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i 《臺大法學論叢》(新修)格式範本 (2012 年 6 月 6 日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臺大法學論叢編審委員會議第 2 次會議決議通 過,自 2012 年 9 月出版之 41 卷 3 期起施行。2013 年 5 月 13 日 102 學年度第 2 學期 臺大法學論叢編審委員會議第 1 次會議修正通過。2017 年 12 月 28 日 106 學年度第 1 學期臺大法學論叢編審委員會議第 2 次會議修正通過) 一、註解 1. 本論叢採同頁註(footnote)格式。 2. 註解中引用中文文獻: (1) 排列次序:作者(個人著作引用不得使用「拙著」)、譯者、出 版日期、篇名、編者、書名、版次、引用頁碼、出版地:出版 社。除出版日期外,其餘項目以逗號相隔,其他規定請詳見範例。 (2) 篇名標示: 〈主標題:副標題〉 ,書名標示: 《主標題:副標題》。 (3) 卷、期、頁數以阿拉伯數字呈現,如:37 卷 2 期,頁 55-57。 (4) 後 註 解 引 用 相 同 著 作 時 , 使 用 「 作 者 , 前 揭 註 xx , 頁 xx-xx,……」 。 (5) 大法官解釋、法律條文、行政函釋、法院裁判及決議無需註明 出處。 其他格式詳見範例如下: (1) 專書:王澤鑑(1999),《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 生》,頁 110-122,臺北:自刊。 說明:初版無須註明版次。註解中頁碼為引用頁碼(下同)。 (2) 譯著:Eberhard Schmidt-Aßmann(著),林明鏘(譯)(2002), 〈憲法理念對行政訴訟之影響〉,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 員會(編),《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當代公法新 論(下)》,頁 378-380,臺北:元照。 ii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3) 書之篇章:戴東雄(2000) , 〈民法親屬編七十年之回顧與前瞻〉 , 謝在全(等著) ,《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三): 物權親屬編》,頁 218-235,臺北:元照。 (4) 同作者專書之篇章:黃銘傑(2011),〈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之權限及未經股東會決議所為代表行為之效力:最高法院 97 年 度台上字第 2216 號判決評析〉,氏著,《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 法制之落實與革新:邁向理論與實務融合之法制發展》,頁 115-146,臺北:元照。 (5) 期刊論文:王皇玉(2004),〈論施用毒品行為之犯罪化〉,《臺 大法學論叢》,33 卷 6 期,頁 39-56。 (6) 學位論文:詹森林(1984),《物之抽象使用利益之損害賠償》, 頁 30,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明:論文出處單位請用全稱(需包括校及院∕系名稱) (7) 司法院解釋:司法院釋字第 243 號。 (8) 法律條文:總統府組織法第 4 條第 1 款。 (9) 行政函釋:內政部(86)台內地字第 8673621 號函。 (10) 法院裁判:行政法院 83 年度判字第 56 號。 (11) 法院決議:最高法院 85 年度第 12 次刑事庭決議(07/02/1996) 。 (12) 政府公報:立法院公報處(2006),《立法院公報》,95 卷 29 期,頁 3-60,臺北:立法院。 (13) 報紙:聯合報(12/28/2006),〈跪地大吼 張已請病假 暫停公 訴職務〉,A4 版。 (14) 網頁:證 期 局 網 站 , http://www.sfb.gov.tw ( 最 後 瀏 覽 日 : 05/17/2008)。 3. 註解中引用德文文獻: (1)通則: A.德文註腳均不需斜體 B.「/」與英文「&」同義,惟其前後均不得加空白鍵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iii C.期刊名稱應用縮寫(注意參考文獻處須展開),書名依習慣得 用縮寫 (2)專書: 格式: 作者姓氏, 完整書名(僅主標題,不需副標題), 冊數, 版 次, 年份, 引用頁(S.)或段碼(Rn.). 範例(2).1. Lampert/Althammer, Lehrbuch der Sozialpolitik, 7. Aufl., 2004, S. 3 f. 範例(2).2. Eichenhofer, Sozialrecht, 6. Aufl., 2007, Rn. 120. 範例(2).3. Jakobs, AT, 2. Aufl., 1991, 1/4. (3)書之篇章: 格式: 作者姓氏, 完整文章名, in: 書名, 冊數, 版次, 年份, 引 用頁或段碼. 範 例 (3).1. Zacher, Das soziale Staatsziel, in: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d. 1, 2. Aufl., 1995, § 25 Rn. 40. 範例(3).2. Ebsen, Krankenversicherung, in: Sozialrechtshandbuch, 4. Aufl., 2008, § 15 Rn. 43. 範例(3).3. Spellbrink, Einführung: 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und das SGB II, in: Verfassungsrechtliche Probleme im SGB II, 2011, S. 11 f. (4)註釋書: 格式:作者姓氏, in: 書名, 冊數, 版次, 年份, 引用頁或段碼. (若註釋書依習慣應列創建者或編者始能有效標示,或僅列前兩 者之一而無須列書名時,依其習慣) 範例(4).1 Sommermann, in: v. Mangoldt/Klein/Starck, Kommentar zum Grundgesetz, Bd. 2, 2005, Art. 20 Rn. 103, 116, 123. (5)期刊: 格式:作者姓氏, 文章名, 期刊名 期數(年份), 頁數. (以年份代期數者,不須列期數,年份亦無須 ( )) iv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範例(5).1. Nußberger, Neue Entwicklungen in der Rechtsprechung des Europäischen Gerichtshofs für Menschenrechte zur sozialen Verpflichtetheit des Staates, ZIAS 17 (2003), S. 366 f. 範 例 (5).2. Ruland, Das Grundgesetz und die Entwicklung des Rentenversicherungsrechts, NZS 2010, S. 122 f. (6)前揭註: 格式:作者姓氏, (Fn. xxx), 引用頁或段碼. 範例(6).1. Rothkegel, (Fn. 102), S. 136 ff. 4. 註解中引用其他外文文獻:引用德文以外之外文文獻,請註明作者、 論文或專書題目、出處(如期刊名稱及卷期數)、出版資訊、頁數及年 代等,引用格式依各該國習慣。例如: (1) Bruce Ackerman, Robert Bork’s Grand Inquisition, 99 YALE L. J. 1419, 1422-25 (1990). (2) U.S. CONST. art. I, § 9, cl. 2. (3) Miranda v. Arizona, 384 U.S. 436 (1966). (4) Jarass/Pieroth, GG, München 1995, Art. 8, Rn. 4. (5) Larenz, Allgem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7. Aufl., München 1989, S. 100ff. 二、參考文獻 1. 除法令裁判、新聞報導等資料性文獻得不列入外,正文(含圖表、附 錄)及註腳所引用的所有文獻均需列入參考文獻,放在正文及附錄之 後,英文摘要及關鍵詞之前。 2. 參考文獻不加編號,分中文部分與外文部份,中文在前,按作者姓氏 筆劃由少至多排列;外文部分請依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次序分 開排列,並請按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或字母順序(A-Z)排列。 3. 各類文獻之基本格式請參照下列例示,本刊未載部分,請參照 APA 格式。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v (一)中文部分 C1. 書籍 C1.1. 一般書籍 格式:作者姓名(編)(年代),《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 說明: (1)作者與書名,及書名與出版地之間,均以逗號相隔。書名主標題 與次標題間以冒號(:)隔開。 (2)如為編者,編者姓名之後加(編)。 (3)有多位作者或編者時,原則上列出所有作者或編者的姓名,之間 以頓號隔開。如果是有數量龐大的作者群(如 10 位以上),則 只列出第一作者姓名,後加(等著)或(等編)。 (4)初版無須註明版次;2 版或再版以上者,請列出版次。 範例 C1.1.1.: 賴英照(2006),《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臺北:自刊。 範例 C1.1.2.: 蔡明誠(編)(1996),《國際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肆 德國著作權 法令暨判決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範例 C1.1.3.: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2008),《憲法:權力分立》, 修訂 2 版,臺北:新學林。 範例 C1.1.4.: 吳光明、吳煜宗、林秀雄、郭振恭、陳惠馨、陳榮傳、蔡明誠、戴東雄、謝 在全(2000),《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三):物權親 屬編》,臺北:元照。 vi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C1.2. 翻譯書籍 格式:作者姓名(著),譯者姓名(譯)(年代),《書名》,版次,出版 地:出版社。 說明: (1)作者與譯者間以逗號相隔,(譯)與(年代)間不需空格或其他 標點符號。作者及譯者姓名之後,分別加上(著)或(譯),以 示區別。 (2)如為簡體字版,在中文文獻最後加上(簡體字版)。 範例 C1.2.1.: H.L.A. Hart(著),許家馨、李冠宜(譯)(2000),《法律的概念》,臺 北:商周。 範例 C1.2.2.: 陳衛佐(譯注)(2004),《德國民法典》,2 版,北京:法律。(簡體字 版)。 C2. 書之篇章 C2.1. 一般書籍之篇章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篇章名〉,收於:編者姓名(編),《書名》, 版次,起訖頁碼,出版地:出版社。 說明:編者與書名,及書名與起訖頁碼間,均以逗號相隔。若為同一作者之 專書或論文集,請依規則 C1.1.之引用方式,當成專書處理,不需列 出引用篇名。 範例 C2.1.1.: 林鈺雄(2003),〈客觀歸責理論之判決評釋:從台灣北濱車禍案之判決談 起〉,收於:許玉秀(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 專輯》,頁 203-248,臺北:新學林。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vii C2.2. 翻譯書籍之篇章 格式:作者姓名(著),譯者姓名(譯)(年代),〈篇名〉,收於:編者 姓名(編),《書名》,版次,起訖頁碼,出版地:出版社。 範例 C2.2.1.: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1998),〈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 的民事法秩序〉,收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 判與民間契約》,頁 139-190。北京:法律,(簡體字版)。 C3. 期刊論文 C3.1. 正常卷期之論文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文章名稱〉,《期刊名》,卷期數,起訖頁碼。 說明:篇名與期刊名,及期刊名與起訖頁碼間,均以逗號相隔。 範例 C3.1.1.: 葉俊榮(2011),〈總統制與分裂社會:臺灣與南韓憲法法院裁判的比較研 究〉,《臺大法學論叢》,40 卷 2 期,頁 459-504。 C3.2. 特刊論文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文章名稱〉,《期刊名》,卷數特刊,起訖頁 碼。 說明:文章若登載在特刊,引用時需註明卷數並於其後加上特刊二字。 範例 C3.2.1.: 王泰升(2011),〈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台灣法學〉,《臺大法學論叢》, 40 卷特刊,頁 1367-1428。 C4. 研討會論文 格式:作者(年月),〈文章名稱〉,發表於:《研討會名稱》,舉辦單位 (主辦),舉辦地。 viii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說明:文章名稱與研討會名稱間,以逗號相隔。若研討會論文已出版,請依 規則 C2.書之篇章的引用格式。 範例 C4.: 段重民(2001 年 11 月),〈英美刑事訴訟之不對稱上訴制度〉,發表於: 《刑事訴訟關於上訴制度學術研討會》,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分會、 司法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主辦),臺北。 C5. 未出版之學位論文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論文名稱》,學校及系所名稱學位論文(未出 版),學校所在地。 說明:論文名稱與系所名稱間以逗號相隔。 範例 C5.: 詹森林(1984),《物之抽象使用利益之損害賠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C6. 網路文獻 C6.1. 電子書或網路單篇文章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電子書或單篇文章名稱》,載於:網址。 說明:若引用文獻為線上期刊文章或電子書等文獻,原則上比照前述規則 C1 至 C5 的各類文獻之格式。以逗號分隔後,加上「載於:網址」 之說明。網址最後不加英文句點(period)。 範例 C6.1.1.: 司 法 院 ( 2009 ) , 《 九 十 七 年 司 法 業 務 概 況 》 , 載 於 :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97all.pdf。 範例 C6.1.2.: 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2008),《台灣資本市場發展白皮書》,載於: http://www.csa.org.tw/downdoc/doc/台灣資本市場發展白皮書.pdf。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ix 範例 C6.1.3.: 蕭 代 基 ( 2005 ) , 《 建 立 水 資 源 保 育 與 利 用 之 雙 贏 制 》 , 載 於 : 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0/900317-SD-02.htm。 C6.2. 網路期刊文章 格式:作者姓名(年代),〈文章名稱〉,《網路期刊名稱》,卷期數,載 於:網址。 說明:期刊名稱與卷期數以逗號相隔。 範例 C6.2.: 范光群(2006),〈邁向司改之路:加強推動調解開展司法新貌〉,《司法 周 刊 電 子 報 》 , 1295 期 , 載 於 : http://www.judicial.gov.tw/jw9706/1295_main.html。 (二)日文部分 原則上比照中文文獻格式。 (三)英文部分 原則上依最新版 APA 格式。 (四)德文部分 原則上參照 APA 格式及順序編排,並依德文通用習慣調整後,基本格式 如下。除有特別說明者外,各規則之說明請參中文文獻各該對應規則之說明。 D1. 書籍 格式:Autor, A. A./Autor, B. B. (Jahreszahl). Titel des Werkes (xx. Aufl., Bd. xx). Ort: Verlag. 說明:二位以上作者,其姓名之間以斜線符號/分隔,前後不留空格。書名 應完整列出,不得使用簡稱。版次以 Aufl.簡稱,冊數以 Bd.簡稱。出 x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版地僅列第一出版地。 範例 D1.: Arzt, G./Weber, U. (2009).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Aufl.). Bielefeld: Gieseking. D2. 書之篇章 格 式 : Autor, A. A./Autor, B. B. (Jahreszahl). Titel des Kapitels. In A. Herausgeber/B. Herausgeber (Hrsg.), Titel des Werkes (x. Aufl., Bd. xx, S. xx-xx). Ort: Verlag. 說明:「編」以 Hrsg.表示,頁數部分可以起訖段碼 Rn. xx-xx 或起訖條號§§ xx-xx 表示,視所引用之書籍編排方式而定。 範例 D2.: Sinn, A. (2004). Videovernehmung im Strafverfahren und Chancengleichheit im Licht der EMRK. In R. Esser/B. Harich/F. Lohse/A. Sinn (Hrsg.), Die Bedeutung der EMRK für die nationale Rechtsordnung (S. 11-20). Berlin: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trag. D3. 註釋書 格 式 : Herausgeber, A./Herausgeber, B. (Hrsg.) (Jahreszahl). Titel des Kommentares (x. Aufl., Bd. xx). Ort: Verlag. 說明:原則與書籍格式相同。在作者部分改以編者列出,並加上(Hrsg.)。 範例 D3.: von Staudinger, J. (Hrsg.). Staudinger BGB -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830-838 (Neubearbeitung).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D4. 期刊論文 格式:Autor, A. A./Autor, B. B. (Jahreszahl). Titel des Artikels. Titel der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xi Zeitschrift, xx, SS-SS. 說明:期刊名稱部分請列出期刊全名,不得使用簡稱。此與腳註引用時得依 習慣使用簡稱,有所不同,請特別注意。 範例 D4.: Ohler, C. (2006). Der institutionelle Vorbehalt des Gesetzes. Archiv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131, 336-377. D5. 未出版之研討會論文 格式:Autor, A. A. (Jahreszahl, Monat). Titel des Artikels. Artikel vorgetragen in Titel der Konferenz. Name des Veranstalters, Ort. 說明:已出版為專書或期刊論文者,請分別依規則 D2 或 D3 處理。 範例 D5.: Tzung-Jen Tsai (2009, November). Verfassungsgebung, Verfassungsänderung und Verfassungswandlung in Taiwan –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utschen einflüsse. Artikel vorgetragen in Verfassung im Zeitalter von Globalisierung und Europäisierung – Internationale wissenschaftliche Konferenz aus Anlass des 60. Jubiläums der Verabschiedung des Grundgesetzes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iversity of Cracau, Krakau, Polen. D6. 未出版之學位論文 格式:Autor, A. A. (Jahr). Titel der Dissertation (Unveröffentlichte Dissertation). Name der Hochschule, Ort. 說明:已出版之德國法學博士論文請依規則 D1 處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或 博士論文始依本規則處理。 範例 D6.: Laub, J. G. (1923). Der Begriff der Ausführungshandlung (Unveröffentlichte Dissertation). Heidelberg Universitiy, Heidelberg. xii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D7. 網路文獻 格式:Autor, A. A./Autor, B. B. (Jahr). Titel. Verfügbar unter Internetadresse. 說明:若網路文獻為前述 D1 至 D5 文獻之電子形式,仍須先以前揭方式引 用,再於其後另接網址。此處之引用方式限於前述類型以外的文獻者。 範例 D7.: Kantner, H.-G. (ohne Datum). 10 Jahre Privatkonkurs. Verfügbar unter http://www.ksv.at/KSV/1870/de/pdf/statistik/10JahrePrivatkonkurs.pdf (五)法文部分 原則上參照 APA 格式及順序編排,並依法文通用習慣調整後,基本格 式如下。除有特別說明者外,各規則之說明請參中文文獻各該對應規則之 說明。 F1. 書籍 F1.1. 一般書籍(manuels ou ouvrages généraux) 格式:Auteur, A. A., & Auteur, B. B. (année). Titre de l’ouvrage (x éd., t. xx, vol. xx). Lieu de publication: É diteur. 說明:版次以 éd 簡稱,卷、冊分別以 t.、vol.表示。 範例 F.1.1.1.: Carbonnier, J. (2006). Flexible droit: Pour une sociologie du droit sans rigueur (10e éd.). Paris: LGDJ. 範例 F.1.1.2.: Long, M., Wei, P., Braibant, G., Delvolvé, P., & Genevois, B. (1999). Les grands arrest de la jurisprudence administrative (12e éd.). Paris: Dalloz. F1.2. 系列叢書或論叢(collections ou traités) 格式 1.2.1.:Auteur, A. A., & Auteur, B. B. (année). Titre de série, Titre de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xiii l’ouvrage (x éd., t. xx, vol. xx, par C. C. Auteur). Lieu de publication: É diteur. 說明:系列叢書通常由多人合著,通常有一人或數人擔任主編,於不同年代 再由專人(即 C. C. Auteur)負責增補最新資料。 範例 F1.2.1.: Mazeaud, J., Mazeaud, L., & Mazeaud, H. (1998). Leçons de droit civil. Obligations (9e éd., t. 2, vol. I, par F. Chabas). Paris: Montchrestien. 格式 1.2.2.:Auteur, A. A., & Auteur, B. B. (année). Titre de l’ouvrage. In C. C. Directeur (dir.), Titre de série (x éd., t. xx, vol. xx). Lieu de publication: É diteur. 說明:論叢通常由富學術聲望之學者掛名當系列叢書之總主編,應標示總主 編姓名。 範例 F1.2.2.: Viney, G. (2008). Introduction à la responsabilité. In J. Ghestin (dir.), Traité de droit civil (3e éd.). Paris: LGDJ. 格式 1.2.3.:Auteur, A. A. (année). Titre de thèse. Titre de série (x éd., t. xx, vol. xx). Lieu de publication: É diteur. 說明:已出版的博士論文名稱之後,請註明其所屬之叢書名稱及卷、冊數。 只有書名用斜體,叢書名不必。 範例 F1.2.3.: Leveneur, L. (1990). Situations de fait et droit privé. Bibliothèque de droit privé (t. 212). Paris: LGDJ. F2. 書之篇章 格式:Auteur, A. A., & Auteur, B. B. (année). Titre de l’ouvrage. In C. C. Directeur (dir.), Titre de série (x éd., t. xx, vol. xx, pp. xx-xx). Lieu de publication: É diteur. xiv 臺大法學論叢第 OO 卷 O 期 說明:如所收錄之書為前述叢書之一冊,書籍部分請另依前述規則 F1 處理。 如是祝壽論文集(如範例 F2.1),通常只註明壽星姓名,而不必列 出編者。 範例 F2.1.: Viney, G. (2001). Pour ou contre un "principe général" de responsabilité pour faute. In Le droit privé français à la fin du XXe siècle: É tudes offertes à Pierre Catala (pp. 555-568.). Paris: Litec. 範例 F2.2.: Auby, J.-B. (2004). Le rôle de la distinction du droit public et du droit privé dans le droit français. In J.-B. Auby, & M. Freedland (dir.), La distinction du droit public et du droit privé: Regards français et britanniques (pp.19-27). Paris: Panthéon-Assas. F3. 期刊論文 格式:Auteur, A. A., & Auteur, B. B. (année). Titred'article. Titre de périodique, xx, pp-pp. 說明:期刊名稱部分請列出期刊全名。 範例 F3.1.: Sargo, P. (2007). La revolution éthique des codes de déontologie des professions médicales et ses consequences juridiques et judiciaires. Recueil Dalloz, 2007(13), 811-815. 範例 F3.2.: Philippe, S.-M., & Cyril, B. (2012). Responsabilité civile. Juris-Classeur Périodique, Semaine juridique, n° 17, 530, 860-867. 範例 F3.3.: Villey, M. (1964). La genèse du droit subjectif chez Guillaume d'Occam. Archives de philosophie du droit, 9, 97-127. 《臺大法學論叢》格式範本 xv F4. 未出版之研討會論文(rapports) 格式:Auteur, A. A. (année). Titre de rapport. Rapport présentéau Nom de Colloque ou de Conférence. Le nom d'Institution organisatrice, Lieu de publication. 說明:已出版成書籍者,依規則 F1。 範例 F4.: Ancel, P. (2008). La réforme du droit des sûrtés en France. Rapport présenté au Colloque La réforme du droit civil français. Faculté de l’Université de Leuven, Courtrai. F5. 未出版之學位論文(thèses) 格式:Auteur, A. A. (année). Titre de these, these Le nom de l’Université. 說明: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名稱之後,註明 thèse 及授予學位之學校名稱。 範例 F5.: Pralus, M. (1967). Le droit à réparation des proches de la victim, these Montpellier.