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蕭筱凡Kristen

中國政治思想

advertisement
1.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有君本位(君權神授)、民本位(以民為本)、法本位(以法治理)
的內容,請分析之
君本位是什麼,我特地再去網路上查詢了這個歷史名詞的意義,上面這樣寫道「它
主要是一種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馭民”“牧民”“治民”的權術,是以“君權
至上”“以君為本”“官本位”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實質上只是一種開明的統
治策略。 再如,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並不尊重人民群眾的個體價值與權利,不可能賦予
人民政治權利」
我對君本位的第一想法就是它是一個獨裁政治會出現的策略,若是作為一個位高權重
的君王吳無法聽取底下臣子和百姓的聲音的話,以君本位作為國家策略將會快速加大
國家迅速滅亡。
而民本思想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西周。
《詩.大雅.酌》把指揮水
利灌溉的君主尊之為「民之父母」
。
《尚書》則認定君主政治的要旨為愛民、享民、治民。
殷周交替的社會大動盪顯示了民眾的力量,使周統治者意識到「小人難保」,從而產生
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我覺得民本位思想雖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切實際,但對於當時中國的政治動盪,平民百姓
的不安我認為民本思想對於那時的人民來說才更有心靈上的支撐吧。
而法本位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官僚階層中,一批人認為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
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發展民族資本工商業,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用西方的『用」來捍
衛中國的「體」
。法本位因是最趨近於現代治理方式的,為了讓國家平衡君民都並非國
家最高權力的,而法則是能控制人們的工具,也能更好治理國家。
2.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儒家的治國之術重「人治」,強調聖王的重要性,法家的
治國之術則著重「法治」,請比較之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從漢武帝時候儒家成爲國家最主要的統治學說,但我覺得,
其實中國制度與思想都一直是外儒內法,我們知道法家有韓非和李斯,但他們也都是儒
家荀子的弟子,雖沒有繼承他的儒學,卻用其他的方式將儒家裡發揚光大。
而我看了一篇文章寫了法家不相信儒家的原因是因為人的本質不是性善,而是惡的,統
治者如果只依照道德主義,鼓吹善良品質,最終只會身死國滅,淪爲笑話。所以中國的
治國之道,從來都是外儒內法,儒法相濟,儒家重在人治,而法家落於法治,這兩者是
不可缺一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更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
而文章也這麼寫道「漢人認爲秦朝亡於秦法太苛,所以漢初的時候就吸取前朝的教訓,
用與法家對立的道家理論治國。道家強調「無爲而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無政府主
義,或者說讓市場自己調節,政府少干預。但是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決定對付匈奴,
卻深深地感受到沒有足夠的執行力。漢武帝想採用法家,卻阻力很大,於是董仲舒出來
了,尊孔的阻力很小,他同時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陰陽家等各學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
所以古代選擇了儒家,而且是儒法並用的新儒家。」。
法治和人治的對立是指法和人在治國中誰起決定作用。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好利
惡害」的人性論。正因為人的的本性,所以只能用賞罰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義來進行
統治。法家從人性喜好利益懼怕壞處出發,認為在君臣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等等,都
把利看成人們行動的真正動力。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