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de ded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卜祥记

advertisement
《资本论 》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
卜 祥 记
摘
要:对 《资本论》 当代性质的科学讨论,不能仅仅围绕 《资本论》 所蕴含
的经济理论设计的严密性进行纯粹技术性的经济学论证,而必须深入到历史的本质
性的维度中去,把 《资本论》 同时视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巨著, 彰显其唯物史
观品格。分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会发现, 《资 本 论》 的 总 问 题 起 源 于 《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聚焦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宣示于 《哲学的贫困》 和 《共
产党宣言》。《资本论》 的唯物史观性质集中表现在对全面统治现代人类经济社会活
动的资本逻辑的批判,因而, 只要资本逻辑依然在人类的生 活 中 发 挥 着 作 用, 《资
本论》 的批判性立场及其科学性,就绝不会因其个别理论判断的局限性而有丝毫动
摇。这启示我们,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任何学科的学术理论
创新都必须植根于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理论反思;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必须
坚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立场; 《资本论》 的唯物史观精 髓, 依 然 是 我 们 正
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利器 。
关键词:《资本论》
唯物史观
资本逻辑
作者卜祥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上海 200439)。
一般而言 , 任何有重要影响 的 著 述 都 包 含 了 一 定 的 哲 学 思 想 , 因 而 我 们 都 可 以
对其做哲 学 的 分 析 。 但 是 , 就 《资 本 论 》 而 言 , 当 我 们 试 图 将 其 视 作 哲 学 巨 著 时 ,
却并不仅仅由于它内在地蕴含了 丰 富 的 哲 学 思 想 , 更 在 于 它 本 身 就 是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创立与发 展 进 程 中 的 关 键 性 环 节 , 是 贯 穿 于 唯 物 史 观 建 构 完 整 历 程 中 的 理 论 要
求、环节的产物。这 就 需 要 我 们 破 除 这 样 一 种 误 解,即 认 为 在 理 论的基本性质上
“早期马克思 ” 与 “成熟马克思 ” 是断裂的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弥合作为经济学家
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资本论》 的哲学思想及其当 代 价 值” (课 题 编 号
12AZD006) 的子课题——— “《资本论》 的人道主义思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的嬗变 ” (课 题 编 号 13BZX009)、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哲学研究中心培 育 项 目 “经 济 哲 学 视 阈 中 的 中 国 社 会 阶 层 结 构 变 迁 与 财 富 观 的 嬗 变 ”
(课题编号校级研究中心—045—2 正 2012110323 正) 的阶段性成果。
·4·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 家 的 马 克 思 之 间 的 “裂 隙 ”, 从 而 站 在 唯 物 史 观 之 思 想 史 的 高
度 , 确证 《资本论 》 实则为历史哲学的巨 著 。 这 将 是 我 们 讨 论 《资 本 论 》 当 代 意 义
的前提性工作 。
一 、“双重断裂 ” 视域中的 《资本论 》
所谓 “双重断裂 ” 视域 , 指 称 的 乃 是 一 种 主 要 发 生 于 国 外 学 术 界 , 同 时 在 国 内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的 对 待 马 克 思 及 其 学 说 的 理 论 视 角 。 在 这 一 视 域 影 响
下 ,《资本论 》 被解读为 : 尽管 《资本论 》 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 但它本质上不过
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文本 ; 无论是 《资本论 》 直 接 呈 现 出 来 的 经 济 学 理 论 范 式 , 还
是它内在蕴含的哲学原则 , 都与 马 克 思 的 早 期 思 想 有 着 根 本 性 的 界 限 。 前 者 表 现 出
来的是作为理论巨著的 《资本论 》 在 哲 学 与 经 济 学 思 想 性 质 之 间 的 断 裂 ; 后 者 则 意
味着作为马克思成熟期著作的 《资 本 论 》 所 体 现 的 思 想 与 其 早 期 思 想 间 的 断 裂 , 或
者说 “早期马克思 ” 与 “成熟马克思 ” 的 断 裂 。 这 种 “双 重 断 裂 ” 视 域 必 然 造 成 对
《资本论 》 以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双重误读 。
第一 , 如果仅仅把 《资本论 》 作 为 纯 粹 的 经 济 学 文 本 , 并 因 而 制 造 出 作 为 哲 学
家的马克思与作为经济学家的 马 克 思 的 断 裂 , 那 么 , 不 仅 马 克 思 哲 学 将 成 为 脱 离 人
类最鲜活的现实 ——— 经 济 活 动 或 经 济 生 活 ——— 的 抽 象 教 条 而 丧 失 其 生 命 力 , 而 且
《资本论 》 也必将成为一个 纯 技 术 性 的 经 济 理 论 著 作 。 毫 无 疑 问 的 是 , 对 于 《资 本
论 》, 我们当然是可以 、 也应当提出技术性的要求 , 因为它毕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 交 换 关 系 的 研 究 , 并 且 通 过 这 一 研 究 , 旨 在 揭 示 现
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但是 , 如 果 我 们 仅 仅 把 它 作 为 纯 粹 经 济 学 意 义 上 的 技 术 性
理论体系 , 那么 , 在 《资本论 》 诞 生 近 150 年 后 , 在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已 经 呈 现 出 鲜 明
当代性特征的今天 , 在讨论 《资本论 》 的当 代 意 义 时 , 就 一 定 会 面 临 一 个 让 我 们 非
常被动的挑战 , 正像许多国外学者以及一些国内经济学家不断公开表明的那样 :《资
本论 》 已经不再能够科学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 因而已经过时了 。
从总体上看 , 长期以来 , 在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者 的 眼 中 , 马 克 思 的 确 更 多 地 是
被视作经济学家 , 而不是哲学家 ;《资本论 》 也更多地被看作是经济学著作 , 而不是
哲学巨著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 国 外 专 注 于 研 究 马 克 思 哲 学 思 想 的 学 者 是 非 常 少
的 , 他 们 更 多 地 把 对 马 克 思 的 研 究 聚 焦 于 《资 本 论 》, 并 仅 仅 围 绕 《资 本 论 》 所 蕴
含的经济理论设计的严密性进 行 纯 粹 的 经 济 学 分 析 。 其 中 , 最 有 代 表 意 义 且 产 生 重
要影响的乃是俄国学者 拉 迪 斯 · 冯 · 鲍 特 凯 维 兹 发 表 于 1907 年 7 月 的 《论 〈资 本
论 〉 第三卷中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结构的改正问题 》, 该文指出 , 马克思关于价值到生
产价格转型的计算有误 。 英 国 学 者 本 · 法 因 和 劳 伦 斯 · 哈 里 斯 在 回 应 对 《资 本 论 》
的技术性指责 ——— 其中就包括了这一指责 ——— 时撰写的 《重读 〈资本论 〉》(
1979),
·5·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也同样是仅仅围绕 《资本论 》 的 经 济 理 论 设 计 展 开 的 。 纵 观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者
对待马克思和 《资本论 》 的基本理论视 角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从 19 世 纪 末 20 世 纪 初
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和 剩 余 价 值 论 的 批 判 , 到 20 世 纪 50 年 代 吉 尔 曼 对
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统计检验并 得 出 相 反 的 结 论 , 再 到 20 世 纪 70、80 年 代 获 得 迅 速
发展的 “分析的马克思 主 义 ” 学 派 的 科 恩 、 布 伦 纳 、 罗 默 、 艾 尔 斯 特 等 人 , 分 别 从
技术决定论 、 财产关系决定论 、 理性选择决 定 论 的 角 度 , 试 图 推 翻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价
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 他们无不仅仅 依 据 马 克 思 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活 动 规 律 的 技 术 性 理
论设计及其与当下资本主义经济 现 实 之 间 的 间 距 和 张 力 , 试 图 从 整 体 上 或 局 部 上 证
伪 、 推翻马克思的 《资本论 》。 不论是主观上的故意为之 , 还是客观上的误读 , 对于
他们来说 , 只要把 《资本论 》 视作单纯的经 济 学 文 本 , 就 总 是 可 以 便 捷 地 得 出 他 们
所需要的 《资本论 》“过时论 ” 的结论 。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来 说 , 如 何 科 学 地 回 应 这 一 挑 战 则 是 一 个 严 峻 复 杂 的
理论课题 。 事实上 , 自 《资 本 论 》 诞 生 至 今 , 这 一 挑 战 不 仅 从 没 有 消 失 过 , 而 且 有
愈演愈烈的趋势 。 这一事实本身 就 说 明 , 这 一 挑 战 已 经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者 陷 入 被
动 , 而其根源之一就在于 : 作为马 克 思 经 济 学 说 捍 卫 者 的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不 自 觉
地落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设定 的 理 论 陷 阱 , 即 仅 仅 把 《资 本 论 》 作 为 诠 释 资 本 主
义经济活动运行机制的技术性 理 论 设 计 , 并 因 之 或 者 被 动 地 坚 持 与 捍 卫 , 或 者 依 据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这一技术性理论设计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 就前者而言 ,
我们看到以多布 、 曼德尔 、 内格 里 等 为 代 表 的 正 统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以 反 批 判 的 方 式 ,
通过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剩 余 价 值 论 和 资 本 积 累 理 论 等 , 去 论 证 马 克 思 资 本
主义批判的科学性以及资本主义 由 于 自 身 内 在 矛 盾 而 走 向 灭 亡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就 后
者而言 , 我们看到与他们同时代以 及 稍 后 的 一 些 新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试 图 基 于 对 《资 本
论 》 核心理论的再诠释 , 以确保 《资本论 》 的 当 代 效 用 。 如 美 国 垄 断 资 本 学 派 的 代
表人物巴兰 、 斯威齐主张用 “经济剩余 ” 来代替 “剩余价值 ”, 用经济剩余增长的规
律代替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分析 , 用 外 延 更 广 的 概 念 取 代 “工 人 阶 级 ” 以 有 效 剖 析 现
代垄断资本主义 ; 美国学者奥康纳 主 张 用 “双 重 矛 盾 ” 理 论 与 国 家 财 政 危 机 理 论 分
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因及其性质 ;“不发达政治经济学 ” 的一部分学者借用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发达资本主义与经济落后地区在二战后差距扩大的原因 ,
形成了垄断停滞理论 (巴兰 )、 依附论 (弗兰克 )、 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 )、 不平等
交换论 (伊曼纽尔和阿兰 )、 边缘资本主义理论 (阿明 ) 等等 。
毋庸讳言 , 他们的理论应战 对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说 的 推 进 与 发 展 是 有 意 义 的 。 但 遗
憾的是 : 他们的所有努力却都本 质 性 地 缺 失 了 唯 物 史 观 的 理 论 维 度 与 理 论 视 野 , 仅
仅局限于经济学的理论视域 , 因 而 只 是 或 只 能 被 动 地 应 对 挑 战 , 却 无 法 从 根 本 上 驳
倒由来已久的 《资本论 》“过时论 ”。 实际上 , 对于这种断裂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
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已经有所 意 识 和 警 觉 。 譬 如 , 随 着 20 世 纪 90 年 代 《马
·6·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克思恩格斯全集 》 历史考证版第二版 (MEGA2) 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复苏 , 国外学者
们围绕 《资本论 》 研究 , 成立了一个重读马 克 思 的 小 组 , 已 经 开 始 有 哲 学 家 介 入 其
中 。 但是 , 从其研究成 果 《重 读 马 克 思 ——— 历 史 考 证 版 之 后 的 新 视 野 》 (
2009) 来
看 , 除了一些有关哲学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外 , 其研究重心依然主要聚焦于 《资本论 》
的经济学思想 , 因而依然为 《资本论 》“过时论 ” 保留了理论存在的空间 。
第二 , 当另一部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者 试 图 超 越 《资 本 论 》 的 纯 粹 经 济 学 性
质 , 赋予其哲学意义时 , 却 陷 入 了 “青 年 马 克 思 ” 与 “成 熟 马 克 思 ” 的 “断 裂 论 ”
泥潭 。 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称 《手稿 》) 于 1932 年被发现后 , 国
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关于 马 克 思 早 期 著 作 与 成 熟 期 著 作 之 间 关 系 的 争 论 , 此
争论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达到高潮 。 某些 西 方 学 者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把 《手 稿 》 的
哲学立场完全归结为费尔巴哈 式 的 人 本 主 义 , 并 视 其 为 马 克 思 思 想 的 顶 峰 , 而 此 后
的著作则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的退化 。 这是一 种 以 人 本 主 义 重 新 解 释 马 克 思 , 用 “青
年马克思 ” 否定 “成熟马克思 ”, 进而否定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 “断裂
论 ”。 它在苏共二十大后的 “非斯大林运动 ” 中也有所反映 ——— 在批判斯大林教条主
义 、 个人迷信的口号下 ,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 黑 格 尔 主 义 理 论 传 统 的 复 活 成 为 理 论
热点 。
正 是 在 这 种 时 代 和 理 论 背 景 下 , 阿 尔 都 塞 撰 写 了 《保 卫 马 克 思 》、 《读 〈资 本
论 〉》 等著作 , 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 , 极力捍卫马克思的 《资本论 》, 并认
为 “我们可以读到马克思 真 正 的 哲 学 的 地 方 是 他 的 主 要 著 作 《资 本 论 》”。① 但 是 ,
阿尔都塞却由此走向另一 个 极 端 , 即 用 成 熟 马 克 思 否 定 青 年 马 克 思 , 用 《资 本 论 》
否定 《手稿 》。 在阿尔都塞看来 , “在 1842 至 1844 年间 , 不仅马克思所使用 的 术 语
是费尔巴哈的术语 (异化 、 类存在 、 整体存在 、 主谓 ‘颠倒 ’ 等等 ), 而且更重要的
显然是 : 他的哲学总问题在本质上也是费尔巴哈的总问题 ”, 而关于马克思的 “新的
总问题 ”, 我们 “可以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 》、《资本论 》 等马克思
成熟时期的著作 ”。② 在这里出现的同样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 (意识形态哲学 ) 与
后期历史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 《手 稿 》 与 《资 本 论 》 的 对 立 , 只 不 过 真 正 有 价 值
的思想不再是早期思想 , 而是后期思想而已 。 这 也 就 难 怪 阿 尔 都 塞 要 通 过 阅 读 《资
本论 》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 既然已经把马 克 思 的 早 期 哲 学 思 想 归 结 为 意 识 形 态
的乌托邦 , 那就只能在后期著作中去挖掘与重建 《资本论 》 的哲学基础了 。③ 然而 ,
①
路易·阿尔都 塞、 艾 蒂 安 · 巴 里 巴 尔: 《读 〈资 本 论〉》, 李 其 庆、 冯 文 光 译, 北 京:
②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第 24 页。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28、31 页。
③
需要注意 的 是, 阿 尔 都 塞 所 理 解 的 需 要 给 予 重 建 的、 作 为 《资 本 论 》 基 础 的 哲 学 是
“辩证唯物主义”。在他看来,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由 科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与 哲 学 (辩 证
唯物主义) 组成。既然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被归结为 “意识形态哲学”,而从 《德意志
·7·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对于这一断裂论而言 , 严重的后果在于 , 即 使 赋 予 《资 本 论 》 以 唯 物 史 观 的 哲 学 性
质 , 作为 《资本论 》 前史的马克思 早 期 哲 学 思 想 事 实 上 也 已 被 排 除 在 理 论 讨 论 的 范
围之外 , 而 《资本论 》 则成为一个没有理论 前 提 和 理 论 准 备 的 论 著 。 对 于 任 何 严 肃
的理论探索来说 , 这显然是让人无法理解 和 接 受 的 , 这 必 然 无 助 于 对 《资 本 论 》 当
代意义的科学呈现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双重 “断 裂 论 ” 思 潮 在 国 内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
首先 , 就第一重断裂来说 , 即 作 为 理 论 巨 著 的 《资 本 论 》 在 哲 学 与 经 济 学 思 想
性质之间的断裂而言 , 在国 内 主 要 表 现 为 两 个 特 点 。 其 一 , 在 形 式 上 , 即 在 学 科 设
置上 , 哲学与经济学长期以来被 归 属 于 两 个 界 限 分 明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领 域 。 尽 管 人 们
并不否认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 、《资本论 》 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 , 甚至我们还非
常强调这种内在关联的本质重要性 , 但却无法掩盖它实际上被割裂的事实 。 近年来 ,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国内经济学 界 的 理 论 影 响 以 及 随 之 而 来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萧条 , 哲学与经济学的学科界限不仅没有 缩 小 , 反 倒 空 前 地 扩 大 , 这 也 是 一 个 不 争
的事实 。 其二 , 从内 容 上 看 , 即 从 哲 学 与 经 济 学 研 究 者 的 知 识 结 构 和 理 论 视 域 看 ,
僵硬的传统学科划界造成了教学科研主 体 “哲 学 — 经 济 学 ” 知 识 结 构 的 断 裂 和 理 论
视域的狭隘 , 加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 “高深莫测 ”, 使得我们在有效应对西方主流经
济学质疑 《资本论 》 的时候 , 面临着空前的 理 论 无 奈 : 哲 学 工 作 者 由 于 不 懂 得 经 济
学 ——— 尤其是西方主流经济学 , 只 能 回 避 必 不 可 少 的 技 术 性 环 节 而 抽 象 地 讨 论 《资
本论 》 的哲学寓意 ; 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经 济 学 家 由 于 缺 乏 深 厚 的 哲 学 素 养 , 则
无法呈现 《资本论 》 作为哲学 巨 著 的 哲 学 品 格 和 唯 物 史 观 立 场 , 只 能 把 《资 本 论 》
作为纯粹的经济学著作 , 仅仅纠 缠 于 琐 碎 的 技 术 性 环 节 , 被 动 地 疲 于 应 对 来 自 于 西
方主流经济学 “步步逼近 ” 的技术性挑战 。
其次 , 就 “青年马克 思 ” 与 “成 熟 马 克 思 ” 的 断 裂 而 言 , 用 “青 年 马 克 思 ” 否
定 “成熟马克思 ” 或者用 “成熟马克思 ” 否 定 “青 年 马 克 思 ” 的 理 论 倾 向 , 在 国 内
理论界也都有所反映 。 可以说 , 把以 《手稿 》 为 代 表 的 马 克 思 早 期 思 想 “人 道 主 义
化 ”, 就是典型代表 。 这其实也是制造 “青年马克思 ” 与 “成熟马克思 ” 思想断裂的
共同根源 。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的 人 道 主 义 与 异 化 问 题 的 讨 论 中 , 一 部 分 学 者 竭 力
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 , 并试图用 《手 稿 》 中 的 人 道 主 义 填 补 马 克 思 后 期 思 想 中 所 谓
人学理论的空场 。 也正因为如 此 , 萨 特 的 存 在 主 义 在 当 时 的 国 内 理 论 界 盛 行 一 时 。
尽管这一理论态度对于反思 “文 革 ” 之 惨 痛 历 史 教 训 , 重 新 认 识 马 克 思 的 人 学 思 想
意识形态》 到 《资本论》, 马 克 思 给 我 们 提 供 的 是 作 为 科 学 的 “历 史 科 学”, 即 历 史 唯
物主义,因而在阿 尔 都 塞 看 来,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中, 哲 学 落 后 于 科 学, 需 要 通 过
《资本论》 的阅读,重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8·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有着不可忽视的 积 极 意 义 , 但 却 会 导 致 这 样 的 问 题 出 现 : 用 “青 年 马 克 思 ” 否 定
“成熟马克思 ”。 与此同时 , 更多学者坚守 传 统 立 场 , 他 们 也 把 《手 稿 》 中 马 克 思 的
理论立场人道主义化 , 但却把它作为批判与 反 思 的 对 象 , 并 试 图 用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以下简称 《形态 》) 中且主要地体现在 《资本论 》 中的作为革命家的 “成熟马
克思 ” 立场否定 《手稿 》 中的 “青年马 克 思 ” 的 抽 象 人 道 主 义 。 迄 今 为 止 , 这 一 争
论不仅没有消失 , 而且以各种理论变形 ——— “复调逻辑 ”、 “以海解马 ”、 “走进马 克
思 ”、“走近马克思 ” 以及 “回到马克 思 ”、 “马 克 思 是 我 们 的 同 时 代 人 ” 等 等 , 呈 现
出日益激烈的争论格局 。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判 断 : (
1) 对 《资 本 论 》 当 代 意 义 的 科 学 讨
论 , 决不可以在哲学与经济学断裂的视域 中 , 仅 仅 围 绕 《资 本 论 》 所 蕴 含 的 经 济 理
论设计的严密性及其当下可行性 进 行 纯 粹 技 术 性 的 经 济 学 论 证 , 必 须 引 入 关 键 性 的
哲学分析的维度 , 把 《资本论 》 同时视为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的 哲 学 巨 著 , 彰 显 《资 本
论 》 的唯物史观品格 。 (
2) 深 度 呈 现 《手 稿 》 与 《资 本 论 》 之 间 的 内 在 思 想 关 联 ,
把 《资本论 》 的理论缘起回溯到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发源地的 《手稿 》, 由此赋予 《资
本论 》 之作为哲学巨著以合法性根据 , 并 据 此 彰 显 《资 本 论 》 的 当 代 意 义 , 推 进 马
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理论创新 。
二 、 思想史空间中的 《资本论 》
对 《资本论》 基本理论性质的判定 , 必须植根于马克思思想史行程的完整理论空
间中 ; 基于 这 一 理 论 空 间 , 如 果 我 们 有 充 分 的 理 由 把 《资 本 论 》 的 理 论 缘 起 回 溯 到
《手稿》, 就不仅能够弥合所谓 “青年马克思 ” 与 “成熟马克思 ” 的思想断裂 , 而且将
从根本上打通马克思的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通道 ; 只要我们充分地展示出
《资本论》 研究的理论诉求在 《手稿 》 中的缘起以及这一缘起如何经过 《形态 》、 《哲
学的贫困》(以下简称 《贫困》) 和 《共产党宣言 》 (以下简称 《宣言 》) 中的逐步发
展 , 就足以本质性地呈现 《资本论》 之作为唯物史观哲学巨著的理论根据 。 这将是嵌
入 《资本论》“过时论” 的旧观念棺材上的最后一颗 、 也是最关键的一颗 “铆钉”。
(一 )《资本论 》 研究总问题的初始表达
如果我们借用阿尔都塞 “总问题 ” 的 说 法 , 那 么 《资 本 论 》 的 总 问 题 就 可 以 表
述为马克思在 《资本论 》 第一版序言中为自 己 所 设 置 的 目 标 : 通 过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 系 和 交 换 关 系 ” 的 研 究 , 以 “揭 示 现 代 社 会 的 经 济
运动规律 ”。① 如果把 《手稿 》 归置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前后相继的理论空间中 , 那它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8、10 页。
·9·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的总问题将毫无疑问地表现为 “对国民经 济 学 的 哲 学 批 判 ”。 《资 本 论 》 的 总 问 题 就
孕育或发源于这一哲学批判 。
从本质上来说 , 正如我们试图论证的整 个 《资 本 论 》 研 究 乃 是 一 个 哲 学 事 件 一
样 , 作为 《资本论 》 总问题之缘起的 “对国民 经 济 学 的 批 判 ”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哲 学 事
件 : 它在一开始提出问题并开启 批 判 道 路 时 的 焦 点 与 路 向 就 是 哲 学 的 。 与 一 般 理 论
家基于私有财产的当然事实去思 考 或 批 判 当 下 异 化 现 象 不 同 , 马 克 思 在 一 开 始 指 向
的则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 前 提 本 身 ——— 作 为 事 实 的 私 有 财 产 ,① 并 把 揭 示 私 有 财 产
的起源作为批判的任务 。 显而易 见 的 是 , 这 是 一 个 只 有 置 身 于 人 类 社 会 演 进 的 历 史
空间才能根本解决的任务 , 因而是一个唯物史观的任务 。 整个 《手稿 》, 尤其是其中
的 “异化劳 动 ” 学 说 , 就 是 围 绕 这 一 根 本 任 务 展 开 的 。 并 且 , 正 是 在 这 一 研 究 中 ,
在异化劳动学说逐步递进的理论 逻 辑 中 , 诞 生 出 作 为 初 始 表 达 形 式 的 《资 本 论 》 总
问题的理论诉求 。
我们看到 , 马克思首先是从 国 民 经 济 学 已 经 看 到 的 如 下 经 济 事 实 , 即 劳 动 产 品
的异化出发的 , 异化劳动首先表现为劳动 产 品 的 异 化 。 其 次 , 劳 动 产 品 对 劳 动 者 之
所以是异化的存在 , 原因在 于 劳 动 活 动 本 身 的 异 化 ——— “如 果 工 人 不 是 在 生 产 行 为
本身中使自身异化 , 那么工人 活 动 的 产 品 怎 么 会 作 为 相 异 的 东 西 同 工 人 对 立 呢 ?”②
再次 ,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也就意味着人 的 本 质 的 异 化 , 因 为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劳 动
乃是现实个人的本质所在 ——— “正 是 在 改 造 对 象 世 界 的 过 程 中 , 人 才 真 正 地 证 明 自
己是类存在物 。”③ 最 后 , 马 克 思 从 异 化 劳 动 的 前 三 重 规 定 性 推 导 出 第 四 重 规 定 性
——— 人与人社会关系 的 异 化 。 马 克 思 指 出 : “人 同 自 己 的 劳 动 产 品 、 自 己 的 生 命 活
动 、 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④ 所谓 “人同人相异化 ”,
乃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 , 而这 种 异 化 的 社 会 关 系 的 本 质 表 现 不 过 是 现 实 的 私 有
财产关系 。
在这里 ,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与 国 民 经 济 学 完 全 不 同 的 理 论 分 析 范 式 的 诞 生 ———
私有财产并不是异化劳动的根 据 和 原 因 , 而 是 异 化 劳 动 的 结 果 。 私 有 财 产 并 不 是 一
个有人类存在以来始终如一地存 在 着 的 事 实 , 因 而 也 不 能 作 为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当 然 理
论前提 ; 私有财产是有来历的 , 它是一个以 异 化 劳 动 为 根 据 的 历 史 性 存 在 ; 只 是 在
由于异化劳动而导致了私有财产 关 系 从 而 表 现 为 经 验 性 的 共 存 , 并 且 当 私 有 财 产 发
①
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 的。 我 们 采 用 了 它 的 语 言 和
它的规律。我们把 私 有 财 产, 把 劳 动、 资 本、 土 地 的 互 相 分 离, 工 资、 资 本 利 润、 地
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 前 提。”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
②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55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5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3 页。
· 10 ·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展到它最后的最高阶 段 ——— “资 本 ” 或 “工 业 资 本 ”① 的 时 候 , 它 们 之 间 才 表 现 为
相互作用 的 关 系 ; 只 有 这 时 , 我 们 才 可 以 说 , 在 经 验 的 层 面 上 , 私 有 财 产 (资 本 )
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 又是劳动异化的根 据 。 正 是 基 于 全 新 的 理 论 分 析 范 式 , 马 克
思合乎逻辑地提出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 、 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
的概念一样 ,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 两 个 因 素 来 阐 明 国 民 经 济 学 的 一 切 范 畴 , 而 且 我 们
将重新发现 , 每一个范 畴 , 例 如 买 卖 、 竞 争 、 资 本 、 货 币 , 不 过 是 这 两 个 基 本 因 素
的特定的 、 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②
在这里出现的乃是一个值 得 关 注 的 重 大 思 想 事 件 ——— 因 为 正 是 在 这 段 话 中 , 我
们看到了马克思对 《资本论 》 研究总问题的初步自觉 , 即间接地但却是本质地说来 ,
是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出发 , 以 异 化 劳 动 和 资 本 为 前 提 , 揭 示 出 现 实 资 本 主 义 经
济活动的规律 。 作为对现实经济 过 程 之 理 论 表 达 的 国 民 经 济 学 , 由 于 把 私 有 财 产 关
系预设为既定的历史事实 , 从而 造 成 了 一 系 列 的 理 论 困 难 , 以 至 于 不 能 真 实 地 反 映
现实经济过程的规律 。 在本质地 达 成 对 私 有 财 产 与 异 化 劳 动 的 科 学 理 解 后 , 马 克 思
也就奠定了研究现实经济活动的 科 学 理 论 前 提 , 并 因 而 能 够 从 全 新 的 理 论 前 提 和 理
论范式出发 , 呈 现 现 实 经 济 过 程 的 客 观 规 律 。 其 实 , 在 此 23 年 之 后 的 《资 本 论 》,
就是这一研究诉求的真实表达 , 就 是 以 工 人 的 异 化 劳 动 和 资 本 逻 辑 为 前 提 , 通 过 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的研究 , 来 “揭示现代
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③
当然 , 从 《手稿 》 到 《资本 论 》 的 理 论 过 渡 尚 有 着 遥 远 的 距 离 , 并 因 而 存 在 着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基础性 课 题 。 事 实 上 , 对 此 马 克 思 也 是 意 识 到 了 的 。 因而 , 在提
出这一理论诉求之后 , 马克思至少已经意识到有两个任务是必须首先给予解决的 。 马
克思指出 :“但是 , 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 , 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 : (
1) 从
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 的 关 系 来 规 定 作 为 异 化 劳 动 的 结 果 的 私 有 财 产 的
普遍本质 。(
2) 我们已经承 认 劳 动 的 异 化 、 劳 动 的 外 化 这 个 事 实 , 并 对 这 一 事 实 进
行了分析 。 现在要问 , 人是怎 样 使 自 己 的 劳 动 外 化 、 异 化 的 ? 这 种 异 化 又 是 怎 样 由
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 ? 我们把私 有 财 产 的 起 源 问 题 变 为 外 化 劳 动 对 人 类 发 展 进 程
的关系问题 , 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④
当然 , 对马克思来说 , 这样 两 个 任 务 在 《手 稿 》 中 还 是 不 可 能 完 成 的 。 对 于 私
有财产的本质来源问题 , 马克思 试 图 给 予 初 步 性 的 思 考 , 但 是 这 一 思 考 还 仅 仅 局 限
于经济学说史的分析 ; 至于它如 何 生 成 于 人 类 经 济 活 动 的 历 史 中 , 马 克 思 尚 无 力 展
开分析 ; 对于异化劳动发生根据的问题 , 马 克 思 的 讨 论 则 根 本 没 有 展 开 , 他 只 是 提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77、1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第 8、10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7—168 页。
①
· 1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示性地写道 : 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 ,
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 多 东 西 。 这 一 提 示 意 味 着 异 化 劳 动 发 生 于 人 类 历 史
上的某一时期 , 因而对这一任务 的 解 决 就 必 须 到 人 类 发 展 的 历 史 长 河 中 去 探 寻 ; 在
这里出现的既是 《形态 》 的必然性 , 更是 《资 本 论 》 研 究 愈 发 鲜 明 地 成 为 一 个 哲 学
事件的必然性 。
(二 ) 对 “工业资本 ” 来历的唯物史观追问
众所周知 , 《形 态 》 是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草 创 的 里 程 碑 式 的 作 品 。 但 是 , 时 至 今
日 , 它在 《手稿 》 与 《资本论 》 之 间 承 上 启 下 的 历 史 性 作 用 却 依 然 是 暗 晦 不 明 的 ,
以至于 它 反 倒 成 了 一 些 学 者 做 出 判 断 ——— 指 认 存 在 “早 期 马 克 思 ” 与 “成 熟 马 克
思 ”、 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发生断裂 ——— 的依据 。 当我们把 《资本论 》 研究总问题
的历史性缘起追溯到 《手 稿 》 时 , 这 一 判 断 将 失 去 效 力 。 我 们 将 看 到 : 一 方 面 , 整
个 《形态 》 不过是围绕 《手稿 》 所遗留的这 两 个 任 务 深 度 展 开 的 理 论 结 果 , 是 作 为
《形态 》 总问题的以唯物史观的 草 创 为 代 表 的 关 于 人 类 历 史 的 宏 大 叙 事 ; 另 一 方 面 ,
由于 《手稿 》 中所言的 “异化劳动 ” 和 “私 有 财 产 ” 本 质 上 不 过 是 “机 器 大 工 业 生
产 ” 与 “工业资本 ” 的代名词 , 因而 《形态 》 中 依 据 人 类 历 史 宏 大 叙 事 对 异 化 劳 动
和私有财产关系之本质来历的 分 析 , 实 际 上 聚 焦 于 对 工 业 资 本 主 义 来 历 的 分 析 , 是
对工业资本主义之前史的探索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形态 》 才一方面表现为唯物史
观草创的重要作品 , 同时又成为 《资本论 》 研 究 必 不 可 少 的 根 本 性 环 节 , 即 成 为 从
《资本论 》 研究总问题的初步自觉到对资本主义前史的梳理 , 再到即将到来的对资本
主义本身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的过渡性环节 。
具体说来 , 我们在 《形态 》 第一章看到如下基本理论环节 :(
1)“现实个人的劳
动 ” 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 这一前提 的 生 成 绝 不 像 阿 尔 都 塞 所 说 的 那 样 意 味 着 与 马 克
思早期思想的断裂 , 实际上它恰恰是马克思 早 期 思 想 的 继 续 与 完 善 。 如 果 说 在 《手
稿 》 中 , 马克思已经初 步 达 成 了 对 劳 动 的 本 质 以 及 劳 动 创 造 人 类 社 会 的 伟 大 创 见 ,
那么历经 《神圣家族 》 的思想沉淀 与 《关 于 费 尔 巴 哈 的 提 纲 》 而 本 质 性 确 立 起 的 实
践唯物主义原则 , 使得其已经可 以 熟 练 地 运 用 这 一 理 论 原 则 , 并 空 前 巩 固 地 把 劳 动
作为把握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了 。 (
2) “自 发 分 工 ” 既 是 “劳 动 ” 蜕 变 为 “异 化 劳
动 ” 的条件 , 也是异化劳动创生出私有财产关系的根据 。 马克思指出 :“只要分工还
不是出于自愿 , 而是自然形成的 (又译为 ‘而是自发的 ’① ——— 引者注 ), 那么人本
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 、 同 他 对 立 的 力 量 , 这 种 力 量 压 迫 着 人 , 而 不
是人驾驭着这 种 力 量 。”② 换 言 之 , 正 是 自 发 分 工 , 使 得 人 类 劳 动 活 动 成 为 异 化 劳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 3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37 页。
· 12 ·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动 。 马克思又指出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 ,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
等的分配 (无论在数量 上 或 质 量 上 ); 因 而 产 生 了 所 有 制 。”① 据 此 , 马 克 思 认 为 分
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或 “相等的表达 方 式 ”, 讲 的 是 同 一 件 事 情 , “一 个 是 就 活
动而言 ” ——— 就活动而言的分工或分工活动 乃 是 “异 化 劳 动 ”, “另 一 个 是 就 活 动 的
产品而言 ” ——— 就活动的产品而 言 的 分 工 乃 是 劳 动 产 品 的 不 平 等 分 配 , 就 是 “私 有
制 ”。② 与 “自发分工 ” 所导致 感 性 活 动 或 劳 动 的 分 裂 即 异 化 劳 动 的 生 成 相 适 应 的 ,
必然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 部 分 人 的 劳 动 的 权 力 , 是 积 累 起 来 的 劳 动 对 现 实 活
劳动的统治权 , 即作为社会权力的私有制 。(
3)“工业资本 ” 是 “自发分工 ” 历史演
进的必然结果 。 马克思指出 :“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 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
不同形式 。”③ 为此 , 马克思详细展开了分工形式的历史进展 ——— “自然分工 ” 的扩
大 、“工商业劳动 ” 与 “农业劳动 ” 的分工 、“农业 ” 和 “手工业劳动 ” 的分工 、“商
业 ” 和 “生产 ” 的分离以及 “机器大工 业 ” 所 导 致 的 广 泛 的 全 面 的 社 会 分 工 ——— 以
及与此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展 开 ——— “部 落 所 有 制 ”、 “古 代 公 社 所 有 制 ” 和
“国家所有制 ”(希腊 与 罗 马 )、 封 建 的 或 “等 级 (资 本 )” 的 所 有 制 (日 耳 曼 )、 中
世纪末期的 “活动资本 ” 的所有制以及作为 “工业资本 ” 的现代所有制 。(
4) 据此 ,
马克思认为 , 决不能把私有财产的权利视 为 “一 个 错 觉 ”, “仿 佛 私 有 制 本 身 仅 仅 以
个人意志即以对物的任意支配为基础 ”;④ 私有财产的社会权力发源于由于分工所导
致的现实个人劳动活动的异化 , 而 一 切 政 治 权 力 、 法 的 权 力 不 过 是 对 私 有 财 产 的 社
会权力的理性表达 , 即 “意识形态 ”,⑤ 共产主义则表现为对一切以往的理性科学有
关社会权力之理性出身的神话学 本 质 和 理 性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之 虚 幻 性 的 彻 底 颠 覆 , 而
这又只有通过自发分工 、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现实扬弃才是可能的 。
这就是马克思在 《形态 》 中对 《手稿 》 所 提 出 的 两 个 理 论 任 务 的 解 答 。 我 们 从
中不仅看到了马克思草创中的唯物 史 观 的 《资 本 论 》 性 质 ——— 发 端 于 《手 稿 》 中 的
作为 《资本论 》 研究总问题的 “两个前提性 任 务 ” 成 为 贯 通 整 个 《形 态 》 的 理 论 红
线 , 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本质来历的追 问 成 为 《形 态 》 的 核 心 线 索 , 对 “工 业 劳
动 ” 和 “工业资本 ” 本质来历的说明成为 《形 态 》 的 理 论 聚 焦 点 , 也 看 到 了 《资 本
论 》 研究总问题的唯物史观性质 ——— 借助于异 化 劳 动 与 私 有 财 产 这 两 个 范 畴 阐 明 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36 页。请注意,马克思 这 里 所 说 的 “所 有 制” 其 实
就是指 “私有制”。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3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21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85 页。
⑤
对此,马克思非常经典地表述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意识在
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
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25 页)
· 13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民经济学一切范畴的来历或者对 现 代 社 会 经 济 运 动 规 律 的 揭 示 , 只 能 置 身 于 人 类 历
史宏大叙事的唯物史观视域才是 可 能 的 。 如 果 说 在 《手 稿 》 中 对 私 有 财 产 起 源 的 追
问本质上是一个哲学事件 ,《资 本 论 》 研 究 总 问 题 的 缘 起 乃 是 这 一 事 件 的 理 论 后 果 ,
因而本身就具有哲学的禀赋 , 那么 在 《形 态 》 中 对 异 化 劳 动 本 质 来 历 的 追 问 则 把 这
一哲学事件决定性地导入对人 类 历 史 的 宏 大 叙 事 , 即 导 入 唯 物 史 观 的 理 论 建 构 , 那
《资本论 》 研究则已经成 为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建 构 的 理 论 要 件 。 因 此 , 在 《形 态 》 之
后 , 摆在马克思面前的重大理论 任 务 就 是 , 基 于 已 经 形 成 的 对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的
宏大叙事 , 以初步奠基的唯物史 观 为 指 导 , 把 对 资 本 主 义 前 史 的 研 究 推 进 到 对 资 本
主义本身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 , 揭 示 由 “工 业 资 本 ” 所 主 导 的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活 动 的
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 。
(三 ) 对 《资本论 》 研究哲学性质与哲学定向的再确认
如果说 《资本论 》 研究的总问题萌 发 于 《手 稿 》, 聚 焦 于 《形 态 》, 那 它 的 公 开
宣示则是在 《贫困 》 和 《宣言 》 中 。 在此 一 研 究 的 历 史 推 进 中 , 《贫 困 》 与 《宣 言 》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 : 《手 稿 》 中 对 国 民 经 济 学 哲 学 的 批 判 只 是 初 步 的 ; 《形 态 》
所草创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框架以 及 《资 本 论 》 研 究 课 题 的 理 论 聚 焦 事 件 尚 未 公 开
问世 ; 蒲鲁东经济学理论哲学立场的国民经济学已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恶劣影响 。
为此 , 在全面进入 《资本论 》 课题研究之前 , 马克思还有两个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 :
第一 , 通过对蒲 鲁 东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哲 学 批 判 , 公 开 申 明 即 将 展 开 的 《资 本 论 》
研究工作的哲学性质与路径 。 早在 《手稿 》 中 , 马 克 思 就 已 经 给 予 蒲 鲁 东 以 原 则 高
度的批判 , 明确指证了蒲鲁东 “强制提高工 资 ” 与 “工 资 平 等 ” 主 张 的 国 民 经 济 学
本质 ——— “强制提高工资 ……, 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工资 ”, 工资平等 “也只能使今
天的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关系变成一切人对劳动的关系 ”。① 这种从私有财产的普遍
性看待私有财产 , 并以其为基点 反 对 私 有 财 产 的 经 济 学 主 张 , 其 实 完 全 分 享 着 国 民
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理论 预 设 ——— 作 为 原 始 状 态 、 当 下 事 实 和 永 恒 存 在 的 私 有 财 产
及其在哲学立场上的错误 。 然而 , 由 于 此 时 蒲 鲁 东 的 经 济 学 主 张 不 过 表 现 为 国 民 经
济学的理论碎片 , 因而对国民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对蒲鲁东的批判 。
然而 , 随着 《贫困的哲学 》 的出版 以 及 蒲 鲁 东 经 济 学 主 张 在 当 时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中 影
响的不断扩大 , 马克思意识到了认真对待 蒲 鲁 东 的 重 要 性 : 在 其 现 实 性 上 , 蒲 鲁 东
经济学立场的国民经济 学 性 质 决 定 了 他 只 能 给 工 人 阶 级 提 供 资 产 阶 级 的 理 论 工 具 ,
并把工人运动引向歧途 ——— 马克思的这一担忧在后来的 《哥达纲领 》 中变成了现实 。
在其理论意义上 , 对现代经济运动 规 律 的 探 寻 必 须 植 根 于 不 同 于 国 民 经 济 学 的 全 新
哲学立场 。 任何经济学家只要像国民经济学家一样 “以私有财产为前提 ”, 并且 “把
①
· 14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7 页。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这个基本前提当做确定不移的事实 ”,① 都不可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规律
和实质 ——— 马克思的这一担忧在现 代 西 方 主 流 经 济 学 以 及 国 内 的 某 些 经 济 学 家 那 里
其实依然在延续 。
据此 , 通过对蒲鲁东经济学 理 论 的 哲 学 批 判 , 再 度 确 认 并 公 开 申 明 发 端 于 《手
稿 》, 并在 《形态 》 中初步奠基的 《资本论 》 研究的哲学性质 , 就成为一个必要的工
作 。 这就使得 《贫困 》 成为 《资 本 论 》 课 题 研 究 演 进 历 程 中 的 又 一 个 关 键 性 环 节 ,
它之区别于 《手稿 》、《神圣 家 族 》 和 《形 态 》 的 特 殊 性 在 于 : 如 果 说 后 者 主 要 地 是
围绕私有财产 的 起 源 问 题 而 展 开 的 对 国 民 经 济 学 哲 学 立 场 的 批 判 , 并 最 终 呈 现 出
《资本论 》 课题研究的唯物史观前提 , 那么 《贫困 》 则聚焦于 《资本论 》 课题研究的
哲学路径 。
因此我们看到 , 尽管 《贫困 》 对 蒲 鲁 东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批 判 多 有 涉 及 , 但 这 些 批
判无不从属于对蒲鲁东经济学研 究 路 径 的 哲 学 迷 误 的 批 判 , 并 紧 紧 围 绕 “蒲 鲁 东 先
生和其他经济学家有什么不同 ” 和 “黑 格 尔 在 蒲 鲁 东 先 生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中 又 起 什 么
作用 ”② 这两个问题展开 , 而马 克 思 的 如 下 论 断 则 可 以 作 为 这 一 批 判 精 神 的 集 中 表
达 :“蒲鲁东先生自以为他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 , 也批判了共产主义 ; 其实他远在这
两者之下 。 说他在经济学家之下 , 因为他作 为 一 个 哲 学 家 , 自 以 为 有 了 神 秘 的 公 式
就用不着深入纯经济的细节 ; 说他在社会 主 义 者 之 下 , 因 为 他 既 缺 乏 勇 气 , 也 没 有
远见 , 不能超出 (哪怕是思辨地也好 ) 资产者的眼界 。”③ 具体言之 , 就蒲鲁东低于
经济学家的水平而言 , 乃在于 “经济学家的 材 料 是 人 的 生 动 活 泼 的 生 活 ; 蒲 鲁 东 先
生的材料则是经济学家的教条 ”。④ 尽管 “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 , 人们是在
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 、 麻布和 丝 织 品 的 。 但 是 他 不 明 白 , 这 些 一 定 的 社
会关系同麻布 、 亚麻等一样 , 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⑤ 在这里出现的是 , 马克思对
即将展开的 《资本论 》 研究的如下哲学路径的基本界定 : 以鲜活的经济事实为依据 ,
通过对支配着这一经济事实的 “生产方面社会关系 ”, 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
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的研究 , “揭示 现 代 社 会 的 经 济 运 动 规 律 ”,⑥ 由
此呈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 时 性 和 历 史 性 。 就 蒲 鲁 东 低 于 社 会 主 义 者 而 言 , 是 由
于在马克思看来 ,“贫困不过是贫困 , 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
一面 。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 , 这个 由 历 史 运 动 产 生 并 且 充 分 自 觉 地 参 与 历 史 运 动 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255—25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9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617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99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第 143—144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第 8、10 页。
· 15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科学就不再是空论 , 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① 因而 , 在马克思这里 , 不是就贫困讨论
贫困 , 而是要探讨贫困的根源 , 以揭示出 “解 放 无 产 阶 级 和 建 立 新 社 会 必 备 的 物 质
条件 ” 和 “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 命 的 破 坏 的 一 面 ”。② 在 这 里 出 现 的 乃 是 马 克 思 对
即将展开的 《资本论 》 课题研究之哲学定向的根本要求 , 也是在全面进入 《资本论 》
研究领域之前 , 这使得马克思必须去完成第二个工作 。
第二 , 基于对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立场的批判 ,《宣言 》 公开申明即将展开
的 《资本论 》 课题研究工作的哲学定向 。 早 在 《德 法 年 鉴 》 时 期 , 马 克 思 就 把 为 人
类解放提供哲学头脑作 为 哲 学 工 作 的 最 高 目 标 。③ 在 《手 稿 》 中 , 以 私 有 财 产 的 积
极扬弃为前提的 “自然主义 = 人 道 主 义 ” 的 共 产 主 义 诉 求 , 被 明 确 界 定 为 国 民 经 济
学哲学批判的理论灵魂 , 因而自然 也 成 为 基 于 国 民 经 济 学 的 哲 学 批 判 而 萌 发 的 《资
本论 》 课题研究初始诉求的理论旨归 ——— 既然 工 人 所 遭 受 的 奴 役 根 源 于 由 异 化 劳 动
及其所导致的私有财产关系 , 因而 以 异 化 劳 动 和 私 有 财 产 为 前 提 阐 明 国 民 经 济 学 一
切范畴之来源的工作 , 就是为了论证使 “社 会 从 私 有 财 产 等 等 解 放 出 来 、 从 奴 役 制
解放出来 ”④ 是何以可能的 。 此后 , 从 《形态 》 到 《贫困 》, 从对 “工业资本 ” 本质
来历的唯物史 观 追 问 到 对 蒲 鲁 东 私 有 财 产 立 场 的 国 民 经 济 学 本 质 的 集 中 批 判 , 从
《资本论 》 研究课题成为理论聚焦点到它的公开宣示中 , 无不贯穿着这一根本性的科
学价值指向 。 正是在 《宣言 》 中 , 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把 “异化劳动 ” 与 “私有财产 ”
作为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 , 而且依据 《形态 》 中发生的对资本主义生成历史的分析 ,
去讨论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 个 长 期 发 展 过 程 的 产 物 , 是 生 产 方 式 和 交 换 方 式 的
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⑤ 由此指证出 , “资产阶级的灭 亡 和 无 产 阶 级 的 胜 利 是 同 样 不
可避免的 ”。⑥
据此 , 我们认为 , 无 论 就 其 缘 起 与 演 进 , 还 是 就 其 直 接 研 究 对 象 的 理 论 归 属 、
研究路径和根本旨 归 , 《资 本 论 》 课 题 研 究 都 是 一 个 毫 无 疑 问 的 哲 学 事 件 。 然 而 ,
《宣言 》 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 , 即资本主义社会如何由于它自身内在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必然灭亡 呢 ? 换 言 之 , 这 一 人 类 社 会 的 基 本 矛 盾 在 资 本 主 义 社
会的特殊运作机制何在 , 以至于它必然导 致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的 崩 溃 呢 ? 显 然 , 这 一 问
题只能在对资本主义经 济 活 动 之 内 在 秘 密 的 直 接 探 讨 中 给 予 决 定 性 的 解 答 。 《资 本
论 》 就是解答上述问题的扛鼎之作 。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6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616 页。
③
④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8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7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3 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2 卷,第 43 页。
· 16 ·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三 、《资本论 》 的哲学性质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如 上 完 整 历 史 视 野 中 , 双 重 “断 裂 论 ” 已 无 立 足 之 地 。 在
其理论前史的意义上 ,《资本论 》 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贯通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早期
与后期 、 哲学与经济学的重大事件 。 在其即将全面展开的意义上 ,《资本论 》 也将不
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作品 , 而 是 一 个 同 时 具 有 哲 学 性 质 的 , 甚 至 主 要 地 或 本 质 地
表现为唯物史观禀赋的哲学巨著 。
(一)《资本论》 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阐释 , 因而是一本经济学著作 , 同时
还是唯物史观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组成及其科学论证环节,因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巨著。
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实 践 唯 物 主 义 , 就 是 致 力 于 破 解 人 类 历 史 之 谜 的 唯 物
史观 , 那么 《资本论 》 就是唯物史观的理论 主 干 , 即 作 为 洞 悉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之 谜 与
社会之谜的 “资本哲学 ”, 并因而表现为 “浓缩版 ” 的唯物史观 。
首先 ,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看 , 当 马 克 思 在 《形 态 》 中 草 创 出 唯 物 史 观 的 基 本
理论体系时 , 摆在马克思面前亟 待 解 决 的 重 大 课 题 , 就 是 对 这 一 基 本 理 论 体 系 所 展
开的人类历史宏大叙事中的当下 环 节 , 即 现 实 的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运 行 机 制 以 及 基 于 其
上的社会运行机制给予透彻的 分 析 。 这 种 分 析 的 必 要 性 在 于 : 如 果 不 能 对 资 本 主 义
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做出科学的 说 明 , 那 么 《形 态 》 所 提 供 的 关 于 人 类 历 史 的 宏 大
叙事就不仅是不完整的 , 而且其内容也是 空 虚 的 , 因 而 还 只 能 是 一 种 理 论 设 想 , 而
作为这一宏大叙事之本 质 旨 归 的 共 产 主 义 诉 求 也 就 只 能 是 缺 乏 科 学 根 据 的 空 想 了 。
这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走向 《资本论 》 研 究 的 理 论 逻 辑 。 并 且 , 旨 在 “揭 示 现 代 社
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① 的 《资 本 论 》 研 究 , 就 是 马 克 思 对 唯 物 史 观 基 本 原 理 的 具 体
论证 , 因而本质地表现为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 。
其次 , 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看 , 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主干的 “资本哲学 ”, 同时还
是一个浓缩版的 、 具象化了的唯物史观 , 它不仅严格地遵循着本源于 《手稿 》、 草创
于 《形态 》、 宣示并发展于 《贫困 》 和 《宣言 》 中的唯物史观原理 , 而且完整地蕴含
了唯物史观的所有核心理论要素 :(
1) 劳动 。 正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一样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 殊 劳 动 的 分 析 , 也 是 从 “人 类 生 活 的 一 切 社 会 形 式
所共有 ” 的 “一般劳动 ”, 即作为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 ” 和 “人类
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② 的劳动出发的 。(
2) 分工 (自发分工 )。 它是人类劳动向
商品生产活动进展的根本性因素 。 正 是 “自 发 分 工 ” 而 不 是 亚 当 · 斯 密 所 谓 的 人 类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第 10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第 215 页。
· 17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交易的禀赋 , 使得起初作为偶然 事 件 的 商 品 交 换 成 为 必 然 性 的 现 实 , 并 逐 步 推 动 着
使用价值的生产向交换价值的生产 , 即 “产品生产 ” 向 “商品生产 ” 的历史性跨越 。
(
3) 私有财产关系的历史演进 : 从 货 币 到 资 本 。 作 为 一 系 列 极 不 相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后
的历史性产物 , 资本的产生标志 着 社 会 生 产 过 程 的 一 个 新 时 代 , 而 对 货 币 转 化 为 资
本的历史陈述与实证分析则 从 根 本 上 揭 示 了 资 本 的 秘 密 ——— 它 同 时 就 是 剩 余 价 值 的
秘密 。(
4) 资本无限增殖的生命 驱 动 及 其 内 在 否 定 性 , 最 终 必 然 导 致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制度以及奠基于其上的整个政治制度的消亡 。 据此 , 我们认为 ,《资本论 》 绝不仅仅
是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 想 , 它 本 身 就 是 真 正 的 哲 学 巨 著 。 并 且 , 正 是 由 于 它 , 马 克
思的 “大写的 ” 唯物史观才真正成为现实的科学 。
(二 ) 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巨著的 《资本论 》, 其 唯 物 史 观 的 哲 学 性 质 本 质 地 表 现
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 。
事实表明 , 对资本的历史性 肯 定 从 属 于 对 资 本 逻 辑 的 批 判 , 而 对 这 一 逻 辑 的 批
判直接地表现为基于特定理论前 提 与 理 论 归 宿 而 发 生 的 对 资 本 现 实 罪 恶 的 控 诉 , 内
在地表现为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范式对资本主义的病理学诊断 。
第一 ,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 几 乎 每 一 个 历 史 时 期 , 都 有 着 对 资 本 逻 辑 历 史 生 成
的必然性 、 合理性及其历史功绩 的 确 认 , 但 所 有 这 些 确 认 无 不 从 属 于 对 资 本 逻 辑 的
批判 。《资本论 》 的本质立场并不是 “一方面 ” 肯定了资本的历史功绩 、“另一方面 ”
又有对资本的批判 , 而 是 正 如 《资 本 论 》 的 副 标 题 ———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 所
表明的那样 , 是作为其整体性特质 的 对 统 治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活 动 的 资 本 原 则 或 资 本 逻
辑的批判 。 澄清这一本质 , 就彻底杜绝了貌似完整理解 《资本论 》、 实则淡化 《资本
论 》 批判立场与批判意义的种种折中主义 企 图 ; 明 确 这 一 本 质 , 就 彻 底 拒 斥 了 貌 似
全面把握 《资本论 》、 实则把 《资本论 》 曲解为对资本存在永恒性证实的实证主义倾
向 ; 指明这一本质 , 就坚决划清了与貌似丰富发展 《资本论 》、 实则已经蜕变为 “非
批判的实证主义 ”① 的所谓 马 克 思 主 义 现 代 经 济 学 的 界 限 ; 申 明 这 一 本 质 , 就 彻 底
回击了貌似科学地解释现 代 资 本 主 义 、 实 则 是 “同 样 非 批 判 的 唯 心 主 义 ”② 立 场 之
再现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对 《资本论 》 的歪曲与指责 。
第二 ,《资本论 》 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既是经济学的批判 , 更是哲学的批判 , 而且
经济学的批判从属于唯物史观的哲学批 判 。 就 《资 本 论 》 的 研 究 对 象 而 言 , 它 所 研
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 而作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直接历史前提的东 西 则 是 雇 佣 劳 动 与 资 本 逻 辑 。 在 这 里 出 现 的 必 然 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20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20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第 8 页。
· 18 ·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技 术 性 分 析 。 但 所 有 这 些 发 生 于 经 济 理 论 层 面 上 的 技
术性分析无不从属于 《资本论 》 的 研 究 宗 旨 , 即 揭 示 以 雇 佣 劳 动 和 资 本 逻 辑 为 直 接
历史前提的资本主义 生 产 的 秘 密 及 其 必 然 走 向 灭 亡 的 历 史 命 运 。 放 弃 了 《资 本 论 》
的这一活的灵魂 , 即使对资本主 义 局 部 经 济 活 动 作 出 了 正 确 解 释 , 它 也 只 能 是 单 纯
的实证主义和目光短视的实用主义的表 现 。 这 样 一 来 , 我 们 也 就 完 全 可 以 理 解 , 为
什么马克思在 《手稿 》 中给自己提 出 这 一 研 究 任 务 之 前 严 厉 批 判 蒲 鲁 东 “强 制 提 高
工资 ” 和 “工资平等 ” 的主张 ——— 这种批判并 不 意 味 着 马 克 思 一 概 拒 斥 工 人 生 存 条
件的改善 , 而是由于把它设定为唯 一 目 标 则 只 能 意 味 着 “使 今 天 的 工 人 对 自 己 的 劳
动的关系变成一切人对劳动的关系 ”;① 为什么当德国工人党在其纲领中以 “劳动价
值论 ” 作为争取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武器 时 , 马 克 思 却 在 《哥 达 纲 领 批 判 》 一 开 始
就给予无情的批判了 ——— 这种批判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不赞同 “劳动价值论 ”, 而是为
了鲜明地指出作为 “劳动价值论 ” 之主 体 的 “劳 动 ” 本 质 上 乃 是 “雇 佣 劳 动 ”, 《哥
达纲领 》 却使得雇佣劳动合法化了 。
(三 ) 只要资本逻辑依然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 作为唯物史观理论巨著的
《资本论 》 的批判性立场及其科学性 , 就绝不会因为其个别理论判断的现实局限性而
有丝毫动摇 。
这就意味着 , 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 学 性 有 赖 于 《资 本 论 》 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活动规律的技术性论证 , 但所有这 些 经 济 学 层 面 的 技 术 性 说 明 都 本 质 地 从 属 于 作 为
《资本论 》 理论内核的唯物史观的本质立场 , 即资本逻辑统治人类社会的历史性与暂
时性以及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 。 因此 , 即 使 《资 本 论 》 的 某 些 理 论 判 断 不 再 适 用
于当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现 实 , 它 也 并 不 就 直 接 证 伪 了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史 观 。 恰 恰
相反 , 在这里出现的乃是要求我们 依 据 《资 本 论 》 的 基 本 哲 学 立 场 对 当 代 资 本 主 义
的新发展 、 新动向 、 新特点给予新的科学说明 ,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
我们坚信 , 马克思既是一位经济学家 , 但他 也 永 远 是 一 位 哲 学 家 。 当 萨 特 试 图 用 人
道主义去填补马克思理论中的 所 谓 人 学 空 场 时 , 海 德 格 尔 犀 利 地 评 论 道 : 萨 特 根 本
无法与马克思 对 话 , 因 为 只 有 马 克 思 深 入 到 那 历 史 的 一 维 中 去 了 。② 不 懂 得 历 史 ,
没有历史的观点 , 这是萨特的理论症结 , 也 是 当 今 某 些 自 负 的 经 济 学 家 的 症 结 ; 当
他们仅仅纠缠于对当下经济事实 的 证 实 而 坚 决 拒 斥 任 何 宏 大 历 史 叙 事 , 失 去 了 历 史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167 页。
②
“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 去 了 , 所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 的 历 史 学 优 越。 但 因 为 胡 塞 尔 没 有, 据 我 看 来 萨 特 也 没 有 在 存
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 也 没 有 达 到 这 样 的 一 度 中,
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 交 谈。” (孙 周 兴 选 编: 《海 德 格 尔 选 集》 (上
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第 383 页)
· 19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0 期
方向而迷失于实证主义迷宫时 , 我 们 有 必 要 再 度 申 明 马 克 思 对 费 尔 巴 哈 理 论 症 结 的
诊断 :“他没有看到 ,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 、 始
终如一的东西 ,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 物 , 是 历 史 的 产 物 , 是 世 世 代 代 活 动 的 结
果 , 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 代 所 奠 定 的 基 础 上 , 继 续 发 展 前 一 代 的 工 业 和 交 往 ,
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 们 的 社 会 制 度 。”① 这 就 是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的 理 论 底 线 ,
是马克思提供给这个世界的 、 并且 不 会 由 于 《资 本 论 》 某 些 理 论 判 断 的 现 实 局 限 性
而发生改变的唯物史观的 理 论 精 髓 。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我 们 赞 同 卢 卡 奇 的 如 下 观 点 :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 研 究 完 全 驳 倒 了 马 克 思 的 每 一 个 个 别 的 论 点 。 即 使 这 点 得 到 证
明 , 每个严肃的 ‘正统 ’ 马克思 主 义 者 仍 然 可 以 毫 无 保 留 地 接 受 所 有 这 种 新 结 论 ,
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 , 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②
余
论
立足于马克思思想发 展 的 完 整 理 论 空 间 , 彰 显 《资 本 论 》 的 哲 学 性 质 , 把 《资
本论 》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 学 巨 著 , 对 于 推 进 当 代 哲 学 和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创
新 ,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 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一 , 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任 何 学 科 学 术 理 论 创 新 必 须 植 根 于 对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活现实的理论反思 。 马克思的哲 学 研 究 从 来 就 不 是 一 个 纯 粹 的 学 术 话 语 。 在 哲 学 的
圈子里思考哲学 , 在其最好的意 义 上 得 到 的 依 然 不 过 是 另 一 种 较 好 的 哲 学 而 已 。 把
哲学的利器指向对现实经济生活 的 深 刻 反 思 , 这 是 马 克 思 能 够 实 现 伟 大 哲 学 革 命 的
全部根据所在 。 作为哲学巨著的 《资本论 》 就是这一 “哲学 — 经济学革命 ” 的象征 。
在马克思思想史的理论空间中 , 还原并呈 现 《资 本 论 》 的 哲 学 性 质 , 不 仅 让 我 们 看
到了马克思的哲学研究始终指向 对 现 实 经 济 生 活 的 高 度 关 注 , 并 达 到 了 他 那 个 时 代
所能达到的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 最 高 水 平 , 更 要 求 我 们 今 天 的 哲 学 研 究 必 须 摆 脱 封
闭的文本解读 , 密切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 题 , 在 思 想 史 与 现 实 的 双 向 互 动 中 , 推 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创新 。
第二 ,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守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立场 。 经济学
的理论创新毫无疑问包含着技术性的理论创新 , 但所有这些创新都必须以马克思的唯
物史观立场为前提 。 因此 , 当人们仅仅试图通过设定技术性约束条件去回应国外学者
对 《资本论》 中的利润率下降规律 、 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等问题的挑战 , 并给出如下
解释 ——— 利润率下降特指由技术进步 、 劳动生产率提高 、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造成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第 528 页。
②
卢卡奇: 《历 史 与 阶 级 意 识———关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法 的 研 究》, 杜 章 智、 任 立、 燕 宏
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47 页。
· 20 ·
《资本论》 的理论空间与哲学性质
经济事实 , 劳动价值论回答的是商品价值的来源而不是价值分配问题 , 因而不能因为
生产要素有权参与分配就等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等等 ——— 时 , 当人们仅仅从国有资产
流失 , 或者从私有 企 业 并 购 中 的 产 权 交 易 并 不 都 是 有 效 益 的 角 度 反 驳 私 有 化 的 主 张
时 , 他们恰恰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 : 他们忘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技术性角度对 《资
本论》 发起的所有挑战 ,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他们没有看到 ,
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有效等诸如此类的 《资本论 》 问题 , 已经主要地不是一个单纯技
术性的问题 , 而是一个有关资本逻辑的本性以及如何看待资本逻辑的历史哲学立场问
题 , 是一个是否依然坚守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立场的原则性问题 , 是一个既需要给予技
术性论证 , 但又必须跳出纯粹的技术性环节 , 时刻清晰地意识到所有这些理论性争议
的历史哲学立场的本质性归属问题 。 只有立足于并继续毫不动摇地坚守 《资本论 》 的
唯物史观立场 , 才能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化的理论视野 , 直面不断变化的资本主
义经济 、 政治 、 文化的鲜活事实 , 推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创新 , 建构具
有中国特色 、 中国气派 、 中国风格的当代政治经济学 。
第三 ,《资本论 》 的唯物史观精髓 , 依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利器 。 作为唯物史观的哲学巨著 ,《资本论 》 的理论精髓
可以概括为资本逻辑 的 历 史 性 以 及 基 于 这 一 判 断 的 对 共 产 主 义 的 科 学 指 认 。 然 而 ,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由于调整改良 经 济 组 织 手 段 而 来 的 暂 时 繁 荣 , 由 于 我 们 引 入 了 市
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而来的 经 济 大 发 展 , 一 些 人 开 始 质 疑 起 马 克 思 对 资 本 逻 辑
历史性的指认 , 并倾向于认为资本逻辑将是一个支配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不可替代的
永恒原则 , 而共产主义则不过是早在人类历史初期就已经存在的历史目的论的现代翻
版 。 这是严重的理论迷误和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 。 难道因为计划经济在一个历史错位
时期的暂时性失败 , 就可以据此断言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永远不可行吗 ? 难道因为我
们今天不能给出未来社会不同于资本原则的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案 , 就只能意味着资本
原则的永恒性吗 ? 难道仅仅由于共产主义似乎与历史上的乌托邦 、 理想国 ——— 甚至宗
教意义上的 “千年复国” 具有形式上的可比性 , 它就是一个历史宿命论的东西吗 ? 他
们完全不懂得 ,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历史性和共产主义历史现实性的指认绝非单纯的
价值判断 , 而是一个基于事实判断 , 即基于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宏大叙事的科学论
断 。 只有完全无视 《资本论》 的唯物史观禀赋 , 并从根本上推翻 《资本论 》 或放弃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 , 才可以非历史地谈论资本逻辑的历史永恒性 。 反之 , 只要我们坚持
《资本论》 的唯物史观精髓 , 就一定可以清醒地认识到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资本逻辑的全面统治 , 也一定可以清醒地认识到 , 资本逻辑本身不是
目的 , 它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手段 。
〔责任编辑 : 王海锋
责任编审 : 孙
麾〕
· 21 ·
No.10
Oc
t
o
b
e
r2013
So
c
i
a
lS
c
i
enc
e
si
nCh
i
na
A mon
t
h
ly

ABSTRACTS
(
1)Th
eTh
e
o
r
e
t
i
c
a
lSp
a
c
eandPh
i
l
o
s
oph
i
c
a
lNa
t
u
r
eo
fCap
i
t
a
l
Bu Xi
angj
i· 4 ·
Sc
i
en
t
i
f
i
cd
i
s
cus
s
i
on
so
ft
h
ec
on
t
empo
r
a
r
i
n
e
s
so
fCap
i
t
a
lc
a
nno
ts
t
opa
tt
h
epur
e
l
y
t
e
chn
i
c
a
lve
r
i
f
i
c
a
t
i
on o
ft
her
i
r
ouse
c
onomi
ct
heo
r
e
t
i
c
a
lp
l
o
t
t
i
ng c
on
t
a
i
nedi
ni
t.
go
Ra
t
he
r,weshou
l
dde
l
vede
epe
ri
n
t
ot
hee
s
s
en
t
i
a
ld
imens
i
onso
fh
i
s
t
o
r
ega
r
di
t
y,andr
r
xs monumen
t
a
lph
rkont
hema
t
e
r
i
a
l
i
s
tv
i
ewo
fh
i
s
t
o
r
swe
l
l.
i
l
o
s
oph
i
c
a
lwo
a
s Ma
ya
Ar
ev
i
ewo
fMa
r
xsi
n
t
e
l
l
e
c
t
ua
ldeve
l
opmen
tr
eve
a
l
st
ha
tt
hegene
r
a
li
s
sueo
fCapi
t
a
l
,
o
r
i
i
na
t
edi
nt
heEc
onomi
candPh
i
l
o
s
oph
i
ca
lManu
s
c
r
i
t
sof1844 be
c
amep
r
omi
nen
t
g
p
rmanIde
o
l
ogy,andwa
spub
l
i
c
a
l
l
r
o
c
l
a
ime
di
nTh
ePo
v
e
r
t
i
l
o
s
ophy
i
nTheGe
yp
yofPh
andt
heMan
i
s
t
ooft
h
eCommun
i
s
tPa
r
t
ema
t
e
r
i
a
l
i
s
tv
i
ewo
fh
i
s
t
o
r
fCapi
t
a
li
s
yo
fe
y.Th
e
f
l
e
c
t
e
di
n Ma
r
x
r
i
t
i
c
i
smo
ft
h
el
og
i
co
fc
a
i
t
a
lt
h
a
tdomi
n
a
t
e
st
hes
o
c
i
a
land
t
i
c
a
l
l
sc
p
yp
yr
e
c
onomi
ca
c
t
i
v
i
t
i
e
so
f mode
r
n man.The
r
e
f
o
r
e,s
ol
onga
st
hel
og
i
co
fc
ap
i
t
a
ls
t
i
l
l
r
ti
l
aysapa
nhuma
na
c
t
i
v
i
t
i
e
s,i
t
sc
r
i
t
i
c
a
ls
t
a
nda
nds
c
i
e
n
t
i
f
i
cna
t
ur
ewi
l
lr
ema
i
nva
l
i
d
p
,
ew de
f
i
c
i
enc
i
e
si
ni
nd
i
v
i
dua
lt
heo
r
e
t
i
c
a
lj
nnova
t
i
on
udgmen
t
s.The
r
e
f
o
r
ei
de
sp
i
t
eaf
i
nc
on
t
empo
r
a
r
c
ademi
cr
e
s
e
a
r
ch (
i
nc
l
ud
i
ng ph
i
l
o
s
ophy )mus
tg
r
oundi
t
s
e
l
fi
na
ya
t
heo
r
e
t
i
c
a
lr
e
f
l
e
c
t
i
ono
ft
hec
o
l
o
r
f
u
ll
i
v
i
ngr
e
a
l
i
t
het
he
o
r
e
t
i
c
a
li
nnov
a
t
i
ono
fCh
i
ne
s
e
y;t
s
ts
t
i
c
kt
ot
h
e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a
ndo
fMa
r
x
t
e
r
i
a
l
i
s
tv
i
ewo
fh
i
s
t
o
r
e
c
onomi
c
smu
sma
y;
andt
hee
s
s
enc
eo
ft
h
e ma
t
e
r
i
a
l
i
s
tv
i
ew o
fh
i
s
t
o
r
i
l
lc
on
t
i
nu
et
os
e
r
v
ea
sou
rpowe
r
f
u
l
yw
t
h
e
o
r
e
t
i
c
a
lt
o
o
lf
o
rap
r
op
e
rund
e
r
s
t
and
i
ngo
fc
on
t
empo
r
a
r
ap
i
t
a
l
i
sm andt
hes
o
c
i
a
l
i
s
t
yc
c
onomywi
t
hCh
i
ne
s
e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a
rke
te
(
2)Th
eRawl
s
ob
l
ema
t
i
c:Some Mi
s
und
e
r
s
t
and
i
ng
sandCr
i
t
i
c
i
smsabou
tt
h
eJu
s
t
i
c
e
Pr
Pr
i
nc
i
l
e
Zhang Guoq
i
ng· 22 ·
p
Thepub
fA The
o
ryofJu
s
t
i
c
ei
n1971soont
r
i
r
edex
t
ens
i
vedeba
t
e
s
l
i
c
a
t
i
ono
gge
ove
rt
hei
n
t
e
r
r
e
t
a
t
i
ono
ft
hep
r
i
nc
i
l
eo
fj
us
t
i
c
e,l
e
ad
i
ngt
ot
heRawl
s
r
ob
l
ema
t
i
c.
p
p
p
,
,
i
one
lAdo
l
r
t Robe
r
t No
z
i
ck Rona
l
d Dwo
rk
i
nando
t
he
rf
amous
He
r
be
r
tL
phus Ha
,
s
cho
l
a
r
sa
l
lt
ookt
he
i
rpa
r
ti
nt
hedeba
t
e
s wh
i
chbe
c
ameanimpo
r
t
an
tpa
r
to
fc
on
t
em-
r
a
r
s
t
e
r
n po
l
i
t
i
c
a
lph
i
l
o
s
ophy.Th
i
sp
r
ob
l
ema
t
i
ch
a
sp
a
r
t
l
a
u
s
e
das
s
t
ema
t
i
c
po
y We
yc
y
fRawl
s
r
i
nc
i
l
eo
fj
i
ne
s
ea
c
ademi
c
s.I
nt
he
i
r ma
i
n
us
t
i
c
ebyCh
mi
sunde
r
s
t
and
i
ngo
p
p
Ch
i
ne
s
et
r
ans
l
a
t
i
ons,
t
em ,
cheme
t
he
rda
i
l
a
n
t
i
f
i
e
r
su
s
e
dbyRawl
si
n
s
"s
"ando
ys
yqu
,
,
h
ep
fj
r
et
r
a
n
s
l
a
t
e
di
n
t
ot
i
x
i(
r
e
ime)
t
i
zh
i(
i
n
s
t
i
t
u
t
i
on)
e
xpound
i
ngt
r
i
n
c
i
l
eo
u
s
t
i
c
ewe
g
p
,whenc
anpa
i(
a
r
r
angemen
t)
o
rt
u
s
h
i(
s
chema
t
a)
et
heeme
r
eo
fc
onc
ep
t
ssuch
genc
· 204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