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liyaocheng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by 本书编写组

advertisement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
(2021 年版)
本书编写组
芯··姆名
扣
令五舒`
编令~
,
~.一令
令
"
`.
琵鹭三
.,`
``辜霉麟
伪 1 从市 t 报灶·北京
,淫露霆篮
... .•“} {}.......•
,“•
心}}
铲......, .4.,
凸主七
图书在版编目 (CI P) 数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21 年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21 年版)》编
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8
ISBN 978-7-04-056737-3
I.
G)新.
究生-教材 N.
II.O新..
III.
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印 D61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21) 第 160632 号
Xinshldai Zhongguo Tese Shehui Zhuyi Lilun yu Shijian
策划编辑
杨晓娟
曹培庚
责任编辑
杨晓娟
曹培庚
封面设计
王凌波
杨立新
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 4 号
邮政编码
100120
购书热线 010-58581118
咨询电话 400-810-0598
网址
网上订购
于
刘丽娴
刘思涵
http:/ /www.hep.edu.cn
http: //www.hep.com.cn
http:/ /www.hepmall.com.cn
http:/ /www.hepmall.com
刷本张数次次价
责任印制
赵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印开印字版印定
责任校对
博
责任绘图
王凌波
阳
版式设计
出版发行
http:/ /www.hepmall.cn
唐山市润丰印务有限公司
787mm x 960mm
20
1/16
276 千字
2021 年 8 月第 1 版
2021 年 9 月第 2 次印刷
27.00 元
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
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物料号
56737-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伟光
王晓晖
王梦奎
尹汉宁
左中
曲自山
1 江流 1
1 办星 1
王维澄
韦建哗
龙新民
士
丁口口
邢员思
曲爱国
刘永治
刘国光
江金权
汝信
孙业礼
孙央
孙谦
李伟
李君如
李忠杰
李宝善
李捷
...t.l
栗田
李慎明
吴杰明
吴德刚
何毅子
冷溶
沈春耀
张文帛
张.
张研农
陈宝生
陈当
邵华泽
欧阳凇
金冲及
金炳华
周济
郑必”又
郑科扬
郑兰·兰
赵长茂
南振中
信春鹰
侯树栋
逄先知
逄锦聚
姜辉
哀奀.....,
哀曙宏
.II
r .禺建
-
夏伟东
顾海良
徐光春
局永中
禺翔
龚角之 1
隆国强
蒋乾麟
韩文秀
韩宸
谢伏瞻
甄占民
虞云耀
蔡防
雒树刚
滕文生
颜晓峰
魏礼群
-
.
..
'r__
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21 年版)》课题组
首席专家
顾海良
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越
王宗礼
田鹏颖
李冉
李玉峰
李国泉
张士海
陈鹏
孟宪生
贺大兴
导论/ l
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1
二、立足历史交汇期深刻把握“两个大局”/
5
三、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根本要求/ 8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11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5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5
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 15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18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20
六K-++-
弟- T-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1
一、新时代的历史基础和丰富内涵/ 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27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9
一、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依据/ 30
二、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32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 35
第一节
录
第二章
目
i
.l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40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0
-、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4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44
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7
^六一廿
弟- T-J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0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50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3
三、在推进“四个伟大”中勇担历史使命/ 56
第三节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58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59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61
三、牢牢把握“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要求/ 65
第三章
第—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6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6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69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3
第二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 75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75
二、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79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81
第三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 84
一、发展格局的根本变化/ 84
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85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工作/ 87
第四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8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89
二、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90
目
录
三、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91
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92
第五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4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94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95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97
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99
第六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00
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101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102
三、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104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06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 1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06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10
第二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12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12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15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117
第三节
健全入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20
一、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120
二、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24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27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29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29
二、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31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133
Ill
IV
目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37
第—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137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137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140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42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42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146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8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0
一、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150
二、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152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54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56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156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58
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59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1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61
二、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163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65
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166
第六章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6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 169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69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171
第二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73
一、增进民生福扯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174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 175
目录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80
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84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86
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86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90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191
第七猷
第一节
新时代中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9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 195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195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 198
^=--+-+弟— T-J
坚持入与自然和谐共生/ 200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00
二、生物多祥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203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5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 207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7
二、推进绿色发展/ 209
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212
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15
第四节
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218
一、坚持生态治理的多边主义/ 218
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219
三、守护好入类共同的绿色家园/ 221
第八歆
第一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的重要保障/ 223
坚待笣体国家安全观/ 223
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与基本要求/ 223
二、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226
v
Vl
目录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229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232
一、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32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235
三、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38
第三节
坚持“—国两制'坚定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241
一、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242
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243
三、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46
第九章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50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250
一、世界正处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50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252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56
六,F---++-
弟-亡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59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 260
二、拓展多边多层次的国际交往领域/ 262
三、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265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67
一、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 267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269
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新平台/ 273
第十猷
第一节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277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77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77
二、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 282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283
目录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86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286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287
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90
第三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294
一、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294
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297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05
V1l
教学基本要求
1.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
指导地位。
2.
从“两个一百年”和“两个大局''把握我国发展的方位
和大势。
3.
明确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根本要求。
4.
深化对当代中国青年历史使命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人类思想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理论和实
践的相互激荡、共进同行。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
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
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
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
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
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论
2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
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
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
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
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
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
“十四个坚待'。
“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
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八个明确"侧重
千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集中反映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发展的
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十四个坚待'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
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十四个坚持“侧重于实践层面、
方略层面的展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问题,鲜明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
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
“八个明确",就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
导论
3
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
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
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
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
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待',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
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待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
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待'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
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高举起了精神旗帜,为推进世界和平
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在政治
4
导论
上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 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
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意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
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方法,同时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新境界。这一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
慧的结晶。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奋斗和创造出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并善千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把党
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又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形
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的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
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应时代之
仑
1
、
导
5
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
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
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
系统论述了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全面阐述了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
揭示了我们在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方位,科学谋划了民族复兴的实
现路径、战略步骤,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实现大跨越。这一思想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穿透力、
价值感召力、实践引领力、文化自信力,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
想指引、行动遵循,照亮了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入了实现民族复
兴的强大精神力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
心、更有能力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将
随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
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立足历史交汇期深刻把握“两个大局”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正确认识党和人民
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
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
6
导
论
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
的发展方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会见 H 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
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愿景。到建党 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儿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 7.7 亿
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
同期全球减贫人口 70 %以上,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创造了
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十美元到
2019 年突破 1 万美元,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的世界人口翻
了一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
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12.8 万个
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
艰巨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习近平强调,
“我们实现
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CD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
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
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
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
G)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 页。
导论
7
新的起点,未来 30 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还要为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持续奋斗。在“两个
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
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
可的时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
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我们完全有信心、
有底气、有能力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两大奇迹”
新篇章。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
战,必须深刻理解、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
明、最显著的特征,观察问题和谋划工作需要牢牢立足千这个战略基点。
历史的纵深,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近代以来,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亿万人魂牵梦萦,几代人上下求索。一百
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
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贯通
历史、现实与未来,深刻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
去”这个最基本的间题。这一伟大梦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的全领域全方面,是需要全局谋划、全面推进、全过程发力
的战略工程。我国已转向高质晕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
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
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实现这一历史宏愿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
验。这些风险考验,既有来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
要求,又有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系列
8
导论
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新表现。一是国际力扯对比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
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
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
点有所不同。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
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阰。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
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
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最,催生大釐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全球治
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
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全球产业链供
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
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
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
在“两个大局"的深入交汇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
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索较多,
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
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
境。这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大挑战,同时也带来大机遇。变局
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努力在这场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民族复兴的航向,就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
为,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千变局中开新局,
在趋利避害中奋勇前行。
三、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根本要求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走过了
导论
9
100 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不断总结发展经验,深化对理论和实践
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
复兴的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明
确了前进方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根
本遵循。
习近平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
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九个必须'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
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把我们党对共产党
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
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
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F,
、
理论、
仑
导
。
l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
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
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最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
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中国美丽。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
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
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
权、安全、发展利益。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
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
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千斗争,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
导论
11
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
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瑰力址。
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
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
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
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
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
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九个必须"的认识,源于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不仅属
于过去而且属于未来,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扯
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置身民族
复兴的关键阶段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需
要把握其精髓要义,明确其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践行的思想自觉和行
动自觉。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必修课程。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正确的
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开设的。学习本课程的目
的,是要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高运用最新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分析和
导论
1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学习这门课程,
对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系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最
新成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上,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
要保障、国际战略以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专题阐述。学习
这门课程,有助于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
论观点,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
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有助千认清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促进成长
成才。本课程着重阐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和
重大意义、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根据、奋斗目标、战略部署、重大要求等基
本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
之路。学习这门课程,有助千将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将个
人发展同社会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精彩
人生。
三是有助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扣当起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
情怀相统一的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现在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学习这门课程,有助千牢固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每个阶段的扣子,使
人生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
仑
、
导
1
13
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
段的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学理性,更加注重在学习基本知
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努力达成新认识、收
获新休会。
一是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青年时代是世界观形成
时期,也是系统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时期。认真研读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
场、观点、方法,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的重要前提。
学习本课程,必须把学习课程知识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
二是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
主义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论成果,要在掌握相关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学习这门课程,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确立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同提高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学科原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专业知识。同
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在把握各种机遇挑战中开创和发展的。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拓展专业学习视野,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专业知识
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广泛了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社会、生态、外交等各方面的新思想、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
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
思维,切实提升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导论
14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
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们要以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过程中坚定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最,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
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0
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
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如何认识”两个大局”相互激荡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
如何理解“九个必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章
教学基本要求
1.
认识我国社会王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
2.
理解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3.
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涵\依据和机遇挑战。
4.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重大成就,深刻改变着我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党的十九大提出,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
说,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
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矛盾学说和矛盾分析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推动着
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主要矛盾既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
16
第一意
中国特色社会土义进入祈时代
的具体表现,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体现了这种社会
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
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推动党和国家事
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找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
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梓农民,国内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同时又与
封建地主阶级盘根错节,共同压迫劳苦大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关千旧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概括道: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
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
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
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心)这一判断,
从揭示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
性。正是基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我们党不断推进新民主主
义革命,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除了对外还有同帝
国主义的矛盾以外,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依据。社会主义改造”就
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作出新的判断: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千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
CD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31 页。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92 页。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7
(j)
这一判断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它表明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
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遗憾的是,后来由千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正确论断没有
坚持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一
步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
“在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8 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
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党的十二大以后,这一判
断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关千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
述。我们党根据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要成就。
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钥匙"。我们党在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提升
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水平,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科学性正确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
化,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新的时代特点和具体
实际出发,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为我们认识新时代基
本国情提供了根本依据和重要遵循。
CD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93 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12 页。
18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关千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
是对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深刻变化的科学把握。具体说来,
作出这一重大论断的主要依据有: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
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由千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黑暗,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进取,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
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生产力
水平发生了根本改变,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
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自 2010 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
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
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械均居
世界第一位。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20 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
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
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
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
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385 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59 660 元,年均
增长约 9.5% ,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 1978 年的 343.4 元、 133.6 元提高到
2017 年的 36 396 元、 13 432 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1978 年的 97.5%大幅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
下降到 2017 年的 3.1 %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
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17 年达到 45.7%,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 10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
均预期寿命 2017 年达到 76.7 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
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
显著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
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
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
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
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的
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
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索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
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
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
任务仍然很重。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
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
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各个领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有
些方面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
之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行列,
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这些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现阶段各种
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的主要根源。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
20
第一音
中匡特色补会主义进八祈时代
是永远存在的,平衡是相对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
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否
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发
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主导作用。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历来是
我们党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和制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国迈进新发展阶段的内在根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它意味着解
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
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立足当下,只有牢牢
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才能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一是要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
必将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只有站稳人民立场,通过调
整和完善各项发展战略、政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物质基础。
只有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才能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呼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
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要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理解社会主要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去。
芜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土又进入祈时代的丸扣和意义
21
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重点工作,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贯彻落
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提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
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三是要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
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性、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要结合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休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最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 H 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
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
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既要科学把握“两个
没有变”,同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既不能落后千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阶段,从当前实际出发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明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世情
22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进一
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先进性本色,体现了把握历史规律
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一、新时代的历史基础和丰富内涵
新时代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具有深
厚的历史基础。新时代从历史纵深中走来,它产生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奠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
的伟大成就之上。
19 世纪 40 年代,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两件大事。在东方,
殖民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向何处
去?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复兴的艰辛求索之路。在西方,马克思、恩格斯
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解放进步事业的伟大探索。这两件大事所
开启的发展脉络,历史性地交汇在 20 世纪的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
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
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
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
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
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
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3
根本社会条件。这一伟大成就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
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
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
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臼、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
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础。这一伟大成就表明,中国人民不但善千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
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
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
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
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
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伟大成就表
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
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
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
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
第一音
24
巾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一伟
大成就表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国
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
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
习近平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个新
时代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新时代,我们
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个主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让
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
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
代,要坚忍不拔、银而不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部署,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斩时代的内涵和汽义
25
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
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要时刻不忘初心,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
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
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勘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中
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
兴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
磅瑰力量,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砒惭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
光辉彼岸。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
献的时代。中国人民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
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
前紧密,日益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待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
承,又体现了诸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具有许多鲜明的标志。
新时代之新,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状况
既是勘定社会发展时代坐标的重要依据,其新变化本身也构成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
26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指明了解决发展主要问
题的根本着力点,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个新特征
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要求,更好地谋划
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之新,在千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
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谱写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升华,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
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之新,在于党和人民事业确立新目标。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
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与时俱进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引领党和国家
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
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
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
路线图。按照这一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清晰展望了 2035 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一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必将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时代之新,在于中国和世界关系开创新局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7
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
性变化,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建设者、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加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与世界深度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影响
力、感召力、朔造力进一步提高。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
会,从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主
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到主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
峰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中国在世
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在同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中国坚定
发出反对保护主义、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国际正义的最
强音,是世界变局中的稳定器、正能扯。
新时代之新,在千中国共产党展现新面貌。百年征途展新篇,百年大
党焕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
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
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动党的执政方式和
执政方略实现重大创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
党推进全面从严冶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排山倒悔之势正风肃纪,以
雷霆万钧之力反腐惩恶,直击积弊、扶正祛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斗争取得重大进展,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有更多的制
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呈现出崭新局面。党
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
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28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工义进八粘时代
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从
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到逐步富裕的发展历程。经过中国人
民的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 H 益强大,中国今天已步入
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脚步
声越来越清晰。中国之强,不只是简单的物质财富总量的提升,而是体
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高端不断跃升,中国经济正一
步步实现从扯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再如,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我国在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
人民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当然,我们绝不能被既有的成绩冲昏头脑,而是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们在科技、经济、民生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任重道远。但这不仅不应成为前进的障碍,反
而是我们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
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绘就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蓝图,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在始
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具
体实际和时代要求,适时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才形成
了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出勃勃生机:党的领导力、号
召力和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日益前进,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第一节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9
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国不断走向深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
要步伐,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赢得更多关
注与认同。面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景象,再回看
20 世纪 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整个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重大挫折,的确令人晞嘘感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现出来的强大活力,提升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充分证明了科学
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厚经验和强大推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
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
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
道路解释权的垄断地位,证明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是只有一条
道路,而是有许多种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创造了人类
文明新形态,在现代化和民族特色之间找到了相融相济的发展方式,在
融入世界全局和维护国家主权之间架起了互补互利的共赢桥梁,不仅顺
应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潮流,而且弘扬了民族传统和本国优势,破解了
困扰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与保持独立性之间的难题。中国作为现行
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倡导建立由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全球
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新特征、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
30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具有特定的含义,意味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要科学把握新
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
一、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依据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谋划工
作、干事创业的根本依据和重要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
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阶段,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战略策略,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
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由此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胜
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
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
了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
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前人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发
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立足千做好”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有机衔接,我们党站在接续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明确提出我国进
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
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
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新发
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这一跨越标志着中华民
族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之后,踏上朝看更加宏伟目标奋进的新征程,
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1
变”中,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是一次伟大的长征,
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
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
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
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
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
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有着深
刻的依据,是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是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者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
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
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
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 1959 年底
至 1960 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
“社会
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
时间。"。 1987 年,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
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二是从历史依据看。我们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 28 年浴血奋
战和顽强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6 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2 页。
第一章
32
中国特色籵会王又进入新时代
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
设,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革
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
明前景。今天,我们正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的历史。
三是从现实依据看。今天,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
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不
懈奋斗,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
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 60% ,中等收入群
体超过 4 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
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抓住了机遇就
能赢得战略主动,乘势而上,事业迎来大发展;抓不住或者错失发展机
遇,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逐渐落后,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当前,我
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了新的
内涵。
第二节
巨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
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习近平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
更加严峻的外部挑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
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
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
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瓶颈,
区域贸易安排丛生,导致规则碎片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
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地缘政治因素错综复杂,政治安
全冲突和动荡、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各
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做好应
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但总体千我有利,时与势在
我们一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大
国之间发生战争不仅大国自己承担不了,对世界也是灾难性的,必将遭到
全世界人民反对。经济全球化虽然面临不少阻力,但存在更多动力,总体
看,动力胜过阻力,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
变。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拥有解决国际减贫、气
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地区热点问题等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
作用不可替代。上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
增长动能尚在孕育,而我国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各种重大科技创新
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尤二,国际社会普遍
第一章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愿与我国共享发展机遇。 2020 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癹延,我国
实际使用外资仍高达 9999.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2% 。全球治理体系
变革处千关键时期,我国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
主要矛盾巳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高质釐发展的新要求
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新变化,我国发展面临若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侬和效益还不高,创新
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
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
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
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
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
弱环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繁重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认
识到这种挑战,更要看到继续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的国家
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保
持长期稳定。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我国有全球最完整、规
模最大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
类的国家,物质基础雄厚。我国有 1.7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
技能的人才,半富的人才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我国有包括 4 亿
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 14 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市场空间
广阔。我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展现出超大规模经济的整体优势,
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特别是在 2020 年,
经受住疫情大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5
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
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而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只有以辩证思
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
千开顶风船,善千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屈、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
起好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
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始
终坚持的领导方法。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
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将这
一设想写入了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
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
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 世
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在当时历史条件
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党将第三步
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并作出新的战略规划。 1997 年,党的十五大
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
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
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三步走”战略中“第三
第一章
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步"的细化和具体化。在这里,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次被提出。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界定为: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
年,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
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2012 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丰富,既坚持实事求是,又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绩。
回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
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
一个好成绩。
习近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
排。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是新形
势下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休战略的推进和发展,发
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
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
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7
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
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
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
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
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 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
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
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纥立千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和新发展
阶段的实际,进一步明确提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这一远景目标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
总扯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
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
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
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建设 H 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
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
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
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
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8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是我们党围绕未来大约 30 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作出的重大规划。制定这些发展目标,既充分
考虑了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
和挑战,因而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它对于激励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新的战略安排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完整
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个战略
安排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进程来谋划,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
国人民整体福扯来谋划,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实际,对我国现
代化建设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设想新安排。它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时间提前了 15 年,同时第一
次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描绘出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使未来的发展目标
更加精准、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 2035 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丰富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内涵,立足于新发
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新的战略安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具体战略和实际
工作中,必将激励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和力量。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公平正义普遍实现的基础上,过上富裕美满的美好
生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发展,为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
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
的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实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紧
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
思考题
39
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目标。这些鼓舞人心的新理念新部署,必将
更加充分地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更加广泛地凝聚全社会的蓬勃力扯。
第三,新的战略安排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
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以相互联系和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
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构成了
党领导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
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点。历史
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从战略上谋全局、谋长远的能力和定力,善千
谋定而后动,对认准的事情有序推进,对攸关长远的事情”一届接着一届
干",同时又能够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行灵活动态调整,从而使今
天的事业与明天的事业相衔接,当前的利益同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局部的
利益同整体的利益相一致,前后相接,逐渐推进,稳步发展。新的战略安
排,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
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0
为什么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在哪里?
@
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中理解新发展阶段?
O
如何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系?
"
—立
早
教学基本要求
1.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2.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3. 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
4
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和重
大要求。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长
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
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日益彰显出更大的真理力鼠和实践伟力,写出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勹在新时代,坚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历史的结论、入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1
根本成就。 “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根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
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
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开始形成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
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立新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续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持续探
索中得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
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没有现
成的模式可循,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学习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历程的过程中,我们党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
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
C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6 页。
42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
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
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前后两
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区别,但
区别不等千彼此割裂,更不等于根本对立。它们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
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二者紧密联系、一脉相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 100
年来的实践中得来的。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
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
走出了一条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
民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清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 28 年的浴血奋战,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
变革,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
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 500 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
历程中得来的。社会主义是人类数百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主义从提出至
今可以分为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
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苏联模式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
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
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3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
20 世纪 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遭遇曲折,但社会主义代替
资本主义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中国共产党坚定
举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实践证明,我们不但把这面旗帜举住了、
举稳了,而且举得更高、更加鲜明,把科学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文明 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
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
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
文明之源。 5000 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
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传
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
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
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是解决当代人
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思想源泉,可以为全球治理和治国理政提供有益
启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必须对其
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宝贵资源。
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自我们党在推
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利总结,历史地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独立自主
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人民的选择。
第二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4
回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
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于辛万苦、付
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改革
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它得以站得住、
行得远的重要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怎么样,人民最清楚、
最有发言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有说服力。在这条康庄大
道上,我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创造了世所
罕见的“两大奇迹”。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内生
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78.7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01.6 万亿元,年均增长
9.2% ,远高千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
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并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
第一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显著改善。全
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171.2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2 188.8 元,
年均增长 8.2%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 1978 年的 151 元增长到 2020 年
的 21 209.9 元,年均增长 7.5% 。 2021 年,我国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5
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动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
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旬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曾
经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中国人民,如今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全面小
康的历史性跨越,生活持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满足,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
模式,结果导致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
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乱象频发,政坛恶斗、社会撕裂、种族歧视等间
题日益严重。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美国大规模骚乱等“西
方之乱”不断上演,其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西方国家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催生了政治极化、民粹主义、种族冲突等后果。而反观
中国,
“风景这边独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
和人民经受一个又一个考验,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有力巩固了人民政权、持续保持了国家政治和社会大局稳定。近年来,依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之治”的治理效能不断彰显,人民安
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实践充分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的伟大成就,使具有 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推
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
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具有 500 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
在 21 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 70 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
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 30 多年里摆脱
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46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
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过科学预测和设想,认为社会
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在生产资料公有
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
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显劳动领取等员产品的
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
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尤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为目的;通过尤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
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等。
这些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肤续了科学社会主义基因血脉,
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
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
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
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千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领导制度上,强调中国
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体和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
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在意识形态上,坚待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7
近些年,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
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
“新官僚资
本主义”。这些认识都是完全错误的。有的是想把中国拉回到老路上,有
的是想把中国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对
这些错误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驳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
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
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
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共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我们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千实践、来源千人民、来源于真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
扯,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更加笃定昂扬。
巨l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48
第-一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巾国特色礼会主义
由之路。这一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休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
队建设、党的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坚定道路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要始终保持清醒坚
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
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于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
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
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
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星,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
版本”。这一理论体系是管用的,它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社
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之问,推动中国实现从“赶
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正确理论。
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理论
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创造出如此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坚定理
论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9
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马克思主义。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
能力的先进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这
一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
点和优势。例如,我国的政治制度,既能充分反映人民意志,又能保证国
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避免了一些西方国家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
数政治“精英"操弄等问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各方面
资源,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贫富差距
拉大、社会矛盾加深等弊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发展起来
了,壮大起来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
“中国
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充分彰显。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
性,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始终坚定制度自信,
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制度优势
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
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的文化自信
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革命文
so
第二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补会土义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悴炼的文化精华,是推动
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
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
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二节
新时代明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
提出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其本质内涵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这一伟大梦想的不懈追求就是对初心
和使命的笃信、坚守、践行。实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奋斗目标,必须统揽“四个伟大”,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
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涉及我们党立党执政的根本性问题。初心要回答的是“我
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使命要回答的是“为了谁",我要干
什么、应该干什么?习近平指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
出发。 ”(j)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
CD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3 页。
第二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1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本原因就在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
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
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
义深深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
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
益。 “G) 他们还强调: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
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有初心和使命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
国共产党在性质上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
型政党,具有特殊的理论优势。它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以广大人民
群众为社会基础。因此,它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党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
局限,以无私尤畏的博大胸怀,敢千做、能够做其他政党和政治力械做
不了、做不到的事。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在中华
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提出过挽救中国危
亡的方案。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
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1 页。
52
第二音
新时代坚抖启发表中国持色社会字义
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
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
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
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
民接力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团
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
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
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团
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
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
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
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
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
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待,
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党在新时代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
题。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
干凅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
易走散了、走丢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越是长期执政,越要牢记党的
初心和使命,越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确保党不改变性质和颜色,
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
强领导核心。
第二节
新时代坚拧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3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创新理
论中具有引领作用、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深入洞察中华民族
的历史命运及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深刻阐明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的历史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传承中华文明、投身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找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2012 年 11 月 29 B,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
国梦”的概念。关千"中国梦”,他多次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气这里用“中
国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行了统摄、概括和凝练,用当代
世界的一个流行语和老百姓听得陇的通俗语,对奋斗目标进行了反复的强
调和强化。 2013 年 10 月 23 日,习近平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
成员集体谈话时又明确指出:
“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
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
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要紧紧扭住这个主
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
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支撑,贯通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
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
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
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千掌握了自己的
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千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C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74 页。
@《习近平关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页。
54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
风破浪会有时”。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
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描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
坚定前行。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我们正前所未
有地接近这个目标。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就
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千世
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增进人民福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
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
荡在 14 亿多人民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和最大同心圆。
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
国人民心中。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
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
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
享有者。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具有伟
大的梦想精神,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绝不自甘沉沦,而是始
终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千人
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得
以实现。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国家
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
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
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
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星,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
第二节
祈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5
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
国梦的提出,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中国 H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中国的梦想,不
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
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人民深
知,中国发展得益千国际社会,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
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
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
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首
先,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
条道路来之不易,既有深厚历史渊源为支撑,也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为条
件。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要增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
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
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扯,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
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
向未来。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
团结的力扯。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尤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
广阔的空间。
56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在推进“四个伟大”中勇担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
鼓就能实现的。要完成新时代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
更为艰苦的努力,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在推进“四个伟大”中勇担历史使命。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
矛盾就会有斗争。敢千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
神力最。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
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疵
痐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
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
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
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
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
党性原则,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勇千直面问题,敢千刮骨疗毒,
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休的
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运-
1·
一一.一
..
__
第二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57
N-___匿_I
_ 二__
__
__=_____、_T__
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
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
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
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
前进的强大精神力扯。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
体,统一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体现了奋斗
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
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
一;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
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
高度。
“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是: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
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伟大斗争是动力,
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
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伟大工程是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
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斗争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取得伟大胜利,取决千中国共
产党;伟大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推进得好不好,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伟
大梦想能不能实现,也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
奋斗。如果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如果党自身不过硬,要想赢得伟大斗争、
58
第二童
新盯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是空想和幻想。只要把党建设好了、
建设强了,取得伟大斗争的不断胜利,推进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新时代要进行
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决不能松懈。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这个千
帆竞发、百牁争流的时代,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
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惶,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
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节谱写新时代中
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尤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
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任务,
就是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猷写下去。要统筹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三
个一以贯之”重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异答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
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
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
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
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
第二节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59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战略思维,形成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
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
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
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
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壮美图景。新时代,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目
标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相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第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
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坚
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我国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
第二章
60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
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
全局、管长远的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
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伟大实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发展全过
程人民民主,坚待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
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第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鼠,
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
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
神指弓 1 。
第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
之大者”。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
第二节
嘈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61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坚持在发展
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
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
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建设平安中国,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第五,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是生命
共同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
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
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必须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践行生态治理的多边主义,为全球生态安
全作出贡献。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
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面对复
62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上义
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
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实现,“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
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逻
辑严密,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它们相互之间密切联系,
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从第一个五
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我们党提出到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鼓舞人心的战略谋划,是催人奋
进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这一战略
目标,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内涵,反映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
的目标要求,意味着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
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
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
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实现现代
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
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
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第三节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63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
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那么,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
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全面
深化改革,历史见证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最壮丽的气象。新时代,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
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要前进,
就要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动力仍然
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
题。回答好这一问题,要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旬话是一个整体。前一旬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旬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旬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全面的。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主轴,
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
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
互动、协同配合。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法律”的
形象表达就是"准绳",而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即为“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
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
就国乱民怨。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
64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
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推动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0 年 11 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会议
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对全面依法治国工
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
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全面从严治党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法宝。始终坚持党要管
党、从严冶党不放松,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
格和最大优势。进入新时代,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关键
要有一个钢铁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
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立下的军令状,是一场伟大的自我
革命。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
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
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
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
“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治”就是各级党组织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
顽操痐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全党沿着正确航
向前进,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要
第三节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65
看到,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相比,当前党的自身
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
的纯洁性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特别是党风廉政上的一些问
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征程
在路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也在
路上。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
标,居千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
战略部署,对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有重要保障作用。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
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
“打铁必须自身硬",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作为
具有内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关系的统一体来理解和把握,努力做到相辅
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牢牢把握“三个一以贯之"的重大要求
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习近平强调,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
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
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个
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
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
66
第二立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围特色社会上又
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
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一是要回看走过的路。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
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和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
深入推进,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
的社会建设运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
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质上都是以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为根本
目的的革命性实践,都是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
社会革命的不同阶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
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二是要比较别人的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并
没有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倒下。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人
们正在见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中国崩溃论”的崩溃、
“社会主义
失败论”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
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扯,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
刻转变。三是要远眺前行的路。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演进。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
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展望未来,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勇千把我们党领导
人民进行了上百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展现更加强大的磅礁伟力。
第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
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
革命的重要法宝。要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正如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所强调,必须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
第三节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67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G) 。建设好
这样的党,是一项伟大工程,要赢得革命最终胜利,必须抓好这个伟大工
程。我们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
的教训,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
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
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我们党
是一个在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坚强领导力最,党的自身建设历来关系重大、决定全局。要把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千进行
自我革命,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
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
有力。
第三,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我们党在内忧外患
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
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形势总体上是有
利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
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
会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新时代中国发
展进步绕不过的门槛。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
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
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这就是说,我们面临
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全过程。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
CD 《毛泽东选梨》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02 页。
第二意
68
新盯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底线思维,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统
筹发展和安全问题。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
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
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
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
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我们的头
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
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
0
“乱云飞渡仍从容”。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
主义?
@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有初心和使命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
O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意义?
O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要牢牢把握“三个一以
贯之"的要求?
一立
一早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第一节
2.
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3.
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工作。
4.
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
5.
理解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内外发展大势,
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性
地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
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
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中国共
产党就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在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实践中,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经
70
平 i于
初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义经济建设
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千社
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理论、关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千对外开
放的理论等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有力指导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经济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观大势、谋全局,自觉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
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
气派的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
展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引领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关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党是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必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
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面对风
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 14 亿多人民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在经济工作中毫不动摇、百折不挠贯彻落实党中
央决策部署,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
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
船定好向、掌好舵。
二是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
明的品格,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只有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
观、现代化观。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
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
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三是关于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的理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
第一节
新时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71
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
观贞相通。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场深刻变革。
四是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
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
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
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
五是关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
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
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侬发展为主题,必须把发展质
植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六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
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这
就决定了必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
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
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
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72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戊
七是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的理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
度调整,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
领发展的新思路。 2020 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把握未来发展
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
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八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
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
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
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经济体
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九是关千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实施经济发展战
略,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处理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要求。国际经济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
前激烈。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
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区域
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十是关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的理论。做好经济工作,既要满怀干
事创业热情,又要讲究工作方法策略。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73
'稳”和“进”相互促进,经济社会
才会平衡,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要坚持底线思维,既
要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
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体现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
的选择取决千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规定我国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明确人们在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确保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
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
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主要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我
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
74
第二章
斜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泾济建戊
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
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快速发展,在稳
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
制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技术创新的重
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扯。公有
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
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有利
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坚持多劳多
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
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
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坚持好这一分配制度,能够有效实现各
种分配方式各扬其长,各种市场主体各得其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
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为配置资源
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我国已基本建
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形式。一方面,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商品交
换关系下,价值规律仍然发挥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另一
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
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
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竟争、有效监管为基
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第二节贯彻刹友展理念
7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
互支持、相互促进。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经济
运行方式。同时,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
所有制结构,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将这三项经济制度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我国构建更加有效管用、逻辑贯通、衔接匹配的
经济制度体系的根本遵循。
此外,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农村集体产权
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税收制度、市场许可制度、破产制度、产权保
护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现代金融体系等,构成我国的具体经济制度。
它们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制度层面为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质最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节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扯发展阶段,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
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
争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
2013 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千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
第三章
7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2014 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
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了新的
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
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
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的必经过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
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指标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 (GDP产
旷
来第一产业
总; 哗 ,威赢,
亿元
亿元
点,第三产业逞蠢· 卓靡翠
斗
菜
,C.;..
平2
~.
曰
国民总收入 (GNI) 1l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绝对匮
平均增速(%)
3 678.7
1 015 986.2
9.2
喜~5`者,5539768靡;覆l02武.:;
3 678.7
1 008 782.5
.
嘉~
原煤唱矗只霪量妇赣鹹f贷养;亿吨 畸飞
二淡,'
原汕
万吨
30
.
•
:.,编}:
••"令,
9.2
“令编编 c
• ,合;令
~:~
•
471分飞`娇的 949 笠~卢沁炉
L9 :兑
烽磺耐心j,鳍伽牍
'
`、对',',叶
令,
6.2 归
19 477
勺髓哥'窄黯麟购;.:::.?送了~ c;,给婿科.一一~,.
希`~.,',~
粗钢
万吨
气产-,``孽'`詈'`3`
` 产万辆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忑俨
享`
,4
~立
亿元
归黯声轻於叭沁
39占气。
10 405
,"
10.2
.....3· 克
亿元
万吨
384 255.3
.
心妇'p,,飞,
予
绝对量
1 755.1
亿元
粮食产量 启荨嬴昙赢毒簪f哗
2上占儿口土, I.工
1979-2020 年
嘉:;含 `;亿兀舟赍啥19砃5,商享77175`羞飞过妇f} 怂,嘉
,尽感举沪
f
2020 年
穸气睿骂沪亨·昙,芝',丘,辜'§
第二产业
吓尸__乙
1978 年
1.5
志
3 178
106 477
8.7
`149-!
"!岱:_,2532.5
l3.0
心扁矿
5.17
~
莽1
14.63
心性;令
2.5
一产r·'寸,平产竺壹仑令密,,4.3
961
527 270
吵
19.0
亿元畛三女曰兑魂5勹,即嘟扣
,也`
'~国嘉归护.1鳍启
第二节贯彻新发展理念
77
续表
2020 年
1979-2020 年
绝对址
绝对量
平均增速(%)
亿元
355.0
321 556.9
17.6
元
151.0
21
单位
指标
货物进出口总额@
驾沁胡心”
',.. 7,,琴和=
均可支配收入@
羞
1978 年
'
飞
嘉麟够芷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09 蠡 9
7.5
俨\i、气?',花`
般
:,;
4
.~飞、岭·
~
1 l32.26
泌;岭
~ ~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
亿元
I S俨:,改芯甜哟
1 122.09
卢勺~
心?i7羊一
外汇储备
兀
戒货; ,一
年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片:
万人
在校学生数
笭矿舒;;
炽汰益了
'
.
··,'
呤了..节 t 、
研究生@
普通本专科
....
·泰,琴、·
淝组
245 588.03
400®
99 865
136
1;31
,.
.·
喽.,.勹m L
.千丫~
~ ~
~
~J
~,~. 3;飞沁编
911.3 吩
204.2
霾费沪· ··`,梦
喧`
.....
心
嗳芯.,;孚.鸾和,,·.•·:
109
313.96
吩
万人
贫困人口(2~010 年标准)@酐奇舫伈万人
14.4
`乙 4
1 553.1
,心}',
心令荽
望酬酮``、万人
节· ·; ·郸..,飞"·
3,6
琴心笠. 、飞芩.
万人
普通高中
13.7
启郗$'屯
5 710@
万张
.归沁吩心
七
~卢伈~
飞了从', 气哿 兮骂惊翠汽壳晕护的、
'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182 894.92
尽~1-67J;忍氖32~165.22 钳
凇万人1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入数喜
忑; 凡,粤言气
沦乓
~.“;俨: ~占
,编:令`
2 494.5 0=
勹~;森.,.,'
岛 77039
全部脱贫
,
"令:~
:
"'俨
1.1
由麟痄驴
••
点恩.,
••••••
贫困发生率 (2010 年标准)
%
97.5
全部脱贫
注:心国内生产总值及国民总收入绝对鼠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1980 年后国民总收
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 2020 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2005 年起
公路里程包括村道。@ 1978 年绝对昼为 1981 年数据, 1979一2020 年平均增速为 1982—2020 年平均
增速 c@ 补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2 年及以前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997 年起不含居民购买住房。
(5) 1979 年以前为外贸部门数据, 1980 年起为海关数据; 2020 年数据为 2020 年 12 月海关月报数据。
@ 1978—2012 年数据根据历史数据按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可比口径推算获得, 2013—2020 年数
据来源于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居民收支平均增速为实际增速 C (J) 2019 年及以前各年数据为财
政决算数, 2020 年数据为预算执行数。@为 1989 年数。@为 1994 年数。 0 为初步数。@ 2017 年起,
研究生在校生包含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 2010 年农村贫困标准
为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 2 300 元以下 (2010 年不变价)。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三章
78
新时代中国特色补会E 义经济建设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
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
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
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最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
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引
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
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
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
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鼠发展
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
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更明确地说,
高质散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
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
要遵循这一规律。二是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
一个阶段性特征,客观上要求经济工作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提升
经济发展质屈上来。三是传统行业供给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部分行业
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个性化产品、高质量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还
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创新企业生
产经营和经济管理方式,发挥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推
进产品质量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四是随着经济增速下调,经济中
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和社会大局稳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的新
变化,优化经济结构,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提高抗击风
险的能力。
,
第二节贯彻新发展理念
79
二、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j) 党的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围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
习近平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
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
社会蔚然成风。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协调发展
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
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
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
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第三,绿色是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树立绿色发展
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
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
@
《习近平谈冶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97 页。
80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
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
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
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
人民、发展成果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
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
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新发展理念更加鲜明地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
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领经济高质扯发展、构建新
发展格局;更加鲜明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全
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鲜明地强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协调
性可持续性,强调产业间、城乡间、地区间、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人
与人关系的改善,强调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和一般的
关系;更加鲜明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
发展的根本力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汇聚成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
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书写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
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千发展的政治立场、
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完整、
准确、全面:第一,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
第二节贯彻新发展理念
81
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
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第二,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
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从忧患意识把
握新发展理念。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千早豫。“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变化和国际力鼠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高质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落实新发
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
动力的迫切需要。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的
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
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
内涵包括: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
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
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
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
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建
82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经济建设
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
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
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
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格局。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
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七
是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
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蜇大实践课
题;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抓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六项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项工作的一个目的,就是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
分的发展。当前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区域发展和
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农业
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
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一
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
富裕;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
全要索生产率;三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
第二节贯彻新发展理念
83
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四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
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五是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寺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完
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
兴支撑点;六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建设粤港澳大湾
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二是以城市群为主
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三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四是加大力度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
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
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
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
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六是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维护
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
边疆跨越式发展。七是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悔强国、人海
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
进海洋强国建设。八是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
84
第二章
新盯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人经济建)人
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
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节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是当前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
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
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千
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格局的根本变化
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持续发展,在国内国际的循
环中动态运行,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
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了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
引外资。特别是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融入国际大循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党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
环在经济中的作用显著上升,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化。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济、
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传统国际循环
明显弱化。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公共卫生
第三节构建新发展格局
85
面临严重威胁,各大经济板块历史上首次同时遭受重创,世界经济陷入深
度衰退。各国出台数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措施,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很
不稳定,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疫情之下,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
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疫情更是
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上升。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
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部分企业需要的国外
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中国经
济发展的外部形势和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
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阶段呈现新的特
征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我们发
挥劳动力等要索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
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
环,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过长期努
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
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
“卡脖子”问题突出,
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6 年峰值的 64.2 %下降
到 2019 年的 31.8% ,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 2007 年的 9.9%
降至 2019 年的不到 1% ,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 7 个年份超过
100%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
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2020 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
86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
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赢得主动地位的必然要求。我
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有着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
1936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
"尤论处千怎
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
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
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主动地位不是
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星对比呈
现趋势性变迁。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们必
须积极作为,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练就百毒不侵、金
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加
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
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进程不会迟滞甚至中断。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
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快
速成长,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 H 益完善。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
成拥有 14 亿多人口、 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
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
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
套能力,拥有 1.3 亿户市场主体和 l.7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各种专业
G)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22一223 页。
第三节构建新发展格局
87
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们具备实现内部大循
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
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们构建新
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而待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
苏和增长。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工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找准自
已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使新发展
格局变为现实、落到实处。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千经济循环的畅通尤阻。经济活动需要各种
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
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
会积聚,人民福扯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
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
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
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在
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
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
从而形成需求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
(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
板)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
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星的投入产出关系,
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
88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
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
之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
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
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我们必须
把突破产业瓶颈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
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
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
适合部门和地方政府牵头的要牵好头,适合企业牵头的政府要全力支持。
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
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
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既要持续
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
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
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
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
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第四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
务,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符合国际发展大
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要求。
第四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9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
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
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正确处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
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需求,供给就无法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
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
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二者不是非此即彼、
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需求侧管理,重在解
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
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
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
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
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没有需求,而是需求
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变,质址、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消
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
经济发展的主线,这是新时代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最发展的治本良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我国经济
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
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
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必须把改善供给
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
90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人民 H 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目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阰发展,总的要求是"巩
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各
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二、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用千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
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
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对千经济发展、就业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
有若重要影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
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
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首先,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
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集中发力千高端制造领
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我国
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
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才能有效应对“双
向挤压 ”(D 的局面。其次,新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以信
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
围内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产品、新
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
因此,我国必须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
点。最后,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日益紧迫。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
@
“双向挤压",这里指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
第四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1
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发
展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我国在技术创新、质扯品牌、环境友好
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首先,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针对
造成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制定可操作、可落地、可检
查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其次,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创新是制造
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突破
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优化制造业创新
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再次,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的功能。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
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
融需求。最后,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
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
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
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三、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
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
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对我国制造业整体形势正确判断的结果。我国
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目前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技术,科技含量高、质
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我国总体上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产能
92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是尤效供给,而高质屈、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我们既要着力扩大需
求,也要注重提高供给质扯和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坚持把
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坚持把质
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可持续发
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坚持把结构
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才
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培育壮大新
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
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
二是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
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
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三是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
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
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
要阵地。五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
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
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扯的主体力量,也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
第四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3
式,使之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要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
机制和经济手段减少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
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
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最效益和本质安全水平。开展质最提升行动,推
进消费品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更多“百年老店”。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
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
转变;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生态设计,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
绿色管理。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产
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
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
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涉及人民群
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围绕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普遍关注和
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屈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
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消费是最终
需求,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
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发展质扯、
增进民生福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
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只有围绕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
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竟
争力和附加值,实现更有质星和效益的增长。
94
护一归
新们代中国特色社会土又经济建设
第五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
立,但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
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
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改
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结合问题。党的
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
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
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
后,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
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这一定位,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
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
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
第五节
九善仕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5
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
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
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
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
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从总体上讲的,不能盲目绝对讲市场起决定性
作用,而是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有的领域如国防建设,就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一些带有战略性的能
源资源,政府要牢牢掌控,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去做。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
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
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
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
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国民
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
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把
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96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
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
要关系。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加强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
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依法落实
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
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
济竞争力,有利千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正确方向
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
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党对国
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
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
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
力。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
设,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国有企业改革发
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完善各类国
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改革国有资
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深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创新监
管方式和手段,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综合性改革。二是要加快国有
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推
动国有资本形态转换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三是要发展
第五节宪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7
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
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
有序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
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
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四是要形
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全面完
成公司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
持续深化企业内部各项制度改革。五是要加强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
失。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为目标,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
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六是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
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形成一批引领全
球行业技术发展、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主体的质晕和活力关系到宏观经济整体的质量和活力。激发公有
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
法权益,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
平竞争,有利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简政放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的
总方向,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
同时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创新政府配置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的方式,
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政府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实现
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效结合,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98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补会主义经济迁没
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经济主体
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健全以公平为
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
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
制度,加强对国有及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
护。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
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
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
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
在我国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级政府依法采
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
要求,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要措施。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市场
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
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
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千预。政府定价领域,必须严格规范政府定
价行为,坚决管细管好管到位。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要通过健全规则、
加强执法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晕发展。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经济组织
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
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
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
第仇节
完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9
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
势的内在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新时代我国宏观悯
控的新要求。宏观调控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
念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紧
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方式方法,为努力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发挥作用。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举全党全社
会之力推进。一是强化规划约束引导。增强国家政策措施的宏观引导、统
筹协调功能,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二是健全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统筹管理,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协调的发展规划体系,
提升规划的系统性。三是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期评估
和终结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年度监测报告,强化国家战略在各个层面
的统一落实,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
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更好
发挥财政政策对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大财政
支出优化整合力度。二是提升政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深化金融休制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三是优化促进消费转型
升级的政策组合。把握消费转型升级的趋势,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更好激发消费潜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强化投融资
政策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资金
的撬动作用,推进政银企社结合,扩大有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
100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量资本产出率。五是精准实施产业政策。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
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是创新完善区域政策。
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持续推
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和城乡协调协
同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国家级新区等创新发展
龙头的引领示范效应,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一是部门层面的协调。强化宏观经济
政策统筹,提高政策的协同性,并协同形成调控合力。二是中央和地方层
面的协调。中央要搞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地方
积极性;地方层面要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执行和传导,引导市场
主体积极响应和实现宏观政策意图。三是国际层面的沟通协调。以更加宽
广的全球视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及国际经济规则
调整和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力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一是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强化
底线思维,建立安全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重点提高财政、金融、房地产、
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防控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
性风险的底线。二是提升服务监督水平。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发展,主动优化服务、创新监管,明规矩于前、寓严管千中、施重惩
于后、存包容于严,为新兴生产力成长开辟更大空间。三是强化社会预期
管理。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第六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一系列新形势和新特征,
第六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01
也给我国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形势下,要实施更加主动
积极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
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机遇大于挑战。面临新形势,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巾之路。开放带来
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我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
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当前,我国巳经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境投资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
超过 30% ,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
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
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巳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
指出: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
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
济全球化就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008 年国际金融危
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全球贸易增速连续多年低千世界经济增
速,跨国投资还未完全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疲弱的大环境下,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
等问题更加突出,
"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倾向上升。在瞬息万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10 页。
第飞釭
102
寸时代巾国特色行会上义气济建设
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抓住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
放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
发展。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顺应新时代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应有之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 H 益趋
紧,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开放型经济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传统发展
模式遭遇瓶颈。但同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比
较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开放
型经济仍然具备综合竞争优势。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倒逼下,我国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不断涌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进一步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体制,提高对外开
放水平,才能妥善应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既为自
身发展赢得更大空间,也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
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
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
“一带一路”建设是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建
设,是将我国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标志着
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
转变。其次,
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
“一带一路”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
突和矛盾的根源,致力千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再次,
“一带一路”建设是
第六节推动形成全面开收新铭局
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103
"一带一路”
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给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推动现有
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
方案。最后,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放实
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
和参与。实践证明,
“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实
践,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方向。首先,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
本原则。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遵循。新形势下,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充分考虑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
作模式,增强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其次,以深化
“五通'交流合作为关键支撑。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
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最后,以构建全面开放
新格局为努力方向。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助推内陆沿
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实现开放空间逐步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
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
的对接,统筹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
发展,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点内容。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
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新形势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就是要进
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
合,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二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
破沿线发展瓶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要
完善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协调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创新设施联通融资渠道。
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新形势下,加强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优势互补,
共同实现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四是推动开放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104
笋=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没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要致力千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形成更加公
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五是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促进包容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为世界搭建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发展合作平台。
新形势下,要努力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推动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
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互利合作新平台。
三、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求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
也要求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最提升。
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
外开放。开放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屈、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对外开
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主动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维护经济安全之间
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风险防控和评估,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
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
类规则。在引进来方面,着力提高引资质量,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
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吸引高索质人才。在走出去方面,支持我国
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
值链中的位置。
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全面开放体现在开放空间上,就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体现在
开放举措上,就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
强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
思考题
105
略等。体现在开放内容上,就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一般制
造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
联互通。推进全面开放,还要求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公平开放要求改变
过去依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做法,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
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实现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
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肴普惠共羸方向发展。中国对外开
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坚定
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坚定不移地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
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形成各国合作共赢的新格
局,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当
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秉持的是共商
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是中国一
家独奏,而是世界各国的合唱。
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0
为什么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O
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意义?
立早
1 教学基本要求
1.
I
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王义政冶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 把握如何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3.
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
14
把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学内忍。
第一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
贯主张和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结合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勇于推进实
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是关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
第-节
祈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四论与制戊
107
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
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
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
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要坚持党
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键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权威
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
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是关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始终为实现
和保证人民民主不懈奋斗。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
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D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
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
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
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民主的形式是
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千刻板的模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民主权利
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
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
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
民主不仅体现在民主选举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
三是关于政治制度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是
关键。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
@
@
《习近平关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42 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8 页。
第四章
10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
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
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千一尊。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
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
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
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
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
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
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发
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之中,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
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实践进程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中,最根本
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基本保障是依法治国,三
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统一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伟大实
践之中。
五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在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千法治的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了
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
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
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
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
109
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
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一个坚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依法治
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六是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
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
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
靠的就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效,也进一步
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
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七是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重要法宝,是凝聚各方面力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
法宝。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社会主义旗帜,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
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
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章
110
新时代中国特色衬会主义政治建设
八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补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
是抽象的、绝对的。我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
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人民的幸福
生活作为最大的人权,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实现人权
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
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
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
美好未来。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
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的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
长期稳定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
织形式,也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
度安排。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
要内容包括: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们都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
111
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
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共产党
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多党合作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宪
法和法律是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参政
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责。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
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重要功能,集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利益协
调、政局稳定、集中高效、政策连续的实践优势,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民
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
专门协商机构,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
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其根本目的在千实现和维护国家统
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缔造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创造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作出
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家
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
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
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农村村民委员
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是城乡基
层群众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它是城乡
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
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
第四章
1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
的途径。要不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有效地提高基层社会治
理水平。
此外,中国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监察制度、
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构成我国的具体政治制度。它们
建立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之上,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共
同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过程中所选
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要求、动力机
制、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在国
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古今中外,由千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
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拥
有悠久历史、 56 个民族、 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坚持正确的政
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
和国情决定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
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发展道路。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本国国情、体现
人民意愿、能够保证国家有效治理和长治久安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节
坚定小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13
巨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
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
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道路,其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
度,目的是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一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
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它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唯一
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障的正
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和人民总结长期历史
经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首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
的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
中,它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底蕴。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面对内
忧外患、山河破碎的严峻局面,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建立什么样
的政治制度,才能完成民族复兴、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成了摆在中国人
民面前的历史性课题。面对这一历史性课题,各种政治力量提出了各种方
案,尝试了包括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在内的各种政治
制度,但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反而使中华民族
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
的民主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为实现
114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
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找到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发
展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协商
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半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依法
治国,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如习近平所说:
”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
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
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j)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用
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大力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协商民主全面展
开,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更加有效,党和国家机
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
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以后,给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的学说,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
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巴黎公社式的议行合一
制度,则是对尤产阶级国家政权形式的实践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就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探索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建设问题,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权建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 页。
第二节
坚定不移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15
设积累了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它规定为中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从而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最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
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
的性质和宗旨规定了党必然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
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
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党领导
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
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习近平明确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G) 。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
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
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句
《习近平关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4 页。
116
子四罩
新记代中匡特色社会主义攻冶建议
最大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
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复杂性、艰巨性,这就要求有一个
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只有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凝聚人民意志,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
目的就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实施宪
法和法律、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委员会、
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所
说,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
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气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
作主具体体现在国家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它的实现方式包括: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千人民,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第二,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
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第三.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
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服务;第四,
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
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国家各方面事业
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
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
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
CD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6 页。
第_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17
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各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
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
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
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领域
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依法治国不仅
从法律制度上、程序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法律制度上、程序上
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法治必
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依法治国,必须确立
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
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三
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在
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千领导地位的,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最根本的
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
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强调,我们走的
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上,尤论其选举程序和选举形式如何完善,选举过
第四章
11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千义政治建设
程如何眼花缭乱,都是一种典型的“金钱民主'勹这种民主无论其形式如何,
都不能改变其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我国的人民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是为绝大多数人民所享有的广泛的、真实的民主,
它具体地、生动地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各环节,贯穿在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的全过程,是一
种全过程民主。民主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保证了人民真正当
家作主。我国各级国家机关都冠以“人民”二字,充分反映了人民是国
家的主人翁。民主协商坚持有事好商蜇,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保证
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民主决策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
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形成最大共识,
保证了决策科学有效。民主管理根据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保证了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机会和渠道。民主监督
按照宪法赋予人民的监督权利,保证了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和公职
人员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内在统一,形成
全过程民主的完整链条,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为实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
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
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
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
要完整的参与实践。
习近平
全过程民主不仅体现在完整的制度程序上,而且体现在完整的参与实
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进行广泛政治参
第二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19
与、充分表达政治意愿,推动人民当家作主不断落实。从历届全国人大代
表的组成可以看出,人大代表来自五湖四海,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实
践证明,人民参与民主实践越广泛,意愿表达越充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
现就越真实。
全过程民主还体现在民主形式的丰富性上。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国家
的政治制度上,而且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体现出来。要探索多种实
现人民民主的形式和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方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
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民主监督。要通过民主选举、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协
商对话、舆论监督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行全过程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善千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智慧,善千将人民群众的利
益要求通过民主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有力地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党领导人民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
与,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要不断发展全
过程人民民主,让全过程民主从各方面、全方位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有力
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不断
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要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将协商民主内嵌
千我国政治制度全过程各环节,发挥我国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要不断完
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的体制机
120
弟四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台建设
制,实现民主制度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
素,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第三节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人民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才能有效实现当家作主,是一个需要认
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民主实际上是一套实现和保
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要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
力,就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一、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
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基础,
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一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
政治制度,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局部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符合中国国情、有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是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也
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保障人
第三节
健令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21
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
障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了国
家政权体系的有效运转,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
了依法治国的进程,确保了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实践证明,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可靠、最管用的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
治价值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权、
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力。要进一步健全各级行政机关、监察
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制度,
加强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其次,更好发挥
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是连接人民群众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键,在完善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级人大代表,
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努力做到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要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推进代表联络
机构和网络平台建设,更好发挥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
的独特作用。最后,与时俱进推进人大自身的制度与体制机制建设。要健全
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
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等。各级党委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原则,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
派、尤党派人士的伟大创造。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是这一制度的鲜明特征。它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
122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
基本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共产党作为执政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引领多党合作正确的政治方
向;各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共产党
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同共产党亲密合作、团结奋斗,共同致力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
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的
重要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的新型政党制
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
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尤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
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
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
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面千党派利益、
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所以,坚持和
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发扬社会主义民
主的独特制度安排,而且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
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
政议政水平。必须贯彻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和
民主监督作用,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
I
第二节
(建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23
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建设,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方法,积极拓展参政议
政方式,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使人民政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
的巨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处理
民族关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解决民族
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
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
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
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坚持各
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的显著优势。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千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
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就是要明
确:团结和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必须在维护国家统一的
前提下行使,必须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
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
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
素相结合,就是要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有利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
124
第四音
新们代巾国特色社会十义政治煌设
权益,也有利千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的和谐。因此,在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下,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
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四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民主实践,在我
国政治制度体系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法治、德治、自
治相结合,确保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要畅通民主渠道、
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身事务。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
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
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
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
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事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
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间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
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实现
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
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它以人民利益根本
一致为最大政治基础,以团结尊重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化、规
范化和程序化为重要保证。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
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
沪二门
健伞人民 :i 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25
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我国社
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民主的内
涵,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
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协商民主以我国根
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
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
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
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千
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一是继续加强政党协商。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
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
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党制度优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
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政党协商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制
定、法律制定或修改、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发
展稳定等重大事宜。协商的形式主要有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
加强政党协商要继续探索政党协商形式,规范政党协商程序,健全政党协
商保障机制。
二是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开展人大协商是推进人大制度发展完善,提
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平台,深入推进
立法工作中的协商,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鼓励基层人大
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探索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各级人大要
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
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三是扎实推进政府协商。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
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探索制定并公
第四音
126
祈时代中国特色社会_L 义政冶建议
布协商事项目录,积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创新协商方式和协商平台,
增强协商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
用。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
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
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规
范协商程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五是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
作机制,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事关特定群体权益保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商。健
全人民团体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更好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
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
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六是稳步推进基层协商。基层协商是指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围
绕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社会公益事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
际问题,以及企事业单位围绕民主管理进行协商的基层民主形式。涉及人
民群众利益的大扯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
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
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七是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依法管理,健全与
相关社会组织联系的工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协商,
更好为社会服务。
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是切实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切实
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于
第一节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27
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
意义。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心向背、力最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
大的政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
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
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千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
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一是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这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根
本原则。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
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
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党对统一战线
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坚持党
的领导要坚定不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帮助党外人士排忧解难。
二是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这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
的主线。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
128
第四章
祈盯代中因特色社会土义政冶建戊
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两
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
础,包括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这是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
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
旗帜鲜明反对。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
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三是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
题,把中华儿女广泛团结起来,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
实践。坚持做好民主党派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定位,加强民
主党派自身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我国宗
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加强党外知
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
致力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是必须改进工作方式,善千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
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扯。习近平强调,
“统一战线工作做得
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多不多是数量
问题,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是质量问题“CD 。要坚持讲尊重、讲平等、
讲诚恳,也要坚持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出千公心为党交一大批肝胆
相照的党外朋友。
C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04 页。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冶国
129
第四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
和国家长治久安。
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
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
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
领域的具体体现。每个国家的法治道路,都与其各自历史文化传统、经济
基础、社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有着 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
古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具有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
独特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道路必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
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
130
第四音
新时代中国特色仕会丁又政治建改
支待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
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
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
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
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
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二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
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
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扯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
体现人民意志。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是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
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
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
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
利违法、徇私枉法。
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
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
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
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
第四节
令面推进依法冶国
131
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五是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
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
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
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
守成规。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要学习借鉴世界
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
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二、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
中体现。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党
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坚持了党的领导,有力保障
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
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
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
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
宪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的总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
源头和统帅,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
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得出
的重要结论,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
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
第四立
132
新时代中国特色汁会土义政冶建设
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
须予以追究。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带头尊崇
执行宪法和法律,坚持自觉地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论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
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
本利益的实现。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宪法实施是将
宪法文本落实到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套观念和制度。宪法的生
命力既表现为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表现为实施的过程与效果。宪法的生
命在千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千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
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
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如果宪法得不到有效实施,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违宪行为无法得到惩处,宪法权威必然流于形式。宪法
实施有赖千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加强宪法监督,有助千树立宪法的权威
和尊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必须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合
宪性审查,就是对宪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精神进行审查,是宪
法监督的一种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要
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各级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
履行责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
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合宪性审查机关。当前,必须进一步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
宪法权威。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以治国
133
我们坚持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所谓的"宪政”,并不是单纯的制定宪法、遵守宪法、执行宪法的意
思,它实质上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是以西方代议民主、权力制衡、
司法独立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的另一种称谓。这一制度体系建立在私
有制肚础上,说到底只不过是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制度安排,具有极
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实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
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
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
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谋划、把握重点、统筹
推进。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
必须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形成合力。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
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要把法治理念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贯穿到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确保一切组织和个人
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34
第四立
新时代中旧芍色社会上义政冶建戊
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党规党法,增强依
法执政意识,善千用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方式开展工作。要
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千
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党要带头尊崇和
执行宪法,要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
活动统一起来。
依法行政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事务的
主要方式,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
必然要求。行政机关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
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
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只有执法机关坚持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
的法治需求,才能树立执法机关公信力,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保证法律
法规有效实施。
二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
设必须服从、服务千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这个总目标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指明了全面依
法治国的正确方向,规划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是贯穿全面依法治
国工作的主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工作重点、作出部署安排,
坚决贯彻落实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
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35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
范。建设法治政府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各级政府是
否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能不能带头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和行为选择,直接决定法治社
会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建设必须筑牢法治社会根基。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根基在民众,
只有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
建设法治社会,才能穷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
三是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新时代我
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明确了每一个主要环节的重点要求,构成了新时
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主作格局。
科学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休制。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应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
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
草、论证、协涸、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
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
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
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
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定、及时修改。
严格执法是法律落实的关键环节。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
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以建
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
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
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
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法资质,
136
第四兹
斩时代中国特色仕会主义政治建改
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公正是法治的生
命线,也是司法的灵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
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性的破坏作用。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
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
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
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全民守法是法律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
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坚持把
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治
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
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
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
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
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巨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
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习近平
0
怎样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0
如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0
怎样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
O
怎样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和科学内涵?
浓
教学基本要求
1
第一节
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三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I 2
认识巩固和发展社会王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3.
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4.
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芍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规律,在科学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
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健全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度,为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制度保障。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一是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138
第五芒
听时代中口牡色计会主义又化建设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扯。坚定文化自
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 5000 多
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
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
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关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
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好
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的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
抇
'11
新时代中国乓色并会主人又亿立-寸了 1]1」度
139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好地适应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不断增强人
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文
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衡量文
化产业发展质阰和水平,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五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
中表达,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
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
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
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六是关于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的理论。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中国
共产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千斗争、勇千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在长期的非凡奋斗中,一代又一代中国
共产党人矢志不移、顽强拼搏,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
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
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
格,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
丰厚滋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
色基因,糜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尤畏奋斗精神,鼓
140
第五章新盯代中国拧笆社会主义丈化建戊
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七是关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创
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
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着客观科学礼
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
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正确处理”守”和“变”、“中“
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
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八是关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
融,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穷
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
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
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等规范社
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
则的总和。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
障,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始
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
全局,明确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我们必须始
了-. f,
新时代中国芍色气会主人丈生理论与制度
141
终遵循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
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
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
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
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
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
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
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
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丁作导向,完善文
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
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
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
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
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显。构建网上网下一
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
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
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
第五童新盯代中国特色礼会王义文化建设
142
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
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
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
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千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
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
高质最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
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
工作机制。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
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
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
异性显著增强,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最竞相发声成为常态。我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意识形态工
作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43
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意义重大
而深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
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对"的理论;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
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僮憬,是“好”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
器,是“行”的理论;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发展提
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
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
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从而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蜇,在
近代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亳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
正茂。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
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并
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
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是当代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
第五章
144
汗时代巾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化建设
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
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
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人们在新的广
度和深度上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
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民
至上、历史自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斗争精神等鲜明品格。
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
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回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
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
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切实把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
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
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宣传科学
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
向前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
弟 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王义惹识形态
145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教学各方面。在加强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为理论创新创造提供学理支撑。坚持用中国理
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
实践经验研究总结的力度,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
力。繁荣发展中国学术理论,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
进师生头脑,使科学理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思
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
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
主流价值涵育人,帮助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品学兼优地健康
成长,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大中小
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编写好思政课教材,发挥好思政课
教师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实施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撮充足、素
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出一批内容准确、
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带动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牵引,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
化理论人才培养,打造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压实意识
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
手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
146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吐会主义文化建没
基本依托,要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
做到守上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
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最大
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化斛消极因素,都要有利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有利千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坚持立破并举,
发扬斗争精神,敢千斗争,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理直气壮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匾,是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
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
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
大力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立足中
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休
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
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
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
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
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47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必须善千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中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
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
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最大增量。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
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
创新、方法创新。
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
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哲
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当代
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
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
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
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优秀的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
盾和问题的结果。必须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立足时代变化,从改革发
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具
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针对性的理论观点,决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
运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本职,紧密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加
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
148
二! l:
「'.、七-
i 产'
一二户勹
.《.,、
聿 .~
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
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
确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历史等各领域,
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
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
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要突出优势、
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引领和支
撑作用的学科,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
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
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以学科建设为基点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炼具有自身特质的标识性概念,
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
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窘识形态
149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
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
有用人才。" @革命战争年代,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就是要帮助劳苦
大众认清苦难生活的根源,为摆脱压迫、实现解放而奋起抗争。新中国
成立后,党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党
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进入新时代,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需要具有崭新风貌、
过硬素质的时代新人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大势,
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
青年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而深
远的意义。
时代新人之“新”,特别体现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
求进取。有自信,就是要有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作为
新时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对“四个自信”
执着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尊道德,就是继
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具有善良的
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的道德实践。讲奉献,就是具有自觉的
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尽责
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体现自身价值。重实干,就是坚持实践第一、
知行合一,求实务实、有为善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
美好生活。求进取,就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姿态,富有求新求变的
朝气锐气,勤于学习、勇于开拓,以新的实践创造成就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事关党和
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让时代新人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28一329 页。
卜
t
I
150
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建设
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釐。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引导人
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导人们听党话、跟党走。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
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
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德才兼备,在学习中增长知
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在
新时代新天地中创业奋斗,在创新创造中让人生闪闪发光。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必须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新时代中
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
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
难中开创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伯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
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是我国社会共同的
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 I程抓紧抓好。
一、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
屈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
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我们生而为中国人,
第二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土义核心价值观
151
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在 500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了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持久的
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一百年前,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
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
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
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悴炼锻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
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
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
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是这
一精神谱系最新的结晶。这一伟大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国人民在伟大抗疫斗
争中展现的崇高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表达,是党和人民战胜各种风险
挑战、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
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
休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当代中
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只有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
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中国力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
时代,我国发展处千新的历史方位,只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作为重大任务来认识、来落实,才能增强”四个自信",确保中国特色
152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仕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不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伟大斗争需要众志成城,伟大
工程需要坚定一致,伟大事业需要聚力推进,伟大梦想需要同心共筑。这
就要求我们激发全体人民的信心和热情,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深
培厚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铸牢理想信念、坚守
价值追求、聚合磅碟之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
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各种观念碰撞激荡不断加
剧,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H 益频繁。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对外推销以所
谓“普世价值”为内核的思想文化,企图诱导人们淡化乃至放弃对本民族
精神文化的认同。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斗争、敢千亮剑,坚决
抵制借所谓“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
为。要看到,价值观之争的背后是制度之争、道路之争,实质是人心之争,
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持续培育和践行根植千中华
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蛇立千
世界民族之林。
二、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
度保障,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
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领悟、培育、弘扬。
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必须注重
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让群众感受到楷模、榜样的
尤穷力量,用高尚人格和精神境界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3
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
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打牢思想之基、价值观之基;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从家庭做起,大
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做好家庭教育,
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社
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培育、践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内化千心、外化千行的实践活动,要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
夫,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
发展各方面,逐步变成思维习惯、行为准则、话语体系,进而提高自觉奉
行和日常践行能力,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
值追求。
健全制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制度是规
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
观是制度的灵魂,价值观和制度共同发挥着规范和影响人们行为的作用。
制度是硬约束,使人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的预期。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
度设计、政策法规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性约束力,使符合核
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社会治理承
担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应当注重在日常治理中体现价值导
向,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其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共识。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社会思潮越是
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154
第开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又义化建设
凝聚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提高
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有力
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
发展,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不断积累正能量。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之千个人、之千社会,
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屈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朔魂、
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为
弘扬,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成为风尚,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
大增强,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
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
影响,思想道德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如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失,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
出等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加以防范和解决。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不
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风雨如磐
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
第三节
培育和浅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55
仰者、忠实实践者。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
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思想道
德建设,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推
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
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
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千人民。要
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
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
,
!
!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面上教育引导与个别交流疏
导结合起来,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注重人文关怀,着力理顺情
绪、化解矛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
后文化侵蚀。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
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千凝
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址,整合各种资源,
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
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注重青年的价值观教育。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最。一个民族的
文明索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正处
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
156
第五章新时代中国伴色吐会上入又么这,;
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
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散,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
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须大
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更大
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
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
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
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
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
族的独特标识。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
源千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
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传统文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纥文名芒至老竺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57
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
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
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
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
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
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又随着历史和时
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
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源远
流长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
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论过去
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今天我
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
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才能有更强生命力和更大影
响力。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源自 5000 多年文
明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
国的独特优势。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往往既是经济总屈、军
事力植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
程。中华民族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赎武,不是靠对外扩张,
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几
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
158
第扛章
新盯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哀
要启示。在新时代,只有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文
化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几
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遇到了尤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
强大精神支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
第一,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
“优秀传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
神命脉。" Q) 但是,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
到当时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局限和制约,因而也不可
避免地存在着陈旧、过时、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
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既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陷入文化虚无主义。
第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13 页。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59
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
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又要合理
地利用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
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
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
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第三,吸纳多种文明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
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
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
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
且要认真学习借鉴,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
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十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巨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
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
化基因,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
第五章
16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没
自觉席续优秀传统文化。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民族
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
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
衰。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
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
厚的历史根基。文化内化千心,外化千行,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比如,
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葆有家国情怀、秉持修齐治平,历经千年风雨洗
礼,已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华文明延
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个魂不能丢,这个命脉绝不能割
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以
时代精神糜续优秀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
中华审美风范,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
性创造性,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
指引。
大力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涸,要“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
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气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
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
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
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机制,
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
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充分展现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
句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求是》 2020 年第 23 期,第 9 页。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芛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1
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让当代中国
形象在世界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强盛,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
还需要繁荣兴盛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
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
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引领,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
造活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要推进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
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千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蕴
涵着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彰显着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既是我们安身立
命的根基,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
信的深厚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
第五章
1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友
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
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
耀着时代的光芒。无论是国内的“国学热",还是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
热”
“孔子热",都生动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现实
意义。
中国特色村会主义文化熔铸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高举马克思
主义伟大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
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奋发向上
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
色、中国风格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是中国共产
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
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们
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
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
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乾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
波澜壮阔地推进,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提供了重
大历史机遇。只要我们立足中国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
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千历史、尤
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
宒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3
二、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时
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任
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
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
文艺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
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
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反映好人民心声。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
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
民为中心,就要求文艺界把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文艺和
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生活看成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把人民看作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
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自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进
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
绘人民、歌唱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千人民,一切
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
的精品力作。
努力创造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一部好的作品,应该
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扯朕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
作者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
i
;
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
第五章
16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
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
橇阐释好,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
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
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世界贡献具有中国风格的声响和色
彩,展现中国风貌的诗情和意境。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
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
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
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以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为指导,坚持在文艺创作中既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又要有文化
传统的血脉,还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要切实加
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文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决抵制
和反对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那些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亵渎英雄、歪曲历史
的作品,坚决抵制和反对那种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文艺
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
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打磨好批评这
把“利器”,在艺术质最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
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千表明立场,说真话、讲
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
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
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
民喜爱和欢迎,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扢
立千世。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5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
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指的是
为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
要求,在文化具体制度和体制方面作出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完
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
文化产品供给。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
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
向相统一;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
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高文化
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休系。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
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
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
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
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
距;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均等化为抓手,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设施
网络,创新运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基本公
166
第五章
叶时代中国特色甘会主义义生逵己;
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
和全民健身运动,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推进全民健身
生活化;加强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
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
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
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
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
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深入实施“互联网+”“文化+"
行动,不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
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
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
展壮大,完善文化融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文化资本市
场的监管和引导;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
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在确保文化事
业更好发展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扯文化供给增强人
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顺应数字
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
化业态,提高质最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
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文化与科技、体育、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人民
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
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
罕三=
建;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7
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
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
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
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
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
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星。要加强对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
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鼠,从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
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
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
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
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
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
实践,立足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
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
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
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善千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
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
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
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
168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土义文化建;又
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
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
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
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广交朋友、
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讲究舆论斗争
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
如何理解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
@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O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i
六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1.
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
2.
明确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3.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要求。
4.
理解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慈义和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以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
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
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
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更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
供了科学引领和基本遵循。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社会建设
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一是关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点。增进民生福扯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发展的
170
争六辛
钳r 廿]代中口特色社会主义杜会建i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民生事业,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就业、教
育、医疗、居住、养老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
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
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
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
公平是基础,机会公平是前提,规则公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
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
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
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是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
标志性指标。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就
是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
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做到扶持
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是关千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
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
三.二
二一了气二互竺兰乏会三心二会建;又.一['l1 仑勹刮度
171
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
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
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
步达成的,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晕做
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格局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形成合
力。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单
一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
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
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建设,着力推进
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
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卫生健康制度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以增进民生福扯为
宗旨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
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
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
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屈就业的促进机制。这是坚持和完善劳
动就业制度的总体目标。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
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
172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督机
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是坚持和完善教育制度的
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义
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
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
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教育
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三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
总体目标。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
全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
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
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
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是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这是坚持和完善卫生健康制
度的总体目标。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公共
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厒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
生育政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
系,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第二,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
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
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一是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
第二节
在发寝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73
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
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实现预防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关口前移、
源头预防,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坚持联调联
动、多元化解,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坚持
疏解引导、培育心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二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
精准性,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机制。坚持专群结合、
群防群治,创新完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度机制。提高社会治安立体
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
三是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
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
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守护
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政策导向,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群众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难点,推动社会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层,实现对各类
基础要素的精准掌控,增强基层干部掌握情况、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本领。
第二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
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
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
174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仕会建设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抓好民生重点领域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增进民生福扯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
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等,具体涉及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
会福利、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
面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断彰显,
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拓展,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不断取得进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增进民生福扯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民生是人民幸
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党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看
广大人民群众是否得到真实惠,社会民生是否得到真改善。
增进民生福扯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离开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尤本之木。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
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淜动人
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增长
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
到充分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抓好民生工作
的总体思路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守底线,就
I
I
第二一
在艾嗖 ci:::1呆障和改善民生
175
是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对困
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突出重点,
就是强调以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和人口等
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民生,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制度,突出机会
公平。完善制度,就是推进制度的全覆盖、更公平、更可持续,通过建立
健全体制机制来解决区域差别大、制度碎片化问题。引导预期,就是引导
人民形成合理预期,党和政府在着力改善民生的同时,也要着力做好思想
政治工作,形成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认识。
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屈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
来不得半点虚假,做就要做好。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适应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
明显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
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
钱也不花。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最力而行。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
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不能脱离国情提出过高目标,以免出现过度
福利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国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
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
做好民生工作,要坚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从最困难
176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柱会建设
的群体入手,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抓好民生重点领域的工作。
第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收入乃民生之源。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
善人民生活品质,是新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心声,是我们党坚守初心
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通过健全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
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经济
行稳致远和社会安定和谐。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基础。
劳动报酬是我国居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比有所提高,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有利千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有利千激发人们通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
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让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才能形成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源泉
充分涌流的局面。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
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
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
搞好再分配调节,不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而且对增加
低收入群体收入、进而整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再分
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提高低收入群
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
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孝二兰在发吾土保漳和改善民牛
177
第二,提高就业质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 14 亿多人口、近 9
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三五”
时期,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6 年到 2019 年,
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 1300 万人以上,截至 2020 年 10 月,已累计
超过 6000 万人。 2020 年,虽然受到严峻疫情冲击,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仍高达 1186 万人,明显高于 900 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第三产业就业规
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返
乡创业增多,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均衡。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
阶段,要科学研判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内容。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构建经济
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保持经济总扯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
断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服务是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
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
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
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最压力
依然存在,但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这一问题正在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要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
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以提升
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为核心,贴紧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
求,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发展。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待体系。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扎实做好退
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对千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
第八音
178
新时代中国特色衬会工义社会建汉
业增收、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统筹城乡就业政
策体系是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健全
相关制度,增强政策措施的公平性。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创业是就业之
源,灵活就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要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推动多渠道灵
活就业。
第三,建设高质械教育体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
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
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
社会都有责任。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
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
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刮、技
能型人才培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创新教育
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发展在线教育是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
社会的重要途径。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开展,
不仅有效应对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探索创新了
教学模式。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和
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莞二=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79
第四,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
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增强公平
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
系的目标,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
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实现覆盖
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更好体现社
会公平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在保障项目上,坚持以社会保
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
制度;在组织方式上,坚待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
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积极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
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协同推进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在保基本基础
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要求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
制'。兜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
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守社会稳定底线;织密网,就是要实现
制度最广泛的覆盖,让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建机制,就是要持续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奋斗目标是"覆盖全民、城乡统筹、
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覆盖全民,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
盖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异;权责清晰,就是要
明确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适度,
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群众的保障预期;
180
培六干.
新同代中互扣艺十会上义,::会建又
可持续,就是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第五,发展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涉及每个人的生命
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一项极其崇高也非常特殊的事业。无论社
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党中央及时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免费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位
患者。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医疗卫生事业
的公益属性,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中医药和西医药相
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显著优势,全面推进健康
中国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挥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兜底功能,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贫困
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和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现
代医院管理制度,处理好医院和政府关系,落实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
政策,让公立医院轻装上阵,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建立健全分
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
群防群治,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
中医药振兴发展。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
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
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
期艰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
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
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庞大,截至 2012 年,
芛二=
左支寻=;元璋和改蒂民生
181
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高达 9899 万 3 这些贫困人口,不仅贫困
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而且大多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
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阳隔的地方。脱贫成本之高、难度之大,
超过以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
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
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
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 1000 多万人脱贫,相当于
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
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有保障。 2000 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 2000 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
和特困救助供养, 2400 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第二,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
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
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
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
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第三,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
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广大脱
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
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
第四,党群千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
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
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扶贫干
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
182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反
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在脱贫攻坚斗争中, 1800 多名党员、
干部献出了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第五,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
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 7.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
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 70%以上。我国提前 10 年
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
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了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
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休系,走出了一条中
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脱
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
强力推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休现,是党和政
府的重大责任。三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
治优势,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
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四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围绕扶待谁、谁来扶、怎
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
源。五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六是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完善社会动
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创新社会帮扶方式,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
浓厚氛围。七是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
芛二=
在发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83
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
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
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们
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
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
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建立解决相对贫
困的长效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设立与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
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
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
I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
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
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待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
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化拓展消
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丁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
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
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
点帮扶县集中支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
扶等机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
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
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
第八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王又社会建之
184
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
时救助。
回
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
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
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征途
漫漫,惟有奋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
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
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
求。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
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
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共
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随着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让人
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
第二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85
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要紧扣推动共
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
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
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把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增进人民福扯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健全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
体系,提高法治水平和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
利。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
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切实
体会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真实可感。
提高发展质最效益,穷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支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推动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穷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
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破除
制约城乡区域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实现共同富裕内生动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
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社会根基。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实现更加充
分更高质扯就业。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支持企业通过提
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立足当地
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
业增值收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制度。建立健全高收入群体
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引导其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进城乡区域基本
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县域朕共
186
第八章新时代中匡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逮反
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朕疗资源均衡布局。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
平,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
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深入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
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完
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完善社会
保障制度,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探索建立
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
共同富裕是民生建设的价值规定和根本目的。民生建设搞得成功不成
功,最终的判断标准就是看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始
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
齐民生短板,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
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
发展导向有机结合,围绕切实影响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重点
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探索一
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之路。
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改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
核心,针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87
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
社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主多元性。
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参与社
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社会治
理的过程性。社会治理是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的。三是社会治理的协调性。社会作为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
体,自身就存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社会
治理不是用强力去破坏社会自身发展的功能,而是通过协调多方利益使其
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四是补会治理的互动性。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协调社
会利益,引导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因此,社会治理必然表现出多元主体参
与、表达利益诉求、平等协商、相互配合的互动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一
手抓保安全、护稳定,一手抓打基础、谋长远,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
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优化社会治理环境,特别是
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一些社会治理难题得到
有效破解,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
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大
局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
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社会治理面
临的形势环境更为复杂。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
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
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必须时刻居安思危,强化底线思
维,进一步开创社会治理崭新局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要的是创新理念。提出社会治理,
第六音新时代中国特色什会 L ·义 i!全望艾
188
反映了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社会建设理念、体制
和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新时代进一
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
把专项冶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探索
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制度是理念的保障,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适
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
方面。
一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
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提高
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加强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
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负责社会治理的职能,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切实搞
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
机制。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主体责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
治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千
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规范党政各部门社会治理职能,形成权责明晰、奖
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
二是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休制机制。注
重动员组织社会力晕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
作,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扩
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
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深化
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
中的积极作用。注重社会组织培育和引导,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
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规范自律、依法自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过程。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89
三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激
发全社会活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
治方式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更好
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
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更多运用互联网、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在观念、
标准、手段、目标等方面下一番"绣花”功夫,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千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善于运用先进的
理念和专业的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
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是重大矛盾风险的产生地、
集聚地。市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重大矛盾问题的
资源能力和统筹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治理层级,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
“十四五”
时期,将有上亿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将逐步达到总人口的 70%
左右。我们要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撬动国家
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支点来抓,常态化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思想准备、
法治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及时把重大风险防控化解在市域。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不断完
善试点方案和工作指引,细化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推出一批分别适合
东中西部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坚持全周期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
程治理机制,实现全过程、全要索、全场景动态治理。强化平战结合,
在体制上用活存址、机制上用够增最、手段上用好变量、动力上用足能扯,
提升社会治理实战水平。
190
第六亭
新盯代中国特色社会土义社会建议
1
,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多元多样多发,打
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文
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其中,共建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
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
观、大治理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资源整合优势、
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
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
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千社会治理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形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
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
键。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要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要完
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
二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弘扬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决遏制重特
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
灾减灾救灾能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依托。应
着眼千提升整体效能,进一步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
三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和现实反
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千公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加强公
民道德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
第三节勹 0 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91
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促进公
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
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实践也充分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和管
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因此,要加快打造共建共
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
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
功能和管理功能。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的力最来自人民、共治的智
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平安中国建设要经历一
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十分复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
国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
化为强大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平安中
国”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特别是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
我国在短时间内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加凸显。
“中国之治“优势更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我们只有主动适应
"中国之治”的新要求,打造平安中国建设的升级版,才能不断增添“中
第六章
1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国之治”成色,进一步彰显“中国之制“优势。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客观趋
势。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随着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
方面。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
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我们只有主动适
应这种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新需要,从更宽领域、以更高标准推进平安
中国建设,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
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
性更加凸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增多,各类风险的跨界性、
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处理不好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我们
只有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不断增强平安中国建设
效能,构建从源头、传导、转化各环节进行防控的完整链条,才能从整体
上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
标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进程中,平安中国建设既是重要内容也是
重要保障。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层次质效,走安全发展之
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高质屈、更有效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只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战略全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既要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要
笋三兰
加强和创新社会祫理
193
紧扣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关切和感受,更快更好解决突出问题,更
有力更有效地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从静态平
安向动态平安、从一时平安向长治久安的转变。
一是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引领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
中国,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
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把党的
领导优势转化为平安建设效能。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
位置,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安全
发展,形成发展和安全协调共进、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坚持主动塑造,
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把社会各方面
力晕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激发平安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
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发挥好自治、
法治、德治和科技作用,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打击与保护、从严与从宽、
公正与效率、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二是完善工作格局,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协同性。充分发挥体制优势,
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建设,促进政府、社会、市场良
性互动,实现力量资源有效整合和科学配暨,激发平安建设的“联动效
应”
“共生效应”。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健全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有
效整合资源力械,协调解决平安中国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问题联
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完善信息
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平安建设资源整合、力扯融合、功
能聚合、手段综合。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创新完善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平安
建设的政策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畅通和规
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途径,以开放性架
构吸纳各方力蜇参与平安建设。
三是健全群防机制,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共享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
中国,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平安建设成果,关键在千坚持专
194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汁会主义社会建设
群结合、群防群治方针,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建设人人有
责、人人尽责的平安建设共同体。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新渠道,充分保障群
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地广纳民智、广聚民力。拓展
人民群众协商新载体,统筹兼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性、差异化诉求,改
进政府听证决策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址的制度化
实践。拓展人民群众共享新机制,聚焦人民群众需要的增长点,更好满足
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要,让平安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
及全体人民。拓展人民群众评价新体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健
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平安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大群众意见在绩
效考评中的权重,真正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
四是创新方法路径,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实效性。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
好方法,又要探索实践所需的新手段,打好解决突出问题的组合拳,不断
提升平安建设的实效。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完善社会
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
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为
载体,深入开展平安地区、平安行业、平安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
动,构建以平安市域为抓手、以平安行业为支撑、以平安社区为根基的平
安中国建设新格局。
0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
@
如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0
为什么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猷
教学基本要求
1.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王
要内容。
2.
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
3
明确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
4.
了解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新时代中
l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位置,在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
国美丽的进程中,提出了关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力探索中逐步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七章
196
新时代中围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反
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千生态文明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
一是关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
基本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
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
今中外概莫能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
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是关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
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
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
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
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关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扯的理论。生态环境是关系
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就是
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
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
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扯,提供更多优质生
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 H 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
需要。
四是关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
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I
第一节
新时代中画特兰竺会主人主苍文二月建设理论与制电
197
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
措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推进,
“沙进人退“转为“绿
进沙退",各自为战转为全域治理,多头管理转为统筹协同,完善生态文
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
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五是关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生态文明制
度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
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
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休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
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制度执行,
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六是关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
想。面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和挑战,世界各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
共同体,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
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
明建设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实现
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七是关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系的理论。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
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扯
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
全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最和效益显著提升,确保美丽中国目标基本
实现。
198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逮及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念的革命性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
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只有实行最严格的
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陆续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
顶层设计利总体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产权清晰、
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党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
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
面,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
彰显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中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涵盖了生态文明从
源头、过程到后果的全过程,包括环境治理、空间管制、资源节约等多个
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操作性。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推进确权登
记法治化;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
体权利;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
以及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
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国土空间用
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着力解决因无
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
第一节新时代中写芍色竺会主义生齐文且建设理论与制庤
199
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编制统
一的空间规划;研究制定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指引和技术规范,推进市县“多
规合一" ;探索规范化的市县空间规划编制程序,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
方法,构建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
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完善资源总扯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督
管理和节约制度,建立天然林、草原、湿地保护制度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制度,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完善资
源循环利用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
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建立耕地草
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
本低千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
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农村环境治理体制
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
境保护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
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
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
体,推行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和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休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
与度不高等问题。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
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00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
究制,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
缺失等问题。
第二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
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代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刻
认识和准确把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明晰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
生命共同体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
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最与人类对立,人类
和大自然中的动物一样服从于自然的权力,消极地顺从自然和敬畏自然。随
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
革命的到来,使人类获得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万物的尺度”“人
类主宰自然"的观念日益增强。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获得了快
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后果,大气污染、物种减少、土壤沙化、水旱
灾害、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造成全面的威胁。从根本
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求树立人与自
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表现为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因自
然而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恩格斯指出,
l
i
幸二=
圣持人与自妖和谐共牛
201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
展起来的" $。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千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了动
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
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最后又发展出这样
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马克思
也说过: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
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千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
程,他有直观的、尤可辩驳的证明。"
人依赖于自然,靠自然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
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气自然界既为人类提供生产资
料,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人类精神生
活的基础。从实践领域来看,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是人的生
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而不
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还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从理论上
来看,这些东西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
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
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显然,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人什
么也不能创造。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还表现为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
然界为自己服务。人来源千自然、依赖于自然,但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尤能
为力的。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
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奂》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858 页。
@《马克思恩格斯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5一56 页。
202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汉
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能动性使人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来维持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可以通过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使自然
界为自己服务。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
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
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如
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
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是人同其他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就是劳动。作为使
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
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过劳动,人按照对
自己有用的方式把那些天然存在的物质财窜要素变成适合千自己需要的东
西。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
然性。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界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不断地由“自在的
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成为属人的存在,不再完全是异己的、控
制着人的盲目的物质力散。与此同时,劳动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自然,使
人不断从自然奴役中解放出来。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也表现为人的活动必须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人类虽然可以能
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
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
的影响,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告诫人们:
“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千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
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
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52一 153 页。
罕二=
至空'、与吕饮气诸共生
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
203
相反,我
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
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
确运用自然规律。" CD
吕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
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
然上走弯路。
习近平
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表明,唯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
境,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
水常在,为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
二、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关系着人类福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联
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
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
间复杂的生态过程,并将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个物种,不管它分布在哪里,都为全世界所
共有。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灭绝,也就意味着全世
界从此丧失了一个物种。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洁净水、药物、木材、能源和工
G)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998 页。
第七章
20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牛态文明建反
业原料等多种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提供了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土壤保
持、净化环境、养分循环、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意味看不断恶化的健康问题、更高的食品风险、日益增加的脆弱性、
更少的发展机会等。具体来看,首先,粮食作物、水果、蔬菜、皮毛肉蛋
乳等食物,都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就会引发全球性的
食物安全问题。其次,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们将缺乏清洁的水源,呼吸
着污浊的空气,缺乏可供欣赏的风景,世界上将充满各种废弃物,人们的
生活质量必将大大降低。最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国家综合国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许多物种资源与农业、林业、渔业等国
民经济产业部门直接相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生物多样性就是人类的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
类自己。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生
物多样性危机 H 趋严重。依据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二版),
约 3000 种野生物种种群的趋势显示,在 1970 年到 2000 年间,平均物种聿
富程度持续降低了约 40% ;内陆水域物种降低了约 50% ,而海洋和陆地物
种均降低了约 30%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 1992 年,包括中国
在内的百余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揭开了保护生物多样
性共同行动的序幕。
《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使
用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等目标,要求各缔约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
保持生物圉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性,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
的共同关切事项等问题,并根据国情制定且及时更新国家有关战略、计划
或方案。
然而,由千履约行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仍处于持续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也正在衰退,
生物多样性恶化趋势依然未得到根本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
五版)指出,平均而言,物种继续趋近灭绝。在经过充分评估的生物分
1
,
l
三二=
;二 'L 亏勹的玉勹谐共午
205
类组别中,除非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大幅减少,否则近四分
之一 (23.7% )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所有组别中估计有 100 万个受
威胁物种。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
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的重大风险,人类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
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万物
和谐的美丽家园。
三、建设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经
历了从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
会主义强国,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
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将“广
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
景目标之一。这些目标、任务体现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
把握,为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党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巳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不平衡"既包括区域、产业、城乡等方面的不平衡,也包括人
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
“不充分“既包括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的
不充分,也包括绿色发展不充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不充分。顺应人民群
206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要持之以恒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
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现代化的
新道路,将绿色理念贯彻落实于现代化的各领域、全过程,决不走“先污
染后治理”的老路。
一是以绿色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工业生产是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
工业化是现代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面临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挑战,要
突破中国工业由大转强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
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绿色
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
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
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让绿色化贯穿农业现代化发展始终。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
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
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同时,坚持保护
优先、节约优先,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明确权责、合力推进,改革创新、
完善机制的基本原则,提升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间
题,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
三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
“空城”等问题,要求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
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城镇化根本性机制保障;生态智慧规划先行,科
学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综合整治
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新城;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打造淘汰落后产
能的全社会导向机制。
美三兰
建没美丽中国
207
第三节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
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
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
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
期。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发
展步伐,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人们关于生
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
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
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
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
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
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内容。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
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
环境代价。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日益突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
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来自千
自然、从属于自然。以绿水青山为代价一味去追求金山银山,不仅难以持
208
第七音
新时代中匡特色社会王又生态文忑建:又
续,而且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坚持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共融共生,守
护好绿水青山,也就拥有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产
活动的“财富之母”,提供了土地、森林、水、矿物、石油等资源,而且
为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提供了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
“鱼逐水草而
居,鸟择良木而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加快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保障。生态问题不能用停
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生态环
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
证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
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自然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然价
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
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
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
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
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
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克服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
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
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
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
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尤异千竭泽而渔、饮鸠止渴。
绿水青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付
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39 页。
幸三气
建没美丽中国
209
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和把污染产业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的发展路线,对世界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我国人
口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峻。不重视生态的
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生态环境问题
的解决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不走欧美老路,避
开发展陷阱,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
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银行”。
回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
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习近平
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
不能代替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扯。
当前,人民群众对干净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
迫切,安全优质生态产品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要自觉把生态纳
入民生福扯,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增加生态产品供
给,提高生态服务能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撮的增长点。
二、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大原则。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第 L章
210
新时代中国特色行会主义牛态文明建友
推动经济高质植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进入新发展阶段,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的现实,必须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
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努力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 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转型。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实现绿色发展,离
不开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法律制度和政策不仅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依据
和保障,也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
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关于
优化空间布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
台,有力推进了绿色发展。继续推进绿色发展,要进一步推动水、大气、
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节水、节约能源、循环经济促进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建
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实
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
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休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
战略,谋划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将
绿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推进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转型
升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尤其是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突出的钢铁、煤炭、造纸、纺织、印染等传
统行业,加快构建高效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向绿
色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
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
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
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经过长期发展,
芛三=
建设美丽中国
211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
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
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
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
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是推动能源消
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二是推动能
源供给革命,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
储备设施建设。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
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四是推
动能源体制革命,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能源
法治体系。五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开放条
件下的能源安全。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资源是经济发展之本。我国资源总鼠
大、人均少、质量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最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
低。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有效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难题,
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一是要树立节约优先的理念。要时时处处把节约放
在前面,培育节约意识,养成行为自觉,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二是加强耕地、水、矿产
等资源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
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依法加强耕地占
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
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强化
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完
孚L音砰时代寸国2j1 ,',-
212
;.,LJ:
文
··巴
善优势矿产限产保值机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
源税费制度。三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
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
衔接。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重要
的实践途径。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推
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
康的方式转变。二是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
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服务业,坚
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使绿色生活、勤俭节约
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习惯。三是强化相关政策机制创新,增强绿色供给,推
进绿色包装,促进绿色采购,开展绿色回收,引导绿色饮食,推广绿色服
装,倡导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出行。四是全面构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全
民行动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
色出行等行动;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积极打造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的品牌活动和亮点工程。五是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提高公众节
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
定人人遵守的新局面。
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着力解决突出
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
力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
伐。截至 2020 年,我国巳经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
亏三=.
遴没美丽中国
213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 9 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人
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
质量成色。但同时,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
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
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休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依
据《 2020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国上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等文件公布的数据,环境质鼠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具体到大气、水、
土壤和自然生态几个方面来看,主要表现是: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 2020 年,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
202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 59.9%; 135 个城市环境空
气质量超标,占 40.1% 。 337 个城市累计发生严重污染 345 天,重度污染
1152 天,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 77.7% 。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从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来看, 2020 年,全国地
表水监测的 1937 个水质断面(点位)中,
I ~川类水质断面(点位)占
83.4%; N 、 V 类占 16% ;劣 V 类占 0.6% 。与 2019 年相比, 2020 年 I~ ill
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上升 8.5 个百分点,劣 V 类下降 2.8 个百分点。
水生态破坏问题仍较普遍,有的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大量河湖缺乏应有的
水生植被和生态缓冲带。水环境中以氮、磷为代表的营养性物质问题逐步
显现,面源污染在一些地方正由原来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土壤环境质晕方面, 2020 年,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经
初步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
到 93%以上,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
总体稳定,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其中镐为首
要污染物。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污染地块违法违规开发利用风险依然
存在。
在生态质扯方面, 2020 年,生态质量优和良的县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
214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 46.6%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的大小兴安
岭地区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面积约占 22.2% ,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和内蒙古中部;较差和差的县域面积约占
31.3%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全国已发现 660 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 71 种对自
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黄
河流域冰冻圉消融加速导致阿尼玛卿山冰川面积减少 18.7% ,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增多,灾害风险加剧。此外,局部区域生态退化等问题还比较严重,生物
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人民
群众的生活质扯和身体健康。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
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环境保
护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
善空气、水环境质植,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回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
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
坚决打羸蓝天保卫战。蓝天自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鼠,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
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同时,加快
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
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
物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治理。健全京津冀及
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推动
罢三=
建设美丽中国
215
苏皖鲁豫交界等地区解决突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以钢铁等行业为
重点,大力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治理;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挥
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推进
水污染治理,保护水环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打好
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以企业和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污水
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升级改造。要以河湖、海湾为抓手,推进美丽
河湖、美丽悔湾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降低氮磷负荷为
着力点,加强农业源污染控制,推进化肥、农药减鼠化。因地制宜推进
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
村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解决严峻的土壤环境问题,改善土壤质量,要
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
风险。加强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环境监管,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臼色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城乡生活
垃圾分类。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实施新污染物治理。坚
决禁止"洋垃圾"入境,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把“洋垃圾"彻底挡
在国门之外。
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
护力度,要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216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树立底线思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
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一是完成生态
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
命线,是全国”一张图'管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才能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永久基本
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权益,而且是自然
生态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湿地、绿地、景观等
多种生态功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划
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等现象。要按照“依法依规、规范划定,统筹
规划、协调推进,保护优先、优化布局,优进劣出、提升质量,特殊保护、
管住管好“五项原则,划准、管住、建好、守牢永久基本农田。三是完
成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城市开发边界是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市开
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不仅有利于推
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而且是保护好优质耕地和
生态环境底线,形成生态、农业、城镇合理空间结构的客观要求。对特
大城市、超大城市和资源环境超载的城市,要加快划定永久性开发边界,
形成空间硬约束,其他城市可以分期划定,促进集约发展。
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实施大规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是世界许
多国家改善生态的成功经验,它使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朝着良性方向
恢复,由失衡走向平衡。我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
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使不堪重负的
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
和社会效益。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已经成为维护国家
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其主要任务有: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
芛三-·
建设美丽中国
217
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
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
期工程;强化三江源等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大南水北调水
源地及沿线生态走廊、三峡库区等区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沿黄生态经济
带建设;支持甘肃生态安全屏障综合示范区建设;完善国家地下水监测系
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有步骤地
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
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我国
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
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
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
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优化生
态安全屏障体系,要求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东北森
林带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多样性,北方防沙带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
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山地带重点加强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统筹考
虑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
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区
域间彼此隔离、缺乏连接,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系统,减弱调蓄涵养等
生态功能。实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要求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
保护与管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以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强化生
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研
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等措施,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
218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杏文明建没
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提
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四节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
全球生态危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中国坚持生态治理的多边主义,努力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
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
一、坚持生态治理的多边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不受国界、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是世界各国
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力屈独自应对整个生态系
统受到的威胁。为了世界各国自己的切身利益,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
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世界各国在应对生态危机时不能独善其身、以邻为壑,
而是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1972 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提出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应当由所有国家,不论其大小,在平等的基础
上本着合作精神来加以处理的主张。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 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
会议等都重申了斯德哥尔摩会议精神,并根据全球生态环境的新挑战提出
了相应主张。与此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机构也相继建立,
《生
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先后签署,越来
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汇聚到全球生态治理多边主义的旗帜下。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球生态治理取得了诸多积极进展。但同时,
罢三=
买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219
也有一些国家以自己的利益和观点为标准,或退出多边环境条约,或签署
但不批准多边环境条约,或阻挠国际环境合作,妨碍多边环境进程,这种
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单边主义,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
率和成效,损害了世界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利益。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治理多边主
义的坚定捍卫者、积极践行者。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就积极务实地
开展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先后签署加入了《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1980 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1981 年)、《防
(1985 年)等一系列国际环境
公约和协定,开启了中国多边环境合作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共同利益着眼,本着多边主义
的理念,进一步提出了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张。
在 2015 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 2020 年“气候雄心峰会”等会议上,
习近平反复强调,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坚持多边主义;
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
不要言而无信;
《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是多边合作的重要成果,
世界各国要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规则尊严和权
威,同心协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
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的进程中,全球生态治理体系逐步形成,
并在协调各国力扯、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责任缺失、监督缺位、协调不畅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全球生态治理效能。加强合作,凝聚合力,守护好地球这颗蓝色星球,
220
第七章新时代中国行[.什会 j. 入才:三:·连及
迫切要求完善现有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和全球生态治理的困境,我国提出了必须从全球视
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坚持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积
极探索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
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
的紧密方式联系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
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
大同等精神,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
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
分歧,为全球生态治理、国际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
怀和天下担当。
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
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坚持正
确义利观,广泛而务实地开展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帮助发展
中国家应对生态环境危机。在 2015 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
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 10 个低碳示范区、 100 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
目以及 1000 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一带一路”不仅为
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机遇,而且不断向着更加绿色、
更加可持续的方向演进,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的
共建成果。绿色”一带一路”是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新实践,也是中
国为全球生态治理带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
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
治理的基石。责任的共同性,意味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必须承担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都对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负有责任。共同责任并
亏二=云气坴乏全球生态治理
221
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历
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对于发
展中国家来说,有区别的责任也并不是免去发展中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义
务,而是要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责任。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享有公平、平
等的发展权利,任何人都尤权阻挡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守护好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
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
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
罚必然是尤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尤法抗
拒的规律。鉴往知来,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若只
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
而是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
国的共同责任,离不开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当前,绿色已经成为世界发
展的潮流和趋势,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倡
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要求人类进行一
场自我革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
222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
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O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如何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O
如何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任务?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把握贯彻急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求。
2.
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意义和途径。
3.
理解和把握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4.
理解“—国两制”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治党治国治军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
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必须贯
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错综复杂的
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
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
格局,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保障。
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与基本要求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
224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们重要保障
着刻骨铭心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始
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
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
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重要
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形成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
道路,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
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
“大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强涸的是系统思维和方法,既重视内部
安全又重视外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
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安全又重视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维护和塑造国家安
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
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待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的新要求。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目标,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风险挑战也十分
严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必须进行伟
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既对国家安全
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坚持总体国家
安全观,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维护我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确保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
坚待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在新时代,
人民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更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希望党和政
府更加主动作为,更有效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希望着力解决空气、水、
土壤污染以及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225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论断,明确将安全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洞察。有了安全感,获得感
才有保障,幸福感才会持久。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
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当今世界,和
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
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
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扯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
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
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
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
“单
丝不线,孤掌难鸣。“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同
心协力应对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共享正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面对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习近平就深
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和安全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
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
任制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
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
经济安全为基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
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四是坚持统筹发展
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
226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匡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千经济
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
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把政治安全放
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
六是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发挥国
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用好国家安全政策工具箱。七是坚持把防范化
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
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八是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
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
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以
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
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
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十是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战
线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
上述国家安全工作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的本质,科学回答
了如何既解决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安全共性问题,又处理好自身面临的特
殊安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更
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总体国家安全是多个领域安全共同组成的系统安全、体系安全、综合
安全,其中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是根本、是核心。政治安全涉及国
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
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国家,对外不能独立自主,内部政治
动荡,就不可能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离开了政治安全,
亏一二`
圣抟总体国家安全观
227
国家安全就无从谈起。
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国家安全这一肌体中,政治安
全是心脏,心脏停止跳动,再强壮的肌体也会失去生机。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就处在敌对势力的封锁、遏制之下,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的较量始终未曾停歇。直到现在,各种敌对
势力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
色革命”。在政治安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我们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
慎,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绝不能有
任何含糊和动摇。
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各个
领域的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不同领域的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具有传导效应和联动效应。其中政治安全起决定性作用,规定和制约着其
他领域的安全。没有政治安全的保障,其他领域的安全就无从谈起,其他
领域的安全问题最终也要反映到维护政治安全上来。必须从维护政治安全
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
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各领域安全中的抓手作用。
政治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维护政治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利益所在,没有政治安全这块基石,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如同空中楼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我们从抗洪救灾到抗击非典,从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悄
等,有效应对了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原
因在千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实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安全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持
续保障。
政治安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开启全面
228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我们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就是要为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创造和谐稳定的国
内政治环境,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为应对外部安全挑战
提供坚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重要批示
中强调,要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 年,根
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实现了对国家安全工作的
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总体稳定,但政治安全面临的
形势十分复杂,维护政治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微
杜渐,不断增强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防范和抵御政治风险
的能力,牢牢掌握维护政治安全的主动权。
维护政治安全必须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领土
完整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进一步
确立了国家平等、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国际关系准
则。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最基础的就是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领土不受
侵犯、国家不被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负有维护
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负有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神圣职责。维
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既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神圣职责,也是国家
武装力量建立存在的基本任务。
维护政治安全必须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当代中国国家政权体现
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组织领导和执政地位。政治制度是国家
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
择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
维护政治安全必须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稳定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
地位。国家政治秩序是保证国家政权运行和政治活动开展的社会基础。维
军一=
圣持.芒体国家安令观
229
护国家政治秩序就是确保国家政权正常运转、政治制度不受干扰破坏,保
持基本的安全状态,为政权运转和政治制度稳固提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
境。维护我国政治秩序稳定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
地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依法
落实创造和谐有序、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稳定
应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根本,如果失去了群众基础,国家政治秩序
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危害,进而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全。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国
家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和
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面有明显短板,都会影响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在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征程上,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树
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
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形成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的良好格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顺利推进。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我们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经济社会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
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没有国家安全,就不
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党的十八大以
来,我们在维护国家安全、防范风险挑战方面的一系列成功实践,充分彰
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指导意义 2 事实证明,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
230
第八章
新时代坚扜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荣哮
不可偏废,统一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历史反复证明,能否统筹
好发展和安全,关系国家兴衰、历史走向。纵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封建
王朝的衰亡大多与发展和安全摆布失据有关。纵览世界大国兴衰历史,大
国兴起时,往往能够较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而衰落则与没有统筹好发展
和安全密切相关。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
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合则兴、离则弱、悖则亡,这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正
确战略决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
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们党以“打得一拳开,
免得百拳来”的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粉碎了侵略
者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向世人展现
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秪硕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汇
聚万众一心、勘力同心的民族力扯,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作出和平与
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
处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
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复杂。这些风险挑战
是我国由大国向强国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
不过的门槛。我们要认清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
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
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要实践要求。要始终把
发展作为安全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安全才更可靠、更可持续。
从国情出发,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促
幸一气
圣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231
进国家安全,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
少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始终把安全作为发展的保障。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
的国家安全战略,决定了这个国家生存、发展与兴盛之路。坚持总体国家
安全观,实施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国家安全战略,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穷
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千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做到坚持发展不停步、维护安全不懈怠。
坚持党对发展和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
情关键在党。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谱写经济快
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发展
和安全丁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协调发
展和安全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在提高把握全局、谋划发展的战
略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驾驭风险的能力。加强国家安全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建设一支忠诚可靠的国家安全队伍。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
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满足人民 H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
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
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
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同国家
现代化进程相适应。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要依靠人民,维护国家安全同样也要
依靠人民。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促进全体人民牢固
树立“国家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和意识,全面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
232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土义的重要保漳
心,营造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穷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普及国家安全法律知识,穷实合力维护国家安全
的思想基础和制度机制。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提高公民维护国家
安全参与度,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
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
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
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
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
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
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一、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
都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明确提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引领我
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
流军队。这是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
全环境发展变化、着眼千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芛二=
艾丢茬盯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233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丰富了强军内涵、拓展了强军视野、
提升了强军目标,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政治要求和殷切期望,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这是由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得来的,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历史经验。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外
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由大向强、将强未强之际往
往是国家安全的高风险期,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就越大。
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
不过的门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
梦想的保底手段,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打赢能力是维护国
家安全的战略能力。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习近平强调,我军必须为巩固中
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
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
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
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也是人民军队全部价值之所在。
准确把握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
界一流军队,是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敏锐洞察世界
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国际战略格局演变规律,对新时代国防和
军队建设发展提出的战略目标。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
一致,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战略安排,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
队。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对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
代化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
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
现代化,力争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
234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与国家现代化进程
相一致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强军的战略要
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快强军建设步伐的决心和气魄。 2020 年 10 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捍卫国
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 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需要,着眼人民军队历经辉煌、
迎接建军 100 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奋力推进强军事业,历史性提出建军
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任务提供了战略引领。
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标定了 2027 年前国
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和发展重点,充实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任务和发展步骤,形成了从 2027 年到 2035 年再到本世纪中叶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 2027 年、 2035 年、 2050 年三个重
要的时间节点,使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得以接续,连接形成一条更加清
晰的强军路径,铺展了新时代强军事业发展蓝图。
准确把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是个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必须找准战略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一是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打
通联合作战全系统全流程指挥链路,带动全军联合作战能力提升。二是构
建新型军事管理体系,完善“需求一规划—预算—执行—评估"的战略管
理链路,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和我军建设质最效益。三是构建现代军事
力量体系,统筹各方向各领域建设,统筹作战力量、支援保障力晕建设,
推动我军力趾体系整体提升。四是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坚持实战实训、
联战联训,坚持以训促建、训用结合,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五是构建新
型军事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
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人才
手二=
了兰手时气困阮 f`i,汇队建设
235
建设水平整体跃升。六是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武器
装备,提高武器装备质措和体系结构科学化水平。七是构建现代军事政策
制度体系,对政策制度进行系统谋划、前瞻设计、整体重塑,营造约束有
力、激励有效的制度环境。八是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各
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加快形
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
化。同时,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完善和落实军人荣誉制
度体系,加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全民国防
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凝聚起建
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力址。
二、坚持党对入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是党缔造的,一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党的
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建军 90 多年来,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因为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才
保证了人民军队在长期复杂的斗争中没有迷失方向,才保证了国家的长治
久安。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
军队永远跟党走。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了党和军队的关系,规定了党对人民军队实
施独立的、直接的、全面的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
军之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和制度优越性。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建军治军的伟大创造。坚持
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
的真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
236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千三湾改编,定型千古田会议,丰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军队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
刻总结坚持党指挥枪的显著优势,全面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
绝对领导制度,丰富和强化了建军治军的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
根本原则的基本内涵是: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
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
中央军委指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主要包括:军
委主席负责制,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
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支部建在连上等。其中,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宪法和
党章规定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
领导,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建党建军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独特创造,开创了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宝。国家大
柄,莫重于兵。军队掌控得好,就能成为国家政治稳固、社会稳定的重要
支柱,这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年苏联搞军队非党
化、非政治化,在苏联党和国家危急关头,苏联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临阵倒
戈,成为瓦解苏联的致命一击。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面对国内外敌对
势力的围攻遏制、干扰破坏,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妈然乾
立在世界东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支坚决执行党的政治任务,对党
和人民忠贞不渝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
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
力量。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一切敌人最惧怕
我们的一点,也是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宝。面对
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只有牢牢坚持党指挥枪,
,于
二
-二.干气气国防和车队建及
237
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疑聚力、向心力、
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把
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学说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以党的先进性赋予人民军
队先进性,成为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回望人民军队的历史,从世所罕见的长征取得胜利,到以“小米加步枪”
战胜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从在朝鲜战场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到胜
利进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屡屡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
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攻尤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最根本的是
靠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强调,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
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
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这种对党的绝对忠诚,
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
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 1998 年抗洪抢险、 2003
年抗击非典、 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灾·…..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军队听党指挥、闻令而动,
奋战在医疗救治、科研攻关、运输投送等第一线。事实一再证明,在党的
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军魂不变、本色不改,敢打硬仗、善打胜仗,始终
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
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坚持党
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是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
要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是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焦
点。当前,敌对势力加紧实施“政治转基因“工程,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
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在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7 页。
238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上,一定要头脑特别清醒、
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坚决,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
三、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
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
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
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
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把新时代强
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政治工作是人民军
队的生命线。 2014 年 10 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习近平在会
上对新时代政治建军作出部署,要求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
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几年来,全军坚持以整风精神推动政治
整训,着力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纪律,重振我军政治纲
纪,纯正我军政治生态,实现了新征程上的新整队新出发。实践昭示我们,
政治建军这一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政治工作只
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全面加强我军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化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培养有灵魂、有
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
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
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
深入推进改革强军。人民军队靠改革创新走到现在,也要依靠改革创
新赢得未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是决定
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2015 年 11 月,中央军委改革
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军号令。按照军委管
l
芛二一亡生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
239
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推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构建起中央军
委一战区一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中央军委—军种一部队的领导管理休系,
实现军队组织架构历史性变革。推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建设强大
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
装警察部队,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釐体系。对军事政策制度进行系
统、深入改革,深化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军事力屈运用政策制度、
重塑军事力最建设政策制度、改革军事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人民军队相继展开的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规
模结构和力扯编成改革、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三大战役",打破了长期实
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
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屈结构和兵
力布势,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人民军队
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要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
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最,打造高
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
吕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
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
革创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勇于改革、善
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习近平
深入推进科技强军。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
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近年来,我军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构建国防科技
创新体系,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航母、核潜艇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海军主力战舰加速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迈进以“运-20"
"歼-20"
240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为代表的 “20" 时代;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
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
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
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把人民军队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
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努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创新型人民军队。要紧跟
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的趋势,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
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
备发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增强官兵科技素养。
深入推进人才强军 e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性要求。要把培
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素质培养体
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着力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
秀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军战略,
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切实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大精力,集中更多
资源,构建新型军事人才体系,建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鼠人
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队伍,推动
人才建设水平整体跃升。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健全军队院校教育、
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
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
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
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军事发展规律,鲜明提出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
治体系,形成系统完备、严密高效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军事法治实施体
系、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军事法治保障体系,立起了军队法治建设的四梁
八柱。要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推动冶军方式根本性转变,着力
第=节
坚持“一国两制”坚定推进祖国究全统一
241
推进全面从严治军,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
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
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最和
保障力措,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匮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
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
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国往往是经济和军事共同作用的
结果。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任务。
“国防实力要同经济实力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
实力就要跟进到哪一步,不然就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
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
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最一体运用。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
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
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完善
国防动员体系,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
国防潜力。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要大
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釐。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
坚定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如何解决一国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
何解决一国的统一问题,是世界政治史上的难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81 页。
第八章
2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治智慧,成功实现
了香港、澳门和平回归,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新选择,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
长远发展,根据“一国两制'的实践进展,对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
国统一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一
国两制'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我们党以超凡的勇气和胆略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是
指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曾指出: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
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一制度创新成果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
保持香港、澳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作
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
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
所谓定势。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一国”和“两
制”的关系。
的前提和基础,
"一国两制'的核心在于“一国”。
“一国”是实行“两制”
“两制”从属和派生千"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国家主体
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
G)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8 页。
笔二节坚持“一国点芛厂圣定推进祖国宪全统一
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
243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严格依照宪法
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
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
“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必须把坚持“一
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坚守"一国”之本,实
现“两制”和谐相处。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
人治港”、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
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
合起来,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
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提高特别行政区
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特别行政区
社会大局稳定。
"一国两制“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关照人民福扯,把原则
性和灵活性、现实性和长远性、一致性和差异性统一起来,凝结了中国共
产党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展现出的超凡勇气和卓越智慧,是人类政治文明
史上的伟大探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是从实际出发照顾各方利益的最佳选择。
允许港澳台高度自治,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又充分考虑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符合港澳台居民
利益,符合港澳台繁荣稳定实际需要,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符合全国人民
共同意愿。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
“一国两制“实践获得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
244
宁'、占
计伲气1,又上年和义片归压1 迅. L-
二·,_
\
=气炉己
澳门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宪法和基本法规定的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
得到尊重和维护,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受到充分保障。港澳同胞
当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自由和民主权利。"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
人治澳"、高度自治广泛深入人心。在中央政府强有力支持下,香港、澳
门成功抵御了亚 i州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冲击,保
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国两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增
长速度在发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
巩固,是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全球最具
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澳门回归以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居民安居乐业,
多元文化得到很好发展,正努力实现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
“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风
险和新的挑战。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2019 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
决”
“自
“公投”等主张,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活动;公然侮辱、
污损国旗国徽,煽动港人反中反共、围攻中央驻港机构、歧视和排挤内地
在港人员;蓄意破坏香港社会秩序,暴力对抗警方执法,毁损公共设施和
财物,瘫痪政府管治和立法会运作。特别是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公然干预
香港事务,通过立法、行政、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方式进行插手和捣乱,与
香港反中乱港势力勾连合流、沉淄一气,为香港反中乱港势力撑腰打气、
提供保护伞,利用香港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这些行为和活动,
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严重损害法治,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
全、发展利益,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予以防范、制止和惩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
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扯。绝不容忍任何挑战
"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贯彻落实党中
央决策部署,必须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
第一寸;
至持“一二亡二
今了毛芒各耳完全琉一
245
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改变国家安全领域长期”不设防"状况,在宪法和香
港基本法的轨道上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制度建设,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
确保香港“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关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鲜明指出,全
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
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
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
稳定。
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关千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
定》。同年 6 月 3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全票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
并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香港国安法
实施以来,街头黑暴遁形,外部势力被有效震慑,香港社会恢复安宁与繁荣。
2021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千
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同年 3 月 3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全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
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
程序》,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两个产生办法作出系统修订。
这是继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之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和完善“一国
两制'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完善发展的又一重
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堵住了香港现行选举制度漏洞,为确保香港长期
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宪制保障。
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确保”一
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这是事关国家主权、
246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只有做到“爱国者治港”,
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
制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各种深层次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香港才能实
现长治久安,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也是解决台湾问题,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保持台湾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
度。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一,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一国两制”在
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
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
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
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开展两岸政治协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
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最着办。和平统一,在于
坚持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
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双方应该本着对民族、
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凝聚智慧,发挥创意,聚同化异,争取早日解决政治
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达成国家统一愿景。习近平指出:
“在一个中
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碍。以对话
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嬴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
我们愿意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两岸政治问题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的有关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寻求社会共识,推进政治
第二节
眳持“一国驾弓.至定坴芝袒国完全统一
247
谈判。" @习近平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
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
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
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
未改变。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
关系就能得到改善和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否则.就会导致两岸关系
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我们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一如既往尊重、关爱、团结、依靠台湾同胞,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办实事、
做好事、解难事。我们愿意创造和平统一的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
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
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
数“台独“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需共谋和平、
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第三,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穷实和平统一基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将继续率先同
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
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和平统一之后,有强大祖国做依靠,
台湾同胞的民生福扯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
气会更足,会更加安全、更有尊严。坚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
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两岸
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
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
桥。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07 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08 页 9
248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要保陌
持两岸临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第四,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国家之魂,文以化之,
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两岸
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
人,血脉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精神上坚守的是中华民族的魂。前进
道路上,不管遭遇多少千扰阻碍,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应该
得到全民族共同肯定。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祖国必须统一,
也必然统一。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扯系千民族复兴。统一
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但是, 2016 年以来,
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
政治基础,出于政治私利,在岛内不断煽动“反中仇中“情绪,挑动两岸
对立对抗,阻挠破坏两岸正常交流。特别是外部势力频繁介入、不断施压,
而台湾民进党当局以为勾连外部势力就可以挟洋自重,
“以武谋独”,甘
当反华势力的棋子,把台湾置千更加危险的境地。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
和法理事实,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海峡
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大
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台湾是全中国人民的台湾,
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应当由全中国人民决定。
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习近平
芭考题
249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
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
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0
为什么说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
如何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
@
新时代应该如何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O
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章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原因和特征。
2
把握习近平外交岊想的核心要义。
3.
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和新型国际关系。
4.
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蔥义。
第一节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有效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
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
根本遵循。
一、世界正处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1 世纪的今天,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怎么了?应
该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
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习近平深刻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澄循
251
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
映了不同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和趋向,
并且带来一系列新特征:世界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
国家占据世界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世界经济重心”自西向东“加快位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
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
化,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问题
使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
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使整个世界
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从“一
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冶的多极世界的转变,是现代化路径从一元向
多元的转变,是世界社会主义从遭受严重曲折向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重
新焕发生机的转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
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
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
球发展深层次矛盾尖锐,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扩大,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
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蔑延,网络安全、重大
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上升。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
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挑战。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
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
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西方
资本主义及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严重弊端进一步凸显,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252
第九章祈时代中国打色尺 1日外父子:工、尖全玉去了.;`
加快,国际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 H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格局
演变的主要推动力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升。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
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机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积
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
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是
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
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符
合各国利益,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山重水复的局面变得柳
暗花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
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低柱。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
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
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保
持战略定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要发扬斗争精神,绝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
护好、实现好;又要沉着应对,把握战略主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发展,更好引领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
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253
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
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十个坚持“为总体框架和核心要义,明确了新时
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总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深刻
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
一是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丁作的集中统一领
导。这是做好对外工作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在错
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始终掌握主动,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坚决维
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令行禁止、步
调统一。要加强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涸,调动各方面力最共
同参与和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
同局面。
二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
是新时代赋予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做好新时代对外工作,要为全面深化
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全覆盖、高质量的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争取更多理解支持。要坚持贯彻以人
民为中心的外交理念,将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更好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三是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这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齐
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
界,同时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
走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建设新型国际
关系是前提和路径。
四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是新时代对外
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
“四个自信”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和信念之基,
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国际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4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
国方案。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战略自信,这样对
外工作就有了根和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五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今
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
要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加强同有关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
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进一步转化为多赢共赢
的合作成果。要弘扬“丝路精神”,同各国分享共同发展的机遇,开辟共
同发展的前景。
六是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外
交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
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我们根据自身国
情和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需要相互尊重,发展需要合作共赢。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始终做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七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这是新时代中国
外交的重要内涵。要以推进大国协凋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
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加强
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增进与发展
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做好多边外交工作,不断深化和完善外交布局。
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形成遍布全球的
“朋友圈”。
八是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是新时代中
国外交的重要努力方向。全球治理体系正处在深刻演变的重要阶段,全
球治理 H 益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前沿和关键问题。要抓住契机,勇担重
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想循
255
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
和发言权,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全球
治理体系。
九是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
是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坚决遏制和打击一
切形式的分裂行径,积极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有效维护海外利益。要不断
丰富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为
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十是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
独特风范。这是中国外交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具有
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形成
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鲜明特色的外交传统。进入新时代,
对外工作展现出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崭新风貌,形成了一整
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要弘扬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发展外交
方略,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向更高境界。
回
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
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
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坚持底
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习近平
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
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
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从历
史上看,我们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必须勇千从国内国
256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际结合的战略点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谓正确大局
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
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
方向、舍本逐末。从大局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要继续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所谓正确角色观,
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中国同世界
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
我国对外方针政策。从角色上看,我国正在 B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
发展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积
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深刻洞悉中国与世
界发展新变化,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新内涵,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互
动新规律,积极驾驭中国与世界共进新方向。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线。中国走
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
现中国发展目标与条件的认知,来源千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和平发
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
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
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
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中国和平发展
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
第一节
等亏犬工互坛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倌
257
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
出应有贡献。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
护世界和平;主张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愿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
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
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
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
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做维护世界和平和地
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坚定不移走
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倡
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国家核
心利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核心
利益是特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核心利益包含不同内容。中国的核心
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上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
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内容。在
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敢千划出红线、亮明底线。台湾问题是
中国的内政,要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坚决遏制和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
行径。在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坚决驳斥反华势力的歪曲抹黑,绝不
允许外部势力千涉中国内政。要坚决遏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
防范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境内渗透。要稳妥应对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
权益的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在钓鱼岛问题和南海等问题上坚
第九章
258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原则,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妥善应对经贸摩擦,有力维
护我国发展空间和长远利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
做交易,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回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
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
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 14 亿多中国人民
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习近平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
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
诺。中国尤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把
自己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同时通过推动自身发展给世
界创造更多机遇。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
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面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坚持发
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新秩序。一些人把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
家权益说成是"咄咄逼人”
“傲慢”
“强硬",鼓吹“中国威胁”等论调,
这不是别有用心的诬蔑,就是对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
和实际行动的误读、曲解,都是站不住脚的。
习近平指出: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中国不走
G)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63 页。
罢二节坴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59
强而必霸的道路,有着多方面依据。一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
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
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和
而不同”
“协和万邦”
“行王道而非霸道”等思想,这些思想深深镌刻在
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影响着中国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我国要接
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和
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三是近代以来,中
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经历过霸权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深重
苦难,中国人民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四是强而必霸紧跟着的
必然是霸极而衰,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走向衰落。中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
条普遍规律。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符合中华民族的
根本利益。尤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我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
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愿
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
鼠,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第二节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
帜,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
革和建设,致力千构建以合作共羸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迈向复兴的中
国正与世界携手前行,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260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会运共同体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
中国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
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穷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
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
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大国是影响世界的决定性力量。保持与大国关系
的总体稳定,对千我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合作、维护良好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运筹同主要大国关系。一是深入发展中俄新时
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中俄战略协作高水平。俄罗斯是世界大国,
也是我国最大的邻国。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是维
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成熟、稳定、牢固,是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大
国关系。要始终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共同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二是推动美方与中方相
向而行,共同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
中国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方向,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
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注重战略沟通,加强
务实合作,以平等、协商的方式管控分歧,努力维护双方关系。同时,中
国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于美国挑起的摩擦,有鲜明立场
态度:不想打、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中国不会屈从千任何外来压力,
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身正当权益。三是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
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同我国经济互补性很
强。要牢牢把握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方向,充分挖掘合作潜力,深
化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四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
共赢精神,同金砖国家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巩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
第二节推动建设祈型国际关系
261
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架构,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团结
互信,增进人民福扯,拉紧利益和情感纽带。
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中国同 14
个陆地邻国接壤,与 8 个国家海上相邻或相向,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
家之一。中国周边国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较为突出,经济发展不平衡,
历史、文化、民族和宗教信仰各异,存在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热点
问题。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将周边置于外交全
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按照亲诚惠容理
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
联互通,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使周边国家同我国政治关系更
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决不允许在自己家门
口生乱生事,决不接受中国的发展进程受到干扰和打断;着力深化互利
共羸格局,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
点;着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
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
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
路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秉持
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义利相兼、义重千利,把我国
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
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
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当前,发展中国家有所分化,但它们仍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
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的中坚力量。中国努力同广大发展
中国家加强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62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入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
近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持续深化。中国坚定不移致力于提
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
结合作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中非双方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
之路。中国同非i州各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义利相兼、
以义为先,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通过携
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
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中国与拉美
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主张双方共
同致力千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
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
局,打造中拉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愿意同阿拉伯国家共同作为中
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
的好朋友,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包容互鉴,
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
二、拓展多边多层次的国际交往领域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
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
系基本准则,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国
际社会合作应对重大挑战,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多边主义。多边主义践行得
好一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会解决得好一点。国际规则应该是世界
各国共同认可的规则,而不应由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来制定。国家间的合
作应该以服务全人类为宗旨,而不应以小集团政治谋求世界霸权。中国
罢二=
坴立建汶菩主耳际关系
263
号召世界共同反对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各种行为,共同反
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
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
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
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从深入参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加强反恐、
减贫、维护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为国际发展与安全汇聚广
泛合力。
作为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中国致力千推动二十国集团建立更加紧密
的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共同应对世界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和挑战,共同开创世界经济更加美好
的未来。作为金砖国家重要成员,中国力求用伙伴关系把金砖各国紧密联
系起来,下大气力推进经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往来等领域合作,
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前
进;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和人民友谊,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推动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发展难题。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一直支持并积极
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长期致力于推动亚太经济实现平衡、包容、可
持续、创新、安全增长,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经济技术合
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亚非国家的重要成员,中国主张继续提高
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不断拓展南南合作,积极开展各领域合作,实现各自的发展蓝图。积极推
进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政治基础的南北合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
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共同应对全
球性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积极拓展多层次国际交往领域,突出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
发挥政党外交的独特作用,强化同各国其他政治组织交流合作的作用 3
突出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展了卓越
第九章
264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元首外交,将高频度出访和接待来访、电话视频、双边多边紧密结合,
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战略沟通,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增进
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支持,凝聚了各国对华合作的广泛共识,为新时
代中国同各国关系的发展领航定向。主场外交是元首外交的重要形式。
习近平主持的主场外交成果聿硕,在国际事务中留下了鲜明的中国印记。
中国国家元首的领袖风范、人格魅力、天下情怀,为中国羸得了尊重、友
谊与合作。
发挥政党外交的独特作用。政党外交是新时代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
成部分。 2021 年 7 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时
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描定正确方向,担起历史责
任。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各国政党要担负起引领方向
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要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
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担负起促
进发展的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要担负起加强合
作的责任,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要担负起完善治理的责任,不断
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各国政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
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
合在一起;志存高远、敢千担当,着眼本国和世界,着眼全局和长远,自
觉担负起时代使命;深入体察民情,把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党的理念、宗
旨、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疑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
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党的十八
大以来,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与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探索建立
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和层次
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 560 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看经常性联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
2017 年主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 2021 年主办了中国
苤二=
坴之建没新型国际关系
265
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通过这些联系和活动分享治党治国经验,
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不断
扩大。
加强同各国其他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
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中国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
民的文明创造,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对话交流合作,支持加强人文往来和
民间友好关系。
三、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力最对比的此消彼长和深刻变化,以及全球性问
题挑战的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
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
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
怀,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中
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引领和推动着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
发展。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格局取决
于国际力扯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趾对比变化。新兴市场国
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
力鼠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扯着
办,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中国主张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的变革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更好地反映国
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要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推动建设和完善区
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第九章
266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
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
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
共赢,破解发展赤字。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
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
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
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以合作为动力,加强沟通协调,照顾
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
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
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方面,中国强调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
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促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推动全
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积极参与制定海洋、
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在
应对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方面,强调建设性参与政治解决,扩
大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争取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作出
更大贡献。在全球人权治理方面,强调坚持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
的新人权观。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强调要针对新冠肺炎疫倩暴
露出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在参与全球治理能力
方面,中国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
协调能力。
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
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
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
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最。
享三亏
窄左空逞人奀佥丐共同体
267
第三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
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的脉动,提出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最发展,为
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这一科学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
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各国超越冷战思维、
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
一、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需要同舟
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生产交往方式的
不断进步以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也处在不断重
塑的过程中。现行全球秩序跟不上时代发展、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越
来越多,国际社会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秩序朝着更加公
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现行全球秩序主要
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世界政治领域不平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秩序预设
了前提,即西方模式和价值观是最优越和具有普世性的。一些西方国家将
世界各国按西方标准划分成三六九等,将非西方的模式、道路和价值观视
为落后和反动的,俨然以世界警察自居,动辄以“保护人权”为由干涉他
国内政,甚至发动战争。西方价值观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恃强凌弱、实
施霸权主义的工具,带来的后果却是不但不能缓解局势、解决问题,反而
加剧了对抗和冲突。
第二,世界和平得不到有效保障。当今时代,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
268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 1宁本
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问题、民族分裂势力等很大
程度上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造成的。
“9 · 11" 事件以来,局部战
争和恐怖袭击使相关地区人民的和平安全权利得不到保障。西方发达国
家利用政治和军事优势,对一些国家横加干涉,动辄采取军事打击。这
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引发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泛滥,严重
威胁世界安全。
第三,南北差距难以弥合。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下,发展中
国家在“自由竞争”中丝毫不占优势,无论从国际分工、发展机会方面,
还是从利益分配、成果共享方面,都更多地承担了成本、风险和代价,却
远远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机会和收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甚至人民
的基本生存权得不到保障,致使南北发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
第四,文化差异得不到真正包容。一些西方国家向世界输出其价值观,
用西方模式和道路去框定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对许多非西方的文明
模式和价值体系加以污名化,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解构和颠覆非西方国
家,制造了隔闵甚至引发冲突。
第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难以消除。各国往往从自
身利益出发,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
枯竭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
势地位,将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发
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各国人民和全人类的环境权得不到保障。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以上全球性问题和人类的共
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这一条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一出路的必然归宿。 2013 年
3 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系统阐释了“人类命
运共同体”概念,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
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
三二勹了
担心'仁气妇:宁 1互共寸本
269
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G) 。此后,习近平在
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阐发。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
坛 2015 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汃'|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倡议。 2018 年 10 月,习近平向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
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
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2021 年 7 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
表主旨讲话,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作出深刻阐发,倡导各国加强协调
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反映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 2017 年 2 月,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
入联合国决议。 2017 年 11 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纳入联合
国安全决议。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更加受到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
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
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
索,最大限度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
二、构建入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千斯、长千
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72 页。
270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变成现实。"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
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
清沽美丽的世界。这个倡议的提出,无疑为当今世界陷入迷茫的国际关系,
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指明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
荣的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
巨
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镁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
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习近平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
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
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建设一个持
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
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
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嬴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消
除唯我独尊、恃强凌弱、强买强卖的霸道行径。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
商化解分歧,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统筹应对传
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实现普遍安全。国家不
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
重其合理安全关切。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
际关系基本准则,深化双边和多边协作,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
互补合作。各国都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
CD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33 页。
第气节
推动构建入类命运共同体
271
任,应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加强协调、共担责任.
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为各国人民撑起安全伞。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
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促进共同繁荣;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
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走开放融
通、互利共赢之路,加强多边框架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若更加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需要加强宏
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抓住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共同打
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
创造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需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
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若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加强全球经济治
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
及世界各国人民。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
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闵,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
明优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
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带来交流,交
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
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
领域合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
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
世界和平的纽带。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沽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要以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72
第九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会运共和,平
的意识,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
面发展。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
共迎挑战,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联合
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不断开拓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
展的生态体系。
这五个方面描绘了世界发展的美好前景,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总体布局和实践路径 e 这一重要理念的内涵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还
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015 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倡导共
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应坚持
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会上,
习近平还提出五点主张,即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
促进公平正义。 2020 年习近平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了共同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中国以多种形式凝聚全球公共卫生治
理合作共识,为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
国的自觉担当,为全球抗疫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2021 年习近平在领导人
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
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
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为解决世界如何维护持久和平、实现共同
发展的历史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
献。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
求,既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政策实践,与中华
芛三=
室:::?亏逵'、奀今主共同体
273
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将自身
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强大的理
论吸引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生命力。
三、打造入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新平台
在高水平、高起点上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任务。中国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 G20 长效治理机制、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澜沧江一涓公河合作机制、中拉关系 ”1+3+6" 合
作新框架、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 “16+1 合作”、中国—
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平台有些是新搭建的,
有些虽是既有的,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和功能。
在这些平台中,习近平于 2013 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占据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
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而作出的重大倡议和战略决策,成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提出这
一倡议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和世界各国发展
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
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合作共赢的全球公共
产品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
首先,
“一带一路”成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新平台。 2008 年国际金
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
潮抬头,其深层次根源仍然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抓
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
第九章
274
新时代中国特色人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合运共同体
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致力于打造不同文明和谐共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成
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成
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丝路基金等实施了一大批互联互通规划,推动了相关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
“一带一路”成为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
合作的新平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
进入欧洲经济圉。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
许多沿线国家都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加强传统陆
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创新能
力开放合作,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共
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最后,
“一带一路”是探索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重要平台。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开放,一直是人类社
会努力的方向。习近平强调:
"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
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
线国家的合唱。 “G) 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主动参与和引
领全球经济议程,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
际规则增扯改革,支持扩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
性和发言权。目前,
“一带一路”建设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
雕细琢的“工笔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好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响应。政策
沟通不断深化,资金融通不断扩大,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
升,民心相通不断发展。这一倡议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是因为它反映了
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
Q)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61 页。
芸三=
窄立乓遠'、奀令运共同体
275
回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
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
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习近平
,
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
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
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国际平台。 2013 年底,习近平代表中国提议筹
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年 1 月,该行正式开业。随后其按照多
边开发银行模式和原则运作,坚持国际性、规范性、高标准,在国际上展
示了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崭新形象,成为聚焦共同发
展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勇千开拓创新的新型发展实践平台、创造最佳实
践的高标准新型国际合作机构、坚持开放包容的国际多边合作新典范。
由中国、俄罗斯等国共同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旰盛生命力、
强劲合作动力,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
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悔精神”,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
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 H 益广
泛的认同。这一国际组织平台在“上海精神”指引下,齐心协力构建上海
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从 2018 年起,中国还在
上海举办了多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
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新平台。
上述国际合作平台的打造,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
符合中华文明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
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国际合作新平台改写了
2 飞5
予丸亡了]《午了立仑
二-,、交'-飞三、一_、_ -
全球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为世界增添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引导了全球
化和国际关系构建的新方向。中国将依托这一系列平台与世界同行,积极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作出更大、更重要的贡献。
@
如何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
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
3
把握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第一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地位。在当今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
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星,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
空洞的,必须通过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来实现,熔铸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体系中。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经
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
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
第十章
278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冶党
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
律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180 多年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100 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70 多
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
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
益所系、命运所系。
习近平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人类社会必
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能够领导这一社会变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只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无产阶级。但尤产阶级并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力星,直接地、自发地完成这
一历史使命,而必须依靠它的先锋队即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自身的历史
使命。共产党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
产主义的领导者、组织者。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的崇高事业,社会主义
的建立、巩固和完善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
“为保
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
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也列宁同样认为“革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
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一条通向胜利
的康庄大道“气可见,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统一性。
CD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73— 174 页。
@《列宁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57 页。
弄一亏
三是录夸玄石艺导力量
27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推动者。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
付出各种代价,独立自主、上下求索的结果。这条光明大道,既坚持了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
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究其根本在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G) 我们的全部事业都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如果没有了党的领导,
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更谈不上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坚持党的领导,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这套制度体系
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党的领导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起着统领和决定
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是因为党的领导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最具统领性决定性创造性的因素。我国国家制度和国
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一位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一优势是带有统领性的根本优势,
贯穿于其他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同时其他方面的显著优势都同党的领导制
度密切相关,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优势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保证了人民
当家作主,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只有坚持党的
领导,才能有效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重大关系,确保大政方针的稳定
性和持续性,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各方面的显著优势,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CD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8 页。
280
第十章
新时代坚待和加强党们们面领导与岔面、,'=言元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和最高利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就是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千实现这
一伟大目标,但前进道路上我们始终面临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发展
道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面临着具有许
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最高政治
领导力量的作用,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凝聚
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确力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
`
• •
.芯.l 截至 2021 年 6 月 5 日,中国共为
-
~
-
I
产党党员总数为 9514.8 万名,比
2019 年月
幅为 35% 。
个 3.5%
一室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 486.4
万个,比 2019 年底净增 18.2 万
I 个,增幅为 3.9% 。
个 3.9%
党员的性别、民族和学历
尸配;、懿躯牢莎.,,
令乓尸',,,,,.空咚正,嗓畛吵沪气叠扣扣瓣喊妇,;飞
疹沁
一
飞__.'j
$
;忑兑入一
i 七)大4`勹
恳浇萨纭,气,.
衣'-勹、丸
屯妾荌忘?:'-
笱
芸-=
三是最亭政冶领导力星
不同年龄段党员的人数 1 万名
2 693.0
I 255.3
I 112.6
939.0
938.2
876.0
867.1
833.7
6岁
1及以上的党员
56至6
0党员
岁的
至 5岁
5的党员
51
46至
50岁的兑员
至 4岁
5的克员
41
36至4
0党员
岁的
31至
35
岁的党员
30
岁及以下的党员
党员的入党时间
—9j_|||—人YI—|——人}III|||Q—|
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 13.4 万名
•·
.令,合`编编`
新中国成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
前入党的 1455.S 万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党的十八大
前入党的 6094.3 万名
截至 2021 年 6 月 5 日
全国入党申请人 2 005.S 万名
入党积极分子 l 005.7 万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入党的 1951.6 万名
数据来源:
《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中共中央组织部 2021 年 6 月 30 日发布)
281
282
第十音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克的令面领导与个百汉-,艺亢
二、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
显,党的领导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
面、各个环节,体现在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治国理政方方面面
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始终坚强
有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
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
回
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
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
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
习近平
强调党的全面领导,要义在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
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地说就是“众星捧月”。人大、政府、政协、监
委、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尤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明确指出: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
`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CD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
导下,党、政、军、民、学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这样治国
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否则就会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
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1 页。
第一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83
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当然,
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是说党要包揽包办一切,并不是事无巨细都抓在手上,
要防止越俎代庖,防止陷入事务主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
用。党组织既要坚定地总揽全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又要善于协
调各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党的领导作用贯穿千工作全过程。既
要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做好党
的组织、宣传等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落实。要探索党的领导规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探
索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武装力晕、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
体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方式,以科学的休制、机制和方式保证党
的全面领导。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通过党的领导制度来保证实施的。制
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领导制度体系对于
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作用,发挥
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健
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
建设层面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把党的领导制
度明确为我国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确定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休系
中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
键和根本。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体系,主要涵盖
第十章新时代坚待和杻祝克的令!田商异与全了.二三勹
284
了六个方面的制度。
第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
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
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指导工作,穷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
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第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
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
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
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
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
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
党的工作全覆盖。
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
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扯、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
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
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
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
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
合力。
第一节
苀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85
第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
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
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
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
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
团结在党的周围。
第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
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
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
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
式,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
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
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
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第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
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贯彻新时
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
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
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
生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
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坚强领导核心。
286
第十章
第二节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叭严卫兑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适应
时代发展需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
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全面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着力提高党的管党治党水平,着力增
强党的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
领导核心地位。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党继续加强自身
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
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
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卓有成效推
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创造力疑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
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推动全党尊崇党章,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
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
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
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
度体系。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
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时代克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87
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
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
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
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党理想信念更加
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的执政基
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依然是长期的和
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
败危险依然是尖锐的和严峻的。当前,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
洁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具有反复性
和顽固性,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回潮、前功尽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
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仍然存在,存址还未清底,
增量仍有发生。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贪腐行为更加隐蔽复杂。教育
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
上。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刻不停推
进全面从严冶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
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在统揽“四个伟大”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就是:坚持和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
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
288
第十章
新时代坚拧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产之
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僵,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千自我革命、经得
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说教的,而是来自加强
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来自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的现实需要,来自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
力战斗力的现实需要,来自永葆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
联系的现实需要,来自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
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根本原则,是
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把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提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突出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特殊重要性,而且突出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新时代
全面从严治党的特殊重要性。这就抓住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关
键,抓住了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宽松软”等问题的关
键,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信和党的建设的初心。
第二,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根本方针。
管党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要管党、全
面从严治党”,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
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党的建设指导方针的与时俱进。
这对千始终坚持“严”字当头,把始终坚持从严从紧从实贯彻落实到党的
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
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执政能力建设前增加“长期”二字,更加凸显
党长期执政、全面领导要经受的重大考验,凸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斩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程
289
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凸显全面从严治
党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进而警示全党必须不断适应伟大斗
争和伟大事业的需要,时刻防止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倾向,时刻防止不
正之风和腐败的侵蚀,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
斗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
设纳入其中,并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
的统领地位,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点和根本点,体现了管
党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鲜活经验,回归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
的内在规定性,充分表明了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这
一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
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扯必将
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掀,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
民衷心拥护、勇千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
性质、根本宗旨、鲜明品格和精神风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指出了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五个鲜明特征,姆一个特征都各有所指且内涵丰富,
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充分彰显了党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的品格,强调
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动力,
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展现了党为
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属性,明确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
党的思路和方略,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
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
290
第十章
新时代坚待和加强党的令面领导与全面从严冶党
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努力
方向和前进路径。
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
想的实践来进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
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一项系
统工程,要推动各级党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早抓小、防
微杜渐,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全
面从严治党成为常态。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
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大
局把握住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党的建设就铸
了魂、扎了根。我们党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明
确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
本性问题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
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引导全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要坚守政治立场,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
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
负责高度统一起来。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
第二节
全面坴乏亏:了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91
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加
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提高
政治能力,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
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结
合,在全面从严治党系统工程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地位和作用。思想
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注重从思想上建党,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
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就是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
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理论
建设,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
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
者和忠实实践者,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
斗。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
懈奋斗。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把制度
治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
依规管党治党。党的制度建设需要体现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之中,各方面建设也需要以制度建设
来保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强调全面
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
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突出了制度建设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基础性。
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
党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党打造的是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
第十章
292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冶冗
的是制度防线。思想教育要结合制度落实来进行,制度落实也需要通过
思想教育来启发自觉。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
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
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
德,也不能忽视才干。党的千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蜇,党的基层组
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加
强千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加强千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突出政治标准。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
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
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
“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
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
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
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是新时代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必然
要求。
四是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强
大人格力措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威塑。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
摆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雷厉风行抓作风,钡而不舍
纠“四风”,作风建设成效凸显,党内正气上升,良好社会风气上扬,赢
得人民群众交口称赞。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圉绕保持党同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时代完的建设新的伟大I 程
293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
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
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正风必先肃
纪。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
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
规范和保障。在党的所有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它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
性约束,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要重点强化政治纪
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
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忠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
渐。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在驰而不息正风肃纪的同时,也
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
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当前,开展反腐
败斗争,必须把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机制作
为实现长久反腐和根本反腐的有力举措,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
朗乾坤。 2021 年 1 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
要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战略目标。这就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不”是一个
有机整体,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敢腐是
不能腐和不想腐的前提,关键在千外力严惩和震慑;不能腐是不敢腐和不
想腐的保障,关键在于制度制定和监督;不想腐是不敢腐和不能腐的基础,
关键在于思想教育和自觉。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
关系,构建一体推进”三不“机制,才能释放”三不"的叠加效应,取得
1+1>2 的反腐败斗争效果,从而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94
第十章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冶党
第三节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勇千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
进性纯洁性的奥秘所在。正是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才能经受
各种风险考验,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
时期始终作为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
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
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
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
应对国内外各种凤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习近平
一、勇千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勇千自我革命是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里的政治基因,是中国共产
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强调: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千不犯错误,而
在千从不讳疾忌医,敢千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
能力。 “CD 自我革命,彰显的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追求,体现的
是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禀赋。
勇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
的奋斗历程。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勇千自我革命的历史。 1949 年 3 月,全国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589 页。
第三节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295
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强调”中
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CD, 就
是要求全党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要发扬
革命和拼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指出,我们
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失去了革命精神,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在长期奋斗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千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如坚定理
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
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
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
等等,这些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
勇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自我革命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
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百年来,我们党就是在不断自我批评、自我革命中成长成熟的,我们一
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从第一
次国内革命失败后,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八七会议,到挽救红军、挽救党的遵义会议;从"惩前忠后,治病救人”
的延安整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践行“两个务必“思想的整风整
党运动;从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全面"拨
乱反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启的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
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
进行革命性锻造,使我们党一路勘误纠错,永葆先进。
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
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要实现这样的崇高使命,就必须一刻不放松
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38 页。
第十章
296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令面从严,,克
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由千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
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
的利益,因而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
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
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
巨
有些人迷恋西方多党轮替、三权鼎立那一套,认为一党执政无
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际上,纵观各国政党,真正像中国共产
党这样能够始终如一正视自身问题,能够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的制
度规范体系,能够严肃惩处党内一大批腐化变质分子的,可以说少
之又少。
习近平
坚持自我革命精神,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天
下之患,莫大千不知其然而然。“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对着问题去的,讳疾
忌医是自我革命的天敌。尤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
问题熟视尤睹、视而不见,结果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
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我们党注入
生机活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
全面从严治党,以敢千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瘫痐疾开刀,以一抓到底
的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都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
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对那些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对那
些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
突出问题,必须拿出义无反顾、动真碰硬的勇气去解决,以永远在路上的
劲头去解决,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节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297
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始终坚持协
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
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
不仅是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党的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
素。
“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形象表述,生动说明了党的自我革命对党领导
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的重大意义。
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党的自我革命为伟大社
会革命提供方向引领,党的自我革命的成效决定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效。
毛泽东曾经说过: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
而革命不失败的。 “CD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党的自我革命的成
功往往会带来社会革命的成功,反之则会导致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
斗史,就是一部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我们党领
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因
为党始终保持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始终把自身打造成领导人民事业发
展的坚强力量,始终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可以说,党的自我革
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党在什么意义和程度
上实现了自我革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到什么水平,党领导的伟大
社会革命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历史高度和实践深度。
伟大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党的自我革命本身并不是
目的,其直接目的在于使我们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最终目的在千通过自
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时代先
锋、民族脊梁。伟大社会革命召唤党的自我革命,它为党的自我革命指引
G)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 页。
298
第十章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冶党
前进方向,提供广阔舞台。可以说,伟大社会革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
什么阶段,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中国共产
党经历了百年的奋斗历程,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经历了百年实践进程,而党
的自我革命也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史,就是一部适应社会革
命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持续推动和引领伟大社
会革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根本保证,就是我们党为什么要进行
自我革命的根本意义所在。
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实践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继续推动伟大
社会革命。要把这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
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
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
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挑战下领导人民进
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指出:
“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
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
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G) 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
倒逼和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以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和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
命,就是要通过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
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而推
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如果说实现“四个自我”是党
的自我革命的主要途径,那么提升“四种能力”则为自我革命发挥对社会
革命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和能力保障。自我净化,就是要过滤杂质、
清除毒素、割除毒瘤;自我完善,就是要修复肌体、健全机制、丰富功能;
G)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516 页。
第兰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299
自我革新,就是要与时俱进、自我超越;自我提高,就是要有新本领、有
新境界。这“四个自我”,形成了依靠党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推动创新、实现执政能力整体性提升的良性循环。但党的先进性并不会自
然而然地转化为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能力,要实现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
引领,还必须不断增强”四种能力”。一是增强政治领导力,坚定执行党
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
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增强思想引领力,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建设
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增强群众组织力,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
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四是增强社会号召力,用过硬良
好形象感召人,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鼓舞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董。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地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强询:“现在,
世人惊叹中国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步伐之快,惊叹中国社会面
貌变化之大,要看到在这些发展变化背后是我们党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
品格,是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坚持和发扬“四个自我”
的精神,务实”四种能力”,对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一系列工作作
出系统部署。比如,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发
挥了党的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重要作用;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进一步对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作出制度性规范;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革命的全过程各方面;以
改革创新精神抓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穷实党把方向、
G)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590—591 页。
300
第十章
新们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勹令卸从严击完
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等等。我们党不仅在革故鼎新、守正创
新中实现自身跨越,而且以勇千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
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梯凅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
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
0
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
@
为什么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
如何理解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1.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
出版社 1991 年版。
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4.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
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5.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6.
邓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
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7.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
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8.
邓小平: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9.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
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0.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参考文献
302
11.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1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而奋斗》,
13.
习近平:
《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胜利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
版社 2017 年版。
14.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
15.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
16.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冢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
民出版社 2020 年版。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
20.
习近平:
21.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
23.
中共中央党吏和文献研究院编: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年版。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
于中国共产党历吏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年版。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
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
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
26.
中共中夹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
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
27. 中共中央党吏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参考文献
303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年版。
2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 年版)》,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2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学习出版社 2018 年版。
3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
3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
32.
中共中央党校(国冢行政学院)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0 年版。
33.
中共中央党吏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
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年版。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
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
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
40.
中共中夹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
304
参考文献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
央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4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
摘编》,中夹文献出版社 2020 年版 Q
4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
4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
45.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
版社 2021 年版。
本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在
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
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广泛听取了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
本教材原为教学大纲, 2012 年出版。由顾海良主持编写。王炳林、
秦宣、丁俊萍、顾钰民、周向军、陈跃、郭建宁、李玉峰参加撰写和修
改工作。参加集中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有:李捷、瞿振元、卫丞巠上
宁骚、李景治、严书翰、刘大椿、吴彤、郭湛、洪大用、张曙光、张宇、
刘少杰、肖贵清、李友梅、谭君久、韩喜平、杨清明、商志晓、何自力、
辛向阳、翟振武、欧阳志远、主敬国、卫灵、贺亚兰、李金河、周茂荣、
`、王乐理、陈勇、关信平、罗文东、孙蚌珠、张新、王树荫、沈壮海、
陈锡喜、吕有志、钟明华、周良书、胡卫红、高英等。为了更及时、更
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
先后于 2013 年、 2015 年、 2018 年进行了 3 次修订。 2013 年,由顾海良主
持修订,丁俊萍、王炳林、陈跃、周向军、郭建宁、秦宣、顾钰民参加
修订。参加审看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有:李君如、侯惠勤、张中云、王跃、
吴满意、古世平、尹洁、张新、孔祥云、程美东等。 2015 年,由顾海良主
持修订,秦宣、周向军、主炳林、 T俊萍、陈跃、艾四林、孟宪生、房广顺、
李玉峰、王生升参加修订。参加审看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有:同志民、朱景文、
常光民、张新、秦宣、颜晓峰、于沛、姜辉、高正礼、王跃、韩冬雪、
宋进、寇清杰、钟明华、陶文昭等。 2018 年,根据师生们的反映,此次
修订,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教材的形式进行编写。由顾海良主持修订,
王宗礼、李玉峰、颜晓峰、丁俊萍、房广顺、陈曙光、贺大兴、田鹏颖、
306
后记
李健、陈鹏参加修订。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了原教学大纲
的编写和历次审阅修订工作。其中. 2012 年,张磊主持审改工作。田岩、
邵文辉、宋凌云、何成、冯静、邢云文、武斌、张造群、宋义栋、王燕燕、
宫长瑞、汤荣光、唐棣宣等参加具体审改工作。 2013 年.张磊主持审改
工作。宋凌云、邵文辉、王昆、田岩、冯静、潘顺照、吴伟珍、范为、
李军、魏学江、宋义栋参加具体审改工作。 2015 年,夏伟东、邵文辉主
持审改工作,宋凌云、王昆、田岩、冯静、沈永福、杨荣、陈硕、邢国忠、
曹守亮、蒋旭东、陈培永、严文波、冯潇然参加具体审改工作。 2018 年,
夏伟东、邵文辉主持工程办公室组织的审改工作,王昆、宋凌云、王勇、
田岩、冯静、曹守亮、陈硕、陈瑞来、刘小丰、薛向军、王燕燕、蒋岩裨、
卢江、马文武等参加具体审改工作。
2021 年,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
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教材进行了修订。顾海良主持修
订,王宗礼、孟宪生、李玉峰、贺大兴、李国泉、张士海、田鹏颖、陈鹏、
王越、李冉参加修订。徐李孙、陈启清主持工程办公室组织的审改定稿工
作,王昆、王勇、田岩、冯静、石文磊、吴学锐、刘志刚、张明、贾鹏飞、
刘儒鹏、余立等参加了具体审改工作。
2021 年 7 月
郑重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
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入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
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入进行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
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反盗版举报电话
(010) 58581999 58582371 58582488
反盗版举报传真
(010) 82086060
反盗版举报邮箱
dd@hep.com.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 4 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务与版权管理部
邮政编码
100120
为收集对教材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和做好服务工作,读者
可将对本教材的意见建议通过如下渠道反馈至我社勹
咨询电话
读者服务邮箱
通信地址
400-810-0598
gjdzfwb@pub.hep.cn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往 4 号富盛大厦 1 座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办公室
邮政编码
100029
防伪查询说明
用户购书后刮开封底防伪涂层,利用手机微信等软件扫描二维码,会跳
转至防伪查询网页,获得所购图书详细信息。用户也可将防伪二维码下的
20 位密码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发送短信至 106695881280, 免费查
询所购图书真伪。
反盗版短信举报
编辑短信 “JB,
图书名称,出版社,购买地点”
发送至 10669588128
防伪客服电话
(010) 58582300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