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ed by jeffwu411

101550604

advertisement
314
學術
男性勃起障礙為後續心臟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預測指標
文/鄭柏樹 洪堯勳*
前
22
光田醫院沙鹿總院泌尿科 東海大學高階醫務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研究流程
言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
常在中老年男性發生,其定義為無法有足夠的勃起來
完成性行為。40-70歲男性,約52%有勃起功能障礙
(ED) (1) 男性勃起障礙的原因很多,如心因性,血
管性,神經性,荷爾蒙低下等,而以血管性居多。和
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常合併發生,因此被視為是一
種全身性血管疾病之一。勃起功能障礙過去被認為
是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後遺症,但近年來越
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勃起功能障礙發生在很多血管疾
病之前 (2)。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內皮細胞因老化及其
本研究進行之流程共分為個四階段:第一階段
為了解及界定研究主題,從觀察到之現象提出研究背
景、動機與目的。第二階段針對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及
勃起障礙的起因以及全身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做探討,
透過相關研究整理,作為探討之基礎。第三階段對研
究方法做詳盡的介紹,並說明本研究資料萃取的條件
並利用統計方法找出其相關性。最後階段根據研究的
過程與結論提出改善與建議。
他如血壓、血糖、血脂肪等諸多因素影響,逐漸由功
能異常(endothelial dysfunction)而演變至血管硬化
(arteriosclerosis)及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而
陰莖血管比之心臟血管和腦血管有較小的管徑 (3),因此
其發生阻塞的時間也比較早,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的
發生也就成為觀察後續是否發生其他血管病變如心肌
梗塞、腦中風及下肢循環障礙等疾病的指標。
在台灣心臟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為中老年人死亡的
重大原因,其危險因子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吸菸等 (4,5)。許多報告指出勃起功能障礙往往早於其他
器官的血管疾病,但台灣的文化背景與傳統觀念,雖
有勃起功能障礙,卻羞於尋找醫療,因此喪失早期診
斷和預防治療心血管和腦中風的機會。45-60歲男性性
活動約每週1-2次,而大多數健康檢查為每年一次,所
以勃起障礙比一般健康檢查的異常,如高血糖、高血
脂、高血壓等更容易被主觀察覺。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早期預防才能避免延誤
就醫及浪費醫療資源。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屬重大
疾病,在健保支出上佔很大比例,如果能早期察覺徵
兆,加以預防,當可避免重大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
發生及節省醫療費用。而勃起功能的診查在大多數的
健診中並未列入為必要項目。
本研究為了解台灣地區男性在診斷為器質性勃起
功能障礙之後,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之比例,並
與其他無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者,發生心血管疾病及
腦中風之比例做比較,兩組都連續追蹤五年,來探討
器質性勃起障礙是否能做為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和腦
中風的預測指標。
當陰莖勃起時,陰莖海綿體的血流增大6倍,而
靜脈則收縮阻擋血液回流,陰莖因而勃起。陰莖的灌
注由三個器官系統控制:神經系統,循環和內分泌系
統。
神經系統控制血管擴張與收縮,由大腦皮質脊髓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感覺神經組成管路系統,此系統
任何管路或傳導物質發生異常皆可導致勃起障礙。循
環系統提供血流,經由內骼動脈,腹下動脈,陰莖動
脈到海綿體。任何動脈的阻塞均可導致勃起障礙。
男性荷爾蒙有調節功能,維持正常的性慾與勃
起。大腦皮質-下視丘-腦下垂體-睪丸,此系統的
異常可導致男性荷爾蒙低下,引起勃起功能障礙 (6)。
器質性勃起障礙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與各種
疾病同時存在,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心絞
痛,高血壓,攝護腺疾病和憂鬱症等。規律的運動,
健康飲食,戒菸酒及不當藥物皆有利於改善勃起障礙
(7)
。
一個人有輕微器質性勃起障礙就指出可能有潛
在的心臟血管疾病,健康檢查必須詢問勃起障礙的病
史,即使是輕微器質性勃起障礙,也應該詳細評估心
臟血管疾病的危險(8)。
Montorsi等在2003收集300個因急性心絞痛而做
心冠狀動脈攝影的男性中,49%有勃起功能障礙,其
中2/3是勃起障礙比急性冠狀動脈症狀發生得早,發生
勃起障礙到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症狀的平均時間是39個
月。其中有TypeⅠ糖尿病者發生勃起障礙比發生冠狀
動脈疾病來得早(9)。
Ponholzer等在2005報告2,561個有中度及重度ED
2012, Vol.55, No.6
文獻探討
315
學術
的男性比沒有ED的男性在後續10年患腦中風的危險大
為增加(10)。2005年Thompson等提出數據分析來證明勃
起障礙和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有強烈相連性(11)。
Bohm等對1,549病人做兩年追蹤,發現勃起障礙
是心肌梗塞、心衰竭和腦中風及所有死因的預測指標
(12)
。Corona等(2010)對1,687病人做分析,平均追蹤
4.3年發現嚴重的勃起障礙可以預測會發生心臟血管重
症,而較差的陰莖血管血流量也增加發生心臟血管重
症的機率 (13)。
Guo等收集45,558病人做meta- analysis,證實有勃
起障礙者會增加嚴重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 (2)。Chew等
(2009)以1,660有勃起障礙男性和一般人口的男性比
較,其隨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以勃起障礙群明
顯高出許多,尤其以70歲以下的勃起障礙男性更為顯
著(14)。
Riedner等以242個作冠狀動脈攝影的男性分成嚴
重冠狀動脈狹窄(超過一半管徑)和較輕微冠狀動脈
狹窄兩組,研究其和勃起障礙(ED)的關連性。發
現60歲以下的勃起障礙男性有較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
(15)
。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共同指出:1.心臟血管疾病,
腦中風及勃起功能障礙皆被視為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疾
病;2.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勃起功能障礙發生在
大多數血管疾病之前;3.有勃起障礙者發生心臟血管
重症及腦中風的機率較高。
研究方法
從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資料庫提供的300,000筆病
人資料中,選取2002年看健保的門診男性45-60歲,有
勃起障礙而排除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同時也在2002
年看健保的門診男性中選取只有輕微的表淺損傷,沒
有勃起障礙也沒有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病人,因既
是門診又是表淺損傷,比較健康,適合做對照組。在
後續5年中,追蹤此兩組發生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比
例,敘述性統計與卡方分配檢定,分析其差異性。
研究步驟
在300,000筆資料中搜集器質性勃起障礙(ICD-9CM 607.84)男性門診病人,年齡為45-60歲者,但排
除心臟血管疾病(ICD-9-CM 410-414)和腦中風(ICD-9-
CM 430-438)之後為72人。
另外從同一資料中搜集2002年(ICD-9-CM 910919)的表淺損傷的男性門診病人中,年齡為45-60歲
者,排除器質性器質性勃起障礙(ICD-9-CM 607.84),
心臟血管疾病(ICD-9-CM 410-414)和腦中風(ICD-9CM 430-438)等,得到561人,此為對照組。在兩組病
人,我們都收集45歲至60歲的病人,兩組間之年齡分
佈,經卡方檢定,顯示兩組並無顯著差異。我們追蹤
此兩組病人後續5年(2003-2007)的健保門診記錄,
來統計兩組病人後續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病
例數做統計學比較。
結
果
從初次發生勃起障礙門診到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
中風在有器質性勃起障礙組平均為35.7月,在無器質
性勃起障礙組則為34.1月。在有器質性勃起障礙男性
的72人中,後續5年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為13病例,發
生腦中風的為6病例,有2人發生心血管疾病也發生腦
風,加總為19病例(17人)。
在無器質性勃起障礙的561表淺損傷病人中,後續
5年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為29病例,發生腦中風的為15病
例,兩者皆有的為4人,加總為44 病例(40人)。
在非器質性勃起障礙組5年內總計有44例發生心臟
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佔全部561人的7.84%,而在器質
性勃起障礙組5年內總計有19例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及腦
中風,佔全部72人的26.39%。
本研究使用獨立性檢定,在勃起障礙組,5年內發
生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有19病例佔26.39%,而非勃
起障礙組,有44病例佔7.84%勃起障礙組在發生心血管
疾病和腦中風的機率比無勃起障礙男性高出很多,並
具有統計上的意義。(p< 0.001)
討
論
血管內皮為心臟血管內分泌器官,其居於血液和
其他組織間重要的介面,且有很多調節的角色:免疫
反應的調節、血管細胞成長的調節、血管運動控制、
促進和抗栓塞機制。
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障礙使一氧化氮(NO)釋放困
難,損害了血管擴張,比動脈硬化症更早發生 (16)。
2009,Lojanapiwat等對41名勃起障礙病人和30名
2012, Vol.55, No.6
23
316
學術
正常男性做比對研究,發現有勃起障礙的病人發生內
皮細胞功能障礙是發生在心血管疾病臨床症狀和檢驗
數據之前 (17),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障礙已被證明是系
統性和末梢血管疾病,包括ED的主要原因,常和糖尿
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合併發生 (18)。
陰莖動脈比起內頸動脈、冠狀動脈和其他主要血
管,其管徑較小而較易阻塞(3)。
在台灣,大規模地探討勃起障礙和後續發生心血
管疾病和腦中風的研究較為缺乏。尤其因為居民多較
保守,因勃起障礙而求醫的比例也較歐美國家低。我
們這個研究採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資料,因健保投保
率高達99%以上,所以這些資料庫的數據具代表性。
本研究的診斷採用ICD-9-CM,以台灣各醫院現有
設備及人員素質而言,診斷準確性應可信賴。而勃起
障礙沒有列出詳細的勃起障礙分級與IIEF之score,是
為缺點。在兩組中僅列年齡分佈,未列出兩組病人的
共病(comorbidity)的分佈,亦為不足之處。對照組是
收集同年度無勃起障礙的表淺損傷病例,且為門診病
患。因非勃起障礙且完全健康的對照組無法在健保資
料庫中取得,才以輕微表淺損傷且門診的病人當做對
照組,有不得已之處,但和勃起障礙組同樣排除心血
管疾病和腦中風,基於對等的條件,應不失對照的價
值。
相較其他研究以評估分數(evaluation score)為評估
根據,而本研究以健保ICD-9-CM實際的病例為評估根
據。顯然,本研究有較高的真實性。
結
語
早期發現早期就醫,可節省醫療資源,發生勃起
障礙的病人應該全面評估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和其他
血管疾病的風險,對各種為危險因子早加治療或改變
生活方式。
我們提供了大規模的台灣數據來評估勃起障礙和
後續發生的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關係。結果指出在
台灣患有勃起障礙男性在5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和腦中
風的機率比無勃起障礙男性增加很多,並具有統計上
的意義。勃起障礙可做為45-60歲台灣男性後續5年內
發生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的預測指標。
24
2012, Vol.55, No.6
參考文獻
1. Berookhim BM, Bar-Chama N: Medical implication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Med Clin North Am 2011;95:213-221.
2. Guo W, Liao C, Zou Y, et al.: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risk of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seven cohort studies. J Sex Med 2010;7; 2805–2816.
3. Wespes E, Schulman CC: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ch Esp Urol 2010; 63:649654.
4. McGovern PG, Pankow JS, Shahar E, et al.: Recent
trends in acute coronary heart disease--mortality,
morbidity, medical care, and risk factors. N Engl J Med
1996;334:884-890.
5. Statistics of causes of death. Taipei: Department of
Health, Taiwan 2006.
6. Jack Ende: Chapter 187 Organic Impotence Clinical
Methods, Bookshelf ID: NBK297 PMID: 21250140 1990;
857-860.
7. Mevcha A, Gulur DM, Gillatt D: Diagnosing urological
disorders in ageing men. Practitioner 2010;254:25-26, 2829, 2-3.
8. Lee JC, B é nard F, Carrier S, et al.: Do men with mild
erectile dysfunction have the same risk factors as the
general erectile dysfunction clinical trial population? BJU
Int 2011;107:956-960.
9. Montorsi P, Montorsi F, Schulman CC: Is erectile
dysfunction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f a systemic vascular
disorder? Eur Urol 2003;44:352-354.
10. Ponholzer A, Temml C, Obermayr R, et al.: Is erectile
dysfunction an indicator for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Eur Urol 2005;48:512-518.
11. Thompson IM, Tangen CM, Goodman PJ, et al.: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2005;294:2996-3002.
12. B ö h m M , B a u m h ä k e l M , T e o K , e t a l . : E r e c t i l e
dysfunc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 receiving telmisartan, ramipril, or both.
Circulation 2010 ;121:1439-1446.
13. Corona G, Monami M, Boddi V, et al.: Male sexu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cohor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J Sex Med 2010;7:1918-1927.
14. Chew KK, Finn J, Stuckey B, et al.: Erectile dyfunction
as a predictor for subsequen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events: findings from a linked-data
study. J Sexl Med 2010; 7: 192-202.
317
學術
15. Riedner CE, Rhoden EL, Fuchs SC, et al.: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Risk in Younger Men. J Sex Med
2011;doi: 10.1111/j.1743-6109.2011.
16. Maas R, Schwedhelm E, Albsmeier J, et al.: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related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mediators of vascular
function. Vasc Med 2002;7:213-225.
17. Lojanapiwat B, Weerusawin T, Kuanprasert S: Erectile
dysfunction as a sentinel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disease. Singapore Med J 2009;50:698701.
18. Costa C, Virag R: The endothelial-erectile dysfunction
connection: an essential update. J Sex Med
2009;6:2390-2404.
2012, Vol.55, No.6
25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