 分析和 党的具体政治任 务的规定 ,而只是 笼统地 反
对 所 谓“右 倾”
和 所 谓“实 际 工 作 中 的 机 会 主 义”
;
但是 在
实 际 上,
它 是 批准 了 那个 代 表 着当 时 党内“左”
倾 思 想,
即
在当 时及其 以后十多年内还 继续被人 们认为起 过“正 确
的”
“纲领作用”
的陈绍禹同志的小册子 ——《两条路线》
即《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
而这个小册子,
如
前面所分析的,基本上乃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反右倾”的
“左”倾机会主义的总纲领。在这个纲领下面,六届四中
全会及其后的中央,一方面提拔了那些“左”的教条主义
和宗 派主义 的同志到中央的 领导地位 ,另一方 面过分 地
打 击 了犯 立 三 路 线 错误 的 同 志 ,错 误 地 打 击 了以 瞿 秋
︹
白
︺
6
同志 为首的所 谓犯“调 和路线 错误”
的 同志,
并在 六
届四中全会后接着就错误地打击了当时所谓“右派”中的
绝 大 多 数 同 志。
其 实,
当 时 的 所 谓“右 派”
,
主 要地 是 六 届
四中全会宗派主义的“反右倾”斗争的产物。这些人中间
也有 后来成 为真正右派并堕 落为反革 命而被永 远驱逐 出
党的以罗章龙为首的极少数的分裂主义者,对于他们,无
疑地 是应该 坚决反对的;他 们之成立 并坚持第 二党的 组
︹
织, 是党 的纪 律所 绝不 容许 的 。至 于林 育南
︹ ︺8
实
︹ ︺9
、
何孟 雄
︺7
、李 求
等二十几个党的重要干部,
他 们为党和
人民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同群众有很好的联系,并且接
着不久就被敌人逮捕,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慷慨就义。
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
信的 领导者 之一,他在被打 击以后仍 继续做了 许多有 益
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一九三五年六月也英勇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965
地 牺牲在 敌人的屠 刀之下 。所有这些同志的 无产阶 级英
雄 气概, 乃是永远 值得我 们纪念的。六届四 中全会 这种
对于中央机关的“改造”,同样被推广于各个革命根据地
和 白区地 方组织。 六届四 中全会以后的中央 ,比六 届三
中 全会及 其以后的 中央更 着重地更有系统地 向全国 各地
派遣中央代表、中央代表机关或新的领导干部,以此来贯
彻 其“反 右 倾”
的 斗 争。
在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不 久,一 九三一年 五月九 日中
央所发表的决议,表示新的“左”倾路线已经在实际工作
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和发展。接着,中国连续发生了许多
重 大事变 。江西中 央区红 军在毛泽东同志的 正确领 导和
全 体同志 的积极努 力之下 ,在六届四中全会 后的中 央还
没 有来得 及贯彻其 错误路 线的情况之下,取 得了粉 碎敌
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的巨大胜利;其他多数革命根
据地和红军,在同一时期和同一情况下,也得到了很多的
胜利和发展。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在一九三一年“九
一八”开始的进攻,又激起了全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的高
涨 。新的 中央对于 这些事 变所造成的新形势 ,一开 始就
作 了完全 错误的估 计。它 过分地夸大了当时 国民党 统治
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了“九一八”以后中日民
族 矛盾的 上升和中 间阶级 的抗日民主要求, 强调了 日本
帝 国主义 和其他帝 国主义 是要一致地进攻苏 联的, 各帝
国 主义和 中国各反 革命派 别甚至中间派别是 要一致 地进
攻 中国革 命的,并 断定中 间派别是所谓中国 革命的 最危
险的敌人。因此它继续主张打倒一切,认为当时“中国政
96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治 形 势 的 中 心 的 中 心,
是 反 革 命 与 革 命 的 决 死 斗 争”
;
因
此它又提出了红军夺取中 心城市 以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
利,
和 在 白 区普 遍地 实行 武 装工 农、
各 企业 总 罢 工 等 许 多
冒险的主张。这些错误, 最先表 现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
十日中央 的《由于 工 农红军冲 破敌人第 三次“围 剿”
及革
命危机 逐渐成熟而产生的紧急任务决议》,
并在后来临时
中央的或在临时中央领导 下作出 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
强占 满洲 事变 的决 议》
(一九三 一年九月 二十二 日)
、
《关
于争取 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
(一九三二年
一月九日)
、
《关于 一 二八事 变的 决议 》
(一九三二 年二月
二十六日)、《在争取中 国革命 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 的动摇 》(一九三二年四月四
日)
、
《中 央区 中 央 局 关 于 领 导 和 参加 反对 帝 国 主 义 进 攻
苏联瓜 分中国与扩大民族革命战争运动周的决议》
(一九
三二年五月十一日)、《 革命危 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
务》
(一九 三二 年 六月 二十 四 日)
等 文件 中得 到 了继 续 和
发 挥。
10 同 志为 首
自 一九三一 年九月 间以秦邦 宪
(博古︹) ︺
的临 时中 央 成立 起,
到 一九 三 五年 一月 遵 义会 议止,
是第
三 次“左”倾 路 线 的 继 续 发 展 的 时 期 。
其 间,
临时中央 因
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 领导下 遭受严重损失,在一九
三三年初迁入江西南部根 据地, 更使他们的错误路线得
以在中央所在的根据地和 邻近各 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
行。
在 这以 前,
一 九 三 一 年十 一月 的 江西 南部 根 据地 党 代
︹
表大会
︺
11
和一九三二年十月中央区中央局的宁都会议,
附 录: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67
虽然已经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反右倾”和“改造各级领
导机关”的错误 纲领, 污蔑过去 江西南 部和福建西部根
据地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
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
但是因为毛泽东 同志的 正确战略 方针在 红军中有深刻影
响,在临时中央 的错误 路线尚未 完全贯 彻到红军中去以
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了胜
利。而在一九三三年秋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
极端错误的战略 就取得 了完全的 统治。 在其他许多政策
上,特别是对于福建事变的政策上,“左”倾路线的错误
也得到了完全的 贯彻。
一 九三四年 一月,由临时中 央召集 的第六届中央委
员 会 第 五次 全 体 会 议
(六 届 五 中 全 会)
,
是 第 三 次“左”
倾
路线发展的顶点。六届五中全会不顾“左”倾路线所造成
的中 国革 命 运动的 挫 折 和“九一 八”
“一 二八”
以 来国 民党
统治区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挫折,盲目地判断“中国的革
命危机已到了新 的尖锐 的阶段 —— 直接 革命形势在中国
存 在 着”
;
判 断 第 五 次 反“围 剿”
的 斗 争“即 是 争 取 中 国 革
命完全胜利的斗争”,说这一斗争将决定中国的“革命道
路与殖民地道路 之间谁 战胜谁的 问题” 。它又重复立三
路线的观点,宣称“在我们已将工农民主革命推广到中国
重要部分的时候 ,实行 社会主义 革命将 成为共产党的基
本任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才会统一,中国民众才
会完成民族的解放”等等。在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
主 义”
“
、反 对 对 右 倾 机 会 主 义 的 调 和 态 度”
和 反 对“用 两
96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面派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对党的路线怠工”等口号之下,
它继续发展了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和打击政策。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在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最 大 恶 果,
就是
中央所在地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红军主力的
退出中央所在地区。“左”倾路线在退出江西和长征的军
事行动中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使红军继续受到损失。
党在其他绝大多数革命根据地(闽浙赣区、鄂豫皖区、湘
鄂 赣 区、
湘 赣 区、
湘 鄂 西 区、
川 陕 区)
和 广 大 白 区 的 工 作,
也同样由于“左”倾路线的统治而陷于失败。统治过鄂豫
皖区和川陕区的张国焘路线,则除了一般的“左”倾路线
之外,还 表现为特 别严重 的军阀主义和在 敌人进攻 面前
的逃 跑主 义。
以 上这 些,
就 是 第 三 次统 治 全 党 的、
以 教条 主 义分 子
陈绍禹秦邦宪二同志为首的、错误的“左”倾路线的主要
内 容。
犯教 条主义 错误 的同志们 披着“马 列 主义理论”
的外
衣,仗着六届四中全会所造成的政治声势和组织声势,使
第 三 次“左”
倾 路线 在 党 内 统 治 四年 之 久,
使 它 在 思 想 上、
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整,在全党
影响最深 ,因而其 危害也 最大。但是犯这 个路线错 误的
同志,在 很长时期 内,却 在所谓“中共更 加布尔什 维克
化”
“
、百 分 之 百 的 布 尔 什 维 克”等 武 断 词 句 下,
竭力吹嘘
同事实相 反的六届 四中全 会以来中央领导 路线之“ 正确
性”
及 其 所 谓“不 朽 的 成 绩”
,
完 全 歪 曲了 党 的 历 史。
在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时 期 中,
以 毛泽 东同 志 为 代 表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的 决 议
969
的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是同这条“左”倾路线完全对
立的。他们不赞成并要求纠正这条“左”倾路线,因而他
们在各地的正 确领导, 也就被 六届四中 全会以来的中央
及其所派去的组织或人员所推翻了。但是“左”倾路线在
实际工作中的 不断碰壁 ,尤其 是中央所 在地区第五次反
“围剿”中的不断失败,开始在更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群
众面前暴露了 这一路线 的错误 ,引起了 他们的怀疑和不
满。在中央所 在地区红 军长征 开始后, 这种怀疑和不满
更加增长,以至有些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同志,这时
也开始觉悟,站在反对“左”倾错误的立场上来了。于是
广大的反对“左”倾路线的干部和党员,都在毛泽东同志
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因而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毛泽东同
志所领导的在 贵州省遵 义城召 开的扩大 的中央政治局会
议 上,
得以 胜 利 地 结 束了“左”
倾 路 线 在 党中 央 的统 治,
在
最危急 的关头挽 救 了党。
遵 义会议集 中全力 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
上和组织上的 错误,是 完全正 确的。这 次会议开始了以
毛泽东同志为 首的中央 的新的 领导,是 中国党内最有历
史意义的转变 。也正是 由于这 一转变, 我们党才能够胜
利地结束了长 征,在长 征的极 端艰险的 条件下保存了并
锻炼了党和红 军的基干 ,胜利 地克服了 坚持退却逃跑并
实行成立第二党的张国焘路线,挽救了“左”倾路线所造
︹
成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危机
︹ ︺
13
年的“一二九”
救亡运动
︹
西 安事 变
︺
14
︺
12
,
正确地领导了一九三五
,
正确地解决了一九三 六年的
,
组 织了 抗日民族 统一 战线,
推 动 了神 圣的
970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抗日战争 的爆发。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 东同志 领导下 的政治路
线,
是完 全 正 确的。
“左”倾 路 线 在 政 治 上 、
军 事 上、
组织
上都被 逐渐地克 服了。 一九四二 年以来 ,毛泽 东同志所
领导的 全党反对 主观主 义、宗派 主义、 党八股 的整风运
动和党 史学习, 更从思 想根源上 纠正了 党的历 史上历次
“左”倾 以 及 右 倾 的 错 误。
过 去 犯 过“左”
、
右 倾 错误 的同
志,
在 长 期 体 验 中,
绝 大 多 数 都 有 了 很 大 的 进 步,
做 过了
许多有 益于党和 人民的 工作。这 些同志 ,和其 他广大同
志在一 起,在共 同的政 治认识上 互相团 结起来 了。扩大
的六届 七中全会 欣幸地 指出:我 党经过 了自己 的各种成
功 和 挫 折,
终 于 在 毛 泽 东 同 志 领 导 下,
在 思 想 上、
政 治 上、
组 织上、
军 事上,
第 一次 达到 了 现 在 这 样高 度 的 巩 固 和 统
一。这 是快要胜 利了的 党,这是 任何力 量也不 能战胜了
的 党。
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认为: 关于抗 日时期 党内的若
干历 史问题,
因 为 抗 日 阶 段 尚 未 结 束,
留待 将 来做 结 论 是
适当 的。
(四 )
为了 使同志们 进一步了 解各次尤 其是第三 次“左”
倾
路 线的 错误,
以 利于“惩 前毖 后”
,
不在 今 后 工 作上 重犯 这
类 错 误 起 见,
特 分 别 指 出 它 们 在 政 治 上、
军 事 上、
组 织 上、
思想上同正确路线相违抗的主要内容如下。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决 议
971
(一)
在 政 治 上:
︹
如同斯大林 同志所指出
︺
15
和毛泽 东同志所详细 分
析过的,现阶 段的中 国,是一 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国 家
(
“九 一 八”
以 后 部 分 地 变 为 殖 民 地)
;
这 个 国 家 的 革 命,
在
第一 次 世 界大战 之 后,
是 国 际无产 阶 级 已在苏 联 胜 利,
中
国无产阶级已 有政治 觉悟时代 的民族民主革命 。这就 规
定了中国现阶 段革命 的性质, 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以 工
人农民为主体 而有其 他广大社 会阶层参加的、 反帝反 封
建的革命,即 是既区 别于旧民 主主义又区别于 社会主 义
的新民主主义 的革命 。由于现 阶段的中国是在 强大而 又
内部互相矛盾 的几个 帝国主义 国家和中国封建 势力统 治
之下的半殖民 地半封 建的大国 ,其经济和政治 的发展 具
有极大的不平 衡性和 不统一性 ,这就规定了中 国新民 主
主义革命的发 展之极 大的不平 衡性,使革命在 全国的 胜
利不能不经历 长期的 曲折的斗 争;同时又使这 一斗争 能
广泛地利用敌 人的矛 盾,在敌 人的统治比较薄 弱的广 大
地区首先建立 和保持 武装的革 命根据地。为中 国革命 实
践所证明的中 国革命 的上述基 本特点和基本规 律,既 为
一切右倾路线 所不了 解和违抗 ,也为各次尤其 是第三 次
“左”倾 路 线 所 不 了 解 和 违 抗。
“左”
倾 路线 因此 在 政治 上
犯了三 个主要方 面的错 误:
第 一,
各 次“左”
倾 路 线首 先在 革命 任 务和 阶 级关 系
的问题上犯了 错误。 和斯大林 同志一样,毛泽 东同志 还
在第一次大革 命时期 ,就不但 指出中国现阶段 革命的 任
务是反帝反封 建,而 且特别指 出农民的土地斗 争是中 国
972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反帝反 封建的基 本内容, 中国的 资产阶级 民主革 命实质
上就是 农民革命 ,因此对 于农民 斗争的领 导是中 国无产
︹
阶级在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中的基本任务
︺
16
。在土地革
命战争 初期,他 又指出中 国所需 要的仍是 资产阶 级民主
革 命,
“必 定 要经 过 这 样 的 民 权 主义 革 命”
,
才 谈 得 上社 会
︹
主义的前途
︺
17
;
指出 土地革命因为革命在城 市的失败有
了更大的意义,“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
不到工 人的领导 而失败, 没有农 民斗争的 发展超 过工人
18 ;
的势力 而不 利于革 命本身的︹
”︺
指 出大 资 产阶 级叛 变
革命之后,自由资产阶级仍然和买办资产阶级有区别,要
求民主 尤其是要 求反帝国 主义的 阶层还是 很广泛 的,因
此必须 正确地对 待和尽可 能地联 合或中立 各种不 同的中
间阶级,而在乡村中则必须正确地对待中农和富农(“抽
多补少,抽肥补瘦”,同时坚决地团结中农,保护富裕中
农 , 给 富农 以 经 济的 出 路 ,也 给 一 般 地 主 以生 活 的 出
19 。
路︹) ︺
凡此都 是新民 主主义的 基本思 想,
而“左”
倾 路线
是不了解和反对这些思想的。虽然各次“左”倾路线所规
定的革命任务,许多也还是民主主义的,但是它们都混淆
了民主 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 命的一 定界限, 并主观 地急于
要超过 民主革命 ;都低估 农民反 封建斗争 在中国 革命中
的决定 作用;都 主张整个 地反对 资产阶级 以至上 层小资
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
建并列,否认中间营垒和第三派的存在,尤其强调反对富
农。特 别是九一 八事变发 生以后 ,中国阶 级关系 有了一
个明显的巨大的变化,但是当时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则
973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不但不认识这 个变化,反而把 同国民党 反动统 治有矛盾
而在当时积极 活动起来的中间 派别断定 为所谓 “最危险
的 敌 人”
。
应 当 指 出,
第 三 次“左”
倾 路线 的 代表 者 也领 导
了农民分配土 地,建立政权和 武装反抗 当时国 民党政府
的进攻,这些任务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上述的“左”倾
认识,他们就 错误地害怕承认 当时的红 军运动 是无产阶
级 领 导 的 农 民 运 动,
错 误 地 反 对 所谓“农 民 特 殊革 命 性”
、
“农 民 的 资 本 主 义”
和 所 谓“富 农 路 线”
,
而实 行了 许多 超
民主主义的所谓“阶级路线”的政策,例如消灭富农经济
及其他过左的经济政策、劳动政策,一切剥削者均无参政
权的政权政策,强调以共产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教育政策,
对知识分子的 过左政策,要兵 不要官的 兵运工 作和过左
的肃反政策等,而使当前的革命任务被歪曲,使革命势力
被孤立,使红军运动受挫折。同样,应当指出,我党在一
九二七年革命 失败后的国民党 统治区中 ,一贯 坚持地领
导了人民的民 族民主运动,领 导了工人 及其他 群众的经
济斗争和革命 的文化运动,反 对了当时 国民党 政府出卖
民 族 利 益 和 压 迫 人 民 的 政策;
特别 是“九 一八”
以 后,
我党
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援助了“一二八”战争和察北抗日
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成立了抗日民主的同盟,提出了
︹
在三个条件下红军愿同国民党军队联合抗日
︺
20
︹
条件下愿同各界人民建立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
,
在六个
︺
21
,
在一
九三五年八月一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号召成立国防 政府和抗日联军 等,这些 也都是 正确的。
但是在各次尤其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由于指
97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导政策的错误,不能在实际上正确地解决问题,以致当时
党在国民党统治 区的工作 也都没 有得到应 有的结果 ,或
归于失败。当然,在抗日问题上,在当时还不能预料到代
表中国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 主要部 分的国民 党主要统 治集
︹
团在一 九三五年的华 北事变
︺
22
尤其是一九 三六年的西
安事变以后所起 的变化, 但是中 间阶层和 一部分大 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地 方集团已 经发生 了成为抗 日同盟者 的变
化,这个变化是 广大党员 和人民 都已经认 识了的, 却被
第三次“左”倾路线所忽视或否认,形成了自己的严重的
关门主义,使自 己远落于 中国人 民的政治 生活之后 。这
个关门主义错误 所造成的 孤立和 落后的状 况,在遵 义会
议以前,基本上是没有改变的。
第 二,
各 次“左”
倾 路 线 在 革 命 战 争和 革命 根 据 地 的
问 题 上,
也 犯 了 错 误。
斯 大 林 同 志 说:
“在 中 国,
是 武装的
革命反对武装的 反革命。 这是中 国革命的 特点之一 ,也
︹ 23
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 ︺ 和斯大林同志一样,
毛 泽东
同志在土地革命 战争初期 即已正 确指出, 由于半殖 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是缺乏民主和工业的不统一的大国,武装
斗争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
式和组织形式。 毛泽东同 志又指 出:广大 农民所在 的广
大乡村,是中国革命必不可少的重要阵地(革命的乡村可
以包围城市,而革命的城市不能脱离乡村);中国可以而
且必须建立武装的革命根据地,以为全国胜利(全国的民
︹
主统一)
的出 发点
︺
24
。
在一 九 二四年 至 一九 二七 年革 命
时期,由于国共合作建立了联合政府,当时的根据地是以
975
附 录 : 关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某些大城市为中心的,但是即在那个时期,也必须在无产
阶级领导下建立 以农民为 主体的人 民军队, 并解决 乡村
土地问题,以巩 固根据地 的基础。 而在土地 革命战 争时
期,由于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占据了全国的城市,这时的根
据地就只能主要地依靠农民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
在反革命统治薄弱的乡村(而不是中心城市)首先建立、
发展和巩固起来 。毛泽东 同志指出 这种武装 的乡村 革命
根据地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条件,是中国的“地方的农业经
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的分裂剥削政策”,是由此而来的“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
25 。
分裂和战 争︹
”︺
他又 指出这种 根据地 对于中国 革命的
历 史 意 义,
是“必 须这 样,
才 能 树立 全 国 革 命 群 众 的 信 仰,
如苏联之于全世 界然。必 须这样, 才能给反 动统治 阶级
以甚大的困难, 动摇其基 础而促进 其内部的 分解。 也必
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
具。
总 而 言 之,
必 须 这 样,
才 能 促 进 革 命 的 高 潮︹
”
︺
26
。
至
于这个时期的城 市群众工 作,则应 如正确路 线在白 区工
作中的代表刘少奇同志所主张的,采取以防御为主(不是
以进攻为主),尽量利用合法的机会去工作(而不是拒绝
利用合法),以便使党的组织深入群众,长期荫蔽,积蓄
力量,并随时输 送自己的 力量到乡 村去发展 乡村武 装斗
争力量,借此以配合乡村斗争,推进革命形势,为其主要
方针。因此,直 至整个形 势重新具 有在城市 中建立 民主
政府的条件时为止,中国革命运动应该以乡村工作为主,
城市工作为辅; 革命在乡 村的胜利 和在城市 的暂时 不能
97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胜利,在乡村的进攻和在城市的一般处于防御,以至在这
一乡村的胜利及进攻和在另一乡村的失败、退却和防御,
就织 成了 在这 一时 期中 全国 的革命 和反 革命 相交 错的 图
画, 也就 铺成 了在 这一 形势 下革命 由失 败到 胜利 的必 经
道路。但是各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因为不了解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的 中国 社会 的特 点,不 了解 中国 资产 阶级 民
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
曲折 性和 长期 性, 就从 而低 估了军 事斗 争特 别是 农民 游
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就从而反对所谓“枪杆子
主 义”
和所 谓“农 民意 识 的地 方 观 念 与保 守 观念”
,
而总 是
梦想 这时 城市 的工 人斗 争和 其他群 众斗 争能 突然 冲破 敌
人的高压而勃兴,而发动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而达到所
谓“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而形成所谓全国革命高潮和
全国 胜利 ,并 以这 种梦 想作 为一切 工作 布置 的中 心。 但
是实 际上 ,在 一九 二七 年革 命失败 后阶 级力 量对 比的 整
个形势下,这种梦想的结果不是别的,首先就是造成了城
市工作本身的失败。第一次“左”倾路线这样失败了,第
二 次“左”
倾 路 线 仍 然 继 续 同 样 的 错 误;
所 不 同 的,
是要 求
红军 的配 合, 因为 这时 红军 已经逐 渐长 大了 。第 二次 失
败 了,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仍 然 要 求 在 大 城 市“真 正”
准备
武装起义;所不同的,是主要要求红军的占领,因为这时
红军 更大 ,城 市工 作更 小了 。这样 不以 当时 的城 市工 作
服从 乡村 工作 ,而 以当 时的 乡村工 作服 从城 市工 作的 结
果,就是使城市工作失败以后,乡村工作的绝大部分也遭
到失败。应当指出,在一九三二年以后,由于红军对中心
附 录 : 关于 若 干 历史 问 题的 决 议
977
城市 的不能 攻克或 不能固守,特别是 由于国 民党的 大举
进 攻,
实 际 上 已 经停 止了 夺 取中 心城 市 的 行 动;
而 在 一九
三三 年以 后,
又由 于城 市工 作的更 大破 坏,
临 时 中央 也离
开了 城市而 迁入了 乡村根据地,实行 了一个 转变。 但是
这 种 转 变,
对 于 当 时的“左”
倾 路 线 的同 志 们 说 来,
不 是自
觉的,
不 是 从研究 中国 革命 特点得 出正 确结论 的 结 果,
因
此,
他 们 依 然是以 他们 错误 的城市 观点,
来指 导 红军 和根
据 地 的 各 项 工 作,
并 使 这 些 工 作 受 到 破 坏。
例 如,
他们 主
张 阵 地 战,
而 反 对游 击战 和 带游 击性 的 运 动 战;
他 们 错误
地 强 调 所 谓“正 规 化”
,
而 反 对 红 军 的 所 谓“游 击 主 义”
;
他
们不 知道适 应分散 的乡村和长期的被 敌人分 割的游 击战
争,
以 节 省 使用根 据地 的人 力物力,
和 采 取其 他 必要 的对
策;
他们 在 第五 次 反“围剿”
中 提 出 所 谓“中 国两 条 道 路 的
决 战”和 所 谓“不 放 弃 根 据 地 一 寸 土 地”
的 错 误 口 号,
等
等,
就 是 明 证。
扩大的六届七 中全会着 重指出:我们上 面所说 的这
一时 期内乡 村工作 所应推进、城市工 作所应 等待的 形势
变 化,
现 时 已 经 迫 近 了。
只 有 在 现 时,
在抗 日战 争 的最 后
阶段,
在 我 党领导 的军 队已 经壮大,
并 还 将更 加 壮大 的时
候,将敌占区的城市 工作提到和解放区工作并 重的地位,
积极 地准备 一切条 件,以便里应外合 地从中 心城市 消灭
日本 侵略 者,
然后 把工 作重 心转到 这些 城市去,
才是 正确
的。 这一点 ,对于 从一九二七年革命 失败以 来艰难 地将
工作 重心转 入乡村 的我党,将是一个 新的有 历史意 义的
转 变;
全 党同 志 都 应充 分自 觉 地 准 备这 一转 变,
而 不再 重
978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复“左”
倾路线 在土 地革 命战 争时 期由 城市 转入 乡村 问题
上 所 表 现 的 初 则 反 对、
违 抗,
继 则 勉 强、
被 迫和 不 自觉 的
那 种 错 误。
至 于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域,
则 是 另 外 一 种 情 形;
在
那里,
我们现 时的 任 务是无 论 在乡村 或 城市,
都应 放 手动
员 群 众,
坚 决 反 对 内 战 分 裂,
力 争 和 平 团 结,
要求 加强 对
日作 战,
废止 国民 党 一党专 政,
成 立全 国 统一 的民 主 的联
合政府。 当敌占 城市在 人民手中 得到了 解放, 全国统一
的民主的 联合政 府真正 地实现了 和巩固 了的时 候,就将
是乡村根据地的历史任务完成的时候。
第 三,
各 次“左”
倾 路线 在 进攻 和 防 御 的策 略 指 导 上,
也犯了错 误。正 确的策 略指导, 必须如 斯大林 同志所指
出的,需 要正确 的形势 分析(正 确地估 计阶级 力量的对
比,
判 断 运 动 的 来 潮 和 退 潮)
,
需 要 由此 而来 的正 确的 斗
争形式和 组 织形式,
需要 正确 的“利 用敌人阵 营 里的每一
27 ;
缝隙,
善于 给自己找寻同盟者︹” ︺
而毛泽东同 志对于中
国革命运 动的指 导,正 是一个最 好的模 范。毛 泽东同志
在一九二 七年革 命失败 后,正确 地指出 全国革 命潮流的
低落,
在全国 范围 内 敌强于 我,
冒 险的 进 攻必 然要 招 致失
败;
但 在反 动政 权内 部不 断分 裂和 战 争,
人 民 革 命 要 求逐
渐恢复和 上升的 一般条 件下,和 在群众 经过第 一次大革
命斗争, 并有相 当力量 的红军和 有正确 政策的 共产党的
特 殊 条 件 下,
就 可 以“在 四 围 白 色 政 权 的 包 围 中 间,
产生
︹
一 小 块 或 若 干 小 块 的 红 色 政 权 区 域”
︺
28
。
他 又 指 出:
在
统治阶级破裂时期,红色政权的发展 “可以比较地冒进,
用军 事发展 割 据的 地方 可 以比较 地 广大”
;
若 在统 治 阶级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历 史 问 题 的决 议
979
比 较 稳 定 时 期,
则 这 种 发 展“必 须 是 逐 渐 地 推 进 的。
这时
在 军 事 上 最 忌 分 兵 冒 进,
在 地方 工作 方 面
(分 配 土 地,
建
立 政 权,
发 展 党,
组 织 地 方 武 装)
最 忌 把 人 力 分 得 四 散,
而
︹
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
︺
29
。即在同一时期,
由于敌人的强弱不同 ,我们 的策略 也应当不同,所以湘
赣边的割据地区就“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
30 。
湘赣边 红军以
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
”︺
后进入闽赣边,又提 出“争 取江西 ,同时兼及闽西、浙
31 的计划。
西︹
”︺
不同的敌人对革命的不同利害关系,
是决
定不同策略的重要根 据。所 以毛泽 东同志始终主张“利
用反革命内部的每一 冲突, 从积极 方面扩大他们内部的
裂 痕︹
”
︺
32
,
“反 对 孤 立 政 策,
承 认争 取 一切 可 能 的 同 盟
︹
者”
︺
33
。
这 些“利 用 矛 盾,
争 取 多 数,
反 对 少 数,
各个击
︹
︺
34
的策略原 则的运用,
在 他所领导 的历次 反“围剿”
破”
战争中,尤其在遵义 会议后 的长征 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作中,得到了光辉 的发展 。刘少 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
的策略思想,同样是 一个模 范。刘 少奇同志正确地估计
到一九二七年革命失 败后白 区特别 是城市敌我力量的悬
殊,
所 以 主 张 有 系 统 地 组 织 退 却 和 防 御,
“在 形 势 与 条 件
不 利 于 我 们 的 时 候,
暂 时 避 免 和 敌 人 决 斗”
,
以“准 备 将
35 ;
来革命 的进攻和决斗︹” ︺
主张 有计划 地把一九 二四年
至一九二七年革命时 期的党 的公开 组织严格地转变为秘
密 组织,
而在 群 众 工作 中则“尽 可能 利用 公 开 合法 手 段”
,
以便党的秘密组织能 够在这 种群众 工作中长期地荫蔽力
量,
深 入 群 众,
“聚 积 与 加 强 群 众 的 力 量,
提 高群 众 的 觉
980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
悟︹” 36
。
对于 群众斗 争 的领导,
刘少 奇 同志认为 应当“根
据当 时 当地 的环 境 和条件,
根据群 众 觉悟的 程 度,
提 出群
众 可能 接受 的部 分的 口号、
要 求 和 斗争 的方 式,
去 发 动群
众的 斗 争,
并 根据斗 争 过程 中各种 条 件的变 化,
把 群 众的
斗争逐渐提高到更高的阶段,
或者‘适可而止’地暂时结
束 战 斗,
以 准 备 下 一 次 更 高 阶 段 和 更 大 范 围 的 战 斗”
。
在
利用 敌人内 部矛 盾和 争取暂 时的 同盟者 的问 题上, 他认
为应 该“推 动这 些矛盾的 爆 发,
与 敌 人营 垒中 可 能和 我们
合作 的 成分,
或者与 今 天还 不是我 们 主要的 敌 人,
建 立暂
时 的联 盟,
去 反 对主 要 的 敌人”
;
应 该“向 那些 愿 意 同我 们
合作 的 同盟 者作 必 要的让 步,
吸引 他 们同我 们 联合,
参加
︺
共同 的 行动,
再去影 响 他 们,
争取 他们下 层的群 众︹
” 37
。
一二 九运动 的成 功, 证明了 白区 工作中 这些 策略原 则的
正 确 性。
和 这 种 正 确 的 策 略 指 导 相 反,
各 次“左”倾 路 线
的同 志们因 为不 知道 客观地 考察 敌我力 量的 对比, 不知
道采 取与此 相当 的斗 争形式 和组 织形式 ,不 承认或 不重
视 敌 人 内 部 的 矛 盾,
这 样,
他 们 在 应 当 防 御 的 时 候,
固然
因 为 盲 目 地 实 行 所 谓“进 攻 路 线”而 失 败,
就 在真 正应 当
进攻 的时候 ,也 因为 不会组 织胜 利的进 攻而 失败。 他们
“估 计 形 势”
的 方 法,
是 把 对 他们 的 观 点 有 利 的某 些个 别
的、
萌 芽 的、
间 接 的、
片 面 的 和 表 面 的 现 象,
夸大为大量
的、
严 重 的、
直 接 的、
全 面 的 和 本 质 的 东 西,
而对 于 不 合 他
们的 观 点的 一切 实 际
(如敌 人的强 大 和暂时 胜 利,
我 们的
弱 小 和 暂 时 失 败,
群 众 的 觉 悟 不 足,
敌 人 的 内 部 矛 盾,
中
间 派 的 进 步 方 面 等)
,
则 害 怕 承 认,
或 熟 视 无 睹。
他们从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问 题 的 决 议
981
不设想到可能 的最困难和最复 杂的情况 ,而只 是梦想着
不可能的最顺 利和最简单的情 况。在红 军运动 方面,他
们 总是 把 包围 革 命 根据 地 的敌 人 描写 为“十 分 动摇”
“
、恐
慌 万 状”
“最 后 死 亡”
、
、
“加 速 崩 溃”
“总 崩 溃”等 等 。
、
第三
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们甚至认为红军对于超过自己许
多倍的整个的 国民党军队还占 优势,因 此总是 要求红军
作无条件的甚至不休息的冒进。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
表者们否认一 九二四年至一九 二七年革 命所造 成的南方
和北方革命发 展的不平衡(这 种情况只 是到了 抗日战争
期间才起了一个相反的变化),错误地反对所谓“北方落
后论”,要求在北方乡村中普遍地建立红色政权,在北方
白色军队中普 遍地组织哗变成 立红军。 他们也 否认根据
地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错误地反对所谓“罗
︺
明路线︹
” 38
。
他们拒绝利用进 攻红军的 各个军 阀之间的
矛盾,拒绝同 愿意停止进攻红 军的军队 成立妥 协。在白
区工作方面, 他们在革命已转 入低潮而 反革命 的统治力
量极为强大的城市,拒绝实行必要的退却和防御的步骤,
拒绝利用一切 合法的可能,而 继续采取 为当时 情况所不
允许的进攻的 形式,组织庞大 的没有掩 护的党 的机关和
各种脱离广大 群众的第二党式 的所谓赤 色群众 团体,经
常地无条件地号召和组织政治罢工、同盟罢工、罢课、罢
市、
罢 操、
罢 岗、
游 行 示 威、
飞 行集 会 以至 武 装暴 动 等不 易
或不能得到群 众参加和支持的 行动,并 曲解这 一切行动
的 失 败 为“胜 利”
。
总 之,
各 次 尤 其 是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的同志们只知道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盲目地认为“斗争
982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高 于 一 切,
一 切 为 了 斗 争”
,
“不 断 地 扩 大 和 提 高 斗 争”
,
因
而不断地陷于不应有的和本可避免的失败。
(二)
在 军 事 上:
在中国革命的现阶段,军事斗争 是政治 斗争的主 要
形式 。在土 地革命战 争时期,这一问 题成为 党的路线 中
的最 迫切的 问题。毛 泽东同志不但运 用马克 思列宁主 义
规定 了中国 革命的正 确的政治路线, 而且从 土地革命 战
争时 期以来 ,也运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 规定了 服从于这 一
政治 路线的 正确的军 事路线。毛泽东 同志的 军事路线 从
两 个基 本观 点出 发:
第一,
我 们 的 军队 不是 也 不能 是 其 他
样 式的 军队,
它 必须 是服 从 于无 产阶 级 思 想 领导 的、
服务
于 人民 斗争 和根 据 地 建 设的 工 具;
第 二,
我 们 的战 争 不 是
也 不能 是其 他样 式 的 战 争,
它必 须在 承 认 敌 强我 弱、
敌大
我小 的 条 件下,
充 分地 利 用 敌之劣 点 与 我之优 点,
充分地
依 靠 人 民 群 众 的 力 量,
以 求 得 生 存、
胜 利 和 发 展。
从第一
个 观 点 出 发,
红军
(现 在 是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及 其 他人 民 军
队)
必 须 全 心 全 意 地 为 着 党 的 路 线、
纲 领 和 政 策,
也就是
为着 全国人 民的各方 面利益而奋斗, 反对一 切与此相 反
的军 阀主义 倾向。因 此,红军必须反 对军事 不服从于 政
治或 以军事 来指挥政 治的单纯军事观 点和流 寇思想; 红
军必须同时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现 在是生产)
的三 位 一 体的任 务,
而 所 谓 做群众 工 作,
就 是要 成为 党 和
人民 政权的 宣传者和 组织者,就是要 帮助地 方人民群 众
分配 土 地
(现 在是 减 租 减 息)
,
建 立 武 装,
建立 政 权 以 至 建
立 党 的 组 织。
因 此,
红 军 在 军 政 关 系 和 军 民 关 系 上,
必须
983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议
要求严格地尊重人民 的政权 机关和群 众团体 ,巩固它们
︺
的 威信,
严 格 地 执 行“三大 纪 律”
“八 项注 意︹
” 39
;
在军 队
的内 部,
必 须 建立 正确 的 官兵关 系,
必 须 要有 一 定的 民主
生活和有威权的以自 觉为基 础的军事 纪律; 在对敌军的
工作上,必须具有瓦 解敌军 和争取俘 虏的正 确政策。从
第二个观点出发,红 军必须 承认游击 战和带 游击性的运
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的 主要战争 形式, 承认只有主
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 结合, 正规军和 游击队 、民兵相结
合,
武 装群 众 和非 武装 群 众相结 合 的人 民战 争,
才能 够战
胜比自己强大许多倍 的敌人 。因此, 红军必 须反对战略
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 久战, 坚持战略 的持久 战和战役的
速 决战;
反对 战役 战术 的以 少胜 多,
坚 持 战役 战术 的 以 多
胜 少。
因 此,
红 军 必 须 实 行“分 兵 以 发 动 群 众,
集 中以 应
付 敌人”
;
“敌 进 我 退 ,
敌 驻 我 扰,
敌 疲 我 打,
敌 退 我 追”
;
“固 定 区 域 的 割 据,
用 波 浪 式 的 推 进 政 策;
强 敌 跟 追,
用
盘 旋 式 的 打 圈 子 政 策︹”
︺
40
“
;诱 敌 深 入︹
”
︺
41
“
;集 中 优 势 兵
力,
选 择敌 人 的弱 点,
在运 动 战中 有把 握 地消 灭 敌人 的一
部 或 大 部,
以 各 个 击 破 敌 人︹”
︺
42
等 项 战 略 战 术 的 原 则。
各
次“左”
倾路线 在 军事上 都 是同毛 泽 东同志 站 在恰恰 相反
对 的 方 面:
第 一 次“左”
倾 路 线 的 盲 动 主 义,
使 红 军脱 离
人 民 群 众;
第 二 次“左”
倾 路 线,
使 红 军 实 行 冒 险 的 进 攻。
但 是 这 两 次“左”
倾 路 线 在 军 事 上 都 没 有 完 整 的 体 系。
具
有 完 整 体 系 的 是 第 三 次。
第 三 次“左”倾 路 线,
在建 军的
问题 上,
把 红 军的 三项 任 务缩小 成 为单 纯的 打仗 一 项,
忽
略 正 确 的 军 民、
军 政、
官 兵 关 系 的 教 育;
要求 不适当的正
984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
来反 对;又发 展了政 治工作中的形式 主义。在 作战问 题
上,
它否 认 了 敌 强我 弱的 前 提;
要 求阵 地 战 和 单 纯 依 靠 主
力 军 队 的 所 谓“正 规”
战;
要求 战 略 的 速 决 战 和 战 役 的 持
久 战;
要 求“全 线 出 击”和“两 个 拳 头 打 人”
;
反对诱敌深
入,
把 必 要 的转 移 当 作 所 谓“退 却 逃 跑 主 义”
;
要 求固 定 的
作战 线和绝对 的集中 指挥等;总之是 否定了游 击战和 带
游击 性的运动 战,不 了解正确的人民 战争。在 第五次 反
“围 剿”作 战 中,
他 们 始 则 实 行 进 攻 中 的 冒 险 主 义,
主张
“御敌 于 国 门 之 外”
;
继 则 实 行防 御 中 的 保 守 主 义,
主 张分
兵 防 御,
“短 促 突 击”
,
同 敌 人“拚 消 耗”
;
最 后,
在不 得不 退
出江 西根据地 时,又 变为实行真正的 逃跑主义 。这些 都
是 企 图 用 阵 地 战 代 替 游 击 战 和 运 动 战,
用 所 谓“正 规”
战
争代 替 正确的人 民战 争的 结果。
在抗日战 争的战略退却和战略相 持阶段中 ,因为 敌
我 强 弱 相 差 更 甚,
八 路 军 和 新 四 军 的 正 确 方 针 是“
:基 本
︹
的 是 游 击 战,
但 不 放 松 有 利 条 件 下 的 运 动 战。
”
︺
43
强求
过 多 的 运 动 战 是 错 误 的 。 但在 将 要 到来 的 战 略 反 攻 阶
段, 正如全党 的工作 重心需要由乡村 转到城市 一样, 在
我军 获得新式 装备的 条件下,战略上 也需要由 以游击 战
为主 变为以运 动战和 阵地战为主。对 于这个即 将到来 的
转变,也需要全党有充分的自觉来作准备。
(三)
在 组 织 上:
如毛 泽东同 志 所说,
正确的 政治路线 应 该是“从 群 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为使这个路线真正从 群众中来,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题 的 决 议
985
特别 是 真 正能到 群 众 中去,
就 不但 需 要 党和党 外 群 众
(阶
级和 人 民)
有 密切 的联 系,
而 且 首先 需要 党 的领 导机 关 和
党 内群 众
(干 部和 党 员)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也 就 是 说,
需 要正
确的 组织路线 。因此 ,毛泽东同志在 党的各个 时期既 然
规定 了代表人 民群众 利益的政治路线 ,同时也 就规定 了
服务 于这一政 治路线 的联系党内党外 群众的组 织路线 。
这个 工 作,
在 土地 革命 战 争 时期也 得 到 了重要 的 发 展,
其
集中 的表现, 便是一 九二九年红四军 党的第九 次代表 大
︹
会的 决议
︺
44
。
这个 决议,
一方面 把 党的建 设 提到了 思想
原则 和 政 治原则 的 高 度,
坚持 无产 阶 级 思想的 领 导,
正确
地 进 行 了 反 对 单 纯 军 事 观 点、
主 观 主 义、
个 人 主 义、
平均
主 义、
流 寇 思 想、
盲 动 主 义 等 倾 向 的 斗 争,
指出了这些倾
向 的 根 源、
危 害 和纠 正 的 办法;
另 一 方 面又 坚 持 严格 的 民
主集 中 制,
既 反对 不正 当 地 限制民 主,
也 反 对不 正当 地 限
制集 中。毛泽 东同志 又从全党团结的 利益出发 ,坚持 局
部服 从 全 体,
并根 据中 国 革 命的具 体 特 点,
规定 了新 干 部
和老 干部、外来干部和 本地干 部、军 队干部 和地方干部、
以 及 不 同 部 门、
不 同 地 区 的 干 部 间 的 正 确 关 系。
这 样,
毛
泽东 同志就供 给了一 个坚持真理的原 则性和服 从组织 的
纪律 性相结合 的模范 ,供给了一个正 确地进行 党内斗 争
和正 确地保持 党内团 结的模范。与此 相反,在 一切错 误
政治 路线统治的同时, 也就必 然出现 了错误 的组织路线;
这条 错误的政 治路线 统治得愈久,则 其错误的 组织路 线
的 为 害 也 愈 烈。
因 此,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各 次“左”
倾路
线,
不 但反 对 了毛 泽东 同 志 的政治 路 线,
也 反对 了毛 泽 东
98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同志 的组织路 线;不但 形成了 脱离党外 群众的宗派主义
(不 把党当作 人民群众 利益的 代表者和 人民群众意志的
集中者),也形成了脱离党内群众的宗派主义(不使党内
一部 分人的局 部利益服 从全党 利益,不 把党的领导机关
当作全党意志的集中者)。尤其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的
代表者,为贯彻其意旨起见,在党内曾经把一切因为错误
路线行不通而对它采取怀疑、不同意、不满意、不积极拥
护、不坚决执行的同志,不问其情况如何,一律错误地戴
上“右 倾 机 会 主 义 ”
“富 农 路 线 ”
、
、
“罗 明 路 线 ”
、
“调 和 路
线”
“两 面 派”等 大 帽 子 ,
、
而 加 以“残 酷 斗 争”和“无 情 打
击”,甚至以对罪犯和敌人作斗争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党
内 斗 争”
。
这 种 错 误 的 党 内 斗 争,
成 了 领 导 或 执 行“左”
倾
路线 的同志们 提高其威 信、实 现其要求 和吓唬党员干部
的 一 种 经常 办 法 。 它 破 坏 了党 内 民 主 集中 制的 基 本 原
则,取消了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使党内纪律
成为机械的纪律,发展了党内盲目服从随声附和的倾向,
因而使党内新鲜活泼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之发展,受到
打击和阻挠。同这种错误的党内斗争相结合的,则是宗派
主义 的干部政 策。宗派 主义者 不把老干 部看作党的宝贵
的资本,大批地打击、处罚和撤换中央和地方一切同他们
气味不相投的、不愿盲目服从随声附和的、有工作经验并
联系群众的老干部。他们也不给新干部以正确的教育,不
严肃地对待提拔新干部(特别是工人干部)的工作,而是
轻率 地提拔一 切同他们 气味相 投的、只 知盲目服从随声
附和 的、缺乏 工作经验 、不联 系群众的 新干部和外来干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87
部,来代替中央和地方的老干部。这样,他们既打击了老
干部,又损害了新干部。很多地区,更由于错误的肃反政
策和 干部政策 中的宗派主义纠 缠在一 起,使大 批优秀的
同志 受到了错 误的处理而被诬 害,造 成了党内 极可痛心
的损 失。这种 宗派主义的错误 ,使党 内发生了 上下脱节
和其他许多不正常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党。
扩大的六 届七中全会在此 宣布:对于一切 被错误路
线所错误地处罚了的同志,应该根据情形,撤消这种处分
或其 错误部分 。一切经过调查 确系因 错误处理 而被诬害
的 同 志,
应 该 得 到 昭 雪,
恢 复 党 籍,
并 受 到 同 志 的 纪 念。
(四)
在 思 想 上:
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
其思 想根源都 在于它们是否从 马克思 列宁主义 的辩证唯
物论 和历史唯 物论出发,是否 从中国 革命的客 观实际和
中国 人民的客 观需要出发。毛 泽东同 志从他进 入中国革
命事 业的第一 天起,就着重于 应用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普
遍真 理以从事 于对中国社会实 际情况 的调查研 究,在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再三再四地强调了“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的真理,再三再四地反对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
义的 危害。毛 泽东同志在土地 革命战 争时期所 规定的政
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正是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根据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具体地分
析了 当时国内 外党内外的现实 情况及 其特点, 并具体地
总结 了中国革 命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 一九二四 年至一九
二七 年革命的 历史经验的光辉 的成果 。在中国 生活和奋
98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辩 证唯物 论和历史唯物论,应该
是为了用以研究和解决中 国革命 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同
毛泽东 同志所做的。但是一切犯“左”倾错误的同志们,
在那时,当然是不能了解 和接受 毛泽东同志的做法的,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的 代 表 者 更 污 蔑 他 是“狭 隘 经 验 主 义
者”;这是因为他们的思 想根源 乃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
义,
在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统 治 时 期 更 特别 突 出 地 表 现 为
教条主义的缘故。教条主 义的特 点,是不从实际情况出
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 句出发 。它不是根据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认 真研究 中国的政治、军事、经
济、文 化的过去和现在,认真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
得出 结论,
作为 中 国革 命的 行 动指 南,
再 在群 众 的实 践 中
去 考验 这些 结 论 是 否正 确;
相 反 地,
它 抛弃 了 马 克 思 列 宁
主义的实质,而把马克思 列宁主 义书本上的若干个别词
句搬运到中国来当做教条 ,毫不 研究这些词句是否合乎
中 国 现 时 的 实 际 情 况。
因 此,
他 们 的“理 论”
和 实 际 脱 离,
他们 的领 导 和群 众脱 离,
他们 不是 实事 求 是,
而 是自 以 为
是,
他 们 自 高 自 大,
夸 夸 其 谈,
害 怕 正 确 的 批评 和 自我 批
评,
就 是 必 然 的 了。
在教条 主义统治时期,同它合 作并成 为它的 助手的
经验主义的思想,也是主 观主义 和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
形式。经验主义同教条主 义的区 别,是在于它不是从书
本 出 发,
而 是 从 狭 隘 的 经 验 出 发。
应 当 着 重 地 指 出:
最广
大的 有实 际 工作 经验 的 同志,
他们 的一 切 有益 的经 验,
是
极可宝贵的财产。科学地 把这些 经验总结起来,作为以
附 录 : 关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89
后行 动中 的指 导,
这完 全不 是经 验 主义,
而 是马 克 思 列 宁
主义;正 像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 原理原则 当做革命行动
的 指 南,
而 不 把 它 们 当 做 教 条,
就 完 全 不 是 教 条 主 义,
而
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一样。 但是, 在一切有 实际工作经验
的同志中 ,如果有一些人 满足于 甚至仅仅 满足于他们的
局部 经验,
把它们 当做 到处 可以 使 用的 教条,
不 懂得 而且
45
不愿意承认“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 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
和“为 着领导,
必 须预 见︹” 46
的 真 理,
因而 轻 视 从 世 界 革
命经验总 结出来的马克思 列宁主 义的学习 ,并醉心于狭
隘 的 无 原 则 的 所 谓 实 际 主 义 和 无 头 脑无 前 途 的事 务 主
义,
却 坐 在 指 挥台 上,
盲 目 地 称 英 雄,
摆 老资 格,
不肯倾听
同志 们的 批评 和 发展 自我 批 评,
这 样,
他 们 就成 为 经 验 主
义者了 。因此,经验主义和教条 主义的出发点虽然不同,
但是在思 想方法的本质上 ,两者 却是一致 的。他们都是
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普遍 真理和 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分
割 开来;
他 们 都违 背 辩证 唯 物 论 和历 史 唯 物论,
把 片面 的
相对的真 理夸大为普遍的 绝对的 真理;他 们的思想都不
符合于客 观的全面的实际 情况。 因此,他 们对于中国社
会和 中国 革命,
就 有 了 许 多 共 同 的 错 误 的认 识
(如错 误的
城 市 中 心 观 点,
白 区 工 作 中 心 观 点,
脱 离 实 际 情 况 的“正
规”
战 观 点 等)
。
这 就 是 这 两 部分 同 志 能 够 互 相 合 作 的 思
想根源 。虽然因为经验主义者的 经验是局部的、狭隘的,
他们中的 多数对于全面性 的问题 往往缺乏 独立的明确的
完 整 的 意 见,
因 此,
他 们 在 和 教 条 主 义 者 相 结 合 时,
一般
地 是作 为后 者 的 附 庸而 出现;
但 是党 的 历 史证 明,
教条 主
99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义 者 缺 乏 经 验 主 义 者 的 合 作 就 不 易“流 毒 全 党”
,
而在 教
条主义 被战胜以后,经验主义 更成为党 内的马 克思列 宁
主义发 展的主要障碍。因此, 我们不但 要克服 主观主 义
的教条 主义,而且也要克服主 观主义的 经验主 义。必 须
彻底克 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的思想, 马克思 列宁主 义
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才能普及和深入全党。
以 上 所 述 政 治、
军 事、
组 织 和 思 想 四 方 面 的 错 误,
实
为 各 次 尤 其 是 第 三 次“左”
倾 路 线 的 基 本 错 误。
而 一切 政
治 上、
军 事上 和组 织 上 的错 误,
都 是 从思 想 上 违 背 马 克 思
列宁主 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 唯物论而 来,都 是从主 观
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来。
扩 大 的 六 届 七 中 全 会 指 出:
我 们 在 否 定 各 次“左”
倾
路线的 错 误时,
同时要 牢 记和实 行毛 泽东同 志“对 于任 何
问 题 应 取 分 析 态 度,
不 要 否 定 一 切︹
”
︺
47
的 指 示。
应当指
出:犯 了这些错误的同志们的 观点中, 并不是 一切都 错
了,
他 们 在 反 帝 反 封 建、
土 地 革 命、
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
若干观 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 同志们仍 然是一 致的。 还
应 指出,
第 三次“左”
倾 路线 统 治 时 间 特别 长久,
所 给党 和
革命 的损 失 特别 重大,
但 是 这个 时期 的 党,
因 为有广 大 的
干 部、
党 员群 众和 广 大 的军 民群 众 在 一 起,
进 行了 积极 的
工作和 英勇的斗争,因而在许 多地区和 许多部 门的实 际
工 作 中,
仍 然获 得了 很 大的 成绩
(例 如 在 战 争 中,
在军 事
建 设 中,
在 战 争 动 员 中,
在 政 权 建 设 中,
在 白 区 工 作 中)
。
正是由 于这种成绩,才能够支 持反对敌 人进攻 的战争 至
数年之 久,给了敌人以重大的 打击;仅 因错误 路线的 统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991
治,这些 成绩才终于受到 了破坏 。在各次 错误路线统治
时期,
和党 的任何 其他 历史 时期 一 样,
一 切 为人 民 利 益 而
壮 烈 地 牺 牲 了 的 党 内 党 外 的 领 袖、
领 导 者、
干 部、
党员和
人民群众,都将永远被党和人民所崇敬。
(五 )
“左”
倾路 线 的 上述 四 方面 错 误的 产 生,
不 是偶 然 的,
它有很深 的 社会根源。
如同 毛泽东同 志所代 表的正 确路线反 映了中国无产
阶 级 先 进 分 子 的 思 想 一 样,
“左”
倾 路 线则 反映 了 中 国 小
资产阶级 民主派的思想。 半殖民 地半封建 的中国,是小
资产阶级 极其广大的国家 。我们 党不但从 党外说是处在
这 个广 大阶 层 的 包 围之 中;
而 且 在党 内,
由 于 十 月 革命 以
来马克思 列宁主义在世界 的伟大 胜利,由 于中国现时的
社会 政治 情况,
特 别是 国共 两党 的 历史 发展,
决 定了 中国
不能有强 大的小资产阶级 政党, 因此就有 大批的小资产
阶级革命 民主分子向无产 阶级队 伍寻求出 路,使党内小
资产阶级 出身的分子也占 了大多 数。此外 ,即使工人群
众和 工人 党员,
在 中国 的经 济条 件 下,
也 容 易染 有 小 资 产
阶级的色 彩。因此,小资 产阶级 思想在我 们党内常常有
各 色各 样 的 反映,
这是 必 然 的,
不 足 为 怪 的。
党外 的小资产 阶级群 众,除 了农民是 中国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的主要力量以外 ,城市 小资产阶 级大多数群众
在中国也 受着重重压迫, 经常迅 速大量地 陷于贫困破产
99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和失业的境地,其经济和政治的民主要求十分迫切,所以
在现阶段的革命中,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动力之一。
但是小资产阶级 由于是一 个过渡 的阶级, 它是有两 面性
的:就其好的、革命的一面说来,是其大多数群众在政治
上、组织上以至思想上能够接受无产阶级的影响,在目前
要求民主革命,并能为此而团结奋斗,在将来也可能和无
产阶级共同走向 社会主义 ;而就 其坏的、 落后的一 面说
来,则不但有其各种区别于无产阶级的弱点,而且在失去
无产阶级的领导 时,还往 往转而 接受自由 资产阶级 以至
大资产阶级的影 响,成为 他们的 俘虏。因 此,在现 阶段
上,无产阶级及其先进部队—— 中国共产党,对于党外的
小资产阶级群众 ,应该在 坚决地 广泛地联 合他们的 基础
上,一方面给以 宽大的待 遇,在 不妨碍对 敌斗争和 共同
的社会生活的条 件下,容 许其自 由主义的 思想和作 风的
存在;另一方面 则给以适 当的教 育,以便 巩固同他 们的
联 合。
至于 由小资 产阶级出 身而自 愿抛弃其 原有立场 、加
入无产阶级政党 的分子, 则是完 全另一种 情形。党 对于
他们,和对于党外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应该采取原则上不
同的政策。由于 他们本来 和无产 阶级相接 近,又自 愿地
加入无产阶级政 党,在党 的马克 思列宁主 义教育和 群众
革命斗争的实际 锻炼中, 他们是 可以逐渐 在思想上 无产
阶级化,并给无 产阶级队 伍以重 大利益的 ;而且在 事实
上,加入我党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之绝大多数,也都
为党和人民作了 勇敢的奋 斗和牺 牲,他们 的思想已 经进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题 的 决 议
993
步,
很 多 人 并 已 成 为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者 了。
但 是,
必须 着
重指出:任何没有无产 阶级化的 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革命
性,
在 本质 上和 无 产阶 级革 命 性不 相同,
而且 这 种差 别往
往可能发展成为对抗状 态。带着 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党
员,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却还没有入党,
或没有完全入党,他们 往往是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面
貌 出 现 的 自 由 主 义 者、
改 良 主 义 者、
无 政 府 主 义 者、
布朗
︹
基主义
︺
48
者等等;
在这种情 况下,
他们不 但 不 能 引导 中
国将来的共产主义运动 达到胜利 ,而且也不能引导中国
今天的新民主主义运动 达到胜利 。如果无产阶级先进分
子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思想和 这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
党 员的 旧有 思想 坚 决地 分 清 界 限,
严 肃 地、
但 是恰 当地 和
耐心地进行教育和斗争 ,则他们 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不但
不能克服,而且必然力 图以他们 自己的本来面貌来代替
党的 无产 阶 级先 进部 队 的面 貌,
实 行篡 党,
使 党 和人 民的
事业蒙受损失。党外的 小资产阶 级愈是广大,党内的小
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愈 是众多, 则党便愈须严格地保持
自己的无产阶级先进部 队的纯洁 性,否则小资产阶级思
想向党的进攻必然愈是 猛烈,而 党所受的损失也必然愈
是巨大。我党历史上各 次错误路 线和正确路线之间的斗
争,实质上即是党外的 阶级斗争 在党内的表演;而上述
“左”
倾 路 线 在 政 治 上、
军 事 上、
组 织 上 和 思 想 上 的 错 误,
也即是这种小资产阶级 思想在党 内的反映。在这个问题
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首 先,
在 思 想 方 法 方 面。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思 想 方 法,
基
994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本上表 现为观察 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 性,即 不从阶级
力量对 比之客观 的全面的情况出发,而 把自己 主观的愿
望、
感 想 和 空 谈 当 做 实 际,
把 片 面 当 成 全 面,
局 部 当成 全
体,树 木当做森 林。脱离实际生产过程 的小资 产阶级知
识分子 ,因为只 有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性 知识, 他们的思
想方法 就比较容 易表现为我们前面所说 的教条 主义。联
系生产 的小资产 阶级分子虽具有一定的 感性知 识,但是
受着小生产的狭隘性、散漫性、孤立性和 保守性的限制,
他们的 思想方法 就比较容易表现为我们 前面所 说的经验
主 义。
第 二,
在 政 治 倾 向 方 面。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政 治 倾 向,
因
为他们 的生活方 式和由此而来的思想方 法上的 主观性片
面性, 一般地容 易表现为左右摇摆。小 资产阶 级革命家
的许多 代表人物 希望革命马上胜利,以 求根本 改变他们
今天所 处的地位 ;因而他们对于革命的 长期努 力缺乏忍
耐 心,
他 们 对于“左”
的 革命 词 句和 口 号有 很大 的 兴 趣,
他
们容易 发生关门 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 和行动 。小资产
阶级 的这 种 倾向,
在党内 反 映出 来,
就 构 成了 我们 前 面所
说 的“左”
倾 路 线 在 革 命 任 务 问 题、
革 命 根 据 地 问 题、
策略
指导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上的各种错误。
但是,
这些 小资产 阶级 革命家 在另 外一种 情况 下,
或
是另 一部 分 小资 产阶级 革命家,
也可以 表现 悲观失 望,
表
现追随 于资产阶 级之后的右倾情绪和右 倾观点 。一九二
四年至 一九二七 年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主 义,土 地革命后
期的张 国焘主义 和长征初期的逃跑主义 ,都是 小资产阶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995
级 这种右倾 思想在党内的反 映。抗日时期, 又曾发生 过
投 降主义的 思想。一般地说 ,在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 分
裂 的 时 期,
比 较容 易 发生“左”
倾 错误
(例 如 土地 革 命 时 期
“左”
倾 路 线 统治 党 的 领 导 机 关至 三 次 之 多)
,
而在 资 产 阶
级和无产阶级联合的时期,则比较容易发生右倾错误(例
如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
而无论是“左”倾或右倾,都是不利于革命而仅仅利于反
革 命的。由 于各种情况的变 化而产生的左右 摇摆、好 走
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坏的一
面 的特点。 这是小资产阶级 在经济上所处的 不稳定地 位
在 思 想上的 反映。
第 三,在 组织生 活方面。 由于一 般小资 产阶级的 生
活 方式和思 想方法的限制, 特别由于中国的 落后的分 散
的 宗法社会 和帮口行会的社 会环境,小资产 阶级在组 织
生 活上的倾 向,容易表现为 脱离群众的个人 主义和宗 派
主 义 。这 种 倾 向 反 映 到 党 内 , 就 造 成 我 们 前 面所 说 的
“左”倾路线的错误的组织路线。党长期地处在分散的乡
村 游击战争 中的情况,更有 利于这种倾向的 发展。这 种
倾向,不是自我牺牲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而是利用党和人
民 的力量并 破坏党和人民的 利益来达到个人 和宗派的 目
的,因此它是同党的联系群众的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和
党 的纪律不 相容的。这种倾 向,常常采取各 种各样的 形
式,
如 官 僚 主 义、
家 长 制 度、
惩 办 主 义、
命 令 主 义、
个人英
雄主义、半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主主义、闹独
立性、行会主义、山头主义、同乡同学观念、派别纠纷、
99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耍 流 氓 手 腕 等 , 破 坏 着 党 同 人 民群 众 的 联 系 和 党 内 的
团结。
这些就是小资产 阶级思想 的三个方面。我 们党内 历
次 发 生 的 思 想 上 的 主 观 主 义,
政 治 上 的“左”
、
右 倾,
组织
上的宗派主义等项现象,无论其是否形成了路线,掌握了
领导,显然都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之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
无产阶级的表现。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教育方法,
将党 内的小 资产阶级思想加以 分析和 克服,促 进其无 产
阶 级化,
是 完 全 必 要 的。
(六 )
由上所述,可见各次尤其是第三次统治全党的“左”
倾路线,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
物。
因 此,
要 克 服 错 误 的“左”
倾 思 想 或 右 倾 思 想,
既不能
草率 从事, 也不能操切从事, 而必须 深入马克 思列宁 主
义的 教育, 提高全党对于无产 阶级思 想和小资 产阶级 思
想的 鉴别能 力,并在党内发扬 民主, 展开批评 和自我 批
评, 进行耐 心说服和教育的工 作,具 体地分析 错误的 内
容及 其危害 ,说明错误之历史 的和思 想的根源 及其改 正
的办 法。这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者克服 党内错误 的应有 态
度。 扩大的 六届七中全会指出 :毛泽 东同志在 这次全 党
整风和党史学习中所采取的方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
49 的方 针,
人”
,
“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 同志︹” ︺
是马克 思
列宁 主义者 克服党内错误的正 确态度 的模范, 因而取 得
附 录 :关 于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97
了 在 思 想 上 、 政 治 上 和 组 织上 提 高 并 团 结 全 党 的 伟 大
成就。
扩 大 的 六 届 七 中 全 会指 出:
在 党 的 历史 上,
曾经 有 过
反对 陈 独 秀主义 和 李 立三主 义 的 斗争,
这些斗 争,
是完全
必要的。这些 斗争的 缺点,是 没有自觉地作为 改造在 党
内严重存在着 的小资 产阶级思 想的严重步骤, 因而没 有
在思想上彻底 弄清错 误的实质 及其根源,也没 有恰当 地
指 出 改 正 的 方 法,
以 致 易 于 重 犯 错 误;
同 时,
又 太着 重 了
个人的责任, 以为对 于犯错误 的人们一经给以 简单的 打
击,问题就解 决了。 党在检讨 了六届四中全会 以来的 错
误以 后,
认 为 今后 进行 一 切 党内思 想 斗 争时,
应 该避 免 这
种缺点,而坚 决执行 毛泽东同 志的方针。任何 过去犯 过
错误 的 同 志,
只要 他已 经 了 解和开 始 改 正自己 的 错 误,
就
应该不存成见 地欢迎 他,团结 他为党工作。即 使还没 有
很好 地 了 解和改 正 错 误,
但已 不坚 持 错 误的同 志,
也应该
以恳切的同志 的态度 ,帮助他 去了解和改正错 误。现 在
全党 对 于 过去错 误 路 线的认 识,
已 经 一 致了,
全 党已 经 在
以毛泽东同志 为首的 中央周围 团结起来了。因 此,全 党
今 后的 任 务,
就 是在 弄清 思 想、
坚 持原 则 的 基 础 上 加 强 团
结,
正 像 本 决 议 的 第 二 节 上 所 说 的“
:团 结 全 党 同 志 如 同
一个 和 睦 的家庭 一 样,
如 同 一块坚 固 的 钢铁一 样,
为着获
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
我 们 党 关 于 党 内 历 史 问 题 的 一 切 分 析、
批 判、
争 论,
是应
该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
那就是不正确 的。但 是鉴于党 内小资产阶级思 想的社 会
99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根源的存在 以及党 所处的长 期分散 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
境,又鉴 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残余还是存在着,
尤其是对于 经验主 义还缺乏 足够的 批判,又鉴于党内严
重的宗派主 义虽然 基本上已 经被克 服,而具有宗派主义
倾向的山头 主义则 仍然相当 普遍地 存在着等项事实,全
党应该警 觉:要使党内思想完全统一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还需要一个 长时期 的继续克 服错误 思想的斗争过程。因
此,
扩大 的 六 届七 中全 会 决定:
全党 必 须 加 强 马 克 思列 宁
主义 的思想 教育,
并着 重 联系中 国 革命 的实 践,
以 达 到进
一步地养成 正确的 党风,彻 底地克 服教条主义、经验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山 头 主 义 等 项 倾 向 之 目 的。
(七 )
扩大的 六届七中全会着 重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
命的实践证 明了, 并且还在 证明着 ,毛泽东同志所代表
的我们党和 全国广 大人民的 奋斗方 向是完全正确的。今
天我党在抗 日战争 中所已经 取得的 伟大胜利及其所起的
决定作用, 就是这 条正确路 线的生 动的证明。党在个别
时 期 中 所 犯 的“左”
、
右 倾 错 误,
对 于 二 十四 年 来 在 我 党 领
导之下的轰 轰烈烈 地发展着 的、取 得了伟大成绩和丰富
经验的整 个中国革命事业说来,不过是一些部分的现象。
这些 现象,
在 党还 缺乏 充 分经验 和 充分 自觉 的 时期 内,
是
难于完全避 免的; 而且党正 是在克 服这些错误的斗争过
程中 而更加 坚强 起来,
到 了今天,
全党 已 经空 前一 致 地认
附 录 : 关 于 若 干 历史 问 题 的 决 议
999
识了 毛泽东同 志的路线的正确 性,空 前自觉地 团结在 毛
泽东 的旗帜下 了。以毛泽东同 志为代 表的马克 思列宁 主
义的 思想更普 遍地更深入地掌 握干部 、党员和 人民群 众
的结 果,必将 给党和中国革命 带来伟 大的进步 和不可 战
胜的 力量。
扩 大 的 六届 七 中 全 会 坚 决 相信:
有 了 北 伐 战 争、
土地
革命 战争和抗 日战争这样三次 革命斗 争的丰富 经验的 中
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
必将 使中国革 命达到彻 底的胜 利。
注
释
︹ ︺1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 题》注 〔4〕。
︹ ︺
2 罗 章 龙 , 一 八 九 六 年生 ,湖 南浏 阳 人 。 一 九 二 一 年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 。 曾
被 选为 中 共 中 央 委 员 、 中 央 候 补 委 员 。 一 九 三 一 年 一 月 中 共 六 届 四 中 全 会 后 , 组
织“中央非常委员会”, 进行分裂党的 活动,被开除 党籍。
︹ ︺3
见本书第一卷 《论反 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策略》注〔 23〕。
︹ ︺4
参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2〕。
︹ ︺
5
一 九 三 ○ 年 八 九 月 间, 红军 第一 方 面 军 进 攻 长 沙 。 当 时 因 国 民 党 军 筑 垒
死 守 , 又有 飞 机和 军 舰的 援助,红 军 久攻 不克 , 而 敌 人的 援 军已 日渐 集 中, 形 成 不
利 形势 。 毛 泽 东 说 服 了 红 一 方 面 军 中 的 干 部 , 撤 退 围 攻 长 沙 的 部 队 , 接 着 又 说 服
了 干部 放 弃 夺 取 中 心 城 市 九 江 和 攻 打 其 他 大 城 市 的 意 见 , 改 变 方 针 , 分 兵 攻 取 茶
陵、攸县 、醴陵、萍乡、吉安等地,使红一方面军获得很大的发展。
︹ ︺6
瞿 秋白 (一八九 九—— 一九 三 五), 江苏 常州人。 一九 二二 年加入中 国共
产 党, 是 党 的 早 期 领 导 人 之 一 。 在 一 九 二 五 年 至 一 九 二 八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第 四 次
至 第六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 都 被 选 为 中 央 委 员 。 第 一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 积 极
反 对国 民 党 右 派 反 共 反 人 民 的 “ 戴 季 陶 主 义 ” 和 中 国 共 产 党 内 陈 独 秀 的 右 倾 投 降
主 义。 一 九 二 七 年 国 民 党 叛 变 革 命 后 , 同 李 维 汉 主 持 召 集 八 月 七 日 的 中 共 中 央 紧
急 会议 , 结 束 了 陈 独 秀 右 倾 投 降 主 义 在 党 内 的 统 治 。 但 是 在 一 九 二 七 年 冬 至 一 九
二 八 年 春, 他 在担 任 中央 领导工作 中 曾经 犯过 “ 左 ” 的盲 动 主义 的错 误 。一 九 三 ○
年 九 月 ,他 同 周恩 来 主持 召集中共 六 届三 中全 会 , 停 止了 危 害党 的李 立 三“ 左 ” 倾
1000
毛 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
释
路 线 的 执行。 但是 在 一 九三 一 年一 月 的中 共六届 四 中 全 会上 ,他却 受 到“ 左 ”的 教
条 主义 宗派 主 义分 子的 打击 , 被排 斥于 中 央领 导机 关 之外 。从 这时 到 一九 三三 年
的 一个 时期 , 他在 上海 同鲁 迅 合作 从事 革 命文 化运 动 。一 九三 四年 二 月到 中央 革
命 根 据 地,担 任中 华 苏 维埃 共 和国 中 央政 府教育 人 民 委 员( 教育部 长 )。 红 军主 力
长 征 时 , 他 被留 在 中 央 根 据 地。 一 九 三 五 年 二 月 在 福 建 游 击 区 被 国 民 党 政 府 逮
捕,
六月十八 日就义于 福 建 长汀。
︹ ︺7
林育 南( 一八九八 —— 一九三 一 ) ,湖 北黄 冈 人 。中 国共 产 党 党员 ,中 国
早 期 职 工 和 青年 运 动 的 领 导 者和 组 织 者 之 一 。 曾 经 担 任 中 国 劳 动 组 合 书 记 部 武
汉 分 部 主任, 青年 团 中 央委 员 ,团 中 央秘 书、组 织 部 长 ,中 华全国 总 工会 执 行委 员
兼 秘 书 长等 职 。 一九 三 一 年 在上 海 被 国 民党 政 府 逮捕 , 牺 牲于 龙 华 。
︹ ︺8
李求 实( 一九○三 —— 一九三 一 ) ,湖 北武 昌 人 。中 国共 产 党 党员 。在 一
九 二三 年和 一 九二 七年 青年 团 的第 二、 第 四次 全国 代 表大 会上 ,先 后 被选 为候 补
中 央 委 员和中 央委 员 , 曾任 团 中央 宣 传部 长、南 方 局 书 记和 团中央 机 关刊 物 《中 国
青 年》主编 等职。 一九二九年到中共中央宣 传部工 作,创办 党报《上海报》 。一九三
一 年在 上海被 国民 党政府 逮捕,牺 牲于 龙华。
︹ ︺9
何孟 雄( 一八九八 —— 一九三 一 ) ,湖 南酃 县 人 。中 国共 产 党 党员 ,中 国
早 期北 方职 工 运动 的组 织者 之 一, 曾创 建 京绥 铁路 工 会。 一九 二七 年 国民 党叛 变
革 命 以 后,曾 任中 共 江 苏省 委 委员 、 省农 民运动 委 员 会 秘书 等职。 一 九三 一 年在 上
海 被国民党 政府逮捕 ,牺牲于龙华。
︹
︺
10
秦邦 宪(一九 ○七—— 一九四六 ),又名 博古,江 苏 无锡人。 一九三一 年
九 月至 一九 三 五年 一月 ,曾 是 中共 临时 中 央和 中共 六 届五 中全 会后 中 央的 主要 负
责 人 。 在这期 间, 犯 过 严重 的 “左 ” 倾冒 险主义 的 错 误 。遵 义会议 后 ,被 撤 销了 党
和 红 军 的最高 领导 职 务 。抗 日 战争 初 期, 先后在 中 共 中 央长 江局、 南 方局 工 作。 一
九 四一年以 后,在 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延安 创办和 主持《解 放日报》和新华 通讯社。
在 这期 间, 对 自己 过去 的错 误 作了 自我 批 评。 一九 四 五年 在党 的第 七 次全 国代 表
大 会上 ,继 续 当选 为中 央委 员 。一 九四 六 年二 月到 重 庆参 加同 国民 党 谈判 。四 月
八 日 在 返 回 延安 的 途 中因 飞 机 失 事 遇难 。
︹
︺
11
指 一 九 三 一 年 十 一 月 一 日 至 五 日 在 江 西 瑞 金 召 开 的 中 央 苏 区 党 的第 一
次代表大会,又称赣南会议。
︹ ︺
12 一九三五年秋,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甘边和陕北),“左”倾 机会主
义 路 线 被贯彻 到政 治 、 军事 、 组织 各 方面 工作中 去 , 使 执行 正确路 线 的、 创 造了 陕
北 红军 和革 命 根据 地的 刘志 丹 等遭 到排 斥 。接 着在 肃 清反 革命 的工 作 中, 一大 批
执 行正 确路 线 的干 部又 被逮 捕 ,从 而造 成 陕北 革命 根 据地 的严 重危 机 。同 年十 月
中 共 中 央经过 长征 到 达 陕北 后 ,纠 正 了这 个“左 ” 倾 错 误, 将刘志 丹 等从 监 狱中 释
注
附 录: 关于 若 干 历 史问题的决 议
释
1001
放出来 ,因而挽 救 了陕北革 命根据地 的危险局 面。
︹ ︺
13 见本书第一卷《论反 对日本 帝国主义 的策略 》注〔 8〕。
︹ ︺
14 参见本书第一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
︺
15
参 见斯大 林《中国 革命问题 》、《中国 革命和共 产 国际的任 务》 第二部 分
(《 斯大 林 全集 》第 9卷,人 民出版 社1954年版, 第 199— 207、259—267页)和 《 论
中 国 革 命 的 前 途 》 ( 《 斯 大 林 选 集 》 上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79 年 版 , 第 483 — 495
页 )。
︹ ︺
16 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
︹ ︺
17 见本书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的 《革命性质问题》部 分。
︹ ︺
18
见《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本书第1卷第 103页)。
︹
见 本书第 一卷《中 国的红色 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 》、《井 冈山 的斗争 》
︺
19
等 文。
︹
︺
20
一 九 三 三 年 一月 十 七 日 , 中 华苏 维 埃 临 时 中 央政 府 、 工 农红 军革 命 军 事
委 员会 发 表 宣 言 , 向 一切 进 攻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国 民 党 军 队 提 议 , 在 三 个 条 件 下 订 立
停战协定,联合抗日。三个条件是:(一)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二)保证民众的民
主 权 利(
,三 )
武 装 民 众。
︹ ︺
21
参见本书第一卷 《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注〔17〕。
︹ ︺
22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注〔2〕。
︹ ︺
23 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版,第 487页)。
︹ ︺
24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 之火,可以燎
原 》。
︹ ︺
25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
26 见《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本书第 1卷 第98— 99页)。
︹ ︺
(《斯大林全集》第
27 参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七 部分《战略和策略》
6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56年 版 ,第 131— 147页) 和 《 时 事 问 题 简评 》 第 二 部 分 《 关 于
中国 》。 这 里的引语 见《时 事问 题 简评》( 《斯 大林全 集 》第9卷,人 民出 版 社1954
年版, 第305页)。
︹
︹
︹
︺
28 见《 井冈山的 斗争》 (本书第1卷第 57页)。
︺
29 见《 井冈山的 斗争》 (本书第1卷第 58页)。
︺
30 见《 井冈山的 斗争》 (本书第1卷第 59页)。
︹ ︺
31
见《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本书第1卷第 105页)。
︹ ︺
32 见《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 剿”的总结决议》(《遵义会议文献》,
人民 出 版社 1985年 版 , 第3—26页 ) 。
1002
︹
︺
33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注 释
见 《中国 革命 战 争的战 略问 题》
(本 书 第 1卷 第 192页)
。
︹ ︺
34 见《论政策》( 本书第2卷第764页)。
︹ ︺
35 见刘少奇《肃清 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5页)。
︹ ︺
36 见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信》。
︹ ︺
37 以上三 段 引文见刘 少奇《肃 清关门 主义 与冒险主 义》(《 刘 少奇选集 》上
卷, 人民出 版社1981年版,第26、28、30页 )。
︹
︺
38
罗明 (一 九○一—— 一 九八七 ),广东 大埔 人。 一九三三年 在担任中 央革
命 根 据 地 中共 福 建省 委的 代 理书 记 时, 曾 经认 为 党 在 闽 西 上 杭 、 永 定 等 边 缘 地 区
的 工作条 件 比 较困 难,党 的 政 策 应当不同 于 根 据 地的巩 固地 区 , 而受到 党内 “ 左 ”
倾 领 导 者 的打 击 。当 时这 些 领导 者 把他 的 意见 错 误 地 、 夸 大 地 说 成 是 “ 悲 观 失 望
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并且开展了所谓“反对罗明路线的
斗 争”
。
︹ ︺
39 “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是毛泽东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
国 工 农 红 军制 订 的纪 律, 后 来成 为 八路 军 新四 军 的 纪 律 , 以 后 又 成 为 人 民 解 放 军
的 纪 律 。 其具 体 内容 在不 同 时期 和 不同 部 队略 有 出 入 。 一 九 四 七 年 十 月 , 中 国 人
民解放军总部对 其内容 作了统一 规定, 并重新颁布。“三 大纪律 ”是:( 一)一切 行
动 听 指 挥(
;二 )
不 拿 群 众 一 针 一 线(
;三 )
一 切 缴 获 要 归 公。
“八 项 注 意 ”是(
:一 )
说
话 和 气(
;二 )
买 卖 公 平(
;三 )借 东 西 要 还(
;四 )
损 坏 东 西 要 赔(
;五 )
不 打 人 骂 人;
(六 )
不 损 坏 庄 稼(
;七 )
不 调 戏 妇 女(
;八 )
不 虐 待 俘 虏。
︹ ︺
40 见《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本书第1卷第104页 )。
︹ ︺
41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 章。
︹ ︺
42 见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关于冲破五次“围剿”的总结》。
︹ ︺
43 见《论 持久战 》(本书 第2卷第500页)。
︹
︺
44
即古田 会 议决议。 本书第一 卷《关 于纠 正党内的 错误思想 》 ,是这个 决议
的 第 一 部分。
︹
︺
45
见 列宁《 俄国 社 会民 主党人 的 任 务》 (《 列 宁 全集 》 第2卷, 人民 出 版社
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 列宁《怎么办?》第一 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
民 出 版社 1986年 版 , 第23页 ) 。
︹
︺
46
见 一 九 二 八 年 四月 十 三 日 斯大 林 在 联 共 (布 ) 莫 斯 科 组织 的 积 极 分 子会
议 上所作 的 报 告《 关于中 央 委 员 会和中央 监 察 委 员会四 月联 席 全 会的工 作》 ( 《 斯
大林选 集》下卷 ,人民出 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
︹
︺
47
见 《 学 习 和 时局 》
(本 卷 第 938页)
。
︹
︺
48
布 朗 基 主 义 是 指以 法 国 布 朗基 ( 一 八 ○ 五—— 一 八 八 一) 为 代 表 的 一种
注
释
附录: 关于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
1003
革 命 冒 险 主 义 思 想 。 布 朗 基 主 义 否 认 阶级 斗 争 , 妄 想 不 依 靠 无 产 阶 级 的 阶 级 斗
争,而 用极 少 数知识 分子 的阴谋行 动, 就可以使 人类 摆脱 资本主义 的剥 削制度。
︹
︺
49
见 《学 习 和时 局 》
(本 卷第 938页)
。
1004
*
为 人 民 服 务
(一 九四 四年 九 月 八 日)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
的队 伍。我 们这个队 伍完全 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 底地为
︹ ︺
1
人民 的利 益 工 作 的。张 思德
同 志就是 我 们这 个队 伍中 的
一个 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 但死的 意义有不 同。中国 古时候有个文
学 家 叫 做 司 马 迁 的 说 过“
:人 固有 一 死,
或 重 于 泰 山,
或轻于鸿
︹ ︺2
毛。
”
为 人 民 利益 而死,
就 比 泰 山 还重;
替 法 西斯 卖 力,
替剥
削人 民和压 迫人民的 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 同志是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
怕别 人批评 指出。不 管是什 么人,谁向我们指 出都行 。只要
你说 得对, 我们就改 正。你 说的办法对人民有 好处, 我们就
︹ ︺
3
照 你 的 办。
“精 兵 简 政”
这 一 条意 见,
就是 党 外 人士 李 鼎 铭
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
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共 中央 警备 团 追 悼 张 思 德 的 会 上 的讲 演 。
1005
为 人 民 服 务
这个 队伍就 一定会兴 旺起来。
我们 都是 来 自五 湖四 海,
为了 一个 共同 的 革命 目标,
走到
一起 来了。 我们还要 和全国大多数人 民走这 一条路。我们今
︹
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
︺4
,
但是还不够,
还
要更 大些, 才能取得 全民族的解放。 我们的 同志在困难的时
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
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
会有 牺牲, 死人的事 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我 们想到人民的利
益,
想 到 大 多 数 人 民 的 痛 苦,
我 们 为 人 民 而 死,
就 是 死 得 其 所。
不过 ,我们 应当尽量 地减少那些不必 要的牺 牲。我们的干部
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
护,
互 相 帮 助。
今 后 我 们 的 队 伍 里,
不 管 死 了 谁,
不 管 是 炊 事 员,
是 战 士,
只要 他是做 过一些有 益的工作的,我 们都要 给他送葬,开追
悼会 。这要 成为一个 制度。这个方法 也要介 绍到老百姓那里
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
哀思 ,使整 个人民团 结起来。
注
︹ ︺
1
释
张 思 德 , 四 川 仪 陇 人 , 中共 中 央 警 备 团 的 战 士 。 他 在一 九 三 三 年 参 加 红
军 ,经 历 长征 ,负过 伤 , 是一个 忠实 为 人民 服 务的 共 产 党员。 一九四 四年 九 月五 日
在陕 北 安塞县山 中烧炭 ,因 炭窑 崩塌而 牺 牲。
︹ ︺
2
司 马迁, 中国西汉 时期 著 名的 文学 家 和历 史学 家 ,著 有《 史 记》 一百三十
篇。
此处 引 语 见 《 汉 书 · 司 马 迁 传 》 中 的 《 报 任 少 卿书 》,
原 文 是:
“人 固 有 一死,
死
有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
3
李 鼎铭( 一八八一 —— 一 九四 七) , 陕西 米脂 人 ,开 明绅 士 。他 在一九四
一 年十 一 月陕 甘宁边 区 第 二届参 议会 上 提出 “ 精兵 简 政 ”的提 案,并 在这 次 会议 上
1006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释
当选为 陕甘宁 边区 政府副主 席。
︹ ︺
4
的 总数。
这 是 指 当时 陕甘 宁 边 区 和 华北 、 华 中 、 华 南 各 抗日 根 据 地 所 拥有 的人 口
1007
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
*
(一 九 四 四年 十月 十 一 日)
空洞 无物,
没 有 答 复人民 所 关切 的任何 一个 问题,
是 蒋介
石双十演说的特色之一。蒋介石说,大后方尚有广大土地,不
怕敌 人。寡 头专政 的国民党 领导者们,至今看不见 他们有什
么改革政治抗住敌人的意图和本领,只有“土地”一项现成资
本可资抵挡。但是谁也明白,仅有这项资本是不够的,没有正
确的 政策和 人的努 力,日本 帝国主义是天天在威胁 这块剩余
土地 的。蒋 介石大 概是强烈 地感到了敌人的这种威 胁,只要
看 他 向 人 民 反复 申 述 没 有 威 胁,
甚至 说,
“我自 黄 埔 建 军 以 来,
二十 年间, 革命形 势从来没 有像今天这样的坚固” ,就是他
感到 了这种 威胁的 反映。他 又反复地说不要“丧失 我们的自
信”
,
就是 在 国 民 党 队 伍中,
在 国 民党 统 治 区的 社 会 人 士 中,
已
有很 多人丧 失了信 心的反映 。蒋介石在寻找方法, 以期重振
这种 信心。 但是他 不从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 个政策或
工作方面去找振作的方法,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他说,
“国 际 观察 家”
都 是“莫 明 其妙”
的,
“外国 舆 论 对 我 们军 事政 治
纷 纷 议 论”
,
都 是 相 信 了“敌 寇 汉 奸 造 谣 作 祟”
的 缘 故。
说 也奇
*
这是 毛 泽 东 为新 华社 写 的 评 论。
100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怪,罗斯福一类的外国人,也和宋庆龄一类的国民党人、国民
参 政会的许 多参政 员以及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一样 ,都不 相
信蒋介石及其亲信们的好听的申辩,都“对我们军事政治纷纷
议论”。蒋介石对于此种现象感到烦恼,一向没有找出一个在
他认为理直气壮的论据,直到今年双十节才找到了,原来却是
他们相信了“敌寇汉奸造谣作祟”。于是蒋介石在其演说中,
用了极长的篇幅,痛骂这种所谓“敌寇汉奸造谣作祟”。他以
为经他这一骂,一切中国人、外国人的嘴巴可被封住了。对于
我的军事政治,有谁再来“纷纷议论”的么,谁就是相信“敌
寇汉奸造谣作祟”!我们认为蒋介石的这种指摘,是十分可笑
的。
因 为,
对 于 国 民 党 的 寡 头 专 政,
抗 战 不 力,
腐 败 无 能,
对于
国 民党政府 的法西 斯主义的政令和失败主义的军令 ,敌寇 汉
奸 从来没有 批评过 ,倒是十分欢迎的。引起人们一 致不满 的
蒋介石所著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日本帝国主义作过多次衷
心 的称赞。 关于改 组国民政府及其统帅部一事,也 没有听 见
什 么敌寇汉 奸说过 半句话,因为保存现在这样天天 压迫人 民
和 天天打败 仗的政 府和统帅部,正是敌寇汉奸的希 望。蒋 介
石 及其一群 历来是 日本帝国主义诱降的对象,难道 不是事 实
吗?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原 来 提 出 的“反 共”
“灭 党”两 个 口 号,
早已
放 弃 了“灭 党”
,
剩 下 一 个“反 共”
,
难 道 不 是 事 实 吗?
日 本帝 国
主义者至今还没有向国民党政府宣战,他们说,日本和国民党
政 府之间还 没有战 争状态存在呢!国民党的要人们 在上海 南
京 宁波一带 的财产 ,至今被敌寇汉奸保存得好好的 。敌酋
俊 六,派遣 代表到 奉化祭了蒋介石的祖坟。蒋介石 的亲信 们
暗 地里派遣 使者, 几乎经常不断地在上海等处和日 寇保持 联
评 蒋 介 石 在 双 十 节 的 演说
1009
系,进行秘密谈判。特别是在日寇进攻紧急的时候,这种联系
和谈判就来得越多。所有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由此看来,
对于蒋介石及其一群的军事政治发生“纷纷议论”的人们,究
竟 是“莫 明 其 妙”
呢,
还 是 已 明 其 妙 呢?
这 个“妙”
的 出 处,
究竟
是“敌寇汉奸造谣作祟”呢,还是在蒋介石自己及其一群的身
上呢?
在蒋介石的演说中,还有一项声明,就是他否认中国将有
内 战。
但 是 他 又 说:
“决 没 有 人 再 敢 背 叛 民 国,
破 坏 抗 战,
如汪
精卫之流之所为。”蒋介石是在这里寻找内战的根据,并且他
是找着了。有记性的中国人不会忘记,一九四一年,正当中国
叛卖者 们 宣布解 散新 四军 ,中国 人 民起来 制止 内战 危机 的时
候,
在 蒋 介 石 的 一 次 演 说 中,
曾 说:
将 来 决 不 会 有“剿 共”战 争,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讨伐叛逆的战争。读过《中国之命运》的
人们也会记得,蒋介石在那里曾说:中共在一九二七年武汉政
府时期“勾结”过汪精卫。一九四三年国民党十一中全会的决
议上,又给中共安上了“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八字由头。现
在又读了蒋介石这篇演说,就使人们感觉内战危险不但存在,
而且在 发 展着。 中国 人民 现在就 要 牢牢地 记着 ,不 知哪 一天
的 早晨,
蒋 介 石 会要 下 令讨 伐 所 谓“叛 逆”的,
那 时 的 罪 状就 是
“背 叛 民 国”
,
就 是“破 坏 抗 战”
,
就 是“如 汪 精 卫 之 流 之 所 为”
。
蒋介石是擅长这一手的,他不擅长于宣布庞炳勋、孙良诚、陈
︹
孝强
︺1
一流人为叛逆,
也不擅长于讨伐他们,
但是他却擅长于
︹
宣布华中的新四 军和山 西的决死队
︺
2
为“叛逆”
,
并且极擅 长
于讨伐 他 们。中 国人 民决 不要忘 记 ,当着 蒋介 石声 言不 打内
战的时候,他已经派遣了七十七万五千人的军队,这些军队正
101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在专门包围或攻打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的人民游击队。
蒋 介石 的演 说在 积极 方面 空洞 无物 ,他 没有 替中 国人 民
所热望 的改善 抗日阵线 找出任何 答案。在 消极方面,这篇 演
说却充 满了危 险性。蒋 介石的态 度越变越 反常了,他坚决 地
反对人民改革政治的要求,强烈地仇视中国共产党,暗示了他
所准备 的反共 内战的借 口。但是 ,蒋介石 的这一切企图是 不
能成功 的。如 果他不愿 意改变他 自己的作 法的话,他将搬 起
石头打 他自己 的脚。我 们诚恳地 希望他改 变作法,因为他 现
在 的 作 法是 绝 对 地 行 不通 的。
他已 宣 布“放 宽 言 论 尺 度︹”︺3 ,
就不应该以相信“敌寇汉奸造谣作祟”的污蔑之词来威胁和封
闭 人 们“纷 纷 议 论”
之 口。
他 已 宣 布“缩 短 训 政 时 期”
,
就不 应
该拒绝 人们改 组政府和 改组统帅 部的要求 。他已宣布“用 政
治方法解决共党问题”,就不应该又来寻找准备内战的理由。
注
︹ ︺
1
释
庞 炳 勋 ,曾 任国 民党 河 北 省 政 府 主 席 、 冀 察 战 区 副 总 司 令 兼 第 二 十 四集
团 军总司 令 ; 孙良诚 ,曾 任 国 民 党山 东 省政 府 主席 、 第三 十 九 集团 军 副总 司 令 ;陈
孝 强 , 曾 任 国 民 党 第 二十 七 军 预 备第 八 师 师 长。 他 们于 一 九 四 二年 、 一九 四三 年
间公开 投 降日本侵 略者。
︹ ︺
2
山 西 的 决死 队, 指山 西 青 年 抗 敌 决 死 队 。 它 是 抗 日 战 争 初 期 , 由 中 国共
产 党 人 在 与 阎 锡 山 建 立统 一 战 线 的过 程 中 组 建和 领 导的 山 西 人 民的 抗 日武 装。 参
见本 书第二 卷《团 结一切 抗日力 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注〔4〕。
︹ ︺
3
一 九 四 四年 以来 ,要 求 结 束 国 民 党 的 独 裁 统 治 、 实 行 民 主 、 保 障 言 论自
由 , 成 为 国 民 党 统 治 区域 的 人 民 的普 遍 呼 声 。国 民 党为 了 搪 塞 人民 的 迫切 要求 ,
一九四四年四月 ,宣布 所谓“放宽言论 尺度”; 五月,国民党五 届十二中 全会又 宣言
“ 保障言 论 自 由”。 但是 国 民 党 被迫 所 作的 这 些表 示 ,事 后 一 点也 没 有兑 现 , 其压
制 人 民 言 论 的 措 施 , 随 着 人 民 民 主 运 动 的 高 涨 而 层出 不穷 。
1011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
(一九 四 四 年十 月三 十日)
我 们的一切 工作都是 为了打倒日本帝 国主义。日本帝 国
主义和希特勒一样,快要灭亡了。但是还须我们继续努力,才
能最后地消灭它。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
是文化。没有文 化的军队 是愚蠢的 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 不
能战胜敌 人的。
解 放区的文 化已经有 了它的进步的方 面,但是还有它 的
落后的方面。解 放区已有 人民的新 文化, 但是还有广大的 封
建遗迹。在一百 五十万人 口的陕甘 宁边区 内,还有一百多 万
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
群众脑子里的敌 人。我们 反对群众 脑子里 的敌人,常常比 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 还要困难 些。我们 必须告 诉群众,自己起 来
同自己的文盲、 迷信和不 卫生的习 惯作斗 争。为了进行这 个
斗争,不能不有 广泛的统 一战线。 而在陕 甘宁边区这样人 口
稀 少、
交 通 不 便、
原 有 文 化 水 平 很 低 的 地 方,
加 上 在 战 争 期 间,
这种统一战线就尤其要广泛。因此,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
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
*
这 是 毛泽 东在 陕 甘宁 边 区文 教工 作 者会 议上 所 作的 讲演 。
1012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读 报组和 识字组 。不但要 有新式 学校,而且要利 用旧的村塾
︹
加 以改造。
在 艺术工作 方面,
不但要 有话剧,
而且 要有 秦腔
︺1
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旧戏班,利用
在秧歌队总数中占百分之九十的旧秧歌队,逐步地加以改造。
在医药方面,更是如此。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
许 多人民 还相信 巫神。在 这种情 形之下,仅仅依 靠新医是不
可 能解决 问题的 。新医当 然比旧 医高明,但是新 医如果不关
心人民的痛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
个 旧医和 旧式兽 医,并帮 助他们 进步,那就是实 际上帮助巫
神 ,实际 上忍心 看着大批 人畜的 死亡。统一战线 的原则有两
个: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在统一战线
中,投降主义是错误的,对别人采取排斥和鄙弃态度的宗派主
义 也是错 误的。 我们的任 务是联 合一切可用的旧 知识分子、
旧 艺 人、
旧 医 生,
而 帮 助、
感 化 和 改 造 他 们。
为 了 改 造,
先要团
结。只要我们做得恰当, 他们是会欢迎我们的帮助的。
我们的 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 化工作 者必须 有为人民服
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
众 ,就要 按照群 众的需要 和自愿 。一切为群众的 工作都要从
群 众的需 要出发 ,而不是 从任何 良好的个人愿望 出发。有许
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
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
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
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
会 脱离群 众。凡 是需要群 众参加 的工作,如果没 有群众的自
觉 和自 愿,
就会 流于 徒有形 式 而失败。
“欲 速 则不达︹
”︺2 ,
这不
文 化 工 作 中 的 统一 战 线
1013
是说不要速,而是说不要犯盲动主义,盲动主义是必然要失败
的 。在一 切工作 中都是如 此;在 改造群众思想的 文化教育工
作 中尤其 是如此 。这里是 两条原 则:一条是群众 的实际上的
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
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注
︹ ︺1
释
秦 腔 ,又 名梆 子 腔, 是流行 于中国 西北 地区的 具有 悠 久历 史的 地 方戏 曲。
︹ ︺2 见《论语·子路》。
1014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
(一 九四 五年 一 月 十 日)
各位劳动英雄,各位模范工作者!
你们开了会,总结了经验,大家欢迎你们,尊敬你们。你
们有三种长处,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个,带头作用。这就是因
为 你们 特别 努力 ,有 许多 创造 ,你们 的 工作成 了 一般人 的模
范,提高了工作标准,引起了大家向你们学习。第二个,骨干
作 用。 你们 的大 多数 现在 还不 是干部 , 但是你 们 已经是 群众
中的骨干,群众中的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到了
将 来, 你们 可能 成为 干部 ,你 们现在 是 干部的 后 备军。 第三
个 ,桥 梁作 用。 你们 是上 面的 领导人 员 和下面 的 广大群 众之
间的桥梁,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
传 下 去。
你们有许多的长处,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你们切记不可以
骄 傲。 你们 被大 家尊 敬, 是应 当的, 但 是也容 易 因此引 起骄
傲。
如 果 你 们 骄 傲 起 来,
不 虚 心,
不 再 努 力,
不 尊 重 人 家,
不尊
重干部,不尊重群众,你们就会当不成英雄和模范了。过去已
有一些这样的人,希望你们不要学他们。
*
这 是 毛 泽 东在 陕 甘 宁 边 区 劳 动 英 雄 和 模范 工 作者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1015
你们 的经 验, 这次 会议 做了 总结。 这个 总结 文件 说得 很
好,不但这里适用,各地也可以适用,我就不讲这些了。我想
讲一点 我们的经 济工作。
近几年中,我们开始学会了经济工作,我们在经济工作中
有了很大的成绩,但这还只是开始。我们必须在两三年内,使
陕甘宁 边区和敌 后各解放 区,做 到粮食和 工业品的全部或 大
部的自给,并有盈余。我们必须使农业、工业、贸易三方面都
比现在有更大的成绩。到了那时,才算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如果哪 一个地方 的军民生 活没有 改善,为 着反攻而准备的 物
质 基 础 还 不 稳 固,
农 业、
工 业、
贸 易 不 是 一 年 一 年 地 上 涨,
而是
停止不进,甚至下降,便证明哪个地方的党政军工作人员还是
没有学会经济工作,哪个地方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
有一 个问 题必 须再 一次 引起 大家注 意的 ,就 是我 们的 思
想要适 合于目前 我们所处 的环境 。我们目 前所处的环境是 农
村,这一点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谁不知道我们是处在农村中
呢?其实不然。我们有很多同志,虽然天天处在农村中,甚至
自以为了解农村,但是他们并没有了解农村,至少是了解得不
深刻。他们不从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被敌人分割的、因
而又是 游击战争 的农村环 境这一 点出发, 他们就在政治问 题
上,
军 事 问 题 上,
经 济 问 题 上,
文 化 问 题 上,
党 务 问 题 上,
工人
运 动、
农 民 运 动、
青 年 运 动、
妇 女 运 动 等 项 的 问 题 上,
常 常处 理
得不适当,或不大适当。他们带着城市观点去处理农村,主观
地作出 许多不适 当的计划 ,强制 施行,常 常碰了壁。近几 年
来,由于整风,由于在工作中碰了钉子,我们的同志有了很多
的进步 。但是还 须注意使 我们的 思想完全 适合于我们所处 的
1016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环境,然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如果我
们真正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 建立在个体经济 基础上
的、被敌人分割的、因而又是游击战争的农村根据地,如果我
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看起来收效很慢,并不轰轰
烈烈,但是在实际上,比较那种不从这一点出发而从别一点出
发,例如说,从城市观点出发,其工作效果会怎么样呢?那就
决不是很慢,反而是很快的。因为,如果我们从后一点出发,
脱离今天的实际情况,做起来不是效率快慢的问题,而是老碰
钉子,根本没有效果的问题。
比如我们提倡采取现有样式 的军民生产运动,发 生了很
大的效果,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
我们要打击日本侵略者,并 且还要准备攻入城市 ,收复
失地。然而我们是处在个体经济的被 分割的游击战争 的农村
环境中,怎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
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 外援,但是我们 不能依
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那末,
有些什么办法呢?我们就用军民两方 同时发动大规模 生产运
动 这一 种 办 法。
由于是 农村,
人力物力 都是分散 的,
我 们的 生产 和 供给就
采 取“统 一 领 导,
分 散 经 营”
的 方 针。
由于是 农村,
农民都是 分散的个 体 生产者,
使用 着 落后的
生产工具,而大部分土地又还为地主所有,农民受着封建的地
租剥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兴趣和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我们
就采取减租减息和组织劳动互助这样 两个方针。减租 提高了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1017
农民 的生产 兴趣,劳 动互助 提高了农 业劳动 的生产率。我已
得了华北华中各地的材料,这些材料都说:减租之后,农民生
产兴 趣大增 ,愿意组 织如同 我们这里 的变工 队一样的互助团
体,三个人的劳动效率抵过四个人。如果是这样,九千万人就
可以 抵过一 亿二千万 人。还 有两个人 抵过三 个人的。如果不
是采取强迫命令、欲速不达的方针,而是采取耐心说服、典型
示范的方针,那末,几年之内,就可能使大多数农民都组织在
农业 生产的 和手工业 生产的 互助团体 里面。 这种生产团体,
一经成为习惯,不但生产量大增,各种创造都出来了,政治也
会 进 步,
文 化 也 会 提 高,
卫 生 也 会 讲 究,
流 氓 也 会 改 造,
风 俗也
会改变;不要很久,生产工具也会有所改良。到了那时,我们
的农村社 会,就会一步一步地建立在新的基础的上面了。
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用 心地研究 这项工作,用极大的精
力帮助农村人民展开生产运动,几年之内,农村就会有丰富的
粮食和日用品,不但可以坚持战斗,不但可以对付荒年,而且
可以贮藏大批粮食和日用品,以为将来之用。
不但要 组织农民生产,而且要组织部队和机关一齐生产。
由于 是农 村,
由 于 是经 常被 敌 人摧 残的 农 村,
由 于是 长期
战争 的农村 ,部队和 机关就 必须生产 。由于 是分散的游击战
争,部队和机关也可能生产。在我们陕甘宁边区,则更由于部
队和机关的人数和边区人口比较,所占比例数太大,如果不自
己生产,则势将饿饭;如果取之于民太多,则人民负担不起,
人民 也势将 饿饭。因 此,我 们决定开 展大规 模的生产运动。
拿陕甘宁边区说,部队和机关每年需细粮(小米)二十六万担
(每担三百斤),取之于民的占十六万担,自己生产的占十万
101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担,如果不自己生产,则军民两方势必有一方要饿饭。由于展
开了生产运动,现在我们不但不饿饭,而且军民两方面都吃得
很好。
我们边区的机关,除粮食被服两项之外,其他用费,大部
自给,有些单位则全部自给。另有许多单位,并且自给一部分
粮食,
一部 分被 服。
边区部队的功劳更大。许多部队,粮食被服和其他一切,
全部自给,即自给百分之一百,不领政府一点东西。这是最高
的标准,这是第一个标准,是在几年之内逐渐达到的。
前方要作战, 不能采取这个标 准。前方 可以设 立第二、
第三 两个标 准。第二 个标准 是除粮食被服两项由政 府供给之
外,
其他 如 油
(每 人 每 日 五 钱)
、
盐
(每 人 每 日 五 钱)
、
菜
(每 人 每
日 一 斤 至 一 斤半)
、
肉
(每 人 每 月 一 斤 至 二 斤 )
、
柴 炭 费、
办公
费、
杂 支 费、
教 育 费、
保 健 费、
擦 枪 费、
旱 烟、
鞋 子、
袜 子、
手 套、
毛 巾、
牙 刷 等,
一 概 生 产 自 给,
约 占 全 部 用 费 的 百 分 之 五 十,
可
以在 两年至 三年内逐 渐地做 到。现在已有做到了的 。这个标
准,
在 巩固 区内 可以 实 行。
第三个标准,是在边沿区和游击区内实行的,他们不可能
自给 百分之 五十,但 是可能 自给百分之十五到二十 五。能够
这 样,
也 就 很 好。
总 之,
除 有 特 殊 情 形 者 外,
一 切 部 队、
机 关,
在 战 斗、
训练
和工作的间隙里,一律参加生产。部队和机关,除利用战斗、
训练和工作的间隙,集体参加生产之外,应组织专门从事生产
的 人 员,
创 办 农 场、
菜 园、
牧 场、
作 坊、
小 工 厂、
运 输 队、
合 作 社,
或者和农民伙种粮、菜。在目前条件下,为着渡过困难,任何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1019
机关、部队,都应建立起自己的家务。不愿建立家务的二流子
习气,是可耻的。还应规定按质分等的个人分红制度,使直接
从事生产 的人员能够分得 红利, 借以刺激生产的发 展。又 须
首长负责,自己动手,实行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
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有效地推进生产工作。
有 人 说:
部 队 生 产,
就 不 能 作 战 和 训 练 了;
机 关 生 产,
就不
能工作了 。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 最近几年,我们边 区部队 从
事大量的生产,衣食丰足,同时又进行练兵,又有政治和文化
学习,这些都比从前有更大的成绩,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民之
间的团结,也比从前更好了。在前方,去年一年进行了大规模
的生产运动,可是去年一年作战方面有很大的成绩,并且普遍
地开始了练兵运动。机关因为生产,工作人员生活改善了,工
作 更 安 心、
更 有 效 率,
边 区 和 前 方 都 是 这 样。
由此 可见,
处 在 农村 游击 战 争环境中 的 机关 和部 队,
如果
有 了 生 产 自 给 运 动,
他 们 的 战 斗、
训 练 和 工 作,
就 更 加 有 劲,
更
加活跃了;他们的纪律,他们的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团结,也
就更好了 。这是我们中国 长期游 击战争的产物,这 是我们 的
光荣。我们学会了这一条,我们就对一切物质困难都不怕了。
我们将一年一年地更有生气,更有精力,愈战愈强,只有我们
去压倒敌人,决不怕敌人来压倒我们。
在这里 ,有一 点还须引 起我们 前方同 志的注意 。我们 有
些地区开辟不久,还颇富足,但是那里的工作人员自恃富足,
不肯节省,也不肯生产。这样就很不好,他们在将来一定会要
吃亏的。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
滥用浪费 。任何地方必须 从开始 工作的那一年起, 就计算 到
102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将来的很多年,计算到长期坚持战争,计算到反攻,计算到赶
走敌人之后的建设。一面决不滥用浪费,一面努力发展生产。
过去有些地方缺少长期打算,既未注意节省人力物力,又未注
意发展生产,吃了大亏。得了这个教训,现在必须引起注意。
关 于 工 业 品,
陕 甘 宁 边 区 决 定 在 两 年 内,
做到 花、
纱、
布、
铁、纸 及其他 很多用品的完全 自给。原 来根本没 有或者 出产
很少的,要一概自种自造自给,完全不靠外面。所有这些,由
公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三方面完成任务。一切产品,不但求
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边区政府、八路军联防司
令部、党中央西北局,对于这些抓得很紧,这是非常之对的。
希望前 方各地 也是这样做。有 许多地方 已是这样 做了, 希望
他们得 到成功。
我们边区和整个解放区,还要有两年至三年工夫,才能学
会全部 的经济 工作。我们到了 粮食和工 业品全部 或大部 自种
自造自 给并有 盈余的日子,就 是我们全 部学会在 农村中 如何
做经济 工作的 日子。将来从城 市赶跑敌 人,我们 也会做 新的
经济工作了。中国靠我们来建设,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1021
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
*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我们在 敌后解放 区中那些 比较巩 固的根据 地内, 能够和
必须发动军民的生产运动的问题,早已解决了,不成问题了。
但 是 在 游 击 区 中,
在 敌 后 之 敌 后,
是 否 也 能 够 这 样,
在 过 去,
在
许多 人的思 想中,还 是没有解 决的,这是因为 还缺少 证明的
缘 故。
可是现在有了证据了。根据一月二十八日《解放日报》所
载张 平凯同 志关于晋 察冀游击 队的生产运动的 报道, 晋察冀
边区的许多游击区内,已于一九四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成绩。张同志报道中所提到的区域和部队,
有冀中的第六分区,第二分区的第四区队,第四分区的第八区
︹ ︺
1
队,
徐 定 支 队,
保 满 支 队,
云 彪 支 队,
有 山 西 的 代 县和 崞 县
的部队。那些区域的环境是很恶劣的:“敌伪据点碉堡林立,
沟墙 公路如 网,敌人 利用它的 军事上的优势和 便利的 交通条
件,
时常 对我 袭击,
包 围,
‘ 清剿 ’;
游 击 队为 了 应 付环 境,
往往
一日数处地转移。”然而他们仍然能够于战争的间隙,进行了
生产。其结果:“使得大家的给养有了改善,每人每日增加到
*
这 是毛泽东 为 延安《解 放日报》 写的社论 。
102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五钱油 和盐,一 斤菜, 每月斤 半肉。而 且几年 没有用 过的牙
刷、
牙 粉 和 识 字 本,
现 在 也 都 齐 全 了。
”
大 家 看,
谁说 游 击 区 不
能生产呢!
许 多人说 :人稠 的地方没 有土地。果真没有土地 吗?请
看晋察冀:“首先在农业为主的方针下,解决了土地问题。他
们 共 有 九 种 办 法:
第 一,
平 毁 封 锁 墙 沟;
第 二,
平毁 可被 敌 人 利
用 的 汽 车 路,
在 其 两 旁 种 上 庄 稼;
第 三,
利 用 小 块 荒 地;
第 四,
协 助 民 兵,
用 武 装 掩 护,
月 夜 强 种 敌人 堡 垒 底 下 的 土 地;
第 五,
与 缺 乏 劳 动 力 的 农 民 伙 耕;
第 六,
部 队 化 装,
用 半 公 开 的 形 式,
耕 种 敌 人 据 点 碉 堡 旁 边 的 土地;
第 七,
利 用 河 沿,
筑 堤 修 滩,
起
沙 成 地;
第 八,
协 助 农 民 改 旱 地 为 水 地;
第 九,
利用 自己 活 动 的
村 庄,
到 处 伴 种。
”
农 业生产 是可以 的,手工 业及其他生产大概不能 吧?果
真 不 能 吗?
请 看 晋 察 冀“
:沟 线 外 部 队 的 生 产,
不 限 于 农 业,
而
且也和 巩固区一 样,开 展了手 工业和运 输业。 第四区 队开设
了一个毡帽坊,一个油坊,一个面坊,七个月中盈利五十万元
本币。 不仅解决 了本身 困难, 而且游击 区群众 的需要 也解决
了。
毛 衣 毛 袜等,
战 士 们 已 能 全 部 自 给。
”
游 击区战 斗那样 频繁,军 队从事生产,恐怕要影 响作战
吧?果真如此吗?请看晋察冀:“实现了劳力和武力相结合的
原则,
把 战斗 任务 和 生产 任务 同 样 看重。
”
“以第 二分 区第 四区
队为例。当春耕开始时,就派有专门的部队去打击敌人,并进
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正因为这样,军事动作也积极了,部队
战斗力 也提高了 。这个 小部队 从二月至 九月初 ,作了 七十一
次 战 斗,
攻 下 了 朱 东 社、
上 庄、
野 庄、
凤 家 寨、
崖 头 等 据 点,
毙伤
游 击区 也 能 够 进 行 生 产
1023
敌伪一百六十五名,俘伪军九十一名,缴了三挺轻机枪,一百
零一 枝长 短 枪。
”
“把 军 事动 作和 大生 产运动 的宣 传配 合起 来,
马上进行 政治攻势:
‘谁 要破坏大 生产运动 就打击谁。
’ 代、
崞
等县城内敌人问老百姓:
‘为什么八路军近来这么厉害?
’老百
姓说:
‘因为你们破坏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伪军在下面纷纷议
论:
‘人家搞大生产运动,
可不要出去。
’”
游击区人民群众是否也可以发动生产 运动呢?那些地方,
也许是还没有减租,或减租不彻底的,农民是否也有兴趣去增
加生产呢?这一点,晋察冀那边也肯定地答复了。“沟线外部
队生产运动的开展,还给了当地群众以直接的帮助。一方面,
用武力掩护了群众的生产;另一方面,又用劳力进行了普遍的
帮助。有的部队,规定了农忙时期以百分之五十的力量,无代
价地帮 助群众 生产。群 众生产 情绪因 此大大提 高,军 民关系
更为融洽,群众都有了饭吃。游击区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的
同 情 和 拥护,
从 此更 增 高 一 步。
”
游 击区能 够和必须 进行军 民的大 规模的生 产运动 ,一切
问题都 解决了 。我们要 求一切 解放区 党政军工 作人员 ,特别
是游击区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完全认识这一点,认识这个“能
够”和“必 须”
,
事 情 就 可 以 普 遍 地 办 起 来。
晋 察 冀 边 区也 正是
从这里开始的:“在沟线外部队的生产运动中,由于干部的思
想转变,重视生产,重视劳力和武力相结合,培养了群众中的
英雄模范(初步总结中,有六十六个英雄模范),仅仅五个月
中,我们沟线外的部队,不仅在生产任务上按时完成了计划,
而且特别有了许多实事求是的新创造。”
一 九 四 五 年,
整个 解 放区,
必 须 全体 一 致 地从 事 一个 比过
1024
毛 泽 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去规模更大的军民生产运动,到今年冬季,我们来比较各区的
成绩。
战争不 但是军 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 是经济 的竞赛。我
们要战胜 日本侵 略者, 除其他一 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
作,必须于两三年内完全学会这一门;而在今年—— 一九四五
年,必须 收到较 前更大 的成绩。 这是中共中央所殷殷盼望于
整个解放 区全体 工作人 员和全体 人民的,我们希望这一计划
能够 完成。
注
释
︹ ︺1 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县。
1025
两个 中国之命运
*
(一九 四五 年四月 二十 三日)
同志们!中国共产 党第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今 天开幕 了。
我们这个大会有什 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应该 讲,我 们这
次大 会是关系 全中国四 亿五千万人民命 运的一次大会。 中国
︹
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
︺1
;我们这个大会
︹
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
︺2
。我们
这个 大会要打 倒日本帝 国主义,把全中 国人民解放出来 。这
个大会是一个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大会,是一个团
结全中国人民、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最后胜利的大会。
现在的时机很好。 在欧洲,希特勒 快要被打 倒了。 世界
反法 西斯战争 的主要的 一部分是在西方 ,那里的战争很 快就
要胜 利了,这 是苏联红 军努力的结果。 现在柏林已经听 到红
军的炮声,大概在不久就会打下来。在东方,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的 战争也接 近着胜利 的时节。我们的 大会是处在反法 西斯
战争 最后胜利 的前夜。
在中国人民面前摆 着两条路,光明 的路和黑 暗的路 。有
两种 中国之命 运,光明 的中国之命运和 黑暗的中国之命 运。
*
这 是毛 泽 东 在 中国 共产 党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开 幕 词 。
1026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争 时 期
现在日本帝国 主义还 没有被打败。即使 把日本 帝国主义打败
了,
也 还 是 有 这 样 两 个 前 途。
或 者 是 一 个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统
一、
富 强 的 中 国,
就 是 说,
光 明 的 中 国,
中 国 人 民 得 到 解放 的 新
中 国;
或 者 是 另 一 个 中 国,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分 裂 的、
贫 弱的
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一个新中国还是一个老中国,两
个前途,仍然存在于中国人民的面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面
前,存在于我们这次代表大会的面前。
既 然 日本 现在 还 没有 被打 败,
既 然 打败 日本 之 后,
还 是存
在着两个前途,那末,我们的工作应当怎样做呢?我们的任务
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
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
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
的、
自 由 的、
民 主 的、
统 一 的、
富 强 的 新 中 国 而 奋 斗。
我 们应 当
用全力去争取 光明的 前途和光明的命运 ,反对 另外一种黑暗
的前途和黑暗 的命运 。我们的任务就是 这一个 !这就是我们
大会的任务, 这就是 我们全党的任务, 这就是 全中国人民的
任 务。
我 们的希 望能不能实现? 我们认为 是能够 实现的。这个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
第 一,有 一个经验丰富和 集合了一 百二十 一万党员的强
大的中 国共产党;
第 二,有 一个强大的解放 区,这个 解放区 包括九千五百
五 十 万人 口,
九 十 一 万军 队,
二 百 二 十万 民 兵;
第三,有全国广大人 民的援 助;
第四,有全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苏联的援助。
两个中国 之命运
1027
一个 强 大 的中国 共 产 党,
一个 强大 的 解 放区,
全 国人 民 的
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在这些条件下,我们的希望能不能实
现呢?我们认为 是能够实现的。 这些条件 ,在中国是从来 没
有过的。多少年 来虽然有了一些 条件,但 是没有现在这样 完
备。中国共产党 从来没有现在这 样强大过 ,革命根据地从 来
没有现在这样多 的人口和这样大 的军队, 中国共产党在日 本
和国民党统治区 域的人民中的威 信也以现 在为最高,苏联 和
各国人民的革命 力量现在也是最 大的。在 这些条件下,打 败
侵 略 者,
建 设新 中 国,
应 当 说 是 完 全 可 能 的。
我们 需要一个 正确的 政策。这个政策 的基本点 ,就是 放
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
者,
建 设 新 中 国。
中国 共 产 党从一 九 二 一年产 生 以 来,
已 经二十 四 年 了,
其
间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样三个英勇奋
斗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现在,我们的党已经
成了中国人民抗 日救国的重心, 已经成了 中国人民解放的 重
心,已经成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中国的重心不
在任何别的方面,而在我们这一方面。
我 们 应 该 谦 虚,
谨 慎,
戒 骄,
戒 躁,
全心 全 意 地为 中 国 人 民
服 务,
在 现 时,
为 着 团 结 全 国 人民 战 胜 日 本 侵 略 者,
在 将 来,
为
着团结全国人民 建设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 只要我们能够这 样
做,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一致努力,我们的任务
是必能完成的。
打倒 日本帝国 主义!
中国 人民解放 万岁!
1028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 产党万岁!
中 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万岁!
注
释
︹ ︺1 指 一九四三年出版 的蒋介 石《中 国之命运》一书 。
︹ ︺2 指毛泽东准 备在这次 大会上作 的《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 。
1029
*
论 联 合 政 府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一
中国人 民的基本要求
我们 的大会 是在这种 情况之下 开会的: 中国人民在其对
于 日本 侵 略者 作了 将 近八 年 的坚 决的 英 勇的 不 屈不 挠的 奋
斗 ,经历了 无数的艰难困苦 和自我 牺牲之后 ,出现 了这样的
新 局面 —— 整个世界上反对 法西斯 侵略者的 神圣的 正义的战
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
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但是中国现在仍然不团结,
中 国仍然存 在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 种情况下 ,我们 应该怎样
做 呢?毫无 疑义,中国急需 把各党 各派和无 党无派 的代表人
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
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
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
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然后,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
国 民代表大 会,成立包括更 广大范 围的各党 各派和 无党无派
代 表人物在 内的同样是联合 性质的 民主的正 式的政 府,领导
*
这 是毛 泽东 在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大 会上 的政 治 报 告 。
1030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解 放 后 的 全 国 人 民,
将 中 国 建 设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统
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一句话,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
者,
建 设 新 中 国。
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的报告,主要地就是讨论这些要求。中国应否成立民
主 的联合政 府,已 成了中 国人民和 同盟国 民主舆 论界十分 关
心的问题。因此,我的报告将着重地说明这个问题。
中 国共产党在八 年抗日 战争中的工作, 已经克服了很 多
的困难,获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目前形势下,在我们党和
人民面前,还有严重的困难。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党进一步
地从事紧急的和更加切实的工作,继续地克服困难,为完成中
国 人民的基 本要求而 奋斗。
二
国际形势和国内 形势
中 国人 民能 不 能实 现我 们 在上 面 提出 的那 些基 本要 求
呢?这要依靠中国人民的觉悟、团结和努力的程度来决定。但
是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中 国人民如 果能很 好地利 用这些条 件,积 极地坚 决地再接 再
厉地向前奋斗,战胜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中
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目 前的国 际形势是怎样的 呢?
目 前的军事形势 是苏军 已经攻击柏林, 英美法联军也 正
在配合打击希特勒残军,意大利人民又已经发动了起义。这一
切,将最后地消灭希特勒。希特勒被消灭以后,打败日本侵略
论 联 合 政 府
1031
者就为时不远 了。和中 外反动派的预料 相反, 法西斯侵 略势
力是一定要被 打倒的, 人民民主势力是 一定要 胜利的。 世界
将走向进步,决不是走向反动。当然应该提起充分的警觉,估
计到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可能还会发生;许
多国家中不愿 看见本国 人民和外国人民 获得团 结、进步 和解
放的反动势力,还是强大的。谁要是忽视了这些,谁就将在政
治上犯错误。但是,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不能改变了。这
种情况,仅仅 不利于法 西斯和实际上帮 助法西 斯的各国 反动
派,而对于一 切国家的 人民及其有组织 的民主 势力,则 都是
福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苏联人民
创造了强大力 量,充当 了打倒法西斯的 主力军 。苏联人 民加
上其他反法西 斯同盟国 的人民的努力, 使打倒 法西斯成 为可
能。战争教育 了人民, 人民将赢得战争 ,赢得 和平,又 赢得
进 步。
这 一新形 势,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 代的形 势大不相 同。
在那时,还没 有苏联, 也没有现在许多 国家的 人民的觉 悟程
度。两次世界大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法 西 斯侵 略 国 家被 打 败、
第 二次 世 界 大战 结 束、
国际 和 平
实现以后,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斗争。广泛地散布着的法西斯残
余势力,一定还要捣乱;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阵营中存在着反
民主的和压迫 其他民族 的势力,他们仍 然要压 迫各国人 民和
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反法西斯的人
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
和民族压迫之 争仍将充 满世界的大部分 地方。 只有经过 长期
的努力,克服了法西斯残余势力、反民主势力和一切帝国主义
103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势力,才能有最广泛的人民的胜利。到达这一天,决不是很快
和很容 易的, 但是必然要到达 这一天。 反法西斯 的第二 次世
界大战 的胜利 ,给这个战后人 民斗争的 胜利开辟 了道路 。也
只有这后一种斗争胜利了,巩固的和持久的和平才有保障。
目前 的国内 形势是怎样的呢?
中国 的长 期战争 ,使 中国人 民付 出了并 且还 将再付 出重
大 的 牺 牲;
但 是 同 时,
正 是 这 个 战 争,
锻 炼 了 中 国 人 民。
这 个战
争促进 中国人 民的觉悟和团结 的程度, 是近百年 来中国 人民
的一切 伟大的 斗争没有一次比 得上的。 在中国人 民面前 ,不
但存在 着强大 的民族敌人,而 且存在着 强大的实 际上帮 助民
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
民不但 已经有 了比过去任何时 候都高的 觉悟程度 ,而且 有了
强大的 中国解 放区和日益高涨 着的全国 性的民主 运动。 这是
国内的 有利条 件。如果说,中 国近百年 来一切人 民斗争 都遭
到了失 败或挫 折,而这是因为 缺乏国际 的和国内 的若干 必要
的 条 件,
那 末,
这 一 次 就 不 同 了,
比 较 以 往 历 次,
一 切 必 要 的条
件都具 备了。 避免失败和取得 胜利的可 能性充分 地存在 着。
如果我们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并给以适当的指导,
我们 就 能 够胜 利。
中国 人民 团结起 来打 败侵略 者和 建设新 中国 的信心 ,现
在是极 大地增 强了。中国人民 克服一切 困难,实 现其具 有伟
大历史 意义的 基本要求的时机 ,已经到 来了。这 一点还 有疑
义吗? 我以为没 有 疑义了。
这些,就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一般形势。
论 联 合 政 府
三
1033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中 国 问 题 的 关键
谈 到 国 内形 势 , 我 们 还 应 对 中 国 抗 日 战 争 加以 具 体 的
分析。
中 国 是 全世 界 参 加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的 五 个 最 大的 国 家 之
一,是在亚洲大 陆上反对日本侵 略者的主 要国家。中国人 民
不但在抗日战争 中起了极大的作 用,而且 在保障战后世界 和
平上将起极大的作用,在保障东方和平上则将起决定的作用。
中国在八年抗日 战争中,为了自 己的解放 ,为了帮助各同 盟
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地是属于中国人民
方面的。中国军 队的广大官兵, 在前线流 血战斗,中国的 工
人、
农 民、
知 识 界、
产 业 界,
在 后 方 努 力 工 作,
海外 华侨 输财 助
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
力。总之,中国 人民以自己的血 和汗同日 本侵略者英勇地 奋
战了八年之久。但是多年以来,中国反动分子造作谣言,蒙蔽
舆论,不使中国 人民在抗日战争 中所起作 用的真相为世人 所
知。同时,对于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各项经验,也还没有人作
出全面的总结来。因此,我们的大会,应当对这些经验作出适
当的总结,借以教育人民,并为我党决定政策的根据。
提到总结经验,那末,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国有
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一条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条是
不但不能打败日 本侵略者,而且 在某些方 面说来它是在实 际
1034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上帮助日 本侵略 者危害抗 日战争的。
国民 党政府所 采取的 对日消极作战的 政策和对 内积极 摧
残人民的反动政策,招致了战争的挫折,大部国土的沦陷,财
政经济的危机,人民的被压迫,人民生活的痛苦,民族团结的
破坏。这种反动 政策妨碍了动员 和统一一 切中国人民的抗 日
力量进行有效的战争,妨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但是,
中国人民的觉醒 和团结的运动并 没有停止 ,它是在日本侵 略
者和国民党政府 的双重压迫之下 曲折地发 展着。两条路线 :
国民党政府压迫 中国人民实行消 极抗战的 路线和中国人民 觉
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很久以来,就明显地在
中国存在着。这 就是一 切中国问 题的关键所在。
走着曲 折 道路的 历史
为了 使大家明 了何以 这个两条路线问 题是一切 中国问 题
的关键所在 ,必须回溯一下我们抗日战争的历史。
中国 人 民 的抗日 战 争,
是 在曲 折的 道 路 上发展 起 来 的。
这
个战争,还是在 一九三一年就开 始了。一 九三一年九月十 八
︹
日,
日 本 侵 略 者占 领 沈 阳
︺
1
,
几 个 月 内,
就 把 东 三 省 占 领 了。
国民党政府采取 了不抵抗政策。 但是东三 省的人民,东三 省
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
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
英勇的游击战争 。这个英勇的游 击战争, 曾经发展到很大 的
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一九三
二年,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国民党内的一派爱国分子,又一
1035
论 联 合 政 府
次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率领十九路军,抵抗了日本侵略者
︹
的 进 攻。
一 九 三 三 年,
日 本 侵 略 者 进 攻 热 河、
察哈 尔
︺
2
,
国民
党内的又一派爱国分子,第三次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并和
共产党合作,组织了抗日同盟军,从事抵抗。但是一切这些抗
日战争,除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其他民主派别和海外爱
国华侨给了援助之外,国民党政府根据其不抵抗政策,是没有
给任何援助的。相反地,上海、察哈尔两次抗日行动,都被国
民 党政府 一手破坏了。一 九三三年 ,十九路军在福 建成立 的
人民政府,也被国民党政府破坏了。
那时的国民党 政府为 什么采取 不抵抗政策呢? 主要的 原
因,在于国民党在一九二七年破坏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破坏了
中 国人民的 团结。
一九 二 四 年,
孙中 山先 生 接 受了中 国 共 产党的 建 议,
召集
了 有共产 党人参加的国民 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 订出了 联
︹
俄、
联共、
扶助 农工的三 大政策
︺3
︹
,
建立了 黄 埔军校
︺4
,
实现
了 国共两 党和各界人民的 民族统一 战线,因而在一 九二四 年
︹
至一九二五年,扫荡了广东的反动势力
︺5
,在一九二六年至
一九二七年,举行了胜利的北伐战争,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
流域的大部,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
大 的人民 解放斗争。但是 到了一九 二七年春夏之交 ,正当 北
伐 战争向 前发展的紧要关 头,这个 代表中国人民解 放事业 的
国 共两党 和各界人民的民 族统一战 线及其一切革命 政策, 就
被国民党当局的叛卖性的反人民的“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所
破 坏了。 昨天的同盟者 —— 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 ,被看 成
了仇敌,昨天的敌人—— 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
103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同盟者。就是这 样,背信 弃义地 向着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 民
来一个突然的袭 击;生气 蓬勃的 中国大革命就被 葬送了。 从
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
了光明的中国。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
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
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们又 继续战 斗了。他们高举 起革命的 大
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
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 中国红
军,保存了和发 展了中国 人民的 革命力量。被国 民党反动 分
子所抛弃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由中国人民、中国
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分子继承下来了。
到 了日本侵 略者打入东三省 以后,中国共产 党就在一 九
三三年,向一切进攻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提议:在
停止进攻、给予 人民以自 由权利 和武装人民这样 三个条件 之
下,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一致抗日。但是国民党当局拒绝了这
个提 议。
从此以后,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越发猖狂;
另一方面,是中 国人民要 求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的 呼声越发 高
涨。各种人民爱国组织,在上海和其他许多地方建立起来。一
九三四年至一九 三六年, 长江南 北各地的红军主 力,在我 们
党中央领导之下,经历了千辛万苦,移到了西北,并和西北红
军汇合在一起。就在这两年,中国共产党适应新的情况,决定
并执行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 线的新 的完整的政治路 线,以团 结
抗日和建立新民 主主义共 和国为 奋斗目标。一九 三五年十 二
月九日,北平学生群众,在我们党领导之下,发动了英勇的爱
1037
论 联 合 政 府
︹
国运动,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6
,并把这种爱国运动
推广到了全国各 大城市。 一九三六 年十二 月十二日,国民 党
内部主张抗日的 两派爱国 分子—— 东北军 和十七路军,联 合
起来,勇敢地反 对国民党 当局的对 日妥协 和对内屠杀的反 动
政策,举行了有名的西安事变。同时,国民党内的其他爱国分
子,也不满意国民党当局的当时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
当局被迫地放弃 了内战政 策,承认 了人民 的要求。西安事 变
的和平解决成了 时局转换 的枢纽: 在新形 势下的国内的合 作
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在卢沟桥事变的前夜,即一
九三七年五月, 我们党召 集了一个 具有历 史意义的全国代 表
会议,这个会议 批准了党 中央自一 九三五 年以来的新的政 治
路线。
从一 九三 七年 七月 七日 卢沟 桥事变 到一 九三 八年 十月 武
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在这个时期内, 日本侵略 者的大举 进攻和 全国人民民族义 愤
的高涨,使得国 民党政府 政策的重 点还放 在反对日本侵略 者
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
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当时全国人民,我们共产党人,
其他民主党派,都对国民党政府寄予极大的希望,就是说,希
望它乘此民族艰危、人心振奋的时机,厉行民主改革,将孙中
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付诸实施。可是,这个希望是落空了。
就在这两年,一方面,有比较积极的抗战;另一方面,国民党
当局仍旧反对发 动广大民 众参加的 人民战 争,仍旧限制人 民
自动团结起来进 行抗日和 民主的活 动。一 方面,国民党政 府
对待中国共产党 及其他抗 日党派的 态度比 较过去有了一些 改
1038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变;另一方面,仍旧不给各党派以平等地位,并多方限制它们
的活 动。许 多爱国政 治犯并 没有释放。最主 要的是国 民党政
府仍 旧保持 其自一九 二七年 发动内战以来的 寡头专政 制度,
未能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
还在这 一时期 的开始, 我们共 产党人就 指出中国 抗日战
争的两条路线:或者是人民的全面的战争,这样就会胜利;或
者是压迫人民的片面的战争,这样就会失败。我们又指出:战
争将是长期的,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是由于中国人民
的努力,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
人
民
战
争
这一时 期内, 中国共产 党领导 的移到了 西北的中 国红军
主力 ,改编 为中国国 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留 在长江南 北各地
的中国红军游击部队,则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相继 开赴华 北华中作 战。内 战时期的中国红 军,保存 了并发
展了 北伐时 期黄埔军 校和国 民革命军的民主 传统,曾 经扩大
到几 十万人 。由于国 民党政 府在南方各根据 地内的残 酷的摧
毁、万里长征的消耗和其他原因,到抗日战争开始时,数量减
少到 只剩几 万人。于 是有些 人就看不起这支 军队,以 为抗日
主要 地应当 依靠国民 党。但 是人民是最好的 鉴定人, 他们知
道八路军新四军这时数量虽小,质量却很高,只有它才能进行
真正的人民战争,它一旦开到抗日的前线,和那里的广大人民
相结合,其前途是无限的。人民是正确的,当我在这里做报告
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已发展到了九十一万人,乡村中不脱离生
论 联 合 政 府
1039
产的 民兵 发展 到了二 百 二十万 人以 上。 不管 现在我 们的 正式
军队比起国民党现存的军队来(包括中央系和地方系)在数量
上要 少得 多, 但是按 其 所抗击 的日 军和 伪军 的数量 及其 所担
负的战场的广大说来,按其战斗力说来,按其有广大的人民配
合作战说来,按其政治质量及其内部统一团结等项情况说来,
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
都具 有自 觉的 纪律; 他 们不是 为着 少数 人的 或狭隘 集团 的私
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
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
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
倒一 切敌 人, 而决不 被 敌人所 屈服 。不 论在 任何艰 难困 苦的
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在这个 宗旨下面 ,这个军 队有一个 很好的内部和外 部的
团结。在内部 —— 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政治工
作和后勤工作之间;在外部 —— 军民之间,军政之间,我友之
间, 都是 团结 一致的 。 一切妨 害团 结的 现象 ,都在 必须 克服
之 列。
在这个 宗旨下面 ,这个军 队有一个 正确的争取敌军 官兵
和处理俘虏的政策。对于敌方投诚的、反正的、或在放下武器
后愿意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人,一概表示欢迎,并给予适当的
教 育。
对 于 一 切 俘 虏,
不 许 杀 害、
虐 待 和 侮 辱。
在这个 宗旨下面 ,这个军 队形成了 为人民战争所必 需的
一系 列的 战略 战术。 它 善于按 照变 化着 的具 体条件 从事 机动
104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灵活的游击战争,也善于作运动战。
在这 个宗旨下 面,这个 军队形 成了为人 民战争所 必需的
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其任务是为团结我军,团结友军,团结人
民,瓦解敌军和保证战斗胜利而斗争。
在这个宗旨下面,在游击战争的条件下,全军都可以并且
已经是这样做了: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从事粮食和日用必
需品的生产,达到军队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之目的,借以
克 服经济困难,改善 军队生 活和减轻 人民负担 。在各 个军事
根 据地上,也利用了 一切可 能性,建 立了许多 小规模 的军事
工 业。
这个 军队之所 以有力量 ,还由 于有人民 自卫军和 民兵这
样 广大的群众武装组 织,和 它一道配 合作战。 在中国 解放区
内,一切青年、壮年的男人和女人,都在自愿的民主的和不脱
离生产的原则下,组织在抗日人民自卫军之中。自卫军中的精
干分子,除加入军队和游击队者外,则组织在民兵的队伍中。
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
这个 军队之所 以有力量 ,还由 于它将自 己划分为 主力兵
团和地方兵团两部分,前者可以随时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
后 者的任务则固定在 协同民 兵、自卫 军保卫地 方和进 攻当地
敌 人方面。这种划分 ,取得 了人民的 真心拥护 。如果 没有这
种正确的划分,例如说,如果只注意主力兵团的作用,忽视地
方兵团的作用,那末,在中国解放区的条件下,要战胜敌人也
是不可能的。在地方兵团方面,组织了许多经过良好训练,在
军事、政治、民运各项工作上说来都是比较地更健全的武装工
作 队,
深 入 敌 后 之 敌 后,
打 击 敌 人,
发 动 民 众 的抗 日 斗 争,
借以
论 联 合 政 府
1041
配合各个解放区正面战线的作战,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在 中 国解 放区,
在 民 主 政府 领导 之 下,
号 召 一切 抗 日 人民
组 织 在 工 人 的、
农 民 的、
青 年 的、
妇 女 的、
文化 的和 其他 职业 和
工作的团体之 中,热 烈地从事援助军队 的各项 工作。这些工
作不但包括动员人民参加军队,替军队运输粮食,优待抗日军
人家属,帮助军队解决物质困难,而且包括动员游击队、民兵
和 自 卫 军,
展 开 袭 击 运 动 和 爆炸 运 动,
侦 察 敌情,
清 除 奸 细,
运
送伤兵和保护伤兵,直接帮助军队的作战。同时,全解放区人
民又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各项建设工作。在这
方面,最重要的是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粮食和日用品的生产,并
使一切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律于工作或学习之
暇,从事生产自给,以配合人民和军队的生产自给,造成伟大
的生产热潮,借以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解放区,敌人
的 摧 残 是 异 常 严 重 的;
水、
旱、
虫 灾,
也 时 常 发 生。
但 是,
解放
区民主政府领 导全体 人民,有组织地克 服了和 正在克服着各
种困难,灭蝗、治水、救灾的伟大群众运动,收到了史无前例
的效果,使抗日战争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总之,一切为着前
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解
放区全体军民的总口号、总方针。
这 就是真 正的人民战争。 只有这种 人民战 争,才能战胜
民族敌人。国 民党之 所以失败,就是因 为它拚 命地反对人民
战 争。
中 国解放 区的军队一旦得 到新式武 器的装 备,它就会更
加强大,就能够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了。
1042
毛 泽东 选集
两
个
抗 日战 争时 期
战
场
中 国的 抗日 战 争,
一 开 始 就分 为两 个战 场:
国 民党 战 场 和
解放 区战场。
一九三八 年十月 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 向国民
党战 场的战略 性的进 攻,逐 渐地将其 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
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声言愿意和
它谋取妥协的和平,并将卖国贼汪精卫诱出重庆,在南京成立
伪政府,实施民族的欺骗政策。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开始了
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
这首 先表现在 军事方 面。它 采取了对 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
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
进 攻 解 放 区,
它 自 己 则“坐 山 观 虎 斗”
。
一九三九年,
国 民党政府采取了反动的所谓《限制异党活
︹
动办法》
︺7
,
将抗战初期人民和各抗日党派争得的某些权利,
一概取消。从此时起,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国民党政府将一切
民主党派,首先和主要地是将中国共产党,打入地下。在国民
党统 治区各个 省份的 监狱和 集中营内 ,充满了共产党人、爱
国青 年及其他 民主战 士。从 一九三九 年起直至一九四三年秋
季为止的五年之内,国民党政府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
潮︹
”︺8 ,
分 裂 国 内 的 团 结,
造 成 严 重 的 内 战 危 险。
震 动 中 外的
“解散”新四军和歼灭皖南新四军部队九千余人的事变,就是
发生 在这个时 期内。 直到现 时为止, 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军
队进 攻的事件 还未停 止,并 且看不出 任何准备停止的征象。
论 联 合 政 府
1043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污蔑和谩骂,都从国民党反动分子的嘴里
喷 出 来。
什 么“奸 党 ”
、
“奸 军”
、
“奸 区 ”
,
什 么“破 坏 抗 战、
危害
国家”等等污蔑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的称号和断
语,都是这些反动分子制造出来的。一九三九年七月七日,中
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针对着当时的危机,提出了这
样 的 口 号:
“坚 持 抗 战 ,
反 对 投 降;
坚 持 团 结,
反 对 分 裂;
坚持
进 步,
反对 倒 退。
”
按 照这 些 适 合时 宜 的口 号,
我 们 党 在 五年 之
内,
有力 地打 退了 三次 反动 的 反 人民 的“反共 高潮”
,
克 服了 当
时的危机。
在 这几年 内,国民 党战场 实际上没有严重的战争。日本
侵略者的刀锋,主要地向着解放区。到一九四三年,侵华日军
的百分 之六十四和伪军 的百分之九十五,为解放区军民所抗
击;国民党战场所担负的,不过日军的百分之三十六和伪军的
百分之五 而已。
一九四四年,日本侵略者 举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了,
国民党军队表现了手足无措,毫无抵抗能力。几个月内,就将
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广大区域沦于敌手。仅在此时,
两个战 场分担的抗敌的 比例,才起了一些变化。然而就在我
做这个报告的时候,在侵华日军(满洲的未计在内)四十个师
团,五十八万人中,解放区战场抗击的是二十二个半师团,三
十二万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六;国民党战场抗击的,不过十七
个半师团,二十六万人,仅占百分之四十四。抗击伪军的情况
则完全无 变化。
还 应 指出,
数 达八 十 万以 上的 伪 军
(包括 伪正 规 军和 伪地
方武装在内),大部分是国民党将领率部投敌,或由国民党投
1044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敌 军官所组 成的。 国民党反动分子事先即供给这些 伪军以 所
谓“曲线救 国︹
”︺9 的叛国谬论,
事后 又在精神 上和组 织上支 持
他们,使他们配合日本侵略者反对中国人民的解放区。此外,
则 动员大批 军队封 锁和进攻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 ,其数 量
达 到了七十 九万七 千人之多。这种严重情形,在国 民党政 府
的新闻封锁政策下,很多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无法知道。
中 国 解 放 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解放区, 现在有 九千五百五十 万
人 口。
其 地 域,
北 起 内 蒙,
南 至 海 南 岛,
大 部 分 敌 人 所 到 之 处,
都 有八路军 、新四 军或其他人民军队的活动。这个 广大的 中
国 解 放 区,
包 括 十 九 个 大 的 解 放 区,
其 地 域 包 括 辽 宁、
热 河、
察
︹
哈 尔、
绥远
︺
10
、
陕 西、
甘 肃、
宁 夏、
山 西、
河 北、
河 南、
山 东、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江 西、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福建 等 省的 大 部分 或 小
部 分。延安 是所有 解放区的指导中心。在这个广大 的解放 区
内,黄河以西的陕甘宁边区,只有人口一百五十万,是十九个
解放区中的一个;而且除了浙东、琼崖两区之外,按其人口说
来,它是一个最小的。有些人不明了这种情形,以为所谓中国
解 放区,主 要就是 陕甘宁边区。这是国民党政府的 封锁政 策
造 成的一个 误会。 在所有这些解放区内,实行了抗 日民族 统
一 战线的全 部必要 的政策,建立了或正在建立民选 的共产 党
人 和各抗日 党派及 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 ,亦即 地
方 性的联合 政府。 解放区内全体人民的力量都动员 起来了 。
所有这一切,使得中国解放区在强敌压迫之下,在国民党军队
论 联 合 政 府
1045
的封锁和进攻的情况之下,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能够屹立
不 摇,
并 且 一 天 一 天发 展,
缩 小敌 占 区,
扩大 自 己 的 区 域,
成为
民主中国的模型,成为配合同盟国作战、驱逐日本侵略者、解
放中 国人民 的主要力 量。中 国解放区的军队—— 八 路军、新
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不但在对日战争的作战上,起了英勇的
模范的作用,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民主政策上,也
是起 了模范 作用的。 一九三 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中 国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
日 之 必 需,
本 党 愿为 其 彻 底实 现 而奋 斗”
,
这一 宣 言,
在 中国 解
放区 是完全实 践了。
国民党统治区
国民 党内的 主 要统 治集 团,
坚 持独裁 统 治,
实 行了 消 极的
抗日 政策和 反人民的 国内政 策。这样,就使得它的 军队缩小
了一半以上,并且大部分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使得它自己和广
大人民之间发生了深刻的裂痕,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
民变蜂起的严重危机;使得它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不但是极
大地 减少了 ,并且变 成了动 员和统一中国人民一切 抗日力量
的障 碍物。
为什么在 国民党 主要统 治集团领 导下会 产生这 种严重情
况呢 ?因为 这个集团 所代表 的利益是中国的大地主 、大银行
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这些极少数人所形成的反动阶层,垄
断着国民党政府管辖之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切重
要的 机构。 他们将保 全自己 少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 位,而把
104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抗日放在第二位。他们也说什么“民族至上”,但是他们的行
为 却不符合 于民族中大多数 人民的 要求。他 们也说 什么“国
家 至 上”
,
但 是 他 们 所 指 的 国 家,
就 是 大 地 主、
大 银 行 家、
大买
办 阶层的封 建法西斯的独裁 国家, 并不是人 民大众 的民主国
家。因此,他们惧怕人民起来,惧怕民主运动,惧怕认真地动
员 全民的抗 日战争。这就是 他们对 日消极作 战的政 策,对内
的反人民、反民主、反共的反动政策的总根源。他们在各方面
都采取这样的两面政策。例如:一面虽在抗日,一面又采取消
极的作战政策,并且还被日本侵略者经常选择为诱降的对象。
一 面在口头 上宣称要发展中 国经济 ,一面又 在实际 上积累官
僚资本,亦即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垄断中国的
主要经济命脉,而残酷地压迫农民,压迫工人,压迫小资产阶
级 和 自 由 资 产 阶 级。
一 面 在 口 头 上 宣 称 实 行“民 主”
,
“还 政 于
民”,一面又在实际上残酷地压迫人民的民主运动,不愿实行
丝 毫的民主 改革。一面在口 头上宣 称“共党 问题为 一政治问
题,
应 用 政 治 方 法 解 决”
,
一 面 又 在 军 事 上、
政 治 上、
经 济上 残
酷 地压迫中 国共产党,把共 产党看 成他们的 所谓“ 第一个敌
人”
,
而 把 日 本 侵 略 者 看 成“第 二 个 敌 人”
,
并 且每 天都 在积 极
地 准备内战 ,处心积虑地要 消灭共 产党。一 面在口 头上宣称
要建立一个“近代国家”,一面又在实际上拚死命保持那个大
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一面和苏联
在 形式上保 持外交关系,一 面又在 实际上采 取仇视 苏联的态
度。一面同美国孤立派合唱“先亚后欧论”,借以延长法西斯
德 国也就是 延长一切法西斯 的寿命 ,延长自 己对于 中国人民
的法西斯统治的寿命,一面又在外交上投机取巧,把自己打扮
论 联 合 政 府
1047
成为 反法西斯 的英雄 。要问 如此种种 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政策
从何而来,就是来自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社会阶层这一
个总 根源。
但是,国 民党是 一个复杂的政党。它虽被这个代 表大地
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反动集团所统治,所领导,却并
不整 个儿等于 这个反 动集团 。它有一 部分领袖人物不属于这
个集团,而且被这个集团所打击、排斥或轻视。它有不少的干
部、 党员群众 和三民 主义青 年团的团 员群众并不满意这个集
团的 领导,而 且有些 甚至是 反对它的 领导的。在被这个反动
集团所统制的国民党的军队、国民党的政府机关、国民党的经
济机 关和国民 党的文 化机关 中,都存 在着这种情形。在这些
军队和机关里,包藏着不少的民主分子。这个反动集团,其中
又分为几派,互相斗争,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把国民党
看成清一色的反动派,无疑是很不适当的。
比
较
中国人民 从中国 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获得了 明显的
比 较。
难道还不 明显吗 ?两条路线,人民战争的路线和 反对人
民战争的消极抗日的路线,其结果:一条是胜利的,即使处在
中国 解放区这 种环境 恶劣和 毫无外援 的地位;另一条是失败
的, 即使处在 国民党 统治区 这种极端 有利和取得外国接济的
地 位。
国民党政 府把自 己的失败归咎于缺乏武器。但是 试问:
104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缺乏 武器的 是国民党 的军队呢,还是 解放区 的军队?中国解
放区 的军队 是中国军 队中武器最缺乏 的军队 ,他们只能从敌
人手里夺取武器和在最恶劣条件下自己制造武器。
国民党中央系军队的武器 ,不是 比起地方系军队来要好
得多吗?但是比起战斗力来,中央系却多数劣于地方系。
国民党拥有广大的人力资 源,但 是在它的错误的兵役政
策下 ,人力 补充却极 端困难。中国解 放区处 在被敌人分割和
战斗 频繁的 情况之下 ,因为普遍实施 了适合 人民需要的民兵
和自卫军制度,又防止了对于人力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人力动
员却 可以源源 不竭。
国民党拥有粮食丰富的广 大地区 ,人民每年供给它七千
万至一万万市担的粮食,但是大部分被经手人员中饱了,致使
国民 党的军 队经常缺 乏粮食,士兵饿 得面黄 肌瘦。中国解放
区 的主 要部 分 隔在 敌 后,
遭 受敌 人 烧杀 抢“三 光”
政 策 的摧 残,
其中有些是像陕北这样贫瘠的区域,但是却能用自己动手、发
展农业生产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
国民 党区 域 经济 危机 极 端严 重,
工 业大 部 分破 产了,
连布
匹这 样的日 用品也要 从美国运来。中 国解放 区却能用发展工
业的方法,自己解决布匹和其他日用品的需要。
在 国 民 党 区 域,
工 人、
农 民、
店 员、
公 务 人 员、
知 识分子 以
及文化工作者,生活痛苦,达于极点。中国解放区的全体人民
都 有 饭 吃,
有 衣 穿,
有 事 做。
利 用 抗 战 发 国 难 财,
官 吏 即 商 人,
贪 污 成 风,
廉 耻 扫 地,
这
是 国 民 党 区 域的 特 色 之 一。
艰苦 奋 斗,
以 身 作则,
工 作 之 外,
还
要 生 产,
奖 励廉 洁,
禁 绝 贪 污,
这 是中 国 解 放 区的 特 色 之 一。
1049
论 联 合 政 府
国民党区域剥夺人民 的一切 自由。中 国解放 区则给予人
民以充分 的自由。
国民党统治者面前摆 着这些 反常的状 况,怪 谁呢?怪别
人,还是怪他们自己呢?怪外国缺少援助,还是怪国民党政府
的独裁统治和腐败无能呢?这难道还不明白吗?
“破 坏 抗 战、
危 害 国 家”的 是 谁 ?
真凭实据地破坏了中 国人民 的抗战和 危害了 中国人民的
国 家的, 难道不正 是国民 党政府 吗?这个 政府一 心一意地打
了整十年的内战,将刀锋向着同胞,置一切国防事业于不顾,
︹
又用不抵 抗政策送掉了东北 四省
︺
11
。日本侵略者打进 关内
来 了,仓 皇应战, 从卢沟 桥退到 了贵州省 。但是 国民党人却
说“
:共 产 党 破 坏 抗 战,
危 害 国 家。
(
”见 一 九 四 三 年 九 月 国 民 党
十一中全会的决议案)唯一的证据,就是共产党联合了各界人
民创造了英勇抗日的中国解放区。这些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
国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相同,无怪乎很多问题都讲不通了。
两个 问 题:
第一个,究竟什么原 因使得 国民党政 府抛弃 了从黑龙江
到 卢沟桥 ,又从卢 沟桥到 贵州省 这样广大 的国土 和这样众多
的 人民? 难道不是 由于国 民党政 府所采取 的不抵 抗政策、消
极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国内政策吗?
第二个,究竟什么原 因使得 中国解放 区战胜 了敌伪军长
期的残酷的进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
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
1050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所 谓“不 服 从 政 令、
军 令”
国 民 党 政 府 还 经 常 以“不 服 从 政 令、
军 令”责 备 中 国 共 产
党。但是我们只 能这样 说:幸喜中国共 产党人还 保存了 中国
人民的普通常识 ,没有 服从那些实际上 是把中国 人民艰 难困
苦地从日本侵略 者手里 夺回来的中国解 放区再送 交日本 侵略
者的这 种 所谓“政令、
军令”
,
例如,
一 九三 九 年 的 所谓《 限 制异
党活 动办 法 》,
一九 四一年 的所 谓“解散 新 四军”
和“退 至 旧黄
河 以 北”
,
一 九 四 三 年 的 所 谓“解 散 中 国 共 产 党”
,
一九 四 四 年
的所谓“限期取消十个师以外的全部军队”,以及在最近谈判
中提出来的所谓 将军队 和地方政府移交 给国民党 ,其交 换条
件是不许成立联 合政府 ,只许收容几个 共产党员 到国民 党独
裁政府里去做官,并将这种办法称之为国民党政府的“让步”
等等。幸喜我们没有服从这些东西,替中国人民保存了一片干
净土,保存了一支英勇抗日的军队。难道中国人民不应该庆贺
这一个“不服从”吗?难道国民党政府自己用自己的法西斯主
义的政令和失败 主义的 军令,将黑龙江 至贵州省 的广大 的土
地、人民送交日本侵略者,还觉得不够吗?除了日本侵略者和
反 动 派欢 迎 这 些“政 令、
军令”
之外,
难 道 还 有什 么 爱 国 的 有 良
心的中国人欢迎 这些东 西吗?没有一个 不是形式 的而是 实际
的、不是法西斯独裁的而是民主的联合政府,能够设想中国人
民会允许中国共 产党人 ,擅自将这个获 得了解放 的中国 解放
区和抗日有功的 人民军 队,交给失败主 义和法西 斯主义 的国
民党法西斯独裁政府吗?假如没有中国解放区及其军队,中国
论 联 合 政 府
1051
人民的抗日事业还有今日吗?我们民族的前途还能设想吗?
内
战
危
险
迄今 为 止,
国 民党 内的 主 要统治 集团,
坚 持 着 独 裁和 内 战
的反动方针。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早已准备,尤其现在正在
准 备这样 的行动:等候某一个同盟国的军 队在中 国大陆上 驱
逐 日本侵 略者到了某一程度时,他们就要 发动内 战。他们 并
︹
且希望某些同盟国的 将领们在中国境内执 行英国 斯科比
︺
12
将 军在希 腊所执行的职务。他们对于斯科 比和希 腊反动政 府
的 屠杀事 业,表示欢呼。他们企图把中国 抛回到 一九二七 年
至 一九三 七年的国内战争的大海里去。国 民党主 要统治集 团
现 在 正 在 所 谓“召 开 国 民 大 会”
和“政 治 解 决”
的 烟 幕 之 下,
偷
偷 摸摸地 进行其内战的准备工作。如果国 人不加 注意,不 去
揭 露 它 的阴 谋,
阻 止它 的 准 备,
那 末,
会 有一 个 早 上,
要 听到内
战 的炮声的。
谈
判
为着 打 败日 本侵 略 者和 建设新 中国,
为 着防 止内 战,
中国
共 产党在 取得了其他民主派别的同意之后 ,于一 九四四年 九
月间的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
民主的联合政府一项要求。无疑地,这项要求是适合时宜的,
几个月内,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响应。
关 于 如 何 废 止 一党 专 政 、 成 立 联 合 政 府 以 及实 行 必 要 的
105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民主改革等项问题,我 们和国民 党政府 之间曾 经有过多 次谈
判,但是我们的一切建 议都遭到 了国民 党政府 的拒绝。 国民
党不但对一党专政不愿废止,对联合政府不愿成立,即对任何
迫切需要的民主改革,例如,取消特务机关,取消镇压人民自
由的反动法令,释放政治犯,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承认解
放区,撤退封锁和进攻解放区的军队等等,也一项不愿实行。
就是这样,使得中国的政治关系处在非常严重的局面之下。
两
个
前
途
从整个形势 看来, 从上述一 切国际 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分
析看来,我请大家注意,不要以为我们的事业,一切都将是顺
利 的,
美 妙 的。
不,
不 是 这 样,
事 实 是 好 坏 两 个 可 能 性、
好坏两
个前途都存在着。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不许民主改革;不是
将重点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方面,而是放在反对人民方面;即
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
到 痛 苦 重 重 的 不 独 立、
不 自 由、
不 民 主、
不 统 一、
不富 强 的 老 状
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这个可能性,这个
前途,依然存在,并不因为国际形势好,国内人民觉悟程度增
长和有组织的人民力量发展了,它就似乎没有了,或自然地消
失了。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能性、实现这个前途的,在中国是
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 ,在外国 是那些 怀抱帝 国主义思 想的
反动分子。这是一方面,这是必须注意的一方面。
但 是,
另 一 方 面,
同 样 是 从 整 个 形 势 看 来,
从 上述 一切 内
外情况的分析看来,使 我们更有 信心地 更有勇 气地去争 取第
论 联 合 政 府
1053
二个可能性,第二个前途。这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
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巩固和扩
大 抗日力量 ,彻底打 败日本 侵略者,将中国 建设成为一个独
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
能 性、
实 现 这 个 前 途 的,
在 中 国 是 广 大 的 人 民,
中 国共 产党 及
其他民主派别,在外国是一切以平等地位待我的民族,外国的
进步分子,外国的人民大众。
我们清楚地懂得,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还有很大的困
难,还有很多的障碍物,还要走很多的迂回路程。但是我们同
样地懂得,任何困难和障碍物,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一定能够
加 以克服, 而使中国 的历史 任务获得完成。 竭尽全力地去反
对第一个可能性,争取第二个可能性,反对第一个前途,争取
第 二个前途 ,是我们 和全国 人民的伟大任务 。国际国内形势
的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我们和全国人民的。这些,我在前面已
经 说得很清 楚了。我 们希望 国民党当局,鉴 于世界大势之所
趋,中国人心之所向,毅然改变其错误的现行政策,使抗日战
争获得胜利,使中国人民少受痛苦,使新中国早日诞生。须知
不论怎样迂回曲折,中国人民独立解放的任务总是要完成的,
而 且这种时 机已经到 来了。 一百多年来无数 先烈所怀抱的宏
大志愿,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人去实现,谁要阻止,到底是阻
止 不 了 的。
四
中国 共产党的政策
上面, 我已将中 国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 线,给 了一个分
1054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析。这样的 一个分析是完全 必要的 。因为在 广大的 中国人 中
间,至今还 有很多人不明白 中国抗 日战争中 的具体 情况。 在
国民党统治区,在国外,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政策,很多人
被蒙住了眼 睛。在一九四四 年中外 新闻记者 参观团 来到中 国
解放区以前 ,那里的许多人 对于解 放区几乎 是什么 也不知 道
的。国民党 政府非常害怕解 放区的 真实情况 泄露出 去,所 以
在一九四四年的一次新闻记者团回去之后,立即将大门堵上,
不许一个新 闻记者再来解放 区。对 于国民党 区域的 真相, 国
民党政府也 是同样地加以封 锁。因 此,我感 到我们 有责任 将
“两个区域”的真相尽可能使人们弄清楚。只有在弄清中国的
全部情况之 后,才有可能了 解中国 的两个最 大政党 —— 中 国
共产党和中 国国民党的政策 何以有 这样的不 同,何 以有这 样
的两条路线之争。只有这样,才会使人们了解,两党的争论,
不是如有些人们所说不过是一些不必要的,不重要的,或甚至
是意气用事 的争论,而是关 系着几 万万人民 生死问 题的原 则
的 争 论。
在目 前中国 时 局的严 重 形势下,
中国人 民,
中 国一切 民 主
党派和民主分子,一切关心中国时局的外国人民,都希望中国
的分裂局面重趋于团结,都希望中国能实行民主改革,都愿意
知道中国共 产党对于解决当 前许多 重大问题 上所持 的政策 。
我们的党员对于这些,当然更加关心。
我们的抗 日民族 统一战 线的政策历来是 明确的 ,八年 的
战争考验了 这些政策。我们 的大会 应该对此 作出结 论,作 为
今后 奋斗的 指针。
下面,我 就来说 明我们 党在为解决中国 问题而 得出的 关
论 联 合 政 府
1055
于重要政策方面 的若干确 定的结论。
我 们的一 般纲领
为 着动员 和统一中国人民 一切抗日 力量, 彻底消灭日本
侵 略 者,
并 建 立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统 一 和 富 强 的 新 中 国,
中国
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一切抗日的民主党派,迫切地需要一个互
相同意 的共同纲领。
这 种 共同 纲领,
可 以 分 为一 般性 的 和具 体性 的 两部 分。
我
们先来说一般性的纲领,然后再说到具体性的纲领。
在 彻底消 灭日本侵略者和 建设新中 国的大 前提之下,在
中国的现阶段,我们共 产党人 在这样一 个基本 点上是和中国
人口中的最大多数相一致的。这就是说:第一,中国的国家制
度不应该是一个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封建的、法西斯
的、反人民的国家制度,因为这种反人民的制度,已由国民党
主要统治集团的十八年 统治证 明为完全 破产了 。第二,中国
也不可能、因此就不应 该企图 建立一个 纯粹民 族资产阶级的
旧式民主专政的国家,因为在中国,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表现得很软弱;另一方面,中国早已产生了
一个觉悟了的,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表现了强大能力的,领导了
广大的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其他民主分
子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 领袖 —— 中国共 产党这 样的新条件。
第三,在中国的现阶段,在中国人民的任务还是反对民族压迫
和封建压迫,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中国人
民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1056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期
那 末,我们 的主张 是什么 呢?我们 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
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 个以全 国绝对大 多数人 民为基础而在
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 一战线 的民主联 盟的国 家制度,我们
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这 是一个真 正适合 中国人 口中最大 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
度,
因 为,
第 一,
它 取 得 了 和 可 能 取 得 数 百 万 产 业 工 人,
数千万
手工业工人和雇佣农民的同意;其次,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占
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 即在四 亿五千万 人口中 占了三亿六千
万的农民阶级的同意;又其次,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广大的城
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 、开明士 绅及其 他爱国分子的
同 意。
自 然,
这 些阶 级之 间 仍然 是有矛 盾的,
例 如 劳 资之 间 的矛
盾,就是显著的一种;因此,这些阶级各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抹杀这种矛盾,抹杀这 种不同 要求,是 虚伪的 和错误的。但
是,
这 种 矛 盾,
这 种 不 同 的 要 求,
在 整 个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阶 段 上,
不会也不应该使之发展 到超过 共同要求 之上。 这种矛盾和这
种不同的要求,可以获得调节。在这种调节下,这些阶级可以
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项建设。
我 们主张的 新民主 主义的 政治,就 是推翻外来的民族压
迫,废止国内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并且主张在
推翻和废止这些之后不 是建立 一个旧民 主主义 的政治制度,
而是建立一个联合一切 民主阶 级的统一 战线的 政治制度。我
们的这种主张,是和孙 中山先 生的革命 主张完 全一致的。孙
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说: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
论 联 合 政 府
1057
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是孙先生的伟大的政治指示。中国
人民,中国共产党及其他一切民主分子,必须尊重这个指示而
坚决地实行之 ,并同一 切违背和反对这 个指示 的任何人 们和
任何集团作坚 决的斗争 ,借以保护和发 扬这个 完全正确 的新
民主主 义的政治 原则。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
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
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
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
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所委 托的一切事务, 并保障 人民的一 切必
要的民主活动。
军队和其 他武装力 量,是 新民主主义的国 家权力机 关的
重要部分,没有它们,就不能保卫国家。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一
切武装力量,如同其他权力机关一样,是属于人民和保护人民
的,它们和一切属于少数人、压迫人民的旧式军队、旧式警察
等 等,
完 全 不 同。
我们主张 的新民主 主义的 经济,也是符合 于孙先生 的原
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在工商业
问题上,孙先生在上述宣言里这样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
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 银 行、
铁 道、
航 路 之 属,
由 国 家 经 营 管 理 之,
使 私 有资 本制 度
不 能 操纵 国 民 之生 计,
此 则 节制 资 本 之要 旨 也。
”在现 阶 段 上,
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张。
1058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有 些人怀 疑中国共 产党人不 赞成发展个性, 不赞成 发展
私人资本主义,不赞成保护私有财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
迫和封建压迫残 酷地束 缚着中国 人民的个性发展 ,束缚 着私
人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破 坏着广大 人民的财产。我 们主张 的新
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和停止这种破坏,
保障广大人民能 够自由 发展其在 共同生活中的个 性,能 够自
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
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
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
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
私”的国家,一定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
的新 民 主主义的 国家。
新 民 主 主 义的 文 化,
同样 应 该 是“为一 般 平 民 所 共 有”
的,
即 是 说,
民 族 的、
科 学 的、
大 众 的 文 化,
决 不 应 该 是“少 数 人 所
得而 私”
的 文 化。
上 述一切 ,就是我 们共产党 人在现阶段上, 在整个 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 阶段上 所主张的 一般纲领,或基 本纲领 。对
于我们的社会主 义和共 产主义制 度的将来纲领或 最高纲 领说
来,这是我们的最低纲领。实行这个纲领,可以把中国从现在
的国家状况和社会状况向前推进一步,即是说,从殖民地、半
殖民地和半封建 的国家 和社会状 况,推进到新民 主主义 的国
家和社会。
这 个纲领 所规定的 无产阶级 在政治上的领导 权,无 产阶
级领导下的国营 经济和 合作社经 济,是社会主义 的因素 。但
论 联 合 政 府
1059
是这个纲领的实行,还没有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 不隐瞒自己的政 治主张。 我们的 将来
纲领或 最高纲 领,是要将中国推 进到社 会主义社 会和共 产主
义社会 去的, 这是确定的和毫无 疑义的 。我们的 党的名 称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
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
目中就 悬着为 现在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而 奋斗和为 将来的 社会
主义和 共产主 义而奋斗这样两个 明确的 目标,而 不顾那 些共
产主义敌人的无知的和卑劣的敌视、污蔑、谩骂或讥笑;对于
这些,我们必须给以坚决的排击。对于那些善意的怀疑者,则
不是给 以排击 而是给以善意的和 耐心的 解释。所 有这些 ,都
是异常清楚、异常确定和毫不含糊的。
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
必须为 着现阶 段的目标而奋斗, 为着反 对民族压 迫和封 建压
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
运,和 建立一 个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以 农民解放 为主要 内容
的新民 主主义 性质的,亦即孙中 山先生 革命三民 主义性 质的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我们果然是这
样做了,我们共产党人,协同广大的中国人民,曾为此而英勇
奋斗了 二十四年。
对于任何一个共产 党人及其同情者 ,如果不 为这个 目标
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
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
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
或多或 少地背 叛了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 ,就不是 一个自 觉的
1060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和忠诚的 共产主义 者。只有 经过民 主主义, 才能到 达社会主
义,这是 马克思主 义的天经 地义。 而在中国 ,为民 主主义奋
斗的时间 还是长期 的。没有 一个新 民主主义 的联合 统一的国
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和合作 社经济的 发展,没 有民族 的科学的 大众的 文化即新
民主主义 文化的发 展,没有 几万万 人民的个 性的解 放和个性
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
质的彻底 的民主革 命,要想 在殖民 地半殖民 地半封 建的废墟
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有些 人不了解共产党 人为什么 不但不怕 资本主 义,反而
在一定的 条件下提 倡它的发 展。我 们的回答 是这样 简单:拿
资本主义 的某种发 展去代替 外国帝 国主义和 本国封 建主义的
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
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
产阶级。 现在的中 国是多了 一个外 国的帝国 主义和 一个本国
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
的资本主 义是太少 了。说也 奇怪, 有些中国 资产阶 级代言人
不敢正面 地提出发 展资本主 义的主 张,而要 转弯抹 角地来说
这个问题 。另外有 些人,则 甚至一 口否认中 国应该 让资本主
义有一个 必要的发 展,而说 什么一 下就可以 到达社 会主义社
会,什么要将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很明显
地,这类现象,有些是反映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有
些则是大 地主大资 产阶级对 于民众 的欺骗手 段。我 们共产党
人根据自 己对于马 克思主义 的社会 发展规律 的认识 ,明确地
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
论 联 合 政 府
1061
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
要让私 人资本 主义经济 在不能操纵国民 生计的范围内获得 发
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
任何的空谈和欺骗,是不会让它迷惑我们的清醒头脑的。
有些人怀疑共产党人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
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似乎不是忠诚的。这是由于不
了解我 们所承 认的孙中 山先生在一九二 四年《中国国民党 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所解释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
我党在 现阶段 的纲领即 最低纲领里的若 干基本原则,是互 相
一致的。应当指出,孙先生的这种三民主义,和我党在现阶段
上的纲领,只是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东西,并不是完全
一致的东西。我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比之孙先生的,当然要
完备得多;特别是孙先生死后这二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发展,使
我党新 民主主 义的理论 、纲领及其实践 ,有了一个极大的 发
展,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孙先生的这种三民主义,
按其基 本性质 说来,是 一个和在此以前 的旧三民主义相区 别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纲 领,
当 然 这 是“中 国 今 日 之 必 需”
,
当 然“本
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
低纲领 而奋斗 和为孙先 生的革命三民主 义即新三民主义而 奋
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并不是两件事
情。
因 此,
不 但 在 过 去 和 现 在 已 经 证 明,
而 且 在 将 来 还 要 证 明:
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
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
无产阶 级专政 和一党制 度。我们的答复 是:几个民主阶级 联
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
106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原则 上的不 同的。毫 无疑义 ,我们这 个新民 主主义制度是在
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
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
个阶 级专政 和一党独 占政府 机构的制 度。只 要共产党以外的
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
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
俄国的历史形成了俄国的制度,在那里,废除了人剥削人的社
会制度,实现了最新式的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
文化制度,一切反对社会主义的政党都被人民抛弃了,人民仅
仅拥护布尔什维克党,因此形成了俄国的局面,这在他们是完
全必 要和完 全合理的 。但是 在俄国的 政权机 关中,即使是处
在除 了布尔 什维克党 以外没 有其他政 党的条 件下,实行的还
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联盟,或党和非党联盟的制度,也不
是只 有工人 阶级或只 有布尔 什维克党 人才可 以在政权机关中
工作 。中国 现阶段的 历史将 形成中国 现阶段 的制度,在一个
长时 期中, 将产生一 个对于 我们是完 全必要 和完全合理同时
又区 别于俄 国制度的 特殊形 态,即几 个民主 阶级联盟的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我们 的具 体 纲领
根 据上述 一般纲领 ,我们 党在各 个时期中 还应当 有具体
的纲领。在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在几十年中,我们
的新 民主主 义的一般 纲领是 不变的。 但是在 这个大阶段的各
个小的阶段中,情形是变化了和变化着的,我们的具体纲领便
论 联 合 政 府
1063
不能不有所改变,这是当然的事情。例如,在北伐战争时期,
在土地 革命战 争时期和在抗日战 争时期 ,我们的 新民主 主义
的一般纲领并没有变化,但其具体纲领,三个时期中是有了变
化的, 这是因 为我们的敌军和友 军在三 个时期中 发生了 变化
的缘 故。
目 前 中 国 人 民 是 处 在 这 样 的 情 况 中(
:一)
日 本 侵略 者 还
未 被 打 败(
;二)
中 国 人 民 迫 切 地 需 要 团 结 起 来,
实 现 一 个 民主
的改革 ,以便 造成民族团结,迅 速地动 员和统一 一切抗 日力
量,
配 合 同 盟 国 打 败 日 本 侵 略 者(
;三)
国 民党 政 府 分 裂 民 族团
结,阻碍这种民主的改革。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具体纲领即
中国人民的现时要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要求是适当的,并且是最低限度的。
动 员 一 切 力 量,
配 合 同 盟 国,
彻 底 打 败 日 本 侵 略 者,
并建
立国际和平;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和联合 统帅部 ;要求惩办那些分 裂民族 团结和反 对人民 的亲
日分子、法西斯主义分子和失败主义分子,造成民族团结;要
求惩办那些制造内战危机的反动分子,保障国内和平;要求惩
办汉奸,讨伐降敌军官,惩办日本间谍;要求取消一切镇压人
民的反动的特务机关和特务活动,取消集中营;要求取消一切
镇 压 人 民 的 言 论、
出 版、
集 会、
结 社、
思 想、
信 仰 和身 体等 项 自
由的反动法令,使人民获得充分的自由权利;要求承认一切民
主党派的合法地位;要求释放一切爱国政治犯;要求撤退一切
包围和 进攻中 国解放区的军队, 并将这 些军队使 用于抗 日前
线;要求承认中国解放区的一切抗日军队和民选政府;要求巩
固和扩大解放区及其军队,收复一切失地;要求帮助沦陷区人
1064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民组织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要求允许中国人民自动武装起
来,保乡卫国;要求从政治上军事上改造那些由国民党统帅部
直接 领导的 经常打 败仗、经 常压迫人民和经常排斥 异己的军
队,惩办那些应对溃败负责的将领;要求改善兵役制度和改善
官兵生活;要求优待抗日军人家属,使前线官兵安心作战;要
求优待殉国战士的遗族,优待残废军人,帮助退伍军人解决生
活和就业问题;要求发展军事工业,以利作战;要求将同盟国
的武 器和财 政援助 公平地分 配给抗战各军;要求惩 办贪官污
吏,实现廉洁政治;要求改善中下级公务员的待遇;要求给予
︹
中国人民以民主的权 利;要求取消压迫人民的保甲制度
︺
13
;
要求救济难民和救济灾荒;要求设立大量的救济基金,在国土
收复后,广泛地救济沦陷区的受难人民;要求取消苛捐杂税,
实行统一的累进税;要求实行农村改革,减租减息,适当地保
证佃权,对贫苦农民给予低利贷款,并使农民组织起来,以利
于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取缔官僚资本;要求废止现行的经济统
制政策;要求制止无限制的通货膨胀和无限制的物价高涨;要
求扶 助民间 工业, 给予民间 工业以借贷资本、购买 原料和推
销产品的便利;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救济失业工人,并使工人
组织 起来, 以利于 发展工业 生产;要求取消国民党 的党化教
︹
育
︺
14
,
发 展民族的 科 学的大众 的 文化教 育;
要求 保障 教职 员
生 活 和 学 术 自 由;
要 求 保 护 青 年、
妇 女、
儿 童 的 利 益,
救济 失学
青年,并使青年、妇女组织起来,以平等地位参加有益于抗日
战争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
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
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要求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
论 联 合 政 府
1065
国的华侨;要求 保护因被 日本侵 略者压迫而逃来 中国的外 国
人民,并扶助其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要求改善中苏邦交,
等等。而要做到 这一切, 最重要 的是要求立即取 消国民党 一
党专政,建立一 个包括一 切抗日 党派和无党派的 代表人物 在
内的举国一致的 民主的联 合的临 时的中央政府。 没有这个 前
提条件,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就是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进行
稍为认真的改革,是不可能的。
这 些都是中 国广大人民的呼 声,也是各同盟 国广大民 主
舆论界的 呼声。
一 个为各个 抗日民主党派互 相同意的最低限 度的具体 纲
领,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准备以上述纲领为基础和他们进行协
商。各党可以有 不同的要 求,但 是各党之间应该 协定一个 共
同的纲领。
这样的纲领,对于国民党统治区,暂时还是一个要求的纲
领;对于沦陷区,除组织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一项外,是一个
要等到收复后才能实施的纲领;对于解放区,则是一个早已实
施并应当 继续实施 的纲领。
在 上述中国 人民的目前要求 或具体纲领中, 包含着许 多
战时和战后的重 大问题, 需要在 下面加以说明。 在说明这 些
问题时,我们将批评国民党主要统治集团的一些错误观点,同
时也将回答其他人们的一些疑问。
第一
︹
开罗会议
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不许中途妥协
︺
15
决定应使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这是正确
的。但是,现在日本侵略者正在暗地里进行活动,企图获得妥
106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协的和平;国民党政府中的亲日分子,经过南京傀儡政府,也
正在和日本密使勾勾搭搭,并未遇到制止。因此,中途妥协的
危险并未完全过去。开罗会议又决定将东北四省、台湾、澎湖
列 岛归还中 国,这是很好的 。但是 根据国民 党政府 的现行政
策,要想依靠它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是不可能的。
在 这种情形 下,中国人民应 该怎么 办呢?中 国人民 应该要求
国 民党政府 彻底消灭日本侵 略者, 不许中途 妥协。 一切妥协
的 阴谋活动 ,必须立刻制止 。中国 人民应该 要求国 民党政府
改 变现在的 消极的抗日政策 ,将其 一切军事 力量用 于积极对
日 作战。中 国人民应该扩大 自己的 军队 —— 八路军 、新四军
及其他人民军队,并在一切敌人所到之处,广泛地自动地发展
抗日武装,准备直接配合同盟国作战,收复一切失地,决不要
单 纯地依靠 国民党。打败日 本侵略 者,是中 国人民 的神圣的
权 利。如果 反动分子要想剥 夺中国 人民的这 种神圣 的权利,
要 想压制中 国人民的抗日活 动,要 想破坏中 国人民 的抗日力
量,那末,中国人民在向他们劝说无效之后,应该站在自卫立
场 上给以坚 决的回击。因为 中国反 动分子的 这种背 叛民族利
益的反动 行为,完全是 帮助日本侵略者的。
第二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建 立民 主 的联 合 政 府
为着彻 底消灭日 本侵略者,必须在全国 范围内 实行民主
改革。而要这样做,不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
合 政 府,
是不 可 能 的。
所谓国 民党的一 党专政,实际上是国民 党内反 人民集团
1067
论 联 合 政 府
的专 政,它 是中国民 族团结 的破坏者 ,是国 民党战场抗日失
败的负责者,是动员和统一中国人民抗日力量的根本障碍物。
从八 年抗日 战争的惨 痛经验 中,中国 人民已 经深刻地认识了
它的罪恶,很自然地要求立即废止它。这个反人民的专政,又
是内战的祸胎,如不立即废止,内战惨祸又将降临。
中国人民要求废 止这个 反人民专 政的呼 声是如此普遍而
响亮了,使得国民党当局自己也不能不公开承认“提早结束训
政”
,
可 见 这 个 所 谓“训 政”
或“一 党 专 政”的 丧 失 人 心,
威信 扫
地,
到 了 何 种 地 步 了。
在 中 国,
已 经 没 有 一 个 人 还 敢 说“训 政”
或“一 党 专 政”
有 什 么 好处,
不 应该 废 止 或“结 束”
了,
这是 当 前
时局 的 一大变 化。
应该“结束”是确定的了,毫无疑义的了。但是如何结束
呢,可就意见分歧了。一个说:立即结束,成立民主的临时的
联 合 政 府。
一 个 说:
等 一 会 再 结 束,
召 开“国 民 大 会”
,
“还 政 于
民”
,
却 不 能还 政 于 联 合 政 府。
这是什 么意思呢?
这是两种做法的表现:真做和假做。
第一种,真做。这就是立即宣布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
︹
立一 个由国 民党、
共产 党、
民主 同盟
︺
16
和 无 党无 派分 子 的代
表人 物联合 组成的临 时的中 央政府, 发布一 个民主的施政纲
领,如同我们在前面提出的那些中国人民的现时要求,以便恢
复民族团结,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着讨论这些事情,召集一个
各党 派和无 党派的代 表人物 的圆桌会 议,成 立协议,动手去
做。这是一个团结的方针,中国人民是坚决拥护这个方针的。
第二种,假做。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
106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意孤行地 召开一 个由国民 党反人民 集团一手 包办的 所谓“国
民大会”,在这个会上通过一个实际上维持独裁反对民主的所
谓“宪 法”
,
使 那 个 仅仅 由 几 十 个 国民 党 人 私 自 委 任 的、
完全没
有民意基础的、强安在人民头上的、不合法的所谓国民政府,
披 上 合 法 的 外 衣,
装 模 作 样 地“还 政 于 民”
,
实 际 上,
依 然 是“还
政”于国 民党内 的反人民 集团。谁 要不赞成 ,就说 他是破坏
“民 主”
,
破 坏“统 一”
,
就 有“理 由”向 他 宣 布 讨 伐 令。
这 是一 个
分裂的方针,中国人民是坚决反对这个方针的。
我们的反人民的英雄们 根据这 种分裂方针所准 备采取的
步骤,有 把他们 自己推到 绝路上去 的危险。 他们准 备把一条
绳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且让它永远也解不开,这条绳索的
名 称 就 叫 做“国 民 大 会”
。
他 们 的 原 意 是 想 把 所 谓“国 民 大 会”
当 作 法 宝,
祭 起来,
一 则 抵 制 联 合 政 府,
二 则 维持 独 裁 统 治,
三
则准备内 战理由 。可是, 历史的逻 辑将向他 们所设 想的反面
走 去,
“搬 起 石 头 打 自 己 的 脚”
。
因 为 现 在 谁 也 明 白,
在 国民 党
统治区域,人民没有自由,在日寇占领区域,人民不能参加选
举,有了自由的中国解放区,国民党政府又不承认它,在这种
情况下,哪里来的国民代表?哪里来的“国民大会”?现在叫
着要开的,是那个还在内战时期,还在八年以前,由国民党独
裁政府一 手伪造 的所谓国 民大会。 如果这个 会开成 了,势必
闹到全国 人民群 起反对, 请问我们 的反人民 的英雄 们如何下
台?归根结底,伪造国民大会如果开成了,不过将他们自己推
到 绝 路 上。
我们共产党人提出结束 国民党 一党专政的两个 步骤:第
一个步骤,目前时期,经过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的协
论 联 合 政 府
1069
议,
成 立 临 时 的 联 合 政 府;
第 二 个 步 骤,
将 来 时 期,
经 过 自由 的
无拘束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总之,
都是 联合政府,团结 一切愿意参加的 阶级和政 党的代表 在一
起,在一个民主的共同纲领之下,为现在的抗日和将来的建国
而奋 斗。
不 管 国 民党 人或 任 何其 他党 派、
集团 和个 人 如 何 设想,
愿
意或不愿意,自觉或不自觉,中国只能走这条路。这是一个历
史 法 则,
是 一 个 必 然 的、
不 可 避 免 的 趋 势,
任 何 力 量,
都 是扭 转
不过 来的。
在 这个问 题和其他 任何有关民主改 革的问 题上,我 们共
产党 人声明:不管国 民党当局现在还 是怎样坚 持其错误 政策
和怎样借谈判为拖延时间、搪塞舆论的手段,只要他们一旦愿
意放弃其错误的现行政策,同意民主改革,我们是愿意和他们
恢复 谈判的。但是谈 判的基础必须放 在抗日、 团结和民 主的
总方针上,一切离开这个总方针的所谓办法、方案,或其他空
话,
不 管 它 怎 样 说 得 好 听,
我 们 是 不 能 赞 成的。
第三
人民的自由
目 前中国 人民争自 由的目标,首先 地和主 要地是向 着日
本侵 略者。但是国民 党政府剥夺人民 的自由, 捆起人民 的手
足,使他们不能反对日本侵略者。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在
全国 范围内动员和统 一一切抗日的力 量。我们 在纲领中 提出
了废止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取消特务,取消镇压自由的
法 令,
惩 办 汉 奸、
间 谍、
亲 日 分 子、
法 西 斯 分 子 和 贪 官 污 吏,
释
放政治犯,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撤退包围和进攻解放
1070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区的军队,承认解放区,废止保甲制度,以及其他许多经济的
文 化的和民众运动 的要求, 就是为 着解开套 在人民身上的绳
索,
使 人民 获 得 抗 日、
团 结 和 民 主 的自 由。
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 是什么 人恩赐的。中国解放区的
人 民已经争得了自 由,其他 地方的 人民也可 能和应该争得这
种自由。中国人民争得的自由越多,有组织的民主力量越大,
一 个统一的临时的 联合政府 便越有 成立的可 能。这种联合政
府一经成立,它将转过来给予人民以充分的自由,巩固联合政
府的基础。然后才有可能,在日本侵略者被打倒之后,在全部
国土上进行自由的无拘束的选举,产生民主的国民大会,成立
统 一的正式的联合 政府。没 有人民 的自由, 就没有真正民选
的国民大会,就没有真正民选的政府。难道还不清楚吗?
人 民 的 言 论、
出 版、
集 会、
结 社、
思 想、
信 仰和 身 体 这 几项
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国境内,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
现 了。
一 九 二 五 年,
孙 中 山 先 生 在 其 临 终 的 遗 嘱 上 说“
:余 致 力
国 民革命凡四十年 ,其目的 在求中 国之自由 平等。积四十年
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
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背叛孙先生的不肖子孙,不是唤起
民 众,
而 是 压 迫 民 众,
将 民 众 的 言 论、
出 版、
集 会、
结 社、
思想、
信 仰和身体等项自 由权利剥 夺得干 干净净; 对于认真唤起民
众、认真保护民众自由权利的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
区,
则 称 之 为“奸 党 ”
“奸 军 ”
、
、
“奸 区”
。
我 们 希 望 这 种 颠 倒是
非 的时代快些过去 。如果要 延长这 种颠倒是 非的时间,中国
人 民 将不 能忍 耐 了。
论 联 合 政 府
第四
1071
人民的统一
为着消灭日本侵略者,为着防止内战,为着建设新中国,
必 须 将 分 裂 的 中 国 变 为 统 一 的 中 国 ,这 是中 国 人民 的 历 史
任 务。
但是如何统一呢 ?独裁 者的专制 的统一 ,还是人民的民
︹
主的统一呢?从袁世凯
︺
17
以来,北洋军阀强调专制的统一。
但是 结果怎么 样呢? 和这些 军阀的志 愿相反,所得的不是统
一而 是分裂, 最后是 他们自 己从台上 滚下去。国民党反人民
集团 抄袭袁世 凯的老 路,追 求专制的 统一,打了整整十年的
内战 ,结果把 一个日 本侵略 者打了进 来,自己也缩上了峨眉
︹
山
︺
18
。现在又在山上大叫其专制统一论,这是叫给谁听呢?
难道 还有什么 爱国的 有良心 的中国人 愿意听它吗?经过了十
六年 的北洋军 阀的统 治,又 经过了十 八年的国民党的独裁统
治,人民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有了明亮的眼睛。他们要一个
人民 大众的民 主的统 一,不 要独裁者 的专制的统一。我们共
产党 人还在一 九三五 年就提 出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没有一天不为此而奋斗。一九三九年国民党推行其反动的《限
制 异 党 活 动 办 法 》,
造 成 投 降、
分 裂、
倒 退 的 危 机,
国 民 党 人大
叫其专制统一论的时候,我们又说:非统一于投降而统一于抗
战, 非统一于 分裂而 统一于 团结,非 统一于倒退而统一于进
︹
步。
只有这后一种统一才是真统一,
其 他一切都是假 统一
︺
19
。
又过了六年了,问题还是一样。
没有人民的自由,没有人民的民主政治,能够统一吗?有
了这些,立刻就统一了。中国人民争自由、争民主、争联合政
1072
毛 泽 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府的运动 ,同时就是争统 一的运 动。我们在具体纲 领中提 出
了许多争自由争民主的要求,提出了联合政府的要求,同时就
是为了这 个目的。不废止 国民党 内反人民集团的专 政,成 立
民主的联 合政府,不但在 国民党 统治区不能实行任 何民主 的
改革,不能动员那里的全体军民打倒日本侵略者,而且还将发
展为内战 的惨祸,这是很 多人都 明白的常识了。为 什么如 此
众多的有 党有派无党无派 的民主 分子,包括国民党 内的许 多
民主分子 在内,一致要求 成立联 合政府?就因为他 们看清 楚
了时局的危机,非如此不能克服这种危机,不能达到团结对敌
和团结建 国的目的。
第五
人民的军队
中 国 人 民 要 自 由,
要 统 一,
要 联 合 政 府,
要 彻 底地 打倒 日
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没有一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军队,那
是不行的 。彻底地站在人 民立场 的军队,现在还只 有解放 区
的不很大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还很不够。可是,国民党内的反
人民集团 却处心积虑地要 破坏和 消灭解放区的军队 。一九 四
四 年,
国 民 党 政 府 提 出 了 一 个 所 谓“提 示 案”
,
叫 共 产 党“限 期
取消”解放区军队的五分之四。一九四五年,即最近的一次谈
判,又叫共产党将解放区军队全部交给它,然后它给共产党以
“合 法 地 位”
。
这 些 人 们 向 共 产 党 人 说:
你 交 出 军 队,
我 给 你 自 由。
根据
这个学说 ,没有军队的党 派该有 自由了。但是一九 二四年 至
一九二七 年,中国共产党 只有很 少一点军队,国民 党政府 的
“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一来,自由也光了。现在的中国民主
论 联 合 政 府
1073
同盟和中国国民党的民主分子并没有军队,同时也没有自由。
十八年中,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工人、农民、学生以及一切
要 求 进 步 的 文 化 界、
教 育 界、
产 业 界,
他 们 一 概 没 有 军 队,
同时
也一概没有自由 。难道 是由于上述这些 民主党派 和人民 组织
了 什 么 军 队,
实 行 了 什 么“封 建 割 据”
,
成 立 了 什 么“奸 区”
,
违
反了什么“政令军令”,因此才不给自由的吗?完全不是。恰
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做。
“军 队 是国 家 的”
,
非 常之 正 确,
世 界 上没 有 一个 军 队 不 是
属于国家的。但是什么国家呢?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
封建法西斯独裁的国家,还是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中国只应该建立 新民主 主义的国家,并 在这个基 础之上 建立
新民主主义的联 合政府 ;中国的一切军 队都应该 属于这 个国
家的这个政府, 借以保 障人民的自由, 有效地反 对外国 侵略
者。什么时候中 国有一 个新民主主义的 联合政府 出现了 ,中
国解放区的军队 将立即 交给它。但是一 切国民党 的军队 也必
须同时 交给它。
一 九 二 四 年,
孙 中 山 先 生 说“
:今 日 以 后,
当 划 一 国 民 革命
之新时代。…… 第一步 使武力与国民相 结合;第 二步使 武力
︹ ︺
为国民之武力。
” 20 八路军、
新四军正是因为实行了这种方针,
成 了“国 民 之 武 力”
,
就 是 说,
成 了 人 民 的 军 队,
所 以 能 打 胜 仗。
国民党军队在北 伐战争 的前期,做到了 孙先生所 说的“ 第一
步”
,
所 以 打 了 胜 仗。
从 北 伐 战 争 后 期 直 至 现 在,
连“第 一 步”
也丢了,站在反人民的立场上,所以一天一天腐败堕落,除了
“内 战 内 行”之 外,
对 于“外 战”
,
就 不 能 不 是 一 个“外 行”
。
国民
党军队中一切爱 国的有 良心的军官们, 应该起来 恢复孙 先生
1074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的精 神,
改造 自 己的 军队。
在改造旧军队的工作中,对于一切可以教育的军官,应当
给予适当的教育,帮助他们学得正确观点,清除陈旧观点,为
人民的军队而继续服务。
为创造中 国人民的 军队而 奋斗,是全国人 民的责任 。没
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对于这个问题,切不
可只发空 论。
我们共产 党人愿意 赞助改 革中国军队的事 业。八路 军、
新四军对于一切愿意团 结人民、 反对日 本侵略 者而不反 对中
国解放区的军队,都应该看作自己的友军,给以适当的协助。
第六
土地问题
为着消灭 日本侵略 者和建 设新中国,必须 实行土地 制度
的 改 革,
解 放 农 民。
孙 中 山 先 生 的“耕 者 有 其 田”
的 主 张,
是目
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时代的正确的主张。
为什么把 目前时代 的革命 叫做“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 性质
的革命”?这就是说,这个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
而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 迫;这个 革命的 措施, 不是一般 地废
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革命的结果,将
使工人阶级有可能聚集 力量因而 引导中 国向社 会主义方 向发
展,但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仍 将使资 本主义 获得适当 的发
展。“耕者有其田”,是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
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
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 解放,从 而造成 将农业 国转变为 工业
国 的 可 能 性。
因 此,
“耕 者 有 其 田”
的 主 张,
是 一 种资 产 阶级 民
论 联 合 政 府
1075
主主义性质的主张,并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主张,是
一 切革 命民主 派的 主张, 并不 单是我 们共 产党人 的主 张。所
不同的,在中国条件下,只有我们共产党人把这项主张看得特
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哪些人们是革命民主派呢?除
了 无产 阶级是 最彻 底的革 命民 主派之 外, 农民是 最大 的革命
民主派。农民的绝对大多数,就是说,除开那些带上了封建尾
巴的富农之外,无不积极地要求“耕者有其田”。城市小资产
阶级 也是 革命 民 主 派,
“耕者 有其 田”
使 农业 生产 力 获 得发 展,
对 于他 们是有 利的 。民族 资产 阶级是 一个 动摇的 阶级 ,他们
需要市场,他们也赞成“耕者有其田”;他们又多半和土地联
系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又惧怕“耕者有其田”。孙中山是中
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他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乡村农民,实行武装革命,提出了“平均地权”和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是可惜,在他掌握政权的时候并没
有 主动 地实行 过土 地制度 的改 革。自 国民 党反人 民集 团掌握
政权以后,便完全背叛了孙中山的主张。现在坚决地反对“耕
者 有 其 田”的,
正 是 这个 反 人 民 集 团,
因 为 他 们 是 代表 大 地 主、
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
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订和执
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
大 农民 群众作 为自 己伟大 同盟 军的中 国共 产党, 成了 农民和
一切 革命民 主派的领 导者。
一九二 七年至 一九三六 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
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出
而张牙舞爪,进行了十年反人民战争,亦即反“耕者有其田”
1076
毛泽 东选集
抗 日战 争 时 期
的 战 争 的 , 就 是 那 个 集 中 了 孙 中 山 一 切 不肖 子孙 在 内 的 团
体—— 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 团。
抗 日期 间,
中 国 共 产党 让了 一 大 步,
将“耕者 有其 田”
的政
策,
改 为 减 租 减 息 的 政 策。
这 个 让 步 是 正 确 的,
推 动了 国 民 党
参加抗日,又使解 放区的 地主减 少其对于 我们发动农民抗日
的 阻 力。
这 个 政 策,
如 果 没 有 特 殊 阻 碍,
我 们 准 备 在战 后 继 续
实行 下 去,
首先在 全 国范围内 实现减租 减 息,
然后 采取 适 当方
法,
有 步 骤 地 达 到“耕 者有 其 田”
。
但 是 背 叛 孙 先 生 的 人 们 不 但 反 对“耕 者 有 其 田”
,
连减 租
减息也反对。国民 党政府 自己颁 布的“二 五减租”一类的法
令,
自 己 不 实 行,
仅 仅 我 们 在 解 放 区 实 行 了,
因 此 也就 成 立 了
罪 状:
名 之 曰“奸 区”
。
在抗日期间, 出现了 所谓民 族革命阶段和民主民生革命
阶段的两阶段论,这是错误的。
大敌 当 前,
民 主 民生改 革 的问题 不 应该提 起,
等日 本 人走
了再提好了。—— 这是国 民党反 人民集团 的谬论,其目的是
不愿抗日战争获得 彻底胜 利。有 些人居然 随声附和,作了这
种谬 论的尾巴。
大敌 当 前,
不 解 决民主 民 生问题,
就 不 能 建 立 抗日 根 据地
抵抗日本的进攻。 —— 这 是中国 共产党的 主张,并且已经这
样作 了,
收 到了很 好 的 效果。
在抗日期间, 减租减 息及其 他一切民主改革是为着抗日
的。
为 了 减 少 地 主 对 于 抗 日 的 阻 力,
只 实 行 减 租 减 息,
不 取消
地主的土地所 有权,同时又奖励地主的资财向工业方面转移,
并使开明士绅和其 他人民 的代表 一道参加 抗日的社会工作和
论 联 合 政 府
1077
政 府 工作。
对 于 富 农,
则 鼓 励 其 发 展 生 产。
所 有 这 些,
是 在坚
决执行农村民主改革的路线里包含着的,是完全必要的。
两 条 路线:
或 者 坚决 反对 中 国农 民解 决 民 主民 生问 题,
而
使自 己腐 败 无能,
无力抗 日;
或者 坚 决 赞助 中 国 农 民 解 决 民 主
民生问 题,而 使自己 获得占全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最 伟大的同
盟军, 借以组 织雄厚 的战斗力量。前者就是国民党 政府的路
线,后者就是中国解放区的路线。
动 摇于两 者之间 ,口称赞助农民,但不 坚决实 行减租减
息、武装农民和建立农村民主政权,这是机会主义者的路线。
国 民党反 人民集 团动员一切力量,向着 中国共 产党放出
了 一 切 恶 毒 的 箭:
明 的 和 暗 的,
军 事 的 和 政 治 的,
流 血的 和不
流 血 的。
两 党 的 争 论,
就 其 社 会 性 质 说 来,
实 质上 是 在 农 村 关
系的问 题上。 我们究 竟在哪一点上触怒了国民党反 人民集团
呢?难 道不正 是在这 个问题上面吗?国民党反人民 集团之所
以受到 日本侵 略者的 欢迎和鼓励,难道不正是在这 个问题上
面,
给 日 本 侵 略 者 帮 了 大 忙 吗?所 谓“共 产 党 破 坏 抗 战、
危害
国 家”
,
所 谓“奸 党 ”
、
“奸 军 ”
、
“奸 区 ”
,
所 谓“不 服 从 政 令 、
军
令”
,
难 道不 正是 因为 中国 共产 党在 这个 问 题上做 了 真正符 合
于民族 利益的认 真的事业吗?
农 民—— 这是中 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 要有几 千万农民
进 入 城 市,
进 入 工 厂。
如 果 中 国 需 要 建 设 强 大 的 民 族 工 业,
建
设很多 的近代 的大城 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 城市人口
的 长过 程。
农 民—— 这是中 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 有他们 能够供给
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
107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农民—— 这是中 国军队 的来源。 士兵就是 穿起军服的农
民,他们是日本侵略者的死敌。
农民—— 这是现 阶段中 国民主政 治的主要 力量。中国的
民主 主义者如 不依靠 三亿六千万农民 群众的援 助,他们就将
一事 无成。
农民—— 这是现 阶段中 国文化运 动的主要 对象。所谓扫
除 文 盲,
所 谓 普 及 教 育,
所 谓 大 众 文 艺,
所 谓 国 民 卫 生,
离开了
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我这样说,当然 不是忽 视其他约 占人口九 千万的人民在
政治 上经济上 文化上 的重要性,尤其 不是忽视 在政治上最觉
悟因 而具有领 导整个 革命运动的资格 的工人阶 级,这是不应
该发 生误会的。
认识这一切,不但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一切民主派,都是
完全 必 要的。
土地制度获得改革,甚至仅获得初步的改革,例如减租减
息之 后,农民 的生产 兴趣就增加了。 然后帮助 农民在自愿原
则下,逐渐地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生产
力就 会发展起 来。这 种农业生产合作 社,现时 还只能是建立
在农民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农民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的互
助 的 劳 动 组 织,
例 如 变 工 队、
互 助 组、
换 工 班 之 类,
但是 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和生产量的增加,已属惊人。这种制度,已在中国
解放区大大发展起来,今后应当尽量推广。
这里应当指出一点,就是说,变工队一类的合作组织,原
来在农民中就有了的,但在那时,不过是农民救济自己悲惨生
活的 一种方法 。现在 中国解放区的变 工队,其 形式和内容都
论 联 合 政 府
1079
起了变化;它成了农民群众为着发展自己的生产,争取富裕生
活的一种 方法。
中国一切政党 的政策及 其实践 在中国人 民中所表现的作
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消灭日本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
展 现 代 工 业,
建 立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统 一 和 富 强 的 新 中 国,
只
有这一切,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才是中国人民所
欢 迎 的。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就是说,从城市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分
子,不容 易了解农 村现时还 是以分 散的落后 的个体 经济为基
础的这种特点;在解放区,则还要加上暂时还是被敌人分割的
和游击战 争的环境 的特点。 因为不 了解这些 特点, 他们就往
往不适当 地带着他 们在城市 里生活 或工作的 观点去 观察农村
问题,去处理农村工作,因而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和农
民打成一片。这种现象,必须用教育的方法加以克服。
中国广大的革 命知识分 子应该 觉悟到将 自己和农民结合
起来的必 要。农民 正需要他 们,等 待他们的 援助。 他们应该
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
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
织起来,为着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即农
村民主 革命 而奋斗。
在日本侵略者 被消灭以 后,对 于日本侵 略者和重要汉奸
分子的土地应当没收,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1080
毛 泽东 选集
第七
抗日 战争 时期
工业 问题
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 建设新中 国,必须发展工业。但
是,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一切依赖外国,它的财政经济政
策是 破坏人民 的一切 经济生 活的。国 民党统治区内仅有的一
点小 型工业, 也不能 不处于 大部分破 产的状态中。政治不改
革,
一 切 生 产 力 都 遭 到 破 坏 的 命 运,
农 业 如 此,
工 业 也 是 如 此。
就 整 个 来 说,
没 有 一 个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和 统 一 的 中 国,
不
可能 发展工业 。消灭 日本侵 略者,这 是谋独立。废止国民党
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使全国军队成为人民
的 武 力,
实 现 土 地 改 革,
解 放 农 民,
这 是 谋 自 由、
民 主 和 统 一。
没 有 独 立、
自 由、
民 主 和 统 一,
不 可 能 建 设 真 正 大 规 模 的 工 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
︹
家的 富强。一八四○年鸦 片战争
︺
21
以 来的一 百零五年的历
史,特别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
点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
个不 是殖民地 半殖民 地的而 是独立的 ,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
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
个 半 殖 民 地 的、
半 封 建 的、
分 裂 的 中 国 里,
要 想 发 展 工 业,
建设
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
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
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
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
幼稚 的梦的幻 灭,正 是中国 富强的起 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
争中学得了许多东西,知道在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以后,有建立
论 联 合 政 府
1081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之必
要,而这些条件是互相关联的,不可缺一的。果然如此,中国
就有希望了。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使之 获得充分 发展的
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
这一点,懂得的人已一天一天地多起来了。
在新民 主主义的 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 国人民及 其政府
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 步地建 立重工业 和轻工
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
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
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 大优势 的工业以 及与此
相 适 应 的 交 通、
贸 易、
金 融 等 事 业 做 它 的 基 础,
是 不 能 巩 固 的。
我们共产党人愿意协同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部分产业界,
为上述目标而奋斗。中国工人阶级在 这个任 务中将起 伟大的
作 用。
中国 工人阶 级,
自 第一次 世界 大 战以来,
就开 始 以自 觉的
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一九二一年,产生了它的
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使中国的解放斗争进入了
新阶段。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中,
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
极大的努力和极有价值的贡献。在最 后打败 日本侵略 者的斗
争中,特别是在收复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斗争中,中国工人阶
级将起着极大的作用。在抗日结束以后,可以预断,中国工人
阶级的努力和贡献将会是更大的。中 国工人 阶级的任 务,不
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 争,而 且是为着 中国的
工业化 和农业近 代化而斗 争。
108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在新民 主主义 的国家制 度下,将采取调节劳资间利害关
系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工人利益,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八
小时到十小时的 工作制 以及适当 的失业救济和社 会保险 ,保
障工会的权利;另一方面,保证国家企业、私人企业和合作社
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的赢利;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发
展工业生 产而努力。
日本侵 略者被 打败以后 ,日本侵略者和重要汉奸分子的
企 业 和 财 产,
应 当 没 收,
归 政 府 处 理。
第八
文 化、
教 育、
知 识 分 子 问题
民族压 迫和封 建压迫所 给予中国人民的灾难中,包括着
民族文化的灾难 。特别 是具有进 步意义的文化事 业和教 育事
业,进步的文化人和教育家,所受灾难,更为深重。为着扫除
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
的 人 民 的 教 育 家 和 教 师,
人 民 的 科 学 家、
工 程师、
技 师、
医 生、
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他
们必须具有为人 民服务 的精神, 从事艰苦的工作 。一切 知识
分子,只要是在 为人民 服务的工 作中著有成绩的 ,应受 到尊
重,把他们看作 国家和 社会的宝 贵的财富。中国 是一个 被民
族压迫和封建压 迫所造 成的文化 落后的国家,中 国的人 民解
放斗争迫切地需 要知识 分子,因 而知识分子问题 就特别 显得
︹
重要。
而在过 去半世纪 的人民解放斗争,
特 别是 五四 运动
︺
22
以来的斗争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于中
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斗争中,他
们将起更大的作 用。因 此,今后 人民的政府应有 计划地 从广
论 联 合 政 府
1083
大 人民中培 养各类 知识分子干部,并注意团结和教 育现有 一
切 有用的知 识分子。
从百分之八十 的人口 中扫除文 盲,是新中国的 一项重 要
工 作。
一 切奴 化 的、
封建 主 义的 和法 西 斯 主 义的 文化 和 教育,
应
当采取适当的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
应当积极地预 防和医 治人民的 疾病,推广人民 的医药 卫
生 事 业。
对 于旧 文 化 工作 者、
旧教 育工 作 者 和 旧医 生们 的 态度,
是
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
民 服 务。
中国 国民文 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 当是新 民主主义的;
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
文 化和新教 育。
对于 外 国 文化,
排 外主 义 的 方针是 错 误 的,
应当 尽量 吸 收
进 步的外国 文化, 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 目搬用 的
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
吸 收外国文 化。苏 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 们建设 人
民文化的范例。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
也 不是盲目 搬用, 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 中国的 新
文 化。
第九
少数 民族问题
国民党反人民 集团否 认中国有 多民族存在,而 把汉族 以
︺
外 的各 少数民 族称之 为“宗族︹” 23
。
他们 对于各少 数 民族,
完
1084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全继承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政策,压迫剥削,无所
︹
不至。
一九 四三 年对 于 伊克 昭盟 蒙族 人民 的 屠 杀事 件
︺
24
,
一
︹
︺
25
,
以
九四四年直至现在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武力镇压事件
︹
及 近几 年对 于甘 肃 回民的 屠 杀事件
︺
26
,
就 是明证。
这是 大汉
族主义的错误的民族思想和错误的民族政策。
一九二四 年,
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
全国代 表大会 宣言》里 说“
:国民党之 民族主义,
有 两方面 之意
义:
一 则 中 国 民 族 自 求 解 放;
二 则 中 国 境 内 各 民 族 一 律 平 等。
”
“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
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
民 族 自 由 联 合 的)
中 华 民 国。
”
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 上述孙 先生的民 族政策 。共产党人
必须积 极地帮 助各少数民族的广 大人民 群众为实 现这个 政策
而奋斗 ;必须 帮助各少数民族的 广大人 民群众, 包括一 切联
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
他 们 的 言 语、
文 字、
风 俗、
习 惯 和 宗 教 信 仰,
应 被 尊 重。
多年以来,陕甘宁边 区和华 北各解放 区对待 蒙回两民族
的态度是正确的,其工作是有成绩的。
第十
外交问题
中 国 共 产 党 同 意 大 西 洋 宪 章 和 莫 斯 科、
开 罗、
德 黑 兰、
克
︹
里米亚各次国际会议
︺
27
的决议,
因为这些国际会议的决议都
是有利于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和维持世界和平的。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 策的基 本原则, 是在彻 底打倒日本
1085
论 联 合 政 府
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
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 益及友谊 这些基 础之上 ,同各国 建立
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例如配合作战、和平会
议、
通 商、
投 资 等 等。
中国 共产党 对于 保障战 后国 际和平 安全 的机 构之建 立,
完全同意敦巴顿橡树林 会议所作 的建议 和克里 米亚会议 对这
个 问 题 所作 的决 定 。中 国共 产 党欢 迎 旧 金 山 联 合 国 代 表 大
会。中国共产党已经派 遣自己的 代表加 入中国 代表团出 席旧
︹
金山会议,
借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意志
︺
28
。
我们 认为国 民党 政府必 须停 止对于 苏联 的仇 视态度 ,迅
速地改善中苏邦交。苏 联是第一 个废除 不平等 条约并和 中国
订立平等新约的国家。 在一九二 四年孙 中山先 生召集的 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和在其 后进行 北伐战 争时,苏 联是
当时唯一援助中国解放 战争的国 家。在 一九三 七年抗日 战争
开始以后,苏联又是第一个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国家。
中国人民对于苏联政府 和苏联人 民的这 些援助 ,表示感 谢。
我们认为太平洋问题的 最后的彻 底的解 决,没 有苏联参 加是
不可 能的。
我们 要 求各 同盟 国 政府,
首 先是美 英 两国政 府,
对 于 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呼声,加以严重的注意,不要使他们自己的外交
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因而损害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我们认为任何外国政府 ,如果援 助中国 反动分 子而反对 中国
人民的民主事业,那就将要犯下绝大的错误。
中国 人民欢 迎许 多外国 政府 宣布废 除对 于中 国的不 平等
条约,并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措施。但是,我们认为平等条
108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约的订 立,并不 就表示 中国在实际上已经取得真正的平等地
位。这 种实际上 的真正 的平等地位,决不能单靠外国政府的
给予, 主要地应 靠中国 人民自己努力争取,而努力之道就是
把中国 在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
家,
否 则 便 只 会 有 形 式 上 的 独 立、
平 等,
在 实 际 上 是 不 会 有 的。
就是说,依据国民党政府的现行政策,决不会使中国获得真正
的独立和 平等。
我们认 为在 日本侵 略者 被打 败并无 条件 投降之 后, 为着
彻底消灭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及其所由产生的政治、
经济、 社会的原 因,必 须帮助一切日本人民的民主力量建立
日本人 民的民主 制度。 没有日本人民的民主制度,便不能彻
底地消 灭日本法 西斯主 义和军国主义,便不能保证太平洋的
和 平。
我们认 为开 罗会议 关于 朝鲜 独立的 决定 是正确 的, 中国
人民应当 帮助朝鲜 人民获得 解放。
我们希 望印 度独立 。因 为一 个独立 的民 主的印 度, 不但
是印度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对 于 南 洋 各 国 —— 缅 甸、
马 来 亚、
印 度 尼 西 亚、
越 南、
菲律
宾,我们希望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以后,能够
得到建 立独立的 民主的 国家制度的权利。对于泰国,应当仿
照对待 欧洲法西斯附属国的方 法去处理。
*
*
*
关于具体纲领的说明,主要的就是这样。
再说 一 遍,
一 切这些 具 体纲 领,
如果 没 有一 个 举国 一 致的
民主的联合政府,就不可能顺利地在全中国实现。
论 联 合 政 府
1087
中国共产党在 其为中国 人民的 解放事业而奋斗 的二十四
年 中,
创 造 了 这 样 的地 位,
就 是说,
不 论 什么 政 党 或 社 会 集 团,
也不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如果采取不
尊重 中国共 产党的 意见的态 度,那是极其错误而且 必然要失
败的。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
的意见,但是结果都行不通。这是什么缘故呢?不是别的,就
是因 为我们 的意见 ,符合于 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 益。中国
共产 党是中 国人民 的最忠实 的代言人,谁要是不尊 重中国共
产党,谁就是在实际上不尊重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谁就一定要
失败。
中 国 国 民党 统 治 区 的任 务
关于我党的一 般纲领和 具体纲 领,我已在上面 作了充分
的说明。无疑地,这些纲领是要在全中国实行的;整个国际国
内的形势,给中国人民展开了这种想望。但是,目前在国民党
统 治 区,
在 沦 陷 区,
在 解 放 区,
这 三 种 地 方互 不 相 同 的 情 势,
不
能不 使我们 在实行 时要有所 区别。不同的情形,产 生不同的
任务。这些任务,有些我已经在前面说到了,有些还须在下面
加以 补充。
在国 民 党 统治区,
人民 没 有 爱国活 动的 自由,
民 主运 动被
认为非法,但是包括许多阶层、许多民主党派和民主分子的积
极活 动是在 发展中 。中国民 主同盟,在今年一月发 表了要求
结束 国民党 一党专 政和成立 联合政府的宣言。社会 各界发表
同类性质的宣言的,还有许多。国民党内也有许多人,对于他
108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们自己的领导机关的政策,日益表示怀疑和不满,日益感觉他
们的党在广大人 民中孤立 起来的 危险性,而要求 有一种适 合
时 宜 的 民 主 的 改 革。
重 庆 等 地 的 工 人、
农 民、
文 化 界、
学 生 界、
教育界、妇女界、工商界、公务人员乃至一部分军人的民主运
动,正在发展。所有这些,预示着一切受压迫阶层的民主运动
正在逐渐地向着 同一的目 标而汇 合起来。目前运 动的弱点 ,
在于社会的基层 分子还没 有广泛 地参加,地位非 常重要而 生
活痛苦不堪的农民、工人、士兵和下层公教人员,还没有组织
起来。目前运动的另一弱点,是参加运动的民主分子中,还有
许多人对于根据 民主原则 发动斗 争以求转变时局 这一个基 本
方针,还缺乏明确的和坚决的精神。但是客观形势,正在迫着
一切受压迫的阶 层、党派 和社会 集团,逐渐地觉 悟和团结 起
来。不管国民党政府如何镇压,也不能阻止这一运动的发展。
国民党 统治区 内被压迫的一切 阶层、 党派和集团的民 主
运动,应当有一 个广大的 发展, 并把分散的力量 逐渐统一 起
来,为着实现民族团结,建立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
设新中国而斗争 。中国共 产党和 解放区人民,应 当给予他 们
以一 切可能 的援助。
在国民 党统治 区,共产党人应 当继续 执行广泛的抗日 民
族统一战线政策。不管什么人,哪怕昨天还是反对我们的,只
要他今天不反对了,就应该同他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中国 沦陷 区 的 任 务
在沦陷区,共产党人应当号召一切抗日人民,学习法国和
论 联 合 政 府
1089
意大利的榜样,将自己组织于各种团体中,组织地下军,准备
武装起义,一俟时机成熟,配合从外部进攻的军队,里应外合
地 消灭日本侵略者 。日本 侵略者及 其忠实走 狗,对于我沦陷
区内的兄弟姊妹们的摧残、掠夺、奸淫和侮辱,激起了一切中
国 人的火一样的愤 怒,报 仇雪耻的 时机快要 到来了。沦陷区
的 人民,在欧洲战 场的胜 利和八路 军新四军 的胜利的鼓舞之
下 ,极大地增高了 他们的 抗日情绪 。他们迫 切地需要组织起
来,以便尽可能迅速地获得解放。因此,我们必须将沦陷区的
工 作提到和解放区 的工作 同等重要 的地位上 。必须有大批工
作 人员到沦陷区去 工作。 必须就沦 陷区人民 中训练和提拔大
批的积极分子,参加当地的工作。在沦陷区中,东北四省沦陷
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产业中心和屯兵要地,我们应当加紧
那 里的地下工作。 对于流 亡到关内 的东北人 民,应当加紧团
结 他们,
准 备 收复 失 地。
在 一切沦陷 区,共产 党人应当 执行最广 泛的抗 日民族统
一 战线政策。不管 什么人 ,只要是 反对日本 侵略者及其忠实
走 狗的,
就 要 联合 起 来,
为打 倒 共同 敌 人而 斗 争。
应 当向一切 帮助敌人 反对同胞 的伪军伪 警及其 他人员提
出警告:他们必须赶快认识自己的罪恶行为,及时回头,帮助
同胞反对敌人,借以赎回自己的罪恶。否则,敌人崩溃之日,
民族纪律是不会宽容 他们的。
共 产 党 人 应 当向 一 切 有 群 众 的 伪 组 织 进行 争 取 说服 工
作,使被欺骗的群众站到反对民族敌人的战线上来。同时,对
于 那些罪大恶极不 愿改悔 的汉奸分 子进行调 查工作,以便在
国土收复之后,依法惩治他们。
1090
毛泽 东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对于国民党内组织汉奸反对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八路
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背叛民族的反动分子,必须向他
们提出警告,叫他们早日悔罪。否则,在国土收复之后,必然
要将他们和汉奸一体治罪,决不宽饶。
中 国 解 放 区的 任 务
我党 的全部 新民主主义的纲领 已经在 解放区实 行了并 且
有了显著的成绩,聚集了巨大的抗日力量,今后应当从各方面
发展和巩固这种力量。
在目 前条件 下,解放区的军队 应向一 切被敌伪 占领而 又
可能攻克的地方,发动广泛的进攻,借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沦
陷 区。
但是同时应当注意,敌人在目前还是有力量的,它还可能
向 解放区 发动进攻。解放 区军民必 须随时准备粉碎 敌人的 进
攻,并注意解放区的各项巩固工作。
应当扩大解放区的军队、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并加紧
整训,增强战斗力,为最后打败侵略者准备充分的力量。
在解放区,一方面,军队应实行拥政爱民的工作,另一方
面,民主政府应领导人民实行拥军优抗的工作,更大地改善军
民 关系。
共产 党人在 各个地方性的联合 政府的 工作中, 在社会 工
作中,应当继续同一切抗日民主分子,在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基
础 上,
进 行很 好 的合 作。
同样 ,在军 事工作中,共产党 人应当 同一切愿 意和我 们
论 联 合 政 府
1091
合作的抗日民主 分子, 在解放区军队的 内部和外 部,很 好地
合 作。
为了提高工农劳 动群众在 抗日和生 产中的积 极性, 减租
减息和改善工人、职员待遇的政策,必须充分地执行。解放区
的工作人员,必 须努力 学会做经济工作 。必须动 员一切 可能
的力量,大规模地发展解放区的农业、工业和贸易,改善军民
生活。为此目的,必须实行劳动竞赛,奖励劳动英雄和模范工
作者。在城市驱逐日本侵略者以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迅
速学会 做城市的 经济工作。
为着提高解放区人民大众首先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
群众的觉悟程度 和培养 大批工作干部, 必须发展 解放区 的文
化教育事业。解 放区的 文化工作者和教 育工作者 在推进 他们
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
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
在推进解放区的 各项工作 时,必须 十分爱惜 当地的 人力
物力,任何地方都要作长期打算,避免滥用和浪费。这不但是
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是为着建设新中国。
在推进解放区的 各项工作 时,必须 十分注意 扶助本 地人
管理本地的事业 ,必须 十分注意从本地 人民优秀 分子中 大批
地培养本地的工 作干部 。一切从外地去 的人,如 果不和 本地
人打成一片,如 果不是 满腔热情地勤勤 恳恳地并 适合情 况地
去帮助本地干部,爱惜他们,如同爱惜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
那就不能完成农村民主革命 这个伟大的任 务。
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每到一地,就应立即帮
助本地人民,不但要组 织以本 地人民的 干部为 领导的民兵和
1092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 战 争 时期
自 卫军, 而且要组 织以本地人民的干部为 领导的地 方部队 和
地 方兵团 。然后, 就可以产生有本地人领 导的主力 部队和 主
力兵团。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此项任务,
就不能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也不能发展人民的军队。
当然,
一切 本 地人,
应当 热烈 地 欢迎 和帮 助 从外 地去 的 革
命 工作人员 和人民军队。
关于 对待暗藏 的民族 破坏分子的问题 ,必须提 起大家 的
注意。因为公开的敌人,公开的民族破坏分子,容易识别,也
容 易 处 置;
暗 藏 的 敌 人,
暗 藏 的 民 族 破 坏 分 子,
就 不 容 易 识 别,
也就不容易处置。因此,对于这后一种人必须采取严肃态度,
而 在处理时 又要采取 谨慎态度。
根据 信教自由 的原则 ,中国解放区容 许各派宗 教存在 。
不 论 是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回 教、
佛 教 及 其 他 宗 教,
只 要 教徒 们遵
守 人民政 府法律, 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 信教的和 不信教 的
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
我们 的大会应 向各解 放区人民提议, 尽可能迅 速地在 延
︹
安召开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
︺
29
,
以便讨论统一各解放区
的行动,加强各解放区的抗日工作,援助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
抗日民主运动,援助沦陷区人民的地下军运动,促进全国人民
的 团结和 联合政府 的成立。中国解放区现 在已经成 了全国 广
大 人民抗 日救国的 重心,全国广大人民的 希望寄托 在我们 身
上 ,我们 有责任不 要使他们失望。中国解 放区人民 代表会 议
的 召集 ,将 对 中国 人 民的 民 族解 放 事业 起一 个 巨大 的推 进
作 用。
论 联 合 政 府
五
1093
全党 团 结 起来 , 为 实 现
党的任务而斗争
同 志们,我们已经 了解了 我们的任务和我 们为完 成这些
任务所采取的政策,那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工作态度去执行
这些 政策和 完成这些 任务呢?
目 前国际国内的形 势,在 我们和中国人民 面前显 示了光
明的前途,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这是显然的,毫无疑
义的 。但是 同时,依 然存在 着严重的困难条 件。谁要 是只看
见光明一面,不看见困难一面,谁就会不能很好地为实现党的
任务 而斗争。
我 们的党和中国人 民一道 ,不论在整个党 的二十 四年历
史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力量,我
们的工作成绩是很显然的,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时,我们的工
作中 依然存 在着缺点 。谁要 是只看见成绩一 面,不看 见缺点
一面,谁也就不会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中 国共产党自从一 九二一 年诞生以来,在 其二十 四年的
历史中,经历了三次的伟大斗争,这就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战争 和现在 还在进行 中的抗 日战争。我们的 党从它一 开始,
就是 一个以 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理论为基础的 党,这是 因为这
个 主义 是 全世 界 无产 阶 级的 最 正确 最 革命 的 科学 思 想的 结
晶。 马克思 列宁主义 的普遍 真理一经和中国 革命的具 体实践
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
整个 历史阶 段。以马 克思列 宁主义的理论思 想武装起 来的中
1094
毛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期
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
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的作风,和人 民群众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的
作风以及 自我批评 的作风。
反映 了全世 界无产阶级实践 斗争的马 克思列宁 主义的 普
遍真理,在它同 中国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 群众的革命斗争 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时候,就成为 中国人民 百战百胜的武器 。
中国共产党正是 这样做了。我们 党的发展 和进步,是从同 一
切违反这个真理 的教条主义和经 验主义作 坚决斗争的过程 中
发展和进步起来 的。教条主义脱 离具体的 实践,经验主义 把
局部经验误认为 普遍真理,这两 种机会主 义的思想都是违 背
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党在自己的 二十四年 奋斗中,克服了 和
正在克服着这些 错误思想,使得 我们的党 在思想上极大地 巩
固了。我们党现 在已有了一百二 十一万党 员。其中绝大多 数
是在抗日时期入党的,在他们之中存在着各种不纯正的思想。
在抗日以前入党 的党员中,也有 这种情形 。几年来的整风 工
作收到了巨大的 成效,使这些不 纯正的思 想受到了很多的 纠
正。今后应当继续这种工作,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
神,更大地展开 党内的思想教育 。必须使 各级党的领导骨 干
都懂得,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
于其他任何政党 的显著标志之一 。因此, 掌握思想教育, 是
团结全党进行伟 大政治斗争的中 心环节。 如果这个任务不 解
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我 们 共产 党 人 区 别 于其 他 任 何 政党 的 又 一 个 显著 的 标
志,就是和最广 大的人民群众取 得最密切 的联系。全心全 意
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论 联 合 政 府
1095
而不是从个人或 小集团 的利益出发;向 人民负责 和向党 的领
导机关负责的一 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 出发点。 共产党 人必
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共产党人必须随 时准备 修正错误,因为 任何错误 都是不 符合
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
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
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
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
义、
命 令 主 义、
尾 巴 主 义、
宗 派 主 义、
官 僚 主 义、
骄 傲自大 的 工
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
了这类弊病一定 要改正 ,就是因为它们 脱离群众 。我们 的代
表大会应该号召 全党提 起警觉,注意每 一个工作 环节上 的每
一个同志,不要 让他脱 离群众。教育每 一个同志 热爱人 民群
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
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
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
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
地内外环境所许 可的一 切必要的斗争。 在一切工 作中, 命令
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
愿原则,害了急 性病。 我们的同志不要 以为自己 了解了 的东
西,广大群众也 和自己 一样都了解了。 群众是否 已经了 解并
且是否愿意行动 起来, 要到群众中去考 察才会知 道。如 果我
们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命令主义。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
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
进一步的原则, 害了慢 性病。我们的同 志不要以 为自己 还不
1096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
们的前头去了,迫切地需要前进一步了,我们的同志不能做广
大群众的领导者,却反映了一部分落后分子的意见,并且将这
种落后分子的意见误认 为广大群 众的意 见,做 了落后分 子的
尾巴。总之,应该使每 个同志明 了,共 产党人 的一切言 论行
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
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应该使每 一个同 志懂得 ,只要我 们依
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
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
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有 无认真 的自我批 评,也是 我们和其他政党 互相区 别的
显著的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
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
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
该 打 扫 和 洗 涤。
“流 水 不 腐,
户 枢 不 蠹”
,
是 说 它 们在 不 停的 运
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 他生物的 侵蚀。 对于我 们,经常 地检
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
行“知 无 不 言,
言 无 不 尽”
,
“言 者 无 罪,
闻 者 足 戒”
,
“有 则 改 之,
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
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 们同志的 思想和 我们党 的肌体的 唯一
有效的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
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就是因 为我们 在这个 运动中展 开了
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 大利益为 出发点 的中国 共产党人 ,相
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
论 联 合 政 府
1097
随时 准备拿出 自己的生命去殉 我们的事业,难 道还有什 么不
适 合 人 民 需 要 的 思 想、
观 点、
意 见、
办 法,
舍 不 得 丢 掉 的 吗?
难
道我 们还欢迎 任何政治的灰尘 、政治的微生物 来玷污我 们的
清洁 的面貌和 侵蚀我们的健全 的肌体吗?无数 革命先烈 为了
人民 的利益牺 牲了他们的生命 ,使我们每个活 着的人想 起他
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
么错 误不能抛 弃吗?
同 志 们,
我 们 的 大 会 闭 幕 之 后,
我 们 就 要 上 战 场 去,
根据
大会 的决议, 为着最后地打败 日本侵略者和建 设新中国 而奋
斗。为达此目的,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我重说一遍,
不管什么阶级,什么政党,什么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是赞成
打败 日本侵略 者和建设新中国 的,我们就要加 以联合。 为达
此目 的,我们 要把我们党的一 切力量在民主集 中制的组 织和
纪律的原则之下,坚强地团结起来。不论什么同志,只要他是
愿意服从党纲、党章和党的决议的,我们就要和他团结。我们
的党,在北伐战争时期,不超过六万党员,后来大部分被当时
的敌人打散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不超过三十万党员,后
来大 部分也被 当时的敌人打散 了。现在我们有 了一百二 十多
万党 员,这一 回无论如何不要 被敌人打散。只 要我们能 吸取
三 个 时 期 的 经 验,
采 取 谦 虚 态 度,
防 止 骄 傲 态 度,
在 党 内,
和全
体同 志更好地 团结起来,在党 外,和全国人民 更好地团 结起
来,
就 可 以 保 证,
不 但 不 会 被 敌 人 打 散,
相 反 地,
一 定 要 把日 本
侵 略 者 及 其 忠 实 走 狗 坚 决、
彻 底、
干 净、
全 部 地 消 灭 掉,
并 且在
消灭他们之后,把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设起来。
三次 革命的 经验,
尤其 是 抗日战 争 的经 验,
给 了我 们 和中
109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
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同志们,有了三次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我坚决相信,
我们是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政治任务的。
成千 成万 的 先烈,
为 着人 民 的利益,
在 我们 的 前头英 勇 地
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一个新 民主主 义的中国 不久就 要诞生 了,让我 们迎接 这
个伟 大的日 子吧!
注
︹ ︺1
释
一 九三 一年九月 十八日 ,日 本驻在 中国 东 北 境内 的“ 关 东军 ”进 攻 沈 阳,
九月 十九日 晨占 领 了沈阳 城 。
︹ ︺2
热 河, 原来是一 个省, 一九 五五年 撤销 , 原 辖地 区划 归 河北 、辽 宁 两 省和
内 蒙 古 自治 区。 察 哈 尔 ,原 来也 是 一个 省,一九 五 二年 撤销 , 原 辖 地区 划归 河 北、
山 西 两 省。
︹ ︺3 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注〔4〕。
︹ ︺4 见本书第二卷《战争 和战略问题》注〔11〕。
︹ ︺5
见本书第二卷《战争和战略问题》注〔 2〕。
︹ ︺6
中 华民 族解放先 锋队, 简称 “民先 队” , 是 一二 九运 动 中的 先进 青 年 在中
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 所 组 织 的 革 命 青 年 团 体 , 成 立 于 一 九 三 六 年 二 月 。 抗 日 战 争 爆发
后 ,许 多 民 先 队 员 参 加 了 战 争 和 建 立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工 作 。 国 民 党 统 治 地 区 的 民先
队 组织 , 一 九 三 八 年 被 国 民 党 政 府 强 迫 解 散 。 在 抗 日 根 据 地 的 民 先 队 组 织 , 后来
并 入 更 广 泛的青 年团 体 青 年救 国会。
︹ ︺7
见本书第二卷《必须制裁反动派》注〔 5〕。
︹ ︺
8
参 见 本 卷 《 评 国 民党 十 一 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 国 民 参 政 会 》一 文 中 关 于 国
民党 发动 三次反 共 高潮 的叙述 。
︹ ︺9
“ 曲线 救国”, 是抗日 战争 时期国 民党 内 一 些顽 固派 分 子为 实行 降 日 反共
而 制 造 的 一 种 叛 国 谬 论 。 他 们 指 使 或 支 持 一 部 分国 民 党 军 队 和 官 员 投 降 日 本 侵
略 者 , 变成 伪军 、 伪 官 ,和 日军 一 起进 攻抗日根 据 地, 并将 这 种 叛 国投 敌行 为 诡称
论联 合政府
注 释
1099
为“曲 线 救 国 ”
。
︹ ︺
10 绥远,原来 是一个省,一 九五四年撤销 ,原辖地区划归内蒙古 自治区。
︹ ︺
11 见本书 第一卷《 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 略》注〔5〕 。
︹
︺
12
斯 科 比 是 英 国派 驻 希 腊的 英 军 司 令 。一 九 四 四 年十 月 , 德 国 侵略 军 在 希
腊 败退。 斯 科 比率领 英军 , 带 着 在伦 敦 的希 腊 流亡 政 府, 进 入 希腊 。 同年 十 二 月,
斯 科 比 指 挥 英 军 并 协 助希 腊 政 府 进攻 长 期 英 勇抵 抗 德军 的 希 腊 人民 解 放军 ,屠 杀
希 腊 爱 国 人 民。
︹
︺
13
保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实行法西斯统治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九三二年
八 月,
蒋 介 石 在 河 南、
湖 北、
安 徽 三 省 颁 布 《 各 县 编 查 保 甲 户 口 条 例 》,
其中 规 定“保
甲 之 编 组 以 户 为 单 位,
户 设 户 长,
十 户 为 甲,
甲 设 甲 长,
十 甲 为 保,
保 设 保 长”
,
实行
各 户 互 相 监 视 和 互 相 告发 的 联 保 连坐 法 , 以 及各 项 反革 命 的 强 迫劳 役 办法 。一 九
三 四 年 十 一 月 七 日 , 国民 党 政 府 正式 决 定 在 它所 统 治的 各 省 市 一律 推 行这 种保 甲
制 度。
︹
︺
14
这 里 是指 国 民党 政 府所实 行 的封 建 的 买办 的法西 斯 教 育 。
︹
︺
15
开 罗 会 议 是 一九 四 三 年十 一 月 中 、 美、 英 三 国 首脑 在 埃 及 首 都开 罗 举 行
的 一次国 际 会 议。这 次会 议 发 表 了中 、 美、 英 三国 开 罗宣 言 , 明确 规 定日 本 必 须无
条 件投降 , 并将 侵占 的 中 国领 土台 湾 等 地归 还中 国 。
︹
︺
16
民 主 同 盟 成 立于 一 九 四一 年 , 当 时 名中 国 民 主 政团 同 盟 , 一 九四 四 年 改
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 ︺
17 见本书第一卷 《论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 1〕。
︹ 18
︺ 峨眉山是四川省西南部的名山。毛泽东的这句话是说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 抗日战 争 中 最后 撤 退到 四 川 山地。
︹ ︺
19 参见本书第二卷《必须制裁反动派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
派》、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 求》等 文。
︹ ︺
20 见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日孙中山的 《北上宣言》(《孙中山全集》第11卷,
中 华 书 局 1986年 版 , 第 296— 297 页 ) 。
︹ ︺
21 见本书第 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 ︺
22 见本书第一卷《实践论》注〔6〕。
︹ ︺
23 这是指蒋介石在《中国 之命运》中的一种错误说 法。
︹ ︺
24 一 九 四 二 年 冬至 一 九 四三 年 春 , 驻 内蒙 伊 克 昭 盟的 国 民 党 反 动军 队 , 强
行 霸 占 蒙 族 人 民 的 牧 地, 并 且 向 当地 人 民 勒 索大 量 粮食 、 牲 畜 。一 九 四三 年三 月
二 十 六 日 , 伊 克 昭 盟 的蒙 族 保 安 队和 人 民 群 众被 迫 发动 了 武 装 反抗 。 四月 ,国 民
党 军队前 往 镇 压, 对当地 的 蒙 族 人民进 行了 血 腥 的屠杀 。
︹
︺
25
一 九 四 四 年 九 月 , 新 疆 北 部 伊 犁地 区 的 少 数 民 族 人 民 , 为 了 反 对 国 民 党
1100
毛 泽东 选 集
抗 日 战争 时 期
注释
反 动 派 的 民族 压 迫和 经 济掠 夺 , 发 动 了 声 势 浩 大 的 武 装 起 义 。 这 次 起 义 先 后 同 阿
山 、塔城 一 带 的起 义 武装 联 合 ,占领 了 新疆 北 部 的大 部 分 地区 , 所 以又 被 称 为“ 三
区 革 命 ” 。国 民 党反 动 派从 甘 肃 和 新 疆 各 地 调 集 了 大 批 军 队 , 对 起 义 军 实 行 长 期
的 大 规 模 的武 力 镇压 。 起义 军 在 新 疆 各 族 广 大 人 民 的 积 极 支 持 下 , 进 行 了 英 勇 的
抵抗 ,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九 年新疆解放。
︹
︺
26
这里是指 一九四二 年 、一九四 三 年国民 党反动派 对 甘肃省南 部回 、汉、 藏
等 族起义 农 民 的屠 杀 事件 。 一 九四二 年 冬, 甘 肃 省南 部 临 洮、 康 乐 一带 的 农 民, 为
了 反对国 民 党 反动派 的横 征 暴 敛 、抓 兵 抓伕 等 反动 措 施, 在 回 民马 福 善等 率 领 下,
发 动 了 大 规模 的 武装 起 义。 到 一 九 四 三 年 四 月 以 后 , 起 义 地 区 发 展 到 二 十 多 县 ,
参 加 人 数 最多 时 达到 十 万多 人 。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先 后 调 动 了 七 个 师 以 上 的 军 队 , 甚
至出动 飞 机,配合 地方 武装 ,对起义的 群众进行 残酷 的屠杀 。
︹
︺
27
大 西 洋 宪章 是 一 九 四 一 年 八 月 美 英 大 西 洋 会 议 结 束 时 联 合 发 表 的 一 个
文 件 。 莫 斯科 会 议是 一 九四 三 年 十 月 苏 、 美 、 英 三 国 外 长 在 莫 斯 科 举 行 的 会 议 。
德 黑 兰 会 议是 一 九四 三 年十 一 月 至 十 二 月 苏 、 美 、 英 三 国 首 脑 在 伊 朗 首 都 德 黑 兰
举 行 的 会 议。 克 里米 亚 会议 是 一 九 四 五 年 二 月 苏 、 美 、 英 三 国 首 脑 在 苏 联 南 部 克
里 米亚半 岛雅 尔 塔举行 的会 议 。当时 所有 这 些国际 会议 都 决定以 联合 的 力量 击
败 法 西 斯 德国 和 日本 , 并在 战 后 防 止 侵 略 势 力 和 法 西 斯 残 余 的 再 起 , 维 护 世 界 和
平,赞 助各国人 民的独立 民主的愿 望。
︹
︺
28
一九四四 年八月至 十 月,苏、 美 、英、 中四国代 表 按照莫斯 科会 议和德 黑
兰 会 议 的 决定 , 在美 国 首都 华 盛 顿 郊 区 的 敦 巴 顿 橡 树 园 举 行 会 议 , 草 拟 了 联 合 国
机 构 的 组 织草 案 。一 九 四五 年 四 月 至 六 月 , 在 美 国 旧 金 山 召 开 了 有 五 十 个 国 家 代
表 参 加 的 联合 国 成立 大 会。 当 时 中 国 解 放 区 派 遣 董 必 武 为 代 表 加 入 中 国 代 表 团 ,
参加 了这次会议。
︹
︺
29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七次 全 国 代 表 大会 以 后 , 一 九 四 五年 七 月 十 三 日, 各 解 放
区、各 人民团体 以及八路军、新 四军等各 方面的代 表,曾在延安开 会,成立“中国 解
放 区人民 代 表 会议 筹 备委 员 会 ”。日 本 投降 以 后 ,因 为 时 局变 化 , 中国 解 放 区人 民
代表会议没有召开。
1101
愚
公
移
山
*
(一九 四五 年 六月十 一日)
我 们 开 了 一 个 很 好 的 大 会。
我 们 做 了 三 件 事:
第 一,
决定
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
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
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
关 —— 中 央 委 员 会 。 今 后 的 任 务 就 是 领 导 全 党 实 现 党 的 路
线。 我们开了 一个胜利的大会 ,一个团结的大 会。代表 们对
三个报告〔1〕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
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
结 的模 范,
是 自我 批评 的模 范,
又 是 党内 民主 的 模 范。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 同志将要回 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
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
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 们宣传 大会的路 线,就是要使全 党和全 国人民建 立起
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
心,
不 怕 牺 牲,
排 除 万 难,
去 争 取 胜 利。
但 这 还 不 够,
还必须使
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
*
这 是 毛 泽 东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闭 幕 词 。
110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时 期
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
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
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
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
公下 决心率 领他的儿 子们要 用锄头挖去这两座 大山。 有个老
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
们父 子数人 要挖掉这 样两座 大山是完全不可能 的。愚 公回答
说:
我 死 了 以 后 有 我 的 儿 子,
儿 子 死 了,
又 有 孙 子,
子子 孙 孙 是
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
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
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
︹
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2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
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
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定 要不断 地工作, 我们也 会感动上帝的。这 个上帝 不是别
人, 就是全 中国的人 民大众 。全国人民大众一 齐起来 和我们
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昨天 有两个 美国 人 要回美 国 去,
我对 他们讲 了,
美国 政府
要破 坏我们 ,这是不 允许的 。我们反对美国政 府扶蒋 反共的
政策 。但是 我们第一 要把美 国人民和他们的政 府相区 别,第
二要 把美国 政府中决 定政策 的人们和下面的普 通工作 人员相
区别 。我对 这两个美 国人说 :告诉你们美国政 府中决 定政策
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
蒋反共,我们不放心。假如你们是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区是
可以去的,但要订一个条约。倘若你们偷偷摸摸到处乱跑,那
愚
公
移
1103
山
︹ ︺3
是不许可的。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
美国 政府的 扶蒋反共 政策,说明了美 国反动派的猖狂。
但 是一切 中外反动派的阻止 中国人 民胜利的企图, 都是注定
要失败的。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
一 股逆流 。目前反动的逆流 企图压 倒民族独立和人 民民主的
主 流,但 反动的逆流终究不 会变为 主流。现在依然 如斯大林
很早就说过的一样,旧世界有三个大矛盾:第一个是帝国主义
国 家中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 盾,第二个是帝 国主义国
家 之间的 矛盾,第三个是殖 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和帝 国主义宗
︹
主国之间的矛盾
︺4
。这三种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得
更尖锐了,更扩大了。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虽有
反 苏反共 反民主的逆流存在 ,但是 这种反动逆流总 有一天会
要 被克服下 去。
现在 中国正 在开着两 个大会,一个是 国民党的第六次代
表 大会, 一个是共产党的第 七次代 表大会。两个大 会有完全
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
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
设 一个新 民主主义的中国, 把中国 引向光明。这两 条路线在
互 相斗争 着。我们坚决相信 ,中国 人民将要在中国 共产党领
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
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注
︹ ︺
1
释
指 在 中国 共产 党 第 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上 ,毛 泽 东 所 作 的 政 治 报 告 、 朱 德
110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注释
所作 的 军 事 报告 和刘 少 奇 所 作的 关 于 修改 党 章 的 报告 。
︹ ︺
2
愚 公 移 山 的 故 事,
见 《 列 子 · 汤 问 》。
原 文 是:
“太 行、
王 屋 二山,
方 七百 里,
高万 仞 。 本在 冀州 之 南 ,河 阳之北。 北 山愚 公 者, 年 且 九十,面 山 而 居。 惩 山北 之
塞, 出入之 迂也,聚 室而谋 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 乎?杂然
相许 。 其 妻献 疑曰 : 以 君之 力,曾不 能 损魁 父 之丘 , 如 太行王屋 何 ? 且焉 置 土石 ?
杂曰 : 投 诸渤 海之 尾 , 隐土 之北。遂 率 子孙 荷 担者 三 夫 ,叩石垦 壤 , 箕畚 运 于渤 海
之尾 。邻人 京城氏之 孀妻, 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 一反焉 。河曲智
叟,笑而止之, 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 土石何?
北山 愚公长 息曰:汝 心之固 ,固不可 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 存焉;子
又生 孙,孙 又生子; 子又有 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 增,何苦
而不 平 ? 河曲 智叟 亡 以 应。 操蛇之神 闻 之, 惧 其不 已 也 ,告之于 帝 。 帝感 其 诚, 命
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
︹ ︺
3
赫 尔利 (一八八三 —— 一九 六三 ) ,美 国共 和 党 人。他 在 一 九四 四年 十 一
月 底 被 任命 为美 国驻 中 国大 使, 因 支 持 蒋 介 石 的 反 共 政 策 而 受 到 中 国 人 民 的 坚 决
反 对 , 于一 九四 五年 十 一月 被迫 宣 布 离 职 。 一 九 四 五 年 四 月 二 日 他 在 华 盛 顿 国 务
院 记 者 招待 会上 的谈 话 中, 公开 宣 言 不 同 中 国 共 产 党 合 作 。 参 见 本 卷 《 赫 尔 利 和
蒋介石的双簧已 经破产》和 《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 ︺4 参见斯大 林《论列宁主 义基础》第一 部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斯 大
林选 集》上卷 ,人民出 版社 1979年版,第 186—187页)。
1105
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
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
*
(一 九 四五 年四 月 二十 七日)
我们的军队在 遭受极端 物质困 难的目前状况之 下,在 分
散作战的目前状况 之下, 切不可将 一切物 质供给责任都由 上
面领导机关负起来,这样既束缚了下面广大人员的手足,而又
不可能满足下面的要求。应该说:同志们,大家动手,克服困
难吧。只要上面善于提出任务,放手让下面自力更生,问题就
解决了,而且能够更加完善地解决它。如果上面不去这样作,
而把一切事实上担 负不起 来的担子 老是由 自己担起来,不 敢
放手让下面去做,不去发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虽然
上面费尽了气力,结果将是上下交困,在目前条件下永远也不
能解决问题。几年来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统一
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已被证明是我们解放区在目前条件
下组织一切经济生活的正确的原则。
解放区的军队 ,已经达 到了九 十多万。为着打 败日本 侵
略者,还需要扩大军队到几个九十万。但是我们还没有外援。
就是假定将来有了外援,生活资料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供给,
*
这是 毛泽东为延 安《解放 日报》写 的社论。
1106
毛 泽东 选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这是 一点主观 主义也来不得的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需 要集
中必要的兵团,离开现在分散作战的地区,到一定的攻击目标
上去作战。这种集中行动的大兵团,不但不能生产自给了,而
且需 要后方的 大量的物质供给 ;只有被留下来 的地方部 队和
地 方 兵团
(其 数 目 将 还 是 广 大 的)
,
还 能 照 旧 一 面 作 战,
一面 生
产。照此看来,我们全军应趁目前的时机,在不妨碍作战和训
练的条件之下,一律学会完成部分的生产自给的任务,难道还
有疑 问吗?
军 队 的 生 产 自 给,
在 我 们 的 条 件 下,
形 式 上 是 落 后 的、
倒
退的,实质上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在形式上,我
们违背了分工的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国家贫困、
国家分裂(这些都是国民党主要统治集团所造成的罪恶结果)
以及 分散的长 期的人民游击战 争,我们这样做 ,就是进 步的
了。 大家看, 国民党的军队面 黄肌瘦,解放区 的军队身 强力
壮。
大 家 看,
我 们 自 己,
在 没 有 生 产 自 给 的 时 候,
何 等 困 难,
一
经生产自给,何等舒服。现在,让站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部队,
例如说两个连,去选择两种办法中的一种:或者由上面全部供
给 生 活 资 料;
或 者 不 给 它 或 少 给 它,
让 它 全 部、
大 部、
半部 或小
部地 生产自给 。哪一种结果要 好些?哪一种它 们愿意接 受些
呢? 在认真地 试行一年生产自 给之后,一定会 认为后一 种办
法结果要好些,愿意接受它;一定会认为前一种办法结果要差
些, 不愿意接 受它。这是因为 后者能使我们部 队的一切 成员
改善生活;而前者,在目前的物质困难条件下,无论怎样由上
面供 给,也不 能满足他们的要 求。至于因为我 们采用了 这种
表 面 上“落 后 的”
“
、倒 退 的”
办 法,
而 使 我 们的 军 队 克 服 了生 活
论 军 队 生 产 自 给 , 兼 论 整 风 和生 产 两 大 运 动 的 重 要 性
1107
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
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足以支持长期战
争,
并 足 以 扩 大 军 队,
因 而 也 就能 够 扩 大 解 放 区,
缩 小 沦 陷 区,
达到最后地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这种历史意义,
难道 还不伟大 吗?
军 队 生 产 自 给,
不 但 改 善 了 生 活,
减 轻 了 人 民 负 担,
并因
而能 够扩大军 队,而 且立即 带来了许 多副产物。这些副产物
就 是(
:一)
改 善 官 兵 关 系。
官 兵 一 道 生 产 劳 动,
亲 如 兄 弟 了。
(二)
增 强 劳 动 观 念。
我 们 现 行 的,
既 不 是 旧 式 的 募 兵 制,
也不
是征 兵制,而 是第三 种兵役 制—— 动 员制。它比募兵制要好
些,它不会造成那样多的二流子;但比征兵制要差些。我们目
前的条件,还只许可我们采取动员制,还不能采取征兵制。动
员来的兵要过长期的军队生活,将减弱他们的劳动观念,因而
也会 产生二流 子和沾 染军阀 军队中的 若干坏习气。生产自给
以 来,
劳 动 观 念 加 强 了,
二 流 子 的 习 气 被 改 造 了(
。三)
增强纪
律性 。在生产 中执行 劳动纪 律,不但 不会减弱战斗纪律和军
人生活纪律,反而会增强它们。(四)改善军民关系。部队有
了家务,侵害老百姓财物的事就少了,或者完全没有了。在生
产 中,
军 民 变 工 互 助,
更 增 强 他 们 之 间 的 友 好 关 系(
。五)
军队
埋怨政府的事也会少了,军政关系也好了。(六)促进人民的
大生产运动。军队生产了,机关生产更显得必要,更有劲了;
全体人民的普遍增产运动,当然也更显得必要,更有劲了。
一九四二 和一九 四三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 整风运
动和 生产运动 ,曾经 分别地 在精神生 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
起了 和正在起 着决定 性的作 用。这两 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
1108
毛 泽东 选集
抗 日战 争时 期
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
斗争也 就不能继 续前进。
大家明白,我们在一九三七年以前入党的党员,剩下的不
过数万人,而我们现在的党员是一百二十多万,其中大多数是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他们有很可爱的革命积极性,
并愿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训练;但是,他们是带了他们原来的不
符合或不大符 合于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入 党的。 这种情形,就
是在一九三七 年以前 入党的党员中也是 存在着 的。这是一个
极其严重的矛盾,一个绝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进
行一个普遍的 马克思 主义的教育运动, 即整风 运动,我们还
能顺利地前进 吗?显 然是不能的。但是 ,我们 在大量干部中
解决了和正在 解决着 这个矛盾—— 党内 无产阶 级思想和非无
产阶级思想(其中有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的思
想,而主要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主义
思想和非马克 思主义 思想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 党就能够在思
想 上、
政 治 上、
组 织上 空 前 统 一 地
(不 是 完 全 统 一 地)
大 踏步地
但又是稳步地前进了。在今后,我们党还会、也还应该有更大
的发展,而我 们是能 够在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原 则下更好地掌
握将来 的发展了。
另一个环子是生 产运动。 抗战八年了,我 们开头还有饭
吃,
有 衣 穿。
随 后 逐 步 困 难 起 来,
以 至 于 大 困 难:
粮 食 不 足,
油
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这是伴随着一九四○年至一九
四三年敌人大 举进攻 和国民党政府发动 三次大 规模反人民斗
︹ ︺
争
(所 谓“反 共 高 潮”
) 1 而 来 的 绝 大 的 困 难,
绝 大 的 矛 盾。
如
果不解决这个困难,不解决这个矛盾,不抓住这个环节,我们
论 军 队 生 产 自 给 , 兼 论 整 风和 生 产 两 大 运 动 的 重 要 性
1109
的抗 日斗争还 能前进 吗?显 然是不能 的。但是我们学会了并
且正在学会着生产,这样一来,我们又活跃了,我们又生气勃
勃了。再有几年,我们将不怕任何敌人,我们将要压倒一切敌
人 了。
这样看来,整风和生 产两大运动;具有何种历史重要性,
是明 白 无疑的了。
让我 们进 一步 地、
普 遍地去 推广 这两 大 运 动,
以 为其 他各
项战斗任务的基础。果能如此,那末,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就有 把 握了。
目前 正当 春耕 时 节,
希 望 一切 解放 区 的领 导同 志、
工 作人
员、人民群众,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取得比去年更大的
成绩 。特别是 那些还 没有学 会生产的 地区,今年应当更大地
努一 把 力。
注
︹ ︺
1
释
参 见 本 卷 《 评 国 民 党十 一中 全 会 和 三 届 二 次 国民 参政 会 》 一 文 中 关 于 国
民 党发 动 三 次反 共高 潮 的叙述 。
1110
赫尔利 和蒋介石 的双簧已经破产
*
(一九四 五 年七 月十 日)
以 粉饰 蒋 介石 独 裁统 治 为目 的 而召 集 的四 届 国民 参 政
会,七月七日在重庆开会。第一次会议到会者之少,为历届参
政会所未有。不但 中共方 面无人出 席,其 他方面也有很多 人
未出席。定数二百 九十名 的参政员 中,出 席的仅有一百八 十
名。蒋介石在开幕时说了一通话。蒋介石说:“政府对于国民
大会召集有关的问 题,拟 不提出任 何具体 的方案,可使诸 君
得以充分的讨论。 政府准 备以最诚 恳坦白 的态度,聆取诸 位
对于这些问题的意见。”所谓今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集国民大会
一件公案,大概就此收场了。这件公案,也和帝国主义者赫尔
︹ ︺1
有关系。原来这位帝国主义者是极力怂恿蒋介石干这一
利
︹
手的,蒋介石的腰这才敢于在今年元旦的演说
︹ ︺3
起来,至三月一日的演说
︺2
里稍稍硬了
而大硬,说是一定要在十一月十
二日“还政于民”。在蒋介石的三月一日的演说里,对于中国
共产党代表中国人 民的公 意而提出 的召开 党派会议和成立 联
合政府一项主张, 则拒之 于千里之 外。对 于组织一个所谓 有
美国人参加的三人委员会来“整编”中共军队,则吹得得意忘
*
这 是毛 泽 东 为 新 华社 写 的 评 论 。
赫 尔 利 和蒋 介 石的 双 簧 已 经 破 产
1111
形。蒋介石竟敢说:中共必须先将军队交给他,然后他才赏赐
中共以“合法地位”。所有这一切,赫尔利老爷的撑腰起了决
定的作用。四月二日,赫尔利在华盛顿发表声明,除了抹杀中
共的地位,污蔑中共的活动,宣称不和中共合作等一派帝国主
义 的滥 调 而 外,
还极 力替 蒋 介 石的“国 民 大 会”
等 项臭 物捧 场。
如此,美国的赫尔利,中国的蒋介石,在以中国人民为牺牲品
的共同目标下,一唱一和,达到了热闹的顶点。从此以后,似
乎就 走上了泄 气的命 运。反 对者无论 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
在国民党内和国民党外,在有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中,到处
皆是,不计其数。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赫尔利蒋介石这一
套,不管他们怎样吹得像煞有介事,总之是要牺牲中国人民的
利益,进一步破坏中国人民的团结,安放下中国大规模内战的
地雷 ,从而也 破坏美 国人民 及其他同 盟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
争和 战后和平 共处的 共同利 益。到了 今天,赫尔利不知在忙
些什么,总之是似乎暂时地藏起来了,却累得蒋介石在参政会
上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三月一日蒋介石说:“我国情形与他国
不同,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我们便无一个可以代表人民、使
政府可以咨询民意之负责团体。”既然如此,不知道我们的委
员 长 为 什 么 又 向 参 政 会“聆 取”
起“意 见”
来 了。
按 照 委员 长的
说 法,
中 国境 内 是并 无任 何“可以 咨询 民 意 的 负责 团体”
的,
参
政 会 不 过 是 一 个 吃 饭 的“团 体”而 已,
今 天 的“聆 取”
,
于法无
据。 可是不管 怎样, 只要参 政会说一 声停开那个伪造的“国
民”
大 会,
就 说违 反 了 三月 一 日的 圣 旨,
犯 了王 法,
也 算 做了 一
回 好 事,
积 了 一 件 功 德。
当 然,
今 天 来 评 论 参 政 会,
为 时 尚 早,
因为参政会究竟拿什么东西让委员长“聆取”,还要等几天才
1112
毛 泽东 选 集
抗日 战 争 时 期
能看到。不过有一点是确实的:自从中国人民群起反对之后,
就是热心“君主立宪”的人们也替我们的君主担忧,劝他不要
︹
套上 被 称为 猪仔 国会 的那 条绞 索 , 谨 防袁世 凯
︺
4
来找 替死
鬼。因此,我们的君主就此缩手,也未可知。然而我们的君主
及其 左右,是 决不让人民轻易 获得丝毫权力而 使他们自 己损
失一 根毫毛的 。眼前的证据, 就是这位君主将 人民的合 理批
评,
称 之 为“肆 意 攻 击”
。
据 说,
“在 战 争 状 况 之 下,
沦陷区域势
必无法举行任何普遍的选举。因此,在两年以前,国民党中央
全会 乃有于战 事结束一年以内 召开国民大会、 实行宪政 的决
定。
若 干 方 面,
当 时 曾 肆 意 攻 击”
,
以 为 迟 了。
及 至 他“鉴 于 战
事的 完全结束 为时容或延长, 即使战事结束后 各地秩序 亦未
必能 于短时期 内恢复,所以主 张在战局稳定之 时即行召 集国
民 大 会”
,
不 料 那 些 人 们 又“肆 意 攻 击”
。
这 样 一 来,
闹得我们
的君 主很不好 办。但是中国人 民必须教训蒋介 石及其一 群:
对于违反人民意志的任何欺骗,不管你们怎样说和怎样做,是
断乎 不许可的 。中国人民所要 的是立即实行民 主改革, 例如
释放政治犯,取消特务,给人民以自由,给各党派以合法地位
等 项。
对 于 这 些,
你 们 一 件 也 不 做,
却 在 所 谓 召 开“国 民 大 会”
的时 间问题上 耍花样,这是连 三岁小孩子也欺 骗不了的 。没
有认 真的起码 的民主改革,任 何什么大会小会 也只能被 抛到
毛 屎 坑 里 去。
就 叫 做“肆 意 攻 击”
也 罢,
任 何 这 类 的 欺 骗,
必须
坚 决、
彻 底、
干净、
全 部 地 攻 击 掉,
决 不 容 许 保 留 其 一 丝 一 毫。
这原 因不是别 的,就是因为它 是欺骗。有无国 民大会是 一件
事,有无起码的民主改革又是一件事。可以暂时没有前者,不
可 以 不 立 即 实 施 后 者。
蒋 介 石 及 其 一 群,
既 然 愿 意“提 早”
“还
赫 尔 利 和 蒋 介 石的 双 簧 已 经 破 产
1113
政 于 民”
,
为 什 么 不 愿 意“提 早”
实 施 若 干 起 码 的 民 主 改 革?
国
民党的先生们,当我写这最后几行时,你们得承认,中国共产
党 人总 算 不 是向 你 们“肆 意 攻击”
,
仅 仅提 出 一 个 问题,
难道 也
不应 该吗?难 道你们 也可以 置之不答 吗?你们得答复这个问
题:
为 什 么 你 们 愿 意“还 政 于 民”
,
却 不 愿 意 实 行 民 主 改 革 呢?
注
释
︹ ︺1 见本卷《愚公移山》注〔3〕。
︹ ︺
2 这 是 指 一 九 四 五 年 一月 一日 蒋 介 石 的 广 播 演 说。 他在 这 个 演 说 里 , 对 过
去 一 年 国 民 党 军 队 在 日 本 侵 略 军进 攻面 前 的溃 败一 字 不 提 , 反 而 大 肆 诬 蔑 人 民 ,
反 对 全 国人 民 和 各 抗 日 党 派 所 拥 护 的 关 于 取 消 国 民 党 一 党 专政 及 成 立 联 合 政 府
和 联 合 统 帅 部 的 主 张 , 坚 持 国 民党 一党 专 政, 并且 以 准 备 召 开 为 全 国 人 民 所 唾 弃
的国民党御用的“国民大会”,作为反对人民的挡箭牌。
︹ ︺
3
这 是指一九四 五年三 月一 日蒋介石在 重庆 宪政实施协 进会上 的演说。
蒋 介石 除 坚 持“元旦演 说 ”的 反动 主 张 之 外, 又 提出 组织有 美国 代 表 参 加的 三人 委
员会 来“整编 ” 八路军新 四军,公 开地 要求美 帝国主义 者来干涉 中 国的内政 。
︹ ︺4 见本书第 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注〔1〕。
1114
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
(一九 四五 年 七月十 二 日)
︹
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1
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越来
越 明显地造 成了中 国内战的 危机。坚 持反动政策的国 民党政
府,从它在十八年前成立之日起,就是以内战为生活的;仅在
︹ ︺
2
一 九三 六 年 西 安事变
和 一九 三七 年日 本侵 入中 国 本部 这
样 的时机, 才被迫 暂时地放 弃全国规 模的内战。但从 一九三
九年起,局部的内战又在发动,并且没有停止过。国民党政府
在 其 内 部 的 动员 口 号是“反共 第 一”
,
抗 日 被 放 在 次 要的 地 位。
目 前国民党 政府一 切军事布 置的重心 ,并不是放在反 对日本
侵略者方面,而是放在向着中国解放区“收复失地”和消灭中
国 共产党方 面。不 论是为着 抗日战争 的胜利,或是战 后的和
平建设,这种情况均须严重地估计到。罗斯福总统在世时,他
是估计到了这一点的,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采取帮助国民
党 以武力进 攻中国 共产党的 政策。一 九四四年十一月 ,赫尔
利 以罗斯福 私人代 表的资格 来到延安 的时候,他曾经 赞同中
共 方面提出 的废止 国民党一 党专政、 成立民主的联合 政府的
*
这是 毛泽东 为新 华 社写的评 论。
评 赫尔 利 政 策 的 危 险
1115
计划。但是他后来变卦了,赫尔利背叛了他在延安所说的话。
这样 一种 变卦 ,露骨 地 表现于 四月 二日 赫尔 利在华 盛顿 所发
表的声明。这时候,在同一个赫尔利的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
的国民党政府变成了美人,而中共则变成了魔怪;并且他率直
地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当然这不只是
赫尔利个人的意见,而是美国政府中的一群人的意见,但这是
错误的而且危险的意见。就在这个时候,罗斯福去世了,赫尔
利得 意忘 形地 回到重 庆 的美国 大使 馆。 这个 以赫尔 利为 代表
的美 国对 华政 策的危 险 性,就 在于 它助 长了 国民党 政府 的反
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假如赫尔利政策继续下去,美国
政府 便将 陷在 中国反 动 派的又 臭又 深的 粪坑 里拔不 出脚 来,
把它 自己 放在 已经觉 醒 和正在 继续 觉醒 的几 万万中 国人 民的
敌 对 方 面,
在 目 前,
妨 碍 抗 日 战 争,
在 将 来,
妨 碍 世 界 和 平。
这
一种 必然 的趋 势,难 道 还看不 清楚 吗? 在中 国的前 途这 个问
题上,看清楚了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统一的不可阻止的
势力 必然 要代 替民族 压 迫和封 建压 迫而 勃兴 的美国 一部 分舆
论界,
对 于赫尔利 式的危险的对华 政策,
是感 到焦急的,
他 们要
求改 变这 个政 策。但 是 ,美国 的政 策究 竟是 否改变 和哪 一天
才改 变, 今天 我们还 不 能说什 么。 可以 确定 地说的 ,就 是赞
助中 国反 人民 势力和 以 如此广 大的 中国 人民 为敌的 这个 赫尔
利式 的政 策, 如果继 续 不变的 话, 那就 将给 美国政 府和 美国
人民 以千 钧重 负和无 穷 祸害, 这一 点, 必须 使美国 人民 认识
清 楚。
1116
毛泽东选集
注
︹ ︺
1
抗日战争时期
释
见本卷《愚公移山》注〔3〕。
︹ ︺2 参见本书第一卷《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注〔1〕。
1117
给 福斯特同 志的电报
(一九 四 五年七 月二 十 九日)
福斯特 同志和美 国共产党 中央委 员 会:
欣 悉美国共 产主义 政治协会 特别会议 决定抛 弃白劳德 的
︹
修正主义的即投降主义的路线
︺1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领
导,并 已恢复了美国共 产党。我 们对于美 国工人 阶级和马 克
思主义 运动的这个伟大 的胜利, 谨致热烈 的祝贺 。白劳德 的
整个修 正主义—— 投降 主义路线 (这条路 线充分 表现于白 劳
德所著《德黑兰》一书中)
,
本质上是反映了美国反动资本集团
在美国 工人运动中的影 响。这个 反动资本 集团现 在也正在 力
图扩大 其影响于中国, 赞助中国 国民党内 反动集 团的反民 族
反人民的错误政策,使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内战危机,危害
中美两 大国人民的利益 。美国工 人阶级及 其先锋 队美国共 产
党反对 白劳德修正主义 —— 投降 主义的胜 利,对 于中美两 国
人民目 前所进行的反日 战争和战 后建设和 平民主 世界的伟 大
事业,无疑地将有重大的贡献。
注
︹ ︺1
释
白 劳德 (一 八 九 一 ——一 九 七 三),曾 任 美国 共产党 总 书记 。在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美 国 共 产 党 内 以 白 劳 德 为 代 表的 右 倾思 想 ,曾 经形 成 反马 克 思 主 义
1118
毛泽 东 选 集
抗日 战争 时期
注释
的 修 正 主 义 —— 投 降 主 义 路 线 ,并 于一 九 四 四 年 四 月 出 版 了 作 为 他 的 纲 领 性 的 著
作《德黑兰: 我们在 战争与和平中的道路》 一书。 白劳德“ 修正” 了列宁主义关于 帝
国 主 义 是 垄 断 的 、 腐 朽 的 和 垂 死的 资本 主 义 的 基 本 理 论 , 否 认 美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帝
国 主义性 质 ,认 为它 还 “ 保持 着青 年 的 资本 主义 制 度 的一 些特 点 ” ,认 为美 国 无 产
阶级和大资产 阶级之 间有“共同利害”,主 张保护 托拉斯制 度,经 过“阶级调和” 来
避 免 美 国 资 本 主 义 所 不 可 避 免 的危 机。 白 劳 德 于 一 九 四 四 年 五 月 , 主 持 解 散 了 美
国 无 产 阶 级 的 政 党 —— 美 国 共 产党 ,而 另 行 组 织 非 党 的 美 国 共 产 主 义 政 治 协 会 。
白 劳 德 的 这 一 错 误 路 线 一 开 始 就遭 到以 福 斯 特 为 首 的 许 多 美 国 共 产 党 员 的 反 对 。
一 九 四 五 年 六 月 , 在 福 斯 特 领 导下 ,美 国 共 产 主 义 政 治 协 会 通 过 了 批 判 白 劳 德 路
线 的 决 议 。 同 年 七 月 , 又 举 行 美国 共产 主 义 政 治 协 会 特 别 代 表 大 会 , 决 定 重 建 美
国 共 产 党 。 白 劳 德 后 来 仍 然 坚 持其 错误 主 张 , 公 开 拥 护 杜 鲁 门 政 府 的 帝 国 主 义 政
策,并 进行反党 的派别活动,因此 在一九四 六年二月 被开除出 党。
1119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一九四五 年 八月九日)
八月八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人民表示热烈的
欢迎。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
战 争已处在 最后阶段,最后 地战胜 日本侵略 者及其 一切走狗
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
应 举行全国 规模的反攻,密 切而有 效力地配 合苏联 及其他同
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
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歼 灭这些敌 人的力量,
夺取其 武器和资 财,
猛烈地 扩大解放 区,
缩 小沦陷区 。必须放手组织 武装工 作队,成 百队成 千队地深
入敌后之敌后,组织人民,破击敌人的交通线,配合正规军作
战。必须放手发动沦陷区的千百万群众,立即组织地下军,准
备武装起义,配合从外部进攻的军队,消灭敌人。解放区的巩
固 工作仍应 注意。今冬明春 ,应在 现有一万 万人民 和一切新
解放区的人民中,普遍地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组织人民
政权和人民武装,加强民兵工作,加强军队的纪律,坚持各界
人民的统一战线,防止浪费人力物力。凡此一切,都是为着加
*
这 是 毛泽 东就 苏联 对日 宣 战发 表的 声明 。
1120
毛 泽 东选 集
抗 日 战 争时 期
强我 军对敌 人的进攻 。全国 人民必须 注意制止内战危险,努
力促 成民主 联合政府 的建立 。中国民 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已
经到来了,全国人民应该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正文校订表
第
753 页 题 下
一
第
版
( 一 九 四 一 年 五 月)
795 页 题 下
二
版
( 一 九四一 年 五月十 九
日)
756 页 3 行 特 别 重 要 的 是
798 页 4 行
765 页 题 下 ( 一 九 四 一 年 十 一 月 二 807 页 题 下
873 页 16 行
特 别 重要 的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
十 一 日)
日)
去 年 国 民 党 十 中 全 会 前 918 页 16 行
去年国民党十中全会前
后
877 页 14 行
当 皖 南 部 队 九 千 余 人 于 922 页 倒 8
当皖 南部 队九 千余 人于
一月五日遵命移动之时 行
一 月四日 遵 命移动 之 时
895 页 倒 3 行 三 万 多 人 的 军 队
942页 2 行
896 页 倒 5
进 行 连 续 的 “ 扫 荡 ” 战 942 页 倒 1
行
争,
残 酷 的“三 光 ”政 策
909 页 倒 7
至倒6行
进 行 连续的 “ 扫荡 ”战
行 至 943 页
争 , 实 行 残 酷 的 “ 三 光”
1行
政策
900 页 16 至 一 九 四 二 年 有 了 七 千 人 946 页 倒 4
17 行
四 万 多人 的军 队
一九四二年有了四千人
至倒3行
因 而 它 仍 然 不 但 不 去 组 957 页 倒 7
织有秩序的退却
至倒6行
910 页 4 行 一 九 二 八 年 七 月 间 召 开 958 页 5 至
的 党 的 第六 次 全国 代 表
大会
6 行
因 而 他们仍 然 不但不 去
组织有秩序的退却
一九二八年六 、七月间
召 开 的党 的第 六 次全 国
代表大会
表 内 第 一 版 的 页 码 和 行 数 据 人民 出版 社 一 九 六 六 年 七 月 出 版的 横排 本 。
第
一
版
第
二
版
918 页 倒 4
一 九 三 二 年 八 月 党 中 央 966 页 倒 1 一 九 三 二 年 十 月 中 央 区
行
的宁都会议
行
中 央局的宁都 会议
919 页 4 至 在 一 九 三 三 年 底 开 始 的 967 页 7 至 在 一 九 三 三 年 秋 开 始 的
5 行
第五 次 反 “ 围 剿 ” 战 争中 8 行
第 五 次反 “ 围 剿” 战 争 中
986 页 9 行
芦沟桥
卢沟桥 (本卷其他 各处
1037 页 9 行
的 “ 芦沟 桥 ” 均改 为 “ 卢
沟 桥 ” , 不 一一 列 出)
1006 页 倒 3 航 空
1057 页 倒 3 航 路
行
行
¾í
ËÄ
µÚ
¡¡
¼¯
Ñ¡
¶«
Ôó
ë
È« ÊÀ ½ç ÎÞ ²ú Õߣ¬ Áª ºÏ Æð À´£¡
ë Ôó ¶« Ñ¡ ¼¯
µÚ ËÄ ¾í
Êé Ãû Ìâ ×Ö£º µË С ƽ
£±
Ä¿¡¡¡¡Â¼
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ÈýÈÕ£© ¡­¡­¡­¡­¡­¡­¡­¡­¡­¡­¡­¡­ £±££±²£³£­£±£±£³£¶
½¯½éʯÔÚÌô¶¯ÄÚÕ½£¨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ÈýÈÕ£©¡­¡­¡­¡­ £±££±³£·£­£±£±££́°
µÚÊ®°Ë¼¯Ížü×Ü˾Áî¸ø½¯½éʯµÄÁ½¸öµç±¨
£¨Ò»¾ÅËÄÎåÄê°ËÔ£© ¡­¡­¡­¡­¡­¡­¡­¡­¡­¡­¡­¡­¡­¡­¡­ £±££±£́±£­£±£±££́·
Ò»¡¡°ËÔÂÊ®ÈýÈյĵ籨 ¡­¡­¡­¡­¡­¡­¡­¡­¡­¡­¡­¡­¡­¡­¡­¡­ £±£±££́±
¶þ¡¡°ËÔÂÊ®ÁùÈյĵ籨 ¡­¡­¡­¡­¡­¡­¡­¡­¡­¡­¡­¡­¡­¡­¡­¡­ £±£±££́²
ÆÀ½¯½éʯ·¢ÑÔÈË̸»°£¨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ÁùÈÕ£©¡­¡­¡­ £±£±££́£̧­£±£±£µ£±
Öй²ÖÐÑë¹ØÓÚͬ¹úÃñµ³½øÐкÍƽ̸ÅеÄ֪ͨ
£¨Ò»¾ÅËÄÎåÄê°ËÔ¶þÊ®ÁùÈÕ£© ¡­¡­¡­¡­¡­¡­¡­¡­¡­¡­¡­ £±£±£µ£²£­£±£±£µ£µ
¹ØÓÚÖØÇì̸ÅУ¨Ò»¾ÅËÄÎåÄêÊ®ÔÂÊ®ÆßÈÕ£© ¡­¡­¡­¡­¡­¡­ £±£±£µ£¶£­£±££±¶£¶
¹úÃñµ³½ø¹¥µÄÕæÏࣨһ¾ÅËÄÎåÄêʮһÔÂÎåÈÕ£©¡­¡­¡­¡­ £±£±£¶£·£­£±£±£·£±
¼õ×âºÍÉú²úÊDZ£ÎÀ½â·ÅÇøµÄÁ½¼þ´óÊÂ
£¨Ò»¾ÅËÄÎåÄêʮһÔÂÆßÈÕ£© ¡­¡­¡­¡­¡­¡­¡­¡­¡­¡­¡­¡­ £±£±£·£²£­£±£±£·£³
Ò»¾ÅËÄÁùÄê½â·ÅÇø¹¤×÷µÄ·½Õ루һ¾ÅËÄÎåÄê
Ê®¶þÔÂÊ®ÎåÈÕ£©¡­¡­¡­¡­¡­¡­¡­¡­¡­¡­¡­¡­¡­¡­¡­¡­¡­ £±£±£·££́­£±£±£·£¸
½¨Á¢¹®¹ÌµÄ¶«±±¸ù¾ÝµØ£¨Ò»¾ÅËÄÎåÄêÊ®¶þÔÂ
¶þÊ®°ËÈÕ£©¡­¡­¡­¡­¡­¡­¡­¡­¡­¡­¡­¡­¡­¡­¡­¡­¡­¡­ £±£±£·£¹£­£±£±££̧³
£²
ëÔó¶«Ñ¡¼¯¡¡µÚËľí
¹ØÓÚÄ¿Ç°¹ú¼ÊÐÎÊƵļ¸µã¹À¼Æ£¨Ò»¾ÅËÄÁùÄê
ËÄÔ£©¡­¡­¡­¡­¡­¡­¡­¡­¡­¡­¡­¡­¡­¡­¡­¡­¡­¡­¡­¡­¡­ £±££±£̧£́­£±£±££̧µ
ÒÔ×ÔÎÀÕ½Õù·ÛË齯½éʯµÄ½ø¹¥£¨Ò»¾ÅËÄÁùÄê
ÆßÔ¶þÊ®ÈÕ£©¡­¡­¡­¡­¡­¡­¡­¡­¡­¡­¡­¡­¡­¡­¡­¡­¡­¡­ £±££±£̧¶£­£±£±£¹£°
ºÍÃÀ¹ú¼ÇÕß°²ÄÈ¡¤Â·Ò×˹¡¤Ë¹ÌØÀʵÄ̸»°
£¨Ò»¾ÅËÄÁùÄê°ËÔÂÁùÈÕ£© ¡­¡­¡­¡­¡­¡­¡­¡­¡­¡­¡­¡­¡­ £±££±¹£±£­£±£±£¹£¶
¼¯ÖÐÓÅÊƱøÁ¦£¬¸÷¸ö¼ßÃðµÐÈË£¨Ò»¾ÅËÄÁùÄê
¾ÅÔÂÊ®ÁùÈÕ£©¡­¡­¡­¡­¡­¡­¡­¡­¡­¡­¡­¡­¡­¡­¡­¡­¡­¡­ £±£±£¹£·£­£±£²£°£±
ÃÀ¹ú¡°µ÷½â¡±ÕæÏàºÍÖйúÄÚսǰ;£¨Ò»¾ÅËÄÁùÄê
¾ÅÔ¶þÊ®¾ÅÈÕ£©¡­¡­¡­¡­¡­¡­¡­¡­¡­¡­¡­¡­¡­¡­¡­¡­¡­ £±£²£°£²£­£±£²£°£´
Èý¸öÔÂ×ܽᣨһ¾ÅËÄÁùÄêÊ®ÔÂÒ»ÈÕ£© ¡­¡­¡­¡­¡­¡­¡­¡­ £±£²£°£µ£­£±£²£±£°
Ó­½ÓÖйú¸ïÃüµÄи߳±£¨Ò»¾ÅËÄÆßÄê¶þÔÂÒ»ÈÕ£©¡­¡­¡­ £±£²£±£±£­£±£²£±£¸
Öй²ÖÐÑë¹ØÓÚÔÝʱ·ÅÆúÑÓ°²ºÍ±£ÎÀɸÊÄþ±ßÇø
µÄÁ½¸öÎļþ£¨Ò»¾ÅËÄÁùÄêʮһÔ¡¢Ò»¾ÅËÄÆßÄê
ËÄÔ£©¡­¡­¡­¡­¡­¡­¡­¡­¡­¡­¡­¡­¡­¡­¡­¡­¡­¡­¡­¡­¡­ £±£²£±£¹£­£±£²£²£±
Ò»¡¡Ò»¾ÅËÄÁùÄêʮһÔÂÊ®°ËÈÕµÄָʾ ¡­¡­¡­¡­¡­¡­¡­¡­¡­¡­ £±£²£±£¹
¶þ¡¡Ò»¾ÅËÄÆßÄêËÄÔ¾ÅÈÕµÄ֪ͨ ¡­¡­¡­¡­¡­¡­¡­¡­¡­¡­¡­¡­ £±£²£²£°
¹ØÓÚÎ÷±±Õ½³¡µÄ×÷Õ½·½Õ루һ¾ÅËÄÆßÄêËÄÔÂ
Ê®ÎåÈÕ£©¡­¡­¡­¡­¡­¡­¡­¡­¡­¡­¡­¡­¡­¡­¡­¡­¡­¡­¡­¡­ £±
£²££²²£­£±£²£²£³
½¯½éʯÕþ¸®ÒÑ´¦ÔÚÈ«ÃñµÄ°üΧÖУ¨Ò»¾ÅËÄÆßÄê
ÎåÔÂÈýÊ®ÈÕ£©¡­¡­¡­¡­¡­¡­¡­¡­¡­¡­¡­¡­¡­¡­¡­¡­¡­¡­ £±£²£²££́­£±£²£²£¸
½â·ÅÕ½ÕùµÚ¶þÄêµÄÕ½ÂÔ·½Õ루һ¾ÅËÄÆßÄê
¾ÅÔÂÒ»ÈÕ£©¡­¡­¡­¡­¡­¡­¡­¡­¡­¡­¡­¡­¡­¡­¡­¡­¡­¡­¡­ £±£²£²£¹£­£±£²£³£´
ÖйúÈËÃñ½â·Å¾üÐûÑÔ£¨Ò»¾ÅËÄÆßÄêÊ®ÔÂÊ®ÈÕ£©¡­¡­¡­¡­ £±£²£³£µ£­£±£²££́°
ÖйúÈËÃñ½â·Å¾ü×ܲ¿¹ØÓÚÖØÐа䲼Èý´ó¼ÍÂÉ
°ËÏî×¢ÒâµÄѵÁһ¾ÅËÄÆßÄêÊ®ÔÂÊ®ÈÕ£©¡­¡­¡­¡­¡­ £±£²££́±£­£±£²££́²
Ä¿¡¡¡¡¡¡Â¼
£³
Ä¿Ç°ÐÎÊƺÍÎÒÃǵÄÈÎÎñ£¨Ò»¾ÅËÄÆßÄêÊ®¶þÔÂ
¶þÊ®ÎåÈÕ£©¡­¡­¡­¡­¡­¡­¡­¡­¡­¡­¡­¡­¡­¡­¡­¡­¡­¡­¡­ £±£²££́³£­£±£²£¶£³
¹ØÓÚ½¨Á¢±¨¸æÖƶȣ¨Ò»¾ÅËÄ°ËÄêÒ»ÔÂÆßÈÕ£© ¡­¡­¡­¡­¡­ £±£²£¶££́­£±£²£¶£¶
¹ØÓÚÄ¿Ç°µ³µÄÕþ²ßÖеļ¸¸öÖØÒªÎÊÌâ
£¨Ò»¾ÅËÄ°ËÄêÒ»ÔÂÊ®°ËÈÕ£© ¡­¡­¡­¡­¡­¡­¡­¡­¡­¡­¡­¡­ £±£²£¶£·£­£±£²£·£´
Ò»¡¡µ³ÄÚ·´¶Ô´íÎóÇãÏòÎÊÌâ ¡­¡­¡­¡­¡­¡­¡­¡­¡­¡­¡­¡­¡­¡­ £±£²£¶£·
¶þ¡¡ÍÁµØ¸Ä¸ïºÍȺÖÚÔ˶¯Öеļ¸¸ö¾ßÌåÕþ²ßÎÊÌâ ¡­¡­¡­¡­¡­ £±£²£¶£¸
Èý¡¡¹ØÓÚÕþȨÎÊÌâ ¡­¡­¡­¡­¡­¡­¡­¡­¡­¡­¡­¡­¡­¡­¡­¡­¡­¡­ £±£²£·£²
ËÄ¡¡ÔÚ¸ïÃüͳһսÏßÖÐÁìµ¼Õߺͱ»Áìµ¼ÕߵĹØϵÎÊÌâ ¡­¡­¡­ £±£²£·£³
¾ü¶ÓÄÚ²¿µÄÃñÖ÷Ô˶¯£¨Ò»¾ÅËÄ°ËÄêÒ»ÔÂ
ÈýÊ®ÈÕ£©¡­¡­¡­¡­¡­¡­¡­¡­¡­¡­¡­¡­¡­¡­¡­¡­¡­¡­¡­¡­ £±£²£·£µ£­£±£²£·£¶
ÔÚ²»Í¬µØÇøʵʩÍÁµØ·¨µÄ²»Í¬²ßÂÔ
£¨Ò»¾ÅËÄ°ËÄê¶þÔÂÈýÈÕ£© ¡­¡­¡­¡­¡­¡­¡­¡­¡­¡­¡­¡­¡­ £±£²£·£·£­£±£²£·£¹
¾ÀÕýÍÁµØ¸Ä¸ïÐû´«Öеġ°×ó¡±Çã´íÎó
£¨Ò»¾ÅËÄ°ËÄê¶þÔÂʮһÈÕ£© ¡­¡­¡­¡­¡­¡­¡­¡­¡­¡­¡­¡­ £±£²££̧°£­£±£²££̧²
нâ·ÅÇøÍÁµØ¸Ä¸ïÒªµã£¨Ò»¾ÅËÄ°ËÄê¶þÔÂ
Ê®ÎåÈÕ£©¡­¡­¡­¡­¡­¡­¡­¡­¡­¡­¡­¡­¡­¡­¡­¡­¡­¡­¡­¡­ £±£²££̧³£­£±£²££̧´
¹ØÓÚ¹¤ÉÌÒµÕþ²ß£¨Ò»¾ÅËÄ°ËÄê¶þÔ¶þÊ®ÆßÈÕ£© ¡­¡­¡­¡­ £±£²££̧µ£­£±£²££̧¶
¹ØÓÚÃñ×å×ʲú½×¼¶ºÍ¿ªÃ÷ÉðÊ¿ÎÊÌâ
£¨Ò»¾ÅËÄ°ËÄêÈýÔÂÒ»ÈÕ£© ¡­¡­¡­¡­¡­¡­¡­¡­¡­¡­¡­¡­¡­ £±£²££̧·£­£±£²£¹£°
ÆÀÎ÷±±´ó½Ý¼æÂÛ½â·Å¾üµÄÐÂʽÕû¾üÔ˶¯
£¨Ò»¾ÅËÄ°ËÄêÈýÔÂÆßÈÕ£© ¡­¡­¡­¡­¡­¡­¡­¡­¡­¡­¡­¡­¡­ £±£²£¹£±£­£±£²£¹£¶
¹ØÓÚÇé¿öµÄͨ±¨£¨Ò»¾ÅËÄ°ËÄêÈýÔ¶þÊ®ÈÕ£© ¡­¡­¡­¡­¡­ £±£²£¹£·£­£±£³£°£´
ÔÚ½úËç¸É²¿»áÒéÉϵĽ²»°£¨Ò»¾ÅËÄ°ËÄêËÄÔÂ
Ò»ÈÕ£©¡­¡­¡­¡­¡­¡­¡­¡­¡­¡­¡­¡­¡­¡­¡­¡­¡­¡­¡­¡­¡­ £±£³£°£µ£­£±£³£±£·
£´
ëÔó¶«Ñ¡¼¯¡¡µÚËľí
¶Ô½úËçÈÕ±¨±à¼­ÈËÔ±µÄ̸»°£¨Ò»¾ÅËÄ°ËÄê
ËÄÔ¶þÈÕ£©¡­¡­¡­¡­¡­¡­¡­¡­¡­¡­¡­¡­¡­¡­¡­¡­¡­¡­¡­ £±£³£±££̧­£±£³£²£²
ÔÙ¿ËÂåÑôºó¸øÂåÑôÇ°ÏßÖ¸»Ó²¿µÄµç±¨
£¨Ò»¾ÅËÄ°ËÄêËÄÔ°ËÈÕ£© ¡­¡­¡­¡­¡­¡­¡­¡­¡­¡­¡­¡­¡­ £±£³£²£³£­£±£³£²£µ
нâ·ÅÇøÅ©´å¹¤×÷µÄ²ßÂÔÎÊÌ⣨һ¾ÅËÄ°ËÄê
ÎåÔ¶þÊ®ËÄÈÕ£©¡­¡­¡­¡­¡­¡­¡­¡­¡­¡­¡­¡­¡­¡­¡­¡­¡­ £±£³£²£¶£­£±£³£²£·
Ò»¾ÅËÄ°ËÄêµÄÍÁµØ¸Ä¸ï¹¤×÷ºÍÕûµ³¹¤×÷
£¨Ò»¾ÅËÄ°ËÄêÎåÔ¶þÊ®ÎåÈÕ£© ¡­¡­¡­¡­¡­¡­¡­¡­¡­¡­¡­ £±£³£²££̧­£±
£³££³³
¹ØÓÚÁÉÉòÕ½ÒÛµÄ×÷Õ½·½Õ루һ¾ÅËÄ°ËÄê¾ÅÔ¡¢
ʮԣ©¡­¡­¡­¡­¡­¡­¡­¡­¡­¡­¡­¡­¡­¡­¡­¡­¡­¡­¡­¡­¡­ £±
£³££³£́­£±
£³££³¹
Ò»¡¡¾ÅÔÂÆßÈյĵ籨 ¡­¡­¡­¡­¡­¡­¡­¡­¡­¡­¡­¡­¡­¡­¡­¡­¡­ £±
£³££³´
¶þ¡¡Ê®ÔÂÊ®Èյĵ籨 ¡­¡­¡­¡­¡­¡­¡­¡­¡­¡­¡­¡­¡­¡­¡­¡­¡­ £±
£³££³¶
¹ØÓÚ½¡È«µ³Î¯ÖÆ£¨Ò»¾ÅËÄ°ËÄê¾ÅÔ¶þÊ®ÈÕ£© ¡­¡­¡­¡­¡­ £±£³££́°£­£±£³££́±
Öй²ÖÐÑë¹ØÓÚ¾ÅÔ»áÒéµÄ֪ͨ£¨Ò»¾ÅËÄ°ËÄê
Ê®ÔÂÊ®ÈÕ£©¡­¡­¡­¡­¡­¡­¡­¡­¡­¡­¡­¡­¡­¡­¡­¡­¡­¡­¡­ £±£³££́²£­£±£³£µ£°
¹ØÓÚ»´º£Õ½ÒÛµÄ×÷Õ½·½Õ루һ¾ÅËÄ°ËÄê
Ê®ÔÂʮһÈÕ£©¡­¡­¡­¡­¡­¡­¡­¡­¡­¡­¡­¡­¡­¡­¡­¡­¡­¡­ £±£³£µ£±£­£±£³£³£µ
È«ÊÀ½ç¸ïÃüÁ¦Á¿ÍŽáÆðÀ´£¬·´¶ÔµÛ¹úÖ÷ÒåµÄ
ÇÖÂÔ£¨Ò»¾ÅËÄ°ËÄêʮһÔ£©¡­¡­¡­¡­¡­¡­¡­¡­¡­¡­¡­¡­ £±£³£µ£¶£­£±£³£µ£¹
Öйú¾üÊÂÐÎÊƵÄÖØ´ó±ä»¯£¨Ò»¾ÅËÄ°ËÄê
ʮһÔÂÊ®ËÄÈÕ£©¡­¡­¡­¡­¡­¡­¡­¡­¡­¡­¡­¡­¡­¡­¡­¡­¡­ £±£³£¶£°£­£±£³£¶£²
¹ØÓÚƽ½òÕ½ÒÛµÄ×÷Õ½·½Õ루һ¾ÅËÄ°ËÄê
Ê®¶þÔÂʮһÈÕ£©¡­¡­¡­¡­¡­¡­¡­¡­¡­¡­¡­¡­¡­¡­¡­¡­¡­ £±£³£¶£³£­£±£³£¶£¸
¶Ø´Ù¶Åí²Ã÷µÈͶ½µÊ飨һ¾ÅËÄ°ËÄêÊ®¶þÔÂ
Ê®ÆßÈÕ£©¡­¡­¡­¡­¡­¡­¡­¡­¡­¡­¡­¡­¡­¡­¡­¡­¡­¡­¡­¡­ £±£³£¶£¹£­£±£³£·£±
½«¸ïÃü½øÐе½µ×£¨Ò»¾ÅËÄ°ËÄêÊ®¶þÔÂÈýÊ®ÈÕ£© ¡­¡­¡­¡­ £±£³£·£²£­£±£³££̧°
Ä¿¡¡¡¡¡¡Â¼
£µ
ÆÀÕ½·¸ÇóºÍ£¨Ò»¾ÅËľÅÄêÒ»ÔÂËÄÈÕ£© ¡­¡­¡­¡­¡­¡­¡­¡­ £±£³££̧±£­£±£³££̧µ
Öй²ÖÐÑëëÔó¶«Ö÷ϯ¹ØÓÚʱ¾ÖµÄÉùÃ÷
£¨Ò»¾ÅËľÅÄêÒ»ÔÂÊ®ËÄÈÕ£© ¡­¡­¡­¡­¡­¡­¡­¡­¡­¡­¡­¡­ £±£³££̧¶£­£±£³£¹£°
Öй²·¢ÑÔÈËÆÀÄϾ©ÐÐÕþÔºµÄ¾öÒ飨һ¾ÅËľÅÄê
Ò»Ô¶þʮһÈÕ£©¡­¡­¡­¡­¡­¡­¡­¡­¡­¡­¡­¡­¡­¡­¡­¡­¡­ £±£³£¹£±£­£±£³£¹£²
Öй²·¢ÑÔÈ˹ØÓÚÃüÁî¹úÃñµ³·´¶¯Õþ¸®ÖØÐÂ
´þ²¶Ç°ÈÕ±¾ÇÖ»ª¾ü×Ü˾Áî¸Ô´åÄþ´ÎºÍ´þ
²¶¹úÃñµ³ÄÚÕ½×ï·¸µÄ̸»°£¨Ò»¾ÅËľÅÄêÒ»ÔÂ
¶þÊ®°ËÈÕ£©¡­¡­¡­¡­¡­¡­¡­¡­¡­¡­¡­¡­¡­¡­¡­¡­¡­¡­¡­ £±£³£¹£³£­£±£³£¹£¹
Öй²·¢ÑÔÈ˹ØÓÚºÍƽÌõ¼þ±ØÐë°üÀ¨³Í°ìÈÕ±¾
Õ½·¸ºÍ¹úÃñµ³Õ½·¸µÄÉùÃ÷£¨Ò»¾ÅËľÅÄê¶þÔÂ
ÎåÈÕ£©¡­¡­¡­¡­¡­¡­¡­¡­¡­¡­¡­¡­¡­¡­¡­¡­¡­¡­¡­¡­¡­ £±££́°£°£­£±££́°£´
°Ñ¾ü¶Ó±äΪ¹¤×÷¶Ó£¨Ò»¾ÅËľÅÄê¶þÔ°ËÈÕ£©¡­¡­¡­¡­¡­ £±££́°£µ£­£±££́°£·
ËÄ·ÖÎåÁѵķ´¶¯ÅÉΪʲô»¹Òª¿Õº°¡°È«Ãæ
ºÍƽ¡±£¿£¨Ò»¾ÅËľÅÄê¶þÔÂÊ®ÎåÈÕ£© ¡­¡­¡­¡­¡­¡­¡­¡­ £±££́°££̧­£±££́±£²
¹úÃñµ³·´¶¯ÅÉÓÉ¡°ºôÓõºÍƽ¡±±äΪºôÓõÕ½Õù
£¨Ò»¾ÅËľÅÄê¶þÔÂÊ®ÁùÈÕ£© ¡­¡­¡­¡­¡­¡­¡­¡­¡­¡­¡­¡­ £±££́±£³£­£±££́±£µ
ÆÀ¹úÃñµ³¶ÔÕ½ÕùÔðÈÎÎÊÌâµÄ¼¸ÖÖ´ð°¸
£¨Ò»¾ÅËľÅÄê¶þÔÂÊ®°ËÈÕ£© ¡­¡­¡­¡­¡­¡­¡­¡­¡­¡­¡­¡­ £±££́±£¶£­£±££́²£³
ÔÚÖйú¹²²úµ³µÚÆß½ìÖÐÑëίԱ»áµÚ¶þ´ÎÈ«Ìå
»áÒéÉϵı¨¸æ£¨Ò»¾ÅËľÅÄêÈýÔÂÎåÈÕ£© ¡­¡­¡­¡­¡­¡­ £±££́²££́­£±££́³£¹
µ³Î¯»áµÄ¹¤×÷·½·¨£¨Ò»¾ÅËľÅÄêÈýÔÂÊ®ÈýÈÕ£©¡­¡­¡­¡­ £±££́£́°£­£±££́£́´
ÄϾ©Õþ¸®ÏòºÎ´¦È¥£¿£¨Ò»¾ÅËľÅÄêËÄÔÂËÄÈÕ£©¡­¡­¡­¡­ £±££́£́µ£­£±££́£́¸
ÏòÈ«¹ú½ø¾üµÄÃüÁһ¾ÅËľÅÄêËÄÔ¶þʮһÈÕ£©¡­¡­¡­ £±££́£́¹£­£±££́µ£¶
ÖйúÈËÃñ½â·Å¾ü²¼¸æ£¨Ò»¾ÅËľÅÄêËÄÔ¶þÊ®ÎåÈÕ£©¡­¡­ £±££́µ£·£­£±££́µ£¹
£¶
ëÔó¶«Ñ¡¼¯¡¡µÚËľí
ÖйúÈËÃñ½â·Å¾ü×ܲ¿·¢ÑÔÈËΪӢ¹ú¾ü½¢±©ÐÐ
·¢±íµÄÉùÃ÷£¨Ò»¾ÅËľÅÄêËÄÔÂÈýÊ®ÈÕ£© ¡­¡­¡­¡­¡­¡­ £±££́¶£°£­£±££́¶£²
ÔÚÐÂÕþÖÎЭÉÌ»áÒé³ï±¸»áÉϵĽ²»°
£¨Ò»¾ÅËľÅÄêÁùÔÂÊ®ÎåÈÕ£© ¡­¡­¡­¡­¡­¡­¡­¡­¡­¡­¡­¡­ £±££́¶£³£­£±££́¶£·
ÂÛÈËÃñÃñÖ÷רÕþ£¨Ò»¾ÅËľÅÄêÁùÔÂÈýÊ®ÈÕ£© ¡­¡­¡­¡­¡­ £±££́¶££̧­£±££́£̧²
¶ªµô»ÃÏ룬׼±¸¶·Õù£¨Ò»¾ÅËľÅÄê°ËÔÂÊ®ËÄÈÕ£© ¡­¡­¡­ £±££́£̧³£­£±££́¹£°
±ðÁË£¬Ë¾Í½À׵ǣ¨Ò»¾ÅËľÅÄê°ËÔÂÊ®°ËÈÕ£©¡­¡­¡­¡­¡­¡­ £±££́¹£±£­£±££́¹£¸
ΪʲôҪÌÖÂÛ°×ƤÊ飿£¨Ò»¾ÅËľÅÄê°ËÔ¶þÊ®°ËÈÕ£©¡­ £±££́¹£¹£­£±£µ£°£´
¡°ÓÑÒꡱ£¬»¹ÊÇÇÖÂÔ£¿£¨Ò»¾ÅËľÅÄê°ËÔÂÈýÊ®ÈÕ£© ¡­¡­¡­ £±£µ£°£µ£­£±£µ£°£¸
ΨÐÄÀúÊ·¹ÛµÄÆƲú£¨Ò»¾ÅËľÅÄê¾ÅÔÂÊ®ÁùÈÕ£© ¡­¡­¡­¡­ £±£µ£°£¹£­£±£µ£±£·
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²£³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
ºÍÎÒÃǵķ½Õë�
£¨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ÈýÈÕ£©
×î½ü¼¸ÌìÊÇÔ¶¶«Ê±¾Ö·¢Éú¼«´ó±ä¶¯µÄʱºò¡£ ÈÕ±¾µÛ¹úÖ÷
ÒåͶ½µµÄ´óÊÆÒѾ­¶¨ÁË¡£ÈÕ±¾Í¶½µµÄ¾ö¶¨ÒòËØÊÇËÕÁª²ÎÕ½¡£°Ù
Íòºì¾ü½øÈëÖйúµÄ¶«±±£¬ Õâ¸öÁ¦Á¿ÊDz»¿É¿¹¾ÜµÄ¡£ ÈÕ±¾µÛ¹ú
Ö÷ÒåÒѾ­²»ÄܼÌÐø´òÏÂÈ¥ÁË¡£ ÖйúÈËÃñµÄ¼è¿à¿¹Õ½£¬ ÒѾ­È¡
µÃÁËʤÀû¡£ ¿¹ÈÕÕ½Õùµ±×÷Ò»¸öÀúÊ·½×¶ÎÀ´Ëµ£¬ÒѾ­¹ýÈ¥ÁË¡£
ÔÚÕâÖÖÐÎÊÆÏÂÃ棬 Öйú¹úÄڵĽ׼¶¹Øϵ£¬ ¹ú¹²Á½µ³µÄ¹Ø
ϵ£¬ ÏÖÔÚÔõôÑù£¬ ½«À´¿ÉÄÜÔõôÑù£¿ÎÒµ³µÄ·½ÕëÔõôÑù£¿Õâ
ÊÇÈ«¹úÈËÃñºÜ¹ØÐĵÄÎÊÌ⣬ ÊÇÈ«µ³Í¬Ö¾ºÜ¹ØÐĵÄÎÊÌâ¡£
¹úÃñµ³ÔõôÑù£¿¿´ËüµÄ¹ýÈ¥£¬¾Í¿ÉÒÔÖªµÀËüµÄÏÖÔÚ£»¿´Ëü
¡¡¡¡� ¡¡ÕâÊÇëÔó¶«ÔÚÑÓ°²¸É²¿»áÒéÉϵĽ²ÑÝ¡£Õâƪ½²Ñݸù¾ÝÂí¿Ë˼ÁÐÄþÖ÷Òå
µÄ½×¼¶·ÖÎöµÄ·½·¨£¬Éî¿ÌµØ·ÖÎöÁË¿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ÖйúÕþÖεĻù±¾
ÐÎÊÆ£¬²¢ÇÒÌá³öÁËÎÞ²ú½×¼¶µÄ¸ïÃü²ßÂÔ¡£ÕýÈçëÔó¶«Ò»¾ÅËÄÎåÄêËÄÔÂ
ÔÚÖйú¹²²úµ³µÚÆß´ÎÈ«¹ú´ú±í´ó»áµÄ¿ªÄ»´ÊÖÐËùÖ¸³öµÄ£¬ÔÚ´ò°ÜÁËÈÕ
±¾µÛ¹úÖ÷ÒåÒÔºó£¬ÖйúÈÔÈ»ÓгÉΪһ¸öÐÂÖйúºÍ»¹ÊÇÒ»¸öÀÏÖйúµÄÁ½
ÖÖÃüÔË£¬Á½¸öǰ;¡£ÒÔ½¯½éʯΪ´ú±íµÄÖйú´óµØÖ÷´ó×ʲú½×¼¶£¬Òª´ÓÈË
ÃñÊÖÖжáÈ¡¿¹ÈÕÕ½ÕùʤÀûµÄ¹ûʵ£¬ÒªÊ¹ÖйúÈԾɳÉΪ´óµØÖ÷´ó×ʲú½×
¼¶×¨ÕþµÄ°ëÖ³ÃñµØ°ë·â½¨µÄ¹ú¼Ò¡£´ú±íÎÞ²ú½×¼¶ºÍÈËÃñ´óÖÚÀûÒæµÄÖÐ
¹ú¹²²úµ³£¬Ò»·½ÃæÒª¾¡Á¦ÕùÈ¡ºÍƽ£¬·´¶ÔÄÚÕ½£¬ÁíÒ»·½Ãæ±ØÐë¶ÔÓÚ½¯½é
ʯ·¢¶¯È«¹ú¹æÄ£ÄÚÕ½µÄ·´¸ïÃü¼Æ»®Óгä·ÖµÄ×¼±¸£¬²ÉÈ¡ÕýÈ·µÄ·½Õ룬Õâ
£±£±£²£´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µÄ¹ýÈ¥ºÍÏÖÔÚ£¬¾Í¿ÉÒÔÖªµÀËüµÄ½«À´¡£Õâ¸öµ³¹ýÈ¥´ò¹ýÕûÕûÊ®
ÄêµÄ·´¸ïÃüÄÚÕ½¡£ ÔÚ¿¹ÈÕÕ½ÕùÖм䣬ÔÚÒ»¾ÅËÄ¡ðÄê¡¢Ò»¾ÅËÄÒ»
ÄêºÍÒ»¾ÅËÄÈýÄ꣬Ëü·¢¶¯¹ýÈý´Î´ó¹æÄ£µÄ·´¹²¸ß³±¡²£±¡³£¬Ã¿Ò»´Î
¶¼×¼±¸·¢Õ¹³ÉΪȫ¹ú·¶Î§µÄÄÚÕ½£¬½ö½öÓÉÓÚÎÒµ³µÄÕýÈ·Õþ²ß
ºÍÈ«¹úÈËÃñµÄ·´¶Ô£¬²ÅûÓÐʵÏÖ¡£Öйú´óµØÖ÷´ó×ʲú½×¼¶µÄÕþ
ÖÎ ´ú ±í ½¯ ½é ʯ£¬´ó ¼Ò Öª µÀ£¬ÊÇ Ò» ¸ö ¼« ¶Ë ²Ð ÈÌ ºÍ ¼« ¶Ë Òõ ÏÕ µÄ ¼Ò
»ï¡£ËûµÄÕþ²ßÊÇÐäÊÖÅÔ¹Û£¬µÈ´ýʤÀû£¬±£´æʵÁ¦£¬×¼±¸ÄÚÕ½¡£¹û
¡²£²¡³
ȻʤÀû±»µÈÀ´ÁË£¬Õâλ¡°Î¯Ô±³¤¡±ÏÖÔÚÒª¡°ÏÂɽ¡±
ÁË¡£°ËÄêÀ´ÎÒ
ÃǺͽ¯½éʯµ÷ÁËÒ»¸öλÖãºÒÔÇ°ÎÒÃÇÔÚɽÉÏ£¬ËûÔÚË®±ß¡²£³¡³£»¿¹
ÈÕʱÆÚ£¬ÎÒÃÇÔڵкó£¬ËûÉÏÁËɽ¡£ÏÖÔÚËûÒªÏÂɽÁË£¬ÒªÏÂɽÀ´ÇÀ
¶á¿¹Õ½Ê¤ÀûµÄ¹ûʵÁË¡£
ÎÒÃǽâ·ÅÇøµÄÈËÃñºÍ¾ü¶Ó£¬°ËÄêÀ´ÔÚºÁÎÞÍâÔ®µÄÇé¿öÖ®
Ï£¬ÍêÈ«¿¿×Å×Ô¼ºµÄŬÁ¦£¬½â·ÅÁ˹ã´óµÄ¹úÍÁ£¬¿¹»÷Á˴󲿵Ä
ÇÖ»ªÈÕ¾üºÍ¼¸ºõÈ«²¿µÄα¾ü¡£ ÓÉÓÚÎÒÃǵļá¾ö¿¹Õ½£¬ Ó¢Ó·Ü
¶·£¬´óºó·½¡²£´¡³µÄ¶þÍòÍòÈËÃñ²ÅûÓÐÊܵ½ÈÕ±¾ÇÖÂÔÕߴݲУ¬¶þÍò
ÍòÈËÃñËùÔڵĵط½²ÅûÓб»ÈÕ±¾ÇÖÂÔÕßÕ¼Áì¡£ ½¯½éʯ¶ãÔÚ¶ë
üɽÉÏ£¬Ç°ÃæÓиøËûÊØÎÀµÄ£¬Õâ¾ÍÊǽâ·ÅÇø£¬¾ÍÊǽâ·ÅÇøµÄÈË
Ãñ ºÍ ¾ü ¶Ó ¡£ÎÒ ÃÇ ±£ ÎÀ ÁË ´ó ºó ·½ µÄ ¶þ Íò Íò ÈË Ãñ £¬Í¬ ʱ Ò² ¾Í ±£
¾ÍÊÇ˵£¬¶ÔÓÚµÛ¹úÖ÷ÒåºÍ·´¶¯Åɲ»±§»ÃÏ룬²»ÅÂÍþÏÅ£¬¼á¾ö±£ÎÀÈËÃñµÄ
¶·Õù¹ûʵ£¬Å¬Á¦½¨Á¢ÎÞ²ú½×¼¶Áìµ¼µÄ¡¢ÈËÃñ´óÖڵġ¢ÐÂÃñÖ÷Ö÷ÒåµÄÐÂÖÐ
¹ú¡£ÖйúµÄÁ½ÖÖÃüÔË¡¢Á½¸öǰ;µÄ¾ö¶¨Ê¤°ÜµÄ¶·Õù£¬¾ÍÊÇ´Ó¿¹ÈÕÕ½Õù½á
ÊøÖ±µ½ÖлªÈËÃñ¹²ºÍ¹ú³ÉÁ¢µÄÕâ¸öÀúʷʱÆÚµÄÄÚÈÝ£¬ Õâ¸öÀúʷʱÆÚ¾Í
ÊÇÖйúÈËÃñ½â·ÅÕ½Õù»ò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½¯½éʯÔÚÃÀ¹úµÛ¹ú
Ö÷ÒåµÄÔ®ÖúÏ£¬ÔÚ¿¹ÈÕÕ½Õù½áÊøÒÔºóÒ»ÔÙ˺»ÙºÍƽµÄЭÒ飬·¢¶¯ÁË¿ÕÇ°
µÄ·´¸ïÃüµÄ´óÄÚÕ½£¬ÆóͼÏûÃðÈËÃñÁ¦Á¿¡£ÓÉÓÚÖйú¹²²úµ³µÄÕýÈ·Áìµ¼£¬
ÖйúÈËÃñÖ»¾­ÀúÁËËÄÄêµÄ¶·Õù£¬¾ÍÔÚÈ«¹ú·¶Î§ÄÚÈ¡µÃÁËսʤ½¯½éʯ¡¢½¨
Á¢ÐÂÖйúµÄΰ´óʤÀû¡£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²£µ
ÎÀÁËÕâλ¡°Î¯Ô±³¤¡±£¬¸øÁËËûÐäÊÖÅÔ¹Û¡¢×ø´ýʤÀûµÄʱ¼äºÍµØ
·½¡£ ʱ¼ä¡ª¡ª °ËÄêÁãÒ»¸öÔ£¬ µØ·½¡ª¡ª ¶þÍòÍòÈËÃñËùÔڵĵØ
·½£¬ÕâЩÌõ¼þÊÇÎÒÃǸøËûµÄ¡£Ã»ÓÐÎÒÃÇ£¬ËûÊÇÅÔ¹Û²»³ÉµÄ¡£ÄÇ
Ä©£¬¡°Î¯Ô±³¤¡±ÊDz»ÊǸÐлÎÒÃÇÄØ£¿Ëû²»£¡´ËÈËÀúÀ´ÊDz»Öª¸Ð
¶÷µÄ¡£½¯½éʯÊÇÔõÑùÉĮ̈µÄ£¿ÊÇ¿¿±±·¥Õ½Õù£¬¿¿µÚÒ»´Î¹ú¹²ºÏ
×÷£¬¿¿ÄÇʱºòÈËÃñ»¹Ã»ÓÐÃþÇåËûµÄµ×ϸ£¬»¹Óµ»¤Ëû¡£ËûÉÏÁĘ̈£¬
·Çµ«²»¸ÐлÈËÃñ£¬»¹°ÑÈËÃñÒ»¸ö°ÍÕÆ´òÁËÏÂÈ¥£¬°ÑÈËÃñÍÆÈëÁË
Ê®ÄêÄÚÕ½µÄѪº£¡£ Õâ¶ÎÀúʷͬ־ÃǶ¼ÊÇÖªµÀµÄ¡£ ÕâÒ»´Î¿¹ÈÕ
Õ½Õù£¬ÖйúÈËÃñÓÖ±£ÎÀÁËËû¡£ ÏÖÔÚ¿¹ÈÕÕ½ÕùʤÀûÁË£¬ÈÕ±¾ÒªÍ¶
½µÁË£¬Ëû¾ø²»¸ÐлÈËÃñ£¬Ïà·´µØ£¬·­Ò»·­Ò»¾Å¶þÆßÄêµÄÀÏÕË£¬»¹
Ïë ÕÕ Ñù À´ ¸É¡£ ½¯ ½é ʯ ˵ ÖÐ ¹ú ¹ý È¥ û ÓÐ ¹ý¡°ÄÚ Õ½¡±£¬Ö» ÓÐ ¹ý¡°½Ë
·Ë¡±£»²»¹Ü½Ð×öʲô°É£¬×ÜÖ®ÊÇÒª·¢¶¯·´ÈËÃñµÄÄÚÕ½£¬ÒªÍÀɱÈË
Ãñ¡£
µ±È«¹ú¹æÄ£µÄÄÚÕ½»¹Ã»Óб¬·¢µÄʱºò£¬ÈËÃñÖмäºÍÎÒÃÇ
µ³ÄÚµÄÐí¶àͬ־Öм䣬¶ÔÓÚÕâ¸öÎÊÌ⻹²»ÊǶ¼ÈÏʶµÃÇå³þµÄ¡£
ÒòΪ´ó¹æÄ£µÄÄÚÕ½»¹Ã»Óе½À´£¬ÄÚÕ½»¹²»Æձ顢²»¹«¿ª¡¢²»´ó
¡°²»Ò»¶¨°É£¡
Á¿£¬¾ÍÓÐÐí¶àÈËÈÏΪ£º
¡±»¹ÓÐÐí¶àÈËÅ´òÄÚÕ½¡£ Å£¬
ÊÇÓÐÀíÓɵģ¬ÒòΪ¹ýÈ¥´òÁËÊ®Ä꣬¿¹Õ½ÓÖ´ò°ËÄ꣬ÔÙ´ò£¬ÔõôµÃ
ÁË¡£²úÉúŵÄÇéÐ÷ÊǺÜ×ÔÈ»µÄ¡£¶ÔÓÚ½¯½éʯ·¢¶¯ÄÚÕ½µÄÒõı£¬
ÎÒµ³Ëù²ÉÈ¡µÄ·½ÕëÊÇÃ÷È·µÄºÍÒ»¹áµÄ£¬Õâ¾ÍÊǼá¾ö·´¶ÔÄÚÕ½£¬
²»ÔÞ³ÉÄÚÕ½£¬ Òª×èÖ¹ÄÚÕ½¡£ ½ñºóÎÒÃÇ»¹ÒªÒÔ¼«´óµÄŬÁ¦ºÍÄÍ
ÐÄÁìµ¼×ÅÈËÃñÀ´ÖÆÖ¹ÄÚÕ½¡£ µ«ÊÇ£¬ ±ØÐëÇåÐѵؿ´µ½£¬ ÄÚսΣ
ÏÕÊÇÊ®·ÖÑÏÖصģ¬ ÒòΪ½¯½éʯµÄ·½ÕëÒѾ­¶¨ÁË¡£°´ÕÕ½¯½éʯ
µÄ·½Õ룬 ÊÇÒª´òÄÚÕ½µÄ¡£ °´ÕÕÎÒÃǵķ½Õ룬 ÈËÃñµÄ·½Õ룬 ÊÇ
²»Òª´òÄÚÕ½µÄ¡£²»Òª´òÄÚÕ½µÄÖ»ÊÇÖйú¹²²úµ³ºÍÖÐ ¹ú ÈË Ãñ£¬
£±£²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Éϧ²»°üÀ¨½¯½éʯºÍ¹úÃñµ³¡£Ò»¸ö²»Òª´ò£¬Ò»¸öÒª´ò¡£Èç¹û
Á½·½Ã涼²»Òª´ò£¬¾Í´ò²»ÆðÀ´¡£ÏÖÔÚ²»Òª´òµÄÖ»ÊÇÒ»¸ö·½Ã棬
²¢ÇÒÕâÒ»·½ÃæµÄÁ¦Á¿ÓÖ»¹²»×ãÒÔÖÆÖ¹ÄÇÒ»·½Ã棬ËùÒÔÄÚսΣ
ÏÕ¾ÍÊ®·ÖÑÏÖØ¡£
½¯½éʯҪ¼á³Ö¶À²ÃºÍÄÚÕ½µÄ·´¶¯·½Õ룬ÎÒµ³Ôø¾­¼°Ê±µØ
Ö¸Ã÷ÁËÕâÒ»µã¡£ÔÚµ³µÄÆߴδú±í´ó»áÒÔÇ°¡¢Æߴδú±í´ó»áÖмä
ºÍÆߴδú±í´ó»áÒÔºó£¬ÎÒÃÇÔø¾­½øÐÐÁËÏ൱³ä·ÖµÄ¹¤×÷£¬»½Æð
ÈËÃñ¶ÔÓÚÄÚսΣÏÕµÄ×¢Ò⣬ʹȫ¹úÈËÃñ¡¢ÎÒÃǵĵ³Ô±ºÍ¾ü¶Ó£¬
ÔçÓо«Éñ×¼±¸¡£ÕâÒ»µãºÜÖØÒª£¬ÓÐÕâÒ»µãºÍûÓÐÕâÒ»µãÊÇ´ó²»
ÏàͬµÄ¡£Ò»¾Å¶þÆßÄêµÄʱºò£¬ÎÒµ³»¹ÊÇÓ×ÄêµÄµ³£¬¶ÔÓÚ½¯½éʯ
µÄ·´¸ïÃüµÄͻȻϮ»÷ºÁÎÞ¾«Éñ×¼±¸£¬ÒÔÖÂÈËÃñÒѾ­È¡µÃµÄʤ
Àû¹ûʵ¸úמÍʧµôÁË£¬ÈËÃñÔâÊÜÁ˳¤ÆÚµÄÔÖÄÑ£¬¹âÃ÷µÄÖйú±ä
³ÉÁ˺ڰµµÄÖйú¡£ÕâÒ»´Î²»Í¬ÁË£¬ÎÒµ³ÒѾ­ÓÐÁËÈý´Î¸ïÃüµÄ·á
¸»¾­Ñ飬µ³µÄÕþÖγÉÊì³Ì¶ÈÒѾ­´ó´óÌá¸ßÁË¡£µ³ÖÐÑëÔÙÈýÔÙËÄ
µØ½²Ã÷ÄÚսΣÏÕ£¬Ê¹È«¹úÈËÃñ¡¢È«µ³Í¬Ö¾ºÍµ³ËùÁìµ¼µÄ¾ü¶Ó£¬
¶¼´¦ÓÚÓÐ×¼±¸µÄ״̬ÖС£
½¯½éʯ¶ÔÓÚÈËÃñÊÇ´çȨ±Ø¶á£¬´çÀû±ØµÃ¡£ÎÒÃÇÄØ£¿ÎÒÃÇ
µÄ·½ÕëÊÇÕë·æÏà¶Ô£¬´çÍÁ±ØÕù¡£ÎÒÃÇÊÇ°´ÕÕ½¯½éʯµÄ°ì·¨°ì
Ê¡£½¯½éʯ×ÜÊÇҪǿÆÈÈËÃñ½ÓÊÜÕ½Õù£¬Ëû×óÊÖÄÃ×ŵ¶£¬ÓÒÊÖÒ²
ÄÃ×ŵ¶¡£ÎÒÃǾͰ´ÕÕËûµÄ°ì·¨£¬Ò²ÄÃÆðµ¶À´¡£ÕâÊǾ­¹ýµ÷²é
Ñо¿ÒÔºó²ÅÕÒµ½µÄ°ì·¨¡£Õâ¸öµ÷²éÑо¿ºÜÖØÒª¡£¿´µ½È˼ÒÊÖ
ÀïÄÃ×Ŷ«Î÷ÁË£¬ÎÒÃǾÍÒªµ÷²éһϡ£ËûÊÖÀïÄõÄÊÇʲô£¿ÊÇ
µ¶¡£µ¶ÓÐʲôÓô¦£¿¿ÉÒÔɱÈË¡£ËûÒªÄõ¶É±Ë­£¿ÒªÉ±ÈËÃñ¡£µ÷
²éÁËÕ⼸¼þÊ£¬ÔÙµ÷²éһϣºÖйúÈËÃñÒ²ÓÐÊÖ£¬Ò²¿ÉÒÔÄõ¶£¬
ûÓе¶¿ÉÒÔ´òÒ»°Ñ¡£ÖйúÈËÃñ¾­¹ý³¤Æڵĵ÷²éÑо¿£¬·¢ÏÖÁË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²£·
Õâ¸öÕæÀí¡£ ¾ü·§¡¢ µØÖ÷¡¢ ÍÁºÀÁÓÉð¡¢ µÛ¹úÖ÷Ò壬 ÊÖÀﶼÄÃ×Å
µ¶£¬ ҪɱÈË¡£ ÈËÃñ¶®µÃÁË£¬ ¾ÍÕÕÑù°ìÀí¡£ ÎÒÃÇÓÐЩÈË£¬ ¶ÔÓÚ
Õâ¸öµ÷²éÑо¿³£²»×¢Òâ¡£ÀýÈç³Â¶ÀÐ㡲£µ¡³£¬Ëû¾Í²»ÖªµÀÄÃ×ŵ¶¿É
ÒÔɱÈË¡£ ÓÐÈË˵£¬ ÕâÊÇÆÕ±éµÄÈÕ³£ÕæÀí£¬ ¹²²úµ³µÄÁìµ¼ÈË»¹
»á²»ÖªµÀ£¿ÕâºÜÄÑ˵¡£ ËûûÓе÷²éÑо¿¾Í²»¶®µÃÕâ¼þÊ£¬ Ëù
ÒÔÎÒÃǸøËûÆð¸öÃû×Ö£¬ ½Ð×ö»ú»áÖ÷ÒåÕß¡£ ûÓе÷²éÑо¿¾Íû
Óз¢ÑÔȨ£¬ ÎÒÃÇÈ¡ÏûÁËËûµÄ·¢ÑÔȨ¡£ ÎÒÃDzÉÈ¡Á˺ͳ¶ÀÐã²»
ͬµÄ°ì·¨£¬ ʹ±»Ñ¹ÆÈ¡¢ ±»ÍÀɱµÄÈËÃñÄÃÆðµ¶À´£¬ Ë­Èç¹ûÔÙÒª
ɱÎÒÃÇ£¬ ÎÒÃǾÍÕÕÑù°ìÀí¡£ ²»¾ÃÒÔÇ°£¬ ¹úÃñµ³µ÷ÁËÁù¸öʦÀ´
´òÎÒÃǹØÖзÖÇø£¬ ÓÐÈý¸öʦ´ò½øÀ´ÁË£¬ Õ¼ÁìÁË¿íÒ»°ÙÀï¡¢ ³¤
¶þÊ®ÀïµÄµØ·½¡£ ÎÒÃÇÒ²ÕÕËûµÄ°ì·¨£¬ °ÑÔÚÕâ¿íÒ»°ÙÀï¡¢ ³¤¶þ
Ê®ÀïµØÃæÉϵĹúÃñµ³¾ü¶Ó£¬¸É¾»¡¢³¹µ×¡¢È«²¿ÏûÃðÖ®¡²£¶¡³¡£ÎÒÃÇ
ÊÇÕë·æÏà¶Ô£¬ ´çÍÁ±ØÕù£¬ ¾ø²»ÈùúÃñµ³ÇáÇáÒ×Ò×µØÕ¼ÎÒÃǵÄ
µØ·½£¬ ɱ ÎÒ ÃÇ µÄ ÈË¡£ µ± È»£¬ ´ç ÍÁ ±Ø Õù£¬ ²¢ ²» ÊÇ Ëµ Òª Ïñ ¹ý È¥
¡°×ó¡± Çã·ÏßÄÇÑù ¡°²»·ÅÆú¸ù¾ÝµØµÄÒ»´çÍÁµØ¡±¡£ ÕâÒ»»ØÎÒÃÇ
¾Í·ÅÆúÁË¿íÒ»°ÙÀï¡¢ ³¤¶þÊ®ÀïµÄµØ·½¡£ ÆßÔµ׷ÅÆú£¬ °ËÔ³õ
Êջء£ ÔÚÍîÄÏʱäÒÔºó£¬ ÓÐÒ»´Î£¬ ¹úÃñµ³µÄÁªÂç²ÎıÎÊÎÒÃÇ
µÄ¶¯ÏòÈçºÎ¡£ ÎÒ˵£¬ ÄãÌìÌìÔÚÑÓ°²»¹²»Çå³þ£¿¡°ºÎ·´ÎÒÒà·´£¬
¡²£·¡³
ºÎÍ£ÎÒÒàÍ£¡±
¡£ÄÇʱºò»¹Ã»ÓÐÌá³ö½¯½éʯµÄÃû×Ö£¬Ö»ÌáºÎÓ¦
ÇÕ¡£ÏÖÔÚÊÇ£º¡°½¯·´ÎÒÒà·´£¬½¯Í£ÎÒÒàÍ£¡£
¡±ÕÕËûµÄ°ì·¨°ìÀí¡£
ÏÖÔÚ½¯½éʯÒѾ­ÔÚÄ¥µ¶ÁË£¬ Òò´Ë£¬ ÎÒÃÇҲҪĥµ¶¡£
ÈËÃñµÃµ½µÄȨÀû£¬ ¾ø²»ÔÊÐíÇáÒ×ɥʧ£¬ ±ØÐëÓÃÕ½¶·À´±£
ÎÀ¡£ ÎÒÃÇÊDz»ÒªÄÚÕ½µÄ¡£ Èç¹û½¯½éʯһ¶¨ÒªÇ¿ÆÈÖйúÈËÃñ½Ó
ÊÜÄÚÕ½£¬ÎªÁË×ÔÎÀ£¬ÎªÁ˱£ÎÀ½â·ÅÇøÈËÃñµÄÉúÃü¡¢²Æ²ú¡¢È¨ÀûºÍ
ÐÒ¸££¬ ÎÒÃǾÍÖ»ºÃÄÃÆðÎäÆ÷ºÍËû×÷Õ½¡£ Õâ¸öÄÚÕ½ÊÇËûÇ¿ÆÈÎÒ
£±£²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ÃÇ´òµÄ¡£Èç¹ûÎÒÃÇ´ò²»Ó®£¬²»¹ÖÌìÒ²²»¹ÖµØ£¬Ö»¹Ö×Ô¼ºÃ»ÓÐ
´òÓ®¡£µ«ÊÇË­ÒªÏëÇáÇáÒ×Ò׵ذÑÈËÃñÒѾ­µÃµ½µÄȨÀûÇÀÈ¥»ò
ÕßÆ­È¥£¬ÄÇÊÇ°ì²»µ½µÄ¡£È¥ÄêÓиöÃÀ¹ú¼ÇÕßÎÊÎÒ£º
¡°ÄãÃÇ°ìÊ£¬
ÊÇË­¸øµÄȨÁ¦£¿
¡±ÎÒ˵£º¡°ÈËÃñ¸øµÄ¡£
¡±Èç¹û²»ÊÇÈËÃñ¸øµÄ£¬»¹
ÓÐË­¸øÄØ£¿µ±È¨µÄ¹úÃñµ³Ã»Óиø¡£¹úÃñµ³ÊDz»³ÐÈÏÎÒÃǵġ£ÎÒ
ÃDzμӹúÃñ²ÎÕþ»á£¬°´ÕÕ²ÎÕþ»áÌõÀýµÄ¹æ¶¨£¬ÊÇÒÔ¡°ÎÄ»¯ÍÅ
Ì塱µÄ×ʸñ¡²£¸¡³¡£ÎÒÃÇ˵£¬ÎÒÃDz»ÊÇ¡°ÎÄ»¯ÍÅÌ塱£¬ÎÒÃÇÓоü¶Ó£¬
ÊÇ¡°Î仯ÍÅÌ塱¡£½ñÄêÈýÔÂÒ»ÈÕ½¯½éʯ˵¹ý£º¹²²úµ³½»³ö¾ü¶Ó£¬
²ÅÓкϷ¨µØλ¡£½¯½éʯµÄÕâ¾ä»°£¬ÏÖÔÚ»¹ÊÊÓá£ÎÒÃÇûÓн»
³ö¾ü¶Ó£¬ËùÒÔûÓкϷ¨µØ룬ÎÒÃÇÊÇ¡°ÎÞ·¨ÎÞÌ족¡£ÎÒÃǵÄÔð
ÈΣ¬ÊÇÏòÈËÃñ¸ºÔð¡£Ã¿¾ä»°£¬Ã¿¸öÐж¯£¬Ã¿ÏîÕþ²ß£¬¶¼ÒªÊÊ
ºÏÈËÃñµÄÀûÒ棬Èç¹ûÓÐÁË´íÎ󣬶¨Òª¸ÄÕý£¬Õâ¾Í½ÐÏòÈËÃñ¸º
Ôð¡£Í¬Ö¾ÃÇ£¬ÈËÃñÒª½â·Å£¬¾Í°ÑȨÁ¦Î¯ÍиøÄܹ»´ú±íËûÃǵġ¢
Äܹ»ÖÒʵΪËûÃÇ°ìʵÄÈË£¬Õâ¾ÍÊÇÎÒÃǹ²²úµ³ÈË¡£ÎÒÃǵ±ÁË
ÈËÃñµÄ´ú±í£¬±ØÐë´ú±íµÃºÃ£¬²»ÒªÏñ³Â¶ÀÐã¡£³Â¶ÀÐã¶ÔÓÚ·´
¸ïÃüÏòÈËÃñµÄ½ø¹¥£¬²»ÊDzÉÈ¡Õë·æÏà¶Ô¡¢´çÍÁ±ØÕùµÄ·½Õ룬½á
¹ûÔÚÒ»¾Å¶þÆßÄêµÄ¼¸¸öÔÂÄÚ£¬°ÑÈËÃñÒѾ­È¡µÃµÄȨÀûͳͳɥ
ʧ¸É¾»¡£ÕâÒ»´ÎÎÒÃǾÍҪעÒâ¡£ÎÒÃǺͳ¶ÀÐãµÄ·½Õë¾ø²»Ïà
ͬ£¬ÈκÎÆ­È˵Ķ«Î÷¶¼Æ­²»ÁËÎÒÃÇ¡£ÎÒÃÇÒªÓÐÇåÐѵÄÍ·ÄÔºÍ
ÕýÈ·µÄ·½Õ룬Ҫ²»·¸´íÎó¡£
¿¹Õ½Ê¤ÀûµÄ¹ûʵӦ¸ÃÊôË­£¿ÕâÊǺÜÃ÷°×µÄ¡£±ÈÈçÒ»¿ÃÌÒ
Ê÷£¬Ê÷ÉϽáÁËÌÒ×Ó£¬ÕâÌÒ×Ó¾ÍÊÇʤÀû¹ûʵ¡£ÌÒ×Ó¸ÃÓÉË­Õª£¿Õâ
ÒªÎÊÌÒÊ÷ÊÇË­ÔԵģ¬Ë­ÌôË®½½µÄ¡£½¯½éʯ¶×ÔÚɽÉÏÒ»µ£Ë®Ò²
²»Ìô£¬ÏÖÔÚËûÈ´°ÑÊÖÉìµÃÀϳ¤Àϳ¤µØÒªÕªÌÒ×Ó¡£Ëû˵£¬´ËÌÒ×Ó
µÄËùÓÐȨÊôÓÚÎÒ½¯½éʯ£¬ÎÒÊǵØÖ÷£¬ÄãÃÇÊÇÅ©Å«£¬ÎÒ²»×¼ÄãÃÇ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²£¹¡³
£±£±£²£¹
Õª¡£ÎÒÃÇÔÚ±¨ÉϲµÁËËû ¡£ÎÒÃÇ˵£¬ÄãûÓÐÌô¹ýË®£¬ËùÒÔûÓÐÕª
ÌÒ×ÓµÄȨÀû¡£ÎÒÃǽâ·ÅÇøµÄÈËÃñÌìÌ콽ˮ£¬×îÓÐȨÀûÕªµÄÓ¦¸Ã
ÊÇÎÒÃÇ¡£ ͬ־ÃÇ£¬¿¹Õ½Ê¤ÀûÊÇÈËÃñÁ÷ѪÎþÉüµÃÀ´µÄ£¬¿¹Õ½µÄʤ
ÀûÓ¦µ±ÊÇÈËÃñµÄʤÀû£¬¿¹Õ½µÄ¹ûʵӦµ±¹é¸øÈËÃñ¡£ÖÁÓÚ½¯½éʯ
ÄØ£¬ËûÏû¼«¿¹Õ½£¬»ý¼«·´¹²£¬ÊÇÈËÃñ¿¹Õ½µÄ°í½Åʯ¡£ÏÖÔÚÕâ¿é°í
½ÅʯȴҪ³öÀ´Â¢¶ÏʤÀû¹ûʵ£¬ÒªÊ¹¿¹Õ½Ê¤ÀûºóµÄÖйúÈÔÈ»»Ø
µ½¿¹Õ½Ç°µÄÀÏÑù×Ó£¬²»ÐíÓÐË¿ºÁµÄ¸Ä±ä¡£ ÕâÑù¾Í·¢ÉúÁ˶·Õù¡£
ͬ־ÃÇ£¬ÕâÊÇÒ»³¡ºÜÑÏÖصĶ·Õù¡£
¿¹Õ½Ê¤ÀûµÄ¹ûʵӦ¸ÃÊôÓÚÈËÃñ£¬ÕâÊÇÒ»¸öÎÊÌ⣻µ«ÊÇ£¬Ê¤
Àû¹ûʵ¾¿¾¹Â䵽˭ÊÖ£¬Äܲ»ÄܹéÓÚÈËÃñ£¬ÕâÊÇÁíÒ»¸öÎÊÌâ¡£²»
ÒªÒÔΪʤÀûµÄ¹ûʵ¶¼¿¿µÃסÂäÔÚÈËÃñµÄÊÖÀï¡£Ò»Åú ´ó ÌÒ ×Ó£¬
ÀýÈçÉϺ£¡¢ÄϾ©¡¢º¼Öݵȴó³ÇÊУ¬ÄÇÊÇÒª±»½¯½éʯÇÀÈ¥µÄ¡£½¯
½éʯ¹´½á×ÅÃÀ¹úµÛ¹úÖ÷Ò壬ÔÚÄÇЩµØ·½ËûÃǵÄÁ¦Á¿Õ¼ÓÅÊÆ£¬¸ï
ÃüµÄÈËÃñ»¹»ù±¾ÉÏÖ»ÄÜÕ¼ÁìÏç´å¡£ ÁíÒ»ÅúÌÒ×ÓÊÇË«·½ÒªÕù¶á
µÄ¡£Ì«Ô­ÒÔ±±µÄͬÆÑ£¬Æ½ËçÖжΣ¬±±Äþ£¬Ö£ÖÝÒÔ±±µÄƽºº£¬Õý
Ì«£¬°×½ú¡²£±£°¡³£¬µÂʯ£¬½òÆÖ£¬½º¼Ã£¬Ö£ÖÝÒÔ¶«µÄ¤º££¬ÕâЩµØ·½
µÄÖÐС³ÇÊÐÊDZØÕùµÄ£¬ÕâÒ»ÅúÖÐСÌÒ×Ó¶¼Êǽâ·ÅÇøÈËÃñÁ÷Ѫ
Á÷º¹¹à¸ÈÆðÀ´µÄ¡£¾¿¾¹ÕâЩµØ·½Äܲ»ÄÜÂäµ½ÈËÃñµÄÊÖÀÏÖÔÚ
»¹²»ÄÜ˵¡£ÏÖÔÚÖ»Äܽ²Á½¸ö×Ö£ºÁ¦Õù¡£¿¿µÃסÂäÔÚÈËÃñÊÖÀïµÄ
ÓÐûÓÐÄØ£¿Óеģ¬ºÓ±±¡¢²ì¹þ¶û¡¢ÈȺӡ²£±£±¡³¡¢É½Î÷µÄ´ó²¿¡¢É½¶«¡¢½­
Ëյı±²¿£¬ ÕâЩµØ·½µÄ´ó¿éÏç´åºÍ´óÅú³ÇÊУ¬ Ïç´åºÍÏç´å´ò
³ÉһƬ£¬ ÉϰٵijÇÊÐÒ»¿é£¬ Æß°ËÊ®¸ö³ÇÊÐÒ»¿é£¬ ËÄÎåÊ®¸ö³Ç
ÊÐÒ»¿é£¬ ´óСÈý¡¢ ËÄ¡¢ Îå¡¢ Áù¿é¡£ ʲô³ÇÊУ¿ÖеȳÇÊкÍС
³ÇÊС£ÕâÊÇ¿¿µÃסµÄ£¬ÎÒÃǵÄÁ¦Á¿Äܹ»È¡µÃÕâÅúʤÀû¹ûʵ¡£µÃ
µ½ÁËÕâÅú¹ûʵ£¬ÔÚÖйú¸ïÃüµÄÀúÊ·ÉÏ»¹ÊÇÍ·Ò»´Î¡£ÀúÊ·ÉÏ£¬ÎÒ
£±£³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ÃÇÖ»ÔÚÒ»¾ÅÈýÒ»ÄêÏ°ëÄê´òÆÆÁ˵ÐÈ˵ĵÚÈý´Î¡°Î§½Ë¡±ÒÔºó£¬
½­Î÷ÖÐÑëÇøÁªºÏÆðÀ´Óйý¶þʮһ¸öÏسǡ²£±£²¡³£¬µ«ÊÇ»¹Ã»ÓÐÖеÈ
³ÇÊС£¶þʮһ¸öС³ÇÊÐÁªÔÚÒ»Æð£¬×î¶àµÄʱºòÓйý¶þ°ÙÎåÊ®
ÍòÈË¿Ú¡£ÒÀ¿¿×ÅÕâЩ£¬ÖйúÈËÃñ¾ÍÄܷܶ·ÄÇÑù¾ÃµÄʱ¼ä£¬È¡
µÃÄÇÑù´óµÄʤÀû£¬·ÛËéÄÇÑù´óµÄ¡°Î§½Ë¡±¡£ºóÀ´ÎÒÃÇ´òÊäÁË£¬
Õâ²»Äֽܹ¯½éʯ£¬Òª¹ÖÎÒÃÇ×Ô¼ºÃ»ÓдòºÃ¡£Èç¹ûÕâÒ»´Î£¬´ó
С³ÇÊм¸Ê®¸öÁª³ÉÒ»¿é£¬ÓÐÁËÈýËÄÎåÁù¿éµÄ»°£¬ÖйúÈËÃñ¾Í
ÓÐÁËÈýËÄÎåÁù¸ö´óÓÚ½­Î÷ÖÐÑëÇøµÄ¸ïÃü¸ù¾ÝµØ£¬Öйú¸ïÃüµÄ
ÐÎÊƾͺܿɹÛÁË¡£
´ÓÕû¸öÐÎÊÆ¿´À´£¬¿¹ÈÕÕ½ÕùµÄ½×¶Î¹ýÈ¥ÁË£¬ÐµÄÇé¿öºÍ
ÈÎÎñÊǹúÄÚ¶·Õù¡£½¯½éʯ˵Ҫ¡°½¨¹ú¡±£¬½ñºó¾ÍÊǽ¨Ê²Ã´¹úµÄ
¶·Õù¡£Êǽ¨Á¢Ò»¸öÎÞ²ú½×¼¶Áìµ¼µÄÈËÃñ´óÖÚµÄÐÂÃñÖ÷Ö÷ÒåµÄ
¹ú¼ÒÄØ£¬»¹Êǽ¨Á¢Ò»¸ö´óµØÖ÷´ó×ʲú½×¼¶×¨ÕþµÄ°ëÖ³ÃñµØ°ë
·â½¨µÄ¹ú¼Ò£¿Õ⽫ÊÇÒ»³¡ºÜ¸´ÔӵĶ·Õù¡£Ä¿Ç°Õâ¸ö¶·Õù±íÏÖ
Ϊ½¯½éʯҪ´Û¶á¿¹Õ½Ê¤Àû¹ûʵºÍÎÒÃÇ·´¶ÔËûµÄ´Û¶áµÄ¶·Õù¡£
Õâ¸öʱÆÚÈç¹ûÓлú»áÖ÷ÒåµÄ»°£¬ÄǾÍÊDz»Á¦Õù£¬×ÔÔ¸µØ°ÑÈËÃñ
Ó¦µÃµÄ¹ûʵË͸ø½¯½éʯ¡£
¹«¿ªµÄÈ«ÃæµÄÄÚÕ½»á²»»á±¬·¢£¿Õâ¾ö¶¨ÓÚ¹úÄÚµÄÒòËغÍ
¹ú¼ÊµÄÒòËØ¡£¹úÄÚµÄÒòËØÖ÷ÒªÊÇÎÒÃǵÄÁ¦Á¿ºÍ¾õÎò³Ì¶È¡£»á
²»»áÒòΪ¹ú¼Ê¹úÄڵĴóÊÆËùÇ÷ºÍÈËÐÄËùÏò£¬¾­¹ýÎÒÃǵķܶ·£¬
ʹÄÚÕ½ÏÞÖÆÔÚ¾Ö²¿µÄ·¶Î§£¬»òÕßʹȫÃæÄÚÕ½ÍÏÑÓʱ¼ä±¬·¢ÄØ£¿
ÕâÖÖ¿ÉÄÜÐÔÊÇÓеġ£
½¯½éʯҪ·ÅÊÖ·¢¶¯ÄÚÕ½Ò²ÓÐÐí¶àÀ§ÄÑ¡£µÚÒ»£¬½â·ÅÇøÓÐ
Ò»ÍòÍòÈËÃñ¡¢Ò»°ÙÍò¾ü¶Ó¡¢¶þ°Ù¶àÍòÃñ±ø¡£µÚ¶þ£¬¹úÃñµ³Í³ÖÎ
µØÇøµÄ¾õÎòµÄÈËÃñÊÇ·´¶ÔÄÚÕ½µÄ£¬Õâ¶Ô½¯½éʯÊÇÒ»ÖÖÇ£ÖÆ¡£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³£±
µÚÈý£¬¹úÃñµ³ÄÚ²¿Ò²ÓÐÒ»²¿·ÖÈ˲»ÔÞ³ÉÄÚÕ½¡£Ä¿Ç°µÄÐÎÊƺÍÒ»
¾Å¶þÆßÄêµÄʱºòÊÇ´ó²»ÏàͬÁË¡£ ÌرðÊÇÎÒµ³Ä¿Ç°µÄÇé¿öºÍÒ»
¾Å¶þÆßÄêʱºòµÄÇé¿ö´ó²»Ïàͬ¡£ÄÇʱºòµÄµ³ÊÇÓ×ÄêµÄµ³£¬Ã»ÓÐ
ÇåÐѵÄÍ·ÄÔ£¬Ã»ÓÐÎä×°¶·ÕùµÄ¾­Ñ飬ûÓÐÕë·æÏà¶ÔµÄ·½Õë¡£ ÏÖ
ÔÚµ³µÄ¾õÎò³Ì¶ÈÒѾ­´ó´óµØÌá¸ßÁË¡£
³ýÁËÎÒÃǵľõÎò£¬ÎÞ²ú½×¼¶ÏÈ·æ¶ÓµÄ¾õÎòÎÊÌâÒÔÍ⣬»¹ÓÐ
Ò»¸öÈËÃñȺÖڵľõÎòÎÊÌâ¡£ µ±×ÅÈËÃñ»¹²»¾õÎòµÄʱºò£¬ °Ñ¸ï
Ãü¹ûʵË͸øÈ˼ÒÊÇÍêÈ«¿ÉÄܵġ£ÕâÖÖÊÂÔÚÀúÊ·ÉÏÔø¾­Óйý¡£½ñ
ÌìÖйúÈËÃñµÄ¾õÎò³Ì¶ÈÒ²ÒѾ­ÊÇ´ó´óµØÌá¸ßÁË¡£ ÎÒµ³ÔÚÈËÃñ
ÖеÄÍþÐÅ´ÓÀ´Ã»ÓйýÏÖÔÚÕâÑù¸ß¡£ µ«ÊÇ£¬ ÔÚÈËÃñÖм䣬 Ö÷Òª
ÊÇÔÚÈÕ±¾Õ¼ÁìÇøºÍ¹úÃñµ³Í³ÖÎÇøµÄÈËÃñÖм䣬 »¹ÓÐÏ൱¶àµÄ
ÈËÏàÐŽ¯½éʯ£¬ ´æÔÚ×ŶÔÓÚ¹úÃñµ³ºÍÃÀ¹úµÄ»ÃÏ룬 ½¯½éʯҲ
ÔÚŬÁ¦É¢²¼ÕâÖÖ»ÃÏë¡£ÖйúÈËÃñÖÐÓÐÕâÑùÒ»²¿·ÖÈË»¹²»¾õÎò£¬
¾ÍÊÇ˵Ã÷ÎÒÃǵÄÐû´«¹¤×÷ºÍ×éÖ¯¹¤×÷»¹×öµÃºÜ²»¹»¡£ ÈËÃñµÄ
¾õÎò²»ÊÇÈÝÒ׵ģ¬ÒªÈ¥µôÈËÃñÄÔ×ÓÖеĴíÎó˼Ï룬ÐèÒªÎÒÃÇ×ö
ºÜ¶àÇÐÇÐʵʵµÄ¹¤×÷¡£¶ÔÓÚÖйúÈËÃñÄÔ×ÓÖеÄÂäºóµÄ¶«Î÷£¬ÎÒ
ÃÇҪȥɨ³ý£¬¾ÍÏñÓÃɨÖã´òɨ·¿×ÓÒ»Ñù¡£´ÓÀ´Ã»Óв»¾­¹ý´òɨ
¶ø×Ô¶¯È¥µôµÄ»Ò³¾¡£ÎÒÃÇÒªÔÚÈËÃñȺÖÚÖм䣬¹ã·ºµØ½øÐÐÐû´«
½ÌÓý¹¤×÷£¬Ê¹ÈËÃñÈÏʶµ½ÖйúµÄÕæʵÇé¿öºÍ¶¯Ïò£¬¶ÔÓÚ×Ô¼ºµÄ
Á¦Á¿¾ß±¸ÐÅÐÄ¡£
ÈËÃñ¿¿ÎÒÃÇÈ¥×éÖ¯¡£ ÖйúµÄ·´¶¯·Ö×Ó£¬ ¿¿ÎÒÃÇ×éÖ¯ÆðÈË
ÃñÈ¥°ÑËû´òµ¹¡£ ·²ÊÇ·´¶¯µÄ¶«Î÷£¬Äã²»´ò£¬Ëû¾Í²»µ¹¡£ÕâÒ²ºÍ
ɨµØÒ»Ñù£¬É¨Öã²»µ½£¬»Ò³¾ÕÕÀý²»»á×Ô¼ºÅܵô¡£ ɸÊÄþ±ßÇøÄÏ
ÃæÓÐÌõ½é×ÓºÓ¡£ ½é×ÓºÓÄÏÊÇÂå´¨£¬ ºÓ±±ÊǸ»ÏØ¡£ ºÓÄϺӱ±Á½
¸öÊÀ½ç¡£ ºÓÄÏÊǹúÃñµ³µÄ£¬ÒòΪÎÒÃÇûÓÐÈ¥£¬ÈËÃñûÓÐ×éÖ¯Æð
£±£±£³£²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À´£¬ö»öºµÄ¶«Î÷¶àµÃºÜ¡£ÎÒÃÇÓÐЩͬ־¾ÍÊÇÏàÐÅÕþÖÎÓ°Ï죬ÒÔ
Ϊ¿¿×ÅÓ°Ïì¾Í¿ÉÒÔ½â¾öÎÊÌâ¡£ ÄÇÊÇÃÔÐÅ¡£ Ò»¾ÅÈýÁùÄ꣬ ÎÒÃÇ
ס ÔÚ ±£ °²¡²£±£³¡³¡£ Àë ±£ °² ËÄ Îå Ê® Àï µÄ µØ ·½ ÓÐ ¸ö µØ Ö÷ ºÀ Éð µÄ ÍÁ Χ
×Ó¡£ÄÇʱºòµ³ÖÐÑëµÄËùÔڵؾÍÔÚ±£°²£¬ÕþÖÎÓ°Ïì¿Éν´óÒÓ£¬¿É
ÊÇÄǸöÍÁΧ×ÓÀïµÄ·´¸ïÃü¾ÍÊÇËÀ²»Í¶½µ¡£ ÎÒÃÇÔÚÄÏÃæɨ¡¢ ±±
Ãæɨ£¬ ¶¼²»ÐУ¬ ºóÀ´°ÑɨÖã¸ãµ½ÀïÃæȥɨ£¬ Ëû²Å˵£º¡°°¡Ó´£¡
¡²£±£´¡³
ÎÒ²»¸ÉÁË¡£
¡±
ÊÀ½çÉϵÄÊÂÇ飬¶¼ÊÇÕâÑù¡£ÖÓ²»ÇÃÊDz»ÏìµÄ¡£×À
×Ó²»°áÊDz»×ߵġ£ ËÕÁªºì¾ü²»½øÈ붫±±£¬ ÈÕ±¾¾Í²»Í¶½µ¡£ ÎÒ
Ãǵľü¶Ó²»È¥´ò£¬ µÐα¾Í²»½Éǹ¡£ ɨÖãµ½ÁË£¬ ÕþÖÎÓ°Ïì²ÅÄÜ
³ä·Ö·¢ÉúЧÁ¦¡£ÎÒÃǵÄɨÖã¾ÍÊǹ²²úµ³¡¢°Ë·¾üºÍÐÂËľü¡£ÊÖ
ÀïÄÃ×ÅɨÖã¾ÍÒªÑо¿É¨µÄ°ì·¨£¬²»ÒªÌÉÔÚ´²ÉÏ£¬ÒÔΪ»áÀ´Ò»Õó
ʲô´ó·ç£¬°Ñ»Ò³¾Í³Í³¹Îµô¡£ÎÒÃÇÂí¿Ë˼Ö÷ÒåÕßÊǸïÃüµÄÏÖʵ
¡°Àè Ã÷ ¼´ Æð£¬È÷ ɨ Í¥
Ö÷ÒåÕߣ¬¾ø ²» ×÷ ¿Õ Ïë¡£ ÖÐ ¹ú ÓÐ ¾ä ¹Å »° ˵£º
¡²£±
£µ¡³
³ý¡£
¡±
ÀèÃ÷Õߣ¬Ìì¸ÕÁÁÒ²¡£ ¹ÅÈ˸æËßÎÒÃÇ£¬ÔÚÌì¸ÕÁÁµÄʱºò£¬
¾ÍÒªÆðÀ´´òɨ¡£ÕâÊǸæËßÁËÎÒÃÇÒ»ÏîÈÎÎñ¡£Ö»ÓÐÕâÑùÏ룬ÕâÑù
×ö£¬²ÅÓÐÒæ´¦£¬Ò²²ÅÓй¤×÷×ö¡£ÖйúµÄµØÃæºÜ´ó£¬Òª¿¿ÎÒÃÇÒ»´ç
Ò»´çµØȥɨ¡£
ÎÒ ÃÇ µÄ ·½ Õë Òª ·Å ÔÚ Ê² ô »ù µã ÉÏ£¿·Å ÔÚ ×Ô ¼º Á¦ Á¿ µÄ »ù µã
ÉÏ£¬½Ð×ö×ÔÁ¦¸üÉú¡£ÎÒÃDz¢²»¹ÂÁ¢£¬È«ÊÀ½çÒ»Çз´¶ÔµÛ¹úÖ÷Òå
µÄ¹ú¼ÒºÍÈËÃñ¶¼ÊÇÎÒÃǵÄÅóÓÑ¡£ µ«ÊÇÎÒÃÇÇ¿µ÷×ÔÁ¦¸üÉú£¬ ÎÒ
ÃÇÄܹ»ÒÀ¿¿×Ô¼º×éÖ¯µÄÁ¦Á¿£¬ ´ò°ÜÒ»ÇÐÖÐÍâ·´¶¯ÅÉ¡£ ½¯½éʯ
ͬÎÒÃÇÏà·´£¬ËûÍêÈ«ÊÇÒÀ¿¿ÃÀ¹úµÛ¹úÖ÷ÒåµÄ°ïÖú£¬°ÑÃÀ¹úµÛ¹ú
Ö÷Òå×÷Ϊ¿¿É½¡£¶À²Ã¡¢ÄÚÕ½ºÍÂô¹úÈýλһÌ壬ÕâÒ»¹áÊǽ¯½éʯ
·½ÕëµÄ»ù±¾µã¡£ÃÀ¹úµÛ¹úÖ÷ÒåÒª°ïÖú½¯½éʯ´òÄÚÕ½£¬Òª °Ñ ÖÐ
¹ú±ä³ÉÃÀ¹úµÄ¸½Ó¹£¬ËüµÄÕâ¸ö·½ÕëÒ²ÊÇÀÏÔ綨Á˵ġ£µ«ÊÇ£¬ÃÀ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³£³
¹úµÛ¹úÖ÷ÒåÊÇÍâÇ¿Öиɵġ£ÎÒÃÇÒªÓÐÇåÐѵÄÍ·ÄÔ£¬ÕâÀï°üÀ¨²»
ÏàÐŵ۹úÖ÷ÒåµÄ¡°ºÃ»°¡±ºÍ²»º¦Åµ۹úÖ÷ÒåµÄ¿ÖÏÅ¡£ Ôø¾­Óиö
ÃÀ¹úÈËÏòÎÒ˵£º
¡°ÄãÃÇÒªÌýÒ»ÌýºÕ¶ûÀûµÄ»°£¬Åɼ¸¸öÈ˵½¹úÃñ
¡²£±£¶¡³
µ³ Õþ ¸® Àï È¥ ×ö ¹Ù¡£
¡±
¡°À¦ ס ÊÖ ½Å µÄ ¹Ù ²» ºÃ ×ö£¬ÎÒ ÃÇ ²»
ÎÒ Ëµ£º
×ö¡£Òª×ö£¬¾ÍµÃ·Å¿ªÊÖ·Å¿ª½Å£¬×ÔÓÉ×ÔÔÚµØ×ö£¬Õâ¾ÍÊÇÔÚÃñÖ÷µÄ
»ù´¡ÉÏ³É Á¢ Áª ºÏ Õþ ¸®¡£
¡±Ëû ˵£º
¡°Îª ʲ ô ²»
¡°²» ×ö ²» ºÃ¡£
¡±ÎÒ ÎÊ£º
¡°µÚÒ»£¬ÃÀ¹úÈË»áÂîÄãÃÇ£»µÚ¶þ£¬ÃÀ¹úÈËÒª¸ø½¯½éʯ
ºÃ£¿
¡±Ëû˵£º
³ÅÑü¡£
¡±ÎÒ˵£º
¡°ÄãÃdzԱ¥ÁËÃæ°ü£¬Ë¯×ãÁ˾õ£¬ÒªÂîÈË£¬Òª³Å½¯½é
ʯµÄÑü£¬ÕâÊÇÄãÃÇÃÀ¹úÈ˵ÄÊ£¬ÎÒ²»¸ÉÉæ¡£ ÏÖÔÚÎÒÃÇÓеÄÊÇС
Ã×¼Ó²½Ç¹£¬ÄãÃÇÓеÄÊÇÃæ°ü¼Ó´óÅÚ¡£ ÄãÃÇ°®³Å½¯½éʯµÄÑü¾Í
³Å£¬Ô¸³Å¶à¾Ã¾Í³Å¶à¾Ã¡£ ²»¹ýÒª¼ÇסһÌõ£¬ÖйúÊÇʲôÈ˵ÄÖÐ
¹ú£¿Öйú¾ø²»Êǽ¯½éʯµÄ£¬ÖйúÊÇÖйúÈËÃñµÄ¡£×ÜÓÐÒ»ÌìÄãÃÇ
»á³Å²»ÏÂÈ¥£¡
¡±Í¬Ö¾ÃÇ£¬Õâ¸öÃÀ¹úÈ˵Ļ°ÊÇÏÅÈ˵ġ£µÛ¹úÖ÷ÒåÕß
¾Í»áÏÅÈ˵ÄÄÇÒ»Ì×£¬Ö³ÃñµØÓÐÐí¶àÈËÒ²¾ÍÊÇÅÂÏÅ¡£ËûÃÇÒÔΪËù
ÓÐÖ³ÃñµØµÄÈ˶¼ÅÂÏÅ£¬µ«ÊDz»ÖªµÀÖйúÓÐÕâôһЩÈËÊDz»ÅÂ
ÄÇÒ»Ì׵ġ£ ÎÒÃǹýÈ¥¶ÔÓÚÃÀ¹úµÄ·ö½¯·´¹²Õþ²ß×÷Á˹«¿ªµÄÅú
ÆÀºÍ½Ò¶£¬ÕâÊDZØÒªµÄ£¬½ñºó»¹Òª¼ÌÐø½Ò´©Ëü¡£
ËÕÁª³ö±øÁË£¬ºì¾üÀ´Ô®ÖúÖйúÈËÃñÇýÖðÇÖÂÔÕߣ¬ÕâÊÇÖйú
ÀúÊ·ÉÏ´ÓÀ´Ã»ÓйýµÄÊ¡£ Õâ¼þÊÂÇéËù·¢ÉúµÄÓ°Ï죬 ÊDz»¿É¹À
¼ÆµÄ¡£ ÃÀ¹úºÍ½¯½éʯµÄÐû´«»ú¹Ø£¬ ÏëÄÃÁ½¿ÅÔ­×Óµ¯°Ñºì¾üµÄ
ÕþÖÎÓ°Ïìɨµô¡£ µ«ÊÇɨ²»µô£¬ ûÓÐÄÇÑùÈÝÒס£ Ô­×Óµ¯Äܲ»ÄÜ
½â¾öÕ½Õù£¿²»ÄÜ¡£ Ô­×Óµ¯²»ÄÜʹÈÕ±¾Í¶½µ¡£ Ö»ÓÐÔ­×Óµ¯¶øû
ÓÐÈËÃñµÄ¶·Õù£¬Ô­×Óµ¯Êǿյġ£¼ÙÈçÔ­×Óµ¯Äܹ»½â¾öÕ½Õù£¬Îª
ʲô»¹ÒªÇëËÕÁª³ö±ø£¿ÎªÊ²Ã´Í¶ÁËÁ½¿ÅÔ­×Óµ¯ÈÕ±¾»¹²»Í¶½µ£¬
¶øËÕÁªÒ»³ö±øÈÕ±¾¾ÍͶ½µÁËÄØ£¿ÎÒÃÇÓÐЩͬ־ҲÏàÐÅÔ­×Óµ¯
£±£³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Á˲»Æð£¬ÕâÊǺܴíÎóµÄ¡£ÕâЩͬ־¿´ÎÊÌ⣬»¹²»ÈçÒ»¸öÓ¢¹ú¹ó
×å¡£Ó¢¹úÓиöÑ«¾ô£¬½ÐÃɰͶ١£Ëû˵£¬ÈÏΪԭ×Óµ¯Äܽâ¾öÕ½Õù
ÊÇ×î´óµÄ´íÎó¡²£±£·¡³¡£ÎÒÃÇÕâЩͬ־±ÈÃɰͶٻ¹Âäºó¡£ÕâЩͬ־
°ÑÔ­×Óµ¯¿´µÃÉñºõÆäÉñ£¬ÊÇÊÜÁËʲôӰÏìÄØ£¿
ÊÇ×ʲú½×¼¶µÄÓ°
Ïì¡£ÕâÖÖÓ°ÏìÊÇ´ÓÄÄÀïÀ´µÄÄØ£¿ÊÇ´Ó×ʲú½×¼¶µÄѧУ½ÌÓýÖÐ
À´µÄ£¬ÊÇ´Ó×ʲú½×¼¶µÄ±¨Ö½¡¢Í¨Ñ¶ÉçÀ´µÄ¡£ÓÐÁ½ÖÖÊÀ½ç¹Û¡¢·½
·¨ÂÛ£ºÎÞ²ú½×¼¶µÄÊÀ½ç¹Û¡¢·½·¨ÂÛºÍ×ʲú½×¼¶µÄÊÀ½ç¹Û¡¢·½
·¨ÂÛ¡£ÕâЩͬ־°Ñ×ʲú½×¼¶µÄÊÀ½ç¹Û¡¢·½·¨ÂÛ£¬¾­³£ÄÃÔÚÊÖ
ÀÎÞ²ú½×¼¶µÄÊÀ½ç¹Û¡¢·½·¨ÂÛ£¬È´¾­³£¶ªÔÚÄÔºó¡£ÎÒÃǶÓ
ÎéÖеÄΨÎäÆ÷ÂÛ£¬µ¥´¿¾üʹ۵㣬¹ÙÁÅÖ÷Òå¡¢ÍÑÀëȺÖÚµÄ×÷·ç£¬
¸öÈËÖ÷Òå˼Ï룬µÈµÈ£¬¶¼ÊÇ×ʲú½×¼¶µÄÓ°Ïì¡£¶ÔÓÚÎÒÃǶÓÎéÖÐ
µÄÕâЩ×ʲú½×¼¶µÄ¶«Î÷£¬Ò²ÒªÏñ´òɨ»Ò³¾Ò»Ñù£¬³£³£É¨³ý¡£
ËÕÁªµÄ²ÎÕ½£¬¾ö¶¨ÁËÈÕ±¾µÄͶ½µ£¬ÖйúµÄʱ¾Ö·¢Õ¹µ½ÁËÒ»
¸öеÄʱÆÚ¡£ÐÂʱÆںͿ¹ÈÕÕ½ÕùʱÆÚÖ®¼äÓÐÒ»¸ö¹ý¶É½×¶Î¡£¹ý
¶É½×¶ÎµÄ¶·Õù£¬¾ÍÊÇ·´¶Ô½¯½éʯ´Û¶á¿¹Õ½Ê¤Àû¹ûʵµÄ¶·Õù¡£½¯
½éʯҪ·¢¶¯È«¹ú¹æÄ£µÄÄÚÕ½£¬ËûµÄ·½ÕëÒѾ­¶¨ÁË£¬ÎÒÃǶԴËÒª
ÓÐ×¼±¸¡£È«¹úÐÔµÄÄÚÕ½²»ÂÛÄÄÒ»Ì챬·¢£¬ÎÒÃǶ¼Òª×¼±¸ºÃ¡£Ôç
Ò»µã£¬Ã÷ÌìÔçÉϾʹò°É£¬ÎÒÃÇÒ²ÔÚ×¼±¸×Å¡£ÕâÊǵÚÒ»Ìõ¡£ÏÖÔÚ
µÄ¹ú¼Ê¹úÄÚÐÎÊÆ£¬ÓпÉÄÜ°ÑÄÚÕ½ÔÝʱÏÞÖÆÔÚ¾Ö²¿·¶Î§£¬ÄÚÕ½¿É
ÄÜÔÝʱÊÇÈô¸ÉµØ·½ÐÔµÄÕ½Õù¡£ÕâÊǵڶþÌõ¡£µÚÒ»ÌõÎÒÃÇ×¼±¸
×Å£¬µÚ¶þÌõÊÇÔçÒÑÈç´Ë¡£×ܶøÑÔÖ®£¬ÎÒÃÇÒªÓÐ×¼±¸¡£ÓÐÁË×¼±¸£¬
¾ÍÄÜÇ¡µ±µØÓ¦¸¶¸÷ÖÖ¸´ÔӵľÖÃæ¡£
¿¹ÈÕÕ½ÕùʤÀûºóµÄʱ¾ÖºÍÎÒÃǵķ½Õë
£±£±£³£µ
¡¡×¢¡¡¡¡ÊÍ
¡²£±¡³¹ØÓÚ¹úÃñµ³·´¶¯ÅÉ·¢¶¯Èý´Î·´¹²¸ß³±µÄ¾­¹ý£¬¼û±¾ÊéµÚÈý¾í¡¶ÆÀ¹úÃñµ³
ʮһÖÐÈ«»áºÍÈý½ì¶þ´Î¹úÃñ²ÎÕþ»á¡·¡£
¡²£²¡³ÕâÀïËù˵µÄ¡°É½¡±£¬¼´¶ëüɽ£¬Êµ¼ÊÉÏÊÇ·ºÖ¸ÖйúÎ÷ÄÏ¡¢Î÷±±²¿µÄɽÇø¡£×Ô
Ò»¾ÅÈý°ËÄêÎ人±»ÈÕ¾üÇÖÕ¼ÒԺ󣬽¯½éʯ×Ô¼ººÍËûËùÖ¸»ÓµÄºÜ´óÒ»²¿·Ö²¿¶Ó¾Í
¶ãÔÚÕâЩɽÇøÀ×ø¹Û½â·ÅÇø¾üÃñÔڵкóͬÈÕ±¾ÇÖÂÔÕß×÷¼è¿àµÄ¶·Õù¡£
¡²£³¡³¿¹ÈÕÕ½ÕùÒÔÇ°£¬Öйú¹²²úµ³Áìµ¼µÄ¸ïÃü¸ù¾ÝµØ£¬´ó¶àÊý½¨Á¢ÔÚɽÇø¡£ µ±
ʱ£¬½¯½éʯµÄͳÖÎÖÐÐÄÊÇÔÚÑؽ­¡¢Ñغ£µÄ´ó³ÇÊС£ËùÒÔëÔó¶«ËµÒ»ÔÚ¡°É½ÉÏ¡±£¬Ò»ÔÚ
¡°Ë®±ß¡±¡£
¡²£´¡³¼û±¾ÊéµÚ¶þ¾í¡¶ºÍÖÐÑëÉ硢ɨµ´±¨¡¢ÐÂÃñ±¨Èý¼ÇÕßµÄ̸»°¡·×¢¡²£³¡³¡£
¡²£µ¡³¼û±¾ÊéµÚÒ»¾í¡¶Öйú¸ïÃüÕ½ÕùµÄÕ½ÂÔÎÊÌâ¡·×¢¡²£´¡³¡£
¡²£¶¡³Ò»¾ÅËÄÎåÄêÆßÔ¶þʮһÈÕ£¬ºú×ÚÄÏËù²¿ ¹ú Ãñ µ³ ¾ü ÔÝ ±à µÚ Îå Ê® ¾Å ʦ Í» Ïò
ɸÊÄþ±ßÇø¹ØÖзÖÇø´¾»¯ÏصÄү̨ɽ·¢Æð¹¥»÷¡£ ËæºóÓÖÒÔÔ¤±¸µÚÈýʦºÍÔݱàµÚ
Ê®Îåʦ¼ÓÈë½ø¹¥¡£ ±ßÇø²¿¶ÓÓÚÆßÔ¶þÊ®ÆßÈÕÖ÷¶¯³·³öү̨ɽ¼°ÆäÒÔÎ÷ËÄʮһ¸ö
´åׯ¡£¹úÃñµ³¾üÕ¼ÁìÉÏÊöµØÇøºó£¬¼ÌÐøÏò±ßÇø¸¹µØ½ø·¸¡£±ßÇø²¿¶ÓÓÚ°ËÔ°ËÈÕ¶Ô
½ø·¸µÄ¹úÃñµ³¾ü¶Ó·¢Æð×ÔÎÀ·´»÷£¬ÊÕ¸´ÁËү̨ɽµØÇø¡£
¡²£·¡³¹úÃñµ³µÄÁªÂç²Îı£¬ÊÇ¿¹ÈÕÕ½ÕùʱÆÚ¹ú Ãñ µ³ Õþ ¸® ÅÉ µ½ ÑÓ °² ×ö Áª Âç ¹¤ ×÷
µÄÈËÔ±¡£
¡°ºÎ¡±£¬Ö¸ºÎÓ¦ÇÕ¡£Ò»¾ÅËÄ¡ðÄêÊ®ÔÂÊ®¾ÅÈÕºÍÊ®¶þÔ°ËÈÕ£¬½¯½éʯÔø¾­Óùú
Ãñ Õþ ¸® ¾ü Ê ί Ô± »á ²Î ı ×Ü ³¤ ºÎ Ó¦ ÇÕ ºÍ ¸± ²Î ı ×Ü ³¤ °× ³ç ìû µÄ Ãû Òå ÏÈ ºó ·¢ ³ö¡°ð©¡±
¡°Æ롱Á½µç£¬¶Ô¼á³ÖµÐºó¿¹Õ½µÄ°Ë·¾ü¡¢ÐÂËľü´óËÁÎÜÃǿÆÈÃüÁî»ÆºÓÒÔÄϵİË
·¾ü¡¢ÐÂËľüÏÞÆÚ³·ÖÁ»ÆºÓÒÔ±±¡£ ½Ó×Å£¬¹úÃñµ³·´¶¯Åɼ´ÖÆÔìÁËÏ®»÷ÐÂËľü±±ÒÆ
²¿¶ÓµÄÍîÄÏʱ䡣Öйú¹²²úµ³¶Ô´Ë½øÐÐÁËÕë·æÏà¶ÔµÄ¶·Õù¡£Ã«Ôó¶«ÔÚÕâÀïÖ¸ºÎÓ¦
ÇÕΪ·¢¶¯·´¹²¸ß³±µÄ¹úÃñµ³·´¶¯ÅɵĴú±í£¬Êµ¼ÊÉϾÍÊÇÖ¸½¯½éʯ¡£
¡²£¸¡³¹ú Ãñ ²Î Õþ »á ÊÇ Ò» ¾Å Èý °Ë Äê ¹ú Ãñ µ³ Õþ ¸® ³É Á¢ µÄ Ò» ¸ö ½ö Êô ×É Ñ¯ ÐÔ ÖÊ µÄ »ú
¹Ø£¬¶Ô¹úÃñµ³Õþ¸®µÄÕþ²ß´ëʩûÓÐÈκÎÔ¼ÊøȨÁ¦¡£²ÎÕþÔ±¶¼ÊÇÓɹúÃñµ³Õþ¸®Ö¸¶¨
µÄ£¬ËäÒ²°üº¬ÁËһЩ¸÷¿¹ÈÕµ³ÅɵĴú±í£¬µ«ÊǹúÃñµ³Ô±Õ¼´ó¶àÊý¡£ ¹úÃñµ³Õþ¸®²»
³ÐÈϸ÷¿¹ÈÕµ³ÅɵÄƽµÈºÏ·¨µØ룬Ҳ²»ÈÃËüÃǵĴú±íÒÔµ³ÅÉ´ú±íµÄÉí·Ý²Î¼Ó¹ú
Ãñ²ÎÕþ»á¡£ ¹úÃñµ³Õþ¸®Ò»¾ÅÈý°ËÄêËÄÔ°䲼µÄ¡¶¹úÃñ²ÎÕþ»á×éÖ¯ÌõÀý¡·µÚÈýÌõÖÐ
¹æ¶¨£º
¡°ÔøÔÚ¸÷ÖØÒªÎÄ»¯ÍÅ Ìå »ò ¾­ ¼Ã ÍÅ Ìå ·þ Îñ Èý Äê ÒÔ ÉÏ£¬Öø ÓÐ ÐÅ Íû£¬»ò Ŭ Á¦ ¹ú Ê£¬
ÐÅÍû¾ÃÖøÖ®ÈËÔ±¡±£¬µÃΪ¹úÃñ²ÎÕþ»á²ÎÕþÔ±¡£µ±Ê±¹úÃñµ³¾ÍÊÇ°´ÕÕÕâÏî¹æ¶¨£¬Ö¸¶¨
ÁËÖйú¹²²úµ³µÄ²ÎÕþÔ±¡£
¡²£¹¡³¼û±¾¾í¡¶½¯½éʯÔÚÌô¶¯ÄÚÕ½¡·¡£
£±£±£³£¶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²£±
£°¡³°×½ú£¬Ö¸µ± ʱ ɽ Î÷ Ê¡ ¶« ÄÏ ²¿ ÓÉ Æî ÏØ µÄ °× ¹ç µ½ ½ú ³Ç µÄ Ò» Ìõ δ Íê ³É µÄ Ìú
·¡£
¡²£±
£±¡³²ì¹þ¶û£¬Ô­À´ÊÇÒ»¸öÊ¡£¬Ò» ¾Å Îå ¶þ Äê ³· Ïú£¬Ô­ Ͻ µØ Çø »® ¹é ºÓ ±±¡¢É½ Î÷ Á½
Ê¡¡£ ÈȺӣ¬Ô­À´Ò²ÊÇÒ»¸öÊ¡£¬Ò»¾ÅÎåÎåÄê³·Ïú£¬Ô­Ï½µØÇø»®¹éºÓ±±¡¢ÁÉÄþÁ½Ê¡ºÍÄÚ
ÃɹÅ×ÔÖÎÇø¡£
¡²£±
£²¡³Õâ Àï Ëù ˵ µÄ ¶þ Ê® Ò» ¸ö ÏØ ³Ç£¬ÊÇ Ö¸ ½­ Î÷ Ê¡ µÄ Èð ½ð¡¢»á ²ý¡¢Ñ° ÎÚ¡¢°² Ô¶¡¢ÐÅ
·á¡¢ÓÚ ¶¼¡¢ÐË ¹ú¡¢Äþ ¶¼¡¢¹ã ²ý¡¢Ê¯ ³Ç¡¢Àè ´¨ ºÍ ¸£ ½¨ Ê¡ µÄ ½¨ Äþ¡¢Ì© Äþ¡¢Äþ »¯¡¢Çå Á÷¡¢¹é »¯
£¨½ñÃ÷Ϫ£©¡¢ÁúÑÒ¡¢³¤Í¡¡¢Á¬³Ç¡¢ÉϺ¼¡¢ÓÀ¶¨¡£
¡²£±
£³¡³±£°²Êǵ±Ê±ÉÂÎ÷Ê¡Î÷±±²¿µÄÒ»¸öÏØ£¬¼´ÏÖÔÚµÄÖ¾µ¤ÏØ¡£ Öй²ÖÐÑë´ÓÒ»
¾ÅÈýÁùÄêÆßÔ³õÖÁÒ»¾ÅÈýÆßÄêÒ»ÔÂÉÏѮפÔÚ±£°²¡£ ÒÔºóǨÍùÑÓ°²¡£
¡²£±
£´¡³ÕâÀï˵µÄÍÁΧ×Ó£¬ÊÇÖ¸±£°²ÏØÎ÷Äϵĵ©°ËÕ¯¡£¸ÃÕ¯Óжþ°ÙÓ໧È˼ң¬µØ
Ðμ«ÎªÏÕÒª¡£ µ±µØµØÖ÷ºÀÉð ¼æ Ãñ ÍÅ ÍÅ ×Ü ²Ü ¿¡ Õ ÂÊ ·´ ¶¯ Îä ×° °Ù Óà ÈË£¬³¤ ÆÚ ÅÌ ¾Ý ¸Ã
Õ¯¡£ºì¾ü¶à´ÎΧ¹¥Î´ÄÜ´òÏ¡£Ò»¾ÅÈýÁùÄê°ËÔ£¬ºì¾üÒ»ÃæÓõط½ÎäװΧÀ§£¬Ò»ÃæÕù
È¡Õ¯ÄÚ»ù±¾ÈºÖÚ£¬Íß½âÕ¯Äڵоü¡£Í¬ÄêÊ®¶þÔ£¬²Ü¿¡ÕÂÂÊÉÙÊýÈËÔ±ÌÓÅÜ£¬µ©°ËÕ¯»ñ
µÃ½â·Å¡£
¡²£±
£µ¡³¼ûÃ÷Ä©Çå³õÈËÖì°Ø®ËùÖø¡¶ÖμҸñÑÔ¡·¡£
¡²£±
£¶¡³ÕâÀïËù˵µÄ¡°ÃÀ¹úÈË¡±£¬ÊÇÖ¸ÃÀ¾üÔÚÑÓ°²µÄ¹Û²ì×é×鳤°üÈðµÂÉÏУ¡£ Õâ
¸ö¹Û²ì×éÊǵ±Ê±²Î¼Ó¶ÔÈÕ×÷Õ½µÄÃÀ¹ú¾ü¶ÓÔÚÒ»¾ÅËÄËÄÄêÈ¡µÃÖйú¹²²úµ³Í¬Òâºó
ÅÉÍùÑÓ°²µÄ¡£ ºÕ¶ûÀû£¬²Î¼û±¾ÊéµÚÈý¾í¡¶ÓÞ¹«ÒÆɽ¡·×¢¡²£³¡³¡£
¡²£±
£·¡³ÃɰͶ٣¨Ò»¾Å¡ð¡ð¡ª¡ª Ò» ¾Å Æß ¾Å£©£¬µ± ʱ µ£ ÈÎ ¶« ÄÏ ÑÇ ÃË ¾ü ×î ¸ß Ö¸ »Ó ¹Ù¡£
Ò»¾ÅËÄÎåÄê°ËÔ¾ÅÈÕ£¬Ëû·¢ ±í ̸ »°£¬»¶ Ó­ ËÕ Áª ²Î ¼Ó ¶Ô ÈÕ ×÷ Õ½£¬²¢ ˵£º
¡°ÈÏ Îª Ô­ ×Ó µ¯
»áÍ£Ö¹Ô¶¶«Õ½ÕùÊÇÒ»¸ö×î´óµÄ´íÎó¡£
¡±
£±£±£³£·
�
½¯½éʯÔÚÌô¶¯ÄÚÕ½
£¨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ÈýÈÕ£©
¹úÃñµ³ÖÐÑëÐû´«²¿·¢ÑÔÈË·¢±í̸»°Ëµ£¬µÚÊ®°Ë¼¯ÍžüÖì
µÂ×Ü˾ÁîÓÚ°ËÔÂÊ®ÈÕÔÚÑÓ°²×ܲ¿Ëù·¢±íµÄÏÞÁîµÐαͶ½µµÄÃü
Á£±¡³£¬ÊÇÒ»ÖÖ¡°ÌÆÍ»ºÍ·Ç·¨Ö®Ðж¯¡±¡£ÕâÖÖÆÀÂÛ£¬»ÄÃý¾øÂס£¸ù
¾Ý Õâ ÖÖ Òâ ¼û£¬¿É ÒÔ Âß ¼­ µØ ½â ÊÍ Îª Öì µÂ ×Ü Ë¾ Áî ¸ù ¾Ý ²¨ ´Ä ̹ ¹«
¸æ¡²£²¡³ºÍµÐÈËͶ½µµÄÒâÏò£¬ÏÂÁî¸øËùÊô²¿¶Ó´ÙʹµÐαͶ½µ£¬µ¹·´
´íÁË£¬Ó¦¸ÃȰʹµÐα¾Ü¾øͶ½µ£¬²ÅÊǶԵģ¬²ÅËãºÏ·¨¡£ÎÞ¹ÖÖÐ
¹ú·¨Î÷˹ͷ×Ó¶À·òÃñÔô½¯½éʯ£¬ ÔÚµÐÈËÉÐδÕæÕý½ÓÊÜͶ½µÖ®
Ç°£¬¸ÒÓÚ¡°ÃüÁ½â·ÅÇø¿¹ÈÕ¾ü¶Ó¡°Ó¦¾ÍÔ­µØפ·À´ýÃü¡±£¬ÊøÊÖÈÃ
µÐ ÈËÀ´´ò¡£ÎÞ¹ÖÕâͬһ¸ö·¨Î÷˹ͷ×Ó£¬ÓÖ¸ÒÓÚ¡°ÃüÁËùνµØ
¡²£³¡³
Ï ¾ü£¨Êµ¼ÊÉϾÍÊÇʵÐС°ÇúÏ߾ȹú¡±
µÄα¾üºÍÓëµÐαºÏÁ÷µÄ
´÷ óÒϵÌØÎñ¡²£´¡³£©ºÍα¾ü£¬
¡°¸ºÔðά³ÖµØ·½Öΰ²¡±£¬¶ø²»Ðí½â·ÅÇø
¿¹ ÈÕ¾ü¶ÓÏòµÐα¡°ÉÃ×ÔÐж¯¡±¡£ÕâÑùµÄµÐÎÒµ¹Öã¬ÕæÊÇÓɽ¯½é
ʯ ×Ô ¼º ÕÐ ¹©£¬»î »­ ³ö Ëû Ò» ¹á ¹´ ½á µÐ α¡¢Ïû ³ý Òì ¼º µÄ È« ²¿ ÐÄ Àí
ÁË¡£ ¿ÉÊÇÖйú½â·ÅÇøµÄÈËÃñ¿¹ÈÕ¾ü¶Ó£¬¾ø²»»áÖд˶¾¼Æ¡£Ëû
ÃÇÖªµÀ£ºÖìµÂ×Ü˾ÁîµÄÃüÁÕýÊǼá¾öµØÖ´Ðв¨´Ä̹¹«¸æµÚ¶þ
¡°¶ÔÈÕ×÷Õ½£¬Ö±ÖÁÆäÍ£Ö¹µÖ¿¹ÎªÖ¹¡£
¡±¶ø½¯½éʯµÄËù
ÏîµÄ¹æ¶¨£º
� ÕâÊÇëÔó¶«ÎªÐ»ªÉçдµÄÆÀÂÛ¡£
£±£³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ν¡°ÃüÁ£¬ÕýÊÇÎ¥·´ÁËËû×Ô¼ºÇ©×ֵIJ¨´Ä̹¹«¸æ¡£Ö»ÒªÄÃÕâÒ»
±È£¬¾ÍÖªµÀË­ÊDz»¡°ã¡ÊØÃ˰ͬЭÒéÖ®¹æ¶¨¡±ÁË¡£
¹úÃñµ³ÖÐÑëÐû´«²¿·¢ÑÔÈ˵ÄÆÀÂۺͽ¯½éʯµÄ¡°ÃüÁ£¬´Ó
Í·µ½Î²¶¼ÊÇÔÚÌô²¦ÄÚÕ½£¬ÆäÄ¿µÄÊÇÔÚµ±×ŹúÄÚÍ⼯ÖÐ×¢ÒâÁ¦
ÓÚÈÕ±¾ÎÞÌõ¼þͶ½µÖ®¼Ê£¬ÕÒÒ»¸ö½è¿Ú£¬ºÃÔÚ¿¹Õ½½áÊøʱ£¬ÂíÉÏ
תÈëÄÚÕ½¡£Æäʵ£¬¹úÃñµ³·´¶¯ÅÉÊÇ´ÀµÃ¿ÉÁ¯µÄ¡£ËûÃÇÕÒÁËÖìµÂ
×Ü˾ÁîÃüÁîµÐαͶ½µ½Éеµ±×÷½è¿Ú¡£ÕâÄѵÀÒ²ËãµÃÒ»¸ö´ÏÃ÷
µÄ½è¿ÚÂ𣿲»£¬ÕâÑùÀ´ÕÒ½è¿Ú£¬Ö»×ãÒÔÖ¤Ã÷¹úÃñµ³·´¶¯ÅɰѵÐ
α¿´µÃ±Èͬ°û»¹¿ÉÇ×Щ£¬°Ñͬ°û¿´µÃ±ÈµÐα»¹¿ÉºÞЩ¡£́¾»¯ÊÂ
¼þ¡²£µ¡³£¬Ã÷Ã÷ÊǺú×ÚÄϾü¶Ó¹¥ÈëɸÊÄþ±ßÇø£¬Ìô²¦ÄÚÕ½£¬¹úÃñµ³
·´¶¯ÅÉȴ˵ÊÇÖй²µÄ¡°Ò¥ÑÔ¹¥ÊÆ¡±¡£́¾»¯Ê¼þÕâ¸ö½è¿Ú£¬ºÃÈÝÒ×
±»¹úÃñµ³·´¶¯ÅÉÕÒ×ÅÁË£¬È´±»ÖÐÍâÓßÂÛ½çÒ»ÏÂ×ÓʶÆÆ£¬ÓÚÊÇÓÖ
˵°Ë·¾ü¡¢ÐÂËľü²»¸ÃÒªµÐα½ÉǹÁË¡£°ËÄ꿹ս£¬°Ë·¾ü¡¢ÐÂËÄ
¾üÊܾ¡Á˽¯½éʯºÍÈÕ±¾È˼л÷Χ¹¥µÄ¿à³þ£¬ÏÖÔÚ¿¹Õ½Ë²½«½á
Êø£¬½¯½éʯÓÖÔÚ°µÊ¾ÈÕ±¾ÈË£¨¼ÓÉÏËûÇ×°®µÄα¾ü£©£¬½ÐËûÃDz»Òª
Ïò°Ë·¾ü¡¢ÐÂËľü½Éǹ£¬ËµÊÇÖ»ÄܽɸøÎÒ½¯½éʯ¡£½¯½éʯʣÏÂ
Ò»¾ä»°Ã»ÓÐ˵£¬ÕâÒ»¾ä¾ÍÊÇ£ººÃʹÎÒÄÃÁËÕâЩǹɱ¹²²úµ³£¬²¢
ÆÆ»µÖйúºÍÊÀ½çµÄºÍƽ¡£²»ÊÇÂ𣿽ÐÈÕ±¾È˽Éǹ¸ø½¯½éʯ£¬½Ð
α¾ü¡°¸ºÔðά³ÖµØ·½Öΰ²¡±£¬Õâ»áÓÐʲô½á¹ûÄØ£¿Ö»ÓÐÒ»¸ö½á
¹û£¬¾ÍÊÇÒÔÄþÓåºÏÁ÷¡²£¶¡³¡¢½¯Î±ºÏ×÷£¬È¥´úÌæ¡°ÖÐÈÕÌáЯ¡±¡¢ÈÕαºÏ
×÷£»ÒÔ½¯½éʯµÄ·´¹²½¨¹ú£¬È¥´úÌæÈÕ±¾ÈË¡¢Íô¾«ÎÀ¡²£·¡³µÄ·´¹²½¨
¹ú¡£ÕâÄѵÀ»¹²»ÊÇÎ¥±³²¨´Ä̹¹«¸æÂ𣿿¹Õ½Ò»µ©½áÊø£¬ÄÚսΣ
ÏÕÁ¢¼´ÑÏÖØÍþвȫ¹úÈËÃñ£¬ÕâÒ»µãÄѵÀ»¹ÓÐÒÉÒåÂð£¿
ÏÖÔÚÎÒÃÇ
ÏòÈ«¹úͬ°ûºÍÊÀ½çÃË°îºôÓõ£¬Ò»ÖÂÆðÀ´£¬Í¬½â·ÅÇøÈËÃñÒ»µÀ£¬
¼á¾öÖÆÖ¹Õâ¸öΣ¼°ÊÀ½çºÍƽµÄÖйúÄÚÕ½¡£
½¯½éʯÔÚÌô¶¯ÄÚÕ½
£±£±£³£¹
¾¿¾¹Ë­ÓÐȨ½ÓÊÜÈÕαµÄͶ½µÄØ£¿Öйú½â·ÅÇøµÄ¿¹ÈÕ¾ü¶Ó£¬
ÔÚ¹úÃñµ³Õþ¸®ºÁÎÞ½Ó¼ÃÓÖ²»³ÐÈϵÄÌõ¼þÏ£¬ÍêÈ«¿¿×Ô¼ºµÄŬ
Á¦ºÍÈËÃñµÄÓµ»¤£¬µÃÒÔ¶ÀÁ¦½â·ÅÁ˹ã´óµÄ¹úÍÁºÍÒ»ÍòÍòÒÔÉÏ
µÄÈËÃñ£¬¿¹»÷×ÅÇÖ»ªµÐ¾ü°Ù·ÖÖ®ÎåÊ®ÁùºÍα¾üµÄ°Ù·ÖÖ®¾ÅÊ®
Îå¡£ ÒªÊÇûÓÐÕâÒ»¸ö¾ü¶Ó£¬Öйú¾øÎÞ½ñÌìµÄ¾ÖÃ棡ʵÔÚ˵£¬ÔÚ
Öйú¾³ÄÚ£¬Ö»Óнâ·ÅÇø¿¹ÈÕ¾ü¶Ó²ÅÓнÓÊܵÐα¾üͶ½µµÄȨÀû¡£
ÖÁÓÚ½¯½éʯ£¬ËûµÄÕþ²ßÊÇÐäÊÖÅÔ¹Û£¬×ø´ýʤÀû£¬ÊµÔÚûÓÐË¿ºÁ
ȨÀû½ÓÊܵÐαͶ½µ¡£
ÎÒÃÇÒªÏòÈ«¹úͬ°ûºÍÈ«ÊÀ½çÈËÃñÐû²¼£ºÖØÇìͳ˧²¿£¬²»ÄÜ
´ú±íÖйúÈËÃñºÍÖйúÕæÕý¿¹Èյľü¶Ó£»ÖйúÈËÃñÒªÇó£¬Öйú½â
·ÅÇø¿¹ÈÕ¾ü¶ÓÓÐÔÚÖìµÂ×Ü˾ÁîÖ¸»Ó֮ϣ¬Ö±½ÓÅÉDzËûµÄ´ú±í
²Î¼ÓËÄ´óÃ˹ú½ÓÊÜÈÕ±¾Í¶½µºÍ¾üʹÜÖÆÈÕ±¾µÄȨÀû£¬²¢ÇÒÓÐ
²Î¼Ó½«À´ºÍ»áµÄȨÀû¡£Òª²»ÊÇÕâÑù×ö£¬ÖйúÈËÃñ½«ÈÏΪÊǺܲ»
Ç¡µ±µÄ¡£
¡¡×¢¡¡¡¡ÊÍ
¡¡¡²£±¡³Ò»¾ÅËÄÎåÄê°ËÔÂÊ®ÈÕ£¬ÑÓ°²×ܲ¿ÖìµÂ×Ü˾ÁîΪÈÕ±¾Í¶½µÊÂÏò¸÷½â·ÅÇøËù
ÓÐÎä×°²¿¶Ó·¢²¼ÃüÁȫÎÄÈçÏ£º
¡°ÈÕ±¾ÒÑÐû²¼ÎÞÌõ¼þͶ½µ£¬Í¬Ã˹úÔÚ²¨´Ä̹ÐûÑÔ
»ù´¡ÉϽ«»áÉÌÊܽµ°ì·¨¡£Òò´Ë£¬ÎÒÌØÏò¸÷½â·ÅÇøËùÓÐÎä×°²¿¶Ó·¢²¼ÏÂÁÐÃüÁһ¡¢
¸÷½â·ÅÇøÈκο¹ÈÕÎä×°²¿¶Ó¾ùµÃÒÀ¾Ý²¨´Ä̹ÐûÑԹ涨£¬ÏòÆ丽½ü¸÷³ÇÕò½»Í¨Òª
µÀÖ®µÐÈ˾ü¶Ó¼°ÆäÖ¸»Ó»ú¹ØËͳöͨ뺣¬ÏÞÆäÓÚÒ»¶¨Ê±¼äÏòÎÒ×÷Õ½²¿¶Ó½É³öÈ«²¿
Îä×°£¬ÔÚ½Éеºó£¬ÎÒ¾üµ±ÒÀÓÅ´ý·ý²ÌõÀý¸øÒÔÉúÃü°²È«Ö®±£»¤¡£¶þ¡¢¸÷½â·ÅÇøÈκÎ
¿¹ÈÕÎä×°²¿¶Ó¾ùµÃÏòÆ丽½üÖ®Ò»ÇÐα¾üαÕþȨËͳöͨ뺣¬ÏÞÆäÓڵпÜͶ½µÇ©×Ö
Ç°£¬Âʶӷ´Õý£¬Ìýºò±àDz£¬¹ýÆÚ¼´ÐëÈ«²¿½É³öÎä×°¡£ Èý¡¢¸÷½â·ÅÇøËùÓп¹ÈÕÎä×°²¿
¶Ó£¬ÈçÓöµÐαÎä×°²¿¶Ó¾Ü¾øͶ½µ½Éе£¬¼´Ó¦ÓèÒÔ¼á¾öÏûÃð¡£ËÄ¡¢ÎÒ¾ü¶ÔÈκεÐαËù
Õ¼³ÇÕò½»Í¨ÒªµÀ£¬
¶¼ÓÐȫȨÅɱø½ÓÊÕ£¬
½øÈëÕ¼Á죬
ʵÐоüʹÜÖÆ£¬
ά³ÖÖÈÐò£¬
²¢Î¯ÈÎ
רԱ¸ºÔð¹ÜÀí¸ÃµØÇøÖ®Ò»ÇÐÐÐÕþÊÂÒË£¬
ÈçÓÐÈκÎÆÆ»µ»ò·´¿¹Ê¼þ·¢Éú£¬
¾ùÐëÒÔºº
¼éÂÛ×ï¡£¡±½Ó×Å£¬
ÔÚ°ËÔÂʮһÈÕ£¬
ÑÓ°²×ܲ¿ÓÖÁ¬Ðø·¢²¼ÁËÁùµÀÃüÁ
ÃüÁî½úËç½â·ÅÇø
£±££́°
£±
ëÔó¶«Ñ¡¼¯¡¡µÚÈý´Î¹úÄÚ¸ïÃüÕ½ÕùʱÆÚ
ºØÁúÁìµ¼µÄÎä×°²¿¶Ó¡¢½ú²ì¼½½â·ÅÇøÄôÈÙÕéÁìµ¼µÄÎä×°²¿¶Ó¡¢¼½ÈÈÁɽâ·ÅÇøµÄÎä
×°²¿¶ÓÏòÄÚÃɺͶ«±±½ø¾ü£»ÃüÁîɽÎ÷½â·ÅÇøµÄÎä×°²¿¶ÓËàÇåͬÆÑ·ÑØÏߺͷںÓ
Á÷ÓòµÄÈÕα¾ü£»ÃüÁî¸÷½â·ÅÇøµÄÎä×°²¿¶Ó£¬ÏòÒ»ÇеÐÕ¼½»Í¨ÒªµÀÕ¹¿ª»ý¼«½ø¹¥£¬
ÆÈʹÈÕα¾üͶ½µ¡£¸÷½â·ÅÇøµÄ½â·Å¾ü¼á¾öµØÖ´ÐÐÁËÕâЩÃüÁ²¢È¡µÃÁËÖØ´óµÄʤ
Àû¡£
¡²£²¡³Ö¸Ò»¾ÅËÄÎåÄêÆßÔ¶þÊ®ÁùÈÕÖС¢ÃÀ¡¢Ó¢Èý¹úÔÚ²¨´Ä̹»áÒé¹ý³ÌÖз¢±íµÄ
´ÙÁîÈÕ±¾Í¶½µµÄ¹«¸æ¡£ÆäÖ÷ÒªÄÚÈÝΪ£ºÃ˾ü¶ÔÈÕ×÷Õ½£¬Ö±ÖÁÆäÍ£Ö¹µÖ¿¹ÎªÖ¹£»ÈÕ±¾
Õþ¸®Ó¦Á¢¼´Ðû²¼ÎÞÌõ¼þͶ½µ£»ÈÕ±¾¾ü¹úÖ÷Òå±ØÐëÓÀÔ¶ËàÇ壻ÈÕ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