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技巧 白話文 45-50 分鐘 1. 細心審題,留意題目關鍵字,之後先睇文,喺睇文過程順便揾題目嘅答案或 相關關鍵字 2. 留意每題嘅分數分配,從而控制答題篇幅,節省時間。 3. 對白話文無信心嘅同學,亦可以先做文言文部分,避免唔覺意花費大量時間 喺白話文到。 4. 留意下其他題目嘅字眼,因為題目之間互有提示,例如,留意下一題會唔會 係承上題咁答,而呢一題可能會唔覺意講左篇文嘅中心思想 分段+段落大意 (分錯段,後面寫嘅內容大意都唔會有分,可以話係比較極端又容易失分嘅題 目。) 1. 過渡段:段落之間夾住嘅小段落,通常代表情節上會有轉折,亦可以有承上 啟下嘅作用。 2. 轉折詞語:每段開首有無轉折詞語 (例:但、然而、卻) 3. 文章結構(例:説明文會有總分總嘅模式,可以按此分段) 「總」就是文章的總起或總結,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一開始就將文章要點 交代清楚,使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瞭解文章最重要的資訊。「分」指的是分 別敘述,逐層深入,最後在結尾處再對文章整體內容作以收尾、總結,與首 段的主旨遙相呼應,使文章脈絡互相貫通。 以「校園美景」為題,安排「總-分-總」結構: 總論 說明在學校,大家 聚在一起的景象就是最美的校園美景。 分述 說明同學互相討論功課、用功 的樣子是幅美景。 分述 說明午餐時,大家聚在一起用餐的景象是幅美景。 分述 說明在球場上一起打球、汗流浹背的樣子是幅美景。 總論 說明同學 們聚在一起的景象是最美的校園美景,這些美景為我的學習加分、為我的生 活加分。 4. 時間推移(例:頭一至三段講小學時期嘅事,四至六段講中學時期嘅事) 5. 空間推移(城市➡️家鄉) 6. 內容/情緒轉變 (失落➡️開心) 段落大意嘅基本格式 1. 記敘文 記述(時、地、人、事) 描寫(景色/事物) 帶出(道理、意義)抒發 (情感) 2. 說明文 舉出/透過 (例子) 說明/帶出(道理) 布局作用題 引用原文句段,問佢喺結構上起左咩作用。而結構作用通常都有呢幾樣: 1. 文首:開宗明義、鋪墊下文、引起懸念等等文中 2. 承上啟下、轉折文末 > 作用 (承上啟下)+ 概括上文+ 如何啟下 3. 首尾呼應、留下餘韻、深化主題等等 > 作用 (首尾呼應)+ 概括開首、尾 段嘅意思 + 如何與尾段呼應 (找相似點) 象徵題 (深層意思) (考你地掌唔掌握到文章最深層嘅意思,例如以前問過橋、跑道、第九味象徵啲 咩,難度最高。) 1. 從重點字眼嘅表面意思推敲象徵事物 (例如:橋嘅表面意思係連接唔同嘅 地方➡️深層意思就係連接人同鄉土) 2. 分別寫本體同喻體嘅特質 3. 再緊密扣連一齊➡️兩者同樣兼顧呢個特質⋯所以⋯ 寫作手法題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根據事物的相似之處,把某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事 物 解釋本體同喻體係咩 + 作用 (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將深奧的道理變得淺白) 2. 諷刺/反語:字面上的意思故意與實際表達的意思相反 指出該詞語帶原本帶正面意思 + 詞語本意 + 作者反用詞語嘅深層意思 + 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力,製造幽默效果。揭露弊端,製造諷刺效果,表達強 烈不滿或憤慨之情) 3. 襯托(正襯/反襯):以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襯出本體 正襯:以特點相似的事物襯托本體/ 反襯:以特點相反的事物襯托本體 主角嘅行為舉止 + 配角嘅行為舉止 ➡️分別概括成兩種特質 + 以配角嘅特質襯托主角嘅特質 作用(突出本體,使描繪的事物形象更鮮明) 4. 比擬 擬人:把物件當作人來寫,賦予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特徵 擬物:把人當作物件/動物來寫,或把某物件當作另一物件來寫,賦予另一 物件的特徵 作用(移情於物,可使描繪的物件「人格化」,形象更生動。啟發想像,使 文章更活潑有趣) 比較題 (e.g. 改寫原文某一句,之後就想你比較下邊個可取啲。而大部分嘅時候其實原 文嗰句係比較好嘅。) 1. 解釋原本嗰句喺文中嘅重要性 (例如留下懸念,啟發讀者思考、增加文章 嘅喧染力、留下餘韻,使讀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2. 解釋改寫後嘅負面效果(例如改寫後,使文章過於平鋪直敘、情感表達過於 直白、情節上沒驚喜) 3. 同時,要結合文章嘅背景嚟作出比較。 例如篇文係講我同父親嘅感情,而 原文嘅感情色彩比較含蓄,更能突出我同父親無言以對、但默默關心對方嘅細 膩感情,相反,改寫之後,顯得我同父親嘅感情唔深刻…… (e.g. 兩篇白話文邊篇寫得較好) 1. 通常呢兩篇文都有相似之處先會叫你做比較,首先講下自己嘅立場同原因。 2. 正面:從相異之處揾第一篇文嘅優點 3. 反面:從相似之處揾第二篇文嘅不足 (例如兩篇文都係諷刺文章,可從諷 刺嘅深度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