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zhangyuting2021

2(开题报告)融合教育视域下海外儿童汉语教学行动研究——以英国某小学为例

advertisement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 究 生 姓 名
学
张雨婷
号
202122090075
导师姓名、职称
黄晓琴 副教授
系
所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研 究
方 向
汉语国际教育
入 学
时 间
2021 年 9 月
论
题
文
——以英国 PL 小学为例
目
海外儿童汉语教学融合教育行动研究
一、立论依据
(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选题背景
自 1994 年《萨拉曼卡宣言》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公开发表以来,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便成为了一种教育思潮,也逐渐被纳入
各国政府的教育政策。起初,融合教育的关注重点在于主流院校中残疾学生的入学率和参与度;如
今,融合教育这一概念则更为广泛,涉及到了许多被主流院校学校和社会边缘化的儿童和青年群体,
他们多患有自闭症、社交障碍及读写障碍等非身体残疾疾病。虽然各国的融合教育实践均具有本土
性,进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融合”与“包容”早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目标
与共识,各国都在因地制宜地推进相关工作。
在我国,首次让残疾儿童进入主流教室的实验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甚至更早。当时的融
合教育多出现在偏远地区,由于资本及专业知识有限、交通困难,主流学校往往是残疾儿童接受教
育的唯一选择。后来,政府接连出台相关政策,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CPG,2010)中,为实施融合教育战略提供了具体指导方针;于 2022 年出台的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则对“十四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全面部署。由于
人口数量巨大、教育竞争激烈,我国融合教育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
自从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多国教育系统接连遭受巨大冲击,融合教育的推进也面
临诸多挑战。越来越多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显露出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交障碍,原本就有特殊教育需求
的学生(下文简称“特殊学生”)的病情则愈发严重。在此情况下,多国教育部及下属院校都在思考
如何重新评估课程,制定新的融合教育政策,以防止其在重返校园后被排斥或边缘化。我国也在实
时调整教育政策,力求强化融合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在后疫情时代和融合教育的背景下,面向儿童的海外汉语教学也需要适时调整,充分考虑教学
对象的学习特征与需求,尤其是主流班级中的特殊儿童。然而,目前海外汉语教学界还几乎没有出
现关于融合教育的交叉研究,对汉语课堂中特殊学生的关注度也有待增加。
2. 选题缘由
笔者通过英国 BC(British Council)志愿项目,于 2022 年 10 月赴英国伦敦刘易舍姆区的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进行实习,担任学前班至二年级汉语课程教师,并负责汉语俱乐部(第
一二关键期,Key Stage 1~2)的教学工作。该校属于公立院校联盟 Prendergast Ladywell School 的
第 2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其中一所,所开设的汉语课程定位为兴趣课,无阶段性考评,无规定教材。笔者基于《快乐汉语(第
一册)》,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以第一关键期(Key Stage 1)的学生为主,共 160
人左右,均为零汉语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每班都有 1~3 名特殊学生,后来观察到部分特殊学生有自己的学习
区和个别化教育计划(IEP,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也有专门的特教教师(SENCo,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提供照料。作为一名新手汉语教师,起初笔者没有充分调查教学对
象情况,在汉语教学初期忽视了主流班级中特殊儿童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导致该类儿童缺乏汉语学
习兴趣且易分散注意力。在旁听过日常课程、咨询过相关负责教师后,更详细全面地了解了该校在
融合教育方面采取的实践措施,发现该校对特殊儿童学习需求的考虑较为周到,对融合教育理念的
贯彻较为充分,所推行的融合性教学法也具有启发性。后来,笔者阅读相关文献并寻求专业教师建
议,逐渐尝试在汉语课堂中使用一些融合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经课堂观察和助教反馈发现,特殊
儿童在调整后的汉语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更高、注意力更为集中、与其他学生的语言交际
也更为频繁,这都说明所采取的融合性教学措施起了一定作用。
笔者在多次反思中深刻意识到:只有全面调查汉语教学相关的各维度因素,充分考虑融合教育
这一主流背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策划和开展汉语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兼
顾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其反馈作出阶段性调整。基于现实需求的调整实践及初
步成果进一步引发了笔者对融合教育方向汉语教学的兴趣与思考,如:汉语课堂的融合教育与传统
汉语课堂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当地融合教育理念及政策对汉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有何影
响?不同年级的汉语学习者分别适用于哪些融合性教学方法?怎样兼顾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学
习需求、平衡二者学习进度?怎样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汉语交际?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
缺乏汉语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怎样有针对性地增强其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效果?
查阅文献后发现,目前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内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对患有
“读写困难”等病症的特殊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研究,尚无以融合教育为背景的研究,也缺乏对融合
性汉语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因此,本文以融合教育视域下的海外儿童汉语教学为选题,以笔者的
实习单位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为例进行行动研究。希望本研究对于开拓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内
融合教育方向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创新意义,对赴任英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师了解融合教育理念、采取
融合性教学方法提供一定启发与借鉴。
3. 选题意义
第 3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3.1 理论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WOS 等国内外文献资料库搜索关键词为“汉语教学(Chinese-teaching)” “行动
研究(action research)”等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与该选题方向较为契合的学术成果数量虽
然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较少。相关研究侧重点主要在于传统情境下的线上汉语教学实践、新型教
学法应用或国别化汉语教学实践等等,涉及到“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主题的学术成果极
少,且缺乏实证和理论支持。
本研究将立足于融合教育情境,充分调查主流班级中特殊学生及普通学生的学习特征及需求,
并通过多轮教学实验及反馈,深入探究融合性汉语教学策略,不断改进适用于融合教育情境的汉语
教学方案。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汉语教学界对于融合教育的关注力度,丰富汉语教学领域内
融合教育相关的理论内容,包括融合教育理念、融合性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汉语
教学行动研究的研究视角,探索区别于传统教学情境的融合教育新情境下的汉语教学模式。
3.2 现实意义
(1)对于汉语教师
通过多轮汉语教学设计实践及反馈情况,汉语教师一方面可以对比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及理念的
优缺点,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学
习特征及需求,归纳出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融合性汉语教学策略,以兼顾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学习
进度;此外,基于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及访谈,可以逐渐积累处理突发情况的课堂管理策略,及时
避免或化解部分特殊学生的情绪崩溃问题。
(2)对于英国小学生
本研究所设计和改进的教学方案均立足于教学对象学习需求及反馈情况,试图发掘更有效的融
合性汉语教学策略,探索促进相互尊重理解的教学主题,这有助于增强英国主流小学中普通学生对
特殊学生的情感支持,为二者创造更和谐的汉语交际环境。此外,本研究所计划应用和改进的多模
态教学法、阶梯性教学任务和同伴互助模式既有助于满足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帮
助特殊学生融入集体、增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避免或逐渐消除社交障碍问题。
(3)对中国的融合教育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融合教育研究
4.1.1 融合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第 4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4.1.1.1 融合教育
[1] 邓猛. 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 邓猛、颜廷睿.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1.1.2 特殊教育需求
4.1.1.3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1] 张宇, 邱举标, 马学芝.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缘起及发展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18(06):10-13.
[1] 肖非. 关于个别化教育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05(02):9-13.
[1] 邓猛、郭玲. 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反思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 中国特殊教
育, 2010(06):3-7.
[1] Laura Hedin, Stephanie DeSpain. SMART or Not? Writing Specific, Measurable IEP Goals[J].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018, 51(2).
[1] Simpson Poplin Mary. The Scien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pplied to Special Education and the
IEP[J].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018, 12(3).
[1] Opinions of Prospective Classroom Teachers about Their Competence for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J].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 5(2).
[1] Johns Beverley H., Crowley E. Paula, Guetzloe Eleanor. Planning the IEP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017, 34(9).
[1]Siegel Lawrence M.. Complete IEP Guide, The: How to Advocate for Your Special Ed Child[M].
NOLO:2017-07-01.
4.1.2 融合教育基本理念
[1]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adrid (Spain).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adrid
(Spain). and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aris (France).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dopted by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microform]: Access and Quality (Salamanca, Spain, June 7-10,
1994) Distributed by ERIC Clearinghouse [Washington, D.C.] 1994.
[1] Linda Graham.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M].Taylor and
Francis: 2020-07-16.
↓简介: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edit/10.4324/9781003116073/inclusive-education-21st-century-lind
第 5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a-graham
[1] Melany Grant. Inclusiv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M].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20-02-12.
[1] Brown Zeta. Inclusiv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y, policy and practice[M].Taylor and
Francis:2016-04-28.
[1] Nind, Melani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Values into Practice. , 2005. Internet
resource.
[1] Shruti Taneja-Johansson, Nidhi Singal. Pathways to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ross-context conversations and mutual lear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2021.
[1] Sally Lindsay, Meghann Proulx, Helen Scott & Nicole Thomson (2014) Exploring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includ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J]. 18:2, 101-122.
4.1.3 融合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1] Booth, T., & Ainscow, M. From them to u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32.
[1]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adrid (Spain).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adrid
(Spain). and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aris (France).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dopted by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microform] : Access and Quality (Salamanca, Spain, June 7-10,
1994) Distributed by ERIC Clearinghouse [Washington, D.C.] 1994.
4.1.4 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
4.1.4.1 英国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
[1] 黄艳华. 英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D].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 郑伟、张茂聪. 英国融合教育的政策特点及其成效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20,47(05):27-41.
[1] 皮悦明、王庭照. 英国融合教育四十年的实践特征、现实挑战及启示 [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08):14-20.
[1] 陈奇娟. 从特殊教育需求评估到个别化教育计划:英国全纳教育的两大核心主题[J]. 外国教育研
究, 2014, 41(04):104-112.
[1] O'Hanlon Christine. Inclusive Education in Europe[M]. Taylor and Francis: 2017-09-29.
第 6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1] Anthony Thorpe, A. Q. M. Shafiul Azam.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Mainstream
Prim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2010, 5(3).
[1] Florian, Lani, and Kristine Black-Hawkins. “Exploring Inclusive Pedagog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37, no. 5, 2011, pp. 813–28.
[1] Lauchlan, Fraser and Susan Greig. “Educational Inclusion in England: Origins, Perspectives and
Current Directions.” Support for Learning 30 (2015): 69-82.
4.1.4.2 中国融合教育的实践模式
[1] 石云鹤. 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1] 王凯. 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天津理工大学, 2019.
[1] 邓猛、苏慧. 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J]. 教育学报, 2012,
8(01):83-89.
[1] 邓猛、赵泓. 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J]. 残疾人研究, 2019(01): 12-18.
[1] 邓猛、朱志勇.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125-129.
[1] 邓猛. 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 邓猛、颜廷睿.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 刘洪沛、肖玉贤. 特殊教育信息化平台研发:融合教育理念的创新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
2020(02): 68-75.
[1] 虞洁. 对教师、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2 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4.2.1 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1] 王立非.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2):124-131+160.
[1] 李润新. 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2006.
[1] 丁安琪.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M]. 北京: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0.
[1] 吕必松.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 PérezValverde Cristina,RuizCecilia Raúl,MedinaSánchez Leopoldo,GuijarroOjeda Juan Ramón.
Coping with Challenges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to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J]. Mathematics, 2021, 9(8).
第 7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1] Sila Anita, Lenard Vid. The Use of Creative Movement Method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to
Very Young Language Learn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20,
7(1).
[1]. The Child in the Picture: Thre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vity, Theme, and
Mood in prim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ign Studies, 2015, 8(1).
[1] Haznedar Belma,Gavruseva Elena. Current Trend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07-09.
4.2.2 特殊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1]叶淑芬. 面向在美华裔自闭症儿童的第二语言教学研究[D]. 暨南大学, 2010.
[1]杨振、明苗、陶沙. 第二语言阅读困难:语言一般性缺陷与特异性缺陷[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
No.162(12):70-78.
[1] Manuel Barrera. Roles of Definitional and Assessment Model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English for Speci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06, 39(2).
[1] Spencer J. Salend. The Roles of Bilingual Special Educators in Creating Inclusive Classrooms[J].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97, 18(1).
4.3 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研究
[1] 邵滨、富聪. 世界少儿汉语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汉语学习, 2020(05):67-77.
[1] 张晓燕.国际少儿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J]. 海外华文教育, 2011(03):51-55.
[1] 王松岩,杜芳. 论国外少儿汉语教学的情境-任务-互动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04):23-24.
[1] 孙慧莉.面向海外的儿童汉语教材现状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 2017(05):618-622.
[1] 王宏丽. 海外低龄儿童汉语教学研究初探——以美国、加拿大为例[C]//.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
讨会论文选., 2010:98-103.
[1] 徐彩华、刘璟之. 略论汉语拼音与海外儿童汉语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
究版), 2016, 14(05):1-6.
[1] 原敏. 海外零基础儿童汉语教学课程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4 行动研究
4.4.1 行动研究的定义
第 8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1] 郑金洲. 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 1997(01):27-31.
[1] Henning John E., Stone Jody M.,Kelly James L..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Instruction: An
Interactive Guide for Teachers[M].Taylor and Francis:2009-02-01.
[1] McNiff Jean.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Taylor and Francis:2013-03-05.
4.4.2 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4.4.3 行动研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1] 翁燕珩. 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04(04):85-89.
[1] 崔永华. 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3):89-95.
[1] 丁安琪. 论行动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4(02):42-45.
[1] 王添淼.国际汉语教师行动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汉语学习,2015(05):85-90.
[1] 叶俐芬. 初级阶段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提问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1] 王丕承. 在汉语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11):27-28.
[1] Fangyuan Yuan. Roles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J].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漢語教學研究—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學報,2018,53(3).
4.4.4 行动研究与融合教育
[1] 程敏芬. 融合教育学生课程调整的行动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1] 唐书琪. 小学融合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1] Felicity Armstrong, Michele Moore. Action Research for Inclusive Education[M].Taylor and Francis:
2004-02-19.
第 9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研究目标
(1)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个人访谈,充分调查教学环境的融合教育情况,明确
教学对象中特殊儿童的学习特征及汉语学习需求,以为开展两轮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奠定现实基础。
(2)基于两轮汉语教学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人访谈、随堂测试等方式获取教
学对象的反馈情况,探究能够同时满足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汉语学习需求、增强二者汉语学习兴趣
的融合性汉语教学方案,为处于类似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教师提供参考素材。
(3)创造性地将部分融合性教学方法应用于汉语教学行动中,通过课堂观察、个人访谈、随堂测
试等方式,探究相关教学活动对增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此外,针对教学
行动中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总结出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融合性汉语教学策
略,为同样处于英国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教师提供一定启发与建议。
1.2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融合教育为研究视角,以英国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学前班至二年级学生为研
究对象,开展两轮汉语教学行动研究。以笔者两个行动阶段为研究轨迹,探究适用于融合教育环境
中的海外儿童汉语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梳理与访谈调查、行动研究的开展,以及融合
性汉语教学策略的探究,具体如下:
(1) 基于文献梳理与访谈调查,掌握融合教育基本理念及实践策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学习特
征及汉语学习需求,为行动计划的设计指明方向。
(2) 开展两轮行动研究。通过“师生反馈——改进——再实施——再改进”四个基本步骤,设计
并实施两轮研究,探索适用于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海外儿童汉语教学模式,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
有效解决措施。
(3) 对行动研究整体过程进行反思与改进,探究融合性汉语教学策略。基于两轮行动研究对学生
汉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究能够有效适用于融合教育环境中主流班级的融合性汉语教学
策略。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处于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海外儿童汉语教学,以笔者实习单位 Prendergast
第 10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Ladywell 小学为实验环境。由于实验环境的特殊性,因此需提前充分调查该小学的融合教育实践现
状,了解目标班级中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融合性教学法与传统汉语教学法的共通
性,并将二者综合应用于汉语教学行动中。同时,重点对教学行动整个过程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
进行记录、总结与反思,进而归纳出部分适用于融合教育环境的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策略。综上,本
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个:
(1) 英国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的融合教育实践现状如何?目标班级中特殊儿童的学习特征
及汉语学习需求主要是什么?
(2) 如何设计教学才能同时增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汉语学习兴趣,优化其汉语学习效果?
(3) 哪些融合性教学法与传统汉语教学法有共通之处?怎样创造性地将融合性教学法应用于海
外儿童汉语教学实践中?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总地可以概括为——以行动研究为指导框架,以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
2.1.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的方法。本文…。
2.1.2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由教师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并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在实践中实施、
验证、修正得到研究结果,从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验证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的一种研究方法。 王蔷(2002)
为了加深对以往教学实践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时改进教学策略,笔者计划采取行动
研究法,以所实习的学校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为实验点,依照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
—行动——考察——反思”,开展两轮教学实验并总结经验。
2.1.3
定性研究法
目标班级的汉语课程被定位为兴趣课,无规定教材与统一考核,较难用规范化测试衡量学生学
习效果;在前期调查阶段,仅凭相关数据不足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融合教育实践情况;在学生
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的评估阶段,对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也无法采取统一测量标准。因此,本研
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定性研究来进行,研究内容以过程性文本材料为主,如学生反馈意见、
个人访谈、课堂观察、教学设计、教学日志、所记录的案例等等。
第 11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1)教学日志
日志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知识以及教学观等等,从“评价教学”
“总结得失”“分析原因”“获得启示”四个层面进行记录。
(2)案例分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典型课堂突发情况、学生反馈情况(尤其是特殊学生)、教师优秀教学
片段等进行叙事记录,阐述教学背景,梳理基本教学过程,突出关键问题,最后对案例做定性分析,
并尝试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3)个人访谈
访谈目的主要如下:弥补调查问卷、口头投票的局限性与潜在随意性,对关键问题进行更深层
次、更全面的调查;弥补文献资料的时代局限性,及时了解学校融合教育第一手情况;了解学生学
习风格及需求,确立或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并尽早掌握处理意外情况的有效策略;获得学生及教
师评价建议,助于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改进下一阶段汉语教学设计。
预计访谈 50 余名学生及教师,分别包括:学前班至二年级普通学生,每班 5 名,共 30 名;学
前班至二年级特殊学生,8~10 名左右;学前班至二年级教师,每班 2 名,共 12 名;学校融合教育
负责教师,1 名。
针对学前班至二年级学生进行三轮访谈:第一次教学实施前,了解其学习风格、理想模态、对
汉语的态度及期望、对目前汉语课程的态度及建议等等;第一次教学实施后,了解其对第一阶段汉
语教学的满意度、未来期待及建议;第二次教学实施后,了解其对第二阶段汉语教学的满意度、未
来期待及建议。
针对学前班至二年级教师进行三轮访谈:第一次教学实施前,了解班级氛围、日常教学经验、
学生性格特征、特殊学生情况;第一次教学实施后,了解其对第一阶段汉语教学的评价、处理意外
情况的经验及建议、学生日常对于汉语的态度;第二次教学实施后,了解学生日常对于汉语的态度、
汉语课程评价、相关经验及建议。
针对融合教育负责教师进行两轮访谈:第一次教学实施前,了解学校融合教育政策、实践现状、
特殊学生情况、相关设施及服务、特殊学生入学标准、SENCo 配备及培训等情况,第二次教学实
施后,提前提供第一、二阶段教学信息,了解其对于本人所设计的汉语课程的评价及指导建议。
(4)课堂观察
通过录像及录音设备进行视频、音频记录。基于视频素材,以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孙慧莉,
2007)为框架对每次汉语课堂进行观察记录。该量表综合了 COLT 量表、IRF 模式以及 T-unit 平均
第 12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长度测量,观察角度较为全面科学。
孙慧莉. 基于 COLT 量表的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化工具研究[D].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1.4
定量研究法
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局限性、取得更精准科学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同步进行定量研究,如发放
调查问卷、设计汉语测试,对问卷数据和测试成绩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此外,课堂观察过程中
对某类教学行为时间的计算与分析也应包含在内。
(1) 问卷调查
对于一至二年级大约 120 名学生,发放中英双语纸质问卷,调查其学习风格、理想模态、课堂
满意度、汉语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
对于学前班至二年级大约 14 名教师,发放英文纸质问卷,调查其日常教学经验、理想模态、
课堂观察情况及相关建议。
共设计、发放三次问卷,分别为第一轮教学设计前、第一轮教学实施后以及第二轮教学实施后。
(2)随堂测试
6 个目标班级的汉语课程定位均为兴趣课,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常规汉语课程之间存在
较大差异。本次研究应用的是融合性教学策略,关注重点在于特殊儿童的汉语课堂参与情况及其与
其他学生的互动情况,而不在于输出的准确性。同时,学校低年级没有学业测试的传统,目标学生
认读能力较为有限,特殊学生的测试能力更为滞后,因此仅随堂进行简单的口头或纸质测试,教师
统计学生成绩数据,以作为学生汉语学习效果的辅助说明。
(3) 课堂观察
基于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孙慧莉,2007),对课堂视频素材进行时间和数量分析。以时间
计的观察项包括话题类型、活动形式、教辅材料等等;以数量计的观察项包括教师句长、教师提问、
教师反馈等等。
(4) 口头投票
面向学前班学生设置。由于该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和心智发育水平有限,因此相比于发放纸质问
卷,组织学生举手投票更符合现实。投票问题从调查问卷中摘选,教师解释阐述,学生表态。投票
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2.2 研究方案
2.2.1 准备阶段(2022.10~2022.12)
第 13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主要任务为观察教学环境、发掘现存问题,搜集并阅读文献,确定选题。根据实习中观察到的
问题或特殊现象,确定选题方向;搜集并阅读相关文献,细化并最终确定选题。
2.2.2 研究设计阶段(2022.12~2023.1)
主要任务为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前一阶段阅读学习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
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行动研究方案及时间流程。
2.2.3 研究实施阶段(2022.10~2023.6)
(1)实验教学(2022.10~2023.1)
主要任务为观察学校日常融合教育实践情境,同时结合自身汉语教学经历,归纳融合性汉语教
学策略。了解并熟悉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实验,记录教
学日志并反思,总结问题,确定第一阶段教学设计的改进方向。
(2) 实施第一阶段教学设计(2023.1~2023.3)
设计第一阶段汉语教学设计,实施并记录教学详情,通过教学日志、课堂观察、教学对象及观
课教师的反馈进行反思总结,查阅文献,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确定第二阶段教学设计的改进方向。
(3) 实施第二阶段教学设计(2023.4~2023.6)
改进第一阶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第二阶段教学设计并实施。结合文字记录材料和问
卷数据,对比教学对象两阶段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反思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2.2.4 整理研究素材(2023.7~2023.11)
总结各个阶段的教学日志、课堂录音、案例记录、调查问卷数据等材料,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转写录音文本,并实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为下阶段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2.3 可行性分析
2.3.1
理论可行性
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库,可梳理、总结关于融合教育及行动研究的相关资料,并提炼部分融合
性教学法知识,以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增加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3.2
实践可行性
(1) 研究素材获取的途径
对于调查问卷数据的获取,在前期调查阶段可同步向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相关教师及学
生、英国 BC 志愿项目的所有汉语志愿者发放调查问卷,以充分了解英国中小学融合教育及汉语教
学的基本情况;在教学实施阶段,可通过发放纸质问卷或口述的方式,了解学生反馈情况和教师评
第 14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价情况。
对于视频素材的获取,可在征求校长同意的前提下,使用校方电子设备从教室后方录制,整理
完相关数据后删除视频,以确保学生隐私不受侵犯。
对于音频及文字素材的获取,可在征求调查对象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录制并转写。
对于测试数据的获取,对于学前班学生,可通过口述形式的随堂测试获取成绩数据;对于一至
二年级学生,可通过纸质形式的随堂测试获取成绩数据。
(2) 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对于教学方案的设计,一方面充分阅读文献资料、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并寻求导师指导,以增
加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特殊学生学习特征、学习需求及课堂反馈情况,以增强
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及现实性。
对于教学方案的实施,一方面汉语课程安排和实验环境较为稳定,外界干扰因素较少,助于整
个研究过程按预期;另一方面,每个目标班级均有 2~3 名助教可协助管理课堂秩序,处理突发情况,
助于汉语教学顺利开展。
(3) 技术可行性
笔者已基本掌握 SPSS 及问卷星等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助于对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视频
及测试成绩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第 15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1 研究视角创新
以往的汉语教学行动研究多以普通情境为依托,以传统汉语教学课堂为实验环境,视角较为单
一。本研究则从融合教育视角出发,设计并开展适用于融合性班级的汉语教学实验,助于拓宽汉语
教学领域的研究视角。
3.2 研究对象创新
在目前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研究中,对教学对象的划分主要以性别、年龄、国籍、汉语水平、语
言背景为标准,且主要以普通儿童为教学对象,而缺失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尽管有面向读写障碍及
身体残疾学生的教学研究,但极少有学者关注到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等其他认知障碍的汉语学习者。
本研究关注到了后疫情时代下特殊儿童的学习困境,以融合性院校中的主流班级为教学环境,将特
殊儿童一并考虑在内,充分调查其基本信息、了解其学习特征及学习需求,从而设计能促进其汉语
交际、全面发展的汉语教学方案。
3.3 教学方法创新
本研究兼顾主流班级中普通学生、特殊学生的学习特征及需求,批判性继承传统汉语教学方法,
以多模态教学理论为指导框架,综合运用多种汉语教学方法,以丰富学生多感官体验,增强学生汉
语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此外,本研究还基于目标班级中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部分融合教育领
域的常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验中检验调整,助于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融合性汉语教学策略。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2022.10——2022.11
与导师进行沟通,确定论文选题,
2022.12——2023.01
收集相关资料,策划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
2023.01——2023.06
实施研究方案,收集文字及数据材料
2023.07——2023.11
运用问卷星、SPSS 等软件分析数据,整理分析问卷数据和文字材料
2023.11——2024.02
开始论文相关内容的撰写,完成论文初稿并寻求导师指导
2024.03——2024.04
根据导师的批注和修改意见,修改和完善论文,并完成论文终稿
2024.04——2024.05
准备论文答辩事宜,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第 16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三、论文大纲(可加页)
融合教育视域下海外儿童汉语教学行动研究——以英国某小学为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融合教育研究
2.1.1 融合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1.1 融合教育
2.1.1.2 特殊教育需求
2.1.1.3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2.1.2 融合教育基本理念
2.1.2.1
2.1.3 融合教育理论基础
2.1.3.1 哲学基础(以人为本)
2.1.3.2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2.1.3.3 社会学基础(社会结构功能论;哲学人类学)
[1] 王凯. 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天津理工大学, 2019.
2.1.4 融合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2.1.5 融合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2.1.5.1 个别化教学
2.1.5.2 差异教学
第 17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2.1.5.2 学习通用设计(UDL)
2.1.6 融合教育的实践
2.1.6.1 英国融合教育实践
2.1.6.2 中国融合教育实践
2.2 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2.2.1 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2.2.2 特殊儿童二语教学研究
2.3 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研究
2.4 行动研究
2.4.1 行动研究的定义
2.4.2 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2.4.3 行动研究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2.4.4 行动研究与融合教育
第三章 英国 Prendergast Ladywell 小学概况
3.1 学校基本信息
3.1.1 地理位置
3.1.2 学校性质
3.1.3 教学资源
3.1.4 学生收录
3.1.4.1 普通学生的收录
3.1.4.2 特殊学生的收录
3.2 融合教育实践情况
3.2.1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定
3.2.2 教师配备及培训
第 18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3.2.3 课程设置
3.2.4 硬件设施
3.2.5 治疗服务
3.3 汉语教学情况
3.3.1 汉语课程性质
3.3.2 汉语课程开设
第四章 行动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2.1 普通儿童
4.2.2 特殊儿童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研究法
4.3.2 定性研究法
4.3.2.1 教学日志
4.3.2.2 个人访谈
4.3.2.3 案例分析
4.3.2.4 课堂观察
4.3.3 定量研究法
4.3.3.1 问卷调查
4.3.3.2 随堂测试
4.3.3.3 课堂观察
4.3.3.4 口头投票
4.4 研究总计划
4.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 19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4.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五章 融合背景下的汉语教学实施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5.1.1
问题的确认
5.1.1.1 调查问卷分析
5.1.1.2 课堂观察及案例分析
5.1.1.3 访谈分析
5.1.1.4 教学日志及案例分析
5.1.2
行动计划的制定
5.1.2.1 行动目标
5.1.2.2 教学目标
5.1.2.3 教学内容
5.1.2.4 教学方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异质分组+同伴互助;…)
5.1.2.5 教学流程(并列式教学计划)
5.1.3
行动计划的实施
5.1.4
行动结果的分析
5.1.4.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1.4.2 课堂观察及案例分析
5.1.4.3 随堂测试成绩分析
5.1.4.4 个人访谈分析
5.1.4.5 教学日志及案例分析
5.1.5
成效与问题
5.1.5.1 主要成效
5.1.5.2 主要问题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5.2.1
问题的再确认
5.2.2
行动计划的改进
第 20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5.2.3
行动计划的实施
5.2.4
行动结果的分析
5.2.4.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2.4.2 课堂观察分析
5.2.4.3 个人访谈分析
5.2.4.4 教学日志及案例分析
5.2.4.5 两轮行动后随堂测试成绩对比
5.2.5
成效与问题
5.2.5.1 主要教学成果
5.2.5.2 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思
第六章 融合性汉语教学策略
6.1 融合性汉语教学原则
6.2 融合性汉语教学方法
6.3 注意事项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教学建议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主要参考文献
第 21 页 共 22 页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1. 学术专著
2. 期刊论文
3. 学位论文
五、导师意见
导师签名:
20
第 22 页 共 22 页
年
月
教务部培养办公室制表
日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