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Mr. Jane

世界史報告

advertisement
20 世紀總體戰爭中的宣傳戰:
以英國為例
109105003 歷史二 許傑恩
目錄
第一節 緒論----------------------------------------------p.1-2
第二節 宣傳與宣傳戰----------------------------------p.2-9
「宣傳」的定義------------------------------------------p.2-5
從宣傳到宣傳戰-----------------------------------------p.5-9
第三節 英國的戰時宣傳策略-----------------------p.9-15
20 世紀以前的英國戰時宣傳-------------------------p.9-11
總體戰爭時期的英國戰時宣傳---------------------p.11-15
第四節 結論-----------------------------------------------p.15
參考資料-----------------------------------------------p.16-17
第一節、緒論
近期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自 2014 年以來,再度基於民族問題而爆發激烈的
戰爭衝突,而隨著現代發達的國際新聞媒體網絡,我國民眾也能快速且大量的獲
取相關消息,不過若換個角度思考就可以發現,這或許也是在戰爭情勢上稍處劣
勢的烏克蘭,試圖反轉戰局的手段,也就是發起「宣傳」,讓此事件受到全球注
目,藉由掌控國際輿論的主導權,塑造俄羅斯的入侵者形象來尋求國際援助,藉
以扭轉不利局勢。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好奇,過往人類歷史上的戰時宣傳
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以宣傳作為戰爭工具,其內涵又是如何?這一內涵隨著時間
與空間亦或受眾的不同,又有何差異呢?而宣傳模式與國體的關聯性又為何?於
是筆者決定以「戰時宣傳」這一核心主軸展開研究。
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各種武裝衝突,而其中於 20 世紀初所爆發
的兩次世界大戰,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且最具有重要性的戰爭,其影
響之深遠,甚至到如今依然無所不在是全人類共同的集體記憶。對於有如此地位
的歷史事件,其中的戰時宣傳當然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因此筆者將此時期作為
本次探究的重點時段,具體點來說,就是 1914-1945 年這段期間。事實上,由於
這段時期的戰時宣傳確實存在特殊的歷史意義(將於後文討論),因而西方學界
對此領域的關注已多不勝數,研究成果豐碩,不過中文學界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
僅有零散的個別研究,而且彼此關聯性不強,也未有整合性質的研究出現,還尚
未能形成研究領域。
兩次世界大戰由於在性質上不同於以往的人類戰爭,是屬於參戰國全民動員
的「總體戰」模式,因此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一般也被稱為「總體戰時期」。雖
然這種總體戰的戰爭模式在一戰之後,就逐漸確立為現代戰爭的普遍型態,但一
般來說,當人們使用「總體戰時期」一詞時,是使用其詞彙的狹義涵義,也就是
專指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不過,雖然筆者將研究時段的重點放在總體戰時期,但
為了透過時間比較的方法來凸顯此時期戰時宣傳的特殊性,並且釐清人類戰時宣
傳之完整脈絡,因而本次的研究時段將不限於總體戰時期,僅是以其為主要的研
究時段。
具體的研究主題方面,由於烏俄戰爭的爆發背景與民族主義有相關,因而筆
者起初是將想要探討的主題設為〈民族主義下的戰爭宣傳曲:以納粹德國為例〉
,
試圖透過德國的《莉莉瑪蓮》等著名戰時音樂來切入探討民族主義與戰時宣傳,
然而,不用說針對音樂這樣單一一種的宣傳媒介,中文學界對於戰爭宣傳的相關
資料與二手研究都是寥寥無幾,而關於總體戰時期的研究則主要仍以政治外交、
1
軍事策略等方向為主,即使有少量宣傳戰相關的研究,也多是針對於東亞本身,
例如中、日、英、美外交關係等等。1因此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筆者決定嘗試將
研究範圍擴大為歐美國家在總體戰時的宣傳活動,並且企圖舉當時以擅長宣傳戰
而聞名的英國為例,藉以展示總體戰時期宣傳戰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宣傳與宣傳戰
「宣傳」的定義
在現今使用中文語境的社會中,我們生活周遭經常會出現「宣傳」一詞,它
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情境之中,像是在人際交流上,宣傳是說服對方的工具;在商
業活動上,宣傳意味著宣揚及廣告;在政治上,宣傳則意味著傳遞、傳達某種意
識形態;至於在戰爭時期,宣傳則成為鼓舞己方、打擊敵人的另類武器。2可以發
現,宣傳一詞在中文語境中被同時賦予多種意義,不過若是追究其最為原則性的
核心意義,則「宣」為發表,
「傳」指傳播,
「宣傳」意指宣佈或傳達某種抽象的
意識形態、概念於某一對象,然而在西方語境(印歐語系、日耳曼語系為主)中,
與之對應的單詞卻不僅有一個。
若單純以能夠對應上述「宣傳」之定義的標準來看,英文中的“Publicity”、
“Disseminate”及“Propaganda”都有相近的意思,若是翻譯為中文,也確實都
能夠翻譯為「宣傳」,不過,若是更加追究其文字符號上所賦予的文化意義,它
們三者其實仍略有差異。Publicity 一詞除了宣布傳達之外,還附有一種「公開」
的意涵在其中,其作用對象通常較偏向公眾或者一大群人,而且其含意可以是正
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Disseminate 則是延續了 Publicity 的意涵,並且更加具
有一種教育性質,語感上更加接近中文中所謂的「宣導」
;至於 Propaganda 則與
前述兩者較為不同,雖然也是有宣佈傳達之意義,但通常是負面的,或者俱有誤
導性,一般被用於系統性的宣傳政治方面的事業或觀點,當然也包括於戰爭上,
而它便是本文此次所要探討的「宣傳」。
1
中文學界的二戰史研究主要著重在:二戰通史、二戰起源、法西斯主義、軍事策略、日本侵
華行動、太平洋戰爭、國際關係、戰爭省思、海峽兩岸關係、戰俘與家屬遺留問題、中緬戰爭
等主題。詳細可參閱胡德坤、趙文亮,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 30 年回顧〉
,《史學理論研
究》
,4(武漢:2008)
,頁 92-104。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9:2(臺中:
2006)
,頁 93。
2
2
Propaganda 一詞源自拉丁文的“Propagare”,原意是一個中性的詞,意指將
植物嫩枝植入土壤內,讓其長為新植物、開始新生命的工作,3但在基督神學所掌
控的中世紀時期,其意義逐漸轉為散布或宣傳一個思想,並且被用於傳播宗教信
仰相關事務上,後來在 18-19 世紀期間,其意涵逐漸由傳播宗教福音,擴大至政
治意識形態、商業廣告的傳播範疇,並且在 20 世紀初又逐漸轉變成著名傳播學
權威、社會科學之父哈羅德‧拉斯威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78)在
1937 年為這個詞彙所下的定義:「廣義而言,宣傳(Propaganda)是操控表意符
號系統影響他人的技術。表意符號包括各種口語、文字、影像或音樂形式。4」這
便是我們現今對這一詞彙的認知。於是我們可以發現,Propaganda 一詞除了指「宣
佈或傳達某種抽象的意識形態、概念於某一對象」外,還有刻意的「操控」而去
「影響」他人來滿足自己需求的涵義,是一個帶有負面涵義的詞彙。
詞彙
中譯
Publicity
Disseminate
核心涵義
宣佈或傳達某
宣傳
Propaganda
其他附帶涵義(語感)
詞彙觀感
具「公開」性質
可正面可負面
種抽象的意識
1.具「公開」性質
形態、概念於
2.具「教育」性質
某一對象。
1.與戰爭有連結
2.具「操控」性質
可正面可負面
較偏向負面
從宣傳到宣傳戰
這邊我們可以先暫時把宣傳這種行為及這個詞彙(Propaganda)分開來看,
詞彙僅是人類為某種行為創造出的相應符號罷了。目前學界公認此詞彙最早被用
來描述系統性的宣傳活動,是 1622 年初,天主教教皇葛雷哥里十五世(Pope
Gregory XV)評估了波希米亞、阿爾薩斯和普法爾茨的宗教戰爭已無法用武力平
息,因此決定透過新的方法來對抗新教改革的影響。於是宣布建立「一個永久的、
有組織的機構,以和平傳播天主教信仰」
,並於 6 月 22 日,正式設立傳佈信仰聖
部(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或譯為傳道議會、傳道總會)成為羅
馬天主教會的官方機構,負責將信仰傳播於異地(非天主教信仰地區),並在舊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
《復興崗學報》
,98(臺北:2010)
,頁 54。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9:2(臺中:
2006)
,頁 93。
3
3
4
世界中加強和復興它。這也是第一次有一個官方機構被指定為宣傳組織,該機構
的作用在於開展系統性的傳播,並影響公眾輿論。5
17 世紀初的羅馬天主教皇的作法,是人類首次將 Propaganda 一詞應用在有
組織、規範制度這樣具系統性的宣傳活動(指宣佈傳播的活動)上,不過這並非
是人類首次進行這樣的行為。根據文獻,人類最早將宣佈、傳播資訊的行為應用
在政治、戰爭目的上,是在西元前 480 年古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進行的薩拉米斯
海戰中出現。6筆者認為甚至可能在那之前便已經存有,畢竟就像尤瓦爾·諾瓦·哈
拉瑞所說的,虛構的能力是我們智人所演化出的獨特天性,也是讓我們成為地球
生態主宰的關鍵。7不過,早期的宣傳是零散的,沒有組織化,也沒有成為主政者
的政策。另外,其實也並非是所有用於政治目的上的宣傳行為都是虛構的、說謊
的,像是前述的 Publicity 及 Disseminate 就也都能表正面意義,僅有 Propaganda
這一詞彙帶有這種負面涵義,而這有其歷史因素,將於後文第三節中討論,在此
先略過。
前面說到各式各樣的宣傳行為一直存在於人類的社會中,並且也有被應用在
政治與戰爭之中,而早期的宣傳行為是零散的,後來才逐漸發展出有相關的專門
性組織及負責人,而且這些宣傳行為當然也並非全都是不屬實的。這樣的行為在
17-19 世紀逐漸與原先專門用於傳播福音的 Propaganda 一詞相結合,使後者的詞
義慢慢地產生轉變,而在 20 世紀初期,這一詞彙又逐漸專與政治及戰爭連結,
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各國廣泛且大量地應用,使得後世學者在進行與政
治、戰爭相關的研究時,習慣以 Propaganda 一詞,而非 Publicity 及 Disseminate
等詞彙來指稱其中的宣佈傳播行為。8
於是在 20 世紀初,當宣傳行為普遍且系統性地成為戰爭時期的政治工具時,
英文上稱其為 “Propaganda Warfare”,是一個專有名詞,對應了中文的「宣傳戰」
、
「宣傳戰術」
,也就是俗稱的「心理戰」
, 9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總
體戰爭的出現以及傳播科技的迅速進步而被確立,並從此開始被國家級的政治組
織以系統化的方式,普遍的應用在國際政局上的策略。
Finch Lynette.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med Forces & Society, 26:3 (Spring, 2000), pp. 367.
6
此處指第二次波西戰爭中的薩拉米斯海戰,希臘聯軍放假消息說希臘內部發生分裂,藉此誘
騙波斯軍急躁進攻,中了陷阱而敗北的事蹟;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
,
頁 53-55。
7
哈拉瑞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4)
,
頁 38-44。
8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5;Finch Lynette.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371.
9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5。
4
5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雖然將宣傳行為用於政治、戰爭目的並非一戰後才出現
的人類行為模式,但是 Propaganda 一詞與戰爭有所連結,以及 Propaganda Warfare
一詞的出現,都是在總體戰爭時期才開始有的情況,而且 20 世紀後,人類這種
為政治與戰爭目的所進行的宣傳行為,無論是規模、要素、技巧等內涵也都與過
往有所不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總體戰爭時期之後,這種宣傳戰(Propaganda
Warfare)行為,在不同的空間上逐漸被其他不同的詞彙取代,像是在英國稱為「政
治作戰」,強調是鬥智的競爭;美國將其稱為「心理戰」;德國稱為「思想戰」,
強調是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比拚,另外還有國際傳播、國際政治傳播、公共外交、
戰略性政治傳播等說法,其中又以心理戰及公共外交為現今的主流說,而會有這
樣換湯不換藥的情況,主要也是與 Propaganda(宣傳)一詞逐漸帶有負面涵義有
關。10
宣傳戰的內涵
根據方鵬程老師所整理,宣傳戰術的內涵共有四個要素,分別是民意、宣傳
者與宣傳機構、主客體、類型與工具,以下將逐一討論。11
(一)民意
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君主專制還是民主憲政,各個時間與空間
的優秀掌權者都不約而同的了解,統治與管理一個政體是需要民意基礎的,因而
向民眾進行有利於自己名聲的宣傳,是從古自今的統治者或政府一直都在進行的
事。而在 20 世紀總體戰爭出現後,由於參戰國的戰力就是其國家整體的總合,
需要動員大量的軍民,每個人對於國家的支持與付出都將成為戰力,使得統治者
或政府來說,民意在其中的角色又更加重要了,這就導致總體戰時期以後的戰時
宣傳被更加看重。12於是民意調查測驗也在 1930s 被創造出來,政府也開始設立
專門給心理學的科學研究院,這些都立刻被運用在與戰爭相關的民意上。13
(二)宣傳者與宣傳機構
前面提到 Propaganda 一詞在 1622 年首度被應用在具系統性的宣傳行為上,
而相較於零散的宣傳活動,這樣具有組織或專門機構的宣傳模式更具有宣傳效果,
而且在規模上也能比較廣。一個宣傳組織或宣傳機構的領導者,即是所謂的「宣
傳者」
(或宣傳代理人)
,而由於宣傳的消息必須一致才能具有說服效果,因此一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5-56。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7。
12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7。
13
Finch Lynette.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369-370.
5
10
11
個成功的宣傳是需要有一個領導核心化的組織結構。14換句話說,宣傳者的個人
才幹對於一個宣傳機構或組織是否能發揮其效果是非常關鍵的,像是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期間,徳國統治者為更容易控制法國徳佔區,因而欲透過當地報刊《亞爾
丁報刊》(La Gazette des Ardennes)來對法國人進行政治宣傳,企圖利用英國既
有形象來將其塑造為海上惡霸,藉此拉攏法國人與自己合作,然而礙於語言障礙
及新聞編輯能力的不足,導致起初效果十分慘烈,直至 1915 年,一為具記者經
驗的新編輯勒內‧普雷沃加入後,情勢才完全扭轉,並且使《亞爾丁報》幾乎成
為一戰時德國唯一成功的戰時宣傳案例。15亦或是德國納粹的宣傳功力之所以能
聞名世界,甚至可以誇張的說整個納粹就是靠宣傳而誕生的,很大成份上可以歸
功於希特勒本人及納粹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等領導人物的個人才幹。
(三)戰時宣傳的主客體
根據前述的哈羅德·拉斯威爾在 1927 年所說,戰時宣傳的目的主要可以分為
四個方向:1.動員群眾仇恨敵人、2.維繫與盟友的友好關係、3.保持與中立國家的
友好關係,並盡量爭取其支援、4.打擊敵方民心與士氣。16由於這個主張本身極
具說服力,再加上哈羅德在當時的影響力十分龐大,其與倫納德·杜布共撰的宣傳
著作《宣傳:心理與技巧》(Propaganda: Its Psychology and Techniques)對當時
社會有極大作用,現今也依然是宣傳學中的經典,甚至連希特勒及納粹徳國也曾
將其作為參考,並且進行仔細的專研。17因此這四大方向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經
典的戰時宣傳目標,而這四項可以再將其客體(受眾)看作為:1.對國內軍民的
宣傳、2.對盟國的宣傳、3.對中立國的宣傳、4.對敵方的宣傳。
(四)戰時宣傳的類型與工具
類型方面,國際政治宣傳通常能夠分為白色宣傳(White Propagamda)
、黑色
宣傳(Black Propaganda)及灰色宣傳(Gray Prapaganda)三種:18
白色宣傳是指宣傳的消息來源可以明白辨識,黑色宣傳的消息來源是偽
造的,灰色宣傳介於白色與黑色宣傳之間,消息來源不一定能正確辨識,而
訊息也是不確定的。Soley&Nicols(1997:11)指出,灰色政治宣傳的目的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7-58。
Wilkin Bernard.“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British Navy in the Propaganda in Occupied
France: A Study on La Gazette des Ardennes ( 1914-1918) ” Fud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5(Shanghai, 2015), pp. 64-70.
16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8。
17
Finch Lynette.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368.
18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9。
6
14
15
很清楚,但傳送的位置卻極為隱密,或是傳播的來源與目的非常清楚,而由
異議組織所主持。
一般在進行宣傳時,並不會只使用以上的其中一種類型,而是靈活的彼此交
叉使用,藉以達到操控輿論的效果,其中,透過黑色宣傳與灰色宣傳我們都可以
看到「假資訊」
(disinformation)在戰時宣傳中有非常關鍵的角色。
至於宣傳工具,也就是傳遞欲宣傳之抽象概念的具體媒介,類型上十分多元,
會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而變化,而透過有效的傳播工具是能夠將一個國家的經濟、
軍事及政治力量整合的。19在 20 世紀初,由於新型態的傳播科技,像是廣播、電
影等 19 世紀末嶄新的發明逐漸完善,並且被大量且迅速地投入在兩次大戰中,
加上新聞報紙、雜誌、海報、傳單、集會演講等舊有的傳播工具也同樣被廣泛應
用,像是前面提到的《亞爾丁報》,亦或是在二戰時,被軸心國與同盟國雙方都
廣泛應用的傳單及海報,使得總體戰時宣傳,在工具媒介上比過往都來的豐富多
元,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因此被稱為人類的「第一次資訊戰爭」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
。20另外,也由於在這時各國政府才首次打算將心理戰術納入國家政策之中,
相關的公家組織還不成熟,而傳播媒體產業則已經在人類歷史上長久的發展,因
而那時的大部分情況是各類民間的私人媒體產業被政府所直接吸收或間接干預,
進而協助操控輿論。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對於不同的宣傳目的會有不同的宣傳對象,而
其中在宣傳策略、方法與技巧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以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宣
傳策略來看,國內方面的宣傳大量使用了廣播與海報,其他也有像電影、報刊等,
早期是先透過神格化首領(希特勒)來創造領袖崇拜以及塑造政黨良好形象,藉
以取得並穩定自身政權;戰爭初時則透過宣揚亞利安種族主義、軍國主義等氛圍,
並且主張反閃、反共來樹立共同外敵以團結內部,另外,還限制與封鎖了反戰的
聲浪;戰爭中後期戰況陷入僵局後,則宣揚愛國精神並鼓勵生產與入伍,也呼籲
人民節約資源、小心間諜或空襲等。21從這邊也可以看出宣傳的政策與技巧,即
使是對同一目標也會隨時間而變化,不過舊有的宣傳手段也不一定會被取代,像
是即使到了戰爭後期,雖然有一些不同於過去的宣傳策略與方式,但納粹還是依
然透過各種方式在進行著反閃、反共的宣傳與迫害。
對盟國方面,除了像對內一樣主張反共和反閃,藉此拉攏法西斯共同盟友以
外,還有像是(雖然有蠻大的意外成份在其中)透過同時夾帶經濟利益和威嚇的
19
20
21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59。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60。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頁 95-107。
7
宣傳,促使奧地利與德國合併等。22對中立國方面,由於納粹德國本質上具有強
烈的個別意識形態,加上帶有軍國主義與侵略性,因而策略上並不太會去企圖拉
攏意識形態不同的各個中立國來加入己方的陣營,常用的手法反倒是先宣傳某種
理由來建立合法性,再以武力強佔中立國家,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都是如此。
另外,由於當時納粹德國以強大與侵略性聞名,瑞典、瑞士等中立國其實有為自
身國家安全而與納粹德國(但也有和盟軍)有少數合作,23由此可見,塑造國際
形象或許也能成為一種被動的宣傳手段。不過事實上,一般而言,針對參戰國對
中立國家的戰時宣傳,還是會以維持關係與拉攏其加入己方為主,一戰時的德國
與美國就是如此,稍後會談到的英國與美國也是。最後,對敵國的宣傳方面,工
具媒介上大多是透過空軍進行對地廣播,或者大範圍撒傳單,也會透過向敵國施
放短波廣播的手法進行,而納粹德國在策略上則是企圖汙衊敵國的形象,或是以
利誘的方式來勸戰場上的敵國士兵投降。
不過,這四種不同的宣傳方向之中,也存有一些共同的策略或技巧,像是在
同樣的例子中,無論是對哪一個受眾進行宣傳,納粹德國總是透過簡單易懂又容
易記憶的文字,像是短標題或口號進行宣傳,容易達到群眾效應的盲目追崇效果。
24
而圖像方面,則大量使用特殊的圖像符號,像是代表納粹黨的反萬字符號與德
國雄鷹都反覆的出現在納粹宣傳品上,美國的宣傳品上則反覆出現象徵自身的山
姆大叔、自由女神與星條旗,藉此來讓民眾容易重點式的記憶。25然後在色調的
部分,主要使用黑紅對比色來強化視覺震撼力並凸顯重點。26最重要的是,戰時
宣傳往往會體現出其國家體制中帶有的意識形態,像是納粹德國的各類宣傳工具
都能體現出極權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國家至上主義的概念,因而沒
有辦法顯現出宣傳品設計者的個人特色與風格,而英、美等民主國家的宣傳工具
中則經常能看到對於民主、自由的主張。27
事實上,宣傳的目的、對象、策略與工具媒介之間的關係極度複雜,並沒有
說為了達成某一種目的,就必須使用某一種媒介工具,亦或是絕對必須針對哪一
種受眾進行宣傳。從討論上面我們也看到了,即使是為了某個目標,其策略、工
具、受眾也都可能會隨時間而有所改變,而且哈羅德所提出的四個經典的戰時宣
傳目標,其實也都僅是一個大方向,其中的複雜性我們不應忽視,像是某一國家
轉角國際-德意志也沒那麼帥:希特勒統一後,奧地利的幻滅強國夢,網址: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534845
23
Wikipedia-Neutral country,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tral_country
24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頁 107。
25
郭姿含,〈歐美第二次大戰期間戰爭海報的歷史內涵研究(1939~1945)
〉
,
《歷史教育》
,12
(臺北:2010)
,頁 181-183。
26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頁 108-109。
27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頁 108-109。
8
22
對自身內部的宣傳,可能會基於不同目的而針對不同族群,例如知識份子、中產
階級、工人階級、青少年等等,這時候其所使用的宣傳媒介工具及策略也都會有
所不同。由於篇幅有限,在此筆者僅是配合討論戰時宣傳的需要,而去探究一些
基礎的宣傳學概念,藉此幫助讀者容易認識戰時宣傳之內涵,以及其中最明顯的
關聯性,並且帶出其複雜性。接下來,筆者將透過對總體戰時期的英國宣傳策略
進行分析,以具體的例子來再次檢視以上關於總體戰時宣傳的理論。
第三節、英國的戰時宣傳策略
前面說到,在 20 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宣傳手段首次普遍且系統
性的被國家級的政治組織應用在國家政策中,而雖然當時各國都有各自的戰時
宣傳行動,不過整體來說,英國的表現可說是特別突出。許多學者都認同,英
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宣傳策略,是協約國戰勝同盟國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之一,也是具領導性而在後來廣受模仿的範本。28而在二戰時,雖然納粹德國
的宣傳活動更為知名,但英國的宣傳也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終也將戰
局導向了盟軍的勝利。因此接下來,筆者將以英國作為具體例子,企圖展示總
體戰時宣傳的局部樣貌。
20 世紀以前的英國戰時宣傳
在討論總體戰時的英國宣傳政策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他在那之前的戰時宣
傳是如何,因而在此筆者先以 19 世紀中葉,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表現
進行探討。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克里米亞戰爭。在 18-19 世紀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雖
然仍有一定的實力及廣大領土,不過其國勢與國力都正在從曾經的高峰逐漸向下
滑落,相反的,北方的俄羅斯在彼得一世、凱薩琳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等明君的
領導下,國力與勢力都逐漸增強,甚至在 19 世紀初主導反法聯盟擊敗拿破崙後,
創立神聖同盟,成為歐洲當時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並再度強化了自身的擴張心態。
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帝國之間,由於爭奪黑海及高加索地區的控制權,因而自 16
世紀中葉便開始有衝突,其後 200 餘年間也陸陸續續爆發大大小小的戰役,史稱
「俄土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便是其中的第九次土俄戰爭(另一說為第十次)
,雖
然其表面上的爆發導火線為宗教因素,但背後真正的原因則是俄羅斯帝國的擴張
野心及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29基於「歐洲權力平衡」的政治理念,英國與
28
29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61。
Wikipedia- Crimean War,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9
法國對俄羅斯的崛起感到擔憂,特別是英國擔心會危害到自身在印度的權益,因
而雙雙極力反對後者的擴張。於是,當 1953 年俄羅斯以宗教問題為藉口,進佔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多瑙河流域的屬國,進而導致戰爭爆發的隔年,英法兩國便
與土耳其人結盟,共同抵制俄國擴張,直到 1956 年,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雙
方才終於談和。30
克里米亞戰爭深深的改變了當時的國際局勢,並且產生許多重要影響,對此
已有許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不再深入探討,不過,關於克里米亞戰爭,有一點是
我們必須了解的歷史意義是,它雖然是區域型衝突,但卻被看作是現代戰爭的最
初雛形(而不是一戰),像是人類第一次使用蒸汽動力的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
的炮彈都是在此時,一戰時最著名的壕溝戰和靜止戰也是在這時第一次出現,另
外,鐵路電報、天氣預報、鐵路及戰地醫院也是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31
雖然如此,但在克里米亞戰爭時,宣傳戰術還尚未被各參戰國政府大量且有
系統的運用在戰爭中,相關的宣傳部門當然也尚未建立,僅有民間私人的媒體企
業,像是報社、雜誌社等。不過,戰時宣傳依然存在,不過操控輿論的並非政府,
而是這些民間的媒體業者,他們透過操控國內輿論來對政府形成壓力,進而影響
政策走向。就克里米亞戰爭來說,其實在英國參戰之前,國內就有大量的政界與
報界人士對於俄國對權力平衡的威脅感到不安,也擔憂在殖民地印度的利益受到
侵害,於是批判俄國為軍國主義這類的文章紛紛出現,導致反俄風潮逐漸在英國
形成。32不久,英國政府也與法國合作,派遣聯合艦隊駐守黑海並監視俄國,卻
馬上遭後者強烈抗議而遲遲沒有宣戰。不過,這時英國報界大量的音浪譴責政府
的猶豫不決,要求政府要更加強硬的面對俄國,並且以土耳其海軍在錫諾普戰役
中全滅的事件,將俄國的行為描述為大屠殺,藉以使英國民間更加仇俄,以《晨
郵報》為首的報界又藉此力主英國政府聯法向俄國宣戰,於是,原先較為保守的
阿伯丁內閣也因此被迫順著主戰派的意見,向強大的俄國宣戰。33
在戰爭期間,初期由於英國軍方的準備不足,導致軍隊組織混亂、後勤供應
低效等問題,造成大幅度傷亡量,而且大多是死於各種疾病而非戰火。雖然英國
軍方不願讓這樣的慘況被國民知悉,但卻被《泰晤士報》派遣的戰地記者透過一
篇篇的戰地報導來向國民傳遞,使得政府開始受到強烈的譴責。34為了應變此狀,
英國政府聘請另一位攝影記者前往克里米亞前線進行拍攝,在這為記者的照片中,
Wikipedia- Crimean War,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Wikipedia- Crimean War,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32
劉英奇,〈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
《社會科學家》
,3(桂林:2015)
,頁 147148。
33
劉英奇,〈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頁 148。
34
指威廉‧霍華德‧拉塞爾。劉英奇,
〈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
,頁 148。
10
30
31
部隊物資充足、君裝整潔筆挺、軍官士兵關係良好,沒有一絲血腥與殘酷,不過
卻有許多僵硬與不自然的擺拍傾向,不受國民接受。另一方面,英國政府也試圖
以軍事安全為由,對戰地記者的寫作內容進行限制,不過卻遭到《泰晤士報》強
烈的駁斥,強調報界所報導的內容絕不可能比俄皇的其他消息渠道更快更精準,
不過英國政府依然在 1856 年初對戰爭前線施行了書刊檢查制度,但不久戰爭也
結束了。35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克里米亞戰爭時,英國雖然還尚未有官方的專門性
機構進行宣傳活動,但是民間的媒體產業也會依據自身的意識形態與需求而透過
宣傳來操控輿論,進而對官方政策產成影響。18 世紀時的宣傳工具主要是報刊
雜誌,因而在此例中,報界對政界的影響是最主要的,但事實上,克里米亞戰爭
中的宣傳媒介還有照片、民謠等。另外,從例子中還可以看到,英國政府雖然還
沒有專門與系統性的宣傳者,但卻還是有基於某種目的而操控輿論的宣傳行為,
不過由於規模與技巧的缺陷導致成效不彰。至於戰爭末期才開始的宣傳管制,則
為英國政府未來在總體戰時期的宣傳戰中提供了先例與法律依據。36總而言之,
19 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雖然有戰爭宣傳行為,但在規模、內涵上皆
與總體戰時期的宣傳戰不同,還不能稱的上是完善的宣傳戰。
總體戰爭時期的英國戰時宣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與初期,由於英國不像俄國、法國等歐陸國家是直
接與德國相鄰,因而使英國民眾難以直接的感受到德國人所帶來的危機感,國內
反戰聲浪高昂,加上較為民主的體制與缺乏徵兵制,使得英國政府要動員人民從
軍,必須要花更多的心思與政治力量在對內宣傳,迫使其較早也較詳細的去專研
戰時宣傳的問題,宣傳主要對象也以國內民眾為主。37相較於其他參戰國(無論
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在 1915 年起才開始 1914 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正式的官方宣傳
機構――戰爭宣傳局(War Propaganda Bureau)
,後來又陸續成立其他宣傳機構,
但 這 些機 構的 權 責 卻 夾 雜 不清 ,直 到 全國戰 爭 委員 會( National War Aims
Committee)在 1916 年建立,成為核心宣傳機構後才解決這個問題。1918 年,委
員會又改組為資訊部(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其中又細分為幾個部門,像
是負責對協約國、中立國、美國,還有負責對西線戰場宣傳的各種部門。38為了
支持這些機構的運作,英國政府找了眾多新聞界人士、學者、作家等專業文字能
35
36
37
38
劉英奇,〈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頁 147-149。
劉英奇,〈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頁 149。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61。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61。
11
力者來納為己用,像是英國現代報業奠基者諾思克利夫勛爵、新聞大臣比弗布魯
克勛爵等,39就如前面所說,無論是透過什麼媒介,工具始終是工具,宣傳組織
的實際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宣傳者,也就是領導者的個人才幹,而上述這兩
人優秀的媒體才華便是讓英國在一戰時,宣傳效果極度成功的關鍵角色。
那麼英國在一戰時的實際宣傳狀況為何呢?就如同前面所說,英國政府起初
是為了能夠動員軍隊來投入戰爭才開始進行宣傳戰術,另一方面也是要同時對外
(國際)與對內(民眾)建立自身發起戰爭的合理性,因而其最初的主要宣傳目
標是英國自身的人民。在這方面,英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指控德國發動侵略戰爭,
屠殺他國人民,試圖將德國塑造為反派角色,而自身是歐洲的救世主,打著和平
與正義的旗幟對德國發動制裁,並且呼籲民眾從軍是在替天行道,這點從英國宣
傳組織將德國描述為撒旦便可顯露。40
具體上來說,這時英國的主要手段是透過政界與報界的合作,而由民間的私
人報刊來操控輿論,像是《每日郵報》與《泰晤士報》都積極的進行批判德國、
宣傳愛國的相關報導文章或手冊,並且在內容中常常用例如「城鎮被摧毀」
、
「襲
擊前線的所有人(意旨連非戰鬥人士都攻擊)」這樣簡短又具明確指向性的話語
來讓讀者易讀易記41。而且在語氣上,英國的宣傳不像德國直接主張「打敗英國
佬!」那樣露骨,而是以生動的描述具體例子來進行宣傳,像是一幅名叫「對德
國佬的仇恨」的宣傳海報,其內容為:「德國兵在北海抓走了我們的漁民並將他
們帶到塞內拉蓋,還毫無根據地指揮他們埋放水雷,不經審判就進行懲罰。懲罰
就是將他們半個頭和半張臉的毛髮剃掉,然後讓他們遊街接受德國流氓的嘲弄。
英國水手們!請你們看一看!讀一讀!牢記在心!42」這樣的手法,能夠激起英國
人民的自尊心,達到仇敵與團結內部的效果。
除了對國內民眾的宣傳,英國政府也十分擅長透過對國際法與合法性的操弄
來向外進行宣傳戰,像是在戰爭初期,為了博得國際同情與自身參戰的合法性,
英國政府就極力主張:雖然依據(當時的)國際法發動戰爭是主權國家的權力,
但德國侵略了身為中立國的比利時是違反國際法的,因而對於德國的制裁是為了
維護法制的、正義的行為。43雖然當時德國的宣傳策略也是打算將自己描繪成戰
顧國梅、 朱靜華,〈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1(常熟市:2007)
,頁
83。
40
顧國梅、 朱靜華,〈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頁 81。
41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
《歷史教學》,12(天津
市:2017)
,頁 62。
42
顧國梅、 朱靜華,〈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頁 81。
43
吳文武,〈國際法、女權保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德宣傳戰〉,
《史學集刊》,2(常春
市:2005)
,頁 72。
12
39
爭的受害者,並把戰爭罪責推究於對手,但對英國人的控訴之反應卻與此十分矛
盾,德國外交大臣居然公開的聲稱:
「(國際條約)只不過是一張廢紙。」這使得
英方的宣稱受到更具說服力,英國人也多次在報刊中針對「一張廢紙」這一關鍵
字進行宣揚。44
由於英國是歐洲最早踏上民主化進程的民族國家,因而在國際政策上強調對
自由及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並抨擊他國在政治上的獨裁專制是其一貫的手法,
因而在一戰時,英國政府也是不斷的向國際主張這是一場起源自德國皇帝威廉二
世個人野心的戰爭,有罪者是德國的統治集團,至於德國的人民與士兵都只是被
蒙騙的無辜者。為此,英國政府不僅直接否認德皇威廉二世與英國皇室之間親近
的血緣關係,甚至還透過蒐集與斷章取義過往德皇所說過的言論來將其妖魔化,
使其與「野蠻」、「殘暴」有所聯繫。45這一做法不僅能強化英國國內與國際間對
德國政府的仇恨,並且使協約國在戰爭上更具合法性及使命感,由英國投放的大
量宣傳傳單也讓處於僵局戰況中的西線德國士兵失去戰意,才促使後來德國仍有
兵力,軍士卻無心再戰而只能投降,以及國內出現革命的局面。46
英國政府也會專門針對某一國家進行宣傳,像是面對德國在法國德佔區的挑
撥離間策略,英國政府就致力於透過大量傳單來進行反制,企圖消除與法國間的
誤會,47或是在 1916 年底就曾秘密地向日本發行一本《這也是武士嗎?》
,企圖
以直觀的插圖呈現德國的殘暴是不符合日本人尊崇的武士精神的,這些專門對盟
國的宣傳行動旨在維繫彼此間的良好關係,並且將德國塑造成共同敵人。48同樣
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政府對中立國的宣傳上,而且特別是對美國。這是由於美國
在 20 世紀初之際,工業與經濟實力上已經和英國在伯仲之間,屬於世界上的強
國之一,而且隔著大西洋未受戰火波及的美國,人力與物資都十分充沛,再加上
英美擁有相近的文化、語言及政治主張(民主自由),不論是相處上還是宣傳成
功率上都比較有利,因而是英國欲拉攏為盟的不二人選。49為了讓遠離戰火的美
國人民支持美國參戰,英國政府還特別成立各種對美宣傳的部門,像是「德國暴
行調查委員會」將大量德國人在比利時的暴行整理為著名的「布萊斯報告」,對
當時國際輿論產生極大影響,再加上當時美國人剛好因為盧西塔尼亞號事件而對
吳文武,〈國際法、女權保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德宣傳戰〉,頁 72。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頁 65。
46
吳文武,〈國際法、女權保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德宣傳戰〉,頁 74。
47
Wilkin Bernard.“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British Navy in the Propaganda in Occupied
France: A Study on La Gazette des Ardennes ( 1914-1918) ”pp. 69-70.
48
顧國梅、 朱靜華,〈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頁 82
49
顧國梅、 朱靜華,〈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頁 82;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
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頁 63-64。
13
44
45
德國充斥怒火,使得仇德情緒在美持續擴大與加深,直到。總而言之,英國在國
際上不斷積極地進行宣傳攻勢,將德國塑造為殘暴、違法的不義之師,導致協約
國與同盟國雙方的國際形象在世人心中有了明確的善惡之分。
英國政府的宣傳效果主要是在德國侵略比利時後才凸顯出來,在那之前,國
內仍有不少反戰的聲浪,但在那之後,由於德國自己的不當作為與英國政府的各
種宣傳所造成的雪球效應,造成全英國都激起了狂熱的仇德民族情緒。不僅如此,
由於英國政府在國際上,特別是對美國也是積極地將德國塑造為十惡不赦的大反
派,造成嚴重的仇德心態在國際間延燒,即使到了戰爭結束也依然存在,致使戰
後的對德條約無法被理性與公平的討論,德國也因此付出了極度慘烈與屈辱的代
價,進而讓德國產生了能讓法西斯主義者崛起的外在環境,英國本身也成為了法
西斯份子的最佳宣傳戰參考範本。50
不過事實上,英國的宣傳常有浮誇、虛實交錯或移花接木的情況。像是前面
提到對威廉二世的妖魔化,就是通過對其在不同時期的軍國主義言論加以搜集、
整理,在報紙上進行持續刊登和具有引導性的分析,或是在各種宣傳冊上對德皇
的好戰言論集中展示,使其作為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者之形象深入人心。51然而,
就像前面所說的,宣傳有黑色宣傳、白色宣傳及灰色宣傳三種,最常見也是最有
效的方式是這三種類型彼此交錯使用,而且假資訊在宣傳戰中是非常關鍵的手法,
因而英國在總體戰時的宣傳戰中有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特例。不過,由於英國政府
及報界的這些不實宣傳,大量的在戰後被揭露,造成其名聲與信譽的敗壞,進而
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爭中的宣傳戰並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來的顯著,像是當
時美國人就對英國的各種宣傳行動處處提防。52
名譽敗壞的可不僅有英國的媒體界,由於在整個總體戰時期,宣傳戰術在各
國都大量的被應用,代表這一行為的詞彙「宣傳」
(Propaganda)也因而廣泛的出
現在當時,然而,在戰後人們紛紛對於這樣透過浮誇、虛實加錯、斷章取義或移
花接木來操控輿論的行為感到不滿與唾棄,因此也讓這個詞彙逐漸帶有負面的涵
義,由此衍生的 Propaganda Warfare 一詞自然也面臨同樣情況,進而使各國都漸
漸不再使用它,轉而以更符合自身價值觀或委婉的詞彙來取代,這點在前面已有
提及過。53不過,由於宣傳戰這樣的手段在自總體戰以來所塑造的現代社會中已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頁 68。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頁 66。
52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頁 68。
53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頁 61;Finch Lynette.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371-372.
14
50
51
是不可或缺,因而即使換了稱呼方式,這種透過宣佈傳達來操弄他人的行為依然
普遍的存在於現在,就像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烏俄戰爭中也是如此。
第四節、結論
在本文中,筆者藉由比較的手法以及基礎的傳播學理論來圍繞著「宣傳」
(Propaganda)一詞,以及「在戰爭時期透過宣佈傳達某種抽象概念來影響他人」
這樣的行為進行探討,並且還將研究視角著重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
年),進而探究了宣傳與所謂的「宣傳戰」(Propaganda Warfare),亦或稱「心理
戰」之間的區別,這個過程中,我們以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例。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一般也被稱為總體戰時期,此時的戰時宣傳在性質與規模
上皆與過往不同,加上 Propaganda 一詞在這時候也開始與戰爭有所連結,並被
普遍的被用在形容戰時宣傳這一行為上,因而出現 Propaganda Warfare 一詞。不
過,在經過總體戰時期後,由於人們發現這個詞彙所代表的行為是不符合人類普
遍的道德標準的,因此它也漸漸被蒙上了負面的意義,於是人們轉而以其他更符
合自身價值觀或更加委婉的詞彙來取代這個詞,例如心理戰、思想戰、政治作戰、
國際政治傳播、公共外交等。
最後,筆者綜合上述討論,歸納出總體戰時宣傳的幾點特色:(一)雖然人
類將宣傳行為用於戰爭目的上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文獻紀錄,但這都只是由少數
優秀戰略家所使用的單一策略,而在總體戰時期,這樣的行為才首次被國家級的
人類政治組織,頻繁地以系統性的方式運用在戰爭目的上,也就是說,這時候的
戰時宣傳主要是操之於政府(統治者)負責領導。(二)延續上一論點,這種情
況之所以發生在總體戰時期,是因為這時一個國家的戰力是國家全體的人力、物
力之總和,因此必須通過有效的傳播媒來輔助進行大規模的資源整合,另一方面,
要讓全民動員起來投入戰爭,也必須透過宣傳來進行說服人民。(三)除了對國
家內部,也必須對外進行說服,這是由於 19 世紀開始不斷建立的民族國家在 20
世紀初都已經逐漸趨於穩定,國際法也愈來愈受到人類的重視,因此為自身宣揚
參戰的合法性也在這時候變得更加重要。(四)在總體戰時期,Propaganda 一詞
開始與戰爭有所連結,並且被普遍的應用在形容戰時宣傳行為,更衍生出了
Propaganda Warfare 一詞。(五)隨著人類傳播科技的進步與發展,19-20 世紀期
間有許多新傳播工具被發明,像是廣播、電影等,還有其他也可用於宣傳活動的
新發明,像是飛機,由於總體戰強調將全國資源投入戰爭,因而這些新發明也都
被迅速的應用在戰爭目的上,加上原先報紙、小冊子、傳單、海報等舊有的傳播
工具也仍被應用,使得總體戰時期的宣傳媒介比過往都還要豐富與多元。
15
參考資料
(依照年份排序)
中文專書:
⚫
哈拉瑞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台北市:遠見
天下文化,2014。
中文期刊論文:
⚫
吳文武,〈國際法、女權保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德宣傳戰〉,《史學
集刊》,2(常春市:2005),頁 71-76。
⚫
蔡綺,
〈納粹德國(1933~1945)宣傳海報研究〉
,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
9:2(臺中:2006),頁 91-112。
⚫
顧國梅、 朱靜華,
〈試論一戰中的宣傳戰〉
,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1(常熟
市:2007),頁 81-84。
⚫
胡德坤、趙文亮,〈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 30 年回顧〉,《史學理論研
究》,4(武漢:2008),頁 92-104。
⚫
張瑾,〈二戰初期英國對美國宣傳的歷史考察〉,《哈爾濱師範大學:北方叢
論》,6(哈爾濱:2008),頁 83-86。
⚫
方鵬程,
〈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
,
《復興崗學報》
,98(臺北:
2010),頁 51-78。
⚫
郭姿含,
〈歐美第二次大戰期間戰爭海報的歷史內涵研究(1939~1945)〉
,
《歷
史教育》,12(臺北:2010),頁 171-189。
⚫
劉英奇,〈英國報界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宣傳〉,《社會科學家》,3(桂林:
2015),頁 147-150。
⚫
劉英奇,〈我們為什么對德宣戰:一戰期間英國反德宣傳策略分析〉,《歷史
教學》,12(天津市:2017),頁 61-68。
外文期刊論文:
⚫
Lynette Finch. “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he War of Ideas on Idea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rmed Forces & Society, 26:3 (Spring, 2000),
pp. 367-386.
⚫
Bernard Wilkin.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British Navy in the Propaganda in
Occupied France: A Study on La Gazette des Ardennes (1914-1918)” Fud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5(Shanghai, 2015), pp. 64-70.
16
網路資料:
⚫
轉角國際-德意志也沒那麼帥:希特勒統一後,奧地利的幻滅強國夢,網址: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534845
⚫
Wikipedia-Neutral country,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tral_country
⚫
Wikipedia- Crimean War,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mean_War
17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