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姚青云姚青云

姚青云毕业论文

advertisement
[键入文字]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以及渔获特性的调查研究
学
院:水产学院
专
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班
级:A12 海渔
学
号:120203107
学生姓名:姚青云
指导教师:周成
二 ○ 一 六 年 五 月
毕业论文:正文
目
录
中英文摘要.......................................................... 3
一、引言............................................................ 5
1.1 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状况及资源管理 ............................ 5
1.1.1 长鳍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 6
1.1.2 大眼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6
1.1.3 黄鳍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6
1.2 金枪鱼渔业生物学 ........................................... 7
1.2.1 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 7
1.2.2 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7
1.2.3 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7
1.3 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以 2015 年长鳍金枪鱼东太平洋
资源探捕为例 ................................................... 7
1.3.1 渔具................................................... 8
1.3.2 渔法.................................................. 11
1.4 国内外现状 ................................................ 13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二、材料和方法..................................................... 14
2.1 海上调查基本情况 .......................................... 14
2.1.1 调查时间、海域和调查船................................ 14
2.1.2 调查仪器.............................................. 17
2.2.3 调查内容.............................................. 17
2.1.4 调查方法.............................................. 17
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18
2.2.1 钓钩水深计算.......................................... 18
2.2.2 上钩率和渔获效率...................................... 18
2.2.3 不同钩号和起钩方式下渔获物特性 ........................ 18
1
毕业论文:正文
三、结果........................................................... 19
3.1 探捕渔获的总体情况 ....................................... 19
3.2 长鳍金枪鱼生物学 .......................................... 21
3.2.1 叉长组成.............................................. 21
3.2.2 体重(去鳍后的体重)组成.............................. 22
3.2.3 叉长与体重的关系...................................... 23
3.3 长鳍金枪鱼渔获特性 ....................................... 24
3.3.1 不同钩号渔获的叉长分布及钓获数........................ 24
3.3.2 不同钩号的存活率...................................... 25
3.3.3 不同起钩方式下起钩时间的鱼获数量 ...................... 27
四、讨论........................................................... 28
4.1 钩位深度的调整方法 ........................................ 28
4.2 长鳍金枪鱼的体长体重比较 .................................. 29
4.3 渔获物捕捞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 29
2
毕业论文:正文
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以及渔获特性的调查研究
姚青云
(浙江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金枪鱼延绳钓是我国金枪鱼远洋作业的一种主要方式,本次研究以 2015 年 10 月
至 2015 年 12 月金枪鱼延绳钓船新世纪 71 号在东太平洋海域(5°S~23°S,115°W~
125°W)的探捕调查得到的生物学数据及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渔具渔法结合渔获特性作出
分析,结果表明:
(1)2015 年 11 月与 12 月的上钓率、渔获效率和每月的日产量变化不
大,十二月份较十一月份略有提高,但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产量水平;
(2)长鳍金
枪鱼的叉长范围为 83~110cm,平均叉长为 98.4cm;长鳍金枪鱼体重范围 12~28kg,平均体
重约为 18.4kg;长鳍金枪鱼体重与叉长的关系为:y = 1.2689x +75.123(R2 = 0.7606;
其中 x 为体重(单位:kg)
,y 为叉长(单位:cm);
(3)通过线性回归拟合发现 7 号钩的
上钩率最大,而鱼体大小会随着钩号增大有微弱增长,渔获的活体率与钩号有关,13 号钩
最大,1 号与 2 号钩极低;
(4)通过方差分析表示起钩方式与钓具浸泡时间对上钩率没有
影响。调查结果希望能为今后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渔获特性
3
毕业论文:正文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fishing gear, fishing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 yield in Tuna
Long-line Fishing
[Abstract]Tuna Long-line fishing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una fishing in China.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area of Eastern Pacific
(5°S~23°S,115°W~125°W)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of year 2009 with the
vessel XIN SHI JI 71.The author had made analysis in fishing gear and fis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 yield In order to find a method of improve
the fishing gear and fishing method to increasing catch y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atch r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tch and the monthly change in the daily output
is not big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15,that in December increased slightly
compared to November. (2) The fork length of the long fin tuna is 83~110cm and
average fork length is 98.4cm; The weight range of long fin tuna is 12~28kg and
average weight is 18.4k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fork length of
long fin tuna is y = 1.2689x +75.123(R2 = 0.7606;X represents weight, Y represents
fork length.) . (3) The hook rate of 7 hook was found to be the largest by mean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d fish body size has a weak growth when the number of hook raised.
Furthermore, fishing catches are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hooks, hook 13 is the max,
hook 1 and 2 is very low. (4)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s that hook method and
fishing tackle soaking time has no effect on the success rate. We hope that our results
of the surve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of tuna fishing.
[Keywords]Tuna longline; Fishing gear; fishing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
yield
4
毕业论文:正文
一、引言
1.1 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状况及资源管理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沿海国开始重视专属经济区内的资
源管理,各国际渔业组织也强化了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由于金枪鱼及类金枪
鱼经济价值高,已经成为各渔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
重点对象。2002 年后,世界主要的 5 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
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总渔获量增长至 400 万吨,2009
年渔获量为 440 万吨,2011 年减至 410 万吨,2012 年达 448.9 万吨。各渔业
国中,印度尼西亚超过日本,为全球第一大金枪鱼生产国, 2012 年金枪鱼产量
达到 52.9 万吨,日本的渔获量位居第二,1984 年达到 79 万吨后呈减少的趋势,
2012 年时约为 45.8 万吨。太平洋渔获量的增加带动着全球总渔获量的增加。从
鱼种来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至 2003 为止呈增加趋势,虽随后渐渐下降。
鲣鱼十年平均渔获量为 20 世纪 50 年代的 20 万吨、 20 世纪 70 年代的 60
万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60 万吨、 21 世纪以后为 231 万吨,相比过去 50
年间增加了 10 倍。最近鲣鱼渔获量已超过了其他 5 种金枪鱼。一方面,黄鳍
金枪鱼的渔获量,20 世纪 50 年代为 15 万吨、 20 世纪 70 年代为 48 万吨、
20 世纪 90 年代为 112 万吨,2000 年以后为 124 万吨。
对于各国的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金枪鱼类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海洋法
条约为依据各所管国赋有相关责任,公海区域金枪鱼的资源管理任命于区域性渔
业管理组织(RFMO)。所以很有必要将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管理措置统一。以
前没有渔业管理机构的中西太平洋已于 2004 年 12 月成立了作为 RFMO 的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委员会(WCPFC),于是全世界金枪鱼资源管理体制得到了
统一。日本于 2005 年 8 月加盟,对属于 WCPFC 的北纬 20 度的中西太平洋
北方次委员会对金枪鱼、鲣鱼的进行资源管理的活动也积极参与。 WCPFC 采
取了冻结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获量的措施。 2006 年 12 月对黄鳍金枪鱼也
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2008 年 12 月规定将削减大眼金枪鱼今后 30%的渔获量。
2009 年提出了今后的蓝鳍金枪鱼渔获努力量相对于 2002~2004 年捕捞量规格
不再增加的管理条例。2011 年举办的印度金枪鱼保护委员会(IOTC)年度会议
上,决定了各国家未来配额量的增加。
世界范围的减少过度捕捞的问题无论对于任何 RFMO 都是非常重要的课
题。 2006 年,采用了渔船定位系统(VMS),为了监视延绳钓渔获物的转手运
输,RFMO 决定了监视运输船动向等好几个决策,以实验渔业监视的强化。同
时,渔获物的贸易监视中的一个环节是代替以前的统计证明制度,应用于大西洋
蓝鳍金枪鱼(2007 年)和印度金枪鱼的渔获证明制度。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国际
委员会 ICCAT 于 2006 年采纳了东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管理案,2007 年决定强
化养殖渔业的监控和数据收集,但由于这些实施以及配额的遵守在有些加盟国效
果并不明显,2008 年 11 月的会议上,规定了东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总可捕捞
量(TAC)为 2.2 万吨,2009 年 3 月遵守委员会评价了各国关系规定措施的遵
5
毕业论文:正文
守状况。并且,2009 年 11 月的年度会议上规定了 2010 年最大可捕捞量(TAC)
为 1.35 万吨。
1.1.1 长鳍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南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从 1950 年代开始捕捞,到 1960 年代,渔业国有日
本、韩国及台湾。年总捕捞量从 1960 年开始到现在大约 2.2~6.6 万。过去 5 年
(2004 ~ 2008 年)的渔获量为 5.2~6.6 万吨,是至今最高水平。2013 中西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的产量(1443102mt)是历史第二高产量,仅低于历史最高产量(2002
年的 147793mt)4000mt。主要渔业有远洋渔业国(日本、中国、韩国、台湾)以
及岛屿国(斐济,萨摩亚群岛,法属领土波利尼西亚)。南太平洋长鳍产量主要
分布于中西部(15-30°S,150-180W°; 15-20°S, 180-145W°),东南太平洋
产量很少。
根据 2012 年评估,南太长鳍资源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最大持续产量 9.9
万吨,目前亲体量是最大持续产量所需水平的 2.56 倍。2012 年南太长鳍的总产
量为 8.9 万吨,比 2011 年增加 5%,比 2007-2011 年平均产量增加 7%。尚有约 1
万吨的产量空间。
1.1.2 大眼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大眼金枪鱼在 100~350m 水层鱼群为延绳钓所捕获,围网主要捕捞表层附近
鱼群。延绳钓捕捞 100cm 以上的中大型渔获,围网则捕捞 50cm 左右(30~100cm
的小型渔获物。延绳钓渔业国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等,渔场
在赤道水域南北 15°之间。2013 年大眼金枪鱼总产量 8.36 万吨,2014 年 9.49 万
吨。
35°N-15°S、130°W-165°W 以及 10°N-15°S、140°W-100°W 水域内,大眼金
枪鱼的钓获率较高。尤其是 15°N-10°S、135°W-165°W 以及 5°S-10°S、 105°W140°W 两个水域为大眼金枪鱼的高产渔场。中心渔场为赤道南北 15°以 内。南
北 30-35°附近温带水域冬季也会形成较好的渔场。延绳钓渔获主要为个体大于
100cm 的中大型渔获。1960 年代,日本的渔获量为 1.7 万吨,之后渔获量年间稍
有变动,但维持增长的趋势,1986 年渔获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9.2 万吨)。到
1991 年,渔获量呈下降趋势,在 6.6-8.8 万吨之间波动,之后迅速下降至 2007 年
的 1.3 万吨。台湾和韩国分别于 1964 年和 1975 年开发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资
源。2013 年延绳钓总产量为 3.4 万吨,2014 年 3.5 万吨,从季节性看,东太延绳
钓大眼产量 11-1 月份明显较高,4-9 月产量处于较低水平。
1.1.3 黄鳍金枪鱼资源开发状况
2014 年渔获量总产量 23.3 万吨。2006-2008 年期间渔获量为历史最低,不
足 2001-2003 年历史最高渔获量的一半。尽管 1997-1998 年期间厄尔尼诺现象的
影响范围较大,但其并未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产量类似的影响。2003 年以来,
东太平洋延绳钓捕捞的黄鳍产量逐步降低,2011 年为 6,000 t,占黄鳍总产量的
3%。2012 年,由围网、竿钓捕捞的黄鳍金枪鱼产量约为 190,000 t,低于 2011 年
产量 6%,低于 1997-2011 年平均产量 28%。2013 年延绳钓黄鳍 1.03 万吨。
6
毕业论文:正文
近 5 年,主要延绳钓船队的产量分布看,170°E 以西的热带太平洋黄鳍产
量较高(10°N-20°S);热带偏东南部太平洋大眼产量较高(170-150°W, 0-10°
S; 135-110°W, 7-13°S)。
2015 年黄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只进行了数据上的更新,评估方法和模型与
2014 年相同,根据评估结果,2014 年底黄鳍的捕捞强度略低于 MSY(最大持续
产量)所需水平,亲体生物量刚好处于 MSY 所需水平,表明资源未处于过度捕
捞,捕捞压力正在缓解,这一结果仍具有不确定性。现有捕捞强度水平下,如果
各船队的捕捞格局无大变化,幼鱼补充量能达到历史平均水平。那么延绳钓产量
在 2015-2020 年将总体有所上升,上升幅度高于大眼金枪鱼。
1.2 金枪鱼渔业生物学
1.2.1 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长鳍金枪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温带海域,并延伸至冷水域,包括地
中海,但不分布于北纬 10°至南纬 10°之间;在西太平洋可延伸至范围涵盖北
纬 40°至南纬 40°的海域。主要活跃于温层下方水域,栖息深度可达 600 米,
常出现水域温度约在 17℃至 21℃之间(最低 9.5℃),常因水体温度改变而有垂
直分布现象。以洄游性小型鱼类,如鲭等为食,亦捕食甲壳类及头足类等,食物
包括:秋刀鱼、凤尾鱼、浮游甲壳类、鱿鱼、日本鳀、食性随地区不同季节性改
变。
1.2.2 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大眼金枪鱼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适温范围
为 13~27°C,在水温 21~22°C 时集成大群。主要饵料生物为虾类、头足类以及
飞鱼等小型海洋鱼类,白天习惯栖息在较深的水层,可达 200~300m 水深,夜晚
会上浮到近水面的表层摄取食物,一般来说在 130 m 潜水水深范围的活动频率较
高。最大游速可达 100km/h。大眼金枪鱼于 3 龄、体长 0.9~1m 时性成熟。产卵
场在赤道水域。一般为体长 1.5~2.0m,体重 100kg 左右。在渔获产量中一般以
16~35 kg 的个体占优势。最高年龄 10~15 龄,最大叉长超过 200cm。太平洋个
体最大体重 197.3 kg,大西洋最大体重 170.3 kg。
1.2.3 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状况
黄鳍金枪鱼在三大洋的赤道海域均有分布,是典型的热带海区域类。会随着
季节或海流做长距离洄游,特别是热带雨季时由于沿岸海域被雨水稀释黄鳍金枪
鱼会向高盐度海域洄游。黄鳍金枪鱼的食性很广,以鱿鱼、表层鱼和大型甲壳类
为主。常见水深达 160m,水温达 20~28℃,最大游泳速度为 90km/h。性成熟年
龄为 3 龄。最大年龄 7~10 龄。最大叉长 208m,重 176.4kg。
1.3 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以 2015 年长鳍金枪鱼
东太平洋资源探捕为例
金枪鱼延绳钓是悬浮于大洋表层,随风流漂移,钓捕个体较大的金枪鱼的一
种有效渔具[13]。金枪鱼延绳钓的捕鱼方式是:将主绳从延绳钓船抛进海里,主绳
7
毕业论文:正文
上按一定距离系有支线和浮子绳,由于浮子的浮力将挂有饵料的支绳悬浮在一定
深度的水深中,用饵料诱引诱金枪鱼咬钩,从而达到捕捞金枪鱼渔获的目的。
1.3.1 渔具
金枪鱼延绳钓的渔具组成包括了主绳、支绳、钓钩、浮子绳、浮子、无线电
浮标以及一些其他渔具配件。
(1)主绳
主绳为直径 5.4mm 的尼龙单丝编织,主绳参数(#60(1×8)),断裂强度
640kgs,总长 130~150km,见图 1-1。
图 1-1 主绳
(2)支绳
支绳主要部分为透明的尼龙单丝(PA)所制成,顶端由带附环的自动挂扣
(用以连接主绳)连接 2m 长的红聚酯绳(PES,直径 4mm),并通过一个箱型
转环连接 18m 长的尼龙单丝(130#),最后通过 S 转环连接 6m 长的尼龙单丝,
末段连接鹰嘴钩(图 1-2)
8
毕业论文:正文
图 1-2 支绳组成
(3)钓钩
钓钩为鹰嘴钩,见图 1-3。该种类型的钓钩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尖芒与钓
轴不为同一平面)和倒刺,有利于刺挂饵料和渔获物,不易使饵料和渔获物脱钩。
图 1-3 鹰嘴钩
(4)浮子绳
主绳和浮子的连接绳长 25m,材料为涤纶(PES)80 股编织绳,比重
1.38×103kg/m3,直径 5.5 mm,一段有两个自动挂扣,见图 1-4。
9
毕业论文:正文
图 1-4 浮子绳
(5)浮子
浮子采用材料为 ABS 注塑(见图 1-5),静浮力为 24.5kg,直径为 360mm,
重量 3.55kg,深度可达 350m。浮子通过自动挂扣与浮子绳相连,浮球中间部位
还装有一自动挂扣,用于连接钓鲨鱼的钢丝绳,浮子上装有反光片附纸(一般为
4 片,便于夜晚寻找)。
新世纪 71 号延绳钓船上还另外配备了大圆球形泡沫浮子,浮子上一样装有
反光片附纸,这样的浮子一般被挂在无线电浮标旁边使用。
图 1-5 浮子
(6)无线电浮标
为了起钩时找到起钩位置,在下钩主绳的起始处和结束处安装无线电浮标。
新世纪 71 号船配备了 6 只无线电浮标,每只电浮标都有各自的频率。用两个自
动挂扣连接到主绳上,电浮标如图 1-6。
10
毕业论文:正文
图 1-6 电浮标
(7)其它渔具配件
钓具所需的的其它物质主要有自动挂扣、不锈钢 U 型护套、单管铝套、双转
环和包铅双转环,及一些必备工具如平口钳、压钓机和剪刀等等。
1.3.2 渔法
钓捕的过程分为探索渔场、起放钓具两个方面。
(1)探索渔场
主要有两种渔场探捕方法,一是通过船长的生产经验和船队的信息交流,船
长通过多年生产经验结合船队间的生产信息去确定渔场一种则是通过仪器寻找
鱼群,金枪鱼集群生活,这样有利于探鱼仪发现目标,探鱼仪对面密度大的鱼群
效果很好,而密度较小的鱼群比较难以被发现。
(2)起放钓具
放钓时间和渔况有关,一般是黎明后 5 点钟左右放钩。新世纪 71 号船的投
钓机在船尾,所以在后甲板上进行投放钓具作业,由 6 位船员进行操作,每位船
员不同分工:一人从支线筐中把支线取出然后按顺序放到传送带上,另一人在支
线钓钩上挂饵料,安排一人在支线上挂上饵料,安排一个人将浮子绳与浮球绳系
在主绳上,安排一个人向海中抛掷连接浮球的浮球绳,安排一人传递饵料。图 18 为放钓时船员船尾放钓工作图。
放钩前,船长要设置合理的吊钩深度,深度的选择考虑该海域的饵料生物
的栖息水深使上钩率能尽可能的提高,可以通过控制出绳机的出绳速度或者时
间间隔、一个悬链线上支绳的数目来控制吊钩的深度,如图 1.9 将相邻的两支
绳放出的时间间隔输入投绳指示仪,与此同时,船员们需要准备好放钓前的相
11
毕业论文:正文
关事宜比如调好机器,准备好饵料与投放设备等。
放钓时,将船调整至上风顶流位置,保持一定船速(一般 9kn)能避免主绳
下水后出现纠缠或者是过紧的问题。主绳投放机后还会有一条长约 100m、直径
约 3.5mm 的一条尼龙绳,是投绳能顺着该绳充分展开,避免发生主绳、支绳、
浮子绳相互缠绕等乱线问题。
投绳指示仪能通过声音提示挂扣支线、浮子线与无线电浮标。放钓时,把放
出的主绳通过船尾的主绳投钓机顺序放出,根据计数器发出的不同声响信号(计
数器参数由船长设置)挂支线(支线上装配了带有饵料的钓钩)、浮子绳和无线
电浮标,无线电浮标一般仅在放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挂,其余位置基本不挂,
两浮球之间挂 26 枚支绳,见图 1-10,每隔 10 个浮子,其上要放一个简易标示牌
(记录已起浮球号)。
15 年探捕时船上的主要饵料为沙丁鱼,,这两种饵料均为速冻饵料,一箱沙
丁鱼饵料重约 10kg,其条数为 75~80,个体平均叉长 20.6cm,沙丁鱼挂钩部位
为在其背部两侧钩过。
起钓前时,要先根据测向仪提示找出电浮标的方位,顺着寻找到钓具。
捞取电浮标后,在右船舷顶风起钩(一般 20~30°)。注意将主绳和船头通
过三角架调节到一定角度,再使用主绳机开始收绳,过程中船速控制在 3 节左
右,特别收至有渔获上钩的支绳时,必须放慢船速,停止主绳机的收绳工作并取
下该支绳将渔获拉上甲板。主绳回收至主绳库(图 1-8),在救生甲板后部,安
排一名船员负责看管。注意浮子绳与支线要及时收取,不然容易被缠绕在螺旋桨
上,非常容易造成危险。支线取下整理后放入支线框内,一筐放 80 枚支线,装
满后放入位于船尾的支线室(图 1-9)。每天起钩时检查支线是否损坏避免由于
支线损坏脱落造成渔获脱落。如果发现有支线打结、曲细,可以用加热器将弯曲
支线烫直以免降低支钱强度,安排一名船员回收并将浮球与绳子分离,浮球放入
船尾的浮球室,绳子放置船尾。是起吊时主甲板上的工作图,工作时船员 21 人,
一般渔船的大副会在驾驶室控制所有机器,安排 1 人操纵扬绳机,安排 5 人解开
并整理支线,有 3~4 人可供调用,整理支线需要一人,一人负责修复支线,一人
回收浮子绳,一人在扬绳机后管控主绳,一人在船尾看管主绳库,一名杀鱼师,
一人负责冷冻,一人负责上鱼。起钩结束后根据渔获产量决定是否适合继续作业。
12
毕业论文:正文
图 1-8 主绳库
图 1-9 支线室
1.4 国内外现状
国内类似研究在生物学方面学者宋利明[1]学者根据 2001 大西洋金枪鱼延绳
钓渔获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了
当地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用回归方程拟合了生物学各特性的关系。李凤
莹[2]等学者通过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耳石尾椎骨以及鳍棘的鉴龄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归纳总结了科学的大眼金枪鱼年龄鉴定方法。另一方面对大眼金枪鱼的
生长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线性分析。掌握了科学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研
究方法。江建军[3]等学者通过对 2013~2014 年北太平洋探捕的长鳍金枪鱼个体数
据研究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得到了北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生
长方程。在金枪鱼渔具渔法方面的研究有马家志 [4]等学者的对北大西洋公海金
13
毕业论文:正文
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及其性能的调查研究;郭爱[5]等学者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
延绳钓的渔具渔法结合渔获特性分析了影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产量的因素。戴芳
群[6]等学者对中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进行了月间产量的对比分析。宋
利明[7]等学者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最适钓具浸泡时间与渔获率的关系。国外学者
Hampton J[8],Ward R D[9],Appleyard S A[10]等人研究了东太平洋的金枪鱼生
物学特性,Carruther S[11]与 Gulland[12]研究了渔具渔法与渔获特性的关系。但是
目前对东太平洋延绳钓的相关研究不是管是渔业资源还是渔具渔法等的核心技
术还基本处于空白。
本文基于 2015 年探捕数据,对延绳钓作业对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的渔具
渔法结合渔获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我国远洋金枪鱼延绳钓产业的发展提
供参考意见。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5 年 10 月至 2015 年 12 月随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超
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新世纪七十一号”进行海上探捕调查,前后历时 3 个月,
主要调查东太平洋公海金枪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性以及适合东太
平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渔具渔法。
二、材料和方法
2.1 海上调查基本情况
2.1.1 调查时间、海域和调查船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要求,项目组成员于 2015 年 9 月 19 日至 2016 年 2 月 22
日期间完成了东太平洋公海金枪鱼资源探捕调查。2015 年 10 月 17 日,“新世
纪 71 号”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正式开始海上探捕调查,至 2016 年 1 月 4 日,
海上探捕调查作业天数共计 80 天。
2015-2016 年探捕海域位于法属波利尼西亚塔希提以东的东太平洋公海,范
围为 5°S~23°S,115°W~125°W,总调查共 51 个站点(调查海域和站点
分布分别见图 2-1、图 2-2 和表 2-1)。
14
毕业论文:正文
图 2-1 2015 年东太平洋金枪鱼资源探捕调查区域
图 2-2 2015 年东太平洋洋金枪鱼探捕调查站点图
15
毕业论文:正文
表 2-1 2015 年探捕海域渔场站位点经纬度
编号
纬度(S)
经度(W)
编号
纬度(S)
经度(W)
1
14.22395
132.5954
31
19.8591
117.116
2
16.27577
130.1728
32
20.58982
117.5384
3
19.9432
118.4314
33
21.06652
117.615
4
20.1455
117.7999
34
20.92222
117.5681
5
20.23667
117.8146
35
21.22312
117.6361
6
20.2646
117.9199
36
21.38987
117.75
7
20.29962
118.0724
37
21.58545
117.7427
8
20.3349
118.2505
38
21.84435
117.7656
9
17.90972
121.0991
39
21.85128
117.8933
10
17.89498
121.2565
40
22.12113
118.3047
11
17.98183
121.2094
41
22.41363
118.3868
12
18.00272
121.3319
42
22.36713
117.8935
13
14.94527
123.4232
43
18.39112
120.1189
14
14.95183
123.4648
44
19.1081
119.2151
15
17.75708
123.512
45
19.12902
119.0013
16
18.17433
123.6172
46
18.87452
119.5706
17
18.54988
120.7699
47
19.05788
119.4789
18
18.80938
120.7041
48
18.79423
119.3221
19
18.7998
120.9868
49
21.0388
121.1573
20
18.93332
120.6583
50
21.0743
120.9144
21
19.3896
120.5455
51
21.19637
121.0712
22
19.40277
120.7615
23
18.82117
118.4651
24
18.60263
118.0259
25
19.0862
117.631
26
19.0472
117.3891
27
18.6728
116.7837
28
18.49888
117.0895
29
18.54935
116.9914
30
18.71968
117.0745
16
毕业论文:正文
此次探捕调查的调查船为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超低温
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新世纪 71 号” ,该船主要探捕的目标种群为长鳍金枪鱼,同
时兼捕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箭旗鱼等,其参数见表 2-2:
表 2-2 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探捕调查船“新世纪 71 号”主要技术参数
船舶参数
单 位
规格
船舶参数
单 位
规格
总长
m
56.50
燃油舱
m3
372.94
垂线间长
m
48.70
滑油舱
m3
9.76
型宽
m
8.50
淡水舱
m3
19.76
型深
m
3.65
冷冻舱
m3
145.00
吃水
m
3.30
冷藏舱
m3
655.53
总吨
T
634
航速
Kn
11.5
肋距
m
0.55
续航力
h
720
主机
KW
735
人员
名
28
2.1.2 调查仪器
叉长用金发牌精工卷尺测定(型号:GC-F5019;精度:1.0mm),体重和净
重用浙江金华双龙牌 TGT-500 型台秤测定(MAX:500KG;MIN:4KG;精度:
200g),性腺重和胃含物重用 5kg 的杆秤测定(精度 10g)。
2.2.3 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包括了生物学方面和捕捞技术方面的调查工作。
在生物学方面,包括了种类、上钩钩位、叉长(其中剑鱼测其下颚叉长)、
体重、净重,通过解剖判断鱼体性别、胃含物重与摄食等级、性腺成熟度。
在捕捞技术方面,包括总钩数、两浮子间的钩数、出绳速度、船速、两钩间
的时间间隔、起始船位、终了船位、航向、投绳开始时间、投绳位置、投绳结束
时间、起绳开始时间、起绳结束时间、起绳开始位置和捕捞产量等数据,并调查
海鸟和海龟的保护情况等
2.1.4 调查方法
在船上使用纤维卷尺、台秤和杆秤等测量工具现场进行渔获样品的鉴定分析
和生物学测定,包括鱼种、叉长(其中剑鱼测其下颌叉长)、体重、净重、性别、
性腺成熟度、性腺重、胃含物、胃含物重以及摄食等级等,最后将所有测定数据
记录于生物学分析测定表格中。
捕捞数据调查方面,记录统计每次起放钩的捕捞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总钩
数、两浮子间的钩数、出绳速度、船速、两钩间的时间间隔、起始船位、终了船
位、航向、投绳开始时间、投绳位置、投绳结束时间、起绳开始时间、起绳结束
时间、起绳开始位置和捕捞产量等数据。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共记录了 52 次起
放钩的捕捞数据。
17
毕业论文:正文
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1 钓钩水深计算
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渔获量决定因素有钓钩水深、钓钩的数量、诱饵的诱鱼
范围以及鱼群的密集程度。控制了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钓钩水深对渔获量的
影响能从渔获数据中被充分反映。
钓钩水深是装有饵料的钓钩所处水层离所在的海水的深度。作业时主绳受重
力影响在海水中自由伸展状态可以看成是一个悬链线,可以通过钓钩与浮子绳的
水平距离来估算钓钩水深。新世纪七十一号船作业时,钓具在水中的状态如图 23 所示。
浮子
海面
L
hb
φ0
l
ha
图 2-3 延绳钓钓具在水中的状态(23 枚支绳)
在理想状态下,各钓钩所处的深度,可以根据日本吉原提出的下述公式估算
不同位置钓钩所处水深:
2


2j

2
D  ha  hb  l  1  ctg   1    ctg 2 
n 
v 



k  2  ctg ln tan   tan 2   1
v1
式中: , 分别为支绳和浮子绳长度; 为两主绳浮子之间自一侧计的编
序数; 为两浮子之间主绳分段数; 为延绳钓钓钩深度, 单位 m; 为两浮子
之间主绳全长的一半, 单位 m; 为主绳支承点的切线与水平面的锐角; 为缩
短率, 为渔船航速 与作业过程中主绳出线速度 的比值。


2.2.2 上钩率和渔获效率
上钓率一般定义为渔获尾数占下钓总数的百分数, 而渔获效率一般定义为
渔获重量(净重)占下钓总数的百分数,它们直接反映渔捞效果。公式如下:
上钓率(‰)= 渔获尾数/钓钩数量×10 3
渔获效率(‰)= 渔获重量/钓钩数量×10 3
2.2.3 不同钩号和起钩方式下渔获物特性
1.建立不同钩号下钩钓获尾数的分布图以及渔获物的成活率。
2.分别使用局部加权回归(losee)和线性回归来拟合关系。
3.建立不同起钩方式下,渔获尾数与起钩时间箱线图,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来检验起钩时间与渔获数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18
毕业论文:正文
三、结果
3.1 探捕渔获的总体情况
图 3-1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主要金枪鱼上钓尾数统计
图 3-2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主要金枪鱼净重统计
图 3-1 和图 3-2 分别为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主要金枪鱼在探捕调查期间上
钓尾数统计和净重统计。2015 年捕捞的金枪鱼类共计 3451 尾,其中长鳍金枪
19
毕业论文:正文
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上钩尾数分别为 3161、134、156,分别占主要
金枪鱼上钩尾数的百分比依次为 91.6%、3.9%和 4.5%。
2015 年捕捞的金枪鱼总净重(长鳍仅去鳍;黄鳍和大眼去鳃、尾、鳍、内
脏和部分鳃盖)为 75346,其中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净重
分别为 64168、6030、5148,分别占主要金枪鱼上钩尾数的百分比依次为
85.2%、8%和 6.8%。
表 3-1 为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各金枪鱼类(长鳍、大眼和黄鳍)的上钓率
和平均日产量对比情况。在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主要捕捞对象长鳍金枪鱼的
总尾数为 3161 尾,总净重(去鳍)为 64168 kg,平均上钩率为 16.12 尾/千
钩,平均日产量为 1234kg;捕捞的大眼金枪鱼总尾数为 134 尾,总净重(去
鳃、尾、鳍、内脏和部分鳃盖)为 6030kg,平均上钩率为 0.68 尾/千钩,平均
日产量为 115.9 kg;捕捞的黄鳍金枪鱼总尾数为 156 尾,总净重(去鳃、尾、
鳍、内脏和部分鳃盖)为 5148 kg,平均上钩率为 0.8 尾/千钩,平均日产量为
99 kg。
2015 年探捕调查期间单日最高产量为 2474 kg,该日共捕获金枪鱼 139
尾,其中长鳍金枪鱼 135 尾,大眼金枪鱼 4 尾,平均上钩率为 36.9 尾/千钩。
调查期间有 7 网次遭遇比较严重的鲸鱼捕食,致使产量较低。
表 3-1 金枪鱼产量统计情况
种类
钓钩数
平均上钩率(尾/千钩)
平均日产量(kg)
长鳍金枪鱼
196040
16.12
1234
大眼金枪鱼
196040
0.68
115.9
黄鳍金枪鱼
196040
0.80
99
表 3-2 为 2015 年探捕期间长鳍金枪鱼产量月变化情况,其中,十一月份共
下钩 20 次,每千钩共获渔获 14.85 尾,每千钩的渔获重量 1143kg;十二月份共
下钩 22 次,每千钩共获渔获 18.67 尾,每千钩的渔获重量 1356kg。两月份的上
钓率、渔获效率和每月的日产量变化不大,十二月份较十一月份略有提高,但总
体来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产量水平。
表 3-2 2015 年探捕期间长鳍金枪鱼产量月变化情况
十一月
(2015.11.1-
十二月
(2015.12.01-12.29)
11.30)
上钓率(‰)
14.85
18.67
渔获效率
299
323
平均日产量(kg)
1143
1356
20
毕业论文:正文
3.2 长鳍金枪鱼生物学
3.2.1 叉长组成
2015 年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组成分析如下:分别以 5cm 为组间差距对长鳍
金枪鱼叉长组成进行分析。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 83~110cm,优势叉长组为
96~105cm,占总数的 77.4%,平均叉长为 98.4cm(图 3-3)。
60,00%
50,00%
百分比/%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80-85
86-90
91-95
96-100
101-105
106-110
叉长/cm
图 3-3 2015 年 10 月-12 月长鳍金枪鱼叉长分布
2015 年 10 月共收集样本 6 尾,叉长范围 83~105cm,优势叉长组 91~105cm,
占比 83%,平均叉长 95.3cm。
2015 年 11 月共收集样本 203 尾,叉长范围 85~105cm,优势叉长组 96~105cm,
占比 89%,平均叉长 98.4cm(图 3-4)。
70,00%
60,00%
百分比/%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80-85
86-90
91-95
96-100
101-105
106-110
叉长组/cm
图 3-4 2015 年 11 月长鳍金枪鱼叉长分布
2015 年 12 月共收集样本 248 尾,叉长范围 92~110cm,优势叉长组 96~105cm,
占比 84.68%,平均叉长 98.5cm。(图 3-5)。
21
毕业论文:正文
70,00%
60,00%
百分比/%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80-85
86-90
91-95
96-100
101-105
106-110
叉长/cm
图 3-5 2015 年 12 月长鳍金枪鱼叉长分布
2015 年 10 月至 2015 年 12 月长鳍金枪鱼平均叉长月间差异不大,3 个月的
平均叉长均在 91cm~105cm 之间,各月份叉长均值十分接近。
3.2.2 体重(去鳍后的体重)组成
2015 年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体重组成分析如下:分别以 3kg 为组间距对长鳍金
枪鱼体重组成进行分析。长鳍金枪鱼体重范围 12~28kg,平均体重约为 18.4kg,
总重 9898kg,优势组体重是 14~22kg,占比 92.4%(图 3-6)。
50,00%
45,00%
40,00%
百分比/%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1-13
14-16
17-19
20-22
23-25
26-28
净重/kg
图 3-6 2015 年 10 月-12 月长鳍金枪鱼体重分布
2015 年 10 月份共收集样本 6 尾,体重范围 16~22kg,优势组体重 14~22kg,占
比占比 83%,平均体重 19kg,总重 114kg。
22
毕业论文:正文
2015 年 11 月份共收集样本 203 尾,体重范围 12~25kg,优势组体重 14~22kg,
占比占比 91%,平均体重 18.2kg,总重 4698kg(图 3-7)。
50,00%
45,00%
40,00%
百分比/%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1-13
14-16
17-19
20-22
23-25
26-28
净重/kg
图 3-7 2015 年 11 月长鳍金枪鱼体重分布
2015 年 12 月份共收集样本 248 尾,体重范围 13~28kg,优势体重组 14~22kg,
占比 93.8%,平均体重 18.5kg,总重 5086kg(图 3-8)。
50,00%
45,00%
40,00%
百分比/%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1-13
14-16
17-19
20-22
23-25
26-28
净重/kg
图 3-8 2015 年 12 月长鳍金枪鱼体重分布
2015 年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体重平均值变化不大,12 月体重平均值略高于 11 月。
3.2.3 叉长与体重的关系
此次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体重与叉长的关系如图 3-9 所示,体重与叉长的关
系为:y = 1.2689x +75.123(R2 = 0.7606;其中 x 为体重(单位:kg),y 为叉长
(单位:cm)。
23
毕业论文:正文
115
y = 1,2689x + 75,123
R² = 0,7606
110
叉长/cm
105
100
95
90
85
80
10
15
20
25
30
净重/kg
图 3-9 2015 年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体重与叉长的关系
3.3 长鳍金枪鱼渔获特性
3.3.1 不同钩号渔获的叉长分布及钓获数
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渔获量决定因素有钓钩水深、钓钩的数量、诱饵的诱鱼
范围以及鱼群的密集程度。控制了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钓钩水深对渔获量的
影响能从渔获数据中被充分反映。
钓钩水深是装有饵料的钓钩所处水层离所在的海水的深度。作业时主绳受重
力影响在海水中自由伸展状态可以看成是一个悬链线,可以通过钓钩与浮子绳的
水平距离来估算钓钩水深。新世纪七十一号船作业时,钓具在水中的状态如图 310 所示。
探捕期间,在生产过程中船速平均 9.6 kn,浮子绳 25 m,支线 26 m,两浮
子之间的支线数为 26,投绳速度平均 6 m/s,两支线间的主绳距离为 33 m。表 5
为不考虑海流作用使钓线倾斜的因素下延绳钓渔具钓钩的计算深度,ctg 的计算
借助了悬链线因素表。由表 3-3 所列,可见不同位置钓钩所处水深差异显著,其
钓钩水深的变化范围约 80~290 m(图 3-10)。
表 3-3 各组钓钩所处水深
钩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8
104
130
154
177
199
219
237
253
266
276
283
287
深度
(m)
24
1
1
?
?
2
2
?
?
?
?
?
?
?
? ? ? ?
?
?
-300
?
8
9
-350
200
8
9
10
11
100
6
7
?
7
?
-250
?
6
0
4
5
?
5
3
?
-200
?
4
?
3
?
-150
?
?
-100
-50
0
毕业论文:正文
1213 1312
300
10
11
400
500
600
700
图 3-10 延绳钓各钩号深度
3.3.2 不同钩号的存活率
图 3-11 为不同钩号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分布图(蓝色)以及不同钩号钓获
尾数(红色)。红色实线为使用局部加权回归拟合叉长和钩号的曲线,绿色实线
为使用线性回归拟合叉长和钩号的关系,红色虚线为局部加权均值拟合的正负残
差平方的曲线。钩号 1-7 钓获的长鳍金枪鱼的叉长分布以及均值接近,从 8 号钩
开始钓获的长鳍金枪鱼的优势叉长略大于前 1-7 号钩,叉长的均值也略大于前 17 号钩,这表明随着钩深的增加,所钓获的鱼体大小有略微的增长。对于不同钩
号下钓捕的渔获尾数,7 号钩(位于中间的钩号)最大,表明 7 号钩为钓捕率最
高的钓钩。不同钩号下鱼体个数的频次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表明 7 号钩所处的水
层是金枪鱼活动最为频繁的水层。不同钩号下鱼体存活比例见图 3-12,其中 1 号
钩钓捕到的金枪鱼均无活体,2 号钩的活体率仅 10%,活体率最高的钩号为 13
号钩,其他钩号的活体率相近,约 40%~60%。
25
毕业论文:正文
120
叉长/cm
110
100
90
个数
100
80
60
40
20
0
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钩号
图 3-11 不同钩号钓捕渔获的叉长分布以及钓获尾数
死
活
1.0
比例
0.8
0.6
0.4
0.2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钩号
图 3-12 不同钩号钓捕渔获的存活率
26
12
13
毕业论文:正文
3.3.3 不同起钩方式下起钩时间的鱼获数量
本次长鳍金枪鱼探捕在起钩方式上包括从投绳开始位置处起钩和从结束位
置处起钩,一般来说,投绳结束后 3 个小时左右开始起绳,整个起绳时间持续约
15 个小时,每个小时内所钓获的渔获尾数被记录,起钩的时间与钓钩的浸泡时
间有关,对于从投绳结束位置处起钩的方式,起钩时间越晚的钓钩其浸泡时间越
久,图 3-14 为投绳结束位置处起钩方式下不同时间所起的钓钩的全部渔获尾数,
方差分析(ANOVA)表明起钩的时间不会对渔获数量有显著的影响(F = 0.555,
P = 0.898),即渔获钓捕率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随着钓钩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从投绳开始位置处起钩的方式,方差分析(ANOVA)同样表明起钩的时间
对渔获数量无显著的影响(F = 1.39,P = 0.163)(图 3-14)。
15
尾数
10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时
图 3-13 从投绳结束位置处起钩的方式下渔获尾数随起钩时间变化的箱线图
27
毕业论文:正文
尾数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时
图 3-14 从投绳开始位置处起钩的方式下渔获尾数随起钩时间变化的箱线图
四、讨论
4.1 钩位深度的调整方法
具体的钩深可按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捕捞的目标鱼种在某一钩号
上的上钩尾数较多,则使钓钩尽量接近上钩尾数较多的那枚钓钩的水深,始终牢
记实际水深可能要比理论水深浅,要视当天的具体海况作相应的调整。与钩位深
度有关的参数较多,主要有:投绳机出绳速度 v1、船速 v2、二浮子间的钩子数 m、
二浮子间主绳长度投绳时前后二支线之间相隔的时间 t,支线长 ha,浮子绳长 hb。
其中以 v1、t 的调整更常用,因为 ha、hb 的调整,工作量较大,繁复费时,只有
在大范围转移渔场时才用;调整 m 即二浮子间的钩子数时,又要受到起绳机的
功率及最大负荷的限制。
1.调整 v1
为了尽量增加有效作业面积,需要渔船保持最大船速从而将钓具充分伸展,
主机转速开到最大 360r/min(公式规定最大转速)。由于作业过程的海况不同,
实际船速会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实时调整主机转速与船速相对应。两条支线的干
绳长度一直保持 51m。这样调整方式较为方便同时不会改变钓具的结构参数。
2.调整 hb
浮子绳由几段绳子拼接而成,如果改变浮子绳的长度,相当于直接改变了钓
钩深度。该方法对于调整钓钩深读来说比较精确,同时改变了钓具技术参数,但
比较复杂费时。为在转换渔场时(从大西洋南纬海域到北纬海域)船员调整浮子
绳长度。浮球绳长度的调整。
3.调整二支线之间的距离
28
毕业论文:正文
根据悬链线公式可知改变延绳钓两支线间距可使悬链线形状发生变化,使钓
钩更多的位于上钩率高的水深
总之调整钩深是为了让钓钩处于跟容易钓获渔获的位置,所以钩深的调整要
结合钩号上钩率的实际数据进行调整,在实际中由于海流等实际情况的影响,钓
具不能处于理想的伸展状态,所以实际水深会比计算的水深略小,要根据实际海
况做出修正。
4.2 长鳍金枪鱼的体长体重比较
本次探捕期间由于新世纪 71 号船主捕对象为长鳍金枪鱼所以获得了大量的
长鳍金枪鱼个体数据。探捕测量的长鳍金枪鱼总数 539 尾,叉长在 83~110cm 之
间,体重(去鳍后的体重)在 12~28kg 之间。国外的 Farley[14]与 Clear[15]学者 对
南太平洋澳大利亚的东部海岸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研究表明,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
48~108cm,体重范围 2.5~25.6kg。可判断本次探捕所捕获的皆为较大的长鳍金枪
鱼金枪鱼个体。通过国外学者 Jesscia 和 Farley[16]对长鳍金枪鱼的种群研究分析
数据。大于 85cm 的长鳍金枪鱼性腺发育开始成熟。结合探捕时间为 2015 年 10
月至 12 月,通过澳大利亚长鳍金枪鱼种群生物学 的介绍改时间处于东南长鳍金
枪鱼的产卵时期。作业区域也与国外学者 Chen[17]等 的研究认为东南太平洋长鳍
金枪鱼的产卵区域重合 0°~20°S。所以本次探捕海域出现的是东南太平洋的长
鳍金枪鱼的产卵鱼群。
4.3 渔获物捕捞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本次探捕数据以长鳍金枪鱼为主,也获得少量兼捕捕获大眼金枪鱼、黄鳍金
枪鱼、箭旗鱼等数据。通过对本次探捕过程中的渔获数据对渔具性能渔具渔法的
实行生产问题做出分析,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上钩的钩号能反映出渔获物物上钩
时的水深。
本次探捕过程中延绳钓各钩号深度如图所示,数据整理分析发现 7 号钩的上
钩率最大,而较大钩号的渔获物鱼体也相对较大,表明较大的鱼体可能栖息水深
相对较深;另外一点比较明显的事所钓获鱼体的活体率随着钩号的增加有明显提
高,1 号钓号未见鱼体存活,2 号钩号也仅有 10%,13 号钩号的活体率最高;在
延绳钓时船长会通过自己的习惯或者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起钩方式,对两种方式
的渔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通过结果可见起钩的时间不会对渔获数量有显著的影
响,即渔获钓捕率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随着钓钩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从
投绳开始位置处起钩的方式,方差分析(ANOVA)结果同样表明起钩的时间对
渔获数量无显著的影响。这些现象在其他研究论文中也得到了验证。
29
毕业论文:正文
[参 考 文 献]
[1] 宋利明.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生物学特性的初
步研究 [J]. 海洋与湖沼. 2004 (06)
[2] 李凤莹. 印度洋中南部大眼金枪鱼年龄与生长研究 [D]. 上海海洋大学 2014
[3] 江建军.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 [J]. 海洋渔业,2016 (01)
[4] 马家志.北大西洋公海金枪鱼延绳钓渔具渔法及其性能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 (03)
[5] 郭 爱. 南太平洋公海长鳍金枪鱼延绳钓钓捕技术及生产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10 (03)
[6] 戴芳群.中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分析[J].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6)
[7] 宋利明.主捕长鳍金枪鱼延绳钓钓具的最适浸泡时间[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
[8] Hampton J,Fournier D A. A spatially disaggregated,length-based,age-structured
population model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J]. Mar. Freshwater. Res, 2001,52 ( 7) : 937 - 963.
[9] Ward R D,Elliott N G,Innes B H,et al. Global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inferred from allozyme and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J]. Fish Bull,
1997,95 (3) : 566 - 575.
[10] Appleyard S A,Grewe P M,Innes B H,et al.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 inferred from microsatellite loci
[J]. Mar. Biol, 2001,139 ( 2) : 383 - 393.
[11] Caruthers E H,Neilson J D,Smithsc. Over-looked bycatch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in pelagic longline fisheries: Soak time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on swordfish( Xiphias
gladius) and 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 catch[J]
. Fisheries Research, 2011, 108(1):
30
毕业论文:正文
112 -120.
[12] Gulland J A. Manual of methods for fish stock assessment. Part 1. Fish population
analysis [J]. Rome: FAO Manuals in Fisheries Science No. 4, 1969: 1 - 154.
[13] 苗振清, 黄锡昌. 远洋金枪鱼渔业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14]Farley J, Clear N. Preliminary study of age, growth, and spawning activity of albacore
in Australia's eastern tuna & billfish fishery[C]. Information paper BI-IP-1, presented to the
fourth meeting of the WCPFC. 2008: 36.
[15] Jessica Farley,Ashley Williams,Campbell Davies, Simon Regional. Study Of South
PacificAlbacore Population Biology: Year 3 – Biological SamplingAnd Analysis[R].
WCPFC9-2012-IP/07 16 November 2012 .
[16] Farley, J.H.,A. J. Williams, C.R.Davies, N. P. Clear J. P. Eveson, S. D. Hoyle .and
S.J.Nicol [C]. Population Biology of Albacore Tuna in the Australian Region. WCPFC-SC82012/SA-IP-15. 2012(8). 73-74.
[17] Chen, K.-S., Crone, P.R. and His, C.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albacore (Thunnus
alalunga) [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77, 19-136.
31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