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六:數位歐姆計 1 一、實驗目的 電阻依其阻值分成高、中、低電阻,本實驗將簡單介紹此三類電阻其代表的量測方法,並 將實驗內容著墨於電阻分壓、惠斯登電橋量測以及定電流法,期能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使用相 同方法來量測高中低電阻的問題在哪。 整套實驗會搭配 LabVIEW 圖控語言以實現數位歐姆計的製作。 而補充資料列出一些曾經在舊實驗出現過的儀器,例如高阻計如何測量高電阻及絕緣電阻、 凱爾文雙電橋測量低電阻原理如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參閱。 二、實驗器材 類別 名稱 數量 儀器 三用電表 1 電源供應器 1 Elvis II 1 UA741 1 1kΩ 量測電阻(5 種) 5 OP 電阻 1 三、相關背景知識與特性介紹 電阻的量測依其阻值分為高電阻、中電阻與低電阻,高範圍的精確量測為 10 MΩ~GΩ, 中範圍的精確量測為 5Ω~ΜΩ,低範圍的精確量測為 10 μΩ~1Ω。 歐姆計可以輕鬆的量得電阻值,但準確度並不高。此外,對於極高電阻、微小電阻都不是 一般歐姆計(三用電表)可以勝任。本實驗將介紹各種方式以準確的測量各範圍的電阻。 2 I. 高電阻的量測 A. 手搖式高阻計 圖一 (A) Hand-cranked megohmmeter 圖一 (B) 是一般常用的纜線或儀表的絕緣檢查設備。如圖一,以高電壓(100 V~5000 V)供應兩 組線圈來產生不同方向的偏轉力 : 一組稱為控制線圈,串聯的阻抗為 R1; 另一組為偏轉線圈,串聯的阻抗為 R2 和未知阻抗 Rx。由於兩線圈的作 用力相反,故指 1 針的偏轉比例於 (Rx+R2)-R1 若指針指在中刻度(2 FSD),則表示兩力相等,即 Rx+R2=R1 得到 Rx=R1-R2 其中 R2 是用作範圍的選擇。見圖一(B),有兩選擇範圍: (a)1.0~500 ΜΩ,中刻度=5 ΜΩ,E=1000 V (b)2.0~200Ω,中刻度=10Ω,E=6 V 其中高壓的產生由手柄旋轉得之。 3 B. 晶體式高阻計(此為舊版實驗內容,僅供參考) [操作] 1. 壓下端孔按鍵,以使測試棒插入端孔。若無壓下則測試棒不能插入端孔。 2. 將”LINE”測試棒與”EARTH”試棒短路按下測試開關時,指針歸零。 3. 將”LINE”'測試棒觸於高阻計右側之電池測試端孔時,如指針停在”B”記號的範 圍內時 表示電池還可用。若指在”B”記號之範圍外時,則需更換電池。 4. 當所要測試之一端為接地時,則將”EARTH”端與接地線連接,但”LINE”端不得 與地面 或其他物品接觸。當所測線路不是接地則可將線路與”LINE”或”EARTH” 端孔線連接。 5. 接妥後按下測試開關,即可在刻度板上直接讀出其絕緣電阻值。 4 II. 中電阻的量測 i. YF-352 指針式三用電表(此為舊版實驗內容,僅供參考) 圖3 YF-352指針式三用電表 [操作說明] 1.將切換開關置於歐姆測定範圍之適當檔內,測量時務必把它撥在適當之檔,使 指針 儘量指在表頭中央靠右之位置上。 2.做好指針零位調整(若指針不在∞處)。 3.做零Ω 調整。 4.把兩根測試棒分別接觸在欲測電阻之兩端(正、負極性不必考慮)但是要注意兩 手不 可接觸到電阻之兩端,以免影響正確讀數。 5.撥在R×1 檔則刻度板上讀數便是真正電阻值。在R×10 檔,則指針讀數必須乘 以10, 在R×1K 檔乘上1000,10K 時乘上10,000。 5 ii. 惠斯登電橋 上圖為惠斯登電橋的核心電路,其中G 為檢流計。此之所以稱為"電橋",乃是由於檢流 計G 兩端連接兩點 AB,就好像有座橋般。而就在這座橋上,我們觀察A、B 兩點電位。若A、B 兩點的電位相同,則檢流計兩端將無電位降。此時沒有電流通過檢流計,檢流計指針也就不 會偏轉。假設,此時通過R1 和R2 的電流為 I1,通過R3 和R4 的電流為I2。因為A、B 兩點的 電位相同,所以 I1 R1 = I 2 R3 I1R2= I 2 R4 上列兩式相除,得到: 𝑅1 𝑅3 = 𝑅2 𝑅4 或者 𝑅2 = 𝑅1 × 𝑅4 𝑅3 假如 R2 是未知的,若可以調整出已知之電阻 R1、R3、R4,使得無電流通過檢流計, 那 麼便可推算出 R2 之值了! 6 III. 微小電阻的量測 甲、凱爾文電橋 圖6 凱爾文電橋 其中 Q 是未知的超低電阻(故有四端),必須用另一超低電阻 S 來量測之。但 S 是固 定的,主要是調(P 或 R;p 或 r)。 當橋達平衡時(即 Vg=0 且 Ig=0),則 𝑖1 R = 𝑖2 r + IS IS = R (𝑖1 − 𝑖2 r R ) … (1) 𝑖1 𝑃 = 𝑖2 𝑃 + 𝐼𝑄 IQ = P (𝑖1 − 𝑖2 p P ) … (2) 由(2)/(1),可得 若 則 𝑖2 p IQ P (𝑖1 − P ) = IS R (𝑖 − 𝑖2 r) 1 R 𝑝/𝑃 = 𝑟/𝑅 or 𝑝/𝑟 = 𝑃/𝑅 𝑆𝑃 𝑅 有兩個關係要調,調 P 或 R 和 p 或 r 來使橋平衡。 𝑄= 7 圖 7 是凱文橋的實際安裝情形。Q 各 S 為四端的超低電阻,Y 為連接端阻抗,P、 R、p、r 為一般精密電阻(選兩個為可調式)。凱文橋的量測範圍為 10 μΩ 到 1Ω,量測準 確率(accuracy)為±0.2%。 圖 7 凱爾文電橋 IV. 馬克斯威爾(Maxwell)電橋電容與電感量測 Z1 LS Z2 R1 RS D C3 R4 Z4 R3 圖 8 馬克斯威爾電感電橋 8 𝑅1 1 = 𝑅𝑆 + 𝑗𝜔𝐿𝑆 𝑅4 1 + 𝑗𝜔𝐶3 𝑅3 𝑅1 𝑅𝑆 𝜔𝐿𝑆 + 𝑗𝜔𝐶3 𝑅1 = +𝑗 𝑅3 𝑅4 𝑅4 𝑅1 𝑅4 𝑅𝑆 = 𝑅3 𝐿𝑆 = 𝐶3 𝑅1 𝑅4 R1 CP Z1 Z2 C1 RP D R3 R4 Z4 Z3 圖 9 馬克斯威爾電容電橋 1 1 1 1 + 𝑗𝜔𝐶1 + 𝑗𝜔𝐶𝑃 𝑅1 𝑅𝑃 = 𝑅3 𝑅4 𝑅1 𝑅4 𝑅𝑃 = 𝑅3 𝐶1 𝑅3 𝐶𝑃 = 𝑅4 9 四、實驗步驟 1. 基本架構方塊圖: 透過電源供應器的直流電壓,電阻兩端會產生電壓降,量測此電壓的類比訊號後, 經過適當的訊號放大及準位調整,再將訊號輸入 Elvis II 平台, 藉由軟體 LabVIEW 執行換算,可在電腦數位儀表得到該電阻的電阻值,實現數位歐姆計量測電阻的功能。 電阻值透 過電路轉 換成電壓 訊號 放大電路 及位準調 整 Elvis II平 台 2. 電阻對電壓轉換: 電阻和電壓的轉換關係可利用(1)至(3)方法達成,透過這些方式, 兩者的關係可以 表達成不同方程式。(注意:VCC+為 10V、VCC-為-10V、V 為 0.03V、R 為 1KΩ 、Rx 為待測電阻)。 (1) 電阻分壓 (2) 惠斯登電橋 (3)定電流法 10 3. 放大電路: 運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 簡稱 OP、OPA、OPAMP)是一種直流耦合﹐ 差模(差動模式)輸入、通常為單端輸出(Differential-in, single-ended output)的高增益 (gain)電壓放大器,透過正向放大和反向放大架構,我們能對輸入訊號作一定倍率的 調整。 (1) 正向放大 V𝑜𝑢𝑡 = (1 + 𝑅2 )V 𝑅1 𝑖𝑛 (2) 反向放大 V𝑜𝑢𝑡 = −( 𝑅2 )V 𝑅1 𝑖𝑛 4. 準位調整: 11 5. PC-LabVIEW 程式: 請同學依據求出的電阻轉電壓之關係式,使用 LabVIEW 轉換出電阻值,並同時記錄下 設計的邏輯架構與計算過程。 6. 實驗數據: 項目 電表量測 分壓原理(誤差%) 電橋(誤差%) 定電流法(誤差%) RX 100Ω 1kΩ 10kΩ 100kΩ 1MΩ 五、問題與討論: 1.請各組同學分工比較分壓原理、電橋、定電流法量測電阻使用範圍及其優劣。 2.在實驗中,會遇到量測電壓飽和的問題,影響到電阻量測的範圍,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 部份所帶來的限制? 3.在量測未知電阻時,與參考電阻差值越大,誤差也會越明顯,會造成誤差的來源主要是從 哪邊所造成? 4.如何改善自製歐姆計使其量測精確? 12 六、期末作業: 目標利用實驗所教方法或自行開發出一數位歐姆計,並用實際元件與電路實現之,其必 須具備準確量測各種不同大小阻值電阻之能力。 評分方式: 1. 由助教準備 7 個未知阻值之電阻,並隨機任挑 3 個給每個小組。 2. 首先學生將使用所開發之數位歐姆計進行量測,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3. 接著使用實驗室配備之市售三用電表再行量測,同樣將結果記錄下來。 4. 最後以三用電表所得量測值為基準,誤差越小這分數越高。 5. 重覆步驟 2-4。 評分標準 量測 3 個不同數量級的電阻,誤差在正負 10%內都算量測正確 (a)有完整操作電路就有一定分數(80) (b)量測邏輯說明:+5 分(ex:量測電路設計與量測方法的嘗試順序) (c)每量對一阻值:+5 分,可以酌量給分 (比例由各班助教彈性分配,分數在約在 80~95 間調 整) 七、補充資料: 實驗中所使用的 OP - UA741,其腳位如下圖 八、參考資料來源: 第七章、高、低、精密阻抗量測 - 成功大學.pdf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