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Wing Sze

傳統習俗改變

advertisement
傳統習俗改變
傳統骨灰龕 → 電子拜祭?
傳統觀念
中國傳統有「入土為安」的觀念,自古以來一般民眾都以土葬方式
處理先人遺體,但在地小人多的香港,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面
對殮土地短缺的問題,於是政府大力推廣火化遺體,以火葬代替棺
葬,節省土地面積。經過幾十年的公眾教育,火葬方式已成為目前
主流做法,佔死亡人數超過九成。
本港骨灰龕問題——供應失衡
現時每年約有四萬宗死亡個案,市民對骨灰安置的需求日益增加,
公眾龕位開始供不應求。2047年將出現110萬個公營龕位短缺,有
見及此,政府取消骨灰龕位維持永久年期供應,推出可續期龕位安
排,新編配的公眾龕位只有20年使用期限,期滿後若親友沒有繳交
租金,食物環境衞生署會移走沒有續期的骨灰以騰空位置,引起不
少獨居長者的憂慮。
本港骨灰龕問題——選址難定
在2010年,政府推出「區區有龕位計劃」,可惜在鄰避效應下,龕
場的選址引起極大爭議,計劃不斷受地區人士反對,實施進度緩慢。
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忌諱死亡,不少市民抗拒在日常生活
中接觸殮葬等事宜,擔心龕場在居所附近會影響風水;另外,拜祭
活動製造噪音和空氣污染,於是居民紛紛拒絕,使政府難以在各持
份者中獲得平衡。曾有政黨建議政府到遠離民居的島嶼興建龕場,
但交通配套的問題難以解決。
本港骨灰龕問題——非法龕場 成行成市
又見公眾龕位數目不足,有部份市民選擇私營骨灰安置場地,但經
政府調查後發現,大部份私營龕場在規劃、土地及建築物規定方面
都有違規問題,定價及服務質素更是良莠不齊,於是政府在2017年
實施《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希望整頓私營龕場,保障消費者權
益。
本港骨灰龕問題——非法龕場 成行成市
不過,因政府審批程序嚴謹,不少龕場遲遲未有遞交所需文件,在
超過150間的私營龕場中,目前只有3間獲得牌照,過百間仍處於待
審階段。部份未取得牌照的龕場因違規經營而結業,須面對安置已
存放的骨灰問題,有機會是購置龕位的市民血本無歸,也令其先人
難以安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FT0OHcFTQ
4:35
電子拜祭
透過互聯網,將現實的墳墓或龕位搬到虛擬的網絡世界,好讓後人
隨時隨地皆能祭祀已逝的親友。出現網絡祭祀的原因,主要是改革
開放以後,大量民工離鄉別井到外省工作。除農曆新年以外,無法
依時還鄉祭祖掃墓,因此社會上便衍生出網絡祭祀,方便孝子賢孫
拜祭。
本港電子拜祭——「念恩網」
收費網站,需要註冊,並按年繳付會費。用戶可以選擇先人牌位的
頁面,設立牌位後點選自訂祭品,而祭品可以按照宗教儀式選擇,
也可以發揮創意隨時隨地為先人度身訂做,除了傳統的三牲五禮,
也可以用現代的電子產品,甚或即時分享美食、時裝在網站祭拜。
選擇了自訂的祭品後,可以拍下照片然後上載,並且自己為祭品改
一個名稱,預算祭拜持續時間大概多久。在網站完成祭祀設定後,
點選菜單中的祭品,祭品便會自動擺放於熒光幕的桌子上。
本港電子拜祭——虛擬實境墓園
用戶挑選風水寶地,並結合VR眼鏡祭祀。
風水寶地選址添馬公園→
概念詞——綠色殯葬
傳統殯葬儀式講求禮節及排場,惟運用並焚燒大量陪葬及祭祀用品
會增加碳排放量,套裝亦會造成水質污染。綠色殯葬則主張環保,
採用簡約的殯葬方式,例如改用紙棺木、海上或花園散灰,將對環
境損害減至最低。
概念詞——生死教育
指以死亡為主題的教育,使人了解死亡的本質、在人生中的角色、
對人的影響等,可藉此打破人對生死的忌違,加強人們對綠色殯葬
和電子拜祭的接受程度。
概念詞——傳統觀念
依據以往累積的經驗或知識而形成一些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想法,
人們有時會根據這些觀念來作決定或進行各種活動,從而影響個人
或家庭道德倫理規範,以至整體社會在政治及經濟等不同層面的發
展。人們會有「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抗拒綠色殯葬或電子拜祭。
概念詞——鄰避效應
骨灰龕場屬厭惡設施,居民長期對著骨灰龕場,對居民的心理影響
不容忽視。故此,他們會強烈反對在自己的社區興建骨灰龕這種
「不受歡迎」的公共服務。
概念詞——社會公義
指在一社會內分擔責任 、安排社會地位、及分配資源上符合正義的
原則,包含了社會評價及社會道德的特性,如「社會生活最有價值
的為何」及「社會合作怎麼樣才是公平的」。據此,正當的分配意
指根據由政治或其他審議過程所立下的規範性價值順序來進行分配。
而為求滿足社會大眾利益,解決骨灰龕失衡的社會問題,在特定地
區興建骨灰龕這種 厭惡性措施,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漠視少數人
的利益,令他們得到不公平待遇,有違社會公義。
概念詞——可持續發展
指在滿足我們現今需求的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模式。
以傳統的方式安葬先人,雖然較為莊重,卻需要耗用土地資源。隨
著人口不斷的增長,死亡的人數持續增加,總有一天會沒有足夠的
土地建設新的骨灰龕位。然而,由於綠色殯葬一般是以海葬或是撒
灰於土的形式來進行,不會佔用實際空間,因此長遠而言更符合可
持續概念,不會佔用後代使用土地的空間。
8分題:試指出導致傳統骨灰龕轉換致網上祭祀的因
素。
供應量:
現時城市發展急速,土地供不應求,骨灰龕位需求更成為急需解決
的問題,網上祭祀有助解決靈位不足。
骨灰龕位要輪候逾4年,創3年來新高。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透露,
本港去年有3.5萬名先人輪候公眾龕位,平均輪候時間達50個月,即
4年零2個月。
科技:
現時科技發達,方便人們在隨時隨地皆能拜祭,不受時空及地域
阻隔,對於傷殘人士及長者,網上拜祭可免卻舟居勞頓之苦。
網同紀念網站是二零零零年建立的、中國較早的線上掃墓網站。
據該網站統計,至三月二十七日,該站祭奠總量已達800多萬人次,
有網上紀念館8萬餘座、紀念園區2,000多座。現在互聯網上,類
似的網站有數十家。
環境:
焚燒衣包和金銀衣紙會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和溫室氣體。現時市民
可以在先人的紀念網頁內獻上鮮花祭品,以及抒發思念之情,不
必透過焚燒的過程去表達個人心意,減少温室氣體和有害物質的
排放,能改善空氣污染的情況。
十款香樣本燃燒時釋出大量致癌物,所有香樣本釋放的致癌物苯
均超逾室內空氣質素指標,當中六款香亦釋出另一致癌物甲醛,
其中一款香釋出甲醛量更比標準高兩倍。
12分題:你同意傳統的祭祀方式最能符合本港的可持
續發展嗎?
不同意
環境:
傳統的祭祀方式需要大量祭祀物品,其中紙紮祭品在燃燒時產生
溫室氣體,間接加速全球暖化,而且人們在燃燒祭品時,經常不
小心釀成山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上生果等食物祭品多在祭
祀後被丟棄,造成食物浪費。相反,網上祭祀不用焚燒祭品,只
需在網上獻上電子鮮花,不會製造出大量的浪費。
去年的清明節內地民眾就燒掉逾1,000噸紙張
經濟:
近年公營骨灰龕位嚴重短缺,而私營骨灰龕位卻又非常昂貴,當
中最貴的單人龕位索價近一百萬元,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相反,
由於綠色殯葬較為簡約,省卻了傳統上許多的繁文縟節,同時也
免去了許多傳統殮葬上的物品,也毋需以骨灰龕位放置骨灰,因
此大大降低了殮葬時所需的成本。
綠色殯葬:鮮花、水果、素食、糕點、酒水
傳統祭祀:香、燭、紙錢、鮮花、凈水、果品、素食、糕點、鞭
炮、煙花、掃帚。
下一代:
以傳統的方式安葬先人,雖然較為莊重,卻需要耗用土地資源。
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死亡的人數持續增加,總有一天會沒有足
夠的土地建設新的骨灰龕位。相反,綠色殯葬一般是以海葬或是
撒灰於土的形式來進行,不會佔用實際空間,因此長遠而言更符
合可持續概念,下一代能有更多空間發展。
目前8間公眾骨灰安置所上一位申請人獲配售骨灰龕的輪候時間最
長輪候時間為109個月。
文化:
上一輩人對網絡祭祀不認同,因為在中國文化裡,祭祀是慎終追
遠的重要體現方式。人們透過親臨墓地,為先人的墳墓清理塵土
和雜草,以及進行拜祭儀式,才能與先人達到情感的互通,繼而
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相反,欠缺身體力行的網絡祭祀,上一輩便
認為有點敷衍。此外,他們亦擔心簡單的祭祀方式無法把道德和
倫理傳承下去,故很反對網絡祭祀。
清明節的祭拜方式並不是最重要,關鍵的是要抱著一顆虔誠的心,
倘若沒有祭祖心的話,也不能把文化承傳下去。
社會:
殮葬服務是一個傳統的行業,當中包括制作棺材、售賣「金銀衣
紙」、負責喪禮儀式以及禮儀裝扮等。相反,大力推行綠色殯葬,
恐會令採用傳統殯葬的人數大幅減少,影響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
更多人需要的是一個安葬先人的地方因此政府應該要先了解多數
人的意見。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