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安峰

斜视检查法

advertisement
斜视的检查与操作
焦永红
病史
1.眼位偏斜: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部分病人有时正位,
注意力不集中时眼斜或凝视时斜
2.复视与视混淆:发生眼位偏斜,两眼的视网膜对应关
系发生变化,健眼黄斑与斜眼黄斑外的视网膜成分对
应。外界同一物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
上,被视中枢感知为两个物像—复视
外界不同物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
视中枢来不及处理这种变化,感知为两个不同
物像重叠在一起的影像—视混淆(常见于非共同
性斜视及急性共同性斜视)
3.视力模糊:斜视与屈光不正关系密切
散瞳验光
4.眩晕、步态不稳:由于复视、视混淆而分
不清真假物像 后天性
5.代偿头位:一是为回避麻痹肌作用方向。
二是为消除复视或视混淆
非眼性斜颈
6.戴镜情况:正式验光?戴镜后眼位改变?
家族史 部分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也
患有斜视,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多基因
遗传,国内报道的遗传率为6-9%。
可能的诱因 产伤、外伤史,斜视发
生前惊吓、高热抽搐史。(婴幼儿的神
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反射发育尚不健全)
斜视的一般检查
假性眼位偏斜
假性内斜视:内眦赘皮、鼻根宽阔、负Kappa
角、黄斑异位、瞳孔间距小于55mm。
假性外斜视:眼间距过宽、正Kappa角、黄斑
异位、瞳孔间距大于70mm。
假性上斜视:面部不对称、下睑退缩、眼眶肿
物、黄斑异位。
右眼注视
左眼注视
黄斑异位
三棱镜中和
中心凹型
中心凹旁型
黄斑旁型
游走型
用Visuscope检查注视性质
异常Kappa角
• Kappa角的意义:是视轴(连结注视的
结点与黄斑的线)和瞳孔轴(通过瞳孔
中心垂直于角膜的线)的夹角。临床上
根据瞳孔中心来测定。50以内为生理性。
正Kappa角
假性外斜
负Kappa角
假性内斜
斜视的定性诊断
1.角膜映光法
对于间歇性内斜视需改注视调节视标诱出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需嘱患者看5mm以外的远距
离目标诱出
2.交替遮盖试验
3.单眼遮盖与不遮盖试验
鉴别隐斜与间歇斜视
检查目的
显斜 OR 隐斜
第一斜角=?第二斜角
何眼为注视眼?
结果判断
•
•
•
•
隐斜:挡板撤离,迅速回正位
显斜:挡板撤离,停留、缓慢归位
共同性?二眼相同显斜OR不同
斜视眼:挡板撤离,该眼停留在斜位,
另一眼仍注视
• 注视眼:挡板撤离,迅速回正位,另一
眼滑向斜位
Maddox杆法
• 检查目的:自觉斜视度的定量检查,
具备双眼单视功能
• 结果判断:水平放置马氏杆出现竖向
光线,可判断水平斜度;垂直放置出
现横向光线,可判断垂直斜度
4.Maddox杆法:判断有无隐斜或显斜
条
件:
双
眼
单
视
6.隐斜计检查
改变刻度
斜视的定量检查
1.角膜映光法
150 300 450
2.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Krimsky test)
不能注视
婴幼儿
注视眼
斜视眼
3.三棱镜加遮盖试验
方法:将三棱镜置于注视眼前,用遮盖
板交替遮盖,打破双眼融合,增减棱镜
度数至眼位不动。
目的:为他觉的斜视度定量检查。
向上250及向下250注视的斜角
15
10
对麻痹性斜视查9个诊断眼位的斜视角
4.三棱镜加Maddox杆法
条
件:
双
眼
单
视
内(隐)斜视
下(隐)斜视
外(隐)斜视
上(隐)斜视
R/L
眼球运动状态检查
一、单眼运动
1.内转: 瞳孔内缘达上下泪小点连线。
2.外转: 角膜外缘达外眦角。
3.上转: 角膜下缘达内外眦连线。
4. 下转:角膜上缘达内外眦连线。
二、双眼运动检查
双眼同向运动:6个方位,协调一致
双眼异向运动:集合运动,双眼内直肌进行辐辏运动
分散运动,双眼外直肌进行分散运动
双眼内旋,双眼外旋
集合近点:双眼注视33mm处光源,光点渐向鼻根部移
近,当一眼偏向外方,光源----鼻根 距离
正常值:6-8cm,<5cm者集合过强,>10cm者
集合不足
A.V运动
检查目的:通过大角度上下运动,可考虑同名
肌功能的状况。
检查方法:检查时上下转可超过25 o运动,此
时可发现上下不同的斜度差距。
结果判断:当双上直肌不足或双下斜肌过强时,
可出现“V”症,当双下直肌不足或双上斜肌过
强时,可出现“A”症。
同视机法
右
左
客观角:交替熄
灭一眼的注视画
片,至眼球不动
主观斜视角
重合点
同视机画片经机臂的反光镜反射于目镜上(目镜一
般为+6.5-7.00D)光线近乎平行状态 ,故应为视远的
斜视角,但病人的心理作用,常常有调节的存在
同视机诊断眼位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麻痹肌、过强肌;斜视度
定性、定量
检查方法:在第一眼位及各个诊断眼位
上斜度变化,将水平、垂直、旋转斜度
清楚显示出来
Hess屏检查
检查目的:眼球运动功能状态的定性、
定量检查
检查方法:利用红绿互补的原理,患者
戴一红绿眼镜注视眼前棋盘格状黑色幕
布,黑色幕布中央每距15 o设红色注视
目标,共9个结点,代表九个诊断眼位方
向
IO
结果判断:在图形上较原标
SR
志向内收,表示肌肉功能
M
R
SO
L
R
不足,向外扩张,功能亢进
整个图形面积缩小表示麻痹眼
IR
结果判断:眼位偏斜度数最大的方位即为
麻痹肌所在处,或为眼球运动受限明显
处。水平肌的功能状态可在左右注视位
上表现出来,垂直度或旋转度可在左上、
左下、右上、右下位置上表现出来
旋转斜度的定量检查
双马氏杆检查
检查目的:主要用于旋转斜度的定量检
查
检查方法:将2个马氏杆同方向放在试
镜架上并置于二眼前,注视灯光目标
结果判断:若垂直放置双马氏杆,二眼
显示水平光线条如一眼鼻侧线高、颞侧
线低时为内旋,反之为外旋
900
内
100
5.双Maddox杆试验
测量旋转偏斜
外
旋
Bagolini线状镜
• 检查目的:线状镜可检查视网膜对应情
况,可利用线状镜某些特性做旋转斜度
的定性检查
• 检查方法:在暗室中,眼前放置线状镜
分别注视灯光,并观察光线条的角度变
化
结果判断
内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锐角,水平对顶
角为钝角
外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钝角,水平对顶角
为锐角
同视机
眼底照相检查
正常黄斑中心窝位于视盘颞侧缘外2.5PD视盘下
1/3处,向下移位过多说明有外旋,向上移位则说
明有内旋
歪头试验(Bieschowsky test)
原理:当头位倾斜时,正常人会出现姿势
反射,使两眼的垂直轴始终保持垂直地面
主要用于鉴别上斜肌麻痹和另一眼的上直
肌麻痹
若右眼上斜肌麻痹:当头向右肩倾
使之内旋的肌肉为右眼上斜肌,它同时有
下转作用,而右眼的上直肌正常,与上斜
肌的下转力量平衡,若右眼上斜肌麻痹,
则其下转作用不足以对抗右眼的上直肌的
上转作用,使得此时右眼明显上斜
若左眼上直肌麻痹
当头向右肩倾,左眼外旋,主要左眼下斜肌起
作用,下斜肌的次要上转作用与左眼下直肌平衡
拮抗,回避了麻痹的左上直肌的作用。当头向
左肩倾,左眼内旋,左上直肌不敌左眼上斜肌
的下转作用,左眼下斜加重
代偿头位
检查目的:发现头位倾斜的类型,协助麻痹性
斜视的诊断。
检查方法:嘱患者保持正常的视物习惯,由检
查者直观望诊。
结果判断:
①面向左右转:为代偿水平肌功能不足。
②下颏内收或上抬:为代偿垂直斜度的某垂直
肌功能不足。
③头向某肩倾:为代偿旋转斜视而出现头位向
某肩倾斜。
被动牵拉试验
目的:1:将眼球牵拉至正位时,有无复视
2:鉴别偏斜的原因是肌肉麻痹还是
机械牵制因素,或兼而有之
方法:表麻下用镊子夹住角巩缘牵拉眼球于
所需判别的方向(若欲检查鼻侧有无
牵制,应嘱其向颞侧转动眼球。)
结果判断
主动牵拉试验:夹住受限侧,并对抗受累肌的收
缩力量,如收缩力不足,说明肌肉麻痹明显
被动牵拉试验:夹住受限侧角膜缘,并向受累肌
方向运动,如有张力出现,说明对抗肌挛缩或有
机械性限制
鉴别诊断
①.上直肌麻痹与眶底骨折
②.上斜肌肌鞘综合征与下斜肌麻痹
③.眼球后退综合征时,内转受限,可推断外
直肌纤维化。
④.下直肌的甲状腺相关病(肌源性)和上转
肌麻痹上转受限时为下直肌的甲状腺病,不受
限时为上转肌的功能不足。
遮闭试验
检查目的:
眼性斜颈还是非眼性斜颈
隐斜状态的麻痹性斜视
怀疑婴幼儿外展是否受限
检查方法:用遮蔽物将一眼盖住
结果判断:遮盖后头位变正,说明为眼性斜颈
遮盖一眼后,一眼视物反而清楚,说明有隐斜。
遮盖后眼位变正,并可外转者,说明外转肌肉
功能尚好
新斯的明试验
检查目的:鉴别眼肌麻痹还是重症肌无力
检查方法:皮下或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
10分钟之后观察眼外肌状况一次,连续观察
半小时
其它相关检查
肌电图(EMG)
眼电图(EOG)
病理学方面的检查:通过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找出局
部或全身因素所致麻痹性斜视
影像学检查
①CT,②MRI,③颈A造影(CAG),④椎A造影(VGA)
实验室检查
血糖、尿糖;内分泌方面检查;神经学及全身其他检
查等
双眼视功能检查
定义:它是外界物体的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
主要是黄斑布神经兴奋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视觉
中枢将来自两眼的视觉信号综合、分析为一个完整的有立
体感知觉的过程。又称双眼单视功能。
临床分级:
1.同时视:两眼能同时看到一个物体,但不必完全重合。
2.融合:在视觉中枢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像,并在知觉
水平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3.立体视:双眼由一定的视差,在上述二级的基础上形成
的三度空间知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部分。
常用方法
Worth四孔灯
主眼
同视机法
1 . 同时视:
客观斜视角
主观斜视角
(重合点)
正常值:3~+3º
2.
融合
正常的集合范围:25º~30º,分开范围:4º~6º,
垂直分开范围:3º~6º,旋转融合范围12º~20º
3 .立体视
其它立体视检查方法
Titmus偏振光立体图:60”
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40”
复视的检查
复视有两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是人们
建立深度觉、立体视觉的基础。
后者见于各种病变1.神经源性:支配眼外肌
的颅神经受损,如外伤。2 .肌源性:如Grave
病。3 .机械性:如挫伤引起眼外肌水肿。
判断原则:
一般外转肌(外直肌,上、下斜肌)麻痹时,
产生同侧性复视;而内转肌(内直肌、上、下直
肌)麻痹时产生交叉性复视,水平肌产生水平复
视,垂直肌产生垂直复视。根据复像的上述三点,
判断出哪一眼哪条肌麻痹。上转肌麻痹时患眼眼
位低、物像高;下转肌麻痹时患眼眼位高、而所
见物像低。这是由于视网膜成分具有向空间投射
的方向性,外界物体的影像落在视网膜上,视网
膜成分将照它自己固有的方向性向空间投射,这
种功能由高级视觉中枢的结构所决定。
一、红玻璃试验
条件:半暗室,光源距被检者0.5~1m,一眼前置红玻
璃片,保持头部不动。
询问:1 .复视像是水平或垂直,交叉或同侧。2 .复视分
离最大距离方向。3 .周边物像恒属于麻痹眼属于哪眼(向
右转时,右侧的物像;向上转时,转高的物像)。
左
右
右眼下斜肌麻痹
右眼下直肌麻痹
复视像的诊断
周边物像恒定是麻痹眼
向右转,右侧物像;向上转,转高的物像。
一般外转肌(外直肌,上、下斜肌)麻痹
时,产生同侧复视;一般内转肌(内直肌,
上、下直肌)麻痹时,产生交叉复视
眼交叉,影不交叉;眼不交叉,影交叉。
左
右
右眼上斜肌麻痹
右眼上直肌麻痹
左
右
右眼外直肌麻痹
右眼内直肌麻痹
左
鼻
侧
右
颞
侧
右眼上直肌麻痹
右眼上直肌麻痹
旋
右眼下转、外转、外旋
右眼像上转、内转、内
二、 Hess屏检查
三、同视机九眼位
150
AC/A(调节性辐辏/调节)
比率的测定
调节与辐辏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眼生理功能,
眼进行调节时所伴随的辐辏运动为调节性辐辏,
将其与调节量之比称为AC/A比率,其正常值为
3-5,即1.00D调节引起3-5个三棱镜度辐辏的
意思。
辐辏
调节
E
测量AC/A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调节性的内斜视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
种是由未经矫正的远视所引起,其辐辏的增强与
调节过程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即AC/A比率正常。
另一种类型的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辐辏对调节的
反应过强所引起的,调节虽有所增加,但引起辐
辏的量超过两者正常比例,即AC/A比率高。两种
不同类型的斜视对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前者可
以期待在屈光矫正的情况下斜视地以消失,后者
则不能如此期待。对高AC/A的内斜视可使用双光
镜片,还可用缩瞳剂,因为局部睫状肌紧张,可
减少使用中枢性调节,相应减少了调节性辐辏,
内直肌减弱术可以改变AC/A比率。
5mm
AC/A的测定
梯度法:
0
右
再加-3D三棱镜再测隐斜度
AC/A (
n
0
) /D +PD
左
n
斜视病历的书写格式
视力: 矫正视力:散瞳验光:
主诉:发病年龄: 诱因: 家族史:
斜视特点: 复视特点:
查体:第一眼位:
33cm
6m
右眼注视: -15 L/R1O0 -20 L/R150
左眼注视: -15 L/R150
0 ~ -200(间歇)
-20 L/R200
眼球运动:左眼内上转+1(左下斜肌力亢),内
下转落后 (左上斜肌力力弱),余方向运动可。
- 250
R
L
- 150
- 100
L/R200
诊断:间歇外斜视伴V征
左眼上斜肌不全麻痹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