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xdf2012

Managerial Economics

advertisement
1
管理经济学(第五版)
——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材
吴德庆 马月才 王保林
编著
主讲教师:张明斗 副教授/博士后
Email:zhangmingdou0537@126.com
2
绪
论
第1节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2节 管理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决策
第3节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第4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第5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润
3
第1节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4
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
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研究企业行为,区别在于:
学科
研究对
象
假设的企业目标
环境信息
和其它学科关
系
研究目的
微观
经济
学
抽象的
企业
追求利润最大化
全部环境
信息是确
定的
只探讨经济学
理论
探讨企业行 理论
为一般规律 科学
管理
经济
学
现实的
企业
短期:有条件地
谋求尽可能多的
利润
长期:企业价值
最大化
许多信息
不确定
除要用到经济
学理论外,还
要利用许多学
科知识
探讨企业如 应用
何具体决策 科学
学科
性质
5
6
第2节
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
7
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
• 企业的管理决策很多,管理经济学涉及的只是与
资源配置有关的经济决策
• 决策就是选择,即在许多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
• 管理决策的七个步骤:一、确定目标;二、界定
问题;三、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四、提出可行
方案;五、收集和估计数据;六、对方案进行评
估,从中选优;七、实施和监控
• 案例:玉溪卷烟厂的企业决策与快速发展
8
经济学与决策
●管理决策工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寻找决策的时机;
2.确定可能的行动方案;
3.评价每个方案的收入和成本;
4.从中选择最能满足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管理经济学在决策中的主要作用是,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确定最优
行动方案。
9
●管理经济学可以认为是一门应用微观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可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为评价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配置提供分
析框架。
第二,能帮助经理们对各种经济信号做出反应。
10
第3节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11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边际分析法
• 管理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借用许多经济学理论,
但最重要的还是借用了推导这些理论的经济分析
方法——边际分析法。
• 边际分析法就是在决策分析时运用边际概念。例
如,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最优。
12
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 例[0—1]
一家民航公司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航班上,每一乘客的全部
成本为 250元,那么,当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较低的
票价(如每张150 元)卖给学生呢?人们往往认为不行,理由
是因为每个乘客支出的运费是250元,如果低于这个数目,
就会导致亏本。但根据边际分析法,在决策时不应当使用全
部成本(在这里,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
人员的费用等),而应当使用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
成本。这种额外增加的成本在边际分析法中叫做边际成本。
在这里,因学生乘坐而引起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如30元),
它可能只包括学生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载荷而增加的燃料
支出。因学生乘坐而额外增加的收入叫做边际收入,在这里,
就是学生票价收入150 元。在这个例子中,边际收入大于它
的边际成本,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
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公司仍是有利的。
13
边际分析法和最优化原理
• 无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如何确定
• 产品产量、资源投入量、价格和广告费的支出都是不受限制的。
*规则:边际利润>0时,扩大业务量;
边际利润<0时,减少业务量;
边际利润=0时,业务量最优,此时利润最大。
14
[例0—2]
某农场员工在小麦地里施肥,所用的肥料数
量与预期收获量之间的关系估计如表0—1所示。
表0—1
每亩施肥数量
(公斤)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预期每亩收获量
(公斤)
200
300
380
430
460
480
490
490
预期每亩边际收获量
—
100
80
50
30
20
10
0
15
假定肥料每公斤价格为3元,小麦每公斤的价格为
1.5元。问:每亩施肥多少能使农场获利最大?
16
表0—2
解:
每亩施肥数量
(公斤)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边际收入
(元)
—
15
12
7.5
4.5
3
1.5
0
边际成本
(元)
3
3
3
3
3
3
3
边际利润
(元)
12
9
4.5
1.5
0
-1.5
-3
从表0—2中看到,当每亩施肥数量为50公斤时,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为零,此时施肥数
量为最优。此时,利润为最大。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1.5×480-3×50=570(元)
17
• 有约束条件下,业务量怎样最优分配
• 被分配的业务量都是有限的、既定的。
*规则: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业务量所带
来的边际效益(成本)都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
使总效益最大(总成本最低)。
18
[例0—3]
某公司下属两家分厂甲和乙生产相同的产品,
但因技术条件不同,其生产成本也不相同。它们
在各种产量下的预计总成本和边际成本数据见表
0—3、表0—4。
19
表0—3
分厂甲数据
产量(万件)
总成本(万元)
边际成本(元/件)
0
1
2
3
4
5
200
600
1 200
2 000
3 000
200
400
600
800
1 000
20
表0—4
分厂乙数据
产量(万件)
总成本(万元)
0
1
2
3
4
5
100
300
600
1 000
1 500
边际成本(元/件)
100
200
300
400
500
21
现假定公司共有生产任务6万件,问应如何在这
两家分厂中分配,才能使公司总生产成本最低。
解:任务的分配应按边际成本的大小顺序来进行:
第1个1万件应分配给乙,因为此时乙的边际成本最
低,只有100元。第2、第3个1万件应分别分配给甲
和乙,因为此时甲、乙的边际成本为次低,均为200
元。第4个1万件应分配给乙,此时乙的边际成本为
300元。第5、第6个1万件则应分别分配给甲和乙,
此时它们的边际成本均为400元。所以,总任务6万
件应分配给甲2万件,乙4万件。此时两者的边际成
本相等,均为400元。总成本最小,为1 600万元
(=600万元+1 000万元)。
22
[例0—4]
某企业的广告费预算为110万元,打算分别用
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广告。经调查,这三种媒体
的广告效果预计如表0—5所示。
23
表0—5
做广告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能使销售量增加的金额(万元)
电视
4.0
3.0
2.2
1.8
1.4
电台
报纸
1.5
1.3
1.0
0.9
0.6
2.0
1.5
1.2
1.0
0.8
24
假设每做一次广告,电视、电台和报纸的费用
分别为30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问:应如何在不
同媒体中分配广告预算,才能使总广告效果最优。
解:因广告费资源有限,故当各种媒体上的每
元广告费的边际效果均等时,广告费的分配为最优。
25
三种媒介第1次广告每元广告费的边际效果可计算
如下:
电 视 :
电 台 :
报 纸 :
4
 0 .1 3 3
30
1 .5
 0 .1 5
10
2
 0 .1 0
20
可见,尽管做一次电视广告的效果比做电台、
报纸广告大(4>1.5,4>2),但因电视的广告费高,
它每元广告费的边际效果在第1次广告中并不是最大
的。广告费的分配应根据每元广告费边际效果大小
的顺序来进行(见表0—6)。
26
表0—6
选择的广告
电台(第1次)
电视(第1次)
电台(第2次)
电视(第2次)
电台(第3次)
报纸(第1次)
每元的边际
效果
1.5/10=0.15
4/30=0.133
1.3/10=0.130
每元边际效果
排序
累计广告费
(万元)
1
2
3
10
40
50
80
90
110
3/30=0.100
1/10=0.100
2/20=0.100
4
27
可见,选择电台做3次广告,电视做2次广告,报
纸做1次广告,就可以使有限的广告费(110万元)取
得最大的广告效果。此时,各种媒体的每元边际效
果均等于0.100。
28
边际分法析扎根于数学之中
• 函数的边际值=函数的一阶导数
例如,假如利润(π )的方程为:
π =-10,000﹢400Q-2Q²
则边际利润Mπ=dπ /dQ=400-4Q
Mπ=0时,产量Q为最优:
400-4Q=0,Q* =100
• 边际分析法与微分学相结合是最优化最方便的工
具
29
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
• 共同点:
判断一个方案对决策者是否有利,都要看由此
引起的收入是否大于由此引发的成本,即看它是
否能为决策者增加利润。
• 区别:
边际分析法分析的是变量的微量变化对收入成本
或利润的影响。
增量分析法分析的是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和利润
的影响。“某种决策”既可以是大量变化,也可
以是非数量的变化。
30
第4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31
企业的性质
• 企业产生的根源
当市场交易费用太高,由一个组织的权威
(企业家)来支配资源能节省交易成本时,就产
生企业。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
增加恰好等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时,企业规模
达到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合理边界。
•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
自主经营;二、自负盈亏;三、产权明晰。
32
• 问题:什么是企业?
• 企业是街上的超级市场,拐角处的服装店,集
市货摊,肯德基,可口可乐,中国联通等等。
当然,大家都知道像IBM这样的企业巨头店和
地区服装的区别。
•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实行独
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是商品经济发展
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33
企业的目标
• 短期目标应是多样化的
图0—1
34
35
• 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
企业价值= π /(1+i)+ π /(1+i) ² +……+
π / (1+i)ⁿ
1
2
n
t
n
=

t 1

t
(1  i )
t
36
•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三
大优点:
一、促使管理者坚持长期行为;
二、促使管理者考虑效益的时间性;
三、促使管理者考虑经营的风险性。
表0 - 9
两个方案收益时间的比较
年份
1
2
3
4
5
∑
方案A
0
0
0
0
10
10
单位:万元
方案B
1.75
1.75
1.75
1.75
1.75
8.75
37
38
企业目标和经理行为
•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者(股东)和经理人员的目标
有差异,由此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 为驱使经理人员为实现所有者目标而奋斗,在企业
内部应当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在企业外部应造就
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39
工商企业或厂商是将诸如劳动、土地和资本
等不同的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生产和分销产品
或服务并以此获得利润的组织。
●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企业不存在相比较,它的生产成本较低,劳动
力和资本的所有者得到的回报较高。
40
企业的边界
问题:为什么企业的规模不能无限扩大?
原因之一: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就会
提高。当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时,企
业就不再扩大了。
原因之二:人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
41
第 5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润
42
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 会计利润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多少货币收入,是
投资者投资和政府征税的依据。
经济利润反映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劣程度,是经理人
员决策的基础。
43
机会成本
• 指如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
净收入。
• 几种具体情况下机会成本的计算:
(1)业主用自有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如
果把这笔资金借给别人可能得到的利息。
(2)业主自己任经理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在别
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
44
(4)机器如果原来是生产产品A,可得一笔利润收
入,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
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收入。
(5)过去买的物料,其机会成本等于现在的市价。
(6)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
水平雇佣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
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是一致的。
(7)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
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45
[例0—5]
甲用自己的钱1 000万元办工厂(如果这笔钱借出去,每
年可得利息100万元)。乙则从银行借钱1 000万元办同样的
工厂,每年支付利息100万元。 试求甲、乙资金的会计成本
和机会成本。
解: 甲:会计成本=0,机会成本=100万元;
乙:会计成本=100万元,机会成本=100万元。
46
[例0—6]
甲自己当经理管理工厂,不拿工资,但如果他在
其他单位工作,每 月可得工资12000元。乙聘请别
人当经理来管理工厂,每月付工资12000元,试求甲
和乙管理工厂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解: 甲:会计成本=0,机会成本=12000元;
乙:会计成本=12000元,机会成本=12000元
47
[例0—7]
假定有两个方案。
方案Ⅰ:机器甲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产品B,所花的
人工、材料费按现行市价计算共为10000元;折旧费为
2000元(假定折旧费与机器甲期初、期末残值的差额相
等)。
方案Ⅱ:机器乙原来生产产品A,利润收入为2000元。
现在改为生产产品B,所花的人工、材料费按现行市价
计算共为1 0000元;折旧费为2000元(假定机器乙期初、
期末残值的差额为4000元)。试求两个方案的会计成本
和机会成本。
48
解:
方案Ⅰ: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10000+2000=12000(元)
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 =人工、材料费的机会成本+折旧的
机会成本+设备的机会成本=10000+2000+0=12000(元)
方案Ⅱ:生产产品B的会计成本=10000 +2000=12000(元)
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 =人工、材料费的机会成本+
折旧的机会成本+设备的机会成本=10000+4000+2000
=16000(元)
49
[例0—8]
企业甲每年耗用钢材100吨,用的是库存材料,
当时价格10000元/吨。企业乙每年也耗用钢材100
吨,用的是现购材料,市价为12000元/吨。试求
企业甲和企业乙耗用钢材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解:企业甲:会计成本=100×10000=1000000(元)
机会成本=100×12000=1200000(元)
企业乙:会计成本=100×12000=1200000(元)
机会成本=100×12000=1200000(元)
50
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
•
•
经济利润反映资源用于本用途,比用于其他
次好用途的价值高多少。如果经济利润大于
零,说明资源利用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
用途。如果经济利润小于零,说明资源用于
本用途的价值要低于用于其他用途,说明本
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51
[例0—9]
某商人拟投资500 000元开设一家商店,自当经理。年收支情况预计如下:
销售收入
1650 000
会计成本
1450 000
1 200 000
其中:售货成本
200 000
售货员工资
50 000
折旧
会计利润
200 000(元)
需要说明的是,该商店的货物是过去进的,假如现在进这批货,售货成
本将为1 300 000元。售货员的工资则与现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相当。这500 000元资产,预计使用一年后只值440 000元。经理如在别处
工作年收入为150 000元。全部投资若投入其他风险相同的事业可获年收入
4 0 000元。试求该商店的年预计经济利润;该商人是否应在这里投资。
52
解:
全部机会成本=售货机会成本+售货员工资机会成本
+折旧机会成本+经理薪水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
=1 300 000+200 000+(500 000-440 000)+150 000+ 40
000
=1 750 000(元)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全部机会成本=
1 650 000-1 750 000=-100 000(元)
可见,尽管该商店有会计利润200 000元,但经济利
润为负值,说明该商人在这里投资并不合算。
53
正常利润
指为了吸引企业家在本企业投资,必须给他的
最低限度报酬。它等于如把企业家的投资和精力投
到其他风险相同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故它是
一种机会成本。
54
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
• 外显成本系会计账上表现出来的成本。
内涵成本系会计账上未表现的成本。
• 外显成本=会计成本
内涵成本=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涵成本)
55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看电视的经济学
• 看电视的机会成本
56
第1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需求
供给
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
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57
第 1节
需求
58
2021/12/1
一、需要与需求
刺激
引起
需要
激发
动机
产生行为
需要满足
目标
反馈、修正
人类行为模式图
需求在微观经济学中定义为:买者在某一特定
的时间内在某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
够购买的数量。
59
一、需要与需求
2021/12/1
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
选择。
需求使欲望达到有限的满足,这种满足程度用效用度量。
需求三要素:对物品的偏好,价格,可支配的钱
60
需求量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
并能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 产品价格
2. 消费者的收入
3. 相关产品的价格
4. 消费者的偏好
5. 广告费用
6. 消费者对价格的期望
生活中的经济学: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
为什么会破产?
61
需求函数
• 反映需求量与影响它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数
学表达式为:
Qx=f ( Px ,Py , T , I , E , A…)
62
[例1—1]
某洗衣机厂洗衣机的具体的需求函数估计为:
Q=-200P+50I+0.5A (1—1)
式中,Q为顾客对该厂洗衣机的需求量;P为洗衣机价
格;I为居民的平均收入;A为广告费用;-200,50和0.5是
这个需求函数各自变量的参数。
式(1—1)说明:如果计划年度P、I、A的值分别预计
为3000元、250 00元和10 000元,那么,计划期某洗衣机
厂洗衣机的预计需求量应为115万台,即:
Q =-200×3000+50×250 00+0.5×1 000 000=1 150
000(台)
63
需求曲线
• 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可记为:
Q=f (P)。例如,Q=1 750 000-200P
63
64
图1—1
65
[表1—1]
需求曲线还可以用需求表的形式表现:
价格(元)
需求量(台)
3000
4500
6000
1 150 000
850 000
550 000
66
需求曲线的分类
•
•
•
•
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
行业需求曲线
企业需求曲线
需求的规律——需求曲线总向右下方倾斜
图1—2
67
2021/12/1
需求曲线给出了在每一价格下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等于所有的个人需求之和。
P($)
P($)
D1
15
15
10
10
P($)
4 5 Q
O
15
D2
D1
O
DM
D2
2
8 Q
DM
10
O
图1 市场需求曲线
6
13
Q
68
2021/12/1
69
2021/12/1
70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 需求的变动——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曲线位
移。
图1—3
71
• 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因素变动,导致需求量沿需
求曲线变动。
图1—4
72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
•
•
•
需求曲线反映价格和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量的变化是由价格变化引起的
需求的变化是由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引起的
对MBA学位需求的增加显然来自社会对MBA人
才的需求增加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派生需求。
73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74
个人需求
需求法则(Law of demand)
在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
需求量减少。
75
个人需求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引进
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北大的伙食涨
了,大家都到清华去吃饭了)
例:
商品
x1
x2
x1和x2可以相互替代,那么:
价格
P1
P2
如果x1的价格P1相对变得更贵了,
则x1的消费量下降,而x2的消费量上
升。
76
个人需求
*收入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涨,消费
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问题:消费者今年的收入2万,今年的物价比去年同期
上涨10%,物价指数为多少?消费者实际年收入为多少?
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多少?
消费者今年的收入2万,今年的物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0%,则:物
价指数为110%
20000
 18182 元
110%
20000  18182
 9%
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
20000
消费者的实际年收入为
77
需求曲线
• 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 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升,人们转而购买替代品。
所以需求量下降。
▫ 收入效应:商品价格上升,人们的真实收入下降,
即购买力下降,所以需求量也下降。
• 需求曲线:反映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78
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位移是指整条曲线的移动,称之为
“需求的变动”。
问:什么情况下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因素变化
收入
替代品价格
互补品价格
需求曲线右移
上升
上升
下降
需求曲线左移
下降
下降
上升
79
第 2节
供给
80
供给量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
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1. 产品的价格
2. 生产中可互相替代的产品的价格
3. 产品的成本
81
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 供给函数反映供给量与影响供给量的诸因素之间
的关系,其表达式可记为:
Qs=f(P,Ps,C…)
82
• 供给曲线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可记为:
Qs=f(P)
图1—5
83
供给曲线的分类
• 企业供给曲线
• 行业供给曲线
图1—6
84
•
供给的规律:供给曲线总是自左到右向上倾斜。
85
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
• 供给的变动指非价格因素变动,它导致供给曲线
发生移动。
图1—8
86
• 供给量的变动指价格因素发生变动,它导致供给量
沿供给曲线变动。
图1—7
87
• 供给的数量与供给的成正向变动关系。
这就是供给法则。
P
O
S
图 1.3.2供给曲线
Qs=―bo+b1P
(bo﹥0,b1﹥0)
Q
(1.3.2)
88
供给量的增长与供给的增长
•
89
第3节
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
90
需求与供给和价格的关系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91
市场均衡
P
S
Pe
D
0
Qe
图1.3.3 市场均衡
Q
92
•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一般
地总会把价格推向均衡水平,在均衡价格下供
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93
94
市场短缺、均衡与过剩
95
图1—9
96
需求—供给分析法
• 通过绘制供给和需求曲线,可以分析供给、需
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供需曲线背
后诸因素对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这种分析方
法称为需求—供给分析法。
97
西红柿价格为什么会有季节性波动?
图1—10
98
汽车需求的增加对轮胎价格的影响。
图1—11
图1—12
98
99
案例
2021/12/1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社会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是非法毒品的使用,比
如,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这些非法毒品的使用有一
些不利影响。一个是毒品依赖会毁坏吸毒者及其家庭的
生活。另一个是吸毒上瘾的人往往进行抢劫或其他暴力
犯罪,以得到吸毒所需要的钱。为了限制非法毒品的使
用,美国政府每年用几十亿美元减少流入美国的毒品。
现在我们用供给和需求工具来考察这种禁毒政策。
假设政府增加了打击毒品的联邦工作人员数量。非法毒品
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动呢? 三步骤:(1)是供给曲线移动,
还是需求曲线移动;(2)考虑移动的方向;(3)说明这
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100
2021/12/1
禁毒的目的是减少毒品使用,但它直接影响的是
毒品的卖者而不是买者。当政府制止某些毒品进入国
内并逮捕更多走私者时,这就增加了出售毒品的成本,
从而减少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的毒品供给量。
毒品需求(买者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想购买
的数量)并没有变,禁毒使供给曲线向左从 S1 移动
到 S2 ,而需求曲线不变。毒品的均衡价格从 P1 上升
为P2,均衡数量从Q1减少为Q2。均衡数量的减少表
明,禁毒减少了毒品的使用。
但是,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情况如何呢?
101
2021/12/1
102
2021/12/1
考虑吸毒者为购买毒品所支付的总量。由于受
毒品价格上升影响而根除自己不良习惯的瘾君子很
少,所以,很可能的情况是,毒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就会使毒
品市场总收益增加。这就是说,由于禁毒提高的价
格的比例大于毒品使用减少的比例,所以增加了吸
毒者为毒品支出的总货币量。那些已经以行窃来维
持吸毒习惯的瘾君子为了更快地得到钱会变本加厉
地犯罪。因此,禁毒会增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由于禁毒的这种不利影响,另一解决毒品问
题的方法是通过毒品教育的劝说政策减少需求。
103
政府对产品征收消费税,对产品和销
售量的影响
图1—13
104
(续上页 )
• 政府征收消费税,会使价格上涨,销售量减少
• 税额将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各自负担的
程度因供需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
105
政府规定最高价格的情况
图1—14
政府规定最高价格会导致商品短缺,并会在
市场上引起反常现象。
106
政府规定最低价格的情况
图1—15
政府规定最低价格会导致商品过剩
107
第4节
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108
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价格机制通过商品的价格波动能自动调节供
需,基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资源的稀缺性
二、资源的可替代性
三、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选择
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109
介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一、市场机制
• 市场机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
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通过市场的作用建立起来的
一种内在有机联系。
110
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
支出(美元)
产品市场
物品和服务
收入(美元)
物品和服务
家
庭
企
业
经济资源
收入(美元)
图1-1
要素市场
经济资源
生产要素支付(美元)
收入、产出、资源和生产要素支付的循环流动
111
市场体系中的利润
●利润在经济体系中起着两个重要作用:
第一,利润对生产者来说,是一种改变产量或进入(退出)一个行
业的信号。
行业利润高
老企业扩大生产、新企业进入
行业利润低
老企业收缩或退出
第二,利润是鼓励企业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并承担风险的一种
回报。
112
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市场供不应求
某行业价格较高
利润较大
生产者增加产量
需要更多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
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资源转入该行业
113
第2章 需求分析
•第1节 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2节 需求的收入弹性
•第3节 需求的交叉弹性
114
第 1节
需求的价格弹性
115
价格弹性的计算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
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量变动% Q / Q Q P
价格弹性 


.
价格变动%
P / P P Q
•
点价格弹性:  p  lim Q .P  dQ .P
P 0 P Q
dP Q
115
116
图2—1
117
• 也可用几何方法求:
εP =BC/AB
图2—2
118
用几何方法比较a、b两点的εp :
图2—3
119
• 弧价格弹性:
(Q1  Q2 )
(Q2  Q1 ) /
Q2  Q1 P1  P2
Q / Q
2
Ep 


.
( P1  P2 )
P / P
P2  P1 Q1  Q2
( P2  P1 ) /
2
图2—4
120
[例2—1]
• 假定某企业的需求曲线方程为:Q=30-5P。求
P=2,Q=20处的点价格弹性。
解: dQ/dP=-5
=dQ/dP·P/Q=-5×2/20=-0.5
在P=2,Q=20处的点价格弹性为0.5
εP
121
[例2—2]
假定在某企业的需求曲线上,当P=2时,Q=20;
当P=5时,Q=5。求价格从2元到5元之间的弧价
格弹性。
解:已知Q1=20,Q2=5;P1=2,P2=5;
Q2  Q1 P2 
+ P1 5  20 5  2
EP 



 1.4
P2  P1 Q2  Q1 5  2 5  20
.
即价格从2元到5元之间的弧价格弹性为1.4。
122
需求曲线按价格
弹性的不同分类
图2—5
123
2021/12/1
124
2021/12/1
125
2021/12/1
缺乏弹性 (一1<εp<0)
126
2021/12/1
ε
富有弹性 (一∞< p<一1)
127
2021/12/1
128
2021/12/1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图2—6
129
130
表2—1
价格变化 弹性需求
ε P﹥1
单元弹性需求 非弹性需求
εP =1
ε P﹤ 1
价格上升 销售收入下降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上升
价格下降 销售收入上升 销售收入不变 销售收入下降
生活中的经济学:
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130
131
价格弹性与总收
入(TR)、边际
收入(MR)和平
均收入(AR)之
间的关系
图2—7
132
AR(P)、MR和ε
P
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MR=P(1 -1/ ε
P
)
133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1.
2.
3.
4.
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可替代物品的多少
购买商品的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率
时间因素
134
2021/12/1
135
价格弹性应用举例
1. 用于对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与估计
[例2—3]
某国为了鼓励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于2008年
采取措施限制石油进口,估计这些措施将使可得到
的石油数量减少20%,如果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在
0.8~1.4之间,问第二年该国石油价格预期会上涨
多少?
136
解: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 %/价格变动 %
∴价格变动 % = 需求量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
当价格弹性为0.8时,价格变动%=20%/
0.8=25%
当价格弹性为1.4时,价格变动
%=20%/1.4=14.3 %
所以,预期第二年该国石油价格上涨幅度在
14.3 %~25 %之间。
137
例2—4
某企业某产品的价格弹性在1.5~2.0之间,如果
明年把价格降低10 %,问销售量预期会增加多少?
解:
需求量变动 % =价格变动 %×价格弹性
如价格弹性为1.5时,需求量变动 % =10% ×1.5=15
%
如价格弹性为2.0时,需求量变动 % =10% ×2.0=20
%
所以,明年该企业销售量预期增加15%~20%。
138
2. 用于企业的价格决策
3. 用于政府制定有关政策
139
2021/12/1
140
案例 对“谷贱伤农”的解释
2021/12/1
1、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 农民的收入?
2、解
释
见图:
P
E1
P1
S`
E2
P2
0
需求曲线不变,
且农产品往往
是缺乏需求弹
性的商品。
S
Q1 Q2
D
Q
均衡的价格下降至P2
减少的收入为:
P1E1Q1O —
P2E2Q2O
保
护
价
141
2021/12/1
142
第 2节
需求的收入弹性
143
收入弹性的计算
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消费者收入变动%
=ΔQ/ΔI×P/I
143
144
产品按收入弹性的大小分类
• 收入弹性>0
• 收入弹性<0
• 收入弹性>1
正常货
低档货
高档货
145
收入弹性应用举例
• 1. 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例2—5]
政府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要制定一个住房的长
远规划。假定根据资料,已知租房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0.8~1 . 0之间,买房需求的收入弹性在0.7~1.5
之间。估计今后10年内,每人每年平均可增加收入
2%~3%。问10年后,对住房的需求量将增加多少?
146
• 解:先估计10年后,居民平均收入增加多少。
如果每年增2%,则10年后可增加到
1.0210=121.8%,即10年后每人的收入将增加
21. 8%。
如果每年增加3%,则10年后可增加到
1.0310 =134.3%,即10年后每人的收入将增加
34.3%。
147
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 /收入变动%
需求量变动%=收入弹性×收入变动%
(1)10年后租房需求量将增加:
租房需求量增加幅度在17.4%~34.3%之间。
148
(2)10年后买房需求量将增加:
买房需求量增加幅度在15.3%~51.5%之间。
149
• 2. 用于企业经营决策
• 3. 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
150
2021/12/1
某些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商品
需求收入弹性
酒类
住房
家具
牙科服务
午餐肉
鞋类
医疗保险
面粉
来源:H.霍撒克,L.泰勒, 美国的消费者需求
1.54
1.49
1.48
1.42
1.40
1.10
0.92
-0.36
151
2021/12/1
实例:美国和欧洲的机票需求弹性
机票种类
价格弹性
收入弹性
头等舱
0.45
1.50
经济舱
1.30
1.38
优待舱
1.83
2.37
152
第3节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53
交叉弹性的计算
• 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
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
Y 产品需求量变动%
X 产品价格变动%
=(∆Qy / ∆Px) ×(Px /Qy)
• 点交叉弹性= (dQy / dPx) ×(Px /Qy)
.
Q y 2  Q y1 PX 1  PX 2
• 弧交叉弹性=

PX 2  PX 1 Q y1  Q y 2
153
交叉弹性的经济含义
• Epχ>0 替代品
• Epχ <0 互补品
• Epχ =0 互不相关
154
155
交叉弹性应用举例
1.
2.
3.
4.
用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用于分析产品间的竞争关系
用于定价决策
作为划分行业的标志
156
2021/12/1
例:《伦敦时报》的降价
世界传媒大王鲁珀特·默多克拥有的《伦敦时报》是世界著名报纸之
一。1993年9月,《伦敦时报》将它的价格从45便士将到了30便士,而
它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保持不变。几家主要报纸在1993年8月及1994年5
月的销量如下:
1993年8月
1994年5月
355,000
518,000
伦敦时报
每日电讯
1,024,000
993,000
独立报
325,000
277,000
(1). 《伦敦时报》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
(2). 每日电讯与伦敦时报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
(3). 《伦敦时报》的降价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吗?
提示:用中点公式
157
30  45
Qd P
163000
815
2
Edp 




 0.934
P Qd
15 873000 873
2
30  45
2021/12/1
E xy
Q y
Px
31000
155
2





 0.077
2017000
 Px Q y
15
2017
2
《伦敦时报》属于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对它而言,在经济上
是不合算的。
158
第4章 生产决策分析
•第1节 什么是生产函数
•第2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第3节 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
•第4节 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第5节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6节 生产函数和技术进步
159
第1节
什么是生产函数
生产的三要素
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劳动的价格是工资。
土地
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土地的价格是地租。
资本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并非专指货币。
资本的价格是利息。
161
生产函数的概念
• 生产函数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要素组合
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其数学表达式
为: Q  f ( x1 , x2 , xn ) 。
• 不同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
• 短期生产函数——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
是固定的;长期生产函数——所有投入要素的投
入量都是可变的。
162
第2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163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
相互关系
表4—1 印刷车间每天的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工人人数
总产量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13
30
60
104
134
156
168
176
180
180
176
边际产量
13
17
30
44
30
22
12
8
4
0
-4
平均产量
13
15
20
26
26.8
26
24
22
20
18
16
164
165
图 4— 1
166
• 边际产量= dQ / dL=总产量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
率
• 平均产量= Q / L=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连
接线的斜率。
•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最大
167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
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
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点之
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生产的三阶段
Y
1
2
B
A
第一阶段:
3
C
平均产量递增阶段
TP
第二阶段:
A’
平均产量递减,但
边际产量仍大于零
B’
C’
O
图6-7
MP
第三阶段:
AP
L
边际产量为负值,
总产量也递减
171
生产的三个阶段
图4—2
172
• 第一个阶段不合理,因为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增
加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 第三个阶段不合理,因为可变要素投入过多,其
边际产量为负值。
• 第二个阶段是合理的,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边
际产量均为正值。
173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 边际产量收入
指可变投入要素增加1个单位,能使销售收入增加
多少。
MRPy  TR / y  ( TR / Q ).( Q / y )  MR.MPy
•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条件:
MRPy  ME y 或MRPy  Py
174
[例4—1]
假定某印染厂进行来料加工,其产量随工人
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方
Q
程表示:
这里,
为每天的产量;
L
Q  98 L  3L2
为每天雇用的工人人数。又假定成品布不论生产
多少,都能按每米20元的价格出售,工人每天的
工资均为40元,而且工人是该厂唯一的可变投入
要素(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变化略而不计)。问该厂
为谋求利润最大,每天应雇用多少工人?
175
解:因成品布不论生产多少,都可按每米20元的价格
出售,所以边际收入(MR)为20元。
成品布的边际产量为:
dQ d (98 L  3 L )
MPL 

 98  6 L
dL
dL
则
MRPL  MR .MPL  20  (98  6 L )
2
根据式 (4—5), MEL  PL  40
20  (98  6 L)  40
L=16
即该厂为实现利润最大,应雇用工人16名。
176
[例4—2]
在上面印刷车间的例子中,假定印刷品的价格为每
单位15元,工人的日工资率为120元。
(1)假定工人是该车间唯一的可变投入要素,该车
间应雇用多少工人?
(2)假定伴随工人人数的增加,也带来用料(纸张)
的增加,假定每单位印刷品的用料支出为5.0元。该
车间应雇用多少工人?
解:(1)假定工人是唯一的可变投入要素。
177
表4—2
1
2
3
4
5
6
7
8
9
10
边际产量
13
17
30
44
30
22
12
8
4
0
边际产量收入
195 255
450
660
450
330
180
120
60
0
边际支出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工人人数(1)
0
根据表4—2,当 MRPL  MEL  PL  120
2.4 元时,工
人人数为8人,所以应雇用8人。
(2)假定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原材
料支出,则有关数据可计算如下:
178
表4—3
1
2
3
4
5
6
7
8
9
10
边际产量
13
17
30
44
30
22
12
8
4
0
边际产量收入
195 255
450
660
450
330
180
120
60
0
边际支出
185 205
270
340
270
230
180
160
140
120
工人人数(1)
0
根据表4—3,当工人人数为7时, MRP
L
=180。所以,最优工人人数应定为7人。
 MEL
179
第3节
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
180
等产量曲线的性质和类型
• 什么是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反映能生产一定产量的各种投入要素组合。
图4—3
181
• 性质: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图4—4
182
• 分类:
1. 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
图4—5
183
2. 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
图4—6
184
3. 投入要素之间替代不完全
图4—7
185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 指增投1个单位x,能替代多少单位y。
186
MRTS  y / x; y / x  MPx / MPy
图4— 8
187
•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量曲线的斜率,它总是随
着x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188
等成本曲线
• 等成本曲线反映总成本不变的各种投入要素组合。
等成本曲线的方程式:
E  Px .x  P y .y 或 y  E / P y  ( P x / P y ) .x
这里,
E / Py代表等成本曲线在 y轴上的截距,
说明越在外面的等成本曲线代表越高的成本; Px / Py
代表等成本曲线的斜率。
189
图4—9
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确定
• 图解法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代表最优组合。
图4—10
190
191
• 一般原理: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
是:
MPx
1
Px
图4—12
1

MPx2
Px2
  
MPxn
Pxn
192
[例4—4]
假设等产量曲线的方程为:
Q  K a Lab ,其中K
为资本数量,L为劳动力数量,a和b为常数。又假
定K的价格为PK, L 的价格(工资)为PL。试求这两
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
解:先求这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
L的边际产量为:
a b
K的边际产量为:
( K L )
MPL 
 K a bLb 1
L
 ( K a Lb )
MPK 
 Lb aK a 1
K
193
根据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最优组合的条件是:
MPL MPk

PL
Pk
即
K a bLb1 Lb aK a 1
M

PL
PK
或
bK aL

PL PK
K aPL

L bPK
所以, K和L 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为a PL / b PK。
194
[例4—5]
某出租汽车公司现有小轿车100辆,大轿车15
辆。如再增加一辆小轿车,估计每月可增加营业
收入15 000元;如再增加一辆大轿车,每月可增
加营业收入40 000元。假定每增加一辆小轿车每
月增加开支12 500元(包括利息支出、折旧、维
修费、司机费用和燃料费用等),每增加一辆大
轿车每月增加开支25 000元。该公司这两种车的
比例是否最优?如果不是最优,应如何调整?
195
解 : MP大  40
30 000
000

MP大
P大
30 000
000
40

 12(
元)
1.6(元)
2 000
500
25
 MP小  50
10 000
000

MP小
P小
000
P大  225500
P小  1 12250
500
50
10000
000

 8(
元)
1.2(元)
250
121 500
196
即大轿车每月增加1元开支,可增加营业收入12
元,而小轿车只能增加营业收入8元。两者不等,
说明两种车的比例不是最优。如想保持总成本不
变,但使总营业收入增加,就应增加大轿车,减
少小轿车。
197
利润最大化的投入要素组合
• 为谋求利润最大,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必
须同时满足MRPK=PK和MRPL=PL。这种组合也一
定能满足最优组合的条件,即MPK/PK=MPL/PL。
198
图4—13
199
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
• 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
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
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
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
以前贵的投入要素。
图4—14
200
生产扩大路线
• 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最优组合比例
发生变化的轨迹。
图4—15
• 长期生产扩大路线
• 短期生产扩大路线
201
第4节
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202
规模收益的三种类型
假定:aL+aK=bQ
1. b>a 规模收益递增
2. b<a 规模收益递减
3. b=a 规模收益不变
203
图4—16
204
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
• 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1)工人专业化
(2)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
(3)大设备单位能力的费用低
(4)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其他因素
• 促使规模收益不变的因素
• 促使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因素
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
• 假如, hQ  f  kx, ky, kz 
那么,h<k 规模效益递减
h=k 规模效益不变
h>k 规模效益递增
n
hQ

k
f  x, y , z 
• 如果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
那么,n=1 规模效益不变(h=k)
n>1 规模效益递增(h > k ,假定k>1)
n<1 规模效益递减(h < k ,假定k>1)
205
206
第5节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形式: Q  aK b Lc
• 优点:
1. 其对数形式为线性函数
2. 边际产量的变化,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 属于齐次生产函数,便于判断规模收益类型
4. 指数b、c,恰好是K、L的产量弹性
207
由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可分别计算出劳动和
资本的弹性系数如下:
Q / Q Q K
Q / Q Q L
e K  lim


e L  lim


K 0 K / K
L0 L / L
K Q
L Q
L
α
α K
α 1
1 α
 A(1  α ) L K 
 AαL K 
Q
Q
K
L
α
α
α 1
1 α
 A(1  α ) L K 
 AαL K 
α
1 α
ALα K 1α
AL K
α
1α
由C-D生产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投入要素的指数
数值,可以测定某种生产是属于规模收益递增、
固定还是递减。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若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
加,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收益固定即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要
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收益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
素增加的比例。
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本形态为:
Q  Ax x
α
1
β
2
取对数化为线性函数后,可计算出α、β的值。
如果α+β>1,则为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
如果α+β=1,则为规模收益固定的生产;
如果α+β<1,则为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
211
第 6节
生产函数和技术进步
212
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
• 技术进步,指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有了
进展。它应当表现为以更少的投入,得到与以前
同样的产出。
故技术进步导致生产
函数的改变,表现为
等产量曲线的位移。
图4—18
213
技术进步的类型
1. 劳动节约型
2. 资本节约型
3. 中立型
214
图4—19
技术进步在产量增长中所作贡献的测定
 
假定某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为:
Q

aK
L
 -1 
那么, M PK  a K L
M PL    K  L   1
假定在这一期间 ,该单位增加的全部产量为ΔQ。
 Q  M P K . K  M P L .. L   Q 
M P K . K  M P L . L
式中,
为因增加投入而引起的产量的增
加;
ΔQ ′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两边均除以
,得:
P .K  K
M P .
L L Q
Q Q M
Q

K
Q
.
K

L
Q
.
L

Q
215
216

.
a K 

aK
M P K K
Q
.

1

.
L  K
L
 
.
M P L L
a  K  L   1 L

 


Q
aK L
Q
K
L
Q 
 
 

Q
K
L
Q
如果ΔQ/Q为全部产量增长率,记为GQ;ΔK/ K为资本增长
率,记为GK;ΔL/ L为劳动增长率,记为GL;ΔQ′/ Q为因
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增长率,记为GA,则式(4—13)又可写
为:
G  G   G  G
Q
或:
K
L
GA  GQ   GK   GL 
A
217
[例4—7]
0.6
Q  5 K 0.4 L0.4 。在这期间,
假定某企业期初的生产函数为:
该企业资本投入增加了10 %,劳动力投入增加了15%,到期末
总产量增加了20%。(1)在此期间该企业因技术进步引起的
产量增长率是多少? (2)在此期间,技术进步在全部产量增长
中做出的贡献是多大?
解:(1)因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增长率为:GA=GQ-αGK
-βGL=20 %-0.4×10%-0.6×15% =7% 即在全部产量增长
率20%中,因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增长率为7%。
(2)技术进步在全部产量增长中所做的贡献为:GA/
GQ× 100%=7%/20%×100%=35% 即在全部产量增长中,
有35%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
218
第5章 成本利润分析
•第1节 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第2节 成本函数
•第3节 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第4节 贡献分析法及其应用
•第5节 盈亏分析法及其应用
•第6节 成本函数的估计
219
第1节
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220
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 适用于决策的成本为相关成本
• 与决策无关的成本为非相关成本
例如:决策时
候多采用市价,
而非过去进货
的价格。
22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 机会成本指资源如果用于其他次好用途而可能得
到的净收入。
会计成本指账簿上记录的成本。
• 机会成本属于相关成本,会计成本为非相关成本
222
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
• 增量成本:由决策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ΔC=C2-C1
• 沉没成本:不因决策而变化的成本
[例5—1]
某安装工程公司投标承包一条生产线,其工程预
算如表5—1所示。
表5—1
投标准备费用
固定成本(不中标也要支出的费用,如
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
变动成本(中标后为了完成合同需要增
加的支出,如材料费、工人工资等)
总成本
利润(33%)
报价
单位:元
200 000
200 000
500 000
900 000
300 000
1 200 000
223
224
安装工程公司报价1 200 000元,可是投标后,
发包方坚持只愿出600 000元,而该安装公司目
前能力有富裕。它应不应接受承包这项工程?
解:沉没成本=200 000 + 200 000=400 000
元
(投资准备费用) (固定成本)
增量收入=600 000元
增量成本=500 000元
增量利润=600 000-500 000=100 000元
∴安装公司可以接受这项承包工程。
225
[例5—2]
某企业原生产产品A 1 000件,单位变动成本
1元,总固定成本为50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0.5元),
单位全部成本为1.5元,单位价格为2元。现有人
只愿以1.3元价格 订购400件,如企业生产能力有
富余,该企业是否应接受这笔订货?
解:沉没成本=500元
增量成本=400元(=1.0×400)
增量收入=520元(=1.3×400)
增量利润=520-400=120元
有增量利润说明可以接受此任务。
边际成本
• 指产量增加1个单位,导致总成本变化多少
MC=ΔTC/ΔQ
表5—2
产量(Q)
0
1
2
3
4
总成本(TC)
0
4
7
9
10
边际成本(MC)
4
3
2
1
226
227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 变动成本——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随产量变化
而变化。如直接工人的工资,直接材料费用等。
• 固定成本——固定投入要素的支出,不随产量变
化而变化。如房租、折旧费、借款利息和管理费
用等。
228
第 2节
成本函数
229
成本函数导源于生产函数
图5—1
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
230
图5—2
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
231
图5—3
规模收益递减的情况
232
短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函数
• 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
故短期成本中有固定成本。
• 长期是指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故
长期成本都是变动成本。
233
短期成本曲线
• 总变动成本(TVC)
总变动成本曲线的形状由总产量曲线的形状决定,
归根到底,又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
234
图5—5
235
图5—6
236
• 总固定成本(TFC)
和总成本(TC)
TC=TFC+TVC,
见图5—4(c)
237
• 平均固定成本(AFC)、
平均变动成本(AVC)和
平均总成本(AC)
AFC=TFC/Q;
AC=TC/Q(= AFC +AVC)
见图5-4(d)
238
• 边际成本(MC)
MC=ΔTC/ΔQ=ΔTVC/ΔQ
MC=AC时,AC为最低,见图5-4(d)
• 成本曲线导源于产量曲线
239
长期成本曲线
• 长期成本曲线(LTC)
长期总成本曲线反映,如果企业能选择最优规
模,在各个产量水平上,可能的最低的总成本。
图4—15
生产扩大路线图
240
图5—8
长期总成本曲线可以根据生产扩大路线图求出
241
• 长期平均成本(LAC)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反映,如果企业能选择最
优规模,在各个产量水平上,可能的最低平均成
本(LAC=LTC/Q)。它是许多短期平均成本的包
络线。
242
图5—9
243
图5—10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44
• 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反映,如果企业能选择最
优规模,在每个产量水平上,再增加一个产量,
会使总成本增加多少。
(LMC=ΔLTC/ΔQ)
245
图5—11
MC曲线和AC曲线(包括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关系)
246
成本函数推导举例
[例5—3] 某企业的技术部门已经估计出该企业的
生产函数为:Q  4 KL ,这里,Q为每月的产量(单
位:万件),K为每月的资本投入量(单位:万台
时),L为每月雇用的人工数(单位:万工时)。假定
工人每万工时的工资为8 000元,资本每万台时的
费用为2 000元。
(1)求出它的短期总成本函数、短期平均成本函
数和短期边际成本函数(假定在短期内,K是固定
的,等于10)。
247
(2)求出它的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
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3)画出它的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
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
Q  4 KL
(5  1)
TC  2 000K  8 000L
(5  2)
Q2
由5-1,可得L=
16 K
代入式(5  2),得:
500Q 2
TC 
 2 000K
K
(5  3)
248
(1)从短期看,K=10
短期总成本函数为:
500Q 2
STC 
 2 000  10
K
 50Q 2  20 000
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为:
STC 50Q 2 20 000
SAC 


Q
Q
Q
20 000
 50Q 
Q
249
短期边际成本函数为:
d(STC )
SMC 
dQ
d(50Q 2  20 000)

dQ
 100Q
(2)从长期看,所有投入都是可变的。为了找出产
量为Q时使总成本最低的资本投入量,根据式(5—
3),令:
或
dTC
500Q 2

 2 000  0
2
dK
K
Q
K
2
250
代入式(5—3),得:
长期总成本函数为:
LTC=2 000Q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为:
LTC
LAC 
 2 000
Q
长期边际成本函数为:
d(LTC ) d(2 000Q)
LMC 

 2 000
dQ
dQ
251
(3)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后
者的最低点(Q=20万件,
SAC=SMC=2 000元)。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
期平均成本曲线在后者的最
低点相切。这里LAC是一条
水平线,说明该企业规模收
益不变。
图5—12
252
第3节
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253
规模经济性和企业规模的选择
一、规模经济性和规模不经济性
图5—13
254
二、企业规模的选择要兼顾规模经济性和需求
*理论上的探讨:图5—10
255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大量运输的经济性;
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256
范围经济性
• 一家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如每种产品
分别由一家企业生产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就存在
范围经济性。
范围经济性的程度(SC)可由下列公式来衡量:
C (QX )  C (QY )  C (QX , QY )
SC 
C (QX , QY )
257
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
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258
第 4节
贡献分析法及其应用
259
贡献分析法
• 一个方案的贡献是指该方案能够为企业增加多少
利润。通过贡献的计算和比较,来判断一个方案
是否可以被接受的办法,成为贡献分析法。
• 贡献(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 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 贡献分析法就是根据贡献的大小来判断方案优劣。
它用于短期决策。
260
[例5—4](P183)
某企业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2元,总固定成
本为10 000元,原价为3元。现有人愿按2.5元的价
格订货5 000件。如不接受这笔订货,企业就无活
可干。企业应否承接此订货?
解:如果接受订货,则接受订货后的利润为
利润 =销售收入-(总变动成本+总固定成本)
= 2.5×5 000-(2×5 000+10 000)=-7 500
(元)
接受订货后的贡献将为
贡献 =单位产品贡献×产量
=(2.5-2)×5 000=2 500(元)
261
如不接受订货,企业仍然要支出固定成本,
即企业利润为-10 000元。接受订货后企业的利润
为-7 500元。两者比较,企业若接受订货可以减
少亏损2 500元,这就是利润的变化量,即贡献,
有贡献就应接受订货。
262
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 是否接受订货
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所接受的订货的价格低于全部
成本,也能增加企业的利润,这些条件包括:
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
新的订货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销售;
虽然订货价格低于产品的全部成本,但是高于产
品的单位变动成本。
263
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 是否接受订货
[例5—5]大陆仪器公司生产各种计算器,一
直通过它自己的销售网进行销售。最近有一家大
型百货商店愿意按每台8元的价格向它购买20
000台X1—9型的计算器。大陆公司现在每年生产
X1—9型160 000台,如果这种型号的计算器再多
生产20 000台,就要减少生产更先进的X2—7型
计算器5 000台。与这两个型号有关的成本、价格
数据见表5—8。
表5—8
X1—9型
X2—7型
材料费
1.65
1.87
直接人工
2.32
3.02
变动间接费用
1.03
1.11
固定间接费用
5.00
6.00
利润
2.00
2.40
12.00
14.40
批发价格
264
265
大陆仪器公司很想接受百货商店的这笔订货,
但又不太愿意按8元的单价出售(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X1—9型计算器的批发价是12元)。可是,百货商店
则坚持只能按8元单价购买。大陆仪器公司要不要
接受这笔订货?
解:如果接受20 000台X1—9型的订货:
贡献=20 000×[8-(1.65+2.32+1.03)]
-5 000×[14.40-(1.87+3.02+1.11)]
=18 000(元)
有贡献就应接受这笔订货,因为它能为企业增加利
润18 000元,尽管其订货价格低于批发价。
266
• 发展何种新产品
[例5—7]某企业原来只生产产品A,现有B、
C两种新产品可以上马,但因剩余生产能力有限,
只允许将其中之一投入生产。公司每月总固定成
本为50 000元,并不因上新产品而需要增加。新、
老产品的有关数据如表5—10所示。
表5—10
项 目
A产品
产销数量(月平均)(件) 20 000
B产品
C产品
10 000 50 000
单价(元)
5
10
3
单位变动成本(元)
2
5.4
2
解:
产品B的总贡献=(10-5.4)×10 000=46 000 (元)
产品C的总贡献=(3-2)×50 000=50 000(元)
产品C的贡献大于产品B 4 000元(=50 000-46 000),所以应发
展产品C,它比发展产品B可多得利润4000元。
267
268
这个决策的正确性,可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一个
是生产产品A和B,另一个是生产产品A和C)的利润
得到证明。
生产产品A和B的总利润=(5×20 000+10×10 000)(2×20 000+5.4×10 000)-50 000=56 000(元)
生产产品A和C的总利润=(5×20 000+3×50 000)(2×20 000+2×50 000)-50 000=60 000(元)
269
增加生产新产品C比新产品B可多得利润4 000元
(=60 000-56 000)。这个答案和前面计算贡献的答案
相同,但不如贡献法简捷。
需要指出的是,按下面的方法,即先在各种产品
上分摊固定成本,然后计算每种产品的利润,再根据
利润大小来决策是错误的。
按销售收入的大小来分摊固定成本,则:
270
产品B应负担 B的销售收入

 总固定成本
的固定成本 A和B的总销售
100 000

 50 000
5  20 000  10 10 000
 25 000(元)
C的销售收入
产品C应负担

 总固定成本
的固定成本 A和C的总销售额
50 000  3

 50 000
5  20 000  3  50 000
 30 000(元)
产品B的利润  10  10 000  5.4  10 000  25 000
 21 000(元)
产品C的利润  3  50 000  2  50 000  30 000
 20 000(元)
21 000>20 000,所以应增加产品B的生产。
然而,这样决策是错的。
271
[例5—8]
在例5—7中,如果增加产品C的生产,需要增购
一台设备,使固定成本每月增加10 000元。这种情
况下,企业应发展哪种新产品?
解: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增加的固定成本不是
沉没成本,而是增量成本。
产品B的总贡献=(10-5.4)×10 000
=46 000(元)
产品C的总贡献=(3-2)×50 000-10 000
=40 000(元)
46 000>40 000,所以应发展新产品B。
•亏损的产品要不要停产或转产
[例5—9]
假定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A、B、C,其中产品
C是亏损的。每月的销售收入和成本利润数据
如下:
项
目
销售收入
成本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利润
A
B
C
总计
1 000 000
1 500 000
2 500 000
5 000 000
700 000
200 000
100 000
1 000 000
300 000
200 000
2 200 000
500 000
-200 000
3 900 000
1 000 000
100 000
272
273
问:(1)产品C要不要停产?
(2)假如把产品C的生产能力转产产品D,
产品D每月的销售收入为2 000 000元,每月变动
成本为1 500 000元。试问要不要转产产品D?
(3)假如产品C停产后,可以把部分管理
人员和工人调往他处,使固定成本下降80 000元,
腾出的设备可以出租,租金收入预计每月250
000元。问产品C要不要停产?
274
解:
(1)产品C的贡献=2 500 000-2 200 000=300
000(元)
所以,不应当停止产品C的生产,因为这样反而会使
企业减少利润300 000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决策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
(a)假设停产某一产品后,企业总固定成本保持不变。
(b)假定停产后,这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不用。
表5—12
项
目
销售收入
成本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利润
单位:元
企业合计
维持产品C的生产 停产产品C
5 000 000
2 500 000
3 900 000
1 000 000
100 000
1 700 000
1 000 000
-200 000
差额
-300 000
275
276
(2)产品C的贡献=2 500 000-2 200 000
=300 000(元)
产品D的贡献=2 000 000-1 500 000
=500 000(元)
500 000>300 000,所以转产产品D是合算的,它
能给企业增加利润200 000元。
(3)在计算这一贡献时,要考虑两笔机会成本(如
果停产可以节省固定成本80 000元,如果停产可以
得到租金收入250 000元)。
277
如果生产产品C,
增量收入=2 500 000元
增量成本=2 200 000+80 000+250 000
=2 530 000(元)
贡献=2 500 000-2 530 000=-30 000(元)
生产产品C的贡献为负值,所以应予停产。
278
• 有限资源怎样最优使用
[例5—10]
大新纺纱公司已经试验成功,可以用一种新的
人造纤维纺出三种纱,其型号分别为:“25PAG”、
“40PAG”和“50PAG”。这种新的人造纤维是由另
一家人造纤维公司生产的,产量有限,对所有顾客
只能限量供应,对大新纺纱公司的供应量限定为每
月3 000公斤。大新纺纱公司生产这三种纱的成本
和利润的数据如表5—13所示。
表5—13
项 目
单位产量原料消耗(公斤)
单位成本(元)
原料
人工
间接费用
(其中50%为变动费用,
50%为固定费用)
合计(元)
销售价格(元)
利润(元)
单位:元
25PAG
4
40PAG
2.5
50PAG
2
3.20
0.25
0.30
2.00
0.30
0.40
1.60
0.40
0.50
3.75
4.60
0.85
2.70
3.20
0.50
2.50
2.85
0.35
279
280
假定“25PAG”的最大销售量为500单位
“40PAG”的最大销售量为700单位,“50PAG”为
800单位,大新纺纱公司最优的产品方案应如何确
定。
解:先算出每种产品的单位利润、单位贡献和
单位原料贡献(本例中原料来源有限,是生产中的
“瓶颈”),见表5—14。
表5—14
单位:元
项 目
25PAG
40PAG
0.85
0.50
单位产品利润(元)
1.00
0.70
单位产品贡献(元)
(=单位固定成本+单 (=0.15+0.85) (=0.20+0.50)
位利润)
单位原料贡献(元)
0.25
0.28
(=单位产品贡献÷ (=1.00÷4) (=0.70÷2.5)
原料消耗定额)
50PAG
0.35
0.60
(=0.25+0.35)
0.30
(=0.60÷2)
281
282
从以上数据中看到,单位产品利润最高的产品是25PAG,
单位产品贡献最多的产品也是25PAG。但由于原料是薄弱环
节,能使企业获利最多的产品,应是单位原料所能提供贡献
最大的产品50PAG,其单位原料贡献为0.30元/公斤,次多的
是40PAG,0.28元/公斤,获利最小的是25PAG,0.25元/公
斤。
由于25PAG的最大销售量为500单位,它需要使用原料2 000
公斤(=4×500);40PAG最大销售量为700单位,需用原料1
750公斤(=2.5×700);50PAG最大销售量为800单位,需用
原料1 600公斤(=2×800)。根据这种情况,企业的3 000公
斤原料,应把1 600公斤优先用于生产50PAG800单位,剩下
1 400公斤用于生产40PAG560单位(=1400÷2.5),不生产
25PAG产品。
283
• 向公司内还是向公司外购买
[例5—11]
某木材加工总公司,下设三个分公司。它们是锯木厂分
公司、家具制造分公司和木制品批发分公司。这三家分公司自
负盈亏,有定价自主权。但分公司之间在定价上如有争议,总
公司有裁决权。现木制品批发分公司拟订购一批高级家具。它
可以向本公司内部的家具制造分公司订购,后者出价每套5
000元;也可以向外面的家具商A或B订购,A出价每套4 500元,
B出价每套4 000元。如果由本公司家具制造分公司生产这批家
具,变动成本为4 000元,其中有75%为木料费用,购自本公
司锯木厂分公司。锯木厂分公司生产这批木料所付变动成本占
售价的60%。如果由外面的家具商A生产这批家具,则需要委
托本公司家具制造分公司进行油漆,油漆价格为每套800元,
其中变动成本占70%。现总公司的家具制造分公司坚持这批订
货的价格不能低于5 000元,但木制品批发分公司认为太贵,
打算向外面家具商B订购。如果你是总公司总经理,应如何裁
决?
284
解:(1)向公司内部的家具制造分公司订购。
(2)向公司外面的家具商A订购。
(3)向公司外面的家具商B订购。
净购买成本=4 000(元)
比较三个方案的净购买成本,以第一方案为最低。所以
总经理应裁决向公司内部的家具分公司购买家具。
285
第 5节
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及其应用
286
盈亏分界点图解法
287
盈亏分界点分析法的应用(代数法)
1. 求盈亏分界点产量:Q=F/(P-V)=F/C
2. 求保目标利润的产量:
Q=(F+π)/(P-V)=(F+π)/C
3. 求利润:π=P•Q-(F+V•Q)
4. 求因素变动后的盈亏分界点产量
Q=
(F±ΔF)
[(P±ΔP)-(V±ΔV)]
5. 求因素变动后保目标利润的产量
Q=
[(F±ΔF)+(π±Δπ)]
[(P±ΔP)-(V±ΔV)]
F  ’1  t 
6. 求保税后利润的产量 Q 
P V
'
7. 求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实际(或预期)销售量-盈亏分界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 / 实际或预期销售量
288
289
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应用举例
• 求保本和保利润销售量
[例5—12]
假定某汽车公司经办到风景点A地的旅游业务,
往返10天,由汽车公司为旅客提供交通、住宿和
伙食。往返一次所需成本数据如表5—15所示。
表5—15
单位:元
固定成本
折旧
职工工资(包括司机)
其他
往返一次的全部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1 200
2 400
400
4 000
每个旅客的住宿伙食费
每个旅客的其他变动费用
每个旅客的全部变动成本
475
25
500
290
291
问:
1)如果向每个旅客收费600元,至少有多少旅客才能保本?
如果收费700元,至少有多少旅客才能保本?
2)如果收费600元,预期旅客数量为50人;如果收费700元,
预期旅客数量为40人。收费600元和700元时的安全边际和
安全边际率各为多少?
3)如果公司往返一次的目标利润为1 000元,定价600元,
至少要有多少旅客才能实现这个利润?如定价700元,至少
要有多少旅客?
4)如收费为600元/人,汽车往返一次的利润是多少?如果收
费为700元/人,往返一次的利润是多少?
292
解:1)如定价为600元,
F
4 000
Q

 40(人)
P  V 600  500
所以保本的旅客数为40人。
如定价为700元,
4 000
Q
 20(人)
700  500
所以保本的旅客数为20人。
293
2)如定价为600元,
安全边际=预期销售量-保本销售量
=50-40=10(人)
安全边际
10
安全边际率 

 20%
预期销售量 50
如定价为700元,
安全边际=40-20=20(人)
20
安全边际率 
 50%
40
定价700元时的安全边际率大于定价600元时
的安全边际率,说明在企业经营中,定价700元比
定价600元更为安全。
294
3)如定价为600元,
F   4 000  1 000
Q

 50(人)
P V
600  500
即保目标利润的旅客人数应为50人。
如定价为700元,
4 000  1 000
Q
 25(人)
700  500
即保目标利润的旅客人数应为25人。
295
4)如定价为600元,
π=600×50-500×50-4 000=1 000(元)
如定价为700元,
π=700×40-500×40-4 000=4 000(元)
定价700元比定价600元的利润多,所以,价格应
定为700元/人。
296
• 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某种产品
[例5—14]
假定有一种产品,市场价格为4元,可以用三种
不同的技术方案来生产。A方案的技术装备程度最
低,所以固定成本较低,为20 000元,但单位变动
成本较高,为2元。B方案的技术装备程度是中等的,
其固定成本为45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C
方案的技术水平最高,固定成本为70 000元,单位
变动成本为0.5元。问:
1)假如将来预计的销售量在12 000件左右,应选择哪个方案?
2)假如预计的销售量在25 000件以内,应选择哪个方案?在25
000~50 000件之间,应选哪个方案?超过50 000件,应选哪
个方案?
297
解:1)分别求出三个方案的盈亏分界点。
F
20 000
方案A: QA 

 10 000(件)
P V
42
45 000
方案B: QB 
 15 000(件)
4 1
70 000
方案C: QC 
 20 000(件)
4  0.5
由于预计销售量在12 000件左右,小于方案B
和方案C的保本销售量,所以不宜选用方案B和C。
由于大于方案A的保本销售量,故方案A有利可图,
可以采用。
2)计算这三种技术水平在不同产量上的利润,
可得表5—17。
表5—17
预期销售
量(件)
10 000
15 000
20 000
25 000
30 000
40 000
50 000
60 000
方案A
盈亏分界点
10 000
20 000
30 000
40 000
60 000
80 000
100 000
利润(元)
方案B
方案C
-15 000
-35 000
-17 500
盈亏分界点
15 000
盈亏分界点
30 000
17 500
45 000
35 000
75 000
70 000
105 000
105 000
135 000
140 000
298
299
从表5—17中利润的多少可以看出:
当销售量在25 000件以内时,方案A最优;
当销售量在25 000~50 000件时,方案B最优;
当销售量超过50 000件时,方案C最优。
300
• 分析各种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例5—15]
某餐厅目前每月平均就餐人数为5 000人,每人
平均就餐费为15元。该餐厅的各项成本数据如下:
变动成本:
4.5元
平均每人每餐食品成本
餐具、器皿费每月平均1 500元,平均每人每餐0.3元
固定成本:
职工工资(40人×200元)
广告费(每月平均)
其他固定成本(每月平均)
8 000元
2 000元
8 000元
301
求:
1)该餐厅目前利润是多少?
2)假定该餐厅打算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自己的服
务质量和声誉:①重新装修餐厅(将使固定成本每月
增加2 000元);②增加广告费支出(每月增加1 000
元);③增加5名服务员(每人每月工资200元),
以提高服务质量;④提高价格使就餐费用平均增加
到18元。问:采取这些措施后,该餐厅每天至少应
多吸引多少顾客,才能使利润增加50%?
302
解:
1)假定目前每月利润额为π。
π=15×5 000-[(8 000+2 000+8 000)+
(4.5+0.3)×5 000]=33 000(元)
2)假定采取措施后,为了使利润增加50%,就
餐人数应增加到Q人。
( F  F )  (   )
Q
( P  P )  (V  V )
(18 000  2 000  1 000  5  200)  33 000(1  50%)

18  (4.5  0.3)
 5 416(人)
5 416-5 000=416(人)
即如每月能多吸引顾客416人(每天约14人),
即可使餐厅利润增加50%。
303
经济学原理与盈亏分析法的实践
根据经济学原理,盈亏分界点分析法
1. 只在相关产量范围内适用
图5—15
304
图5—16
305
2. 要使用机会成本
分析用的成本数据应当在会计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机
会成本原理加以调整,最可能的调整有两大方面:
 使用过去购进的设备、原材料,会计成本是按照
原价计算的,应按照现行价格进行调整;
 会计成本中未包括的其他内涵成本应该包括进去。
诸如自己当经理,无法获取在别处工作的收入等。
306
第6节
成本函数的估计
307
第6章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第1节 市场结构的分类
•第2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3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4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5节 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6节 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7节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
308
2021/12/1
• 买方市场是指交易主要由买方左右,市场是在买
方占优势的情况下运行的。
• 卖方市场是交易主要由卖方左右,市场是在卖方
占优势的情况下运行的。
•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买方市场比较普遍。
• 买方市场有哪些优点?
309
2021/12/1
• 具体表现在:
• (1)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在商品销售上存在竞争,这有
利于促使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
• (2)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可以使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促
使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和经济效益;
• (3)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有一定程度上的过剩,这可以提高
市场信息传导,明确地显示哪些是长线商品,哪些是短线商品,
从而引导资源合理的流动,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4)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促进新技术、新工
艺、新没备的运用,这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造成优
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生产者手中集中;
• (5)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享有较大的商品选择权,迫使生
产者按需生产。
310
第1节
市场结构的分类
311
市场结构的分类
• 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竞争环境,共
分四类。
图6—1
312
第 2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313
什么是完全竞争
• 在这个市场里,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不是决定
者。完全竞争的四个特征:
1. 买者和卖者很多
2. 产品同质
3. 出入市场自由
4. 市场信息灵通
314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 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图6—2
315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那么
企业的产量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
• 因为如果企业的产量过大,超过了一定限度,就
会引起生产成本迅速提高,导致总利润减少,甚
至亏本。
316
• 在短期,产量最优化的条件是:P=MC
图6—3
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收入等于价格,所以,
需求曲线和边际收入曲线是重合的,即P=MR=AR
317
图6—4
P=MC是最优产量的条件,无论是赢利还是亏损企业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均衡(亏损企业)
318
亏损企业从短期看是否应当停产
• P>AVC 应继续生产(图6—5)
319
• P < AVC 应停产
(图6—6)
320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 AVC曲线以上的MC曲线部分即企业的短期供给曲
线。
图6—6
321
• 行业的供给曲线等于行业内各企业供给曲线横向
相加。
图6—7
322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市场
上就有一种力量,使市场价格接近企业的平均成
本最低点,使得经济利润消失,这时候企业处于
长期均衡状态。
• 企业长期均衡时:
P=AC(长期和短期)=MC(长期和短期);
即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经济利润为
零。
• 解析过程见下图6-8
323
图6—8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324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在成本不变行业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不因行业供应
量的变化而变化。也意味着当行业供给量增加时,
从而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增加时,因该行业所用原
材料在这种原材料的总用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
它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不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从
而不影响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 其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325
图6—9
326
•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在成本递增行业内,企业的平均成本将随行业供
应量的增加而增加,其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
倾斜的曲线。
327
图6—10
328
[例6—1]
棉花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假如由于棉纺织业的
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增加了,又
假定棉花属于成本不变行业,问:
(1)从短期看,技术的突破对棉花的价格和产量
有什么影响?
(2)从长期看,技术的突破对棉花的价格和产量
有什么影响?
329
解:
作图6—11。
从短期看,棉花的价格将从P0 提高到P1,产量从
Q0 增加到Q1。但从长期看(即考虑随着棉花需求
的增加,新的生产者会进入,生产者数目会增加),
它的行业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S′,表明从长期看,
棉花的价格不会变,但产量将从Q0 增加到Q2。
330
图6—11
33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 关于利润
从短期看,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
但从长期看,经济利润为零,只获正常利润。
• 关于产量
从短期看,能调整自己产量,以求利润最大;
但从长期看,只有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产量
上生产,才最有利。
332
• 满足长期均衡条件的经济意义
1. P=AC(=MC) 在成本最低点定价,消费者满
意;在此点生产,效率最高。
2. P=MC ,即多生产一件该产品,为社会增加的
价值,恰好等于它需要增加消耗的资源价值,说
明此时社会资源的配置最优。
• 关于竞争策略
低成本策略是唯一竞争策略
333
第3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334
什么是完全垄断
• 完全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1. 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
2. 产品没有其他替代品;
3. 市场进入障碍很大。
335
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价格
和产量决策
• 企业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重合。
• 在短期,价格和产量最优化条件是:MR=MC,
图6—12
336
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长期价格
和产量决策
• 价格和产量最优化的条件是:MR=LMC
• 从长期看,企业能通过调整规模来增加利润。
• 经济利润能长期保持,即垄断利润
图6—13
337
市场进入障碍
• 完全垄断条件下,市场进入障碍主要有:
1. 控制基本原料的来源
2. 拥有专利权
3. 规模大,规模经济性显著
4. 政府特许
338
垄断企业的弊端和政府的干预
• 垄断的弊端
1. 高价格
2. 产量不足
3. 生产效率低,但有规模经济性
• 政府的干预
1. 制定反垄断法,反对垄断、保护竞争
2. 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管制
339
2021/12/1
• 介绍:完全垄断市场的成因
• (1)规模经济
• 在某些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只有通过集中资
金,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使成本降低下来。
340
2021/12/1
• 这种由于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称作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 例如,钢铁、汽车和重型机械等行业,都有显著的规模
经济、很容易形成垄断市场。
• 有些公用事业的服务行业,也适于垄断。
• 另外,若市场进行人为隔裂,分成一个个隔离的小市场,
在隔离的小市场上,市场的容量有限,无法容纳几个大
规模公司同时存在。
341
国家垄断经济
2021/12/1
342
2021/12/1
• (2)原料控制
• 通过拥有或控制主要原料也可以有效地阻止竞争,
培育垄断。
• (3)政府特许
• 有一些行业,政府因某种特殊需要,而特许某个
部门进行垄断。
•
• (4)专利发明
•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给予发明者一个专利权,在
一定的时间内有使用、保持和转卖发明的权力。
343
第4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 垄断竞争市场模式的提出
•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前,经济学上主要只
有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模型。西方经济
学家认为将这两种市场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分析任
何一种案例。
• 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斯拉法首先指出了这两
种模型的局限性。
• 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J.Robison)和美
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Edward Chamberlin)同时
提出了第三种市场模式,罗宾逊称之为“不完全
竞争”,张伯伦称之为“垄断竞争”,现在一般
采用后者的表述方式。
345
什么是垄断竞争
• 垄断竞争市场有三个特征:
1. 企业数量多
2. 进出行业自由
3. 产品有差别
346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价格和
产量决策
•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弹性较大。
• 最优产量和最优价格的条件:MR= MC
图6—14
347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 长期均衡需同时满足:
1. P=AC(长期和短期),经济利润为零;
2. MR=MC(长期和短期),企业利润最大。
348
图6—16
349
产品差异化竞争
• 即引进新的、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能更迎合顾客
需要的产品特征,以减轻竞争产品的威胁,巩固
自己的市场地位。
广告竞争和广告决策
• 广告竞争是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补充
dQ
• 企业广告费最优化的条件是:  CM  1
dA
350
• 广告竞争则是利用广告的宣传,努力使消费者的
需要适应产品的差别。
• 这里的广告是专指商业广告,暨以广告的名义,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目标消费者及其广大消费
者转达商品或劳务的存在特征,以及消费者所能
得到的利益,激起消费者的注意。
• 广告费用是较高的,它增加了生产成本以外的销
售成本,使总成本大为增加,因此,要特别注意
广告的效果。
广告---促销
P
• 广告与需求曲线
• 广告与规模经济
P
p
广告费用
q
A
B
ATC’
ATC
q1
q2
Q
d
d’
q’
• 世界经典广告语
•
•
•
•
•
•
•
•
•
•
•
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大众甲克虫汽车:想想还是小的好
耐克:just do it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戴比尔斯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柯达:串起生活每一刻
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德芙巧克力: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可口可乐:永远的可口可乐,独一无二好味道
354
[例6—2]
某企业的广告费函数估计如下:
Q=10 000 + 2520A - 0.8A²
(Q为销售量,A为广告费),该企业的单位产品
贡献是个常数,为6元,问该 企业的最优广告费支
出应为多少?
解:从该企业的广告函数可求得:
dQ/dA=2 520-1.6A
因此,最优广告费的条件应为:
(2 520-1.6A)· 6=1
A=1 574.9(元)
故该企业的最优广告费支出应为1 574.9元。
355
[例6—3]
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洗衣机,洗衣机的价格为每台
3000元,其中变动成本为1 500元。假定支出广告费200 000
元,预计能使洗衣机销售 量增加400台(因生产能力有富余,
增产这400台洗衣机不需要新的投资)。问:
(1)这笔广告费支出是否合算?
(2)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是再增加广告支出好,还是减
少广告支出好?
解:
(1)1元广告费支出引起的利润增加数为:
(3 000-1 500)×400 / 200 000=3 因为3>1,说明这笔广告
费支出是合算的。
(2)因3>1,说明为了使利润最大,企业还可继续增加广
告费支出,直到1元广告费支出引起的企业利润增加数(贡
献)等于1为止。
356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 关于价格和产量
企业能通过改变价格影响销售量。由于
P>MC,与完全竞争相比,价格定得较高,产量
则较少,但与垄断相比,它程度较小。
• 关于生产成本
规模经济性未能充分利用,但由产品有差别
引起的产品多样性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提高
消费者福利。
• 关于竞争策略
除低成本策略外,还可采用(1)价格竞争;
(2)产品差异化竞争;(3)促销(包括广告竞
争)等策略。
357
第5节
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寡头垄断的例子
美国
 石油行业中八大公司拥有60%的炼油能力。如美孚石油公司
提价必须考虑其它公司的反应
 汽车行业: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
 电气行业许多部门被通用电气和西屋电子所垄断
 英国
 糖果行业三大寡头:雀巢、玛氏、加德布里.希威皮斯
 银行业三大寡头:National Westminster, Barclays,
Midland and Lloyds
 中国:
 电信业
 银行业
 钢铁行业

359
什么是寡头垄断
主要特征:
1. 行业内只有几家竞争者;
2. 市场进入障碍较大;
3. 企业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
•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垄断
的基础上考虑企业之间在价格、产量决策等方面
的相互影响。表现为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纽结
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
•
我们可以看到,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农产
品市场上,价格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动。而在寡
头垄断市场,如汽车,电视机的市场上,价格的
变动则以月或年计。纽结的需求曲线解释了寡头
垄断市场上价格很少变动的事实。
•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由于交易的信息不充分,
寡头垄断企业不知道自己产品价格变动后,对手
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那只有从最坏处着想。企业
决定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以期达到扩大市场销量
时,估计竞争对手也会降价,而企业决定涨价时,
估计竞争对手不一定会盲从,这就要使企业的产
品需求量减少很多,这样该企业就面对着两条不
同弹性的需求曲线。
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者认为竞争对手会以下
•
述方式做出反应:
▫ 价格下降时跟着降(对付对手的“低价倾销”)
▫ 价格上涨时不跟涨(可招徕更多的生意)
在企业产品降价时,面临
的是AD需求曲线。产品涨价时,
面临的是dA需求曲线,dA需求
曲线比AD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
这是说企业产品降价时,不能
单独享受降价的成果,竞争对
手也跟着降价,大家均分新客
户;但在涨价时,竞争对手并
不跟着涨价,从而要失去更多
的客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纽
结需求曲线是建立在买方市场
基础上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
不会出现这样的纽结需求曲线。
企业更多的是竞相涨价。
363
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式
• 假设:一家企业如果提价,其他企业不提;
一家企业如果降价,其他企业也降。
• 这模式从理论上说明寡头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为
什么具有刚性。
364
图6—17
365
价格领导模式
• 假设:由一家领袖企业首先定价,其他企业跟上;
只要其他企业按大企业定价,就允许其想卖多少
就卖多少。
• 大企业的需求曲线由不同价格下市场总需求量减
去其他企业的供给量来获得。
366
图6—18
367
卡特尔模式
• 几家寡头垄断企业共同规定统一价格,以谋求行
业利润最大。公开的叫卡特尔,秘密的叫串谋。
• 最优总产量和最优统一价格的条件:
MCT=MRT(MCT为各企业边际成本曲线横向相
加)。
• 产量分配规则:MCA=MCB=……=MCT
合谋(collusion)和Cartel
• 寡头垄断的特点是有利于共谋
▫ 完全垄断不需要共谋
▫ 完全竞争不容易共谋
• 共谋是公开的、正式地签订,则为Cartel
• “托拉斯”:意在共谋提高价格限制产量的垄断联
盟
• “反托拉斯”:谢尔曼法(1890年)
Cartel如何定价?
• Cartel必须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求利润最大化。
▫ 依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得产量,
▫ 按边际成本大小在成员中分配产量
 如果边际成本是相同的,则产量分配均匀
 如果边际成本不同,则产量分配不同
 边际成本小的,产量分配得多
 边际成本大的,产量分配得少
Cartel实际产量的分配
• 产量分配是很难实现的
▫ 不是计算分配的,而是谈判而成的
▫ 最有影响力和最精明的谈判者会得到最大的销售份额
▫ 或根据地域来划分市场
• 合谋对Cartel集体有利:提高Cartel总利润
▫ 对单个成员未必有利
▫ 价格Cartel对消费者不利
371
图6—19
372
[例6—4]
假定有一个寡头垄断行业,由四家企业A、B、
C和D组成。该行业的需求曲线和四家企业的总成
本函数分别为
行业需求方程:P=100-0.1Q
企业A的总成本函数:TCA=10QA+0.1QA²
企业B的总成本函数:TCB=0.2QB²
企业C的总成本函数:TCC=0.2QC²
企业D的总成本函数:TCD=20QD+0.05QD²
373
假如这四家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问:
应统一定什么价格才能使全行业总利润最大?此时
总产量是多少?这一产量在各企业中应如何分配?
每家企业将各得利润多少?整个行业的总利润是多
少?
374
解:首先求每家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
企业A:MCA=10+0.2QA
企业B:MCB=0.4QB
企业C:MCC=0.4QC
企业D:MCD=20+0.1QD
为了这些边际成本曲线能横向相加,需要通
过移项得出:
375
QA=-50+5MCA
QB =2.5MCB
QC =2.5MCC
QD =-200+10MCD
使QA + QB + QC + QD ,以求出行业的边际成本曲
线:
Q=-250+20MCT
或MCT=12.5+0.05Q
所有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均见图6—20。
376
图6—20
377
为了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必须使行业的
边际成本等于行业的边际收入。因此,还必须找出
行业的边际收入函数。由于行业的需求曲线为
P=100-0.1Q,故行业的边际收入函数应为:
MR=100-0.2Q
行业需求曲线和边际收入曲线也均见图6—20。
使MR=MC,解Q,得:
100-0.2Q=12.5+0.05Q
Q=350
378
即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为350单位。
现在需要在各企业中分配这一产量。为此,要先
求出产量为350单位时卡特尔的边际收入。
MR=100-0.2Q
MR=100-0.2(350)
MR=30
379
在分配时,当四家企业的边际成本都等于30
(即MR=MCA= MCB = MCC = MCD)时,产量的分
配为最优,这时各企业的产量可计算如下:
QA=-50+5 MCA =-50+5(30)=100
QB =2.5 MCB =2.5(30)=75
QC =2.5 MCC =2.5(30)=75
QD =-200+10 MCD =-200+10(30)=100
这些产量的总和为350,即卡特尔利润最大时的总
产量。
380
卡特尔应定什么价格?可根据需求曲线来求。
P=100-0.1 Q
P =100-0.1(350)
P =65
所以,为了谋求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每家
企业都应把价格定在65元上。
381
现在来求每家企业的利润和卡特尔的总利润。
 A  TR A  TRC  ( P .Q A )  (10Q A  0.1Q A 2 )
2

 (65)(100)- 10(100)+0.1(100) 
 6 500  2 000  4 500
 B  TR B  TC B  ( P .Q B )  (0.2Q B 2 )
 (65)(75)-(0.2)(75) 2
 4 875  1 125  3 750
382
 C  T RC  T C C
.
 ( P Q
)  (0.2 Q C )
2
C
 (65)(75)-(0.2)(75)
 4 875  1 125  3 750
2
 D  T R D  T C D  ( P .Q D )  (20 Q D  0.05 Q D 2 )
 (65)(100)-  20(100)+0.05(100) 2 
 6 500  2 500  4 000
383
整个卡特尔的总利润等于各企业的利润之和:
πT =4 500+3 750+3 750+4 000
=16 000
384
博弈模式
[例6—5]
表6-1
广告战略的收益矩阵
单位:万元
企业B的广告预算
400
600
企业A的
广告预算
400
1 000
1 000
600
1 200
600
1 200
600
870
870
此例说明,有时候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因互不通气,其
经营努力有可能互相抵消,结果导致企业行为的非优化和
社会资源的浪费。
385
非价格竞争
• 指通过非价格手段进行竞争
• 特点(1)对方反应慢;(2)效果较持久。
• 寡头垄断企业害怕价格竞争会引起价格战,故更
倾向非价格竞争。包括改进产品式样和结构,增
加产品的用途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广告;改善信
贷条件,增加销售网点和改进售后服务。
386
吓阻竞争对手进入策略
• 指人为设置市场障碍,以吓阻新企业进入。
• 主要有:
1. 采用限制进入定价法
2. 进行价格报复
3. 预留生产能力
4. 捷足先登,使市场饱和
387
可竞争市场
• 在可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里,新企业进入的沉没
成本很低,市场进入障碍很小,市场能保持其竞
争性,企业控制价格的能力被大大削弱,企业价
格仍有可能维持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388
第 6节
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企业行为模式
389
谋求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企业行为模式
• 当TR最大时,MR=0
图2—7
390
• 如谋求TR最大,价格就要比利润最大化目标定得
低,产量则定得高。
图6—25
391
• 如果在保证一定利润水平
下,谋求TR最大,且这
个利润低于最大可能得到
的利润,那么企业的价格
就应当比利润最大化目标
定的低,产量则应比利润
最大化目标定的高。
图6 — 21
392
利润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两种企业行为
模式的比较
• 谋求销售收入最大,要
支出更多广告费
图6—22
393
• 如固定成本增加(减
少),对谋求利润最
大化的企业决策没有
影响。但谋求销售收
入最大化的企业就需
要减少(增加)产量,
提高(降低)价格。
图6—23
394
• 如税负增加(减少),
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决策不受影响。但为了
实现目标利润,谋求销
售收入最大化的企业就
要提高(降低)价格,
减少(增加)产量。图
6—24
395
第七节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
396
经济全球化与竞争
• 经济全球化使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更加深
入。
397
第7章 定价实践
•第1节 成本加成定价法
•第2节 增量分析定价法
•第3节 最优报价定价法
•第4节 差别定价法
•第5节 高峰负荷定价法
•第6节 多产品定价法
•第7节 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
398
第 1节
成本加成定价法
399
成本加成定价法
• 价格=(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1+目标
成本利润率)
[例7—1]
假定某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变动成本为每件10元,
标准产量为500 000件,总固定成本为2 500 000元。
如果企业的目标成本利润率定为 33.3 %,问价格应
定为多少?
解:变动成本=10元/件
固定成本=2 500 000 /500 000=5(元/件)
全部成本=10+5=15(元)
价格=15+15×33.3 % =20(元)
成本加成定价法和利润最大化
• 为使利润最大:
1
P  MC (1 
)
 p 1
1
• 最优加成比率=
 p 1
• 弹性越大,加成越小
400
最优加成百分比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需求的价格弹性
1.2
1.4
1.8
2.5
5.0
10.0
20.0
50.0
最优加成百分比
500%
250%
125%
67%
25%
11%
5%
2%
问题:如果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不敏感,
那么,此种产品的价格应定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小思考?
•
这种定价方法一般在哪些行业中比较常见?有什
么优缺点?
•
在零售业中用得比较多。如在西方国家的零售业
中,大都采用加成定价。它们对各种商品加上预先规
定的不同幅度的加成。比如,百货商店一般对烟类加
成20%,照相机28%,书籍34%,衣物41%,珠宝饰
品46%等等。
403
第 2节
增量分析定价法
404
增量分析定价法
即根据增量利润的大小,来判定定价方案的优劣。
• 企业是否要按较低的价格接受新任务
[例7—2]
假定某航空公司在 A、B两地之间飞行一次的全
部成本为45000元。 A、B之间增加一次飞行需要增
加的成本为20000元(固定成本为25000元,包括机
组人员工资、飞机折旧、机场设施及地勤费用等);
增加一次飞行的票价收入为30000元。问:在 A、B
之间是否应增开航班?
•
解:增量收入=30000元 增量成本=20000元
30000>20000,所以,尽管票价收入30000元小于
全部成45000元,在A、B之间增开航班仍是合算的。
405
• 为减少亏损,企业应否降价接受更多任务
[例7—3]
某饭店有100个客房,目前正处旅游淡季,客房出租率
只有30 %。今有一个单位要租用该饭店50个房间举办一个月
的学习班,但每个房间 它们每天只肯出45元。该饭店每个
客房的平均变动成本为每天5元,全年总固定成本为800 000
元,正常价格为每天每房65元,但如该饭店不 承接这个任
务,就会有70 %的客房闲置不用。问:该饭店要不要承接这
项任务?
解:如承接这个任务:
增量收入=50×4 5×30=67 500
增量成本= 50× 5×30= 7 500,
贡献(增量利润)=67500-7500=60 000(元),有贡
献,就应接受这项任务,承接这个任务比不承接可使饭店在
淡季少亏60 000元。
406
• 企业生产互相替代或互补的几种产品时
[例7—4] )
大昌航空公司打算从 A地到B地开辟一条支线。支线的单
程票价为400元/人,估计每天可有乘客100人次。增辟支线
每天增加的全部成本为48 000元。由于开辟了支线,可使
BC干线上客运量增加,预计BC干线上的总收入将增加80
000元,成本将增加40 000元。问应否开辟这条支线?
解:开辟支线后总的增量收入:
支线上的增量收入=400×100= 40 000;
干线上的增量收入80 000,共120 000(元)
开辟支线后总的增量成本:支线上的增量成本48 000;干线
上的增量成本40 000,共88 000(元)
开辟支线后总的增量利润=120 000-88 000=32 000(元)
有增量利润,说明开辟支线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如
果孤立地从支线看,开辟支线是要赔本的。
407
第 3节
最优报价的确定
408
最优报价的确定
• 在理论上:通过寻找最大贡献期望值来确定最优报
价方案。
409
[例7—5]
大昌公司各种报价的贡献和中标概率为已知,
各种报价的贡献期望值的计算如表7—1所示。
表7—1
报价(元) 贡献(元) 中标概率(P) 贡献的期望值(元)
(1 )
(2)
(3)
(4)=(2)×(3)
50 000
0
0.90
0
60 000
10 000
0.70
7 000
70 000
20 000
0.50
10 000
80 000
30 000
0.30
9 000
410
• 在实践中,常在成本加成基础上经过适当调整来
定价。
• 企业如何判定自己的报价定的太高或太低?
•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任务饱满程度。如果企业承
接的任务不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较低,说明
自己的报价偏高了,应该降价;如果企业承接的
合同任务太多,生产能力利用过度,就应当提价,
以提高企业贡献收入的期望值。
411
第 4节
差别定价法
412
差别定价法
• 指对同一种产品,对不同的顾客(市场),定不同
的价格。
• 三个必要条件:
(1)企业有控制价格的能力
(2)有两个以上被分割的市场
(3)不同市场的价格弹性不同
413
差别定价法
• 差别定价的类型
(1)以顾客为基础的差别定价
(2)以产品为基础的差别定价
(3)以空间为基础的差别定价
(4)以时间为基础的差别定价
414
• 怎样确定最优差别价格
图7—1
415
(1)先确定最优总销售量
规则:MRT=MC(MRT曲线为各市场的MR曲线水平
相加)
(2)在各市场上分配销售量并确定它们的最优价格
规则:MR1=MR2=……=MC
416
[例7—6]
有一家企业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销售产品,生
产产品的边际成本是个常数,为2。这两个市场的
需求曲线分别为
市场1:P1=14-2Q1
市场2:P2=10-Q2
问:(1)为使利润最大,该企业在两个市场上
应如何分别确定销售量和价格?
(2)通过计算,请说明差别定价所得的利
润要大于统一价格时的利润。
417
解:(1)根据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可求得两个
市场的边际收入曲线:
市场1:MR1=14-4Q1
市场2: MR2 =10-2Q2
差别定价最优化的条件是: MR1 = MR2 = MC
所以,
14-4Q1=2, Q1=3
10-2Q2=2, Q2=4
把Q1和Q2分别代入需求方程,得出:P1=8, P2
=6。
418
每个市场上的利润数=总收入(P·Q)-总成本(MC·Q)
因此,
利润1=24-6=18
利润2=24-8=16
所以, 总利润=18+16=34
419
(2)如果不实行差别定价,就要先求总市场的需
求曲线方程和边际收入方程。第一步是改写两个
市场需求方程的表示式为:
P
市场1: Q1  7 
2
市场2 : Q2  10  P
420
注意,由于统一定价,上式中价格P的下标已
被取消。然后,使这两条曲线相加,得出总市场的
需求曲线为
3
QT  17  P
2
1 2
或
P  11  QT
3 3
其相应的边际收入曲线方程为:
1 4
MRT  11  QT
3 3
421
使MRT  MC  2, 则:
1 4
11  QT  2
3 3
QT  7
代入总需求曲线方程:
1 2
2
P  11   7  6
3 3
3
因此, 如果不实行差别定价, 其利润为:
2
2
P Q  MC Q  46  14  32
3
3
2
32 <34,说明企业实行差别定价得到的利润要大于统一定价。
3
422
第 5节
高峰负荷定价法
423
高峰负荷定价法
• 指产品(或服务)按不同时段定不同价格
• 三个必要条件
(1)产品不能储存
(2)不同时段用的是同一设施
(3)不同时段需求曲线不同
• 定价原则:固定成本由高峰时段(顾客)承担,
非高峰时段只承担变动成本。
424
图7—2
425
高峰负荷定价法能引导消费者把高峰时段的部
分需求转到非高峰阶段,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能
力的利用程度,节省企业的投资,这对企业和
顾客都有好处。
426
第 6节
多产品定价
在需求上互相联系的产品如何定价
• 假定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和B:为谋求利润最大,
两种产品的价格、销售量决策必须满足:
MTR
MTR
A
B


dRA
dQ
d RB
dQ
B

A

d RB
dQ
dRA
dQ
 MC A
A
 MC B
B
427
428
[例7—7]
假定有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 A和B。其边际成本分别
为80和40;需求曲线分别为:PA=280-2QA和PB=180-QB-2QA。
求两种产品的最优价格和最优销售量。
解:
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
TR=RA+RB=(280QA-2QA²)+(180QB-QB²-2QAQB)
∴ MTRA =280-4QA-2QB
MTRB=180-2QB -2QA
当MR=MC时,
280-4QA -2QB =80
180-2QB -2QA=40 解上述方程,
得:QA* =30,QB* =40 代入需求方程,
得:PA* =220,PB* =80 即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应把产
品 A和B的销售量分别定在30和40, 价格分别定在220和
80
• 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联系。如
用同一投入,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以
上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就叫作联产品。屠宰场宰
杀生猪,同时得到猪肉、猪皮、猪排、猪内脏等,
而且其比例一般是不变的,这称为固定比例生产
的联产品。而炼油厂原油提炼,可同时得到汽油、
柴油、沥青等,其比例是可能会变动的,这称作
变动比例生产的联产品。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联
产品。
430
按固定比例生产的联产品如何定价
• 先求产品组的最优产量
规则: MRT=MC(MRT曲线为MRA和MRB曲线的垂
直相加)
• 再根据最优产量和产品A、B的需求曲线确定各自
的最优价格
431
图7—3
432
图7—4
433
[例7—8]
某屠宰场出售牛皮和牛肉。假定这两种产品是
以固定比例生产的联产品。牛皮—牛肉产品组的
边际成本方程为:MC=30+5Q。
这两种产品的需求曲线为
P牛皮=80-2Q
P牛肉=60-Q
问:牛皮和牛肉的价格各应定多少?这一产品
组的产量应为多少?
434
解:根据两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可求得它们的边际收
入曲线
MR牛皮=80-4Q
MR牛肉=60-2Q
将以上方程垂直相加,可得总边际收入曲线
MRT=140-6Q
使MRT=MC,得
140-6Q=30+5Q
Q=10
把Q=10代入需求方程,得P牛皮=60,P牛肉=50。
435
按变动比例生产的联产品如何确定最
优产量组合
• 画出等成本曲线和等收入曲线。它们的切点分别代
表不同成本水平上销售收入最大的产量组合,其中
利润最大的切点即最优的产量组合。
436
图7—5
437
第 7节
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
438
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
• 在一个垂直联合的总公司内,前方分公司提供的
中间产品的价格称为转移价格
• 当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进行中间产品转让时的中
间产品的价格。
• 转移价格的制定,应当促使各分公司(各利润中
心)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都愿意提供一定量的中
间产品,来保证整个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
439
有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的确
定
• 有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市场价格
图7—6
440
图7—7
441
无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的确定
• 无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边际成本
• 定价步骤:先确定最终产品最优产量,为保证这
一最优产量,中间产品在相应供应量上的边际成
本即转移价格。
442
图7—8
443
对中间产品实行双重订价问题的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边际成本有一定困难。
但如按变动成本近似地定价,又会导致前方分公
司的亏损,这就提出是否可以实行双重订价的问
题。
444
[例7—9]
假如某公司下面有两个各自负盈亏的分公司:
制造分公司和销售分公司。制造分公司生产中间
产品T,卖给销售分公司供出售用。这种中间产
品无外部市场。制造分公司生产产品T的标准成
本数据为:单位变动成本4元;单位固定成本3.5
元;全部成本7.5元(=4+3.5)。销售分公司的标准
成本为:变动销售成本2元(不包括产品T的转移价
格);固定销售成本0.5元。销售分公司出售的最终
产品F的销售价格为11元。问:总公司应如何确定
中间产品T的价格?
445
解:首先计算这一经营活动对总公司是否有利。
销售价格
11.00
变动成本
6.00
其中:制造分公司
4.00
销售分公司
2.00
总公司贡献
5.00(元)
上面的计算表明,如果整个公司生产和销售产品F,
每件产品可得贡献5元,说明这一经营活动对整个
公司是有利的。
按成本加利润定价会使决策结果发生矛盾:
446
假如中间产品按成本加利润定价,即把转移价格定为
9.75元(=7.50+7.50×30%),销售分公司在这一
经营活动中可得的贡献计算如下:
销售价格
11.00
变动成本
11.75
其中:变动销售成本
2.00
转移价格
9.75
销售分公司贡献
-0.75(元)
上面的计算表明,如中间产品按成本加利润定价,
销售分公司的贡献将为负值,说明经营和销售产品
F对销售分公司不利。这样,销售分公司的决策就
会与总公司的决策发生矛盾。
447
• 按变动成本定价,这一矛盾就不复存在:
销售价格
11.00
变动成本
6.00
其中:变动销售成本
2.00
转移价格
4.00
销售分公司的贡献
5.00(元)
上面的计算表明,中间产品按变动成本定价,销售分公司的贡
献(5元)就会和总公司的贡献(5元)相等,这说明两者会作出
一致的决策。
448
但按变动成本定价也有一个问题,即它会使前方分
公司的收入不能弥补其全部成本支出,从而导致亏
损。
• 可以对中间产品实行双重定价
即除了用变动成本定价外(目的是为了使后方分公
司的决策能与总公司的决策保持一致),还要在各分
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利润的基础上来定价(目的是为了
避免亏损,调动所有分公司的生产积极性)。
假定在本例中,制造分公司每年向销售分公司提供
中间产品1万件,销售分公司每年销售最终产品也
是1万件。如按变动成本来确定中间产品价格,分
公司和总公司的成本、利润数据如表7—2所示。
表7—2
制造分公司
转移价收入
自身的成本
亏损
40 000
75 000
35 000
销售分公司
销售收入
成本
自身
转移支出
利润
110 000
总公司
25 000
40 000
110 000
销售收入
成本
制造分公司 75 000
销售分公司 25 000
45 000
利润
45 000
449
450
为了使制造分公司有生产积极性,就应当把总公司的
利润在两个分公司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假如双方协议按
成本大小分配 (如双方同意,也可以按其他标准来分配),
即按3∶1来分配,也即制造分公司应得利润7 500元,
销售分公司应得利润2 500元。问:中间产品T应如何
定价?制造分公司为了得到利润7 500元,总收入应为
82 500元(=75 000+7 500),因此每件中间产品的价
格应定为8.25元(=82 500÷10 000)。
把转移价格定在8.25元/件上,分公司和总公司的成
本利润数据的变化如表7—3所示。
表7—3
制造分公司
转移价收入
自身的成本
利润
82 500
75 000
7 500
销售分公司
销售收入
成本
自身
转移支出
利润
110 000
25 000
82 500
2 500
总公司
110 000
销售收入
成本
制造分公司 75 000
销售分公司 25 000
利润
10 000
451
452
• 转移价格的变化(从每件4元改为每件8.25元),并不
影响总公司的总利润(仍为10 000元),只是利润在分
公司之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
小结:可以对中间产品T制定双重价格。以变动成
本(4元)定价,是为了销售分公司能正确地进行决策。
以 8.25元定价,是为了合理地分配利润,正确评
价各分公司的绩效。这样就能较好地处理各分公司
之间以及它们与总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建立利益
共同体,调动总公司内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以实
现公司的总目标。
453
第8章 长期投资决策
•第1节 投资概念及投资决策过程
•第2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第3节 现金流量的估计
•第4节 资金成本的估计
•第5节 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
•第6节 投资决策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454
第 1节
投资概念及投资决策过程
455
投资概念及其决策过程
• 投资概念:当前的一种支出,能在以后较长时间
内带来效益。
• 投资与经营的联系区别
1. 二者均属于支出类型
2.经营费用的支出只在短期内取得盈利
投资带来的效益往往可以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
• 投资决策的特点:
1. 要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
2. 要考虑风险
456
投资概念及其决策过程
投资决策过程:
1. 提出投资方案:根据投资的需要进行提供
2. 估计有关数据:一是与决策有关的现金力量,
即因实施投资方案而引起的货币收入或支出;二
是资金成本,即企业为获得资金而必须向投资者
支付的以百分率表示的成本
3. 评估方案并择优
4. 实施和监控:一是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的数
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偏差;二是分析和解释
出现这些偏差的原因;三是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457
第 2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现值的计算:单笔款项
S
PV 
 S  现值系数

1i 
n
n
n
i ,n 
458
459
例8 — 1
李四在8年后能收到1 700元钱,假定资金市场上
贴现率为8%,问这笔钱的现值是多少?
解:已知Sn=1 700元,i=8%,n=8
代入上式,得
1 700
1 700
PV 

 918.42(元)
8
(1  8%)
1.851
即8年后的1 700元,相当于现在的918.42元(现值)。
这个计算过程可见图8—1。
0
1
2
年
3
末
4
5
6
7
8
S8=1 700元
PV=918.42元
i=8%
图8—1
总现值的计算:不均匀现金流系列
R
TPV  
1i 
n
t 1
t
t
460
461
[例8—2]
• 有人向大昌公司提供一个在今后5年内,该公司每
年能得到以下收益的机会(见表8—2)。
表8—2
年 份
1
2
3
4
5
现金流量(元)
400
800
500
400
300
462
463
如果贴现率为9%,问公司为了获得这一机会,
现在最多愿意支付多少?
解:这是一个不均匀的现金流系列,它的总现值就
是该公司现在最多愿意付出的价值,它等于每年
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其计算过程见表8—3。
表8—3
年份
1
2
3
4
5
现金流量(元)
(1)
400
800
500
400
300
现值系数(9%,n)
(2)
0.917
0.842
0.772
0.708
0.650
现值(元)
(3)=(1)×(2)
366.80
673.60
386.00
283.20
195.00
总现值=1 904.60
464
465
这一计算过程可见图8—2。
图8—2
466
如果每年的现金流量相等,那么:
n
TPV  R 
t 1
1
1i 
t
 R  总现值系数 i ,n
 
467
[例8—3]
假如希望在3年内,每年年末能从银行取出1 000
元,年利率为4%。问:我现在存入的款额应为多少?
解:从表8—4中可以查到,贴现率为4%,年数
为3的总现值系数为2.775,因此,这个年金系列的总
现值应为:
TPV=1 000×2.775=2 775(元)
即现在存入银行2 775元,就可在以后3年中,每
年从银行取出1 000元。
468
[例8—4]
甲向乙借款2 000元,议定利息率为10%,本金和
利息分3年还清,每年归还相等的数目。问:甲每年
应归还多少?
解:从表8-4中能够查到,i=10%,n=3的总现值系数为
2.487,所以
R=2 000/2.487=804.18元
所以甲每年应向乙付804.18元,3年后就可以把2 000元
的本利全部还清。
469
第 3节
现金流量的估计
470
估计现金流量的原则
1. 现金流量原则
2. 增量原则
(1)不考虑沉没成本
(2)要考虑机会成本
(3)要考虑间接效益
3. 税后原则
471
估计现金流量的原则
1. 现金流量原则
在评价投资方案时,必须用现金流量来计算其成
本和效益,而不能用不属于现金流量的收支。
现金流量是指货币的实际收入或支出,与会计上
的成本收支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折旧费层面。
折旧费属于成本支出。
472
估计现金流量的原则
3. 税后原则
如果企业需要向政府纳税,在评价投资方案时
所使用的现金流量应当是税后现金流量,因为
只有税后的现金流量才与投资者的利益相关。
473
现金流量的构成
1. 净现值投资量
2. 净现金效益量
3. 方案的残余价值
474
净现金投资量
• 指因决策引起的投资费用的增加量,包括:
1. 设施和设备的购买、安装费用
2. 利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
3. 净流动资产的增量
4. 扣除变卖旧设备的收入
5. 税金的影响
475
[例8—5]
假定新机器的买价为17 500元,运费为800元,
安装费为1 700元。如采用新机器,估计需要追加
流动资金2 500元(包括库存和应收账款的增加),
操作人员的培训费用为700元。假定根据税法,培
训费用可按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0%)。求
净现金投资量。
476
解:买 价
17 500
运 费
800
安装费
1 700
折旧的基数
20 000
用于增加流动
资金的投资
2 500
培训费用
700
减去:税(40%)
280
税后培训费用
(700-40%×700)
420
净现金投资量
22 920(元)
即新机器的净现金投资量应估计为22 920元。
477
[例8—6]
如果上例中的新机器是用来更新旧机器,而把旧
机器出售。旧机器的账面价值为7 000元,但只能按
5 000元价卖给旧设备商。假定根据税法,企业因变
卖设备引起亏损,可以减免亏损额30%的所得税。
求净现金投资量。
478
解:上例中的净现金投资量
22 920
出售旧机器收入
5 000
变卖亏损使税金减少
[(7 000-5 000)×30%]
600
税后变卖旧机器收入
5 600
净现金投资量
17 320(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机器的净现金投资量应
估计为17 320元。
479
净现金效益量
• 指投资方案在经营期内每年以现金流量计算的效益量。
销售收入
经营费用的增
净现金效益量 = 的增加量 - 加量(不含折旧)
现金效益量的计算公式为
NCB=ΔS-ΔC
ΔS=ΔC+ΔD+ΔP
NCB=(ΔC+ΔD+ΔP)-ΔC
或 NCB=ΔP+ΔD
480
如果企业还要纳所得税,那么评价方案时所用
的净现金效益量应当是税后效益量。即
NCB′=ΔP′+ΔD=ΔP(1-t)+ΔD
或 NCB′=(ΔS-ΔC-ΔD)(1-t)+ΔD
481
[例8—7]
某公司计划购置一台新机器,用来替换旧机器。
新机器买价13 000元,运费500元,安装费1 500元,
经济寿命预计为3年,每年折旧费=(13000+500+1
500)÷3=5 000元。旧机器账面价值为6 000元,
以后3年中,每年的折旧费为2 000元。新机器替换
旧机器后,预计第一、第二、第三年的销售收入
和经营费用(不包括折旧)会发生下列变化(见
表8—5)。
表8—5
单位:元
销售收入的变动
(ΔS)
经营费用的变动
(ΔC)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10 000
+7 000
+4 000
-5 000
-4 000
-3 000
482
483
求:新机器替换旧机器后,历年的税后净现金
效益量(假定税率为50%)。
解:见表8—6。
484
485
可见,新机器替换旧机器的税后净现金效益量分
别为第一年9 000元,第二年7 000元,第三年5
000元。
486
方案的残余价值
• 指方案寿命结束之后,剩余资产的清算价值。
487
第 4节
资金成本的估计
488
债务成本的估计
• 税后债务成本=利息率×(1-税率)
[例8—8]
假定企业发行债券100 000元,利率为12 %,
该企业所得税率为40 %,那么税后债务成本应为:
税后债务成本=12 %×(1-40 %)=7.2%
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
1. 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
Dt
W 
t
(1

k
)
t 1
e
D1
W
ke  g
D1
ke 
g
W
489
490
[例8—9]
假定某企业现在普通股的市场价格为每股20
元,下一期的股利预期 为每股1.6元,每年股利
增长率预期为6 %,那么,该普通股的资金成本
应为:
ke=1.6/20+6 % =14 %
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ke  k f  ( k m  k f ) 
[例8—10]
假如无风险利率(kf)为8 %,普通股的平均回
报为11 %,某企业 的β值为1.0(即企业的风险与市
场平均风险相同),它的权益资本成本 就等于:
ke=0.08+1.0(0.11-0.08)=11% 如果该企业的β值为
2.0,它的资本成本就会高得多,即:
ke=0.08+2.0(0.11-0.08)=14%
491
492
3.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
ka=∑ (每种资金来源在全部资金中所占比重×每种
资金来源的成本)
在例8—8和例8—9中,假定该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
是债务40%,权益资本60%,那么,该企业的综合
资金成本ka为:
ka =7%×40% +14%×60%=11.2%
493
第 5节
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
494
返本期法
• 公式:返本期=净现金投资量/每年的净现金效益
量
• 决策规则:返本期<标准返本期,方案可接受
返本期>标准返本期,方案不可接受
[例 8—11]
假如某投资方案的净现金投资量为15 000元。第一年
的净现金效益为9 000元,第二年为7 000元,第三年为5
000元。问它的返本期是多少?
解:9 000+7 000=16 000(元),16 000>15 000
所以不到两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 优缺点:
优点是简便,但有严重 缺点:
1. 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表8-7
方案Ⅰ
方案Ⅱ
第一年
15 000
5 000
第二年
10 000
10 000
第三年
5 000
15 000
2. 不考虑返本期完了之后的净现金效益
表8—8
方案Ⅰ
方案Ⅱ
第一年
7 500
7 500
第二年
7 500
7 500
第三年
0
7 500
495
净现值法
• 公式:
净现值=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净现金投资量
R
或 NPV= 
(1i)
n
t 1
t
t
 C0
• 决策规则: NPV >0,方案可接受
NPV <0,方案不可接受
496
497
[例8—12]
假定某投资方案的净现金投资量为15 000元,第
一年末的净现金 效益为9 000元,第二年末的净现
金效益为7 000元,第三年末的净现金 效益为5 000
元。贴现率为10 %。问它的净现值是多少?这方案
可否接受?
解:净现值 =9 000/(1+10 % )+7 000/
(1+10%)2+5 000/(1+10 %)3 -15 000
=9 000×0.909+7 000×0.826+5 000×0.75115 000=2 718(元)
答:净现值为正值,说明这个方案是可以接受的。
内部回报率法
n
• 公式: 
t 1
R c
(1 r )
t
t
o
0
如已知Rt和C0的值,就可以求得内部回报率r
498
499
[例8—13]
根据上例:15 000=9 000/(1+r)+7 000/(1+ r )² +5 000/
(1+ r )³ ,求r 。
解:先按r =20 %进行试算。可算得按20 %贴现率计算的净效
益量的总现值,大于期初的净投资量,说明内部回报率比20 %要
大。再试按r =22 %进行试算,算得净效益量的总现值小于期初
的净投资量,说明内部回报率比22 %要小。因此,内部回报率在
20 %~22 %之间。具体试算如表8—9所列。
内部回报率r在20 %~22 %之间多少?可以用插入法来找。
贴现率=20 %时,现值=15 250元
内部回报率=(20+ x ) %时
差额=250元 差额=411元
现值=15 000元
贴现率=22 %时,现值=14 839元
x % =250/411×(22-20)% =1.2%
内部回报率r =20 % +1.2 % =21.2 % 用这种插入法算得的内部
回报率是近似值,但一般已经够用。
500
表8—9
501
• 内部回报率代表该方案偿还投资资本、利的能力
表8—10
单位:元
年份
期初投资
现金效益
(1)
(2)
(3)=(1) (4)=(2)-(3) (5)=(1)-(4)
×21.2%
9 000
7 000
5 000
3 180
1 946.16
874.75
第一年 15 000
第二年 9 180
第三年 4 126.16
贷款利率
归还投资
5 820
5 053.84
4 125.25
期末差额
9 180
4 126.16
0.91
502
净现值法和内部回报率的比较
1. 当评价单个或互相独立的投资方案时,两种方法
的评价结果总是一致
2. 当评价互相排斥的投资方案时,两种方法有时会
发生矛盾。表8—11
1
2
3
年
份
内部回报率
净现值
净现金效益(元)
方案A
方案B
9 000
0
7 000
6 000
5 000
18 000
21%
19%
2 723
3 482
当发生矛盾时,宜使用净现值法
503
主要原因
• 内部回报率是假设每年的净现金效益是按照内部
回报率来贴现的,净现值法则假设按资金成本来
贴现的。
• 净现值法比内部回报率法计算简便。
• 净现值法更便于考虑风险。
505
第 6节
投资决策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506
怎样确定最优投资规模
• 当投资的边际内部回报率等于它的边际资金成本
时,投资量能使企业利润最大。
图8—3
507
图8—4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投资方案的选择
例8—14
已知 A公司各投资方案的数据如表8—12所列。表8—12
方案
1
2
3
4
5
6
净现金投资量
(万元)
40
25
10
7.5
7.5
5
净现值(万元)
(贴现率为10 %)
内部回报率
( %)
9.89
8.80
2.80
1.63
0.34
0.31
13.5
17.7
17.3
13.7
11.5
12.4
假定 A公司只有可用的资金50万元,问它选用哪几个投资方案,才能
使A公司获利最大?
508
509
解:在例8—14中,不大于50万元的投资组合及其净现
值如下:
方 案
1,3
2,3,4,5
1,4
1,5
净现值(万元)
12.69
13.57
11.52
10.23
从这些组的净现值看,把方案2,3,4,5组合起来可
得净现值13.57万元,为最大。所以2,3,4,5方案的组
合为最优。
510
寿命不同的投资方案怎样比较
[例8—15]
有两个方案。方案 A:投资100 000元购买设备,寿
命2年,净现值为10 000元;方案B:也投资10 0000
元购买设备,寿命6年,净现值也是10 000 元。这
两个方案尽管净现值相等,但方案A明显优于方案B。
511
图8—5
10 000元
10 000元
10 000元 10 000元 10 000元
10 000元
512
1. 最小共同寿命法(比较总净现值)
在例8—15中,
方案 A的总净现值(资金成本为10%)=10 000+10 000/
(1+10%)²+ 10 000/(1+10 %)4=10 000+10 000 ×0.826 +
10 000×0.683=2 5090(元)
方案 B的总净现值=10 000(元)
2 0590>10 000,所以应选方案 A。
2. 净现值年金化法 (比较年金大小)
年金=总现值 /总现值系数(i,n)
方案 A:净现值的年金= 10 000/1.736=5760(元)
方案 B:净现值的年金= 10 000/4.355=2296(元)
由于5760>2296,所以方案 A优于方案B。
513
图8-6
0
0
5760
2296
5760
2296
5760
5760
5760
5760(元)
2296
2296
2296
2296(元)
514
是否更新设备
• [例 8—16]
假设新设备的买价为84 000元,运费为2 000元,安装费为5
000元,经济寿命为10年;10年后的残值为1 500元,清理费用为500
元;使用时每年可比旧设备节约原料2 000元,人工2 500元,每年
因质优价高可增加销售收入3 500元。旧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2 000元,
剩余寿命为4年,4年后残值与清理费用相等;目前出售可得40 000
元。使用新设备的后6年每年的税后净现金效益量为18 000元。资金
成本为10 %,所得税率为 40 %。
问:是否应该用这个新设备来替换旧设备?
解:假如用新设备更换旧设备:
净现金投资量 =(84 000+2 000+5 000)-40 000=51 000(元)
(旧设备的账面价值32 000元是沉没成本。)
前4年每年折旧的增加量=[(84 000+2 000+5 000)-(1 500500)]/ 10-32 000/4=1 000(元)
前4年因设备更新引起的税后净现金效益量(NCB′)为:
NCB ′=(ΔS -ΔC-ΔD)(1- t)+ΔD =(3 500+4 500-1 000)
(1-0.4)+1 000 =5 200(元)
第10年末残值的增加量=1 500-500=1 000(元)
515
表8-13
年末
0
1~4
5~9
10
项目
净现金投资量
税后净现金效益量
残值增加量
-51 000
+5 200
+18 000
+18 000
+1 000
516
根据以上的现金流量,可计算因设备更新引起的净
现值如下:
NPV = -51 000+5 200×总现值系数(10 %,4)+18
000×总现值系数(10 %,6)×现值系数(10 %,4)+1
000×现值系数(10 %,10)= -51 000+5
200×3.170+18 000×
4.355×0.683+1 000×0.386=19 410(元)
19 410>0,所以更新的方案是可行的。
517
企业兼并的动机
1. 用兼并方法扩大生产规模,速度快、风险小、
筹资方便
2. 能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3. 减少企业风险
4. 改进管理
5. 生产要素可以互补和共享
518
怎样确定企业兼并的价格
• 怎样确定收购方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
最高价格应等于收购方因兼并引起的税后现金
流量的增加量的总现值。
519
[例8—17]
假定企业A打算收购企业B,预期收购后,企
业A每年的现金流量将出现以下变化(见表8—14)。
520
表8—14
521
假定收购企业B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企业A原
来的风险程度,企业A的平均加权资金成本15%,
在兼并后仍然适用。问:企业A可以接受的最高
价格应是多少?
解:确定企业A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就是计算这
种收购预期会给企业A增加多少价值。这个价值
应等于因兼并引起的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量的总现
值。具体计算如下:
522
5
5
140
150
1
总现值  


t
t
5
(1

15%)
(1

15%)
(1

15%)
i =1
i =1
5
5
140
1
80



t
10
t
(1  15%)
i =1 (1  15%)
i =1 (1  15%)
5
1
20
1



15
t
20
(1  15%)
(1

15%)
(1

15%)
i =1
通过查表8—1和表8—4,可得:
总现值=140×3.352+150×3.352×0.497+140×
3.352×0.247+80×3.352×0.123+20×
3.352×0.061=469.28+249.89+115.91+
32.98+4.09=872.15(万元)
所以,8 721 500元是企业A可以接受的最高收购价格。
523
• 怎样确定被收购方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
最低价格应等于被收购方现在的价值,有两
种估计方法,一是假定它不被收购,继续经营,
一是假定停业清算。
524
[例8—18]
依上例,假如被收购企业B不被收购,继续经
营下去,预期每年的税后现金效益量如表8—15所
示。
525
企业B在兼并前的价值为:
总现值
(企业B的价值)
5
5
5
3
1



t
t
5
(1

15%)
(1

15%)
(1

15%)
t =1
t =1
5
5
2
2
1
1




t
10
t
15
(1

15%)
(1

15%)
(1

15%)
(1

15%)
t =1
t =1
通过查表8—1和表8—4可得:
总现值=5×3.352+3×3.352×0.497+2×3.352×0.247+1×3.352×
0.123=16.76+5.00+1.66+0.41=23.83(万元)
即企业B如不被收购,现在的价值为238 300元。
另一种方法是估计假定企业B停业进行清算,变卖所有的资产可能得
到的收入。在本例中,假定这个数字为1 200 000元。
兼并决策时,被收购方可以接受的价格,应当是在这两种估计方法估
计出来的数字中选择较高的数字。在这个例子中,1 200 000>238
300,所以,应选1 200 000元作为企业B的最低价格。
526
• 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差额,就是兼并的经济效
益。实际的收购价格通过双方谈判来确定。
527
第9章 企业决策中的风险分析
•第1节 风险概念和风险衡量
•第2节 经济学关于风险的理论
•第3节 降低风险的途径
•第4节 在决策中如何考虑风险
•第5节 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决策
•第6节 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价值
528
第 1节
风险概念和风险衡量
529
有关风险的概念
• 策略——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 自然状态——会影响策略成功程度的环境条件
• 结果——某种策略和某种自然状态相结合会产生的
得或失
• 收益矩阵—— 表格列出策略和自然状态的每一结合
所带来的结果
• 概率分布——列表说明策略的每种结果及其发生概
率
• 风险——决策结果的变动性
表9—1
收益矩阵:每个策略和自然状态组合的利润
单位:万元
策略
新厂
新的市场营销方案
新的产品设计
自然状态 (经济条件)
衰退
正常
繁荣
-4 000
2 500
4 000
-2 000
3 500
7 000
-1 500
3 000
6 000
530
表9—2
新的产品设计策略结果的概率分布
策略
自然状态
概率
结果
(经济条件 )
(利润,万元)
0.2
-1 500
衰退
0.6
3 000
正常
新的产品设
计
0.2
6 000
繁荣
531
风险的衡量
• 衡量风险的三个统计量
1. 期望值:R 
n
P R
i 1
i
i
2. 标准差(衡量绝对风险): 
n
2
 ( R i - R) P

i 1
3. 变差系数(衡量相对风险):v

i
R
532
533
[例9—1]
假定有两个投资方案甲、乙都可用来生产某
种出口产品。方案甲在经济繁荣时期(概率为0.2)
年效益为600元,正常时期(概率为0.6)年效益
为500元,衰退时期(概率为0.2)年效益为400
元。方案乙在各种时期的效益则分别为1 000元、
500元和0元。试比较这两个方案风险的大小。
解:先计算两个方案的期望值(期望效益),
计算结果见表9—3
表9—3
方
案
甲
方
案
甲
经济条件
(1)
各种条件发生的概率
(2 )
年效益
(3 )
期望效益
(4)=(2)×(3)
衰退
正常
繁荣
0.2
0.6
0.2
400
500
600
80
300
120
衰退
正常
繁荣
1.0
0.2
0.6
0.2
0
500
1 000
500
0
300
200
1.0
500
534
535
图9—1
536
再计算标准差 :
在例中,
方案甲:R  500;
R1  400, P1  0.2;
R2  500, P2  0.6;
R3  600, P3  0.2.
 甲  (400  500)2  0.2  (500  500)2  0.6  (600  500)2  0.2  63.25(元)
方案乙:R  500;
R1  0, P1  0.2;
R2  500, P2  0.6;
R3  1 000, P3  0.2.
 乙  (0  500) 2  0.2  (500  500) 2  0.6  (1 000  500)2  0.2  316.2(元)
σ乙>σ甲,说明乙方案的风险比甲方案大。
537
[例9—2]
A方案的期望现金流量效益为100万元,标准差
为1 000元;B方案的期望现金效益为20万元,标准
差为500元。问哪个方案风险大?
解:
A方案的变差系数:vA=1 000/1 000 000=0.001
B方案的变差系数:vB =500/200 000=0.0025
vB > vA ,所以B方案风险比A方案大。
538
第 2节
经济学关于风险的理论
539
对风险的三种态度
1. 风险寻求者
2. 风险厌恶者
3. 风险中立者
540
边际效用理论与风险厌恶型行为
图9—2
541
• 图中,对风险厌恶者来说,5 000元的收入:
如无风险,期望效用=10
如有风险(假定7500元和2500元收入的概率均为
0.5),期望效用=0.5×12+0.5×6=9
9<10,说明风险会导致期望效用减少。
542
影响人们对风险态度的因素
1. 回报的大小
2. 投资规模的大小。图9—3
543
第 3节
降低风险的途径
544
降低风险的途径
1. 回避风险
2. 减少风险
3. 承担风险
4. 分散风险
5. 转移风险
(1)套头交易 ;(2)分包;(3)购买保险
545
第 4节
在决策中如何考虑风险
546
风险和贴现率的关系
假设:k=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
r=无风险的贴现率
p=风险补偿率
б=变差系数
k=r + p(风险越大,风险补偿率就越大)
547
图9—4
在决策中使用经过风险调整的贴现率
n
• 无风险条件下: NPV  
t 1
R C
(1 r )
t
t
0
• 有风险条件下: NPV   R t t  C 0
t 1 (1 k )
[例9—5]
有两个投资方案。方案 A:投资500 000元,在以后10年中
每年期望净现金效益量为100 000元;方案 B:投资500
000元,在以后10年中每年期望净现金效益量为90 000元。
方案 A,风险较大,变差系数为1.2;方案B风险较小,变差
系数为0.8。企业根据两个方案变差系数的不同,规定方案A
的贴现率为10 %,方案 B的贴现率为6 %。问:(1)如不
考虑风险,哪个方案好?(2)如考虑风险,哪个方案好?
n
548
549
解:(1)如不考虑风险,方案A的年净现金效益(100 000元)
大于方案B的年净现金效益(90 000元),所以,方案A较优。
(2)如考虑风险
10
100 000
方案A:净现值=
500 000
t
t =1 (1  10%)
=114 500(元)
90 000
方案B:净现值=
500 000
t
t =1 (1  6%)
=162 400(元)
10
如考虑风险,B方案较优。
550
决策树
• 指一连串决策过程,在这里,后一期的决策取决于
前一期的决策结果。
551
[例9—6]
• 图9—5是某企业考虑用大设备还是小设备生产产品
的决策树图。
图9—5
552
表9—8
553
表9—9
554
根据公式(9—2)和公式(9—3),可以算出这两个方
案的标准差分 别为5 395.7元和2 903.6元,变差系数分
别为0.84和0.46。可见,大设 备的风险比小设备大。既
然两个方案的风险不同,就需要重新审查原来 使用的贴
现率。假定审查结果认为小设备的方案按10 %贴现率计
算是合 适的,可以保持不动,大设备方案的贴现率则应
调整到12 %。那么就应按12 %贴现率重新计算大设备2
年的期望总净现值(计算方法同前)。结果得出新的期望
总净现值为6 150.70元。
6 150.70元< 6 346.60元,说明小设备方案的期望总净
现值大于大设备方案,所以,该企业应采用小设备。
555
敏感性分析
• 分析投资方案对不同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例9—7]
假定某投资方案的投资额(C0)为80 000元,建成后的年
净现金效益量(NCB)为 15 000元,残值(Sa)为20
000元,贴现率(i)为 10 %,方案寿命(n)为10年。净
现值(NPV)为: NPV=15 000×6.145+20 000×0.38680 000=19 895(元)
今假定净现金效益量减少10%,为13 500元[=15
000×(1- 0.10)],其他变量不变,可重新算得NPV 为:
NPV =13 500×6.145+20 000×0.386-80 000=10 677.5
(元)
净现值的变化率=(10 677.5-19 895 )/19 895=-46%
这就是说,净现金效益量减少10 %,会导致净现值减
少46 %。同样的方法,可分别算出残值、方案寿命各减少
10 %,会使净现值减少3.9 %和25 % ;贴现率提高10 %,
会使净现值减少22.5 %。可见,净现金效益量是敏感性最
大的数据,其次为方案寿命和贴现率,敏感性最小的数据
测算为了保持方案的可取性,各有关数
据的允许变动范围
• 为了保持方案的可取性,方案的净现值必须大于
等于零,所以在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中,令净现值
等于零,其他数据保持不变,就可以求出某一个
数据的允许变动范围。
测算有关数据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动对投
资决策结果的影响
558
第 5节
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决策
最大最小收益决策法
• 规则:从收益最小的方案中选择收益最大的
表9—10
行动方案
发展医疗仪器
发展计算器
发展电子表
产品保持原样
自然状态—市场条件
①对医 ②对 计 ③对电 ④市场
疗仪器 算器需 子表需 条件不
变
需求增 求增加 求增加
加
300
250
100
-100
100
400
200
-150
50
300
600
-300
-50
-75
-100
150
最小
收益值
-100*
-150
-300
-100*
559
560
最小最大遗憾值决策法
• 规则:从遗憾值最大的方案中选出遗憾值最小的。
表9—11
单位:万元
行动方案
发展医疗仪器
发展计算器
发展电子表
产品保持原样
自然状态—市场条件
①对医 ②对 计 ③对电 ④市场
疗仪器 算器需 子表需 条件不
变
需求增 求增加 求增加
加
300
250
100
-100
100
400
200
-150
50
300
600
-300
-50
-75
-100
150
最大
收益值
300
400
600
150
561
表9—12
单位:万元
行动方案
发展医疗仪器
发展计算器
发展电子表
产品保持原样
自然状态—市场条件
①对医 ②对 计 ③对电 ④市场
疗仪器 算器需 子表需 条件不
变
需求增 求增加 求增加
加
0
-150
-500
-250
-200
0
-400
-300
-250
-100
0
-450
-350
-475
-700
0
最大
遗憾值
-500
-400*
-450
-700
562
563
第 6节
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价值
564
信息的收集成本和价值
• 信息的搜集成本是指搜寻、收集、过滤、加工 整
理信息所需的成本。
• 信息的价值是指企业在获得完全信息后,期望利
润的增加值。
565
表9—13
信息的价值=7651-6401.5=1249.5 元
566
第10章 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1节 市场的效率
•第2节 垄断的弊端和政府的反垄断政策
与对自然垄断企业的管制
•第3节 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的对策
•第4节 公共物品及其供给
•第5节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府的介入
•第6节 效率与公平
567
第 1节
市场的效率
568
• 一、市场机制
• 市场机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
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通过市场的作用建立起来的
一种内在有机联系。
569
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
支出(美元)
产品市场
物品和服务
收入(美元)
物品和服务
家
庭
企
业
经济资源
收入(美元)
图1-1
要素市场
经济资源
生产要素支付(美元)
收入、产出、资源和生产要素支付的循环流动
570
市场体系中的利润
●利润在经济体系中起着两个重要作用:
第一,利润对生产者来说,是一种改变产量或进入(退出)一个行
业的信号。
行业利润高
老企业扩大生产、新企业进入
行业利润低
老企业收缩或退出
第二,利润是鼓励企业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并承担风险的一种
回报。
571
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市场供不应求
某行业价格较高
利润较大
生产者增加产量
需要更多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
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资源转入该行业
572
市场的效率
• 市场的效率是指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效率。
• 评价市场效率的标准是:如果在不损害别人经济福
利的前提下,已不可能再找到资源使用的其他方法
来增进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时,资源配置的效率
为最高。这个标准称为帕累托最优。
• 完全竞争市场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愿意支付的钱
和实际支付的钱之间的差额。
•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提供产品时,销售收入与成
本之间的差额。
575
图10—1
576
图10—2
577
第 2节
垄断的弊端和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与对
自然垄断企业的管制
578
垄断企业的弊端
1. 无谓的损失
指由垄断引起的社会总经济福利效益的净减
少(等于图中三角形BGC的面积)
579
图10—3
580
2. 寻租行为
指垄断者耗费社会资源以寻求垄断利润的
行为。后果:
一、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进一步损失;
二、导致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和不公正。
581
政府的反垄断政策
1.
2.
3.
4.
分解垄断企业
防止垄断的产生
阻止能削弱竞争的兼并
防止串谋
582
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的管制
• 自然垄断企业规模经济性显著(AC曲线向下倾
斜),它们在竞争中很容易挤走对手而自然成为
一家垄断企业。
• 政府的管制
•
1. 价格管制:在理论上应该P=MC;但在实际中
通常是P=AC。
2. 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
583
图10—4
584
第 3节
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的对策
585
外部经济效应
• 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
影响到其他人的社会福利
• 外部经济效应可分为:负面(有害)的和正面
(有益)的两种。
• 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
上的失误。
•
•
•
一、外部性
㈠外部性定义及分类
1、外部性:当一个人或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
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但它对这种影响既不
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这就产生外部性。
•
•
•
•
•
例如:
⑴新的技术革新,很快就被其他人模仿应用
⑵企业排放的废水或废气污染了空气和河流
⑶吸烟者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
⑷某人将房子外面修葺一新,篱笆外面种满漂亮的花
木,成立街区的一道风景。
•
•
•
•
㈠外部性定义及分类
2、外部性分为:正外部经济(外部经济);负
的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⑴正外部经济:如果这种活动为社会其他成员
来了利益或好处,而行为主体不能由此得到补
偿,那就被称为正的外部经济。
⑵负外部经济:如果这种活动损害了社会其他
成员利益,而行为主体却不用为此付出成本,
那就是负外部经济。
•
㈡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失当
•
•
1、外部性问题原因:
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者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
致。我们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以假设私人成本与社会
成本,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为前提的。
•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当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中
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
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
中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
•
589
图10—5
590
图10—6
591
• 政府干预的原则:使外部成本或外部效益内部化。
592
怎样控制企业排污
• 最优排污量的确定
当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边际效益时,
企业排污量为最优。
593
图10—7
594
• 控制企业排污量的办法:
(1)行政办法:规定排污量限额,对超者罚款;
(2)经济办法:按排污量征收排污费 ;
(3)除了政府干预外,科斯认为:只要当事人的
产权明晰,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和适当付费,
也能解决污染问题。
表10—1
工厂的治理方案
不治理(0%)
治理一半(50%)
全部治理(100%)
工厂的治理成本
0
50 000
120 000
农场的损失
100 000
30 000
0
595
596
第 4节
公共物品及其供给
公共物品定义及分类
竞 争 性
是
排 是
他
性
私人物品
冰淇淋
衣服
拥挤的收费的道路
否 公有资源(非纯公共
物品)
海洋中的鱼
环境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否
自然垄断
供水、供电
有线电视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
国防
知识
不拥挤的不收费的道路
• 公共品的需求
•
• 由于公共品消费的非对抗性,给定数量的公共品能
同时被多个消费者消费。那么,公共品总的需求曲
线可以从消费该公共品的各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垂直
坐标之和来得到。如图7.1.1所示,这就不同于
个人消费品的需求曲线。
•
• 如图7.1.1所示,若某公共品X只有两个消费者,
其需求曲线分别是DA和DB,对公共品X总的需求曲
线D可由DA和DB的垂直坐标相加得到,理由是该公
共品能被这两个消费者同时消费。
• 公共品的供给
•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资
源配置最有效。公共品的市场价格要等于边际成
本,市场价格就要趋于零。
• 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显然不愿意进行
这样的投资。
• 由于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每一个消费者都清楚的
知道,即使他们对公共品的建设不作任何贡献,
公共品仍能向他们提供服务,而不能把他们排除
在外。他们可以“搭便车”(free-rider)。
601
公共物品最优供给量的确定
• 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边际效益曲线)等于该物
品每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
• 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由它的边际效益曲线和边
际成本曲线来决定。
602
图10—8
603
关于专利制度
• 专利权即赋予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新产品
(或使用新工艺)的垄断权。
• 新知识属于公共物品,但专利制度使这种新知识
只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
• 专利制度有利于鼓励创造发明,不利于新知识的
传播。但总的来说,它利大于弊。
604
第 5节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府的介入
605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府的介入
• 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选择,
从而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上的浪费。
• 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完全性带来的患害,需要政
府的介入。
606
第 6节
效率与公平
607
效率与公平
• 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 政府应当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
体制创新,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国民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促进充分就业;
简历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和分配结构等,以
不断减少社会的不公平。
• 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对立,又
互相促进。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